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德育工作范文

时间:2023-07-09 08:23:54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中学生德育工作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中学生德育工作

篇1

一、引言

德育是指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社会的思想观点、政治准则转化为个体思想品质教育。学校德育是指学校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与践行,以使其形成一定社会与阶级所需要的品德的教育活动,即教育者有目的地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德育对中学生思想觉悟、政治立场、道德品质和健全人格的培养起巨大作用,它是塑造中学生灵魂的系统工程。本文从中学生德育工作的必要性出发,就学校应如何抓好中学生德育工作进行了分析。

二、中学生德育工作的必要性

中学生是祖国的未来与希望,处于人生发展的重要阶段。中学生在年龄是未成年人,其生理和心理上没有成熟,正处于生理和心理急剧变化的关键阶段,既是人生的多事之秋,又是德育的最佳时期。如果在这个时期对中学生的德育工作出现失误和疏漏,容易形成学生的扭曲和反常人格,这不但会对学生个人造成不幸,也会影响到其家庭和社会。从当前形势上来看,随着经济的发展、时代的进步,中学生德育工作面临着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学生的行为习惯、道德水准、思想观念、法纪意识、集体主义价值观、理想信念等或多或少存在缺失,甚至有些方面非常突出,因此中学生德育工作的任务非常艰巨。中学生的时间大部分在学校度过,所以学校作为好中学生德育工作的主要阵地,必须抓好其德育工作。

二、中学生德育工作现阶段需要面对的问题

1.德育理念应与时俱进

当前,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物质、精神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文化思潮呈现多元化。现在大部分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学生容易出现思想、道德、情感唯我独尊的现象。因此对中学生的德育工作需要与时俱进,针对当前中学生出现的新问题,探索新的符合时代特征的德育理念,服务于新时期中学德育工作。

2.德育管理与教育工作出现错位

相当一部分学校中教学工作与德育工作存在分工现象,导致出现管教学的校领导不管德育;抓德育的校领导不管教学的问题,德育管理与教育工作因此出现了错位。另外,日常教学与德育工作两者之间也需要加强磨合,每位任课教师都应认识到德育的重要性,将德育工作融入到日常教学中。所有的教育工作者在学校管理教学过程中,都应重视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自身所承担的德育责任,加强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3.德育评估体制存在缺失

目前教育工作中存在只注重学习成绩的现象,对学生的德育评估考核普遍是做个样子、走个过场。对学生的德育评估流于形式,甚至学习成绩的好坏成了衡量学生思想品德好坏的标准,学习成绩好的学生会被评为“优秀”,学习成绩差的则被评为“不合格”。社会对学校的评价也仅看升学率,升学率是评价一个学校好坏的唯一标准。

三、抓好中学生德育工作的措施

1.加强对德育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学校作为中学生德育教育的主阵地,必须加强对德育工作重要性的认识。首先,学校的校长、书记等领导要有正确的认识,除了要抓好全体教师的师德师风工作,还应抓好学生德育工作。学校可建立含书记、主管政教的副校长、政教主任等在内的德育工作领导小组,各班主任为成员,全体教师共同参与的德育教育体系。其次,学校可制定德育工作相关的考评制度,充分调动全体教师德育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2.规范学生的德育考核

针对德育评估体制缺失的问题,教育行政部门可依法制定量化的德育工作考核细则,考核细则应贯穿于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避免毕业时一次性考核。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可组织学生进行德育理论测试,针对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道德观等进行测试,把德育考核和文化考核相结合,与升学率直接挂钩,由此可给德育工作产生强大的动力。

3.充分发挥课堂德育主渠道作用

课堂教育是学校进行德育工作的主渠道。首先,思想政治课教育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核心,对学生进行较全面系统的社会主义思想政治品德的知识教育,为学校德育工作奠定理论基础,以理论观点和社会科学基础知识来武装学生,逐步达到提高学生思想政治觉悟和认知能力的目的。其次,各学科教师也同样需要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德育工作,将思想政治教育溶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中。课堂教育作为学校进行德育工作的主渠道,教师要善于把知识的传授和思想教育有机统一起来,善于引导学生由知识向行动、修养和世界观方面转化。教师应积极探索新的课堂教学结构和教学模式,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在传授学科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情感、学习意志等非智力因素。

4.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现已成为中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所面临的突出问题。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往往情绪不稳定,意志品质薄弱,性格尚未定型,因此要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和健康的情绪。学校可通过成立心理健康咨询室,聘请心理辅导教师等方法,打开学生心灵窗户,使学生走出心理误区,帮助学生及时消除心理压力,正确有效地引导学生的思想和心理健康发展,使其具有较强的自制力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5.重视社会实践活动

学校既应重视学生的学科知识教育,又应注重他们的实践教育和体验教育。学校可结合学生的心理和生活,组织指导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开展各式各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和研究性学习活动,使学生走进自然,了解社会,把实践性的体验活动与学生的内心道德需求相结合,从而引导学生形成时代所需要的科学精神与人文情怀。

6.重视校园文化建设,优化育人环境

在德育工作中,应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传媒作用,使其承载德育,服务德育。首先,在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上,学校的整体布局应体现学校教育的整体性与其使用价值,更应体现其美学价值和深刻的教育价值。其次,在校园制度文化建设上,学校应在管理实践中逐步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模式。第三,在物质、制度文化建设的基础上,学校还应形成自己独特的校园精神文化,包括良好的校风、严谨的教风、和浓厚的学风等。通过校园文化建设,增强每一位师生的爱校意识,真正发挥校园环境的德育功能。

7.加强学校、社会、家庭三方联合教育

广义的德育包括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等方面,狭义的德育专指学校德育。学校为了更好的抓好学生德育工作,必须健全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的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体系,使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教育相互配合、促进。例如学校可与当地博物馆、纪念馆、烈士陵园、驻地部队等单位保持联系,建立各类校外德育基地。另外,可开办家长学校,成立家长委员会,设立家长信箱,逐步形成良好的家庭、学校联系反馈机制。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促使家长提高自身素质,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并主动协同学校搞好学生的德育工作。

四、结论

总之,中学生的德育工作是一个长期的、系统的工程,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学生的紧密配合。通过加强对德育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出发,通过规范学生的德育考核、充分发挥课堂德育主渠道作用、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进行社会实践活动,抓好校园文化建设,加强学校、社会、家庭三方联合教育等措施,全方位的抓好学生的德育工作,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篇2

近年来,青少年思想状况十分复杂,并且诱发了一些社会问题,这很值得我们深思。一是违法犯罪呈现上升趋势。一些地方接二连三发生的青少年暴力案件令人触目惊心。二是新的“读书无用论”思想值得我们关注。据调查,一些学生上课不注意听讲,不爱学习、不想学习,他们大部分抱有读书没用的想法,认为只要有钱便可有了一切。三是日常行为引人深思。在校园里,一些学生我行我素、脏话随口而出、爱好奇装异服等。纵观造成这些现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诸如社会现状的影响、一些家庭对孩子的溺爱、父母外出打工造成“留守儿童”缺乏管教、影视音像垃圾及虚拟网络文化的影响等。

二、做好中学生德育工作的必要性

纵观当代青少年学生身上出现的诸多问题和面临的诸多挑战,值得我们高度重视。他们做出的种种举动令人堪忧,应引起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和思考,无论是学校、家庭,还是整个社会都有责任去关心他们的健康成长。因此,学校要通过卓有成效的德育工作,帮助广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价值观,全面正确地认识自己、他人和社会,进而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促使他们健康成长。

三、做好新形势下中学生德育的措施

篇3

班级是学校教育和管理的基本单位,也是班主任进行德育工作所依靠的力量和组织保证。一个良好的班集体对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都有着巨大的教育作用。班主任工作的第一要务是做大量深入细致的工作,千方百计建设良好班风,始终使自己的班级保持积极、健康、向上的状态。一旦良好班风形成,班级德育工作就会事半功倍。这是班主任德育工作上台阶的第一秘诀。

二、预防重于治理

部分班主任在开展德育工作时,习惯于以“治”为主。学生犯了错误,才开始着手管教。班里暴露出问题,才引起重视,开始治理。这样,在工作中往往会处处被动,疲于应付,捉襟见肘。班主任应当转变观念,变“以治为主”为“以防为主,防治结合”。

班主任要未雨绸缪,抓住工作的主动权。要见微知著、明察秋毫,了解学生的思想动向,有预见性地开展工作,因势利导,防患于未然。此外,“积小善可成大善,积小恶可成大恶”。班主任要有敏锐的洞察力,一旦发现学生思想行为上出现不良苗头,千万不可掉以轻心,要防微杜渐,将其扼杀在萌芽状态。否则,等到坏习惯已经在学生身上扎根,再想改变时就会事倍功半。

三、爱心温暖学生

情感是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动的中介。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任何没有了爱的教育,都是苍白无力的。爱是学生接受教育的前提,教师对学生怀有真诚的感情,学生才会“亲其师,信其道”,自觉又愉快地接受教师的教诲。“亲”的程度越深,师生心理距离越近,交流的渠道就会越畅通,心理疏导工作就越容易取得成果。每个学生在学校都需要得到关爱,教师的爱对他们成长如雨露和阳光,一句简单的寒冷问候、一声简单的生日祝福,都会给他们带来温暖,给他们增添信心和勇气,种种爱的言行都会感化学生的心灵。班主任要善待每一个学生,用真诚的爱心对待每一个孩子。对优等生,不掩饰他们的缺点,积极引导他们扬长避短,努力使其达到卓越;对“后进生”,我们不能歧视他们,不能放弃他们,从思想上给予更多爱护,从生活上给予更多关心,从学习上给予更多帮助。对“后进生”要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激励他们一步一步自我完善。教师诚挚的爱、宽阔的胸怀、友善的态度会使学生心悦诚服地接受教育,把德育工作落到实处。

四、身教重于言教

作为德育工作的实施者,班主任必须培养自己高尚的道德情操,树立良好的师表风范。班主任与学生朝夕相处,是对学生最重要的一个影响源。班主任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班主任应当“既美其道,又慎其行”,时时处处做学生的表率。如果教师只停留在道德说教上,言行相悖,表里不一,就会渐渐失去学生对其的信任,而且会使学生对教师所给予的教育产生怀疑,认为它虚假失真。“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班主任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要躬亲示范,为人师表,做一位恪守道德和践行道德的人。

五、理解并尊重学生

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不能单纯采用说教灌输方式,在具体工作中应该做到理解学生,尊重学生。不论面对什么样的学生,只有在尊重学生的前提下,才可能和学生交流思想、知心交心。对于有缺点的学生,绝不能一味地训斥,伤害学生的自尊。班主任不能居高临下,动辄就训斥、挖苦、讽刺学生。老师要像保护自己的眼睛一样保护学生的自尊和人格。学生的人格和老师的人格是平等的。只有做到尊重学生,才能更好地开展德育工作。尊重学生、理解学生是提高德育实效的保证。

六、方式灵活多样

班主任在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时,采用最多也最实用的方法是说服教育。班主任的说教要掌握“少而深”的原则。要把握学生的心理实际,有的放矢,看准时机,击中要害。要避免盲目发表意见,切忌讲得过多过频。天下的道理很多,但学生不可能一下子吸收那么多东西,在这一点上光有良好的愿望是不行的。教师的讲解要简洁明了、中肯、深刻而富有哲理。

班主任还要创造性地开展德育工作,采取多种方式。例如,可以采用观看影视作品、阅读名人传记、举行演讲会和辩论会、有奖征文等具有直观感性、生动活泼的形式使学生受到启迪和感染,从而使其明是非、辨善恶、懂美丑。

篇4

班主任的工作主要是对学生进行德育,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在工作中,班主任要把学生的进步当作自己的幸福,保持创新性的工作。当看到学生的进步,班主任觉得自己的工作是值得的,因为学生的进步让其体验到了幸福的感觉。每个学生都有可爱之处,即使他学习不好,但他可能语言能力突出,虽然喜欢打架,但他正义、为人厚道。也有的学生虽然学习好,但他不喜欢和别人分享成功的快乐,不喜欢与他们合作。也有的学生虽不善言辞,但他有着超强的空间想象能力,能画一手好画。面对不同的学生,教师要采取多样的德育方法,让他们的身心得到健康成长。

一、培养学生的自信能力

自信是成长的动力,有了自信,学生处处感觉“我能行”,就会努力去做。在培养学生的自信能力时,教师可给每个学生提出一个要求:大胆发言。在课堂上,让学生大胆发言包含着很多德育,不仅仅是体现学生“会”才举手,而是他的头脑中充满了智慧。有些学生在课堂上总是不愿举手回答老师的问题,不是因为他们不会,而是会也不举手,这可能是因为胆小,可能是因为不喜欢表现自己,也可能是对举手发言不屑一顾,总之是没有参与意识。如班级有一个小女生,很有潜力,教师总是鼓励她自信,要多举手发表自己的看法。有一次班会课,可能是出于教师的压力,那次她举手了。教师欣喜之余让她回答问题,但她声音不大,也不流畅。但是教师还是给了她最美的称赞“:你的发言是老师此时听到的世界上最动听的声音,下次老师还想听到你的声音。”教师还鼓励其他同学给她鼓掌。课下,同学们都围着她,向她表示祝贺。学生都希望自己受到其他人的关注,如果别人给他鼓励,对他认可,他就有了自信心、自尊心。教师要教会学生先学会自我欣赏,再学会欣赏他人,在同伴之间的相互欣赏中提高自己,进而形成与别人交往、合作的好习惯,从而建立起他们的自信。

二、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合作学习是课堂上一项极为重要的学习情境,课堂上的学习活动主流就是学生的合作学习。为了让课堂具有生命力,教师推出了生命课堂,而小组合作学习是生命课堂的一项重要学习方式。为了给学生的合作创造条件,教师要让课堂成为一个平等、民主的课堂。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都有着浓厚的互动活动,加强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情感,能形成一个互帮互助,在合作中竞争、在竞争中合作的良好氛围。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各个层次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得以协调发展,让他们感受到了学习的快乐。

三、培养学生的优越感

班级提出了“学生最优发展”的德育目标,让学生在各方面协调发展的基础上,使他们的潜能得到最优的发展。不仅仅是一个方面得到发展,而是以一个优点带动其他方面的发展,达到各方面的最独特和成功的组合,进而达到全面发展的目标。虽然人不是十全十美,但是教师总会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学生总会有可以有值得表扬的地方。如果学生有值得表扬的地方,教师要及时提出来,让学生始终处于一个优点的环境中,这能促进其自身的优越感,从而建立自信。比如,班级有个叫小Z的同学,由于父母离异,他一直跟着爷爷姐姐生活,生活圈子很小,变得性格非常内向,不喜欢与别人说话,。但教师发现,他也有很多的优点,如他喜欢看书、写作业很认真、字也写得漂亮等,这些优点是其他同学所不具备的。于是,教师及时对他进行表扬,经常拿他的作业在班上展示,鼓励其他同学向他学习,并鼓励他把自己的经验与大家分享。另外,他很能干,班级里的卫生等他都积极干,还主动帮助别人。教师把他生活中的一点一滴的小事记下来,并以此为榜样教育其他人学习。在这样的一种氛围中,小Z同学有着一种优越感,也成为其他同学学习的榜样。渐渐地,他活跃起来了,并经常与其他同学一起探讨学习,改变了以前不爱说话、不善于交朋友的缺点,树立起了很强的自信心。这就需要教师给学生创造一个施展的机会,不是只看到学习好的学生而放弃了学习差的学生。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没有创新,没有激情,学习差与个性差的学生不会难以得到老师的赏识,他们的独特性或者优点被忽视和埋没了,培养出来的人都是千人一面。学生是一种教育资源,这些资源没有充分挖掘,其实是一种浪费。在“生命课堂”的推行下,越来越多的学生优点被挖掘出来,他们有的成为学习的榜样,有的具备善于探究的能力,也有的成为演讲能手,他们都有自己的特长,都有自己的优越感。因此,教师要开发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帮助他们发现适合自己的特长或兴趣爱好,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享受生命中成长的幸福。

四、结束语

总之,教育工作是漫长的,需要创新,需要教师的智慧。在德育工作中,处处都是小事,处处都是德育,教师要充当一名社会工作者,也要充当一名合格的心理学家。同时,教师要对学生充满期待,看到学生的点点滴滴的进步,要给予鼓励和支持,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成长成才。

作者:姜海萍 单位: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漕桥小学

参考文献:

篇5

本人认为依托大学文化资源提高中学生德育工作实效性有以下途径。

一、借力大学文化优势和场所,构建中学生德育平台

1.让中学生了解大学制度文化中的客观精神,会对中学生个体产生主观修正和主观能动性,形成自然人向文化人的转变

大学制度文化有道德养成功能。大学制度文化隐藏在学校的仪式、人际关系、教育观念、课程与知识、教学方法和技术、学校管理结构、发展规划、教育组织形式、目标、传统与习俗乃至心理氛围中。把制度文化中的客观精神转化为学生个体的主观精神,形成自然人向文化人转变的过程。学校的制度文化正是通过隐性课程所具有的认识导向、情感陶冶、行为规范作用,创设一种能唤起学生高尚的情感、激发他们健康成长的文化环境、教育环境、精神氛围来感化和陶冶学生以致达成深层次育人功能。久而久之,学生就会由一种外在的管制变为一种内心自发的需求,道德品质便逐渐养成。中学校园文化可以与大学制度文化相结合,找到适合中学生的制度文化,为中学生的成人、成长服务。

2.让中学生重视行为文化,在行为规范中提高中学生的道德素养

大学行为文化有道德养成功能。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必须有道德实践、必须有活动与交往,才能内化成自身的品质。鉴于此,中学生应借力大学注重学生对学校管理的参与,在中学校园内开展参与班级、年级、学校以及各类社团活动的各项工作。“学生参与学校管理”是综合实践课程中离学生最近,也是最方便实施的教育教学活动,可以真正使广大学生成为学校的主体,成为教育教学乃至学校管理的主人,使学校变成师生共同成长的家园和乐园。学校可以放手让学生学会自我管理,全员参与班级、年级、学校管理。让学生人人寻找一个岗位,扮演一个角色,承担一份责任,做到“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为促进学生的自主管理实践,学校可将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纳入学分评价体系。有条件的学校可以通过成立学校事务“学生协管委员会”,让部分学生轮流担任诸如“校长助理”“年级主任助理”或低年级“班导师”等参与学校的管理,让他们成为学校的小主人。这样,一方面可以让学生了解学校对学生成长发展的“良苦用心”,对增强教育效果大有裨益。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学生参与管理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与民主管理意识。

借力大学学生社团场所,让中学生观摩、参与大学的社团活动,也可以将大学生请进中学,与中学生一起开展适合中学生的社团活动。通过学生团体内的交互活动,提高中学生的交往能力,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在活动中,学生的友情、合作、互助得到增强,进一步激发中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健全心理和人格,从而潜移默化地养成良好的政治品质与道德品质。

二、利用南京高校多、名校多、名人多的优势,请进来、走进去

1.名人、名师对中学生有强大的说服力、吸引力

邀请大学德育名师,走进中学,谈德育观、人生观,和中学生互动。德育大家的讲解一定更有说服力,更有吸引力。当然,也可以走进大学去聆听。邀请大学院士、名师,走进中学,做科普讲座,谈科学精神、人生态度,和中学生互动。大学院士、名师的报告,一定会激发中学生美好的“中国梦”,思考和确立正确成长成才的人生态度。

2.大学特长学生的活动,对中学生有强大的驱动力、吸引力

邀请大学生艺术团、合唱团、高水平运动队等来中学表演,通过高水平的艺术、体育活动等平台,使中学生提高品位,培养兴趣,增强美育和团队合作意识。当然,大中学生之间交流、交往,更能拉近彼此的距离,大学生现身说法,中学生更能感同身受,互动的效果会更好。

三、大学物质文化同样有道德养成功能

通过夏令营、三五个结对子等多种形式,利用节假日,中学生走进大学校园。

1.高校的建筑有追求科学技术的品质,又有包蕴审美性的人文文化品位

走进大学校园,留心大学图书馆、教学楼、实验室,留心大学广场中的雕塑等等,这里都表达了一定的审美思想、政治意义与道德感情,都反映出大学的特质。一定对中学生起着鼓舞和鞭策的作用。

2.大学校园的标牌等命名,有润物、育人等寓意

走进大学校园,留心大学的一草一木,这里都是文化。如,“足下留情,地上留青”――请爱护草坪;“善待自然,就是善待自己”等。这对中学生养成关爱自然、尊重自然价值,培养科学的、可持续的社会经济发展观都有难以低估的育化功效。

篇6

(一)建立信息分类制度,实施分层德育体系

学生自治组织成员均来自于学生群体,与身边的学生共同生活和学习,既具有自身工作的实践经验,也具有生活和学习的亲身体会,能够更清楚地了解在学生公寓中开展德育工作所存在的问题。在开展德育工作之前,全面摸排全体学生的德育现状,紧密结合工作实践经验和自身感悟体会,充分考虑学生的家庭、社会和学校等因素对道德养成的影响,按照学生的共同特点和差异特征分别进行整理分类,总结出这部分学生的共性和个性,制成详细全面的信息资料,根据不同群体的学生实施不同的德育。

(二)重视学生主体角色,强化自我教育思维

学生自治组织最突出的特点是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以自治实现自我教育的目的,重视学生扮演好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角色,不断强化自我教育思维,从取得的德育成效中获得乐趣。充分利用本身具有的高度自律和组织协调的优势,形成对全体学生的引领力,使更多的学生参与其中,把自己当成是德育工作全程中的主体和客体,实现相互转化和相互促进。同时,学生心中牢固树立主人翁意识,将帮助别人和有益自己相结合,最终促使良性的德育工作模式轮廓逐渐清晰、规范和成型,最终加快学生公寓中德育工作的进展速度,实现学生自我教育的目的。

(三)整合力量形成合力,实践科研促进德育

学生自治组织除充分发挥自身作用外,还需与学生工作部、后勤管理处等部门紧密联系,努力形成合力发挥育人的中坚作用,也可与辅导员、宿舍管理员、学生会成员等加强沟通,更清楚了解全体学生的德育状况,增强德育工作实效。传统的德育工作常常是工作交接和传承的模式,创新性不足,需要吸收高学历学生参与其中,利用科研优势,对德育现状进行深入分析,找出德育问题的缘由,将最新的德育理论成果形成操作性强的实践步骤,真正实现实践科研一体化促进德育工作取得新进展。

二、健全德育机制,提升自我管理能力

(一)提高学习管理能力,在实践中成长成才

由知识和技能组成的学习管理能力是提升自我管理能力的重要方面。知识可从学习中获取,而技能却要从较长时间的磨练和实践体验中获得,知识的掌握情况主要是依据实践来检验。[1]因此,学生自治组织要紧密围绕学生成长成才的目标,加大开展实践活动的力度,不断提升学生自我学习管理的能力。同时,实践活动要具有教育性、前瞻性和时代性,时间可利用周末、寒暑假等,内容要达到教育有效、丰富多彩、形式新颖的要求,真正实现学生真心喜爱和完成德育目标的双重成效。

(二)激发群体管理能力,创建学生公寓文化

高校学生容易形成一个乐于表现和思维活跃的群体,具有希望自身价值实现的强烈愿望,学生自治组织可以满足学生这种需要,多个学生形成一个积极向上的群体,容易形成群体管理能力的氛围。在此基础上,建立以寝室成员为基础,以寝室及周边环境为依托,建立精神文化和物质环境的共同体,开展受学生欢迎的公寓文化系列活动,从而潜意识里对学生良好品行起到正面引导作用。激群体管理能力是为了在全体学生中创建浓郁的公寓文化,而学生公寓文化的形成又对德育工作的开展起到助推作用。

(三)提升规划管理能力,奠定长远育人根基

个体的约束、认知、控制等方面表现出来的能力就是规划管理能力,与其他人的固有特点存在较大差别,形成稳定心理状态的时间也较长,但形成以后将影响一个人的一生。因此,以学生全面自由的发展为着眼点,从长远发展的角度出发,在学生平常良好品行培育中认清自我,自觉制约不良道德,主动对多方面品行实施有效控制,对提升的品行方面进行自我激励,学生形成的规划管理能力对本人受益无穷,更对高校长远育人奠定的坚实根基。

三、明确德育目标,完善自我服务职能

(一)明确自我需要,制定德育计划

德育工作的重点是需要掌握学生的客观需求,即学生的自我需要。制定德育计划就需要密切结合学生学习和生活实际,能直面学生难题,将全体学生发展需要与个体学生个性化发展需要相结合,既能实现共同德育目标,又能培育学生个性化的优秀品行。学生自治组织拟定德育计划,要注重考量学生身心发展状况,量身制定个性化的发展方案,侧重于体验式的感悟,改变填鸭式的说教,运用新鲜事务为载体,激发学生的兴趣点,最大程度上形成对正向道德的认同感,促使学生形成稳固的道德观,真正实现学生对道德内化于心和外化于行的效果。

(二)排查问题学生,解决心理问题

高校学生家庭经济、学习成绩、情感纠纷等客观因素存在差异性,容易造成个别学生存在心理问题。虽然高校通过开展团学活动、心理辅导等多种方式来排解学生心理问题,但极个别学生自我封闭,不愿与他人交往,心理问题较难显现出来,一旦外界环境因素发生改变,突破了心理的承受压力,就会造成严重的心理问题,威胁着身心健康。学生自治组织利用来源于学生群体的优势,前期的培训已掌握了一定的心理疏导方式和生活经验,可以和学生坦诚的交流和沟通,找出心理问题发生的缘由,打开心中的症结,并给出一些可行性强的解决办法,就可以有效解决问题学生的心理问题。

(三)知晓情感诉求,提供倾诉途径

从青春期过渡到青年期的高校学生,对身边的爱情、友情等情感存在着理想化的幻想,往往在处理自身情感问题时走进极端化的道路,造成学习成绩下降、自杀自残等不良事件的发生。家长、教师等学生身边亲近的人,已和学生之间形成了较难逾越的年龄代沟和时代隔阂,双方的沟通和理解进行困难,这时学生自治组织就成为这部分群体学生的主要倾诉平台,生活经历和年龄相近的共性容易形成情感共鸣,有效满足情感倾诉要求,可以实现全体学生共同成长到人生成熟期。

四、运用德育方法,深化德育工作效果

(一)说服法

首先,树立平等观念是学生接受成员正确道德观念的前提,偶尔出现成员将学生当成批评对象,学生就会拒绝接受说服教育,真心平等的交流才能实现育人目标。其次,成员利用夜间走访寝室谈心、互动见面等活动制造说服时机,正确对学生进行引导,逐步启发认识良好品德。再次,成员和学生内心处于完全放松的状态中,围绕道德标准共同讨论交流,对社会上存在的错误道德观,成员要讲明利害,引领学生追求正向道德观。

(二)榜样法

首先,通过寻找师德高尚的教师开展道德讲座、学术讨论等活动,使学生对讲授教师产生崇拜感,最终成为学生终身模仿的榜样。选取育人目标和模仿学者功能兼具的英雄人物、先进学生代表等榜样人物,也可提升学生道德的层次和水平。[2]其次,选取在学生群体中具有道德教育意义和紧密联系学生实际的典型事例,如:“模范寝室”、“特色寝室”中的学习生活故事,运用学生身边可视事例启发教育学生,德育效果就会明显。

(三)锻炼法

首先,成员带领全体学生利用自身专业知识和技能开展服务于群众的志愿活动,让学生从群众中学习道德,亲身体验群众的道德境界,从而更好内化为自身道德。其次,开展寝室卫生评比、评选“文明寝室”等活动,让学生在公寓中就养成生活自理能力和接受劳动教育,自觉摈除不良生活习惯的陋习。再次,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开展寝室文化征文、内务评比、寝室美化等活动,使学生从实践活动中接受锻炼和领悟道德真谛。

(四)修养法

首先,通过搜集和整理学生身边发生的典型德育事例,这些事例与学生生活经历相似,可以激发学生增强自身修养学习的趣味性和动力,再提炼道德修养的深刻内涵,来引导学生进行自我修养教育。其次,成员与学生进行角色换位,让学生亲身体会开展德育工作的艰辛,形成主动要求自己加强自身修养的氛围。再次,成员引导学生深入研究自身品德,查找品德方面的缺失,注重发现自身品德的规律,着重观察品行进步或退步的趋势,找出提升自身品德的方法。

(五)陶冶法

首先,成员要以自身良好品德对学生进行陶冶,陶冶是成员和学生心灵间的真诚沟通,实现学习、生活、活动等方面全覆盖。其次,充分运用周围良好的环境来教育学生,公寓中的人际关系、语言环境、着装妆扮等外在因素都会对学生产生一定影响,要全方位对学生的外在客观环境进行有效干涉,帮助学生树立良好品德。再次,成员要善于运用艺术对学生进行熏陶,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艺术对学生有很强的吸引力,可以帮助学生快速树立良好道德。

篇7

著名的教育理论家马卡连柯说过:“我确信:我们的教育目的并不是仅仅在于培养能够最有效地来参加国家建设的那种具有创造性的公民,我们还要把我们所教育的人变成幸福的人。”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使人得到幸福,提高其幸福的体验。而作为接受高等教育的大学生群体,他们是国家建设的新生中坚力量,是社会文明发展的推动者,是主流价值观的塑造者和载体。他们能否在德育教育中感受到幸福,成为幸福之人,对大学德育工作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因此,在高职院校德育工作中,必须注重幸福感教育与德育教育的内在联系,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幸福感。[1]

一、高职德育工作与幸福感教育的内在联系

德育是指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的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总称,它包括受教育者的思想品质、政治品质和道德品质教育。幸福感是人们以社会经济、文化背景和价值取向为基础,对自我存在状态(自我身体状况、心理功能、社会能力以及个人综合状态)的主观心理体验,是由动机、目标、认知、情感、人格等心理因素与外部因素交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种心理功能状态。大学生的幸福感主要来自于对生活、生命、人身价值的体验与感悟。现代心理学家认为价值、目标和道德对幸福感的体验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德育与幸福感教育有着内在联系。[2]

1. 德育的心理基础是幸福感教育。人的任何一种追求都是对幸福的追求。要获得真正的幸福,必须依托其人生观、价值观的实现。正确的幸福感教育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是影响其道德品质发展的心理因素。在德育工作中融入幸福感教育,能使学生在接受德育的同时感受到幸福与愉悦,更投入德育过程中。

2. 德育的动力来源于幸福感教育。长期以来,高职院校的德育工作更重视教育的系统化、理论化,而忽略了学生对幸福感的追求。德育的内容经常显得空洞,脱离学生实际,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德育的形式往往是严肃的,缺少欢乐和轻松的氛围,学生被动地接受德育,缺乏了受教育的动力。因而,要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使幸福感教育成为德育的重要动力。[3]

二、高职学生幸福感现状的调查结果

关于大学生幸福感现状的调查材料较多,本课题组就杭州市范围内的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幸福感现状展开了问卷调查。此次调查选择了杭州市下沙高教园区内几所有代表性的高职院校,共发放400份调查问卷,收回380份有效问卷。参与调查的大学生中,男生有180人,占47.4%,女生200人, 占52.6%;一年级有160人,占42.1%,大二119人,占31.3%,大三101人,占26.6%。调查的结果显示当代大学生中存在着幸福感缺失的现象。具体调查结果及分析如下:

1.大学生在承担社会责任时对幸福的理解

当问到“承担以下哪些社会责任时你会感到幸福?”的问题时,大学生们认为“帮助他人”和“为集体获得荣誉”这两项最能感到幸福,其余是“完成工作任务”、“参加公益活动”。[4]

2.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状况

当问到“在现实生活中, 在校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觉如何?”的问题时,在“学习满意度”、“友谊满意度”、 “爱情满意度”、“家庭满意度”等方面选择很满意、 满意、 一般的百分比加总占75%以上。说明大部分学生还是对生活感到比较幸福的。

3.大学生总体幸福感状况

当问到“你的生活是否幸福?”的问题时,大学生中觉得自己非常幸福、比较幸福和一般幸福的分别占13.16%、41.73%、34.96%,加总为90.99%,说明大多数的幸福感较强。但是,大学生中觉得自己生活不幸福、非常不幸福的分别占8.65%、0.376%。加总为9.01%, 这说明也有一部分学生觉得自己的生活不幸福、不满足。[5]

三、德育提升大学生幸福感的路径与方法

1.德育内容生活化

德育生活化是提升幸福感的必经之路,对于高职学生来说,幸福感主要源于在生活中的情感体会。因此,德育的内容不能仅局限于教师课堂上的教授,更要贴近学生生活,走入学生生活。如在学生社区设立德育工作站,开展与学生生活相联系的教育活动,从而激发学生在教育活动以外的生活区域进行幸福感培养。

2.德育途径多元化

德育多元化对于幸福感教育有显著的帮助。通过调查发现,不同年级、性别、专业、生源等客观因素都会影响到大学生的幸福感。因此,各高校必须深入学生开展幸福感调查。在统一施教的基础上,根据各自的特点,采取多元化的教育方式。如大一学生表现为友好关系低,因此在一年级学生中要通过志愿活动等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大二学生表现为学习压力大,因此在二年级学生中要通过心理健康活动等提高学生的抗挫折能力;大三学生表现为社会压力大,因此要将企业文化渗入到德育过程中,提高学生职业道德素质。[6]

3.德育团队规模化

德育团队的规模化是德育工作顺利展开的有力保障。高职德育实施“立德树人”的模式,就需要高职院校具有规模化的育人团队。团队中要有具备专业素养的专职德育人才、具备心理健康知识的心理辅导人员、具备学生管理工作经验的专职辅导员,更应有专业教师、学校管理者及后勤工作人员的加入。

参考文献:

[1] 唐洁、孟宪璋.大中学生主观幸福感的比较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2,(4)

[2] 刘次林.幸福教育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 郭颖.创造幸福.德育创新的价值追求[J].思想教育研究,2005(12)

[4] 冯光.培养大学生的幸福感.增强高校德育实效性的一项基础性教育[J].南京社

篇8

然而移动互联网在扩大中学生交往空间,缩短社会化时间,创造个性化和社会化学习条件,以及提供认识社会和扮演社会角色便利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一系列的负面影响。移动互联网是一个信息的宝库,同时也是一个信息的垃圾场。学术信息、娱乐信息、经济信息、新闻动态以及各种各样的黄色暴力信息混杂在一起,使网站成为万花筒。由于中学生的社会生活经验较少,对于经过伪装的思想和言论的识别能力较差,加之特有的好奇心、猎奇心,他们会比较容易被诱导,进而产生错误的价值倾向。久而久之,还会把错误的伦理道德倾向带到现实生活中。更甚者,还容易对现实世界的伦理道德标准产生排斥与抵触心理。

在移动互联网迅猛发展的当下,如何最大程度的发挥其对中学生德育的积极作用,努力消除起不良影响呢。我认为可以从一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提高德育内容的可信度,要使其更加丰富,更加鲜活,以吸引广大中学生。而充实德育内容一定要基于对中学生现阶段的思想状况的了解与研究,得到的结论才会更有针对性。例如:现在中学生上网大多数是进行聊天交友,用它为自己发泄、沟通服务,还没有更多的人让移动互联网为自己获取知识和能力、参与社会的竞争服务。只有因势利导,让中学生感受到德育信息对自己的学习、工作、生活乃至于生存、发展有益处,中学生才会主动地去注意,接受德育才能成为一种自觉自愿的行为。

其次,教师转变德育观念,由灌输型向引导型转变。传统的德育是通过上课、开设讲座、报告、考试等手段向学生灌输各种正确的思想理论,而在移动互联网条件下,学生却是全凭自己的兴趣爱好去了解接受相关内容,传统方式已经较难引起他们的兴趣。在移动互联网上教师可以匿名的方式平等地和学生交流。在移动互联网上,大家都是平等、自由的,如果能够发表一些见解深刻的看法,就特别有号召力,就能够引导同学往正确的方向思考。这种平等自由的交流讨论,不仅可达到目的,而且能够引起同学的兴趣,提高他们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增强他们明辨是非的能力。

篇9

尊重学生是班主任职业道德的本质要求和核心内容,要想拨动学生心底那根独特的琴弦,必须让学生充分的信任集体,信任班主任,而教师也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尊重、理解、宽容、平等的对待学生,与学生站在同等的位置上对话,才能更好的开展德育工作。一、尊重的定义

辞海中对尊重的定义,尊重指敬重;重视。人的内心里都渴望得到他人的尊重,但只有尊重他人才能赢得他人的尊重。尊重他人是一种高尚的美德,是个人内在修养的外在表现。尊重他人是一个人的修养好的表现,是一种文明的社交方式,是顺利开展工作、建立良好的社交关系的基石。

马斯洛在1943年出版的《人类激励理论》一书中,首次提出需求层次理论,认为人类有五个层次的需要,最底层是人的生理的最基本需要,而尊重是第四级较高层次的需要。人人都希望自己有稳定的社会地位,要求个人的能力和成就得到社会的承认。尊重的需要又可分为内部尊重和外部尊重。内部尊重是指一个人希望在各种不同情境中有实力、能胜任、充满信心、能独立自主。总之,内部尊重就是人的自尊。外部尊重是指一个人希望有地位、有威信,受到别人的尊重、信赖和高度评价。马斯洛认为,尊重需要得到满足,能使人对自己充满信心,对社会满腔热情,体验到自己活着的用处和价值。二、如何在班主任工作中做到尊重学生1.与学生交流要礼貌

礼貌和教养对于装饰人类或其他一切优良品质和天资,都是必不可少的。礼貌使有礼貌的人喜悦,也使那些受人以礼貌相待的人们喜悦。人的潜意识里都渴求别人的尊重和赞赏,于是产生了礼貌,礼貌可能是人类文明史上最伟大的发明。

在德育工作中,与学生见面时,首先要注意自己的形象,穿着得体大方,不要穿奇装异服,服装要符合主流的审美观念;其次要使用文明用语,形成使用"请、谢谢、再见、对不起"等礼貌用语的习惯;最后行为礼貌得体,不能在学生面前吸烟,更不允许有随地吐痰、乱扔垃圾等不文明行为。站或者坐时,姿态端正,做为男教师,与女生交流时保持适当距离,在办公室只有师生两人情况下,打开门,打开窗帘,让办公室明亮通透,让女生有安全感。2.尊重学生的劳动

篇10

一、德育工作中突出学生保护的重要性

德育工作中对学生保护,就是依法保障青少年学生享有的一切合法权利,促使其健康成长,成为身体健康、思想健全、行为自治、生活自立的社会公民。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有关青少年保护法律条例,青少年学生的合法权利可以分为两个方面:

第一方面是学生的生存权利,包括生存权、身体权、财产权、医疗权、言论自由权、人格权、名誉权和隐私权等。

第二方面是学生的发展权利,包括社交权、结社权、学习权、受教育权等。

以上青少年学生的合法权利是保障他们正常学习生活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尊重和保护学生的合法权利是我们教育工作的重要准则,我们教师在德育工作中必须遵循这一准则,才能保证德育的有效性和持久性。

第一,保护学生的合法权利,是德育工作的第一步。以德育人首先要求我们教师以德待人。教师、班主任及相关部门甚至于所有与学生学习生活和发展有影响的人员,在关注学生学习和发展的过程中要以自身正直明理的言行影响他们,要做到尊重学生。学生正处于社会化、成人化的关键时期,教育工作者的态度言行直接影响他们处事待人的态度,我们教师做不到尊重学生的合法权利,又如何能培养学生去遵守学校和社会的行为规范要求。

第二,以理服人必须重视以法护人。传统德育工作中教师和家长强调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只要为了孩子好。忽视了教育形式和手段的合理和合法性,教育效果往往不理想,甚至适得其反。特别对于中学生,处在个性要求十分强烈的阶段,我们如不注意对其权利的尊重和保护,就很难达到以理服人。只有重视对学生的法律保护,才能积极引导青少年学生准确理解自身权利和义务,养成遵守学校和社会行为规范的自觉性。

第三,以纪管人首先应以法定纪。我国教育工作的法制化、规范化起步较晚,长期以来教育工作中行政指令化影响很深,直到现在,很多学校的纪律规范还没有按照有关法律要求加以修改,对于提高德育工作的有效性形成了多方面的负面制约,如对违纪学生的体罚、限制其正常上课、甚至不让注册入学等,严重影响了学生行使学习的合法权利,影响了学生对学校学习的情感和兴趣。所以,学校和教师必须重视教育行为规范的合法性,依法制定学校的相关教育纪律,真正达到教育的目的。

二、当前学校德育中

忽视学生权利保护的常见现象

当前在一些中学,特别在高中学校(非义务教育阶段)在学生德育工作中忽视学生权利保护的现象较普遍,主要是对于违纪现象的教育和处理。很多学校、教师忽视了对学生合法权利的尊重,归纳为以下几类:

1.对学生行为公开评论,忽视学生隐私权的保护,侮辱人格。如:对男女学生的“亲密”行为,有关教师在未作详细了解的情况下,主观判断为早恋,并在食堂、教室等公开场合对有关学生发表不利于学生的看法;对身材较胖行动不便的学生在同学中的不雅评论,教师不加以阻止;对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不仅不给予帮助,反而以不当语言讽刺等。

2.违法设立惩戒的政策。如:对有违纪行为学生给予跟班试读、劝退、转学、取消学籍,甚至经济处罚等惩罚,特别是对于屡犯学生,视其为麻烦,以各种方法迫使家长和学生接受学校的处理。

3.以主观意志对学生作出教育评价。对学生违纪,如缺旷课、同学间冲突现象,有的教师没有进行深入调查了解,凭对学生的主观印象和别人的传说就对某学生做出处罚;对经常未按要求完成学习任务的学生,不注意帮助辅导,而往往在成绩评价时简单进行贬低。

三、学校德育工作贯彻

对学生权利保护的要求

首先,作为教育工作者必须积极转变教育理念。一是要转变传统教育中教师中心观念,突出学生主体的重要性。教师和学生在教育过程中是平等的,要使德育工作有积极效果,就要把学生看成一个独立主体,尊重其合法权利和要求。二要确立依法德育观念,法律是一切行为的基本准则,德育工作也不例外。所以强化教育工作者的法制观念十分重要,特别要转变有的教师思想中“我怎么样做都是为你好,能有什么错?”的观念。

篇11

1.网络特征 

一是网络的自由性。这种自由性有助于中学生自由表达个人意愿,展示自我才华,但也极容易因上网者本身的素质和修养差异而产生不同的后果。 

二是网络的虚拟性。在“互联网+”时代,网络的环境、交往的对象,甚至是交往的内容作为一种数字化的存在,呈现着一种虚拟和隐蔽性,由此使得网络中交往的人更容易表现出内心真实的东西。 

三是网络的开放性和快捷性。网络突破了时空、地域、文化、性别、年龄等限制,并且随着技术的革新,这种特点会更加显著。 

四是网络的交互性。人们在网络中交往时,彻底改变“你讲我听,你打我通”的单向强制方式,而可以多途径多方式地选择自己乐于接受的信息并进行互动交流,充实自己的生活并丰富个人世界。 

2.“互聯网+”时代中学生的新特点 

一是能动性更强。在网络世界中,想象的翅膀可以得到一片自由的天空,在这里中学生的主动性得到了高度展现,这种结果在传统课堂里难以完美实现的。 

二是知识面更广。中学生能够借助网络迅速地捕捉众多自己感兴趣的信息,了解更广阔的天地,知识面由此得到极大的拓展,他们也更有信心挑战规则和权威。 

三是有更多渠道宣泄情绪。网络中彼此身份的隐藏和方便快捷的互动,让他们可以在BBS、QQ群、微博、朋友圈等适合自己的网络环境中交流,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愿。 

四是有较强的现代公民意识。网络社会孕育和催生了许多新的价值观念和伦理精神,重铸了许多现代意识,如权利、义务、平等、自由、分享、互助、奉献、开放、包容等,而这有助于中学生今后更好地参与社会生活。 

二、利用网络资源,做好中学生管理和德育工作 

1.德育教师需更新观念,提高自身的网络技术水平 

保罗·肯尼迪在《价值的未来》中谈道,从教科文的立场来看,互联网在未来的世纪中将成为对全球教育和文化发展影响最大的媒介。德育教师为此应更新观念,正视“互联网+”时代的机遇和挑战,掌握较为丰富的网络知识和技术,将德育工作与网络技术有机地结合起来,能够使用E-mail、BBS、MSN、QQ、微博、贴吧、博客等现代网络交流手段,拓宽德育工作渠道。 

2.正确利用网络,引导学生健康成长 

(1)强化网络对学生的积极作用。首先,中学生通过网络可以了解更广阔的世界,学校可以创设绿色的网络环境,如建立学校电子阅览室或以学校网页为基础构建绿色网站平台,或者以学校为单位申请如中国知网等免费开放的数据库资源等。其次,网络可提高中学生的能动性以及主动接受教育的意识和能力。学校可搭建网络平台并向学生免费开放,组织和鼓励教师搜集、整理上传教学资料,甚至尝试开设教师网络课堂等。再次,学校可设置网络心理咨询室,在网络中为中学生排解心中的各种不良情绪,帮助他们以良好的状态投入正常的学习生活中。最后,学校可安排各种有特色的网络活动或各学科网络竞赛,以拓展学校的管理和德育工作。 

(2)减小网络对学生的负面影响。学校应加强网络道德宣传教育,让学生明辨网络中的不良因素,并向在校学生提供积极有益的信息,使学生形成对不良信息的抵制能力,增强自身明辨是非的能力。 

3.构建三位一体的网络平台,全方位推进德育工作 

青少年的成长应是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的责任,网络有助于使学校、 家庭、社会在教育层面形成合力。鉴于此,在“互联网+”时代,可以尝试以学校为主导、家庭为辅助,社会发挥监督作用为中学生搭建一个良好的网络沟通平台,三方相互协调合作,为他们的成长提供便利,排忧解难。 

篇12

班主任是班级学生管理工作的第一责任人,负责全班学生德、智、体和生活等方面的工作,是班级学生活动的组织者、管理者,既是学生学习上的严师,又是学生生活上的慈母。班主任是学生学习生涯的密切接触者,对学生的成长影响重大。班主任的工作任务很多,但班主任的核心工作是德育工作。那么,班主任怎样才能做好学生的德育工作呢?

一、与学生真诚沟通,消除隔阂和误解

误解往往是由于缺乏沟通造成的。班主任与学生沟通,首先要做到平等沟通,换位思考,站在学生的立场考虑问题,放下管理者的架子,与学生平等地、真诚地沟通。其次要有爱心和耐心。例如,遇到犯错误的学生,把他单独叫到办公室,不要当着同学、老师的面批评他,不要伤害他的自尊心,而是推心置腹地帮助他分析犯错误的原因和后果,消除他的抵触心理,让他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并找其他同学了解事情发生的经过,避免冤枉他,这样他对抗的心理就会消除,就容易接受班主任的开导。如果一次谈话不能解决问题,那么就多谈几次,不要急于求成,而要给学生思考的时间,直至把问题解决。反之,如果不分青红皂白就当着同学、老师的面批评他,他就会产生逆反心理,破罐子破摔。所以教育必须先沟通,班主任充满爱心,坦诚相见,才能使学生敞开心扉,接受教育。

在师生沟通的过程中,还要注重沟通的方式。其一,个别交谈。班主任在进行教育的过程中,除了共性问题需要在全班教育外,可采用与学生个别交谈的方式进行个别教育。要特别注意学生的个性差异,因人而异,以平等的身份进行交谈,先肯定、表扬学生的优点、进步、取得的成绩,再指出其存在的不足,与其共同找出犯错误的原因和解决的方法。同时还要多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让学生的不良情绪得到宣泄、疏导。其二,周记。要求学生写周记,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又可以使班主任通过阅读周记了解学生的思想情况。班主任可以通过评语与学生进行对话、交流,引导学生的品德、个性向良性发展。其三,通过电子媒介交流。通过短信、QQ聊天或电子信箱留言等现代方式与学生及时沟通,这些方式方便、迅捷,富有时代感,深受学生欢迎。

二、尊重学生,理解学生,爱护学生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核心就其本质来说,就在于让学生始终体验到自己的尊严感。”每个人都有自尊心,教育者一定要尊重和保护学生的自尊心。“要想得到他人的尊重,自己必须先尊重他人”,同理,要想得到学生的尊重,必须先尊重学生。“人生而平等”,师生之间本身就是平等的,所以应彼此平等相待,相互尊重。但我国是一个有着师道尊严传统的国家,不少教师仍坚持家长制、一言堂,对学生说一不二,听不得学生的不同意见,粗涉学生的自由,等等,这些都是不尊重学生的表现。久而久之,就会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先是勉强接受,继而阳奉阴违,最后与老师当面顶撞,师生关系恶化。因此,班主任必须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兴趣、爱好,善待学生如同善待朋友。

“理解万岁”,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理解,往往是达成共识的基础。要理解学生,就要站在学生的角度看问题,进行换位思考,了解学生喜欢看什么书,听什么音乐,喜欢看什么影视剧,玩什么游戏,这样才能与学生有共同语言,而不会与学生产生代沟,产生隔阂。只有理解学生,了解学生的思想实际、生活实际,班主任在进行德育教育的时候才能做到从实际出发,对症下药,有的放矢,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热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是教育好学生的前提,也是激发教师工作积极性、创造性的源动力。教师爱护学生,师生关系就会融洽,心理上的距离就会缩短。所以,班主任要用自己的爱换取学生的爱,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师生关系好,班级气氛也会随之好起,从而学生学得愉快,教师教得也愉快。

三、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当好学生的心理“医生”

青少年时期是人生的黄金时期,同时也是易犯错误的时期。说他们不成熟,但有时他们的看法却很有见地,让人刮目相看;说他们成熟,但有时他们在一些问题上又表现得很幼稚。一方面是部分学生容易感情冲动,诱发激情犯错、激情犯罪。另一方面是部分学生心理素质差,导致各种心理障碍的存在,如学习焦虑、厌学症;性情孤僻,社交恐惧症;耐挫性差,悲观厌世,等等。针对这些现象,班主任可以在班上有针对性地开展一些有利于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活动,如召开主题班会,邀请心理医生、科任教师和部分学校领导与学生开展交心、谈心活动,通过与他们的交流,有意识地针对上述现象进行讨论,从而让他们意识到自己的缺点,疏通内心的情感,使不良情绪得以释放,内心矛盾得到解决;还让他们在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中理论联系实际,培养现代意识、竞争意识,培养开拓精神和吃苦耐劳的精神,提高社交能力、创新能力和承受挫折的能力,使他们在集体交往中保持融洽、正常的心境,促进个性心理的健康发展。

四、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学习环境包括教室环境和思想环境。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对提高学生的德育素质,有一定的作用。良好的环境促使良好班风的养成,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积极向上。班主任可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开展教室美化设计活动。最后在同学们的集体智慧下,一个美丽的“家”展现在他们的面前:一张放大的班集体照挂在门口正对面的墙上,同学一进教室就能看到;讲台上一盆绿色的吊兰为师生增添一丝绿意;教室后方还有图书角、鱼缸;学习园地上贴的是每位同学手写的座右铭……在这样的教室学习,自然而然会感到温馨、舒适。

思想环境方面,就是要形成良好的班风、学风,形成互帮互助、争优创先的良好氛围。班级上方要贴上代表班风的标语,可由同学提出观点,再由全班表决通过,这样既发扬了民主又凝聚了人心,更重要的是同学们按照自己决定的去做,去营造良好的班风。

市场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竞争。为了增强同学们的竞争意识,可组成若干个学习小组、互帮小组,各小组进行评比,如设立“学习擂台”、“一帮一”等,使同学们展开友好的竞争。有竞争就可以不断产生动力,就可以激励每个学生不断取得进步,最终促进学生德育素质不断提高。

五、将量化考评落到实处,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自主管理的能力

量化管理的前提是要有一套完整的班级规章制度,班级规章制度以《中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基础,由班级全体同学通过民主提议,讨论通过。由于这些规章制度是民主讨论通过的,执行时更容易为同学们所接受。每个小组轮流值周,监督规章制度的执行,将奖惩情况及时公布上墙。如乱扔果皮纸屑的,除了要扣分外,还要罚扫地;一周无违纪的同学可以得到加分,等等,从而既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又培养学生自我管理的能力。

辽宁省特级语文教师魏书生可以说是成功开发学生资源主体的光辉典范。他的教育思想的核心是民主和科学。他尊重每一个学生,用民主的方法在教师和学生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他把学生看作是自己教学的助手,充分调动他们的自主意识。

六、开好主题班会

很多学校都有规定,每周要召开一次班会,班会除了传达学校的有关规定、通知、要求外,还可以针对学生的学习、生活、思想等方面的实际情况,选择某个方面作为主题,设计好班会内容,召开主题班会,让学生充分讨论,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

在设计主题班会时,班主任要把班会的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融于一体,寓教于乐,陶冶学生的情操,转变和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内容丰富又符合学生实际的主题班会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心理素质、演讲与口才能力的提高有巨大的推动作用。比如开展《文明上网,告别网络陋习》主题班会,就可让学生了解到网络在给人们带来诸多便利的同时,也存在着不少问题,影响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如沉迷网络,通宵上网;沉迷网络游戏,思维混乱;沉迷网络虚拟世界,受骗上当;沉迷黄色网站,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等等。之后,再让学生查找资料,在班主任的帮助下写作《告别网络陋习,文明上网》的倡议书,号召全校同学都来参加文明上网的活动。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而班主任更是塑造灵魂的中坚力量。班主任做好学生德育工作的途径和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如果在班级的管理中,班主任能长期有意识地从这六个方面去做,就一定能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心理,较强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能力,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