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09 08:24:00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高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然而随着国际化和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发展,人们的意识形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社会思潮不断地冲击着我国高等教育,学校和学生本文由收集整理都变得务实起来,高校的内部结构和教育风气在不知不觉中改变了很多。作为人文素质培养阵地的高校英语专业英美文学教学呈现出了一些令人担忧的问题,严重影响了高等教育质量和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本文旨在结合笔者自身的英美文学教学经历分析当前高校英美文学教学中凸显出的一些问题,以期对走出英美文学教学困境提供理论参照和文化启示。
英美文学在高校英语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毋庸置疑的,然而它的重要性在实际教学中却并未体现出来。纵观当前高校英美文学的教学现状,其暴露出来的问题令其前景不容乐观。
第一,务实的理念使得课程被边缘化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经济的发展举世瞩目。然而与此同时,市场经济的发展令国人的伦理观念和价值体系也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实用主义和拜金主义等思潮亦在校园里弥漫开来并影响着大学生的言行。纯真的理想与大学生渐行渐远,他们的选择越来越务实。昔日文学讲座爆满的情形已难发现,学生对文学名著的热情日渐淡薄,文学课程受到冷落在高校已是不争的事实。学生只想在毕业时找到一份体面高薪的工作,他们更倾向于选听那些能有利于他们就业的课程。而学校为了迎合市场需求和满足学生意愿,于是英美文学这样一个在表明看来并不实用的课程就被边缘化了。很多高校用于英美文学的课时很少,以新乡学院外国语学院为例,美国文学在英语教育专科班只在大二时开设一个学期,且每周只有两个学时,应用英语专业则根本不开设这一课程;英语本科班也只是在大三时开设一年,也是每周两个学时。英美文学课程本是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良好平台,然而却被一些所谓的实用课程挤向了边缘的位置,成了学校和学生眼中的鸡肋,着实令人担忧。
第二,课堂教学方法呆板滞后
英美文学知识信息量很大,所涉历史跨度很长,不同时期的文学流派众多且不同的作家作品又差异很大。因为课时少而教学任务又重,很多老师为了讲完内容总是一节课不停地讲,且少有提问环节。于是就造成了老师主讲,学生被动听的课堂现状,而这和提倡以学生才是课堂主体的素质教育的理念是完全背道而驰的。有学者把英美文学课概括为“上课记笔记,下课对笔记,考试背笔记,考完全忘记” [2]。这种教师满堂灌的教学方式使得课堂气氛沉闷,缺乏应有的互动,学生亦感觉枯燥无味,进而对英美文学课程也难以提起兴趣。
另外,老师在课堂上进行英美文学教学时只注重知识的灌输却少了相关的人文素质教育。笔者曾聆听过一些同行的课程,一般的流程是作家生平简介,主要作品一览,作家创作风格分析和其在历史上的地位和贡献,代表作品的梗概及其分析或是选段赏析等。如此内容讲下来已将课堂时间占满。很多文学老师只注重文学相关知识的传授却忽视了文学课的人文内化教育功能,从而弱化了文学课的真正价值。
第三,文学师资力量薄弱
关键词:初中体育 乒乓球教学 存在问题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8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4(a)-0000-00
高校体育课的开设是为了通过科学合理的基础体育活动加强学生体质,增强学生的体育意识,锻炼学生的体育能力。在使学生真正认清体育存在的意义的基础上,树立正确的体育价值观,带领学生养成坚持锻炼的好习惯;促进学生身体心理的健康发展,锻炼学生的身心素质。而乒乓球作为较为普遍的球类运动深受学生的青睐,以下文章将描述现如今高校乒乓球的发展状况。
1 课堂教学的发展现状
近期学生体质问题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重视,自从2012年10月我国北京学生与俄罗斯少年举行的运动友谊赛,我国失败告终比赛。这一消息在网上引起轰动,我国虽然在身高上占有一定优势,但体质远远不如对手。随后我国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等多个组织对中国国民进行体质检测,结果显示我国初中生的身体素质相对过去的结果明显下降,肥胖情况已高达50%,近视率也上升了11%。
出现这一系列不乐观的现象,各专家针对高校的体育教育进行调查,其主要原因由于以下几点原因:
1.1 师资力量不完善
我国体育教学中缺乏教师,导致教学质量不高。现如今我国体育专业教师严重缺乏,使教学不能正常开展。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初中教育的教师总体在编24100多万,其中体育教师缺少30多万。对于体育教育,始终得不到学校的重视,对于体育培训经费也不能及时给与,使体育教师的教学素质不能提高,从而教学质量也就不能有所进步。
例如,据有关人士报道,安阳市的体育教学中,王老师在体育课中一面讲解篮球投篮方法,一面教导学生打乒乓球。经课下了解,得知王老师在大学期间主修乒乓球,对篮球并不了解,但对于学校的要求,教师不得不现学现卖。
1.2 体育课程不充足
相对于文化课,体育教学得不到家庭与学校的关注。如今,无论学校还是家庭都追求学生的文化课成绩,关注升学率。部分家长望子成龙心切,为学生选择较多的补习班,占用学生的业余时间,使学生得不到体育训练;学校为了获取较高的升学率,为学生安排较少的体育课程,甚至利用体育课为学生安排习题。因为学校家长的带领,是学生失去了对体育项目的兴趣,体育教师也不能为学生展示体育的精彩。
经过对学校的实地考察发现,许多学校课表上的体育课并没有在操场上发现学生运动,反而在教室里认真复习功课,原因竟然因为接下来又一次考试,学生学习压力大,导致自己主动减少了课外活动。
1.3 运动器材不完好
如同文化课的教学,体育教学同样需要完善的教学设备,但现如今学校中体育场地、体育器材并不能满足教师教学的基本要求。学校应该针对性的对体育场地进行改善,使得体育教学正常开展。
在安阳市第八中学的乒乓球课上,体育教师在课上为学生讲解操作技术,安排学生自行分组练习。同学们手中的乒乓球拍已经破旧不堪,有的手柄已经弯了,乒乓球拍也没有一个完整的,而乒乓球的质量更是不忍直视,同学们一直用这种破旧的球拍在练习着。
1.4 安全指数不达标
体育课堂不能保证人身安全体育课堂本身是一项危险系数较大的课程,时刻需要教师的关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务必讲解一些危险动作,提醒学生注意安全,教导学生进行自我保护,在减少危险系数的过程中增添乐趣。
据报道,在安阳三十二中发生一起体育教学事故,兵乓球简单轻便,在运行过程中路程短、运行方向多变,需要学生不断训练技巧能。因此乒乓球的学习不仅需要学生拥有健康的身体,教师在教导过程中没有及时纠正学生对乒乓球运动的误解,在课前引导对学生进行适当的筋络活动,使学生在练习过程中大幅度运动,使腿部肌肉拉伤。
2 完善乒乓球教学策略
通过上文对乒乓球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教师根据学生学习情况对其进行分析,并组织讨论会,研究教学策略,为提高初中体育课堂教学策略,教师制定了多种教学方案,并有目的的采取行动。其中制定的教学方法包括几下几大部分:
2.1 教学言语幽默化
制定方案要求教师在授课过程前,组织通顺语言,在讲解体育的基本概念的同时,加入一些体育运动的技巧和安全常识,使同学获得更全面的知识。在教学中尽量避免“满堂灌”的现象,在讲授动作时,巧妙结合动作试验。并设计平易近人的语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使其富有哲理且不缺乏幽默感。例如乒乓球的教学言语中,教师在讲解有关乒乓球理论知识时,借用我国邓亚萍的事迹,讲述邓亚萍训练的艰辛,而取得今天的成就,激发学生的训练兴趣,提高意志力,增加学生对乒乓球的爱好。
2.2 增加课堂提问
体育运动中,需要学生亲自动手操作,难免会出现错误动作,此时需要学生向教师提问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教师在解决学生问题时,提高学生注意力,锻炼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培养学生体育思维发展,增强学生学习动力。例如乒乓球的发球要点,站姿手势等,教师在观察学生训练时,及时给与纠正,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回答问题时,用简练易懂的语言,有助于学生提高学习效率。
2.3 提供课堂讨论机会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同样可通过课前提问的方式引入课堂所学知识,供学生进行合作讨论,最终进行概括总结。在学习体育知识的基础上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关系,培养团结协作精神,渲染学习气氛。尤其对于乒乓器双打的练习,格外需要双方的默契配合,教师根据对学生的了解情况,针对学生的体质特点为学生分组,具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引导学习,增加学生之间的讨论,快速领悟基本动作要点。
2.4 动作示范详细
体育活动是一项对学生动手动脚能力要求较高的一门学科,教师在讲解新技术活动时,首先为学生做示范动作,使学生对其有基本的了解,激起学生学习兴趣。在示范动作时,要选取正确的时间,方便学生建立正确的观念;要选取正确的位置,根据学生的人数,教学时间等多方面因素,尽量使每一位同学都能了解动作基本要领;示范次数要根据动作的难易程度进行更改,在学生练习过程中,对于学生普遍出现的错误再一次进行纠正示范;必要的时候可观察学生学习情况,请学生进行示范,并随时更新自己的教学言语,跟随学生的教学思维,以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3 结语
通过对初中乒乓球教学的充分研究,分析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实施了更种方案,对教学方法做进一步更改,在教学过程中增加提问机会,设计更多的讨论话题,对学生进行示范,最终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培养了学生进行体育运动的好习惯。然而这一系列教学方法不仅仅适用于高校乒乓球的教学,对于各种体育运动项目,教师都可引用,希望在日后的体育教学中,融入更多的教学策略,从而对学生的健康负责,提高学生的社体素质,使体育教学更加完美。
参考文献
[1] Barbara L・Me Combs,James E.pope 著,伍新春等译.学习动机的激发策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21-23.
1高校中国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在进行中国画教育中一般都是以高校学生为主要的学习对象,一般学生在对中国画进行比较深入的学习都是在进去高校后,在高校中的学生在文化知识中对于中国传统的文化相应会有些了解并且具备有一些文化底蕴去理解中国画理论中的一些观点,但是就我国目前在高校中进行中国画的教学还是存在着诸多的问题,使得中国画教育在进行过程中受到一定的阻力。
(1)对于中国古代文化哲学知识的缺乏影响到中国画的教学。中国画的学习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的。中国古代哲学作为中国文化中的一部分,对其也应该具有良好的掌握。首先,在中国画中有很大的部分,如绘画的风格、表现的手法和艺术的规律这些方面都是来源于中国古代哲学以及美学的思想。在中国画的绘画中强调的色彩、构图和意境的辩证关系还有用墨时讲究的浓淡之间的协调等等都是源自与中国古代哲学中的思想,要是对中国古代哲学的一些基本思想没有进行了解和分析就无法正确地领悟到中国画在制作过程中所要体现的一些美和蕴含的深意,因此就无法继续的学习下去。再次,中国画中所参考的不同画家作品也显示出不同的哲学派。在中国古代的绘画作品中有比较偏向于儒家学派的也有偏向于道家学派的,要是对中国古代哲学没有一定的了解基础,在面对这些作品鉴赏时就无法感受到画中的真谛,对于学习也会产生一定的阻力。中国画中的内在精神与中国传统文化是紧密相连的。画中蕴藏的各种意境都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体现,要是没有一定的文化基础就很难在画中感受到其绘画的妙处,也无法体会在作画的本质,因此也无法真正学好中国画。因此,中国文化和古代哲学知识的欠缺是在进行中国画教学中的一大问题,学生不具备有良好的文化素质就无法真正学好中国画。要是老师也没有具备良好的古代哲学知识在进行教授过程中就不能将画中的美妙意境和其本质很好地展现在学生的面前,使得教学质量急剧下降。
(2)中西文化中的差异影响到中国画的教学。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世界各国无论是在经济上还是在文化上都面临着整个世界。中国画作为传统文化中的一部分也接受者世界文化的冲击,文化只有在保留本质的前提下不断的融合发展才能使其逐渐的发扬光大,但是中国画与西方的西洋画在本质上有着区别,由于中国与西方的民族理念、历史发展各方面都存在着差异性导致在绘画中所体现的技术特点和表现手法都具有差异性,这种差异性的存在使得影响到了中国画的教学。中国画中讲究的是“天人合一”的思想,着重强调在绘画中要体现自然美。在作品中要让人感受到对“神”的崇敬心理,其在作品中追求山水之间的一种十分自然的状态。但是西洋画则不同,它们讲究非常严格的比例关系和十分真实的光影效果,在西方的绘画作品中追求的是一种极具客观性质的东西,两者如果同时描绘自然风光,在绘画方式和表现手法上绝对会相隔迥异。由于中西方的文化差异,对绘画作品的展示也截然不同,两种不同文化基础的绘画在收到相融时一定会产生一些矛盾和问题,在这过程中需要探讨的问题就是采取何种比较适宜的手段和形式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并且能够在不同的绘画风格中各自的取长补短,不断促进中国画未来的发展。
(3)中西绘画中思维转换的难度。由于我国在美术教学体系中的建造较晚,所以受到西方绘画思想的影响和限制就较多,在目前我国的中国画教学中对绘画作品的评定标准还采用的是西方绘画的标准,这样根本就不适应本国国画的基本思想,由于选择西方的评定标准使得在进行教学和学习的过程中多多少少会受到西方绘画思想的影响,但是中西方在文化和绘画理念上都存在着很大的区别性,这种西方的绘画思想的深入将会禁锢或者扭曲原本传统中国画的本质。
2针对中国画教学中问题提出的几点对策
中国画教学体制虽然已经逐步在我国教育中建立起来,但是由于起步时间尚早而且受到来自各方面因素的制约使得在真正进行教学实施的过程中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因此要继续完善中国画教学将中国画传承下去就必须要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保证教学质量,努力提高整个中国画教学水平。
(1)建立完善的中国画教学体制,并且在教学过程中增加中国文化知识的教学内容。由于中国画的教学在我国整个教育体制中起步的较晚,整个教学体制还不是很完善和健全,首先,需要考虑的就是健全和完善中国画的教学体制保证教学活动的完成,再次就是中国画是以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为基本,在进行中国画教学之前必须要对学生进行中国文史方面的知识传授,让学生首先具备有一定的文化基础才能更加深刻地了解和掌握中国画的内涵。在掌握中国文化知识之余还要适当地补充一些关于西方文化的历史知识,学生在进行中国画的学习时不可能完全不理会西方的文化和绘画理念,对中西方文化差异有所了解对其在学习中很好的区别两者之间的不同起着很重要的积极作用。
(2)在中国画教学中要重视书法课的学习。书法其实也是属于中国传统绘画中的一种特殊形式,增加书法课时也是在让学生增加绘画实践机会的同时提高学生的绘画能力。书法是中国画学习的基础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因此在进行中国画教学过程中要适当地重视书法的教学和内容。
3总结
中国画的教学中既不能完全照搬西方的思想也不能总是故步自封。在进行教学过程中一定是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我们在面对这些问题时不能临阵退缩而是要采取适当的解决手段去完善这些问题,并且找出一种最佳的教学手法去很好地融合中西方的绘画理念和手法,使两者之间能够起到取长补短的作用。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G841 文献标识码:A
1高校篮球教学中的存在问题
1.1教学观念落后
说起体育教学,学校和教师想到的是怎样在进行锻炼、怎样促进身体素质的发展,怎样让学生掌握基本技能,而在篮球教学中,教师更注重向学生教授篮球战术,正是受到这种教学思想的限制,当前高校篮球教学的全面教育很难实现。
1.2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单一
长期以来,高校篮球教学中教师普遍重技术、竞技和能力培养,忽视普及、娱乐和素质教育目标,一节课下来,都是战术练习,过分强调学生技能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过于苟求技术细节和外在规范性,导致大学生只会机械模仿,缺乏一定创造能力,最终使学生在实战中无法灵活运用所学技能。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高校篮球教学本应对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创新,但是很多高校篮球教学采用的仍然是传统教学模式,主要以讲解和示范为主,常常忽略学生的主体地位,素质教育的作用也没有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出来,加上一些学校的体育教育得不到重视,在教学设施、科研方面得不到支持,高校篮球教学停滞不前。
1.3考核评价机制不科学
对于学生篮球项目的考核,很多高校采用的仍然是传统考核整齐划一标准,不利于调动学生积极性和创造性。由于学生差异性较大,其篮球水平必然会参差不齐,学习能力有强的就会有弱的,有喜欢篮球运动的,也必然会有不喜欢的,教师如果只是单纯进行技能和战术教授,无视学生个性差异对学生进行过于整齐划一的考核,必然会挫伤学生积极性,在这种太过针对性的考核中,学生反而得不到高分,这样很难将学生的整体水平协调起来,也很难将高校体育教学思想和素质教育目标落到实处。
2改进策略
2.1转变教学观念,坚持因材施教
在高校篮球教学中,教师首先应转变传统教学观念,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教学根本目的。在篮球教学中,学生才是教学的主体,而篮球只是学生进行运动的工具,教师必须学会以球带人,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此外,教师应将素质教育渗入篮球教学中,在促进学生发展的同时还应使学生树立健康第一的学习思想。学生在学习能力、心理素质、性格、认识方面都存在着较大差异,这就要求教师因材施教,坚持从学生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学生实际情况,针对不同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方法和计划,比如对于篮球基础较好、学习能力较强、具有良好篮球运动天赋的学生,教师要积极发掘他们的潜在能力,采取相应手段如个人指导、校外锻炼推荐、给他们一定的特殊任务,以此来栽培他们,而对于基础较差、身体素质较弱的学生,教师需要付出更多关心,给予他们鼓励,使他们坚定信心,根据他们的心理、身体以及性格特点制定一套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案。
2.2丰富教学内容,创新教学形式
首先,高校篮球教师应改变传统的以战术教授为主的教学内容,在篮球教学中增添新的知识,保证教学内容思想性与科学性、娱乐性与系统性、理论性和实践性、基础性和先进性的统一,为教学增添活力,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比如,提高教学中的比赛成分,在教授一定课程后,组织学生进行比赛,比赛项目大可以根据教学进度确定,拿行间运球来说,在练习的时候,教师可随机将学生分成若干组,让每组学生采取直线方式进行比赛,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球技,还能激发学生对篮球课的参与兴趣,有利于调动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在促进学生团结合作方面也具有重要作用。另外,传统以应试教育为主的教学手段无法适应学生发展需要,也制约了高校体育教育的顺利开展,所以篮球教师应创新教学形式,使其更适应素质教育和学生发展需求,让学生在篮球技能得到提升的同时,智力、素质、性格、品质等方面都得到发展,比如采用游戏法进行教学,让学生在游戏中体验学习篮球知识和技能的愉悦,加强与其他学生和教师的沟通,从而在篮球教学中构建一种和谐的师生关系。
2.3完善考评机制
针对大学生学习能力、篮球水平参差不齐的现状,必须完善考评机制,从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技能、学生达标各个方面方面进行综合考评,改变以成绩和结果为主的考评方式,注重过程考评,实施动态考评,在考评过程中,应将定量与定性、自我评价与教师评价相结合,保证考评方式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对于不同学生,应根据学生差异采取不同考核标准,比如在进行投篮考核中,应对基础较强、技能水平较高的学生制定严格标准,而基础较差的学生只需要他们完成基本技术动作,即使会存在不规范动作,但只要没有走步违例就给予他们及格分数,并对他们出现的不规范之处进行纠正,同时,教师还要对进步较大的学生给予适当表扬和鼓励,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使教学成效不断得以提升。
3结语
总之,篮球教学是深化高校体育教育和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之一,在当前高校篮球教学中,仍然存在一些弊端,严重制约了高校体育教育的发展。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必须坚持因材施教,不断丰富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完善考评机制,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只有这样篮球教学才能在提升学生篮球水平的同时完善学生性格,强化学生心理素质和人格品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使高校体育教育的作用得以充分发挥。
参考文献
武术是我国传统的体育项目,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强身健体、防身自卫,更可以培养学生道德情操、修身养性,促进学生心智的成熟、脑力的增强,是德育、智育与体育的完美结合,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具有浓厚的社会性及民族性。高校是对学生进行武术教育的主阵地,在全国教学改革的背景下,高校的武术教学正发生着变化,虽取得了部分成绩,但仍存在不足之处,我们应继续研究高校武术教学的有效方法,探索符合时代要求、学生体质的教育方法,达到武术教学的目的。
1.武术教学的意义
1.1培养品格。
个人品格的形成一部分是遗传基因的决定作用,另一部分是后天教育的培养,而武术教育作为后天体育教育的一种,对个人品格的形成具有现实的积极作用。在校大学生可以在学校有计划、有目的的培养方式下接受现代信息与知识的教育,武术作为主要的身心教育课程之一,能够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观念、积极的态度,有助于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同时武术作为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特有的文化特质,长期参与,容易形成与之相关的文化品格[1]。
1.2塑造品质。
学习武术的过程中难免对同一个招式进行反复练习,这不仅考验学习者的领悟能力,更是对学习者耐心的培养,而很多时候耐心是成功的必备品质。加上武术竞技必有成败输赢,考验学习者的心理承受能力,能够正视成败、进行反思的学习者,才会真正从竞技中获益,不仅能够吸取他人所长,还能发现自己的不足,有利于学习者自我矫正,形成刚强坚毅的品格,为日后成功打下坚实基础。
1.3修心养德。
作为悠久的民族文化遗产,武术与我国灿烂的精神文明共同成长,相互影响、共同进步,所以武术教学过程也是对祖国精神文明的渗透,是对传统道德、文化理念及哲学、医学等其他精神文明的学习,是修身养性的学习过程,使得学生体会到学武修身、习艺养德的乐趣,使得学生折服于武术的丰富内涵,自愿自觉地刻苦学习,不但能改变学生的体质,而且有利于改变学生的心理素质,改变对世界及人生的看法。
虽然我国武术流派众多,但都认可武德对个人成长的重要作用,强调武德修养,重视武德的约束作用,认为武德不仅可以保持习武者头脑清晰、思维清楚、感知敏锐,还可以让习武者心胸坦荡、端重大方,成为光明磊落、虚怀若谷的强者[2],推崇养德先于学艺。同时因为武术的技击实用性,所以自古以来的武术传承都讲究传于有德心善之人,不仅希望自家的武术技能能够发扬光大,更是一种对社会的尽责表现,希望武术用于助人除害的人道精神反映了历代习武者的宽广胸怀。
1.4健身美体。
武术最初的功用便是健身强体,是对修习者体魄的强化,拥有力量美、韵律美及姿态美,今天的大学武术教学更强调对大学生体魄的塑造,提升其审美水平。
武术套路本身具有一定的难度,学习过程中会对学习者的身体协调性及柔韧性进行锻造,加上武术本身多跳跃、闪挪及各种肢体活动,不知不觉间,学习者便会有健康的体魄,拥有动作的力量美及艺术的形体美。
1.5益智活脑。
武术要求学习者四肢协调,对自身重心进行调整,要求修习者该快时能够对招式迅速反应,该慢时能够感受力量的变化、重心的转移,加上习武过程中会对同一个招式进行多次演练,需要学习者有一定的感悟能力,能够从看似重复的训练中找出自己的不足,对武术学习有进一步的认识,更对自己与自然的关系有进一步的体会,是一项会刺激大脑思考、帮助个人成长的体育项目。
2.武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硬件条件不过关。
当前高校武术教学面临少器材、没场地的尴尬境地,有些院校真的是财力不允许,没有资金购进教学器材,而有些院校则是不想在武术教学方面进行投资,导致武术教学普遍器材陈旧、场地狭小甚或没有资金,使得武术教学流于形式,难有发展。
2.2师资条件跟不上。
目前很多院校的武术教师都处于紧缺状态,满足不了教学需要,教师疲惫不堪,学生也没有兴趣学习;还有便是教师的学历虽高,但是教学水平却很低,即便解决了师资紧缺的问题,对武术教学也没有帮助。这种现象的产生是因为近年来为了达到国家对院校的评估标准,招聘教师时看重教师的学历,导致一些真正的武术教学人才得不到岗位,得到职位的又不会教,使得武术教学难有成果。
2.3内容陈旧,方法单一。
大部分院校的武术教学仍然延续多年的初级长拳及简化的二十四式太极拳,对其他拳脚功夫或器械武术根本没有涉及,不仅与学生身体素质不相适宜,对发扬我国武术的博大精深也根本没有帮助;在教学方法方面,仍采用以班级为主的授课方式,这种授课方式方便了教授,却难以收到效果,因为教师几乎不了解每个学生的身体素质,无法决定其是否适合学习武术及适合哪类武术学习,导致一部分学生难以学出成绩,产生犯难畏惧心理,做不到因材施教的武术课根本不是武术教学,难以让学生传承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
2.4缺少技击格斗性。
武术本身除了防身健体等功用外,还有技击格斗的实效,不仅因为武术曾在军事战争中得到成长,更因为只有打出武术本身的进击气质,才能真正发挥活血行气、强身健体的作用。而在现实的武术教学中,教师没能很好地示范武术的进击性,导致学生只看到了武术的形式与套路,学起来是花拳绣腿,缺少力度,使武术教学变成了“舞”术教学,制约了武术的发扬光大。
2.5教材资源匮乏。
知识的学习离不开理论的指导,武术学习也一样,但是目前高校中武术教材过于专业,不适合没有基础或基础很差的大学生,为了避免纯技术教材的不适用,各个高校开始自编教材、讲义,不乏有的教师简单摘抄,而有的院校干脆取消了教材,将武术教学变成只有教师示范的体育课,这都不利于学生的学习。
2.6成绩计算方法不正确。
学生的体育成绩不仅要纳入到总成绩的计算中,还要制定正确的成绩计算方法,不能单单依据学生期末竞技成绩计算体育成绩,还应考虑受先天身体素质及接受能力的影响[3],有些学生的体育敏感度很低,但是他们比别的同学付出了更多努力,此时成绩若是单单依据最后的技能确定,难免会抹杀他们的学习兴趣,使得他们放弃对武术的热爱,而武术的发展不仅依靠技能的丰富,更需要理论的完善,而这些学生就是那些可能在武术理论方面有所成就的人才,是值得教师培养的。
3.优化对策
3.1提高重视度。
一直以来,我国教育都重文轻武,注重对文笔知识的教授,轻视学生体育知识的获得、身体素质的提高,武术教学因此长期不受人重视。随着高校的教育改革,体育被提到一个新的高度,高校领导对武术教学的认识也应该上升到一个新的水平。
只有认识上有所改观,提高重视度,武术教学才会受到应得的重视,拥有先进匹配的教学器材,在激发师生学习兴趣的同时,表明学校对武术教学的立场,从而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加入到武术教学中,武术教学与研究现状自然会得到改观。
3.2改善师资水平。
高校不仅要保证足够多的教师,还要保证教师的业务水平。只有拥有足够多的教师,才能保证武术教学规模,充分发挥器材与场地的作用;只有教师文化水平及专业水平都较突出,才能真正教有所成,学生才能真正体会到武术学习的好处,才能真正推动武术教学的发展[4]。
为了保证师资队伍的教学水平,高校应该在校内不定期举办教师间的武艺切磋、校内武术教学方法研讨会等,发现学科的专业人才,并给予其展现的舞台,同时要组织武术教师定期进修,提高自身专业水平,保证教学能力与时俱进。
3.3丰富内容,改变方法。
目前高校教学很难真正实现一对一的单独辅导,所以应该在课堂授课的基础上,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强化对个体的指导,发现学生自身的特点,尽量通过分组分类的办法因材施教,同时要鼓励学生间相互切磋与交流,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在碰撞中自我矫正,还能增进学生间的感情,营造良好的氛围;或者引进视频教学方式,结合教师的讲解与示范,鼓励学生自我练习,相互较量。
教学内容方面,可以增加一些新鲜的武术形式,如剑术、散打等广受学生关注与喜欢的项目,充分利用我国悠久深厚的文化资源,丰富课堂内容。
3.4注重武术中的力量。
武术练习或是使用都应该体现出演练者的力量,针对目前武术学习只停留在招式与形式层面的特点,学校可以定期举办武术比赛,让学生从实战中认识到武术的技击性、力量性,自主加强武术技能与能力的训练,发现藏在武术中的美感,自发地想学习,愿意为武术的传承贡献自己的力量。
3.5融入思想理论教育。
面对高校武术教材不合格的困境,学校可以鼓励学生多读一些有关武术学习的指导性书籍,不仅有利于学生从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还可以深化学生对中华武术的认识。
加强武术教学中的德育,改变武术仅仅是一项体育项目的认识。“技击乃末技”,足以说明武术在我国文化体系中的作用从来就不是为了战争与格斗,武术像其他文化遗产一样有自己的思想理论系统,深入讲解武术中蕴含的宇宙哲理、人世道理,注重武术之“道”的讲授,将会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学习武术的必要性及好处,激发学习兴趣。
4.结语
武术起源于健身保健,发展于格斗技击,冷兵器时代曾在战场上大放异彩,却衰落于现代文明的繁荣之中,转而成为全民健身的首选,只是经过千年岁月的打磨,已经不复当年的光辉,残存下来的已远不及当年全盛期的精华,成了一种式微的传统文化,需要大众的保护。而传承优秀文化、发扬古老文明,无疑是现代大学生的重担,但是由于长久以来积压的问题,导致武术教学面临着备受轻视、师资不济的尴尬境地,不仅影响高校武术教学水平,更影响大学生对武术的认识与评价,不利于文化的承继[5]。本文从提高校方重视度,从而提高师资水平,进而改变课堂内容与教学形式等角度针对当前武术教学困境提出解决办法,希望能够对推进高校武术教学改革起到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杨丽娜.解析普通高校武术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时代教育,2014(02):16-18.
[2]李岳.浅析高校武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当代科技体育,2013(10):35-36.
二、体操运动的发展历程
17世纪,德国教育家古茨穆斯,他在总结博爱学校体操教学的基础上,根据社会需要及学校教育的目标,不断创新体操教学内容,并设计出大量的关于身体练习的徒手及器械动作,构建出比较完整的体操教育体系,并在学校教育中取得巨大成功,得到欧洲各国教育实践者的一致认可,随后在欧洲各国得以迅速传播,并逐渐发展起来。
19世纪的欧洲掀起一场大规模的教育改革,学校体操教学内容迎来新的发展契机,该契机激发学校体操创新浪潮,在欧洲各国先后兴起如德国兵士体操、丹麦保健体操、瑞典器械体操、英国柔软体操和美国韵律体操等很多流派。1903年,清政府将德国兵士体操教学体系从日本引入我国,成为近现代史上首个学校体育教学内容,并随着学校教育目标的不断更迭得以完善和丰富,具体包括:兵式体操、韵律体操、器械体操及保健体操等内容。
上个世纪50年代,我国从前苏联引入一套完整的竞技体操内容体系,竞技体操以其特有的健身健心方式,深受青少年学生的青睐及社会的重视,成为当时实现学校体育目标和的主要内容,也由此形成现今的体操教学内容体系。80年代后期,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众多新的身体练习内容被引入学校,所以体操教学的地位逐渐下滑,甚至被边缘化,目前已步入低谷。
三、高校体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教学内容的合理性偏低
很多高校设置体操教学内容时,因为认识度偏低,致使在体操理论教学方面存在一系列不合理的现象,如教学内容设置笼统,教学目标模糊。同时,体操教学内容随意性很大,致使大学生难以应用理论对其技能实施指导,致使其仅能简单地对技术动作进行模仿,体操运动所具有的健身功能被忽略,学习质量不高。
2、教学方式落后
体操教师通常选用“填鸭式”给大学生灌输知识,而大学生不得不处于被动地位,此外,在体操教学过程中,教师将教学重点集中在技术动作的教学上,忽略了体操的娱乐性及健身性,致使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很难得以充分发挥,同时大学生的自主思维能力在很大程度上会受到限制,使其厌恶体操学习,致使体操教学质量难以得到保障。
3、教学评价体系不够完善
体操教学评价标准主要是考察大学生能否完成技术动作,致使大学生为了通过考核,不得不开展缺乏实质性的重复动作练习,增加厌恶体操的情绪,同时该评价方式不仅难以体现大学生个人素质,并且因为评价方式导致合格学生的数量很少,抵触情绪严重,甚至直接放弃体操学习。
4、学生骨干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在体操教学实践中,教师的示范与讲解固然重要,但若不能充分发挥学生骨干的带头作用,则很难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在教学实践中,仅依靠教师的亲力亲为,很难突出教学重点的效果,不利于长期开展教学工作。
5、场地设施匮乏
大多数高校没有专门的体操房,体操设备及相关器械也较为缺乏,大多只有几块垫子,而体操项目作为危险性较高的运动,没有必要的保护设备,使得大多数体操项目很难在高校得以开展,从而致使体操运动在高校很难普及与发展。
四、高校体操教学的优化途径
1、确定合适的教学目标
确立教学目标时一定要针对大学生的具体状况,目标过低,大学生会觉得不费劲就可以完成,动机则会降低;而目标若过高,学生会觉得难度太大,心理会很紧张,因难以达到目标而产生挫败感,从而削弱了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所以,制定教学目标时,不可过低也不能太高,应该以通过努力便可够得着为宜。
2、合理设置教学内容
高校体操教师需根据实效性原则,即根据大学生的实际需求及教学目标为出发点来设置教学内容,注重体操的健身价值,同时还需要在设置教学内容的过程中进行必要的结合与借鉴,从而为大学生提供一系列有利于身心健康发展的教学内容。
3、选用科学的教学方法
体操教学的过程中,作为体操教师需要全方位、多角度地把握各个技术动作之间的联系,并根据大学生的身心特点,系统地实施整体的教学规划,为大学生提供一个循序渐进的学习过程,只要合理地安排教学顺序便能帮助大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动作要领,提升教学效果。
4、积极培养大学生骨干
体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有计划地培养一些身体素质较好、体操技能突出的同学做骨干,发挥示范与保护的作用,从而使体育教师的注意力转移到教学重点上,同时也可以有效增加大学生练习的次数,增大课的密度,切实增强锻炼效果。
5、完善考核方式
高校中的最为主要的教育工作便是思想政治教育,尤其是在现阶段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建设,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现代大学生道德水平方面的提高,现阶段,关于如何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已经成为了新时期里,高校的一项重要课题内容,同时也对于高校里面的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方法陈旧,教学效率
高校教育的目的是为社会培养全方面的人才。但是很多的高校非常不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即使设置了思想政治教育课,也是流于形式,没有实质性的实施。其中一个比较明显的问题,就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方法过于陈旧,教学效果比较差。学生对于思想政治课没有较大的兴趣,老师讲得再多学生也听不进去,教学效率比较低。另一方面很多学生反映,思想政治课中老师总是翻来覆去地讲一个问题,趣味性非常低。
(二)实践教学薄弱
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一环。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越来越得到各高校的重视,在教学大纲上都列有实践教学学时,并且占有一定的比例。但由于学生人数多,实践教学的内容、学时缺乏统一要求,实践教学的效果没有明确的评估指标,实践经费不足导致实践教学依然是薄弱环节,实际操作中往往流于形式,实践活动未能发挥实效,削弱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教学评价标准单一
在新课程改革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评价指的是根据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和教学目标,运用切实可行的评价方法和手段,对思想政治教学活动及其效果进行全面考查和价值判断。教学评价过程中还存在很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评价功能单一,过分注重选拔功能,忽视了评价的发展,忽视了被评价者在各个时期的进步状况和努力程度;评价内容单一,主要侧重于课本知识的考查,忽视了对学生能力目标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的评价;评价方法单一,主要是量化评价,以纸笔测验为主,导致评价目标唯量化、简单化;评价主体单一,多是教师评价学生,学生是被动接受评价的客体,学生不参与任何评价。教学评价标准的单一,使教学评价失去了它应有的反馈功效,严重制约了思想政治课的改革实效,怎样有效地开展教学评价,仍然是我们需要高度关注和深入探讨的问题。
二、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学实效性的策略
(一)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学课主渠道作用
在高校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一项教育内容。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设置,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提高个人素质。所以,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应该加强教育的实效性和有效性,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思想政治氛围,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另外,老师也应该充分发挥引导作用,处理好师生关系,关心学生的心理,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学课主渠道作用,让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都能够受到思想政治教育。
(二)拓展教学空间,加强实践教学
思想政治理论课要真正适应形势和学生身心的发展要求,只限于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加强社会实践。社会实践是联结学校和社会的桥梁,加强实践教学,引导学生深入社会,参加实践,有助于大学生加深对国情、民情的了解,增强社会责任感;有助于大学生充分发挥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内在积极性;有助于大学生转化书本知识、加强能力锻炼;有助于大学生克服脱离实际、眼高手低的弱点。首先,因地制宜开展校内实践。主要以校园活动的形式展来,在课时设定的时候,拿出一部分课时用于校内实践。具体来说,在校内开展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相关,以增强学生思想政治理论素质为目标的活动,可以组织校园演讲比赛、征文大赛、辩论赛等活动,活动可以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门发起,也可以联合学校相关部门组织,也可以由学生社团组织,充分利用校园各种文化建设载体来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提供渠道。其次,开展寒暑假社会实践,加强教师的参与度。寒暑假社会实践在假期进行,时间充裕,不影响其他课程的教学,便于集中师资力量。第三,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比如,组织学生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组织学生到农村、城市、企业进行实地考察调研;请校友回校给学生介绍行业和专业发展的实际情况,谈工作、人生的体会;建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基地,组织学生到实践教学基地参加生产劳动或担任社会工作等。
(三)完善考核方法
首先,建立科学系统的考核目标。考核目标的设定是多元化与层次性的集合,包括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对政治理论素养提升程度的准确考评、对思想品德素质提升程度的科学测评等。其次,设计全面贴切的考试内容,切实提升考核内容的全面性、科学性以及与学生实际的贴近程度。减少对纯知识点的考核,加强对核心知识,与现实结合紧密的知识进行考核,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认识和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再次,采取综合评定方式,除了平时成绩、理论考核之外,还可增加实践考核、日常行为表现考核等。实践考核重在考查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表现,包括参加实践活动的程度和积极性、撰写调查报告、实践制作等,可由实训基地指导教师、带队教师、任课教师等组织考核。日常行为表现考核重在考察学生在应对现实问题时所表现出来的政治素养和道德品质,如对学生参加义工活动情况、公益服务情况等,可由与学生工作有关的部门和老师进行考核。
三、结语
在现代我国的高校中,思想政治教育已经是各项教学的前提,虽然目前我国高校中,思想政治教育还存在着许多的问题,可是只要我们能够懂得思想政治教学的重要性,并且完全发挥出“思想政治”课程的主渠道的作用,开拓教学空间,多多关注实践与教学相结合,对考核方法完善更新,肯定可以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学本身应该具备的作用,最终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培育出更加优秀的人才。
参考文献:
案例教学法,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教学目的要求,组织学生对案例的调查、阅读、思考、分析、讨论和交流等活动,教给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或道理,进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学生对基本原理和概念的理解的一种特定的教学方法,其本质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互动式教学。
案例教学法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以往以“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的“老三中心”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通过以学生为主体,模拟或者重现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场景,让学生把自己纳入案例场景,让学生扮演具体的角色,动员学生的参与热情,唤起潜藏在学生身上的无限的思维和能力。与此同时,通过针对同一问题的不同观点的互相交锋和彼此互动,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判断能力、分析能力、决策能力、协调能力、表达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然而,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案例教学能力与效果却不容乐观,常存在一些问题,使得案例教学的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一、正确选取教学对象
通常情况下,案例教学的对象应当是有一定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的应用型专业本科大三、大四学生或硕士研究生。而在具体的实践中,很多高等院校比较普遍的将案例教学应用到普通本科生的课程教学中,特别是用于大一、大二学生的相关课程教学当中,这是一大误区。
在课堂实践教学中我发现,高等院校学生对案例分析的全面性、准确性、完整性是与理论基础的掌握程度和实践经验的多少呈正相关关系。而对于普通本科生,在没有较为全面地掌握学科理论基础知识和缺乏实践经验的情况下,对案例的分析与讨论大多数只能停留在一片主观臆断或凭空想象的层面,这完全与案例教学的初衷是相背离的。
所以,在案例教学的具体实施当中,要尽量避免以没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的学生为对象,同时也要注意所选案例的内容与学生基础知识和实践经验的一致性和关联性,并且要尽量将有着不同学科背景的学生组合在一起,以使案例教学有效引发的不同思维方式、不同信息处理与分析方法、不同结论之间的交流和互动。
二、案例教学应遵循“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案例教学的目的不应是简单地以教师为主传授知识,也不应是进行过多的理论诠释或政策解读,更不应将教学重点简单地放在老师对学生的“教”上,而应该着眼于老师和学生、特别是学生和学生相互之间彼此互动的“学”上,以及由学生创造性思维而产生的各种观点与思路。由此,要想成功地实践案例教学法,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教师必须更新原有教学理念,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更加注重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案例教学中,教师必须在思想上和行动上转变原有的角色。教师不再是单向的“传道、授业、解惑”,而应由原来的知识灌输者转变为参与者和引导者,学生主动意识构建的帮助者、促进者。教师应该走到学生中间,主动营造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环境氛围,强调全员参与性和主动性,并应亲自参与到案例的讨论中去,使学生感受到教师在案例教学中的角色转变,让学生感到他们是课堂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与此同时,教师应在案例教学的各个环节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性,要有效地组织和控制课堂教学秩序,引导学生案例的认识、理解、思考与分析,开拓他们的视野,逐步克服学习上的依赖心理,努力加强学生各主要学科知识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只有注重学生参与的主体性和教师作用的主导性,才能体现教学的和谐性,由此才能保证案例教学法的教学效果。
三、不可忽视基础知识的教学
案例教学法在实际应用中的确发挥了传统教学法所不能替代的作用,但是如果一味地使用案例教学法,而排斥传统教学法,忽视了传统的教学方法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育方面的重要性,就会陷入认知上的误区。
案例教学是不能孤立于传统的理论教学而存在的,它的实施必须以学生掌握扎实的理论为基础。学生只有在掌握一定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的情况下才能展开富有成效的案例分析与讨论,从而保证对案例分析的科学性,而不易偏离教学目的。并且,案例教学在知识系统性传授方面本身也有其局限性。一般情况下,案例所反映出来的知识是零散的、不全面的甚至是隐晦的,对于没有掌握相关理论的学生而言,要能从案例中系统地学习和掌握课程知识,可想而知难度是比较大的。如果单纯运用案例教学,则很可能是就事论事、以偏概全、以单一现象解释普遍原理,很大程度上会导致学生忽视理论的先决条件,生搬硬套,歪曲理论本身的内涵,由此导致案例教学法与其实施的目的产生偏差。所以,案例教学法与传统的教学法都是知识传授的一种方法与模式,在共同服务于学生能力培养这一大的目标前提下二者具有殊途同归的估值追求。在案例教学过程中,须注重传统教学方法对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这是案例教学的基础,不可忽视。
四、选取适当的教学案例
案例教学中的案例都是为特定的教学目的而编写,所以在对于不同专业的同一课程、不同的教学目的的案例进行选择时,必须慎重,否则可能事倍功半,甚至导致案例教学的失败。在选择案例时,要综合考虑案例编写者的出发点、着重点和意图。对于诸如以方案选择、过程推理、人物线索、故事情节等不同的着眼点的案例,其服务于不同的教学目的,也会相应地带来不同的教学效果。所以,案例的选择必须以课程的教学大纲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依据。在选择案例时,需注意所选案例的问题意识、理论背景、写作风格及篇幅长短。案例教学的目标是启发学生对现实存在问题和现象的思考、争论及进一步探索,其核心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而所选案例中所包涵的各种鲜明的、强烈的和错综复杂的问题则是引发学生争论与思考的出发点。不同主题的案例强调不同的背景,也体现不同的课程理论方面的要求与目的,故要分清案例的出发点和案例教学的目标。对于诸如应用某些理论观点用于决策或判断的、阐发某些理论的应用估值的、质疑某些理论并引导学生发散性反思的、引导学生进行理论思考的、激发创造性思维的各种不同的案例,在教学中的适用性有着很大差别,这也是需要加以注意的。
五、教学场所的特殊要求
案例教学相对于传统教学方法来说,教学场所也有不同的要求。案例教学法在具体的实践教学中,可能还需要实施诸如分组讨论、辩论等具体的教学方法,所以案例教学对课室及其各个教学要件布局等是有特殊要求的。首先,实施案例教学的课室不宜过大,课室过大或人数太多则会影响讨论的效果。一般情况下,教室以可容纳30-40人左右为佳,教室的形状最好是四方形或半圆形,无台阶。其次,课室的布局应该是开放式的,而非传统的讲台和课桌布局。课室布局应能支持诸如大班听讲、个人学习、小组协同学习、学生演示、辩论等不同的教学模式,最好是可移动的桌椅,便于变换布局以配合不同的学习活动,满足不同的教学需求。例如,讲台最好摆放在中心位置,课桌围绕讲台呈发散状分布,注意分组排列,教师和学生最好在同一个平台且能在教室内自由移动,以消除隔膜。再次,课室必须配备多个黑板、软板、投影、幻灯机、活动挂布等各种辅助设施,便于学生个人或小组发表和分享对案例的看法和见解。课室应配有获取在线信息的设备,便于学生获取所需的数据,以提高学生获取信息、应用课外数据分析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从而加强了学生对案例认识的广度和深度。
六、重视教学质量评估
案例教学质量评估是与课堂教学相联结的重要环节,在教学质量的反馈、教学方法的改进、教学设计的优化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案例教学中不可缺少关键部分。在案例教学中,有些教师在案例的选择、案例教学的课堂实施等方面花费了大量的精力,而忽视了对案例教学效果评估的重要性,这是案例教学的一大误区。
在案例教学的质量评估中,不仅要重视对学生学习效果的综合评估,也要重视对教师教学质量的综合评估。在对教师教学质量进行评估时,必须要转变思想观念,采取评估主体应多元化的评估体系。要一改过去评估主要由专家、管理人员和同行教师评估的传统评价方法,重视学生评估的作用,把学生对教师教学中所存在的不足和学生的自我反思评估纳入整体得评估体系中来;在教学质量评估方面,应用不同的评价方法和评价标准从教师的基本素质、教学目的、教学态度、教学水平、教学方法的应用、对教学内容的把握,以及教学效果和发展教学的创新能力等方面综合考察。
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估方面,要改变原有的以传统试卷和考试成绩为主要工具的考核方法。应重视进展性评估与总结性评估相结合的原则,在评估指标体系中既要有反映过程因素的指标,还要有反映效果因素的指标,从而对学生学习质量进行动态的、全面的考量。在考核方式方面,应采取诸如口头考试、文章、报告、实验、工作现场评估、作品选集、自我评估等能够反映学生不同层次学习效果的评估方法,综合反映学生在学习中所体现出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心理素质、学习态度、学习效果,从而实现对学生在知识、能力、素质等不同层次的学习成果的整体评价。
案例教学法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在提高高等院校课程教学质量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要使案例教学法能更加有效地应用于高校教育,应尽可能地避免出现一些影响案例教学效果的关键问题,方能使得案例教学法在教学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秀芝.案例教学中需要研究的几个问题[J].中国高等教育,2006(12).
[2]赵园.案例教学的误区及矫正[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8).
近年来,随着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实际操作能力的要求不断提高,化学实验课程的教学水平直接影响到高校的竞争力,化学实验课程的教学也就越来越引起高校的重视。不少高校结合本校化学实验教学的经验和专业特色,汲取外校化学实验教学的成果,使该课程的教学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在许多高校的化学实验课程教学中还是存在着以下几个问题。
1.实验前缺乏充分准备。化学实验课程教学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但是,大学生对实验课的重视程度一般明显不如对理论课,被动学习是较普遍的现象。如实验前预做全面的准备,了解从实验原理、步骤、所用试剂、仪器的使用方法到实验数据的处理、安全注意事项,等等,做到这些的学生不多。许多学生由于缺少预习环节而在实验课程中收获不大。
2.实验教学师资投入不足。高校化学教师的教学、科研任务繁重,其主要精力集中在维持基本教学和科研上,对实验教学往往就不能深入研究和探索改革,实验教学的质量往往也就得不到明显的提高。同时,理论课教师和实验教学人员之间的截然分工,也容易使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在统一和贯通方面出现一些问题,从而对实验教学产生一些不良的影响。
3.实验教学的仪器、设备经常欠缺。实验仪器、设备是培养创新人才的硬件设施,良好的实验条件是提高实验教学水平的基础。现在,一方面实验课程的总学时较少,另一方面受仪器、设备数量的限制,实验组的人数不少,3―4名学生共同操作一套仪器、设备的状况很普遍。实验教学难以充分进行,致使大学生不能明显提高独立操作的能力,形成创新意识。许多学生因此也就感受不到实验学习的乐趣,丧失了一些主观能动性。
4.不少化学实验室缺乏安全和环保措施。化学实验经常使用强酸、强碱和玻璃器皿等,如果操作不当,容易引发实验事故[1]。而现在许多实验室缺少安全保护条件,一旦遇到意外伤害,则很可能因为错过最佳处置时机而引起不小的麻烦。再者,如果没有有效的保护环境的措施,让学生把实验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废气和毒物随意丢弃,虽然这些毒废物在数量和强度上根本不及有些工业企业所排放的毒废物,但由于其成分复杂,累计效应不容忽视,将会污染水源等环境,危害人体健康。
5.实验教学观念陈旧,难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往的化学实验教学,一般是按课本已设计好的步骤或教师自行设计的方案来进行的。这些实验一般包括基本操作实验、测定性实验、制备性实验和综合性实验。虽然这样的实验能锻炼学生的基本操作能力,但是,由于学校不很清楚用人单位需要具有哪些操作能力的人才,所以,用这样的实验教学内容和观念培养出来的学生与用人单位的要求有时存在着一定的差距[2]。有的教师在平时教学中没有很好地坚持就业理念,没有紧密地结合专业特色,没有灵活地运用实验资源,致使实验教学的针对性不够突出,学生错失许多锻炼和发展的机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校的就业率的提升。
6.实验课程教学、考评的方式单一。现在的实验教学主要采用传统的操作演示和口头讲解的方式,教学手段比较单一,学生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部分学生误认为实验教学的作用只限于验证化学理论,没有注意到它对于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作用。考评方式也是以期末一次综合性考试为主,占60%,平时成绩占40%,其中又以平时完成实验报告情况和实验素质评估各占一半分数比重。由于上述考评方式是由3―4名学生协作完成的,分数的高低基本上看实验结果的准确程度,实验过程是不考虑的,因此其科学性必然受到影响。教师考核的标准也不一样,给出的分数主观随意性比较大,考评成绩难以真实地反映每个学生的学习实验课程的状况。
二、解决化学实验课程教学问题的对策
从存在问题来看,高校化学实验课程亟需深化教学改革,以此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培养出综合水平较高的人才。而深化教学改革,在我们看来可以从下述几方面开展。
1.提高实验预习的质量。每次实验结束,教师要督促、指导学生对下一次实验进行全面的预习。每次实验开始时,教师要对本次实验的原理、步骤、试剂与仪器进行提问,成绩记入期末考评成绩中。对一些复杂仪器的结构、原理和操作方法等,如果学生通过书本预习仍不易理解的话,可以购买或教师制作一些与之相符的教学片、多媒体课件等,务必使学生真切地了解实验内容,熟悉仪器的原理和构造,增加有关实验知识的信息量和操作技能规范化。
2.提高实验教学师资的素质。在实验教学中,教师是主导,教师传授给学生的不仅仅是丰富的知识和专业技能,还有刻苦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因此,高校需要一支有一定人数的和较高业务素质的实验教学骨干队伍。实验教学人员应该努力学习,不断地自我提高。要经常组织教师集体讨论实验教学问题;由有经验的教师示范讲课,以增长实验教学集体的能力和经验。实验教师要及时解决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纠正学生的不规范操作;努力调动和培育学生参加实验的热情和创新意识。
3.提高投入实验的仪器、设备的费用。由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现代分析表征手段日益先进和复杂。学校要根据学科专业设置的特点和学生的规模,优化实验室资源配置,加大硬件投入。在满足基本仪器、设备的数量、质量需求的同时,力争补充一些研究性实验仪器,开设高质量的专业性实验课,增加学生独立思考和操作的机会,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
4.提高实验室安全和环保的要求和能力。高等学校的化学实验教学要有高度的人身安全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要制定各项规章制度,使实验教学人员和学生有章可循。实验课教师对学生的操作程序要从严把关,使学生严格按规程来实验。突出地强调:穿好实验服,严禁穿拖鞋、短裙、短裤等进入实验室。实验室也应配备急救药箱,置于固定位置,便于及时使用。实验室对废弃物的排放应十分重视,要采取有效措施,减少环境污染。可根据废弃物的类型,将其储存在统一规定的容器中,定期收集起来,统一处理。
5.扩大实验教学的范围,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大部分化学专业毕业生所从事工作的好坏与实验能力的强弱有很大的关联,这也是影响学生就业能力的关键因素之一。这就要求教师在实验教学中应把重点放在锻炼、提升学生的实验综合能力上。应用型地方高校不能简单地模仿国家一流大学的办学模式,应结合地方实际,强化特色;要全面搜集用人单位所需学生能力的广泛信息,为教师改进教学提供依据。化学实验主要在实验室完成,但化学实验教学不应仅限于课堂,还要开发多种教学形式,如实验技能大赛、小发明活动、检验员培训和开设实验第二课堂。
6.完善实验教学、考评的方式。除传统实验教学形式以外,高校还可以采用网络、计算机等现代教育技术来辅助实验教学。学生在化学实验室里的学习形式是人脑电脑并用和亲身实践,再加上教师指导,这样他们的学习兴趣能够显著提高。完善实验教学的考评。每次实验的得分可由4个项目构成:10%预习成绩、40%基本操作成绩、40%实验结果及报告成绩、10%实验素质评估得分。综合考虑学生的实验情况,就可以调动其学习积极性,提高其实验研究能力。
本文初步分析了高校化学实验课程教学中经常出现的问题,并给出了解决问题的一般对策。今后,我们要继续坚持从实验教学的实际出发,结合地方高校办学特点,努力探索,以不断完善实验教学体系,培养更多、更好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新课程标准的实施过程中,对高校的英语教学也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在公共英语教学中,由于面对不同的专业的学生,在教学的科学方法运用上就比较重要。高校公共英语教学中的问题解决在当前比较迫切,只有在问题上得到了有效解决,才能真正保障英语教学的质量得到有效提升。
一、高校公共英语教学的现状及教学中的实际问题
1.高校公共英语教学的现状分析。对于当前高校的公共英语教学的发展中,主要是以大班的形式进行开展英语教学的,主要是基于学生比较多,而在英语教师资源上比较少,进而才实施的这一教学的模式。公共英语教学主要是为能够将师资资源得到最优化的应用,以及在教学的设备上进行节约为施行的教学方法。公共英语教学中,能够能为学生营造比较轻松化的教学课堂,比较有利于团体的作用发挥,也能对学生的集体意识得到有效培养。
通过对高校的公共英语教学课程的实施,对学生在英语学习中的合作精培养比较有利。公共英语教学的模式虽然有着诸多积极作用发挥,但是也不是没有弊端,这也是本文所需要进行解决探究的内容。公共英语教学中由于学生的人数相对比较多,在学习的水平上也有着很大的差异性,所以教师对学生个体的学习情况就不能得到准确的掌握。在整体的教学难度上就会有着增加。由于公共英语课堂的时间比较长,学生的注意力也很难长时间的保持,这些都是公共英语教学的不利之处。在进行实际教学过程中,传统教学模式的方式应用的还比较普遍,学生在英语的学习兴趣上也会逐渐的消退等。
2.高校公共英语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分析。从当前我国的高校公共英语教学的情况来看,还有诸多方面存在着问题有待解决,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教学的模式没有和现代化教学模式相结合,在课堂的形式上比较单一化。高校的公共英语课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主要是以老师教学为主,还是对英语的实际词义以及句型等进行讲解,学生在这一模式下被动的学习。在教学的内容和教学的目标两者有着存在着很大的偏差,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在这一教学模式下就很难得到激发。
再者,高校的公共英语教学过程中,师资力量薄弱是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对学生的学习也比较缺少专业性的指导。公共英语教学之所以存在就是因为师资力量比较薄弱,而在公共英语教学中,由于师资力量少,以及专业化的教师指导的科学性欠佳等,就对学生的英语整体学习水平提升有着很大影响。在教学中也比较缺少核心的教学方法,在应试教育的思想观念还比较严重等。
另外,对于高校的学生在英语的学习基础上有着很大的差别,很多学生的英语水平相对较差,在对英语的学习过程中就没有信心。而公共英语课程的人也比较多,有的学生心里比较胆战,不敢主动的回答老师的问题,学习相对比较被动。而老师在进行教学过程中,由于和其他的应用教学形式不同,所以在教学评价上的方法应用就不是很合理。还有是在英语教材的内容更新速度慢,有的教材已经不合时宜。
二、高校公共英语教学优化策略探究
对高校的公共英语教学进行优化策略的实施,要能从多方面进行充分重视,在策略上的实施也要能够多样化进行。首先要能够在公共英语的教学理念上进行及时转变,教师的角色定位要能够明确,将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在课堂上充分体现。老师在英语教学过程中,要能将时间尽量的留给学生,让学生能够在英语学习中的积极主动性得以充分体现,在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方面也要能充分重视。
对高校的公共英语教学,要善于多样化教学方法的应用。由于公共英语课的学生人数比较多,在进行实施教学中就有着一定的困难,采用统一化的教学方法对学生的英语学习是不利的。所以要能结合实际对学生开展分层式的教学,对学生要能够进行分层,按照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及性格特征和爱好等进行分层。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群体就要按照相适应的教学方法,在英语教学的难度上也要能够适用。通过这一教学方法的应用,就能有效促进公共英语课程教学的效率提升。
加强对高校公共英语教学中的素质教育。由于受到传统的应试教学模式的应用,在当前的一些高校公共英语教学中,还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这就不利于学生的创新思维发展,以及在英语学习的兴趣培养上也不利。通过素质教育就要能够注重学生的学习方法的教学,以及在情感教学上得到充分重视,将学生的英语素养能够得到有效提升。实际教学中不能过度的强调英语四六级,要能激励学生对英语的实践能力的培养,增强学生英语的实际应用。
要能充分重视高校公共英语教学中的手段应用,在现代化的教学技术应用上能够加强。现代化教学技术的应用,能够为学生营造动态化的教学课堂,让学生通过这一教学环境,在英语的学习兴趣上得到培养。然后老师要能积极的和学生进行沟通交流,促进师生间的关系融洽。
声乐是指以人声进行演唱的一种音乐形式,主要包括美声唱法、民族唱法和通俗唱法等。高校的声乐教学是通过师生双方的共同参与互动,实现教师教、学生学的过程。随着高校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声乐教育教学面临着良好的发展机遇,践行教学改革观念,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有利于培养高素质的声乐专业人才。但是,在高校的声乐教学中,还存在着一些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
一、高校声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模式比较单一
在高校的声乐教学中,很多学校仍然采用“一对一”的教学模式,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很少进行交流,学生的合作能力很难得到提高,有些高校因为扩大招生,声乐课堂甚至出现了“一对几”“一对十几”的教学模式,这不仅没有突出声乐教学的实践性,在教学质量上也很难进行把关,对于高校学生声乐技能的提高起到了阻碍作用。
(二)教学方法较刻板
目前,高校声乐的教学方法还停留在琴房练习、琴房歌唱的形式。譬如直接通过教师教、学生唱,教师示范、学生模仿的方式进行教学,忽视了对学生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等综合素质的培养。虽然声乐教学强调的是个人的实践能力,但仍需要因材施教、因人而异的教学方法。在高校声乐教学中,一些教师常常凭自己的思维观念和方法进行教学,忽视了学生的想法和创造性,使得学生的演唱风格比较单一,演唱能力很难得到发挥。
(三)教学内容针对性不强
在传统的声乐教学中,教学内容较为单一,大多停留在使用西方教材内容的基础上,教师很少对本身的教学实践和教学实际进行探索和总结,使得教学质量很难提高。在我国声乐教学的初始阶段,教学内容的设置、安排和选择基本是按照西方音乐的价值体系进行的,忽视了我国传统民间音乐,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声乐文化的发展。此外,一些高校声乐教学中培养的是师范类人才,教学内容单一,使得学生缺少声乐教学方面的能力,学生毕业后很难胜任教学工作,不会分析教材,不会教课,有些甚至不会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总之,在高校声乐教学中,对学生教学能力的培养成为当前声乐教学中亟需解决的问题之一。
(四)技能训练多于理论教育
传统的声乐教学被认为是技能型教学,因为在声乐教学中教师过分注重学生的声乐技能的训练和提高,忽视声乐理论的教育。此外,受声乐教学考评体系的局限,使得声乐教学过程中的技能训练多于理论教育,导致学生的综合能力欠缺。例如,由于一些学生的文化素养较低,再加上心理素质较差,虽然具有较高的演唱技能,也会在演出时出现忘词、走调的现象,这就是因为理论教育缺乏引起的。因为注重技能训练,声乐教师一般只对声乐方面的旋律、节奏、咬字、发声方法进行指导,围绕着声音打转,对于声乐艺术整体观很少涉及,学生对于声乐的理性认知几乎为零,这就使得学生的声乐素养处于较低水平。
二、提高当前高校声乐教学质量的对策
(一)更新教学观念
在高校声乐教学中,教师要树立新时代的高校声乐教学观,采取循序渐进的方法,使学生的声乐技能不断得到提高。首先,在高校声乐教学中,教师要了解高校声乐教学的特点和实际情况,为学生制定合理的学习目标、有效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步骤,让学生形成整体的歌唱技术观念,为声乐教学的顺利实施打好基础。其次,教师要合理引导学生转变学习观念,要让学生明白声乐教学的目的,应该达到的目标,发声的正确方式等问题。当学生形成正确的声音概念后,教师在教学中就很容易引导学生进行学习。例如,当学生了解中低声区是歌唱的基础,高音是一种技术之后,会认识到天生的好嗓子更需要后天的练习和学习。因此,作为高校声乐教学的教师,应该更新教学观念,通过教学让学生找到学习的方向,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声乐学习过程中能够积极主动地配合教师朝着目标前进。
(二)改革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的改革是解决当前高校声乐教学模式单一的重要途径,能够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对促进学生综合技能的提高有着重要意义。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模式进行声乐教学,例如,个别课、小组课、集体课、公开课等的融合既能提高教学效率、节约时间和精力,又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针对理论性比较强的知识内容、学生在练习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教师可以采取集体授课的方式,这不仅节约了课堂的时间,也提高了课堂教学的质量;针对声乐练习课,教师可以采取小组课、个别课的形式,让学生在练习中一方面提高自身的声乐水平,一方面通过合作练习、交流沟通等,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改进学生在练习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提高声乐技能;针对一些声乐知识、舞台经验、综合素质的教育,教师可以采用公开课的形式,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教学中来,不断提高学生的舞台演出水平和心理素质。此外,随着知识的不断积累,专业技能水平的不断提高,教师应该充分发挥小组学习的作用,让声乐水平相同、音色接近的学生一组,进行同一进度的教学内容、教学作业、教学评价等,以利于小组成员之间相互学习,互相取长补短。
(三)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创新,对于声乐教学质量的提高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高校声乐教学应该充分发挥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作用,一方面能大大提高教学效率,另一方面能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声乐综合水平。在目前的高校声乐教学中,还存在着教学方法刻板的现状,单一地教师教授、学生学习以及琴房练习的教学方法已经不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通过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学生能够亲眼看见声音的波形和同步的五线谱,教师也能够对典型的声乐波形进行分析和比较,对于学生在歌唱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有效地调整,进而能提高教学效率。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可以运用到高校声乐课堂的很多方面,如发声训练中学生的状态及音色调整、歌曲中的咬字吐字调整、情感的处理等。此外,为了提高学生的声乐综合水平,还可以将现代化手段运用到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将上课的录音和录像制作成音像资料,促进学生在课后练习;第二,结合现代化手段为学生讲解声乐知识,并运用典型的音乐资料进行分析,强化学生的课堂学习;第三,运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并引导学生在具体的声乐中有所感知,进而提高学生的声乐水平。
(四)优化课程设置
目前的高校声乐教学内容普遍针对性不强,缺乏对自身专业培养方向的思考,这就需要高校声乐教师积极优化课程设置,打造符合专业培养方向的课程体系,促进学生的专业技能得到提高,进而更好地实现就业。一些高校声乐教学中,直接引用了专业性的教学课程体系,教学内容不仅枯燥无味,还存在着高深难懂的现状。此外,还有一些高校的声乐教学中,没有结合自身的专业发展方向进行课程设置。例如,针对师范类声乐教学中的课程设置,仅有关于声乐技能方法的教育,缺乏关于声乐教学知识的课程设置,这使学生难以胜任日后的教学工作。因此,高校声乐教学应该充分认识到自身的专业培养方向与课程设置的关系,根据专业培养方向做好课程设置,并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例如,对师范类声乐培养方向的教学来说,在注重视唱练习、表演基础课、音乐欣赏等课程的同时,加强乐理基础、曲式分析、音乐文化等理论性内容,注重对学生理论知识的培养;对于综合性声乐培养方向的教学来说,为了促进学生声乐综合能力得到提升,更好地适应未来工作需要,可以在开展声乐基础理论知识课程和技能课程的同时,根据高校实际情况开展一系列的选修课,为学生提供一些实用性课程。
(五)促进理论与技能教育的结合
声乐是一种听觉艺术,也是一种视觉艺术。作为舞台表演者,不仅要展现出优美的声音,还要展现出高超的演唱技巧和感人的艺术表现,这就需要表演者具有优雅的演唱风度和气质。从演唱者自身来讲,要想具有优雅的演唱风度和气质,需要充分了解演唱歌曲的内涵和感情,并将其内化,进而在演唱的过程中由内而外地散发出来。此外,从声乐教师的角度来说,如果教师没有扎实的声乐知识和教学技能基础,是很难完成教学任务的。因此,无论从师范类的高校声乐教学,还是从声乐技能专门人才培养的教学来说,教师都应注重理论教育与技能教育的结合,防止注重技能教育忽视理论教育的现象出现。一方面,教师要加强技能训练和指导,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践机会,如参与组织演出、教学观摩等,让学生的专业技能得到提高;另一方面,教师要注重课堂理论知识的教育,注重学生对歌曲情感和文化内涵的感知,通过多媒体辅助教育、情境创设教育、作品举例等让学生逐渐提高对歌曲作品的理解与感悟,进而提升学生的声乐艺术修养。此外,教师还应该注重自身的引导作用,通过丰富的语言、温和的态度、有效的评价等调动学生的内在动力,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创造力,促进学生的声乐综合素质的提高。
总之,在高校声乐教学中,教师要结合高校的教学实际和专业培养方向,优化课程设置、丰富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法,注重技能教育和理论教育,在声乐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和总结,不断提高高校声乐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声乐综合素质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侯俊彩.高校声乐教学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大众文艺,2010(7).
[2]乔红.高校声乐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毕节学院学报,2010(6).
[3]蒋青.高校声乐教学形式与方法探析[J].新课程(教研版),2009(6).
[中图分类号] G4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6)07-0035-02
微格教学引入我国之后,成为高等院校提高师范生教学技能的重要途径。它不仅注重理论知识与教学实践的结合,还注重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本文尝试从微格教学的特点、高校师范生微格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进行探讨,并提出解决具体问题的对策。
一、微格教学的特点
Microteaching是微格教学的英文,又可译为“微型教学”、“微观教学”等。微格教学是一种利用现代化教学技术手段来培训师范生或在职教师的实践性较强的教学方法。[1]要研究高校师范生微格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必须明晰微格教学的特点。
(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传统的学习中,我们只注重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并没有将学到的知识付诸实践。微格教学的产生,为学生的教学实践提供了条件。在微格教学中,学生通过备课、写教案等活动,将理论知识与教学实践相结合,不断提高师范生的教学技能。
(二)目标明确、单一。在微格教学中,由于每一次的教学练习时间比较短,所以我们一般只对一项或两项教学技能进行练习。[2]比如,只练习导入技能。这样,目标明确,并对导入技能进行归纳总结,从而使师范生的导入技能得到提高。
(三)反馈全面。在传统的教学中,一般是由听课教师先观察、记录,然后将这些信息反馈给执教者。在微格教学中,反馈的信息大体包括三个方面:第一,“教师”通过自己对知识的理解与处理,反馈给自己信息;第二,“学生”、“评价者”对“教师”知识讲授信息的反馈;第三,“教师”得到以上信息后,对教学设计进行反思,从而获得全面的反馈信息。
(四)角色多元化。在普通的课堂中,角色一般是固定不变的,学生是学习者。然而,在微格教学中,每一位学生都可以扮演三个角色,分别是学习者、执教者、评议者[3],并在这三个角色中不断转换,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
二、高校师范生微格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理论知识学习不足。由于我国实行微格教学的时间比较晚,有些学生不了解微格教学的理论知识。[4]比如,对微格教学的定义比较模糊,不清楚具体流程,不会操作微格教室中的设备等。此外,有些指导教师对微格教学理论知识的认识比较肤浅,未能建立完整的微格教学认知结构,不能正确指导学生编写教案,不利于微格教学的实施。
(二)教学时间短。以我校为例,微格教学主要是对大四的毕业生进行培训,一般为两周左右,如果学校有其他事情,可能还会减少一些课时,所以最终能够有效运用的时间是少之又少。此外,微格教室的开放时间有限制。一般情况下,除了上课时间外,学生不能进入微格教室,这样不利于学生的自我练习。
(三)课堂存在差异。在微格教学中,学生和教师之间都是模拟课堂,这与我们真实的课堂会存在差别。[5]首先,听课“学生”人数少。微格班级中的“学生”大约有4、5个,但中小学的实际班级中,一般情况下,每班至少40多个学生。4、5个学生太少,不利于提高师范生的组织管理能力。其次,“学生”与中小学生的知识水平不同。在知识的理解程度等方面,由于“学生”的知识水平比较高,所以他们与中小学生存在较大的差异。“学生”不能及时提出中小学生不懂的问题,从而不利于提高“教师”的技能训练水平。最后,课堂纪律与现实存在差异。在课堂纪律方面,微格班级表现得很好,但在实际教学中,个别班级的纪律比较差。在微格教学中,没有涉及课堂纪律的管理,不利于提高学生的课堂组织管理能力。
(四)教学设备较差。在大部分的高校中,由于微格教学的设备比较陈旧,导致一些现代教学的基本要求不能顺利达成。此外,由于各大高校不断扩招,学生也越来越多,但原来的微格教学设备比较少,不能为学生提供更多微格教学的机会。以我校为例,目前,明秀校区共有14间微格教室,而师范毕业生班级约为17个,每个班级的学生又分成不同的小组,微格教室供不应求,不能满足教学需求。
(五)反馈信息不及时。微格教学的过程包括:理论学习、提供示范、确定培训技能并编写教案、微格教学实践、反馈评价、修改教案。在微格教学的实施过程中,由于学生人数过多等方面的原因,有一些指导教师不能及时对“教师”的教学进行反馈评价,从而不利于提高学生的教学技能,对学生的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
三、高校师范生微格教学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教师方面。第一,专业素养方面。有些指导教师对微格教学的认识比较肤浅,未能完全理解微格教学的相关知识,缺乏深入研究,不利于提高学生的教学技能;第二,中小学知识方面。由于指导教师与中小学知识接触得比较少,对于中小学的教学实践缺乏必要的经验,有时不能给出正确有效的指导,从而不利于微格教学的实施。
(二)学生方面。第一,理论知识方面。有些高校师范生不重视教学技能与教法课程的学习,从而不具备教师的基本教学技能,对微格教学的实施产生一定的影响。第二,授课方面。由于学生几乎没有上台讲课的机会,所以在微格教学中,学生会遇到很多问题。比如,讲课时身体发抖、语言逻辑混乱等。第三,评价方面。由于学生没有教学经验,对微格教学进行评价时,他们不相信自己的能力,提不出有效的建议。此外,虽然也有学生提出比较好的建议,但不被采纳,学习兴趣也由此而下降了。
(三)管理方面。第一,课堂管理方面。在传统的课堂上,管理一般比较严格,规定教师上课的时间等。但是,在微格教学中,一般会采用集中训练的方式,管理比较松弛。比如,有的教师会随意安排时间,让学生自己练习。第二,设备管理方面。由于学校没有及时更新微格教室中的设备,一些机器设备比较陈旧,录像效果差,导致微格教学不能顺利完成。第三,微格教室管理方面。各高校的微格教室集中两周开放,学生不能利用课余时间练习,不利于微格教学的实施。
四、高校师范生微格教学中问题的解决对策
(一)加强理论知识。在实施微格教学之前,应该加强教师与学生的理论知识学习。首先,了解微格教学的基本概念,包括其定义、特点以及发展过程等;其次,掌握微格教学的基本模式、教学流程等;最后,识记并学会使用微格教学工具,以保障其顺利实施。比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到微格教室观摩、学习等。
(二)合理安排教学时间。在平时的学习中,学校应该适当增加与微格教学有关的课程,让学生先了解微格教学。这样就可以减少理论知识学习占用的时间,为学生提供更多上台试讲的机会。同时,微格教室应该对学生开放,并安排具体的负责老师,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在微格教室练习。
(三)模拟课堂教学环境,减少差异。在微格教学中,我们的课堂差距比较大,所以应该尽力模拟课堂教学环境,以减少差异。学校方面,应该联系当地的中小学学校,安排低年级的师范生到中小学实习,通过实习,让学生了解中小学教师的授课方式等各方面的内容;教师方面,应该指导学生准确把握中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以更好的模拟真实环境;学生方面,应该自己主动了解中小学上课的真实课堂,提高组织管理班级的能力。
(四)更新与增加设备。随着现代技术的快速发展,教学要求不断提高,陈旧的微格教学设备已经不能满足当前的需求。学校应该根据实际情况需要,尽快更新微格教学实验设备,以更好的完成教学计划。此外,由于学生增多,学校应该增加实验设备的套数,为每位学生提供锻炼的机会,不断提高学生的能力。
(五)及时反馈,客观评价。教育部4号文件提出,实践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具有特殊作用。显然,实践教学对于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而微格教学是一种把理论知识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重要模式,在高校师范生微格教学的过程中,指导教师的及时反馈与客观评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教学能力。所以在微格教学中,指导教师应该及时主动地对学生的讲授作出客观、合理的评价,以帮助学生及时发现自己教学中存在的不足,汲取经验,不断提高。
五、结语
微格教学对于高校师范生的培养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它不仅在理论与实践之间搭建了一座桥梁,成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纽带,而且还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从被动的学习转变成主动的尝试,不断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当然,微格教学的实施还存在一些问题与不足。我们应该正确对待,不断实践与探索,进一步完善微格教学。
[ 注 释 ]
[1] 荣静娴,钱舍.微格教学与微格教研[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 施晶晖,肖轼渝.基于微课的师范生教学实施技能训练实证研究[J].职教论坛,2015(23):78-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