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规经营风险管理范文

时间:2023-07-09 08:23:50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合规经营风险管理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合规经营风险管理

篇1

1 做的几方面主要工作

1.1 加强宣传教育。由于企业多年来一直在济南铁路局内部市场从事经营,许多经营活动不同程度的带有行政色彩,造成了业务人员风险意识不强,对合同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针对这种情况,加大了企业合同管理方面的宣传教育力度,利用举办合同法学习班、会议教育、案例宣传、工作安排等各种形式反复向合同签订人员、合同履行人员灌输合同管理的重要性,让他们在了解法律知识的同时,掌握了签约技巧,增强了其责任感,从而使他们在思想认识和工作水平方面都有了明显的提高。

1.2 健全组织体系。合同管理工作不能仅靠企业中某一个人的力量,而是要靠一个组织体系做保障。针对这一点,企业要设立一个三级管理体系:一是要成立合同管理领导小组,主要职责是:宣传、贯彻国家合同法律、法规及上级合同管理规章制度;制定本企业合同管理办法并组织实施;决定本企业合同管理方面的重大问题。二是成立专门的业务部门作为本企业合同归口管理部门,具体负责合同管理工作。要配备政治素质高、专业知识强的专职合同管理人员(具有企业法律顾问资格证书),负责合同管理的具体业务。三是在下属单位配备专(兼)职合同管理员,负责本单位的合同管理工作。从而使整个企业的合同管理形成一个严密的组织体系,为规范合同管理奠定坚实的基础。

1.3 健全管理制度。为使合同管理规范化、科学化、法律化,要注重制定切实可行的合同管理制度,使管理工作有章可循。结合本企业客观情况,主要从以下各个方面完善合同管理制度:合同的归口管理,合同资信调查、签订、审批、会签、审查、登记、备案,法人授权委托办法,合同示范文本管理,合同专用章管理,合同履行与纠纷处理,合同定期统计与考核检查,合同管理人员培训等。公司通过建立合同管理制度,做到管理层次清楚、职责明确、程序规范,从而使合同的签订、履行、考核、纠纷处理都处于有效的控制状态。

1.4 加强监督检查。为把管理制度落到实处,本企业合同管理部门除要每季度定期对本企业合同的签订、履行情况进行一次全面检查以外,还应注意加强日常的监督检查,随时了解掌握合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向相关部门反馈,及时提出整改意见和建议,保证合同的正常有效管理。

2 合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在合同检查中我们发现,虽然相关人员能够按照合同法、合同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签订合同,并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自觉履行合同,签订的合同基本符合要求,但是,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合同要素填写不全。有的合同单位名称写的不全或与盖章单位不一致,有的合同中违约责任不够详尽,只写有“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有关规定执行”等字样,而没有具体明确的违约责任条款。

2.2 合同中质量条款不明确。只写有“国标”、“部标”、“行标”等字样。

2.3 有些条款不合法律规定。合同中写明由“第三人”作保证人,但却无第三人的签字或盖章,或者签字盖章的为不具有担保资格的某项目部、某分公司。

2.4 相当数量的合同不能按约定付款。由于已形成的应收款得不到及时回收,造成企业经营资金紧张,欠各生产厂家的货款不能按时拨付,存在被对方承担违约责任的风险。

以上这些问题的存在,不同程度地影响了合同管理的质量。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合同法》内容学习理解不够,未能完全掌握条款的实质。二是部分业务人员业务不熟练,对《合同法》和企业合同管理办法内容学习不深不透,对合同条款的填写要求不够明确;三是对合同的严肃性认识不足,存在一定程度的侥幸心理;四是客观环境的影响。

3 抓的几个重点环节

针对存在的问题,重点抓好了以下几个环节的工作:

3.1 了解掌握合同对方资信情况的环节。在合同签订前,要求承办人员必须对对方当事人的主体资格、履约能力、信誉及委托人有无资格等进行认真的考察,并验证对方相关有效证件,逐一建立起档案。对一些主体不合格、信誉差的客户,及时终止业务关系,防止上当受骗。

3.2 市场调研和市场竞价环节。通过互联网等各种渠道,随时掌握各种物资的价格,做到心中有数。对外采购中,有条件招标的大宗物资,一律采用招标的方式采购;没有条件招标的,采取比质比价的方式,择优签约,从而避免了“高价合同”,提高了收益率。

3.3 合同订立形式环节。预防“口头君子协议”。俗话说“口说无凭,立字为据”。签订书面合同不仅能加强签约双方履行的责任心,使合同双方有履行的依据,而且也是处理合同争议的基础。企业某些人员有时轻信“口诺式”的君子协议,或有时是老关系、老熟人,往往以感情和所谓的“口头承诺”代替正式有效的书面合同。但殊不知“人熟理不熟”,这种约定一旦遇到市场出现问题,利益发生冲突,双方就会产生争议。所以,除对少数即时清结的合同可用口头形式外,对于一些标的额较大、内容比较复杂的合同都应采用书面合同的形式。

3.4 合同签订环节。签订各类合同,被授权人员都应严格在法人授权的权限和期限内行使其权利,而且均应组成不少于二人的合同洽谈小组进行洽谈,以杜绝暗箱操作。特别是对公司的生产经营活动和经济效益影响大的合同,坚持企业法律顾问参与全过程并加以管理、控制和审查,分管合同领导复审,主要领导按权限批准的合同审批制度,杜绝了违规签订合同的问题,有效维护公司的合法权益。

3.5 合同资料保管归档环节。合同作为具有法律效力的文书,是企业主张权利,维护利益的最直接证据。为保证合同文本的完整,公司实行统一合同文本、统一合同台帐、统一合同档案制度。由合同管理员对合同进行分门别类登记,与合同有关的文书(含图纸、往来信函、电报、电传、报告、批示等)一律作为合同的组成部分一同保管,合同履行终止后,统一归档保存,以备随时调用。

3.6 违约纠纷处理环节。法律顾问部门(法律事务部)在审查合同时,就要选择合适的违约条款和纠纷处理条款。在尽力做到己方不违约的同时,积极督促对方履行合同义务,防止出现违约行为。对合同履行中出现的潜在风险苗头,及时采取措施加以防范,直至采取仲裁或诉讼的方式进行解决,维护了企业的合法权益,减少了企业的经济损失。

4 进一步加强改进合同管理的措施

4.1 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增加用法律维权的意识。继续广泛深入地开展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全体员工的法律意识,增强法制观念,树立自觉遵守法律法规的意识。对企业近年来所签订合同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整理分析,编印成册发至各单位引以为戒。

篇2

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对现代内部审计定义为:“一种独立、客观的保证工作与咨询活动,它的目的是为机构增加价值并提高机构的运作效率。它采取系统化、规范化的方法来对风险管理、控制及治理程序进行评价,提高他们的效率,从而帮助实现机构的目标。”

从国际内部审计发展的趋势来看,现代内部审计工作已从传统的财务收支审计向以合规经营、风险审计为重点的方向转移。其主要任务包括介入内部控制和推动更有效的公司治理,推动企业合规文化建设,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防范企业经营风险。其工作重点是检查风险管理的制度建设和工作流程,以及实际运营情况与效果。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作为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加强内部管理,协助管理层督促部门和机构更有效地履行他们的职责,发挥内部审计具有的监督、评价、建设职能。

内部审计监督职能 这是最基本的职能。根据“有效性、独立性和被审计性”的风险管理原则,利用内部审计加强对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体系、制度和运作过程的监督检查是非常重要的。具体包括“是否建立了有效的风险管理体系;已经建立的体系是否涵盖了商业银行所有业务单元的每一个操作环节以及是否有效运行;体系是否发挥了应有的作用。另外,还要监督风险管理体系、制度和运作过程是否行之有效。”

内部审计评价职能 一般包括“调查了解、分析评估、提出建议、监督控制”四大步骤。调查了解是风险管理审计的基础,而分析评估是重点。主要分析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体系、风险管理制度和运作过程是否合理、有效和科学。分析评估的实质就是要向管理层分析提出风险管理体系、制度和运作过程是否存在风险,并且属于何种风险,其危害有多大,以及如何去防范。

内部审计建设职能 内部审计部门是一个特殊的职能部门,它的监督活动贯穿于管理职能中。尽管内部审计不可能替代经营管理的权力和职责,但是能够对这些权力和职责的履行情况进行监督和反馈,从而达到加强内部控制,堵塞经营管理漏洞,提高风险管理水平的效果。现在内部审计一大特点是已经从消极地检查财务错弊转变为积极地参与风险管理。对于检查中发现的问题,通过及时梳理和分析、提出整改建议的方式,为银行的有效管理发挥应有的作用。

利用内部审计参与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

巴塞尔委员会认为内部审计的工作重点为:“检查和评价内部控制系统的充分性和有效性,审查风险管理程序和风险评价方法的充分性和有效性:审查风险管理程序和风险评价方法的应用和有效性;审查已经建立的系统是否遵循法律和监管要求、行为准则和政策、程序的执行情况等等。”

虽然风险管理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但是利用内部审计参与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

通过系统、全面的内部审计测评工作,协助银行各级机构管理层构建良好的全面风险管理机制强化风险管理,就必须在商业银行内部建立起良好的内部控制和内部管理机制,使商业银行各项工作能够遵循有效的政策和程序,并在经营管理过程中能够发现和解决问题。譬如出现违反法律、规定和程序时,管理层不但能够及时发现,而且能够采取适当的措施马上予以纠正。内部审计通过客观独立的循序渐进的测试与评价,可以有力地促进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与健全。同时,也可以督促管理者和员工忠于职守、遵纪守法,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责任感、自豪感,逐步在商业银行内部建立以行为道德标准为基础的企业文化。

发挥内部审计咨询顾问的作用。协助管理层确定、评价并实施针对全面风险管理的方法和控制措施 内部审计因为其超然的独立性,所以可以发挥参谋的作用。譬如在对内部控制开展审计评价的基础上,对存在的内部控制系统缺陷,提出针对性较强的审计建议。其目的是为了使风险意识贯穿商业银行的各个经营管理层面,而且使每个员工能够有效地识别风险和有效地控制风险,达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风险管理的目的。内部审计人员既是组织者,又是参与者,同时也是学习者,在推进银行全面风险管理过程中,能够发挥独到的作用。

按照风险导向的原则组织内部审计。并充分发挥内部审计及时进行风险提示的作用 内部审计作为风险管理的第三道防线,主要是对风险管理部门和其他经营部门进行的风险管理进行再监督。而风险导向审计是建立在对审计风险评估基础上决定审计测试的一种审计方式。其立足于对固有风险、控制风险的评价,并在此基础上安排审计资源和审计计划,决定审计测试范围和重点,因此,内部审计程序与银行的风险管理之间应该协调一致,使这两项工作产生协同增效的作用。

内部审计部门的主要职责之一,就是去发现管理和控制环节的各个漏洞,并且提醒管理层去堵塞这些漏洞。所以,利用内部审计进行及时的风险警示是十分必要的,而且是非常可行的。如果风险提示能够结合事前预防工作开展,那么其效果会更好。根据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特点,通过设计一系列的合规措施和程序达到在事前就能够预防违规行为的发生,在早期阶段发现违规行为或使违规行为提前暴露,以充分实现审计工作“早期预警”功能,从而最大限度减少违规行为发生的可能性。

有效识别和衡量经营风险 风险识别就是对银行当前面临的,以及潜在的经营风险加以判断、归类和鉴定性质的过程。内部审计要对原有的已识别的经营风险是否均已被识别出来的情况进行评价,并找出未被识别的主要风险。风险衡量就是应用各种现代审计手段,采用定性与定量分析结合的方式,最终定量估计经营风险大小,找出主要的风险来源,并评价风险的可能影响,以此为依据对经营风险采取相应的对策。内部审计则要对已有的经营风险的衡量结果进行再检验,以确定其是否恰当,对不恰当的估计予以更正。经营风险的防范措施就是为了降低已识别出并已衡量的风险所采取的措施。内部审计部门要针对经营风险所采取的防范措施进行检查,检查其是否充分、得当。对于风险缺乏充分的控制措施的情况,应提出改进措施和建议,以强化其风险管理,降低风险损失。

篇3

 

当前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企业面临着更加严峻的生存环境。风险是市场的灵魂,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其运作的每一个环节和过程都有产生风险的可能性,企业不可避免地会碰到各种风险,其中有些风险所产生的负面影响甚至会危及企业的生存。从本质上来讲,企业经营风险具有客观性、不确定性、偶然性等特点。因此,对于企业来讲,要完全消除企业生产经营中所有的风险显然是不现实的。但另一方面来讲,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赢利能力与其抗风险能力是成正比的,没有对于风险的准确认识和把握,从而实现对于风险的主动防范和控制,就难以保障企业的生存和进一步发展。因此,为有效地规避经营风险,实现企业的长远发展,必须牢固树立风险意识,全面分析形成企业经营风险的各种因素,建立健全风险预警机制,提高企业风险识别、评估及控制的能力,防患于未然,将风险对企业可能造成的损失控制在最小范围内。

一.企业经营风险的成因分析

(一)外部因素

市场经济条件下收益与并存,企业作为市场经济最为重要的独立主体现代企业管理论文,其生产经营活动处于一定的环境之下,必然受到其赖以生存的外部环境的影响,具体包括政策因素、市场因素、社会因素、科学技术因素、自然因素等。

首先,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离不开国家的宏观调控行为的支持。而国家宏观调控相关政策,如国家信贷、银行利率等,尤其是产业、行业政策导向的变化等都使得企业的经营环境面临重大的改变,对企业的运营造成直接的影响,而且往往是负面影响,使企业经营遭遇风险,影响其正常运作[1]。

其次,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和市场的急剧变化,企业面临的市场环境更具不确定性,随时都有可能对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如替代性产品或服务的出现导致产品销售受阻,影响企业的存货流动率,大大提高了企业存货变现的风险;对正处于衰退时期的产品或服务企业自身必须积极进行产品和服务的创新,否则将失去消费者,无法保障企业的进一步发展;而采购市场价格变化剧烈将会对于企业原材料的采取将产生直接的影响,甚至于出现因库存不足而停工待料或影响销售的状况。

第三,各种不可抗力导致的风险,如地震、海啸等各种自然灾害都极有可能使企业面临巨大的损失。同时,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加强,地区或世界范围内的经济波动都或多或少地对我国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产生影响龙源期刊。如2008全球金融海啸中我国许多企业面临倒闭的情况就是一个很好的说明。

(二)内部因素

从一定程度上来讲企业经营风险产生的原因绝大部分源于企业内部,产生经营风险的外部因素除了更种不可抗力所导致的风险外,一般都可以通过良好的风险预警和机制进行有效的识别和采取积极的调整措施。因此,对于企业经营风险产生的内部因素要给予更多的重视和关注。具体来讲,导致企业经营风险的内部经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缺乏风险意识。当前我国大部分企业对于风险的认识还明显不到位,只是简单地凭借个人个人的主观判断和经验进行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主观随意性大,对于企业经营过程中遇到的风险缺乏全面清晰的把握,风险管理往往是呈间断性的特点,难以保障企业对市场的变化作及时积极的应对[2]。另外,风险管理意识的不足,也很大程度上导致了我国风险管理组织机构的缺乏和不健全,根本谈不到企业经营风险管理的日常化和专业化,导致我国企业的风险管理始终停留于追求眼前利益的较低层次上。即使成立了专门的风险管理部门,也难以真正地履行其应有的独立、有效的风险管理职能,企业经营风险管理流于形式。

二是,根据我国企业发展的具体实践来看,决策失误成了导致我国企业经营风险的关键性因素。究其原因在于当前我国很大一部分的企业决策机制不完善,决策目标的短视化,只顾眼前利益,无视企业资源条件的限制和进一步发展的需要现代企业管理论文,决策程序规范化有待强化,决策行为个人色彩浓重,等。

三是,企业内部控制的建立及健全是提高企业经营风险管理水平的前提。整体上来看当前我国企业的内部控制建设状况不容乐观,难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另一方面来看,当前部分企业管理层仍未正确认识到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的联系,两者未能实现有机结合。

四是,我国企业,尤其是数量众多的中小企业的管理水平仍处于较低层次,如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营销管理等各方面都存在着不少的问题,并难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得到有效解决,必须会危及企业的生产和经营。如不重视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忽视人力资源要素在企业生存和发展中的核心作用,造成企业人才的短缺和不足,无法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坚实的人员支持。另外,受财务管理水平的限制也使得财务风险成为企业经营风险种类中的重要内容,尤其是资本结构不合理、应收账款管理不及时等都会对企业的经营造成风险。

二.企业经营风险控制的对策分析

(一)提高风险防范意识

首先,风险与机会并存,企业经营过程中必然会碰到各类的风险,经营风险存在于企业管理的各个环节。企业经营管理者,尤其是核心决策层的风险意识则是企业有效进行经营风险控制的前提。只有经营管理者从思想上重视企业的风险管理,认识到风险对于企业生存发展的影响,提高企业的风险防范意识,对可能面临的风险做到心中有数,才能在企业的日常管理过程中加强企业的风险管理工作,将风险防范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和日常管理的整个过程,实现对各类风险的有效预测、识别、判断、控制和处理,提高风险管理能力,以保障和促进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3]。另外,培育和深化富有特色的企业风险管理文化,既能够有效的整合企业各类资源,为企业经营风险的控制提供良好的企业氛围,更有利于风险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规避风险,保障企业的稳定健康发展。

(二)关注外部环境的变化

对于企业来讲,外部环境的变化是难以准确预测的,企业一定程度上对来自于外部风险是难以实现对其的全面控制。但另一方面,并不等同于企业对于外部环境的变化难以有所作为。为有效应对各类外部风险,可以通过对外部环境的密切关注、深入分析,把握其变化发展的趋势和规律,对于外部环境及时做出适时的灵活调整以更好地适应市场的发展需求,强化企业对于外部环境变化的应变能力和适应能力,将可能产生的损失降至最低水平。企业要时刻关注政策法律法规的变化现代企业管理论文,尤其是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方面产业政策、财政政策、税收政策等,对政策的变化对企业可能产生的负面效应及时做好预算;时刻关注竞争对手及市场的变化,对市场进行深入全面的调查,强化企业对于外部环境变化的应变能力,注重产销的有机衔接,及时调整策略;另外对于企业目标群体的变化要给予全面关注和把握。

(三)建立健全风险管理机制

首先,对于企业经营风险的管理重点在于对于经营风险的事前预测与防范,将风险遏制在其产生之初。因此,建立健全风险预警系统,对于可能出现的风险有明确的认识和详细的克服预案,积极做好准备应对措施以将控制风险的进一步扩大。通过相应的诊断工具对于经营风险的各种征兆进行分析、判断,一旦发现可能导致企业经营风险的因素就及时发出警告。企业的经营者、管理者应时刻关注风险预警系统的运作,根据相应的指标,尤其是可量化的财务指标,准确评估风险对企业可能造成的危害,适时地调整企业的发展策略,以更好地适应市场变化的需求龙源期刊。其次,企业经营风险的有效防范必须有一套与之相配合的企业风险防范制度作为支持,实现企业经营风险管理的制度化、程序化及科学化。具体来讲,建立健全企业的各项管理规章制度,如资金管理制度、业务流程制度、财务管理制度、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等,形成凡事有章可循、有人负责的良好生产经营秩序,尤其要注意制度规定的可操作性,加强制度落实的监督与管理工作。

(四)加强企业内部控制的建设

企业内控的加强是保障企业经营合法性、提高企业经营效益和防范企业经营风险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最为有效的途径。从企业发展具体实践来看,对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建立及健全是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管理者的重要责任之一。要根据企业生产经营实际情况,完善内控业务流程、制度体系的建设工作,落实企业内控执行情况的检查工作,将内控理念融入企业的日常经常管理过程中[4]。另外,企业财务内控作为企业内控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充分发挥其在企业经营风险防范过程中的积极作用。

(五)提高企业管理水平

首先,人才是企业生存和发展最为核心的资料,不论是企业经营风险的防范还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和强化最终都离不开企业员工的支持,尤其是核心员工的流失、人员的频繁流动等将直接对于企业经营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需加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水平。其中,最为重要的内容在于建立健全激励机制与加强企业的文化建设,不断地强化员工与企业两者间的合作互利共赢关系。培养起员工对于企业的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把企业的发展与自身紧密结合起来,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充分发挥主人翁精神,为推进企业的进一步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现代企业管理论文,有效的防止企业的人才危机。

其次,以财务管理为核心,通过完善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财务管理工作水平的提升整体带动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达到有效防范企业经营风险的目的。具体来讲,重视财务管理工作,将财务管理工作置于事关企业稳定发展的位置,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尤其是要充分发挥财务管理的分析、预测功能,为企业经营决策提供充实的数据支持[5]。同时在负债比例的控制上,在格外注意,实现企业资本结构的合理安排和优化调整,避免因财务负担过重影响企业的偿付能力造成财务风险的产生。

第三,在做出相应的决策前,需加强市场调查,对于投资决策的可行性分析进行全面分析,对于可能遇到的各类风险做全盘考虑,提高企业决策的科学性和前瞻性,最大限度地避免因盲目或非理性的决策使企业面临巨大的风险。

另外,诚信经营,塑造企业良好的商品信誉和品牌形象,也是企业有效降低企业经营风险和有效防范风险的重要途径。企业在日常经营管理中要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以诚信为本,培育和强化企业的诚信经营理念,让消费者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企业良好的文化氛围,提升企业形象和企业品牌的美誉度。

参考文献:

1.邢春萍.浅析如何发挥财务作用以防范企业经营风险[J].中国商界(下半月),2010,10,14-15.

2.姜艳艳.基于财政政策的中小企业经营风险规避对策研究[J].电子商务,20019,11,21-23.

3.张炳莲.浅谈金融危机下的企业经营风险防范[J].现代商业,2009,30,12-13.

4.宾爱琪.论我国企业经营风险管理与控制[J].学术论坛,2009,10,34-35.

篇4

[关键词]

通信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

虽然我国通信企业已经认识到内部控制的重要性,但是由于我国通信企业内部控制起步时间比较晚,导致企业内部控制经验不足,内部控制中还存在很多问题。通信企业必须详细地分析问题存在的原因,并针对存在的问题及时采取调整对策,推动企业的发展,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地位。

1通信企业内部控制的目标

目前,国家已经了《企业内部控制框架》,把企业的运营和管理重点转为风险控制和管理。企业经营的合法性是企业内部管理和控制的前提和基础。在新形势下,通信企业内部控制的目标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其一,在企业中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机制,并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合理地构建内部控制体系;其二,通过内部控制可以让企业员工参与到企业管理中,提高企业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热情;其三,通过内部控制降低通信企业的运营成本,提高通信企业的经济效益,实现企业的发展目标。

2通信企业内部控制现状分析

2.1企业管理者缺乏内部控制意识企业管理者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对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具有较大的影响。但是,企业管理者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又无法用数据来体现。要想保证企业内部控制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增强企业管理者的风险管理意识,提高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是很有必要的。但是,从企业全面内部控制现状可以看出,企业全面内部控制存在很多问题,比如:企业管理者内部控制意识淡薄,没有认识到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要性等等,这些问题都严重制约着通信企业内部控制工作的开展。

2.2企业内部缺乏有效沟通通信企业内部控制是企业全面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想保证企业内部控制的合理性,就必须加强企业各个部门的沟通和协调。企业还要明确内部控制的职责,把内部控制的责任落实到每一个员工身上,让企业员工积极参与到企业的内部控制中,进而提高企业内部控制和管理水平。但是,我国很多通信企业内部缺乏沟通交流,企业内部控制的职责也不明确,企业内部控制过于形式化,没有真正发挥出管理的作用和价值。

2.3企业缺乏专业人才内部审计是企业内部控制的形式之一,内部审计可以对企业内部控制活动做出审核和评价,保证企业的经营风险在可控的范围内。虽然很多企业认识到设立内部审计机构的重要性,但是内部审计工作在开展的过程中还存在很多问题,比如:企业并没有赋予审计部门审核和评价企业经济活动的权力,审计工作过于形式化。除此之外,很多通信企业内部缺乏专业的审计人才,审计人员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对审计的合理性有很大影响。

3通信企业内部控制和全面风险管理的关系

3.1全面风险管理是内部控制的延伸和扩展通信企业内部控制是全面风险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企业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完善的。我国学者认为,内部控制就是保证企业经营发展合理性的过程。企业的全面风险管理可以推动内部控制机制的建立,保证通信企业内部控制工作的顺利开展,进而推动企业的快速发展。我国企业全面风险管理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其一,企业经营发展目标;其二,风险管理要素;其三,企业各个部门。从全面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的内涵可以看出,全面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的实施都是为了推动企业的快速发展,全面风险管理是通信企业内部控制的延伸和扩展。

3.2全面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相辅相成内部控制只是风险管理的一部分,内部控制可以帮助企业更好地防范风险,但不能化解风险,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是可以共存的,不存在矛盾关系。对于较小的经营风险或者是时常发生的经营风险,企业可以建立内部控制机制,合理地控制经营风险。对于较大的风险,企业就需要加强风险控制,把全面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相结合,进而实现通信企业的稳定发展。

4通信企业内部控制的对策分析

4.1完善企业控制环境国家和社会力量也对企业内部控制机制的创新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因此,国家和相关部门必须不断完善外部环境,推动通信企业内部控制机制的创新。虽然国家制定了与企业内部控制相关的法律法规,但是这些法律法规都不够完整,并没有形成一个法律体系,这对企业内部控制机制的建立和创新有很大影响。针对这种情况,国家应该发挥职能,制定并完善企业内部控制相关的法律法规,为企业内部控制机制的创新提供政策保障。除此之外,为了保证企业内部控制机制可以在全面风险管理中发挥作用,国家还应该设置监督管理部门,定期对企业的经营和风险控制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如果发现企业经营或风险管理中存在问题,必须及时针对问题采取控制措施。通信企业经营和管理还应该自觉接受基层员工的监督,增强企业的风险意识。在通信企业经营发展的过程中,还应该不断地完善自身的内部控制环境。企业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完善内部环境:其一,加强企业内部文化建设。这就需要企业管理人员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同时通信企业管理人员还应该对员工的工作进行适时监督,增强企业每一名员工的文化建设意识。其二,要明确企业管理人员的职责。很多企业管理人员都是身兼数职,这对于企业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都是不利的。因此,企业必须在发展的过程中明确企业管理者的职责,避免一人独揽大权的现象出现。其三,提高通信企业员工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员工是企业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机制创新的主体,也是企业最宝贵的资源。企业必须不断完善人员培训体系,并在员工内部建立奖励机制,对工作表现优秀的企业员工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4.2增强企业的全面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意识通信企业要想加强全面风险管理,创新内部控制机制,首先要增强企业管理人员和员工的风险管理意识。目前,很多企业都没有在内部建立风险管理体系,企业管理者严重缺乏全面风险管理意识,导致企业面对多变的经济环境缺乏风险抵抗能力。因此,增强企业管理者的风险管理意识是很有必要的,企业管理者要清晰地认识企业经营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风险因素,同时还要让企业员工了解企业的风险因素,进而增强企业员工的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意识。为了充分发挥全面风险管理在企业经营发展中的作用,通信企业还应该在内部成立风险监管部门,对企业的经营风险进行监督和控制,保证企业的经营正常运行。此外,企业还应该对自身的经营管理风险进行全面评估,找出企业经营中的风险因素,并结合经营风险的特点合理地制定应对方案。通常情况下,通信企业的风险应分为四种形式:其一,回避风险;其二,采取措施降低风险;其三,分担风险;其四,承受经营管理风险。回避风险就是企业直接退出存在风险因素的经营活动。降低风险就是企业采取相应措施降低风险的发生机率,保证企业的正常经营。分担风险实际上也可以称为转移风险。承受风险就是指企业对经营过程中存在的风险因素不进行人为控制。回避风险的做法虽然可以保证企业的正常经营,但是回避风险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企业的收益。

4.3完善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体系在传统的风险管理制度下,为了保证通信企业的正常经营,降低企业的经营风险,企业会制定大量的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机制。但是,这些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机制过于形式化,对企业的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起不到实质性的作用。要想降低企业的经营风险,企业必须在符合内部控制需求的基础上合理地建立风险管理制度,完善企业经营活动管理制度,实现企业经营和内部控制的同步。虽然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出现的风险是不可避免的,但是风险是可以被有效控制的。企业还要不断地完善全面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体系,全面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体系的建立需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其一,合法性原则。合法性原则是指企业在建立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体系时,不能和国家政策相背离,这也是企业建立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体系的首要原则。国家法律法规也为通信企业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体系的建立提供了政策保障。其二,全面性原则。全面性是指全面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应该贯穿企业经营全过程,进而降低企业的经营风险,推动企业的快速发展。其三,开放性原则。企业要想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生存发展,就必须不断完善风险管理制度,保证内部控制的合理性和适应性。其四,适应性原则。通信企业风险管理制度要适应外部经济环境的变化,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来创新和调整内部控制机制。

4.4保证风险管理制度的有效运行现在很多通信企业的风险管理制度和内部控制机制非常健全,但是其风险管理制度和内部控制机制过于形式化,没有得到有效的运行。要想保证风险管理制度和内部控制机制的有效运行,企业管理者必须起到示范作用。企业管理者的综合素质对风险管理制度的运行有着很大的影响。企业管理者必须以身作则,才能更好地保证风险管理制度的有效运行。企业员工是企业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主体,企业在创新内部控制机制时,应该让员工积极参与到内部控制机制创新中,企业管理者要多听取员工的意见;企业还应该加强人员培训,提高员工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在企业经营的过程中,管理者要鼓励员工多提意见,这对企业风险管理制度和内部控制机制的创新都有很大影响。企业除了要在员工内部设置奖励机制外,还要在员工内部设置惩罚机制,对风险管理意识淡薄、不执行内部控制机制的员工给予一定的处罚,这样才能更好地保证风险管理制度和内部控制机制的有效运行。

5结语

通信企业内部控制是企业全面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想保证企业内部控制的合理性,就必须加强企业各个部门的沟通和协调。企业还要明确内部控制的职责,把内部控制的责任落实到每一个人身上,让企业员工积极地参与到企业的内部控制中,进而提高企业内部控制和管理水平。很多通信企业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都十分完善,但是机制过于形式化,并未得到有效的运行。因此,企业相关管理人员必须发挥模范带头的作用,以此来更好地推动风险管理制度的有效运行。

主要参考文献

[1]张子英.我国电信企业内部控制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3.

[2]周妍.企业社会责任导向的内部控制优化研究[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14.

[3]周振平.产权性质、内部控制与公司债务融资[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14.

[4]温洁茹.财务舞弊识别与治理:内部控制体系建设[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12.

[5]李琴琴.内部控制质量的经济后果研究[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12.

[6]侯贝贝.内部控制信息透明度与股权成本的相关性研究[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12.

[7]张谦.目标导向下内部控制评价体系的构建[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12.

[8]孟昭贤.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现状分析[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11.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