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企业的经营方式范文

时间:2023-07-10 09:25:41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一般企业的经营方式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一般企业的经营方式

篇1

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

你院(85)民请字第15号《关于国营企业过去已购买的私人房屋,未经县以上人民政府批准,可否补办批准手续的请示报告》收悉。

据你院报告称:泰县酱醋厂于1958年秋,租用黄祖寿家的两间房屋,1959年10月,黄祖寿因妻患病需钱,将原出租的两间房屋以280元卖给酱醋厂,当时泰县没有房管部门,双方未办理过户手续。黄祖寿在两次收到卖房款时,均出具了收条,酱醋厂的帐目上也有支出买房款的记载。黄祖寿在1961年填写房屋登记表时,在关于房屋增减变化情况栏内,写明:“1959年11月卖出两间”。酱醋厂买房后长期使用管理该房,黄祖寿至1970年死亡时也未提出异议。直到1981年,黄祖寿之子黄永和以其父未出卖房屋,酱醋厂拿不出合法买房手续为由,强占了争讼的两间房屋。

经研究,我们的意见是:鉴于该案的实际情况,为了兼顾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利益,稳定财产关系,维护社会安定,参照1965年9月国务院财贸办公室“关于供销合作社购买农村生产队、社员房产问题的答复”的精神,在泰县酱醋厂向该县人民政府申请补办买房批准手续后,可承认双方的买卖关系。

篇2

联营经营方式相比自营经营方式,具有以下特点:

1.商品流通企业只需要提供商品销售的场所,不需要提供资金购买待出售的商品。值得注意的是,这一特点与场地出租是完全不一样的,“联营商品”经营方式下,商品流通企业不收取商品销售的场地租金,而是直接参与商品供应商的收益分成。

2.商品流通企业没有库存商品管理环节。所有商品的进货、存储均由商品供应商自行负责,商品是由生产企业或者批发商直接带到经营场所的,商品流通企业节省了商品购进环节,而且还不需要负责库存商品的管理,又节约了库存商品管理的成本,但需要负责库存商品的治安管理。因此,在该种经营方式下商品流通企业账面中“商品采购”、“库存商品”等科目的期末余额较少,甚至为零。

3.联营方式下的人员分工不同。在该种经营方式下,商品销售人员或导购人员一般是由商品提供者配备,商品流通企业的人员只需要从事销售的辅助工作,不直接参与商品的销售工作。商品流通企业也不负责发放商品销售人员或导购人员的工资。需要说明的是,这一点不同于受托代销方式,因为商品销售行为的实施主体不同,在受托代销过程中,商品销售是由作为受托方的商品流通企业组织销售人员完成的,而联营方式下商品流通企业不负责商品销售工作。

4.商品流通企业控制销售的货款结算环节。虽然商品流通企业不直接参与商品的销售工作,但是所有商品销售后的款项结算工作均由商品流通企业负责,也就是说,消费者不是与商品供应商之间办理货款结算,而是向提供商品销售场所的商品流通企业支付款项。这一点与自营商品经营方式相同。

5.商品流通企业与商品提供者之间存在“先销售后结算”的关系。这一点刚好与自营商品经营方式相反。

此外,在“联营商品”经营方式下,商品流通企业一般不执行商品赊销,这也保证了销售资金的及时回收。

从以上特点中不难看出,在联营商品经营方式中,商品流通企业不需要将大量的资金积压在商品上,回避了资金周转不畅现象的出现,同时还可以保证企业按期实现经营利润。所以,“引厂进店”可以说是一种“旱涝保收”的经营模式,联营商品的经营方式在我国已经被许多大型商品零售企业采纳和使用。

二、联营商品流通的管理和核算

在“引厂进店”经营模式下,联营商品的流通分为两个阶段,其与自营商品流通有相同之处,也存在着差异。

一是,商品进货阶段。在该种经营方式中,商品是由生产企业或批发商直接送至商品流通企业指定的仓库或经营场所。商品流通企业不仅免除了商品采购过程的开销,而且还减少了资金的占用。但是,在商品联营过程中,商品流通企业对商品供应商承担未出售库存商品的安保责任,因此,在联营商品被发送至商品流通企业时,应由商品供应商向企业提供一份商品明细单,详细说明所配送商品的品名、规格、等级等信息。

值得注意的是,商品明细单中可以不提供配送商品的进价金额资料。商品流通企业收到的商品明细单只起备查作用。

二是,商品销售阶段。不同的商品分别由各自商品的提供者自行保管和核对,商品流通企业对联营商品不负责管理库存。商品的销售过程由商品供应商配备的人员完成,而销售货款则由商品流通企业收取。商品流通企业每日与各商品销售人员核对当天商品销售资料,并由销售人员在核对无误的凭单中签章,以保证当日销售信息的真实性。另外,企业定期与商品供应商核对已销售商品的品名、数量、金额等资料,便于按照双方事先签订的合同办理款项结算工作、确保商品的安全。本阶段是商品流通企业对联营商品流通业务进行会计核算的重点领域、核心内容。

根据上述商品的流通过程,可以看出联营商品的自身流转仍然是先入库后售出的,只不过对于从事商品流通的零售企业而言是采取 “以销定购”的方法进行经营,即依照本期间(本月)实际商品销售的状况倒推出当期购入商品的金额。这一特点会在联营商品流通业务核算过程中体现出来。

商品流通企业有关联营商品的操作流程如下:

第一步,选择商品供应商。选择合适的商品供应商是执行联营方式的基本前提。

第二步,商品销售款管理。在商品销售过程中,商品流通企业应当负责全部联营商品的销售收款工作,并确保正确无误。

第三步,计算应付款项。一般情况下,商品流通企业于每月月末汇总当期全部商品销售额,并根据约定的比例计算应返还供应商的款项。

第四步,联营结算对账。商品流通企业计算的应返还的款项应当与供应商进行核对,以确保结算款项顺利支付。

第五步,支付联营结算款。商品流通企业与供应商对返款额核对无误后,就可以办理联营款项的结算工作。

篇3

关键词:

多业态;酒店;消费心理;消费能力

市场开放性的发展推进了各种资源的整合,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发出各种经营的形态,多业态经营方式就是在这种背景中出现。在多业态经营环境中需要将自己的竞争优势提高就要立足于市场,也消费者为核心,通过提高服务质量为重点。文章从多业态经营环境背景出发研究酒店竞争优势的培育性问题。

一、多业态经营环境背景

业态首先是一种经营形态,这种经营形态是企业根据潜在的消费者的固定消费需求来运用各种经营手段变换经营方式,为消费者提供服务。多业态经营则是一个企业采用超过两种以上的业态在市场中参与竞争并获得竞争优势的经营模式。在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中,企业灵活的运用自己的经营手段来赢得市场空间,这是企业发展的内生动力,也是企业在未来获得生机的源泉。

(一)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的逐步开放释放了经济主体的活力,经济主体拥有更多的选择空间,且经济主体在经济过程中能够根据自己的需求灵活地选择市场中的消费商品。在市场经济中因为利润的存在,因此提供商品和服务的行业竞争激烈,市场中的买方市场被严重挤压。市场经济中的主体更加多元化,多元化的选择空间以及多元化的意识形态都为市场的深入发展带来了一定的经济选择。企业在这种环境中只要能够根据自己的发展实际精准定位市场需求灵活调整自己的发展目标就能够推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多业态经营正是在市场经济中诞生的,市场经济为多业态的发展提供了空间,市场经济中多业态经营能够为消费者提供更多的选择空间。

(二)行业竞争激烈市场经济中,经济主体所提供的商品和服务都存在着特定的消费目标,只有将这些潜在的消费群体通过企业经营战略服务吸引其消费才能够保证企业市场不会压缩。而在现实环境中,市场主体呈现级数增长,而企业所提供的服务却是相当有限的,大多数商品和服务在形式上都呈现一种样态,而且在服务的态度上都是大同小异,因此行业在竞争中很多企业是无法凸显自己的竞争力从而赢得市场空间。从另一个方面而言,企业在发展中为了取得在市场环境中的优势地位,因此会采取改变竞争策略的方式,采取新的方式来增强自己的竞争力,规避被市场所淘汰的风险。

(三)消费者因素的变化市场经济所提供给消费者的商品和服务更加的多样化,而在丰富的商品种类中消费者能够根据自己的选择有侧重的挑选某些商品和服务。消费者本身偏好并不具备统一性,因此在对商品和服务的选择上就呈现各种形态,抓住消费者的主要价值和风格偏好就能赢得市场的主动权,从而占据市场的有利动机。消费者在经历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类型的过渡中体验到市场的波动,其市场角色地位也在潜移默化的改变,这种变化的结果就造成了市场中消费者的偏好影响经济发展的方向。消费者的消费结构也成为企业在开发市场的主要参考依据,将消费者作为商品的终端,消费者将能够获得更多的满意性结果。作为企业,为了生存的目的也会在经营中采取各种经营策略迎合各类的消费者,最大面积地覆盖市场空间。

(四)政策环境变化为了繁荣市场,推进经济的发展,政策上创造了较为宽松的环境。政策支持企业进行多业态的发展模式,也通过加大对基础服务设施的投资来为社会创造更好的环境。政策上的优越条件鼓舞了企业发展的热情,刺激企业采取更具创新性的发展方案,在各种消费套餐上为消费者提供了适宜的选择。为了配合企业在多业态经营中秩序的建立,政策上也制定了相应的配套措施来保障企业的规范化运行,从而为维护消费者的权益奠定了基础。政策上完善的保障将多业态的稳定化经营模式秩序化,对于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来说,政策环境的改变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多业态经营环境下酒店竞争优势研究

市场经济下,酒店所要面对的消费者因为在消费能力以及消费的需求上都有所不同,因此很多酒店经营者采取了多业态的经营方式,这种经营方式契合了市场发展的现实需求状况,拓宽了企业的市场边界,为企业的进一步发展赢得了优势。同时酒店作为消费者的一个临时的消费场所,因此在消费的时效上是有限的,正是这种有效的消费状况迫使酒店在经营中能够根据市场合理的变换自己的经营策略。

(一)差异化的竞争优势多业态的酒店经营中出现各种商品和服务,商品种类的出现是为了响应市场中一些客户的需求,各种商品和服务满足了不同层次人的需求。在酒店的竞争中实行差异化的经营战略能够最大限度地吸引消费者,拓展市场空间。一般消费者外出时会根据自己的经济实力以及实际需求选择较为实惠的酒店,而对于一些商务人士外出时需要各种商务活动,因此对酒店的选择也有了较高的标准。酒店经营方采取差异化的竞争方式是根据市场中消费分层的现象而来,差异化的竞争给消费者以多种选择,消费者拥有更多的选择空间,从其产品的多样性来说,它将丰富酒店行业的产品种类。具备多样性的服务的酒店在市场竞争中将更具优势。

(二)品牌性的竞争优势酒店市场受到地域性的影响较大,一般在旅游地区或者经济发达地区,酒店市场消费人数较多,而在一些偏远的地方酒店市场狭窄。除此之外酒店的发展因其品牌效应导致一些小的酒店生存空间被市场上知名度较高的企业所挤压。品牌是一个企业的无形资产,所以对于任何一个企业而言只要企业的知名度影响力达到一定的高度,它必然会迎来更多的消费者消费。在多业态经营环境下,酒店要实现自己的优势必须通过提升自己的品牌性价值。一般而言,在市场中酒店通过兼并合作的方式扩大规模或者是通过市场营销的方式来提升企业的影响力,这些方式都是将企业的发展放在规模效益上。

(三)高质量的竞争优势酒店行业在竞争中除了要通过自己的品牌效应来提升自己的竞争优势外还需要加强自己的服务质量改善。在酒店行业中连锁经营对于企业来说是一件好事但也存在不利之处。连锁经营意味着自己的规模扩大,而企业管理的成本加大,企业中问题也会增多。在实践中,因为有的连锁店出现一些问题就会给整个酒店品牌造成负面的影响。对于一些盲目扩张的酒店企业而言,这种缺乏质量保障和严格的经营管理措施会给企业造成致命的伤害。酒店行业在发展中要结合在现实中服务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改变策略。提高质量是酒店企业在发展中主要的竞争策略,对于存在一些问题的服务要有针对性地提出整改意见。当然在规模较大的连锁经营酒店中要将质量整齐划一化存在着一些困难和挑战,但是对于一些企业而言,只有提高了连锁店的经营质量才能和规模形成积极的影响力。

(四)可变化灵活性的竞争优势酒店行业在发展中市场是不稳定的,有着明显的淡旺季,市场消费人数随着节假日时间会有所增长,每天不同的时间段内消费人数也是有所不同的。酒店市场中根据具体的消费情况会有不同的刺激消费方案。酒店为拉动消费会采取灵活多变的消费方案,通过促销打折的方式将酒店内部的某些房间低价呈现给消费者,同时一些酒店为吸引消费者会采取一些会员卡入会的方式带动消费者经常性地消费某一酒店。可以说,无论是高档酒店还是经济型的酒店,这种灵活的竞争方式极大地吸引了消费者。

三、多业态经营环境下酒店的竞争模型建立

多业态经营环境下酒店要在竞争中赢得优势就需要对酒店市场进行综合性的考察,将酒店中竞争的方案进行效果对比,根据酒店的潜在消费人数和市场来选择合适的竞争方案。酒店经营面向市场,因此满足市场中的需求能够帮助酒店获得更多的消费人数,酒店在竞争中需要考虑人性化的服务,酒店只有创造出适宜的环境才能够留住顾客。

(一)锁定市场目标,营销主题酒店酒店面对的市场人群在消费时的理念不同,对酒店的要求也不一样,因此要保证一个良好的酒店经营效果需要能够对市场消费人群进行精细化的分类,将人群和市场的动态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对人群的消费习惯以及要求进行类型化归类。针对市场中年轻时尚的人群,酒店可以设置个性化的房间,在酒店的定位上可以突出相关的主题,从而达到酒店与众不同的效果。主题性较强的酒店能够稳定对主题有强烈偏好的人群,并产生规模化的效应。

(二)创新酒店经营方式,实现内部多样化选择酒店经营方式要随着市场动态的变化随时的更新,要能够根据市场中相关的情况实行灵活化的经营。当前在酒店的经营中出现各种的经营方式,而这些经营方式大都是大同小异的,因此为了保证更好的经营效果需要采取创新性的经营方式,将这些经营方式定位在人性化的服务之上,在酒店的经营时间以及消费的套餐安排上都能够根据价值规律市场动态进行及时的转化,从酒店的价位到酒店的房间安排上都要有多样化的安排。

(三)连锁经营,推动酒店规模化发展在多业态经营中一个最为显著的方式就是展开连锁经营,这些经营的方式将推动酒店的规模化发展。酒店在达到一定的规模后就会形成影响力,无形中增加酒店的竞争力,但是对于连锁经营的方式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一旦任何一家连锁店的经营出现问题就会给整个品牌造成冲击,因此为了保障连锁化经营方式成功还需要在经营中严格的管理,保证经营服务的质量。

(四)优化酒店质量,转变经营方式理念酒店竞争最后依赖的主要是酒店的服务质量,酒店能够给顾客提供一个人性化的舒适环境,这样酒店才能够赢得市场。市场中,消费者始终应该是被考虑的对象,酒店也不例外,站在经营者的立场可以争取更大的利润,但是经营者的利润超过消费者的心理预期或者经营者的利润对于其提供的商品服务没有实现匹配,那么酒店只会增加自己融入市场中的难度。无论竞争的激烈程度如何都要能够保证竞争时能够以顾客为中心才能赢得多业态经营的优势。

参考文献:

[1]易丽娟,李玉龙,陈刚.经济型酒店商业模式创新研究[J].科技创业,2013(02)

[2]王田田.我国经济型酒店管理的瓶颈问题及对策探析[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5(01)

[3]刘名俭,史秀红.中国经济型酒店行业竞争与策略研究[J].武汉纺织大学学报,2011(05)

[4]李思.经济型酒店网络营销SWOT分析——以成都紫微酒店为例[J].中国商贸,2012(12)

篇4

1.自我物流经营方式

自我物流经营方式[9]就是指利用企业已有的物流资源,通过采用先进的物流管理系统和物流技术,不断优化物流运作流程,为生产经营过程提供高效、优质物流服务的基本方式。

(1)缺点:对于中小企业来说资金量少,如果想开拓自己的物流就会占用企业大量的资本,导致企业的周转周期延长,降低了企业的效率,而且自我物流的经营方式需要物流专业技术人员才能合理的操纵,这样人员的配备也会占用资金,物流的设备同样需要资金的投入。

(2)优点:中小企业拥有自己的物流的话就可以为自己的客户进行定制物流服务,提高企业的形象信誉竞争优势。

2.协作物流经营方式

协作物流经营方式[10]就是指在已有的物流资源难以满足生产经营活动需要时,与供应商、其他企业以及相关消费者联合起来为有效解决物流需要而开展的物流服务协作的基本方式。需要注意协作基础,通过资源互补、合理运作、共享利益,实现企业物流经营过程的顺利进行。关于协作物流运营方式在中小企业行业间建立是比较合理的,这样不仅解决了企业物流的服务而且加速了同行业间信息的流通同样是可以给企业带来效益的。

3.第三方物流方式

第三方物流经营方式[11]就是将经营活动所需的物流服务外包给第三方物流企业完成的基本方式。按照物流供应链的理论将不具备供应能力的物资服务需求交给专门的物流企业,集中经营资源,培养和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

(1)优点:对于没有物流资源的中小企业来说这是最好的物流方式,同样有物流资源的企业如果不善于经营的话也可以参与进来,做自己企业核心的业务来提高自身的竞争优势。

(2)缺点:这种方式无法做到点到点的物流服务,第三方物流企业也要根据需要进行规模作业,因此物流服务的质量必然会降低。

总之,中小企业要根据自己的环境情况现状需要来选择适合自己的物流经营方式。

二、物流成本分析

1.物流费用分析

物流费用就是完成各种物流活动所需的费用,物流费用包括运输费用、保管费用和管理费用。目前,通常以物流费用占中小企业成本的比重这一指标衡量一个中小企业的发展水平,这是因为每个中小企业的物流成本都与其经济效益存在密切的关系。一个中小企业的物流费用越低,占企业成本的比重也就越低。以济南地区的中小企业物流为例,济南统计局协会对中小企业物流的统计数字显示,中小企业的物流总费用占企业成本的比重在逐年增加。

据统计资料,我国物流费用一般占总成本30%-40%,鲜活产品占60%左右甚至更多,根据已有数据来看,有效的物流管理可以节省15%-30%物流成本,并且大大地减少库存和运输成本,例如国外发达国家物流成本一般都控制在10%左右。我国物流业成本占GDP比重仍然居高不下,据测算,我国社会物流总成本占GDP的比重在2000年为19.4%,2005年在18.6%左右,到2009年下降到17.8%。

2.物流库存分析

大多数库存管理理论认为,库存是物理上和逻辑上库房库位的所有物料及其价值的总和,具体包括成品、原材料、在制品、生产物料、零件等。虽然持有一些库存是必要的,适当的库存量既可以降低库存成本,又不至于影响正常的产品生产和客户服务。下面从三个方面进行库存分析:

(1)分类管理

分类管理[12]就是将库存物品按品种和占用资金的多少分为特别重要的库存、一般重要的库存和不重要的库存三个等级,然后针对不同等级分别进行管理与控制的方法。

分类管理可以有效地提高仓库的利用率,便于物品、原料等更好的存取,降低了物流成本,许多中小企业目前库存很混乱,不能有效的利用物流信息系统进行库存管理,甚至没有使用信息系统进行分类管理。

(2)零库存思想

零库存思想[12]实现零库存的根本途径就实施准时化作业,如准时化采购、准时化生产、准时化配送、准时化销售等。准时化的思想就是只在需要的时候把需要的品种和数量送到需要的地点。

对于资金不够充裕的中小企业来说实现零库存是最好的方式,目前来说中小企业还不能够做到准时化采购、准时化生产、准时化配送、准时化销售等,这是中小企业物流中未来发展要实现的目标,需要朝着这一方向迈进。

篇5

但是,量贩式KTV经营情况却有点不同。“量贩”一词源于日语,意思是“大量批发商品的超市”,由此引申出的量贩式经营,指的就是透明、自助和平价的消费方式。这种方式在日本和我国台湾等地的娱乐业中十分流行。量贩式KTV是今年刚刚兴起的一种娱乐方式,量贩式KTV以相对通透的环境、完全隔离的单间、更现代的视听设备、超市自选式食品服务,以及价格灵活而迅速风靡岳阳。日前,通过对KTV的经营及纳税情况进行了调查发现,一边是KTV生意火爆,另一边是KTV不断翻新的避税手段。

以我市新开业的量贩式KTV“空中补给”为例,在这里供应的酒水、小吃等由顾客自己在单独设立的超市中购买,因此价格比原来的歌厅消费标准低。以一瓶百威啤酒为例,原来在歌厅中的价格为30元左右,在量贩式的价格为15元,实际在外面超市中的价格为8元左右;KTV包间费根据每日时段、节假日的不同,从几十元到200多元不等。

根据目前对娱乐业的税收规定,KTV应适用歌舞厅20的营业税税率,娱乐业的营业额为经营娱乐业向顾客收取的各项费用,包括门票费、台位费、点歌费、烟酒和饮料费,以及经营娱乐业的其他各项收费。

而量贩式KTV区别于以前歌舞厅的经营方式,打破了原有的经营格局,将烟酒饮料等纳入超市经营,与KTV经营分割开来,其中超市部分一般适用小规模纳税人4的增值税税率,KTV部分适用20的营业税税率,企业税负可降低6个百分点左右。

为了进一步了解这种新型的经营方式,通过与北京市地税局的联系获得数据进行对比。据调查,“空中补给”的经营范围中包括附设商品部,与KTV包房收入分开核算,与其类似的北京市朝阳区的一家“麦乐迪”,其20__年超市部分收入136万元,缴纳增值税5.44万元,KTV包房收入902万元,按20%税率缴纳营业税180.4万元;如果按分业前应缴纳流转税207.6万元。通过改变经营方式、核算方式少缴税款21.76万元。

调查发现,还有一种KTV的经营是合作型的,以“北京钱柜餐饮娱乐有限公司”为代表,在KTV领域引入了合作经营的新方式。“钱柜”与北京钱京餐饮有限公司合作,经了解双方无关联关系。顾客在KTV消费时的所有餐饮服务由钱京餐饮公司提供,“钱柜”只收取包房费,按娱乐业20%缴纳营业税,客人在包房内点的所有烟酒饮料等均属于餐饮公司收入,分别开具发票。双方签订合作协议,涉及利益方面的约定主要是:“钱柜”对外宣传客人在早餐、午餐、下午茶、晚餐、夜宵等不同时段进行KTV消费时可以享受免费自助餐,作为合作条件餐饮公司必须无偿提供。

今年1月~6月,“钱柜”取得KTV包房收入1442万元,按娱乐业20%税率缴纳营业税288万元;与其合作的北京钱京餐饮有限公司1月~6月取得餐饮收入1652万元,按饮食业5%税率缴纳营业税83万元。

在北京市地税局提供数据的6户采用分业经营KTV方式的企业中,20__年实现KTV及餐饮、酒水等收入5076万元,如全额按娱乐业20%税率应纳营业税1015万元;实际缴纳营业税711万元、增值税21万元,比改变经营方式前少缴税款27.8%。

篇6

关键词 资产经营 上市公司 管理 作用

目前国际国内的较大型企业在其发展过程中,一般都会采取规模经营、资产经营、多元经营乃至跨国经营等形式,在这些经营方式中,资产经营是其经营的核心。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资产经营也随之应运而生,并逐渐成为目前各种大型企业公司经营发展的主要模式之一。想要在日益激烈的经济市场中拥有自己的市场地位,就必须依靠资产经营的筹资、重组和并购将商品市场放大,使企业不受时空的限制,有效创造更大价值。

一、资产经营的必要性

资产经营是主要针对企业内部资源、各种生产要素进行的优化配置和系统调整,从而获取相关经济利润的经营方式。资产经营是有别于生产经营的一种经营方式,它是一种全要素、开放性的经营方式。具体来说,其经营必要性有以下几点:

(一)经营模式陈旧,不能适应当前多变的市场竞争状况

随着时代的发展,市场经济变化越来越快,竞争压力也越来越大,如果企业不能在市场竞争大流中采取具有突破前进意义的举措,就会在日益激烈的竞争行列中被远远甩开,采取具有创新意义并且行之有效的经营模式是企业立于不败之地的重要途径。采取与市场经济变化相协调的经营模式是企业自身长远发展、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也是企业适应市场发展潮流的必要条件。

(二)资产经营使企业在面对风险时可以从容有效应对

由于企业身处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当中,难免会遇到一些诸如经济危机、汇率变动等情况,当遇到这种状况时,如果没有很好的应对措施,企业很可能就会处在风险的边缘,资产经营能使企业将自身的资产及各种经济因素统筹规划,适当利用市场变化契机,获取更大的规模效益,可以在市场变动中从容应对,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比如通过产权置换将企业债权间接性的转变成股权,再把股权售卖出去,获取流动资金,从而使企业从中得到解脱。

二、资产经营在上市公司管理中的作用

资产经营是一种更为高层次的经营方式,它可以实现产权重组、购并,可以快速整合企业内部资产结构,增强企业经济实力和市场竞争力,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资产经营在上市公司管理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上市公司的发展有着长久且深远的意义。

(一)通过资产经营可以了解企业内部各要素,发挥整合作用

上市公司一般都较有影响力和实力,其繁杂的企业结构和巨大的企业内部形态需要通过资产经营的方式来梳理。在资产经营管理下,通过企业改制和集团化道路,可以将企业内部各种资源进行有效组织整合和规划,使其共同参与到企业发展的规划上,以较少的资本支配换得较大的资本回报。

(二)资产经营能够帮助企业在停转状态下重新启动企业

一些企业由于负债率高、经营不善等原因,得不到相关的流转资金,使企业被迫处于“停转”状态。企业可以通过资产经营启动生产经营的形式,将企业的部分资产加以整理并作价出售,得到资金并可重新启动企业。

(三)明确企业定位,把握企业宗旨

企业在进行资产经营后,经过对公司运营状况的整体把握和对市场的细致观察,可以明确企业存在的价值和定位,从根本上理清企业在市场经济中所处的位置,帮助企业确立企业宗旨,树立企业形象。

(四)有效推动企业结构治理和相关管理的完善

通过资产经营方式可以转变企业运营形式,从中还可以积极推动企业内部各部分的调整和整合,一方面有效地减少和避免了决策失误及投资失误等现象,另一方面也使企业结构趋于完善、企业管理越来越规范。

(五)提高资本积累速度,优化盘活企业资产,放大效益效应

很多企业的资产都还属于凝固状态,没有办法进行资产转换和流通,通过资产经营的形式,在自行开发、联建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资产的作用,可以在一定时期内有效地增加资本积累,在交易中并不依据资产的当时实际价值而定,而是根据溢价方式判断,使资产的未来盈利能力能够提前获得,资产经营的效益得到大幅度的提升,企业效益也不断变好。

(六)不断提升企业融资能力,分散经营风险,推进产品结构调整

运用资产经营的方式可以灵活运用多种融资工具和形式,使上市公司在市场竞争中能够更好的将产业和金融资本进行有效融合,提高企业整体融资能力。利用这种资产经营的理念,使企业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有效完成产品结构及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减轻经济波动对企业的冲击。

三、结束语

面对不断变化和随时更新的市场经济环境,上市公司在其经营管理中必须采取富有竞争力且有效的管理措施。在具体经营管理中,可以采用资产经营为主、资本经营为辅的双重经营模式,企业对内在资产进行经营管理,可以建立其不断发展的内在基础,但同时想要将企业实力进一步壮大,还需要资本经营加以辅助,这不仅是企业发展的需要,也是企业适应市场经济环境变化的要求。同时,资产经营要开发拓展现代市场,实现资产的社会化和现代化,这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和实现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刘振宇,魏凤.中国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无形资产与企业盈利能力相关性实证研究.中国城市经济.2011(02).

篇7

一、集约性经营方式:经济发展的基础

现代经济学认为,发展的本质是经济的可持续增长,这种可持续性增长在经济学上体现为“人均收入的长期增长。真正的经济增长意味着社会总收入必然比人的增长得更快;另一方面,停滞状态则导致人均收入的非持续的增长,虽然平均收入在时间相当长的周期中可能有升有降。”之所以以人均收入增长作为发展的标准,是因为经济的增长首先建立在产出总量的增量上,由于人类生活与生产资源的有限性,在一定生产方式不变的情况下,其产出的总量总存在着一个上限。在这种空间总量不变的情况下,经济可能在一定时段内有所增长,但是从长期来看,是不可能具有可持续性的。只有打破这个总量空间的上限,才能使得经济真正的增长。所以,对于一个社会来说,单纯考察其产出的增长是没有意义的,这种增长可能是在既定空间框架内的增长,也可以是一个打破既有空间框架的增长。而人均收入的增长却具有辨析发展真假的功能。原因在于生产空间的限制首先体现为物的限制。而人类的生产包括两大类生产,“一方面是生活资料即食物、衣服、住房以及为此所必需的工具的生产;另一方面是人自身的生产,即种的繁衍。”如果是真正的发展,那么物的生产的增长则最终体现为超过人的生产的增长。反之,则不可能获得这种持续性。在现实的世界中,社会的、宏观的经济增长最终是通过微观的经济组织———企业来实现的。“有效率的经济组织是经济增长的关键。”一个社会经济具有发展性,在于这个社会存在大量的有效率的企业,并且在社会经济中占据主流地位。企业效率的有无与高下,是通过其经营方式来体现的。大致来说,在给定的资源供应前提下,企业的经营方式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将以科技要素的投入为主导,通过生产工具的提高而扩大企业的收益;另一类将以劳动力要素投入为主导,主要通过人力劳动量的加大来提高企业的收益。科技投入的直接后果是带来生产工具的改进。在生产规模不变的情况下,自然会降低对于劳动力的投入需求。反之,这也意味着,在劳动力投入不变的情况下,科技投入会带来生产规模的提高。同时,生产工具的改进带来生产管理的规范化程度提高。就生产过程本身而言,生产工具对于人的依赖程度与生产工具发达程度之高低成反比关系。越是落后的生产工具对于操作者的依赖度越高,其生产过程越受到生产者私人状态的支配。而越是发达的生产工具对于操作者的依赖越低,相应的生产过程更加具有规范化特性。因此,落后的生产工具条件下,对于生产更多依靠人对于人的经验性管理;而发达的生产工具条件下,则具备了科学管理的条件。反过来,在以人身依附为基础的经验管理背景下,是不可能给予直接的生产者发达的生产工具的。原因在于人身依附本身是一种不平等、不自由的关系,依附者与支配者之间不仅在实质而且在形式上处于敌对状态。因此,如果有机会,依附者是不可能放过对于支配者利益的损坏的。一个突出的例子是奴隶生产。以奴隶为主要劳动力的企业中不可能出现发达的、经过科技投入的生产工具,因为奴隶与奴隶主的关系是一种强制性的敌对关系,而奴隶是不可能不有意去破坏他们。“因此,这种生产方式的经济原则,就是只使用最粗糙、最笨重、因而很难损坏的劳动工具。”所以,企业要想使用发达的生产工具,就必须同步改进企业的管理规范化水平,向着科学管理迈进。因此,以科技要素投入为核心的企业经营从长期来看,一方面具有提升产出空间的可能,一方面又存在降低劳动力数量的可能,最终的结果是将带来人均收入的可持续增长。而以劳动力投入为核心的企业经营则很难带来人均收入的可持续增长。对于这两种不同的经营方式,学界一般称前者为集约性经营方式,后者为粗放性经营方式。很显然,一个具有发展性的社会,其社会经济格局,当然只能是前者类型的企业能够在社会经济组织中占据主流,后者类型的企业在社会经济组织中居边缘地位。那么,如何才能保证一个社会出现这种格局并且持续保持?

二、市场性环境:集约式经营的保证

针对这一问题,有两类根本不同的路向选择:一类是放任不管,让企业自主选择,然后任由它们之间竞争;另一类是进行制度规范,通过制度安排确保社会的这种发展格局。第一种路向从表面上看最为合理。因为在市场性竞争中,集约性经营方式相对于粗放性经营方式天然具有优势。不过,这种方案成立的前提是有一个市场性竞争环境的存在。对于人类社会而言,市场并不是一个天然性存在,而是一定产权制度安排的产物。完全自由放任的结果并非一定能够形成有效的市场性竞争环境。在现实的世界中,人类活动既存在生产性活动,也存在掠夺性活动。其中生产性活动就是能够带来人类可利用资源总量提高的活动。而所谓掠夺性活动,则与生产性活动相反,无法带来人类可利用资源的提高,一个较为常见的界定是将掠夺性活动定义为产出的转移。“即资源从一个(类)人转移到另一个(类)人。这种转移不带来总产出的增加。”对于现实的人而言,其收益可以通过生产性活动,也可以通过掠夺生产性活动者的成果获得。如果掠夺性活动不能得到有效的遏制,那么从事生产性活动的人们就无法可靠的确定最终的生产成果是否归己方所有。在这种情况下,生产者要么放弃生产性活动,转而也从事掠夺性活动,要么继续进行生产性活动,但是降低生产性活动的长期受益特性,通过短时收益规避掠夺性活动带来的风险。在这种格局下,集约性经营方式反而不如粗放性经营方式具有生存竞争力。从短时收益角度,粗放性经营是最佳的选择。因为其增长所需要的资源是现成的,其经营模式也是既有的较为成熟的模式,不存在创新的风险,所以其收益增长具有立竿见影的效果。而对于集约性经营来说,科技的投入与回报都需要较长的时间周期,其管理模式的创新也需要摸索,因此由于利益回报周期的限制,决定了其无法与前者相抗衡。除此之外,在抵御外部掠夺者的掠夺上,粗放性经营也比集约性经营更具备抗性优势。掠夺性活动具体有多种形态,从裸的暴力抢夺,到矫饰掩盖的欺诈与搭便车,各种掠夺方法不一而足。其中,虽然裸的暴力抢夺短时收益最大,但很容易激起暴力的反抗,代价较大。而且这种裸的暴力掠夺是一种根本性破坏社会秩序的行为,在任何一个正常的社会中都会遭到有意的压制。也就是说,暴力抢夺只能在特殊的环境下个别的使用,根本缺乏常态性。所以,无论是宏观上一个有基本秩序的社会,还是微观上一个常态的掠夺者,一般情况下都必须采用迂回的其他方式。这意味着,掠夺性行动也需要考虑掠夺的“可持续发展性”。因此,常态的掠夺主要对象不是企业的死的资产,而是企业的活的资本。不能掠夺企业的资本,而仅仅掠夺企业的资产,就像是仅仅抢到了作为肉食品的母鸡,而失去了母鸡下蛋的能力,实质上是得不偿失,也是社会所不允许的。所以从防御掠夺角度,只要能掌握企业的人力资产,就具有避免或者降低其企业被掠夺的机会。在这方面粗放性经营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因为粗放性经营的管理建立在直接的生产者对于经营者的人身依附性基础之上,一旦脱离了具体的当事人管控,企业的正常秩序就不可能,需要付出相当大的代价才有可能恢复。而集约性经营的管理则表现为高度规范化的程序,一个局外人也可以很快的上手。在这种情况下,显然集约性企业更容易引来掠夺者的觊觎,只要能够替换经营者就可以完整的接受整个企业,仍然能够保持母鸡下蛋的能力。而粗放性企业则未必有这种保证,一旦脱离了原主人的控制母鸡下蛋的能力就会迅速下降或者消失。因此,只能采取第二种路向,通过特定的制度安排来解决社会的发展格局问题。具体来说有两种不同的方案:一种是制度上的直接干预,通过制度人为扶持采用集约性经营的企业,打压粗放性经营的企业,从而引导社会企业的集约化经营;另一种是不干预集约性经营方式与粗放性企业经营方式之间的竞争,而是为其创造合理的竞争环境。究竟哪一种更加合理,更能够促进社会发展格局的形成与持续?第一种方案是一种错误的方案。从社会现实角度,掠夺性活动是人类社会中无法消弭的存在。这是由于人的自我主体性与资源的有限性共同造成的。从人自身而言,人具有天然的自利性。“凡是有某种关系存在的地方,这种关系都是为我而存在的,动物不对什么东西发生关系,而且根本没有关系,对动物来说,它对他物的关系,不是作为关系而存在的。”而掠夺性活动与生产性活动相比,就自我而言,其“产出”的现时效益更高,可以短时快速的以低得多的成本获得他人劳动的成果。因此,所有参与生产的人天然具有掠夺性的动机。从外部的客观而言,经济过程自身天然具有被掠夺的可能。原因在于人类的经济活动中由于信息不足,客观上为现实的经济参与者提供了搭便车、敲竹杠的空间。所以,人类经济过程中,掠夺性活动不可能被消灭,只能对其进行有限度的约束。而对于这种掠夺性活动的约束不能通过掠夺性活动来进行,否则只是挖肉补疮,能够弥补一时,反而造成长久的伤害。换言之,对于生产性活动的鼓励要通过生产性制度安排,而不是掠夺性制度安排来进行。从市场角度,集约性经营的价值是在竞争中才会产生并且体现的,在缺乏公平竞争的情况下,集约性经营方式根本就不会存在。之所以企业愿意选择集约性经营而放弃粗放性经营,最关键的原因是诸多企业在市场中自由竞争,其中效率低下的企业会由于成本高而被淘汰。这种竞争的压力迫使企业不得不采用集约性经营方式。换言之,决定企业采用何种经营方式的不是外部的资助,而是外部的公平的竞争压力。对于集约性经营的企业给予特别的资助,这种资助行为本身就是一种掠夺性活动。并不利于公平的市场性竞争环境的形成,在公平的市场性竞争环境确实的情况下,集约性经营方式即使存在也会异化;反之,只要能够确保公平的市场性竞争环境,即使是粗放性经营的企业也会向集约化经营转型。

三、城乡分离:市场性环境的前提

唯一正确的方案是不干预两种经营方式的竞争,但是要塑造二者之间自由竞争的环境。对于现实来说,就是要将天然承载不同经营方式的企业群给予初始的平等性地位。这种平等性地位是以企业所依托根据地—社会的空间—的平等为前提的。只有在其根据地平等的前提下,不同类型企业才具有平等性,真正的市场性竞争环境才能造就,从而真正的塑造社会的发展性格局。从社会整体来看,人类经济可以分为三大部门: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其中,农业是人类社会的基础产业,主要满足人类的基本生活物质资料(最重要的是食物)的需要,保障人类的基本生存。商业是为了满足不同生产者之间产品流通的需要,(手)工业为农业和商业提供生产的生产支持的产业,对于社会生产和再生产的正常运行起到生产支撑的作用。塑造社会的发展性格局的关键就在于根据不同产业的不同特征予以归类,然后根据其类别将其所依据的根据地——社会空间分离。从其产业自身来看,农业天然具有粗放性经营的特征,与集约性经营亲和性较低。农业生产是“以土地的植物性产品或动物性产品的形式或以渔业等产品的形式,提供出必要的生活资料”,由于生产对象是植物或者动物,因此对植物或者动物的生产需要遵循生物学规律。其中包括气候、土壤、水域等自然要素,农业生产“自始就有自然力在协同地发生作用”。同时,还要遵循植物与动物自身的生长发育规律。所以,农业经营的效率很难由人为投入决定,“在农业中(采矿业中也一样),问题不只是劳动的社会生产率,而且还有由劳动的自然条件决定的劳动的自然生产率。”“并且由于自然条件的生产率不同,同量劳动会体现为较多或较少的产品或使用价值。”简而言之,农业经营中虽然存在科技要素的投入,但是科技对于农业产出的效用有限,即使科技有所发展,但是这并不能替代自然条件对于农业经营的重要性。事实上,迄今为止,虽然在科技发达的今天,农业很大程度上仍然要看天吃饭,而且从效益角度,科技投入对于农业产出来说其实是入不敷出的。现代农业科技经营农业,没有相应的农业补贴是无法支持的。农业企业中的人际关系也不利于集约性经营。在农业生产中,家庭是农业经营的主体。而家庭成员之间基于血缘的相互依存关系是第一位的,而在共同的生产过程的利益关系却是第二位的。所以,农业生产的首要任务只能是生存,而不能是收益。因为家庭生产像一般企业对待雇工那样,根据收益情况来决定增加或减少雇工的数量,只能是有活大家干,有饭大家吃的平均主义。与农业企业相反,(手)工商业却天然具有集约性经营的基因,反而与粗放性经营存在内在的冲突。农业企业经营拥有天然的自然力作为支持,即使只有很少的人的方面的参与,也可以获得一定、甚至是丰饶的产出。但是对于(手)工商业而言,全部的生产过程中主要依靠人的智力与体力参与,自然的要素含量极低。很大程度上,自然更多是起到了提供原材料的作用,而对于原材料的加工、成品的买卖等都是要依托市场,通过人为的努力才能获得相应的收益。在这种情况下,要想获得收益,侧重于科技的投入,从而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乃是(手)工商业企业不二的选择。只有通过科技的投入,才能在一定自然材料成本不变的情况下,有较大的附加值,获得更大的收益。其科技水平越低,其在原材料之上的附加值越低,其收益越低。同时,由于(手)工商业不能直接获得自然力的支持,或者自然力的支持程度较低,这就意味着(手)工商业经营中的各种生产要素都有成本的约束,这就逼迫(手)工商业对于管理进行规范化,从而尽量降低成本。同时也体现在对于劳动力的管理上更加严格,而不是像农业企业那样承认并且接受大锅饭现象。由于农业企业与(手)工商业企业的经营内涵不同,所以决定了二者之间的根据地的性质不同。要想社会具有发展性,就必须将二者的根据地在空间上予以分离,也就是城乡分离。只有在城乡分离的前提下,农业企业与(手)工商业企业之间才能真正形成有效的市场性竞争,只有在这样的竞争下,集约性经营方式才能在人类社会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从而推动人类经济实现可持续增长。

主要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五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篇8

企业租赁经营曾经在我国的计划经济时代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之后,各地为了企业经营体制的改革,曾一度盛行。不过,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确定,租赁经营的模式逐渐被独立经营模式所取代。而现在,随着一些经营模式的日益多元化,不少企业跨地域、跨国度的扩张经营,为了避免选地、买设备到投产期间长时间的消耗,一般都会选择更具时间效益的租赁经营模式。而有的企业由于自身的经营不善,需要对本企业的固定资产等生产资料进行价值再生,也会选择出租。这样,租赁经营就有了供方和需方。

租赁经营是指出租者将企业各种生产资料的所有权,通过租赁的方式出租给经营者,而经营者通过付给租金拥有暂时所有权进行生产的一种经营方式。租赁以合同为准,但租赁方式有多种,一种是出租者依旧是企业的股东,经营者以承租者的方式进行经营,另一种可以是经营者向政府管理部门办理新的经营许可和法人登记,以独立地方式进行生产。所以,根据租赁方式的不同,会计的处理、税法处理都会有所不同。本文分四种情况进行讨论分析。

一、经营者向政府管理部门办理新的经营许可和法人登记,以独立的方式进行生产经营

双方合同签订后,企业的生产资料的经营权归经营者,出借一方从经营者中获得租金收入,经营者独自对外经营,然后付给租金。根据国税总局关于此类经营方式的规定可以得知,经营者重新办理经营许可和法人登记了,就是新的纳税义务人,应于其向税务部门上交企业所得税。

出借的一方则通过租金的收取缴纳所得税,也应该继续执行好资产的摊销。在按签订的合同获得租金后,“银行贷款”是借方,“其他业务收入”是贷方。营业税按5%进行缴纳,城市维护税及附加则按照缴纳的营业税进行计算,“其他业务收入”是借方,“应交税费(包括营业税、城市维护费等)”就是贷方。资产的摊销和土地使用税、印花税等计作管理费,最终根据纳税额得出所得税。经营者作为新的税务法人,生产经营的成本、收入、中间税归为经营企业,“管理费用”为借方,“银行贷款”是贷方,根据企业利润计算所得税。

二、经营者和出借者签订的经营合同,并不重新办理法人登记,以承租者名义经营

根据国税总局对于此种经营方式的界定,经营者是以承租者名义进行生产经营,并不是法人代表,所以出租者依然是该企业的税务法人,应由出租者向税务部门上交企业所得税。这里就涉及到出租者如何进行租金收取的问题。如果是实际经营一方经营的利润进行所得税提取后,就应该将利润的一部分作为租金给出租方,出租方进行分配后,剩下的税后利润再留给经营者,由经营者向税务部门缴纳所得税。而如果是经营者将经营所得的所有利润归己所有,则必须给出租一方付给租金,出租一方缴纳企业营业税等税费之后,计收、上交企业所得税,经营者则按照利润所得进行缴纳所得税。为便于理解,举例如下:

A企业和B企业之间签订了租赁合同,由A企业将租赁给B 企业进行经营,B企业以经营者名义,但法人代表依然是A企业。租期五年,租金500万元/年。第一年B公司就实现税后利润800万元。按照第一种情况计算,B企业利润800万元扣除租金500万元,剩余300万元交给交给A企业。A企业则缴纳所得税300*25%=75万元,净收入为225万元。按照第二种情况计算,税后利润800万元归属A企业,A企业支付租金500万元给B企业,则A企业的净收入为(800-500)*75%=225万元,B企业在缴纳500万元中5%的营业税、营业税中10%的城建及附加税后,缴纳所得税为118.1万元,净收入381.9万元。

从案例中可以明显得出,两种付租金的方式,A企业的收入没有变,但是B企业却减收了118.1万元,即税收大大增加了。所以,一般情况下,都会选择第一种承租方式。

三、企业的股东与企业实际经营者签订租赁合同,经营者以承租者名义对外经营

股东是一个企业的利益获得者,企业生产经营的收益理应于股东获得,但是企业被租赁时,生产经营的利润不属于股东,所以股东应该收取租金来弥补收益。当股东收到经营者缴纳的租金之后,“银行存款”是借,“其他业务收入”为贷,同时扣除要缴纳的各种税费,并计算出企业所得税。出租企业应该是按照向企业所在地进行缴纳所得税。实际经营者则将取得的税后利润,“银行存款”是借,“其他业务收入”为贷,缴纳租金是,“业务成本”是借,“银行贷款”为贷,在此基础上计算企业所得税。

这样的出租方式,股东通过租金收入弥补了收益,但是如果和直接从实际经营者出获得税后利润相比,则缴纳的税费较高,实际收益会降低。再者,出租企业的一方如果是股东人数较多,则在税法处理上会很不方便。

四、实际经营者不是法人时,就只能是以承租者的名义进行生产经营

实际经营者不是法人时,可以选择与出租企业进行租赁合同签订,也可以是和企业股东进行签订,但是因为不能重新办理法人登记,所以只能以承租者名义进行经营。出租企业或者股东的税务处理方法则和前述方法相同,则实际经营者则按照个人所得税的计算和缴纳方法进行。

从上文所述的几种不同的经营方式分析,双方签订租赁合同之后,由实际经营着重新办理经营许可和法人登记,对于双方来说相对合理,能够保证双方的利益最大化。如果不是重新办理经营许可和法人登记,则交租方式要审慎商定,以便尽可能地减少税收负担,增加收益。对于会计人员来说,租赁经营的模式税务处理方式和普通的经营方式相差较大,又缺少政策规定,所以要求会计人员能够掌握好,保证企业的合法经营,规避各种经营风险,保障好企业的利益最大化。

参考文献

篇9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分类,各国的国有企业可以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类是国营企业,指由中央或地方政府直接投资经营的企业,这类性质企业大多与国计民生相关,主要向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如意大利的铁路、荷兰的邮政电讯等;第二类是国办企业,是指按照特殊法律法规创办和经营的企业,这类企业可以完全归政府所有,也可以通过政府以特殊方式对其实施控制,如英国、法国的国有化企业就属于这种类型;第三类是国控企业,是指按照公司法建立起来的国有企业,政府只保证持有足够控制的股份,这部分企业大多存在于一般竞争性领域和行业。

但是不管是哪种类型的国有企业,从政府是否直接作为国有资产的出资人来行使所有权的角度看,存在着两种做法:

1.国家设立专门主管部门行使出资人权利。采用这种做法的国家最典型的是联邦德国和法国。在联邦德国,财政部代表国家对国有企业行使所有权。它不仅在批准国有企业成立及资金供给等重大决策上大权在握,更重要的是它通过监事会掌握企业发展状况,并通过对监事会和董事会成员的聘任,保证国有资产的安全和增值。而在法国,财政经济和预算部代表国家拥有国有资产,对国有企业管理拥有较大权力,包括制定和实施有关经济立法和宏观经济政策;任免董事长或决定董事长的人选提名;派代表参加董事会,参与公司发展政策的制定;与企业谈判签订计划合同;向国有企业派遣常驻代表和专门调查组;对国有企业的经营活动进行审计检查,实施监督等。

总的来看,专门主管部门行使出资人权利的主要目标是:把握国有企业运作的进程,建立一个高效的董事会,协调政府各部门的政策,避免政府对董事会决策的过多干预,监督国有企业的实际经营状况。

2.建立国家控股公司代行出资人权利。意大利、新加坡等国家都是以国家控股公司来代行出资人所有权。意大利最为典型,其国家控股公司宛如一座金字塔,位于塔尖的是控股公司总部,中间是二级控股公司或行业性牵头业务公司,底层是众多企业。新加坡则是通过政府控股公司和法定机构这一中间层割断了国家与企业间的直接联系。国家控股公司负责管理国家拥有的股份,代行国家所有权,是法人管理机构。其主要职责:一是充当隔离层和保护层,使企业免受不必要的政治干预,实现政企分开;二是对所有权进行专业化管理,如提供比政府专业部门更有效的战略指导和实行完善的财务纪律;三是协调政府管理国有企业的有关政策,防止各部门之间政策不一带来的矛盾;四是督促下属运行公司和企业执行上级的指示和决策,保护其利益不受侵害。

别人家如何经营国有资产?

采取何种经营方式,在本质上反映了所有者对国有资产经营中复杂的委托关系的认识和理解,以及准备以多大的监督成本取得控制并享有相应的预期收益。

现实中经营国有资产的具体方式有多种多样,但从性质上来看,可分为资产性经营和资本性经营两类,其相应的具体实现形式为股权经营和债权经营。所谓股权经营,即所有者以企业股票形式持有资产,所有者成为企业股东,参与企业经营;而债权经营是所有者以企业债券形式持有资产,所有者成为企业债权人,不参与企业经营。不同的资产经营方式对应着不同的监督成本和期望收益,并决定着所有者不同的收入索取权和控制权。

1.股份制经营。股份制是股权经营最普遍的一种形式,在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管理国有资产中被广泛采用。股份制既是一种产权安排,也是一种经营方式。国家以国有企业股东的身份通过持有企业股份行使国有资产所有权,并通过任免董事长、董事,以及同企业签订计划目标等方式,来掌握企业的发展方向和经营方针。总的来说,股份制实现了所有者与经营者的分离,是一种有效的经营方式。

2.计划合同制经营。股份制并没有解决所有问题,尤其在处理国家与市场的关系面前往往显得无能为力。比如在法国,政府对国有企业一直采取比较集权的管理方式,从而导致企业经营缺乏活力,财务预算约束软化,经营效益低下,且国家目标与企业之间经常发生矛盾。因此,作为股份制经营基础上的一种补充形式,计划合同制经营方式应运而生。1969年,法国财政总监诺哈提出报告,建议国家与企业签订项目合同,从法律上明确双方的责任和义务,并提出了处理政府与国有企业关系的基本原则。到20世纪90年代,法国政府陆续与一半以上的大型国有企业签订了计划合同。计划合同一般涉及三方面的内容:一是充分体现政府政策目标的企业发展目标;二是企业的具体发展计划,包括发展战略、投资计划、财务计划、研究与发展、外贸平衡、就业计划、职工培训以及在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等方面应承担的责任;三是企业同国家股东的财政关系,包括国家对企业应承担的财政义务和应提供的预算资金。美国政府也经常通过有关部门的行政指令,来确定国有企业的投资指标,同企业签订生产合同,并利用补贴、税收等经济杠杆对企业的经济活动进行调节。

3.租赁制经营。基于资产性经营的理念,自然会衍生出沉重的责任和义务,而且监督成本很高,政府往往扮演吃力不讨好的角色。在这个问题上,美国政府则表现得非常潇洒。从资本性经营的理念出发,美国政府对大部分经营性国有资产的管理采取了租赁制经营的方式。所谓国有资产的租赁制经营,是指在不改变国有资产所有权的前提下,实行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以国家授权单位为出租方,将国有企业有限期地交给承租方经营,承租方向出租方交付租金,并依照合同规定由企业自主经营。可以说,这种一直延续至今的租赁制经营方式较好地发挥了国有资产的使用效率。

4.系统承包制经营。作为美国政府管理和经营混合制国有企业的一种主要方式,系统承包制是一种国家只需与主承包商签订承包合同并监督承包合同的履行,而不需插手任何企业业务活动的经营方式。具体做法是:由政府作为公共产品供给计划的招标人,按照择优原则,选择一家或数家投标公司为主承包商。被选定为主承包商的混合制国有企业既是这些产品的生产者,又是与该产品有关的经济系统的管理组织者,有权把自己得到的订货任务转包给其他分包商,各分包商作为下一级系统组织者可将部分任务进一步转包给次级分包商。如此层层转包或分包而形成的按系统工程原则组织的、以某一产品或建设项目

为中心的分工协作系统,是系统承包制的核心内容。采用系统承包制的经营管理方式,国家既能贯彻宏观经济政策,保证公共产品的供给,又可以保障混合制国有企业的经营自,调动其生产经营积极性。实践证明,系统承包制这一操作简便、容易控制及监督成本较低的债权经营方式在国家管理国有企业的实践中是行之有效的。

别人家如何监管国有资产?

虽然社会制度、经济体制、资源配置方式等诸多因素有所差异,但世界各国在国有资产的监管上,都十分注重在以市场为基础优化资源配置的同时,采取多种监管手段和措施,以确保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1.法律监管模式。市场经济主要是法制经济,因此法律监管成为西方发达国家监管国有资产的普遍模式。如美国设立以议会为主的监管体系,议会是立法机构,有权决定国有企业的设立、撤消以及内部管理体制的变革。每成立一个国有企业,就由议会通过一个单行法律,规定企业设立目的、董事会组成和经营方式等,以达到管理和控制企业的目的。英国议会对国有企业的监管也主要是通过立法来进行的,国有企业的建立、改组、废除等重大问题,必须有议会通过专门的法案来决定,否则不具有法律效力。议会负责确定每一个国有企业的结构、权利和义务,还可以直接授权给主管部大臣,负责对国有企业进行监管。国有企业每年要向议会提交年度报告的账目,听取企业的年度报告,监督和审核国有企业的经营状况。

2.政府设立专门部门实施监管模式。设立专门的部门来进行有效监管,目的是为了保持政府足够的控制能力。例如英国,在上世纪70年代中期就依法组建了以管理国有股权为主的部门――国家企业局,企业局通过委派产权代表进入企业董事会,建立一系列报告制度。后来英国政府又将监管国有企业的机构集中在财政部,财政部通过财政预算,审批由各主管部门提交的投资报告等方式对国有企业进行监管。

意大利的国有企业主要为国家参与制企业,为了对这些企业实施有效监管,意大利在1956年专门成立了国家参与部,专门负责国家参与制企业的监管活动。1976年又成立国会两院常务委员会,负责审议有关国有企业经营活动的情况报告,并进行评价和管理。国家参与部每年要将国有企业的经营情况以报告的形式提交国会,并向常设委员会报告监管国有企业的各种信息资料。两院常设委员会还可以通过与政府协商任免国有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1992年政府决定撤消国家参与部,其职能分别由国库部、预算部和工业部行使,国库部成为国有企业的股东,预算部负责对国有企业监督,工业部决定国有企业的战略方针,分工明确,有效配合,监管有力。

韩国对国有企业的监督主要是通过经营评价委员会每年的评估来实现的。根据评价结果,可向企业提出纠正事项,也可要求罢免有关人员。

3.层级管理、股份控制模式。新加坡对国有资产主要通过三个层次进行监管:第一层是政府部门,第二层是法定机构或政府控股公司,第三层是国有企业。法定机构主要是特定立法条件下所设立的官方机构,负有法律赋予的监管国有资产的行政职能。而控股公司一般为政府全资拥有,并代表政府对所属国有企业持有股份。控股公司对所属国有企业主要通过股权管理实施监管,依法享有资产受益和重大决策等权利。所属国有企业董事的委派,一般由控股公司提名或直接派出。控股公司按照持有子公司股权的比例,参与决定股息分配,并按股份取得股利。这种模式的最大好处就在于,既保证了企业充分的经营自,又有利于政府实施有效的宏观调控。目前瑞典、韩国等国家都采取这种管理模式。

4.双重委员会监管模式。德国对国有企业的监管,主要采取双重委员会,即董事会和监事会的监管模式。德国规定董事会独立负责对公司的经营方针、赢利能力、营业过程以及公司事务等状况进行监管,监事会则负责对董事会进行监督。德国国有企业的监事会负责选任董事会的成员,监督董事会的活动。德国主要采取独立董事会制度,董事会成员由社会多方面人士组成,特别是有专家等外部董事参加,可以起到监管国有企业的作用。在董事会中,还实行记名投票决策制,国有企业的重大决策需经董事会投票通过,以期有效避免企业的决策失误。

篇10

一、外商独资化趋势

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华外商投资企业在经营方式上呈现出明显的独资化趋势,主要表现为:

1.在新设立的三资企业中,独资企业数量,投资额逐渐超过合资企业,成为在华外商投资企业的主要经营方式。改革开放以来,在所有经营方式中,合资经营曾经是主要方式,项目数所占比重最高时达到77.5%,协议金额比重达到了40%以上,合资方式居于主导地位。但近年来,合资方式所占比重不断下降,独资方式比重则是不断上升的。1997年,独资企业数量首次超过了合资企业。2002年,独资企业数量首次超过合资企业两倍。1998年,独资企业协议金额首次超过合资企业。2002年~2003年间,独资企业协议金额近乎合资企业的3倍。由此,无论从项目数还是协议金额来说,独资企业都超过了合资企业,成为外商投资的主要经营方式,并呈不断增加的趋势。

2.合资企业中,外方具有较强的控股意愿,控股企业数量不断增加,带有明显的独资化倾向。为了达到控股的目的,外方通常采用以下3种方式:(1)新设控股。其中包括两种方式:一是在合资过程中,外方通过资金和无形资产优势,利用中方资金短缺,或者以全部固定资产作价投入,但投资额仍低于外方的劣势,从而形成在合资中的自然控股。二是外方利用中方急于吸引外资的迫切心理,把控股作为合资的一项条件,不控股就不合资,甚至取消投资,对此,中方往往采取让步态度,外方因此实现控股的目的。(2)增资控股。一些经营效益好、产品畅销的合资企业的外方投资者看到市场的开发前景,不断追加投入,如果中方资金不能相继到位,其股本自然会被稀释,相反,外方则由少数股权变为多数股权,最终达到控股的目的。(3)并购控股。即外商通过收购国内企业的大部分资产,或收购大部分股份,从而获得对现有国内企业的绝对控制权。

二、外商独资化形成的原因分析

1.从两种经营方式的比较来看:(1)独资经营更适合那些垄断优势比较明显的大型跨国资本,它们承受风险的能力明显要强于中小资本。因此,投资风险可能不一定是独资经营的主要障碍。相对于独资企业来说,合资经营更适合中小资本,这类规模的企业由于没有太多的垄断优势,更倾向于利用东道国的优惠政策,如果独资经营,很难说有什么竞争力。而从我国的外资来源结构来看,港澳台地区曾经一直是我国外资的主要来源地,无论是项目数量还是投资额都占了很大的比例,有的还是大陆投资者借助港澳台地区进行的迂回投资,投资规模有限,垄断优势不明显,主要是以利用大陆优惠政策为主,因此,合资方式可能是其最佳的选择。然而近几年来,伴随着港澳台投资比重的不断下降,欧美、日韩等国家的跨国资本的大量涌入,这些国家往往是以大型跨国公司为投资主体,带有较强的垄断意愿,自然希望采取控股和独资方式,以实现其全球战略。(2)相对而言,独资经营的优势内含于投资企业本身,而合资经营的优势则更多地体现在东道国的政策上,但这些政策容易发生变动。一旦东道国政策发生变动,合资的优势将逐渐丧失,独资经营必将成为主流。合资经营只是独资经营的暂时过渡,或者是权宜之计。近年来,随着我国相关政策的松动,合资经营的优势也进一步弱化,一些早期进入中国的跨国公司,在经历了合资经营的过度期后,纷纷走向独资,无不说明了这一点。(3)合资经营缺点也是间接促使独资经营的重要推动力。一方面,合资经营主体的多元化,决定了合资经营方式的稳定性较差,而且受合资期限的约束。相反,独资经营这方面的限制则相对较少,因而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另一方面,由于中外企业制度方面的差距,跨国公司一般都实行先进的现代企业制度,按照市场经济的原则运行,而我国大多数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还没有建立起真正意义上的现代企业制度,许多方面还受制于主管部门的行政干预。若采取合资的方式,在中方控股的情况下,则容易出现企业不能保证股东利益的现象,从而损害跨国公司母公司的利益。此外,由于中资企业与外资企业在企业文化、经营理念、劳动力素质等诸多方面的差距,摩擦在所难免,如果不能及时消除这种摩擦,或者解决摩擦的难度加大,一些合资企业就可能通过增资扩股的方式,实现控股或独资。

2.就跨国投资企业而言:(1)独资化是跨国公司追求垄断利润的本质要求。西方外商直接投资理论在解释外商直接投资的动因和决定因素时,认为一个企业之所以要对外直接投资,是因为它有比东道国同类企业更为有利的垄断优势,从而通过垄断优势获取垄断利润。因此,外商直接投资的本质要求决定了跨国公司具有潜在的控股和独资欲望,独享利润的内在冲动。合资意味着利润的重新分配,显然不能满足其独吞利润的野心。或迟或早,一些具有明显垄断优势的跨国公司必将走向独资或控股的道路。(2)垄断技术优势。在构成垄断优势的诸多要素中,技术的先进性可能是跨国公司的最大优势。在我国,几乎所有跨国公司占据市场份额高的行业,国内企业与跨国公司之间的技术都存在巨大差距。为了不断强化其技术优势,跨国公司往往采取独资或控股的投资方式。实践表明,越是技术要求高的产业,跨国公司越倾向于控股或独资。即便是在合资过程中,外方也不会轻易使用先进技术。一般说来,跨国公司独资企业技术的先进程度要优于合资企业,其控股企业的技术水平又要优于不控股的合资企业。(3)出于跨国公司全球战略考虑。独资企业一般投资大,风险也大,但许多跨国公司出于全球竞争战略考虑,还是甘冒这种风险。对于那些出于降低管理和协调等交易成本,以市场内部化为目标的跨国公司来说,独资可以很好地协调企业内部的经营管理方法,以及市场营销策略等来适应母公司全球市场战略的整体构思,以便更好地贯彻母公司的战略意图,充分发挥母公司资金投入和采用先进技术与管理的能动性,以获取超额利润。近年来,许多跨国公司已经把中国看作其实施全球战略的重要一环,因此,采取独资经营方式就不可避免。(4)转移定价。跨国公司常常在不同的国家从事经营活动,其资产受到不同税制的管辖,这使得跨国公司有机会、有动力、有目的地通过内部转移定价,采取两头在外,高进低出,或者通过众多分支机构进行商品和劳务的关联方交易方式,实现逃税避税,转移利润的企图。就这一点而言,控股和独资经营是最佳的选择方式。程池、刘海云(2000)曾经对在华合资和独资企业两种方式的经营绩效进行了比较分析,发现合资企业的效益明显高于独资企业。这与我国独资企业不断增多的现实相矛盾,不能不令人怀疑,跨国公司为了进行转移定价,会更钟情于独资经营。(5)出于市场竞争策略的考虑。跨国公司为了保持其在国外市场上的竞争优势,首先遇到的便是本土具有一定竞争力的内资企业,通过采取合资方式,近距离熟悉竞争对手,做到知己知彼,从而最终削弱和消灭竞争对手的目的。从这点来说,合资方式只是跨国公司独霸市场的一种竞争手段而已。近年来,国内一些原有的知名品牌不断遭到侵蚀,也说明了这一点。

3.就我国的实际情况而言:外商独资化趋势与我国整体投资环境改善有关:(1)外商进入中国之初,由于没有相应的法律保障,担心中国也会像其他一些亚非拉地区采取国有化征收政策,不敢轻易独资,大多采取了合资和合作的方式。随着《外资企业法》及相应法规的出台,独资企业数目明显增加。(2)20世纪90年代以前,我国对外商独资经营有很多限制性规定。一是行业限制,规定某些行业不能由外商独资经营,而合资经营则不受限制。为了进入中国市场,一些跨国公司只能采取与国内企业合资的方式。可以说,合资经营是当时环境背景下,外商做出的“次优选择”。二是内销比例限制,我国《外资企业法》规定,独资企业生产的产品必需全部或大部分外销,而对合资企业则没有该项规定。三是股权限制,规定某些行业只能由中方控股。此外还有一些其他的限制性规定,比如当地成分、业绩要求等,从而大大限制了独资企业的发展。相比而言,合资企业则很受欢迎。90年代以来,我国渐渐放宽了这些限制,合资企业的优势受到弱化,独资优势日趋显现,更多外商选择独资经营方式就不可避免。(3)拓宽了外商进入的方式。近年来,我国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有关外商投资企业合并与分立,关于国有企业利用外商投资企业进行资产重组,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等规定,都为外商选择控股或独资方式打开了方便之门。

三、我国的应对措施

1.正确看待外商独资化趋势及其本质,充分估计外商独资化对我国经济的潜在影响,趋利避害。首先必需明确,外商独资化不是中国独有的现象,而是一种世界性的潮流。不管独资还是合资经营,本质上只是一种企业行为,是跨国公司根据市场经济规律及我国政策博弈后选择的结果。如果简单地采取限制措施,显然不符合我国利用外资政策的整体目标。因此,在经营方式的选择上,政府没有必要过多地进行直接干预,只要其不违法我国相关的政策和法规。其次,要充分估计跨国独资公司的潜在负面影响。在合资经营为主的时代,跨国公司采用先进技术的动力相对不足,不利于我国学习国外先进技术。近年来,外商投资我国高新技术项目增加显著,一批资金技术密集型外商投资企业落户中国,不能不说与外商独资化有关。但是,也必需认识到,跨国独资公司更具有垄断特征,其本质是最大限度获取垄断利润,其行为可能与国家利益不一致,甚至危害国家的经济安全,给我国经济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

2.加强管理,正确引导。相比而言,由于独资经营方式更具有灵活性、隐蔽性和独占性,从而给政府进行有效监管带来一定的难度,这也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因此,必需有针对性地加强管理,正确地加以引导。具体而言:(1)借鉴国外相关经验,制定科学的《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指导外商投资方向暂行规定》,把跨国公司尽可能引向那些竞争比较充分的行业,高新技术行业。在外资企业市场占有率较高而短期内国内企业又无法形成较强竞争力的行业,要引进多家跨国公司,形成竞争性市场结构。同时,要降低跨国公司之间串谋,获取超额垄断利润的可能。(2)加强对跨国独资公司行为的跟踪研究,并进行适时地监控。一是在市场结构和市场行为方面,要制定科学的监测指标体系,进一步完善信息监测系统,及时掌握行业市场集中度和跨国公司的竞争行为。二是财务制度方面,要加强对跨国公司内部财务制度的审计和监督,防止其利用转移定价逃税避税。(3)进一步完善相关法规。随着我国相关政策的松动,跨国公司“本土化”战略的实施,跨国并购和跨国战略联盟可能在我国上演,从而导致更大的市场垄断。因此,必需完善现有的《反不正当竞争法》,加快制定《反垄断法》。

3.合资中方要有正确认识。(1)针对独资化趋势,现有合资企业中方要及时调整心态,明确合资的目的,在合资过程中注意保护自己,特别要加强学习,壮大自身实力。防止一旦合资到期,或外方突然撤资的情况下,自己仍然有继续发展的空间。尤其不能对外方抱有依赖思想,这样很容易被甩掉。同时要建立相互制衡、相互协调的机制,尽可能避免不必要的冲突,以便更好地实现合资的目的。在外方强烈要求控股或独资,而中方不得已的情况下,中方必需努力争取自身的利益。(2)对于那些正准备合资的内资企业,也要加强对外商独资化本质的认识,引以为戒,提高警惕,对合资过程中出现控股或独资的可能性要有充分的估计,同时加快学习和利用对方资源的步伐。

参考文献:

篇11

直营连锁是一种比较传统的经营方式,其也是连锁经营中最基本的组织方式,特许连锁、自愿连锁等经营方式都是在直营连锁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直营连锁的组织方式低零售企业的控制力比较大,零售企业的人力、物力以及财力资源都是由总部控制的,总部对这些资源的流通有着控制作用。

1.2特许连锁

特许连锁也称为加盟连锁,比如肯德基、麦当劳都属于特许连锁,这种组织方式是指总部与零售企业以契约的形式达成共识,以加盟的方式进行经营。这种经营方式对总部的管理以及技术有着较高的要求,总部需要向零售企业传授技术经验,加盟店与总部建立连锁经营的体系,总部向加盟店提供资源以及技术经验,而且会收取一定费用,加盟店与总部有着契约关系,如果出现违约现象,也需要缴纳一定罚款。

1.3自愿连锁

自愿连锁也成为自由连锁,这种经营组织形式是在龙头企业的带领下,零售企业以资源加盟的方式与总部自愿形成经营联合体。自愿连锁的经营形式下,零售企业的自比较大,经营的收益以及成本都是由零售企业自己承担的,零售企业运作方式以及品牌等专有信息是通过总部获取的。自愿连锁的经营方式比较自由,其采用的各项技术也是通过龙头企业学习得来的。

2连锁商业经营的会计核算模式

随着信息时代经济的不断发展与进步,人力资源已经成为影响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最重要资源储备之一,企业的成本核算应形成一套系统的、综合性的成本核算机制。连锁商业经营有着多种不同的组织形式,在不同的组织形式下,需要采用不同的会计核算方式。根据企业经营规模,总部对零售企业的控制方式,会计核算方式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独立核算,另一种是统一核算。目前我国企业中的成本核算工作,不仅存在观念落后的问题,而且也缺乏科学性,必须得到及时有效的改善。要对我国企业的成本核算观念进行改革,首先要解决其对造价成本的重视和对研发成本的忽视。目前在企业的各个生产环节当中,对生产成本的控制呈现逐渐下滑的趋势,这种现象不是仅是对人力成本的轻视,也体现了企业经营者对成本核算制度认识的不足。下面笔者对这两种会计核算方式进行一一介绍,以供参考。

2.1会计核算方式

2.1.1独立核算

独立核算的方式对总部以及零售企业采用的是不同的核算方式,总部采用的是统一会计核算,零售企业采用的独立会计核算的方式。在核算的过程中,首先要建立独立的会计机构,总部对各零售店进行投资而具有经济关系,总部将其作为“长期股权投资”进行核算,各零售店在收到投资时将其作为“实收资本”进行会计记录。其次,在经营过程中,总部负责所有商品的采购、配送工作,总部按内部商品价格进行结算,并根据配送数量和价格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或者是普通发票;在月末时,各零售店要计算并结转当期经营成果,编制财务会计报告,上缴利润;总部根据各零售店的财务报告和上缴利润编制合并会计报表。

2.1.2统一核算

在这种方式下,会计核算主体是总部。总部通过将零售企业的经营活动进行汇总,实行统一的会计核算。总部会计机构在进行会计核算时,会对基层的零售企业的经营成果进行考核,根据经营业绩相应地确定他们的劳动报酬,并设立备用金制度,其额度根据各零售企业的需要而定。各零售企业实行报账制,并没有单独设立会计机构,只需要设立一名会计人员,负责对零售企业的业务活动设置部分会计账簿。总部对本企业的所有经济资源和经营活动拥有控制权,对商品进行统一的采购和配送,在商品配送时,总部和各零售企业不需要进行增值税的计算,只需对库存商品的明细科目进行调整。

2.2连锁经营企业的会计核算模式选择

目前的企业成本核算大致分为两种方式,一种是传统的成本计算,另外一种就是作业成本的核算控制。企业成本核算就是对企业在运营发展过程中各种资源消耗进行的精准计算,计算结果会直接决定领导者对各部门工作业绩的评价,并作为成本预测与计划的标准为领导的决策提供参考依据。正是由于成本核算在企业发展过程中的发挥的这一系统重要作用,在企业成本核算工作过程中,就更应该多方考证,力求核算依据的精准性,及时的发现并解决问题。

2.2.1直营连锁形式下的连锁经营

企业适合采用统一核算模式。连锁企业的总部对各零售企业的控制力度较大,负责分店所有的资产、负债和经营损益。直营连锁企业实行集中核算制,即采用统一的会计核算方式,有助于总部更好地对各零售企业进行监督、管理。

2.2.2特许连锁方式下的连锁经营

企业通常采用独立核算模式。特许连锁方式下,各加盟店具备法人资格,但需要向其特许者即总部支付与生产经营相关的特许权使用费,并计入管理费用。由于加盟店不需要总部进行投资,所以其利润也不需要向总部上缴。特许连锁方式下的会计核算模式,要考虑加盟店的实际情况,这种模式有必要进行独立的会计核算。

2.2.3自愿连锁方式下的连锁经营

企业通常采用独立核算模式。自愿连锁的各个零售门店保留原有的资本所有权,具有很大的经营自。按照协议支付给总部相应的服务费用,并计入管理费用。总部收到该费用后计入其他业务收入。总部与各零售门店的商品转移按照独立核算的企业进行进销存的账务处理。

篇12

根据商务部2008年新修订的中国零售业态分类标准,由中国连锁经营协会、中商商业经济研究所主导的标准起草修订结果,我国目前从总体上把零售业态可以分为有店铺零售业态和无店铺零售业态两类。

有店铺业态按照零售业态分类原则分为食杂店、便利店、折扣店、超市、大型超市、仓储会员店、百货店、专业店、专卖店、家居建材商店、购物中心、厂家直销中心、电视购物、邮购、网上商店、自动售货亭、电话购物等17种零售业态。

零售业态是动态和发展的。

一般认为,国民收入和个人可支配收入的发展是零售业最重要的市场驱动力。一般人均GDP在800-2000美元之间,是连锁超市诞生时期;人均GDP达到4000美元,是便利店、专卖店、专业店批量发展时期;人均GDP超过4000美元,高级专卖店、精品店、奢侈品开始流行。

数据显示,2009年我国相当部分城市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北京、上海、广州人均GDP达到1万美元。这也激发了高端精品超市在上海、广州开始大量涌现。

以上这些都是研究一般的零售业态的,药店行业到底怎样定义其业态,促使其各种业态百花齐放,形成差异,健康蓬勃发展呢?

二、什么因素影响着中国连锁药店的业态定位

在上文一般的零售业态分类中,药店只是被认定为“专业店业态”(speciality store)中的一种。然而笔者认为,药店业态有其特性,它是药品零售企业为满足不同顾客对于疾病预防、疾病治疗、康复、计生、保健、美丽、健康教育等需求细分后,产生的细分亚态以满足细分需求的。事实上我们知道,消费者选择药店购药的原因与医院比起来,无外乎三条:一是便利、二是便宜、三是可自主选择性多。我们应该对药店的业态进行深入研究,探讨其不同细分业态的发展规律和特点,以促进药店业态的繁荣和发展。笔者抛砖引玉,对于药店业态进行细分研究,以期引来专家的深入探讨。

导致中国药店业态定位成型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中国开个开放以来高速发展的经济,人民收入高速增长,使得中国社会出现了三大阶级九大阶层。

首先是精英阶级,分为四大阶层:(1)官员阶层、(2)国有或集体企业、外资企业和民营企业经理人阶层、(3)知识分子阶层、(4)民营企业主阶层都属于这一阶级。

其次是亚精英阶级,分为三个阶层:(5)国有或集体企业管理和技术人员、(6)外资或民营雇佣管理和技术人员、(7)个体工商户阶层都属于这一阶级。

第三个阶级是平民,分为两大阶层:(8)国有和集体企业工人、外资和民营企业工人、  (9)个体农业劳动者阶层都属于这一阶级。

九大社会阶层的出现,伴随着贫富差距的巨大差异和需求的巨大差异和需求的多元化变化,不同阶层对医药健康的需求出现不同层次的需求与分化。广大民众对药店的需求,不再仅仅是10多年前简单的只是购买药物需求。

促使中国药店出现业态分化,定位成型的第二个巨大的原因是十五年来中国连锁飞速发展带来药店间巨大的竞争压力,药店行业可以说是过度竞争。竞争产生重新定位和业态盈利模式细分化。一家连锁药店做齐所有药店业态,想靠通吃一个消费者所有需求和所有消费者需求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促进中国药店业态进一步分化成型,清晰定位的第三个推动力是新医改及其配套政策的逐步落实到位,新医改形成的政府财政买单的基层医疗市场,猛烈的冲击着目前连锁药店的经营和定位,促使业态业态的进一步形成。

三、十种药店业态定位及其发展趋势

那么,未来中国药店的业态定位究竟是一个什么状况和趋势呢?笔者经过详细走访各地药店,深入分析和研究目前现有的药店业态认为,未来中国连锁药店市场的业态定位,无非是以下十种业态,其各自的特点及发展趋势详述于下。

1、 标准药店业态

业态名称:也可以叫标准药超、传统药店、标准药店、处方药店。类似于日本的处方药调配药店。

商品结构:药品为主,处方药、OTC产品皆有,有些以处方药为主,有些以OTC为主,药品占比在90%以上,医保目录内品种齐全。大多具有医保刷卡定点资格。药品品类品种齐全是其特色。

经营方式:药品专业零售。

目标顾客:主要是治疗疾病需求的人群。

服务:以药学服务见长,具有最少一名执业药师。是居民身边的保健药师。主要解决消费者购药需求。以相对中高端顾客为主。

商圈和面积:非居民区商圈、二级及三级医院周边。经营面积在80-150平方米。

发展趋势:这是前景看好值得大力发展的一类药店业态。这类药店一是适应了医保定点的严格管理,另外随着新医改的推进,医药分业的推行,最有可能拿到社区药房托管这一资格。价格趋势是优质产品、优质服务和高价格带。

核心竞争力:必然是高水平的药学服务和药品齐全。同时这类药店必须快速实现从产品为中心到药学服务为中心的转移。

2、 社区便利店业态

业态名称:社区药店、社区便利型药店。便利店。

商品结构:OTC药品、各种生活快消品、日杂品皆有,药品销售占比低于60%以上,非药品品类品种齐全是其产品特色。

经营方式:便利品集客,药品赢利。以方便为主。

目标顾客:社区居民为主、面积写字楼区域的白领一族。

服务:以各种便捷服务、快速服务见长,包括送药上门、代客熬药、延长服务时间、代收各种费用等为主。快捷周到的服务也是其特色之一。

商圈和面积:各种居民区、社区内为主,或者靠近居民区。以及写字楼集中的区域,以布点密集,商圈小为特色。经营面积在80平方米以内。

发展趋势:常见慢性病用药、基本药物和医保目录内药品销售,在这类店内将逐步不成为主流。而适合本社区居民的新的健康、美丽、健康的品类会将慢慢发展起来。另外随着新医改的推进,医药分业的推行,最有可能拿到社区药房托管这一资格。价格趋势是优质产品、优质服务和高价格带。

核心竞争力:必然是高水平的药学服务和药品齐全。同时这类药店必须快速实现从产品为中心到药学服务为中心的转移。

三、药诊店业态

业态名称:药诊店、诊所药店、国医馆、坐堂医店等。

商品结构:处方药、和中药饮片、中成药为主。OTC药品为辅、配以医疗器械等。中药销售占比高于50%。 其中国医馆尤其是中药、高档滋补类参茸产品、养生类产品为特色。

经营方式:具有处方权的坐堂医生处方本店药物为主。

目标顾客:中老年疾病人群、药店附近较大范围的疾病居民为主。

服务:以联络和召集到各地的退休及民间名老中医,通过高水平坐堂医的看病处方,代客煎药和医学指导服务见长,包括送药上门、代客熬药。

商圈和面积:各种商圈,主要集中在次繁华商圈,或者靠近居民区。以布点少,商圈大(1-5公里范围)为特色。经营面积在200平方米以上。有明确的坐堂诊室。

发展趋势:国家政策已经允许注意坐堂,随着新医改医生多点执业的开禁,下一步必将允许执业医生(西医坐堂)。这类药店建立居民疾病档案,成为居民的家庭保健医生只这也业态的发展趋势。

核心竞争力:坐堂医资源和坐堂医经营资格是其核心竞争力所在。

四、药妆店

业态名称:药妆店、个人护理品店等。

商品结构:OTC药品、各种特殊功能化妆品、日常化妆品、各种个人清洁及护理用品、健美器材。药品销售占比低于40%,药妆品最少占到销售30%以上,药妆品齐全是其特色。

经营方式:药品和一般日化品集客,药妆品和个人护理品赢利。

目标顾客:20-40岁最求美丽的女性为主,他们是高级白领女士、年轻女士族群、大中专学生族群等。

服务:以各种皮肤护理美容咨询、问题皮肤解决咨询讲座和化妆品知识的专业服务见长。

商圈和面积:各种闹市商业区、写字楼、文教区、高档住宅区。经营面积在100-200平方米以内。

发展趋势:随着新医改的推进和经济的发展,下一个阶段最有前景的药店业态就是药妆店。独特的差异化药妆品类和销售技巧是必须培养的。

核心竞争力:专业美容师护理师是核心竞争力。对问题皮肤的解决、美妆顾问的专业指导和美容指导咨询服务、对药妆产品的把握和销售能力。

五、平价健康大卖场

业态名称:平价药品超市、平价健康大卖场、大健康型药店

商品结构:OTC药品、处方药、保健品、医疗器械、各种个人护理及生活类快消品,药品销售占比高于60%,保健品和便携式家用器械是其特征。产品品类齐全,SKU在8000-12000个之间。

经营方式:依靠大健康概念和消费者健康管理的相关服务争取顾客,以药学的关联销售、健康产品体验等为特征。

目标顾客:中老年顾客为主。城市社区居民为主。

服务:产品种类多,可选择性强、有药师、营养师、健康管理医师为患者提供顾问式服务。健康讲座吸引顾客。

商圈和面积:各种居民区、社区内为主,或者靠近居民区。以布点少,商圈大为特色。经营面积在800-1500平方米。

发展趋势:大健康管理、居民的家庭保健顾问、疾病康复的指导医生。

核心竞争力:药师、医师、营养师的高水平的药学服务和健康康复保健指导是其核心竞争力。

六、医保定点店业态

业态名称:医保店、医保定点店、处方药调配药店。

商品结构:各种基药目录、医保目录内药品、处方药、其他药品。无非药品。

经营方式:依靠城市居民的医保刷卡消费来经营

目标顾客:中老年顾客为主。城市企事业单位职工、公务员、社区参保居民为主。治疗人群为主。

服务:刷卡的便利,药学服务见长。

商圈和面积:各种高密度居民区、社区内为主,或者靠近居民区。以布点少,商圈大为特色。经营面积在100-200平方米。

发展趋势:专业药店,承接以后医药分开后的处方药调配。

核心竞争力:获得医保定点资格的政府公关能力,遵守医保刷卡规定和高水平药学服务。

其所以把医保定点药店专门提出来说,是因为在中国医保定点药店管理不规范,准入资格也不规范,盈利模式是靠医保刷卡的不规范,也许最终国家会取消医保定点药店,或者严令非药品在这样的药店销售。2010年12月,云南昆明就准备把非药品赶出医保定点药店。

七、超市店中店业态

业态名称:店中店、参茸专卖店。

商品结构:OTC药品、药妆品、化妆品、保健品、各类参茸等滋补品。产品的档次一般就高。化妆品和保健品类占到50%以上的营业额。

经营方式:商超集客,高端医药产品卖货盈利。

目标顾客:全城光顾该商超的18-50岁的顾客。 没有忠诚度。

服务:以促销活动吸引商超的顾客群为主。

商圈和面积:商超的顾客群体,因此商圈非常大,有些接近全城。面积100-200平方米。

发展趋势:以后几乎每个商超都有一个店中店。

核心竞争力:独特的吸引消费者的品类。

八、炒作型产品药店业态

业态名称:广播广告药品店、报纸广告产品店等。

商品结构:OTC药品、各种特殊功能化妆品、日常化妆品、食字号、医疗器械、消字号产品、民族药。健美器材。短期炒作型产品最少占到销售40%以上。

经营方式:通过当地的广播热线和大规模广告热线运作引导顾客进店按照流程消费,通过当地大篇幅平面媒体广告,炒作一些药品和非药品。吸引顾客按照流程服药。

目标顾客:35-65岁的慢性疾病或者。

服务:广播热线、广播讲座、地面热线咨询、大幅度买赠活动。

商圈和面积:一个城区或者全城交通方便地点,也有选择在车站和商超内的药店。经营面积在200-500平方米以内。

发展趋势:国家慢慢会规范这类产品的广告行为。这类产品会越来越少。

核心竞争力:不断寻找有效的各类产品。进行全面包装和炒作;垄断和具有媒体资源;具有广播热线医生的资源。

九、专科药店

业态名称:糖尿病专科药店、肝胆病专科药店、肿瘤专科药店、个人护理品店专业店等等等等。

商品结构:某类疾病药品齐全,配以该类疾病的保健治疗预防用的保健品、食品、外用药、器械等。

经营方式:以专科药齐全吸引较大商圈顾客光顾的方式来经营。按照疗程和大包装,以会员制方式盈利。

目标顾客:慢性疾病的患者为主要人群。

服务:以各种专科疾病医学和药学指导为基本服务。以关怀消费者为突破口。

商圈和面积:交通便利的地方。各种闹市商业区、写字楼。经营面积在150平方米左右。

发展趋势:随着人们对疾病认识的深刻,联合用药也越来越受到关注和应用,该类药店有一定的需求和发展。药店应该有效利用专科的专业特点,联合专科医生进行专科疾病的指导和培训互动。

核心竞争力:专科产品的独特优势。以专业人士指导该类疾病的治疗、联合用药、康复指导见长。

十、网上药店

属于无店铺药店,目前崇尚1+N模式,一个落地旗舰店,其余为当地的加盟店。另一种网上药店是各连锁药店的销售补充。

业态名称:网上药店。

商品结构:高档OTC药品、特殊功能化妆品、保健品、健美器材。一般都推荐价格最贵的商品。

经营方式:呼叫中心和接线生服务,线下就进药店配送模式。

目标顾客:特忙性白领人士、远程顾客、夜间紧急需求顾客。

服务:网络相关服务,送货上门服务。

商圈和面积:无需地面传统意义上的商圈,全程都是的商圈内顾客。

发展趋势:由于地面交通的拥塞,步行的不便,以及网络一族的发展,中国已有4.3亿网民,购药需求逐步在网络上形成。市场必将稳步增大。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