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09 08:23:52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小学音乐教学课题研究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如今,学生爱上音乐课了,音乐课的教学方式更加生动活泼了;音乐课的教学手段丰富多样了。可冷静审视、反思一下我们的课堂,还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一些“浮躁与虚假”的现象。如果进入新课程的实施只是响应一种号召,只是记住了关于新课程的一些概念、术语就匆忙上阵,那么新课程的实施质量、效果就要大打折扣,难免会穿新鞋走老路。在新课程的实施中,音乐教学又出现了新问题。
不要忘记音乐教师的使命。音乐课当然要突出音乐的特点,凸显音乐性。“万变不离其宗”,只有紧紧抓住音乐本体,并以此为辐射点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才能让学生在美的享受中提高艺术修养。要达到在课堂教学中游刃有余,收放自如,必须全面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现在我们的很多音乐教师上课不弹琴、不范唱,如果这样可以算得上是音乐课的话,那么一个语文教师或数学教师不也能上音乐课吗?那我们音乐课还有自己的阵地、自己的特色吗?
一、引导学生关注音乐本体的兴趣才具价值。
兴趣是学生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在音乐教学中,教师通过不同方式吸引学生,拉近学生与音乐的距离,使教材的内容形成表象,有利于学生比较深入理解音乐、表现音乐,在音乐活动中获得审美的愉悦。但是我们仅仅为了得到课堂上的热热闹闹,给自己的课堂教学贴上“学生为主体”、“参与性学习”等时髦的标签,而根本不考虑表演的性质和教学效果,这就会使得表演活动有很大的随意性和盲目性,从而从根本上扭曲了音乐作为人类情感艺术、精神火花的本质,这是与音乐教育的基本原则相背离的。
引导学生学习音乐,不能仅仅从一些细枝末节的插曲来引起学生兴趣;应当深入理解音乐本身,从关注音乐的角度来开发出触发点,引起学生兴趣,从而深入开展课堂,不流于表面。
1、兴趣从音乐出发
我看了这样一节音乐课:老师讲授的课题是口笛独奏《苗岭的早晨》。可能受到我们一些思想的影响,老师一上来把所有的注意力,教学中对内容的注意力,都集中放在了对苗族文化的介绍上。刚一上课,就说出了目前教学中的普遍教学用语:“同学们,请看大屏幕!”用PPD幻灯片出示了苗族的服饰、苗族的建筑,苗族的风土人情、苗族的生活方式。看过之后,为了体现主动地参与,教师接下来的教学环节是让学生动手“命题做画”,画一个“早晨”。因为这个音乐的标题叫“苗岭的早晨”于是老师把学生学习的内容、学习的注意力引向了对苗族相关文化的理解和认识,而不是分析音乐本身所蕴含的内容和意境。关于苗岭早晨,我们的教学重点是应该揭示苗族音乐最具有特点的旋法,就是音乐要素独特的表现。
音乐课程标准强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但兴趣决非音乐教育的全部。教学中,兴趣是必不可少并为我们所用的教学方式和手段,而不能成为牵制教学的羁绊。教师悖离了音乐本体,片面强调音乐的趣味性,许多老师开课都有意回避了识谱教学,对学生的演唱技能发声方法等也不再提什么要求,甚至学生大声地喊叫歌曲也不敢提意见了,只怕绕了学生的兴致,走入了音乐教育的误区。设计的教学环节出现了偏差,学生一会儿敲锣打鼓、一会儿放鞭炮、一会儿律动表演,好不热闹,可整个过程学生虽然参与到活动中,但没有注意聆听音乐,因而得不到应有的音乐审美体验。事实证明,以提高音乐审美能力为基本目的的识谱和乐理知识教学,是音乐课程教学领域的有机组成部分,许多老师在这方面创造了许多有效的教学方法,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音乐是听觉艺术,不是盲目的自由
不管是自己上公开课,还是听其他老师的公开课,有一句话是经常出现得,那就是“你想怎么做就怎么做。”这句话初听起来,似乎是很注重学生的自主性,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但对于一二年级的小学生来说,他们已有的只是水平是极为有限的。如果教师不能经常性地给予一些指导,以为地听任学生“自由”发挥,学会就不会有很大的进步。虽然学生们在这一过程中得到了一定的快乐,但是这种快乐对于真正的音乐课意义是不大的。
二、以“音乐为本”为准则的学科综合才有意义
综合,是基础教育的一种基本理念。将其他艺术形式有效地渗透和运用到音乐教学中,通过以音乐为主线的综合艺术实践,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音乐的意义及其在人类艺术活动中的价值,是提倡学科综合的主要目的。学生接受音乐教育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他们所接受的音乐教育的广度与深度较大地影响着其他素养的提高与音乐能力的发展。因此,音乐教育必须具有宽阔的视野,必须保持开放的态势,对音乐教育的各种影响因素以高度重视。
欣赏歌曲《东方之珠》。老师上课后依然有代表性的一句话就是:“同学们,请看大屏幕!”于是,给学生播放了很多的关于香港的自然风光、地理位置与地方的文化,播放的是“东方之珠”的背景。这堂课上了之后,一位同学评价说“老师你这堂课上得真好,比我们语文老师上得还要好”。当我们看到这样一堂课的时候,我们极其尴尬,引发了我们的思考。我们音乐教学在课堂上究竟应该完成一个什么样的任务,确定一个什么样的目标。
不能单以学科综合来定义本课的学习内容。没有真正理解“综合”的内涵,认为它仅仅是各种学科知识的叠加;还有的教师为了体现“综合”,竟撇开音乐学科特点,把音乐课上成了思品课、地理课或其他课,使音乐课面目全非。教师意在通过“综合”给学生广阔的体验和表现音乐的空间,从而培养学生广博的人文素养,这体现了一种先进的教育理念,但是显然在实施时发生了偏差。对此,教师首先要正确的理解“综合”;其次要明确“综合”的目的是为了加深学生对音乐的理解,而不是一种形式;再有,综合表现活动的展示与延伸不要占据音乐学习时间过多,不能喧宾夺主;第三,每一种艺术都有达到共同目标的独特方式,掩饰这些独特性,从而强制的组合他们、淡化他们,需求一种同一性只能削弱我们的审美感受力。所以我们要注意,不要强调了相似性,而淹没了音乐学科的艺术特色;不要关注表面的同一性,而忽略了各自的特点;不要忽视各自艺术的不同观察、反应与感悟,而一味地简单的欣赏。用艺术的手段,来组织音乐教学中的“综合”,有度、适度才能给予统一的印象。
三、 以辅助教学为目的而设计的多媒体课件才有效果
利用多媒体进行音乐教学,尤其是欣赏教学,有着高效、快捷、直观的优势。它能够把文字、图形、动画、叙事、音乐结合起来,突破了传统音乐教学在时间、空间和地域上的限制,古今中外,风土人情,世间万象都可以身临其境,使学生有新颖感、惊奇感、独特感等,还能教好地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从这一点上说,多媒体课件是一种很好的教学辅助手段。但我们也经常在公开课上见到类似的状况:老师讲所有的教学内容做成动画,甚至连歌曲题目、课堂提问等一读就懂的东西也不例外,也不管在在教学中是否有效、科学。而这种牵强附会地使用课件,使多媒体课件喧宾夺主弱化了音乐教学主旨的想象,也是我们日常工作该极力杜绝的。
在欣赏《七子之歌》时,可用录像展示直观画面,它既展示了澳门的风土人情,又展示了闻一多先生和澳门同胞的拳拳赤子之心,有静有动,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了澳门回到祖国怀抱的真情实感。当童声合唱的《七子之歌》响起时,学生领略到了歌曲的内涵美,情不自禁歌唱。但是很多老师做课件的目的不明确,或是为了赶时髦,不管是否需要,是否合适,一概都做,以致使多媒体的运用成了音乐课的常规形式,认为在新课程改革的潮流下如果一节音乐课没有运用多媒体课件就称不上一节好的音乐课,特别是公开课,总觉得没有课件就会对不起观众似的。于是,我们的老师制作课件的时间占去了备课时间的大部分,利用精美的画面动感十足的FLASH诠释了本该带给学生无限想象力的优秀音乐作品,限制了学生活跃的思维。试问:这样的结果是音乐教育改革的初衷吗?
多媒体课件在运用时应有明确目的,要考究画面与音乐的情绪、情感、风格和文化曾面的内在联系,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学生音乐感知、表现、创造等能力的提高。那种应景的制作,生硬的视听结合,片面描绘音乐的课件宁可不要。那种试图完全用画面来图解音乐作品的做法,还会造成对学生审美感受的误导,是不可取的。
四、 以培养学生创新品质的音乐创造才有力量
狭义理解音乐创造的具体涵义,使音乐创造止于一种固定的形式由于音乐的自由性、模糊性和不确定性给人们对音乐的理解与表现提供了想象、联想的广阔空间。因此,音乐是创造性最强的艺术之一。音乐创造教学是鼓励音乐创造,培养学生创新品质的主要内容、重要途径。创造教学,能丰富学生想像力和发展思维潜能,积累音乐创作经验,对培养具有实践精神的创新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可是有的教师曲解了音乐创造的具体涵义,使音乐创造流于一种固定的形式。比如,有老师喜欢在教唱完一首新歌后再让学生改编歌词,于是“小老鼠”成了“小花猫”,“三年级的小男生”成了“三年级的小女生”,这样的创编有意义吗?也有的老师在欣赏歌曲前对学生说:“同学们,发挥你们的创造力,用你们的画笔跟着音乐画出你脑海里最有个性的体会和音高线条,看谁对音乐最有感知力!”,试想,这种事先没有任何创作旋律的训练铺垫,学生的创作成果可想而知,基本上都是歌不成调,或是线圈飞舞。教师如果满足于这样的创造力培养,我们的课改又会走入一个新的死胡同。
DOI:
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01.184
随着新课改的日益深入,小学音乐教育越来越受到学校和教师的重视,音乐教学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因此,教师要积极探索教学的方法和策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下面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分别从各个角度出发,对音乐课堂教学有效性进行了探究。
一、提高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音乐兴趣
(一)适当调整教学内容,使之更有趣味性
现行音乐教材有一个缺点――偏重于音乐知识技能的讲解,而对音乐作品的创作者、创作背景、作品传递出的情感等介绍不详。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对教学内容适当做些调整,挖掘音乐作品创作者、创作背景等有趣的部分,详细介绍给学生,使学生深刻认识音乐家,感受到音乐作品的魅力,在此过程中,渗透对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讲解,使学生对音乐学习充满浓厚的兴趣。
(二)灵活变换教学手段,使音乐学习乐趣十足
1.合理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教师在对学生进行音乐基本知识和技能的教学时,可以运用多媒体课件,把理论知识配上图片、动画展现出来,使抽象、枯燥的音乐知识变得形象、有趣,学生记忆和掌握起来就变得轻而易举了。在对学生进行音乐作品教学时,播放演唱或演奏的画面,使学生感受演唱者或演奏者的动作、表情,以演唱者或演奏者的情绪感染学生,使学生陶醉在音乐的欣赏中。
2.组织学生进行创作实践。音乐艺术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教师可以根据小学生的特点,组织学生进行创作实践,如合唱、集体演奏等,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培养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协调能力。在组织学生集体表演时,教师要敢于放手,把主动权交给学生,使他们独立完成。教师只在必要的时候提出些建议,更多的时候是作为一名观众静静地欣赏学生的表演,或者“听从”学生的安排,在表演中客串等。学生在自主、开放、轻松、活泼的氛围中进行音乐实践,不但能够提高音乐的基本技能,还能够发展对音乐的创新、创作能力。
3.利用数码设备摄录创作过程。学生是
音乐艺术的表演者和创作主体,他们在全身心地投入到表演的过程中去的时候,却无法欣赏自己的表演过程和创作成果,这无疑是学生的一大遗憾。随着数码设备的迅速发展,照相机、录像机等可以弥补学生的这一缺憾。教师可以事先放置一台录像机,把学生的表演录制下来,或用照相机把学生表演的精彩瞬间抓拍下来。学生表演完成后,教师向学生播放视频或照片,使学生欣赏到自己的表演,从而激发他们更强烈的表演欲望和创作热情,越来越积极地、快乐地投入到音乐知识的学习中。
二、有效开展课堂教学,激活学生音乐细胞
(一)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
不同的年级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不同,教师要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明确所教年级的教学任务和目标,既不能过高,以免学生产生学习困难,丧失学习的信心,也不能过低,以免降低学生的成就感,而失去学习的兴趣。
(二)做好课时安排,适度教学
小学音乐教学,目的不是培养音乐家,而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且大多数学生不具备很高的音乐天赋。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好课时安排,在每节课中适度教学,使学生既学到各方面的音乐知识,又有消化、吸收的过程。
(三)恰当选择教学方法,灵活开展课堂教学
在教学生演唱时,教师可以采用示范的教学方法,做出正确的演唱姿势,然后规范学生的动作,使学生从一开始就养成良好的演唱习惯。在教学演奏时,一定要采用实物教学法,首先使学生认识相关乐器,了解乐器的功能、发音特点等,让学生亲手触摸乐器,感受它的构造、质感。在进行乐谱识读教学时,可以才用身体律动教学法,用声音、语言、身体动作表现简单的节奏,使学生在身体的律动中,感受音乐……
(四)与学生充分互动,全面开展有效教学
1.要进行生动有趣的导入。有效的导入是教学取得成功的关键。进行生动、有趣的导入不仅能够把学生的注意力快速地吸引到音乐教学中来,更能激发学生对所要学习音乐知识的强烈兴趣。特别是在导入环节设置悬念,更能够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使学生在听讲的过程中,集中注意力寻求问题的答案,当答案揭晓的那一刻,学生会异常兴奋,推动课堂教学达到。
一、用设置情境的方式让学生感受音乐魅力
情境顾名思义,就是运用特定的方式方法给人制造出内在感觉和外部因素相互作用环境,最终达到情感共鸣。在小学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学者可以依据生活实际创造出视、听、感、触的环境,使得学生亲身体会到音乐本身所蕴含的情感,用感染和激发等多种方式来提升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学生和教师两者可以通过共同创造的方式来启发学生,学生既是情境创造的主体也是情境创造的受益者,师生、生生之间可以通过交流探讨的方式,深层次感受到音乐的魅力,一个好的情境创设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学习《雪绒花》这首歌曲时,可以预先在网上寻找好相应的背景图片,及其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个人认为:小学生接受能力有限,倘若一节课45分钟所教授的内容超过其接受的极限,学生不仅不能够很快将知识进行消化,反而会产生厌烦情绪,这样就不利于后续音乐教学工作的开展。再者,合唱能够增强学生之间的团体协作能力,因为在合唱过程中任何一部分出现差错都会影响整体效果的发挥,只有学生自身意识到合唱所带来乐趣,在一个较为轻松的氛围中学习音乐,无形之中升华其音乐情感。在这个过程当中,学生对《雪绒花》这首歌曲有充分了解,在合唱过程中掌握歌曲的节拍和节奏,也能够通过对比的方式发现自身存在的不足,在了解雪绒花是对祖国深深热爱和美好祝愿的基础上也是学生自身情感的升华,学生积极性得到高涨,自然而然教学效率也得到相应提升。
二、歌唱和跳舞两者相辅相成
我国是一个统一多民族的国家,有着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各具特色,音乐与其也有相同点。在很多少数民族中歌舞两者是分不开的,两者之间相互映衬。通过音乐我们可以直观的了解舞蹈所要表现的情感,通过舞蹈我们可以了解音乐的内涵及文化。因此在小学音乐教学有其是少数民族教学过程中,用舞蹈来辅助音乐教学,既能够最大限度的完成教学目标,从深层意义上来说是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
三、用影视欣赏的方法促进教学方法创新
随着科学社会的迅猛发展,网络技术惠及人们生活、学习的方方面面,在小学音乐教学过程中也不例外,但是以往缺乏正确的使用方式,对音乐教学的作用没有充分突显出来。多媒体教学受到教学者、学生的推崇,多媒体技术应用到音乐教学中,不仅使得音乐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多彩,也提升了其娱乐性,视听两者结合的方式使得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教学者在教学中可以充分依循学生建议、意见寻找出学生所需资料,来帮助教学者教学。
二、丰富课堂教学形式
小学生天性活泼好动,爱玩爱动。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不应该拘泥于固定不变的教学模式,教学环节的设计也应该是发展的、动态的、创新的。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时刻关注学生,合理设计师生互动的情节,并根据具体情境,灵活调整,动态安排教学环节,使音乐课堂教学真正成为师生互动的有效学习过程。在音乐课堂教学的环节中,教师还要尽可能地拓展互动的空间,教师既可以和多名学生进行互动,也可以有意识地与个别学生进行有效互动,力争使每个学生都能成为课堂的主人。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强调,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坚持贯彻“以教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创新音乐教学模式,引进新型的体态律动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欣赏音乐美感的能力,从而全面提高自身的欣赏水平。音乐课堂中的体态律动教学,即教师指导学生在学习欣赏音乐的过程中,通过用身体的运动来感知音乐的旋律和节奏,从而将这种体验转化为对音乐的认知和理解。所以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在小学音乐课堂上引进体态律动教学模式很有必要。本文通过分析三种新型的小学音乐体态律动教学模式,希望为新课改下的小学音乐有效教学提供借鉴。
一、借助多媒体进行体态律动,使学生掌握节奏
多媒体教学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手段,逐渐走进学生的学习生活。多媒体技术可以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提供动态的图画、优美的乐曲和形象的视频,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氛围,从而促进有效学习。
例如,在讲小学音乐(人音版)《春天》的时候,由于本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通过聆听音乐《杜鹃圆舞曲》《小燕子》《小雨沙沙》等,聆听不同的音乐节奏,用身体去感知不同的律动模式,培养学生对春天的热爱。在进行本课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先在多媒体上给学生播放这三个音乐的视频片段,指导学生根据视频中的“四三拍的强弱规律,柔和声音的演唱模式”来进行身体的律动,用心去感知音乐的模式。进行几分钟之后,教师给学生讲述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即“使用柔和的声音和表现模式去展示歌曲,表达对春天的热爱”,使学生熟悉掌握这些内容,然后练习歌曲,并且在模唱的过程中继续进行身体律动,完成本课的教学目标。多媒体的教学模式可以使学生准确把握音乐的节奏特点,提升了学生的学习水平。
二、在小组合作中进行体态呼吸的练习
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虽然一直被小学教学所倡导,但是并没有取得实质性的效果。在小学音乐新课改中所倡导的合作学习,是指教师在课堂合作中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自主意识、参与意识和创新意识,不断提升学生的音乐乐感和音乐鉴赏水平,从而促进教师的高效教学和学生的有效学习。
例如,在讲小学音乐(人音版)《难忘的歌》时,由于本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通过聆听歌曲《儿童团放哨歌》《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卖报歌》等,掌握这些音乐的节奏和呼吸方式,并指导学生用身体的律动去感受音乐的模式,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在进行本课教学过程中,教师把学生分成三个小组,并在每组设置一名组长,配合教师监督学生的学习进度。教师分别给每个小组播放不同的录音,使学生根据不同的音乐去进行身体的律动,在感知身体呼吸的同时感知音乐的节奏。之后把学生融合在一起,使学生进行分享交流。之后,教师给学生讲述本节课的音乐模式,即“掌握切分音的节奏特点和演唱技巧”,完成本课的教学目标。小组合作律动的模式促进了学生的理解,提升了学生的音乐素养。
三、在合理情境中进行体态律动,使学生掌握节拍
在小学阶段,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认知能力还没有完全发展,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给学生设置具体的、可观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可观的、可触摸的教学情境中感受音乐的魅力,从而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
例如,在讲小学音乐(人音版)《民族的舞步》时,由于本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熟悉掌握《秧歌舞》这首歌的音乐节拍,引导学生在课堂上设置具体的体态教学情境,认真感知《秧歌舞》的音乐律动,从而提高学生对民族秧歌舞的整体认知。在进行本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先指导班里面会跳秧歌舞的学生在课堂上进行现场表演,从而带动全班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氛围。之后,教师给学生讲述本首歌的重点和难点,即“本首曲子的曲式结构,乐谱律动特点,轻重音特点等”,并引导学生进行歌唱,基本熟悉歌唱的技巧。之后,教师给学生讲述秧歌曲的基本步法“四步法”,引导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基本的走动,配合音乐的节拍特点,踩住“重音”进行练习,并使学生在同伴之间进行练习,从而激发学生的音乐感觉和音乐认知,完成本课的教学目标。设置具体情境的模式促进了学生的参与,减轻了教师的工作负担。
在小学音乐新课改的背景下,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创新音乐教学模式,引进新型的体态律动教学,从而提升学生对音乐的整体感知,培养学生的音乐乐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目前课堂教学中提问的现状
1.课堂提问目的不明确
有的教师盲目追求活跃的课堂氛围,对教材和学生研究不
深,使提问停留在浅层次的交流上,最典型的莫过于那种满堂脱口而出的“是不是”“对不对”“好不好”之类的问题,学生也只是简单回答“是”“不是”“对”“好”等,课堂貌似热闹,其实华而不实,无益于启发学生积极思维。
2.课堂提问过于频繁
有时上一节课,教师就提问很多个问题,学生没有思考的时间,有的学生虽然能起来回答,但只是敷衍几句,没有说到问题的点子上;有的学生心中没底,被老师叫起时,只是东张西望,看别人的意识来应答。可见,问题不在于多,而在于它的提出是否有思考价值,是否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是否有针对性。
3.课堂提问只针对少数学生,多数学生冷场
课堂提问有这样的习惯:老师喜欢问积极举手的、课堂搞小动作的、讲话的。理由是:积极举手,说明是经过思考才举手的,回答的效果会好些,这样就不会耽搁时间;而搞小动作的、说话的学生,他们的注意力已分散,一是想考验一下他们的集中力,二是想借此惩罚他们,给他们一个教训,好让他们以后专心听课。对于那些胆小的、性格内向的学生,有些一个学期都没有举过手,也懒得搭理。结果这些学生越来越不好意思举手了。这都不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不利于锻炼学生学习的胆识。因此,老师要尽量多给一些学生回答问题的机会。
4.提问后马上让学生回答,学生没有思考的时间
部分教师为了节约时间,追求速度,提问后马上让学生回答,但由于提问突然,中间学生没有时间思考,结果问而不答或答非所问。学生回答问题需要思考的时间,教师在极短的时间就叫停,学生的思维无法进入真正的思考状态。强加给学生答案,就是一种“注入式、填鸭式”教学,长期下去会打击学生的积极性。
5.忽视学生的年龄特征,提问偏题
设计的问题过难、过偏或过于笼统,学生难以理解和接受,启而不发。这样的提问脱离了学生的认知水平,学生思维难以展开,不知朝什么方向思考,从而影响了教学效果。
二、有效课堂提问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1.目的性原则
课堂提问应有明确的目的,不能盲目地实施提问,每一个问题都应该紧紧围绕课堂教学内容来精心设计。要考虑通过提问使学生学到什么、思考什么、达到何种要求。问题的切入点通常应选在知识的重点、难点和关键处,以及新旧知识的衔接处、过渡处和容易产生疑难的地方。提问中应避免随意性、盲目性和主观性,如“一问齐答”式,这种旨在追求热闹场面的表面性提问,还要避免“对不对”“是不是”这种盲目随意性的提问。如果脱离这一点,往往会导致“问无实质,问多无趣”,影响课堂教学效果和学生能力的发展。
2.启发性原则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精心地创设问题情境,给学生设置悬念,引起学生好奇,让学生由好奇达到求知的目的。教学中,把所要解决的问题,不直接讲述给学生,而是先把前提条件交代给学生,然后提出疑问,由学生自己开动脑筋,经过思考,追根问底,直到得出结论。
3.难易适度原则
教材内容通常情况下都有深浅难易的分别,同样的,每一个学生个体的学习水平、能力以及生活阅历等方面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因此,在课堂上,教师的提问也要遵循难易适度的原则,通过有效的提问方式,一方面能够有效促进学生的思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各方面的能力;另一方面,适当难度的问题还可以帮助学生更加清晰地认识到自己当前的认知水平情况。如果教师提的问题是平铺直叙的,那么将无法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也失去了课堂提问的意义。如果问题太难,将会让学生产生厌烦
和畏惧心理。
4.适时适量原则
课堂提问是提升课堂质量的一个重要手段和方法,然而把握好提问的时间却也是一门深厚的学问。在实际的工作过程当中发现,在导入新课、新旧知识转换,又或者是学生的思维受到阻碍的时候,教师都可以采取课堂提问的方式来有效地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学习积极性,与此同时还能够引起学生的注意,实现深入的教学对话,引导学生的思维朝着更加宽广和深入的方向拓展,最终能够提升整体的教学质量。
5.有效性原则
课堂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获取知识、形成技能、训练思维,而课堂提问是实现这一目标的主要手段。因此,如何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就成为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好的提问方式应该是把注意力放在激发学生的思维过程上,而不应该急促地得出结果。要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分析、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由“学会”转变为“会学”。
三、课堂有效提问的实践
1.用心备课,精心设计问题,为有效提问创设前提
教师要注重问题的质量。教师要对教材和学生进行研究,对教材内容做到融会贯通,对学生的学习情况把握有度。提出的问题围绕教学目标并与学生的智力和知识水平的发展相适应,在合适的时候问学生合适的问题。问题要问得有度,更要问得有效。教师在备课中要把握问题的质量,需特别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提问的目的要明确
有效提问首先要做到目的明确,问题的目的由教学目标所决定。教师在备课时要钻研教学目标,在设计问题时多想一想“我问这个问题的目的究竟是什么”,目的明确的提问可以帮助教师更
好地评价学生的反应。
(2)提问要增强学生的兴趣
“成功的真正秘诀是兴趣。”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是教师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能源”。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应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把音乐知识与趣味的内容联系起来,设计一些吸引学生注意力的问题,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发展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更好地参与课堂,在快乐的学习中掌握知识,培养能力。
2.关注课堂,把握提问技巧,让课堂提问更有效
(1)面向全体,分层提问
课堂提问不能出现“遗忘的角落”。学生个性差异是客观存在的,要让所有学生都感受到教师的关注期待,要让所有的学生都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可是在一些课堂中,有的教师提问对象过于集中在几个优秀学生身上,对于跟不上的、能力薄弱和学习兴趣低的学生来说,几乎没有回答问题的机会和余地。音乐课程标准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价值观,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面向全体。实践中可以进行分层提问,如:在初一年级欣赏教学中,根据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可以分以下几个层次的提问:“听了这段音乐使你感受到怎样的心情?为什么?你是从哪方面想到的?”这三个问题涵盖了几个层次,第一问题学生易答,可以直接说出音乐的情绪是欢快或抒情或悲伤或雄壮的等等,后两个属于拓展型问题,有一定难度,促使学生从音乐要素如力度、速度等多角度去认识、分析、探究音乐。这样分层提问的方式既捕捉到了后进生的闪光点,使其在获得成功的喜悦中树立信心,解决“吃不了”的现象及至因此而产生的学习上的恶性循环问题,又发挥了优等生的特长优势,以满足他们“吃不饱”的现象,激发他们学无止境的信念。
(2)把握时机,适时提问
陶行知说:“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提问必须抓住时机,相机诱发。问题设计得好,还要注意提问的时机,若时机掌握不好,就达不到应有的效果。一般来说,课堂提问时机选准与否,对学生的思考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那么,什么时候的提问容易收到最佳效果呢?①提问于学生的疑惑处。我们教师在组织教学时,要善于根据教材内容,精心设疑,善于激励学生思考,抓住学生的疑惑,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的学习状态中。②提问于教学环节的关键处。所谓关键处,是指教学目标中的重点、难点,是那些对学生的思维有统领作用、“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地方。例如,在《唱脸谱》的教学中,乐曲中涉及的装饰音的知识点是难点,我先创设情境,让学生欣赏了一段京剧,而后又设计了这样的问题,请你听一听、选一选,再模仿一下,学生积极性比较高,特别想学,很快就感受到装饰音在这首歌曲中表现出的亲切婉转的音乐形象,并能很好地掌握它的演唱技巧。
(3)转换角色,自主提问
教学提问的最高水准是鼓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其实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有一系列的问题在大脑中浮现,就看教师是否给予他们思考和交流的时间和空间。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多创设学生主动提问的情境,让学生带着自己想了解的问题去聆听音乐、感受音乐,这样的课堂教学效果无疑是优质高效的,这样的放手和换位,使教师成为学生共同学习的参与者,是让学生逐步学会独立、学会欣赏音乐的方法,当学生走出课堂也会有意无意地在学习音乐、思考问题时自问自答,真正体验到自我在音乐课中的主体性。
(4)及时反馈,有效理答
理答是指教师对学生答问结果的有效分析和评价行为。对于学生的回答,教师应作出及时明确的反应,或肯定,或否定,或点拨,或追问。在课堂上,教师对学生“回答”的每一个闪光点,都应予以及时的肯定和表扬,让教师的想法及时反馈给学生,增强他们回答问题的成就感和信心。特别是学习上有些困难的学生,他们的自怯心理比较重,压力很大,教师的一点点表扬,会像照亮他们前行的灯塔一样,给了他们目标、信心和动力。及时表扬认真质疑的学生,还可以追问,让学生获得荣誉感和成功的喜悦,学生更有自信心,更有劲头。即使学生回答错了,教师也要特别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明确指出其不正确之处,并鼓励学生进一步思考,给他们再一次站起来回答问题的勇气。答问时教师的微笑与期待、宽容与欣赏、激励与建议将会使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其中。只有及时的肯定反馈,才能活跃音乐课堂的学习气氛,使学生在一个轻松愉悦的环境下取得进步。
总之,课堂提问是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既是一种教学手段,一种教学艺术,也是教学反馈的重要手段之一。在音乐课堂教学实践中,只有根据音乐学科的内容和特点,精心设计问题,优化提问的时机和技巧,才能让精彩的有效提问演绎出精彩的教学,才能让音乐课堂风生水起,精彩无限,才能打造优质高效的音乐课堂。
参考文献:
[1]刘显国.课堂提问艺术.中国林业出版社,2000-06.
[2]齐易,张文川.音乐艺术教育.人民出版社,2002-02.
[3]孔凡哲,李莹.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提问.中国民族教育, 2006(5).
[4]丹东尼奥.课堂提问的艺术:发展教师的有效提问技能.宋玲,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6-07.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7-0223-01
自1989年我国教育部颁发《全国学校艺术教育总体规划》以来,各类高校面对非音乐类专业大学生开设的音乐公选课程数量不断增加,而随着我国高校音乐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素质教育水平与学生校园生活也实现了较好提升,在这些成绩的背后我们也不能忽视高校音乐公选课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当下高校音乐类公选课存在的问题
为了能够保证本文所列举的高校音乐类公选课的问题具有较高可信度,笔者在某高校开展了面对大学生群体的音乐类公选课问卷调查,这一调查通过“你曾经受过音乐教育吗?”“你选音乐公选课的原因是什么?”“你认为教师所使用的课件对你学习是否有效?”“你认为音乐公选课是否应该配有教材?”“你认为高校音乐公选课存在什么问题?”等五项问题了解了该校音乐类公选课情况,而通过问卷调查结果笔者总结出了音乐欣赏不足、教学内容与实际校核不紧密、课堂所包含的内容较少、缺乏基础性音乐知识讲解、学生实践环节缺乏等音乐类公选课存在的问题。
二、提高高校音乐类公选课教学质量的策略
在了解了我国高校音乐类公选课存在的问题后,我们可以结合这些问题提出提高高校音乐类公选课教学质量的策略,而在相关文献资料与自身实际工作经验的支持下,本文将这些策略概括为提高师资教学水平、加强教学设施的投入与完善、探索教学方式的改革、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等四个方面。
(一)提高师资教学水平。为了能够较好地提高我国高校音乐类公选课的教学质量,应先提高音乐类公选课师资教学水平。高校的音乐类公选课教师都是音乐专业院校科班出身,他们更擅长于音乐技巧的讲解,而作为音乐类公先课教师不仅需要具备专业技巧知识,也要具备一些其他学科的知识,这样才能满足音乐类公选课的学科需求。
(二)加强教学设施的投入与完善。对于高校音乐类公选课来说,教室、多媒体、乐器设备等基础设施是开展教学的基础,想要保证高校音乐类公选课能够具备较高的教学质量,就需要为这类课程准备有隔音设备的教室,最好能够设置相对专业的音乐类公选课教室,并配备多媒体设备、钢琴、画有五线谱的黑板等设施,这样既能够保证学生的学习需求,也能够保证教师在设备相对专业的课堂上发挥出较高的教学水平,高校音乐类公选课的教学质量自然可以得到提升。
(三)探索教学方式的改革。当下高校音乐类公选课普遍采用的是以教师为中心、以讲授为主要手段的音乐教学模式,学生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往往缺乏与教师、与同学之间的沟通,使得音乐类公选课的教学质量受到影响。
对于高校音乐类公选课教学来说,由于其本身面向的是非音乐专业学生,他们几乎没有音乐理论知识,建议相关音乐教师以学生为教学主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把乐理基础与视唱知识融入到课堂中,也可以根据课堂内容多安排一些课外活动和座谈会,让学生谈谈他们在学习音乐中碰到的困惑,以及感兴趣的音乐知识,除些之外还要将音乐类公选课的学生数量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这样才能够保证该课程教学更具针对性,自然就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想要较好地提升高校音乐类公选课教学质量,除了上述几方面策略外,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非常重要。在具体的高校音乐类公选课教学过程中,加强教学内容的时代性、实用性以及实践性都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手段,加强教学内容的时代性可以结合一定的时尚内容来实现;加强教学内容的实用性是要保证具体教学能够切实带给学生益处;加强教学内容的实践性则需要保证学生能够获得更多的实践机会。这样一来,高校音乐类公选课的教学质量会得到较好提高。
在如何提高高校音乐类公选课教学质量的研究中,笔者结合我国当下高校音乐类公选课存在的问题,并就这些问题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策略和见解,希望在完善高校音乐类公选课教学质量上贡献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陈光芬.有关提高高校音乐教学质量的几点思考[J].戏剧之家,2016,(08):207-208.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4428(2012)09-124 -03
引言
“心理契约”(Psychological Contract)是美国著名管理心理学家施恩(E.H.Schein)正式提出。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研究的深入,学术界对组织中的心理契约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并扩展向各种不同的组织领域。近年来,心理契约理论在教育领域的应用研究得到广泛的关注,许多学者在高等学校的教师管理、学生管理、班级管理、师生和谐关系的构建等方面进行了理论探讨和实证研究。
心理契约是当事人未通过某种显然的形式直接而明确地表达,但却通过暗示(包括各种心理暗示和语言暗示)的方式,使双方相互感知、认可各自的某些期望并形成的一种隐性权利和义务关系的主观心理约定。在教与学这种特殊的人际交流与沟通过程中,师生心理契约的建构有利于教师积极的投入到教学工作中去、学生热情的投入到学习中去,而心理契约的违背会带来教师工作的懈怠、学生丧失学习兴趣甚至造成学生学习的“离职”等负面效应。随着企业对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视,人力资源管理也成为21世纪管理学的核心。为了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我国大部分高校都开设了人力资源管理课程。人力资源管理和其他管理学课程相比更加强调“育人”和成功地塑造人。在该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除了应强调学校规章制度这一“显性契约”以外,更应该强调“心理契约”对教学效果的作用。
本文从心理契约的角度对人力资源管理课教学模式进行创新性探讨,结合教学实践,采用开放式问卷的形式从教师和学生两个角度收集师生心理契约中师生双方各自的责任,并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找出影响人力资源管理课堂效果的关键因素,针对这些关键因素,提出改善人力资源管理课堂教学效果的有效措施,以期提高教学质量、全面提升学生素质。
一、基于模糊评价的人力资源管理课堂有效性的影响因素识别
(一)确定备选相关影响因素
相关研究结果表明:师生之间并非所有的相互期望都能被对方认同,只有当师生相互之间认同接受了对方对自己的某些期望时,师生双方才能就某些方面的相互责任达成心理契约。所以笔者采用开放式问卷,全面收集2011-2012-2学期上人力资源管理课的5个班152名学生,以及7名(其中两名在2011-2012-2学期没上该课程)人力资源管理任课教师以下四个方面的期望:(1)教师对自身教学方面的自我期望(2)学生对自身学习方面的自我期望(3)学生对教师教学方面的期望(4)教师对学生学习方面的期望,在循环调查和分析的基础上,删掉明显不符合要求的期望,找出(1)和(3)的交集共21个因素,(2)和(4)的交集共15个因素,这两个交集相互影响构成了师生心理契约中约定的学生责任和教师责任,构成评价因素集合U,如表1所示。
(二)确定评价等级集:V={V1,V2,V3,V4}={攸关,重要,一般,无关}
(三)邀请学校中资深教师和管理者讨论确定权重集为A={0.8,0.6,0.4,0.2}。
(四)邀请上述7名人力资源管理的任课教师,并从152名上课的学生中随机挑选出30名学生,对相关因素的重要性进行评价,接着对选定每个影响因素相关评语集的人数进行汇总。
(五)根据rijk=mijk/n(k=1,2,3,4,5), 得出表1中备选因素隶属于“影响人力资源管理课堂有效性的因素”等级集Vj的程度。
Ri=(ri1,ri2,…rij) ,i=1,2,…,m;j=1,2, …,n
其中rijk表示指标的隶属度,mijk表示有mijk个人在评价等级 Vk上面画“√” , n表示评价主体的数量,rij是因素ui具有vj的程度,一般情况下0
(六)综合评价。根据公式B=AR,可得各备选影响因素的综合评价(具体计算过程略) 。
根据计算结果,结合20/80 定律筛选去掉评价值小于0.6 的备选因素,剩余因素即为影响人力资源管理课堂效果的关键因素,具体见表2。
三、提高人力资源管理课堂有效性的措施
表2中的因素都是师生重点关注的问题,或者是在思想上或观念上已达成共识的问题。所以,人力资源管理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把表2中的内容作为重点关注对象,在思想上进行强化,并加强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心理和行为的交互,最终缔结双方互惠互利的心理契约,达到提高课堂效率、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一)端正教学态度,认真备课,并精心制作课件
作为一名人力资源管理的任课老师,不仅仅应强调向学生讲授、传播知识,还应通过认真备课、熟悉课程内容、把握课程的重点和难点、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精心选材,花费时间和精力来制作多媒体课件,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精修,坚持形式服务于内容,使课件既符合教学规律,又美观大方,结合清晰的思路、创设的故事情境、生动的语言、端庄的举止、坚定而自信的神态来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通过自身学习使教学内容紧跟时代前沿,以及遵守学校显性的规章制度,平等公正的对待每一个学生,通过自身的工作和教学态度无形的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通过强调“育人”来成功地塑造人。
(二)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并注重学生的自我表达
如何将理论知识传授给学生并使其灵活运用于复杂多变的管理活动中,提高其管理水平,是人力资源管理等管理类课程的首要任务和共同特征。
高效率的课堂教学依赖恰当的教学方法。因此,在人力资源管理的教学与研究中,应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模拟人力资源管理活动,如在人力资源的规划、员工招聘、员工培训和绩效管理等环节,可以采用角色扮演等体验式教学模式,来改善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职务分析、人才综合测评、薪酬体系、绩效考核设计等环节可以设置实验环节,逼真地模拟出公司人力资源管理具体环节的真实运作;在员工培训、招聘等环节运用情景模拟,再现真实场景,凸显学以致用;在教学中加大案例实务内容的比例,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增强课堂教学效果;在进行课堂教学改革的同时,还应建设长期的校外实践基地;从企业聘请一些经验丰富的人力资源从业人员担任兼职指导教师,让他们结合本单位的工作实际经验对学生讲解理论知识。此外,在课程的教学设计上,可以设置一些让学生自身参与、自主讲述或者发言、讨论的环节如在员工招聘环节,可以使用目前比较流行的无领导讨论、情景模拟的方式,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通过许诺加平时成绩分等方式,鼓励每一个学生自主发言,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
但教师也应注意到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不是十全十美的,所以教师应清楚各种方法的优缺点、适应范围、操作步骤,在教学过程中,根据人力资源管理相应章节的特点、具体的教学目的以及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换位思考地站在学生的位置上,集各种教学方法的优势,科学地选择和使用“教”的方法,灵活的将角色扮演、案例分析、情景模拟无领导小组讨论等教学方法与传统的讲授法结合运用,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企业培养优秀的、上手快、后劲足、具有较强应用性的管理人才。
(三)探索高效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美国卡内基教学促进会曾指出:“任何大学都不可能向学生传授所有的知识,大学教育的基本目标是要给学生提供终身学习的能力。”在人力资源管理这类文科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很多学生仅仅是在老师讲故事或讲案例的时候才能集中注意力,在考试之前背背老师画的重点就能通过考试。所以在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中,老师应通过探索高效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充分调动起来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四)鼓励教师到企业挂职,增强教师个人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经验
在教学过程中,很多情况下学生选择的往往不是知识,而是教师本人,即所谓亲其师,信其道。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教学效果不仅依赖于师生的意识,更依赖于教师的素质,笔者所在的商学院,目前正推出一项政策:所有45岁以下专业课的任课教师,必须到企业挂职,并把挂职结果和评职称相挂钩,以增强教师的企业实践经验,这也是管(下转第69页)(上接第125页)理学科实践性很强所决定的。所以人力资源管理的任课教师应把握住到企业实践的机会,切实把自己掌握的理论知识运用到企业实际当中去,这样有了企业的实践经验,讲起课来就不会空洞,不会言之无物。而且拿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情举例子更能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曹威麟,段晓群,王晓棠.高校师生双向视角心理契约相互责任的实证研究[J].高教探索,2007,(06):105~109.
[2]曹威麟等.心理契约的概念、主体及构建机制研究[J].经济社会比较, 2007,(02):132~137.
[3]唐文源,李频宇.基于心理契约理论的电子商务课堂教学效果提升策略探讨[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2,(06):71~74.
[4] 孙会,纪兰.故事教学法在管理类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11,(08):157~158.
1.前言
高等学校体育实行选项课是我国高等学校体育改革的成果之一。它是以完成全面身体训练为基础,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特长,以某一类身体练习项目为主组织的教学。它的开设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学生的不同体育需求,其教学内容和组织形式与以往有所不同,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较之规定内容规定项目的体能体育课具有一定的先进性。目前高校教育在自身发展的教育实践中,以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转变为先导,对办学指导思想和人才培养模式等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探索,在课程及教学方面的研究与实践取得了许多成果。近些年高校体育选项课的课程授课形式已被广泛推广,但在不同院校不同条件的高校中也反映出对体育选项课实践教学存在着制约因素。
2.高校体育选项课教学存在的制约因素
(1) 普通高校教学改革对体育课的影响
随着社会的进步,社会对高校培养人才有了新的要求,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以社会为导向,注重就业率,以及专业培养质量。而体育在这种大环境下往往受到课时等方面的压缩。目前各高校体育教学时数一般在30课时至36课时之间,其中还包括每年一次的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理论课、理论考核、技术达标测试,师生们普遍觉得实践教学时间较短、体育课课时安排较少。由于受到教学任务和教学时数的限制在教学方法上教师仍难摆脱“讲解”、“示范”“辅导”三步曲。严重束缚了新教育教学方法的研究开发,阻碍了体育课程改革的步伐。
(2)高校选项课课程设置不统一
在高校体育选项课中没有统一的课程设置,都是以各院校具体情况和现状来设置选项课的项目多少。由于教学资源的不均衡目前存在着体育选项课可选项目或多或少、或深或浅的现状。选项课教材缺失、教学内容安排不合理,教师的教学停留在单一的技术层面。不同院校的学生接触的体育选项课不同,甚至同一院校的学生接触的体育选项课也不同,高校选项课课程设置存在着严重不统一。
(3)场馆器材不足,影响了选项教学的进一步发展
体育场地器材是保障体育教学顺利进行的前提条件,近几年随着全国各地高校园区、职教园等现代教学园区的建成,体育场馆的得到了一定的完善,但是仍然存在着一定的缺少,比如乒乓球、羽毛球等场地还存在明显缺少,在选项课实践教学中对于教师教学、学生体育锻炼以及技术的掌握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由于体育设施、师资等条件相差甚大。教学条件不能满足学生们对自己喜爱的运动项目的需要,而且多数学生并没有形成个人终身体育意识和爱好,造成让学生选项但又不能尊重其选择的现象。对选项教学的实施操作方案准备论证不足,缺少对未预料问题的应对方案和灵活性。
(4)学生参与体育选项课的目的和动机不明确
由于各省市经济条件、教育环境、师资队伍水平存在很大差异,很多落后地区的中学生体育课存在被挤被占、不正规、不被重视的现象,甚至很多基本的体育运动都从没接触过。到了大学,学生在原有学校体育基础存在较大差异就反映出许多学生对于体育课无所适从、没有兴趣,选项盲目性较大,甚至部分学生不以锻炼身体、培养体育兴趣为选择选项课的首要目的,而是把拿学分、好及格等作为选项的首要考虑因素,这就造成一定程度上失去了选项的真正意义;又造成部分学生选项意愿得不到满足,就出现了上课私自串项或者上课时消极抵触,丧失体育学习的兴趣的现象。
(5)体育教师的专项教学能力制约着选项教学的纬度和深度
教师专业水平不均衡,造成选项课教学质量降低。这是影响选项课内容设置的一个重要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一个学校体育工作的整体实力。体育教师的专项技术能力的全面程度和可兼项能力、教师的理论指导和技术示范能力能否满足教学需求,这都会直接影响到体育选项课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效果,特别是新兴项目或是稀缺项目。目前高校体育选项课教师多以传统项目为专项,对新兴的项目和稀缺的项目的业务学习还任重而道远。
(6)安全、法规政策保障不健全
近年来,在学校体育中出现的意外伤害事故,经常引发法律纠纷,动辄对簿公堂,很容易给学校体育教学蒙上阴影。这在某种程度上严重影响体育教师的教学热情和创造精神、束缚学校和体育教师的手脚。于是为减少危险和矛盾,有些学校有意将国家规定的一些体育项目停掉,有些高校干脆取消那些被认为有危险的项目。这样一来这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引导学生全面发展的体育课就流于形式,严重影响了体育课的正常开展和学生享受体育乐趣的权利。
3.高校体育选项课实践教学的建议
对于体育学科来说,如何迎接新课程的挑战,变革体育教学,迎合社会对高校专业人才培养的需求,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和探索的问题,更是解决高校体育选项课教学实践中的问题的重要途径。
(1)提高领导重视程度
现在很多学校还存在严重的轻视体育课现象,其表现在学校领导不重视体育课,错误地认为体育课不是影响高校生存的决定性因素,把目光全部集中在专业发展、就业率等方面,忽略了关乎民族健康的体育课程建设这一长远事业。在政策和资金投入方面倾斜较小,影响了体育课教学的长足发展,难以实现教学质量的提高。
(2)健全法律法规使体育教学有法可依
在学校体育中发生意外伤害事故,无形中束缚和限制体育教师的体育教学内容。高校体育要有效防范和处理体育教学中的意外伤害事故,学校要采取必要的防范措施并加强管理,分清责任,给学校和体育教师释压:多置预案,做好应对之策,以促进学校体育健康发展。
(3)加强教师培训,保持前沿的教学理念
由传统体育课到选项体育课的课程改革成功是对传统教育的一种发展,它继承了传统教育中优秀的实践经验,改革了制约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方式。突出强调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倡导一种积极、生动、合作的学习方式,它作为一种思想,贯穿课程改革的始终,不能理解这些新的理念,同时不能跟上理念发展的不断修正的步伐,就会多走弯路,使课程改革蒙受不必要的损失。因此高校体育要时刻关注体育改革发展的动向,采用多手段、多维度的方式,培训学习前沿的教学理念。同时加强校际间体育教师的交流,借助教师的交流不断开发各校选项课的项目。
教师教学基本功是进行课堂教学的基石。每一位教师都在上课,但他的基本功并不一定扎实,体育课堂教学尤其需要教师具有扎实的基本功,高校选项课实践教学应对教师教学基本功所涉及的组织课堂的能力,与学生沟通的能力,课堂上的讲解、示范能力和教学设计能力进行了各种形式的培训。
(4)在充分利用现有的体育场地、器材等体育资源的同时,加快体育场地和设施建设。特别是一些新兴运动项目的场地建设。
(5)面向全体学生实施分层次教学。同时加强对体育选项课的宣传工作,采取科学、合理的选项方法,引导学生正确选项。教师更要高度重视教学方法的改革,对选项模块教学内容进行科学合理构建,建立基于模块基础上的发展性评价体系,以科学发展的眼光来丰富体育选项课的教学内容。
4.结语
随着《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的不断完善和当今体育工作的蓬勃发展,体育工作取得了空前的成绩,也总结出了科学、成熟的学校体育的指导理论。然而科学的理论能否指导正确的实践?还要看每个具体实践操作环节的落实情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目前高校体育选项课现阶段存在的一些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找出合理的建议和对策,才能使高校体育选项课能更健康地持续发展下去。使大学生认识到体育选项课的学习、锻炼对本身身心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学习的价值取向与目的性更加明显,激发其体育兴趣,为终身体育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体育教育部.教体艺[2002]13号.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指导纲要
一、课题的提出
随着“数字化校园”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表现出了巨大的优势,信息技术为音乐学习创造了新的境界,音乐学科与信息技术整和已势在必行。小学音乐欣赏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将改变以往音乐欣赏教学目标单一、内容陈旧、教学方单调、教学评价不全面、学生缺乏学习兴趣等等的弊端,让学生在音乐欣赏课中感受到信息技术创设的真实情境,针对问题,学生通过操作计算机浏览音乐欣赏专题网站,搜集相关的音响、文字、图片等方面的资料,进行处理,获得全面、立体的审美体验,了解相关文化,提升审美素养,同时也会提高学生搜集、整理、运用信息的能力,使学生“在快乐中活动,在活动中学习,在学习中创造”。
二、课题实验研究的理论依据
一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近年来,认知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是在社会文化环境下,借助人际间的协作活动,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取的,认为“情境、协作、会话、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而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普及使实现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条件日臻成熟。
二是探究合作学习策略,所谓探究合作学习,就是根据学科教学内容确定问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探究、实验、搜集和处理信息,与小组同伴合作交流信息,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
三、课题实验研究目标
1、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音乐感受能力和鉴赏能力以及学生在学习中的探究合作能力。
通过课题研究,让学生利用音乐欣赏专题网站自学了解与音乐作品有关的时代背景以及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作者生平等,然后在教师引导下聆听和感受音乐,使他们感受体验蕴涵于音乐音响的运动中的美和丰富情感,体验心灵的感动。同时,让学生依托网络资源,充分发挥自身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拓展音乐作品的内涵和外延,满足其个性化的学习需求,从而真正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
通过课题研究,让学生熟练掌握信息技术的操作应用技能,培养学生信息获取、分析和加工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网络公德,从而真正培育学生的信息素养。
3、拓展教师的知识结构,提高教师适应新课程教学的能力。
通过课题研究,促使教师学习信息技术、应用信息技术,培养教师的信息素养,拓展教师的知识结构,掌握运用 软件制作音乐欣赏专题网站的方法。从而真正成为新课改的实施者、推动者和创造者。
4、探索音乐欣赏教学与信息技术教学整合的教学模式。
学科整合是新课改中一个全新的理念,没有现成的经验和模式可以借鉴。我们试图通过课题研究,探索出音乐欣赏教学与信息技术学科整合的可操作的教学模式,为推进音乐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全面整合、促使音乐新课改向纵深发展作出一定的理论贡献
四、课题实验研究的内容、对象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是:在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中,改变过去传统的教学摸式,建立音乐欣赏专题网站,学生在计算机教室中,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网上自学、小组协作探究、会话讨论等一系列学生参与活动,建构起学生自己的音乐欣赏知识体系,从而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帮助学生建立起音乐与人生的密切联系,为终身学习和享受音乐奠定基础。
本课题的研究对象是:我校小学五年级一班的学生,以五年级三班为对比班。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信息技术知识,能够比较熟练的操作计算机、上网。
五、结论
随着“数字化校园”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表现出了巨大的优势,信息技术为音乐学习创造了新的境界,音乐学科与信息技术整和已势在必行。小学音乐欣赏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将改变以往音乐欣赏教学目标单一、内容陈旧、教学方单调、教学评价不全面、学生缺乏学习兴趣等等的弊端,让学生在音乐欣赏课中感受到信息技术创设的真实情境,针对问题,学生通过操作计算机浏览音乐欣赏专题网站,搜集相关的音响、文字、图片等方面的资料,进行处理,获得全面、立体的审美体验,了解相关文化,提升审美素养,同时也会提高学生搜集、整理、运用信息的能力,使学生“在快乐中活动,在活动中学习,在学习中创造”。
二、课题实验研究的理论依据
一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近年来,认知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是在社会文化环境下,借助人际间的协作活动,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取的,认为“情境、协作、会话、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而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普及使实现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条件日臻成熟。
二是探究合作学习策略,所谓探究合作学习,就是根据学科教学内容确定问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探究、实验、搜集和处理信息,与小组同伴合作交流信息,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
三、课题实验研究目标
1、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音乐感受能力和鉴赏能力以及学生在学习中的探究合作能力。
通过课题研究,让学生利用音乐欣赏专题网站自学了解与音乐作品有关的时代背景以及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作者生平等,然后在教师引导下聆听和感受音乐,使他们感受体验蕴涵于音乐音响的运动中的美和丰富情感,体验心灵的感动。同时,让学生依托网络资源,充分发挥自身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拓展音乐作品的内涵和外延,满足其个性化的学习需求,从而真正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
通过课题研究,让学生熟练掌握信息技术的操作应用技能,培养学生信息获取、分析和加工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网络公德,从而真正培育学生的信息素养。
3、拓展教师的知识结构,提高教师适应新课程教学的能力。
通过课题研究,促使教师学习信息技术、应用信息技术,培养教师的信息素养,拓展教师的知识结构,掌握运用 软件制作音乐欣赏专题网站的方法。从而真正成为新课改的实施者、推动者和创造者。
4、探索音乐欣赏教学与信息技术教学整合的教学模式。
学科整合是新课改中一个全新的理念,没有现成的经验和模式可以借鉴。我们试图通过课题研究,探索出音乐欣赏教学与信息技术学科整合的可操作的教学模式,为推进音乐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全面整合、促使音乐新课改向纵深发展作出一定的理论贡献
四、课题实验研究的内容、对象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是:在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中,改变过去传统的教学摸式,建立音乐欣赏专题网站,学生在计算机教室中,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网上自学、小组协作探究、会话讨论等一系列学生参与活动,建构起学生自己的音乐欣赏知识体系,从而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帮助学生建立起音乐与人生的密切联系,为终身学习和享受音乐奠定基础。
本课题的研究对象是:我校小学五年级一班的学生,以五年级三班为对比班。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信息技术知识,能够比较熟练的操作计算机、上网。
五、课题实验研究的步骤
1、准备阶段(2005年2月至7月)
成立了课题研究小组,课题组成员包括:一名教导处副主任、专业音乐教师三人、专业计算机教师二人,课题组成员要进行相关资料查阅、整理,要学习相关的资料、文章、制定可行性研究方案;学习并制作出冀版小学音乐第九册十册各单元音乐欣赏的专题网站,网站内容包括乐曲不同版本的音响资料、与乐曲相关的图片资料、文字资料,作曲家的图片、背景文字资料等。
2、实验研究初级阶段(2005年9月至2006年1月)。
这一阶段为初级探索阶段,在计算机教室中,利用音乐欣赏专题网站进行小学音乐欣赏课教学实验,对这种欣赏教学的模式进行设计,根据实验过程出现的问题对实验方案、音乐欣赏专题网站进行修改。
3、 实验的深入阶段(2006.2——2006.8)
定期开展实验研究的研讨活动,如观摩课、研讨课,定期进行形成性的检测和阶段性的小结,并在实验的基础上整理典型的课例,教案、总结经验。
参考文献
二、关键概念界定:
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的社会思想和道德转化为个体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教育。德育是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三、研究现状与分析:
音乐教育是美的教育。它通过培养学生的审美来启发学生的道德情操。音乐教学含有丰富的德育内容。音乐教学中的德育是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中心展开的。另外,还有对学生进行爱家乡、爱自然、爱学习、爱劳动、爱科学、树立远大理想、继承革命传统、尊敬师长、团结友爱等教育,从各方面培养学生形成优秀的道德品质和高尚的情操。在音乐课的教学中,应把思想教育与音乐艺术的美感结合为一体来进行,通过生动的音乐形象,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
四、研究目标、内容、方法:
研究目标: 1、培养对生活的积极乐观态度;2、树立终身学习的愿望3、陶冶高尚情操4、培养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5、理解多元文化
研究内容:一、认真备课,努力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音乐教材中含有丰富的德育内容,教师应当认真钻研、分析教材,挖掘德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教育。 二、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在教学各环节中渗透德育教育。德育渗透在音乐教学中不应是生硬的说教,而应有机的贯穿于教学全过程中。如通过音乐课的常规训练使学生养成讲文明、有礼貌的好习惯。学生进入音乐教师、师生问好等训练规范化,使学生养成遵守纪律、尊敬老师的良好行为;基本练习中,可以将德育渗透与各项训练有机结合在一起,培养学生和谐统一的良好心态;新课教学应根据教材,充分调动各种德育因素,贯穿于教学之中;课堂小结要面向全体学生,鼓励他们发扬优点,克服缺点,培养学生积极进取、努力向上的学习精神。三、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德育教育。四、教师以自身形象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教师应当从自身做起,严格要求自己,以自己良好的师德修养为学生树立一个好的榜样。作为一名音乐教师,应该有献身教育事业的伟大理想,以为人师表的道德标准衡量自己,培养高尚的情操,不断学习,充实自己,以严谨的治学态度对待教学工作。课堂上,教态自然大方,语言生动形象,歌唱充满激情,琴声优美动听,所有这些,都将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感化作用,使学生不仅通过间接的教材内容,更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得到直接的德育教育。
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
通过各种资料的收集和研究,使课题研究的内涵和外延更丰富、更明确、更科学,争取在现有研究水平的基础上有提高和突破。
调查法:
设计一定的调查问卷,对学生品德情况进行调查。
观察法:
在平时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在音乐课堂上的德育进行引导,观察学生的领悟情况,并及时记录。
行动研究法:
结合平时的教育教学实际,通过个案分析,对个体的发展进行跟踪调查,及时改进研究措施。通过各种资料的收集和研究,使课题研究的内涵和外延更丰富、更明确、更科学,争取在现有研究水平的基础上有提高和突破。
经验总结法:
在文献资料和观察的基础上,根据课题研究重点,随时积累素材,探索有效措施,总结经验,寻找解决途径。
五、研究计划或步骤:
本课程共用时一年,分为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XX.8)对课题进行规划,确定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学习有关资料,完成开题报告。第二阶段:资料收集阶段(XX.9—XX.3)通过文献资料收集法、观察法和行动研究法,收集研究需要的资料,并及时地做好记录。第三阶段:总结阶段(XX.4—XX.6)对研究过程中收集到的各种资料进行归类整理,并进行全面分析,撰写研究报告。
六、研究条件分析:
负责人和主要成员曾完成哪些重要研究课题:
邓艺君: 《小学音乐欣赏认知途径的研究》
《培养小学生音乐想像力的研究》
《如何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渗透民族精神》
《唱游课堂中学生学习习惯培养的研究》
科研成果的社会评价:
研究课题的实践成果使教研组的成员在音乐教学工作中各方面的素质有一定的提升。在校的反思课、汇智课、平台课、擂台课中显示了明显的成果评价良好。课题论文也曾在片级范围内进行过交流得到良好反映。
3、完成本课题的研究能力和时间保证:
本人是一名从事小学音乐教学的一线教师。可以在实践中积累,便于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工作,研究成果可以很方便地运用于自己平时的教育教学中。
时间保证:1、前期准备阶段:XX年9月。制订实验方案,做好物资准备等工作。积极,稳妥做好研究前的准备工作。
2、中期实施阶段:XX年9月至XX年2月。实施过程中注重课题研究的动态管理,在实践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大胆、及时修正局部研究方法、方式和方向,一切以有利于研究工作为依据,形成初步研究结论。
3、后期总结阶段:XX年3月至6月。以课题研究目标为依据,对课题研究进行科学分析和归纳整理。汇编资料、分析数据,形成结题报告。
4、最终完成时间:
XX年6月份。
4、资料设备:
本课题需要得到学校、社区以及上级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特别是低年级教育课程化的实施阶段,为了配合活动的开展,肯定需要落实到课程,课题组成员将一起积极出力,向有关部门请示,完善解决。
七、参考文献:
《中国音乐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