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中考重点范文

时间:2023-07-09 08:23:47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语文中考重点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语文中考重点

篇1

2.能根据拼音,在具体语言环境中准确地写出汉字;

3.能根据词语、成语或句子中的汉语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4.在具体的语境中认读多音字;能辨认常用汉字的习惯性错读。

所选字大多为易读错的常用字,如多音字、形似字、同音字等。

例1.(2012年山东省枣庄市)阅读下面这则新闻,完成后面问题。

2012年5月8日晚,黑龙江省佳木斯市发生了一件感人的故事:80后青年女教师张丽莉,在失控的汽车冲向学生时,一把推开了两个学生,而自己却被车轮・碾压,造成全身多处骨折,双腿高位截肢,至今仍躺在重症监护室,尚未脱离生命危险。张丽莉老师的事迹迅速传遍佳木斯市、黑龙江省、全国各地,危急时刻,她舍身一推救学生,充分体现了人民教师所应・蕴含的高尚师德,她的伤情也牵动着人们的心,人们通过各种方式为这位“最美女教师”祈祷、祝福。

(1)给加点的字注音。(2分)

碾:蕴:

例2.(2012年湖北省襄阳市)根据语境,给下面一段话中加点的字注音。(2分)

―――2011“感动中国”人物颁奖词例4.(2012年浙江省宁波市)读下面这段文字,根据拼音写出汉字。(2分)

书籍是无声的音乐,是浩瀚的星空。只有它才能qū⑴除愚昧,才能包luó⑵万象,才能让你成为一个bó⑶学的人。朋友,热爱书籍吧!它yóu⑷如中的一座灯塔,指引我们前进的方向。

⑴⑵⑶⑷

例5.(2012年北京市)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例6.(2012年湖南省株洲市)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有错误的一项是()(2分)

题型主要是填写题与选择题。多数是把字放在具体的词、句语境中灵活考查;少数以选择题为主,其优点是包容大,重在检测辨别能力。

复习时可对课文中出现的多音字、形似字进行排查,尤其要关注课下注释中常用的注音字和“读一读,写一写”中的易错字。

答题时,给汉字注音要注意声母、韵母、声调三个组成部分准确无误、规范书写;注意要把字音读标准,对重点字的读音要准确记忆。

学生在答字音的拼读与识记这类题时,常出现的错误一般有这样几种:

1.书写不规范。很多考生的汉语拼音的书写与英语的英语单词书写相混淆,大多数学生都将汉语拼音写成英语字母的手写体,语文教师一再强调,仍然不以为然。

2.违背拼写规则。如“iu、ui、un”前面加声母时,错拼成“iou、uei、uen”;调号位置标注错误,如“yuán(元)”被拼写成“yǘan”。

3.见字读半边,套用形声字读音规律。如“机械(xiè)”被读成“机jiè”。

4.多音字混读混用。如“提防(dī)”“提心吊胆(tí)”中的“提”都读成“tí”,不加辨析,以致误读。

5.受口语影响,习惯性误读。如把“气氛(fēn)”读成“气fèn”。

针对以上这些情况,学生要顺利解答此类题目,就应做到:

1.依据课本,夯实基础。

2.要善于根据具体语言环境来推断字的读音,尤其是多音字。

3.收集整理易读错的字的准确读音,加强识记。

4.勤查字典、词典,掌握易混字(如形近字、形声字)读音,增加积累。

例1.读下面这段文字,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漫步钱江源头,你会感受到山川之灵秀,民风之淳pǔ();步入南孔圣地,你会领lüè()到文风之昌盛,儒风之浩荡;翻阅古城历史,你会看到江山代有才人出,人与自然和xié()相融,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名城衢州,正散发着她独特的mèi()力!

答案:朴略谐魅

:这是一道根据拼音写出相应汉字的试题。试题材料为反映当地人文历史的一段文字,要求考生根据四处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解答这道题,首先要读懂这段文字,体会文段中流露出的对家乡自豪的情感,然后根据拼音提示写出相应汉字。例2.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本题考查的是考生对汉语拼音的掌握,难易适中。答案分别为:阴霾(mái),粗糙(cāo),提(dī)防,隽(juàn)永。本题所给的四个读音中,虽无生僻字,但如果不细心分辨,也容易失分。这四个加点字中,“霾”和“隽”较为难认,容易读错;“提”是多音字,理解词义才能准确标注;而“糙”与其声旁“造”读音不同,可能因此读错。这都需要考生平时多加积累。

能力提升练习

7.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点的字注音。

90年前,的爆发,像一道闪电,撕裂了令人zhì息的黑暗;像一点星燧,引燃了燎原的烈焰。直到今天,的爱国主义光芒仍灼・灼其华,烛照神州,激励青年为国奋斗。

①zhì②灼

8.根据拼音写汉字,为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⑤⑥小题只填序号)

10.阅读下面文字,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共和国走过了整整60年的辉huáng()历程。60年间,滚滚长江、滔滔黄河,聆听了祖国áng()然奋进的脚步声;莽莽昆仑、巍巍长城,见zhèng()了祖国日新月异的面貌;神舟飞船的优美轨迹,演绎出祖国日益上升的zūn()严;奥运圣火的熊熊燃烧,透露出伟大民族复兴的曙光……

11.读下面一段文字,根据拼音填写相应的汉字。

改革开放以来,扬州人民和全国人民一起走过了jiān辛探索的30年、波lán壮阔的30年。巍巍蜀冈见证了古城扬州近30年的巨大变化,滚滚长江高zòu着文化名城近30年的雄壮乐章。我们赞美这30年,我们ōu歌这30年。

二、专项模拟训练

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参考答案:

一、中考试题精编

篇2

中考命题以《语文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所规定的内容、范围及要求为依据。语文复习的全过程,可说是透彻理解和全面落实《中考说明》的过程,必须认真学习、逐项对照,使复习工作真正做到有的放矢。比如考试范围的变化。去年“古诗词名句”改为“古文名句”。去年“古诗词名句积累以现用教材的古诗词篇目(含附录)为主要考试范围,文言文阅读材料采用现用教材的文言文篇目(带*号的篇目除外)或浅易的课外阅读材料”今年改为:“古文名句积累以《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附录中七~九年级推荐篇目为主要考试范围,文言文阅读材料采用现用教材的文言文篇目或浅易的课外阅读材料”。

二、抓纲求本――教材是中考语文复习的根本

教材是学生学习的根本,尽管中考题大多数出自课外,但它们大部分是课本基础知识的变形和延伸,是对学生学习文本能力的考查。复习过程中,我们必须忠实于教材,不能热衷于复习资料而让教材受冷遇。这不是说资料就不用了,关键是不能滥用,不能广种薄收,得注意使用的有效性。复习是把教材教薄的过程,教师必需善于使用教材,字词、古诗文记诵积累、古诗文阅读鉴赏等自不必说,现代文阅读和写作,也都应该从教材经典篇目中得到最大限度的挖掘和借鉴,得法于课内,获益于课外。

(一)对教材内容进行梳理,为学生阅读指明方向

1.整合课内作品,理解各类文体的特点

中考复习工作的本质是为了对学生初中所学知识的梳理、夯实,为学生以后学习打基础,因此教师在复习中要立足课本,以课本为“本”,帮助学生系统梳理课本知识,引领他们搭建知识框架,实现由课内向课外能力的自然迁移。教师要善于从某一角度、某一目的出发,对课文内容进行有确定方向的信息搜寻,从大量的综合信息中提取所需要的并加以提炼、整合。

复习时可将几篇在人物形象、描写方法、作品主题方面有共同之处的小说加以整合,在比较中阅读、欣赏、品味,这对于剖析人物形象,鉴赏作品技法,挖掘文本主题有着重要作用。

2.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文章重点回顾

教材中的选文都是文质兼美的经典,不论选材立意、思想情感、还是表现技巧上,都是学生学习的典范。要引导学生对这些“典范”细加揣摩、品味,力求悟得透,析得深,品得精,做到烂熟于心。

《阿长与〈山海经〉》一文,可谓深得人物形象表现技法之奥妙。鲁迅对主要事件的处理看似轻描淡写,实则浓墨重彩。就题目来看文中有很多内容是可有可无的,写它们有何用意?该文通过吃福橘、讲述“长毛”的故事、为“我”买来《山海经》等具体而微的事件,长篇累牍地展现了阿长粗俗、迷信、守旧,但善良、热心、乐于助人的形象。先抑后扬,使阿长善良、热心、真诚的一面表现得更突出,这就理清了事与事之间的衬托关系。而文中对阿长买《山海经》着墨并不多,略去买《山海经》的经过,只写了原因和结果。这样做是否本末倒置呢?原来没有和盘托出阿长买《山海经》的经过,既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同时是采用铺垫蓄势、对比衬托的方法来表现阿长的形象。

(二)对教材中的各个写作点进行归纳,为学生写作导航

中考语文命题重点考查学生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已经形成共识。在语文教学中阅读和写作始终是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因此在复习中两者必须同步进行。

1.在课文中寻找作文技法

教材是教学的蓝本,课文永远是学习的最生动的例子。要充分运用好课文,跟着课文学作文。比如写人,记叙性写人即以事表现人,初中在小学的基础上对此不但有延伸,如《阿长与〈山海经〉》、《老王》、《藤野先生》、《我的母亲》等课文,还给学生分角度描写人提供了范例。文学性写人,可让学生跟着《俗世奇人》学用夸张手法突现人物一个特点,使人鲜活,跟着《变色龙》学用漫画笔法不动声色塑造人,跟着《范进中举》学用对比手法刻画人。评议性写人,可以学《邓稼先》由点到面综述与专项相结合,可以学《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分时段多角度只评人物一个方面,还可以学《福楼拜家的星期天》把人物评价揉进他自身的外貌、行动描写中。比如写事,《走一步,再走一步》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写事文的典型结构:“事+理”,事中寓理,理从事来。如何把事写得感人?学《背影》,给事一个典型的背景,描写时不断注入与强化感人感受的描写;如何把事写得生动吸引人?学《社戏》,一波三折造波澜。

篇3

二、增加探究拓展题量。注重综合能力考查。2006年中考文言感悟研究题一般在2至4题,大多是在4题。其内容与形式主要体现在:理解重要词句语境意义与表达作用;整合概括文段主要信息;根据文段有关内容概括出人物的主要精神品格,或根据文中人物品格精神概述有关内容;感受作者思想观点、感情态度;体会主要笔法,简析语言特点;简述所受到的启示,提出自己对文章内容或形式方面的评价或看法;写出与特定精神品格有关的典故、成语、名言警句等。试题具有鲜明的感悟、拓展、开放、综合的能力特点。例如,吉林卷将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节选)与蒋士铨的《鸣机夜课图记》(节选)比较阅读:要求从前文“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中体会宋濂的优秀品质;从后文“儿能背诵所读书,斯解也”中感受母亲的情感;用简洁的语言分别概括两段选文的大意;就宋濂对待师长,“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的态度,蒋士铨对待母亲,“坐枕侧不去”,“诵声琅琅然”,“持书诵于侧”的感情,结合自己的学习经历和体验,谈谈在做人方面所得到的启示。呼和浩特市将孟子《鱼我所欲也》第3段与范仲淹《岳阳楼记》第5段比较阅读:要求指出前文中的“本心”与后文中的“古仁人之心”的具体内容;简析两段选文所运用的表现手法。山西卷要求:比较理解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与《记承天寺夜游》中,作者仕途失意之时的不同心情;写月的不同表现手法;“婵娟”与“闲人”所指对象;不同的体裁与不同的语言风格。南京卷比较阅读范仲淹《岳阳楼记》中“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微斯人,吾谁与归”与司马光《资治通鉴》中“上与群臣论止盗……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焉”:要求指出前文所表达的作者忧乐观;用前文中的语句回答后文中作为国君的唐太宗做到了什么(“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芜湖卷将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与《丰乐亭记》中两个片段比较阅读:甲乙两文旨趣相同,都表现了怎样的政治理想;简要分析甲乙两文在景物描写方法上的不同。扬州卷第16题:老虎(柳宗元《黔之驴》)和眇者(苏轼《日喻说》)对陌生事物有不同的认识过程和结果,请说说你从中得到了哪些启示。临汾卷第21题:(1)甲文中曹刿的智慧表现在哪些方面;(2)乙文中邹忌成功地说服了齐王,他的劝说方式对我们今天的人际交往有什么启示。河北卷第9、10题:请从文中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并说出理由;为了发展旅游事业,当地拟开发小石潭景点,请你根据文章内容为该景点写一则简介。青海卷第14题:(1)请写出两个能表现艰难求学或勤学苦练精神的成语典故(如程门立雪、凿壁借光、头悬梁锥刺股、囊萤映读);(2)作为一名当代的中学生,你是如何评价古人这种勤学苦练精神的。

三、注意写作方法的概括与分析。2006年中考文言试题注意从写作方法的角度考查学生对文本的感悟欣赏能力,其方式主要是:在概述写作目的中体会某些写作方法及其表达作用;联系选文有关主要内容分析写作方法的特点及其作用;根据特定表现手法及其作用阐述或填写相关内容;联系特定文段内容,填写文中所运用的表现方法。如,北京卷第15题(《岳阳楼记》选段)从铺垫、衬托的表现手法角度,请考生结合选文回答:作者写“登楼者面对两种不同景色产生了‘悲’和‘喜’的感情”这一内容的目的是什么。天津卷第21题:从“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人物方法的角度,要求考生“结合原文”“比较两文在这方面有何异同”。芜湖卷第24题:“简要分析甲、乙两文在景物描写方法上的异同”。重庆卷第14题:就“微斯人,吾谁与归?”这一反问句,体会其中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昆明卷第ll题:甲文用鲁庄公的“鄙”来衬托曹刿的远谋,乙文也运用了类似的写法,请用乙文中的例子来说说这样写法的好处。武汉卷第10题:甲文用――、――衬托了莲花的形象,乙文用――、――等自然环境来烘托梅花的形象。呼和浩特卷第13题:甲乙两段都运用了―――(对比)表现手法。临汾卷第20题:乙文中邹忌在劝说齐威王时,运用―――(设喻或类比)的方法得出的结论性的话是――――。

四、借助工具书理解词句语境意义。陕西卷第17题:让考生从卷面所提供的《古代汉语词典》中关于“践”的五种解释中,为选文中“某暗以足践之”的“践”选择一个恰当的义项。漳州卷第12题,要求考生从卷面所提供的《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关于“坐”的五种解释中,为选文画线句子中的“坐”选择一个恰当的义项。

篇4

一年一度的中考迫在眉睫,初三的师生均处于一级战备状态,有些学校马不停蹄地补课,认为复习时间多多益善。其实,回过头想,这是教学中的下策。英国教育家斯宾塞提出,教学的一个秘诀就是要“知道怎样聪明地花费时间”。对于初三的教学,更是如此。初三复习内容多,时间紧,如果不懂得“聪明地花费时间”, 整天书山题海,只会导致学生疲于应付,教师苦不堪言。因此,我们在组织初三复习时,必须讲究“章法”,紧扣教材的知识点,循序渐进,逐个突破,连点成线,构建学生的能力训练系统,使学生在复习的过程中掌握规律和方法。下面就笔者2010年带毕业班工作心得综述如下:

一、明确思路,有的放矢

在中考进入全面复习阶段之前,年级备课组长召集所有成员,仔细研究近几年中考命题趋势和特点。根据教育部关于中考改革的意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语文中考命题逐渐呈现出这样的趋势:更加强调积累,夯实基础;更加注重探究能力、迁移拓展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鉴赏评价能力、信息筛选概括等能力的考查;贴近学生生活,更加关注学生独特的生活体验和创新思维;追求文化品位,关注人文素养,关注学生的道德水准和人生观、价值观;题型多样化,内容生活化,答案多元化。

从近年来很多省、市、地区的中考试卷题型来看,试题推陈出新,形式多样,除了基础知识积累运用、语段阅读、写作等三大板块之外,一些省市还创造性地增加了书写题、读图题,等等,如咱们贵阳市,中考题就单独设计了书写题,要求考生规范正确地书写汉字。但是,无论试题形式如何变化,其中最基本的一点没有变:知识与能力考点。对于语音、汉字、词语、修辞、文体文化常识等语文知识点以及相关语文能力训练的考查,一直保持着相对的稳定性。正是基于此,在复习中,我们确立了“确定考点――逐个突破――连点成线――模拟考场”的复习迎考思路,要求将各考点(知识点)具体到每一节课,一课一点,点点过关。

二、团结一心,分工协作

1、确定考点,连点成线

考点从何而来?考点来自教材。从七年级上到九年级下的初中六册语文教材,是中考命题的蓝本,它综合而全面地体现了初中语文能力训练要求和各类语文基础知识。

面对初中的六册教材, 首先,我们从不同的训练线索如语音、汉字、词语、修辞、文体文化常识等入手,把六册课本划分为不同的专题,进行系统的梳理,确立我们要着力复习掌握的知识点也就是考点。然后,我们对各个专题进行系统而细致的梳理和罗列,根据内在逻辑,将各个知识点(考点)连点成线,使我们要重点进行训练的知识点一目了然。在此基础上,学生对各个专题的知识点有了系统的认识,知道哪些是重点,哪些是难点,哪些必须掌握,哪些只需了解。

2、依点分工,条分缕析

在明确圈定了复习的范围和重点后,我们年级备课组商议把学生的复习分为以下块:

(一)基础知识复习。包括“语音”、“汉字”、“词语”、“辨析和修改病句”、“修辞手法”、“标点符号”、“语言表达运用”。

(二)背诵默写。包括初中六册课本中的名篇名句和必背课内古诗文、课外古诗文。

(三)文体文化常识、文学名著导读。

(四)图表漫画解读,口语交际。

(五)现代文阅读复习。分为“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诗歌”、“小说”、“散文”六大块进行复习。

(六)古诗文阅读。包括古诗词曲和文言文。文言文立足教材,重点落在九上、九下两册书,在知识的梳理上按“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古今异义”、“常见虚词”、“常见实词”、“重要句子翻译”等板块进行复习。

(七)作文复习。按作文题型分类:全命题作文、半命题作文、材料作文、话题作文、看图作文五类。按题材范围的角度可归结为:家庭生活、社会生活、校园生活三类。

(八)综合性学习。以专题组成十一大板块,即专题一:农民工;专题二:生活中的语文;专题三:关注我们的社区;专题四:交通;专题五:环保(其中包括有本市最热门话题“三创一办”及“西南干旱”和“水是生命之源”等);专题六:走近孔孟;专题七:走近哥本哈根――关注气候变化;专题八:少数民族;专题九:上海世博会;专题十:地震、海啸;专题十一:国庆60周年。

(九)模拟考试。在确立好复习板块及内容后,我们即以初中六册课本为蓝本,依点分工,条分缕析地逐项开始复习。

比如:第一大板块是基础知识的复习,具体分工到教师,我们由陈老师负责“语音”部分,搜集散落在1-6册课文中要求掌握的字音及平时学生容易读错的“字音”,编辑打印出来,供全年级共享,同时命好“语音”部分的考题,统一时间测试,统一阅卷,然后根据考查结果各班有针对性地进行查漏补缺。在共享备课组的复习资源时,各位教师还可以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做出有针对性的安排,但是须服从全年级的总体安排,不能影响全年级的复习进程。依此类推,第一板块结束后,进入第二板块复习,每个板块均采用分工合作的方式,依点分工,条分缕析来开展复习。

三、精讲精练,逐点突破

为什么要精讲精练?语文,本质上是一种语言技能,毫无疑问,它需要依靠大量的语文学习实践才能形成。但是,由于初三学习任务重、时间紧,不允许我们搞题山题海,搞车轮战术、疲劳战术,因此,我们在复习时,必须抓住关键,把握规律,努力做到“精讲精练”,这样,既可以取得练的实效,又达到节省训练时间的目的,避免了疲劳战术。

“精讲精练”,讲什么,练什么?顾名思义,就是要紧紧围绕各个考点,讲精要之点、练关键之处,逐点讲练,逐点突破。在讲和练的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进行开放性的思考,从中总结出有规律性的东西,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是解决一、两个具体问题。通过复习,学生得到的不再是零碎的语文知识,而是一种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下面,我们从现代文阅读复习中截取一个模块作为例子来进行说明:

例一:景物描写,是中考常备餐,我们首先告诉学生,景物描写是指文学创作中对自然环境的描写,如对节气、气候、风物,景色等的描写。它在叙事性作品中可以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背景,渲染气氛,揭示人物身份、地位、行动、心境,表现人物性格,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等。如:九年级上册《孤独之旅》中,描写芦苇荡“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有力地烘托了杜小康恐惧、害怕的心理;鸭群偶尔“朝着这片天空叫上几声”,则烘托出杜小康无比寂寞的心情。

我们总结,中考中关于景物描写常见的题型有三种:1、在文中准确地找出描写环境的句子;2、就指定的环境描写说出其作用;3、依据文章内容发挥想象续写一段景物描写。面对这种题型,学生就可以从上面提到的几个方面进行思考作答。

例二:诗歌艺术美鉴赏法,是阅读诗歌常用的重要方法。诗歌艺术技法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抒情方式,二是表现手法。抒情方式首先是直接抒情,如《观刈麦》;其次是间接抒情。间接抒情有的是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有的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或叙事抒情。如:《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使至塞上》等。表现手法常有以动写静、以小写大、虚实结合、象征、联想、想象、衬托、对比,以及修辞手法的运用,如比喻、拟人、对比、夸张、借代等。

如:九年级上册《外国诗两首》中《蝈蝈与蛐蛐》,作者没有面面俱到地写一年四季、岁月轮回的大地上鸟虫鸣唱、歌声不断的场景,而是借助最炎热的夏季蝈蝈的乐音和极严寒的冬季蛐蛐的歌儿来表现一年中大自然中的歌声不断,突出表达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诗歌前后部分形成季节的对比,而在每一部分里又有衬托对比。首先是用“鸟儿因骄阳而昏晕”来衬托蝈蝈不怕炎热的性格,突出蝈蝈的形象;而后用“寂寞的冬天夜晚”、“昏昏欲睡中”的人们来衬托蛐蛐的不畏寒冷,在冬夜里还在唱歌。蝈蝈和蛐蛐是作者表达感情的载体。我们在教会学生上述方法后,要求学生从课本中找出一首诗,进行艺术鉴赏,从而使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
友情链接
发表咨询 加急咨询 范文咨询 杂志订阅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