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基础化学知识范文

时间:2023-07-10 09:25:23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初中基础化学知识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初中基础化学知识

篇1

关键词:初中化学;知识运用;教学过程;指导实践

一、精益求精,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作风和准确的科学态度

化学是一门严肃的自然科学,它遵循大自然的变化规律,就其学科的特点而言,它是通过可知的物质世界,研究物质间的反应规律,再把这些规律性的知识运用到未知领域中去,从而得出研究未知领域的方法和理论,并指导实践。任何重大的发现都要靠化学实验予以证实。在化学领域中,任何一点小小的失误都将造成巨大损失,延缓科学发展,因此,严谨、求实、准确的态度是从事科学的工作者必备的品德。

在教学过程中,我以科学家优秀事迹为素材对学生进行思想品质、科学精神、文化素养的教育。教育学生要诚实、不说假话、不弄虚作假、不作弊浮夸、不马马虎虎、不粗枝大叶,要有一种精益求精、不断追求的科学精神。化学史上被称为“第三位小数的发现”是一个极好的例子。1892年英国科学家瑞利多次测定发现,从空气中得到的氮气每升重1.2572克,从氮气的氧化物中得到的氮气每升重1.2506克,两者在第三位小数上存在差异,相差0.0066克,相当一个跳蚤的质量。瑞利没有忽略这一差异,更不认为是实验本身的“误差”加以“修正”,而是把他的实验结果与研究的论文一起公开发表,这引起了他的朋友拉姆塞的注意,并开始研究这个问题。这就是惰性气体最初被发现的过程。试想瑞利如果忽视了小数点第三位差异,会使惰性气体发现推迟多少年呢?化学史上这一著名的发现,真正体现了诚实和精益求精的科学精神。这一事例对学生的影响很大。

二、设计科学性训练提纲,培养学生准确的表达能力

准确的表达和准确的记忆是分不开的。教学中要按照科学的记忆精心安排训练内容,训练题可根据内容有规律地排列起来。训练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准确的记忆和表达,首先让学生掌握教材的内容,带领学生进行分析,把它的基本精神和逻辑结构找出来,并用自己的语言把它们概括,进而准确地叙述下来,这就是通常学习时所作的提纲。经过自己的分析,用自己的语言作过提纲的材料是比较容易记忆和保持的。记忆是建立在联系和巩固的基础上的,在教学过程中,利用一些直观的材料,如实物、图片、模型、图表、生活实践中的应用等,并与之建立广泛的联系,有助于记忆,这比单独的记忆效率高。另外,复习在记忆中起决定性的作用,记忆是建立联系、巩固联系的过程,联系要经过强化才能巩固,复习的作用就在于强化联系。同时复习也可以为学生提供机会,促进理解,使记忆更牢固。我们学过的知识,如果经常复习,就可长期不会忘记,能够准确记忆的知识,也就能够准确地表达出来。

三、培养扎实基本功,克服心理障碍,减少失误

参加过高考的学生会有这样的感觉,考试中认为习题很难,试后反而感到很容易。要克服这种心理障碍,一是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二是要使学生有扎实的基本功,三是还要使学生会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分析历届高考试题情况和得分情况,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第一卷、第二卷中的基础知识内容,如果基础知识不扎实,平时养成不良的习惯,就会出现较大的失误,而影响得分,导致整个考试的失败。如果基础知识扎实,基本功过得硬,临阵就可以从容对待,即使是某些方面的习题出现了应付不了的局面,也会因基础知识性习题得分高而不影响全局。每年高考题进行难度分析,新题型、信息题、知识迁移性习题不会超过30%,而对于基本功扎实的学生来讲,他们就会有能力应用规律去寻找内在的联系而找出其解题方法,从而取得优异成绩。

四、不断学习,不断总结

(一)化学科目的考试主要是以新大纲为依据,以教材为线索,以考试说明中的知识点作为重点,注重基本概念、基本规律的复习,复习中要突出知识的梳理,构建知识结构,把学科知识和学科能力紧密结合起来,提高学科内部的综合能力。

(二)认真备课,精心选择例习题,做到立足课本,即针对两纲,针对学生实际,紧抓课本,细挖教材,扎实推进基础知识复习工作. 中考立足课本考基础,于变化中考能力。研究中考试题的特点就是研究命题专家的命题特点,洞察命题者的命题思路。通过对中考题的研究、比较、创新,体会中考命题的技巧与方法,有利于指导复习备考。

篇2

知识可视化研究的是视觉表征,在两个或者两个对象之间创造和传递知识的应用[1]。在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知识可视化逐渐受到诸多教育家和教育实践者的关注,如何利用知识可视化推动教学的发展,是当前教育界讨论的热点。

一、知识可视化的意义和理论基础

(一)知识可视化的意义

知识可视化是研究如何应用视觉表征改进两个或两个对象之间复杂知识创造与传递的学科。知识可视化强调复杂知识的创造和传递,认为简单易懂的知识仅仅靠文字就能够传递、表达,没有借助知识可视化的必要。在教学领域中,知识可视化将抽象的知识和概念以图解的形式表达出来,直接作用于人的感官,从而促进知识的传播和创新[2]。

(二)知识可视化的理论基础

知识可视化的理论基础为双重编码理论,以视觉形式和语言形式呈现信息能够增加记忆和识别。知识可视化的主要研究对象是视觉表征、知识的传播和创新,所以,现阶段的学习理论、传播理论和脑科学理论在知识探讨的过程中也可以借鉴知识可视化理论。

二、知识可视化在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的应用

(一)利用视觉表征特点,直观展现化学魅力

通过研究表明,化学教学中的视觉表征主要有思维导图、概念图、动画、图像和图表等形式,多数教师在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常常使用图像和图表来辅助教学,视觉表征在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缺乏从知识可视化的角度去深度的剖析和制定教学策略,知识可视化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还待进一步的发展和研究。

思维导图是一种优秀的教学工具和教学策略,教师利用设计教学方案、提高教学效率的方式,整合知识,简化板书,在学生思维中构建完整的知识网络。在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动画的作用主要分为两个方面:揭示事物的微观结构,反映物质的本质结构,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微观知识,了解微观世界;演示化学实验中可能出现的错误操作,帮助学生规范操作,防止意外发生,起到警示作用。图像和图表在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主要起到发散思维、整理思路和浓缩知识的作用。利用图像创设教学情境,向学生展示试验器材结构,利用图表浓缩课本知识,便于学生整理知识点之间的关联和区别,方便记忆。丰富的视频、动画能够为学生带来全新的化学学习体验,视觉表征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感知化学、学习化学,在充分激发学生化学学习兴趣的基础上,感受到化学学习的乐趣,在化学的世界中自由的遨游,并能够认识到化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真正发挥初中化学教学的价值,避免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活动成为“单一”、“枯燥”的代名词。

(二)应用知识可视化理论,提升学生学习效率

在刚开学的阶段,由于讲的知识较少,课后没有作业,教师可以将思维导图介绍给学生,说明思维导图的用法,教给学生具体的画法,并要求学生使用思维导图的方式整理笔记,最后上交验收。教师应当对学生的笔记进行点评,使学生熟练使用思维导图进行学习的方法。

在《物质构成的奥秘》和《溶解现象》这两章的教学中,可以使用概念图的方法,因为这两章的化学概念较为集中,通过概念图的方法,可以向学生展示概念的来龙去脉和概念之间的联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利用概念图帮助学生将概念纳入自己的知识体系中,构建属于学生自己的知识网络。

在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利用动画可以展示电子的得失和化学反应的实质,展示原子分子的结构图,帮助学生理解“最外层电子层数”的意义。通过动画的展示,帮助学生理解化学元素和分子结构上的不同,从而从根本上理解化学的本质,为以后的化学学习打下基础。

图像和图表在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也大有用武之地,利用图像和图表,利于学生深刻的认识概念。通过图像和图表,纵横对比,明确概念,例如教师在讲解元素的意义时,可以利用表格列举氢原子和碳原子的质子数和中子数,让学生总结出“元素是质子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结论。浓缩要点,简化笔记,例如在《常见的碱》的教学过程中,氢氧化钙和氢氧化钠的研究和学习都是从俗称、性质等几个方面去进行的。通过浓缩要点的方式,以便学生在复习时总结归纳相近的知识。灵活运用表格,简化笔记,例如二氧化碳、氧气和氢气的实验室制取方法都有着相似之处,可以将其整理归纳在同一个表格中,让学生自主总结知识规律,将初中化学学习变得更加生动,学生主动的发现知识的特点和区别,利用科学的方法进行记忆,区别于传统的死记硬背,提高学习效率。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知识可视化概念的出现,适应了信息时代的发展,迎合了对知识创造和传播方式改变的新需求。视觉表征的概念给初中化学教学提供了新的教学策略和教学内涵,为教学方式的研究提供了新的途径和道路。在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根据视觉表征的概念精心设计教学概念,尽可能的将抽象的化学知识形象化、量化,提高初中化学课程的教学效率,使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得到提升。

篇3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3.10.074

在高中化学学习的过程中,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需要学生进行学习:化学方面的基本概念、化学知识的有关特殊用语、化学反应的基本理论、化合物知识、化学简单的计算公式和原理、化学实验的操作流程和注意事项。其中前三个方面的内容是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前提和基础,基本概念和化学用语是学生掌握化学这门学科的精髓的前提,这两个方面内容的学习的好坏,直接关系着学生整体的化学学习。同时,对于后三个方面的学习学生也该高度重视,因为在我们的高中化学的学习中化合物的相关知识比初中阶段更为复杂,需要学生花费更多的时间去学习,而且,高中阶段学生会面临更多的化学计算题,因此,掌握好教材中经常出现的化学计算原则也是学生进行化学学习的必要准备。同时,化学实验是学生补充日常的理论学习的有效途径,也是学生直观地进行化学知识学习的有效方法,对于掌握完善的化学知识、拥有优越的化学学习能力也是很有帮助的。众所周知,化学基础知识是学生进行更加深入的化学知识的学习的前提和基础,也是学生在整个高中化学学习中比较重要的一个环节,因此,在日常的学习过程中,教师一定要高度重视基础知识方面的教学,从而,有效地帮助学生取得优异的成绩。下面,笔者就结合自己近几年来的经验,谈一谈如何在高中化学的学习中学好基础知识。希望可以给我们的学生带来一定的帮助。

首先,我们来分析一下高中化学教材中基本概念的学习策略,掌握这一部分的知识是学生学好化学的基础和前提,也是促进学生取得优异的化学成绩的保障。

概念是对一个事物的解释,是同类事物之间共同本质的直接反映,是我们认识一个事物的最简单有效的诠释术语。而化学学科中的基本概念就是指某一类客观事物共同本质属性的特征,它是在人们头脑中抽象出来的主观反映。当然,这类基本概念的本质是客观的,主要是它在我们每一个学习者的头脑中的形式是主观的。这种由客观到主观的演变过程,自然需要一个认识的提升过程。在学习这类知识的时候,学生就要注意概念的形成、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以及概念的利用方式,只有这样,才可以做到活学活用。

在高中化学的学习中,化学概念大体可以分为物质的组成、化学物质的相关结构、物质的物理和化学性质、物质在自然界的演变过程、化学中的基本用语等等。其中,在学习物质的组成这一类的概念时,我们经常可以见到的是纯净物、混合物、化合物、元素、各类溶液的名称等等。针对这些简单的概念,学生只需要稍微留心就可以记住了,不需要过于关注它们的由来。面对物质的结构这些基本的概念,学生要熟悉的是分子、原子、离子、化合价等等。此外,还有其他方面的基本概念,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只需要稍加留意就可以掌握。只是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学生不断地去巩固以往所学习了的知识,这样才可以日久弥新,获得更多的学识。

然后,我们来看一下有关高中化学学习过程中化学用语的学习策略,希望可以帮助更多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提高整体的学习效率,进而获得优异的成绩。

化学用语是用来表示物质的组成、结构和变化规则的一种特殊的语言符号,是由一系列的符号语言组成的,是我们学习化学最基础的入门工具。对于日常的化学学科的学习,化学用语是一个很关键的奠基石。在日常的教学中,我们可以发现,一些没有牢固掌握化学用语的学生很难在今后的学习中进行深入的化学知识的学习,也不会对化学这门学科有自己深入的理解。这对于学生今后的化学学习也是有比较深远的影响的,我们的教师一定要督促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牢固掌握这些方面的知识。其中,化学用语主要是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合价、离子符号、化学方程式的本质领会及其正确书写。同时还包括酸、碱、软电离方程式的正确书写等。这些内容相对集中地出现在我们的高中化学教材之中,对于我们的学生来说,要想牢固地掌握这部分知识需要花费一定的心血。但是,只要我们的学生有足够的耐心,投入一定的精力,就一定可以将这部分知识内容掌握牢固,为今后更加深入地学习高中化学知识奠定坚实的基础。我们的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分时段、分任务地学习其中的化学用语,也可以成立化学学习小组,在成员内部人员的帮助下掌握好这部分知识,这对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也是非常有帮助的。

篇4

《学记》说:“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这首先就是人学。不了解他的智力发展,他的思维、兴趣、爱好、才能、禀赋、倾向,就谈不上教育。”①可见,了解和分析学生心理特点是贯穿在整个教师工作过程中的至关重要的工作。

中职校的多数学生,入学起点普遍较低,大部分学生是初中毕业或未毕业的,他们不再把升学和考试当作学习的目标和动力,只是把学习技能技术当作一种今后谋生的技能和生存的本领;虽然他们没有考试和升学的压力,较为自由轻松,但是他们也同时要面临着即将走向社会,即将靠自己的能力来谋生的巨大压迫感而产生的许多焦虑;因此,他们不会安心于教室里的教育,尤其是对非技能方面的,理论性较强的学科产生厌倦情绪或散漫情绪。

同时,他们又正处于青少年时期,从生理上看,这是一个生长迅速但又不够成熟的时期。从心理上来看,他们正处在既自信又盲目叛逆的时期,他们对许多事物和理论都有一些自己的见解,会对事物的假设结果要求得到验证,并有要求解答的迫切愿望;另外他们的心理变化和发展非常集中和迅速,从而产生了许多前所未有的新的需求,而这些需求又同时给他们带来了许多困惑,而当他们无法摆脱这些困惑时就会产生盲目的排斥性,这就非常需要教师予以正确的引导,使之能够正确地成长。

本人在中职课程《烹饪基础化学》的教学中采用引导式教学方法进行实践探索,取得了良好效果,并受到师生的充分肯定。本文试从引发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兴趣、引导学生发散思维、由实践到理论的认识过程方面对引导教学法进行论述,抛砖引玉,以求共讨。

一、让学生发现生活和教材之间的关系,引发学习兴趣

皮亚杰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

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每一个年轻的心灵里,存放着求知、渴望知识的‘火药’。就看你能不能点燃这‘火药’”。

兴趣是人们积极、主动地认识客观事物的一种心理倾向,它表现为一种好学精神。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的重要心理成分,它是推动学生探求知识的动力,它会使学生产生学习的需要和乐于学习的情绪体验;它是学生学习活动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心理因素,是一种强大的内趋力。学生一旦有了学习兴趣,就能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教师把教材讲得再深、再透彻、再到位,但是如果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没有兴趣,对生活没有感悟,那么教学效果肯定是不理想的。因此教师要去发现生活和教材之间的关系,先从生活着手,使教材生活化、实用化,然后才引入教材,这样才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才会觉得他们在课堂上所学的就是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是有用的、有意义的。

本人在讲授《烹饪基础化学》第一章第三节“烹饪中的化学问题概述”中的“烹饪加工中的物质变化概述”前,先请学生讨论“为什么不能在铁锅中煮茶叶蛋,为什么许多卤味食品在制作后期要添加麦芽糖?”学生们议论纷纷,但却难以统一。在学生回答后,我才小结:

(1)铁锅中的铁和茶叶中的鞣酸会反应生成鞣酸亚铁,鞣酸亚铁却是致癌物,而且用铁锅煮出来的茶叶蛋,颜色铁黑,视觉效果差。同学们应该注意到街上装茶叶蛋的锅多是钢精锅吧!

(2)麦芽糖是胶质物,粘着在食物表面晶莹剔透,有良好的视觉效果;它是糯米和麦子加工制作而成的,营养丰富,健胃消食,有益健康;它容易调和各种味素,入味好,口感好;它还是防腐的佳品,可以延长卤味食品的保质时间;而且麦芽糖进入热食品后,有浓馥的焦糖香味,对味蕾有刺激作用②。

小结后我布置了一个课后思考题:为什么要在食物低温时才能加入蜜糖?这样更好地延伸和扩展本课时的内容,也进一步启发他们在工作和生活中继续发现和思考,并成为爱好。爱好是保持兴趣的保证。

学生们听后不仅了解了许多食品知识,而且发现在加工制作食品中还包含着许多化学知识。化学知识的生活化,不仅使学生克服了学习化学知识的畏难情绪,而且使学生们发现了在日常生活包含着丰富的化学知识,化学知识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了。学生们认识到:学习化学知识是为了更好地学习和工作,学习化学知识的重要性也随之被理解了。兴趣产生了动力,所以2009级学生不仅在《烹饪基础化学》的结业考时成绩都在85分以上,而且大多数学生都成为了优秀的厨师。

二、引导学生发散思维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它是人们在实践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建立起来的研究物质的性质、组成、结构、变化的科学。

学生正确的学习目的和学习动力不是自然而然地产生的,而是在整个受教育过程中逐渐发展中形成的。它的发展和形成也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要经过一些曲折和思想斗争的,因此非常需要教师的逐步引导。

在学生们学习了制作蛋糕后的一节课上,我问学生,学会做“戚风蛋糕”的请举手,绝大多数的学生都举起手,而且脸上都有着成功的自豪表情。我接着问,有谁学会在“戚风蛋糕”中添加豆渣?结果只有两个学生举了手。我首先肯定了全班同学的成功,并请这两个学生谈谈添加豆渣的原因。两个学生的答案要点都为了增加膳食纤维。我接着问,添加豆渣的“戚风蛋糕”的口感如何,有几个吃过这种蛋糕的同学异口同声地说:口感粗糙。

怎么改善口感呢,全班议论纷纷,多数学生认为进行多次烘干和粉化的细化处理。在学生议论的基础上,我指出多次烘干和粉化的物理性处理结果都不理想。既然物理性处理的结果不理想,那么我们还可以通过化学作用来更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啊。在播放了一段“改性大豆纤维”的视频资料后,我作了小结:可以先从普通豆渣中分离出可溶性大豆多糖,再经过浸酸、漂洗,尔后再通过高压均质和脱水处理,就会很好地解决改善大豆纤维的问题。对普通豆渣和改性大豆纤维进行检测的结果表明,改性的大豆纤维提高了蛋糕馅料的悬浮稳定性,蛋糕口感更好,而且延长了保水时间③。

利用“改性大豆纤维”大大改善了蛋糕口感实例,使学生们领悟到化学作用在食品制作过程中的重要性;实验使学生目睹了化学的科学性,使学生学会了严谨的学习和工作态度;由物理性质处理发散思维到化学性质处理利用,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学习工作能力也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三、学生参与实验,准确理解理论

中职校《烹饪基础化学》教材主要内容是基础化学理论和基础元素化学,其特点是知识点较散,有些内容又很抽象;学生一遇到“物质结构、化学物质结构”等,就头晕。多数学生处于想学而又学不进去的状态中,有的学生甚至已完全丧失了信心和兴趣。如何深入浅出地讲授和如何让学生由浅入深地学习就成了讲授教材的主要问题。

四、结论

在《烹饪基础化学》的教学中通过引导式教学,引发了学生学习烹饪化学知识的兴趣,提高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学习新知识的能力,使学生的成绩和工作能力得到明显的提高。

【注释】

① 苏霍姆林斯基. 育人三部曲[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