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识别机制范文

时间:2023-07-10 09:25:26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风险识别机制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风险识别机制

篇1

对于整个金融体系构建来说,民间金融是在正规金融框架下的重要辅助成分。从一方面基于民间金融的灵活性,其一直作为关系民生建设的重要经济成分且有效促进小微企业发展;另一方面由于其经济特性的复杂性,民间金融长久以来存在突出的规划监管不足问题且已严重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长期稳定性与安全性。因此,从当前经济现状出发而深入研究民间金融风险成因且进行有效识别与防范,为构建健全的风险防范机制提出具体的方针策略是当前重要的经济任务。

一、民间金融风险识别

(一)民间借贷管控不全面形成的金融风险

在民间金融的资金流通中借贷是其主要流通种类,因此对借贷经济行为监管控制漏洞引起的金融风险是金融经济风险识别的重点。区别于国家经济机构对正规金融经济交易的严格掌控,政府对规模庞大且性质复杂的民间借贷普遍较难实现全面监控与经济行为规范。虽然民间借贷可以自由灵活地为小微民营企业提供融资辅助,但基于民间借贷的私有性民营企业的资本流动公开性与透明性较差,因而相关经济部门无法及时全面地监管借贷行为并规避风险。以处于发展初期的小型民营企业为例,在有效占据市场竞争空间之前其首先面临着较大的税收压力与行业竞争,因此盲目进行发展融资成为普遍现象。而在借贷过程中缺乏第三方或政府的全面管控极易造成借贷行为的不规范或风险性,这种盲目行为会对企业带来巨大的财务压力并逐渐产生资本安全隐患。

(二)金融监管机制不健全形成的金融风险

金融监管机制是整个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保证经济体系稳定规范的重要管理机制,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化改革,对于国有经济的金融监管体系已相对完善且相关监管部门也已形成全面有效的监督机制,这种针对国情现状的金融监管措施极大得削弱了正规金融各种经济活动中存在的风险隐患。相比较而言,对处于非主体地位的民间金融监管的法律法规保障以及相关机构设置一直处于滞后状态。另外从民间金融自身来看,其经济来源于组成过于复杂且私有性程度较高因而透明化监管的难度过大。并且我国金融监管起步较晚,在过于庞大的民间金融规模与高速发展现状下,因监管机制不健全而引发的金融风险是风险识别的重要组成。

(三)宏观经济政策的制约作用形成的金融风险

相对于国有经济的主体性地位,民间金融一直以来缺乏官方的明确规范化管理。因此其受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变动的影响较大。从改革开放后民间金融的发展历程来看,民间金融作为典型的私有化经济成分一直缺乏官方的明确信任,政府的鼓励态度与严控态度转换对其发展的长远性与稳定性带来决定性影响。这种政策性风险对于各行业民间金融来说都是无法认为预测与防范的,而当下互联网时代民间金融虽然发展趋势良好,但在国际形势等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下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整具有明显的不确定性,因而相应产生的政策性风险也应作为重要的民间金融风险进行识别与防范。

(四)民间企业资金控制不到位形成的金融风险

对于规模庞大的中小型企业而言,面临复杂多变的国际经济市场环境以及竞争激烈的行业市场,其自身的运营管理机制决定了其资本流动的风险性。相对于大型国有企业,大部分中小民营企业具有突出的资本规模较小、流通灵活等特征,这种特质使得管理层可根据市场环境的变化来灵活地调整短期发展规划以提高市场竞争力。从私有资本的趋利性本质来看,企业管理者对企业的一切发展规划都是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民间资本的盲目性对民营企业资金控制的负面影响必然会带来巨大的金融风险。

二、民间金融风险的防范机制构建

(一)强化民间借贷监管,加强法律法规建设

民间金融作为重要的非正规金融组成,如何发挥其在市场经济下对中小型私营企业的资本支持作用是当下经济建设的重要工作。缺乏有效管理的民间金融会对整个市场金融体系带来不确定性的风险因素,因此为了保证国家经济运转的平稳性与安全性政府应强化对民间金融的法律法规建设。民间金融具有突出的高风险与高收益特征,其资本流动性作为风险评估的重要指标应得到高度重视。强化对民间借贷活动中资本流动性监管指标的量化处理,在此基础上设立针对性的第三方管理机构,在加强政府监督管理工作的同时完善其行业内部保障。另外在实际的借贷行为中,对于借贷双方而言都需要同等的保障机制即存款保险与存款准备金制度,由第三方监管机构来制约不良金融行为。还应对民间金融环境进行严格监管,地方政府应紧密结合地方金融环境现状积极扩展发展空间,逐步优化经济活动的市场环境。

(二)加强民间金融监管,构建系统监管体系

从当前现实经济发展现况出发,当前民间金融具有突出的规模巨大且性质复杂的突出特性。民间金融相关的经济活动往往实现形式复杂,参与的利益主体一般并不局限于双方企业,因此要加强对其的监管必需各相关政府部门协同配合。参与市场金融监管的机构主要有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工商部门以及公安司法等,要实现对复杂多变的民间金融监管需要构建灵活多变且监督全面的监管体系。首先各地区的银监会需重点负责以投资贷款公司与网络贷款为代表的民间金融活动,另外还要积极引导行业领头者组织成立组织协会以加强其内部监管。对于规模巨大的私有资产借贷行为要进一步完善具体金融活动中的法律条例与行业规范,为后期工商部门与公安司法的监管与处罚提供体系保障。

(三)加大立法支持力度,促进民间金融发展

对比于监管完善的正规金融,民间金融的风险性与其严重缺乏法律保障有直接关系。从民间金融的立法现状来看,现有的《合同法》与《民法》仅对借贷行为有简单理论规范,规模巨大且性质复杂的民间金融严重缺乏切实可行的法律约束与法律规范。因此加大立法支持完善专业性的民间金融法律体系是风险防范的首要工作,这为民营企业实际参与经济活动提供法律性指导与保障,也为政府机构作为第三方规范监管处罚提供明确的行为条例。从国际金融市场的不确定性出发,在进行民间金融立法时应坚持实用性与灵活性原则以全面保障广大民营企业的权益。

(四)适当放宽利率管控,缓解金融市场分割

基于对民间金融风险的识别分析可知,我国特殊的经济发展国情导致宏观经济政策变动对私有经济发展的绝对性影响力。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给灵活性较高的民间金融带来更为自由开放的发展空间,虽然作为非正规金融成分其并不具有主体性作用,但作为关系民生建设的重要经济成分政府需在严格管控的基础上适当进行政策性引导。由于严格的正规金融途径无法满足巨大的资本流通需求,导致非正规途径对金融市场的二元分割。对于相对对立与分割的金融市场,政府应适度减弱利率管控以发挥市场经济规律的自我调节性作用来削弱风险。我国民间金融的发展空间巨大且发展潜力较大,资本的大规模流动需要宽松的利率管制来保证资本流通只受市场调节影响以保障优化的金融环境。

三、结语

经济建设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核心,在当前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下保障我国经济建设的长期稳定性与安全性具有重要意义。正规金融控制着我国国民命脉而民间金融则关系整个民生事业建设与长期发展,因此加强对其的风险识别与建立科学完善的防范机制是关系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举措。

参考文献

篇2

(一)筹资活动风险识别具体如下:

(1)债务性筹资规模分析。由于公司经营规模的逐年扩大,资金需求增加,因此公司大量举债。2006年公司的短期借款为22808万元, 2007年为20730万元元,减少2078万元。长期负债由198808万元增长到294888万元,增幅48.33%。公司的资产负债率由2006年的64.13%上升到2007年的67.71,虽然资产负债率仍在安全界限范围内,但是债务的逐步扩张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公司的偿债风险。

(2)债务结构分析。分析占所有债务大部分的长期借款的偿还期限可以得知,兴澄特钢从2006年到2007年的借款的偿还期限都比较集中,这就意味着到还款年度公司将以大量的现金支出偿还长期负债,通常一个年度大量的现金支出会给企业带来诸多负面影响,一旦公司现金短缺,后果更是不堪设想。可见兴澄特钢长期借款期限比较集中增加了公司的债务性筹资风险。

(3)长期借本文科学分析。兴澄特钢近年的长期借款利率不等,如果公司投资收益率不能高于借款利率,则公司面临不能按时偿还利息的风险。长期负债的浮动利率增加了企业的利率风险。

(二)投资活动风险识别具体如下:

(1)投资角度分析。兴澄特钢的投资属于固定资产投资,其中以建设项目投资对公司发展影响最为重大,项目投资的主要特点是投资时间长、投资数额大、投资决策复杂且难度大、影响投资效果的因素多、投资效果持续时间长、投资转移性与替代性差等,项目投资的这些特点决定了其必然具有很大的财务风险。

(2)投资规模分析。兴澄特钢近几年大规模发展投资范围广,规模大,占用资金多,由于投资项目涉及环节多,而且各个环节影响因素具有不确定性,一旦某一环节脱节,都会给公司带来毁灭性的打击甚至破产。

经过近两年的扩张发展,兴澄特钢的主营业务生产基地布局基本成形,进一步巩固了兴澄特钢行业领先地位,有利于公司长远的发展。但凡事有利必有弊,公司母公司经过近几年一系列的投资活动组成中信泰富特钢集团,规模化经营的同时,也构筑了一个结构复杂的集团经营主体:公司的治理结构、组织结构更加复杂,存在多重委托关系,集团的管理链条加长,对集团的财务管理机制、财务目标和财务资源配置的要求更加严格,集团受宏观、微观经济环境的影响更大,集团面临的风险因素增多。

(三)经营活动风险识别具体如下:

(1)销售中的风险因素。具体如下:第一,从客户信用状况分析。公司的客户主要是东风汽车、一汽、上海锅炉等大型企业,这些客户信用等级较高,客户信用因素导致的经营风险可能性较小;另一部分主要客户来自国外,受国际宏观环境的影响远远大于国内客户,且这些客户占有兴澄销售的份额不小,因此一旦客户经营状况失控,对兴澄特钢的经营产生的影响非常大。第二,由于公司的主要客户信用状况良好,兴澄采用宽松型的信用政策,公司销售大部分采用担保先发货后付款的结算方式。这种信用政策和结算方式有利于巩固、扩大客源,对企业销售产生积极影响,另一方面由于主要客户的集中性,一旦客户经营不理想,宽松的信用政策和先提货后付款的结算方式则构成集团经营风险的重要因素。第三,从应收账款管理分析。兴澄特钢应收账款回收历史记录良好,应收账款发生坏帐的率很低。由于应收账款质量高,公司因应收账款不能按期回收导致经营风险的可能相对较小。但外贸销售受外汇结算和国际政治、经济影响,应收账款有上升趋势。

(2)商品采购风险因素。由于不对称的信息充斥着公司的整个采购流程中,因此从采购计划的制定、供货商选择、采购决策等,每个环节都存在风险因素,兴澄特钢要面临的风险主要有以下两点:第一,采购计划分析。公司采购计划的依据是生产计划,生产计划又是由销售订单决定的,因此一旦钢铁市场需求发生变化,显然会直接影响到采购计划的准确性,而计划目标与实现情况则可能发生较大偏差。第二,原材料的采购分析。原材料价格的不稳定性是构成公司商品采购风险的一个不利因素。原材料价格受需求和上游成本推动上升幅度较大,供给比较紧张,会使公司的生产成本大幅上升,影响到企业的净利润。另外,基于和商品销售同样的原因,公司主要物资矿砂、废钢、铁合金、煤炭供货商的相对集中,主要供货商范围较窄,使公司材料采购范围受到限制,也会加大原材料采购风险。

二、财务预警模型及其应用

(一)财务预警模型具体如下:

(1)一元判别模型。一元判别模型,是通过单个财务比率指标的走势变化来预测企业的财务失败。一元判别模型最早是由Fitzpatrick(1932)提出的。他19家公司作为样本,运用单个财务指标进行预测,结果发现净利润/股东权益、股东权益/负债这两个财务指标判别能力最强。一元判别模型虽然比较简便,但其缺点在于:一个企业的财务状况是用多方面的财务指标来反映的,没有哪一个比率能概括企业的全貌。因此,这种方法经常会出现对于同一个公司,使用不同的预测指标得出不同的结论的现象。为此招致了许多批评,而逐渐被多变量预警模型所替代。

(2)多元判别模。Altman(1968)首次将多个指标分析的方法引入到财务预警模型,后人称为“Z模型”,但这仅适用于制造业上市公司。随后,Altman又提出了适用于非上市企业的Z1模型和适用于非制造业公司的Z2 模型。Altman教授的多元判别模型:

Z=0.012X1+0.014X2+0.033X3+0.006X4+0.999X5

其中:X1=(期末流动资产-期末流动负债)/期末总资产;X2=期末留存收益/期末总资产;X3=息税前利润/期末总资产;X4=期末股东权益的市场价值/期末总负债;X5=本期销售收入/总资产。

X1反映的是企业的变现能力。期末流动资产-期末流动负债也就是营运资本,它是具有周转速度快,变现能力强,获利能力高,投资风险小等特点。营运资本/期末总资产偏小,往往预示着企业资产周转不灵或资产变现能力偏差。

X2反映的是企业的获利能力。留存收益是指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之和,是企业累积形成的税后利润。一般说来,该指标越大,说明企业的获利能力越强,反之,说明获利能力越弱。

X3反映的是企业的偿债能力。息税前利润是指扣除债务利息与所得税之前的正常业务利润。该指标反映了企业资产的使用效率,也是反映企业偿债能力的最有力依据之一,该指标越大,说明偿债能力越强;反之,说明偿债能力越弱。

X4测定的是企业的财务结构,也就是负债和权益的比例。对于上市公司而言,该指标计算较为容易。而对于非上市公司来说,期末股东权益的市场价值较难确定。在运用时,一般用以下公式计算: 企业资产市价=企业预期实现的年利润额/行业平均资金利润率。由此X4=(企业资产的市价/负债总额)-1。

X5反映的是企业的营运能力。该指标可以用来分析企业全部资产的使用效率,该指标越高,说明企业利用全部资产进行经营活动的效果好;反之,则相反。

Z- score 模型中的X值除X5之外,均以绝对百分率来表示,比如“留存收益/资产总额”为20%,则X2为20。Altman的Z模型具体判断标准见表1。

(二)兴澄特钢Z值计算结果及分析

根据Z=0.012X1+0.014X2+0.033X3+0.006X4+0.999X5,相关结果计算如下:

根据奥特曼Z值的划分标准,如果Z系数大于2.675,那么公司的财务状况是稳健的。兴澄特钢的Z值自2004年以来均大于2.675。由此可以得知,奥特曼Z值的结果与兴澄特钢风险识别明显不相符,因此不能直接把奥特曼Z值模型作为兴澄特钢的财务预警模型,需要在此基础上进行改造,以满足兴澄特钢的需要。

三、财务预警机制建立

(一)完善现金流量动态调控体系 为及时把握资金动向,反馈资金流入、流出信息,保证资金高效运作,应建立三个资金管理系统:一是建立月计划用款指标控制系统。每月25日前各分厂、部门根据下月生产任务及大中修安排向归口部门报送下月物资使用计划,各物资归口部门根据上月物资消耗、库存、市场采购、技改措施、大中修进度等情况进行综合平衡,将确定的物资采购计划上报财务部,财务部按照生产计划安排市场预测,编制资金回收计划,并结合物资采购计划和各分厂、部门财务收支计,本着量入为出、统筹安排、保证重点、兼顾一般的原则,编报全公司资金分配使用方案,经公司研究批准后执行。二是建立周资金调控系统。公司在资金总量控制上,每月资金不是按周进行简单的平均分配,而是根据全公司供、产、销、运、技改及大中修等动态情况,提出每周的资金平衡方案,经公司协调会确认后实施。对资金投入使用流向随时调整,这样就能把资金用活,促使各分厂、部门用好有限的资金。三是建立日分配及资金使用情况信息反馈表系统。财务部根据每天资金进量、出量、存量及物资存量的具体情况,在部突破周计划的情况下,提出当天资金分配指标,由财务部部长批准后实施。

(二)提高公司决策层财务预警意识公司决策层应增强主动运用财务预警的意识,以一种正面的、积极的态度对待财务预警,财务管理决策或监测当局可以建立更适用于本公司的财务预警模型,并根据自身情况对评价指标加以改进,及时预测公司的财务状况。此外,财务预警是建立在对会计信息进行加工和处理基础上的,但会计有其固有的局限性,很多非会计事项虽然能对企业造成非常重大的影响,却不能在会计信息系统中得到反映。企业财务预警分析应该重视对非财务信息的收集和分析,重视对非财务因素的分析,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公司内部与企业自身相关的非财务因素包括:企业对研发的重大投资;企业获得某项专利的情况;公司在同类中的竞争力;企业技术与专利的先进性与保护程度;人才的流失情况;企业信誉如何;企业有没有盲目扩张等等。另一方面宏观环境方面,应重点关注国家对待企业的产业政策,如是否鼓励,在企业的开办、用地或是税收方面是否给予政策上的优惠,是否在企业的融资渠道上予以大力支持,以及政府是否会增强对产品的购买以扶持企业的发展等等。

(三)建立预警分析、反应、决策、执行运行机制企业必须对预警指标进行事前、事中、事后的经常性监控,对企业每一项重要经营活动所带来的财务状况变化进行预先测定,分析判断经营风险程度,为决策提供反馈信息,对在日常监控中预警的风险,能快速反应控制,达到预警、纠错、改善的目的。

(四)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 财务预警主要是发现问题,预示风险,但其本身不能化解风险,是企业内部控制的一种形式,财务预警系统向内部控制制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良好的内部控制制度应包括法人治理结构完善、组织建设权责分明、交易处理程序适当、信息记录真实、披露及时等内容。企业的危机不会及时体现于会计信息,有些风险因素是无法通过报表反映,如政局变化、管理层变化等,而这些因素对企业影响非常大,因此,在对企业进行定量预警分析的基础上,还必须结合非量化因素甚至是有经验分析人员的直觉判断, 作定性的分析评价,弥补定量分析的不足。

(五)加强公司营运资金管理,积极拓宽公司融资渠道公司应根据市场情况,采用适当的营销策略,对大客户设定一个担保发货限额,在限额允许范围之内滚动使用,减少客户对公司的资金占用,同时应尽可能增加直供客户,减少中间贸易商。分析国际市场需求,有针对性的扩大东南亚、欧美地区钢材销售,对中东地区客户可根据国际环境进行调控,规避国际政治、经济带来的不稳定风险。公司应根据战略发展需要,在周边地区建立重点物资储备基地,可以合营、合作建立废钢收购、重要铁合金生产企业;针对矿砂价格上涨和海运费的提升,可以与宝钢等其他钢厂进行战略合作购买,既可以争取尽可能多的资源,又可以降低运费成本。公司应该利用行业地位优势,尽可能多地获得银行授信额度,争取银行的透支额度,同时考虑外资银行更多的参与中国市场,针对内外资银行的不同专业化程度,有选择的满足自我发展需要;争取政策性贷款。对新的工程项目进行项目融资,发行短期融资债券,更好地满足项目资金的需求。国内外大型成套设备的融资租赁。对企业在实施发展战略过程中的需要购建较多的固定资产,可以考虑选择融资租赁方式。由原来单纯依赖银行贷款的模式,向以银行贷款为主、创新融资为辅,建立阶段性多元化组合融资、实现项目低成本和资金链安全的策略融资渠道模式转变,使企业竞争力得到全面提高。

篇3

(一)会计风险的含义

广义的风险是指事物的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表现为一个事物既可能造成不利结果(即损失),也可能会带来有利影响(即收益)。由于人们对损失的关注程度往往高于对收益的关注程度,所以风险研究主要集中于风险损失的研究。

会计风险是风险在会计工作领域中的一种表现,它是指在企业会计工作中因各种主客观原因的影响所形成的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不可靠性,这种不可靠性可能会影响企业会计信息使用者做出不当决策而遭受某种损失。

为便于从不同角度认识会计风险,对会计风险可以进行多种分类。按产生会计风险的根源可分为客观风险和主观风险;按会计风险影响要素可分为环境风险、管理风险和账务风险;按会计风险对不同利益主体的影响可分为会计人员的责任风险、企业管理者的责任风险和会计信息使用者的财产损失风险;按会计风险能否控制可分为可控制风险和不可控制风险。

(二)会计风险的特征

1、会计风险的客观性。客观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和会计本身的局限性决定了会计反映不可能尽善尽美。会计工作中存在着大量的主观判定,判断失误往往不可避免。会计人员、企业经营者和所有者之间的利益并不完全一致,在某些方面甚至还存在利益冲突,因此,会计人员可能为谋取或保护自身利益而故意或被迫提供误导信息。

2、会计风险的严重性。会计风险一旦转化为现实的损失,其后果都是十分严重的。一方面,会计信息失实会降低企业形象,给企业经营带来难以估计的损失;另一方面,由于会计信息对社会资源的配置有重要的调节作用,因而错误的会计信息会使资源配置缺乏效率,误导资金流向,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3、会计风险的可控性。会计风险是企业会计活动过程中产生的风险,因此它属于可控风险。引起会计风险的原因很多,如会计环境的变化、会计人员的疏忽等。既然会计风险可以控制,企业就应当设计必要的内部控制并保持其有效运行,以合理保证会计报表的合法性和公允性。

4、会计风险的滞后性。风险本身代表的就是一种不确定性,其产生的结果往往在决策实施之后才能显现。会计风险的这种滞后性表现得更加明显,以至于对前期差错,企业会计准则还专门设置了“以前年度损益调整”科目进行核算。实务中,除了企业自身发现错误进行更正外,很多差错或舞弊是在外部审计、税务检查甚至是破产清算时才得以发现。

二、会计风险的识别

会计风险识别是企业对其所面临的现实和潜在的会计风险加以判断、归类并鉴定其性质的过程。企业会计风险的形成,究其根源主要有两大方面:一是由客观因素形成的会计风险,即客观会计风险;二是由主观因素形成的会计风险,即主观会计风险。

(一)客观会计风险

由于会计学科本身的缺陷所造成的会计反映失实称为客观会计风险,也称会计的固有风险。它是客观存在的,人们只能尽可能地避免,但不可能完全消除。客观会计风险主要包括:

1、会计理论风险。是指由于会计理论本身受客观经济环境的制约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从而导致会计信息质量的不可靠而形成的风险。如货币计量理论是建立在币值不变假设基础上的,但在现实经济环境中,无论哪个国家的币值都不是固定不变而是处在波动之中的,即币值稳定是不成立的,从而不能如实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使财务报表上所反映的信息与实际情况发生了偏差,难免误导报表使用者的决策,给不同的会计利益主体带来不同程度的损失。

2、会计规范风险。是指由于受客观经济环境的制约,人们在制定会计行为规范时预留有剩余会计规则选择权,从而导致会计信息质量的不可靠性而形成的风险。会计准则中会计政策的可选择性,使企业在执行会计准则过程中,可以运用剩余会计选择权限对同一交易事项、经济状况,在不同会计年度依据具体情况选用不同的会计政策,从而使披露出来的会计信息即使是同一交易事项但在不同的会计年度所揭示的会计信息也会形成不可比的可能性。

(二)主观会计风险

不同的会计行为主体对同一经济业务进行处理的结果可能存在差异,当这种差异达到足以使信息使用者的决策失误并给企业带来损失时,就会产生主观会计风险,也称会计的行为风险。主观会计风险主要有两类。

1、道德风险。是指企业相关人员因对自身利益的追求而违背道德原则,进行不实的会计处理、提供虚假的会计信息,导致其可能遭受损失的风险。这类风险主要可分为:

第一,管理者会计风险。是指对企业会计信息质量有控制权的企业管理者,为谋求会计主体或个人利益,在对企业会计工作决策中,主动授意调整会计信息,粉饰财务会计报告,故意导致会计信息质量不可靠,从而形成管理者会计风险。

第二,从业人员会计风险。是指对企业会计信息质量有具体操作权的企业会计从业人员,为谋求自身利益或迫于所处工作环境的压力,在企业会计业务的具体操作中,选择有利于企业管理者利益的会计处理方法,而忽视企业所有者乃至国家利益,故意导致会计信息质量不可靠而形成的风险。

第三,审计者会计风险。是指对企业会计信息质量有审计权的社会中介机构,为谋求自身利益,在实施企业会计信息审计工作中,故意忽略第三方的公允性和企业会计信息质量问题,导致会计信息质量不可靠而形成的风险。

2、技术风险。是指受到业务水平的影响,会计人员在确认、计量和报告过程中由于操作失误或由于对会计准则、制度的理解偏差所导致的风险。这类风险主要可分为:

第一,会计职业判断风险。是指会计人员在履行职责过程中,由于自身对会计政策法规理解不透,运用会计政策和相关法规条例不当,无意造成职业判断失误而导致会计信息质量的不可靠而形成的风险。企业会计准则在具体执行过程中,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来实行,如果会计人员专业技术不高,工作经验不足,就可能无意地作出错误的职业判断,增大会计信息质量的不可靠性,从而形成会计职业判断风险。

第二,业务操作不当风险。会计人员识别票据等原始凭证的能力差,会导致将错误的信息输入会计信息系统;会计科目的使用不当,会导致将会计信息作错误的分类;收益和费用的确认时间选择不当,会导致错误配比,产生错误的盈利信息;会计控制不当会给企业带来巨大经济损失。此外,会计人员每天要面对大量的结算票据、现金资产、印章、重要凭证、有价单证等,一旦发生票据遗失、短款、计算错误等工作疏漏,就难免会给企业造成损失。

第三,决策支持不力风险。会计部门未能充分发挥会计参与管理的作用,导致支持决策的职能形同虚设,不能及时向决策层提供决策需要的反馈信息,甚至未能通过会计核算分析及时发现企业存在的问题,使得企业决策失误而产生风险。

三、会计风险的控制

会计风险的控制是指使风险发生所带来的损失降低到最小限度的各种措施,包括风险回避、风险分担、风险降低等方法。根据会计风险的成因及其构成内容,会计风险的控制包括客观会计风险控制和主观会计风险控制两个方面。

(一)客观会计风险控制

客观会计风险源于会计自身的缺陷,理论研究的深化会有助于降低该风险。对客观会计风险的防范,要从会计实践出发,对现有会计理论进行不断的改进,努力探求减少会计处理方法的不确定性,提高其可靠性。如可以通过完善会计假设、规范会计基本概念、修正会计要素,探寻减少会计处理方法的不确定性等。又比如在研究和制定会计准则的时候,尽量减少使用不确定性的措辞,以利于减少主观判断上的差异,从而减少会计风险出现的可能性。以会计理论指导会计风险研究,并使其具有良好的可操作性,使研究成果真正落实到减少会计处理中的偏差上,这是需要广大会计理论和实务工作者进行不断努力的。

(二)主观会计风险控制

主观会计风险控制主要是围绕道德风险控制和技术风险控制进行的,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加以防范:

1、建立会计风险预警机制。风险的预警机制主要是指通过在风险识别、大体辨别出可能出现何种风险的基础上,对其风险可能带来的损失进行测算,努力降低其发生的频率和减少损失的程度,把会计风险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根据我国企业的现有状况,会计风险预警机制应包括能反映企业负债管理能力、变现力、资产管理能力、获利能力和成长能力的有关指标。企业应当充分依托先进的科技手段和信息技术,应用会计风险预警机制,使监督从简单操作型的静态事后复审向动态预警分析转变,使操作过程的事中控制前移,加大监督、监控力度。

2、完善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健全并有效执行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是企业防范会计风险的根本途径。健全完善的会计控制制度应该包括:

第一,职权分离制度。职权分离制度主要体现在不相容职务分离控制上。所谓不相容职务,是指那些如果由一个人担任,既可能发生错误和舞弊行为,又可能掩盖其错误和弊端行为的职务。企业内部主要不相容职务有:授权审批职务、业务经办职务、财产保管职务、会计记录职务和审核监督职务等。其中业务经办职务和审核监督职务要分离,如会计部门人员不得担任内部审计职务;业务经办职务和会计记录职务要分离,如出纳人员不得担任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的编制职务;财产保管职务和会计记录职务要分离,如仓库保管人员不得同时兼任材料会计记账工作;每一项业务不能由一人全部包办,如不能由一人办理货币资金收付的全部业务。同时,还应当设立岗位轮换制度,这样即使有未发现的会计差错或舞弊问题,也能在岗位轮换后及早发现,避免更大的损失。

第二,财产保护制度。财产保护控制制度是为确保财产安全完整而采取的控制措施,主要包括限制接近和财产清查。限制接近是指只有经过严格控制的人员才能接触财产、物资以及会计记录等有关实物,旨在划清责任,减少舞弊行为。财产清查是通过定期或不定期、全面或部分地对各项财产物资进行实地盘点和对库存现金、银行存款、债权债务进行清查核对的一项制度。

第三,稽查核对制度。为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完整,各项经济业务必须建立稽查核对控制制度,以免发生差错和舞弊,必须根据因果连环链进行稽查核对。

3、完善会计监督检查机制。优化的会计行为必须有相应的实施监督机制作保证,要从企业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建立和完善会计监督检查机制,内部监督机制与外部监督机制共同构成科学优化的监督实施体制,从而有力地制约会计行为主体的私欲和偏好,保证会计信息的质量。

第一,完善内部会计监督机制。企业内部监督的主要途径是企业内部审计。与会计风险相关的内部审计是在一个企业内部对各种会计行为及其相应的控制系统进行独立评价,以确定内部控制的设计是否合理,运行是否有效,并最终评价企业控制目标是否实现的一项控制活动,它是实现对会计风险控制和管理的有效途径。内部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应当保持其独立、客观、公正。审计人员在对财务部门做出的会计工作进行内部审计时,不能仅仅对会计工作的结果进行审计,还应当对其依据的信息、文件等基础资料的可靠性和适当性进行评价。同时,审计人员不仅需要审计财务部门所使用的会计政策是否恰当,会计估计是否公允,还需要对会计风险内部控制措施的设计是否合理,运行是否有效进行评价,从而降低由于内部控制缺陷产生的风险。

第二,完善外部会计监督机制。尽管内部会计监督机制具有一定的监督效果,但它毕竟寓于企业之中,一旦企业整体利益与社会利益发生冲突,内部监督机制就会弱化,这时就需要外部监督,也就是要配合搞好国家监督和社会监督。根据我国国情,结合国家政府部门和社会中介组织对企业会计工作进行监督,使会计工作依法接受财政、审计、金融、税务、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等部门的监督,如实提供会计凭证、会计账薄、财务报表和其他相关会计资料及有关情况,不得拒绝、隐匿、谎报会计信息。

4、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据有关调查,当前的会计风险主要源于道德风险。控制会计道德风险的关键在于规范企业管理者的行为,一方面应设计一个务实的指标体系用以考核管理者的经营业绩;另一方面应加强对会计人员的监督,对故意出具虚假财务报告的企业予以严厉制裁。此外,还应加强注册会计师行业的管理,对注册会计师的舞弊行为要严惩不贷。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应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第一,建立会计职业道德守则。使每个会计人员都有明确的职业道德规范,了解会计工作对其自身的要求,明确过失和舞弊应承担的法律责任,提高会计人员的自律性。

第二,净化会计职业环境。会计风险往往源于薄弱的内部环境。对会计职业内部环境影响较大的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因素:管理层的价值观和道德水准;会计机构在企业内部组织机构中的独立程度。要营造一个良好的内部环境,企业首先应当树立诚实守信的意识和正确的道德价值观念。如果管理层缺乏诚信,即便内部控制设计的很合理,也很难信赖会计风险内部控制能够有效。

第三,加强职业道德宣传教育。通过对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改善其认知标准,建立符合道德规范的价值观,并使加强职业道德修养成为会计人员的自觉行为。

第四,完善监督和奖惩机制。一方面要选择政治素质好、事业心强、具有会计知识和技能的人从事会计工作;另一方面,要建立完善科学的考核标准和激励约束机制,将会计人员职业道德与其岗位资格、聘任专业职务、提职、晋级、精神与物质奖励等结合起来。

5、提高会计人员综合业务素质。为了适应新的环境要求,会计人员必须是具有会计、财政、税务、金融、审计、经营管理、计算机及外语等多方面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因此,必须有计划、有步骤、有针对性地加强对在职会计人员的后续教育,不断更新知识,以适应日新月异的客观环境的需要。同时,高等院校的会计教育也要以加快复合型会计人才培养为目标,改革教学方法,调整教育内容,开阔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职业判断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提高会计人员的综合业务素质,使会计人员的业务水平得以保证,以降低会计人员在确认、计量和报告过程中由于操作失误或由于对会计准则、制度的理解偏差所导致的风险。

参考文献:

1、冯俊.论企业会计风险及其控制[J].常州工学院学报,2006(6).

2、黄智明.企业会计风险及防范初探[J].现代商业,2007(17).

篇4

银行的授信实务中必须直面的一个问题是,判断双方或多方是否属于集团客户依据的控股股权标准是多少?最简单的标准是,当一家公司通过直接或间接方式拥有另一家50%以上的表决权资本时,就认为前者对后者形成了控制,而且是“绝对控制”。这也是目前我国公司法中明确的一个标准。在公司股权结构中,出资额或者持有表决权资本的比例虽然不足50%,也可能拥有“控制权”。事实上,其他国家或地区对此标准的界定已在50%以下,反映出公司控制权分散化的趋势及“相对控制”的概念。香港联交所《上市规则》中则明确:只要在发行人的股东大会上行使30%或30%以上表决权的人士或一组人士,或有能力控制组成发行人董事会大部分成员的任何一名或一组人士,就构成控股股东。同时明确如果《收购要约》规定触发强制性公开要约的其他百分比,触及这个百分比可能会导致控股股东变更。

授信实务上与“相对控制”概念很难区分的是“重大影响”。“重大影响”意味着一方可以参与另一方的财务与经营政策的决策,但并非拥有最终决定权。在集团客户的识别过程中,“相对控制”和“重大影响”似乎难以截然分开。如果一方拥有另一方一定比例以上,但不足50%的表决权资本时,它可以参与对方的财务和经营决策,对方也并非其子公司(如联营公司),当银行可以判断前者对后者实施“相对控制”或具有重大影响时,两者都需要纳入集团客户的管理范围之内。但判断“相对控制”或有无“重大影响”的股权比例界限在哪里?香港有些银行将拥有20%以上的表决权资本作为判定“相对控制”或“重大影响”的起点,国内商业银行可以考虑将持有另一公司一定比例以上,50%以下已发行股本,或控制其一定比例以上50%以下表决权的集合体,作为集团客户来管理。

“财务关联程度”和“担保关系”是划分集团客户的主要依据

双方之间的财务关联程度是“控制权”的进一步体现,而担保关系会影响双方的财务状况,所以以“财务关联程度”和“担保关系”作为划分集团客户的主要依据更具操作性。香港金管局在监管要求中指出,一家公司对另一家公司有财务上的影响,就认定为集团客户。具体包括三种情况,第一种为同一家控股公司的子公司或两家公司拥有同样的控制人;第二种为控股公司和其子公司;第三种为相互之间交叉担保或债务由同一担保人担保。根据这个定义,集团客户实际上是“一家公司或一个自然人与其拥有控制权的一家或一家以上的公司所形成的集合体、由同一公司或自然人拥有其控制权的两家或两家以上公司形成的集合体、以及因担保关系而形成的集合体”。沿着这个思路,结合国内企业授信实际状况,我国商业银行可以将下述授信对象归入“集合体”范畴。

公司和公司之间由于直接或间接控制权或担保关系而形成的集合体。我国现实的情况是许多公司的控股股东是中央或地方各级政府或代表政府履行行政职能的部门(单位),如果追溯公司的最终控股股东,这类公司都会因为受同一政府单位或行政职能部门控制而成为集团客户。公司法中明确,国家控股的企业之间不会因为同受国家控股而具有关联关系。据此,银行在确定集团客户的范围时,应坚持以授信法人为出发点,根据股权关系以追溯到控股法人为限。

自然人和公司之间由于直接或间接控制权、信托关系或担保关系而形成的集合体。自然人对公司形成控制在现实经济生活中日益普遍,识别集团客户时确定“控制人”非常关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对实际控制人届定为“虽不是公司的股东,但通过投资关系、协议或者其他安排,能够实际支配公司行为的人”。《企业会计准则――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的披露》规定,企业的关联方是本企业的子公司、合营企业、联营企业、主要投资者个人、关键管理人员、主要投资者个人或关键管理人员关系密切的家庭成员等。确定“控制人及其关系密切的家庭成员”的范围是有效地把握整个集团客户管理对象边界的基础。

从信托法律的角度看,公司的控制人或其规定的家属可以通过信托法律机制使公司的控制权向其他自然人转移,造成对公司控制权的重大影响。在以某家公司的控制人或其规定的家属为受益人的信托关系中,具有受托人身份的受托人拥有的股权有可能使其控制这家公司或这家公司的附属公司,因此这类自然人也可能成为实质上的“控制人”。现实经济生活中,还往往会遇到“基于控制人的亲属关系、信托关系或担保关系形成的公司与公司之间的集合体”。例如,“控制人及其关系密切的家庭成员”拥有或控制的其他附属公司之间,控制人及其关系密切的家庭成员是担保人的公司之间,控制人及其关系密切的家庭成员拥有或控制或担保的公司与受托人拥有或控制或担保的公司之间,都需要视为集团客户来统一管理。

金融集团客户管理中的现实问题

巴塞尔委员会将金融集团定义为,在统一控制权下,完全或主要在银行业、证券业和保险业中至少两个不同的金融行业大规模地提供服务的金融集团公司。这个定义仍是从“控制权”的角度出发的,根据“控制权”来判断某个金融控股公司或银行控股公司是否为银行的金融机构集团客户仍然是一个先决条件,这一点与企业集团客户的识别并无不同。在我国金融市场不断对外开放的进程中,我国金融机构的股权结构变化带来了银行如何有效识别和管理金融机构集团客户的新课题。

国际金融集团参股我国金融机构产生的金融集团客户边界问题

我国目前的监管规定要求,单一外资持有一家中国国内银行的股权比例最多为20%,多家外资持有一家中国国内银行的比例最多为25%。而根据《外资参股证券公司设立规则》,单个境外投资者持有(包括直接持有和间接控制)上市内资证券公司股份的比例不得超过20%,全部境外投资者持有(包括直接持有和间接控制)上市内资证券公司股份的比例不得超过25%。外资参股非上市证券公司的比例不能超过33%。这些相关规定的限制,可以防止外资金融集团对我国金融机构形成“绝对控制”,但无法避免可能的“相对控制”或可以实施“重大影响”。当一家外资金融集团参股多家我国金融机构,同时申请国内商业银行授信时,授信银行不仅需要根据持股股权比例设定一个划分金融集团客户范围的标准,而且需要根据对授信对象的信用风险评估及授信产品的特性(如形成表内资产或表外资产),设定审慎的总风险限额和分项风险限额。

金融集团客户管理的日趋复杂化

目前我国对金融机构采取“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模式,但部分金融机构在得到国家特许批准的条件下,已经按照金融控股公司或准金融控股公司的模式在运营。典型的模式是银行下辖其他金融机构,或金融机构下辖银行,无论哪种模式,控股公司内部都包括了传统的商业银行、证券、保险、信托等业务,集团内部不同的子公司之间,或关联公司之间在抵押质押贷款、国债回购、资金结算、托管服务、财务顾问等方面开展战略合作,形成协同效应。随之而来的问题是作为授信提供方的银行如何控制金融控股公司内部不同类别业务的公司之间风险传递和转移。国际同业的研究表明,一家金融控股公司或银行控股公司内部形成风险传递渠道的主要方式包括:通过母公司对关联公司的投资或贷款,形成流动性风险或集中性风险;集团内部成员之间相互担保或透支;对集团成员的负债进行保险或提供其他形式的信用保护;母公司向成员机构或集团内部成员之间相互提供承诺等等。银行在提供授信时,对金融控股集团和银行控股集团股权结构需要保持高度关注,依赖“控制权”标准设定可以作为统一金融集团客户来管理的对象,而集团内部的“防火墙”设置情况、内部交易的公允性和信息披露的质量等也都可能影响授信安全。

企业集团客户风险与金融机构客户之间可能存在风险相互传递

我国商业银行的有关法律明确,在我国境内商业银行不得向企业投资。银行参股企业已经在法律上被禁止。从其他国家的实践看来,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的高度融合可能对市场公平竞争产生影响,会受到立法的限制。目前我国市场实践并未发展到两者高度融合的阶段,但金融机构股权变化会使提供授信的银行在确定企业集团客户的范围时,不得不纳入金融机构客户。同时,需要对金融机构资本的构成状况、资产和负债的摆布、流动性头寸、企业和金融机构之间关联交易的公允性保持高度警惕,防止向企业集团中的金融机构提供的短期授信被转入企业长期使用。

集团客户风险识别的基本原则与管理要求

我国商业银行集团客户的风险识别应坚持“以控制权(“控制”与“被控制”)为立足点,财务关联关系和担保关系为基础”的基本原则。同时坚持以下基本管理要求。

根据企业和金融机构发展的现实状况,对集团客户设定识别“绝对控制”、“相对控制”和“重大影响”的股权比例标准。以此为出发点,从银行的直接授信对象追溯到最终控制方,无论最终控制方是法人还是自然人,股权结构层次中无论多少层级,只要存在直接控制、间接控制,或既有直接控制,又有间接控制关系的法人或自然人都应列入同一集团客户管理体系中。

根据我国担保法中对担保主体、担保对象、担保责任等相关规定,将由于相互担保或由同一担保人担保而形成的“集合体”纳入集团客户管理范围之中。特别注意分析担保关系在授信期限内对担保方(无论是公司,还是个人)财务状况产生的影响,防范过度担保产生的风险。

对于直接共同控制或间接共同控制的“集合体”,银行将其列入一个集团客户来管理更加审慎。例如,某国有独资投资公司和某有色金属股份有限公司共同控制路桥有限公司和自来水有限公司,路桥有限公司和自来水有限公司又共同控制环保设备制造公司,在这种情况下,国有独资投资公司、有色金属股份有限公司、路桥有限公司、自来水有限公司和环保设备制造公司视为一个集团客户管理更容易识别风险。

篇5

房地产投资风险的主要类型

(一)外部风险

1.宏观经济风险。宏观经济风险对于每个房地产投资企业都是不可幸免的。譬如说,当经济衰退,处于低速消沉时,社会对消费的需求也会大幅度减缩,这其中当然包括房地产。更有甚者,每当经济陷于低谷,消费减缩时,受冲击最大的往往是如汽车、房地产之类的长线耐用消费品,这时人们会修正在经济景气时制订的消费计划,推迟或干脆取消对耐用消费品的购买。社会风尚如此,造成房地产市场一时供大于求,房屋价格亦连连下跌。

2.财政利率风险。财政利率风险多来自于利率波动的影响,因为很多人买房并不是全额付款,一般都会利用杠杆原则向金融机构申请抵押贷敖以解决一部分资金。假如贷款利率上升,投资人所需要负担的贷款利息就可能是楼价本身的价值,此种情形对于一些财力有限的投资人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加息有可能迫使他们放弃房地产。当然如银行收回抵押房地产可以得到贷出款项的话,则投资人无须再负担任何责任。然而,假如房地产市场正处于低潮,银行在拍卖房地产时仍得不列足够的款项偿还抵押贷款时,则投资人仍需负一定责任。所以,投资者在策划置业计划和议价房地产时,必须把利率波动因素考虑进去。

3.市场风险。由于供求形势变化,引起市场竞争范围、竞争程度、竞争方式以及房地产市场性质、市场结构、市场发育等变化而导致的风险。市场风险是房地产市场价值跌落的一种可能性,主要来源于房地产供应的时间误差。譬如当房价因供应短缺而上升时,开发公司便会纷纷兴建楼宇,但由于建筑需要一定时间,故此虽然待建楼的总体规模已经超出供应需要,但短期内楼价仍然会持续上扬。近年来,建筑业技术日渐先进,所以造成房地产能迅速供应市场,直接缩短了地产循环的时间,也使得楼价波动变得更为频繁。

4.自然风险。由于自然因素的不确定性、不可抗性(如地震、洪水、风暴、火灾等)以及土地的自然地理和技术经济特性带来的风险。

(二)内部风险

1.经营风险。经营风险是由于房地产投资经营上的失误(或其可能性),造成实际经营结果偏离预期望值的可能性;经营风险起源于投资内部问题和项目的经济环境情况,如管理水平、管理效率低,使用经营费用超过预计值,房屋空置率高,租金回笼等问题,都将使企业的营业收入小于预期值。经济环境可能不理想,对房地产的需求偏低,会产生比预期高的空置率。

2.财务风险。财务风险是指房地产投资者运用财务杠杆,在使用贷款的条件下,既扩大了投资的利润范围,同时也增加了不确定性、增加的营业收入不足以偿还债务的可能性。

房地产投资风险产生的原因

所掌握信息不全、不准,投资决策草率。所依据的信息不够准确,或前期调研不细,对购买力及项目的销售前景预期过于乐观,都会导致在运用中出现与当初的估计有较大偏差。

宏观形势出现意想不到的不利变化,由此引发多种风险。这在近年的经济生活中也经常遇到。表现为:一是前些年严重的通货膨胀、物价上涨,诱发建材价格上涨,工程造价跟着上涨;二是货币发行政策和银行信贷政策。如银行紧缩银根对房地产商就意味着筹资或变现风险。三是房地产供求形势的变化。房地产供给严重不足的状况已成历史,现在的情况是供过于求,房价自然就要下降,销售难度增加,促销成本加大,期房销售几乎成为不可能。四是房地产政策及由此形成的大气候。如当前银行对房地产业的支持重点从“开发”变为“购买”,这不利于刚开发并需持续投入的房地产项目的开展。

发展商主观上对房地产市场供求形势,房地产政策,金融政策的理解、判断或把握上出现偏差。具体表现为:发展商过分相信自己的“感觉”,而实际上“感觉”错了或反了。如有的发展商过分地相信自己会容易地找到“下家”,将项目脱手,而实际并未如愿;有的发展商在决策上项目时只考虑、分析了一时的市场供求形势,而没把开发的周期因素考虑进去,结果供求关系“此一时彼一时”,或者对市场的估计及项目自身的优势的判断过于乐观,最终导致销售困难;还有的发展商过分相信自己的“道”(即通过“关系”拿到“好项目”的能力),而经营实力(开发实力、管理能力、行销能力)不足或较弱,项目运作中难于实现预期的经营业绩。

此外,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的发生也是引发房地产开发中的工程建设风险的原因。

房地产投资风险的识别

如何正确估计和评价一宗房地产投资的风险呢?通常的办法是计算投资风险率,其计算方法有以下几种。

(一)采用国际房地产投资业常用的三个指标来识别

1.投资房地产的营业率。一切能够带来收入的房地产都必然发生经营费用。以利润来维持其赚钱的能力。营业率被用来判定投资报告的净营业收入是否具有现实性。计算公式为:

营业率=年营业总费用/年计划总收入

据有关调查数据表明,新公寓楼营业率在38%—40%之间是可行的。办公楼、商业楼有不同的营业率。营业率太低说明投资方案中有些成本费用没有考虑。太高则说明管理不善。太低或太高都说明风险太大。

2.偿债收益比。营业净收入是扣除所有成本费后的收入,是偿还债务资金的基本来源。它和偿债责任的比率反映了借款人偿还贷款的能力。

偿债收益比=营业净收入/要求的年偿债额

偿债收益比数值越小,该项借款投资的风险越大;反之,则风险越小。住宅资产的偿债收益比一般要求超过1:2才被认为是安全的。

3.保本占用率。保本占用率是计算房地产安全性的另一重要指标。其计算公式为:

保本占用率=(年营业总费用+要求的年偿债额)/年计划总收入

保本占用率越高,投资风险越大。可以接受的住宅资产的保本占用率一般为85%-90%。

(二)概率与数理统计的方法

由于风险度量涉及到房地产投资项目可能结果的概率分布,因而可以采用概率论和数理统计作为房地产投资风险的识别方法。这里的投资结果主要是指房地产投资的报酬回报率。而报酬回报率的概率分布的取得很不容易。虽然可以作市场调查,有已开发项目的资料,可以使用数理统计的方法得出分布或其估计,甚至通过统计检验,但其结果只能在相对意义上代表拟开发项目的概率分布。这是因为各个房地产项目之间的差异较大,有时相距十几米的位置,即使其它条件都相同,投资的报酬回报也存在很大的差别。将抽样调查的方法与主观概率判断结合而确定出房地产项目投资的报酬回报率的概率分布是实际工作者常用的方法。

但如果某一房地产项目投资的报酬回报率的可能结果有几种,每一种可能的结果为xi其出现的概率为pi,则其数学期望为:

如果投资者将投资报酬率的预期结果取为数学期望是合符情理的。因为在统计的意义上真实的投资报酬率出现在数学期望左右的概率最大。那么此标准差就描述了预期结果与实际结果的“平均”变动程度,因此可作为一种风险的度量。标准差越大,风险越大,标准差越小,风险越小。用标准差度量投资风险的优点是概念比较清楚直观,可以借用成熟的数理统计一整套理论和方法。在降低投资风险的投资组合理论中,这一度量有出色的表现。其缺点是准确的概率分市pi不易找出。考虑到相同的标准差,对于期望值不同的投资项目,它所表达的影响程度或对投资者的损害程度,也即风险大小,应该是不同的。期望值大时,风险应小些,期望值小时,风险应大些。所以人们更喜欢用变异系数来度量风险:

r=б/e

怎样的r值是小(大)风险,与投资者的风险偏好性格有关。但r接近1的风险,通常是投资者不愿接受的风险。r>1的风险,是很多投资者不能忍受的风险。也可以用Δ=e-б这一绝对数来度量风险。Δ

房地产投资风险的控制

在房地产投资活动中.投资的风险是客观存在的,这对于所有的房地产投资者都是一样的。投资风险的控制即在于能及时的发现或预测到这种风险并能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化解、缓和、减轻、控制这种风险,减少投资者预期收益的损失可能性。

控制风险的基本思想是对某种损失的可能性进行调整、进而最大程度降低这种可能性的主要方法有:

(一)进行充分的市场调查分析以作出科学的项目决策

风险是指在投资经营过程中各种不确定因素,使实际收益偏离预期收益的可能性。减少这种不确定性,从而减少这种偏离的最好方法,就是通过市场调查,获得尽可能详尽的信息,把不确定性降低到最低限度,从而较好地控制房地产投资过程中的风险。通过房地产市场的供求状况和趋势进行全面的调查分析,从中选择社会最需要的并能够取得较大收益的投资项目,这部分工作可以由投资者自己对房地产市场进行调查,也可委托咨询公司等中介机构进行。

(二)在预期收益相同的情况下投资风险较小的房地产项目

篇6

在代建制中,相关利益主体大致可分为三方:出资人、代建单位、使用单位。

出资人(政府主管部门):作为项目出资人,一般包括投资计划审批部门和资金管理部门。

代建单位(社会专业化的项目管理单位):要求为具有相应的设计、监理或咨询等资质并经政府投资或建设主管部门认定取得代建许可的独立事业或企业法人。负责项目的建设组织实施,包括编制可行性研究、委托勘察设计及监理、工程招标及合同签订、办理相关建设手续、项目实施过程管理、竣工验收、工程决算、项目移交等,覆盖了除资金筹措与供应以外的建设单位在项目实施阶段的全部工作内容。

项目使用单位:指对建成后的政府投资项目拥有具体使用权的单位,如代建项目为公共设施,则是指承担该设施的管理与维护责任的单位。

在整个代建过程中,各主体均符合“理性人”假设,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如各主体的行为得不到规范,必然引发代建制相关风险。

二、由项目出资人引发的风险分析

1、政府部门监管效率不高引发的监管风险。目前,我国对政府投资项目的监管,呈现出分别监督、事中监控和监督标准缺失的不利局面,这在一定程度上将引发监管失效的风险。

分别监督,指项目分别由行业管理部门、投资主管部门、建设主管部门、质量与安全监督机构,以及财政审计部门来分别进行监督,缺少统筹监督机制。

事中监控,指监管的重点集中在项目实施阶段,监管的对象主要是施工企业、监理机构与项目法人,虽然对设计单位、招投标机构也进行一定的监管,但无论是从监管机构,还是从监管手段上看,事前监控显得较弱,难以实现对项目有效的监控。

监督标准缺失,在实际操作中,多数地方都没有出台具体的监督方法与手段,代建单位哪些行为应由政府监督、哪些行为应由社会监督、如何协调对代建单位的监督与传统行业监督、如何协调各监管部门的关系,都没有得到妥善解决。

2、政府个别官员的寻租行为引发的寻租风险。政府投资项目产权边界模糊,这为个别利益个体满足自身利益提供了较大的寻租空间。在代建制模式中,寻租行为主要是作为委托方代表的某些政府官员利用手中的权力进行创租、寻租,导致权钱交易,而作为另一方的代建单位即可从承建、经营的政府投资项目中获得高额的额外利润。

3、选择隶属单位为代建方引发的垄断风险。从方式来看,存在着由政府(投资方)的模式,即由政府(投资方)直接成立专业化的项目管理机构(可以是事业法人也可以是企业法人),统一负责本行业、本地区的项目建设管理任务。这种模式可能导致垄断风险,对代建单位本身所应该具备的各项资质和能力欠缺考虑,无法保证执行中所需的竞争性。

三、由项目代建单位引发的风险分析

在代建制中,代建方作为项目法人,承担着从项目建议书到工程保修整个项目周期的风险,代建单位的行为对代建项目的成功与否起着直接的决定性作用。

1、代建单位自身资质不够造成的资质风险。只有具备了一定实力、经验、业绩以及相应配套资源的代建单位才能有效保证项目成功实现。目前,我国对代建单位资质管理不够严格,许多代建单位都是从原来的建设单位、工程咨询机构、建设监理公司、工程承包公司等转型过来的,其经济实力、人员队伍素质、内部治理结构等各方面不能完全达到代建单位应有的水平,致使许多不具备代建资格的代建单位取得代建项目,不能履行应有的职责,直接加大了代建项目的完工风险。

2、代建单位技术不成熟、管理低效造成的管理风险。代建单位对项目进行管理历经前期论证、设计到施工和维护,均需具备相关的管理能力。但是,对具备代建资格的单位来说,无论是总承包企业、房地产开发企业还是监理单位,往往只具有某一专业领域的管理水平,其他方面并不擅长,如市政系统局限于市政工程范围,热力系统的又局限于热力工程范围。现行相关法规只对资质予以规定,未具体考虑代建单位的技术条件和管理水平。代建单位技术不成熟和管理低效,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项目的成功实施,引发管理风险。

3、代建单位与项目其他参与单位串通造成的串通风险。代建单位为了追逐更多的利益而与工程项目其他参与单位串通,通常发生在审批和采购两个环节上。对于在项目概算中占较大比例的工程建安费和设备购置费,核算时具有不确定性,审批也有一定弹性。概预算专业性较强,主管部门常处于信息不对称的劣势,加上有关项目建设标准及工程造价的指标体系尚不健全,代建单位很有可能与设计单位、概算评估机构串通,提高工程概算。同时,在采购过程中,由于代建制的工程所使用材料设备的种类等容易成为代建单位的私人信息,这种信息不对称也可能导致代建单位通过施工中的偷工减料或虚报价量等非法牟取利润。

四、由项目使用单位引发的风险分析

在“代建制”项目中,使用单位从原本的项目管理业务中超脱出来,从决策角色转变为监督执行角色,有利于规范政府投资项目管理行为。在角色转变过程中,如果使用单位不能清晰定位自己的权责,将给项目带来风险。

1、由使用单位管理出位产生的干扰风险。一些使用单位(业主)为了部门利益,原本就不希望将项目交给代建单位管理,造成在项目实施中,有些业主仍然对一些本来属于代建单位应做的工作进行越权干预,出现“管理出位”,这在一定程度上干扰了代建单位正常的决策活动,影响了代建单位对项目的管理,也影响了代建单位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进而影响到工程项目的顺利实施。

篇7

关键词:输变电;质量风险;识别;评估;防范;控制

Key words: power transmission;quality risk;recognition;assessment;prevention;control

中图分类号:TU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26-0081-03

0引言

风险是指在一定概率条件下未来可能发生但现在无法确定的不利影响或损失,质量风险控制是风险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指风险管理者采取各种措施和方法,消灭或减少因质量问题造成风险事件发生的各种可能性,或者减少风险事件发生时造成的损失。输变电工程施工具有投资大、工期长、人员构成复杂、工序繁多且具有承接性强等特点,因而存在诸多的可控和不可控质量风险因素,从而形成工程质量风险损益。输变电工程在施工过程中,某一节点发生质量风险损益时,会对施工后续工作的质量产生影响,形成风险损益在项目实施链上的传递。质量风险沿项目实施链传递的效应极易引起质量缺陷甚至造成事故,严重时直接影响输变电施工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因此,对输变电工程而言质量风险控制问题尤为重要。

1输变电施工质量风险控制主要内容及特性

1.1 输变电施工质量风险控制主要内容质量风险控制源于风险管理理论,该理论认为,风险管理分为风险识别、风险评估和风险控制三大环节。风险管理的一条基本原则是: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保障。质量风险控制是在质量风险评估的基础上,针对风险状况采取相应的措施与对策方案,对可能出现的质量问题加以控制、抑制,降低其发生风险。因此,风险控制的目的是为了最大限度的降低风险事故的发生概率,减小损失幅度。输变电工程施工质量控制是工程项目全过程质量控制的关键环节。工程质量很大程度上决定于施工各阶段的质量控制,其中心任务是要通过建立健全有效的质量管控工作体系来确定工程质量达到规定的标准和等级要求。

1.2 输变电施工质量风险特性输变电工程项目的质量风险是具有累加效应的,项目每个环节的质量风险形成由两部分因素构成,一是外部风险环境对项目质量的影响;二是工序系统本身质量风险因素的影响。项目质量风险具有方向性和时间性特征。方向性是指项目风险传导具有一定的指向性,或者说项目风险传导过程具有较强的路径依赖特征。时间性是指项目风险从一个阶段(环节)传导到另一个阶段(环节)或从一个项目传导到另一个项目或影响到整个企业需要一定的时间。输变电工程施工质量风险传递特性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2.1 承担风险的利益者不一,内外部往往存在各种利益冲突。输变电项目施工中的利益者包括业主(建设)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工程监理、设备及材料供应商等诸多参与方,各参与方形成了项目价值链,任何一方的差错都有可能造成整个工程一系列的损失,即质量风险的传递。

1.2.2 施工项目质量风险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其不确定源主要来自于三个方面:施工各参与方、施工生产过程、环节衔接信息偏差。

1.2.3 施工项目质量风险是随着项目实施进展而变化。施工过程中任何的改变都有可能导致施工质量的变化,并需要对质量风险的动态评估。

1.2.4 由施工项目质量风险所导致的工程质量问题或事故往往是在施工过程中或后期使用上出现,其显现需要经过一段相对较长的时间。

1.2.5 施工项目质量的隐蔽性。工程项目在施工过程中,由于工序交接多,中间产品多,隐蔽工程多。若不及时检查发现其存在的质量问题,因其大部分具有不可拆卸检查的特性,容易根据事后表面质量而造成质量判断错误,将不合格的评估为合格。

2输变电施工质量风险识别及评估路径

2.1 输变电施工质量风险识别质量风险识别是识别质量风险来源、确定质量风险发生条件、描述质量风险特征并评价质量风险影响的过程,是质量风险控制的前提。施工质量风险的识别过程可以采用结构化分析方法,即由总体到局部、由宏观到微观,层层分解来确定何种风险事件可能影响工程质量。质量风险识别可以采用项目施工方与监理方组成联合会议专题讨论,专业技术人员通过理论与经验讨论后确定所有的风险事件。根据国内输变电工程施工质量实际情况进行识别,输变电施工质量风险主要有经济风险、管理风险、技术风险和环境风险四大类。

2.2 输变电施工质量风险评估模型

2.2.1 识别所存在风险后,可采用层次分析法(简称AHP法)进行影响施工质量的风险因素进行评估,构建层次模型如表1。首先使用专家打分法对各要素进行评价取值,把问题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指标是总风险A,第二层次指标是第一层次包含的四个维度的风险(B1、B2、B3、B4),第三个层次指标是第二个层次的若干影响因素。

2.2.2 构造比较判断矩形。以矩形的形式表示每层次中各因素相对重要的情况,即对上层次的某个因素,在下一层次中两两元素进行相对重要性的量化判断。两两因素的量化值称为比例标度,比例标度可采取1,2,…9或者其倒数作为相对重要性的判断量化值。比例标度9个数字的含义是:1两个因素同等重要,3表示因素1比因素2稍微重要,5表示因素1比因素2明显重要,7表示因素1比因素2强烈重要,9表示因素1比因素2极为重要。2、4、6、8对应以上相邻矩阵的判断的中间情况。判断矩阵因素的赋值反映出专家对各风险要素的相对重要性认识。

2.2.3 进行各因素相对权值计算,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检验,计算综合权重并进行一致性检验。相对输电工程施工过程中的质量风险(A)而言,基准层内的指标两两评价得到矩阵A-B(表2-6)。

一致性检验。在A目标下,R1-R20的组合权重如表7、8所示。

2.3 输变电施工质量风险评估结论根据层次分析法,采用构造比较判断矩形模型进行各因素相对权值计算后得出结果如下:

2.3.1 重大风险组成:人员素质及技术水平、管理控制执行力、管理组织体制机制等三项的权重在(0.1,1)之间,属于重大风险,应当加以研究并加强监督控制。

2.3.2 中度风险组成:施工管理水平、现场组织、质检自检及整改、施工工艺方案、合同约定及履行、人财物管理、技术审核和交底、行业法规及规范、工器具及设备的调试校验、成本、新技术设备应用、材料价格波动、地质特征、通货膨胀、国家/地方法规及规范、地形环境等十六项的权重在(0.01,0.1)之间,属于中度风险,应加以重视并采取常态的防范措施。

2.3.3 轻度风险组成:气候条件的权重在(0.001,0.01)之间,属于轻度风险,应做出准确判断,给予适时的重视并做好应急预案,防患于未然。

3输变电施工质量风险控制路径

3.1 输变电施工质量风险控制思路由于输变电施工质量风险的动态性和传导性,因此对项目风险的控制必须有动态的、全面系统的风险管理思想和手段,更为关键的是要强化项目与企业之间、各类工程之间、工程分部之间、分项工程之间的持续风险管理和界面管理。同时,施工质量风险还具有较强的路径依赖和指向性,因此控制项目风险必须界定项目风险可能的传导方向和路径,明确风险传导控制的关键环节或阶段,针对性地采取有效措施和应急预案。

根据上文中提到的级别分类(重大风险、中度风险、轻度风险)来启动不同层面的应急预案,合理配置资源。针对重大风险要求必须重点整顿,对项目负责人及管理人员实施行政和绩效考核,以大力度的处罚确保规避风险的刚性;针对中度风险要求黄牌警告,对项目负责人及相关管理人员进行履职考核并督促立即整改;针对轻度风险则要求对项目管理及施工人员进行安全提醒。通过检查、评估、预警等,及时实施干预手段,以提高风险应急反应能力。

3.2 输变电施工质量重大风险控制主要举措根据本文评估结果,人员素质及技术水平、管理控制执行力、管理组织体制机制等三项风险是输电施工过程中危险程度最高、最需要关注的风险。这三项风险防范应从风险源上下功夫,笔者认为,输变电施工质量重大风险应从以下几个主要方面进行防范与控制。

3.2.1 人员素质及技术水平风险的防范与控制:①自上而下宣传并引导正确的学习之风,在理论知识上重点普及符合企业发展所需的知识,鼓励无私传授经验;②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适时性,一切培训应与企业生产实际需要和企业人力资源发展规划分步细化推进,培训时间确定应与企业总体工期协调,确保培训实效;③技术传授和讲解应以施工现场为主要培训场所,实操模拟式教学更易接受;④建立阶段性素质与技术水平客观测评系统,以问卷试题、现场检查、调查了解等方式,分阶段定期不定期进行评估;⑤提升自主创新能力,采取必要的奖励措施,提升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科技潜力;⑥提倡技术竞争和技术比武,通过物质和精神奖惩的手段,提高重视度和积极性;⑦新老帮带的师徒关系应在输变电工程中不断发扬下去。

3.2.2 管理控制执行力风险的防范与控制:①建设高素质的管理人员队伍,不断提高他们的业务能力、灌输思想的能力和贯彻行为的能力,确保政令畅通;②建立完善合理的质量管理制度,必须结合生产实际和形势发展,不断建立和完善具有针对性和可执行性的各种质量管理制度;③优化业务流程,明晰职责界线,规范工作程序,减少中间环节,细化业务流程,职责界线必须明确到点,用流程和管理职责来规范人员的执行行为;④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培育良好的沟通氛围,通过沟通,使命令指令和工作意图及时得到快速有效的执行,并易形成共识,达成一致;⑤奖惩分明,重要事项必须采取刚性手段确保执行的不可变性;⑥委派第三人对事物进行监督与跟踪,保证管理执行过程处于受控状态;⑦做好信息反馈的收集工作,通过被动反馈或者主动调研,通过总结好坏得以趋利避害,确保管理执行得到不断改善;⑦协调内部资源统筹配置,把资源合理协调调动在所需层面上,从上到下一个方向,以达到事半功倍;⑧提高团队合作和协同作战意识,增强聚合战力。

篇8

一、审计风险及其模型构建

审计风险狭义上是指注册会计师对财务报表审计意见表达不当的或然率,包括财务报表总体上已公允揭示而审计人员却认为未公允揭示的风险,或者财务报表未公允揭示而审计人员却认为已公允揭示的风险。通常情况下前者与审计效率相关,会增加审计时间和样本量,而后者直接关系到审计效果与质量。从实务角度看,审计风险可以更狭义的理解为第二类的风险。广义审计风险是指审计主体发生损失的可能性,包括狭义审计风险和营业风险。后者是指审计报告虽正确无误,但审计主体却因客户关系而遭受损失的风险,其形成原因来自“深口袋”理论。审计风险一般具有普遍性、可控性、非零性、客观性、或然性等特点。早期审计主要是账项基础审计、制度基础审计。账项基础审计(Accountingnumber-basedauditapproach)是审计方法模式发展的第一阶段,主要目标是查弊纠错,比较注重凭证、账簿、报表的详细审查,因而较费时费力。制度基础审计(system-basedauditapproach)在20世纪40年代开始成为审计方法的主流,与账项基础审计相比,制度基础审计将重点放在对制度各个控制环节的审查上,从而减少了直接对凭证、账表进行检查和验证的时间和精力。20世纪60年代后,随着企业的经营环境和经营活动的日趋复杂,财务报表重大错报的风险已不是一般的因会计核算差错而引起,受利益的驱使企业管理层管理欺诈舞弊活动日益盛行。如为了取得理想的经营业绩从而获得相应报酬或奖励,或为了达到上市公司增发股票的业绩要求等,蓄意编制欺诈性的财务报表。由于企业内部控制本身就是由企业管理层制订的,内部控制制度只能控制一般员工,而面对企业高层的欺诈与舞弊活动,一般的内部控制制度便束手无策。在这种环境中,制度基础审计方法的局限性十分明显,审计风险被急剧放大,为此产生了风险导向审计(Risk-basedaudit approach)的需求。

传统审计风险模型是由美国注册会计师(AICPA)1983年提出的,该模型是传统风险导向审计的核心内容。具体表述为:审计风险=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由于传统的审计风险模型在实际操作中日益暴露出缺点,如对审计风险的分析只能定性不能定量、审计风险因素不全面、无法描述道德风险等。因此,自从上个世纪末以来,国际会计师联合会(IFAC)就专门成立了审计风险分委员会,着手研究和修订审计风险模型,并于2003年了ISA200准则,将其修订为“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要求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要实施审计程序从会计报表整体层次和账户余额层次两方面评估重大错报风险,并据以确定并实施进一步的审计程序,以便把检查风险降至可以接收的水平。然而注册会计师审计的直接对象为会计报表,能给注册会计师带来审计风险的是有严重虚假的会计报表,引起会计报表虚假的因素就应该构成了审计风险模型的基本因子。笔者认为,科学的审计风险模型应该是综合考虑各种造成审计风险的原因,理论上必须对现有的模型进行架构,使其更好的指导实践。由此,构建以下审计风险模型:审计风险:(被审计单位舞弊风险+会计师事务所舞弊风险+错报风险)×检查风险×诉讼风险

二、审计风险成因分析

(一)外部原因 首先,相关法律不完善,法律之间存在矛盾。在涉及到审计工作的法律诉讼中,注册会计师与法官对法律依据存在分歧及争执,这将会增加注册会计师的执业风险。在我国目前制度环境下,审计风险成本履行的概率极低,很少有会计师事务所因审计失败被追究民事责任。会计师事务所往往只考虑审计的直接成本,这导致了审计质量没有保证,审计风险的增大。其次,相关政策的不完善,导致审计风险增大。某些企业的国有资产在改制过程中,通过优惠政策大量让度或流失。许多政策界限不明,使审计人员在审计时无法界定;一些被审计单位不仅不配合审计工作,反而设置障碍,审计部门在没有强制手段和政策的情况下,只能不了了之。再次,公司内部审计部门所处的地位较薄弱是产生审计风险的原因之一。按照现行审计管理体制及其运行方式,大量的审计工作由内部审计部门完成,由于其人财物全部统统归被审单位管辖,在涉及到部门甚至地方利益时,审计工作常受到行政干预。第四,被审计单位受利益驱动,蓄意阻挠审计工作,增加审计工作的审计风险。在审计过程中有的被审计单位违背原则,不配合审计人员的工作,反而有意阻挠正常的审计工作。最后,社会公众对审计报告的依赖程度和期望越来越高,加大了审计风险。随着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无论是投资者、企业管理者还是债权人都会出于自身经济利益的考虑关注报表信息。为了各种目的不惜支付高额费用聘请注册会计师对财务信息进行鉴证,以提高信息的可靠性。政府部门、投资者、债权人、潜在的投资人以及社会公众都对审计鉴证过的财务信息给予了极大的关注,社会上依赖审计报告的人越为越多,致使审计人员承担的审计责任越来越大,审计风险也由此加大。信息使用人对审计人员寄予了很高的期望,要求审计人员保证查出全部的差错和欺诈行为,保证财务报表不产生误导行为。但事实上注册会计师们不可能达到如此完美的审计效果,注册会计师们实际能担负的审计责任比社会公众的期望要小。正是这种期望使得社会公众对审计职业界产生不信任感,从而加大了审计风险。

(二)内部原因一是会计师事务所贪图利益,为获得经济效益而承担高风险。某些会计师事务所为了获得高利润,不惜违背审计原则,人为的降低审计成本,或者与审计委托事项的直接关系人串通,通过损害社会和他人利益来取得非法收益。二是由于受审计成本的限制,审计单位和审计人员只得采用抽样的办法,无形中就产生了一定的审计风险。在审计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注册会计师只有通过降低审计证据的质量和减少审计证据的搜集数量来降低直接成本。但审计证据的不足可能严重降低注册会计师发现会计报表存在错误和舞弊的概率,审计质量下降,审计风险增加,从而会使风险成本大幅度增加。在实际工作中,不少会计师事务所从审计对象中主观地选择若干项目,如金额较大项目进行抽查,抽样得出的审计意见作为对总体的意见,因此,形成的审计结论缺乏科学依据,形成了审计风险。三是审计人员的素质还没有完全达到理想要求。目前执业的注册会计师当中,有少数人缺乏理论知识或实际工作经验,对于日益复杂的会计处理方式和会计作假手段,在专业胜任能力和技术规范上存在一定的欠缺。四是业务能力原因。审计是一门技术性、社会性综合素质要求较高的职业,同时国家不断制定出新的、更适合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审计准则,而审计人员仍

固守原有的观念和审计方法,技术水平偏低,技术水平偏低,致使不少审计人员在工作中对会计资料的真伪难以辨别,只能凭经验判断,对工作难以适应,无力抵御审计风险。

三、审计从业人员规避审计风险的策略

(一)改变审计观念与视野审计从业人员应当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去了解企业的各方面情况,注重审计调查和审计分析。如关注企业的宏观环境,其所处的行业资讯,经营环境,监管环境;熟悉企业的性质,特别是企业的经营、筹资和投资环节;了解企业的战略、目标,以及可能导致会计报表重大错报的相关经营风险等。此外,还应关注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运行状况,财务报表有无特别导动,会计政策的一贯性,或有事项等。

(二)着力提高业务水平随着企业经营环境的变化,对审计从业人员特别是对承担审计责任的注册会计师要求大为提高。应当具备综合能力,对企业的生存能力进行分析,识别可能造成会计报表重大错报的各种因素。同时要经常更新审计知识,了解最新的政策,提高专业判断能力,平衡审计效率和审计质量的关系。审计人员还应不断加强自身的业务水平,深化后续教育,加强改善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使审计人员不仅成为财务会计方面的专家,而且成为经济管理、计算机运用、法律法规运用等方面的专家。

(三)强化审计风险意识审计人员应当充分认识审计对象审计风险的普遍性和严重性,要时刻树立起审计风险意识。如审计人员在从事具体审计业务时,必须时时保持审慎的审计态度,以合理怀疑方式对待审计对象提供的所有审计资料,对发现的疑问,不能被审计对象外表所具有的某些假象,或是看似合理的解释所迷惑,应谨慎地寻找证据支持。

(四)重视审计底稿编制审计从业人员要严格按照审计准则编制审计工作底稿。由于审计工作底稿完整清晰地记载了注册会计师的工作过程和结果,一旦出了问题,监管部门往往依据审计工作底稿追究事务秘和注册会计师的审计责任。因此,审计从业人员必须高度重视审计工作底稿的编制,从形式上和实质上都要执行到位。同时,审计从业人员应当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以发现的缺点必须予以证实并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记录于审计工作底稿中。只要审计工作底稿完整地记录了审计人员履行了独立审计准则规定的程序和获取了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即使出现了审计失败也可能减小审计人员的审计责任。

(五)自觉形成对专业知识学习的良好态度审计人员不仅要熟悉自己的专业知识,同时必须了解和学习相关的法律知识,并且可以向专业的法律人士咨询必要的常识。审计人员应当了解和掌握与本身业务相关的法律知识,一方面在日常的业务活动中,应当从审计签约到出具审计报告都以法律的角度规范自己的业务行为,努力使工作纰漏和失误减少到最低程度。另一方面,在工作前应当考虑到工作潜在的风险和威胁,必要时可以与专业的法律人员讨论相关事宜,一旦在工作中出现涉及法律责任的迹象,或者与委托方或第三者发生有关部门的争执时,可以利用自己了解的法律手段或者法律途径有效的解决问题。

四、会计师事务所控制审计风险的措施

(一)建立客户审计风险评估部门会计师事务所一般都将人力物力用于实质性测试,很少把精力和工作量放在了解公司的宏微观经营情况以及评估风险上。但审计风险最大的根源是对公司审计风险估计不足,而不是财务报告本身。大量的案例证明,对风险的估计不足将会对会计师事务所带来巨大损失。会计师事务所在接受业务之前,应将授业公司的经营情况,尤其是潜在的风险了解清楚,并据此决定是否接收该审计项目。会计师事务所应建立一个新的部门――业务风险评估部门,该部门应当独立于其他业务部门,直接向公司高层合伙人报告,由其直接管理。该部门要了解被审计企业的发展历史、企业性质、经营状况,股东和经营者的情况等,对授业企业存在的审计风险进行有理有据的分析,最终向高级合伙人提交评估结果。

(二)建立客户档案数据库主要针对老客户,若设立了客户审计风险部门,这部分工作可以交由该部门负责。客户档案应当包含企业的战略流程、风险评估、业绩衡量和持续改进的需要。

(三)建立健全的审计项目管理制度、制定审计项目计划,加强审计项目的现场管理,进行持续的业务监督和业务指导,特别要强化审计工作底稿的三级复核制度。根据独立审计准则规定,会计师事务所必须建立三级复核制度,即项目经理现场全面复核、部门负责人重点复核项目经理复核过的工作底稿、主任会计师或授权的质量监管部门进行分析性复核和重点抽查,以保证审计质量。实践中各会计师事务所也都相应制定了三级复核的内容及重点,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没有按照制度的规定去严格执行,大多数复核仅是一种程序化的形式,项目经理、部门负责人、主任会计师也仅是在审计工作底稿中签字,并没有就具体复核内容及重点予以认真仔细地复核,并根据复核情况提出书面的复核意见。必须进一步完善三级复核制度,明确提出书面的复核意见,明确提出各级复核的内容及程序,并由各级复核人员出具详细的书面复核报告,从而使复核制度真正落到实处,起到质量把关的作用。

篇9

一、企业财务风险的识别分析

报表分析法的分析方式是指根据公司内部的一些数据,通过核对公司的数据信息对其财务风险进行搜寻、查找、辨析的分析方法。查看资产负债表的数据增加或减少来查看企业内部在去年年末是否留存现金的方法比较可靠。应收账款的大幅度的增长,对此应该考虑的是这是否由收债政策的变化所引起的,或许是其他的比较隐蔽的原因。对于企业接下来一年内是否拥有高额的借款,企业的偿还能力的高低,以及在筹集资金的过程当中短期偿债压力是否偏大等,这些都会成为加大企业财务风险的重要原因。二是从利润表中可以详细辨析出主营业务成本和主营业务收入的比率的大小,以及营业费用和财务费用增加之间的比率大小,进而能够得知营业利润减少的具体比率,这个时候就应该估计企业的总体盈利额是否有所减少,企业的总体盈利能力是否有所下降,如果下降的话就应该详细分析具体的问题根源再进行解决。指标分析法能够根据企业财务核算、统计核算、业务核算资料和其他方面所提供的数据,来分析计算对比企业的相关的财务风险,并且能够针对每一次不同的财务风险想出具体的对策,不断地创新和拓展减少财务风险的技术方法。首先是通过计算的方式来对企业上一年的营运资本、流动比率、速度比率、现金比率、现金流量比率进行详细的对比,从而能够得知企业内部的营运资本是增加还是减少,比率为正就是增加,比率为负就是减少。如果出现比率为负及营运资本的减少这种状况就说明企业偿还债务的能力较弱,筹集资金的能力也相对下降,这个时候就需要想办法提高企业内部筹集资金和偿还债务的能力。二是通过科学的计算来对企业近两年的资产负债率、产权比率、权益乘数、长期资本负债率、现金流量债务比进行比较,得知其各种指标是否下降,防止发生财务风险。

二、企业财务风险的内部控制措施

篇10

引言

感应电机也被称为异步电机主要的用于电动机,其原理是靠输入的交流电产生磁场的作用让感应电动机的转子进行转动,实现将电能转换为机械能。我国每年至少一半以上的电能就是消耗在电动机的能量转化上,广泛的应用在工农业生产以及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其中三相感应电动机使用的最多。掌握感应电动机的基本特性,熟悉其常见风险,对保障感应电动机的安全运行有着重要的意义。

1 感应电动机的安全选用

我国大部分感应电动机工作运行时的负荷远远低于其设计负荷,感应电动机不能处于满负荷状态运行,这就造成大量的电能的浪费。感应电动机的选取要从电动机的额定电压、额定转速、结构形式和额定容量来考虑。

1.1 额定电压

根据感应电动机的启动转矩、过载系数、和启动转矩之间的相互关系,过载系数和电动机的电源电压的二次方呈正比关系,启动转矩同电动机的电源电压同样呈正比关系。因此,电动机启动电压的大小严重的影响感应电动机的性能。当电源电压过大时,虽然会使得电动机启动转矩提高,电动机的转动强度更大,但是对能量的利用率却降低了,而且会造成感应电动机产生大量的热量。当电源电压过低时,电动机的启动转矩和过载能力都下降,严重影响电动机的使用,而且也会使得温度过高,影响电动机的使用寿命。

1.2 额定转速

为了满足生产机械的需求,电动机的额定转速必须符合生产机械的具体要求,否则就无法保证生产机械的正常运转,还可能会对生产机械造成损害、引发安全事故,造成人身伤害和设备财产损失。

1.3 结构形式

感应电动机的结构形式需要根据生产场所的具体情况进行确定。感应电动机的结构形式主要包括防爆式、防护式、封闭式和开启式。如在油库、油田、加气站、矿井等存在易燃易爆物质的场所使用的感应电动机就必须采用防爆式结构。而在一般的干净、干燥没有其他危险因素的场所就可以采用开启式或者防护式的感应电动机。

1.4 额定容量

同样的生产机械对负荷的要求和工作的性质决定着所选感应电动机的额定容量的大小。如果额定容量过小,感应电动机既不能满足生产的需求,又会使其自身的一些部件出现过载或者过热的情况,如果长时间处于这些超限制的情况会严重影响感应电动机的使用寿命。如果电动机的额定容量过大,会增加设备的采购成本,同时电动机的功率因素和使用效率都大大的降低。

2 感应电动机常见的故障分析

2.1 机械故障

感应电动机的机械故障主要包括轴承受热损坏、振动、扫膛等形式。

2.1.1 轴承受热损坏

感应电动机的轴承损坏是非常常见的机械故障之一,导致轴承受热的原因有很多主要包括:在电动机生产中轴承盖和端盖没有安装平整;油的不正确使用,导致轴承产生不良的效果;电动机端盖配合和轴承之间的连接不当;轴配合与轴承之间连接不当;滑动轴承油环轧煞或转动缓慢;在电动机生产中联轴器和皮带的安装不当。

2.1.2 振动

感应电动机产生振动的主要原因包括电动机自身因素的、生产机械负荷引起、传动装置不良因素。感应电动机的振动不但会产生额外的负荷,影响电动机的运行和生产效率,还会产生强烈的噪音,严重的影响生产场所中人员的职业健康。按成因可分为两种:

(1)常伴随着明显的电磁噪声,同电磁噪声的成因相同。主要表现为低频的2倍或3倍频的振动。

(2)、频率跟电机的转速有一定的关系,主要是由于电机转子的不平衡引起。

2.1.3 扫膛

感应电机产生扫膛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感应电机的定子和转子之间的距离很接近,使电动机在运行的时候会产生摩擦的情况,这会导致感应电机端盖和机座的止口以及端盖轴室内孔由于长时间运行会发生磨损产生形变,因此导致转子、端盖和机座之间的轴线产生了偏离而不在一条直线上。

2.2 电气故障

感应电机的电气故障主要有定子绕组错接、定子绕组缺相运行、三相电流不平衡、转子导体断条或断路、绕组过热等现象,这些故障都严重的影响了感应电动机的正常运行。

当三相感应电机的定子错接或线圈匝数错误时会使感应电机的各相电流分布极度不平衡、温度骤增、转子转速下降、出现振动,严重的时候还可能会烧坏电机的线圈。绕组的错接或者短路以及电源电压的波动会导致感应电机的三相电流不平衡。

定子绕组缺相运行是感应电机常见的电气故障,主要是由于三相电源中某一项电源因为各种故障而出现故障,导致感应电机的异常运行。电源的短路可能由开关故障、熔断器故障、接触不良等因素导致。如果在感应电机静止的情况下运行会造成堵转,而堵转电流却远大于电机正常运行时的电流,在缺相的情况多次的开启电机会烧坏电机。

转子导体断条或短路会导致感应电机的电流极度不平衡,电流呈现周期性的变化,还可能产生周期性随负载的变化变化振动、噪音等不正常情况。绕组过热主要是因为电动机的负荷过重和外部电压超过额定值,严重时可能导致电动机被烧坏。

3 感应电机安全运行的措施

为了保障感应电动机的安全运行,电气作业人员必须做好设备启动前的检查工作,确保电动机各个部件的完整,检查感应电机各相接线和绕组接线的正确、有效。定期的检测感应电机的绝缘部件的电阻,以确保绝缘体的安全可靠。必要时还需要对感应电机转动部件进行活动,确保其无阻碍的运行。

(1)运行参数。保证感应电机处于正常运行参数中运行是电机安全运行的必要条件。一般要求外部电源的电压不能在电机的额定电压10%范围内波动,各相电源的电压的相互差值不得高于额定电压的5%,三相电流不平衡幅度不得超过额定电流的10%。

(2)电机的保护。可以通过将电动机的金属接地或接零来使表面不带电,保证员工的安全,还有接漏电保护器和保护开关来进一步的保证电动机的运行安全。低压断路器、热继电器等可以防止短路对感应电机伤害。

(3)保养和维护。对感应电机定期的运行和保养对保证电机可靠的使用和提高电机的使用寿命有着重要的作用。对电机保养包括对电机以及周边环境的清洁、除尘、定期更换油、保证零件的齐全。对感应电机的检查时的重点是电机运行时有无振动、噪音,温度是否正常等。

参考文献:

[1]鲍晓华,吕强.感应电机气隙偏心故障研究综述及展望[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13(06).

[2]马名中,马伟明,张育兴,郭灯华,王公宝,崔小鹏. 多定子直线感应电机故障模式下的电流过载特性[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13(18).

篇11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公用建筑及住宅建设的步伐也在加快,不计其数的办公楼和住宅小区相继建成,人们陆续搬进新居,他们对办公环境和住房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与此同时,人们对建筑结构的安全的关注程度也越来越高,尤其对一些现浇楼板出现的裂缝情况非常关注,担心这些裂缝最终会引发安全事故,因而向建筑质量监督部门投诉的事情也时有发生,这也一直是施工单位和开发商经常面对的质量难题。

问题剖析

对于上述情况,本人也经历不少,尤其是入住后期的维修阶段发生频率较高,根据多个工程的施工和管理经验,也结合一些查找的资料,现从以下几点对裂缝产生的原因及如何防治进行分析:

1 设计中重点加强部位

从工程现浇楼板裂缝发生的部位分析,最常见、最普遍和数量最多的是房屋四周阳角处的房间在离开阳角1米左右,即在楼板的分离式配筋的负弯矩筋以及角部放射筋末端或外侧发生45度左右的楼地面斜角裂缝。其原因主要是砼的收缩特性和温差双重作用所引起的,并且愈靠近屋面处的楼层裂缝往往愈大。从设计角度看,现行设计规范侧重于按强度考虑,未充分按温差和混凝土收缩特性等多种因素作综合考虑,配筋量因而达不到要求。

对于外墙转角处的放射形钢筋,根据实践检验,认为作用较小。其原因是放射形钢筋的长度一般不大(约1.2米左右),当阳角处的房间在不按双层双向钢筋加密加强而仍按分离式设置构造负弯矩短筋时,45度的斜向裂缝仍然会向内转移到放射筋的末端或外侧,而当采用了双层双向钢筋加密加强后,纵、横二个方向的钢筋网的合力已能很好地抵抗和防止45度斜角裂缝的发生和转移,并且放射形钢筋往往只有上部一层,在绑扎时常搁置在纵横板面钢筋的上方,导致钢筋交叉重叠,将板面的负弯矩钢筋下压,减少了板面负弯矩钢筋的有效高度,同时浇筑时钢筋弯头容易翘起造成平仓困难,所以建议重点加强加密双层双向钢筋即可。

2 施工中应采取的主要技术措施

楼面裂缝的发生除以阳角45度斜角裂缝为主外,其他还有较常见的就是预理线管及线管集散处。现从施工角度进行综合分析,并分类采取以下几项主要技术措施。

2.1重点加强楼面上层钢筋网的有效保护措施

钢筋在楼面砼板中的抗拉受力,起着抵抗外荷载所产生的弯矩和防止砼收缩和温差裂缝发生的双重作用,而这一双重作用均需钢筋处在上下合理的保护层前提下才能确保有效。在实际施工中,楼面下层的钢筋网在受到砼垫块及模板的依托下保护层比较容易正确控制,楼面上层钢筋网的有效保护,一直是施工中的一大难题。其原因为:板的上层钢筋一般较细较软,受到人员踩踏后就立即弯曲、变形、下坠;钢筋离楼层模板的高度较大,无法受到模板的依托保护;各工种交叉作业,造成施工人员众多、行走十分频繁,无处落脚后难免被大量踩踏;上层钢筋网的钢筋小马凳设置间距有时过大,甚至不设。

在上述四个原因中,前两条是客观存在,不可能也难于提出措施加以改进(否则楼面负筋用钢量将大大增加,造成浪费)。但后二个原因却在施工中必须大大加以改进,对于最后一个原因,根据大量的施工实践,建议楼面双层双向钢筋(包括分离式配置的负弯矩短筋)必须设置钢筋小马凳,其纵横向间距不应大于700毫米(即每平方米不得少于2个),特别是对于?准8一类细小钢筋,小马凳的间距应控制在600毫米以内(即每平方米不得少于3个),才能取得较良好的效果。对于第三条原因,可采取下列综合措施加以解决:(1)在楼梯、通道等频繁和必须的通行处应搭设(或铺设)临时的简易通道,以供必要的施工人员通行。

(2)加强教育和管理,使全体操作人员充分重视保护板面上层负筋的正确位置,必须行走时,应自觉沿钢筋小马凳支撑点通行,不得随意踩踏中间架空部位钢筋。

(3)安排足够数量的钢筋工(一般应不少于3~4人或以上)在砼浇筑前及浇筑中及时进行整修,特别是支座端部受力最大处以及楼面裂缝最容易发生处(四周阳角处、预埋线管处以及大跨度房间处)应重点整修。

2.2预埋线管处的裂缝防治

预埋线管,特别是多根线管的集散处是截面砼受到较多削弱,从而引起应力集中,容易导致裂缝发生的薄弱部位。当预理线管的直径较小,并且房屋的开间宽度也较小,同时线管的敷设走向又不重于砼的收缩和受拉方向时,一般不会发生楼面裂缝。反之,当预埋线管的直径较大,开间宽度也较大,并且线管的敷设走向又重合于砼的收缩和受拉力向时,就很容易发生楼面裂缝。因此对于较粗的管线或多根线管的集散处,应增设垂直于线管的短钢筋网加强。根据经验,建议增设的抗裂短钢筋采用?6~?8,间距≤150,两端的锚固长度应不小于300毫米。

3 商品砼的性能改善

目前已普遍采用泵送商品砼进行浇筑,但受剧烈的市场竞争和原材料价格上涨的影响,导致各商品砼厂商以采用大粉煤灰掺量,低价位、低性能的砼掺加剂,以及细度模数低、含泥量较高的中细砂作为降低价格和成本的主要竞争手段。因此应尽快健全和统一对商品砼厂商的行业管理,促使商品砼厂商转变观念,控制好原材料质量。另一方面使用方在订购商品砼时,应根据工程的不同部位和性质提出对砼品质的明确要求,不能片面压价和追求低价格、低成本而忽视了砼的品质,导致砼性能下降和收缩裂缝增多。同时现场应逐车严格控制好商品砼的坍落度检查,以保证砼熟料的半成品质量。

4 对裂缝的弥补处理

篇12

市政工程施工质量风险主要指施工单位完成的施工产品属性不能够满足业主对产品的预期要求,最终导致施工企业或者是业主发生利益损失。风险控制则是在肯定施工风险存在的前提下通过管理方式将风险降至最低。加强市政工程施工质量风险管理对提升工程施工质量具有很大的帮助。

1市政工程项目施工质量风险类别

1.1人身安全风险

市政工程施工过程中,由于缺乏科学合理的规划,没有对施工地的地质进行勘察,外加施工人员的施工操作不规范,容易导致工程施工质量风险隐患。施工质量问题导致地面塌陷,施工人员被埋,不仅会影响到工程的施工进度,同时对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也会造成严重的威胁。工程施工中一些地段会出现封闭性,无法及时排除对人体有害的物质,施工人员长时间待在施工地,容易引发身体中毒等事件发生。此外市政工程施工中,由于地下管道铺设复杂,如果施工之前施工人员不对管道的位置进行考察,容易导致施工人员发生触电风险。

1.2复杂环境引起的风险

市政工程施工项目是一项及其复杂的工程,不仅包括工程本身的技术性和施工过程的复杂性,还包括工程施工环境的复杂性。施工中会遇到各种管线、河流和建筑设施,由于施工管理人员和勘察人员对这部分的内容不够重视,使得工程施工中遭受周围环境的影响,容易引发工程的施工风险,从而影响到市政工程施工的合理运行。

1.3工程结构性风险分析

市政工程施工需要对地质情况进行充分的考察,然后根据工程本身的结构类型判断其适合的施工结构。但是在大部分市政工程施工中,施工人员对风险较高的工程项目缺乏准确的判断,使得一些结构性工程的安全风险级别增高。例如,在工程土方开挖过程中,相关人员没有对开挖的土方量进行计算,没有对开挖环境进行判定,导致施工中出现土层坍塌现象的发生,对工程施工质量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2市政工程施工项目风险控制对策

2.1增强项目管理人员的风险管理意识

构建市政工程项目风险管理意识是降低市政工程项目施工质量风险的有效途径。作为项目管理人员,应该认识到质量风险管理的重要性。政府部门也应该充分的认识到市政工程质量管理的重要性,从而强化自身的风险管理意识,通过建立相关风险控制制度加强对风险管理的宣传。施工单位管理人员风险管理意识强化之后,会在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对可能存在的质量风险进行分析,并且有针对性的建立相应的预防措施,降低施工质量风险发生的概率,从而控制必然的风险程度。相关单位在强化风险意识之后,不会盲目的强调工程的质量,会逐渐认识到工程工期、质量以及工程安全性之间的密切关系,通过全面管理的方式加强整个工程的施工质量。

2.2明确工程施工的具体流程

市政工程施工的复杂性,决定了工程施工作业过程中需要参建单位发挥自身的特长,确保施工的准确性和安全性。主要内容:①应该严格招标程序,招标过程中选择技术能力强,并且管理相对严格的企业。制定的技术方案要具备较强的应对风险的能力,在一定的情况下可以采取有效的措施解决工程施工中遇到的各种风险;②应该做好工程施工之前的各项勘察工作,例如,岩土勘察工程应该做好施工勘察工作,施工设计工程需要按照工程施工的要求进行全面设计,工程检测部门也应该按照检测的相关规定做好检测工作;③由于市政工程的自身结构特征导致工程在施工过程中会出现安全性问题,降低安全风险的主要方式就是不断优化工程施工工序以及工种作业流程。例如,在岩土工程勘察作业中,设计人员应该为施工人员制定明确的施工目标和施工任务,并且加强对勘察人员的引导,让他们按照具体的施工规范进行工程施工,引导勘察人员全面精确的做好相关勘察作业,从而减少工程施工设计所形成的误差。

2.3建立健全风险预警机制

建立健全风险预警机制,可以在遇到施工风险之前及时的给予施工人员提醒,方便施工人员和工程管理部门做好相关处理措施。风险预警机制的建立还能够减少工程施工过程中各种施工操作对周围环境以及市政管道等造成的影响。市政工程地下施工过程中,应该对地下的情况进行全面分析,加强对不同管线和管道的精确定位,并且做好相关标记,方便后期布线过程中对工程其他施工方位造成影响。施工部门要不断完善风险预警机制,可以在发生风险的情况下及时处理,减少风险给工程施工部门带来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害。

3结束语

加强市政工程施工质量管理对于减少施工安全隐患,提高工程施工效率有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具体的施工过程中,由于受到多种施工问题的影响,导致风险管理一直流于形式,没有真正的做到管理的科学性和规范性。为此,工程施工管理部门需要改变自身对风险管理的认识,提高风险管理的意识。从而引导工程施工人员增强风险意识,在整个工程施工过程中能够做到各司其职,做好自身施工范围内的事情,并且加强同其他施工人员之间的协作,为工程施工整体质量的提升奠定基础。城市化的发展使得市政工程的规模不断扩大,数量不断增加,对工程质量的要求也是越来越高。相关人员需要不断提升市政工程质量风险管理水平,采用科学有效的施工控制方法,为工程施工管理人员的人身安全提供保障,从而提升整个工程施工结构的安全性。

作者:林军 单位:恩施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张健.市政工程施工企业的项目全过程成本管理[D].山东大学,2013.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