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09 08:24:02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建筑设计的定义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坡屋顶作为一种重要的屋顶形式,是我国古建筑的传统特色建筑元素而应用广泛,从普通民居的硬山屋顶到皇家建筑的重檐无殿,无不体现坡屋顶这一建筑的第五立面的弧线之美。坡屋顶既能美化城市环境、丰富建筑立面,又能抗渗防漏、改善顶层居住环境,提高空间利用率,适应日益增长的住宅建设市场的需求。然而在当下大力倡导绿色建筑的背景下,“四节”即节能、节地、节材、节水的绿色设计要贯穿整个建筑的全寿命周期,体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实现人、建筑与自然和谐统一。另外,在不少的建筑实例中,设计者对于建筑立面、屋顶风格的片面追求而破坏了城市空间的功能,或是弱化屋顶性格塑造而使建筑的形象流于平庸。且我国的新建建筑中80%左右的工程量来自住宅建设,因此,这里想结合一些工程实例来探讨一下坡屋顶在住宅设计中的几点问题。
1 住宅建筑坡屋顶的风格问题
作为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屋顶,会影响整栋建筑的风格趋向。坡屋顶风格形式大致可以分为双坡屋顶和四坡屋顶。
1.1 在中国古代民居中,多数为双坡屋顶,我们有的住宅项目继承和发扬这种屋顶,把这种传统的建筑元素进一步加工深化,形成现代的中式屋顶形式。如大家所熟悉的广州云山诗意项目,还有我们做的广西南宁盛邦珑湖项目概念方案(如下图示)。这种双坡屋顶的檐口到屋脊的高差比较大,一般顶层设计成跃层,增加建筑空间的延续性和趣味性。另外,这种屋顶在结合当地的日照系数等设计出合理的坡度,可以很好的做到“节地”的目的,但双坡屋顶的缺点就是施工难度会大点,以及建筑造价略高点。
1.2 四坡屋顶作为欧式建筑屋顶形式的经典代表,被大家所熟知。如地中海风格的简约式和高贵典雅气势磅礴的法式等等,这些坡屋顶形式均是房地产高层住宅热捧的对象。如我们近期设计的作品:广西玉林金域华府项目(如右图示)和广西南宁盛邦珑湖项目(如下图示)。金域华府项目为地中海风格四坡屋顶的高档住宅小区。这种风格的四坡屋顶一般设计成闷顶形式,不适合作为跃层空间设计,对于顶层的隔热防水有很好的作用,但此坡屋顶的造价会增加,施工难度也相应增加。盛邦珑湖项目为法式风格四坡屋顶的高档高宅小区。坡度大屋顶高是其特点,这种屋顶可作为跃层空间设计,也可以设计成闷顶。盛邦珑湖项目由于规划容积率等因素的影响,我们将屋顶设计成闷顶形式。此项目进行了绿色建筑设计,为一星绿建项目,采用太阳能热水系统。热水系统的设备正好放置在闷顶中,可以避免其对建筑外立面的影响。但由于该项目均为高层住宅楼,多数楼高近百米,所以屋顶的坡度和高度比例很重要。一般坡屋顶设计的很高,对建筑的整体造价影响比较大,也不利于施工和“节材”,设计时要慎重考虑。
2 住宅建筑坡屋顶的坡度问题
坡屋顶的屋面坡度是影响住宅建筑坡屋顶形态的重要因素,它的设计既要满足住宅的日照间距标准,又要符合当地的地理、气候、文化等多方面的要求。
2.1 住宅建筑坡屋面坡度的三个原则
住宅建筑坡屋面坡度设计有三个原则。第一,要满足造型的需要。在设计屋面坡度的时候,应考虑规划规定的建筑高度、室内净高以及美学比例等因素的影响,一般不宜小于15°且不宜大于85°,在20~45°范围较为理想。第二,要符合《民用建筑设计通则》和《屋面工程技术规范》等规范中的有关规定,如根据屋面材料的类别不同而规定的从2%到50%不同的排水坡度要求。相同条件下,屋面坡度越大,屋脊越高,屋面排水越顺畅,屋顶面积越大,室内空间利用率越高,但施工难度加大,造价相应也增加。第三,关于前面讲到的“节地”问题。在规划设计中减少合理建筑间距已达到节省土地的目的,应结合当地规划局以及相应规范对住宅日照的间距要求,计算设计出最佳的住宅坡屋顶坡度。
2.2 建筑地域性对于屋面坡度的影响
不同的地域文化造就不同的建筑风格。不同地区的建筑坡屋顶的屋面坡度也有差别,这种差别很大程度上是地理状况差别的反应。即使是同样的坡屋顶,不同地区的表现形式也不一样,如多雨多雪地区的坡度较大,出檐比较深,特别是南方多雨湿热,坡屋顶多为坡度大,屋脊高,以利于排水、通风和隔热;少雨雪地区的坡屋顶坡度多为平缓,坡度较小;而严寒和寒冷地区的坡屋顶厚实、封闭,以有利于屋面保温;风沙大的地区屋顶坡度平缓,出檐较小、厚重,以免被大风刮掀;人烟稀少的地区用地宽裕,坡屋顶的坡度整齐、舒展、大方;人口稠密用地紧张的地区,屋顶相应的也紧凑、小巧、活泼。
3 住宅建筑坡屋顶的窗户设计问题
总的来说,可以分二种情况,一种是住宅的坡屋顶加以利用的;一种是不加利用的闷顶形式。这里重点介绍一下坡屋顶层作为跃层加以利用的情况。跃层坡屋顶窗户的形式也有很多种,按照造型的不同可以分为老虎窗、坡面窗、天窗等形式;按照材料的不同可分为木质、钢质、铝合金等形式;按照玻璃的不同又可以分为单层玻璃、双层玻璃、白玻璃、彩色玻璃等。其中老虎窗又有三角形、方形、弧线的不同类型的窗户。这些不同类型的窗户形式,极大地丰富了高层住宅坡屋顶的窗户设计。除了这些形式之外,我们在设计的过程中,还有注意窗户的大小比例、采光量、景观摄入量、通风换气量等等的考虑。
4 住宅建筑坡屋面的瓦面材料问题
作为住宅建筑坡屋面的瓦面材料的选择,要考虑材质、颜色、施工安装方便以及便于维护维修等问题。前面介绍的几个项目,多数为深蓝色西瓦。
综上所述,住宅建筑的坡屋顶的设计直接影响到建筑物的美观性、使用的功能性和舒适性、经济的合理性以及土地的合理利用性等,作为在主要发展方向以及大量性的住宅项目的设计过程中,要根据不同的项目情况,因地制宜的,采取不同的措施,合理的选用不同的坡屋顶形式,以设计出符合大众口味的优秀住宅作品来。以其满足人们对居住生活质量的不断追求,服务好大众,服务好社会,担当起作为一名合格建筑师应有的责任。
因为钢结构具有强度高以及自重轻等优点,所以在我国的建筑工程建设项目当中,钢结构已经被广泛应用,并随着相关体系的建立与重点项目的开发,钢结构已经获得了一定的发展[1]。但是,近年来发现因为建筑钢结构稳定性不强的原因而引发的安全事故变得越来越多,造成了恶劣影响;所以研究建筑钢结构的稳定性设计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此问题进行了简单的探讨。
1.建筑项目当中钢结构存在的缺陷
由于钢结构具有独特优势,因此在土木建筑工程项目当中运用钢结构也能得到较好的收益,但是在长期实践中发现钢结构也存在一定缺陷,主要表现如下。首先,钢材本身存在着不足,如在耐火性能以及耐腐蚀性能方面,钢材的耐受能力均不高;因此,在建筑项目运用钢结构时,需要对其进行严密防护,这样一来就需要花费较高的成本[2]。其次,在耐热性能方面,钢结构虽然具有一定耐受能力,但是如果对其进行施工时,温度已经达到150摄氏度,则已经超过钢结构耐受的能力,进而导致其出现变形等不良状况,因此需要将隔热层作为保护手段;另外,钢结构不具备耐火性能,在重要的建筑结构当中,还需要对钢结构进行防火保护,以免发生意外。再次,钢结构的强度虽然很高,但是由钢结构所制造的构件却不具备太高的强度,这是因为钢结构的构件通常以薄壁形式出现,构件的横截面积也相对较小,在施工中受到较大负荷的情况下,稳定要求以及强度要求都比较难以满足。
2.建筑钢结构的稳定性设计分析
2.1关于稳定性设计
因为钢结构构件强度无法达到标准,且容易出现失稳现象,进而破坏建筑结构。在这里的稳定与强度并不是同一个范畴的概念,强度指的是应力方面的问题[3]。具体而言,就是指处于平衡稳定状态下的单个构件或整个钢结构,承受荷载时其最大应力是否已经比建筑材料最大的强度更大,其极限强度为钢结构的屈服点;稳定则是指变形方面的问题,钢结构当中的构件内部所承受的抵抗力与外部所承受的荷载两者是不平衡的,稳定性设计的关键在于在不平衡的受力当中,寻在一个相对平衡的契合点,以避免钢结构发生急剧变形,造成失稳,进而破坏建筑结构。
2.2稳定性设计所应坚持的原则与设计要点
在设计钢结构时,应综合考虑建筑具体实际情况以及在使用建筑过程中的要求,使设计完成的钢结构刚度、强度以及稳定性能都能符合标准。设计时,应在满足稳定性与强度要求的前提下,尽量节约钢材。减少使用钢材的目的在于将结构本身所具有重量减小,从而在出现较大负荷时,能够有效承载;在施工中,尽量缩短制造时间以及安装时间,从而便于维护以及运输钢结构,使总成本得以降低。此外,设计完成的钢结构应具备一定程度的审美价值,特别是在设计外露结构时,应注意结合建筑美学标准。
在设计钢结构时,要使其具备充足稳定性,则应注意以下设计要点。第一,在布置建筑钢结构的形式时,需要综合考量钢结构当中不同组成部分所要求的稳定性以及建筑整体性能等多项内容。目前在我国设计钢结构的稳定形式时,通常将平面体系范围作为设计的出发点,例如框架结构;所以在计算钢结构平面稳定的设计值时,应确保其与计算结构构件布置的方法相同,例如在计算前者时,应考虑到是否增加计算支撑构件受力强度等。第二,实际计算时的计算方法所依据的稳定设计简图应与计算结构稳定性水平所依据的简图保持一致。在一般情况下,分析框架所具有的稳定性水平以及分析框架结构的工作都比较粗糙,部分建筑工程甚至不进行该项工作,仅仅是计算框架柱设计时的稳定值[4]。因为计算杆件稳定值时所依据的模型,均为假设模型或简化模型,所以为了确保计算钢结构的稳定值符合要求,则应使计算方法所依据的稳定设计简图应与计算结构稳定性水平所依据的简图保持相同。
2.3稳定性设计的过程中不应忽视的问题
在设计住宅的钢结构时,应注意钢结构类型的住宅分为多层住宅与低层住宅两种,别墅为低层住宅,而公寓则为多层住宅。相关标准中提出,钢结构类型的住宅宜控制在12层以下,以满足抗压以及抗震要求。布置钢结构时的规则性会对住宅建成后的抗震性能造成影响,所以,在布置钢结构平面时,应尽量做到对称与规则,避免在出现地震时,遭到较大的破坏。
当前,计算机设计软件技术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因此,可以在设计钢结构时,应用计算机作为辅助工具,并在计算机的帮助下完成整体稳定以及平面构件强度的计算;设计人员则只需计算结构稳定水平以及结构强度[5]。因此计算机的介入使得稳定性设计过程变得相对方便,工作效率也得以提高。
要使钢构件受弯部分的板件维持在稳定状态,则可以采用以下方法。其一,对板件的厚度与宽度的比值进行控制,从而使板件在屈曲时承载的能力达到极限,避免在钢构件出现整体失效之前,板件就已经出现了屈曲现象,其二,如钢构件出现整体失效之前,板件就已经发生了屈曲现象,则应利用屈曲强度来增强构件承载的能力。
对翼缘板的厚度与其外伸自由宽度两者的比值加以控制,或对腹板的厚度与其计算高度两者的比值加以控制,都能够有效维护压弯构件以及受压轴心构件的稳定;当钢结构中的受力构件是一种圆管截面时,那么就应对其壁厚与外径之比进行控制。
3.结语
综上所述,建筑钢结构虽然具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但是在使用的过程中,仍然存在着某些不足。笔者将多年的工作经验作为分析基础,简要讨论了提高钢结构的稳定性方法,及优化设计钢结构。在优化设计钢结构的过程中,笔者也提出了相关的注意事项,希望对相关设计人员能够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董建设.小议现代建筑钢结构的设计与安装[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0,14(23):903-904
[2]王志军.高层住宅钢结构的设计流程及应注意的问题[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0,24(14):635-636
Abstract: The residents of the housing security issues by all the attention, to ensure the stability of the multi-story building is a daunting task, but also in our studies the housing structural design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link. In this paper, starting from the three aspects, for the design of multi-story structure common and often overlooked problem analysis are to propose constructive solutions and response measures.Keywords: multi-storey building; structure; stability
中图分类号:TB48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保证居民的住房安全是一项重要的民生问题,近年来也得到了政府和国家的高度重视。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经济的蓬勃发展,我国的住房条件有了极大的改善。砖混结构的多层建筑目前仍是我国应用最广泛的一种建筑形式,这样的结构设计特点的优势在于其工期短且造价低廉,但是其在稳定性上却令人堪忧。
砖混结构的多层建筑在节省成本的同时,也存在着许多安全隐患,其结构设计的稳定性相对较弱。因为砖混结构房屋的材料和不同组件之间的连接非常脆弱,砌体结构的抗震能力非常有限。因此,在进行工程建设时,有必要改善砌体结构的延展性,提高房屋的抗震能力。
1、多层建筑结构的概述
想要了解多层建筑结构设计的有关内容,首先对于多层建筑要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多层建筑框架结构设计是结构设计中较为基础的设计,也是建筑结构设计中较为重要的一种形式。在设计时,如何处理各种不同的问题值得结构设计人员不断探讨和研究。实际设计过程中,应根据相关规范作科学合理的设计,笔者就多层建筑框架结构设计时常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探讨具体解决措施。
目前我们所居住的房屋,按照其高度的不同基本上可以分为以下四种类型:低层(1~3层)、多层(4~6层)、中高层(7~9层)、高层(l0层以上)四类。
改革开放以前,因为经济条件的限制,我们居住的房屋大都是低层建筑。从80年代开始至今,是我国多层房屋建筑在设计使用及施工建筑等各方面得到迅速发展的阶段,各中等城市以及广大农村都普遍兴起建造以框架结构、砖混结构、砖木结构、加筋砌体等多层建筑。
按照我们正常的归类,通常我们所说的多层建筑为4~6层高的住宅。借助公共楼梯解决垂直交通,其优点在于:
①多层建筑比低层住宅占地少,比高层住宅建设工期短,一般开工一年内即可竣工;
②多层建筑想对于高层建筑来说公摊面积少,无需像高层住宅需要增加公共走道、电梯、高压水泵等方面的投资,物业费也较低,整体的性能价格比高;
③多层建筑的结构设计成熟,建材可就地大量工业化、标准化地生产。因此,多层住宅造价较低,售价适中,易于被普通消费者接受。
2、设计失误对结构稳定性的影响
2.1.多层建筑的基础
为什么多层建筑频频在地震中发生惨剧,这与多层建筑开发施工的不规范性有很大的关系。多层房屋建筑无地质详勘报告,仅仅依据建设单位口头或笼统参照附近建筑物的基础设计资料就进行施工图设计;采用换土垫层进行软弱地基处理,不进行换土垫层设计,只凭经验处置,没有进行垫层宽度和厚度计算,既不安全,又不经济。
2.2.多层建筑的砖混结构房屋中构造柱兼作承重柱用
大多数的多层建筑都采用砖混结构,而砖混结构的房屋中的构造柱有着自己的独特之处。在砖混结构中,构造柱不但能够提高墙体的坑剪能力,而且构造柱与圈梁联结在一起,形成对砌体的约束,这对于限制墙体裂缝的开展,维持竖向承载力,提高结构的抗震性能有着重要的作用。
但是为什么在实际情况中,这些构造柱并没有发挥其抗震的效果呢?研究表明,在当前结构设计中,构造柱经常被作为承重柱使用,这种做法使得构造柱提前受力,柱底基础的抗冲切、抗弯曲及局部承压强度必然不能满足要求,降低了构造柱的拉结和约束作用,一旦遭遇地震,构造柱位置因应力集中首先破坏。
2.3.多层建筑在框架结构设计中,只注意横向框架而忽视纵向框架
多层建筑的构架结构设计不合理,也是影响房屋稳定性的重要原因。现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要求水平地震作用应按两个主轴方向分别计算,纵向框架与横向框架同等重要。一些结构设计者对于非抗震设计,没有考虑地震的纵向作用,在实际设计中经常出现梁的支座负筋,跨中纵筋及箍筋的配筋置均不足的现象。
2.4.多层建筑的悬挑梁的梁高选用过小
多层建筑的悬挑梁选用的不合理,也会破坏房屋的稳定性的影响因素之一。设计者往往只注意了对梁的强度和倾覆进行验算,而忽略了对梁挠度的验算。梁高选用过小,引起梁截面的受压区应力过高,梁的延性减小,在竖向地震作用下易发生脆性破坏,失去承载力。
2.5.多层建筑的连续梁按单梁进行设计
边梁的结构设计同样是影响多层建筑结构稳定性的重要因素。这种情况多发在阳台边梁的设计中。由于边梁上的荷重一般较小,没有引起设计者的重视,为图受力分析方便,设计者把实际应为连续梁的边梁按简支梁进行设计,致使边梁在支座处上部负筋配置量过少,加载后梁支座上部受拉区出现竖向裂缝,引起梁上的拦板出现竖向裂缝。
3、抗震设计对稳定性的影响
3.1.抗震措施
多层建筑的结构设计是否合理,其稳定性是否静的起考验,在地震这样的自然灾害面前,就会表现的一清二楚。因此,房屋机构的抗震性一定不能忽略。当前,在抗震设计中,从概念设计、抗震验算及构造措施等三方面入手,在将抗震与消震(结构延性)结合的基础上,建立设计地震力与结构延性要求相互影响的双重设计指标和方法,直至进一步通过一些结构措施(隔震措施,消能减震措施)来减震,即减小结构上的地震作用使得建筑在地震中有良好而经济的抗震性能是当代抗震设计规范发展的方向。而且,强柱弱梁、强剪弱弯和强节点弱构件在提高结构延性方面的作用己得到普遍的认可。
3.2.我国多层建筑的抗震设计理念
在我国,对于多层建筑的结构设计有着明确的规范,必须按照抗震设计规范进行施工。《建筑抗震规范》(GB50011-2001)对建筑的抗震设防提出“三水准、两阶段”的要求。“三水准”即“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对建筑抗震的三个水准设防要求,是通过“两阶段”设计来实现的。
第一阶段:第一步首先应该采用与第一水准烈度相应的地震动参数,先计算出结构在弹性状态下的地震作用效应,与风、重力荷载效应组合,并引入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进行构件截面设计,从而满足第一水准的强度要求;第二步是采用同一地震动参数计算出结构的层间位移角,使其不超过抗震规范所规定的限值;同时采用相应的抗震构造措施,保证结构具有足够的延性、变形能力和塑性耗能,从而自动满足第二水准的变形要求。
第二阶段:前两步完成之后,采用与第三水准相对应的地震动参数,计算出结构(特别是柔弱楼层和抗震薄弱环节)的弹塑性层间位移角,使之小于抗震规范的限值,并采用必要的抗震构造措施,从而满足第三水准的防倒塌要求。
居住是人类生活四大要素之一,人生的2/3时间在住宅及其周围的环境中度过。据联合国统计,
4总结
住房是关乎人们日常生活的重中之重,房屋机构设计的稳定性不能得到良好的解决,就会让人们陷入恐慌之中。据相关数据统计表明,一个国家正常的住宅建设指标为:每年住宅建设投资一般占基本建设总投资的30%~50%,约占国民生产总值(GNP)的5%,住宅的建设量占国家工程建设量的50%~60%,可见住宅建设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而多层建筑这一居民住房的主力军,其稳定性更是应该得到人们的重视。
本文以多层建筑结构设计的稳定性为出发点,主要针对当前多层建筑结构稳定性中一些常见却又常被忽视的问题进行了剖析。指出了其错误所在和将会造成的严重后果,并对于各项问题,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只有解决好多层建筑结构设计的稳定性问题,解决好居民住房的安全性问题,才能给经济和民生的发展提供良好的保证。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 TU198 文献标识码:A
固定总价合同作为建设工程施工承包合同三大计价方式之一,目前在建筑市场上的签订的施工合同中占有很大比例。固定总价是指在施工图范围内的内容合同总价一次包死,固定不变。这类合同中,承包商承担了大部分价格风险和工程量风险,加上此类合同结算简单、易于控制投资,所以成为业主普遍喜爱的一类施工合同。由于目一些发包方或承包方合同意识比较薄弱,未认识到该合同的局限性,在签订固定总价合同中概念混淆,约定不明,同时加上当地建设主管部门的合同备案工作把关不严最终往往导致大量的合同争议和纠纷问题在竣工决算中由审计部门提出疑问后才暴露出来。这些合同纠纷时有发生,而一旦发生纠纷,往往涉及争议数额比较大,双方都将面临着巨大的利益风险。这就要求在固定价合同的签订过程中,工程管理人员要深刻认识此类合同的各个方面,尽可能避免后期合同纠纷的发生。下面以几个常见的误区为例简要分析一下签订固定总价合同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分清固定总价合同的适用范围
固然固定总价有利于发包方规避风险和控制投资,但发包方务必要分析,现有的资源是否适用于固定总价合同?合同工期较短且工程总价较低的工程,可以采用固定总价合同方式。这里的工期短是指大致在一年左右(材料价格涨幅不大的时间段),工程总价较低是指工程量小,是在图纸详细完整,工程量、承包范围明确的情况下。一些跨年的大型工程,需要考虑通货膨胀的风险,合理约定调整因素分清双方的权利和义务是必要的,需要签订可调价合同。而施工图在招标前未审查完成则不能签订固定价合同,因为合同价款无法精确确定,此类情况适合签订费率合同。
二、固定总价并不是总价固定不变不可调价
若在施工中发包方不改变合同约定的施工内容,这种理想情况下自然合同约定的固定价款就是承发包双方最终的结算价款,总价固定不变。而多数情况下,不超概算仅按施工图内容结算的工程比较少见,以下两种情况是常见的固定总价合同价款可调的情形:1、原设计图纸之外的工程量变化,即出现设计变更的情形下工程款总额=合同包干固定总价+增补工程量款,2、双方签订合同时约定了可调范围,比如:国家政策调整时主材的价差调整,还约定了材料价格调整的风险范围,以甘肃本地规定为例:甘建价[2008]302号文件中规定“施工合同采用固定价格的工程,合同中约定了风险范围和风险费用计算方法,以及明确了风险范围以外单价调整方法的工程,按合同约定调整价差。”
三、固定总价合同中风险并不是全由承包方承担,发包方同样承担着风险
据研究表明,发包人在固定价合同中承担着约20%的风险,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材料涨落,跌价的风险。在不约定调价范围的情况下如果材料价格涨了,自然承包商要承担涨价损失,而如果材料价格跌了,若事先未约定,则仍按投标时的单价核算那么对发包方来讲是有损失的。以甘肃本地规定为例:甘建价[2008]302号文件中同时规定“合同中未约定风险费用额度以及风险范围意外单价调整的,材料价差由发包人承担。”2、工程量的风险。固定总价合同不一定是最经济的,也会产生超概算的风险,不利于发包方的投资控制。许多工程由于急于开工,招标时的施工图纸设计不够全面,后期设计变更量大,这就导致了招标时施工企业低价中标,竣工决算时高价结算现象的产生。同时多数施工企业投标时采用不平衡报价有一定陷阱,发包商会因为增量的施工内容以当时的较高的单价结算而蒙受损失。还有部分施工企业在投标预算中故意漏项,也会造成此类风险,这一类风险可以通过及时的清标方式及早予以避免。
理解合同的组成部分,分清合同的优先解释权
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示范本中规定,除专用条款另有约定外,组成本合同的文件及优先解释顺序如下:
1)本合同协议书 2)中标通知书 3)投标书及其附件4)本合同专用条款 5)本合同通用条款6)标准、规范及有关技术文件 7)图纸8)工程量清单9)工程报价单或预算书。合同履行中,发包人承包人有关工程的洽商、变更等书面协议或文件视为本合同的组成部分合同的组成文件是竣工决算中的必备资料,效力与施工合同等同,特别提醒的是会议纪要,甲乙双方签订的材料价差确定文件,补充合同都属于洽商的内容,即合同的组成部分。
理解以上内容可以帮助解释一些合同纠纷常出现的一些疑问,比如以下案例:
在某工程的审计决算过程中审计部门提出疑问:招标文件中的招标方式为“采用固定总价,一次包死”,而施工合同中约定合同计价方式为“采用固定总价合同,约定了材料价差调整的调整因素和风险范围”, 招标文件和施工合同条款有不一致的问题。承包商要求按照合同调整主材价差,审计部门经寻求司法解释后予以批准。原因如下:由于招投标文件不属于合同的组成部分,同时合同的优先解释顺序首先就是本合同协议书,所以应以合同约定为准。而招标文件的条款不完善,未约定风险范围,虽然不符合地方法规的文件规定,但不影响将施工合同中价款调整因素作为补充内容对合同进行完善。
结束语:
建议承包方和发包方双方在签订固定总价合同过程中重视其中的隐藏风险,从自身利益出发完善施工合同条款,充分协商,合理分配合同中的风险、义务和责任,切实避免合同签订出现错误或争议而引起的索赔问题及利益损失。
参考文献:
我国煤化工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目前已在在化学工业中占有很大的比重。煤化工主要有煤制油、合成氨、煤制甲醇、煤制天然气等,主要以煤为原料。近年来,由于国际油价节节攀升,煤化工越来越显示出优势,因此,目前全国各地发展煤化工热情很高,全国各地拟上和新上的煤化工项目很多,项目规模大小不一,几乎是有煤的地方都要发展煤化工。而在这一产业扩张之际,通过行业不断摸索和实践,在煤化工项目建设过程中形成了一套比较完善的施工项目检查机制“三查五定”。它规定了在煤化工装置试运行等阶段中,特别是单机试车阶段,必须进行的一项工作内容和方式,从而,成为确保联动试车、投料试车成功的有效手段。
一、 煤化工建设项目“三查五定”的目的和定义
“三查五定”是指在煤化工主体工程安装基本结束,各设备完成配管之后,各项目单元单机试车之前,为了顺利完成单机试车任务而进行的由各参建单位、工程监理、工程建设方联合的对工程质量检查、初评整改的一个闭合过程。“三查”的定义是:查设计漏项、查施工隐患、查未完工程。“五定”的定义是:对查出问题的解决定整改时间、定责任单位、定责任人、定整改措施、定整改标准。
“三查五定”的结果应形成文件,由参建各方确认后,分别负责实施。
二、建设工程“三查”的实施步骤
煤化工建设工程“三查”采用施工单位自查、监理单位检查、使用单位和设计单位联查的逐层扩大法,通常通过现场检查分别对施工项目的设计与施工漏项、未完工程、施工质量三方面的检查。
1.设计与施工漏项的检查
1.1参与人员:为保证设计漏项检查的严格性,设计与施工漏项必须由使用单位人员、操作人员、工艺技术人员、业内专家及检查设计漏项的专家参加。
1.2设计与施工漏项检查
1.2.1管道与设备连接的阀门、跨线、高点排气及低点排液等是否存在遗漏之处;
1.2.2巡检操作过程中一些仪表原件未知是否便于操作或观察,尤其是一些阀门、开关及仪表现场指示元件;
1.2.3巡检或操作过程中有无不便于操作或影响安全的辅助设备,如爬梯、过道或梯子设置较少,导致操作巡回检查不方便;
1.2.4检查设备管道的支撑架数量,以致管道的挠度不符合标准规范要求,导致管道或设备支撑不稳定;
1.2.5管道或设备以及构筑物的支撑梁柱等影响巡检操作和通行;
1.2.6设备、机泵、特殊仪表元件、阀门等缺少必要的操作检修场地,或空间太小,操作检修不方便。
2.施工质量检查。
2.1管道及配套设施
对于具有方向性的阀门,要确保安装方向正确;结合操作查看盲板位置状态是否处于安全状态;阀门、法兰、螺栓等型式是否和图纸设计即要求一致;管道及其元件的材质和压力等级与设计要求一致;波纹管膨胀节的安装状态正确,运输安全杆是否全部拆除。
2.2焊接方面质量检查
管道及其元件焊缝外观质量达标;管道支吊架焊缝合格;台梯子及构筑物的钢结构焊缝合格。
2.3隔热防腐方面
隔热防腐工程检查过程必须注意:设备及管道隔热厚度是否达到设计要求;隔热保护层密封严实,防止隔热层吸水受潮;隔热管道上的阀门及热油泵等必须进行隔热;隔热施工在管道水压试验之前进行;避免在水压试验、气密试验、开车之前就将法兰、螺纹等可拆卸接头进行了隔热施工;必须按设计或标准要求进行除锈,涂漆厚度达到标准或设计要求;焊缝在进行表面无损探伤之前已不能涂刷上涂料。
对查出的问题,定任务、定人员、定时间、定措施。
三、装置开车前的检查
装置开车前检查对装置的开车成功以及后期的运行尤为重要,因此在装置开车前必须严格对装置的各部分及配套设施进行严格的检查,确保在开车过程中不发生较大事故,保证设备的安全稳定运行。
1.总体检查
设备是否按设计要求安装,配套工程是否齐全,工艺流程是否满足生产要求;现场消防设备、消防设施、劳动保护、防毒面具、洗眼器等是否根据现场危险因素情况及安全生产情况齐备完好,应急通道是否畅通;装置区照明良好;地面平整,下水井、排水沟等无易燃易爆的危险物品,窨井、地沟等的盖板齐全完整。
2.工艺流程检查
2.1按照设计施工图的工艺流程认真逐条对照检查,进出装置及与设备相连的位置是否符合设计要求,有无错接、漏接、多接的现象。特别是对于高温、高压及临氢介质部位更应详细检查。
2.2重点检查压力容器、压力管道、压力设备、高温、高压及易燃易爆系统的管线是否符合标准规范要求。设备配套的仪表诸如远程压力、液位、流量、温度等是否满足安全生产需求。
3.反应塔、反应釜、压力容器、换热器的检查
反应塔、反应釜、压力容器、换热器等大型设备存在许多隐蔽工程,因为在开车之前,必须对这些设备的连接、内件等进行致密检查。
3.1所有设备是否正确安装,大型设备的基础是否有塌陷、裂纹,设备的地脚螺栓是否齐整、紧固,地脚螺栓有无弯曲、变形。
3.2各项设备出厂合格证、质量证明书、竣工图及其它有关技术资料是否齐全完备。设备的压力试验是否进行并达到标准要求。
3.3管道设备的静电跨接是否检测,电流表、电机开关是否安装合适、操作方便;动设备的是否能满足三级过滤要求,油的型号和物理性质是否满足动设备要求。
4.自控系统及电气系统检查:
4.1所有仪表安装就位,规格型号符合设计要求;DCS系统控制灵敏,各种功能齐全好用,显示准确清晰,各种联锁、自保系统灵活好用;各种可燃气体报警器、有毒气体报警器等是否准确好用。
4.2电气设备外壳是否有额定铭牌,是否符合设计要求,防爆电器防爆标志是否与设计相符,是否有出厂合格证书;各调节阀动作是否平稳、准确、灵活,有无松动及卡涩现象,能否全开全关。
四、“五定”管理
“三查”是一个阶段,在这个阶段问题被暴露,而接下来最重要的是这些问题的整改和落实。经常出现的问题是“三查”容易做到,“五定”却很难完。往往是任务虽定下去了,但往往出现责任不到位,整改不到位等诸多问题,使得前期查出的问题不能完全得到解决落实。“五定”主要针对设计与施工中存在的漏项、缺陷、隐患查出后,要制定方案,进行设计补充和设计变更。这里不单是个管理问题,往往夹杂着技术方案的确定。施工现场查出的问题,往往受到制约和限制,整改方案难以出台。因此在“三查”结束后必须严格按照“五定”内容要求一项一项理清责任关系,准确提出整改要求,安排合理的整改时间,针对问题的整改必须进行严格的复查,只有这样才能将煤化工工程建设中“三查五定”的功用发挥到实处,才能保证煤化工企业单体试车以及联动试车和试生产的安全稳定性。
一般来说,网架结构具有一定的受力合理性,其空间具有一定的灵活转换性,较为容易进行杆件的布置,因此,在高层建筑的顶部都会设置相应的网架结构空间,某高层建筑的顶部就设置了相应的异型网架结构。该结构属于一个较为合理的受力体系。所设计的异型网架就设置在某高层建筑的顶部位置上,该高层建筑的整体高度为32层,高层建筑的顶层柱的高度在100m-105m之间,屋顶上所设计的异型网架结构中,主要承担重力的为承重骨架,该骨架采用的是钢网架结构修建,在钢网架结构的外侧部位,设置的是铝板,主要是起到装饰性的作用。而在整体的钢网架结构中,主要的构成元素就是条状网架结构,该结构主要包括五片。在每片条状网架结构之间都设置了相应的连系桁架,而且桁架的数量为3道,利用桁架,就可以使得条状网架结构连接为一个整体,从而可以共同的负荷。
某高层建筑顶部的异型网架结构在高度在20m左右,而该结构设计的最低高度则为10m,结构的跨度总长为41m。该网架结构中,节点的数量为1050个,而杆件的数量则为3814根,该网架的总体厚度设定为1.2m,每片网架的宽度各不相同,有些网架的宽度较小,而有些网架的宽度则较大,甚至有些网架的宽度会随着轴线的变化而出现大小的变化。在外侧部位的网架,设置的较宽,宽度基本上在2.1-7.5m之间,而在第二拱中,网架的宽度则在1.2-2.5m之间,在该异性网架中间部位的网架宽度,则较为均匀,每片网架之间的宽度基本上一致。
2 异型网架自振特性研究
该网架位于高层建筑的顶部,因此,必须考虑高层建筑在地震作用下对此异型网架的影响,因下部建筑基本自振周期已经给定,故可简化为与实际建筑物的质量相同按基本自振周期振动的质量块,而网架为通过支座节点与该质量块连接的空间桁架体系模型。基于该简化模型,利用电算程序,求出整体结构的前10阶自振频率,前4阶振型图如图1所示。
由图1可以看出,网架结构的基本振型为X向水平振动;第2阶振型为Y向水平振动,这两个振型也是和下部高层建筑的前两个振型一致的,第3阶振型为Z向的上下振动,第4阶振型的为以中部为原点扭转振动,其余均为网架结构的高阶不规则振型。
而高层建筑顶部网架的动力反应受下部主体结构的影响较大,将高层建筑简化为模型与网架一起来分析网架的动力反应,能有效地反映主体结构对网架的影响。
3 某高层建筑顶部异型网架的结构抗震分析
某高层建筑顶部的异性网架由于所处的位置较为特别,而且会受到鞭梢反应的影响,从而很可能会因为水平地震的作用,而出现结构不稳的情况。这样就会使得异性网架结构的内力出现变化,也会使得结构出现位移的问题。就相关的建筑抗震设计规范来分析,在对高层建筑顶部异型网架结构进行抗震设计的时候,最好采用的是二阶段设计法,要想使得建筑结构能够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就需要在第一阶段来对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进行实验,根据建筑结构所能够抵抗的最大震幅,来对建筑结构的地震参数进行设计,在根据计算所得的地震作用效应的基础上,结合相应的荷载效应系数,来对异型网架结构的抗震性进行合理的设计,这样就可以有效的保障高层建筑顶部异型网架结构的强度和韧性,使得该结构的稳定性可以得到最大限度的提升。
在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过程中,影响抗震设计质量的主要因素就是阻尼。本文主要就根据粘滞阻尼理论来对阻尼进行了全面的分析,也就是在异型网架结构的第一和第二阶段中,对圆频率以及阻尼进行合理的系数设计,以规划出具体的阻尼矩阵。
针对某高层建筑进行简化模型的制作,并依据该模型,来观察其顶部异型网架结构,进而对网架的动力反应进行有效的计算,采用的计算方法可以是振型分解反应谱法,依据该方法就可以计算得出相应的抗震系数,从而实现对网架结构的抗震设计。
3.1 小震验算
在按振型分解反应谱法计算中,取水平地震影响系数αmax=0.058(与众值烈度6.45度对应),特征周期Tg=0.65s(场地类别为Ⅳ类,近震),取前6阶振型进行计算。同时,按简化方法和楼面反应谱法计算网架的地震反应。由三种计算方法的结果可以看出,整体动力计算所得到的地震反应都较小,是偏于安全的。
3.2 大震验算
一、建立商品住宅性能认定制度,是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需要而展开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对于推进住房商品化、社会化进程,不断促进住宅技术进步,提高住宅功能质量,实现住宅产业现代化具有现实的和深远的意义。各地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要统一认识、加强领导、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切实做好《管理办法》的贯彻落实。
二、根据《管理办法》的规定,我办负责组建全国商品住宅性能认定委员会及其相应的评审委员会。由全国商品住宅性能认定委员会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组织制定全国商品住宅性能认定工作的各项规章制度和技术标准。今年第三季度将首先公布《商品住宅性能评定方法和指标体系》、《商品住宅性能认定委员会章程》、《商品住宅性能评审委员会章程》,为各地开展住宅性能认定工作创造条件。
三、请各地按照《管理办法》的规定,尽快明确负责本辖区住宅产业化的工作机构,并负责组建本地区住宅性能认定委员会及其相应的评审委员会。各地认定委员会可根据本地实际情况,抓紧组织制定本地区住宅认定工作的实施细则,为今年开展住宅性能认定的试点工作奠定基础。
四、商品住宅性能认定在我国住宅建设中还是一项开创性的工作,缺少实践经验,需要在试点的基础上逐步推开。我办拟于今年下半年对部分“城市试点小区”和“小康示范工程”进行住宅性能认定的试评工作。对新启动的“国家康居示范工程”,要求必须申请商品住宅性能认定。其申请表详见附件。
建议各地选择1-2个省级住宅小区试点工程及其它有条件的住宅小区,于今年下半年开展商品住宅性能认定的试评工作,以不断积累经验。
中图分类号:K82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近年来,各国已有一些学者对建筑工程中的模型自动转化技术进行了研究。本文中笔者面向建筑结构设计的全过程,对基于建筑结构设计信息模型的模型自动转化方法进行了系统的研究。
1建筑结构设计信息模型的构建
目前,在建筑工程设计领域,不同应用软件之间的模型数据交换大多通过软件之间的数据接口实现。出于商业因素考虑,大多软件厂商都不愿意对外公开自己的模型数据格式,造成了各专业设计软件之间的“信息孤岛”现象。解决上述问题的关键在于建立统一的工程信息模型,实现专业设计软件的信息共享和交换。建筑信息模型正是基于这一理念而提出的新的模型技术。建筑结构设计信息模型是以三维数字技术为基础,集成了建筑工程项目各种相关信息的工程数据模型[5]。
面向建筑结构设计的信息模型除了包括基本结构物理模型信息外,还包括模型属性信息、模型关联信息、模型管理信息等。结构物理模型信息包括:构件信息、节点信息、截面信息、轴网信息、约束信息等。属性信息包括:荷载信息、材料信息、内力信息、设计结果信息等。关联关系信息包括:构件关联关系、模型关联关系。管理信息包括:模型所有者信息、模型版本信息、用户权限信息等。
建筑结构设计信息模型具有信息的完备性、关联性、一致性等BIM特征,可建立起面向建筑结构设计的单一的工程数据源,可解决分布式、异构工程数据之间一致性和全局共享问题,为建筑结构设计中的模型自动转化提供了有效途径。
2基于建筑结构设计信息模型的模型自动转化
建筑结构设计是建筑工程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设计内容主要包括结构分析、结构设计和施工图设计等。笔者提出了基于结构设计信息模型的模型转化流程,如图1所示。
建筑结构设计信息模型转化流程以结构设计信息模型为中心,具体步骤包括:①首先通过IFC标准实现建筑设计模型中结构设计信息的提取,建立结构设计构件信息模型,由于结构设计模型中不包含非结构设计信息,不能由结构设计模型反向映射出建筑设计模型,因此该转化过程具有单向性;②然后通过笔者开发的结构分析模型导出接口,自动从结构设计信息模型中提取出结构分析模型,进行结构分析与设计;③再通过结构分析模型导入接口,将结构设计的结果集成到结构设计构件模型,形成完整的结构施工图设计信息模型,进行结构施工图设计;④最后通过XML模型接口,将包含施工图设计结果的结构设计模型转化为工程算量模型,进行工程算量分析与统计。
2.1建筑设计模型向结构设计模型的转化
目前,中国建筑工程设计主要还是基于二维图纸进行的。结构设计人员基于建筑设计图纸进行结构布置、内力分析和结构图纸的绘制。在这一过程中,仅能依靠图元识别的方法获取建筑轴网和主要墙、柱 等结构构件的 定位,存在大量的重复建模工作。
IFC标准是国际通用的建筑产品数据描述标准,该标准的内容覆盖建筑全生命期,尤其在建筑设计阶段对建筑几何模型信息的描述比较完善,国际主流 的 建 筑 设 计 软 件RevitArchitecture,Archi-CAD,BentleyArchitecture等都可以将各自的建筑设计模型导出为IFC文件。基于IFC描述的建筑设计整体模型为结构设计模型的自动生成奠定了基础。从建筑设计模型生成的结构设计模型主要以几何模型为主,而在建筑设计模型中结构构件的识别是整个转化工作的关键。IFC标准定义的模型具有构件可识别性好、构件之间存在关联关系等优点,保证了结构构件的识别与转化的实现。
从建筑设计模型可以识别的结构构件主要包括柱、墙、梁、板等结构构件。图2为一段墙体从建筑设计模型到结构设计模型的映射关系。建筑设计模型中的墙体除包括结构层外,还包括结构层两侧的保温层和装饰层。此外,该墙体还包含门、窗等非结构构件。而该墙体的结构模型为仅包含单一结构层的混凝土构件,建筑墙体的门、窗构件则转换为墙体的洞口。
在IFC标准中,通过实体定义和关联关系建立了建筑构件的逻辑模型。图3中给出了基于IFC的EXPRESS-G格式描述的墙体模型定义。图3中的A部分为墙体与门、窗关联模型的定义,通过洞口关联实体和洞口填充关联实体分别建立墙体实体与门实体、窗实体的关联。对于结构设计模型,通过墙体实体和洞口实体实现结构墙体的描述。图3中的B部分为墙体材料模型的定义,通过材料关联实体和多层材料定义实体,可以定义建筑墙体多层材质模型。对于结构设计模型,可以通过对材料实体的识别来实现
除墙体实体以外,柱实体、梁实体、板实体的定义与墙实体模型的定义方法相同,在此不再赘述。在建筑设计模型向结构设计模型转化的另一个难点是IFC文件的解析。可以通过IFCEngine,IFCsvr等商业化IFC数据解析接口进行IFC文件的解析,笔者采用自主开发的IFC2x3Lib进行IFC文件的解析。
4结 语
针对建筑结构设计过程中不同软件系统的模型转化问题,提出了基于建筑结构设计信息模型的模型自动转换方法,建立了建筑结构设计信息模型与建筑设计模型、结构分析模型、工程算量模型之间自动转化的流程。最后,基于该转化流程进行了相应模型转化接口的开发和应用验证。笔者主要针对结构分析 软件和工程 算量软件 中 应 用 比 较 普 及 的ETABS软件和广联达GGJ2009软件实现了模型自动转换,后续研究将致力于支持更多的软件系统,为解决相关应用软件之间的“信息孤岛”问题提供可行的方法和途径。
参考文献:
[1]JEONGYS,EASTMANCM,SACKSR,etal.Bench-markTestsforBIMDataExchangesofPrecastCon-crete[J].AutomationinConstruction,2009,18(4):469-484.
一、建筑结构设计的信息模型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在建筑结构设计中软件辅助设计已经成为重要的技术手段之一,然而多数软件不能兼容,其反复建立模型的工作影响了计算机辅助设计的工作效率,因为建筑设计中不同的软件在数据交换中都需要进行再次处理才能实现共享与衔接,多数供应商不会提供自身软件的模型格式,从而造成了信息衔接的瓶颈。所以建筑信息模型的理念应运而生,目前在建筑结构设计中建筑信息模型技术已经得到应用,该技术就是对建筑的物理和功能特征进行数字化处理,将建筑设计所需要的信息进行采集和处理形成一个共享的数据资源,建筑信息模型的本质就是信息库,同时建筑结构设计信息模型是以三维技术为基础,集成了各种工程项目信息的数据模型。
针对建筑结构设计的信息模型包含了建筑结构设计的所需信息,除了基本结构的物理模型信息外,还包括属性信息、模型关联信息、管理信息等。物理结构模型包括的有:结构件、节点、截面、轴网、约束信息等等;属性信息则有:载荷、内力、材料、设计分析等信息;而关联系统则有:结构关联、模型关联等;管理信息则是说明信息的来源等基本信息。因此在建筑信息模型技术的基础上,建筑结构设计信息模型的信息十分完备,且保持了一致性,可以为设计者提供必要的工程数据资料,也可解决分布式、异构工程等的数据分享,是建筑模型自动转化的基础。
二、建筑模型转化在结构设计中的应用
建筑结构设计是建筑设计的重要基础,设计的内容包括了结构分析、结构设计、施工图设计等等,在设计中利用模型的自动转化可以帮助提高设计效率,也可帮助实现检测与模拟等。在设计中利用以下步骤就可完善转化与设计。首先,结构设计信息的形成必须依靠设计信息模型,也就是在建筑设计模型中选择结构设计信息,利用IFC标准在建筑设计信息模型中选择结构设计信息,提取有价值的信息,并将其建立为建筑结构设计的信息模型,且结构设计中不会出现非结构设计信息,所以模型中也不会包含此类信息,该模型不能从结构设计模型中反向映射出建筑设计模型,所以这个提取过程是单向的。其次,通过针对性开发的结构分析模型的导出接口,将信息从结构设计信息模型中再次提取,形成结构分析模型,以此实现结构设计和分析。然后,利用结构分析模型的导出接口,将结构设计的结果集成到结构设计模型中,形成一个完整的结构施工图设计新项目模型,进行施工图的设计;最后,利用XML模型接口,将包括施工图设计结果的结构设计模型转换为施工计算分析模型,进行相关施工作业的工程量计算与分析。下面针对建筑设计模型-结构设计模型;结构设计模型-结构分析模型的转化进行简要的介绍,以此分析模型自动转化在建筑结构设计中的应用过程:
1、建筑设计转化为结构设计
目前我国的建筑设计中二维图的使用较为普遍,结构设计人员都是按照建筑设计图纸进行设计:内部结构、内力分析、图纸绘制等,在这样的过程中,设计多数依靠的是图元识别,以此获得建筑轴网和主要墙柱、结构件等的位置,期间建模工作量巨大,且多为重复劳动。而IFC标准的提出使得建筑产品的描述标准得到了统一,该标准完全涵盖了建筑的全部生命周期,尤其是在设计阶段,对建筑几何模型的描述十分完善且准确。一些国际流行的软件也都可将各自的建筑结构设计模型导出为IFC文件,所以设计转化可以以这个标准为基础。基于IFC描述的建筑设计模型为自动转化提供了平台。从建筑设计模型生成结构设计模型主要是几何模型的转变,而建筑设计模型中的结构件识别则是关键问题。IFC标准定义的模型优势在于构件容易识别、构件可以实现关联,完全可以在转化后被其他软件进行再处理。
从建筑设计模型可以识别的结构构件上看,墙、柱、梁、板等包含了所有的建筑结构构件,而且建筑设计模型中墙体除了结构层被描述外,也可包括其两侧的保温层、装饰层,当然也可以将门窗等非结构构件加以描述。在转化后,结构设计模型中墙体结构模型体现的是单一结构的混凝土构件,门窗等则被转化为墙体上的孔洞。
在IFC标准中,利用实体定义和关联关系就可形成一个建筑的结构逻辑模型,在实践中先给出的是IFC的墙体模型定义,转化中将墙体、门、窗关联模型进行定义,利用洞口关联、洞口填充关联分别可以获得墙体实体与门实体、窗实体之间的关联。对于结构设计模型,通过墙实体和洞口实体实现对墙体描述,此时文件中的墙体模型就会变为带有洞口的墙体模型。此时也可对墙体材料进行定义,通过材料关联实体和多层材料实体定义,可以定义建筑墙体的层数和材料,对于结构设计模型而言可以通过材料实体来识别墙体和门、窗的差异。
除了墙体以外,柱、梁、板也可通过上述的定义完成转化,从建筑设计模型变为结构设计模型,在建筑设计模型向结构设计模型转化时应注意,需要对IFC进行解析,通常是利用商业软件完成,也可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自主的开发。当然其核心就是对IFC文件进行解析获得所需的结构设计模型。
2、结构设计-结构分析模型的转化
结构设计中的必要环节是结构分析,这是帮助结构设计来验证可行性的步骤。在转化中可以利用结构分析模型的接口来实现结构分析模型文件的生成与结构分析结果的采集。利用国际通用的软件都可实现这个过程,并完成有限元分析。但是模型的转化都是局限在不同有限元分析软件之间的几何模型转化。如:利用ETABS模型文件进行转化,实现结构设计模型向结构分析模型转化,然后利用数据库的功能将软件分析的结果集成到原有的设计模型中。按照工程文件结构设计模型向结构分析模型的转化步骤如下:先编辑并生成一个结构设计文件,利用软件的接口导出,将结构构件的基本信息写入到相关软件中,形成该软件模型下的文件。然后利用软件导入该模型文件,进行模型的定义和分析,如定义约束、施加载荷,完成对结构的分析与设计。然后利用软件提供分数据库接口,将计算结果导入到数据库中。最后利用软件接口导入接口,将构件的配置信息与对应的结构进行相互关联,形成一个完整的结构施工图文件进行输出,以此进行施工图设计和工程量的分析。完成上述步骤后,结构设计模型就变为分析模型、数据库数据、施工设计模型等。
三、结束语
模型自动转化可以帮助建筑设计简化设计过程,尤其是在结构设计方面,因为结构设计需要针对结构件进行组合与配置,并进行相关计算,因此在设计中需要借助多种软件完成设计,因此也就给结构设计工作带来了一定难度。而借助自动转化的技术,将结构设计与建筑信息模型结合起来利用建筑信息模型作为转化的基础,配置软件接口就可实现自动转化,由此形成了一个结构设计、结构分析、施工图设计、工程量模型之间的转化流程,由此将结构设计引入到更加自动化、智能化的水平。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S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建筑结构的设计需要采用多个软件来辅助进行计算分析、工程建模、图书档案管理和施工图绘制工作,因此,不同软件间的模型转化十分重要。然而,我国当前的建筑应用软件间的模型转化仍存在较大的滞后性,模型重建造成了大量的资源浪费和重复工作,也严重影响了设计质量,因此对不同应用软件间模型转化的研究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本文面向建筑结构设计的整个过程探讨了建筑结构设计模型的自动转化方法,希望能对广大同行有所帮助。
一、建筑结构信息模型的构建
当前,在建筑结构设计领域,软件间模型数据的交换大多是以数据接口的方式。然而,大部分软件厂商都不会公布自己的数据格式,这就导致各种设计软件协调性较差,存在“信息孤岛”。以上问题的解决,有赖于建立一个统一、规范的工程信息模型,实现不同设计软件间的信息交换和共享。建筑信息模型,即基于这一概念而提出的模型技术。
基于建筑结构设计的信息模型主要包括物理模型信息、模型属性信息、模型管理信息和模型关联信息等。其中,模型物理信息主要包括节点信息、构件信息、轴网信息、截面信息等;模型属性信息主要包括材料信息、荷载信息、内力信息等;模型管理信息主要包括模型版本信息、模型所有者信息等;模型关联信息主要包括模型关联关系和构件关联关系。
建筑结构信息模型应保证信息的完整性、一致性和关联性,并可建立面向建筑结构的单一工程数据源,解决分布式和异构工程数据间的共享和一致性问题,为建筑结构模型的自动转化提供有利条件。
二、基于建筑结构信息模型的模型自动转化
建筑结构设计是建筑工程设计的关键环节,其设计内容主要包括结构设计、结构分析、施工图设计等,建筑结构设计模型的转化应以结构性设计模型为中心,其具体步骤为:(1)通过IFC标准提取建筑设计模型的结构设计信息,建立结构设计模型,结构设计模型不包含非结构设计信息,无法反向映射建筑设计模型,其转化过程是单向的;(2)从结构分析模型导出接口,从结构设计模型中提取结构分析模型,并进行结构设计与分析;(3)通过结构分析模型导入接口将结果集成至结构设计构件模型,进行施工图设计;(4)通过XML模型接口将结构设计模型转化成工程算量模型,分析并统计工程算量。
1.建筑设计模型转化为结构设计模型
当前,我国的建筑工程设计大多还是在图纸上进行的,仅能靠图元识别的方式获取建筑轴网和部分结构构件的定位,存在大量重复工作。IFC标准是国际通用的建筑数据描述标准,国际主流的建筑设计软件都可将建筑设计模型导出为IFC文件。
结构设计模型以几何模型为主,在从建筑设计模型到结构设计模型的转化过程中,对建筑设计模型结构构件的识别是关键工作。以IFC标准定义的模型,构件识别性高,构件间的关联关系也能保证其识别与转化。
以一段墙体的转化为例,其从建筑设计模型转化为结构设计模型的过程如下:
从上图可见,该墙体的建筑设计模型包括结构层、保温层、装饰层,还包括门窗等,但该墙体的结构模型仅为单层结构的混凝土构件,门窗则转换为洞口。
2.结构设计模型转化为结构分析模型
结构分析是结构转化的重要环节。国际通用的结构有限元分析软件多采取公开的数据模型,该过程的实现难度并不算大。但当前该模型的转化只能在不同有限元分析软件间进行转化。本次研究选择了ETABS软件,实现结构设计模型向ETABS模型的转化,并通过Access数据库将设计结果集成到原结构设计模型。其流程如下:
(1)通过ETABS到处结构将结构构件信息写入模型文件;(2)导入模型文件,并补充定义、施加荷载,分析并设计结构;(3)通过ETABS数据库接口将设计结果导入Access数据库;(4)通过ETABS结果导入接口关联构件配筋信息和对应结构构件,建立完整的施工图设计模型,用于施工图设计与工程算量分析。
3.结构施工图设计模型转化为工程算量模型
施工图设计模型应包括工程算量模型的所有信息。我国当前的三维图形算量软件大多不支持IFC国际数据交换标准,只能通过专用接口转换模型数据。本次研究选择当前应用较为广泛的GGJ2009广联达钢筋抽样软件,通过XML映射模型将结构施工图设计模型转化为工程算量模型。
XML语言可通过文档类型定义和模式定义来定义XML模型模板。其中,模式定义具有文档语法一致性好、数据声明方式灵活、可扩展性强的优点,因此,本次研究选择模式定义来定义XML模型模板。以钢筋混凝土梁的XML模式定义来讲,该梁模型的属性有:构件ID、构件几何信息、构件配筋信息、关联楼层信息等。构件几何信息主要包括起终点位置、截面信息等;构件配件信息主要包括箍筋信息、纵筋信息等。
通过XML模式定义模板的定义,可将结构设计模型输出为基于XML的工程算量模型,并导入GGJ2009等软件进行分析和统计。
三、系统测试
以3层钢筋混凝土框架为测试对象。测试流程如下:
(1)在Revit Architecture 2009建筑设计软件中建立测试对象模型,定义结构表面装饰面层及门窗、台阶、玻璃幕墙等,通过该软件的IFC导出接口将模型导出为IFC文件;(2)通过BIM-SDDS的IFC建筑模型转化接口实现建筑模型结构构件的提取,生成结构模型,转化后,模型以几何模型为主,也包括构件关联信息、结构材料信息等,通过ETABS模型文件导出接口生成ETABS模型文件;(3)定义荷载布置和结构约束,进行结构分析和设计,将设计结果导出至Access数据库,并通过BIM-SDDS的Access接口读取配筋信息,将其与结构构件相关联,形成结构设计信息模型,在BIM-SDDS系统中设计结构配筋,形成工程算量模型;(4)通过BIM-SDDS系统的XML模型导出接口,将工程算量模型导出至GGJ2009算量软件,分析钢筋算量,生成统计和报表。
为验证本模型转化方法的有效性和实用性,笔者另选择了4个设计模型进行相同测试,发现本模型使用的自动转化方法构件识别率和转化率均较高,构件规模增大时,对构件的识别仍十分有效。
总结:
本文针对建筑结构设计中不同软件件建筑设计信息模型的转化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基于建筑结构设计模型的模型转换方法,并建立了建筑结构设计模型、建筑设计模型和工程算量模型间的转化流程,最后进行了模型应用验证。受条件所限,本次研究不能选择所有的建筑应用软件一一实验,后续研究将致力于研究支持更多软件的模型自动转化方式。
参考文献:
[1]邓雪原,张之勇,刘西拉.基于IFC标准的建筑结构模型的自动生成[J].土木工程学报.2007(02).
[2]高鹏,乔可义.重视概念设计,提高建筑结构设计的质量[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03).
[3]张广生.建筑结构设计中的概念设计与结构措施[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1(06).
我国传统的建筑文化具有丰富的内涵,是建筑行业的宝贵瑰宝。在进行现代室内设计过程中,大胆的传承发展传统建筑文化,能够重新探寻出新的室内设计道路。
1 建筑文化与室内设计概述
(1)传统建筑文化定义。传统文化在建筑行业的定义概念比较模糊,主要指积淀传承的稳定文化体,包括传统建筑中的知识、风俗、思想等精神与生活现状。建筑文化是整个文化体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具有文化内涵特征,是相对于现代建筑文化而言的建筑遗留精神内涵与物质[1]。
(2)室内设计的定义及其特点。室内设计是建筑领域的新学科,它与建筑学、艺术学等学科具有不可分割的联系,呈现出交叉学科的特征。而对于室内设计的定义,没有统一的定论,每位建筑设计家都有自己的看法,但是又具有一定的共性,由此可以总结出:室内设计主要以建筑物的内部空间部分为核心,利用一定的建筑手段而是实现的科学与艺术的完美融合。
而现代对于建筑室内设计,更多的是对精神审美的理性追求,是一种内心的向往渴求,这是室内设计最主要的特点。因此,在进行室内设计时,不能简单地抄袭,而是要结合人们的需求,将室内设计注入新的生命活力。正如对传统建筑文化传承过程中,不能依靠形式、图案进行简单模仿,而是要深度地去继承发展室内设计,将传统建筑文化的精华部分,生动传神的与现代技术手段结合,探寻最完美的结合点,来发展创新传统建筑文化和室内设计。
2 室内设计对传统建筑文化的传承
2.1 传统建筑文化与室内设计的关系
室内设计开始于建筑设计,是对建筑设计的进一步深化,是建筑的灵魂,是体现人与环境联系的主要媒介[2]。因此,对于传统的建筑文化具有一定的一致关联连续性。室内设计是对建筑内部空间的创造完善,它需要多种元素共同构成,如:室内摆设的位置、颜色、材质、光线的调整、绿化效果的呈现等等,都是建筑文化的一部分。它们能够让平凡无生命的建筑,变得生动活泼,具有无穷的生命力,成为完美具有价值的艺术品。同时室内设计能够美化建筑环境,带给居住者温馨、美好的精神享受,这样进一步完善空间、美化环境的室内设计,是建筑设计的主要内容。
从本质上来说,室内设计和建筑设计是一致的,共同为人们创作舒适、适用的内部空间。而室内设计的出现晚于建筑设计,是对建筑设计的补充、延伸、继续、发展,二者共同打造生活的内部空间。建筑设计的延伸更多的是建筑精神的延伸,它影响着每位进行室内设计者的精神、思想、感受,是一种集中的文化现象体现。因此,建筑设计功能的延伸给室内设计提出了重要任务[3]。如下图的室内设计所示,蓝白的色彩搭配,蝴蝶、花、温馨的窗帘,复古的吊灯等,共同构成了温馨、美好的室内设计。
2.2 室内设计对传统建筑文化传承的原则
室内设计在对传统建筑文化进行传承的过程中,也要满足一定的原则,才能将二者很好地结合,真正意义上的实现传统建筑文化的传承。
(1)满足现代生活的需求。在《建筑的革命》这一书中,曾经对建筑生命进行了这样的论述:“龟、贝的壳是有生命的,随着年龄的长大壳也长大。可是很多人只看见了壳而忘记了生命。建筑却不是空壳而是生命的壳,生命的皮肤[4]。”而室内设计正是“壳”,是建立在人们生活上的物质、精神方式,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也有所改变。而传统建筑文化是对过去人们生活方式的满足,不能完全适合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因此室内设计在进行传承中,要摒弃不适应的建筑文化部分,而继承有意义的部分,满足现代生活需求。
(2)传承文化基因。传统建筑文化包括外部传统和内部传统两部分,其中外部主要指建筑的形式特征等,而内部则包括价值观、思想、审美取向等文化。而在对传统建筑文化进行传承中,不能仅仅是对外部传统的继承,更主要的是要对内部文化进行传承。因为这些文化基因是稳定不易改变的,包括民族的信仰、宗教哲学,它能深深的影响人们的思想行动;二是建筑所在的自然条件、生活习惯等,如:徽州民居、西南山区干栏式民居、广西融水苗寨木楼等,都是根据当地自然、人们生活的装饰、习惯等,而形成的全新室内设计面貌。三是人们的审美意识,对于建筑物的审美意识是稳定的文化遗传。因此,室内设计的传统建筑文化传承,是对传统文化基因的重新排列组合,是在传承基础上的合理变迁。
(3)满足现代人的审美需求。在文化基因传承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是审美,如果不能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也不会引起人们的关注及肯定。因此只有具有审美价值的文化,才能持久的进行生命传承[5]。而现代人在审美上具有两个极端,一是对传统文化的审美,二是对时代特征的审美。并且现代时代特征审美心理,源自对西方文明的崇尚,因此在对传统建筑审美时需要现代审美心理的补充。只有将中西方的审美心理紧密结合,相辅相成,相互补充,才能创造出真正满足人们生理和心理需求的室内设计。如下图所示,某一餐厅的室内设计,体现了传统与现代审美的结合,共同满足了人们的心理审美需求。
3 结语
室内设计是一门综合性的交叉学科,是建筑与艺术的巧妙结合,它的发展应该在继承传统建筑文化的基础上,结合时代需求特点共同发展进步。只有将传统与现代完美融合,才能走出独具特色的新的建筑室内设计之路。
参考文献:
[1] 陈明明.浅谈室内设计与中国传统建筑文化[J].广西轻工业,2011(11):117-118.
[2] 杨娟.浅谈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室内设计[J].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0,12(3):143-145.
[3] 张亚峰.传统文化在室内设计中的运用[J].中国科技博览,2012,17(1):34-36.
在建筑事业发展与进步过程中,一种新的建筑形式的出现,往往需要经过不断的实验和探索,最终才能形成符合社会经济以及文化发展等要求规律的新建筑形态,微建筑就是建筑实验中的一种新建筑形态,它在建筑事业发展与新建筑形态形成探索中,充当着重要的角色并有着重要的影响和作用。微建筑在形成并成为一种新的建筑形态之前,也被称为实验性建筑,实验性建筑在实验过程中往往会应用和体现一些最新的设计理念以及建筑材料、技术措施等,并且通过这些应用来实现对于新建筑形态未形成之前的建筑理论以及方法进行验证实现。微建筑形态的形成,就是以一种“以小见大”的小型实验性建筑设计倾向为实验性方向,经过不断的实验探索,最终被验证形成。微建筑的设计倾向代表的是一种经济、可靠同时又富有生命力的建筑设计实验性倾向。本文将在对于微建筑定义特征分析的基础上,通过进行建筑实验中的微建筑倾向与微建筑设计倾向中的结构技术实验性分析,实现对于当代微建筑设计倾向的实验性分析与探索。
1微建筑的定义特征分析
微建筑,顾名思义就是“小”建筑的意思。在建筑领域中,微建筑首先在建筑尺度方面,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小。微建筑在进行设计实现过程中,以追求以一种极致的“小”为目标,但是在“小”的建筑尺度中却又包含着大量的建筑理念以及技术等信息。总之,相对于其它建筑形态来讲,微建筑就是一种从多视角以及多方位进行小的含义阐释的一种建筑形态。首先,微建筑从建筑形态上,就是一种小的、迷你化的建筑形态,而又正是因为这种小的、迷你的建筑形态,对于微建筑的建筑功能又局限于相对单一的使用上来。其次,微建筑虽然是一种小型化的建筑形态,但是设计过程中却是以以小见大、化繁为简的设计理念和方向为重心,虽然具有较小的结构形态,但是微建筑整体上却具有结构清晰、技术构造简明以及材料单纯等多种特征优点。
需要注意的是,微建筑虽然在结构形态以及体积上,与其它建筑形态相比更显迷你化,但是在建筑使用功能上,具有与常规建筑区别不大的使用功能。与常规建筑不同的是,随着建筑事业与建筑技术的不断发展创新,微建筑在生态意义以及建筑新材料、新技术拓展使用、建筑设计建设方式上等,都与常规建筑有着很大的区别,而且相对于常规建筑来讲,微建筑在使用材料与技术手段、设计规范等方面的运用,都具有很大的实验性特征,是常规建筑建设中不一定具备并且适用的。
2建筑实验中的微建筑倾向分析
2.1早期建筑实验中的微建筑倾向
在建筑领域中,微建筑最显著的特征就是以单纯的建筑形态来实现复杂的建筑功能需求,随着建筑事业的发展推进,这也是现代建筑发展中所追求的显著特征。而建筑发展历史中,以单纯建筑形态来实现复杂建筑功能的设计要求,在实际建筑设计中也早有体现。比如,外国建筑中朗香教堂的设计实现,就是一种以单纯建筑形态满足复杂结构功能的建筑实例。在这种“微建筑”式设计理念的推动下,建筑设计中逐渐也实现了新的建筑结构形式与技术措施、建筑材料的设计应用,而与传统建筑形态与设计理念相比,这种异于传统的建筑设计理念与过程,也是一种建筑的实验性过程,从这一建筑实验性过程中,也逐渐显现出了建筑设计中追求单纯的实验性设计倾向,这也是微建筑设计倾向在建筑实验中早期显露的体现。
随着这一“单纯”实验性设计倾向与理念的推动,一些建筑学者也逐渐开始在设计作品中进行微建筑倾向的设计尝试与实验应用。其中,以柯布西耶为例,他在很多建筑设计作品中,都有对于微建筑设计倾向尝试与应用,比如假日别墅,如下图1所示,就是他建筑设计作品中对于微建筑倾向尝试的代表之一。到了上世纪80年代,微建筑风格作为建筑发展中的实验性探索方向,已经逐渐在工业设计中也有利设计应用体现,不仅仅局限于建筑设计领域,并且逐渐成为具有后现代色彩特征的设计风格,而微建筑在建筑实验性发展与探索的过程中,其设计倾向也逐渐形成一种以小和单纯为主,同时具有明显的实验性特征的设计风格。
图1早期建筑设计中的微建筑尝试
2.2当代微建筑的实验性探索分析
随着早期微建筑实验性设计风格的逐渐形成以及建筑创新发展的推动,当代微建筑的实验性探索过程中,也不仅经历并且表现出了一种无限可能的微型设计趋势,而且在进行微建筑设计中,也相继表现出各种巧妙的建筑设计构思,并且一些行业领域设计中被广泛的应用和推广。尤其是随着社会经济以及技术发展提高的推动作用,使得更多类型与更多数量的微建筑与设计理念在各个行业领域,进行了多种形式的实验和尝试,比如移动式建筑设计、景观构筑领域和社区服务建设等领域,都有设计与应用尝试和实验,这也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当代微建筑实验性探索的发展。近年来,微建筑的设计理念,已经从各个方面对于传统建筑设计理念有突破和不同,并且很多微建筑的设计理念与方法,都带着推动建筑发展的实验性特征,尤其是材料技术的发展推动,使得微建筑设计中还出现了具有地域特色的传动地域文化微建筑案例,对于微建筑的实验性探索更具有强大的推动作用和影响。
3微建筑设计倾向中结构技术实验性分析
随着微建筑设计理念及实验性探索的发展成熟,微建筑设计倾向已经逐渐成为当代建筑实验过程中重要特征。对于建筑来讲,结构技术对于建筑形态的形成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义。早期结构主义研究中,对于结构定义为包容各种关系的总体,而结构主义在建筑领域的出现,是在上世纪中期,主要表现为一些建筑设计师在其他领域的结构主义影响下,在现代建筑发展中提出应用,结构主义在建筑领域也逐渐被接受。现代建筑设计总,建筑设计与建筑技术之间的相互联系就一直很密切,并且建筑技术的发展在建筑设计的各个层面都有体现,比如建筑结构设计概念的更新、建筑结构形态的拓展以及建筑新材料的创新设计应用等,在这样的建筑设计与建筑技术互动推动下,具有明显结构技术倾向的新建筑逐渐兴起并发展起来。作为现代建筑实验中的重要特征,微建筑实验性探索过程中,结构技术的设计倾向也逐渐的明显和突出起来,并逐渐有应用实现。
比如,富勒加拿大博览会中的“美国馆”微建筑设计,就是设计倾向中的结构技术尝试体现。
4结束语
总之,随着建筑创新的多元化以及建筑需求的多样化发展,为了满足和实现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建筑设计要求,微建筑的设计尝试会逐渐成为建筑发展中的一个重要方向,以技术创新推动微建筑创新,对于建筑实验性探索也有着积极的作用和意义。
参考文献:
[1]李鼎宇,唐铮铮.高层建筑底部空间的城市化设计倾向探析[J].中外建筑,2006(5).
[2]薛明,于淼.现代建筑史上失踪的关键词—阅读巴拉干作品所引起的思考[J].科技创新导报,2008(17).
[3]曾晟,杨仕教,谭凯旋,孙冰.爆破振动对地表建筑稳定性影响试验[J].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20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