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09 08:24:07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小学音乐教学措施与方法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中图分类号:J624.1-4;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09-0241-01
1 前言
作为高校钢琴教育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学生音乐素养的提高占据着极为关键的地位。该项课题的研究,将会更好地提升对学生音乐素养的分析与掌控力度,从而通过合理化的措施与途径,进一步优化高校钢琴教育工作的最终整体效果。
2 概述
钢琴是音乐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内容,学生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钢琴课程占据了重要的地位,这对于学生整体音乐素质的提升有极大的促进性作用。高校的钢琴教育教学中,学生不仅仅在演奏能力方面需要强化,更需要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以及学习创造能力,那么在这样的背景下教师就需要对钢琴教育进行新的分析和思索,找出钢琴教学过程中的主要问题,并制定对策,以此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新形势下,如何提高高校钢琴教育和提升学生音乐素养,成为现在高校钢琴教育的重点。因此,高校应该加强学生钢琴教育的教学引导,重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锻炼,加强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3 高校钢琴教育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3.1 忽视音乐基础理论的教学
在很多音乐专业教育中,学生在入学以前并没有经过比较系统的训练,也没有对音乐理论学习有深入的探究,这让学生在步入高校音费习中存在理论知识严重缺乏的问题。即使这样,高校在对音乐专业学生进行教育的过程中,认为学生在高中初中阶段已经学习了完善的健全的乐理知识,因此对基础理论的培养有所忽视,这样就非常容易让学生在钢琴训练的过程中出现低级性的错误。
3.2 教学内容较为单一,没有创新性
教师在钢琴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因为社会的需求出现变化,所以教学目标也发生了变化,但是教学方法依旧是传统的应试教育,并没有突破,缺少创新,学生依然处于被动地位。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者,无论是教学大纲还是教材或者是教育教学体制都是沿袭传统的方式,这种单一性的教学方式会阻碍学生的个性发展,让学生对钢琴学习缺少兴趣和主动性,因此学习效率非常低下,知识也比较散乱,对于提升学生的综合音乐素养来讲具有阻碍性。
3.3 教学过程中忽视了即兴伴奏的重要性
高校的音乐教育专业中,钢琴学习的目的之一是能够让学生进行钢琴伴奏,钢琴即兴伴奏也是每一个音乐专业学生必备的知识和技能。但是通过笔者的调查发现,很多教师并没有重视对学生即兴伴奏的教学,主要精力都放在了专业性曲目的教学上,这对于钢琴学习人员来讲,就是缺陷所在,只能弹奏正谱,不能对即兴伴奏进行多方面的学习,在遇到伴奏时往往会存在不知所措的情况,面对即兴伴奏也无从下手。
4.1 为学生培养音乐兴趣爱好
高校在进行钢琴教育与学生音乐素养的培养中,应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在钢琴课开课之前,教师可以精选世界优秀的钢琴作品,通过教学赏析的形式,带领学生认识钢琴音乐、学习钢琴音乐,并借此培养学生对钢琴的兴趣。其次,高校可以在校内举办钢琴音乐晚会、舞会等,吸引学生参加,对学生进行音乐艺术的熏陶,激发并培养学生学习钢琴音乐知识的兴趣与积极性。
4.2 做好音乐氛围的营造,对学生的情操进行陶冶。
音乐是语言的另一种表达方式,在进行钢琴音乐教学的时候,需要做好教学环境的艺术打造,营造钢琴音乐的熏陶与感染效果,为学生提供一种身临其境之感,让其切身实地的感受钢琴艺术,从而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所以,高校在具体的教学中,首先应该创设完美的音乐氛围,然后在这种和谐氛围下,教师再引导学生参与相关教学活动,传授钢琴知识及操作技巧,提高学生对钢琴艺术的认同感。
4.3 打破常规教学理念
受到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高校在钢琴教育的过程中对于理论知识的讲解比重较大,忽略了实践的重要性。另外单一的灌输式、填鸭式教学模式也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校在进行钢琴专业课理论教育的同时,应该辅以多种艺术、人文科目的教导。人文与艺术在很多方面是相通的,对于音乐审美与鉴赏力而言,其实是对一个人综合人文素养的考察。
4.4 为学生培养扎实、稳固的基本功
艺术的源头就是生活,因此高校钢琴教育课程要脚踏实地,紧抓课堂教学,培养学生扎实的专业基本功。不管一个人的音乐素养、艺术修养有多高雅,都要具备扎实的专业基本功。在钢琴课教学中,教师要严格的教育学生,实时的监督学生的学习情况,督促学生勤加练习,从而确保学生学习钢琴的兴趣不会降低,通过不断的激发学生学习钢琴的热情,才能够让学生坚持学习下去。
4.5 钢琴的基础知识,技能的强化培养与即兴演奏
高校钢琴教学中学生本身的音乐素养不高,和其基础知识掌握不足,基础操作技能不熟练,缺乏足够的演练有关系,在实际钢琴教学中老师要对学生的基础技能水平进行训练,确保学生有更强的演奏能力。
针对学生本身的基本功不扎实的情况,老师可以以更加丰富多彩的训练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比如进行“钢琴练指法”技能竞赛,或者老师准备几张乐谱,难度上差别不大,在课堂上随机抽选几个学生,给他们发放乐谱,在规定时间内按照乐谱进行演奏,检测学生迅速识谱演奏的能力如何。此外还可以随机抽选学生进行现场演奏的同时,让其他同学对演奏的效果进行评价。这样不但可以训练演奏者的看谱、读谱能力,旁听的学生听力水平也可以获得验证。
5 结束语
综上所述,加强对高校钢琴教育中提高学生音乐素养的研究分析,对于其良好教学效果的取得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在今后的高校钢琴教育过程中,应该加强对学生音乐素养培养的重视,并注重科学的实施措施与方法。
声乐教育是一门专业性较强的音乐技能培养课程,音乐专业院校开设这门课程主要强调对学生舞台实践能力的培养。目前师范类院校的声乐教育课与音乐专业院校的课程体系设置基本一致,未体现出师范教学的特点。在此情况下,学生未能将声乐知识和技能与教育教学融合起来,实际教学能力较差,因此缺乏就业竞争力。因此,师范类音乐本科声乐教学必须深入“舞台教育化”改革,着重培养学生的声乐教学能力,满足学生的职业发展需要。
一、师范类院校声乐教育改革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师范类声乐教学改革现状
从目前国内高等音乐教育机构的发展状况来看,在教育机构的数量和规模上明显提高,已经从原来的不足40所发展到700余所。其中,师范类本科院校的新增音乐专业占有较大比重。师范类声乐教育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引领下,积极寻找改革方向和改革措施,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于师范类声乐教学的教育改革主要参照专业音乐院校,因此在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都表现出与音乐专业院校较高的相似性。在此情况下,师范类声乐教学未突出师范教育特点,学生的发展定位不清晰,技能培养缺乏专业性,实际教育教学能力较差,在毕业后既难以向舞台表演方向发展,又不能胜任教育教学工作,在就业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
(二)师范类院校声乐教学存在的不足
目前师范类声乐教学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1.部分新增声乐教育师范院校的基础设施建设不够完善,专业教室的多媒体设备和琴房乐器数量不足,不能满足高校扩招的教学需要。此外师生比例也未达到相关标准要求,教师教学负担较大,难以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2.课程体系试着不合理,主要参照专业音乐院校的课程体系内容,缺乏音乐理论大课等师范类院校学生所需的专业课程,未突显出“师范性”特点,课程设置与学生的职业发展需求相背离,导致学生专业定位不清晰。3.教师在声乐教学过程中,过分强调舞台技能训练,采取专业音乐院校的训练模式,教学方法较为枯燥,学生缺乏学习兴趣,而且缺乏对音乐理论知识的深入理解,不利于学生的专业发展。4.声乐教学的实施与社会对师范类院校声乐教学人才的培养需求不符,没有针对学生的教学能力开展教学和训练,学生在进入工作岗位后往往要经过很长的时间才能适应声乐教师的角色,难以将舞台技能转化为声乐教育技能,因此实际教育专业能力偏弱。
二、“舞台教育化”改革目标
师范类音乐本科声乐教育现阶段的改革目标是要突出声乐教学的“师范性”。在“师范性”教育目标下,引入“舞台教育化”的教育理念,将学生的舞台表演能力内化为声乐教育教学能力,从而满足社会对师范类音乐毕业生的培养需求,培养出一批具有“师范性”音乐教育特点的复合型人才。“舞台教育化”是实现师范类声乐教学改革目标的关键,可以帮助声乐教师把握好课程教学方向,在培养学生舞台实践能力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声乐教育教学能力,突显师范类专业的“教育性”“师范性”特点,从而将师范类音乐院校声乐教育教学模式与专业院校区分开来。在培养方法上讲究实用性,紧密围绕培养目的,合理设置课程体系,灵活运用“舞台教育化”的方式方法,注重学生教育教学能力的培养。在此基础上,改变教学评价方法,体现出与传统以舞台实践为评估标准的声乐教育的明显差别。
三、师范类音乐本科声乐教育“舞台教育化”的具体实施对策
(一)创新教学思维
在“舞台教育化”改革目标的引导下,创新师范类音乐本科声乐教育的教学思维,培养学生声乐表演技能和教育知识技能的共同发展。师范声乐教学人才的培养首先要适应基础音乐的教育改革要求,做到教育内容与时俱进,教学方法多元化发展。针对目前声乐教育教学存在的不足,积极研究各种教育方法的适用性,从而符合师范类教育特点,以及学生的职业发展需要。应树立现代化教育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改变以往单一的教学方式,围绕兴趣培养开展舞台技能训练,注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自觉参与到声乐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案过程中,应为学生创设容易理解和融入的情景,巧妙运用教辅材料和多媒体设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课前为学生播放与课程内容有关的视频影像资料,让学生从视觉和听觉上建立对课程内容的立体化认识。在组织学生进行声乐基础训练时,充分调动学生的手、脚、嘴等各个身体部分,借助桌椅等进行节奏训练。训练难度应循序渐进,比如学习新曲子时不要先要求学生使用美声唱法,而是先用通俗唱法熟悉曲子的节奏和韵律。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引导学生加深对作品的理解,促进“舞台教育化”,丰富学生的音乐文化内涵,为学生将来走入声乐教学岗位做好知识技能储备。
(二)改变教学模式
传统师范声乐教学模仿音乐专业教学的一对一授课模式,虽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但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师范专业技能。师范类音乐本科院校的学生在毕业后要投入到中小学音乐的教学过程中,开展集体式教学活动,在一对一教学模式中,学生无法积累教学经验,因此实际教学操作能力较差。针对这一情况,可采取以下几点教学改革措施:1.在声乐课程模式设置时,以声乐小课为核心,积极开展理论大课教学和集体课教学,使大课、小组课和声乐小课教学模式并存;2.根据具体的课程内容,合理选择授课模式,比如基础理论课可以采取集体授课的方式,并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小组探讨等教学活动,提高理论教学效果;3.重视声乐教学法的课程内容,提高声乐教学法教学内容所占的比重,并采取集体授课模式,培养学生的声乐教学能力,实现从舞台表演能力到教育能力的内化;4.加强声乐听赏训练,结合教材内容设置欣赏科目,组织学生到现场进行观摩,积极参加名家声乐讲座等活动,启发学生思考,促进学生交流。
(三)突出师范培养特色
“舞台教育化”改革强调突出师范类院校的声乐教学特点,将学生的舞台实践能力培养转化为教育技能水平的提高和声乐素养的内化。为实现这一目标,可采取以下几方面措施,改变声乐教学的培养策略:1.重视基础教学,声乐基础技能培养包括歌唱器官的控制技巧、听觉训练、声乐表现力训练和语音语言训练等,这些技能也是学生在以后的工作中需要使用的必备技能。在训练过程中,应采取合适的方式方法,把握好训练重点,比如歌唱技巧训练要使学生在两个半八度左右的全音域中上下转换自如,听觉训练要提高学生内耳分辨能力。在声乐表现技能训练中则要培养学生的节奏感、高低音准、强弱感等把握能力。2.在“舞台教育化”改革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声乐专长,融入民族音乐的知识内容,体现地方特色。我国民间音乐种类众多,各具特色,比如蒙古族音乐、藏族音乐等。师范类音乐本科院校可以格局地方民间音乐特点,加入民族民间音乐的内容,比如北京京剧、广东粤剧、蒙古族牧歌和东北二人转等,丰富学生的音乐文化内涵。3.结合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实际需要,丰富课程内容,拓展教学资源渠道,积极利用网络资源增进学生对中小学音乐教学的了解,掌握所需的教学技能。比如在教师技能培训中加入自弹自唱、小组唱和重唱等内容,使学生熟悉中小学的声乐教学模式。
(四)完善教学评价体系
在改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基础上,还要建立配套的教学评价体系,确保“舞台教育化”教学改革措施的有效落实。首先应明确评价主体,建立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多元化评价体系,充分发挥学生自评和互评的作用,从而提高学生对职业发展的重视。教学评价的具体内容应涵盖学生的职业定位、学习态度、声乐表演能力、声乐教学能力等各个方面,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使其成为一名合格的复合型声乐教学人才。
四、结语
综上所述,“舞台教育化”改革是针对目前师范类音乐本科声乐教学存在的不足做出的有效整改,可以促进师范声乐教学水平的提高,满足学生职业发展需要。通过创新教学思维,完善课程体系,可以确保师范声乐教学的全面性和可行性,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通过改变教学模式,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并建立配套的评价体系,有利于强化学生的职业发展意识,提高学生的各项能力,实现综合型人才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吴静.高师声乐研究生课程设置导向批判———以9所高师音乐院校为例[J].现代大学教育,2014,(05):107-111.
2001年7月,我国颁布并实施了《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这是我国基础音乐教育改革的重要标志。在这项重大的改革中,从事基础音乐教育的教师承担着不可替代和义不容辞的义务与责任,他们是开展基础音乐教育改革、实施“新课程标准”要求的主要力量。高师音乐教育是基础音乐教师培养和培训的主要渠道,高师音乐教育的质量直接影响到基础音乐教师素质的建构。在新课标实施多年的今天,研究高师音乐教育如何适应“新课标”要求下的基础音乐教育改革与发展需要的音乐教育人才、适应基础音乐教育市场的需求、改变传统专业化的培养观念,以及有针对性地实施教育教学策略等,无疑更具有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
一、当前中小学音乐教师教育质量现状
1.教师音乐专业知识不全面、知识结构失衡。调查中我们发现,有的教师毕业时由于受所学专业及爱好的限制,在音乐的某一领域很有特长,或在声乐方面、或在器乐演奏方面、或在理论方面有较深的造诣,但偏科现象比较突出;还有的音乐老师在音乐教育教学、音乐教育心理学、新课程标准方面的知识明显不足,对国内外教育思想及相关学科知识特别是姊妹艺术知识、艺术之外的文化知识、民族民间音乐知识等方面明显薄弱,知识结构失衡,不能更好地胜任一线教育教学工作。
2.音乐教师专业基本技能和教学技能参差不齐。调查结果表明,部分音乐教师虽然具有基本的音乐理论和技能,具有某方面的音乐专业特长,但实际教学水平却很有限。如在与教师交谈的过程中,一位教师这样告诉我们:“一支歌,我能唱好,能处理好换气、换声、声带的控制及高低音的处理,但是如何让学生学会这种方法、让他们更好地掌握这方面的技巧,我却不知道用什么教学方法”。
3.现代教育信息技术手段在音乐教育中的运用与普及程度不够。音乐作为融知识传授、技能培养、人文素养、审美情趣为一体的学科,掌握、运用多媒体方法进行教学是非常必要的。然而调查表明,有60%的中小学音乐教师从来没有用过多媒体教学方法进行音乐教学,有27%的教师也只是在上公开课时偶尔使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辅助教学,而平时很少或根本不使用现代信息技术方法。这说明现代信息技术方法在中小学还没有得到广泛的普及,一些教师还不能够熟练地运用这种方法进行教学。
4.音乐教育的专业化倾向违背了基础音乐教育的规律。在音乐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上,由于受师范专业教育的影响,重教师的讲授,轻学生的主动参与;重知识技能的训练,轻对音乐的鉴赏与理解;重教学的结果,轻教学的愉悦过程;重音乐课程的辅德价值,轻音乐课程的审美价值,从而漠视音乐教育在开发潜能、培养创造力、完善人格及美化人生等诸多方面的独特作用,也导致了在音乐教育教学实践中,音乐课程审美性和艺术性的丧失。
5.教师不能很好地把握、运用新课程标准。在当前实际教学中,很多音乐教师对新的课程标准理解得不透彻,也不知道应该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手段与方法完成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而只是过分地强调学生学习的结果,忽略他们对音乐体验的过程和参与态度。教师在评价学生的音乐成绩时,主要是看他们掌握知识、技能的程度与水平,即仅仅重视音乐基本知识的传授和基本技能的训练,而忽视对学生音乐感受力及表现力的培养。
总之,大多数音乐教师都具备一定的音乐专业理论知识、专业技能和一定的教育实践经验,基本能够根据课本的要求安排、组织一些音乐活动。但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一些音乐教师在知识结构、能力水平、教育教学观念及教学方法等方面,仍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而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当前师范院校音乐专业的定位不准,即在培养目标上与现行的中小学音乐教育要求还没有接轨。
二、反思目前高师音乐教育存在的问题
1.师资队伍高技能化的培养模式。音乐师范院校教育分科过细、专业性过强。当一些已毕业或在读的师范生被问及所学专业时,大部分回答的是:我学的是钢琴专业、我学的是声乐专业,而很少有人说我学的专业是音乐教育。从上面的问答,可以看出,学生对自己所学的专业概念还不是十分清楚,也比较模糊,这和我们音乐师范教育专业化的培养是分不开的。其结果就是淡化了音乐师资队伍的教育职业意识,形成重技能、轻理论、片面追求单一技能提高的学习导向,培养出的部分教师专业技能单一,知识面较窄,导致教师人文素养和知识结构的严重失衡。这与音乐教育对教师教学素质全面化的要求是相悖的。
2.课程设置和内容比例等不尽合理。在课程设置上,过于强调音乐学科本位,门类过多,追求单科课程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这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窄、专、深的课程体系,从而使课程之间缺少横向联系,缺乏互相渗透和整合,课程结构比例失调。只注重专业知识,忽视综合文化知识,就会使文化课程形同虚设,无法起到真正提高文化素质的作用,导致学生的人文素质较低。这种以专业音乐院校教育模式办师范音乐教育的做法,难以适应中小学音乐教育的迫切需要,而与学生将来就业要求不相符合的发展趋势无疑也是对学生前途的一种误导。
3.教学沿用专业院校的方法,没有师范院校特色。在教学中,由于高师音乐教育存在着向专业音乐院校看齐的现象,使学生在专业思想和专业知识的要求上偏离了师范院校音乐教学目标的方向。他们只重视对选修、主修课,及唱、奏技巧的学习,而对其他科目的学习不重视,致使学生从事音乐教育的实践能力较弱,影响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4.为基础教育服务的观念不牢固,不能与音乐新课标的需求相适应。高师音乐教育存在着严重的与基础音乐教育相脱节的现象。高师音乐教育忽视来自基层中小学音乐教师的声音,没有及时地调整和改革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为培养适应“音乐课程标准”要求的优秀音乐教师创造条件。特别是在课堂教学、课外辅导、节目编排等方面的能力及相关知识的掌握,与基础音乐教育的要求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毕业生到了教学岗位后才发现,由于在学校所学知识和所掌握的能力不够全面,而无法胜任基础学校的音乐教学工作。由此可见,高师音乐专业教育一定程度上成为了基础音乐教育发展的瓶颈,直接影响着基础音乐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和教学质量与水平,影响了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和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
三、高师音乐教育改革的几点构想
1.发挥高师音乐教育的引领,建立以地方高校为依托的音乐师资培训基地。作为音乐教师培养基地的地方高校,应在当地各市县建立培训基地,积极干预中小学和社会音乐教育,发展非全日制成人音乐教师教育,为当地在职中小学音乐教师提供有效的业务培训。对中小学音乐教师除了在专业理论、技巧上进行培训外,还要开设音乐教育学、音乐心理学、音乐教法等有关课程。结合实际,采取案例教学法、问题教学法、课堂调查法等更直观、更生动、更具思辨性的教学方法,让学员在观察、体验中增长教学经验,在评价、质疑中反思各种教育现象,在调研、讨论中将教育理论与实践教学紧密结合,使其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同步提高。通过熟悉教材、分析教材、课例研究,加深在职教师和“准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充分发挥地方高校对当地中小学音乐教师的引领和指导作用。
2.高师音乐教学模式应呈现多元化。高师音乐教育专业要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育思想,建立适合基础音乐教育发展的教学模式。具体地说,一是在课堂教学中,要多创造机会让学生进行自我讲解、相互辅导、共同提高,使学生在边做、边学、边练的过程中掌握知识。要致力于把音乐教学作为各种感性体验、探索、发现和认知的手段,从而挖掘和培养学生的内在潜力和综合智能。二是专业教师应到基层学校去挂职锻炼,这样有助于了解基础音乐教育,了解当前中小学需要什么样的音乐教师。三是要采取多种途径和形式,走出校园,组织学生参加教育实习和教育观摩实践,参加社会上组织的一些有意义的音乐实践活动,进而培养学生适应社会需要的能力。四是要把专业教学内容与情境相结合,把教育原理与教学实践相结合,进行情境教学、案例教学,让学生从入校学习开始,就面临作为一个未来基础教育的教师所应接受的种种挑战,在思想上牢固树立起作为一个现代合格的人民教师的专业思想。
3.以适应基础音乐教育需要为出发点设置音乐专业课程。在课程地设置和安排上,必须有明确的指导思想,既要考虑适合培养中小学音乐教师的需要,又要考虑到未来的发展;要针对“新课标”内容中的四大“教学领域”和学生实际,以及学生将来从事的职业与社会发展的现状来设置课程。要改革不适应中小学音乐教育的教学内容和形式,突出学生学习领域内容的整合性和综合性。基础音乐教育应多以活动课为主,要适当增加一些应用型技能课的时数,如即兴伴奏、乐队编配常识、舞蹈编导等,以丰富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内容、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课外艺术活动的组织能力。
4.高校音乐教师要转变和更新教育观念。新的教育观念是推动教学创新和改革的基础,具备新的教育观念、新的教育方法和新的教育技术,是新时期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师素质的主要标志。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师应彻底改变那种把音乐教育仅仅当做传授音乐知识与技能的狭隘眼界,真正把音乐教学作为自主学习、交流和探索音乐艺术的过程。要注意搜集教育信息,了解代表时代特点的教育教学观念、研究成果和教改思路,要主动更新现有的专业知识,改进陈旧的教学方法,以适应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
5.立足中小学音乐教育的需要,体现师范性。高等师范院校的音乐教育专业要坚持师范音乐教育的培养目标,专业教育教学要紧紧围绕基础音乐教育的要求进行不断的研究,及时对学科建设、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等进行合理的调整,做到教育教学能够适应基础音乐教育及合格基础音乐教师的要求,真正体现出“师范性”,并在实践中找出与基础音乐教育要求的差距,从调查中了解基础音乐教育发展的实际需要,明确高师音乐专业教育教育教学的改革方向,制定具体措施,使高师音乐教育教学真正服务于基础音乐教育,成为基础音乐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坚强后盾。
6.积极构建新的教育实习模式。教育实习是高师音乐专业教学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高师音乐专业教学目的、体现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培养合格基础音乐教师的重要环节;是提高学生实际教学能力的重要手段;是高师音乐专业“师范性”的象征。针对目前高师音乐专业在学生即将毕业的前一学期安排仅一次实习的方式,对此,要积极地进行相应的调整和改革,即要将学生的教育实习安排在学生入学到毕业学习全过程的始终。包括教学基本功训练、教育调查、教育见习、模拟教学、教材教法研究、教学实践、教育实习等活动,还包括课内教育实习与课外教育实习、校内教育实习和校外教育实习、有形教育实习与无形教育实习相结合的教育实习方式。这些实习方式以其“长期性”为最大特点,可以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教师职业道德,尽早地进入教师角色。如果这种实习方式能够真正在高师音乐专业教育教学中实施与推广,将对基础音乐教师队伍的建设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7.培养学生多媒体网络教学能力。随着时代的前进,多媒体和网络的发展为教育教学提供了广阔的空间。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改革,还要培养学生把传统技能与现代教学技术融为一体、协同互补以及应用开发利用CAI教学课件等能辅助教学的信息技术处理能力,通过电脑网络学习音乐的边缘学科知识,为未来基础音乐课堂教育教学的现代化技术应用打下坚实的基础。
8.充实、完善教材体系。针对目前教材中缺乏对我国民族、民间音乐内容介绍的问题,要鼓励高师音乐教师在新课标的引领下,结合基础音乐教育教学实际对现有教材进行拓展与整合。要充分利用本地区的各种音乐教育资源,建设富有地方文化特点和校本特色的音乐课程。不断地加强对教材的研究和培训,使教材能更适合基础音乐教育的需要。
参考文献:
2001年7月,我国颁布并实施了《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这是我国基础音乐教育改革的重要标志。在这项重大的改革中,从事基础音乐教育的教师承担着不可替代和义不容辞的义务与责任,他们是开展基础音乐教育改革、实施“新课程标准”要求的主要力量。高师音乐教育是基础音乐教师培养和培训的主要渠道,高师音乐教育的质量直接影响到基础音乐教师素质的建构。在新课标实施多年的今天,研究高师音乐教育如何适应“新课标”要求下的基础音乐教育改革与发展需要的音乐教育人才、适应基础音乐教育市场的需求、改变传统专业化的培养观念,以及有针对性地实施教育教学策略等,无疑更具有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
一、当前中小学音乐教师教育质量现状
1.教师音乐专业知识不全面、知识结构失衡。调查中我们发现,有的教师毕业时由于受所学专业及爱好的限制,在音乐的某一领域很有特长,或在声乐方面、或在器乐演奏方面、或在理论方面有较深的造诣,但偏科现象比较突出;还有的音乐老师在音乐教育教学、音乐教育心理学、新课程标准方面的知识明显不足,对国内外教育思想及相关学科知识特别是姊妹艺术知识、艺术之外的文化知识、民族民间音乐知识等方面明显薄弱,知识结构失衡,不能更好地胜任一线教育教学工作。
2.音乐教师专业基本技能和教学技能参差不齐。调查结果表明,部分音乐教师虽然具有基本的音乐理论和技能,具有某方面的音乐专业特长,但实际教学水平却很有限。如在与教师交谈的过程中,一位教师这样告诉我们:“一支歌,我能唱好,能处理好换气、换声、声带的控制及高低音的处理,但是如何让学生学会这种方法、让他们更好地掌握这方面的技巧,我却不知道用什么教学方法”。
3.现代教育信息技术手段在音乐教育中的运用与普及程度不够。音乐作为融知识传授、技能培养、人文素养、审美情趣为一体的学科,掌握、运用多媒体方法进行教学是非常必要的。然而调查表明,有60%的中小学音乐教师从来没有用过多媒体教学方法进行音乐教学,有27%的教师也只是在上公开课时偶尔使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辅助教学,而平时很少或根本不使用现代信息技术方法。这说明现代信息技术方法在中小学还没有得到广泛的普及,一些教师还不能够熟练地运用这种方法进行教学。
4.音乐教育的专业化倾向违背了基础音乐教育的规律。在音乐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上,由于受师范专业教育的影响,重教师的讲授,轻学生的主动参与;重知识技能的训练,轻对音乐的鉴赏与理解;重教学的结果,轻教学的愉悦过程;重音乐课程的辅德价值,轻音乐课程的审美价值,从而漠视音乐教育在开发潜能、培养创造力、完善人格及美化人生等诸多方面的独特作用,也导致了在音乐教育教学实践中,音乐课程审美性和艺术性的丧失。
5.教师不能很好地把握、运用新课程标准。在当前实际教学中,很多音乐教师对新的课程标准理解得不透彻,也不知道应该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手段与方法完成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而只是过分地强调学生学习的结果,忽略他们对音乐体验的过程和参与态度。教师在评价学生的音乐成绩时,主要是看他们掌握知识、技能的程度与水平,即仅仅重视音乐基本知识的传授和基本技能的训练,而忽视对学生音乐感受力及表现力的培养。
总之,大多数音乐教师都具备一定的音乐专业理论知识、专业技能和一定的教育实践经验,基本能够根据课本的要求安排、组织一些音乐活动。但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一些音乐教师在知识结构、能力水平、教育教学观念及教学方法等方面,仍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而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当前师范院校音乐专业的定位不准,即在培养目标上与现行的中小学音乐教育要求还没有接轨。
二、反思目前高师音乐教育存在的问题
1.师资队伍高技能化的培养模式。音乐师范院校教育分科过细、专业性过强。当一些已毕业或在读的师范生被问及所学专业时,大部分回答的是:我学的是钢琴专业、我学的是声乐专业,而很少有人说我学的专业是音乐教育。从上面的问答,可以看出,学生对自己所学的专业概念还不是十分清楚,也比较模糊,这和我们音乐师范教育专业化的培养是分不开的。其结果就是淡化了音乐师资队伍的教育职业意识,形成重技能、轻理论、片面追求单一技能提高的学习导向,培养出的部分教师专业技能单一,知识面较窄,导致教师人文素养和知识结构的严重失衡。这与音乐教育对教师教学素质全面化的要求是相悖的。
2.课程设置和内容比例等不尽合理。在课程设置上,过于强调音乐学科本位,门类过多,追求单科课程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这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窄、专、深的课程体系,从而使课程之间缺少横向联系,缺乏互相渗透和整合,课程结构比例失调。只注重专业知识,忽视综合文化知识,就会使文化课程形同虚设,无法起到真正提高文化素质的作用,导致学生的人文素质较低。这种以专业音乐院校教育模式办师范音乐教育的做法,难以适应中小学音乐教育的迫切需要,而与学生将来就业要求不相符合的发展趋势无疑也是对学生前途的一种误导。
3.教学沿用专业院校的方法,没有师范院校特色。在教学中,由于高师音乐教育存在着向专业音乐院校看齐的现象,使学生在专业思想和专业知识的要求上偏离了师范院校音乐教学目标的方向。他们只重视对选修、主修课,及唱、奏技巧的学习,而对其他科目的学习不重视,致使学生从事音乐教育的实践能力较弱,影响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4.为基础教育服务的观念不牢固,不能与音乐新课标的需求相适应。高师音乐教育存在着严重的与基础音乐教育相脱节的现象。高师音乐教育忽视来自基层中小学音乐教师的声音,没有及时地调整和改革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为培养适应“音乐课程标准”要求的优秀音乐教师创造条件。特别是在课堂教学、课外辅导、节目编排等方面的能力及相关知识的掌握,与基础音乐教育的要求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毕业生到了教学岗位后才发现,由于在学校所学知识和所掌握的能力不够全面,而无法胜任基础学校的音乐教学工作。由此可见,高师音乐专业教育一定程度上成为了基础音乐教育发展的瓶颈,直接影响着基础音乐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和教学质量与水平,影响了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和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
三、高师音乐教育改革的几点构想
1.发挥高师音乐教育的引领,建立以地方高校为依托的音乐师资培训基地。作为音乐教师培养基地的地方高校,应在当地各市县建立培训基地,积极干预中小学和社会音乐教育,发展非全日制成人音乐教师教育,为当地在职中小学音乐教师提供有效的业务培训。对中小学音乐教师除了在专业理论、技巧上进行培训外,还要开设音乐教育学、音乐心理学、音乐教法等有关课程。结合实际,采取案例教学法、问题教学法、课堂调查法等更直观、更生动、更具思辨性的教学方法,让学员在观察、体验中增长教学经验,在评价、质疑中反思各种教育现象,在调研、讨论中将教育理论与实践教学紧密结合,使其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同步提高。通过熟悉教材、分析教材、课例研究,加深在职教师和“准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充分发挥地方高校对当地中小学音乐教师的引领和指导作用。
2.高师音乐教学模式应呈现多元化。高师音乐教育专业要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育思想,建立适合基础音乐教育发展的教学模式。具体地说,一是在课堂教学中,要多创造机会让学生进行自我讲解、相互辅导、共同提高,使学生在边做、边学、边练的过程中掌握知识。要致力于把音乐教学作为各种感性体验、探索、发现和认知的手段,从而挖掘和培养学生的内在潜力和综合智能。二是专业教师应到基层学校去挂职锻炼,这样有助于了解基础音乐教育,了解当前中小学需要什么样的音乐教师。三是要采取多种途径和形式,走出校园,组织学生参加教育实习和教育观摩实践,参加社会上组织的一些有意义的音乐实践活动,进而培养学生适应社会需要的能力。四是要把专业教学内容与情境相结合,把教育原理与教学实践相结合,进行情境教学、案例教学,让学生从入校学习开始,就面临作为一个未来基础教育的教师所应接受的种种挑战,在思想上牢固树立起作为一个现代合格的人民教师的专业思想。
3.以适应基础音乐教育需要为出发点设置音乐专业课程。在课程地设置和安排上,必须有明确的指导思想,既要考虑适合培养中小学音乐教师的需要,又要考虑到未来的发展;要针对“新课标”内容中的四大“教学领域”和学生实际,以及学生将来从事的职业与社会发展的现状来设置课程。要改革不适应中小学音乐教育的教学内容和形式,突出学生学习领域内容的整合性和综合性。基础音乐教育应多以活动课为主,要适当增加一些应用型技能课的时数,如即兴伴奏、乐队编配常识、舞蹈编导等,以丰富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内容、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课外艺术活动的组织能力。
4.高校音乐教师要转变和更新教育观念。新的教育观念是推动教学创新和改革的基础,具备新的教育观念、新的教育方法和新的教育技术,是新时期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师素质的主要标志。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师应彻底改变那种把音乐教育仅仅当做传授音乐知识与技能的狭隘眼界,真正把音乐教学作为自主学习、交流和探索音乐艺术的过程。要注意搜集教育信息,了解代表时代特点的教育教学观念、研究成果和教改思路,要主动更新现有的专业知识,改进陈旧的教学方法,以适应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
5.立足中小学音乐教育的需要,体现师范性。高等师范院校的音乐教育专业要坚持师范音乐教育的培养目标,专业教育教学要紧紧围绕基础音乐教育的要求进行不断的研究,及时对学科建设、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等进行合理的调整,做到教育教学能够适应基础音乐教育及合格基础音乐教师的要求,真正体现出“师范性”,并在实践中找出与基础音乐教育要求的差距,从调查中了解基础音乐教育发展的实际需要,明确高师音乐专业教育教育教学的改革方向,制定具体措施,使高师音乐教育教学真正服务于基础音乐教育,成为基础音乐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坚强后盾。
6.积极构建新的教育实习模式。教育实习是高师音乐专业教学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高师音乐专业教学目的、体现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培养合格基础音乐教师的重要环节;是提高学生实际教学能力的重要手段;是高师音乐专业“师范性”的象征。针对目前高师音乐专业在学生即将毕业的前一学期安排仅一次实习的方式,对此,要积极地进行相应的调整和改革,即要将学生的教育实习安排在学生入学到毕业学习全过程的始终。包括教学基本功训练、教育调查、教育见习、模拟教学、教材教法研究、教学实践、教育实习等活动,还包括课内教育实习与课外教育实习、校内教育实习和校外教育实习、有形教育实习与无形教育实习相结合的教育实习方式。这些实习方式以其“长期性”为最大特点,可以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教师职业道德,尽早地进入教师角色。如果这种实习方式能够真正在高师音乐专业教育教学中实施与推广,将对基础音乐教师队伍的建设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7.培养学生多媒体网络教学能力。随着时代的前进,多媒体和网络的发展为教育教学提供了广阔的空间。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改革,还要培养学生把传统技能与现代教学技术融为一体、协同互补以及应用开发利用cai教学课件等能辅助教学的信息技术处理能力,通过电脑网络学习音乐的边缘学科知识,为未来基础音乐课堂教育教学的现代化技术应用打下坚实的基础。
8.充实、完善教材体系。针对目前教材中缺乏对我国民族、民间音乐内容介绍的问题,要鼓励高师音乐教师在新课标的引领下,结合基础音乐教育教学实际对现有教材进行拓展与整合。要充分利用本地区的各种音乐教育资源,建设富有地方文化特点和校本特色的音乐课程。不断地加强对教材的研究和培训,使教材能更适合基础音乐教育的需要。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