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信用卡业务发展范文

时间:2023-07-10 09:25:39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银行信用卡业务发展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银行信用卡业务发展

篇1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6年3月10日

一、引言

金融危机过后,特别是自2009年以来我国信用卡不良率连续三年以1个百分点的速度在逐渐降低,但是随着四万亿投资弊端的显露,我国经济增速趋缓,复杂多变,又由于信用卡不良率明显的周期性特征,使得随时可能出现信用卡不良资产反弹。那么,我国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发展目前处于什么状况?其业务发展存在着哪些方面的缺陷?本文从博弈论的视角研究我国商业银行信用卡产业面临的问题,并给出建议。

二、我国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发展现状

自2002年我国商业银行开始发行信用卡以来我国信用卡发卡量每年都在不断的攀升。截至2014年末,信用卡逾期半年未偿信贷总额为357.64亿元,较上年末增加105.72亿元,增长41.97%。同时,信用卡业务的发展程度与所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具有十分密切的联系。在社会整体发展水平和居民普遍的收入能力都相对落后的阶段,消费受现有收入、消费预期、收入预期等因素的影响,难以形成消费信贷的动力。因此,信用卡业务的快速发展,需要以国民经济水平的充分发展作为前提条件,根据国际上信用卡业务比较发达的国家和地区的历史经验,当一地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稳定达到4,000美元以上的水平以后,信用卡业务就有可能进入持续快速发展的阶段。

三、我国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发展方面的缺陷

(一)信用体系建设和相关法规不健全。从博弈论的视角来看,信用卡业务的运行就是个动态博弈的过程,该博弈过程以客户的“可信性”为中心展开,其中“可信性”就是指动态博弈中先行动的参与方认为后行动的参与方会对自身做出的相关行为,其中不利行为属于“威胁的可信性”,而有利的行为可称之为“许诺的可信性”。(图1)

如图1所示,对信用卡业务的动态博弈进行分析:括号中逗号前后的数字分别表示银行和客户效益。发卡机构可以选择发卡,也可以选择不发卡,而且除此之外没有其他选择,如果发卡机构选择不发卡,则其能够获得8个单位的收益,而客户则没有获得任何收益;如果发卡机构选择发卡,则到达客户选择节点,客户也有两种选择――履约和违约,不论客户选择哪一个,博弈都结束,若客户选择履约,则发卡机构获得12个单位的收益,客户获得2个单位的收益,若是客户选择违约,则发卡机构得不到任何收益,而客户独自获得了16个单位的收益。若发卡机构选择了不发卡,确实可以保住8个单位的收益,但是却失去了发卡时可多获得的4个单位的收益,所以发卡机构在判断是否发卡时,首先必须对客户能否遵守承诺做出判别。在博弈中,博弈双方都把各自能够获得多少利益作为首要的考虑问题,所以信用卡客户会选择在透支使用信用卡之后不还款,以独自获得16个单位的收益,发卡机构基于博弈论的考虑也会认为客户会违约,从而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选择不发卡,在这种对信用卡持卡人的信用没有相关约束条件的情况下,发卡机构和客户之间的信用卡业务就不可能进行,使得我国信用卡业务无法正常发展。若我国有健全的法律制度,当客户违约,而发卡机构选择打官司来维护自己的利益,此时客户会想到这样的结果会使自己落个收益为0的结果,所以客户会选择履约,则可以得到的结果是发卡机构获得12个单位的收益,客户获得4个单位的收益,双方都多获得了收益,这样信用卡业务才能正常发展。

因此,通过该动态博弈过程可以看出,要想信用卡业务继续有效的发展,需要我们健全信用卡业务的相关制度。而在我国,信用卡相关的规定还只能从《中国人民银行法》、《银行业监督管理法》、《民法通则》、《刑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法律中找到一些原则性规定,即使仅有的针对信用卡业务的《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监督管理办法》,也仅仅是作为行政法规及部门规章的形式出现。这些相关管理办法法律级别低,在责任方面常有纰漏,使得不能很好地解决生活中所发生的一些问题,这就造成了发卡机构的被动,不能及时处理相关有问题的业务,造成损失。

(二)存在大量睡眠卡,使用率低。到2014年底,我国银行卡发卡总量为49.36亿张,其中,借记卡发卡量为44.81亿张,信用卡发卡量为4.55亿张。与借记卡相比,信用卡的规模还很小。从人均持卡数量来看,截至2014年末,全国人均持有银行卡3.6张,较上年末增长17.04%。其中,人均持有信用卡0.34张,较上年末增长17.24%。但这都还远远低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水平――美国人均持卡3张,日本人均持卡1.5张,我国台湾人均持卡0.5张。信用卡使用率偏低的另一个表现是无效信用卡――死卡、睡眠卡大量存在,持卡人在三个月内平均用卡次数美国是将近30次,韩国是多于10次,而我国仅为2次。

我国信用卡的活卡率基本维持在55%左右。我国信用卡使用率低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我国传统文化和思想使然,与美国崇尚提前消费和信用消费的观念不同,我国的传统文化和思想是量入为出的消费观念,甚至以借贷消费为耻,消费信贷的做法不能很快为大多数人接受也在情理之中;二是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完善,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甚大,居民不能毫无后顾之忧地进行消费信贷;三是我国信用卡经营模式自身存在问题,大多数银行粗放式经营,盲目追求发卡数量,却不进行功能或服务的创新,大多数员工为了完成计划的发卡任务,不顾对方是否有需求,简单让对方开卡帮自己完成任务,这些卡通常都会成为死卡、睡眠卡。

(三)电商信用支付业务对银行信用卡业务的冲击。近年来,虽然信用卡的信贷规模在增长,授信使用率在持续上升,但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电商领域已经出现了类似的“虚拟信用卡”,如2013年阿里金融推出的信用支付业务,它的业务资金虽仍来自于银行,但是信用分析、授信业务以及预期催收完全由阿里金融承担,同时罚息收入也由阿里金融独享。在个人消费领域,在政策支持下,类似的虚拟账户如京东“白条”、支付宝“花呗”以及苏宁易购部分上线的“任性付”将会有更大发展的空间。并且在2015年1月,中国人民银行允许8家机构开展个人征信业务准备工作,这意味着央行即将开放个人征信业务。这些都对银行信用卡业务形成了强有力的冲击,一方面分流了部分客户资源,特别是大量的中小微企业;另一方面分享了部分贷款业务的利润,特别是个人贷款业务。

(四)信用卡不良率不断上升。央行的《2014年支付体系运行总体情况》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末,信用卡逾期半年未偿信贷总额为357.64亿元,较上年末增加105.72亿元,增长41.97%。信用卡逾期半年未偿信贷总额占期末应偿信贷总额的1.53%,占比较上年末上升0.16个百分点。逾期半年未偿信贷总额猛增的背后,是信用卡信贷规模的增长。截至2014年末,信用卡总授信额度为5.6万亿元,同比增长22.5%,授信使用率则继续保持上升态势,较上年末增加1.40个百分点,达到41.69%。信用卡应收账款方面,各行信用卡贷款在总贷款当中的占比均出现连年上升。

截至2014年末,招行、中信、浦发的信用卡贷款分别为2,199亿元、1,261亿元、591亿元,分别较上年增长41.7%、45.8%、79.6%。根据各大银行公布的年报,只有招行、浦发和平安三家银行公布了信用卡不良情况,其中除招行信用卡不良率仍维持在1%以下,且较2013年下降5个基点至0.94%外,浦发和平安的信用卡不良率均高于1%。截至2014年末,平安的信用卡业务不良率为2.77%,较2013年增长1.19个百分点。浦发银行信用卡2014年不良率为1.47%,较2013年下降0.28个百分点。而对于盈利情况,目前仅有招行、中信、浦发三家股份银行公布了其信用卡业务收入情况。其中,招行2014年信用卡利息收入达118.44亿元,同比增长33.8%,信用卡非利息收入达121.17亿元,同比增长55.2%;中信银行、浦发2014年分别实现信用卡业务收入132.9亿元、48.3亿元,分别较上年增长49.6%、85%。信用卡不良率的不断提升,使得各大银行开始重视逾期未尝信贷的催收。其中,浦发银行更是发起全国性的“全民催收大会战”,成为全国首家发起“催收总动员”的银行。

四、我国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发展建议

(一)建立完备的法律法规及社会征信评价体系。美国在关于信用卡风险控制方面的法律法规体系比较完善。具有专门的法律法规来进行约束,其中最值得我国借鉴的是《公平信贷报告法》,这是一部专门针对个人征信体系,要求征信机构要尽职做好对申请人客观的信用评价,这样可以降低后期持卡人的不履约风险。再者,美国的社会信用评价已经经历了百余年的不断调整,形成了极为成熟的制度,发卡机构可随时通过专线电脑向专门的信用局个人信用资料库调取申请人的个人信用档案,信用局完备的查询信息能迅速反馈是否给予申请人授信及授信额度。发达的社会征信体系形成,为发卡机构提供了极大方便,也促进了美国信用卡产业的发展。我国可以借鉴美国,尽快颁布和实施个人信用制度法律及其配套规章,以从单位信用保证和道德约束逐步过渡到以个人信用保证为主、法律约束为辅的信用体系中来,用法律的形式对个人账户体系、个人信用的记录移交、个人信用档案的管理,个人信用级别的评定、披露和实用,个人信用主客体的权利义务及行为做出明确的规定。以国家强制方式来推行个人信用制度,使个人信用支付在法律的框架范围内合理运行、规范发展,以此来促进我国信用卡产业的健康稳定发展。

(二)大数据助推信用卡营销新常态。各大银行都掌握了大量客户消费、需求等行为数据,这蕴含着巨大的潜在价值,可将“大数据”运用于信用卡营销的过程中,有针对性地向客户营销不同类型的信用卡。信用卡营销部门可以与客服中心联盟,为客户提供强大的后续跟踪贴心服务。在信用卡产业面临越来越同质化的竞争中,服务的质量直接关系到消费者选择哪家的信用卡。而客服中心作为接触客户最主要的平台,一是可以通过分析客户消费数据,形成对客户消费方式的精准预测,为客户提供全方位消费推荐服务,充分提高服务效率以及细分客户群体满意度与价值;二是形成口碑传播良性循环。互联网时代传统广告弱化,基于自媒体的口碑传播效应成为市场拓展的主战场,客服中心要通过大数据整合客户自媒体使用情况,对于自媒体使用频繁的客户重点关注,并给予优质客户服务体验,推动良好服务口碑通过自媒体途径迅速传播。大数据准确定位客户的需求,针对性地选择营销可以提高营销的效率,同时又可使后续的客服中心了解客户习惯,更贴心地服务客户。因此,信用卡营销与大数据和客服中心更好的结合可以更大程度上促进信用卡产业的发展。

(三)信用卡业务发展新方向。整合创新线上支付工具,积极应对“支付脱媒”。对于大额在线支付以及对安全性要求较高的支付,要充分发挥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等线上支付工具安全等级高的特点,不断强化商业银行在此领域的比较优势;针对小额、频繁、安全性要求较低的线上支付需求,必须积极研发或优化线上快捷支付产品,与第三方支付机构的新兴线上支付工具展开竞争。要提供良好的客户体验,保障支付便捷和转接成功率高,确立在线交易中间担保机制,持卡人可随时随地通过台式电脑、手机、平板电脑等各类终端和入口进行支付,满足本人支付和代人支付、主动支付和授权代扣等多样化需求;可与线上商户会员体系及促销活动无缝对接,使消费者在支付环节享受一站式会员待遇及促销优惠。要提供良好的安全体验,在便捷性与风险控制之间取得更好的平衡,树立行业标杆,与第三方支付机构进行正面竞争。

(四)实施风险转移措施。信用卡业务的风险分散措施主要是资产证券化。资产证券化是一种金融工具,运用资产证券化工具赋予具有所有权的资产以流动性,将不具备流动性的资产转化为具有流动性的证券并同时画的流动资金的过程。对于信用卡业务经营机构而言,资产证券化不是其主营业务,不具备大规模盈利的能力,但却是应对风险的必要措施。信用卡业务资产证券化有利于分散信用卡业务经营机构应收账款的风险,有利于信用卡业务经营机构回笼信贷资金、提高资金利用率、降低资金运用的总体成本、有利于剥离不良资产、提高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以达到金融监管当局对商业银行稳健经营的要求。

我国现阶段信用卡业务虽然趋于成熟,但其发展依然有广阔的空间,完善的法律法规,大数据资源的充分运用,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才能促使我国信用卡产业健康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篇2

一、我国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发展的历程和现状分析

 

   (一)我国信用卡业务发展历程及在商业银行经营中的重要地位信用卡是一种非现金交易的付款方式,具有消费信用的特点。在一定的信用额度内,信用卡可以先消费后还款,因此,其本质上是一种信贷产品,是一种小额、循环、信用免担的消费信贷业务。信用卡具有信用消费、转账结算和存取现金等功能。与现金相比,信用卡不仅便利易携,且降低流通成本,提高流通效率,对拉动消费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因此,信用卡发展时间虽短,却快速成为社会各界的新宠,成为个人信贷的主要方式。

在我国,信用卡业务从初步发展到联网通用,一共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期,各商业银行电子化建设同时起步,为信用卡的起步和发展奠定了系统和网络基础;第二个阶段为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90年代末,全国“金卡”工程启动,银行卡实现了飞跃发展,各大商业银行在大中城市独立发展信用卡业务;第三个阶段为20世纪90年代末至今,我国信用卡逐步实现了全国联网通用。在经历了成长阶段的不断完善和进步,我国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优势,呈现了良好的发展趋势。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信用卡的主要特点有:增加支付方式、便于个人理财、积累个人信用记录、降低交易成本、方便快捷以及增值服务优厚,这些都成为多数消费者选择信用卡的主要原因。在我国,居民常用的支付方式有借记卡、现金和信用卡。据了解,有超过60%以上的消费者使用信用卡进行消费,商场、超市、购物中心是绝大多数持卡人信用卡消费的场所,另外,随着网络交易平台的壮大,越来越多的持卡者将信用卡运用于网络购物,使得信用卡在网络消费中成为重要的支付手段。

随着人们消费水平的提高,我国信用卡支付业务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所占比例也呈逐年上升趋势,加上国内商业银行都在寻找一条能够使信用卡与我国零售业务协同发展的未来道路。根据调查显示,近半的消费者因为信用卡而增加消费,其中,将近四分之一的消费者增加了20%以上,可见,信用卡消费已经成为我国消费增长的重要推动力,大力发展以信用卡为代表的消费信贷业务将成为我国经济未来发展的目标。

不仅如此,信用卡产业已经成为我国商业银行转型的重要推动力量,“一切以客户为服务中心”的信用卡服务理念能够帮助商业银行提高客户服务质量,调整和优化现有业务结构,促进银行收入来源多样化,使银行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二)我国信用卡市场发展现状分析

1.发卡数量大、使用范围广

中国银行业协会的《中国信用卡产业发展蓝皮书(2010)》指出,截至2010年底,国内信用卡发卡量比2010年年初增长23.96%,信用卡消费额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占比达到32%.再比较我国银行2011年三个季度的支付体系运行总体情况,仅2011年第一季度到第三季度,我国信用卡发卡量就从2.42亿增长为2.68亿,信用卡发卡量呈稳定增长趋势,信用卡业务量急剧增加,信用卡消费成为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市场发展的重要推动力。近几年,我国各商业银行相继成立了自己的信用卡中心,专门发行和管理信用卡,维持信用卡业务的独立运作。可见,信用卡在市场交易过程中使用越来越广泛,受到越来越多用户的欢迎。

而从2002年全国银行卡启动“314”工程至今,商业银行卡已经基本上实现全国范围的联网通用,更制定了一系列规范和法规为其保驾护航,使跨行交易畅通无阻,更利于信用卡业务发展范围的扩大。随着信用卡境外受理的实现,我国商业银行信用卡更拓展了境外服务的功能,实现了人民币境外交易和结算,满足了特殊用户境外消费的需要,信用卡使用范围进一步扩大,自此,我国的信用卡业务也进一步实现了走出国门的目标和需要。

巨大的发卡量和信用卡使用范围的扩大使得信用卡业务成为商业银行转型和银行产品创新的重要推动力,在银行零售业务领域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2.运用渠道多、功能不断完善

信用卡业务的存在和发展与客户不断增长的需求紧密联系着。在信用卡使用功能上,随着我国公民对消费、投资、理财等的进一步重视,对信用卡功能的要求也有所提高。对信用卡的外观上,客户也开始提出方便携带、卡面美观等要求。近年来,商业银行不断创新信用卡产品业务,丰富信用卡功能,从原始的持卡消费到适应发展需要的商业投资、个人理财,运用渠道也从一般的ATM取款机拓展到手机银行、网上银行、电话银行等交易渠道。多元化的支付渠道多层次的满足了不同需要的消费人群,信用卡本身也设计得精致美观、小巧便携。

3.客户群体年轻化

随着信用卡市场的扩大,信用卡不再是成功商业界人士的专利,年轻客户群体将成为社会的主流。根据万事达组织调查显示,2008年来,我国大学生持有信用卡的比例从29%增到37%,这其中,有三分之二的大学生至少持有一张信用卡,有少部分学生甚至持有两张以上的信用卡。这些年轻群体具有分布较广、人数较多的特点,且更容易接受新兴的消费方式。为了适应客户群体年轻化的发展趋势,越来越多的商业银行也推出了针对年轻人的信用卡业务,如交通银行推出的Y-POWER信用卡专属于18—30岁的年轻人,中国银行推出的淘宝校园卡则面向全体在校大学生。

4.增值服务优厚

我国的信用卡业务已经不仅仅运用于刷卡消费领域,为了吸引广大消费者,商业银行纷纷推出信用卡的各项增值服务,如刷卡消费将赠送积分兑换礼品;也可以从与银行联手的商家处获得较大的优惠;购买家电、私家车等可以分期付款等等。信用卡增值服务的品种虽然各银行不尽相同,但都从客户的实际需要出发,对于银行而言,是通过满足客户需要最大化来赢得客户。

从《2010中国信用卡用户使用行为报告》的调查数据中可以看出,积分兑换已经成为信用卡除支付业务以外最受欢迎的增值服务,而随着信用卡业务竞争的加剧,持卡人已经不再仅仅满足于刷卡来获得积分的单一优惠服务,越来越多新开发的增值服务也逐渐受到大家的热捧。以交通银行为例,2010年交行推出的与保险相关的增值服务“刷得保”,以其业务程序简单、资费优惠、保障范围广的特点,受到了广大信用卡消费者的欢迎。“刷得保”业务的诞生,突破了银行信用卡增值业务的发展瓶颈,从客户的需要出发,也成为了交行信用卡赢取顾客的有利武器。

5.市场进一步规范

一方面,信用卡业务是在我国宏观经济不断改善、群众收入水平不断提高、消费观念逐步提升的大形势下发展起来的,更是在我国科技水平进一步繁荣的新时期下步入了更成熟的时期的。因此,国务院各有关部门及其各级政府机构都为了完善信用卡市场推出了一定的措施,积极有效的推动我国信用卡市场的有序发展,引导信用卡业务走向更完善和广阔的领域。

另一方面,随着我国公民综合素质的不断提高,我国的信用卡市场也初步建立了良好的信用环境,健康、规范的个人信用体系促进了信用卡市场的规范运作和发展。同时,信息技术与金融产品的结合,可靠的保障了信用卡市场的有序运作,更精密的身份识别系统及其密码保障满足了消费者对信用卡使用安全的要求。

二、我国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类似“一卡走天下”、“方寸之间,信用无限”这样关于信用卡宣传的广告语,大家已经不再陌生,然而,在我国信用卡市场发展前景一片红火的趋势下,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发现自己手中的信用卡隐藏了诸多安全隐患。信用卡业务在我国仍属于一项新兴业务,这也决定了其还需要一定的成长期才能走向完善。我国商业银行将面对严峻的挑战,如何看清市场繁荣背后依然存在的问题,解决制约信用卡业务发展的“瓶颈”,商业银行任重道远。从近几年我国信用卡产业的发展上看,还存在着业界对其认识不足、发展水平低、套现问题严重、信用卡犯罪屡禁不止的现象,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国内信用卡业务的发展。具体表现为:

(一)客户群体对信用卡认知度低

1. 国人消费观念的制约

虽然信用卡更方便、灵活,但由于许多消费者对信用卡消费方式并不完全了解,只有少部分能够区别信用卡的作用和优势,基于外界对信用卡安全等方面的顾虑,加上我国公民长期以来对传统消费方式存有依赖,现金消费仍占主要地位,“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消费观念在本国消费者心中依然根深蒂固,因此更多消费者宁可选择安全可靠的现金支付形式,而不愿意尝试方便快捷的信用消费方式。

另一方面,由于我国消费者一直奉行着量入为出的消费习惯,坚持积累消费,对借贷消费还存在一定的偏见,因此,目前我国银行卡市场上,借记卡的使用率依然较高,且远远高于信用卡。例如2011年第三季度,我国借记卡累计发卡量为25.38亿,而信用卡则为2.68亿,借记卡累计发卡量与信用卡累计发卡量之间的比例约为9.47:1.即使是在信用卡中,准贷记卡依然占很大一部分的比例,真正能够在信用额度内先消费后还款的持卡人还属少数,如何转变国人的消费观念,使贷记卡多样化的功能深受消费者欢迎还是一个艰巨的任务。

2.发卡量高但激活率低

在对持卡者未激活信用卡原因的调查中,可以发现较多持卡客户办理信用卡的初衷是帮助发卡行完成办卡任务,或被银行办卡的优惠宣传噱头所吸引,这些都成为大家热衷办卡却未及时激活使用信用卡的主要原因,而激活程序繁琐、不了解激活程序、忘记激活和持卡者一些其他原因也成为影响持卡者激活信用卡的一般原因。因为办卡人群中,只有少部分客户是因为自身实际需要主动办理信用卡的,由此衍生了较多的睡眠卡。

根据中国银行业协会的《中国信用卡产业发展蓝皮书(2010)》显示,截至2010年底,国内信用卡发卡量虽然达到2.3亿张,但活卡量仅为13,158万张,活卡率为62.31%,近亿张卡未激活。办卡而不激活使用不仅是对银行资源的浪费,增加了银行负担,更是对银行发卡机构提出了挑战。

(二)发卡商业银行自身重“量”轻“质”

1.各商业银行“圈地”现象严重,申卡门槛低

根据2010年国内信用卡产品数排名,招商银行的产品数量最多,总数量超过80种,而中信银行和农业银行产品数也达到60种以上。商业银行信用卡市场竞争态势的愈演愈烈,使得各行为了提高发卡量,抢占信用卡市场占有率,纷纷开发各种新式信用卡产品,或推出降低手续费、免年费、提高信用额度等吸引客户的优惠措施,用尽浑身解数来争取获得更多的客户资源。在业务办理上,为了追求业绩,各行之间“针锋相对”,常常降低申请人申领信用卡的条件,更有甚者仅凭一张简单的身份证明文件就允许客户办理信用卡或提高授信额度。尤其是面对年轻的办卡群体,很多年轻人没有资金担保或有效的收入证明文件,而银行为了获利刻意降低办卡门槛,不顾由此带来的弊端。这种过度“圈地”使银行不良贷款率节节攀升,一旦信用额度超出持卡人的偿还能力范围,持卡人不能按时还款将影响银行资本流动性,银行将可能面临巨大的信用风险。

2.信用卡产品过度同质化,个性化产品服务不够就目前我国商业银行所发行的信用卡种类和功能来看,各银行所采取的信用卡服务策略基本无差异,都是以整个目标市场的客户群体为服务对象,缺乏对市场的细分,无法整合各种人群需要。目前,四大商业银行倾向于发行普及各个阶层用户的卡类,而一些股份制银行如交通银行、浦发银行则更热衷于招揽高端客户。论文格式然而,流通于市面上的信用卡产品大多涵盖了相同的转账、取款、刷卡消费等功能,使用功能全但缺乏个性,同质化严重,各个银行间尚未形成符合本行特色的品牌服务,在营销手段、经营策略方面更是盲目随意,不能推陈出新。

在数字100市场研究公司的调查中,有近三成的持卡者认为各行信用卡没有差别,有五成以上的持卡者认为各银行信用卡有一些差别,认为有较大差别的持卡者仅占总调查人数的12%左右。各个银行信用卡的服务水平和差异化水平不明显,使客户不能比较不同行信用卡之间的区别和优势,影响了大家办卡、用卡的积极性。

(三)信用卡风险问题突出,抵御风险能力弱

1.信用卡犯罪屡禁不止

随着信用卡发卡量的不断增加和使用范围的持续拓宽,我们更应该看到,信用卡风险问题越来越突出,风险突发频率变高,给社会、人民以及银行都带来了不可估量的损失。一方面,在市场上,信用卡欺诈犯罪所带来的风险迅速攀升,伪卡盗刷、冒用他人信用卡、盗用他人账户的行为屡禁不止,给持卡者经济上带来损失,削弱了他们对信用卡支付方式的信心,导致他们对银行所提供服务的安全性表示怀疑,也影响了银行信誉。另一方面,信用卡恶意透支和非法套现所引发的信用风险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安全和金融支付体系的重大隐患,不法分子将信用卡当成变相融资的工具,违反了国家对信用卡使用的规定,也使发卡行所承担的还款风险增大。

从央行的三个季度的《2011支付体系运行总体情况》来看,2011年第一季度到第三季度,信用卡逾期半年未偿信贷总额均在前一季度的基础上增加了5.18亿、17.22亿和7.23亿,增长6.7%、21%、7.3%,.大量的未偿贷款额形成了银行的坏账,不利于银行资金的有效流动,由此引发的风险一路飙升。而这对持卡人本身,也将影响他的个人信用记录,阻碍了信用卡市场的健康发展。

2.监管不严,相关机制有待改善

面对市场上频频出现的信用卡犯罪现象,相关部门却依然不能提出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一方面,相关法律法规对信用卡犯罪现象的惩处条款还不够完善,一些具有针对性的条款也只是纸上谈兵,才使得不法分子有机可乘。虽然我国现有的法律法规中,有规范信用卡申请和发行的《合同法》,也有规范信用卡制度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关于惩治破坏金融秩序犯罪的决定》,还有规范银行信用卡业务的《商业银行法》、《信用卡业务管理办法》等等,但常用的信用卡相关规章仍然沿用1999年中国人民银行下发的《银行卡业务管理办法》。随着我国信用卡市场发展越来越迅速,加上信用卡犯罪的突击性、快速性和连续性的特点,加上我国信用卡的经营模式、管理体制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给银行和有关机构立法和侦察都带来了难度,因此,我国的相关法律法规已经明显滞后,法律效力较低,起不到很好的制约作用,已经越来越不能反映现在市场上存在的问题并作出规制。

另一方面,银行自身也疏于防范,内部控制体系有待完善。许多银行重视发卡数量而轻视后期的管理,忽视对申请人资信的审核,仅凭电话核实申请人身份,并未通过多种渠道了解申请人。加上银行在对有关信用卡办理的规章制度执行上松紧不一,影响了政策的执行效率和效果。随着现代信用卡犯罪的高技术趋势越来越明显,银行反欺诈技术和水平还有待提高,对信用风险和欺诈风险的防范也更需要重视技术水平跟进。

三、我国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的发展对策

我国国内信用卡的发展还有很大的需求,还有很多改善的空间,但我们也应该看到制约其发展的因素和信用卡风险所带来的巨大隐患,如何在这个潜力无限的市场中抢占先机,推陈出新,使得信用卡能够发挥更广泛、更突显各个银行功能的金融工具,需要我国商业银行投入巨大精力去经营,更需要全社会提供一个健康、有利的发展环境。

(一)银行自身

1. 建立有效内控机制,加强信用卡风险管理

面对急剧飙升的信用卡不良率所增加的信用卡风险,国内商业银行要处理好规模发展与风险防范的关系,不能单方面注重信用卡发行量而忽视了潜藏的风险。完善内部控制机制,遵循全面、谨慎、独立的原则,有效规避风险,在对申请办卡者授信额度的审核中,发卡行应严格执行审核人员责任制,不能单纯依靠客户所提供的信息和简单的调查来核实客户真实情况,要加强对客户及其周边情况的的沟通和了解,掌握更加可靠的客户信用状况,避免发卡行由于审核不严而引发操作风险。同时,银行要依托先进的技术水平,运用科学的评估方法进行尽职调查,以保证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对审核通过的客户,银行不能就此放松警惕,要实时了解持卡者的用卡情况和还款信息,一旦发现持卡者不能及时还款或者过度透支则积极采取措施,以便有效的识别、防范和控制信用卡客户风险。

同时,银行的内部控制要与该行所面临的风险特点相适应,结合信用卡业务的特点,识别各类风险因素,完善银行内部监控系统,防止业务风险的发生,及时发现和反馈内部监控中存在的问题。

2.突破传统营销策略,加强个性化服务

如今,信用卡产品国际化、信息化、专业化的发展趋势明显,单纯依靠简单的宣传和推销信用卡产品已经不能吸引客户眼球,发卡行只有大胆设想、不断创新,突破传统的营销策略,方能百战百胜。在营销方式的选择上,发卡行要将客户始终摆在中心位置,从客户的实际需要出发,贴近客户、增强信用卡产品对市场的适应能力,在营销策略的制定上,必须采取专业化营销策略,建立严密的业务运作机制,准确分析客户的行为和想法,完善服务手段,将营销贯穿于整个发行过程中,包括前期宣传、中期办理和后期服务上,密切贴近客户,寻找新的突破点和契机,以服务作为特色,建立银行的同业竞争优势。

依照对自身产品的市场定位和银行本身的优势,发卡行应该针对经营策略全面定位细分市场,寻求差异化的市场竞争优势,面向不同阶层、不同定位的人群开展差别化服务,重视产品个性化,避免同质化现象出现。对市场的细分包括一方面对客户的资产状况进行细分,区别中高端客户和一般客户,重点关注高端客户需求,确保以高端客户带动一般客户;另一方面要对不同社会层次、不同心理因素的客户进行细分,如对于成功的商业人士,应提供给他们便于业务需要、结算便利、与他们所处社会地位相匹配的商务卡,对于都市白领女性,则应提供更多保障女性健康、带来生活便利的女士卡。由此可以引导大众的消费观念,让不同需要不同阶层的消费者都真正被信用卡便捷、方便的使用功能所吸引,提高活卡率。

3.创新思路,注重品牌建设

持卡人手中的信用卡,不仅仅简单的代表了一张冷冰冰的卡片,更应该代表了客户的形象、地位和气质。因此,建立一个深入人心的信用卡品牌,在消费者心中定位一个强大、独特的品牌理念就显得尤为重要。品牌建设是信用卡业务的经营核心,必须赋予不同的信用卡产品不同的特色和内涵,全方位的带给客户不同的感受和认知。在功能上,发卡行要致力于增加产品附加值,如设计与其它社会主体联合发行的联名卡、特色卡,集信用卡一般功能和附加积分、打折于一体,让持卡人享有更多的附件功能和优惠,从而赢得和巩固了相应的客户群体。值得一提的是中国银行的中银淘宝信用卡、工商银行的国航知音牡丹卡,使信用卡在基本功能上添加了新的特色,这些都是很好的借鉴。在卡面设计上,一些颜色鲜艳、精致美丽的信用卡更博得年轻客户群体的喜爱。如已发行的中信魔力女人卡、兴业银行的加菲猫卡,精美的设计深受欢迎,在发行量上也占一定优势。

完整的品牌理念还要具备发卡行的企业文化和核心价值观。工商银行的牡丹卡、农业银行的金穗卡、中国银行的长城卡、建设银行的龙卡,朗朗上口的卡名就是银行母体的代表,但由于各行缺乏较强的品牌建设策略,使得相互之间缺乏竞争优势,发卡量不相上下。从一定意义上来说,信用卡的内涵和形象是依托于母体银行文化建设起来的,而母体银行所倡导的理念和价值观则间接引导客户识别、认知和选择自己信任、中意的信用卡品牌。目前我国国内商业银行信用卡的品牌建设还只是处于一个初级阶段,客户基本能够了解不同银行的信用卡品牌,但区别其特色和功能还有一定难度。因此,发卡行更应该致力于建立更高标准和特色和品牌文化,突出自己与众不同的文化底蕴,以获得客户的高度认同感。

(二)社会监管层

1.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社会监管力度

对信用卡产业的社会监管主要包括对整个信用卡市场参与者的有效监督和对信用犯罪、欺诈犯罪的有效惩处机制。由于不同类型的犯罪有可能产生不同的风险程度,因此需要对风险进行识别,将不同种类的风险纳入不同的监管范畴中,无论是直接产生的信用卡市场风险,还是由其他风险衍生而来的风险,有关部门都应该引起高度的重视,完善信用监管体系,营造良好的信用卡市场运行环境,才能降低信用风险和欺诈风险。

在产业监管上面,我国可以借鉴信用卡监管的典型——美国。纵观美国,银行卡市场成熟,具有影响全球的支付机构。美国银行卡产业的监管实行责任分工制,监管主体和监管政策明确。美国有关银行卡管理的相关法律共有15项,几乎每一项法律都进行了若干次的修改,因此,相关法律对商业银行、金融机构等都进行了直接和明确的法律约束,就此而言,美国针对银行卡的法律法规是值得我国借鉴的。

然而,近几年来美国信用卡风险不断显现,尤其是次贷危机引起的经济萧条,美国的信用卡产业也面临了严重的信息安全问题和垄断诉讼问题。而我国信用卡市场起步较晚,相比美国市场机制和监管政策更不完善,还应该在我国银行业实际监管的复杂性和多变性基础上,分析总结国际上对信用卡产业监管的经验和教训,及时采取积极措施。

2.完善个人征信体系,创建良好的信用环境

篇3

一、引言

自1985年第一张信用卡诞生,我国信用卡经历了联网通用、银联成立、到目前信用卡可在国际上使用的过程,信用卡业务已发展到成熟阶段,截止2010年年末我国信用卡发卡银行已发展到108家银行,目前信用卡种类不断增加,发卡量不断上升,并成功与美国运通、VISA、MASTERCARD、JCB等国际组织合作,为广大客户提供代收代付、存取现金、分期付款、消费信贷、通存通兑等业务,信用卡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支付结算更方便。

二、大连地区信用卡业务近几年的发展趋势

近年来大连地区经济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和银行来此落户,目前大连地区的信用卡发卡行已达17家。随着信用卡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在未来几年内大连市的信用卡行业会出现以下发展趋势。

(一)信用卡功能多元化

在各家银行加快抢占市场的同时,多元化的新鲜事物不断出现,加上客户对信用卡功能的需求日趋增多,目前简单用途已不能满足客户的要求,客户也不需要拥有众多功能大相径庭的信用卡,未来信用卡竞争的焦点就是信用卡产品功能。信用卡应用范围越广,产品功能越具有个性化,就越能博得客户的青睐。因此增加功能是未来信用卡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办理业务流程更方便、快捷

在这个生活快节奏的社会里,简便高效的生活方式越来越得到人们的认可,客户不愿把大量时间花在办理银行业务上面,尤其是在申请信用卡方面,客户越来越倾向于银行办理信用卡的快捷、简单化,喜欢随时随地利用手机和电脑在网上办理各类业务。目前,已有很多银行开通了电脑平台和手机平台来办理信用卡业务。客户通过在线申请即可获得卡片。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广泛运用和生活节奏的加快,只有进一步简化业务流程,更好地方便客户才能获得竞争优势。

三、外资银行信用卡业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市场定位较狭窄

1.客户目标群体定位较狭窄

外资银行将信用卡目标客户定位在世界500强、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军队、金融机构等。因为这些人群有稳定的经济基础,良好的偿还能力,并且具有银行内其他业务的潜在挖掘能力。但对于这些中高端客户而言,在有更多信用卡选择时,他们只会选择附加功能对自己有用的卡片,而外资银行信用卡与中资银行相比就是在附加功能方面比较欠缺,所以常被这类客户销卡,或者出现充当睡眠卡的结局。对外资银行来说,这不仅是资源的浪费,更失去了原先所预期的影响力。

2.产品特点没有与目标客户群相结合

外资银行只是站在自身角度来宣传自己的信用卡产品,并未从消费者的需求来考虑。信用卡作为一种银行产品,应该提供核心价值、有形价值和无形价值这三种不同的服务。目前外资银行的信用卡外形单一,图案平平,产品特点的核心价值没有差异化,提供的服务功能相差不多,这就导致客户在申请办理信用卡时没有更多的选择,因此在大连地区缺乏较强的竞争力。

(二)产品竞争力不足

外资银行由于其本身网点少,在境内发行信用卡经验不足等原因,与中资银行相比主要存在卡片种类较少、附加功能较单一、透支额度较小、币种单一、签约商户少、配套设施较少等方面的问题。

1.透支额度小

信用卡的核心功能就是透支功能,它不仅可以缓解现金支出压力,又可以充分利用20~56天的免息期来减轻还款压力。但外资银行为了防止客户恶意透支事件和银行的坏账发生,除进行严格的审批以外,初次透支信用额度和预借现金额度都较小,且当客户临时调高额度超过一万元时,外资银行会对此客户进行重新评估。这样客户就没法充分享受到信用卡的便利。而许多中资银行的审核程序较快,并且给予客户的额度较高,这样就导致外资银行客户资源的流失。

2.外币结算币种较单一

为便于客户不携带大量现金出境,同时享受到更多的刷卡优惠,各家信用卡发卡行纷纷推出人民币与美元、人民币与欧元、人民币与日元等双币种信用卡。从费用方面来说,双币种信用卡可为客户减少许多额外费用,如外币兑换手续费。这是单币种卡所无法实现的。但目前外资银行只有美元信用卡,在欧元和日元这些主要币种信用卡方面目前还是空白。这使得外资银行势必会失掉一些经常使用外币的客户。

3.与信用卡组织连接较少

信用卡组织实现了系统间的互联互通,进而使银行卡得以跨银行、跨地区和跨境交易。这些信用卡组织包括VISA、MASTER.、中国银联、JCB等。目前中国境内大部分银行信用卡都与这几个卡组织保持合作关系。这些银行卡组织分别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都各自占有优势,可以支持不同币种的消费。目前外资银行只与中国银联合作、VISA合作,除了用这两种方式外,外资银行的客户就无法进行第三种方式进行结算。因此,外资银行与多信用卡组织合作是必然的趋势。

4.签约商户与配套设施较少

随着经济和网络技术的发展,网上支付将逐渐成为主流,越来越多的商家和中介支持信用卡支付,由于外资银行与境内的网上商家签约较少,致使外资银行的信用卡在这些商家与中介中无法使用。

有的银行与实体店面进行签约,当客户在其店里消费时可享受一定的折扣优惠,这样可使银行与商户双方达到共赢。但有些商户是先办卡后发现消费场所再去消费,而有些客户则是先去消费场所消费后再发现银行信用卡能给自己带来优惠从而去办卡。而外资银行没有进行较多的市场开发,签约的商户较少,因此缺乏外资银行信用卡更多的影响力。

各银行为信用卡提供了大量的配套设施,如自助存取款机、POS机以及相应的服务等。而外资银行受政策及自身条件的限制,在大连扩建的网点数量有限,暂时还不能满足自身快速发展的需要。

四、外资银行发展信用卡业务在策略方面的改进措施

针对外资银行在大连的发展存在上述问题,笔者建议从如下方面改进,切实提高大连外资银行信用卡业务的竞争力,从而占有较大的市场份额,实现自身的健康、持续发展:

(一)在目标客户的选择上采取完全覆盖市场的模式

信用卡目标客户市场的选择是银行通过对客户的收入、资产、存款和风险因素来细分市场,并为特定市场的客户群体提供服务。在对于密集单一市场、选择专门化、产品专门化、市场专门化、完全覆盖市场这五个市场目标模式中,外资银行的信用卡应采取完全覆盖市场这一模式,将不同客户的需求加以细分,这样才能得到更多的市场份额,更具与其他中资银行竞争的能力。

(二)增加信用卡外形设计的含金量

随着信用卡在我国的大量普及,功能齐全、卡面新颖已成为人们选择卡片的普遍标准。在卡片功能相同的情况下,人们更倾向于办理卡面新颖、凸显个性的信用卡,有了较好的图案和形状,不仅可以提高客户的忠实度,也会给让银行在激烈的市场中更具竞争力。

(三)增加信用卡的全方位服务功能

目前信用卡越来越具有多元化的趋势,人们对信用卡的需求已不限于透支功能。现在的客户也不再追求办卡数量,而是更注重有限的卡片能给自己带来多大的服务。外资银行的服务特色就是贴心与周到,可将这一优势利用在信用卡产品上,如增强信用卡的金融功能和加大信用卡的使用领域。只有不断地根据客户需要来增加服务项目,才能提升外资银行信用卡的影响力。

(四)争取加入多个信用卡组织及增加信用卡的结算币种

随着世界经济的一体化,人们游走在世界上各个不同的国家。外资银行通过增加现有合作信用卡组织来实现系统间的相互连通,进而实现银行卡跨行、跨地区、跨国境的使用,这样不仅可让客户有更多的选择,也可给客户带来更多的优惠。另外,单一币种在不同的国家使用,不仅会增加客户的外币交易手续费,同时也会给客户带来二次汇兑风险。因此,外资银行要尽可能多地增加外币结算币种,才能满足客户在世界各地的方便实用,从而吸引更多的客户。

(五)全面加强外资银行金融终端服务的功能

对于外资银行来说,只有投放更多的自助存取款机才能方便其信用卡客户的使用;同时通过增加同业之间的合作也是提升外资银行发展空间的一个非常有效的办法,通过不同银行之间的合作,以实现让客户在离自己最近的银行网点办理外资银行的业务。这样一方面可以借助中资银行及其他外资银行扩大其影响力,另一方面也可利用他行网点多的优势来弥补外资银行网点少的不足,同时也可以节约外资银行宣传成本,从而以最小的付出换取最大的利润。

篇4

一、中间业务成为银行转型的着力点

1.投资工具增加、存贷利差缩小迫使银行转型,银行卡业务成为突破点

经历几十年的快速发展,我国银行已经形成了以利息和非息收入为收入来源的盈利模式。2010年上市银行的经营数据显示,中行的非息收入占比29.93%,在所有上市银行中非息收入占比最高,同期最低的是华夏银行,为7.02%。可见利息收入占据收入的主要地位,因此存贷利差成为影响银行盈利的重要因素。

近年来,投资工具显著增多,股票、房地产市场发展迅速,加之通货膨胀率长期高于银行存款利率,越来越多居民选择将钱投入房地产、股市、债市等投资领域而不是坐以待毙的将现金存入银行任凭资产价值蒸发。银行的资金来源减少,可以用于贷款的资金进一步减少,导致仅依靠贷款获取收入的银行将面临困境。同时,不断缩小的存贷利差进一步减小了银行的盈利空间。在净利差缩窄的形势倒逼之下,银行不得不大力拓展低资本消耗的中间业务,实现由以资产负债业务和存贷利差收入为主体的经营结构向资产负债与中间业务协调发展、存贷利差与非息收入并重的经营结构转变,不断提升ROE。

用以“零售银行”为发展目标的招行为例,尽管截止2010年,手续费和佣金收入在营业收入中的占比只有15%左右,但是从2006年开始,这一比例保持着上升趋势。收入结构上,银行卡收入是手续费收入中最稳定,高占比最具持续性的业务。其中,信用卡手续费收入又占到了银行卡手续费收入的绝大部分。

2.信用卡业务收入增长对银行中间业务收入贡献显著

信用卡收入在我国上市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中的平均占比约为20%,因此,每当信用卡业务收入提高10%,就可以带动中间业务收入实现2%的增长,发展信用卡业务对银行收入增长和业务转型意义重大。

根据各大商业银行的年报信息,多数银行的信用卡业务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都处于亏损状态。该业务作为零售业务的一种,需要发挥规模经济优势才能盈利,一旦突破了成本和规模的临界点,盈利就会呈现出爆发式增长。2007年和2008年,伴随我国信用卡数量的增长,大部分银行的信用卡业务陆续扭亏为盈,接下来,发展信用卡业务的目标是扩大盈利。

二、过去信用卡业务的快速发展主要表现为发卡量增长

1.我国信用卡业务发展处于成长期

在经历了国外银行的信用卡业务向发行自主品牌信用卡转型的萌芽期(1979―1993)和国有商业银行的各分支机构开始在大、中城市独立发展银行卡业务的初步发展期(1994―2001)后,我国的信用卡业务已经步入了成长期(2002―至今)。

2.我国信用卡业务已经具备进入成熟期的条件

处于成长期的信用卡业务,呈现出发卡数量快速增长、渗透率不断提高等特点。

发卡数量快速增长:在这一阶段,我国商业银行开始大举发展信用卡业务,积极改进产品和服务,努力与国际接轨,大陆的信用卡市场进入实质性的启动阶段。在这一阶段的前期,各家银行“跑马圈地”,通过多种营销手段吸引和发展客户。由于信用卡拥有借记卡所不具有的透支功能、信用卡持卡人享受的优惠活动比借记卡多等优势,部分银行卡的新卡申请者被这些功能吸引而成为信用卡申请者。于是信用卡的发展速度开始快速超越借记卡。利用这种“跑马圈地”的发展方式,我国的信用卡已经拥有相当数量的用户基础。

这一时期,我们不止看到了信用卡在发卡量这一“面”上的增长,在渗透率这一“深”度上,也获得了很好的成绩。2008第二季度,我国银行卡的渗透率仅为23.9%,根据2011上半年的统计结果,这一数据已经接近40%,发展速度超过了过去二十年。信用卡业务作为发展银行卡业务的重中之重,分享了银行卡渗透率快速提高的硕果。

我国的信用卡业务已经处于成长期长达9年,根据国外银行的统计,当人均GDP达到2000-3000美元(折合人民币约13000-19500元,取均值16250元)时,信用卡将为居民普遍持有。我国的人均GDP在2007年就已经超过20000元,这说明我国已经具备信用卡业务普遍化的经济基础。

通过将覆盖“面”做广、将业务“线”做深,从粗放的发展方式向精耕细作发展,我国信用卡业务已经在由成长期向成熟期过渡。

3.未来三年,我国信用卡数量仍将保持高速增长

我们用美国运通集团的信用卡数据与我国的情况做了一系列对比。该企业作为美国信用卡业务的龙头企业,其信用卡业务拥有很长的发展历史,业务规模大、体系完善。在发卡数量方面,我国银行与运通集团差距悬殊。2010年,运通集团的信用卡累积发行数量为9100万张,由于2008年的金融危机,该公司的信用卡数量近两年增长不明显,总量基本上保持在9000万张的水平。相比我国信用卡的发行,发卡量最大的工商银行在2010年累积发卡数仅为6366万张,除了农、中、建、招外,其他商业银行的发卡量与工行的数据悬殊。再考虑到人口方面的因素,截止2010年,我国人口为13.4亿,是同期美国人口(3.09亿)的4倍多;其中,城镇人口达到了6.66亿,有能力使用信用卡的人数远远多于美国,但发卡量却出现如此巨大的差距,这表明未来我国的信用卡数量存在高于美国信用卡数量增长的市场空间。

在经济环境不出现大动荡的情况下,发卡量保持稳定增速是处于成熟期的信用卡市场的一大特征。我国信用卡在未来三年将逐步步入成熟期:这一阶段,信用卡的发卡量将告别成长期的高速增长,进入稳中略升的时代。

三、信用卡业务的收入来源:利息+非息

1.信用卡业务正在经历“跑马圈地”向精耕细作转变

在信用卡发展之初,银行专注于发展用户而非急于获取利润,因此,在用户基础建成、“跑马圈地”时代告终之际,银行下一个目标就是将信用卡业务发展成为重要的利润增长点。根据上市银行2010年年报数据,招行、浦发、中心的信用卡收入/(利息收入+手续费和佣金收入)分别为6.55%、5.73%、3.12%;利润上看,光大和兴业的信用卡利润在利润总额中的占比分别为1.3%和1.26%。信用卡业务的收入在银行收入中的占比较低,对利润的贡献较小。未来,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的发展目标变为深耕这部分业务,增加单卡收入,加大信用卡对利润的贡献。

2.我国信用卡业务的盈利模式:利息收入+非息收入

我国信用卡业务的收入来源可以分为两类:利息收入和非息收入。利息收入即通过信用卡贷款获得的贷款利息,通俗的讲就是信用卡透支后银行向用户收取的逾期还款利息;非息收入是指除贷款获得的利息收入以外的其他收入。其中,利息收入是信用卡业务的传统收入,但这部分不同于银行存款,它收取的是循环利息;非息收入则是具有信用卡特色的收入。

由于消费习惯存在差异、信用卡使用的安全性和便捷性等因素,美国人也比较乐于使用信用卡进行消费。截止2011年7月,美国人信用卡贷款在个人贷款中的占比已经达到8.89%,而中国同期的数据仅有4.63%。这说明我国信用卡的利息收入还有发展空间,加大信用卡贷款可以增加这部分收入。

我国银行业的收入结构与运通集团的存在差异:非息收入一直是运通集团信用卡业务收入的主要来源。虽然近两年来有下降的趋势,但其信用卡业务的非息收入在总收入中的占比一直在80%以上,远远超过利息收入的占比;而我国上市银行,如招行,其数据显示,尽管非息收入略多于利息收入,但相差不大。非息收入具有资本占用少、成本收入比低的优点,大力发展非息收入是未来信用卡业务发展的努力方向。

四、上市银行信用卡业务的竞争环境分析

在看到我国信用卡业务拥有巨大发展空间的同时,不能否认我国的信用卡业务还存在很多问题,对这些不足的改进将会使得我国信用卡业务发展得更好。

1.开卡成本少导致活卡率低

为了增加发卡量,扩大用户基础,银行的各种优惠政策使得信用卡的开卡成本基本上由开户行承担,用户申请信用卡的成本很低,这直接助长了用户办卡但不开卡的现象,信用卡的活卡率低。从招商银行信用卡发展情况看来,08年以来信用卡的活卡率呈现下降趋势,2010年已经降到了刚刚超过50%的水平。

2.细分市场、信用卡多样化的形式多于实质

为了扩大用户基础,针对异质性的客户需求,商业银行针对不同细分市场推出了适合该人群的信用卡,如根据收入状况及金融意识,招商银行推出了大众消费卡和金融理财卡;根据年龄推出了Young卡等等。

细分用户后,银行可以针对这一持卡人群推出更加有吸引力的优惠和活动。细分举措看似将用户细分做的很到位,但实际上存在水平细分过度、垂直细分不强、产品推广上异质性不足等问题。

细分过度导致每种类别的信用卡适合的人群有限,相比之下推广成本过高,盈利能力不强。同时,为了争取市场份额,一些银行同时与多家知名连锁机构、大型百货公司合作发行联名卡,却忽略了对市场的深度挖掘。

3.个人征信体系不完善,潜在的信用风险大

与国外成熟的信用卡市场相比,个人征信体系不完善是我国信用卡市场最薄弱的地方,也没有高素质的第三方专业服务公司介入。银行自身的个人信用评级、授信额度控制无法很好的满足信用卡业务风险管理的需要,潜在的信用风险很大。建立良好的个人征信体系,可以有效提高信用卡发卡前的审贷效率,减少信息不对称的发生,有效降低信用风险,防止不良贷款,有利于银行根据信用风险确定利率水平。

除了上述个人层面的信用卡风险,信用卡还存在来自商家和第三方的风险。例如不法商家利用网络手段散播虚假消息引诱消费者提交支付信息,商家借此牟利等。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看到,虽然信用卡业务在我国拥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对银行未来盈利贡献的重要性越来越高,但是,由于在我国信用卡发展早期,银行基本上都以发行量作为第一目标,执行了多种优惠政策,对质的要求不够,这使得信用卡发展存在许多问题,通过改进这些问题,我国信用卡业务将对银行业绩作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朱武祥、杜丽虹、姜昧军,《商业银行突围》,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

[2]辛树森,《银行卡》,中国金融出版社,2007

[3]蒋晓波,《中国银行卡产业发展的目标定位与对策》,2004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