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信用卡业务发展范文

时间:2023-07-10 09:25:39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银行信用卡业务发展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银行信用卡业务发展

篇1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6年3月10日

一、引言

金融危机过后,特别是自2009年以来我国信用卡不良率连续三年以1个百分点的速度在逐渐降低,但是随着四万亿投资弊端的显露,我国经济增速趋缓,复杂多变,又由于信用卡不良率明显的周期性特征,使得随时可能出现信用卡不良资产反弹。那么,我国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发展目前处于什么状况?其业务发展存在着哪些方面的缺陷?本文从博弈论的视角研究我国商业银行信用卡产业面临的问题,并给出建议。

二、我国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发展现状

自2002年我国商业银行开始发行信用卡以来我国信用卡发卡量每年都在不断的攀升。截至2014年末,信用卡逾期半年未偿信贷总额为357.64亿元,较上年末增加105.72亿元,增长41.97%。同时,信用卡业务的发展程度与所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具有十分密切的联系。在社会整体发展水平和居民普遍的收入能力都相对落后的阶段,消费受现有收入、消费预期、收入预期等因素的影响,难以形成消费信贷的动力。因此,信用卡业务的快速发展,需要以国民经济水平的充分发展作为前提条件,根据国际上信用卡业务比较发达的国家和地区的历史经验,当一地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稳定达到4,000美元以上的水平以后,信用卡业务就有可能进入持续快速发展的阶段。

三、我国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发展方面的缺陷

(一)信用体系建设和相关法规不健全。从博弈论的视角来看,信用卡业务的运行就是个动态博弈的过程,该博弈过程以客户的“可信性”为中心展开,其中“可信性”就是指动态博弈中先行动的参与方认为后行动的参与方会对自身做出的相关行为,其中不利行为属于“威胁的可信性”,而有利的行为可称之为“许诺的可信性”。(图1)

如图1所示,对信用卡业务的动态博弈进行分析:括号中逗号前后的数字分别表示银行和客户效益。发卡机构可以选择发卡,也可以选择不发卡,而且除此之外没有其他选择,如果发卡机构选择不发卡,则其能够获得8个单位的收益,而客户则没有获得任何收益;如果发卡机构选择发卡,则到达客户选择节点,客户也有两种选择――履约和违约,不论客户选择哪一个,博弈都结束,若客户选择履约,则发卡机构获得12个单位的收益,客户获得2个单位的收益,若是客户选择违约,则发卡机构得不到任何收益,而客户独自获得了16个单位的收益。若发卡机构选择了不发卡,确实可以保住8个单位的收益,但是却失去了发卡时可多获得的4个单位的收益,所以发卡机构在判断是否发卡时,首先必须对客户能否遵守承诺做出判别。在博弈中,博弈双方都把各自能够获得多少利益作为首要的考虑问题,所以信用卡客户会选择在透支使用信用卡之后不还款,以独自获得16个单位的收益,发卡机构基于博弈论的考虑也会认为客户会违约,从而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选择不发卡,在这种对信用卡持卡人的信用没有相关约束条件的情况下,发卡机构和客户之间的信用卡业务就不可能进行,使得我国信用卡业务无法正常发展。若我国有健全的法律制度,当客户违约,而发卡机构选择打官司来维护自己的利益,此时客户会想到这样的结果会使自己落个收益为0的结果,所以客户会选择履约,则可以得到的结果是发卡机构获得12个单位的收益,客户获得4个单位的收益,双方都多获得了收益,这样信用卡业务才能正常发展。

因此,通过该动态博弈过程可以看出,要想信用卡业务继续有效的发展,需要我们健全信用卡业务的相关制度。而在我国,信用卡相关的规定还只能从《中国人民银行法》、《银行业监督管理法》、《民法通则》、《刑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法律中找到一些原则性规定,即使仅有的针对信用卡业务的《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监督管理办法》,也仅仅是作为行政法规及部门规章的形式出现。这些相关管理办法法律级别低,在责任方面常有纰漏,使得不能很好地解决生活中所发生的一些问题,这就造成了发卡机构的被动,不能及时处理相关有问题的业务,造成损失。

(二)存在大量睡眠卡,使用率低。到2014年底,我国银行卡发卡总量为49.36亿张,其中,借记卡发卡量为44.81亿张,信用卡发卡量为4.55亿张。与借记卡相比,信用卡的规模还很小。从人均持卡数量来看,截至2014年末,全国人均持有银行卡3.6张,较上年末增长17.04%。其中,人均持有信用卡0.34张,较上年末增长17.24%。但这都还远远低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水平――美国人均持卡3张,日本人均持卡1.5张,我国台湾人均持卡0.5张。信用卡使用率偏低的另一个表现是无效信用卡――死卡、睡眠卡大量存在,持卡人在三个月内平均用卡次数美国是将近30次,韩国是多于10次,而我国仅为2次。

我国信用卡的活卡率基本维持在55%左右。我国信用卡使用率低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我国传统文化和思想使然,与美国崇尚提前消费和信用消费的观念不同,我国的传统文化和思想是量入为出的消费观念,甚至以借贷消费为耻,消费信贷的做法不能很快为大多数人接受也在情理之中;二是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完善,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甚大,居民不能毫无后顾之忧地进行消费信贷;三是我国信用卡经营模式自身存在问题,大多数银行粗放式经营,盲目追求发卡数量,却不进行功能或服务的创新,大多数员工为了完成计划的发卡任务,不顾对方是否有需求,简单让对方开卡帮自己完成任务,这些卡通常都会成为死卡、睡眠卡。

(三)电商信用支付业务对银行信用卡业务的冲击。近年来,虽然信用卡的信贷规模在增长,授信使用率在持续上升,但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电商领域已经出现了类似的“虚拟信用卡”,如2013年阿里金融推出的信用支付业务,它的业务资金虽仍来自于银行,但是信用分析、授信业务以及预期催收完全由阿里金融承担,同时罚息收入也由阿里金融独享。在个人消费领域,在政策支持下,类似的虚拟账户如京东“白条”、支付宝“花呗”以及苏宁易购部分上线的“任性付”将会有更大发展的空间。并且在2015年1月,中国人民银行允许8家机构开展个人征信业务准备工作,这意味着央行即将开放个人征信业务。这些都对银行信用卡业务形成了强有力的冲击,一方面分流了部分客户资源,特别是大量的中小微企业;另一方面分享了部分贷款业务的利润,特别是个人贷款业务。

(四)信用卡不良率不断上升。央行的《2014年支付体系运行总体情况》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末,信用卡逾期半年未偿信贷总额为357.64亿元,较上年末增加105.72亿元,增长41.97%。信用卡逾期半年未偿信贷总额占期末应偿信贷总额的1.53%,占比较上年末上升0.16个百分点。逾期半年未偿信贷总额猛增的背后,是信用卡信贷规模的增长。截至2014年末,信用卡总授信额度为5.6万亿元,同比增长22.5%,授信使用率则继续保持上升态势,较上年末增加1.40个百分点,达到41.69%。信用卡应收账款方面,各行信用卡贷款在总贷款当中的占比均出现连年上升。

截至2014年末,招行、中信、浦发的信用卡贷款分别为2,199亿元、1,261亿元、591亿元,分别较上年增长41.7%、45.8%、79.6%。根据各大银行公布的年报,只有招行、浦发和平安三家银行公布了信用卡不良情况,其中除招行信用卡不良率仍维持在1%以下,且较2013年下降5个基点至0.94%外,浦发和平安的信用卡不良率均高于1%。截至2014年末,平安的信用卡业务不良率为2.77%,较2013年增长1.19个百分点。浦发银行信用卡2014年不良率为1.47%,较2013年下降0.28个百分点。而对于盈利情况,目前仅有招行、中信、浦发三家股份银行公布了其信用卡业务收入情况。其中,招行2014年信用卡利息收入达118.44亿元,同比增长33.8%,信用卡非利息收入达121.17亿元,同比增长55.2%;中信银行、浦发2014年分别实现信用卡业务收入132.9亿元、48.3亿元,分别较上年增长49.6%、85%。信用卡不良率的不断提升,使得各大银行开始重视逾期未尝信贷的催收。其中,浦发银行更是发起全国性的“全民催收大会战”,成为全国首家发起“催收总动员”的银行。

四、我国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发展建议

(一)建立完备的法律法规及社会征信评价体系。美国在关于信用卡风险控制方面的法律法规体系比较完善。具有专门的法律法规来进行约束,其中最值得我国借鉴的是《公平信贷报告法》,这是一部专门针对个人征信体系,要求征信机构要尽职做好对申请人客观的信用评价,这样可以降低后期持卡人的不履约风险。再者,美国的社会信用评价已经经历了百余年的不断调整,形成了极为成熟的制度,发卡机构可随时通过专线电脑向专门的信用局个人信用资料库调取申请人的个人信用档案,信用局完备的查询信息能迅速反馈是否给予申请人授信及授信额度。发达的社会征信体系形成,为发卡机构提供了极大方便,也促进了美国信用卡产业的发展。我国可以借鉴美国,尽快颁布和实施个人信用制度法律及其配套规章,以从单位信用保证和道德约束逐步过渡到以个人信用保证为主、法律约束为辅的信用体系中来,用法律的形式对个人账户体系、个人信用的记录移交、个人信用档案的管理,个人信用级别的评定、披露和实用,个人信用主客体的权利义务及行为做出明确的规定。以国家强制方式来推行个人信用制度,使个人信用支付在法律的框架范围内合理运行、规范发展,以此来促进我国信用卡产业的健康稳定发展。

(二)大数据助推信用卡营销新常态。各大银行都掌握了大量客户消费、需求等行为数据,这蕴含着巨大的潜在价值,可将“大数据”运用于信用卡营销的过程中,有针对性地向客户营销不同类型的信用卡。信用卡营销部门可以与客服中心联盟,为客户提供强大的后续跟踪贴心服务。在信用卡产业面临越来越同质化的竞争中,服务的质量直接关系到消费者选择哪家的信用卡。而客服中心作为接触客户最主要的平台,一是可以通过分析客户消费数据,形成对客户消费方式的精准预测,为客户提供全方位消费推荐服务,充分提高服务效率以及细分客户群体满意度与价值;二是形成口碑传播良性循环。互联网时代传统广告弱化,基于自媒体的口碑传播效应成为市场拓展的主战场,客服中心要通过大数据整合客户自媒体使用情况,对于自媒体使用频繁的客户重点关注,并给予优质客户服务体验,推动良好服务口碑通过自媒体途径迅速传播。大数据准确定位客户的需求,针对性地选择营销可以提高营销的效率,同时又可使后续的客服中心了解客户习惯,更贴心地服务客户。因此,信用卡营销与大数据和客服中心更好的结合可以更大程度上促进信用卡产业的发展。

(三)信用卡业务发展新方向。整合创新线上支付工具,积极应对“支付脱媒”。对于大额在线支付以及对安全性要求较高的支付,要充分发挥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等线上支付工具安全等级高的特点,不断强化商业银行在此领域的比较优势;针对小额、频繁、安全性要求较低的线上支付需求,必须积极研发或优化线上快捷支付产品,与第三方支付机构的新兴线上支付工具展开竞争。要提供良好的客户体验,保障支付便捷和转接成功率高,确立在线交易中间担保机制,持卡人可随时随地通过台式电脑、手机、平板电脑等各类终端和入口进行支付,满足本人支付和代人支付、主动支付和授权代扣等多样化需求;可与线上商户会员体系及促销活动无缝对接,使消费者在支付环节享受一站式会员待遇及促销优惠。要提供良好的安全体验,在便捷性与风险控制之间取得更好的平衡,树立行业标杆,与第三方支付机构进行正面竞争。

(四)实施风险转移措施。信用卡业务的风险分散措施主要是资产证券化。资产证券化是一种金融工具,运用资产证券化工具赋予具有所有权的资产以流动性,将不具备流动性的资产转化为具有流动性的证券并同时画的流动资金的过程。对于信用卡业务经营机构而言,资产证券化不是其主营业务,不具备大规模盈利的能力,但却是应对风险的必要措施。信用卡业务资产证券化有利于分散信用卡业务经营机构应收账款的风险,有利于信用卡业务经营机构回笼信贷资金、提高资金利用率、降低资金运用的总体成本、有利于剥离不良资产、提高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以达到金融监管当局对商业银行稳健经营的要求。

我国现阶段信用卡业务虽然趋于成熟,但其发展依然有广阔的空间,完善的法律法规,大数据资源的充分运用,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才能促使我国信用卡产业健康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篇2

一、我国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发展的历程和现状分析

 

   (一)我国信用卡业务发展历程及在商业银行经营中的重要地位信用卡是一种非现金交易的付款方式,具有消费信用的特点。在一定的信用额度内,信用卡可以先消费后还款,因此,其本质上是一种信贷产品,是一种小额、循环、信用免担的消费信贷业务。信用卡具有信用消费、转账结算和存取现金等功能。与现金相比,信用卡不仅便利易携,且降低流通成本,提高流通效率,对拉动消费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因此,信用卡发展时间虽短,却快速成为社会各界的新宠,成为个人信贷的主要方式。

在我国,信用卡业务从初步发展到联网通用,一共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期,各商业银行电子化建设同时起步,为信用卡的起步和发展奠定了系统和网络基础;第二个阶段为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90年代末,全国“金卡”工程启动,银行卡实现了飞跃发展,各大商业银行在大中城市独立发展信用卡业务;第三个阶段为20世纪90年代末至今,我国信用卡逐步实现了全国联网通用。在经历了成长阶段的不断完善和进步,我国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优势,呈现了良好的发展趋势。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信用卡的主要特点有:增加支付方式、便于个人理财、积累个人信用记录、降低交易成本、方便快捷以及增值服务优厚,这些都成为多数消费者选择信用卡的主要原因。在我国,居民常用的支付方式有借记卡、现金和信用卡。据了解,有超过60%以上的消费者使用信用卡进行消费,商场、超市、购物中心是绝大多数持卡人信用卡消费的场所,另外,随着网络交易平台的壮大,越来越多的持卡者将信用卡运用于网络购物,使得信用卡在网络消费中成为重要的支付手段。

随着人们消费水平的提高,我国信用卡支付业务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所占比例也呈逐年上升趋势,加上国内商业银行都在寻找一条能够使信用卡与我国零售业务协同发展的未来道路。根据调查显示,近半的消费者因为信用卡而增加消费,其中,将近四分之一的消费者增加了20%以上,可见,信用卡消费已经成为我国消费增长的重要推动力,大力发展以信用卡为代表的消费信贷业务将成为我国经济未来发展的目标。

不仅如此,信用卡产业已经成为我国商业银行转型的重要推动力量,“一切以客户为服务中心”的信用卡服务理念能够帮助商业银行提高客户服务质量,调整和优化现有业务结构,促进银行收入来源多样化,使银行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二)我国信用卡市场发展现状分析

1.发卡数量大、使用范围广

中国银行业协会的《中国信用卡产业发展蓝皮书(2010)》指出,截至2010年底,国内信用卡发卡量比2010年年初增长23.96%,信用卡消费额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占比达到32%.再比较我国银行2011年三个季度的支付体系运行总体情况,仅2011年第一季度到第三季度,我国信用卡发卡量就从2.42亿增长为2.68亿,信用卡发卡量呈稳定增长趋势,信用卡业务量急剧增加,信用卡消费成为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市场发展的重要推动力。近几年,我国各商业银行相继成立了自己的信用卡中心,专门发行和管理信用卡,维持信用卡业务的独立运作。可见,信用卡在市场交易过程中使用越来越广泛,受到越来越多用户的欢迎。

而从2002年全国银行卡启动“314”工程至今,商业银行卡已经基本上实现全国范围的联网通用,更制定了一系列规范和法规为其保驾护航,使跨行交易畅通无阻,更利于信用卡业务发展范围的扩大。随着信用卡境外受理的实现,我国商业银行信用卡更拓展了境外服务的功能,实现了人民币境外交易和结算,满足了特殊用户境外消费的需要,信用卡使用范围进一步扩大,自此,我国的信用卡业务也进一步实现了走出国门的目标和需要。

巨大的发卡量和信用卡使用范围的扩大使得信用卡业务成为商业银行转型和银行产品创新的重要推动力,在银行零售业务领域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2.运用渠道多、功能不断完善

信用卡业务的存在和发展与客户不断增长的需求紧密联系着。在信用卡使用功能上,随着我国公民对消费、投资、理财等的进一步重视,对信用卡功能的要求也有所提高。对信用卡的外观上,客户也开始提出方便携带、卡面美观等要求。近年来,商业银行不断创新信用卡产品业务,丰富信用卡功能,从原始的持卡消费到适应发展需要的商业投资、个人理财,运用渠道也从一般的ATM取款机拓展到手机银行、网上银行、电话银行等交易渠道。多元化的支付渠道多层次的满足了不同需要的消费人群,信用卡本身也设计得精致美观、小巧便携。

3.客户群体年轻化

随着信用卡市场的扩大,信用卡不再是成功商业界人士的专利,年轻客户群体将成为社会的主流。根据万事达组织调查显示,2008年来,我国大学生持有信用卡的比例从29%增到37%,这其中,有三分之二的大学生至少持有一张信用卡,有少部分学生甚至持有两张以上的信用卡。这些年轻群体具有分布较广、人数较多的特点,且更容易接受新兴的消费方式。为了适应客户群体年轻化的发展趋势,越来越多的商业银行也推出了针对年轻人的信用卡业务,如交通银行推出的Y-POWER信用卡专属于18—30岁的年轻人,中国银行推出的淘宝校园卡则面向全体在校大学生。

4.增值服务优厚

我国的信用卡业务已经不仅仅运用于刷卡消费领域,为了吸引广大消费者,商业银行纷纷推出信用卡的各项增值服务,如刷卡消费将赠送积分兑换礼品;也可以从与银行联手的商家处获得较大的优惠;购买家电、私家车等可以分期付款等等。信用卡增值服务的品种虽然各银行不尽相同,但都从客户的实际需要出发,对于银行而言,是通过满足客户需要最大化来赢得客户。

从《2010中国信用卡用户使用行为报告》的调查数据中可以看出,积分兑换已经成为信用卡除支付业务以外最受欢迎的增值服务,而随着信用卡业务竞争的加剧,持卡人已经不再仅仅满足于刷卡来获得积分的单一优惠服务,越来越多新开发的增值服务也逐渐受到大家的热捧。以交通银行为例,2010年交行推出的与保险相关的增值服务“刷得保”,以其业务程序简单、资费优惠、保障范围广的特点,受到了广大信用卡消费者的欢迎。“刷得保”业务的诞生,突破了银行信用卡增值业务的发展瓶颈,从客户的需要出发,也成为了交行信用卡赢取顾客的有利武器。

5.市场进一步规范

一方面,信用卡业务是在我国宏观经济不断改善、群众收入水平不断提高、消费观念逐步提升的大形势下发展起来的,更是在我国科技水平进一步繁荣的新时期下步入了更成熟的时期的。因此,国务院各有关部门及其各级政府机构都为了完善信用卡市场推出了一定的措施,积极有效的推动我国信用卡市场的有序发展,引导信用卡业务走向更完善和广阔的领域。

另一方面,随着我国公民综合素质的不断提高,我国的信用卡市场也初步建立了良好的信用环境,健康、规范的个人信用体系促进了信用卡市场的规范运作和发展。同时,信息技术与金融产品的结合,可靠的保障了信用卡市场的有序运作,更精密的身份识别系统及其密码保障满足了消费者对信用卡使用安全的要求。

二、我国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类似“一卡走天下”、“方寸之间,信用无限”这样关于信用卡宣传的广告语,大家已经不再陌生,然而,在我国信用卡市场发展前景一片红火的趋势下,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发现自己手中的信用卡隐藏了诸多安全隐患。信用卡业务在我国仍属于一项新兴业务,这也决定了其还需要一定的成长期才能走向完善。我国商业银行将面对严峻的挑战,如何看清市场繁荣背后依然存在的问题,解决制约信用卡业务发展的“瓶颈”,商业银行任重道远。从近几年我国信用卡产业的发展上看,还存在着业界对其认识不足、发展水平低、套现问题严重、信用卡犯罪屡禁不止的现象,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国内信用卡业务的发展。具体表现为:

(一)客户群体对信用卡认知度低

1. 国人消费观念的制约

虽然信用卡更方便、灵活,但由于许多消费者对信用卡消费方式并不完全了解,只有少部分能够区别信用卡的作用和优势,基于外界对信用卡安全等方面的顾虑,加上我国公民长期以来对传统消费方式存有依赖,现金消费仍占主要地位,“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消费观念在本国消费者心中依然根深蒂固,因此更多消费者宁可选择安全可靠的现金支付形式,而不愿意尝试方便快捷的信用消费方式。

另一方面,由于我国消费者一直奉行着量入为出的消费习惯,坚持积累消费,对借贷消费还存在一定的偏见,因此,目前我国银行卡市场上,借记卡的使用率依然较高,且远远高于信用卡。例如2011年第三季度,我国借记卡累计发卡量为25.38亿,而信用卡则为2.68亿,借记卡累计发卡量与信用卡累计发卡量之间的比例约为9.47:1.即使是在信用卡中,准贷记卡依然占很大一部分的比例,真正能够在信用额度内先消费后还款的持卡人还属少数,如何转变国人的消费观念,使贷记卡多样化的功能深受消费者欢迎还是一个艰巨的任务。

2.发卡量高但激活率低

在对持卡者未激活信用卡原因的调查中,可以发现较多持卡客户办理信用卡的初衷是帮助发卡行完成办卡任务,或被银行办卡的优惠宣传噱头所吸引,这些都成为大家热衷办卡却未及时激活使用信用卡的主要原因,而激活程序繁琐、不了解激活程序、忘记激活和持卡者一些其他原因也成为影响持卡者激活信用卡的一般原因。因为办卡人群中,只有少部分客户是因为自身实际需要主动办理信用卡的,由此衍生了较多的睡眠卡。

根据中国银行业协会的《中国信用卡产业发展蓝皮书(2010)》显示,截至2010年底,国内信用卡发卡量虽然达到2.3亿张,但活卡量仅为13,158万张,活卡率为62.31%,近亿张卡未激活。办卡而不激活使用不仅是对银行资源的浪费,增加了银行负担,更是对银行发卡机构提出了挑战。

(二)发卡商业银行自身重“量”轻“质”

1.各商业银行“圈地”现象严重,申卡门槛低

根据2010年国内信用卡产品数排名,招商银行的产品数量最多,总数量超过80种,而中信银行和农业银行产品数也达到60种以上。商业银行信用卡市场竞争态势的愈演愈烈,使得各行为了提高发卡量,抢占信用卡市场占有率,纷纷开发各种新式信用卡产品,或推出降低手续费、免年费、提高信用额度等吸引客户的优惠措施,用尽浑身解数来争取获得更多的客户资源。在业务办理上,为了追求业绩,各行之间“针锋相对”,常常降低申请人申领信用卡的条件,更有甚者仅凭一张简单的身份证明文件就允许客户办理信用卡或提高授信额度。尤其是面对年轻的办卡群体,很多年轻人没有资金担保或有效的收入证明文件,而银行为了获利刻意降低办卡门槛,不顾由此带来的弊端。这种过度“圈地”使银行不良贷款率节节攀升,一旦信用额度超出持卡人的偿还能力范围,持卡人不能按时还款将影响银行资本流动性,银行将可能面临巨大的信用风险。

2.信用卡产品过度同质化,个性化产品服务不够就目前我国商业银行所发行的信用卡种类和功能来看,各银行所采取的信用卡服务策略基本无差异,都是以整个目标市场的客户群体为服务对象,缺乏对市场的细分,无法整合各种人群需要。目前,四大商业银行倾向于发行普及各个阶层用户的卡类,而一些股份制银行如交通银行、浦发银行则更热衷于招揽高端客户。论文格式然而,流通于市面上的信用卡产品大多涵盖了相同的转账、取款、刷卡消费等功能,使用功能全但缺乏个性,同质化严重,各个银行间尚未形成符合本行特色的品牌服务,在营销手段、经营策略方面更是盲目随意,不能推陈出新。

在数字100市场研究公司的调查中,有近三成的持卡者认为各行信用卡没有差别,有五成以上的持卡者认为各银行信用卡有一些差别,认为有较大差别的持卡者仅占总调查人数的12%左右。各个银行信用卡的服务水平和差异化水平不明显,使客户不能比较不同行信用卡之间的区别和优势,影响了大家办卡、用卡的积极性。

(三)信用卡风险问题突出,抵御风险能力弱

1.信用卡犯罪屡禁不止

随着信用卡发卡量的不断增加和使用范围的持续拓宽,我们更应该看到,信用卡风险问题越来越突出,风险突发频率变高,给社会、人民以及银行都带来了不可估量的损失。一方面,在市场上,信用卡欺诈犯罪所带来的风险迅速攀升,伪卡盗刷、冒用他人信用卡、盗用他人账户的行为屡禁不止,给持卡者经济上带来损失,削弱了他们对信用卡支付方式的信心,导致他们对银行所提供服务的安全性表示怀疑,也影响了银行信誉。另一方面,信用卡恶意透支和非法套现所引发的信用风险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安全和金融支付体系的重大隐患,不法分子将信用卡当成变相融资的工具,违反了国家对信用卡使用的规定,也使发卡行所承担的还款风险增大。

从央行的三个季度的《2011支付体系运行总体情况》来看,2011年第一季度到第三季度,信用卡逾期半年未偿信贷总额均在前一季度的基础上增加了5.18亿、17.22亿和7.23亿,增长6.7%、21%、7.3%,.大量的未偿贷款额形成了银行的坏账,不利于银行资金的有效流动,由此引发的风险一路飙升。而这对持卡人本身,也将影响他的个人信用记录,阻碍了信用卡市场的健康发展。

2.监管不严,相关机制有待改善

面对市场上频频出现的信用卡犯罪现象,相关部门却依然不能提出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一方面,相关法律法规对信用卡犯罪现象的惩处条款还不够完善,一些具有针对性的条款也只是纸上谈兵,才使得不法分子有机可乘。虽然我国现有的法律法规中,有规范信用卡申请和发行的《合同法》,也有规范信用卡制度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关于惩治破坏金融秩序犯罪的决定》,还有规范银行信用卡业务的《商业银行法》、《信用卡业务管理办法》等等,但常用的信用卡相关规章仍然沿用1999年中国人民银行下发的《银行卡业务管理办法》。随着我国信用卡市场发展越来越迅速,加上信用卡犯罪的突击性、快速性和连续性的特点,加上我国信用卡的经营模式、管理体制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给银行和有关机构立法和侦察都带来了难度,因此,我国的相关法律法规已经明显滞后,法律效力较低,起不到很好的制约作用,已经越来越不能反映现在市场上存在的问题并作出规制。

另一方面,银行自身也疏于防范,内部控制体系有待完善。许多银行重视发卡数量而轻视后期的管理,忽视对申请人资信的审核,仅凭电话核实申请人身份,并未通过多种渠道了解申请人。加上银行在对有关信用卡办理的规章制度执行上松紧不一,影响了政策的执行效率和效果。随着现代信用卡犯罪的高技术趋势越来越明显,银行反欺诈技术和水平还有待提高,对信用风险和欺诈风险的防范也更需要重视技术水平跟进。

三、我国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的发展对策

我国国内信用卡的发展还有很大的需求,还有很多改善的空间,但我们也应该看到制约其发展的因素和信用卡风险所带来的巨大隐患,如何在这个潜力无限的市场中抢占先机,推陈出新,使得信用卡能够发挥更广泛、更突显各个银行功能的金融工具,需要我国商业银行投入巨大精力去经营,更需要全社会提供一个健康、有利的发展环境。

(一)银行自身

1. 建立有效内控机制,加强信用卡风险管理

面对急剧飙升的信用卡不良率所增加的信用卡风险,国内商业银行要处理好规模发展与风险防范的关系,不能单方面注重信用卡发行量而忽视了潜藏的风险。完善内部控制机制,遵循全面、谨慎、独立的原则,有效规避风险,在对申请办卡者授信额度的审核中,发卡行应严格执行审核人员责任制,不能单纯依靠客户所提供的信息和简单的调查来核实客户真实情况,要加强对客户及其周边情况的的沟通和了解,掌握更加可靠的客户信用状况,避免发卡行由于审核不严而引发操作风险。同时,银行要依托先进的技术水平,运用科学的评估方法进行尽职调查,以保证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对审核通过的客户,银行不能就此放松警惕,要实时了解持卡者的用卡情况和还款信息,一旦发现持卡者不能及时还款或者过度透支则积极采取措施,以便有效的识别、防范和控制信用卡客户风险。

同时,银行的内部控制要与该行所面临的风险特点相适应,结合信用卡业务的特点,识别各类风险因素,完善银行内部监控系统,防止业务风险的发生,及时发现和反馈内部监控中存在的问题。

2.突破传统营销策略,加强个性化服务

如今,信用卡产品国际化、信息化、专业化的发展趋势明显,单纯依靠简单的宣传和推销信用卡产品已经不能吸引客户眼球,发卡行只有大胆设想、不断创新,突破传统的营销策略,方能百战百胜。在营销方式的选择上,发卡行要将客户始终摆在中心位置,从客户的实际需要出发,贴近客户、增强信用卡产品对市场的适应能力,在营销策略的制定上,必须采取专业化营销策略,建立严密的业务运作机制,准确分析客户的行为和想法,完善服务手段,将营销贯穿于整个发行过程中,包括前期宣传、中期办理和后期服务上,密切贴近客户,寻找新的突破点和契机,以服务作为特色,建立银行的同业竞争优势。

依照对自身产品的市场定位和银行本身的优势,发卡行应该针对经营策略全面定位细分市场,寻求差异化的市场竞争优势,面向不同阶层、不同定位的人群开展差别化服务,重视产品个性化,避免同质化现象出现。对市场的细分包括一方面对客户的资产状况进行细分,区别中高端客户和一般客户,重点关注高端客户需求,确保以高端客户带动一般客户;另一方面要对不同社会层次、不同心理因素的客户进行细分,如对于成功的商业人士,应提供给他们便于业务需要、结算便利、与他们所处社会地位相匹配的商务卡,对于都市白领女性,则应提供更多保障女性健康、带来生活便利的女士卡。由此可以引导大众的消费观念,让不同需要不同阶层的消费者都真正被信用卡便捷、方便的使用功能所吸引,提高活卡率。

3.创新思路,注重品牌建设

持卡人手中的信用卡,不仅仅简单的代表了一张冷冰冰的卡片,更应该代表了客户的形象、地位和气质。因此,建立一个深入人心的信用卡品牌,在消费者心中定位一个强大、独特的品牌理念就显得尤为重要。品牌建设是信用卡业务的经营核心,必须赋予不同的信用卡产品不同的特色和内涵,全方位的带给客户不同的感受和认知。在功能上,发卡行要致力于增加产品附加值,如设计与其它社会主体联合发行的联名卡、特色卡,集信用卡一般功能和附加积分、打折于一体,让持卡人享有更多的附件功能和优惠,从而赢得和巩固了相应的客户群体。值得一提的是中国银行的中银淘宝信用卡、工商银行的国航知音牡丹卡,使信用卡在基本功能上添加了新的特色,这些都是很好的借鉴。在卡面设计上,一些颜色鲜艳、精致美丽的信用卡更博得年轻客户群体的喜爱。如已发行的中信魔力女人卡、兴业银行的加菲猫卡,精美的设计深受欢迎,在发行量上也占一定优势。

完整的品牌理念还要具备发卡行的企业文化和核心价值观。工商银行的牡丹卡、农业银行的金穗卡、中国银行的长城卡、建设银行的龙卡,朗朗上口的卡名就是银行母体的代表,但由于各行缺乏较强的品牌建设策略,使得相互之间缺乏竞争优势,发卡量不相上下。从一定意义上来说,信用卡的内涵和形象是依托于母体银行文化建设起来的,而母体银行所倡导的理念和价值观则间接引导客户识别、认知和选择自己信任、中意的信用卡品牌。目前我国国内商业银行信用卡的品牌建设还只是处于一个初级阶段,客户基本能够了解不同银行的信用卡品牌,但区别其特色和功能还有一定难度。因此,发卡行更应该致力于建立更高标准和特色和品牌文化,突出自己与众不同的文化底蕴,以获得客户的高度认同感。

(二)社会监管层

1.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社会监管力度

对信用卡产业的社会监管主要包括对整个信用卡市场参与者的有效监督和对信用犯罪、欺诈犯罪的有效惩处机制。由于不同类型的犯罪有可能产生不同的风险程度,因此需要对风险进行识别,将不同种类的风险纳入不同的监管范畴中,无论是直接产生的信用卡市场风险,还是由其他风险衍生而来的风险,有关部门都应该引起高度的重视,完善信用监管体系,营造良好的信用卡市场运行环境,才能降低信用风险和欺诈风险。

在产业监管上面,我国可以借鉴信用卡监管的典型——美国。纵观美国,银行卡市场成熟,具有影响全球的支付机构。美国银行卡产业的监管实行责任分工制,监管主体和监管政策明确。美国有关银行卡管理的相关法律共有15项,几乎每一项法律都进行了若干次的修改,因此,相关法律对商业银行、金融机构等都进行了直接和明确的法律约束,就此而言,美国针对银行卡的法律法规是值得我国借鉴的。

然而,近几年来美国信用卡风险不断显现,尤其是次贷危机引起的经济萧条,美国的信用卡产业也面临了严重的信息安全问题和垄断诉讼问题。而我国信用卡市场起步较晚,相比美国市场机制和监管政策更不完善,还应该在我国银行业实际监管的复杂性和多变性基础上,分析总结国际上对信用卡产业监管的经验和教训,及时采取积极措施。

2.完善个人征信体系,创建良好的信用环境

篇3

一、引言

自1985年第一张信用卡诞生,我国信用卡经历了联网通用、银联成立、到目前信用卡可在国际上使用的过程,信用卡业务已发展到成熟阶段,截止2010年年末我国信用卡发卡银行已发展到108家银行,目前信用卡种类不断增加,发卡量不断上升,并成功与美国运通、VISA、MASTERCARD、JCB等国际组织合作,为广大客户提供代收代付、存取现金、分期付款、消费信贷、通存通兑等业务,信用卡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支付结算更方便。

二、大连地区信用卡业务近几年的发展趋势

近年来大连地区经济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和银行来此落户,目前大连地区的信用卡发卡行已达17家。随着信用卡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在未来几年内大连市的信用卡行业会出现以下发展趋势。

(一)信用卡功能多元化

在各家银行加快抢占市场的同时,多元化的新鲜事物不断出现,加上客户对信用卡功能的需求日趋增多,目前简单用途已不能满足客户的要求,客户也不需要拥有众多功能大相径庭的信用卡,未来信用卡竞争的焦点就是信用卡产品功能。信用卡应用范围越广,产品功能越具有个性化,就越能博得客户的青睐。因此增加功能是未来信用卡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办理业务流程更方便、快捷

在这个生活快节奏的社会里,简便高效的生活方式越来越得到人们的认可,客户不愿把大量时间花在办理银行业务上面,尤其是在申请信用卡方面,客户越来越倾向于银行办理信用卡的快捷、简单化,喜欢随时随地利用手机和电脑在网上办理各类业务。目前,已有很多银行开通了电脑平台和手机平台来办理信用卡业务。客户通过在线申请即可获得卡片。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广泛运用和生活节奏的加快,只有进一步简化业务流程,更好地方便客户才能获得竞争优势。

三、外资银行信用卡业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市场定位较狭窄

1.客户目标群体定位较狭窄

外资银行将信用卡目标客户定位在世界500强、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军队、金融机构等。因为这些人群有稳定的经济基础,良好的偿还能力,并且具有银行内其他业务的潜在挖掘能力。但对于这些中高端客户而言,在有更多信用卡选择时,他们只会选择附加功能对自己有用的卡片,而外资银行信用卡与中资银行相比就是在附加功能方面比较欠缺,所以常被这类客户销卡,或者出现充当睡眠卡的结局。对外资银行来说,这不仅是资源的浪费,更失去了原先所预期的影响力。

2.产品特点没有与目标客户群相结合

外资银行只是站在自身角度来宣传自己的信用卡产品,并未从消费者的需求来考虑。信用卡作为一种银行产品,应该提供核心价值、有形价值和无形价值这三种不同的服务。目前外资银行的信用卡外形单一,图案平平,产品特点的核心价值没有差异化,提供的服务功能相差不多,这就导致客户在申请办理信用卡时没有更多的选择,因此在大连地区缺乏较强的竞争力。

(二)产品竞争力不足

外资银行由于其本身网点少,在境内发行信用卡经验不足等原因,与中资银行相比主要存在卡片种类较少、附加功能较单一、透支额度较小、币种单一、签约商户少、配套设施较少等方面的问题。

1.透支额度小

信用卡的核心功能就是透支功能,它不仅可以缓解现金支出压力,又可以充分利用20~56天的免息期来减轻还款压力。但外资银行为了防止客户恶意透支事件和银行的坏账发生,除进行严格的审批以外,初次透支信用额度和预借现金额度都较小,且当客户临时调高额度超过一万元时,外资银行会对此客户进行重新评估。这样客户就没法充分享受到信用卡的便利。而许多中资银行的审核程序较快,并且给予客户的额度较高,这样就导致外资银行客户资源的流失。

2.外币结算币种较单一

为便于客户不携带大量现金出境,同时享受到更多的刷卡优惠,各家信用卡发卡行纷纷推出人民币与美元、人民币与欧元、人民币与日元等双币种信用卡。从费用方面来说,双币种信用卡可为客户减少许多额外费用,如外币兑换手续费。这是单币种卡所无法实现的。但目前外资银行只有美元信用卡,在欧元和日元这些主要币种信用卡方面目前还是空白。这使得外资银行势必会失掉一些经常使用外币的客户。

3.与信用卡组织连接较少

信用卡组织实现了系统间的互联互通,进而使银行卡得以跨银行、跨地区和跨境交易。这些信用卡组织包括VISA、MASTER.、中国银联、JCB等。目前中国境内大部分银行信用卡都与这几个卡组织保持合作关系。这些银行卡组织分别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都各自占有优势,可以支持不同币种的消费。目前外资银行只与中国银联合作、VISA合作,除了用这两种方式外,外资银行的客户就无法进行第三种方式进行结算。因此,外资银行与多信用卡组织合作是必然的趋势。

4.签约商户与配套设施较少

随着经济和网络技术的发展,网上支付将逐渐成为主流,越来越多的商家和中介支持信用卡支付,由于外资银行与境内的网上商家签约较少,致使外资银行的信用卡在这些商家与中介中无法使用。

有的银行与实体店面进行签约,当客户在其店里消费时可享受一定的折扣优惠,这样可使银行与商户双方达到共赢。但有些商户是先办卡后发现消费场所再去消费,而有些客户则是先去消费场所消费后再发现银行信用卡能给自己带来优惠从而去办卡。而外资银行没有进行较多的市场开发,签约的商户较少,因此缺乏外资银行信用卡更多的影响力。

各银行为信用卡提供了大量的配套设施,如自助存取款机、POS机以及相应的服务等。而外资银行受政策及自身条件的限制,在大连扩建的网点数量有限,暂时还不能满足自身快速发展的需要。

四、外资银行发展信用卡业务在策略方面的改进措施

针对外资银行在大连的发展存在上述问题,笔者建议从如下方面改进,切实提高大连外资银行信用卡业务的竞争力,从而占有较大的市场份额,实现自身的健康、持续发展:

(一)在目标客户的选择上采取完全覆盖市场的模式

信用卡目标客户市场的选择是银行通过对客户的收入、资产、存款和风险因素来细分市场,并为特定市场的客户群体提供服务。在对于密集单一市场、选择专门化、产品专门化、市场专门化、完全覆盖市场这五个市场目标模式中,外资银行的信用卡应采取完全覆盖市场这一模式,将不同客户的需求加以细分,这样才能得到更多的市场份额,更具与其他中资银行竞争的能力。

(二)增加信用卡外形设计的含金量

随着信用卡在我国的大量普及,功能齐全、卡面新颖已成为人们选择卡片的普遍标准。在卡片功能相同的情况下,人们更倾向于办理卡面新颖、凸显个性的信用卡,有了较好的图案和形状,不仅可以提高客户的忠实度,也会给让银行在激烈的市场中更具竞争力。

(三)增加信用卡的全方位服务功能

目前信用卡越来越具有多元化的趋势,人们对信用卡的需求已不限于透支功能。现在的客户也不再追求办卡数量,而是更注重有限的卡片能给自己带来多大的服务。外资银行的服务特色就是贴心与周到,可将这一优势利用在信用卡产品上,如增强信用卡的金融功能和加大信用卡的使用领域。只有不断地根据客户需要来增加服务项目,才能提升外资银行信用卡的影响力。

(四)争取加入多个信用卡组织及增加信用卡的结算币种

随着世界经济的一体化,人们游走在世界上各个不同的国家。外资银行通过增加现有合作信用卡组织来实现系统间的相互连通,进而实现银行卡跨行、跨地区、跨国境的使用,这样不仅可让客户有更多的选择,也可给客户带来更多的优惠。另外,单一币种在不同的国家使用,不仅会增加客户的外币交易手续费,同时也会给客户带来二次汇兑风险。因此,外资银行要尽可能多地增加外币结算币种,才能满足客户在世界各地的方便实用,从而吸引更多的客户。

(五)全面加强外资银行金融终端服务的功能

对于外资银行来说,只有投放更多的自助存取款机才能方便其信用卡客户的使用;同时通过增加同业之间的合作也是提升外资银行发展空间的一个非常有效的办法,通过不同银行之间的合作,以实现让客户在离自己最近的银行网点办理外资银行的业务。这样一方面可以借助中资银行及其他外资银行扩大其影响力,另一方面也可利用他行网点多的优势来弥补外资银行网点少的不足,同时也可以节约外资银行宣传成本,从而以最小的付出换取最大的利润。

篇4

一、中间业务成为银行转型的着力点

1.投资工具增加、存贷利差缩小迫使银行转型,银行卡业务成为突破点

经历几十年的快速发展,我国银行已经形成了以利息和非息收入为收入来源的盈利模式。2010年上市银行的经营数据显示,中行的非息收入占比29.93%,在所有上市银行中非息收入占比最高,同期最低的是华夏银行,为7.02%。可见利息收入占据收入的主要地位,因此存贷利差成为影响银行盈利的重要因素。

近年来,投资工具显著增多,股票、房地产市场发展迅速,加之通货膨胀率长期高于银行存款利率,越来越多居民选择将钱投入房地产、股市、债市等投资领域而不是坐以待毙的将现金存入银行任凭资产价值蒸发。银行的资金来源减少,可以用于贷款的资金进一步减少,导致仅依靠贷款获取收入的银行将面临困境。同时,不断缩小的存贷利差进一步减小了银行的盈利空间。在净利差缩窄的形势倒逼之下,银行不得不大力拓展低资本消耗的中间业务,实现由以资产负债业务和存贷利差收入为主体的经营结构向资产负债与中间业务协调发展、存贷利差与非息收入并重的经营结构转变,不断提升ROE。

用以“零售银行”为发展目标的招行为例,尽管截止2010年,手续费和佣金收入在营业收入中的占比只有15%左右,但是从2006年开始,这一比例保持着上升趋势。收入结构上,银行卡收入是手续费收入中最稳定,高占比最具持续性的业务。其中,信用卡手续费收入又占到了银行卡手续费收入的绝大部分。

2.信用卡业务收入增长对银行中间业务收入贡献显著

信用卡收入在我国上市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中的平均占比约为20%,因此,每当信用卡业务收入提高10%,就可以带动中间业务收入实现2%的增长,发展信用卡业务对银行收入增长和业务转型意义重大。

根据各大商业银行的年报信息,多数银行的信用卡业务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都处于亏损状态。该业务作为零售业务的一种,需要发挥规模经济优势才能盈利,一旦突破了成本和规模的临界点,盈利就会呈现出爆发式增长。2007年和2008年,伴随我国信用卡数量的增长,大部分银行的信用卡业务陆续扭亏为盈,接下来,发展信用卡业务的目标是扩大盈利。

二、过去信用卡业务的快速发展主要表现为发卡量增长

1.我国信用卡业务发展处于成长期

在经历了国外银行的信用卡业务向发行自主品牌信用卡转型的萌芽期(1979―1993)和国有商业银行的各分支机构开始在大、中城市独立发展银行卡业务的初步发展期(1994―2001)后,我国的信用卡业务已经步入了成长期(2002―至今)。

2.我国信用卡业务已经具备进入成熟期的条件

处于成长期的信用卡业务,呈现出发卡数量快速增长、渗透率不断提高等特点。

发卡数量快速增长:在这一阶段,我国商业银行开始大举发展信用卡业务,积极改进产品和服务,努力与国际接轨,大陆的信用卡市场进入实质性的启动阶段。在这一阶段的前期,各家银行“跑马圈地”,通过多种营销手段吸引和发展客户。由于信用卡拥有借记卡所不具有的透支功能、信用卡持卡人享受的优惠活动比借记卡多等优势,部分银行卡的新卡申请者被这些功能吸引而成为信用卡申请者。于是信用卡的发展速度开始快速超越借记卡。利用这种“跑马圈地”的发展方式,我国的信用卡已经拥有相当数量的用户基础。

这一时期,我们不止看到了信用卡在发卡量这一“面”上的增长,在渗透率这一“深”度上,也获得了很好的成绩。2008第二季度,我国银行卡的渗透率仅为23.9%,根据2011上半年的统计结果,这一数据已经接近40%,发展速度超过了过去二十年。信用卡业务作为发展银行卡业务的重中之重,分享了银行卡渗透率快速提高的硕果。

我国的信用卡业务已经处于成长期长达9年,根据国外银行的统计,当人均GDP达到2000-3000美元(折合人民币约13000-19500元,取均值16250元)时,信用卡将为居民普遍持有。我国的人均GDP在2007年就已经超过20000元,这说明我国已经具备信用卡业务普遍化的经济基础。

通过将覆盖“面”做广、将业务“线”做深,从粗放的发展方式向精耕细作发展,我国信用卡业务已经在由成长期向成熟期过渡。

3.未来三年,我国信用卡数量仍将保持高速增长

我们用美国运通集团的信用卡数据与我国的情况做了一系列对比。该企业作为美国信用卡业务的龙头企业,其信用卡业务拥有很长的发展历史,业务规模大、体系完善。在发卡数量方面,我国银行与运通集团差距悬殊。2010年,运通集团的信用卡累积发行数量为9100万张,由于2008年的金融危机,该公司的信用卡数量近两年增长不明显,总量基本上保持在9000万张的水平。相比我国信用卡的发行,发卡量最大的工商银行在2010年累积发卡数仅为6366万张,除了农、中、建、招外,其他商业银行的发卡量与工行的数据悬殊。再考虑到人口方面的因素,截止2010年,我国人口为13.4亿,是同期美国人口(3.09亿)的4倍多;其中,城镇人口达到了6.66亿,有能力使用信用卡的人数远远多于美国,但发卡量却出现如此巨大的差距,这表明未来我国的信用卡数量存在高于美国信用卡数量增长的市场空间。

在经济环境不出现大动荡的情况下,发卡量保持稳定增速是处于成熟期的信用卡市场的一大特征。我国信用卡在未来三年将逐步步入成熟期:这一阶段,信用卡的发卡量将告别成长期的高速增长,进入稳中略升的时代。

三、信用卡业务的收入来源:利息+非息

1.信用卡业务正在经历“跑马圈地”向精耕细作转变

在信用卡发展之初,银行专注于发展用户而非急于获取利润,因此,在用户基础建成、“跑马圈地”时代告终之际,银行下一个目标就是将信用卡业务发展成为重要的利润增长点。根据上市银行2010年年报数据,招行、浦发、中心的信用卡收入/(利息收入+手续费和佣金收入)分别为6.55%、5.73%、3.12%;利润上看,光大和兴业的信用卡利润在利润总额中的占比分别为1.3%和1.26%。信用卡业务的收入在银行收入中的占比较低,对利润的贡献较小。未来,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的发展目标变为深耕这部分业务,增加单卡收入,加大信用卡对利润的贡献。

2.我国信用卡业务的盈利模式:利息收入+非息收入

我国信用卡业务的收入来源可以分为两类:利息收入和非息收入。利息收入即通过信用卡贷款获得的贷款利息,通俗的讲就是信用卡透支后银行向用户收取的逾期还款利息;非息收入是指除贷款获得的利息收入以外的其他收入。其中,利息收入是信用卡业务的传统收入,但这部分不同于银行存款,它收取的是循环利息;非息收入则是具有信用卡特色的收入。

由于消费习惯存在差异、信用卡使用的安全性和便捷性等因素,美国人也比较乐于使用信用卡进行消费。截止2011年7月,美国人信用卡贷款在个人贷款中的占比已经达到8.89%,而中国同期的数据仅有4.63%。这说明我国信用卡的利息收入还有发展空间,加大信用卡贷款可以增加这部分收入。

我国银行业的收入结构与运通集团的存在差异:非息收入一直是运通集团信用卡业务收入的主要来源。虽然近两年来有下降的趋势,但其信用卡业务的非息收入在总收入中的占比一直在80%以上,远远超过利息收入的占比;而我国上市银行,如招行,其数据显示,尽管非息收入略多于利息收入,但相差不大。非息收入具有资本占用少、成本收入比低的优点,大力发展非息收入是未来信用卡业务发展的努力方向。

四、上市银行信用卡业务的竞争环境分析

在看到我国信用卡业务拥有巨大发展空间的同时,不能否认我国的信用卡业务还存在很多问题,对这些不足的改进将会使得我国信用卡业务发展得更好。

1.开卡成本少导致活卡率低

为了增加发卡量,扩大用户基础,银行的各种优惠政策使得信用卡的开卡成本基本上由开户行承担,用户申请信用卡的成本很低,这直接助长了用户办卡但不开卡的现象,信用卡的活卡率低。从招商银行信用卡发展情况看来,08年以来信用卡的活卡率呈现下降趋势,2010年已经降到了刚刚超过50%的水平。

2.细分市场、信用卡多样化的形式多于实质

为了扩大用户基础,针对异质性的客户需求,商业银行针对不同细分市场推出了适合该人群的信用卡,如根据收入状况及金融意识,招商银行推出了大众消费卡和金融理财卡;根据年龄推出了Young卡等等。

细分用户后,银行可以针对这一持卡人群推出更加有吸引力的优惠和活动。细分举措看似将用户细分做的很到位,但实际上存在水平细分过度、垂直细分不强、产品推广上异质性不足等问题。

细分过度导致每种类别的信用卡适合的人群有限,相比之下推广成本过高,盈利能力不强。同时,为了争取市场份额,一些银行同时与多家知名连锁机构、大型百货公司合作发行联名卡,却忽略了对市场的深度挖掘。

3.个人征信体系不完善,潜在的信用风险大

与国外成熟的信用卡市场相比,个人征信体系不完善是我国信用卡市场最薄弱的地方,也没有高素质的第三方专业服务公司介入。银行自身的个人信用评级、授信额度控制无法很好的满足信用卡业务风险管理的需要,潜在的信用风险很大。建立良好的个人征信体系,可以有效提高信用卡发卡前的审贷效率,减少信息不对称的发生,有效降低信用风险,防止不良贷款,有利于银行根据信用风险确定利率水平。

除了上述个人层面的信用卡风险,信用卡还存在来自商家和第三方的风险。例如不法商家利用网络手段散播虚假消息引诱消费者提交支付信息,商家借此牟利等。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看到,虽然信用卡业务在我国拥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对银行未来盈利贡献的重要性越来越高,但是,由于在我国信用卡发展早期,银行基本上都以发行量作为第一目标,执行了多种优惠政策,对质的要求不够,这使得信用卡发展存在许多问题,通过改进这些问题,我国信用卡业务将对银行业绩作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朱武祥、杜丽虹、姜昧军,《商业银行突围》,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

[2]辛树森,《银行卡》,中国金融出版社,2007

[3]蒋晓波,《中国银行卡产业发展的目标定位与对策》,2004

篇5

[摘要]信用交易是市场化的必然产物,而信用卡是金融业现代化的象征。信用卡具有消费信贷功能,它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消费模式,成为商业银行一个潜力巨大的利润增长点。本文分析了商业银行做大做强信用卡业务的原因,剖析了我国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的发展现状以及问题,重点论述了我国商业银行做大做强信用卡业务的策略。

关键词 ]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策略研究

[DOI]10.13939/j.cnki.zgsc.2015.22.051

信用卡既是个人消费的支付工具,又是消费信贷和小微信贷产品。其业务包含发卡、收单、分期、风险控制等。截至2013年年末,我国已发行银行卡共计42.14亿张,其中信用卡累计发卡3.91亿张,人均拥有信用卡0.29张。而美国人均持有信用卡已超过8张,可见信用卡业务发展空间巨大。

1商业银行为什么要做大做强信用卡业务

如下三个方面可以看出,商业银行必须做大做强信用卡业务:①必要性。商业银行零售业务、中间业务的核心是银行卡和信用卡,信用卡业务的黏合性、带动性非常强,卡基支付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同时利息收入、收单收入、佣金收入、分期付款手续费收入、年费收入等信用卡业务收入来源广,特别是分期付款是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高产田”。②紧迫性。信用卡客户资源属于稀缺资源,不可再生资源。从国家战略来说,我国从2015年开始不准发磁条卡,只能发芯片IC卡,2013年、2014年这两年已正式磁条卡向IC卡迁移,现在正是各行争夺优质客户,争抢优质资源的最佳时机。③可行性。信用卡作为消费信贷载体,市场空间很大,在当前环境下完全契合市场需求的产品。信用卡连接创新业务,不论是卡基支付,还是基于账户支付,其存量用户始终是支付创新的基础。从保障方面来看尚算完备,银联和商业银行内设有专门的风险防范部门,公安部也有专门部门打击银行卡犯罪。

2我国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的发展现状和问题

2.1从商业银行内部分析

从认识方面来说,商业银行决策层、领导层以及各级行领导班子等对信用卡业务的认识不到位,重视度不够,没有意识到这是饭碗工程、战略工程。对信用卡的宣传和培训也不够,有很多银行自己的员工都不用本行卡,更不用说很多客户也不会用卡。对银行员工来说,信用卡业务流程长,手续繁杂,激励机制不到位,形成风险后追责力度大,很多员工不愿做,怕担风险,放不开手脚。同时,商业银行部门之间、各项业务之间的联动营销意识不强,缺失执行力。

2.2从市场环境方面分析

商业银行之间无序竞争、盲目竞争、不公平竞争导致市场不规范,整个行业、产业受损。银行卡犯罪猖獗,套现、伪卡、恶意透支等恶劣行为严重影响了银行卡、信用卡的社会形象和客户的体验感受。在市场拓展方面,县城、乡镇银行卡渗透率偏低,业务发展滞后。对客户来说,信用额度授权太低,门槛太高,审查审批流程太长,导致客户望而生畏。信用卡分期付款业务受信贷规模影响,一直得不到大力发展。在考核方面,与个人信贷业务没整合,影响分期付款的发展,结果信用卡的消费信贷功能发挥不够。

3我国商业银行做大做强信用卡业务的策略

3.1统一思想认识,提高业务素质

商业银行要想做大做强信用卡业务,全行上下首先要高度重视,思想认识高度统一,全行全员要充分认识到信用卡业务发展的必要性、紧迫性和可行性。充分认识到信用卡业务是商业银行未来饭碗,是战略工程,是开展其他业务的纽带。商业银行要发展业务、创造收入,要提高市场竞争力,就必须大力发展信用卡业务,必须把信用卡业务当成主营业务,当成锁定客户、留住客户的好业务、好产品来对待。由此,商业银行应加大对信用卡业务从业人员的业务培训力度,尽快提高信用卡发售人员、业务办理人员的业务素质,规定本行员工要用本行卡,通过亲身使用来感受信用卡业务水平,同时指导外部客户学会用卡、安全用卡、防控风险。

3.2规范业务流程,优化考核机制

银行业有一句名言:“不做公司业务现在没饭吃,不做零售业务未来没饭吃。”各个商业银行要规范信用卡业务的标准操作流程,简化发卡流程,尽快统一信用卡的发行标准、持卡人的资格以及对信用卡持有人的担保措施,实现零售业务批发做,形成规模效益,从而降低人工和经营成本。针对信用卡透支风险或者可能发生的不可抗力事件,商业银行应预先设计好一整套应对方案,确保能够收回资金,将风险和损失降低到最小。在发展信用卡业务的过程中,商业银行要构建科学的考核体系及激励机制,考核业绩的指标从单一的发卡量转变为活卡率、用卡均消费量等综合指标,积极组织业务培训活动,开展发卡竞赛,保证及时兑现,形成全员营销的氛围。

3.3加快产品创新,提升营销能力

商业银行要加快产品和服务创新,创造信用卡业务的生态链,与产业驱动者共同设计金融产品和服务。深入开展内部联动营销、提升协同营销能力。一是加强个人条线联动,将信用卡营销渗透至传统网点、理财中心、个贷中心等个人条线渠道。二是推进对公条线协同营销,改变只给员工分任务的单一发卡渠道,要抓项目,做大客户,重点围绕公司、集团、机构、小企业等工资客户,养老金和企业年金客户,开展项目式精准营销。三是综合实施后,各支行产品经理之间要确保 “三个协同”,即“协同营销、协同服务、协同支持”,要为客户提供涵盖发卡、分期、商户等信用卡业务范畴的综合化信用卡营销方案,提升条线整合营销协同性,切实将条线客户优势转化为发卡成果。

3.4加强风险控制,防范信用风险

国家相关部门应修改《商业银行法》,修订《银行卡业务管理办法》,完善《电子银行业务管理办法》,制订《信用控制法》,出台《消费信贷保护法》,完善人民银行的征信系统,建立全国范围内信息体系,以法律法规作为保障和依托,降低发卡银行的信贷风险,为信用卡消费创造一个有法可依的安全的用卡环境。随着信用卡业务扁平化进程的推进,商业银行各网点要及时识别虚假开户,阻止恶意套现等诈骗活动,对于信用风险的预防与识别,发卡银行要加大对客户审查力度,严格落实“三亲见,两核查,四个现场”,做好信用卡业务的风险控制。风险追责要客观,应按照是否有道德风险来决定是否对客户经理进行处罚,同时认真总结教训,改进工作方法。在加大行内催收力度的同时,也可委托律师事务所以及委外催收公司进行不良透支清收。

4结论

信用卡是一种现代化、电子化和国际化的货币形态,近年来,商业银行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的资源到个人信用卡业务发展中,商业银行的信用卡业务在我国的发展势头迅猛,有力地拓展了消费市场。为顺应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商业银行应建立信用卡业务生态链,以开放的视野做大做强信用卡业务,推动我国经济快速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篇6

一、信用卡业务是高风险与高收益并存

信用卡是商业银行向个人和单位发行的,凭以向特约单位购物、消费和向银行存取现金,具有消费信用的特制载体卡片。信用卡有贷记卡和准贷记卡之分。近几年来,贷记卡也就是持卡人可在发卡银行给予的信用额度内先消费后还款。信用卡的发展速度非常快,发行量不断增大。但是银行面临的信用卡风险也相当的大,这是有多方面原因的。

信用卡的使用流程是持卡人消费时签字,然后由特约商户向银行提供签购单,发卡行凭以向特约商户付款,然后发卡行向持卡人发付款通知,持卡人向发卡行归还贷款。由此可见,信用卡业务不同于一般的信贷业务,在发行、使用、结算等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可能造成信用卡风险。而随着信用卡业务的进一步发展,风险发生也越来越频繁,同时表现出涉及面广、风险种类多、危害性大的特点。对于商业银行而言,信用卡作为一种贷款凭证,实质上是一种贷款业务。信用卡的主要利润来自于透支利息收入,即消费信贷创造的收入。由于在个人消费信贷中,借贷双方信息不对称,银行无法准确判断客户的风险度,通常只能通过提供利率来抵补坏账风险,致使信用卡循环贷款的利率居高不下。随着信用卡市场国际化的发展,各家银行积极主动参与到国际信用卡市场上来,为了获得高收益而发行了各种高端信用卡,如各银行纷纷推出了白金卡、钻石卡、无限卡,最高授信额度无上限。可见,信用卡业务是高收益和高风险并存的。

二、信用卡风险类型与成因

(一)信用卡发卡行内部管理不善导致的信用风险

中国被认为是全球信用卡发展最具潜力的市场。进入中国银行业的外资金融机构几乎都向中国人民银行递交了开办信用卡业务的申请,希望从中国广阔的市场中获得高额回报,而中资商业银行也为了占据这一前景诱人的市场,不惜高额投资投入到信用卡业务上,导致重复建设的现象已经在中国信用卡市场中蔓延,也由此出现了恶性竞争。各家银行的信用卡业务雷同、单一,服务缺乏特色,没有一家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为了抢占市场份额,有的银行把发卡量作为一个硬性指标来考核信用卡中心的绩效。为了完成发卡任务,各银行出现了街头摆摊的现象,随时随地向人们提供并推出打折、积分奖励、减免信用卡年费等各项优惠,甚至减少风险评估程序。有的商业银行甚至将信用卡发卡业务外包或者委托单位集体办卡,包括没有个人收入的在校大学生。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就曾冒用学生信息办理了上万张信用卡,而学生却毫不知情,银行连最基本的办卡需要“本人签字”的程序都省略了。这种重规模、轻质量的盲目竞争,对申请人状况审查不严或者降低门槛,仅凭客户身份证复印件即可发卡,对客户授信没有严格把关的情况,不仅形成了大量的睡眠卡,增加了发卡行的发行成本,而且带来了非常高的风险,使得过度消费、套现经商,无力还款等高风险事件经常发生。

但是,由于金融市场的信息不对称,很容易产生市场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发生。在信贷市场上,由于商业银行无法通过客户(信用卡持卡人)特征和行为来甄别客户的资信状况,因此银行将向客户索取足以补偿所有贷款平均风险的费用。同时,通过要求客户出具职业收入证明或财产证明、设置最低消费次数等方式来规避风险,使得资信状况良好的客户不愿意支付比应当支付的价格高的利息,而资信状况不良、没有能力还款或并不打算还款的借款人来说,利率高低无关紧要。换句话说,无论利率高低,他们借贷需求不变,利率对于不守信甚至是恶意的借款人没有任何影响,所以高利率对于良性贷款需求产生了“挤出效应”,这使得信用卡的发卡对象有向无稳定工作收入、高风险群体扩展的现象,也就加大了信用卡的信用风险,韩国和香港就曾出现信用卡市场拖欠比率居高不下的情况。从此可见,我国中资商业银行在风险管理技术上比较落后,社会征信体系正处于起步阶段,商业银行在信用卡实际操作中存在一些真空,导致不法分子有机可乘。所以从持卡人角度来讲,银行为减少恶意透支现象,有必要尽快完善个人信用体系,降低由于信息不对称带来的信用卡风险。

此外,过度授信成为各家银行竞争的普遍现象。由于银行在技术上缺少对信用卡申请人在同一银行或不同银行间多头授信,过度授信的监控、监测手段造成同一或不同商业银行的多家分支机构分别为一个信用卡申请人提供透支额度,形成过度授信,导致授信风险。有的银行提供授信额度是客户每月刷卡开支的8倍,甚至高达20万,这将会导致不必要的资本储备和风险敞口,给业务管理效率的提高增加了难度。在这种情况下,银行将很难实现预期占领信用卡市场和获得新的利润增长点的目的。尤其是宏观经济出现波动的时候,信用卡的呆坏账率往往将会出现明显的上升。正是出于以上考虑,我国各商业银行对于信用卡业务应保持谨慎态度,防止恶性竞争,充分考虑这项业务的成本和风险,在加强风险控制的同时扩大信用卡市场占有率。

(二)发卡行内部操作风险也是信用卡风险之一

发卡行自身操作上的漏洞也容易导致风险的发生,尤其是一些发卡行业务人员违法违规操作,利用职务之便,与不法分子勾结,串通作案,引起发卡行和客户的资金损失。这是由于发卡银行内部管理和监督体制不健全,而业务人员素质良莠不齐,容易出现违规和违法操作行为。发卡银行应该加强操作风险的管理,有效促进发卡行业务人员依法经营,防止违法违规现象的出现。提高发卡行从业人员的业务水平和维护发卡行权利的能力,同时加大对从业人员违规操作的打击力度。

(三)特约商户非法交易或违章操作引起持卡人或发卡机构资金损失的风险

这种交易风险主要表现:部分不法商户提供信用卡套现交易,通过虚假消费刷卡,为信用卡用户提供现金,并收取手续费,为犯罪目的的实现提供了渠道,引发交易风险;少数特约商户及其经办人员通过伪造持卡人签单的方式诈骗发卡银行的资金,给发卡行和持卡人带来了损失;还有受卡人操作不当引发的风险。例如收银员没有按操作规定核对支付名单、身份证件和预留签名,接受了本应支付的信用卡,造成了经济损失。

(四)持卡人个人风险

主要表现为信用卡持有人安全用卡意识不强,信用卡丢失后不及时挂失;密码设置过于简单,丢失后很容易被破译或被熟悉的人掌握等。捡拾他人信用卡后取款的情形占到信用卡诈骗案件总数的一半以上,充分说明持卡人安全用卡的意识有待加强。

三、加强风险管理,防范信用卡风险

针对随着信用卡业务的不断发展和深入而引发的风险高、涉及面广、危害性大的特点,银行应该衡量利润和风险的平衡,确实加强风险的防范和管理,在分析各种风险管理手段的成本、收益的基础上做出正确的选择,从而尽量避免或减少信用卡风险的发生,实现发卡机构经营利润的稳定增长。

(一)强化发卡行的内部风险控制

第一,要处理好业务发展和风险的关系,要在可接受的风险水平下,实现收益最大化,而不能仅仅靠规模取胜,也不能一味地强调将风险控制在零水平,应该找到两者的平衡点。第二,发卡行应该严把发卡关,严格审批权限和操作流程。在信用卡申请受理环节要全面落实亲访亲核要求,必须做到“三亲见”,即“亲见本人、亲见身份证件原件、亲见签名”,并做好对申请人的身份核查工作;不得将信用卡发卡营销业务外包;对于单位团体办卡要按照规定加强单位准入资格审核,在其员工自愿同意办卡的前提下,统一收集申请表及证明材料,不得在未征得申请人同意的情况下与单位合作自行为员工办卡。第三,加强信用卡授信额度的管理。要合理核定持卡人的信用额度,防止出现超额授信;并积极拓宽不良资产处置渠道。第四,建立和完善“个人征信体系”,防范持卡人信用风险。个人征信系统主要保存个人的银行借款、担保、信用卡等信用状况。我国个人征信系统于2004年正式运行,但是纳入信息范围窄,信息资源无法在各银行间共享,造成各银行对同一客户的资信重复调查以及调查的局限性和不安全性,也导致出现银行多头授信的现象。所以,我国应该建立多种征信渠道,完善征信内容,实时联网运行,满足银行防范信用风险的需求。

(二)加强对特约商户的管理,防范欺诈风险

首先,要严格执行特约商户准入制度,审查特约商户的合法性及其经营资料的真实性,根据其性质、经营状况评估其风险水平,设置合适的风险控制参数。其次,要强化对特约商户的日常培训,加强对特约商户的日常监督管理,使特约商户增强风险意识,避免因人为操作失误带来风险。同时,对特约商户的异常交易要实时监管以及时发现风险,防范风险。

(三)加强安全用卡知识的宣传,提高持卡人的风险防范意识

篇7

一、我国区域机构信用卡业务的发展与问题分析

自1985年中国银行发行国内第一张信用卡――中银卡以来,信用卡业务在我国经过最初的市场培育阶段后,迎来了迅速上升的发展阶段。截至2007年底,中国信用卡发卡量达到9976万张,较2006年增长69.65%,用户规模为3177万,同比增长54.22%。基于银行的推广力度逐渐加强,用卡环境的不断完善,社会群体对信用卡的认知度的增强,便利支付、还款渠道的拓展,银行风险控制能力的加强等因素的影响,2008年中国信用卡用户量有望达到4500万,信用卡市场规模将达到1亿4千万张。在信用卡业务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国内发卡机构大量增加,竞争也趋于白热化,截至2007年10月末,中国信用卡发卡机构达15家,信用卡发卡量已超过5000万张。在我国信用卡业务爆发式增长的同时,我国区域性银行机构(以下简称“区域机构”)的信用卡业务却处于起步阶段,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

我国区域机构主要包括城市商业银行、城市信用合作社、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等5类金融机构。随着我国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化,中小企业的数量大量增加,这为区域机构信用卡业务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市场基础。信用卡的产生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中国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农村区域性金融机构信用卡业务受到资金和技术上的制约。近年来,区域机构发展信用卡业务过程中突出地显示出资本金不足、从事信用卡业务的专门人才缺乏、产品和服务创新能力不足、社会对其信用产品认同度低、营业网点少客户资源相对较少、难以形成规模经济等问题。目前,我国许多区域性银行业机构在资本充足率、不良资产比例、流动性等方面也不能完全符合开办信用卡业务的要求,这些因素都成为其发展信用卡业务的“瓶颈”。 此外,由于业务规模等原因,致使区域机构在信用卡业务和技术方面往往得不到卡组织的有效支持。区域机构的信用卡业务与四大商业银行、招商银行和广东发展银行相比,其市场占有比例仍然很低。

二、我国区域性银行机构发展信用卡业务的实施策略

1.依托银联体系,降低发卡成本

首先,中国银联已经建立了强大的新型电子支付服务平台,依托这一平台,区域机构可以为其客户提供更为多样化的支付服务,弥补其网点不足的缺陷。其次,区域性银行业机构可以通过委托第三方专业化服务机构,开展发卡数据处理外包、主机托管和灾难备份等业务,以减少信用卡发卡系统投入,降低发卡成本。目前,国内已有兴业银行、民生银行、南京商业银行、宁波商业银行等几十家银行,通过第三方服务解决了信用卡发卡系统一次性投入过高的问题,有效降低了信用卡经营成本。再次,同地方政府、其他区域机构、企业发行联名卡,将成为区域机构信用卡业务发展的一种趋势。区域机构应加强与相关方面的业务合作,并借助中国银联自身的各类资源,努力促成上述合作的展开。

2.发挥自身优势,提供个性化信用卡产品

当前,我国区域机构营业网点占全国银行网点数的一半左右,具有贴近消费者的特点,其很大一部分客户是中小企业、农民和农村外出务工人员。首先,在外观设计上要展示其个性化特征,如有的银行推出了透明的信用卡和照片卡。这些发行带有独特个人印记的信用卡除了可以造就产品的差异化,也可以进一步保障信用卡的安全性。银行在信用卡营销中还应重视品牌的树立与维护, 通过创立品牌来吸引消费者,加强产品的差异性。其次,提供个性化产品的前提需要先有针对性准确地进行市场细分,区域机构应根据各个细分市场的特点设计出个性化产品并制定相应的营销策略。例如,当前有些银行推出的“农民工信用卡特色服务”、“柜面通”、“奥运主题的信用卡”等,都受到了欢迎。

3.加快技术创新,完善信用卡服务体系

篇8

当年为了抓住信用卡发展的最好时机,光大银行将信用卡业务的IT整体外包,实现了业务的快速上线。截至目前,光大银行累计信用卡发卡量已超过1000万张,国内首创的存贷合一卡发卡量更是在短短一年时间内突破150万张。然而,高速的业务发展给光大银行的IT支持能力带来了巨大挑战。首先,整体外包使业务要求得不到及时响应。其次,整体外包对企业自身已有组织结构带来影响,一定程度上带来了潜在风险。再次,外包造成的企业对自身IT逐步失去控制的担忧也成为光大银行寻求外包支持的一大疑虑。光大银行开始寻求新的合作伙伴,新的外包方式。

光大银行信用卡中心无疑是处在高速发展期的中国企业的缩影。

2010年,IBM的IT管理服务通过创新的服务模式及服务能力成为光大银行寻求IT能力突破的选择。IBM为光大银行提供了从硬件设备、基础架构搭建、系统运营与维护等一系列外包服务,同时,通过SLA(Service Level Agreement)保证了IT服务的质量。不同于原来的整体外包,IBM提供给光大银行创新的服务模式――共建共管。

“创新的服务模式让光大银行信用卡既获得了高效、经济的IT服务,同时又保证了我们对自身IT的管控。”光大银行信用卡中心技术部总经理李铁成说。那么,何为创新的服务模式?

2011年11月29日,IBM在上海召开了“启卓越管理服务,创智慧转型商道――2011年IBM IT整合管理服务”论坛。IBM全球信息科技服务部(GTS)针对中国企业需求推出了创新的服务模式――即“IT整合管理服务”模式。“IT整合管理服务”结合企业长远业务发展战略需求,以整合的视野和方法论,全面梳理企业IT架构和IT管理体系,并通过灵活配置的IT服务方式使IT成为业务发展与创新的重要推动力。

大多数中国企业现有的IT架构,都是通过长期孤岛式系统建设,叠加式系统扩充搭建的,耗费资源庞大、运营方式僵化,已经无法满足业务发展的需求。企业的IT发展经过了建设阶段和扩张阶段,已经进入了整合管理阶段。

IBM大中华区全球信息科技服务部总经理易博纳表示,这一阶段的重要特点是企业已经开始向IT要效益,通过整合的IT架构、高效的IT运营管理,以获得业务发展的灵活性、创新性和前瞻性。IBM将结合全球的成功实践,为中国企业量身打造IT整合管理服务。

“IT整合管理服务是为现在的中国市场环境而生的,国内客户需要一个整合的IT服务。比较中国市场与全球成熟市场,我们看到全球成熟市场是在过去近百年的时间里慢慢演变和发展起来的,但中国市场基本上是在过去二三十年内跳跃式发展的。这要求企业在选择IT服务的时候有不同的考虑因素,要有前瞻性的架构。”IBM大中华区全球信息科技服务部战略总经理鞠立说。

中国企业更需“整合管理”

中国企业面临着诸多的市场机遇,同时也需要应对复杂的内外部环境和市场风险,比如汇率调整、经济下行风险、人力成本高企等。对中国企业来说,抓住机遇快速发展新业务,自己搭建IT架构力所不逮,而随着市场发展,IT需要快速配合业务变化,企业需要更加灵活的IT管理方式。

IBM 2011年全球CIO调研也表明中国企业对更具前瞻性、更灵活的IT服务方式的需求。在参与调查的中国CIO中,有超过74%的中国CIO表示会更倾向于使用IT外包而不是自己运营所有的IT,这一比例也大大高于全球其他地区(65%)。

IBM GTS推出的IT整合管理服务,以企业的业务发展为导向,结合企业长远业务发展需求,全面整合梳理企业IT架构和IT管理体系,通过灵活配置的服务方式使IT真正成为业务发展创新的推动力。

提供具有前瞻性的整合架构。IBM IT整合管理服务可以根据企业业务发展的具体情况,帮助企业梳理、设计整合的IT架构,并根据企业的特点帮助企业通过外包、内包、共同运营等多种方式实现在整合IT架构下对IT环境的高效、灵活的管理与应用,推动企业业务发展与创新。

篇9

所谓“信用卡”一般是指是商业银行或其它财务机构签发给那些资信状况良好的人士,具有一定信用额度的卡片。持卡人可在额度限额内在指定的商家购物和消费、或在指定银行机构存取现金。为了应对国外同业的挑战,研究国内信用卡业务发展的存在的问题,探寻未来信用卡业务发展的方向正是国内银行业的当务之急。

一、重构管理体制与组织结构

目前,国内很多银行信用卡中心都建有自己的信用卡直销渠道,由于产品单一、业务模式简单,分支行渠道与直销渠道并没有很好的整合起来。管理体制和组织结构是商业银行发展信用卡业务的基础和保障。完善银行管理和组织结构有助于我国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的发展,重构管理结构体制和组织结构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信用卡业务必须与传统业务分离,建立真正意义的信用卡中心。我国的一些商业银行虽然建立了信用卡中心,但是信用卡中心并不只是负责信用卡业务,例如工商银行就将除“灵通卡”以外的全部卡业务都交给了牡丹卡中心。建设银行虽然建立了一个集经营、管理和运作于一体的信用卡中心,该中心只负责信用卡业务,在各个分行,信用卡业务与准贷记卡业务却是合在一起管理。根据国际惯例,储蓄卡业务和贷记卡业务很难合并管理,尽快将信用卡业务从传统业务中分离出来,是我国商业银行发展信用卡业务的当务之急。

2.对信用卡业务采用独立经营、垂直管理的经营方式。中国商业银行的信用卡业务,受到传统的总分行体制影响。在总分行体制下,通常是由总行卡部负责制定信用卡业务的发展策略,各省行卡处传达并指导二级分行开展业务,二级分行卡部再依据总行和上级分行的决策、指导,设立业务账户、计算机系统,分别独立开展营销和管理活动。总行和省级分行就成了两级领导机构,发卡和经营的任务都沉淀在二级分行。在这种总分体制下,统一的发卡渠道和营销网络无法构建。所以说,独立经营、垂直管理是我国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发展的必然趋势。

3.将收单业务从信用卡中心的组织结构中调整出去。根据信用卡业务在境外发展的成功经验,发卡机构的主要任务是建立和维护客户的信用卡账户。信用卡的发卡机构必须在包括信用卡产品设计、市场营销管理、信贷审核、额度批准、客户服务、账单催收等各个环节的业务上都运作良好、协调默契,才能在这个高投入、高风险的行业中获得高回报。

二、建立健全的市场营销与服务体系

由于我国银行信用卡中心使用的业务系统往往购自国外,系统运行平台、系统结构、内部接口往往与原有系统存在或多或少的差异,加之信用卡独立经营核算的模式导致分行、信用卡中心客户信息数据共享的不便。信用卡客户无须在分支行另行开户,分支行对游离于网点之外的仅持有信用卡的客户无从了解,即便获得信用卡客户数据库,由于无法动态监测信用卡客户的交易行为,也无法判断客户的行为偏好、消费喜好以及风险程度,更谈不上后续经营服务或者交叉销售。对于分支行客户,信用卡中心也无法动态了解客户的资产变动状况、投资记录,不利于针对信用卡客户需求变化,及时有效的开展深度价值开发和持续经营。

面对我国信用卡业务发展到新阶段所出现的新情况,各个商业银行必须转变营销观念,在营销目标的制定方式上,要从行政任务摊派转向以客户需求为中心的服务营销。市场营销的进行,应该以客户需求为主导,从这一点来看,行政性任务摊派这种目标制定方式与现代的市场环境是不相称。很多商业银行为了迅速抢占市场份额,纷纷指定营销任务,从省行到市行,每个级别的分行都要完成一定数量营销任务,这种做法使商业银行的信用卡发卡量迅速提高。在这个过程中也出现了不少问题,由于盲目追求发卡数量,发卡质量下降,出现许多“睡眠卡”,这些睡眠卡不但不能给发卡行带来利润,还给银行的管理系统造成了负担。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信用卡市场的竞争已经从单纯的价格竞争转为以服务为导向的多层次的竞争。许多发卡机构强调自己对客户的优质服务,这些服务涉及到客户工作和生活的各个方面。近年来,我国的商业银行在开发产品、制定营销策略上都纷纷转变观念,采用细分市场的营销策略,积极开发营销渠道,最终在市场规模的扩大和利润创造等方面都取得了成功。这是信用卡市场上各个发卡银行激烈竞争的结果,这种转变对于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的发展有很大的益处。

三、完善个人征信体系建设

我国目前各信用机构提供的信息还是以各类延滞、伪冒等负面信息为主,而正面信息则比较匮乏,所以整体的信用信息质量还不够全面。这不仅制约了征信机构本身的业务发展,也无法为金融机构的授信决策提供更多帮助。负面信息只能说明消费者过去的还款能力和还款意愿,无法识别消费者风险行为发生的概率以及消费者诚信程度的改善。首先要继续大力发展政府主导的统一信用信息管理机构,要逐步实现区域联网、全国联网,联网信息应该覆盖金融、财税、公用事业等多个领域。通过该机构,银行可以准确、完整、真实地收集个人信用记录以及与个人信用状况相关的其他信息,为准确授信、控制风险提供基本保障;同时,信用信息管理机构的存在,对全民信用观念的普及、社会信用体系的建立、以及信用资源的价值实现,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此基础上,要建立个人信用信息双向交流机制,既允许金融机构通过征信系统合法查询客户信用资料,满足风险管理的需要,又要求金融机构有义务将客户在本机构的信用情况上传征信系统,以便及时更新客户的信用状况,满足征信系统对信用信息来源的需求。要大力发展民营征信机构,在个人征信领域引入竞争机制,一方面可以形成合理的市场价格,另一方而能保证征信公司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形成综合性与地方性、行业性征信公司并存的多层次的竞争格局,从而降低征信产品价格,推动信用卡业务的发展。在信用信息方面,征信机构不但要采集客户的负面信息也要采集客户的正面信息,从而为银行全面客观的评价客户风险等级、提供公平授信服务以有效的支持。

四、调整信用卡业务监管方向

我国的信用卡发展时间只有5年左右,商业银行自身和金融监管机构都处于不断摸索和研究的过程中。加之金融行业本身属于国民经济命脉,监管机构对金融领域的任何创新、实践都十分谨慎,在制订行业管理政策时,由于不能准确把握行业正常发展所需要满足的规律性条件,对行业发展方向和发展速度的判断缺乏足够的前瞻性,以至于制度条款与政策内容缺乏足够的适应性和延续性,制定了较多硬性指标约束指标。例如5%的滞纳金和超限费、每日万分之五的信用卡透支利率、每月10%的最低还款比例、个人卡透支额度每月不得超过5万元等。这对信用卡业务发展的灵活度和发展速度都造成了一定的束缚。其结果一方面是防止了恶性利率竞争和风险过度暴露,另一方面也剥夺了银行差异化经营的重要工具,是造成目前营销成本价格战的原因之一。

未来金融监管机构可以适当的调整对信用卡业务的管制,将风险定价的权利下放到商业银行,而将监管方向转到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总体坏账率、坏账拨备等整体性风险控制。商业银行可以根据客户的风险等级制定风险价格,采用不同的循环信贷利率和手续费标准,将目前信用卡市场单纯的价格战转变为商业银行风险管理、风险定价能力的竞争,有利于增强中资商业银行的综合竞争力。信用良好的客户有机会享受更优惠的服务,信用度较差的客户也有可能通过承担更高的利率价格解决融资需求,既有利于整个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也有利于扩大金融服务受益面,使更多人享受到银行融资服务。

篇10

信用卡是国际流行的先进支付工具,被称为现代社会的电子货币,以其安全、方便、快捷的优势,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是金融业现代化的象征。

中国被称为全球信用卡发展潜力最大的市场,近几年来信用卡业务发展迅速。但由于起步较晚,无论是理论基础、业务经验还是运作水平都处于较低层面,而且受到技术水平、用卡环境等因素的制约,因此目前信用卡的应用与发达国家相比,有较大的差距。作为一种复合型金融工具,信用卡在中美市场的差异说明信用卡的发展与一国的经济发展、制度变迁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充分了解信用卡发展的经济环境、营销手段等,可以优化信用卡业务发展模式,为信用卡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尤其是中国加入了WTO后,充分利用银行的网络资源完善和发展信用卡业务,与国际上通行的做法接轨,对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中国银行信用卡业务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中国银行信用卡业务的现状

目前,中国各家发卡银行为抢占信用卡市场都在积极推出车行的信用卡,使得中国信用卡的发卡量、交易量和透支余额都呈现出迅速增长的势头。同时,信用卡作为一种新兴的消费方式,不断吸引着消费者,持卡消费已成为现代都市人的新时尚。

但是,中国信用卡市场规模较小,效率较低,导致中国信用卡市场呈现出一高两低的特点,即每笔交易额高,交易量低,信用卡信贷比重低。而阻碍中国信用卡业务发展的主要原因是中国对信用卡业务的严格管制、受理市场规模较小以及较高的通讯成本。

(二)制约因素(硬件方面)

1、信用卡产品尚不规范。目前,中国金融市场上发行、使用的信用卡绝大多数是借记卡。银联2006年发行的标准卡中,借记卡1.41亿张,而信用卡只有313万张。由于缺少个人资信、风险监控、透支催收等手段,发卡银行对风险普遍抱有畏惧心理,对信用风险采取消极回避的态度,这是制约信用卡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2、设备、技术落后,管理制度不健全。目前有些发卡银行电子化水平不高,通信设施不健全,加上程序设计与使用、设备、人员等因素的影响,造成商户、储蓄网点与发卡银行之间还未能完全实现联网,使一些网点业务处理处于半手工状态,当持卡人消费时,授权速度又太慢,异地用卡授权手续繁琐,不能直接授权,使持卡人长时间等候,体现不出信用卡方便、快捷的特点,影响了信用卡的形象。消费后资金结算时间长,再加上有些信用卡业务人员素质不高,柜面服务跟不上,办理业务不及时,在很大程度上损害了银行和持卡人的利益。有些发卡银行综合业务网络系统中,信用卡会计核算程序在设计上存在不足。

3、发卡银行之间缺乏合作,未能真正利用网络资源。通用性是信用卡的特征之一,也是信用卡吸引客户的主要手段,而目前中国信用卡业务的发展缺乏统一的规划管理,商业银行在信用卡业务发展中各自为政,各行其是,在业务上盲目竞争。各发卡行在网络建设、设备配置、商户市场开拓等方面都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作为商业银行间彼此竞争的手段,发卡银行之间只视对方为竞争对手,而不能成为合作伙伴。这就造成了各发卡银行之间网络、设备不兼容,商户不能共享,使得中国信用卡业务发展不能形成合力,用卡环境受到限制,造成网络资源的严重浪费。

(三)服务问题(软件方面)

1、服务与收费。信用卡所提供的方便性与安全性,是其产品的核心。但在中国真正的信用卡并不多,目前的大多数信用卡实际上只是一种可以延期付款的借记卡。另外,中国银行并没有提供信用卡应有的信用担保,信用卡被盗用的风险和损失全部由消费者负担。事实上,中国银行从开办信用卡业务之时就一直在想方设法为自己规避风险,拒绝提供真正的信用担保,最初甚至要求消费者以存款质押。在提供这样的产品和服务的情况下,银行却还要按国际惯例收取年费。但他们没有告诉消费者,我们的信用卡无论是产品内核还是服务都和国际惯例相差甚远。

2、个别发卡行金融政策观念不强,不按《信用卡业务管理办法》执行。为了吸收存款,为某些企业将存在银行基本账户上的存款转到信用卡账户上,有的甚至将单位商品销售收入、营业收入、行政费等转入信用卡户,为企业单位办理转账、提取现金、发放工资、奖金等,实质上超越了信用卡业务功能,履行了银行基本账户的结算功能,形成了多头开户,为企业逃避还贷还息、偷税、漏税打开了方便之门。

二、中美银行信用卡业务的比较

(一)中美信用卡市场规模的比较分析

中国银联公布的数据显示,2006年银联标准卡境内新增1.44亿张,占到银行卡市场增量的68%,共有11家银行发行了400多万张标准的贷记卡,成年人持有信用卡的比例开始接近3%,信用卡占持卡人日常支出的比例开始接近1%。可见,中国信用卡市场已经初见雏形,但与境外成熟信用卡市场相比,市场规模还较小。

据统计,美国信用卡的发卡量已经超过了10亿张,成年人持卡比例超过80%,信用卡占持卡人日常支出比例为25%;在8000万拥有信用卡的家庭中,未清偿的平均欠款为6000-7000美元,并且只有40%的持卡人每月偿清信用欠款而享受免息期待遇,其余60%的持卡人都愿意选择最低还款方式承担贷款利息。

从上述比较可以看出,中国信用卡市场还处于新兴市场形成期向成长期过渡的阶段,还处于其发展的初级阶段。

(二)中美信用卡分期付款业务的比较分析

总结境外银行卡市场的经验,信用卡分期付款业务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邮购分期付款、POS分期付款、签购单分期付款、现金分期付款。市场实践中,POS分期付款、现金分期付款较为流行。

在境外较为发达的信用卡市场中,分期付款业务的开展情况并不一样。在英、美等国家,由于信用卡业务发展比较充分,不仅银行、专业化机构大量发行通用型信用卡,许多大型商户也普遍独立发行私有标识信用卡。相对于通用型信用卡,私有标识信用卡的一大特点,就是为持卡人的商品购买提供费用较为优惠的分期付款计划(甚至零费用)。因此,在美国,通用型信用卡通常不提供分期付款计划,但是,为了争取新客户申请通用型信用卡,发卡机构偶尔也会提供较优惠的分期付款计划。对于美国等发达的信用卡市场而言,中国信用卡分期付款业务存在着巨大的市场潜力:

前一阶段,在“邮购分期付款”的基础上,中行、建行等多家银行在全国积极推广“POS分期付款”及“签购单分期付款”,市场拓展非常迅速。

中国信用卡分期付款业务的迅速发展,不仅是银行通过产品创新争取市场竞争优势的必然结果,也深刻地反映出银行正在探索完善现有的信用卡业务盈利模式。中国自2003年进入“信用卡元年”以来,银行都把信用卡视作最有潜力的个人金融业务,投入资源大力发展。年费收入、循环利息和商户佣金是信用卡业务的三大收入来源,目前,减免年费已经成为常规性的促销手段,同时,持卡人尚未普遍养成使用循环信贷的习惯、信用卡沿用借记卡较低的商户扣率标准,进一步限制了信用卡业务的盈利能力。在这种情况下,通过分期付款等产品创新、服务创新等寻求盈利增长是各商业银行应对市场竞争的手段之一。

2005年底,中国信用卡透支余额不足150亿,在总额为2.2万亿的个人消费贷款中仅占约0.7%。而美国市场中,这一比例通常在8%左右。两者的差异,表明现阶段信用卡还不是中国持卡人获得消费贷款的一个主要途径。此外,中国信用卡循环信贷利率属于政府定价,银行难以通过降低利率水平促进居民消费信贷需求。而推出信用卡分期付款业务,能够有效地激发持卡人的消费信贷需求、培养持卡人的循环信贷习惯。其中,签购单分期付款是持卡人以支付手续费的方式,自行承担资金成本,实际上相当于银行为持卡人提供灵活便捷的个人贷款。

目前,中国信用卡市场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各类创新信用卡分期付款计划的设计和推广,有助于进一步发挥信用卡的消费信贷功能,加速发展信用卡业务。可以预见,信用卡分期付款业务有着巨大的市场发展潜力。

三、促进中国信用卡业务发展的对策

结合中国信用卡业务发展的弱点,对比分析美国的做法,本文对促进中国信用卡业务发展提出以下建议:

(一)细分市场并采取不同的市场定位

1、对中国信用卡市场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制订有效的细分市场开发战略。针对持卡人年龄、职业、收入、爱好等特点,划分出不同的细分市场,银行要针对不同细分市场,推出具有特殊服务功能的卡种来赢得消费者,占领特定的细分市场。

2、国外的商业银行往往设立专门的附属公司经营信用卡业务,即使留在银行以内,隶属于零售金融部门,其经营管理方式也相对独立。只有当银行信用卡业务能给客户提供高层次、高水平的服务,给客户带来了收益和优质服务的享受,才能不断把信用卡业务做大、做深,促使其走上良性循环的道路。因此,国外的做法值得我们借鉴。

(二)通过营销方式差异化提高效率

1、整合营销渠道,提高营销效率。将银行信用卡部全面转换为从事产品销售、交易收单、特殊服务,依据统一政策开拓市场,改进服务,强化经营。

2、介入用卡环节,通过抽奖、征(免)税等措施,促进持卡消费的比重。持卡消费是信用卡业务发展的重点环节,连接发卡、受理两大市场,促进持卡消费对加快信用卡业务的发展作用非常大。

3、实行统一业务规范、统一技术标准、统一品牌宣传、集中产品研发。采取一定的保护措施,扶持“银联”标识卡和银联网络的发展,实现各类卡片、受理终端、业务处理流程和服务质量的统一和规范,建立合理的业务收费和利益分配机制,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发挥整体优势,尽快扩大持卡消费量。

(三)进一步加强硬件建设

1、加快电子化进程,提高服务质量。各家银行应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积极采取措施,加大资金投入,加快信用卡业务电子化进程,充分发挥信用卡方便、快捷、安全的优越性,确保信用卡业务的健康发展。

2、加大技术投入,建设全国银行卡网络中心。网络中心将搭乘高速信息列车,采用先进的网络技术,充分利用计算机与通信网络技术,使持卡人实现自动转账、自动授权服务、网上购物等功能,同时实现银行卡跨行资源共享,从而提高发卡银行的经济效益。

3、打造强大的银联公司和银联品牌,巩固银联网的地位,加速银联网资源的整合力度,加强业务链建设,推动银联品牌的国际化。

总之,国内各发卡银行在产品、服务手段与网络技术上各有所长,只有加强交流与合作,实现优势互补,才能使中国成为真正的信用卡大国,减少现金流通,提高人们的消费水平,促进经济的繁荣发展。

参考文献:

篇11

我国区域性商业银行主要包括城市商业银行、城市信用合作社、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五类金融机构。

2008年,我国区域性商业银行的银行卡业务呈现快速发展态势。截至2008年12月31日,共有175家区域性商业银行加入银联网络,其中150家发行了银联标准卡。银联标准卡历年累计发行量达1.59亿张。2008年,区域性商业银行新增银联标准卡7469万张,同比增长67.04%。其中,新增银联标准信用卡172万张,同比增长134.01%。2008年,区域性商业银行ATM受理方实现交易5.65亿笔,清算金额1752.16亿元,分别是2007年的1.46倍和1.57倍;实现POS交易(销售点交易)1.89亿笔,清算金额2862.67亿元,分别是2007年的1.62倍和1.81倍。截至2008年12月31日,区域性商业银行累计布放ATM 3.76万台,POS机49.98万台。

我国区域性商业银行银行卡业务快速发展具有以下主要特征:一是由于自身业务发展需要,越来越多的区域性商业银行关注和发展信用卡业务。截至2008年12月31日,已有32家区域性商业银行发行了信用卡。其中,2008年新增北京银行、上海农商行、杭州银行、浙江民泰银行、哈尔滨商行、浙江农信、江苏农信、大庆商行、重庆银行等9家区域性商业银行发行银联标准信用卡。二是区域性商业银行日益重视银行卡产品和服务的创新。宁波银行开发了一系列联名卡、认同卡、主题卡产品,并在区域性商业银行中率先推出了银联标准白金卡。上海银行、北京银行、宁波银行、天津银行、长沙银行、汉口银行、东莞银行等7家区域性商业银行参与了银联标准香港旅游卡的发行。江苏农信、宁波银行、长沙银行、汉口银行、大庆商行、重庆银行、盛京银行、西宁商行、宁夏银行等10家银行推出了公务卡。三是农民工银行卡特色服务业务的推广。截至2008年12月31日,贵州、湖南、河南等20个省农联社和部分省邮政储蓄的6.4万个网点开通了农民工银行卡特色服务受理方业务,164家区域性商业银行开通了发卡方业务,全年实现取款交易79.79亿元。部分农村信用社和跨区经营的区域性商业银行,银行卡业务发展十分迅速,已逐步成为我国银行卡市场的重要参与者。

跨行交易情况

2008年,我国区域性商业银行信用卡各月跨行交易笔数和交易金额呈快速增长趋势(见上页图1)。

2008年,我国区域性商业银行借记卡各月跨行交易笔数和交易金额呈现快速增长趋势。其中,12月份的交易笔数突破5000万笔,交易金额突破500亿元(见上页图2)。

2008年,由于部分区域性商业银行着力于信用卡业务,加速了信用卡的跨行交易。信用卡跨行交易1.42亿笔,交易笔数增速为658.6%;交易金额945亿元,金额增速达463.1%(见上页表1)。

区域性商业银行信用卡ATM交易情况。2008年,在ATM交易方面,国有四大商业银行(简称四大行)、11家股份制银行和区域性商业银行在成功笔数和交易金额份额上均呈现“三足鼎立”之势。在交易额份额中,区域性银行优势较为明显,达到40.1%,比四大行高10个百分点。从增速来看,区域性商业银行的笔数增速和金额增速均位列首位,其次为四大行(见表2)。

2008年区域性商业银行信用卡ATM跨行交易笔数和交易金额份额分别占信用卡ATM跨行交易总笔数与总交易金额的30.0%和40.1%(见图3和图4)。这两个比例如此高,很可能是因为区域性商业银行信用卡客户中很大一部分是在二级地市甚至县及以下地区,这些客户的信用卡知识比较缺乏,把信用卡作为取现的工具。

区域性商业银行信用卡POS跨行交易笔数和交易金额份额分别占5.20% 和 5.90%(见图5和下页的图6)。

2008年,区域性商业银行实现借记卡跨行交易4.57亿笔,交易笔数增速为28.6%;交易金额4288亿元,交易金额增速达72.5%(见上页表3)。

2008年区域性商业银行借记卡跨行交易笔数占全部跨行交易笔数的11.0%(见图7),跨行交易金额占全部跨行交易金额的13.1%(见图8)。

2008年,区域性商业银行借记卡ATM跨行交易笔数为2.94亿笔,同比增长26.5%;交易金额1197亿元,同比增长49.6%(见下面表4)。区域性商业银行借记卡ATM跨行交易笔数和交易金额份额分别占10.08% 和11.77 %(见图9和图10)。

2008年,区域性商业银行借记卡POS跨行交易笔数为1.63亿笔,同比增长32.65%,交易金额3091亿元,同比增长83.4%(见下面表5)。区域性商业银行借记卡POS跨行交易笔数和交易金额份额分别占13.31% 和13.70%(见下页图11和图12)。

我国区域性商业银行银行卡业务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当前,我国区域性商业银行在银联标准卡推广中也面临一些制约因素:一是区域性商业银行银行卡业务基础比较薄弱,银行卡业务起步较晚,专业人才较少;二是区域性商业银行银行卡业务规模较小,客户资源相对也较少,难以形成规模效益和品牌优势;三是区域性商业银行在公司治理、经营管理等方面较为落后,产品创新和市场营销能力相对较弱;四是银监会对区域性商业银行开展信用卡业务的市场准入条件较高;不少区域性商业银行在资本充足率、核心资本充足率、不良资产比例、贷款损失专项准备金、风险管理能力等方面不能完全符合开办信用卡业务的要求;五是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部分消费者对经济发展前景和收入水平的预期不太乐观,消费日趋谨慎,这也将制约我国区域性商业银行银行卡业务的发展。

我国区域性商业银行银行卡业务发展前景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区域性商业银行银行卡业务面临广阔的发展前景,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党和政府高度重视银行卡产业发展和自主银行卡品牌建设

党和政府从改善金融服务、维护金融安全的高度,重视银行卡产业发展和银行卡品牌建设,并且积极采取措施,支持和推动银行卡产业发展和自主品牌建设,这将极大地促进我国区域性商业银行银行卡业务的发展。

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为银行卡产业和银联自主品牌又好又快地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按照我国经济目前的发展速度,到2012年,我国经济总量有望达到5万亿美元,进出口总额有望达到4.5万亿美元,社会商品零售总额有望达到15万亿元人民币,进出境人数将超过1亿人次。这无疑为区域性商业银行银行卡业务的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

1

区域性商业银行银行卡业务发展的市场潜力十分巨大

区域性商业银行是我国银行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为中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提供信贷支持。随着我国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化,市场经济的微观结构将进一步调整。国有企业在竞争性行业的比重会继续下降,民营企业、私人企业的比重会进一步上升,这为区域性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市场基础。因此,区域性商业银行应与地方性中小优质企业、个体工商户客户保持长期紧密的合作关系,继续在地方银行卡市场中扮演重要角色。

区域性商业银行和农信社的改制和重组将完善其治理结构,促进了银行卡业务的发展

2004年以来,在当地政府和监管部门推动下,区域性银行业机构开始重组改制。截至2008年12月31日,全国已有30个省(区、市)开展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工作。目前主要有三种省级管理模式:27个省(区、市)组建省级农联社,北京、上海、深圳等11家农联社改制为农村商业银行,天津设立市、区(县)两级法人的农村合作银行。重组改制后的城市商业银行和农联社在公司治理、经营管理和内部控制机制方面有效增强。

区域性商业银行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将极大地促进其信用卡业务的发展

随着我国银行业的逐步对外开放,我国很多区域性商业银行都在积极寻求外资合作。截至2008年末,我国已经有10余家区域性商业银行成功引进境外投资者的战略投资。从目前我国一些银行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的情况来看,这些战略投资者都非常关注我国国内的信用卡业务,一些战略投资者还把信用卡业务作为合作的切入点,如花旗银行与浦发银行的合作,汇丰银行与上海银行的合作等。境外战略投资者在信用卡业务方面的丰富经验与区域性商业银行本土客户优势结合起来能实现真正的“双赢”,将极大地促进区域性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的发展。

加快我国区域性商业银行银行卡业务发展的对策

进一步加快推动银行卡受理市场建设,尤其是二级地市银行卡受理市场建设,推动联网通用再上新台阶

目前,我国银行卡受理市场建设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相对而言,二级地市及以下地区银行卡受理环境还较差,而很多区域性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合作社都分布在二级地市,当地银行卡受理环境直接制约着当地区域性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合作社银行卡业务的发展。因此,进一步加快推动银行卡受理市场建设,尤其是二级地市银行卡受理市场建设,有助于提高区域性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合作社发展银行卡业务的积极性,促进区域性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合作社银行卡业务的发展。

促进银行卡产品和服务创新,满足消费者个性化需求

截至2008年12月31日,区域性商业银行受理银行卡的营业网点发展到8.8万个,约占全国银行网点数的44.48%。其中,城市商业银行及城市信用社营业网点7187个,农村信用社营业网点74483个,农村合作银行营业网点4280个,农村商业银行营业网点1929个。另外,区域性商业银行有自身的优势,如贴近市民,贴近消费者,有地方政府的支持等,因此,区域性商业银行要扬长避短,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进行产品和服务创新,以满足客户的需求。农村信用合作社很大一部分客户是农民和外出的务工人员,因此,农村信用合作社银行卡产品和服务创新要充分考虑农民的需求,积极进行银行卡产品和服务创新。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13亿人口就有9亿农民。“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要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而作为与农民联系最紧密的农村信用社,更应抓住机遇,改善农村金融服务,开发出方便农民随贷随取的银行卡特色产品,在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同时,增加农村信用社的收入。

积极鼓励和推动符合条件的区域性商业银行加快信用卡业务发展,改善银行卡产品结构

2003年以来,我国信用卡业务呈现出井喷式的发展态势。目前,我国已有14家全国性商业银行以及上海银行、北京银行、宁波银行、重庆银行成立了信用卡中心。截至2008年6月30日,我国信用卡发卡量已达到1.224亿张,但信用卡发卡量在我国银行卡发卡总量中占的份额只有7.37%。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信用卡市场将获得快速发展,这对区域性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区域性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合作社一定要抓住机遇,创造条件,加快信用卡业务发展,满足客户需求。农村信用合作社主要服务对象是农户,要针对农民设计出农户小额贷款特色信用卡。

区域性商业银行和农信社要借助第三方力量,促进银行卡业务发展

应借助第三方力量,实现发卡业务外包,降低发卡成本,提高银行卡业务的竞争力。对于发卡机构来说,发卡数据系统运行的好坏直接影响发卡机构为持卡人提供服务的质量和水平。银联体系的发卡数据处理服务可帮助区域性商业银行减少信用卡发卡系统投入,降低发卡成本。为了重点帮助区域性商业银行开展信用卡业务,中国银联应协调子公司银联数据公司,专门为区域性商业银行提供专业化的发卡数据处理外包、主机托管和灾难备份等各种解决方案。目前,银联数据已成功为兴业银行、民生银行、南京商行、宁波商业银行等几十家客户银行提供了发卡数据处理外包服务,帮助这些银行解决了信用卡发卡系统一次性投入过高的问题,有效降低了信用卡经营成本。银联数据在发卡数据处理外包方面所具有的先进系统、发卡经验和良好服务,将为区域性商业银行进入信用卡市场提供切实有效的帮助。

篇12

一、我国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发展概况

近年来,随着我国商业银行业务范围的不断拓展,信用卡作为其主要业务之一,呈现出十分迅猛的发展态势,各家商业银行发卡量不断增多,授信总额也在不断增长。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的《2012年支付体系运行总体情况》统计,信用卡期末应偿信贷总额、信用卡授信总额和信用卡逾期半年未偿信贷总额趋势是大幅度增长的。截至2012年年末,全国商业银行信用卡发卡量累计已经超过3.45亿张,较上年同期增长17.1%。此外,信用卡逾期半年未偿信贷总额148.63亿元,增长33.1%;信用卡授信总额4.36万亿元,增长37.1%;期末应偿信贷总额1.23万亿元,增长39.2%。通过上述分析,随着商业信用信用卡业务的不断拓展,其坏账也在连年不断提升,所引起的风险应该受到足够的重视,否则必将引起我国金融宏观环境的紊乱。

二、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风险及成因

1.个人征信体系亟待完善

就国内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宏观大环境而言,我国居民征信系统还存在较多问题,特别正负面信息的记录,历史数据的积累以及数据的时效性上。目前我国大多数商业信用信用卡的发放审核和信用额度的管理还是依靠人工操作,程序烦琐,不确定性因素多,可操作性差,动态跟踪管理功能弱,在信用卡第一道风险防范关口上陷于困境。

2.风险防范管理机制存在漏洞

我国商业信用之间缺乏一个有效的风险信息共享平台,在这个平台上风险信息可以自由共享和交换,加上各大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标准不一,风险识别、评估和控制不系统、不连续,执行效力较差,以致事故和案件时有发生,甚至造成重大损失。仅仅从商业银行的角度来分析,风险管理管理是有一定效果的,但是综合各个风险渠道来考虑这个问题,很容易造成风险敞口没有被正确测量、评估和管理,反而降低了实际的风险管理效率,形成非预期的风险损失。

3.商业银行与信用卡持卡人信息不对称

由于信用卡持卡人的信用情况不确定性可能给商业银行带来较大的风险。首先,由于信用卡持卡人财务状况不确定,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持卡人的生活环境的变化都可能对财产状况带来巨大影响;其次,每一个信用卡持卡人的消费习惯是不同的,一个具有良好行为准则的持卡人可能由于各种原因成为恶意透支者。由于商业银行不能掌握持卡人的状态,所以无法对风险进行调控。

三、我国商业银行信用卡风险控制措施

1.出台相关法律法规,增强监管力度

持卡人对于信用卡使用离不开一个良好法律法规环境的约束和管理,政府等相关部门应该加快出台关于信用卡风险防范的法律法规,深入进行市场调查,形成具有高度实用性和规范性的条文。同时,将不合理使用信用卡所产生的危害纳入刑事案件管理,严肃处理信用卡违法行为,加大对不法分子的打击力度,杜绝信用卡套现等信用欺诈行为的出现。银监会要加强对银行的监管,对银行业金融机构的信用卡业务活动及其风险状况进行非现场监管,建立银行业金融机构监督管理信息系统,分析、评价银行业金融机构的风险状况。

2.加强信用卡审批管理工作,完善个人征信管理制度

商业银行要严格管控信用卡的“出口”,加强信用卡审批管理工作,形成具有规范性的审批指南,明确信用卡使用的范围,制定出科学合理的信用额度制度标准。建立信用信息共享平台,控制信用卡持卡人的总信用额度,避免信用卡持卡人在多家银行出现不良记录的情况,降低发卡银行利益的损害,将信用卡风险降低到最小值。此外,完善我国居民个人的征信管理制度,成立专门的征信评价部门或机构,将散落的个人信息进行整合,对个人的信用记录进行统一的管理,以降低信用卡坏账风险。

3.商业银行完善风险防范机制,加强内部建设

商业银行作为信用发行机构,对于风险防范应该发挥着主导作用。必须积极调整组织结构,加强组织结构建设,定期进行风险宣传,建立所需的风险防范制度。形成日常风险考核机制,将信用卡业务存在的风险业务通过具体的指标细化,严格考核信用卡的呆账率、差错率、伪冒损失率及透支不良率,在此基础上对考核目标进行跟踪和反馈;此外,将风险管理机构的结构与员工的绩效工资挂钩,增强员工的风险防范意识,调动员工开展风险管理活动的主动性。建立和完善客户数据资料库,做好信用卡的债务控制和管理,对客户进行细分,建立与业务发展相配套的信用卡债务催收机制和流程,加强对信用卡风险的内部控制。

4.持卡者树立风险防范意识,倡导理性消费

信用卡持卡人要树立风险防范意识,针对社会范围内存在的诈骗事件,要有风险识别能力,不能轻信“中介机构”所提供的各种信用卡服务,持卡者要时刻保持信用卡在自己的监控范围内,消费后要对签单认真核对,准确核实自己的消费金额,定期对自己账单和信用情况检查;树立理性的消费观,刷卡消费时要考虑自身的偿还能力,避免超出支付能力进行消费,造成恶意透支。

结论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就目前而言,尽管我国商业信用迅猛发展,但是真正的风险管理机制还有待完善,我国商业信用信用卡业务发展水平距离西方先进国家还有一段距离,同时存在法律体系不完善和行业政策不明朗的情况,加上部分商业信用组织机构设置不合理,风险管理制度不完善,缺乏发展所需的专业人才及识别信用卡风险的比例较低等问题,必将影响商业银行的进一步发展。因此,总结我国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发展情况,根根国外先进国家家的信用卡风险管理经验教训,提出了一些建立中国信用卡风险以及相应的防范应对措施具有重要意义。(作者单位:中央财经大学)

参考文献

[1]贾玉武,龙超.论我国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的风险管理[J].时代金融.2011(02)

[2]魏鹏.信用卡风险管理浅析[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09(02)

[3]庞伟.信用卡风险管理的经济分析[J].大众商务.2009(05)

[4]陈伟.信用卡风险管理:问题与策略[J].中国信用卡.2003(05)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