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07 09:21:48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商业银行业务发展趋势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一、我国商业银行国际业务发展概况
商业银行的国际业务是指为客户办理的发生于国际间的货币收付及清算。这种货币收付可能是与两国贸易引起的,也可能是由于资本转移、劳务输出、偿还利息等非贸易产生的。国际业务大体分成三大类,即包括外币兑换、外币交易等外汇业务,包括汇款、托收、信用证等国际结算相关业务和进出口押汇等国际融资相关业务。
得益于我国沿海地区外向型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各大商业银行国际业务量也得到显著的提高。自2001年至今的数据显示,国内各大商业银行的国际结算业务量都翻了两番以上。而中国银行在2008年更是累计完成各项国际业务总量近1.7万亿美元,同比增长超过21%,再创历史新高,位居全球银行同业第一。但另一方面,由于我国商业银行起步较晚,与外资银行相比,业务效率低下、风险管理制度不科学、营销能力不足、人力资源短缺、技术支持不够等因素同时也制约着我国商业银行国际业务的发展。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作为现代经济发展的核心,金融的全球化是也成为了不可改变的历史趋势。为了顺应这样的潮流,国际上各大金融机构,包括我国各大商业银行都必须把今后发展的战略要点放在经营国际化上。只有实现了跨国经营,我国银行才能得到更大的发展空间,并有足够的能力与强大的外资银行竞争。本文将结合我国国情与我国商业银行国际业务发展现状,探究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趋势,并提出相关建议。
二、我国商业银行国际业务发展趋势
(一)以一定区域为主要市场并向全球辐射
即立足于一定区域,并向其他地区延伸,设立分支机构。在区域内广设分支网络,在区域外则主要靠行或其他形式的国际业务网络为客户提供服务。采用这一战略,其成功的关键在于给客户提供更高的运作效率,较高附加值的贸易服务,并将国际业务服务融人其它公司业务之中,是一种比较稳健的发展模式。
很多老牌的外资银行采取的是在全球范围内广设机构的发展模式。他们之所以采用这种模式,是因为他们早在上世纪初就有了充足的资本,并在各个国家金融业还不太发达的时候占领了先机。另一方面,跨国公司是很多银行国际业务的主要客户。跨国公司的国际化扩张产生了国际间巨大的资金流动,也给银行带来了巨大的利润来源。很多银行就是随着跨国公司在国外设立子公司而设立境外机构的。而当今,老牌外资银行的实力已十分强大,国际金融市场上竞争剧烈。而在国内,跨国公司又不是很多。在短时间内,国内跨国公司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实力上得到很大突破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所以我国采取在全球范围内广设机构的发展模式有太多风险。而以一定区域为主要市场向区域外扩张的模式所需要的境外投资相对较少,又能把握住我国众多的中小级客户。我国巨大的国际业务市场也能够帮助我国商业银行得到巨大的利润增长,并在此基础上稳步向区域外扩张。因此,这种模式更适合我国商业银行未来的发展趋势。
采取这种发展模式意味着我国各大商业银行必须在国内市场站稳脚跟。一方面,通过为客户提供更高的服务质量和更快的服务效率,另一方面,加快在国外主要国家建立金融机构并与更多国家的银行建立行关系,来实现更大的服务范围,争取更多客户。
(二)提供理财、咨询等相关服务
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对客户提供的服务仍然是以国际结算业务为主。这类业务的发展前景远不及理财、咨询等创新业务。以目前的发展趋势来看,银行会越来越多的为客户提供信托、理财咨询等“智力型”服务,并实现从存、贷款到资金理财的全套服务,优化客户的资金运营,也从中得到更多的利润。在国际业务方面,因为涉及资金量大,国际业务存在着发展“智力型”服务的巨大潜能。在今后,银行要想实现经营的全球化,就必然要注重向客户提供“配套服务”,通过向客户提供外汇理财、短期存贷款、国际融资和信用担保等等组合产品,实现资金管理的一条龙服务。
(三)全方位的合作
在未来,不同国家的金融机构将以更多样的形式在更广泛的业务范围内进行合作。合作的目的主要是降低成本、减少业务办理环节、开发新型国际业务产品、并培养综合性的国际业务人才。合作的形式将会更多样化。例如国内外金融机构合资或者控股,利用双方优势,扩大客户市场并未本公司客户的海外贸易提供更多、更高效的金融服务。或者是通过签订协议,由两家或者多家金融机构或者非金融机构就各方在某方面的优势在某些业务领域内结成战略伙伴关系,实现资源的优化与整合,并以此为客户提供更高质量的金融服务产品。第三种合作形式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是一方向另一方提供的外包服务。提供外包服务的银行用以个别标识的形式为对方提品,对方银行用自己银行的品牌直接向客户推销这些外包产品。
(四)客户型组织结构
目前我国国内银行基本上是业务型组织结构。即以产品为中心设置各个部门。这种结构不够灵活,容易忽视客户。客户型组织结构是根据客户的需要来组织结构,将客户的全部信息合并为一个账户进行综合管理,把贸易融资结算、资金收付、外汇交易及财务管理这四个相对独立的产品作为整体产品交叉销售。因此,这种组织结构要求银行以客户为中心来设置各个部门,通过培养各个高素质的专业团队,完全实现客户与部门、团队的一对一对应。同时,由高素质的专业团队来实现产品与产品间的灵活组合,产品与客户需求间的契合。这种组织方式能够节省成本、提高效率、扩大市场、增加收人并获得客户忠诚度。
三、我国商业银行发展国际业务的具体措施
基于对对银行业发展趋势的展望,同时考虑到以上提到的国内银行效率低下、人才流失、机制不够科学等各方面问题,国内银行在现阶段应从以下方面做出改变以更好得适应日趋全球化的国际市场和国际金融行业的发展趋势。
(一)改变组织结构,建立高素质专业团队
首先,在国际部内增加营销人员、产品开发人员、风险管理人员,这些人员接受国际业务、营销、风险管理等多方面的培训,并分别受到国际业务部和营销部或产品开发部等部门的双重领导,提供双向报告。这样可以让国际部自身拥有根据当时的经营状况自行进行产品开发和营销策划的权利,并在一定程度上根据实际情况自行组织风险管理,也简化了业务办理流程。其次,将客户经理直接派驻到国际部,由客户经理带领国际部成员直接面对客户,并定期对一些业务和服务进行市场调查,制定相应的营销战略,让国际部直接获得市场反馈并及时地对业务进行调整。同时,也能让客户经理与国际部营销人员、产品开发人员组成专家团队为客户提供一对一式的个性化服务,设计最适合客户自身情况的产品组合。
(二)与外资金融机构合作,提升国际竞争力
与外资金融机构进行合作主要从业务合作方面和人才培养方面开展。通过公用双方的交易系统,可以达到减少交易环节的目的,减少手续费用。或者通过规定报文的标准化格式,实现标准报文下的资金实时到账。另外,通过双方的融资配合,还能对贸易双方企业在融资和资信保证方面给客户带来更多的便利。在人才培养方面,开展员工双向培养合作,让国内商业银行的员工可以到外资银行学习先进管理方法和科技运用成果,并了解国外市场,成为我国银行向国外延伸的人才储备。
(三)培养国际业务创新人才,提升产品创新能力
创新是一个企业前进的动力,而能够给企业带来创新的,是高素质的专业人才。目前我国商业银行面对高素质综合性人才不足,员工创新积极性不够,以及高级人才流失严重的问题,可以采取以下三点措施:首先,对员工实行自主轮岗培训制度,鼓励员工进行自主学习。可以在行内开(下转第96页)(上接第93页)办各种学习课程和业务讨论会,由员工进行选修。对于各项考试、培训参加并通过者实行一些各项奖励措施和考评加分。其次,可以建立员工创新激励机制,提高员工创新积极性。定期在国际部内举办由客户经理组织的讨论会。在讨论会上针对特定客户的要求进行产品创新,并将个别员工的创新成就加以评估,加入员工的考核评价系统。第三,实行内部营销策略,把雇员描绘成各个企业和各个组织机构的“内部顾客”,让各机构的管理层采用营销工具和策略同员工进行更有效的沟通,研究他们关心的问题和观点,赢得他们的忠诚,并且获得他们向外部顾客提供优质服务的承诺。
参考文献
[1]王志军.国际银行学[M].科学出版社,2007.
[2]彼得・K・奥本海姆.跨国银行业务[M].中国计划出版社,2001,9.
[3]王雯.我国商业银行国际业务的创新与发展[D].2008,4.
银行零售业务是商业银行以客户为中心战略的集中体现,已成为商业银行提供差异化零距离服务的主要途径,成为打造知名品牌的主要工具,成为创造核心竞争力的主要手段,是商业银行利润来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及动力。国际经验充分表明,随着商业银行业务重心向零售业务的转移,零售业务在银行的利润来源中已经占有越来越大的份额。近年来,随着我国商业银行体制改革的深入,如何进一步加速我国商业银行零售业务的发展,已经成为我国金融界的现实课题。本文试从我国商业银行零售业务的现状进行分析,探索其发展趋势。
一、我国商业银行零售业务的现状
零售业务是商业银行重要的利润来源,零售业务收入在银行总收入中的占比上升是国际银行业发展的大趋势。国外银行零售业务已有数百年的发展历史,无论大中小商业银行,无论全国性银行还是地区性银行,无论分业性银行还是混业性银行,没有一家商业银行不开展零售业务。比如美国的银行业,其零售业务的增长不仅表现在资产运用方面,在收益构成上也表现得相当突出。如美国花旗银行2004年的利润中就有72%来自于零售业务,汇丰银行2004年税前利润中个人业务利润占比为40%,美洲银行占比为41%①。但我国商业银行零售业务近年刚刚兴起,零售银行、个人业务、贵宾理财、私人银行、零售经纪人、流程再造等新概念、新词汇正不断被人们大量引用,信用卡、汽车贷款等发展多年的老产品也被赋予更多的新意,网点柜台、ATM、电话等服务渠道的作用也在发生重大变革。据统计,2005年上半年全国商业银行零售业务利润仅占商业银行经营利润的25%左右。虽然我国商业银行零售业务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但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具有以下特征:
1.零售客户的数量众多,总体业务量巨大,但对客户缺乏分类。四大商业银行几乎每家在国内都有1亿以上的客户,每天都有超过千万笔的个人业务。同数百万的法人客户的业务量相比,它的业务量是非常巨大的。一般来说,每个客户享受的任何服务都是一样的。当然,从道德层面来看,对客户的服务应该是一样的。但是不同的客户,他对服务的需求和产品的要求都是不一样的。如果一视同仁、一模一样为不同的客户服务,就无法让客户特别是优质客户真正满意。如果对客户进行分析,细分客户市场,通过一些渠道的改革,进行低成本、集约化服务,为客户提供有差异的服务,才能保证零售业务完成巨额的业务量、满足庞大客户的需求。
2.零售客户尚未形成规模经济,仅有较小的单体贡献。相对公司和机构客户,个人客户的数量大、单体贡献小,所以它需要规模经济,达到了一定的量才有收益。零售业务不能向批发业务一样计算单笔业务收入,一笔笔地计算盈利水平,应该对利润贡献大的群体进行分析。根据客户的贡献进行市场细分,然后根据细分的市场来做经营发展的规划和重点,来提高整体的盈利水平。
3.零售业务各自为战,忽视流程观念。国内商业银行不太重视流程。它的业务常常是按照部门来分割,所有的零售业务都被分离。例如,客户一般都有某一银行的几张卡(如:贷记卡、国际卡、准信用卡),这几张卡在不同时候刷卡之后,就会收到好几张对账单。这既浪费成本,又会给客户造成不好的印象。试想,当一个客户收到三四张对账单,他会觉得这个银行的服务很好吗?这样对客户就不大容易提供全面的、一站式的服务,客户的服务需求就得不到一个及时的、便捷的满足。但如果在整合方面做得好的话,就能提供不可估量的竞争优势。
4.单渠道经营为主,尚未全面形成多渠道的经营模式。渠道是银行竞争力的一个重要要素。简单地说,从单渠道到多渠道,就是从现金交易到转账交易,从柜台服务到离柜服务,从人人对话到人机对话。离柜业务,它跳开了渠道的前台的过程,没有纸质凭证,直接同网络或者主机联系进入到中后台,一下子就办完业务了。国外的商业银行对渠道的成本都做了非常多的研究。渠道中的物理网点的成本很高,它包括不同的区位、价格、规模,而且标准也不同。离柜渠道的特点就是成本非常低。从目前渠道反映情况来看,我国商业银行离柜交易量的绝对数和相对数逐年缓慢上升。而电子银行是未来竞争中的一个利器。国内较大的商业银行现在已经非常明显地在电子银行方面享有优势,占到百分之三十至七八十的市场份额。西方的商业银行到我国来,不可能在物理渠道方面投资这么多,因为这样的投资成本非常高昂,但是它会运用电子银行这样的方式。如果国内商业银行在电子银行方面的优势能得到巩固和发展,就能把客户囊括到电子银行的服务中去,在未来的竞争中占有优势。
5.商业银行零售业务产品单一、服务单一。存款成为客户的一个主要选择,而国债、基金的占比却比较小。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差异呢?主要是对客户的宣传、服务不够,包括柜台和其他渠道的,如电子银行渠道方面。此外,商业银行内部的引导方向也有问题。长期以来,商业银行都以存款为主导,尽管这个口号近年已逐渐改变,但是这在一代人的情结中非常难改变。商业银行一方面是垒存款,一方面是垒贷款,两头都在往上垒。如果贷款利差进一步收缩,资金的价格将不断趋低,存款的收益也将越来越低。
二、我国商业银行零售业务发展趋势
国内商业银行要想在竞争中占领先机,一定要认真分析自身的优势和劣势及客户需求的变化,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挖掘潜能,全面推进零售业务的升级。加快国内商业银行零售业务的发展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统一思想认识,转变营销观念。零售业务具有客户数量多、风险低、业务分散等特点,可以很好地规避系统性风险。如果经营得当,零售业务将是一种常青树业务,可在不同的经济周期中持续增长。而且零售业务的盈利能力高、业务成本低、风险低,因而必将成为持续发展的主要盈利业务之一。商业银行要充分认识零售业务的重要性和可行性,及时转换经营观念,调整经营战略,真正把零售业务当作主要业务来抓,将信贷投放由支持生产为主转变为支持生产与消费并重,把服务对象由企业为主转变为企业与个人消费者并重,树立以个人为中心的营销观念和服务意识,科学设计零售业务的运作模式及所采用的手段,使零售业务朝着健康、高效的轨道发展。
2.做好市场细分和品牌的规划,真正树立起客户导向的理念。要重点关注潜力客户群。潜力客户主要是在校大学生、青年职业人员等一些有较强增长潜力的客户。这些年轻人都会用电脑,他们对应的品牌是电子产品,应该作为电子银行重点发展的一类客户群,对他们的品牌规划将来应该成为代表科技与时尚、充满进取精神的象征。而中高端客户对应的品牌是理财产品,要为他们提供各种优惠的待遇和综合的理财服务,成为代表成功与财富、具有国内领先地位的个人理财的品牌。对非常富有的客户和最高端的客户,要为他们提供高层次的尊贵理财服务,包括尝试着在国内率先推出私人银行业务,提供各种资产管理、财产信托、税务咨询等服务。总的来说,对不同的客户要有不同的经营策略。因为优质的客户,能提高银行服务的效率,也能给银行带来很高的收益,同时还能够降低银行成本。只有真正树立起客户导向的理念,并以此理念为核心提升客户服务,才能催动零售业务的发展壮大。
3.加强零售业务产品研究和开发,满足客户多元化需求。经验表明,凡是在单一银行使用的金融产品越多的客户,其对该银行的忠诚度就越高。商业银行要紧跟市场发展变化,及时完善零售产品研发体系,真正形成以客户为中心的产品创新机制,不断挖掘新的赢利机会和业务增长点,强化产品创新形成的持续市场竞争力。一是改进现有服务品种,完善功能,使其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如以银行卡为载体,借助多功能银行卡对已有的零售业务品种、功能进行整合、完善。二是不断开发新的金融产品,以赢得客户的信赖和长期的支持。在研究竞争对手及国际先进银行的零售业务产品类型的基础上,结合本行实际,积极开发有市场潜力的金融产品,以满足客户多元化需求。此外,在产品开发过程中要重视打造品牌,努力推出能代表各行特色的“精品业务”,树立安全、稳健、优质的名牌形象,增强吸引力和亲和力,以获得真正忠实的客户群。
互联网金融这一趋势的出现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从2005年起互联网金融就已经在我国崭露头角。直到2011年人民银行开始发放第三方支付牌照的决策,互联网金融业务可以说是在我国全面的开展起来,将业务逐渐转向互联网。2012年至今,互联网金融业务的应用已经深入每项银行业务中,大部分银行也以互联网为依托,对其自身的业务不断进行重组改造,建设线上创新型平台,互联网金融在支付领域、网络信贷领域和筹资融资领域的发展都有目共睹,新型的互联网金融,势必会促使对商业银行在其业务等领域带来更带大的突破。
一、商业银行互联网金融业务发展现状
1.统筹兼顾高低层次客户,创新个性化服务。互联网金融立足于金融普惠,它将客户群体定位为小微客户,从而吸引了过去被银行忽略的小微企业,在个人客户等传统金融服务之外的市场上,暂时有着较强的竞争力。自2011年开始,商业银行逐渐拓宽到电子银行业务,而且这项新业务的客户数量在近年来增幅明显。目前各家银行比较迫切的战略任务就是通过各种方式尽快吸引扩大客户群体。这就促使商行立足大众客户需求来设计金融产品,分别从小微用户和商户两端提供不同类型的金融中介服务,提供个性化的服务,逐步在电子商务的发展浪潮之下取得主导权。
2.重视数据分析,细化客户需求。互联网金融通过互联网进行金融产品的推销,拥有大量的数据来源和强大的数据分析工具,与传统的商业银行相比,其在信息收集和处理方面都具有优势,这些信息为精准的营销和个性化的定制服务提供了强有力的数据支持。而商行应充分利用数据带来的价值,依据其历史优势,通过累积的客户资源,建立起数据分析的习惯并且重视数据的开发利用,将数据有效地转化为信息资源,了解客户的消费方式和投资理念,做到客户定位更加准确。
3.不断开发网络金融产品与支付工具。传统的商业银行操作流程烦琐复杂,相比之下互联网金融平台的工序显得简单快捷得多。从发放贷款这项基本业务来看,商业银行设置了多个流程,从借款申请和贷前调查,到风险评估和分级审核等,流程相当复杂,而网络平台发放贷款速度快而且产品类型多样化,只需通过简单的电脑操作,借款人就可以获准通过贷款申请。另外,各个银行建设互联网客户综合服务平台,作为重要的非物理渠道,构建出不同于传统模式的业务平台。
二、商业银行互联网金融业务发展模式分析
1.P2P模式。P2P模式近几年来在我国的快速发展,作为一个以网站为中介的互联网融资模式,有其独特的优势。相比于传统的融资模式,P2P模式下的资金借贷双方能深入地了解到对方的信息及资料,并能据此准确地得知资金的用途。但是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例如,由于借款的对象大都是些小型企业,因此很有可能造成借出去的款项很难全额收回的风险。
2.第三方支付模式。借助电子支付手段渐渐成为人们日常消费的支付习惯,第三方支付模式完成了消费者和银行之间的电子支付平台的搭建。作为互联网的第三方支付系统,除了上述的这些方式,还包括各种移动电子工具的支付方式,时下使用度最高的则为支付宝和财付通这两种。在这个互联网高速发展的时代,电子支付体系发展也逐渐地展现出支付的便捷化、身份的数字化、服务通用化。
3.电商模式。电商模式是互联网金融中最为常见的模式之一。当前,电商平台是以互联网技术为主要的基础,正是因为有这么多电商的存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才日益成熟稳健。
4.网银模式。网银是标准的传统金融与互联网结合的模式。该项模式借助了互联网技术,使其成为金融渠道,在传统金融服务模式之外,为人们提供了更为方便快捷的金融服务,同时也为商业银行节约了大量的金融服务成本。
三、商业银行互联网金融业务发展趋势
互联网金融的迅速发展已经为社会大众提供了非常方便快捷的金融服务,互联网金融服务的模式还是有待于进一步改革和创新。
1.潜在客户的体验和实践。互联网金融产品和服务不仅要注重现有客户的维护,更要注意对一些潜在客户的开发,增加潜在客户的体验机会,可通过更多的社交平台如微博、微信等进行扩散。并且,在此服务品质体验的基础上更要借助于实践,积极地谋求更有利于广大社会群体的服务体系。
2.提高运作效率。互联网金融可以进一步借助信息技术的优势,开发更为方便快捷的产品,提高运行效率,降低服务成本,更好地满足客户不断提高的要求。
3.信息透明化。互联网金融企业掌握着大量的数据和信息,在具体业务操作过程中,要注重信息的透明化,对于资金借贷双方都应提供对称的信息数据,致力于建立一个更加公平、开放、透明的金融交易模式。
文章编号:1003-4625(2006)11-0038-03中图分类号:F832.33文献标识码:A
一、股份制改造对中间业务发展的影响分析
(一)股份制改造促进商业银行内部资源配置发生变化
国有银行股份制改造涉及人、财、物、组织机构等方面的全面重组与再造,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同时,作为一个成熟的现代商业银行,在其内部资源配置方面,首先是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其次是兼顾各项业务发展的平衡;然后才是其他的一些要求。中间业务作为一种风险低、收益高,且属于我国商业银行诸多业务中的“短板”。股改后的银行必然会在其“短板”业务上有所改进,从而促使其内部资源配置发生变化。据对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焦作分行的调查,目前,建设银行实行股份制改革“三步走”战略已基本结束。在中间业务发展上,传统银行经营理论正逐步向现代银行经营理念转变,现代经营观念趋于成熟,对商业银行中间业务进行了准确定位,在经营战略上把中间业务作为银行三大支柱之一进行大力发展。在机构设置方面,目前建设银行已专门成立了中间业务发展部,具体负责统一的业务规划、业务指导和有效协调。同时,中间业务在人员配备、经费开支、收入分配等方面都有较大的自主性,拥有中间业务职能的诸部门在中间业务管理部的指导下开展工作,整体功效得到较大发挥。
(二)股份制改造使商业银行利益诉求发生变化
在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之前,各金融机构为追求短期经营业绩,普遍把中间业务作为吸收存款和争揽客户的一种手段,许多中间业务诸如工资、信息咨询、上门收款、零残币兑换等业务成为银行的无偿服务。就连国际上通行的信用卡收取年费的规定,许多商业银行在实施过程中通过各种技术性操作手段给免除了。这种现象随着银行业股份制改造的深入进行正在逐步打破。信用卡收取年费、小额存款收取管理费、工资收取单位费用、零残币兑换收费等中间业务已在部分商业银行进行,其他商业银行也在跟进过程中,并且各行在中间业务收费上表现出了意志绝对的统一。尽管部分收费单位和个人对中间业务收费表示一定的反对与抵触,但在商业银行股改利益诉求压力下,正在渐次妥协。如,建设银行代收电力公司和水务公司的电费、水费,前些年代收该两种费建行都作为吸收银行存款的一种手段。
(三)业务创新少,品种单一,实用性不强的状况正在改变
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开办的中间业务无论是品种,还是实用性方面都较之前有了较大的改变。在品种上,目前国内银行业中间业务品种已达200余种。在一些传统的银行卡业务、结算业务、一般性收付业务上,扩大了业务面和增加技术支持。在技术含量高、盈利较大的诸如咨询业务、现金管理、风险管理、投资银行业务等方面,商业银行针对市场客户细分人群加强了市场开发和营销。其他如信托租赁、信用证、各类担保、投资承诺、外汇买卖及金融衍生等外汇业务也根据地域不同适当推出。尤其是近两年,各银行业机构普遍加大了证券、基金、保险等业务的创新与推广。在营销手段方面,目前商业银行开展中间业务时充分发挥全员营销的作用,基层行多数能主动地把中间业务推广到市场中去。另外,我国多年来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外汇等市场中间业务也相应地推出货币市场投资基金、外汇理财等产品。
(四)股份制改革带来了观念和经营理念的嬗变,给各项中间业务的发展带来的历史性变化
目前,制约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的根本性问题是经营机制和经营理念上的问题。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是一种外在的强制性制度变迁,可以通过制度性调整强行促使经营机制内生。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不仅是要解决外在的体制问题,更关键的是促进内在经营理念的嬗变。在股份制改造过程中,通过统筹局部与全局,速度、质量与效益,资产、负债与中间业务,业务发展与队伍建设之间的关系,转变观念和对现代商业银行的认识,从而全面提升经营理念。
从焦作市近年来中间业务发展情况来看,也从实证方面体现到了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对中间业务发展的贡献。主要表现为:
1.股份制改造过程中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呈现出快速的增长态势(如图一)。2003年,焦作市商业银行本外币中间业务收入为2614.33万元,增长3.7%。进入股份制改革后,焦作市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增速加快,2004年、2005年本外币当年增幅分别达到86.64%、20.79%。增长速度分别高于2003年近80个百分点和17个百分点。
2.股份制银行改革进展不同体现在中间业务发展的不同(如图二)。建设银行是2003年以来在焦作市诸多金融机构中中间业务增长速度最快的银行(其图形变化最陡),其中间业务收入总量也由原四家国有商业银行的排名第三增长到第一。建设银行2004年、2005年中间业务增长率分别达到了150.20%和38.77%,分别高于全金融机构当年增速63.56和17.98个百分点。反观地方性金融机构-城市商业银行,2002年以来,尽管中间业务总量也呈现出逐年增加的趋势,但其增长速度要明显低于原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增长速度。
3.中间业务结构发生较大的变化(2005年焦作市中间业务收入结构如图三)
如图三所示,随着股份制改造而形成的产品结构丰富、新增业务收入增加等原因,焦作市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结构发生了潜移默化的变化。尽管支付结算业务收入仍居各项中间业务收入中的“龙头”地位,但银行卡业务、业务等中间业务收入快速上升。与2002年比较,2005年焦作市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中结算类收入占比下降了19个百分点,而银行卡收入上升了19.32个百分点。正逐步形成以结算收入、银行卡收入、收入“三足鼎立”局面。同时,担保、融资顾问、托管等新兴中间业务也呈现出快速增长的态势。
二、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后中间业务发展的趋势与研判
目前,中国银行业对外开放的大势已不可逆转。根据我国与世界贸易组织的有关协议,到2006年底我国将全面开放银行业,外资金融机构将享受与中资金融机构同等的国民待遇,外资银行将与中资银行在公平、对等的基础上展开竞争。随着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推进加快,而商业银行中间业务以其风险小、收益高、创新潜力大的特点逐步成为银行业竞争的新领域,大力发展中间业务,进一步拓宽商业银行盈利渠道,降低经营风险,增强综合竞争能力,是我国银行业股份制改革后的重要利润增长源。我们从商业银行股改后可能遇到的利益增长因素和削减因素两方面入手,分析股改后短期内及长期发展趋势,并综合得出一个基本性的判断。
(一)引起中间业务增长的利益因素分析
1.内部资金争取利润最大化的冲动(属于长期性因素)。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后,由于持股股东呈现多样化的格局,股份制商业银行将成为一个标准的市场主体,其基础特性就是谋求商业利润的最大化,这也是市场经济主体基本利益诉求,具有长期性。客观上要求商业银行通过多种途径增加中间业务收入。从当前我国银行业中间业务总体收入占经营收入比来说,中间业务收入还具有一定的成长空间,因此,内部资金要争取在股改后追求利润的最大化。
2.金融监管约束性条件逐步放松(长期趋势,但具有不确定性)。导致当前西方银行业非利息收入上升的动因有如下几个因素:全球化、金融监管放松、IT技术和竞争(Kim Hawtrey,2003)。可以说全球金融管制的放松为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提供了机遇。商业银行可以通过开发衍生产品不断地渗透到其他金融业务。从此来看,我国金融领域全面对外放开以后,我国金融机构要融入世界金融体系之中,在全世界金融管制削弱的情况下,我国金融管制必然会出现逐步放松的趋势。同时,世界经济一体化之后,一国的经济金融风险会很快地传导到全世界,引起世界经济波动,从而可能导致加强金融管制,所以说世界金融管制放松带有一定的不确定性。
3.人们对中间业务需求的增长和认知度的提高(具有长期性)。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只是在近几年才逐渐发展起来,业务量偏小,企业和居民不太了解,一旦广大居民和企业体验到中间业务带来的便利和收益,认知度提高后,需求就会大量增长。以个人理财为例,据有关调查显示,有88%的客户表示愿意接受银行推荐的个人理财建议和方案;有79%的客户表示在接受理财服务后愿意支付一定的手续费;还有33%的客户迫切需要银行提供咨询服务等。这说明我国居民对中间业务的需求还是很大的。再如信用卡业务,在美国信用卡发卡量已超过10亿张,在日本,每100人中就有150张信用卡,而我国远没有达到这个程度。再者,“入世”后,我国走向国际市场的企业越来越多,他们对国际结算及其相关中间业务的需求也逐渐增大。这些需求都将为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带来机遇。
4.中间业务品种的增多为商业银行提供利润支持(具有长期性)。随着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和竞争的加剧,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品种会根据市场的需要增加相应品种,相应地会增加利润。
(二)制约未来中间业务增长的因素分析
1.边际收益增长趋势递减规律(具有长期性)。根据凯恩斯的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在一个开放的市场中,由于存在着充分竞争,经济主体的边际收益存在着递减的规律。此对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也适用。即从长远发展看,中间业务收益存在着递减的规律。
2.人们对中间业务长期免费消费的惯性心理与对中间业务收费的抵制(短期因素)。长期以来,我国整个客户群体把商业银行免费服务视为正常服务,一旦免费服务突然变为收费服务,便遭到客户的反对和抵触。在金融竞争日益激烈、客户选择度日益增大的情况下,坚持收费的银行往往导致客户和业务的流失,实施收费和按标准收费困难。各商业银行在收费软约束机制的情况下,中间业务“收费难”和“难收费”现象表现得尤为突出。理顺中间业务的价格、公布合理的收费标准、规范中间业务的收费管理,已成为规范和加快发展各银行中间业务的突破口。
3.外国银行进入后竞争加剧引发中间业务利润摊薄(长期因素)。外资银行进入国内后,中间业务的竞争将非常激烈,竞争必然带来价格的下跌,引起中间业务总体利润的摊薄。
4.银行业务监管放松的不确定性。如前所述,尽管世界金融潮流的管制放松,但因经济、政治等不确定因素存在,加之金融风险的传导性很快,银行业务监管放松带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5.人们(市场)对需求的渐进性(长期性)。按需求增长的经济学分析,需求增长都具有渐进性,人们对某种产品的认可,推介尽管很重要,但人们(或市场)接纳仍然需要一个过程。
6.风险识别与风险管理的制约。与国外相比,我国商业银行无论是在经营管理水平,还是业务品种,抑或是人才素质、科技水平等方面都有明显的差距。相对于资产负债业务而言,商业银行中间业务风险较低,但收益与风险是始终相伴随的,中间业务在给商业银行带来可观收益的同时也带来了风险。因此,商业银行在开发中间业务时,会顾及其市场风险与操作风险等,因此,加强对中间业务的内部管理和风险控制非常重要。中间业务有的部分是表外业务,所以出现的风险有时不能及时地在财务报表上得到真实的反映,如担保业务,金融衍生产品等具有潜在性和滞后性的特点。而我国商业银行对风险普遍存在着风险识别差、风险管理弱等问题。受风险约束影响,我国商业银行开发中间业务新品短期内影响较大。
(三)对我国银行业中间业务发展趋势的研判
根据上述我国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后对中间业务收入的影响,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的函数表达式:
y=f(x1,x2,x3,x4,x5)
y――中间业务收入增长,X1――消费需求增长,X2――金融机构中间业务品种增加,X3――金融监管放松,X4――银行业中间业务竞争引发利润摊薄,X5――人们日常对中间业务免费消费的心理惯性。
两边取自然对数可得方程:
Lny=a+β1lnx1+β2lnx2+β3lnx3+β4lnx4+β5lnx5
根据上述方程,我们可以模拟如下的增长图形:
在加入WTO后初期的若干年内将是中间业务的快速增长时期(其前提是世界经济或金融不会出现较大的波动或动荡)。随着股改以各项政策性利好而逐步被市场所消化,以及原本没有收费性项目重新计费等完结,银行中间业务增长将出现增势趋缓的发展趋势。最后,在各项有利因素与不利因素的整体博弈的结果下,将保持市场各方均满意的一个增长结果。
本文以此为目标,对未来几年股份制银行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前瞻。其中有些趋势已经相当明朗,并开始付诸实践;有些则仅端倪初现,仍不清晰。我们所要做的,是以新的角度审视这些趋势,并从实践的角度,提出一些供同业的思路,以期对推动股份制银行改革发展有所裨益。
趋势之一:实施国际化改造
股份制银行在发展初期是以国有银行为参照系,在后来的发展中逐渐形成了一些自己的经营特色。与国有银行相比,在体制、机制、文化、理念和管理诸方面都形成了一定优势。
然而,当融进国际竞争的大潮后,与国际一流银行相比,不得不承认,差距还非常之大。若希望在与外资银行的较量中不落下风,并在国内同业竞争中取得领先地位,就必须“取法乎上”,按照国际一流商业银行的标准和规范,对自身的管理体制、经营理念、风险控制、激励机制、创新能力以及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等进行有计划的全面改造。
国际化改造的重点是引进外资和尽快提高经营管理水平,逐步建成具有或接近国际经营管理水平的化商业银行。具体措施包括:
1.吸引外资入股。当前,各股份制银行都在公开的或秘密的然而都是紧锣密鼓地寻找外资合作伙伴,希望尽快引进国际知名商业银行入股,吸引国际基金管理公司和世界知名加盟,争取与最佳的国际银行集团结盟。从外资的角度看,他们进入市场,靠设立分支机构是一种缓慢而高成本的发展策略,通过参股股份制银行,利用现有的、员工和客户群体,可以很快实现盈利,并且投入少,也容易得到监管当局的批准和支持。加之股份制银行的包袱轻,分支机构主要集中在发达的中心城市,客户资源优良,与外资银行的市场定位基本吻合。双方合作,可以减少中资银行的竞争对手,降低竞争程度,尽快融人中国市场。从股份制银行角度看,则可利用外资银行雄厚的资本、丰富的市场经验、先进的经营理念,以及既有的技术和金融产品,优化资本结构,迅速提高自己的竞争力,因此,双方利益相近,“兴趣”相投,一拍即合。所以,不难预测,未来5—10年,所有的股份制银行都可能成为中外合资银行,而外资所占比例也将呈不断升高之势,甚至不排除有一天,外资银行对部分股份制银行取得控股地位。
2.经营管理模式与国际接轨。,华夏银行已聘请毕马威师事务所对自身经营管理进行了全面诊断,并针对与国际一流银行存在的差距,拟引进设计一套完整的经营理念和管理体制,移植和嫁接国外成功的决策体系、风险控制体系、信息化建设体系和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以建立能充分适应完全开放的金融市场环境的经营管理体制。其他各行同样都把国际一流银行的模式和经验作为尽快缩小与外资银行差距的必由之路。
3.实施“引进来、送出去”的国际化人才工程。如聘请国际知名的银行专家担任独立董事、高级管理和技术人员,引进有国外金融从业经验的优秀海外留学人员;将员工选派国外学习深造,以及接受国际金融组织和国际化大银行的技术援助和项目辅导等。
4.在国外设立分支机构。要想实现国际化,就必须敢于主动进入国际市场。从长远目标看,股份制银行的发展方向无疑会是全球化银行,通过开拓国内、国外两个市场,扩展盈利空间,做到两条腿走路。但是,从近中期看,还会继续把主战场放在国内,积极应对日趋激烈的国内竞争。因为股份制银行在国外知名度低,实力弱,国际竞争的经验不足,竞争力不强。所以,在走出国门时应采取谨慎的政策。并且,短期内的主要目的不是盈利,而是以此为窗口,了解国际同业的最新发展趋势,以利于国内参考,并积累海外发展的经验。目前,股份制银行都在积极创造条件,准备在国外特别是欧美设立办事处和分行,打开通往世界的“窗口”,而登陆香港则无疑是个必经的“桥头堡”,中信、光大、招商均在香港设立了分支机构,以此作为海外发展战略的跳板。
5.开展业务合作。加强与国外银行业的相互业务,与国外银行建立战略同盟关系等是中外银行业合作的重要形式。
值得注意的是,在实施国际化改造战略时,也要充分考虑中国国情、自身实际、经济金融体制和体制以及传统文化背景等因素,做到国际化改造与本土化相结合,办出自己的特色,避免水土不服。
趋势之二:向事业部制过渡
在法人治理结构日趋完善的条件下,与国际一流银行接轨的关键是管理体制——特别是组织架构的改革。
近年来,股份制银行的组织结构进行了较大规模的改革,与传统的以内部管理为目的的设置方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突出特点是强调营销理念,并按这一逻辑,根据客户对象设置业务部门,如公司金融部门、个人金融部门、国际业务部门等,体现了以营销为中心的企业文化。
但是,目前的组织架构仍以块块管理为核心,采取了功能型组织以及分散的区域性责任和控制模式。其基本特征包括:采取总行—分行—支行三级管理模式,每个管理层面的部门设置按照职能块划分,同时,上下级行之间实行部门对口管理;总行对分行的管理主要通过制定和下达政策的方式进行;分行在业务和管理上具有很强的自主性,分行行长直接向总行行长汇报;分支行是利润中心,营销职能分散在各家支行;实行授权管理,只有超越权限的业务才需上级行批准,或直接由上级行统一经营等。
客观地讲,实行块块管理,一方面是沿袭传统国有银行模式的结果,另一方面,也确实是在现阶段内外部环境下的一种合理选择。它适应了以下特定的约束条件:技术落后,通信手段不发达;金融产品单一,市场差异程度较小;缺乏总行统一的、完善的管理信息系统;企业信息失真现象普遍,报表虚假,资料不全,可信程度低,只能主要依靠直接观察和经验判断风险;产品和服务存在同质性,不是以差异化的产品作为竞争手段,而主要依靠关系营销;在技术条件上,从总行无法做到对业务流程和具体人员的科学的绩效考核,必须依靠分支行就近管理和考核,以及总行经营力量薄弱,专业人才缺乏,还没有条件做到标准化、程序化、工厂化经营等。实行这种管理模式,有利于根据各地不同的情况,迅速准确地作出反应;有利于调动分支行经营的积极性;有利于争取地方支持,促进业务在当地的发展;有利于发挥分支行职员能够随时与顾客交流,熟悉客户情况的优势;同时,可以较清晰地分清各级行的责任,也使得总行对分支行的考核相对简便有效。因此,它的长期存在和发展具有一定必然性、合理性。
但是,这仅是一种适应经济金融不发达和管理手段相对落后情况下的模式,存在着显而易见的缺陷。主要表现就是不能实现集约化管理和规模效应,不能适应高度竞争和金融自由化环境下的创新要求。同时,分散的管理在风险控制方面也暴露出明显不足。这是形成我国银行业低效率、高风险的重要原因之一。
所以,这种管理模式在大多数发达国家已被放弃,而代之以“条条管理”的事业部制。这种体制下,不仅在职能线上进行有效集中管理,而且在业务线上也实行集中管理。其业务系统一般分为零售业务和批发业务两条线,每条线又有许多具体的细分。一个业务部门就是一条战线,每条战线,都既有市场营销部门,又有后勤支持部门和风险管理部门,既管负债,又管资产。在这种架构内,所有运行都真正贯彻了以客户为中心的原则,客户经理围着客户转,为客户提供全面的横向服务;产品经理围着客户经理转,根据客户经理要求提供纵向服务;全行支持系统围着产品经理转,做到资源共享。部门内汇聚了主要的业务专业人才,分工细,专业强。集中管理的优势体现在,可以提高效率、控制风险、降低成本、统一形象,最大限度地满足客户需要,集中力量加快金融创新,取得竞争优势。可见,这是一种更高级的管理模式。
可以肯定的是,事业部制将成为未来股份制银行主流的组织架构模式,这将是大势所趋。较理想的框架设计是:
1.建立以首席营运官、首席信息官、首席财务官为管理核心的事业部制管理架构;
2.总行管理部门高度精简,将银行管理部门重新组合,成立银行管理中心,行使集中管理的职能;
3.按批发业务和零售业务重组业务系统,作为利润中心,同时,整合人力资源、营销管理等主要职能部门,进行集中管理;
4.完善支持保障系统,将信息技术、人力资源、开发、后勤保障等部门作为事业部制的坚强后盾;
5.总行对分支机构的管理和控制通过部门来实现,分行的主要职责是开拓市场、吸收客户、服务客户,严格按照总行制定的战略目标和业务发展规划开展业务;
6.注意发挥分支行的地方优势。由块块管理转向条条管理,并不是削弱分支行的权利,搞“削藩”。恰恰相反,分支行由于职能更加明确和单纯,反而更能集中精力开展营销和为客户服务。
然而,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这一变革将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至少在短期内,尚不具备充分的条件。因此,各股份制银行应根据自己的特点,选择不同的过渡方案。并且,将在建立统一数据库、完善管理信息系统等方面有所作为,逐步集中后台管理职能,并适当集中一部分前台营销职能,为最终转向事业部制积累经验,创造条件。
趋势之三:资本补充渠道正常化
资本金不足是制约股份制银行快速扩张的最大瓶颈。它使银行丧失了很多发展机遇。不仅设立分支机构遇到困难,正常业务发展也受到,受监管政策约束,甚至不得不萎缩资产业务,以削足适履,满足资本充足率的要求。
股份制银行的资本金补充渠道目前只两个:一是增资扩股,其数量有限,且程序复杂,操作难度大;二是上市融资。借助资本市场,形成一个源源不断的正常的资本补充渠道。世界上几乎所有的大银行都是上市公司,银行股在任何发达的股票市场都占很大比重,成为稳定股市、提升股市品质的重要因素,是标准的蓝筹股。正是由于商业银行和资本市场的共同需要,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上市热不断升温。继深发展、浦发银行、民生银行、招商银行成功上市后,华夏银行等也纷纷提出上市申请。
但上市必须符合严格的标准。并非任何一家股份制银行都符合上市的条件。上市之前,必须解决好一系列的:1、公司治理结构问题。若不上市,这一问题并不显得那么迫切,而要上市,完善治理结构就成了前提条件;2、不良贷款问题。不符合上市规定的不良贷款率最低标准,不能上市。如何在短时间内将不良贷款降下来,是拟上市银行首先要解决的问题;3、提取贷款风险准备金问题。上市公司必须实行“五级分类”标准,并按监管要求的比例提取风险准备金。按这一要求,可能要把所有的历年积累填进去,甚至形成净资产减值,银行股东不仅无法分红,还要继续注入资金。这是股份制银行上市最难逾越的门槛,更是国有商业银行上市难以逾越的门槛。此外,还有资本金充足率问题、三年连续盈利问题、与自办实体脱钩问题、股东关联贷款的清理问题、风险集中度问题等等。每个问题的解决都不轻松。上市的过程也是整改的过程,越过上市“门槛”,既是迫使自己深化改革的过程,也是实现银行经营管理水平升级的过程。
除国内A股市场外,一些股份制银行还把眼光盯在国外上市上,明确提出要在香港、纽约、伦敦等地上市的目标。特别是香港股市是概念股票海外上市的聚集地,也理所当然地成为银行海外上市的首选。
海外上市不仅可拓宽资本补充渠道,克服国内市场容量太小的缺陷,而且,股东的国际化,也有利于巩固其在海外的客户基础,把银行全面推向国内、国外两个市场,对于股份制银行的海外战略作用甚巨。同时,海外上市标准更严,要求更高,将强制股份制银行与国际接轨,对推动银行改革意义重大。
除了两个市场上市外,另一个可能的趋势是,符合条件的股份制银行还将被允许通过发行长期债券方式补充附属资本。同时,禁止职工持股的限制也有可能突破。因为只有鼓励员工持股,才能更有利于把利益与员工利益捆在一起,与此有关的员工持股计划、限制性股票、股票期权等长期激励措施才能得以大行其道。这在发达国家已成为推动企业长期稳定发展进而推动增长的重要措施。
趋势之四:向金融控股公司演变
关于分业和混业的争论由来已久。大部分股份制银行都经历过由混业经营向分业经营的演变。由于混业带来的严重的金融秩序混乱,1993年底,我国提出了“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原则,1997年再次强调,并进行了整顿,形成了现在的格局。
分业经营对于稳定金融形势、化解金融风险产生了积极的作用。但也造成银行的经营范围过于狭窄,限制了金融创新,降低了银行盈利能力和消化不良资产的能力,使之在与外资银行的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在英、日、美等国相继放弃分业经营、走向混业经营之后,国内要求混业经营的呼声再次高涨。但无论从金融业的资质,还是金融监管水平看,至少在短时间内,尚不具备混业经营的条件。匆忙推行混业经营很可能重蹈“一放就乱”的覆辙。只能在坚持“分业经营,分业管理”的前提下,采取一种渐变策略。
现在,界、监管当局和银行业普遍认为,金融控股公司是比较可行的折衷形式。大部分股份制银行都提出要走“金融控股集团”的路子。其最基本的目标有三:一是实现范围经济效益,拓宽银行盈利空间,增强抗风险能力;二是满足客户多元化金融需求,提高银行竞争力;三是利用控股公司“资本放大器”的功能,控制更大规模的资产,实现规模经济效益。因此,在不久的将来,有可能会允许“集团混业、法人分业”的金融控股公司成立,并成为主导性的金融组织形式。
事实上,金融控股公司在我国由来已久,既有“中信模式”、“光大模式”,也有实业资本参股金融业的“山东电力模式”,但这还不是规范意义上的金融控股公司。未来的金融控股公司将采取一种更规范的形式。
1.金融控股公司的模式问题。应以纯粹的金融控股公司为理想模式,下属银行、证券、信托、期货等金融业经营子公司,各子公司都是独立法人,经营不同的金融业务,分别受不同行业的监管部门监管。金融控股公司不再进行实业投资。
2.母公司与子公司的关系问题。对于金融控股公司来说,必须解决母子公司的关系问题。母公司的主要功能是监督管理,负责制定集团的发展战略,建立统一的信息处理中心,设计跨行业的金融高级产品。它不从事具体的金融业务,但具有投资功能,负责收购、兼并、转让以及管理子公司的股权变动,对子公司则采取委派管理层等方式进行控制。子公司是一级法人,可以独立开展业务,但是重大人事、财务、收益、投资、风险监督等事宜要受母公司控制。
3.单一银行向金融控股公司的过渡问题。从单一银行向金融控股公司过渡,首先要解决控股公司的资本金来源问题。可行的途径可能是将银行的资本金直接转化为控股公司的资本金,原来银行的股东全部升格为控股公司的股东,注册成立金融控股集团公司,然后由总公司控股银行公司。开始可以仅拥有一家银行公司,待条件成熟后,再通过自行组建或收购方式进入证券、保险等领域,实现跨行业经营。
4.“防火墙”与沟通管道问题。为保证实行严格的“分业经营,分业管理”,我们倾向于在子公司之间、各类金融业务之间分别设立一道制度性“防火墙”,以防范子公司之间违规经营,控制关联交易,防范金融风险。在此前提下,还要解决各子公司之间正常的沟通管道,既过滤风险,又发挥集团的作用,避免自缚手脚。否则,控股公司就失去了意义。这些管道包括:①符合法规政策要求的正常资金往来与交易;②利用统一的营业;③相互推荐客户;④开发具有适当交叉功能的金融创新产品;⑤在允许范围内的信息共享等等。这些管道的存在并不“分业经营”,但又架起了一座由分业向混业过渡的桥梁。随着监管能力的提高和经营行为的规范,这些管道会越来越宽,直至最终实现完全意义上的混业经营。监管当局要做的是对这些管道进行设计和加以定性,确定在每一阶段,应放宽到什么程度。
5.监管当局的合作问题。在金融控股公司制度下,各子公司要受不同的行业监管,这无疑增加了监管的难度,为防止监管当局各自为政,出现监管真空,必须建立监管当局之间的协调机构,进行监管合作,并建立信息共享机制,采取一些联合监管行动。同时,积极创造条件,以便在实现混业经营后,形成统一的监管体制。
然而,即便将来政策上允许混业经营和金融控股公司存在,对一家具体的股份制银行来说,也不宜采取“同时出击,全面介入”的策略。不能为混业而混业,一切必须以安全和赚钱为前提。从英国等国家的混业经营实践看,由于商业银行与投资银行业的经营文化不同,存在不兼容问题,结果导致经营失败,最后,被迫退出投资银行业,而把重点放在国内零售银行业上。他们成功的经验是,要集中精力形成自己的优势领域,采取战略联盟比进入自己不熟悉的领域更为有效和安全。这一点值得国内银行业借鉴。
趋势之五:以购并实现低成本扩张
银行业发展不外乎纵向扩张和横向扩张两种形式。要实现跨跃式发展,购并重组乃是捷径之一。实践证明,世界上绝大部分“超级银行”都是通过资本运作和购并重组发展起来的。
我国银行业以往的购并重组许多是行政型购并,以防范金融风险为目的,有的甚至是“拉郎配”,效果不理想。
直到2000年国家允许股份制银行收购城市信用社后,才开始出现真正市场化的收购行为。之后,中国人民银行在其确定的股份制银行改革发展与监管目标中,提出鼓励包括股份制银行在内的中小金融机构按市场原则,通过联合、兼并、重组和业务联合,多种途径发展壮大。至此,银行购并的政策障碍才得以清除。
与行政型购并不同的是,市场化购并是经济主体之间的自愿行为,必须遵循“平等自愿、互惠互利、公平公正、市场化运作”的原则。因此,往往采取“优势互补、强强联合”的方式。
究竟是选择设立分支机构的方式还是选择购并的方式实现外延扩张,这要因行、因时、因对象而宜,也就是实事求是,具体情况具体。决策的依据则是进行成本与收益的比较,看何者更符合自己的发展战略,何者的成本收益比较高。总体而言,股份制银行要在短期内快速扩张,购并重组是一条重要途径。
可以预期,未来的金融机构购并将频率更快、范围更广、规模更大、形式更多,将主要表现在:
1.收购业绩优良的城市商业银行和城市信用社。特别是股份制银行购并城市商行有可能成为最普遍的形式。这是由于城市商业银行一般规模不大,受资金、技术、地域等限制制约了市场竞争力,在未来激烈的竞争中将处于劣势,迫切需要与机制更新、实力更强的股份制银行合作。而且,其规模大小也与股份制银行的购买能力相吻合,两者具有明显的互补性。因此,有可能成为股份制银行未来购并对象的首选。
2.跨行业收购。即由以股份制银行为核心的金融控股公司收购、兼并保险、证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
3.股份制银行之间的合并。在奉行“大即是美”的,银行业集中程度越来越高,为了迅速壮大规模,股份制银行之间有可能也基于共同目的走到一起。这样一夜之间就会实现规模的成倍扩张,迅速在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
在购并形式上也将越来越呈现多样性。如全资现金收购、控股收购、股权互换等等。而收购重组后,可根据情况采取成立子公司、控股银行、成立分支机构以及在同城市设有机构时的吸收整编等多种灵活的形式。
目前,除了已进行的收购规模较小的城市信用社外,我们还没有更多的案例可循。因此,我们无法准确预测可能会遇到的问题。但是,仍然可以肯定,购并重组将带来一系列前所未有的新课题。这些问题包括:
1.购并审批程序问题。由于金融业购并尚缺乏经验,监管当局采取了比较谨慎的态度,审批程序视同于设立分支机构,复杂而时间漫长,这对购并双方的经营都会构成一些影响。而国外的购并审批主要侧重于看是否会构成垄断,影响自由竞争。只要不构成垄断,批准程序非常快捷。因此,应制定统一的金融机构收购兼并条例,简化程序,依法审批。
2.资本金问题。现在的办法是按照新设立机构的方式,要求按被并购机构的等级,拨付实收资本金。分行级至少一个亿,异地支行5000万元,这对购并的积极性造成了一定影响。特别是对于全国性银行之间的购并,按这一办法将无法进行。对此,能否采取更灵活的政策,是一个值得的问题。
3.购并价格的确定问题。由于被并购对象大多不是上市公司,因此,企业的价值很难判断。现在一般采取净资产收购方式。经过清产核资和资产评估,确定被收购企业的净资产,然后按五级分类提足风险准备金后,收购价格。这对收购单位来说是一种最划算的方式,因为按这一标准,被收购企业净资产大大缩水,甚至会出现负值。然而,在实际中往往会遇到被收购单位股东的反对。而在西方国家,企业的价格则主要看盈利能力,根据对企业盈利前景的估计,经协商达成一致价格。常用的定价包括市场法和收益现值法,预计这些方法在今后规范的购并活动中都可能出现。
4.人员处置安排问题。这是购并中比较棘手的难题。一般来说,如果被购并企业人员较少,素质较高,采取成建制接收方式即可,但被购并企业往往存在冗员,不得不采取裁员方式,这时,若处置不当就会影响购并的成败。西方国家银行在购并时,支付价款中相当部分用于支付员工遣散费,对此可资借鉴。
5.地方政府利益问题。在我国,一个非常特殊的情况是,地方政府往往是城市商业银行和城市信用社的大股东,收购往往要触及其既得利益,不仅影响收益和税收,而且,地方政府还拥有很强的控制权和干预贷款等“隐性利益”,所以,与国外不同的是,地方政府在购并过程中将作为谈判一方,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其态度往往具有决定性。如何给其适当的补偿,征得其同意,并继续对新成立的分支机构给予支持,是收购银行必须解决的现实问题。
一、引言
随着我国商业银行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信用卡业务发展对于提升银行整体实力有着越来越重要的影响。商业银行在信用卡发展过程中应当对发展现状有着清晰的了解,并在此基础上通过信用卡业务发展趋势分析促进信用卡业务发展水平的持续提升。
二、我国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发展现状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进行,经过了20多年的发展,我国商业银行的信用卡业务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并且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在这一过程中我国商业银行的信用卡业务总体上呈现出发卡数量增加、发卡速度加快等特点,但是与此同时持卡消费额较低、信用卡交易次数较少、信用卡特约商户普及率低等信用卡业务固有缺陷也仍然存在。通常来说,商业银行的信用卡业务的发展过程可以分为引入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在我国商业银行的信用卡业务的引入期,其业务整体上处于唤醒和了解信用卡产品概念的阶段,而在成长期许多经济发达的大中型城市其信用卡业务会有着较快发展,而成熟期的信用卡业务的销售速度会不断加快,更多的发卡机构也会进入信用卡市场参与信用卡市场竞争,导致信用卡业务竞争的不断加剧。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信用卡业务较大程度上处于成长期,在部分经济发达地区处于成熟期,即我国的大众市场刚刚开始对信用卡业务进行接纳。从市场结构来看我国目前尚未形成一个清晰的信用卡高中端市场划分。与此同时,我国许多商业银行也尚未形成一个基于不同持卡人的清晰的客户结构。目前几个较大的商业银行在信用卡业务的不同领域中各自存在自己的优点与缺点,在某些单项信用卡业务中形成了银行自身的特色和优势,但是相互比较之下这些信用卡业务特色并不突出,优势并不是非常明显。
三、我国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发展趋势
在我国商业银行运行过程中,信用卡业务的有效发展是提升商业银行综合实力的重要基础与前提。商业银行在发展信用卡业务时应当对信用卡受理环境改善、信用卡业务与国际接轨、信用卡业务风险管理体系完善、信用卡业务营销模式完善、信用卡业务客户管理水平提升等发展趋势有着清晰的了解。
1.信用卡受理环境改善。信用卡受理环境改善是我国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改善的重要基础和前提。信用卡受理环境的改善对于促进商业银行的银行卡业务进入良性循环有着重要影响。因此在这一过程中商业银行应当注重大力改善银行卡受理环境,并通过鼓励大众对于银行卡进行有效使用更好地接受银行卡业务,在促进银行卡业务规模有效扩大的同时使商业银行的银行卡业务能够更快地走上良性循环的道路。虽然银行卡受理环境的改善是一项系统性的庞大工程,但是因为这是银行卡业务发展的重要趋势,因此商业银行在这一过程中应当注重与其他组织和机构进行有效协调与联系,在各司其职、密切分工的前提下有效形成一个既相互合作又有序竞争的信用卡业务市场。从鼓励商业银行银行卡受理环境改善的角度出发,建立高效合作的银行卡业务的利益分配机制,从而更好地调动各方的力量进入银行卡业务市场的建设中,使我国商业银行的银行卡业务规模不断扩大,信用卡受理环境不断改善。
2.信用卡业务与国际接轨。我国商业银行的信用卡业务与国际接轨是银行卡业务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我国金融市场整体水平的不断提升,我国商业银行在许多业务上开始追赶先进国家水平并且许多业务开始与国际接轨。在这之中银行卡业务即是与国际接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商业银行银行卡业务与国际接轨的过程中,商业银行可以有效地提升银行卡业务市场的公平性、合理性和有序性,并且能够更好地促进商业银行银行卡业务的专业化和市场化,同时能够有效地保证银行卡业务全面规范地发展。除此之外,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与国际接轨还能更好地促进我国各大商业银行通过银行卡业务创新增强商业银行整体的竞争力,有效保护持卡人利益和维护国家金融安全与金融稳定,从而更好地促进我国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整体水平的不断提升。
3.信用卡业务风险管理体系完善。信用卡业务风险管理体系完善也是我国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发展的重要趋势。通常来说,我国信用卡业务风险发生的主要原因是商业银行自己业务操作失误造成的。除此之外,一些商业银行在信用卡业务发展过程中没有建立与业务发展配套的内控措施,片面追求发卡量和信用卡业务的市场占有率,使得商业银行的信用卡业务存在着较大风险。因此在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发展过程中应当注重信用卡内控制度的有效建设,建立专门风险测控部门,对商业银行的银行卡业务的风险进行高效化、科学化管理。另外,在信用卡业务风险管理体系完善过程中商业银行应当注重建立标准化的信用卡业务流程,有效提高信用卡业务各环节的风险管理,注重合理采用责任制,更好地在制度层面减少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风险,有效降低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的风险控制成本。
中图分类号:F830.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5-0-01
随着我国商业银行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信用卡业务发展对于提升银行整体实力有着越来越重要的影响。因此商业银行在信用卡发展过程中应当对发展现状有着清晰的了解,并在此基础上通过信用卡业务发展趋势分析促进信用卡业务发展水平的持续提升。
一、我国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发展现状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进行,经过了二十多年的发展我国商业银行的信用卡业务已经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并且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在这一过程中我国商业银行的信用卡业务总体上呈现出发卡数量增加、发卡速度加快等较好的特点,但是与此同时持卡消费额较低、信用卡消费总额较小、信用卡交易次数较少、信用卡特约商户普及率低等信用卡业务固有缺陷也仍然存在。通常来说,商业银行的信用卡业务的发展过程中可以分为引入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在我国商业银行的信用卡业务的引入期,其业务整体上处于唤醒和了解信用卡产品概念的阶段,而在成长期许多经济发达的大中型城市其信用卡业务会有着较快发展,而成熟期的信用卡业务的销售速度会不断加快,更多的发卡机构也会进入信用卡市场参与信用卡市场竞争,导致信用卡业务竞争的不断加剧。而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信用卡业务较大程度上处于成长期,同时在部分经济发达地区处于成熟期,即我国的大众市场刚刚开始对信用卡业务进行接纳。从市场结构来看我国目前尚未形成一个清晰的信用卡高中端市场划分。与此同时我国许多商业银行也尚未形成一个基于不同持卡人的清晰的客户结构。目前几个较大的商业银行在信用卡业务的不同领域中各自存在自己的优点与缺点,同时在某些单项信用卡业务中形成了银行自身的的特色和优势,但是相互比较之下这些信用卡业务特色并不突出,优势并不是非常明显,这既是我国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的发展现状。
二、我国商业银行信用卡发展趋势
在我国商业银行运行过程中信用卡业务的有效发展是提升商业银行综合实力的重要基础与前提。商业银行在发展信用卡业务时应当对信用卡受理环境改善、信用卡业务与国际接轨、信用卡业务风险管理体系完善、信用卡业务营销模式完善、信用卡业务客户管理水平提升等发展趋势有着清晰的了解。以下从几个方面出发,对我国商业银行信用卡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
1.信用卡受理环境改善
信用卡受理环境改善是我国商业银行银行卡业务改善的重要基础和前提。信用卡受理环境的改善对于促进商业银行的银行卡业务进入良性循环有着重要影响。因此在这一过程中商业银行应当注重大力改善银行卡受理环境,并通过鼓励大众对于银行卡进行有效使用更好地接受银行卡业务,在促进银行卡业务规模有效扩大的同时使商业银行的银行卡业务能够更快的走上良性循环的道路。虽然银行卡受理环境的改善是一项系统性的庞大工程,但是因为其是银行卡业务发展的重要趋势,因此商业银行在这一过程中应当注重与其他组织和机构进行有效协调与联系,在各司其职、密切分工的前提下有效形成一个既相互合作又有序竞争的信用卡业务市场。从鼓励商业银行银行卡受理环境改善的角度出发建立高效合理的银行卡业务的利益分配机制,从而更好地调动各方的力量进入银行卡业务市场的建设中,使我国商业银行的银行卡业务规模不断扩大,信用卡受理环境不断改善。
2.信用卡业务与国际接轨
我国商业银行的信用卡业务与国际接轨是银行卡业务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我国金融市场整体水平的不断提升我国商业银行在许多业务上开始追赶先进国家水平并且许多业务开始与国际接轨。在这之中银行卡业务即是与国际接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商业银行银行卡业务与国际接轨的过程中商业银行可以有效地提升银行卡业务市场的公平性、合理性和有序性,并且能够更好地促进商业银行银行卡业务的专业化和市场化,同时能够有效地保证银行卡业务全面规范地发展。除此之外,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与国际接轨还能更好地促进我国各大商业银行通过银行卡业务创新增强商业银行整体的竞争力,有效保护持卡人利益和维护国家金融安全与金融稳定,从而更好地促进我国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整体水平的不断提升。
3.信用卡业务风险管理体系完善
信用卡业务风险管理体系完善也是我国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发展的重要趋势。通常来说我国信用卡业务风险发生的主要原因是商业银行自己业务操作失误造成的。除此之外,一些商业银行在信用卡业务发展过程中并没有建立与业务发展配套的内控措施,片面追求发卡量和信用卡业务的市场占有率,使得商业银行的信用卡业务存在着较大风险。因此在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发展过程中应当注重信用卡内控制度的有效建设,建立专门风险测控部门,同时对商业银行的银行卡业务的风险进行高效化、科学化管理。另外,在信用卡业务风险管理体系完善过程中商业银行应当注重建立标准化的信用卡业务流程,有效提高信用卡业务各环节的风险管理,注重合理采用责任制,更好地在制度层面减少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风险,有效降低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的风险控制成本。
4.信用卡业务营销模式完善
信用卡业务营销模式完善对于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发展趋势的影响是整体性的。众所周知,信用卡业务是具有较高技术含量的业务。作为现代电子支付手段,信用卡在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有着广泛的应用领域。因此商业银行在信用卡推广水平的不断提升和信用卡业务完善的过程中应当注重信用卡业务营销模式的有效创新。例如在信用卡业务营销模式完善过程中商业银行可以通过发卡系统运行水平的不断提升促进发卡效率的提升,在信用卡发行过程中能够更快的给客户办卡,将会直接提高业务的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除此之外,在信用卡业务营销模式的完善过程中商业银行应当注重建立现代化、信息化、电子化的客户服务中心,从而促进信用卡业务营销信息的有效反馈并促进业务营销模式的有效完善。
5.信用卡业务客户管理水平提升
信用卡业务客户管理水平提升对于提升商业银行信用卡发展水平有着重要影响。在信用卡业务客户管理过程中商业银行应当注重坚持信用卡业务及时的推陈出新,同时注重坚持以客户为导向的服务理念,并根据信用卡客户的需求来制定业务目标。除此之外,在信用卡业务客户管理过程中商业银行应当注重不断更新服务观念,改进和完善服务水平,有效提高服务效率。例如商业银行可以通过对信用卡客户价值进行分析,通过市场细分对不同客户进行有效的管理,在这一过程中商业银行不断加强和完善与信用卡客户的关系,在设计新服务模式的前提下促进信用卡业务质量的有效提升,最终促进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得到不断的扩大。
三、结语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商业银行在国民经济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在这一过程中银行卡业务的有效开展对于商业银行经济效益的提升有着日益重要的影响。因此商业银行在开展银行卡业务时应当对银行卡业务的现状有着清晰的了解,并在此基础上通过银行信用卡发展趋势的有效分析促进我国商业银行经济效益的有效提升。
参考文献:
中国改革开放的力度越来越大,外资不断涌入市场,金融市场的竞争将会更加的激烈,商业银行的利润不可避免的被挤占和压缩。为了开拓新的市场,寻求更大的发展空间,扩大银行的利润,开展新的银行业务,开发新的投资产品将是商业银行的主要发展趋势。而在当前,商业银行的投资银行的业务将会是银行发展的首选项目。商业银行之所以着重发展投资银行业务,是基于以下几个原因。第一,商业银行传统的利润来源被资本市场严重挤压,如:证券市场分流商业银行的存款,使得商业银行的存款项目有萎缩的倾向,商业银行的利润严重下降;第二,金融机构改革的趋势使得商业银行不得不进行转型,以应对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因此,中国商业银行的发展会把投资银行的业务作为商业银行发展的重要战略。
二、投资银行业务的结构将会发生变化
在商业银行的发展过程中,传统业务和投资银行业务相互补充,共同成为商业银行盈利的重要来源,并且已经逐步发展成商业银行的发展趋势。商业银行的投资银行业务在开拓和发展过程中,品种不断增多,覆盖的领域也不断拓展。原有的商业银行的投资银行业务主要是一些债券品种,随着金融市场的竞争不断加剧,投资银行的业务逐步拓展到企业债券、一些金融机构债券甚至拓展到政府债券。除了承销对象的不断拓展,新兴投资银行业务也不断发展,在商业银行中所占的比重也不断加大,商业银行的投资银行的业务产品线更加多样。
商业银行的投资银行业务除了传统的债券承销、兼并收购、财务顾问、项目融资等方面外,商业银行可尝试开展以下几种业务:第一,基金管理,目前,基金已经发展成为金融支柱产业之一,商业银行投资基金主要是通过向投资者发行股票或者收益券,将分散的资金汇集成较大的基金,再对基金加以运作,从中获益;第二,资产证券,这是一种新型的融资方式,发行的证券多为票据、和优先股票等形式,获利主要是来源于债务人所付的本金和利息;第三,金融创新,分为三种:期货、期权、调期;第四,风险投资,主要是对一些新兴公司进行资金融通。对于一部分风险较高的投行业务,商业银行完全可以建立较为完备的风险预警机制和处理机制,对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及时的预警、规避和解决。
三、商业银行的客户服务策略将进一步转变
银行和客户之间是赖以共存的战略伙伴关系,没有客户,就意味着银行没有发展前途。因此,决不能把客户资源当成一次性的消费品。所以商业银行必须充分重视客户资源的重要性,善于开拓客户价值。
因此,在银行的发展过程中,必须建立和完善与客户的对话机制,充分尊重每一个客户的个性化需求,真正地把每一个客户当成上帝,为他们量身打造一站式服务,一揽子的解决方案。这样不仅帮助客户创造了价值,而且也有利于促进银行进行资源整合,拓宽银行的投资银行业务的发展。从目前的银行发展现状来看,很多银行已经意识到为客户提供一站式服务的重要性,在为客户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大大的促进了银行业务的发展壮大。但是,现在这种一站式的服务覆盖的人群还比较少,今后的发展必将朝着这样的方向继续前进。
四、内部制度建设更加规范,人才队伍不断壮大
根据WTO协议,我国金融业己于2006年底全面对外开放,银行间的竞争愈演愈烈,尤其是近几年,全国各地商业银行遍地开花,进一步加剧了银行业的竞争。而信息化时代助推信息技术进一步发展,使得银行借助电子商务平台来突破传统业务模式,从而拓宽银行业务发展成为大势所趋。
一、电子商务与银行业务发展
信息技术推动了我国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而基于电子商务平台,CTC,BTC和BTB等电子商务模式应运而生,其给众多传统业务带来了颠覆性的挑战,更是一种机遇,如阿里巴巴的淘宝、天猫商城,以及京东、凡客、卓越等,都是非常好的典例。对于银行业而言,电子商务的发展同样给竞争激烈的银行业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和无限商机。体现在:一是开辟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作为信息技术与银行业务紧密结合的产物,电子银行有着低廉的成本和广阔的前景。二是提供了巨大的市场和全新的竞争规则。电子商务时代,网络经济大行其道,电子银行开辟并发展了网络市场,同时网络竞争的公平性、成本的低廉化等为电子银行业务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三是有助于个性化创新能力的提高。基于电子商务平台,金融创新氛围更易形成,包括银行产品的创新、业务渠道创新等。
二、电子银行业务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终端设备的丰富化、网络资源的便捷化、资费政策的低端化等促进了电子银行业务迅猛发展,可以说电子银行的产生得益于金融创新与科技创新的结合,即金融产品依托虚拟网络和实体终端,以电子商务的方式提供给消费者。针对电子银行业务的未来发展,现对其未来发展机遇与挑战作一具体剖析。
机遇:电子商务是未来发展不可逆转的趋势,它给银行业带来了多方面的机遇。首先,相对于传统银行业务而言,电子银行业务的营运成本和服务价格具有较大优势,比如存取款、查询、转账等银行基础业务基本可以通过自助终端实现,同时网上支付功能、转账业务等个性化业务可以直接通过网络平台实现。其次,通过网络的对接,不仅畅销了客户的选择渠道,而且能明显提升市场反应速度,尤其是不能当场解决的问题,网络沟通的优势进一步突显,如贷款申请、转账实时查询等。最后,通过网络平台,最大化的凸显了银行业务办理的低廉化和便捷化,因为电子银行业务能实现自动化处理,而且基于丰富的移动设备,以及广覆盖的网络平台,实现实时实地处理银行业务并不是难事,巨大的网络市场给银行、企业、个人等都带来了便利。
挑战:电子商务平台给银行业务发展带来了许多机遇,但作为一种全新的发展环境,面临的挑战同样不容忽视。一是网络安全问题。虽然电子银行业务给众多客户带来了便利,但是网络安全问题导致了案件频发,比如木马病毒、黑客入侵等使得有些人对使用电子银行望而却步。同时,现今移动设备的易丢失性及公众网络的安全性同样让人有所不放心。二是产品缺乏创新。在我国相对严格的金融监管体系下,银行金融产品的同质性较高,创新性不足,如各大行的电子银行业务基本雷同,而电子银行业务多是借助网络平台来完成传统银行业务的办理,真正的创新能力不足,包括产品的种类、功能等。三是风险管控不强。基于开放的电子商务平台,电子银行业务是存在风险的,而客户对风险的感知决定了是否使用这一产品。对于银行而言,现今投诉日益增多,主要是由于网上银行规范性不足、相关法规等不健全,这较大程度上体现了银行监管缺失或不够,也间接说明了银行风险管控能力不强。
三、借助电子商务平台,拓宽银行业务发展
电子商务是未来发展趋势,银行业借助电子商务平台,发展电子银行业务,不仅是机遇,更是挑战。如何把握机遇,迎接挑战,通过更好的整合资源,促进电子银行业务快速发展,对于拓宽银行业务发展而言意义重大。
一是树立电子银行安全屏障。安全问题是电子银行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如果不能保证业务资金安全,电子银行就是摆设,更何谈发展电子银行业务。在当前形势下,必须对电子银行业务的技术性风险管理给予高度重视,必须健全网上银行业务的技术标准和规范,确保硬件、软件产品及论证、加密、安全传输技术、用户接口标准等进行规范化,同时通过业务员及时告知客户在客户端操作时的主要网络风险,并建立风险承诺赔偿机制,赢得客户信任。
二是创新电子银行产品功能种类。随着金融信息化的快速发展,简单的技术加业务的创新方式已经过时,智能化是电子银行产品的重要趋势。电子银行业务的发展十分迅速,但金融产品的创新能力不高,产品的功能类别还有待进一步完善。通过金融创新不断丰富产品功能类别,并通过考虑安全性、便捷化等配套措施的改进提升产品的吸引力。
三是强化风险管控意识。电子银行的开放性必然带来一定的风险,发展电子银行业务时必须以最大化规避客户风险为基准点,具体做法有:强化客户风险意识、信息技术保障、风险预估,以及通过银行业监管进一步规范化网上银行等方式。只有通过不断强化风险管控,我国电子银行业务才能获得较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1]邵兵家,朱晓娜.我国商业银行电子商务水平及其特征[J]. 技术经济,2013,(05).
[2]中国工商银行北京分行电子银行部课题组,顾建纲,孙晶. 商业银行电子商务业务发展战略[J].金融论坛,2012,(09).
中国进入WTO之后,市场竞争变得非常的激烈,商业银行将对客户的服务当作经营的侧重点。商业银行的经营策略的设置是以市场作为主要的导向,将客户服务作为主要中心点去展开的。当商业银行业务数据集中之后,根据以下的原则进行后台业务的集中处理:分工专业化、管理精细化、处理自动化和作业流水化等原则。在的业务系统中,就需要减少业务系统出现的间断点和落地的手工处理等过程,总体提高系统间联机作业的作用。改变营运流程可以有效的减轻银行前台业务操作的压力,将银行前台实现相对的解放,不再投身于繁杂的事物中去,这样就可以将多余的资源投入到营销和客户服务中,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
2.银行业务系统的集中管理,可以降低金融风险
银行业务系统的数据集中管理,可以使银行树立大会计的运营模式。大会计运营模式可以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传统的机械划分,例如:会计、储蓄、信用卡等。最后形成一种综合式的柜员系统。同时也可以统一的管理商业银行的各个分支机构,防范金融风险的发生,不断的提高企业效率的目的。在实现银行业务系统的集中管理之后,商业银行就能够对客户资料、报表等资料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减少和避免假数据、假表、假帐现象的出现,确保统计数据的真实完整性,科学统一性。
3.银行业务系统的集中管理,方便数据的采集和探析
商业银行对业务数据的采集面也是比较广泛、丰富的,也可以是营业网点、自助设备等方面的经营状况的深入分析。同样也是对未来的理财业务的最终发展趋势进和信用卡业务展分析等方面的科学预测。这种数据采集模式是需要站在大批量历史数据这个基本的条件上,数据集中使采集使数据更加的方便和灵活,可以更加精准的业务分析,也为商业银行制定经营决策提供依据和基础。
二、商业银行业务系统的数据集中的建设
商业银行想要适应数据集中管理的要求,并且熟练德使用这个模式就需要转变传统的业务管理的观念和管理方法。同时需要结合本身的实际情况,去针对一些全新的业务处理模式和营运流程,建立一个数据集中处理机制,这个机制需要符合业务发展的具体需要。
1.分层管理商业银行的总行和分行
银行业务系统的数据经过集中的管理之后,总行需要负责系统的管理、运行、升级、维护等。商业银行具有足够的能力集中管理和配备有限的科技人员的力量,将科技人才的价值最大限度的发挥出来。构建一个专业化强的科技人才队伍,确保系统运行维护的安全性、及时性,要可以减轻分行技术开发的压力。但是,因为每一个地方的经济环境和客户服务需求是不一样的。所以,每一个分行需要不断的将业务系统的功能模块进行多样化改变。商业银行在设置集中式的业务系统的时候,需要充分的考虑业务系统实行总行、分行两层管理模式,满足分行特色业务发展的要求,也要保证符合总行的管理要求。
2.坚持一个核心,发展多个
首先要充分的分析使用的部门、处理的内容、业务的类型的不同点。商业银行的业务系统分为账务处理系统、资金业务系统、财务管理系统、国际业务系统等几种。其中,账务处理系统是最核心的业务系统,其他的都是的业务系统。账务处理系统是数据集中管理的基础和中心部分,主要功能是核算所有的账务。其他业务系统的主要功能就是处理那些不同种类的业务。当然商业银行的业务系统的处理方法主要有以下两种类型。第一种是由经核心业务系统提供业务数据进行及时的管理和分析。第二种是经过业务系统的处理,之后将结果送到核心业务系统中去,经过核心系统进行账务核算。系统数据的集中需要以核心系统的数据集中为基础条件,只有实现了账务数据后台集中的及时处理和资源达到共享。商业银行在设置业务系统的过程中,需要充分的考虑到每一个业务之间的关系和挂钩,最后在综合的利用每一个业务系统的数据资源和业务模块,发挥数据集中资源共享的优点。避免出现资源的不必要浪费、业务系统的重复建设等现象。
关键词 商业银行 业务 创新与发展
商业银行利用信息技术和信誉监管等各种优势,以自身的资产和负债业务作为基础,在不动用或者说很少动用自身资产的情况下,以媒介者或者人的身份提供金融服务给客户从而获得经济利益,这是商业银行用来拓宽自己业务的手段。当前形势下,各银行竞争如此激烈,若是没有占有绝对竞争性的业务就无法给银行带来高的收益。于是,商业银行加快其业务的拓展,不断创新与发展,这期间也就出现了相应的问题。
一、商业银行业务发展的现状
1.从产品数量上分析
当今情势下,商业银行为了使自身得到较好的发展,积极发展各项业务,当然,这也是竞争的关键所在。几年来,商业银行业务比较多元化,受到各方的高度重视,所以整个处于上升发展趋势,无论是量变还是质变都是有很大进步的。
2.从产品的覆盖范围上分析
因为商业银行业务起步比较晚,所以发展不是特别迅速,加之我国严格控制金融业的发展,实行分业经营和管理,这样就使得商业银行业务所追求的创新产品比较多,而相对覆盖的范围就比较狭隘了,只是集中于简单的操作和没有什么科技含量或者支付较低的委托型业务。
3.从外部环境来分析
很多年之前,我国就颁布了《商业银行法》,这部法中明确规定了:“商业银行不可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从事股票业务或者信托投资的项目,不可以擅自投资非自用的不动产,同时也不可以向非银行的金融性机构和企业进行投资。”这样一来,那些违反此法或者涉嫌违反到此法条例的新产品就得不到发展和创新,我国商业银行也就面临着业务停滞不前且保守陈旧的局面了。
二、商业银行业务发展与创新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1.经营的范围比较小,业务品种单一
在西方,商业银行经营的范围非常广,且品种繁多,较我国而言,它们是实行的混合经济制,于是金融产品也自然层出不穷。同时经营范围遍及管理、融资等众多领域,打破了业务的单独依赖性,且满足了大众的各类需求。但是在我国,商业银行本身就起步晚,实行的还是分业管理的体制,这就严重阻碍了商业银行业务的创新与发展。就目前,我国商业银行采取的依旧是原有的传统型业务,经营范围比较小,业务品种相对单一,缺乏创新意识,不足以吸引客户和投资者。而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范围大概是在筹资能力较强、日常操作性相对简单的劳动密集类型的业务。而那些相对技术性较高,且市场优势较大的金融类新生品还处于萌芽阶段,没有教好的发展起来。
2.业务所占比重较小,且利润率较低
我国商业银行在业务发展的过程中一般重视开拓存贷业务,而其他业务方面的创新与发展相对滞后。一味地将其作为市场竞争的一个手段而忽略了它本身具备推进银行自身发展的战略性意义。很多商业银行将业务创新与发展变成资产债务的一个回扣,将其视作吸引新客户的手段,所以,在办理相关业务的时候,为获取较大金额的低成本的存款,收费相当低廉。更有一些商业银行,为了能在竞争市场上独占先机,采用免手续等一系列不成熟的做法,为争取业务的资格不惜一切代价。这样的做法非但不能够提升商业银行的竞争力,壮大其业务市场,反倒致使其业务利润下降,比重降低,且与同行业拉开了较大差距。
3.业务发展过程中缺乏管理机制不够统一规范
现在,我国大部分商业银行缺乏对业务管理机制的统一和规范。有些收账、付账的业务是靠和别的部门储备干部兼任的;还有利用其它部门兼办信息评估、信用卡业务以及贷款等业务的。因为这些都没有专门的机构兼任也没有统一的制度去规范管理,使商业银行业务的发展创新得到了严重影响。且权责不明很难调动发展业务的积极性,各种资源的不完备也使得业务的发展创新上不来新的台阶。
4.业务产品没有针对意识,过于空泛
很长一段时间,我国商业银行一直都是大众类型的营销,没有很好的针对意识,过于空泛。商业银行一经策划并得出的产品首先是看是否符合普通大众的需求,将产品标准统一。这样的话,必然需要作大量宣传,成本较大。同时,由于这类普通的产品是很容易被其他的银行比对效仿的,因此不具备特殊性。加之,我国商业银行是受总分行制的限制,业务产品的推出比较统一,没有什么自主决定权,这样大部分推出的产品可能就不能适应同一个地区的市场发展需求,没有针对意识,与多样化的市场竞争现状不吻合,必将被淘汰。
三、商业银行业务创新与发展出现问题的原因
1.传统观念根深蒂固,科学的服务理念尚未成形
由于多年来商业银行的业务发展与创新得不到较好的重视,这就致使我国商业银行的业务产品相对比较单一,且覆盖范围很小。许多商业银行口头上本着“客户的理念就是宗旨”,但真正在研发产品的过程中从未真正考虑过客户的需求,一味地追求经济效益,采用陈旧的传统观念,致使在客户当中产生不良的影响,从而制约了商业银行业务的整体创新与发展。
2.具备创新意识的专业人才比较少
我国很多商业银行在商业运行的机制中没有以市场为向导,从根本上缺乏创新发展的意识。且真正具备创新意识的专业人才少之又少。加之商业银行内部没有建立相应的鼓励机制,所以未能激发人才的努力推新。相应的,我国商业银行在市场营销方面是存在片面性的,所以这也就成为制约我国商业银行创新与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3.内部管理的不完善以及外部条件的制约
现在,我国商业银行内部管理还十分不到位,各个机构都是各自处理自行的事物,没有协调,没有合作,在实际工作的过程中,没有统一的标准管理和制约。这样的状况,不仅影响了商业银行业务的创新与发展,而且增加了经营的风险,给商业银行整体发展带来了不利的影响。
4.新技术不过关,应有不到位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业务在创新和发展的过程中,新技术方面依旧不过关,且应用不到位,不能充分发挥商业银行所具备的市场优势,技术水平较低,差异性较大,这都使得商业银行业务发展创新得不到均匀的发展。
四、商业银行业务创新与发展的合理建议
1.合理性地制定经营战略,拓宽服务品种
商业银行的总体目标以及发展方式都是由其经营战略所决定的。因此,制定出合理的经营战略对于商业银行的创新与发展是至关重要的。但是,由于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我国商业银行业务经营战略普遍相对落后,因为都是在支持其他业务发展的前提下进行发展的,这与客观环境所要求商业银行业务发展的要求不相符,是会滞后商业银行经济的运行的。因此,合理制定商业银行经营战略,充分认识商业银行业务增长的缘由,巧妙运用基于,创造有市场竞争力的服务产品,是推动商业银行创新与发展的关键和焦点。
2.产品需根据客户需求设计推出
当前,多元化经营步伐的推进,使得商业银行经营的业务品种也越来越丰富。包括客户、区域以及渠道等各个领域,从中分清自身优势,通过相应的营销策略,将营销队伍分成客户经理的营销和团队的营销两个部分,这样便可提高业务的份额。同时,商业银行需要根据客户提出的不同要求,采用个性化的理念,针对不同客户的具体情况进行仔细分析,从而为客户量身定做一样适合的产品。当然,商业银行所开发的新业务也必须坚持以客户为中心,通过数据的分析比对,预测客户行为,这样对市场的开拓有帮助,也在客户心里树立起良好的形象。
3.健全业务创新与发展的管理机制
商业银行业务的发展与创新必要要建立一套相对完善的管理机制。首先,可以按照市场导向对商业银行内部的机构进行一次职能分配的重新安置,建立起垂直的管理体系,打破以贷款为中心的原有框架,根据银行自身的总体发展情况,制定合理的发展策略,明确业务发展的目标,并且定期对银行的经营状况进行监督和考核。其次,将较为简单的普通业务交给基层网点来办理,对于那种难度系数较高的则派由专门的业务部门进行管理。
4.跟上时代的脚步,加大电子化建设
学会利用先进的技术,建立起商业银行内部的网络信息系统,这既是商业银行业务创新与发展的基础又是其与其他银行竞争的核心。我国商业银行应当加大电化建设,增加对其投资的力度,建立一个属于商业银行内部的先进计算机网络信息系统。同时,任用相对最好的信息技术管理人才,提高业务的技术含量,这为商业银行创新与发展提供了设备和技术的支持。
总结:综上所述,建立合理的经营战略、提供客户真正需要的业务产品、健全业务的管理机制以及加大银行电子化的建设不仅有利于商业银行业务的发展与创新,更为商业银行整体的经济发展以及竞争市场的有效拓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参考文献:
引言
自美国的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海啸以来,我国商业银行选择了发展投资银行业务策略,大胆尝试新的业务形式,突破业务发展障碍,迎来投资银行业务大跨步发展的时代。现阶段,由商业银行开展投资业务是我国混合经营的正确选择,促进商业银行混合经营方式的成熟,推动金融业的繁荣进步。
一、商业银行开展投资银行业务的意义
商业银行开展投资银行业务将大大满足当代企业公司的多样化需要,推动我国金融领域的进步,商业银行的这种混合经营是当代金融业随着现代经济发展需要形成的一种新型行业,符合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的要求,对促进商业金融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1)商业银行开展投资业务的必要性
发展投资银行业务是商业银行适应国际金融形势变化的必然选择,是应对融资格局变化和优化盈利结构的现实需要,是推进综合化经营和应对国际竞争的必然选择,是完善银行服务功能和培育核心竞争力的客观需要。随着支付宝的出现和普及,传统银行业面临巨大挑战,如果其业务主体还停留在贷款、清算等传统业务上,我国商业银行将大大落后于外资银行的综合业务,滞后于时展的浪潮,同时我国商业银行陷入了规模扩张和低水平同质竞争的瓶颈,为了尽快完善混合经营模式、适应客户需求的变化、健全银行服务功能、更好地应对外资银行的挑战、培育核心竞争力、适应国际金融业的变化发展,商业银行开展投资银行业务无疑是一个大胆的尝试,也是正确的必然的选择,是我国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结果与要求。
(2)商业银行的投资银行业务的作用
自2007年的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海啸席卷全球以来,投资银行业务饱受批判,这期间在我国的发展也倍受关注和争议,但其发展对经济金融带来的改变和好处却是不容置疑的。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不断深入和客户企业需求日趋多元化,商业银行的传统业务已经无法满足金融业竞争的需要,开展投资银行业务有利于银行拓展新的盈利来源,更好地满足企业多元化的金融服务需求,提高竞争力,在银行竞争中占据主动,促进自身的发展进步。此外,商业银行的投资银行业务不仅对企业有重要作用,对个人的投资理财同样具有深刻意义,满足个人投资理财的多样化需求,帮助个人财产的增加和有效利用,加深人们对投资业务的认识和对财产的投资管理意识。
二、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开展投资银行业务面临的问题
面对世界经济金融的变化发展,我国商业银行开始学习先进的投资银行管理理念以适应日趋激烈的行业竞争,到2010年我国商业银行的投资银行业务的发展初具规模,但仍然处于投资业务发展的初级阶段,面临着诸多困难和矛盾。主要是粗放式的发展,缺乏专业性和独创性的投行业务风格。
从大的方面来看,我国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健全,资本市场发展不成熟,开展投资银行业务的环境尚未成熟。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使市场在资源配置和经济运行中发挥着基础作用,但目前的市场是不健全不完善的,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国内资本市场发育程度较低,缺乏流动性和透明性,进而导致商业银行开展投资银行业务的目标市场的选定不清晰,缺乏长期的战略指导和有效的监督管理,严重阻碍了投资业务的发展。
从银行角度来说,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理念与国际水平存在较大差距,对投资银行业务的认识不足。由于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在经营体制、运作机制、企业文化、业务流程等方面的差异,两种不同经营理念的业务在同一系统内要协调融合带来一系列体制、人员等问题,银行的经营管理水平相对较低,经营理念和经验远远落后于国际,缺乏专业人才和技能水平,内部的运作机制和发展战略不健全,严重制约了投资业务的发展[1]。
从客户角度来看,不论是企业还是个人,尚未改变对商业银行的传统认识,对商业银行开展投资银行业务的认知度不高,缺乏对投资银行业务和混合经营模式的系统认识,商业银行前期的宣传普及工作不到位,尚未获得相应的市场地位和市场形象,缺少目标客户群。从法律角度来说,商业银行的投资银行业务的相关法律文件不成熟,必须的法律框架仍处于不断构建补充之中,对投资业务的开展带来一定程度的阻碍。
三、商业银行的投资银行业务进一步发展措施
从世界银行的发展趋势以及商业银行的业务竞争来看,我国商业银行要积极尝试混合经营,紧跟时代步伐,大力发展投资银行业务。商业银行作为业务的开展主体,其自身投资业务的手段和措施是推动我国金融投资业务发展的主要动力,配合企业客户和法律规范的帮助,有利于促进投资业务水平的提高。
(1)提供高效运转的投资银行业务运作平台
商业银行开展投资银行业务需要在内部建立高效运转的运作平台,根据自身特点和实际情况,充分利用商业银行的原有优势,制定长期发展战略,将自身优势转化为自身的现实竞争力,与公司业务、资金业务等部门进行有效合作,逐步建立以投资银行业务为中心的有效合作关系,学习国外先进的投资业务知识和经验,提高商业银行投资业务的专业技术水准,加强与政府、企业以及其他金融机构组织的联系,大胆拓展投资银行业务,制定发展战略和市场竞争战略,做好客户定位和战略合作伙伴的选择,促进投资银行业务运作水平的提高,推动银行金融的不断创新发展[2]。
(2)构建与投资银行业务相适应的监督管理体系
商业银行的投资银行业务的发展面临诸多困难,作为金融业无可避免的投资风险是其中的一大难题,与投资业务相适应的风险管理体系充分显示出其构建的必要性。建立统一的金融监管框架,实现对金融控股公司跨产品、跨机构、跨市场的业务监管,既促进金融创新,又增强金融控股公司的活力,实现风险控制的专业化[3]。在商业银行内部建立有效的“防火墙”制度,减小金融风险的传染,防止因一项业务的失败而拖垮整个银行,同时建立全面严谨的操作风险的管理系统,提高识别、防范、控制和化解风险的能力。增大投资业务信息的透明程度,对资本计算和工作流程予以监管,对金融控股公司进行外部约束,使金融风险的产生、传染和扩大减少到最小程度。
(3)其他相应的配套措施
除了投资银行业务运作平台的构建和运作流程的制定以及风险管理体系的构建之外,专业人才培养机制的建立和完善也极为重要与紧迫,我国现阶段这方面的人才数量和质量远远不足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因此要大力加强投资人才的培养,学习国际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除了商业银行内部建设之外,外部环境的督促也起到巨大作用,加强审计监督制度的建立,确立相应的制度法律建设,推动宣传教育,改变人们和企业对商业银行的传统认识,推动商业银行的投资银行业务发展。
结语
高效运转的业务运作平台,规范的业务流程,专业的人才队伍和考核刺激制度,准确的客户定位,良好的产品开发和业务创新机制,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有效的审计监督制度等等都是我国商业银行适应企业需求与市场竞争采取的有效措施,促进投资业务混合经营模式的开展,推动我国银行金融的混合经营与繁荣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