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2-10 10:56:30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平差课程设计总结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差异化教学策略是一种先进的教学模式,为我们解决自动控制课程设计教学实践中出现的上述问题提供了有力帮助。美国著名教育学家汤姆林森指出,“差异教学方式将学生的个体差异视为教学的组成要素,教师根据学生的准备水平、学习兴趣和学习风格设计教学内容,以适应学生之间的个别差异,从而最终促进每个学生的成长与进步”。差异教学以学生个体为中心,强调人的自主性、整体性和独特性,与我国传统的因材施教教学思想有相通之处。针对自动控制课程设计教学中的问题,我们借鉴差异化教学思想,提出一种基于差异化教学策略的自动控制课程设计新模式。该模式不但使得课程设计任务和内容具有层次化差异化,满足学生个体差异发展的需要,提高学生参与课程设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且,结合课程设计本身的特点,我们对差异化教学策略进行拓展,采用差异化的实验对象和多样化的课程设计手段,提高学生课程设计中的独立性,增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1.2课程设计任务的差异化
在差异化教学策略的指导下,课程设计的具体任务和教学内容应该体现出明显的层次性,从而满足不同能力学生学习的需求。因此,我们把课程设计实验内容分为如下三个层次。(1)基础型实验—主要包括实验装置的机理建模、基于实验曲线的辨识建模、装置物理模拟和控制系统构建等;(2)综合型实验—是课程设计的主要工作,该部分内容包括Matlab控制系统工具箱的使用、PID控制器的设计、控制器参数变化与根轨迹的关系、串联校正技术、控制系统的能控能观性分析和状态反馈控制器的设计等;(3)提高型实验—其目的在于提高学生对自动控制系统的综合研究能力,包括最小拍控制器设计、纯滞后系统构建与控制和基于观测器的状态反馈控制等。
1.3课程设计实验对象的差异化
(1)不同的实验装置—在有限的实验室装置中,为每组学生随机指定不同的双容水箱装置,不同装置的物理参数有一定差别,必然会带来不同的被控对象数学模型。(2)不同的装置参数—在同一套实验装置,为每组学生设置不同的水箱出口挡板阀开度,从而使得每组学生测试得到不同的实验对象数学模型。(3)不同的装置工作点—要求学生设置不同的工作点,双容水箱系统本身为非线性系统,选择不同的工作点会导致不同的近似线性模型。虽然所有学生均针对双容水箱实验装置建立二阶被控系统作为实验对象,但是以上三种措施使得学生面临不同参数的二阶实验对象,做到实验对象相似而不相同。因此从根本上避免了设计方案和实验结果的雷同性,可以有效促进学生独立自主创造性的开展课程设计工作。
1.4课程设计实验手段的多样化
针对学生无法有效联系控制理论与工程实际的问题,采用控制理论分析、数字仿真分析与实验测试验证多种不同实验手段相融合的课程设计模式,学生课程设计过程中做出的每条实验曲线,教师都要求其应用控制理论进行解释分析,同时通过Matlab控制系统工具箱进行仿真对照。教师在课程设计中学生发现问题时不应直接解答,而是有意识引导学生结合理论概念进行思考分析,进一步利用Matlab仿真平台验证想法,并在模拟实验箱上进行测试,从而真正独立自主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最后教师针对学生的问题,帮助其总结归纳分析,提炼使用控制理论分析解决实际控制问题的思路和步骤。
1.5课程设计考核方式的综合化
自动控制课程设计的考核,不但要测评学生的最终实验报告,更重要的是要考查学生的课程设计过程和平时表现。因此课程设计成绩评定过程中采用综合化考核方式,平时表现、成果检查与总结报告按照一定比例(如3:4:3)构成课程设计成绩。
二、设计过程严把质量关
1.课程设计资料管理:以往采用电子文档形式提交计算书和图纸,虽方便了教师对学生的设计管理和文档保存。但往届学生的设计资料文档一旦流入下届学生手中,就会变成进行课程设计的模板。一部分学生将模板的设计计算书和图纸中的相关数据直接修改成自己的设计数据,根本不关心设备结构设计方法、所用计算公式的含义、相关规范的选用和化工制图的规范表达等设计的基本程序。故课程设计资料不能电子化成为栓桔学生思想的枷锁。设计之初就应该明确计算书必须手算完成,图纸只能采用手绘而不允许采用专业软件。
2.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我们分组设计不同的题目,每5人分成一个小组并指定小组长。每组的过程设备的尺寸和材料各不相同但总体方案是可以相互借鉴的。小组成员可在一块查找与设计有关的书籍、资料,碰到问题互相讨论、学习,先在小组里解决掉一部分设计疑问。剩余小组中不能解决的问题小组总结出来,教师再予以指导,加强了指导的针对性。
3.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设计全过程教师只是发挥引导作用应以学生自主设计为中心。引导学生清楚设计步骤提高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不能只止步于让学生“学会”而是应引导学生“会学”;遇到疑难问题时,教师应通过典型案例分析,形象地引导学生对基本理论知识的理解启发学生的思路,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改变以往教师全盘托出、学生依葫芦画瓢的传统方法。
4.重视课程设计总结与提高:课程设计后期组织学生开一个课程设计总结交流会,让每个小组说出自己在课程设计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的方法、收获与体会设计中需进一步完善之处各组之间相互探讨教师作适当的点评。通过交流使学生对设计内容的理解更加深刻对工程设计的方法更加清晰。
三、设计时间合理安排
原课程设计安排在理论课结束后的两周进行,此时其他专业课程也即将结课学生既要进行高强度的课程设计又要分心复习其他课程的考试。急于完成设计任务段有足够的思考时间甚至出现抄袭现象等。考虑到同其他课程在时间上的协调,我们将这门课程设计安排到第六学期所有课程考试结束后的两周时间。
四、完善课程设计考核方法
以前主要是根据学生在设计期间的表现,计算书和图纸的完成情况答辩时对重要知识点等的掌握程度最终给出学生的成绩。这种考核方式存在一定的弊病厂方面冷别同学抄袭、甚至拷贝同组的计算书和图纸并经重新整理后版面比原创者编写的更规整;另一方面,只有两周时间的课程设计某位学生是积极设计还是应付差事教师难以精确把握。会得出一些不公正的结果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受到挫伤。故我们在考核中采用了以下评定方式。
关键词:
可靠性工程;课程设计;多元化教学模式
1引言
课程设计是将课程理论转化为课程实践的“桥梁”,同时也是实践教学和大学本科教学中的一个关键环节。[1-3]一种好的课程设计教学模式,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基础课程理论知识的理解,而且能够培养学生实践动手和创新能力,从而实现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因此,如何实施好课程设计环节,提高课程设计的教学质量,是每一位高校教育工作者应该关心并认真研究的一个课题。[4]可靠性工程作为一门提升产品质量稳定性、延长产品寿命的新兴学科,对于我国制造业由“中国制造”向“中国质造”转变的战略实现具有重要意义。“可靠性工程”课程设计作为“可靠性工程”课程知识结构体系中的重要实践内容,是“中国质造”关键群体——质量管理工程专业学生从事质量管理方面工作与研究的必修课程,其在加深学生对可靠性工程专业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可靠性工程专业实践和创新能力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主要针对“可靠性工程”课程设计教学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在质量管理工程专业“可靠性工程”课程设计方面进行教学模式改进探索。
2“可靠性工程”课程设计教学过程存在问题分析
“可靠性工程”课程设计一般要求学生选择一种具体产品或事件系统为设计对象,以产品或事件系统的故障数据资料为设计依据,综合运用“可靠性工程”课程理论知识对设计对象进行可靠性分析,并针对分析结果提出系统可靠性的改进和优化对策。在该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2.1数据收集困难
可靠性一般是通过寿命的概率度量来测定的,因此在评定和分析产品可靠性时往往需要大量的寿命数据。[5]也就是说,单元寿命数据的获取是进行可靠性分析和设计等所有工作的基础,这也是进行“可靠性工程”课程设计的基础。但是,产品寿命数据的获取并非易事。寿命数据收集困难的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是获取产品寿命数据的时间周期可能会比较长甚至难以忍受,二是对于破坏性产品而言获取寿命数据的成本代价可能较大甚至难以承受。一类单元的寿命数据收集尚且如此,更何况对于“可靠性工程”课程设计教学来说,其分析对象往往是包含多种单元的系统,寿命数据的收集工作可谓难上加难。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寿命数据无法收集或者数量不够,那么整个设计工作便无法开展。为此,有些学校和专业便采取统一给出所有单元的寿命数据方式进行课程设计教学,但这势必给指导教师带来抄袭、雷同现象甑别和判定的困难,同时也造成了学生独立收集数据能力训练的缺失,更为重要的是,原始数据的统一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结果数据、设计所需分析问题的一致性甚至整个方案和结论的无差异性,这给部分学生创造了不去积极自主思考和分析问题的条件和土壤,不利于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等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
2.2教学指导过程的时间约束
虽然课程设计过程是“以学生为中心”,但教师的指导作用也不可或缺,并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进行指导工作。以一个两周的课程设计为例,假设平均每个学生需要3次指导,每次指导耗时30分钟,那么一个教师两周的所有工作时间都用上最多也只能指导54个学生。但由于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每届修学“可靠性工程”课程设计的学生规模远超这个数字;再加上如果存在新老校区之间的交通时间耗费,课程设计的指导工作对任课教师而言几乎成了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如果教师的指导供给不充分,势必影响学生的积极性和课程设计最终的教学质量。
2.3成绩评定的实际符合性问题
课程设计是一个包含了实践分析和形成报告的综合过程,核心在于培养学生综合利用理论知识独立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应用和创新能力,因此成绩评定的重点和核心也在于学生的实践应用和创新能力。然而教师在课程设计中承担的只是指导功能,并非和学生一起共同完成设计任务,对于学生在课程设计中所展现的实践应用和创新能力,指导教师难以全部亲历全面掌握,因而也无法根据学生的实际表现情况评定成绩,大多只是根据课程设计报告来评定成绩。但由于学生在叙述表达、分析总结等文字表达和图形展现方面的能力差异,课程设计报告的表现结果和学生实践应用和创新能力的实际表现情况有时会存在很大差异。因此,如果仅根据课程设计报告来评定成绩,势必会造成和培养目标的实际符合性差异问题,从而导致学生的不公平感,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可靠性工程”课程设计教学多元化模式探索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经过多年的教学探索和改进,逐渐形成了一套“可靠性工程”课程设计教学的多元化模式,主要表现为数据来源多元化、指导教师和方式多元化、成绩评定内容构成多元化。
3.1数据来源多元化
数据来源多元化是指将课程设计所需的基础数据设定为来源于多种渠道,即其中大部分由任务书给定、少部分由学生自行收集。以《手机持续通话保证功能可靠性评价与优化设计》选题为例,任务是要求学生在分析手机通话系统持续通话保证功能可靠性基础上基于最优成本对通话系统的应用处理器和电池进行可靠性增长分配的优化设计,需要的基础数据包括应用处理器、传声器、音频解码器、耳机、扬声器等十几种部件单元的可靠性数据,以及应用处理器和电池的可靠性增长与投入成本之间的函数关系数据,如果所有这些数据都要学生自行收集,且不说存在搜集渠道的困难,即使没有搜集渠道的障碍,要在短短两周时间内也不可能将所有数据搜集齐全,更不用说计算、分析、总结和整理成报告了。为此我们采取的办法是:学生只需收集不少于50组个人使用手机电池的续航寿命数据样本作为课程设计对象的电池可靠性续航寿命收据,其它所需数据一律采用任务书给定的统一数据。由于现在的手机使用非常普遍,对于学生来说收集50组个人使用手机电池的续航寿命数据并非难事。通过这种多元化的数据来源处理方式,既有效克服了课程设计搜集数据的困难问题,又避免了所有学生的基础数据都完全一致导致的抄袭和相关培养训练环节缺失的问题。不过在这一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一点是,由于可靠性寿命数据要求量一般都比较大(一般越大越好),因此数据搜集工作布置的越早越好,最好是在理论教学的第一堂课就把课程设计任务和数据搜集工作布置下去。
3.2指导教师和方式多元化
指导教师多元化是指指导教师不仅限于课程理论授课教师,而是根据指导需要由多位相关专业教师组成,所有参与指导的教师在经过课程设计总负责教师(一般为课程理论授课教师或课程设计任务的编写者)的培训后组成一个指导团队,整个团队在事前制定的指导安排下根据计划共同完成学生课程设计的指导工作。这种以指导团队为结构组成的指导教师多元化模式,不仅可以改变传统的一个学生一个指导教师、一个教师指导所有学生的指导格局,更为显著的效果就是由于其可以根据实际指导需求来确定指导教师团队的规模,因此可以从根本上解决课程设计教学指导过程的时间约束问题。此外,这种模式还为相关课程教师之间提供了一个相互学习和交流的平台,有利于教师尤其是年青教师教学业务能力的提升。指导方式多元化是指在原有师生面对面以纸质材料为介质的传统指导方式基础上,进一步充分利用电子邮件、微信、QQ等现代信息手段进行指导,实现远程指导和面对面指导相结合的指导方式,更好的满足学生的指导需求。从这几年的指导实施结果看,以现代信息手段为补充的指导方式多元化模式,不仅由于其克服空间和时间限制的优势在教师层面进一步解决了指导过程的时间约束问题,而且由于其便捷性和非直面性带来的轻松氛围,有效促进了学生尤其是性格内向学生在课程设计过程中寻求教师指导的积极性。
3.3成绩评定内容构成多元化
成绩评定内容构成多元化是指成绩评定不再根据单一维度表现结果形成结论,而是由过程表现、报告内容、答辩表现三个维度根据实际需要按照一定比重综合构成。其中,过程表现成绩考核的是学生在完成课程设计过程的思想态度、独立工作能力等方面的综合表现情况,报告内容成绩考核的是学生在课程设计报告格式规范、结构层次安排、叙述表达、计算分析、推理总结等方面能力的综合表现情况,答辩表现成绩考核的是学生基础理论、逻辑表达尤其是对课程设计的真实领悟等方面的综合表现情况。由于这种多元化成绩评定模式考核的内容全面而系统,学生很难以点代面蒙混过关,因此实施以来大部分学生都能高度重视课程设计,并认真地对待课程设计过程中的每个细节问题,课程设计质量有了明显提升。
4结束语
在当前高校转型发展多元化、全面培养和提高大学生实践应用创新能力的新形势下,根据“可靠性工程”课程设计教学探索形成的多元化教学模式,为以往“可靠性工程”课程设计教学过程存在的数据收集困难、指导过程的时间约束、成绩评定不符实际等问题提供了解决方案和应对策略,进一步促进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的提高,课程设计质量得到明显提升,学生实践应用创新能力得到进一步加强,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作者:陈洪根 单位: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管理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1]魏连江,王德明,陈开岩.“矿井通风与安全”课程设计教学模式研究与改革[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1,7(7):163-167.
[2]刘敦文,杨光.安全工程专业实验课研究性教学与创新型人才培养[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0,20(5):157-161.
中图分类号:G64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12-0015-01
课程设计也称为教学设计,是一个含义非常广泛的概念,指根据培训需求或专业培养目标开发制订的培训计划、教学方案和教学资源的说明等。从能力标准的制定到专业课程体系的建立,从课程内容的确定到教学材料的编写,从教学过程的组织实施到教学效果的评价都是其主要内容。从近年来的实践活动看,军队职业教育课程设计的可以采用一些科学的做法。
1.坚持正确的指导思想,树立正确的职教观
军队院校的课程改革工作,应坚持以国家职业教育政策法规为指针,以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课程建设与改革有关文件和精神的要求为依据,以重视学员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借鉴职业教育的成功经验,结合军队院校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实际,努力探索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新的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采用充分适应基层部队最新用人要求的课程结构、教学内容和方法,密切与院校、部队的联系与合作,形成学员的职业能力,真正做到军队职业教育为部队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服务。
2.遵循课程开发的基本原则要求
军队院校课程开发应从军队院校实际情况出发,通过学习和借鉴一些先进的经验,探索课程设计的有效途径和方法。首先,在广泛征求有关课程设计专家意见的基础上,确定以能力标准为课程开发的依据,同时确定能力标准制定和课程开发工作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如:目标效益原则、联系实际原则、能力本位等原则。在课程目标上兼顾三种需求:军队总体建设需求,基层部队需求,学员发展需求。在课程结构上力求做到两个结合:必要的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关键职业能力和通识能力的结合。理论知识以"必需、够用"为度。更多的要考虑和体现职业岗位所必需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实践能力等。既要考虑学员适应岗位必要,又要考虑学员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学习的需要。
3.引领先进的职教课程理念
3.1 以岗位需求确定专业方向。在进行课程设计时,必须开展大量的调研,深入分析任职岗位的人才需求情况,总结提炼职业岗位能力要求,确定专业方向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3.2 以能力为本位制定培养方案。在我们以前实施的教学过程中,更多的注重了让学员知道什么,而不是让学员学会怎么做。这方面也是我们改革的重点和难点。能力标准是所有课程设计的出发点。从课程体系到每一门课,甚至一门课的每一单元都必须有相关的能力标准与之对应。而且这种能力既包括某一岗位工作所必须的技能,又必须包括完成工作任务所具有的知识和态度。只有这样,才能使教学活动有的放矢,使培养出的学员真正满足任职岗位的需要。
3.3 以学员为中心组织教学活动。以就业为导向、能力为本位的职业教育,必须坚持以学员为中心,教员在课堂上尽量少讲知识点,多讲学习方法,多种形式正确引导学员去获取知识和技能。评价教员教学水平好坏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看他的学员是否能够自己去学,学懂了多少,而不是看他是否讲完了所有知识点,讲得有多么精彩。教员的角色也由"授"向"导"转换,教员的教学方法也由讲授转为引导、指导、辅导,这是一个教育思想的重要转变。
3.4 以灵活的方式实施教学和成绩鉴定。学习活动是指为了帮助学员达到课程的目标而设计的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尽量采用活动的方式来进行,所以教员应该掌握各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如叙述式教学、互动式教学、小组讨论式教学、探讨式教学、个性化教学、现实模拟式教学等等。另一方面,在设计成绩鉴定方法时,尽量结合教学目标和正在使用的教学方法,针对职业教育的特点,除传统的期末考试、考核外,更多的应采用边做边鉴定的方式,让学员在轻松的教学活动中接受考核考试。
4.掌握科学的课程开发程序
4.1 开展任职岗位调研,制定能力标准。这是课程设计最核心的部分,其中能力标准包含学员应掌握的理论知识、实践技能和做人的基本素质(态度)以及各能力单元的鉴定考核方法等内容。能力标准全面描述了该专业的基本要求和培养目标,是所有教学活动的起点和参照物。
4.2 依据能力标准,构建课程体系(培养计划)。有了统一的能力标准后,再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定位,依据能力标准的内容来确定某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情况,各个学校相同专业的课程体系结构虽然有一些差异,但总体上都必须满足能力标准的要求。
4.3 根据课程体系,确定课程内容(教学大纲)。在明确了能力标准和课程体系结构后,课程设计的主要任务就是根据能力标准的要求,细化每一门课程应包含哪些内容,其主要知识点和技能点是什么,学员应达到哪些职业素质要求,即制定课程教学大纲(课程标准)。
4.4 针对不同对象,选编教学材料。教学材料实际上包含两种类型,一是教材,也叫教员用书,其结构主要由教学目标、前导技能、教学步骤、教学方法、活动设计、评价方法、设备需求、职场安全等内容组成。二是学材,也叫学员用书,其结构主要由学习目的、前导技能、学习方法、内容描述、学员自测、实训练习、参考资料等内容组成。
4.5 遵循课程方案,实施教学活动。在完成了教学材料的编写后,课程设计就进入了课堂实践阶段,由教员具体组织和实施教学活动,主要包括设计教学过程(备课)、实施教学活动(课堂教学)、评价教学效果(专家参与、学员反馈)等三个方面的内容。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6-0124-02
水工钢筋混凝土结构学课程的实践性很强,课程设计又是本课程实践教学环节中重要的一环。经过课程设计的训练,学生可以加深对水工钢筋混凝土结构学设计计算原理的理解,同时可以熟悉各类受力构件计算方法及相应公式的适用条件,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撰写设计计算书及说明书的能力得到了大大提高,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工程项目开发能力[1]。
一、分析过去课程设计中存在的不足
笔者通过多年的课程设计教学总结,发现存在下面一些问题。
1.过去课程设计的选题主要体现在水工建筑物的设计方面,这种教学模式暴露出的问题是前后的知识衔接不好,学生总是学了前面而后面又忘了,平时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构件设计问题的能力就较差,因此解决结构设计就更成问题了。通常课程设计是全班做1~2个题目,设计程序基本相同,通过调整材料、荷载等改变设计方案,课程设计的效果不理想。
2.在进行钢筋混凝土结构受力构件的强度计算时,往往从构造图中选取构件的计算简图不合理,致使构件的受力分析不准确,造成弯矩图、剪力图结果有误,影响到危险截面的确定、结构设计及计算结果的合理性。
3.传统的课程设计往往以设计小组为单位提交设计成果,进行团队考核,而部分学生缺乏团队意识,工作不积极主动,形成“坐、等、靠”现象,没有发挥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也谈不上团队合作精神,个别成员甚至没融入进去,照抄组员的设计结果,影响了优秀学生参与设计的积极性,无法达到课程设计真正的目的[2]。
4.根据选取的结构型式、材料、几何参数拟定结构框架尺寸并进行总体布置后,构件施工图和计算书应同时进行,经试算后需进行必要的调整与修正,使设计成果不断完善。部分学生却将计算与画图分开进行,甚至出现计算与图纸是两张皮的现象,工程计算就失去了意义。
二、课程设计改革的建议
(一)课程设计的时间安排
专业培养方案中将《水工钢筋混凝土结构学》课程设计安排在理论教学结束之后,历时1周。这样的安排往往会导致课程设计与理论授课的脱节问题,同时由于进入期末考试阶段,学生为了准备期末考试,对课程设计投入的时间、精力等严重不足。鉴于上述问题的存在,尝试在水工钢筋混凝土结构学课程授课学期的中期将课程设计任务下达给学生,保证了水工钢筋混凝土结构学理论基本能介绍完,在掌握了水工钢筋混凝土结构学基本理论之后,让学生逐渐熟悉设计任务,初步了解设计内容,这样学生会带着课程设计任务书中的疑问再去听教师讲课,有利于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更有助于实践能力的培养。在这一环节的学习中,能培养学生及时发现问题并想办法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对课程设计的顺利开展大有裨益。由于部分理论授课与课程设计同步进行,这也给学生创造了更多与教师沟通交流的机会,有助于更好的解决问题,也使得大多数学生对水工钢筋混凝土结构学设计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二)课程设计的选题
目前水利水电工程专业的课程设计采用的题目大多是水工建筑物中常见的输水渡槽设计,题目内容尽管符合对实训教学环节的要求,学生也能得到一定的实践锻炼,但是题目单一,没有比较难度系数不能完全体现,学生的个性化差异不能够得到因人而异的合理化选题,为此在课程设计选题方面不再固执于单一的水工结构,体现设计题目的多样性、差异性和实用性;题目有利于个性差异的学生选择,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对水利水电工程专业的学生可选用水闸工作桥、挡土墙、肋形楼盖等进行实践训练,保证了学生对先修课程知识的熟练应用,也使课程设计的质量能够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三)应用先进技术设计
课程设计实训要求采用先进的技术来完成,这也是今后工程设计发展的趋势。目前工程绘图CAD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水利、交通、建筑等行业,而水利水电工程专业的学生在本科二年级就已经学习了CAD软件课程。AutoCAD方便操作,设计思想符合工程技术人员的传统习惯。在进行课程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学习和熟悉相关软件,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工程设计非常有益。课程设计采用CAD辅助绘图,无论从设计质量还是从设计速度上都优于传统的设计方法[3],因此可以很好地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四)课程设计分组进行
学生按个性化差异分组进行课程设计,由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水平不一,兴趣爱好也各有差异。课程设计时,允许学生自由搭配分组,各小组自由选择适合自己能力的设计选题,但同一个题目不能重复选,各组员分工协作。小组成员开展项目讨论,弘扬团队精神,形成团结合作。通过分组完成设计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增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自信心,开发学生的智力。
(五)课程设计进度计划
课程设计实训采用导师辅助答疑、学生主体完成设计成果的方式进行。课程设计进度安排如表1所示。
(六)课程设计考核
课程设计结束后,教师参照学生提交的设计计算说明书中设计方案的可行性、计算结果的合理性、文本格式编辑的规范性、钢筋混凝土结构施工图尺寸与计算书尺寸的一致性及答辩效果等,较全面、理性的评定了学生的成绩。参与课程设计的水电4个班的成绩分布图见图1。由图1可知,成绩符合正态分布规律。
三、结语
笔者结合多年教学的实践,对《水工钢筋混凝土结构学》课程设计教学进行了改革尝试,大大改进了教学效果,培养了学生团队意识,提高了学生团结协作能力,激发了学生参与实训的热情及创新精神,但高校设计类课程实践教学改革任重而道远,应切实加强具有实际操作能力、较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新型应用性水利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 G71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07(b)-0019-03
《机械设计基础》课是高职高专院校机械类及机电类专业的一门主干专业基础课,课程设计是《机械设计基础》理论教学后进行的一个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是高职学生在校期间第一次较全面的设计训练,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综合应用机械零件及其它先修课程知识去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以进一步巩固、深化、扩展本课程学到的理论知识;通过对通用机械零件、机械传动装置或简单机械的设计,使学生掌握机械设计的一般方法和一般步骤,培养学生独立设计能力;使学生在计算、制图、应用设计资料;熟悉有关国家标准、规范、使用经验数据,进行经验估算等方面接受全面的基本设计训练;另一方面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设计思想和严谨的工作作风.提高工程设计及创新的能力。与毕业设计一样,课程设计是工科学生向实际工作过渡的必要的训练手段,对学生将来工作中实践操作能力和各项工作能力的培养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目前高职高专教育大环境下,部分高等院校培养目标不再是培养研究型人才,而是培养应用型人才,以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而传统的“以课程设计指导书为蓝本、以教师的程序化指导贯穿始终”的模式已经难以实现这一培养目标,所以探索适应培养目标的教学模式有着重要的意义。
1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的现状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通常有变速箱、差速器、齿轮传动等课题,但目前,多数学校《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仍采用具有一般用途的机械传动装置为设计对象,设计课题一般为专用传动中的二级圆柱齿轮减速器、蜗杆减速器、单级圆锥齿轮减速器等,设计时间一般为两个设计专用周,一般安排在学期末进行。设计内容包括:拟订设计方案;选择电动机类型;运动和动力参数的确定计算;主要传动零件的设计;主要零件工作图及减速器装配图的绘制;设计计算说明书的编写。设计工作量一般为传动运动简图一张;减速器装配图一张,零件图两张及计算说明书一份,最后进行设计答辩。在设计过程中,指导教师对学生进行指导和答疑,同时对学生进行阶段性检查、质疑,以作为整个设计成绩的参考。指导过程中,指导教师一般只作方向性指导,旨在培养学生独立的设计思维、独立分析和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通过设计,大多数学生都感到收获很大。但在《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中还存在一些应该引起重视和解决的问题。
1.2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存在的主要问题
(1)学生对课程设计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在教学过程中,有一部分学生对课程设计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设计的感性经验,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也缺乏创新意识,对课程设计持应付态度,敷衍了事,加上设计安排时间紧的因素,为了完成任务东拼西凑,有的学生相互抄袭,甚至在网上下载等,严重影响了课程设计的质量。
(2)学生对先修课程的综合应用能力较差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是对机械制图、互换性与公差、工程力学、金属材料学等先修课程的基本知识、理论结合工程实际的综合应用,也是对这些课程体系中的知识进行重新建构、综合应用的过程。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整合知识的能力较差,比如不能很好地应用力学知识对在外荷载作用下的轴进行精确强度计算校核;在绘图中不能正确应用机械制图基本知识,按照国家制图规范绘制图形等等。
(3)学生缺乏工程实际经验知识
高职学生普遍缺乏工程实际知识,对零部件的结构设计、精度选择、工艺过程等方面的要求只能比照书本、资料进行模仿设计,很少结合工程实际综合考虑进行设计,大多数学生的设计方案可以说纯属“纸上谈兵”型,无工程实际意义。例如在确定减速器及零件的主要尺寸时,注重理论计算结果,不能综合几方面要求来最终确定。由于学生对减速器的制造、安装、调整、维护的工艺过程缺乏实际的感性认识,致使对大量工艺问题缺乏认真考虑,或感到无从下手,不能把零件必须具备的良好工艺性要求贯穿于设计过程中。另外,学生对工厂现有的生产设备、加工手段缺乏认识,因此在设计中对零件的加工精度、装配精度和技术要求的内容提不出合适的要求,制约了课程设计质量。
(4)指导教师角色定位存在问题
不少教师在课程设计指导过程中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缺乏创新,充当保姆角色,表面上看可能提高了设计质量,实际上不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独立工作能力,学生的能力没有得到提高。有的教师管理不到位,缺乏过程监督,不注重阶段性考核,只看重最后结果,这两种现象都达不到课程设计的教学目的。
2 提高《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质量的措施
为使课程设计真正达到培养学生的工程设计意识和创新设计能力,适合新形势下对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提出的新要求,如何改进和提高《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教学效果,针对学生在课程设计中存在的问题,我们主要采取了以下几种措施。
2.1 充分认识课程设计的重要性,加强实践性教学
在指导课程设计时,上好第一堂动员课,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课程设计的重要性,其意义不仅仅是掌握机械设计的一般过程和熟悉设计程序,更重要的是对后续课程的学习有着很好的帮助,乃至对以后的就业及能否胜任工作岗位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在课程设计中应集中精力根据设计题目的要求、条件、数据,做好资料收集、分析资料,认真思考,深入研究,按照设计程序进行设计,培养优化设计思维和能力。
指导教师应把课程设计作为比课堂理论教学更为重要的教学任务,加强责任,认真对待,精心辅导。在指导学生时,要注意辅导方法的应用,应启发、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和自我反省。开展小组讨论,在讨论中不同的设计思路、观点、认识,得到互补和启发。针对学生缺乏机械工程感性知识的问题,应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应充分利用多媒体、模型和实物讲解;组织学生到工厂参观、实习,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观察、了解、认识各类机器的构造、传动关系及工艺流程,以增强、提高学生的工程实际经验。指导教师应积极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新材料的应用,积极参加工程实践,丰富自己的工程经验和工程知识,为学生创造增加感性知识的条件,以便更好地指导设计,提高课程设计质量。
2.2 理论教学与课程设计紧密结合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是在课程理论和实验教学完成后进行的一个实践性教学环节,其设计题目所要求的内容涵盖了课程中大部分内容。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把理论教学与课程设计紧密结合起来,融合到课程理论教学中,课程设计指导教师应根据以往的指导经验,把课程设计中易出现的问题作为例子讲解;比如讲到齿轮传动时可以结合课程设计讲解轮齿的受力分析、齿面接触疲劳强度、齿根弯曲疲劳强度计算。可以把课程设计分为带传动、齿轮传动、轴、轴承和电机及箱体设计五个模块,与教材相应练习题结合起来,作为课外练习布置给学生课后完成。这样学生通过训练,积极性得到提高。到进行课程设计时,课题中的理论计算部分已经经过了演练,提高了效率,减少了错误。可以较顺利地完成设计计算说明书的编写,把较多的时间和精力用于结构设计和绘图,提高了课程设计质量。
2.3 改革选题,提高课程设计效果
摒弃“多年一题”的现象,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在设计题目和内容上进行改革。(1)题目要体现教学目标:应根据《机械设计基础》教学大纲要求,针对高职学生特点,设计题目应有较强的典型性和仿真性,选题原则一是要有综合性,能涵盖课程的主要内容;二是可以考虑简单的整机设计;三是难度和工作量要适当,不至于产生畏惧心理而无从下手;四是要有一定的灵活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创造性思维;五是题目要学生分工协作完成,有利于培养团队精神。(2)题目要与先修课程衔接:选题要考虑与先修的机械制图、金属工艺学、机械制造基础等课程的衔接。高职《机械设计基础》不涉及复杂的机构、运动学、动力学方面的知识,主要侧重通用零件和简单机械传动机构的结构、特点、应用范围和维护等内容。设计题目不应有太复杂的机构,选以减速器为主体的传动机械装置较为适合高职学生,有利于培养学生结构设计、强度计算、精度设计等方面的能力。(3)题目要注重多样性和挑战性。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围绕结构工艺性,按不同的传动方案、原始数据、不同的减速器类型布置课题,使设计课题的难易程度和工作量大小与学生的水平与能力相适应,使设计具有创新性和针对性。
2.4 改革传统的指导形式
现代教育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作为指导教师,一是要改进指导方式,采用分段、个别与集体相结合的动态指导方式。设计前把任务、难点、需要注意的事项交代清楚,要注意针对学识和能力差异,因材施教,做好个别辅导,对缺乏独立思考能力的学生应多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对积极思考的学生可以采用“讨论法”多鼓励和肯定,一起讨论启发其思维作最优选择设计,然后提出修改意见或建议,对能力较差的学生应耐心辅导、详细讲解,善于发现其优点,及时表扬,帮助其树立信心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中期针对易出现的共性问题、错误,集体指导,后期加强检查与纠正。二是要树立正确的指导理念,教师要引导学生变模仿型设计为思考型设计,变逐步讲解为必要提示,变提供详细资料为列出参考书目,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去查手册、找资料,培养他们对各种信息的收集、分析、归纳、整理能力。充分发扬民主,调动学生思维,教师不过早下结论。比如在确定方案阶段,可以增加方案论证,首先由小组学生提出设计方案并阐述其优劣性,然后由学生和教师对方案提出质疑,教师进行总结,给出指导性意见,促进学生主动思考,开阔了学生视野,也培养了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和创新意识。三是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设计思想,设计是一个反复推敲、反复修正、不断创新的过程,要树立严谨的工作作风和坚韧不拔、克服困难的意志。
2.5 加强计算机的应用能力
随着计算机绘图的普及,以及用人单位对高职毕业生职业技能的要求,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对于课程设计中的图纸,可要求学生用计算机绘制并打印。针对以前学生计算机绘图能力普遍较差的状况,在学生上《机械制图》课时,我们要求教师适当加强CAD模块的教学和训练。这样,学生在进行课程设计时既可以把主要精力放在结构设计上,计算机绘图能力又得到了提高,图纸干净整洁,有效地提高了课程设计质量。
2.6 严格控制设计进度
严格控制课程设计进度是提高课程设计教学质量的一项重要措施。学生花费二至三周的时间做课程设计,只有掌握好设计进度,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才能保质、保量、按时完成。《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是一项较复杂的工作,不仅计算、绘图工作量大,还要综合应用先修课程相关知识,查阅有关资料和手册,若设计进度快了,就会出现不求甚解的问题,缺乏深入细致的工作,其结果可能是解决了问题的表象,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对机械设计的客观规律、设计思想缺乏认识,达不到教学预期目的。有的学生一开始并不着急,总认为时间充裕,就会出现前松后紧,当感到时间紧了,就加班加点突击设计,不仅难以按时完成设计任务,质量也无法保证。课程设计的进度计划应由指导教师提出,与设计任务书一同发给学生,进度计划应明确设计过程中各阶段所用时间和完成日期,要求学生基本上按进度计划进行。为保证学生能按计划进行,教师应加强过程指导,严格把关,及时检查督促进度和质量,每检查一次,教师都在设计材料上签字,并做好相应记录。
2.7 重视总结、答辩
学生完成设计任务后,要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学会总结有助于学生进一步熟悉和掌握设计方法和设计程序,剖析方案优劣,自己在设计中的得失,找出设计中应注意的问题,用以指导自己以后的学习和工作。总结应先由学生进行,教师点评,肯定成绩,指出不足。按照大纲要求,应进行答辩。实践证明答辩是学生升华专业知识、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和心理素质的有效手段,是教师检查设计质量、全面分析与评估设计思维的必要环节,可以督促学生及时复习和总结知识,搞懂设计中的各个问题。每个学生答辩时间一般在10—15分钟,先由学生自我陈述,阐述设计方案的优缺点、主要流程、总结与体会等,随后由教师和学生自由提问,评定答辩成绩。通过答辩这一环节,学生的设计能力、综合应用能力,应变表达能力都有一个质的飞跃。
2.8 改革成绩评定模式
考核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着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式,在实践中,教师应该探索出一套既可以激励学生,又能科学考核的成绩评定办法。
加强对设计全过程的考核,以图纸、计算说明书、答辩成绩为主,加强对出勤率、工作态度、进度等环节的过程考核,以及创新意识、独立工作能力等可以在成绩考核中有所体现,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工程素养。制定科学合理的评分标准,形成良好的考核机制,有利于提高课程设计质量。
3 结论
高职教育强调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是高职生第一次“应用型”的实践训练,实践表明,以上做法,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课程设计的整体质量有了明显提高,对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毕业设计及学生将来从事工程技术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庞兴华.机械设计基础[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2.
[2] 李培根.机械设计基础[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
(一)建立营销团队
营销团队是课程设计的基础,人是营销的核心资源,将上课学生依据随机原则,将其分成 10 个左右的营销团队,每个创业营销团队大约 4-5 人。建立的营销团队民主推出营销经理,在营销经理的领导下将团队内同学进行分工,建立自己营销团队的名称、团队组织结构图,初步选定该团队经营项目,该项目必须是市场有一定知名度的企业或者产品,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成立营销团队是创意营销课程设计的第一步。
(二)筛选创业创意
创意是创业的基础,也是后面方案设计的基础。筛选创业创意的过程大致是:第一,搜集与整理资料,主要包括产品大类选择、市场二手资料的搜集,一手资料的设计和整理,根据调研结果确认创业营销的产品;第二,提出产品创意:可以采用头脑风暴法、小组讨论法等手段,激发学生产生更多的创意,每个团队成员根据选择的产品自己考虑2-3 个创意;接着评价创意,团队成员一起把各个成员提供的创意进行评价,排出先后顺序;第三筛选创意,将创意里面大家认可的前 3 个创意进行深入讨论和论证,教师可以参与这个过程,选出最优创意;第四形成创意概念,团队成员对创意进行深入分析,反复验证,最终形成阶段性成果,确认各个营销团队的产品概念。
(三)设计创业营销方案
主要设计的内容包括:① 营销战略的选择,战略是创业的方向,可以采用的方式有:宏观分析工具 PEST、行业分析工具五力竞争模型、微观分析工具 SWOT 以及 STP 战略工具,形成阶段性成果,随之进行讨论和确认,注意分析过程中学生经常犯的错误,例如 SWOT 分析中学生经常把企业内部和外部的环境分析弄混,优势和机会放到一起等。STP 战略工具也是目前营销中应用最普遍的工具,通过市场细分、目标市场选择和市场定位,来确认该产品的市场位置,也是后面营销策略设计的基础。② 营销策略的设计,主要涉及到创业营销中产品策略、价格策略、渠道策略和促销策略,通过对产品、价格、渠道和促销的设计,一步一步让学生掌握策略的具体应用。最终形成一个完成的创业营销计划书。
(四)评价与讨论
评价是对前面所做工作的总结,采取各个营销团队现场 PPT 演示演讲的形式,由营销团队做出讲解和说明,其他营销团队对该方案质疑,现场讨论,该团队回答其他团队的质疑,教师根据演示和现场回答两部分对各个方案打分,做出评价,最终评出优秀营销团队。学生对自己创业选择的产品进行总结,总结得失,提高其应用能力。创业营销的课程设计方案可以参与全国大学生市场营销大赛、新加坡国际市场营销大赛、电子商务挑战赛以及挑战杯等国家级大学生大赛,提高同学们的参与热情,并且有很多学生获得了省级和国家级大学生竞赛大奖。
二、创业营销课程设计
实践的效果创业营销作为一门应用实践性课程,课程设计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热情,根据我们的实践,在试用课程设计的班级调查结果显示:90%的学生认为课程设计这种教学模式提高了自己的学习积极性;85%的学生认为课程设计对掌握所学知识帮助较大;70%的学生认为提高了自己的实际应用能力;60%的学生认为课程设计对自己以后工作有帮助。从统计结果来看创业营销应用课程设计这种教学模式受到同学们的认可,提高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以及团队协作能力。课程设计教学模式的优势表现在:① 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② 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更加深刻;③ 增进了学生的之间的交流与合作;④对知识的掌握更加系统;⑤ 提高了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
三、创业营销课程设计应注意的问题
(一)教师素质问题
课程设计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选择的课程设计的产品和创意千差万别,对教师的知识和操作提出挑战,指导教师要有广博的知识积累和企业运营知识,指导老师要对很多行业和产品有全面的认识,否则在指导学生的时候就会出现不知怎么判断的问题,无疑会影响教师在学生中的权威性,影响教学工作的开展。
(二)教师掌控进度问题
教师应掌控各个营销团队的阶段性成果。创业营销课程时间教学周期(18 周)较长,课程设计只靠课堂时间没法完成,因此需要学生在课余用大量的时间来准备资料和讨论,而阶段性的成果就能看到学生的努力程度和营销团队的合作情况,根据运行情况来调整营销团队的分工情况。对学生的阶段性成果进行评价和反馈,做到课程设计的完成进度与教学同步。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913(2007)14-0083-03
1引言
高等学校的实践教学一般包括课程实验、综合性设计、课外科技活动、社会实践、毕业设计等。课程实践(含课程实验和综合性设计)是大学教育中最重要也是最基础的实践环节,直接影响后继课程的学习以及后继实践的开展质量。课程设计是属于第一个层次的综合性设计实践教学。
根据国家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1]以及浙江省计算机教学指导委员会 [2]的调查,目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开设数居全国专业点数之首,其中有很大部分为最近十年内开设的。这一方面反映了高等教育对国家信息化建设浪潮的积极响应,另一方面也反映了许多学校专业建设的经验不足。一些专业师资队伍薄弱,一些学生在校期间没有得到足够的、比较综合或系统的训练。根据浙江省计算机教学指导委员会的调查,浙江省高校计算机专业实践环节的学分差距较大,一般在16~30学分之间;一般学校安排的课程设计为5门左右,多的学校有7门,少的只有2门。因此,目前各高校对课程设计环节的理解与实施的力度存在差距,其效果也有很大的差别;一些学校课程设计的工作量与深度不够。
课程设计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与综合素质的重要与可行的手段。课程设计的内容建设与实施对教师的业务水平有较高的要求;一些师资队伍和学生基础相对薄弱的高校,实施高质量的课程设计确实存在较大的难度。因此,加强课程设计内容的研究与相应教材建设是十分必要的。教材是教学经验和成果的凝固。通过总结课程设计实施经验比较丰富的教师的成果,形成教材,必将有助于推动高质量课程设计在各高校中的开展,为提高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整体质量作出贡献。
2计算机实验教材出版状况
鉴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引起了越来越广泛的重视,国内各大出版社纷纷开始重视实验教材的建设。目前实验教材基本上分以下两类:(1)课程基本实验教材,以课程基本实验为主,包含一部分设计实验,这是目前实验教材的主体;(2)课程设计实验教材,以综合性、设计型实验为主。
近年来,虽然出版的实验教材数量有所上升,但整体比重还是比较低。例如,作者对国内某大出版社公布的计算机类教材清单进行了统计分析:在570本左右的教材中,实验教材共73本,占总数的12.8%;而这些实验教材基本上以大学计算机基础和程序设计类课程(包括数据库程序设计)的实验教材为主,其中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实验教材占实验教材总数的34%,程序设计类课程实验教材占实验教材总数的44%,其他所有课程的实验教材只占22%。从各类别教材中实验教材的比例上看,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材中实验教材占30%,在程序设计类教材中实验教材占31%,而其他类课程实验教材的比例仅占4.2%。可见,目前已出版的实验教材主要集中在大学计算机基础、程序设计这类计算机基础课程上,专业课程实验教材非常少,而综合性设计(课程设计)的实验教材更是非常缺乏。
从我们已经了解到的已出版的一些课程设计系列教材的情况看:
(1) 不同出版社计算机专业课程设计系列教材的侧重点和风格不同,各有特色。但整体上来说,这些系列教材基本上都比较注重市场应用性广的技术,专业覆盖面和系统性都还不够。已出版的课程设计教材主要也集中在程序设计、实用技术等方面。
(2) 不少教材的实验案例偏重课程知识与相关技术的巩固、掌握以及应用,而对系统分析与设计能力以及工程化方法方面的训练份量还不够。
因此,建设专业覆盖面广、体现综合性设计和工程化方法的课程设计实验教材是非常有必要的。
3计算机课程设计教材建设要点
课程设计是计算机及相关专业的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之一。好的课程设计应该围绕着一门或几门主要专业基础课或专业课,以培养学生系统设计与分析能力为目标,通过团队式合作、研究式分析、工程化设计完成较大型的系统或软件的设计题目。课程设计不应仅仅围绕着巩固、提高和融合所学的专业课程知识,更重要的是应该注重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如综合设计能力、动手能力、文献检索能力、团队合作、工程化能力、研究性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等。
因此,课程设计教材的建设应该紧紧围绕着以上目标进行,突出以下特点:
(1) 系统性。课程设计适用于计算机专业绝大多数专业基础与专业课程;学生系统分析与设计能力、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是长期、系统的过程。为了加强学生实践能力,课程设计教材最好能形成系统性,涉及专业主要课程,以给学生不同角度、不同层次、持续的实践训练。
(2) 典型性。课程设计中的案例应该围绕相关课程的主要知识与技术,具有典型的代表意义,这样有利于学生更深入地巩固与掌握相关课程的主要知识。
(3) 工程性。目前,计算机软硬系统的设计与开发基本上都需要应用工程化方法、进行团队式合作。因此,课程设计作为实践能力训练的重要阶段,也应该体现和突出工程化方法和团队合作意识。
(4) 探索性。课程设计不同于一般课程实验的主要表现点之一是:希望学生能围绕课程设计目标,通过查找与分析有关参考资料,进行探究式的学习,激发创造的意识和能力。所以,在案例分析与练习方面,不应该只是“手把手”地教,更应该留有进一步发挥与想象的余地。
(5) 可仿性。课程设计一般通过案例分析引导学生进行进一步的课题设计,因此这些案例本身应该具有可再现性,即学生通过教材的案例分析可以自己设计实现相应案例;另外,学生也可以在案例基础上进一步扩展和创新。
(6) 层次性。近几年来,越来越多、不同层次的学校在计算机专业中开始实施课程设计。由于不同学校学生层次的差异比较大,建议在课程设计的题目上有一定的训练梯度,尽量能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从中受益,既有详尽的指导,也有适当的提示。
4浙江大学计算机专业课程设计实验教材
浙江大学计算机学院在专业课程中实施课程设计已有10多年的历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资料。目前,学院80%以上的专业骨干课程要求学生必须完成相应的综合实验,其中大多数是以团队合作方式完成。
基金项目:邵阳学院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编号:2012JG01)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3年9月2日
组织管理的本质是组织的绩效管理。绩效管理是研究和揭示绩效的度量、考核、应用过程的客观规律的科学。绩效管理是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绩效管理的结果可以运用到工作分析、员工招聘、员工职业生涯管理、薪酬管理、员工培训开发、员工劳动关系管理、员工晋升等人力资源管理的其他环节。因此,绩效管理课程是人力资源管理本科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提高该课程的教学质量,特别是实践教学质量,对提高毕业生的专业能力和就业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绩效管理课程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不重视绩效管理课程的实践教学,课时难以保证。由于绩效管理课程实践教学有一定难度,或实践教学设施(如计算机模拟教学软件)缺乏,部分高效未设置绩效管理课程实训、课程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在人力资源管理综合(专业)实习中也不重视绩效管理岗位的实践,难以保证实践教学质量。
(二)实践指导教师的能力有待提高。部分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参与企业绩效管理的实践较少,不能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指导。具体表现有:不能科学安排实践教学任务,不能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训练,不能进行现场答疑或指导等。
(三)未对实践教学环节进行严格管理,实践教学效果较差。绩效管理的实践教学环节包括校内实践环节(如实验实训、课程设计)和校外实践环节(如综合实习、毕业实习)。由于校内实践场地、设备(或计算机软件)的原因,或在校外实习单位不能进行对口或顶岗实习,学生的实践教学效果不太理想。
二、绩效管理课程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绩效管理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具有进行绩效设计、绩效实施、绩效沟通、绩效改进的基本技能,具有分析和解决组织绩效管理中存在问题的初步能力。因此,应根据课程教学目的,构建绩效管理课程的实践教学体系。结合我校2007年开始的绩效管理课程实践教学经验,绩效管理课程实践教学体系可以包括以下组成部分:
(一)案例教学。案例教学是绩效管理课堂教学普遍应用的一种教学方法。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除了讲授绩效管理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外,必须紧贴企业实际,使学生掌握绩效管理的基本技能和专业技能。因此,在绩效计划的编制、绩效目标和指标的设置、绩效沟通、绩效面谈、绩效总结等教学环节,都可以精选一些典型案例,采用分组讨论或情景模拟,进行案例教学。
(二)社会调查。社会调查指学生根据教学计划,事先编制企业绩效管理现状调查表,调查典型企业绩效管理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必要时写出调查总结报告。社会调查是学生了解企业、熟悉企业的一个重要手段,在寒暑假或绩效管理课程实训、课程设计或综合实习、毕业实习等教学环节,学生都可以进行社会调查。
(三)课程实验或实训。课程实验指借助计算机模拟教学软件,安排专门的课内实验课时,学生到计算机房进行实验。实验内容包括:绩效指标及权重的设置、对员工绩效指标进行网上评价、员工绩效评分的汇总等。课程实训指学生根据指导教师的任务安排,利用企业调查资料或到网上收集相关资料,进行绩效管理的基本技能训练。如,绩效计划的编制、绩效考核表的设计、企业绩效管理制度的编制等。
(四)综合实习或专业实习。在学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主要主干课程后,可以安排学生进行综合实习(或专业实习)。综合实习的内容除了绩效管理外,还可以包括人力资源管理的其他主要职能,如工作分析、组织设计、员工培训与开发、薪酬管理、员工劳动关系管理等。
(五)毕业实习。在学完全部理论课程后,一般在第八学期初安排学生的毕业实习。毕业实习主要是为学生就业做准备,以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对毕业以后有意向从事绩效管理工作的学生,可以到企业的绩效管理岗位进行顶岗实习。
(六)毕业论文。毕业论文是学生全面运用所学基本理论、专业知识和技能,对实际问题进行研究的综合性训练。毕业论文旨在检验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和科学精神。毕业论文一般在学完全部理论课程后,安排在第八学期进行。对绩效管理感兴趣的学生,可以选择先进的绩效管理工具应用、绩效管理系统、绩效管理过程、绩效管理创新等方面的课题进行研究。
三、绩效管理课程实践教学体系实施
绩效管理课程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完成以后,学校应结合自身实际,制定适合的管理制度和规定,精心组织,严格实施,发现问题,不断改进。下面以绩效管理课程设计为例,其实施要点如下:
(一)编制相关的管理制度和规定。如编制绩效管理课程设计大纲,内容可包括:课程设计的性质、目的和任务,课程设计的基本理论,程序与要求,主要内容提要,考核方式与评分标准,配套教材等。
(二)制定课程设计工作计划,下达课程设计任务书。课程设计组组长根据课程设计大纲编制课程设计的工作计划,内容可包括:教学目的和要求,选题程序和题目拟定,时间和场地安排,指导教师和学生分组名单,考核方式和成绩评定办法,纪律和保障措施,课程设计工作计划表等。指导教师应根据课程设计的工作计划,编制课程设计任务书,内容可包括:课程设计的目的、课程设计的背景资料、课程设计的主要内容、任务分工、课程设计的基本要求等。较好的做法是以一个典型企业为背景,10~20个学生为一组,包括以下设计内容:确定企业使命、愿景、价值观和战略,企业各岗位说明书的编制,企业绩效管理制度的编制,企业各岗位绩效管理表格(如绩效考核表)的编制。
(三)学生按要求进行课程设计。一般做法是:先到典型企业进行实地调查,收集原始数据和资料;再根据任务书的要求完成课程设计任务;最后完成课程设计报告。在课程设计的过程中,指导教师应全过程对学生进行辅导和答疑。
(四)课程设计总结。在学生完成课程设计后,指导组组长应负责召开学生座谈会,对课程设计进行总结,并根据存在的问题,制定针对性的措施。
四、绩效管理课程实践教学体系改进
在构建、实施绩效管理课程实践教学体系以后,必须对实践教学体系定期进行检查和总结,发现问题,不断改进,形成持续改进的动态循环。根据目前绩效管理课程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可采取以下改进措施:
(一)重视绩效管理课程的实践教学,构建比较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学校应根据自身实际,合理安排绩效管理课程的实践教学。如设置1~2周的绩效管理课程设计或6~10课时的课程实训。有条件的学校,可开发或购买绩效管理模拟教学软件,安排6~10课时的课程实验。在学生进行综合实习或毕业实习阶段,可安排学生到企业人力资源部的绩效管理岗位进行对口或顶岗实习。
(二)重视绩效管理课程教师的培养,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绩效管理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可以采取教师进修,为企业提供绩效管理咨询服务,到企业人力部门兼职等办法,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和教学水平。
(三)对实践教学环节进行严格管理,提高实践教学效果。首先,实践指导教师要根据实践教学大纲的要求,对学生进行严格管理。如加强学生的纪律教育,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教学实践、勇于创新,要求学生填写实践教学日记并认真总结;其次,学校各级教学单位应定期对实践教学环节进行检查和监控。如,在综合实习过程中和实习结束后,召开学生座谈会,听取学生对实习的看法和建议,或到实习单位了解学生的实习表现和实习效果。也可设计一些评价指标(如实习内容、实习方式、实习地选择、实习单位管理等指标),对综合实习的教学效果进行综合评价。
总之,人力资源管理本科专业绩效管理课程的实践教学改革,必须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根据人才培养目标,构建适合的实践教学体系,并且持续不断地有效运行,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
主要参考文献:
在满足零件课程设计选题原则、不增加学生负担的前提下,为了提高学生对课程设计的兴趣和积极性,联系工程实际,结合校实训基地的产品选题。
校实训基地(原实习工厂)生产的“和面机”其传动系统是由电动机――带传动――一级齿轮传动――拔叉所组成。我们选择三角带传动――齿轮传动为题目,学生接触到了真实的产品,设计积极性和兴趣很高。在整个两周的设计中,自觉到工厂观察实物,查找资料,分析原动机的运动要求和存在的问题,分析要求设计的传动部分在整机工作中所起的作用以及整机对它的运动要求、位置要求、安装要求等,然后再进行设计计算和装配草图的绘制。
学生们在设计中发现,同一规格的三角带按自己设计计算要三根,而产品中却只需两根,这其中的原因就需要教师作适当的引导。笔者是这样引导学生的:教材中规范偏于保守、可靠,产品中要考虑产品的尺寸、重量及不连续工作等因素,因而采用两根带也能正常工作,但三角带的寿命要低些。
长期以来都是指导教师自己编数据编题目,而现在从生产实际中选题,对提高学生的设计水平和教师的教学水平都非常有益。但在选题中要注意选题的适当和题目的相对稳定,以利完成课程设计的教学要求。这样做,虽说肯定加大了教学的难度,要求教师有扎实的功底,设计前必须作充分准备。但这样的设计让学生体会到机械设计中既要参考原有样机,又要积极思考,有所创新,既满足了具体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要求,又达到了综合训练的目的,较好地掌握了机械设计的基本方法,使学生初步展示了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对自己以后的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就业充满了信心。
二、通过减速器的拆装实验加强结构设计的认识
以往的课程设计中学生感到最困难的部分是减速器的结构设计。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在设计前,让学生动手拆装减速器。在教师的指导下,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组一台减速器。首先引导学生观察外部结构,然后引导学生重点观察其内部结构,这是设计的核心部分,重点是掌握主要零部件间的相互配合关系。通过观察分析,学生进一步清楚了轴为什么设计咸台阶式,设计台阶式的轴主要考虑了哪些问题,学生更深地理解了轴的结构设计的主要考虑、轴上零件的轴向定位、承载能力、轴上零件的装拆、轴的各段加工方法和轴精度要求,比较全面地分析上述问题能较好地弥补了课堂上理论知识的不足。通过设计前教师指导学生的拆装实验,使抽象的问题具象化,增加了感性认识,为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创造了一个好的条件。教师的讲解与学生间的交流讨论,培养了学生具有一定的专业素质和设计能力,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学习热情,也能较好地发挥学生的观察力,思维想象力和创造力,并可使学生少走弯路,少出差错,较顺利地完成设计任务,又能较好地掌握产品技术设计阶段中结构设计的要点,为后续课程的专业设计打下扎实的基础。
三、课程设计的指导与成绩评定的改革
在设计中我们改革了以往的一题多用,而是采用了多题目、多数据,五人组成一个设计小组。在整个设计专用周内加强业务指导,一般集中讲授三次。第一次是拆装实验观察分析讲解,第二次下达设计任务,讲解机械设计的一般过程、设计事项,使学生不会感到盲目和无从下手。第三次在技术设计阶段,讲授结构设计的大致过程,针对年轻人思想活跃的特点,鼓励学生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有所创新,正确地设计零部件的结构,同时注意加工工艺,装拆的方便性、工作可靠性。在这个阶段的设计中把上一届学生设计质量差的装配图挂在教室中,并指出其中几处典型的结构不合理处,再定学生发言,逐个地把全部错误补充完整,直到基本清楚为止。启发学生根据所学的知识,查找资料,在自己的设计中充分考虑。
装配图和零件图的设计不仅培养了学生的绘图能力,更重要的是锻炼了用图纸表示设计意图和设计要求的能力。设计过程中组织学生相互间互查,以提高对技术文件的审核、鉴定的能力,同时提高了设计者对工作精益求精的态度和责任感。然后引导、启发学生编写设计说明书,具体要求为总结设计,表达设计思想,阐述设计方案,阐明设计依据,合理性、经济性及技术要求,锻炼了学生编写技术档案和文字表达的能力。
计算机专业是我国近年最热门的专业之一。随着高校大规模扩招,计算机专业教育面临巨大的挑战。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毕业人数剧增,就业率逐年下降;另一方面,社会对计算机人才需求数量增加,而学校人才培养质量下降。如何改变这一现状,提高学生的就业率成了各高校研究的热点。
根据各方调研结果的总结和用人单位的反馈,缺乏工程实践能力是目前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如何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既是社会关注的焦点,也是国内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热点。作者根据自己多年的工程项目经验和课程教学经验,提出一种以工程实训为基础的“C++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改革方案,从基础阶段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1]。
1面向工程实训改革的两个前提
要进行面向工程实训的课程改革,首先需要做两个方面的准备。
(1) 修改教学大纲。在“C++程序设计”课程的传统大纲中,实践环节所占比重少,课堂教学内容规定死板,讲授哪些知识点,每个知识点讲授多少课时都有规定,严重限制了教师的主观能动性,不能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授课。在新修订的大纲中,实践环节所占比重大大增加。课堂教学内容规定比较柔性,将理论学时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用于讲授“C++程序设计”课程的基本知识;另一部分用于讲授“C++程序设计”课程的扩展知识。扩展部分内容不具体规定,可以讲授C++的最新发展、最新应用、工程案例等,根据学生具体情况决定。新大纲可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讲教师可以加强与学生沟通,随时根据学生需要调整教学内容,更好地为学生提供辅导。
(2) 革新教学方法。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理念,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现代教育理念。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采用任务驱动式、合作式学习、自主式学习、工程训练等多种教学方法。这些方法创造出一种工程实践的教学氛围,让学生由被动的学习者变为主动的参与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工程实践和科研兴趣,调动其探求知识的积极性。通过“方案”的讨论,能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辨能力。以工程训练项目本身的魅力吸引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其创新精神、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个人品质,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拓宽他们获取知识的渠道[2]。 2改革方案
“C++程序设计”课程的工程实训改革按照“点―线―面”三位一体的模式进行,即课程实验(点)、课程设计(线)、工程训练(面)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2.1课程实验
课程实验是对课程各个特定知识点的练习,是对知识“点”的训练。课程实验一般分为验证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和综合性实验。“C++程序设计”课程共设有8个实验,其中7个为设计性实验,1个为综合性实验。为了使课程实验取得更好的效果,要制定多层次的课程实验指导书。这是因为不同学生的能力水平存在有较大的差异,统一的实验指导书不能适应多层次能力水平学生的需要。在进行课程实验时,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实验指导书进行设计。通过课程实验,学生能够加强对课程知识点的理解,达到熟练掌握课程知识点的目的[3]。
2.2课程设计[1]
课程设计是锻炼学生实践能力的主要途径,在面向实训的教学改革中,课程设计是对知识“线”的训练。当前课程设计教学环节一般存在以下问题。
(1) 学生重视程度不够。一般情况下,课程设计环节学生的考核通过率较高,这就使得部分学生不认真去完成设计。
(2) 基础知识不扎实。课程设计是根据一门甚至多门专业课程所学的知识,解决特定的实际问题。如果基础课程知识不掌握,自然无法完成设计。
(3) 课程设计自身难度大。课程设计要解决实际问题,这需要在理解知识的基础上,有一定的设计和创造,对有些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
(4) 实施方法不当。课程设计实施中,教师占据主动地位,布置任务、检查结果,学生很少有自己的主动性。有的老师下达的任务单调、单一,有的甚至多年任务不变。考核方案的合理性、学生兴趣等问题没有合理解决方案。
(5) 学校对课程设计教学环节监管不利。学校对理论教学环节有很好的监管制度,而对于实践教学环节则没有进行有效的监管。这也引起教师和学生对实践教学环节的轻视。
在面向实训的课程改革中,我们充分认识到了课程设计环节的重要性,提出了面向实训的课程设计实施方案,提高课程设计的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具体实施方法有以下几点。
(1) 制定多层次的课程设计指导书。同课程实验一样,不同学生的能力水平有较大的差异,统一的课程设计指导书不能适应多层次能力水平学生的需要。因此,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编写多层次的课程设计指导书,以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在进行课程设计时,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实验指导书进行设计。由于指导书是适合该学生的,学生需要进行一定的思考、设计,又能够取得一定的成绩,有成就感,可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 选择趣味性、多样化的题目作为课程设计的任务。所有学生针对同一个论题设计,学生没有发挥的余地,设计方案易雷同,很难避免相互抄袭和应付差事的现象。因此,在课程设计任务的时候,课题组查阅了大量资料,与学生进行深入交流,设计了数十个符合当前技术发展需要,符合学生兴趣的课程设计任务,供学生进行课程设计选做,并且设计题目每年都进行一定数量的更新。对一些特别优秀和个性独特的学生,允许他们自行选择题目,并且帮助学生分析自选的任务,如果合适,应该鼓励学生去完成。如果不合适,帮助学生分析为什么不合适,鼓励他们重新选择。以更好地锻炼这些学生的创新能力[4]。
(3) 提前布置题目,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思考。最好是在相应课程开课的时候下达,这样学生可在学习课程的时候考虑课程设计的任务。有了长时间的思考,而且是在课程学习的时候就进行了思考,学生就可以做出比较理想的设计结果。
(4) 在课程设计实施过程中,加强教师的指导力度和提高教师的指导方法。在当前课程设计实施中,大多教师的指导力度不够,一般教师下达任务后让学生自行进行设计,指导的很少。有的教师虽然进行了指导,但是指导的方法不恰当,没有达到指导的目的。
(5) 制定了合理的评价制度。以前对课程设计结果的检查,只是教师简单看一下学生的设计结果,凭感觉给一个分数。这样给出的成绩当然存在和实际情况不符合的地方,这就会伤害一些同学的感情,也会使一些同学心存侥幸。课题组制定了“学生自荐―学生推荐―学生评审―教师评审”的课程设计评价制度,主要由学生自己对设计结果进行评价,辅以教师参与评价。另外,每次设计教师再随即抽取一定比例的学生设计结果进行评价,以监督学生评价的结果。
总之,在课程设计教学环节中,可以采用各种措施激发学生对课程设计的兴趣,使学生由被动执行转变为主动创造,进而锻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实现对课程知识“线”的训练。
2.3工程实训
工程实训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基本组成部分,是锻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复杂实际问题的基本途径,是对知识“面”的训练。课题组组织有工程经验的教师从实际工程项目改编、抽象获得一批工程项目案例,并联系一些社会企业,供学生进行工程训。“C++程序设计”课程的工程训练分成3类,分别介绍如下。
2.3.1自主工程训练
为满足学生课外自主学习的需求,我们提供学生大量的工程案例作为自主训练的实例。每个实例包括核心部分(功能需求、实现目标、关键技术)和辅助部分(实现提示、核心代码等)。辅助部分给出不同层次水平的提示,供不同层次的学生自主学习参考。同时,构建了相应的自主学习辅导体系,比如定期举行相关知识领域的讲座、项目辅导等,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保障。
2.3.2实践创新训练
实践创新训练采用自愿、公开、公平原则,以自主工程训练为平台,选拔创新训练核心学生。根据自主、自愿原则由核心学生辅以其他学生组成创新训练小组。以“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ITAT程序设计大赛”、“ACM程序设计大赛”、“挑战杯”等竞赛为平台,进行创新活动。
2.3.3产学研综合训练
人才的培养是为了社会服务,因此需要重视社会、企业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在充分利用学校实习基地的基础上,我们还联合其他一些社会企业,鼓励学生进行“产学研综合训练”,发挥企业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工程训练环节通过大量的实际工程案例,训练学生解决复杂实际问题的能力,实现对课程知识“面”的训练。在该环节中,学生可以选择多样化的训练模式,选择适合自己兴趣的训练题目,最终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
3结语
通过近两年的教学实践,我院面向工程实训的“C++程序设计”课程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该教学改革的创新性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改变传统教学模式,由传统的理论讲授为主,实践为辅的教学模式转换为以工程实训为主,理论教学为辅的新模式。
(2) 提供丰富的工程案例,以实训本身的魅力吸引学生自主学习。以实际工程项目为原型,抽象出适合学生难度的实训题目,吸引学生自主投入到工程实训中,提高学习的效果。
(3) 改变传统课程考核方法,以实训情况作为学习效果评价的主要评价因素。避免传统考核出现“高分低能”的现象,培养的学生具有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
但是,改革中还存在不足的地方需要进一步完善。比如还需要更多的教师加入到工程项目案例开发行列;课程考核中虽然引入工程因素,但具体方法还没有制定;学生自主学习的辅导体系还没有完善等。这些将是我们进一步研究和实践的内容。
参考文献:
[1] 张明川,吴庆涛,黎蔚,等. 一种软件类课程设计实施方案研究[J]. 福建电脑,2009(6):2-3.
[2] 陈杰华. 教练式沟通在Visual C++课程教学中的实践[J]. 计算机教育,2008(20):15-16.
[3] 张本成,龚伟. 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教学改革探讨[J].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1):134-136.
[4] 张顺利,田俊华,李卫斌. VC++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 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07(8):82-84.
Study and Practice of “C++ Programming” Teaching Reform Based on Engineering Training
ZHANG Ming-chuan, SUN Shi-bao, WU Qing-tao, ZHENG Rui-juan, WEI Wang-yang
高分子材料加工与成型课程设计是高分子材料专业系列课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在完成高分子材料成型与加工原理理论学习和工厂认识实习后的一项实践项目,是学生对所学相关基础知识的综合运用与实践[1-2]。通过这一实践环节,使学生熟悉并了解文献检索相关知识,培养学生资料收集及运用、设计及配方计算、计算机CAD作图的能力,为毕业设计打下基础[3-4]。高分子材料加工与成型课程设计通常是在给定设计题目基础上,根据设计要求,一人一题独立完成。通常安排2~3周,需要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在指导学生完成课程设计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不少同学只会死记书本知识而不会灵活运用,在接受设计题目后茫然无措,不能有效收集资料。此外,对课程设计环节不重视,懒于思考,经常坐等其他同学接近完成后拿来机械模仿,不去思之所以然,导致设计说明书漏洞百出。因此,为了提高学生课程设计完成质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主观能动性,帮助学生熟悉工程设计流程并掌握正确的工艺计算规则,指导老师必须针对学生实际情况,探索合适的指导方法,以达到培养合格工程实践人才的目的。现就课程设计的各个环节指导方法的改革和实践总结如下。
1课程设计题目的选定及时间安排
在课程设计开始之前,首先要对学生情况进行摸底,了解学生对相关理论知识的掌握及灵活运用程度,以及对本专业领域主流产品实际生产流程、工艺参数、基本配方的熟悉程度,了解学生获取文献及生产资料的渠道和学生对课程设计的重视程度。在辅导学生时,通过启发的方式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帮助其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通过详细的调研和辅导,了解学生的基础,并使学生知道如何进行课程设计准备工作。在拟定课程设计题目时,尽量拟定学生感兴趣且资料收集较为容易的题目。如我们在生产实习中曾经组织学生参观株洲时代新材、株洲工业园金德管业,对改性塑料生产工艺、注塑、模塑和挤出加工成型方法积累了详细的一手资料,学生对一些应用性强的产品如家电专用PP塑料、汽车内外饰件的工程塑料、给排水管等产生了浓厚兴趣,我们拟定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题目供学生选择,如“高铁用PTFE滑块产品工艺设计”“耐高温聚乙烯管工艺设计”和“高铁用尼龙扣件加工工艺设计”等。课程设计开始的时间选择也极为重要。课程设计一般需要2~3周时间,程序为指导老师下达题目,进行具体安排和讲述基本要求,确定考核方式,使学生充分了解课程设计的内容和需达到的任务指标。但是如果采用集中的2~3周时间,完成从选题到设计方案优化和完善以及设计说明书的撰写,时间上较为紧迫。因此,需要机动灵活地安排设计各个环节的时间。同时,由于目前我校的高分子材料加工成型课程设计安排在理论课程结束后、期中考试周开始前,生产实习安排在学期初,虽然理论课程的学习和课程设计环节衔接紧密,有利于学生在对理论课程尚有深刻记忆时通过课程设计进一步加深理解,但即将开始的期中考试必然会分散学生的精力,占用不少时间,使课程设计完成的效率和质量难以保证。学期初的生产实习由于只是进入车间参观,听取工程师讲解,生产实习结束后马上是多门专业课程的学习,实习期间掌握的现场知识和工艺细节会随时间流逝慢慢淡忘,对课程设计没有起到应有的辅助作用。为了把生产实习、理论课程讲授和课程设计有机地结合起来,我们改革了课程设计的教学过程,在学期初安排生产实习时,根据实习内容安排了课程设计的选题工作,使学生带着课程设计的任务进行生产实习。在实习动员会议上,指导老师引导学生关注实际生产中原料配方、原料质量指标、设备参数、车间生产制度等与设计相关的问题,做好详细记录。学生在现场实习时,由于有确定的目标,可做到“带脑”“带心”参观生产过程,与工程技术人员深入交流,有利于获得更多的生产资料。实习结束后,要求学生在实习报告中添加和设计题目有关的生产工艺现状与发展、工艺流程及控制方面的内容,使学生对将要进行的课程设计有一个总体认识。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消化理论知识,提高效率,课程设计集中的时间段可安排在期中考试结束后,一来学生可释放复习迎考的压力,心态最为放松,有利于课程设计环节的开展;二来老师结束理论课程也有更多的精力全程辅导。在组织课程设计的教学模式上,为了强化学生的独立性,减少对教师和其他同学的依赖,在选题上尽量体现不同,如在产品规格、原料来源和质量指标、生产工艺选择等方面存在差异。同时,指导教师需在统一的时间检查进度,召集3次设计讨论会议,时间节点设置在工艺计算部分初步完成、设计说明书初稿完成和图纸初稿完成阶段,在集体讨论中,对相关环节出现的错误可及时更正。在学生分组上,应考虑不同学生的层次,在对学生性格、心理的充分了解上进行分组,如有的学生工作细致,追求完美,有的学生善于整理文献,有的学生公式运用熟练,计算能力强,合理的分组能达到1+1>2的效果。
2课程设计应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和教师辅导的有效性
在课程设计教学过程中,指导老师的辅导环节是十分重要的[5]。指导老师首先要消除学生面对选题时茫然无措、无从下手的心理,给学生详细讲解相关范例,帮助确定设计说明书框架并及时审阅相关内容。指导老师辅导可以采取在线随时辅导和线下集中组织两种方式相结合的形式。老师统一召集学生,以会议的形式对设计任务、设计说明书的内容和格式、图纸的要求和数量进行统一规定,对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统一解答。引导学生查阅和使用工具书,对往届课程设计中出现的问题提前做好预警并提出解决的途径。由于学生在知识储备和接受水平上存在个体差异,开展有针对性的个别辅导十分必要。在线聊天工具是大多数学生使用频繁且得心应手的工具,在线讨论也可消除学生单独会见老师的紧张。设计组的学生和指导老师可建立讨论组,畅所欲言,开放和放松的氛围也有利于激发灵感,减少失误。学生遇到公式运用上的困难以及某些关键资料无法收集的情况,可以直接和老师进行一对一的讨论,获得及时有效的帮助。
3课程设计授课方式改革应体现科学性和学生独立性
3.1课程设计在课程体系中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课程设计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一定的基础理论知识之后和开展毕业论文(设计)之前的实践教学环节,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3]。首先,它以某一理论课程为基础,如在学习了高分子成型加工原理这一门理论课后开始高分子成型工艺课程设计,学习了塑料成型加工设备后,相应地开始高分子设备课程设计等。根据课程所学内容对学生提出了设计任务和技术要求,又给学生动脑、动手的余地。这个环节对学生的毕业设计,乃至今后走上工作岗位后的实际工作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3.2课程设计具有很强的综合性
为了使学生获得必要的工程设计能力,必须通过授课方式改革来体现科学性和学生的独立性。如指导老师从往届的设计中,挑选代表不同水平层次的设计,在课程设计开始前的课堂讲授环节进行详细的对比分析,帮助学生建立起一个设计质量标准。为了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在设计时,务必使每位学生有不同的设计基本数据,如产量、原料组成和配方设计,生产工艺等,减少学生对其他同学的依赖,积极参与到设计的整个过程,能够较好地提高学生的参与性、积极性,同时激发学生主动思考和创造。在课程设计过程中,工艺流程和设备类型的选择都需要根据物料的物性参数和实际工艺条件来共同决定。
3.3课程设计授课需针对不同学习层次进行合理设计
在实际指导环节,由于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能力的差异,在获取基础工程数据、物性数据、方案设计、公式选用等方面都会有或多或少的困难,可对问题进行分析,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1)针对少数同学遇到的非共性问题,单独辅导,对认识不清的问题进行答疑解惑。如注塑、挤出工艺中基本原理和工艺条件确定,对于PS,需考虑熔体温度、模具温度、平均注射速度的影响,而对于PP和PE,还需额外考虑保压时间和总循环时间的影响。2)对于大部分学生在课程设计过程中遇到的共性问题,采取集中详细讲解的方式进行,并对设计过程中所涉及的知识点在实际工程中的影响进行引导与分析。如在挤出机的设计计算中,对于挤压系统的计算,包括螺杆主要参数设计和机筒设计以及螺杆和机筒材料的选择与校核。然后根据市场上常见挤出机的型号和基本数据,结合挤出机生产能力、产量基本要求,根据物料特性、理论公式计算出螺杆加料段、塑化段和均化段长度尺寸,确定螺杆种类,并根据计算数据进行校核,选定挤出机设备。3)对于设计过程中学生遇到的因不了解设备形状和结构等造成的困难,指导教师可通过实物、多媒体图片及动画的方式向学生展示说明,让学生充分了解设计中所选用设备的结构和特点。
4考核方式应综合全面评价学生的实践能力
作为工科专业,我校材料化学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高分子材料设计、加工改性领域的工程技术人才。仅仅通过提交设计说明书、由指导老师评定一个分数,对于评价学生的综合能力来说还较为片面。课程设计考核的是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6]。因此,有必要对考核方式进行改进,比如指导老师可以提出一些有针对性的问题,这些问题没有统一的答案,但可以开启学生思路。如原材料为什么要规定某些成分的最高含量值,超过规定值会有什么影响;如果在现有配方基础上进一步提高韧性或硬度应怎么改进等等。指导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在专业知识基础上探索答案,使学生提高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了更好地考察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思维能力,课程设计的考核方式可以实施弹性考核,从而更好地考察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表现能力。考核成绩将按比例分配至课程设计的各个具体环节,即设计方案的提出和思路(20%)、课程设计方案的工程计算和工艺安排(35%)、工程图纸绘制(20%)、课程设计答辩(15%)和开放性工程实际问题回答(10%)。其中,设计方案的提出和思路主要从方案的合理性、实践性进行评价,同时考察学生思路是否清晰、文献调研是否周密以及系统总结能力等;课程设计方案的工程计算和工艺安排主要考察学生是否能充分利用所学相关知识在设计资料基础上完成正确的工艺计算,并根据平时实习环节获取的现场知识充分进行工艺安排;工程图纸绘制主要考察学生图纸绘制的正确、规范程度,课程设计答辩主要考察学生的综合表达能力;而通过对指导教师所提出的工程问题的解答可了解学生的理论知识基础是否扎实,能否活学活用。
5结语
综上所述,高分子材料加工与成型课程设计的选题需结合学生就业方向,因地制宜,难度适中;时间安排要灵活机动,适当分散,以安排在期中考试结束后为佳;教师辅导应方式灵活,统一与个别相结合,注意保护学生的学习自主性;考核方式应多样化,将设计的多个环节分开考核,综合评价,考察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应用上述指导方法,学生均感觉通过完成高分子材料加工与成型课程设计,既提高了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又增强了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收获很大。
参考文献:
[1]张世杰,黄军左.关于高分子材料成型加工课程建设的思考[J].广州化工,2014(1):148-149.
[2]龚春丽,文胜,郑根稳,等.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课程设计的探索与建设[J].孝感学院学报,2010(3):113-115.
[3]辛华,任庆海.加强高分子材料成型加工课程实践性教学的探讨[J].价值工程,2014(5):292-293.
[4]张新,金志杰,王丽.高分子材料课程设计教学改革的探索[J].潍坊教育学院学报,2012(6):88-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