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07 09:21:52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高校实验室安全教育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中图分类号:G4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7)09022603
1 引言
高校是培养国家高级人才的场所,而高校实验室更是高校人才的科研基地和人才培养的必备场所[1]。高校实验室安全问题不容忽视,它不仅是社会和经济稳定的组成部分,而且也是学校安全管理的组成[2~6]。高校实验室本着“预防为主、安全第一”的原则,落实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章程,坚持“我为人人,服务高校”方针,使高校的教师和学生在实验室操作得到保障。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致使高校办学层次的多元化、学校管理制度不断深入以及高校实验室的对外开放,使高校实验室的管理使用出现了许多矛盾和问题。针对目前高校实验室管理出现的诸多问题,做好实验室的安全教育工作,预防高校实验室事故的发生,对现今高校实验室安全教育意义重大。
2 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的意义
为了适应国家应用型技术性人才的培养,各高校办学规模在逐渐扩大,办学层次也趋于多元化。各高校的实验室规模也在不断扩大,实验室设备更新和淘汰速率不断上升,实验室的使用频率也在提高,各课程的实验项目不断翻新,实验室对外开放的时间和次数不断增加。而各种新型的实验设备操作规程,各种化学试剂的正确使用、实验室的水、电、气安全管理以及由于实验室在各种实验中产生的废气、废水、废渣如何排放等,直接关系到学校人员和校园环境的安全,这使得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更为重要。
2.1 加强实验室安全管理,有利于保障实验室的安全
为了迎合国家“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天津农学院提出多元化的办学理念,做到培养天津沿海都市型农业特色专业的人才,开展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相结合。该校现有4个天津市级重点学科,其中国家级观赏植物资源开发工程实验室一个,天津市级重点实验室一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一个,国家大宗淡水鱼加工技术研发分中心(天津)一个,这些实验室功能齐全,可以承担学校各种教学与科研任务。加强实验室安全管理,可以使教师、学生提高安全意识,从而降低实验室的各种安全隐患,使高校教师和学生人身安全得到保障。
2.2 加强实验室安全管理,有利于提升学校的管理水平
实验室的安全管理,是高校整体安全的重要保障。由于高校实验室使用效率高,对外开放性强,人员密集,各种实验设备使用要求不尽不同,而且在实验结束后,各种实验设备消耗所产生的废气、废水和废渣如何排放,都要有相应的规定。因此,有必要提高实验室的管理水平,加强实验室管理人员的安全教育,制定各种规章制度,有助于高校管理水平的提高。
2.3 加强实验室安全管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素质
高校学生的安全意识并不是天生具有,而是通过学校的安全教育才能获得。加强实验室安全管理,就必须制定各种规章制度,让学生遵守,使学生养成自我控制、自我约束的能力。通过对大学生实施实验室安全的教育,可以使学生懂得如何应对各种实验室的突发事件,如何进行自救和对他人施救,做到在实验室发生突发事件时,把损失降低到最小化。因此,加强实验室安全管理,有助于高校学生修养和素质的上升。
3 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3.1 安全观念不强,安全意识不深
目前,各高校只重视发展学校的科研水平和教学质量,而对高校的实验室安全观念意识淡薄,不重视实验室的安全管理。实验室的规章制度形同虚设,实验室安全教育宣传不够,实验室的管理体制不健全,存在各种安全隐患,上至学校领导和管理人员,下至学生均缺乏实验室的安全观念,这给高校实验室的安全带来巨大隐患。
3.2 管理体制不健全,缺乏监管机制
目前,高校管理部门繁多,实验室的安全管理,由教务处、保卫处、设备管理处和校办共同管理,进而出现了各部门分工不明确,责任不明确,遇到问题互相推诿,办事效率大大降低,管理体制不健全,进而遇到问题出现“盲区”,无人敢承担责任。再有,学校缺少专门的监管部门,监督各部门对实验室安全管理的实施情况。
3.3 安全制度不严,安全检查不力
目前,高校的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不健全,落实不到位。实验室的安全检查力度不够。实验室安全检查过后,安全意识马上松懈。例如,各高校没有明确如何处理废气、废渣、废水规章制度。有些化学实验产生的废气未经任何净化处理直接由排风扇排放到室外,对校园环境产生直接威胁。再有,大学物理实验产生的各种废渣直接丢弃校园垃圾场,没有进行回收,造成教学资源的浪费。有些实验后遗留的动物尸体和微生物培养物,也没有经过任何处理直接掩埋,日积月累,产生的毒物、废气、废渣对周边环境的危害不可忽视。
3.4 设备实施老化,安全隐患大
有些学校的实验教学楼于20世纪70年代建成,实验室土木结构老化,墙皮脱落,造成安全隐患。学校实验设备更新较快,各种大功率电气设备屡屡出现,导致实验教学楼用电负荷过大,私搭电线现象不断增加,实验室私建防护栏、防盗窗,造成实验室安全通道堵塞。再有,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资金不足,资金落实不到位,各种消防器材老化,一旦发生火宅事故,将损失掺重。
4 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的建议
4.1 落实责任,健全安全管理体系
高校教学实验室安全工作,直接关系到广大师生的生命财产安全,关系到学校和社会的安全稳定。各学院要高度重视教学实验室安全工作,真正落实教学实验室安全责任制,健全安全管理体系。首先要理顺管理部门,做到各部分分工明确,健全岗位责任制。成立学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委员会,有校长牵头负责管理,做到对全校实验室安全的全面管理。其次,建立各院级实验室安全管理部门,分管本院实验室的安全任务,做到各个实验室安全工作,落实到个人,互相监督。再有,加强对高校学生实验室安全教育的管理。学生进出实验室要有记录,包括实验学生负责人的签字、实验人数、实验次数、试验日期、分组数目、实验所使用的设备、耗材以及实验的废液、废渣的处理情况要有记录备查。
4.2 加强教育,强化人员安全意识
高校实验室的安全,要依赖于实验管理人员和高校学生的安全意识。因此,有必要对高校的管理人员和学生进行安全教育,使他们增强实验室的安全意识。例如,学校的宣传栏定期张贴实验室安全教育常识,在学校网页上成立实验室安全栏目,不定期组织实验室管理人员的安全教育进行培训,开展安全教育讲座。给学生进行安全调查问卷、安全知识有奖竞赛,邀请消防技术人员给学生、管理人员以及实验授课教师进行交流座谈,普及消防知识和应急突发事件的处理知识。把安全教育落实到学校的每个管理人员、教师和学生。
4.3 完善制度,建立安全保障机制
健全学校实验室安全管理机制,学校成立专门的实验室安全督导小组,校领导负责,由教务处牵头组建,安全督导小组成员由各学院实验室主任担任。每周例行对高校实验室的情况进行检查,包括实验室的卫生、水路电路、门窗、学生做完实验后废水、废渣、废气的如何排放等均记录在案,并进行书面总结。检查中遇到实验室安全隐患,要限期整改,并要进行问责。情况严重者,学校要通报批评。安全隐患整改完毕后,实验室安全督导小组要进行回访检查。此外,检查中对实验室安全管理好的单位和个人,要进行表彰,并给予物质奖励。实验室安全保障机制,要做到奖罚分明,只有这样,才能杜绝高校实验室安全隐患的出现。
4.4 强化培训,提高人员业务素质
实验室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是高校实验室安全的重要保证。因此,要定期对实验室管理人T进行技术培训。各高校应当将实验室安全教育和消防知识纳入学校培训计划中,邀请消防技术人员对学校实验室管理人员、学生、任课教师进行消防知识的讲解。各高校应在每年进行消防演练。只有经过这样的培训,才能提高学校实验室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提高他们的自身修养,为学校营造一个和谐、安全校园环境。
5 结语
实验室安全是高校科学研究和学生实验教学的基础。因此,各高校要把实验室安全放在首位。近些年来,天津农学院一直重视学校的实验室安全。首先,学校成立实验室安全督导小组,由校长牵头,教务处监督,各学院院长和实验室主任担任成员,定期对各学院的实验室进行安全检查,遇到问题,限期整改;其次,学校领导作为学校安全首要的责任人,学院领导和各学院实验室主任作为本学院实验室安全第一责任人,任课教师作为学生实验教学的责任人,都要签订实验室安全责任书,做到层层把关,出现问题立刻追究责任人。最后,学校还建立了实验室安全的奖罚体制,把各学院的实验室安全管理作为年终的绩效考核。对实验室安全管理好的单位和个人,学校给予奖励;对实验室管理出现问题的单位和个人,要给予批评和罚款。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是长期的、系统的工程。高校实验室安全状况复杂,因此加强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胡 昱.高校化学实验安全教育方式的探讨[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29(6):212~214.
[2]刘林涛,田慧珍.高校实验室安全体系改革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30(1):212~214.
[3]朱莎娜.大学化学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2,10(2):185~187.
1实验室安全内涵及安全教育的要素
安全从最开始的应对危险环境的经验之举到现在发展成为一门科学。安全科学创始人之一张潜提出安全的科学概念是:安全是人的身心免受外界不利因素影响的存在状态及其保障条件。安全人体、安全设备和安全社会构成了安全3因素,加上安全的整体性因素——安全系统,构成安全的4因素。虽然研究者不断对安全要素进行修正,但其构成基础都是基于人、物以及人与物的关系这几个基本要素[3]。安全科学的研究对象是事故,研究目的是预防事故和控制事故发生后的损失[4]。实验室安全也是一门科学,它重点研究在实验室环境下,人、机、环境系统的相互作用和保障师生员工的实验安全技术,以及研究教学科研中实验风险所导致的事故和灾害的发生、发展规律和防止实验室意外事故发生所需的科学知识与技术方法[5]。高校实验室药品种类多、设备复杂、参与人员范围广、层次不同且流动性大,人员安全意识不足、安全防护重视不够,容易发生安全事故[6-7]。避免实验室安全事故的发生可以从事故的成因入手。任何事故的发生都是由人和物2方面原因引起的[8]。博德认为造成事故的主要原因有:技术原因、教育原因、身体和态度原因、管理原因[9]。根据高校的特征,可以充分发挥教育功能,通过教育对人产生直接影响,从最根本的人的要素出发,使师生员工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并在此思想的影响下指导安全学习和安全行为。实验室安全教育要明确安全教育的内容,并利用合适的教育方式进行安全知识、安全技能与安全意识的传播[10]。安全教育不仅要着眼于物,消除物的不安全状态,包括实验室试剂、仪器、设备、机电、环境等,也要着眼于人,消除人的不安全行为,包括人员的安全理念、法律法规、行为规范、工作作风等[11]。通过将安全理念渗透到师生员工的思想当中,潜移默化地对师生员工的理念、意识、态度、行为等形成从无形到有形的影响,使之树立牢固的安全人生观、价值观,掌握良好的安全技术和安全行为方式。
2国内外高校实验室安全教育比较
2.1国外实验室安全教育
国外发达国家十分重视安全教育和培训工作,安全教育开展较早也相对成熟。现从国外一流大学的实验室安全教育的制度和管理、师资力量、课程内容、教育形式、效果评价等方面,总结其安全教育特点。
2.1.1重视程度高,法律法规相对完善
欧美高校不仅在法律法规方面有明确与具体的要求,还建立许多规范的安全培训机构,对安全培训严格监管。20世纪50年代,欧美、日本等国家普遍在大学工科教育中开设安全类工程专业。1938年纽约大学成立了安全教育中心,率先创立了高等院校安全教育培训工作。英国是推行国家职业安全健康考试制度较早并较为系统和先进的国家,安全教育培训的法律法规也十分完善[10]。
2.1.2具有专业化的教师队伍
在欧美高校中一般安排具有安全专业知识或者经验的人承担实验室安全管理和教育的工作。相当一部分教授、高级工程师、博士等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同时,教授直接负责本课题组实验室的安全,定期对进入实验室的学生进行教育培训并承担主要责任。
2.1.3安全教育培训课程种类多
欧美一流大学教育培训课程资源丰富。对每个师生员工进行实验室准入培训,并设计不同组别或者主题的培训内容,准入培训课程资源丰富、信息公开、自主选择性强。例如哈佛大学培训内容主要包括实验室安全、生物安全、激光安全、辐射安全、危险品运输、机器工具使用培训等。斯坦福大学组织开发了74项安全培训课程,也分为化学、生物等不同的主题。
2.1.4教育形式多样
欧美一流大学对信息化技术应用广泛,普遍建立网络教育培训平台,线下和线上教育相结合。麻省理工学院准入教育形式有网络培训、课堂培训和实验室现场培训,剑桥大学安全管理部门职业健康安全服务一年拟提供26次培训,包括2次网络自学,24次面授。
2.1.5安全教育管理比较严格
欧美高校不仅实行了严格的培训和准入制度,还非常重视在学生的培养环节加入实验室安全的教育,例如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将安全课程作为化学工程专业学生的必修课[12],而在剑桥大学的学生手册中,有专门关于实验室安全内容的介绍。
2.2我国实验室安全教育
19世纪60年代,西安矿业学院和首都经贸大学在国内率先开设了安全相关专业,但此后,安全专业的教育规模一直未能扩大,直到1983年全国开设安全工程专业的院校仍只有4所[10]。目前我国高校实验室安全教育还没有形成完善的体系[13]。
2.2.1教育和管理重视程度低
我国很少有高校将安全教育纳入学校常规教学体系,并且大多数安全教育课程也仅仅是在院系层面较分散的课程,缺乏整体设计和完善的体系。学校对安全教育缺少管理制度和信息化管理平台,对教育缺乏全过程的跟进和管理[14-15]。
2.2.2师资和教材资源不足
我国很多高校没有安全课程的主讲教师,而开设安全课的高校,师资队伍也多以兼职为主,学生对实验安全教育课程师资的评价远低于其他课程[18]。实验室安全教育教材的内容覆盖面及深度等与发达国家相比都存在明显差距[16]。
2.2.3安全教育目标不明确
我国高校的实验室安全教育,很少在人才培养的层面对安全教育进行明确的目标定位和培养能力的阐述。学生对安全教育的理解大都还停留在掌握消防知识等显而易见的安全知识上,没有对实验室安全教育的意义产生深刻的认识。
2.2.4课程内容不成体系
现有的安全教育课程内容建设不全面,对不同学科、不同专业的实验室安全教育内容缺乏融合,课程结构不清晰[17]。同时,我国安全教育课程中工程技术方面课程较多,各行业通用知识较少,课程方案在不同院校间差异较大[18-19]。
2.2.5教学方式不灵活
绝大多数高校开展的实验室安全教育课程主要以专题培训、讲座等形式为主,教学手段单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未能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学生学习兴趣不足[20]。同时大多数安全教育以理念灌输为主,学生对未知危险和隐患缺乏实际体验。
2.2.6对教育效果评价不够
随着安全问题的日益严峻,高校也开始逐渐重视安全管理和教育,实行严格的实验室准入制度。但是很少有学校对学生进入实验室后的安全教育进行跟进和效果评价。实验室安全教育是一项全程化的教育,需要长期对教育效果进行评价,制定改进措施。
3高校实验室安全教育体系设计理念
通过国内外安全教育对比,可以看到我国高校实验室安全教育基础薄弱,还不成体系,在众多方面都与国外有一定的差距,因此需要对实验室安全教育水平进行整体提升,构建起系统、全面的教育体系。构建安全教育体系需要从实验室安全教育的特点出发,立足于我国实验室安全教育现状,提出实验室安全教育体系构建原则,并从各个方面提出具体实施方案。
3.1实验室安全教育的特点
实验室安全教育的特点是构建安全教育体系的基础。结合安全的本质和要素,以及结合高校实验室的功能,高校实验室安全教育主要具有以下特点。
3.1.1人本理念
安全的主体是人,安全教育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与人的思想意识直接相关。因为界定安全与否的条件是人的身心状态,由于个体的差异性,安全意识参差不齐。因此安全教育需要从人的思想观念出发,使之有明确的安全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安全教育需要在课程目标中着重强调培养人的安全素养,以此为基础指导其安全知识和技能的获得。
3.1.2学科交叉
安全学科与其他学科的一个重要不同点,就是涉及的知识领域比较广,具有综合交叉特点。由于安全的研究对象是事故,事故的发生原因既有自然方面的因素,也有社会人文方面的因素,因此研究事故的安全科学具有社会科学、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多方面属性[4]。安全教育涉及工程学、管理学、心理学、教育学等多种专业知识,因此在开展安全教育的时候,需要将这些因素综合起来,注意安全通用性知识的提取。
3.1.3信息量大
安全教育涉及到的理论繁多零散,信息量大,因此需要在课程设计上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这样才能够使被教育者对安全知识有清晰的脉络,更好地理解安全知识、掌握安全技能。同时由于安全知识的属性不同,对于理论性的和实践性的安全教育内容一定要采取差异化教学,利用不同的形式开展,并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手段提高教学效率。
3.1.4全程化
安全教育具有全程化的特点。安全教育不是一次性教育培训就能达到教学目的,而是需要长时间的跟进和教育,因为每一种设备或者环境的变化都会带来安全隐患,都需要重新学习。因此,对于教学过程的跟进就显得尤为重要,需要建立完善的教育管理制度,并搭建起安全教育的平台,利用信息化技术手段,对每个学生的学习进度和效果进行管理和评价。
3.2实验室安全教育体系设计理念
安全教育体系是指将保障安全教育活动有效开展的相关要素按照其内在的逻辑关系组合而成的有机整体[21]。但是对于体系的组成要素,从现有的文献资料来看,并没有清晰的阐述。有认为安全教育体系包括大学生安全教育的思想、内容、保障、运作和评价5要素[22],有认为安全教育体系由领导、制度、内容和环境4要素组成[23],也有认为安全教育体系由教育目标、课程、管理、保障和评估5要素组成[21]。结合不同学者的观点、看法,以目标、内容、方式、师资、评价与管理作为实验室安全教育体系的6要素,将教育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资源、效果评价和组织管理这6个方面融合起来,提出高校实验室安全教育课程体系设计理念。
3.2.1教育目标立体化
造成安全事故最主要的原因是人员安全意识和素养的缺乏。鉴于安全教育以人为本的特点,安全教育不仅是传授基本的安全知识,更是培养和塑造安全意识和安全价值观,这样才能够使被教育者对实验室安全怀有敬畏之心,有意识地提高安全素养。因此,安全教育的课程目标应该将安全知识、安全操作与防护技能、安全意识与价值观3方面进行立体化设计,培养出集扎实的基础知识、熟练的安全技能、较高的安全素养于一体,具有完整安全人格的人。
3.2.2教学内容结构化
鉴于实验室安全教育知识交叉性强的特点,安全教育应该设计系统的课程结构,使其便于教学和管理。安全知识体系的构建既可以从教育目标的角度出发,分为知识类、技能类与素养类,又可以从专业的角度出发,设计成通识类与专业类,还可以根据安全的要素对安全知识进行主题或者模块分类。无论哪种分类,都需保证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及课程内容单元短小精悍,便于自由组合。同时设计差异化的教学内容,给不同背景的学生提供个性化学习方案。
3.2.3教学手段信息化
鉴于实验室安全知识种类多、信息量大的特点,教学方式应该保证形式灵活多样。可以将MOOC等在线教育方式[24]与传统教学结合起来,形成混合式教学模式。同时引入虚拟现实技术[25],将一些需要深度感知而现有条件又比较危险的教学环境设计成虚拟现实,使学生能够深入体验和探索,强化安全意识,增强安全技能的掌控能力。
3.2.4教学资源多元化
由于大部分高校实验室安全教育教学资源还比较薄弱,在这种情况下应该充分发挥师资力量,将校内具有安全经验的教师集合起来,开发适合本校的实验室安全教育课程,制作PPT、视频等教学资料,形成设计型资源。同时充分结合社会力量,聘请具有安全经验的专家,引入成熟的教学资源,比如中国大学MOOC网、网易云课堂、学堂在线等MOOC网站,形成应用型资源,构成多元化的教学资源库,同时集中组建一支专业化的师资队伍。
3.2.5教学效果可视化
因为安全教育具有全程化的特点,受教育者范围广且层次差异较大。在这种情况下,更应该充分使用信息化技术手段,跟踪学生的学习情况。比如开发在线学习和考试系统,既可以跟踪学生学习的进度,又可以直接对学习效果进行测评,通过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的跟进与管理,将教学效果可视化,为教学评价改进提供依据。
3.2.6教育系统平台化
针对实验室安全教育出现的各种问题,只有构建系统的安全教育体系,将教育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资源、效果评价等因素综合考虑,形成有机的整体,并且通过建立系统的管理规章制度,同时利用信息化技术进行辅助服务和管理,打造实验室安全教育网络平台,将教育涉及的人、事、物都进行有机的管理,才能够实现教育体系的完整性,保证教育体系的有效性。
4高校实验室安全教育课程体系探究
实验室安全教育体系涉及多个方面,其中课程内容设置和教学方式是教育的核心,没有课程就谈不上教育。可以通过对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的具体设计和推动,带动安全教育整体发展。
4.1课程内容设置
4.1.1课程内容体系的构建
结合安全教育体系的设计理念,提出实验室安全教育课程体系。首先,在设计课程内容体系的时候,可以从安全要素中人的要素出发,设计不分专业、每个学生都需要学习的通识类课程。这类课程可以从学校层面整体设计,包括实验室安全基础知识、危险源识别、技术安防、安全管理等内容,这些内容具有普遍性。同时从安全要素中物的角度出发,不同专业的学生在实验过程接触的危险物质不同,因此安全教育内容又可以细分为各个专业,形成专业类课程,比如化学、生物等相关专业的课程设计。其次,安全课程又可以从教育目标的角度出发,课程又可以分为知识类、技能类与素养类。知识类侧重理念的学习,技能类侧重实操教学,素养类侧重安全价值观的塑造。素养类课程可以有安全法律法规、安全管理、实验室安全与环保意识、安全产业与经济等。无论是通识课程还是专业课程,都可以按照这3个层次进行分类,这种课程结构的划分不仅有利于构建起全面的实验室安全教育课程体系,还能够判断每门课程的性质,方便结合相应的教学方式。
4.1.2学习方案
将安全课程内容设计完成之后,还需要针对每个学习者制订教学方案、计划学习内容和学时要求,使每个学习者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设计自己的学习路径和课程方案,进行个性化学习。通识类课程与专业类课程相辅相成,构成完整的整体,每个学习者都学习一定的通识类课程和专业类课程。同时鉴于实验室安全内容的复杂性,为了使学生的安全素养、安全知识和安全技能得到全方位的提升,一定要保证充足的学时,明确必修的课程数量和类别。比如通识类的可以在知识类、技能类和素养类至少各选择1门,至少选够4个学时。专业类的可以根据专业需要重点选择技能类的课程,也至少选够4个学时。除此之外,由于每个学生所做的科研实验都具有特殊性,因此,每个实验室也应该进行安全教育,可以设计4个学时。这样可以从学校、院系、实验室多方面进行全面的教育,而课程时长也保证了学生能够得到充分的学习和锻炼。除此之外,在规定选课要求的时候,需要因受教育者的层次不同而有所差异。安全教育的对象不仅仅是学生,还有教师以及工作人员。比如对教师来讲,不仅需要学习安全知识,还需要学习安全管理,对于在实验室进行较多操作的工程师来说,其实践性更强,需要学习更多的实践类课程。
4.2教学模式的设计
较好的课程体系和内容需要有较好的教学方式进行输出。在安全教育的每个过程环节都可以引入信息技术手段,结合在线教育、虚拟现实技术、网络平台与线下教育的优势,形成混合式教学模式。基于信息化的实验室安全教育混合式教学模式。混合式教学模式可以分别从多方面进行设计,同时满足学习者在受教育过程中对知识学习、技能训练、素质培养、学习过程管理等多方面的需求。
4.2.1线上教育与线下教育相混合
可以将实验室安全知识和原理进行梳理,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在线上课堂传播。线上课堂可观看视频、PPT课件、论坛信息、线上测试、线上实时视频会议、线上提问、线上教师答疑等。线下课堂教师可以帮助引导学生完成对知识的建构和内化,传递安全的价值观,同时开展实操性强的培训课程。线上教育方便知识的学习,线下学习方便技能的训练和素养的培养。融合线上教育和线下教育的混合式教学,既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灵活性,又可以增进交流,从知识、技能和素养多方面进行安全教育。
4.2.2虚拟现实与真实场景教学相混合
虚拟现实的课程能将抽象的内容形象化,并帮助学生深度体验实验和操作环境,增加安全技能,增强安全素养。通过对课程内容的分析,可以将一些需要深度感知的、具有较强操作性的,而现有条件又比较危险的教学环境,利用虚拟现实技术设计成虚拟情境,帮助学生有效学习。适用于利用虚拟现实技术的课程可以有:危险源识别、安全事故的教学、危险设备操作、消防应急演练、急救与应急处理。但是也需要注意利用虚拟现实时,学习者在对同一方案进行操作时,每一次出现的现象都是一样的,时间久了可能会让学生产生定式思维,面对其他复杂环境判断力降低,因此需要将真实场景的教学与虚拟现实教学结合起来,对操作简单的实验可以采用真实场景的教学。
4.2.3网络平台管理与教师监管相混合
关键词:
实验室安全教育;信息化培养模式;人才培养
安全是人类从事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所有活动的基本前提,安全需要是人类最基本的需要,安全问题是人类社会普遍关注的永恒课题。大学生是国家崛起之实力储备,是即将走向社会的宝贵人才资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一旦发生大学生安全事故,便会引起社会舆论的广泛关注,因此大学生的安全问题不仅直接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幸福,还关系到校园的安全和社会的稳定。
1高校实验室安全教育的重要性
高校实验室作为大学生基础实践教学和技能培训的重要平台以及高素质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的主要阵地,它虽然涉及学科领域众多、研究内容和方法丰富多样、安全规范侧重各有不同,但是它却表现出了很多共同的特征:如大学生(含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和本科生)等实验人员是高校实验室的主体,实验人员集中且流动性大;实验室使用频繁,存放大量贵重仪器设备和重要技术资料;实验室一般都使用种类繁多的化学药品,它们往往具有易燃易爆、有毒有害、有腐蚀等特性;部分实验要在高温、高压或者超低温、真空、强磁、微波、辐射、高电压和高转速等特殊条件下进行,部分实验还会排放有毒物质[1-2]。实验人员在使用过程中的操作失误就极可能引发实验室安全事故,不但会对仪器设备造成损坏,甚至还会对学生的生命安全产生严重危害,使个人、家庭、学校、社会和国家都会蒙受重大损失。近年来,高校实验室中出现了大量的安全事故,如上海某高校实验室爆炸导致两名研究生面部和眼部深度烧伤事件、北京某高校化学楼爆炸起火导致一名博士后死亡事件、多起实验室发生火灾等,给高校实验室的安全管理问题敲响了警钟。综观各类实验室安全事故,绝大部分事故的直接原因都是实验人员在实验过程中操作不当留下的安全隐患,但本质原因都是人的安全意识淡薄以及安全知识和技能不足[1-3]。对于大学生来说,这种安全意识的淡薄以及安全技能的缺乏往往还容易使其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产生类似的安全事故,例如,学生宿舍违章电器导致火灾、野外实习操作不规范导致受伤以及网络、电话诈骗导致财产损失等等,影响极为严重[4]。因此,在大学生范围内开展实验室安全教育不仅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而且是保障大学生安全、维护校园安全以及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措施。
2现阶段国内高校实验室安全教育存在的问题
现阶段,与世界一流大学的实验室安全教育相比较,国内大部分高校由于教育资源不足等因素的限制,在实验室安全方面的教育还处于起步阶段,几乎都尚未开设相关的课程,也就是国内在大学生安全教育方面的发展水平普遍落后于其它专业素质教育的水平,具体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5-7]。(1)整体上对安全教育重视程度相对不足,未将实验室安全相关的教育纳入高校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常规教育体系;(2)传统实验室安全教育(如培训、讲座等)耗费人力、物力较多,易受教育培训安排的局限,难以保证每个学生在进入实验室前都能受到全面而系统的安全教育;(3)缺乏具有不同高校和专业特色性的安全教育的教材,课程的考核方式闭卷笔试为主,考核的知识点覆盖面不够宽;(4)没有形成一套完整而又系统的大学生实验室安全教育、培训和考核的体系。针对上述问题,要想建立以强化大学生安全素质意识为中心的安全教育理念,就必须结合21世纪教育信息化普及应用的新时代特色,提出建设创新化课堂教学内容、信息化课程教育和考核系统的实验室安全教育新方式,以加强高校实验室安全教育的特色作为课程基础,以打破传统的信息化安全教育和考核模式作为课程重点,形成一套大学生实验及实践安全教育及考核体系,为推广、建立和强化高校大学生在实验与实践中的安全意识、从源头上避免实验室等安全事故的发生、培养适应信息社会要求的创新人才以及加速实现教育现代化的系统工程提供重要保障。
3新形势下国内高校实验室安全教育的发展趋势
第一,探索树立大学生全面安全素质和观念的安全教育培养模式[8-9]。在创新高校实验室安全教育课堂教学内容中,通过课堂理论授课结合实验室实际演练的教学方法,直观地向学生展示实验安全教育的注意事项以及事故应对措施,强化在校大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观念,探索寻求符合不同院校特色的大学生实验与实践安全教育课程的教育教学模式;安全教育应确保内容广泛充实,涵盖“消防安全与保密”、“用电用气安全”、“仪器设备(含特种设备)使用安全”、“化学危险品使用安全”、“化学实验操作安全”、“化工过程安全”、“辐射安全”、“生物医药安全”、“实验室安全管理”、“事故应急处理”、“实验废弃物处理”、“野外实习及户外活动安全”、“自然灾害及事故防范”以及其他日常生活安全等多个方面;同时注重与国内外科研机构和高校的调研交流,借鉴国外高校在实验安全教育中积累的成功经验,不断完善大学生全面安全素质和观念的安全教育培养模式。第二,构建推广实验与实践安全网络信息化教育试题库及考试系统。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有必要建立具备院校特色的信息化实验与实践安全教育网络题库,学生可自主安排时间在网上进行实验室安全知识的自学和模拟考试测验,有效地弥补了课堂安全教育的不足[10-11]。实验与实践安全教育考试系统是以网络安全教育题库为基础建立的,要同时具备考生管理、题库管理、试卷管理、成绩查询、参数设置等后台管理功能以及在线学习、模拟自测、考试测验、成绩查询等前台功能,能够同时完成多个大学生的网上学习和在线考试等任务,是大学生实验室安全教育考试的平台,也是高校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在进入实验室之前的培训平台和考试平台,即实验室安全准入制度的前提依托。第三,健全大学生及实验人员安全教育、培训及考核的支撑体系[12]。在高校范围内构建一套围绕大学生(含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等)、教师以及实验人员的安全教育、培训及考核的支撑体系,如建立实施实验室的安全准入制度等,确立以培养学生全面安全素质为主要内容的安全教育理念,强调安全素质的形成是人才培养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安全教育应贯穿和融入校园学习的全过程,为高校实验室安全教育与管理工作的开展提供有力保障。
4结语
安全意识与技能因与人的生命和健康密切相关而更显重要,安全是人们追求一切美好生活目标的根本,也是创新和发展的基石。全面的安全常识、良好的安全意识、积极的责任意识以及事故应对技能是公民个人素质的重要体现。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化,越来越多的学生进入高校,进而成为国家的建设者,而高校在对学生在实验室安全素质方面的培养教育将有助于逐步引领和提高整体国民素质,对于社会进步的促进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李洪涛,骆永忠,应航,等.大学生实验室安全教育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4,12(4):216-219.
[2]赵雪.大学生安全教育体系研究[D].中国计量学院,2014.
[3]贺锦,乐远,赵艳娥,等.构建规范化实验室安全培训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6(15):15-18.
[4]宁羚妤.新形势下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教学研究初探[J].法制与社会,2016(27):230-231.
[5]刘浴辉,向东,陈少才.英国牛津大学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28(2):168-171.
[6]孟令军,张洋,刘艳,等.实验室安全教育课的设计与思考[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5,32(8):12-15.
[7]钱大海.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安全教育面临的机遇与挑战[J].科学中国人,2016(7Z):181.
[8]黄凯.北京大学实验室安全教育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8):1-4.
[9]应窕,何旭昭.高校实验室安全教育模式探索[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旬刊,2015,31(8):115-117.
[10]曹沛,李丁,赵建新,等.新型实验室安全教育考试系统的研究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4(10):232-234.
当今社会,伴随不断发展的公共卫生需要和由此产生的压力,病原生物学领域的生物和临床研究实验室日趋受到重视。而实验室本身就是一个复杂而动态的环境,复杂至极。实验室需要不时调整侧重点以应付新出现的或再次出现的传染性疾病挑战。由此为确保这些动态实验室的环境能适应并维持在适当和安全的状态,所有该类实验室负责人都应该定期实施对此实验室工作人员及相关学生的生物安全教育培训,以防出现危害公众的重大卫生安全事件。当前我国正处于病原生物学实验室快速建设和发展阶段。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传染病研究和预防控制工作的逐步重视,全国各地大量的高等医学院校科研院所实验室陆续建成并投入使用,大量的病原微生物研究工作和疾病控制工作在该类实验室内进行[1]。科学研究的本质是造福于人类,但科学同时也是一把双刃剑。如果不重视基本安全规范,就有可能造成灾难。与普通的理化实验室不同,病原生物学实验室,特别是高等级的病原生物学实验室如果不对操作者进行认真的生物安全教育培训,一旦操作不慎,有毒有害微生物就有可能散播到人群,对公共卫生安全造成巨大威胁[2]。比如,2010年12月东北农大28名师生因动物实验感染传染病、2009年3月德国汉堡BernhardNocht热带医学研究所的一名女科学家实验室内疑似被感染埃博拉病毒等事件。本文结合自身在病原生物学实验室多年工作的经验与体会,通过探讨目前国内病原生物学实验室安全教育的现状,针对目前国内病原生物学实验室生物安全教育的诸多问题提出部分应对措施,以期达到降低实验室生物安全事件,保障实验室科研及教学有序进行的目的。同时希冀对在或将在病原生物学实验室工作的人群提供有益的参考。
1目前国内病原生物学实验室安全教育的现状
当前在国内的病原生物学实验室,尤其是高等医学院校病原生物学实验室的安全教育中,存在着很多普遍的共性问题,如安全防范意识淡薄、重视程度不够、安全教育培训流于形式、安全管理制度和操作手册不能完全落实等,这给实验室安全埋下了诸多隐患[3]。更为重要的是随着病原生物学的迅速发展,针对以往病原生物学体系建立的实验室安全规程并不能完全切合现在病原生物学研究体系的工作环境。譬如:随着新技术的开发应用,一些新的实验操作需要新的安全流程[4]。这就需要新的安全教育,需要对新的实验室安全体系及流程不断更新优化[5]。由此带来的一系列变革,都需要不断更新学习。
2病原生物学实验室安全教育中可行的措施
2.1强化思想认识首当其冲
人为的失误和不规范的操作会极大地影响所采取的安全措施对实验室人员的防护效果[6]。因此,减少不恰当的实验室人为操作,是预防实验室感染、差错和事故的重要环节之一。在思想意识上引起重视首当其冲。医学院校的学生和实验室工作人员往往对实验室尤其是病原生物学实验室的安全管理认识不足,存在侥幸心理,总觉得自己是医学背景出身,对实验室安全有着足够的认识。殊不知,越是大意越容易出现问题。因此,强化思想认识成为安全教育中的重中之重。由于在实验室工作多年,部分人员往往安全意识逐渐淡薄,导致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疏于形式。要通过各种方式进一步督促带教教师及实验室工作人员结合自身所在实验室情况,认真学习各类实验室安全相关的规范性文件,并结合实验室安全事故的典型事例,使相关人员充分认识到实验室安全的重要性,并在日常工作中能够以身作则,从我做起,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同时针对实验室新出现的问题,随时补充完善相关规定,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2.2规范准入规则尤为重要
在相关人员进入实验室工作之前,应组织实验室安全专题教育培训活动。培训内容应包括实验室安全的各个内容,确保相关人员熟悉生物安全法律、法规,建立生物安全意识,保证相关工作人员掌握开展工作所必需的生物安全知识和技术,避免实验室污染,防止实验室事故的发生等。同时在相关人员结束实验室安全专题教育培训并考核合格进入实验室后,该实验室的带教教师或工作人员应结合本实验室相关研究内容进行进一步的个性化安全教育培训。比如,在使用能够通过粘膜和皮肤感染的试剂时,或使用有可能发生溅溢的试剂情况时,必须采用护目镜等个人防护措施;在使用锐利的针头时,事后必须谨慎处理针头等锐利物品;针对特定实验仪器的使用及维护,如超速离心机在离心时应保持合适的平衡等。在进入实验室工作初期,所有工作均应在高年资带教人员指导下进行,切勿自行操作复杂大型仪器。
2.3过程监管时刻不放松
实验室尤其是病原生物学实验室安全教育是一个复杂而系统的工程,涵盖实验室安全管理的方方面面,过程监管时刻不能放松。要从多环节入手,才能起到良好的效果。
2.3.1人员方面。明确病原生物学实验室人员的资格要求,避免不符合要求的人员进出实验室或承担相关工作造成生物安全事故。所有实验室人员必须接受相关安全教育培训并考核通过方可进入实验室。进入实验室后,必须熟练掌握相关标准操作规程之后方可独立开展工作。
2.3.2实验室内从事活动方面。实验室工作人员应熟悉实验室环境,养成在实验室时刻警惕安全事故的习惯。在实验工作区内禁止吸烟,不得喝水、吃饭等,同时注意个人防护,防止交叉污染等。
2.3.3实验室仪器培训方面。对每件大型仪器设备制定标准操作规程,如离心机,PCR仪等,对新使用者进行操作示教,并指派专人维护,以保证设备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
2.3.4实验室废弃物处理和消毒隔离制度培训方面。通过对实验室相关人员和学生进行教育培训,尽可能将操作、收集、处理废弃物的危险概率将至最低,进而将其对环境的有害作用减至最小,确保病原生物学实验室操作人员的安全,更好的避免发生安全事故。总之,我们应该充分认识病原生物学实验室安全教育的重要性,研究并建立具有实验室生物安全自身特点的我国实验室生物安全教育方法和体系,为实验室生物安全教育工作提供相对统一的尺度和标准,为我国卫生事业,特别是重大严重危害人民身体健康的传染病疾病防治工作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大技术支撑和保障,为最大限度地保障实验室生物安全提供科学依据。
参考文献
[1]于敏,皮之军,李建海.实验室生物安全隐患及事故预防[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29(10):207-209.
[2]周正统.医学实验室的几个生物安全问题及应对策略[J].微生物与感染,2010,5(2):126-128.
[3]曲萍,刘利兵,陈健康,等.关于高等医学院校实验室生物安全的思考[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9,11(1):84-86.
[4]胡寒燕,王衍海,张瑶,等.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和质量管理的关系探讨[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11,21(8):2074-2076.
0 引言
化学实验是学习化学、体验化学和探索化学过程的重要途径,由于化学实验经常需要使用易燃、易爆、有毒和强腐蚀性试剂,易引起火灾、爆炸、中毒等事故,是危险性比较大的工作。因此,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开展安全教育极其重要。
1 软件措施
1.1 安全考试
高校化学实验安全教育应当“安全第一,处处以人文本”。实行安全教育和化学实验室准入制度,学生在进入化学实验室之前,必须进行安全规则选修与考试。设立包括一般安全、防火、逃生、易燃易爆、有毒有害、强腐蚀性等在内的多个专门教育课程,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并通过考试作为进入化学实验室的必要条件,考试不合格者不准进入化学实验室,直至重修合格后才准进入化学实验室。例如,台湾清华大学在授课方面也尽可能以形象教育方式为主,用实物演示、图片展示等教育方式来提高安全教育效果。在讲解实验室灭火知识时,重点强调需要沉着冷静,及时判断火势大小、原因并正确使用消防器材:局部着火,顺手用湿布、沙子等材料盖灭;火势较大时,依据着火原因和火情使用适宜的灭火器材;火势无法控制时,及时断电关气,迅速离开并立即报警。
在讲解使用灭火器材时,可以把常见的各类灭火器向学生展示,同时用示范的方式给大家进行演示。通过这样的系列课前安全教育与考试,让每名学生都掌握相关安全知识,提高安全意识和安全能力。这不仅保障安全教育的效果,而且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实验室安全事故。
1.2 安全检查
实验室每学期均有一次定期安全检查以及不定期、不定次的安全抽查,现场普及和深化安全教育的,检查后各个实验室安全情况的优缺点都会被点评出来,并有相关工作人员具体指导如何去改进缺点和继续发扬优点,关键是平时还能保持监督。例如,台湾清华大学采取了一些很有特点的措施。例如在每间实验室门口都有危险提示标志,说明该实验室可能产生哪些危险,同时也提示禁止在该实验进行不恰当行为(如吸烟、带入磁性物体等)。每个实验室需要使用的危险试剂、药品都需要进行登记和专人保管使用,在实验室门口醒目的位置建立文件夹,放有该实验室使用的危险药品的性质和预防、处理措施的资料,不断提醒进入实验室的人员要时刻进行规范操作和安全处理。他们还专门成立环安中心来进行实验室安全检查和安全设施维护工作,往往每学期有多次的安全检查。
在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需要不断强化安全教育。在进行每项化学实验之前,都要求学生进行预习,不仅要对实验机理和实验过程进行预习,而且需要查明实验中每一个用到的试剂与药品的物理、化学性质和安全特性,避免发生事故。
1.3 教学过程中强化安全教育
传统安全教育方式往往只重视课前的安全教育,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和结束后并没有实质性的安全教育内容。为了能提高学生在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的学习效果和安全觉悟,要让学生自己进行实验安全监督。学生相互进行实验操作监督,对实验设施和实验环境提出安全意见,不仅使学生实验操作更加规范,而且让他们时刻具有安全意识,同时也改进了实验室环境和条件。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当在合适的时候进行引导,以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学校提倡在实验前和教学过程中将实验安全教学引入案例教学方式,对社会上最近发生的安全事故和实验室以往的安全隐患进行分析。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视野,同时也让学生了解正确的安全处理方式。这些安全教学方式和手段都是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的强化,能让学生在潜意识上强化正确的安全理念和掌握实验安全技巧,培养学生进行化学实验的综合能力。
1.4 课后安全评价巩固安全教育效果
在课后对学生的安全教育是极其重要的。引入学生对实验安全的自我总结评价方式,能让学生对实验过程的安全进行有效的总结,达到将安全教育贯穿整个实验教学过程的目的。在实验报告中增加实验安全评价一项,让学生从安全角度去审视自己的整个实验过程:实验仪器装置是否按照要求搭建,原料称取时是否有撒漏,实验过程中废气是如何处理的,实验结束后的废料是否进行规范处置等,对每次实验操作进行安全总结。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时刻意识到实验安全的重要性。对于那些实验操作不规范、存在实验安全隐患的学生,虽然侥幸得到实验预期的产品和结果,但整个实验严格来说是不合格的。通过实验后的安全评价能让他们进行这方面的自我批评和改正,真正在实验能力上得到提高。因此推行课后自我安全评价教育方式,能进一步巩固整个实验教学过程的安全教育效果。
2 硬件措施
2.1 通风系统
完善的通风设施,除了有常规的通风橱设施,还有整个实验楼层的紧急排气系统。例如,某个实验室的煤气泄漏,在警铃通告后,所有实验室的人员在相关工作人员的协助下安全撤离。当人员撤离后,相关工作人员对实验区域实行紧急通风换气,短时间内全部置换实验楼内空气,恢复正常工作,保证没有毒害。
2.2 维护系统
化学实验室的空间都很高,而且采用外露的各种管道,各种标识警示很醒目,一目了然。出问题时能更直观更快地找到源头,方便维护;同时严格执行定期的设备检查和维护,防患于未然,使工作效率大大提高。
2.3 应急系统
实验室廊道等很多公共地方以及各个实验室内,有各种形式的报警系统:火警、毒气警铃,紧急撤离警铃等,同时有防灾害的各种醒目的警示和疏散标识等。除了这些专业的设施外,当出现紧急情况,有警铃响时,短时间内就会有相应的工作人员前来处理紧急情况及判断是否需要人员撤离,如果需要会协助疏导大家更有效地快速撤离。
总之,许多高校在进行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由于课时、经费、师资等多方面限制,常常只能保证计划实验项目的开展,而忽略了相关安全知识和理念的教育,使实验课程教学存在安全隐患。真正在思想上重视安全教育,强化教师和学生的安全意识,将安全教育和实验教学融为一体,才能树立正确的实验安全理念。安全教育是防止事故发生的预防性工作,安全教育要与实验教学融为一体。实验中安全教育需要全程化、全方位、多层次来进行。实验安全教育方式可以多样化,其核心理念都是为了增强学生安全意识、营造安全文化氛围、有效防止事故的发生,达到培养综合性合格人才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李双妹.化学实验中的安全教育[J].濮阳教育学院学报,2002,15(02):67-68.
[2]李五一,滕向荣,冯建跃.强化高校实验室安全与环保管理,建设教学科研保障体系[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7.
[3]代立志.化工企业安全事故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探讨[J].科技资讯,2011
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643(2013)01-0058-03
1 前言
经济与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并没有使人们感觉到更加的安全,相反现在我们每一个人都人心惶惶,不安全的感觉与日俱增。如今,暴力犯罪、、盗窃,各类刑事治安案件在高校时有发生,犯罪逐渐趋于年轻化;校园踩踏、校园火灾、实验室事故,一次次惨痛的教训,带来的是无限的恐惧。高校中发生的任安全事故,都会给社会带来极大的影响。
当前,安全教育引起了全社会的反思,但如何进行安全教育,用什么形式进行教育,长期以来并没有有效的方法和措施。大学生安全教育的缺失已是不争的事实,一方面是理论教育的缺乏,而另一方面是技能教育的缺乏。生命安全教育,是针对遭遇突发性事件、灾害性事件的应急、应变能力,避免生命财产受到侵害的安全防范能力,遇到人身伤害时的自我保护、防卫能力,以及法制观念、健康心理状态和抵御违法犯罪能力的教育。它不仅应该包含安全知识的教育,还应该包括安全技能训练的教育,而这样的技能在高校教育中,只有体育课能够给予。
体育教学中融入安全教育国外许多国家已开展许久,例如俄罗斯的“生命安全课程”,与体育课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把安全教育的内容纳入到体育课当中。体育课程兼有学科性和活动性特点,除了本身所具有的健身功能外,还能有效地提高人体的各种自救能力,避免机械外力的伤害和人身伤害。它能使人掌握自救、互救的知识和本领,具有灵敏的反应能力和应变能力,克服意外事故的良好体力,并给人以处变不惊的良好心理状态。在体育教学中,武术项目本身具备了天然的安全教育属性,多样的防身自卫方法,丰富的基本功动作练习都能与安全技能所需要的能力很好的融合。
2 研究方法
2.1文献资料法
通过收集相关的国内高校武术课程设置的文献资料。广泛收集与阅读研究高校有关方面的教学文件。
2.2问卷调查法
采用封闭和开发两种形式的问卷,对教学实验班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开放问卷是以作业形式完成的。
2.3专家访谈法
对体育课程论、体育教学、武术教育等相关专业的专家进行访谈和座谈。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高校武术课程的教学内容
在长期的高校武术教学改革的进程中,武术为了摆脱缺乏攻防、内容繁杂、难教难记的三座大山,一直努力的挣扎着。武术课程不断改革,但大部分高校武术选项课在课程内容设置、教学方法等方面仍然跟不上教学改革的形势,停留在旧的教育观念中,一直沿用旧的教材、教法,以致学生学习兴趣不高,教和学的关系得不到理想的协调,始终逃不出“疲软”怪圈。长期的武术教学存在着很大的问题,从上世纪末已有很多学者对其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指出在“唯套路”的发展道路上,武术的防身功能被淡化,降低了武术的魅力,武术基本功、基本动作的身体练习长期以来被忽视。
3.2融入生命安全教育的武术课程设计理念与教学目标
自20世纪60年代武术被纳入国家体育教材体系后,经过长期的发展和深化,武术课程确立了在学校体育教育中的地位。武术课程及其教材内容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武术运动本身的规律和特点,有比较广泛的适用性,对武术的推广和传播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武术课程不断改革,当前的课程形式及内容,仍然难以跟得上社会及其教育的进步,武术教育改革从当初的“去繁从简”、“淡化套路、提倡技击”到如今的“弘扬传统文化”一系列的改革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武术教育尴尬的境地,武术课程的发展无法适应当今大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求。
在武术课程改革的基础上,通过不断地探索与尝试,提出武术课程中融入生命安全教育的理念,这赋予了高校武术课程新的活力。武术与安全教育的目的与手段最为接近。武术防身技能,直接应用于安全防卫,而其多种基本功动作、对练格斗动作、武术套路练习,都以身体锻炼为手段,使人掌握终身运用的基本生活与生存技能,在练习过程中达到锻炼意志品质,增强心理素质,提高社会责任感,培养独立思考与处理问题的能力,良好的身体素质能够提高人在危机时刻的生存几率。
课程的总目标即为:(1)掌握安全知识和急救技能,具备一定的安全意识时刻处于警觉。(2)通过基本功练习、套路练习,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学会一些摔倒时的保护性动作。(3)培养学生勇敢顽强、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能够与人合作进步,相互协作完成任务的精神。(4)通过防身防卫练习,感受中国武术的技击功能,培养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提高心理素质和胆量。(5)让学生体会到,练习武术是为了自己和身边家人的安全,培养练习武术的积极性,养成终身锻炼的良好习惯。
3.3融入生命安全教育的武术课程模式构建
武术课程的改革,如何能开拓一个新的思路与方向,充分利用武术项目的功能与作用,在课程设置上做到优中选优。将生命安全教育与武术教学相结合,开设“安全与防卫”课程,在课程实践过程中根据学生情况、课题观察进行不断地改进。其教学内容既能发展学生的安全防卫能力、增加学生的安全技能、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同时为武术教学改革提供了借鉴实例。
3.4“安全与防卫”课程教学模型说明
3.4.1救护知识与应用
该部分内容以心肺复苏、包扎止血、骨折固定为主要教学内容。人类猝死的情况有70%以上都发生在医院以外,如果能在救护的黄金时间4分钟以内实施心肺复苏术,猝死人员中将有35%-40%可以挽救生命,而超过8分钟,救活的概率会降至5%。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心肺复苏术就是救命术。当代大学生缺乏这些基本的安全教育知识和技能,通过一些简单的安全知识的教学与实践,使学生不仅能提高实际的技能,还有利于学生在生理、心理方面综合提高应急能力,而这些“小知识”在关键时刻会起到至关重要的大作用。
3.4.2团结建设与逃生
良好的团队合作、听从指挥以及在紧急状况下保持冷静的思维能力与判断力,在避险与紧急救援中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运用模拟教学,通过灾害模拟、体育游戏等形式,设计的游戏以团队形式完成,有一定的运动强度,结合一些逃生动作和情景进行练习。包括一些武术游戏,比如:“攻城”,在一块小的游戏场地中,两队学生相互较力,利用推、拉、拽等动作完成任务,让学生了解在拥挤的环境中,如果没有保护自己的力量,没有足够冷静的头脑去判断清晰的路线、避免正面的冲突,往往会被逐出游戏,而如果是真实的灾难,被逐出的将是“生命”。游戏中出现的情况在课后小结中教师进行分析总结,让他们能有所思考,考虑如果遇到突发事件,他们并没有冷静,并没能与人协作、并没有足够的体能逃脱、并没有足够的力量跳跃过去,结果会怎样。
3.4.3基本素质与技能
在拥挤的人群中如何走,用什么方法不会被挤倒,既是倒了又用怎样的动作可以增加生存机会;紧急情况下以速度极限进行逃生的奔跑,距离极限的耐力奔跑;晃动中良好的平衡能力、在复杂的人群中左右躲闪行走避免冲撞、被绊倒或受到外力撞击能安全落地保护自己的能力等等。这些是人们需要的最基本的安全技能,在武术基本动作跌、扑、滚、翻,腾空、跳跃等多种动作的练习中都可以得到锻炼和提高,全面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和技能。
3.4.4防卫知识与技能
各类暴力和伤害事件究其原因虽然各不相同,但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大多数当事当事者对事故的发生没有任何心理准备和自我保护意识,“手无缚鸡之力”面对伤害不知所措。加强防身防卫技能教育,是当前安全教育中极其重要的内容。防卫技能的教学结合现实案例分析,让学生掌握如何运用安全的智慧让自己避免冲突和暴力的发生。防止冲突与暴力发生的安全智慧告诉我们,预防暴力犯罪要牢固树立自卫防身的意识与警觉性。而当所有的安全智慧的方法失效时,这时就必须具备一定的正当防卫能力作为保护自己的最后武器。通过长期的实践教学,武术防卫动作“两拳、两腿、两摔、两拿”已成为安全与防卫课的经典教学内容,它精简了传统武术中简单、易学又非常实用的招式和动作,其锻炼效果好、实用性强深受同学们的喜爱。
3.4.5攻防套路与练习
武术套路是高校武术教育的重要内容,其长期发展的过冲中却处在一个相对尴尬的境地。“学生喜欢武术却不喜欢武术课”,围绕这一现象的研究在学术界始终是一个热点话题。
在课程实践中,安全与防卫课的套路教学,突破传统的武术教学模式,将教学内容从身体武器教学入手,让学生掌握在遭遇暴力袭击时保护自己的身体武器――头、肩、肘、手、腿、膝、胯等。将拳打、脚踢、顶膝、头撞、肘打、拿、摔等动作结合防身自卫动作进行教学,以小组为单位把这些众多的攻防元素任意组合创编成一个小套路,根据编排、表现性、实用性、动作规格等对学生进行考核评分。
通过小组练习能增加学生之间的交流,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用6个学时的时间能够保证学生学会并独自完成练习。进行新套路的创编,前提是绝大多数学生可接受的,适于教师课堂教学的。要短小精悍,不要复杂。只要有特点,锻炼价值高,学生很喜爱套路练习。在教学过程中,每个防身自卫动作不仅让学生知道如何运用,还应强化实践操作。在套路的创编和练习,从安全教育的角度出发严格要求学生的姿态。因为,当下青少年一代,耸肩、塌腰、驼背等姿态不良的现象普通,而良好的站姿和精神状态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使自己看起来更加高大、挺拔,较为不易成为歹徒眼中的“软柿子”。
3.5课程实践
所谓大学生安全教育,是指高校管理者和教育者以党和国家法律、法规、方针、政策为依据,以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以安全责任、安全意识和安全知识为主要教育内容,通过入学教育、课程教育和日常教育等多种途径,使在校大学生增强安全意识,全面系统地掌握安全知识,提高安全防范意识与自我保护技能,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和今后走向社会需要而进行的教育[2]。由此可见,大学生安全教育是全面育人的需要,是大学使命下的重要课题,安全教育不能偏离“以学生为本”的教育宗旨。但是,当前我国大学生安全教育却没有实现以育人为根本的教育目标,主要存在以下问题。第一,安全教育缺乏创新性。我国大学生安全教育绝大多数都是单一的课堂讲授形式,学生是在被动的情况下接受安全教育。安全教育课程缺乏创新,学生在现有的安全教育模式下很难有学习的积极性。学校对大学生开展安全教育应以预防为主,不应该在悲剧出现后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而应将安全教育渗透于学校日常活动的各个方面。第二,系统性不强。目前国内高校的安全教育主要还是通过讲座或报告这种课堂教学来实现的,例如利用“119世界消防安全日”、“交通安全日”、“食品卫生安全日”、“世界艾滋病主题活动日”等以图画、标语等形式对在校大学生进行安全教育。这些教育形式虽然对安全教育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对于实现安全教育的终极目标仍然是杯水车薪,无济于事。大部分高校的安全教育工作并没有形成系统和规模,导致在安全教育的内容、层次、形式等方面还缺乏整体性和系统性。第三,安全教育内容表象化。有部分高校把安全教育作为大学生必修课纳入教学计划。如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要求广西高校从2011年秋季入学的新生起,将安全教育纳入高校学生必修课程,并且编写印发《大学生安全教育读本》,这一举措确实能够起到提高大学生安全意识和防范能力的作用。但是,《大学生安全教育读本》中安全教育内容只是涉及学习相关法律法规、学会基本的安全防范常识、了解应急处置的基本要点等方面,没有从生命教育的高度强化安全意识。第四,高校安全教育内容在人文精神培养上有所缺失。目前高校的知识教育侧重于成才教育,安全教育侧重于自救与应急处理技能的培养,都忽略了培养和熏陶学生立身做人的准则和品质以及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等。当今大学生信仰缺失、精神失落,容易产生心理问题或极端做法,从而损害自身、他人及社会利益。以上四个方面说明一个问题:虽然大部分高校陆续重视安全教育,也开展了一些形式的安全教育,但是效果并不明显。绝大多数高校的安全教育现行模式难以满足社会对高校安全教育的需要。通过引入体验式生命教育这一模式,可以给当前大学生安全教育注入新的活力,从重视生命的角度强化大学生的安全意识。
2体验式生命教育对大学生安全教育的重要作用
当前高校校园其实就是“小社会”,存在着错综复杂的不安全隐患。因此,以体验式生命教育为切入点的安全教育显得尤为重要。特别是随着高校改革开放的深入,大学生的生活空间大大扩展,交流领域不断拓宽,大学生除了进行正常的学习、生活外,还需要走出学校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他们如果缺乏必要的社会生活知识,尤其是生命安全知识,势必会导致各种安全问题的发生。因此,增强大学生安全意识和自我防范能力,加强他们的生命安全教育,是高校思想教育工作中保证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有效途径,对维护高校安全稳定起着积极作用。安全教育是高校一个永恒的话题。学校的发展需要有一个和谐稳定的校园环境,也只有和谐稳定的校园环境才能促进大学生健康地成长与发展。近些年来,高校自杀率、大学生自身违法犯罪案件逐年攀升,为大学校园安全教育敲响了警钟。所以,倡导“以人为本、生命至上”的安全教育已经成为高校维护稳定、确保安全的共识。当今大学生的主流是90后,他们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其耐挫能力、独立能力、自理能力和自控能力均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他们有较强的个性,喜欢以自我为中心,按自己的意愿做事,从而容易导致人际关系紧张。再加上社会竞争压力越来越大,使得他们在学习、工作、生活、恋爱等方面产生许多矛盾,不时引发出许多心理问题。从某种意义上来说,90后大学生生命意识淡薄、社会主流价值观缺失,是影响校园安全问题的隐性因素。体验式生命教育是学校安全教育最有效的补充,能够使大学生通过认知生命的价值与意义,分享生命体验,塑造富有生命活力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3体验式生命教育是安全教育的有效延伸安全教育,最重要、最根本的还在于生命教育。生命教育是教育之源,旨在教会学生敬畏生命、珍惜生命、掌握防灾避险的知识。生命教育,首先是要学生了解和认识生命的现象、培养珍惜生命、热爱生命的情感,从而更好地进行保护身体和生命的安全,以致达到生命教育的最终目标。因此,生命教育不仅是开展安全教育的基础,更是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的目的,它能使学生树立“安全第一,珍爱生命”的思想,从而促进大学生全面健康发展。近年来,国内大学生自杀率呈不断上升趋势。有关学者一针见血地指出:“突遇一点挫折、打击,大学生就选择终结生命作为一种解决方式。另外,大学生的暴力事件也不断出现,这些除了与大学生心理脆弱与不成熟有关之外,还跟社会、学校、家庭缺乏对大学生进行生命教育有关。”[3]所以,我国应尽快在高校的德育中开辟生命教育这一领域,生命教育理应成为德育和安全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的生活教育思想,他认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个体只有放眼生活才能获得生命的质感,“生活世界是教育世界的现实基础和意义之源,教育面临的现代性困境实质上是教育对生活世界的遗忘。教育与生活世界的内在关联使其向生活世界的回归成为可能。”[4]追寻自身存在的价值及意义是个体走向成长、成熟时都会思考的问题,会因家庭生活、学校生活、年龄阶段、身处环境而有不同的生活体验。生命体验教育就是要让个体回归生活,在日常生活中增强生活体验,进而加深生命体验。“人们从既定的生活领域中经验而又自在地重复以往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在这种既定的自在生活中,个体缺乏对生活的反思和未来意识,个体的主体性存在被消解的趋势。”[5]生命教育是关于人的生命价值、人生意义的全过程教育,其外延首要强调的是个体的本体价值体验。生命体验教育通过设定教育目的、安排特定的教育内容、采取特定的教育手段,营造积极向上的教育环境,激发大学生对人生意义的思考,对生活根本意义的追问。
1.1.1学校对食品安全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
据了解,目前高校对学生的安全教育重点放在防火、防电、防化学危险品、防止交通事故、防溺水以及防震减灾、管制刀具等方面,而对学生在食品安全教育方面的重视程度不够,很少在食品安全教育方面见有真章,校园内几乎听不到也看不到关于食品安全教育的宣传。学生对食品的安全意识有多高,对食品的安全理念是否正确,在生活中是否能自觉有效地预防不必要的食物中毒等事件的发生,是我们应该去关注的问题,更应该落到实处。
1.1.2校内外摊贩食品安全卫生问题令人堪忧。
据调查,高校学生在校外街边小摊就餐的人数数不胜数。比如大学新校区校门口经常有小作坊和食品摊贩从事食品生产经营活动,主要以烧烤类和油炸类食品为主,学生及社会人士对其是否使用病死、毒死或者死因不明的禽、畜、兽、水产动物肉类,或者是否使用腐败变质、霉变生虫、污秽不洁、混有异物、掺假掺杂的食品一无所知。对于烧烤类食品,尤其是肉类在烧烤过程中,会产生致癌物质苯并芘,人们如果经常食用被苯并芘污染的烧烤类食品,致癌物质会在体内蓄积,有诱发胃癌、肠癌的危险。美国一家研究中心的报告说,吃一个烤鸡腿就等同于吸60支烟的毒性。常吃烧烤的女性,患乳腺癌的危险性要比不爱吃烧烤食品的女性高出2倍。因此,为了让学生远离此类食品的危害,我们需加强食品安全教育。
1.1.3学生对食品安全的认知性差、杜绝“危险食品”的自觉性不高。
针对食品安全问题,我们设计了“食品安全知识”调查问卷。调查问卷以大学学生为调查对象,从大学新老校区随机抽取了部分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并对在大学新校区校内外就餐的个别学生做了现场采访。调查问卷内容主要涉及食品安全理念、食品安全常识、食品中存在的有毒有害物质的种类等方面。问卷调查及现场采访结果表明:大学绝大多数学生对食品安全的认知性差、杜绝“危险食品”的自觉性不高。部分学生根本就不关心食品安全问题,在日常饮食生活当中,几乎很少考虑过某食品是否存在安全隐患。甚至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在已知某些食品如烧烤类含有苯并芘、腌制类食品含有亚硝胺等有毒有害物质的情况下,依然经不起该类食品特有的“色、香、味”的诱惑,忍不住要去吃。采访中,居然有学生透露,每天一到吃饭时间就想到校外吃油炸类或烧烤类食品。比如,问卷调查中问题之一:当学生在已知烧烤类食品往往含有有毒有害物质苯并芘的情况下,选择偶尔吃的人数达到68%,选择不吃的人数仅占到28%,还有4%的学生竟然选择常吃。这充分说明我们的学生对食品安全的认知性差、杜绝“危险食品”的自觉性不高。
1.2高校学生开展食品安全教育的必要性
由于高校缺乏食品安全知识的教育及宣传工作,未能使食品安全知识在校园内得到广泛的普及,致使学生在饮食安全问题上成为“盲人”和“瞎子”。因此,为了提高学生对食品安全的意识及认知性以及杜绝“危险食品”的自觉性,有效预防食品安全事件的发生,保护学生切身利益,促进高校学生安全工作的开展,在校园内开展食品安全教育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2高校开展食品安全教育的对策
2.1在校园内大力宣传食品安全知识
各校可根据校园内现有的宣传设施如:LED显示屏、校园内宣传栏、校园广播等多种形式对食品安全知识进行定期或不定期宣传。内容可涉及以下方面:①食品安全的定义以及食品质量主要有哪几项基本要求;②什么是食源性疾病,如何有效预防食源性疾病;③如何预防食品中毒,突发性食品中毒应如何进行急救;④常见的饮食误区有哪些;⑤如何鉴别食品的真假及品质的优劣;⑥食品加工、贮藏过程中产生的有毒有害物质有哪些;⑦食品安全烹饪;⑧保健(功能)食品与药品的区别;⑨常用食品安全选购、食用与保存方法;⑩食品安全的消费保护措施等。另外,可有效利用早、中、晚校园之声广播将每日发生在国内外的重大食品安全事件在校园内进行选择性宣传。通过上述途径可有效加强师生对食品卫生安全的重视程度,进而提高学生杜绝“危险食品”的自觉性。
2.2开展食品安全教育专题讲座
各高校可根据实际情况邀请校内外熟悉或精通食品安全常识的专业老师或专家定期在全校范围内开展“食品安全知识教育”专题讲座。就2.1中提到的食品安全知识做深入浅出的讲解。为了使讲解的内容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授课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穿插一些跟食品安全相关的动画或动漫或播放近年来发生在国内外的重大食品安全事件等视频。通过开展诸如此类的食品安全常识系列讲座,在一定程度上可增强学生对自己生活当中的饮食安全意识,可有效避免不必要的食品安全事件的发生。
2.3开设食品安全教育交叉课
为使学生全面系统的掌握食品安全知识,建议各高校在全校范围内开设跟食品安全有关的通识课或公共选修课,如:《食品安全与卫生》、《食品营养与安全》、《食品营养与人体健康》等课程。这样,一方面学生可根据个人学习兴趣或爱好自主选课,使得学生自主选课的空间及知识面有所扩大。另一方面,学生通过该类课程的学习,可以对跟食品安全及营养学方面的相关知识有一个较全面、系统的认识和了解,有助于有效预防食源性疾病,进而保护自身健康和提高生活质量。
2.4开展食品安全知识竞赛
结合上述食品安全知识讲座、通识课或公共选修课等的开设,建议各高校以“学生社团活动”的形式在全校范围内组织相应的“食品安全知识”竞赛,对在竞赛中表现突出的、取得好成绩的学生给予一定的表彰及奖励。这样,一方面可突出食品安全教育的重要性,增强学生的食品安全意识,起到宣传的作用;另一方面,可有效了解学生对食品安全常识的掌握程度,同时,也丰富了学生的校园生活。
2.5建议相关职能部门加强食品安全监管力度
无论是校园外还是校园内,食品安全隐患将始终威胁着学生的健康及生命。建议相关职能部门对校园内的学生食堂及校园周边的餐饮店的食品、饭菜、食用油的来源、餐具、饮具和盛放直接入口食品的容器在使用前是否经过消毒、清洗干净以及炊具、用具用后是否做到洗净、保持清洁等方面进行不定期地抽查,以保证其所生产经营的食品安全卫生、无毒无害。对检查中发现的不符合食品卫生安全的食品及餐饮店在校园内进行通告,让学生及时了解自己面临的饮食安全问题,防患于未然。
安全是一个人生存和发展的基本保障,也是所有国家社会发展过程中长期存在的话题,在当今越来越注重人权的今天,安全问题显得比以往更加重要。安全问题更是一个国家和社会进步和文明的体现。高校作为国家人才培养的主要基地,高校除了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教育服务和提供和谐的学习环境外,必须还要将学生们的安全问题放在首位。如今,面对各大高校层出的学生安全问题,各大社会团体更是将目光发在了学校安全上。高校的安全问题不仅仅是学校保卫部门的责任,更重要的是学校管理人员的事情。面对中国高校逐渐实现开放化的趋势,高校中学生与社会的距离不断拉近,学生们与危险因素的距离也被拉近,因此,对于高校安全教育问题显得刻不容缓,保障高校的学生安全问题更加显得重要起来。
一、当前高校安全面临的问题及分析
(一)思想意识形态阵地存在安全隐患
目前逐渐开放的高校环境面临着激烈的文化思想交流,高校内的师生受到来自国内国外的各种思想的影响.在国外,他们率先采取开放式的教育模式,通过宗教和非政府组织,以学术交流、科研资助等为口号,对师生进行思想意识形态的渗透,并且在社会上乱带节奏,麻痹高校学生,对于出国留学的大学生来说这种伤害尤为重要,对于留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产生了十分恶劣的影响。
在国内,各大高校正在过渡到相对开放的教育环境时期,这个时期是社会各大矛盾激发的频繁期,各大思想潮流汇集在一起,显示出多元化的趋势,在这种形式下,一下非思潮对思想尚未成熟的当代大学生进行了错误的引导。
(二)日益发达的网络存在严重弊端
目前我国已经进入了新媒体时代,新媒体的特点是交互性强、开放性强、资源大量共享,信息传播及时性,这样人们便能够超越时间和空间,进行无缝交流和沟通。并且,手机和网络越来越先进、越来越发达,手机依然成为了当代大学生的必备工具,各种社交APP应运而生,像QQ、微博、微信、论坛等越来越流行,成为了当代大学生之间以及对外进行沟通的媒介,虽然者能够实现信息交流的快速性,但是,毕竟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在网络上充斥着大量的不良信息,如果大学生自制能力不够强的话,便非常容易受到大量良莠不齐的信息的危害,这样大学生的思维、行为、价值观、人生观便会受到影响。尤其是近几年来,网络诈骗、大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的新闻层出不穷,这除了与大学生自身自制能力差的关系外,还与高校内的安全教育模式和安全教育管理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针对种种状况,各大高校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采取必要的措施,防止网络弊端对于大学生造成的危害。
(三)校园安全影响因素多种多样
校园安全事故的种类多种多样,引起安全问题的原因也是各种各样。第一,大学生群体中的结构十分复杂,并且面临着如今各大高校的不断扩招,学生数量不断增加,难以保证学生的素质相互统一;第二,当前校园内的治安环境日益复杂,随着招生人数的不断增加,校园内部的基础设施也是不断扩大,这就使得原先相对容易管理的地区正逐渐成为了人来人往的商业街、小吃街,在这种开放式的环境下,高校难以对其进行统一管理,外加汽车数量的不断增加,校园交通事故也逐渐增加;第三,由于学生数量的不断增加,学生们之间为了抢占自习室位置、食堂位置、图书馆位置而引发的矛盾也日益增加。以上三种形式的矛盾增加了校园安全管理的难度。
(四)大学生活动范围超出高校管辖范围之外
在相对开放的高校教育环境下,大学生们渴望了解社会、走向社会,尽早的成为独立自主的成年人。这就使得大学生们在放假期间,积极地参加兼职活动、家教活动,进行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和社会公益活动等等。在这些活动中,大学生有对于个性化的追求,他们通常会骑自行车、进行长途旅游、野外露营等具有一定危险性的活动。学生们一旦脱离学校范围,则很难对其安全问题进行保证,从而会出现一些安全事故。
二、当前高校安全教育管理工作中面临的阻力和挑战
(一)大学生对于安全教育不重视,其安全责任意识严重缺乏,安全防护意识薄弱
校园安全事故处处可见:一些学生在宿舍内违反规定,擅自使用大功率吹风机、电饭锅等,一边玩手机一边过马路,夜不归宿等现象层出不穷......这些行为归根结底是大学生的安全责任意识的缺乏,他们往往抱有侥幸心理,认为倒霉的事情不会发生在自己身上。
(二)高校教育形式存在弊端,教育成为摆设
学校表面的进行安全教育课程和讲座,但是实际上并没有真正检查学生们的落实情况,一味的认为大学生已经是成年人,自我保护意识不用再提醒,没有尽到应有的义务,将安全教育视为摆设。或者是刚刚到任的辅导员工作经验不够,没有意识到这些问题。
三、大力全面的开展高校安全思想教育工作
(一)健全高校教育机制建设,加强形式判断和分析
各大高校务必要树立起“安全第一”的思想,坚持走依法治校的路线,将安全问题放在首位,防患于未然。其次,将高效安全进行统一规划,分化到各大学院、各大办公室、学生处,定期展开安全防护和安全教育工作。然后是建立健全的机制体系,完善安全责任制度,定期分析、定期排查安全隐患,定期开展安全讲座,并且将讲座内容落实到每个学生身上。
(二)大力增强队伍建设,确保高校安全教育的普及性和有效性
强化安全教育,实现安全教育的生活化、教育化,在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前,必须要对教师进行系统的思想教育工作,培养责任心,将安全教育普及到整个校园。然后可以开展各种形式的安全教育活动,可以利用网络资源,在微博、微信等社交网络上进行宣传教育,让学生真正做到自律。
(三)做好安全教育的宣传,在学生群体中树立正确的安全观念
一直以来,针对大学生开展的安全教育活动是各个高校日常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因为学生自身的安全问题是开展一切工作的根本前提,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以及网络对国民生活影响的日益增加,在校大学生们的生活也不可避免地为之所影响。正如其他新事物一样,网络在给大学生的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潜藏着诸多的隐患甚至是陷阱,如何有效地帮助学生树立起网络安全意识,远离网络陷阱,已经成为各个高校不得不面对的新挑战。
1高校开展网络安全教育的必要性
1.1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网络防卫意识
虽然,近年来我国网民的数量出现了爆炸式的增长,并且呈现出年轻化的趋势,但是,不能忽视的是,大多数年轻人对于网络安全的相关知识还是比较缺乏的,特别是部分学生在进入大学前几乎没有接触过网络,因此,在校园中开展网络的相关教育就是十分必要的!通过教授一些基础性的网络知识教育,不仅仅可以帮助学生多了解一些关于网络的知识,同时还可以提升他们的网络运用技能,更为重要的是,使得学生们在面对网络骗局、陷阱时具备初步的辨别能力,进而从根本上减少校园网络事件的发生。
1.2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对于人才能力的要求有了更高的标准,相信在以后的社会竞争中,具备相关的网络知识将会赋予为个人更大的竞争力。虽然在当前的大学课堂中普遍设置了计算机技术的相关课程,但是在教导学生面对日新月异的网络漏洞这方面,却并不总是能跟得上时代的步伐。相信通过在校园中开展网络安全知识方面的教育,将会在提升学生综合素养方面有着积极的意义,从而帮助他们在面对日后的竞争时具备更大的优势。
1.3有利于维护校园的正常秩序
网络方面的相关教育并不仅仅涉及到安全方面,它对于维护整个校园工作秩序的稳定同样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当今这样一个信息时代,一时一地的信息可以通过网络在短时间内大量地迅速传播,使事件本身具有更加广泛的社会意义,稍有不慎,都有可能升级成为危及校园甚至是整个社会的群体性突发事件。如果,学生们拥有一些相关的网络安全知识,具备初步的网络判断能力,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抵制网络谣言,降低校园的突发,从而为维护校园的正常工作秩序做出积极贡献。
2当前高校网络安全教育工作的困境
2.1对网络安全教育的重视程度有待提高
虽然已经有越来越多的高校已经意识到了网络安全教育的重要性,但是,从普遍水平来看,对于网络安全教育的重视程度依旧有待提高。在部分高校中,日常的学生管理部门完全没有指派专人关注本校的舆论阵地,如官方微博、学校论坛等,同时也没有意识到在日常的安全教育中融入网络教育的必要性,只有在出现了相关事件之后才会注意到网络的安全教育,并在事后采取措施进行补救。
2.2缺少专业的课程设置
大多数的高校基本都开设有计算机类的相关课程,但是其中涉及到网络安全教育的内容往往过于肤浅。在当下的计算机授课过程中,老师们的讲授内容多为一般性的科普教育,偶尔会伴随一些办公软件的指导使用,由于部分学生在进入大学前根本没有接触过网络,因此这些课程的安排是非常必要的。
2.3缺乏相关的网络安全专业人才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虽然不少高校都有一支专业的计算机人才队伍,但是由于专业背景的缘故,专攻网络安全的人才相对还是比较匮乏的,这也是多数学校无法开设专业的网络安全教育课程的掣肘之一。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对于专业人才、高素质人才的需求越来越旺盛,各个领域之间存在着激烈的竞争,这就使造成了收入相对比较少的教育领域中,网络安全人才的缺口较大。
3开展网络安全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3.1统一思想,加大对网络安全教育工作的重视力度
在高校中,管理层需要统一思想,加大对网络安全教育工作的重视力度,校领导班子中必须有成员主管此项工作,并在各部门抽调专人负责相关环节,坚决避免“应付了事”的工作态度和作风。此外,还需要加大学校的制度建设,不定期举行相关的座谈研讨,对已经制定的条款进行讨论分析,不断完善、改进,使得网络安全教育工作做到有理可依,进而为校内的网络安全教育提供制度保障。
3.2开设专门的网络教育课程
针对自身的实际情况,高校的教学主管部门可以考虑开设专门的网络安全教育课程,除了制定详细的教学计划之外,还要对授课内容进行严格把关,此外,在每一阶段的课程结束之后,对课程的效果、质量等开展调查反馈工作,以便于及时改进当前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为日后对课程设置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修改打下良好的基础。
3.3引进相关的专业人才
针对校内缺乏相关的专业人才,各个高校可以通过两种途径应对这个问题。一方面,加大对校外人才的引进力度。针对比较稀缺的人才,学校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制定相应的引进计划,通过高薪、优厚的晋升空间以及光明的发展前景等方式来吸收相关的专业人才。另一方面,加大对本校教师的培养力度。对本校教师进行专业培训也不失为一种经济、可行的途径,培训、讲座、外出学习等方式都可以有效地提升本校教师的个人素质,并通过有目的性的培养,进而使之成为本校在相关领域内的专家。
参考文献:
[1]卢春宇.《欧盟青少年网络安全教育措施及对我国的启示》[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3,8.
实验室安全在高校尤为重要,不仅影响高校安全,而且影响教学和科研成果的产出,加强高校实验室安全,是高校实验室安全的基础。因此,提高高校师生的安全意识、培养良好的安全行为习惯、提高自我护能力、是各大高校保障师生人生和财产安全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目标。虽然实验室安全教育是每一所高校长期严格遵守的教育工作,但安全意识淡薄的思想弊病时而出现在师生当中,所以通过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实验室安全教育对于提高实验室安全显得尤为重要。移动教学是当前线上教育主要手段之一,能够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随时随地的进行学习,本文通过建立移动环境下实验室安全教育,让高校师生明白时刻关注实验室安全的重要性,了解并掌握实验室安全准则及操作,预防实验室安全事故的发生,降低实验室的安全风险,保障高校师生人身安全[1]。因此,实施移动学习环境下实验室安全教育有助于推动安全教育新模式的改革,对当代大学生进更加全面的、系统的安全教育。
1移动环境学习的研究进展
1.1移动学习
移动学习(MobileLearning)是一种在移动设备帮助下的能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发生的学习,不仅具备数字化学习的所有特征而且还有有属于它独一无二的特征,即学习环境是移动的。移动学习作为一种重要的学习网络资源,为学生学习提供了更加条件和便捷,既满足了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又实现了最具时效性、最大化的的资源共享。
1.2移动环境学习的研究
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移动互联网在教育领域的深入应用,使得移动学习的形式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越来越多的学生使用互动性强、操作灵活方便的移动设备来进行学习,因此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的移动学习引起了更多人的关注和认可,特别深受青年学习者喜爱[2]。近年来微课、慕课等网络课程的出现,昭示着未来教育大变革,标志着教育开始步入信息时代。因此,在移动学习环境下的微课程教学包括微课程平台建设、微课程资源开发及安全教育的应用,进一步促进了安全教育教学模式的改革,更加有效的提高了安全教育的效果。
2实验室安全教育的意义
2.1实验室安全教育的意义
实验室工作的第一要务就是安全,安全工作是高校开展本科教学实践、研究生教学实践和科学研究工作的重要场所之一,是高校提高学生专业素养、培养社会责任感、实践能力、创新意识的前沿阵地,是创建平安校园和校园安全生产的基础[3]。因此,高校通过实验室安全教育,加强大学生安全意识和责任意识、增加安全知识、提高大学生自我保护能力、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概率[4],提高主动性和责任感,防患于未然、创造一个安全和谐的大学生校园环境。
2.2实验室安全教育的现状
实验室安全工作是一项专业性较强的基础性工作[5]。然而,各大高校教学实验室对安全教育的执行能力薄弱,部分实验室安全教育的意识还比较淡薄[6];实验室没有建立专业化的安全管理规章制度;危险化学品和设备安全管理制度没有定期排查、安全检查形式单一、方法陈旧、缺乏对实验室系统的、全面的检查;安全教育不投入,实验室的管理人员缺乏相关知识的专项培训;实验室添置的基本防护设施和安全防护设备较少,相应的安全设施和设备没有及时补充,一些实验室安全设施陈旧、未及时修复和更换[7]。
3移动环境下实验室安全教育的研究进展
美国新媒体联盟的《2018年地平线报告》[8]指出,移动学习和自适应学习技术在未来一到两年的时间内,将成为高等教育采用的6大关键技术之一。当前,越来越多学生开始选择将学习和生活相结合,随时随地参与课堂活动、跨设备地获取学习资源。研究显示,截止2017年在网络上共检索到不足30个的实验室安全教育系统。由于微课、慕课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平台、资源建设及共享机制上,对于实验室安全教育的课堂教育、知识讲座、消防演练、器材使用、应急逃生和网络教学等教育形式的开发不足,形式单一,安全教育的效果不理想[9]。因此在移动环境下构建适合学生学习、灵活性高、开放程度大的实验室安全教育微课程是至关重要的。
4移动环境下实验室安全教育的分析
4.1与传统教育相比较
传统的实验室安全教育多是采取以课堂教育为主、实战演练为辅的方式,重知识、轻技能。更多地强调实验室安全的制度化管理,缺少详细的处置安全问题的指引,存在着“重管理,轻引导”的现象[10]。实验室安全教育本质是将知识与技能紧密结合,不仅仅掌握理论知识,并且熟练规范的实验室操作技能。学生的层次不同,需求不同,传统的教学模式无法满足当今大学生的学习需求[11]。然而,在移动学习环境下学生利用手机、电脑能够随时、随地进行学习,充分利用时间;实验室安全教育学习资源呈现形式多种多样,以图片、动画、音频、视频、等方式加强学生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4.2移动学习环境下实验室安全教育的分析
本文研究这借助于学习通创建移动学习资源,对动物科学专业的学生进行实验室安全教育,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或教学情景,灵活采用移动网络带来的便利,让学生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充分参与教学过程进行学习,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和结构。对比于传统的实验室安全教育,移动学习环境能够实现最具时效性、最大化的资源共享。学生通过视频学习资源更加生动直接,音频、图片资料可以帮助学生主动的思考,动画资源形象且有趣、内容简短、主题突出、不仅能更好的理解掌握,而且可以激发学习兴趣。实验教师通过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制定个性化资源库进行相对应的实验室安全教育,增强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兴趣,提升学习效果。最终实验老师根据学生的学习内容组织试卷考试,经过综合评判,成绩合格后并签订实验人员安全承诺书后方可进入实验室实验。
4.3移动学习环境下实验室安全教育问卷调查及分析
近年来,国家加大高校实验室建设的投入,护理实验室数量和规模有了很大发展,在软硬件方面也得到了质的提升[2]。同时,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护理实验项目增多,实验形式日益丰富,从单一技能操作,到目前开放性、设计性、综合性等多样化实验方式;兼之实验室开放需求的不断加大,使进入实验室的人员激增且流动性大,安全工作面临的问题也越来越多。目前,国内许多大学在实验室安全领域均投入了大量资源,加强了实验室安全保障。然而,受诸多因素限制,国内高校实验室安全教育的发展依然普遍滞后于国际高等教育整体发展水平[3-6]。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实验室安全教育重视程度不足
大部分高校存在重教学科研、轻安全工作现象,认为安全工作仅由学校保卫处和实验室设备处负责,片面的思想意识为安全隐患的存在提供了温床。
1.2实验室安全通识教育未纳入学校常规教育体系
因课程安排等方面的局限,实验室安全知识传授较为零散、缺乏系统性。往往是学生边做实验,老师边强调安全要点,没有形成科学、系统的教学体系,难以保证学生进入实验室前接受安全教育。
1.3护理专业特色安全教育内容未成体系
护理人才除了应具备医学院校实验室的安全知识外,还应具备护理专业特有的安全知识。因职业性质、工作场所的特殊性,护理人员属于职业暴露的高危群体,面临着多种职业危害。国外很早就开始重视医学生的职业健康教育[7-8],而我国职业防护相关教育仍处于较低水平[9-10]。
1.4安全教育师资力量和教材不足
近年来,国内虽已出版多本实验室安全教材,但与先进国家相比,在覆盖面、深度等方面都存在着明显的差距,难以充分满足高校实验室安全教育的需要[11]。
1.5实验室建设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许多高校在实验室建设时,仅重视实验室仪器设备和环境的改善,忽视对基础安全设施的合理规划和配置,存在设计不合理而导致的安全问题,如:实验设备摆放达不到安全距离;氧气瓶达不到远离明火、电源;缺乏必备的急救设施、应急预案等等。
1.6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不健全
由于高校自身性质定位不同;所处地域和环境差异;以及实验室类型不同等等因素,国家并没有施行统一的实验室安全管理相关政策法规和统一的实验室安全教育体系[12]。因此,如何构建相对完善的实验室安全教育体系,行之有效地开展安全教育,让学生牢固树立安全责任意识,掌握安全防护与事故处理技能,将安全事故发生率降到最低,是护理实验室建设和发展过程中亟待研究和解决的课题。
2护理实验室安全教育体系的教育目标
借鉴国际先进教学理念并结合我国对护理人才的需求,依据护理专业实验教学内容和护理职业特点,遵循护理实验室安全工作的基本规律和原则,对教学和科研活动中涉及到安全问题的各要素、各环节进行全面系统的总体设计和构建,建立较为系统完备的护理实验室安全教育体系,培养学生成为具备全面安全知识,自觉安全责任意识,过硬安全事故应对技能,素质全面的护理行业领军人才。
3护理实验室安全教育体系的教育内容和方法
主要包括入学后安全教育、专业实验室准入安全教育、每门实验课前的安全教育以及护理职业防护教育,其宗旨是安全教育贯穿和融入校园学习的全过程,即以培养学生全面安全素质为主线,建设全程化、立体化的护理实验室安全教育培训体系。
3.1入学后的安全教育
新生入学教育的内容之一,可以使学生在入学初就能掌握安全防范的基本知识与技能,尽快地适应大学生活,这是维护高校安全稳定、构建和谐校园的必然要求,也是加强和改进高校安全教育工作的重要手段之一。教育内容包括安全理念、消防安全、交通安全,网络安全,心理安全教育等。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讲授与训练相结合的形式和方法,如:课堂讲授、典型案例分析、安全技能训练、社会调查、安全应急演练等。并通过多种途径与渠道,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增强安全教育效果。帮助学生掌握安全技能,提升学生的安全素质和安全意识,树立正确的安全价值观。
3.2专业实验室准入安全教育
实验室安全准入制度是高校实验室安全领域各种规章制度和行为规范的总称,是为保护师生的根本利益而逐步建立和完善的基本制度[13]。美国高校实验室早已全面实行安全准入制度[14],国内也有部分高校开始实施实验室安全准入制度[15]。实验室安全准入制度集中培训内容有:(1)实验室安全管理规章制度,包括学生守则、管理工作人员守则、实验室危险废弃物管理规定等。(2)实验室用水、用电安全,安全通道、紧急出口和逃生路线,灭火器的使用方法及位置,报警电话等。(3)实验室常规仪器设备的安全操作及注意事项。(4)进入实验室人员应填报个人的健康安全信息,如过敏史、医疗状况等。除通过集中培训外,还通过设置安全课程、网络宣传、发放安全知识手册教育等多种形式对师生进行安全教育,并要求师生进入实验室进行实验前签订安全责任书。
3.3每门实验课前的安全教育
护理学实验课包括多门课程,每门实验课程、每个实验项目操作和具体要求不同,注意事项和安全知识也不同,所以安全教育需要渗透在每一门实验课中。根据具体的课程内容,针对性地安排不同的安全教育主题,帮助学生真正明确规范操作流程和要求,掌握相关安全技能,使安全教育贯穿每门课教学全过程中,不仅与教学内容相辅相成,更是对教学内容的补充、拓展和深入。安全教育主要包括:(1)与课程内容相关的安全教育,主要是分析每门实验课教学内容中与安全教育相关的部分,然后整理、归纳、总结,形成系列安全教育主题。(2)与课程涉及设备有关的安全教育,课前由实验教师或技术人员对学生进行精密仪器和新设备的操作流程、注意事项教育。特别贵重的大型仪器设备,学生必须经过严格的操作培训,考查合格后才允许使用。
3.4护理职业暴露与安全防护教育
因为工作的特殊性,护士常暴露在事故性危害、物理性危害、化学性危害、生物性危害、工作环境改造及心理社会和组织因素危害多种职业危害因素中[16]。目前虽然部分院校开展护理职业防护教育,但因没有统一、系统的教材,只是在讲到课程相关内容时零散提到一些,这种教学的不确定性难以保证每名学生都接受到系统、全面的职业防护教育[17]。必须健全护理职业暴露与安全防护教育体系,使学生树立对职业危害的防护意识。其内容包括职业防护法规、医院感染、标准预防概念及各种防护用具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无菌操作及消毒隔离技术与原则、医务人员经血传播疾病职业暴露防护指导、职业安全防护与应急处理措施等。实验室采用发放教育手册,现场讲解、示范等环节安排系统的护理职业防护课程,强化学生的防护技能训练,改变不安全的行为,让学生从思想上认识职业危害的存在,提高对职业防护重要性的理解,使护生把落实职业防护措施内化为主动的自我防护的行为。
4利用信息化手段,推动护理实验室安全教育体系的建设
为保证安全教育的及时性,克服覆盖面有限、内容不够系统、效果参差不齐等缺点,学院网站上提供护理安全教育培训和考试准入平台链接。学生在任何联网计算机上点击进入网络平台,以个人账户登录,就可以及时了解安全教育相关信息、加强安全学习、掌握安全知识和技能;考试合格可获得在实验室学习和工作准入资格。同时网络管理员及时相关信息,对安全学习情况进行指导、统计和互动交流,充分发挥网络信息的快捷、高效和监督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