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09 08:24:09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固定资产的折旧规则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双倍余额递减法是固定资产加速折旧的一种计算方法,它的基本规则是:以固定资产使用年数倒数的2倍作为它的年折旧率,以每年年初的固定资产帐面余额作为每年折旧的计算基数,但由于在固定资产折旧的初期和中期时不考虑净残值对折旧的影响,为了防止净残值被提前一起折旧,因此现行会计制度规定,在固定资产使用的最后两年中,折旧计算方法改为平均年限法,即在最后两年将固定资产的帐面余额减去净残值后的金额除以2作为最后两年的应计提的折旧。诚然,在一般情况下,我们都可以遵照这种规则来处理双倍余额递减法的折旧问题,但笔者认为,这种通用的规则并不能全部适用。在实务中,如果不顾固定资产净残值估计的实际情况,机械地照搬上述原则,则双倍余额递减法的应用可能会走入误区,并将造成固定资产使用末期折旧计算的不当和错误。试看以下一例:
某企业某项固定资产的原值为1 000 000元,预计使用年限为10年。采用双倍余额递减法分别计算净残值率为30%,20%,11%,9%,7%和5%时各年的折旧额。
上例中给我们提供了净残值率的五种情况,如果读者认为可以不管净列值率估计的水平,一律可以按照双倍余额递减法一贯计算原则进行计算,那么我们将会得到如下表一的计算结果:
固定资产折旧计算表一
固定资产原值 1000000 1000000 1000000 1000000 1000000 1000000
使用年限
10 10 10 10 10 10
净残值率 30% 20% 11% 9% 7% 5%
第1年折旧额 200000 200000 200000 200000 200000 200000
第2年折旧额 160000 160000 160000 160000 160000 160000
第3年折旧额 128000 128000 128000 128000 128000 128000
第4年折旧额 102400 102400 102400 102400 102400 102400
第5年折旧额 81920 81920 81920 81920 81920 81920
第6年折旧额 65536 65536 65536 65536 65536 65536
第7年折旧额 52429 52429 52429 52429 52429 52429
第8年折旧额 41943 41943 41943 41943 41943 41943
第9年折旧额 -66114 -16114 28886 38886 48886 58886
第10年折旧额 -66114 -16114 28886 38886 48886 58886
合计折旧金额 700000 800000 890000 910000 930000 950000
以上计算结果我们容易发现,在固定资产原值和使用年限均不变的情况下,不管净残值估计水平如何,前8年的折旧计算结果都是一致的,但在后两年发生了变化。我们明显可以判断不正常的情况是净残值率为30%和20%的最后两年计算结果为负数,折旧为负似乎不太合理,与我们采用这种方法的初衷相悖。分析其原因是,前面8年的折旧已达到了83万,已分别超过了70万和80万的折旧总额,因此必然要通过最后两年进行抵扣,才能把净残值留出来。为了避免这种最后年限折旧出现负数的情况,双倍余额递减法要进行适当修正。合理的做法是,不等到最后两年就提前改变折旧方法。对于本例的30%净残值,应在第6年起改变方法(作者注:如在第7年依然会碰到我们前面的问题),这时固定资产的帐面净值为:1000000-200000-160000-128000-102400-81920=327680(元),可折旧金额为:327680-300000=27680(元),因此第6至第10年的折旧分别为:27680/5=5536(元)。对于20%的净残值率,应在第8年起改变折旧方法,这时固定资产的净值为:1000000-160000-128000-102400-81920-65536-52429=209715(元),可折旧金额为:209715-200000=9715(元),因此第8至第10年的折旧金额分别为:9715/3=3238.33(元)。
对于本例净残值率为11%的计算结果,读者一般会认为无可挑剔。但假如我们细细推敲,则会发现这种计算过分拘泥于“最后两年改变方法”的规则,其实没有在最后改变方法的必要。因为本例的加速折旧法可一直用到第9年,则第9年的折旧为:(1000000-200000-160000-128000-102400-81920-65536-52429-41943)×20%=33554(元),这样最后一年的固定资产净值为:1000000-200000-160000-128000-102400-81920-65536-52429-41943-33554=134218(元),可折旧金额为:134218-1000000×11%=24218(元),即为第10年的折旧。因此,这同样是双倍余额递减法需要变形的一种情形。
对于表一中7%和5%的两列计算结果,读者一般也认为完全符合双倍余额递减法计算的要求,但是我们仔细观察不难发现,最后两年通过平均方法计算的结果均比倒数第三年按余额递减法计算的结果都大,这就存在一个问题:最后三年的折旧金额呈递增趋势,似乎不符合加速折旧法的本意。其实碰到这类情况,双倍余额递减法可以作适当修正:从倒数第三年起即改为平均年限法,对7%的计算如下:最后三年的折旧额=1000000-200000-160000-128000-102400-81920-65536-52429-1000000×7%=46572(元)。这样比表一的计算结果应该合理些。这是双倍余额递减法应予修正的第三种情形。
真正符合各方面要求的计算结果是净残值率为9%的一列。而它也不能象11%的一列一样把双倍余额递减法用到最后,否则会出现上述折旧“减速”的后果。
综合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到修正后的计算结果:(表二)
固定资产折旧计算表二
固定资产原值 1000000 1000000 1000000 1000000 1000000 1000000
使用年限
10 10 10 10 10 10
净残值率 30% 20% 11% 9% 7% 5%
第1年折旧额 200000 200000 200000 200000 200000 200000
第2年折旧额 160000 160000 160000 160000 160000 160000
第3年折旧额 128000 128000 128000 128000 128000 128000
第4年折旧额 102400 102400 102400 102400 102400 102400
第5年折旧额 81920 81920 81920 81920 81920 81920
第6年折旧额 5536 65536 65536 65536 65536 65536
第7年折旧额 5536 52429 52429 52429 52429 53036
第8年折旧额 5536 3239 41943 41943 46572 53036
第9年折旧额 5536 3238 33554 38886 46572 53036
第10年折旧额 5536 3238 24218 38886 46571 [1] 53036
合计 700000 800000 890000 910000 930000 950000
结论:现行制度规定的双倍余额递减法的计算规则只是一种原则性的框架,对最后两年折旧方法的规定没有广泛的普遍性,尤其不能生搬硬套,而必须根据净残值估计水平的情况,既遵循谨慎性原则的要求,最大可能地使用加速折旧法,同时也要确保净残值在最后年度留够。因此双倍余额递减法最后年度折旧计算的处理实际上是加速折旧的基本原则与双倍余额递减的基本计算规则平衡的结果。参照本文所引用的例子,我们可以总结如下:
一、当净残值率较大时,要注意最后年度出现负折旧,宜从早采取平均年限法,如本例中的30%、20%的净残值率的折旧计算。
1.重复计算,虚增净资产。固定基金和专用基金均属于净资产账户,反映国家所有权额的一部分。作为净资产,事业单位利用对其拥有充分的使用权,不应包含有虚拟的、纯数字上的、重复计算的或无实际意义的内容。然而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与固定基金相对应,在提取修购基金时并未发生任何变化,但同时又以计提修购基金的方式直接增加专用基金,从而增加净资产。造成重复计算,其结果是净资产中既包括固定资产原值,又包括从固定资产中提取的修购资金,从而虚增净资产,使净资产信息失真,容易产生误导。
2.虚增资产总量。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在资产负债表上,固定资产不能以累计折旧为抵减调整项目来反映使用过程中的损耗,资产的新旧程度无从体现,报表使用者无法了解固定资产的净值。固定资产在报表上反应不真实,具有相当程度的虚拟性,虚增了资产总量,使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与实际价值背离。同时还不能如实反映事业单位的偿债能力,对于实际工作的参考价值也大打折扣。
3.影响固定资产的简单再生产。修购资金是事业单位用于维持固定资产简单再生产的资金来源,它的提取不同于企业按规定比例,以固定资产原值为基础计提折旧的办法,它是按事业单位的事业收入和经营收入的一定比例提取的,收入多的单位多提,收入少的单位少提。这会使得大多数事业单位因提取不足而影响固定资产的简单再生产。同时,现行制度还规定,修购资金不仅用于固定资产购置,还用于大型修缮支出,这就更进一步减少了固定资产更新资金,影响事业单位的正常发展。
4.成本核算不完善。事业单位日常的事业活动和经营活动,必然导致固定资产的损耗,在企业中这一损耗通过计提折旧计入了成本,而事业单位由于不提折旧,就使固定资产损耗不能在成本中得以体现。从而事业活动和经济活动收入的成本核算不全,少计成本费用,虚增结余,直接影响到单位的切身利益。
二、事业单位计提固定资产折旧,提高事业单位信息的可比性和可靠性,所以是非常必要的
当前事业单位类型多,收入来源呈现多元化,同时也是由于事业单位得到的财政经费供给不足,维持现状尚且不足,更满足不了单位发展。在国家政策允许下,许多事业单位纷纷利用自身创收能力从事经营活动,对固定资产的损耗具有日渐增强的补偿能力。单位内部也可依靠业务活动,形成一定的重置固定资产的能力。但由于各种原因,事业单位财务规则和会计制度的改革没有及时跟上当前事业单位的发展,对实际工作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没有及时给出统一的解决办法,各单位只能根据自己的认识和理解解决工作中出现的问题。
新修订后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和《事业单位财务规则》,规定了“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一般采用收付实现制;部分经济业务或者事项采用权责发生制核算的,由财政部在会计制度中具体规定。”同时还规定“行业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采用权责发生制的,由财政部门在相关会计制度中规定”。事业单位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的会计处理均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
下面实例说明:
2013年8月我单位通过政府采购方式购入实验仪器一台,价值28.5万元,采用年限平均法计提固定资产折旧,使用年限5年,不考虑预计净残值,每月折旧额4750元。
采用上述计提折旧的方法,应做如下会计分录:
1.财政资金直接支付的方式购入办公设备时
借:固定资产285,000
贷:非流动资产基金―固定资产285,000
借:事业支出―基本支出285,000
贷:财政补助收入285,000
2013年9至12月每月计提折旧时应做如下会计分录:
借:非流动资产基金―固定资产4,750
贷:累计折旧4,750
2.财政资金授权支付的项目资金购入设备时
借:固定资产285,000
贷:非流动资产基金―固定资产285,000
借:事业支出―项目支出285,000
贷: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285,000
2013年9至12月每月计提折旧时应做如下会计分录:
借:非流动资产基金―固定资产4,750
贷:累计折旧4,750
3.以经营资金采购购入设备时
借:固定资产285,000
贷:非流动资产基金―固定资产285,000
借:经营支出285,000
贷:银行存款285,000
2013年9至12月每月计提折旧时应做如下会计分录:
借:非流动资产基金―固定资产4,750
贷:累计折旧4,750
4.以非财政专项资金购入设备时:
借:固定资产285,000
贷:非流动资产基金―固定资产285,000
借:事业支出―非财政专项资金支出285,000
贷:银行存款285,000
2013年9至12月每月计提折旧时应做如下会计分录:
借:非流动资产基金―固定资产4,750
贷:累计折旧4,750
当固资产处置时,应做如下会计分录:
2013年11月单位报废某固定资产,其账面原值15万元,当月计提折旧后,该资产累计折旧147500元,同时:
借:待处置资产损益2,500
企业固定资产折旧所采用的不同方法会直接影响到企业当期的利润,选择合理的折旧法可以使纳税人实现折旧抵税的作用。本文对我国固定资产折旧中常用的几种方法进行分析,为企业选择合适的折旧方法提供参考。
一、折旧方法的分类
一般来说,在普遍使用的几种折旧方法中,假若某种方法对企业而言是合理的,或是符合所得税法要求的,就可选用这种方法。折旧的方法是经国家确认的企业计提固定资产折旧所应遵循的规则,通常固定资产折旧的方法分为两类,一类是直线法,一类是加速折旧法。财政部结合我国企业现状和实际要求,在单一的折旧方法基础上,增加了加速折旧法,允许企业多种折旧方法并存。
企业可采用的折旧方法一般有平均年限法、工作量法、行驶里程法、加速折旧法等。加速折旧法包括双倍余额递减法、年数总和法。加速折旧法特点是在固定资产使用的早期多提折旧,后期少提折旧,其递减的速度逐年加快,从而相对加快折旧的速度,目的是使固定资产成本在预计使用寿命期内加快得到补偿。
二、折旧方法选择的依据
结合我国实际,财政部规定企业可选择的折旧方法一般有即平均年限法、工作量法、双倍余额递减法、年数总和法4种。企业可以根据需要,选择恰当的会计折旧方法。不同的固定资产,也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不同的方法。 但是按照一贯性原则要求同一种资产,一旦选择了某种方法,就不可以随意变更,如确实需要变更,应按会计政策变更处理。如果企业为某一固定资产选择的折旧方法与税法所规定的折旧方法不一致,在申报企业所得税时应进行纳税调整。根据企业的现状,我国对实行加速折旧方法的固定资产范围也作了限定,对在国民经济中具有重要地位、技术进步快的电子生产企业、船舶工业企业、生产“母机”的机械企业、飞机和汽车制造企业、化工和医药生产企业以及其他经财政部批准的行业企业,其机器设备可以用双倍余额递减法或者年数总和法加速计提折旧。
三、不同折旧方法的区别
1.平均年限法
平均年限法又称直线法,是指将固定资产的应计折旧额平均分摊到固定资产预计使用寿命期内的一种方法。直线法的使用基于以下条件才成立:(1)利息因素可以忽略不计,或投资成本假定为零;(2)整个资产使用年限内修理和维修费用是固定不变的;(3)资产的效率最后一年与最初一年是相同的;(4)整个使用年限内使用资产所取得的收入(或现金流量)是固定不变的。
优点是比较适合各个时期使用程度和使用效率大致相同的固定资产,(由于直线法通俗易懂,核算简便,同时根据这种方法计算出来的固定资产在有效使用期内各年度或月份提取的折旧额相等,使企业产品成本稳定并具有较强的可比性)。
缺点是只着重于固定资产使用时间的长短,不考虑固定资产使用的强度和效率。如果某一年使用率高,生产的产品产量增多,那么单位产品分摊的折旧费用势必降低,产品单位成本就下降:反之,则上升。所以用平均年限法分摊固定资产成本,会给人以投入资本总额的收益率在不断提高的假象。
2.工作量法
工作量法也是直线法的一种,只不过是按照固定资产所实际完成的工作量来计算每期的折旧额。实质上,工作量法是平均年限法的补充和延伸。根据规定,企业专业车队的客、货运汽车、大型设备以及大型建筑施工机械可采用工作量法计提折旧。工作量法假定折旧是一项变动的,而不是固定的费用,即假定资产价值的降低不是由于时间的推移,而是由于使用的缘故。
按照这一原理,某项资产在年度内没有使用,就不应计列折旧费用,原因是资产的服务价值并没有降低。即使折旧是确定资产预期使用年限的一个重要因素,如其折旧是可以预见的,并且资产的大概使用状况是可以估计的,就可以使用以经营活动为依据的折旧方法,使用这种折旧方法的主要目的是按每个服务单位分配投入价值,对服务价值降低的计量则是次要的。
工作量法优点是假定资产价值的降低不是由于时间的推移,而是由于使用的缘故。对于许多种资产来讲,工作量法这一假定是合理的,特别是在有形磨损比经济折旧更为重要的情况下。工作量法缺点整个服务价值的降低事实上并不是均匀的、未能考虑到修理和维修费用的递增,以及操作效率或收入的递减等因素等。
3. 双倍余额递减法
双倍余额递减法是指在不考虑固定资产预计净残值的情况下,根据每期期初固定资产原价减去累计折旧后的余额和双倍的直线法折旧率计算固定资产折旧的一种方法。双倍余额递减法是加速折旧法的一种,是假设固定资产的服务潜力在前期消耗较大,在后期消耗较少,为此,在使用前期多提折旧,后期少提折旧,从而相对加速折旧。
它的基本规则是:以固定资产使用年数倒数的2倍作为它的年折旧率,以每年年初的固定资产账面余额作为每年折旧的计算基数,在初期和中期时不考虑净残值对折旧的影响,为了防止净残值被提前一起折旧,因此现行会计制度规定,在固定资产使用的最后两年中,折旧计算方法改为平均年限法,即在最后两年将固定资产的账面余额减去预计净残值后的金额除以2作为最后两年的应计提的折旧。
需要注意的是,在实务中,如果不顾固定资产净残值估计的实际情况,机械地照搬上述原则,则双倍余额递减法的应用可能会走入误区,并将造成固定资产使用末期折旧计算的不当和错误。
4.年数总和法
年数总和法是将固定资产的原值减去预计净残值后的净额乘以一个逐年递减的分数来计算每年的折旧额,这个分数的分子为固定资产尚可使用寿命的年数,分母为预计使用寿命的逐年数字之和。
2012年12月19日,财政部、教育部以财教[2012]488号印发《高等学校财务制度》,新制度中第四十三条规定:“高等学校应当对固定资产采用年限平均法或工作量法计提折旧。计提固定资产折旧不考虑残值。已提足折旧的固定资产,可以继续使用的,应当继续使用,规范管理。……固定资产折旧不计入高等学校支出。”新制度自2013年1月1日起施行。由于高校会计制度尚未出台,虽然新制度明确了固定资产要计提折旧,但如何提、提多少,如何处理,具体操作还尚不明确。本文对固定资产折旧处理路径提出自己的思路。
二、高校固定资产核算现状
(一)高校固定资产总量逐年增加 高校的固定资产包括房屋与建筑物、专用设备、一般设备、图书、文物及陈列品和其他固定资产。随着高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固定资产在各类报表中所反映的金额和比重越来越大,其数据对经济状况反映的准确度影响越来越高,所以高校加强对固定资产的核算和管理尤其重要。
(二)高校固定资产存在减值迹象 高校的固定资产种类多、规模大、技术含量高、更新速度快,许多固定资产虽然在物质形态上仍旧保持完整,性能上也基本达到当初的设计水平。但是,由于技术进步,更新换代产品不断涌现,使这一类固定资产的技术寿命大大缩短。随着高校规模的不断扩大,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这一类固定资产在高校资产中所占的比重日益加大,从而使得高校固定资产的无形损耗显得尤为突出。高校计提固定资产折旧和减值准备是财务信息真实性、准确性的客观要求。
三、固定资产折旧的两种路径
财政部于2009年8月10日和8月12日,分别颁发了《事业单位财务规则》和《高等学校会计制度》两个征求意见稿,并拟于2010年执行。这两份征求意见稿已经体现了要在事业单位实行固定资产计提折旧的想法。高校固定资产管理的侧重点是要确保资产的安全完整、保值增值,提高利用效率。在当前讲究绩效评价,控制成本,节约型校园建设模式下,固定资产计提折旧核算成本已成必然。高校固定资产折旧如何进行核算显得尤为重要。
(一)路径一:参照修订后《事业单位会计准则》折旧处理方法 2012年12月6日财政部第72号令正式《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引入了固定资产折旧和无形资产摊销概念。新制度要求事业单位按照财务规则或制度规定确定是否计提折旧,并规定“虚提”折旧和摊销的处理方法:计提折旧和摊销时冲减非流动资产基金,不计支出。这一处理兼顾了预算管理和财务管理的双重需要,既不影响事业单位支出的预算口径,又有利于反映资产价值损耗情况,为事业单位进行内部成本核算提供数据支撑。按月计提固定资产折旧时,按照实际计提金额,借记“非流动资产基金——固定资产”科目,贷记“累计折旧”科目。2012年底财政部、教育部颁布的《高等学校财务制度》(财教[2012]488号)中规定:“高等学校应当对固定资产采用年限平均法或工作量法计提折旧。固定资产折旧不计入高等学校支出。”新制度的这一规定,体现了高校会计制度的修订依据是《事业单位财务规则》(财政部令第68号)。按照这个思路,高校新会计制度出台固定资产计提折旧应该是不计支出费用,直接冲减基金。
(二)路径二:借鉴企业固定资产折旧处理方法 高校可以吸收企业相对成熟的经验和做法,在其会计核算中引入权责发生制,对固定资产的购置成本予以资本化,并在使用过程中通过计提折旧的方式对固定资产成本进行分期确认和分摊。高校同企业一样,其固定资产在形成投入使用后,随着时间的推移,不管使用与否、使用程度如何都会发生各种损耗,固定资产价值也会随之减少。为了充分反映这种价值减少的情况,就必须建立固定资产折旧制度。《企业会计准则第4号——固定资产》中规定,企业在按月计提折旧时,于月末根据折旧费用分配表中的结果,借记“制造费用”、“管理费用”、“营业费用”等有关费用科目,贷记“累计折旧”科目。高校会计制度两次讨论稿中固定资产计提折旧费用都是采用企业的这种处理方式,但具体处理有些不同。第一稿中,按月计提固定资产折旧时,按照应当计提的金额,借记“资产折耗”科目,贷记“累计折旧”。第二稿中,月末计提折旧时,借记“教育费用”、“科研费用”、“管理费用”等,贷记“累计折旧”科目。
四、高校固定资产折旧处理路径选择结果分析
(一)路径一的不足 教育成本是指在教育过程中发生的直接以高校作为计量主体的、为达到教育服务职能所耗费的活劳动和物化劳动的价值表现。《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财政部令第36号)提出了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结合的管理原则,为事业单位规范管理运行成本,提高资产使用绩效,健全资产管理体制设计了科学的方向。高校固定资产是高校运转的基本物质条件,其耗费也应成为高等教育成本的重要内容。固定资产折旧是计量某期间高等教育成本的必要部分,缺少折旧将严重导致教育服务的成本的不完整性,也很难对高校的办学绩效进行评价。如果参照新颁布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中固定资产计提折旧模式,那么高校在月末计提折旧时,应借记:“基金项目”,贷记:“累计折旧”,提取折旧直接冲减基金,这种处理方式简单易行,工作量较小,但缺点是无法核算各二级单位成本,难以进行成本控制和绩效评价。
(二)路径二的优点 如果高校固定资产折旧处理采用企业模式,则可以很好地解决二级部门成本核算的问题。以某校2012年末数据(表1和表2)为例,具体分析这种处理模式的优点。
通过以上数据核算,年末计提折旧可做如下处理:
借:教育费用——会计学院 787000
——金融学院 1095000
——工商学院 865000
——经济学院 582000
贷:累计折旧 3308000
通过数据比照可以发现,二级学院的生均成本比校级生均成本低很多。主要原因是高校过去一直不计提折旧,土地、房屋建筑物等大宗固定资产都是记在学校名下,没有和使用单位和部门挂钩。固定资产台账记录到二级单位的只是由该部门的通过学校集中采购和零星领用的各类办公设备、专用设备和归属于部门管理的专业实验室。根据这一资料计提的固定资产折旧不包括房屋建筑物等,归集的生均成本势必低于学校总体生均成本。但同类二级学院之间横向还是具有可比性。在四个财经类二级学院中金融学院的生均成本最高,并且成本增幅较大,通过分析知道,2012年度,金融学院争取了300万元的中央财政支持高校实验室建设项目,由于其固定资产增加,累计折旧费用增加,造成其生均成本大幅度提高。会计学院费用总额最高,但由于其就业前景较好,很多学生从其他学院转入,使其生均成本下降。通过对二级学院的成本进行核算,有利于进行绩效评价,发现问题,降低成本。现在高校会计核算多使用天大天财软件,其功能中就有支出按部门分项目进行管理。只要做好日常的资产核算管理工作,通过财务软件的汇总功能就可以取得各部门、二级学院的各项成本资料,对其进行绩效考核、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