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09 08:23:45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高校音乐教育现状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二、学校关于音乐教育所开设的课程还需改进、教材不能太死板
音乐教育这门课之所以称之为音乐教育,就说明这门学科主要是针对两个方向,一是音乐专业课,一是教育课。而现在很多普通高校只重视了音乐专业课,但是忽略了教育课,比如说一些非师范类的院校就并没有开设教育学的课程,这对学生毕业后的就业也是很不利的。有些高校也开设了一些关于教育学的课程但是上课的内容和目标并不是真的能与教育挂上钩,或者说只是停留在理论方面的,泛泛而谈,在教科书的选择随意性也很强,内容大都是老一套,有的学生开始学的时候是满腔热血觉得自己要好好学这门课,然而一学期过后仍然一片茫然,有些学生甚至会觉得很枯燥、无趣,慢慢丧失对音乐的兴趣。
三、“纸上谈兵”
这是普通高校开展音乐教育课程的普遍现象,在这个时代,应试教育占主导地位,分数才是主要的,在大学这个道理一样有用,分数高你的成绩才会高,才能离奖学金更近一步。所以有部分高校开展的音乐教育课程每天都是学理论,所有的教学实践都是从前人的经验和书上的所述而得来的,时代在变化,以前的经验并不能全部照搬到如今这个时代了。纯理论的教学模式将会极大的影响到教育实践和教育改革。面对这种种问题,我提出了一下几点解决方法:
(一)招生时适当调在整招生的要求与分数线
近几年来,艺考生是一年比一年多,音乐生也是逐年增加,所以也面临了艺考改革这个现状,2015年艺考政策调整的重点在于扩大统考范围与提高文化课成绩比重,形成“一少、两多、一提高”招考新格局。一少,就是校考数量少减少;两多,就是承认统考成绩院校增多、统考适用专业增多;一提高,就是文化课高考分数线提高。这样的一个政策也就是全方面的在提高艺考生的综合素质,也会减少大一新生之间的专业差距,并且提高整体综合素质。
(二)增加课程考试的灵活性
传统的考试方式就是试卷,而且大都还是闭卷,这样很抑制学生的学习方式,死背书有时候并不是好的学习方式。试着增加课程考试的灵活性,不是所有的课程都要考试,老师可以采用答辩的方式或者情境作答、学生模拟教学等等这些方式来进行成绩检测。这样的方式不仅可以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还能提高他们掌握音乐史知识的效率,还有很重要的一点,自己亲自上课增加自己课堂实践,对以后从事教育行业的学生来说是个很好的锻炼。如果学生讲述的不是很好,再由老师补充,这样教与学相结合的方式才是最高的学习效率,也能让学生用最愉快的方式去掌握课程知识。
(三)尽可能的开设实用性强的课程,慎选教材
大一新生在音乐专业方面的知识掌握的大多都还不够,演唱和演奏技巧能力也不强,所以我认为在大一、大二这两年应该重点开设专业性强的课程,如果学校课程允许的话最好在大三也要继续学习专业课程,因为音乐这门课程,技术性、专业性很强,几年的学习也许只能学到一丁点。在大三、大四时期开设的课程要重点考虑学生以后的就业问题了,增强课程的实用性,让学生顺利的度过毕业到就业这一道大槛。对于教材的选用上,很多高校也都是各有不同,在这一方面我建议应该从学生们的情况去出发,有些传统的虽然说是经过岁月的验证一代代传下来,但是如今这个时代变化的太快,我们的教材是不是也该适当的与时俱进呢?所以在选择教材这一方面来说,应该做到着眼现状、立足实际、结合教学,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为学生挑选到一本最合适的教材。
在当今音乐教育中,流行音乐在一定程度上补充、拓展着以传统音乐为主的教学模式。当今社会是信息的社会,是网络时代,流行音乐有它存在的价值,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有必要在音乐教育中,有选择有目的地将流行音乐引入课堂,以正确地引导学生对优秀的流行音乐作品的理解与认识,学生对新生事物有着浓厚的兴趣,顺应潮流,巧妙地把流行音乐引入课堂,引导学生从简单的听流行音乐到分析其发展进程,学会多角度、客观地评价鉴赏流行音乐。
一、当前高校音乐教育的现状
在国家教育部的倡导下,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国各高校陆续开设了艺术类的课程,音乐方面有“音乐欣赏”、“音乐简史”、“基础乐理”、“合唱与指挥”等课程,使普通学校学生的音乐素质得到了一定的提高,活跃了校园艺术气氛。但多数学校的课程内容仍脱离不了专业音乐教育的模式,以西方古典音乐和民族传统音乐为主,介绍维也纳古典乐派,如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的奏鸣曲及交响乐,浪漫乐派如舒伯特的艺术歌曲,肖邦的钢琴曲,李斯特的交响诗等不同形式的经典作品,还有中国音乐史,中国民歌欣赏,中国民族器乐曲欣赏等。诚然,这些都是人类文明千百年沉淀下来的音乐精华,是老一代教育家认为大学生应该学习的内容,但是我们同时应该注意到,音乐类的课程开设并没有收到预期的效果,大多数的同学喜欢音乐,但不愿上音乐课。
我认为造成目前这种情况有四方面的原因:一是在中小学时期,为了追求升学率,学校音乐教育是其他学科的附属品,没有按教学大纲教学,使学生形成的音乐审美价值观念较为肤浅,提高审美兴趣受到了不同程度的阻碍;一是长期以来音乐教师在教学中一味进行枯燥的技能训练,不厌其烦地讲解乐理知识,介绍音乐家及欣赏经典音乐作品等,忽视了音乐的艺术特点,把学生视为呆板书本知识的载体,极大地影响了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和个体的发展;二是现代电子传播媒介的发展,对人们的欣赏趣味有深刻的影响,并具有导向性,如电台、电视台的流行金曲榜、热线点歌、娱乐节目等,加之对流行歌星铺大盖地的宣传和长篇累牍的报道,以及“歌迷会”、“发烧友”等活动,如此大的社会音乐环境对青少年学生形成了一个包围圈;四是在全球经济一体化步伐加快的今天,生产和生活的节奏都在加快,流行音乐以其“简单”的特征展示了强大的社会适应性,在新的生产力水平推动下,表现出前所未有的丰富内容。这些因素使原有的以古典音乐启发学生创造力的初衷打了折扣。
二、流行音乐在音乐教育中的作用
从当代流行音乐的发展可以看出,流行音乐正向着多元化的发展。虽仍以情歌为主,但也出现了许多在反映时代、反映社会、反映人生的深度和广度上进行了更大的拓展的作品。正是由于政治经济诸多条件的变化,才促成了人对音乐的需求变化;人们对音乐产生了新的需要,促成了音乐诸多领域和音乐传统的变异。当代的人们在物质生活得到了极大的满足之后,对精神生活的标准大大提高了,也因为计划经济像市场经济过渡的趋势下,人们的生活压力也渐渐增大,所以,这一时代的歌曲的种类繁多以适应多种人群的需求,像八十年代可以一种歌曲统领歌坛很久的情况也越来越少了,而取而代之的是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局面。人们对歌曲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仅是旋律优美,歌词动听的歌曲就可以收到大家的欢迎,广大听众所追求的是创新与发展。在利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之下,各种唱法相结合己经没有任何的技术问题了,同时音乐电视的形式也越来越得到大家的喜爱。
三、流行音乐在高校音乐教育中的对策建议
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具有较高文化修养的社会群体,对各种知识有较强的吸收能力和较快的吸收速度。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在日趋完善,各种机能达到了成熟的高峰,感官敏锐、思维敏捷、精力旺盛,对形形新鲜的、奇异的、刺激的陌生事物和现象表现出极大的兴趣,有些新奇的东西并不完善,但能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他们就能敏锐地体会到其与自身既有某种本质上的相通之处,从而表现出强烈的喜爱和倾向。流行音乐传入我国以后,是大学生最先接受和传播的,这就使流行音乐成为了青年人音乐生活的重要内容。如今,中国教育界很多人不得不承认阻止流行音乐进入学生音乐生活是不现实的。与其对流行音乐这一领域放任自流,使学生盲目地“来者不拒”,以至受到不良影响,还不如由音乐教师在这一领域精心挑选有用之材,高屋建瓴地引导学生到健康的轨道上来。这不是媚俗地迎合,也不是简单地随大流,而是有选择、有目的地将那些健康向上,适宜青少年身心特点并具有一定思想性和艺术性的音乐引入课堂,培养学生从电台、电视、录像、唱片等媒体中选择音乐的能力。
学校音乐教育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使他们具有健康的审美情趣和正确的审美观念,同时陶冶学生高尚的情操,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从而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使学生的素质得到全面提高。流行音乐在客观上有力地促进了学生音乐素质的提高,丰富了他们的内心情感,使学生的音乐生活呈多元化,拓宽了学生的音乐文化视野,丰富了学生的文化内涵。学校音乐教育一定要跟上时代的发展,主动与社会音乐环境联手,不能一味地排斥严肃音乐以外的其他音乐元素,应尽量弥补学校音乐教育与社会音乐环境严重脱节的现象,形成合理有效的能提高学生音乐素质的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传统教育模式受到了改革浪潮的冲击,尤其是高校音乐教育教学。不难看出,我国高校教育中很多音乐教师主观认定音乐课程是一门辅助学科,教学工作全部围绕教材展开,并采用单一的教学方式,“填鸭式”、“书本式”、“条框式”教学现象依旧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在音乐教学中主体性的发挥,使用音乐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和创新思维的功效无法得到彰显。基于此,作者通过对高校音乐教育现状的深刻剖析,认真查找原因、总结经验,立足素质教育的大背景,对如何针对教育现状采取有效策略进行阐述,使高校音乐教育中存在的弊端和不足得以改善和完善,学生音乐素养得到有效提升。
一、正确认识音乐教育现状
1.学生之间存在的个性差异。音乐,很多学生对它的认识仅仅是一门辅助学科。加之各地办学条件不同,文化背景与经济水平也存有差异,导致高校学生之间存在着对音乐认识、音乐素养的个性差异。来自于城市或者经济发达地区的大学生同农村、城乡结合地域的学生相比,其自身的音乐素质、音乐水平都具有明显优势;其次,受“学分制”的影响,学生与教师对于类似音、体、美等艺术类学科轻视甚至忽视,甚至大量占用艺术课程的时间进行文化课程的学习,使很多学生无法感受到音乐带给他们的审美享受和艺术氛围。
2.老师专业水平有待提高。高校音乐不同于小学、初中的音乐教育,它已经从简单的声乐教学发展为对音乐基础知识、音乐发展史、音乐鉴赏等全方位音乐教育的阶段。这在一定程度上对高校音乐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音乐专业教师,不但要对音乐教育的理论知识、音乐常识以及未来音乐的发展方向、发展趋势具有一定的专业认识,能够为学生进行音乐学习的整体规划、加快学生对音乐的正确理解和准确掌握;同时还要对一些学生感兴趣的音乐作品、乐器能够进行演唱和弹奏,便于在进行实际教学时为学生更好的展现音乐的艺术魅力,激发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3.音乐教育孤立存在。 作为一种艺术而存在的音乐教育,其教育形式不应该是独立的,它的价值体现在通过与其他学科结合而产生出来的总体效应。音乐之德育功能在于,其审美价值是建立在人文精神的基础上的,而音乐作品与音乐形式中所蕴含的丰富意义,是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与情感交流的“剂”。我们都知道,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舞台表演,只有当音乐与乐器演奏、舞蹈表演、服饰变化等多种艺术元素进行有机结合后,才能真正带给大家音乐的美感和艺术的享受。
二、有效策略
1.积极采取“差异教学”。 差异教学就是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开展有针对性教育的一种教学方法。在实际的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对学生的个性差异有一个客观认识和掌握,通过制订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让不同程度、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有所提高。这种针对学生个性特点,开展不同层次教学引导的方法,能帮助学生消除对音乐学习的紧张情绪,并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提高他们对音乐的兴趣。
2.有效提高教师素质。教师在高校音乐教学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主导作用,教师的音乐素养和专业水平直接影响着学生音乐教育的程度,因此,有效提高音乐教师的素质对促进高校音乐教育发展至关重要。要注重对音乐教师综合水平的提高,在强化音乐素养的基础上,加强对多领域知识的培训,如美学、心理学等,让教师积累一定的文化知识与人文理念,能站在一个更为深刻的高度去认识和理解音乐其德育美育之功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音乐欣赏的教学价值,使学生在音乐艺术的熏陶下,审美意识、创新能力都得到有效提高。
3.完善音乐教育体系。音乐教育并不简单的是学生的一节音乐课,也并不是单纯的一部音乐史或者一部音乐作品,它是融合了美学、文学以及哲学等多种学科于一体的艺术学科。因此,高校应根据自己学校的专业特色和实际情况,构建具有本校特色、集人文教育、素质教育、音乐教育为一体的教育体系,通过组织学生对其他文化和艺术课程的学习,使他们对音乐、对艺术形成一个正确认识并能够做到科学对待。在这个基础上,加深学生对音乐技能、音乐鉴赏的系统性教育,从而提高音乐教育的教学效果。
新时期的高校音乐教育,正处于一个从传统教育向素质教育全面转型的阶段,在这个关键时期应如何强化突破传统、大胆创新的意识,使音乐教学计划合理化,能够最大程度的去开发学生的音乐潜能,调动他们的音乐智慧,提高音乐专业素质,使他们能在音乐这条道路上走得更稳、更好、更快,应是我们教育工作者认真思考的重要课题。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各个阶段和民族文化形成的历史长河中,产生了大量的、鲜活的精神物资,包括文化、民俗等,精神文化伴随着物资文化被创造,这其中也包含音乐文化。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具有深厚的中国文化底蕴和内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回顾中国历史文明,凡是中国经济发展迅速的年代,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发展必是欣欣向荣,都会出现代表性的音乐艺术形式。近年来,中国经济突飞发展,但作为世界三大音乐体系之一的中国音乐体系,不但在理论体系构建上落后于欧洲音乐,而且在教育实践层面上也远远不能与欧洲音乐体系相抗衡。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并存的今天,传承中国传统音乐,对其进行定位,成为中国高校音乐必须面对的问题。
一、中国传统音乐在高校音乐教育的现状分析
在高校中开设音乐课程,对于提升学生的艺术修养水平有重要意义。艺术修养不是与生俱来的,我国高校开设音乐课程的目标就是使学生通过一系列的音乐学习和活动,培养自身的艺术气质,提高审美能力,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目前,中国的音乐人才主要是由我国音乐院校、综合类或师范类的院校培养而成的,这是我国音乐教育的主要形式,中国高校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中国音乐未来的发展方向,高校要担起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音乐的责任,这个责任是不可推卸的。传承中国传统音乐,就要将其引入到音乐教学中去。当前我国各大高校音乐行业和课程体系设置“西化”严重,例如,我们的艺术院校在讲述民族音乐技术和知识时,基本上以西方音乐体系和形式为核心;在专业艺术院校从事的民乐表演中,其内容和形式已不是原汁原味的民族音乐,基本上是以西方音乐体系创作模式来表演。用西方音乐理论来解读中国传统音乐,改变了中国传统音乐的内容和形式,这使得传统音乐丢失了它的传统本质,被边缘化。
我国的音乐教育应该以培养传统音乐继承人为目标。我国音乐教育实践的面向人群主要是在校高校学生,这部分人群有一定的音乐理论基础和一定的音乐素养,落实对这些学生的中国传统音乐教育,对于落实传统音乐继承人,弘扬中国精神,传播中国价值具有重要作用。
中国音乐有几千年的历史传承,虽然现在还没有建立起像西方音乐教育那样完整的体系,但并不是说它没有自己的传承规律,中国音乐文化是一个完整的有机整体,应该总结出它自己完整的音乐教育体系,平等地进入世界音乐文化教育中去。中国音乐属世界三大音乐体系之一,在整个世界文明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我们应该面向传统,与其他有关机构多合作,开展国际音乐文化交流会和研讨会,跨越文化差异,加强对话、学习、探讨和交流,交换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共同为全世界学校音乐教育的发展做出贡献。
二、传统高校音乐教育中出现的问题和对策分析
(一)传统音乐教育在高校音乐教育传承中面临的问题
音乐学是一门研究音乐的学问,人类虽然在几千年前就对音乐进行研究,但真正地把音乐学作为一门科学严谨的对象来研究并提出的却是西方。我国音乐教育引入音乐学,开展音乐学专业教育的时间还很晚,在我们的音乐教育工作者和研究队伍中,很多是在西方音乐理论为核心的音乐体系下学习并成长的。我国高校以西方音乐理论教学为核心的音乐教育,不注重从音乐本体方面培养和传承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忽视了为中国传统音乐的研究者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高校音乐教育与中国传统音乐实践在事实上形成了脱节现象。中国传统音乐在民间大部分发展日趋衰微,面临生存危机。
我国传统音乐源于黄河流域以外的四域音乐、黄河流域为中心的中原音乐和流入我国的外国音乐。我国传统音乐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底蕴,推动我国音乐文化的发展,就必须在音乐教育中注重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国音乐学术界要求教育学界关注中国传统音乐教育的呼声渐高,他们呼吁继承民族传统音乐文化,反对乐队和乐器的西方化,呼吁提高传统音乐的文化自信,在多元音乐文化的背景下,保持中国传统音乐的个性。很多音乐学家倾注了大量心血,出版了多部中国传统音乐基本理论的论著,为传统音乐在高校音乐教育打下了理论基础。
声乐教育的文化回归,重点是对学生的培养方式回归。声乐教育是通过声乐艺术与人文学科、自然学科等相互关联的有机整合。受限于西方音乐本体结构为核心的课程体系的影响,我国国内音乐教育的最大倾向性问题是西化、崇洋现象严重。比如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的主要发音音节就是西方的大调音阶,即do、re、mi、fa、sao、la、xi、do。
(二)对策分析
1.加强音乐教材体系建设
音乐教育回归文化母语,构建新型的音乐教学模式,需要立足于现代教育体系,从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形式等方面入手,引导学生多角度、创造性地领悟音乐艺术。为了进一步突出传统音乐特色,传承传统音乐,高校音乐课程应该按照我国母语表达系统来设置音乐教学内容,增设方言课程、传统乐器课程、中国音乐史课程、中国乐理等课程;建设中国传统音乐教材。教材的顺利编写是教学质量的保证,教学不能脱离教材,教材编写内容、侧重点和结构安排要符合我们高校音乐教学理念和培养目标,针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和难点,进行教材的升级改良,探索适合可推广的高校音乐教材。
2.探索适应高校音乐文化氛围的传承模式
在音乐教学中,可以把经典的曲种或剧种带入课堂,鼓励和引导学生学习传统音乐,在教学中引入或借鉴传统音乐学习的经验,结合现代社会多元化音乐背景和教学实践,探索出适应高校音乐文化氛围的传承模式,实现传统音乐艺术形态的正确定位,在多元化音乐共同发展的背景下,为我国传统音乐在世界音乐的地位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蔡奉伶;失位与回归:传统音乐文化话语权的丧失与重建[D];西北师范大学;2009年
高校音乐教育专业是以培养音乐教中小学音乐教师为最终目标,以向社会输送合格师资为主要职能。对于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的毕业生来说,职业的选择相对集中,就业的方向相对单一。近年来,随着越来越多综合性高校把开设艺术类专业视为现代大学的重要办学特色,并积极实施起来,艺术类及其相关学科迅速成为热门专业。据最新统计表明,全国现有的1000多所普通高校中,有720多所高校建立了艺术院系或艺术专业,且招生人数每年都在增加,而艺术师范专业一直都是高考考生热衷填报的专业。因此音乐教育专业的招生可以用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来形容。在此形势下,高校音乐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为了寻找高校音乐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难的根源所在,有效地引导音乐教育专业毕业生端正他们的就业观念,更好地为高校音乐教育课程改革提供第一手资料,我以苏州科技学院音乐学院音乐教育专业毕业生为调查对象,对就业情况进行了长时间的跟踪调研,以期为高校音乐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提供新思路和切入点。
一、高校音乐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
以苏州科技学院音乐学院已毕业的2009届和2010届学生为例,毕业学生共计118人,其中男生17人,女生101人。以下为毕业生基本统计资料。
表一音乐学院2009、2010届毕业生就业率统计
从表一可以看出,我院音乐教育专业毕业生的总体就业率比较稳定,但签约率呈下降趋势,这基本上和当前社会经济发展态势,以及大学生就业竞争激烈的现状相吻合。前些年,我院的音乐教育专业毕业生绝大多数从事教师职业,并且有一部分毕业生进入高校就业。而近两年,本科学历毕业生已经基本上进不了高校就业,甚至进入中小学校就业都比较难。这也充分说明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这些变化也要求音乐教育专业毕业生的择业观念趋于理性与现实。
表二音乐学院2009、2010届毕业生就业去向统计
表三音乐学院2009、2010届毕业生就业专业对口统计
表二表明,我院的音乐教育专业毕业生在职业选择上被迫做出更多的分流,专业对口的职业选择比例在下降,不能进入教师行业的学生比例在上升。具体而言,116名毕业生的总就业率是92.24%,其中12.93%从事中小学音乐教育和幼儿教育工作,18.10%从事各种音乐、舞蹈培训工作,6.9%选择继续学习来缓解就业压力,16.38%进入企事业单位,23.28%选择自主创业,14.66%改行从事了其他职业(如大学生村官、公务员、社会工作者等),从统计结果看,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向社会培养合格师资的职能已经无法得到充分的发挥。
表三是对我院音乐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质量的统计。就业质量主要体现在工作与专业对口的比率、离职、薪资方面。工作与专业对口的比率越高,体现出专业培养帮助毕业生得到的市场价值实现越高;离职率低,稳定性较强,反映了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匹配度较高,说明毕业生满足了用人单位的需求,用人单位也符合了毕业生的期望;薪资的高低,也反映出学校培养的毕业生质量在市场价值中的高低。表中显示,我院的专业对口率呈平稳发展趋势,近两年平均专业对口率为71.53%,与74%的省音乐教育专业对口率较为接近,这也表明我院实施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就业指导等人才培养方案的科学性和实用性。虽然略有成效,但我注意到我院音乐教育专业学生长期存在“重专业训练,轻理论学习”的观念,并且在说课、试讲能力和面试技巧方面存在不足,这也是专业对口率平稳不走高的原因所在。
二、高校音乐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困境解析
社会舆论将音乐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难归咎于“扩招”:音乐类专业扩招政策降低了大学的门槛。尤其是音乐教育专业填报的“高烧不退”,虽然增加了全民教育普及率,提高了人民综合素质,但在发烫的“艺考热”背后,严重的就业难题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客观来说,音乐教育专业毕业生总量的阶段性猛增,的确对人力资源市场供求的自然增长形成了一定冲击,总量性的矛盾有所表现,但这并非是音乐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难题的根源。我认为,根本原因在于社会、学校乃至大学生自身的结构性矛盾,主要体现于以下三点。
(一)扩大招生与人才需求之间的矛盾
我国普通高校从1999年开始扩招,随着国民收入的普遍提高,很多父母都鼓励孩子学习音乐,使得学习音乐的学生人数急剧增加。而音乐教育专业的专业技能要求又比专业音乐院校稍低,且学生毕业后能够从事教师工作,社会地位和薪资高,所以很多考生在报考学校时都会选择音乐教育专业。
一边是轰轰烈烈的扩招,一边是音乐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形势的不容乐观。对于音乐教育专业毕业生来说,就业门路狭窄是大家一致的观点,中小学校音乐教育不受重视,音乐老师趋于饱和的现状使毕业生们忧心忡忡。在目前应试教育气息浓郁的氛围中,中小学音乐教育是块鸡肋,除少数重点中小学比较重视音乐教育外,绝大多数中小学校的音乐课只是做做样子,一个学校有个两三名音乐老师足以应付全校的音乐课。在这种大气候下学校提供招聘音乐老师的机会就少之又少了。
(二)高校音乐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与社会实际需求之间的矛盾
高校音乐教育专业课程的建设,是与高校培养符合中小学校音乐教育需求的合格师资这一任务紧紧联系在一起的。然而,目前高校教育体制僵化、学科设置不合理、专业结构老化等问题依然存在,高校重视知识教育、轻视能力培养,导致培养出的学生理论基础薄弱,教学技能不足,仅仅会一两项音乐表演技能,与中小学校音乐教育需求严重脱节,无法胜任中小学多元化的音乐教学内容和丰富多彩的课外音乐活动。
(三)毕业生择业设想与就业现实之间的矛盾
目前导致音乐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难的另一个原因就是家长和毕业生对就业岗位期望值太高,形成了“高不成、低不就”、“就业不难、择业难”的局面。许多家长从孩子很小的时候便开始培养其艺术素养,买器材、请老师,参加各类等级考试,投入比一般学生要大,从初中、高中到大学毕业,可以说,音乐生除了学校正常科目的学习外,学生和家长在时间和金钱上都付出了更多。所以,在找个专业对口单位很难的情况下,“有业不就”的现象就较突出了。
三、提高音乐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率的对策
(一)树立正确择业观念
在当前这种就业困境大环境下,音乐教育专业毕业生必须拥有知己知彼的能力和正确择业的观念。所谓“知己知彼”指的是正确分析自身的能力,深入了解就业市场的格局。绝大部分毕业生一方面容易高估自己的能力,使得用人单位连连感慨毕业生普遍眼高手低,能力不足。另一方面对本专业对口或可挂钩的行业、单位、团队的总体状况、战略发展、行业前景、优劣势比较等缺乏较为宏观、全面的了解,往往只看重用人单位的薪金待遇。
高校在毕业生就业前要引导他们明确目标,平和心态,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就业遇到困难时要能及时疏导自己的情绪,摆正心态。另外,毕业生应树立科学、正确的择业观念,适当调整自己的就业预期值,只要是能发挥自己特长的地方,适合自己发展的地方,只要是能提供展示自己才能的地方都可以尝试考虑。要转变传统就业观念,开阔就业视野,“先就业,后择业”。一些“非学校不进,非教师不当”、“只考公办学校,不进民办学校”的陈旧观念只会让自己陷入就业迷局,错失良机。
(二)加强自身综合能力
音乐教育专业的毕业生在面对就业竞争时,能力普遍较弱。因为中小学校要求毕业生具有“一专多能”的特质,音乐教育专业的毕业生在音乐教学上比非师范院校的学生要优秀,但是在钢琴、声乐、小器乐等表演,以及组建学校管乐团、合唱团等方面,无论从广度还是深度上看都要比专业音乐院校的音乐表演专业的毕业生逊色许多。
为提高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就业竞争力,高校必须教育学生摒弃专业上的“主项”意识,全面提高个人素质,使之成长为能够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复合型人才。鼓励学生精通一种音乐技巧,掌握多种音乐技能,并且拥有既能上讲台又能上舞台的综合素质。
(三)改革学校课程设置
目前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基本沿用专业音乐院校模式,开设的专业课程有钢琴、声乐、器乐、基本乐理、视唱练耳、合唱指挥、和声、音乐史、曲式分析等,其中钢琴和声乐占了绝对比重,而其他课程教学时间较短,这就使得学生只是“一专”,即专长钢琴、声乐或器乐,许多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以后才发现,由于在校的专业学习太专一,无法胜任中小学多元化的音乐教学内容和丰富多彩的课外音乐活动。
为适应时展的要求,使得毕业生能够与就业市场“无缝对接”,高校在课程设置上应该出“新”,开设能够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新专业,要适当打破专业界限实现“通才”教育,培养出符合市场标准、顺应时代要求的复合型人才。
(四)强化就业导向作用
音乐教育是高职院校校艺术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学生的创造能力的提高、综合素质的提高以及创新精神的培养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目前高职院校音乐教育存在诸多问题。本文对高职院校音乐教育的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发展对策及建议。
一、高职院校学生音乐教育存在的问题
1.音乐教育的定位不准确
高职院校音乐教育主要是面向全体学生,目的是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而专业音乐院校的音乐专业,教育的宗旨是培养专业的音乐人才和合格的音乐教师,两者在培养目标上有着本质的区别。现在有的高职院校在招生中采用加分的办法来吸收一些业余音乐考级较好的学生,并在教学、设置等方面处处与专业音乐院校相比。这个就与高职院校音乐教育的定位及培养目标相差甚远。
2.组织管理不完善
高职院校对艺术教育工作的组织管理是制约艺术教育能否良好开展的重要因素。尽管艺术教育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受到关注,但在各高职院校内部对艺术教育工作的组织管理还是很不完善,普遍没有专门的组织管理部门,也使得高职院校音乐教育的开展受到限制。
3.师资队伍的匮乏
在一些高职院校,师资力量相对缺乏,有些教师自身受到的音乐教育也相当有限,其教学效果可想一般。就现在各高职院校音乐教师中毕业于音乐院校和师范院校专业的教师来讲,他们在音乐专业院校学的是专业的声乐、器乐以及作曲理论等等,要适应高职院校音乐教育工作,达到高职院校音乐教育的要求存在一定的难度。
4.校园艺术文化氛围不够浓厚
音乐教育绝不是每周一节音乐课那么简单,而是要形成音乐教育的氛围,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音乐教育活动。通过调查发现,江西省各高校的各类音乐社团也只是在进行活动的时候才临时进行突击培训,所以高职院校也就没有形成良好的音乐文化氛围。
5.教材选用及课程设置不够精确
高职院校音乐教材的选用没有一定的标准,基本上由教师根据自己的爱好选用相应的教材,另外在教材的建设上,与基础教育中音乐教材建设相比,数量极其匮乏,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都想去甚远,并且质量也令人担忧。通过调查发现,目前江西省大部分高校,在音乐课程类型设置上过于单一,一般只有“音乐欣赏”、“合唱与指挥”等几门课程,音乐相关课程没办法针对大学生的智力、心理、情感等方面的特点进行音乐素质教育,教学安排难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差,达不到提高学生音乐素质的目的。部分高职院校实行的是学分制,这导致部分学生因为学分的需求才选择上大学音乐相关课程,因而很难提起学习兴趣。
6.学生音乐基础知识水平相对较差
通过对高职院校的学生进行调查发现,学生对音乐基础知识的学习水平多数还处于比较低的水平。部分学生甚至对最基本的乐理知识都不具备。很多的学生不识简谱,绝大多数学生不懂乐理和五线谱。学校大部分学生没有系统地学过音乐基本知识。音乐背景知识缺乏,对世界优秀音乐文化更是知之甚少。笔者认为,主要是由于就业上的压力使大学生只注重专业课的修炼,不得不放弃一些音乐的学习活动。
二、对高职院校音乐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的思考及采取的措施
1.准确定位、提高认识、加强管理
高职院校教育工作者应正确认识音乐教育的地位、作用、明确音乐教育在学校中的定位。高职院校应该开设公共音乐课,使音乐教育真正能面向每一个学生,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切实搞好音乐教育工作。在音乐教育工作的组织管理上,可以设立校艺术教育委员会,另外在日常的教学管理这方面可将艺术教育作为单独的一部分由专门的人员负责艺术教育工作。而不仅仅是现今众多高职院校将艺术教育工作作为一种点缀或只是挂靠在院团委或系分团委这项工作下。
2.优化课程设置、狠抓建设、重视培训
在高职院校的音乐课程设置上应明确我们的立足点,是结合高职生的特点提供一种音乐性的教育而不是音乐培训。应和专业院校明确区分,同时也要和中小学音乐教育课程的设置相衔接。高职院校的音乐教育应是对音乐以尽可能多的方式进行开放自由的探索,以广泛、深刻、音乐性的理解为首要目标,音乐技能的培养仅是为达到更大目标的一种必要手段,我们需要的是一种包容性更强,基础更广泛的音乐学习课程。教材建设应常抓不懈。在教材的建设上应注重与中小学教材在知识内容、逻辑体系上的衔接,同时还要体现对当代高职大学生的全方位技能教育为目的。
3.加快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处于主导地位,任何办学方针与教学设想都必须通过教师创造性的教学实践来体现。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公共音乐教师队伍,这样才能真正促进学生自身素质的全面提高。作为公共音乐课教师来讲除了应当具备良好的思想文化素质、职业道德等一般素质外还应当具备较高的专业素质和业务能力。
4.办好大学生社团,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音乐教育靠课堂是远远不够的要课内课外相结合以课外为主。因此学生艺术类社团便成了对学生实施音乐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学校要建立学生艺术团合唱团、舞蹈团、军乐团、民乐团、电声乐队等,并配有专职辅导教师.训练要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指导教师要业务精通。校园文化对学生素质的形成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总之,高职院校音乐教育通过对学生们非智力因素各方面的培养开发,有助于提高他们的审美体验,有助于激发多种感知和思维方式,从而提高和完善他们自身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朱雯.关于音乐教育与素质教育的思考.文教资料.2008(3).
国内经济的快速发展同时也带动了文化产业的不断进步高校的音乐教育也逐渐得到更多人的关注,当今社会观众的主要视线被流行音乐占据着,在这种社会环境下,高校音乐教育更应该坚定自己的立场,培养学生正确的音乐价值观和审美观,为国家培养出真正有用的音乐人才。
一、高校音乐教学现状分析
1.1.管理层不重视,缺乏完善的管理机制
高校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学校领导对音乐的教育提不起应有的重视,更不注重管理机制的完善和改进。音乐教育是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艺术教育,能够在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整体素养和审美观念,是学生全面发展和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目前我国高校的管理层无法真正认识到音乐教育对学生的重要意义,导致音乐教育在高校的教学中受到冷落,不被重视。还有部分的高校忽视对音乐教学的管理工作,缺乏完善的音乐教育管理机制,导致音乐教育得不到理论和实践上的支持,甚至没有专门对学生的进行音乐教育的专业院系,也缺乏专业的教育组织进行教学,教学活动过于业余化和随意化,学生无法从中学到真正的音乐知识,无法得到真正的锻炼。
1.2.缺乏高素质的师资力量
目前我国高校中的音乐教师大部分是从专业院校的相关专业毕业的,在专业方面具有较强的针对性,而高校音乐教学真正需要的是能够多方面发展的教师队伍,能够帮助学生在音乐的学习上既能够全面的发展,又能够在某一个音乐的专业方面有所精通,缺少能够带动整个学科发展的高层次的教育人员。此外,由于没有完善的教师评价制度,导致某些教师在自我的提升上有所放松,对于自身的发展不够重视,容易在教学中敷衍了事,严重影响了高校音乐教学的意义和效率。
1.3.课程设置缺乏合理性
音乐教育在我国高校中的发展起步较晚,尚处于摸索试验的阶段,目前的学科体系还不够完善,再加上师资力量的限制,导致我国大部分高校在进行音乐课程的设置时缺乏一定的合理性和科学性,缺乏完善的课程设置计划和合理的规则,无法形成一套完善的课程设置系统。大部分高校的音乐课被设置在了公共课中,上课时并不会真正的对学生传授专业的音乐知识,大部分时间是让学生自主欣赏,在学分中占据的比例也相当小,学生在选择时是作为选修课进行的,仅凭自身的兴趣进行音乐课程的选择,一些学生为了学分而只重视必修课的学习,对于选修课不能认真的去对待,这样一来,就对音乐教学造成了很大的困难,不利于高校音乐教学活动的进行。
1.4.缺乏必要的教学硬件设施
由于高校领导对音乐教育的轻视,导致某些高校对音乐教育经费的投入严重不足,甚至有的学校还没有专门的教室来进行音乐教学,一些成本较高的音乐教学器材和设备更是少之又少,根本无法满足音乐教学的需求,严重阻碍了高校音乐教学的进行,音乐教学的意义无法实现。除此之外,在音乐的教学中,教材也是十分重要的,但是由于经费不足等原因导致教材的编写工作不能顺利开展,音乐教学中缺乏高层次、专业化的教材,一些其他的专业资料也无法配备齐全,给教学带来困难,阻碍了高校音乐教学的发展。
二、高校音乐教育改革的几点对策
2.1.更新教育理念,将音乐运用到人才的培养中
现在教育理念强调人才的全面发展和素质教育,而音乐教育恰恰是实现素质教育的一条重要的途径,音乐能够净化人的心灵,陶冶情操,提高学生的审美观念,培养学生自身的素养,因此高校要想发展音乐教学,就必须要更新教育理念,注重对音乐的教学。
首先,将为服务社会作为教学的理念。顺应社会的发展趋势,与时俱进,培养学生全面发展,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为我国的发展培养高素质的实践型人才。
其次,将终身教育作为音乐教学的理念。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独立学习的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实现音乐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最后,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作为音乐教学的理念。现代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高校要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素质教育,注重应用性人才的培养,加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2.2.加快建设师资力量的进程
高校的音乐教师并不只是传授给学生音乐的理论知识,同时还要对学生的音乐实践活动进行指导,还要具备音乐方面的较高的审美能力、表现能力、欣赏能力和创新能力,只有教师自身做到了全面发展,才有可能带动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高校一定要注重对音乐教育人才的培养,加强对音乐教师的专业培训和素质培养,提高教师自身素质,提升音乐教学水平,为音乐教师提供良好的交流平台,为教师进行教学成果和经验的交流创造条件,建立完善的教师评价制度,对于较为优秀的教师一定要给予一定的奖励,提高教师工作的积极性。
2.3.加快配置音乐教学硬件设施
良好的硬件设施是高校进行音乐教学的基础条件,高校应当加大资金的投入,配备必要的硬件设施,设置专门用于音乐教学的多媒体教室,为学生提供日常进行文艺活动的场所,同时还要配备一些可能用到的乐器和道具等等。只有领导对音乐教育提起必要的重视,不断加大音乐教学的投入力度,为学生的学习提供良好的硬件条件,才能够实现音乐教学效率的提升,进而实现高校音乐教育的顺利发展。
2.4.营造积极的校园文化环境
高校音乐教学的健康发展离不开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环境是一个人成长的关键因素,人的各方面的发展都会受到周围的环境的影响,因此,实现高校音乐教学的健康发展,就必须为教师和学生创造一个积极的校园文化环境,分析本校音乐教学的实际情况,将学校的音乐教育人员、教育管理者以及其他有关的人员组织起来,成立专门的音乐教育研究小组,从学校的实际情况出发,研究营造良好校园文化环境的策略和实施方法,对学生和教师都形成一个正面积极的影响,提升音乐教育的层次。
2.5.创新音乐教学方法和手段
音乐教学的目的是通过各种各样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来实现的,因此,音乐教学效率的提升离不开先进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音乐教师要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发展多种多样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重视我国传统的音乐文化在音乐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发扬传统音乐文化的优点和价值,借鉴国内外音乐教育的成功案例,再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改善,不断更新教学方法,将多样化的音乐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
三、结论
高校的音乐教育在高校学生的发展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因此,面临当前音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学校一定要积极进行改革,加强对音乐教学的重视,加大投入力度,为音乐教学提供良好的硬件设施和师资力量,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为高校音乐教学的发展提供动力。
关键词:四川;公共音乐教育;现状;思考与建议
因为音乐教育在素质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所以受到普通高校越来越多的关注。普通高校音乐教育的任务和目的也变得越来越清晰,但公共音乐课程建设的薄弱与滞后已成为四川公共音乐教育健康发展的拦路石。我们必须重新认识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育的重要意义,发挥四川民族文化艺术的传统优势,加快四川普通高校公共音乐课程的建设。
1 四川高校公共音乐教育的现状
(1)缺乏专业的师资。四川一共有30多所普通高校,在这些高校中,几乎没有专职的公共音乐课教师。在职的公共音乐课教师都是由音乐专业课教师或者音乐专业毕业的政工干部来兼任。这样的师资配置,在一定程度上分散了教师在公共音乐教学中的专注度。师资力量的欠缺,也限制了公共音乐课开课的种类,因此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选课的学生人数,严重影响到了公共音乐课程的教学质量。(2)教学管理不规范,课程开设也不到位。四川高校的公共音乐课程,在教学形式和内容上显得过于单一,大多数都是以音乐欣赏和中外音乐史课程为主,声乐、器乐和音乐美学等方面的课程开设极少,基本上都是以任课教师的专业来决定开课内容。教师任意选择和安排课程,因此课程内容的随意性也较大,授课内容拼凑、应付,毫无系统可言。在教学形式上,也是一味的课堂讲授,教学效果较差,许多学生上公共音乐课,要么玩手机,要么看其他杂志,不能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教材的使用上,各个高校所使用的教材有较大差异,就算是一个学校的,由于授课教师的不同,使用的教材也不尽相同。教师以自己的专长与爱好来随便搭配教材,这使得公共音乐课程的教学质量得不到应有的保证,长此以往,不利于四川高校公共音乐课的发展。(3)公共音乐课不受重视。首先,学校不重视公共音乐课。据笔者统计,四川30多所普通高校中,坚持开设公共音乐课程的只有十多所高校,其余的高校有的曾经开设过,但由于种种原因,取消了此门课程,还有一些高校,至始至终都没有将公共音乐课纳入过学校的开课计划。其次,教师也不重视公共音乐课。从事此门课程教学的教师,完全将上公共音乐课当做“副业”,没有真正的做到像上本院的专业课那样,认真备课,精心准备,一味的应付和敷衍。再次,学生不在乎公共音乐课。许多学生在公选课的选择上选择公共音乐课,是觉得公共音乐课不需要严格的闭卷考试,所以较容易拿学分,而且去不去上课最后老师一般都会给个及格的成绩。
2 四川高校公共音乐教育发展的思考与建议
(1)探索高校公共音乐教育的多元性。1)教学内容需要多元性。应在重视音乐基础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加强音乐作品赏析、易携乐器等内容的学习。除此之外,公共音乐教育的更应注重多学科知识的交叉与渗透,在立足于本民族音乐文化学习的同时努力吸收多元性的音乐文化知识。重视音乐基础理论,能让学生更好的理解音乐作品,从而达到会欣赏的目的;重视音乐欣赏,能让学生多感官、多角度的进行音乐的综合体验;重视学科交叉,能够为培养“通识化”的人才提供帮助。四川是个多民族的区域,有着丰富的民族文化艺术宝藏。羌、藏、彝族的舞蹈、乐器以及歌曲各具风味;川剧、四川清音、川北灯戏等曲艺音乐文化资源特色鲜明,将这些具有四川民族和地方特色的内容融入高校公共音乐教育的欣赏课中,能让学生产生亲切感和民族自豪感,从而更有利于公共音乐教学的开展。2)教学形式需要多样化。高校公共音乐教学需要改变过去以单纯讲述为主的教学形式,应借鉴中小学音乐课程新课标的要求,适当的在教学中采取讨论法、比较法等方法,提高课堂中的互动性,增强学生的创造力,让学生掌握课堂上的主动权,对出现的问题能够进行自主的交流和探讨。
(2)提高高校公共音乐教育的科学性与时代性。1)管理需要科学性与时代性。首先,要引起各高校各级领导和相关部门重视公共音乐教育在大学生美育中的重要地位,对公共音乐教育能够统一领导和规划;其次,要建立公共音乐教育教研室,即建立一个部门进行专门性归口管理;另外,为了让公共音乐课程有目的、有计划的开展,必须配备一支具有较高综合音乐素质的公共音乐教育师资队伍。2)课程设置需要科学性与时代性。需要改变因循守旧的以欣赏教学为主的公共音乐课程设置。立足于学生的需求及学校的实际情况,开设易学、易上手、易携带的器乐课程,如吉他、口琴、羌笛等,让学生能广泛的参与到教学实践中来;适当开设流行音乐课程,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课程选择,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开设基础形体训练课,为希望有良好体态和健康形象的大学生提供平台,以此激发他们对美的追求,并以此应用到其他学习领域,使优秀的智力、体力和情操得以体现。
(3)树立高校公共音乐教育的新理念。首先要做到有明确的目标。著名的教育家姚思源曾提到:“普通高校的公共音乐教育是面向普通高校非音乐专业大学生进行的一种普及性教育,其目的是对大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和审美教育,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与综合素质,但需要注意的是,这不是一种精英教育,而是平等的、普及的教育,它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最终归宿。①普通高校的公共音乐教育应以努力培养大学生审美能力和素质为目的,陶冶学生的高尚情操,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以提高音乐素养为核心,从学生的知识结构、审美情趣、兴趣爱好等方面出发,因材施教,利用公共音乐教育课程和多种多样的艺术实践形式,让他们发自内心的感受到音乐的美,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从而能够这真正的享受美、创造美。其次,要抛弃旧观念,接受新观念。要达到这个目标,普通高校的公共音乐教育需要在“与时俱进”和“以人为本”两点上有所突破。努力改变过去高校公共音乐教育中重实用而轻美育的传统思想,以及对艺术教育缺乏重视和认同,忽视了艺术教育对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要作用。因此,应抛弃旧观念,突破传统的教学体制和框架,与时代同步,与新时期对高校素质教育的要求同步,把关注点更多的转向重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意识上去。“以人为本”需要从学生的需求出发,转变教师的旧观念,将教学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不仅要达到传授知识的目的,还要达到传授学生期望掌握的、感兴趣的、对未来学习或就业有实用意义知识的目的。
3 结语
希望此文能在四川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改中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并以此与广大从事高校音乐教育的同行一起探索有效的高校公共音乐教学途径,为提升公共音乐教育在四川高校中的作用和地位不断努力。
注释:①引自姚思源《新世纪我国高师音乐教育专业改革的断动向研究》。
参考文献:
[1]李纯.论普通高校公共音乐课程建设[J].艺术百家,2010(4).
音乐素质不是简单的指聆听音乐,而是从历史文化、美学观念等方面去品味音乐、感受音乐、发展音乐的能力。提高学生音乐素质是高等职业院校培养复合型人才、切实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必然要求,通过对学生音乐素质的培养,可以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和交流能力,增强学生的自信心。高等职业院校的学生从生源方面来看,他们文化课方面的成绩普遍没有普通高等院校的学生好,但是他们参加文体活动的积极性相对来说还是比较高的。职业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学生掌握一定的技能,提高他们的专业技术水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音乐素质也是学生适应社会需求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但是,我国高职音乐素质教育中,却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必需从政策、制度等方面进行完善。
一、音乐素质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目前高等职业院校音乐素质教育的现状来看。存在的问题是多方面的,但是,最主要的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学生对音乐的认知比较肤浅
我们对高等职业院校的学生做了一个调查,在调查中发现,学生对音乐的认识参差不齐。但是总体来看还是很低的。很多学生提起流行音乐,很感兴趣,并且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能哼上几句,而对中国的传统音乐、民族音乐和西方古典音乐了解的很少。完整地听过一首协奏曲、看过一部歌剧的学生仅占调查对象5%,甚至有的学生对我们国歌的词曲作者都不了解。也有学生能够演奏乐器,但是,他们仅仅将这作为一门技能,而不是将音乐作为一个文化的载体和具有丰富内涵的宝藏。学生对音乐认识的肤浅,会直接影响他们对音乐的兴趣。这样的观念也势必会影响到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二)学生缺乏必要的音乐鉴赏力
学生对音乐缺乏兴趣,不能够感受到出流行音乐之外的音乐的美感,对音乐课有应付心理。学生们选修音乐课只是为了比较容易地获得相应的学分,完成学校规定的公共艺术类选修课的任务。音乐是有着深刻内涵的、具有独特艺术魅力的一门课程,我们只有在长期聆听、感受艺术魅力,并结合音乐作品产生的环境及主题、旋律的发展、乐曲结构等才能够更好地领略到音乐的艺术,不断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而我国高等职业院校的学生很少具备这方面的素养,在聆听音乐时不能很好地体会音乐的内涵,很难找到聆听高雅音乐的乐趣和动力。
二、高职音乐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教育制度、学生的家庭教育状况、学生本人对音乐的兴趣等会影响到高等职业院校学生音乐素质的提高。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我国教育、考试制度的不尽合理,而普通高校教学组织能力欠缺、对素质教育重视不够也是重要原因。一是应试教育理念依然存在。虽然目前都在推行素质教育,但是,在一些中、小学校为了追求升学率,一味地重视语文、数学、英语等课程,学生、家长和老师都希望学生能把全部的精力用在升学考试中所占分值比重比较大的学科上,而对音乐等学科只是在形式上进行了安排,往往给这些学科安排的极其有限的课时经常其它学科挤占。等这些学生升入高等职业院校以后。仅靠每周一两个课时是不能够弥补他们在音乐艺术方面的空缺的。二是音乐教育质量有待提高。由于教师素质良莠不齐,缺乏高水平的音乐教师,加之音乐素质不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发展,在对学生的综合考评体系当中,没有充分认识到音乐教育对学生人文素质提高的重要作用,所以很多学生只有在为了拿到音乐课相应学分的时候,才会被动地选修这门课程,以至于音乐教育陷入了老师不想教、学生不想学的尴尬境地。三是学校的音乐社团影响力十分有限。在推行素质教育以来,有很多学校也都纷纷成立了音乐社团,司是社团成员的数量相对于全校的学生总数来说比例还是很小的,在有限的成员当中,绝大部分是音乐特招生,其它学生在音乐方面的水平与他们是无法相比的。虽然也会组织一些演出活动,但是其影响力还是有限的,不能够从根本上提高大部分学生的音乐素质。
2001年7月,我国颁布并实施了《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这是我国基础音乐教育改革的重要标志。在这项重大的改革中,从事基础音乐教育的教师承担着不可替代和义不容辞的义务与责任,他们是开展基础音乐教育改革、实施“新课程标准”要求的主要力量。高师音乐教育是基础音乐教师培养和培训的主要渠道,高师音乐教育的质量直接影响到基础音乐教师素质的建构。在新课标实施多年的今天,研究高师音乐教育如何适应“新课标”要求下的基础音乐教育改革与发展需要的音乐教育人才、适应基础音乐教育市场的需求、改变传统专业化的培养观念,以及有针对性地实施教育教学策略等,无疑更具有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
一、当前中小学音乐教师教育质量现状
1.教师音乐专业知识不全面、知识结构失衡。调查中我们发现,有的教师毕业时由于受所学专业及爱好的限制,在音乐的某一领域很有特长,或在声乐方面、或在器乐演奏方面、或在理论方面有较深的造诣,但偏科现象比较突出;还有的音乐老师在音乐教育教学、音乐教育心理学、新课程标准方面的知识明显不足,对国内外教育思想及相关学科知识特别是姊妹艺术知识、艺术之外的文化知识、民族民间音乐知识等方面明显薄弱,知识结构失衡,不能更好地胜任一线教育教学工作。
2.音乐教师专业基本技能和教学技能参差不齐。调查结果表明,部分音乐教师虽然具有基本的音乐理论和技能,具有某方面的音乐专业特长,但实际教学水平却很有限。如在与教师交谈的过程中,一位教师这样告诉我们:“一支歌,我能唱好,能处理好换气、换声、声带的控制及高低音的处理,但是如何让学生学会这种方法、让他们更好地掌握这方面的技巧,我却不知道用什么教学方法”。
3.现代教育信息技术手段在音乐教育中的运用与普及程度不够。音乐作为融知识传授、技能培养、人文素养、审美情趣为一体的学科,掌握、运用多媒体方法进行教学是非常必要的。然而调查表明,有60%的中小学音乐教师从来没有用过多媒体教学方法进行音乐教学,有27%的教师也只是在上公开课时偶尔使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辅助教学,而平时很少或根本不使用现代信息技术方法。这说明现代信息技术方法在中小学还没有得到广泛的普及,一些教师还不能够熟练地运用这种方法进行教学。
4.音乐教育的专业化倾向违背了基础音乐教育的规律。在音乐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上,由于受师范专业教育的影响,重教师的讲授,轻学生的主动参与;重知识技能的训练,轻对音乐的鉴赏与理解;重教学的结果,轻教学的愉悦过程;重音乐课程的辅德价值,轻音乐课程的审美价值,从而漠视音乐教育在开发潜能、培养创造力、完善人格及美化人生等诸多方面的独特作用,也导致了在音乐教育教学实践中,音乐课程审美性和艺术性的丧失。
5.教师不能很好地把握、运用新课程标准。在当前实际教学中,很多音乐教师对新的课程标准理解得不透彻,也不知道应该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手段与方法完成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而只是过分地强调学生学习的结果,忽略他们对音乐体验的过程和参与态度。教师在评价学生的音乐成绩时,主要是看他们掌握知识、技能的程度与水平,即仅仅重视音乐基本知识的传授和基本技能的训练,而忽视对学生音乐感受力及表现力的培养。
总之,大多数音乐教师都具备一定的音乐专业理论知识、专业技能和一定的教育实践经验,基本能够根据课本的要求安排、组织一些音乐活动。但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一些音乐教师在知识结构、能力水平、教育教学观念及教学方法等方面,仍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而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当前师范院校音乐专业的定位不准,即在培养目标上与现行的中小学音乐教育要求还没有接轨。
二、反思目前高师音乐教育存在的问题
1.师资队伍高技能化的培养模式。音乐师范院校教育分科过细、专业性过强。当一些已毕业或在读的师范生被问及所学专业时,大部分回答的是:我学的是钢琴专业、我学的是声乐专业,而很少有人说我学的专业是音乐教育。从上面的问答,可以看出,学生对自己所学的专业概念还不是十分清楚,也比较模糊,这和我们音乐师范教育专业化的培养是分不开的。其结果就是淡化了音乐师资队伍的教育职业意识,形成重技能、轻理论、片面追求单一技能提高的学习导向,培养出的部分教师专业技能单一,知识面较窄,导致教师人文素养和知识结构的严重失衡。这与音乐教育对教师教学素质全面化的要求是相悖的。
2.课程设置和内容比例等不尽合理。在课程设置上,过于强调音乐学科本位,门类过多,追求单科课程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这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窄、专、深的课程体系,从而使课程之间缺少横向联系,缺乏互相渗透和整合,课程结构比例失调。只注重专业知识,忽视综合文化知识,就会使文化课程形同虚设,无法起到真正提高文化素质的作用,导致学生的人文素质较低。这种以专业音乐院校教育模式办师范音乐教育的做法,难以适应中小学音乐教育的迫切需要,而与学生将来就业要求不相符合的发展趋势无疑也是对学生前途的一种误导。
3.教学沿用专业院校的方法,没有师范院校特色。在教学中,由于高师音乐教育存在着向专业音乐院校看齐的现象,使学生在专业思想和专业知识的要求上偏离了师范院校音乐教学目标的方向。他们只重视对选修、主修课,及唱、奏技巧的学习,而对其他科目的学习不重视,致使学生从事音乐教育的实践能力较弱,影响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4.为基础教育服务的观念不牢固,不能与音乐新课标的需求相适应。高师音乐教育存在着严重的与基础音乐教育相脱节的现象。高师音乐教育忽视来自基层中小学音乐教师的声音,没有及时地调整和改革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为培养适应“音乐课程标准”要求的优秀音乐教师创造条件。特别是在课堂教学、课外辅导、节目编排等方面的能力及相关知识的掌握,与基础音乐教育的要求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毕业生到了教学岗位后才发现,由于在学校所学知识和所掌握的能力不够全面,而无法胜任基础学校的音乐教学工作。由此可见,高师音乐专业教育一定程度上成为了基础音乐教育发展的瓶颈,直接影响着基础音乐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和教学质量与水平,影响了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和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
三、高师音乐教育改革的几点构想
1.发挥高师音乐教育的引领,建立以地方高校为依托的音乐师资培训基地。作为音乐教师培养基地的地方高校,应在当地各市县建立培训基地,积极干预中小学和社会音乐教育,发展非全日制成人音乐教师教育,为当地在职中小学音乐教师提供有效的业务培训。对中小学音乐教师除了在专业理论、技巧上进行培训外,还要开设音乐教育学、音乐心理学、音乐教法等有关课程。结合实际,采取案例教学法、问题教学法、课堂调查法等更直观、更生动、更具思辨性的教学方法,让学员在观察、体验中增长教学经验,在评价、质疑中反思各种教育现象,在调研、讨论中将教育理论与实践教学紧密结合,使其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同步提高。通过熟悉教材、分析教材、课例研究,加深在职教师和“准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充分发挥地方高校对当地中小学音乐教师的引领和指导作用。
2.高师音乐教学模式应呈现多元化。高师音乐教育专业要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育思想,建立适合基础音乐教育发展的教学模式。具体地说,一是在课堂教学中,要多创造机会让学生进行自我讲解、相互辅导、共同提高,使学生在边做、边学、边练的过程中掌握知识。要致力于把音乐教学作为各种感性体验、探索、发现和认知的手段,从而挖掘和培养学生的内在潜力和综合智能。二是专业教师应到基层学校去挂职锻炼,这样有助于了解基础音乐教育,了解当前中小学需要什么样的音乐教师。三是要采取多种途径和形式,走出校园,组织学生参加教育实习和教育观摩实践,参加社会上组织的一些有意义的音乐实践活动,进而培养学生适应社会需要的能力。四是要把专业教学内容与情境相结合,把教育原理与教学实践相结合,进行情境教学、案例教学,让学生从入校学习开始,就面临作为一个未来基础教育的教师所应接受的种种挑战,在思想上牢固树立起作为一个现代合格的人民教师的专业思想。
3.以适应基础音乐教育需要为出发点设置音乐专业课程。在课程地设置和安排上,必须有明确的指导思想,既要考虑适合培养中小学音乐教师的需要,又要考虑到未来的发展;要针对“新课标”内容中的四大“教学领域”和学生实际,以及学生将来从事的职业与社会发展的现状来设置课程。要改革不适应中小学音乐教育的教学内容和形式,突出学生学习领域内容的整合性和综合性。基础音乐教育应多以活动课为主,要适当增加一些应用型技能课的时数,如即兴伴奏、乐队编配常识、舞蹈编导等,以丰富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内容、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课外艺术活动的组织能力。
4.高校音乐教师要转变和更新教育观念。新的教育观念是推动教学创新和改革的基础,具备新的教育观念、新的教育方法和新的教育技术,是新时期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师素质的主要标志。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师应彻底改变那种把音乐教育仅仅当做传授音乐知识与技能的狭隘眼界,真正把音乐教学作为自主学习、交流和探索音乐艺术的过程。要注意搜集教育信息,了解代表时代特点的教育教学观念、研究成果和教改思路,要主动更新现有的专业知识,改进陈旧的教学方法,以适应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
5.立足中小学音乐教育的需要,体现师范性。高等师范院校的音乐教育专业要坚持师范音乐教育的培养目标,专业教育教学要紧紧围绕基础音乐教育的要求进行不断的研究,及时对学科建设、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等进行合理的调整,做到教育教学能够适应基础音乐教育及合格基础音乐教师的要求,真正体现出“师范性”,并在实践中找出与基础音乐教育要求的差距,从调查中了解基础音乐教育发展的实际需要,明确高师音乐专业教育教育教学的改革方向,制定具体措施,使高师音乐教育教学真正服务于基础音乐教育,成为基础音乐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坚强后盾。
6.积极构建新的教育实习模式。教育实习是高师音乐专业教学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高师音乐专业教学目的、体现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培养合格基础音乐教师的重要环节;是提高学生实际教学能力的重要手段;是高师音乐专业“师范性”的象征。针对目前高师音乐专业在学生即将毕业的前一学期安排仅一次实习的方式,对此,要积极地进行相应的调整和改革,即要将学生的教育实习安排在学生入学到毕业学习全过程的始终。包括教学基本功训练、教育调查、教育见习、模拟教学、教材教法研究、教学实践、教育实习等活动,还包括课内教育实习与课外教育实习、校内教育实习和校外教育实习、有形教育实习与无形教育实习相结合的教育实习方式。这些实习方式以其“长期性”为最大特点,可以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教师职业道德,尽早地进入教师角色。如果这种实习方式能够真正在高师音乐专业教育教学中实施与推广,将对基础音乐教师队伍的建设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7.培养学生多媒体网络教学能力。随着时代的前进,多媒体和网络的发展为教育教学提供了广阔的空间。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改革,还要培养学生把传统技能与现代教学技术融为一体、协同互补以及应用开发利用CAI教学课件等能辅助教学的信息技术处理能力,通过电脑网络学习音乐的边缘学科知识,为未来基础音乐课堂教育教学的现代化技术应用打下坚实的基础。
8.充实、完善教材体系。针对目前教材中缺乏对我国民族、民间音乐内容介绍的问题,要鼓励高师音乐教师在新课标的引领下,结合基础音乐教育教学实际对现有教材进行拓展与整合。要充分利用本地区的各种音乐教育资源,建设富有地方文化特点和校本特色的音乐课程。不断地加强对教材的研究和培训,使教材能更适合基础音乐教育的需要。
参考文献:
(一)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音乐素养
受基础教育阶段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中小学都不够重视音乐课程,一些科目老师会占用音乐课为学生补课,造成大学生中小学阶段缺乏系统的音乐教育。大学生在基础音乐知识掌握上参差不齐,音乐学习能力较差,整体音乐素质较为薄弱。而普通高校音乐教育开展的目的就是要弥补大学生音乐的欠缺,增强大学生音乐素质教育,进而让大学生全方位的发展,做一个高素质的人才。此外,高校公共音乐教育不同于其他学科的教育,在高校公共音乐教学过程中,学生必须参与到音乐活动中,教师与学生之间有良好的互动与交流,学生通过对音乐的欣赏与切身体会,加深对音乐的审美体验与理解,最终有效提高大学生的音乐综合素质。
(二)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生活质量
社会的发展以及生活的变化在无形中给当代大学生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尤其是来自于学习、生活和就业的压力。这些压力会使大学生产生焦虑、孤独、抑郁等消极情感,给大学生的心理及生活造成极为不利的影响。高校通过开展公共音乐教育,可以让学生的更多的接触音乐并增强对音乐的兴趣,因而大学生会利用更多的闲暇时间学习、欣赏和表现音乐。这样能有效的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并培养其乐观的生活态度,增强适应社会与生活的能力。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大学生的精神品位与生活质量。
(三)有利于培养社会所需的综合性人才
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会越来越严格,当代大学生在毕业后若满足社会的需求,其整体素质至关重要。高校开设公共音乐教育,一方面,可以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有效提高其音乐素养,塑造个性,培养积极的人生观。另一方面,还可以让学生学到更多的音乐知识,增强学生的兴趣,学到一门才能。这样有利于大学生在进入社会就业岗位后施展自己的一技之长,锻炼自己的心理素质,增强人际交往的能力,达到做一个综合性人才的目标。
二、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育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重视,教育理念淡薄
从我国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育的现状来看,普遍存在缺乏对音乐教育开展的重视,音乐教育理念的淡薄的问题。首先,很多高校领导缺乏对音乐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普遍重视专业教育及科研,却认为音乐教育开展的意义不大,因而很多高校并未将公共音乐课程纳入学校的开课计划中,大学生无法接触到音乐教育。其次,部分普通高校虽然设立了公共音乐课程,却未收到实效成果。主要因为这些高校的公共音乐理念淡薄,学校在课程设置及教学条件上得不到应有的保障,一些音乐教师也不够重视公共音乐课,在课堂教学环节中,应付和敷衍的问题严重,其领导和教师都未从思想上认识音乐教育的重要性。
(二)课程设置随意,内容单一
目前我国普通高校公共音乐课程设置方面存在极大的不合理性。一方面,普通高校公共音乐课程设置随意性较大。有些高校仅开设一门音乐选修课,有些高校由教师任意选择和开设课程,这些课程设置都缺乏一个统一的标准,不能满足高校开展公共音乐教育的要求,更不能满足学生通过公共音乐学习而提高音乐素养的需求。另一方面,普通高校公共音乐课程内容设置较为单一。有些高校的公共音乐课程多以音乐欣赏内容和中外音乐史为主,对于器乐及音乐美学等内容设置极少;有些高校的公共音乐课程内容设置以教师个人兴趣选择为主,没有固定的音乐教材。这在一定程度上,容易导致学生音乐方面价值观的混乱,降低对音乐学习的兴趣。
(三)教学方法重讲授,轻参与
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部分高校在公共音乐教学课程内容设置上偏理论性,因而在教学方法上也存在重讲授,轻参与的问题。在公共音乐教学课堂上,教师仍以自己为主体,一味地讲授音乐教材中的理论知识,忽视学生的主体性与参与性,学生不能参与音乐体验。此外,音乐教师不注重音乐实践活动的开展,不关心学生在课外的音乐学习需求,因而学生缺乏丰富的音乐生活,进而容易逐渐丧失对音乐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现阶段,当代大学生普遍存在喜欢音乐但音乐课的现象,此现象表明,传统单一的音乐教学模式存在相当大的不足,有悖于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育的宗旨。
(四)机构队伍不健全,专业师资缺乏
由于我国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育起步较晚以及缺乏其缺乏足够的重视,很多高校虽然开设了公共音乐教育,但公共音乐教育机构队伍都不够健全,专业师资极为缺乏。首先,高校缺乏专门的公共音乐教研机构与教研人员,仅附属于本校音乐专业系部,没有独立出来。另外,很多高校对公共音乐教育投入较少,专门的音乐专用教师缺乏,具体系统的理论指导相对于其他科目而言欠缺。其次,在公共音乐师资队伍方面,很多高校公共音乐教育课程的教师都不是专职教师,在职教师多是由音乐专业系部的教师兼任,很大程度上对教师教学的专注度造成了影响。师资队伍的缺乏,直接影响了音乐教学活动的开展。
三、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育改革的对策
(一)树立高校公共音乐教育新理念
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育只有在树立教育新理念的基础上开展,才能促进教育目标的实现。为此,普通高校应该从如下方面做好工作。首先,普通高校领导应该正确认识公共音乐教育在高校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作用和地位,认识到公共音乐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不仅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还能培养其适应社会的综合素质能力,对于大学生的个人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次,高校要明确公共音乐教育的目标,以提高大学生音乐素养为核心因材施教,在不断激发学生创造力。最后,在教学环节上,要接受新观念,以人为本,与时俱进,改变传统教育中“重实用轻美育”的观念,摒弃传统的教学模式与体制,以学生为主体,不断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兴趣,培养其综合素质和创新意识。
(二)合理设置公共音乐课程体系
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育应有明确的课程体系设置标准,根据普通高校素质教育的要求,其公共音乐课程体系应设置成“一主多辅”的模式,“一主”主要指一门综合性的音乐理论知识与鉴赏的必修课程,主要包含基本乐理、简谱、中西音乐史等知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结合古今中外高雅音乐作品进行理论知识的讲解。“多辅”则根据各高校实际音乐教学条件与现状的基础上开设各类音乐选修课,例如交响乐赏析、中国民族音乐、戏曲、声乐、现代流行音乐等,学生基于自己的音乐兴趣而选择选修课进行学习,从而挖掘学生在某音乐方面的潜力,并向其方向发展。除此之外,高校在设置这些课程课时,要进行科学规划并认真落实以36课时的音乐课学分为标准,提高每一课时的教学效率。
(三)创新公共音乐教育教学方法
新课程改革要求,高校教育教学方法要摒弃传统的以教学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提高课堂教学的互动性。高校公共音乐教育作为实践性较强的教学科目,更应该让学生掌握课堂的主动权,教师要不断创新音乐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首先在音乐理论基础知识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将普及与提高相结合,充分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进行讲述,利用比较法与讨论法让学生广泛的参与教学环节,真正将理论知识掌握。在声乐等音乐技能类教学环节中,教学应大量选用学生熟知和喜爱的歌曲让学生进行重点练习,不断提高学生的音乐表现力。教师可以优先选择一些优秀的流行歌曲,不仅能满足学生的兴趣要求,也丰富了教学内容。当然在学生进行声乐练习之前,教师要对学生进行调查,了解每一为学生的真实水平,为其选择合适的曲目,进而不同程度地提高学生的音乐能力。
(四)加强普通高校音乐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引导者,其质量和数量直接关系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育水平。因此提高普通高校音乐教学质量,师资力量建设无疑是较为关键的环节之一。为此,各高校要重视公共音乐教育,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采取以专职教师为主、外聘教师为辅的方式进行教学,并加强对音乐教育人才的引进。高校要重视对现有音乐教师的培训工作,积极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多开展教学交流活动,组织提高教师外出进修深造的机会,组织教学汇报演出等,通过教学交流与学习,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与综合素质。最后,高校还要加强对音乐教师的考核评价工作,通过考核机制,增强教师教学的责任感,不断提高教学效率,从而提高音乐教学质量。
(五)将公共音乐教育融入高校日常工作细节
音乐艺术教育是高等职业教育中的重要组成,涉及到教育学与音乐学的有效结合。音乐能对青年人的心灵产生重要影响,其能激发人的思维,促进人们智力的发展。对此,有关部门一直对高职院校的音乐教育给予较高的重视。高职院校要想有效提高音乐艺术教育的效果,应该有效开展关于音乐的教学活动,并且在活动开展的过程中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一、高职院校音乐艺术教育的现状分析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社会竞争也不断加剧。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科学技术等社会领域均具有较高的复杂性。高职院校中的音乐艺术教育,其目标是促进学生综合能力全面发展。凭借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当中,包括课堂教学的参与以及课外实践的参与,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音乐艺术教育在促进学生审美意识及能力提高的基础上,还可较好地满足学生自我实现的需要。近些年来,我国教育事业得到较大的发展,在高职院校中,素质教育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高职院校对音乐艺术教育给予较高的重视,其涉及到学校教育的全过程。音乐艺术教育可实现学生音乐素质的培养以及院校教学质量的提高,在高职院校中占有不可或缺的地位。然而,当今社会就业压力较为紧张,多数高职院校在课程设置上将重点放在其他科目上,对音乐艺术教育缺少比较的关注。高职院校往往缺乏资金的投入,导致教师资源的不足,并且也不能促进教学设施的完善。就高职院校音乐艺术教育而言,应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开展艺术实践,但是目前多数教师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更注重于自身音乐感受的传达,而忽视了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并且不具备成熟的音乐艺术教育体系机制,不能有效满足现代教学与人才培养的需求。
二、高职院校音乐艺术教育所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合理的课程设置
高职院校更注重于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和本科院校相比,其教学特点存在较大的差异。而高职院校的音乐教师一般具有较高的职业水准,然而更多是以兼职的身份进行授课。所以,教师对教学内容的编排比较随意,在实际教学中,未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给予重视。兼职教师未结合实际教学的需要以及学生的学习能力进行考虑,在教学开展的过程中存在较多不合理的地方,无法使现代高职院校音乐艺术教育的需求得到满足。
(二)音乐教案不够灵活
音乐这门学科比较特殊,要想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必须认真进行教案的设计。在教案设计过程中,需要充分发掘并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包括,多媒体设备的使用、互联网技术的应用等。对此,要求教师应结合实际,灵活地设计教学计划。然而,目前高职院校中,教师往往难以做到这一点。较多教师缺乏对学生的了解,在教学进度的调整上只是根据自己的感觉进行。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仍然采用较为落后的教学方案,使音乐教案中存在较多的问题,并且未能得到有效解决。为了片面追求教学进度,部分音乐教师对于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有所忽略,学生在音乐艺术教学中也十分被动,教师采用灌输式教学向学生传授理论音乐知识,而没有有效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总之,教师教学方案的不合理,使音乐艺术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
(三)音乐教材特点不鲜明
教材对高校学生理论与实践的学习十分重要,其对学生的价值观念产生重要影响。目前,我国较多高职院校音乐艺术教育的教材缺乏鲜明的特点。教材基本上较为落后,没有紧跟时展的步伐,不能有效满足现代教育的需求,并且,部分教材编者自身水平有限,未明确教材编写的重点与难点,使现行的教材存在较多的缺陷。例如,部分高职院校仍然采用传统的教材进行教学,教材由于缺乏及时的改编与更新,其中的歌曲类型较为单一,未有效体现当代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所以,教材的落后对学生音乐学习的积极性产生不良影响,同时也不利于学生音乐素养的有效提高。
三、高职院校音乐艺术教育问题的对策
(一)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进行科学的课程设置
教师是学生音乐学习的指导者,对音乐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教师队伍的壮大与否是院校实力强弱的有效体现。所以,高职院校应充分重视教师资源队伍的建设工作,加强高素质教师人才的引进。并且,针对院校教师,应为其创建合理的培训与交流平台,通过职业培训等形式促进其教学水平的有效提升。高职院校应注重教师教学责任心的培养。在音乐教师聘用的过程中,应提出较高的入职标准。针对学历较高、实力较强的音乐教师,应对其薪资待遇进行合理的匹配,从而实现人才的挽留,并且提高其教学工作的积极性。院校可恰当地邀请相关专家来校听课,对各个音乐教师的教学水平做出中肯的评价。如此一来,可有效发现教师教学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院校领导可以根据教师表现的优劣,进行合理的奖惩。要想促进学生课堂积极性的提高,教师应对学生在大型文艺活动的参与方面给予鼓励和支持,例如《中国好声音》、《中国达人秀》等著名的比赛。并且,院校也可有规律地进行文艺演出的举办,为学生提供专业水平展现的平台,从而有效加深学生专业知识的记忆以及音乐艺术的体会。院校也可通过音乐交流讲座的形式,聘请有名的音乐人士与学生进行交流,从而有效实现对学生的音乐教育与经验分享。并且,高职院校还应充分保证课程设置的科学合理,明确课程设置的重要性以及课程设置不合理所带带来的不良影响。目前音乐艺术课程主要以选修课的形式呈现,在课程设置上缺乏实践性的重视。对此,音乐艺术的课程设置必须促进其实践性的提高,才能有效提高音乐艺术教学的实际效果。
(二)促进音乐教案的优化,确保教案设计的灵活
音乐教案的合理性对教学实施而言十分重要。所以,为实现音乐教案设计的优化,教师应加强形式多样音乐实践活动的组织与开展,从而有效拉近师生间的距离,并且为音乐教育质量的提高带来积极影响。教学实践活动的丰富,也有效改善高职院校音乐艺术的教学氛围。随着时代的发展,教师的教学方案也应同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先进技术的应用,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良好学习氛围的营造,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目前互联网技术已经得到了较为广泛的使用,教师可通过网络平台,实现音乐教学资源的共享,同时也可通过网络渠道进行教学方案的取材,丰富教学方案的内容,促进教学方案的灵活,有效发挥优秀教育方案在教学过程中所起到的积极作用。
(三)对教研方式进行创新,使音乐教材的特色得以发挥
高职院校教学研究应结合社会的发展需求进行考虑,各院校之间也应加强教研交流,从而有效实现教学经验及成果的共享。院校应结合自身发展状况以及实际教学进行总结,从而促进教学的有效发展。制定有效的教研机制,结合实际需求进行教材的选择,同时也应注重我国优秀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在教材的编订方面应对地域性特色给予充分的考虑。总之,音乐教材的选择需要结合社会发展需求、学校教学需要、学生的实际需求以及当地的地域特色进行考虑,从而有效散发音乐艺术的魅力。并且,院校应采用丰富的教学形式,可采用钢琴课、声乐课、表演课、舞蹈课等课程,教学内容也可增加声乐发声技巧等实践性内容,使音乐艺术教育满足现代教育的需要。
结语
总之,音乐艺术教育在我国教育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具有较强的审美特征,对学生审美意识及能力的培养十分重要。然而目前高职院校音乐艺术教育存在较多有待解决的问题,对音乐艺术教育的发展产生一定的阻碍。对此,高职院校必须充分明确这些问题,采取有效的措施,使这些问题得到妥善解决,从而有效促进音乐艺术教育水平的提升,实现学生音乐素养的培养。本文对高职院校音乐艺术教育的研究,对高职院校音乐艺术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