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力学与结构笔记范文

时间:2023-07-09 08:23:48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建筑力学与结构笔记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建筑力学与结构笔记

篇1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11-0039-02

一、“建筑力学”教学现状

“建筑力学”是建筑学、工程管理等专业一门理论性非常强的专业基础课程,“建筑力学”课程的内容由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三部分内容组成,该课程涉及面广,课程所研究主要内容都是建筑结构工程中构件的力学问题,如建筑结构中的梁、柱等杆件构件的内力及应力等强度问题,以及荷载作用下建筑构件的整体变形和极限变形等刚度问题。“建筑力学”研究的主要问题与工程实际结合非常紧密,在所学专业中起着桥梁或纽带作用,学生必须掌握相关力学基本知识,以便更好地开展建筑结构设计,“建筑力学”课程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对力学基本概念认知和研究方法的应用,为将来的专业实践提供必要理论支撑。然而,“建筑力学”在实际教学中由于诸多原因,学生普遍感觉课程内容晦涩难懂,学习主动性不够,严重影响教学效果。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课程内容繁杂、教学组织较困难,教学目标不够明确

现在许多“建筑力学”教学内容复杂、跨度大、难度高,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会有繁琐的公式推导,从而导致课堂气氛枯燥,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建筑力学”教材都是三大力学――理论力学、材料力学和结构力学教材删减或精简而成,基本上没有考虑专业学习目标的不同,即使考虑了也是非常有限的,甚至几个专业共用同一部“建筑力学”教材。

2.教学方法与手段落后,学生重视程度不够,学习兴趣不高

“建筑力学”课程教学多采用传统填鸭式的课堂教学模式,学生处于被动状态。另外,由于课时较较少,课程进行较快,同时存在较多的图例和例题,这些都可能使学生养成依赖和懒惰的习惯;在应用型本科高校里建筑学“建筑力学”课程设在第二学年,学生还没有接触实际工程,而在这期间开设的课程都为基础课程,学生偏重于形象思维,认为逻辑性强的力学知识与专业关系不大,对这种理论性强的课程缺少学习的主动性。另外,有一些学生自身学习能力不足,容易产生厌学情绪。

3.注重习题数量,与工程实际结合不够紧密,考核制度不合理

传统“建筑力学”课程教学非常注重习题的练习,一般的教材都会配有相应的练习册,有很多习题与工程实际结合不够紧密,单纯为了训练而训练,导致一些学生质疑学“建筑力学”课程的重要性;传统“建筑力学”课程主要采用平时成绩加期末考试成绩的考试方法。这种考核方法不能突出学生主观能动性,忽略了专业实践在课程中的地位,很难体现学生对于“建筑力学”课程的掌握程度以及实际运用和创新能力。

因此,如何结合建筑学、工程管理专业的特点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方法和手段,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应用“建筑力学”基本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课程发展和改革中所面对的问题,也是任课老师所必须面对和解决的一个现实问题。

二、“建筑力学”课程教学改革思路

在进行“建筑力学”课程改革时,落实的思想是“以用促学,以用导学”。按照以“建筑力学”基本知识点为基础,以学生所学专业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主线,以实际案例为载体的总体要求,注重体现三个结合:结合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确定不同的培养方案和培养目标;结合学生专业,介绍专业工程实际和工程背景;结合案例教学、现场实践教学和参加各类力学竞赛等手段,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和协作能力。“建筑力学”课程具体改革方案如图1。

1.编制适合专业的教学大纲,改革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

根据我校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结合各专业特点,制定适合专业的“建筑力学”教学大纲,分专业、分层次进行培养,针对“建筑力学”教材中内容普遍存在着交叉和重复的现象,教师要根据不同专业特点来精选教学内容,减少一部分理论推导过程,让学生快速掌握基本理论知识点,通过案例教学、实践教学和启发式等教学方法加强实践教学应用计算,通过综合设计,力学竞赛和创新设计等方法提高学生应用基础理论知识解决工程实际的能力,提炼“建筑力学”基本知识主线,形成统一的课程体系,让学生消除畏惧感,有章可循,做到心中有数。该主线以平衡方程为核心,以几何组成分析为手段,以建筑结构中的杆件内力、应力和变形的求解为主要目的,主要涵盖建筑结构中的静定结构和超静定结构的强度和刚度计算,具体“建筑力学”知识主线如图 2。通过基本知识主线的提炼,有助于教师将“建筑力学”中基本知识准确、具体、透彻讲解,让学生对力学知识更加明确、系统化,对基本知识的前后衔接做到熟练掌握并灵活运用,使学习更加趋向于理性化、实用化。

2.改变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传统的“建筑力学”课程中教学方法和手段比较单一,已经不能适应建筑学专业、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因此,对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改革,其目的是培养学生建立力学基本知识体系,并在建筑结构设计中进行应用,促进学生解决工程实际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升。在传统的教学中引入案例教学法、建筑结构施工现场教学法和启发式教学等方法可以开阔学生视野,提高学生学习“建筑力学”课程的兴趣。能够改变传统的灌输式课堂教学方式,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理念,实现以基础理论知识和实践应用相结合,启迪学生能够自主学习和创新学习的精神,来培养建筑学、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生应用基础知识解决工程实际的能力和结构设计的创新能力。

(1)案例教学法。“建筑力学”课程有很强的工程背景,且工程应用性强,从“建筑力学”的教学需求出发精选案例,精选出的案例应当是有代表性的、典型的,最能揭示所学基本理论的案例。同时要注意案例应该生动有趣,符合学生的认知能力。所选择的案例既不非常复杂又不能过于简单,最好从人们熟悉的建筑结构中选择案例。在教学中,可以引入悬臂梁的施工,施工中脚手架设计、桁架结构的内力求解和设计、现浇混凝土大梁模板支撑系统失稳等案例,引导学生应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处理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对实际的案例分析很有兴趣,一旦发现自己毕业后所从事的工作中的问题是能够自己解决,将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信心,从而能够主动去图书馆和网络去查阅相关资料,通过自主学期加强对“建筑力学”课程的理解。通过案例学习能既培养学生工程意识、分析工程实际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又加强了基础理论知识在建筑工程实际中的应用能力。

(2)建筑结构施工现场教学法。其有助于激发学生们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用力学基本知识进行建筑工程结构分析的能力。例如,在讲到静定桁架结构的内力计算时,带领学生去参观木桁架、钢屋架、桁架桥梁、体育馆屋架等施工现场,并在现场分析桁架中上弦杆、下弦杆、拉杆、斜杆中哪些杆件是压杆,哪些是受拉杆,参观完后回到课堂,再对所参观结构进行力学分析,当讲至静定结构位移计算时,就带学生看现场现浇混凝土大梁模板的起拱和在实际结构中梁结构出现裂缝变形等工程,并提出引起结构变形和裂缝的原因,返回到课堂,进行位移计算的基础理论讲解,并结合所参观的变形进行变形计算。这样,学生上课兴致非常高,会积极努力思考,感觉到基本理论知识的重要性,并能把基础理论知识真正融入工程实践中,提高教学效果。

(3)启发式教学法。一切研究探索都是从提出问题开始的,只有在教学中注意引发问题,才能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因此,在课程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向学生提出问题,并启发学生发现问题和回答问题。教师确定教学具体办法和手段,讲课要脉络清晰、层次分明,环环相扣,引人入胜。例如利用去掉二元体法则对结构几何组成分析时,可以从基础出发依次加二元体形成结构在判断结构的几何性质,同样可以引导学生是不是可以从结构出发依次去掉二元体的方法来判断结构的几何性质。超净定结构利用力法来求解结构内力时,基本结构选择的结构一定是静定结构,但是去掉的约束不同,静定基本结构就不同,解题过程就有差异性,可以引导学生选择不同的静定基本结构来解题。根据实例利用图乘法计算实际结构位移计算时,让学生自己分析,得到结论,这样引发思考问题的热情,加深了基本知识的记忆,增强对基础理论的理解,真正达到了培养学生自主分析问题和解决工程实际能力的目的。

(4)多媒体技术与板书相结合。使用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适合讲解重要的基础力学内容,这样学生能够跟上进度,记忆深刻。但是由于板书书写速度慢,很多复杂公式的推导和例题的讲解不灵活、不直观,再加上“建筑力学”课时少,给教学带来一定困难。多媒体辅助课堂教学可以解决这一问题。多媒体课件可以图文并茂,利用声音、视频等功能,能带来丰富的表现力。可以加大教学信息量,十分容易解决教学中难以用语言和文章描述的力学难点、重点。传统的答疑方式是“建筑力学”课堂教学关键补充和延续,不能忽视,严重受到时间和场地的限制。利用Internet开辟网络答疑方式,可以方便快速解决学生在课程中遇到的问题,提高了学生学习的效率。

3.改革传统的考试制度

传统的考试模式重结果、重分数,轻过程和轻能力。这严重影响着“建筑力学”教学改革的发展。培养利用基础知识解决工程实际综合素质和较强的专业能力的学生是应用型本科建筑学、工程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因此,考试改革更要注重过程教育,严格控制课堂教学中每一个环节,期末成绩由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两部分组成,平时成绩由出勤、表现、笔记、作业、阶段测试等组成。出勤考核是指学生的平时课程、实践等环节的出勤情况,表现考核是学生平时学习态度、课堂表现以及平时参与实践的态度,笔记考核由学生理论课堂和实践课堂的记录总结组成,作业考核包括课后作业、实践作业、竞赛作业等,阶段测试考核包括章节测试、期中测试和竞赛等。这样,可以大大减少学生学习的压力,能够培养学生良好学习品质,能把学生的能力培养落到实处。

四、结语

“建筑力学”是建筑学、工程管理专业一门非常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在教学中以“建筑力学”基本知识点为基础,以学生所学专业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主线,结合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以案例教学、现场实践教学、启发式教学方法和参加各类力学竞赛等手段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协作能力,在考核过程中本着重过程和能力的考核方式,真正达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将来从事建筑设计工作奠定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唐明.建筑学专业建筑力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惠州学院学报,2005,25(6):86-91.

[2]高红梅.结构力学改革中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研究[J].活力,

2006,(23):35-36.

[3]郭诗惠.应用型本科高校建筑力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10(3):16-18.

篇2

【中图分类号】G420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社会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各种新生事物层出不穷,尤其是网络的广泛传播,智能手机的出现,这些都对中学生的思想产生了极大的冲击,也直接导致了现在中职生源的变化。如今选择上中职校的70%为初中的中下等生,30%为已走上社会二至三年甚至更长时间,而后又回到学校上学的社会青年。这部分学生的特点是基础差、学习能力差、自控力差、主动性差、积极性差、缺少恒心。面对这样的学生,采取什么样的教学策略,让学生在学校就能掌握应学会的技能和知识,成为摆在中职教师面前的难题。笔者总结二十一年的教学经验,与各位同仁交流探讨。

一、刻苦钻研专业知识,全面提升专业素质

“要想教给学生一碗水,老师需有一桶水”,只有这样,老师才能融会贯通专业知识,在深刻理解了专业知识后,才能把深奥的专业理论以浅显易懂的方式告诉学生。建筑专业知识本身就来源于实践,而理论又指导者实践。要想在理论教学中有效的结合实践,教师必须具有深厚的功底,这就需要教师至少深钻两门以上建筑专业课程。

二、认真钻研教材,针对中职生特点准确定位

《建筑结构》作为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的一门主要专业课,因其公式多、计算量大、理论性强而成为一门难度较大的课程,所以首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公式的简化。老师若是照搬课本,直接要求学生记公式,50%的学生不能掌握。笔者的做法是引导学生结合《建筑力学》自己推导公式,这样学生就会有一种成就感,原来看起来挺难的公式我自己就能推导出来,记忆自然不成问题。如单筋矩形截面梁正截面承载力计算公式。

三、遵循由易到难的认知规律,难度分解

我们学习新知识,犹如上楼,若一开始把目标定为六层,学生就会觉得好难、好累。但若把目标分解,先定二楼,等学生上到二楼,再要求上三楼,这样依次四、五、六楼,难度由六层分解为一层,不知不觉中已达六楼。尽管结果一样,但过程的体会却不同。《建筑结构》中梁斜截面承载力计算是最难讲的一部分,若单纯按教材顺序讲,学生很难掌握。笔者采取的做法是:1)介绍什么是斜截面破坏;2)介绍相关名词:Asv、ρsv(配箍率)、ρsvmin、剪跨比λ、fyv;3)举例说明Asv、ρsv(配箍率)、ρsvmin的计算,加深对公式的理解记忆;4)引入斜截面破坏的三种形式:剪压破坏、斜压破坏、斜拉破坏;5)分别介绍三种破坏形式的概念、发生情况、破坏特征、防止措施,并辅以例题;6)以填空、选择、问答题的方式小结,既归纳本节重点、难点,又加深了学生的记忆,做到现学现用,提高效率;7)介绍均布荷载作用下混凝土、箍筋承担剪力的计算公式;8)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情况下需按计算配箍筋,并辅以例题;9)举实例计算,全面结合前面介绍到的知识。这样,因为前面已经把相关计算进行了介绍,为后面做好了铺垫,实例计算就是前面问题的综合,掌握箍筋的计算也就水到渠成。

四、发挥好“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练为主线”的教学理念,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中,应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把课堂的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探索问题,动脑思考,然后带着问题去听课,会极大的提高课堂效率。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所以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更重要。《建筑结构》的计算量大,讲解时若老师先讲,学生往往处于被动地位,对问题的接受仍属于填鸭式,效果不好。笔者的做法是:先让学生自己做,思考存在哪些问题,边做边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再由老师讲,这样把老师的思维过程展现给学生,而学生是带着问题听讲,以做题的形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真正理解问题,而不是单纯的照猫画虎,同时也为学生的终生学习奠定基础。

五、采取多种手段,加强对学生的督促

篇3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12年,王澍获得了普利茨克奖对于中国任何一个学建筑的人来说,都是大快人心,迄今为止,王澍可谓建筑学普奖第一人。在这荣耀与成功的背后,有多少值得我们去学习、借鉴的呢?追溯源头,反思教育。

中国的建筑学教育的办学历程对比西方建筑教育来说很短暂,教育模式还不够完善,大都借鉴的国外教育模式。在西方建筑教育模式影响下我国近些年,建筑学专业的开办如雨后春笋,声势壮大,然而教学质量、学生素质却参差不齐,而建筑学教师、教授们又纷纷“下海”忙于业务,教育成了副业,在这样一个大环境背景下,很多学校都在进行反思和进一步的教学改革,这都是可喜的现象。

一、存在问题

《建筑设计5》是高年级建筑学科的一门重要的必修课,主要是居住小区规划设计。这门课从09年开办到至今,几年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还是很多的,主要集中表现在:

教学模式不够完善

前期的教学模式是先设计课题一、单元住宅建筑设计,然后设计课题二、居住小区会所等建筑快题设计 ,最后才是设计课题三、居住小区详细规划。并且各个部分相对独立,属于传统的教学模式,不符合实际工程操作流程 ,不利学生全局思考把握。

(二)同建筑学其他课程内容缺乏联系

《建筑设计5》是四年级第一学期开设的设计课程,这时学生已陆续学完建筑构造1、建筑力学、建筑物理、城市规划设计原理等课程。各门课程之间缺乏联系,学习的目的不是为了融会贯通,而是最后的学期成绩,一旦成绩给定,所学内容忘的差不多了。

缺乏设计依据

学生设计过程中,缺乏生活体验,设计时,天马行空,按自己的喜好设计,一味追求所谓的创新,导致最后的设计成果漏洞百出,不符合人体工程学和居住适宜性,根本不可能转化成现实,只能永久停留在图面阶段。这就导致不能真正掌握居住区规划设计的设计精华。

(四)设计积极性不够

学生最大的问题是喜欢“拖”,缺少设计激情,没有一个有条理、有计划的工作模式,还处于被动式学习阶段,缺乏有效的分析方法及研究方法,而一个设计的周期过程比较长,容易造成前期不作为,后期爆发完成的这么一个状态,这势必会造成图纸的粗制滥造。

二、当前教改模式

这门课程经过不断摸索反思改进,取得的效果还是不错的,相当一部分同学已经掌握了这门课的设计精髓,完成的作业质量也相当不错,基本完成了教育的第一步:职业教育。当前新的教学改革模式如下:

新的教学模式

新的教学模式把居住小区详细规划放在第一位,中间快题是居住小区会所设计,最后才是单元住宅设计。并把各个环节整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这样的好处是:

1、可以正确培养学生的设计方法能力及有效的设计流程,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工作习惯。

2、同社会实际操作流程保持一致:

现场踏勘、基地分析,案例分析比较

居住区规划总平面设计

确定风格,进行单体住宅设计

单体设计完以后,调整总平,最后出方案文本,给出一整套方案

同相关课程的整合联系

紧密联系城市规划设计原理、住宅设计原理、建筑构造等多门课程,在做设计前,先把这些理论课程涉及到本设计的部分再仔细研读,做好笔记,不理解的问相关专业教师,势必做好理论联系实际,同时组织同学“自讲”环节,检验读书效果及激发其积极性。

安排社会调研实践

前期阶段在居住区规划调研阶段实施团队合作模式,一个小组3人,共同完成一个调研报告,从城市文化上以及对所参观楼盘的分析与思考,注意的地方:

风格、目标定位、理念

组团围合组织方式、道路交通模式

停车模式

单体户型种类分析

(四)加强中间过程控制

针对学生缺乏积极性,做一些必要的控制。化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建筑设计5》开课以来,按照传统的教育习惯,一直是教师台上讲,学生台下听,效率低下,课堂纪律散漫,虽然一直强调及时完成设计作业,但很难控制,学生还是“拖”。根据这些情况,一个设计在一个周期内安排几次过程草图自述,全程ppt,学生及教师共同打分,作为平时成绩,缺少过程草图的定为不合格。这样便于时间上的控制,也容易鞭策学生,加强中间过程可控性。

(五)设置总结性评图环节

中间过程在时间上把握控制好了,就有了最后的总结性评图交流环节,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期末的总结性评图非常关键,因为这是一个学期学习的总结和教学成果的反馈。评图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小组互评模式,平行班老师共评模式,聘请课外行业专家指点等等。可以使学生掌握学习方向,反思自己的设计,发现问题和错误。同时可以学习其他同学的设计亮点,并互相产生竞争意识,带动设计学习激情。

三、未来教学改革模式构思:

作为一所二本大学,职业教育是当前教育的主流,但受到王澍获得普利茨克奖的启发,中国当代建筑教育要加强历史文化、哲学层面的思索,培养具有一定人文素养的研究型人才。王澍获得成功的周期很长,他的研究方向从大学时就开始了,然后他一直致力于这个方向的研究实践直到最后的成功。本科时王澍写了篇论文《旧城镇商业街街坊与居住里弄的生活环境》。描述了各种生活的片段及自发性房屋复杂的空间构成,探讨了这种亲切的邻里氛围在建筑上的表现。研究生时王澍写了《皖南村镇巷道的内结构解析》。更进一步描述了传统民居街巷空间其结构是如何构成的,从心理层面、具体的物质层面上描述传统民居整体的空间构成,并从中挖掘其所表现的文化模式。

从上面这些做法可以看出,学生时代培养一定研究素养是非常关键的,特别是当前我国的传统文化建筑教育比较薄弱,学生对中国传统古代建筑的印象可能只是停留在表面:比如大屋顶,又比如庭院,没有深层次的研究吃透。

因此未来教学改革可以有意识的培养研究型人才,可以在一个班里挖掘有潜力的学生,围绕居住区规划设计,做一些专题研究。研究的范围可以是多方面的,比如细节尺度,比如材料表现,又比如生态环境等等。题目可以自设,成果可以是论文,也可以是建筑设计,也可以是一系列的展示比较。

结语

教学改革的脚步是永无止境的,时代在发展,建设在不断改革更新,建筑师的职业素养会进一步提高,建筑设计的要求从“粗放型”过渡到“精细型”的转变。都将如何把中国传统建筑同现代建筑融合这个永恒的话题得到新的体现。未来可能更多的中国建筑师会获奖,而作为教师,我们更要时时进行反思,加强教育的力度,从源头做好。

参考文献

篇4

西方的课堂教学模式主要以启发学生探究为主,提倡多样性、个性化的合作学习。国外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准则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知识学习、能力提高和个性全面发展。教师的个性特征、教学观念、教学效能感等都会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产生影响。比较近二十年来国内教师课堂教学模式和国外教师课堂教学模式,我们不难发现其间的差距。国外课堂教学行为的研究取得了诸多有价值的成果,值得我们借鉴。结合个人教学的经验,我觉得当前课堂教学有以下改进的地方。

1.在中职学校的课堂中,我们应要将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自助学习动机和自助学习能力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之一;要把教学过程尽量安排在教师激励和指导下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课上多安排自主学习的环节;把教师的要求变成学生自觉的自我要求,把教师脱离学生实际的教学要求和措施变成符合学生实际的要求和措施。在教学活动中,让学生自觉准备某个知识点的学习资料与其他学生交流学习,往往有意想不到的效果。通过日复一日的自学指导,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逐步加大课堂上学生自主学习的比重。例如在理论力学介绍摩擦力与自锁现象一节中,提前布置学生比较穿戴不同底的鞋,站姿注意重心的位置与绳子距地面的高低做亲身体验,然后在课堂上让学生们提出决定最大摩擦力的因素是取决于摩擦系数与正压力的大小成正比的知识点,由重心、绳子拉力与前脚趾蹬地的位置揭示了力矩作用下抗倾覆的演变措施,从而更加巩固了防止建筑塔吊在满载和空载时的倾覆隐患。

2.怎样的课堂教学才是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呢?要营造和谐的课堂环境和气氛,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最重要的一点是改善师生关系,消除学生的恐惧感,让学生敢说“我不懂”,敢于提问题,在充分讨论之中学会学习,真正感到求知是一件快乐的事。在课堂上,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常识,将教学知识融于其中,是提高学生积极性的好方法。人人都有得到提问的机会,要让所有学生都认识到课堂中每一个人都是平等的,允许犯错误,允许不会,没有嘲笑和指责,只有在平等、和谐、宽松、民主的气氛中,才能真正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教师要关心每一个学生,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主学习机会。例如,在介绍材料力学中“压杆稳定”一章中如何提高杆件抗失稳能力及措施时,让同学们用笔记本纸卷成或叠成不同样的等高柱或筒,试采取可行的方式让其能够承受更大的压力,同学们纷纷动手凭自己对提高压杆稳定性的认识采取适当的加固措施,最后看谁加的荷载多、采取的措施简便可行。经过比较推选并总结出提高受压杆件临界力的多种措施,学生的成绩也在他们亲自动手制作的模型中得到了纠正和肯定。

目前,多数课堂还不能完全摆脱说教式的教学方法,以教师的讲授为主。因此,中职学校课堂教学改革势在必行。通过借鉴西方先进的课堂教学理念,教师教学必须致力于教会学生自己学习,最终使学生成为在学习上能够自主、在人格上能够真正自立的人。

二、以学生主动学习为导向的考试制度及考核方法研究

由于受到国内应试教育的影响,当前职业学校中的一些考试制度及考试方法也没能发挥检查学生对课堂内容掌握程度和对学生实际能力培养的应用作用。实际上,考试不仅检查和评价学生的学习质量和效果,而且还对学生的学习目标、学习方式和学习内容等起着很强的导向作用。因此,应建立一种以学生主动学习为导向的考试制度,以考核方式的多样性来带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以促进学生对课程的兴趣,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提高课程的教学效果,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我们认为采取累加式考试作为基础,以多种考核形式为手段,对试题类型的多种设计能够提升学生在平时进行主动学习的兴趣。就教学效果而言,累加式考试是远远好过“授课+期末考试”这种传统的形式。

例如,加入事例及案例分析的内容将建筑力学与后续建筑结构相结合,通过列出结构中的构件让学生自行分析构件的位置、形式、荷载情况,然后把构件简化成力学模型,并从力学理论上分析此模型的各种效应,再从效应出发得到该构件的构造要求,此种大作业式的考核不仅把力学分析与实际的构件相联系,大大地加强了理论与实际的关联,而且还培养了学生思维方式,教会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促使学生在学习中更好地把握学习方式,加强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我们许多学生羞于表现自我,在课堂上也很少提问和发言。没有交流互动的课堂,就是一个被动的学习环境,几乎所有在课堂尝试互相交流的老师都遭遇过无人响应的尴尬。我们的学生确实不喜欢交流互动,所以我们才要更多的交流互动。这样的考核方式包含“答辩”“小组讨论”“师生交流”等过程,不仅提升了学生与人沟通的能力、表达能力,而且还在这些过程中体现了学生的自我学习、自我表达以及交互沟通能力。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