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化学的知识范文

时间:2023-07-10 09:25:41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关于化学的知识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关于化学的知识

篇1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7.04.073

On the Integration and Effective Connection of Chemistry

Knowledge in Junior Middle School

YU Xueshen

(Kunshan Shipai Middle School, Kunshan, Jiangsu 215312)

Abstract With China's continuous education curriculum rectification, middle school chemistry knowledge with the teaching curriculum changes, how to integrate chemical knowledge and effective link up, put forward higher request to the relevant personnel education teaching methods. In this regard, this article from the following aspects mainly discusses the integration of good junior high school chemistry knowledge and effective convergence, put forward reasonable suggestions based on years of experience, to provide relevant education personnel for reference.

Key words junior middle school chemistry; integration; thinking

在初中的学习生涯中有一门新的课程――化学。怎样激发学生对这门课程学习的兴趣,是当前教育人员值得深思的问题。笔者依据多年经验实践得知,开展好化学教学的前提在于做好衔接工作,将这门学科和学生已经学习过的旧知识联系到一起,看似简单,实际蕴藏着很多的内容,需要相关教育人员采取科学的教学手法,从而使教学质量达到事半功倍的目的。

1 做好心理上的衔接

化W并不是一门简单的课程,需要学生具备缜密的罗辑思维能力以及善于观察的能力才可以学好这门学科,初中化学的学习实际上是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基础,所以更加应该引导学生从心理上接受,并且引起一定的兴趣。化学这门课程在刚开始授课的时候,教师需要将学生心中的疑问打消,并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为主要教学任务。例如:教师在讲授《化学给我们带来什么》一文中,对学生们说道:“同学们,其实身边处处都有化学的影子,比如铁锅可以将饭菜做好,吸烟有害健康等,这些都是化学,而我们每天吸入呼入的气体也属于化学的一名成员,无论是在课堂中还是在家中都会看到不同的变化,如果学好了化学这门课程,就可以知道人被蚊子叮咬后皮肤发痒或红肿怎么处理?为什么剧烈运动后,感觉全身酸痛?这些都是化学现象。化学是一门神奇的课程,跟我一起去探索把!”教师通过将这些生活中的实例分享给学生,就会在某种程度上拉近化学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感,从而将学生心中的疑惑打消,还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可谓是一举两得。

2 做好知识上的衔接

2.1 跟“物理”衔接

当前有诸多地方在中考中采取物理、化学合卷的方式进行考试,显而易见物理和化学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而物理比化学课程开设的时间早一些,这样教师就可以将学习过的物理知识来贯通新的知识,进而达到教学目的。

在初中教学中物理与化学这两门课程有很多相似之处,对学生来讲都很奇妙,其中一些知识点物理和化学也相互贯通,所以做好这两门课程的衔接很重要,如果衔接做得好,可以让学生能够将物理和化学中的知识点相互印证,共同解释生活中遇到的各种现象,从而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找到乐趣,也能够让学生更生动具体的掌握课程知识,例如教师在讲授《性质活泼的氧气》一文中,教师只是简单的介绍氧气与不同物质接触以后出现不同的反应现象会使学生感觉到突兀,假如可以从物理的角度来讲述,例如说铁,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顾物理所学习到有关铁的性质、颜色等,然后再过度到铁生锈的原因、铁和氧气之间燃烧所产生的现象等,那么就会使学生能够潜移默化的用以往学过的知识贯通了新的知识,同时学生也能够深刻的体会到为什么氧气属于性质活泼的了。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只要教师采取合理的教学手段,不断的探索,就能够引导学生走进化学领域,提高教学质量。

2.2 跟语文等文科类学科衔接

学科的衔接在教学过程中是一个值得我们反思的点,以往教学中容易被忽视,或者被弱化,初中各学科的相互衔接能够让课堂更生动,也容易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能让学生将各个学科的知识点相互贯通,从而让化学的教学工作能够更有效,比如化学老师可以将化学和语文等有关学科进行合理的衔接,这表面上看是不相关的事情,但是实际上语文、英语中所描写的文章在课堂教学中属于很好的读物。例如教师在讲《溶液的酸碱性》一文中,可以事先讲一个关于化学方面的文章,比如《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来讲述酸和碱的反应,让学生可以思考着花朵为什么这么艳丽呢?吸引学生的求知欲望,然后教师讲授通过讲述化学原理来解释这一现象,通过这样的互动,将学生的知识面逐渐扩大,增强了学生合作的意识,为学生学习化学创造了有利条件。

2.3 跟小学的“科学”衔接

对于初中生来说,小学学过的知识点还记忆犹新,或者对小学中遇到的某些问题还存有疑问,没有找到更好的方法和答案,所以我们可以在教学过程中与小学的某个知识点进行衔接,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习热情。其实在小学科学中学生们就开始接触了化学,由于考虑到小学生年龄阶段的特点,没有深入的讲解,但是却充满着趣味,倘若教育人员将学校学科知识充分的应用到初中化学中,和初中化学有效的结合起来,不但可以在某种程度上降低了学习新知识的困难,而且还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这样就可以使化学变得生动愉悦,充满了乐趣。

例如:教师在讲授《燃烧与灭火》一文中,可以将学生在小学中学到有关神舟飞船的知识和这节课内容巧妙的联系起来,教师可以事先做好相应的课件,将课件通过多媒体的形式呈现在学生的面前,并尝试引导学生回想起神舟飞船上天的情景,让学生们讨论起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这时候教师就可以将今天所学习的《燃烧与灭火》引入其中,使学生可以更好的了解到燃烧以及灭火的原理,学生们觉得学习化学是一件轻松的事情,又能够从科学的角度将以前的疑问进行解答,这样才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2.4 让衔接知识问题化

让学生脑海里产生问题,并带着问题来学习某个知识点,是提升教学效果最好的方式,在对知识进行衔接的过程中,还应该让知识朝着问题化的方向发展,也就是要让学生能够将自己心中存在的疑问提出来。初中化学的学习主要是建立在知识与概念的基础上的,缺少了质疑精神,学生就无法对知识进行有效的掌握。例如什么样的反应是中和反应,什么样的反应是氧化反应等,这些都是需要学生充分了解并且能够进行区分的,中和反应与实际生活具有密切的关联性,可以解决很多生产与生活中的难题,在学生主动提问的同时,教师也能间接的对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加以了解,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具有重要的帮助。更好的促进了良好课堂氛围的形成,这对于当前初中化学的学习是十分必要的。

2.5 充分发挥化学实验的引领作用

新课程下的化学实验课体现了更强的探究性、开放性、趣味性和综合性。教学中,做好每个实验,通过化学实验来训练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和实验分析能力。可以先讲解观察要点,再让学生观察、描述实验现象,分析产生现象的原因、实验装置的作用、操作方法的目的;也可以边演示、边观察、边分析,以此引领学生通过实验探究体验科学探究过程:观察实验DD发现问题DD提出问题或假设DD分析问题或现象DD解决或解释问题,有效地发展科学探究能力,增强对科学探究的理解。让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加强才是真正的素质教育理念下的化学教学,通过进行化学实验让学生能够自己动手操作,并在操作的过程中观察和记录化学反应和物质变化,让这种反应现象让学生能够更生动更深刻的理解,并能够让学生从实验中找寻规律,结合书本的理论化加以印证,让学生对化学知识点真正的领会。

3 做好思维方式的衔接

守恒法是物理学中最常用到的一种思维方法,这为解决许多物理问题提供了一把钥匙,许多纷繁复杂的问题因此而化难为易。同样在化学变化中,也有守恒情况,我们将其与物理的守恒法相衔接,就能迅速解决元素守恒、电子守恒、质量守恒等问题。

而政治学科讲究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我们将政治这种思维方法衔接过来,让学生把化学实验作为学好化学的一个重要途径,培养学生立足于用实验来学习化学的思维方式。化学一开始概念比较多,而准确把握好这些化学概念是学好化学的前提,借助直观性强、现象鲜明的实验是将抽象的理论内化为学生的知识并形成能力的一很好的方式。

此外,应该让学生的思维过程朝着外显化的方向发展,就是要让学生养成出声思考的习惯,尤其是在对慢速信息进行加工的过程中,通常采用的就是这种方法,采用外显化的方式可以进一步的将学生的思维过程展现出来,并且为学生带来一定的启示。例如在学习红磷燃烧这一化学现象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先为学生做出示范,将红磷燃烧的过程展现出来的同时,教师还要解释这其中所蕴含的原理,这样就将具体的思维过程显现了出来,通过这种方式,教师可以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并且找出学生的薄弱之处进行重点学习。与此同时,还可以进一步提高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大家一起对困惑之处进行探讨,也有效的促进了化学知识的掌握程度,真正的将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机的结合在了一起,从而获得令人满意的情感体验。

4 结语

通过以上内容的论述,可以得知:世界上无论哪种事物都是存在一定联系的,相关教育人员不应当仅仅只学习化学,而是将目光放长远一些,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提高。作为一名教育人员,需要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引导学生和各个学科的知识有机的结合起来,让学生的思维具有灵动性,这样才能够从根本上将教学质量加以提升,学生才能够得到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马宏建.在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能力[J].黑龙江教育(中学),2016(10).

[2] 陆政标.初中化学如何开展愉快教学[J].启迪与智慧(教育),2016(10).

篇2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Thoughts and Suggestions on Improving Food Chemistry

Teaching Quality and Effectiveness

ZHANG Daohong[1], ZHAO Lei[2]

([1] College of Food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Northwest A&F University, Yangling, Shaanxi 712100;

[2] Department of Scientific Research, Northwest A&F University, Yangling, Shaanxi 712100)

Abstract "Food Chemistry" theory and application is very strong, is one of the basic courses in the College of food disciplines are set. In this paper, from students to stimulate interest, strengthen the teaching reform on communication with students, enrich the teaching contents, improving experimental curriculum status of food chemistry course of thinking, put forward some exploratory suggestions, hope to be able to develop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innovation ability of students, improve the teaching effect.

Key words Food Chemistry; teaching reform; teaching content; teaching method

食品化学是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主要研究内容涉及食品的化学组成,以及各组分在食品加工和保藏中的变化,是食品加工、新产品开发、工艺改革等的理论基础,也是衔接食品科学理论和食品产品制造工艺的纽带。

食品化学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学习食品中营养、非营养或各类有害成分的种类、性质结构和功能,同时了解各类食品在储藏加工过程中成分的变化和调控知识。作为任课教师应该在教学中不断思考提高教学效果方法与手段,使学生学到更多知识,从而提高未来岗位就业的竞争力。

1 激励学生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食品化学课程内容理论性较强,涉及植物、动物、食品加工、酶学等多个学科的内容,对于初学者存在一定的理解难度,容易失去学习兴趣。在教学中,多给学生讲授在食品化学教学与研究方面,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并通过一些例子来讲明,让学生知道食品化学课程的重要性以及其知识在食品各行业中的应用。

2 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2.1 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法,提升信息的传授量

食品化学课程内容比较众多和笼统。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借助文字、图象和动画效果等多种媒体相结合的方式来传递信息,可以形象地展示教学内容,调动学生的兴趣,便于对抽象内容的理解和记忆,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但是,多媒体辅助教学不可能完全取代传统教学方式,有时应结合板书的传统方式把问题讲清楚。

2.2 开展互动式教学,提高教学效益

互动式教学是一种有效的调动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方法。通过营造主动参与氛围,开展课堂讨论,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要求学生结合食品化学的知识,查阅当前食品质量安全领域的热点问题,搜集资料,制作幻灯片,上讲台演讲。针对每个同学演讲的内容,同学们可以发表意见和提问。这样不但丰富了食品化学教学的内容,引入了食品化学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还锻炼了学生查阅资料、组织材料、制作幻灯片、上台演讲的能力,受到学生们的欢迎,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3 案例教学法的应用

课堂上理论与实际联系的案例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而有效提高教学效率。讲解有关粉丝的制作原理及工艺,让学生加深对直链淀粉、支链淀粉的理解;可以利用淀粉糊化和老化的原理解释方便面的制作,日常生活中米饭放置一段时间后出现的硬化现象;平常生活中学生们吃的面包、蛋糕等不仅风味独特并且具有诱人的色泽,这是与美拉德反应有关。

4 优化实验内容,提升实验课程地位

实验教学是食品化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实验教学才能大幅度增强学生的理论知识、将理论与实践触类旁通、促使开发学生实践创新的才华,对提高课程教学质量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实验内容安排方面,紧扣食品化学理论教学的侧重点,更加注重食品结构、性质、功能和应用等方面的应用。将食品化学实验课与理论课分别进行考试考核,将实验课置于同理论课同等重要的位置,对于提升学生的实验综合能力,促进教师和学生对实验课的重视,改变“重教学、轻实验”的状况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5 精心布置学生作业,开展实践性教学

作业是学生巩固对知识的掌握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的一种重要手段,对于理论性较强、对知识的理解普遍存在一定难度的食品化学课来讲,如何安排好学生的作业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做到布置学生作业时,注意联系实际,增加作业的趣味性,同时注重学术培养。可组织学生到食品企业实地参观学习,如参观雨润公司的培根、烟熏肉生产线,汇源公司的果汁生产线等,使学生对现代食品生产有更多的感性知识。

6 小结

食品化学课程是我高等院校中设置范围较广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它的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改革研究,始终要把握好在化学基本理论和食品工业生产相结合的前提下,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感觉到所学知识在未来工作中有价值,可以运用得上。为提升该课程的教学效果,实现学以致用的教学宗旨,为食品科学专业在培养创新应用性人才发挥更大的作用。我们应勇于进行教学改革,并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总结经验,适时进行调整和优化,不但要适时优化教学内容、教学手段、还应对一些经典的和新出现的案例进行讲解、引导参与生产实践等。

参考文献

[1] 姚瑰妮,李灿鹏,赵逸云,王宗艳.《食品化学》精品课建设探索和实践[J].绿色科技,2013.6:328-329.

[2] 韩俊华.《食品化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安徽农学通报,2011.17(3):177-178.

[3] 付晓萍,黄艾祥,高斌,李凌飞.《食品化学》实验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J].大理学院学报,2013.12(4):78-79.

[4] 冯丽莎.案例教学法在食品化学教学过程中的应用[J].化工管理,2013(8):80.

[5] 张丽,王海英,梁建军.关于食品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几点体会[J].科技资讯,2013(35):195.

[6] 肖瀛.关于提高食品化学教学质量和效果的几点思考[J].饮料工业,2012(6):49-51.

[7] 朱建华,钟瑞敏,赵世民,单斌,邹秀容.面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食品化学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2013.41(9):4202-4204.

[8] 汪薇,白卫东,任文彬,刘功良.食品化学的教与学[J].广东化工,2013.19:176-177.

[9] 付晓萍,李凌飞,赵灵芝,黄艾祥.食品化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现代农业科技,2013(11):343-344.

[10] 叶阳,王洋,袁先铃,刘清斌.食品化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安徽农业科 学,2012.40(24):12292-12294.

篇3

一、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学科素质教育

在基础教育中,化学科学知识是学生认识世界,面向生活和自身发展不可缺少的知识。化学实验教学则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自觉性和积极性,有利于学生形成概念,获得化学知识。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 实验与观察

实验与观察的有机结合,是获取感性认识的重要科学方法,关键在于怎样开展实验教学。创造条件让学生多动手做实验已成为广大化学教师的共识,但由于学生实验准备工作量大,且药品耗费过多,增加实验开支与目前实验经费紧张不相适应。因此教师应大力改革实验方法,创设一些节省药品,操作简便且现象明显的学生实验。

2. 探究与总结

这一环节着重引导学生分析处理化学实验所获得的信息,探究实验现象产生的原因,从定性、定量的角度找出内在联系,再归纳总结得出规律,从而获得正确的结论。突出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这是实验教学的核心。如引导学生运用辩证观点从化学键、化合价、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等,不同角度认识硝酸的不稳定性和氧化性,再总结出一些规律,如稀硝酸比浓硝酸稳定,浓硝酸比稀硝酸氧化性强,硝酸跟金属反应的产物关系等。

3. 应用与延伸

引导学生综合应用所掌握的知识,进行必要的分析,类推或计算论证,以培养学生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如应用硝酸的性质解答能否用稀硝酸制取H2(与Zn反应),设计用铜、银和硝酸为原料选择最佳途径制取硝酸铜和硝酸银等,这些问题的提出和解决使学生掌握的硝酸知识,得到了很好的延伸,以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增强了学生的化学学科素质。

二、化学实验教学中的思想品德素质教育

通过化学实验教学,结合实验注意事项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环保意识教育,爱护公物,热爱劳动,节约药品、水电等教育。通过演讲与化学实验相关的化学家的轶事,可以对学生进行爱科学及爱国主义等教育。如我国著名化学家候德榜,潜心研究制碱技术,经过三年不懈努力,成功研制出“候氏联合制碱法”,打破了帝国主义对制碱技术的垄断,1926年生产出“红三角”牌纯碱获美国费城万国博览会金奖,为纯碱和氮肥工业技术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为祖国赢得了巨大荣誉。这一故事是对学生进行爱科学、爱祖国教育的好教材。

三、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心理素质教育

在演示实验中,通过教师从容不迫,紧张有序的示范,体现了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展现保持整洁和有条不紊的实验作风,以及节约药品爱护仪器的道德品质等,可以教育并帮助学生在紧张有序的思维活动中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通过实验提供的氛围以及围绕对实验产生的浓厚兴趣,学生的思维方式不受限制,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同时,通过分组实验,学生独立操作实验也可以起到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学生团结协作,共同完成实验,共同探讨实验现象,共同分析得出科学结论,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

四、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审美素质教育

化学实验是丰富多彩的物质世界发生化学变化的生动展示,它又是和形态各异的实验仪器分不开的。在实验教学中,装置的整体性会带给学生以整体美,这种美感有利于实验的规范化。丰富多彩的物质世界,除了变化本身是一种动态的美——由一种物质到另一种物质的变化,也体现了其中具有的创造美,反应过程中的实验现象,固然带给了学生视觉上的美感,实验仪器本身也蕴藏着美,有直线美、曲线美及造型美,甚至我们可以利用一种美的心理去赋予它们无穷无尽的美,使学生在实验教学中得到审美的陶冶。

篇4

由于高职学院所开设课程的职业取向越来越明显,所以专业的划分越来越专门化、精细化、工具化,这样表面上看对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某一技能技巧上有一定的效果,但面对当今的知识社会与网络时代,面对全球性带来的多元文化冲击,这种单一性的技术工作终将会被未来逐渐淘汰。更主要的是,这种专业教育虽然暂时顺应了社会生产和科技发展的需要,但也造成了许多高职学生在知识技能与思想上的割裂,进而导致了高职学生思想上的功利化和发展上的片面化,他们的视野越来越狭窄、心理越来越狭隘,缺乏诚信、公平、正义等基本素质。现在的高职学生中已出现在文化水准、审美情趣、待人接物、包容宽容等问题上日渐走向低谷的现象,他们缺乏对社会问题和人生意义的思考能力与思考热情,急功近利、好高骛远已成为一些高职学生的症候。由于我国高职学院是高等教育中的一种,也是学历教育,因此,高职学院不能等同于职业技术培训所。高职学院除了赋予学生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外,同时更要加强对高职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

文化素质与文化素质教育

什么是文化素质?什么是文化素质教育?文化素质是指“一个人外在的精神风貌和内在的精神气质的综合体现,它是由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种因素整合而成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具有内在性、精神性的特点。”文化素质教育是指“用人类文化发展的优秀成果熏陶学生,并内化为其内在品质和内在精神,使其在知识、能力和教养上得到程度更高并更为协调的发展。” 因此,文化素质是高职学生提升素质的重要基础;文化素质教育是高职学院进行全面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而文化素质教育正是通过公共课和基础课来完成的。

海外的通识教育

目前,文化素质教育已经成为全世界共同关注的一大课题,在海外,文化素质教育被称为“通识教育”,美国是最早提出通识教育的国家。美国的通识教育认为,一个学生不论将来从事什么样的具体职业和工作,首先应该具有广博的知识、健康的情操、宽阔的胸怀、正确的思维方式和良好的社会责任感,而这些都不是专业教育能够完全提供和解决的。因此,美国在教育过程中,以把学生培养成为一个合格的“人”和“公民”作为最终目标。日本的通识教育起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由于受美国的影响,日本也把通识教育引入大学教育,旨在为民主社会培养明达以及有责任感的公民。在日本,学校教育系统的职能,突出体现为人才育成和学术研究,并形成以素质能力为导向的教学和科研原则。港台地区更强调把通识教育作为大学的一种理念,香港的通识教育比较重视古今中西文化的沟通与整合;台湾的通识教育更侧重于人格提升的教育。

文化素质教育应成为我国高职教育中的首要

我国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育人是高校的首要责任。因此,文化素质教育应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中的首要。一旦文化成为大学生的基本素质,即思想自觉和行为自觉,那么大学生的个人思想和行为就会以法律、社会公德、社会群体为参照,自觉规范自我的一言一行。这样,在大学生的带动下,全社会的文明程度将会大幅度地提高。这一切说明:文化素质对于人的全面发展,对于理想信念的养成,都起着至关重要的深层次的基础性作用。因此,加强对高职学生文化素质的教育,既是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又是高职学院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现实需要。而这些需要是要通过灵活多样的多层次的公共课和基础课来实现的。

我国高职学院承载着为社会培养数以千万计高素质产业大军的使命。如果我们在三年的高职教育中突出的是一种功利取向、单一性的技术技能学习,那么将使学生的学习被限制在狭窄的领域中,局限了学生的视野、禁锢了学生的思想。高职学院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起步晚、底子薄,又以职业培训为特色,因此,在文化素质教育方面便显得“先天不足”,如果再不注意“后天调养”,那么在文化素质教育方面就难免“缺乏维生素”。所以高职学院应提供给学生多元化的学习环境,丰富他们的知识,启迪他们的心灵,培养出有独立思考能力、判断能力、良好沟通能力和认知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我国的高职学院可以借鉴国外的许多良好经验。例如,美国大学推行通识教育的方式灵活多样,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高校其要求也不尽相同;日本通识教育经验之一是重视学生在课程选择上的自主性,提供各科目的任课教师、授课计划、成绩考核方式等,供学生参考。

由于高职学院是以培训学生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为主的学校,因此,除了主要课程应安排在实验室或实训基地外,其他的公共课和基础课的授课形式可以灵活多样,如必修课、选修课、讲座课、参观实践课、演讲发表、自习写心得等。学院不仅可以举办知名人士的讲座,而且还可以举办身边的好人好事讲座等,这样可以通过名人效应和看得见摸得着的事实,使学生们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知道什么是幸福,进而关心他人,认识到什么是社会责任感。学生通过上参观实践课、演讲发表课等学会与人沟通、与人和谐相处等。为了配合文化素质教育,学院还可以利用学生的业余时间组织各类社团活动,如读书学习型社团、社会实践型社团和有一技之长型社团等。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培养了他们的劳动能力,又充实了他们的业余生活,减少了他们无所事事的烦恼。同时更重要的是,还在他们中间传播着“只有通过劳动才能换来自己的衣食”“劳动光荣”“不劳而获可耻”的正能量。这些做法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现代公民应具备的“关键能力”的理论相符合。“学习如何求知(learning to know);学习如何学习(learning to learn);学习如何做事(learning to do);学习如何自处(learning to be);学习如何与人相处(learning to livewith);学习如何日新月异(learning to change)。”北京大学经济学教授厉以宁每次在给新生上第一堂课时都会问道:你到北大来是要学什么?很多人说我是来学知识的,他说不对;也有人说是来学方法的,他也说不对。当没有学生能答对时,他就说:你是来开阔视野的。教育首先应给学生提供的是一个文明的视野,让他看到世界有多大,天有多高,地有多厚,让他看到古往今来人类走过了一条怎么样的道路,让他打开视野,认识这个世界、这个时代,这才是首要目标,然后才是教授知识和方法。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高职学生能否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质,将成为长期制胜的关键。

参考文献:

[1]谭秀森主编的《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

[2]王森勋主编的《高职学生人文素质教育》.

篇5

科学素质包括科学方法、科学能力、科学观、科学品质等。即以培养学生形成科学的观念、知识、方法和态度等为根本目的。

我国目前的国民科学素质远远适应不了新世纪的要求。而国民科学素质不高的原因之一,是教育中长期以来存在着一些问题。如重应试技巧,轻素质教育;重知识灌输,轻智能开发;重标准答案,轻多途径探索,等等。造成了创新意识薄弱.知识面狭窄等缺陷,大大影响了我国科学技术事业的发展进程。

科学素质的培养一方面依赖于传统的科普地盘,像科技场馆、大众传媒等,另一方面依赖于正式教育机构——中小学课堂,而后者是主阵地。有良好的科学素质,你才有可能运用科学的原理和方法去做个人的各种决策,去参加讨论关系社会的各种科学问题。有扎实的科学基础可以强化人们日常所用的许多能力,诸如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运用判断进行思维的能力,在集体中协同工作的能力,有效地运用技术的能力,懂得活到老学到老的价值等等。深谙基本的科学观怎和基本的科学方法,因而能生活得较为充实,工作得较高效。重视科学基本素质的培养是科学教育面向未来发展的要求。

二、化学史对培养科学素质的作用和意义

我国著名化学家傅鹰说过:“化学可以给人以知识,化学史可以给人以智慧。”由于化学史在科学中具有多重角色与功能。因此,“一般大众最好以科学史的方式学习科学,以理解科学方法”.科学史可以帮助学生知觉到自己的观念,并提供建立概念的方法,了解科学探究过程是获得知识和认识世界的一种方法,是培养科学素质的重要途径。

化学的历史,实际上是一部化学方法和化学智慧的历史。在化学教学过程中,贯穿化学史,可以使化学不只局限于现代知识本身的静态结论,还可以追述到它的来源和动态演变,揭示出反映:在认识过程中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思想,使学生得到发展知识和运用知识的科学方法,可以潜移默化地促进学生非智力因素的构成和动力系统的发展,使学生具有科学精神和科学品德,培养学生的科学观念和科学能力,成为高素质的人才。

对科学概念的历史了解可以丰富对科学探究本质的理解,学生还能了解科学概念是如何发展变化的,了解科学概念如何受到当时流行价值观、概念和当时备有资源的影响,学生会逐渐意识到科学理解并不是突然出现或者一次到位的。例如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过程。1893年。道尔顿提出原子横型——原子是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它们是坚实的不可再分的实心球体。后来,汤姆生发现了电子,并于1904年提出了新的原子模型——“原子是平均分布着正电荷的粒子,其中镶嵌着许多电子,中和了正电荷,从而形成中性原子”。到了1911年卢瑟福认为在原子的中心有一个带正电荷的核,它的质量几乎等于原子的全部质量,电子在它的同围沿着不同的轨道运转,就像行星环绕着太阳运转一样。化学史是进行科学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1913年,波尔提出量了化原子的模型。1935年建立了现代物质结构学说。现在,科学家已能利用电子显微镜和扫描隧道显微镜拍摄表示原子图像的照片,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对原子的认识过程还会不断深化。就今天看来,前面的几种模型、观点中都有不正确的,但对整个原子结构的认识过程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让学生了解科学理论是次序地改进着,也因而使学生能开阔心胸,接受错误。利用科学史,可以让学生了解科学理论的暂时性与不确定性,能增加学生对科学家及其工作的兴趣及鉴赏。由科学史可以了解科学家面对问题时的思考或实验探究的历史,有助于学生领悟解决问题的方法。科学史让学生了解科学与社会之间的关系,缩小科学与人文的距离,科学史可以提供科学在社会的角色很多新的透视,并能促使人们注意到科学一科技一社会的关系。

篇6

填志愿也能成为一门学问?这个问题常常萦绕在许多人的心头,有些困惑,有些不屑。在传统观念看来,录取与否的关键是成绩,成绩达到了,当然应该被录取。这与填志愿有什么关系呢?是的,在理想状态下,学校录取某个学生与否,最主要的应该是看他的高考成绩,德智体诸方面。从学生的角度说,成绩达到了,当然应该被与成绩相当的学校、专业录取。

然而,现实与理想之间总存在着一定的距离。在多年来的录取实践中,相当一部分学生并没有被与自己成绩相当的学校、专业所录取,也就是所谓的高分低就、高分落榜的现象;与之相应的,也有一些成绩较低的学生,因为高考志愿填得巧,进入了往年需要较高成绩才能进入的学校,也就是许多人所说的“分数增值”。分数高的学生没有录到好学校,分数低的反而进了名校,这会导致部分学生不去认真学习,提高成绩,反而去寻找志愿技巧,以求用低分获得好学校的录取。所以,在这个意义上来说,填志愿是不应该成为一门学问的。

原来的志愿填报规则中,学生只能选择一所学校作为第一志愿,有些学生以赌博的心理在填志愿,如果达到了第一志愿学校的录取分数线则是万幸,如果达不到,那么就不太可能被同层次的其他学校录取了,因为同层次的其他学校也在录取填本学校为第一志愿的学生,只有当第一志愿的学生录完后还没完成招生计划,才来考虑填为第二志愿的学生。现在,由于实行了平行志愿,信息也在不断走向透明,增加了学生的试错机会及选择权利。

“可你们为什么还是高考志愿决策研究专家呢?”几乎所有的读者看到这里都难免会想到这一问题。那是因为,我们并不是从升学的角度来研究志愿填报的,也就是说,我们研究志愿填报的目的并不是为了避免所谓的“高分落榜”或“低就”,也不是为了帮助人们以低分数博取好学校。我们所研究的领域在于通过科学的志愿决策规避学生未来失业的风险。因为,志愿填报对就业的影响或者决定作用随着人才的市场化而天然产生的。当大学生需要到人才市场上求职时,学生填志愿、选择学校、专业就会对他的顺利就业产生重大作用。如果选择的专业合适、学校有办学优势,那么就可能学有所成,进而为未来的顺利就业奠定基础;否则,可能面临极大的失业风险。于是,“在填报志愿时如何选择才是科学的,才能将未来失业的风险降到最低,进而提高个人的发展效率、促进个人的可持续发展?”这就成了高三学生及家长面临的大问题。而升学志愿决策也就上升为需要深入讨论的研究课题。

在人才市场化不断成熟与完善的今天,要顺利地找到适合于自身发展的工作,很多时候并不是大学毕业后才进行人才定位,而是在中学升学填报志愿时就已经定型了。如果说,求职是人才的销售,那么,志愿填报对专业、学校的选择,就是人才的生产决策。关于人才生产决策、经营管理的学问我们称它为“学业规划”。市场经济的基本常识就是以销定产,因此,在生产决策时必须考虑的就是未来的销售。我们提出的志愿决策策略就是瞄准就业填志愿。我们自信并认为,“学业规划”不仅是求解大学生就业难的良方,也是促使我国教育与社会经济实现良性互动的关键环节。(来源《新华教育》)

篇7

一、重视化学知识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化学知识包括化学概念、化学原理、化学观念和元素化合物知识。化学知识的一般学习过程可以概括为“感知加工形成联系、整合应用”五个阶段。初中学生刚刚接触化学,已有的化学知识很少,在教学过程中,应重视学习的过程,弄清化学知识的来龙去脉、各化学知识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掌握概念、理论的关键词、化学用语的含义并加以运用,找寻其中的一般规律,潜移默化之间形成对化学知识的迁移。

如质量守恒定律的学习,通过探究实验的感知、实验现象的分析归纳得出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总和不变;根据已有的化学知识,通过化学反应实质的微观分析,得出原子种类、原子数目、原子的质量不变;引导学生分析推断出元素的种类不变、分子的种类一定改变、分子的数目可能改变等。学生不但知道了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不变,而且知道为什么不变,更进一步理解了化学反应的实质,为后面学习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解释一些如“点石能否成金”这样的实际化学问题,也就轻而易举了。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有清晰的化学学科思想和方法,并贯穿于整个过程之中,在学习过程中体验、感悟,增强学生化学知识的迁移意识。

二、重视化学知识的复习,培养化学知识的迁移能力

“迁移”总以原有认知为前提,是知识点之间的灵活转换和应用。不能有效实现知识迁移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学生没有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缺乏知识转换的场所和条件。为此,就必须切实加强化学知识的复习巩固。

在复习中要引导学生坚持所学知识的建构,使所学知识系统化、条理化,形成知识网络;通过知识网络的构建,在新旧知识间和所学知识与新问题间建立起实质性的联系,使新知(新问题、新情境)同化、纳入到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并在这个结构中确立其合适的位置。这样,这个新问题、新情境变成了“旧”问题、“旧”知识,减少了学生对该问题的陌生感,在不自觉中实现了知识的迁移和运用。同时,这个认知结构中所储存的知识不再是零碎的、孤立的,而是经过转换的一般性、概括性的观念结构;不再是陈述性的知识而是程序性的知识;不再是封闭性的知识个体而是开放性和包容性的知识结构。

三、重视化学习题的情境转换,培养知识迁移的能力

篇8

二、培养和发展多种能力

学生的能力主要体现在观察、分析和推理等方面,而观察是基础。学生学习的好坏,能力的高低,往往和他们对客观事物反应的敏锐度和对科学知识探索的细密程度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学生的观察能力在社会实践和教学中经培养和锻炼才能形成,而化学实验教学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方面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化学实验中常有溶解和沉淀生成,气体产生,颜色变化,发光、发热、发声、气味的变化等。教师引导学生细致地观察这些现象,就是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教师要善于鼓励学生动脑思维,多问些为什么。教师对实验的目的、意义要十分清楚,必须紧紧围绕目的开展教学活动,做到概念清晰,引导有序,表达严密,要充分应用心理学上注意的规律,把学生的观察活动引上正确的轨道,指导学生观察什么、怎样观察,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所要观察的主要方面。如对于“镁的燃烧”,在初中绪论课中实验主要是让学生建立化学变化的概念,而高中实验则是认识镁的性质。实验目的不同,观察的重点就有所不同。在解释现象、分析结果时,教师要指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比较、分析、综合、归纳,清晰阐明实验数据、实验现象与所解决问题的关系,获得结论,发现规律。实验出现失败或误差在所难免,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分析产生失败或误差的原因,通过系统分析发现症结,找出解决办法,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和推理的能力。

三、帮助学生掌握常用的化学实验技能技巧

实验技能的训练必须借助于化学实验,这是任何教学方式和方法不能代替的。学生学习各种仪器的使用方法,掌握实验技能,要经历模仿练习、独立操作到熟练操作这几个阶段。教师在操作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开动脑筋,勤于思考,不仅要掌握仪器的名称、形状、用途、操作方法、步骤,还要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如制氧气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横放的试管底部为什么要略高于管口?为什么要先预热后才固定加热?为什么用排水集气法?实验结束时为什么先把导气管拿出水面再熄灭酒精灯?”在实验操作过程中,学生手脑并用,思维贯穿于整个实验过程,从而可以熟练掌握该知识点的技能技巧。

篇9

考试是检测学习过程的一种手段,是评价教学质量最常用的方法。考试工作的科学化和规范化是关系到教学质量高低的关键因素。高等教育有着与以往各个阶段教育不同的特点,主要表现为面对人群的不同。大学生已经成长为较稳定的个体,对他们的学习效果的评价不能拘泥于分数的高低,更不能像以往的教育那样“一刀切”,需要我们建立起一种完备的、科学的、系统的考试制度,坚持灵活多样的原则。

一、大学教育的特点

高校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是师生围绕教材,通过课堂进行有效传递,这样课堂教育就成为了大学教育最根本的途径。然而大学教育还有着与以往高中教育不同的特点。

1.课堂上有着更加和谐的师生互动。

从课堂形式上看,教学课程中无非是教师、学生、教学内容之间的相互作用,与以往教育不同的是,大学教学更加注重人-人之间的互动,而不是单纯地传递信息流。知识信息的传递过程,必然交织着人际间的情感波动和相互作用,所以大学课堂更加注重融洽的授课环境,着眼于使得师生处于民主、平等前提下的相互交流。

2.教学侧重开启学生思维。

传统的教与学的关系,是一种分离关系,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这中间有一种控制与被控制、决定与被决定、主动与被动的关系。高中学生们习惯于将教师讲授的知识点被动记下,到考试的时候只要记住了教师上课时候强调的重点就能够及格。而在大学教育中,教师只是发挥着引导作用,他们只是告诉你怎么做才能知道答案,但是不会告诉你答案是什么。课堂上不再出现明显标示的需要记忆部分,而是希望通过这堂课程的讲授能够开启你的思维,引发你对这个问题的思考。笔者就曾经碰到过这样的学生,他们对教师没有在课堂上划出重点感到不适和焦灼,这其实是没有对以往学习过程进行调整。高校学生应该主动适应这种方式的改变,同时反映到考试内容上就不会出现所谓的考点出现,试卷内容和形式都会灵活变化,有利于把学生从鼓噪的背诵概念理论中解放出来,达到开启他们思维的目的。

3.课程形式的灵活多样。

高等教育的很多课程已经不仅仅局限在理论的讲授上,已经出现了很多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课程,甚至于出现了侧重实践的课程设计。比如笔者所讲授的《现代仪器分析》,除了课堂上讲授的理论知识外,课程的设计上偏重于仪器的操作和维护,而涉及工程学方面的原理等内容则为了解内容。所以针对这样的考试内容,就不能单纯地以概念和原理为考试重点,而应该引入操作环节,来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目前高校考试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考试形式较单一,以分数定优劣。

目前高校的课程考试方式大多采取闭卷笔试的方式,只是考核学生是否记住了一些基本的概念和理论,而忽视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往往通过分数的高低来判断学生对该门课程的掌握程度,没有结合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进行考核的方法是有失偏颇的。

2.单个任课教师命题为主,人为影响较大。

我国现行的考试制度,往往是任课教师一手包办考试的组织与阅卷,这其中人为因素对考试的影响。出题教师只是根据自己所讲的内容和有关资料来出题,缺乏对教学大纲的知识体系的通盘考虑。有些教师出的题基本上是自己所讲的内容,所以导致学生们产生投机思想,平时不用听讲,只要把教师的讲课课件熟记于心就好了,长期以往会对学生的学习动力产生负面的影响。

3.缺乏规范性的批卷制度。

考试结束后,任课教师往往单独将自己的任课班级试卷单独批阅,虽然也有一些学校要求集中批阅,流水作业,往往流于形式。学校缺乏必要的监督和管理,任课教师在批阅中随意性较大,人情分现象也时有发生。

针对这些问题,我室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1)灵活机动的改革考试制度。

将以往单一的记忆型考核即卷面考试进行改革,根据教育理论和教育规律制定出一套科学、完整、可操作性强的能反映学生学习水平的考核制度,做到既能全面反映学生学习质量的情况,又能考核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记忆和掌握程度。

篇10

1 问题起因

同事开设了一节《酯 油脂》的教学研讨课。在评课环节,大家对乙酸乙酯中“酯”字的读音产生了争议:念“zhǐ”还是“zhī”?笔者翻出了商务印书馆发行、2013年修订的第六版《新华字典》,确认应念“zhǐ”。虽然平息了争论,却惊讶地发现对“酯”的释义是“有机化合物的一类,酸分子中能电离的氢原子被烃基取代而成的化合物。”《新华字典》是从酯的生成机理角度进行释义,但从化学专业角度看,这一释义值得商榷。

现代化学通过同位素示踪法,对酯化反应的机理已达成了共识:“羧酸分子里的羟基与醇分子里羟基上的氢原子结合成水,其余部分互相结合成酯。”所以建议“酯”字的释义修改成“酸分子中的羟基(-OH)被烃氧基(RO-)取代而成的化合物(RCO-OR)”。根据新华字典的释义,RCOO-H的氢原子被烃基(R-)取代的产物是RCOO-R,但这只是“形似神不似”。

笔者突然来了兴致,上述例子仅仅是个案吗?是否还存在类似的错误?于是翻找与化学有关的字词,将值得商榷的释义整理如下。

2 对部分字词释义的商榷

氨:“是一种无色而有剧臭的气体(第4页)”。

化学中认为氨气是“刺激性气味”的气体。虽然“刺激性”和“臭味”都会令人不快,但产生的人体感受却不尽相同。“刺激性”气体会对呼吸器官或呼吸道产生刺激作用,而让人呼吸困难、咳嗽。氨气“会对眼及呼吸道黏膜产生刺激和腐蚀作用,引起眼结膜、呼吸道黏膜充血水肿,甚至发生喉头水肿及肺水肿,最终导致呼吸衰竭。”

所以,氨是一种无色而有强烈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淀粉:“一种不溶于水、很微小的颗粒(第99页)”。

如果淀粉不溶于水,那淀粉溶液(化学上用于检验碘单质)该如何配制呢?高中化学教材选修第三册(1995年10月第二版)第94页提到“淀粉是一种白色粉末状的物质,它不溶于冷水,在热水里淀粉颗粒会膨胀破裂,有一部分淀粉会溶解在水里,另一部分悬浮在水里,形成胶状淀粉糊”。

所以,淀粉是很微小的颗粒,不溶于冷水,但部分可溶于热水。

酸酐:“是含氧的无机或有机酸缩水而成的氧化物(第146页)”。

酸酐分为无机酸酸酐和有机酸酸酐两种。

无机酸酸酐是指无机含氧酸脱水后生成的氧化物。如SO3是H2SO4脱水后生成的氧化物,又被称作是H2SO4的酸酐。

有机物酸酐是羧酸分子间或分子内脱水缩合而产生的有机物。如两分子的乙酸分子脱水生成的乙酸酐(CH3CO)2O,从组成上看它就不属于氧化物。

建议修改为:“无机含氧酸脱水后生成的氧化物或者有机羧酸分子间或分子内脱水缩合而生成的有机物,称为酸酐”。

另外,某些有机酸分子缩水后生成的氧化物,却不是酸酐,如甲酸(HCOOH)分子内脱水生成CO,但CO却不是HCOOH的酸酐。

焓:“单位质量的物质所含的全部热能(第178页)”。

焓没有确切的物理意义。热力学上把压强和体积的积与内能的和定义为焓,即HU + PV。所以不能把它误解为物质所含的热能。

碱:“化学上称能在水溶液中电离而生成氢氧根离子的物质(第225页)”

众所周知,碱是在水溶液中电离出的阴离子全部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

卤:“制盐时剩下的黑色汁液,是氯化镁、硫酸镁、溴化镁及氯化钠的混合物,味苦有毒,供制豆腐用(第316页)。”

认为卤水有毒,是受了一些文学作品的的影响。如影片《白毛女》中白毛女的父亲杨白劳就是喝卤水自尽的。但卤水有毒吗?据百度百科介绍:“大量口服或误服,也可以导致严重中毒。盐卤对皮肤及口腔、食管、胃粘膜腐蚀作用很强烈,口服后即出现胃部烧灼感、恶心呕吐、口干、痉挛性腹痛、腹胀、腹泻,可伴有头晕、头痛、皮肤出疹等,……严重者可致昏迷,甚至呼吸麻痹和休克,以致循环衰竭而死亡。”所以卤水中毒,是因为过量摄入后的生理性反应,而卤水自身的毒性。生理性中毒,与摄入量有关,如短时间内过量摄入水会引起“水中毒”,但我们不会说水有毒。

炔:“有机化学中分子式可以用CnH2n-2表示的一系列化合物(第417页)”。

有机化学是根据有机物定结构――官能团,而非分子式对物质进行分类,因为有机物存在复杂的同分异构现象。满足释义中CnH2n-2的可以是炔烃,也可以是二烯烃,如丁二烯分子式是C4H6。

所以,炔烃是分子中含有碳碳三键的不饱和烃。

类似的错误还出现在《新华字典》第522页的“烯”字的释义中,也应作相应的修改“烯烃是分子里含有碳碳双键的不饱和烃”。

3 小结

新华字典是中国最畅销的字典,销量超过3亿册,在字词的读音、字形及释义上有很高的权威性。对于非专业的科技工作者而言,《新华字典》是一条极其重要的了解科技名词的途径。所以《新华字典》对专业性较强的字词的编辑应追求极其的仔细和严谨,让每一释义都能承担起科学普及的任务。

参考文献:

[1]新华字典[M].商务印书馆出版,1998年5月第9版

[2]王祖浩.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1[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9年6月第5版

篇11

在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演示实验是其中占的分量最大、范围最广的一种实验教学形式。课堂上的演示实验大多数是由教师操作完成的,偶尔也让学生参与到演示实验活动中。通过演示实验,教师可以从直观的实验现象入手分析,让学生在获得感性材料的同时,掌握分析这些感性材料的方法,最终得到结论。由此可见,演示实验是教师开展化学教学活动的重要工具,是化学教学活动的重要内容组成部分。不仅如此,通过演示实验,教师还可以向学生传授一些基本的实验操作方式和技能,并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归纳总结能力等,这对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无疑具有非常大的帮助。为了保证课堂上演示实验的质量,教师在开展演示实验教学时一定要注意以下问题。

一、做好全面的准备工作

演示实验教学不同于一般的理论教学,它需要教师当堂进行演示操作,并根据实际的演示效果做适当的讲解,可以说,相较于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充满了更多的不确定性。为了更好地把握实验教学过程,保证演示实验效果,控制教学活动的整体节奏,教师在开讲前一定要做好充分准备。首先,教师要熟悉演示实验的原理、内容、基本步骤和产生的实验现象。一般来说,课本上的演示实验在教学参考书中都有演示光碟,教师可以在实验操作前将演示光碟反复观看几遍,达到熟练掌握实验的目的。其次,上课前,教师要理顺自己的思路,包括演示中的一些重点、难点、易错点,这样在课堂上进行演示实验分析时,才能保证思路清晰,重点突出。最后,实验前先进行预演实验。在实验教学之前,教师要预先把实验演示一遍,达到两个目的:一是检查实验器材和实验药品是否合格,二是进一步熟悉实验操作过程,并提前发现实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这样经过一系列充分准备工作,可以有效提高演示实验的成功率。

二、鼓励学生参与实验演示

虽然在演示实验中,教师是主要实验操作者,但并不意味着把学生完全摒弃,在操作较为简单,并且具备实验条件的情况下,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演示。例如,学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时,由于之前学生已经学习过实验室制取氧气,已经掌握了基本的气体制取方法,因此,在讲到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时,教师可以尝试让学生自己去演示操作,教师只需要在旁边适当指导就可以。如果遇到一些操作较为复杂的实验,学生无法独立完成演示操作,教师可以让学生辅助完成。例如,讲到“溶液”这章内容时,有关概念和计算的实验,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做,而一些涉及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以及规律总结的实验则由教师完成。不仅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动手操作机会,还更好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大大提高了演示实验质量。

三、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设计

实验教学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演示实验中,大多数都是知道结果和过程的实验,这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往往起不到良好的效果。倘若教师能够对学生善加引导,鼓励学生参与到实验设计活动中,抛开固有的思维限制,那么在学生创新设计下开展的演示实验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例如,学习了“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的实验后,笔者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这个实验要用过量的红磷在密闭的容器中点燃?实验的原理是什么呢?能否用蜡烛代替红磷进行实验?白磷可否代替红磷呢?在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后,可以引导学生根据实验原理重新设计新的实验方案。很快学生就给出几套实验方案,再与学生共同探讨论证实验方案的科学性,然后选出最佳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论证。这种引导学生自主设计实验的做法不仅可以有效改进现有的实验方案,还可以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一箭双雕。

四、适当运用多媒体

在化学实验中,相当部分的化学实验都具有较强的危险性,这些实验往往不太适合在课堂环境下进行,教师要么直接跳过这部分实验,要么用一些简单的图片替代实验,但无论是哪种方式,都无法达到真实实验的效果。那么,有没有什么好的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呢?教师可以借助先进的教学工具――多媒体解决这个问题。多媒体是一款以计算机信息技术为中心,集声音、图像、文字、视频于一体的现代化教学工具。通过多媒体,教师可以给学生进行虚拟化的实验演示操作,这样,既解决了实验的安全问题,又让学生亲眼看到了整个化学实验过程,达到了预期教学效果。另外,这种演示实验也是一种非常环保的实验。除了一些不具备实验条件的实验可以用多媒体工具辅助完成外,一些效果不显著的实验同样也可以利用多媒体工具达到强化实验效果的作用。当然,多媒体工具在辅助演示实验教学时只能起到补充作用,教师不能过于依赖多媒体进行虚拟演示实验,毕竟这种虚拟实验是无法取代真实实验效果的。例如,在真实实验中可能会出现一些实验误差,这些误差是非常重要的学习资源。教师在演示实验教学中要学会善用多媒体工具。

演示实验教学作为初中化学教学中的一种重要课型,在整个化学教学中起到重要作用,因此,初中化学教师一定要认真上好演示实验课,努力改进演示实验,用更加高质量、高水平的实验演示教学促进化学教学活动整体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篇12

0 引言

社会的进步和信息技术的革新,让我们迎来信息化时代,中职数学课堂的信息化教育作为信息时代下的成果和重要体现,当然中职数学信息化教学能够帮助我们解决现有教学问题,通过信息化教学模式的引进,极大地调动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改变原先中职数学课堂的上课氛围,对中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1 中职数学课堂信息化教学的运用

1.1 运用多媒体教学制作影音图象

一堂优秀的课程需要教师将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都花费在教学设计上,当然一堂课程能够有多种设计,只有实现传统教学与现代教育技术两者的有效结合的课堂才能吸引学生的关注和兴趣。例如在讲解《正弦型函数图像变换》教学中,参数变化对函数图象的影响是较为抽象难以理解的内容,需要教师能够完善课堂设计工作,将课堂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就是采用传统的数学教学方式,用粉笔和黑板的讲解和演示,让学生对知识有一个初步的了解,然后再运用信息化教学方式,利用几何画板这一软件,进行数据的设置,让中职学生更生动、形象的感受函数图像的变化,深化对函数图像的理解。

通过两种教学方式的对比,我们可以清楚的开展信息化教学本身具备图像清晰,极大地节省教师作图的时间,让学生更清楚的认识和掌握数学知识。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不但极大地浪费学生的时间,教师自身作图、讲解也会非常疲倦,不利于学生清楚的理解。重要的是传统教学方式,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太短,让中职学生思维能力很难得到锻炼。

1.2 建立完整的数学资料库

信息教学技术在中职数学课堂中应用极大地丰富了数学教学的素材,让学生在理解抽象的数学理论知识时占有更大的优势。中职数学教师选择有效的数学资源知识为学生讲解,学生也可以利用网络开展数学的自主学习。信息化数学教学还主要是凭借计算机和多媒体网络,为学校建立一个丰富的数学教学资源库,完善数学资料库的建立能够为学生随时随地查找所需学习资料提供便利。此外,网上知识库的建立,也实现了数学教学资源的共享。任何年龄阶段的学生本身都具有较强的想象能力,他们对事物从认知到感兴趣也需要强烈的感官刺激,只是凭借中职教师对数学知识的简单介绍,加上中职学生学习水平相对较低,最后造成中职学生很难全方位理解数学知识,也没有对数学课本中出现的公式进行正确的理解和掌握。建立数学资料库的这种信息化教学方式很好的弥补了数学教学质量和数量不足的缺点,克服了中职数学教学空间不足等一系列问题。

2 中职数学课堂信息化教学的实施优势

在中职教学过程中,数学作为中职学生最不喜欢的一个科目,因为他们觉得数学学习太过于枯燥,知识点又太难,如何让中职学生提升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更好的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学会运用数学知识是现阶段中职数学教师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开展信息化教学,用计算机辅助数学教学,能够提升中职数学课堂教学的效果。

2.1 中职数学信息化教学突出了教学重点、难点

中职数学课堂重点、难点的讲解,需要我们做到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而多媒体的动态的图像和画面能够帮助教师将抽象、复杂的理论知识进行具体化、形象化,为学生全面的展示数学公式的推理过程。如,中职数学教师在讲解圆锥曲线的第二定义时,让中职学生更好的理解和体会轨迹是如何随着 “量变”而发生“质变”的,中职数学教师可利用Flas给学生全面展示曲线的变化,帮助中职学生更好地理解圆锥曲线的相对和不同。

2.2 构建良好的数学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注意力

中职学校学生本身存在起点较低,差异明显等特点,而数学中展示和体现出来的严谨和抽象的知识结构,让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畏惧。运用现代信息化技术开展中职数学教学,能够将抽象的知识变成形象的动画,调动中职学生的数学学习的积极性,也解决了中职数学教师难以讲清、学生难以听懂的教学内容,进行数学教学过程的优化。

2.3 增大了信息量,减轻了教师的工作压力

现阶段,我国中职课程改革,国家进行中职教学的更新,并配备了充足有效的教学资源,只需要运用计算机中简单的Powerpoint便能够制作出多种文字切换效果,并利用信息、色彩、动画等多种信息激发学生的视觉和听觉,让中职学生对数学教学中的问题提高认识,便于中职学生更好的理解和记忆数学概念。特别是在讲解一些复杂的几何知识时,中职教师完全可以凭借课件来完成,利用网络做好资料的搜索工作,丰富数学课堂教学,提升数学课堂信息容量。

2.4 信息化帮助学生开展合作学习,构建自主框架

学习本身就是学习者自主构建知识框架的过程,提倡中职学生开展合作学习、个性化学习,对学生自主能力的培养和团队合作意识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如,在讲解中职数学应用题过程中,可以将中职学生划分为几个小组,让每个小组选择一个问题进行研究,让学生可以充分的利用网络进行资料的寻找,信息化发掘和处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问题的解决。还要做好同学之间的讨论工作,并在教师指导和监督中,构建一个自己的知识体系,让中职学生在任务中学会知识和理解知识内涵。

3 小结

信息化给中职数学带来了挑战也赢得了机会,中职数学教师开展信息化教学中还需要不断的探索,发挥和利用信息化存在的优势,探索有效的方式,开展学生教学,并在信息化教学的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真正做好自主学习、自主研究和自主创新,将素质教育落实到位。

参考文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