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美学思想范文

时间:2023-07-10 09:25:39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艺术美学思想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艺术美学思想

篇1

滕固作为近代艺术史学研究的奠基者[1],将艺术研究的重心移向了艺术品自身,强调艺术自身发展的逻辑性和历史性,形成了立足于作品自身的“风格分析”的研究路径,强调艺术发展的自律性和研究方法的科学性。余时英先生在阐释“大学者”时曾言,大学者不仅是在自己的专业领域有突出的贡献,更重要的是能够承前启后,在此领域内开辟一片新的天地,成为此领域发展史上的中心人物[2]。滕固堪称这样的能人巨匠。他在近代艺术史学的研究中,受到德国艺术史学研究方法的影响,强调田野考察和实物考证的研究方法,由此形成了其艺术美学研究中以史代论的美学特征;同时,由于其特有的“士人”情怀,其思想中充斥着民族主义的美学旨趣。二者共同构筑了其艺术美学思想的独特表征。

一、民族主义的美学旨趣

滕固出生于清朝末期,自幼受过良好的传统文化教育,拥有深厚的国学涵养。其不仅酷爱古诗文和书画艺术,而且具有传统文化“士人”的情怀。与此同时,其又身处“借思想文化以解决社会问题”的社会语境下。那个时代,有志之士纷纷希求通过西方的思想文化以解救中国于水火之中,滕固也不例外。滕固希求以艺术为切入点,通过引入西方的研究视角来重新整合中国的艺术资源,实现中国艺术研究的现代转型,以此为中国艺术研究的现代转型奠定思想根基。换而言之,不论其艺术研究,还是艺术研究方法和价值评价标准的选择,其出发点都是立足民族的需要和振兴。这种民族主义的美学旨趣渗透到滕固的艺术史研究及其艺术思想中,具体地表现为以下几点:1.体现在其艺术研究的出发点和立脚点上滕固生活的年代正处于传统中国向近现代中国转型的古今交替之际。期间,“天朝大国”的昔日荣耀转变为“国破家亡”的今日危局,国家何去何从成为摆在有志之士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在“技术学习”(推崇师夷长技以制夷)和“制度学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相继失败之后,中国学人意识到唯有思想的转变才能够救中国。因此,纷纷希求通过学习西方的先进思想来塑造新的国民性,构建现代思想文化体系,以实现国家救亡的目的。滕固作为其中的一份子,亦然如此。其希求通过艺术学学科的建立,构建基于艺术自身系统的研究体系,为中国的现代转型提供文化保障。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几乎被划定在“经史子集”四部中。这种传统的文化归类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急需构建与现代文化相适应的现代学科门类。基于传统文化分类体系的模糊性,为了寻求现代社会转型的文化保障,建立起中国自己的艺术学、艺术史学、文学、美学等学科,实现中国古代学术发展的现代转型,中国学人就不得不学习、引进西方的先进思想和理论来改造中国传统的思想文化,以此建立起中国的现代化的学术科目。滕固艺术研究的出发点就是这样,就是意欲建立起中国自己的现代艺术学、艺术史学。在我国,传统文化体系中没有“美术”一科,更不用说“艺术”或“艺术史”这样的科目,只有“画工”一科。而且,“画工”一科不只包括我们现在说的“艺术”,还包括“技术”。另外,艺术也主要是指书、画两方面,它们被看作是闲暇时的一种娱乐方式。传统的艺术理论研究也仅限于技巧的记述以及作品的品评、作者的传记这样片断式的记录,而不探究艺术发展的前因后果;仅仅以作者兴趣或朝代分期来叙述作品,为艺术发展分期,而不探究艺术发展的独特规律及艺术自身所具有的分期标准;仅仅关注艺术的外在因素,而不关注艺术作品本身的研究。这种艺术研究的方式不具有现代意义上的“艺术学”含义,对艺术发展的研究也不包含现代意义上“史”的观念。所以,为了适应中国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的现实需要,需要建立现代意义上的艺术学、艺术史学。滕固的出发点是建立起中国自己的现代艺术学、艺术史学。所以,其立足点自然就是中国传统的学术资源了。否定了中国传统,之后,中国大量引进国外的思想文化。无根引进的西方思想文化在中国显得生硬而飘摇,中国在建立现代艺术学、艺术史学的道路上仍找不到出路。滕固以被否定的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为基础,引进西方先进的思想和理论,在中西思想融合的基础上建立起中国自己的现代艺术学、艺术史学。2.体现在其艺术研究的取材上滕固的艺术研究主要在其艺术史和艺术考古学研究。滕固在留学日本回来后写成了《中国美术小史》。之所以写这本小书,一方面是受梁启超的教示,更重要的一方面是由于滕固“一年来承乏上海美专教席,同学中殷殷以中国美术史相质难”[4]。所以,《中国美术小史》的完成,事实上是应对中国美术史发展的现实困境完成的一部真正由中国人自己撰写的现代美术史著作。同时,其是第一部中国现代意义上的美术史著作,有人将其称为“民族精神的风格史”[3]。在继《中国美术小史》之后,滕固将着重点放在了断代史的研究上。其断代史研究的取材则大多来自汉唐时期,如他写了《唐宋绘画史》《唐代史壁画考略》《唐代艺术的特征》《南阳汉画像石刻之历史的及风格的考察》《霍去病墓上石迹及汉代雕刻之考察》等。其对断代史的研究取材较倾向于唐代,主要基于两点:(1)在滕固看来,这个时期是中国艺术发展的鼎盛时期,可以与意大利的文艺复兴时期相媲美。这段时期,不仅各艺术门类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而且国民的民族自信和文化融合共同促生了民族的坚强意志,彰扬了一种积极向上的生命力量,实现了人性的启蒙。唐代的这种气象恰如滕固所言:“绝不产生于偶然,而孕育于绵延增长的诸要素之间,承受新颖的滋养和刺激,从而自己选择,自己锻炼,至适当程度蜕化而为一种特异的坚强的生命。”[4]它是斗争的结果,是经历痛苦历练后的生命焕发。(2)唐代也是政治经济文化一片繁荣的时期,因此,滕固对唐代艺术的研究影射着他对唐代繁荣时期的缅怀,以及他对唐代艺术发展的高度评价。他要通过唐代的艺术研究,使人们看到唐代中国的繁荣,从而激起人们的信心,使人民坚信中国还会出现唐时代的辉煌,中国会走出低谷,走向光明。所以,滕固对唐代艺术的研究隐含着他的苦心孤诣,他借艺术史发展的高峰时期来影射救国家于危亡时刻的强烈的民族主义愿望及爱国情怀。3.体现在其艺术研究的发展动力上艺术的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但仅仅从艺术形式风格方面的变化来探究,并不能说明艺术发展的深层原因。故,滕固采取了内向观与外向观相结合的方式来阐释艺术的发展,并且将文化视为一个十分重要的外部因素,且尤其注重民族文化的核心民族精神。在滕固看来,艺术的发展变化虽然离不开外来文化的影响和滋养,但舍本逐末,否弃自身文化根基的做法只能是徒劳。其细数了后十几年的的文化现状,指出:“西学东渐的潮流,日涨一日;艺术上也开始容纳外来思想、外来情调,揆诸历史的原理,应该有一转机了。”[4]然而,忽视了民族精神,外来思想只能是无根的浮萍,缺乏稳定性和根基性,终究化为泡影。只有在民族精神的激发下,外来文化才能焕发其活力,才能共同促进中国近现代艺术的构建和发展。因为“民族精神是国民艺术的血肉,外来艺术是国民艺术的滋补品;徒恃滋补品而不加自己锻炼,欲求自发,是不可能的事!所以旋转历史的机运,开拓中国艺术的新局势,有待于国民艺术的复兴运动。”[4]基于此种观点和认知,滕固在谈到造成中国艺术的发展进入到混交时期和鼎盛时期的原因时,认为其是外来文化的影响而非民族精神的渗透,传递出了一种蔑视的态度。比如,在谈论印度与中亚西亚的佛像艺术对中国佛像艺术的影响这个论题时,滕固肯定了其对中国佛像艺术的影响,认可中国佛像艺术在孕育时期受其启发,但是否认其为决定性因素。在滕固看来,中国佛像艺术的产生和成熟乃是基于本民族,其精神指向和根本价值都根植于中国文化。即使使用陋拙的方法,同堀多朝系和犍陀罗的艺术相比较,中国佛像艺术也有其独特的民族精神蕴含其中。而且,这才是其存在和立于世上的根本因素和原初动力[4]。在谈到昌盛时期的艺术发展时,滕固亦秉持上述观点。他认为:“中国艺术,在魏、晋、南北朝时,被外来思想与外来的式样引诱了以后,中国艺术的本身,得了一种极健全、极充实的进展力。自隋、唐、五代,至宋,一直进展,混血艺术的运命,渐渐转变了而成独特的国民艺术。所以这个时代,可以说是中国美术史上的黄金时代。”[4]从滕固这些具有民族主义倾向的言论中,可以明显地看出,在滕固的心目中,只有纯中国的艺术才是艺术发展的高峰时期,才是艺术史发展的昌盛时代。外来文化的影响和混血艺术的产生只是独特的国民艺术产生的基础和垫脚石,而不是艺术发展的高峰。在这里,滕固的民族主义审美倾向一目了然。综上所述,在滕固的艺术研究中,民族主义的美学旨趣是很明显的,且在其艺术研究中间接地决定着其艺术研究发展的方向及其所想要达到的目的。

二、以史代论的美学特征

在滕固的艺术研究中,民族主义的美学旨趣显而易见。这种民族主义的美学旨趣不是简单的理论空谈,滕固在具体的实证研究中都有贯彻和体现。除了艺术研究中民族主义的美学旨趣外,滕固的艺术研究还有另外一个明显而独特的特征,那就是滕固艺术研究中体现出来的以史代论的美学特征。与同期的艺术研究者相比,“史”的观念是滕固不同于他人的一个显著的特征。滕固的艺术研究不仅运用了现代的艺术史观、史的观念,还运用了现代的艺术研究方法。他从艺术作品本身出发,注重第一手资料的运用。尤其在其艺术研究后期,滕固甚至直接转向了艺术考古学的研究。他注重实地考察,讲求田野式的考察方式,用自己的亲历亲见来研究艺术,主张从对扎实的历史材料及资源的梳理与研究中得出艺术研究的结论。换句话说,艺术研究的结论是在对史的分析过程中一步一步揭示出来的,有着扎实的根基和深刻的内涵,而不是空中楼阁似的理论逻辑推演。滕固的这种以史代论、注重实证的美学特征,在其后期的论文著作中都有体现,如《唐关于院体画和文人画之史的考察》《唐代式壁画考略》《唐代艺术的特征》《汉代北方艺术西间的小考察》《圆明园欧式宫殿残迹》《征途访古述记》《燕下都班规瓦当上的兽形纹饰》等文章,以及《中国美术小史》和《唐宋绘画史》。具体来讲,滕固艺术研究中注重“史”的观念的美学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表现在其艺术研究的态度上滕固对艺术研究所采取的研究态度,在其文章中有明确的表述,那就是对艺术的研究要以艺术作品本身为出发点,从真实可见的艺术作品出发来对艺术展开研究,而不是照前人的描述或品评来研究艺术及艺术的发展状况。也就是说,对艺术的研究不是要兜售旧时艺术研究者的研究方法,通过研究者的文字记录或描述品评来研究艺术,而是要尽量采用第一手资料,从现实存在的艺术作品出发研究艺术。滕固在其艺术史研究当中曾表现出他对所处特殊时代实物资料缺乏的担心,以及由此带来的研究上不完美的遗憾。其还多次明言对实物资料缺乏的遗憾和惋惜。就实物资料的缺乏对其研究造成的不便,他曾在《唐宋绘画史》的牟言中有过清晰的表述。在滕固看来,中国古代绘画史研究多是人物和作品的品藻类评述,缺乏将众多艺术品展示出来用以比较和研究。一方面是由于中国尚缺少可以将中国的艺术品一一展示、陈列的宏大博物馆;另一方面是由于珍藏字画等艺术品属于个人爱好,完全用于私人间的交流,属于私藏品,众多时候珍藏人有秘而不宣的心态。这样就导致了绘画史研究深受“资料”缺乏的困扰。不得已,其在艺术研究中只能继续依仗于冰冷的文字记录,只能在可能的范围内尽量地使用真迹或图谱。这种遗憾之情我们也可以从其语言表述中清晰感知。如:“现在的讲述,仍不免要兜旧时绘画史作者的路径靠那些冰冷的记录来说明;当然在可能的范围内,可以引用真迹或图谱的地方尽量引用。”[4]滕固不仅在艺术研究中表现出注重艺术作品的实证性的态度,而且在艺术研究方法上同样也表现出了注重实证的科学主义精神。2.表现在其艺术研究的方法上一方面,滕固深受以沃尔夫林为代表的艺术科学学派的影响,主张对艺术进行科学的研究,以探究艺术自身发展的规律。所谓科学,“是构成的一种概念,据某种方法改造它的对象,而入于主观,即概念的构成;那么通常一般文化的方法,而入于主观,也是概念的构成,这是同样的。”[4]也就是说,用文化的方法来改造它的对象,虽入于主观,但同样是科学。它是采用“价值关系法以决定一次所生的事实”[4],对这仅存在一次的事实展开研究,从而对其有一个科学的分析与掌握,以确定其独特的价值。因此,滕固认为,艺术学首先是一门科学,要对艺术作品进行客观科学的分析研究,即滕固所主张的从艺术作品的形式风格上进行一层一层的分析,这种分析可以由客观标准来衡量。其次,是一门文化科学。它寻求的不是如自然科学中存在的普遍规律,而是在对艺术的研究中除去同质的东西,艺术学收集有价值的异质的东西,用个别化的方法在特殊的法则上下功夫,寻求仅出现一次的艺术现象的独特的价值。另一方面,表现在滕固具体采用的研究方法上,“大胆假设、小心求证”。他提出一个结论,不是单纯地从逻辑上进行推演,而是通过众多具体的实物资料,一步一步地对其所提出的结论进行论证,进行修正补充,即采用“自下而上”的实证主义研究方法,而不是“自上而下”地进行抽象的逻辑推演。在《唐代式壁画考略》一文中,滕固通过对他在文虚舟先生和顾荫亭先生那里看到的一批前代壁画的仔细观察,从“线势”“色彩”“人物表现中尚肌的风格”和“妇人乘骑”这四个方面来分析断定这批壁画“含有唐代的多分性很强”[4]。滕固的这种注重从实际的艺术作品出发,并通过对其形式和风格的考察来研究艺术的方法,在其艺术研究中比比皆是,如《中国绘画史》《唐代式壁画考略》《南阳汉画像石刻之历史的及风格的考察》等。在其后期的艺术考古学研究当中,这种实证性的研究方法显得更为突出。3.表现在其思想的“史学情结”中无论是民族主义的审美旨趣,还是以史代论的美学特征,都不是按照从理论到理论这样抽象的逻辑推演演化而来的,而是在其整个研究过程中都渗透着一种“史”的观念。滕固对艺术的研究以“史”为出发点,也以“史”为归宿点。以史为出发点,是说滕固的艺术研究都是从具体现实的艺术作品出发的,而不是从理论出发;以史为归宿点,是说要阐明艺术发展的前后因果关系,即探明艺术发展的规律。所以,滕固意义上的“史”,不是仅仅对历史事件的记载,而是要探明其中的因果关系。故,他反对中国从前的绘画史及其写作方法。在滕固看来,中国古代的绘画史要么是某一朝代的断代史性质的书写模式,要么是分门别类的某一艺术门类的研究模式。呈现出来的整体样貌是一种“随笔札记”的样态,缺乏艺术发展间的关联性,甚至是艺术发展的动力性因素,即所谓的“有果而无因”。而现代意义上的美术史则应探究艺术发展的深层原因,要求“在这些贫乏的材料里琢磨一下,找出些‘发生的’(Genetisch)那种痕迹。”[4]这种“痕迹”就是所谓的“因果关系”。在滕固的艺术研究中,他取得突出成就的地方就是关于艺术史的研究,即注重事件发展的历史过程。滕固的艺术研究突破了从抽象理论出发的研究理路,而认为艺术研究应当以“史”为出发点,一切以史为依据,在艺术的发展历史过程中对其中的艺术事件进行考察。在《对院体画与文人画之史的考察》《汉代北方艺术西渐的小考察》等文章中有明显的体现。另外,滕固在艺术研究中,还是通过对具体历史的考察来得出结论的,即艺术中的结论都要放回到艺术史的发展过程中去考察,寓论于史,以史代论。他在艺术思想的研究中注重史实,追求在具体的环境下对事物或艺术的发展作出客观评价,注重事物或艺术的发展过程,在发展过程的基础上进行客观评价。换句话说,就是注重艺术或事物在历史中的具体评价,而不是脱离史实,单纯地凭借现时流行的或抽象的理论来对艺术或事实进行抽象评价,如对于长期以来受贬斥的院体画价值的评价等。总之,在当代,滕固的思想及研究作风没有成为过去,他的“史”的观念与“民族性”的立场仍是我们今天艺术研究、美学研究的重要基点。他的治学长处,尤其是对风格发展的精道分析,从内向观出发与外向观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以及为了深入研究而保持与文物、博物馆界的密切联系和通力合作,充分重视实物资料的作用等主张,同样也是我们今天艺术研究、美学研究的努力方向。

参考文献:

[1]陈平.读滕固[J].新美术,2002(4).

[2]陈平原.有思想的学问家[J].文学自由谈,1992(2).

篇2

2、实际应用中的形式美与功能美

2.1艺术设计中形式美的表现

在艺术设计中,相对于功能美来说,形式美更为抽象,功能美表现在外在形体中,而形式美却是对具体设计产品抽象美的创造,主要表现为在创造产品过程中,物体自然属性随机组合或者有机组合产生规律的集中反映,这种美的表现不仅是体现在实际物体上的,还要从实体产品上感受其观念的形成。从根本上来讲,形式美的审美观念超出了一般意义上的设计内容,除了需要保留设计产品本身的性格特点外,还要反映超越产品本身的审美含义。形式美的具体内容不仅包括了构图形式,还包括了色彩、造型以及艺术技巧这三个方面,这三者可以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是不可分割的整体,由他们共同组成了艺术设计中的形式美。产品要想脱颖而出,那么对形式美的要求也就应该越高。艺术设计产品的本质属性决定着形式美的高低,首先人们观察到的形式美表现为自然美,这种美属于人们对形式美的初级认识,通过艺术技巧将自然美升级,表现为更为高层次的美,这种艺术技巧就是产品的设计与审美统一,通过特殊的艺术表现形式来展现所要设计的内容,是功能美展现的艺术表现方式。

2.2艺术设计功能美的表现

功能美主要指的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产生的审美感受,任何物体之所以产生都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从最初的简单造物到现在的科技造物,这不仅是设计产品功能应用的提升,更是产品设计产生功能美的过程。从一开始的应用造物,到现在结合艺术美进行的创造行为,无一不是对功能美的加工和提炼,这是一个漫长而悠久的发展历程。一般人们对功能美的定义为产品完成人们对预定功能的需求即可,只要艺术设计与功能完美的结合,人们就会认为产品具有功能美。因此当人们在运用设计产品的时候就可以既满足对产品功能的需求,又达到人们对产品审美的体验。所以,在艺术设计当中功能美相比形式美要更具有功利性的特点,具体表现在人们使用设计产品的过程当中,使其感到满足和快乐。从本质上理解,功能美其实就是人们在进行产品设计时目的性与规律性的有机结合,从而创造或者改造某些物品。

篇3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3)21-0042-02

丰子恺是我国现代文化史上杰出的美术家、教育家、文学家,以漫画著名于世。他在美术教育和创作活动中苦心耕耘,他的画作自然、简单,充满生活化的童真意趣;他的作品富有深刻的哲理,抒发了对人生的感悟和思考。丰子恺是学贯中西的艺术大师,有着丰富的艺术教育实践经验和敏锐的洞察能力、开阔的审美视野,使其成为思想独特的美学家。而作为艺术教育家,丰子恺于艺术教育工作的实践中积累了大量的教学经验,他在美术教育的教学理论和教育方法上有着自己独到的美学理念,把自己的美学教育观融入教学实践中。他的艺术教育思想和实践对近现代中国的艺术教育界产生深远的影响,他的艺术理论和艺术实践有助于理解美术创作的独特文化意蕴和艺术风格。

1 创建高校艺术美学新风范

丰子恺认为艺术教育的创造价值体现在受教育者创造能力的培养上。通过引导受教育者对艺术美进行欣赏、理解和创造,培养受教育者的创造能力。丰子恺艺术精神的丰厚内涵远非文字所能传达,他认为艺术的生活就是要把创作艺术、欣赏艺术的态度应用在人生中,教会人在平常生活中享受艺术的味道。艺术教育是包括艺术在内的任何事物,只要有助于培养人的审美眼光,都可成为艺术教育的内容。他指出美术教育存在的一些问题,如高校美术教育领域师资力量不强,过分强调教育的评估,美术教育教条化、技术化等。他为我国的艺术教育事业提出合理的策略。他的美学思想具有深入持久的魅力,应努力创建高校美术教育新风范。

2 改革高校美术教育的思想与实践

2.1 美术教育倡导艺术品质的培育,加强素质教育

在丰子恺心目中,艺术教育就是和平的教育、爱的教育,目的是培养“艺术心”。丰子恺提出要加强素质教育,陶冶人的情操,形成高尚健全的人格。美术教育跟美术有着很大的区别,美术课只是一种艺术科目,而不是艺术教育。他指出:如果把开设了美术课程就认为是完成了艺术教育,这种观念是不正确的,这就把艺术教育的观念狭隘化。丰子恺认为,美术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大家所认为的培养艺术大师,而是教会人懂得如何欣赏自然和艺术作品,用爱的情感来表现艺术作品,用创造绘画的态度来创造生活。他对美术教育的任务有深刻的认识,对美术教育在教学中的作用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重视。

现在的教育界,仍然是用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标准,优秀的分数可以掩盖掉学生的其他缺点,如情感、心理、审美等。美术教育在一些人眼里也是可有可无的,这样所体现出的就是高分低能、情感冷漠的教育弊端。在不断强调素质教育的今天,作为美术教育的培育者,必须充分看到学生的个性差别,尊重和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主性,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他对艺术美学的研究十分深入,他的美学思想对现代艺术教育、艺术审美有着紧密联系。在整个艺术教育过程中,要针对学生自身的特点,有目的地进行艺术教育,注重启发式艺术教育,充分唤起学生的艺术求知欲以及对个人全面和谐发展的追求,从而培养学生优良的道德情操。

2.2 重视美德教育,技术教育为从

美术教育重在授人以道,而不是授人以技。丰子恺认为,艺术不是技巧的事业,而是心灵的事业,带着情感美和意义美去欣赏艺术之美。美术教育是为了培养人们发现美的眼光,从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在处理“美德教育”与“技术教育”的问题上,他提出应该以“美德教育”为主,“技术教育”为从。他对美术教育的本质有着深刻的见解,美术教育的根本目的与任务是造就健全的人格。丰子恺视艺术为心灵的事业,而不仅是技巧的学习,技术加上美德才能成就真正的艺术,技术与美德两者兼备,才能成为真正的艺术家。反观高校聘请美术教师,往往只注重其手头功夫,以专业技能为唯一标准。

美术课程不是为了教会学生完成几幅艺术作品,教会一些艺术技巧,而在于培养学生欣赏艺术的能力和创造艺术的能力,使他们成为热爱艺术生活、有艺术之心的人。在学校的美术教育中,让学生懂得艺术技巧,能画出美丽的作品,是艺术教育的间接目的,应在美术课中循循善诱,使他们提高艺术的审美情趣。丰子恺先生指出死板的教育,束缚艺术人格的自由,实行独立专行的教育法,使得毕业出来的学生,每个人都差不多,没有个性,没有趣味。所以,丰子恺坚持倡导不要束缚学生的个性,因为艺术强调创造性,普通高校的艺术教育不是培养模仿者,而是培养出具有艺术心、有独创性、有创造力的学生,使素质教育能真正得以实施和深化,普通高校的艺术教育要深深植根于社会文明之中,从中汲取养料,也为其培养有艺术心的学生。

3 丰子恺民族美学思想的实践意义

丰子恺一向推崇艺术是精神的粮食,在具体的美术课程实践中,丰子恺对艺术教育思想有着十分独特的看法。他的艺术教育思想融汇中西,将艺术教育的内涵和外延进行系统性的剖析,诠释艺术教育的目的和思想。丰子恺曾提出艺术教育的根本在于艺术品质的树立,比如人的学识、修养、世界观和艺术情趣,也可以说是艺术人格。在他的艺术作品中,老屋、山石、杨柳、石桥、儿童等等这些风土人情无不在其笔下情趣盎然,生动呈现。他的作品平淡中蕴含着诗情画意和深刻的哲理,他的艺术眼光是个人品性的自我修炼。

提高美术素养,使美术教育能够唤起受教育者对审美的需要,培养审美能力,美术教育把自然界里的一切东西通过对艺术美的欣赏、理解和创造,使其充满诗情画意,对社会上各种现象的评价升到了美丑的层次。受教育者通过对艺术美的把握,把握了自然美和社会美,使他们发展成有审美趣味和审美能力的人。丰子恺从生活艺术化的本质出发,培养人的认知能力,培育人的品德和情感,体现了美术教育的思想。丰子恺的艺术教育思想,有着丰富的内涵和艺术观,对艺术教育有着现实的启发性。以丰子恺的美术教育思想为指导去实现素质教育的理念,对今天高校美术教育的素质教育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4 小结

总之,丰子恺提出美术教育要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要培植学生的“艺术的心”,把这作为艺术教育的目标。丰子恺的美术教育思想具有积极性,它将人的情感和道德不断完善和提升,融入艺术教育之中。造就健全艺术人格的美术教育是具有重大实践意义的教育,这样的美术教育在普通高校中才能显示其强大的艺术生命力。

参考文献

[1]丰一鸣,丰陈宝,丰元草.桂林艺术讲话之二:丰子恺文集:艺术卷四[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90.

[2]陈星,朱晓江.几人相忆在江楼[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1998.

[3]王西彦.丰子恺散文选集:序[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1.

[4]丰子恺.丰子恺文集[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92.

篇4

王希孟在18岁的时候是绘画学徒,被招进文书库进行学习,这也是在历史中唯一记录王希孟档案的资料,只是王希孟英年早逝,去世时只有二十多岁。《千里江山图》是一幅精美绝伦的作品,如果没有一定的美术学识,谁会知道这幅巨作是由一位18岁的少年完成的。王希孟虽然在生命的长河中匆匆走过,但是他给我们留下了一幅不朽的巨作《千里江山图》,也让我们永远的记住了他的名字——王希孟。历史文献中对《千里江山图》进行评价的文章也是少之又少,就如同对画家王希孟资料的记载一样,由此也可以看出,北宋时期对这种绘画创作的思想潮流没有很重视。水墨画的兴盛让青绿山水画失去了位置,但是《千里江山图》的出现使青绿山水画得到了复兴,通过构图、色彩描绘、笔法勾勒等将山水画进行创新和结合。在北宋时期我们国家在经济上、文化上、艺术上都有发展,绘画艺术得到了空前绝后的发展,山水画、花鸟画的发展尤为显著,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是当时山水画中青绿山水画的重要代表。《千里江山图》将江南的大好风景、山川湖河等进行描述,在这幅画卷中将树林、亭台楼阁、舟船小桥、动物、人物等的各项活动进行细致的描绘,整幅画卷中色彩绚丽夺目,将祖国山河的壮阔、磅礴进行充分展现。王希孟在创作过程中采用青绿山水的画法,结合了一些画家的笔法,进行绘画的构图,使画作展现了变化性。这幅《千里江山图》是当时山水画作中有很高成就的一幅作品,也是中国山水画中比较少见的长篇画作③。这幅画作运用的色彩颜料是矿物颜料,它的附着力很差,想要进行很好的色彩描绘,画家在运笔的时候要均匀有力。因为在颜料的调制中使用黏胶,但是时间长了,调制颜料的胶会逐渐失去粘性,颜料很容易脱落,所以尽量少打开是目前对其进行保护的重要手段。这幅画的布局,王希孟采用的是深、高、平远的构图原则,从不同的视角进行构图,山川高低起伏,沟壑奇特隽秀,江河相连,错综交叉,展现出雄伟壮阔的气势,山峰重峦叠嶂,亭台楼阁水榭相依,村庄坐落有序,这些物象色彩搭配有致,时而错综复杂,时而平缓舒畅,时而有明有暗,将物象之间的活动进行色彩上的点缀,使其更加形象。作者在运笔上更是细致入微,人物形象如雨点大,但却仪态万千,形神俱备,而且物象的安排合理有序,形成比例,给画面增添了一份动感。画家对山进行描绘,将南北山的不同进行结合,对植物、动物进行描绘,使他们隐藏于山中、展现在水中,虚实相合,相互衬托,人物、景物、动物的描绘栩栩如生,表现出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千里江山图》远看雄浑壮观,近看细致入微,为青绿山水画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这幅画将祖国大好河山描绘得绚丽多彩,气势雄壮,为中国绘画留下了精彩的篇章④。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