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与法治辩论范文

时间:2023-07-10 09:25:39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道德与法治辩论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道德与法治辩论

篇1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7)10-0040-02

新课标下的道德法治课程较之于以往的思想品德课程,内容有了大幅度删减。道德与法治课程中设置的辅课程与时俱进,栏目设置新颖,直面当今社会的热点问题。若想把课上好,使学生乐学,教师就必须吃透教材、研究教材,并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例如“案例教学法”“情景教学法”“探究教学法”“辩论教学法”等,均是道德与法治课常用的教学方法。长期的教学实践证明,辩论教学法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公民素养。

一、透析辩论教学法

道德与法治课中的辩论教学,是指教师在课堂上有针对性地设置问题,引导学生围绕核心辩题,自主选择观点,形成正反两方,运用事实来说明自己的观点,并力求驳倒对方论点的一种课堂组织形式。

辩论教学以学生为主体,以反向思维和发散思维为特征,由小组或全班成员围绕特定的辩题进行辩驳,各抒己见、相互学习。辩论式教学强调不同观点的碰撞、对话和融合,教师把具有争议性的问题引入课堂,引导学生萌发疑问,让学生经过思考后确定自己的观点和立场,寻找相关资料依据,也可以利用已掌握的知识进行辩论。它的重点不在于输赢,而在于辩驳对方、肯定己方观点的过程。通过辩论,观点越辩越明确,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得到提升,教学目的和任务在辩论中得以实现,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得到升华。

二、辩论教学法在“敬畏生命”一课中的实践

七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课程,始终贯穿对生命教育的关切。第四单元“生命的思考”在教材中居于核心地位,既是前三个单元的价值升华,也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打好生命的底色。它的单元立意是普及生命意识,表达对生命价值的关怀与呵护,叩问生命的意义。“敬畏生命”在“生命的思考”这一单元中,属于第八课“探问生命”的第二框。它在第一框“生命可以永恒吗”基于“生命是来之不易的、独特的、不可逆的和短暂的,同时生命又是有接续的”的主题,继续培养学生生命至上、敬畏生命的观念。

为了突破该教学重点,笔者尝试把教材中第94页,关于马来西亚航空公司MH370客机失联后,各国花费巨大的人、财、物等资源联合搜救的材料作为背景,设计了一场“马航失联话救援”的辩论会。

首先,选取了2段马航失联后各国联合搜救的视频,视频播放后,学生议论纷纷,在学生各抒己见的基础上,教师抛出辩题“为救援生命不惜一切代价值不值”,把学生的观点归纳于正反两方。正方观点为:生命至上,为挽救生命不惜一切代价,是珍爱生命的表现,是应该的;反方观点为:救人希望很渺茫,付出那么高代价,是对活着的人的财产不珍惜,不应该。同时,订立辩论规则:①小组讨论,提出观点。②全班学生按照自己的观点,举手示意其为正方或反正。③正反方各请3位学生在班上阐述观点,最后为自由辩论时间。

辩论一开始,学生跃跃欲试,纷纷举手发言。正方学生1说:“钱可以再挣,生命只有一次,所以我们要不顾一切救人。”学生2说:“我们要换位思考,如果你是等待被救的人,或者你的亲人在飞机上,你希望别人放弃救援吗?”反方学生1马上反驳道:“在世界上还有很多饥饿、贫穷的人需要支援,应该把这些资源放在更有需要的地方。”反方学生2补充:“失踪这么久生还机会非常渺茫了,不该再浪费人力、物力、财力。”反方学生3认为:“失踪3天的人就可以当他死亡了,所以没必要花费那么大力气救人。”正当反方占优势时,正方的一位学生义正辞严地说:“支持反方的同学都是没有同情心的,你们想过那些等待救援的人的心情吗?”此时,全班热烈的辩论氛围感染了每一个人。最终学生通过辩论,明辨了是非,修正了观点,树立了生命是崇高的、神圣的观点,有了敬畏生命的人道主x情怀。

三、辩论教学法的实践效果

以“为救援生命不惜一切代价值不值”为辩题的辩论环节在笔者所任教的班级中均有开展。通过课堂实践与课后反思,辩论教学在教学实践中有突出效果。

1. 辩论教学能促使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尽管每个班级学情有所不同,但是学生思维活跃,喜欢参与课堂,愿意接受辩论教学。辩题提出后,学生都能积极思考,通过小组讨论表明观点,并在班级辩论中想方设法抓住对方观点加以反驳。这种教学方法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热情,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促使他们主动探究,积极思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 辩论教学能提高学生的质疑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辩论过程是学生唇枪舌剑、明辨是非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积极调动大脑,组织语言,寻找对方存在的种种破绽和漏洞,从而提出问题,展开辩驳。通过辩论,可以培养学生理性质疑的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 辩论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公民素养

基于核心素养培育为基础的新课程改革,把培养公民素养作为思想品德课程的学科核心素养之一。公民素养有4种关键能力,即思辨力、调适力、信念力和行动力。思想品德学科强调的思辨力,是指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运用知识储备进行分析和综合、判断和推理等逻辑思维活动后得出新结论的一种能力。辩论教学适应了新课程改革对公民素养的要求,有利于促进学生“思辨力”的培养。在辩论过程中,学生需要对信息进行处理,发现观点冲突,找到对方漏洞驳倒对方。辩论教学让学生在比较质疑和甄别选择中做出更合理的价值判断。

4. 辩论教学转变了教师的教学方式

要在道德与法治课上开展辩论式教学,教师必须在辩题的选择上、课堂教学组织和课后总结等环节做好充分准备。在备课时深入了解学生的思想实际,准确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在辩论过程中关注课堂生成,及时纠正和澄清学生认识上的问题。比如,在“敬畏生命”教学中,有的学生提到“失踪3天的人就可以当他死亡了”,教师应该及时指出这种观点的错误之处。

四、辩论教学法对教学的挑战

1. 时间难以把控

在课堂中运用辩论教学法,往往容易出现时间不够的情况。学生在积极争辩时,教师难以把控时间,教学结束前经常出现总结仓促、讨论不深入的问题。这样不仅影响了教学进度,还可能难以完成整堂课的教学任务。

2. 辩论中教师角色的转换

篇2

以道德与法治为主题开展相关的课外实践活动,通过这种形式引导学生建立对于道德和法治观念的认识,这种意识的确立对于学生来讲是极其重要的。此外,由于课外实践活动本身在教育教学中独特的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也得到了充分体现。在道德与法治的课外活动中增进学生之间了解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对于我国政治精神、法治的认识。

当下在进行道德与法治课外实践活动的过程中依旧存在许多的问题,针对这个问题,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说明。首先,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学校和教师对于通过道德与法治的课外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的认识高度不够,多数学校并未把这个纳入学生的日常教育计划中去,这也导致了当下学生对于法治的认识和了解只是停滞在表面,从老师的角度来讲,也并未把这种新的理念贯彻到日常教学中去。其次,由于学生面临的课程压力增加,教师们也都认为课程太多,基础的学科课时都不够安排,如果再进行一些课外实践活动的话很可能会影响学生学业上的进度。最后,实践活动的规划和地点的选取以及随之而来的学生安全问题,由于许多学校所在地区的基础设施还不是很完善,进行道德与法治课外实践活动的基本条件不具备,地区所能提供的社会资源也很有限等这些问题直接导致教师即便想进行相关的活动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此外,实践活动中,学生的安全也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在课外实践活动中,学生的安全如果出现问题,对于学生的家庭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打击,对于学校来讲,往往会受到学生家庭的问责,将过错归咎在学校。学校往往也为了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麻烦而对相关工作的开展予以消极的态度。

二、在课外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法治素养的关键

随着我国依法治国国策的不断发展和落实,近年来对于通过道德与法治的课外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法治素养的教学方法也在不断地摸索与完善之中发展起来。学校对此也一改往日态度,极力推进相关基础设施的完善工作,并且对于相关活动模式进行了许多创新。而对于培养这种素养的关键,我们进行以下介绍。

篇3

小学道德与法治作为一门教学课程,其实一直都存在,只不过是在传统应试教育下,长期被忽视。有的学校虽然开设了相关的课程,但是因为种种因素,一直都是形同虚设。因此,加强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对小学生的指导作用,必须重视教学的创新,真正发挥它应有的教育作用。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要能够做到以教材为基础,但又超越教材。教材虽然能够为开展教学提供一个方向,但是因为教材是统一编写的,很难照顾到每一个地方的情况。教师如果仅仅是按照课本进行照本宣科式的教学,会使得学生对这种说教式的道德说教产生逆反心理。所以,教师要根据学校的情况、学生的情况,灵活的开展教学,这样才会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意义。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创设不同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让学生不自觉的参与到教学中去,思考和理解这些知识。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围绕一个特定的主题进行自由的讨论,让每一个人都分享一下自己的看法,增加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使得学生对问题的认识更加全面。

例如,针对最近新闻上比较火的一个“老人倒地该不该扶”话题,教师可以组织小学生一起讨论。教师可以先了解一下小学生的基本观点,然后将小学生分为两队,一队认为该扶,另一对认为不该扶,随后让这两队进行辩论并阐述自己的理由。通过唇枪舌战之后,小学生会自己明白,碰见需要帮助的老人,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去帮助他们,但是同时我们也需要保护好自己。通过这样的一个教学形式,让小学生参与其中,积极地思考和讨论,会大大提升教学的效果。

二、善于从生活中挖掘素材

小学道德和法治教学和其他学科比起来,更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和自由度。教师可以根据学习的主题,选取不同的教学案例和教学形式来开展教学。因此,教师要对小学生有一个熟悉的了解,其中包括小学生的兴趣爱好、生活环境、个人经历等,然后教师才可以发现他们存在的问题,才可以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提高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有效性。例如,教师在和小学生的交流中发现,许多的学生对网络安全的意识不强,容易被一些煽动性的言论影响,也很容易相信网上的一些陌生人。因此,教师针对这种情况,教师组织一堂“网络安全”的学习课,来提升学生的安全意识。教师可以列举一些小学生比较熟悉的、就发生在他们身边的案例,来引起小学生的注意。然后在进行相关的讲解,让小学生了解到网络安全意识的重要性、网络上存在哪些安全隐患以及如何应对他们。这个是道德与法治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又和小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因此小学生的学习兴趣都比较高,对小?W生的作用也非常重大,教学的作用也会容易凸显。

三、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任何知识的学习都是来自实践,最终也将指导实践。因此,在进行小学道德和法治教学的时候,教师可以将教学的课堂拓展到实践中去,让小学生在切身参与中去感受,去体验,这样他们才会真正的明白这些知识的真正意义。

篇4

互动式教学模式是指通过师生间、生生间的沟通交流进行知识的探讨和学习的一种教学模式,在这种教学模式中,学生们不再是理论知识的接受者,而是对案例的分析、讨论者。而要保证互动式教学模式的有效运用,教师就需要丰富互动的种类、增强互动的质量、拓展互动的范围,教师可以应用情景教学等方法达到上述效果。如此,教师能够以互动式教学模式,改变自己与学生的定位,让学生在体现自身主体性的过程中更有效率地学习。

一、设计优秀情景,丰富互动种类

问答互动是师生互动的其中一种形式,但这种互动形式主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的主体性较难发挥出来[1]。为有效运用互动式教学模式,教师可以将自己的需要向学生提的问题融合进案例情景中,以情景选项与学生进行互动。如此,教师既可以丰富互动的种类,也可以更好地体现学生的自主性。

以《网络改变世界》为例,教师可以思维导图的方式设计分支众多的课件,以这些课件创设情景,然后让学生与情景进行互动,通过互动对本节课的知识产生深刻的理解。比如,教师展示课件1,标题是你最常利用网络来干什么?然后是几个选项,包括玩游戏、学习、网络聊天、购物生活等。教师可以让学生们投票选出一个选项,如网络聊天。教师点击这一选项后跳转到第二个课件,这一课件同样分成几个类别,包括只翻阅别人的信息、发表自己的想法等,教师继续让学生选择。学生选择发表自己想法,教师点击跳转到第三个课件,其中选项更加细致,包括多个情景。如情景1:看到别人在说自己所崇拜偶像的坏话,所以你打算用脏话辱骂他;情景2:你看到网络上人们因偶像而产生的骂战,准备说公道话,结果被私信辱骂;情景3:你决定谨言慎行,不轻易……在学生与情景互动后,教师可以将学生的选择整理出来,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情况进行分析。如此,学生能够以更加客观的角度了解网络对自己生活可能存在的影响。

二、鼓励学生质疑,增强互动质量

在课堂中,教师可以转变师生的立场,增强互动的质量。即在分析案例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基于案例或者本节课的知识提出自己的问题,然后教师基于学生提出的问题引导其他学生思考[2]。这样的互动便是以学生为主的互动,能够切实反应学生在学习时产生的疑惑。并且,教师也能够以解答者或者质疑者的身份,参与到互动中。

在引导学生理解“网络是把双刃剑”这一环节内容时,部分学生对教师设计的情景互动有所质疑。比如,有的学生认为在情景互动时,大家都是出于好玩或者好奇的心思,才会故意选择那些不好的选项,而在现实生活中,大多数人都会辨析网络上的不良信息,进而规避。对于学生的质疑,教师并不急着进行反驳,而是让其他学生想一想自己是否被网络这一把双刃剑给“伤害”过,如果有,那么可以举手分享自己的故事以及当时的思路。并且,教师给“伤害”进行较为具体的定义,比如因为沉迷于网络而误事、产生身体损伤,在网络上被暴力、欺骗等都算。在教师启发之后,很快有学生分享自己的故事与思维经历。比如,有一位学生说自己因为贪便宜而在网络上买了一副廉价的耳机,在买之前在该商品的评论中看到了非常多的差评和好评,于是在思考之后便安慰自己不会运气很差。但在收到货之后没用两天耳机就坏了,于是给了差评,并拒绝了商家好评返现的想法。结果那个商家隔三差五在平台上发送侮辱语言,并发短信进行威胁,直到自己修改差评为中评后才停息。在众多同学分享经历之后,该学生意识到了自己思维的“天真”,而全体同学也对网络的两面性有了深刻的了解。

三、组织思辨互动,拓展互动范围

思辨互动是生生互动的一种主要形式,这一互动方式能够让学生各自发表自己对现实案例的看法,进而丰富学生对道德与法治理论知识点的认识[3]。在运用互动式模式的课堂中,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启发,让学生在思辨互动时突破教材内容以及教师所给案例的限制,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进行思考与辩论。

以“运用你的经验”为例,教材中这一模块的角色定位分别是“奶奶”和“爸爸”,教师便可以将这两个观点迁移到幻灯片中,并设计为辩论主题。在课堂上,教师便可以直接将学生依据座位分成两个阵营,然后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分别为自己的观点举证,然后猜想对方的观点,并寻找对方观点的漏洞。比如,教师将“奶奶”的观点设计为正方,“爸爸”的观点设计为观点反方。正方学生便以小组为单位,统计自己与父母、祖父母的日常相处时间以及上网时间,以此证明自己的观点。而对于反方的基础观点,正方学生则列举短视频、网络小说等例子,用以攻击正方观点的不实性。同理,反方学生也会寻找现实中的相应案例佐证己方的观点,并基于对方可能使用的论据寻找其中的破绽。在这样的互动活动中,学生们不再是以教材上的理论进行思考,而是会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对不同的论点进行深入分析。

结束语:

综上所述,将互动式教学模式运用在道德与法治的课堂中能够有效改变学生对这一学科的印象。在实际教学时,教师可以设计优秀情景,然后引导学生与情景进行互动。相较于师生的问答互动,以情景的方式间接开展的师生互动更具趣味。同理,教师还需要鼓励学生质疑、组织学生进行思辨。通过这些策略,教师能够有效运用互动式教学模式,并且提升学生对道德与法治内容的学习兴趣与学习质量。

参考文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