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10 09:25:30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思想政治课的德育功能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思想政治课是思想教育的重要阵地,充分发挥和不断强化思想政治课的功能,关系到坚持学校的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德育首位,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根本大计。因而,如何正确认识和进一步强化思想政治课的德育功能的问题,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强化德育意识
(1)要实现教育观念的变革。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德育对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重要性,德育在现实中被削弱的危险性,从而把升学教育转移到公民素质上来,摆脱片面追求升学率倾向的束缚,切实把德育放在学校工作的首位,结束“口头上重视,思想上轻视,行动上忽视”的现象。
(2)要正确地认识传授知识与德育辩证统一的关系。传授社会科学基础知识是德育的基础,而德育则是传授基础知识的目的和归宿。如若离开知识教育的传授去讲德育,或若离开德育进行知识教育,都只能把政治课引向歧途。
(3)应充分认识到政治课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的重要性。国际形势风云变幻,西方敌对势力竭力推行“和平演变”战略,妄图实现其“不战而胜”的图谋,攻心为上,潜移默化,在意识形态领域里同我们争夺青少年的斗争将是长期的、激烈的。因此,“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是一个十分严峻的紧迫的重要课题,它关系到我们国家和民族生死存亡,关系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能否顺利进行。
二、要紧密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
理论联系实际是增强思想政治课教育性,发挥其德育功能的关键。所以,在教学中应该从自己的教育对象出发,努力做到从备课、讲课、作业和考核等各环节都紧密联系学生实际,避免无的放矢。
(1)备课要摸清学生的思想。这是理论联系实际,增强思想政治课的教育性,发挥其德育功能的前提。对学生的思想情况,必须了然在胸,讲起来才有针对性。
(2)讲课要针对学生的思想现状。这是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学生思想问题,提高其思想觉悟的中心环节,是真理与谬论直接交锋的战场。教师应在讲清概念、原理的同时,针对学生的模糊认识,进行有的放矢的思想教育。
(3)作业和考试要结合学生思想。思想政治课的作业不能停留在填概念、背原理的水平,而应有利于促进学生思想认识水平的进一步提高。思想政治课的考试要进行改革,使其发挥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和认识能力的教学作用,逐步实现从知识、能力、觉悟多角度全方位地进行,推动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改革、发展,深化对学生思想的教育。
三、要增强教学信度
教学实践表明:教育者所施加的一切影响,必须经过受教育者的思考认可,方能付诸行动。因此,思想政治课教学必须做到入耳入心,而信度的增强,也就成为强化德育功能的关键了。如何增强信度呢?
(1)提高教师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是增强信度的前提。加里宁说过:“教师的世界观、他的品行、他的生活、他对每一现象的态度,都这样或那样地影响着全体学生。”因此,教师必须具备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
(2)坚持疏导原则,这是增强信度的有效途径。疏导就是如同大禹治水采用疏通河道一样,应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循循善诱、因势利导。坚持疏导:一要摆事实,即要善于公开地肯定那些现有的事实,而不是肯定那些感觉到的似是而非的“事实”。二是要抓住“热点”,引入教学,这是增强时效性的重要手段。这就需要教师做把握学生思想脉搏的有心人,以有效的途径去捕捉学生中间的“热点”问题。
四、要变革教学方式
教学方式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效果,教学改革的实践证明,促使教学方式的变革是实现和强化德育功能的主要手段。
(1)要讲究“灌输艺术”唤起兴趣,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接受教育的内在动力,也是实现政治课德育功能的“入口处”。这就要求教师熔现实生活、教材内容、学生思想状况于一炉,熔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生动活泼地教学。
(2)实现由封闭式向开放式转变,确立开放式教学。就是在教学内容上不局限于教材,要把教学与沸腾的现实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在教学形式上,可力求把课外阅读、影视广播、社会实践、撰写小论文、时政讲座、讨论会、演讲会、辩论会等纳入思想政治课教学之中,采取各种方式,使学生广泛接触社会、深入实际。同时,要使德育寓于所有学科之中形成合力,协同作战,以期达到最佳效果。
(3)要加强思想政治课教育科研、努力探索教学最优化,以达到“愉快教学”的目的。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你想使教育给教师带来欢乐,使每天的上课不致变成单调乏味的义务,那就把每个教师引入研究的幸福之路。”教育科研是教学改革的先导,是教育质量提高的“母机”,是实现德育功能的动力。为此,有关部门应组织人力,对确有成效的教学方法进行总结、论证、提高、推广。要在本职岗位潜心研究,不断实践总结,努力探索出一条使所有学生都喜欢、主动学习的新路子,实现教学最优化。
(4)思想政治课要与社会、家庭教育相结合。社会、家庭对学生思想品质和心理素质的形成有着重要的潜移默化作用,学校、社会、家庭的教育将形成合力,促进学生认识水平的提高。
总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加强德育意识,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运用各种有效的教学法,配合社会、家庭进行教育,不断增强教学信度,使思想政治课的德育功能得到充分发挥。
参考文献:
[1]李宏勋,马燕.必须强化思想政治课的教育功能[J].中学政治,
1992(6).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9-0084-01
中学思想政治课融知识功能、德育功能于一体,其中,知识功能是载体、是手段,德育功能是目的、是归宿。在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宗旨的素质教育过程中,思想政治课的德育功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政治功能。通过思想政治课教学,使学生的政治素质得到不断提高,自觉维护党的领导和党的方针、路线、政策,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坚定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
(二)品格功能。通过思想政治课教学,使学生的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得到不断提高,学会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学会正确对待人生道路上的得失成败,进而形成科学的人生观,形成健康的品格。
(三)文化教育功能。通过思想政治课教学,使学生能够初步掌握社会科学的基本知识,特别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内容,培养学生用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观察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思想政治课的德育功能明确地告诉我们,它在学生能力的培养和良好品质的形成方面,有其独到的作用。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他们朝气逢勃有活力,思维活跃,敢于创新。但由于年龄和阅历的限制,他们的心理世界又有不成熟的一面,缺少艰苦奋斗的精神,义务意识薄弱,容易片面地看问题,自我控制能力较差等等。这就要求我们应当通过思想政治课教学对学生进行及时的必要的帮助和引导,教育学生做生活的强者,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这正是素质教育所要求的,也是思想政治课的根本宗旨。
充分发挥思想政治课的德育功能,努力提高学生的素质还应做到以下两个统一:
(1)要把思想政治课的知识教育与能力教育统一起来,实现由知识教育向能力教育的转变
思想政治课是学校德育的主要途径。它作为学校德育的主战场、主阵地,其性质应是智育和德育的统一,以往的应试教育,重知识轻能力,重分数轻实践,忽视了人的能力素质的全面发展。培养的学生既高分低能,又高分低德――知行脱节。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方式和手段,其显著特点就是公平竞争,优胜优胜劣汰。“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人的能力成了市场竞争的羽翼和决定胜负的关键。这就要求思想政治课教学必须实现由知识教育向能力教育的历史大跨越。思想政治课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和和素质的提高有其独到的作用。它可以帮助学生奠定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法制观、民主观、价值观。学生只有具备了精良的能力和良好的素质,将来才能明辨是非,坚定立场,端正人生的航向。
G633.2
思想政治课中的德育,对学生品德形成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有重要的影响。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发挥《思想政治》课程的育人作用,是每个教师的职责。因此教师必须不断提升自身素质,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观念。思想政治课与语文、数学、英语等显性学科不同,属于学校教育中的隐性课程,具有暗示性和渗透性的特点。思想政治课中的德育,对学生品德形成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是一种无声的命令和教育,也是感化学生的熔炉,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有重要的影响。
一、正面教育与积极引导
我们要用正确的思想观点对学生实施教育,用正确的思想开导学生,使他们的思想和行为向正面转化。如在教学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现今社会道德的重要标尺,也是中学德育的重要内容。首先,要让学生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有所了解: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我在课堂教学中,以卡片或海报的形式直观展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24字内容,并结合丰富多彩案例、见义勇为、乐于奉献、敬业爱岗等真实小故事,在课堂上或课下阅读。如:在众多城市街头,尤其是修建地铁及市政工程的围栏上,都张贴着许多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感人事例;多年来把31人从滔滔黄河水里成功救起,被乡亲们敬称为“救人专业户”的王西广,他被评为“中国好人”,又被推荐为中国道德模范候选人;孝敬母亲,而感动中国的陈斌强等一系列感人故事。收集这样的事例,在课堂上分享讲述,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认识水平,而且还能使学生深刻地认识真、善、美,辨别假、恶、丑。
二、拓展现实生活资源,
思想政治课的老师首先要真切的感悟生活,在感悟下创建出真正有德育价值的生命课堂,关爱着生活中的学生,这种真切体悟过生活的“爱意”一旦渗入课堂,便能感染课堂,熏陶出的情感才是“真情”,而学生走出课堂后才能“真爱”于生活,在生活中去体悟课堂中的那种“真情”,这才是真正的情感教学,而非戏子搭台唱戏般的虚情假意。课堂是老师的前线,而学生的前线是生活,只有当“真情”内化为学生的价值观,并最终真切实践于生活,才能真正完成思想政治课的使命。
因此,《思想政治》课程的学习,不只是局限在校园里,更应该拓展到生活、到社会,将学生引向社会。如要遵守交通规则、了解法律常识等,或针对少数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比吃穿、贪图享乐、认为艰苦奋斗已经过时等不良生活习惯,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的《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知识进行讨论,让学生通过分析讨论,发现生活中的不良行为习惯,在讨论中潜移默化的提升自己,达到以德育人的目的。
如讲授《商品》这一知识点时,可让学生通过现实生活中所购买的商品来理解商品的含义。而“商品――货币”这一阶段的变化既重要又困难,为什么说这个跳跃不成功,摔坏的一定是商品所有者?对于这个问题,学生很容易就理解“如果商品卖不出去,就意味着白白的付出了劳动,就没办法把钱赚到手”。而在这个时候,教师一定要结合教参的要求,挖掘思想教育因素,加强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都追求自己或者本单位的利益,获利是商品生产者的直接目的,但只有把商品卖出去才能获利,要想卖出去,就必须为购买者着想。即市场经济也包含着利他的因素,与为人民服务为核心的社会主义道德是相容的。
三、发挥传统文化的育人作用
被动是一种消极的适应,是“硬约束”,主动则是一咱积极的投入。学生通过政治教师在课堂上传授知识,知道合并哪些能做,哪些不能做,学生此时处于一种被动状态,是一种消极的适应。但这种被动的“硬约束”是思想政治课中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作为政治教师,必须让学生过好这一关,因为它是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当学生从思想接受这种“硬约束”后,才能由最初的消极适应,转化到积极投入的情境中去,从而强化思想政治课的德育功能,以初一《思想政治》课中讲的尊师为例,当学生在课堂上学习了本课的内容后,教师对学生提出的要求就是要尊敬老师。因为是一种“硬约束”,所以绝大部分学生还是能办到。经过这种被动的教育后,学生才会逐渐摆脱被动的制约,由消极被动变为积极主动,即由过去的“要我尊师”变为发自心的“我要尊师”。可见,学生由最初的被动跨越到最终的主动过程,就是通过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后,等德育功能的强化过程。
二、思想性和艺术性相结合
思想性是指政治教师对中学生始终要坚持从正面教育,向健康方向引导,即“永远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力求通过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让学生从泱泱中华那浩瀚的历史画卷中受到启迪,树立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从对英雄人物乃自平凡人物的人生轨迹的了解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但在注重内容(思想性)的同时不能忽略了形式,即语言的艺术性。一方面是指政治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语言力求深入浅也,生动有趣,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感化和启迪。另一方面是指批评、教育的艺术性,试想,一个学生犯错误后政治教师以刻板、平淡的政治术语甚至粗暴的语言,强迫他承认错误,尔后将他打发走。如此,教师在学生的心目中就成了一个“暴君”,这样不仅没有达到教育的目的,反而诱发了学生的“双重人格”,即当着老师一个样,背着老师一个样,产生负面效应,给德育工作留下后患。相反,学生犯错误后,政治教师遵循教育学、心理学的原则,“攻心为上”,用富有启发性和感染力的语言,耐心地帮助他分析原因,最后必然会水到渠成,既让学生在涓涓细流中明白了自己错在哪里,同时也达到了“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育目的,强化了思想政治课的德育功能。
三、个体和群体相结合
思想政治工作既要针对群体又要针对个体。针对群体是指在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中,要从大处着眼,在宏观上对所有学生普遍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四有”新人等优良品质的教育,使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上升到一个新的档次。但由于群体是由一个个个体所组成,所以我们在对整个群体进行教育时,切忌不能忽略了一个个单独的个体,尤其是在一些特殊环境下存在的特殊个体。
四、及时性与持久性相结合。
及时性主要包含两方面的涵义,一是指政治教师对学生错误的思想、观点、做法在课堂上及时予以批评、纠正,对好的行为及时予以肯定。通过教师的中介作用,让学生从坏的做法中端正自己的行为,从好的做法中受到激励,从而使全体学生普遍形成“向善”、“弃恶”的倾向;二是指作为政治教师,不能仅停留于传授书本知识,而且有义务和责任抓紧时机,根据中央和上级指示,及时对当前国内外发生的重大事件及党在当前提出的新任务和重大决策做出必要的宣传和解释,帮助学生澄清思想,提高认识。
如何更好地提高思想政治课的实效性,增强其德育功能,是摆在广大思想政治课教师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就此,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在教学内容上引导人
首先,要明确教学目标。思想政治课我们讲究通俗性教育,所谓的通俗性,主要是强调教学要为学生所能接受,学以所得,做到学以致用,而不是盲目强制灌输,强调死记硬背。其次,我们要了解授课对象。我们教学的对象是知识较少、阅历较浅,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抽象思维尚未形成的初中学生。面对这样的受众主体,如果教学中一味地强调抽象的概念、原理,这必然会导致让学生学得索然无味,对所学困惑不解。第三,我们要结合学生特点,优化教材。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借助生动形象的比喻、典故、历史故事、当前的国情、新闻时事、英雄模范的事迹等典型事例,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深刻的道理通俗化,做到理论联系实际,这样既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与理解,进而使其做到学有所得、学以致用。
二、在教学方法上启发人
良好的教学方法能够让思想政治课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德育功能得到充分发挥。上好思想政治课,笔者从对以下几种方法作了尝试,且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1.以活跃的课堂讨论激发人
讨论法是学生在老师指导下为解决某个问题而进行探讨着重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分析能力。讨论的范围可大可小,教师应根据课堂教学需要,适当安排,讨论教学法要注重以下几点。一是讨论的问题要有价值,要有吸引力,要贴切学生生活,贴近实际。如初二年级在讲授四项基本原则时可以讨论“为什么必须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身边发生了哪些变化,这些变化是好还是不好?”,“改革开放对中国利多还是弊多?”等等,让学生能够从自己的身边着手去思考这些问题。二是在讨论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启发,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踊跃发表见解。教师的引导要注意让学生讨论不偏离主题,讨论的内容逐渐深入,达到让学生启发思维,提高道德修养,深受教育的良好效果。三是教师在讨论后要善于总结,提炼,帮助学生接受教育。初中学生由于年龄的原因,很难对一个问题形成系统的认识,此时教师就要注意总结、概括讨论的成果,对学生片面的和错误的观点要及时纠正,并予以说明,使学生从思想上切实得到提升,切实领会课本内容,并将其外化于现实生活。
2.以生动活泼的教法吸引人
趣味性是指在教学中为使受教育者产生自觉接受教育的动机,教师运用的为其喜闻乐见,可知可感的基本德育手段,更能够符合初中学生思想实际的迫切需要。要让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的兴趣提高,还在于使政治理论能够在实践中予以体现,使学生切身感受其中原理的价值。这必然要求教师要注重教法改革,教法要注重理论联系实践,而不仅仅是单纯的课堂教学。现今教学设备都比较便利,思想政治课可以通过多媒体、实地参观、社会调研等多种活动进行,这种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既能够让学生更多地了解每一个原理产生的背景和意义,更有助于学生了解社会、适应社会,也使学生深深体会到“学与不学,大不相同”,进而使思想政治课产生无穷的美丽,使其德育功能尽情发挥。
三、在实践活动中培育人
思想道德教育涉及大量的实际问题,单靠课堂教学不可能完全解决,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十分有助于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高中学生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时期,在这一阶段,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是每一位政治教师都应该尽到的责任和义务。那么如何通过高中政治教学把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合祖国需要的人才呢?
一、教师应转变观念,在教学中落实新课程标准三维教学目标
政治课是文化类科目中的重要学科,它在高考文综试卷中占到了1/3的分量,但政治课教学不仅仅是向学生传授课本上的知识那么简单。《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确定了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些教师只顾讲授内容,忽视了这门课程在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要求,我认为这种态度是不可取的。
学生就像一棵茁壮成长的小树苗,我们不仅要为他们补充知识方面的营养,更要精心修剪他们身上可能结出恶果的枝丫。在实际教学中,我们不能脱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个维度来进行知识的传授与能力的培养,而应充分发挥政治课堂塑造学生健全人格,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
二、政治教师应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为学生树立楷模
“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政治课教师要想发挥政治课堂教学的德育功能,其思想素质和教学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政治课的德育实效。我们常说:“亲其师,信其道。”就是这个道理。政治教师要加强自身的业务学习和思想学习,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努力排除社会不良影响给学生造成的困扰,自尊、自信、自强,教书育人。
在我校有位老教师,从教二十几年,在自己的教学生涯中,多次无偿为勤奋贫困学生提供学习和生活费。他关心爱护学生的事迹慢慢传开,所带班级无论课堂学习氛围还是教学成绩都远超过其他班。他的行为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同学们,做到了以德育德、以情育情,给学生树立了榜样。
三、了解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有计划地开展德育工作
处于不同年龄和不同阶段的学生,往往有着不同的心理发展水平。他们的认知方式不仅有共性,也有受到家庭和社会环境影响的个别原因。面对学生参差不齐的道德发展水平,政治教师要加强德育,就必须要针对不同的个案,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一些学生甚至对老师和家长的劝导不以为然,很难听进去他们的意见。但事实上,他们辨别是非的能力不高,看问题的角度有失偏颇,所以,我们必须要改变传统的说教方式。在教学中,创设教学情境,善于运用生活中能激发正能量的真人真事,引入教学,走进学生内心,促使他们主动转变。
四、在教学中做好教材知识与实现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衔接
在政治教材中,许多知识点都具备了德育的功能。例如,在《经济生活》中讲汇率时,把人民币升值的利弊作为重点,让学生认识到人民币汇率稳定的重要性。同时把它与当前美国等国家制造舆论迫使人民不断升值的做法进行介绍,增强同学们维护国家利益、关心国家前途与命运的爱国主义情怀。在讲《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时,促使学生树立竞争意识,培养开拓进取的精神。在讲《走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我讲到假冒伪劣、合同欺诈、出口骗税、虚假介绍、盗版侵权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国民经济的健康运行,扰乱了市场秩序,从反面教育同学们养成诚信为本、操守为重的良好个人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通过对《生活与哲学》中唯物辩证法的学习,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能正确看待周围的人和事,正视困难与挫折,促成了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形成。
高中政治的这些德育功能是显而易见的,要充分发挥这一功能,我们必须吃透教材,恰当地选择德育点,做到“润物细无声”。
五、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
我们德育的对象是学生,应该让学生成为政治课堂的主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去感悟知识和做人的道理。例如,在我的教学中,我把课前5分钟留给学生,安排学生轮流主持新闻播报,小组成员负责收集资料,制作ppt,并由学生自主点评。同时,每月举办两次“时事专题论坛”,也交给学生准备,并留有时间讨论、发言。这样做,既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也让学生在交流中感受到真善美、假恶丑,其效果远远超过了老师的“一言堂”。
六、让学生做到学以致用,激发学习兴趣
政治教学如果重理论、轻实践就会失去其原有的作用。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实践理解和掌握教材内容,在实践中印证自己所学的知识。例如,我校地处繁华路段周围的商铺众多,每逢商家开业之际,鞭炮声不断,临街教室的学生根本无法上课。在学习了《政治生活》中“公民的政治参与”的知识后,有学生主动通过政府网页向有关部门提出意见,环保部门对此做出了回应。事后学生告知了我此事,认为政治课上所学的知识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是切实可用的,激发了学生学习政治的热情。
当然,需要指出的是要全面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仅靠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社会、家庭的共同努力。
一、新时期高中德育在社会教育方面的重要作用
1.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的要求
高中是一个特殊的学习阶段,学生面临着高考的激烈竞争,不管是继续读书还是就业,他们都将是我国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承担着建设祖国,发展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重任。因此,对高中生进行德育教育应该是非常重要的。
2.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
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面对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思想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高中思想政治课是高中德育的主要途径,也是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阵地。因此,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必须把发挥高中德育功能放在极为重要的位置,提升精神素养,把他们培养成为新时期的高素质人才。
3.提升全民族道德素养的要求
高中生是社会主义事业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面对国际社会多元文化的冲击,增强我国的民族凝聚力,提高文化软实力,切实提高高中生的思想品质和道德素养是不可忽视的。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学生道德修养的培养,是全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奠基工程,也是提高全民族整体素质的重要一环。
二、高中德育的现状
1.过分注重高考的导向作用
高考的指挥棒始终是一面旗帜,使学校、学生不得不一切以高考为纲。因为高考采用计分制,这一制度固然体现了公平公正,但是学生的道德素质却毫无体现,这一考核方式不改变,就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
2.教育活动过于形式化
从一些学者的访谈和调查问卷分析来看,高中思想道德教育考核评价体系还不是很健全,多采用计分制,这就直接导致了相应的思想道德教育活动跟不上,学校组织的活动多数还是停留在形式上,实际成效不是很乐观。高中教育其实就是以高考为目的的学习,凡事都是以顺利完成高考的任务为目的,高中政治老师强调的仍是考试重点、难点、知识点,只是在讲课过程中,顺带对学生进行一些思想道德教育,教给学生一些做人的道理。
3.高中生情感需求被忽视
在高考的压力下,学生必须学会自己调整心态,调节心情。如果不能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那将会产生一些不良后果。近年来,青少年违法犯罪比例呈上升趋势,接二连三的暴力事件让人触目惊心。不少学生贪图享受,不思进取,缺乏民族自尊心和仁爱之心。这些现象令人担忧。当然,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社会风气、家庭状况、网络文化等都有影响。然而学校更应该负起这些责任,更应该重视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
三、新时期高中德育的对策
1.转变教育观念,切实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
转变教育观念,即不能以高考为唯一评价机制,在不忽视高考重要性的前提下,重视高中生的思想道德教育,真正贯彻落实素质教育的理念,不要把学生培养成了高考的机器,而要培养成有着良好道德品质的好公民、好学生。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要改变这个现状,必须从转变思想观念入手,而且不仅仅是学校要转变观念,家长以及各个教育部门都要共同努力,重视德育,帮助高中生树立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成为具有一定实践能力和社会生存能力的好公民。
2.改进教育方式,激发德育工作的活力
现在,高中学校普遍存在着教育方式单一的问题,主要是在政治课堂上讲授理论知识,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一些道德教育。古人云:“百行德为首。”可见对学生的道德教育不能忽视,德育无小事。另外,在校内也可以定期开展一些小型活动,如班会、辩论赛等。开展时可以选择学生关注的话题,由教师加以引导,这样的活动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自然而然地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活动中去,同时也锻炼了自己的能力,使学生的主体性得到真正的发挥。
3.重视情感教育,增强德育的实效性
德育在高中阶段占有重要地位,我们的教育对象是高中生,那么他们的情感教育当然不能忽视,这也是德育取得实效的关键,只有教育者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了解学生的情感态度,理解学生的情感问题和困惑,才能对症下药,将德育工作落到实处。政治教师要了解学生,关爱学生,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切实帮助他们解决一些情感上的困惑与问题。
总之,新时期高中德育工作虽然已有进展,但仍存在一些问题。高中德育需要全社会共同关注,德育不仅仅存在于课堂,而是无处不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教无定法。陶行知说:“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让我们至少走两步退一步,向着创造之路迈进吧。”为了高中生成人成才,教师还需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徐守明.浅谈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学生德育功能的发挥[J].中学文科教学研究,2006(3).
[2]贾恪.如何对中学生进行公民道德教育[J].宝鸡社会科学,2003(3).
[3]张晓麟.新时期高中思想道德教育的对策研究:以南京市第十三中学为例[J].安徽文学,2010(12).
一、通识教育的内涵与其德育功能
通识教育(General Education),19世纪初美国博德学院的帕卡德教授第一次将它与大学教育联系起来。当今,越来越多的学者着力于研究通识教育,对通识教育内涵的解释多达五十几种。在我国,学者李曼丽将通识教育定义为:“就性质而言,通识教育是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是所有大学生都应该接受的非专业性教育;就其目的而言,通识教育旨在培养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有社会责任感的、全面发展的人和国家公民;就其内容而言,通识教育是一种广泛的、非专业性的、非功利性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教育。”[1]
高校通识教育在大学生德育培养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如何更好地发挥通识教育的德育功能,是高校教育工作者努力的方向。通识教育的德育功能与通识教育的培养目标相一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培养具备健全心智的人。
在国外,“每当美国高等教育出现危机,面临迅速变化时,通识教育总是被看作应付这些挑战进行革新的催化剂”。[2]而在国内,目前的高等教育普遍面临人文精神缺失、德育素质失衡等问题,因此,通识教育在我国高校德育中尤其重要。因为心智健全是一个人品德高尚的基本前提,这同时也反映了社会对人才培养的普遍要求。
2.培养具备人文精神的人。
通识教育内容通常涵盖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三大领域,其中人文精神作为重要方面贯穿始终,虽然各个领域的知识、技能与思维方法各有不同,但其基础性、理论性、综合性更有利于学生人文精神的塑造和培养,同时,通过开展课外活动丰富第二课堂、引导课外阅读、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等活动,为学生人文精神的养成提供了一个积极、开放的环境。
3.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
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类的永恒追求,而教育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通识教育作为大学教育的重要部分,是对高等教育专门化、功利化导致的人的片面发展的一种矫正和超越,通过开展通识教育,可以培养德智体各方面和谐、全面发展的人,从而实现素质教育的目的。罗索夫斯基指出:“通识教育是描述某些大学学院教育的一种方式。这个术语也可在狭义上表示除主修课或专修课以外的要求,目的在于确保知识的广度和平衡,使个人获得全面发展。”[3]
二、通识教育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德育创新
高校德育工作的主阵地是思政课,但是就目前思政课的教学而言,存在一系列问题,严重影响了思政课德育功能的发挥。思政课与通识教育在德育功能和侧重点上有所不同,思政课注重从正面对大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确立政治方向,增强抵制错误思潮和腐朽思想侵蚀的能力,侧重培养学生运用的基本原理分析实际问题,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良好的政治素养,而通识教育则侧重于培养大学生的人格魅力,注重在潜移默化中陶冶学生的情操,完善学生人格。但是,在通识教育的背景下,两者又有许多相通之处,通过融合通识教育的德育功能,可以更快更好地增强思政课的德育效果,从而建立一系列德育创新机制。
1.通识教育与思政课在德育目标和理念上是相通的。
通识教育的基本要素包括:人与社会,教育与大学,教学与课程,等等。其基本特征是:从大学以外的问题来思考大学使命,不以满足大学内部需要为目的;由专业知识和技能以外的问题来思考培养目标,不以满足职业界需要为目标。因此,通识教育与思政课在德育方面存在契合:第一,都注重对人的存在价值的追问。马克思指出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和核心,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通识教育提倡教育“以人为本”,把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看作是目的,关心人的存在的价值,提高人的存在智慧。思政课中对大学生进行的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知识的教育,恰恰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本质上与现代通识教育的理念是相通的。第二,都注重对人的精神世界的提升。在通识教育课程体系中,要求大学生除了学习本专业知识和技能外,还要读一些中外经典,比如中外思想史、哲学史、科技史及唐诗宋词等。这些知识可以提升学生的精神层面和道德素养,另外,通识教育中涵盖了经典的人文情怀和思想智慧,可以从整体上提升人的生命质量和文明素质。思政课同样也是人文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培养具有独特的功能和效果。因此,对人精神层面的提升和关注也是思政课德育培养的重点内容,这一点与通识教育是相通的。第三,两者都致力于对“全面发展的人”的追求,都致力于把学生培养成为一个有着良好的道德修养、丰富的知识面、强健的体魄、能明辨是非,有着科学的思维方式和良好的社会责任感的“全面发展的人”。
2.通识教育背景下的思政课德育培养新途径。
在理论上,要将通识教育与思政课德育功能的差异和相通之处厘清,打破常规的专业化、政治化、意识形态化的模式,解放思想,将“通识”与“思政”更好地结合,勇于理论创新。在实践层面,也许需要更大的勇气和力量,有学者提出,可以进行以下尝试:首先,必须坚持思政课的核心价值理念。在此基础上,改变传统的教材编写模式,经过广泛调查研究和充分讨论,重新确定学生所必须阅读的与思政课教学相匹配的古今中外的经典文献(包括原始经典与阐释这些经典的经典),拟出篇目,并确定为实验教材。也可以完全打破现有的知识体系,重新按知识领域,或按专题,或按时代,或将这些要素综合考虑在一起,以确定篇目的编排。除此之外,为了更好地实现思政课的德育功能,还可根据各地实情,在目前高校的学分制允许的范围内,压缩部分公共课学时,从跨学科的角度编选国情经典读本,引导学生拉近自己与社会现实、特别是广大农村和社会底层的距离,促进其社会关怀。
三、“通识―思政德育主阵地”建设
要使通识教育与思政课相互补充,成为高校德育的主阵地,就要充分发挥两者在德育上的功能,共同起到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精神,让学生树立坚定理想信念、陶冶道德情操、培养哲学思维、慎思明辨的能力的作用。建设这样一个主阵地,关键在于处理以下问题。
1.充分发挥通识教育与思政课的德育导向功能。
通识教育的开展能够让在校大学生广泛吸取文、史、哲、艺等多学科的知识,可以引导学生辨别是非、对错,能够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化品位,使他们在人生理想、生活信念等方面受到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华民族精神的熏陶;对青年学生进行人文科学教育和自然科学教育,能够健全大学生的人格,培养他们的气质,锻炼他们的能力,进而形成个人思想道德品质。思政课则从“三观”出发,使学生顺应历史和社会潮流,形成科学发展观。提升社会主义道德素养与精神,两者殊途同归,都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起到了很好的导向作用,引导着大学生思想政治道德素质的提高,进而使学生拥有高尚的思想情操、高度的责任感、积极进取的精神与丰富的内心世界。
2.充分发挥通识教育与思政课的德育拓展功能。
通识教育强调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开阔了思政课的德育视野,在一定意义上使得高校思政课的德育的内涵发生新的变化。通识教育的内容涵盖多种学科,重视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主张将道德教育渗透到专业课的教学当中,直接或间接地改变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和精神境界,使学生同时拥有强壮的体魄、健康的心理、丰富的内心世界。这就极大地弥补了我国高校以思政课为主渠道,从校园文化建设、社会实践、日常思想教育等方面落实德育内容为辅助途径的不足。同时,通识教育注重日常实践,不仅强调通过学习书本知识、开设人文课程、举办人文讲座来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而且强调知行合一,学以致用,开展各种校园文化活动,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并在实践中得以强化,从而,高校德育的阵地从纯粹的思政课理论培养延伸到通识教育的实践体系,充分发挥了两者的德育拓展功能。
3.充分发挥通识教育与思政课的德育常态功能。
一般来讲,人的道德基本结构是由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与道德行为这四种要素构成的。个体要对道德原则和规范有一个认识,并对这些道德规范和原则形成一种内心体验,形成道德情感,以及准备履行道德原则的道德意志,最终才会成为个体稳定的道德行为和习惯。大学生的道德认知,除了是在课堂上形成的外,更重要的则是在日常生活中无意识获得的。通识教育与思政课都可以通过无意识的教育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理想理念和道德情操在不知不觉中渗透给学生,使其潜移默化地受到道德教育,养成良好、正确的行为习惯,形成正确的价值观。通识教育与思政课的有效结合就是一种无形但却更有影响力的常态化德育模式。
4.积极探索通识教育与思政课德育机制的有效整合,变德育主渠道为主阵地。
思政课是高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通过思政课与通识教育相结合,可以把单一的思政课德育主渠道变为“思政―通识德育主阵地”。在课程设置方面,两者可以有效结合,相互补充。将通识教育与思政课的课程设置按照科学的内容比例融为一体,一方面能够充实思政课的课程内涵,另一方面还能够避免课程的重复性,提高教学效率。另外,还可以根据通识教育理念改进思政课的教学方式和方法,通过各种实践环节与师生互动来进行思想交流与讨论,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
参考文献:
[1]李曼丽.通识教育――一种大学教育观[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2]石中英.教育哲学导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3]郑金洲.教育通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大学出版社, 2000.
[4]沈壮海.通识教育视野中的学校德育[J].思想理论教育, 2002,(1).
[5]黄俊杰.大学通识教育探索[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 2002.
[6]黎海燕.通识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关系研究[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2008,(6).
[9]黄俊杰.大学通识教育的理念与实践探索[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大学出版社, 2001.
一、以就业为导向的含义及特点
以就业为导向,就是把学生的就业作为引导高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基本指向,高职教育的一切工作都应为了学生更好地就业而展开。整个职业教育的评价标准要向以就业为导向转变,职业教育资源的配置要向以就业为导向的优势学校倾斜,培养市场真正需要的人才。它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培养目标的职业定向性。培养应用型、技能型、操作型、具有大学文化层次的高级职业技术人才,学生毕业后能直接上岗。他们具有双重优势:同普通高校毕业生相比,他们出校门就有相当熟练的某种技艺或技能;同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相比,他们又有大学以上的专业理论与知识。
2.专业设置市场性。教学内容摆脱了传统学科式教学模式,按照地方性、市场导向性的需求,就业市场需要什么,就办什么专业;办什么专业就设什么课程、请什么师资,专业设置具有相应灵活性,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够很快适应就业岗位的需要。
3.课程开发职业性。在课程开发过程中,学校根据高职人才培养目标、要求以及教育教学规律,关注企业需求变化,调整专业方向,确定培养规模,设计实施性教学计划;企业为高职“埋单”、提供就业岗位。
4.教学过程协作性。企业选派有丰富经验的管理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通过对企业需求岗位的分析,然后对学校制定的教学计划提出合理的修改意见和建议,双方不仅有效发挥了各自的优势,密切了合作关系,还提升了合作层次,实现了“产销连接”,使学校人才培养与企业人才使用的“无缝”连接成为可能。以就业为导向与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含义及特点相互区别,但是,两者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
二、以就业为导向与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相互联系
1.教育目标基本一致。以就业为导向与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总体目标上是一致的。一方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理论教育,从政治上、思想上、道德上培育人、塑造人,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造就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人才;另一方面,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服务为宗旨”已成为一种共识,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要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最大教学效力,准确把握市场脉搏,紧紧盯住市场需求,依据市场办教学,围绕市场搞就业,培养市场需要的“精品”学生——有文化、有修养、有学历、有技术、有底蕴、有创新的人才。
2.教学内容相互依存。一方面,以就业为导向是高等思想政治理论课基本职责。思想政治理论课,旨在引导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创业观,培养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这些教育内容只有融入和贯穿以就业为导向的培养之中,才能富有实效性和穿透力,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另一方面,思想政治理论课有助于以就业为导向。研究表明,相当一部分毕业生面对纷繁复杂的人才市场,感到无所适从,不是因为不具备工作所需的技能,而是因为缺乏基本就业能力。在择业过程中,盲目自大,脱离现实,或是忽视专业,急功近利,或缺乏择业主动性、积极性和竞争意识。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健康的个性心理品质,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以及求知欲、独立性、灵活性、观察力、自信心、好奇心、想象力等优秀人格品质。
3.培养模式基本相融。从培养模式适应社会需要和个人发展的整体上来看,以就业为导向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显示出相互渗透、相互贯通。现代企业不仅注重员工的职业技术,而且注重员工的整体素质,这种对员工的综合素质要求,代表社会的发展方向,代表着劳动就业对高职教育的要求。高职教育依据以就业为导向和思想政治理论课为核心两个基本维度来规划课程,就是要兼顾社会发展需求和学生发展需求;就是要兼顾学生即时性需要(当前就业的需要)和超前性需要(终身发展的需要),并以此来整合应用性课程与理论性课程、专业课程与基础课程,学历性课程和资格证书课程,从而构建高职特色的课程体系。以素质拓展教育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途径,增强大学生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事实上,在培养实践中,以就业为导向蕴涵着一定的实践导向,其核心在于强调作为主体的人的基本综合素质的养成与发展,并不是将每个人都培养成全才,而是力图使每个人在其现有素质的基础上趋于完善。它不仅隐含了对人的全面发展目标的表达,也蕴涵了对人的全面发展教育内容、手段与途径的规定,两种培养模式已表现出统一与融合的趋势。
三、以就业为导向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提出了新的要求
1.突出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层次性。根据扩招后学生素质参差不齐的现状,对统招生与单招生、文科生与理科生,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和要求。(1)在课程目标上,应以人的发展为基点重新审视高职教育的质量规格和人才标准。以人的职业能力的终身发展、与职业相联系的人的整体发展为着眼点进行目标定位。不仅要注重某一职业或岗位的专业能力的培养,而且要注重学生职业适应能力、职业发展能力、职业活动中的创造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尤其应重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能力素质的持续发展。(2)在课程设置上,应在保证高职教育课程结构性的同时,增强课程的开放性,体现课程设置的灵活性、课程内容的前瞻性和课程实施的和谐性。同时,在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编排上,要体现人文精神、社会科学与现代自然科学技术的有机整合,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增强学生的变通能力。(3)针对不同教育对象,分类确定具体教学目标和方法。即把学生按知识层面分成不同层次,确定适宜的难度,在教学设计和教学活动中,按不同具体目标,因人而异,因材施教,适应学生的群体性差异。使每个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素质都有不同程度的进步提高,都有成就感。并在此基础上提升目标,促进学生素质的继续发展。
2.突出知行结合、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围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标,制定实践教学大纲和计划,组织课内课外相结合的实践教学活动。一是通过参观、考察、网上调研,使学生接触社会,促进学生对基本国情的认识和把握,了解我们国家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很发达,发展不平衡的现实,指导学生撰写调查报告,深化在课堂教学中获得的理性认识。二是把实践教学与志愿者服务、公益活动、专业实习结合起来,加强对高职学生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培养。三是渗透职业指导教育,从校外聘请一些专家学者、职业指导师、企业管理人员、生产一线的工作人员作关于劳动力状况、就业形势、岗位要求、职业生涯设计、应聘技能等专题讲座,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社会,正视现实,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加强自身的行为修养和就业能力。
3.突出教师的职业性,建设“三师型”师资队伍。高职教育要突出它的应用性、职业性特点,必然要求教师既要有教学能力,又要有专业的实际经验。随着高职改革的深入,尤其是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提出,作为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师资队伍的建设上,必须顺应其需要,创新“三师型”内涵,既能传授专业理论知识,又能指导专业实践,帮助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设计的教师,具有类似教师+某个专业技术职称+职业指导(如讲师+工程师等+就业指导师)的专门人才。教师既能从事教育教学活动,又能从事行业、职业实践活动,并能将行业、职业知识及能力和态度融合于教育教学过程中。同时还具备能够了解社会和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要及能力要求,将就业指导工作从大学学业后期前移至学业早期,与新生职业生涯规划同步设计。
四、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基本功能
1.定位功能。随着高职学制的改革,学时短与教学内容多的矛盾越发凸显。如何办出“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是摆在所有高职院校面前的新课题。教育部部长周济在第三次全国高等职业教育产学研结合经验交流会上指出:“高职教育必须与本科院校‘错位发展’,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把满足劳动力市场的需求作为发展的动力,把提高学生就业和创业能力作为改革的方向。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是我们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专业设置要与当前经济发展需要紧密结合,基础理论以该岗位“必需”、“够用”为度。要转变办学思想、办学模式和办学机制,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和职业技能训练,把学做人和学技能结合起来。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体现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方向。以就业为导向为突破口,突出实践的作用,增加实践的课时,加大实践的分量,让以就业为导向发挥其导引、激励、兴趣、深化的特殊作用。在课程设置上应考虑拓宽学生知识面,着眼于人的和谐发展,培养学生适应就业的关键能力,为其可持续发展打下牢固的基础。在教学内容上,必须突出应用性、教学方法突出训练性和教材建设突出适应性。树立与市场经济相符合的就业思想和观念,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在专业学习中训练,在社会实践中体验,在自我修养中提高,在职业活动中强化,培育良好的心理素质,既可以做一名能工巧匠,从“灰领”晋升为“自领”,成为企业的中流砥柱,又可以随经济结构的调整、市场的变化而随时更换职业岗位,应对将来社会和职场的各种挑战。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The Possibility and Approach to Promote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University Students by Network-Open-Class
Abstract Network-Open-Class is one kind of educational video to teach higher educational contents,which is online,open,free and universal for all peope of the world. After decades of development, resources of Network-Open-Class are increasingly rich ,effective,and the possibility to use them fo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university students is increasingly comprehensive.The construction and propaganda of Network-Open-Class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promote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University students.
Key words Network-Open-Class; college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1 网络公开课的概念界定及特点
公开课是常见且重要的教育和培训形式,从广义上来看,指的是有组织有目的有计划的一种课程展示行为,带有课程教育和课程展示的双重意义。它具备了基本的教学功能,同时兼有展示性、交流性和探讨性的目的。一般来说,公开课的参与主体是多元的,既有教师与学生,还可能有其他教师、领导、专家、学者等。①网络公开课则是指在网络上公开的、免费供全社会、全世界人们观看的讲授高等教育教学内容的教育类视频。具有如下特点:
第一,网络公开课是投放在网络上的。网络公开课,顾名思义,它首先是被投放在网络上的课程。它是把生活中的课堂录制下来,经过一些后期剪辑和制作,形成课程视频,上传到网络上,供大众观看、下载。对观看视频、学习课程的人们而言,学习网络公开课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学生还可以自由选择自己感兴趣、需要的内容进行自主学习。
第二,网络公开课是公开的、免费的。网络公开课的第二个特点就是公开。观看网络公开课不收取任何费用,也没有任何身份、年龄等限制。它面向全社会、面向全世界。最先发起网络公开课的麻省理工学院,其目的就在于“期望全世界的学习者能够公开、自由地分享知识与交流思想,并从中获益”。
第三,网络公开课讲授的内容是高等教育教授的知识。网络公开课是一种课堂实录,它是一门课。它不同于其他网络上的视频,作为一种“课”,它的任务在于传播知识。它传播的是高等教育的课程知识,而不是小学、初中、高中的课程知识。
上世纪90年代,麻省理工学院将大量课程资料放在互联网上,逐渐引发了一场国际高等教育资源开放与共享运动。诸多世界名校陆续加入了网络公开课程的建设中,使网络公开课程成为“公开教育资源”运动的主要推动力。从2010年11月开始,中国著名的门户网站网易推出了“国际名校公开课”项目。2011年4月28日,教育部《关于启动2011年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工作的通知》,②正式拉开了中国建立自己的高校网络公开课的序幕。网络公开课在我国迅速传播,其影响日益扩大。越来越流行的世界名校网络公开课对我国高等教育产生了不小的影响,它不仅会影响我们的教学理念、教育模式和教学内容,也会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方式和学习内容。③作为一种教育类视频资源,网络公开课中包含很多符合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导向的内容,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善于运用网络公开课来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2 运用网络公开课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可能性
(1)国内外存在的大量网络公开课为运用网络公开课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基础。国外多所世界名校都参与到网络公开课的录制,如牛津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哈佛大学等。这些大学为我们提供了种类丰富的课程,涵盖哲学、文学、历史等学科。这些课程的出现,正在彻底改变全球的教学模式,全球兴起了“淘课”一族,通过网络手段获取各个高校的精品公开课资源,不断地为自己充电,打破高校之间的间隔与学术壁垒,使自己获得更加专业和精尖的教学资源。④
国内网络公开课资源也日趋丰富。2011年4月28日,教育部《关于启动2011年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工作的通知》之后,已有文学艺术、哲学历史、经管法学、基础科学、工程技术、农林医药六大分类的课程面向社会开放,这其中既有专门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公开课,如人大的《中国化的百年流变》、清华大学的《大学生心理健康》;也有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相联系的课程,如川大的《现代公共生活与社会公德修养》、清华大学的《中国国情与发展——中国之路》等。
(2)电子技术的发展为运用网络公开课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技术支持。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使世界各地的网络公开课呈现在人们面前。其中,一站式网站的建设为运用网络公开课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便利的网络平台。自2010年起,中国著名的门户网站网易推出了“国际名校公开课”项目,这使得国外网络公开课较为系统地、全面地呈现在中国人面前。我国在2011年也开始建设了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并且统一把视频公开课公开在爱课程网上。人们可以通过网络观看或下载网络公开课视频资源,真正实现了资源的公开化。随着3G(第三代数字通信)手机和平板电脑的大量面世,人们可以随时随地观看已经下载的网络公开课视频资源。这充分扩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时空范围。
(3)中外众多的优秀高校教师为运用网络公开课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师资保证。当国外网络公开课被中国大众接受时,国外名师也备受人们称赞。如《公正课》教师桑德尔教授在中国就备受高校学生欢迎。同样的,在中国主讲《论语心得》的于丹教授也备受人们喜爱,在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项目中,于丹教授也主讲了《千古名月》一课。这些都为建设更多的优秀网络公开课提供了强大的师资保障。
(4)人们对网络公开课的广泛认可为运用网络公开课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群众基础。当今社会,观看网络公开课已经成为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人们对网络公开课的认识逐渐深入,对其认可逐渐加深,这极大扩大了网络公开课的影响范围。思想政治教育者一方面要积极建设高校思想政治理论网络公开课;一方面要积极引导学生在众多的网络公开课中做出有益选择,多推荐内容向上的视频给受教育者。这样才能通过网络公开课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思想政治教育。
3 运用网络公开课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
运用网络公开课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各方的共同努力。一方面,我们要进一步努力建设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特别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网络公开课;另一方面,我们要加大对网络公开课的宣传,引导思想政治教育受教育者关注网络公开课、学习国内外网络公开课中符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求的课程,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政治素养。
(1)国家要进一步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网络公开课建设、宣传爱课程网页。目前,我国已经在建设网络公开课方面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如2011年4月28日,教育部了《关于启动2011年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工作的通知》,正式拉开了中国高校网络公开课建设的序幕。但是,我们还应该看在中国精品视频公开课的建设中,专门的思想政治理论网络公开课所占的比例还是很小的。目前有上海交通大学的《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与文化素质》、中国人民大学的《中国化的百年流变》、清华大学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等。《基本原理》、《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还是没有的。我们要运用网络公开课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首先要先建设好专门的思想政治理论网络公开课。虽然国家建立了统一的爱课程网,使中国大学网络公开课统一于一个网站,一站式服务,方便人们查找,观看。但是目前对爱课程网的推广还远远不够,国家应加大此网站宣传,并与其他网页建立好网页链接,如与网易公开课网页的链接,方便人们在观看其他网页时链接到爱课程网页、观看中国的网络公开课。
(2)高校要鼓励大学教师录制网络公开课,并通过校园网进一步宣传网络公开课。各高校应该深化对网络公开课的了解,充分意识到网络公开课是高等教育课堂教学的一种必要延伸和补充。高校应充分意识到录制高质量的网络公开课对其学校发展乃至对整个社会发展的作用,把录制网络公开课当成学校的一项重要任务来完成。同时,高校还可以通过校园网络平台对网络公开课进行宣传,比如在校园网主页上添加爱课程网页链接,展示课程图片等等。
(3)教师要积极录制网络公开课,并引导学生观看网络公开课。大学教师要密切结合国家文件要求,迎接网络公开课的挑战,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和学术底蕴,使自己的课堂视频成为能在全社会范围内播放的优质网络公开课。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更应该有这种录制网络公开课的责任意识,要让我们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成为集学术性和观赏性于一身的课程,要在全社会范围内产生积极影响。通过网络公开课的形式,让优秀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发挥更大的辐射作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还要博采众长,在众多的网络公开课中,进行精选,选取其中符合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导向的内容,引导学生课下观看,促进学生思想的成熟与发展。如哈佛大学的“积极心理学”(又称“幸福课”),其内容有利于学生保持积极健康的心态,符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要求,可以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推荐给学生,让其课下观看。
(4)学生要提高自主学习能力,主动观看网络公开课。学生是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网络公开课中,我们也常常看到学生的身影、听到学生回应的声音。一堂好的网络公开课,不仅需要教师的精彩授课,也需要学生的积极配合。这就要求大学生积极参与,提高自身涵养,当自己的老师录制网络公开课时,能够积极配合老师完成高质量的课堂教学实录。同时,大学生也应该深化对网络公开课的认识,在课余时间多观看积极有益的网络公开课,自觉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提高自身素质。
注释
① 王琳,栾开政等.MIT 开放课程的评价及对我国精品课程建设的启示[J].现代远距离教育,2007(5).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500(2013)07-0074-01
思想政治课是对学生进行系统的社会主义思想和政治教育的课程。其中这门课程主要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坚持以为指导理论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在不断变化发展过程中,思想政治课成为了学生培养良好思想政治素质的重要途径。然而,在实际的思想政治品德教育的过程中,仍然还存在着很多问题,如:脱离实际的现象、单纯强调升学率等,从而影响了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的学习兴趣。在这样的情况下,也严重影响了学校思想政治课中品德教育实效性的发挥。
一、当前高中思想政治课德育的现状
随着社会快速发展,对高中思想政治课的德育教育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定过后、所有制、组织形式、利益关系等日益多样化的背景下,不仅为学生的的全面发展创造了广阔的空间,同时也对学生正确价值观的树立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如:道德失范、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主义等观念。更重要的是社会上网络媒体的大力兴起,更是为腐朽的文化提供了蔓延的机会,给青少年的健康成长造成了较多的负面影响。针对上述所说的各种社会问题,相关教育部门严格要求学校承担起相应的责任,坚持正确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判断能力,逐步建立起积极的生活态度。随着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高中思想政治课的内容也变得更加丰富,其中主要表现在增加了必修内容的同时还增加了八个选修课程,这样便为高中思想政治课的德育教育发挥提供了更多有效的途径。
但是从目前学校的德育状况来看,大部分德育功能无法得到有效发挥,并且存在大量存在思想政治课程中思想教育效率低的问题。其中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地位较低。高中师生对思想政治课的重视程度远远低于语数外等课程;其二是思想政治课程德育的内容脱离社会实际。通过调查发现,有三分之一的学生认为教材中所涉及的内容与实际生活没有较大的关系,还有一部分认为德育脱离实际的情况更是严重;其三,思想政治课教学方式落后。目前,很多高中教师在为学生讲解的过程中,依旧采用传统的直接灌输式,这样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长期发展过程中,便导致思想政治课德育缺乏有效性。
二、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德育优势的策略
(一)坚持以人为本,明确思想政治德育的目标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在思想政治的教学过程中,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观念,以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全面发展作为教育目标,以此来提高教学质量。因此,在思想政治的教学过程中,必须坚持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能动性,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从而让学生能够更好地满足社会的需求。随着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对思想政治课的品德教育目标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在思想政治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的思想素质能够达到社会规定的标准。思想政治品德教育的目标在思想政治课的实施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严重制约着思想政治品德教育功能的发挥。要想让思想政治品德教育达到育人的目的,就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目标,并且制定出清晰明确的育人策略。
(二)加大思想政治课程改革力度,创造有利于德育条件
在应试教育长期发展过程中,很多高中教师在思想政治课的教授过程中,片面追求升学率,只是单纯注重学生的成绩和分数,而严重忽视了学生正确价值观、世界观的培养。因此,在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过程中,必须以满足社会需要为前提,以根据高中学生的实际情况为依据,确定正确的素质教育方向,重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关注学生成长,不断提高学生的道德实践能力、良好的道德品质、价值观念和政治素质发展状况;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为思想政治课德育功能的发挥提供重要的保障。关注学生的成长过程,坚持将结论性的评价和形成性的评价结合起来,让学生能够参与到评价的过程中,促进学生转变思想政治道德观念;坚持实现主体多样化,主要强调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协调,促使师生之间能够共同参与交流活动。
(三)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时效性
根据思想政治教育新课程改革的要求,老师应该积极探索思想政治素质教育的教学模式和教育策略,促使思想品德教育逐步走向现代化。同时为了适应不断变化的教育要求,作为政治教师应该不断转变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素养;充分发挥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主导作用,不断增强思想政治教学的吸引力、感染力和说服力。因此,可以适当开展一些多元化的教师培训课程,以此来提高高中思想政治教师的队伍建设。
(四)理论联系实际,把时事政治引入课堂
通过调查发现,高中学生思维活跃、自主判断能力较强。常常感觉到目前思想政治教材中涉及的知识严重脱离社会实际,教师所讲的内容也与自己的生活不相符。在这样的背景下,很容易让学生对国家政策理解不到位,对社会生活产生困扰。因此,需要让思想政治课的教材联系实际,不断融入实事政治,从而更好的帮助学生解决思想政治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促使学生的情感价值态度能够更好的发展。
(五)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强化思想德育
中图分类号:G63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3-0034-01
思想政治课是全日制高中的一门主要学科,它是学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高中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面对社会上形形的思想冲击,必须加强对他们的思想政治教育。但是在素质教育日益深化的今天,思想政治课仍然面临着十分尴尬的境地。因为在高考指挥棒的影响下,理科高考不考政治,很多理科学生在分科后,不再重视甚至是完全不学政治;而文科学生只是以分数作为评价政治学科的标尺,德育教育功能被日益淡化,这种现象实在令人担忧。
目前高中政治课教学现状与其应有的地位远不相称:从实际情况看,在教学中普遍表现出老师难教、学生厌学的情况;从教学效果看学生普遍存在重视的只重视分数,知行脱节,不重视的公开喊出"我学理高考不考政治"的话语,对高中政治学科完全放弃。我认为造成目前教学现状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传统教学模式和单一教学手段的影响
时至今日,传统的教学模式依然广泛存在,这种模式注重向学生"灌输"新知,固然有可取的一面,但学生的情感、道德、人格修养等,却不是可以强行"灌输"的。传统模式把学生看成是被动接受知识、情感、道德的"容器",它在当前教学中的最大特点是教师积极主动,在课堂上讲得"天花乱坠",陷入忘我的境界;学生则消极被动,身心俱疲以至于恹恹欲睡。这种状况即使是在今天,在很多地区尤其是教育相对落后的贫困地区依然存在。在这些地区的政治教学中,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本教材和教师的一张嘴,就组成了课堂教学的全部。教学手段的单一,致使政治课这门本应是内容最丰富、讲解最精彩、最能联系实际、最具有思想教育性的学科,变得刻板、枯燥、沉闷乏味。
单凭教师一张嘴,依照书本"传道"、"授业"、"解惑",把复杂的教学过程变成了对书本知识的简单重复。长此以往只会变成"照本宣科的讲解,灵机一动的提问,隔靴搔痒的分析,走马观花的批改,三言两语的讲评"。当前即使是很多学校都已经配备了多媒体设备,但在实际教学中应用的机会也并不多。教学中存在着采购经费紧张、设施损坏严重等诸多问题,再加上部分教师制做课件的兴趣不高,老教师对现代化教学操作能力较低等问题,导致了很多学校的已有多媒体都成为了摆设。政治课独特的德育教育功能和学科优势在这里显得力不从心,甚至"无用武之地"。
2.长期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
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使高中政治课逐渐处于"谈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评价起来不要"的尴尬地位。教师把考试作为督促学生学习的动力,学生把获得高分作为学习的目的。不仅学校围着考试转,教师也盯着分数教,围绕考试制定教学计划、确定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考什么就教什么,怎么考就怎么教,多考的多讲,少考的少讲,不考的就不讲。学生更是为分而学,平时主观上根本不重视政治课的德育功能。曾经有人在学生中做过问卷调查:"你认为最重要的课程是什么",大多数学生选的是语数外,"你对政治课是否喜欢",选喜欢的仅占12%,一般喜欢的占40%,不喜欢的占48%。很多学生都是从功利角度出发,以高考是否考政治、占多大比重来作为对政治课的衡量标尺。曾听到一位政治教师谈到:"政治课的老师是不讨学生喜欢的,政治课的教学内容是枯燥乏味的,但是政治课的分值却是非常诱人的。"话语中的道出了很多学生重视政治课的原因不是其德育功能,而仅仅是把其作为高考的抓分工具。不仅如此,就连教育部门衡量学校工作成绩,社会舆论评价学校教学质量,学校对教师的考核、评优,都无不以"考"为法宝,以各种"率"为标准,以"分"为导向。这些都使分数成为"教"和"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政治课的德育教育功能被淡化,学生的能力培养被忽视,个性被抑制,导致思想政治课教学陷入了难以自拔的泥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