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探究的一般方法范文

时间:2023-07-09 08:23:45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生物探究的一般方法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生物探究的一般方法

篇1

关键词 :学生利益 就业服务 班主任工作

课 题:本文系就业指导与创业教育——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提升项目成果,课题编号:PXM2014_ 014209_07_000058。

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每年高校毕业生人数都在不断增加,随之而来的就业压力也越来越大。如今大学生就业问题已成为热点,被社会各界广泛关注。作为就业工作一线人员的班主任老师,更应该责无旁贷地做好这项工作,从学生利益出发,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就业服务。

一、宏观形势分析高校班主任在就业工作中的难点

1.期望值不断升高,使就业工作难度加大

近年来,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期望值呈现逐年增高的趋势,主要表现为:对工资待遇要求高;希望留在大城市;渴望到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外企就职等。然而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过高的就业期望值必将使学生错过本该珍惜的就业机会。

2.市场经济形势下的新问题,给就业工作带来较大影响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和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就业制度也由原来的“毕业分配”改为后来的学生“自主择业”,随之而来产生了一系列新的问题。这些新问题的出现,给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造成的影响不容忽视。

3.就业工作进度 “刚性”与学生就业进程 “弹性”之间存在矛盾

由于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是一项时间节点性非常强的工作,所以作为就业工作的第一责任人的班主任老师来说压力巨大。一方面是学校就业工作在每个时间节点的各种数据统计结果,另一方面是如何督促学生按时完成就业签约。追求就业工作进度的“刚性”数字与学生就业进程的“弹性”结果一直是一对难以调和的矛盾。

4.评价高校就业工作的指标体系单一,“就业率”成为被关注的焦点

当前我国评价高校就业工作的唯一指标体系就是“就业率”,却忽视了“就业质量”。高校的“就业率”关系学校的社会声誉,影响学校的生存发展,固然值得关注;而“就业质量”决定了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以及一生幸福,影响着整个国家乃至社会的稳定与和谐,更应得到关注。急需建立更加完善的评价指标体系,在关注高校“就业率”的同时,也应关注“就业质量”。

二、微观角度分析高校班主任在就业工作中遇到的问题

1.高校班主任多为兼职,从事班主任工作的时间和精力有限

我国高校管理体制中,班主任往往都是兼职,所承担的班主任工作只能利用业余时间来完成。然而要深入了解班上每位学生的详细情况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与每位同学进行深入交流更耗时费力,对兼职的班主任老师来说相当困难。尤其在就业过程中,学生面临人生重大抉择时心理变化波动较大,更是需要与班主任老师多交流、沟通,时间和精力的耗费更使兼职班主任显得力不从心。

2.现行的班主任工作考评机制,无法对班主任工作进行全面细致评估

在高校的班主任工作管理体制中,现行的考核机制只能对完成事务性工作的质量进行考评,而无法对班主任工作质量进行全面细致的考评。而班主任工作其涵盖的内容不只是一些事务性工作,其更多的内容应该是关心学生生活、关注学生成长。

3.班主任责任心和业务水平参差不齐,也是影响就业工作的重要因素之一

由于高校班主任队伍机制体制尚未健全,从事班主任工作的人员业务水平参差不齐,班主任的责任心和业务水平直接影响班级就业工作的开展。

三、班主任应如何开展全方位、个性化就业服务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高校学生在就业时不仅仅满足于找到工作,而且也开始关注自己今后的职业发展,这就对就业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帮助学生实现职业梦想?高校班主任的就业工作应该从学生的利益出发,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特殊需求,提供其所需的就业服务。

1.班主任在就业服务工作中的优势分析

(1)能够经常接触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开展就业服务。在我国现行高校管理体制中,接触学生最多的是班主任老师。从新生一入校起直到毕业离校,班主任老师始终像家长一样陪伴学生的整个大学生活。鉴于这种时间优势,班主任老师可以充分利用与学生接触的时间,随时随地了解学生就业状况、解读就业政策,这种比较亲民的就业服务形式比起面对面的座谈模式更容易被学生接受。

(2)全面了解学生情况,便于提供就业服务。高等教育学生的生源情况非常复杂,就业指导教师要全面了解学生情况并非易事。而班主任则不然,在陪伴学生四年大学生活后,对学生的学习、生活以及家庭情况都非常了解,便于为学生提供就业服务。

2.班主任进行个性化就业服务的内容

(1)充分运用各种新媒体技术,搭建交流的平台,及时了解每位学生的就业动态。由于现代科技的发展,各种信息平台的发展十分迅速,这就要求从事学生工作的老师要不断学习新的信息技术,与学生进行无障碍交流。班主任老师可以利用各种新媒体技术搭建交流平台,及时分享就业信息,通知各种事项,了解每位同学的就业和思想动态。

(2)建立班级就业工作“台账”,按需为学生提供相关的就业信息服务。由于每位学生都有着不同于别人的择业意愿,作为班主任应该清楚每个人的情况,并将班级里有类似就业意愿的同学信息分类建立就业工作“台账”。这样既方便随时了解班级就业状况,而且可以按照学生的不同需求提供相应的就业信息。这种分类服务的管理,能让学生体会到班主任老师的关怀细致入微,无形中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

(3)针对学生薄弱环节进行辅导,助其实现成功就业。我国高等教育课程设置内,设计中文写作和语言表达的内容较少,造成许多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很难全面展现择业优势,赢得就业机会。在大学期间开设的就业服务课程中也只能是简单介绍个人简历的撰写,不能针对每位学生的特点和求职意向深入服务。而班主任老师可以再全面了解学生的情况下,对学生进行深入的就业服务。

3.班主任进行个性化就业服务应注意的问题

①要提前熟悉班上每一位学生的详细情况,为就业服务工作做好充分准备。②当学生面临选择时,要从学生的利益出发,尊重学生的选择。③不要将对学生的关心流于形式,更不要只是单纯地催促“签约”。④“将心比心、为师为友”,是班主任做好就业工作的主导思想。

4.多参加有关新媒体技术、工作经验交流等方面的培训,努力提高就业服务工作水平

当今社会各种媒体技术发展飞快,班主任老师只有不断学习新的媒体技术,才能走近学生、同他们进行无障碍交流。另外随着近年来毕业学生的情况日益复杂化,班主任老师还应该多参加经验交流以及政策学习等方面的培训活动,不断提高就业服务工作的水平。

篇2

探究性教学已经被证明是一种高效、多功能的教学模式,对初中生物教学来说尤为如此。因此,教师在进行初中生物教学时应该多利用探究教学模式,以达到教学效率提高、学生成绩提升的目的。在实践中,笔者总结出一套较为成熟的探究教学模式,在此总结出来与大家分享。

一、创设情境,将问题引出

探究性教学的主要亮点之一是通过问题来引起学生的兴趣,从而为以后的探究、合作奠定基础。因此,第一步就要抛出一个丰富有趣的问题情境,让学生产生兴趣,顺利地进入探究学习的状态。一般来说,最好从生活中的实际出发来创设教学情境,比如,在教学“先天、后天行为概念”时,可以让学生比较为什么小猫小狗可以自己不用教就会吃东西,但是要让他们在特定的地点排泄就非常困难了。从这个生活中常见的问题就可顺利引出后天学习的概念了。

二、组织学生,进行合作探究

新课程要求,探究性学习应该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动手探究,培养他们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对教学来说既有好的一面,也有坏的一面,要通过合作探究来发挥他们所长、避缺点之短。这一点上,要对学生的分组讨论等设定科学合理的规定,通过这些规则来达到发掘优点、避免缺点的目的。笔者在教学中,一般是以5人左右为一个小组,通过各种措施平衡组内学生的成绩、能力、男女比例等因素。在合作探究过程中,笔者一般多做一个倾听者,尽量不打扰他们的探究学习,以确保学生之间的沟通认真积极、信息整合有效。

三、多元评价,对效果进行分析

探究教学的成功与否,学生、教师的评价是关键,教师应该按照新课标的教学目标,运用各种方法对探究教学是否达到这些目标进行分析,以提高教学质量。在评价中,可以采取学生评价、教师评价、学校评价等方法,在评价中,要注意两点:(1)教师的评价要及时有效,并且对学生公布,以激发学生求知欲并提出改进措施;(2)评价的主要方面应该是正面的,无论是学生评价还是教师评价,都应该用肯定和发展的眼光来看待探究教学。总的来说,教师应该主导评价,并且引导学生进行反思,以更好地让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

参考文献:

篇3

生物科学是自然科学中的一门基础学科,是研究生物现象和生命规律的一门科学。生物科学研究在20世纪取得了许多重大突破,例如DNA分子结构和功能的揭示;哺乳动物体细胞的克隆成功;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实施等。这标志着21世纪人类将进入生物科学技术的新时代。

许多生物领域发现而未解决的问题正等着人们攻克,例如艾滋病治疗。初中阶段培养学生热爱生物科学将有利于提高每个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教材中安排了许多探究项目的学习,探究式教学是以培养学生的探究性思维为目标,使学生通过再发现的步骤进行学习的方法。生物科学研究在20世纪取得了力图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了学生主动参与、了解与探究;勤于动手,逐步培养学生收集整理科学信息、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

探究课的教学对于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方法,现结合我校新教材近几年以来的教学谈几点看法:

1教师的重视

“认识决定态度。”由于探究课占用时间多、准备材料繁琐、学生素质不高而难于推行。许多教师认识不到位、重视不够,往往是轻轻带过,不当一回事;有些甚至不进行探究活动,直接给出结论。这与新教材要求相背离,起不到应有的培养目的。所以,每一位生物教师要有足够认识,高度重视探究课的教学,从思想上重视该课程的实施。

2提前布置,准备充分

生物探究课的内容都是来自大自然,与生活息息相关,这就需要引导学生去思考、去观察、去发现。这又要求我们必须遵循大自然的规律。有些素材,如果事先没有准备,临时找寻,这是万万行不通的。这样有可能让这节课的教学任务无法顺利完成。

例如:探究――菜青虫的趋势行为。要进行这个探究,你必须选择:

⑴适时的季节。一般菜青虫生活在大白菜、卷心菜、小白菜等蔬菜的菜叶上。所以,只能选在这些蔬菜成熟的季节进行教学。

⑵合适的场地。只有在菜地实地教学,带领学生进行探究活动,才能取到正真的效果。

再如:探究蚂蚁的通讯。这就需要事先用鱼缸或其他容器饲养一窝蚂蚁或者在校园内的某个地方找到一窝适合进行探究教学的蚂蚁,才能开展探究活动。因此,只有提前布置、准备充分才能带给学生一次愉快的探究。

3设置详细的探究目标和活动程序

在进行探究活动之前,教师要明确地向学生提出本次探究活动的程序以及最终达到什么样的目的。让学生明了探究活动的目的,从而使探究活动的开展更具有目的性和意义。如:在探究“蚂蚁的通讯”中可按下列方案进行(课本P39)。

提出问题:

⑴蚂蚁是怎样交流信息的。

⑵蚂蚁是靠气味通讯吗?

⑶通讯在社会行为中有何意义?

4分组活动,做好引导

在进行探究活动之前,教师要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分组依情况而定)。例如:在教室里一般4―8人一组;在户外一般10人左右一组,并指定每组两名记录员。在具体的探究过程中教师要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引导学生从活动中找到情趣,从而自发的寻求问题的根源以达到探究的目的。

5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学会协作

“学习科学是学生们要亲自动手做而不是要别人做给他们看的事情”,在生物探究课的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即教师创设探究课的教学情景,留给学生更多的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时空,让学生尽可能多地参与知识的生产、发展的过程,变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发现知识、掌握知识,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的目标。实现主导与主体作用有机结合,“教”与“学”的和谐统一。

6联系课本知识深入探究

探究活动的教学不能离开课本,例如结合课本中的图、表,教师设疑:如细菌是否有呼吸作用?若有两种细菌分别进行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如何列表说明它们的呼吸方式,对课文中的图表应作怎样的改动?这里,联系原核生物与真核生物在结构上的差异,说明呼吸作用是生物具有的基本的生命活动,呼吸作用提供了各类生物各种生命活动需要的能量,体现了生物界的统一性。学生在学会应用知识的同时,逐步形成科学的思想观念。

7认真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探究活动的最后一项是教师要广泛地听取学生的看法,帮助学生分析各种结果,指出探究过程中的得与失。最后得出正确的结论。同时我们还要正确看待错误结论的出现,对学生给予更多的鼓励。如:在探究“蚂蚁的通讯”中,有的同学认为蚂蚁是通过动作来传递信息的;有的同学认为蚂蚁是通过声音来传递信息的等错误结论。真正的结论是蚂蚁通过气味来传递信息。但这些都证明学生是通过仔细观察得出的结论,我们就不能一味的强调对与错,对于学生仔细观察,善于思考的学习态度也要给予肯定。

篇4

探究性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对教学内容中的主要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深入探究并进行小组合作交流,从而较好地达到新课程标准中要求的认知目标与情感目标。探究性教学不仅能够较深入地达到对知识技能的理解与掌握,而且有利于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的形成与发展,即有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既能够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又能够发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

一、高中生物开展课堂探究教学的作用与意义

1.探究性教学有利于学生科学态度的形成

科学态度是人基于对科学知识正确理解和对科学发展的认识而形成科学的学习习惯。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初中学生对外部世界充满着强烈的新奇感和探究欲,探究教学正好适应他们个体发展的需要。这种探究性表现在所要探究问题的答案是未知的,非预定的,答案的获取也不是由教师传授,而是学生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查资料,做实验,通过假设、论证,最终解决问题得出自己的结论。

2.生物课堂探究教学有利于学生掌握科学探究方法与技能

在通过生物探究性学习,学生对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有了切身体验,使他们对真正的科学探究产生互动。有效的生物探究课堂中,学生提出课题、作出假设、设计方法、做出计划,通过相互交流,最终形成报告。这个过程学生进行探究不仅在于掌握生物学知识本身,而更重要的能够学会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并逐渐养成探究的态度、方法和思维的品质,并掌握探究的技能。

3.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

其实,只要课堂生动,学生是非常喜欢生物课程的,探究教学正是能够给生物课程带来崭新面貌的重要手段之一,开展探究性学习,能够极大地引起学生对生物学的兴趣与重视。探究教学能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和内在动力,促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搜集资料、建立假设、实验验证、交流结果等活动,学生被探究过程深深吸引,从而热爱探究生物现象背后的原因。这种情况会改变过去学生讨厌学习生物的状况,大大提高高中生物课的效率。

二、开展探究教学的几点做法

1.设计情境,引导探究

当学生遇到了不确定的问题情境,而这个问题又是他们最终必须确认、充分地描述以及用适当的方法解决的,当学生作为一个真实问题的解决者,探究性学习便开始了。如何精心创设情境,促使学生去寻求探究的话题、概念、主题呢?可以提供相关的图文信息资料数据或呈现生物的标本、模型、生活环境,或从学生的生活经验、经历中提出探究性的问题,或从社会关注的与生物学有关的热点问题切入等。精心设计的情境能有效引导学生主动进入探究性学习。

要求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教师首先应进入“探究”的角色,进行换位思考,备课的过程应成为教师探究的过程。教学实践中,我们摸索了这样的备课探究思路:确定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收集整理相关信息资料—研究学生的思维和认知基础—设计问题—寻找探究点—设计课堂具体探究过程。

2.注重体验知识的获得过程

在体验中习得科学知识,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和心灵去感悟,这样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能动脑思考、交流合作、自主探究的空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将获得的结论真正内化为自己的知识。

例如,在“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的实验中,我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提出问题:洗衣服时到底用什么温度的水最合适?再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行设计实验方案。教学活动不只停留在探究活动的形式和外壳,而是从探究活动的特性——学生的自主构建出发进行设计。结果课堂上学生的探究兴趣和热情都很高,思维活跃,提出了多种不同的方案,也出现了不同的实验现象和效果。在进行《遗传与变异》模块“减数分裂”的教学时,如果直接把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行为变化的特点呈现给学生,学生往往很难理解染色体变化的本质特征。我尝试运用模型建构的方法完成这部分教学,先引导学生用橡皮泥构建染色体、姐妹染色单体的模型,让学生明确染色体、姐妹染色单体的概念关系,再让学生小组成员合作,用橡皮泥构建“减数分裂过程中不同时期的染色体变化模型”。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构建了不同的模型,然后各小组在全班展示模型,师生共同展开交流和讨论,对各组构建的模型进行分析,再让学生对自己的模型进行修改。在这个模型的建构过程中,学生把减数分裂过程中复杂的染色体行为变化加以抽象、概括,主动构建知识,亲历知识的获得过程,课堂充满了活力。

3.培养学生勇于猜想、敢于假设的能力

目前,很多学校的学生存在知识面较窄的情况,所以对于教师所提出的问题都不敢大胆地去想象,积极举手回答问题,一旦教师提问,大多数学生总是埋头,不敢回答问题,这样就形成了恶性循环,使得学生学习没有积极性,所以,作为高中生物教师,应该积极地引导学生大胆思维。条件允许的话,教师还可以带学生去参与社会实践,实践是学习知识最快的方法,只有实践才可以让学生寻找出所需的答案和结论,而且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也可以学习到课堂中无法学到的知识,教师也应该在旁引导学生思路,让他们向着正确的方向寻找答案,这样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使他们的视野更加广阔,例如让他们参加社会调查,参观科学博物馆,还可以让他们去参观工厂的生产,这些都可以让高中生物探究性教学有效开展。

4.整合小结,正确评价

所有知识点的探究结束,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做本节内容的最后总结,必要时老师进行补充讲解,形成学生内在的知识网络和能力网络。在这个环节中,教师要切记不要讲得过满、过透,我们追求的实效课堂应该是带着问题走进来,带着新问题走出去,要给学生留下“缺口”,打开“窗口”。

三、结束语

总之,自主探究性教学策略,就是要让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人,成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人。新课程教学内容对科学素养要求很高,要求教师对生物教育认识更深刻。教师提高自身的素质,应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同时注重相互合作。

参考文献:

篇5

(1)提出问题:___?

(2)作出假设:___。

(3)设计并进行实验:①在发黄豆芽时,50粒放在黑暗处,发出的黄豆芽呈黄白色,难以成苗;②___。

(4)实验结论:___。

解析此题可获取以下信息:(1)设计一个探究植物生长需要光照的实验方案;(2)有光照的种子发育成幼苗,黑暗处的种子难以成苗而死亡。解答此题要善于提炼题中的解题要素“光照”、“黄豆芽”、“难以成苗”,然后进行相应整理,组织语言答题。

其参考答案:(1)植物生长需要光照吗?

(2)植物的生长需要(或不需要)光照

(3)另50粒放在阳光下,结果黄豆芽变成了“绿”豆芽,并生长成幼苗

(4)植物的生长需要光照。

解答生物探究实验题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1)对照原则:科学合理设置对照,可以使实验方案简洁明了,并使实验更有说服力。

(2)单变量原则:每次实验所用材料试验除一个因素(实验变量)不同外,其它因素都相同,观察其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3)多个参于原则:采取多个个体参于实验,避免偶然因素的发生。

这就要求在探究实验设计时要注意以下几点事项:

①要设计对照实验。

②在设计时要保证唯一变量。

③严格控制实验条件,尽量减少实验误差。

④为了提高实验的准确性,应考虑增加重复次数,反复验证实验结果。

如为了观察柑橘皮上的青霉,某班的同学制作了6份相同的培养基,还设计了3种实验方案,如下表:

请你分析:

(1)以上三个方案中,哪一个方案的实验设计最合理,请说明理由。

(2)找出方案一中的实验组和对照组。

通过和学生一起分析,特别是教者的解析引导可知:探究实验的考查方式多种多样,对探究方案的设计、评价、修改、完善是命题的重要方面。评价探究方案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方案是否完整,是否符合探究要求;方法步骤是否科学合理,是否有前后颠倒现象;变量设计是否做到只有一个变量等。最终讨论得出结论:(1)方案三最合理。因为方案一在接种前未做灭菌处理,会影响实验效果。方案二接种前后设计了两个变量,起不到对照的作用。只有方案三在实验前实验组和对照组所处的条件完全相同,都进行了灭菌处理,实验只设计了一个变量。(2)甲组为实验组,乙组为对照组。

在解答生物探究实验习题过程中,常常发现大多数学生由于对一些概念理解不到位,产生歧义,从而导致误解。特别是下列几组概念,对照实验是指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以外,其它条件都相同的实验。这种不同的条件叫实验变量。学生容易将实验变量误认为只要不同就是实验变量,而忽视实验变量的唯一性,对照实验的条件多重比较,也就无法准确把握对照实验的内涵,也就无法比较实验组和对照组。其实实验组和对照组要根据研究的问题和做出的假设来确定。有时研究的问题和做出的假设改变了,对照组和实验组有可能会发生对换。

一般来说,判断实验组和对照组有以下几种方法:

①保持原有状态的组为对照组,人为改变条件的组为实验组(必须是针对实验变量所做的处理),如设计实验“探究光合作用需要光”,光是实验变量,遮光的为实验组(此为人为处理改变条件的),曝光的为对照组(此为保持原有状态)。

②已知实验结果的组为对照组,未知实验结果的组为实验组;对照组是已知的、公认的;实验组往往是未知的、要探究的、需验证的。如设计实验“探究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唾液淀粉酶是实验变量,有唾液的为实验组,加清水的为对照组(此为已知的)。

③接受实验变量处理的为实验组,未接受实验变量处理的为对照组,如设计实验“探究甲状腺激素对蝌蚪生长发育的影响”甲状腺激素是实验变量,添加甲状腺激素组是实验组(针对实验变量处理过的),喂正常饲料未添加甲状腺激素的组为对照组。

④正常情况的、条件充分的为对照组,缺少条件或多条件的为实验组。

篇6

传统的生物实验课一般是老师讲授实验过程,有条件的学校老师也会演示生物实验过程,学生只是充当听众和观察者的角色,几乎没有太多的思考和探究活动。按照新课改的教育教学理念,现在的教学必须回归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之中,实现情感教育、知识教育和能力锻炼的既定教学目标。对于生物课来说,牵涉到很多的实验教学内容,也关系到学生科学思维和实际动手能力的发展和培养,所以,我们必须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能力,对生物实验教学进行重新设计,变原来的验证性实验为探究性实验,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进行探究,积极主动学习,并得出结论,从而获得知识。

一、生物探究性实验课的教学环节分析

生物探究性实验是通过实验的方式,让学生亲自动手,亲身参与,感受和加深领会学习的内容,并将其内容要求尽可能多地渗透到各主题内容的教学活动中去。针对生物探究性实验课,其教学过程区别于常规教学课堂,主要有六个环节构成:根据学习形势,提出问题进行假设实验准备与设计(包括实验A、B、C)实验实施(包括实验A、B、C)得出结论表达交流结果。这里我想强调的是教师让教给学生如何进行实验设计,其方法和思路为:确定课题;提出假设;设计实验方案;预期结果;观察和记录;实验分析;得出结论;修改实验方案;重复实验,要根据实验的需要调整以上各环节。

二、开展生物探究性实验教学的策略探究

(一)认清形势,做好定位

生物实验课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协调者,主要起着引导的作用,要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对学生进行指点、启蒙,所以老师要做个称职的引导者。以往的教学往往是家长式的授课,老师全包,几乎没有学生参与的机会,这就大大限制了学生能力的发展。对于学生来说,有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也同时具备了一些相关的应变和处事的能力,所以,要想实现探究式教学,发挥学生自主学习,自我锻炼的目的,就要做到凡是学生能说的,能做的,能自己学会的,教师都要应尽可能的让学生去做,并留给学生充分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当学生做的不对、或通过合作学习还不能很好地完成时,教师就要及时给予点拨、帮助和指导,要使“收”与“放”做的恰到好处,使教师的作用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在学生学习过程和具体学习活动中, 我们老师要帮助学生制定科学的学习目标, 帮助学生研究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在目前的教育环境下,教师必须认清楚自身的定位,找准位置,不可以在课堂上凡是必做,要有取舍,给学生留足空间。

三、优化教学策略,采用多用探究方法

要想实现有效的生物实验探究式教学,就必须革新教学方法,激发学习兴趣。为学生创设已经的情景,让他们学会主动思考,自主探究,不断锻炼自身的探究问题的素养,提高自身的思考应用能力。创设情景教学,就需要科学教师熟悉教材内容,能有效的结合所学的知识及学生的基本情况,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中,让学生通过观察,不断积累丰富的感性认识,在实践感受中逐步认知,发展,乃至创造,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因为探究性实验教学和学习不仅仅是要学生掌握相应的生物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形成一定的创造性思维和探究方法。进而帮助他们逐渐形成科学的探究态度和思维品质。如利用实验类比法、合作实验学习法等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强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进而开阔视野,培养他们良好的思维习惯和思维能力。

篇7

孔子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对于生物课教师来讲,只有转变教育观念,切实提高生物探究教学的积极性与自觉性,这不仅能够提升高中生物课堂教学的效果,还能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

一、高中生物开展课堂探究教学的作用与意义

(1)探究性教学有利于学生科学态度的形成。科学态度是人基于对科学知识正确理解和对科学发展的认识而形成科学的学习习惯。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初中学生对外部世界充满着强烈的新奇感和探究欲,探究教学正好适应他们个体发展的需要。这种探究性表现在所要探究问题的答案是未知的,非预定的,答案的获取也不是由教师传授,而是学生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查资料,做实验,通过假设、论证,最终解决问题得出自己的结论。这样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必须以小组为单位,去查找资料、做出假设、设计并实施实验来证明假设,真实地记录实验现象,通过实验来得出结果,再做出结论。这样的小组合作探究不仅能够培养学生诚实的品质及小组成员间的合作意识,还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2)生物课堂探究教学有利于学生掌握科学探究方法与技能。在通过生物探究性学习,学生对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有了切身体验,使他们对真正的科学探究产生互动。有效的生物探究课堂中,学生提出课题、做出假设、设计方法、做出计划,通过相互交流,最终形成报告。这个过程学生进行探究不仅在于掌握生物学知识本身,而更重要的能够学会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并逐渐养成探究的态度、方法和思维的品质,并掌握探究的技能。

(3)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其实,只要课堂生动,学生是非常喜欢生物课程的,探究教学正是能够给生物课程带来崭新面貌的重要手段之一,开展探究性学习,能够极大地引起学生对生物学的兴趣与重视。探究教学始于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能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和内在动力,促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搜集资料、建立假设、实验验证、交流结果等活动,学生被探究过程深深吸引,从而热爱探究生物现象背后的原因。这种情况会改变过去学生讨厌学习生物的状况,大大提高高中生物课的效率。

二、如何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开展高效的探究性教学

(1)建立有效的合作机制。高中生物课程应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学生探究能力,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在探究式教学的课堂组织中,合作探究是培养学生探究学习能力的主要方式之一。那么如何在而向全体学生的基础上,建立有效的合作机制就成为制约课堂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教师应以班级学生的个性特征、学业水平、性别、能力等差异为依据组成若干合作学习小组,小组中每个成员都要定期承担不同的任务和角色,促进学生各项能力的发展。而且小组内的各个成员在努力实现个人目标的同时,更要帮助组内的其他成员与他们共同努力争取实现预期的合作学习的目标。这样合作小组通过互相鼓励和帮助形成团体精神,发展为一个整合的群体。事实上,不同的探究内容有不同的难度和复杂程度,对学生的探究能力也就有很大差异,所以就要求教师在面对不同的探究内容是对探究小组人员的构成进行灵活的调整,以使探究活动顺利展开。

(2)建立好的氛围,促进探究性学习。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对学生探究式学习行为加以关注,还要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和环境来促进学生探究性学习。良好的师生关系,不仅能实现知识信息的传递与反馈,还有助于师生情感的交流和融会,进而形成一种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在这个氛围中教师能及时准确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以及他们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运用的实际情况,从而有效地对他们进行指导和启发,使他们逐渐形成以自己的方式看待问题的风格,来使他们自己的思想得到充分的表达和升华,使其创造力不断得到发展。所以说,营造良好的氛围,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能够有效促进课堂教学的开展,这也是开展探究性学习不可忽视的环节。

(3)巧设质疑,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优秀的生物课,必须重视新课的导入设计。探究性教学的导入设计,必须引起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探究兴趣,同时符合学科的特点及教材自身的性质。探究来自问题,问题始于质疑。设计课堂提问要有启发性,最大限度地引发学生积极思维,充分体现课堂要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从而达到逐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课堂上对于一些较难回答的问题,要发挥教师的辅助作用,例如,补充一些相关的问题,把大题作适当的剖析,化成小题,分步思考讨论,引导过渡,帮助学生克服思考难题中的障碍。这样定会使学生对生物课程的学生充满兴趣。

(4)开展探究性教学应把握的几个环节。在高中生物课程教学中开展探究式学习应掌握下面几个原则:①高中生物新课程探究式学习内容选择要把握好“度”,要有目的的探究。探究式学习要以学生的已有生物学基础知识和生活常识为基础,不能超过学生的认知范围;探究的内容又不能过于简单,要有可探究性和趣味性,可以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和成就感,否则就会使学生失去探究的兴趣。生命科学是一个与实际生活联系的非常紧密的科学,一个好的探究内容,会激发学生对生命科学的热爱和探究生物科学奥秘的欲望。另外,我们还应该注意,探究式学习内容的选择要具有可操作性,即探究的内容的范围不宜过大,否则会导致课时不够,学生负担过重等一系列问题。究竟选择何种内容进行探究,要根据具体的教育对象和教学实际。②高中生物探究式学习的课堂教学中,要把握好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这也是一个“度”的问题。我们既不能过于开放,将所有的问题都交给学生去做,而忽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不能过于拘谨,自设樊篱,将学生限制在条条框框之内,而抹杀学生的创造性思维。③高中生物新课程探究式学习的开展中,要注意探究的过程性,建构学生的探究式学习的重要观念。特别要注意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做出假设的能力。④不能把生物学实验等同于探究式学习,但是我们可以利用各自的资源优势以高中生物实验为载体,适时适地的开展探究。

篇8

1.初中生物探究性实验教学现状分析

为了了解中学生物实验教学的现状,笔者于2013年6月组织调查了靖宇县江乡第一中学初一(2)班和(3)班两个班学生生物探究性实验教学的基本情况,调查采用不记名调查问卷的形式,一共发放问卷100份,收回有效问卷80份。调查结果表明:

(1)数据显示,83%的学生表示对探究性实验很感兴趣,但是真正认认真真地参与到实验的学生所占比例为32%,形成明显对比,说明教师在探究性实验引导方面做得不够,甚至对当前新课改提倡的探究性实验教学没有赋予重视。

(2)数据中,92%的学生愿意参与小组合作学习,在遇到问题时,多数同学有意愿和同学交流和探讨,但是数据还显示了其中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在协作学习中,学生个人的责任意识不强,分工不明确,导致学生实验效率低,达不到预期实验结果,任务完不成,甚至出现推卸责任现象。

(3)在收集的数据中,42%的学生显示具有探究意识,当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问题时,会采用多种方式收集资料,如咨询老师和同学,查询网站,网上发帖等等,具有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欲望,但这些学生所占比例不多,在教学中,教师应加以鼓励。

2.信息技术环境下初中生物探究性实验教学设计

本论文将以初中生物经典实验课《光合作用》为例,具体设计过程如下:

(1)教学目标的设计

探究性实验教学目标设计如下:

1)知识和技能

通过研究经典实验大致认识人类探索光合作用的历程;了解经典实验的方法及结论;能说出光合作用的原料、产物、场所、动力等。

2)过程和方法

体验前人设计实验的技能和思维方式;经历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建立假设――实验探究――记录和处理结果――得出结论;初步学会合作交流、建立模型、提出假设、控制实验条件、设置对照等方法。

3)态度、情感和价值观

领悟科学知识真实可信,但它不是绝对真理;激发科学兴趣,感受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树立“怀疑、创新、进取”的科学精神。

(2)教学过程设计

1)提取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与学习内容相关的知识点。

老师提问(将事先准备好的有关大自然万物生长的视频播放写给学生们):“民以食为天”,人类、动物需要以食物来维持生命,那么一棵小树长成一棵参天大树,其质量增加几百至几千倍,同学们思考一下,它的食物是什么呢?

学生发散思维并回答:植物的食物来自土壤中的肥料,还需要阳光、水、空气等,甚至有的学生说叶绿体也是植物的食物,是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而来的。

分析:信息技术下的探究式教学,应建立在学生已有的探究能力和认知基础上,通过提问激活、尊重、提升学生的原有知识,创造条件,帮助学生在自己原有的认知基础上,建构新的认知结构。

2)合理创设问题情境

教师结合多媒体素材,为学生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这个问题一定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即难易程度始终,并且所利用的多媒体资源要丰富形象,能够是学生准确理解要探究的问题,并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老师提问:根据大家看到的视频和图片资料,思考几个问题,海尔蒙特是带着什么问题研究的?你认为这个实验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实验中,为什么起初的90.8kg泥土必须是干燥的?为什么要用雨水浇柳树?你认为海尔蒙特忽视了哪个重要因素,使得他的实验结论照现在来看并不完全正确?

3)探究协作提出实验方案

根据老师创设的问题情境,学生先自己思考,这个过程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探究意识,通过上网搜索相关资料,在学生思考完并搜索到相关资料后,进行小组内部交流讨论,实现资源共享。最后组内成员达成一致,共同提出假设,同时设计出探究实验方案,为后期验证假设做好准备工作。

老师:1864年,德国科学家萨克斯的实验,把一种植物的叶片放在暗处几小时,然后再把这片叶片一半照光,一半遮光,过一段时间后,用碘蒸汽处理叶片,发现遮光一半叶片的颜色没有发生变化,而照光的那一半则呈深蓝色。你认为这个实验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此过程教师利用多媒体教具,将实验的过程清晰地呈现给大家)

分析:初中学生注意力不够集中,通过文字、图片、声音结合呈现故事性的实验过程,提高信息载体的新意、美感程度,唤起学生的心理注意;初中生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并且抽象思维在一定程度上仍要以具体形象作支柱,有效地支持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协作式探索。

4)验证假设分享结论

接下来,学生按照上一步设计的实验方案,进行小组实验的验证,这个过程教师进行监督和适当点拨,组内成员各有分工,共同为一个目标完成各自的任务。

3.初中生物探究实验设计在教学实践中应注意的问题

(1)以信息技术为支撑,实现实验资料的多样性。

(2)结合生活实际,实现探究性实验的开放性。

篇9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5B-0056-02

新课标强调生物科学“要注重生物科学史的学习,重视科学本质,重视理解科学研究过程,学习科学研究方法”。生物科学作为由众多生物学事实和理论组成的知识体系,是人们在不断进行解惑、探究的过程中逐步发展起来的。探究也是学生认识生命世界、学习生物课程最有效的方法之一。生物探究式作为一种多侧面的活动,通过仔细地考察某一事物,获得有关的知识,需要观察,提出问题,查阅和调取其他信息源,设计调查和研究方案,运用各种手段来搜集、分析和解释数据,得出答案,解释和预测,并对所做的解释加以检验,把自己的看法和意思传达给别人。在此主要谈有关探究性学习的价值。生物探究性学习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探究性学习让学生的基础知识高度组织化

生物探究性学习的类型主要有两类:发现型探究和设计型探究。前者注重观察实验,模拟调查,以文献研究为主;后者主要是技术设计,形式设计,两种类型的探究性学习主要功能均体现在让学生在实际知识基础上进行探究性活动,使知识高度组织化。

学生有自己关于自然现象的观念,这些观念影响他的学习,当学生已有的观念不能充分描述或者解释他所观察到的现象时,他才会改变自己的观念。在生物教学中,应该多采用开放实验室、课内课外相结合的形式,加强实验操作,让学生多动手,多实践,从操作的角度培养学生的科学技能。并严格要求学生在操作过程中科学观察、记录、完成实验报告,通过分析和解释实验中产生的现象或数据,得出符合实际的科学结论。探究性学习让学生在他们已有知识和观念的基础上建构新的知识和理解。在探究过程中,教师有效引导的作用,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动脑思考能力。

比如,高中必修一第一章第二节《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对蛋白质的概念往往限定于“可食用蛋白质”,对肉类、奶类等有所了解,但是对蛋白质的结构和存在形式了解甚少,对蛋白质深层次的功能认识也有限。这节课对蛋白质的结构探究,包括组成单位氨基酸的辨别、分子结构通式、氨基酸种类、二肽(多肽)的形成、数量关系等,通过层层展示、揭示,让学生认识蛋白质多样性。从根本上改变学生原来对蛋白质的概念的认识,并进一步用“结构多样性”与“功能多样性”的辩证的观点去阐述蛋白质。学生在学习科学知识的时候,不但要理解科学知识,而且还要知道科学事实,能够在明确的理论框架下认识事物,此类探究性活动学习的意义在于让所有的学生学会科学的思维方法,获得科学探究能力。

二、探究性学习使学生探讨感兴趣的问题

探究性学习能够使学生得以探讨其感兴趣的问题,促进学生科学知识扩展和探究能力的提高。

比如在《ATP的来源――细胞呼吸》一节当中,主要强调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对于农村学校的学生来说,对于农业生产生活有一定认识,本节课还结合了实际生活中的一些自身体验和社会生活,比如长跑运动后肌肉酸痛、春耕松土、糯米酒的酿造工艺等,课堂上可以通过创设情景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探究欲望。本节课从探究实验“酵母菌的细胞呼吸类型”入手,重点学习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过程,以及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联系与区别,最后学习细胞呼吸原理的运用。酵母菌的细胞呼吸类型的探究过程让学生知道有机物的分解会产生无机物,通过检验得知其中有二氧化碳、酒精的生成,同时让学生知道检验二氧化碳的方法除了用澄清的石灰水,还可以用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观察其颜色变化,酒精检验则利用了重铬酸钾在酸性条件下与酒精产生灰绿色颜色反应,然后在学习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在前面探究的基础上获得更深层次的理性认识。二氧化碳和水的生成要经过酶参与的生化反应,无氧呼吸的二氧化碳生成伴随着酒精生成,在另外一条途径中则会产生乳酸。有机物分解不彻底,会使两种呼吸类型所释放的能量不一样。学生在掌握和认识这些基础上,更能区分两种呼吸类型的不同。而后学习细胞呼吸原理在生活生产中的运用。学生只有在理解和掌握前面所学知识基础上才能用这些知识解释生活中常见的现象。

三、探究性学习活动为学生提供与他人互动的良好条件

探究性学习强调学习者构建自己的知识,并不是说学生是一个人孤立学习的,在探究性学习中学习者在陈述自己的观点,反驳别人的观点过程中重构了自己的观点。在生物探究过程中,需要学生在互助合作中探知事物的内在关系,这就是合作探究模式。生物新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乐于探究,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得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让学生在交流与合作中发展个性。生物探究活动还要求教师在课堂中创设情景,创设互动、生动的学习条件。学生在合作探究中发现问题,培养探索的意识。这种学习方式为教师、同学交流和沟通提供一个平台。可见,探究活动是一种良好的学习方式,学生在讨论、思考、倾听、合作、交流、辩论、共享中都跟外界发生着思想上的碰撞,同学之间的了解增多了,课堂的融洽性也增强了。

四、探究性学习活动促进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探究性学习的开展需要学生自己能够控制学习,提高有效的学习效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于“教”的控制,而这一调控主体是教师。有效教学的组织设计要求教师能从学生的认知特点、技能目标等方面进行考虑,合理设计主题,明确任务,使教学更有效。对于高中生物学习来说在知道、领会、应用、分析、综合、评价方面都有要求,教师要根据学生需要达到的学习目标做到有的放矢教学,同时还要针对学生认知习惯、家庭教育水平、学生性格特点等方面因材施教。传统课堂的讲授法主要通过口头表达系统连贯地向学生描述事物的特征,概念等,虽然可以把讲、读、练有机结合,可以在有限时间里完成大量知识的传授,但是对众多探究实验内容来说,如果仅采用讲授法教学不单枯燥无味,而且学生掌握不了具体操作,教师在引导过程中也显得无力度。探究性活动能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注意教学方法的选用和优化组合,贯彻启发式教学思想,关注学生在课堂的参与性和实践指导性,同时教师在探究过程中一般兼利用一些教学媒体作为教学辅助手段,能够更好地展示教学内容,学生能够全体参与学习,并主动与教师进行多向互动,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在积极学习体验中能够学会自我反思,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五、探究性学习促进教师对教学活动的反思

并不是所有的知识都应该用探究的方式进行学习,也并不是只有当学生提出研究自己的问题时,才开展探究学习。值得一提的是,学生参与了动手制作的学习活动,也不一定能保证探究的效果。生物科学探究应该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生物科学知识、领悟科学研究方法而进行的探究活动。教师在学生的探究性学习中是一个帮助者的角色,教师不是直接告诉学生答案,而是引导和鼓励学生寻找答案,这也是一种学习方式的根本改变,也是教师教学组织的一大变革。教师作为教育研究人员,就需要对这种变革做出相应的反思。因为生物课程的重点一直都是放在课程理论上,教学中局限于对生物学事实和概念的记忆。

探究性学习的安排设置能促进教师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化成主动学习,教师由单纯的信息表达者转变成信息加工者,生物探究的各个环节对教师有了新的要求。比如在知识结构上,教师要能从只会处理局部知识点转变成能处理理科各科综合知识点,甚至跨学科知识点;在思维方式上,教师还必须在学科知识基础上,学会独立思考以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体系,并进一步发展成能与时俱进的新思维;在教学能力上,教师技能要在新的阶段实现新的提高,转变为有自我独特教学风格的智慧型教师,并能了解学生各年龄阶段的认知规律和学习特点,驾奴多种教学方式;在教学手段上,还要能从传统的书本、黑板教学方式转变为能掌握投影、幻灯片、网络、微课等电化教学手段。面对探究性活动,教师不单要注重经验指导,还要提高科学素养,加强与现实生活联系。教师只有不断地反思教学,才能不断提高教学质量,这也是教师面对新课程标准要求的专业发展需要。

总体来说,生物探究活动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一个开放性的学习过程中,探究活动加强了师生的联系,活跃了课堂氛围,打破了传统讲授的僵化,让学生有效地掌握了生命科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增强了团队合作与互助的意识。教师在探究活动的组织、策划、思考、探索中提升了自己的教学水平,为生物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孙杰远,王鉴,杨华.高中生物课程实施与案例分析[J].教学研究,2007(12)

篇10

关键词 高中生物学,探究式教学

高中阶段的学习对学生来说可以称得上是生命中的转折点,至少在我们大多人的印象中是这样的,如果高中学习顺利,那么等待高中生的将是美好的大学生活,那么如何给学生一个高效精彩的课堂,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呢?探究式的教学就是其中的一个好办法,在探索的过程中,生物学的奥秘将吸引学生不断的认真思考,努力学习,进而提升他们的学习成绩。

一、探究式教学的意义

1.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所谓的探究式教学就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主动的去观察生物学中的现象,发现并思考问题,然后探索其中的奥秘,并在学生探索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能力。一般说来,学生探究学习的过程都是发现问题—提出假设—事实验证—得出结论,在这一系列的过程中,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学生的独立的分析和实验,不知不觉间学生的主体地位就凸显出来了。

2.锻炼学生的意志力

我们都是知道,每一项生物研究的周期都是比较长的,短则一周或者一个月,长期的话则是经年累月,其中的曲折和失败可想而知,即使学生的探究也是如此。我们承认探究的结果很重要,但是没有过程怎么会有结果,因此教师在探究式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更加看重学生的探究过程以及探究过程中的收获和体会,并对此表示肯定,相信经过这个探索的过程,学生坚持不懈的品质和敢于战胜的意志力一定会有所提升。

二、高中生物探究式教学的建议

1.创设情景教学

生物这门学科是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上的,但是高中阶段的教学因为学校设备条件、学生时间和知识等方面的限制,要想对每一个生物学中的结论都进行研究,那是不肯能的。这是教师不妨转换一下教学方式,并不是所有的探究式教学都要亲手实验,尤其是在高中课程比较紧张的情况下,但是教师可以利用现有的教学条件为学生创造一些教学情境,看一些相关的动画或者图片。

比如人教版生物教材中有这样的一个实验: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叶绿体和细胞质的流动,虽说这个实验并不困难,但是同学们并没有那么多的时间去观察细胞质的流动,那么教师不妨做一个细胞质流动的动画,模拟叶绿体的形状,在细胞之内设计一些叶绿体作为观察细胞质流动的参照物,的通过多媒体播放给同学看,这时同学们不用显微镜也可以知道细胞内是一个什么的世界了。

2.在建构模型中进行探究

建构模型中,学生不仅需要动手更需要动脑,手脑结合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从而加深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让学生站在一个新的角度去看待生物,学习生物。

模型的种类大致可以分为物理模型、概念模型和数学模型三类。高中生物探究式教学中应用较广是物理模型,可以直观的将生物学中的微观生物用放大版的模型表现出来。比如人教版教材中的“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那么教师讲完这节课之后,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自己动手制作一个属于自己的“DNA”,大家做好之后可以拿出来相互评比一下,看谁做的最好。

3.给定课题的指导性探究

很多时候为了让学生对重点部分有更深刻的了解,学校通常会分发一些探究课题,这些课题通常是在课本中选取的,探究的结果一般在课本中也都提到。

比如人教版教材中的“探究影响酶活性的条件”,这个影响条件有很多,例如温度、pH值等等,学生科技自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一种或者几种,实验步骤和材料的选择在实验之前小组内要做好讨论,明确耀探究的问题。在实验的过程中每个环节教师都应该给予充分的指导,试验完成后要讲实验的数据或者现象记录到预先做好的表格中,方便对比和分析。

4.完全自主的开放式探究

通常这个高层次的探究活动会比较少,这是为了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实践能力和团体合作能力。一般进行的方式是由老师给定一些课题,既可以是教材内容的延伸,也可以是一些自然现象,学生自由选择感兴趣的去探究实验。比如“环境因素对光合作用的影响”,相同环境下不同的植物光合作用是不一样的,不同环境的同种植物光合作用也是有差别的,学生一般在进行实验,都是经过教师的组织是和指导进行的,教师可以根据学校的设备条件和自然条件决定学生做哪方面的研究比较合适。

结束语:

探究式教学模式,顾名思义,是以“探究”为目的的实践教学,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有技巧的引导学生去思考、去假设、去观察,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领悟到学习的意义和学习的方法,体会大自然中生物成长的奥秘。其实除了在学校进行探究之外,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都生活中的一些生物进行课外探究,毕竟我们身边的花花草草都是生物学的一部分。

参考文献

[1]曹勇.对新课程生物学科探究式课堂教学的思考[J]. 新课程学习.2011,05(05):98-99

[2]陈福荣.对新课程高中生物探究式教学的几点思考[J].新课程.2011,06(05):92-93

篇11

探究性学习的有效实施,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还可以激发学生的潜能,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得到更全面的发展,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要求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积极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使学生眼看脑想,动手动口,主动获取知识和发展能力。下面是本人在生物探究性学习中的一些体会。

一、探究性学习的意义

探究性学习模拟科学家进行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即通过提出问题、查阅资料、假设论证、动手实验、得出结论。生物课是最具有探究性的一门课程,生物教材也是按照:创设情景、提出问题、思考分析、调查研究、提出假设、实验验证、得出结论、实际应用、解决问题一系列的科学活动来设计的。生物教学担负着向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的重要任务,不仅要在教学活动中让学生感悟一些科学道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体会进行科学研究的过程与方法,这些直接经验的取得,必须通过学生的亲身实践和已有知识的积累才能获得。选择和实施探究性学习,就成为应对知识经济挑战,满足社会快速发展的必然之举。

二、高中生物探究式学习的教学策略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首先要精心选好题,创设问题情境。教师可从不同的方面,比如联系生产、生活实际,关注科学、技术和社会热点等方面选择探究性学习的内容。

2创新教学方式,提倡多媒体教学

利用多媒体进行探究性学习。多媒体课件能将文字、声音、图画、动画及影片等融合,以鲜明的色彩、变换的画面创设逼真、形象的界面,用实验展现一些有趣的生命现象,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利用多媒体讲解既形象又有趣,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教学效果会很好。

3教师要重新扮演教学中的角色

(1)教师的作用的变化。在这种全新的教学模式中教师是一个帮助者、关注者和引导者。作为帮助者,教师要帮助学生寻找、搜集和利用各种学习资源,重视培育每位学生的自信心和团队合作精神。(2)重视开发课程资源,才能保证新教学模式的顺利进行。现有的教学资源己经不局限于教材,教材只是师生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育目的的若干资源载体之一。在不同的教学环境中,由于不同教师对教材给定的内容及意义的理解存在差异,从而会形成具有各种风格的课程。(3)教师自身的要求。教师只有加强自身的学习,增大知识的储备,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和教学水平,掌握课堂的调控艺术,才能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探究式教学对教师和学生均提出新的要求,探究式教学不再是教育专家的专利,教与学的参与者都是研究者,探究式学习是教育学领域的范畴,其内涵必然要与教育价值和实践相联系。

4鼓励学生大胆提问,进一步升华学生的探究能力

创造力是一个人综合素质中最具有生命力的一种特殊素质,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创造性思维是创造力的核心。对于这方面,首先要保护学生的好奇心,鼓励大胆质疑。好奇心是创造性思维的萌芽。教师应当充分展示出生物问题的提出、讨论和解决的思维过程,并把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例如,高中学生知道绝大多数生物体是由细胞构成的,但他们往往忽略生物体也是由分子构成的,因为学生往往只把分子与非生命物质联系起来。又如,许多学生对生物进化过程中的自然选择存在错误认识,他们可能把生物进化过程中发现的适应性变异理解成一种有目的的生物行为等。

5对现象做出解释,科学分析出结论

让学生在实践的基础上,根据逻辑关系和推理对现象做出解释,科学分析出结论。教师可通过具体要求,提出一些方法上的指导,把实验所得系统化、简明化、概念化、模型化,并经过数据的处理、结果的分析及验证,得出正确的结论。教学过程是一个互动过程,是师生的教与学相互融合的阶段,也是学生的认识能力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重要环节。因此,作为组织者、协作者及指导者的教师,应当抓住时机,做“问题解决”后的提炼和拓展,如协助学生概括所学内容的知识结构,建立知识体系;指导学生提炼思想观点,明确解决生物学问题的一般方法;引导学生将探究的问题向不同方向拓展。例如,在“染色体变异”一节教学中,教师可以协助学生建立“染色体-染色体组-单倍体-多倍体-诱导育种”的知识发展体系,并在此基础上归纳出生产实践上的育种方法和育种原理,从而使学习达到学以致用,探究的问题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的目的。

6充分地鼓励学生

学生个人探究结束后,教师还要充分地鼓励学生,让他们通过资料共享,讨论交流,大胆创新,提出建设性的方法或结论,通过讨论拓展探究的范围。对于学生的各种见解与观点,教师应以激励为主。评价可由教师进行,也可让学生自评互评。在评价时要注重过程,肯定学生的能力及态度,让学生通过活动产生成就感,体验合作与交流的团队精神。对于存在的问题,就事论事,总结教训。

总之,探究法极大程度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是一种貌似复杂,但过程可以操作、规律可以探寻、答案可以在现实的事物中找到的教学模式。如此教学,其效果比教师的单独表演更加有效。

参考文献:

[1]宋晓林.浅谈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J].职业教育研究.2005年第6期,

[2]郑晓惠主编.生物课程与教学论[M].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2.

[3]郭永峰,张祥沛.生物课堂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目标定位[J].中学生物教学,2004(Z1).

篇12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04-030-002

科学的核心是探究,教育的重要目标是促进学生的发展,科学课程应当体现这两者的结合,突出科学探究的学习方式。而中考生物探究题就是为考查学生的探究能力而设置,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科学探究方法及探究步骤。内容包括:提出问题和猜想与假设能力的考查;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能力的考查(主要是对照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并对证据处理能力的考查;实验评价与交流(主要是对实验可靠性的评价)。从考生得分情况来看,生物探究题是失分较多题型之一。失分原因主要有读题不够仔细,无法理解题意,答题词不达意等,归结起来是对探究过程理解不够。如何帮助考生提高阅读能力,理解探究实验的过程,提高规范准确的文字表达能力,增进学生对科学探究的理解是本文的主旨。基于笔者对近几年中考中出现的生物实验探究题的分析,试图找到一个合理的思考方法来帮助学生对科学生物探究题的理解。

我们可以选择生物探究的问题作为思考起点,采用图表的形式来表示生物探究题的思考程序,用数字①②③④⑤代表思考的先后顺序。下面就是五步思考法的模式图。

利用这一模式图,来对照近几年来中考中出现的生物探究题。

第一步:科学探究的起点是提出问题,弄清探究谁(X)对谁(Y)的影响,即明确实验目的,发展学生观察现象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增进对提出问题意义的理解。每个生物探究题我们都可以找到对应的“X”和“Y”。如2009绍兴中考题第30题,探究赤霉素(X)对大豆植物高矮特性(Y)的影响。2010年绍兴中考题29题,探究光照(X)对蒲公英的叶型(Y)的影响。2011年绍兴中考题31题,兴趣小组探究不同浓度的重金属污染液(X)对水稻种子萌发(Y)是否有影响。发展学生提出猜想和形成假设的能力,即可以假设“X”对“Y”有影响或者无影响。

例1:(2011年聊城31)为探究废电池对生物的影响,某生物兴趣小组做了如下探究实验:

提出的问题:废电池对种子萌发有影响吗?

实验器材:大豆种子、废电池浸出液、清水、培养皿、滤纸、纱布

实验方案:

I.取相同的2个培养皿,编号l号和2号,底部垫上几层吸水纸。

II.向两个培养皿中分别放人大豆种子各20粒,在种子上面覆盖纱布,放在温暖的地方培养。

III.每天向l号培养皿纱布上洒适量的电池浸出液,保持种子湿润,2号培养皿不做任何处理。

Ⅳ.观察大豆种子的萌况并做好记录。

实验结果:10天后两组培养皿中的种子都没萌发。

根据实验方案和结果,回答下列问题:

(1)该实验假设是____________。

(2)设计2号实验的目的是______,2号培养皿中的大豆种子没有萌发的原因是缺乏______________。

(3)从实验设计和实验结果看,能否说明电池浸出液对种子萌发有影响______________。

(4)想达到预期实验效果,必须对原实验方案进行修改,即每天向l号培养皿纱布上洒适量的电池浸出液的同时,还应向 号培养皿纱布上洒适量的______________。

分析:该题实验目的是探究废电池(X)对种子萌发(Y)的影响。所以第一空答案:(1)废电池对种子萌发有影响(或废电池对种子萌发没有影响)

第二步:由第一步弄清探究谁(X)对谁(Y)的影响,即确定了“X”为实验变量和“Y”为反应变量。“X”为实验变量,也叫自变量。是指实验中由实验者操纵的因素或条件。“Y”为反应变量,又称因变量,指实验中由于实验变量引起的变化和结果。通常实验变量是原因,反应变量是结果,二者具有因果关系。实验的目的在于获得和解释这种前因后果。搞清实验变量和反应变量是制定计划、进行实验设计前提,帮助学生理解实验意图,增进对实验探究过程的理解。可引入数学中“Y是X的函数概念”以便让学生更加容易理解。

第三步:控制变量法是把多因素的问题变成多个单因素的问题。每一次只改变其中的某一个因素,而控制其余几个因素不变,从而研究被改变的这个因素对事物的影响,分别加以研究。而初中探究实验多采用控制变量法。它是科学探究中的重要思想方法,是学生必备的科学素养之一。由于第二步确定了实验变量(X),那么其他所有可能对反应变量(Y)产生影响的因素均为无关变量又称控制变量,指实验中除实验变量外的影响实验现象和实验结果的因素或条件。因此对实验组和对照组除实验变量外的条件都应控制相同。

例2:2009年绍兴中考题第30题。探究“赤霉素对大豆植株高矮特性的影响”。

(1)甲同学进行了如下实验:

①取生长正常、大小相同的大豆幼苗15株,测量高度后,置于按科学标准配制的培养液中,放在适宜的温度和光照等条件下培养。

②每天喷洒用清水配制的赤霉素溶液。

③20天后测量每株大豆的高度。发现平均高度增加了。

实验结论:赤霉素有促进大豆植株增高的作用。

(2)乙同学认为甲的实验结果可信度不高,因为甲没有设置对照实验。请你帮助设置对照实验:

①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大豆幼苗15株,置于同样的培养液和适宜的温度和光照等条件下培养。

②每天喷洒与实验组等量的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20天后测量每株大豆的高度,计算平均高度。

(3)如果20天后,出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实验结果,可以得到“赤霉素有促进大豆植株增高作用”的实验结论。

(4)请你再提出一个可能影响大豆植株高度的因素________。

分析:问题①就是对控制变量的考查,答案是(2)①与实验组相同。而考生许多错误答案“生长正常、大小相同”就是因为没有体现控制变量。

第四步:分析如何显示实验结果和实验预期,即(X)对(Y)的影响,这个“影响”应如何显示和实验的预期是什么。实验现象是什么,试验结果如何显示,现象描述,数据表格出现,数据图像出现。对这些的分析有利于学生发展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理解收集、处理信息的技术对科学探究的意义。如例2中的(3)如果20天后,出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实验结果,可以得到“赤霉素有促进大豆植株增高作用”的实验结论。分析:实验结果显示应该是平均高度,单一植株高度并不能说明问题。所以答案为“实验组植株的平均高度大于对照组植株的平均高度”,而不少考生往往只答“植株高度”就是缺乏对实验预期的分析。

例3:2011年绍兴中考第31题.兴趣小组为探究“不同浓度的重金属污染液对水稻种子萌发是否有影响”,进行了如下实验,

【方法和步骤】

①采集重金属污染液500m1,用热馏水将其逐渐级稀释10、102、103、104倍,获得4种不同浓度的重金属溶液。

②取4只相同培养皿,分别编号为甲、乙、丙、丁,垫上纱布,加入等体积的不同浓度重金属污染液,浸润纱布。

③挑选籽粒饱满、大小相似的水稻种子200粒,随机均分成4组,分别均匀放入上述4只培养皿的纱布上。

④将4只培养皿置于25℃恒温培养箱内,每天给它们补充等量、相应浓度的重金属污染液。

【统计和分析】

一段时间后,统计各组水稻种子的______________,进行比较。

【预测结果】

如果重金属污染液对水稻种子的萌发有抑制作用.实验结果应是______________。

【反思与评价】

(1)在步骤③中,每只培养皿中均匀放置50粒水稻种子,而不是1粒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

(2)实验方案存在缺陷,还需要增加一个实验,用与实验组相同量的蒸馏水代替金属污染液,培养水稻种子,其目的是_______。

分析:第一空就是考查实验结果的显示,实验预期应该是在相等数量的水稻种子中实验组和对照组谁萌发的种子多,即萌发率谁高。所以答案为“萌发率”而非萌况等笼统的描述。这样的训练有助于学生发展表达和交流的能力。

第五步:科学解释和评价的能力是学生必备的科学素养之一,对探究实验可靠性评价是培养这一科学素养有效途径,而实验设计是否合理是实验可靠性评价的关键。主要可以从实验设计是否有对照(即是否有对照组实验)和是否会产生实验偶然性两方面加以思考。对照实验有空白对照,条件对照,自身对照,相互对照。而初中阶段应用较多的是空白对照。如例2中②每天喷洒与实验组等量的_____________________。分析:实验组喷洒赤霉素而对照组应喷不含赤霉素的清水形成空白对照,所以答案为“清水”。又如例1中(4)想达到预期实验效果,必须对原实验方案进行修改,即每天向l号培养皿纱布上洒适量的电池浸出液的同时,还应向 号培养皿纱布上洒适量的______________。分析:实验组喷洒重金属污染液,对照组2号应喷等量的清水进行空白对照。所以答案,2,清水。实验的偶然性也是评价实验可靠性的主要内容,一般从样本数量和试验次数来避免实验的偶然性。如例3中【反思与评价】

(1)在步骤③中,每只培养皿中均匀放置50粒水稻种子,而不是1粒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

分析:从样本数量太少容易引发实验的偶然性。所以答案,防止实验的偶然性。

例4:(2010潮州31)。聂利同学在一个养蜂场看到许多蜜蜂聚集在蜂箱上,双翅没有振动,仍嗡嗡地叫个不停。她对《十万个为什么》中“蜜蜂发声是不断振动双翅产生的”这一结论产生怀疑。蜜蜂的发声部位到底在哪里?下面是聂利同学的主要探索过程:

①把多只蜜蜂的双翅用胶水粘在木板上,蜜蜂仍然发声。

②剪去多只蜜蜂的双翅,蜜蜂仍然发声。

③在蜜蜂的翅根旁发现两粒小“黑点”,蜜蜂发声时,黑点上下鼓动。

④用大头针刺破多只蜜蜂的小黑点,蜜蜂不发声。

请回答:______________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