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09 08:23:56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集体经济发展趋势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会计是一门综合学科,要做好会计工作,不但要求会计人员有较强的职业技能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也要懂企业的运行或经营模式,需要有良好的沟通能力,还要及时掌握时事政策,具有较强的综合分析能力等多种技能。在这个经济高速发展的社会,企业越来越重视财务的管理,会计在企业中的位置逐渐加重,这样就需要会计人员必须从各方面不断提升自己来适应企业和社会的发展。本文试就如何顺应经济发展趋势、提高会计综合素质提几点措施和建议。
一、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
从事会计工作需要良好的职业道德,做事要讲原则,这一点有时候比纯业务能力更重要。笔者是一名基层财务工作者,有时候也参与到部分村集体经济组织及企业的审计工作,工作中不难发现诸如伪造虚假发票,乱摊成本、费用,截留、隐瞒收入,私设小金库,设置“账外账”,编造和提供虚假财务报表等会计信息失真现象,甚至还存在个别财务人员利用工作便利侵吞集体资产的重大违法违纪问题。“做事先做人”,要做一名高素质的会计,必须“廉洁自律,心无杂念”,也就是要求会计人员必须严格遵守职业道德。各级会计主管部门应该注重开展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教育,定期组织会计人员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学习,例如开展预防职务犯罪警示教育,运用多媒体播放视频、图片等比较直观的手段,结合专业人士预防职务犯罪授课,深入剖析职务犯罪的原因,使会计人员能够认清职务犯罪的严重法律后果,鞭策警示,引以为戒。进一步牢固树立廉洁思想和道德防线,不断提高防范职务犯罪风险的能力,时刻牢记提出的“三严三实”要求,牢记使命,严以律己。同时应该强化对职业道德建设工作的监督。除了上级主管部门、审计、税务等部门的例行检查,单位内部也应建立相应的监督机制,定时不定时的对会计人员遵守职业道德情况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解决;各单位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将会计人员是否严格遵守职业道德作为首要考核条件,决定会计人员是否有资格评聘、晋升专业技术职称和职位,评先树优等等。市场经济是诚信经济,会计是诚信行业,会计职业道德其实就是一个诚信的体现,也是整个社会经济健康发展所必须的。遵守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是高素质会计的首要必备条件。
二、提高会计人员业务技能
会计基本理论是通用的,但是,不同行业的会计有不同的特点,不同经济环境下的会计也应顺应社会发展进程不断更新传统观念。会计人员要时刻加强会计专业知识学习,不断提高会计实务水平。在会计工作实践中,都应该边工作,边学习,这样各方面才能得到较快提高。有些科班出身、刚跨进会计行业“新生力量”们对于会计核算,企业管理,国际接轨都能说出一二,但是真正上岗处理具体业务时却不知从何入手,无所适从。由此可见不经过实践的理论都是空洞的。刚开始进入会计行业,没什么捷径可走,就是多看、多学、多问、多做。遇到的问题多了,思考的多了,实践的多了,经验就多了;经验丰富的老会计则不能满足于“吃老本”,觉得经验一大把,处理账目就是“那一套”,满足现状停滞不前。目前我国经济已经与世界接轨,企业管理日趋现代化,陈旧的会计理念和工作方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经济高速发展的步伐。“老干家”们应及时进行技术更新,掌握现代先进的核算技能,熟练地利用会计电算化等现代化手段进行会计处理,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其次,会计人员要认真学习研究相关法律法规、经济政策,改变传统习惯,积极参与企业生产经营中重大决策的调查论证和可行性研究;其三,会计人员应经常深入到工厂、车间等一线生产现场,掌握生产流程,了解每个工序的成本节约空间等关键环节,在制定下年的预算编制、定额审核、节能降耗考核指标时都能做到心中有数,充分发挥会计的核算和监督职能。并能结合财务报表等信息资料,及时发现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能够提出相应建议及改进措施。也就是说高素质的会计人员不单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还要掌握一定的专业工作技能和经验,具备较强的综合分析能力,准确的职业判断能力和较高的财务管理能力。
三、注重会计人员的有效培训
摒弃过去培训内容单一,无所侧重,形式主义的各种名目繁多的会计培训,根据实际需要注重开展有针对性或者拓展会计人员视野的有效培训。笔者从事基层财政工作,上级主管部门山东省财政厅对于乡镇财政干部的教育培训工作非常重视,教育培训方法值得借鉴。早在2012年《财政部关于进一步加强财政基层培训工作的指导意见》出台之前,山东省财政厅就制定了《关于加强乡镇财政干部教育培训的实施意见》。培训采取系统集中培训、专项业务培训以及以会代训、考察学习、网络课堂等多种形式,培训内容涉及多个方面:财政经济改革和财经政策培训。主要包括:我国经济发展形式,党和国家主要财政经济政策调整,财政改革发展中出现的新理论、新课题,国家颁布的重大财经政策、法规、制度等。一般业务知识培训。财会人员应知应会的一般业务知识,主要包括:财务管理,行政事务管理,预算会计、经费会计核算,税收、非税收入政策管理,财政法规建设,财政监督与检查,政府采购,行政事业资产管理等。财政专项业务培训。各种涉农惠农资金补贴管理发放政策,涉农惠农资金监管实施办法、制度,其他财政收支政策变化调整等。一般专业技能培训。主要包括:公文写作,计算机、信息系统应用,办公自动化,档案管理等。会计队伍建设培训。主要包括宗旨观念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廉政建设教育等。本地区经济管理所需的其他培训。做到了按需施教,注重实效。并且逐步加大培训力度,所有乡镇财政干部每三年轮训一遍;每二年开展一次全系统大型技术能手比赛;每年对每位乡镇财政干部业务知识学习情况进行一次测试。相应地还制定了有利的保障措施:加强组织领导,要求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靠上抓,确保培训工作落到实处;落实经费保障,将教育培训经费列入各级年度预算,保障教育培训有稳定的来源;制定考核奖励措施,省财政厅每年对全省乡镇财政干部教育培训工作进行检查考核并通报。对教育培训先进单位和优秀个人进行表彰奖励。组织业务技能考核、竞赛,成绩均计入乡镇财政干部档案,作为财政人员提拔使用参考条件,对特别优秀者,授予各级别业务技术能手,并给以一定奖励,充分调动了广大财政人员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财政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有了很大提高。通过多种形式的教育培训,山东省财政人员的政策水平、创新能力不断提高,专业理论水平、业务工作能力不断增强,效果显著。基层的业务主管单位还采取多种形式为会计人员创造学习机会,如组织同行业会计进行会计档案、实务操作等方面的评比交流,会计人员利用这样的机会学习其他单位的会计规范管理和实务操作技能,学习最前沿的财务软件,交流经验,扬长避短,找出自己的差距,不断充实财务知识,丰富工作经验,从而全面提高自己的会计工作水平。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5194(2007)03-0154-05
一、引言:对重庆市区域发展空间结构相关研究的回顾
关于重庆市内区域发展空间结构的研究大多是重庆直辖以后开始的。初期的研究大多以“点-轴”发展理论为基础来对重庆全市的区域空间发展模式进行设想,较有代表性的如黄志亮(2001)提出的“X二”模式[1]等。
而后,随着全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在重庆市十五计划《构建三大经济区重点专题规划》(以下简称《三大经济区规划》)中把重庆全市划分为“都市发达经济圈”、“渝西经济走廊”和“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三大经济区,这是按照板块来对重庆全市进行经济区划分的一次尝试,并取得了一定成功。
尹虹潘(2003)较早提出了重庆“大都市经济圈”的概念,他认为未来“在重庆市内,有西部的‘大都市经济圈'、东北部的‘渝东北经济区'和东南部的‘渝东南经济区'新的三大经济区,一大两小,相互协调”,其中“大都市经济圈”的范围为《三大经济区规划》中“都市发达经济圈”9区、“渝西经济走廊”12区县市和“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的涪陵和长寿两区,共计23区县市[2];尹虹潘(2004a)[3]重申了尹虹潘(2003)的观点;尹虹潘(2004b)也指出重庆市以渝中区为中心存在由内而外三个层次的区域,“半小时圈”、“一小时圈”和“八小时区”,其中“一小时圈”的东部边界就在万盛区-南川市-涪陵区-长寿区一线[4]。
重庆市发改委规划处课题组(2004)提出了重庆市域内“点-圈-线”型生产力布局的基本思路,其中虽然侧重于对要素流向及通道的关注,但也明确提出了“‘主城一点'、‘环城一圈',逐步实现‘点'和‘圈'的融合,形成‘重庆大都市圈'”的思路[5];重庆市发改委规划处课题组(2005)又进行了以重庆为核心建设大都市区城市群的研究,提出“重庆大都市区”的概念,其范围也是包括长寿和涪陵以西的23个区县市[6]。
廖元和(2006)也做了重庆“大都市圈”发展战略的研究,但他所指的“大都市圈”是指的重庆主城9区的范围[7]。
《重庆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中提出“争取用10-15年时间,围绕主城特大城市,在大约一小时通勤半径范围内,逐步构建以主城特大城市为核心,若干大中小城市为支撑的重庆大都市区”。而后,在2006年底的全市经济工作会正式提出了“重庆一小时经济圈”的概念,全市整体为“一圈两翼”的格局。
那么重庆市 “一圈两翼”的空间发展模式进行发展是否合理呢?本文将对此进行分析。
二、对重庆市40个区县的简单聚类分析
重庆市下辖40个区县(自治县),我们将每个区县(自治县)作为一个基本单元,选取40个基本单元2004年的主要经济指标(包括现价地区生产总值、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区县级财政预算内收入、年末金融机构存款余额、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8]进行聚类分析。数据标准化采用了标准差标准化法,即
本文使用了SPSS11.0软件来对经过标准化处理的数据进行聚类分析。经过对多种聚类分析方法的对比,我们最终采用了层次聚类(Hierarchical Cluster)的最远距离聚类法(Furthest Neighbor),相似性测度则采用平方欧氏距离(Squared Euclidean Distance)。根据聚类分析的结果和重庆市内各区县的具体情况,我们倾向于把40个区县分成5个类别(其中第5类又可以分为Ⅰ和Ⅱ两个子类)。聚类分析得到的树状图以及重庆全市40个区县的分类情况如图1所示。应该说,这个结果能够比较好地反映重庆市内各地区的发展现状。类别区县样本数1渝中区12江北区、沙坪坝区、九龙坡区、南岸区、渝北区53大渡口区、双桥区、黔江区34北碚区、巴南区、璧山县、江津市、合川市、永川市、万州区、涪陵区、万寿区95Ⅰ万盛区、綦江县、潼南县、铜梁县、大足县、荣昌县、南川市、梁平县、垫江县9Ⅱ城口县、右都县、武隆县、云阳县、奉节县、巫山县、巫溪县、石柱县、秀山县、酉阳县、彭水县1322
图1:重庆市40个区县的聚类分析结果(2004年)
类别1~4以及类别5的子类Ⅰ都主要分布在重庆市的西部地区;而重庆市东北部和东南部大多数区县都属于类别5的子类Ⅱ,其他类别只有零星分布。
三、对重庆市内城市体系的分析
分析重庆市内的城市体系情况最重要的是要知道县级以上的各城市的规模。本文采用城市人口数量来体现城市规模,这里所说的城市人口不是辖区意义上或户籍意义上的,而是经济意义上的,具体来说:地级以上城市(城区)的城市人口是指城市建成区的常住人口(不包括下辖乡镇的城镇人口);县级城市的城市人口是指县或者县级市城关镇建成区的常住人口。这样的口径能够比较真实地反映出重庆市内的城市体系现状;但是按照这样的口径,是没有现成统计数据可用的,因此只能根据经验和重庆市内各地区的不同情况来进行估算。
首先,用各区县的辖区常住人口数乘以辖区城镇化率(这两个指标可以从《重庆统计年鉴-2005》获得[8]),得到40个区县的辖区城镇人口数。
然后,综合考虑上文聚类分析中对各区县的类别划分以及各区县的特点和历史沿革等因素,采用两种不同的方法来估算40个区县的城市人口:
方法一:在重庆直辖前作为地级市以上城市(不包括未设为地级市的“地区”)的城区而存在的区(建成区内的区,郊区不在此列),按以下公式估算
式中,U表示城市人口数量(仅为城区常住人口,不包括下辖乡镇的城镇人口),u表示辖区总的城镇人口(包括城区和下辖乡镇的城镇人口),λ为一个比率。
按照这种方法进行估算的区包括重庆主城老6区(渝中区、江北区、南岸区、沙坪坝区、九龙坡区、大渡口区)、万州区、涪陵区;此外,双桥区由于设区时辖区范围划定的特殊性,也采用这种方法来估算。上述9个区λ的取值分别为:1.0、0.9、0.9、0.9、0.9、0.9、0.7、0.7、0.9。λ取值小于1的区是因为在这些区的辖区内,虽然大部分城镇人口都居住在地级以上城市的建成区内,但也还有少部分居住在建成区以外的小城镇。鉴于这个原因,我们根据经验,给重庆直辖前作为万县市和涪陵市城区的万州、涪陵两区λ取值为0.7,重庆主城老6区以及双桥区λ取值为0.9。
根据估算结果,重庆市内城市人口超过20万的城市有7个,分别是:重庆主城(9区)454.74万人、万州46.91万人、江津33.99万人、涪陵33.44万人、合川30.46万人、永川25.57万人、开县21.77万人。可以看出,重庆市内中等以上城市(20万人以上)主要分布在西部(占了7个之中的5个),东北部仅有两个中等城市,而东南部尚没有超过10万人的城市。此外,重庆主城的首位度偏高,为9.7,全部32个县级以上城市不符合齐普夫的城市位序-规模规律(Zipf’s Law)[9],这表明重庆主城不仅仅是重庆市内的中心城市,而应该是更大区域内的中心城市,我们猜想,如果把贵州省和川北、川东的主要城市都纳入分析的话就可以降低重庆主城的首位度,或许也会符合齐普夫的城市位序-规模分布规律,但限于篇幅,本文不做详细分析。
我们尝试把重庆主城去掉之后,将余下的31个县级以上城市按人口规模排序,然后做出一条乘幂趋势线进行拟合,却发现基本符合Zipf维数为0.8225的位序-规模分布规律。即
其中r是城市的位序,Pr是城市位序为r的城市人口规模的理论值,81.205是首位城市人口规模的理论值。从图2可以看出,31个城市中首位城市和次位城市的实际城市人口规模小于理论值,但后面各城市的人口规模都与理论值非常接近。图2:重庆市31个县级以上城市(不包括重庆主城)的位序-规模情况图(2004年)
四、重庆市“一圈两翼”模式的合理性分析
而重庆市东北部和东南部大多数区县都属于类别5的子类Ⅱ,其他类别只有零星分布(万州区属于类别4,黔江区属于类别3,垫江县和梁平县属于类别5的子类Ⅰ),那么原则上应该把这两个地区划入同一个经济区。但考虑到经济联系紧密、通达顺畅的因素,或许按照地理位置把东北部和东南部各划为一个经济区更为合理。
综上所述,重庆市“一圈两翼”的区域空间划分总体是合理的。这三个板块的经济中心也是很明确的,经济区的中心理应是该区域内的主要城市或城市群,根据上文中我们对重庆市内县级以上城市的规模估算结果容易看出:一小时经济圈当然是以重庆主城为中心的,江津、涪陵、合川、永川是该区域内规模排位第2~5的4个城市,并且4个城市又恰好分别位于重庆主城的东西南北四方,因此可以考虑作为副中心(较大的卫星城)来建设;万州、开县、云阳是渝东北地区规模较大的几个城市,并且三者相互邻近、又位于该地区的地理中心位置,可以考虑由三者共同组成的城市群来作为本地区的经济中心;渝东南地区整体经济发展水平偏低,黔江区在其中略有优势,可以作为经济中心,但其经济实力有限,因此武隆、秀山等基础相对好一点的城市也应当发挥一定的带动作用。
五、小结与促进重庆市内区域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
本文对重庆市40个区县进行了聚类分析,将各区县划分为不同的类别;又根据经验和市内各区县实际情况对全市县级以上的城市规模(人口规模)进行了估算;然后根据区县聚类以及城市体系的分析,认为重庆市“一圈两翼”空间发展模式总体是合理的。
但“一圈两翼”模式本质上是基于非均衡发展思路的产物,在这种发展模式下不可避免地要面对区域协调的问题,因此本文也提出一些促进重庆市内区域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
第一,遵循区域经济规律,坚持非均衡发展道路。以一小时经济圈作为全市区域经济发展的重点突破区域,确立全市经济活动主要集中于一小时经济圈的思路(但要注意解决好生产生活的用水问题,这是至关重要的),通过一小时经济圈的加速发展,在一个较短的时期内迅速增强全市的总体经济实力、提升重庆作为特大中心城市在全国区域经济发展格局中的地位。同时,适度扶持渝东北和渝东南地区的经济发展,但主要对具有一定经济基础、生产生活条件较好的地区进行支持,不能平均用力。
第二,渝东北和渝东南地区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主要依靠两条途径:一是引导并帮助落后区县(特别是生产生活条件较为艰苦的地区)的居民向一小时经济圈各区县、渝东北和渝东南的经济中心地区进行有序转移;二是随着全市总体经济实力和政府财力的增强,逐步加大对落后地区的财政转移支付和公共投入力度。
第三,从我们在上文估算出的全市县级以上城市的规模可以看出,重庆主城的首位度非常高(接近10),与次位城市经济体量的落差过大,不利于重庆主城对下级城市的辐射带动。但根据我们对剔除重庆主城以外的31个城市的位序-规模分析,符合齐普夫规律,是基本合理的,因此除了加大力度扶持市内的一些城市做大规模之外,更应该与贵阳、南充、遂宁、广安、达州、泸州、遵义等周边城市形成联动,弥补市内城市体系断层带来的不利影响。
第四,解决好产业与就业的“空间失配”(也称“空间不匹配”)问题[10]。现在布局于重庆主城区内的部分第二产业会因为主城区“退二进三”产业结构升级而逐渐迁出到一小时经济圈的14区县甚至渝东北和渝东南地区,这就会引起劳动力居住区与产业分布区之间的“空间失配”。一是主城区内现有的第二产业就业人员,如果所在企业外迁,那么他们的居住地是否随之外迁,外迁的相关费用又如何解决?二是主城区内还居住着不少原来就业于第二产业的失业人员,第二产业的大量外迁,使得他们居住的地区和能为他们提供就业机会的地区发生空间上的分离,这势必会增加他们重新获得就业机会的搜寻成本和难度。
参考文献:
[1]黄志亮.重庆经济发展论[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1.
[2]尹虹潘.重庆市城乡建设与经济发展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学位论文,2003-5.
[3]尹虹潘.重庆市区域经济空间格局发展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12-14.
[4]尹虹潘.关于重庆市未来区域发展空间结构的思考[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论坛),2004(2):47-49.
[5]重庆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规划处课题组.重庆市域“点-圈-线”型生产力布局的基本思路[J].重庆经济,2004,(4):11-13, 15
[6]重庆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规划处课题组.以重庆为核心建设大都市区城市群研究[J].重庆经济,2005(11):20-24.
[7]廖元和.重庆大都市圈发展战略[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论坛),2006,(2):1-3, 103.
[8]重庆市统计局.重庆统计年鉴-2005[Z].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5.
一、前言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不断改善,区域经济发展已经成为了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模式。使用区域经济的发展方式能够在很大的程度上带动经济的发展,同时还能够培育出更多的经济增长极,因此对于广西地区来说是一种十分恰当的经济发展方式。但是“柳来河”地区的经济在发展的同时还有很多的问题需要我们去研究,在此我们主要就该地区经济发展的财政政策体系以及实践机制进行简单的论述。
二、“柳来河”地区使用区域经济发展的财政政策体系的现状
1.“柳来河”地区在实行区域经济发展的时候没有可依据的财政政策
在我国经济发展的水平是国民十分关心的问题之一,在广西地区,相关的政府为了能够保证经济的发展,实施了“柳来河”地区区域经济发展的体制,虽然这个体制的实现已经使广西地区的经济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其中最主要的问题之一就是这种经济体制在发展的过程中缺乏相关的政策。由于广西地区的这种经济体制是一种新型的经济体制,相关的工作人员只是注重经济发展的状况,忽略了相关政策的发展,导致了“柳来河”区域经济体制在实施额的过程中没有明确的政策依据,虽然在短期内看不出有太大的影响,但是如果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就会导致有一些人抓着政策的漏洞赚取一些不义之财,严重的影响到经济的发展。
2.“柳来河”地区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缺乏资金的支持
由于广西地区的这种经济体制是一种新型的经济体制,一些谨慎的工作人员不愿意冒险实施这种经济体制,因此这种体制在发展的过程中得不到全部人民的支持,进而导致了在发展的过程中缺乏资金的现象。要实现柳州、来宾、河池三个地区的区域经济发展体制,首先应该要做的就是要打通这三个地区的交通,而进行交通道路的建设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如果仅仅是依靠柳州、来宾以及河池这三个地区政府的支持很难完成这项艰巨的工作,进而就不能够实现这三个地区的区域经济发展。
3.在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实施的过程中各个政府之间还没有实现利益的协调
在不同的地区,政府与政府之间是存在着一定的竞争关系的。为了能够提高本地区的经济竞争力,一些政府经常使用一些非经济的手段来提高本地区的竞争力。虽然柳州、来宾、河池这三个地区同时实行区域经济发展的体制,但是在实行体制的同时各地的政府为了提高本地区的经济水平也在推进一些其他的项目,这就会导致在各个地区之间出现争夺资源的现象,过于不理智的资源争夺现象就会导致物价膨胀,并且会影响到这三个地区的区域经济发展,进而违背了区域经济发展的初衷。
三、“柳来河”地区解决区域经济发展中财政政策体系存在问题的方法
1.在区域经济发展的同时出台一些促进经济发展的策略
刚才我们在上面已经提到,“柳来河”地区的区域经济发展虽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在在发展的过程中缺乏依据。为了能够保证“柳来河”地区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有一个准确的实行依据,相关的政府就应该要出台一些与区域经济发展有关的政策,并且通过出台一些新的政策使柳州、来宾、河池这三个地区形成一个完整的额财政政策的支持体系,推动这三个地区产业的发展。另外,通过出台一些新的政策,还能够充分的调动这三个地区经济发展的积极性,使落后的财政政策得到有效的提高。
2.加大转移支付的力度,促进资金的支持
为了使“柳来河”这三个地区实现区域经济体制,这三个地区的政府都投入了大量的资金进行交通道路的建设,但是仅仅靠这三个地区的资金投入很难真正的解决交通道路的问题。因此,为了能够使“柳来河”地区实行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获得更多的资金支持,相关的政府就应该要加大转移支付的力度,增加一些一般性的资金来补助这三个地区经济的发展。除此之外,相关的政府还应该要争取中央政府对这三个地区资金的支持。还有一点十分重要的就是要放开对民间资本的准入限制,让一些民营企业逐渐的发展起来,进而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一定的资金支持。
3.要使各个区域政府之间的利益互相关联
如果“柳来河”地区的区域经济在发展的过程中,各个地区政府之间的利益关系没有一定的联系,那么不同地区的政府为了自己所处地区经济的发展还是会使用一些非经济的手段来提高经济的发展。因此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就应该对这三个地区经济的发展建立一定的联系,通过所建立的联系将这三个地区的发展联系起来,使抢夺资源的现象得到有效的缓解,各地区之间也能够为了实现共同的经济发展而共同作出努力。除此之外,将这三个地区的利益连接起来还能够使各个地区的政府之间互相合作,不会出现本地区的政府为了实现本地区经济发展而作出违背区域经济发展的状况,进而就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经济的发展。
四、结束语
在任何时候,经济的发展都是国民十分关心的问题。为了能够使国民的经济得到有效的保证,就要求相关的政府以及管理人员实施符合本地区的经济发展方式。在广西地区,相关的政府主要的经济体制是区域化的经济发展,并且通过在“柳来河”地区的实践取得了很大的胜利。虽然这种经济体制在发展的过程中使用的财政政策体系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但是经过相关人员的研究都能够得到解决,因此,区域化经济发展体制是一种适合我国发展的经济模式,相关的管理人员必须要对此重视起来。
参考文献:
[1]柳州、来宾、河池市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R].广西财政厅.2013.
[2]丁芸,张昕.财税政策选择与区域径济协调发展[J].经济与管理研究.2014(02):21-26.
[3]广西财政厅办公室课题组.促进广西“两区一带”发展的财政政策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2015(23):14-20.
[4]贾敬全.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财政政策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15(05):53-56.
引 言
近年来,我国的房地产事业呈现出一种升温的趋势,随着人们生活经济水平的提高,人们买房子的时候更加注重房屋的设计理念和整体品质。房地产景观设计不再仅仅是早期简单地绿化设计,它变得越来越科学化、品质化。房地产景观已俨然成为了决定评判楼盘品质的关键因素。房地产的景观建设变得越来越受开发商的重视,优良的景观设计将使楼盘的商业价值得到很大的提升,从而产生更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房产景观设计师只有在了解地方历史,把握现在的目标,明晰未来的发展方向,才能够创造出更高品质的房地产景观建筑。
一、房地产景观设计的发展历史
房地产景观设计最早兴起于经济较为发达的国家,我国住宅的规划是从70年代末引入组团绿化的概念;80年代末到90年代的中期,我国开始学习外国居民建筑集中绿地用来规模绿化的概念,这个时期的景观设计概念往往被理解为简单绿化设计,房地产景观的布置也是以园艺绿化作为主要的关键,房地产景观设计在建筑规划设计之中总是会成为设计的附属条件,居民区的景观设计、规划设计都是由建筑师包办的。
自90年代中期至21世纪初,随着房地产开发的蓬勃兴起,优化环境景观受到了居民和房地产开发商的瞩目,并且在居民区逐渐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个时候,建筑的设计工作跟设计工作开始分开作业,许多房地产的景观设计都是由专门的设计公司完成的。部分国外专业景观设计公司也纷纷地登陆到中国。进入21世纪以后,随着房地产企业开发市场的日渐成熟,人们的环保意识也是日益增强,对居住生环境的要求也不断提高,人们在住房上的消费更加趋于理性化,人们追求的也变成了高品位的家园,传统的景观建筑形式已经再也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
二、房地产景观设计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景观现如今已经成为房地产设计的重要部分,特别是近年的楼盘大都是以景观制胜,景观设计备受重视的同时,其伴随而来的问题也层出不穷。
房地产景观设计存在的问题
(1)、从行业发展的思路上看,当前房地产景观行业还不清晰,行业内照搬照抄现象严重,缺乏个性化设计,缺乏创新,例如:为了追求楼盘的卖点,开发商和设计院都喜欢以楼盘某种风格、风情的名义进行销售推广和景观设计。比如说广西项许多的地产项目,绝大部分都应用临河能看河景这样的景观设计,甚至一些设计师直接将相似风格的楼盘的设计资料加以整理,拼凑成个人的设计。这种照抄、拷贝式的同风格景观环境正在业内蔓延。
(2)、从景观建筑的实施可能以及效果上分析,存在以下几点问题:
①景观建筑的设计布局中一般都是重硬轻软;材料是硬质的过多,而软质的景观偏少。设计师在规划园林时偏爱硬质景观的空间组织,忽视了对植物景观的建造。但如果园林硬质景观太多可能会不环保生态而且建设跟维护的成本过高,但植物造景却相反。所以现在房地产景观要以绿化为重点。
②植物配置、植物造景的水平偏低
当前的建筑景观设计中绿地的面积比较少,植物配置、植物造景的水平也是普遍偏低的。这直接影响了建筑景观效果的有效实现以及生态的可持续性发展。用植物来创造风景如画的景观,一股以植物照景为重点的园林设计趋势逐渐形成,这为当前的景观设计发展注入了一股新鲜活力。
③园林概念虽然很好,但是实施的可能不强
景观园林的设计需要用超前的眼光跟理念来解决部分面临的一系列问题,但如果过分的超前,脱离了现实生活的概念,这只能变成镜中花水中月。有些国外的公司在概念设计阶段吹得天花乱坠的,但等到施工的时候却因为不符地理实际或者超出实施的水平而使得这个概念没有办法被实施。所以,无论是建筑景观的设计师还是房地产开发商都必须结合现实,将先进的科技理念融入在实施的项目和地域的特色中去,这才能引领景观的健康持续发展。
三、房地产景观设计的发展趋势
尽管近年来房地产景观设计有了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但是,景观设计的重要性无疑已经被房地产商熟知。因此,运用我们当代的新的科技手段,更新房地产经营理念势在必行。随着自然生态和智能建筑概念的深入人心,人们开始更多的关注生态环境与历史文化,倡导社区新的生活方式,现代房地产景观也呈现出一些新的发展趋势:
1.精致化
房地产开发是一种回本周期长、投资大、利润稳定的投资类型。所以,为了销售,为了让人们愿意来购买,我们应该让购房更加的精致、舒适,让准备购房的人愿意购买。我们要把精致化的方向往度假酒店去靠拢。因为度假酒店基本都是处于环境条件特别好的位置,比如海边或者郊区等等,购买住房就是想可以在一种舒适休闲的环境里,消除白天工作的疲劳,远离城市的骚扰等等。所以我们应该更好地借用地理环境位置,创造出度假酒店般精致舒适的生活环境, 将会是房地产开发项目未来的一种风格趋势。
2.文化型
随着我国人均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居民的个人欣赏能力也不断转变,人们开始强调居住环境景观的文化性,崇尚文化、崇尚品味是近年来房地产景观设计的又一大特点。开发商和设计师不再机械地割裂居住建筑和环境景观,而是在某种文化理念的大背景下进行设计研究,通过建筑与环境艺术,通过富有内涵以及表现力的设计来彰显历史文化。
3.多样化
随着人们审美水平的提高,这对景观设计无疑提出了新的要求,新的挑战。景观设计越来越呈现出多元化、艺术性的发展趋势。景观环境的塑造不只为了“赏心悦目”,同时也要注重“自然舒适”,尽可能地创造自然、宜人、舒适、现代、智能、节能的生活环境,实现人与景观、人与环境、景观与环境的和谐,给人们提供身心愉悦的居住体验。
4.生态化
伴随着人类对生态环境更高的追求,现代人居的环境质量必须要注重生态环境的概念,比如为小区的居民提供比较良好的阻隔噪音、吸附有害气体、日照、通风等等的条件,以实现对居民区生活环境的适应可能性以及地域多样性。
5.人性化
人性化的景观设计不但能给居住者的生活带来简捷,更能使居住者跟景观间的关系变得更加的融洽。随着现代网络技术的应用普及,人和人的社会分工变得更加细化,互相的合作更加广泛。人们所依赖的一些生活必需品,都可以直通到家里,人和人之间的接触和交往变得越来越稀少,人和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也更加分离。
结语
近些年,随着一些境外公司的引入,景观的细节装饰性得到了重视。景观的细节应该是以简单明了的式样以及通过材料的配比跟协调,充分地展示处材料所固有的属性没敢;而装饰的景观建筑物则更要充分地体现于掌握地理特色的基础上以确定景观风格来控制各个景观的布局设置。总体而言,细节决定胜败,建筑景观的细节师不能小看忽视。一个宜人的房地产景观设计应该本着即给人们提供物质功能,又给人们提供精神功能的双重功效。现代人一直都向往着与自然为邻,又不失现代生活的智能性和便捷性。良好的景观设计应更加关注人们真正来自内心的向往,给人一个诗意的生活空间,最大限度的满足人们日常生活所需,提高生活品味的同时,以人为本,同时又最大限度的保留和建造美丽的生态自然景观。以人为主体,以空间环境为客体,构架着现实通过理想的桥梁,人文、生态、智能、科技一体化的综合型景观环境将是今后人居环境发展的主要方向。
参考文献:
[1] 王向荣,林箐.西方现代景观设计的理论与实践[M].中国建筑工业
出版社,2002.
[2] 魏晓兰浅谈居住区的园林景观与风水[J].河北林业科技.2011(1).
1.我国转变发展方式的经济政治特征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区域经济结构调整的统一。经济结构的特点反映了经济发展方式的特征。关于国家的经济结构合理问题应考虑经济社会的发展阶段和国内国外因素等。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进程中,由此形成区域经济结构中重化产业的较高比重,目前我国居民收入水平提高的水平还跟不上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其根本原因在于我国经济结构中产业结构的不平衡。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承载力与支撑力的经济政治综合内涵。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除了经济发展方式由从前的粗放型增长向集约型增长转变以外,其内涵还包括政治体制和管理体制的转变。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从努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角度,应当综合分析如何协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以及转变经济结构的发展方式下的企业行为、市场行为以及政府行为,研究如何更好地利用市场经济机制来达到区域经济结构调整、产业结构优化与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2.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下加快区域经济政治发展的有效措施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下加快区域经济政治发展,既是一场攻坚战,也是一场持久战,必须通过坚定不移深化改革来推动。应将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加快区域经济政治发展摆在更加突出重要的位置,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
积极加强宏观调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加快区域经济政治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要进一步增强宏观调控的预见性和针对性,积极运用各种规划计划、金融、财税政策等经济和法律手段实施调控,更大程度地积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促进区域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要进一步扩大区域的消费需求。应进一步调整收入分配格局,增加城乡居民特别是中低收入者的收入,不断增强城乡居民的消费能力;要进一步出台和完善促进区域消费的政策和有力措施,积极培育和构建区域的消费热点,不断推动区域消费结构和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同时,要积极加强区域基础设施建设,以便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区域经济政治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
要进一步加大区域的各项投资规模,同时注重规模的合理化,不断优化各项投资结构。当前,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城镇化加速推进的过程中,政府应采取积极措施进一步加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进一步优化区域投资结构,同时,政府应继续加大对我国“三农”的投资力度,积极实施保障性安居工程,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向公共事业等民生事业倾斜,不断促进区域经济政治的发展。同时,积极发挥政府投资的引导带动作用,进一步鼓励和促进民间投资。
深化体制改革,建立科学的政绩考核体系,为加快区域经济政治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要进一步加强和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抓好政府体制改革,逐渐使得政府从管理型政府向公共服务型政府转变,政府应切实履行好经济调节、市场监督、社会管理以及公共服务四大职能。地方各级政府应积极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采取有效措施减少和进一步规范政府行政审批。
应建立健全全面的政府评价体系和绩效体系。当前,考核政府和政府官员政绩不仅仅唯GDP是从,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背景下,除了看GDP之外,还要考察教育和文化发展水平、社会保障程度、社会失业率、人均收人水平、法制环境、市场秩序、治安状况、资源利用效率、环境和生态保护、科技创新成果、医疗卫生状况以及诚信程度。总之,要在现今和今后一段时间内逐步形成有助于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评价考核体系。
加强统筹协调,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下加快区域经济政治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要进一步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下城乡区域均衡发展。政府应进一步统筹和推进我国区域城镇化和工业化,不断加快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完善公共设施建设。另一方面,要进一步推进新农村建设,采取有力措施积极落实各项惠农政策,进一步通过财政、税收等政策手段加大对“三农”民生工程的投入力度,进一步改善农村的各项生产生活条件,不断夯实和巩固“三农”的基础。
要增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下区域的平衡发展。政府应采取有力措施继续实施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等区域发展的总体发展战略,进一步加大对中西部地区以及东北地区的倾斜力度,不断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实施好差别性区域政策,促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下区域间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
要加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下区域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政府应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和社会保障措施,积极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不断完善社会保障建设。同时,要进一步加大对中低收入群体的支持力度,大力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积极促进公共事业的不断发展。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下的区域经济政治发展是事关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事关我国经济政治可持续发展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战略问题,关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下的区域经济政治发展,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加快区域经济发展,不断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促进社会和谐的必然抉择。
[1]陈启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三个相关问题思考[J].中国流通经济,2011.02
[2]马 凯.科学的发展观与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J].求是,2004.08
0引言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经济发展质量,是我们党在深入探索和全面把握我国经济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提出的重要方针,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目标和战略举措,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关系发展理念的转变、发展道路的选择、发展模式的创新,实质上是解决如何发展得更好的问题。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要是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和降低能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实现速度质量效益相协调、投资消费出口相协调、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真正做到又好又快发展。对社区自身来说,就是要进一步优化内部运行机制,提升发展质量,为实现油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优质的后勤保障服务。
1提升社区经济运行质量的必要性
1.1提高社区经济运行质量面临难得的机遇
“十二五”期间,国内经济有望保持长期平稳较快发展,正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石油石化行业正处于事业发展的上升期、综合实力的跨越期;中国石化集团公司正处在加快发展、再上新台阶的机遇期和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的关键期。这是社区经济发展必须要紧紧抓住并切实用好的最大发展机遇。当前社区经济发展水平显著提升,基础设施显著改善,管理与服务质量显著提高,已经进入了建设“环境优美、设施配套、服务优质、生活便利”新家园的新时期。因此,提高社区发展质量,至关重要。
1.2提高发展质量是建设大本营的必然要求
胜利油田对社区板块在稳定队伍、保障原油生产上寄予厚望,对社区工作越来越重视,不断加快了胜利大本营建设步伐。改善职工生活条件,方便职工群众生活,维护安全稳定的生活环境,营造文明祥和的生活氛围,切实解决职工群众的后顾之忧,让职工群众生活得更幸福、更有尊严,把职工群众的思想和精力凝聚到打造上游长板上来,是社区工作的应有之义。建设大本营,关键在于保证工作质量。没有良好的经济条件、优质的服务,大本营就很难真正发挥好应有的作用。
1.3提高发展质量是社区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提高的必然要求
社区经济运行经过多年的发展,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取得了较为辉煌的成就,但还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因此,一定要以更高标准看待自己的工作,用放大镜审视自己的不足,用显微镜看待别人的经验和长处,用望远镜对待社区经济发展的长远发展趋势,自己与自己比找准优势,自己与他人比找出努力方向,用发展的眼光、创新的思维,虚心学习借鉴油田内外同行业的好经验、好做法,切实解决好固步自封、自我满足,要求不高、标准不严的问题;切实解决制度执行不到位、不彻底、不给力,工作有安排、有要求、有落实,无回音、无反馈的工作效率低的问题,不断自我完善,不断开拓思路,让优点更优,让短板变长,以精细管理保经济发展、以优质服务促经济发展。
2提高社区经济运行质量的几点对策
2.1要强化管理精细、机制灵活、责权明晰的经营管理运行机制
要对成本与投资实行全过程监控,实现透明化操作。要从细处着眼,小处着手,把严控投资成本、提高经济效益作为社区生产经营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以ERP、内控为切入点,以“建标、对标、追标、创标”为抓手,健全成本管理体系,细化成本核算单元,实施成本过程管理,责任主体细化到基层队、班组和个人,构建标准成本体系和全面预算管理体系。要实施月度成本发生情况通报制度,成本费用不仅要控制好,而且要运行合理、合规、合法,严禁出现变通使用、违规使用情况发生。要完善预警、分析、跟踪督查制度,形成责任逐级清晰、管理逐级下沉的全面预算管理体系,对预算的编制、预算审核平衡、预算执行与调整、预算监控与分析等流程实施制度化、标准化管理,全面落实全员成本目标管理,不断提高工作执行力,确保成本费用不超。要积极主动地、最大限度的争取资金、项目、政策,为社区创造更加宽广的空间。
2.2要强化招投标、合同管理于一体的市场运行机制
要进一步建立健全社区内部市场队伍准入制度,全面落实归口管理、分级运作、逐级负责制度,规范招投标管理。加大内控制度执行力度,规范合同管理,加强财务稽查,加强重大资金、重点项目、重点领域的审计监察,从源头上控制经营风险。
2.3要强化节点管理,完善管理制度,实现工作环节的精细化、标准化、流程化
要从梳理规章制度、业务流程、职能定位入手,科学分级分类,建立精细化、标准化制度体系和制度管理信息系统,形成涵盖生产、经营、管理、服务、监督的全方位闭环管理流程和标准化运行机制。要推进以法律合同管理、投资决策审批、全面预算和月度工作报表为主要手段的经营管理标准化流程建设和以经济活动分析、财务监控、成本项目管理与审计、纪检监察为主要手段的风险监控标准化流程建设。要根据“建标形规范,对标找差距,追标提质量,创标争一流”的要求,进一步细化、明确各系统、各行业、各岗位的管理节点,人人有节点管理责任,层层有节点管理标准,使节点管理覆盖整个社区工作的全过程,真正形成“靠制度管人、按程序办事、依责任考核”的精细管理体系,消除管理死角和管理盲点,不断提高精细化管理水平。
2.4要全面实施绩效考核,以绩效定收益,以贡献取报酬,发挥好薪酬分配激励机制的作用
薪酬激励虽然不是激励职工的唯一手段,但却是一个非常重要、最易被运用的方法。要围绕如何充分发挥好薪酬的激励作用,建立更加科学合理的薪酬体系,以此充分调动全员工作的积极性,最大限度的挖掘现有人力资源的潜力,激发全员“我要干”的主观能动性,依靠全员的主动性缓解社区人员严重短缺的压力。要严格落实管理局的政策,稳妥实施劳动家属养老保险和企业年金制度,积极创造条件,保障职工的收入水平逐步提升。
(一)东部地区稳中略升,中、西部和东北地区经济均有不同程度回落
从经济增长速度看,东部地区将保持或略高于一季度9.2%的增速,较上年同期提高约0.4个百分点。中部地区同比增长近10%,较上年同期回落约1个百分点。西部地区同比增长10.8%左右,较上年同期下降约1.7个百分点左右。东北地区将保持或略高于一季度9.3%的增速,较去年同期下降约0.5个百分点。
从工业增加值看,1—5月,东部地区同比增长8.8%,增速与上年同期持平。中部地区同比增长约10%,增幅回落3个百分点,且6省增速同比均回落,工业效益下滑明显。西部地区同比增长10.3%,增幅回落3.7个百分点,2/3省份增速降幅超过2个百分点。东北地区工业增长趋缓,1—5月,东北三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除辽宁同比增长1.1个百分点外,吉林、黑龙江同比下降2.7和0.7个百分点。
从固定资产投资看,1—5月,东部地区同比增长19.8%,较上年同期提高近1.7个百分点,增长态势明显。中部地区增长23.6%,同比回落1个百分点。西部地区增长22.8%,同比下降1.3个百分点。东北地区增长23.2%,同比大幅回落6.3个百分点,其中辽宁省增速下降7.5个百分点,是各省区市中降幅最大的。
从消费看,1—5月,东部地区同比增长11.3%,低于全国平均增速1.6个百分点,与一季度基本持平。中部地区同比增长13%,与一季度增速基本持平。西部地区同比增长12.9%左右,比一季度略有回落,主要是耐用消费品、住宿餐饮、煤炭等资源外运量减少、成品油及相关产品消费下降影响比较大。东北地区同比增长15.2%,比一季度回升2.8个百分点,是四大板块中增长最快、环比增长最快的区域。
从进出口贸易看,1—5月,东部地区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10.3%,较上年同期提高5个百分点。中部地区外贸波动较大。1—5月,中部地区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19.4%,增幅较一季度回落6.1个百分点,较去年同期回落2.5个百分点,但仍是四大板块中增长最快的。西部地区外贸形势不容乐观。1—5月,西部地区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15.6%,较去年同期下降20.6个百分点,其中出口增速大幅下降35.6个百分点。东北地区对外贸易增长乏力。1—5月,东北地区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7.3%,较去年同期回落6.6个百分点,是四大板块中增长最慢的区域。
从财政收入看,1—5月,东部地区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同比增长12.8%,较上年同期提高2.3个百分点,尤其是广东、北京、福建同比增速分别提高9.0、8.3、7.5个百分点。中部地区增长19%,同比回落3.6个百分点。西部地区增长13.3%,同比回落4.8个百分点,近2/3的省份增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特别是重庆和内蒙古增速低于7%,不少省份财政困难问题日益凸显。东北地区增长6.8%,低于全国6.6个百分点,比去年同期放缓14.6个百分点,辽宁仅增长5.2%,增速居全国末位。
从就业看,据有关部门统计,上半年,东、西部地区城镇新增就业人数同比分别增长5%和9%,中部地区增速持平,各地区就业供需结构性矛盾突出,尤其是应届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较大。
综上分析,上半年,东部地区经济企稳回升,稳中有进,但回升的基础仍不牢固,后续发展态势有待进一步观察。中西部地区特别是西部地区多以资源能源和原材料产业为主,产业结构相对单一,且处于产业链上游,应对危机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不强,潜在风险和下行压力加大,虽然经济仍在较高位运行,但主要经济指标增速下滑明显,困难因素明显增多。东北地区主要经济指标均出现较大降幅,经济下行压力较大。
(二)“四大板块”内部省区间经济增长分化现象进一步显现
从西部地区省份看,近年来,西部12省区市经济增速大都处于全国前列,内蒙古、重庆、广西生产总值增速连续多年保持在全国前列,今年这一情况发生了变化。上半年,只有、云南、新疆3省区经济增速②同比加快,其他9省区市都有不同程度回落。从东部地区省份看,上半年,海南、广东、浙江、北京、上海、福建经济增速同比加快,山东增速与上年持平,其中海南、广东同比分别提高了2.4和1.2个百分点。天津、河北、江苏经济增速出现回落,其中天津回落了1.6个百分点。从中部地区省份看,上半年,6省市均呈现出下滑趋势,其中下降幅度较大的有湖北、河南和湖南,增速同比分别下降了2.0、1.9和1.5个百分点。从东北地区省份看,辽宁经济增速同比持平,吉林、黑龙江省经济增速均出现下降,其中吉林下降了1.9个百分点。
上半年地区经济出现的上述变化和分化情况,增加了宏观调控的难度,要求我们必须从各地实际出发,坚持分类指导、区别对待。
二、地区经济形势变化的原因分析
国际金融危机是影响地区经济形势变化的重要因素,这种影响正逐步由东部向中西部和东北地区传导。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基于国际经验,中低速经济增长今后可能是一种常态;化解产能过剩、抑制房地产价格上涨等宏观调控政策的实施,在短期内一定程度上也抑制了地区经济发展速度。同时,不同地区、不同省份在资源禀赋、发展基础、产业体系等方面的差异,也影响了自身的发展速度和质量。
一方面,中西部地区的发展基础和产业特点使其更易受外部因素的影响。中西部地区多以资源、能源输出为主,产业结构相对单一,且大多处于产业链的上游,自我调节能力不强,承受经济波动的能力明显偏弱。如内蒙古、陕西、宁夏等资源大省,受能源原材料价格大幅回落影响,前5个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同比分别回落2.2、4、4.5个百分点,上半年经济增速回落了2—3个百分点。煤炭大省山西受此影响,经济增速也出现下滑。
另一方面,东部地区工业品出口转内销挤占了中西部地区发展空间。受国际市场需求萎缩影响,广东1—5月工业品内销产值增长14.3%,较出货值同比增速高出9.4个百分点;江苏去年以来新增外资中以国内市场为主的企业已占七成。上述情况对中西部地区产业发展和企业经营带来较大冲击,一定程度上也抑制了中西部地区的发展速度。
三、下半年地区经济走势预测
当前,全球经济仍处于深度转型调整期,增长疲弱状况不会明显改观;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和潜在风险仍然较多,经济形势依旧错综复杂。受国内外环境影响,下半年地区经济发展既面临不少困难,也存在一些向好因素:
一是受国际环境影响,外需形势趋紧、投资增长乏力、消费动力不足等问题仍然存在,各地区经济下行压力仍然较大。在宏观调控政策基本稳定的情况下,预计下半年各个地区经济增长出现大幅波动的可能性不大,经过努力,预计大部分地区可以实现年初预定的增长目标。特别需要关注的现象是,本轮国际金融危机已延续多年,各地在促进经济发展过程中已逐步积累了一定的应对经验,自我调整能力有所增强,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够保障经济的相对平稳运行。
二是由于产业体系完善、产业层次较高、民营经济活跃和内贸市场迅速开拓等原因,相对而言,东部地区的综合竞争力、抵御风险能力和自我恢复能力较强。考虑到前5个月东部地区主要经济指标出现企稳回升的良好态势,以及去年同期经济指标基数较低等实际情况,预计下半年东部地区投资、消费、进出口、工业企业效益等主要经济指标仍可能呈恢复性增长,经济稳定回升的态势有望保持。
三是中西部地区经济基础薄弱,产业结构单一,与东部地区相比,抗风险能力明显偏低。2011年下半年,本轮经济下行即在东部地区开始显现,但直到2012年中期中西部地区才明显感受到经济下行压力,因此,本轮金融危机的影响效应存在由东向西的传导效应。参考东部地区经济运行情况,可以认为,中西部目前仍处于经济下行的通道,预计下半年中西部地区的投资、消费、进出口增速难以较快提升,经济有可能呈稳中略降态势。特别是随着财政收入增幅趋缓,中西部地区面临比东部地区更为严峻的形势和挑战。
四是东北地区自去年一季度以来经济增速逐季回落,在四大板块中滑落最快,虽然到今年一季度增速降幅有所缩小,但东北地区当前经济运行面临的困难较多,经济下行压力较大,但考虑到东北地区上年同期各项指标回落幅度较大、基数较低等因素,预计今年下半年降幅会有所收敛。
四、政策建议
(一)加大对东部地区的制度供给
东部地区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发动机和稳定器,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当前,东部已进入企稳回升和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要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方面加大制度供给,进一步夯实转型发展的基础。重点加快浦东新区、滨海新区、深圳前海、珠海横琴、福建平潭、舟山群岛新区、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等功能区建设,加快重大领域改革和先行先试,一方面为全局改革提供经验,另一方面通过制度创新为转型发展提供新动力。
(二)加大对中西部和东北地区问题性区域的支持力度
当前,中西部和东北地区经济下行压力和潜在风险大,可能还处于下滑通道,必须对问题区域予以特别关注,防止经济继续恶化。要在重大规划、重大政策、重大改革、重大项目审批核准和资金安排方面对此类地区给予支持和倾斜。加强能源外送通道建设,适当增加资源本地化深加工与利用比例,提高战略性资源收储规模,对严重下滑的能源原材料行业给予必要支持。积极调整现有中央投资结构,向中西部地区重大基础设施和民生工程领域倾斜,确保各项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不因经济放缓而受影响。
(三)扩大区域开放合作
第一、体制政策
首先要把社区股份合作公司与社区综合党委、工作站、居委会从机构设置、人员、职能、账目、经费等方面严格划分开来;并且要理顺好社区工作站、居委会、社区股份合作公司的职责和关系,明确社区工作站就是办事处的派出机构,主要职责是承担社区公共服务的职能;居委会是居民自治组织,主要职责是社区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社区股份合作公司实行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剥离社会管理职能,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化道路,这是体制机制突破的基本方向。关于现阶段的社区集体经济发展重点要考虑两个因素:一是社区股份公司一旦剥离了社会管理职能,即意味着社区股份公司就无需再承担公共管理费用支出的义务,但是市、新区财政能否全盘承接此笔费用,需要慎重考虑。据坪山新区发财局“以2009年实际支出数为测算基础”统计,社区一年经费支出约为1.3亿,这对于深圳市、坪山新区财政而言也无疑是多增添的经济负担。二是坪山新区的集体经济开发与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城市化路程还有很远的路程,还有相当艰巨的土地整备等中心任务,如果社区股份公司完全按市场化运作,缺乏政治因素的制衡,那么势必影响党委政府决策在基层的落实成效。所以基于以上原因,可考虑每年推出一至二个条件成熟的社区进行试点,再着手推广,逐步释放改革压力,当前更为重要的是加强集体资产管理,实施财务相互独立核算制度,健全集体资产的管理机构,做到制度健全,监管到位,为改革做好准备。
第二、技术政策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升经济发展的技术涵养是破解土地、资源及人口紧约束矛盾的重要途径。从坑梓社区的实际出发,一方面,可考虑做大做强物业经济,注重促成现有物业的转型升级,从单一的收租型向可以提供专业物业管理与服务的路径转变;另一方面,抢抓坪山大开发大建设的历史机遇,介入发展投资风险较低的实业经济,逐步实现从“物业经济”单腿走路向“物业经济与实业经济”双腿走路的模式转型。在技术要求上制定相关政策能对集体经济发展指明正确的方向,如宝安区2009年就制发了《关于扶持股份公司发展的指导意见》,内容涉及土地利用、旧屋村和旧工业区改造、实业投资、物业管理和服务、交流与合作等方方面面,极大推动了社区股份合作公司持续健康发展。对于技术方面的政策制定重点要做到四个引导:一是引导社区集体经济对那些建成年代较为久远的破旧厂房实施功能再造,以提高物业的收益水平,切实利用好每一块地,投入到新型的集体经济中来。二是引导坪山新区社区集体经济通过独资、合资或合作等形式,结合公司所在片区的产业规划及功能定位,开发建设一批投资风险小、管理经营难度不大的商住酒店等实业项目。如老坑社区可以利用毗邻新区中心区的地缘优势,可考虑合资或合作开发一批高档酒店项目,吸引投资者或者由政府投资建设,不仅能吸引外来人员的人口流动,增长经济,也能为当地的经济发展和城市面貌做改善;再如秀新社区地处圩镇中心,可考虑合作开发中心商务项目等等,把经营方式放远,为本地经济发展创造更多的机会。三是引导社区集体经济以土地入股或利用征地资金参与新区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参与新区工业园区的物业开发,及为工业园区企业提供配套性生产服务,重视基础设施的建设,为展开经济发展铺开一条更加广的道路。四是引导社区集体经济引进有实力的社会资本对旧屋村或旧工业园区进行合作旧改,改善被拆迁户的居住条件,加快城市面貌的改善和产业升级。
第三、财政政策
主题餐厅概念源自国外,大约兴起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而主题餐厅在中国大陆兴起是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它是指通过一个或多个主题为吸引标志的饮食场所,在消费者身临其中的时候,经过观察和联想,进入期望的主题情境,就像“亲临”世界的另一端、重温某段历史、了解一种陌生的文化。
一、主题餐厅的独特性
与一般餐厅相比,主题餐厅往往针对特定的消费群体,不单提供饮食,还提供以某种特别的文化为主题的服务。餐厅在环境上围绕这个主题进行装修装饰,甚至食品也与之相配合,营造出一种特殊的气氛,让顾客在某种情景体验中找到进餐的全新感觉。国内第一个明确打出主题餐厅招牌的是禅酷餐厅,该餐厅按照监狱风格设计:铁栏杆做门窗、铁链子做门帘,门口有头戴钢盔的“卫兵”把守,服务员身着狱卒服饰,整个餐厅内没有绝对封闭的用餐包间。通透的铁窗似的栅栏把整个餐厅打理得疏密有序又互不干扰,错落有致的地形隔离出不同风格的用餐环境,柔柔的灯光营造着静雅与安逸的氛围。只有身穿囚衣脚套铁镣的偶人塑像和用做装饰的金属链条及一道一道酷似监狱的铁栅栏体现着监狱主题风格。主题餐厅在标准化基础上的差异化,使自己的产品与服务优于竞争对手。独具匠心的设施设备、精心制作的菜肴糕点、服务员独特的着装和服装等差异化是主题餐厅手中的有力武器。
二、主题餐厅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个性化主题餐厅,作为一股新势力,崛起在餐饮界。它们使食客在就餐之外,体会到一种独特的文化氛围,也使“吃”这一单纯的行为演变成为一种文化消费。然而,由于这些餐厅的投资成本低、利润大的优势吸引了大批业内业外人士纷纷投资开办了主题餐厅,致使主题餐厅初现峥嵘之时,出现了诸多问题:
1.菜品从主角沦为配角
一个餐厅最根本的生命力就是菜品质量,无论餐厅的名字如何,无论它的定位是什么,失去了这一点,就不能称其为一个合格的餐厅,更何谈成功。然而,在很多主题餐厅里,菜单设计、内部装修、盘碟设计……精美异常,花哨的噱头很多,却惟独没有在菜品上倾注更多的精力。对于一个餐厅的顾客来说,吃饭是最基本的需要,没有形而下的温饱,就没法享受形而上的文化消费。优美的环境的确是主题餐厅一个最大的优势,可以在短时间内打响知名度,人们往往受餐厅的环境吸引而忽略了它的菜品,但这种好奇来得容易去得更容易,当新鲜感过后,单纯依靠环境维系的生意便会变淡。
2.主题不鲜明,环境不突出
与一般餐厅相比,主题餐厅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它的用餐环境,它往往围绕一个特定的主题对餐厅进行装饰,甚至食品也与主题相配合,为顾客营造出一种或温馨或神秘的氛围。常见的主题有电影、怀旧、漫画、武侠、旅游、少数民族风情……从严格角度讲,目前有规模且“主题”突出的餐厅还不多,有的餐厅起了一个有特定主题意义的名称,但实际却名不副实。作为主题餐厅,应该运用各种手段来凸显所表现的主题,建筑设计与内部装饰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因为客人就是通过对餐厅的环境装饰来认识其倡导的主题文化的,而进入主题餐厅所得到的特别享受,多数来自餐厅的美妙环境。
3.不选或误选宣传方式
主题餐厅在宣传方面一向不屑于像传统餐厅那样,走大张旗鼓地广而告之路线。因其一向标榜品位,所以行事较为低调,主要依靠顾客之间的口碑宣传,凭借自己的信誉赢得顾客的“点击率”。这种方法有利有弊,利在于,因其稳定的品质,使回头客较多,且客源稳定,这种方法适用于开业时间较久,已经享有一定知名度的餐厅;弊在于,经营模式类似于守株待兔,局面十分被动,尤其是对于那些刚开业的餐厅来说,将会是一个十分难熬的岁月。
4.定位不准,主题不当
主题餐厅选择一个合适的主题自然十分关键。可供选择的主题也很多。普通一点的有书屋、电影吧。小资一点的有玩偶餐厅、漫画餐厅、烟斗餐厅等。也有在造型上更有味道的船餐厅、火车餐厅、马桶餐厅等。主题无所谓好坏,只有对与错的选择,一个经过精心营造的主题都可以做,有一些主题餐厅的经营者很大程度是玩耍性质,他们会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一些比较冷门的主题来经营,在他们眼中,赚钱与否并不重要,主要是为“同好者”找到一个随时可以聚会的场地。这些主题餐厅常常会吸引一些媒体关注的目光,会在短时间内积聚一定人气,但其他经营者则要注意了,这绝对不是市场主流,切忌盲目跟风。以免虽然赚足了眼球,却没赚到钞票的悲剧发生。主题餐厅要有绝佳的创意,但脱离了消费者的创意在商业上不是一个成功的创意。
三、主题餐厅良好发展的策略建构
要想让一个主题餐厅既符合其创办意图,又迎合时代的发展,合理化的策略建构是一个主题餐厅成功的必要前提。
1.菜品要力争多样化并展现出其文化内涵
菜品要定期更新,要对流行食尚有高度敏感,并在此基础上及时加以改良,以形成自己的特色和风格,永远走在时尚的前端,因为主题餐厅的主力消费人群是白领,时尚和流行对他们永远有着强烈的吸引力,所以虽然新菜品价格高,但他们仍会慷慨解囊。此外挖掘主题文化的底蕴,除了菜品的多样化之外,菜的文化内涵的展示也是非常重要的,然而展现其文化内涵的方式之一就是主题餐厅环境的设计,比如一间以藏巴文化为主题的餐厅,几件藏袍、几个带有藏族特色的银首饰、一些印有藏族文字的装饰画,民族风情附带的文化内涵便被展现的淋漓尽致了。
2.一定的商业策略是稳定顾客源的必要前提
实行会员制,将前来就餐的客人发展成为餐厅的会员,给他们制定会员卡,并给予一定程度的优惠或折扣,这样首先就拥有了一大批稳定的客源;其次,通过口碑宣传,老顾客又带来新顾客,新顾客又成为会员,这样的滚雪球效应,是任何一间餐厅老板都喜欢看到的。除了对顾客的优惠之外,选择合适的宣传渠道就成功了一大半,例如:网络宣传。现在网上有很多美食网站,一些大型的BBS上也有美食板块,那里面聚集了大批的美食爱好者,他们不仅在网上切磋技艺,而且还会定期聚会,向他们发放电子优惠券、餐厅简介、图片展示,会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另外,在写字楼、高级公寓里派发优惠券、宣传手册,在一些免费的DM直投杂志里做广告,既能将信息及时有效传递给目标消费者,而且还不跌主题餐厅的优雅身份。何乐而不为呢?
3.主题餐厅地理位置的选则是成功的关键
有投入自然就会想要高的回报,所以就应该选择一个合适的、更易为主流消费群体所接受的主题来做。要根据餐厅所处的地理位置、周边的人群特点、市场潮流等因素来确定主题。如学校周边可以做漫画餐厅、电影餐厅,周边社区多的可以做怀旧餐厅,写字楼周边可选择的主题就更多了,很多主题都会得到消费者的积极响应与肯定。因此选择那些虽然不是黄金地段,但交通方便,靠近主干道、商业圈的地段,走“农村包围城市”的路线。这样既缓解了租金压力,又减少了初期投资金额,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拥有了一批固定客源后,收入并不比黄金旺铺差。轻松、随意本就是主题餐厅的主要基调,如果经营者整天为租金而烦恼,就失去了它的本意。主题餐厅走的一般都是中高档路线,在选位置时,那些靠近商业圈、写字楼的地段往往成为首选。但选择黄金地段最大难题是:房租占了相当大的投资比例。在资金有限的情况下,就不得不紧缩其他方面的投入,这往往会使餐厅舍本逐末,只做表面功夫以撑门面,而使菜品质量、服务质量逐渐降低,最终导致“败走麦城”。
4.提供的服务要尽量满足消费者的潜在需求
主题餐厅要能提供一系列与其主题有关的服务。如一些电影餐厅,在那里就餐的顾客可以免费观看店里珍藏的影碟,可以买海报、买碟,买到有明星签名的剧照、书籍;藏吧餐厅,可以卖一些来自藏区的商品,如小饰物,刀具,刺绣等;漫画餐厅可以为顾客提供大量日本原版漫画;摄影餐厅,可以定期举办摄影大赛,摄影知识讲座;旅游餐厅,可以请“驴友”、“大侠”来与食客进行互动交流……服务员的素质也是主题餐厅必须要解决的问题,服务员不仅是做些点点菜、结结账、递递纸巾之类的简单活计,他们是“主题”的执行者与食客的指导员,他们需要对餐厅的主题有着深刻的理解,可以与食客进行充分、准确的交流。
俗者食味,高者怡情,只有吃出食、情、意三者的绝妙交融,才能真正品味到美食深处凝练的精髓所在。文化因美食的延伸而更加鲜活,美食因文化的凝聚而更具深意,也许主题餐厅的魅力就在于此。借着美食的翅膀,附丽于主题这个华丽的形式和外壳,顾客周游在食、情、意的绝妙交融中,的确是赏心悦“口”的一件美事。
(一)长期目标
1.制定具体的发展低碳经济的能效目标到2020年把煤炭资源在总能源消费中所占的比例降到50%以下,到2030年把煤炭资源在总能源消费中所占的比例降到40%以下,不断增加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的使用比例。把总量能效控制目标分配到各个产业,通过合理的分配最终实现既定的目标。2.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到2030年,齐齐哈尔市基本实现向低碳经济发展模式转化。由于资源过度消耗,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这就要求必须向低碳经济发展模式转换,这个转换过程是循序渐进的,我们必须做好每个环节,最终实现完成模式转化。3.建立比较完善的能源供应保障体系到2050年,把齐齐哈尔市建设成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低碳社会。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应该加快能源结构的调整,大力开发新能源,减少碳的排放,加强低碳社会的建设。
(二)中期目标
1.加强能源市场管理,深化能源市场体制改革。齐齐哈尔市在低碳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应注意根据自身情况优化能源市场结构,保障能源市场安全,为经济发展提供稳定的环境。2.通过合理引导社会能源需求,来保障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3.不断进行技术创新,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建立一个能源高效合理利用的管理体系。4.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节能激励体制。
(三)近期目标
1.开发和引进新技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齐齐哈尔市必须继续提高能源使用效率,来应对能源短缺、能源安全等多种问题。2.改变不合理的能源结构现状。化石能源仍然是齐齐哈尔市消耗的主要能源,这是齐齐哈尔市碳排放量一直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为改变这种现状,必须要推广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提高这些能源的消耗比例,最终把化石能源淘汰出历史舞台,实现碳的减排。3.大力加强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技术的开发。齐齐哈尔市必须提高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技术,加强企业间、省际间的经济技术合作,争取在新能源技术上的实现突破,走出一条具有地方特色的新能源利用道路。
二、齐齐哈尔低碳经济发展的保障机制构建
为了保障战略目标的实现,构建可持续的低碳经济发展系统,需要有效的战略保障机制,具体需要做以下几方面努力:
(一)立法扶持和财政支持
立法和财政支持在发展低碳经济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需要建立健全能效标准和减少污染物排放的规章制度;其次是实施有利于发展低碳经济的财政政策。在财政预算中增列低碳经济发展预算支出项目,建立政府低碳经济投资增长机制,明确政府低碳投资所占财政支出的比例。
(二)经济杠杆和市场机制
实施碳交易,即政府对一个部门或者企业规定温室气体排放的上限并派发许可证,如果企业的排放量低于这个量就可以将剩下的指标放到碳交易市场上进行交易,而买方就是那些超出许可证上限的企业单位。运用市场机制解决碳排放的问题,通过将利益从高碳产业向低碳产业转移进而推动低碳经济的发展,交易的市场机制能够克服强制性限制以及自愿性的不足,更好地推动湖南低碳经济的发展。
(三)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
从生产和生活的角度来看,生产最终产品的中间过程是碳排放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效降低中间需求的碳排放是降低碳排放的有效手段。齐齐哈尔市应向“低污染、低排放、低能耗”的方向加快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的步伐,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淘汰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益的劣势企业。用现代科技改造装备制造业的生产方式,降低单位生产总值的能源消耗量,降低单位生产总值的碳排放量,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降低高耗能行业和高能耗产品的比例,促进节能和高能效产业发展,并最终降低GDP的碳强度。
(四)大力发展低碳能源和低碳产品
经济发展离不开能源支持,特别是齐齐哈尔市正处于工业化、现代化、城镇化的发展阶段,更需要大量的能源作为强有力的保障。目前齐齐哈尔市能源结构以传统的化石能源尤其是煤炭资源为主,而水电、核电、风电等低碳能源所占比重很小,发展低碳能源和清洁能源的空间很大,因此大力发展低碳能源对降低或减少碳排放具有直接、明显的作用效果。
(五)加大超额排放的惩罚力度
对于超额排放的企业要加大惩罚的力度,务必使碳排放权交易的成本要小于惩罚的额度,这样理性的人为了使成本最小就会自觉进入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有效地防止了非法交易、私下交易和幕后操作等行为。此外,基于配额的交易数量渐渐增多,交易法规必须根据交易变化积极应对,细化二氧化碳排放的各项法律法规,包括温室气体排放许可、分配、收费、交易、管理等内容的规定,符合齐齐哈尔市低碳经济发展要求,为低碳经济的发展奠定基础。
(六)自主创新的基础上加强企业间合作
发展低碳经济,必须立足于自主创新,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低碳技术。在政府总体发展规划支持下,一方面鼓励工业企业从国外引进先进技术,一方面支持企业进行自主研发,形成自主低碳创新能力。在广泛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的过程中,需要引进、消化和吸收国外先进的理念和技术,在此基础上进行再创新。
从目前有关区域经济发展的论著中可以发现,诸多学者聚焦于三次产业的协同发展,并以建立经济增长极为核心的经济拉动模式。从区域经济学的视角来看,以上思路都是符合经济发展规律的。与此同时,业内似乎对于一定的税收模式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功能及作用却较少关注。这样一来,就缺乏了区域经济发展的整体观。
众所周知,税收不仅成为当地政府的财政来源,也构成了区域各经济主体的经营费用支出。在税收模式一定的基础上,该模式的结构和税率将直接影响到经济主体的投资偏好和经营态势。当然,最终也将影响到区域经济的发展趋势。正因如此,笔者将结合自身的工作体会就文章主题进行讨论。
一、优化税收模式对提升区域经济发展的功能分析
区域经济若要实现健康、稳定发展,其须满足两个主要因素:(1)产业结构的合理化;(2)新增资本存量的正向性。前者使得各产业之间形成耦合关联的拉动形态,满足区域内经济循环的需要;后者则成为扩大经济覆盖面的前提。围绕着上述两个因素,优化税收模式的功能可归纳为以下两个方面。
(一)产业导向功能
作为中观层面的区域经济范畴,在其发展中也贯穿着区域政府的经济规划。如同国家层面的5年规划一样,在根据当地的自然禀赋条件、传统经济优势等要件,区域政府将在宏观经济发展目标下建立自身的产业发展目标。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区域政府惟有通过税收结构调整,才能在经济主体的利益驱动下完成产业导向。如在城乡统筹背景下,为了推动农产品深加工企业的发展,必然对该类型企业的营业税给予优惠。以此作为引导,将使得包括乡镇企业在内的经济主体尝试进入该生产领域。
(二)产业扶持功能
目前在发展区域经济时,各区域政府都努力构建区域增长极。试图通过增长极的涓滴效应来推动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而承担区域增长极的主体,往往是由当地某一优势产业来承担。从而,建立合理的税收结构和税率,将在特定时期内建构起该产业的经济增长极效应。同时,以关注民生为宗旨的区域经济发展下,通过税收模式的合理设计,还将促进具有强外部性特征的企业发展。
以上两方面的功能,就为税收模式的设计提供了内在规定性。
二、基于功能分析探究税收模式的设计原则
具体而言,税收模式的设计原则可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植根性原则
随着上世纪90年代中期实施了分税制后,区域政府在发展地方经济方面拥有了更加独立的税收来源。目前,税收模式设计已成为区域政府招商引资的重要手段。为此,首先应建立区域植根性原则。具体包括:(1)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的产业规划,进行有针对性的税收结构调整;(2)根据区域比较优势和自然禀赋条件,进行有目的性的税率设计。通过以上两个方面努力,将使得区域经济微观主体在利益驱动下,根据当地政府的经济发展规划进行企业经营目标的调整。
(二)动态性原则
动态性原则直接根源于区域经济发展的动态演化性,其中主要体现在三次产业间的比例关系。由经验数据显示,区域经济发展体现为以工业为主体的拉动和推动效应,即工业拉动农业并推动服务业发展。这就要求,在国家政策导向下已减免了农业税,但在发展服务业方面还应通过税收优惠等方面给予动态支持。与此同时,针对第二产业的税率应在不影响税基的情况下,根据其平均利润率的涨浮给予比例提高。
(三)关联性原则
在社会网络化分工成为常态的当下,诸多产业门类之间以及各产业之间形成了价值链体系。诸如,农产品深加工领域,即该领域包括农户、深加工企业、零售商等主要经济主体;并且,还包含物流企业在内的流通性组织。因此,建立在统一价值链基础上的关联性特征,就要求在税率设计上应维系各主体间的利益平衡。
以上三个方面的原则,便为税收模式的优化提供了路径指向。
三、原则导向下的税收模式构建
结合以上阐述并在原则导向下,税收模式构建可归纳为以下两个方面:
(一)根据区域产业规划进行税收模式构建
在城乡统筹背景下,区域产业规划必然面临着形成城市与农村间产业结构互补性的任务。因此,为了打破已有不尽合理的产业结构,以及确保符合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内在要求。区域政府应在两个方面进行税收模式的构建:(1)针对高科技、创新型企业而言,应给予税收优惠。其优惠的模式可以采取降低税率的办法,也可以通过后期经政府创新基金的发放给予变相优惠。(2)针对拉动农村经济发展的产业,诸如拉动农村劳动力就业的企业给予税收优惠。
(二)根据区域产业发展进行税收模式构建
在区域经济发展中涉及到内生驱动力的问题。具体来说,就是以什么样的产业作为主导产业的问题。目前,尽管在增强城市与农村经济间的联系互动,但二者各自的经济内循环态势仍十分明显。在尊重客观事实的基础上,应根据区域产业分别给予两大区域的重点产业以税收扶持。如,农村经济系统中的乡镇企业。与此同时,在针对资源指向型的产业而言,应通过提高税率的办法来减少负外部性的产生。
综上所述,以上便构成了笔者对文章主题的讨论。
近年来,我国各个方面的实力都在不断增强,中国已经进入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农村社会也急需通过改革,改变经济落后的现状。只有改革才能促使农村摆脱贫穷和落后,推动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但是,目前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存在一定的问题,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针对这一现实情况,有必要对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趋势进行分析与探究,以此切实促进我国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进而全面提高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
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现状
(一)农村经济产业化程度低,集约性差。近年来,我国农村经济与过去相比,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鼓舞了农民,但是,目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方式,还是以传统人力生产作业的方式为主,农业生产中对现代化机械设备的使用不足,同时,农业生产方式上,仍然以粗放型生产为主,农业生产集约性差。除此以外,农业结构也不合理,种植业所占比例过高,农民单一的从事农产品种植,鲜少涉及农产品的二次加工和销售,我国农村尚未形成农产品的产销链,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二)农村市场体系有待完善。影响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因,还包括农村市场的不健全因素,导致这一问题的原因有以下三点:1、农民观念陈旧,缺乏进组市场的意识,同时,大多数农民参与市场当中都是以个体的形式,没有形成一定的组织,此外,产品的销售,主要是卖给政府,或者是其他个人,无法切实保证农民的利益;2、现阶段我国农村农产品的交易方式较为落后,现代化水平低,农民从农产品中获得利益主要依靠对农产品的生产,而农民无法获得加工和销售带来的经济效益;3、农村经济落后,也导致了农村市场基础设施的缺乏和落后,无法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例如,一些农村地区的道路崎岖,阻碍了农产品进去市场,导致农产品无法进行流通。(三)农村基础设施与服务体系不健全。现阶段,政府财政有限,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资也无法满足农村经济发展的需求,导致我国大部分农村的基础设施不够完善,进而影响了农村的既得利益,最终影响了农村市场作用的充分发挥。自古以来,农民就被成为靠天吃饭的人,这是因为农业生产受自然因素的影响较大,同时,农业生产也会受到其他因素的干扰,若是遇到严重的自然灾害,则会影响农产品产量,进而影响农民收入,还有病虫害都会对农民收入产生影响。
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趋势
(一)政府要加大对“三农”问题的支持力度。自古以来,我国就是农业大国,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国家提出了“三农”的概念,可以说三农问题直接影响国民的综合素质,对国家经济发展,以及国家社会的和谐稳定,有着重要影响,甚至直接影响着中国民族的兴衰。因此,在农村经济改革的过程中,政府要充分认识到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和意义,贯彻落实国家的“三农政策”,加大对政策的支持力度,增加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帮助农村尽快完善基础设施,重要要解决农村的水利问题,以及农村交通问题,帮助农民提高抵御风险的能力,特别是减少自然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更为重要的是,要对农村市场的秩序进行规范,建立健全市场制度和准则,以此方可保证农村经济朝着规模化、产业化方向发展,进而增加农民收益。除上述措施外,政府还应该发挥政府智能,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农村金融体系的发展,让有需要的农民能够顺利融资,用于农业生产或是扩大农业生产规模,购买先进的农机设备等等。与此同时,政府还应该加强对农民的教育,通过培训、讲座、标语宣传等方式,丰富和更新农民的农业知识和农业发展理念,让农民充分认识和理解现代农业的相关内容与内涵,帮助农民从传统型农民过渡到具有专业农业知识和生产技能的现代型农民,加快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二)农村要积极落实政府的政策,大力发展农民合作经济。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主要问题是农业与生产力两者之间存在矛盾,想要解决这一现实矛盾,政府就要引导农民发展合作经济,改变农民个体在市场中的弱势地位,同时,还要改善农村资源配置,促使农业朝着现代化方向发展。首先,农民要转变意识,与其他农户之间进行合作生产合作经营,也就是发展农民合作经济。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未来的发展过程中,要鼓励农民合作经济,让农民以农民组织的形式进入市场,发挥团结就是力量的精神,让农民在市场中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与此同时,农民自身还应该认识到知识的重要性,加强学习,积极参加政府组织的学习和培训,提高及自己农业素养,掌握先进的生产技术,用科学、先进的生产技能进行农业生产,以便自己更好的适应现代农村经济的发展。
三、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进程,增加农民收入
近年来,我国一直在推进城乡一体化,这是由于城乡之间长期的分离,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因此,想要促进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政府就应该积极推进城乡一体化,促使城市中先进的生产要素能够流入农村,提高农村、农民的地位,完善城乡公共服务设施。首先,政府好做好城乡一体化的规划工作,构建促进城乡一体化的机制,促使城乡之间实现商品、人才、资源的顺利流通。此外,政府还应该扩宽农民的经济来源渠道,增加农民的经济收入,例如,对于创业的农民要给予一定的帮助和引导,在税收和政策方面给予扶持。
综上所述,实现我国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不是可以在朝夕之间完成的,需要农民以及政府的长期坚持和努力,想要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政府充分自身的职能,加大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贯彻落实国家的三农政策。
作者:周敏 单位:湖南省常德市安乡县农业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