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的教学法范文

时间:2023-07-10 09:25:38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音乐的教学法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篇1

在小学音乐教学过程中,情景教学就是将音乐情景和教学融为一体,通过创设音乐情景,让学生置身于音乐之中,加之教师的引导,让学生感受音乐的魅力,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从而促进小学生的身心全面健康发展。教师可从以下几方面运用情景教学法

1语言导入教学情景

语言是课堂上用得最多的,也是最容易交流感情的工具。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能够启发学生走进音乐王国,加快学生理解音乐的过程,使学生身临其境,尽情参与,从而掀起课堂教学的。例如,在学习人教版小学音乐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平安夜》这节课时,因为圣诞节和平安夜都是西方的节日,学生没有亲身经历过,假如教学实践中又没有办法运用多媒体,那么教师可以运用语言描绘平安夜的场景:每年的12月25日是西方国家一年中最盛大的节日,圣诞节的前一天晚上被称为平安夜。平安夜这一天,所有的商场、街道和家中就摆起了圣诞树,圣诞树像一个小塔,树上挂着很多小铃铛,轻轻摇晃就会发出叮当、叮当的声音,非常动听,树上还会缠绕一圈小灯,五颜六色的小灯好像天上眨眼的小星星,美丽极了。人们还会在教堂里虔诚的祈祷,衷心的许愿,欢乐美好的气氛充满了千家万户,就像我们国家的春节一样。通过教师的描述,学生虽然没有亲身经历,却也仿佛身临其中,加深了学生对《平安夜》这首歌曲所要表达的情绪的体会。

2故事展开教学情景

在小学音乐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对音乐的理解与其说是一种思维过程,不如说是一种共情过程。教师给学生讲一段有关音乐教学内容的动人故事,可引发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做到未有音符先有感情。学生都爱听故事,精彩的故事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如果能够运用绘声绘色、生动有趣、别出心裁的故事,就能唤起学生热爱音乐的激情。例如,在学习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莫扎特》时,教师可先讲莫扎特的艺术生涯,讲莫扎特三岁就开始弹琴六岁开始作曲八岁写下第一部交响乐的音乐天赋,讲莫扎特的代表作,讲莫扎特的创作背景等等。通过这一系列的故事让学生对莫扎特有全方位的了解,从而使学生更好的把握音乐内涵。

3表演再现教学情景

音乐与表演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要想完整的表现歌曲的内容,通过实际肢体表演能够起到良好的效果。这样一来,教材中歌曲的角色不再只是书本上的形象,而就是学生自己,学生对歌曲必然产生亲切感。这种生动的形式会加深学生的内心体验,使学生感到特别高兴,他们既可以听到,又可以表达出来,而且富有趣味性,学生自热情绪高涨,积极参与。例如,在学习人教版小学音乐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大家一起来》这节课时,在反复欣赏和学唱歌曲后,教师可指导学生采取小组合作的形式根据明快的节奏和流畅的旋律自己创编韵律操,在创编舞蹈动作的过程中,教师可要求动作要符合歌曲的特点,既要有轻快活泼的动作也要有优美的动作。动作编排结束后要求学生跟着音乐分小组进行表演,师生共同评价。通过各小组之间的韵律操创编和表演,使学生亲身体验了歌曲动感的节奏,扩展了学生的音乐视野,丰富了学生的音乐情感体验,也培养了学生的节奏感和运动协调能力。

4多媒体呈现教学情景

教师可根据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和教学目标,巧妙的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教学情景。多媒体中生动、直观的动画情景更能够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例如,在学习人教版小学音乐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西部风情》时,在第一单元的开始阶段,就可以运用多媒体呈现我国西部地区有代表性的音乐特点以及相关文化,像西藏的布达拉宫的图片或录像,长江三峡及三峡工程的资料和图片,西南地区苗族和彝族的民族特色,西藏的天空、草地和风土人情等等。通过这一系列的多媒体呈现,学生在欣赏《走进西藏》这首歌曲时,就仿佛置身于气势宏伟的布达拉宫旁边,就仿佛置身于一望无际的西藏草地上,就仿佛置身于西藏白雪皑皑的雪山上。学生通过学唱《走进西藏》这首歌曲,通过多媒体直观的呈现西藏特色,进一步加深了对藏族音乐的体验。学生演唱《走进西藏》时的感情更加丰富饱满。综上所述,课堂教学过程中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是教学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教学内容成功实施的重要方法之一。音乐教学中应通过创设教学情景来不断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创新教育教学方法,鼓励学生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发现音乐的魅力,在发现音乐魅力的过程中探究音乐的奥妙,在探究音乐奥妙的过程中创新音乐,为学生构建一个自主学习音乐的平台。

参考文献:

篇2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2)-09-0213-02

随着时代的进步,素质教育在义务教育阶段得到不断普及。对于小学的音乐教学来讲,也要不断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不断提高孩子的音乐学习兴趣和音乐表达能力,培养孩子的综合能力。因此,采用音乐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较为科学有效的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是小学音乐教学的正确选择,能够不断提高孩子的兴趣和综合能力。

一、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简介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是20世纪德国著名艺术家卡乐.奥尔夫专为儿童设计的一种音乐教学方法。这种音乐教学方法自从出现以来得到了众多音乐爱好者以及音乐教师的一致推崇和肯定,并被广泛应用和传播。奥尔夫所创造的这种教学方法和原理也就是原本性的一种音乐教育。对于原本的音乐来说,理应是舞蹈、动作和语言的有机结合和统一,这同时也是一种必须由本人参与的音乐。原本的音乐比较适合儿童的特点有自然、接近土壤以及机体,便于儿童体验与掌握。

二、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应用

(一)激发孩子们的创造能力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中的一大特点就是即兴演奏。可以一开始就在低年级的学生中开设即兴性演奏。因为打击乐器相对来说技术要求比较简单,而且和声也比较单纯,同时参与伴奏的各个声韵都是基于固定的节奏。这样可以培养孩子们的创造性、灵活性以及团队合作能力,对孩子的全面发展来说意义非凡。

由于小学生的社会经历少,因而社会经验不足,这个社会对他们的影响不是很大,所以他们具有天然的创造音乐的能力。当孩子们听到一首乐曲或歌曲时,可以凭借自己的感觉以音乐的形式表达出来。例如采用简单的乐器进行即兴演奏或者是即兴表演,让他们在音乐的表达中去充分挖掘、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作出属于自己的作品。如果没有相应的乐器,也可以采用筷子、手、脚或书本报纸等来对心中的音乐进行即兴演奏或表演。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启发学生根据自然生活中的声音来创编故事或图画,并用声音的形式表现出来。

在音乐教学中,除了采用传统的方式培养孩子们的创造性以外,还可以用创作音乐的相关练习来培养孩子们的创造能力、想象能力以及个性,并从中不断增强孩子们的自信、自尊和自强精神。

(二)强化节奏的积极作用

音乐中的节奏可以表现出一定的意义,它同时也是舞蹈、音乐以及语言的共同基因。从节奏入手,不但可以将这三者有机地贯通起来,使其融为一体,而且可以通向这三者中的任意一个。对于小学生的音乐教学来说,节奏训练是非常基础也是非常具有优势的训练项目。因为节奏训练与小学生的心理节律以及生理特点有着密切的联系,况且节奏相对来说又比较简单、比较单纯,具有很强的直感,此外还可以不必借助任何器具仅仅依靠肢体活动就可以表现出来。这样最容易被孩子们所领会和接受,从而使孩子们所参与的难度大大降低。教师在具体操作时,可以以与教学内容有关的节奏开始一堂课,作为教学的前引。

在小学音乐的课堂教学中,经常会把一些体态的节奏、语言节奏、敲打的节奏以及大自然的节奏综合运用到教学中。在对小学生上欣赏课时,可以综合采用舞蹈、走动、声势、伴奏、独奏、轮奏、合奏、轮唱、齐唱、合唱等形式让学生进行欣赏。当对小学生上歌唱课时,可以依据教材的内容采用奥尔夫教学法进行教学,通过一首歌曲,让学生创作出相应的节奏。或者启发学生用打击乐器创作出相应的节奏,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还可以就一首乐曲引导学生进行舞蹈动作创编,或者是以打击乐器进行伴奏,让学生各展风采,各显神通,充分表达出自己对音乐的感受。

(三)树立孩子课堂主体地位

情商作为人类智力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在以前的时候人们不知道如何去培养。现在通过采用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就能够培养孩子的情商。奥尔夫音乐教学法通过最大限度地调动孩子们的听、嗅、触、视,来培养孩子们的各方面才能,并充分挖掘孩子们的潜力。传统的音乐教学法将学生大多定位为聆听者,而奥尔夫教学法不仅将学生定位为聆听者,更主要的是将学生定位为音乐的参与者和主动者。在音乐课堂中采用奥尔夫教学法时,只要有音乐响起来,就可以让自己的身体随着节奏去用动作表达出来。这就好像有些小孩子当看到或听到电视里的舞蹈或唱歌时也扭动小身躯跳起舞来,并且嘴里还哼唱着一样。通过这种音乐形式,可以帮助孩子们更好地宣泄或抒发感情。

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当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到唱歌、欣赏或者其他音乐活动当中,并且鼓励学生用自己喜爱的形式来表现出音乐的内容。例如创编歌词、自编舞蹈或是打击节奏等等。

(四)以游戏促进个性发展

根据奥尔夫教学法,进行音乐教育的第一步是育人。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素质教育改革的深入,对小学生音乐的教学,不仅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和素质,还要使教材内容易于被学生所接受,并且最好带有游戏性,我们不能用成人的标准去衡量和要求小学生。因此,在现行教材中,结合奥尔夫教学法,引入了大量的游戏,这些游戏不仅仅局限于智力开发和音乐本身,而是更加注重了对学生创造力、想象力、结构感、空间感、美感、注意力等多方面的培养和训练。特别是这种将游戏带入教学内容的方法,不仅使小学音乐的教学降低了难度,而且使小学生在音乐的学习和欣赏中还可以充分享受游戏带来的乐趣,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信心。

(五)多元化的课堂实践活动

音乐作为一门有声的艺术,只有在课堂提供更多实践的机会,才真正激发孩子们的学习欲望,通过乐曲或者歌词表达丰富的情感,产生浓厚的课堂渲染效果。具体实践活动方法如下:

(1)“说”的作用。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念儿歌、讲故事都是辅助教学的有效方法,教师应该事先让孩子们自己准备相关资料,引导他们在课后查阅资料、了解音乐史、音乐作品、音乐家等,对音乐学习产生兴趣。例如,在学习《歌唱二小放牛郎》过程中,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融入课堂情境中,教师可以讲一讲王二小的故事,让学生带着一定的思想、情绪学习歌曲,并且融入到演唱过程中,可更好地实现课堂学习目标。

(2)“读”的作用。在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中,强调节奏的重要性,因此通过语言与动作训练,可有效培养节奏感。所谓“读”,主要应用于识谱视唱、节奏训练过程中,让学生注意掌握“读”的节奏感,让他们更加积极地参与课堂中。

(3)“唱”的作用。在学习唱歌过程中,为了更好地表达情感,强化孩子们对乐曲、对歌词的记忆,同时加深对歌曲内涵的理解,必须在唱歌过程中融入情感与动作,更好地表达歌曲艺术形象,活跃课堂氛围。

与传统的音乐教学方法相比,奥尔夫教学法不仅使学生成为音乐课的主体,而且大大培养了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和学习兴趣,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促进作用。我们应当积极改革教学方法,并结合当地实际,创造性地采用奥尔夫教学法,使学生们的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培养出更多全面发展的人才。

参考文献

篇3

现阶段,小学校对音乐课程教学给予高度重视,以期培养更多优秀的音乐人才。然而,在小学音乐教学实践中,如若教师不能掌握有效的教学方法,则难以达到提高教学质量和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目的。根据相关教学实践表明,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有效运用,对教育教学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因此,有关人员有必要对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在小学音乐教学实践中应用实践问题做深入研究。

一、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概述

近年来,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得到提倡,并逐渐在音乐教学活动中有应用,旨在强调以学生为本,对学生进行节奏、旋律的练习、形体动作的训练等,并创设童谣、民歌、奏乐、舞蹈等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达到提高教学成效的目的。由此可见,在小学音乐教学实践中,教师如若能够对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加以有效利用,则能够最大限度的激发小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创新音乐学习方式,使小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音乐课堂学习活动中,与素质教育理念下音乐教学要求相适应。

二、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对小学音乐教学的影

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通过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对音乐课堂教学有重要影响。首先,该教学方法能够适应小学生的特点,对激发小学生学习兴趣发挥重要作用。通过该教学方法,教师能够引导小学生在游戏中学习音乐教学知识,有助于激发小学生产生联想,并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为音乐教学创造有利条件。其次,该教学方法的有效运用,能够开拓儿童的想象力,并培养儿童的创造性思维。在音乐教学活动中,可将音乐、舞蹈、动作、语言等因素相结合,可以调动小学生的感官神经和肢体,随音乐而舞动,有利于小学音乐教学活动的开展。最后,在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指导下,音乐教师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艺术修养,因而可促进音乐教师综合素养的提升。

三、基于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音乐教学实践

(一)利用多媒体技术的教学实践

现阶段,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要对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加以有效运用,有必要借助多媒体技术而开展教学实践活动,不仅能够赋予音乐课堂教学以更多的趣味性,而且对吸引小学生注意力和调动小学生学习热情发挥重要作用。多媒体技术集音频、视频于一体,可以充分调动小学生的全部感官神经,为培养和提升小学生想象能力奠定良好的基础条件,同时可达到充实音乐教学的目的。例如,在《欣赏百鸟朝凤》过程中,为增强小学生对音乐的理解程度,教师可利用多媒体将百鸟叫声相融的音频进行播放,并配合唢呐乐器的图片、声音等,可提高教学效果。

(二)创设良好教学情境的实践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应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不仅能够使小学生受潜移默化的影响,而且有利于提高音乐教学质量。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是良好教学情境创设的重要前提条件,只有在良好教学氛围条件下,才能解放小学生思想,对音乐教学活动奠定基础。例如,在《春光好》的教学中,教师可将学生座位按照半圆形进行布置,教师站在中间,不仅能够创新课堂教学形式,而且可与小学生进行更多的肢体交流,同时还能鼓励小学生对“春天的美好景象”进行表达和叙述。基于此,小学生能够插上想象的翅膀,根据已有认知进行语言表达,勾勒出一幅幅美不胜收的春光图。可见,基于奥尔夫音乐教学法而创设良好教学情境,可激发小学生的创造性。

(三)肢体语言和节拍的融合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更加注重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将音乐、动作、舞蹈、语言有机结合,以达到激发小学生创造能力和培养其想象力的目的。所以,教师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如若能够将小学生的肢体语言、节拍相融合,则有助于小学生加深学习的印象,并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兴趣。例如,在《小螺号》教学中,教师引导小学生利用肢体动作打出节拍,既感受节拍,又能增强小学生对节奏的体验。小学生通过将肢体语言和节拍相融合,能够更为深刻的感悟音乐、体验音乐,对提高小学生学习兴趣发挥重要作用。

(四)拓展小学生知识面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应对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加以有效运用,而拓展小学生知识面是教学的重要环节。众所周知,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旨在将音乐、舞蹈等融为一体,因而在满足教学要求的基础上,通过多样化教学方式、教学形式而开展教学活动,可增强小学生的音乐学习效果。例如,在《小雨沙沙沙》的学习中,教师引导小学生对音乐节奏有着整体认知,并鼓励小学生尝试通过乐器进行演奏,以调动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由于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同样强调在音乐教学中,融入本土文化,所以,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音乐作品进行欣赏,使小学生感受二者节奏的差异性,或者利用歌谣《螃蟹歌》,使小学生深刻感悟音乐的文化底蕴,并对优秀传统文化有高度认同感。

四、结语

近年来,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在小学音乐教学中被广泛应用,对提高教学成效发挥重要作用。小学音乐教学越来越占据重要地位,对教学质量的要求更高。因此,教师在开展小学音乐教学活动时,应注重将奥尔夫音乐教学法运用于教学实践中,主要通过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良好教学情境、肢体语言和节拍的融合、拓展小学生知识面等方式而开展,在结合小学生发展特点的基础上,促进音乐教学活动的深入开展。

参考文献:

[1]段晓霞.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在本科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中的应用现状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3.

[2]郑丽梅.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在幼儿钢琴教学实践中的应用研究[D].延边大学,2014.

篇4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1422(2016)06-0092-02

一、研究目的

音乐教学作为中等职业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实施人文教育和人格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而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我们有必要对我们现时的教学方法进行思考,以及借鉴优秀的教学方法。

我们不妨先看看国外的音乐教学情况:国外传统的教学法有高大宜教学法、铃木教学法以及达克罗斯教学法,但在近年来,有可靠数据表明,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在世界范围内逐步被音乐教育者们所认同,根据对美国奥尔夫教学法协会(AOSA)的前执行理事辛迪・伍比格的个人采访(2014/12/23),从2000年到2014年,该协会所公开的会员增长率为168.14%,分会增长率为172.22%,而其他教学法协会的会员人数情况则远不如此。可以说,奥尔夫教学法在国外正逐步成为初级音乐教育的主流。

在国内,对奥尔夫教学法的研究还相对较少,出版教材并应用在课堂上则更少,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奥尔夫教学法与我们传统音乐教学法进行对比分析,并借鉴其优秀的教学理念。

二、两种教学法的定义

我国传统的音乐教学法,是在教学上强调从教学大纲出发,以教师为中心进行授课的教学方法。教师把教材上的知识传达给学生,教学的目的是以训练专业技能为主。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绝大部分教师只看重知识理念的传授,可以说,音乐教科书就是教学的全部,而学生音乐审美素质的培养则不被重视,更不用说音乐兴趣的培养。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是一种由卡尔・奥尔夫和冈尼尔德・凯特曼开发的音乐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通过唱歌、肢体动作和演奏乐器,直接参与到音乐创作的过程中去。卡尔・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目标是为了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乐感,而这种乐感可以通过各种方式来获得的。奥尔夫坚信,一个孩子的音乐学习过程就是从说话以及母语歌曲开始的。各种童谣、儿歌以及民间音乐等元素共同组成了奥尔夫风格。奥尔夫的首要信条是:“每个孩子的言语和动作一直都是表达音乐节奏的方式,而这正是我们需要发展的方式”。奥尔夫强调,音乐实践体验比抽象理论知识的教育更重要。他还将音乐教育与普通的学校教育进行了类比:老师会让学生知道如何进行语言沟通后,才去学习如何阅读和写作。从一开始,奥尔夫就强调学生通过身体来感受节拍、速度、音高以及旋律的重要性。孩子应该在正式学习音乐之前先亲身体验和探索音乐。根据奥尔夫的理论,在合奏的环境中音乐体验会最佳,通过卡农、即兴表演、节奏和旋律、肢体打击以及乐器演奏等方式,使每个学生都溶入到一个音乐整体中去。

三、两种教学法的差异性讨论

音乐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智慧,完善学生的人格,提高学生的素质和修养。怀着这样的目的,我们不妨对传统音乐教学法与奥尔夫教学法在教学表现和教学结果的差异性上进行讨论。

(一)教学模式的差异性

我国传统的音乐教学模式可以归纳如下:教学的目的是完成教学大纲的要求,并根据这些要求制定一定的音乐教学计划;在课堂上,教师教唱,学生学唱,教师教乐理知识,学生学乐理知识;考试的时候,学生唱一首学过的歌曲,教师根据学生的表现给予评分。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不仅与我国传统的音乐教学法不同,与国外一些较流行的教学法(如高大宜教学法、铃木教学法或达克罗斯教学法)也不同,因为奥尔夫教学法其实并不是一种“方法”,因为它无法按部就班地执行,它只有基本的原则、清晰的模型以及基本的过程,教师需要依靠他们的直觉和创造性来组织教学以及传授音乐理念。

奥尔夫音乐教学的形式其实就是基本的日常生活行为,而它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音乐创作能力。奥尔夫教学法以“儿童为中心”进行教学,它就如同母语学习一样:每个孩子都可以在没有既定教学程序的情况下学会说话,同样,孩子们也应该在轻松快乐的环境中学习音乐。奥尔夫教学法需要教授的是“基本的,自然的,并且最贴近孩子思维和幻想世界”的音乐,因此也被称为“原生的音乐创作教学”。

(二)音乐表现的差异性

传统音乐教学所教授的歌曲通常都是较为正统的歌曲(不论古典还是现代的),所使用的乐器也是比较正式的乐器(钢琴、手风琴、电子琴等)。在课堂上,较多情况是群组形式的教学活动(如教师带领学生合唱歌曲)。

在奥尔夫式的课堂上,学生可以唱歌、跳舞以及演奏乐器,可以单人表演也可以群组表演,而不论在选用歌曲还是在乐器使用方面,奥尔夫教学都与传统音乐教学有着很大的不同。

奥尔夫教学法所选用的歌曲通常非常简短,且包含固定音型,在演唱部分中经常会以循环或者“A-B-A”的形式进行演绎。另外,这些歌曲有强烈的民族风格,与民谣和童谣有较紧密的联系。奥尔夫音乐很大程度上都基于简单但有力的节奏变化模式,这种非常简单而优美的音乐形式,很容易让儿童和成年人学习,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奥尔夫认为按节奏敲击是人类对音乐的一种最原始的表达形式,所以奥尔夫教学法会使用小型木琴、马林巴琴、钟琴以及金属木琴等乐器,这些乐器都有打锤和共鸣筒,且易于搬动和放置。在教学中还通常使用各种鼓、录音机以及非尖锐的打击乐器,“使得所演奏的乐曲变得更加丰满”。另外在演奏时还需要学生跟着旋律和节奏进行唱歌、吟诵、拍手、跳舞、轻敲以及打响指。参与奥尔夫方式的音乐演奏――即使是第一次演奏,也非常简单。

(三)培养学生兴趣的差异性

传统音乐教学主要是老师教唱、教音乐知识,学生是被动地接受,一旦授课内容是比较枯燥乏味时(如一些理论性知识),学生的兴趣就会大为降低。而且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较少,课堂气氛无法活跃起来,学生容易感到困乏。

在教学氛围的塑造方面,奥尔夫教学需要老师创造出类似孩子们玩耍的环境,这样不仅学习过程会轻松许多,同时学生对乐器和音乐技巧也较容易发生兴趣。另外,在奥尔夫式的课堂上,老师会让每个学生分别执行一组简单的教学活动,然后把一系列的活动串联起来,这样每个学生会感受到自己一直都在同学和老师的关注当中,丝毫不会感觉到压力,还会体会到团队合作的快乐。

(四)培养学生创造力的差异性

传统音乐教学以教学大纲上的知识点为目标,欠缺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主要体现在,学生只知道如何学好教材上的乐曲,但无法形成独立的乐感和音乐审美能力。

在奥尔夫教学中,所有的音乐理念都是通过‘做’来学习的。奥尔夫教学法提倡以即兴的方式并使用原声创作音乐,这样可以在创作过程中使信心得到累积,感受到音乐的趣味。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亲身体验音乐,这样的课堂不仅能生动地介绍如同节奏和速度这样的抽象概念,还能提高学生们的音乐审美素质。“奥尔夫教学活动激活了孩子们的完整感知,唤醒了他们的空间、时间、形状、线条、颜色、设计以及情绪的审美素质(这些东西对大多数初学者来说比较难以理解)。

(五)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能力的差异性

在课堂上教师教唱歌、讲解乐理知识的传统音乐教学,只是让学生学会了模仿,并没有让学生感受到成就感,更没有掌握自主学习音乐的方法。

奥尔夫教学因为有简单、即兴、交互性强等特质,学生很容易就掌握了基本的技巧,与此同时,超越了原始教学活动的即兴方式也很容易被学生创造出来,当学生创作出有趣的音乐时,他们就想把这些音乐录制下来,更进一步,发展音乐技能、学习正统音乐也会悄悄地成为孩子们的愿望。可以说,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并不是把一切音乐知识和理念都送给学生,而是引导学生进入音乐殿堂,然后让学生自己去领会,自己去发掘。

四、结论和建议

奥尔夫教学相对传统教学是有其优越的一面的,但为什么在我国音乐教学中应用并不广泛呢?笔者认为主要是因为这种教学法对老师的要求比较高,同时缺乏对这方面教学技巧的系统培训。尽管如此,我们还是不能固步自封,传统就是用来打破的,教学需要面向未来,面向世界。

音乐在我国的大多数中职学校并不是主课,所以我们不妨大胆开拓新的教学思路,不要害怕犯错,因为犯错有时也是找到正确途径的方式,不管怎样,我们的最终目的都是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创新能力,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音乐。

参考文献:

[1]Miranda.奥尔夫教学法[M].纽约: 全美音乐教育工作者会议, 2009.

[2]Shamrock, Mary.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一种综合的方法[J].音乐教育者杂志,1997(83).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
友情链接
发表咨询 加急咨询 范文咨询 杂志订阅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