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07 09:21:45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文化产业的特点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日本是文化产业大国,与日本的文化产业发展相比,我国的文化产业起步晚,系统不够完善,整体而言与日本还有很大差距。因此,对日本文化产业进行分析,了解日本文化产业发展的特点,总结其发展经验,对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1.日本文化产业大国战略的发展理论依据和背景
1.1文化软实力
在国际关系学中,国家实力是一个国家在国际关系中发挥作用的影响核心,从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国家的国际地位及其国际影响。在当今社会,尤其是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各国之间所拥有的实力资源出现了转化困难的现象,若要提高国家实力就必须找到新的发展方向。在国家实力发展方向中,“软实力”作为一种集文化、意识形态和国际机制建立于一体的发展方面,因其对社会的广泛影响而受到各个国家的重视。在软实力当中,文化软实力是其发展动力,因此学者也把软实力称为文化软实力。软实力的形成来自于国家的文化、政治价值观和外交政策,是通过吸引而非侵略来达到自身发展目的的一种能力,能够体现一个国家的整体素质水平。与政治价值和经济价值相比,文化作为国家的软实力对一个国家的发展具有更重要的意义。文化软实力具有以下特点:
1.1.1文化软实力体现了国家的政治价值观和外交政策。
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源泉,更是反映了一国政治和外交政策的价值,同时也是“和谐文化”发展的基础。
1.1.2文化软实力与经济、军事等密切相关。
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是一个国家的“硬实力”,是保障一个国家发展和不受侵略的重要方面,而文化软实力具有影响社会发展基调的作用,因此对与文化相关的经济及军队建设有着极大的影响。
1.1.3文化软实力是通过文化理念、
科技和商业模式三者的共同支撑发展起来的。在文化软实力发展的过程中,文化理念是基础,科技是发展根本,商业模式是重点。从整体来看,文化软实力的发展涉及到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
1.1.4文化软实力具有国际化发展倾向。
文化软实力在一个国家提高国际影响的过程中起到的作用越来越大,也因此收到了各个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的广泛关注,他们提出了很多文化产业的发展战略,这表示文化软实力正在向着国际化发展。
1.2日本的现实背景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信息产业的不断发展,日本作为一个经济大国受到各个国家的关注,日本以经济为中心的发展方式受到了许多国家的不满,而要使得经济进一步发展,进行相应的文化交流是十分必要的。通过文化的广泛影响,日本的发展才能够在世界范围内造成一定影响。在软实力开始发展之前,日本的硬实力十分发达,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人们的物质生活都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改善,这也使得人们对文化方面越来越关注。日本作为战败国,在一片废墟和狼藉中只用了短短七年就完成了恢复发展阶段,并且在之后的二十年中保持着每年百分之十的经济增长速率,这极大地影响着资本主义世界的发展。然而,在日本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很多问题,例如公害问题、环境问题、道德水平下降等,这些问题的出现给日本政府严重的打击,同时也刺激日本政府进行反思和思考。除此之外,二战之后美国文化大量渗入到日本文化中,日本政府面对这一境况并没有采取消极保护主义,而是通过体制和观念的更新发展致力于自身文化产业的发展。
2.日本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
2.1日本文化产业大国战略的政策内容
日本在发展文化产业战略时,首先对自身进行了重新的认识,并且对日本魅力进行了重新评估。其次,日本通过经济利益和软实力发展吸引其他国家进行外交,使得日本的文化产业不断发展。日本文化产业大国战略政策主要可以总结为以下方面:
2.1.1人才全球化。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日本深深意识到若要进行长足的发展就必须吸引国际性人才进行建设。首先,日本政府为外国创作者提供了临时居住资格,并且与周边国家协作,为年轻创作者提供了发展和提高的平台,通过作者和设计师之间的交流,建立了一个巨大的联系网络。其次,为了跨越语言障碍,日本在国外开设了很多日语教育机构,通过派遣国内教师教学和鼓励外国学生留学的方式使留学生成为日本与其他国家进行良好交流的桥梁。
2.1.2国外项目的实施。
日本在国外的项目范围十分广泛,在地域产品、流行、饮食、传统工艺品等领域均有所涉猎,并且通过现代企业和分销业的联手将这些产品进行打造和包装,使得这些产品逐渐成为日本开展海外项目的主要商品。这使得日本的产品及文化观念逐渐深入到周边各国的市场当中,并且通过独特创意的分享逐渐影响着各个国家对日本的看法。
2.1.3相应机制的建立。
为了在世界范围内建立日本的文化产业市场,日本建立了相应的机制以实现利润的最大化。首先,对文化产业进行广泛的宣传,以国外媒体为媒介向海外消费者介绍日本文化,并对日本文化进行了解和接受,创建一个具有日本特色的集时尚、食品、旅游为一体的文化产业项目。其次,在日本当地建立一个完善的消费机制,通过对产品进行销售和相对完善的服务获得相应的利润。最后,建立国内的宣传机制,提高日本自身的吸引力,促进日本的追随者在国外进行消费。
2.1.4提供足够的风险金。
在日本文化产业当中,最受瞩目的当是漫画产业,而与漫画产业相关的电影、动画片、节目、游戏、书籍等也受到了国际的认可。但是与此同时,日本的出口率还不及美国文化产业的三分之一,并且出口产品中游戏软件占绝大多数。在此前提下,为了进入各国的电影市场,日本的产业革新机构为相关公司以百分之百出资的方式提供风险金。
2.1.5国家政府的战略部署。
作为国家的领导机构,政府应当发挥应有的决策功能。对日本来说,若要进行海外的经济扩张就必须对各个阶层的部门进行统筹,通过战略合作的加强吸引游客并增加出口产品的种类和数量。其次,对日本的品牌、文化和生活方式进行全面的推广,通过建立全新的孵化体系,对中小企业和人力资源管理提供足够的风险货币。与此同时,制定相应的基础设施,促进文化的推广和经济的发展。
2.2日本文化产业大国的战略特点
日本的文化产业发展的已经十分发达,通过总结和分析,日本在文化产业方面的战略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2.2.1企业的广泛参与。
在日本文化产业发展的过程中,企业的广泛参与是促进其发展的重要方面。日本的企业,无论大小,都参与到了文化建设中去,通过举办各种各样的活动,例如大型文化交流活动、文化艺术协会的成立等对日本文化进行了丰富和推广。
2.2.2广告业的蓬勃发展。
广告作为最有效的推广手段,在文化产业的发展过程中也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广告公司所从事的事业本身就与文化相关,再加上日本政府的支持,日本广告业得到了蓬勃的发展。广告媒介覆盖了报纸、杂志、广播、电视、文化体育等大型活动,为日本文化的推广提供了发展平台。
2.2.3完善的经济体系。
日本文化的另一发展方面是演艺人员。在日本,几乎每一位艺人都有自己的经纪人,并隶属于相关公司,这样处理相应问题就变得有逻辑并且适合通过法律进行约束,能够有效的培育良好的演出市场。
2.2.4大型活动的举办。
举办大型活动是一个十分有效的推广自身文化、展现自身文化价值的途径,日本通过举办以“年”为冠的大型活动,一方面吸引了大量游客参与到活动的消费中去,带动了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加大了日本文化的影响,为日本文化的进一步推广和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3.日本文化产业的主要特点
日本的文化产业发展的已经相对完善,通过以上分析可以从不同方面总结出日本文化产业的主要特点。
3.1管理方面的特点
文化产业的发展,一个良好的管理体系是前提。在日本文化产业的发展过程中,管理方面的特点主要是行政的指导和全社会的积极参与。日本政府对文化产业的高度重视是其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但是政府并没有采取强制手段推行文化产业的发展,而是通过相关立法,制定相关的政策和法规对文化产业进行约束和管理,引导文化产业向着更加有序的方向发展,为文化产业创造发展条件,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通过灵活的行政指导加强企业与人的沟通。当前日本政府所采用的影响企业行为的手段有劝告、建议、期望、要求、指导、指示、警告、命令等。与此同时日本政府还建立了官方的文化产业咨询机构,影响着文化产业和各大企业的发展。通过政府的行政指导,对产业活动进行规范和约束,同时对企业的发展进行相应的鼓励和扶持,使得社会的各方面都能够参与到文化发展中去,为文化产业的推广打下了基础。同时日本充分发挥了市场的作用,引入竞争机制,并且在竞争中加大了文化产业的作用,使得企业的发展与文化产业有了密切的联系。市场即使的灵活运用为文化产业的推广建立了良好的基础,通过参与文化活动的举办,各个企业之间增进了交流,同时也得到了发展的机遇。
3.2政策方面的特点
日本出台了许与文化产业有关的扶持政策,涉及方面包括金融、税收、财政、人才培养等方面。文化产业的支柱是精神产品,因此对精神产品的保护是文化产业发展的重点。日本通过建立相关法规对文化创业和知识产权进行保护,在日本政策的扶持和法律的保障下。日本的文化产业得到了有效的丰富和发展,提高其文化产业的竞争力。通过与知识产权相关的法律制度的建立,为精神产品的良好发展打下基础。自1970年日本颁布《著作权法》以来,又相继颁布了《著作权等管理事业法》、《观光立国基本法》、《传统工艺产品产业振兴法》、《产业活力再造特别措施法》、《只是财产基本法》、《文化产业促进法》等等与文化产业直接相关的法律法规。除此之外,其民法、商法的制定业余文化产品提供了相关的法律保护。日本在制定了新的法律后,往往也会制定一些列的配套措施以实现法律法规的可操作性,这也从很大程度上保证了日本法律的有效实施。
3.3规划方面的特点
在发展文化产业时,良好的发展规划是十分重要的。日本在发展文化产业时,注重系统的配套性和企业间的联系性,期望通过不同业种的企业之间的合作与交流,使产业的综合经济效益达到最大化。以动漫产业为例,一部流行漫画出版后,通过其受欢迎程度进行后期开发,例如拍摄动画片,改编成电影或电视剧,开发相关的电子游戏,制定相关的周边产业等等。日本文化产业在文化产品的开发上尤为注意的一点是突出核心产品,通过核心产品的开发开拓市场,同时通过衍生产品的开发对市场进行拓宽。这也成为日本各项产业发展的模本。以日本最大的动画集团东营集团为例,在进行一部动画的制作之前,就已经对周边产品的开发进行了相应的规划,动漫的相关周边产品细小而繁多,渗入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例如午餐盒、镜框、文化衫、手提袋、玩具等等。这样在动画片进行放映的同时,相关产品也得到热卖,这对资金的有效回收,市场的广泛开拓,动漫人物形象的推广都有很大的促进意义,可谓是一举多得,具有很好的宣传效益。
3.4科技方面的特点
与任何产业的发展相同,文化产业的发展也离不开科学技术。除了上述特点外,日本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科技含量高。通过先进科学技术的应用,使得许多好的想法和创意得以实现,并能够促进其进一步转化为文化产品推广的卖点。通过资本、技术和人才的有效利用使得文化真正成为一个产业,并真正投入到提高经济水平的过程中去。只有对先进技术的利用才能够有效的打开文化产品的市场,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因此日本高度重视相关技术的开发及普及。除此之外,日本还建立了一个软硬件相互配合的商业模式,通过政府对文化产业进行创业投资,鼓励国民和企业将最新的科技成果应用到文化产品的开发中去,同时还积极鼓励社会各方进行文化投资。
3.5发展方面的特点
不可否认的是,日本动漫等文化产业的发展来自于其独特的创意,而在文化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创新设计是整个产业的基础和先导,而要吸引海内外消费者独特的、符合大众趣味的创意和设计方案就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核心。因此,在文化产业发展时,将发展重点放在了人才培养和鼓励创新上。日本拥有一批国际先进的漫画大师和动漫导演已经成为业界公认的事实,日本政府通过制定相应的人才培养计划,举办各类研习班和竞赛,提高国民的文化产业意识,在提高国民的整体素质的同时也为文化产业的发展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发展氛围。尤其是在设计管理、经营管理方面,日本更加强调人才行动力的培养,这就使得文化产业的相关人才具有良好的素质,并且能够在社会发展中充分发挥自身的能力,为文化产业的整体发展不断注入新的动力。
总结
文化产业如今已经成为一个国家提高自身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发展方面,同时对提高一个国家的整体素质,增加国际影响力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应当加大对文化产业的重视程度。日本作为文化产业大国,从人才培养、法律制定、政府引导、科技应用、政策扶持等方面来看,其文化产业发展的已经相当的完善。我国在对文化产业进行发展的时候,也应当进行相应程度上的转变,使其与日本的文化进行了一个很好的融合。也正是由于日本这种在文化元素方面的融合,才使得日本的动漫得到了长远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捷.浅谈日本动漫的发展过程[J].北方文学(下旬刊),2013,(8):125-126.
一、前言
文化产业的发展与文化消费密切相关,两者都是一个国家或者地区扩大内部需求、改善民生条件的重要内容。而日本文化产业的发展之所以取得巨大成功,正是因为日本高效、合理的政府推进型发展模式,使得日本文化产业逐渐发展,最终带动着日本各个领域的规模扩大。
二、日本文化产业的缘起
1、日美二战经济摩擦后,日本的经济遭受了空前的破坏,在这样的形势下起步,日本文化产业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当时,日本首相吉田主张确立一条以经济为中心的发展路线,抛弃了以往偏重军事的国家路线,将目光放在产业和贸易两个方面,注重的是二战后日本通商国家的打造和重建。在之后的贸易发展战略中,这样的发展重心使得日本的贸易发展得到了飞速的提升。日本经济的来势汹汹,尤其是汽车与家用电器几乎霸占全球市场,致使美国成为最大债务国。在这样的形势下,日美经济的摩擦就自然激起了日本人由来已久的民族主义情绪。
2、文化民族主义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经历了战争的日本民族主义发生了多次变化,致使日本经济也得到了几次变化。面对民族文化主义,文化民主主义缺少一个普遍适用和被人们所认定的定义,在18世纪时,面对法兰西文化的强势入侵,德意志知识分子们从本土的民族文化中发举出了意志民族的精神源泉,想要重建德意志民族精神。此后,西方学者们也普遍认为,文化民族主义是落后国家在面临先进文化时的一种心理上的弥补,是反理性、反现代的。总的来说,文化民主的形成与不断发展都是因为民族文化对自我认同意识的缺乏和不稳定刺激造成的。
3、国民精神需求
日本通过文化民族主义,使得国民文化认同感、文化自信心以及维护文化的思想动力都得到了凝聚和提升,从实践的路径来讲,日本文化产业的发展是从日本传统中的元素来构建成日本本国、国民精神信仰的。例如,日本企业可以在政府的支持下投资重建封建城堡,不能够创建户外乡村建筑博物馆,以体现出日本文化历史象征,还能促进国内外的旅游。一方面,积极的发展文化产业既能满足本国的国人现代精神消费,另一方面加大文化产品的出口,更能提升日本在国际上的竞争力,使得国际产品中能够捆绑上日本文化形象和文化产业。因此,在经济的高速增长后,日本政府随机提出“重新认识价值观”的战略,并在此基础上实现文化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三、日本文化产业特色
1、提倡全社会参与的政治指导
从日本文化产业的发展管理角度上来说,文化产业的发展是促进体制发展的关键。“行政指导,社会参与”是日本文化产业发展的核心理念,日本政府非常重视文化产业的发展,但政府并不直接从事文化产业工作,而是通过健全相关体制、制定一定政策和法规等方式间接对文化产业进行引导和环境营造,并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相应的配套服务。具体来说,日本政府对于日本文化产业的发展是起到一定的行政指导和沟通作用,是增强民间与企业的沟通互动桥梁,进而使得这些政策变成企业发展日本文化产业的战略。而行政指导通常都是为了实现一定的目的,利用劝告、建议、知识和要求等方式进一步去影响日本企业的行为,这也在使得政治指导在文化产业发展方面发挥着其重要的作用。
比如,与文化产业相关的行业组织在日本得到了较大的发育,并且与文化产业相关的量也很多。日本行业协会具有社团法人地位,在文化产业的发展过程中期自律性和中介性非常强,几乎霸占整个文化产业行业领域。2002年5月,日本动画协会由经济产业作为后援,形成了“日本动画制作者联盟”足足有27家公司加盟。再加上日本动漫等领域发达的中介服务,完善的经纪人制度,这对于促进日本文化产业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2、加强核心竞争力提升,做好系统配套
日本对于文化产业的发展十分关注,尤其是在发展文化产业的系统配套与文化产业相关的业务种类联系等方面,都以能最大限度提升文化产业发展,促进综合经济效益提升为目标。比如,当要出版一步连环漫画时,后期还可能进行动画片、电影、电视连续剧等后期开发。而对于文化产品的开发来看,要突出产品的核心,提高竞争力,开拓市场。与此同时,文化产业的发展也非常注重衍生产品的开发,以进一步拓宽产品核心领域为发展目标。在制作动漫方面,将动画一个产业的领导者和开路者,由440多家动漫制作公司组成大型动漫企业联盟,并形成卡通动画片制作、卡通动画产品及其衍生产品。这样的发展方式,不仅加强了漫画领域的核心竞争力,完善的系统配套更促进了文化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3、拓宽国际视野,进一步进行文化整合
日本经济属于典型的外向型经济,包括制造业以及文化产业方面,日本都表现出极强的市场竞争力。因此,进一步加强文化产业在国际市场上的核心竞争力,注重对国际市场的开发,以增强日本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最终达到发展日本文化产业的目标。但事实上,在发展文化产业时,并不只是淡村的考虑国际市场,还要注重到对于日本文化产业的基础培养,目的是促进日本文化产品向海外市场拓展,并逐渐被海外公众接受。而要实现这样的目标,就必须生产海外公众了解和喜爱的日本产品,所以在进行日本文化产品的营销时,应始终捆绑对日本文化的宣传。这样一来,在拓展海外营销的同时,不但拓宽了日本企业的国际视野,更起到了文化整合的作用。
4、依靠前沿科技,占据市场地位
科技是发展企业竞争力的关键,这在日本文化企业的发展中显得非常突出,先进的创意与创新的设计实施的文化产品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关键。日本文化产业领域内部人士认为,文化要形成产业,就必须借助资本、技术以及人才等因素,也正是因为这样文化产品才得以进入国际市场并不断壮大。所以说,日本的文化产业发展必须与科技挂钩,通过推进领先世界的技术开发,进一步进行硬件普及和软件配合,全方位促进文化形成产业。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日本文化产业的发展特色突出,优势明显。而从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来看,还是有许多可以借鉴“日本模式”的地方,比如在行政指导、社会参与、核心竞争、系统配套,国际视野以及文化整合等方面,可以根据中国的实际有选择地加以取舍,并坚持以科技推动文化领域的前沿发展,不断开发具有国家特色的文化产品。(作者单位:延安大学外国语学院)
参考文献:
[1]李海霞. 日本文化产业的主要特点探析[J]. 天府新论,2010,06:114-119.
[2]唐向红. 日本文化与日本经济发展关系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2.
[3]常静竹. 日本文化产业政策及对我国的启示[D].河北大学,2013.
近年来, 在金融全球化、信息数码化、产业集聚化、消费娱乐化的强大潮流冲击下, 出于全球化分工协作和市场交换的考虑, 从伦敦、柏林、新加坡到上海、香港、北京, 许多中心城市都在快速地发展一些新的文化产业集聚区。它们显示了各种各样的形态,有的就是一栋楼宇, 有“楼宇产业园”之称,如上海多媒体产业园;有的则是生态性的村庄,成为名符其实的文化设计之家,如北京的宋庄;有的是在旅游胜地, 集聚了一批演艺项目, 成为旅游演艺之园,如浙江横店影视城;也有的利用旧城的改造, 成为别具一格的文化工厂,如北京的798艺术园区,上海的1933和深圳的F518时尚创意园。
目前我国北京、上海、深圳、成都等各地文化产业集聚区发展迅猛,,经过“十一五”时期的培养,文化产业集聚区已成为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和平台。“十二五”已经启幕,在推动文化产业新一轮增长的战略布局中,如何持续提升产业集聚度,充分发挥园区的综合效益,是决策部门迫切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认识区域特色文化产业集聚的现状,分析集聚的动因,并采取积极的措施,将有利于促进特色文化产业集聚的合理推进,发挥特色文化优势,进而带动区域经济更好的发展。
区域特色文化产业集聚的定义
所谓产业集聚是指在一个适当大的区域范围内,生产某种产品的若干个不同类型的企业,以及为这些企业配套的上下游企业、相关服务业,高度密集地聚集在一起。
文化产业是以文化内容、创意成果和知识产权为核心价值,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产品和服务,引领社会消费潮流的新兴产业,它既具有一般的行业属性,又具有社会公益性质。而本文所论述的区域特色文化产业是指在一个区域内外影响较大、与其它区域相比具有独特或比较优势的文化产业,其特点是产业开发价值高、发展潜力大、难于复制、不可替代。
区域特色的文化产业集聚是增强文化认同的重要物质基础,可使区域内的人们强化对特色文化的感性认识,扩大它在人民心目中的影响力和感召力。包括影视制作、艺术设计、工业设计、建筑设计、广告策划、游戏动漫等多种类型。集聚布局倾向在专业人才集中、具有历史文化特色资源以及生态环境良好的区域,主要利用工业遗址、存量农居和历史建筑等改造形成。
区域特色文化产业集聚的特点
近些年来,随着文化产业的发展,特色文化产业集聚已经有了较快推进,突出表现是特色文化产业园区的发展。目前特色文化产业园区发展表现出了如下特点:
一是发展速度较快,产业结构逐步优化,开始形成新的增长点。从目前国内出现的一些文化产业园区看,呈现出了数量多的特点,园区的增长速度开始赶上经济整体的增速,如北京琉璃厂文化产业园区、北京798艺术园区、深圳大芬油画村、上海田子坊等等,都是以发展特色产业文化为主体的。
二是运营模式多样化。从园区的运营模式来看,既有民营资本投资,也有政府参与投资,或者由一定的协会组织对园区进行管理。并且许多地方政府也把发展文化产业园区纳入到了文化产业发展规划之中。
三是产业关联度较低。主要是资源和精品项目缺乏市场开发和相关产业的联动,未能形成有效产业链。集聚区内专业化分工不够,生产业发展滞后。文化产业园区的业务单一性很强,未能形成一个融合各产业链的文化企业集团。
四是区域特色的文化产业集聚程度不高,规模经济效应不明显。不少地区的特色文化产业,经营单位众多、产业集约化程度不高、资源分散。
五是特色文化品牌优势不突出,缺乏品牌竞争优势。许多城市建立产业集聚区,是为了树立本地域的品牌。一定的地域品牌总是与一定的经济文化特色联系在一起,是该地域的信息载体,成为一种无形资产。作为地域品牌的产业集聚区,对城市经济发展的战略意义在于,它是城市的一种身份象征。在目前国内外引资竞争激烈的情况下,塑造地域品牌特别重要,已成为聚集投资者、吸引客户的重要手段。
区域特色文化产业集聚的培育策略
一是要资源集聚化。特色文化资源是发展特色文化产业的基础和依托。我国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每一个区域都有很多区别于其他区域的特色文化。但是,在这些特色文化中,有的文化价值高、发展潜力大、可进行市场化运作的;而有的作为产业开发价值不大,发展前途较小,只能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发掘和保护。因此要依托区位和人文优势,充分发挥城市的开放性和兼容性,通过挖掘、嫁接等方式,最大限度整合、开发和利用好传统优秀文化资源,形成文化资源聚集效应与合力,推动文化经济跨越发展。
二是要产业链条完善化。积极推动集聚区产业链上游项目向下游延伸,下游项目向上游拓展,构建完善的文化产业链。在集聚区的同一产业内,由制造、再加工环节向设计、研发、销售、配送等附加值高、最能体现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的上下游环节拓展,培育文化产业价值链内新的经济增长点;在相关产业间,通过产业联系和文化的外部效应,依靠原有传统行业优势,发展面向传统行业的创意设计等高端产业链条,不断延伸、整合、优化产业链,实现与创意设计产业的互为推动发展。放大项目带动作用,实现竞争力的最大化,加快产业整体发展。同时,依托区域特色的产业基础和高新技术,推动文化产业与高新技术相结合,实现两个高端产业链的完美对接。
三是要产业差异化。积聚特质、形成特色,避免趋同化、防止一般化,不能成为某个地区产业发展的“翻版”和“复制品”,而要做本地文化产业的样板。要通过多种渠道进行宣传推介,强化区域特色文化。突显文化优势,刺激、引导需求,从而使人们形成自觉消费特色文化的习惯,使区域内外的人们对特色文化产品的需求形成一种偏好和追求。并且打造独具特色的文化品牌,使集聚区品牌成为区域文化代表。维护好品牌要在特色文化产业内部形成龙头品牌企业,避免小而散的简单扎堆现象,这样才能进一步增强影响力、提高品牌力。
四是要产能规模化。特色文化产业的规模越大,特色文化产品和产业集群的市场竞争力就越强。由于国内开展特色文化产业建设的时间不长, 缺少规模化、实力强的文化产业集团,导致很多地方的特色文化产业竞争力不强.因此,要坚持“增量优选、存量优化”的原则,在集约式发展的同时,注重量的扩张。政府应高效运用金融杠杆、贷款贴息、财政补贴等方式,引导和帮助有潜力、有影响力的优质企业、园区做大做强,增加产能,形成规模,实现高增长、高效益。
参考文献
[1] 魏后凯主编. 现代区域经济学[M].经济管理出版社,2 0 0 6
[2] 任东峰 特色文化产业集群发展中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经济研究导刊 2010(05)
[3] 姜长宝 论区域特色文化产业集聚的动因及其培育[J]-商业时代 2009(22)
[4] 梁军. 产业集聚――区域经济发展的新选择[J]-生产力研究,2005(2)
[5] 张长立.产业集聚理论探究综述[J]-现代管理科学,2004(12)
[6] 陈汉欣 深圳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特点与集聚区浅析[J]-经济地理,2009(5)
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资源特点:
一、历史悠久,积淀深厚
二、形式多样,多元并存
三、海派风格,中西兼容
从当前世界文化产业发展的特点以及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自身需要来看,笔者认为上海地区大量存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今后将会在如下一些领域中对文化产业的发展产生较为重要的推动与促进作用:
1、民间工艺品业。民间工艺品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一个重要的门类,其表现形式主要有民间剪纸、民间雕刻、民间彩绘、民间编织等等。它们的主要特点,就是其制作方式主要依靠手工操作,具有较强的“人性化”与“个性化”特点,这与那些虽然在生产效率以及产品的规范性方面具有很大的优势,但是却较为缺乏个性艺术特点的机器生产类艺术产品有着很大的差异。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人们对于个性化艺术需求的逐渐增强,具有民间手工特点的各种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势必会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并且逐渐发展成为一些独特的文化产业门类。
在这方面,日本的一些做法对于我们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虽然日本已经是一个经济强国,现代化的生活水准很高,但是日本使用传统漆器作为日常生活用品的习惯上却至今并无多大变化,直至今日,成套的日用漆器名目繁多、品种齐全、档次各异。每种器皿的用途分工细致明确,不仅有专门用来喝汤、盛蔬菜、装饭、放生鱼片的用具,在各种节日中还要使用不同的器具以配合不同的习俗和食物。据有关资料介绍,现在日本平均每个家庭使用的仅仅是漆器托盘就不少于10个,再加上各种漆碗、漆杯、漆盘等,每个家庭使用的漆器数量是非常可观的。特别是漆碗,在人们的生活中使用面很广,不但家庭使用,而且餐馆、饭店也很普及。据说一年销售量达一千万件以上。此外,诸如社会交际,婚丧嫁娶,红白喜事,日本民众都有选择漆器作为礼品的习俗。
回观上海,各种具有历史悠久,工艺精湛特点的传统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并不亚于日本,其代表性的形式主要有三林刺绣、嘉定竹刻、金山农民画、徐汇木雕、南汇石雕、黄浦面塑、闵行剪纸、松江丝网版画、嘉定草编、杨浦微雕、浦东绒绣等等。它们在制作方式上的一个基本特点,就是都为手工制作,而且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正是这些特点,使它们具有了很高的民族艺术特色,深受国外市场的欢迎。在今后的发展中,这些以手工制作为主的民间工艺品势必会受到越来越多的人们的喜爱与欢迎,并成为上海文化产业中一支重要的力量。
2、民俗旅游业。旅游业是近年来我国文化产业发展中一种重要的门类,在当今蓬勃兴起的各种旅游形式中,以传统文化为主要游览对象的各种民俗旅游、农家乐旅游、文化生态园旅游等旅游项目具有相当的比例。在这些旅游项目中,人们所感兴趣的主要是那些与现代生活具有鲜明差异性的传统文化事像,以及产生这些传统文化事像的文化氛围。通过这种旅游,人们企图获得一种“审美的距离感”,一种可以激发他们对于“古老”“原始”“神秘”“质朴”“纯真”等诸多传统文化现象产生追寻、好奇与幻想的独特情趣。正如美国人类学家雷格本(Graburn)所指出:“越是濒临灭绝和消亡的东西,越吸引当代的都市旅游者。” 正是这种当代人所有的对于古老历史与旧日生活的追寻与好奇,使许多这原本已经逐渐趋于消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当代人的文化消费与现实生活中又重新找到自己的出路,经过一定的创意与改造,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完全可以转化成为为满足现代人的审美情感提供某些服务的旅游文化资源。
在上海本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形式中,有相当一部分具备了吸引现代人审美兴趣的条件,例如充满乡情野趣的田山歌、阿婆茶、摇快船、棉花纺织、老式结婚;充满海派风情的石库门住俗、时装衣饰、城市叫卖、老字号商业、都市庙会等等。这些资源经过一定的创意与改编以后,都可以融入当代上海的民俗旅游事业之中,并为当代上海文化产业的繁荣创造诸多的机会。近年来上海在有关城市民俗旅游方面的一些成功实践,已经充分证明了这一点。例如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上海的一些特色民俗旅游项目,如石库门风情游、农家乐风情游、古镇乡土风情游、赛龙舟风情游、茶俗茶礼风情游、农民画村风情游等等,已经有了较为良好的发展势头,受到了广大民众的喜爱与欢迎。可以相信,这些项目在“十二五”期间势必会形成更为明显的优势,并且成为推动与促进今后上海城市文化产业壮大发展的一些知名旅游品牌。
3、会展业。会展业是当代文化产业上涌现出来的一种新兴产业形式。通过会展,人们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对所展示的文化产品具有整体的、立体的、多角度的了解和认识,扩大了文化产品的受众面与影响力。在上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存在着大量可以转化为当代会展业的资源,如松江顾绣、嘉定竹刻、徐行草编、金山农民画、乌泥泾手工棉纺技艺、朵云轩木板水印技艺、海派黄杨木雕、海派剪纸等等,它们在推动与促进上海城市会展业发展的过程中具有强盛的活力,可以为上海城市会展业的兴盛与发展提供大量的营养。
发展文化产业,是改革开放以后我国文化事业与市场经济的新生事物,也是文化事业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重要途径之一。本文就发展文化产业的问题,进行全面系统的论述,以期引起关注与讨论。
一、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性
发展文化产业,是我国文化事业的一件大事。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就已经提出:“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既是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政治互相交融、互相渗透,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与作用愈来愈凸显的体现,也是对我国这些年来文化产品长足发展事实的一种确认。”
就全球范围而言,文化产业已经成为一些发达国家的支柱产业。据有关统计资料显示,文化商品在过去的二十多年中,国际贸易额呈几何级数快速增长,西方许多发达国家的文化产业产值甚至占到GDP的1/5。
中国的文化产业也已初具规模,初步形成了综合性的文化产业体系,并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产值在GDP中所占比重也不断提高,如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文化产业成为支柱产业的趋势已初见端倪。
就世界文化产业发展的先进经验而论,发展文化产业多以有影响的大城市为集中地。例如加拿大的蒙特利尔,成为北美文化之都;法国的戛纳,以电影节闻名全球;德国的汉诺威,成为会展产业之星。
同样,我国的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也分别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中心。
发展文化产业的生命与灵魂是创新精神与创造力。创新精神是整个21世纪的时代精神,“只有创造力是无法模仿的,创造力也是最高端的宝贵资源。”这种创新精神与创造力,正好符合市场经济激烈竞争的特点与优胜劣汰的发展规律。
可以预见,知识经济必将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强大动力,而这,正是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性之所在。
二、发展文化产业的可行性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实践充分证明,发展文化产业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行的。
例如在首都北京,其电影产业、电视产业、戏剧产业、文化娱乐产业等全面开花,取得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丰收。
又如在上海,面向世界高端,形成众多的文化产业链,也取得惊人的业绩。
而在广州,极大地发挥出珠江三角洲的地缘文化优势,不断做强做大文化产业,使其成为支柱产业之一。
凡此种种,都充分证明:在我国发展文化产业,是切实可行的,是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发展环境的。
三、发展文化产业的具体性
发展文化产业,是一项全方位、系列化、深层次、高水准的复杂的系统工程,有许许多多艰苦细致的工作要做。
其一是把握文化产业的多元化特点。文化产业是一个内涵十分丰富的广义的大概念,它包括演出产业、电影产业、电视产业、文化娱乐产业、文化旅游产业、网络文化产业、图书报刊产业、文物产业、艺术品产业、文化教育产业、艺术培训产业、文化咨询产业、文化展览产业、文化服务产业等各种产业链。
中图分类号:G1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1-0-01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文化市场基本形成了由娱乐市场、演出市场、音像市场、电影市场、网络文化市场、艺术品市场等组成的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文化市场体系。文化市场的繁荣,文化体制改革的长足进步,内需消费市场的启动为文化产业的发展创造了新的、更大的发展空间;近几年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文化产品的消费与日俱增,文化产业保持较快发展态势,已进入一个新的增长周期,成为我国国民经济新的重要增长点,其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国民经济结构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文化产业日益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
经济结构的战略调整和产业结构的升级促使文化产业与传统产业结盟,为文化产业的发展开辟了新的战略方向,科学技术的进步也推动文化产业进入业态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的新世纪。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加快文化产业基地和区域性特色文化产业群建设,培育文化产业骨干企业和战略投资者,繁荣文化市场,增强国际竞争力。”
一、文化产业与城市竞争力关系分析
城市竞争力是一个城市在发展过程中与其他城市相比较所具有的吸引、争夺、拥有和转化资源,占领和控制市场及其创造价值和为其居民提供福利的能力。文化产业的发展对于城市竞争力的提升具有重要的意义。文化产业的发展,对我国的城市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文化产业成为影响城市竞争力的新生力量,推动着城市竞争力的提升。文化产业的发展可以提高城市竞争力,而城市竞争力的提高也会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一个城市的城市竞争力战略会从各个方面影响到文化产业的发展方向和发展速度。
文化产业促进了城市经济结构的多样化,直接带动信息服务业、旅游业、体育产业、科技教育业等产业的发展。在经济全球化的形势下,政府都应找准城市自身的文化比较优势,发展优势文化产业和特色文化产业,使之成为城市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支柱产业,并适时将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不断增强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二、乌鲁木齐文化产业发展优势分析
乌鲁木齐是当今世界四种文明交汇之处的丝路明珠、十二木卡姆的故乡、十三个民族杂居之歌舞之乡,是我国西部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是新欧亚大陆桥中国西段的桥头堡,是中亚地区最具活力的城市,居住着汉、维吾尔、哈萨克、回、蒙古等47个民族;各民族的文化艺术、风情习俗,构成了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人文景观;历史上乌鲁木齐是古丝绸之路新北道上的重镇,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中心,是西方文化和中国文化的荟萃之地,呈现出多元文化的特质,历史文化的沉淀十分厚重、丰富,形成了以开放、热情、豪爽和奋进为特点的西域文化。应该大力支持乌鲁木齐文化产业的发展,使其成为国内城市文化产业发展的先锋城市。
三、乌鲁木齐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目前,各城市都在加快文化产业基地和区域性特色文化产业群建设,着力打造知名文化品牌以提高城市竞争力;广东、上海、云南、深圳等省市文化产业发展尤其迅猛,而乌鲁木齐文化产业的发展虽然有着巨大的现实的、历史的优势条件,但与内地城市相比较,发展有些滞后。
乌鲁木齐的文化土壤具有多元素、多民族特点,和许多内地地区城市相比,乌鲁木齐文化色彩绚烂、文化资源丰富、历史源远;但现代文化产业发展刚刚起步,市场化程度不高,市场活力不够,产业内以中小企业为主,尚未形成完整、顺畅、高效的产业链,产业关联度低,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美国文化产业对经济的贡献率就达到了20%以上,在内地的一些文化大省例如上海,文化产业对经济的贡献率也都在7%到8%以上。而在乌鲁木齐文化产业对经济的贡献率的百分比还是很低。目前,“7坊街”是乌鲁木齐市文化产业示范基地,也是乌鲁木齐“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明确要大力扶持的文化产业创意园区,是乌鲁木齐市现代文化产业的一个名片。
四、乌鲁木齐文化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加快发展乌鲁木齐市文化产业,要根据其地域文化特点,紧扣文化的差异性,有效的整合、保护、弘扬和发展民族文化资源,焕发时代生命力,建设乌鲁木齐成为中国西部面向中西亚的国际文化交流中心。
乌鲁木齐发展文化产业,要把文化与创新、与科技结合起来,提高文化产业的层次和文化产品的品质,要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业、文艺演出业、文化娱乐业、新闻传媒业、文化中介业,重点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建立文化产业集聚园,以产业集聚的方式来推动文化产业发展。
要加大对文化产业的支持和金融、税收扶持力度,同时,还要深入挖掘和发挥新特的文化优势,使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有着鲜明的新疆烙印,使7坊街创意产业集聚区成为乌鲁木齐文化产业大发展的策源地,带动乌鲁木齐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孵化器、加速器、集散地。
要制定鼓励支持多种经济成份组织共同发展乌鲁木齐文化产业的政策;发展文化产业,政府要发挥宏观调控积极引导的作用,要统筹建立整个文化产业的协调指导服务组织,简化政府办事程序、提高办事效率。
要充分发挥乌鲁木齐市丰富的多民族文化、厚重的丝路文化和多元的西域文化资源,发挥丰富的旅游资源和已建成的具有一定规模的文化产业基础建设的作用。
2014年第15周,《美国队长2》在北美实现两连冠,截止到第16周,这部描述超级英雄的影片的海外票房合计已达到3.17亿美元,全球票房收入更是高达4.76亿美元,暂时加冕2014年的全球票房冠军。①《美国队长2》的高调上映与不菲的票房将美国文化产业出色的发展再次带入大众的视野。
一、美国的文化产业及其发展概述
文化产业主要包括影视产业、图书产业、动漫产业、音乐唱片产业以及文化艺术产业等,它在美国是仅次于IT产业的第二大支柱产业,也是美国经济体系中发展速度最快的部分之一,在国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同时凭借文化产业的繁荣,美国也成了世界上最大的文化输出国,这一方面有利于美国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这一完全相异于经济或是军事权力形式而出现的独特的权力形式,自然而然地担当起了美国对外文化渗透甚至是全球战略的重任。②
美国的文化产业在经历了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的萌芽发展阶段、20世纪50年代到冷战结束时期的初步发展阶段、冷战结束时期到20世纪90年代的快速发展阶段后,今天它正处于产业集群化发展阶段。信息技术、电子技术、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等的高度发达,加上之前近一百年的资本积累,使得这一阶段的文化产业急速发展,美国那些超大规模的文化产业集团影响着全球文化产业格局,跨国界、跨产业的合作比比皆是。
二、美国文化产业的特点
经过近一百年的发展,美国的文化产业形成了自己的特点,这些特点也给其它国家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借鉴。
1、产业化发展
产业化发展是美国文化产业最显著的特点。经过多年的发展,美国的文化产业形成了巨大的产业链、文化市场以及消费群体。③目前美国的影视产业、图书产业、出版产业、音乐唱片产业等均已建成庞大的全球销售网络,美国文化产业的产品中尤其是好莱坞的电影、几大电视网的肥皂剧及娱乐节目等甚至可以说已经在世界各地形成了媒介霸权,《美国队长2》的成功上映便是一典型案例。
《美国队长2》的成功与其说是这部片子及其整个制作团队的成功,倒不如说是整个美国影视文化产业链的成功。该影片上映之前,网络上就已经出现了这样的观影顺序指导:钢铁侠1(2008年)无敌浩克(2008年)钢铁侠2(2010年)雷神1(2011年)美国队长1(2011年)复仇者联盟1(2012年)钢铁侠3(2013年)神盾局特工1-7集(2013年)雷神2(2013年)神盾局特工8-16集(2013年)美国队长2(2014年)神盾局特工17-24集(2014年)银河护卫队(2014年)复仇者联盟2(2015年)。上述所涉及的影片大多也取得了不错的票房成绩,到《美国队长2》上映时,漫威公司耗时近十载而精心创建的复仇者联盟体系也日渐完善,而从这样的联系中不难看出这一类型的美国大片之间诸多联系甚至是环环相扣的,换句话说,在前面诸多影片的基础上,《美国队长2》“想”不取得不错的票房都难,这便是产业链效应。
2、雄厚的资金支持
同其他所有产业一样,文化产业的发展也需要资金支持,而美国文化产业的高速发展自然也离不开其背后雄厚的资金支持,正因为如此,美国的文化产业才能更好地发挥其产业效应并创造更多的文化、经济、政治价值。美国政府在文化产业方面一直倡导宽松的发展政策,积极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与完善的融资体制,美国文化产业形成了以个人、企业、财团以及外资等结合的多元化投资主体,其别是近年来与各大财团之间的通力合作,如美国主流媒体大多由各大财团控股这样的方式,大量的资金注入到美国的文化产业中来,因而其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同时美国文化产业也形成了包括有股权融资、优先级债务贷款、夹层融资等多种融资方式的综合形式。④因而可见美国文化产业具有广泛的资金来源渠道,如1997年,美国仅在艺术产业一项上注入的资金就高达175.83亿美元,然而在同一时期,中国对文化产业的总投入资金仅仅只有1.22亿美元。⑤
3、高科技含量的技术
布热津斯基早已宣示:“如果说罗马帝国奉献给世界的是法律,大英帝国奉献给世界的是议会民主,那么美国奉献给世界的就是科学技术和大众文化!”⑥美国是高新科学技术最发达的国家,而这些高科技在文化产业中的广泛应用也带动了文化产业的极大发展,可以说高新技术在文化产业领域中的成功转化和有效运用是美国文化产业得以取得巨大进步的关键因素,电子技术、网络技术、数字技术等高科技的运用正影响着美国以及全世界文化产业方方面面的发展。上世纪90年代,美国出版商利用互联网技术搭建销售平台,销售额激增;迪斯尼公司通过技术转换,将电影搬上电视屏幕和网络,年收入在原本85亿美元的基础上翻了近两倍;⑦自第一部全特效技术电影《小鸡快跑》出现以来,电脑特效技术已经成为美国创作的主流,也成为票房的最大卖点之一,最近几年来的美国大片无不打上3D的烙印。
4、多元性与开放性的创造力
美国文化产业的发展一直保持强大生命力的最主要原因是美国的文化产业具有多元性与开放性的创造力。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相较其它历史悠久的国家而言,它缺少传统文化资源,然而在这种高度杂交文化之下的美国尊重差异性和创新,这一优良传统使得美国文化产业从产生之初就具有了多元化与开放化的特点。⑧好莱坞是一座明星梦工场,它不仅聚集着想要成为明星的来自世界各地的演员的梦想,也聚集着来自世界各地的导演、编剧以及投资者的梦想,美国文化产业的发展为这些梦想提供了一个可供表演的舞台,极大地促进了美国文化产业的多元化与开放化。显而易见,美国文化产业多元化、开放化的创新能力正是源自于这多元化世界,因而其生产的文化产品也多善于迎合全球消费者的需求,⑨从而使得美国文化展业占据着大量的全球市场份额。
5、优越的政策环境
美国政府从一开始就对文化产业的发展给予极大的支持,从而为文化产业的发展创造优越的政策环境,这一点可以从国家出台的一系列法律规定表现出来: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法案中明文规定国会不能干涉言论自由,为文化产业的发展奠定了法律基础;1927年的Radio Act以及1934年的Communications Act是世界上最早的以文化产业为中心的政府法令;1965年《人文艺术法令》的出台则表示美国政府将以间接方式加大对文化产业的经费支持;1996年颁布的《电子通讯法令》表明政府支持文化产业的海外扩张;此外,有关版权、合同、劳动等保护的法律法规的出台都极大地保护和促进了文化产业的发展。时至今日,美国已经构建起了一套以《商标法》、《专利法》以及《反不正当竞争法》等为核心的完整的保护知识产权的法律体系。⑩
三、美国文化产业发展对我国的启发
通过对美国文化产业发展特点的认识,笔者认为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应该从以下几点来着手调整:
第一是宽松的市场环境。文化产业的生存与发展首先依赖于一个开放的市场,只有市场充分发挥其作用时,文化利益的考量才能被放在首位,以良性竞争促进该产业的发展。
第二是政府多元化的政策支持。在文化产业的发展中,在以开放的市场环境为前提的条件下,政府应该施以多元化的以市场为导向的文化政策支持文化产业的发展。
第三是立足本国文化。虽然在美国,艺术创作上有很大自由,但事实上我们看到大多数电影都具有显见的倾向性即宣扬美国文化和美国价值观,《美国队长2》宣扬的就是美国所认可的正义和美国精神,而现今我国的很多影片、电视剧等却背离了中国文化,⑾因而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一定要立足于本国文化。
第四是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目前来说,要将实现传统文化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与大力发展新兴文化产业相结合,同时进一步推进产业集聚,整合各种文化资源,集中精力做大做强一批文化企业,为增强我国文化企业的国际竞争力而努力。
参考文献
①闫瑞丽,《“里约大冒险2”在北美未能阻止“美国队长2”实现两连冠》[N].中国动漫产业网,henanci.com/Pages/2014/04/14/20140414105102.shtml
②杨明辉,《美国文化产业与对外文化战略》[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6(5)
③⑥戚义明,《“文化巨无霸——当代美国文化产业研究”摘录》[J].《红旗文摘》,2008(16)
④李海亭,《美国文化产业发展的经验启示》[J].《环渤海经济瞭望》,2012(9)
⑤⑦⑩孟东方,《美国文化产业的发展经验及启示》[J].《眼界》,2012(3):93
⑧张琳,《美国文化产业发展分析》[D].吉林大学,2013
⑨孙景民,《从经济的视角审视文化》[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 91-95
中图分类号:G1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7)16-0037-02
一、日本文化产业的背景和研究意义
通过这十多年的探索和发展,在我国,文化产业虽然也取得了不小的成就和发展,但是和日本相比起来,我国的文化产业仍然还是存在着巨大的差距和距离。日本,作为一个资源并不丰富甚至可以说是匮乏的岛国来说,其文化产业却在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和发展,这使得日本正不断地占据着文化产业的领导地位,其竞争力不容小觑。在地理位置上,日本和中国一衣带水,其在发展文化产业过程中所积累的经验和教训也同样对于我国的文化产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和学习的地方。特别是在现今我国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时期,不断的积极努力地学习和借鉴日本发展文化产业的许许多多的成功经验,对于加快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文化产业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在全球范围内,文化产业都得到了相应有效的发展和进步,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开始,数字与网络技术的使用和发展,都影响着世界文化产业的发展和进步,文化产业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1.在世界范围内文化产业明显比GDP增长要快得多,纵观全球其俨然成为了不少国家的支柱性产业。自从全球发生金融危机,在全球经济严重萧条的情况下,文化产业却呈现出积极向上的发展态势,逐渐成为各国家用于恢复和发展经济的主要产业支撑。
2.文化产业实质上就是以创意为主的一个新兴产业,日渐地与现代的高新技术紧紧相连。如今,数字、网络、智能化的产业模式更是发展为文化产业的又一新的态势和方向,创意设计俨然已经成为一股极强的竞争优势。
3.利润弹性大、风险比其他行业较高是现今文化产业的一大特点。对比普通产业来说,文化产业拥有相对较高的利润,由此也可以得知,其风险也是相比较高于其他产业的。
三、日本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
1.传统文化产业的发展。书籍杂志、影视剧、音乐等一般大众性文化,构成了日本的传统文化。众所周知,在日本,杂志和报刊都是十分受到g迎的,大多的家里都会预定报纸和期刊等杂志。可是,与创意性产业对比来说,报刊杂志等传统的文化产业又存在其弊端,在日本传统文化产业日渐成熟的过程中,其产值越来越小。
2.以动漫为代表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以动漫、游戏等为主要内容的文化产业被称为日本文化创意产业。尤其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东京一带,一个不起眼、毫无存在感的产业正在不断发展,这在当时日本国内重视重工业发展的情形下,这样小小的产业的发展没有受到重视。然而随着时间的发展却是由于这个小产业让日本在那段风雨袭来的岁月中支撑着国内经济的发展,它就是我们熟知的动漫产业。目前,日本动漫俨然风靡全球,动漫产业超越钢铁产业成为日本三大经济支柱之一。
3.服饰与饮食时尚发展。日本一位学者曾经说最能直接表现一个国家国民气质的东西就是服装。日本追逐着时尚的潮流,不断吸取西方的文化方式,接受西方服饰等,曾几何时,风靡一时。曰本饮食的诸多优点让大家对其钟爱有加,为能够更好的通过饮食服务文化产业来使得日本享受盛名,也是为了让各个市场需求得到满足。因此,日本的政府在其创业产业中增加了饮食等多种元素,推陈出新,在发展饮食文化的同时更好地使得日本文化产业得以发展壮大。
四、日本发展文化产业的战略和制度创新
1.国家战略和地方战略相互呼应,并进行制度创新。国家战略和地方战略两者互相统一,相互扶持,是日本文化产业之所以成功的一大经验教训。早在20世纪时,日本就已经出台“文化立国”的战略方针,指出,本世纪日本发展经济的重之所在就是文化产业,在法律法规、政策组织、资金等多方面都提供了最大限度的支持和帮助。同时,日本还制定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战略方针和部署,两者相互结合统一,不断地进行制度创新和研发,共同支撑着日本文化产业的发展和进步。
2.历史资源和文化产业相互结合。发展文化产业最重要的资源就是历史,现今这个信息时代中,在传承与保护传统文化、弘扬新兴文化方面,最直接有效的生产方式就是文化产业化。在日本,非常重视对历史的开掘使用以及保护,日本的文化产业更是尤为重视这些。正是由于政府和国民对其的正确认识,才能够让更多的文化资产,不管是有形还是无形的都得以保存完整和良好的继承。与此同时,良好的使用和文化产业的联手,更是使得文化产业得以丰富和发展。
制度创新以及确立文化产业全球化视野,也是日本文化产业得以成功的重要一点。其文化产业和海外经贸相辅相成,最终形成跨国文化产业经营的做法显而易见已然使世界公认其实力。正是因为在国内市场过于狭小,因此文化产业输出在日本已然与经贸处于同一位置,并且形成了良性的循环,即经贸发展促进文化产品输出,文化软实力又奠定了海外经贸额的逐渐增大。日本凭借贸易振兴机构海外窗口等多种优势,合理精心对外的宣传工作,并凭借着日本国际创意产业节、日中韩文化产业论坛、亚洲创意产业商务峰会等多种商务活动搭配文化产业资源,进而使得文化品牌和知名度得到扩大,正是由于制度的创新和国内力量的支持与帮助,才让日本文化产业的振兴得以发展和扩大,并逐渐在全球形成了日本创造和创意的趋势。
五、结论
文化产业从一开始的产生和发展直到以后的发展态势都是具备产业优势的特点,俨然成为了未来最具备潜力和发展的行业。因此,在如今全球文化产业发展的大局势中,如何发展自己国内的文化产业以及如何使得自己能够在当今世界格局中占有重要地位,这是我国在今后的发展国内文化产业的道路上值得认真思考的一大问题。通过日本文化产业的振兴与启示,我们在借鉴日本经验我国面临的相应问题以及如何去解决等。与此同时,因为日本经济发展长时间陷入停滞或衰退边缘,这使得文化产业的发展和进步都面临着很多不好的负面的因素的影响,使得其阻碍了其文化产业的发展。同时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现如今,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仍然没有能力与欧美以及日本等国家相抗衡。近些年,我国也积极地响应对国内文化产业发展的方针政策,并且通过多年的发展和摸索,我国的文化产业,不管是文化产业的规模还是文化产业的范围相比以前都有所进步和改善。虽然我国的文化产值占整个比值仍旧比较低,这虽然对于我国文化产业来说是挑战,但同时也让我们认识到,这也表示我国文化产业存在较大的发展空间和无穷的发展潜力。与此同时,当我们在文化产业中看到机遇的同时,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劣势和差距,目前我国文化产业存在问题,如我国法律法规体系不够健全,文化产业发展体制不够健全,相关行业人才缺乏,资金、技术和管理方法不够先进,不同行业之间协调不够完善等。
参考文献:
[1] 杨航.浅议日本文化产业的主要特点[J].才智,2016,(5).
随着以电子信息技术为代表的信息经济取得巨大成就后,文化产业的动态及发展也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而且党的十报告中明确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其中就包括文化产业将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这就充分说明了文化产业的建设及发展对国民经济提升、社会综合实力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无疑这也为社会资本进入文化产业提供了良好的契机。由于文化产业渗透于国民经济的各个行业和领域,在社会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的过程中,文化产业必将处于非被动的地位。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化产业也将被植入制造业与服务业,即通过创意策划和工艺设计在制造或服务业中植入文化元素,并以此为依托提升附加值及品牌效应。因此,本文对社会资本进入文化产业存在的问题与对策进行分析研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1.文化产业的特点及作用
1.1 文化产业的特点
文化产业是指文化产品与文化服务的生产经营活动以及为这种生产和经营提供相关服务的行业。文化产业除了具有一般产业所具有的特征外,还具有其特殊的特征,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一是服务性与盈利性,文化产业为人们提供了无形的商品服务,满足了人们在精神层面的要求。同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产业为了改善经营现状,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必然会追求企业利润。二是传播性和政策引导性,文化产业的终极目标就是让文化产品被广大消费者所认知、接收,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文化产业的传播性越来越被凸显,也正是基于此,有些电视广播节目必须要通过审核才能与广大公众见面。三是知识性与创造性,文化产业能够满足广大群众在精神方面的需求,因而其必定蕴含了文化的含义。此外,一个成功的文化产品必须在借鉴前人基础上具有一定的创新性才能获得成功,所以创造性才是文化内容产生的关键所在。四是文化产品的可复制性,这里的复制并非抄袭,而是对原创文化重新进行编码,进而实现文化产品的大批量生产。
1.2 文化产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作用
首先,文化产业代表着先进的生产力,而且对生产力的发展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同时可以引领大众树立科学人生观和价值观。所以,文化产业的发展对于精神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其次,文化产业的迅速发展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文化产业的价值体现不仅在于其本身更体现在文化元素与制造业和服务业的融合,因此可以通过文化产业的发展来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最后,发展文化产业对于文化的发展起到了正向推动的作用,我们要充分挖掘各民族的优秀文化,以文化为纽带,不断加深与各国的文化交流,夯实我国在世界经济发展中的主体地位。
2.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2010-2012年,从文化产业增加值及增长速度来看,各省文化产业平均规模都有不同幅度的增长,其中东部增长最快。从文化产业增加值GDP占比来看,西部占比高于东部和中部,这说明西部由于地理位置及文化遗产等因素影响,西部文化产业对当地的经济贡献度较高。从文化产业发展种类来看,主要涵盖了旅游、电影、新闻出版、文化娱乐、文物、广告以及会展等方面。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增长,人们在精神层面的需求越来越高,我国文化产业也因此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3.社会资本进入文化产业存在的问题分析
目前,我国在文化产业投资方面已形成了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的格局,社会资本以直接投资、间接参与等方式已进入到文化产业中,但在具体操作过程中仍然存在诸多问题。
3.1 社会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的市场机制尚未形成
在我国多个省市,大部分文化产业如新闻管理、旅游管理等方面仍然被政府宏观调控,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并没有完全独立,在管理上存在交叉重叠的现象,这对文化产业与文化市场的整合带来不利影响,使社会资本进入文化产业受到很大束缚。在这种管理体制下会增大社会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的风险,在管理上出现错位、越位、缺位等弊端,使社会资本无所适从,为社会资本进入文化产业设置了障碍。此外,政府在依靠社会资本发展文化产业的意识比较薄弱,对国有文化企业有所偏重,而对民营文化企业重视程度不够,虽然在近些年政府也鼓励社会资本进入文化产业,并出台了一些优惠政策,但是优惠的对象并未惠及到广大的民营企业,更多的依然是事业单位及国有文化企业。
3.2 社会资本参与文化产业发展的布局不合理
由于我国文化产业结构及各区域文化产业布局不合理,社会资本更多的投入到了电影、娱乐及网络等文化产业,而且社会资本的组织形式基本处于分散化的小规模状态,这些民营企业往往具有注册资金较少、企业实力较弱、产出的文化产品科技含量较低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导致我国文化产业结构及布局从整体上不够优化,而且我国社会资本并未在国内形成具有一定影响力及核心竞争力的大型民营企业文化集团。
3.3 社会资本尚未形成产业优势
尽管政府在近些年出台一些优惠政策,鼓励社会资本进入文化产业,但由于受到传统文化观念的影响,很多社会资本望而却步。虽然目前诸多文化产业具有低投入、高收益等特点,但是文化产业本身的高风险性对社会资本进入文化产业带来了不利影响,这就需要政府在出台优惠政策的同时还要附加一些扶持政策,这样才能促进社会资本形成产业优势,有利于文化产业的融资,进而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提升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贡献度。
4.促进社会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的发展对策
4.1 促进文化体制改革,进一步优化文化资源市场配置
首先,政府相关部门要在宏观调控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文化管理体制改革,理顺管理体制,解决管理混乱的问题,尽量避免出现错位、缺位等现象的发生。其次,政府要在立足于我国国情的基础上,制定出一系列惠民政策,从发展大文化的角度面向各行各业统筹考虑文化产业发展的问题,促进社会资本进入文化产业,提高文化产业的融资力度,形成多种所有制并存的投融资格局,进一步优化文化资源的市场配置。
4.2 健全政策法规,加大社会资本参与文化产业的力度
首先,加大社会资本参与文化产业的力度,就必须要求政府一视同仁,使社会资本拥有公平竞争的权利。其次,进一步健全政策法规,有针对性的制定一些促进社会资本参与文化产业的政策,如在银行贷款、信用担保等方面尽量向社会资本倾斜,在财政、税收等方面给予一定的扶持,这样才能促进民营企业加大在文化产业方面的投入力度。最后,政府部门在文化信息方面要做到资源共享,并有创造性的推出一系列好项目来吸引民营企业投入社会资本,积极推动社会资本参与文化产业的力度。
4.3 采取激励政策,使社会资本进入文化产业形成规模效应
首先,政府应完善相关文化产业领域的准入制度,适当拓宽社会资本参与文化产业的领域。例如在电影业、传媒业等领域,政府应该在审定相关文化内容的前提下,采取一定的激励政策来鼓励社会资本进入文化产业。其次,政府应当在维护国家文化财产安全的前提下适当放宽国际资本进入我国文化产业的准入限制,并针对国际资本与国内资本的引进采取一视同仁的态度,即实施相同的激励政策及优惠政策。最后,对于具有较强核心竞争力、附加值较高的优势文化产业,政府一定要支持社会资本的投入,为打造文化旗舰、形成文化产业规模效应奠定基础,同时也使社会资本进入文化产业形成规模效应,进而促进更多的社会资本投资到我国文化产业当中去。
4.4 丰富社会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的路径
首先,通过资本市场的运作进入文化产业即通过购买已上市的文化企业的股票。但是目前大多数文化企业还未具备上市的条件,政府应当适当放宽对文化企业上市的要求。其次,通过采取股权投资的方式建立文化企业投资基金,这样既为社会资本进入文化产业提供了条件,而且又降低了风险。当然还需要政府的支持,一方面社会公众共同持股,另一方面鼓励有资本运作经验的企业能够在文化企业设立融资项目,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文化产业资本市场运作的规范性及专业性。最后,政府应加大对公益性项目及基础项目的建设力度,对于具有较高竞争力的项目应鼓励社会资本进入,而不能由国有企业全部垄断。比如一些具有较强创意性的文化项目,文化企业本身也应引导民营企业积极参与,集思广益,采取招标的方式选择最适合的民营企业,而政府只需通过宏观政策进行指引,其他由市场机制自行调节。
5.结束语
文化产业作为未来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越来越被重视,但是由于受到多种因素影响,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差距。所以,要想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我们就必须加大对文化产业的投入力度,在政府宏观调控的基础上采取一定的激励政策引进社会资本,促使民营企业加大社会资本参与文化产业的力度,并使社会资本进入文化产业形成规模效应,进而提高社会资本的利用率,使文化产业及民营企业在市场机制的调节下最终实现双赢的局面。
参考文献:
[1]夏泽民,李天顺等.2009西安文化产业发展报告[M].西安:西安出版社,2009.
[2]张瑾.国外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融资经验借鉴[J].金融天地,2010(12).
立足省情,面向市场,依托贵州的资源优势,以特色的民族民间文化、红色文化、自然风光、生态文化为主要创意内容,以现代数字、信息通讯、网络技术为载体或表现形式,向国内外提供富有贵州文化资源特色的高科技文化产品或服务应是贵州高科技领域文化产业发展的思路。按照这个思路,贵州有必要把贵州旅游业、高技术文化产业、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结合在一起,走一条以高技术与市场机制为动力推动下的旅游经济、文化发展、扶贫开发三位一体的产业发展道路。
2006年8月26日我省召开了全省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会议,出台了《关于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和加快文化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省委《若干意见》”),作为文化产业的主力军,贵州省高科技领域文化产业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在文化产业全球化背景下,以国外、省外消费市场为目标,通过引进、利用国内外先进技术、资本、人才和管理手段,使之与地区本土文化资源相融合,以现代市场手段研发、生产、销售、传播高科技文化产品,在经济落后省区实现技术与地域文化的结合,实现文化产业的跨越式发展,既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
省委《若干意见》就加大对文业产业的扶持力度,出台了针对整个文化产业的政策措施,建议各级各部门应该以此为指导,针对高科技领域文化产业投资大、创意性高、周期长、风险大的特点,出台适合该产业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贯彻落实省委文件精神。
财政优惠政策。省委《若干意见》中明确,设立省级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支持重点项目实施。省文化体制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与省财政厅联合制定了《贵州省文化产业专项资金使用管理暂行办法》,规范了专项资金申请使用工作。这对鼓励引导社会资金流向高科技文化产业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在对所有申报项目进行评审时,应强调项目的科技含量,以此作为评断的一个标准,对引进利用高技术手段开发、设计与生产的项目,应优先评估与扶持。同时,还应该设立高科技文化产业启动资金(或发展基金),有偿借贷,流动使用,重点支持高科技领域文化产业的研发、创作,扶持产业的上游价值链。
通过对现有网络传播资料进行分析研究,发现我国各地旅游文化产业的网络传播内容和信息表达十分类似,无法突出全国各地旅游文化的特色,网络传播同质化现象非常严重。旅游文化产业网络传播内容同质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旅游文化的宣传内容和产品推广具有相似性;旅游文化传播网站和旅游咨询内容无法与地区文化产品进行有机结合,对当地有文化产品的推广作用及其有限;由于网站建设者缺乏对当地旅游文化的深入了解,认识肤浅,导致网络传播所展示的内容体现不出当地旅游文化价值内涵。
2.旅游文化产业的网络传播体系缺失,营销模式未实现网络化运作
目前,通过百度、搜狗等网络引擎进行搜索,关于旅游文化产业的网站为数不少但是良莠不齐,尤其是比较独立的小网站更是林林总总,彼此之间不相互借鉴相互参考亦无交集而言,旅游文化产业的网络传播体系尚未真正形成,处于缺失状态。除此之外,我国旅游文化产业仍然在沿用传统的营销模式,未实现网络化运作,比如数字营销、互动营销等先进的现代化营销理念尚未进入到旅游文化产业的营销模式运作中去,构建健全、创新、互动的网络传播体系和营销模式便显得迫在眉睫。
二、网络传播趋势下旅游文化产业的传播策略
1.充分发挥网络传播优势,加强旅游文化产业网络传播研究
现代社会信息传播技术发展迅速,网络资源共享趋于常态化,旅游文化信息网络传播具有跨区域性、跨行业性、多向互动、传播范围广等特点,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对外推广宣传当地的旅游文化,促进当地旅游产业的发展壮大。因此,各地旅游企业必须仔细研究民众的消费习惯、消费心理、旅游文化的偏好等等,深入挖掘网络传播的潜在能力,充分发挥网络传播优势,不断深化旅游文化产业网络传播研究,争取在降低经济成本的基础上获得最大的旅游产业效益,促进当地旅游文化产业的持续、稳定、快速发展。
2.整合网络信息资源,打造旅游文化产业的品牌网站
传统媒体传播内容兼容性较差,传播方式单一,传播速度不够快捷,传播覆盖范围较小,作为新兴媒体的网络信息传播手段与传统媒介相比,具有十分明显的优势。首先,网络传播的旅游文化内容丰富多样并且个性鲜明,带有浓郁地方特色和地域风情,易于吸引外地游客前来参观旅游。其次,网络传播平台的实效性可以适应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节奏和旅游需求,通过对旅游文化信息资源的有效整合,来推动地区旅游业的发展升级。最后,网络传播方式的多样性可以便于当地旅游业的对外传播,比如通过微博、论坛等手段以及某些大型网站的宣传和推广来拓宽旅游文化信息传播的广度。
3.强化网络互动传播,构建旅游文化产业的网络营销模式
在当今的网络化时代,旅游文化产业也进入到网络营销推广的时代,需要对所有旅游文化资源进行科学的分类,根据不同的景观特点、饮食特点、地域特色等划分为不同的旅游文化特色,以特色吸引消费,以特色拉动营销,构建全新、互动的网络营销模式。另外,在实际网络营销过程中,还需要强化网络互动传播,比如,综合运用旅游网站、论坛、留言板、讨论区等为旅游爱好者提供旅游文化资源的互动交流,以及开通微信、播客、博客等互动资讯平台,及时有关旅游文化资源的热点话题与活动信息,有效激发民众对旅游的兴趣,引导民众参与旅游文化体验,真正感受到旅游文化的魅力。
一、广播电视是文化产业的核心组成部分
我们说广播电视是文化产业的核心组成部分,主要从两方面来说。首先,中国国的国家体制以及国情决定着我国的广播电视产业是党和政府的“喉舌”,其传播速度快,范围广,受众群体庞大,这些特征都决定其在舆论引导方面会起到很大的作用。目前,全国城乡拥有收音机6亿台, 电视机5亿台;广播听众近12.22 亿, 电视观众12.38 亿;广播人口综合覆盖率97.06%, 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97.82%, 形成了世界上覆盖人口最多的广播电视覆盖网。广播电视业有着非常强势的传播优势以及传播资源和传播渠道,再加上长久以来在受众群中形成的良好的品牌优势和媒体公信力,电视更是被称为中国当代社会的“第一媒体”,而随着新媒体以及网络广播电视的兴起,也为广播电视产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力量。近年来,为了更好的发展广播电视产业,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具有积极影响意义的政策性文件,在这些政策的引导和支持下,进一步的发挥广播电视的潜能,将其发展壮大为文化产业的龙头,带动其成为国民经济的新增长点的同时带动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
其次,从国家《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开始,在短短不到10年的时间里,中国的文化产业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历程,逐渐完成了由局部向全局发展的部署战略。广播电视业与《文化产业振兴规划》中提到的每一方面都密切相关,我国在文化资源的储备上虽然可以被称为是大国,但是在文化产品以及文化品牌的质量和数量上,却还只能被称作是弱国。在文化产业链中,内容产品的生产和传播是两个最重要的价值环节。我们从《文化产业分类标准》中清楚的看出,广播电视占据了文化产业中相当大的比重。其中,关于文化产业内容的生产这一方面上,就包涵了广播电视产业中的节目产品和电影、电视剧产品的生产等。另外,文化产品的传播渠道又主要依靠于出版物(音像、图书等)的发行、广电传输网络、电影院线、新媒体和文艺演出院线等,这几大传播渠道都与广播电视业紧密联系着。因此,说广播电视产业在文化产业发展中占据着主导地位,是文化产业中核心组成是无可争议的,我们应当使其在文化产业中的主力军作用充分的得以发挥出来。
二、文化产业园区是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文化产业园区可以说是文化产业发展中应运而生的产物,他是指为通过创意活动获取价值的精神消费商品相关企业提供的孵化和集聚功能的空间形态。他的特点就是要通过高水准规划,对产业内容、格局等进行合理的布局,展示其魅力并形成产业链。文化产业,作为21世纪最具潜力的产业,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都对其的发展非常重视。因此,中国各地发展文化产业的一种普遍采用的措施,也是发展文化产业捷径就是建立各种类别的文化产业园区。其实,文化产业园区在我国的发展历史不算久,但发展速度却极为迅猛。目前我国的文化产业园区大多分布在京津、长三角、东南、华中等七大区域,其中,“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地区是文化产业园区最为集中的地区。所以说,文化产业在中国发展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文化产业的园区化。
文化产业园区之所以能成为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有效措施,从本质上来说,是因为文化产业集群的外在表现形态就是产业园区的建立,产业集群在一个产业的发展过程中,是将相关联的企业或机构集中分布在一个特定以及固定的区域中。产业处于一个产业链上的产业群落,其在专业化上所呈现出的格局,能使技术、信息、人才等产业要素得到充分的共享,实现互补和共通。具体的来说,产业集群可以降低企业进入市场的风险。实力较为弱小的文化企业可以在产业集群中得到原材料、技术等方面的成本,老企业以及具有一定市场占有率的企业则能在集群中了解自己的产品、服务在产业行业中的竞争实力,获得有关产业市场的最新动态,掌握第一手的信息。而由于地理位置的接近,集群内容易形成相关专业的专业性市场,企业间也容易建立相互协调与互通、共享信息的机制,传播与产业链相关的信息、技术、市场等方面的信息,这对集群内的企业来说有诸多的益处。首先,能够降低成本,其次,这种技术、市场等信息的共享,再通过政府或其他机构提供的专业基础设施或项目,大大提高了生产率。产业集群对产业群内核心产业的发展也有着不小的促进作用,核心产业发展又会进一步推动和拉动其他配套行业的产生和发展,产业结构就在产业集群中得到进一步的完善,产业经济增长的质量和速度都具备了稳定性的特点。产业集群对于企业的创新能力的提高也有明显的帮助,文化产业作为朝阳产业,其核心就是要不断的创新,而产业的创新能力则来自于产业内各个企业、单位通过行业内竞争压力的持续比较。集群内的企业通过既紧密联系又相互竞争的互动关系,不断改进技术、提高效率的同时,创新的速度也就随之被加快,促进文化企业长远发展,也大大提高了整个产业集群的竞争力。
三、广播电视与文化产业园区的发展关系
(一)广播电视对文化产业园区的发展具有必要性
综合笔者上文的论述,中国的广播电视,是在文化产业占据着核心地位的关键性产业。文化产业园区,又是振兴我国文化产业的重要措施,所以如果我们将对文化产业的发展都具有驻足轻重作用的二者完美的融合起来,势必会对我国文化产业发展产生“1+1>2”的效果。所以,我们说广播电视对在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中产生重要作用的文化产业园区的建设具有无可非议的必要性。
首先,广播电视在文化产业中的核心地位决定了其势必要对文化产业园区的发展产生影响。广播电视产业是我国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和市场经济的逐步深化,中国广播电视产业在发挥喉舌功能的同时,其为我国创造的经济效益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也越来越凸显。作为当今社会的强势媒体和文化产业中科技含量最高的行业,其完全可以利用自己在传播力、影响力、内容生产以及技术创新上为文化产业园区搭建一个平台。广播电视作为一种大众普遍接受与认可的传媒,在文化产业园区的成长过程中,将广播电视当做一个可以介入某种生产领域的平台工具,产业园区的起脚点与立足点在无形中就被抬高,园区内部结构以及产业链条的形成与完善起到了助推器的作用。而广播电视产业处于文化产业的核心层,其与层及相关层中的相关产业形态,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或是在未来的扩展过程中必然要涉足的领域,通过广播电视的平台助推,也会使得产业园区随着广播电视业的发展而随之拓展,深化文化产业园区结构和扩大园区发展的内涵。
其次,广播电视产业具有高附加值,高收益的特点,这也正是广播电视成为各产业中发展速度最快的一个。广播电视之所以能够凸显出其经济属性,在发展我国经济中贡献他的力量的另外一个原因,就是中国广播电视业已经迈出了产业经营的巨大步伐,广播电视产业已经具备一定规模,基本奠定了作为独立产业的体系和架构。在生产方式上,完善建成了具有规模化、专业化、社会化为特征的生产体系。从一定意义上讲,一个具备完善的、系统的产业体系引领文化产业园区的发展,势必会减少园区本身经营的风险。广播电视产业的内容不仅仅只包含广播、电视节目等的生产和销售,房地产、旅游、餐饮等与文化产业不相关的其他产业也都有所涉及。这不仅是我国广播电视产业在经营范围上的突破,也谋求了产业资本的保值和增值。文化产业园区借助广播电视产业体系的能量,在完成起步阶段的对外营销的同时,为未来可持续的高速增长储备坚实的物质能量。
(二)广播电视对文化产业园区的发展具有必要性
广播电视产业对文化产业园区的发展具有必要性,这符合文化产业发展的规律和潮流。同样,如果只固守于广播电视行业的一亩三分地而不去谋求更大范围、更新方式的突破,广播电视壮大自己的路径同样也难以实现,文化产业园区在不断发展的同时必然也会带给广播电视行业一个积极的反作用。
文化产品是一种高附加值的竞争。想要提升我省广播电视的竞争力,核心是加大创新的力度,包括内容的创新、技术的创新等等。创意和创新是文化产业园区发展的一个基本特点,文化产业大都是精神消费产品,缺乏创新就像是没有灵魂一样,在文化市场激烈的竞争中就会缺少竞争力。之所以说文化产业园区在创意的研发、创新的能力上有着自己较为稳定的体系,是因为其在人才、技术等方面的集聚上有着其他产业形态难以比拟的优势。所以,广播电视产业合理的利用文化产业园区的创意上的特征,推动其与创意产业的相融合,打造内容产业,为的广播电视业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和源泉。
参考文献
[1] 宋志平.发展文化产业 促进广播影视发展[J].山东视听,2003,(12).
[2] 牛维麟.产业集聚与文化产业园区建设探析 [J].中国高等教育,20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