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范文

时间:2023-07-09 08:23:51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关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关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篇1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2-0077-01

隐性教育是引进概念,在我国发展的时间较短。随着我国社会体制的发展,隐性政治思想教育已经成为高校进行思想教育的主要方式之一。

1.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进入我国的一个概念。进行隐性教育是通过暗示、引导等方式进行的心理意识的教育方法。具体则是指教育者为了能扭转当前受教育者在受教育的过程中,出现被动和应付态度而进行的,教育者通过按照预定的教育内容和方案,隐藏教育的主题和教育目的,淡化受教育者的角色意识,将教育内容更好的融合到社会实践中去,使受教育者能感受到教育思想的内涵。隐性教育的形成是具有独有特点的,它的出现打破了教育的体制,使教育变得更加丰富多样,思想政治教育更具人性化,通过融合的方式,让思想政治教育能融入到学生的脑中。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具有创新性的,是代表了先进的思想力的,是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教育方式。

2.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

隐性教育具有隐蔽性。人类在成长过程中思想的形成是最为复杂的,并不能单纯的依照某个理论、某个人或某些人的意志顺势而成,思想的成长过程会受到外界生活环境和氛围所影响影响。人类的生存环境在不断的发生变化,不可能一直生活在设定好的环境中,所以,在高校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多数情况下都是通过平时生活的各个方面进行的,通过隐蔽的方式逐步的渗入到学生的思想中。

隐性教育具有自主性与开放性。由于高校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多数情况都是处在隐蔽的环境中,并没有十分明确要求,也没有要求受教育者必须接受的方式呈现,受教育者一直都是处在自发的状态中,所获得的思想教育过程都是主体选择和主动参与的,这个过程使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的发挥。高校进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是受教育者自己在非特定的时间和环境中获得的,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摆脱了传统的课堂教育的束缚,更摆脱了教育者对教育因素的控制,这与较为传统的显性教育有着极大的区别。高校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组成因素是进行非封闭式的教育,学生所能接触到的各个不同因素均能成为受教育者学习的内容。高校在进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还是以课堂的教育方式为主,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展示隐性教育的开放性,让学生在无形中提高思想意识。

3.进行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

3.1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有良好的教育环境

健康的环境,能为学生营造出一个好的氛围,使学生的思想不受到外界不良环境的影响。正如马克思所说:“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高校作为育人的地方,更应该为学生营造出一个好的环境,有效的对高校学生的思想起到正面的影响。而一些不良的氛围也会出现在高校中,这就可能给学生,带来不良的影响,使学生接受到不健康的思想。例如:当前已经进入到信息时代,网络成为高校学生每天都不可或缺的环境因素,网络上的信息资源纷繁多样,好坏相伴,好的信息内容不但能帮助学生完成学习内容,还能给学生积极正面的思想内容,而一些不良的网络信息则会给学生带来不良的思想影响,这时高校的教育者就应该对网络环境进行有效的监管,删选出不利学生思想健康发展的网站,使学生在互联网上获取的都是健康的信息和正面的思想内容,进而通过网络对学生进行隐性的思想政治教育。

进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为了帮助学生建立起正确的思想观念,所以,通过有效的利用环境的变化,来为学生营造出健康向上的隐性政治思想教育环境。高校现阶段进行隐性政治思想教育的主要方式就是通过建立积极向上的校园环境氛围。在高校中建立起一个积极向上且富有健康情趣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有着重要的影响。高校教育者在进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一定要创造出有利于学生思想健康发展的环境氛围,让环境熏陶学生和感染学生具有较高效果。例如:高校要多开展关于思想道德主题的研究比赛,为学生多播放正能量的电影。学校还可以进行一些道德模范的评选,让学生们自己发掘身边的道德模范,校学生会及一些社团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到不同的社会服务中区,让学生多接触正面的校园团体等。

3.2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联系社会实践

现阶段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应该多与社会实践相联系,在社会实践中高校学生能接触到更多的人与事,获得更多的政治思想内容,高校学生在社会实践中能亲身的体验到社会的发展动向,也能更好的了解社会,同时高校的教育者也能通过社会的变化,更好的开展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来引导高校学生,高校教育者可以通过学生参加的社会实践,来激发他们内心的爱国热情,并最终能将这份热情,转化成为学习的动力,这样的社会实践能更好的展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能更好的帮助高校学生的思想在无意识中得到升华,进而能坚定正确的政治思想观念,才能在步入到社会后,更好为社会服务,成为一个思想健康向上的好青年。例如:高校要多组织学生参加一些具有正能量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化身成为社会各个行业的基层服务者,不同身份加入到社会实践中,对学生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会变得更加的宽泛,学生能直观的通过社会实践感受到积极向上的思想,更好的武装学生的政治思想。

作为教育工作者要学会利用环境为学生带来一个健康向上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空间,通过不同的方式进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让学生能随时都感受到社会的正面性,使他们能健康的投入到社会实践中去。高校开展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为了更好的培养高校学生的思想品德,使高校学生能更好的服务于社会。

参考文献:

[1]郑庆昌.高校育人的新探索[N].福建日报.2004年

[2]唐昌惠.不断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N].贵州日报.2004年

[3]李伟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必备素质[N].光明日报.2004年

[4]赵永亮,孟晶.浅析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环境[J].职业.2010年03期

篇2

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和国内市场环境要求大学生必须全面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和能力,具备明辨是非、随机应变、社会交际等多方面的能力,而这些素质能力的最基础和不可缺少的就是思想政治素质。因此,高校必须将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当前教育工作的主要任务来对待,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进而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以更好适应企业和社会的发展。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1.思想政治教育理念落后

当前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观念与当前迅速发展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以及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还不能完全适应。部分高校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只是片面地将思想政治教育当作是灌输思想政治理论,宣传党的教育方针的工具,只是将灌输思想当成是一种任务,单纯地将思想政治教育作为社会政治服务的工具,而忽视了对人格塑造的个性化的全面自由发展,没有体现思想政治教育宣传工作的真正意义和内涵,这种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已经不能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2.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不能满足大学生的实际需要

当前,我国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明显落后于大学生的实际需求,教学内容不能很好适应日新月异的新需求和新问题,无法与当代大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思想实际相对接,政治教育内容严重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当前,很多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内容都过于空洞宽泛,教育内容与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就业导向关联性不强,学生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缺乏学习兴趣和热情。

3.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相关保障机制不够健全和完善

当前,很多高校缺乏健全和完善的思想政治教育保障机制。由于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很多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资金和人力的投入较少,在学生社会实践、社会调查、社团活动等方面的活动投入有限,很多具有积极意义的组织活动由于资金困境而无法开展。不仅如此,很多高校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时由于活动场所有限且条件较差,不能很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此外,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很多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少数的教师与日益增多的生源相矛盾的现象比比皆是,同时由于思政教师与专业教师的地位和待遇不平等,知识结构也不尽合理等方面因素的制约,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缺乏健全的保障机制。

二、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方法和策略

1.创新思想教育理念,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念作为一种社会意识的存在,要与不断变化的社会发展相适应,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更新思政教育观念,并建立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需要的“以人为本”的教育原则。新时期,高校要建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积极鼓励和支持大学生自主开展各种社团活动,逐步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此外,高校要逐步确立灌输社会规范与培养能力和发展个性有机统一的新任务观,改革教育方法,并在提高灌输效果的同时,着力培养人的的能力和个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2.适应学生发展要求,拓展教育内容

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必须要从全局的战略角度出发,坚持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根据时展的要求,站在新的历史高度,更新教育观念,着力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坚持以学生为本,努力在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思想上下功夫,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在新时期,我们要按照《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要求,坚持“三个贴近”的原则,科学确定并加强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

3.健全和完善思想政治教育保障机制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有充分的物质条件和制度条件才能保证正常运作。首先,高校要加大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经费的投入。确定合理的投入额度,列入预算,并按时调拨。同时,高校还要注意优化和改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物质条件。为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提供必要的场地和设备,不断改善条件优化手段。此外,高校要不断健全和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和相关管理制度体系。对于现实生活中的社会政治、文化、道德生活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依靠政治、法律、经济、文化等多种手段来调节社会关系,促进良好社会风尚的形成。

总而言之,思想政治教育已经成为当前高校教育的重要教学目标。在经济和文化形式不断变化的今天,高校作为对人才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教育基地,必须不断研究和探索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模式和新思路,努力提高教师和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从而为社会和企业培养出更多高素质的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仲兆华.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问题及根源[J].徐州师范大

篇3

[DOI]1013939/jcnkizgsc201536206

1引言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队伍是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及其管理工作的组织保证。目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及其管理工作面临的形势和任务,迫切要求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队伍建设,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队伍建设的整体水平。

2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队伍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队伍建设取得了明显的成绩;同时,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队伍建设缺乏整体性的科学规划

国家虽然已经制订了管理干部的建设规划,但是,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队伍建设的规划,特别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队伍建设的整体性规划,目前尚处于空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队伍建设目前多由教学队伍建设、科研队伍建设和管理队伍建设所替代。近年来,对于中层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干部队伍的建设,我国各高校采取的是选拔一批中青年学术骨干走上中层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岗位。这样做,一方面有利于加强干部与教师、学生之间的密切联系,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与教育教学的统一;另一方面,普遍认为教学科研才是“根本”,将主要的精力投入到教学和科研工作中,在实际工作中缺乏明晰的办学指导思想和改革思路,在理论政策水平、宏观控制能力、领导艺术等方面存在欠缺,致使我国高校目前专门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的中坚理论明显缺乏。

2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队伍整体作战能力与承载任务不相协调

(1)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者个体来看,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者的素质与肩负的责任不相适应。

有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者缺乏与时俱进的思想观念,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和开拓进取的实干精神;有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者作风浮躁,深入群众,深入基层,深入教学科研第一线解决实际问题不够,存在着和形式主义;有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者虽然专业好,但缺乏系统的教育管理知识和经验,工作方式方法、组织管理水平与工作责任不相适应。

(2)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队伍整体来看,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专职队伍人心不稳,后继人才匮乏。

我国高校目前普遍存在专职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干部与教学科研人员相比经济收入相对较低,职称晋升较难,学习进修机会较少;同时,工作难度、压力较大,容易产生很强的失落和失衡的心理。近年来,高校普遍存在的现象就是,毕业生到高校,愿意从事教学科研而不愿意从事管理工作,愿意从事行政管理而不愿意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管理。

(3)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专业化程度来看,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队伍的专业化程度不高。

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队伍专业化程度不高的具体表现为:

其一,专业化不强。一项调查表明,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队伍中,学科专业是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学和管理学专业的只占34%,专业知识结构比例失调。同时,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队伍中高学历人员所占比例明显低于教学科研的教师队伍的相应比例,学历层次不高。

其二,职业意识不强。在所做的调查中表明,只有不足70%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者认为自己能够做到爱岗敬业,全身心的投入到管理工作。有不少管理者有改变职业或者岗位的想法。

(4)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培训上来看,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队伍教育培训质量有待提高。

虽然管理干部的培训已经形成比较规范的制度,但有些培训内容看似系统丰富,实际上是大而空,脱离实际,缺乏解决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中的问题;有些培训缺乏考核,学多学少无关紧要,导致参加培训的人员,思想不重视,认为参加培训只是走个形式,完成任务,人到心不到。这些都使得管理干部的培训打了不少的折扣,因此,培训的质量即培训的实效性还有待提高。

2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正面形象有待进一步提高

由于缺乏学历和专业知识进一步提高和更新的机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人员的知识结构不能与时俱进,对新问题的处理能力不足,导致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者的素质不高,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的效能低下。同时,在现行的用人制度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队伍缺乏竞争意识和危机感,基层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人员工作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办事效率不高,人浮于事。这样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不仅不可能高效优质,更不可能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

24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队伍发展的培育机制和保障机制尚不健全

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队伍相关的制度建设存在着以下几个问题:首先,制度建设的不平衡性。从我国高校二十多年来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队伍制度建设的情况来看,就地区而言,经济发达地区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队伍制度建设相对经济欠发达地区的高校要搞得更好。对于不同的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队伍制度建设也走过了一个不平衡发展的过程。其次,制度建设的相对滞后性。现有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队伍制度,有着不适应或者不完全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的方面,以致不能完全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各项任务,不能够确保思想政治工作的顺利进行。最后,制度建设的虚拟化。很多高校在制度建设上也作了种种规定,可是实际工作中却难以实行或者不去实行,缺乏实效性。制度仅仅停留在纸上,形同虚设。

3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队伍建设问题的原因分析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个体因素,又有群体因素;既有主观因素,又有客观因素;既有制度因素,又有模式因素等。我们只有对问题从本质上进行成因分析,才能够有效地解决问题。

31社会因素

市场经济是把双刃剑,在促进社会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少的负面效应。市场经济一方面可以激发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另一方面也容易引发人的私欲膨胀,各种不良思想蔓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者的思想直接或间接地会受到市场经济负面效应的影响,导致各种问题的发生。

32个人因素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者的问题,一方面是受不良的社会因素的影响,另一方面是自身主观原因。有些管理者自身放松了要求,放松了自身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改造。没有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才是产生各种问题的思想根源。

33管理因素

由于高校的中心工作是教学和科研,管理和后勤工作必须服从和服务于教学科研第一线,使得高校中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者地位不高,权威不够,管理对象的认同感有限,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干部在工作中缺乏自信心,难以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

34工作模式因素

高校的一些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干部是由教学科研骨干兼任的,属于“双肩挑”模式。这种模式有一定的好处,同时也带来了新问题。由于仍承担繁重的教学科研任务,对管理工作投入的精力不足;同时,本身缺少实际管理经验,即使有良好的愿望把工作做好,但效果时常不佳。

35发展模式因素

篇4

了解云南高校当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现状,是我们加强和改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前提和基础。2004年,云南省委高校工委会同云南师范大学共同组织云南省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综合调查,对云南省大学生上网时间、地点、频率;上网内容选取;网上行为和态度;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的态度及认识;自身所在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工作开展的满意程度等5个方面的38个问项进行了多维度的问卷客观描述和科学分析。

一、调查对象及方法

1.调查对象选取

本次调查选取了云南省云南师范大学、云南大学、昆明理工大学等26所高校的6000名在校大学生作为调查对象。所选用的样本调查涵盖了12个学科门类及各个学年、学业层次。被调查人员中,男生3558人,占调查总数的59.3%,女生2442人,占调查总数的40.7%;从专业上看,文史经济类学生3534人,占58.9%,理工农林类2466人,占41.1%;从学习层次看,本科生94.7%(其中大一17.8%,大二29.5%,大三27.7%,大四(大五)19.7%)、研究生3.2%、专科生2.1%。总体来看,呈现出男生所占比例略多于女生、文史经济类略多于理工农林类,样本人选呈现以本科及二三年级为主的态势。

此次调查,共发放样本调查问卷6000份,回收5808份,回收率为96.8%;其中有效问卷5451份,有效回收率为90.9%。由于所选样本全面充分,调查方法选择恰当,因此调查结果具有较高的客观性和真实性,对研究云南省当前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工作具有普遍性意义。

2.资料收集与分析方法

本次调查采用问卷法收集资料,所用计算机分析软件为VisualFoxPro6.0。考虑到调查数据量较大、涉及面较广,因此这次问卷调查采用了计算机数理统计与结果综合分析的方法对所获得的数据进行分析,以寻找规律性的总体特征。调查中所有的数据均是通过有效问卷数量计算得出;在部分选项中,各项数据之和不等于100%是因为部分被调查者进行了合理的多项选择,使这部分调查者被进行了重复统计,但这符合我们的问卷统计要求。

二、调查结果及分析

1.云南省大学生上网时间、地点及频率调查

对大学生上网时间、地点及频率进行调查,将有助于进一步进行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的可行性研究。据调查,网络的使用在大学生中已成为普遍行为,91.6%的大学生有过上网经历,其中上网学生以高年级学生为主,低年级学生由于经济状况、心理成熟程度及大学经历短等原因,对网络了解程度还不够。此外,有90%以上的同学认识到了网络给大学生学习、就业等各方面带来的机遇。

关于大学生通常的上网时间、地点,大部分被调查者的随意性都比较大,40.2%的同学表示具体上网时间不确定,选择在周末、晚上、计算机课堂上上网的同学则分别为:37.7%、21.6%、8.2%;从上网地点分布来看,宿舍(家里)、学校机房、校外网吧都是同学们的主要选择,它们所占比例分别为:20.7%、29%、38.2%。大学生上网时间、地点的不确定性无疑对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工作的开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更多的同学能够在校园内上网,将有助于网络化建设及学校对网络的统一管理,同时也将有助于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从云南省大学生网络使用量来看,接近半数的被调查者(43.9%)平均每周上网都在1~5小时,少于1小时和大于5小时的分别为28%和28.1%。因此,如何充分利用大学生们有限的上网时间,吸引大学生更多的注意力,这对思想政治网站的构思和建设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我们应该抓住这个日趋成熟的机会,加快校园网络化建设。

2.云南省大学生上网主要内容选取的调查

互联网以其大量的信息、快捷的速度和独特的传播方式迅速得到当代大学生的青睐。通过互联网不但可以随时获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还可以自由地参与学习和讨论。然而,开放、互动的网络环境也是一把双刃剑,大学生在通过互联网获取有益信息的同时,隐藏在互联网里的各种有害信息也强烈地冲击着他们的思想和行为。

大学生对于网络内容的选取,49%的被调查者表示他们上网的主要目的是获取相关信息,选择网络聊天和网络游戏的同学分别占了10.9%和14.5%,无明确目的的占了24.5%。我们同时看到,男女同学对于网络内容的偏好是不尽相同的,女生(11.1%)较男生(9.4%)喜欢聊天,而男生(21.8%,女生同比仅为8%)则更偏向于玩网络游戏。从总体上看,在网络游戏如此流行的今天,云南的大部分学生基本上能对此有较清晰的“度”的把握,能正确对待网络的信息获取功能和网络的消遣功能,但仍然不乏极少数沉溺于网络聊天和网络游戏的大学生。

虽然互联网已经被大学生所广泛利用,但云南省大学生在获取社会信息的时候,更倾向于通过传统渠道。大多数同学(71.2%)表示他们通过网络获取的信息量占所获取的社会信息总量的30%以内,只有5.8%的同学通过网络所获得的信息占全部所获信息50%以上。从云南省大学生所常用的网络服务来看,电子邮件(51.3%)、BBS电子公告及论坛(30%)、搜索引擎(27.4)、网络通讯及聊天(22.5%)都经常为大学生们使用,其中BBS服务尤其值得我们关注。在被调查的大学生中,有30%的同学经常使用BBS服务。随着云南省高校网络硬件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力度的不断加大,相信通过论坛获取相关信息和发表言论的大学生比例将会同比增长。

互联网的内容虽然丰富,但是否都能满足大学生的需要?根据调查,我们发现大学生所急需通过互联网获取的信息依次为就业信息(66.1%)、考研信息(32.3%)和专业相关知识(34.7%)。由于网络的特性,互联网自然成为大学生获取就业信息和考研信息的快捷途径。对于“专业知识”,目前很多同学经常通过网络获取相关专业资料,对此,我们应该正确对待。既要肯定其有助于学生提高自身专业水平、扩展知识面的优点,又要注意杜绝学生全盘抄袭,防止学术上的弄虚作假。

3.云南省大学生对待网络行为及网络文化的态度

网络作为虚拟化、数字化存在,具有无国界性和相对自由性。来自不同国家、民族的上网者在网上能够自由地相互交流、融合,久而久之便形成了网络所独特的意识形态和文化内涵。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被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所广泛利用,网络文化也随之在当代大学生中发展壮大。

在有关网络行为是否应该受到约束的问题上,超过60%的被调查者认为在互联网中,各种信息言论和网络行为都应受到社会道德和法律等方面不同程度的约束;而当被问道自己在上网过程是否遵守这些约束时,表示不会遵守的只有5.6%。这说明了大部分学生在上网过程中是理智的,仍然保持有一定的自觉性。所以当被问到对网络有害信息的看法时,只有极少数的同学(6.2%)表示他们热衷于浏览,对于这部分学生,我们应该对其予以正确的引导和教育。传统说教形式的思想政治教育在这个时候显然显得力不从心,而通过网络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优越性就相对凸现出来了。

调查发现,近一半被调查者认可了网络文化对其自身发展的影响。49.7%的被调查者认为网络文化对他们的思想以及现实生活中的行为影响比较大,甚至非常大;关于互联网对大学生成长影响的问题上,90%以上的被调查者认识到互联网所带来的机遇,认为对大学生的成长有积极的影响。作为一种新兴的文化意识,网络文化虽然发展迅速、传播广泛,但是由于发展时间较短、内容也较为混杂,并且仅仅局限于网民之间,所以它和传统文化相比较还缺乏内涵,要想真正成为主流文化,并被人们所广泛接受还有相当长的一段路要走。

4.云南省大学生对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的态度及认识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既是帮助大学生抵御网络有害信息的客观需要,也是思想政治工作的必然趋势。对此,80%以上的被调查者认为大力开展网络思想政治工作是必要的。这说明大学生本身已经认识到在网络使用过程中的很多问题以及网络本身所存在的诸多缺陷,并且主动希望通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来帮助他们解决这些问题。因此,思想政治工作进网络不仅是社会对于网络不良信息管制的客观需要,也是当今大学生的主观要求。

然而在调查中,经常浏览思想政治类网站,并希望通过它解决实际问题的同学却并不多。80%的被调查者都只是“有时候去看看”或者“有去看看的意愿”;同时有54.4%的同学表示当遇到有关思想政治问题时可以考虑求助思想政治网,但不抱太大希望。由此看来,云南省思想政治工作网站还没有达到建站的预期目的,我们的很多工作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和提高。

篇5

1.1 《提纲》中科学认识论与实践观论述

《提纲》在第一条中,马克思批判了以费尔巴哈为代表的旧唯物主义的直观性和不彻底性,他认为,实践是人所特有的对象性的活动,是人类能动地把握和改造外部世界的自觉活动,是感性的、客观的、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我们周围的现实世界本质上是人类实践活动的对象化产物,应该从人的实践的角度去理解和把握我们周围的对象世界。第二条中,马克思字面上似乎是在讨论认识论的问题,提出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观点,但深层次上,它阐明的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即,理论与实践、存在与思维、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关系问题。它说明实践是沟通理论与实践、主观与客观、此岸与彼岸、自然和历史的桥梁和纽带。

科学的认识论和人生观体现了马克思的唯物辩证主义,这不仅对大学生认识论的知识提供了一把标尺,而且也是大学生满足主观因素与客观因素、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实现自身与整个社会高度统一的理论标准。它可以使大学生对事物本质和现象从感性认识经过对事物的综合分析以及实践的考验后,提升大学生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对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有更为深入的理解,对个人与社会、实践与认识之间的关系有一个正确的界定,对自身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有一个明确的定位。在社会实践中,正确运用价值观的导向作用使大学生明白自身的贡献和社会的回报,以及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和事物的客观规律之间的密切联系。

1.2 《提纲》中人与环境和教育论述

《提纲》中,马克思批判机械唯物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论,批判了它的否定人的主观能动性的一面;批判唯心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论,反对环境决定论、生物决定论。

《提纲》在第三条中,阐明了人的能动的实践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对于正确认识和理解人与环境和教育的关系指明了方向。马克思在《提纲》中关于人与环境和教育的关系的论述,不但有力地批判了“环境决定论”、“教育万能论”等错误思想,而且对建构当代的发展观、树立科学的教育现、坚持马克思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 《提纲》相关内容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2.1 《提纲》中科学认识论与实践观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第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只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以最新理论成果为核心,以校园文化建设为重点,以网络教育为依托,对目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现状做进一步调查,深入分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方式、课程设置和师资队伍以及教育对象、教育环境和教学管理机制等现行存在的问题,然后,根据当代大学生的特点和校园文化建设的要素,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进行创新,对教育教学管理机制进行改革,才能达到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和包容性、教育模式的互动性和共享性、教学方式的娱乐性和开放性,实现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可度和自主接受能力。思想政治教育要想充分发挥其作用和功能,实现育人目的,必须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以科学的认识为基础,注重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培养。

第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做到理论联系实践。一要旗帜鲜明地弘扬“知”,用正确的“知”来武装、指导“行”;二要丰富“行”的形式与内涵,在“行”中促进“知”的升华;三要坚持“知行统一”,打牢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思想基础。积极探索“全方位育人”的思想政治教育新路子,认为,社会实践是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以思想政治教育为目的的社会实践可以使大学生自身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通过实践不知不觉地对个人的思想道德品质和日常生活中不好的行为习惯有一个更清楚的直接认识,这对大学生来说就是将思想转化到行为的过程,也是实现“知”到“行”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提高自己的道德涵养水平,能够使自己发现新问题、新情况,实现“行”到“知”的升华,也只有真正地做到知行合一,才能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2.2 《提纲》中环境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篇6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当中的文化载体是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完成相应的思想政治教育任务服务的。它存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具有反映、升华、储存、证实等功能。

(一)反映功能

学生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如何反映,是在高校工作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要清楚知道的。如果我们要全面了解学生的情况,必须要高度重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载体的反映功能。为了适应学生的发展必须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当中的文化载体的反映功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必须使我们在高校工作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知晓各种相关的“反映”信息,掌握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掌握的效果程度。

(二)升华功能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大特点就是具有特别强的导向性,只有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学生实施正确的思想政治教育,才能使学生朝着弘扬真善美的方向去发展。

(三)储存功能

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当中的文化载体可以作为联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当中老师主体和学生客体之间的录音机,分别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信息收存起来。例如,我们将爱国主义历史的画面、声音、图片以及现实信息以文字等一定形式存储起来。

(四)证实功能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当中的文化载体不仅能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各种内容、相应要求和重要信息进行相互传递,也能将活生生的人的生平事迹以一种生动的形象呈现在学生的面前,用来论证某种思想的存在的真实性和教育内容的立体生动性,增强教育对象学生客体获得信息的立体直观感。

二、研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当中的文化载体建设的意义

研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当中的文化载体建设有非常重要的实践意义和理论意义。

(一)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为了增强高效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我们必须得研究高效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载体建设。相关的表现有以下几方面。

1.能够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一些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当中的文化载体已经不适应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内容的传递,不利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工作效果的发挥。因此,我们必须采用恰当的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载体,必须选好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载体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结合点,必须恰如其分地表达和传递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相关内容和对应信息,大刀阔斧地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当中的文化载体建设,只有这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才能受到我们广大学生的欢迎,并积极地去接受和积极地参与,从而获得良好的教育成效。

2.能够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工作有效性。随着高校的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某些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当中的文化载体已经不能完全适应新形势的需要,不能完全承载起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信息的新需要等新问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工作的实效性将受到影响。因此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当中的文化载体建设十分必要。

3.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化要充分利用现代高科技手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当中的文化载体建设与其他工作一样面临着信息技术领先的新科技革命严峻的新挑战。如果高技术手段不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当中的文化载体建设结合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工作方式、方法就会落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无法跟上我们现代化建设的步伐,也无法取得良好的成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当中的文化载体的建设必须加强研究,只有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把高科技运用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载体建设中,充分认识到高科技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作用,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化更加顺利。

(二)使我们的大学生得到更加全面的发展

通过教育使得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协调发展,把大学生培养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是高校素质教育的主要任务。为了完成这一任务必须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当中的文化载体建设。

1.有利于大学生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是大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得到不断的提高和完善。我们通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当中的文化载体建设,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还能养成正确的学习态度,还能帮助大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用时还可以树立良好的学风,克服学习中的困难。大学生归纳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将会得到很大的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同时也可以提高。

2.有利于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有利于大学生与世界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使得大学生的个性更加张扬、更加崇尚自由。但由于大学生没有足够的相关理论,一些大学生道德责任观逐渐模糊。为了帮助大学生强化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和集体主义意识,我们必须充分发挥各种文化载体的作用。

3.有利于大学生健康素质的提高。良好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必不可少的内容之一。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建设,不仅有利于大学生积极自觉地参加体育锻炼,并通过文化体育活动的开展,使他们意识到健康的体魄是从事一切学习和活动的前提和基础。

总之,通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载体建设,促进大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的 者、引导大学生勤于学习、善于创造、甘于奉献,促进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协调发展,我们必须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当中的文化载体建设的对策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当中的文化载体建设是包含了校园环境、制度管理等诸多方面,并且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载体的侧重点也不尽相同。在此,本文仅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当中的文化载体当中的校园制度、校园文化的管理、校园文化的“硬件”建设和校园文化的“软件”建设展开论述。

(一)完善高校校园制度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载体当中的校园制度要以“以人为本”为核心思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当中的文化载体意志和利益的体现是校园制度,对在校大学生起积极的保护作用,任何以损害校园人的正当利益为前提和凌驾于制度之上的行为,都是必须受到相应的制裁。

(二)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载体当中的非正式团体的管理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载体当中的校园文化有非强制性、自发性、多元性的特点,这就使得我们必须严格要求管理。第一,必须加强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载体当中的学生社团的管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当中的文化载体社团是校园文化重要的参与者,也是重要的创造者。由于每个成员都有不同的加入社团的目的、想法及不同的素质,尤其是各个同学的思想道德素质的不同,必然会对学校社团活动内容、方式产生不尽相同的看法,如果我们不加强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当中的文化载体当中的社团的管理,其活动的后果可能会造成不好的影响。第二,我们必须要对校园文化阵地加强管理。

(三)必须加强校园文化的“硬件”建设

篇7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11-0229-01

引言

随着社会需求的提高,现今很多高校都正向“综合性”进行发展,相应的艺术专业也在逐渐增多,众所周知,对于艺术生来说,他们的专业和思想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这也决定了他们的思想政治教育也具有特殊性。在这个高等教育逐渐普及的时代,音乐、美术以及播音主持等艺术专业也如雨后春笋不断出现,艺术生的数量在逐年增多。在高校的学生中,艺术生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不仅是在思想、行为还是在心理上,都具有个性化的特点。所以,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也要灵活应变,对艺术生开展对应的思想政治教育。

一、高校艺术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对于现在的高校艺术生来说,专业的特殊性也导致了院校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存在一定问题:

首先,艺术生特殊性的一个方面,表现在他们比较感性而不是理性,对于情感方面比较重视,大量的经验表明,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动之以情”往往要比“晓之以理”来的更有效果。所以,对艺术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要打破传统的“冷”局面,教师应该和学生之间加强沟通,了解学生内心的真实情感,只有有了和学生相互了解的辅助,才能在教学的基础上加强情感教育。但是,现在的教师对这个方面不够重视。

其次,在艺术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上,外界因素的影响同样很重要。大多数高校的艺术专业学生,会有诸如学生会的组织,在这些组织进行活动的时候,没有良好的意识形态来进行引导。在一个活动中,会有各种各样的思想被表达出来,这些思想被表达出来之后,对周围的环境和人有一定的影响。建立一个立体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在很多的高校并不完善。

再次,艺术生有着不同于普通学生的特性,但是很多教师并没有注意到这一点,对于艺术生了解不够,或者了解比较少,进行教学时只是一味的“填鸭式”理论教学。我们知道,教材知识作为教师教学的一个参考,教师不针对艺术生改变教学方式,这种态度同样会延伸到思想政治教育老师身上,艺术生对这种教学方式很反感,但是却又无力进行改变,教师对于思想政治的教育也逐渐麻木。很多的高校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并不在国家规定的课程之内,这也导致了学生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同样不够重视,严重阻碍了艺术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进行。

最后,理论课内容在艺术生的课程中比重不大,他们对理论知识兴趣也不高,他们更重视的是“应用型”的培养。例如,他们学习音乐就是为了能够唱歌,所以,对于他们来说,思想政治教育是空洞乏味的,他们对于自己思想政治觉悟的水平也并不重视。高校往往不了解这一点,进行理论的思想政治教育,难以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思想政治素质的抽象性也是他们忽视的一个因素。

二、高校艺术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建议

高校艺术生行为和思想的特殊性,要求思想政治教育方式要做出相应的改变。对于包括艺术生在内的所有学生来说,思想政治教育都是重要和必要的。要培养全体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觉悟,坚持因材施教和以人为本的教育方式,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艺术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学校并不是唯一的因素,全体教师、家长甚至社会在内,都有教育的责任,只有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有了充分的了解,教师才能够有动力进行教育,学生也能够培养自觉提高自身思想政治觉悟的意识。艺术教师通过各种活动与学生进行交流和沟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俗话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所以,教师不仅仅要进行知识性的教育,还要同时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在课堂教学中结合思想政治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校园的环境和文化是一种隐性的力量,能够在不知不觉中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意识。如果学生能够在艺术气息高雅的校园中学习,环境就能在无形中帮助学生树立健康的人格和心理。教师和高校管理人员应该增加学校的艺术活动,创建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通过演唱会、演讲比赛、绘画比赛等形式,让学生能够充实自己的课余时光,推动高校优秀校园文化的发展。

三、结束语

综上,对于高校艺术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要随着情况不同进行灵活改变,根据艺术生的思想和个性的不同,运用不同的教育方式,各个方面共同努力。学校教学作为主要力量,辅以社会和家庭的教育,完善高校艺术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制度,以人为本,。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可持续性发展,防止教育过程中断,培养高素质、高水平的新时代艺术生。

篇8

一、新形势――自媒体时代

从农业时代到工业时代到信息时代,科学和技术推动了人类更新颖的创作。互联网不断积累并爆发其能源需求,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对人类产生巨大影响。

门槛低,平等化。与传统媒体,如电视报纸相比,他们的生产是需要一个巨大的人员和技术支持,自媒体和生产传播简便,广泛,门槛低,任何人都可以作为一个单独行动的新闻会。

自主化,个性化。因为者和媒体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因此内容和格式是完全独立的,自主的,将阐明的个体凸显出来。90后的一代,充满了年轻,个性张扬一代,他们乐于接受新事物,表达也是新颖独特,通过独特的,个性化的语言的角度来表达和传递信息。

内容和形式上创新,突破时空限制。由于媒体独特的传播和影响方式,打破了传统意义上的文本的传输的形式,它包含文本,图像,动画,动态图像,小视频或组合的形式,这是形式和内容的变革,而且媒体的传播并不限定于工作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只要有互联网,这个问题可以被出去,打破传统表达方式,学习的人也实现自由化。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本概述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的意义

高校不仅培养学生专业技能和知识,还要求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积极发展。目前,在新媒体和新技术的发展过程中,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发展也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如何实现用现代方法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需要在新阶段研究的重要课题。在新形势下,高校教育工作者需要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中深入了解,并对大学生的主要思想的基本情况进行分析,抓住时代形成的思想政治教育重点难点,以培养开发和建设社会主义需要的人才,提高大学生的思想觉悟。

(二)开展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目的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研究社会上存在的重大矛盾和问题,紧密结合社会发展变化,以确定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和主要目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是全靠课本,应在实际工作中,与时俱进,了解新形势的新变化。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来抓住重点,注重开展符合现代的手段和方法,解决大学生在生活与学习中所面临的实际问题与思想问题。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理念

(一)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新理念

以学生为本,首先是教育理念人本化,坚持学生第一位,以学生的发展需要为出发点,尊重学生,有效保障和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其次,教育个性化,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按照时代的要求和学生的特点制定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方法,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第三,教育部将服务与关怀,爱和尊重有机地结合起来,培养学生参与自我管理,充分调动主观能动性,使学生愉快的合作,舒适和健康地成长。

(二)树立全员育人、环境育人、实践育人的新理念

首先,高校所有的课程应具有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所有教师负责思想政治教育的责任。第二,我们要改善高校在硬环境和软环境的方案和具体措施。在软环境方面,营造良好的学术环境,环境管理,职业道德,艺术和环境等,是高校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硬环境方面为建筑,道路,公共设施等环境。例如,学校的建筑风格、文化底蕴、文化品位,甚至也包括商店、食堂等公共服务设施的布置和结构等,都可以从育人的角度来思考问题。而这些方面可以给学生性格、品德、习性、行为产生教化以及改善的作用,因此需要给予很高的关注度。最后,我们应该秉持科学的态度,通过改革开放的成果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提高大学生的社会责任。

(三)树立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新理念

为了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应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进行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的公民道德教育。

我们必须制定正确的德育观、教育观、质量观、成才观,让大学生有新的发展概念,成为一名合格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其次,我们必须辩证地,客观地看待大学生分阶段的全面发展以及发展层次的动态过程。对大学生的发展程度的认识只是一个相对值,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高校之间的大学生均有不同程度的差异,不能使用同样的标准和相同的比例来测量。

参考文献:

篇9

当前,我们正身处于一个“微”时代的大环境之中,每天更新微博、发朋友圈、创造微话题、发起微公益等,这些微讯息能够真实地反应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经历,也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供了新的工作抓手与平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提出:“‘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宣传思想工作创新,重点要抓好理念创新、手段创新、基层工作创新。”时代的发展与国情的变化对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伴随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要从实际出发,紧跟形势,创新方法。

一、当前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

1.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增多,但功能缺乏评估

当前,随着信息科学技术的日益发达与网络时代的革命性突破,微博、微信等新媒体越加普遍,可以说,整个社会都进入了一个“微”时代。这些新兴媒体受到了广大青年大学生的喜爱与追捧,并逐步深入到学生学习生活、行为方式、人际交往等方方面面。为了顺应这股趋势,除了校园网、思想政治教育专题网站、飞信平台等常用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载体,越来越多的高校也将QQ、人人网、微博、微信等新媒体纳入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来,促进了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共享,也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变得更加日常化、生活化。然而,尽管教育载体有了几近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其功能主要侧重于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或者信息更偏向单向输出。由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载体传播内容的多元化与网络缺乏监管,加上大学生尚未形成成熟的价值判断,使得教育实效大打折扣,给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也带来了一定挑战,真正的感染及引导作用缺乏评估。

2.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单调,缺乏时效性与针对性

在我国改革进入攻坚克难关键期、全社会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再次被提到一个重要的位置的背景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也需要紧跟时代步伐与国家发展趋势,不断与时俱进。目前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更新的速度相对比较迟缓,没有体现出应有的时效性。有些高校思想工作教育工作者在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的信息内容单调空洞,缺乏新意与吸引力。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具有转载分享的功能,使得教育内容缺少原创性,没能抓住大学生的眼球。另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更加偏重于一些大面上的东西,没有就学生思想教育与成长发展中的一些特点和关键问题专门开展教育。大学生处于特殊的年龄阶段,思想与心智尚不成熟,因此在爱国主义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公民道德教育等方面应有针对性的加强。

3. 大学生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关注度与参与度不高

网络作为大学生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对其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学习态度、生活方式等产生着日益深刻的影响。截止2013年底,中国的网民达到6.18亿人,居世界首位,其中,大学生可以说是网民群体中非常庞大且重要的一个群体。有数据表明,90后大学生每天平均上网时间为四个半小时。然而,在这平均的四个半小时中,很少会有大学生专门浏览校园网、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专题网站或者参与相关话题的讨论,更有甚者从未关注过这些网站或讯息。这种状况使得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传播内容的路径不畅,大学生参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互动频率也比较低。然而,在网络环境中,青年大学生既是受教育者,也是教育者,具备个人价值判断与主观能动性,是网络信息重要的传播主体。当大学生的主体意识降低时,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形式便更多地沦为了一种单向灌输的模式,其内容也很难为大学生所接受,无法形成一种良性互动。

4.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技术单薄,方法缺乏创新

各高等院校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这一教育形式持非常重视的态度,然而在具体实施中,相关的理论研究、技术探索、评估方法以及专业的人员培训尚存在一定差距。例如,许多具有丰富教育经验且政治理论素质较高的中老年教师,其网络知识技能比较欠缺,而具有较高网络知识技能水平的青年教师则在思政教育工作的实践经验和政治理论方面修养不足。还有一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会利用各种交流平台与大学生顺利交流谈心,不能运用网络工具收集分析学生舆论或状态,找不到与青年大学交流互动的交接点。更有甚者自身的法制素养不高,忽视网络道德的践行,对现行的网络法律法规缺乏认知,难以发挥网络文明建设的引领带头作用。另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技术薄弱使得思政教育工作者在工作方法上缺乏创新,永远赶不上学生的脚步,对教育方法学生不感兴趣或者抵触的情绪时有发生。

二、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探析

1. 加强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联动,相得益彰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契合时代特点对思政工作提出的新要求,然而也对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造成了一系列挑战。在信息快速传播但缺乏监管的今天,大学生通过微博、微信等平台得到信息的速度和数量将大大超出教育主体所能掌控的范围,若他们不能及时的将反面信息排除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则不能有针对性的开展。而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要是通过课堂教育、树立典型、个别谈心等教育方式完成的,这些传统的方式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可控性强,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目的有意识地选择一些合适的材料或一些典型的事例在课堂上对教育对象进行特定的信息宣传。为此,只有将思政课堂、学生主题教育活动等传统教育方法与网络思想教育新平台有机结合,才能实现线上与线下的联动,分别二者的不足,相得益彰。

2. 将网络思想教育内容与学生的关注点相结合,提高针对性与互动性

大学生是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具备独特的成长阶段特点与兴趣喜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把握大学生群体关注的焦点、思想共鸣点以及内心的真实诉求,增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一是要着眼于信息的新颖性、丰富性,不能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眼光来看问题,而要从大学生的兴趣点出发。二是要重视品牌效应,打造校园主题网站及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的知名度,从而吸引大学生的关注。三是要打造顺畅的网络沟通平台,加强交流与沟通的互动性与及时性,面对大学的疑惑与问题,及时地给予解释或者回答,给大学生相对充分的空间来发表自己的诉求。四是要以新奇特的技术吸引大学生的关注,大学生的好奇心较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加强对网络多媒体的使用能力,丰富教育方式。

3. 转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语言风格,不照搬条条框框,寓教于乐

当代大学生尤其是90后学生的自我选择性极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者提供的信息符合大学生的价值判断、兴趣爱好,大学生才会选择接受,之后认同、内化成为他们的思想意识。然而一提到到思想政治教育,难免使其产生一种抵触的心理,即便是运用新媒体技术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也无法避免。究其原因,是思想政治教育给学生一种古板枯燥的印象。为此,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应充分尊重青年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增强平等意识与民主意识,不以居高临下的官方口吻传播信息,或是照搬条条框框枯燥乏味。另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有时代的敏感度,注重工作方式与语言风格,将青年大学生喜欢的文娱内容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巧妙结合,使思政工作的风格更加轻松化、生活化,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寓教于乐。

4. 营造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良好环境与氛围,注重实效

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我国的社会结构、组织结构以及个人的发展都经历着比以往更加深刻的变化,经济全球化与文化多元化影响着人们的思想意识和行为方式,一些非主流意识形态和不健康的思想观念也随之涌现。在这种情况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致力于营造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良好氛围,保持思想先进性与纯洁性,优化教育环境。一方面,要深刻理解并运用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今天,不断涌现出了一系列艰苦奋斗、爱国主义、科教兴国等精神的典型事迹,将这些精神具体应用到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与实践活动中,对大学生进行引导。其次,要努力构建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从日常小事入手,做细做实,宣传正确的思想意识,倡导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美德,强化正确的舆论导向,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注入传递青春正能量。

参考文献:

篇10

大学生是社会新技术、新思想的前沿群体,国家培养的高级专业人才,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栋梁之才,所以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事关国家兴旺,高校作为人才的教育基地应当高度关注和重视。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结合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特点,针对性的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改革和优化,倡导以人为本,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促进高校大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一、当前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

(一)网络世界不良现象的冲击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网络已经覆盖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网络世界的丰富性、多元性和开放性对学生的吸引力非常大。由于我国的教育体制是紧进宽出,学生进大学难,进好大学更难,但进去之后毕业就容易了,很多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后由于家长、学校的束缚都少了,学习也没有那么紧了。所以很多大学生都沉迷于网络,网络上的不良观念对学生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都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很容易让学生迷失在网络世界中,严重影响到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

(二)社会不良价值观的影响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社会的风气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由于市场经济是以利益为核心的经济体系,社会中所出现的矛盾也是层出不穷,尤其是由物质利益关系引起的矛盾受到经济利益的驱使,社会上渐渐发生一些不良的社会风气。由于社会中的不良现象,对大学生的思想也产生一定的不良影响,从而导致我国当代部分大学生思想道德部分的缺失。

二、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时效性的策略

(一)创新思想道德教育理念

创新思想道德教育理念是提高思想道德教育时效性的重要环节,所以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必须要树立全新的思想道德教育观念,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以学生为中心,从实际出发,全面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同时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要坚持与时俱进,结合学生的思想观念,同时注意注重对个别心理极端的学生进行针对性教育。

(二)创新思想道德教育内容

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时,应该要时刻谨记创新、丰富思想道德教育内容,在信息时代每天都在发生新的思想道德相关实践,教师应当利用实际事件结合时代特点,联系思想道德教育课程,运用实际的案例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从当前社会实际,结合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加强学生对社会实际的关注,提高学生正确看待社会实际问题的思想观念。目前高校学生认为思想政治课程非重要科目,对于总体的成绩考评并没有太大的影响,所以没有抱着正确的心态去认真学习思想政治。因此高校可以针对学生的思想意识,让学生明白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端正学生对思想政治学科的学习态度。从当前思想政治教材的内容看,教材本身的内容理论性较,对此可以根据目前的现象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把理论性知识生活化、实际化,创新、丰富思想政治的教学内容,从而打到全面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

(三)创新思想道德教育形式

正确的教育形式可以有效地提升教育质量,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学时要注重教学形式的创新。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多媒体在教学过程中的运用也越来越普遍,在思想政治教学中可以有效地结合多媒体设备,注意从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等各方面研究,积极创新教学形式,拓展学生知识面。在课堂教学中,鼓励学生敢想、敢问,培养学生的全面分析能力,真正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为学生的良好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

三、结语

简而言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在新阶段,教学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注重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理念、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从而持续不断提高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为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黎开谊.时代语境下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时效性的路径选择――兼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J].中国青年研究,2011(10):103-106.

篇11

在互联网发展日益迅猛的今天,微博、微信、直播平台的迅速发展标志着个人互联网时代的到来。高校学生追求个性,喜欢表达自我,是最容易接受新鲜事物的群体之一。作为一种新兴的网络传播工具,以其传播的及时性、交流的便捷性以及内容的趣味性等特点,满足了高校学生成长和发展的需求,并对其学习和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是,受教育者在思想、行为上也随之出现了价值取向模糊、主流意识淡化、交往行为失范等问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顺应时代潮流,充分利用好微媒体这一新型传播媒介,拓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阵地,与受教育者及时地平等对话、互动、交流。这将成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一大创新课题。

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需要紧跟社会形势,了解教育对象新特点,采取有效方法,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确保教育具有实效性。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主要创新阵地是课堂教学、学生活动、社区公寓。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也丰富多样,如社团活动、创建评比、主题教育等。教育者正是借助这些活动形式对受教育者进行教育并与其进行互动交流活动,从而达到教育目的。

微媒体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象交流思想的前沿阵地。微媒体提供了一了解世界的窗口。通过微媒体,学生在学校便可知天下,并且可以接触更多的人和事以及不同的观点,了解学校外面精彩纷呈的世界。微媒体的原创性高。传播速度快、自主思想性高、接受性强以及便捷等特点激发了高校学生原创的热情。通过微媒体,学生可以记录自己的心情与成长历程。

当前高校学生大都是95后,当面临现实中的各种压力时,可能会沮丧和焦虑,往往需要一个发泄的通道。微媒体就是这样一个发泄途径。高校学生可以在微媒体上表达自己的心情。表达就是一种最好的发泄,而且关注自己的朋友也会参与评价和讨论,帮助其疏解不良情绪和压力。这样,同学之间可以形成一个朋友圈,共同分享喜悦,分担痛苦。另外,微媒体还可以提供各种娱乐方式来放松心情,缓解压力。高校学生可以把微媒体当作是大学生活的日记,并对过去的学习和生活进行总结思考,有助于其进行自我激励,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品质和思想境界。

微媒体能够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和方法。微媒体目前在高校学生中广泛流行,深刻地影响着他们的学习、生活和思维方式。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利用新媒体与学生进行及时有效的互动和交流,改变过去“硬灌式”的教学方式,改变单一的教育方法。教育者可以高质量的微信公众平台原创文章、学生易于接受的微博内容、与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的小视频给学生,努力选择利用新媒体来进行启发式教学,从而引起学生的共鸣。这样不仅可以弥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不足,而且可以作为课堂以外生动活泼的“第二课堂”教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只能停留在课堂上,更重要的是在实际生活当中将理论应用于实践,需要深入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微媒体进行点滴的思想政治教育,更好地贯彻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渗透原则,切实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强调教育者的主导作用,没有受教育者主体性的充分发挥,因而导致受教育者难以自觉规避新媒体的负面影响,造成思想、行为上的差异。思想政治工作者鼓励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开展社会调查、志愿服务等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亲身体验和思考中获得启发和受到教育,要积极鼓励学生将实践所得所感通过各种新媒体进行交流和互动。这不仅有助于大学生锻炼其人际交往与实际操作能力,更有利于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

微媒体能够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与对象的互动方式。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大多是在教育者的主导下进行的,学生处于被动接受地位,这样大大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增强。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切实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这就需要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微媒体可以提供一个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交流和互动的平台。在微媒体中运用“关注”的功能,教师也能够及时教育文章,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灵活性。建构以线上原创讨论和线下沟通交流的思想政治教育“O2O”模式,这样才能打造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良好局面,才能真正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同时,微媒体互动性强的特征还可以拉近师生间的心灵距离。师生关系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一个可以作为学生朋友的教师更能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从而能够更好地了解和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从而对课堂教学起到很好的补充作用,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顺利进行。

微媒体还实现了资源的共享与整合,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率,降低了工作成本。通过微媒体,不同地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信息可以实现共享,并与受教育者进行很好的讨论和交流。在此过程中既可以无形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又可以得到受教育者的反馈信息,关键是在交流和讨论中受教育者主动参与其中,可以碰撞出思想的火花。这比起传统的“灌输式”教育方式而言,更能够深入人心,大大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受教育者可以深入了解与自己有相同爱好、相同目标的同学,扩大自己的交际圈,比如通过建立科研小组群、跑步群、旅游群等各种各样的微群体,找到实现自身价值的新通道。思想政治教育者要不断探索,发挥微媒体的优势,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和综合素质。

篇12

[作者简介]陈平(1977- ),男,江西宁都人,防灾科技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思政政治教育、法理学;黄敏(1978- ),女,重庆人,防灾科技学院经济管理系,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统计学、灾害损失评估。(河北 廊坊 065201)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3年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专项资金(青年教师资助计划)课题“高校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制度的现状及完善路径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ZY20130217)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32-0070-02

当前正是全球经济的“破冰”时期,经济发展缓慢,就业岗位紧缺,待就业人数激增,这些都成为大学生顺利就业的“拦路虎”。作为大学生中的特殊群体,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承受着巨大压力。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依据这些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创新教育思路,从而使他们能够认清形势,了解自己,增强信心,提升能力,融入社会。

一、当前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特点

在当前的市场经济环境下,经济实力的高低成为评判一个人能力价值高低的重要依据。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承受着物质与精神的双重煎熬。由于家庭经济基础薄弱,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极易产生自卑感,同时也缺乏被认同感。强烈的自卑感迫使他们产生极强的自尊心,有时甚至达到敏感、多疑的地步;缺乏被认同感,使他们缺少安全感,自我防范意识较强,不愿与他人进行沟通和交流。因饱受精神煎熬,一部分学生出现自暴自弃的心态,甚至做出一些伤害自己及他人的极端行为。具体来说,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1.不自信或自尊心过强。不自信与自尊心过强是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表现最为突出的心理特点,是自卑心态的两种极端表现。一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求职时缺乏自信,总认为自己不行,不敢积极主动地与用人单位沟通,不能适时地展现自己的能力与魅力,面对机遇时也总是犹豫不决、优柔寡断。还有一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求职过程中能够认识到自身的优势,能够与他人进行有效的沟通并推销自己,但当他人稍有质疑或问到家庭境况等一些敏感问题时,就会表现出过强的自尊心,认为他人是在刁难、羞辱自己,自我保护意识陡增,语气、态度变得不友好。这种自尊不是建立在对自己全面认识的基础上,而是由于自卑心理而虚张声势的一种体现。

2.急躁与忧虑并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求学期间一方面承受着经济匮乏带来的物质压力,另一方面背负着改变自身命运乃至家庭命运的精神压力。他们饱尝经济困难带来的各种辛酸苦辣,在毕业踏入社会之际,希望能通过一个工作岗位来证明自己的能力,使自己以及整个家庭从当前的困境中摆脱出来。因此,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对于工作有较大的期望,对于金钱有迫切的追求,这些使得他们在就业过程中表现出急躁与忧虑并存的心理。对于工作、金钱的渴求,使得这些学生没有一个明确的职业规划,往往希望应聘一次就能达到预期目的。对于试用期长、初期效益较低的工作单位,即使以后的发展前途更好,他们大多也不会选择。另外,对于当前较为严峻的就业形势,他们没有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往往患得患失、忧心忡忡,担心自己学无所用、用无所值,害怕不能给自己及家庭带来改观,更在意别人对自身存在价值的评价。

3.贪图浮华,协作能力较差。一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不能正确地认识自己所承受的磨难,仅仅把原因归结为父母的无能、社会的不公。再加上金钱至上等不良价值观念的影响,他们很容易受到金钱的诱惑,就业时也就不愿从基层一步步做起,更希望在大城市、大企业中任职,从而找到所谓的“成就感”“自信心”。一部分学生在长期的自卑中形成内向、孤僻、冷漠的性格,在进行团队合作时不能积极主动地与他人沟通,对他人的评价过于敏感,不能客观地评价家世、样貌、能力优于自己的同学。

虽然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中也不乏积极阳光、健康向上、自立自强的先进典型,但相比之下,这一群体中存在的问题更应引起各方的重视。而要较好地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高校充分掌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特点,切实重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二、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现状

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为学生接受高等教育提供了更多的机会,但同时也使得一部分学生为高额的学费而发愁。相关调查数据显示,每所高校中均有15%~17%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3%的特困生。为了维护社会的安定团结,保障学生的受教育权利,国家早就制定了一些帮扶措施,如专项生活补贴、各级各类奖学金、助学贷款等;一些社会人士也通过各种途径建立专项的助学金。这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燃眉之急,使他们能够安心学习。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蓬勃开展,虽然取得不少的成果,但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可以概述为以下两点:

1.工作内容只抓共性,未能体现出个性。目前,各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金钱物质帮助,二是思想理论辅导,三是心理疏通咨询。其中,占主导地位的是前两种。金钱物质帮助能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一时之需,缓解其焦虑情绪,但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必须使这类学生的内心强大起来。否则,好心的帮扶反而会滋生懒惰、贪婪的心态。在思想理论辅导方面,很多学校并没有把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与普通学生区别对待,不能真正做到“有的放矢”。心理疏导咨询是最具有针对性的方式,各高校虽有心理咨询室及相关的辅导人员,但由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数量较多,具体情况各不相同,很难针对不同学生提出不同的帮扶方案,从而影响了帮扶效果。

2.工作形式单一,未能形成环环相扣之势。学校、家庭、社会是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三大主要方面,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应“三管齐下”,但事实却并非如此。调查发现,学校、家庭、社会三者之间的沟通联系较少,未能环环相扣、相辅相成。学校虽然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阵地,但是现有的工作形式过于单一,仅仅通过课堂教育、校内实践、勤工俭学来实现,而且即便是这几种形式,效果也不好。课堂教育的内容无区别性,使得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不能从内心产生共鸣,只当作一项学习任务来对待;课堂教育的形式单一、教条,教师滔滔不绝不但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反而容易引起他们的反感。很多学校都认识到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实践中健康全面发展的重要性,但是学校能提供的实践机会多局限于校内,有限的认知空间使他们无法对社会有更广泛、更深层的了解。另外,由于认知层面的差异,很多经济困难家庭只是培养孩子对于苦难的承受能力,对其心理状态的关注不多或爱莫能助。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脱节,使学校错失了掌握学生心理状态第一手资料的机会,也错失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最佳时期。当前,社会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关注也仅停留在物质帮助上,系统、专业的心理帮扶则比较少,可供学生锻炼及学习的机会也不多。

由此可见,当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果不是十分理想,亟待进一步提升和完善。一方面是面对就业时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表现出的心理状态令人担忧,另一方面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效微薄、进程缓慢。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断研究与探索,提出提升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相关措施。

三、优化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建议

1.在加大经济帮扶力度的同时体现人文关怀。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亚健康心理状态的出现归根结底还是由于经济基础的薄弱,因此对这些学生进行物质上的帮扶是必需的。高校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适当加大经济帮扶的力度,一方面范围可以更广一些,另一方面程度可以提高一些。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帮扶对象的界定一定要公平、公正、公开、透明,不能让一些“关系户”“投机户”浑水摸鱼,损害真正贫困学生的利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还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在给予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帮助的同时更应顾及他们的尊严,保护他们的隐私,不能把贫困生的认定搞成一场场“诉苦大会”。对于他们应该理解多一点,微笑多一点,关爱多一点,让这项工作闪耀人性的光芒。

2.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精细化管理。具体来说,就是细化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健全心理追踪机制,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可持续发展。细化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首先要特别关注,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与普通学生区别对待;其次要把握共性,可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按照一定的特征归类,采用专题讲座、座谈会、交流会等多样的形式让他们学会倾听与倾诉,找到归属感,同时也便于对他们进行统一指导;最后要突出个性,对于家庭情况较为特殊、心理状态较差的学生可以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健全心理追踪机制,一是建立心理档案,定期了解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状态;二是形成“院系―年级―辅导员―班级―个人”的责任体系,层层负责,责任到人,实时关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变化,积极掌握最新资料,及时发现其潜在的问题,防患于未然。这项工作在执行时要注意方式与弹性,以免引起学生的反感。

3.树立典型形象,培养自强精神。物质的丰富只能满足一时的需要,精神的强大才是一个人立于不败之地的最终保障。因此,要加强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精神帮扶,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心,培养自强不息的精神品质。高校可以对本校内涌现出的艰苦奋斗、积极向上的典型事迹进行大力宣传,利用正面的典型传递正能量,激发学生的自信心,改变他们对于社会的片面、极端认识,提高他们的抗挫折能力,使他们勇敢地接受生活中的各种挑战。

4.实现学校、社会、家庭三方面的协作。学校、社会、家庭三方面应形成合力,共同协作,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整体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首先,学校与家庭之间应及时进行沟通。一方面,学校可以普及一些心理疏导的基础知识,增强家庭对学生的关注;另一方面,可以对学生进行家访,根据自身条件对其家庭经济状况的改变进行帮助。其次,学校要多与社会合作,发动社会力量关注、关爱经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多为他们提供一些实践机会,使其能够尽早熟悉社会、融入社会。最后,学校可以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职业规划,使其明确自身的优势、价值的所在,从而明确人生目标,实现人生理想。

总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工作。做好这项工作意义重大,需要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懈思考与努力,为千千万万个贫困学子带来福音,为国家培养高素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张华.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特殊性研究[DB/OL].http:///KCMS/detail/detail.aspx?QueryID=0&CurRec=3&recid=&filename=2007157761.nh

&dbname=CMFD9908&dbcode=CMFD&pr=&urlid=&yx=&v=Mjc0MzJycEViUElSOGVYMUx1eFlTN0RoMVQzcVRyV00xRnJDVVJMNmZidWRtRnlqbFVMck5W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