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音乐教学措施与方法范文

时间:2023-07-09 08:24:07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小学音乐教学措施与方法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小学音乐教学措施与方法

篇1

中图分类号:J624.1-4;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09-0241-01

1 前言

作为高校钢琴教育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学生音乐素养的提高占据着极为关键的地位。该项课题的研究,将会更好地提升对学生音乐素养的分析与掌控力度,从而通过合理化的措施与途径,进一步优化高校钢琴教育工作的最终整体效果。

2 概述

钢琴是音乐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内容,学生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钢琴课程占据了重要的地位,这对于学生整体音乐素质的提升有极大的促进性作用。高校的钢琴教育教学中,学生不仅仅在演奏能力方面需要强化,更需要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以及学习创造能力,那么在这样的背景下教师就需要对钢琴教育进行新的分析和思索,找出钢琴教学过程中的主要问题,并制定对策,以此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新形势下,如何提高高校钢琴教育和提升学生音乐素养,成为现在高校钢琴教育的重点。因此,高校应该加强学生钢琴教育的教学引导,重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锻炼,加强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3 高校钢琴教育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3.1 忽视音乐基础理论的教学

在很多音乐专业教育中,学生在入学以前并没有经过比较系统的训练,也没有对音乐理论学习有深入的探究,这让学生在步入高校音费习中存在理论知识严重缺乏的问题。即使这样,高校在对音乐专业学生进行教育的过程中,认为学生在高中初中阶段已经学习了完善的健全的乐理知识,因此对基础理论的培养有所忽视,这样就非常容易让学生在钢琴训练的过程中出现低级性的错误。

3.2 教学内容较为单一,没有创新性

教师在钢琴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因为社会的需求出现变化,所以教学目标也发生了变化,但是教学方法依旧是传统的应试教育,并没有突破,缺少创新,学生依然处于被动地位。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者,无论是教学大纲还是教材或者是教育教学体制都是沿袭传统的方式,这种单一性的教学方式会阻碍学生的个性发展,让学生对钢琴学习缺少兴趣和主动性,因此学习效率非常低下,知识也比较散乱,对于提升学生的综合音乐素养来讲具有阻碍性。

3.3 教学过程中忽视了即兴伴奏的重要性

高校的音乐教育专业中,钢琴学习的目的之一是能够让学生进行钢琴伴奏,钢琴即兴伴奏也是每一个音乐专业学生必备的知识和技能。但是通过笔者的调查发现,很多教师并没有重视对学生即兴伴奏的教学,主要精力都放在了专业性曲目的教学上,这对于钢琴学习人员来讲,就是缺陷所在,只能弹奏正谱,不能对即兴伴奏进行多方面的学习,在遇到伴奏时往往会存在不知所措的情况,面对即兴伴奏也无从下手。

4 提高学生音乐素养的措施方法探讨

4.1 为学生培养音乐兴趣爱好

高校在进行钢琴教育与学生音乐素养的培养中,应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在钢琴课开课之前,教师可以精选世界优秀的钢琴作品,通过教学赏析的形式,带领学生认识钢琴音乐、学习钢琴音乐,并借此培养学生对钢琴的兴趣。其次,高校可以在校内举办钢琴音乐晚会、舞会等,吸引学生参加,对学生进行音乐艺术的熏陶,激发并培养学生学习钢琴音乐知识的兴趣与积极性。

4.2 做好音乐氛围的营造,对学生的情操进行陶冶。

音乐是语言的另一种表达方式,在进行钢琴音乐教学的时候,需要做好教学环境的艺术打造,营造钢琴音乐的熏陶与感染效果,为学生提供一种身临其境之感,让其切身实地的感受钢琴艺术,从而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所以,高校在具体的教学中,首先应该创设完美的音乐氛围,然后在这种和谐氛围下,教师再引导学生参与相关教学活动,传授钢琴知识及操作技巧,提高学生对钢琴艺术的认同感。

4.3 打破常规教学理念

受到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高校在钢琴教育的过程中对于理论知识的讲解比重较大,忽略了实践的重要性。另外单一的灌输式、填鸭式教学模式也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校在进行钢琴专业课理论教育的同时,应该辅以多种艺术、人文科目的教导。人文与艺术在很多方面是相通的,对于音乐审美与鉴赏力而言,其实是对一个人综合人文素养的考察。

4.4 为学生培养扎实、稳固的基本功

艺术的源头就是生活,因此高校钢琴教育课程要脚踏实地,紧抓课堂教学,培养学生扎实的专业基本功。不管一个人的音乐素养、艺术修养有多高雅,都要具备扎实的专业基本功。在钢琴课教学中,教师要严格的教育学生,实时的监督学生的学习情况,督促学生勤加练习,从而确保学生学习钢琴的兴趣不会降低,通过不断的激发学生学习钢琴的热情,才能够让学生坚持学习下去。

4.5 钢琴的基础知识,技能的强化培养与即兴演奏

高校钢琴教学中学生本身的音乐素养不高,和其基础知识掌握不足,基础操作技能不熟练,缺乏足够的演练有关系,在实际钢琴教学中老师要对学生的基础技能水平进行训练,确保学生有更强的演奏能力。

针对学生本身的基本功不扎实的情况,老师可以以更加丰富多彩的训练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比如进行“钢琴练指法”技能竞赛,或者老师准备几张乐谱,难度上差别不大,在课堂上随机抽选几个学生,给他们发放乐谱,在规定时间内按照乐谱进行演奏,检测学生迅速识谱演奏的能力如何。此外还可以随机抽选学生进行现场演奏的同时,让其他同学对演奏的效果进行评价。这样不但可以训练演奏者的看谱、读谱能力,旁听的学生听力水平也可以获得验证。

5 结束语

综上所述,加强对高校钢琴教育中提高学生音乐素养的研究分析,对于其良好教学效果的取得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在今后的高校钢琴教育过程中,应该加强对学生音乐素养培养的重视,并注重科学的实施措施与方法。

篇2

声乐教育是一门专业性较强的音乐技能培养课程,音乐专业院校开设这门课程主要强调对学生舞台实践能力的培养。目前师范类院校的声乐教育课与音乐专业院校的课程体系设置基本一致,未体现出师范教学的特点。在此情况下,学生未能将声乐知识和技能与教育教学融合起来,实际教学能力较差,因此缺乏就业竞争力。因此,师范类音乐本科声乐教学必须深入“舞台教育化”改革,着重培养学生的声乐教学能力,满足学生的职业发展需要。

一、师范类院校声乐教育改革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师范类声乐教学改革现状

从目前国内高等音乐教育机构的发展状况来看,在教育机构的数量和规模上明显提高,已经从原来的不足40所发展到700余所。其中,师范类本科院校的新增音乐专业占有较大比重。师范类声乐教育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引领下,积极寻找改革方向和改革措施,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于师范类声乐教学的教育改革主要参照专业音乐院校,因此在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都表现出与音乐专业院校较高的相似性。在此情况下,师范类声乐教学未突出师范教育特点,学生的发展定位不清晰,技能培养缺乏专业性,实际教育教学能力较差,在毕业后既难以向舞台表演方向发展,又不能胜任教育教学工作,在就业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

(二)师范类院校声乐教学存在的不足

目前师范类声乐教学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1.部分新增声乐教育师范院校的基础设施建设不够完善,专业教室的多媒体设备和琴房乐器数量不足,不能满足高校扩招的教学需要。此外师生比例也未达到相关标准要求,教师教学负担较大,难以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2.课程体系试着不合理,主要参照专业音乐院校的课程体系内容,缺乏音乐理论大课等师范类院校学生所需的专业课程,未突显出“师范性”特点,课程设置与学生的职业发展需求相背离,导致学生专业定位不清晰。3.教师在声乐教学过程中,过分强调舞台技能训练,采取专业音乐院校的训练模式,教学方法较为枯燥,学生缺乏学习兴趣,而且缺乏对音乐理论知识的深入理解,不利于学生的专业发展。4.声乐教学的实施与社会对师范类院校声乐教学人才的培养需求不符,没有针对学生的教学能力开展教学和训练,学生在进入工作岗位后往往要经过很长的时间才能适应声乐教师的角色,难以将舞台技能转化为声乐教育技能,因此实际教育专业能力偏弱。

二、“舞台教育化”改革目标

师范类音乐本科声乐教育现阶段的改革目标是要突出声乐教学的“师范性”。在“师范性”教育目标下,引入“舞台教育化”的教育理念,将学生的舞台表演能力内化为声乐教育教学能力,从而满足社会对师范类音乐毕业生的培养需求,培养出一批具有“师范性”音乐教育特点的复合型人才。“舞台教育化”是实现师范类声乐教学改革目标的关键,可以帮助声乐教师把握好课程教学方向,在培养学生舞台实践能力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声乐教育教学能力,突显师范类专业的“教育性”“师范性”特点,从而将师范类音乐院校声乐教育教学模式与专业院校区分开来。在培养方法上讲究实用性,紧密围绕培养目的,合理设置课程体系,灵活运用“舞台教育化”的方式方法,注重学生教育教学能力的培养。在此基础上,改变教学评价方法,体现出与传统以舞台实践为评估标准的声乐教育的明显差别。

三、师范类音乐本科声乐教育“舞台教育化”的具体实施对策

(一)创新教学思维

在“舞台教育化”改革目标的引导下,创新师范类音乐本科声乐教育的教学思维,培养学生声乐表演技能和教育知识技能的共同发展。师范声乐教学人才的培养首先要适应基础音乐的教育改革要求,做到教育内容与时俱进,教学方法多元化发展。针对目前声乐教育教学存在的不足,积极研究各种教育方法的适用性,从而符合师范类教育特点,以及学生的职业发展需要。应树立现代化教育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改变以往单一的教学方式,围绕兴趣培养开展舞台技能训练,注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自觉参与到声乐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案过程中,应为学生创设容易理解和融入的情景,巧妙运用教辅材料和多媒体设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课前为学生播放与课程内容有关的视频影像资料,让学生从视觉和听觉上建立对课程内容的立体化认识。在组织学生进行声乐基础训练时,充分调动学生的手、脚、嘴等各个身体部分,借助桌椅等进行节奏训练。训练难度应循序渐进,比如学习新曲子时不要先要求学生使用美声唱法,而是先用通俗唱法熟悉曲子的节奏和韵律。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引导学生加深对作品的理解,促进“舞台教育化”,丰富学生的音乐文化内涵,为学生将来走入声乐教学岗位做好知识技能储备。

(二)改变教学模式

传统师范声乐教学模仿音乐专业教学的一对一授课模式,虽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但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师范专业技能。师范类音乐本科院校的学生在毕业后要投入到中小学音乐的教学过程中,开展集体式教学活动,在一对一教学模式中,学生无法积累教学经验,因此实际教学操作能力较差。针对这一情况,可采取以下几点教学改革措施:1.在声乐课程模式设置时,以声乐小课为核心,积极开展理论大课教学和集体课教学,使大课、小组课和声乐小课教学模式并存;2.根据具体的课程内容,合理选择授课模式,比如基础理论课可以采取集体授课的方式,并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小组探讨等教学活动,提高理论教学效果;3.重视声乐教学法的课程内容,提高声乐教学法教学内容所占的比重,并采取集体授课模式,培养学生的声乐教学能力,实现从舞台表演能力到教育能力的内化;4.加强声乐听赏训练,结合教材内容设置欣赏科目,组织学生到现场进行观摩,积极参加名家声乐讲座等活动,启发学生思考,促进学生交流。

(三)突出师范培养特色

“舞台教育化”改革强调突出师范类院校的声乐教学特点,将学生的舞台实践能力培养转化为教育技能水平的提高和声乐素养的内化。为实现这一目标,可采取以下几方面措施,改变声乐教学的培养策略:1.重视基础教学,声乐基础技能培养包括歌唱器官的控制技巧、听觉训练、声乐表现力训练和语音语言训练等,这些技能也是学生在以后的工作中需要使用的必备技能。在训练过程中,应采取合适的方式方法,把握好训练重点,比如歌唱技巧训练要使学生在两个半八度左右的全音域中上下转换自如,听觉训练要提高学生内耳分辨能力。在声乐表现技能训练中则要培养学生的节奏感、高低音准、强弱感等把握能力。2.在“舞台教育化”改革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声乐专长,融入民族音乐的知识内容,体现地方特色。我国民间音乐种类众多,各具特色,比如蒙古族音乐、藏族音乐等。师范类音乐本科院校可以格局地方民间音乐特点,加入民族民间音乐的内容,比如北京京剧、广东粤剧、蒙古族牧歌和东北二人转等,丰富学生的音乐文化内涵。3.结合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实际需要,丰富课程内容,拓展教学资源渠道,积极利用网络资源增进学生对中小学音乐教学的了解,掌握所需的教学技能。比如在教师技能培训中加入自弹自唱、小组唱和重唱等内容,使学生熟悉中小学的声乐教学模式。

(四)完善教学评价体系

在改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基础上,还要建立配套的教学评价体系,确保“舞台教育化”教学改革措施的有效落实。首先应明确评价主体,建立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多元化评价体系,充分发挥学生自评和互评的作用,从而提高学生对职业发展的重视。教学评价的具体内容应涵盖学生的职业定位、学习态度、声乐表演能力、声乐教学能力等各个方面,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使其成为一名合格的复合型声乐教学人才。

四、结语

综上所述,“舞台教育化”改革是针对目前师范类音乐本科声乐教学存在的不足做出的有效整改,可以促进师范声乐教学水平的提高,满足学生职业发展需要。通过创新教学思维,完善课程体系,可以确保师范声乐教学的全面性和可行性,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通过改变教学模式,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并建立配套的评价体系,有利于强化学生的职业发展意识,提高学生的各项能力,实现综合型人才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吴静.高师声乐研究生课程设置导向批判———以9所高师音乐院校为例[J].现代大学教育,2014,(05):107-111.

篇3

2001年7月,我国颁布并实施了《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这是我国基础音乐教育改革的重要标志。在这项重大的改革中,从事基础音乐教育的教师承担着不可替代和义不容辞的义务与责任,他们是开展基础音乐教育改革、实施“新课程标准”要求的主要力量。高师音乐教育是基础音乐教师培养和培训的主要渠道,高师音乐教育的质量直接影响到基础音乐教师素质的建构。在新课标实施多年的今天,研究高师音乐教育如何适应“新课标”要求下的基础音乐教育改革与发展需要的音乐教育人才、适应基础音乐教育市场的需求、改变传统专业化的培养观念,以及有针对性地实施教育教学策略等,无疑更具有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

一、当前中小学音乐教师教育质量现状

1.教师音乐专业知识不全面、知识结构失衡。调查中我们发现,有的教师毕业时由于受所学专业及爱好的限制,在音乐的某一领域很有特长,或在声乐方面、或在器乐演奏方面、或在理论方面有较深的造诣,但偏科现象比较突出;还有的音乐老师在音乐教育教学、音乐教育心理学、新课程标准方面的知识明显不足,对国内外教育思想及相关学科知识特别是姊妹艺术知识、艺术之外的文化知识、民族民间音乐知识等方面明显薄弱,知识结构失衡,不能更好地胜任一线教育教学工作。

2.音乐教师专业基本技能和教学技能参差不齐。调查结果表明,部分音乐教师虽然具有基本的音乐理论和技能,具有某方面的音乐专业特长,但实际教学水平却很有限。如在与教师交谈的过程中,一位教师这样告诉我们:“一支歌,我能唱好,能处理好换气、换声、声带的控制及高低音的处理,但是如何让学生学会这种方法、让他们更好地掌握这方面的技巧,我却不知道用什么教学方法”。

3.现代教育信息技术手段在音乐教育中的运用与普及程度不够。音乐作为融知识传授、技能培养、人文素养、审美情趣为一体的学科,掌握、运用多媒体方法进行教学是非常必要的。然而调查表明,有60%的中小学音乐教师从来没有用过多媒体教学方法进行音乐教学,有27%的教师也只是在上公开课时偶尔使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辅助教学,而平时很少或根本不使用现代信息技术方法。这说明现代信息技术方法在中小学还没有得到广泛的普及,一些教师还不能够熟练地运用这种方法进行教学。

4.音乐教育的专业化倾向违背了基础音乐教育的规律。在音乐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上,由于受师范专业教育的影响,重教师的讲授,轻学生的主动参与;重知识技能的训练,轻对音乐的鉴赏与理解;重教学的结果,轻教学的愉悦过程;重音乐课程的辅德价值,轻音乐课程的审美价值,从而漠视音乐教育在开发潜能、培养创造力、完善人格及美化人生等诸多方面的独特作用,也导致了在音乐教育教学实践中,音乐课程审美性和艺术性的丧失。

5.教师不能很好地把握、运用新课程标准。在当前实际教学中,很多音乐教师对新的课程标准理解得不透彻,也不知道应该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手段与方法完成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而只是过分地强调学生学习的结果,忽略他们对音乐体验的过程和参与态度。教师在评价学生的音乐成绩时,主要是看他们掌握知识、技能的程度与水平,即仅仅重视音乐基本知识的传授和基本技能的训练,而忽视对学生音乐感受力及表现力的培养。

总之,大多数音乐教师都具备一定的音乐专业理论知识、专业技能和一定的教育实践经验,基本能够根据课本的要求安排、组织一些音乐活动。但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一些音乐教师在知识结构、能力水平、教育教学观念及教学方法等方面,仍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而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当前师范院校音乐专业的定位不准,即在培养目标上与现行的中小学音乐教育要求还没有接轨。

二、反思目前高师音乐教育存在的问题

1.师资队伍高技能化的培养模式。音乐师范院校教育分科过细、专业性过强。当一些已毕业或在读的师范生被问及所学专业时,大部分回答的是:我学的是钢琴专业、我学的是声乐专业,而很少有人说我学的专业是音乐教育。从上面的问答,可以看出,学生对自己所学的专业概念还不是十分清楚,也比较模糊,这和我们音乐师范教育专业化的培养是分不开的。其结果就是淡化了音乐师资队伍的教育职业意识,形成重技能、轻理论、片面追求单一技能提高的学习导向,培养出的部分教师专业技能单一,知识面较窄,导致教师人文素养和知识结构的严重失衡。这与音乐教育对教师教学素质全面化的要求是相悖的。

2.课程设置和内容比例等不尽合理。在课程设置上,过于强调音乐学科本位,门类过多,追求单科课程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这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窄、专、深的课程体系,从而使课程之间缺少横向联系,缺乏互相渗透和整合,课程结构比例失调。只注重专业知识,忽视综合文化知识,就会使文化课程形同虚设,无法起到真正提高文化素质的作用,导致学生的人文素质较低。这种以专业音乐院校教育模式办师范音乐教育的做法,难以适应中小学音乐教育的迫切需要,而与学生将来就业要求不相符合的发展趋势无疑也是对学生前途的一种误导。

3.教学沿用专业院校的方法,没有师范院校特色。在教学中,由于高师音乐教育存在着向专业音乐院校看齐的现象,使学生在专业思想和专业知识的要求上偏离了师范院校音乐教学目标的方向。他们只重视对选修、主修课,及唱、奏技巧的学习,而对其他科目的学习不重视,致使学生从事音乐教育的实践能力较弱,影响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4.为基础教育服务的观念不牢固,不能与音乐新课标的需求相适应。高师音乐教育存在着严重的与基础音乐教育相脱节的现象。高师音乐教育忽视来自基层中小学音乐教师的声音,没有及时地调整和改革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为培养适应“音乐课程标准”要求的优秀音乐教师创造条件。特别是在课堂教学、课外辅导、节目编排等方面的能力及相关知识的掌握,与基础音乐教育的要求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毕业生到了教学岗位后才发现,由于在学校所学知识和所掌握的能力不够全面,而无法胜任基础学校的音乐教学工作。由此可见,高师音乐专业教育一定程度上成为了基础音乐教育发展的瓶颈,直接影响着基础音乐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和教学质量与水平,影响了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和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

三、高师音乐教育改革的几点构想

1.发挥高师音乐教育的引领,建立以地方高校为依托的音乐师资培训基地。作为音乐教师培养基地的地方高校,应在当地各市县建立培训基地,积极干预中小学和社会音乐教育,发展非全日制成人音乐教师教育,为当地在职中小学音乐教师提供有效的业务培训。对中小学音乐教师除了在专业理论、技巧上进行培训外,还要开设音乐教育学、音乐心理学、音乐教法等有关课程。结合实际,采取案例教学法、问题教学法、课堂调查法等更直观、更生动、更具思辨性的教学方法,让学员在观察、体验中增长教学经验,在评价、质疑中反思各种教育现象,在调研、讨论中将教育理论与实践教学紧密结合,使其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同步提高。通过熟悉教材、分析教材、课例研究,加深在职教师和“准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充分发挥地方高校对当地中小学音乐教师的引领和指导作用。

2.高师音乐教学模式应呈现多元化。高师音乐教育专业要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育思想,建立适合基础音乐教育发展的教学模式。具体地说,一是在课堂教学中,要多创造机会让学生进行自我讲解、相互辅导、共同提高,使学生在边做、边学、边练的过程中掌握知识。要致力于把音乐教学作为各种感性体验、探索、发现和认知的手段,从而挖掘和培养学生的内在潜力和综合智能。二是专业教师应到基层学校去挂职锻炼,这样有助于了解基础音乐教育,了解当前中小学需要什么样的音乐教师。三是要采取多种途径和形式,走出校园,组织学生参加教育实习和教育观摩实践,参加社会上组织的一些有意义的音乐实践活动,进而培养学生适应社会需要的能力。四是要把专业教学内容与情境相结合,把教育原理与教学实践相结合,进行情境教学、案例教学,让学生从入校学习开始,就面临作为一个未来基础教育的教师所应接受的种种挑战,在思想上牢固树立起作为一个现代合格的人民教师的专业思想。

3.以适应基础音乐教育需要为出发点设置音乐专业课程。在课程地设置和安排上,必须有明确的指导思想,既要考虑适合培养中小学音乐教师的需要,又要考虑到未来的发展;要针对“新课标”内容中的四大“教学领域”和学生实际,以及学生将来从事的职业与社会发展的现状来设置课程。要改革不适应中小学音乐教育的教学内容和形式,突出学生学习领域内容的整合性和综合性。基础音乐教育应多以活动课为主,要适当增加一些应用型技能课的时数,如即兴伴奏、乐队编配常识、舞蹈编导等,以丰富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内容、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课外艺术活动的组织能力。

4.高校音乐教师要转变和更新教育观念。新的教育观念是推动教学创新和改革的基础,具备新的教育观念、新的教育方法和新的教育技术,是新时期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师素质的主要标志。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师应彻底改变那种把音乐教育仅仅当做传授音乐知识与技能的狭隘眼界,真正把音乐教学作为自主学习、交流和探索音乐艺术的过程。要注意搜集教育信息,了解代表时代特点的教育教学观念、研究成果和教改思路,要主动更新现有的专业知识,改进陈旧的教学方法,以适应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

5.立足中小学音乐教育的需要,体现师范性。高等师范院校的音乐教育专业要坚持师范音乐教育的培养目标,专业教育教学要紧紧围绕基础音乐教育的要求进行不断的研究,及时对学科建设、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等进行合理的调整,做到教育教学能够适应基础音乐教育及合格基础音乐教师的要求,真正体现出“师范性”,并在实践中找出与基础音乐教育要求的差距,从调查中了解基础音乐教育发展的实际需要,明确高师音乐专业教育教育教学的改革方向,制定具体措施,使高师音乐教育教学真正服务于基础音乐教育,成为基础音乐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坚强后盾。

6.积极构建新的教育实习模式。教育实习是高师音乐专业教学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高师音乐专业教学目的、体现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培养合格基础音乐教师的重要环节;是提高学生实际教学能力的重要手段;是高师音乐专业“师范性”的象征。针对目前高师音乐专业在学生即将毕业的前一学期安排仅一次实习的方式,对此,要积极地进行相应的调整和改革,即要将学生的教育实习安排在学生入学到毕业学习全过程的始终。包括教学基本功训练、教育调查、教育见习、模拟教学、教材教法研究、教学实践、教育实习等活动,还包括课内教育实习与课外教育实习、校内教育实习和校外教育实习、有形教育实习与无形教育实习相结合的教育实习方式。这些实习方式以其“长期性”为最大特点,可以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教师职业道德,尽早地进入教师角色。如果这种实习方式能够真正在高师音乐专业教育教学中实施与推广,将对基础音乐教师队伍的建设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7.培养学生多媒体网络教学能力。随着时代的前进,多媒体和网络的发展为教育教学提供了广阔的空间。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改革,还要培养学生把传统技能与现代教学技术融为一体、协同互补以及应用开发利用CAI教学课件等能辅助教学的信息技术处理能力,通过电脑网络学习音乐的边缘学科知识,为未来基础音乐课堂教育教学的现代化技术应用打下坚实的基础。

8.充实、完善教材体系。针对目前教材中缺乏对我国民族、民间音乐内容介绍的问题,要鼓励高师音乐教师在新课标的引领下,结合基础音乐教育教学实际对现有教材进行拓展与整合。要充分利用本地区的各种音乐教育资源,建设富有地方文化特点和校本特色的音乐课程。不断地加强对教材的研究和培训,使教材能更适合基础音乐教育的需要。

参考文献:

篇4

 

2001年7月,我国颁布并实施了《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这是我国基础音乐教育改革的重要标志。在这项重大的改革中,从事基础音乐教育的教师承担着不可替代和义不容辞的义务与责任,他们是开展基础音乐教育改革、实施“新课程标准”要求的主要力量。高师音乐教育是基础音乐教师培养和培训的主要渠道,高师音乐教育的质量直接影响到基础音乐教师素质的建构。在新课标实施多年的今天,研究高师音乐教育如何适应“新课标”要求下的基础音乐教育改革与发展需要的音乐教育人才、适应基础音乐教育市场的需求、改变传统专业化的培养观念,以及有针对性地实施教育教学策略等,无疑更具有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 

 

一、当前中小学音乐教师教育质量现状 

 

1.教师音乐专业知识不全面、知识结构失衡。调查中我们发现,有的教师毕业时由于受所学专业及爱好的限制,在音乐的某一领域很有特长,或在声乐方面、或在器乐演奏方面、或在理论方面有较深的造诣,但偏科现象比较突出;还有的音乐老师在音乐教育教学、音乐教育心理学、新课程标准方面的知识明显不足,对国内外教育思想及相关学科知识特别是姊妹艺术知识、艺术之外的文化知识、民族民间音乐知识等方面明显薄弱,知识结构失衡,不能更好地胜任一线教育教学工作。 

2.音乐教师专业基本技能和教学技能参差不齐。调查结果表明,部分音乐教师虽然具有基本的音乐理论和技能,具有某方面的音乐专业特长,但实际教学水平却很有限。如在与教师交谈的过程中,一位教师这样告诉我们:“一支歌,我能唱好,能处理好换气、换声、声带的控制及高低音的处理,但是如何让学生学会这种方法、让他们更好地掌握这方面的技巧,我却不知道用什么教学方法”。 

3.现代教育信息技术手段在音乐教育中的运用与普及程度不够。音乐作为融知识传授、技能培养、人文素养、审美情趣为一体的学科,掌握、运用多媒体方法进行教学是非常必要的。然而调查表明,有60%的中小学音乐教师从来没有用过多媒体教学方法进行音乐教学,有27%的教师也只是在上公开课时偶尔使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辅助教学,而平时很少或根本不使用现代信息技术方法。这说明现代信息技术方法在中小学还没有得到广泛的普及,一些教师还不能够熟练地运用这种方法进行教学。 

4.音乐教育的专业化倾向违背了基础音乐教育的规律。在音乐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上,由于受师范专业教育的影响,重教师的讲授,轻学生的主动参与;重知识技能的训练,轻对音乐的鉴赏与理解;重教学的结果,轻教学的愉悦过程;重音乐课程的辅德价值,轻音乐课程的审美价值,从而漠视音乐教育在开发潜能、培养创造力、完善人格及美化人生等诸多方面的独特作用,也导致了在音乐教育教学实践中,音乐课程审美性和艺术性的丧失。 

5.教师不能很好地把握、运用新课程标准。在当前实际教学中,很多音乐教师对新的课程标准理解得不透彻,也不知道应该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手段与方法完成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而只是过分地强调学生学习的结果,忽略他们对音乐体验的过程和参与态度。教师在评价学生的音乐成绩时,主要是看他们掌握知识、技能的程度与水平,即仅仅重视音乐基本知识的传授和基本技能的训练,而忽视对学生音乐感受力及表现力的培养。 

总之,大多数音乐教师都具备一定的音乐专业理论知识、专业技能和一定的教育实践经验,基本能够根据课本的要求安排、组织一些音乐活动。但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一些音乐教师在知识结构、能力水平、教育教学观念及教学方法等方面,仍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而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当前师范院校音乐专业的定位不准,即在培养目标上与现行的中小学音乐教育要求还没有接轨。 

 

二、反思目前高师音乐教育存在的问题 

 

1.师资队伍高技能化的培养模式。音乐师范院校教育分科过细、专业性过强。当一些已毕业或在读的师范生被问及所学专业时,大部分回答的是:我学的是钢琴专业、我学的是声乐专业,而很少有人说我学的专业是音乐教育。从上面的问答,可以看出,学生对自己所学的专业概念还不是十分清楚,也比较模糊,这和我们音乐师范教育专业化的培养是分不开的。其结果就是淡化了音乐师资队伍的教育职业意识,形成重技能、轻理论、片面追求单一技能提高的学习导向,培养出的部分教师专业技能单一,知识面较窄,导致教师人文素养和知识结构的严重失衡。这与音乐教育对教师教学素质全面化的要求是相悖的。 

2.课程设置和内容比例等不尽合理。在课程设置上,过于强调音乐学科本位,门类过多,追求单科课程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这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窄、专、深的课程体系,从而使课程之间缺少横向联系,缺乏互相渗透和整合,课程结构比例失调。只注重专业知识,忽视综合文化知识,就会使文化课程形同虚设,无法起到真正提高文化素质的作用,导致学生的人文素质较低。这种以专业音乐院校教育模式办师范音乐教育的做法,难以适应中小学音乐教育的迫切需要,而与学生将来就业要求不相符合的发展趋势无疑也是对学生前途的一种误导。 

3.教学沿用专业院校的方法,没有师范院校特色。在教学中,由于高师音乐教育存在着向专业音乐院校看齐的现象,使学生在专业思想和专业知识的要求上偏离了师范院校音乐教学目标的方向。他们只重视对选修、主修课,及唱、奏技巧的学习,而对其他科目的学习不重视,致使学生从事音乐教育的实践能力较弱,影响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4.为基础教育服务的观念不牢固,不能与音乐新课标的需求相适应。高师音乐教育存在着严重的与基础音乐教育相脱节的现象。高师音乐教育忽视来自基层中小学音乐教师的声音,没有及时地调整和改革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为培养适应“音乐课程标准”要求的优秀音乐教师创造条件。特别是在课堂教学、课外辅导、节目编排等方面的能力及相关知识的掌握,与基础音乐教育的要求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毕业生到了教学岗位后才发现,由于在学校所学知识和所掌握的能力不够全面,而无法胜任基础学校的音乐教学工作。由此可见,高师音乐专业教育一定程度上成为了基础音乐教育发展的瓶颈,直接影响着基础音乐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和教学质量与水平,影响了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和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 

三、高师音乐教育改革的几点构想 

 

1.发挥高师音乐教育的引领,建立以地方高校为依托的音乐师资培训基地。作为音乐教师培养基地的地方高校,应在当地各市县建立培训基地,积极干预中小学和社会音乐教育,发展非全日制成人音乐教师教育,为当地在职中小学音乐教师提供有效的业务培训。对中小学音乐教师除了在专业理论、技巧上进行培训外,还要开设音乐教育学、音乐心理学、音乐教法等有关课程。结合实际,采取案例教学法、问题教学法、课堂调查法等更直观、更生动、更具思辨性的教学方法,让学员在观察、体验中增长教学经验,在评价、质疑中反思各种教育现象,在调研、讨论中将教育理论与实践教学紧密结合,使其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同步提高。通过熟悉教材、分析教材、课例研究,加深在职教师和“准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充分发挥地方高校对当地中小学音乐教师的引领和指导作用。 

2.高师音乐教学模式应呈现多元化。高师音乐教育专业要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育思想,建立适合基础音乐教育发展的教学模式。具体地说,一是在课堂教学中,要多创造机会让学生进行自我讲解、相互辅导、共同提高,使学生在边做、边学、边练的过程中掌握知识。要致力于把音乐教学作为各种感性体验、探索、发现和认知的手段,从而挖掘和培养学生的内在潜力和综合智能。二是专业教师应到基层学校去挂职锻炼,这样有助于了解基础音乐教育,了解当前中小学需要什么样的音乐教师。三是要采取多种途径和形式,走出校园,组织学生参加教育实习和教育观摩实践,参加社会上组织的一些有意义的音乐实践活动,进而培养学生适应社会需要的能力。四是要把专业教学内容与情境相结合,把教育原理与教学实践相结合,进行情境教学、案例教学,让学生从入校学习开始,就面临作为一个未来基础教育的教师所应接受的种种挑战,在思想上牢固树立起作为一个现代合格的人民教师的专业思想。 

3.以适应基础音乐教育需要为出发点设置音乐专业课程。在课程地设置和安排上,必须有明确的指导思想,既要考虑适合培养中小学音乐教师的需要,又要考虑到未来的发展;要针对“新课标”内容中的四大“教学领域”和学生实际,以及学生将来从事的职业与社会发展的现状来设置课程。要改革不适应中小学音乐教育的教学内容和形式,突出学生学习领域内容的整合性和综合性。基础音乐教育应多以活动课为主,要适当增加一些应用型技能课的时数,如即兴伴奏、乐队编配常识、舞蹈编导等,以丰富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内容、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课外艺术活动的组织能力。 

4.高校音乐教师要转变和更新教育观念。新的教育观念是推动教学创新和改革的基础,具备新的教育观念、新的教育方法和新的教育技术,是新时期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师素质的主要标志。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师应彻底改变那种把音乐教育仅仅当做传授音乐知识与技能的狭隘眼界,真正把音乐教学作为自主学习、交流和探索音乐艺术的过程。要注意搜集教育信息,了解代表时代特点的教育教学观念、研究成果和教改思路,要主动更新现有的专业知识,改进陈旧的教学方法,以适应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 

5.立足中小学音乐教育的需要,体现师范性。高等师范院校的音乐教育专业要坚持师范音乐教育的培养目标,专业教育教学要紧紧围绕基础音乐教育的要求进行不断的研究,及时对学科建设、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等进行合理的调整,做到教育教学能够适应基础音乐教育及合格基础音乐教师的要求,真正体现出“师范性”,并在实践中找出与基础音乐教育要求的差距,从调查中了解基础音乐教育发展的实际需要,明确高师音乐专业教育教育教学的改革方向,制定具体措施,使高师音乐教育教学真正服务于基础音乐教育,成为基础音乐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坚强后盾。 

6.积极构建新的教育实习模式。教育实习是高师音乐专业教学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高师音乐专业教学目的、体现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培养合格基础音乐教师的重要环节;是提高学生实际教学能力的重要手段;是高师音乐专业“师范性”的象征。针对目前高师音乐专业在学生即将毕业的前一学期安排仅一次实习的方式,对此,要积极地进行相应的调整和改革,即要将学生的教育实习安排在学生入学到毕业学习全过程的始终。包括教学基本功训练、教育调查、教育见习、模拟教学、教材教法研究、教学实践、教育实习等活动,还包括课内教育实习与课外教育实习、校内教育实习和校外教育实习、有形教育实习与无形教育实习相结合的教育实习方式。这些实习方式以其“长期性”为最大特点,可以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教师职业道德,尽早地进入教师角色。如果这种实习方式能够真正在高师音乐专业教育教学中实施与推广,将对基础音乐教师队伍的建设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7.培养学生多媒体网络教学能力。随着时代的前进,多媒体和网络的发展为教育教学提供了广阔的空间。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改革,还要培养学生把传统技能与现代教学技术融为一体、协同互补以及应用开发利用cai教学课件等能辅助教学的信息技术处理能力,通过电脑网络学习音乐的边缘学科知识,为未来基础音乐课堂教育教学的现代化技术应用打下坚实的基础。 

8.充实、完善教材体系。针对目前教材中缺乏对我国民族、民间音乐内容介绍的问题,要鼓励高师音乐教师在新课标的引领下,结合基础音乐教育教学实际对现有教材进行拓展与整合。要充分利用本地区的各种音乐教育资源,建设富有地方文化特点和校本特色的音乐课程。不断地加强对教材的研究和培训,使教材能更适合基础音乐教育的需要。 

 

参考文献: 

篇5

无论是在欣赏或是歌唱曲目中,民族音乐都占有一定的比例。然而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一旦出现民族器乐曲的欣赏或是民歌学唱时,学生普遍表现出不感兴趣。为此,我在所教的五年级两个班级对学生进行了一份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学生对民族音乐的概念模糊;有一半的学生明确表示不喜欢民族音乐,理由是不好听;其中有一个班学过民族乐器的学生只有一个而另一个班没有一个学过民族乐器。此外,学生对流行音乐的热衷,以及对于民族音乐的知之甚少,形成了强烈反差,透过学生盲目痴迷于通俗音乐的现象发现:学生对中国民族音乐兴趣不高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他们对民族音乐缺乏基本的、系统的了解。这种现状不得不让人在担忧之余,也对我们如何在音乐教学中弘扬民族音乐做出了深刻的反思。

二、小学生对民族音乐的认识与感受能力普遍较低

科学研究表明:在儿童音乐能力发展上,小学阶段是儿童音乐感知能力的最佳时期。然而,我们在传统的民族音乐欣赏教学模式中存在着许多弊端,我们往往只注重单纯的欣赏或教唱几首民歌而忽略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与体验。另外,由于个别音乐教师对中国传统的民族音乐知识相对陌生,因此在备课时往往出现忽略、避开或轻描淡写地解决教材中的民族音乐的相关教学内容,学习任务不明确,教学目标不清晰,从而使学生对民族音乐的感受能力相对受到制约。还有就是社会环境与客观现实的影响,社会上形形的音乐培训班为学生发展课外音乐学习兴趣提供了有效途径,但由于一些家长对民族音乐的认识存在偏差,导致学习民族乐器的学生比例远不及学习钢琴等其他西洋乐器的学生,这就难免制约了学生感受民族音乐的能力的培养。

三、培养小学生民族音乐感受能力的策略

1、重组教材

新教材的闪亮登场,无论在教学内容的编排或是教学活动的设计中都强调学生对民族音乐感受能力的培养。广大音乐教师要具有合理重组教学内容的能力,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教学内容。例如三年级聆听曲目,二胡曲《空山鸟语》原本属于高中阶段的欣赏内容,新教材卻将其纳入小学课本,那么,如何准确地把握教学目标是本课教学的关键。于是,我对教学内容进行了修改。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认识二胡的外型,了解其演奏技法,能辨别二胡的音色;聆听乐曲《空山鸟语》,感受并听辨空山和鸟语两个主题音乐,使其更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与认知水平。为了增加课堂的音乐信息量,我还选取了由其他乐器表现鸟儿鸣叫的乐曲片段作为课外拓展知识,让学生在感受的同时,能将其与二胡的音色进行辨别。这样,既降低了学生感受民族音乐的难度,同时还增加了课堂的音乐信息量。

2、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加强书本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现代信息技术为音乐课堂注入了活力,在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感受能力上,我认为可以充分利用音像制品和现代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让音乐课本教材和课外民族音乐知识有机结合,相得益彰。同时,教师要打破以往传统教学中单纯地听与枯燥地讲的单一模式,要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利用学生资源让学生自主地搜集信息,整理信息。

3、挖掘传统民族音乐中的时尚元素

篇6

作为一种传统的、综合的、群众性的艺术,合唱标志着一个国家的音乐普及水平,是许多国家的培养目标之一。2001年国家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颁布与实施,对于中学音乐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强调教学与实践相结合,以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与艺术水平为主要目标。本文对于当前中学的合唱教学现状进行分析,探讨教学的难点,提出完善当前中学合唱教学的措施与方法。

一、国内外的合唱教学发展

1.国外合唱教学发展

国外中小学开展合唱教学较早,美国是最早组建少年合唱团的国家之一。1979年美国合唱指挥协会组建全国儿童合唱团,在美国基础音乐教学中,合唱教学被认为是一种课外活动,通过创作一排练一表演练习等过程提升学生的音乐水平。德国是学校音乐教育发展最早的国家之一,合唱教学在德国基础教学中一直处于重要的位置,一些学校具有四声部混合合唱队、四重唱组合、男声合唱组合等合唱团。匈牙利混声合唱和童声合唱的演唱水平处于世界前列,从19世纪开始,匈牙利已经开始学校的合唱教学,通过二声部视唱教学等教学内容,开展学校的合唱教学。

2.国内合唱教学的发展

合唱教学在我国基础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合唱基础教育的质量与水平不断提高,以学生为主体,面向全体学生开展的审美、合作、创新以及传承的素质教育是合唱教学的重要目标。但是在中小学的合唱教学中,因为受到传统的德育教育功能的影响,而且新创作的合唱作品有限,因此合唱教学的系统性与科学性还有待提高。

二、中学合唱教学的方式与途径

1.体态律动训练

国外的合唱起步较早,瑞士日内瓦学院的教授埃米尔・雅克・达尔克罗斯创立了一套合成音乐教学体系,通过体态律动训练、视唱练耳训练等方式,将身体与音乐相结合,唤起学生的音乐本能。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节奏运动的方式,使学生建立生理运动器官和思维的紧密联系,促进学生身心的发展。达尔克罗斯认为合成训练包括四个阶段:聆听音乐、体验音乐、分析理解音乐以及实践应用,在合唱教学中,让学生将身体各部分作为律动训练的工具,充分利用肢体做出拍手、拍肩、声音模仿、摇摆身体等训练,使学生能够体验音乐,理解音乐。

2.选择合适的合唱曲目

当前为了参加比赛、晚会,一些学校会选择难度较大的合唱曲目,为了达到作品的表达效果,学校加强训练强度,增加训练次数,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甚至使合唱团学生的嗓子受到伤害。中学生处于儿童与青少年的衔接阶段,一些学生已经进入变声期,声音变化明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合唱角色的分配与合唱教学。为了尊重中学生的声音特点,选择《山童》《乘着歌声的翅膀》等合唱歌曲,选择曲目适合学生的心理与生理特点,引发学生的情感与共鸣,提升合唱教学效果。学生的音准欠佳、调式感不好,尽量避免选择无伴奏合唱;学生对西方音乐的感受不清晰,尽量避免选择需要一定程度感悟的外国合唱曲。根据学生的发展特点与合唱团的情况,选择合适的曲目,能提升合唱的教学效果。

3.重视视唱练耳教学

视唱练耳教学是将技术与知识高度统一的教学,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做好基础教学,让学生的音乐水平得到提升。在教学过程中,加强音准、节奏、节拍、调性等方面的教学,具体如下:①音准教学。做好单音、音程、音阶以及和弦等方面的训练,让学生了解基本音级,通过听辨等方式感受音程,同时结合单音、音程进入到和弦的训练,让学生能够体会和弦的色彩变化与各种音乐情感,增强对音乐的热爱。②节拍。让学生在律动中感受乐曲的强弱规律。③节奏。合唱中节奏的学习是合唱的重要内容,通过节奏游戏、节奏接龙等方式,让学生在体会中获得提升。④调性。从我国民族的五声调式和西洋大小调式开展教学,巩固基础,还可以让学生欣赏欧洲教堂音乐、复调音乐、无伴奏合唱等,让学生从欣赏合唱作品中感受合唱艺术中音色、情绪、力度、速度调式和声等带来的合唱魅力。

三、中学合唱教学的价值

1.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合唱是一项分工合作的艺术形式,只有合理地分工,每个人发挥自身的水平,才能得到良好的合唱作品。对于中学教学而言,合唱教学有助于培养中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有助于学生全面发展。现代中学生大多为独生子女,具有较强的自我意识,合作意识相对缺乏。合唱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使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学科的学习与社会的需求,具有重要的意义。就《黄河大合唱》的教学而言,其中涉及多个角色的分配与合作,加强合唱教学,能够做好角色分工与管理,为学生未来的合唱与相关工作打下基础。

2.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审美情趣是现代人全面发展的重要素质,根据《现代汉语辞海》的解释,审美是发现、感受、评价、欣赏事物或艺术品的美,是情感与趣味的结合,而且审美情趣表现出个体差异性、特殊性与复杂性。合唱教学能够让学生理解美的涵义,从而对其艺术审美进行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表现为健康、纯正,体现人类的精神力量与文化修养,当前的电影、网络流行的文化主要以满足官能欣赏即以视听为目标,对青少年的导向作用较弱,而且当前中学生受网络文化的影响较深,对学生的审美情趣、精神文明发展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合唱是富有情感表达与情感力量的艺术形式,具有强大的艺术感染力。在合唱教学中,通过对经典作品的教学、经典作品的感悟等方式,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

篇7

高师音乐教育专业教学的主要目标,是为基础音乐教育服务,为幼儿园和中小学培养输送合格的音乐教师。它要求音乐教育专业学生毕业后,除了能够掌握所需要的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技巧之外,还要具有把所学的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技巧通过成功的教学体现出来的能力。而目前的高师音乐教育却往往忽视这种能力的培养,这是毕业学生适应不了幼儿园和中小学音乐教育需要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这个问题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尽快加以解决。这就要求高师音乐专业教育必须在保证学生掌握必需的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的基础上,更多地着眼于课堂教学能力和活动组织能力的锻炼,从而使他们的综合素质得到逐步的培养和提高,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培养出合格的中小学音乐老师。

一、高师学生音乐教育现状

1.生源质量下降,导致教学质量滑坡。

随着教学改革的推进,招生规模的扩大,学生人数大大提增,一些专业素质和文化素质较差的学生混入高等音乐专业队伍,学生对音乐的敏感度较差,学习音乐的能力、音乐感觉、音乐理解力等方面相当欠缺,给音乐教学(特别是技能教学)带来极大的困难。

2.师资缺乏,教师压力过重,严重影响教学质量。

随着办学层次的提高,时代要求高师音乐教师不仅要具有过硬的专业技术水准和教学水平,而且要有较深的理论研究水平和一定的科研能力。一些高校先后进行体制改革,对教师进行教学和科研的量化考核,音乐教师也不例外。高师音乐教师(特别是技能专业教师)不同于其他专业教师,除了应具有其他专业教师所共有的知识性部分以外,还有技能性部分。而技能性部分靠不断学习和训练,才能保持和提高。因此,高师音乐教师在此情况下出现一系列问题。长此以往,音乐教师的科研意识与行为严重缺乏,出现音乐专业教师科研成果匮乏的滞后现象。

3.教学设施和设备跟不上教学实际的需要。

音乐是一门特殊的学科,音乐教育不仅要有足够数量、水平和能力的专业教师,而且必须具备一定的教学设施与设备,如此才能保证教学的顺利进行。随着教学形势的不断发展,一些院校的教学设施和设备已有了极大的改善。但是由于扩大了招生,现有的教学设施和设备远远满足不了教学的实际需要。多媒体设备、学生教室、琴房、乐器等远远不够,直接影响到教学的质量。

二、提高学生音乐学习能力的措施

1.利用课前十分钟,锻炼“教学”基本功。

要想培养合格的教师,仅有毕业前几周的教育实习是远远不够的。学生没有充分的时间去了解学校,掌握教学情况,往往是刚进入角色实习就结束了。为了让学生有更多的实践机会,尽早体验教师角色,应充分利用课堂前十分钟,给学生展示的机会,一年级学生应以表演为主,主要解决胆怯、紧张的心理,从中找到一份敢于在众人面前表现的自信,采用的形式有独唱、独奏及小合唱等,可以宿舍间合作,或自由结合。到二年级表演形式不变,对学生的要求有新的调整,即学乐器的同学以演唱为主,学声乐的同学以弹奏为主,并鼓励学生自弹自唱。这种训练,为学生在三年级走上讲台奠定了良好的心理基础和表现基础,到了三年级,课前十分钟就转换为教师角色的体验。采取朗读、演讲(特别是即兴演讲)、讲故事的形式,重点锻炼学生用语言流畅表达的能力。作为教师,不管教哪门学科,离不开用语言组织教学,学会讲话,善于表达,这是合格教师的教学基本功。

2.模拟教学环境,进行环节教学实践。

课前十分钟的参与仅是个体艺术修养与语言艺术表演的锻炼,学生还没有真正走入教学。因此,在三年级,结合教法课,每讲完一两个章节之后,就安排一次教学实践,指导学生模拟幼儿园和中小学课堂情境中一个环节。那么怎样导入能做到引人入胜?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导入方式是否具有一定创新意识;导入环节与本课主体部分是否相得益彰、浑然一体;导入所涉及内容是否适合学生的年龄层次与欣赏水平;导入能否更好地表现主体,衬托主体,从形式到内容是否显得自然而生动等。同学们在掌握了导入的方法后,跃跃欲试,自己设计课题,积极准备,每人每次3-5分钟上课,形式丰富多彩。有从生活话题导入,有从相关音乐导入,有从诗歌、童话故事导入,真是八仙过海,各显其能。比如一位同学用歌曲《好日子》导入,她首先用配图画片出示了一系列日期;除夕、大年初一、正月十五、六一、十一等,笑问:“看到这些日期后有什么想法,请同学们互相交流一下。”这样导入虽简易,但很贴切,从一开始就非常自然地营造这一节课所需要的气氛。通过课堂环节模拟,同学们基本上能掌握上课的导入技能。在学生模拟结束后,教师还要及时从表达、教法、教态等方面讲评,肯定其成绩和优点,指出其不足,并指导其矫正上课方法。

3.重视第二课堂的组织和利用。

从知识向能力的转变,仅靠课堂教育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要靠实践。而组织好学生第二课堂就是让学生参与实践的极好方式。但目前我们的第二课堂却存在许多问题。一是安排活动太少;二是活动形式单一。主要就是一些“独唱”“独奏”音乐会。这种状态必须改变,要多组织一些合唱团(队)、合唱小组(可以冠名)、小型电声乐队和民乐队等,同时多举办一些合唱、合奏的音乐会或比赛,以此来激发学生参与第二课堂活动的积极性。在合唱、合奏或舞蹈的编排过程中,要让每个学生都有充分编导和指挥的机会,不能总是几个“积极分子”参加,要让同学们都能从中得到锻炼和提高。最近我校举办的校园文化艺术节的活动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同学们积极踊跃,从舞台创意、节目主持到节目编排,都是学生自己设计完成。他们有分工协作,各负其责,井然有序,在文化艺术节闭幕式的颁奖晚会中获得广大师生的一致好评。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不但开阔了视野,而且培养了综合能力。

4.发挥视唱练耳的重要作用。

我们知道,培养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中的一个永恒课题。视唱练耳是在音乐实践中培养学生多向思维能力的手段之一。音乐具有非具象性、模糊性,这为学生创设了广阔的思维空间。但任何创造都需要一定的素材,如若学生对音乐知识一无所知,音乐创新从何谈起。如若学生连音符都不能辨别,不会唱,不理解节奏在塑造音乐形象中的作用,不懂得强弱拍,不懂不同节拍所表现的不同情绪,听不准基本的音高,辨不清声音的协和与不协和等,创新就只能是一句空话。在所有这些基本能力的培养中视唱练耳起着关键的作用。

篇8

培养学生感觉音乐的能力

感觉音乐的能力,就是对音乐进行形象思维的能力,它通过联想、反应、共鸣等一系列心理活动,去感受有旋律、节奏、和声、风格等组合而成的的音乐美。音乐教学目的之一就是从音乐作品的内容、形象中激起学生的联想和想象,激发学生动情和用情,使他们对音乐的形象感知达到真切、深刻的程度。如台湾校园歌曲《乡间小路》,从歌词内容上是再浅不过了,但不能停留在这一般性的歌曲介绍上,要从其第一段音乐四句,典型的起、承、转、合民谣体旋律中,揉进青年歌曲的活动节奏及乐汇内涵,去引导学生体味乐感;从中间段出现的全曲最高音、节奏变化等表现中,体会“走在乡间小路上”的主人公的悠闲、得意的心境。

培养学生理解音乐的能力

所谓培养学生理解音乐的能力,就是理解音乐艺术表达思想感情所特有的手段和形式。如在欣赏舒曼《梦幻曲》时,教师先不出示曲名,让学生根据乐曲展开想象,并为乐曲取名。学生听后思路活跃,发言积极,根据自己对音乐的感受和体验给乐曲配上了曲名;学生还给《月光曲》、《静》、《催眠曲》、《清风》、《夜晚的情侣》等极富想象力的歌曲配上了曲名。通过“想”的参与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审美感受能力,也培养了学生对音乐的判断能力。

培养学生表现音乐的能力

表现音乐的能力就是培养学生以准确的音高和节奏,适当的力度和速度,自然而美好、真切而饱满的感情把乐曲的艺术形象再现出来。有些学生不唱歌时欢眉笑靥,一旦唱起歌来却是有声无情,缺少表现力,这也许是与鹦鹉学舌式的学唱有关吧。表现音乐美的能力首先是情的表露,情动于衷才能咏歌之,手舞之,足蹈之。如《让我们大家跳起来》,请几个学生上台即兴表演,边唱边跳,三拍子强弱规律会自然记在心里,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让同学们在轻松愉快中学会歌曲。

音乐教育是学校审美教育的核心,而审美教育重在让学生体验。在实验过程中,所采取的措施与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营造学生欣赏音乐的氛围

良好的欣赏氛围有助于想象力、创造力的发挥,能鼓励帮助学生在音乐教学活动中进行大胆的尝试,展开自由的想象和表现。

创造情境就是再现音乐所描绘的情景,使学生如闻其声,如见其人,仿佛置身其间,师生就在其情其景中进行着一种情景交融的教学活动。那么应该怎样在欣赏教学中创设情境呢?图画是展开形象的手段,利用图画再现音乐情景,符合低年级儿童对形象乐于接受、易于理解的认识特点,并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运用多媒体计算机及大屏幕投影,可以营造出优秀且感人的情境,而且能大大地提高效率。在课堂中让学生进入角色,扮演角色,音乐中的角色不再是书本上的,而是同学们自己。这样,同学们对音乐中的角色必然产生亲切感,加深了内心体验。另一方面,由于运用了表演,不仅使音乐所描绘的形象直接作用于学生的感官,而且罩上了情感色彩。

丰富学生的音乐情感体验

古人云:“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是在有了情感之后,才去歌唱的。当人们用语言不足以表现自己的情感时,才有了用音乐来表现自己情感的愿望。对于小学低年级学生来说,要激发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丰富他们的情感体验,就应采取多种方法让他们走进音乐的天堂。

音乐是一种情感艺术,音乐的魅力在于能给人们一个驰骋的想象的空间。在欣赏教学中,教师强调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去欣赏音乐,而不去框架学生的思维。正如“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每位学生都有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见解。比如欣赏贝多芬的《月光》,事先我们没有对学生说过这首音乐的名称和作者,也没有做任何提示,而是让学生安静地聆听,让学生给曲子取名,并请学生用文字的形式把它描绘下来。结果学生描绘的还都相当理想。正是由于在实践过程中,经常鼓励学生对所听音乐有独立感受与见解,使欣赏教学成为自由、探究、交流的生动过程,实现了学生体验美感、丰富情感、促进想象力的过程。

探索音乐欣赏的多种表现形式

篇9

英语作为一门第二语言,对于成年人来讲学习有挑战性,那么对于小学生而言学习起来也具有一定的难度,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够及时的激发起学生对于学习的积极性,主动学习的心里,那么学习英语对于小学生来讲将变得毫无乐趣,最后可能会丧失对于英语学习的兴趣,造成无法学习好这门学科。因此教师在此时一定要利用好这个时期让学生对于英语有更加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一、什么是英语游戏教学法

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自我约束能力比较差,学生的思维大多以形象思维为主,自我的表现欲比较强。学生们的好胜心强,喜欢模仿,记忆能力强,对于语言的学习比较敏感。在这个时期,如果教师能够及时的稍加指点,那么学生对于阴雨的发音,能够马上模仿标准。如果能够根据学生的心里特征,及时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让学生乐于学习,那么一定会为孩子将来良好的英语听说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小学英语游戏教学法的类别之我见

由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要培养孩子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一定要从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探索一些能够有效并且富有创造性的课堂教学方法,在课堂上能够做到灵活并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设计出一些在教学内容和形式上有趣的课堂教学活动。下面我讲谈谈对于英语游戏教学法的一些看法。

首先,谈谈英语的词汇教学,在单词的教学过程中,为了能够让学生做到学习单词时既能够动手又能够动脑,我使用了一系列的方法,让每节课的词汇教学形式能够有所不同。

(一)、动手拼单词。此活动既能够作为男女生竞赛,也可以适合个人使用。作为竞赛活动时,可以结合“bingo”游戏来进行,看哪一组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拼出最多的单词为获胜队。而作为个人活动,则是学生在听到教师的指令后再规定时间内摆出单词卡片,看哪一个学生先拼出,并且拼出的次数最多,则作为获胜者。

(二)、寻找“lucky dog”读单词。在本环节中,教师可以首先将班级分成几个小组,把卡片发给每个小组的第一个学生,音乐响起后卡片往后传,音乐停下,由请lucky dog来举起卡片并且大声读出单词,正确读出单词的学生教师将予以奖励。

(三)、快速抢单词。此游戏是将所学习过的单词图片贴在黑板是,教师将学生分成几大组或者男女两大组进行比赛。教师宣布开始比赛,每一小组的第一个学生快速到黑板前面大声读出想取的卡片上的单词,之后带着图片快速返回,最后看哪个小组拥有的卡片最多则为获胜小组。

其次,我要说的是句型的教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结合学生的特点,教材,教学方法和教师自身的特点来开展一系列的有创造性的活动,做到教学的过程不拘一格,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学生的学习自信心,体现英语教学的多样性和创新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对于英语的句型教学也可以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

(一)、根据图片说句子。此方法是让学生在学习句型之前,在家里先将有关句子内容用彩色图片表示出来,在课堂的学习中让学生拿出自己画的图片根据录音来说,并且根据所听到的内容将图片正确的摆放出来,在听音的过程中复述句子,并且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和自己的同伴一起练习,一个学生说句子,另外一个学生放图片并且复述句子。最后进行男女学生比赛,看看哪一小组能够做到又快又好,为最后的获胜小组。

(二)、传话游戏。传话游戏是指将所学习的句子从前往后传话的方式来巩固和加强学生对于句子的掌握情况,要求学生做到活而不乱,动静有序,并且每个学生都能够参与到活动中。这不仅使英语的课堂更加的生动有趣,并且培养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英语口语的表达能力。

三、小学英语游戏教学法存在和问题及解决措施

游戏的教学法在小学的英语课堂中深受教师和学生们的喜欢,但是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还是有很多的老师只是在为了游戏而进行游戏。那么,如何才能够使得游戏变得更加有实效性呢?下面谈谈我的一些想法。

一、在游戏的设计上做到趣味与实用并存

游戏的形式可以是结合趣味性、生活性和教育性的。当教学能够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时,教师可以使学生在学习中更加集中注意力,更好的去感知和记忆,从而更好的获得所要学习的知识和进,激发起学生对于成功的喜悦和求知欲。课堂上的游戏目的也在于此,让学生在参与游戏中学习到语言的知识点,做到在学中玩,在玩中学。因此,教师在游戏的设计中一定要有针对性地进行精心设计游戏,使得游戏能够为语言知识点服务。

二、在游戏的开展中要注重参与与合作

游戏的开展要使得英语教学面向全体学生,促进所有学生的全面发展。英语的游戏教学作为教学的一种手段,在实施的过程中要体现对于学生的参与性和合作性。因此,在活动中,教师要尽可能的让所有的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来。

四、结论

总而言之,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做到克服为了游戏而进行游戏的盲目现象,要为学生创设一个轻松科学愉快的学习环境,让学生能够真正的做到在玩中学,在学中玩。让孩子能够从小喜欢上英语,通过游戏来提高英语课堂的实效性。将游戏置于课堂之中,给每一个孩子提供一个充分发展自己水平的五天,唤醒饿孩子自己的潜能,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够,这也是提供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的一个重要的途径。

参考文献:

[1]陈亮.英语小诗和童谣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运用[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10,(03)

[2]陈芷萍.单词教学初探[J].上海教育,1995,(06)

[3]马婧雯.课堂游戏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必要性[J].教育科研论坛,2010,(01).

[4]曲新.如何在学习英语起始阶段提高孩子的学习兴趣[J].科教新报(教育科研),2011,(30)

[5]肖倩茹.游戏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运用[J].黑河教育,2008,(04)

篇10

一、 完善经费投入机制,缩小城乡教育差距

罗尔斯就提出:“为了平等地对待所有人,提供真正的同等的机会,社会必须更多地注意那些天赋较低和出生于较不利的社会地位的人们。”在工业文明时代,农村为城市的全面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和牺牲,使农村陷入贫困状态,这实际上是一种不公平。城市学生和农村学生在教育权利和教育机会方面已基本实现了公平。而在教育质量上,城市中小学教育由于在教育资源和教育环境方面所具有的天然优势,其质量明显高于农村教育质量。这是对农村学生最大的教育不公平。

教师始终是教育的主体,是教育的首要资源,教师在教育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队伍水平的不均等,是目前城市和农村教育水平不均等的一个重要因素。其次是教育资源共享。尽管政府每年都加大投资力度,以改善农村中小学教学环境和设施,但是硬件设施投入作为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短时间内还无法使得农村中小学教育环境和设施与城市中小学达到同样的活着接近的水平,包括体育器材、规范的体育运动场地、美术教育条件、音乐设施与器材、电脑、投影仪等辅助教学设备极其匮乏,偏远山区农村的绝大多数中小学还停留在课本及课堂的教学手段上,户外运动、社会实践、艺术活动等很难展开。

有人认为农村义务教育只是当地基层政府甚至是学校层面的事情,对于市级、省级甚至中央政府的相应责任却缺乏必要认识,这种观念的误解往往导致实践的偏差,使得农村教育在经费投入、资源配置、教师流动等方面出现不公平。因此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紧缺的现状依然没有根本改变。

要解决农村中小学教育资源短缺的问题,首先国家应实行宏观调控,由城市拿出特定或专项资金,作为对农村地区的教育补偿,以增加农村的教育投入。同时完善农村落后地区教育援助制度,如开展城市中小学对口支援农村中小学以及省内大中城市对口支援农村贫困地区学校活动,提升农村中小学的办学水平;组织全省农村中小学专任教师到城市接受高质量的集中培训,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综合素质。在教育投资方式、教育管理政策、课程政策、教师政策以及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中,对农村地区予以长期、足够的倾斜。

二、研究农村教育状况,着力加强素质教育

我国农村中小学素质教育一直是核心的教育问题,由于地域、经济、师资等诸多因素的限制,对于农村学生来说,尤其是地处经济落后地区的农村学生来说,考上大学走出去是唯一一条可以改变自己命运的道路,因此对于学习成绩的一味追求往往导致对素质教育的忽视。因此,对于农村中小学教育来说,如何处理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之间的关系就是一大难题。

要解决好农村中小学素质教育问题,需要政府、学校、社会共同的努力,缺一不可。在国家层面还是需要构建教育经费运行制度,增加教育预算的比例,并严格按照预算执行。促进城乡中小学教育资源均衡化,通过各种政策与措施,将农村教育资源较为薄弱的学校发展起来,使其教育资源得到优化和改善。此外,加强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交流和重点培养工作,从思想观念、教学方式等各个方面抓起,重视和培养素质教育。提倡个体教育,尊重个性,注重心理教育与沟通,以活动式潜移默化的情感熏陶替代纲领式理论说教。

三、逐步转变教育观念,不断创新教育模式

篇11

  一、基本情况分析

  1、本册教材分析:

  本册的教材重点、难点在于教会学生用自然的声音、准确的节奏和音调有表情地独唱或参与齐唱、合唱,并能够对自己和他人的演唱作简单评价,并乐于参与各种演唱活动。让学生知道演唱的正确姿势及呼吸方法,并能在唱歌实践中逐步掌握和运用。

  2、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知道演唱的正确姿势。能够对指挥动作及前奏作出反应。能够用自然的声音,按照节奏和曲调有表情地独唱或参与齐唱。能采用不同的力度、速度表现歌曲的情绪。每个班级都有学生在音准方面有偏差;也有个别同学还没有学会控制自己唱歌音量的问题。

  二、教学目标

  1、学段总目标

  学生的生活范围和认知领域进一步扩展,体验感受与探索创造的活动能力增强。引导学生对音乐的整体感受,丰富教学曲目的体裁、形式,增加乐器演奏及音乐创造活动的分量,以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和艺术的魅力吸引学生。

  (1)、保持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使学生参与音乐活动。

  (2)、培养音乐感受与鉴赏能力。

  (3)、培养表现音乐的能力。

  (4)、培养艺术想象和创造力。

  (5)、培养乐观的态度和友爱的精神。

  (6)、注重培养学生环保意识。

  2、时段目标:

  第一单元:我的祖国

  本单元以“我的祖国”为情感主题,安排演唱歌曲《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我的中国心》、听赏乐曲《我和我的祖国》、歌曲《我的祖国》以及音乐知识复习“三连音、重音记号、强音记号”了解歌唱家郭兰英,让学生在具体的音乐作品中逐步加深热爱祖国的美好情感。

  第二单元:美丽的草原

  本单元以美丽的草原为情感主题,让学生在音乐中感受草原的宽阔及草原人民的奔放。

  第三单元:星空畅想

  以“星空畅想”为主题,让学生了解及感受无边无际的星空,畅想浩瀚的宇宙。

  第四、五单元:外国影视音乐

  本课是一个以借鉴为情景,以其他国家的经典歌曲为主题。第六单元:奥林匹克风

  本课以了解奥林匹克的文化为主题。

  三、教学措施:

  1、演唱:

  歌唱技能的练习,将结合演唱实践活动进行。创设与歌曲表现内容相适应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富有情感地歌唱,以情带声,声情并茂。提醒学生变声期的嗓音保护,避免喊唱。重视和加强合唱教学,使学生感受多声部音乐的丰富表现力,逐步建立与他人合作演唱的经验,培养群体意识及协调、合作能力。

  2、感受与鉴赏:

  这一部分内容的教学将注意以音乐为本,从音响出发,以听赏为主。讲解、提示,力求简明、生动,富有启发性。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体验,引发想像和联想。激发学生听赏音乐的兴趣,逐步养成聆听音乐的良好习惯,积累感受与鉴赏音乐的经验。

  3、演奏:

  这一部分的教学将与唱歌、鉴赏、创造等教学内容密切结合。可用乐器为歌唱做伴奏,演奏欣赏曲的主题音调等。可采用各种演奏形式,以学生普遍学习乐器的合奏为主,鼓励学生从实际条件和各自的兴趣爱好出发,在普遍参与中发展自己的特长。

  四、学生课堂行为习惯要求:

  1、进出音乐教室礼貌而有序。

  2、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唱歌习惯,唱歌时身体直立,用正确的方法演唱歌曲。

  3、培养学生养成安静聆听他人发言的良好习惯。

  五、教学业务研修安排:

  1、每周进行集体备课。

  2、每周四参加区教科中心举行的音乐教师继续教育培训班学习。

  3、潜能生辅导安排:

  采取长期化、短时段的教学方式,将音乐技能的各种要素(音色、音准、表情等)逐一深化学习。

  六、教学进度计划

  单元

  教学内容

  课时

  1

  1、音乐课常规教育

  2、我的中国心

  3、欣赏:自新大陆

  4、一个妈妈的女儿

  5、我和我的祖国

  5时

  2

  1、美丽的夏牧场

  2、聆听:赛马

  3、聆听:草原上

  3课时

  3

  1、我爱银河

  2、蓝天向我们召唤

  3、聆听:天地之间的歌

  3课时

  4

  1、小小少年

  2、聆听:碟中谍

  3、啊,朋友

  4、天空之城

  4课时

  5

  1、雪绒花

  2、聆听:音乐瞬间

  3、苏珊娜

  3课时

  6

  1、我和你

  2、阳光体育之歌

  3、欣赏:奥运会会歌

  4、圣火

  4课时

  7

  期末考试:每人进行单独表演

  1课时

  学校音乐老师工作计划2

  本学期,我担任的是一至六年级的音乐教学,从这一周多给同学们的上课情况来看,大部分学生在唱歌的姿势上,习惯较好,而且表情也较丰富,能根据歌曲情绪进行表达,部分班级还能识读简单乐谱.还能即兴创编同歌曲情绪一致的舞蹈,并参与表演。但在读谱知识的运用上较弱,咬字,吐字也不够清晰,特别是男生好胜心强,爱表现自己,常会出现喊歌现象,导致缺乏对声音美感的正确认识,缺乏气息的支撑。

  一、教学目的要求及重难点

  1、突出音乐学科的特点,把“五爱”的教育和活泼乐观情绪,集体主义精神的培养渗透到音乐教育中,使学生成为“四有”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建设着。

  2、启迪智慧、陶冶、培养审美情趣使学生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

  3、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爱好,掌握浅显的音乐基础知识和简单的音乐技能,使学生具有认识简单乐谱的能力。

  4、了解我国各民族民间音乐,培养学生对祖国音乐艺术的感情和民族自豪感、自信心,使学生具有初步的感受音乐,表现音乐的能力.

  二、 教学的具体措施与要求

  (一)创设情境 ,培养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要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挖掘每个学生的潜能和智慧,教师就要创设一定的情境,使他们获得直接的体验,并激发其创造的欲望,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

  1、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黑格尔说过:“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只有使学生处在形象活泼的音乐氛围中,才能受到良好的音乐熏陶,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著名教育家杜威也提出:“为了激发学生的思维,必须有一个实际的经验情境,作为思维的开始阶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教学需要,创设适于实际的教学情境,引导不同层次的学生通过动脑、动口等多种途径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把学生带入情境之中。

  2、利用教具,培养兴趣

  乌申斯基说:“没有兴趣,被迫进行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 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也曾讲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学中如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好奇心,这是一门技巧。如:利用美丽的画面,动听的歌声去看、去听,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和听觉器官,更形象直观地感受音乐、理解音乐,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扩大音乐视野。

  教师随时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善于摸索、分析学生心理,了解学生的心态,这样才能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所以,我们在音乐教学中应努力营造音乐氛围,引导学生抓住音乐特点,“读”懂音乐,感受音乐。

  低年级学生的年龄小,思维能力弱,但感性认识相对较强,生动、鲜艳的教具格外被孩子们所喜爱。教无定法,在教学过程中勤思考、勤总结,灵活运用各种方法,最主要的是抓住学生的兴趣,以兴趣为师,能有效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学习,

  (二) 精选教法,快乐学习 ,提高音乐教学实效

  儿童如同一株花苗,要浇之以爱,灌之以鼓励,她才能绽放美艳的花蕾。因此,音乐教师应有意营造一种非常宽松、活泼、自由的氛围,以民主的态度,商量的口吻,指导学生进行音乐活动。放手给学生一个充分自由发挥的空间,为他们营造一个“自由王国”,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一种积极的活跃状态。这样,就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使他们学得主动、学得开心。

  1、 创设舞台,展示自我

  心理学和教育学研究表明:“爱动”是儿童的天性。在学习和生活中,儿童总是喜欢亲眼看一看,亲耳听一听,亲手试一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设置一个展示自我的舞台是非常重要的。在孩子们进行集体演唱时,我觉得老师应该为学生营造一个“自由王国”。因为低年级学生通常是活泼好动的,在教学教育活动中,应灵活地运用多种多样的手段,为学生提供“动起来”的机会,从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获得知识、掌握新技能。

  在顺利完成歌曲教学任务后,我又设计开展了“课堂舞会”这一活动环节,放手让学生尽情地唱、尽情地跳,把整堂课营造的喜悦气氛推向最,让学生在无拘无束中展示自己的才能。顺其自然,依据学生的认识天性,为学生留出课堂空间,就是为学生留出了快乐天地,为学生留出了主动学习的时空,有了学生展示自我的舞台,课堂教学会张弛有度,教学效果也会事半功倍。

  2. 趣味游戏,快乐学习

  无论是什么样的游戏对学生都具有极强的吸引力。学生爱玩的天性决定了他们愿意参与教师为他们精心设计的游戏。为了巩固学过的歌曲,我设计了“开火车”这一游戏。由我做火车司机,唱歌曲中的任意一句,由学生接唱,只有唱正确的才能坐上我的小火车,孩子们个个热情高涨,积极踊跃,不亦乐乎。

  “开火车”游戏的目的在于让学生乐于开口,大胆演唱,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培养学生敢于表现的意识,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音乐课堂借助游戏,使得教师乐之教,教的新,学生乐之学,学的活。教育在发展,教学手段要革新,教学艺术要提高,我们教育工作者只有勤奋钻研,投身教改,才能开拓一条成功的课堂教学之路!

  (三)、 开放的音乐教学方法 :

  开放的音乐教学方法是指依据学生发展需要和教学内容设计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而不是机械采用同一种教学方法。音乐教育家柯达伊认为:"音乐教育首先要通过音乐与身体结合的节奏运动唤起人们的音乐本能,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力和敏捷的反映能力。"这一理论说明音乐具有动态的特征,应加强音乐运动与身体运动之间的联系。通过学生的行、走、跑、跳、拍手、点头等动作来感知和掌握音乐的节奏。

  如在教乐理知识二分、四分音符时,一般教学只讲"二分音符唱二拍,四分音符长一拍。"这些概念对于一二年级的小朋来说既抽象又枯燥。因此,我努力营造了一个让学生自身感受、想象的音乐环境:首先,我让学生们分辨出声音的长短,如猫叫声音长,狗叫声音短;大钟的声音长,小钟的声音短等等。

  使学生得到感性认识,接着我再让学生闭眼聆听老师发出的不同节拍的走步声和跑步声,由学生用拍手、跺脚的方式把听到的模仿出来,从而完成由声音感知到动作感知的过渡。

  在音乐教学中,我还经常采用非音乐的教学方法,把音乐与舞蹈、音乐与戏剧、音乐与文学、音乐与身体运动等很好地结合起来,把这些多样的方法统一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上。

  总之,在音乐教学中实施自主学习,要坚持从培养学生兴趣出发,精选一些妙趣横生、有趣味的教法,让学生多听多唱,放手让学生在音乐的环境中学习音乐、理解音乐、感悟音乐、表现音乐。真正给学生一个展示的舞台,一个锻炼的机会,一个成功的体验。让学生由教育教学的“被动角色”跃为“主动角色”,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

  学校音乐老师工作计划3

  一、具体情况

  本学期本人主要负责小学六年1、2、3、4、5、6班的《音乐鉴赏》教学和高三年级音乐特长生教学工作。小学六年学生新入学,音乐鉴赏的水平不高,能力不强,但可塑性大。高三音乐特长生的专业知识提升较大,但巩固的还不够,声乐演唱水平提高教大,但依然有提升的较大空间。特别是临近高考学生的心理波动较大,畏难和怕输的思想很重,需要加强辅导。通过这一学期的教学实践,逐步提高学生审美方面的能力,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并结合新课标的要求,构建互动式教学课堂。

  二、学生情况分析

  1、学生正处于变声期,唱歌较困难。

  2、学生素质差,胆子小,缺乏表演自我的能力。

  3、学生对音乐的学习,观念不正确。

  三、教材分析

  1、小学六年级学沿海版第二册,以唱歌为主,分五部分共9课。安排19课时,其中复习考试2课时,机动1课时,实际授课16课时。

  2、高二级学沿海版第四册,以欣赏为主,分四部分,共8课。安排20课时,其中机动2课时,复习考试2课时,实际授课16课时。

  四、教学任务及其目标:

  1、切实执行新课程标准对教学常规的要求,依据课改要求,认真完成所任教音乐模块各单元、各章节的内容。

  2、在教学中依据我校“全面育人,彰显个性,为学生终生发展奠基”的办学理念,落实新课标提出的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重视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作,提倡学科综合,弘扬民族文化。

  3、启发引导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使学生关注并乐于参与音乐活动。

篇12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11A-

0077-01

纵观小学语文教学体系,丰富的语文知识、优美的教学情境、创新的思维共同交织形成了小学语文教材的真情、真景、真境之美。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选择更为有效的教学措施与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进入到特定的教学情境之中深入感知语文的内在美,已经成为目前小学语文教学发展的重要方向。在具体教学实践过程中,笔者试图通过真情实感的表达、真实情境的创造、轻松愉悦教学氛围的营造等教学活动设置,引导学生挖掘语文教材中的真情、真景、真境之美,进而有效提升小学生的审美能力和综合素质。

一、真情:感悟情感之美

在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课文《怀念母亲》的教学中,为了引导学生充分理解作者对母亲的深深怀念之情,笔者运用多种教学手段设计了三个教学环节。首先,在教学前,笔者设置了一场以“什么是对母亲的深厚感情”为主题的讨论与演讲比赛,活动将学生分为几个学习小组进行专题讨论,使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字里行间的真情实感。接着,各个小组选出一名代表进行“我对母亲的深情”主题演讲,为学生进一步理解“深情”打下基础。主题演讲结束后,教学进入到对课文内容的阅读与理解认知环节,学生一起用心品味课文中的审美形象、思想感情和美的意境。在这一教学过程中,笔者着重采用阅读、精读、思考、联想、品味的方法,使学生细细品味课本语言的音韵美、人物的形象美和景物的意境美。最后,笔者根据学生之前的讨论与学习结果,引导学生进一步加深对作文主体的理解,通过多媒体播放社会生活中众多感人的瞬间,让学生感受文章的整体和谐之美,更深刻地领会课文的意旨,感知与挖掘字里行间的内在美。

二、真景:领略自然之美

纵观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其中关于自然主题的教学内容较为丰富,涵盖了感悟四季变化的丰富多彩,领略祖国壮美山河,爱护自然环境等几个主题,这些内容无不充分展示着大自然的内在美,也成为了陶冶学生情操与提升学生审美感知能力的重要素材。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需要充分把握学生的审美认知规律,循序渐进地引导和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领悟能力;同时还要采取一些有效的教学活动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使审美情趣与语文教学融合在一起。如在人教版语文二年级下册第一组课文《找春天》的教学中,笔者没有直接进入课文教学过程中,而是带领学生到优美的自然环境中去,让他们置身于春天的情境中,领悟春天的多彩。首先,笔者结合课文教学中的情境需要,精心设置了一次春游踏青活动――“我们身边的春天”,带领学生进入自然情境中去,使学生能够用心体会与感知春天。其次,结合这次踏青活动,笔者设置了小组讨论与感悟抒发活动――“我看到的春天”,让学生运用简笔画的形式进行审美的外在表达。最后,笔者结合踏青活动、学生的讨论和简笔画的表达,进入到《找春天》的课堂教学实践中。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完成了语文教学内容,同时通过综合情境的体验引导学生用心感悟自然,领会自然之美,陶冶审美情操,以利于自身对美的发现与追求。尤其是面对着秀丽的自然风光之时,学生在用心感悟自然美的同时拓展到了对教材内在美的认知与领悟。

三、真境:感悟语文的意蕴之美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