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09 08:23:52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外资发展趋势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项目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修改外资规章的国家数
35
43
57
49
64
65
76
60
外资规章的修改数
82
79
102
110
112
114
151
145
其中修改后更有利于引进外资的a
80
79
101
108
106
98
135
136
修改后与原规章相比对引进外资不利的b
2
-
1
2
6
16
16
9
a: 包括有关自由化的修改或旨在加强市场功能的修改和增加鼓励外资的措施
b:包括加强对外资的管制和减少鼓励外资的措施的修改
数据来源:联合国贸发会议《1999年世界投资报告》
外资自由化内涵
根据联合国贸发会议的解释,所谓外资自由化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图1):①减轻或者消除所谓市场扭曲(market distortions)的影响。造成市场扭曲的原因可能是外资法中专门针对外国投资者的限制措施(例如外资进入及经营方面的障碍),也可能是外资法中有关给予或不给予外国投资者某种优惠措施及补贴的规定;②提高给予外国投资者的待遇标准(例如给予外国投资者以国民待遇,最惠国待遇以及公平公正待遇);③加强对市场的监督以保障市场机制的正常运转(例如制定竞争规则,信息披露规则等)。
单边外资自由化
各发展中国家的单边外资自由化主要通过在上述几个方面修改原有外资法或制定新法规来实现:
(一)减少对于外资准入、股权、经营等方面的限制
第一,在外资准入方面。各发展中国家政府通过减少(而不是完全放弃)对外资进入的行业限制,使得外国投资者的进入及开业较以前更为容易。各国主要通过两种方式修改其外资法以放宽对外资的准入,一种方式是在所谓允许外资进入“积极清单”(positive list )上增加允许外资进入的行业;另一种方式是减少原来禁止外资进入的“消极清单”(negative list)上的行业,主要是服务行业和基础设施产业。值得注意的是,许多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拉美国家通过允许外资参与本国对于公共设施领域的私有化进程,开放了许多原来禁止外资进入的行业,如电信、公共交通等行业。
第二,在对外资股权限制方面。许多发展中国家曾将对外资股权参与限制和强制性的合资经营要求作为一种政策工具广泛使用。目前,在大多数对私人投资开放的行业里,以上这两种限制已被取消。另外,对于股权限制外的其他对外资控制的限制, 例如所谓的“金股权”(golden shares)尽管在大型投资项目中,在对当地经济具有战略重要性的投资活动中,或是在国有企业私有化的过程中,可能仍需继续使用,但与以前相比这种方式的使用已经不是那么普遍。为消除对来自中小企业的外资流入的障碍,许多发展中国家也减少或取消了外资进入的最低投资比例要求。另外,几乎所有东南亚国家均修改了其外资法中非常普遍的股权当地化(fade —out)要求。
第三,在外资进入程序上。许多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一些非洲国家趋向于用简单的登记程序来取代原来对外资进入的审批要求。当然,对于外资进入某些特定的具有战略地位的产业,例如银行与金融业、航空运输、广播及电讯业,或是外资通过兼并或收购(m 各国都有一定的审批要求。
第四,一些国家正在放松某些类型的经营性限制。例如对于外国管理人员进入的限制除了其移民法上的限制外已有所放宽。 根据wto 的trims协议的要求,许多发展中国家修改了其外资法中为trims所禁止的有关履行要求的内容。对于那些不为trims 协议所禁止保留下来的履行要求,也不再作为一种强制性要求,而是与投资鼓励措施结合在一起使用。据统计,1998年,对于经营性限制方面的修改占到了各国外资法修改的94%。
第五,一些发展中国家放松了对于投资项目的外汇管制。投资原本及利润被允许自由汇回,尽管在外汇收支危机时,它们仍有权实行暂时性的外汇管制。
(二)提高给予外国投资者的待遇标准 减少外资流入障碍的同时,各发展中国家也通过修改其外资法提高了给予外资的待遇标准,目前给予外国投资者以国民待遇、公平和公正待遇原则上已被广泛接受。具体来说,许多原来仅给予国内公司的优惠措施现在也同样适用于外资。实际上,一些发展中国家给予外资“超国民待遇”,即外资能享受到本国企业所不能享有的优惠政策。另外,以往许多发展中国家外资法都规定外资企业不能在其国内资金市场上筹措资金,这一限制主要是为保证外国投资者的投资能带来东道国所缺少的外汇资金,现在许多国家都已取消这一限制。
(三)加强市场监督机制 为保障市场机制的健康运行,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颁布了竞争法。制定有竞争法的国家从1980年的40个增加到1997年的70个。大多数国家也建立了对于跨国兼并、股票交易与金融市场的监督机制。
政策评价
发展中国家外资单边自由化的发展趋势与其对待外资态度的转变密切相关。战后至70年代,许多发展中国家政治上独立后,为保证其经济上的独立,许多发展中国家的政府对外资对本国经济发展的作用持谨慎甚至怀疑态度,他们往往倾向于强调东道国对外资的管理,比如说采取禁止或限制允许外资进入的部门,限制外国投资者的利润或原本汇出,或对外资实行履行要求等种种手段来对外资加以管制。但由于80年代以来一些发展中国家先后发生债务危机,迫使这些国家对外资的作用重新认识。另外,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发展,发展中国家越来越认识到外资尤其是跨国公司对于本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如外资可带来发展中国家急需的资金、技术、先进的管理经验、市场。因此,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对待外资态度经历了从谨慎欢迎到积极引资的根本性转变,他们竞相修改原来以管制为主要内容的外资法,大力推行外资自由化政策。外资自由化政策的推行对于某些发展中国家吸引外资事实上也起到一定的作用。联合国贸发会议在其《1998年世界投资报告》中指出,近年来流入中、东欧国家外资大幅增长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这些国家推行市场经济改革和外资自由化的政策。
自80年代中期以来,外资自由化浪潮席卷了各发展中国家,但与此呈鲜明对照的是,外资在各发展中国家的地域分配却出现两极分化的态势。1997年亚洲发展中国家与拉美发展中国家引进的外资分别占到全球外资的21.8%和14%,而非洲许多发展中国家尽管修改了国内外资法,采取外资自由化的政策,外资流入水平仍然非常低,其引进的外资仅占全球外资的1.2%。因此,对于外资自由化政策吸引外资的作用, 应该认识到其局限性。外资自由化政策只起到允许外资进入的作用,但并不一定能保证外资的流入。
外资自由化内涵:减轻或消除市场扭曲影响;提高给予外国投资者待遇标准;加强对市场的监督。
(一)局限性 ①外资自由化政策本身不能完全等同于吸引和促进外资增长的政策。由于这两种政策的主要目的都是为吸引外资,因此在实践中往往难以区分。但是,外资自由化政策并不是吸引外资的唯一可能的手段,也不一定是所有情况下最有效的手段。在特定情况下,一些限制性措施也可被用来吸引外资,例如为吸引一个外国投资者投资某个产业时,东道国政府承诺在一定时期内不再允许其他投资者投资该产业与之竞争。②外资进入不仅取决于一个国家是否实施自由化的外资政策,更重要的是取决于某些经济因素,诸如东道国国内市场的大小,国内经济的增长速度,经济运行状况的稳定性,对国际贸易的开放程度,当地是否存在有能力的供应商等等。不同类型的外资进入时所考虑的经济因素亦不同,例如对于以开拓市场为目的的外资来说,进入时主要考察的经济因素是东道国市场的大小,因此,如果一国的国内市场容量十分有限,那么,即使该国外资自由化的程度再高,也不可能吸引到以开拓市场为目的的外资。③外资自由化政策在不同产业适用的效果不同。对于一些产业来说,外国投资者对东道国通过修改国内外资法而采取外资自由化政策是非常欢迎的。例如在通讯和公共设施领域,跨国公司对于外资自由化政策的反应非常积极。1990年美国投资者在这两个领域中的投资仅占其对外直接投资总量1%还不到, 但随着各国放松了对这两个产业的管制,到1996年美国在上述两个领域的投资上升到其对外直接投资总量的3%。相反,对于一些技术含量较低、竞争激烈、 交通运输费用较低的生产性产业,比如说制造铅笔、毛巾、牙刷的行业,外资自由化政策不会带来更多的外资流入,这些产业的发展还得依赖于贸易和国内生产。在这些行业,外资自由化政策作用有限并非由于发展中国家失去了其吸引外资的地缘优势(locational advantage),而是因为很少有外国投资者认为自己具备了与当地企业竞争的优势。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发展中国家目前所奉行的单边外资自由化政策对于吸引外资来说,不仅有其局限性,当实施到一定阶段时,甚至可能会带来消极影响。在某个发展中国家刚开始实施外资自由化政策时,可能会对于吸引外资起到积极作用。但随着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普遍实施外资自由化政策以竞争外资,外资自由化政策正逐渐失去它对外资的吸引力,这意味着外国投资者,尤其是跨国公司在作投资决策时,已不再将发展中国家实施的外资自由化政策视为一种鼓励措施,而是将其视为理所当然应该享受的待遇。发展中国家普遍推行外资自由化政策所带来的另一个后果是,同一行业在不同的发展中国家的开放程度正日益接近,这使得外国投资者对于东道国的其他与外资有关的条件(如前面提到的经济因素、其他政策)越来越挑剔,要求也越来越高。
(二)关注焦点:第一,发展中国家应根据本国经济发展水平谨慎决定外资自由化的步伐。事实上,尽管投资自由化是国际投资领域内的一个新趋势,但甚至在目前许多所谓“开放”的市场经济国家,他们的国内法也继续对外资进入与设立进行不同程度的管制。第二,为使外资自由化政策对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起到积极的作用,将外资引入到符合发展中国家国民经济发展要求的产业中去,发展中国家在不同的产业上应采取不同的自由化政策。对于优先发展的产业或因进行结构性调整急需外资流入的产业,可适当加快外资自由化的进程;而对于发展中国家具有传统优势的民族工业或暂时需要保护的“幼稚工业”,应暂缓实施外资自由化政策。第三,为保证外资自由化政策的成功实施,发展中国家应考虑到外资自由化政策与其他政策如贸易政策、财政金融政策、环境保护政策、劳工政策等相协调。第四,发展中国家应该认识到外资自由化政策不能被当作成一种相互竞争外资的工具来使用。如果发展中国家在推行外资自由化政策时竞相攀比,不仅无助于吸引外资,而且与其利用外资以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根本目标会背道而驰。为克服单边外资自由化政策的消极影响,发展中国家应该加强外资政策的协调,统一立场。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发展中国家应该积极参与制订区域性及多边的投资协议,以便在国际层面上建立一个被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所认同的、统一的、透明的外资自由化标准。
中国重构外资立法体系应关注:研究外资自由化趋势;发挥我国自身优势;根据国际条约义务修改相应法规;加强反垄断立法。
重构我国外资立法体系
随着经济全球化及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目前以三个专门外资法为骨架的外资法体系已不再适应新形势的发展,在实践中常表现为各法互不协调、难以解决外资领域中出现的新问题。因此,对于我国现行外资法的修改已经显得十分迫切。在各发展中国家外资法出现自由化趋势的背景下,我国在重构外资法律体系的过程中应注意如下问 题:
(一)在修改我国现行外资法时,应注意研究其他发展中国家外资法中出现的外资自由化趋势 例如,各发展中国家修改外资法、推行外资自由化一个重要内容是简化外资的审批程序,而长期以来我国外资法的一个主要弊端是外资的审批程序过于繁杂,缺乏透明度,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外国投资者来我国投资的积极性。因此,应该参照其他发展中国家在这方面的立法经验,修改我国外资法中关于外资审批的内容。
(二)充分发挥我国具有的吸引外资优势,灵活运用外资自由化政策 由于我国具有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所不具备的吸引外资的优势,如稳定的政治环境、良好的经济发展势头、巨大的市场及
高素质却相对廉价的人力资源,到1998年,我国已连续7 年成为吸引外资最多的发展中国家。据联合国贸发会议《1999年世界投资报告》统计,1998年中国引进的外资总量达到450亿美元。 鉴于前面提到的外资自由化政策吸引外资的局限性以及可能带来的负面效应,我国不应盲目追随发展中国家外资自由化的潮流,在修改我国外资法的过程中,应根据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状况和引进外资的长远目标来谨慎实行外资自由化,并且在不同的产业部门应实行不同的自由化政策。
财务管理在任何企业的管理中都占据了首要的位置,每个企业都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财务管理水平,来适应社会的发展趋势。全球化经济发展趋势使信息化普及了世界每个角落,外资企业更是高度信息化的企业,外资公司的财务管理信息化发展是未来的发展趋势,我国外资企业发展的驱动力是信息技术的进步及应用。由于我国信息化技术的发展相对较晚,我国的外资企业财务管理水平并不能完全适应社会的发展趋势,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局限了外资企业的快速发展。本文就我国外资企业的财务管理发展形势进行了分析,并浅析了其未来发展的趋势。
1.我国外资企业财务管理现状分析
1.1 我国外资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发展情况
外资企业是带动我国出口规模的重要国策之一,因此外资企业在我国得到了很好的发展空间,根据近年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各企业资产进行重组、行业进行联合,以及跨行业兼并等行为的实现,各企业集团的不断出现、扩大,因此形成的规模化大生产及高度集中的管理模式,这些都需要大量准确的相关信息和基础数据作为基础,现行的信息化财务管理模式可以把这些复杂的信息流、资金流、物流及工作流及时而且准确地收集起来,帮助外资企业很好的控制并利用企业资金,创造出更大的价值。
1.2 我国外资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发展局限性
1.2.1 信息化系统财务管理无法保障安全性及重复建设。财务系统效率较低,资源和资金存在严重浪费现象,业务创新的能力较差,信息分散化,提高服务水平有一定的难度。由于传统财务管理系统的影响,公司在资金平衡、投资管理、成本计划及成本预先控制方面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1.2.2 资金管理系统不够完善。大多数外资企业内部没有形成一个集中的资金管理系统,没有建立统一的资金调控制度,信息平台不统一,信息化传递渠道没有建立完善,财务数据、投融资管理、资金结算等情况不详细,导致外资企业不能全面掌握公司财务相关信息,不能及时地对资金进行有效的管理、调配、监督和控制,致使管理措施的不及时,以至于影响整个企业的良性循环。
1.2.3 财务管理人员信息化技术滞后,降低管理效率。由于我国整个信息化技术起步较晚,与发达国家相差甚远。信息化技术人才也相对较少,尤其是财务管理方面的技术相对薄弱,许多外资企业虽然一直在引进新的信息化技术,但许多老员工并不能完全掌握这些技术,不能很好的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这给公司的财务管理工作的良性发展带来了障碍。
1.2.4 财务监督制度落实不到位,影响公司财务管理发展。由于老思想的影响,碍于面子等问题,财务管理在执行监督制度时,出现了各种奖罚不明确、领导个人占用公司资金、资产报废处理不明确等等各种问题,大大阻碍了外资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的正常进行,迫使财务人员私改真实信息,造成了公司财务管理人员责任心不强、核算不准确、账物不符等现象出现,增加了外资企业的经营风险。
2.我国外资企业财务管理未来发展趋势
2.1 外资企业要在激烈的竞争中建立起一套集中的财务管理信息平台
财务部门整合好公司的资源,运用信息化的手段,提高整个公司的核心竞争力。经济社会的发展中,外资企业要想站稳脚跟,进行信息化的整合是不可避免的。各项财务数据的集成及应用进行系统化的整合,可以很好的降低外资企业的成本核算及监督管理,防范财务风险,更有助于信息化基础平台的创建。外资企业在业务数据统一集中的基础上,建设各项数据仓库,避免资金浪费,便于财务管理的进行,提高整个公司的管理水平,从而达到提高公司综合竞争力的目的。
2.2 加强公司资金合理化管理机制
要想实现公司的价值最大化,提高公司在社会上的的竞争力,必须提高公司的市场价值及获利能力,合理的财务管理手段可以使财务管理部门的价值最大化,也可以提高公司资金的利用率,增加现金的净流量,持续稳定的创造利润。
2.2.1 保障好外资企业的资金流通、安全及经济效益。财务部门时刻谨记货币资金是企业生存的主要命脉,货币为王,公司所有生产和经营的活动都是建立在货币资金这一物资基础之上的。借鉴其他大公司倒闭的经验,运用信息平台合理调配公司的内部资金,在投资方面不要占用过多的自有资金。保持好资金的流入、流出比例,防止出现资金出多与入的现象发生,避免公司往来款项及银行借贷不能按时归还,从而影响公司的信誉、效益及运营效率,为以后的借款创造出更多的便利条件,提高公司的声誉、影响力。
具体措施有三点:
①集合所有财务信息全面预算管理。财务部门根据本公司资金流动的特点进行分析,编制年度资金预算时要细化到每月、每天,严格按照预算执行,对待大额资金的支出要按照规定程序进行审批、坚持好联签制度,避免出现和失误的现象。
②公司内部资金持续监控。财务管理部门对公司内部资金流动情况实时监察,特别是对大额资金的动向监控。
③科学筹集资金及使用资金,降低资金成本,提高货币资金的利用率。财务管理部门是最清楚公司资金基础的一个部门,应该根据公司实际经济情况,积极提出统筹和灵活利用资金的方案措施,努力为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力献计献策。根据本公司特点及市场经济的特点,选择适合本公司的资金筹集方式,合理的利用公司内部的闲置资金,在安全、合理、合法、有效及保值增值的基础上,使企业资金的价值最大化,同时也可以做到资金的有效监查及控制。
2.2.2 建立科学的资金风险监管及评价体制。对于外资企业来讲,净资产是在排除了公司资产可能存在的市场风险损失及变现损失的基础上,对外资企业净资产风险监管的综合性指标,可以衡量外资企业的资本充足性。准确地把握公司的风险,监管更加有针对性及时效性,对各类风险指标化、数量化,做好风险评估。在市场竞争激烈的今天,完善以净资本为核心的科学的风险监管体系,可以有效地防范外资企业经营失败引起的市场系统性风险,而且可以作为我国外资企业市场持续监管及准入的主要依据之一。
2.2.3 应收债务的财务管理方案。三鹿奶粉导致三鹿集团破产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到三鹿集团的破产不仅给他们的员工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也给许多供货商及经销商带来了负面影响,一些供货商被拖欠的货款数目达到750万之多,给其公司带来了资金紧张的情况,资金周转不开,无法执行已签合同,出现违约,损失可想而知。由此可见,我们财务管理部门必须把所有应收债务,利用信息化的手段罗列清楚,建立客户档案,对客户信誉进行评价评级,缩短应收账款周转的天数及占用的资金成本。实时监控欠款的流动情况,提高资金的追回率及使用效率。
2.3 外资企业财务管理人员必须树立现代化财务管理理念,重视企业文化建设
现代化发展的市场经济体制下,公司运行在更加开放、灵活的环境中。在这个大的环境下,对每个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样也对财务管理人员提出了新的挑战。财务人员必须加强网络技术的学习,树立现代财务管理理念。
第一,加强业务信息知识的学习及运用到实践中。积极搜索财务信息、利用好信息手段在工作中。经济信息是商品,会计信息更是直接关系到企业发展的商品,有着其巨大的价值。首先,财务管理者要做出企业投资、筹资方案,必须对一些会计信息进行搜集、分析、整合。拿企业筹资来说,先分析企业的资金情况,决定采取什么形式进行筹资,通过分析市场上可能获得的资金来源,找好筹资对象。这些都要充分利用会计信息,会计信息的价值就在于使企业资金风险降低,减少成本投入,使企业资金的价值最大化。其次,财务管理人员为公司生产经营状况分析提供参考,提出具体的整改方案,协助决策者作出正确的管理决策,为增加企业的价值贡献着一份力量。所以,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中,财务人员必须树立现代化财务管理理念,关注一切影响企业发展的相关财务信息,运用专业知识及实践经验来协助领导者做出正确地发展决议。
第二,财务管理人员强化长远发展的观念。长期持续健康的发展是外资企业所追求的,因此,对于财务管理人员来讲,也要和公司的目标是一致的,充分考虑理财行为是企业长期、健康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在处理资金的工作中,避免出现企业财务决策的短期效应出现,本着企业长期发展的战略目标,合理的处理每一笔资金的去向,使财务结构合理化,企业发展长期化。
第三,重视外资企业企业文化的建设。首先财务管理人员要对企业的服务理念强记于心,强化服务意识,注重品牌建设。其次,跟着公司文化的导向前进,在公司的思想平台上发展财务工作。
2.4 强化财务管理人员的危机意识,增加公司的创新力
整个外资企业从高管到员工都要意识到要想企业良好发展,必须增强危机意识,创新一定要放在公司发展的首位,财务管理也要通过实现创新来提高企业的财务竞争力。
2.5 建立进出口业务审核及发货审核制度
2.5.1 进出口业务详细计划审核制度。相关业务部门应该及时的把外签业务合同及计划送审到财务部门,财务管理人员对具体的业务信息进行整合,准确地对这些信息进行分析,提出切实可行的帮助措施,这项制度的完成对企业的贸易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
2.5.2 进出口货物收发审核制度。收发货物时开具的各种单据,必须由财务部门进行详细地审核,对其数量、价格进行科学评估,确认无误签字后才能发货。在遇到汇款情况时更要慎重,各种执行方式必须明确,责任到人,每一步必须有相企业关负责人的签字后方可执行,这一制度的执行是需要严格落实的,不能因为事情紧急就节省程序,此制度长期坚持下去势必会对企业的发展壮大有着深刻的意义。
2.5.3 需要做好会计处理的几项内容:①在出现进出口业务销售情况时,需做相应的会计处理;②产品因某种原因出现退货现象时,也需做相应的会计处理;③在支付银行借贷费用或销售费用时;④进出口货物出现“免、抵”税务现象时;⑤进出口业务货款到账时等等还有很多具体的事情需要规范的会计处理。
3.总论
就目前形势来看,我国外资企业正处于高速发展的时期,而且还陆续出现了外资并购内资企业的情况,外资企业确实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占据了优势的位置,但是经济危机的出现给每个企业都敲响了警钟,其中也包括外资企业,这就要求外资企业也必须重视其自身的发展方向。财务管理工作是外资企业良性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现代化的信息技术,要求财务管理者必须达到更高的业务水平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外资企业的财务管理信息化发展是一个长期的、逐步完善的过程,相信在未来的社会发展中我国外资企业财务管理会达到一个理想的水平。
参考文献:
[1]晁江华.对提高外资企业财务管理水平的思考[J].时代金融,2011,21.
[2]曲秀娟.外资企业内部控制探讨[J].现代商业,2009,27.
[3]傅雁蕾,杨子平.外资并购中的企业所有权配置问题研究[J].会计之友(上旬刊),2010,10.
一、我国外资银行的发展现状
1.数量持续增加、经营规模不断扩大、经营状况持续转好。截止2004年底,共有19个国家和地区的62家外资银行在我国设立了204家营业性机构。以上海市为例,截止到2005年3月底,外资银行资产总额为3423.4亿元,同比增长了38.4%,占市场总额的12.8%,上升了2.2个百分点;本外币贷款余额达到1659亿元,同比增速达到50%以上,占上海市贷款市场总额的10.6%。2005年1-3月份,外资银行实现经营利润10.7亿元,同比增长了46.8%。
2.入股中资银行的广度和深度不断增加。在过去一年间,中国四大国有银行相继启动股份制改造,其中一个重要环节,就是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机制更为灵活的股份制银行,开放更是全面提速。截至2005年10月,共有19家境外金融机构入股了16家中资银行,投资总额近165亿美元。目前境外投资者持有的股份,已经占到中资银行总资产的15%。
3.进入范围由京沪深向内地逐步扩散。目前,以京沪深为主的经济发达地区仍是外资银行进入我国的首要选择地域,并且以京沪深为中心不断向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延伸。随着鼓励外资金融机构为西部大开放发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的实施,提供金融支持的政策的不断深入,我国金融服务的对外开放区域将不断扩大,外资银行进入我国后的地域分布也将不断向中西部延伸。
4.经营人民币业务的数量逐渐增多。截至2004年10月末,已有105家外资银行机构获准经营人民币业务,其中61家获准经营中资企业人民币业务,从12月1日开始,中国将进一步按时开放昆明、北京、厦门三个城市的人民币业务,并提前一年开放西安、沈阳两个城市的人民币业务,使开放人民币业务的城市增加到18个。
5.人民币业务主要集中于存贷款。外资银行经营人民币业务主要集中在存款与贷款上,结算方面也趋向活跃,其人民币的来源不仅依靠外商投资企业的存款,而且充分利用同业借款等市场机制来筹集,基本上满足了信贷资产上的需求。据业内人士预计,外资银行在大陆的贷款额将以每年40%速度增长,到2010年,外资银行占大陆总贷款的比例将达8%。
二、外资银行在华发展前景展望
专家分析,外资银行和跨国公司之间的天然联系是割不断的,他们进入中国市场的初衷便是跟踪自己原有客户发展市场的需要。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外资银行的负责人表示,他们已有的外币业务客户群中跨国公司占了绝大多数,目前,该行正在等待着获得人民币业务的经营权,而那些跨国公司、高端客户正是他们首先发展的目标。
对未来更长的时间,即全面开放人民币国内市场后,中国银行机构将继续保持在国内银行市场上的主导地位,而外资银行机构则可能稳步提高它们的市场份额。外资银行机构要显著地提高它们在中国国内银行业中的市场份额,将其地位提升到与现有的若干股份制商业银行相类似的水平,它们还需要进行多方面的准备和开发工作。这包括,在更多的中国城市开设分行,在已经开设分行的城市中开设更多的经营网点,在推销成熟的银行服务产品的同时针对中国客户需求特点进行调整和创新,实行融合中外文化因素的经营和管理策略,推行人力资源上的本土化战略,与国内银行机构以及非银行金融机构开展多样化的密切合作。也就是说,外资银行需要成为被中国国内客户广泛认可的经营机构,为中国国内企业带来并增加直接经济效益,帮助中国经济改善资源配置,促进资金合理流动,降低金融风险,使外资银行真正成为中国经济体系和中国金融体系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1.外资银行并购中资银行的案例将大幅度减少。究其原因,一是一些外资行在限售期后大幅减持中资行股权获取暴利,引起国内舆论争议;二是学术界对海外战略投资者提高中资行公司治理水平、科技水平存不同看法;三是次贷危机后,外资行自顾不暇,光环破灭,中资行已不再盲目崇拜外资行的经验。
2.在我国建立分行或独立法人银行的外资行会越来越多。自2007年花旗等4家外资行率先成立独立法人银行后,在短短两年多时间已成立24家独立法人银行。随着中国经济金融的不断发展,一些新兴市场国家和发达小国的金融机构将不断在中国增设机构,大型外资行则成立独立法人银行。有必要指出的是,台资银行或大举进驻大陆。
3.一些外资行已完成中国境内机构布局并采取本土化策略。东亚、汇丰、恒生等外资行在中国境内分行数已达15个以上,多于所有城商行分行数,在东部沿海地区机构铺设已基本完毕,正在向中西部地区扩展。目前,港资、新资、美资等外资行大多采用了本土化的发展战略。预计今后有更多欧资和韩资银行采用本土化发展策略。
4.外资行市场准入将越来越广泛。一些外资行已经具备发行借记卡的资格,下一步外资行拓展的重点应是信用卡业务。一部分外资独立法人银行提出A股上市及发行次级债的要求。例如,东亚(中国)已经公开表达了A股上市的希望。外资银行业务准入水平将与中资银行相同。
三、结语
综上所述,外资银行希望分支机构能够扩大,能够更关注核心客户,支持当地经济的发展,希望有更多网络的发展以及有更多客户的发展。深化:全球的网络是外资银行的一个优势,但不仅仅是在中国网络的优势,仅仅靠外资银行在中国的分行就要与中国内地银行竞争是很难取胜的,但是可以在这个市场带来国际化的发展,而且能够带来不同的产品和方案给客户。强化:从一个现有客户身上得到更多的收益与获得一个新客户相比是更容易的,外资银行希望通过强化客户关系以获得更多的份额。优化:外资银行希望能够提供良好的服务给客户,只有通过这样的优化才可以使外资银行和其他银行有所不同。
参考文献:
(一)对外投资概况
中国自1979年开始对外直接投资,在1979-2009年的31年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发生了巨大变化。1979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额只有50万美元,设立境外企业仅4家,1987年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对外直接投资突破了1个亿,达到了4亿多。此后,中国对外投资额多年徘徊,总是在几个亿的范围内波动。2002年,中国对外投资的规模又上了一个台阶,投资额突破了20亿美元,达到27亿美元;从这一年以后,对外投资迅速发展,2005年,我们又步入一个新的阶段,突破了100亿美元,达到了122亿美元;2008年,我们再上一个台阶,突破了500亿美元,达到了559亿;2009年,尽管遇到了严重的经济和金融危机,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仍然有所增长,达到了565.3亿美元,在境外设立对外直接投资企业达1.3万家(表1)。
(二)中国对外投资的趋势
2000-2009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增长快速,年平均增长率达67.34%,高于GDP的增长速度,也高于外贸的增长速度。1999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额的增长率是132%,2000年略有下降,此后各年都是正增长(表2)。2000-2009年的10年间,我们对外直接投资出现了一个全新的局面。
对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趋势,如果按30%测算,2015年的对外直接投资就将达到3000多亿美元,基本上可以成为世界上的第一名。到2018年,将实现7000多亿美元。2008年世界上对外投资最多的国家就是美国,其对外直接投资也就是3000多亿美元,而且最近10来年,美国每年的对外直接投资基本上都是排在世界第一位,有的时候1000多亿,有的时候2000多亿,有的时候3000多亿,我们如果能达到3000多亿美元,在世界上就排第一位了。考虑到未来十年中国对外投资不大可能每年都以67.34%的速度增长,所以我们以30%的增长率测算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未来的发展规模,但30%的比例可能还是比较高,如果按10%测算,也就是说未来十年,假设每年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增长10%,到2015年,对外直接投资额将达到1089亿美元,2018年达1450亿美元,应当说这个数字也是不小的。比较最近几年世界各国的投资数据,按10%的增长率来预测,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额在世界上也是能排到前五名的。
从2008、2009年两年看,2008年中国对外投资额排全世界第12名,2009年列第5名;中国利用外资,2008年利用外资金额排世界第3名,2009年排第2名。把这两个方面加起来,应当说中国现在已经是国际投资大国。我们常讲中国是一个贸易大国,经济方面应当说排第2、第3就是大国了,现在我们投资方面也成为一个世界大国,但还不是一个投资强国。截止2009年底,我们在海外投资的累计存量为2400多亿美元,截止今年6月底,我们实际利用外资已经超过了1万亿美元。把中国在海外投资的存量和利用外资的存量放在一起做一个对比,比例现在是0.25:1,也就是1:4,这说明我们在海外的投资存量还是没有我们吸引外资的存量数量大。另外,我们在海外除了直接投资以外,还有间接投资,把直接投资和间接投资加在一起,中国在海外资产的总量已经超过了2万亿美元,在这方面我们也要研究如何使他更加安全,如何保值增值。
(三)中国对外投资潜力
投资研究专家邓宁把一个国家对外直接投资发展与这个国家人均GDP数额连在一起,根据投资发展周期理论,对外投资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在人均GDP400美元以下的第一阶段和人均GDP在400~2500美元之间的第二阶段,对外投资的数量比较少;人均GDP达到2500-4000美元的第三阶段时,对外直接投资开始加速发展,如果人均超过4000美元,对外直接投资的增长速度将快于利用外资的增长速度。中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人均GDP的数额差距较大,2009年,上海人均GDP已经超过11000美元,北京超过10000美元,天津为9000多美元,有的省5000多,有的2000多美元,贵州的最少,仅为1501.7美元(表3),中国经济的地区发展确实有一些不平衡,人均GDP最多的上海与最少的贵州之间差距达7.6倍。依据投资发展周期理论,在中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中,处在第二阶段的省(直辖市、自治区)有6个,占19.4%;处在第三阶段的有15个,占48.4%;处第四阶段的有10个,所占比例是32.3%。这样看来,中国80%左右的省(直辖市、自治区)已处在对外投资加速发展阶段了,这说明中国已经进入了对外直接投资高速发展的阶段。一旦人均过了3000美元,对外投资你想阻拦也阻拦不了,这是企业自身的要求。2009年,中国人均GDP达到了3679美元,正常情况下,预计2020年中国人均GDP将达到5000-6000美元。也就是说,以后我们对外投资的实力将会进一步的提高,中国对外经济的发展将从以商品输出为主的阶段,逐步走向商品输出与资本输出并举的阶段。
从部分省2009年人均对外投资的数额看(表4),上海人均对外直接投资有50多美元,北京是17.4美元,从人均来看,我们对外直接投资的数额还是比较低的,对外投资的潜力是很大的。
从企业层面看,中国对外投资发展的潜力也是巨大的。2010年5月,中石油对外宣称,未来10年将投入600亿美元发展海外业务,这一家公司未来10年发展的计划就等于“十一五”期间全国商务发展计划所要达到的对外直接投资的数额。中国“十一五”商务发展计划是每年对外投资120亿美元,五年对外投资600亿美元。中远集团计划在未来三年,将向希腊投资51.31亿欧元,大体上为66.7亿美元,主要用于希腊港口的购买和改造。这两个例子从一定程度上说明企业现在对外投资的动力、能力、欲望还是比较强的,企业对外走出去的层次,也将由商品输出、资本输出,逐渐发展到品牌输出和文化输出,渐进发展,逐步提高。
总之,从中国经济发展的形势、企业发展的动向看,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潜力是很大的,投资规模将快速发展。预计到2020年,中国累计对外直接投资存量将达到6000-8000亿美元,海外企业资产将超过15000亿美元,跨国母公司数有望突破5000家,海外企业数量有望达到3-5万家,进入世界500强的跨国企业数有望达到50-70家。
二、中国企业的海外并购
海外并购是对外投资的一种重要方式,是我国对
外投资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海外并购现状
2008年,中国企业海外并购金额达302亿美元,占当年对外直接投资的54%,也就是说我们有一半的对外投资是通过海外并购实现的;2009年,海外并购金额为175亿美元,占当年对外投资的31%,有1/3的对外投资是通过对外并购实现的。这说明并购超过新建,已成为中国对外投资的主要方式。近年来,中国每年海外并购达到几百件,涉及石油、有色金属、汽车、金融、电子、电讯等行业,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品牌并购。从海外并购的实际发展情况来看,海外资产和股权等类型的并购是比较成功的,但品牌和技术并购基本是不成功的。
(二)品牌并购的误区
分析和总结近年来中国海外并购的案例,特别是海外品牌并购的情况,发现很多企业对海外品牌并购比较感兴趣,积极性比较高。但从上汽集团收购韩国双龙汽车,北京京东方集团收购韩国现代液晶显示器,TCL收购德国的施奈德以及法国的汤姆逊,还有南京汽车收购英国的罗孚,联想并购IBM,以及其他的一些品牌和技术并购的案例可以看出,有的失败了,有的效果一般,都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
经过研究,发现中国企业在海外品牌并购方面存在4个误区:
1 误认为购买品牌快于自己培养。事实证明,自主主导品牌和国际知名品牌必须自己长期培育,想一下买来一个大的品牌,不太可能。
2 误认为买来的品牌可以当主导品牌。这也是一个误区,买来的品牌一般只能当辅助品牌,主导品牌应自己培育。
3 误认为人家会将好的品牌和技术卖给自己。实际上错了,出售的品牌一般都是亏损的或走下坡路的品牌,蒸蒸日上的品牌、盈利的品牌是不会卖的。
4 误认为买来的品牌就可随心摆布。实际上,整合被并购的品牌的难度,不亚于整合一个被并购的企业。
(三)结论
经过研究中国企业在海外品牌并购的案例,总结出以下5点结论:
1 海外品牌并购不是中国企业培育国际知名品牌有效和主要的方式。海外并购是加快中国跨国公司成长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培育辅助品牌的一种方式,但不是中国企业培育国际知名品牌的一个有效和主要途径。要发展国际知名公司,发展国际知名品牌,怎么发展必须要好好研究,主要还应该靠企业自己认真培养。
2 国际知名品牌和主导品牌需要企业自己长期培育。从世界品牌发展史来看,大企业与跨国公司的品牌、主导品牌、知名品牌基本上都是自己培养出来的,而不是买来的;在品牌建设上急功近利不行,想走捷径行不通,国际知名品牌也买不来。从美国、日本、韩国、欧洲国家来看,国际知名品牌需要长期的培育,通过品牌并购形成国际知名和主导品牌的案例比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