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10 09:25:35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高中语文方法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一)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散文),埋下伏笔(记叙类文章),设置悬念(小说),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3、文末:点明中心(散文);深化主题(记叙类文章文章);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类文章文、小说)
(二)修辞手法的作用:
(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
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三)句子含义的解答:
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四)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
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五)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不能。因为:
(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
(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六)段意的概括归纳
1.记叙类文章: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类文章: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
3.议论类文章: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观点怎样。
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
(七)表达技巧
表达技巧在古代诗歌鉴赏中占有重要位置,表现手法诸如用典、烘托、渲染、铺陈、比兴、托物寄情、情景交融、借景抒情、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委婉含蓄、对比手法、讽喻手法、象征法、双关法等等。诗中常用的修辞方法有夸张、排比、对偶、比喻、借代、比拟、设问、反问、反复等。分析诗歌语言常用的术语有:准确、生动、形象、凝练、精辟、简洁、明快、清新、新奇、优美、绚丽、含蓄、质朴、自然等。复习时要系统归纳各种表达技巧,储备相关知识。首先要弄清这些表达技巧的特点和作用,再结合具体诗歌进行仔细体味、辨析。
古诗词鉴赏:
至于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则包括总结作品的主旨,分析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现实,指出其积极意义或局限性等。
总之,鉴赏古代诗词,第一步,把握诗词内容,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细读标题和注释;2分析意象;3品味意境;4联系作者。第二步,弄清技巧:1把握形象特点;2辨析表达技巧;3说明表达作用。第三步,评价内容观点:1概括主旨;2联系背景;3分清主次;4全面评价。
答题时,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一是紧扣要求,不可泛泛而谈;二是要点要齐全,要多角度思考;三是推敲用语,力求用语准确、简明、规范。
易混术语区分
(一)“方式、手法”的区分
艺术手法,又叫表达技巧,包括:
①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②表现手法:起兴、联想、烘托、抑扬、照应、正侧、象征、对照、由实入虚、虚实结合、运用典故、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讽今、化动为静、动静结合、以小见大、开门见山。
③修辞:比喻、借代、夸张、对偶、对比、比拟、排比、设问、反问、引用、反语、反复。
(二)“情”、“景”关系区别
一、发展性阅读
阅读技巧:①掌握不熟悉的词汇;②发展识别生词的能力;③形成良好的眼动习惯;④养成正确的阅读姿势和捧书习惯;⑤发展有一定速度的、流畅的默读能力;⑥发展朗读技能,如分短句读、表情、音调、音量、清晰度等。
理解能力:①拥有丰富、广泛和准确的词汇量;②领会逐步扩大的意义单元(短语、句子、段落和文章)的能力;③寻求特定问题的答案的能力;④选择和理解文章主要思想的能力;⑤理清事情发展顺序的能力;⑥记录和回忆细节的能力;⑦把握作者安排文章结构的能力;⑧正确地遵循指导语的能力;⑨对阅读内容作评价的能力;⑩记忆已读的文字材料的能力。
二、功用性阅读
检索材料的能力:①应用索引;②应用目录;③应用词典;④应用百科全书;⑤应用图书卡片档案;⑥使用文献目录等其他工具;⑦以掠读方式寻找信息。
资料的理解能力:①应用上述“发展性阅读”中的一般阅读理解能力;②发展适应具体专业材料的阅读能力,如阅读算术题目、看地图和图表等。
选材和组材能力:①概括能力;②列提纲能力。
三、消遣性阅读
激发阅读的兴趣:①把欣赏书籍作为自由闲暇时间的一项活动;②熟练选择娱乐性的读物;③阅读的兴致和阅读鉴赏的满足感。
增进和提高读书兴趣:①形成更广泛阅读的兴趣;②形成更成熟的阅读兴趣;③通过阅读促进个性发展。
评价和鉴赏作品的精益求精:①建立一个分辨小说和非小说作品、散文和诗歌以及剧本的标准;②发展对语言风格和优美性的欣赏水准;③学会发掘更深的符号信息。
以上三类阅读是不能截然分开的。合理的阅读过程务必使三种阅读保持平衡。如果过分强调训练和练习而扼杀人们需要的阅读情趣,那么阅读教学的基本目的就会遭致挫折。
阅读中的思考
一、通读全文,疏通文字,了解全貌,掌握中心。想一想:这篇文章主要讲什么?即是了解作品的主题。
二、瞻前顾后,上下联系,明确本文在全书中所处的地位。想一想:编者选用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为什么要选这篇文章?
三、精读,从章法上掌握。细细精读,逐段分析,看作者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想一想:作者的思路怎样?
四、写法上进行把握,从标题到课文,从课文到插图,从插图到作业,联系怎样?想一想:各部分的作用如何?课文是如何按上述思路展开,如何呼应、如何过渡的?
五、分清文章的主干和枝叶。想一想:课文的重点是什么?通过什么(重点段、中心句、关键词)来体现的?
六、注意与表达中心密切相关的字、词、句、段等,想一想:本课在表达中心、用词造句、标点使用、布局谋篇、修辞手法等方面有何精到之处?
七、根据课标要求和教材特点,想一想:通过本课教学,我要学到什么?
八、设身处地地想一想:我学懂了吗?难点是否已经掌握?重点内容有哪些突破?
九、为真正理解内容,结合必要的读写训练,想一想:哪些训练我会做,哪些不会?问题出在哪里?
十、学习还得要会读,想一想:这课应怎样读?读通、读顺,读出感情,读出味道,达到爱不释手的境地。
阅读的方法
1.超慢速阅读法
早在16世纪末,英国散文大家培根在《谈读书》中就谈及了此法。他说,少数书“须嘴嚼消化……读时须全神贯注,孜孜不倦”。老作家孙犁有一次在谈到读书时说:“我读书很慢,只要决定读,就一定认真读完它。有时一个字、一个标点都要琢磨良久,力求寻明作者的意图。遇到一些哲理深、文辞美的句子,不厌其烦地抄下来。”这种方法即在阅读时要求把速度放得很慢,一段一段甚至逐词逐句地读。其间,要仔细品味,反复揣测;必要时,停下来掩卷沉思默想一番。分析、综合,再分析、再综合,既见树木,又见森林,就这样慢条斯理地读下去,以求得从作品的字里行间窥视作者的思路,领会作者的思想,看透作者所潜下的苦心,进而把握作品的“精髓”。这种方法的好处在于:它可以培养我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开拓我们的创造视野。
2.五步阅读法
①初读讲大意。首先要从头到尾完整地朗读一遍,默读一遍。然后想一想,这篇文章讲了一件什么事?写了一个什么人?
②细读懂词句。在了解全文梗概的基础上,进一步细读,边读边想,对生字新词要作出记号,能联系上下文,运用词典等工具书,掌握正确的读音和意义,并记下自己不懂的问题。
③精读明中心。对文章逐字逐句逐段地精心思考,理解上下句之间、上下段之间的关系,搞清文章的结构;归纳段意,概括中心思想。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07.077
语文的学习伴随着学生的整个学习生涯,学好语文不仅是学生所必须具备的素养,更是学生作为中国人所要达到的基本要求。尽管学生出生之后就在父母的教导下不断接触母语,因此学生对语文是熟悉的,但是同时对语文这一门学科又是陌生的。我们平日所说的一些话表现出来的现象我们不能够清楚地解释,这就要求学生做好语文学科的学习。语文作为一门语言性质的学科,既有其普遍性又有特殊性,作为语言的一种,它具有一些与世界其他语言如印欧语系的语言相同的地方,同时其作为汉藏语系的一大分支又有其特殊性,笔者凭自身的教学经验试从不同角度对高中语文的学习进行探讨。
高中语文课本的编排更加凸显出中国文学“四分法”的原则,所谓文学上的“四分法”,指的是将文学体裁分为四大类:小说、诗歌、戏剧、散文。高中课本从必修到选修,课本内容无非是对这四种体裁的不同划分,学好高中语文既要注重课本基础知识的学习,同时也要注重课外知识的汲取,从而不断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加强学生语文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
首先,在课程学习方面,教师应该与学生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语文是一门要求学生具有很强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学科,在这一前提下,教师应该在教授学生基础知识的过程中,更加注重学生主体性学习的培养。而教师在教授基础知识的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要“授之以渔”,而非“授之以鱼”。基础知识指的是课本中一些词汇的学习和点拨、课本中易错字的强调、成语意思的讲解、文言文字词的解析、对于诗歌的鉴赏能力等。这就要求教师在每个学期一开始就要制定好详细的教学方案和计划,对学期进行合理分配,对于课程的讲授做到稳而不乱,同时要对每本课本的重难点有所把握。对于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学习能力有较为清晰的把握和认知,做好分层教学的工作,在课堂上注重提问的有效性,教师通过提问一方面可以了解学生对于教授知识的掌握程度,另一方面可以集中学生在课堂上的注意力,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对于基础知识的学习教师应该有所侧重,要做到讲授与培养学生的自主性相结合。例如对于课本中的小说和散文部分的生字词要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使学生养成勤查字典、认真观察的习惯。同时学生不能仅仅拘泥于课本上的字词,要在查字典的过程中主动发现某个字的形近字、多音字、音同字,注重平日的积累,不断拓宽自己学习的范围,把握语文这一学科的特殊性。
其次,对于课本中的小说部分和诗歌部分,更重要的是教师对于课本范例的讲授,通过课本的不断学习增强学生对诗歌和小说的鉴赏能力,从而使学生在考试中占据优势地位。对于小说的分析,教师应该给予学生正确思路,通过课本的讲解加强理论方面的培养。根据语文教师自身具备的专业素养,教师应该明确在分析作品的时候,要注重四个要素,这就是艾布拉姆斯所说的“文学四要素”。文学四要素包括作家、作品、读者和社会。这四个要素给教师带领学生分析作品提供了方向,因此,学生在分析作品的时候必须熟知这部作品的作者的人生经历,同时应该知道作家当时所处的时代环境,以及作品接受群体对这部作品的大体反应。
以鲁迅的小说和散文为例,其小说的主旨基本是对于封建社会的控诉和对人民群众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悲痛,而其散文基本是以一种简洁怀着童真的语言和情愫对于童年生活的回忆。把握了文章的主旨,我们也就把握了文章的大方向。之后是对鲁迅这个作家人生经历的探讨,从其童年时代的地主家庭到家庭的败落再到他到日本仙台学医,看到杀人事件深受触动弃医从文的经历,对作品进行分析也是有用的。再次就是读者反映批评。鲁迅的小说一直被认为是“中国社会反帝反封建的一面镜子”,因此,学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反帝反封建是主要字眼。
诗歌部分的鉴赏也需要教师带领学生进行学习然后逐渐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教师应该要求学生养成勤背古诗和文言文的习惯,要让学生养成自己的学习习惯,生成自己的学习计划。学生可以每天早上拿出固定的时间进行古诗背诵和文言文朗读,这样做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对于古诗和文言文的语感。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句话是有一定道理的。教师还要掌握古诗鉴赏的正确思路,这就需要教师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对高考答案的正确解读能力,教师应该针对高考题目对答案进行解读,形成自己独特的思路并教授给学生,同时又不能限制学生思维的发展,鼓励学生在答案正确的基础上进行创新。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学科,对于学生学好其他学科,对子提高学生正确理解运用语言文字的水平,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现代文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为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打好基础。本文就如何学好高中语文谈谈自己浅显的看法。
一、素材积累――挖掘课本中的人物事例作为作文的有力论据
(1)挖掘名篇作者(名家)的经典事例。古今中外,文学名家数以万计。远至“弟子三千,七十二贤”的孔子,“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屈原,受了宫刑也要发愤著《史记》的司马迁,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近到“宁可饿死,也不领美国的救济粮”的朱自清,“拍案而起,横眉怒对的手枪”的闻一多,大难之后成大器的史铁生……每一位名家的人生经历,都有值得我们深度挖掘的事例。
(2)挖掘课本中的文学形象,使之成为自己作文的有力论据。名家的名篇里,活跃着众多的个性鲜明的人物。这些人物,既有历史人物,也有虚拟的人物(如小说中的人物),他们都是我们文章素材的绝好的来源。例如:孔子说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这一素材,就可用在写“人生”“幸福”等内容的文章上。
二、学会听课,培养听、说、读与语言表达能力
如何听语文课?此话一出,很快就会有人说,”语文课有什么好听的,从小学到高中,语文都是老一套,读课文,学字词,分析课文结构,归纳中心思想,总结写作特点。不听课,照样能学会。”不错,在众多科目中,语文好学,但要学好却不易,还需要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和技巧。要想学好一门功课,听课是关键。一位优秀的老师,在课堂上传授的不仅是知识,同时还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正所谓“授之鱼,不如授之于渔。”学生在课堂上,接授的不只是每篇课文所要掌握的字词、文章的主题和写作持点等语文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老师在课堂上的讲解和引导,学会如何通过对课文的阅读和学习,感悟课文表达的情感,把握课文的主题、学习作者如何布局谋篇的。而孩子成绩的好坏也往往取决于课堂短短的45分钟的听课效率。听课效率高,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些能力的培养是学生在课后的语文学习中无法达到的。真正会学习的人都善于利用课堂45分钟。
三、写作教学评价方式的探讨
1.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牢固把握发展学生的概念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规定,写作教学要让学生“能独立修改自己的文章,结合所学知识,多写多改,养成切磋交流的习惯。”可见,学生的主体性在作文评价中有着很重要的地位,语文教师不仅应该是学生作文的“裁判”,更应该是学生作文的“兴奋剂”、“助推器”、“导航器”、“剂”和“加油站”。作文评价的优先权应该还给学生,让学生在长期不断地作文评价中养成自觉修改文章的习惯,以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
2.倡导写作教学评价的多元化
(1)评价主体多元化。多元智能理论的提出者加德纳认为,“每个拥有健全大脑的个体至少应拥有语言智力、逻辑数理智力、空间智力、音乐智力、身体运动智力、人际交往的智力、自我反省的智力、自然观察者智力这八种程度不同,相对独立的智力,由于这八种智力在个体身上的组合方式不同,导致了个体间的智力差异和不平衡发展。”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的评价原则:评价应由教师、学生及教育管理人员等共同操作,力求从各个方面反映学生学习及发展的真实水平;师生之间己经不完全是单纯的传递和接受关系了,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发展的合作者、组织者和指导者,应是“平等中的首席”。由此可以看出,评价的主体不应单一化,学生也应该成为评价的主体,其他教育管理人员、家长也可以适时参加写作教学评价的过程中。
(2)评价方式的多元化。《普通高级中学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关于“作文修改的评价”中明确指出:“不仅要注意考查学生修改作文内容的情况,而且要关注学生修改作文的态度、过程和方法。要引导通过学生的自改和互改,取长补短,促进相互了解和合作,共同提高写作水平。”但是传统作文教学的评价方式单一,教师批改学生的作文只给一个分数、一句简单的评语,作文讲评课也只是把写的比较好的作文当成范文读给同学们听,没有加以细致的评价或没有点到学生作文的关键处。讲评课的气氛低沉,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不高,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单一的评价方式需向多元化转变。
如何利用课堂上有限的时间引领学生学好语文,是摆在每位语文教师面前的重要问题。在学生的能力发展、学习方法以及教师教学方式方面给出了建议。根据新课标要求,为提高高中语文的教学质量,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本人摸索总结出了一些有效的经验与做法,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课堂教学环节入手探索构建高效的高中语文课堂。在此提出,供大家参考。
一、导语的探索
课堂导语要短小精妙,并且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老师就说过:“课的开始,导语就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定准了,就为演奏或者歌唱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设置悬念,激发兴趣。 设计导语时,教师必须考虑如何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以便能唤起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在课堂上始终处在“心求通,口欲言”的愤悱状态之中。
短小精悍,触及重点。 课堂上的导语不仅要短,还要触及重点,切中要点,将学生一下子就引导到教学的枢纽地带,自然而然地完成教学目标。
创设情境,营造氛围。 选进教材的课文绝大部分是文质兼美、情文并茂的名篇佳作。设计导语时,教师除考虑知识的传授外,还必须把握文中的“情”,并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促使学生入情、移情、冶情。
二、教学过程的探索
课堂提问。 用提问指导学生学习课文是当前语文教学比较流行的方法。用提问指导学生学习课文应遵循以下四个原则:一是设计的问题既要紧扣教学目标,突出重难点,还要激发学生思考;二是问题要大小适宜,多少适量,难易适中,符合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三是设问要有一定的艺术与技巧,要坚决杜绝形式主义的问答方式;四是设问要面向全体学生,并激励学生自己去思考和辨析。
灵活处理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中的讲解,不应面面俱到,而是要精讲精练,重点突出,形成系列。课堂上,教师要根据教学实际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而不是机械地根据预设的教学设计,追求教学内容的完整性。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传统语文教材内容陈旧,格式死板,大都以文体或知识点组成单元,不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新课程教材不是简单的语文知识罗列,而是用人文话题组成的一个个专题,能够让学生在独立探究中提高学习语文的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所以要让学生从自己的兴趣出发,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才能真正活学、活用,成为教材的研究者与改造者。学习语文要注重平时的积累,俗语说“积沙成塔集腋成裘”,平时要经常摘抄有用的名人名言、格言警句;阅读中外名著及富有时代气息的现代文学精品;欣赏优美的诗歌、散文;制订阅读、背诵计划,背诵一句或一条名人名言;把课本与课外读本、必修课本和选修课本充分结合起来,注意相关课文异同点的分析与比较;就阅读报刊来说,每期都有文学版,也会有不少好的诗文,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提取、整合、有用的信息,并进行收集、重组,创造性地对教材进行补充。即使是电视中播出的新闻,也能让学生学到很多语文知识。
三、拓展和延伸的探索
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 预习是学好语文的第一步,是提高学生课堂学习质量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手段,是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保证。常用的预习方法有以下几种。
1.阅读法。首先,学生应把课本上的学习内容从头到尾仔细阅读一遍:容易理解的可以“走马观花”地放过,陌生的新知识则要多看几遍,反复研读,并在重点和难点处做上记号,以便提醒自己注意。
2.联想法。联想应该贯穿于预习的全过程。因为,它不仅可以使知识融会贯通,还可以发展想象力。
3.设问法。预习时学生不仅要将自己不懂的问题提出来,还要变换思维角度,一题多问,故设难关,提高自学能力。
4.整理法。预习时,学生要通过分析整理,概括学习要点,形成系统的知识,并将预习中产生的疑问记录下来,以便老师讲解时重点领会和感悟。
在高中语文阅读中,更多的情况下是在大量的信息中筛选自己有用的信息。高中的语文阅读信息量较大,同时不同的文章对于高中学生提取有用信息的难度是不同的。因此高中阅读的能力是仅次于作文的第二大重点和难点。如何在高中语文考试中帮助高中生提高阅读能力,激发高中生阅读的兴趣是每一名语文教学工作者必须考虑的问题。
一、高中语文阅读练习的范围要扩大
高中语文考试特别是阅读考试的内容比较广泛,不论是散文、记叙文还是议论文和说明文都有涉及,可以说考试的范围还是比较广泛的。因此在准备高中语文的阅读材料时主要考虑到不同的文章、不同的题材,也许相同的题目,相同的内容,但是文章的类型不同,就需要通过不同的方式去寻找答案。因此在不同类型的文章训练上要扩大训练的范围,只有多种不同类型的文章训练,才能使学生对文章了然于胸,做到有备无患。
二、高中语文阅读的时候要带着问题找答案
对于高中语文的阅读主要考虑问题是如何将日常学习到的阅读技巧运用到高中语文阅读中,其中实用的方法就是带着问题找答案。这样的优势在于及时把握命题者的考查方向,同时可以节约考试时间。因此看出带着问题找答案是非常必要的手段,同时也是高中语文阅读的有效手段。
综上所述,对于高中语文策略的研究主要就是以高考和我培养学生筛选有用的信息为轴线,通过不断的大量的训练,同时不断地提高训练技巧。无论是何种阅读方法,其中最适宜的方法是学生自己的掌握的方法,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让学生成为思考的主人。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阅读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社会各界对中学语文教学不断进行着反思和总结,最后得出的结论几乎都是:中学语文教学存在“少、慢、差、费”的弱点。关键在于忽视了学生阅读的主体性,忽视了学生对文本主动、自主的阅读,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压制了学生的创造,影响了学生潜能的发挥。
那么如何改善上述现象呢?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个性化阅读
第一阶段适用于高一学年,强调阅读的兴趣,主要从学生主体发展的内在需要出发,对学生的阅读范围、角度和思路等方面进行放开,即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来选择阅读对象。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阅读的兴趣,语文学习将成为无源之水。原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30年的经验使我相信,学生的智力发展取决于是否会很好地阅读。会边读边想的学生,比起那些不会迅速阅读的人来,处理任何事情要快些、顺利些。”日本石井勋博士说:“阅读能力是任何学习的基础,因为每一门学问都是从阅读书籍开始的。”
为了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我在实际教学中是这样进行的:
1. 发挥教材优势,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课堂是学习语文的主阵地,课堂阅读是课外阅读的基础,课外阅读则是课堂阅读的延伸,教师在教学中应很好地发挥教材的优势,把学生的阅读兴趣延续到课外,以课内阅读来带动课外阅读。例如学习海明威的《老人与海》,可以再介绍他其它的一些作品,甚至还可以介绍美国其他著名作家的作品。
2.可以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可以通过每天语文课5分钟的口语训练,内容是个人的阅读心得;利用各种节日、班会定期举办诗歌朗诵会、辩论会、手抄报比赛、征文比赛、读书报告会等读书交流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到课外阅读的乐趣,获得成功的体验。
3.努力营造氛围,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教师在平时要有意识地积极营造一种浓厚的读书氛围,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
二、探究性阅读
高中生面对的是高考,所以其阅读就不免带有很强的功利性。学生要实现高考的理想,光靠个性化阅读是不够的,还必须建立阅读层次序列。教师要借助第一学年个性化阅读已经形成的探究习惯和方法,促使学生的阅读成为自觉行为;要将学生的视线引导到老师指示的范围上,并要求他们把爱好阅读的经验自觉地加以运用;并且要培养学生对各类文体的阅读方法,尽量使学生阅读的感悟能力、认识能力趋向教学的要求。
可以在教学的过程中将学生自主阅读与教师点拨相结合进行探究性学习,学生要在教师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著名学者靳玉乐在《探究教学论》中指出:“探究性学习包括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一是有一个以‘学’为中心的探究学习环境;二是给学生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指导。”因此,探究性阅读教学必须把学生自读和教师点拨结合起来。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以学生为主体,创造性地运用有效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参与阅读实践,经历阅读探究过程,从而有效地改变纯接受性的学习方式,创造性地指导学生进行各种各样的探究性阅读。在阅读活动中,要解放学生的童真个性,张扬学生的生命活力,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提高学生的阅
能力,实现知识的主动建构,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目的性阅读
高中语文写作教学中,学生写作欲望的缺乏很大程度上和有效写作教学氛围的缺乏有关,若学生身边没有一个能够暗示他们去感悟、关怀、体察社会自然人生的环境,没有一个能够激活他们内心感知生命活力的探索氛围,学生的写作兴趣必然缺乏。基于这一因素的考虑,在高中语文写作教学中,教师首先需要做的就是为学生创造一个“勇”的氛围,也就是敢于表达自我、注重善于感知的氛围,而在这一氛围的创设中,语文教师需要全面提升自身的知识结构,注重写作对学生学习能力全面提升的重要性,不断提升自己的职业素养来引领学生。其次,教学需为学生创设一个“纯”的氛围,去除写作教学中的功利化,通过科学有效的教学计划,在写作教学中关注学生的自我成长,要求学生能够通过社会的感知深入思考人生百态,培养自己的独立人格。最后,教师需为学生创造一个“真”的氛围,要求学生用生动的文字、质朴的语言去表达自身真挚的情感,以一颗真善美的心态观察社会百态,展现自我的独立思考能力,提升学生在写作中对生命的理解力。
二、制定教学计划
语文教师要想提升写作教学效率,还需根据学生的实际写作能力和教学目标,制订一个周密的写作教学计划,渐进性地展开写作教学。在备课的过程中,语文教师先要明白自己开展写作教学的目的、实施方法、教育内容,以及学生写作学习的目的、内容、方法等,并展开周密的考虑,详细的了解,进而再制订渐进性的教学计划,更好地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高中语文教学中针对写作教学的设定,其教学大纲在高一侧重的是记叙文的训练,高二侧重的是议论文的训练,高三侧重的是综合性文章的训练。那么,在具体的写作教学中,语文教师就需要先对高中整个阶段的写作要求,以及所要实现的预期目标进行综合分析,全面了解后再制订每一学期的写作教学进程,让学生的写作水平得到渐进性的提升。
三、采取恰当方法
最恰当的方法就是“少教多学”,也是当前高中语文写作教学中的一个重要教学理念,所谓少教,并不是不教,而是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制定有效的教学方案,有目的地去教学,能够让学生得到启发式的教育;所谓多学,是指学生更加深入、更加主动地去学习,在主动和深入学习中提升学习内容。在这一写作教学策略中,教师可通过对话模式和读写结合模式展开教学。对话模式中,教师不是将现有的知识结构传授给学生,而是教给学生一定的写作方法,教会他们如何去写作,以此来激发学生们的写作热情。通过对话的模式进行互动,不仅能体现人与人之间的环境,还能体现出人和物之间的环境,充分显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着学生写作创造性的激发。读写结合模式中,它要求学生将阅读和写作有效的结合在一起,让学生从阅读中提升自己的写作能力,对于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而言,只有多阅读才能了解更多的知识,才能在阅读中多积累素材,进而在写作中不会出现缺乏写作素材的问题,也更利于学生自身写作灵感的激发,促使学生的写作表达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导入是一堂课的起始环节,是课堂教学的主要环节之一,是为了引导、启发、激励学生完成学习任务、掌握知识、提高能力所运用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的思维在碰撞中产生智慧的火花,消除其他课程的延续思维或心理杂念的干扰,把学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起来,提高他们整个智力活动的积极性,使他们饶有兴趣地投入到新的学习情境中去,提高学习效率。
一、高中语文教学导入存在的误区
1.对导入教学的重视不够
高中阶段,教师和学生都承担着高考的压力,这样就使老师在上课时把主要的精力投入到教学重难点的解析上。在教学时,大部分教师不重视课堂导入,有的教师直接为了抢时间完全忽略了课堂导入,直接进入到教学阶段,如此不仅使导课环节的价值得不到充分的体现,还降低了教学效率,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还有一部分老师只在公开课时使用课堂导入,大多数老师都是用通常的传统课堂导入,例如:“今天这节课我们来学习…”,这样的课堂导入形式单一,对导入教学和教学过程没有进行精心的策划和选择,这样的导入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如果认识不到课堂导入的重要性,就不能从根本上对课堂导入进行重视,这样即使做了很多准备的课堂导入也起不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2.对导入教学方法认识不足
在导入教学时,导入内容过于牵强,虽有导入,但教师设计的导语与课程本身内容关系不大,影响了学生正确思维,给教学带来了诸多负面影响,或在导入教学时过分将重心放在导入上,时间浪费在教学内容无关的内容上,影响了整体课程的学习。
(1)缺乏指向性
语文导入必须明确目的,教师在“导”之前要做到胸有成竹,通过自己的导让学生清晰地明白整节课的教学目标。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教师的导入内容往往偏离课题,与随后教学内容缺乏连贯性和逻辑性的现象,使得学生常常不知所措,无法引起学生的兴趣。因此,导入的内容要与课堂教学目标要紧密相连,否则等于做了无用功,甚至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起到了相反的作用。
(2)缺乏灵活性
导入的类型有很多种,在导入时可以根据不同的课型选择最适宜的导入方法。“教无定法”导入也没有一成不变的固定模式,在实际教学中,很多老师还是采用传统的导入模式,难以唤起学生的情绪反应。还有一些老师不敢突破自我,不懂随机应变,一味地跟着教材辅导材料和网上下载的课件,人云亦云,最终只能使导入陷入僵化,缺乏生机。
二、高中语文教学导入方法探讨
良好的师生关系式教育教学活动取得成效的必要保证,也是课堂导入有效进行的前提。其次才是如何做好教学。
1.导入语设计要针对所教课文的内容进行设计
导入方法要建立在充分考虑它与所教内容的前后衔接的基础上,为一堂课的整体设计服务。为此,教师应当充分了解教学内容,成竹在胸,而不能脱离所教课文内容,与一堂课的整体设计相脱离,否则教师设计的导入方法,不仅没有收到相应的导入效果,反而适得其反,弄巧成拙。与此同时,导入语应当简洁扼要,浅显易懂,这样既便于学生吸收消化,也有利减少教师的工作量,做到真正的事半功倍。
2.导入语设计要针对所教授的对象进行设计
在进行导入教学时,教师对教学对象要有充分的了解,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思维状况、知识能力基础、兴趣爱好等方面的情况设计,使导入语既更能为学生所接受、理解。相同的教学内容,如果教学对象不同,导入语设计也应有差别。
针对学生的特性,利用现代化的教学设施,采取新颖的课堂导入方法,如:音乐\视频导入法,加深学生对课程的理解。新颖的课堂导入有利于引导学生进入课堂,导入的方式应避免刻板、单调,力求新颖、生动。高中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强烈的求知欲,新颖的富有时代性的信息更能引起学生们的课堂参与,课堂教学所得的效果越明显。因此,老师要以语文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为依据,针对学生的心理状况,不断更新与变化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努力教学,使每节课都有新意,每节课都能成为精品。
3.导入语设计应考虑教学时的具体情况
课堂犹如一个小社会,随时会有突发事情发生,如上课时学生的一些突发状况,老师忘带课件、上课前有学生打架、或者因为季节的变化而突发奇想等,这时候就要就地取材,因地制宜,导入不是事先安排好的讲稿,上课照本宣科,否则,导入语设计也就成教条主义了。
教师在教学实习过程中应该发现课程导入的重要性,它为一节课起到了铺路搭桥的连接作用。它是激起学生兴趣的起点,为学生深入理解所学内容的作铺垫,更是上好一门的关键。
参考文献:
[1]耿雯吓.浅谈高中语文教学中导入新课的艺术[J].文理导航,2011.
[2]梁彬.浅谈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导入[J].考试.
[3]陈小娥.高中语文教学导入新课小议[J].陕西教育,2007(4).
[4]张富胜.浅谈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导入艺术[J].教材教法.
[5]郭静.高中语文课堂导入教学研究[C].河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1-0124-02
1.课堂提问
常言道:学起于思,思起于疑,疑解于问。教学是一门艺术,而课堂提问是组织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精彩的提问是诱发学生思维的发动机,能开启学生的大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师生情感的交流,优化课堂教学。实践证明,大多数学生读书,往往一读而过,不留"痕迹",虽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读书不会生疑则是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因而他们不能正确理解文章的真谛,体会不到文章的"妙处"。课堂提问是一项设疑、激趣、引思的综合性艺术,教师要重视课堂提问的艺术性,把握提问的"度"和时机、对象,充分发挥课堂提问的效能。那么,怎样优化课堂提问才能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呢?课堂提问的问题需要进行精心设计;热情鼓励,提供线索,引发学生思维;捕捉信息,延伸疏导,拓展学生思维;积极评价,观点明确,提高学生思维。
2.灵活处理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中的讲解,不应面面俱到,而是要精讲精练,突出重点,形成系列。课堂上,教师要根据教学实际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而不是机械地根据教案,追求教学内容的完整性。为此,教师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及时调控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
(2)教师要根据课堂教学中的动态生成和教学实际,特别是学生的思维实际和学习能力实际,灵活处理已经预设好却不适应课堂教学实际的教学步骤。
(3)恰当取舍,把那些不适合学生学习实际,甚至是超出学生学习能力的教学环节和内容舍去,不刻意追求课堂教学的完整性。
3. 自由学习,快乐参加,自主学习扩大化
当今社会的大部分中学生自我意识强烈。教育者要抓住青年人的特点,充分相信他们,活跃他们的思维,放手让他们去做,留给他们时间,把"课堂"变为"学堂",让他们自主地学。这样,每一个学生都会感觉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体,是幸福的。比如戏剧单元《雷雨》,教师可把课文内容告知学生,印发大量相关资料,鼓励学生自由学习,可大声朗读,可细细品读,可扮演角色,设计一个个话剧片段,这样,学生对人物形象自然印记于心。戏剧相关文学常识水到渠成得到巩固,摆脱了传统教学的古板、生硬之弊端。
4.优化教学环节,创新教学模式
课堂教学环节的优化和教学模式的创新,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有重要的作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强调教师的主观能动性,教师采用灌输式的方法进行教学,学生对知识只是被动的接受,导致学生在课堂上昏昏欲睡,课堂效率低下。教师应该转变观念,归还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优化教学环节,创新教学模式。教师可以采用情境教学的方法,优化教学环节,情境教学能够让学生身临其境的感受到作者渲染的氛围,不但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比如在学习《兰亭集序》一课时,学生一般会觉得文言文枯燥乏味,但对作者王羲之的轶事却有很大的兴趣,教师可以利用王羲之生活中的故事作为开端,让学生了解王羲之的生活背景和性格特点,进而引出本节课的课文,让学生在了解背景的基础上学习,提高了课堂效率。
5.开展合作学习,完善课堂教学
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比较新的学习方式,教师通过对学生进行分组,提出问题,让学生通过合作交流的方式讨论问题,有利于提高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对小组合作学习来说,分组和学习目标是最重要的前提条件,教师应该根据"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分组原则进行分组,每一个小组都有各个阶段的学生,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组内任务,这样才能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小组活动中来,发挥自己的作用;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来设置问题,把握好问题的难易程度。比如在学习《纪念刘和珍君》一课时,教师可以采用合作学习的方法,提出问题"文章中的人物分为哪几类?""贯穿文章的感情线索是什么?"让学生进行讨论,继而细致的提出问题,比如作者思路突然转向"庸人"一面的原因,能否把第二节去掉等问题。
6.教师导航,面向高考,主体地位导演化
一、开展自主学习,促进学生探究能力的发展
自主学习是主动学习意识支配下进行的学习活动。在主动学习过程中,学生能灵活运用已经掌握的知识,有利于加快对新知识的理解,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主动学习包括主动学习过程和主动学习意识两部分。主动学习过程是指教师提出学习任务后,学生能积极的参与到探究活动中,并能对遇到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在主动学习过程中,需要学生发挥思维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深刻的理解和掌握学习内容。主动学习意识是学生进行主动学习的基础条件,在具备了主动学习的意识之后,学生能增强学习的责任感,积极的进行学习,并努力朝着自己制定的学习目标前进。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让他们认识到学习对自己的促进作用,积极主动的进行语文知识的学习,提高他们的语文综合素质。
二、重视预习教学,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预习环节对教学的顺利进行有重要的促进作用。通过预习,学生能了解课文内容,掌握教材中的简单知识点,并对不理解的地方进行重点标记。通过有效的预习活动,学生在课堂学习活动中能制定明确的学习目标,通过重点探究标记部分的内容完成完成学习任务,让他们从整体上掌握课文内容,体会其中的情感。在预习环节,学生能通过独立学习方式进行探究,在这个环节中,学生一方面要掌握教材中的基础知识,如生字、生词,对于不理解的生字和生词要借助工具书进行查阅;另一方面,学生要通过阅读对课文进行阅读和分析,对课文内容从整体上进行了解。在预习环节,教师要对学生的预习方法进行指导,使他们把阅读和思考结合起来,感悟课文中蕴含的深意。通过教师的指导,学生能有效掌握预习方法,使预习学习活动取得良好的效果,为课堂的探究活动提供前提。
三、创设趣味教学环节,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1.设计趣味性的问题进行导入
在课堂教学中,导入环节运用有趣的问题能让学生的精力快速集中,在认真思考问题的过程中思维活跃起来,能更快的理解和掌握新课内容。在设计趣味性的问题时,教师还要注重问题和教材内容的联系,使学生通过问题产生阅读课文的欲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创设多媒体教学情境
对于高中语文教材中的一些文言文,要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环节中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存在一定难度。因此,在教学文言文时,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创设直观的教学情境,让他们在情境中进行分析,通过积极思考掌握课文的含义,提高他们的文言文学习能力。在设计多媒体教学内容时,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课件,利用多媒体动静结合的特点促进学生语文思维的发展,实现高效学习效率。
3.设计趣味性的阅读活动
阅读是学生获取知识的有效途径,也是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方式进行阅读,如结合表演进行阅读、齐声读、朗读比赛等,充分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让他们在读的过程中进行思考和感悟,使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获得通过,深刻的理解课文内容。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实施“少教多学”教学策略,其本质就是坚持将学生作为根本,这便是“少教多学”的教学理念。现阶段,我国教育教学重点就是高质量和促进学生发展,在教学活动里,教师和学生是十分重要的两个主体,教师不仅要为学生组织高质量的教学活动,还要引导学生开展高质量的学习活动。
在运用“少教多学”教学方法的过程中,必须将学生作为中心,促进学生提高自己的成绩。这里所说的“少教”并非是缩短教学时间和省略教学环节,而是指教师运用教学方法来提升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通过运用“少教”的方法来促进学生“多学”。
“少教多学”要求教师不断充实自身的专业知识,丰富自身的教学经验,并且提升自身的创造力,结合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具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多学”则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有目的和有针对性地学习,并非一味学习语文知识,还要掌握学习技巧。实施“少教多学”的目的在于提升学生的探究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同时,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实施自主学习和主动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少教多学”教学策略
1.提高课前准备工作质量
高质量的课前准备工作是高中语文教师教学水平的基本保障,更是提升学生学习效果的基础。因此,教师可以运用网络资源,为学生布置预习作业,使学生充分运用网络资源和图书馆等多种方式和多种渠道获得资料,为学生实施探究性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通过对资料进行搜集和分析,学生不仅熟悉了语文课本,更学会了探究学习和独立思考。教师在布置课前准备作业的时候,可以将问题留给学生,为学生设置具有引导性的问题。
比如,在教授《我与地坛》之前,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预习作业,使学生先通读文章,然后查找史铁生的相关资料,了解史铁生的生平事迹和其余作品,而后结合作者的生平事迹来仔细阅读文章,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情感,找出表达情感的语句并摘录下来。而后,使学生在互联网上查找身残志坚的名人,了解他们的事迹,如张海迪、罗斯福、霍金、海伦・凯勒等,并且准备在课堂上讲解他们的事迹,找到他们的闪光点。这样不仅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课文,还为学生日后写作奠定了基础。
2.适当开展分组合作讨论
想要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必须运用丰富、灵活的教学方法和形式,并且注重课堂的讨论环节,组织开展课堂讨论,充分调动学生活力。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遇到学生眼中的重点、难点、疑点等问题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自愿的原则,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和分组合作学习,使学生可以在讨论与合作的过程中,各抒己见,并且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观点,评述其他同学的观点,鼓励同学之间互相沟通和交流,通过合作来提升自身的学习成绩。教师要使学生在讨论之后,推选出一名同学来作为小组的代表,阐述小组讨论的结果和观点,而后,其他小组的同学也可以提出自己的问题,请这名同学来“答记者问”。
比如,在执教《沁园春・长沙》的过程中,教师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让学生讨论哪些知识是重点知识。通过讨论以后,某小组代表提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掌握的重点;有的小组代表提出词的相关知识才是掌握重点,如词又称为长短句,词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按照词的字数可以将其分成小令、中调、长调;有些学生提出课文中的一些字词的意思也是重点内容,如“峥嵘”是指不寻常、不平凡,“挥斥方遒”是指强劲有力和奔放,“浪遏飞舟”中的“遏”具有阻止的意思等。通过组织小组合作学习和讨论,教师真正将课堂还给学生,教师仅仅对学生进行引导,学生自己主动掌握了很多知识。
3.增强学生课堂主体意识
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师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实施“少教多学”的策略和方法,必须注重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学生意识到自己是课堂的主人,自己有责任也有义务提升课堂的效果。教师要定期或不定期将课堂交给学生,使学生自己组织自己的课堂。
比如,在传授知识的时候,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自教自学”活动,按照学生姓名先后顺序进行排序,使学生可以按照顺序来扮演老师。教师要保证整个学期中,所有学生都可以在“自教自学”活动中扮演老师。这样不仅可以使课堂气氛更加活跃,还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增强学生的表现欲望,查缺补漏。
4.开展拓展性学习
想要提升高中生的语文学习能力,仅仅依靠课本上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必须要引入课外知识来开阔学生的视野,增加学生的学习阅历。对于高中学生来说,已经具备了基本的学习意识和学习能力,与小学阶段和初中阶段相比较,高中学生的思维能力也相对来说比较成熟,学生渴望对世界进行探索,高中学生的自尊心也很强。此外,高中生还十分渴望了解社会,渴望与外界交往,正因如此,教师应充分了解并运用高中生的这一特征,通过开展拓展性学习来培养学生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