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07 09:21:52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初中文言文的教学方法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33-0035
文言文是由我国古代书面语言组成的文章,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是中学语文的重要学习内容。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对文言文教学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即要求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文言文的基本内容,背诵80篇左右的优秀古诗文,在学习中不断提高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这样的要求不算太高,但是很多学生认为,现代社会的各个领域都是使用白话文,学习文言文并无多大用处。事实上,学习文言文既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也能使他们从中了解我国的文化历史,以及领悟为人处世之道。因此,初中语文教师要探究文言文教学的有效方法,使学生对文言文产生兴趣和亲切感,这不仅是新课标的要求,也是促进学生发展的需要。
一、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兴趣一旦被激发出来,就会产生无穷的力量。因此,开展文言文教学,教师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使他们主动投入到课堂学习中,积累文言文知识。教师可以利用故事、成语、典故等来引入课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教学《木兰诗》时,大多数学生对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比较熟悉,课堂上教师可以播放迪斯尼动画片《花木兰》的片段,让学生根据动画片片段和自己所了解的故事内容谈一谈花木兰的人物形象。学生经过发言和讨论后,对这个故事的背景和主要人物有了大致的了解,就会对课文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这样他们理解和背诵起来就比较轻松容易了。再如,教学《出师表》时,教师可以一开始就提问学生是否听过成语“三顾茅庐”,这个成语出自何处,缘何而来?学生能够说出这个成语是刘备三次诚访诸葛亮出山辅佐的故事,而且他们以为这个成语出自小说《三国演义》。之后教师说:“虽然你们知道这个成语故事,但它并不是出自《三国演义》,而是出自诸葛亮写的《出师表》。”在疑问的引导下,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下子被激发了出来,他们很快投入到了学习中。
二、重视诵读,增强学生的语感
古语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说明了诵读的重要性。诵读是学习课文不可缺少的手段,尤其是学习文言文,更需要大量的诵读。文言文创作讲究韵律美、节奏美,因为古人常用“吟唱”的方式来诵读文章,虽然当前的文言文教学不提倡吟唱,但诵读能帮助学生增强语感,理解文意。因此,在初中文言文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多诵读课文,教给他们朗读文言文的方法,包括字音、节奏、语气、语调、语速等多个方面,而且要针对不同的文章,做出不同的指导。比如,有的文言文中生僻字较多,古今不同音的字也较多,教师就要先范读,让学生掌握生僻字、重点生字词的读音,之后再让他们反复诵读。这样,学生就会逐步领会一些长句、难句的意思,进而理解整篇文章的含义。另外,诵读并不是让学生单纯的反复朗读,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将诵读与会意相结合,在此基础上快速疏通文义,理解内涵。比如,学习《小石潭记》,教师可以让学生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联想自己见过的山水美景,在诵读过程中想象作者描绘的美景,体验文字展现出来的美感以及蕴含的情感,以读带情,以情促读,就能够在诵读中渐渐体会文章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首先,激发学生学习文言的兴趣。
激发兴趣是指教师的课堂导入要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初中阶段是学习文言文的起始阶段,兴趣和信心是他们学好文言文的重要因素。假如学生只是被动地去接受文言知识,然后生硬地把它们背下来,就会导致学生丧失学好文言文的兴趣和信心。因此,激发兴趣是文言文教学的首要任务。下面是本人在教学实践中主要采用的三种方法:
1.成语名句导入法:利用学生从小学就已经熟悉的一些成语、名句导入新课,拉近文言与学生的距离,消除学生对文言文的距离感,促使学生以积极、愉悦的情绪进入学习状态,引发学生对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如“敏而好学”“三人行必有我师”“温故知新”等成语导入,引起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为字词的掌握和思想内容的理解打好基础。
2.背景故事导入法:要想让学生带着阅读的兴趣去读课文,除了让学生了解涉及课文的一些史实外,还要适当补充一些有关的故事,特别是学生会感兴趣的故事。这样才能激发学生想要去探究课文的兴趣。如学习《隆中对》可以先讲三顾茅庐的故事,从而使学生能从背景故事中来理解课文内容。
3.名人导入法:学生对名人都有一定的崇拜心理,教学时不妨利用一下这种仰慕心理,通过介绍这些学生熟悉但又不甚了解的事迹名人故事,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如《出师表》的作者诸葛亮是妇孺皆知的人物,教师可以让学生回忆一下以前学过的一些有关诸葛亮的故事、谚语等来导入课文,比如,草船借箭,三顾茅庐等。并给学生讲白帝城托孤的故事,给他们对课文内容的了解做好铺垫,激起学生对《出师表》的学习兴趣。
其次,注意常用字的积累,讲究能力的提高。
文言文字、词、句不能一味死记硬背,要注意语言的运用。这里所说的语言的运用不是指写作上的运用,而是通过一些常用词的理解、识记来指导阅读,在阅读实践中能举一反三,这就是运用。所以,教师得让学生注重预习,标记疑点;让学生在课堂上质疑,然后教师与学生共同探讨疑点;培养学生懂得联系旧知识,推求新词义;还要注意归类整理,用练习加以巩固。
总之,在文言文的课堂教学中如果遇到过去学过的字、词、句式,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通过回忆、联系、比较来把知识点进行整理归纳,这就有利于词义的积累。当一个词或者一个句式频繁出现时,教师就得引导学生对这个词或句式的意义用法等进行归纳、总结,并寻找其规律,以利于知识的积累与迁移。只有这样,学生的文言知识才能积少成多,才能让学生从训练中积累到经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
最后,注意培养学生的文言欣赏能力,注重人文教育。
古人在写文章落笔时非常谨慎,有很多语言很值得我们学习鉴赏,文言里面的思想精髓也非常宝贵,且他们在炼字、选词、句式的选择以及文章的结构安排等方面都非常讲究。所以在教学时,师生可以通过对语言的鉴赏,来体味作者隐含的细微感情,从而理解文章的思想内涵,做好人文教育。
一、加强诵读,培养文言语感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只有反复朗读,才能领会文章的要旨。大声朗读,口熟而成诵是文言文教学的特殊要求。文言文比现代文更讲究韵律,古人之所以采用“吟唱”的方式来诵读诗文,就是因为这样做有助于对内容的理解。我们要求学生读准字音,注意停顿,读出语气感情,让学生在诵读中理解文意、体味情感、感受作品意境、提高语言感悟能力。一些难句、长句一时领悟不透,学生在反复朗读中就会逐步弄清其义,而且效果远比教师指点好。
二、注意文中通假字
文言文中的通假字是一种常见的现象。掌握文中的通假字,对理解文章内容、正确解释句子有着重要的作用。当我们对句子解释不通的时候,就要考虑其中是不是有通假字了。如:《于园》中“于园在瓜洲步五里铺,富人于五所园也”一句,其中的“步”通作“埠”,水边停船的地方。《黔之驴》中“虎因喜,计之回;‘技止此耳”’一句,其中“止”通“只”,仅仅的意思。《论语八则》中“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一句,其中“说”通“悦”,愉快、高兴的意思。《梵天寺木塔》中“人皆伏其精练”一句,其中“伏”同“服”,佩服的意思。文言文中的这些通假字数量众多,如不好好掌握,翻译句子时将会出现错误,不利于学生文言文的学习。
三、感知内容,整体把握
感知文章的主要内容,从整体上把握文章,这是现代文阅读的基本要求。现代文阅读如此,文言文又何尝不是这样昵?在学生能将文言文翻译成白话文的基础上,同样需要引导学生整体感知文章,把握文章的核心内容,理解文章的意蕴。如沈复的《童趣》一文,第一节是文章的总写部分。这里作者强调自己有一双视力特别好的眼睛,加上拥有一个良好的习惯――“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因此,少年时期经常获得事物之外的乐趣。接下来,作者以三件趣事为例,具体写了观蚊如鹤之趣,神游山林之趣,鞭打蛤蟆之趣三趣,表现了童年的趣味良多且美好难忘。教师引导学生从这些点去整体感知、把握,就能激发学生对自己童年趣事的美好回忆,很好的让学生融入课文并理解课文。
四、鼓励学生合作、质疑、探究
探索和创新的起点是质疑。《学记》曰:“学贵在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此语道出了质疑的重要性。教师在课堂实践中,遇到的最大问题是学生在课堂上不够活跃。之所以如此,原因有两点:一是大部分学生习惯于课堂上充当被动接受的角色。从入校门开始,学生一直处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中,成为储存前人所留知识的“容器”,对于互动教学难以适应。二是一些学生缺乏自信心,害怕在课堂上答错了问题。因此,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要有针对性地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创造出一种合作学习的环境,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比如在教《邹忌讽齐王纳谏》一课,因文章并没有多少文字障碍,于是便采用了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前后6人组成一个学习小组,向别组的同学提出问题,有关于字词句的,也有关于文章的写作特色的。各组之间,互相质疑,学生全员参与,课堂效果非常好。
又如上《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首词时,学生对辛弃疾的用典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也就是为什么辛弃疾喜用典故,并且喜用西晋的典故呢?应该说这个问题是备课时没有想到的,于是便让学生互相讨论,当难凭已有的知识找到满意的答案时,便让学生课外通过查找资料解决这个问题。后来果然有有心学生给出了一个比较令人满意的答案:历史上我们知道西晋与南宋有许多相似之处,都是偏安于江南,并且都有北伐,均因事先没有充分准备而导致失败。因而辛弃疾用西晋之典可以收到言简意赅的效果。
五、注重迁移,灵活运用
学习文言文的最终目的在于学会迁移,灵活运用。因此教师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能力。让学生把在课本中学到的知识和文言文阅读方法运用到课外,运用到其他文言文的阅读和赏析中去。在文言文教学中要坚持“精读与博览结合,课内与课外沟通;精读学规律,博览增见识,课内打基础,课外增实力”的教学原则。
六、巧记文言文,加快消化
初中文言文学习还得要背诵。因为背诵可以加深对课文的认识,并能加快消化知识的速度。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背诵时,是需要技巧的,并不是要求学生死记硬背,而是巧记巧背。例如利用还原式的方法来进行背诵,如《曹刿论战》一文中,公与刿的一问三答三断,学生不易记诵。这时,教师可以利用翻译还原的方式来进行巧记内容,让学生先记翻译的现代文的意思,然后,再让学生互相进行问答。这样,学生就很快先记住翻译过来的内容,随后再进行古文问答的时候,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这段内容就显得易如反掌了,对文章的理解也大大加深。
综上,文言文教学的策略还有很多,不管哪种策略,都应该着眼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文言文的教学效果,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只要是针对学生实际,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目的,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对文言文教学进行科学、人文、有效的教学设计,就一定能转变死角,让文言文教学成为语文教学的亮点。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7-0132-02
新的中学语文课程标准对文言文的教学要求是:"读文言文,要了解内容,能顺畅的朗读,背诵一些基本课文。"
初中文言文的教学本就是令广大语文教师极为头疼的问题,而新教材的改革却又刚好加大了中国优秀诗文的选取比例,这样一来文言文教学的难度的加大就显而易见了。那么在新课改的新形势下,应如何上好初中文言文课文就成为我们这些语文教师最急迫解决的问题。下面我就如何更好的上好初中文言文课文这一问题谈谈自己的一些想法和做法也希望借此机会能与诸位同行交流。
1.引导学生对文言文形成正确观念
经过多年的教学经验和与学生无数次交流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学不好文言最根本原因就是:学生对文言文"无用论"的错误认知。作为中学语文老师的我们有义务纠正并引导学生认识到学习文言文对于我们初中生的重要意义。我们要告诉学生我国古代丰富的文化遗产文献,大都是用文言文写成的。为了发掘也我国古代文化瑰宝,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遗产,我们就必须具备能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不仅如此,我们初中教材所选的文言文大多都是经久考验、文质兼备值得我们去阅读、学习的名篇……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语文教育在促使学生学习语言知识、掌握语言规范的同时,要有意识的增强学生的文化积淀,充实文化底蕴,培养审美意识、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在提高辨别能力和基础上提升文化品味,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健全的人格。因此文言文在语文课程中的地位是不可动摇的。所以说,深入研究文言文教学,探讨文言文教学方法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课题。
2.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学习兴趣
初中阶段学生刚刚开始接触文言文,学习的难度非常大,如果不好好引导,会导致学生失去学习兴趣和学习信心。刚开始学习,我们不能让学生去死记硬背。初中文言文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至关重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内容的学习都不是问题。
那么如何让我们的课堂充满乐趣,让学生喜欢文言文的学习,享受文言文学习带来的乐趣呢?其实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最为重要,在充分研究文言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在课堂上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从"无趣"到"有趣",让学生喜欢上古文,在学习的过程中提升文学素养。如:可以通过讲故事导入,可以利用一些成语的由来导入,还可以利用一些古代名人的故事引入等等。入选教材的每篇文言文,都有其写作背景,教学时,可以将背景中的作者身世、遭遇等,在课堂上讲给学生听,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认识程度。如在上《刻舟求剑》寓言故事时,课前布置学生讲述这个故事,看看谁讲述最为精彩,上课时让学生来个讲故事比赛。在学生特别熟悉这个故事后,再来学习文言文,让他们比较文言文与他们讲述的故事之间的差异,文言文字词与现代汉语之间的异同,学生就会体会文言文字词的魅力。
3.加强文言文学习方法的指导和重视积累
在初中文言文教学的过程中,要加强对学生文言文学习的指导。文言文的学习对初中学生来说,是个全新的学习过程。语文教师教给学生文言文翻译的方法,如文言文中的古代年号、地名可照录不翻译,翻译时用现代词语替换古义词,调整倒装句的语序等等。教给学生如何进行文言文的学习,遇到问题怎么办。如果遇到难词、难句,可以看注释,查资料,小组讨论,请老师帮忙等等。在学习文言文之前,让学生准备专门的笔记本,用来记录文言知识,这里面包括疑难字、通假字、重点词汇、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等。指导学生用已知的知识去扫清字词障碍,因为现代汉语是从古代汉语发展而来的,那么,通过古今汉语词语的迁移理解,帮助学生学习文言文。每学完一课指导学生进行总结,让学生总结在本节课学到的知识,学会的方法,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有何体会,感觉有哪些还没有做到最好,可以采取怎么样的方法去补救,你还有什么好的方法等方面去总结。每一节课都这样总结,既可以培养学生持之以恒的精神,又可以使学生养成凡事总结的习惯,总结也是对学习的知识进行整理的过程,也是系统复习巩固的过程。
4.强化文言文学习中的读背教学
读背是学习文言文的基础,通过读背可以加深对文言文的文意理解,帮助学生提高语言感知、直觉、积累、顿悟能力。进行文言文教学时,可以让学生进行读背,通过读背让学生慢慢形成内在的理解能力。刚开始可能学生不能完全理解文章内容,让学生反复阅读,等到了熟练和背诵时,学生就会从最初的感性认识,提升到一个阶层,再经过教师的讲解,学生就会上升到理性认识。读背教学符合语文教学中读、写、听、说全面训练,协调发展的原则。通过读背有助于学生语言的积累,还能帮助学生培养记忆力,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审美能力。读背是在一定的理解基础上进行的,当学生理解了文言文内容,从心灵上产生了共鸣,对后续的读背会产生促进作用。在进行诵读时,可以教给学生一些记忆方法,如分段背诵;相互背诵;理解记忆等等,同时要通过诱导启发学生掌握。
文言文中蕴含着丰富的中华文化,学好文言文对中华文化的传播起着重要的作用,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文化修养的教育也非常重要。但现在大部分学生抱怨文言文太难学,对文言文的学习感到头疼,甚至害怕、厌恶学习文言文,这主要是任课教师的教学方法不到位,不能吸引学生文言文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到乏味、困难。本文将针对初中语文的文言文教学方法展开讨论。
一、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科学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动力与对学习内容的兴趣有关,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兴趣越多,学习的动力就越大,所以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感到头疼甚至害怕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没有太多的学习兴趣。如果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充满兴趣,学生就会有充足的动力配合任课教师的教学,主动学习文言文的知识。因此,任课教师想要改变学生对文言文学习头疼、害怕的情况首先就要吸引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充满动力。学生感觉到文言文难学的原因是因为文言文的内容远离实际生活的内容,任课教师可以考虑一些教学方法,尽量让文言文所讲述的内容靠近现在所生活的内容,帮助学生增进对文言文的理解,从而增加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兴趣。
(一)利用成语、典故等引入课文
初中语文课本中的文言文课文大多来自文学原著,像《出师表》《岳阳楼记》《小石谭记》《桃花源记》等都是脍炙人口的文章,学生对原著所讲述的内容都有所了解,所以任课教师如果想要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产生兴趣,可以考虑增加学生对原著学习的兴趣从而帮助学生增进对文言文学习的兴趣。
教师可以从白话文小说、文章开始引导学生进行拓展阅读,学生在了解原著故事的同时就会增加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从而增加对文言文学习的兴趣。学生在不断的了解和学习中会逐步加深对文言文的理解,从而更加积极主动的学习文言文。例如在讲解《出师表》前,任课教师可以通过对出师表所讲述的故事的背景进行介绍从而让学生增加对《出师表》内容的理解,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也会增加对《出师表》学习的兴趣,从而帮助学生增加对文言文的学习动力。
(二)根据与文言文内容有关的资料引入课文
不同的时代背景决定了不同时代的特征,在文学作品的风格表现上也是这样。如果学生在学习课文之前对文言文的背景加以了解会帮助学生理解文言文的课本内容,增进学生的文言文学习兴趣。
以唐代和宋代为例,唐代的政治清明,科举制兴起,文化交流频繁,所以在文学作品的风格上表现为大气磅礴的风格,读后让人心胸非常开阔;而宋代是商品经济发展的时代,两宋矛盾尖锐,因此在文学作品风格相对较为婉约。学生可以通过不同时代的作品风格对文言文的风格、内容加以理解,也会对不同朝代的发展进行了解,从而对文言文的学习充满兴趣。不同作者的文学作品风格也会不同,相同的作者所处的时期不同文学作品也会呈现不同的风格。例如李白和杜甫虽然同处唐朝,但由于两人处于唐朝的不同时期,文学作品的风格大有不同。杜甫经历了唐朝由盛转衰的时期,所以在人生前期阶段和后期阶段的文学作品的风格也有所不同。学生对不同的作者的背景进行了解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从而加深对文言文作品的学习兴趣,更加积极主动的增加对文言文的学习。
(三)多媒体教学对文言文的背景进行讲解
多媒体本身对学生来说就充满了趣味性,如果利用多媒体教学对文言文进行讲解会增加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趣味性,帮助学生增加对文言文的背景了解,增进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
例如在讲《三峡》这篇文章时,任课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的展示将长江、三峡的图像展示给学生看,让学生对文章的背景有所了解。在讲解《木兰诗》《夸父逐日》等,任课教师也可以将一部分的影视作品展现给学生,让学生可以通过多种媒体形式增加对文言文背景的了解,这样会帮助学生对文章内容产生理解。
二、加强阅读,对课本内容进行领会
语感在文言文的学习中也非常的重要,学生在进行文言文的内容理解和翻译时需要根据一定的语感进行理解和学习,所以任课教师需要考虑通过一定的方式进行语感的培养。很多人认为语感应当是与生俱来的,无法进行提升和培养,其实语感是通过日积月累的接触而形成的一种直觉和理解,因此针对文言文的学习,任课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对文言文进行朗读,让学生通过阅读经典篇幅逐步加深对文言文学习的语感,从而增强对文言文学习的兴趣和了解,帮助学生提升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三、关注单字解释和句子翻译
我们学习英语的第一步是学习英语单词,在文言文的学习中道理也是同样,想要对文言文的内容进行研究就要先掌握文言文中的单字解释,学会了单字解释后才能够结合一定的语法和句子安排进行句子翻译,从而理解文章内容,对文章所传递的内涵、反映的深刻内容进行理解。
讲解单字时也有一定的方法,文言文的学习相对来说脱离生活,所以学生没有机会接触,经常会遗忘重要知识点,任课教师可以结合不同文言文中的相同的单字进行总结,帮助学生归纳总结一字多义,让学生可以对文言文中的重点内容加以巩固、理解和掌握,
【中国分类号】G633.3
我已经是具有二十几年教龄的语文老师了,在语文课堂上,总觉得文言文最难教,学生也最难学。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的文化底子薄、课外积累少,语言环境差,文言文就像象牙塔一样使人望而却步。面对这个困境应该怎么办?我想先从新课程的要求着手,打开突破口,找到恰当的方法。新课标对初中文言文的学习要求是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要求学生背诵古今优秀诗文,包括中国古代、现当代和外国优秀诗文60篇。根据这个标准,该如何进行文言文教学呢?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现代学生而言,文言文属于陌生语言,这就要求教师将枯燥的内容放置在生活之中,激发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身临其境,在轻松、愉快而又严密、系统的氛围中学习,最终达到教学目的。具体方法如下:
1.朗读法。古人云:“读古人文字时,便设以此身代古人说话,一吞一吐,皆由彼而不由我。”教师范读时必须美读,读出神韵,读得摇曳生姿、回肠荡气,让学生不仅听出语气、情感,还激发其学习的兴趣。
2.表演法。教师可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改编成课本剧,进行即兴表演。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晏子使楚》《郑人买履》等课文都可以运用。
3.绘画法。许多优美的文言文都可成画。如《记承天寺夜游》《爱莲说》等文章都可以让学生用手中的笔画出精妙的图画,在挥洒自如中,让陌生的语言真实地展现面前,学生在想象的天空中尽情地翱翔。
4.引经据典法。以《出师表》为例,有关三国的故事、人物是家喻户晓的,让学生讲讲他们知道的三国故事,谈谈对人物形象的看法,促使这些经验自然介入教学过程。学生在把握历史背景及诸葛亮的人物故事后,对《出师表》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理解也会简单快捷得多,在学习背诵《出师表》时会感到亲切许多。
二、诵读是最好的途径
学习文言文的关键是要加强诵读,培养语感。这就要求学生学会朗读方法及注意点,如:正音、停顿、语速、节奏等,必要时可适当加入体态动作。
不少学生学习文言文只满足于扫清文字障碍,认为会读就行。其实不然,学习文言文一定要加强诵读和背诵,把文言文中的若干重要篇章熟记在心,文言文要求掌握的知识就已经包含在其中了。更重要的是,通过诵读和背诵可以学到古代名篇的构思立意、布局谋篇、语言修辞等方面的要义,从而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因此,文言文教学要加强诵读和背诵,指导诵读时要求学生要读出抑扬顿挫和感情,而不是单纯的死记硬背。学生诵读的文言文多了,对文言的语言感知能力也会越来越强,文言文的阅读水平也就会越来越高。具体的诵读方法有以下几种:
1.听读
教材配套的朗读磁带效果较好,课堂上可采取这种配乐听读,特别是教学那些短小优美的抒情小品,更是适宜。以《陋室铭》为例,在幽雅的古乐曲中,声情并茂的朗读,聆听此铭,更觉情与景会,事与心谐。听着听着,不觉此室之陋,但觉此室之雅。眼前浮现:环境之雅:“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人文之雅:“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心境之雅:“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全文抒发了作者旷达致远,不同流俗的可贵气质。为了强化这种感受,可重复播放,并让学生闭上眼睛,默默地体会,调动起自己的情感体验与想像,与作者“心灵沟通”。
2.议读
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自读并相互讨论来感受美点。具体可用说、读、论、评等方法。如上《口技》,告诉学生描写的方式有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两种,引导学生初步体会对口技表演的精彩描写,由于文字浅显,完全可采用“说、读、论、评”方法。第一阶段:要求学生把自己认为精彩的文字找出来并把阅读的初步感受告诉同桌,然后同桌之间进行讨论交流;第二阶段:由每个讨论小组推荐一至二名学生上台陈述小组的审美体验结果;第三阶段:学生审美信息评述。由教师对学生的观点、看法进行讲评,或由学生进行评点。在这里,教师的评讲尤为重要。它对学生的审美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
3.品读
“用心去感受作者的心,通过语言文字,看看那充满诗意的画面”,人们欣赏文学作品,是从形象感受开始的,形象作用于读者的感觉和感情,使读者受到艺术感染,于潜移默化中逐步体会到包含于其中的思想。在对文言文精彩片断的欣赏上,尤其要加大对学生的指导和鼓励,让他们有品读的意识和方法,具体可从文字语言、内容情感、表现手法、结构形式等方面进行。
只有放手让学生试着去体验文言文的美,融入学生的知识与生活经验,融入学生的情感体验,这才是符合新课标精神并受学生喜欢的教学方式。
三、归纳是最好的方法
学习文言文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老师教给学生一定的学习方法,培养其学习能力,使之借助工具自己探索历练,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可指导学生对所学文言知识进行归纳,使知识系统化。教学中还要引导学生做好文言知识的归纳整理工作,如:一词多义,特殊的文言句式等。促使学生掌握的文言知识条理化和系统化,并由此产生领悟和联想,类化和迁移,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从而提高自学能力。
四、生活是最好的环境
作文教学是语文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作文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其语文成绩。然而,在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有不少学生谈“文”色变,视作文为“魔鬼”,他们写文时,常常搜索枯肠、胡编乱造、敷衍完篇、应付了事,写作时缺乏主动性和兴趣。针对此现状,笔者在从事作文教学时,特别注重对学生进行写作兴趣的培养。首先是利用“地方文化”对学生进行熏陶和教育,消除学生写作时的心理压力,使学生找到自信;其次,了解学生的兴趣所在,以学生感兴趣的人物或事情作为写作题材,巧妙命题。例如学生刚进入初中不久时,教师可以《假如我是一位老师》《妈妈我想对你说》等为题进行作文教学,由于此时学生具有极强的表现欲和与父母交流思想的愿望,写作时学生会感到有话可说。因此,所写的文章大多真挚感人。再者,让学生明确写作目的。因为作文水平的高低事关语文考试成绩的高低,尤其是中考,作文分值甚重。古人云:“文章千古事”。所以,教师一定要让学生明白作文在中学语文学习中的重要地位及日后在社会中的重要意义,使学生从心理上重视,端正态度,为日后的作文教学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二、多积累、观察,让学生养成乐于积累、善于观察的习惯
学生们害怕写作文常常是因为觉得无事可写或有话不知怎么说,究其根源则在于缺乏对生活的观察,缺少对素材的积累。因此,我要求学生随身准备一个记录本随时记录。学生的摘录分为主动摘录和被动摘录。主动摘录是学生在课外阅读时,遇到好的名言、佳句和感人的事例就摘录下来。被动摘录是教师指定的摘录。例如:学习《春》时,让学生摘录描绘春景的佳句;学习《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时,让学生摘录赞美雪景的美段。我还将摘录引进了课堂,课文里出现的佳句、学生回答问题时用的美词、试卷选文中的典型事例,我都让他们随时记录下来。只要是个有心人,生活中的一草一木、一人一事、一纸一笺,都有令人心动的瞬间,所以我还常常提醒学生细心观察生活,留意身边的任何事,从社会中汲取原始素材,学会鉴赏美丑、善恶、人生世态。如,去年寒假我国部分地区下了几场大雪,开学的第一天我没有上新课,而是让学生交流下雪后的所见、所闻、所感。有的学生描绘银装素裹的雪世界;有的学生叙述千里送鹅毛的情意;有的同学赞叹“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神奇。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只要我们善于观察、勤于积累,写作的源泉一定长流不息。
三、激发求异思维,培养学生新颖独创、科学合理的想象
作文的本质是求异而绝非求同,在改革巨变、思维更新的今天,作文教学更要鼓励学生的求异思维,培养学生用新颖独创的思维方式展开想象。我在教学中常有意提出一些人人皆知的题材或事件,要求学生提出与传统不同的观点,挖掘出新意。如用“龟兔赛跑”这一古老的题材写文章。以往人们都是对乌龟的精神进行赞扬,而对兔子进行批评,认为它骄傲自满,但是有的学生却认为,让兔子与它能力相差极大的乌龟赛跑,这实质是压抑了兔子的积极性和创造力……这样的文章能“化腐朽为神奇”,才是真正有价值的创造性想象。想象既要新颖独创,又要科学合理。就像鸟儿飞翔离不开空气一样。想象如果不合理、不科学,缺乏依据,即使很新奇,想象翅膀也飞不起来,在作文教学中,我在启发学生想象的同时,还要求学生说明想象的依据,以此培养他们科学合理的想象。
四、作文形式多样化,课内、课外作文双管齐下
课内作文,要求具体,学生受到约束较多,有时往往处于被动,但它又必不可少。如果课内作文可以看成作文教学的第一条腿,那么第二条腿应该是课外作文。只有两条腿一齐走,学生才走得好而快。课外作文主要是让学生写随笔和作简报评论。写随笔,给学生最大限度的自由,自由选材、自由命题、自选文体,学生直观选自己最想写的事情,可把所见所闻或平铺直叙,或抒发感情,或发表议论,亦可说明,随心所欲,洋洋洒洒几千字也可,点点滴滴几百字也行。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学过程中,应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思想品德的教育和科学的思想方法的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发展健康的个性,养成良好的意志品格,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在语文教学中可根据不同的课内课外内容来解决这个问题,可及时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用故事中的人物的高尚品德来感染学生,用文章所体现的积极内容来陶冶学生。并且语文教师要以自己的一言一行来言传身教,用周围一切可以利用的媒介来点化学生,让学生从点滴做起,做一个有崇高道德的人。但是在升学压力面前许多教师只看重了教书而忽视了育人,其实这是本末倒置。如此有知识的人只能是应试教育体制下的悲剧人物。当今的社会越来越看重人的综合素质,因而国家也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单一的传授知识不是我们需要的教育,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更应该有意识地渗透德育,使德智相长。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点,肩负着传承中华几千年灿烂文化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任,因而作为语文教师更应该把语文教学作为学生德育教育的重要载体,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大力进行品德教育,抓好德育渗透。
一、注重情感熏陶,渗透育教育
在教育教学中,动之以情,既是晓之以理的继续,更是导之以行、持之以恒的基础,因而使受教育者获得真挚情感,这是教育成功的关键,也是提高德育渗透效果的保证。语文课本中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即是一块块的情感天地,充分利用其中的情感因素,通过情感式的教学,利用巧妙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深层情感,使学生能更深刻地感受文章蕴含的真、善、美,从而培养学生爱祖国、爱自然、爱生活的真挚情感,使学生在学习中不但掌握一定的语文知识技能,而且得到思想品德熏陶,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情操。例如,学习《最后一次讲演》,是要学生理解在下的人们所表现出来的爱国主义情感的同时,激发他们热爱祖国、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进一步激起少年学生积极向上、刻苦学习,报效祖国的情思。学习《春》要激发学生认识大自然,走进大自然,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情感。学习朱自清的《背影》,要使学生在充满父子亲情的篇章里,体会人间真情,激发爱亲人、爱生活的情感。总之,激发学生心底的真挚情感,才会使学生逐渐脱离低级趣味,从而产生高尚的情感,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自觉追求真、善、美,树立远大的目标并为之奋斗。
二、利用教材,渗透德育教育
课堂教学是德育渗透的主渠道,要利用教材,有针对性地抓住学生的思想动态,对其进行人生观、世界观、是非观的教育,培养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形成健全的人格。在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从小树立为祖国奋斗终身的远大理想是语文教师责无旁贷的职责。语文教材中体现爱国主义的素材比比皆是。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写梦赴战场,山河复归;辛弃疾的《破阵子》,写醉里看剑,梦回沙场,都表现的是诗人一颗赤诚的爱国之心。第三册现代诗三首中的《母亲》一诗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对母亲深沉的爱,学生通过学习会受到感染,在学习中自然地激起他们的丰富情感,与作者的感情融合,产生共鸣,这样在学习的同时培养了学生深厚的爱国情感以及对父母长辈的深沉的爱。如《一面》一文中,通过描写作者与鲁迅先生的短暂而激动人心的会面,表现了鲁迅先生热爱劳动人民、关心进步青年的高尚品质,而这一内容恰恰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训练的绝好素材,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自然会受到影响、得到教育,从而激起他们热爱劳动人民、关心别人的高尚品质。讲授《中国石拱桥》、《核舟记》等课文时让学生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的民族自信心。总之,我们要充分利用语文教材的独特之处,尽量找出教材中与德育内容密切相关的内容,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德育训练。
三、作文训练,渗透德育教育
教师上作文课时,可尽量选取与德育内容相关的东西进行作文写作训练,使学生在写作训练时受到德育熏陶。如写《我的家乡》,学生通过对家乡自然风光等的描写,激起学生热爱家乡,热爱大自然的情感。《记一件有意义的事》,可通过助人为乐、帮助别人、关心他人、拾金不昧等典型事例,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风尚。
四、言传身教,渗透德育教育
教之道,德为先。教师不仅要言传知识与道德来教育学生,而且要以自己高尚的道德品格和情操来影响学生。“教育无小事,师长无小节”,青少年学生的模仿力强,可塑性大,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将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成长。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不断加强个人修养,强化为人师表的道德风范。无论在政治思想、工作态度、品行操守,还是生活习惯、言谈举止乃至仪表服饰等方面都要严格要求自己,处处以身作则。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必须首先做到;要求学生不做的,自己也坚决不做。比如,要求学生不喝酒、不吸烟、不打牌,教师首先就应做到。以自己美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准则影响学生,去塑造学生美好的心灵。
时代的发展需要教育教学的发展,教育的发展离不开教师的实践,教师的实践与探索是教育教学能够革新的主要途径。每一位教师都对于自己的教学工作,做过一次又一次的研究与探索,妄图寻找出适宜学生发展的,适宜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在这里我结合自身的教育教学实践,将本人对初中语文教学方法探究所得的几点心得与大家进行交流。
一、语文教学不妨与游戏相结合
初中学生依然非常爱玩,他们对于“游戏”有非常浓厚的兴趣,教学中应用游戏可以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许多学生反映,在语文课堂上教师总是按部就班一成不变的教教材,陈旧的思想和枯燥的文字让学生与教师找不到共鸣点。所以这个时候,教学方法的创新尤为重要。比如,在教学唐代诗人李白和杜甫的诗作时,我们怎样引导学生去比较他们的作品风格、写作背景、思想感情,以此加深学生的印象呢?我们可以借鉴湖南卫视《快乐大本营》中“谁是卧底”的游戏。一次游戏安排7个学生,7个学生中有6个学生拿到相同的一个词语(李白),剩下的1个学生拿到与之相关的另一个词语(杜甫),这个学生便是卧底。每人每轮只能说一句话描述自己拿到的词语,但不能直接说出那个词语,既不能让卧底发现,又要给同胞以提示。每轮描述完毕后,7人投票选出怀疑是卧底的那个人。通过语文游戏法,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又能达到预想的教学效果。
二、语文教学不妨与角色扮演相结合
初中学生有表演欲,他们对于外在的事物已经有了一定的、独到的“感悟”,他们的感悟也往往是有极大价值的,语文教学中,不妨借用角色扮演,让其把感悟表演出来。在教学《皇帝的新装》《范进中举》时,我们可以借鉴《喜乐街》和《我们都爱笑》,在没有剧本的情况下,只能靠演员精湛的演技和机智的反应来完成一场戏。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直接根据文本进行分角色表演,学生都是有表演欲望和天分的,在表演过程中学生能根据自己的理解和体验更好地诠释文本,拉近与文本的距离,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语文竞赛法语文教师在上单元或期末复习课时,可以借鉴益智类综艺节目《一站到底》《汉字英雄》等,把需要复习的知识点,比如:古诗词、拼音、汉字、成语等编成选择题或问答题,把全班学生分成几个小组,由教师充当主持人,让每一个小组轮流抢答,多抢多得分,最后,得分最多的一组将会有奖励。同时我们还可以学习综艺节目的形式,进行写作竞赛或者诗歌朗诵比赛,以比赛的形式督促学生有效率地学习。
三、语文教学不妨与情感教学相结合
语文教学最大的特点就是与学生的情感关系密切,语文教学过程其实与情感教育过程是同步的。于漪老师曾经说过:“我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教文育人,铭刻于心。”我从这句话理解到作为语文教师,除了教授课本上的知识,最重要的是育人。如,在《开讲了》《杨澜访谈录》《鲁豫有约》中,主持人所采访的无论是明星还是普通人,他们都有不为人知的一面。明星表面看起来光鲜亮丽,但是他们背后却付出了常人不能想象的努力。他们克服磨难顽强的精神、他们对梦想的执著追求,他们对亲人的责任感,让学生对人生都有一种自己的反思和感悟。比如,在教学《散步》这篇散文时,文本的中心是表达一家三代的相互依赖、相互包容的爱。教师可以通过一个采访的形式让学生说出自己心中的“家”是什么,“爱”是什么,也可以引用明星的事迹引导学生不仅要学习知识,而且还要学会做人,拥有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四、语文教学不妨与教师发展相结合
教师是教育教学活动的主导,教师能力的提升是教育教学提升的前提,只有实现了教师的发展,才可以实现学生的发展,教育的发展,社会的发展。一个节目的灵魂便是主持人,同样的,在一堂语文课上,教师便是主导者。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在无形中影响学生。教师怎样运用教学语言,怎样与学生良好地互动,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在《我是歌手》冠军直播夜,歌手孙楠中途意外退出,让节目组和所有人措手不及,这时主持人汪涵临危不乱,拿起话筒,安排时间,安抚观众,表明立场,从容淡定地处理了一场“事故”。汪涵的专业素养和应急能力让观众拍手叫绝。而作为语文教师同样的不仅要扎实地掌握语文课程知识,而且对历史、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还要有所涉猎,因为只有教师自己具有广博的知识,才能让学生实现各学科知识之间的迁移和综合。另外,教师的语言决定教师的风格。它应该是诙谐幽默、生动活泼的,能唤起学生的求知欲,营造一个寓教于乐的课堂氛围。
1.教学思想落后
在当下的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教学观念落后,认为初中的语文教学就是教师教、学生学的过程。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地位,教师不管学生是不是对教学的内容感兴趣,是不是愿意学习教师所讲的内容。往往出现了教师在讲台上讲得津津有味,学生在讲台下没精打采。导致这种状况出现的原因很大一部分在于教师教学观念的陈旧,没有领会到新课标改革的精髓,从而提高不了教学的质量。
2.教学中主体地位不明确
在当下的初中语文教学中,大多数教师往往会忽略学生在语文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一贯采用“填鸭式”的方法教学,教师讲什么,学生便听什么。教师在课上传授知识后,提出问题让学生进行相应的回答,给学生布置家庭作业对学生进行教学。在这个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起着决定的主导地位,学生处于被动的一方,只能被动地接受教师所讲的知识内容,以至于学生提不起学习的兴趣,致使学习的效率也不高。
3.教学内容跟不上时代的发展
当今的社会处于一个快速发展的时代,学生通过互联网接收了更多的知识,对于语文的学习内容有着自己的要求。但当下的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并没有顺应时展的需求,对教学的内容没有进行更新,依旧是根据教材,学习着原来的知识,这样就使教师所教授的知识和学生想听的知识存在落差,从而使学生丧失了学习的兴趣,这些问题对语文教学的顺利开展是极为不利的。
二、改进措施
1.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当下的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明确以学生为课堂主体的地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启发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让学生对学习的新内容进行预习,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此同时,教师还要改变自己以往的教学态度,充分地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让学生发挥课堂学习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2.运用多种方法教学
在教师讲授新知识前,要引导学生学好功课,可以通过讲故事的方法引入当天要讲的内容,这样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教师在教学中,还可以运用合作式的方法进行教学,即把学生分为几个小组,给予每个小组不同的任务,如预习、复习、提问、解答问任务,让学生自主学习新知识,复习课程,这对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思考能力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3.07-08.003
尽管我国的教育改革取得了巨大成功,收获了不少成就。但是,当前的初中语文教学,仍然有很多的不足需要及时调整与改进,比如:教师的教学理念过于陈旧,教学的方式呆板枯燥,教学的内容无法适应社会的发展等。上述这些不足,极大的降低了初中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导致语文教学成果未达到预期。所以,初中语文教师应该针对以上不足,对教学的方法进行改进以及创新。
一、当前教学存在的不足
(一)教学理念过于陈旧
不少初中语文教师的教学理念过于陈旧,他们觉得教学就应该是教和学,在语文课堂中,教师只是负责教授语文知识,学生只是负责学习语文知识。还有不少初中语文教师觉得,仅靠对知识点多次的复习,使学生通过重复领会教师希望自己学会的语文知识点。不过,上面这些教师的想法严重忽略了学生学习的主观性,教师就只是按照自己的想法教,根本没有认真考虑学生是不是想要学。所以,造成了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根据自己的想法讲的不亦乐乎,可是学生们在座位上听的云里雾里,根本不知道教师在讲什么。归根结底,以上现象都是因为语文教师的教学理念过于陈旧造成的,他们还保持着课改以前的教学理念,根本未能深入体会课改的真正意义,从而大大限制了学生语文知识的发展。
(二)教学方式选择失误
不少教师在进行初中语文的教学时,仍然使用着填鸭式教学的方法,根本无视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教师使用的教学方法基本上就是借助对知识点的讲解,然后安排学生阅读课文,之后完成课后的作业。不过,这种教学方式下教师是课堂上的绝对主导,学生仅仅是作为被动的接收者,教师根本没有考虑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和真正需求。这样的教学方式会极大降低初中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导致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很低,学习的效率十分低下,进而造成教师虽然很努力的进行教学,但是没有任何教学成果,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未得到足够的提高。
(三)教学内容不适应社会的发展
伴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学生们的思考方式以及思维特点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对于语文知识的学习也有了完全不同的需求;不过,部分初中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的时候,并未能随着外在环境的发展变化而及时调整教学内容,还是完全按照课本中的知识点进行教学,这就导致了学生想要学习的知识和教师实际教学内容之间的矛盾,进而影响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兴趣,在学习语文知识的时候提不起精神来,对教师讲解的教学内容一点兴趣也没有,学习欲望极为低下。教师的语文教学内容不适应时展的需求,也就无法实现学生学习新知识的愿望,进而影响语文教学的正常进行。
二、改进教学方法的建议
(一)转变教学的理念
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及时转变自己的教学理念,从而适应学生们不断发展变化着的需求。新课程标准要求的教学理念应该是:将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则尽量扮演好辅助者以及引导者的角色,借助富于启发性的语文教学活动,让学生可以独立的进行语文知识的学习,从而提升他们的学习能力。与此同时,语文教师还必须转变旧有的教学态度,不少教师的基本教学态度是借助对学生的知识讲解以及教授,提升他们的学习或者考试成绩。这其实是十分不正确的教学态度,教师需要尽可能的顾及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以及训练,而不仅仅关注学习成绩的好坏。教师如果用对了方法提升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能力,那么他们的成绩也自然而然会有相应的提高。所以,教师需要转变自己的教学态度,从而转变自己的教学理念,在新课程标准要求下,把学生定位为语文课堂的绝对教学主体,让他们充分体会到作为主体的重要性,提升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进而提升他们的自我学习能力。
(二)采取多样化的方式安排教学
初中语文教师应尽量采取多样化的方式来安排教学。教师可以把学生分为多个学习小组,为所有小组安排语文知识学习的目标任务,借助学习小组之间的研究与探讨,以合作的方式实现学习的目标任务,学生们在讨论的时候已经把教师讲解的语文知识进行了深入的领会。此外,教师也可以尝试推行以探究为主要方式的教学,教师并不将知识点直接向学生进行讲解,而是通过事先为学生布置一些问题,使学生在设法解答这些问题的同时,对教师希望学生掌握以及理解的知识点进行学习。学生在进行探究式的学习时,不但可以理解语文课程中的知识点,还可以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从而促进自己的全面发展。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6)08-0209-01
近二十年的语文教育教学实践证实,文言文阅读和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如何抓住这一重点,突破这一难点,我在教育教学中积累了一些经验和方法,现分享如下。
一、读是基础,将诵读贯穿于文言文教学的始终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诵读环节:初读,整体感知;齐读;指名读;分组读;分角色读等多种诵读方式相结合,重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把握课文内容奠定坚实基础。
二、准确理解文言文中字、词、句的意思,并对文章进行适当的鉴赏评析
文言文教学中,准确理解文中字、词、句的意思,是教学的基础和重要目标之一,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对文章进行鉴赏评析。大多数选人教材的文言文,有很强的文学性,其人物的思想性格、作者的人生态度、理想追求、思想情感以及课文的结构、语言、意境之美,对形成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和艺术修养、审美情趣是很有帮助的。比如,《愚公移山》《爱莲说》《陋室铭》等。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应有的放矢,既要兼顾全面,又要抓住重点。只有做到心中有数,课堂上才能游刃有余。
三、采用多种方式,充分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首先,在导入环节要精心设计导语,使导入语既紧扣课文内容,又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其次,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知识储备,让学生介绍自己以前了解的与课文有关的内容,使之获得成就感。这样做还能激发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兴趣,可谓一举两得。再次,学习课文后,在课堂上留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进行背诵课文比赛,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落实了课标中积累背诵文言文名篇的目标,事半功倍。
四、加强指导,让学生积累一些文言知识
文言文学习中,积累是重要的途径。对于文中出现的通假字,重点实词与虚词的意思,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词、特殊句式等,教师要加强引导与指导,让学生分门别类的积累。
需要注意的是,对于这一部分内容的学习,以积累掌握为最终目标,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根本原则。比如,我在教学《隆中对》一文时,对文中的相关知识是这样教的:请班内的六个小组分别归纳本文中的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通假字、词类活用、文言特殊句式、成语。布置任务后,留给了学生充足的自主学习时间。同时,教师不断巡视指导。然后,分组展示学习效果,小组间相互补充,并集体订正。接着,留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让其识记这些内容,并进行小组抢答比赛。这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空前高涨。他们记得认真,答得准确。学习氛围浓厚,达到了乐学乐教的目标,真正实现了高效教学。此外,也激发了学生学习并运用文言文的积极性。
五、结合中考,教给学生解决文言文问题的方法
在中考专题训练阶段,结合文言文阅读题,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办法。使之达到由量变到质变的转变。
六、利用课前3分钟,进行文言文朗诵训练
从七年级一开学,教师就告知学生课标中要求背诵的文言文篇目,并利用好每节语文课前3分钟准备上课的时间,让学生反复朗诵。滴水可以穿石,久而久之,学生便可以背诵甚至默写。同时,还可以穿插让单名学生上讲台朗诵相关文言文,这样既能加深学生的记忆,又能训练他们的胆量并提高其表达交流能力。
七、精心编制导学案,充分发挥导学案的导学功用
实施高效课堂教学,导学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在制定导学案时,要紧扣教学重点和难点,并紧密结合学生学习实际,使导学案能在课堂教学中真正发挥其导学功用。例如,我在编制《岳阳楼记》一文的导学案时,在自主学习环节设计了以下内容:
熟读课文,结合工具书,完成本课以下内容:
1.通假字:
2.多义词:
3.古今异义词:
4.词类活用:
5.文言句式:
6.成语:
下面是我教学这一环节的课堂实录:
师:请同学们小组合作完成并掌握导学案自主学习的六方面的内容。二十分钟后我们分组展示,比一比哪一组的学习效率最高。
(学生做,教师巡视指导。二十分钟后,教师组织以下学习活动。)
师:时间到,请学长布置各小组的展示内容。
学长:第一组:通假字;第二组:多义词;第三组:古今异义词;第四组:词类活用;第五组:文言句式;第六组: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