电影表演艺术概论范文

时间:2023-07-07 09:21:41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电影表演艺术概论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电影表演艺术概论

篇1

话剧表演的语言技巧有哪些特征呢?

1、以接近生活的舞台语言和舞台动作为主要创作手段,话剧台词是一种放大了的生活语言,独白是潜台词的外化。配合演员的形体动作,台词分成三个组成部分,即:对白、独白和旁白。对白的作用是与对手交流、向对手发出咨询、回答对手的提问与对手交流信息或与对手发生语言纠纷。独白的作用包括对痛苦的排遣、对情绪的宣泄、对遭遇的批判、对往昔的回忆、对事物的判断、对行为的反思、对幸福的咏叹。旁白的作用是介绍历史背景、串联故事内容、交待人物关系、抒发作者心声。

篇2

对艺术管理理论框架进行分析之前,有必要弄清楚框架及其作用。框架原本是一个传播学的概念,后来运用于各个领域。框架被定义为:人们或组织对事件的主观解释与思考结构(臧国仁,1999:32)。框架一方面能够框限部分事实,使其隐藏;另一方面架构部分内容,使其突出。艺术管理理论框架建构过程牵涉艺术管理信息的选择、重组、强调。

对于艺术管理学科来说,亟需有自己的理论框架,理论框架对于一个学科来说,犹如思想信念对于一个人,没有框架的学科就没有根基。值得注意的是,艺术管理框架的建构将影响人们对艺术管理的理解,将人们的注意力引到事实的某些方面,从而使其忽略其他方面。因此框架建构的恰当与否,将极大地影响到艺术管理今后的发展道路。好的框架能使道路笔直平坦,有助于艺术管理的发展、研究;不合适的框架,若被业界所认同,难免造成多数研究方向的不恰当。因此对现有艺术管理理论框架进行质疑,并探讨构建更趋合理的艺术管理理论框架意义重大。

二、现有艺术管理理论框架

关于艺术管理理论框架,孙仪先说:“艺术管理可分为艺术经济管理和艺术行政管理两大类,都属于研究社会精神文化的管理学范畴。”™11〉对于孙仪先的表述,成乔明提出质疑。早先,成乔明认为:“艺术管理的理论框架,应该是一种在艺术行政管理、艺术中介管理的两大类别下的风铃式管理结构。’后来其认为把艺术管理分为艺术行政管理和艺术产业管理更加合适。

成乔明质疑孙仪先关于艺术管理理论框架的描述是从艺术市场出发,以艺术经济管理为突破口,提出艺术经济管理有三种分类:宏观艺术经济管理(即政府对艺术市场和艺术经济活动的管理)、中观艺术经济管理(即艺术行业协会、艺术产业机构、艺术生产及销售企业等对艺术市场和艺术经济活动行业性的管理)、微观艺术经济管理(艺术传播企业即艺术中介对自身的市场和经济活动进行的企业化管理)。并进一步指出这三种分类在宏观、中观、微观视角下分别隶属于艺术行政管理、艺术产业管理、艺术中介管理。因此,成乔明认为艺术经济管理与艺术行政管理的关系息息相关,根本无法截然分开。笔者认为,成乔明关于艺术管理理论框架的重构,是值得肯定和学习的,但其艺术管理理论框架仍然存在缺陷。

三、现有艺术管理理论框架的缺陷

(一)艺术管理理论框架分析过程与分析结论前后矛盾

成乔明从市场角度出发,按照宏观、中观、微观管理的概念——管理权限的作用范围、效应大小、事物间外在与内在的区别一来划分艺术经济管理。接着成乔明继续基于宏观、中观、微观的视角,从艺术经济管理扩展到艺术管理进行分析,最后得出的艺术管理理论框架分类却还是停留在宏观层面。成乔明构建出的艺术管理理论框架两个类别(艺术行政管理和艺术产业管理)均属于宏观艺术管理层面,不免显得多余;另一方面,成乔明从前面分析艺术中介管理属于微观艺术经济管理,最后得出艺术中介管理属于宏观层面的艺术产业管理,在分析过程与分析结论中,艺术中介管理所属层次出现前后矛盾。

(二)艺术行政管理与艺术产业管理截然分开

成乔明将艺术行政管理从艺术产业管理中分离出

来,他认为只有艺术行业管理才属于艺术产业管理的范围,艺术行政管理单独划分为一个框架分支。在笔者看来,艺术行政管理与艺术行业管理均属于宏观艺术管理。艺术行业协会和机构的艺术行业管理和政府的艺术行政管理应同属于宏观艺术产业管理。原因在于:他们之间的区别仅在于管理的主体(组织和管理者)不同、作用的法律效力程度不同,它们的作用对象、范围没有本质的区别,都是对各门类盈利与非盈利艺术行业的规范,都是对艺术企业外在的规范与管理,并没有涉及艺术企业内在的自为管理。管顺丰等编著的《艺术管理》将艺术产业定义为:以“美感创意”为核心,通过技术的介入和产业化的方式制造、营销不同形态艺术产品的行业。[4](192)由此可以证明艺术产业管理属于宏观层面;同时,该书还将艺术产业政策、艺术产业集群、艺术行业管理归属为艺术产业管理,这也说明艺术行业管理和艺术行政管理均属于宏观层面的艺术产业管理。

(三)艺术中介管理不属于微观艺术经济管理

艺术中介是指一群艺术企业,并不是指单个、单体的艺术企业。艺术中介就是在艺术市场上专门从事艺术流通和买卖的中间机构。成乔明在其硕士论文中对艺术中介进行了分类:一是传播文化型中介;二是赢利型中介;三是前两种类型兼而有之。(4)由此可以看出艺术中介是属于类的概念,居于艺术生产方和艺术消费方之间的艺术介绍和传播机构都属于这一类。因此艺术中介管理绝不是指微观层面的管理活动,艺术中介仍然是属于行业管理的范围,可以称之为艺术中介行业管理。艺术中介管理应该与艺术生产管理、艺术消费管理并列,他们都是属于艺术产业管理。

宏观管理是指对事物间外在的关系进行管理,如艺术行政管理、艺术中介管理、艺术行业管理、艺术产业管理等,都是强调对群体性组织活动的管理。微观管理是指事物间内在的管理关系,如企业内部管理活动,强调的是单个、单体企业内部管理活动,组织内部的人和事的管理。从宏观管理和微观管理的差别也说明艺术中介管理绝不属于微观层面的艺术管理活动,而是属于宏观艺术管理。

(四)分类不明确

从成乔明对艺术管理理论框架构建的分析中,可以看出,按照艺术管理主体的不同类别划分和按照艺术生产、流通、消费过程中的作用不同进行划分夹杂其中。政府对艺术市场和艺术经济活动的管理、艺术行业协会等对艺术市场和艺术经济活动行业性的管理属于按照艺术管理主体的不同类别划分总结出来的,艺术中介管理则是按照艺术生产、流通、消费过程中的作用不同进行划分并总结出来的。分类视角的不统一导致类与类之间交融性大一艺术行政管理和艺术行业管理都属于艺术产业管理的范畴,成乔明却将其划分为两个不同的类。

四、基于横向和纵向视角的艺术管理理论框架的建构

(一)基于艺术管理作用范围大小的理论框架建构

基于以上的分析,笔者认为从纵向视角分析,按照艺术管理的作用范围大小划分,可将艺术管理划分为宏观艺术管理即艺术行政管理;中观艺术管理即艺术行业管理;微观艺术管理即艺术企业管理(这里企业的概念包括了以营利为目的的艺术企业和非盈利性组织),艺术企业内部管理活动;渺观艺术管理即组成企业的团队、班组的管理活动,管理者既从事创作生产、又负责管理(见图1)。前面论述了艺术行政管理和艺术行业管理均属于艺术产业管理,因宏观和中观的概念差别本身就是不明显的,这样将中观艺术管理归属于宏观艺术管理也是合适的,因此并没有和这里的戈1J分相矛盾。

艺术管理

艺术产业管理图1基于艺术管理作用范围大小的理论框架

这种划分突出、架构起了艺术管理的主体组织-政府部门、艺术行业部门、艺术企业、艺术团队、班组等。其优点在于可以理清不同层次的艺术管理人才,明确不同层次艺术管理人才的素质要求,如从事艺术产业管理的管理者可划分为艺术行政管理者和艺术行业管理者,艺术企业管理范围内的管理者可划分为高层艺术管理者(总裁、董事长、经理等)、中层艺术管理者(地区总经理、副总经理等)、底层艺术管理者(艺术部主管、各团队管理者),从各类管理者所处环境和职责出发理清各类管理者的素质要求,从而有助于按照艺术管理人才的层次进行有重点、有阶段、有秩序的培养。

(二)基于艺术门类的艺术管理理论框架构建从横向视角分析,按照艺术门类划分艺术管理,可将其分为:造型艺术管理、表演艺术管理、文学艺术管理、综合艺术管理(见图2)。但这首先必须从众多艺术门类划分方法中选择一种适合于艺术管理的艺术门类划分方法。根据不同的原则和不同的角度,艺术门类的划分主要有以下几种分类方法:①以艺术对时间、空间的依赖关系不同,将艺术分为时间艺术(如音乐)、空间艺术(如绘画)和时空艺术(如电影)。②以主体(人)对客体(艺术)感知方式的区别分为视觉艺术(如音乐)、听觉艺术(如绘画)、视听艺术(如电影)和想象艺术(如小说)。③从艺术重客观再现或是重主观表现的差异,分为再现艺术(如音乐)、表现艺术(如绘画)。④以艺术语言的不同,分为造型艺术(绘画、雕塑、工艺美术、摄影艺术、建筑艺术和园林艺术等)、表演艺术(音乐、舞蹈、戏剧、曲艺和杂技等)、语言艺术(文学的各种样式:诗歌、散文、小说、剧本等)、综合艺术(电影、电视剧等)。

欧美国家艺术管理理论界比较赞同把艺术分为视觉艺术和表演艺术两大类。从欧美国家艺术管理相关的专著中也可以看出这种分类的痕迹:余丁教授和哥

伦比亚大学JoanJeffri教授合著的《向艺术致敬中美视觉艺术管理》、美国的Stein,TobieS.和Bathurst,Jessica的著作《PerformingArtsManagement AHandbookofProfessionalPractices》分别侧重于视觉艺术管理和表演艺术管理;丹马丁(DarMardin)对艺术管理的定义就明确指出了“促进表演和视觉艺术产品”。我国艺术管理理论界还没有系统地从艺术门类划分角度论述的研究。事实上,欧美这种方法存在着以下两个问题:其一,文学语言艺术作为艺术的一个门类,并不属于视觉艺术和表演艺术的任何一类;其二,视觉艺术是从艺术欣赏、接受的方式进行描述,表演艺术是从艺术形态创造方式来描述,分类的角度不同,不能混搭。

从艺术管理的角度,笔者比较倾向于以艺术语言的不同,分为造型艺术、表演艺术、文学语言艺术和综合艺术。原因在于这种划分方法基本上囊括了所有艺术门类,一方面,有利于艺术管理者把握各大类艺术(如造型艺术)的审美特征、艺术接受、艺术创造共同的规律、符号特征,从而更好地把握艺术管理涉及的相关活动,有利于实现艺术管理的目的,即通过“替艺术活动缔造最理想的环境”来促进艺术创作和展示,平衡艺术管理活动涉及的方方面面的利益关系实现艺术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从事造型艺术管理的管理者,可根据造型艺术的主要特点促进艺术创造,同时也可根据造型艺术共同的审美特征拉近艺术消费者与艺术之间的距离,使艺术为广大消费者所接受。对于艺术管理来说,其他分类方法都不能达到这种效果,如以艺术对时间、空间的依赖关系区分为时间艺术、空间艺术和时空艺术,对于艺术管理者促进艺术创造,便于艺术消费者理解、接受艺术作用不是那么明显,这种划分本身并没有多大问题,只是对艺术创造和艺术接受来说这种划分是高度提炼、过于抽象的划分。通过与其他分类方式的对比,

可以发现,以艺术语言为依据的划分方法更有利于实现艺术管理的目的。另一方面,利用各大类艺术的共通性,有利于实现艺术企业人力资源、物质资源高效使用。如在造型艺术各个具体的不同门类之间存在着艺术生产硬件设施、材料资源的部分互换互用性,如绘画创作中的部分材料是雕刻艺术创作中也需要的,从而在造型艺术管理中提高物质资源的有效利用。各大类艺术在创作、欣赏、接受等方面存在共通性,也有利于艺术管理者在各个不同具体艺术门类都能发挥作用,可以使一名艺术管理者兼顾造型艺术中各具体艺术门类的管理,节省人力资源。

根据以上分析和划分,下面将列出每一类管理主体组织的具体内容:

1. 造型艺术管理

造型艺术包括建筑、雕塑、绘画、设计、书法、篆刻等艺术门类。造型艺术管理主体组织可划分为造型艺术创作(生产)组织、造型艺术中介组织、造型艺术服务组织,所谓艺术生产组织是指主要从事艺术生产、创作的组织、机构,艺术中介组织指充当艺术传播、流通者的中介组织,艺术服务组织主要是从事艺术研究,艺术行业、产业、企业规范,服务于艺术生产、流通、消费企业的组织,培育各类艺术人才,使艺术创作组织、艺术中介组织更加有序地进行各自的活动。具体内容包括:①造型艺术创作(生产)组织,含各省级画院、各类设计院、艺术区等。②造型艺术中介组织,有博物馆、美术馆、展览馆、拍卖行、画廊等。③造型艺术服务组织,有造型艺术相关政府机构、艺术家协会(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工艺美术协会、中国工业设计协会、中国设计产业协会)、学会(中国油画学会)、教育机构(中央美术学院)、研究机构(国家画院)等。

2. 表演艺术管理

表演艺术通常包括舞蹈,音乐,曲艺,杂技,魔术等。同样,表演艺术管理主体组织可划分为表演艺术创作(生产)组织、表演艺术中介组织、表演艺术服务组织。①表演艺术创作(生产)组织:杂技团、唱片公司等各类艺术生产企业等。②表演艺术中介组织:音乐会、剧院等。③表演艺术服务组织:广播影视部等政府机构、表演艺术相关协会和学会、教育机构、研究机构等。

3. 语言艺术管理

语言艺术是指借助语言、文字等手段塑造典型的形象反映社会生活的意识形式,属于社会意识形态。语言艺术有诗歌、散文、小说、戏剧文学等。语言艺术管理主体组织包括:①语言艺术创作(生产)组织:文化传播企业、影视剧本创作企业等各类文学语言艺术生产企业。②语言艺术中介组织:出版社、杂志社,报社、图书馆等。③语言艺术服务组织:新闻出版总署等政府机构、展览机构、文学语言艺术相关协会和学会、教育机构、研究机构等。

4. 综合艺术管理

综合艺术包括戏剧、戏曲、电影、电视等艺术门类。综合艺术主体组织涉及的内容包括了造型艺术、表演艺术、文学语言艺术中至少两项内容或者艺术形式为多种艺术的综合,同样可分为三种类型的组织主体:①综合艺术创作(生产)组织,即综合文化事业单位、戏剧、戏曲、电影、电视艺术的生产企业等。②综合艺术中介组织,即电影院、电视台、遍布各省、市、县、村镇的文化馆(站)群众艺术馆等。③综合艺术服务组织,即文化部等政府机构、展览机构(江苏省展览馆)、综合艺术相关协会(中国艺术家协会)和学会、教育机构、研究机构等。

这种框架突出、架构起了对艺术知识领域的导向,其优点前面已经从艺术门类的宏观层面进行了论述,另外,这样的划分符合艺术管理专业不同学生的艺术学知识背景,有利于明确各艺术门类学生确定艺术管理学习、研究的方向。各学院可根据本学院自身学科优势、特点设置课程,如美术学院开设艺术管理专业可偏重于造型艺术管理,音乐学院可开设表演艺术管理等。

(三)两种框架的对比分析与融合重构

以上两种划分方法的出发点是不同的。基于艺术管理的作用范围大小的艺术管理理论框架的出发点是艺术管理的主体组织一政府部门、艺术行业部门、艺术企业、艺术团队、班组等;基于艺术门类的艺术管理理论框架的出发点是各个艺术门类一造型艺术、表演艺术、文学语言艺术、综合艺术。因此,两种框架下分支的关键词也会不同,关注点也会有差异,基于艺术管理的作用范围大小的艺术管理理论框架各分支则更加注重艺术法律、法规,艺术行业、行规的制定与修正,要求从宏观上把握艺术的发展动态,追求艺术产业化,注重经济效益一将艺术产业作为重要的经济增长点。基于艺术门类的艺术管理理论框架各分支注重的是各门艺术的审美特征、艺术创造、艺术接受等,更加注重追求艺术品的品质,满足受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两种框架中,前者使艺术管理更加偏向于管理学,后者更加偏向于艺术学。那么哪种划分方法更加适合我国的艺术管理专业教育呢?艺术管理发展较好的美国,大部分院校将艺术管理专业设在了艺术学院或教育学院,如纽约大学(NewYorkUniversity)视觉艺术管理专业、耶鲁大学戏剧学院(YaleUniversity)艺术管理专业等,少部分院校将艺术管理专业设在商学院或公共管理学院。如卡耐基梅隆大学(CarnegieMellonUniversity)、印第安纳大学(IndianaUniversity)。我国大陆则不同,基本上将艺术管理专业设在了艺术院校,因此我国艺术管理界更多学者认为艺术管理应该属于艺术学而非管理学。就我国艺术管理专业的设置和两种框架的对比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基于艺术门类的艺术管理理论框架更加适合我国多数艺术院校艺术管理专业教育。但是随着艺术管理研究的深入,并不能排除我国在管理学下开设艺术管理专业的可能;另一方面,我国艺术管理专业教育刚起步,并不完善,需要多视角地学习和研究,因此基于艺术管理作用范围大小的艺术管理理论框架也是有用武之地的。

实际上,两种框架对于艺术管理的工作内容和主体组织也会产生不同的导向。基于艺术管理作用范围大小的艺术管理理论框架指明了管理的主体组织,如艺术行政管理的主体组织是政府行政部门机构,具体的工作内容是宏观规划管理,其不足之处在于没有具体指明服务的艺术领域。基于艺术门类的艺术管理理论框架是对艺术知识领域的导向,如造型艺术管理主要针对造型艺术领域,具体的服务艺术对象是造型艺术,其不足之处在于工作内容没有明确。由此可以看出两种框架各有优缺点,因此可以将两种框架融合重构,吸收各自的长处,得出复合型艺术管理的理论框架(见图3)。

篇3

在第83届奥斯卡颁奖礼上,娜塔莉•波特曼凭借在《黑天鹅》中的出色演技摘下了影后的桂冠。作为一部叙述舞蹈演员成长经历的电影,《黑天鹅》不仅通过丰满的人物形象和曲折的故事情节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更是凭借对《天鹅湖》芭蕾舞剧的直接引入和改编丰富了影片的审美张力。影片中大量出现的舞蹈镜头不仅为影片注入了舞蹈所特有的审美享受,同时也突破了以往以音乐剧为主体的舞蹈电影的叙事模式,为之带来了新的活力。本文试从《黑天鹅》对舞蹈艺术的突破和对人性开掘的深化两方面加以论述。

一、何谓舞蹈电影

舞蹈作为一种独立的艺术表现形式,是“以经过提炼、组织、韵律化了的人体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内运用人体动作的姿态、表情和动作流程等构成画面,创造形象,从而表达某种思想感情的艺术”[1]18,而电影则是“通过展现在银幕和荧屏上的画面及与画面相配合的声音,在多维的时空中塑造直观的视听形象”[2]。二者都是时间艺术与空间艺术的综合。由于舞蹈是以高度抽象化、符号化的肢体语言来完成叙事和人物塑造,所以对它的鉴赏必须具备一定的主观条件,即要具备一定的舞蹈知识、舞蹈欣赏水平和认识能力。而相对于此,电影欣赏对观众的要求就简单得多。电影可以通过对话和旁白的加入、场景的切换、时间和空间的转换等手段辅助观众理解。所以无论是在叙事或是人物塑造方面,电影都显示出比舞蹈更为通俗和直观的特点。

将舞蹈的审美蕴藉与电影的通俗直观相结合,是舞蹈电影的主要特点。此类影片多以舞蹈演员的舞蹈生涯为叙事核心,讲述与舞蹈和表演紧密相关的故事,既有在舞台之下的完整的故事情节,又有对舞台上歌舞表演的直接表现。舞蹈电影将舞蹈的艺术特征和它所带来的审美愉悦融入电影的直观表达当中,使舞蹈的技艺追求和美学特征得到了更好的表现。

以往的舞蹈电影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单纯叙述舞蹈演员的成长生涯,以他们从默默无闻到成为明星的成长经历为叙事线索,讲述其中的曲折经历,多以表现演员对舞蹈的真挚热爱,对艺术的不懈追求为主题。比较著名的有《红菱艳》《跳出我天地》等。另一类是以歌舞场面作为叙事核心,并用参演歌舞剧的演员的经历作为叙事线索,将这些歌舞场面串联起来,构成一个完整的故事。这类舞蹈电影大多以表现歌舞剧的美感为目的,旨在向观众呈现歌舞带来的审美愉悦。比较著名的有《红磨坊》《歌舞青春》等。

作为一部舞蹈电影,《黑天鹅》沿用了上述以“舞蹈演员成长生涯”为叙事核心的叙述模式,但与之不同的是,该片将“芭蕾舞剧”这一独立的艺术形式作为叙事线索插入片中,构成了舞剧与人物传记相互呼应的双线叙事。这一改变,不仅使舞蹈在电影中的美学特征得到了强化,也使它的表现形式更为多样化,更突出了舞蹈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在电影中的独立性,使它在电影中的地位得到了提升,成为核心的表达方式。

二、《黑天鹅》的艺术突破

舞蹈艺术中的“舞剧”又称“芭蕾”,出自意大利语中的“Balare”一词,是一种“以舞蹈为主要表现手段,综合音乐、美术、照明、文学、戏剧等艺术形式来反映生活,表现人生的舞台表演艺术”,可以“用多种舞蹈形式来表现较为复杂的故事情节和塑造内涵丰富的人物性格”[3]。而在舞剧的发展历史上,《天鹅湖》则是久负盛名的一部名剧。《黑天鹅》正是以舞蹈演员妮娜在这部舞剧中对黑白两天鹅的角色诠释过程中出现的矛盾与挣扎作为叙事动力。在《黑天鹅》中,《天鹅湖》的第二幕和第四幕被直接搬上银幕。由于要表现妮娜对艺术的不懈追求,并突出她最终突破自我后所展现出来的艺术魅力,所以影片节选了舞剧中最具有艺术张力的片段。在这些片段中,演员的舞蹈表演既展示出芭蕾舞轻盈、纤细和灵动等特色,同时舞蹈的动作性、节奏性、造型性和抒情性等美学特征也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达。更为重要的是,舞剧的直接引入使舞蹈表演的综合性特征得到了很好的体现。《黑天鹅》中舞蹈表演的亮点则无疑是妮娜演绎黑天鹅的一段。在这段中,芭蕾舞表演结合了灯光、服装、音乐等舞台表演的特色,使舞剧综合性的美学特征得到凸显,令观众更为全面地领略到舞蹈之美。

另一方面,将舞剧引入舞蹈电影,也使舞蹈在电影当中的表现形式更为多样化。舞剧以舞为主,它的艺术表现力主要体现在肢体语言上。“肢体语言通过暗示来传达,让观众通过直观形象去感受。”[4]将舞剧与电影相结合,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克服时间和空间对舞台表演的限制,使舞剧的艺术表现力在电影中得到充分展示。在被魔王变为天鹅之后,奥杰利塔痛苦而悲伤地挥动着翅膀,镜头的旋转和主题曲的变奏强调出她的痛苦与挣扎。这一改变不仅丰富了舞剧《天鹅湖》的故事情节,令观众欣赏到更为丰满的人物形象,同时也使舞蹈表演突破了自身的局限,以更加完善的表现形式出现在电影当中。

舞蹈电影还有另一种叙事方式,即用演员的经历将歌舞场面连缀起来,旨在向观众呈现歌舞带来的审美愉悦,即通常所谓“歌舞片”。从舞蹈在电影中所占的比重来看,《黑天鹅》较为接近这种,但大多数歌舞片中的舞蹈场面,都是来自美国百老汇的“音乐剧”,即一种“以戏剧为基本,以音乐为灵魂,以舞蹈为重要表现手段,通过音乐、舞蹈、戏剧三大元素的整合来讲述故事,刻画人物,传达概念的表演艺术娱乐产品”[5]。这即是说,舞蹈在其中是作为表现手段,而非像舞剧,将舞蹈之美作为表现的对象。舞剧中的舞蹈一般分为“情节性”和“表演性”两类,前者“是表现舞剧的剧情,是刻画人物性格的行为”的舞蹈,后者则是“剧情中作为舞蹈表演而出现的,即舞中之舞”[1]211。虽然限于剧情需要,《黑天鹅》无法保留《天鹅湖》中的“表演性舞蹈”,但作为叙事关键的“情节性舞蹈”还是得到了直接的呈现。舞蹈演员妮娜一方面是影片人物塑造的对象,另一方面她又必须发掘自身潜在的邪恶气质,完成对舞剧中黑天鹅形象的塑造。妮娜全部的内心斗争都需要通过黑天鹅的舞姿表现出来,而黑天鹅之舞又是舞剧《天鹅湖》中关键的“情节性舞蹈”。被塑造者与塑造者两种身份合一,这就使舞蹈表演和影片叙事紧紧相连,成为整部电影的叙事动力,同时也突破了以往舞蹈电影中音乐剧“载歌载舞”的常规套路,使舞蹈作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出现在电影当中,成为艺术表现的核心和焦点。

三、《黑天鹅》的人性开掘

不同于通常意义上的文艺电影探讨伦理的初衷,舞蹈电影大多意在展现舞蹈之美,所以在主题的选择上往往偏于励志。无论是叙述演员生涯,还是讲述舞台背后的故事,舞蹈电影的主题大都正确正面,积极向上。这样的选择一方面能够呼应舞蹈艺术优美、高雅的审美追求,但另一方面,却也不免使影片落入“类型”的窠臼,缺乏思考与回味的余地。而相比以往的舞蹈电影,《黑天鹅》在对人性的探讨上则有着严肃的思考和深入的开掘。影片采用双线叙事的形式,一方面对《天鹅湖》中黑天鹅形象中的邪恶之美加以重新诠释,赋予它新的意义,另一方面叙述妮娜试图挣脱道德观念中纯洁与善良对人的束缚,发掘自己精神中黑暗和非理性一面的过程。二者相辅相成,共同完成了影片对恶与黑暗之美的诠释。

《黑天鹅》中叙述的《天鹅湖》舞剧,在故事情节上与完整芭蕾舞剧《天鹅湖》有一个很大的不同,即对黑天鹅的强调。这一点充分体现在影片的基调、叙事重心、人物关系等各个方面。传统舞剧《天鹅湖》的基调被认为是白色的,“《天鹅湖》的白色基调继承了浪漫芭蕾自《仙女》和《吉赛尔》以来轻盈向上的动感和玲珑剔透的属性”,“王子和天鹅公主之间的纯真爱情则是在这种单纯透明的白色基调中,逐渐达到了完美的统一,更在不自觉中发挥了净化观众心灵的神力。”[6]显然,“白色基调”使《天鹅湖》的精神追求指向纯洁和崇高的爱与美。而到了《黑天鹅》中,这种基调就转为黑色。影片截取了舞剧中黑天鹅诱惑王子的情节并加以放大。片中导演托马斯对退役演员贝丝的评价道出了这个角色的本质:“她的生命中有一种黑暗的冲动,所以她的表演充满了观赏性,非常危险,有时甚至完美无缺,但也充满了毁灭性。”黑暗、诱惑、罪恶与毁灭性,这些正是影片对黑天鹅角色的重新发掘。黑天鹅通过诱惑王子展现出自己的美,她的美来自于天性中的恶与毁灭性。这种改编可以说是对舞剧核心思想的挑战,也是对以往舞蹈电影中“真善美”主题的颠覆。它充满现代主义的意味,打破了纯洁与善和美相对等的天然合理性,是对人性中恶的发掘,也是对罪恶之美的张扬。

同样,《黑天鹅》中对妮娜成长过程的叙述,也展现出对人性中邪恶与黑暗一面的开掘。妮娜纯洁善良,在生活中是听话顺从的好女儿,在舞蹈表演上是具有强大控制力的优秀演员。但黑天鹅的形象塑造要求她必须召唤出精神中罪恶、疯狂和非理性的部分。她必须摆脱道德观念中纯洁、善良和矜持对人本性的束缚,使理性和思考的控制力让位于情感的放任。从精神分析的角度说,即使“经济原则”让位于“唯乐原则”,摆脱“超我”对“自我”的压抑,使存在于潜意识当中的本能的冲动冲破阻碍,迸发出来。在这个过程中,妮娜经历了痛苦、挣扎甚至人格分裂,并最终以自杀的方式摆脱了原先那个纯洁善良的自我对她的束缚,从天真柔弱的白天鹅蜕变为亦正亦邪的双面娇娃。《黑天鹅》通过对罪恶之美的表现,以黑白天鹅一体双生的象征方式,揭示出人性中的善恶共存,并蒂双生。相对此前舞蹈电影中多有的励志主题,这无疑是一次突破,也是更为严肃和深入的探讨。

[参考文献]

[1] 汪以平,主编.舞蹈艺术通论[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

[2] 刘宏球.影视艺术概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2:87.

[3] 张锦华,黄明珠,主编.舞蹈与戏剧表演[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9.

[4] 滕腾.论舞剧与电影艺术[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6).

篇4

中图分类号:J8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1)33-0169-02

一、关于传统舞台戏曲《赵氏孤儿》简介

《赵氏孤儿》全名《赵氏孤儿大报仇》,或《冤报冤赵氏孤儿》。作者纪君祥,大都人,生卒年不详,与郑廷玉同时。

关于这部剧,从元朝至今有好几百年的历史,不断有人改编翻新搬上舞台,除了纪君祥外,还有明代徐元据此改编的传奇《八义图》,清末有京剧《八义记》等,秦腔,河南梆子,山西蒲州棒子亦有此剧目。甚至,著名法国文豪伏尔泰于1753~1755年对《赵氏孤儿》进行改编成为新剧本,名为《中国孤儿》,1755年8月20日开始在巴黎各家剧院上演,盛况空前。王国维说:“明以后,传奇无非喜剧,而元则有悲剧在其中……其最后悲剧之性质者,则如关汉卿之《窦娥冤》,纪君祥之《赵氏孤儿》剧中虽有恶人交构其间,而其蹈汤赴火者,乃处于其主人翁之意志,即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也。”由此看到,《赵氏孤儿》作为几百年来成为戏曲经典不断收到文人,观赏者的赞不绝口。

二、电影版以及现代化改版《赵氏孤儿》简介

中国近几十年来随着现代化经济飞跃发展,先进科学技术的突破,西方文化的引进以及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碰撞,在传统舞台戏曲的不断走向边缘化的局势下,依然有艺术家不断创作改编经典剧目,将它呈现观众眼前,使中国经典文化以新的形式得以传承。除了传统戏曲豫剧,蒲剧,川剧,京剧等不断搬上舞台,还有著名导演人民艺术剧院的林兆华和国家话剧院田沁鑫分别创作了话剧版的《赵氏孤儿》,以及导演陈凯歌创作的电影《赵氏孤儿》等等。这些经过现代化舞美灯光,摄影,舞台等等一系列高科技现代化技术创作出的《赵氏孤儿》,已经完全和传统的《赵氏孤儿》判若两人,甚至面目全非,然而,现代化改版的《赵氏孤儿》却在市场上成为大众娱乐消费,受到人们大量的关注,其重视程度远远超过濒临没落的传统舞台戏曲。

电影版的《赵氏孤儿》,则是在传统戏曲《赵氏孤儿》的内容基础上进行改编, 融入了很多现在人的思想,情节和矛盾冲突都有所改编,仇恨由赵氏孤儿及赵家改变成了程婴和屠岸贾之间,公主死前希望孤儿做普通人,忘记父母,而程婴因自己孩子的牺牲,借赵氏孤儿为自己复仇,整部戏情节更加复杂化,更加扣人心弦。

三、舞台戏曲和戏曲电影的比较

我们以传统舞台戏曲和戏曲电影《赵氏孤儿》做比较,从作品本身看当今审美取向等问题。

(一)有舞台艺术到银屏艺术,是立体到平面的转换

传统戏曲艺术是以舞台为依托的以程式化,虚拟性,综合性为特点的现场表演艺术,即舞台剧表演。而电影是运用高科技还有蒙太奇等技巧,通过摄影,提前将故事剧情都录制好,借平面银屏播放给观众看,即影视剧表演。其相同点:首先,都是综合性的艺术,包含了导演到表演的二度创作,舞蹈,音乐,灯光,场景,甚至绘画,建筑,雕塑等各个艺术领域的集合。其次,从演员的角度来说,都是演员扮演角色在虚构的场景下表演故事的艺术形式,演员村从“三位一体”的特点,即演员既是创作者又是创作材料,也是艺术的体验者。而且演员都是在虚构的场景下进行表演。最后,从观众接受者来说,都是观看故事情节,体验生活化的艺术,如戏曲和电影版本的《赵氏孤儿》其实呈献给观众的故事内容都是讲述孤儿复仇的故事。

其不同点:传统舞台戏曲是当众表演的艺术,而影视版则是非当众的表演。一个是在舞台上现场表演立体艺术,另一个是呈现在银屏上的平面艺术。“舞台剧的演出,同台演员之间的距离,演员与观众的距离,都有实际的长度,因此演员表演的动作幅度,音量的大小粗细,语调的高低阔窄,疾走的强弱缓急都可以在现场表演中进行自我调节,……对于观众来说,他们与演员和舞台形成一个距离,看演出是散点透视,有多少观众便有多少个画面,观众不可能把注意力始终集中在演员脸部的表情上,他们或许盯住布景上挂着的一只鸟枪,或者瞅着演员的头饰发愣,并且这些行动又都是自行选择的。这就是构成舞台剧演出中观演之间的生动景象。影视剧表演由于没有观众当场表演因此也没有与观众的距离。……影视剧的观众,只有一个焦点,那就是镜头,镜头记录下来什么你就看什么,忽而一马平川,忽而一双大大的眼睛。”由此可见,舞台戏曲和戏曲电影呈献给观众还有很多差异性,相比之下,戏曲电影为观众审美做了更多的牵引作用,观众更喜欢电影直白的方式,以及刺激的视觉效果,光鲜的银屏图案,惊险的故事场景。

(二)传统戏曲表演写意的表现手法和戏曲电影写实的表现手法之间的矛盾

传统戏曲表演艺术是以唱做念打等程式化,虚拟化的动作表现,而戏曲电影表演艺术则是以生活化的动作来表现。所以,前者是注重表演的写虚的形式,后者则是注重叙事的写实的形式,所以戏曲中有折子戏之说,也就是戏曲截取的部分进行欣赏,而电影则讲究故事的完整性,情节冲突等。比如,同样是战场厮杀的情节,戏曲《赵氏孤儿》是拿着长鞭在舞台上甩动,伴随着鼓点声音,则显示着厮杀的场景,其中没有真的马,没有真的战场;而电影版《赵氏孤儿》则可以在真实的充满黄色沙土的战场上,一群将士骑着真实的匹马厮杀,格外的逼真。这种逼真的场景只有电影技术才能够拍摄下来。

(三)情节内容上的对比

同样是《赵氏孤儿》,纪君祥元杂剧则写的是以忠义为主线,为保护赵家唯一的孤儿,许多人(公主,韩厥,提弥明,灵辄,程婴儿子等)为此流血牺牲的,最后赵氏孤儿长大成人为死去的人报仇血恨,血债血还的故事。而电影版的则是更多从人性角度出发,讲诉人性驱使下充满犹豫,抉择又悲愤的复仇故事。这更多是现代人的解读,赋予更加刺激暴力的视觉效果,吸引观众的眼球。

在戏曲《赵氏孤儿》中,更多是折子戏,凸显表演,其内容思想表现的是至始至终的忠义,为忠而死,血债血还,一家的命要用一家的命去还,中意的背后显得更加血腥。而在电影中,融入了现代人的思想,比如结尾把原剧中赵氏孤儿复仇杀了屠岸贾全家人口改成了:赵氏孤儿因为屠岸贾养育之恩不忍杀他,而程婴怀着后悔让孤儿复仇,愿意替他挡剑,最后屠岸贾和程婴在相互悲愤乱箭中死去。这种改编是随着社会变化,人认识的意识形态改变而变化,如果按照原本的结局,那么冤冤相报何时了,这种立意则是人类道德标准的的倒退。再比如,原剧中公主死前说要孤儿为赵家报仇改成了让孤儿过普普通通的生活,不要告诉他父母是谁。这和春秋那个时代有仇必报的道德准则是相斥的。这样写是的整部剧的思想更贴近现代人的思想,引发新的思考。

四、借“以人为本”的理念传播戏曲以及传播方式

当今的艺术在高科技发展之下,形成的后现代艺术,其主要思想“首先消解艺术和非艺术的区别,其次是消解各种艺术门类之间的区别,最后更是消解了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高雅文化与通俗文化的界限。事实上后现代主义真正推崇的是大众文化,在这个消费主义盛行的商品社会里,在大众传播媒介的推波助澜下,后现代主义是大众文化更趋向于娱乐化和游戏化。……后现代主义追求的确是一种平面感,反对文艺向深度开掘,主张无深度的平面文化,追求感官刺激和文化游戏,是的文化进一步向世俗文化,娱乐文化,消费文化和商品文化发展。”由此看到当今艺术接收者更多的是把艺术当作娱乐和消遣或者消费,这也进而看出,像电影事业能够蓬勃发展的的原因。在这样一个文化大环境下,我们有如何传承中国传统的戏曲呢?用“以人为本”的思想来围绕“艺术创作者――艺术接受者”模式,借助各种媒介传播方式,尤为重要。

对于戏曲和电影未来的传播,我认为应该从三个部分进行解说,一度传播是舞台戏曲,二度传播是戏曲电影,三度传播是网络,vcd等其他媒介。

一度传播,舞台戏曲,一直是戏曲进行探索,实验最基础的环节,如果戏曲失去了原本的特征(综合性程式化虚拟性),戏曲何以称作是戏曲?所以戏曲剧场将承载戏曲一直走下去的工具。当然也会棉铃一些问题,从演员来看,培养新生代的演员,精美的技艺尤为重要。从观众来看,培养新生代观众群体,尤为重要,其实,在这一层面面政治和艺术也是可以很好的嫁接的,如古希腊国王伯里克里用政治手段发票看戏剧,看戏期间停止一切商业买卖活动,用戏剧教化人,是的古希腊戏剧得意长远发展。从剧场问题来看,精美的舞台,舞美,等等都可以给欣赏者欣赏戏曲艺术中得以舒适的感觉。

二度传播,戏曲电影,是借发达的科学技术与戏曲嫁接,进一步传播,使得戏曲更加大众化,更加接近民众,使人们也可以像娱乐一样消费戏曲这门艺术,为戏曲边缘化减轻了很多负担。当然其中又有面临的一些困难。从演员来看,戏曲程式化,缓慢的动作,抑扬顿挫的唱腔,和当今影视文化中的高速度,银屏刺激感像矛盾,如何化解其矛盾是关键。所以演员在舞台以表演为中心,高难度的表演技巧已经慢慢退化,如像黎明这样的偶像明星也可以演戏曲(电影《梅兰芳》),传统戏曲中那些技艺高超的演员远没有偶像排演员受到欢迎,那么,传统高技艺的演员何去何从?从观众接受者来看,电影这样的新生科技可以让传统戏曲得以现代化转换,更适合现代人的审美取向,然而对于戏曲原本的内涵的改编之后,观众很难在知道原本的样子。

三度传播,网络,CD,VCD等各种媒介传播。当今社会为满足商业社会的需求,通过工业化大批量生产和大众传播媒介,突出“复制”的作用。“原则上,任何艺术品都能够被复制,人类制造的艺术品总可以被人复制,学生为了学习进行复制,艺术家为了传播他们的作品也进行复制。”iv正是这样一个复制的时代,我们想看或者收集资料,艺术作品极其容易。从观众着的角度,当他们不能在剧院现场看戏曲,又错过了电影院的戏曲电影,完全可以在网络上下载一部完整的戏曲,随时在任何合适的地方看视频。这给艺术接收者带来了很大的方便,进一步为传播戏曲艺术做出贡献,但同时,这种复制的艺术,我们可以看到,他们也失去了艺术的“原真性”。

文献参考:

[1]王国维.宋元戏曲史.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
友情链接
发表咨询 加急咨询 范文咨询 杂志订阅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