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09 08:23:46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初中音乐课教学方法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071(2012)01-0319-02
近些年来,国外的一些音乐教学方法陆续被介绍到国内来。这些外国音乐教学法各有所长,但这些音乐教学法毕竟是各国音乐教育家根据各自国内实际情况创造出来的,我们的音乐教育改革不能照搬照抄,只能在其启发下依据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实际情况,努力探讨中国式的教学方法,这是一个大课题。本文只就自己教学中感受较深的几个侧面粗略谈一谈浅显的看法。
注意采用灵活多样、生动活泼、通俗易懂的方法进行教学。首先要重视音乐课的组织教学。组织教学应成为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手段。使其精力集中,以便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所以,不要把组织教学只当作教学开始部分的“检查课前准备”、“师生问好”和无目的的起坐,而要有效地贯穿在整个教学环节中。特别在每次出现新知识、变换新内容之前,都要千方百计地设法引起学生的注意,才能迅速、顺利地突破难点,从而使整个课堂教学呈现出生动活泼的局面。
其次,组织教学的方式方法,应注意各阶段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应多采用启发、思考、发现等方法进行疏导。另外,教师在组织教学中应结合自身各方面条件,扬长避短,使自己始终保持一定的权威性、示范性,减少失误。
学生对掌握不同的节奏型,往往会出现困难和混淆。如果死记硬背,为学生带来许多困难。教师可根据生活中的不同音响特点编写一些“节奏歌谣”或归类比较,让学生反复练唱或分析对比。例如:在欣赏《会打切分音的闹钟》就让学生模仿钟的响声,在欣赏的同时也学习了切分音这不但对视唱有所帮助,对以后的听音记谱也有促进作用,同时,增加了对音乐形象的理解。
教师的有意提问,能把学生带入思考、追求、探索的意境中去。例如:欣赏《牧歌》提问:前面的引子部分给你的是个什么样的意境?学生情绪很高课堂也活跃起来。
在曲调和节奏练习中,采用由浅入深的变化和对比,诱导和鼓励学生去不断克服困难。如:通过练习节奏2/4 xx xx|xx xx|,然后换成2/4 ox xx|ox xx|再换成2/4 x x x|x x|抓住学生要强、好奇的心理,使他们觉得“既不能轻而易得,又不是高不可攀”地引导学生逐步克服困难去完成新的任务。
运用形象比喻和有趣味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讲解、传授新知识。这不但能唤起学生的注意力,也会加深学生的记忆。如:把附点音符中的附点,比做某某音符带了个“小弟弟”,“小弟弟”乘车要买半票(当然前面的大哥哥音符要买整票)。这样,把附点的时值总是等于前面音符时值的二分之一(一半),而与半票是整票价格的一半有机地联系起来。这就较好地克服了学生把附点的时值固定当做半拍的错误概念了。把顿音号比喻成指啄食的鸡嘴:顿音号、象鸡嘴,应该唱得短又脆;把重音号比喻成箭头:重音号,象箭头,时间唱足音饱满;把延长号比喻成眼睛上面加眉毛;把连音号比喻成相同音上搭座桥;把渐强号比喻成喇叭,左边小来右边大;把渐弱号比喻成宝剑,右边小来左边大;把休止符°比作“某某同学没赶上车”,要给他留座位(即空出与音符相应的时值)。也可以将一些音乐符号组成“鸟”,让学生辨认。通过上述方法,既交待了这些音乐符号的作用、又引起了学生的注意力,加深对知识概念的理解。
唱歌课要让学生不觉得识谱的枯燥。先让学生完整的听,感觉歌曲的美,引起他们的兴趣,在把歌曲中的难点拿出来先唱,当做试唱谱唱、练声曲或者节奏练习等等来做。然后再让学生自己完整的识谱,这样他们就不觉得枯燥,不认为识谱难了。
一、音乐课教学模式的优化
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指导下所建立的比较典型的、稳定的教学程序和阶段。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把学生当作是接受知识的“容器”,教师讲,学生听、记。它将严重地扼制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极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发展,所以我们必须要进行对教学模式的“改革、更新”,为学生搭建一座能自主表演的“旋转舞台”和“梦想剧场”,使学生的心理素质、协调能力和创新思维都能得到更好的发展,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在学习中探索,在学习中创造。
教学的设计要以学生实践为主线,探究知识为中心,创造知识为重点,培养能力为宗旨这一教学格局。当学生对它产生浓厚的兴趣时才愿意主动地去学习和了解,进而深入地去探究它,于是产生了学习动机。例如:在教学《中国,中国我爱你》一课,我先谈话导入,自己范唱使学生对歌曲产生兴趣,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乐理知识激励他们自学歌曲,在自学过程中若发现问题可以相互商量、交流、提问,比一比,谁提的问题最有水平?学生通过实践,寻找知识点,相互讨论。学生的思维异常活跃,突破局限的思维定势,提出新问题,有了新见解、新疑惑。待老师讲解时,他们带着一颗好奇和想探究的心去聆听时,表现得那么专心、仔细。这种教学设计生动有趣,富有新意,给人以全新的感觉,并能引导学生从不懂到懂,激发学生从“不想学”到“我要学”的学习兴趣,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音乐课教学方法的优化
学生的音乐基础是参差不齐的,其中更有“五音不全”者。对于这类学生的教学,音乐知识、音乐技能的传授必不可少,但若过分强调训练这方面的技能,将会使他们失去学习音乐的兴趣,消耗他们的学习热情,同时会使他们对音乐产生厌倦心理。这时为了让他们都能在自身的基础上获得创新发展,我决定用游戏的手段,为他们营造一种民主、自由、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创设良好的师生关系,走到学生中间,缩短与学生的距离,有序地领着孩子走进音乐殿堂。
开发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培养学生的参与、合作、探究能力,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建立互动的师生关系,加强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生动有趣、宽松和谐的学习气氛中去体验音乐、探究音乐、表现音乐是我们二十一世纪的音乐教师应当努力完成的教育使命。
三、现代化教学用具的优化
现代教育技术具有信息量大,交互性强,快捷简便,直观形象等特点,他通过图象、文字、音响等来刺激人的感官,从而产生联想,它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学生的想象思维的展开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生动形象的画面,悦耳动听的声音,清晰的语言,具有很强的视听效果,它超越于其它一切教学手段。如《到小熊家里去》一课,运用多媒体课件,将一幅幅美丽的画面及动听的歌曲展现给学生,使学生能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为了帮助学生理解“××”的节奏,我运用了多媒体演示,整个过程把抽象的节奏化为直观的、动态的、形象的演示,音像同步,产生共鸣,让学生一目了然,清晰地领悟节奏。又如:在欣赏《春到沂河》三段体乐曲,引子(散板)和第一段(快板)以山东风味民歌《沂蒙山小调》为素材,通过加工和发展,向人们展示了沂河两岸的大好风光,表现了人们在田间愉快劳动的情景。第二段(慢板)以山东琴书和柳琴戏音调为基础,通过调式调性的变化以及在演奏上推、挽、吟、揉技巧的运用,使音乐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抒情而富有韵味。第三段(快板)是一个变化的再现段落,快速而响亮的演奏及表现出来的强烈气氛,与第二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充满了对美好未来的热烈向往。我把本曲录音与VCD用电脑软件用“暴风影音”,分段录入磁盘,就可以分段重复播放,还可以控制计算机对照播放。
一、创设课堂氛围美与教师的自身艺术修养、教育理论水平、知识结构能力直至言谈举止有一定的关系。
首先,教师要想主动地驾驭课堂,引起学生在课堂上积极思维和讨论,就必须认真备课。在教学中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学生猝然提出的问题往往是教者始料不及的,这时如果教师知识面广,备课充分,就能圆满回答学生的问题,那么学生就会在心理上得到满足,课堂气氛就会变得热烈。我在上 “半音与全音”时讲到十二平均律,有学生提问是谁发现的?我就给他们介绍了朱载,并向他们介绍国外相同律学的发现比我国要晚好几百年。这样一来,同学们都觉得很自豪,而且对律学发生了兴趣。
其次,重视学生个性,启发学生智能,激发其学习兴趣,也是课堂氛围美的重要内容之一。学生一旦对所学科目产生兴趣,就会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强烈的兴趣往往成为学生乐于刻苦钻研,勇于攻克难关的动力。再则,创设情绪场,制造一种能够使学生情绪受感染、心理有体验的环境氛围,让学生尽快进入课堂学习角色。如:在讲欣赏古曲《春江花月夜》时,先在黑板的右端写上张若虚的诗《春江花月夜》,左端挂上一幅《江月图》水墨画,然后录音机里放出民乐合奏曲《春江花月夜》,另外再运用表情、眼神、姿态等非语言表达方式,将音乐信息一下子传递给学生,使他们迅速地在综合的环境氛围中进入他们自己的艺术想象中。让学生在美的氛围中吸取艺术的营养。
二、转换教学角色,树立学生主体地位
新课程新理念的重要体现是:“以人为本”,“教育应关心人,尊重人,发展人”。从中我们能够深切地感受到学生才是教育的主体。要树立的学生主体地位,首先要转换教学角色,把原来课堂上以教师教为主转换成以学生学为主,只有充分调动学生自觉积极地参与教育过程,才能激活他们的内在原动力,最大限度地把他们的创新思维的潜能发挥出来。比如原来上欣赏课,先由教师介绍曲名、作者、表现内容等,还没听到音乐,就先把学生限制在一个框框里,限制了学生的想象力,代替了学生的亲身体验,把音乐的多解性变成单解性,使得学生对音乐本身失去兴趣,不注意倾听,放弃了思考与联想。现在上欣赏课,教师应该让学生根据自身对音乐的体验,去理解音乐内容,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用多种思维方式去探索问题。例如,在学习《卡门序曲》时,教师在放音乐之前,先不要给学生讲教材上的内容,而是让学生自己讲一讲他们知道的有关歌剧《卡门》的内容,比一比谁的故事更精彩,然后对评选出的几个故事分组由学生为《序曲》配乐,再比一比哪组配得最好。最后教师再完整的讲述内容,引出教材,并播放《卡门序曲》的音乐,让学生比较自己与教师讲述的故事、配乐有哪些异同。这样就使学生始终以积极多变的思维参与教学,不仅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还提高了学生的音乐鉴赏力和音乐表现力。
音乐教育是美育的重要方面,它不仅教学生学习唱歌,还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生动的表现力,它能够陶冶学生的性情,培养审美情趣,使学生具有正确的人生观和远大的理想,激励学生热爱生活,追求真、善、美。
一、寓教于乐,在音乐教学中让学生受到美的教育
寓教于乐适合中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使中学生在娱乐中产生积极情绪,受到美的感染。乐理知识表面看来比较乏味,可通过有趣教学,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教学“ruimisola”五个唱名的音高时,在课前用不同颜色的纸做出五组头饰,分别写上唱名。游戏时,将学生分成5人一组,每组队随便站在一起。教师弹一遍c大调音阶,然后改变顺序弹奏五个音,各组学生听到后边唱边迅速排列,展开比赛。这样趣味的游戏,使学生在玩中通过听、唱形成准确的音高概念,并培养了学生一定的听辨能力。音乐欣赏教学是音乐课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它能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和爱好,扩大学生视野,陶冶他们的情操,美化他们的心灵,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鉴别能力,使他们热爱祖国的音乐艺术。教学时,教师应引导学生进入音乐的情境,使他们在美的旋律中产生丰富的联想、想象,从而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譬如,在欣赏童话故事音乐时,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使学生陶醉在欢快、活泼、优美、动听、有趣的音乐声中,情不自禁地舞了起来。学生兴趣盎然,自然表演得非常精彩。通过欣赏,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鉴赏能力和辨别能力。
二、积极开展课外音乐活动,提高中学生的音乐素质
开展课外音乐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积极进取精神,培养学生关心集体、团结友爱、遵守纪律的良好品质,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巩固与提高学生在音乐教学中所学的基本知识技能,扩大音乐视野,丰富音乐经验,增强学生对音乐的兴趣爱好,促进学校的精神文明建设。下面主要谈谈以大型团体表演为例的课外音乐活动的点滴体会:
1.课外音乐活动既能提高学生对音乐的理解能力,又能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在大型团体表演的排练当中先让学生听唱,理解歌曲,逐步培养学生感受音乐的诸方面表现要素,使学生在美的素质、美的陶冶中潜移默化地受到美的思想教育,培养学生感受音乐和理解音乐的能力,并能在此基础上展开丰富的想象和联想。例如,可以在排练器乐合奏《黄河大合唱》和有关电影歌曲时,使学生通过对音乐的理解,感受到音乐所表现的快乐和幸福,由音乐联想到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和队歌的磅礴气势,提出表现这段音乐的情绪应加大动作幅度和力度,更改后,经学生一表演,确实达到了比较完美的效果。这样一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培养了学生的感受力、表现力、想象力、创造力,从而发展了艺术素质,提高了艺术能力。
2.课外音乐活动对学生良好品质的形成起着催化作用。在活动中,要善于发现学生个性特点,鼓励学生充分表现。学生的表演才能得到施展,潜能得以挖掘,找回了自信,“我能行”成了学习生活的动力。在鼓励学生个性表现的同时,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使学生感受到和谐美,从而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并学会协调人际关系。学生参加音乐活动之后,往日的“娇骄”二气没有了,不但能吃苦耐劳,而且为集体争光,以集体利益为重。遵守纪律,团结协作思想不只是口头上的慷慨激昂,而是闪烁着行动的光芒,尤其是体现在日常生活学习的一言一行中,这让所有关心爱护他们的人感到了无限的欣慰。通过音乐教学的改革与创新,换来的不仅是全体学生音乐知识的丰富,更主要的是对学生道德素质、心理素质、文化素质方面都有促进作用。因此,音乐教育是素质教育的突破口,在素质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
三、用优秀的作品激励学生
初中生有很强的模仿欲望,而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也与他所接触到的音乐作品有极大的关系,好的音乐作品可以激起学生的创造或表现欲望。所以,教师应该提供尽量多的优秀的音乐作品,扩大学生的视野,激发他们的兴趣。音乐课本中的欣赏课都是选取了大量的优秀作品,但这还不够,还需我们教师提供给学生更多的优秀作品,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兴趣。值得学生信赖和崇拜的还是教师的音乐素质,教师通过各种演出或个人表演展示给学生欣赏,不但会让学生觉得很崇拜,而且也会树立教师的威信。
音乐欣赏是人类诉诸于听觉的感性活动,它能唤醒人的音乐感觉。那么,怎样在中学音乐欣赏课中唤醒学生的音乐感觉呢?这就要靠中学音乐教师按照新的课程理念,充分调动学生的耳、眼、手等感官来感受音乐,从而引导出学生丰富的敏感性。那么,作为音乐教育者如何上好音乐欣赏课呢?我认为要从课内外多方面启迪学生感受音乐、产生情感共鸣并引导学生探究音乐作品内涵。
首先用这堂课的主题音乐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入音乐课堂,让学生产生一种神圣、奇妙的殿堂般的感受。教师紧接着再趁热打铁,让学生随心所欲地用各种方式来表达展现心中的最原始的情绪体验。表达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不拘一格。
接下来,教师一边让学生复听音乐作品,一边用生动的语言简介作品背景,从而揭开它的神秘面纱,让学生领会每一首音乐作品都不是无缘无故产生的,它的背后都有一段动人的史故。例如本人在初一“鉴赏与感受――中国民歌”这一单元欣赏课的教学中,通过阐述中国民歌几千年来历经各个朝展演变的历史,让学生了解我国的民歌是民族艺术遗产中的瑰宝。从古至今,民歌一直紧密地伴随着人民,表达着他们的思想、意志、愿望、忧愁和欢乐,记录着他们的历史。在民歌中闪烁着劳动人民智慧的光芒。作为中华儿女,应掌握了解我国灿烂的音乐文化,并继承和弘扬中国民族艺术,使民族艺术的光辉永存。一种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就会从学生的心灵深处油然而生。学生们此时热切盼望着我对具体的作品作进一步的分析,作为引导者我第二个目的在不知不觉中已得以达到――让学生产生情感共鸣并有了积极探索音乐内涵的动力。
再下一步,本人采用启发学生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方式,学生主动探究、亲身体验,得出结论。例如在欣赏分析中国民歌的类型特点的过程中,可以先启发学生确定每一种民歌类型的音乐欣赏的研究主题。如欣赏中国民歌中的《放马山歌》和《赶牲灵》,学生倾听完,我接着启发:“你们能听出它们是我国哪一种类型的民歌吗?”学生纷纷回答:“山歌。”结果引发了他们的疑问:“为什么同是山歌,演唱风格特点却不同呢?”从而让学生自己确立了研究主题,我进一步让他们进行小组讨论,引发他们研究讨论学习的兴趣欲望。学生的思维非常积极活跃,我只是做启发引导:“想一想这两首山歌产生地区有何不同?”并走到学生中去指导他们注意观察曲谱以及再一次让他们注意观看(运用多媒体教学设备)课件中播放的插入影片中的背景画面。学生最后经过自己的观察研究分析,发表他们的观点看法,最后我把他们的观点综合,进行点评式分析“《放马山歌》与《赶牲灵》都属于山歌,但由于地区不同,在旋律、曲调上又有各自的特点。《放马山歌》这是一首流行于云南的反映放牧生活的著名山歌。歌曲结构由上下两个乐句组成,下旬曲调是根据上句的音乐素材发展而成的。全曲音域只有五度,仅用6(la)、1(do)、2(re)、3(mi)四个音,歌词简练,其中夹以“喔噜噜”等衬腔,以及赶牲口的吆喝声,表现了牧童的活跃和欢快的情绪,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赶牲灵》是一首陕北人民喜爱的山歌(信天游),旋律由上下对应的乐句构成。上句句幅宽长,跳进上行与级进下行的音调交替,加上带上滑音的自由延长音,听上去就像通往远方的道路那样悠远。下旬句前加了“哎哟”感叹性的小衬腔,句首从高音区开始,然后节奏型似马蹄声xxxlxxxl,显得急促,反映了热切期待的神情。”最后得出有关中国民歌的类型之一山歌的特点结论――山歌是劳动人民在山间野外自由抒发内心思想情感的抒情小曲,它不受劳动节奏和动作的特约。各地山歌的风格、色彩和特点也各不相同。一般说来,高原地区的山歌比较高亢、嘹亮、粗犷有力,平原地区尤其是江南一带的山歌比较流畅、秀丽,草原上的牧歌则辽阔、舒展而热情奔放。山歌的题材内容非常广泛,歌词常带有即兴性。因此山歌的节奏大多是舒展而自由的,音调悠长飘逸,节奏、曲调可随意伸长、缩短,加以变化。有时为了更好地抒感,使歌声传得更远,还可以加入呼唤性的衬词、衬句。从曲式结构上看,由两个乐句和四个乐句构成的乐段结构最为常见,也是最基本的内式。我肯定地告诉学生这个结论是我们师生共同的研究成果,让学生体会到他们研究的价值意义,从而使他们不仅掌握了知识,而且感受到研究学习的快乐。那么在整堂欣赏课对音乐作品具体分析过程中,教师如果始终贯穿着这种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方式,那么作为这堂课的总体教学目的就已经达到了,即采用师生互动的方式,在一种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里,提高了学生的欣赏分析能力,最终使学生的审美体验、审美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得以形成且提高。
总之,我们音乐教师只有本着与学生合作,师生共同发展的理念思想,多方位地让学生自主体验和学习探究,才能上出一堂别开生面的优质音乐欣赏课,从而扩大学生的音乐视野,发展形象思维能力和智力;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爱好,提高感受和理解音乐的欣赏分析能力;引导学生产生深刻的情绪情感体验,激发学生强烈的审美激情,提高审美能力,最终使学生的素质得以全面发展。
这其中包括很多环境种类:
1、生活中的音乐环境:音乐教育是培养学生从不爱听音乐到爱听音乐再到会听音乐的过程,但是每个人对所听到音乐的感受是不同的,“音乐的耳朵”需要大家在生活中一点一滴的去训练它,刺激它。就像学习语言一样,长期的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下学习,那么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样,如果孩子们时常处于一个音乐环境中,让他们能不时地触碰到它,即使他们只是听到而已,并不是在欣赏它,那么潜移默化的,他们也是在受到音乐的浸染。从初步感知上接触它,聆听它,那么如果在课堂上出现了那些乐曲,学生会觉得好像似曾相识,会对它产生亲切感,而不是满耳陌生的“天外来音”不知所谓了。让孩子们在生活中聆听音乐寻找音乐,如从自己喜欢的影视、动画作品中聆听优秀的音乐;在平常的节日庆典中聆听不同环境下,不同风格的音乐。
2、课堂学习环境:例如课堂导入环节,教师利用各种教学媒体,创设学习情境,用生动的语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集中注意力,力求达到教学最优化。将被动的接受变为主动探索。
每个人的心中都藏着一个属于自己的魔法师,所以每个孩子会变幻出各种性格和想象力,我们的目的就在于通过音乐,丰富学生的想象思维,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潜质。培养学生对所欣赏的歌曲的“再创造”所以,让他们主动去参与初步体验和感受乐曲,重感性轻理性的去听,先不要在乎这首乐曲中都有什么知识含量,只要抓住你在欣赏它时的感觉,能否“听进去”。放开手让孩子们自己寻找答案!
二、 多媒体创设直观形象的视、听效果
大多数的学生都会对此非常感兴趣,因为看电视本身就是他们一大兴趣爱好,一些交响作品,音画作品,都可以以此生动的方式展现给学生。例如:欣赏迪卡斯的交响诗《魔法师的弟子》,迪士尼动画作品《幻想曲》就以动画配以古典名曲的形式展现给孩子们,以小米奇将魔法师淘气的小徒弟这个形象生动的表现了出来,那把被施魔法的扫帚也赫然出现在孩子们的视野中,这时乐曲中原本抽象的“魔法师的主题”“小徒弟的主题”“小扫帚的主题”,都形象清晰地呈现在了学生面前,有些孩子甚至还会哼唱了其中的主题旋律,这不能不说是提高学习兴趣的有效方法。
三、 艺术门类相综合——教学过程中的丰富与拓展
我们的进步和文明的发展始终是伴随着生存环境的开放和对多元文化的吸收,在音乐教育中也免不了使内容更加生活化,涉及的范围更加多元化。
虽然我个人是非常反感将音乐课上成语文课、美术课,但是适当恰当的加入学科融合是可取的。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升对其欣赏的专业性,拓展和更新他们的知识内容和知识结构,也能大大提升他们的学习兴趣与审美能力。
四、借鉴国外先进的教学方法与理念
《音乐课程标准》提出,音乐教学要以审美为核心,爱好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强调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突出音乐特点,重视学科综合;弘扬民族音乐,理解多元文化。并且,音乐这门学科具有其它学科所不具备的审美功能,是最能培养人陶冶学生情感的一门学科,在培养学生心理素质、审美素质、道德素质等方面都有着特殊的影响和不可替代的作用。那么,如何上好中学音乐课,我采用了以下一些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一、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师在教学中有没有激情,会不会创设教学情境,能不能带领学生步入音乐描绘的境界,是上好一堂课的关键。教师在认真备课的过程中深深被音乐所感动,在课堂上才能通过抑扬顿挫,生动形象的语言以及丰富多彩的面部表情,形态恰到好处地创设教学情境,将情绪传染给学生,使学生如临其境。讨论活动也是增加师生之间双向信息交流的一种活动模式。实践证明,以上做法对于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音乐作品有着积极的意义。每个学生在听过一首音乐作品后所感受的音乐形象都是不尽相同的。在他们聆听音乐之后,教师引导他们分析作品,相互之间进行交流和讨论,不仅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同时也是一次重要的提高机会。因此,要积极的肯定这些同学的不同见解,不要扼杀学生的丰富想象力。由于教师的正确引导,适时点拨,学生对于音乐的理解也就越发深刻。
二、创设意境,把学生引入到音乐殿堂
培养兴趣,是音乐教学的关键。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课前一分钟的组织教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用轻松,活泼的节奏作为纽带,能把学生不知不觉中带入音乐殿堂,并且为学生营造一个生动和谐,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例如:师生问好。
新课导入是音乐课中必不可少的教学手段之一。教师要采用讲故事、图画构思、情景设置、视频、提问、配乐诗朗诵等多种形式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让学生喜欢歌曲并主动的去学习歌曲。譬如:在学唱歌曲《走进》时,我提前搜集了关于文化的资料,视频等并简单的给同学们讲述一些使他们对有了一定了解的情况下才教唱歌曲。学会了歌曲后我又配了舞蹈动作让同学们对藏族舞也有了初步了解的同时也能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现在的学生对流行歌曲非常感兴趣,如果在课堂上穿插一些流行音乐或歌曲,一定能够提高课堂效率,增进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交流。其实学生现在喜欢的很多歌曲也是不错的音乐作品,只要我们作以正确的引导,应该有很好的效果。对于流行歌曲引入课堂,可以促进音乐教师的再学习,并可以和学生更容易沟通,走得更近,也可以更好的调节中学音乐课堂中流行音乐的氛围。所以,教师应注意选择适宜学生身心健康的内容,如周华健的《朋友》、孙楠的《红旗飘飘》等歌曲,正确引导学生明辨是非并陶冶他们的情操。
三、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提高教学效果
中学音乐教学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但是没有一种是普遍适用的,这就是常说的“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不同的教学方法所适用的情况和取得的效果是不同的,为了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就必须以现代的教学理念为指导、从实际情况出发,根据各种教学方法的特征,选择一种或几种教学方法,综合加以运用。就像厨师要烹制一道道美味可口的佳肴,会用到蒸、炒、煮、炸等不同的方法,还会加上不同的调料一样,要想让一堂课既有知识性,又有趣味性,既能让学生掌握知识与技能,又能提高能力,教师在教学方法上的选择和灵活运用很关键。
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师用生动、形象、富有表情的讲解和范唱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欣赏、演唱、讨论和创作。多媒体辅助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使学生更直观、更形象地感受、体验音乐的情感,从而达到“学中乐、乐中学”的教学目的。
四、针对其年龄特点选择适应的歌曲是上好中学音乐课的关键
初中阶段是从11、12岁至14、15岁,属少年期或学龄中期。这一时期,学生的心理发展有具体的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度,他们已不满足于小学阶段的活泼、快乐、描写小动物和描写人生活的音乐,他们对世界已经有了自己的思考,开始逐渐将兴趣转向能满足其多方面感情需要的音乐作品。因此,不能单一的教教材上的内容而是从课外书、电视或网络上找一些适合他们年龄段唱的歌曲或欣赏的曲子,来提高他们学习音乐的兴趣和养成欣赏音乐的好习惯。
五、要开展丰富多样的音乐课外活动
开展音乐课外活动,是对青少年学生进行美育教育的重要手段,也是对青少年学生进行音乐技巧训练的好机会。 要使音乐课外活动能更好地开展下去,就要组织好多种形式的课外兴趣小组,安排丰富多彩的活动内容,做到有目的、有计划、有准备地开展活动。
在教唱完一首歌曲后利用课堂上的十到十五分钟时间把学生分成两到三组进行唱歌比赛或以游戏的方式来巩固本节课所学内容。坚持经常化,开展经常性的课外活动开展经常性的活动,主要是在课间休息和课外活动时间进行。在课间休息时,可利用学校的有线广播,多播放歌曲和乐曲,开展“每周一歌”活动。在课外活动时间,可开展“合唱团”、“独唱”、“舞蹈队”等兴趣小组的活动,也可组织音乐游戏、音乐欣赏、音乐知识讲座、作者与音乐作品介绍等活动。通过多种形式的音乐课外活动,激发学生学好音乐的兴趣,提高学生的音乐水平。
总之,作为一名音乐教师,在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审美素质、道德素质等方面都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多思考、多学习不断挖掘新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学中乐、乐中学”,让他们成为一名合格的中学生,并为他们以后的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在个人电脑普及、网络高度发达的今天,人们接触音乐、进行音乐分享的速度越来越快,音乐学习的条件也越来越便利。初中生们正处于生理与心理发育转向独立与成熟的萌芽阶段,对包括音乐在内的许多事物都已经产生并逐渐形成自己的见解。这种新时代背景下的学生群体特质无疑对初中音乐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激发学生兴趣,让他们积极投入到对音乐课堂学习的参与中来已经成为眼下许多初中音乐老师思考的问题。也正是因为如此,老师对能够活跃课堂气氛、充实教学内容、吸引学生注意力的音乐课教学导入也愈加重视,教学导入的方法交流与创新成为初中音乐教学人员之间重点探讨的问题之一。
一、在初中音乐课上展开教学导入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以往的音乐课教学最大的特点与弊端就是,它过度地专注于对音乐曲目本身的教授,而忽视了音乐之中丰富的文化内涵。传统的中小学音乐课最常见的模式无非是直奔主题地对选定的曲目进行一句句的老师范唱、学生跟唱。这种内容与形式上的单一不仅仅没有将音乐教学的精髓表达出来,其枯燥乏味的特点更加不符合豆蔻年华的初中生们的性格特点。长此以往地以这种方法进行教学不但教不出学生的音乐品味,反而容易把学生对音乐本身的兴趣都扼杀了。
为此,挖掘音乐内涵成为进行初中音乐教学,特别是导入教学这一过程的关键所在。其实,音乐作为一种艺术并不是孤立存在的,优秀的、有代表性的音乐作品常常都有着或者有趣,或者意境深远,再或者独具人精神的文化背景与创作过程。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向学生进行关于这些信息的传达比教授他们音乐内容本身更加重要与宝贵。故而初中音乐的教学应当首先做到内涵化,在这个基础上自然不难做到艺术化与实用化。而纵观初中音乐课堂教学活动的整个过程,教学导入是最能体现课堂内涵与艺术性以及老师创造力与教学激情的一个环节,做好了这一环节的设计,音乐教学也一定能收到意想不到的好效果。
二、常见的实用性初中音乐导入方法
(一)借助工具或者道具进行的导入方法
1.利用计算机课件进行音乐教学导入
计算机课件自其产生之初始受到了广大大中小学教师的青睐与喜欢,被广泛地用于各类课堂教学活动之中。由于计算机课件有着直观、形象、生动的特点,集艺术性与实用性于一身,因此也很符合中小学生的心理特点。通过课件导入法,可以有效地达到在课堂活动开始之初便激发学生上课激情、引起学生注意力的目的。另外,由于计算机本身优越的特性,通过课件教学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向学生们传达包括音乐背景、创作过程、起源发展等大量的、多方面的信息。优质的计算机课件教学导入一方面能够提高教学的效率,保留老师们上课的精力与激情,同时也让教学内容质量更高,更具有内容上的完整性与结构上的科学性。
2.利用实物展开音乐教学导入
很多初中音乐所涉及的内容都具有很强的历史性与民族性,对于这一类教学内容而采用的最常见、最实用的教学导入法无疑是实物导入法。实物在课堂上的出现能够帮助音乐课脱离单纯的语言性讲解而进入一个现实的、生动的教学情境。在有实物参与下的音乐课堂中,学生们往往更能够安心专注于教师们对音乐背景、故事与内容的讲解中,并且容易产生群体性的兴致勃勃的讨论,教学效果与效率也因此在和谐活跃的气氛中得到提高。
3.利用K歌的形式进行教学导入
回想过去,包括音乐课在内的大多数中小学课程,其教学过程都有着以“教”为主、教学双方交流贫乏、学生在课堂上处于被动的特点。其实就成长阶段的初中生们而言,他们当中的很多人都已经形成了强烈的表现欲望,而这对于初中音乐教学而言可以说是一个非常好的切入点。不同于其他学科,音乐曲目有着很强的观赏性与表演性,是学生们最容易也最有兴趣进行实践的一大内容。利用K歌的形式进行教学导入能够帮助学生们学以致用,考察他们以往的学习成果,也能创造出更加轻松随意的课堂氛围,满足学生们内心的表演欲望,激发他们对音乐的喜爱。
(二)非道具性的教学导入方法
1.通过音乐故事展开的教学导入
在非道具性的教学导入方法中,老师们自身的教学意境营造能力和对教学内容背景的了解程度通过来说是决定导入成效的关键性因素。通过音乐故事展开教学导入这一方法非常适合那类有历史故事、神化传说或者有趣的音乐创作过程的教学内容。初中生们都非常热衷于听富有传奇色彩的故事,一方面这些故事可以满足这些少年们的猎奇心理,而另一方面从老师们教学目的的角度上来说,成功的教学导入活动中的故事无疑是增加学生对音乐内容印象、提升教学效率的最好工具。
2.借助老师的演唱来进行教学导入
对于中学生们来说,音乐最有意思、最能满足他们的一面通常都体现在实体的表演之中。但对于以往的音乐教学来说,做得最不足的却恰恰是对音乐作品生动、深情的表演。在传统的初中音乐教学之中,由于老师们自身的观念与意识的问题,音乐课经常过于死板。因为它纯粹是为了教学而进行的,目的就是单纯地把音乐内容给学生们教会,故而缺少了必要的娱乐性,整体的课堂氛围就像是在完成一件任务。而老师借助正式、卖力的演唱展开的教学导入则能很好地缓解课堂上单调、呆板的氛围,它不但能活跃课堂气氛,更重要的是,通过老师的演唱,学生可以更加直接、直观地感受到音乐本身的魅力与趣味。
【参考文献】
1合作学习策略的内涵和重要性
随着核心素养教学理念的不断渗透,初中音乐教学也迎来了不断地改革,各种先进的教学理念开始在教学之中得到渗透,这其中较为有代表性的就有合作学习策略。下文首先分析合作学习策略的内涵以及其在初中音乐课堂的重要性。(1)合作学习策略的内涵。合作学习策略是以学习小组为教学活动的基本单位,通过小组内成员的分工协作达成小组的共同目标,并以小组活动的整体效果为教学评价的主要指标的教学策略。合作学习策略是核心素养教学理念的产物,目前,这一教学策略已经得到了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的认可,并且在实践过程之中,取得了较为理想化的教学效果。从本质上来看,合作学习策略是核心素养的教学产物。合作学习策略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之中,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步骤:第一,定小组。也就是根据学生的不同学习情况以及兴趣爱好特点,把不同学生分配在不同的小组之中,由此实现小组内部的实力平衡,从而推动学生优势互补。第二,定目标。就是教师或者小组内部根据学习的内容以及学生的客观实际情况,来确定最终的教学目标。第三,定分工。在确定了总体的目标之后,小组内部根据自己的情况来确定内部分工,从而实现对学习目标的实现。(2)合作学习策略在初中音乐课堂的重要性。总体上来看,合作学习策略在初中音乐课堂的重要性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通过合作学习策略在初中音乐课堂的应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教学效率。传统的初中音乐教学存在着效率低下的情况,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其教学形式刻板僵化,无法让广大初中生深入地参与到学习之中。但通过合作学习策略的应用,能够让每一个学生都深入地参与到学习之中,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其次,通过合作学习策略在初中音乐课堂的应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教学趣味。著名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曾经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是传统的初中音乐教学往往更为强调教师一言堂的教学方式,这就让学生出现了被动接受的情况,而这也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但在合作学习策略下,课堂形式更为生动灵活,这对于学生学习趣味性的提升有着积极的意义。最后,通过合作学习策略在初中音乐课堂的应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学生综合素养。要想让学生的音乐素养得到充分提升,单纯依靠课本的教学还是不足的,还需要引导学生之间能够相互学习,从而实现彼此取长补短。借助于合作学习策略,可以让学生实现相互学习,让学生的音乐素养得到快速养成。本人在音乐课堂中会在小组合作的基础上根据教学设计适当运用1-3种合作学习教学策略,如:‘辨真批假’策略,1个小组公布自己组的讨论答案,其他小组进行表决。在这策略中,教师能够更快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又如,在创编环节我会采用“海报旅行”策略。在小组创编结束后,学生根据老师的指令传递、阅读作品,直到每个组都把所有组的作品阅读了一遍,并对喜欢的作品投票。这个策略无形中让全班同学都进行了交流学习。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发现通过学习策略在课堂中的运用,学生在音乐课上表现更主动、积极了,同时音乐知识水平的提升也较为明显。
2合作学习策略在初中音乐课堂的应用不足
合作学习策略在初中音乐课堂的应用价值目前已经得到了广大初中音乐教师的普遍认可,并且在实践之中也得到了一定的推广应用。但实践过程之中的不足也是非常明显的,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小组分配不当,无法实现学生优势互补。在初中音乐教学之中引导学生展开合作学习的前提是构建小组。但在实践过程之中,一些教师对于小组的分配较为简单随意,并没有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展开合理的小组分配,这就造成了学生后期无法实现有效的互补学习。第二,目标订立不当,学生无法实现技能提升。在初中阶段,不同的学生因为天赋素养不同,以及音乐知识积累水平不同,所以僵化的教学目标往往无法满足不同的学习需求。当前一些教师在引导学生合作学习的过程之中,往往采取了僵化的目标设计,从而无法让学生实现个性化的成长。第三,小组分工不当,学生音乐技能成长缓慢。要想提升合作学习的效率,还需要教师能够引导学生之间实现更为合理得当的分工,由此才能够推动学生的成长。但是目前一些教师往往忽视了对小组内部的分工安排,从而造成了学生的知识进步缓慢。
3教学策略在初中音乐课堂的应用建议
关键词 :音乐教育;开放性教学;创新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9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4)03-0082-02
开放式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独立性和创造性,是通过调动课堂教学资源以灵活的方式将教学内容、教学活动、师生等几方面之间相互作用的开放。开放式教学既重视认识过程,又重视交流合作的过程。在平等、和谐、民主、自由的教学情境中,开放式的教学活动更有利于学生智力、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发展。其开放性主要体现在以学生为主体,以学习为中心的“自由的教学思路”和“多元化教学模式”上。
一、开放式教学的教学思路
1.兴趣为先,活跃开放式音乐课堂教学气氛。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可以使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是学习的内驱动力,学生有了强烈的学习兴趣,才会对问题进行大胆探究,决定着对知识的牢固掌握与灵活运用。兴趣是学习的基础,对于音乐学习的引领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学习,可以实现在学习的过程中乐中学,学中乐,可以让学生在热烈幸福中拥抱学习!
2.创新为主,把握开放式音乐教学时代脉搏。随着科技进步的日新月异,知识经济时代促使着现代化教育应运而生、与时俱进,多媒体教学平台可以穿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体现出信息时代的前沿特色,将音乐学习的各种教学情境表达得淋漓尽致,丰富的教学信息,拓展了学生的视野,激发了发散式思维,创新能力大大提高。音乐教师可以利用各种教学资源,教学思路不受任何限制条件的影响制作出精品课件,在课堂上进行完美展示,提高教学效率。
3.顿悟为钥,开启开放式音乐教学圣殿大门。“迷闻经累劫,悟则刹那间”说的就是顿悟,是人的灵感与直觉受环境的影响,突发性的领悟。音乐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生理及心理特点,制作顿悟型课件,力争在课堂教学中起到画龙点影之妙用。某个音乐知识点的顿悟,可以使学生瞬间恍然大悟,从而顺利进入更多知识面展开学习,使学习得到有效衔接,为开启学生的音乐学习之旅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二、开放式教学的创新教学方法
1.学生讲课娓娓道来,兴奋体验教学全过程。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可以借鉴山东杜郎口中学的“三三六”开放式自主学习新模式,课堂自主学习三特点,即主体式、大容量、快节奏;自主学习三大块,即预习,展示,反馈;课堂展示六环节,即预习交流,明确目标,分工学习,展现提升,穿插巩固,达标测评。该模式主张每一个学生要人人参与,唯“学生”独尊,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例如,《月亮颂》一课,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搜集与教材相关的学习资料,《月之故乡》《二泉映月》《月儿弯弯》《月儿高》等进行精心备课,课堂上进行分组PK演唱《月亮颂》,“小老师”做评委,决赛出名次,然后欣赏备好的几首歌曲,通过演唱、聆听的艺术实践,感受对月当歌、寄托情感、抒怀的激情。培养学生的艺术表现力以及艺术欣赏能力。这样围绕着“月亮”的主题展开的音乐学习,让学生理解到“月亮”在人们心中的地位和饱含的丰富文化底蕴。心灵的相约、亲身体验教学全过程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学习印象更加深刻,学习效果和能力均得到高效提升。
2.多媒体情境视听一体,深情演绎当代音乐教学魅力。爱因斯坦说:“如果把学生的热情激发出来,那么学校所规定的功课就会被当作一种礼物来领受。”多媒体网络技术教学是一种新型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其情景交融、身临其境的体验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了学习中。例如,《国歌》的学习,教师首先提问:伦敦奥运会我国国旗共几次冉冉升起?高亢、洪亮的国歌奏响了几次?多媒体带师生来到伦敦奥运会,观看国旗升起,体验了激动人心、汹涌澎湃的爱国之情。国旗和国歌适合出现在什么环境呢?紧接着跟进四段视频《开国大典》、《》、《奥运颁奖》,这样学生可以一目了然。熟悉的旋律,使学生在学唱中将对祖国的热爱融入到了歌声中,既掌握了音乐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的爱国情怀。
3.灵感之源、智慧火花,激情碰撞开放式教学之灵魂。学生的灵感之源受到教学环境的影响,瞬间爆发出智慧的火花,特定的教学环境可以使学生身临其境,在感悟、体验中萌生出惊诧、质疑、顿悟等情感,灵感就会自然而真切地被激发,恍然大悟的成功使学习热情空前高涨,促使学生产生更为强烈的求知欲望。例如,《彩色的中国》的学习,首先标题让学生产生了很大的兴趣:为什么说是彩色的中国呢?教师展示中国地图,地图上五颜六色的几何图形,学生们瞬间顿悟,原来如此啊!每一块颜色代表着一块土地,我们一起来看看都代表着什么?碧绿的是平原/金黄的是沙漠/长长的是长江/弯弯的是黄河……学生们在演唱中顿悟到了歌曲的意义,祖国正像歌曲里演唱的:“我爱你啊!彩色的中国/神州处处好,神州处处好”。在学生感知学习的过程中,刹那间与情境发生交流、迸发灵感、心物交融,打开了记忆的大门、张开了创新想象的双翼,学习效果事半功倍。
开放式音乐课堂充满了“动感”,教学内容主要趋向于课堂教学中学生参与到活动中,强调让学生真正“动”起来,释放学生的天性,激发音乐课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活跃的教学气氛中感受与体验音乐学习,审美能力、创造能力得到同步提高。音乐教师不但要具有知识的音乐基本功,也要有高超的洞察力和课堂驾驭能力,随时根据课堂突发状况正确调控。郭沫若说:“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自己学习,自己研究,用自己的头脑来想,用自己的眼睛看,用自己的手来做这种精神。”音乐教师必须把教学开放,还课堂于学生,我们的音乐课堂才可以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境界,学生才会爱上音乐课,并且成为音乐学习的真正主人。
参考文献:
[1]张翼.谈初中音乐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J].文理导航(上旬), 2011,(10).
[2]谢征.建构主义的教学观对我国中小学音乐教学的启示[J].教育探索,2010,(7).
[3]游驰飞.过程哲学视野中的音乐教学观[J].音乐探索,2009,(4).
关键词:音乐鉴赏;教学方法;创新
高中音乐鉴赏作为高中音乐基础教育的重要版块,同时也是能够有效提高高中生音乐欣赏水平和音乐素养的有效途径。高中的音乐教师除了要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之外,也要不断地创新音乐鉴赏教学方法,使得学生能够通过音乐鉴赏陶冶情操、丰富自身情感,让音乐缓解高中生的课业压力。以下就一些方面提出音乐鉴赏教学的创新方法。
一、针对高中生的个体差异性进行音乐鉴赏教学
高中音乐鉴赏的关键在于让高中生能够对一个优秀的音乐作品提出自己的观点看法和有创新的进行赏析,而这就需要音乐教师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对音乐的不同理解。例如,不同的学生感兴趣的音乐类型是不同的,有的学生喜欢民族音乐,有的学生喜欢中国古典音乐,还有一部分学生喜欢通俗音乐。音乐鉴赏课程的以人为本还体现在教师在教学时给予学生发表意见的机会,高中音乐鉴赏课不能只是教师一个人高谈阔论,应该多与学生进行互动,教师在音乐鉴赏课程中主要是起到一个引导作用,让学生大致了解音乐作品的背景,让学生独立地去感受音乐中的情感。
二、教师个人音乐素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音乐教师不仅仅只是会演奏音乐,更重要的是能够有一定的专业基础,对音乐的理解要很深刻,除了音乐作品本身,教师还要对其他的艺术形式,例如,美术、戏剧等有所了解,还要注意不同学科的融合,比方说,音乐鉴赏课程和历史课程会有很多方面的联系,教师对历史方面也要有一定的理解,高中音乐教师也要有一定的文学素养,这样才能更好地阐述自己的观点,也能更好地激发学生抒发自己的观点。
通过以上的阐述,高中音乐鉴赏课的教学方法的创新主要体现在教学内容的多样化,加深对音乐作品的全面了解和教师本身素质的提高这三个方面。当然,高中音乐鉴赏教学方法的创新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教师要在日后的工作中,继续总结经验,提高自身水平,努力让高中音乐鉴赏课程变得充实和有意义。
1.唱音阶:根据我校每年初一新生的调查情况来看:90%的同学不能准确唱出C大调音阶。针对这一情况,每节课进行C大调及A小调的音阶练习。一段时间以后再进行任意组合和音阶分割练习,以达到熟悉唱名的目的。这一做法5个课时可见明显效果。音阶熟悉以后进行“点唱”练习,教师随意点其中一个音符,学生迅速的、准确的唱出来。这同时也是一个调性稳定的练习,这一过程学生积极抢唱,课堂气氛较好。
2.构音程:当学生比较熟练音阶的音高变化时,便要进行构唱音程的练习。可以先从小音程大小二度、大小三度着手,继而到纯四、纯五、大小六及大小七等大音程的练习。这里要强调的是在进行有声构唱的同时,一定要结合无声的构唱,为发展内心听觉打下基础。在音程构唱时,要做到先想后唱,这里的想就是指内心构唱。想和唱相互补充,缺一不可。
二、让学生熟记重要的基础节奏型
节奏是音乐中最重要的表现手段之一。音乐作品中音高固然重要,但它只有和节奏结合起来才能塑造形象,表达情感。在歌曲中反复出现的有一定特征的节奏叫做“节奏型”。初中生常用的重要节奏型有:
①XX ②XXXX ③XXX ④XXX
⑤XXX ⑥X·X ⑦X·X ⑧XXX 等
如果说整首乐曲好比一部机器,那“节奏型”就是零部件,我们只要把这些零部件熟悉了,再把它们组合起来,便是一首优美动听的乐曲。
三、循序渐进地进行基础的听力训练
当学生有一定的固定音高感和节奏感时,教师应该趁热打铁,及时进行一些简单的听力训练。有效的听力训练可以在很大的程度上提高学生的节奏感和固定音高感,也是提高学生识谱能力的重要手段。听力训练课一改往日唱歌欣赏课的风格,让学生耳目一新,容易调动他们的课堂积极性,往往可以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1.单音听记:我们可以从简单的五度之内的音开始,逐渐扩展到一个八度之内,进而八度以外。
2.节奏听记:即使在熟记各种节奏型的前提下,要想在规定的遍数中顺利的完成一条完整的节奏听记也非容易的事情,这时的方法便显的尤为重要。笔者认为,“简化节奏型”便能直取要害,我们通过“简化节奏型”的方法,可以在听记节奏时可以更加准确、轻松地达到听记要求。
3.旋律听记:有了单音及节奏的听记能力之后,顺理成章可以进行到更高层面的旋律听记了,旋律听记是单音及节奏的听记的发挥与巩固。
三种听记都必须要长的方法只会丧失学生的积极性,循序渐进才是学生发展的硬道理。
遵循有浅入深,有简到繁的过程,不可操之过急,拔苗助长。
四、视唱练习要做到“口唱、耳听、脑想、心记、手划拍”
视唱练习过程要求学生做到“口唱、耳听、脑想、心记、手划拍”。“唱”是加强自己对音高的记忆能力(最好跟着钢琴唱);“听”是提高自己对音高的分辨能力;“想”是培养自己内心音高的想象力及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划拍”则是准确唱出各单位拍的时值及节拍感。新的练习曲一定要合钢琴一起练,特别是音准不好的学生,要用心去听琴,把握每一个音的具体高度,同时边唱边打拍,打拍可帮助我们掌握乐曲的单位拍的速度和时值。(可以采用最简单的手上下动作击拍“”为完整的一拍,“”表示前半拍,“”表示后半拍)开始的时候把速度尽量放慢,音准和节奏都准确的时候再适当加快速度,但必须以乐曲中间不打节、不停顿为前提。最后要适当的强调乐曲的情感和音乐形象。
五、借用乐器来演奏视唱曲
在当今课改的大背景下,很多学校的音乐课堂都引进了乐器,这无疑极大提高了学生的音乐兴趣,对训练学生的视唱练耳而言,更是天赐良机。每周演奏二条或多条视唱曲会给学生以后打下良好的音乐基础,而视唱的训练是一项长期复杂的工程,“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态度是注定不会成功的。笔者除了上专门的视唱练耳课之外,一直坚持“每天唱二条”原则,相信三年下来,学生定会交一份满意的答卷。同时,视唱练耳还要贯穿于唱歌课及欣赏课等其它音乐活动当中。总之,视唱必须积少成多,有始有终,方能取得最后的胜利。
马克思曾说:“对于不辨音律的耳朵来说,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视唱练耳是音乐素养中最基础的基础,是不可逾越的一个学习阶段。荀子在《乐论》中强调音乐“入人也深,化人也速”。因而,优化视唱练耳教学,提高中国音乐教育水平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