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的发展机遇范文

时间:2023-07-07 09:21:49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商业银行的发展机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商业银行的发展机遇

篇1

党的十对城镇化发展做出了重要部署,“新型城镇化”已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十明确指出,城镇化建设未来将成为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载体,更是撬动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城镇化建设正在成为中国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引擎。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给我国商业银行业务拓展带来了巨大的市场机遇,银行业也为城镇化建设提供了重要的金融支撑,与此同时城镇化的迅猛发展也不可避免地给银行业带来了相应的金融风险。因此,把握机遇、提供支持、防范风险,成为商业银行在城镇化建设中开展业务的重中之重。

一、新型城镇化建设下商业银行的发展机遇

首先,商业银行应该找准城镇化进程中每个区域的产业结构特点和比较优势。城镇化过程中必然涉及产业链选择与设计、经济的转型问题。产业链的设计、构建和资源整合,与各个地区不同的产业优势、资源优势、区位优势和人力优势密切相关,这样该地区城镇化进程中的各项产业在未来的市场中才能够具备竞争能力,并增加当地的就业,使失地农民可以得到很好的就业机会,同时通过产业的发展,带动农民创业。商业银行的金融产品设计应与当地的产业优势密切结合,而且要注重整个产业链的构造和整合,而不是着眼于单一产业和单一环节推进信贷政策。培育产业链既为当地农业产业转型提供了巨大支持,同时也为商业银行带来更多连锁性的商业机会,而且还有助于商业银行降低系统性的信贷风险。

其次商业银行要深入了解城镇化给区域经济和社会带来的影响。城镇化的推进以及农村人口的城市转移,带动了二、三产业的发展,由此产生了多方面的资金需求。一方面需要得到金融支持的主体,已从传统农民扩大到农村中小企业、种养殖大户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现代农业主体;另一方面需要金融支持的项目日益增多,如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公共服务、商业住宅等项目。这些主体和项目对金融服务需求的差别也很大,需要商业银行进行深入分析,提供有针对性的、可行的金融服务。县域城镇化建设过程中,伴随着大量农村劳动力从传统农业向二、三产业转移,需要信用创业贷款的支持,农民贷款缺少合适抵押物,需要农村金融机构探索扩大抵押物范围和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推进工业化的发展需要切实加大对农村中小企业和区域骨干支柱产业的扶持力度,需要为农民在住房、教育、卫生、耐用品消费等方面提供消费信贷;推进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需要可靠而有力的资金保障和金融机构提供中长期贷款,发展债券市场等。

最后商业银行要想抓住城镇化建设发展的机遇还要加大金融产品创新力度以求适应城镇化发展的需求,引导城镇因地制宜地发展具有区域优势的新兴产业和特色经济,切实深入的参加到城镇化建设当中去。商业银行要根据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各类群体、项目资金需求特点以及生产、创业、消费等各种资金用途,探索开发适合城镇化建设多样化融资需求的金融产品,以满足城镇化建设中企业和居民对资金方面的需求,同时也可将发展较为成熟的金融产品移植到城镇化建设中,鼓励金融服务创新。商业银行要积极支持具有地区资源优势和发展前景的行业以及处于产业结构快速调整、升级中的企业,更好更快地推动城镇化建设,以实现银企双赢。

二、新型城镇化建设下商业银行面临的挑战

首先,新型城镇化对金融服务提出更高需求。和以往相比,新型城镇化更追求的是质量和效率,对金融服务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新型城镇化中产业发展的金融需求也发生着新变化。战略性新兴产业、国内产业梯度转移以及技术创新等领域的金融需求明显增加,这就要求商业银行创造更多、更好的适合新型工业化发展的新产品、新服务。城镇化建设过程中村镇居民的收入将大大提升,随之而来的是消费的升级,这将刺激村镇居民产生更多的金融需求。商业银行除了要不断拓展消费金融供给渠道外,还要不断开发多样化的消费金融产品,支持居民多样化消费融资需求,增加城镇ATM、银行卡受理设备数量,不断拓展银行卡使用范围,推广网上银行支付、手机银行支付等支付创新业务。

其次,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压力加大。新城镇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风险也会阻碍商业银行作用的发挥。一是政策风险。新型城镇建设所处法律环境尚不完善,还存在着运作主体缺乏独立性、少数地方政府在规划等方面有较大的随意性等问题。二是市场风险。存在城镇在建设中盲目追求规模、见效快等短期效益,忽视产业培育、持续发展等问题,造成城镇经济辐射能力不强或者建设规模不合理等产业空心化的现象。三是经营风险。新型城镇建设涉及民生等相关的各类投资以及相关产业培育,投资金额大,缺乏足够的建设经验及运营经验,对风险认识不足,可能出现新型城镇化建设难以为继的问题。第四是资金支持风险。资金是新型城镇建设面临的最大难题。其主要资金来源包括政府财政投入、企业自有资金、银行贷款、项目收入滚动投入等,涉及主体较多,任一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出现资金支持风险。

三、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商业银行的对策

首先,加强新型城镇化过程中的新领域新风险的管控。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商业银行拓展新兴业务、创新型金融产品的同时风险也在加大。在新型产品的创设和应用中往往是信用风险、合规风险、操作风险同时并存,因而商业银行应坚持在发展中管控好各类风险。

篇2

伴随知识经济时代的飞速发展和经济全球化下的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获得竞争优势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创新,它已成为引领这个时代的主题。金融创新具有研发过程较短、投入资金少、不确定性大、迅速扩散的特点,在银行创新中形成重要组成部分。金融创新是银行提高服务质量的强大动力、是满足客户需求度的积极措施,它可以有效的提升利润增值空间,从而形成一个重要的竞争优势。金融创新是以提高银行竞争力、提供高质量和低成本个性化的服务作为目标。开展金融创新必须遵循人性化措施、差异化方式、信息化技术、整体化规划方案等原则。与西方发达国家对比在服务经济发展上我国还有很大差距,金融创新明显呈现效仿西方发达国家的特点,我国商业银行需要不断适应深化改革金融体制和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我作为金融体系中的一员,通过对金融创新在商业银行中的必要性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把自身工作的小环境与金融大环境进行结合,探讨出一些金融创新的新思路,希望对提高个人能力有所帮助。

1 金融创新在商业银行发展中的必要性

金融创新在商业银行发展中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下几个方面:

1.1 经济全球化提出的发展要求

伴随不断深入发展的全球化经济,全球经济在贸易自由化与社会大生产的刺激下快速发展,不断膨胀的国际资本在市场上的流动规模越来越大和流动速度越来越快,商业银行落后的服务水平和固有的金融业务模式难以满足全球经济发展对资金链的依赖,无法提供给全球经济发展所需要的金融服务。为了迎接经济全球化给我们带来的挑战和机遇,使资本流动的规模和速度满足全球资本市场的需要,改革和创新金融业务在我国商业银行势在必行;与此同时,从当前商业银行已有的业务传输路径来看,为了满足全球金融市场快速发展的要求,在银行内部不断推动创新与发展金融衍生工具是一个必要途径。

1.2 改革金融体制提出的基本要求

毋庸置疑,在不断提高的全球化经济发展水平与我国不断发展的市场经济的影响下,在竞争上拥有绝对优势地位的外资银行迅速涌入,与国内银行直接进行全面竞争,致使在金融市场中我国商业银行所处的整个大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尽管当前在国内只有三百余家外资银行,其中在我国首批成功改制为法人银行的四家外资银行在国内只分布了一百多家网点,并且在贷款业务上这些外资银行与我国商业银行一样受到存贷比上限的限制,但是在外资银行普遍超过100%的存贷比的现实情况下,对我国金融机构在短期内虽形成不了实质的威胁,然而伴随越来越多的外资金融机构改制和入驻,我国商业银行的竞争力将面临着巨大挑战;同时,伴随买方市场在我国金融市场中逐渐定型,固有的垄断地位在商业银行中必然受到动摇,其他金融机构与股份制商业银行必然会竭尽全力争夺市场份额。竞争越演越烈的我国金融市场,就要求商业银行不断通过金融创新提高市场竞争力。

1.3 多样化投资需求提出的必然要求

在我国当前的金融市场中银行在不断拓展多样化服务渠道,日新月异的金融产品为社会投资提供了越来越多的选择机会,在逐渐扩大的自主选择空间中,社会投资提出了更多的要求,以满足自身的投资需求。受到有限的客户资源的限制,商业银行之间为了争夺客户资源,适应不断增加的社会投资的需要,这就要求不断进行金融创新,尽可能的创造与研发出能够满足社会需求的金融新产品。

2 金融创新在我国商业银行中面临的问题

伴随快速发展的现代信息技术,金融业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金融创新层出不穷。商业银行原有的金融中介功能在逐渐被取而代之,商业银行传统的存贷融资业务逐渐被各种创新融资业务取代,这就使整个金融业的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对商业银行原有的借贷业务与分业经营产生挑战,这就给予商业银行重要提示,金融创新在商业银行发展中至关重要,然而我国商业银行在金融创新方面还面临着一些问题。

2.1 金融创新缺少整体性规划

当前各大银行已经开始注重金融创新的统一性,同时以团队营销、研发等方式将人员与部门间的分割状况打破。但在金融创新的具体工作中依然缺少必须的整体性规划,盲目随从市场的变化,逐渐形成被动的创新。与此同时,许多金融创新由市场直接转嫁而来,前期缺少对其发展前景、收益、成本及风险等进行严格论证,进而造成创新低效、重复创新等情况,有的创新产品无法创造实际效益,只是仅仅形成宣传效应。例如在银行按揭中曾经风靡一时的不指定楼盘按揭、转按、加按、减按等业务,因其手续复杂、门槛较高,造成办理业务少。这都表明银行在进行金融创新中缺少必要的有效的整体性规划,难以使自身的业务形成具有特色的竞争力,从整体来看尚处于简单、初级的效仿创新阶段。

2.2 金融创新中质量偏低

我国商业银行在金融创新上收效甚微,研发的新产品相对落后,创新产品数量比较少,从规模上看也很难形成竞争力。与此同时,我国商业银行因受到创新主体的局限,其创造更多的是初级创新产品,创新产品内在的科技含量偏低,而各家银行在业务创新中缺乏必要的沟通,创新产品在很大程度上存在同质性问题。如在金融创新中产生了功能雷同、种类繁多的各种银行卡,各家银行将金融创新的方向都放在了门类众多的银行卡上,然而此业务的低科技含量难以形成特色的竞争优势。我国商业银行尚难适应金融市场发展对创新力度的需求。

2.3 金融创新存在制度缺失与立法滞后

自从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建立以来,在我国银行业行政管理体制逐渐被市场化取而代之。毋庸置疑,在我国银行业初步实现市场化的过程中相关法律制度对防范金融风险与规范市场发展确实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伴随市场环境逐渐发生重大变化及市场经济高速发展,这些法律制度渐渐显示出其不足的地方,例如有的地方规范化严重缺乏,有的地方过度监管。所以我国在金融创新方面急需加强立法,在金融创新中存在的制度缺失与立法滞后,将给金融创新造成诸多不便。

3 金融创新在我国商业银行发展中的新思路

与历经百年发展史的西方发达国家外资银行相比,它们经过了完善的变革与发展过程,在竞争力上占有绝对优势,而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才几十年,其发展模式主要是依赖于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在短期内难以使我国的银行业实现实质突破,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吸取先进的经验,使自身的经营管理得到优化,从借鉴中加以发挥创新,善于运用国外现有的经验使自身获得更好的发展,并非走他人的老路,进行简单的效仿。

3.1 提高金融创新意识

在商业银行中的从业人员具备创新服务意识是金融创新的重要前提。银行服务质量的高低是由员工的服务水平表现出来的,服务态度需要保证热情文明,用差异化的服务方式来满足差异化的顾客需要,就能够得到顾客相应的信任;要随时掌握顾客伴随经济环境的变化而产生的金融需求,逐渐由主动型服务方式来代替需求推动下形成的被动型服务方式;为顾客制定出合理的理财计划,挖掘潜在的价值内容,解决资金问题,创造共赢的理念等实现银行的最优化利润;塑造服务先行的理念,使服务内容不断拓展,金融服务渠道得到及时调整,金融服务范围不断拓宽;打造金融创新理念,使金融服务的空间不断拓宽。

3.2 塑造以客户为主、市场为导向的创新理念

银行进行金融创新的源动力就是客户与市场的需求,它始终为银行业的发展指明方向。各家商业银行在展开金融创新中需要准确掌握客户与市场的需求,更要对行业变化具备高度敏感性,为创新指引方向,这样创造出的新业务与产品才能被市场认可接受。认真调查研究市场是商业银行进行更好的金融创新的前提,这样才能了解市场真正的需求状况,同时在进行调查研究时要挖掘更深层次的实质,不能仅局限于表面现象,这样就能发现市场缺口,抓住发展机遇。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要想实现金融创新的重大突破,就必须要追踪预测市场中不断浮现的新问题、新情况,对经济命脉进行准确把握,熟悉经济发展动向,进行有的放矢。

3.3 金融法规的制定与不断完善

为了让金融创新具有良好的法律空间,就需要制定与不断完善相关金融法规。在英美法系中,法律没有明文禁止的即为允许,在金融行业中广为运用该原则;然而大陆法系中,需要法律明文规定当事人的契约自由,因此当推出一项创新业务时,大家更多关注的是其与现行法律是否冲突。在经济转型的整体环境中,金融形势复杂多变,银行的金融创新实践各式各样,金融法规往往落后于创新实践,这就需要就在不断创新的实践基础上进行总结归纳。现有的金融法规是用以界定已有的金融业务,新生的金融业务可能难以用现有的金融法规来界定,但这并不能说明它们是市场发展所不需要的金融创新。因此必须修订现有的相关金融法规,对于那些银行不被允许经营的业务在金融法规中作出明文禁止,而金融法规中没明文禁止的应鼓励银行加大拓展创新业务。

4 结论

综上所述,我国需要不断完善和深化改革金融体制,经过深化改革后的金融业必将踏入新的阶段,与此同时挑战也是越来越大。不断进行推陈出新是任何行业保持稳定发展的基础,也是适应市场主体的需求,满足时展的需要。要想实现我国商业银行的健康发展,就必须要饱受外资银行的猛烈冲击,更要不断推进金融创新,在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历程中金融创新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篇3

网站是商业银行用以展现企业形象、开展业务活动的窗口,是各银行拓展市场的重要途径,是现代商业银行业运营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好、应用好网站可以帮助银行更好地实现市场化经营,顺应信息化发展潮流,实现业务转型和经营创新,从而提升银行的竞争力。银行网站的建设、发展和运营是一个持续完善和系统提升的过程。加强银行网站评价有助于帮助发现网站建设存在的问题并促使银行不断改进,提升网站的整体服务水平,增强我国银行业的整体竞争力。

目前国内外对电子商务网站的评价方法主要有人工神经网络分析法、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层次分析法等,评价的内容主要围绕着网站总体质量、用户使用满意度调查和网站可用性等方面[1]。这些方法实施的步骤一般是确定指标体系,根据用户评分进行评价,因此结果带有一定的主观性。本文以客观数据为依据,在动态监测、实时测量的基础上来评价商业银行网站,以期从客观和主观两方面相结合,建立商业银行网站评价体系。

1.商业银行网站样本、指标和工具

1.1 商业银行网站样本选择

为了能够比较准确地反映我国商业银行网站建设的水平和现状,达到比较分析的目的,本文选取了英国《银行家》“2012年全球前1000家银行排名”中上榜的84家国内银行中排名前25家银行,主要包括由中国工商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和中国农业银行组成的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和其他股份制商业银行两种类型。该杂志每年根据核心资本指标、实际利润增长、资产收益率等相关指标,对全球1000家大银行进行排名。该排名被视为评估世界银行业和各家银行综合实力的标尺[2]。

1.2 网站指标变量

对于网站进行评价的指标变量方面,本文选取六个变量作为分析的对象:网站流量排名(traffic ranking),每百万用户访问网站的数量(reach per million users),每个用户的页面浏览数量(page views per user),网站下载速度(speed),被其他网站链接的数量(other sites that link to this site),网站规模(website size)。其中,前三个变量反映的是用户访问网站的流量指标,而后三个变量反映的是网站性能的指标。

1.3 收集原始数据

在收集原始数据方面,网站流量排名、每百万用户访问网站的数量、每个用户的页面浏览数量、被其他网站链接的数量、网站下载速度这五个指标的数据值是从Alexa上收集到的[3]。Alexa是创立于美国的一家网站评价站点,它通过追踪用户访问具体网站的活动,对活动信息进行整理分析,以流量排名、访问数量、连接数量等形式将相关信息反馈给用户,在网站评价中具有较高的权威性。

网站流量排名,是基于网站访问用户数量和浏览页面数的几何平均数计算出来的全球网站排名,是评价网站的重要指标之一。每百万用户访问网站的数量,是指每百万个安装了Alexa工具条的用户访问特定网站的用户数量,能够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用户对网站的认可度。页面浏览数量是用户浏览该网站的平均页面数,它反映了网站提供服务的质量和效率,同一用户在同一天多次浏览同一页面只作一次统计。总体而言,用户访问数量和页面浏览数分别回答了“有多少人访问了网站”和“他们浏览了多少网页”的问题,能够反映出用户访问的流量指标,对于网站利用效率的评价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网站下载速度即用户打开具体网站页面时所耗费的平均时间,是评价网站性能的重要指标之一。被其他网站链接的数量是设置具体网站地址链接的外部网站的数量,反映了网站的流行程度。网站规模是指特定网站的页面总数,该指标反映了站点内容的丰富程度。Google是本研究用于确定网站规模的数据来源[4],在搜索框中输入“site:特定网址”即可得到该网站中的所有网页。

值得注意的是,Alexa是基于整个Internet用户的数据收集结果进行整理分析,流量较小的银行网站在Alexa的排名并不能真实地反映出其流量水平。根据Alexa网站的说明,Traffic Ranking在100000以后的站点的排名仅仅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5]。因此,本文从前25名中删除了网站排名在100000以上的6家商业银行网站。

根据以上的选择标准,实时监测到了19个网站样本的原始数据,如表1所示。监测时间为2012年4月11日,限于篇幅,仅列出部分样本的原始数据。

2.商业银行网站评价

网站流量排名适合作为样本选择的参考标准,但不适合作为评价分析的变量[6],对获取的商业银行网站其余五个原始数据,运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因子分析,并对分析结果进行归纳总结。

篇4

二、管理会计对商业银行的重要性

商业银行的运作离不开对资金的有效管理和使用,而在过去资金管理主要是由财务会计来完成,但是随着商业银行各项服务的不断推进与完善,单纯的实务性资金管理及操作已经无法满足商业银行在管理工作方面的具体需求,现代财务会计管理应该更多的侧重于对于银行全面管理的协助与参与,所以管理会计也就在财务会计核算及实务操作的基础之上应运而生。管理会计不仅关注实务更加关注经营管理,能够通过各种管理技术及方法为领导层和决策层提供更多支持科学决策的可靠依据,同时也能够通过工作开展实现银行内部各个管理部门之间的协调与平衡,能够实现对工作开展的监督、控制、评估以及考核,能够分析出当前管理中的问题并帮助管理者寻找到有效的解决办法,从而实现整个管理工作质量的不断提升。所以对于商业银行来说,管理会计更侧重的是管理,是对商业银行赖以为继的客户群、产品及业务的全面管理与控制,是提升商业银行管理质量与市场竞争力的强有力手段。

三、管理会计在商业银行的应用现状分析

管理会计在我国商业银行的不断推行与普及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商业银行的管理质量与效率,扩大了市场份额、提升了市场综合竞争实力,但是管理会计在我国出现的时间仍然较短,仍然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着一些值得我们加大工作力度的方面。我们想要切实提升管理会计在商业银行中的有效应用就必须从这些问题的分析入手,找到问题所在,进而寻找解决办法。

(一)隶属不够科学

管理会计是财务会计管理部门的一个工作分支,然而由于管理会计的特殊作用,在隶属方面又不应该按照普通的上下隶属关系进行划分。但是在我国的商业银行内部仍然普遍存在着管理会计受财务管理部门制约,无法在工作方面显示出足够的独立性与自主性特点,从而影响了对其他部门的有效监督与评价,同时也无法将工作结果及数据直接呈报给最高领导层与决策层,造成数据收集及传递的滞后,影响了管理会计效力发挥。

(二)核算不够精细

管理会计的管理工作开展应该以有效而科学的会计核算作为基础,只有数据科学有效才能够让管理会计的工作开展不会出现偏差与错误。但是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在许多商业银行的会计核算及基础工作方面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尤其是会计核算工作不够精细化、规范化与系统化,在核算项目的设置方面也趋于笼统,无法就商业银行所需的具体核算数据进行分类有效核算,从而难以为管理会计工作开展提供有效的数据支持,进而造成管理会计工作的假大空。

(三)缺乏有效市场分析支持

管理会计不仅仅是帮助管理层和领导者更好的实现内部管理,同时也在市场发展及未来决策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和地位。但是由于目前国内商业银行在市场分析方面的支持力度不足,从而让管理会计工作经常处于闭门造车的窘境,如此一来,不论管理会计工作开展多么严密科学都难以与市场有效接轨,难以根据市场需求来制定更科学、合理、具有经济价值与发展潜力的服务项目及产品计划,进而也无法实现帮助商业银行立足市场的重要目的。

(四)缺乏有效监督和考评

监督与考评是确保工作有效开展的重要辅助手段,但是就当前情况来看,监督不力、考评侧重不准的问题仍然十分明显的表现在管理会计及相关工作方面。尤其是考评工作未能立足管理会计所需的工作层面及内容从而造成考评工作难以推动管理会计持续提升的问题。

(五)缺乏信息化手段有效支持

管理会计的工作基础是财务会计信息数据,而想要提高数据的收集和分析工作效率仅仅依靠人脑和人手是远远不够的,所以信息化的手段支持必不可少。但是就当前来看,许多商业银行的信息化建设水平仍然停留在办公自动化和无纸化的初级阶段,不仅没有加强管理软件的开发及应用,在网络建设方面也显得颇为滞后,从而不仅影响了数据的传输与收集,在信息记录与汇总过程中也往往容易出现延时、错漏等,给管理会计工作开展带来了极大影响。

四、强化管理会计在商业银行中的应用措施研究

前文对商业银行当前管理会计工作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简要分析,问题是多方面的,需要我们加大工作力度的内容也是繁多的,但是我们只要从这些问题入手,必然能够在工作当中不断获得新的成绩。

(一)完善管理体制

管理会计虽然隶属于财务管理工作部门,但是由于管理会计的自身工作特点及工作目的,在工作过程中也需要具有更强的独立性与自主性。所以在管理体制改革方面要突出管理会计与财务管理部门的相互独立性,管理会计应该直接对最高领导层负责,应该以制度的形式将其独立性、严肃性与自主性固定下来,从而保证工作效率与质量。同时在管理会计的具体制度建设方面也要进一步实现细化,完全管理会计工作流程,要从数据收集、报告编写、管理检查等多个方面进行控制与协调,从而实现管理会计与各部门运作的有机结合,凸显管理会计的实际作用。

(二)加快市场分析机制建设

管理会计主要是为了推动商业银行更好的在市场中获得发展机会,因此对于市场的有效分析必不可少。市场分析机制建设首先要拥有自己的分析机构及专门人才,同时要按照商业银行的业务开展情况及未来市场发展可能性进行有效分析,分析项目可行性、潜在客户需求、市场变化规律以及同行业其他金融机构的发展情况,从而为管理会计在发展决策支持方面提供更多可用信息,确保其工作的有效与及时。

(三)强化监督考评

监督机制建设应该分为内部审计机构设置和外部监督环境打造两个方面,内部审计需要我们加大专门人才引进力度和积极与社会专门化审计机构的合作,从而即保证审计工作适应商业银行自身运作特点同时也不会出现脱离市场自说自话的问题。外部环境打造主要是要通过加强与社会媒体沟通协作来完成,通过提升社会大众的监督权力履行意识来强化企业的管理自觉性与自律性。考评机制建设要围绕管理会计主要工作内容进行设计,突出重点、关键点,并将绩效考核与管理者、工作者的个人利益相互挂钩,从而激发他们的创造性、主动性与责任感。

篇5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33.096

1 海南发展银行的诞生与破产

1.1 海南发展银行为解决海南房地产泡沫而诞生

1995年,海南发展银行最初的成立,是海南政府为了降低海南房地产泡沫的破灭对经济和社会造成的负面影,维持经济的平稳健康运行而采取的措施。当时房地产泡沫和金融泡沫濒临破灭,很多公司出现了资金流转不畅的局面,海南省政府想要在充分利用原有资源的基础之上,解决经济迅速发展带来的各种问题,以海南省富南国际信托投资公司等五家信托公司为基础的海南发展银行就诞生了。

海南发展银行产生之初就有很大的经济负担,不仅要履行一家银行的职责,还要解决好自己内部的财务等诸多问题。因为组成海南发展银行的五家信托公司的经营状况总体来说很不好,除了富南国际信托公司还能够自身经营外,其他四家信托公司早在几年前就被取消了经营资格,入不敷出,还留下了大笔的负债,而这些负债自然也就背到了海南发展银行的身上。但经过一年多的发展,海南发展银行不仅解决了自身的高额负债,还在此基础上实现了盈利。

1.2 海南发展银行因政策性兼并破产

1997年,由于政策性原因,让海南发展银行陷入了更大的危机。这个对海南发展银行的倒闭起到了决定性作用的政策,是让多家已不能正常经营的信用社一同并入海南发展银行。而导致这些信用社无法正常经营的罪魁祸首是房地产泡沫的破灭,大量不良贷款无法回收,大量存款到期却无法偿清等资金流转不畅的问题,同时,挤兑事件频发等问题也增加了社会的不稳定因素。经过讨论,多方共同决定让海南发展银行去收拾这个烂摊子,海南发展银行接管了这些信用社并全额偿还了那些信用社的居民存款,平息了信用危机,但却给自身造成了巨额空洞。因此不得不实行“限息经营”。这一政策引起了大量客户的不满,想要清空在海南发展银行的账户,而这又导致了海南发展银行设立取款限制,进而引发了更多的不信任。这种恶性循环加速了它的倒闭。

1998年6月份,海南发展银行宣布破产。

2 商业银行面临的主要风险

从海南发展银行最初发展势头大好,到后来的倒闭,不难看出,在银行的运营过程中,存在着来自方方面面大量的风险。如果不关注这些风险,并对它们加以管理,控制在一个合理安全的范围之内,一家银行就难以健康稳定地发展,甚至面临破产倒闭的危机。

商业银行的风险主要可以分为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政策风险等多个不同方面。在海南发展银行的经营发展过程中,能够清晰地发现这些风险对海南发展银行的影响。

2.1 信用风险

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主要业务是吸收存款、发放贷款,对银行来说就面临着客户违约的信用风险。在海南发展银行的事例中我们也能看到信用风险的存在,比如说海南发展银行兼并的20多家信用社就是因为没有对信用风险进行适当的控制,很多贷款变成了不良贷款,无法收回,最终导致自身无法正常运营。

2.2 市场风险

市场风险指的是整个金融市场中的不稳定因素,主要包括利率风险和汇率风险,对金融机构来说是无法掌控,只能预备防范的外部风险。在海南发展银行的事例中,海南发展银行基于自身情况实施“限息经营”政策之后,引发客户的不满,大量投机者选择清空原有账户,转向其他利率更高的银行,这一举动引起了更多个人储户的不安,导致了恶性循环的开始。整个金融市场较高利率的存在,对海南发展银行来说就属于其所面临的市场风险。

2.3 流动性风险

银行作为经营货币的特殊中介机构,对其自身的资金流动性要求较高。流动性风险指的是银行自身库存的、或者说可以随时利用的、具有流动性的资金不足,不足以满足客户取钱的需求,进而引发的一系列后果。在海南发展银行的事例中,多次出现了流动性风险引起的问题。海南发展银行在兼并了28家自身难以运营支撑的信用社之后,为了避免激化社会矛盾,用自己的资金去偿还居民存款,以此平息了信用危机。同时造成了自身资产的巨额空洞,显现出巨大的流动性风险,自身的资金不足以支撑正常利率的存款偿还压力,资金链无法正常运转,自然就难以稳定存在。

2.4 政策风险

政策风险指的是国家的政策可能对银行的发展有一定程度上的影响。在我国的政策下,很多银行都属于国有银行,而不是单纯的金融机构,在自身运营发展的过程中,很大程度上受到政策的影响。在海南发展银行的事例中,政策风险是海南发展银行由盛转衰的重要转折点。在海南发展银行好不容易摆脱困境,从巨额负债中脱身,有良好发展势头的时候,一次政策性兼并又把它重新拖入了苦海,而且从此一蹶不振。由此可见,政策风险对大多数银行来说可能不如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那样普遍,虽然它常常只在特殊情况下才会出现,但它一旦出现就会有明显的效果,可以说带有“一击致命”的特点。

3 结束语

不仅对于海南发展银行,各个商业银行在运营中,都会面临这些风险,它们不但威胁到银行自身的发展,对整个经济社会也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因此如何对商业银行面临的风险进行有效合理的管理是至关重要的问题。只有树立科学的风险管理理念,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才能确保经济的平稳运行。

参考文献

篇6

移动金融是指使用移动智能终端及无线互联技术处理金融企业内部管理及对外产品服务的解决方案,是移动信息化与银行业深度融合的产物。移动终端泛指以智能手机为代表的各类移动设备,其中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和无线POS机应用范围较广。从2012年开始我国手机上网规模就已超越台式电脑并且比例在不断扩大,从2016年阿里“双11”交易数据显示,移动端交易额占比已经高达68%,移动支付强烈的市场需求已经开始显现。

商业银行应当顺应移动互联网时代的金融服务趋势,加快布局移动金融,不嗦足客户日益增长的移动服务需求,加快移动金融服务创新步伐,构建较为完善的移动金融产品体系,在竞争激烈的移动金融领域抢占先机。

一、商业银行发展移动金融的可行性

(一)国家政策为移动金融提供有力导向

2012年12月中国人民银行正式中国金融移动支付系列技术标准,2015年初印发《关于推动移动金融技术创新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多层次金融服务政策陆续出台,移动金融监管体系更加完善,我国移动金融发展进入标准化时代。

为规范移动金融发展,2014年5月,国家发改委和中国人民银行开展了大规模移动电子商务金融科技服务创新试点工作,推动移动金融安全可信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央行组织相关单位建设完善移动金融安全可信公共服务平台(MTPS),为商业银行、电信运营商、银行卡清算组织、支付机构、电子商务企业等各方搭建了互信互通的桥梁,提供了跨行业、跨区域、跨机构的系统互联、资源共享、数据交换、交易实名等公共基础服务,构建了移动电子商务交易可信保障体系,营造了移动电子商务开放、共赢、规范发展的良好环境。

《指导意见》的,明确给出了移动金融发展业务流程标准、技术创新规范和市场导向原则,是监管部门针对移动金融整体技术架构和管理办法的首次完善,对于移动化趋势的认可和鼓励,将有利于加快移动金融在公共服务、电子商务等领域的广泛应用,有效满足社会大众对安全便捷金融服务的需求,对提升我国金融普惠发展水平具有重要意义。《指导意见》自上而下的推动,将促进金融机构将重心更多转至移动端。

(二)技术成熟助推移动金融发展

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不断进步,移动终端设备技术的不断成熟,移动通信网络发展进入4G时代,移动互联网对传统互联网的替代趋势越来越明显,技术进步为移动金融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

移动信息技术具有即时性、便利性、成本低等特性,这将有助于商业银行利用新型技术创新金融产品,通过携带方便的移动终端为客户提供便捷、高效、安全的金融服务。同时,通过大数据收集移动终端客户交易行为和特点,并根据客户需求及时优化升级产品服务、开展精准营销,最终促使银行从传统高成本投入、粗放式营销推广向低成本、精细化服务转化,推动银行整体经营模式转型。

(三)移动用户规模增长拉动市场需求

据中国金融认证中心(CFCA)的《2016中国电子银行调查报告》显示,在地级以上城市13岁及以上常住人口中,网上银行用户比例为46%,手机银行用户比例为42%;微信银行、电话银行、直销银行用户比例分别为28%,23%和11%。电子银行移动渠道继续迅猛发展,个人手机银行紧追个人网上银行,用户比例预计在2017年有望超过个人网上银行,跃居个人电子银行渠道用户比例第一位。智能手机和移动上网日益普及,庞大的移动互联网用户产生巨大的移动网络信息消费和移动金融需求,这为移动应用和移动金融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客户基础。

(四)移动金融为中小银行提供发展契机

以往银行体系主要依靠网点布局和客户资源开展竞争,中小型商业银行无论是在网点数量还是经营成本上都难以撼动网点规模庞大的国有大型银行。而在移动金融时代,银行间客户争夺将面临重新洗牌,银行业竞争已经转换为渠道、产品、服务上的全面竞争,中小型商业银行由此赢得了在同一起跑线上与大型银行竞争的机会。

二、商业银行发展移动金融的挑战

(一)行业内竞争白热化

银行在移动金融领域频繁发力,各类银行的移动应用开发加快。工行上线了“融e联”客户端,与手机银行、“融e购”形成协同效应,从信息服务、金融服务、电子商务角度构建起工行的移动互联网金融生态圈。中行推出了“中银易付”手机应用,使手机变身“移动钱包”。浦发银行、民生银行也分别提出了打造移动金融领先银行和打造综合移动金融服务体系的目标。

(二)非银行业机构插足

截至2016年6月,我国使用网上支付的用户规模达到4.55亿,网民使用网上支付的比例从60.5%提升至64.1%。手机支付用户规模增长迅速,达到4.24亿,半年增长率为18.7%,网民手机网上支付的使用比例由57.7%提升至64.7%。由此可见移动金融市场前景越来越广阔,也吸引各金融企业、互联网公司、电信运营商等机构大力布局移动金融市场,抢食银行传统业务“蛋糕”,对整个银行业经营发展造成了强大冲击。尤其更重视客户体验的第三方支付机构以及电商平台,纷纷推出自己的客户端软件,抢占人口,提供各类缴费业务,甚至利用银行间的交易壁垒及自身的跨行业务优势,提供了跨行信用卡还款,小额移动支付甚至余额理财的功能,造成银行客户及资金的大量流失。2016年上半年第三方支付移动支付市场交易规模达75037亿元,环比增25.68%。行业上半年整体交易规模达134776亿元。支付宝、财付通、拉卡拉占据市场交易份额前三位,支付宝以市占率55.4%位列第一。

(三)技术风险突出

从互联网金融到移动金融转型的过程中,包括风险控制、金融设备以及营销方式在内的很多观念都随之发生改变,商业银行发展移动金融面临着与传统柜面金融不同的风险。移动金融小额资金交易频繁、移动终端操作系统多样,由此引发网络不法分子诈骗手段花样翻新、风险扩散速度加快、风险交叉传染性增强等,加大了移动金融风险防控的复杂性和难度,造成了金融数据丢失、网络攻击、资金被盗等各种风险。例如在江苏徐州网安部门侦破的手机木马盗窃资金案中,犯罪嫌疑人就利用电子银行和第三方支付平台的漏洞盗窃受害人资金。

(四)需求更迭速度快

移动互联网时代,消费热点变动频繁、用户需求切换快速,如果银行不摈弃其传统做法和服务理念,不进行产品和服务创新,不提升市场响应速度和移动金融整体服务水平,那么客户就会选择服务更佳、体验更好的其他非传统金融机构提供的金融服务,这将会从根本上动摇银行客户基础。

三、商业银行移动金融的创新发展之路

(一)战略思维创新

面对汹涌而来的移动金融浪潮,商业银行应深刻认识到,移动金融是自身经营发展的又一次革命,对自身乃至整个银行业必将产生深远影响。商业银行首先应做到的是紧跟金融发展步伐调整发展战略,真正将移动金融提升到战略高度来布局谋划,加大人财物资源投人,建立起推动移动金融快速发展的格局和机制。

(二)客户定位创新

1.根据《2016年移动金融应用行业报告》显示,移动金融分布年轻化,80后用户占比接近6成,是移动金融的中坚力量;从细分领域来看,80后相对偏好传统保险,70后相对偏好传统券商证券和银行信用卡,60后相对偏好P2P网贷;而女性用户相对偏好P2P网贷,男性用户更偏好传统券商证券;从地域分布看,一线城市用户相对偏好传统券商证券和银行信用卡,爱股市、爱消费是其一大特性,二线城市用户相对偏好银行信用卡,三线及以下城市用户更偏爱P2P网贷,而对银行信用卡的需求相对较低。

2.商业银行可以以年轻客户群为目标,尽可能提供功能丰富、使用便利的客户端软件,提高手机银行、手机支付等业务的渗透度。针对中高端年轻客户可开展灵活多变的移动理财,降低准入门槛,增加理财收益,减少成本支出;或者针对学生党年轻客户提供种类丰富的定位服务、社交网络支付应用等,满足无卡消费等需求;或者以女性客户群为目标提供形式多样的生活应用,如交通、教育、水电煤等公共事业移动缴费,便利生活消费。

3.商业银行还可以立足本地资源,向下向小向个人向特色发展,例如以城镇及偏远地区低收入客户为目标发展手机汇款、取现等基础业务,提供低成本、高效率的金融服务;或者以中小企业客户群为目标开展特色化移动信贷,简化贷款程序,降低贷款成本,随贷随还,一次授信终身受用。

(三)金融产品创新

1.移动支付是银行移动金融核心竞争领域,是银行传统业务在移动金融领域的延伸。缴费和支付是客户使用手机的基本需求之一,移动支付的重要性从国内两大互联网巨头的前期在出租车软件营销的投入就可见一斑。商业银行可以大力推广手机支付的应用领域,拓展交通、公共事业以及商户等行业应用,通过客户端提供灵活多样的支付方式,适应多种支付的场景,从二维码、声波支付到基于sE的芯片近场支付,再到各类电商单的远程移动支付,真正做到一体化的解决方案。

2.移动理财是商业银行整合客户小额沉淀资金的有效途径,银行可借鉴非银行业机构的发展模式创新灵活多变的理财产品。例如以余额宝等为代表的移动理财方式借助移动互联网的灵活性和随时随地的特点迅速征服了大量年轻客户群体,尤其移动理财和移动支付的紧密结合使余额宝背后的天弘基金一举成为规模最大的货币基金。商业银行应在符合人行规定的基础上加大研发特色理财业务的力度,例如可在移动端开展智能存款业务,提高客户资金收益,吸收客户及资金资源。

3.移动商务是商业银行结合社交应用布局移动生活的可行方案。微信推出红包及微信支付,标志着移动金融正式与社交应用紧密结合,在朋友圈中的资金转移、AA付款,消费后的信息分享,微商平台的迅速完善意味着移动金融与社交应用有着很大的开发空间。商业银行应在竞争中寻求突破,除提供原有的账户服务、投资理财等金融服务外,还应提供原先无法提供的各类增值服务,满足客户衣食住行各方面的移动消费需求,以求更紧密的绑定客户。

4.移动信贷是商业银行增加资产规模的重要手段,是在对借款人进行资信评估、授信的前提下,实现借款人随时随地办理自助贷款、还款和查询业务。移动信贷的发展将为企业带来融资便利,提高企业融资效率、降低企业融资成本、促进企业健康发展,有利于增强企业对银行的粘合度。

5.移动咨询是商业银行为客户提供的非金融类资讯服务,咨询提升用户体验,促进服务全面移动化。目前移动金融领域服务同质化现象严重,差异化服务、用户体验有待提升。而互联网时代是一个“体验为王”的时代,打造极致用户体验是赢得市场的重要条件。因此,未来移动金融领域的竞争将从产品、服务和价格的竞争转向差异化、用户体验的竞争。

(四)渠道策略创新

1.对商业银行而言,开展移动金融应基于金融IC卡实现应用工具和服务模式的创新,形成一套完整的服务体系和基础设施,推进物理网点的服务转型,加强与线上渠道的互动,把强大的网点服务与高效的线上服务紧密结合,为客户提供查询、理财、支付等多渠道的掌上金融业务,让用户享受到体贴入微的移动金融体验和服务。

2.商业银行应大力发展手机银行,推出手机银行客户端,并在优惠政策、产品创新等方面展开激烈竞争,抢占市场先机、赢得有利地位。数据显示,手机银行应用中,覆盖率排在首位的是建设银行,其次是工商银行,Top5应用中,国有大型银行占4位,城商行和农信社的覆盖率相对较低。城商行用户覆盖率及用户活跃度偏低由其银行规模及地域性特点决定的,因此商业银行可在该应用领域进一步拓展。同时商业银行应积极拓展应用场景、整合线上线下资源,增加手机移动端服务种类,推出二维码取款等交易,或者实现线上交易线下取货等功能。

3.由于手机等移动终端受自身屏幕界面相对较小的特点影响,致使用户难以将其时间和消费分散给多个手机APP,谁家的APP强大,谁家吸引的用户就多。以微信为例,这款由腾讯公司出品的超级APP在海内外拥有超过6亿用户,其中活跃户达4亿多户,微信提供的服务也从通讯逐步扩展到支付、理财等各个领域。因此商业银行还应该主动出击,在升级自身手机银行的基础上,加强与运营商、第三方支付平台等移动支付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合作,不断探索、尝试多种移动金融服务方式,寻求可行、高效的解决方案,如现场非接触式支付、远程支付等,使客户真正做到随处支付、无卡消费。

(五)技术服务创新

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新应用推动着商业银行移动金融服务更加智能化和多元化,二维码、声波、蓝牙、指纹、虹膜、人脸识别等任意一项技术的发展都有可能对移动金融产生突破性影响。

由于移动端的特性,业务容易理解、功能操作简单是客户关注的重点。决定银行移动金融服务成败的可能并不仅仅是提供的功能有多丰富,更重要的是抓住客户需求的核心,为客户提供更简单好用的金融服务,这里技术服务创新就显得尤为重要。纵观目前国内外成功的一些移动金融功能或客户端,无一不是操作简便,客户体验优秀的产品。商业银行应通过大数据分析了解客户需求,把复杂留给自己,把简单交给客户,提供更精准、成功率更高的营销推送,满足客户的潜在需求。

(六)风险管理创新

1.为加强风险控制,保障客户账户资金交易安全,商业银行要高度重视移动金融安全性建设,深入贯彻人行《指导意见》中P于风险管理的思想,积极落实国家网络安全和信息技术安全有关政策,优先采用自主可控的产品及密码算法,加强移动金融账户介质标准符合性管理,增强移动金融安全可控能力,有效保障移动金融应用流程的安全性;加快构建安全可信基础环境,发挥检测认证的质量保障作用,推动标准落地实施,切实保障客户资金和信息安全。

2.商业银行要加强客户教育指导,介绍和讲解移动金融安全操作技能,提高客户风险防范意识和水平。此外,还要强化与移动金融服务链条上各方的联动与合作,携手第三方支付机构、电信运营商、手机制造商、合作商户等形成合力,遵循安全可信、风险可控的原则,切实防范系统漏洞、交易欺诈和病毒攻击这三大移动金融主要风险,共同构筑牢固的移动金融安全防线。

篇7

客户综合服务网络是针对金融行业这种特定行业的相关服务而设计建设的,客户通过一定的通讯手段(电话、传真、计算机通讯等)与服务网络中心取得联系并得到身份确认后,即可享受系统所提供的相应金融行业信息服务及有限定范围的账户操作服务,如获取金融行业政策、法规、业务办理通知信息,查询新业务开办方法,客户账户往来查询,查对用户相关社会服务行业收费账单,用户进行限定范围的账户转账和指定收费单位的简单付费,以及其它某些相关行业特别业务操作,等等,也有人把它称之为银行服务呼叫中心(BANK SERVICE CALL CENTER)。

早在80年代,欧美等西方国家就已经提出这个概念并利用电话等通讯手段在各大商业银行为广大储户提供服务,然而,由于当时的通讯与科技发展水平等方面因素的制约,使得这一服务没有得到广泛认同。

但是,在今天,计算机与通讯行业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在计算机领域,计算机的处理能力已经得到了成百上千倍的提高,CPU从286、386、486到奔腾处理器,从单处理器到对称、非对称多处理器结构;计算机网络范围已经从小范围的局域网发展到跨区域的广域网、甚至联接全世界的INTERNET国际互联网络;数据传输从统计时分复用到ATM异步转移模式,数据传输速率已从几百bps发展到最高上几Gbps,几乎是千万倍的提高;计算机处理体系结构从单机方式发展到“网络就是计算机”的网络方式以及CLIENT/SERVER的客户/服务器分布式处理模式。所有的技术和产品都以跨代的速度更新和发展。在通讯领域,电话已迅速普及到千家万户,X.25分组交换网、DDN数据网以及光纤网已触及城市的各个角落,卫星通讯、微波传输使得信息可以传送到人类所能想象的任何空间,……。所有这一切都已为建立最完美的金融增值服务网络系统提供了技术可能性。

1995年10月,首家网络银行——美国安全第一网络银行诞生,为客户提供24小时的服务。接着,北美又出现一体化金融网络机构,商业银行步入电子化新时代。电子化的进程大大增强了银行竞争力。花旗银行的ATM已能处理150多种交易,从现金存取到共同基金投资,甚至进行股票交易,使客户加深了对银行的依赖程度。

客户综合服务网络的建立,可以使商业银行向全能型发展。在银行高科技日益发展的情况下,德国、荷兰和意大利商业银行率先向全能化发展。对客户而言,全能银行有提供全面的银行服务的优点,使客户能自由选择最适合其需要的信用工具,特别是小客户,节约了他们与多家机构打交道的成本。这有利于银行吸引更多的客户,实施网络式管理。美国花旗银行发挥总体优势,不断将其在日本市场外的金融创新产品,如有6种货币和黄金等多种选择的共同储蓄账户,介绍给日本客户,稳住了日本市场。目前,金融工程(FINANCIAL ENGINEERING)日益为西方商业银行重视。金融工程所承担的是向特定用户提供能满足其需要的服务方案。该方案包括尖端金融产品的设计、证券承销安排、资金的吸收与分流、产品开发与信息处理等。银行招聘一批精通投资银行业务、企业银行业务和金融、法律、税务方面的专家,将各方面的知识与经验结合起来,通过客户综合服务网络,向客户提供能满足其要求的、独特的服务方案。这种方案是标准化的投资机会及储蓄、信托方式,配合客户独特需要而组合成的最低成本方案,即“独家顾客”方案。也就是说,这些顾客只信赖和光顾此银行。这是固定客户制,是客户与特定银行间的相互依存关系,使银行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客户信息资源,发掘潜在客户,波浪式地发展客户网络,同时也可加深银行与客户的定向信息交流关系。

二、建立全球银行间的网络系统

在经济全球化并高度繁荣的今天,多学科、多领域的整合服务正在满足社会各界的日益增长的多元化需求。全球银行间的计算机网络化,可以使本国商业银行与国外同行建立联盟,利用对方的金融专家和计算机系统,实现客户网络制的发展。

同时,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各个国家之间贸易往来的交易量和交易金额迅猛增加,传统的通讯交换方式已不能满足业务发展的需求,大量的数据需要及时、可靠地在各银行间传递,而全球银行间的计算机网络化就可以满足这种要求。在现代国际金融市场上衍生出一种新的数据交换模式:EDI。EDI是ELECTRONIC DATA INTERCHANGE的缩写,意为电子数据交换。这种方式是现代电子计算机技术突飞猛进的产物,其主要特点是通过迅捷、准确的计算机网络为客户办理国际结算业务,每一笔业务的延续时间不超过三十秒,节约了大量不必要的时间和费用,实现了银行为客户提供优质、快速服务的宗旨。

在竞争激烈的国际金融市场上,EDI迅速成为商业银行吸引客户、增加中间业务量行之有效的手段,促进和推动着商业银行的现代化进程。正是EDI这种无法比拟的优越性,成为沟通不同行业经济活动的主要媒介,尤其在对外经济贸易活动中,正日益发展成为最为重要的国际贸易交易手段之一。从90年代初期起,美、日、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国家陆续宣布,所有的商户首选交易方式为EDI,不采用EDI的商户将不予或推迟办理,EDI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崭露头角,成为日后国际化经济合作的发展趋势。

三、创建银行内部通信网络

西方商业银行管理改革的主导是“以人为中心”观念的确立。人是经营管理的主题,行为科研究已在西方国家形成潮流,使世界企业管理发生一场深刻变革,在商业银行界突出体现在从以物为中心的管理转向以人为中心的管理。银行的竞争实质上是人才的竞争,银行有了高素质的管理人才,才能赢得广大客户的信任,有了高素质的银行管理者,才有高数量的客户群。

对于商业银行来说,与员工保持良好的关系一直是个重要的问题。因此,银行创建内部网不仅发展了内部通信,加强了上下级的关系,而且也加强了银行与客户之间的关系。这样做起码可以减少组织内部的文件流:即搜集保存于文件和活页夹的信息,并将这些信息置入一个具有强大搜索功能的电子通道;同时也可以提高员工的素质和工作效率。例如,瑞典最大的SPARBANKEN银行也处于激剧动荡的合并时期。它开发的内部网,名为CHANNEL ONE,有四个主要组成部分:即电子邮件、论坛(一对多、多对多、多对一)、银行规则与其它组织信息数据库以及工作流系统。很显然,内部网改进了银行内部的通信。SPARBANKEN银行内部网/INTERNET解决方案经理LUSTIG认为,通过改进员工访问信息的条件,将会改进银行向客户提供的服务质量。“迄今为止,我们将30-35%的时间用于直接客户服务,其余的时间则用于处理业务部门的任务,”他说:“现在,我们必须改变上述做法,将执行两种任务的时间比改为80:20,即80%的时间用于开展有效的用户服务,用于处理业务部门日常事务的时间仅占20%。”

四、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

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的各大银行都将要逐步由专业银行向商业银行转化,并且在不断加强其地区性、乃至全国性金融信息网络建设的同时,在经济发达地区,在各大银行间建设区域性电子联行的工作也已经取得了实质的进展。而且,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进一步加强,我国的银行还将不可避免地受到来自世界范围内众多外资银行的强烈冲击。

因此,许多新的问题摆在了我们的面前。专业银行向商业银行转化后,以及实现区域性电子联行后,银行的业务应该发生怎样的变化?这些变化对银行众多的公司客户、私人储户带来什么样的影响?怎样稳固保持原有的客户并不断吸引更多的客户?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如何发展自己、而处于领先的地位?

篇8

整体实力快速增长。近年来,得益于经济上行周期和银行业的整体繁荣,城商行迅速发展壮大。根据银监会公布的数字,截至2013年三季度末,全国城商行总资产达13.96万亿元,占银行业比重从2005年年末的5.1%上升到9.49%(图1),是2007年年末的4.17倍;存贷款规模分别为2007年年末的3.65和3.61倍,分别高出同期全国银行业平均增速4.34和5.86个百分点(图2)。资产质量显著改善,资本充足率较2007年提高1.81个百分点,不良贷款率由2007年年末的3.04%下降到0.87%,低于全国银行业平均水平0.59个百分点(表1)。

地域发展关联度高,梯队明显。目前,全国共有145家城商行,其中千亿元规模以上29家,已上市3家。总体上看,城商行发展空间主要被限定于其所属的中心城市,而不同城市之间经济总量以及金融环境的差异,成为导致不同地区城商行发展差异的主要因素。全国范围看,经营绩效好的城商行主要集中在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其中资产规模5000亿元以上的共3家,分别是北京银行、上海银行和江苏银行,盈利规模在70亿元以上;资产规模在2000亿元至5000亿元的共9家,盈利规模在25亿元至45亿元之间;资产规模在1000亿元至2000亿元的共17家,盈利规模在10亿元至25亿元之间;资产规模在1000亿元以下的共116家。资产规模最大的十家城商行总资产占比40.82%,净利润占比37.18%,体现了较高的集中度和两极分化程度。

推进跨区域布局和整合重组。自2006年开始,城商行积极实施对外扩展战略,采取收购或入股等方式不断探索跨区经营的道路,跨省设立异地分支机构,参股异地城商行或农信社,实现地域突破,联合重组也取得了实质性进展。与此同时,为提升知名度,打造自身特色品牌,多家城商行相继更名,引进战略投资者,在经营决策、风险管理和金融理财等领域吸收先进经验,经营管理水平得到快速提高。在整合与合作方面,出现了联合重组、入股改造、合作联盟等三种模式,三种模式的具体路径和典型代表见表2。

城商行发展转型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内外部环境深刻变化。第一,在放开利率管制和存款保险制度推出后,中小机构将失去存贷款利率管制提供的实质保护,加大了城商行对利率风险、流动性风险的管控难度。第二,资本约束日趋严格,金融脱媒、互联网金融快速发展等外部环境的变化,将迫使银行转向寻求高收益的资产配置,这对其战略定位、产品创新、研发及定价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第三,随着业务创新和跨业、跨界业务的增多,表内与表外间,银行与信托、证券等不同行业之间,正规金融体系与民间融资之间的关联度提高,业务复杂程度上升,金融风险的隐蔽性、传染性增强,银行业风险特征正在发生深刻变化。

发展扩张与风险管理能力的矛盾不断深化。与近年来国内经济快速发展,调控导向、投资政策相对宽松的宏观经济背景相映衬,城商行实现了业务规模和服务网络的迅速扩张,但同时仍沿袭了“重速度轻质量、重结果轻过程”的惯性思维。部分城商行还没有形成具有自身优势和特点的良好经营模式,风险管理机制未能形成。大多数城商行未能真正使用国有、股份制银行已广泛运用的计量风险和成本的管理工具,如资金转移定价、经济资本管理、经济增加值考核、风险管理模型等。一些银行的经营模式不具有可复制性和持续性,靠垒大户、大业务、异地业务、保证金存款、大量签发承兑汇票等手段,拉动业务规模迅速膨胀。这些新老问题使城商行全面风险管理能力面临更大挑战,增加了发展转型难度。

市场竞争持续加剧。客观来说,近年来城商行的发展前有国有银行和股份制银行的堵截,后有银行化改革中农信社的“追兵”,处境并不乐观。目前,国有、股份制银行向下寻找客户资源的倾向明显,大举渗透或争夺中小银行市场,如近5年,山东省有7家城商行在当地的存贷款市场份额基本逐年下降。与此同时,互联网金融、创投私募、小贷典当、第三方支付也挤占了银行的传统市场,央行数据显示,2012年人民币贷款只占同期社会融资规模的52.1%,同比下降6.1个百分点。

缺乏有效的战略定位与规划。城商行在成立之初就确立了“服务地方经济、服务中小企业和服务城市居民”的市场定位。但仍有相当数量的城商行市场定位不清,在目标市场、目标客户群体、服务方式上缺乏清晰的规划,对自身优劣势认识不清,以致走上了同质化竞争的路子。一些行仍以追求规模、速度、排名作为战略目标,热衷于跟国有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争抢大客户、大项目。同时,相比大中型银行,城商行信息渠道闭塞,政策解读能力弱,趋势判断水平较差,无论是对外部环境的变化还是对自身能力的判断均存在偏差,难以主动放弃当前模式,在加快转型方面存在等待观望情绪以及路径依赖心理等。

城商行发展转型的优劣势分析

城商行与其他类别银行机构相比,有其固有的优势与劣势。

优势分析

地缘性优势。城商行往往被地方政府和市民视为“自己的银行”,与地方政府、中小企业、社区和居民关系更为密切,在处理风险和其他问题上更容易获取政府的支持。

经营机制优势。城商行专注于所在地区中小企业和社区居民客户,集中有限的资源,深化产品线的宽度和深度,相比大银行具有更强的经营灵活、信息传递快捷、决策链短等优势,有内生的产品设计能力,能更好地满足客户群的需要,建立长期稳定的业务关系。

信息获取优势。贷款风险主要源于银行掌握的信息之间的不对称。城商行在获取信息方面具有地缘优势和时效优势,对本地市场比较熟悉,对当地客户的资信状况、经营效果掌握更详尽准确,能够较好地掌握客户经营状况的“硬信息”和信誉方面的“软信息”,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信息不对称问题。

差距与劣势分析

公司治理机制不尽完善。第一,部分城商行股东的所有者意识不强,对银行的战略规划、经营管理、风险防控、制度机制等关心不够。第二,部分机构董事会、监事会、高管层职责边界仍不清晰,有的董事会在经营管理上越位、风险管理上缺位,监事会、高管层在风险监督、风险防控上缺位的现象仍然比较普遍,合理分工、有序协助、科学制衡的机制还未形成。第三,城商行股权设置状况造成了很多地方政府事实上拥有高管人员任命的控制权,董事长、行长多由地方政府提出主导意见,管理体制受外部干预较多。

管理和创新能力相对不足。与国有银行和股份制银行等其他类别机构相比,城商行偏重于存贷款、结算、等传统业务,处于竞争的中低端层面,产品上同质化、服务上趋同化的现象突出。截至2013年三季度末,城商行中间业务收入占比9.13%,低于全国平均水平7.28个百分点,分别低于国有银行和股份制银行12.93和13.01个百分点。此外,城商行在资金运用和信贷管理能力方面相对较弱,2013年三季度末,城商行的存贷比为61.25%,分别低于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银行和农村中小金融机构3.62、8.13和4.69个百分点。

经营惯性与政策制约的“双重约束”。从2006年开始,监管部门逐步放松了对城商行跨区域经营的政策限制,取消了对城商行设立分支机构的资金和数量限制。一些大型城商行的分支机构开始在国内重要城市扎根。到2010年,全国147家城商行中的半数以上都在异地设立了数量不等的分支机构,城商行的资产规模仅在2010年就增长了近四成。2011年之后,监管部门提高了城商行跨区域扩张的准入门槛,仅允许在辖内和周边经济紧密区申请设立分支机构,原则上不允许分支机构的跨省区设立,使得城商行未来的发展转型不仅需要面临政策的巨大反差,还需要及时调整长期以来形成的规模情结和经营惯性。

推进城商行发展转型的对策建议

科学战略定位的欠缺已成为制约城商行未来发展的巨大障碍。笔者认为,城商行的发展应保持合理的梯队,对于北京银行、上海银行这样的排头兵和领军机构,可以做大做强,发展为全国性银行;对于中型银行,应着力将触角伸向周边地区,发展为区域性银行;而对于大多数规模较小的城商行来说,仍应该坚守服务本地经济的定位,特别是服务于中小企业,转向社区金融,争取“做精做细”。在明确各自定位的基础上,须注重四个方面的转向:

转型趋向,转向特色精品银行。坚持服务地方经济、中小企业、城镇居民的市场定位,是过去城商行取得成绩的主要原因,也是未来城商行转型和长远可持续发展的基石。尤其是在当前城商行异地分支机构设立政策收紧,以及与国有大型银行及股份制银行竞争自身实力限制等的现实背景下,决定城商行在今后转型发展上“向外难出,向上难攀”。因此,城商行只能向内挖掘自身潜力,强化内部公司治理与经营管理,提高经营质效;向下延伸服务触角,强化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做优质银行、精品银行、特色银行。为此,城商行应牢牢把握当前战略机遇,立足战略定位,引导转型发展,彻底转变过去粗放经营、规模增长的发展模式,扭转过去同质竞争“不遗余力”、发展小微金融“缩手缩脚”的发展理念和路径依赖,在坚持城商行转型发展“挖内、为小、做优”的总体战略定位基础上,突出“特色经营”和“错位竞争”,根据自身资本实力、管理能力、业务特点和人力资源状况,明晰目标市场、核心客户、行业投向和发展目标,巩固现有优势、开发独有优势、寻找潜在优势,避免简单模仿下的“雷同”转型。

治理趋向,转向实质有效性。良好的公司治理是城商行转型风险防范和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与前提。当前,不同地区城商行公司发展历史和股权结构、治理结构、与地方政府关系等现实情况各异,以及城商行利益相关者日益复杂的利益诉求冲突,这些都要求城商行不断提高全面统筹、平衡利益相关者的能力。在治理结构选择上应正视以上现实背景,坚持以有效性为宗旨,在遵循公司治理基本原则和确保机构高效、稳健运营的前提下,灵活选取具体的治理模式、运行机制和激励约束机制,在此基础上平稳过渡至“职责界面清晰、制衡协作有序、决策民主科学、运行规范高效、信息及时透明”的现代公司治理机制。同时,增强城商行公司治理的有效性,还应注重加强公司治理环境建设,进一步配强外部董事、监事等外部监督力量,有效发挥外部审计监督作用,独立行使职责,及时预警和提示风险。改善外部治理环境方面,地方政府应逐步减少对城商行的直接行政干预,加大对城商行历史包袱化解的帮扶力度,为城商行的发展提供好的外部环境。

篇9

随着近几年国有商业银行以及国有企业的股权的改革,2005年以来国内商业银行加快了上市的步伐。2005年6月交通银行在香港上市,2005年10月中国建设银行在香港上市,2006年6月中国银行先后在香港和上海证券市场上市,2006年10月,中国工商银行实现了在香港和上海两地同时上市,并创下了全球融资规模最大的IPO。(杨德勇和曹永霞,2007)中信银行、兴业银行在也于06年在香港上市。至此,我国现共有14家上市银行 ,无论从股权结构还是整个银行业的面貌,中国的银行业发生了显著地变化。

纵观国内已有的关于股权结构的论文,基本都停留在05年以前的实证研究,忽略了近两年国内国际的大环境的变化,以及国有银行上市以后的表现;同时它们的研究的角度也不够全面,因此笔者认为进一步全面地对中国商业银行进行比较分析是十分有必要的。本文将选取9家已上市商业银行,分别对银行的效率表现和股权结构的相关作用进行深入地分析,找到当代银行业的发展特点。

二、我国商业银行的绩效分析

(一)财务指标分析法

1.财务指标体系。按照商业银行资金“三性”平衡原则和商业银行经营目标要求,从反映被测度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费用控制能力、资产质量与安全性、资产流动性和发展能力五个方面设立财务指标,建立财务指标体系,测度商业银行效率(Berger A N, Harman T H. 1998)。根据财务指标的重要性确定财务指标体系中各项指标的权重如下:盈利能力方面占60%,费用控制能力方面占10%,资产质量方面占10%,资产流动性方面占10%,发展能力方面占10% 。

(二)中国商业银行财务效率的测度和评价

本文主要测度9家上市银行(4家股改后的国有商业银行和5家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效率水平。利用有关财务指标数据,经过计算得到2000~2009年中国商业银行的财务效率值、平均值及排名;由于国有银行与05年前后实行了股改,因此其测算的数据标准有变化,笔者按照三种情况进行了排名:05之前十五家银行的效率排名;05年之后9家银行的排名;00-09年股改后的国有银行与股份制银行的整体排名。

在05年股份制银行改制以前,前五名的银行全部为股份制银行,而国有银行的财务效率值相比而言极低;尽管国有银行实行了股改,但由于极强的股权垄断性特征,国有控股商业银行的排名已久靠后;改制对国有银行带来了部分好转的迹象,但由于高度垄断性,这种迹象还有待改善。第四部分将对股权结构与商业银行的效率进行进一步地实证分析。

三、上市商业银行绩效与股权结构的实证分析

(一)单因素模型的构建与分析

1.变量的选择与定义

(1)被解释变量:S ―衡量上市银行绩效的综合指标

(2)解释变量:

Fl:第一大股东的持股比例

F5:前5名大股东的持股比例之和

F10:前10名大股东的持股比例之和

HERF10:公司前10名大股东的持股比例的平方和,表示公司大股东持股的集中度和公司前10名大股东持股的分散程度

2.单因素模型的构建及实证分析

其中i代表不同的银行,t代表不同的年份。 表示i银行在t年度的绩效,依次类推。

模型估计结果说明:

1)从 的估计值来看,在假定其他变量不变的情况下,最大股东的持股比例、前五大股东的持股比例和、前十名股东的持股比例、前十名股东的持股比例的平方和对上市商业银行的效率都具有负的相关关系;第一股东的持股比例过大,不利于银行的充分监督和控制以及市场化经营;而前五大股东持股比例和与商业银行效率之间的关系,通过研究股权比例数据笔者发现,由于国有银行的特殊性,前五大股东的持股比例和的高低完全由第一大股东的持股比例决定,并没有起到股权的相互制衡作用,这说明股权过度集中不利于银行的效率。

2)t检验值:分别针对 ,给定显著水平 ,自由度为n-k=54临界值 , 对应的t统计量的绝对值大于2,所以应拒绝原假设。同时可以从修正的拟合优度大小看出, 的检验效果最好。

(二)加入控制变量的多因素模型的变量设置及计量分析

由于上面的单因素模型分析中,笔者担心解释变量并不能充分地解释银行效率(很可能存在异方差性),并且为了进一步考察银行效率的印象因素,笔者将引入多个控制变量对银行效率进行更完整地解释。

1.多控制变量的设置

结合银行效率研究的国际经验和我国商业银行的实际特点,我们从规模、创新、稳定性、盈利能力、配置、公司治理、股权结构以及营业范围等八个方面去构建解释银行效率的模型,重点考察其中股权结构的作用。我们选取了分别反映银行规模、创新程度、稳定性、盈利能力、资产配置5个变量以及股权配置这一解释变量。

2.模型设置及计量分析

通过共线性的检验,笔者发现总收入的对数与股权配置的各指标有很强的相关性,同时与银行稳定性之间也有很强的相关性,为了消除多重共线性的影响,笔者舍去LNTA这一控制变量,减小相关性影响,进而得到计量模型如下:

对该模型进行回归分析,回归结果显示,控制变量的解释性不显著,解释变量F5、F10具有较好的解释作用,方程的拟合优度不是很高,尤其是F1 和HERF10的解释力不是很好,另外模型不具有明显的异方差性。

从回归结果发现,笔者发现以下几个问题:

(1)LD、INO对S的影响作用不显著。但系数仍可说明总存款占总贷款的比例与银行效率成正比、非利息收入(总收入-利息收入) 占总收入的比例却与商业银行的效率成反比这与前面的猜想有所背离。通过考察银行现阶段的发展程度,笔者认为是由以下几个原因造成:

由于社会主义社会这一基本的国家性质,我国银行业监管十分严格,总存款占总贷款的比例都有着严格地控制,不存在明显的市场化波动,因此对银行的效率影响并不显著;2、我国的金融市场化进程还不够完善,我国的银行业尽管在不断地改革中,但银行业务依然以存贷款业务为主,因此银行业的创新度尽管有所提高但起作用还很小,尤其是资产证券化程度还不高,对资本市场和银行业的发展还未起到显著作用。

(2)STA与S有一定的相关性,但由于t检验值较低,其相关性不显著,即资本充足率对商业银行的效率有正的相关性,资本充足率大小代表银行系统的稳定性强弱,对银行的效率具有一定的影响力;ROA的系数非常高,可见其对银行效率的相关性很高,ROA越大,银行效率越高。

(3)观察解释变量的系数值和t检验值发现:F10在模型中的解释力度最高,说明其它四个变量对F10有较好的控制力,也得到了前面分析的结果,其负的系数说明股权分配的垄断性越高,银行效率越低。整个模型的拟合度较之前的单因素模型有所提高。F5也有一定的显著性解释,负的相关系数说明前五名股东的持股比和越大,银行效率越低,这与前面的假设相背离。

前五、十大股东的持股比例之和与银行效率呈负相关关系,他们的持股比例和越高,商业银行的效率越差。笔者认为这是由于在中国特有的国情下,前五大股东和前十大股东的股权分配不具有明显的差异,股权主要集中在第一、二大股东手中,股权的流动性越差,垄断性越高,这既不有利于股东之间的相互制衡,也不利于银行在资本市场上的竞争以及银行内部高效率的管理控制。另外,通过观察国有银行的现有股权情况可以发现,国有商业银行尽管通过了上市、以及股权改革,但由于很强的垄断型股权结构的存在,依然对公司内部治理的有消极作用。

四、商业银行效率分析的政策挑战及建议

本文首先从我国银行业的发展历程探讨了股权结构模式对商业银行绩效的影响及其发展趋势;结合国内外已有研究,发现股权结构的影响主要在于前十大股东的股权结构作用。本文进一步运用我国银行业的数据进行实证考察, 结果显示股权结构对我国商业银行绩效具有显著的影响,其中前五大与前十大股东的持股比例和对银行效率均有显著影响,并且持股比例越高,效率越低,呈负相关关系。

股权结构作用于银行公司治理和行为方式, 进而对经营绩效产生影响。完善的股权结构是商业银行公司治理体系有效运转的基础部分, 能够促进商业银行效率的提升。但是, 完善的股权结构并不愈味着我国商业银行绩效的自动提高, 只有通过借助市场机制的力量, 尤其是资本市场对产权的争夺机制、信息监控和投票机制, 才能推进银行经营机制的科学转换, 进而提升银行的公司治理整体水平与经营绩效市场竞争能够提高商业银行效率, 但只有在逐步完善股权结构的过程中, 市场机制才能发挥作用。总而言之, 股权结构对商业银行效率的影响与市场竞争程度有关, 而市场竞争对商业银行效率的影响与股权结构的完善程度相关。

参考文献:

篇10

二、我国城市商业银行跨区域发展现状及原因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与完善,城市商业银行业进入了快速的发展时期,其跨区域发展程度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这就使得其不但对当地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也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一)城市商业银行跨区域发展现状

我国城市商业银行跨区域发展始于2006年。当时,为解决城市商业银行经营区域限制产生的问题,银监会颁布《城市商业银行异地分支机构管理办法》,采取“分而治之”的监管思路,明确鼓励有实力的城市商业银行通过收购、重组或直接设立分支机构等模式,在所在城市以外的郊区(县)、周边地区及邻近其他经济区布局,实现跨区域经营。2006年4月,上海银行在宁波设立分行,成为我国第一家实现跨区域发展的城市商业银行。2007年,原银监会负责人提出“阳光普照”概念,在监管上要求对城市商业银行进行审慎的同质同类监管,并同时允许城市商业银行在异地设立分支机构,从而获得与其他金融机构同等的权利。2009年,银监会又颁布了《中小商业银行分支机构市场准入政策的调整意见(试行)》,进一步放松对中小商业银行在中国西部和东北等地设立分支机构的限制,取消了对城市商业银行运营资金的限制,使之能够更好地发展地方金融、服务中小企业。这一系列政策建立起的城市商业银行跨区域发展准入政策体系,刺激了城市商业银行扩张,许多中型城市商业银行也开始向县级及省外市场辐射。而随着各项政策的不断出台,我国的城市商业银行也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发展,其在促进社会发展方面的作用得到了很大的发挥,对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二)城市商业银行跨区域发展原因

城市商业银行是我国20世纪90年代中期对原有城市信用合作社进行改造的产物,其成立旨在降低并化解各地方原有城市信用合作社在经营过程中逐步积累起来的金融风险,因此,城市商业银行从设立开始的定位就是“服务地方经济,服务中小企业,服务城市居民”,事实上,这种定位和功能类似于美国的单一银行制商业银行模式,对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有重要意义。但从另一方面来说,城市商业银行的定位又限制了其做大做强,特别是经济相对落后地区的城市商业银行吸储能力较弱,无法满足当地企业融资需求,迫使城市商业银行发展必须探索跨区域经营之路。跨区域扩张能够降低经营成本、贷款损失和破产概率,维持金融稳定,这些积极效应推动了城市商业银行的跨区域扩张,是城市商业银行发展的良性因素。

从外部原因来看,2006年开始的中国城市商业银行跨区域扩张源于中国金融业的对外开放。为实践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承诺,2006年11月15日,国务院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银行管理条例》,正式对外开放中国金融业市场。因此,无论是前期五大国有银行的股份制改革和谋求上市,还是城市商业银行的跨区域扩张,都是为了应对金融业开放带来的巨大竞争冲击。此外,2008年爆发的全球金融危机也成为推动城市商业银行跨区域扩张的外部动因在经济下行周期,金融管制和市场准入相对前几年有所放松,国内金融业改革和发展速度明显加快。

三、城市商业银行跨区域发展中面临的问题

在我国城市商业银行的跨区域发展当中,由于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使得其在进一步的发展当中面临着许多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对商业银行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也造成了极大的阻碍。

(一)加剧金融资源区域分布不平衡

城市商业银行在跨区域发展的过程中,受到利益的趋势,往往会集中的进入到发达地区来进行发展,而这种情况的存在也就使得金融资源的区域分布不平衡性在很大程度上加剧了,这就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十分不利的影响。根据相关统计数据表明,在我国目前的城市商业银行的分支设立当中,东部发达地区要远远多于中西部地区,这就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发展,对整体国民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十分不利的影响。而在这些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当中,由于其对发达地区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使得这一区域的商业银行分布呈现出重叠的情况,这不仅会造成金融资源区域分布不平衡的加剧,还会在很大程度上造成金融资源的闲置浪费,对区域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十分不利的影响。特别是在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当中,由于受到利益等多方面因素的驱使,许多的金融资源集中分布于东部发达地区,这就使得其在中西部的资源配置方面存在很大的不足,进而造成区域金融资源分布差距拉大的情况,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十分不利的影响。

(二)加剧金融资源纵向分布不平衡

在我国以往的银行体系当中,组成部分十分广泛,通过农村信用社、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以及国有银行等组成了多层次的银行体系。而在这一体系当中,不同的金融机构所服务的对象有着一定的区别,这就使得其能够更好的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做出贡献,保证各方面都能够得到充足的资金支持,从而实现更为快速的发展。但是随着城市商业银行的不断扩张与发展,我国以往多层次的银行体系产生了一定的变化,甚至出现了一些断层的情况,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国金融机构服务的深度与广度,加剧了金融资源纵向分布的不平衡,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产生了十分不利的影响。特别是在一些城市商业银行跨区域发展的过程中,对于发展速度与规模的追求过于极端,发展过程中过于重视复制大银行发展的策略,并没有充分的考虑到自身的实际情况,这不仅会对自身的发展产生十分不利的影响,还会对整个的金融业发展产生阻碍。

(三)加大银行风险管理

在我国目前的城市商业银行发展当中,由于对自身的实际情况并没有一个清楚的认识,过于追求发展的规模与速度,这使得其在发展的过程中存在一些安全隐患,在很大程度上加大了银行的管理风险,对其长远发展产生了十分不利的影响。根据银监会的相关规定,在对商业银行进行监管评级的过程中,需要对其资产质量、资本充足率、资本管理、资金流动性、市场风险以及资金的盈利能力进行考虑,从而通过多方面因素的综合评价,对商业银行的发展有一个更为全面的认识。但是在我国目前的一些城市银行跨区域发展当中,其在发展的过程中并没有符合相应的评级标准,而是受到利益的驱使,在一些地区当中进行盲目违规的扩张,这不仅会在很大程度上加大城市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还会对地区经济的发展产生十分不利的影响。特别是在一些地区的发展当中,地方政府为了更好的吸纳资金,往往不会对城市商业银行的实际情况进行详细的考量评级,盲目的引进城市商业银行,这不仅会对商业银行自身的发展产生很大的阻碍,还会为自身地区的发展埋下隐患,进而影响到整个国民经济的健康稳定。

(四)加大行业竞争

随着现代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商业银行在发展的过程中面临着经营业务同质化的情况,这就会在很大程度上加大了行业的竞争,而这种竞争的加剧也就使得商业银行的发展面临更大的风险,对其以后的风险管控产生了十分不利的影响。特别是在目前的城市商业银行在进行分支的选择当中,往往会集中在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在这些重点发展地区进行规模的扩张之后,商业银行就会积极的谋取上市,从而吸纳更多的社会资金,这就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整体的发展质量。而在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当中,其以往的客户定位产生了很大的变化,不再局限于中小企业以及个体户的发展,而是与国有银行之间进行大客户的争抢,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加大了行业的竞争。但是在具体的业务开展当中,城市商业银行所提供的服务往往有着很大的趋同性,并没有形成独具特色的产品,这也就使得其竞争力相对较低,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城市商业银行往往会出现一些恶性竞争的情况。而在这种不健康的竞争环境之下,城市商业银行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当中的作用也就很难得到有效的发挥,一些恶性竞争甚至会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健康稳定产生危害,进而影响到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四、发挥城市商业银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措施

为了更好的发挥出城市商业银行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方面的作用,必须要对其跨区域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从而更好的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应对这些问题,进而更好的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贡献。

(一)准确进行发展评估定位

随着地区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商业银行的规模也有了很大程度上的提升,总体的资产规模已经突破十万亿元,但是其在整个银行体系当中所占比例十分有限,仅仅占到约百分之十左右,其发展规模与质量和国有银行以及大型银行之间的差距十分明显。甚至在一些城市商业银行之间,这些差距也十分明显。因此,为了更好的实现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其在制定自身发展战略的过程中必须要进行准确的定位,通过对自身规模以及发展潜力的正确评估,制定出最为恰当的跨区域发展战略,从而更好的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在近几年间的发展当中,整体的金融环境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各地区对于城市商业银行的进入持一种较为开放的态势,希望借助其雄厚的资金来实现自身的更好的发展。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商业银行能够盲目的进行跨区域的扩张,必须要在自身发展的实际情况基础之上,与地区经济发展相结合,找准自身的发展定位,从而更好的进行差异化发展,树立独具特色的品牌形象,从而更好的进行多层次银行体系的建设。这就要求城市商业银行在发展当中必须要充分的考虑自身的实际情况,发展基础较好的商业银行在开展跨区域发展的过程中,可以更好的实现自身实力的提升,从而最大程度上的增强自身的盈利能力。而对于一些基础较为差的城市商业银行来说,可以将工作的重点放在中小企业方面,通过较少资本获得较大利益的方式,更好的促进自身的良好发展。

(二)完善银行治理结构

在现代经济的发展当中,作为经济的核心,金融业的稳定直接影响着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而对于我国这样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而言,金融行业的稳定需要依赖于银行业的稳定,只有保证各大银行能够在一个稳定的市场环境当中发展,才能更好的促进整体国民经济的发展。而对于我国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来看,政府的监管与控制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实行跨区域发展的过程中,分支的设立往往会受到地方政府因素的影响。城市商业银行经营行政化的现象,对于其发展产生了十分不利的影响,特别是在适应市场竞争方面,很容易造成核心竞争力下降的情况。因此,为了更好的实现城市商业银行的跨区域发展,为地区经济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必须要对自身的治理结构进行不断的完善,逐步的实行商业银行民营化的经营管理模式,淡化政府在商业银行发展当中的作用,从而充分的发挥出市场经济的作用,促进其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只有真正的发挥出市场在商业银行发展当中的主导地位,才能从根本上避免盲目扩张情况的产生,通过开展深入的金融体制改革,完善自身的治理环境,从而在促进资本活力提升的同时,更好的开展相应的金融创新工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

(三)加强管理人才培养

篇11

一、余额宝的发展起源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互联网金融被越来越多的人所了解。互联网金融凭借自身长期积累的大数据优势,为客户提供个性化的服务,满足客户的多种需求。余额宝是互联网金融的典型代表,是互联网金融领域的再一次变革。余额宝实质上是对传统货币基金理财产品的创新,基于支付宝与天弘货币基金的合作。支付宝用户可通过将支付宝中的备付金转入余额宝,并且民众手中的银行存款也可通过支付宝平台转入到余额宝中,简单的操作便完成了对货币基金的购买,转入的最低限额为一元,门槛低,并且没有最高额度限制,资金在工作日15:00之前转入余额宝,天弘货币基金将在第二个工作日对资金份额进行确认,进行余额增值。余额宝业务不仅降低了支付宝的资金压力,同时便捷了用户的理财投资活动。

二、余额宝理财产品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一)余额宝对商业银行存款业务的影响

余额宝实质上是货币基金的创新,其使用者多为资金量少的青年人,通过对青年人的消费习惯分析可知,他们不仅急需一种低门槛的理财产品,同时也需要保持资金的流动性。尽管余额宝客户被警示余额宝本质是一种理财产品,其收益是不固定的,受货币基金市场所处环境的影响。但是余额宝客户对余额宝具有较高的认可度,主观上认为余额宝就是具有高收益率的活期存款,同时具有方便灵活的特点。因此,对于具有货币基金本质且简单便捷的余额宝势必会占据我国商业银行的大量活期存款业务。

(二)余额宝对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影响

传统商业银行在基金的销售过程中占据着开放式基金60%的销售份额,其余40%由基金公司直销。但随着余额宝与更多的基金公司合作,线上基金销售的规模不断扩大,加上其他第三方支付平台效仿的鲶鱼效应,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的基金销售渠道必将威胁传统商业银行所垄断的代销渠道,银行的中间业务也会大幅受挫。

(三)余额宝对商业银行资产业务的影响

余额宝不仅提供理财服务,同时也供贷款服务,为个人和企业提供贷款。余额宝的推出标志着互联网金融的金融服务功能更加完善。小微信贷业务是基于互联网金融支付业务的金融服务,其中阿里小贷是我国互联网金融小微信贷典型代表。阿里小贷的前景被业界一致看好,甚至有人传出“若阿里小贷取得银行牌照,三年之内超过民生银行”。

三、余额宝与商业银行共赢发展的分析

(一)为互联网金融建立有效的监督管理机构

目前,我国关于建立互联网金融机构的监管机构仍缺乏法律制度的支持,2005年我国中央银行便公布了《支付清算组织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 ,现在该法仍处于研究中。当今,我国的第三方支付公司仍被视为非金融机构,在监督管理方面相对银行、保险、证券、信贷等传统的金融行业相对薄弱,第三方支付公司却没有相关配套的监管机构进行管理,我国应加大对第三方支付公司的监管投入,做到对不同金融机构的一视同仁,严格贯彻市场公平原则。

(二)加强支付机构的风险防范制度

目前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下,各家支付机构不断地扩展业务,进行金融创新。我国目前并没有对支付机构的业务范围进行明确的界定,在这种背景下,支付机构的金融创新加大了金融业的风险,影响了金融业的稳定。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对支付机构的业务范围进行明确的界定,引导支付机构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进行资金融通,进行金融创新,同时,政府也应对支付机构的创新产品进行风险评估,控制风险,防患于未然。

(三)商业银行应积极制定大数据策略

大数据是一种新兴的信息技术,已在各大行业得以实施和扩展。余额宝就是利用大数据得以成功发展的典范,余额宝通过利用淘宝账户长期积累的大数据,对用户的信用状况和消费水平进行分析,精准的把握不同层面客户对金融服务不同需求,为用户提供更加丰富、个性化的服务,同时有效的控制控制了风险。商业银行应借鉴余额宝成功的经验,积极地制定大数据策略。近几年,商业银行在金融电子化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改革和创新,但由于缺少海量的客户信息,无法对客户的信用进行准确的评估,导致商业银行无法突破金融创新的瓶颈。

(四)余额宝的稳健发展急需与商业银行合作

余额宝通过对大数据的整合,判断用户的信用情况,为用户提供相应的贷款服务,该方法对于中小型企业和创业者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可靠性。但是,随着企业的发展成长,对资金需求量不断增加,余额宝仅依靠对积累的信用和交易记录的分析,无法全面准确的对企业风险进行评估,忽略了企业所在行业的发展前景。余额宝若要谋求长久的发展必然要与商业银行进行合作,应用商业银行的风险评估技术,对企业风险进行评估,避免损失。

【参考文献】

[1] 龚衍斌.网络金融风险防范措施研究[J].金融经济,2013(4):88-96.

[2] 王琴,王海权.网络金融发展趋势研究[J].商业时代,2013(8):76-89.

[3] 邱勋.余额宝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和启示[J].新金融,2013(9):50-54.

篇12

互联网金融的早期雏形早在1995年就出现了,世界上第一家互联网银行建立在美国,也就是美国亚特兰大安全第一网络银行。但是由于西方国家的金融行业发展较为完善,因此在西方国家的互联网金融并没有真正的发展起来。而在我国由于金融市场的弊端存在,传统金融主体对于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实现,互联网金融的出现正好弥补了市场的需要,因此发展迅速,成为我国金融发展的重要一极。

一、我国互联网金融快速崛起的原因

在我国,互联网金融能够出现如此迅速的发展离不开市场的综合效用。首先是市场对于资金的需求量非常大,而能够获得资金的渠道非常有限,有调查显示,在2015年我国需要无抵押贷款的群体占到了贷款群体的50%以上,而商业银行的严格要求使得这部分人群的需求得不到满足。其次是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政策的支持和各级政府的支持使得互联网金融在宽松的发展环境中茁壮成长。再次是我国互联网的发展,互联网尤其是以移动客户端为代表的互联网的发展为互联网金融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渠道和资源。

二、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互联网金融的强劲发展势头给资本市场带来了巨大的变化,资本的流动变得更加便捷和迅速,资源配置的效率也变得更加的快捷,互联网金融在发展的同时也给传统金融行业的代表者银行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一)银行的中介地位受到影响

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是基于互联网发展起来的,因此在资金流动的过程中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被降低到最低,银行的传统金融中介的角色并逐渐的取代,银行的支付功能被不断的降低,互联网金融以其极低的交易成本和极端便捷的支付手段完全打破了传统银行的支付垄断,并逐渐快速的占领市场份额,银行在支付端的优势被逐渐抵消。

(二)互联网金融很好的弥补了银行的功能缺陷

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基础是互联网,互联网在信息处理方面的优势在互联网金融行业得到了很好的利用,互联网在互联网金融发展的过程中充分充当信息中介的角色。传统银行业务中,银行对于客户的信息处理往往都是客户的身份等指标信息,但是在互联网金融时代,客户的相关性信息都能够得到运用,利用大数据分析,互联网金融企业能够根据对于客户习惯等信息的分析找出潜在需求,并定制最适合的服务形式,这样既能够有效的利用资金,又能够完美的实现客户的需求和期望。

(三)互联网金融给商业银行产品创新带来动力

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为金融市场发展带来了活力,但其极高的效率也给银行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互联网金融企业的产品更新速度很快,这就倒逼这传统的银行必须在企业的内容上和形式上都要加快创新。商业银行在经历了银行主宰市场之后逐渐转向了以服务客户为重点的服务中来。互联网金融带来的巨大冲击给传统商业银行敲响了警钟,如果传统商业银行不在产品和服务方面进行改进,那么金融市场的格局就必然发生巨大的变化。因此银行必须有相应的积极的应对措施来应对互联网金融带来的压力。

三、银行应该如何应对互联网金融发展带来的挑战

(一)商业银行应该积极推出互联网金融战略

在如何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商业银行必须在互联网金融发面加快涉足和发展。必须加快商业银行自身的技术升级,在服务客户群体方面进行革新和改变。近年来很多的商业银行都在相应的互联网金融方面做出了大的努力,比如中国工商银行的“融e 购、融e 联,融e行”三大平台,分别在电商、通信和直销银行方面进行突破,构建全方位的互联网金融体系,成果显著。在不断的实践后发现,商业银行网络渠道的完善给商业银行的业务带来了巨大的变化,通过银行互联网渠道进行交易的客户数量在不断的增加,商业银行在互联网金融方面的涉足更加的深入,对互联网金融的发挥也有了明显的话语权。

(二)银行加快线上线下的融合

互联网金融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优势是企业在客户和数据方面的优势,而传统商业银行的优势则显现在其完善的产品和充分的线下经验方面。商业银行在不断加快自身的互联网渠道建设的同时也在不断的进行线上线下资源的整合。主要体现在商业银行在银行网点的网络覆盖和互联网金融安全的建设方面。当前我国的各项政策也非常的支持互联网金融和传统商业银行的融合,希望依托互联网金融带来的竞争充分释放商业银行的优势和潜力。

四、未来发展建议

虽然目前商业银行在很多方面进行了革新,并积极的向互联网金融企业学习经验,但是面对互联网金融极端迅速的发展态势,银行能否适应其发展而不超越还有待进一步探讨。

(一)维护二者共存的市场局面

传统商业银行的垄断造成了其服务质量的不完善,而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使得银行逐渐改善其服务。但是如果互联网金融独占市场,以目前的金融安全环境来说,会给市场带来巨大风险。因此既要维护商业银行的稳定,又要保证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二者和谐共生。

(二)控制互联网金融风险

互联网金融的高速发展给法规和政策的制定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同时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有着非常大的偶然性和创新性,风险也随之产生,虽然目前商业银行的辅助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作用,但是这仍然不能使得这种风险明显的降低,因此如何有效的对这种风险进行控制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三)加强合作,不断进行创新

目前互联网金融和传统商业银行的竞争态势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变,目前如何中和二者的优势,并实现化学作用有待进一步探讨。目前互联网金融企业的金融产品更新速度非常快,但是任何一项产品的质量和市场接受程度都要接受市场的检验,满足市场的多方面需求,互联网金融企业有着明显的效率优势,而传统商业银行有着明显的市场和经验优势,这二者的结合将毫无疑问的为未来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提供强劲的动力。

参考文献:

[1] 孙国茂.互联网金融:本质、现状与趋势[J].理论学刊,2015(3)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