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07 09:22:22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供应商风险排查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一、深入学习了解政府采购政策,增强开展政府采购领域廉政风险防控工作自觉性。
任何有效的预警防控,首先要在主观上对潜在风险引起足够的重视,并在此基础上有的放矢寻找对策。结合到政府采购领域的廉政风险防控工作,我们首先应了解政府采购自身的属性、特征以及基本操作规范。要彻底弄清楚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该怎么做等基本要求。明白了这些才能明白我们工作中可能存在哪些风险需要防控。客观地讲,经过十多年的努力,我市政府采购工作在纪检监察部门的关心指导下,在全市各部门各单位的大力支持配合下,目前已基本走上正规化、法制化轨道。但目前存在的问题同样不容忽视。这些问题就是我们下一步防控的重点。下面与大家交流一下我们工作中通常面对的一些热点、焦点问题。
(一)关于政府采购的属性。政府采购,也称公共采购,是指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团体组织,使用财政性资金采购依法制定的集中采购目录以内或者限额标准以上的货物、工程和服务的行为。它具有强制性、统一性、公开性、公平性等特点。既然政府采购是政府行为,那么在政府采购的标准、方式以及操作过程等方面都应由政府说了算,而不应把个人的消费意愿和消费方式掺杂进去。《政府采购法》、《政府采购目录》以及相关的法规制度,就是规范行政事业单位政府采购行为的准则。我们这次会上发给大家的《市直行政事业单位政府采购廉政风险防控管理办法》中确定的45个风险点和《市政府采购中心和采购机构政府采购廉政风险防控管理办法》中确定的20个风险点,就是从这些法律法规中提炼出来的,不是财政部门多管闲事,故意与大家过不去。事实上“应采尽采”、“规范采购”等一直是党委政府对财政部门的基本要求,也是社会各界加强对财政监督的重要内容,政府采购工作监管不到位,就是财政部门的失职。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都推行政府采购,并且越是廉洁的政府,政府采购行为越严格规范。
(二)关于采购时间。“应采尽采”是政府采购的基本要求,但时至今日,不进行政府采购的随意采购现象仍时有发生,这些单位一个共同的理由就是因各种各样的原因,时间来不及。其实这些借口是不存在的,因为政府采购的方式有多种,特殊情况可以选用特殊的采购方式,请相信无论多么特殊的情况,财政部门都会为你提供相应的采购服务。2008年汶川地震,民政部购买的帐篷,就是通过财政部进行政府采购的,请问还有什么比这更突发、更急迫的项目不能进行政府采购。
(三)关于采购标准。从个人消费意愿的角度讲,每个人都希望买最贵最好的东西,但政府采购的标准是“物有所值”,不求最好,但求能满足基本需求,价格适中。所以我们要对采购单位提出的采购标准进行论证、调控。目前,中央已对行政事业单位的公车购置标准进行了规范,不少地方还出台了党政机关办公设备的配置标准。政府采购发展的趋势就是建立一个完善的配置标准体系。那么随着采购标准越来越严格,监管者和采购单位之间的矛盾可能会加剧,只有采取完善的防控措施,才能确保采购过程操作的顺畅。
(四)关于采购效率。政府采购制度的设计就是通过规范的程序,来改变传统的一对一的“一见钟情”为一对多的“竞选”,制度本身追求的是规范,而不是效率,所以大家抱怨政府采购程序多、过程慢,这是正常的。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周密安排、协作配合提高行政工作效率,但不能人为提高法定工作效率,否则就是违法违规。解决政府采购效率低的有效途径,就是增强采购的计划性,编制好政府采购预算。提前完成政府采购程序,为预算的顺利执行作好充分准备,对此我们预警防控办法中已作出明确的规定。
(五)关于采购方式。采购单位一般都希望采用简便快捷的采购方式,但对此财政部门不能完全满足大家的要求,因为采购方式的选择取决于采购规模的大小、技术复杂程度、供应商响应的程度、商品的普及程度等方面因素,什么样情形适用什么样的采购方式,是制度说了算,而不是财政部门说了算,对此希望大家能够理解。
(六)关于采购质量。采购满意的商品是采购单位的要求,也是财政部门的愿望。现在有些人抱怨政府采购的东西质量不好。对此应辨证的看。客观上讲,一分价钱一分货,同价的东西才有质量上的可比性,即便同价的东西在品质上也千差万别,有的这方面好,有的那方面好,不能简单评价优劣。主观上讲,商品的质量取决于采购单位提出的采购需求、技术参数以及交货验收的把关程度,质量保证的主动权完全掌握在采购单位手中。对于这方面的风险,我们在防控方案中也作了规定。
(七)关于协议供货。为了方便各单位小额零星项目的采购,提高采购效率,自2003年来,我们在车辆维修、保险、加油、印刷、零星小额办公设备、空调等项目推行协议供货的采购方式,得到了广大采购单位认可。绝大多数协议供应商执行协议较好,作出了很大让利。但在执行过程中,有少数单位放弃了自己的权利,采购经办人没有进行货比三家,对自己关系好的协议供应商是否执行协议价不闻不问,甚至在供应商作出很大让利基础上搭买其他东西。2007年有两个单位的人员举报本单位在协议供应商处购买的一台计算机价格偏高,经我们查实,协议供应商执行了协议价,但采购经办人又分别搭买了摄像头、U盘等,供应商将这些都计入了计算机价格内,开出发票,反映出计算机价格偏高。我们希望各单位在执行协议供货采购方式时,一定要正确把握,要明白协议供货不是指定供货,采购人要货比三家,至少要知道自己是否享受到协议价的优惠,同时希望各单位对没有执行协议价的供应商进行举报,我们将按照协议严格处罚供应商。
关于政府采购的政策性问题还有很多,去年我们还为此专门组织了两期政府采购工作规范培训考试。希望大家在实际工作中加强学习、自觉运用,这样我们的廉政风险防控就有了根本保障,同时也有助于采购单位、监管部门、采购机构之间的配合协调,方便大家的采购。
二、认真剖析政府采购廉政风险,增强开展政府采购领域廉政风险防控工作的针对性。
自政府采购制度实施以来,我市先后出台了一系列加强政府采购管理工作的制度规定。市直绝大部分行政事业单位和政府采购机构都能自觉遵守这些规章制度,政府采购行为越来越规范。但是仍然有少数单位在执行政府采购政策上存在一些不规范的行为,影响了政府采购工作的顺利开展。按照廉政建设风险防控的要求,我们对照政府采购制度规范,结合实际工作,并组织市直部分行政事业单位和政府采购机构座谈,对在实行政府采购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全面排查梳理,总共归纳出65个廉政风险防控点。
(一)行政事业单位的政府采购风险点有45个,主要表现在:
1、采购预算、计划环节:不按规定编制政府采购预算,随意采购,或随意变更采购计划;在申报政府采购项目计划时,提供项目采购方案或技术参数,是由某一供应商提供的,使其需求带有明显的倾向性,限制潜在投标人,倾向特定投标人;在申报政府采购项目计划时,将采购项目化整为零,使其达不到公开招标的标准,规避公开招标;在采购计划未实施前组织人员对潜在投标人进行考察。
2、采购执行环节:不按规定委托采购机构,采购信息不公开、不透明,特别是在非公开招标方式和部门采购中,形成围标、串标;向评标委员会发表不当的倾向性意见以及向供应商透露评审专家名单,透露评标过程;在定标过程中,以种种理由不接受评标结果,不按推荐的中标候选排序确认中标单位。
3、签订采购合同环节:拒签政府采购合同,串通供应商不按招标文件的规格、数量等内容签订合同,而是降低标准、更改条款。
4、履约环节:故意设置障碍或者不积极配合中标人完成项目合同,要求中标供应商提供超出采购合同的产品和服务。
5、验收环节:串通供应商不按签定合同的规格、数量等条款完成验收,随意签发验收通知书。
6、付款环节:在项目没有竣工,没有完成项目验收就随意签发验收通知书,或者在供应商按照要求和时间履行合同后,以种种理由拒签验收通知书,提前或恶意延缓资金支付。
(二)采购机构存在20个廉政风险防控点,主要表现在:
越权随意接受委托;不按政府采购监管部门审批的采购方式实施采购,随意变更采购方式;串通采购人或者供应商,指定品牌,或者使用某一品牌技术参数,变向指定品牌,排斥其他品牌参与竞争;不在指定媒体及时采购信息或者不信息;非公开招标项目只向少数供应商透露采购信息;设定与采购项目规模不相适应或者过高的企业资质,排斥其他潜在供应商,倾向特定供应商;资格审查过程中,把关不严或实行差别对待;向供应商泄露其他投标人商业秘密;不按规定抽取评审专家组建评标委员会、询价小组和谈判小组;制定评标办法带倾向性、如分值分配、技术方案设定、加分因素等倾向特定投标人;在评标现场向评委会发表不当的倾向性意见;不按定标规则确定成交供应商;不按推荐的中标候选排序确认中标人;与供应商、采购人串通,修改评标结果;中标结果不按规定在指定媒体进行公示;不按规定要求保存采购档案,串通采购人或者供应商修改档案资料;在质疑调查期间,拖延答疑时限或者使用虚假资料进行答疑;受委托参加验收项目时,有意为特定供应商降低标准。
以上这些风险点,我们在具体实施方案中都有相应具体的防控措施。这些风险点并非代表全部风险,大家可以结合自身工作再进行更详尽的排查,并进行补充完善。只有这样才能把政府采购的风险防控工作做细、做扎实。
三、建章立制,认真整改,切实将政府采购廉政风险防控工作落到实处。
各单位要根据政府采购廉政风险防控文件要求,进行风险点排查和风险等级评估,有针对性地建立健全各项政府采购廉政风险防控措施。
一是要加强学习,提高认识,认真执行政府采购法律法规。政府采购政策性强,法规性制度繁多,程序性规定比较严格具体。各单位的政府采购经办人员要加强学习,熟悉政府采购法律法规和政策,认真执行各项制度规定。
二是要建立完善政府采购预算和计划管理制度。各单位要按照《政府采购法》的规定和财政部门预算管理的要求,结合年度政府采购目录,进一步做好政府采购预算编制工作,将货物、工程和服务项目全部编入政府采购预算,确保采购计划严格按政府采购预算的项目和数额执行。2012年部门预算编制工作即将启动,希望各单位在编好部门预算的同时,编好政府采购预算。从2012年开始,凡是没有采购预算的项目,一律不予下达采购计划,也不予支付采购资金。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4-0-01
按照财务供应链管理的一般实施路径(供应链-价值链-作业链-成本动因),结合企业经营管理特点将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有效整合并形成既紧密集成又体现专业化管理特点的模块化配置方案。需要指出的是财务供应链运营涉及供应链上下游的各种类型企业,企业内部资源整合与外部资源协调存在运行基础、业务流程、管控手段、利益分配机制等方面的差异,限于篇幅所限,对财务供应链上外部资源整合及流程共享模块的搭建在本文中暂不涉及,下面主要以财务供应链所涉及的企业内部资源整合涉及的系统模块搭建事项,探讨分析如下:
一、综合管理模块
(一)客户(供应商)关系管理模块。该功能模块应根据企业客户关系管理的总体要求,在确保商业机密安全的前提下,通过建立“客户信息采集”、“客户数据库”等子模块动态地收集、分析客户来源和客户结构;通过“客户资信及财务能力评价”、“客户信用额度管理”等子模块评价客户信用、确定信用销售规模及相关收账政策;通过“客户应收(预付)款预警”、“客户重大变故预警等子模块”,及时排查风险,采取积极应对措施。
(二)物流管理模块。该模块一般可设置“物流运输方式及节点设计”、“仓储合同管理”、“货权管理及库存核对”等子模块。通过“物流运输方式及节点设计”子模块,合理选择运输方式和物流节点、降低物流成本;通过“仓储合同管理”子模块,确保货物存放安全;通过“货权管理及库存核对”子模块,集中办理收货、移库、发货等手续,防范舞弊、保障货权、降低存货实物损失风险。
(三)财务供应链绩效评价模块。通过“绩效评价”模块对特定供应链的运作效果作出评价,为特定供应链的建立、运行和调整的决策提供客观依据;对供应链上下游的供应商、客户作出评价,以便优化客户结构,提升供应链运营质量;对企业内部供应链运营单元的运营效率、效果进行评价,同时约束相关经营单元从事与企业战略导向不符的业务,控制企业运营风险。
二、业务管理模块
(一)采购管理模块。该功能模块应结合采购预算要求,通过建立“供应商选择”、“产品价格信息分析”、“采购合同管理”等子功能模块辅助采购决策。“供应商选择”子模块通过有效集成客户关系管理模块中供应商综合评价指标选择供应商;在“产品价格信息”子功能模块中,则应详细记录各供应商的产品价格,以便掌握各供应商的报价差异与变动趋势,挖掘降低采购成本的空间;通过“采购合同管理”子模块 ,及时、完整采集采购合同信息,以严格合同执行,减少预付款占用。
(二)销售管理模块。该功能模块应按照销售预算要求,提供销售合同、市场成交价格、销售收款情况以及自客户关系管理模块中提取客户的信用额度、付款期限及相关折扣信息。在该功能模块中可设置“需求采集”及“需求分析组合”、“销售预测”、“销售定价”等子模块。通过“需求采集”子模块及“需求分析组合”子模块及时收集组合客户有效需求信息(尽可能收集到更多最终用户信息,以减少需求波动对企业经营的影响①),为企业向供应商订货及现有存货分销提供行为依据,减少营运资金占用;通过“销售预测”及“销售定价”子模块提升销售决策的科学性与透明度,同时便于预测现金回款,合理安排资金,控制销售风险。
(三)存货管理模块。存货作为贸易流通行业企业流动资金占用主要形式,对其规模的控制及结构的优化显得尤为重要。因此,该功能模块应能及时提供物料的入库、出库、盘点、库龄、报损、结存、预计市场价格等方面信息,并结合存货的销售计划、库存量、储存期等标准做好控制,以加速存货周转,节约运营成本。
三、财务资金管控模块
(一)财务管理模块。该模块一般可下设 “财务会计”,“成本会计”和“管理会计”三个子功能模块。“财务会计”子模块应严格遵守会计准则及企业会计政策的规定,面向业务流程收集完整的财务信息,使得企业各项经营业务能够得到及时、准确、完整地确认和计量;“成本会计”子模块应能实现动态获取成本中心信息,并配合业务管理模块中采购成本、存货成本及相关作业成本等标准实现成本的分析和控制;而“管理会计”子模块主要实现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职能,以便采取适当措施降低企业财务风险、控制经营损失。
(二)资金管理模块。该模块可设置“资金筹集运用”子模块及“供应链金融服务”子模块。通过“资金筹集运用”子模块实现资金规划与预测、账户管理、结算管理、银企对接管理、资金存量和流量分析评价等功能,提高企业资金预测的准确性、资金安排的透明度以及资金的使用效率,降低总筹资成本;通过“供应链金融”子模块获取“客户关系管理”模块传递的供应商和客户的信用状况、财务能力等信息,为管理层提供是否需要为供应商提供供应链金融服务的决策支持信息。
四、一体化协同支持平台
一体化协同支持平台是上述各模块的基础平台。该平台承载着各模块数据标准统一、标准业务流程配置、数据存储与数据共享、协调各专业模块运行等功能。该协同支持平台应该实现以下功能:基础数据单点输入,各专业模块共享;系统数据标准统一、各专业模块数据口径衔接;同质业务标准流程统一;充分预留与外部企业信息系统接口,为核心企业整合供应链上下游的经济资源提供可能。
通过以上模块的搭建,可以基本建立以企业内部经营管理系统为主的集财务供应链运营、流程管理、绩效评价等功能为一体的系统应用模块。当然,随着企业经营规模的扩大、业态的演进,财务供应链的应用模块应当是一个“柔性”系统,具有良好的可扩展性和可动态配置性,以便增强财务供应链信息系统的适应性和针对性。
注释:
①根据“牛鞭效应”,供应链越往上游需求变动程度越大,中间商需求变动性明显大于终端客户。
参考文献:
1.采购方式传统,不能满足当今信息化及降本增效的要求。传统的采购方式主要有招标、比价、建立长期合作方式等。但传统招标存在操作周期长,效率较低,动作成本高的缺点。
2.采购方式与综合成本存在矛盾。目前煤炭企业主要采用招标、比价两种方式进行采购,应该说这两种采购方式有着它的科学性和效益性。但这两种采购方式却都存在着过多关注短期收益的问题,即单笔价格看似较低,却使后期使用综合成本较高。
3.采购腐败现象难以杜绝。以我国某大型矿业集团为例,过去两年查处的48起经济案件中,仅物资采购中发生的违法违纪案件就达17起,占整个经济案件的35%。如收受供货商“回扣”一直是令企业头疼却又难以解决的采购腐败问题,其余采购腐败现象还有:故意泄露商业机密、倾向性采购、虚列采购、押金抵物(采购人员与财会人员勾结,向客户收回保证金抵作材料采购入账,最终将钱具为己有)、有单无货、涂改发票等,使企业蒙受经济损失。
4.采购计划编制不周详、不准确。一是基层单位对采购的物资未作具体说明,致使采购部门无法操作,影响采购质量,这类问题在电气设备、机电设备、专用工具等方面的采购尤为明显;二是未对采购项目及物资进行充分的市场调研,致使采购预算偏离市场导向;三是临时安排采购的多,部分基层单位有意无意地推迟采购计划的上报,留给采购部门编制预算的时间少,有的甚至以生产受到影响相要挟要求自行采购,致使零星采购多,小额采购多,重复采购多。
二、加强物资采购管理的建议及对策
1.学习台塑管理经验,推广电子商务采购。通过互联网中采购信息平台的建立,把企业采购的各项制度、物资需求信息、询报价信息、审批信息、合同信息都固化并保存在系统中,每个供应商只要进入这个平台,都可以看到当前企业的招标公告。如果要招投标,只要下载询价单和申购规范等数据,填上报价,通过网络上传,采购单位收到报价后,便会在截止日期统一开标、比价,这一切都是电脑自动完成的,一旦数据出现异常,电脑会自动报警。而采购单位各级经过授权的管理人员可以随时调阅、查询、分析,并实现采购数据的永久追溯。这样不但能有效地避免招标过程中人为的因素作用,减少了腐败发生的可能性,提高采购效率,减少用人,也可以促进各项采购成本明显降低。
2.加快采购规范化建设,推行“阳光采购”。 一是积极完善和创新采购工作制度。进一步完善《物资招标采购实施细则》、《采购人员岗位经济责任制考核办法》、《仓库管理制度》等办法和细则;建立和完善供应、财务、监察、审计等多部门的联动机制和“采购、验收、付款”三权分离的制约机制、加大对重点岗位的负责人和采购人员实行轮岗制度;加快推行招标文件规范文本和合同示范文本等。二是加大公开力度,推行“阳光采购”。做到采购立项公开、招标程序公开、验收付款公开、监督部门职责监督电话公开等“四公开”,从程序上保证采购内容、采购环节、采购结果等采购全程公开透明的阳光机制。三是加大监督管理力度。从采购计划制订开始,到采购物资的使用结束,包括计划、市场调查、询价、招标、验收、付款和发放等环节,每个环节都进行监督。确保采购管理规范化、程序化、制度化、科学化的管理方向发展,从而有效地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俄罗斯某大型工贸集团,产品以平板电脑、手机等消费电子为主,采购主要集中在珠三角地区,东莞地区有3家企业先后与该买家合作,高峰时东莞有近3000万美元的限额,是中国信保东莞办事处重点关注的买方。随着承保规模的不断扩大,中国信保东莞办事处自2013年开始与买方深圳采购办建立联系,定期了解买方财务信息,提供采购计划,协调限额分配,便利企业与买方交易。
然而,由于买方的销售区域主要在俄罗斯、中东欧地区,2014年受俄乌地区局势波动,卢布、格里夫纳等货币大幅贬值的影响,集团销售和利率双双出现下滑,经营情况恶化。东莞某企业2014年与买方的交易量明显下滑,至当年9月底出货金额1200万美元,同比下滑超过70%。
案件经过
为降低采购价格,买方将新订单更多分配给新引入、价格更低的中小供应商,使得原本配合紧密的供应商合作出现裂痕。东莞某企业不仅合作量变小,还接到买方提出质量问题的通知。该企业对买方退回样品进行检测,不合格率低于买方标准,且多数退货不是产品自身质量问题所致。企业将上述情况告知中国信保,我们提示保户保留好证据,并关注卢布贬值等对买方经营情况造成的影响,密切跟踪回款。企业邮件回复质量问题后,买方未予回应,但仍正常支付到期货款。
本以为买方不再提及,一切相安无事,9月底出完最后一批货、12月底收齐全部货款后,与买方合作画上句号,而就在10月初,该企业收到买家133万美元的质量扣款通知,此时应收款总额为480万美元。获悉此事后,中国信保广东分公司东莞办事处与总部及时沟通,决定采取以下措施。
1.联系买家采购办搜集扣款依据,并要求在未明晰各方责任前,买方须按时支付已到期款项,否则会影响其他供应商额度。
2.赴企业了解案件详情,通知企业提供贸易单证,沟通包括和解在内的处理方向。
3.向东莞其他企业询问订单、出货和回款情况,关注俄乌事件、卢布汇率波动对买方造成的影响,提示风险。
4.请相关部门提前介入、审理单证,及时通报该事件,并了解全国其他供应商货款情况。
买方采购办收到中国信保询问后,随即向欧洲总部反馈情况,由于此时正为出货旺季,额度对买方至关重要,迫于压力买方表示会正常支付无争议的到期货款,但仍然对有争议的130万货款持扣款的态度。
同时,中国信保东莞办事处也了解到,除东莞保户有要求质量扣款外,华南地区另外2家出口商也有同样的遭遇,这3家供应商均为该买家2013年的核心供应商,其中1家已向中国信保正式报损,涉案金额超过百万美元。中国信保11月下旬发出风险通报,暂停新增申请和额度调剂,并要求做好风险提示、额度排查和额度清理工作。
因受到供应商停止发货和限额可能撤销的压力,买方高层一方面赴中国信保总部,与相关承保人进行会谈;另一方面积极与供应商磋商解决,很快以30万~50万美元的扣款为前提与其中两家供应商达成和解。但中国信保东莞办事处与企业综合分析当前情况后,得出结论认为:买方就是在找借口扣款以弥补其经营绩效不佳、填补利润,且买方所提扣款在出货时间(部分为2013年的出货)、不良率统计依据等都不充分,得出结论:对买方无理的扣款要求不予接受。
处理结果
和解无望,买卖双方各持己见,案件陷入僵局。中国信保经过调查分析后认为,深圳案件的和解,表明买方已感受到压力并有意愿解决。为此,中国信保决定再次联手行动:中国信保东莞办事处和买方采购办紧密沟通,告知不及时处理逾期货款,一旦报损,将会留下不良记录,对限额可能造成降低、甚至撤销的结果,影响其他供应商出货;总部相关部门向买方欧洲总部连发两封函件,向买方施压,表明关注并要求尽快做出回应;同时及时通报案件进展,不放松对买方额度的管控。
在采取上述行动后2周,事情终于出现转机,买方开始支付剩余款项,至2015年1月底,该企业通知已收齐全部货款。在前后台处室的通力合作下,买方未扣任何款项支付了全部货款,企业的正常权益得到了有力保障,中国信保追偿取得圆满成功。
事后,该企业高层致电中国信保表示感谢,并坚定了与中国信保继续全面合作的信心。
经验总结
本案获得了很好的处理结果,在处理过程中有以下几点体会。
1.处理本案的重要基础是业务处提前介入买卖双方交易,熟悉和掌握交易全过程,案件发生后积极主动作为,不推诿,通过和相关部门紧密合作,共同制定和实施减损方案,借助限额等有力武器向买方施压,使得案件圆满解决。
关键词: 施工;企业;风险;辨识;规避
Key words: construction;enterprise;risk;identification;avoidance
中图分类号:F4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15-0048-03
0 引言
由于工程所处地理位置不同以及建筑产品的特点和用途不同,和工业产品比较,建筑工程具有工期长、投资规模大、独一无二、不易移动、野外作业、施工技术复杂、参与主体多等特性,因此,在施工生产过程中存在大量的不确定因素。随着建筑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工期、成本、质量、安全、财务等各方面都存在现实困难,稍有不慎可能会给企业带来惨重的损失。通过工程项目的前期策划、过程控制、风险分析等手段进行风险预测及规避,确保工程项目能够按时顺利完工,达到预期经营效果,为企业创造利润,对建筑施工企业来说尤为重要。
1 施工企业面临的风险
施工企业作为建筑工程的主要参与方,面临哪些风险呢?我们从项目管理的全过程来逐一分析:
①投标报价风险:为了取得项目,施工企业在参与投标过程中往往采用低价中标方式争取机会,甚至低于成本报价;以现金形式支付的各类保证金,比如投标保证金、履约保证金等,在施工过程中因业主资金不到位,致使工程项目被迫停止,保证金收回难度较大;投标报价过于仓促,未进行清单工程量复核或图纸审查,以致出现清单工程量减少或大额负变更,从而造成企业亏损。大型项目因工期长,在施工过程中可能出现人工工资、材料单价、机械消耗等持续大幅上涨,或国家政策调整影响,管理不当,就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②参与主体风险:对于工程项目来说,主要参与方为建设单位、外协供应商及其他参与的职能管理部门。
1)建设单位是施工企业最重要的合作伙伴,建设单位的资金管理模式以及过程管理水平,对施工企业工程开展和效益都具有决定性影响。比如,建设单位拖欠工程款、干扰施工秩序、指定专业分包、强制推荐供应商、出租工程机械、合同条款含糊、不及时办理工程变更签认、恶意停工等风险,都有可能使施工企业承受经济损失。
2)外协供应商主要为专业分包公司、劳务清包队伍、材料供应商、机械设备出租方等。a)专业分包公司因资质等级、挂靠、垫资能力、管理水平、企业信誉、国家及建设单位的专业分包管理要求等不同,在施工过程中可能存在扯皮纠纷,违规乱纪、聚众闹事等情况;b)劳务清包队伍则可能因专业施工能力、组织纪律、户外作业安全风险意识、民工综合素质偏低等情况造成施工过程发生安全事故、不服从组织管理、偷窃等恶劣行为;c)材料供应商大多为当地企业,因施工企业流动性强,在国内各地甚至国外进行施工,对当地民俗民风不熟悉、材料供应商围标、关键节点停止供应以逼迫施工企业涨价、市场正常的材料单价上涨、以次充好等情况,都可能影响工程质量、进度、利润;d)机械设备出租方则存在设备陈旧易坏日常保养维护费用高,高端设备需专家前往工地维修耽误工程进度,再者机械设备操作手因责任心、操作水平、安全意识等不同,造成潜在的质量、安全风险。
③变更索赔风险:一般而言,工程大多都有变更、索赔情况,诸如设计勘察不到位、设计结构不合理、工程质量标准不同、工程量计算错误、施工过程中建设单位提出更改设计、自然灾害以及工程施工过程中存在的切实需要变更的工程等。在施工过程中,若签认资料不完整、对合同条款理解不充分、未及时签证索赔、往来文件或信函丢失、图片采集不齐等因素造成无法变更、索赔,从而增加施工企业成本,不能实现预期利润。
④质量风险:建筑工程类型不同,各具特点,比如工业厂房、普通住宅、商业建筑等空间体积大、结构多、装修工程量大;公路工程标段较长、地质结构影响较大;隧道工程牵扯勘查、爆破、安全风险大;桥涵工程技术复杂、施工组织难度大,特别是跨江河、跨海工程难度较高。因工程特点不同,受到人工操作误差、原材料质量、施工工艺、配合比调整、机械设备性能、质量验收标准、隐蔽工程等影响,在质量检查中只能采取分批抽检,在施工过程中稍有不慎,就可能存在|量隐患,待交工验收后,因运行负荷、自然灾害等情况出现各种质量缺陷,增加工程维修费用,情节严重的导致质保金无法收回。
⑤安全风险:建筑施工企业在施工生产过程中,发生危险、事故、自然灾害或不可抗力等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等都可称为安全风险。建筑施工企业发生安全事故最常见的主要有高空坠落、边坡塌方、机具伤害、疲劳施工、高空物体打击、火灾、触电、偷窃等,任何一起安全事故都会给企业造成直接经济损失,特别是重大安全事故,可能导致企业资质被降,承揽工程范围受限,影响企业市场信誉。
⑥过程管理风险:随着“营改增”的试运行,紧跟国家财税体制改革的步伐,施工企业需面临经营管理模式的重大转变,在项目管理过程中,标准化流程和精细化管理被企业作为创收增效的重要手段。进度、质量、安全是项目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风险,过程成本控制、材料盈亏盘点、中期支付是否及时、现场管理水平、安全隐患排查及规避等作为项目的管理重点,必须全面抓,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提前或按时完工,以确保企业经济效益。
⑦财务风险:因内外环境变化以及难以预料或无法控制的因素影响,使得企业在一定时期内财务收益与预期目标发生偏离造成企业蒙受经济损失的财务行为,都称为财务风险。施工企业财务风险主要包括财务监督和资金回收两个方面,具体包括资金筹集风险、保证金回收风险、投资风险、收益分配风险、财务安全风险等。
⑧政策风险:国家在不同时期,根据国际、国内宏观经济形式的变化而进行市场干预,必然会影响到企业的经济利益。比如,“营改增”的试运行,导致波及的行业可能均会发生管理模式的变革,对国家政策的解读、适应、积极配合程度等都会产生政策风险。
建筑施工企业应该积极开展风险预测及规避工作,将企业风险管理纳入到日常管理模块中,重视投标前期的勘查准备工作,做好施工生产过程中的管理控制,推行工程担保制度,加强变更、索赔签认,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中,做好风险预测、控制、转移,将风险降到最低,避免发生人员、财物等损失。
2 建筑施工企业如何规避风险
作为建筑施工企业,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规避风险:
2.1 重视现场勘查,结合项目实地情况,分解工程量清单,复核图纸,研究竞争对手的优劣势,根据自身的生产经营水平,合理低价中标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建筑市场也迎来了新的机遇,从国内向国外逐步发展,推行“合理低价竞标”,这也是我们与国际接轨的需要。在投标报价过程中,要理清建设单位、竞争对手、企业自身三者之间的关系。对于建设单位,分析其资金能力、倾向态度、工程规模、质量标准、节点工期、施工工艺、交通组织及其管理思路和风格。对于竞争对手,确定谁家最强最有力,分析其与建设单位的亲密关系、企业市场分布、优劣势、惯用的报价手段。对于企业自身,确定市场定位,明确项目目标,研究企业生产经营状况和施工定额,分析竞标的优劣势,研究标底的组成,确定合理报价。投标前进行图纸工程量复核,对于可能发生变更增量的清单细目,适当提高报价,反之降低。
2.2 注重合同谈判,加强合同管理
施工企业合同大致分为施工承包合同、工程劳务合同、材料供应合同、机械设备租赁合同、征地及其他合同。
①对于施工承包合同,施工企业的合同谈判人员应善于在合同中限制和转移风险,对可以免除责任的条款应研究透彻,切忌盲目接受建设单位的某种免责条款,达到风险在双方合理分配。对风险责任条款一定要规定的具体明确,在合同谈判过程中进行有理有利有节的谈判也显得尤为重要。
②工程劳务合同需严格审核劳务供应商的资质、营业执照、安全证书等,拒绝个人承包,避免挂靠,确保“三流一致”,规避财务稽查及审计风险。同时,在合同中应明确约定工期、工程内容、地c、双方责任、结算周期、支付形式、各类保证金的缴纳与返还、质量、安全、民工工资、工程变更等条款,尽量避免在施工过程中或结算后期发生不必要的纠纷。
③材料供应合同除了常规的合同约定内容,谈判重点应为材料单价(大型工程周期较长,市场材料价格波动较大)、供货时间和方式、结算及支付,对于大宗物资可采用公开招标的方式,筛选优秀的信誉好的材料供应商,以免在施工过程中,材料供应商因市场材料单价高而恶意停止供货逼迫施工企业涨价。
④设备租赁、征地、保险及其他合同相对来说风险较小,在合同条款中约定工作内容、结算支付、双方责任和义务即可。设备租赁合同重点约定驾驶人员的安全问题,要求设备供应商购买人身意外保险,并约定驾驶员服从施工企业管理制度,登记设备运转记录,做好日常保养、维修工作。
合同风险范围广,细节多,为规避合同风险,建议施工企业成立合同评审小组,配备专业的法律顾问,从合作意向、筛选供应商、合同评审、合同履行、合同管控、合同结算、财务支付、供应商退场等各个环节严把关口,同时做好合同保密工作,重要机密文件的存档及查阅都应有相关管理制度,使合同管理得以顺利、有效实施,从而规避合同风险。
2.3 合理转移风险,力争规避风险,确保损失最低
如今大多数施工企业开始重视风险管理,甚至有些大型国有企业成立专门的风险管理小组,对外、对内建立一套有效的风险管理体制,进行制度的修订和完善,力争从源头上规避风险。诸如选择有实力、信誉好的合作伙伴、合同条款中明确材料涨跌幅度及调差原则、购买建筑工程一切险及第三者责任险、购买团体意外险等等,通过有效的手段来减少风险带来的损失。
在转移风险的过程中,施工企业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①建立风险管理体制,提高全员风险防范意识,将风险管理纳入企业文化建设,融进企业发展全过程。人是企业发展的基石,特别是施工企业,由于工程周期长,培养专业的技术人才需要花费的时间和精力也更多,一些重要的关键岗位,人员安排不当,可能会给企业造成巨大的风险。在项目领导班子及部门主管人事配置上,充分考虑个人工作能力、性格特点、人际交往能力、责任心等综合因素,扬长避短,将个人潜能发挥到最大。同时,加强培训,不管是管理层还是操作层,明确自己所在岗位在工作中可能会给企业造成的潜在风险,从而提高风险防范意识,在工作中规避风险。②做好安全管理工作,加强安全教育培训,防患于未然。近年来,国家安监局对施工企业的建筑人员安全问题高度关注,施工企业力争“最大限度地降低安全事故发生概率,实现零事故”。安全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前提,加强安全生产管理,以宣传教育为导向,以责任落实为主线,以行为规范培育为手段,以制度建设为保障,以文明施工为促进。③购买人身、财产保险。说到风险,不可避免的问题就是人和物,为了进一步降低风险,施工企业购买建筑工程一切险和第三方责任险,为施工人员购买团体意外险,缴纳社会保险,以便在施工过程中发生事故,通过保险索赔,降低经济损失。
2.4 财务管理人员应及时了解国家财政、税务、建筑行业相关政策,加强财务风险管控,协助企业进行长期战略规划
对于财务管理人员来说,如何从庞大的数据中分析整理出有效的有价值的信息协助施工企业进行资金统筹、规划,规避财务潜在风险,是财务管理中必须面临和解决的问题。对此,财务管理人员应该具备以下素质:首先,对财务人员进行风险管理培训,树立风险防范意识;其次,建立有效的风险管理体制,有专门的风险管理预案;再次,与金融机构和政法部门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提高财务人员综合素质,规避道德风险,以便在必要时得到援助。
风险管控是施工企业降低经济损失,在竞争激烈的建筑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的重要手段,贯穿施工生产的全过程,如何有效地规避风险已经成为越来越多的施工企业关注的焦点。建筑施工企业应及时了解市场动向,密切关注国家政策,完善内部风险防御体系,建立与之配套的企业管理制度,将风险管理作为企业文化的一部分进行宣传,提高全员的风险防范意识,从而实现建筑施工企业稳健的可持续发展。
3 结束语
利润是企业发展的核心,建筑施工企业要想盈利,除了有扎实的专业施工技术,较高的项目管理水平,同时应有强烈的风险防范意识,具备抵挡外界风险的能力。尽管风险可能造成建筑施工企业经济损失,但不要害怕,只要我们注意分析风险,借鉴各类风险防御经验,积极面对,必将化解风险或将风险损失降至最低。
参考文献:
[1](美)项目管理协会(Project Management Institute)著.骆庆中,迟春洁,薛蓓燕译.项目风险管理实践标准[M].电子工业出版社,2015.
通常所说的企业财务业务一体化,主要是指将企业经营中的财会环节、业务环节与管理环节融合在一起,使企业在生产经营中能统筹兼顾,协调一致,进而增加企业在发展中的竞争力。近年来,由于受到环境污染、技术陈旧、资源浪费等因素的影响,煤炭企业为提升企业自身持续发展能力,正在不断加快产业结构升级的步伐,延伸产业链条,努力实现多元化的发展模式。因此,本文从财务业务一体化的层面出发,对实施这项工作的环境进行一些必要的分析探讨。
一、煤炭企业实施财务业务一体化的重要性
财务业务一体化就是将煤炭企业的经营信息,按照计算机的“事件驱动”概念,引入流程系统当中,建立起基于业务事件驱动的财务一体化信息处理模式,从而能够真实地反映出企业经济业务活动,进行全面科学管理。财务业务一体化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步骤,财务业务一体化提升了信息的准确性与即时性,增强了企业的决策力,促使企业的竞争优势进一步增强;财务业务一体化的创新,站在企业战略发展的角度,对阻碍企业发展的原有旧体制与旧观念敢于说“不”,建立起符合企业当下以及企业未来发展的一体化模式,创设“统一采购”、“平衡利库”、“自动付款”以及“风险控制”等管控模块。
对于煤炭企业而言,面临着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必须要彻底摆脱传统的经营与管理模式,将科学的管理方式引入企业当中,才能够获取更大的市场竞争优势。多变复杂的市场环境之下,企业财务业务一体化的实现能够为企业快速科学决策提供重要支撑。企业财务业务一体化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为财务同内部业务之间的一体化;二是企业财务与外部业务的一体化。企业财务管理好坏、企业财务业务一体化的实施取决于企业对内、外部环境的适应能力,企业财务战略实施与企业环境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企业内部环境包括企业生产、人事、营销等各个方面的情况,内部环境分析是企业实施财务战略的基础,因而必须要对其有着全面深入的了解与掌控。企业外部环境则主要包括政策法律、经济、社会文化以及科学技术等。
二、煤炭企业财务业务一体化实施中的环境问题
(一)管理观念滞后。如今随着国家对于煤炭行业监管力度的加大,煤炭企业必须要在管理上突破,而目前煤炭企业财务信息化系统仍然处于低水平的应用阶段。通常在煤炭企业管理者的意识当中,企业的安全生产往往是企业的第一要务,生产是重中之重,而财务管理虽然不可缺少,但管理者只将其视作企业生产的“陪衬”,没有充分认识到煤炭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性,对于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等工作没有花功夫;并且一些企业由于过于注重企业经营效益,对于财务成本控制以及资金控制非常严格,忽视了监督与管理,使企业的正常运营与持续发展受到影响。如何在财务以及业务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
(二)数据共享困难。煤炭企业长期以来由于财务信息系统与业务信息系统开发的先后顺序、部门建制以及观念认同等原因,财务业务一体化建设进程较为缓慢。部分企业将财务系统与业务系统分离,并将业务系统获得的数据整合与汇总后录入财务系统当中。这种做法使得财务信息与业务信息分割,信息流与资金流难以协同,导致出现数据反映不一致、不及时等现象。并且多数以部门为单位建立自身的管理信息系统,企业整体系统由不同部门信息系统拼凑而成,不同系统之间的信息无法有效传递。同时,财务业务一体化,业务系统需要及时掌握经营的状况,反映出企业的经营成果;财务需要核查业务数据的准确性,对相关数据进行核对。但由于实施过程中财务无法与业务同步进行,容易导致财务与业务的不一致,如果企业财务采用事后核算,会削弱对企业业务及时监管的效用。
(三)企业难以全员协调。企业财务业务一体化系统的实
施,需要企业系统的细致全面反映。这对于企业各个生产单位以及机关部门来说,涉及到权限问题,有着一定的难度,信息的公开使部门的权力受到挑战,导致一些单位在财务业务一体化完善方面的积极性不高。就现状来看,许多煤炭企业财务与业务协同参与人员并没有树立起财务业务一体化的合作意识。其主要原因在于一方面财务人员自身的财务管理意识较为薄弱,管理的范围并没有延伸到业务前端;另一方面业务部门管理人员欠缺协同意识,工作中消极应对,导致产生经营风险。
三、完善煤炭企业财务业务一体化实施环境的对策
(一)流程再造,统一管理制度。财务业务一体化实施过程中,有必要对财务会计流程以及业务流程进行再造,解决单一流程无法解决的问题。流程再造应当打破传统低效率的模式,使流程更为科学合理,信息流、资金流以及物流更为通畅。
(二)加强风险控制,完善监管体系。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的收益总是与风险共存的,企业如果不加强自身内部控制,积极进行风险防范,就容易陷入困境当中。煤炭企业传统的风险防范为采用纸质文件进行内部控制,利用人工的方法进行监督检查,其效果难以令人满意,难免会出现走形式等现象。煤炭企业需要在实施财务业务一体化的基础之上,在系统当中融入内部控制制度,从系统起点到系统重点,从单位领导到普通员工;从采购计划到货款支付等各个环节进行全盘监督与排查,对例如对采购价格、采购数量等重要的风险点进行强化,促进系统的数据安全,全面堵住漏洞,从而保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对于所排查出来的风险点,需要通过建章立制、内控制度融入系统等措施进行防范。此外,企业应当充分发挥监事会的监督作用,强化对企业财务报告的监督与管理,完善外部监督机制,积极引入外界监督机构应对企业风险,减少企业风险报告操控。
(三)准确及时处理经营信息,提升实施能力。煤炭企业对经营活动需要准确及时地进行整理与分析处理,尽可能地减少决策中的随意性,例如针对采购模块,采购进货过程中可以按照企业近期的库存以及销售情况分析出合理的进货建议,确保合理订购;采购业务发生的同时,库房以及财务也能够同时获取相关指令,避免重复补签单等所导致的重复请款问题。煤炭企业需要对物资供应企业保持足够的信任,充分重视供应商的切身利益。财务业务一体化的进程当中,可采取统一采购的模式,让供应商薄利多销,批量销售,并通过自动付款的支付方式消除供应商的资金回收风险。通过对供应商的重视来获取供应商赞誉,从而保证有更多的供应商向煤炭企业提品服务。此外,实施能力的缺乏是煤炭企业财务业务一体化实施的重要影响因素。煤炭企业应当着力解决人力资源问题,一方面需要积极引入经营与管理人才,另一方面社会需要为企业家积极举办各类刑事的管理培训班、研讨班等。
结束语:当前,煤炭企业正面临着巨大的发展压力,清洁能源、绿色能源等理念对煤炭企业的冲击是不可避免的,因此探求进一步的发展路径,不断升级产业结构、优化管理程序,将为煤炭企业的发展提供新的动力。所以,打造煤炭企业的财务业务一体化管理模式,即将煤炭企业经营中的三个主要环节:财会环节、业务环节与管理环节融合在一起,使企业业务数据与财务数据有效融合,可以大大的提高煤炭企业的管理效率。当然,煤炭企业财务业务一体化的实施过程中还面临着诸多问题,必须要进行大量的企业流程梳理等工作,规范企业财务系统以及业务系统,同时需要完善企业内部控制、风险控制以及预估评估等一系列措施,为企业财务业务一体化作用的充分发挥扫清道路。
参考文献:
1.2供应链模式下的产品质量管理策略Fisher(1997)提出了基于生命周期的供应链质量管理方法。Fisher认为企业根据其自身特点可以有多条供应链,由此,对每条具体的供应链来说是有生命周期的。Fisher将其分为孕育期、构建期、运行期,不同的生命周期质量管理的策略应有所不同。熊伟、刘南(2005)认为供应链的运行是动态的,基于这种情况,他们把Fisher提出的运行期分为稳态运行期和动态调整期,并认为当产品退出市场时,供应链也就结束了,所以供应链还有一个结束期,据此,他们讨论了基于五个阶段的生产周期模型的供应链管理模式下的产品质量管理策略,如审慎选择供应商、注意供应商的逆向选择问题、尽力避免供应商的错误的质量承诺问题、建立质量管理保证体系、健全规范质量系统,建立合同、实施正面激励、对供应商的败德行为进行惩罚、淘汰供应商等。其他研究者也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加强供应链质量管理的具体策略,包括供应商选择、合同管理、质量预测、质量监督、质量管理审查、六西格玛管理等(孙薇、曾凤章,2005;Kaynak,2008;Kuei、Madu,2011等)。一些学者也运用供应链质量管理理论探讨了防范医药商品质量安全风险的具体做法,如石彦勃和潘秀丽(2007)、李秀敏和吴海燕(2009)探讨了从原辅料供应商的源头抓起,把好药品质量关;黄燕华(2007)、周明华(2013)具体分析医药物流各环节作业流程,识别其中的关键风险因素,并通过对关键风险因素进行分析与评估,提出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此外,还有学者从医药冷链物流技术、医药冷链物流设施设备验证、改进医药商品生产工艺、改善生产条件与提升管理水平、加大医药生产经营从业人员培训等方面研究了如何防范医药商品质量安全风险问题。供应链质量管理理论为研究供应链视域下的医药商品质量安全风险防范提供了方法论的启迪,但通过上述文献梳理可以看出,现有的研究成果系统性、精炼性及实践操作性需进一步提升,相关策略需整合和系统化以形成有效和可操作的运作模式。
2供应链视域下的医药商品质量安全风险分析
2.1原辅材料质量安全风险医药商品生产所需的原辅材料(包括中间体、半成品)及包装材料等的质量都会成为医药商品质量的风险因素,即所说的“上游企业的质量下限即为本企业质量的上限”。医药商品供应链往往实行的是少供应商甚至是单一供应商策略,医药生产企业往往会给供应商发放免检证,这使整个供应链变得非常流畅,也使质量控制变得比较容易。但是,供应商为了追求自身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可能会因为自身生产能力上的局限性,或者管理不到位,偷工减料、以次充好,将不符合要求的原辅材料及包装材料供应给制造商。这就意味着一旦供应商出现质量问题,将会导致医药生产企业生产的医药商品全部发生质量问题,这是医药商品最大的质量安全风险。
2.2生产过程中的质量安全风险
2.2.1原辅材料管理不善。原辅材料不按品种、批号分别存放,贮存不悬挂货位卡,账、卡、物不符,贮存的原辅材料状态标识不明确,中药材等原料药外包装无产地标识,不合格品、退货品没有专区或专库存放,没有进行严格管理,导致原辅材料质量下降或过期变质。
2.2.2生产过程质量监控不到位。(1)质量管理部门不能严格履行职责,对原辅材料购入把关不严,供应商审计流于形式,不合格产品流入下道工序;成品未做到批批留样,法定留样量不足;必要的半成品、成品稳定性考查未开展;没有留样观察记录;普通贮存条件留样与特殊贮存条件留样未分开;原料药留样包装与原包装一致;检验报告不规范;不按法定标准进行全部项目检验,检验项目有漏洞;对成品不按内控标准出厂放行等。(2)工艺流程执行随意。有些医药生产企业质量风险意识淡薄,不能按照严格的、标准化的工艺流程进行生产,比如,中药材不按规定进行投料,名贵药材不投料,仅有鉴别项目的药材少投料;中药饮品炮制方法不得当,该切的不切,该灸的不灸,质量没有保证;化学原料药不按含量折算投料、低限投料;生产过程靠经验控制,随意性强;对生产过程中出现的偏差缺少调查、分析、处理、报告的程序。(3)生产现场管理混乱。生产结束后,不按规定进行清场,物料、容器具、文件丢在现场,现场管理混乱;换品种、换批号不按规程对设备、容器具进行清洁;同一车间进行两个批号的产品生产;同时进行不同批号产品包装时,没有采取有效的隔离措施;工作岗位、中间站存放的物料没有标识;物料不除去外包装就直接进入清净区,不按规定悬挂状态标识等,这些都会影响医药商品的质量。
2.3储存养护中的质量安全风险医药商品从生产出来到使用之前,大部分时间都在仓库里储存,且医药商品的有效期是在一定的储存条件下确定的,因此储存养护对医药商品的质量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例如,大多数医药商品在储存养护中对温湿度有特殊的要求,有些需要在2℃-30℃的常温库中保存,有些需要在2℃-20℃的阴凉库中保存,有些需要在温度为2℃-8℃的冷库中保存,各库房相对湿度应保持在35%-75%之间,过冷或过热都会导致医药商品变质失效,尤其是生物制品、脏器制剂、抗菌素等对温度要求更严。再如,有些医药商品需要避光储存,有些需要防潮、防霉腐、防虫蛀,有些还需要经常通风。冷藏医药商品还需要按照养护周期进行检查,以确保医药商品的有效性。而当前我国医药仓储管理水平还比较低下,不少医药经营企业验收及养护人员不足、业务技能不高,只有简单的普通冷藏仓库,冷冻仓库很少,即使有冷冻仓库面积也不大,配备的大多是传统的温湿度计,除了一些较大型的医药生产经营企业和医药物流中心外,真正配备温度自动监测、显示、记录、调控、报警设备的企业并不多,因此,医药商品在储存养护中未能完全做到实时温控,这就给储存养护中的医药商品质量带来了极大的安全隐患。
2.4运输配送中的质量安全风险医药商品在生产、经营、使用过程中,都要经过运输、配送等环节。在运输过程、配送中要防止日晒、雨淋、碰撞,特别是对温度有特殊要求的医药商品还需要采取冷链措施等。目前,我国医药商品生产企业、商业或零售企业、医院等,基本上都有自己的冷藏库、冷藏车,因此医药商品的短途配送(主要是同城)过程中的冷藏管理水平比过去有了显著提高。然而,目前我国每年有大量的医药商品需要通过第三方物流企业发运到全国各地,但是我国90%以上的第三方物流企业缺乏基本的冷链运输或存储工具,实时检测并记录冷藏车、冷藏箱或者保温箱内的温度数据更是不大可能。为了缩短运输时间,第三方运输企业对大多数冷链医药商品基本上都根据其路程的远近分别采用空运和陆运的方式,可这两种运输方式中都会存在控制上的盲点,尤其在高温季节。比如,运输企业将医药商品交付航空货运公司后,可能因为等待航班分配等原因未能及时运走,长时间搁置在温度较高的停机坪上,导致保温箱暴露在高温条件下。再比如,采用陆运方式,可能在运输途中由于车辆出现故障等原因无法及时送达,也会导致保温箱暴露在高温条件下。这些都会给冷链管理的医药商品质量带来隐患。
3供应链视域下的医药商品质量安全防范对策
3.1从供应链整体视角应采取的对策
3.1.1加强供应链成员间合作的紧密程度,建立起真正意义上的战略伙伴关系。供应链内部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对于供应链下的医药商品质量安全风险防范具有越来越重要的影响。供应链成员之间的联系紧密程度,可分为一般合作关系、合同关系、买卖关系、紧密合作关系、战略伙伴关系等。一般而言,合作关系越紧密,对质量安全保证的相容性、互补性要求也越高,以保证合作企业质量系统与核心企业质量系统深层次的融合。由此可见,供应链成员企业之间只有加强合作,相互信任,同心同德,互惠互利,共享信息,共担风险,建立起真正意义上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才能实施基于供应链全流程以并行工程为基础的过程质量管理模式,通过供应链各节点活动的全面质量控制,达到全面防控医药商品质量安全风险的目的。
3.1.2建立供应链信息管理中心,提高信息的透明度,实现信息共享。信息是供应链性能改进的最大的潜在驱动器,也是供应链节点企业之间联系、沟通的桥梁和协同运作的基础,它包含了整个供应链中有关原材料、产成品、运输、库存、财务、设施和顾客等的所有数据及其分析,对供应链中的每一个运作环节都有着深层的影响。适时、可靠的信息和有效的信息沟通是实现供应链成员企业合作博奕的必要条件。因此,必须建立基于Internet的供应链管理信息中心,以此作为成员企业信息沟通的平台,打破“信息孤岛”现象,实现信息的无障碍传递,提高信息的透明度,确保信息的真实可靠,避免合作伙伴之间不必要的博奕,这是有效防范医药商品质量安全风险的关键。
3.1.3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和风险分担机制。供应链中的各个企业在战略上是相互合作的,但是各单个企业都存在自治性,每个成员都是经济人,都努力在自己的决策权范围内寻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要维持供应链联盟的稳定性、持久性,需要联盟成员之间建立起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和风险分担机制,对各成员根据其特性以及在供应链中的地位,采取不同的激励措施,使每个成员做出的贡献和承担的风险得到合理的回报,并使其败德行为得到应有的惩罚,这样才会促使每个成员企业着眼于供应链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严格遵守供应链合作协议,共同采取帕累托最优策略,实行合作博弈,最大程度地降低医药商品质量安全风险。
3.2从供应链单个成员企业视角应采取的对策
3.2.1原辅材料供应商应采取的对策。(1)增强供应链合作意识。供应链管理是对供应链全面协调性的合作式管理,它非常注重供应链中各个环节、各个企业之间资源的利用与合作,让企业之间进行合作博弈,最终达到“双(多)赢”。供应链管理的这种合作竞争理念把供应链视为一个完整的系统,将每一个成员企业视为一个子系统,组成动态联盟,彼此信任、相互合作,共同追求系统效益的最大化,最终分享节约的成本和创造的收益,以获得比单个企业单打独斗更大的收益。供应商处于供应链的顶端,其供应的原材料质量直接决定了供应链上产品的最终质量,是供应链能否提升竞争力和实现整体效益最大化的关键。如果供应商不从供应链整体利益出发,只考虑一己私利,供应链就会崩溃。因此,供应商要增强供应链合作意识,用供应链的思想指导自己的行为,尽自己所能为医药生产企业提供合格的原辅材料,为供应链做出应有的贡献,也为自己最终获得更多的供应链收益创造条件。(2)强化“质量第一,用户至上”的质量意识。质量意识是一个企业从领导决策层到每一个员工对质量和质量工作的认识和理解,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思想基础。为此,管理人员一定要起带头作用,不断提醒与监督下属员工的不良行为;品管人员不但要做好自律工作,还要监督其他员工切实履行产品质量的行为,发现不良行为要立即纠正;要打破以往的生产与质检的分离格局,要求每个操作者同时也是质检者,规定上道工序不得向下道工序传送有缺陷的产品;同时,还要打破生产过程中各工序员工各自为战、各行其是的习惯状态,树立全局观念,主动配合,密切合作,从总体上保证产品实现零缺陷。4.2.2医药商品生产商应采取的对策。(1)完善供应商管理制度。选择供应商时不仅要考虑成本,更应综合考虑供应商的产品质量、交货期和其他因素;在供应商之间引入竞争机制,促使供应商在产品质量、服务质量和价格水平等方面不断优化;对供应商实行动态管理,不断淘汰能力弱、质量差的供应商,吸收创新能力强、信誉好、质量优的供应商。(2)严格原辅材料的进货验收制度。确保未经检验或未验证合格的原材料不投入使用或加工,防止不合格物料进入生产流程,保证过程产品符合规定要求。(3)建立和完善生产过程质量风险控制体系。医药商品生产过程质量风险控制体系是规范员工进行生产过程质量控制的依据,这一体系应完全符合新版GMP中有关“质量保证”、“质量控制”和“质量风险管理”的要求,并且应主要包含下列内容:①企业内控质量标准,这是医药商品质量检验的法定依据,这一标准应根据国家标准来制定,但应高于法定标准;②物料管理制度,这一制度应包含原、辅材料的采购进货制度、质量验收制度、库存管理制度、物料发放制度,以确保原、辅材料质量合格,杜绝不合格品进入生产过程,从源头上杜绝质量风险的发生;③生产过程标准操作规程,以实现作业标准化,流程程序化,确保工艺流程得到严格的执行;④成品审核放行管理制度,明确产品的生产过程必须经过严格的审核,产品质量必须经过严格的检验,合格后方能出厂放行。(4)全面提高员工的质量安全风险意识。医药商品质量的高低取决于企业员工(包括操作人员、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在内)的质量观和质量意识。因此,应注重培养员工的质量风险意识,通过培训、教育,让员工深深认识到:1%的失误=顾客100%的失望=企业100%的失败;高品质换来高忠诚、高价格、高信誉;没有质量就没有销量,企业就无法生存,员工就要失业等。由此增强员工的责任心,提高员工在生产过程中控制质量风险的自觉性和提高质量的主动性、积极性。当然,还要通过培训、教育,提高员工对生产工艺和标准操作规程的执行力。(5)大力推行5S管理。5S管理是指对生产现场各要素(主要是物的要素)所处的状态不断地进行整理、整顿、清扫、清洁、提高素养的活动。通过开展这一活动把不需要的物品,如剩料、半成品、文件等清理出现场,达到现场无不用之物,使需要的物品得到科学、合理的布置和摆放,现场设备、工具、物品干净整齐,没有垃圾,现场各类人员着装、仪表、仪容整洁,使得员工逐步养成良好的作业习惯、行为规范和高尚的品德,自觉遵守各项规章制度,保证作业安全,提高产品质量,杜绝因生产现场混乱而造成的医药商品质量安全风险。
3.2.3医药商品经营者应采取的对策。(1)建立、完善和实施医药商品经营过程质量安全风险防范体系。这一体系应至少包含质量管理制度、部门及岗位职责、质量管理工作操作程序、各业务环节操作规程以及质量记录、凭证、报告、档案和具体的风险防控措施,形成一个有明确任务、职责和权限,而又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此外,还要建立完善的信息反馈体系,运用科学的质量管理方法,进行经营中的各项质量管理活动。(2)严格控制医药商品采购进货、验收检验质量。采购进货时要确认供货企业的法定资格及质量信誉,签定有明确质量条款的购货合同;要审核所购入医药商品的合法性和质量可靠性;要建立完整的医药商品购进记录。验收时不仅要进行外观性状检查和内外包装与标识检查,还要对内在质量进行检验,并有完整的检验原始记录,从源头上切实堵住有问题的医药商品进来,夯实医药商品质量安全风险防范的第一道围墙。(3)密切关注中央及各地方药监部门网站,及时收集它们的不合格商品信息公告、通知等,对公告中已经明确的医药商品批次应注意排查,不让其进入本企业,已经进入的要采取管控措施,从源头上杜绝质量安全风险。(4)加强员工培训,提高员工的质量意识和技术素质。医药商品本身的特殊性,决定了其质量安全管理工作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要组织员工参加省市药监部门、认证管理中心等单位组织的药事法律法规、医药商品专业知识、医药商品采购知识、医药商品储运知识、相关质量管理制度和标准操作规程的培训,经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从事验收、储存养护的员工还要熟悉《中国药典》规定的各种剂型的性状通则以及储藏过程中的要求。通过培训,确保员工按照标准操作规程进行工作,不对药品质量产生负面影响。
3.2.4医药物流服务商应采取的对策。(1)医药仓储服务商:①对照新版GSP的要求,完善医药仓储设施设备。仓库应当配备避光、通风、防潮、防虫、防鼠、照明等设备,配备医药商品与地面之间有效隔离的设备及室内外空气交换的设备,配备温湿度自动监测、显示、记录、调控、报警设备;有防止室外装卸、搬运、接收、发运等作业受异常天气影响的措施,有用于零货拣选、拼箱发货操作及复核的作业区域和设备,有包装物料的存放场所,有验收、发货、退货的专用场所,有不合格医药商品专用存放场所;经营冷藏、冷冻医药商品储存业务的,应当配备与其经营规模和品种相适应的冷库,并且配备冷库制冷设备的备用发电机组或者双回路供电系统;经营疫苗的,应当配备两个以上独立冷库;经营特殊管理的医药商品有符合国家规定的储存设施,从储存设施上确保质量安全。②制定、完善、实施医药仓储标准作业规程。如:医药商品存放应实行“三色标管理”,应当按包装标示的温度要求储存,包装上没有标示具体温度的,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规定的贮藏要求进行储存;外用药和内服药分别存放,性质相抵触和灭火方法不同的分开存放,名称相近、容易彼此混淆的分开存放;冷藏、冷冻医药商品到货时应当在冷库内待验,并应对其运输方式及运输过程的温度记录、运输时间等质量控制状况进行重点检查并记录,不符合温度要求的应当拒收;应当对冷库以及温湿度自动监测系统等进行验证;医药商品按批号堆码,不同批号的不得混垛,堆码垛间距不小于5cm,与库房内墙、顶、温度调控设备及管道等设施间距不小于30cm,与地面间距不小于10cm;应当根据库房条件、外部环境、药品质量特性等对医药商品进行养护,对储存条件有特殊要求的或者有效期较短的品种进行重点养护;出库时应严格遵循“先产先出”、“近效期先出”的原则等,从作业流程上防范质量安全风险的发生。(2)医药运输配送服务商:①对照新版GSP的要求,完善医药运输配送设施设备。从事医药商品运输配送业务必须配备封闭式货物运输工具,如运输配送冷藏、冷冻医药商品的应配备冷藏车、冷藏箱或保温箱等设备,并且冷藏车应具有自动调控温度、显示温度、存储和读取温度监测数据的功能,冷藏箱及保温箱应具有外部显示和采集箱体内温度数据的功能。②制定、完善、实施医药运输配送标准作业规程。如运输医药商品应当根据其包装、质量特性并针对车况、道路、天气等因素,选用适宜的运输工具,采取相应措施防止出现破损、污染等问题;发运时应当检查运输工具,发现运输条件不符合规定的,不得发运;运输过程中,运载工具应当保持密闭;应当严格按照外包装标示的要求搬运、装卸,应当根据医药商品的温度控制要求,在运输过程中采取必要的保温或者冷藏、冷冻措施,装箱前应将冷藏箱、保温箱预热或预冷至符合包装标示的温度范围内,装车前应当检查冷藏车辆的启动、运行状态,达到规定温度后方可装车;运输过程中,医药商品不得直接接触冰袋、冰排等蓄冷剂,防止对质量造成影响;在冷藏、冷冻医药商品运输途中,应适时检测并记录冷藏车、冷藏箱或者保温箱内的温度数据;应当制定冷藏、冷冻医药商品运输应急预案,对运输途中可能发生的设备故障、异常天气影响、交通拥堵等突发事件,能够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
工程建设领域是发生商业贿赂、职务犯罪等腐败现象的高发区域,据统计,全国检察机关查处的历年职务犯罪案件中,60%以上发生在工程建设领域,犯罪金额所占比例高达67.4%。金融系统因其网点众多、迁移频繁、装修改造更新周期短,具有基建项目多和投资金额大的特点,过去在这一领域出现的权钱交易等职务犯罪案件也占有较大的比例。近年来由于各级领导的重视,通过积极开展和集中治理商业贿赂活动,落实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规划,强化思想教育、制度建设、监督惩处等措施,特别是集中采购制度的推广和实施,发案率呈明显下降趋势。以笔者所在中国工商银行苏州分行为例,2007年工行股改上市后,根据工总行的经营转型战略指导思想,该行在对全行辖属机构网点进行科学选址调研、优化布局的基础上,近几年来通过购置、迁址、扩建、改造等方式不断加大投入,全面快速地实施了网点渠道优化建设,最近三年内总共装修改造了160多个营业网点,约投入建设资金4个亿左右,应该说是项目建设多、投入金额大,相应地预防工程建设中的道德风险和职务犯罪的任务也更重了。但该行通过积极推行集中采购方式,严格执行集中采购制度,不断创新采购工作机制,加强规范流程环节管理,在实施集中采购制度的八年多来,至今保持着工程建设项目零发案率,这一领域的预防职务犯罪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总结回顾该行近年来在工程建设项目集中采购管理上的一些做法,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以风险排查为先导,增强防范意识
从工程建设领域违法犯罪的主要形式来看,主要有工程发包中以权谋私现象、工程招投标过程中的舞弊现象、工程施工中偷工减料违规操作现象、工程材料设备采购中的回扣现象和工程款项拨付过程中的贿赂现象等。在工行苏州分行工程建设项目的集中采购工作中,从提出项目需求到竣工验收结算前后共包含十多个环节,涉及使用部门、业务主管部门、审批部门、集中采购部门和监督部门等多个部门,因此在上述多个环节或部门都有可能存在潜在风险点:在集中采购流程环节,采购行为是否进入集中采购流程,如使用部门通过化整为零、分散采购等手段自行采购;在需求制订环节,因为需求是整个集中采购行为发生的前提;公开招标资格预审环节,如制定招标预审资格文件时,为个别施工企业或设备制造商量身订做;邀请招标推荐供应商环节,如推荐供应商数量较少或者推荐的供应商明显不在一个水平线上;采购结算执行环节,如强行要求施工单位向指定的材料或设备供应商采购,未经多方审核、审批,随意变更签证;签约和付款环节,如未按评审意见签署合同,擅自更改施工单位,不按进度付款、多付款或无理刁难拖延付款等。该行通过对风险点的排查,引起各个流程环节经办人员和负责人的重视,也为完善制度、加强管理打好基础。
二、以公开公正为原则,形成制约机制
在工程项目的建设管理中,工行苏州分行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和工总行的制度规定,结合本行具体实际情况,实行了“五分离、三公开”的管理体制。“五分离”即使用部门、主管部门、审批部门、集中采购部门、监督部门相互分离。使用部门提出需求、负责验收;主管部门签署合同,负责现场施工管理;审批部门为该行财务审查委员会和集中采购审查委员会或其授权人,分别负责审批项目立项费用和专家评审意见;集中采购部门组织招标、制订规则,但不得参与评审或投票;监督部门负责全程监督。“三公开”即通过报纸媒体等公开征集评审工程设计、编标、施工单位、工程审计等年度入围供应商;在有关采购文件中公开招标项目邀请供应商产生办法和评标办法;所有工程项目一律委托中介单位实行招投标,公开工程项目评标过程和中标结果。通过“五分离、三公开”,形成了部门与部门之间、人与人之间、甲方与乙方之间相互制约的关系,从机制上防范人为操纵的可能性,杜绝一个部门做到底,一个人说了算的现象。
三、以制度规定为基础,强化细节管理
工商银行总行对工程建设的集中采购管理已制订了一套较为完整的制度办法,这是办事准则也是防范道德风险和职务犯罪的基本纲要。但由于工程建设的复杂性,在坚持制度规定原则性的前提下,针对一些具体问题,工商银行苏州分行不断创新方法,完善管理手段:一是根据银行网点装修风格和用材,制订分类概算标准,房屋结构无特殊情况的,不准突破概算。同时由专人负责对中介单位编制的项目工程量清单及标底进行复核,尽量减少其中的漏项、错项和重项,使项目标底尽可能压到合理最低水平,从源头上压缩供应商利润空间。二是为防止内外串通和供应商之间串标,在严格执行工总行规定的集中采购审查委员会参会委员和评审专家小组成员产生采用随机抽取制的基础上,该行又创新增加了第三个“随机”,即每次工程项目的招投标,均实行从全行工程装饰供应商库中(之前经过统一评审后年度入围)随机抽取7家公司作为本招标项目的邀请投标单位,同时将平均价中标方式改为最低价中价,使供应商无法、无利串标。三是为防止低价中标,高价结算,按照“授权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实行“三级审批”制,由施工管理部门现场项目经理、负责人以及基建装修工作分管行长负责处理辖内基建装修项目涉及的各类变更事宜,对单笔签证金额达到一定标准的项目由分管基建装修行长实行审批,在原由施工单位、监理、甲方现场管理员或负责人三方签字确认的基础上,再加上一把防线。四是严格决算审计,试行异地交叉审计,由集中采购中心按规则确定审计单位,改变由主管部门或项目管理员选择审计单位的做法。五是装修主材实行甲控乙供方式,根据统一用材要求,由该行统一组织对装修主材的集中采购评审,确定品牌、型号、规格和最高限价。六是工程款支付方式透明公开,向施工单位明确告知不压票,财务部门根据主管部门申请严格按合同约定和工程进度审核支付,并根据掌握进度情况及时催办付款和决算。七是加强现场管理,对工程项目统一实行监理制度。为防止施工单位出现偷工减料、以次充好,工艺粗糙问题,除加强现场施工管理外,还通过聘请监理单位进行把关,对合同金额在100万元以上项目实行全过程跟踪审计。主管部门明确项目管理员,实行现场监督,主管行长、网点督办等实施不定期现场检查,组织竣工验收,使用单位对投入使用后的情况进行反馈等来促使工程质量的提高。
四、以业务流程为规范,加强审查监督
工程基建项目建设环节多,业务链较长,工行苏州分行根据上级行的规定,结合本行实际情况,近几年来陆续制订了《基建项目管理实施细则》和《基建装修项目变更事项管理办法》等一系列制度办法,制作了基建项目管理流程图,同时按照授权管理要求,明确财务审批和集中采购审批权限,充分发挥财务审查委员会和集中采购审查委员会的职能作用。在实施过程中针对风险点,严格把好以下关口:一是立项审查关。对所有项目均要求作可行性分析,通过对必要性、合理性的审查和面积、建设标准的核对,确定投资概算。二是标底审核关。在采购发包前,由集中采购中心对标底内容是否符合批复要求、标底金额是否控制在预算内、编标单位是否擅自变更、标底有否进行复标等内容进行认真审核,不符合要求的不予对外招标。三是工程款支付关。建立工程建设项目资金统一支付制度,对于工程项目的资金支付申请,均要通过分行集中采购中心审核,如该项目未按集中采购流程操作的,将拒绝付款,并要查清原因,追究责任,从而在资金支付渠道上控制规范采购行为。四是审计决算关。除严格按照施工合同中约定的工程进度款支付的方式和时间执行外,对于决算金额大于中标金额的但未超项目总预算的,必须说明原因,并对项目项下所有工程量及变更签证单据进行审核。发现问题及时向主管部门提出意见,核实情况。超过总预算的则必须事前向财审会或财务有权人专题报告,追加费用预算获批后才能实施,否则对超预算部分不予付款。
预防职务犯罪,制度健全是关键,几年来该行在工程项目建设中注重风险点的控制,创新手段,加强管理,取得了一些成效,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体会。
(一)领导重视,工作开展有动力
集中采购是一项涉及面广,也很繁琐的工作,这项工作推动得得不得力、开展得成不成功,关键在于领导层对此项工作是否重视,领导层意见是否统一。单位领导对采购工作中的风险重视了,相应的人、财、物配上去了,集中采购规章制度健全了,工作开展起来也就顺利多了。单位或部门领导能否做到公正无私、廉洁自律,能否做到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不插手、不干预集中采购项目的具体评审工作,一心从公正角度出发,从节约角度出发,能否树立这种意识,对预防职务犯罪至关重要。
(二)加强学习,工作开展有意识
各级领导和广大员工一是要加强政治教育,提高思想觉悟。通过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分清可为与不可为的界限、罪与非罪的界限,从而不断提高思想觉悟。二是要加强业务教育,提高业务水平。不要因为缺乏对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的系统学习,导致执行政策或规章制度不到位,操作程序不严谨出偏差,最后无意识成了职务犯罪。要加大对领导和员工的集中采购业务培训力度,采取集中培训、以评代训等形式,提高集中采购业务水平。
(三)健全制度,工作开展有依据
很多犯罪分子都是利用我国体制、管理上的漏洞走上了犯罪道路。,只有健全、完善集中采购相关管理制度,做到“人人讲规范,处处讲标准,事事讲程序”,在采购过程中实行“使用人、主管人、审批人、采购人、监督人”五分离,真正做到“公开、公平、公正”,不给欲违法违纪者以漏洞或机会,就能从源头上最大限度地控制职务犯罪。
营改增后企业税负的变化
正面影响。实行营改增的税制改革可以缓解企业税负,减少企业的生产成本。首先是服务业企业登记成为一般纳税人后,可以抵扣购买固定资产、货物和服务的相关进项。其次是制造业企业,货物批发和零售企业能抵扣接受服务的相关进项。再者,从事跨境服务的企业原来通常会产生5%的营业税成本,现在营改增后可能不会发生任何实际的增值税成本。小规模纳税人税负下降非常明显,销售额小于500万的企业可以选择做一般纳税人还是小规模纳税人,一旦划定为小规模纳税人,税率就从原来营业税的5%,降为增值税简易征收的税率3%,税负下降超过40%。
负面影响。在实行营改增后,抵扣进项税时可能会增加企业的税负,阻碍行业的快速发展。以房地产企业为例:房地产企业的开发周期很长,预售项目之后,则需要预缴税款,而进项税发票却需要在竣工之后才可以获取,在进行抵扣后才可取得进项税款,因此就增加了企业的增值税成本。同时,房地产企业无法保证取得所有的建设成本增值税发票,比如一些建筑材料和劳务费用就无法取得增值税发票,导致进项无法足额抵扣,给企业资金造成损失。
同时,在房地产企业中,土地成本占成本结构的23%,根据我国目前的法律规定,土地成本不能进行进项税抵扣,所以极有可能增加房地产企业的税负。在短时间内房地产企业很难适应税收政策的变化,也有可能会造成企业税负的上升,在房地产市场不景气的大环境下,营改增无疑会给房地产企业带来更大纳税负担。
再次,营改增会增加企业财务核算的难度。相比营业税,增值税的计算要更加复杂,收入入账的方式出现了较大变化。如企业必须按照一定的税率扣除销项税额,成本也必须抵扣进项税额,进项税额与销项税额都要按照新的应交税金方式进行审核。
最后,营改增会增加企业的税务风险。如不熟悉新的税收政策,没有利用好政策与资源,没有准确预测和应付经营状况等,都有可能引起企业税负风险。
营改增后企业的应对对策
重视纳税筹划工作。一是充分利用纳税人身份。营改增后,企业可申请成为一般纳税人,按照国家税务总局2012年第38号公告相关规定:有固定生产经营场所,按照国家统一会计制度设置账簿,根据合法、有效凭证核算,能够提供准确税务资料,销售额未超过500万元的试点纳税人,可以向主管税务机关申请一般纳税人资格认定。二是获得增值税专用发票。在采购物资时最好选择一般纳税人作为供应商,为所采购的物资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三是科学利用税率差异。不同行业的税率是不相同的,例如大多数物资税率为17%,而建筑业、交通运输业税率为11%,其他现代服务业为6%,服务贸易进口在国内环节征收增值税,出口实行零税率或免税制度,要利用好这些税率差额。四是项目外包。对于无法取得进项税额抵扣的环节,可以采取外包的方式转移税负。五是尽量运用时间差异。尽快获取进项税发票,并推迟销售发票开出时间,进行及时的抵扣,推迟缴税。
强化财务税务内部控制。一是企I应加强财务部门管理,明确财务岗位职责,做到定人定岗定职责。二是按照营改增的有关变化,进行经营流程的调整,对经营行为进行有效规范,开展好税制的衔接,加强对企业财务的计算和管理,采购部门应增大对供应商的管理力度,以更好地顺应营改增政策的变革。三是对会计处理流程进行有效优化,增强对企业税务、财务数据管理和统计工作力度,弥补、反思税务工作中存在的不足,规范增值税发票的保管、开具行为,留存各项税务和财务资料。最后是加强对税负风险的识别和管理,把营改增的相关政策与企业业务融会贯通起来,找出风险点和控制点,针对流程中的关键控制点要明确防范措施,例如对于营改增中的过度事项,要分析业务实质,收集有力证据,规范税务处理,防范税务风险。还要加强与税务部门加强沟通,了解政策动向和执行口径,杜绝因政策理解偏差而引起的税务风险。
中图分类号:TS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11-000-01
随着烟草行业改革步伐的深入推进,目前,烟草工业企业已不再具备法人资格,其生产运营中成本费用管理模式也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成本费用管理更多表现为控制职能,主要划分为“预算管理委员会-企业预管办-预算指标归口部门”三个层级,每年度各卷烟工业企业接到公司董事会审批后的预算指标后,企业预管办经预算管理委员会授权采取预算分解方式,对各项预算指标设置实施主体,预算指标归口部门成为预算管控第三个层级,亦是最为关键的一级,但在管控过程中,财务部门实为预算管控的主责部门,管控责任没有发生根本性转移,预算归口管理部门没有真正承担起第三层级管控责任,造成“责权不对等”,因此强化成本费用“三级”管控势在必行。
一、管控思路
设计各项成本费用管控措施,强化经济业务执行过程风险管控,改善企业成本费用第三个层级“预算指标归口部门”在管控中存在的薄弱环节,深入推进企业“预算管理委员会-预管办-预算指标归口部门”成本费用管控体系建设。
二、管控目标
通过切实可行的控制活动,有效控制各项成本费用,提升各部门节约意识、责任意识、风险防范意识,实现各部门能够熟练掌握成本费用管控中所涉及的财务知识,能够自主管理归口管理的各项成本费用指标,同时能够对各项成本费用实施有效的内控管理,防范检查风险。
三、管控职责
财务部门从企业全面预算管理角度,细化各部门预算指标三级管控措施,根据企业生产运营情况,选择企业成本费用三级控制的关键控制点,联合归口管理部门结合各项成本费用属性,分别制定管控措施。归口管理部门严格执行既定的管控措施,加强对各项成本费用的管控,并接受财务部门牵头组织的各项监督。
四、管控措施
1.成本三级管控:围绕生产过程“产品质量、设备设施、换牌浪费、搬运浪费、流程浪费、等待浪费、能源浪费、加工过度、动作浪费”9大关键控制环节,下达《成本费用管控“非精益”现象对照排查表》,组织相关部门排查影响成本费用的“非精益”现象,寻找新的降耗控制点;选择需重点管控的物耗消耗指标,以机台(班组)-车间-财务科与生产科为三级成本管控主体,建立每天分析、每天改进、每周汇报、每月反馈机制,对同班不同机型、同机型不同班物耗情况进行分析,强化生产全过程控制,探索新的物耗管控措施,切实达到“生产过程降耗”目的。
导入精益管理理念,梳理嘴棒管理流程,明晰企业与供应商管理职责,供应商负责嘴棒生产、仓储、运输、搬运等过程中的内控管理,企业负责嘴棒消耗过程中的内控管理。采取措施对管理薄弱环节实施改造,强化经济业务执行过程风险管控,减少运营中影响成本费用的浪费现象,通过明晰嘴棒入库节点、确认嘴棒固化期、约定每匾嘴棒标准值、明确嘴棒计量方法、确定嘴棒入库数量等切实可行的改进活动,明晰划分各管理环节,提升企业与供应商嘴棒生产运营过程中,各管理环节的管控能力,明确各主管部门应肩负的履职责任,提升各部门节约意识、责任意识、风险防范意识,促使嘴棒生产、存储、供应、消耗等管理环节步入良性循环,降低成本,保障两个企业经济效益实现最大化。
2.费用三级管控:以“预算管理控费”为基本点,财务部门制定费用预算三级管控措施,深入推进“横向倒边,纵向到底”费用预算管控模式,同时下发《重点关注经济业务“三级”内控管理措施备案单》,组织财务人员对企业重点关注经济业务实施内控评审,结合费用属性不同,分别对绿化用品、保洁用品、养护用品管理现状进行调研,查找费用性实物的采购与内控管理的薄弱环节,针对性设计具体管控措施,联合归口管理部门修订、完善后,适时组织实施。
五、结束语
企业下达的各项成本费用控制任务目标是具体化、指令化目标,各部门要本着节约原则,要把成本费用目标落实到员工身上,使成本管理深入到基层,由企业领导层管理、关心成本,发展到人人参与企业成本费用管控。企业对各归口管理部门实施定期考核、分析和监督控制,形成企业内部纵横连锁的成本费用管理核算体系。将企业成本费用的三个阶段科学地贯穿在一起,形成牢固的管理链条,推动企业基础管理水平向精益化、规范化迈进。
参考文献:
[1]吴腊.浅析精益成本管理在企业中的运用[J].经济师,2010(7).
[2]颉茂华.现代市场经济的成本控制新理念[J].财会月刊,2002(6).
中图分类号:F426.22 文献标识码:A
一、从整体管理上做好物资采购效能监察
1、抓好监察宣传。要通过党风廉政建设专题会议、效能监察培训等各种形式,加强效能监察知识的普及和宣传,让员工了解效能监察、熟悉效能监察,让效能监察工作获得广泛的支持;二是对物资采购人员进行宣传教育,增强自律意识。物资采购管理人员是效能监察的主要对象,也是监察的核心环节。要有针对性地加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定期学习党风廉政建设的有关规定,开展采购方面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和正反面典型教育,进一步提高工作风险防范意识,全力规避物资采购风险。
2、建好监察制度。一是规范类制度。要进一步完善《物资管理办法》、《物资管理人员行为规范》、《物资入库验收规定》等制度,以进一步规范物资采购人员的行为;二是监督类制度。要着重建立健全《效能监察管理办法》、《物资采购效能监察工作手册》、《招投标监督办法》等制度,以发挥物资效能监察监督工作的积极作用;三是考核类制度。要建立完善《绩效考核办法》、《党风廉政责任追究办法》等制度,进一步加强物资管理人员的作风建设。
3、搞好监察监督。一是采购前防范性监督。要对业务单位的经营情况实施监察,清查违规“黑名单”,实施准入制。同时对涉及物质采购的相关人员进行危险源点分析排查,敲响警钟,提高他们的“免疫力”;二是采购中跟踪性监督。在采购过程中,重点做好招投标、合同签订、入厂验收等过程监察,规范人员廉洁自律意识和行为,使物资采购工作逐步走向“阳光”采购;三是采购后改进性监督。在物资采购结束后,要进行监察成果、效率的评估,总结经验和得失,并将与采购相关的信息内容全部进行公布,接受全体职工的监督。
二、从程序运作上做好物资采购效能监察
1、严格物资采购程序。要对规章制度进行流程梳理和优化,提高管理效率,使物资管理工作从物资采购的起始环节到仓库发放领用的最后环节,全部实行流程化、程序化运作,使物资管理工作更加高效透明,便于过程监察。同时通过建立物资采购流程管理内部审核机制,加强流程的执行力建设,强化对流程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
2、规范合同会签程序。在合同管理过程中,要积极推行合同会签流程,明确签订物资采购合同必须经过财务、审计、纪检监察、法律等部门审核会签的流程,形成凡是没有经过审核部门审查把关,物资采购合同将不能被签署的合同运行机制,保证所签合同的合法性、完整性和安全性。在此基础上,要努力实现资金结算受控。纪检监察部门要积极参与物资、财务联合召开的采购结算会议,帮助决财务结算划款问题,进一步优化财务部门的结算流程,并结合结算系统运行情况,在严格遵守内控制度的前提下,提出优化业务流程建议,确保资金结算自始至终处于受控状态,防范资金风险,保证资金安全。
3、落实物资领用程序。为提高物资领用效率,要充分运用现代化计算机管理手段,对物资管理系统数据库进行升级,使物资领用工作更简便、更快捷、更透明。要让每位职工都能通过一定系统了解到物资生产厂家、单价、库存数量等具体内容。从领料申请、核对、发放等诸多环节,都在网上流转,在实行无纸化办公、减轻人工工作量同时,杜绝物资领用上的暗箱和漏洞,使物资领用工作始终处于“阳光”下运行。
三、从具体实施上做好物资采购效能监察
1、把住物资管理的“入口”。对于大宗物资采购,要采取公开招标采购、邀请招标采购、竞争性谈判采购、询价采购等方式进行,纪检监察部门全过程参与;对于零星物资采购,由职能部门提出申请,领导审核,物资部门成立采购小组按规定采购,纪检监察部门不定期监督。在此基础上,一要加强供应商管理。本着“提高标准、严格准入、厂家直供”的原则,指导物资部门组建大宗重要物资的供应商网络,建立供应商的准入、考评与处罚机制。二要大力推行网上采购。整个过程供应商和评委不直接接触,供应商报价都处于公开状态,不仅可以杜绝暗箱操作,实现阳光采购,而且会大大节约采购成本,提高工作时效。三要稳步开展区域协同采购机制。物资部门要组织联合谈判,签订框架协议,统一技术标准、统一采购渠道、统一采购限价。四要加强物资质量监管,强化采购渠道管理的监督。对关键材料、重要设备要实施驻厂监造,强化物资质量事中控制机制。对造成质量问题和质量事故的单位、人员和供应商要坚决追究责任。
引言
燃气工程造价主要指在整个项目建设阶段支出的费用,其中,施工阶段的支出费用在总支出费用中占据的比例较大。因此,需要做好施工阶段的造价控制,切实提高燃气工程的经济效益。
1燃气工程施工项目风险识别
在燃气工程施工项目风险识别的过程中,处理方法可分为整理风险信息、主观判断风险要素、确定风险识别方法等。在该过程中,需要充分认识不同管理项目中的风险要素,以保证相关措施的有效性。
1.1项目决策阶段的风险要素
从整个项目的施工过程看,项目决策阶段属于施工阶段的起始点,正确认识到该阶段的风险要素,对于提高造价控制效果具有重要的意义。在该阶段,需要考虑的问题有:燃气工程项目能否有效满足目标地区居民的生活要求;国家政策、市场经济变化会对燃气工程项目产生何种影响;在资金筹措过程中的筹措效果等。
1.2施工阶段的主要风险
从当前燃气工程的主要施工过程看,影响造价控制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具体包括:①市场经济变动对工程造价的影响。在燃气工程施工建设中,原材料市场价格的上升直接影响着施工总成本,市场需求越大,则原材料的成本越高。②人力资源因素。人力资源是开展燃气工程项目建设的主体,人力资源成本在总成本中占据的比例较大。随着我国人口综合素质的不断提高,薪资水平在也上升,这不利于造价控制。③不可抗力对造价的影响。在项目施工过程中,可能会出现暴雨、地震等自然灾害,进而对工程项目造成影响。④人为因素对造价的影响。在施工过程中,由于施工人员的失误操作,导致工程质量降低,施工单位可能面临返工的风险。
2燃气工程施工存在的问题
因施工单位资质不够、施工能力欠缺等导致工程质量偏低。由于不重视对施工人员的资格审查,甚至临时招用没有经过正规培训、生产意识淡薄的民工,导致施工现场出现材料堆放紊乱、管道在搬运中损坏等破坏秩序和工程质量的行为。
另外,在燃气管道施工过程中,施工人员常常忽视对隐蔽部位的检查,而燃气工程最大的特点就是隐蔽工程较多,很多质量问题都是因施工人员对隐蔽部位检查不及时造成的。如果不及时发现和解决检查出来的问题,可能会对工程造成难以挽回的质量损失甚至引发安全事故。
3加强燃气工程施工造价的控制
3.1制定有效的造价控制方案
控制工程量燃气施工单位要想在施工阶段有效降低工程造价,缩短工期并能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离不开工程造价管理的实施。这就要求在施工阶段,施工单位必须有可靠的工程造价控制方案。燃气工程施工造价控制的重要内容是工程计量。如果事先没有把工程项目中遇到的变更量计算清楚,就不能实现隐蔽工序报验的工程计量。监理工程师也要切实履行职责,避免超付工程款现象发生。
3.2材料招标,从采购控制成本
燃气工程施工单位应采用招投标制度,通过材料招投标平台,执行具体的材料采购招投标办法。同时组建招投标专家评选委员会,并制订相关标准,从材料采购招投标供应商中找出中标单位。为了确保工程材料价格合理,须在企业内部公示中标结果,让职工及社会人士进行有力监督。
3.3从财务管理着手,解决决算困难
燃气工程施工单位财务部门应充分发挥其优势资源,与材料管理部门协作,建立材料领用、储存基本数据库,确保工程造价材料成本核算的准确度。财务部门还应根据工程现状,适当增加管理资源投入,开发新软件,提升其数据合并汇总功能,从而优化材料的汇总管理,可以大大提升工程决算速度。同时提高库存材料的利用率,在工程决算阶段加强同甲方进行材料领用核对,可以大大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4加强燃气工程施工的质量管理
4.1建立可靠的质量管理体系
燃气工程施工单位应总结管理经验,根据相关规范建立实用的质量管理体系。加强图纸会审和技术交底工作,并根据现场具体情况编制施工方案、专项方案,确保质量管理有据可依。对施工使用的原材料进行检查验收,严格要求施工人员按规范要求施工。逐步建立和完善一个以制度为约束、以方案为指导、从企业内部到施工现场的质量管理体系。
4.2建立施工重点部位监督机制
在施工阶段,施工单位可采用3级质量监控体系,对施工过程中关键部位进行重点监督检查,形成质量跟踪检查制度。特别是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和新方法的工序,技术部门应该编制详细可行的作业方案,用以指导施工,保证质量。施工时要求质检员、监理必须在旁监督指导,将技术方案落到实处,同时把质量事故发生率降到最低。
4.3注重细节,确保验收质量
在燃气工程施工过程中,尤其要注重细节,例如在进行PE管焊接时,如果电熔管件在使用前就打开了包装袋,导致灰尘进入管件内,就会影响PE管焊接质量。此外,为了确保工程验收质量,施工企业有必要经常组织相关人员对燃气施工、验收标准规范进行培训学习,特别是对于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等相关指标验收标准的学习。
4.4找准供应商,确保工程材料质量
施工单位可以建立材料供应伙伴目录,建立供应商准入制度,并组建专业评选委员会评选合格的材料供应商,对工程材料质量进行严格把关。评选委员会应制定合格供应商评选标准,并且从合格供应商中选择一定数量的供应商进行审核,淘汰排位靠后的供应商,从施工源头控制材料的质量。
5加强燃气工程施工的安全管理
5.1加强管道安全隐患排查力度
我国现阶段燃气管网事故的发生,很多都是人为因素造成的,比如有些施工人员在施工前未了解施工区域下管道布局的情况,强行施工,从而造成燃气管网安全事故。针对这种情况,政府相关部门有责任按照相关法律法规严肃处理,并加强对安全使用天然气的宣传力度,同时定期组织对燃气施工企业进行安全监管。施工阶段施工单位安排专业技术人员准备现场施工资料,协同建设单位到现场进行实地考察,确认现场施工环境;现场每处施工工地均要求派专人进行监督管理,一旦发现违规违章作业,及时制止。
5.2管理创新,确保安全
施工企业在确保严格遵守燃气安全法律法规的基础上,还应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创新和激励机制,对安全工作做得较好的单位和个人给予适当的奖励。
5.3加强宣传力度,创造安全生产环境
施工单位应制定管道相关保护方案,加大燃气管道安全施工知识培训和安全意识教育,进一步对现场人员进行专门培训,引导全员具备安全管理意识,从而创造安全、高效的施工环境。
6结语
施工阶段燃气工程造价控制与管理工作是整个工程项目的重中之重,这涉及到许多方面的管理协作,因此,要想在此阶段取得良好的造价控制和施工管理效果,就必须要通过法律、行政等多方面的手段通力协作,同时协调企业内部各职能部门积极努力,才能将项目工程成本控制在最低水平,也才能在燃气工程施工管理领域取得新的进步和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