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口贸易经济范文

时间:2023-07-09 08:23:57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出口贸易经济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出口贸易经济

篇1

一.引言

从亚当.斯密提出“剩余产品出路”的学说以来,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一直都是经济学家们研究的重要课题。这方面的主要贡献包括:凯恩斯的对外贸易乘数理论;E.哈根等从出口贸易对技术进步的促进来探讨其推动经济增长的作用;罗默的内生经济增长理论等[1]。

李京文(1996)[2]通过经济增长模型的实证分析,指出出口增长对我国经济增长具有拉动作用。彭福伟(1999)[3]发现净出口与经济增长的相关度较弱。陈家勤(1999)[4]认为出口贸易对经济增长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杨全发(1999)[5]对巴拉萨(Balassa)[6]建立的模型带入我国数据进行检验,认为出口对于经济增长具有正向促进作用。刘晓鹏(2001)[7]认为出口与经济增长的相关度较弱。Lawrence(2000)[8]在部门的层次上检验了日本1964~1985年和韩国1963~1983年的进口和产业政策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发现进口是促进劳动生产率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Onnolly(2005)[9]用75个国1965-1990年的专利数据来代表这些国家的模仿与创新,量化了高科技产品进口对进口国(发展中国家)模仿与创新的溢出效应,来自发达国家的外来技术对进口国单位资本GDP增长的贡献大于其国内的创新。Lawrence(1999)[8]在美国对20世纪80年代100多个制造业产业中国际竞争力对其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发现进口竞争刺激了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Wang和Xu(2000)[10]考察了工业化国家间通过资本品贸易和外商投资而产生的R8D溢出效应。

以上研究成果在运用计量模型进行实证分析时因忽略了相关重要变量而使得检验和经济解释具有相当大的局限性。跨国(地区)的截面数据的研究方法存在一定的局限性,OLS回归分析方法要求所使用的数据是平稳的,如果用OLS回归分析方法分析非平稳的时间序列关系,则容易出现伪回归现象[11],另外,已有的研究假设所选的国家具有共同的经济结构和相似的生产技术,这在现实生活中无法满足,对于所研究变量的定义和时期的选取也会影响经验结论等。上述对于单个国家(地区)时间序列研究得出了不一致甚至相互矛盾的结论,其主要原因有以下三点:实证模型中信息集的选取的差异;模型滞后期选择的差异;模型方法及检验统计量选择的差异。例如,进出口对于经济增长的作用往往是经历一定的时滞,若忽略这一因素而进行最小二乘估计就会得出片面甚至错误的结论。基于上述考虑,笔者通过分析进口、出口和经济增长三者的协整关系,并进而建立误差修正模型,深入地探讨了进口和出口对于经济增长的影响。

二.数据和模型分析

本文采用出口总额(EX)、进口总额(IM)来反映对外贸易状况,通过国内生产总值(GDP)反映经济增长。本文依据各年《中国统计年鉴》从1985年至2005年的以当年价格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和以1985年为基期的按可比价格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指数,折算出1985年为基期的国内实际生产总值。为消除数据中可能存在的异方差性,分别对上述三个变量进行对数变换,其对应序列记为LEX、LIM和LGDP。1.对GDP、出口和进口对数序列的ADF检验中,包含了位移项(intercept)和趋势顶(trend),因为从图1中可以看出,这二个序列都包含一定的位移和趋势,如果不考虑位移和趋势就可能产生错误的单位根判断;而对差分序列的ADF检验中,则既不包含移位顶,也不包含趋势顶,因为图2显示这二个序列都不包含位移和趋势。

2.*表示在1%的显著水平下,拒绝原假设;**表示在5%的显著水平下拒绝原假设;***表示在10%的显著水平下拒绝原假设。

GDP、出口和进口的对数序列ADF统计量的绝对值均小于在10%显著水平下临界值的绝对值,不能通过ADF检验,这三个序列都存在单位根,是非平稳序列。而这三个差分序列的ADF统计量绝对值均大于在5%显著水平下临界值的绝对值,不存在单位根,都是平稳序列。GDP、出口和进口的对数序列是一阶平稳序列,因此可以进一步检验三个变量之间是否存在协整性。

2.协整检验和误差修正模型ECM

本文采用使用Johansen极大拟然估计法检验经差分修正后的平稳序列LEX、LIM和LGDP。Johansen方法建立的VAR模型对滞后期的选择比较敏感,所以采用AIC准则来确定最佳滞后期。在滞后期数确定之后,再对协整中是否具有常数项和时间趋势进行验证,然后再对数据进行协整检验[12]。在5%的显著水平下,经济增长与出口、进口之间存在唯一的协整关系。根据Granger定理,一组具有协整关系的变量一定存在误差修正模型(ECM)。因此,可以使用Engle-Granger两步法来建立误差修正模型。

第一步,先建立长期关系模型,即对水平变量(ordinaryvariable)进行OLS估计,其方程如下:

LGDP=4.526845+0.623032LEX-0.049701LIM(1)

(13.53709)(4.293514)(0.291202)

=0.967508S.E.=0.096935

从进出口总额与GDP之间的长期关系来看,GDP对出口的弹性为0.623,而对进口的弹性为0.0497,出口比进口对经济增长具有更强的影响,而且进口项的系数未能通过t检验,即在统计上是不显著的。

第二步,建立短期动态关系,即误差修正模型。将长期关系模型中的各变量以1阶差分的形式重新构造,井将长期关系模型所产生的残差序列作为解释变量引入,在一个从一般到特殊的过程中,对短期动态关系逐个进行检验,不显著的项逐渐剔除掉,直到找出最适当的表达式。笔者用EC表示长期关系方程(1)中的残差,通过试验,得到两个比较适当的表示短期动态关系的误差修正方程方程(2)和方程(3)。

DLGDP=0.0797+0.0246DLEX+0.04695DLIM-0.22869EC(-1)(2)

(13.1998)(0.6363)(1.1951)(-4.5138)

=0.62412S.E.=0.017467DW=1.16937

DLGDP=0.0813+0.06274DLIM-0.217152EC(-1)(3)

(15.0472)(2.1034)(-4.683832)

=0.61325S.E.=0.01712DW=1.2987

这两个方程中的回归系数都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误差修正项系数为负,符合反向修正机制。方程(2)说明从短期动态关系来看,我国的GDP和出口、进口序列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但进口比出口对GDP的增长具有更强的促进作用,这不仅表现在进口项和出口项系数的大小上,而且也表现在进口项的系数在1%的显著水平上通过检验,而出口项的系数在10%的显著水平上才通过检验。由于DLGDP、DLEX和DLIM本身就是增长率的含义,因此,进口增长率每增加1%,GDP的增长率将增加0.047%,出口增长率每增加1%,GDP的增长率将增加0.025%,而上年度GDP、出口和进口的非均衡误差以0.229的比率对本年的GDP增长率做出修正。

方程(3)是在进一步剔除了不太显著的出口项后得到的误差修正模型。它表示在短期内不考虑出口对GDP的影响时,进口对GDP增长的促进作用。进口项的系数说明进口增长率每增加1%,GDP的增长率将增加0.063%,而上年度GDP、出口和进口的非均衡误差以0.217的比率对本年的GDP增长率做出修正。

3.向量误差修正模型VEC

Granger(1987)[13]指出,若变量之间存在协整,则这些变量之间至少存在一个方向的Granger因果关系:要么滞后差分项的系数联合检验(一般用F检验)显著,因而存在短期因果关系,或者误差纠正项系数显著而存在长期因果关系。因此,在确定变量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后,就可以构造向量误差修正模型,以确定它们之间的相互调整速率及短期互动影响井观察变量间的因果关系。表3为根据向量误差修正模型得到的估计结果,对表3的结果进行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根据表3第一列数据分析各变量对GDP增长的短期影响及长期均衡关系,从短期来看,进口对GDP的影响仅在两个时滞后在10﹪的水平上对GDP有正向影响,可能是因为进口相对减少了内需。另一方面进口的增加将会淘汰落后厂商,所以起初进口的增加对产出增长有负向作用,但两个时滞后,进口的机械设备或原料会提高生产效率或加工后的产品销往国外赚取附加值,从而促进经济增长[14]。我国长期以来所实施的进口政策是鼓励生产性资本品的进口而限制消费品的进口,在我国的进口中包括了大量的先进设备和技术以及我国短缺的原材料,这无疑也会对我国的经济增长产生重要的推动作用;各变量均通过长期均衡关系来影响GDP的增长,每年LGDP的实际值与均衡值的偏差的约6.6﹪被纠正。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证实了黄国祥(1999)[15]和贾金思(1998)[16]的观点。

(2)总产出对进出口影响不显著,主要的原因在于我国的出口产品结构升级战略仍处于外延式、粗放型增长阶段[17],出口以价格竞争为主,未能有效提高出口产品的质量和增加值,从而影响了出口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现阶段我国实行的不断提高制成品出口比例的出口导向贸易战略仍然是停留在粗放型、数量型的增长上,还未能实现有效提高出口产品质量及附加值的集约型发展方式的转变[2]。

注:括号内的数字为t检验统计量,EC为反映短期对长期均衡调整的误差纠正项。

4.格兰杰因果检验

对各变量的因果关系检验如表4所示。从表中可以看出,在10﹪显著水平上,出口是经济增长的原因,但经济增长不是出口的原因;经济增长与进口之间以及出口与进口之间都不存在因果关系。

三.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

通过协整检验分析,得出的结果具有明显的经济意义:出口对国民经济增长具有推动作用,进口对国民经济增长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进口对国民经济增长的抑制作用要比出口的促进作用小得多,这与新古典经济学“出口促进经济增长”的假说相吻合。现代经济理论认为,一国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可以从短期贡献和长期贡献两个角度来分析。从短期来看,一国经济增长主要取决于投资需求、消费需求和净出口需求三个因素。但是,如果从长期供给的角度分析,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则是要素供给的增加和全要素生产率((TFP)的提高两大类。要素供给投入的增加包括资本和劳动供给的增加。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则包括产业结构优化、规模经济、制度创新、知识进展等等,全要素生产率的高低反映了一国经济增长的方式一,经济增长集约化的程度.对一国经济增长具有及其重要的意义,而这些因素都与进口和利用外资有着密切的关系。

从短期动态关系来看,出口和进口都对国民经济的增长具有促进作用,但出口对国民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比进口小得多,而且出口项系数不能通过5%显著水平的统计检验。这说明就短期动态关系而言,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主要是通过进口来实现的。就当前情况而言,扩大出口是促进经济增长的有效途径,但要在扩大出口的同时尽可能的保持进口的同步增长,要尽量保持进出口平衡,因为我国现阶段还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出口导向型,进口对于经济增长的弹性仍然相当大。

格兰杰因果检验显示我国出口与经济增长的相关关系较弱,主要是因为传统上我国出口的扩大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主要是依赖对闲置资源的利用。我国正逐步放弃传统出口增长的贸易战略,我国的初级产品出口基本上是符合市场调节机制的。我国的出口增长是可以获得贸易利益,并可为剩余资源找出路,故而对经济增长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我国的制成品出口主要还集中于一些劳动密集型产品,以便发挥我国劳力和资源的优势,在国际上,这必然会面临劳动力和资源更加低廉的东南亚国家的有力的竞争,致使贸易条件进一步恶化。根据我国要素禀赋的特点,大力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促进出口迅速发展和出口商品结构的优化,同时能够扩大就业,缓解就业压力。

从中长期来看,为了发挥出口贸易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应该推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进一步提高技术进步的增长贡献,加强附加值高的产品的出口,是贸易出口尽快实现从劳动力和资源为主的粗放型向质量和技术为主的集约型的出口方式的转变,努力提高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日]小岛清.对外贸易论[M].周宝廉译.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87:17-51.

[2]李京文.生产率与中国经济增长[J]。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1996,(12):27-40.

[3]彭福伟.怎样看待目前对外贸易对国民经济增长的作用[J].经贸论坛,1999,(1):15-19.

[4]陈家勤.适度增加进口的几点思考[J].国际贸易问题,1999,(7):11-15.

[5]杨全发.中国出口贸易对经济增长的影响[J].世界经济与政治,1998,(8):54-58.

[6]Balassa,Bela.ThePurchasing-PowerDoctrine:APeappraisal.JournalofPoliticalEconomy[J].1964,(72):584-596.

[7]刘晓鹏.我国进出口与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从增长率看外贸对经济的促进作用[J].当代经济科学,2001,23(3):43-48.

[8]Bardhan,P.K.EconomicsGrowth,DevelopmentandForeignTrade[M].Wiley,NewYork,1970:25-26.

[9]DollarD.Outward-orientedDevelopingEconomicsReallyDoGrowMoreRapidly:Evidencefor95LDCD,1976-1985[J].EconomicDevelopmentandCulturalChange,1992:59-73.

[10]QiaoYu.CapitalInvestment,InternationalTradeandEconomicGrowthinChina:Evidenceinthe1980~1990s[J].ChinaEconomicReview,1998,9(1):472-511.

[11]ChowPCY.CausalitybetweenExportGrowthandIndustrialDevelopment:EmpiricalEvidencefromtheNICs[J].JournalofDevelopmentEconomics,1987.

[12]Johansen.StatisticalandHypothesisTestingofCoinegratingVectors[J].JournalofEconomicsDynamicsandContral,1998,(12):143-182.

[13]GrangerCliveWJ.SomeRecentDevelopmentsinaConceptofCausality[J].JournalofEconometrics,1988,(39):199-211

[14]郭友群,周国霞.中国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J].经济经纬,2006,(2):42-45.

篇2

中图分类号:F75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7)04-0010-02

当前低碳经济环境下我国出口贸易存在很多问题,从而限制了出口贸易的发展,主要因素包括生产成本、生产技术、污染、贸易壁垒等一系列因素,对出口贸易的结构等方面造成影响。低碳经济的概念来源于英文白皮书中的定义,旨在通过对产业结构、能源体系以及新兴技术等进行调整和优化,从而单身新型的经济形态,该形态可以实现低碳排放,保证环境的清洁。我国属于经济贸易大国,对资源能源的消耗量和需求量日益增多,且在贸易过程中对二氧化碳筹污染气体的排放较大,造成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目前国家和政府对低碳和节能减排问题高度重视,并加强了对能源、技术和经济等条件的制约,但在执行过程中并没有发挥其作用,导致在出口贸易中仍旧存在严重的碳排放,致使产业链断裂,产品受阻,出口贸易难以发展,甚至会出现崩裂现象。本文通过对出口贸易中的发展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并着重阐述了低碳环境下如何发展出口贸易的策略,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可靠性建议和策略,以供参考。

一、低碳经济背景下中国出口贸易的现状

出口贸易产品结构的优化,加上出口范围的增大,导致中初级产品以及工业产品的比重逐年增大,商品贸易结构发生转变,且商品中碳的排放量虽有所降低,但仍达不到低碳经济的要求。目前我国出口贸易中的商品包括具有高排放的剂、矿物燃料、高污染类的轻纺类产品。其他贸易出口的产品还包括橡胶制品、矿冶制品等,导致碳排放量仍处于较高位置,对环境造成较大的污染。

目前我国出口贸易主要面向亚洲各国,其次是欧洲、北美洲和非洲等国家,而且贸易市场呈现多元化发展,出口贸易量增加,美洲各国中对美国的出口贸易较多,东盟各国出口贸易量占12%,并且出口贸易的范围仍在不断扩大。

二、低碳经济背景下中国出口贸易的问题

(一)出口贸易市场不平衡

低碳经济背景下我国出口贸易的市场不均衡,尤其是很多出口商品需要依赖于较为发达的国家,对贸易市场以及出口贸易的结构等进行调整,也在不断开拓新的出口贸易市场,增加了贸易的范围,并波及拉丁美洲、欧洲和非洲的其他国家。但从总体的数据来分析,目前我国的出口贸易合作伙伴仍是集中在美国、日本、东盟等国家和地区,其他发展中国家的贸易量相对较少。

(二)贸易摩擦影响出口增长

影响我国出口贸易成本增长的因素是由于在出口贸易中各国家对碳排放标准的严格要求,以及在贸易中的摩擦增大。我国目前儆诜⒄怪泄家,但出口贸易量较大,受贸易规模和经济快速发展的影响,导致新型的产业结构受到限制,并且在贸易中出现很多摩擦。各国提倡低碳排放、低碳经济等,对碳排放要求严格,使我国贸易市场遭受冲击,企业出口贸易的成本大大增加,严重影响到出口贸易的发展。

(三)出口商品竞争力低

虽然我国目前科技发展迅速,贸易市场也在不断扩大,但出口商品的层次还是集中在初级阶段,商品的竞争力和科技含量较低,大都是生活或者工业生产中较为普通的器材和原件等。出口贸易的商品缺少较高科技含量,难以在出口贸易的市场中提高竞争力。对于运输设备、精密仪器、化学制品以及机械制造中的高科技产品出口量相对较少,跟当前的发达国家相比存在一定的差距。如此一来,出口贸易的原料就会大量使用,会消耗大部分的能源和资源,导致环境问题进一步加剧,高碳排放量的增加,制约着出口贸易的发展。

三、低碳经济背景下中国出口贸易的对策与路径

(一)树立低碳经济下出口贸易发展概念

出口贸易的宏观政策,国家首先要树立低碳经济下的出口贸易发展概念,制定与低碳贸易相关的战略和规划,在开展和发展出口贸易时必须要以低碳发展理念为核心,并依据制定的相关政策进行实施,加强对碳排放量的限制。让低碳经济理念与出口贸易经济发展相协调,实现中国贸易经济政策、产业政策与环境政策相适应,共同发展,共同进步。开展低碳经济必须要封山育林,植树造林,保护我国环境的同时,要积极的储备可再生资源和能源,减少碳的排放。

将产业政策与贸易政策相结合,高度重视高碳产品出口以及低碳出口贸易企业的相关政策,并制定退税政策的措施,对与产品出口中减少碳排放,对低碳经济做出贡献的企业实施奖励,以此鼓励其在低碳环境下快速发展。规制贸易壁垒,建立和完善国际贸易法律体系,让出口贸易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对与存在高碳排放的产品出口需要进行限制,必要时进行取缔。加大对国际贸易法律的宣传和教育,让出口贸易的企业人员具有环境意识,出口贸易的企业根据国家法律和法规打造与之相协调的商品,达到节能减排的目标,并且可以提高出口商品在国际上的竞争力,从而让其他国家能够最大程度的接受我国的出口贸易产品,增大出口贸易的范围。

(二)优化出口贸易产业结构

通过行业技术和工艺等来优化出口贸易的’产业结构,减少劳动密集型、资源能源密集型的产品制造,优化和调整产业结构,对污染排放高度重视,制定可持续发展规划和方案,并要坚持走低碳工业道路。通过提升科技水平来降低污染物的排放。发展绿色能源,着力打造绿色商品,减少碳泄露现象的发生,建立清洁、低碳的绿色贸易体系,将低碳产品作为出口贸易的核心。从能源的利用人手,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让消耗的能源发挥更高的价值。通过对技术的引进和改造,创新能源利用技术,最大程度上提高碳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高碳排放,从而降低出口贸易中的碳排放强度。

篇3

本文以下将出口企业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原则进行了分析与介绍,并且将出口企业面临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困境以及相应解除策略进行了综合阐述,从而有效指导出口企业更好地摆脱技术性贸易壁垒问题,进而提高自身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一、概述出口企业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原则

当前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原则有以下几点:

第一,时间性原则:这个原则是要求出口企业尽可能在短时间内制定出解决方案,并且保证解决方案的相关措施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合理性,从而保障本出口企业在市场经济中占有有利位置,进而减低企业的经济损失;

第二,效率性原则:当解决方案在较短时间内确定完毕后,需要对其方案进行尽快调整与实施,同时,从而以保障解决方案操作合理性,且在短时间内完成最好的效果,进而使得本出口企业处于经济市场中优势地位;

第三,协同性原则:这个原则不仅是指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的高度协同一致方面上,而且是指出口企业与当地政府以及其他组织机构的协调配合方面,这是由于有些出口企业由于自身单独应对效果有限,而通过当地政府等社会机构的支持力度,以获得更好的应对效果,从而为企业赢来更好的经济效益;

第四,安全性原则:安全性原则是指出口企业对研发、生产产品等环节都应注重其安全,这是由于先进西方国家以及地区对产品的安全性能有着较高的要求,如果一旦发现出口企业产品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即使没有发生过事故报告也回去将产品进行销毁、召回等处理,以至于出口企业蒙受更大的经济损失,因此,出口企业需要注重这方面的问题;

第五,合法性原则:由于出口企业在履行相关协议规定义务以外,还会享受相应的权利,因此,当出口企业遇到贸易报复事件活动的时候,需要依据相关协定条款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从而挽回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第六,科学性原则:由于技术性贸易壁垒是针对出口产品技术而言的,因此,无论是出口企业自身满足实现,还是通过上述更改相关条例实现,都需要相应的科学技术水平支持,从而有效满足出口企业产品技术性贸易壁垒的要求。

二、刍议出口企业面临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困境以及相应解除策略

(一)构建技术性贸易壁垒预警与快速反应机制

通过构件技术性贸易壁垒预警与快速反应机制,能够有效保障企业健康、稳定发展,这是由于其能够为出口企业提供最新的贸易信息,从而使得出口企业能够依据这些贸易信息而不断地调整自身技术性产品,使得自身的技术性产品能够满足经济市场的需求。根据目前来看,有些企业因人力资源、财力资源、物力资源等限制而致使其抗风险能力差,以至于一旦发生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情况时而举手无措,而技术性贸易壁垒预警与快速反应机制能够有效避免出口企业遭受上述情况,因此,其是出口企业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的重要手段之一。

例如:我国浙江省、广州省地区的出口企业均通过相关政府部门以及科研院联合建立起技术性贸易壁垒网站,其能够对自身地区的技术性产品进行及时预警与通报,从而有效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困境问题,另外,政府部门以及科研院等社会机构的参与大大提高了出口企业协商解决争端的能力,同时,其还为出口企业提供相关生产能力、技术发展趋势等信息,从而使得出口企业依据搜集的市场技术信息而不断地调整自身科学技术水平,进而保障本出口企业走向可持续发展道路。此外,出口企业还可以通过对其他国家以及地区发生产品技术性贸易纠纷案件进行关注,同时,针对发生该事件的原因进行深入分析与了解,从而通过借鉴这些事例而采取措施改善本企业技术性产品现状,从而有效避免此类事件的发生,例如:针对韩国对国外反倾销事件,这正是韩国国家做好早期预警工作的成果。

(二)加强对本出口企业的管理且提高自身科学技术水平

出口企业为了有效更好地走出技术性贸易壁垒困境,则需要不断地对本出口企业进行加强管理,同时,不断地提高自身科学技术水平,加强对技术标准的重视且以国际标准为目标,从而使得本出口企业在进行产品加工生产活动的时候积极严把质量关,从而使得出口企业能够在国际出口贸易活动中处于优势地位,例如:我国鳗鱼出口曾经经历多次因药物残留而导致退货的事件,在一定程度上给国内出口企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与此同时,还引起了国际市场其他国家以及地区对我国出口产品更为严格的药物残留检测工作,并且还增加了检测项目,在一定程度上对相关出口企业提出了更高的科学技术水平要求,因此,出口企业需要对自身产品质量进行重视,并且不断地提高自身科学技术水平,从而为本出口企业赢得良好的国际贸易经济优势。

三、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将目前出口企业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原则进行了分析与介绍,并且将出口企业如何走出技术贸易壁垒困境的相关有效措施进行了综合阐述,从而有效提高我国出口企业对自身产品质量的重视,进而不断地提高其自身科学技术水平,继而更好的为本出口企业赢来更高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杨锐,来永钧,谢淑娟,鞠鹏,黄艳梅,安洁,张伟,王海瑛.日韩技术性贸易壁垒预警系统研究[A].决策与管理研究(2007-2008)――山东省软科学计划优秀成果汇编(第七册・下)[C].2009.

篇4

从2007年开始的美国次贷危机经过近两年时间的发展已经迅速的蔓延到全球,对于世界各国的经济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次贷危机已经演变为一场巨大的金融危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发表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指出, 受上世纪30年代以来最严重金融危机冲击,世界经济正进入“严重低迷”时期。世界银行在《2009年全球经济展望》,预测,2008年全球GDP增长率为2.5%,2009年则进一步回落至0.9%,均大大低于2007年3.7%的增速。

美国的金融危机导致全球性市场震荡,使由发展中国家领跑的全球经济增长局面面临“极大不确定性”,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速度出现大幅度放慢“难以避免”。此外,预计2009年世界贸易额将下降2.1%,为1982年以来首次出现下降,这对许多依靠出口驱动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将是沉重打击。金融危机对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经济和贸易产生了重大影响。就我国的进出口而言,金融危机的负面效应日渐显现,并仍将在一定时期内持续。

一、2003-2008年中国进出口贸易的现状

根据海关统计,2008年全国进出口总值为25616.3亿美元,同比增长17.8%,其中:出口14285.5亿美元,增长17.2%;进口11330.9亿美元,增长18.5%。12月当月,全国进出口总值为1833.3亿美元,同比下降11.1%,其中:出口1111.6亿美元,下降2.8%;进口721.8亿美元,下降21.3%。

根据表1和表2中可以得出,对外贸易作为促进中国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手段,每年都保持较大的进出口贸易总额,国际市场对于中国产品一直保持较强的需求。但是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中国的进出口的每年增长速度变化不大,甚至在2008年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下滑。

在对外贸易的地理结构上,美国是中国的主要贸易伙伴,根据美国商务部的统计,2007年,中国超过日本成为美国第三大出口市场,超过加拿大成为美国第一大进口来源地,仍保持美国第二大贸易伙伴地位,且与美第三大贸易伙伴墨西哥差距逐渐拉大。从贸易依存度的角度来看,近年来中美贸易的依存度不断上升,从1997年的5.4%上升到2006年的9.76%,2007年仍达8.95%,逐步形成对美国市场的依赖。由此可见,我国对美国市场的依赖度较高,美国经济的波动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较大。据美国商务部最新统计显示,2008年3月中美贸易逆差下跌至161亿美元,减少12.4%,创两年来最低水平。其中,美出口63亿美元,比上月增长10%;进口224亿美元,下降7%。根据以往贸易经验,美国消费下滑1个百分点,中国对美国的出口就会下降5-6个百分点;如果美国消费下降3个百分点,经济步入衰退,中国对美的出口将会出现明显的下滑。随着美国外部需求的减少,我国出口多年来的高涨势头可能会面临终结。

二、金融危机下国际环境变化对于中国对外贸易的影响因素分析

在现实世界中,完全竞争是不存在的,更为常见的是具有规模经济的不完全竞争。次级贷危机,导致了美国在房地产行业和金融行业失业率的增加,伴随的股市大跌等效应引起了民众对经济信心的丧失,最终使消费支出减少。虽然我们无法确定具体每种商品的需求量的变化量,但我们可以大致的估计出市场规模缩小的影响。作为中国商品最重要的出口国之一,美国经济下滑和消费萎缩直接导致中国出口企业订单减少。

金融危机在直接影响中国对美国出口的同时,还通过对欧盟、日本以及世界经济贸易产生影响,可能进一步减弱中国对欧盟、日本的出口增长。当前,欧元区经济增长前景趋淡,日本经济再度陷于停滞,新兴经济体增速高位回落,可能长期处于低迷状态,对我国出口造成更大的外压。

金融危机加大了我国企业的出口风险。我国出口企业在与美国进口公司交易时,对方因资金周转困难,延长付款时间的现象比较常见。更有甚者,因为资金链断裂造成进口方公司破产,使国内出口企业货款无法收回,出口企业坏账数量急剧增加。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的数据表明,2008年上半年,在一些省份该公司收到来自企业出口美国的报损案件及报损金额比去年同期增长几倍。金融危机使贸易保护主义加剧。金融危机使美欧经济增长前景担忧,企业销售下降、利润下降、开工不足、失业率上升,贸易保护主义开始抬头,预计未来一段时间美国对华反倾销、技术性、标准性、绿色的贸易保护手段会更加频繁出现。

总之,我国进出口企业要清醒地认识到,美国金融危机短期内难以见底,并将进一步拖累全球经济,世界经济减速不可避免。这决定了在短期内外需将会继续减弱,我国企业出口的成本上涨,难度增加,风险提高,交易环境变差,以往出口的高速增长将难以为继,未来经济仍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这种环境中,出口企业惟有面对现实,积极调整,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来应对危机,度过难关。

三、中国进出口贸易政策的调整

政策应当随着经济形势的改变而进行调整,才能有效的发挥政策的效应,促进经济的增长。从建国后我国的贸易政策从保护贸易政策,到国家统一领导和有限开放条件下的保护贸易政策,再到国家管理下的开放型的过渡时期贸易政策,到现在所实施更加开放的积极干预的自由贸易政策。这些政策的变化都是随着我国面临的经济形势的不同进行调整的结果。为了更好的应对金融危机,我们应当着手从以下几个思路调整进出口贸易政策。

1、进出口市场多元化

美国市场规模在持续的衰退,为了将损失降低,应当开拓新的出口市场,对于非洲、拉美市场的出口在增加,通过对于新兴市场的开拓弥补发达国家市场的下降,减少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同时可以利用这个时机降低对于美国市场的贸易依赖,有效的降低贸易风险。

2008年的数据也显示,中国对美国出口的下降,很大程度上被其他市场消化了,尤其是对发展中国家的出口增长弥补了对美国出口的下降。目前,中国正在同亚洲、大洋洲、拉美、欧洲非洲的29个国家和地区建设12个自贸区,这些自由贸易区涵盖了中国外贸总额的1/4。相信随着我国自由贸易区网络的逐步形成,将增加贸易渠道,分散出口过度集中少数发达国家的风险。

2、数量庞大的中国出口企业正普遍面临人民币对美元升值、银行贷款利率上涨、出口退税率下调、原材料涨价、劳动力成本提高的困扰

出口产品提价的力度赶不上成本上涨的幅度,出现了企业不敢接出口订单的现象,中国产品在国外已经失去了价格优势。在此情况下,已经有一些出口企业采取了做强品牌转攻内销市场的策略,一旦成功,企业将摆脱在出口市场低价竞争的僵局。从宏观背景来看,我国经济结构也正在进行大的结构调整,扩大内需被提高到了与出口、投资同等甚至更加重要的地位,出口企业加大投入转型做内销也就顺理成章。当然,这种转型决非易事,需要较高的资本投入、正确的策划、较强的执行能力。同样,也意味着要面临较大的转型风险,但有所作为总胜过坐以待毙。

3、加强境外投资

单纯以贸易方式扩大出口作用比较有限,并极易引起反倾销、反补贴等限制措施,增加贸易纠纷,以投资带动贸易已成为国际贸易发展的趋势,当前次贷危机的影响有助于我国金融机构绕过市场准入门槛和并购壁垒,以相对合理的成本扩大在外国的金融投资,通过收购、参股和注资等手段加快实现国际化布局,政府在努力提升自身发展水平的同时为“走出去”企业提供高效便捷的金融支持。一些国外知名企业拥有知名品牌和成熟强大的国际营销网络,具备较强的研发能力,而这恰恰是中国企业所缺乏的,如果我国出口企业能够选择美国欧洲同行成功地并购,整合优质资源为我们所用,会极大地促进企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中金岭南投资2亿元人民币收购澳洲PEM公司是为一例。

4、加强国际经济协调,配合灵活的国内外经济政策,防止贸易保护主义的影响

贸易保护主义不会主导世界经济,但贸易政策从来就不是单纯的经济问题。美国虽然一直提倡自由贸易,但当其利益受损时,往往就会违反自由贸易的规则,以维护经济安全为由,以“公平贸易”代替“自由贸易”,对发展中国家利益造成严重损害。近年来,我国是贸易保护主义的最大受害国。金融危机使美国经济增长前景担忧,企业销售下降、利润下降、开工不足、失业率上升,贸易保护主义开始抬头,预计未来一段时间美国对华反倾销、技术性、标准性、绿色的贸易保护手段会更加频繁出现。为此,中国政府和企业应有预见性地做好应对措施,务实、有效化解中美贸易可能出现的纠纷。

【参考文献】

篇5

黑龙江省的有机食品开发在我国来看是较早的省份。1990年,我国推出了有机食品工程,黑龙江省根据本身具有的地理和人文的优势率先响应有机食品的生产。黑龙江的有机食品生产规模从初始到现在,形成了一定的规模,现在已经成为我国最大的生产基地,绿色基地面积和生产总量等都在全国首位,在我国有机食品发展中黑龙江省是发展较快的省份。黑龙江生产的有机食品除了国内的自销之外,主要是进行出口贸易,为了完善有机食品出口贸易,本文接下来通过分析相关概念,研究出口现状,做出实践评价,国际经验借鉴等方式总结黑龙江有机食品出口贸易。

一、黑龙江省有机食品出口贸易发展现状分析

黑龙江省位于我国的东北,是我国重要的农业大省,拥有大面积的耕地、林地和草地,土地肥沃,在有机食品的生产和贸易发展方面具有绝对优势。

黑龙江省利用所具有的地理和环境的优势,于1990年的时候就开始发展绿色食品,到了1995年又进一步对有机食品进行开发。发展绿色食品的企业也从开始的初具规模到目前具有极强实力的龙头企业,在龙头企业的代领下引领全省有机食品产业不断发展。

目前有机食品产业已成为黑龙江省的重要产业之一,有机食品开发已经包括了全省70多个市县,以及大兴安岭、852农场、饶河、嘉荫等100多个林场和农场。到2013年为止,黑龙江省由国家专业认证的有机食品标识产品数量全国第一。种植有机食品的面积达到近30万公顷,其中产品包括粮油、蔬菜、乳品、山特产品、畜禽产品等14大类。黑龙江省有机食品的生产公司近540家,在这些企业中具有代表性的龙头企业有黑龙江农垦北大荒绿色食品有限公司、黑龙江珍珠山绿色食品有限公司、黑龙江省东北黑蜂开发有限公司,黑龙江巨龙食品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等。

黑龙江省有机食品的国际市场发展前景一片光明。目前主要市场在美国、德国、俄、法国、新、马、泰、日本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黑龙江省虽然是欧美、东南亚等国家有机食品贸易的重要基地,有机食品的发展具有极佳的市场优势和地理位置优势,但在生产,销售和经营的过程中有许多问题有待改进。

二、黑龙江省有机食品出口贸易实践评价

1、有机食品销售和市场体系不完善

黑龙江省有机食品在完善认证标准的同时也要进一步完善有机食品销售的市场体系,力求达到规范有序的市场体系。黑龙江省在有机食品的生产上有很多优势,但在建立完善的销售和市场体系方面存在很多问题。黑龙江省有机食品的市场体系目前看来已经初具模型,但市场的销售渠道还非常有限。

2、有机食品认证标准与国际接轨不足

有机食品具有良好的认证体系不仅是对食品本身的质量的保证,还是在国际市场上进行销售和开拓市场的通行证。中国有机食品认证标准依旧不完善,不能与国际有机食品要求接轨,这也是发展黑龙江省有机食品的制约因素之一。许多有机食品的认证标准,达不到进口国对有机食品的检验要求标准。这样就使得出口规模不大,影响在国际市场的发展。

3、政府支持和监管都需加强

有机食品的生产不仅仅有很好的经济效益,并且可以带来巨大的环境效益及社会效益。如果由生产者自行进行生产的话很难发挥有机食品生产的全部效益,因此政府对有机食品生产的支持就显得尤为重要。黑龙江省绿色食品生产最初就是在政府的支持下运作的,但都以有机食品的基地建设为主,没有及时的和产品开发和销售结合起来。导致有机食品的规模和产业化水平都相对不高。

三、国外经验借鉴

1、市场的服务体系功能齐全,流通体系灵活多样

在欧美国家有机食品在发展的初期,随着有机食品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服务性的组织开始产生。这些组织主要包括了首先生产者组织,这个组织主要作用不仅能加强生产者与生产者之间的沟通,还可以让政府和消费者即使得到最新的信息,进而有助于政府改进关于有机食品的政策法规。其次,研究和培训的机构,这些机构主要是从欧美各国的科研部门、研究院及大学选取具有,有机食品专业的技术的人才组成研究人员队伍,并且由这些专家学者到企业去培养出更多专业人才。再次,咨询机构,主要是通过这个机构进行技术经验的交流,用以解决生产中所遇到的技术难题。欧美各国现在拥有各种各样的有机食品咨询机构,例如有企业自行聘用的、有官方建立的、有针对性咨询的机构等,有效促进了有机食品的发展。最后,其它组织,例如环境保护,生态发展等组织,提倡绿色消费,有效提高大众环保意识,推动有机食品市场需求。

2、完善的有机食品认证机构

欧美等国家有比较完善的有机食品认证机构,对有机食品的生产有着严格的控制程序。以美国为例,美国的有机食品对生产中所使用的材料和方法为主要认证对象,具体要求是生产过程中必须使用符合有机食品标准的材料和方法,这些材料和方法必须有清晰和连贯的记录,并且记录每个有机食品的产地,用以查验有机食品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材料和方法。

3、国家政策体系积极支持

从1994年开始欧盟专门设立法规,来支持有机食品的发展。一方面是有机食品生产产业的支持,主要是政府通过制订有机食品的发展计划及颁布相关法规,提供环境保护和技术方面的支持。另一方面是政府对农户的直接支持,主要是通过政府直接将资金提供给农户的方式进行支持,例如政府补贴和优惠贷款等,用来对农户生产有机食品提供的补偿。并且实施减免税政策在有机食品生产的初期,设立“绿色资金”等专项资金对农户绿色生产进行支持。

四、提高黑龙江省出口贸易量建议

1、加强有机食品品牌建设,采取灵活多样的市场流通渠道

商品的品牌效应非常重要,对有机食品来说市场竞争也可以视为是品牌之间的竞争。加强有机食品品牌建设是黑龙江有机食品从长远发展的重要途径,主要方法是加大科研开发和宣传力度,加强有机食品的基础产品研究,完善有机食品生产和加工技术,生产出和国际接轨的有机食品。通过本身产品质量的提升,培育出国际高端的有机食品品牌,在国际上对黑龙江有机食品加以认可。凭借黑龙江所特有的产品优势,例如龙江大米、林果等地域有机食品资源,通过加强培养和创新打造属于龙江自己的品牌,例如“五常大米”,“完达山乳业”等龙头企业品牌产品的进一步精益求精和加强宣传推广。

2、提高有机食品质量,完善有机食品的认证标准

加强黑龙江省有机食品出口贸易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有机食品精深加工的扩大,由原始的半成品变为精深加工及系列加工之后的成品,不仅可以提高有机食品价值,而且可以提升有机食品的品牌。在提高有机食品质量的同时更要完善有机食品的认证标准,与国际认证标准接轨,才能打开国际有机食品的市场。

3、政府加强有机食品贸易扶持力度

政府为有机食品提供优良的配套支持体系及时出台相关政策支持有机食品的发展。增加有机食品研发投入和先进科技成果的引进,培育和研发有特色的有机食品。政府组织和成立统一的有机食品研究指导协会,指导协会可以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给有机食品生产企业。政府还要推动有机食品企业品牌申报,依靠品牌效应,整体谋划和实施,建立完善有机食品生产销售体系,保证有机食品国内外销售的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随着人们观念的改变,有机食品可能是未来食品的发展趋势,黑龙江省发展有机食品具有巨大的潜力和地理人文优势。因此,黑龙江省应总结这些年有机食品出口贸易经验,借鉴和学习国外有机食品生产和销售的经验,在政府的大力帮助和扶持下,大力开拓国际有机食品市场,不断提升有机食品的国际竞争力,实现黑龙江省有机食品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计划项目《比较优势下黑龙江省有机食品出口贸易战略研究》,课题编号:GC13D109;“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项目”《我国有机食品出口贸易战略研究》,编号:12532238。)

【参考文献】

[1] 李晓燕:黑龙江省绿色食品国际营销问题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03.

[2] 马慧莲:黑龙江省有机食品出口贸易发展策略[J].商业经济,2012(9).

篇6

从2003年到2012年10十年间,我国出口贸易额由4382亿美元增长到20488亿美元,年平均增幅达18.9%。2009年,在全球经济危机的大背景下,中国超越德国,成为世界第一大商品出口国。在出口贸易额迅速增长的同时,进口贸易额的增长相对缓慢,因此我国对外贸易顺差不断扩大。2003年对外贸易顺差额为254.7亿美元,2008年对外贸易顺差额为2981.3亿美元,6年间增长了11倍多。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我国对外贸易顺差额出现三连降,2009年、2010年和2011年分别为1956.9亿美元、1815.1亿美和1551.4亿美,但2012年又出现回升,对外贸易顺差额为2311亿美元。

2.对外贸易出口依存度较高。

2003年我国对外贸易出口依存度为26.7%,2006年高达35.7%,虽然近年来有所下降,2010年、2011年和2012年分别为:27.5%、26.1%、24.9%,但由于中国经济增长模式所形成的长期惯性,我国经济依赖出口增长的趋势还将延续。目前,美国、日本、巴西和印度等国的对外贸易出口依存度都在10%左右,我国的出口贸易依存度不仅远高于美国、日本等发展国家和地区,也高于同为发展中大国的印度、巴西等,中国的出口贸易依存度长期同GDP增长率脱节,经济存在严重的出口贸易依赖性,也由此引发许多的贸易争端和摩擦。

3.出口产品中的资本密集型产品比重不断上升,但仍以低附加值产品为主。

根据联合国的分类方法,工业制成品中的第5和第7大类属于资本密集型产品。改革开放以来,尽管我国工业制成品的出口比重不断上升,由1980年的46.5%上升到2010年的94.8%,2012年达到95.1%,资本密集型产品比重由1980年的22%上升到2011年的57%,我国出口商品结构得到了一定的优化,但其完全的优化转型远未完成,因为我国大部分出口生产企业仍然处于资本与技术密集型产品生产中的劳动密集型加工环节。例如2010年我国机电产品出口、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分别占出口总额的比重分别为59.2%和31.2%,但如果再进行细分,这些出口产品中大部分依然属于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产品,马源(2013)的分析得出2010年我国出口欧盟的机电产品中,66%属于劳动密集型产品,只有34%属于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总体来看,我国出口的机电产品大部分属于中低档次,产品附加值低和技术和知识含量较低,和发达国家出口的“高、精、尖”机械设备相比依然属于劳动密集型产品。目前我国高新技术产品主要以来料加工和装配贸易为主,主要生产和出口计算机、通信和电子技术等产品的中间产品和零部件,依然以劳动力为比较优势,缺乏核心技术。

4.高耗能、高污染产品出口依然占据较大比重。

目前我国初级产品出口中的矿物燃料、油等高排放、高耗能产品出口占据30%左右,工业品制成品出口中的轻纺产品、橡胶制品、矿冶制品等均属于资源性和高污染产品,由于不具备核心技术,机电产品主要以中低端产品为主,大部分依然属于高耗能、高排放的低附加值产品。同时,自2006年以来,加工贸易占据我国出口贸易的半壁江山,由于我国加工贸易主要以“大进大出、两头在外”的来料加工方式为主,国内加工企业从国外大量进口原材料进行组装后再出口,仅赚取少量的加工费,却在加工过程中耗费大量能源并排放大量二氧化碳含量。

二、我国出口商品的能源消耗与碳排放量的计算

1.数据说明

联合国《国际贸易标准分类》(SITC分类)把商品分成10大类(0-9),文章主要选取其中的第3、5、6、7共4类商品进行研究,这4类商品出口额合计近年来均占我国总出口额的70%以上,所以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出口商品金额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能源消耗量数据来源于《中国能源统计年鉴》,由于《中国统计年鉴》与《中国能源统计年鉴》上对商品的分类标准不一样,因此按照SITC分类对《中国能源统计年鉴》上的商品分类进行了归并,这样才能应用其数据。自中国加入2001年加入WTO以来,出口规模迅速扩大,但同时能源消耗也由2000年的14.55亿吨标准煤上升到2011年的34.80亿吨标准煤,据《2013年BP世界能源统计回顾》的数据显示,从2009年开始,中国就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能源消耗国。在能源消耗大幅上升的同时,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也快速上升,由2003年的约35亿吨上升到2010年的约85亿吨,跃居世界第一。因此,文章选取2005年和2010年的数据进行计算,为了剔除价格因素,使两年的数据具有可比性,以2005年价格为不变价格对2010年的出口额和工业产值进行了处理。

2.计算我国出口商品能源消耗量和碳排放量

目前计算商品能源消耗量的方法有投入产出法和直接消耗计算法。文章采用第二种方法,先计算4类商品的单位能耗(能源消耗强度),它等于各商品的能源消耗量除以其总产值,各出口商品的源消耗量就等于4类商品的出口金额乘以单位能耗。直接消耗法由于只计算了商品的直接能耗,而没有计算在生产该商品的过程中所使用的原料及辅助材料等所产生的间接能耗,因此会造成能耗量的低估,但是通过计算结果发现,即使在低估我国出口商品的能源消耗从而低估碳排放量的情况下,也不影响中国大部分出口商品属于高能源消耗和高碳排放的结论。

3.计算结果说明

通过以上计算结果可以看出我国出口商品碳排放具有以下特点:第一,我国出口商品的碳排放总量较高。2005年、2010年我国4大类出口商品的碳排放总量分别为1.3亿吨(约合4.8亿吨CO2)和1.4亿吨(约合5.1亿吨CO2),而同为出口大国的德国2005年和2009年整个制造业的CO2排放量分别为1.12亿吨和1.02亿吨。第二,出口商品碳排放强度在下降。2005-2010年我国4大类出口商品的碳排放总量增长7.9%,而同期的出口贸易增幅为76.7%,碳排放量增幅远远小于出口贸易增幅得益于出口商品碳排放强度的下降,和2005年相比,2010年4大类出口商品碳排放强度分别下降1.77、2.11、2.08、0.16,降幅分别为:34%、40%、35%、27%。

三、低碳经济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

综合前面我国出口贸易现状特点和出口商品碳排放总量的计算结果来看,我国出口贸易发展迅速,经济增长的出口依赖性较强,但我国对外贸易发展模式依然建立在高碳排放的基础上。发达国家和地区在推进低碳经济发展的同时,其逐步实施的低碳规制和措施如碳关税及非关税绿色贸易壁垒将会对我国出口贸易产生较大影响。世界银行的研究报告显示,将来美国和欧盟对进口产品全面征收碳关税,故我国产品出口量可能下滑21%。但对不同的出口商品影响会有所不同,具体表现为:

1.第3大类出口商品,即矿物燃料,剂和有关原料。

该类商品属于高排放高污染类商品,2005年和2010年碳排放强度分别为6.67、3.46,但由于出口额较小,其碳排放总量在4类商品中最小,2005年和2010年分别为1175.99万吨、763.67万吨。受我国能源短缺的制约,国家对该类产品出口采取限制措施,其出口额5年内仅上升了20.08%,同时不断提高减排技术,碳排放强度5年内下降了48.1%,因此第3大类产品出口受低碳规制和措施的影响较小。

2.第5大类出口商品,即化学品及有关产品。

此类商品碳排放量较高,其碳排放强度2005年和2010年分别为5.31、3.20。2005年和2010年的碳排放量分别为1898.71万吨、2317.14万吨,两年均位于第3位,虽然该类商品的出口比重较小,但5年内的出口增长率却高达102.3%,碳排放强度下降40%。因此,随着出口量的不断增加,第5大类产品出口将会受到低碳规制和措施的影响会越来越大的影响。

3.第6大类出口商品,即轻纺产品,橡胶制品,矿冶产品及其制品。

这类商品2005年的碳排放强度仅次于矿物燃料等商品,其碳排放强度为5.92,而2010年碳排放强度为3.84,排名第一。2005年、2010年的碳排放量分别为7638.77万吨和7914.37万吨,占总排放量的比重分别为50.1%和49.1%,是我国出口商品碳排放量的主要来源。此类商品2005年和2010年的出口比重分别为16.9%和15.8%,是我国的第三大出口商品,5年内出口增长率为59.4%,碳排放强度下降35%。因此第6大类出口商品受低碳规制和措施的影响最大。

4.第7类出口商品,即机械及运输设备。

第7类商品2005年、2010年碳排放总量分别为2117.71万吨、2852.28万吨,碳排放强度最低,分别为0.60、0.44。虽然该类产品一般认为属于清洁生产,但由于是我国最主要的出口产品,且出口增长较快,出口额占总出口额的比重2005年、2010年分别为46.2%、49.5%,5年内出口增长率为83.6%,远远大于碳排放强度的下降幅度的27%,所以碳排放总量在不断攀升,5年内增长率为34.7%。有学者对影响出口商品碳排放的因素分解进行分析,王天凤(2012)的研究表明,规模效应是我国出口商品碳排放增加的主要来源。高海燕(2011)的研究表明,规模效应在机械制造业出口产品碳排放中所占比重为70%以上。同时由于这类商品的中间投入品碳排放强度较高,包括间接排放的完全碳排放强度会比直接碳排放强度高很多,因此第7类出口商品也会受到低碳规制和措施的较大影响。

四、低碳经济背景下我国出口贸易发展方向

低碳经济是在全球气候变暖、生态系统受到空前挑战的背景下提出的,但是发达国家和地区不遗余力地推动低碳经济发展的另一个动因是自上个世纪80年达国家制造业大规模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后,欧美国家经济由实物主导模式逐步转变为非实物生产主导模式,出现经济服务化和虚拟化的趋势,2008年金融危机使发达国家开始重新重视实体经济,制造业的比较优势已经失去,重新回到制造业已经不现实且也不符合经济发展规律,所以必须找到一个新的产业作为拉动实体经济发展的领头羊,发展以新能源产业为代表的低碳经济成了发达国家的首选。19世纪的工业革命和20世纪的信息革命,中国均未赶上发达国家的步伐,所以在国际分工中只能处于“微笑曲线”的低端,大量出口低附加值、高耗能的劳动和资源密集型产品,进口技术和知识密集型产品,贸易条件在不断恶化。此次低碳革命对我国来说既是挑战,更是机遇,我国应该顺应低碳经济发展趋势,在应对低碳经济给我国出口商品带来的冲击的同时努力进行低碳技术创新。

1.积极应对发达国家和地区低碳减排规制和措施对我国出口商品造成的冲击。

一国的对外贸易模式是由其经济发展水平和比较优势所决定的,由于我国工业化起步较晚,劳动力丰富但技术发展水平较低,目前只能大量出口具有较高碳排放量的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品。发达国家在完成了高耗能高排放的工业化后,对正在进行工业化的发展中国家制定低碳减排规制和措施显失公平。另一方面,发达国家实际上是碳密集产品的主要消费者,按照生产过程中的全部碳排放来征收碳关税是不合理的。因此,为了维护自身利益,我国应该积极主动参与相关国际规则的制定的讨论,并联合其它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展开谈判,共同抵制以碳关税为代表的新型绿色贸易壁垒和贸易保护主义。在抵制发达国家碳关税政策的同时提出反制性政策,“可以考虑从消费者社会责任的角度,提出基于人均碳消耗量或者累计人均碳消耗量标准的碳关税政策。”

2.发展低碳经济,降低出口商品碳排放量。

首先,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提出从2020年全面征收碳关税的计划表,而据测算,我国的碳排放量将在2020-2030年之间达到峰值,如果不提前做好应对准备,则在未来就有可能发生剧烈的贸易摩擦和贸易战,所以努力降低出口产品碳排放量已势在必行;其次,由低碳经济所引发的低碳贸易已是大势所趋,低碳绿色贸易壁垒必然会对各国比较优势和国际竞争力产生重要的影响,高耗能、高碳排放、低附加值的产品的出口比重将大幅下降,而低碳排放、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的出口比重将逐步上升;最后,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30多年是以牺牲环境和资源为代价换来的,随着资源的短缺和环境污染的日益严重,改变过去不可持续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已迫在眉睫,发展低碳经济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3.优化出口产品的能源消费结构。

按照电热当量计算法,2005年和2010年我国能源消费总量构成中煤、石油、天然气的比重分别为74.1%、20.7%、2.8%,2010年这三种能源的比重分别为71.9%、20%、4.6%,我国的能源结构5年来几乎没有得到优化,一直以高污染高排放的煤炭和石油为主,其它清洁能源的消费比例较低。全世界核电发电约占总发电的10%左右,而我国近年来核电所占比例基本保持在0.3%左右,因此,我国出口产品能源消费结构有很大的优化空间,逐步减少高污染高排放的煤炭和石油的比重,增加天然气的消费比重,并大力发展水电、核电和风电等清洁能源,能够有效降低我国出口产品的碳排放量。

4.加大对低碳技术研发的投入,创新低碳产品,改变我国在国际分工中的不利地位。

由于技术创新具有正的外部性,先行的企业风险很大,如果研发失败,则成本完全由企业自己承担;如果研发成功,则其他企业就会通过模仿等溢出效应掌握新技术,企业缺乏研究开发的积极性。所以政府应该加大对低碳技术研发的投入,对先入企业进行补偿,才能激发企业对低碳技术的研发进行投入。碳排放强度主要受能源消费构成和能源效率的影响,我国4大类主要出口产品的碳排放强度5年内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降幅。近年来,我国能源消费构成均呈现以煤炭为主的特征,各能源的消费构成变化不大,我国出口商品碳排放强度的降低主要原因是能源效率的提高,因此提高低碳技术是降低我国出口商品碳排放量的重要途径。

5.重点控制轻纺产品,橡胶制品,矿冶产品及其制品的碳排放量。

第6大类出口是我国出口商品碳排放的主要来源,一旦实施低碳贸易壁垒,将对这类商品的利润和竞争力产生很大影响。此类产品是我国重要的传统出口产品,由于我国目前仍属于发展中国家,技术水平相对落后,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仍将会大量出口该类产品,因此提高这类产品的能源使用效率尤为重要。

篇7

根据对以上2000-2007年我国大类农产品出口额(表1)统计数据的分析,可以得出:从2000年到2007年,我国大类农产品出口总额呈上升趋势,各大类农产品(除棉花外)出口额稳中有升。特别是水产品、蔬菜和水果的出口增长迅猛,已经成为我国主要出口的农产品。2007年,中国水产品、蔬菜和水果出口额分别为97.54亿美元、62.14亿美元和37.49亿美元,比2000年分别增加1.55倍、1.99倍和4.18倍,这三类产品的出口已占我国农产品出口总额的53%,贸易顺差为139亿美元。同时,2007年我国畜产品的出口也大幅增长,由2000年的25.9亿美元增长到2007年的40.46亿美元,增幅达56%。另外,我国谷物产品的出口增速也快于进口增速,由小额逆差变为顺差。2004年,我国粮食贸易出现了13.9亿美元的逆差。2005以来,粮食生产实现恢复性增长,供求关系得以改善,粮食出口大幅增加,进口大幅下降,到2006年和2007年分别实现了3.32亿美元和16.66亿美元的贸易顺差。

2我国农产品贸易摩擦现状

随着我国农产品出口数量的日益增多,以及我国融入世界农产品市场程度地不断加深,农产品出口贸易已经成为我国对外贸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加入WTO以来,我国农产品贸易额更持续快速增长,由2001年的279亿美元增长到2007年的781亿美元,占世界农产品贸易总额比重约为4%,居世界第五位。但是,伴随着农产品贸易的快速发展,一个严峻的现实也摆在我们面前,那就是我国农产品出口面临越来越多的障碍。

2.1反倾销贸易摩擦

反倾销是我国农产品出口遭遇最多的贸易摩擦类型。

加入WTO以来,我国出口产品每年都要遭遇来自各个国家的反倾销调查达50多起,其中农产品出口遭遇美国等11个国家(地区)的反倾销调查共11起,涉及商品有薄荷醇、塑料编织袋、蘑菇罐头、松香、蜂蜜、大蒜、小龙虾、非冷冻苹果汁等17种。同时,我国的同一产品也出现多次遭遇反倾销调查的现象。这些反倾销调查,导致我国农产品出口市场不断丢失,给我国农产品生产、加工和出口造成很大影响,也给农产品出口企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另外,在反倾销调查频发的同时,波及范围广、涉案金额高的反倾销大案也不断涌现。2004年,美国对我国暖水虾反倾销案涉案金额高达2.48亿美元,直接或间接影响163家企业、数百万虾农和专业捕虾渔民的生产和生活,是我国历史上涉案金额最高、影响最大的农产品贸易救济调查案件。2005年,印度对我国丝绸织品反倾销案,是发展中国家对我国农产品反倾销较大案件,涉案金额达1.8亿美元。

2.2检验检疫型贸易摩擦我国农产品的主要出口市场为欧盟、美国和日本等国,它们凭借自己的技术优势,对进口农产品设置了严格的检验检疫标准。这些检验检疫标准也是限制我国农产品出口的主要障碍。受限制的产品范围由禽肉、水产品等动物源产品扩展到蔬菜、水果等植物产品,几乎覆盖了我国出口的所有农产品。

从整体来看,肉类制品、蔬菜、水果及制品、水产品、食用菌、茶叶及谷物均是日本实施“肯定列表制度”后我国出口风险较高的大类商品。据初步测算,受影响最大的茶叶出口涉及就业310万人,蔬菜涉及314万人,烤鳗涉及43万人。另外,欧盟和日本等进口国也以我国出口农产品中存在口蹄疫、禽流感疫病和农药残留等卫生安全问题为由,多次对我国农产品进行封杀,并逐步强化对我国出口农产品的检验检疫,严重阻碍了我国农产品的出口,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2.3技术壁垒型贸易摩擦

技术贸易壁垒对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的影响越来越大。

近年来,据商务部调查,我国有近9成的农业及食品出口企业受到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影响,受影响的农产品范围广、周期长,造成每年的经济损失约合90亿美元。

我国的主要贸易伙伴有日本、韩国、美国和欧盟等国家,这些国家都通过立法的形式,制定了一系列严格而又繁琐的技术标准,防止外国农产品进入本国,这样就增加了我国农产品打入国外市场的难度,严重制约了我国农产品的出口。

3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摩擦预警机制初探

对外贸易必然会伴随着不确定的对外贸易摩擦风险,这些风险源自于贸易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复杂性和外贸企业的实力与能力的局限性。

贸易摩擦预警机制就是为了尽可能地防止对外贸易摩擦风险的出现、蔓延和加剧,避免对外贸易受到过大的损失。近年来,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不断增长的同时也带来了越来越多、越来越严重的贸易摩擦,因此对农产品出口贸易摩擦预警机制的研究和完善就显得尤为必要了。

我国的农产品出口贸易摩擦预警机制建立较晚。2003年5月,商务部确定了对456个大类、2733个税号的重点敏感产品进行预警监测分析,还先后在汽车、化肥、钢铁、纺织和电子信息产品等行业建立了产业损害预警机制。

2006年5月22日,商务部对外贸易司与中国食品土畜进出口商会联合《对日出口农产品风险评估报告》,正式启动农产品出口行业预警机制。这些年来,农产品出口预警机制处在不断地探索和完善之中,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我国政府对农产品市场风险的监测能力和先兆预警能力,保障了农产品安全,加强了我国农业的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但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其中之一就是有效的信息资源缺乏问题。

具体表现为,一是无法得到及时有效的信息,或者得到的信息仅仅是未经分析的原始数据,不能从中提取出有用的信息;二是信息的收集不够及时,往往是外国的相关措施已经开始实施了,我们才意识到对这方面信息的整理和收集;而且信息的传递也不够及时,在传递的过程中也有损耗,造成信息到达企业时已经失去意义了。因此,针对农产品出口贸易摩擦预警机制,建议建立一个完善的信息收集系统。信息收集系统主要用来完成信息采集、信息标准化、信息存储、信息整合和信息共享等信息收集整理工作,具体可细化为如下流程(如图1)。

3.1数据采集流程

根据预先设定的时间周期(每天或每二天)由数据采集人员通过预定义的采集规则抓取涉农网站(如中国农业信息网、新农村商网等)的相关农产品出口贸易信息,抓取的内容经审核后,根据预定义的规则与现有的数据信息进行对比,如果抓取的信息相对较新则覆盖现有的数据信息,否则新建该条信息并存储。

3.2数据提取流程

根据预先设定的时间周期(每三天或每周)由技术人员从相关涉农资料库、数据库中提取相应的农产品出口贸易数据,并对得到的数据进行清洗、处理及格式转换,使其符合我们现存信息的数据格式并存储。

篇8

一、引言

经济增长一直以来都是备受关注的话题,经济增长不仅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在世界经济体中所处的地位,同时也关乎着国民生活水平的高低。研究经济增长的理论十分充分,建立的经济增长的模型也有很多种:哈罗德-多马模型得出的结论是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率与一个国家的储蓄率呈正比,与该国的资本-产出比呈反比,他们提出的经济增长路径是很难实现的,需要满足的条件是实际经济增长率=有保证的经济增长率=自然增长率,这是难以实现的“刃峰状态”;新古典学派的Solow-Swan经济增长理论通过否定哈罗德-多马模型中资本产出比不变和劳动资本不能相互替代的假设,得出的结论认为,稳态下人均资本可以通过储蓄率的上升,人口增长率的下降和技术进步而增加,从而实现更高水平上的经济增长;内生经济增长理论很好的解释了为什么一个国家可以实现长期经济增长的事实,揭示了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

我国的国际贸易发展迅速,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我国以更开放的心态和政策措施应对国际多边贸易体制,对外贸易进出口出现了快速增长,到2009年,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一大出口国和第二大进口国。本文将开放经济背景下的国际贸易与经济增长相结合,研究经济增长与不同贸易方式出口的互动关系,比较加工贸易还是一般贸易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更大。

二、文献综述

关于经济增长与不同贸易方式进出口的关系,杜运苏(2014)研究结果表明,出口技术复杂度对我国的经济增长有显著的正向作用,但主要是通过一般贸易出口实现,并通过面板分位数回归证实了经济增长与出口技术复杂度间存在互相增强的效应。董彦龙(2011)通过建立广东省一般贸易出口、加工贸易出口与经济增长间的协整关系得出广东省加工贸易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大于一般贸易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赵丽佳,冯中朝(2008)研究了加工贸易进口、一般贸易进口与经济增长间的协整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加工贸易进口与经济增长间存在较为紧密的关系,主要的传导机制是制度变革,而我国一般贸易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较为迟缓,主要是通过影响人力资本进而对经济增长产生影响。易行健(2006)对我国出口、进口与经济增长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实证结果表明我国出口、进口与经济增长间存在着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同时,出口增长和进口增长都是经济增长的格兰杰原因。以上的实证结果由于样本选择不同和模型处理方式不同,没有得到完全一致的结果,对于究竟是加工贸易还是一般贸易对经济增长发挥更为持久有力的影响这个问题,不同学者持有不同的观点。但他们一致认为不管是一般贸易进出口还是加工贸易进出口都与经济增长间存在正向关系。

三、基础数据

(一)数据来源

本文进行实证分析的数据是时间序列数据,从《中国统计年鉴》中选取了从1981~2012年的一般贸易出口额、加工贸易出口额、国内生产总值以及以1978年为基期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二)数据处理

考虑到我国物价水平在1981~2012年波动较为剧烈,为了剔除价格因素对上述相关变量产生的影响,用1978年为基期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对一般贸易出口额,加工贸易出口额和国内生产总值的数据进行了调整,调整方式为分别将一般贸易出口额、加工贸易出口额和国内生产总值的数据除以了以1978年为基期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分别记为aexyt,aexjt,agdp。由于经物价调整后的国内生产总值的波动性仍波动比较大,所以对物价调整后的国内生产总值取对数并记为。在模型的设计中,经济增长的衡量指标为经差分并取对数的国内生产总值。

四、经济计量分析

分析时间序列数据间的关系首先要对这些变量的平稳性进行检验,只有平稳的时间序列间才能建立因果关系,否则会产生伪回归的问题。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对一般贸易和加工贸易出口额,国内生产总值的对数值进行ADF检验,结果表明它们均为I(1)序列。

根据单位根检验结果可知,经济增长、一般贸易出口和加工贸易出口均为同阶单整,满足建立VAR模型和协整方程的要求。为选择最优的滞后阶数,在AC和SIC值最小的情况下,选择滞后1阶,建立模型。该模型的各阶系数均高度显著,且残差不存在自相关,所有的特征值均在单位圆之内,此VAR系统是稳定的。

根据所建立的模型可以建立脉冲响应函数。一般贸易出口的一个正向冲击在短期内对经济增长的正向刺激作用十分显著,并且这种影响会一直持续很长时间,这就表明,在中长期内,一般贸易出口额的上升会刺激经济在相当长时间内的增长。相应的,加工贸易出口的一个正向冲击对经济增长也表现为积极作用,但其影响力度比一般贸易出口小,并且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时间要短于加工贸易出口。

根据脉冲响应函数提供的结果,分析得出,加工贸易的技术水平低,生产处于价值链的底端,其出口增值率明显较低。加工贸易具有两头在外的特征,其收益仅仅依赖于加工费的获取,因此,其收益的增值空间比较小。而相对而言,一般贸易涉及的生产环节比较复杂,并且参与一般贸易出口的企业都是生产率水平比较高、盈利能力比较好的企业,从研发到生产销售环节,一般贸易出口企业都亲身参与,它们处于生产价值链的高端,因此,一般贸易出口的增加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更为明显。

五、结论与政策建议

从长期来看,一般贸易出口和加工贸易出口都会促进经济增长,脉冲响应函数表明,一般贸易出口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要强于加工贸易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这是因为加工贸易的技术水平低,生产处于价值链的底端,一般贸易涉及的生产环节比较复杂,并且参与一般贸易出口的企业都是生产率水平比较高、盈利能力比较好的企业,因此,一般贸易出口的增加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更为明显。

因此,我国要加快经济结构转型,大力推进技术创新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鼓励自主创新,推动一般贸易的更好更快发展,将经济增长的推动力放在价值链更高的一般贸易出口上,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逐渐摆脱低层次的世界工厂的国际形象。同时,提高加工贸易生产的产业链,提高加工贸易的利润水平。

参考文献

[1]杜运苏.出口技术复杂度影响我国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基于不同贸易方式和企业性质[J].国际贸易问题.2014(9).

[2]董彦龙.广东省一般贸易出口、加工贸易出口与经济增长的协整分析[J].特区经济.2011(2).

篇9

黑龙江省出口贸易近年来呈现明显增长趋势,这一趋势也顺应了国家和世界经济发展的大环境。自2001年我国加入WTO之后,黑龙江省的出口贸易额显著上升,但在2008年爆发的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对黑龙江省的出口贸易产生了严重影响,导致2009年的出口量急转直下。为了应对这一变化,从2008年11月起,我国和黑龙江省实施了近两年的刺激经济发展和对外贸易的政策,2010和2011这两年黑龙江省的出口状况基本恢复了金融危机之前的状态。2011年中国开始由高强度的刺激政策变为温和的中性政策,2012年黑龙江省的贸易出口额出现回落。但总体来说,黑龙江省的出口贸易一直处于增长的状态。

2.出口商品科技含量低。

黑龙江省近几年出口产品结构发生调整,产业结构逐渐得到优化。具体表现为提高了技术密集型产品出口的份额。例如机电产品,在2002年的出口比重为17.31%,在经历了贸易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后,其出口比重达到了30.4%。但低技术含量产品的比重仍然很大,除了少数的铁道零部件、整机等附加值和技术含量较高的机电产品之外,余下的大部分机电产品都是劳动密集型的初级加工产品。高新技术产品的统计数据直到2009年才出现,说明在此之前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比重较小。

3.外商投资偏重高耗能出口企业。

虽然黑龙江省一直在调整并优化各出口商品的比重,但是问题依然存在。以密集型劳动力为基础的产品仍然占有最高份额,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状况依旧不容乐观。此外,其他国家逐渐将低附加值和能源密集型的行业迁移到黑龙江省。外商直接投资为黑龙江省改善了生产技术方面的缺陷和不足,推动了黑龙江省出口贸易的发展,特别是有关高新技术商品的出口,这些都有助于黑龙江省提高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此外,第二产业以制造业和采掘业为主导,然而这些产业会带来大量污染,消耗大量能源。同时,外商大多会将目光集中在这类产业上并加大对其投资,这对于黑龙江省产业结构失衡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而产业与贸易结构又有着密切的关系。外商投资的偏重导致黑龙江省出口产品的高碳化。

4.出口市场高度集中。

虽然黑龙江省的出口策略倾向于将产品出口到更多的国家,但实际情况表明最终出口地仍为某些常规地区,与其他地区并没有更多交涉。黑龙江省对于欧美等发达国家的依赖程度较高。这些发达国家技术都先进,国际社会上大多数贸易规则都由他们制定,比如绿色贸易壁垒的提出,低碳经济的倡导等。这些发达国家会对出口到其地区的产品制定更高的要求和标准,而黑龙江省目前各方面发展都不完备,在经济规模上仍以粗放型为主,商品生产上依旧以“三高”产品为主。因此,在未来一段时间内黑龙江省应该改善出口产品结构。

二、低碳经济下黑龙江省出口贸易发展的制约因素

1.低碳技术水平落后。

“低碳技术”的发展是以低耗能低污染为依托,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碳减排技术,指的是针对高能耗的节能减排技术,煤炭领域的高排放,以及清洁和高效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的勘探和开发技术;第二类是无碳技术,如核能、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和其他可再生能源技术;第三类是去碳技术,典型的是二氧化碳捕获与埋存(CCS)。在当前形势下,黑龙江省的低碳技术水平与发达国家不仅有差异,与全国范围内的发达地区也有非常大的差距。环保技术和绿色能源是低碳经济的技术基础,而这两项在黑龙江省的发展状况都不乐观。环保技术虽已经被很多从业人员提出,但很多公司、企业并没有给予高度的关注度。黑龙江省蕴藏着潜在的绿色能源,但是大多的厂商还是不愿放弃原有的生产模式和使用燃料的方式。因为如果放弃原有的模式,使用绿色能源,需要调整和更新各项设备机器,这种绿色能源的成本会比普通能源高出很多。第二种途径是资源循环技术,是通过构建资源循环产业链,建立生产与更新循环资源寿命之间的渠道,最终达到资源的有效利用,减少对于自然资源的需求,以和谐的方式,尊重自然循环的方式,来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共同发展。由于不同的行业和不同的生产过程之间,没有接洽的联系,或缺少相应的必要关系,因此对资源的循环利用纽带仍旧没有建立起来。第三条技术途径是废弃物的处理后排放。这一途径是利用对废弃物的处理,降低生产与生存活动对生态情况的负面。但目前仍有很多商家或企业不愿这样去做,因为无害化处理需要特定的设备和人员,不同的有害物质处理方式还有所不同。对于企业而言,这个过程会极大地增加产品的成品,最终反映在市场上的结果就是,该产品的竞争力被削弱。所以,很多商家宁愿污染环境,破坏可循环体系,也不愿迈出这正确的、科学的一步。上述因素都会成为阻碍黑龙江省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最终是对黑龙江省向低碳贸易转型不利,也就是制约了出口商品的结构优化。

2.出口企业不具备低碳技术自主创新能力。

目前,黑龙江省发展低碳技术的能力欠缺,更谈不上与国内先进企业和国际企业相提并论。另外,大部分的外贸企业,缺少独特的想法,很少有企业将目光放在创新上,即便少数的企业做到了,他们也不会去申请专利来保护自己团队的创造。例如在低碳技术专利申请领域,很多外贸企业申请方向和种类很零散,某些年份根本就没有申请。即便其他的一些企业花费了足够的精力去研究,但是大多结果均以理论的形式展现出来,或仅仅停留在试验阶段,并没有真正地投入到实际应用当中,而且也难以达到国际标准。外贸企业欠缺自主创新能力会影响到低碳产品,使其系统化、技术水平和配套化水平不高。再加上节能减排措施不能够有效、及时地落实,还有企业管理体制不健全,最终会体现在黑龙江省产品出口结构上,商品的竞争力也会被大大的削弱。

3.矿产能源存量下降。

黑龙江省是矿产能源大省,目前已发现的矿产达131种,已探明储量的矿产有74种。优势矿产中,大庆油田为大型油田,其储量及开采量均居全国首位。煤矿储量居全国第12位,但煤质好。黄金储量居全国第三位,其中砂金储量居全国第一位。因此,黑龙江省的出口产品多以高污染、高排放、高耗能的为主。但随着多年来的连续开采,黑龙江的矿产资源优势已经大不如从前,若是不改变生产方式,不调整出口产品结构,还是以“三高”产品作为主要的商品出口,对于黑龙江省得生态环境会造成很大的破坏。在能源越来越少的情况下,向低碳经济转型,调整出口商品结构绝对是必要的。

4.企业普遍缺少低碳经济意识。

当前,黑龙江省经济发展速度明显加快,但是各方对与保护环境没有产生共鸣。虽然国家早就出台了相关政策,即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也要及时关注环境问题,避免出现不可挽回的现象,政府机构也在宣传、呼吁环保节能。但是大多数的居民和企业,公司,并没有对此事件显现出太多的兴趣。在某种程度上是因为人们对低碳经济的意识不强烈,认识不充分,明显缺少对低碳经济的重视。另外,缺少相关专业性文件,专业的测量等生产制造技术跟不上,加之原有的生产力得不到及时更新,严重地制约了低碳经济的稳健发展。而且很多人认为低碳经济这个问题与黑龙江省关系不大,主要应由各大一线城市、经济特区来承担,有人甚至认为低碳经济是国际政治行为。显然他们没有明白低碳经济的社会地位,以及将随之而来的巨大转变。因此,由于人们和企业意识的缺失,导致低碳经济不能正常或快速发展,最终会对黑龙江省的出口产品结构优化产生阻碍作用。

三、低碳经济背景下促进黑龙江省出口发展的对策

黑龙江省正处于老工业振兴阶段,又蕴藏着丰富的化石燃料,这决定了未来一段时间,生产工厂和企业将不可避免地进行大量的碳排放和能源消耗,这也说明了节能减排项目任重且道远,既需要大量的资金和科研活动支撑,又需要大量的时间。碳排放,不仅仅对环境有巨大的伤害,在经济发展方面也具有负面作用。为了达到出口产品结构优化、出口贸易碳排放量降低与黑龙江省经济发展统筹兼顾,就要在注重发展的基础上加大对科技的投入力度,真正达到出口产品技术含量的提升。

1.企业层面的对策。

(1)加速出口商品结构转型升级。

在这方面政府首先要加强监管力度,帮助企业引进环保型的设备和先进的技术,限制污染严重的企业、经济附加值低的商品进行出口贸易。这个策略一方面能保证出口商品的质量和结构的合理。商品出口到别国,如果质量或其他方面没有达到出口要求的标准,那么出口商将面临被退货、或是降价处理等要求,最终对出口商会造成严重的打击和经济损失。此外,在政府做出这个决定之后,那些因未达标而不能够进行出口贸易的企业会加紧步伐,做出各种调整,以应对政府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会有更多的商品质量提高,更多的企业减少污染排放量。

(2)注重低碳技术研发,加强出口企业低碳化生产。

激励黑龙江省外贸企业发展低碳化生产。相关企业应建立高效、清洁、低碳的生产经营模式,为达到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标准做好充分准备。同时,在产品设计、原材料选用和工艺改进等方面有应该提倡低碳、环保、绿色。如果能达到国际环境标准,对于企业来说将会是非常理想的生产状态。此外,政府方面,对于出口低碳产品数量较多的公司、企业应给予更多的经济支持、技术帮助和管理建议,全方位推动企业创建低碳生产模式。

(3)推进市场多元化发展。

黑龙江省的商品出口多集中在俄罗斯、美国、欧盟和韩国等国家和地区。但是这些国家和地区的环保技术水平较为先进,随着低碳经济的兴起,这些国家和地区对于进口商品的检验要求将更加严格,这对黑龙江省日后的出口产生了负面影响。因此,可以选择一些发展中国家作为日后商品出口的新市场,扩大黑龙江省出口市场的范围,加强与这些新市场的贸易联系并保持长期合作,以推动出口市场多元化发展。

2.政府层面的对策。

(1)建立健全低碳经济投资融资机制。

政府应该为高技术企业,特别是环保、节能、低碳企业提供相应的优惠和支持,提倡低碳项目贷款和金融机构节能。发展低碳经济需要相当大的经济支持,尤其是黑龙江省省地处中国内陆而且相关技术不先进,又缺乏经验,政府的呼吁和带头作用是很必要的。另外,政府要实时监管,以便及时改善和调节低碳经济发展的融资环境,创新融资方式。

(2)优化出口退税结构。

政府应降低“高污染、高耗能、低附加值”部门的出口退税率或者取消有关部门的出口退税,增加“低污染、低能耗、高附加值”部门的出口退税率或者扩大其出口退税范围,如技术创新项目、新能源项目和减排项目,并不断优化出口结构。这是一个双赢的策略。一方面政府将更多的出口退税用在了有技术含量的产品身上,使出口退税政策变得更有效果、效率。另一方面企业满足了政府的要求,做到“低污染、低排放、高附加值”的要求,争取到了出口退税的机会,将来产品到了国际市场上竞争力会增强,既能够增加销量,提高黑龙江省品牌在国际上的声誉,又能够帮助企业更好地发展低碳经济,最终达到改善黑龙江省出口结构的目的。

篇10

一、问题的提出

自改革开放以来,对外贸易一直是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量。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从1978年的206.4亿美元增长到2007年的2.17万亿美元,已连续4年位居世界第三大贸易国。与此同时,中国经济增长迅猛发展。2007年,我国GDP总额达到了246619亿元,居世界第四。但是,受“重出口轻进口”的出口替代型贸易战略思想的影响,人们在评价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时,往往只重视出口和顺差而忽视了进口的作用。然而,由低附加值低价格优势的出口贸易推动的顺差伴随是频繁的贸易摩擦,人民币升值的巨大压力,这迫切需要我们对“高出低进”贸易政策进行新的评估。鉴于此,本文对“进口贸易通过技术溢出促进经济增长”这一问题的国内外研究成果展开综述,并做出简要评析,希望对进一步的深入研究提供帮助。

二、进口技术溢出效应的理论基础

1、古典贸易理论关于进口对经济增长作用的思想表述

进口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典经济学时代。亚当・斯密(Adam Smith)认为,通过进出口贸易促进国际分工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换回本国需要的商品并节约国内劳动。因此,必然促进本国的经济增长(交易生利)。大卫・李嘉图(David Ricardo)认为进口较便宜的生活必需品及原材料,能稳定物价,阻止利润下滑的趋势,保证资本积累,促进经济增长。约翰・穆勒(John Stuart Mill)则认为进口为国内经济提供了激励性示范,推动本国生产过程的创新和改良,刺激和引导新的产业的成长。可见,古典国际贸易理论一贯重视通过进口贸易来促进一国经济的发展。然而,受“重商主义”思想和国内贸易保护主义集团力量的影响,早期研究文献往往更多地强调出口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却普遍忽视了进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凯恩斯(Keynes,1936)的“对外乘数原理”更是将这一思想的集中体现。

2、新贸易理论关于进口对经济增长作用的再考察

以罗默(Romer,1986)、卢卡斯(Lucas,1988)为代表的新增长理论家揭示了不同于传统理论的经济增长机制和国际贸易发展观,认为知识和技术的溢出是经济实现持续增长的决定因素,而国际贸易又是技术外溢进而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同时,由于知识传播与人力资本的外部效应,各国之间开展贸易还可以节约一部分研究与开发费用,避免重复劳动。尤其是在南北贸易模型中,发展中国家可以通过进口学习和吸收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形成一种“赶超效应”,向发达国家的经济逼近。在新增长理论和全球国际贸易新态势的共同推动下,新贸易理论应运而生。Grossman&Helpman(1991)首次运用实证研究分析方法研究开放经济中贸易、技术进步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阐述了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对经济长期增长的作用。

三、进口技术溢出效应的经验研究

1、国外实证研究综述

(1)CH模型

Coe和Helpman(1995)借鉴Grossman和Helpman(1991)“技术创新”研究思想,首次建立实证模型来研究进口贸易“技术溢出”效应,结果表明国内和外国的R&D都对TFP有着正的促进作用。他们假定国内全要素生产率(TFP)和国内外的R&D存量相关,建立如下回归模型:

(2)CH模型的拓展

CH的实证文章引起了国内外经济学者对国际贸易贸易技术溢出问题的广泛关注,并为其提供了分析框架,后继文献在CH模型的基础上进行了扩展。

第一,外国R&D资本的计算方法的改进。Lichtenberg和Potterie(1998,简称LP)认为CH模型中有关外国R&D资本存量的权重只能反映R&D溢出的方向,而不能反映溢出的强度,并对外国R&D投入权重进行了修正,其实证结论与CH模型相同。Falvey,Foster和Greenaway(2002,简称FFG)拓展到用6种方法计算外国R&D资本,使关于进口贸易溢出效应的研究结论更具有可靠性。

第二,研究视角的转变。学者通过从不同的侧面来考察进口贸易的溢出效应的大小,对现有的文献研究结论进行补充,其研究成果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对不同结构进口商品的溢出效应的研究,FFG(2002)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知识的性质对R&D溢出变量设定的重要性,仅当被转移到研发溢出接受国的知识属公共产品时,R&D溢出效应才为正并在统计上显著。二是微观层次的研究,Keller(2000)从微观厂商的角度研究发现国际贸易促进了技术进步,认为中间产品之间的国际贸易导致的技术溢出效应更大。

第三,吸收能力的考察。学者们将贸易国的地理距离与技术差距、人力资本、国内自主研发等因素纳入模型,来考察进口贸易的技术溢出效应的影响机制。Engelbrecht(1997)在CH模型中增加了人力资本变量(平均受教育年限),实证发现国际R&D溢出依然是显著的。Gouranga(2000)的研究表明进口国的技术吸纳能力、进口贸易量和其产业结构是否与出口国相似等因素共同决定了此国能否成功地获得国外先进技术。

第四,将影响技术溢出的其他因素纳入模型。FDI在众多国际技术的溢出渠道中一直备受青睐。将FDI变量加入到CH模型,其重大意义在于便于对FDI与国际贸易的技术溢出效应进行比较。同时,很多学者开始转而关注如教育培训、专业人员的流动、科学文献、国际会议、国际专利等无形的技术外溢。

2、国内研究综述

国内学者佟家栋(1995)较早探讨了进口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认为不同时期进口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相关度不同,但总体上存在着正相关关系。林毅夫,李永军(2001)指出传统方法倾向于低估外贸对经济的影响,外贸对经济的影响应该重新定义为“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直接贡献加上出口通过引致消费和投资的增长而对经济增长做出的贡献”。吴振宇、沈利生(2004)指出进口和出口分别从供给和需求的角度推动经济增长,应将“进口和出口当作不同的性质来处理”来分析对外贸易对经济系统产生贡献。同时指出了“开放经济环境下,进口对经济系统的作用不仅仅局限在解决国内紧缺资源,而且是国民经济运行的一个重要环节。”近年来,国内学者已经逐渐开始认识到进口对经济增长促进作用的重要性。

在实证研究方面,基于CH模型,国内学者方希桦等(2004)、李平、钱利(2005)、李小平、朱钟棣(2006)、俞春娇、俞美辞(2006)对中国进口贸易技术效应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都表明:进口产生了比较显著的技术溢出效应。同时,国内学者针对中国的实际情况,对CH模型进行了修正和拓展。在微观层次的方面,李小平、朱钟棣(2004)利用我国1990-2000年的面板数据,从省际和地区层面分析了中国进口对TFP的影响。对于CH模型中争议最大的外国R&D资本的方法的计算方法,李小平、朱钟棣(2006)借鉴FFG模型,采用了6种计算外国R&D资本的方法和国际R&D溢出回归方法,进一步证实了国际贸易的技术溢出效应。

同时,受国际研究的启发,国内学者开始把吸收能力纳入模型,来考察进口促进经济增长的技术溢出效应效果的诸多因素。国内学者(赖明勇等,2005;陈刚等,2006;符宁,2007)探讨了开放经济条件下人力资本投资、贸易开放度衡量、国内研发存量等因素对增强我国进口技术外溢的吸纳能力间接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性。

四、简要评析

上述关于进口贸易技术扩散的研究文献,扩展了CH模型,检验了现实经济世界中的实际进口贸易技术外溢过程,为研究者深化对技术进步、技术外溢的内在机制提供了很好的分借鉴。但是现存的文献针对中国的研究甚少,存在着几点不足:一是国内相关文献偏重分析FDI的技术溢出(何洁,2000;张海洋,2005等),而普遍忽略了在开放经济中进口贸易的技术外溢对经济增长的重大贡献。二是在分析中进口贸易的溢出效应时,忽视中国作为经济转型国家的特殊性,应将制度因素纳入模型。三是对进出商品的结构重视不够。现有的文献大多从进口贸易的总量入手,而较少具体分析消费品与资本品、水平型垂直型中间产品等不同性质的进口的溢出效应的差异。四是未能将人力资本、FDI、国内资本存量等多种影响进口溢出效应的因素纳入模型,进行综合考察。这无疑是今后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参考文献】

[1] 佟家栋:关于我国进口与经济增长关系的探讨[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报),1999(3).

[2] 林毅夫、李永军:必要的修正――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再考察[J].国际贸易,2001(9).

[3] 李小平、朱钟棣:国际贸易、R&D溢出、生产率增长[J].经济研究,2006(2).

[4] 吴振宇、沈利生:中国对外贸易对GDP贡献的经验分析[J].世界经济,2004(2).

[5] 尹翔硕:进口贸易与经济增长――关于中国的实证[J].世界经济文汇,2005(4).

[6] 赖明勇、张新、彭水军、包群:经济增长的源泉:人力资本、研究开发与技术外溢[J].中国社会科学,2005(2).

篇11

出口贸易对于经济增长的作用是多方面的,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扩大市场,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根据以规模经济为理论基础的新贸易理论,大量的市场需求是企业实现规模经济的必要条件。出口贸易能使企业的规模得以合理化或适度化,可以使资源配置得到优化,并提高资源的利用率,降低生产成本,从而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2、为经济增长积累必要的资金,弥补外汇短缺。这些外汇资源的作用首先体现在用以进口徐州所需要的技术设备和短缺物资,改善和提高徐州的生产技术水平,提高生产力。其次,用这些外汇资源进口市内短缺的生活资料,提高徐州人民的消费水平和生活质量。

3、通过技术、知识的溢出效益,促进新技术和新知识的积累。新增长理论认为,技术进步和人力资本积累是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正是它们使得生产效率提高,改进了生产函数,使生产力不仅在量上而且在质上有显著增长。出口贸易为技术进步和人力资本积累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出口企业为了在国际竞争中取得优势,必然会产生技术革新的强大的内在动力。一方面它们参与国际市场竞争,获得了大量的信息资源,开阔了视野;另一方面,它们主动学习别国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并通过引进先进的机器设备来提高生产效率。

4、能更深地参与国际分工,获得外部规模经济的益处。外部规模经济实质上就是由于劳动分工的发达,整个市场规模的扩大,从而造成的生产率的进步。分工越发达,市场容量也就越大,建立新的企业及扩大现有企业规模的动力也就越强。分工节约人们专业学习的时间,从而加速了人力资本的积累。分工促使了专门的企业家,专门的教育,特别是专门的科研的发展。这是促进经济增长的更重要的方面。出口贸易使一国的生产与世界生产联系起来,可以从国际范围内,而不只是一国范围内获取上述外部规模经济的益处。

二、徐州市出口贸易状况分析

1、外贸规模持续快速发展,外向型经济取得新成就。根据2002-2005年统计年鉴、徐州外经贸统计数据,“十五”期间,全市累计完成进出口总额35.95亿美元,是“九五”进出口总额的2.88倍;“十五”后两年,全市外贸出口连续攀高,外贸依存度提高到7.5%。2005年徐州市进出口总额11.27亿美元,占淮海经济区比重为7.4%,总量居淮海经济区20个城市中第六位。其中出口7.53亿美元,占比为7.99%,同比增长37.3%,增幅居第五位,出口总额居第六位,比2004年提升一位,出口增长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11%。出口提前两年完成“十五”计划。进口3.74亿美元,占比为6.56%,居第七位。进入2006年外贸发展开端很好,到3月份全市进出口额3.94亿美元,同比增长77.12%,出口2.81亿美元,同比增长84.83%。据徐州外贸部门最新数据,该市5月份外贸出口达到1.1亿美元,创单月出口的历史最高纪录。同时,自2004年6月份至2005年5月份,除个别月份外,徐州外贸出口已连续23个月保持全省第一。

2、出口主体呈多元化势头。“十五”以来,外商投资进出口贸易额逐年增加,对徐州市对外贸易的发展、出口商品结构优化、科学技术的进步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2001至2004年,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总额16.15亿美元,是“九五”同期的3.49倍,占这一时期全市的50.6%,年均增长率60.47%。2006年5月外商投资企业的出口就占到徐州当月出口的59%,2006年1-4月份,全球最大工程机械制造商美国卡特彼勒在徐公司的出口额超过1亿美元,同比增长251.64%。法国圣戈班公司收购徐州钢铁总厂,球墨铸管的世界第一品牌“圣戈班”和世界第三品牌“迪普”强强联合,出口量大增。外商投资企业的出口成了徐州出口贸易的主力军。

民营生产企业出口已出现快速增长的势头。民营生产企业是徐州市外贸出口新的增长点,近年来民营出口稳步增长,占全市出口总额的比重逐年提高。据不完全统计,2005年1至11月,民营企业出口1.83亿美元,增长61.4%,占比27%。民营企业出口增幅较快,显示出强劲的发展后劲。成为徐州外贸出口的重要力量

3、出口商品种类丰富。一国对外贸易商品结构可以反映出该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状况、科技发展水平等。随着外贸的发展,出口产品结构不断优化,工业制成品的比重达80%,其中机电产品所占比重达16.5%。出口产品500多种,其中纺织品及服装类占11%、五金矿产类占26%、食品土畜类占23%、医药化工类占10%、轻工工艺类占13.5%;1999年-2005年徐州市外贸进出口商品结构进一步改善,已由以出口农产品为主发展到以工业制成品,特别是机电产品为主。

4、出口市场结构多元化。从出口市场看,对传统市场的出口将保持平稳增长,亚洲是徐州市的传统出口市场,对亚洲的出口占40%以上。对一些新兴市场的出口呈现较大幅度的增长。据不完全统计,到2005年8月份,徐州市已与世界五大洲130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贸易往来,其中,同时先后在香港、美国、德国、日本、俄罗斯等国家和地区建立了40多个境外贸易机构。

三、出口对徐州经济增长作用的实证分析

一般在分析出口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时,主要按照支出法将GDP划分为3个部分(即GDP=消费支出+投资支出+净出口),计算净出口部分在GDP中的份额。这种方法在认识海外需求对市场总需求变化产生的净效果方面比较有效,但是无法说明对外贸易,特别是出口规模扩大,对经济增长产生的推动作用。另一方面,从贸易平衡的观点来看,也不可能长时期将贸易顺差的持续增长作为一项政策目标。因此,为了说明商品出口增长对徐州经济增长的拉动效果,有必要对GDP的支出法结构公式进行调整。

根据调整后公式,即GDP=国内生产消费品和消费的消费+利用国内生产投资品和生产进行的投资+商品出口+服务出口,来计算商品出口增长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度。其计算公式如下:

出口贡献率=出口增量/GDP增量

出口对GDP的拉动度=出口增量/GDP

按此方法,根据《徐州统计年鉴》及徐州外经贸部门的相关数据分析如下:

篇12

一、对外贸易现状

从图表中可以看出,首先我国从2005年到2014年的十年时间里,进口额,出口额与进出口总额都保持整体上升态势,虽然在2009年受全球经济危机波及有所下降,但整体上升趋势没有改变。其次,从数据中可以看出,我国出口额总是大于进口额,即一直保持着贸易顺差状态,对我国经济发展是有利的。最后,可以看出,虽然我国的进口额,出口额与进出口总额在增长,但不难看出,在2010年后,增长速度有所减弱,2011年至2014年的进口额几乎出现持平状态。

二、存在问题

首先从种类上分析来看,虽然之前看到的关于2005至2014年间我国的进口额,出口额,进出口额总体呈上升态势,但从2013年与2014年进口出口货物类别分析中可以看出在不同分类水平上各种产品的进出口贸易量的发展态势却不尽相同,各类产品的进出口贸易呈现典型的非均衡发展态势。其次,从图中不难看出,我国目前主要依靠的是工业制成品出口,这一类别占了出口总额的绝大部分。根据要素禀赋理论,各国一般出口的是密集使用起丰富资源的产品,而中国是人口大国,所以中国出口的工业制成品绝大多数以劳动密集型为主,技术含量较低,不具备竞争力。

三.对策建议

一方面从国内看,由于人口众多,劳动力成本廉价,使我国尚不能摆脱世界工厂的称号。这也就意味着,在我国与日俱增的出口总额中,我国经济能从中获得到的利润是非常低的。如果还是一味的依靠扩大生产加工产品数量来增加出口额,就会导致国际市场上产品供给量过大,从而产品价格下降,依然无法获利。特别是在现今这个科技迅速发展的时代,通过机器代替人力劳动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在未来,人口红利将不具备优势。因而提升劳动力素质,是当务之急。随着教育的普及,劳动力素质得到提升,一方面会增加对高新科技方面人才的投入与培养,使我国拥有自主研发技术,从而提高了我国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摆脱对国外发达科技设备的进口依赖;另一方面劳动力素质的提升,会导致劳动力成本的提升,从而摆脱廉价劳动力的外壳,实现从劳动力密集型到技术密集型的转变。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