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德育教育范文

时间:2023-07-10 09:25:37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浅谈高中德育教育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浅谈高中德育教育

篇1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7-0032-01

新一代的学生,有新一代的特点。他们自我意识很强,叛逆心理较重。但是,由于他们的世界观、道德观还很不成熟,如果在这个阶段受到不良思想的影响,就会对他们的健康成长产生十分不良的影响,加上现在学生课业负担普遍较重,没有时间接受其他方面的德育教育,所以,高中德育教育的重要性非但不应减弱,反而应该加强。笔者参考相关理论,并结合自身教学实践,总结出一些行之有效的教学思路和方法,希望对广大教师的教学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1.坚持全面的德育理念

在德育实践中,人们往往过分重视了德育中“知”的因素,而忽略了其它方面,如“情”、“意”、“行”与“信”等因素。导致德育的结果是,培养出来的人有很多虽然知道道德准则,能背道德教条,却缺乏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与道德信念。另一方面,人们过度重视公德教育,而忽略了私德的养成。事实上,私德是公德发展的基础与前提。因此,我们在德育实践中应该特别重视私德的培养。举个例子,为培养学生持之以恒的品德,可当众悬臂高管执毛笔书写小楷。这个高难度的动作和比较好的书写效果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他们不断地说“居然能这样写,太神奇了。”此时,可因势利导告诉学生,“此无它,但手熟耳。”同时教育他们凡事贵在有恒心,很多事情只要坚持就能取得胜利。事实证明,这样做得到了学生的认同,并在情感深处产生了共鸣,收到很好的教育效果。

2.在实践中成长,在日常中培养良好品德

思想道德教育在学生成长的道路上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古今中外的教育家都十分重视德育,把德育置于一个特殊的崇高地位,在德育教育的方式上,我们的做法是“重在实践,体验过程”。做到三个结合,即以人为本与依法治校相结合;课堂教育与课外活动相结合;学校内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广泛开展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增进感情获得友谊。通过一系列的活动使大家和谐共处,互相帮助、互相尊重、互相谅解,从而形成良好的校风。学生就是在生活中成长、学习、学会与人交往与人合作,我们认为要使学生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最基本的是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正确而深入的理解,但这仅用专业知识育人是不够的,他必须紧扣时代脉搏、紧跟时代步伐,不断注入新的血液,使学生获得对“美与丑”、“善与恶”有更加鲜明的辨别力。

3.构建平等、民主、合作、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

平等、民主、合作、和谐的师生关系,也是学校德育的重要内容和载体。因此,在新课程实施中,应该强调以下几点:一是教育重在师生间相互信赖,信赖取决于民主平等的沟通。二是最大限度地理解、宽容、善待学生。三是加强师德建设,纯化师生关系。师生关系是一种教育关系。加里宁曾说:“教师必须好好检点自己,他的一举一动都处在最严格的监督之下,世界上任何人,也没有受着这样严格的监督。”教育者不仅要时刻自警,还要时刻想着怎样以自己的行为影响学生,以自己的真情实感打动学生,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吸引学生。只有教师把最好的一面呈现个学生,以一个良好的心态引导他们,学生才能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既增长文化知识又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养成良好的合作意识,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成为有用之才。

4.方法上换位,正确看待和理性评价学生

学生们往往很在乎老师的评价,在意老师能否公平公正,实事求是,一视同仁。有鉴于此,作为老师必须正确看待和理性评价学生。①学会换位思考。设身处地地从学生所处的角度、位置、环境去看待、理解和处理事情,领悟学生的所思所感所为,给学生以同等的关注;②学会欣赏和信任学生。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的每一个想法、每一次发现,发现他们的可爱之处和闪光点,尽量给予鼓励和热切的期待;③不吝惜爱心的投入。多与学生交心谈心,使之觉得老师在乎他、关心他和信任他,确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变学生被动接受管理为主动自我管理;④因势利导、以情动人。用真诚和鼓励,唤起学生的自信,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成长、感受进步,走出自卑的阴影,去玩味自身价值得以实现的愉悦和幸福。

篇2

【关键词】

高中语文 德育教育

随着我国综合实力的不断增强、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德育教育的重要性逐渐显现出来,高中语文教学与德育教育有机结合的程度及质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由此可见德育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地方,承担着塑造学生人格的历史使命,青少年学生的德育素质好坏能够直接决定我国未来的发展方向,作为高中语文教师,任重而道远。不仅如此,教学已经逐渐成为了一门艺术,将思想品德艺术巧妙地融入到高中语文教学中可以使学生在锻炼了语文应用能力的同时陶冶情操、净化感情,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等。笔者将在下文中结合自己几年的高中语文教学经验与广大高中语文教师分享促进德育教育工作顺利进行的有效手段,有不足之处,还请指教。

一、重视高中语文教学中的爱国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是每个学生的必修课,主要指的是人们对祖国的忠诚和热爱,是我国几千年来的传统文化沉淀成果,是推动祖国历史前进的伟大力量,在我国正在蓬勃发展、阔步向前的今天,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在高中语文教材中有很多文章是描绘我国的大好河山或者是赞美我国壮丽山河的,亦或是表达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等,通过对这些文章的学习,学生能够深切感受到祖国山河的壮丽与可爱,进而萌发浓烈的爱国之情,不仅如此,还可以通过对一些文章作者的事迹介绍,揭示他们的爱国情怀和伟大人格,进而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举个例子,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一直被广泛吟诵,流传至今,充分表现出作者“忧天下,爱民众”的思想,高中语文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对本段内容进行背诵,加深学生对作者中心思想的理解,在此基础上,可以对范仲淹的生平进行简单的介绍,对其爱国行为进行简单评价,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除此之外,还有很多作者的行为也可以充分的体现出其爱国思想,比如朱自清宁可饿死也不接受美国的救济粮、钱学森为了回国进行国防建设冲破重重阻碍、鲁迅意识到“医心比医病”更重要时就毅然决然地弃医从文,这些事件都是很好的进行爱国教育的例子,通过对这些事例的讲述可以使学生树立爱国思想,激发爱国情况,增加民族自豪感,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的顺利进行起到推动作用。

二、重视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审美是人的高级需要之一,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是非常重要的,是学生德育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这种情况,新课程标准也对高中语文教学的审美教育提出了一些新的要求,即通过对文学艺术的鉴赏或者是学生科学技术发明的过程中都要渗透审美要求,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满足学生的认知要求,激发学生对美的追求,在最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陶冶学生的情趣,提高学生的审美眼光。在高中语文教材中有很多文章包含着极其丰富的审美内容,涉及到自然美、社会美等,在教学的过程中,高中语文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进行学习,使学生在文章的启发下联系自己的生活感情经历,进而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并且可以通过不同的表达方式将自己对美的渴望表达出来,进而形成一种较强的审美能力,最终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笔者认为,主要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

1.赏 析

高中语文教材中有很多文章语言优美、声情并茂,在一字一句间皆表达出作者的中心思想,蕴含着丰富的美感,不仅如此,还会大量地运用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语文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对文章的结构、修辞手法等进行赏析,让学生在分析的过程中感受到文章的美感。

2.创 造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其进步的不竭动力,高中的德育教育工作也是如此,在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的同时还要使学生具备审美创造力。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激发学生创造美的愿望,让学生拥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

三、小 结

通过上文论述可知,对高中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工作的方法、手段进行探究是具有重要意义的,对我国整体教育事业的发展是大有裨益的。德育教育工作是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一定要强化德育教育工作,不断加强高中生的德育水平,提高其综合素质。我们既要认可近些年来高中语文教学中德育工作取得的辉煌成绩和喜人进步,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其中存在的问题亟待解决。我们高中语文教师任重而道远,我坚信,天道酬勤,只要我们广大高中语文教育工作者齐心协力,恪尽职守,不断完善自己,争取探究出更多、更好的能够促进我国德育工作顺利进行的方法、手段,一定能够在最大程度上缓解我国德育教育工作现状,提高高中语文教学中德育教育工作的质量及效率,为祖国培养出一批批的栋梁之才,为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篇3

【中图分类号】G631

德育是衡量一个人是否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良好的精神品质和崇高的理想追求的标准。要加强对高中学生的德育教育,就要在学校,家庭和社会形成知荣辱、讲正气、促和谐的高尚风格,形成学生求知学习,成长修身养德的好风气。根据现在高中生的学习,生活习惯以及家庭条件,人文社会等各种因素,我认为目前高中生的德育教育工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营造诚信的德育教育氛围,优化育人环境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嘛,环境对人的成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德育也是如此。在进行诚信德育教育活动中,学校,家长和教师要善于根据高中学生的年龄特点,生活习性,性格差异,社会坏境等从不同角度,采取灵活多样的多种方式营造良好的德育育人环境。例如:1.充分挖掘和利用传统美德中有关诚信的格言、楷模、典故、故事等,通过诵读、故事会、表演等形式,调动学生积极性。利用现实生活中的典型案例,通过报告会、座谈会、广播等形式,给学生设置情景体验、使学生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增强诚信德育观念。2.可以通过现实生活中生动的,有感染力的事例去感染学生,激发学生,引发学生产生内心震动。3.充分利用板报、教室标语作为宣传阵地,着力营造诚信德育教育的氛围,大面积,大幅度的感染学生,使学生关注诚信德育教育。如组织学生出版"专刊",阐述德育的含义,列举诚信德育的优秀事例,对涌现出来的诚信人物加以表扬等等。通过这些措施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关注诚信德育教育。

二、创建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

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而学习成绩的优劣,除了个人主观努力外,同学之间的相互合作、相互帮助也是至关重要的因素。教育学生明确学习的目的,端正学习的态度,使班内形成浓厚的学习气氛,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激发全体学生相互切磋,相互启发,取长补短,共同提高。鼓励并指导学生采用多种方式互帮互助,除了课堂上相互切磋外,课余时间要提倡彼此为师,相互激励。为了搞好学习上的合作,课堂上,还要根据学习情况及时调整座位,把优等生、中等生与学困生合理地安排在一起,让他们在学习上互相帮助。课下,根据自愿结合的原则,成立课余"学习互动小组",相互质疑问答,答疑解惑,共同探讨。也可以在优等生和后进生之间开展"一帮一"活动,发挥优等生的传、帮、带作用,促进后进生在学习上的转化。在班会上举行学习经验交流会等措施。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强化合作行为,促使学生普遍提高学习水平。良好的学风,促进整体学生成绩的提高,形成了你追我赶奔优异的好风气,久而久之,部分学生的的习气就会逐渐逐渐的减少,最终成为积极向上的优秀学生。

三、注重实践体验过程

思想道德教育在学生成长的道路上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古今中外的教育家都十分重视德育,把德育置于一个特殊的崇高的地位,在德育教育的方式上,要实行"重在实践,体验过程"的措施。做到三个结合,即以人为本与依法治校相结合;课堂教育与课外活动相结合;学校内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除此之外还要广泛开展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增进感情获得友谊。通过一系列的活动使大家和谐共处,互相帮助、互相尊重、互相谅解,从而树立良好的德育观念。要使学生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最基本的是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正确而深入的理解,但这仅用专业知识育人是不够的,他必须紧扣时代脉搏、紧跟时代步伐,不断注入新的血液,使学生获得对"美与丑"、"善与恶"有更加鲜明的甄别能力。

四、采用特殊先进样例教育法

积极上进的样例去影响学生,会对学生造成深刻的影响。在树立样例时,既要注重树立优等生样例,又要特别注重树立中等生、学困生的样例,发现他们的优点,并加以发扬,力争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成为不同方面的先进样例,可以是劳动方面的,可以是助人为乐的,还可以是守纪律的,可以是文艺的,可以是体育的,等等。总之,要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引导每个学生学习做人的道理,让他们在互相学习中不断提高自己,完善自己。充分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五、以教师良好的道德素质进行感化

教师从事的教育实践是一种道德实践。教育本身就具有深刻的道德内涵。教育是以人为主体的教育实践活动。尽管古今中外教育家对人性善恶的缘起说法不同,但都坚持认为人在合理的教育环境中是可以弃恶从善的,教育是教人弃恶扬善的活动。教师的道德素质作为一种内在的精神品质,会全面地展现在他的专业活动中,全部显示在学生的面前,成为影响学生和教育学生的现实力量。教师可以在一举手、一投足之间就自然的、率真的表现自己的风范,不是靠说教和强制,而是在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中就产生了教育的效应,而且那些价值导向、情感陶冶、意志磨砺、自我示范,统统都融入"无言之教"中,这种人格魅力可以说是最珍贵的资源和最有用的手段。而这些要想在德育教育中发挥充分的作用,教师必须以身作则、模范言行、严于律己、作风正派、注意身教、无私奉献、廉洁从教、积极向上,才能为人师表。

总之,加强高中学生德育教育工作,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耐心的育人工作。需要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与时俱进,精心策划,不断用生动的、贴切生活的实例来充实它,完善它。努力做好高中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为他们步入社会奠定科学的人生观基础。

参考文献

[1]郭德侠.校长如何营造教师合作的文化氛围[J].教学与管理,2007(03)

篇4

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在教学过程中起重要的引导作用。一个优秀的教师不仅仅给学生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能力。但长期以来,很多老师不注重理论学习,按照习惯性的思维方法,或者是为了学生在高考中取得好的成绩,过多地加强对词汇和语法的解释,停留在对材料的表面理解上,学生成绩的提高仅仅靠“题海”战术,无法体验语言学习的乐趣。具体而言,老师在英语阅读教学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首先,过多强调语言知识传授。很多老师把阅读材料作为传授语言知识的一种形式,以词汇、语法为主线,将完整而有意义的文章分解成若干个零散的语言知识点传授给学生,使学生很难理解文章的含义。

其次,采用单一阅读教学模式。很多教师在阅读教学中,更多地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即便不同程度地采用一些启发方式,也只是教师设计提问,学生被动回答,学生很难在课堂中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从而使学生学习的积极能动性大为降低。

再次,缺乏对阅读策略的指导。很多教师缺乏对阅读策略的指导,致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总是不知道用什么样的阅读策略去捕捉有效信息,阻碍他们做出正确的推理判断。同时在教学中,老师实行纯粹的阅读教学也对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造成很大的影响。

以上种种现象只是高中英语教学中存在的一些基本的问题。其根源一方面是长期应试教育传统习惯的影响,老师和学生仅仅注重眼前的考试成绩,不注重能力的提高和终身学习的培养;另一方面是对英语学习的误解,不能正确理解学习的真谛。针对上面的各种现象,笔者试就英语阅读教学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看法,以有利于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二、教学方法

在阅读教学中,采用提问式、谈话式、讨论式教学法,将课堂教学引向激发――创造性模式。阅读文章时,对所学文章要点,教师提出要求,学生阅读,寻找答案。引导学生阅读时注意抓住全文的主旨,教师提出问题,启发学生回答。在听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弄清学生的薄弱环节。这样阅读时,就能有的放矢,既不浪费时间,又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在解答问题的同时,阅读能力和口语能力都得到了锻炼,也提高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阅读前根据课文的主要内容和篇章结构,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预测性问题,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预测和讨论,激活学生大脑中相关的知识网络,使他们处于主动认知状态,从而产生阅读的愿望和心理准备。不在阅读前单独教生词,而在讨论和语境中呈现生词,并借此检测或巩固学生对单词的理解。变单讲语法知识为知识讲解和能力培养相结合,变单纯讲语言结构为结构讲解和语言功能应用相结合。

语言知识与能力的培养是相辅相成的。语言知识是语言运用的基础,语言知识的运用促使交际能力的形成,交际能力的提高又促进语言知识的巩固和发展。复述是有效地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主要手段。读过每篇文章后,用自己的话去概括,摘录其中的重点句子,复述其内容。通过再次阅读使学生获得准确的篇章信息分布,并检测学生能否迅速地找到某一具体信息,对课文中的理解障碍(如学生较陌生的信息,语言难点),以讨论的形式进行排除。提前将阅读材料印发给学生,要求根据提示进行自学,每堂课开始,要求学生提出自学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然后再由他们自己讨论解决。教师使用提问法把学生迅速带入问题情境,使他们的注意力集中到语言材料中来,引导他们整理、加工、联想,进行创造性思考,提高他们运用有价值的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教师在提问时注意难易适度,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使他们有话可谈;同时,注意充分调动学生内部动机,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创造轻松活泼的课堂氛围,使他们积极参与讨论。在讨论中,学生获得了交际所需的语言技能和相应的语言知识,也增强了学生学习英语的自信心和自觉性,逐渐培养起独立思考的能力。

篇5

第一,严抓教学常规、促德育,坚持不懈

体育教学的空间性比较大,抓好课堂常规是我们顺利开展教学活动的根本,我们体育教师应重视课堂常规的管理,做到坚持不懈,以此来促进对学生的德育教育。新课程改革以来,受新理念及思想的影响,为了不拘泥课堂固定模式的创新,我们有点忽略了课堂常规的管理,往往给学生带来比较多的负面影响,致使学生的组织性、纪律性较差,上课常常溜号,站立及行走姿势不正确等问题出现。为了能改变学生这些问题,我们应从基础做起,保证每堂课5―10分钟时间加强学生队列队形、报数、踏步、原地三转、齐步走、正步走等方面练习,利用队列队形加强对学生组织性、集体主义观念的教育,利用立正、踏步、齐步走加强学生身体姿态、站立、行走的教育,使学生在长期的练习和训练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在队列、队形等知识的练习中,我们教师要注意观察,善于发现问题,对待那些出现错误或注意力不集中的学生,我们要及时提醒并认真纠正,让学生清楚自己的行为可能影响到集体,不应该视而不见,忽略小毛病,长期以往,通过课堂常规的规范管理,使他们养成动作迅速、准确、协调一致的作风,培养严格的组织纪律性和集体主义精神。

第二,精选教学内容,促德育,因势利导

高中体育教学内容丰富多样,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了解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作用,如学习田径内容,可以培养学生勇敢顽强、不怕吃苦、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学习球类项目,可以培养学生团结友爱的集体主义精神,提高灵活、应变能力等。因此,我们体育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学生发展需要的教学内容,并能充分地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实施开展德育教育。所以,我们在选择教学内容时,要关注学生的思想、心理变化,要求我们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正确的引导、鼓励,帮助学生克服思想变化上的压力。

第三,结合学生行为表现,促德育,实事求是

在体育教学中,学生的行为表现是其思想活动和个性情感的真实写照,学生在活动中,各种行为、情感意志等都充分显露出来。为此,教师要善于观察学生在各项体育活动中的行为表现和心理状态,通过观察分析发现问题,及时教育、疏导,做到实事求是。如进行高中体育课中的游戏比赛时,在讲方法、规则的同时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培养学生诚实的心灵。对于那些存在作弊行为,或对集体活动存在事不关己、不负责任心态的学生,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进行适当的德育教育,要利用好这一有利时机,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集体主义教育,使学生树立关心集体、关心同学、愿意为集体出力、为同学服务的好思想。要培养学生热爱集体、积极参加集体活动以及同学之间互相帮助、和睦相处的深厚感情。

篇6

一、教法

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是:复习旧课—讲授新课—练习巩固,即以教师、课堂、书本为中心,而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则被动学习。久而久之,导致了学生思维的依赖性和惰性,因而也就根本谈不上让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索,以至于丧失了创造力。从学生的潜能开发、思维拓展、身心发展、自主健全的角度来看,教师以“讲”为中心的教学方法是非常有害的。笔者认为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如下几个方面。

1.让学生带着问题上课。

课前可用问题提纲布置学生预习下一课内容,并初做书后简单练习,归纳出重难点,带着问题进入课堂。这样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促使其认真听讲,主动学习。

2.让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

老师上课要在讲清知识的来龙去脉,剖析概念的内涵,分析重难点,突出思想方法前提下,着重培养学生的数学创新意识。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真正把提高学生的数学创新意识落到实处,激发学生潜能。杨振宁教授指出,中外学生的主要差距在于,中国学生缺乏创新意识,创新能力有待于加强;而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将是21世纪最具竞争力,最受欢迎的人才。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

3.让学生走出课堂融入社会。

数学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解决实际问题。社会的进步对教学内容提出了新的要求,新高中数学课程注重应用意识的培养。这就要求教师要让学生走出课堂融入社会,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倡利用信息技术来呈现以往教学中难以呈现的课程内容,鼓励学生用计算机、计算器等工具进行探索和发现。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让学生对号入座。

学生是有差异的,所以,教学也应有一定的差异。根据差异,学生可以分为不同的层次,教学也可以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分层次教学。分层次教学是一种重视学生间的差异,强调教师的“教”一定要适应学生的学,教学中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在教学目标、内容、途径、方法和评价上区别对待,使各层次学生都能在各自原有基础上得到较好发展的课堂教学策略。

二、学法

许多小学、初中数学学科成绩的佼佼者,进入高中阶段,第一个跟头就栽在数学上。笔者认为学生在学习中应注重如下几个方面。

1.用心感受数学,欣赏数学,掌握数学思想。

有位数学家说过:数学是用最小的空间集中了最大的理想。

2.要重视对数学概念的理解。

高一数学与初中数学最大的区别是概念多并且较抽象,学起来“味道”同以往很不一样,解题方法通常就来自概念本身。学习概念时,仅仅知道概念在字面上的含义是不够的,还须理解其隐含着的深层次的含义,并掌握各种等价的表达方式。例如,为什么函数y=f(x)与y=f■(x)的图像关于直线y=x对称,而y=f(x)与x=f■(y)却有相同的图像;又如,为什么当f(x-1)=f(1-x)时,函数y=f(x)的图像关于y轴对称,而y=f(x-1)与y=f(1-x)的图像却关于直线x=1对称,不透彻理解一个图像的对称性与两个图像的对称关系的区别,两者很容易混淆。

3.养成良好的学习数学习惯。

习惯是经过重复练习而巩固下来的稳重持久的条件反射和自然需要。养成良好的学习数学习惯,会使自己的学习有序而轻松。高中数学的良好习惯应是:多质疑、勤思考、好动手、重归纳、注意应用。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要把教师所传授的知识翻译成为自己的特殊语言,并永久记忆在自己的脑海中。另外还要保证每天有一定的自学时间,以便拓宽知识面和培养自己再学习能力。

4.多听、多做、多想、多问。

篇7

一、抓事实细节策略

高中生由于词汇量不大,针对他们的文章难度系数也不会很大。纵观高中阶段的各级各类外语考试中的阅读题型,60%左右的题型都是事实细节题,这一阅读策略的掌握与否直接关系到学生的阅读成绩。因此语言教师应努力培养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使用这一策略。逐句寻找,并在文章中划出相关细节的字词句

Often referred to as "swimming flowers",koi fish are one of the most popular fresh water fish today. The word "koi"actually comes from Japanese, which means carp (鲤鱼).

Where does the word "koi"come from?

A. German. B. Spanish.

C. Japanese. D. Korean.

该阅读案例中,要求学生找到"Koi"这个词来自于哪个国家,学生可以划出"The word 'Koi'actually comes from Japanese."这句话,根据这一细节不难选出正确答案C。

二、精读为主,泛读为辅

目前,高中英语教学多通过精读来发展学生的阅读能力,巩固和学习语言知识。阅读教学多限于对课文的精耕细作,通常只注意教材上的文章,很少涉猎课外书籍,词汇量小,阅读量少,知识面窄,阅读速度慢。学生过于注重语言形式和某些无关的枝节,依赖视觉信息,导致不能正确理解语言;对语言不敏感,对英语国家的思维价值观及相关文化背景不甚了解。目前,这种英语教学方式显然难以满足社会及高考对学生阅读能力的要求。在大学英语专业都开有泛读课。我认为中学阶段也应适当开设泛读课。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有些学校高三也开了泛读课,但多以模拟试题充斥课堂,泛读教学难以真正实施。阅读能力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之事,贵在平时。从高一开始就让学生充分认识到阅读理解的重要性,并安排相应的泛读课(高一可安排一周一课时,高二两周三课时,高三一周两课时),对学生循序渐进地进行训练,以纠正学生的不良阅读习惯,扩大他们的词汇量,提高其阅读速度,培养其阅读技巧,增强其理解力。此外,阅读材料的选择要讲究科学性,要求真实地道,难度适当,体裁题材多样化。现在报刊、杂志、互联网上英语材料很多,从中筛选出富于时代感,正宗英美文化风味,适合高中生阅读的材料,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与兴趣。

三、要通盘考虑高中三年的教学内容

从高一起要制定出一个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案,明确每学年每学期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和将要采取的配套措施。高一要向学生系统地介绍英语学习的策略尤其是阅读策略的基本框架。充分利用现有教材进行阅读技能的训练,提高学生领悟语言书面形式的能力,培养速读技巧,要教会学生使用工具书,这样可以减少教师讲解语言点的时间,提高:..课堂的有效利用率。高二侧重培养理解能力。通过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次对各种题材、体裁的课文的分析,这不仅帮助学生理解课文,还对学生的写作能力有促进作用。高三前一阶段进行高三新课讲授与一轮复习,主要进一步学习阅读综合技能和复习高一高二知识,温故知新。后一阶段进行二轮、三轮复习,有针对性地进行阅读训练,这时主要针对高考。高中英语教学的最终是由高考来检验。如何做好阅读理解的高考备考工作是我们英语教学者的中心工作。阅读理解题一般为5篇短文,阅读量在2000--2500之间,阅读速度为每分钟70—80个词,生词率不超过3%。难度系数在0.55左右,语篇选材的真实性与语篇体裁的多样化是高考阅读理解试题的主要特征。阅读理解的题型一般有事实细节题、主旨大意题、推理判断题和词义猜测题。指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集中精力一气呵成,一般不要中途停下来查生词。在阅读时,要尽量快速。高考与平时朗读不一样,更不同于欣赏文学作品,而是迅速找到有效信息。

四、从方法论观点出发,渗透科学方法

1、提高教学设计的能力

教师可结合教材内容的具体特点,精心设计展望式问题,以启动学生的联想思维。要善于设疑,围绕教材内容的中心问题巧妙地进行教学过程设计。通过引疑、激疑、质疑,引导学生从观察、猜想中提出问题。发现知识的内在,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

篇8

一、深入挖掘现行高中地理教材中的环保教育内容和切入点

对中学生进行环境教育,其目的就是要通过把环境教育寓于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中,帮助学生认识环境,明确环境与发展的辩证关系,了解环境和环境保护的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环境保护的意识,养成自觉参与环境保护、珍爱环境的好习惯。要达到这一目的,我们就要根据现在中学生的年龄、已有的知识和各方面的能力,在不同层次上进行渗透教育,力求做到环境教育系统化、序列化。

例如,我在教学《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以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时,首先讲明珠江三角洲地区概况的有关知识,同时还要指出,珠江三角洲地区位于我国南部沿海,毗邻港澳,靠近东南亚。使本区得以发挥劳动力丰富、地价低廉的优势,就近接受港澳产业的扩散,利用港澳贸易渠道,大量出口商品,参与广泛的国际分工。带来的就业和发展机会,吸引各方面人才和农民工,保证该区工业化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在国内生活消费品处于紧缺时期,该区依靠庞大的国内市场需求促使一些工厂迅速成长为国内同类产品的主要生产厂家。但由于珠江三角洲地区能源、交通、工矿企业的迅速发展,导致“三废”排放量大,但是处理量小,环境污染问题日益显露出来,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重。主要表现在:大气污染日益加剧,珠江三角洲地区已经成为全国酸雨中心之一;水污染严重,“水质性”缺水问题突出;噪声扰民,城市生存环境质量下降;耕地锐减,土壤肥力下降;森林面积减少,水土流失日趋严重。同时还应着重介绍现今在党的领导下,坚持治理改造,化害为利,趋利避害,促进区域环境优化和自然生态平衡,推动珠江三角洲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根据高中地理教学实际情况,只是把环境教育寓于课堂教学,其力度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我们将环境教育同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结合起来,从而对学生进行全面的环境教育

1.通过课外阅读,增加学生的环保知识,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更加关爱、保护环境。

篇9

面对着变化莫测的国际形势和飞速发展的科学技术的挑战,加速培养高素质的生物科学人才既是时代的要求,又是我国科技与经济快速发展的要求,更是我们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要求。但是,在长期以来存在部分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思想影响下,一些学校个别教师往往只重视生物学科知识的学习,忽视德育教育,忘记了党的“要使受教育者成为德、智、体、美、劳诸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和接班人”的教育方针与“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新时期总的教育指导思想,且造成了很不好的影响和恶果。为此,在中学生物教学中,广大中学生物课教师就必须像其他学科教师一样,把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高素质的人才摆在十分重要的位置,通过学科教学,有目的、有意识、有计划地对中学生施加正确的道德影响和真、善、美的熏陶,而这就必须始终在中学生物教学中把德育教育放在首位,要利用课堂教学这一主渠道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1 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思想的教育

列宁说:“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浓厚的感情。”爱国主义是每一个公民应有的基本素质,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是学科教学的重要环节。教材中根据内容的特点安排了多处我国生物科学的成就,为教学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德育素材。教师应不失时机地把握好,以帮助学生增强爱国信念,激发学习热情。例如,我国研制的生物工程乙肝疫苗已经在1992年投放市场,在预防乙型肝炎中发挥了重要作用;1988年,我国科学家人工合成了抗黄瓜花叶病毒的基因,并且将这种基因导入烟草等作物的细胞中,得到了抗病毒能力很强的作物新品系;1989年我国科学家成功地将人的生长激素基因导入鲤鱼的受精卵中,培育成了转基因鲤鱼,与非转基因鲤鱼相比,其生长速度明显加快;1993年我国研制的两系法杂交水稻开始大面积试种,与原来普遍种植的三系法杂交水稻相比,平均每公顷增产15%;1995年,我国科学家将某种细菌的杀虫蛋白基因导入棉花,培育出了抗棉铃虫效果明显的棉花新品系;1999年,我国科学家参与“人类基因组计划”的研究,承担了其中1%的测序工作,我国因此成为参加这项研究计划的唯一的发展中国家。我国在生物学方面的诸多成就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我国幅员辽阔,自然环境复杂多样,从而孕育了极其丰富的物种和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我国的苔藓植物、蕨类植物和种子植物共有3万多种,居世界第三位;我国还是裸子植物最多的国家;大熊猫、白鳍豚、银杉、水杉等都是我国举世闻名的特有物种,鹅掌楸、大叶木兰、扬子鳄等都是我国十分古老的物种;我国在果树方面的物种数居世界第一位;水稻、大豆、粟、黄麻等20多种农作物都起源于我国。但我国的生物多样性也面临着威胁,如,新疆虎、野马等已灭绝或者在我国境内绝迹,毛脉蕨等野生植物也早已绝迹,大熊猫、金丝猴、野骆驼、银杉、珙桐、人参等也处于濒危灭绝的状态。通过这些材料的介绍,让学生既为我国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而自豪,又增进了他们爱护环境、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意识,进而培养他们爱国主义的责任感。

2 对学生进行科学观教育

我们知道,生物科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及其本质的一门科学。生命运动的本身及生物科学的发展都充满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因此,中学生物教学应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自然观、科学观、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首先就是关于生命的物质性观点。在中学生物教学内容中,生物是由各种化学元素化合组成的,绝大多数生物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细胞,生物体的结构是其功能的物质基础,功能则是物质的运动形式等等。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使学生懂得生命是物质的,没有任何超物质的因素,逐步树立起生命的物质性观点,形成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其次就是辩证的观点。自然界中的各种生命现象充分体现了辩证统一规律,而这也正是辩证法的核心。如,生物与环境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生物都是存在于复杂的环境中的,时时刻刻都受到各种生态因素的影响,生物只有适应环境才能生存,同时环境的不断变化对生物的适应性也有影响,生物与环境组成的统一整体又是相互矛盾的。进行生态学观点的教育极为迫切。通过生物教育使学生树立环保意识,形成危机意识,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学会应用生态学的观点认识生态因素对生物的影响以及生物对环境的适应,认识要按照自然界的发展规律办事,明确保护生态系统对人类的生存和国民经济发展的重大意义。将这些观点融入生物教学中能切实帮助学生正确的认识自然、认识社会、指导自己的人生。

3 坚持德育“渗透”,避免枯燥说教的原则

篇10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什么是教育?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习惯是把信念变为习性,把思想化为行动的过程。然而习惯一旦形成,就会在人的头脑中形成一种自动化的程序。习惯成自然,人的习惯不是造就你,就是毁掉你;不是有助于你,就是有损与你。而在我国的文化中对习惯的力量都有阐述。如:“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第六十四章》;“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苟子・劝学》,都是描写习惯的力量的,而这些都是显示在我们的语文课本中,只有学生在真正体会到作者的写作意图后,才能体会到习惯的重要性,并运用到学习实践当中,这也达到了德与行的统一。由此还可看出,语文课本中,不仅蕴藏着应付考试的知识,还有许多有助于我们学生自身优良品德培养的文化。

二、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爱国情感是人类最为推崇的一种永恒的情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而现在的九零后出生在和平时期,对爱国之情缺乏真正的理解,加上应试教育的今天,学生只是在学习应对考试的内容。对语文课本中的爱国之情也只是在教师简单的讲述中死机硬背,根本不能真正了解其所代表的意义。而笔者为了发挥语文课本真正的作用,对教学做了改动。如教学词《沁园春・长沙》,教师在分析讲解诗歌的基础上,播放《大浪淘沙》的古筝音乐,要求学生把自己想象成青年,此时正站在橘子洲头,望湘江北去,看万山红遍,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发出“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疑问。随着学生情感的升华而深悟其理,因此感情充沛,读得抑扬顿挫,十分具有感染力。然后通过讨论让学生仔细品味作者的爱国之情,并让学生对有关爱国之情的句子进行总结、归纳。并加深学生对爱国之情的理解。如:李清照《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学生自己进行总结体会出诗人借项羽的宁死不屈反刺徽宗高宗父子的丧权辱国,将其爱国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在语文教学中,注意爱国之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的培养,有助于学生形成积极地人生观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学生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使学生的德育教育得到提高。

三、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感恩之情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可见语文教育是人文教育,而感恩教育是人文教育的重要内涵,是提高学生品德修养,帮助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人格的重要教学内容。

语文课本中的知识博大精深,需要我们教师适时的结合课本内容进行德育教育,而且感恩教育是一种以情动情的情感教育,更是一种以人性唤起人性的人性教育。在大力倡导建立和谐社会的今天,只有培养出具有无私奉献精神,懂得回报社会的接班人和建设者,建立和谐社会的理想才能实现。所以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使学生懂得感恩,懂得关心他人,无私奉献。

篇11

要想建立和完善高中的教育体系,首先就要明确高中生所应当具备的素质,根据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原则,应当时刻关注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心理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审美素质等等。

(1)精神素养教育

学生的精神教育与人文素养主要指的是在学习数学知识与进行能力培养的时候要有健康的品质,以及在此过程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换句换说,就是学生在学习时的思维模式、价值取向以及学生的理想和追求,在教学过程中不仅仅是要让学生获得应学的基础知识,同时还要注重培养学生对于真理的追求和求真务实的精神理念,鼓励学生将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老师应该从知识的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知识的引导者。

(2)知识教育

数学知识教育主要有以下两方面构成,一是知识技能,二是数学思维能力。知识技能具体的是指书本上所要求学生掌握了解的基本知识,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够很好的理解,而数学思维主要是指逻辑思维能力,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新型的教学方法,注意引导学生与启发学生,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精神。

二、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1)在高中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直接面临高考,因此,很多教师以成绩来衡量学生,注重对于学生知识技能的培养,忽略了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学习方式枯燥乏味,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严重降低,学习效果不佳。

(2)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的角色往往是知识的传授者,永远是老师在教育学生,学生被动的接受,忽视了学生的自主性。教师与学生之间没有适当的交流,不了解学生的真实情况,没有做到因材施教,只是机械地完成了教学任务,没有给学生互动的机会,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丧失对于学习的信心。

(3)在高中数学教学的过程中,老师没有积极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参与进学习中来,没有给与每个学生充分的关注与关心,不利于全面素质教育的实施,没有真正做到坚持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学生长时间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学习,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积极发现问题,积极解决问题的学习习惯,不利于学生培养创新意识与实践精神,打消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高中数学教学的探究性教学研究

探究性教学就是改变学生原来的被动学习知识的模式,使学生自主地、积极主动的学习,老师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高中数学的探究性学习,主要是组织学生对于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运用数学思维模式解决问题。

(1)多鼓励学生将学习过的知识与现实相结合,发现问题,并运用数学思维去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因此,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当及时的给与学生肯定和表扬,增加学生对于探究性学习的热情,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2)教学过程中的重点难点,主动地让同学参与研究解题方法,加强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交流。在进行探究性学习时,充分发挥老师的指导作用,是学生能够做到跳一跳就能够到的精神,因此要求教师对与学生的知识结构体系有一定的了解,在设置问题时,不能过难或者过易。

篇12

但是,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由于时代、家庭、社会的影响,他们又不可避免地存在许多问题:缺乏责任心、好高骛远、没有目标;缺乏爱心、偏激自私;娇气任性、以我独尊;心高气盛、好高骛远、目中无人;独立能力弱、依赖心理强;缺乏合作精神、不愿意接受纪律和制度的约束、喜欢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工作、没有组织和集体的观念,娇气、感情脆弱、缺乏心理承受力、不愿意接受批评等等都在这一代人身上不同程度的表现出来。独生子女在成长过程中被过度包办和代替,其生活的知识和能力相对低下;过度的保护,使其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能力也出现不足。

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关注他们的情感,唤醒他们的情感,已经成为家庭、学校教育的重点。

卢家楣教授认为情感,是主体对客体是否满足自己需要时所持有的态度体验。广义的情感不仅包括情绪,也包括审美、道德、认知、劳动、自我情感等等。情感和认知是人的心理发展和教育的不可分割和作用的两个方面。

情感教学与认知教学具有辩证统一的关系。对于学生的身心发展和素质的提高有着同等的价值和意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不仅进行着传递知识与训练交际能力的认知活动,而且也进行着各种情感交流活动。教学实践表明,教师的情感具有高度的感染力,能对学生的情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与学生建立亲密和谐的关系,以情言情,以情感人,用真挚的情感、赤诚的爱心唤醒学生的情感。

一、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把握师生情感交融的原则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是说传道、授业、解惑是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所要达到的目的,但是学生有自己的情感和人格特质,而教师也是有七情六欲的的个体,一个小小的课堂上,能够和谐愉快的完成整个课堂,是师生沟通的过程,也是情感交流的过程。

1.多一点体谅,少一点责备

在同一个课堂中,班级学生存在的不同的能力上的差异,授课教师如用同一种评价标准来对待不同特质的学生,必然产生这样或那样的矛盾。例如:有的同学在你的课堂上在做其他科目的作业,如果这位老师以斥责的语气训学生一通,固然会最快达到想要的效果,但是也会给其他同学带来不良的学习气氛,试想一下,如果教师“多一点体谅,少一点责备”采用换位思考原则,不是以斥责的口气,而是以过来人的身份体谅学生,将这种同甘共苦的感觉用语言表达出来“我也经历过高中,这确实很累……”效果会更好,这样和谐的课堂更有利于紧张的高中生活。对学生“多一点原谅,少一点责备的换位思考原则”可以化解师生课堂上的矛盾,春风化雨,其乐融融。

2.多一点微笑,少一点严肃的鼓励原则

由于认知能力的基本差异对学科兴趣差异,以及客观存在对知识能力运用的差异,一个班级里总有“怎么学也学不好”的学生,当他们付出与其他学生相同的甚至更多的努力,但仍差距不小的时候,他们其中的大多数人会放弃这个学科,甚至放弃这个课堂,此时教师的一点微笑可能会改变学生的整个人生。

学生的自信自强离不开教师的微笑,微笑时课堂教学中一种美好的沟通方式,教育是微笑的事业,用微笑关爱每一位学生,他们的心田需要阳光和雨露。

3.多一点准备,少一点隔阂的共鸣原则

高中生的人格特征已经基本定型,他们具有自己独立的思维特征。他们不像小学生或初中生那样对教师授课有较高的认同感,他们有自己的想法,甚至是逆向思维。

教师的课前准备不仅仅是按教学内容备课,更要查阅资料,使书本上的授课内容变为与学生生活相关事物,甚至要跨越学科的限制,这就是为了与学生的情感产生共鸣,有了情感上的呼应,教师的课堂才能一呼百应,教学过程才能事半功倍。

4.丰富一点,活跃一点的愉悦原则

作为新时代的教师,我们要懂得更多一些,让我们的课堂丰富一点,让我们课堂丰富一点,让我们的课堂气氛更活跃一点,学生在愉悦的课堂上,可以学到更多的知识,而这一切,都需要我们这些教师更多的付出,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与学生之间的心理差距越来越大,我们在家庭生活和职业中磨砺成长,我们的成熟在学生看来就是落伍,我们的严肃在学生看来就是僵化,我们的认真在学生看来就是按部就班、墨守成规,总之,我们与学生之间有一道鸿沟――由年龄和阅历造成的代沟。

年龄和阅历不应该成为我们教师的包袱,而是我们沉甸甸的收获,是我们不同于或高于高中生的财富。但是,师生之间的沟通,这需要情感上的愉悦原则作用,在课堂上丰富自我,不仅仅传授课本上的知识,教授考试的心得,更应让学生了解阅历才是财富。

二、情感教育对高中生课堂学习的影响

现代情感心理学表明,情感的动力功能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对人的体力上的影响而且对人的行为活动具有普遍的增力和减力的效能,影响到人的行为活动的积极性,情感和动力系统有着密切的关系。情感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是科学性和艺术性的完美统一。创设一种适合于学生的情景,引起学生积极性的情绪反应,激发学生的情感,起到“放大”内驱力的作用。

(1)化难入简,化理入情

以情为纽带,以师之情去波动学生心灵的琴弦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学好课本,虽然教材选材很广,篇目与学生的知情空间距离较大,但是只要把学生带入教材的情境中,使教材的描写的客观世界成为教师的主观感受,缩短学生与教材之间的主观感受,从而有效的激起学生的学习动机。根据教材的基调,选择合适的手段(运用表演、音乐、电影等)来创造情境,还可以利用角色效应,设计角色让学生充分活动,并以教材语言出发落实教材语言,不断沟通结合,情境才不至于虚设,从而才能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加强学生对情境本质的认识。

(2)亲其师,信其道情感信任的试金石

师生之间有一种移情现象,良好的师爱不仅能换来学生对自己的尊重和信任,而且还会把教师的爱迁移到对教师所教授的课程上来――这是爱屋及乌的心理效应。反之在师生关系紧张,情感对立的情况下,老师看不起学生,学生对老师抱有意见,学生就有可能讨厌他所任教的课程,教师从事教学工作,必须注意研究学生,注意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教师的信任会使原本不出色的学生成为飞出鸡窝的凤凰,也会使原本是佼佼者的天之骄子放弃学业。高中生不像他们自己想象的那样成熟,教师的影响力远远超过他们的想象,相信他们才能使他们更加相信我们。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