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10 09:25:43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公立医院财务收支审计重点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在我国新一轮公立医院改革深入推进实施的背景下,对于公立医院的内部管理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内部审计作为一种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在健全完善公立医院的内部控制管理,改进公立医院的经济决策、内部管理、风险控制、效益提升等方面的管理上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目前很多公立医院受到传统的经营管理模式的影响,在内部审计方面还存在着较多的问题,加强公立医院的内部审计管理,已经成为公立医院管理工作的重点,这对于加强公立医院的内部控制管理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公立医院内部审计主要内容概述
现阶段,绝大多数的公立医院都已经按照中央要求,开展了一系列的内部审计工作,内部审计工作的实施,在改进公立医院内部领导,确保资金使用规范安全以及推进公立医院医改深化实施等方面,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现阶段,绝大多数的公立医院内部审计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财务收支审计重点是对公立医院的各项经济活动以及资金收支的合法合规性所开展的审计,财务收支审计是公立医院内部的一项传统审计,在所有审计内容中所占的比例最高。
(二)经济合同审计
现阶段公立医院内部的经济合同审计是仅次于财务收支审计的审计业务,重点是对各类经济合同的效益、合法、公平、可操作性等开展的审计,并对合同中可能存在的风险问题进行分析。
(三)经济责任审计
经济责任审计主要是对公立医院内部的领导层以及各个业务职能科室责任人所开展的责任审计,主要是对被审计人员的党风廉政情况、民主决策、权力运用等方面开展的审计,目的在于防范各类舞弊行为。
(四)其他审计
在公立医院的内部审计方面,除了上述内容以外,还主要包括效益审计、预算执行审计、投资决算审计等。效益审计主要是对公立医院资金使用效益等开展的审计,预算执行情况则重点针对预算计划是否得到有效执行以及所带来的绩效情况开展的审计,投资决算审计重点针对公立医院的投资项目所开展的系列审计。
二、当前公立医院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公立医院对内部审计工作重视不足
当前,有的公立医院对于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要性还没有清醒的认识,对于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支持力度不大,尤其是内部审计部门的地位层次不够高,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较差,影响了内部审计质量。
(二)内部审计制度机制不够健全
健全完善的内部审计制度机制是公立医院内部审计工作顺利开展的基础,但部分公立医院不够重视这一基础工作,内部审计方面的制度较少,对于公立医院内部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没有形成有力的指导。
(三)内部审计技术手段不够先进
很多公立医院的内部审计手段都非常落后,在内部审计工作中,审计工作人员更习惯于采用财务分析、风险评估、管理战略分析等审计方法,而未能全面结合医院的实际情况,特备是对公立医院的经营发展风险因素考虑不足。
三、改进加强公立医院内部审计的具体实施措施
(一)完善有关制度建设提高公立医院内部审计的规范化水平
公立医院的管理部门应该结合国家有关规定以及公立医院的实际情况,建立内部审计方面的相关规章制度,重点对公立医院内部审计工作的组织领导、内部审计机构设置、审计工作规范、内部审计职责权限、具体审计程序、审结报告要求以及审计结果运用等一系列的工作内容进行明确,通过完善的制度优化公立医院的内部审计管理体系,为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实施提供良好的环境。
(二)注重提高内部审计质量
真正发挥内部审计在公立医院内部控制管理中的作用,应该进一步的加强公立医院的内部审计质量。一方面,应该注重不断地改进内部审计的技术手段,特别是结合现阶段医院大多数采用信息化管理的方式,将内部审计工作与信息技术相结合,重点是建立医院内部经营管理的数据信息库,及时通过对各类经济活动信息重点是资金收支信息的监控,开展动态的审计管理。另一方面,应该制定内部审计质量管理细则,重点是明确公立医院的内部审计准则、审计质量标准以及制度落实等进行细化明确,提高内部审计工作质量。
(三)在公立医院内部审计中突出风险导向
当今公立医院自身的经营发展同样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风险问题,因此在公立医院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过程中,也应该重视风险管理体系的建设。在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过程中,也应该针对财务领域、非财务领域等方面,找到公立医院经营管理中可能出现的风险点,对于可能出现的风险问题,及时进行风险预警,并找到风险问题发生的根源,确保医院内部各项管理活动的合法合规。
四、结语
在公立医院内部审计工作开展实施过程中,应该结合公立医院的内部实际情况,重点在营造良好的内部审计环境,健全完善公立医院的内部审计制度,提高内部审计质量等几方面采取有效的措施,以最大程度的提高公立医院的内部审计工作水平,为提高公立医院的整体管理水平奠定良好的基础。
作者:张振华 单位:莱阳市妇幼保健院
参考文献:
事业单位下公立医院是公共医疗体系的主体,是由国家投资兴建的,不以盈利为目的,为社会公众提供医疗服务的医疗机构,承担着疾病诊治、医学教育、疾病预防和突发事件医疗救援等任务。根据《卫生系统内部审计工作规定》(卫生部令51号)的要求,年收入3000万元以上或拥有300张病床以上的医疗机构,应当设置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配备专职审计人员。随着医疗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公立医院现行的内部审计工作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医院发展的需要,亟需根据公立医院的发展实际,确立内部审计在医院管理体系中的定位,制定清晰的内部审计发展思路,将内部审计提升到医院发展的战略高度,给予强有力的支撑,发挥内部审计的监督、审核职能,促进公立医院的健康发展。
1、内部审计的主要工作内容
1.1财务收支审计
财务工作是公立医院日常运作的基础性工作,其工作的质量直接影响公立医院的经济效益,是内部审计工作的重点。在进行财务收支审计时,应该严格按照审计流程对的公立医院的预算执行情况、会计报表的编制及披露情况进行监督。(1)收入审计。当前,公立医院的收入主要为门诊、住院费用和财政拨款。其审计工作的重点为门诊、住院收费,应该从工作流程、收入来源等方面入手进行审计。具体来说,一是工作流程,应该对照医院的相关制度流程对财务工作进行审查,确保财务工作流程的规范性;二是收入来源,针对财政拨款应该按照国家财政经费管理要求进行申报、申请和使用;对于医疗业务收入,则应该审查收费的合理性,杜绝各类违规行为的出现;三是收入账目管理,在确定收入来源合法的前提下,按照财务收支流程及时进行入账核算。(2)支出审计。支出审计主要是审查各类支出、报销是否合规、合法,手续是否齐全。具体来说,审计工作应该从以下方面进行:首先,费用支出的结构、分类是否适当,应该严格按照预算进行费用支出的核对,降低各类不合理支出;其次,重点审查专项资金的使用情况,避免出现挪用、挤占或结转专项资金沉淀的情况;第三,加强对医疗药品、器械等的库存管理,坚持入库、出库和盘库资料,规范库存管理行为。
1.2资产负债审计
公立医院的发展是以国有资产的保值和增值为出发点的。在内部审计工作中,应该从资产角度出发,对公立医院的负债情况进行严格审计。概括来说,应该对公立医院负债情况进行分析,审查各类负债形成的原因,重点审计坏账的处置流程。在此基础上,给予公立医院合理的建议,控制公立医院的资产负债比例,实现医院资产结构的优化。
1.3内部控制审计
所谓内部控制审计是指依托公立医院现有的制度、组织架构实现对医院经济活动的有效规范,确保医院财务活动的合法合规性,能够约束公立医院的自身行为,避免各类违规行为的出现,提高医院的经济管理水平,达到降低医院运行成本,防范各类经营风险的目的。
2、内部审计在公立医院中的定位
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客观的确认和咨询活动,旨在增加价值和改善组织的运营。就公立医院的内部审计而言,是通过构建完善的内部审计组织架构,配备专业的审计人员,实现对公立医院经营活动的适当性、合法性和有效性的监督和检查,确保预期目标的顺利实现,是公立医院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措施。在当前多元化的办医格局下,公立医院面临的竞争是前所未有的,在发展中将会遇到许多新问题和新问题,只有建立完善的内部审计体系,强化内部控制,加强风险管理,方能确保公立医院的健康、快速发展,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当前影响内部审计发展的主要阻碍分析
3.1缺乏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
尽管《卫生系统内部审计工作规定》(卫生部令51号)对公立医院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做出明确的规定,但在实际的执行中,很少有医院能够达到这一标准。在医院的组织体系中,内部审计机构大多依附于财务部门纪检监察或划归医院总会计师负责,这导致内部审计机构与主要的审计对象不具有独立性或存在隶属关系,将受到严重的制约,影响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客观性。
3.2内部审计制度体系难以满足新形势下的医院内部审计需要
目前,多数公立医院的内部审计工作还是依据《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和《卫生系统内部审计工作规定》进行的,两个规定分别颁布于2003年和2006年,与当前的医院内部审计需要相比存在极大的出入,缺乏可操作性。这导致内部审计工作缺乏科学的制度体系作为指导,影响内部审计的质量。
3.3内部审计工作信息化建设滞后
信息系统是提高内部审计工作效率和质量的重要工具,在公立医院审计工作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应该引起医院管理层的关注,加快自身的信息化建设。但是,实际的管理中,多数医院将工作重心放在提高医疗服务水平上,对内部审计的重视程度不够,造成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相对滞后,影响内部审计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4、新设公立医院内部审计的发展方向及策略分析
4.1公立医院内部审计的发展方向
(1)风险管理审计。当下,风险管理已经成为现代管理理论的重要构成,能够对公立医院的经营现状和风险点进行分析,提出改进和加强风险管理的意见,提高医院的抗风险能力。具体来说,内部审计人员应该对财务会计、物资采购、资金运作等工作进行风险管理,借助风险教育、系统风险评估、分析和辨识等手段实现风险管理审计。(2)舞弊行为的预防。公立医院的内部审计工作不应局限于事后监督,而是应该实现全过程监控,体现内部审计在事前防范、事中控制方面的应用。即根据公立医院的实际情况,分析可能发生舞弊行为的关键岗位和关键业务,对此进行严格的内部审计监控,破坏舞弊腐败滋生的土壤。对于发现的舞弊行为应该深入调查,及时控制和汇报,将危害性降到最低。(3)改善公立医院运营状况。从本质来看,内部审计和医院管理是相辅相成的,是管理工作的殊途同归。在内部审计的发展过程中,应该将其视为医院管理的重要辅助手段,发挥内部审计的监督、控制功能,约束部门和人员的具体行为,达到改善公立医院运营状况,提高医院医疗服务水平的目的。
4.2公立医院内部审计发展的具体策略
(1)保持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应该对公立医院的现有组织架构进行优化,提升内部审计机构的地位,保证机构的独立性,确保其能够以公正的视角开展内部审计工作。(2)更新内部审计制度体系。国家有关部门和行业应该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内部审计工作,及时更新内部审计规范、制度体系,实现内部审计制度的与时俱进,增强制度体系的可行性和先进性,满足公立医院内部审计工作的需要。(3)加强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当今社会,信息技术已经成为推动社会各行业发展的主要力量,医疗行业应该认识到信息技术应用的必要性,加强行业内的信息化建设。在医院发展过程中,应该将内部审计的信息化建设纳入到医院信息化建设中,实现各科室、部门的信息共享,为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提供良好的信息基础。与此同时,加强信息系统的应用研究,藉此提高内部审计效率。综上所述,随着医疗体制改革的持续推进,国内医疗领域逐步形成多元化办医格局。在此形势下,明确内部审计的定位和发展方向是极为必要的,是确保公立医院健康发展的重要措施。从内部审计的职能出发,确立内部审计的地位、作用和发展方向,发挥内部审计的监督、规范职能,促进公立医院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蒋英.公立医院内部审计的定位与发展探析[J].财会研究,2014(12)
[2]胡亚利,李新玲.公立医院内部审计发展优化探析[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6(7)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6. 13. 091
[中图分类号] R197.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6)13- 0164- 03
1 加强公立医院经济管理的组织建设,保障各项经济管理工作的正常运行
公立医院的经济管理工作牵涉面广,仅依靠财务部门或审计部门是不够的。医院领导要高度重视经济管理工作。建议医院应建立经济管理的三级管理网络,明确相应职责,即:领导组组长、领导组、经济管理办公室。领导组组长应由院长担任,作为医院经济管理的第一责任人,其职责是对医院各项经济管理制度的建立健全及有效实施负责,对经济管理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领导组成员中应包括院级领导、财务审计部门、采购部门、纪检监察、总务后勤、设备管理、医护管理部门等。其职责是: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定期召开会议,梳理医院各项经济活动业务流程,在此基础上指导经济管理办公室建立健全各项经济管理内部管理制度并督促认真执行,对医院经济管理中遇到的问题及时研究解决,及时优化、改进各项经济管理流程。经济管理办公室一般应设在财务管理部门,其职责是根据医院经济管理工作的各项制度和规定,负责组织实施医院预算管理、收支管理、成本控制、资产管理、绩效考评、内部控制等各项经济管理具体工作。
2 强化医院经济管理各方面的制度建设,营造良好的经济管理工作氛围
各项经济管理制度的完善与否,医院管理干部及职工熟知程度如何,管理制度能否得到有效执行,直接关系到医院经济管理工作的成败。公立医院经济管理的相关制度一般包括:医院内部控制制度、医院预算管理制度、成本核算控制制度、重大经济活动集体决策制度、采购管理流程、绩效分配制度、固定资产及库存物资管理规定、资金支付流程管理规定、财务报销规定、各项费用控制规定等,涵盖了医院经济管理工作的方方面面。公立医院应严格按照制度规定,结合工作实际,一要梳理优化各项经济管理业务工作流程;二要补充完善各项制度建设,对重大经济活动要实行集体决策制度;三要将医院各项管理制度汇编成手册,印发至相关科室及全院管理干部,以供学习执行;四要明确对各项经济活动进行有效管理的科室部门,加强内部控制,强化管理权责,进而使制度的执行落实到实处。
3 公立医院各项经济活动管理的方法措施
3.1 医院预算管理
医院的财务部门应根据医院年度工作计划,按照规定程序编制每年的财务收支预算及物资设备采购预算;对按照程序上报批复的预算及时进行指标分解、具体落实各科室部门的预算管理任务,下达科室二级预算管理指标;根据批复的预算安排医院各项收支和物资采购,确保预算严格有效执行;对超出预算的各项收支,严格管控并按规范程序办理各项预算的追加、调整;每季度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分析并将结果汇报医院预算管理委员会。
作为医院管理层面,应定期召开预算分析会议,研究解决预算执行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提高预算执行的有效性;同时应强化对预算执行情况考核结果的应用,应将各科室预算执行的考核结果与综合目标管理相结合,进一步强化预算管理对医院各项经济活动的约束。
3.2 医院财务收支管理
医院应明确各项收支由财务部门归口管理核算,严禁设立账外账,严禁科室及部门私自截留收入不入账;进一步规范资金支付和大额现金发放管理;通过加强内涵管理,进一步优化医院收入支出结构,提高业务收入中技术劳务性收入的比重。
作为具体负责医院收支管理的部门,应各司其责,相互配合,确保医院的各项收支活动真实、合法、完整。其中,医院物价管理部门应根据省市医疗收费制定的公立医院医疗收费项目、标准,进一步补充完善医院医疗收费体系,依法组织各项医疗收入,做到不多收、不漏收,确保医院收入的完整性,同时要进一步完善价格监督检查机制,加强对收费标准执行情况的检查,将检查结果纳入科室绩效考核;医院财务部门应设置票据专管员,加强各类财务票据的购买、使用、核销的登记管理工作;会同医保管理部门加强对各项医疗应收款项的催收回笼工作;完善退费管理制度,加强退费审核;建立健全医院各项支出内部管理制度,确定各项支出标准,明确支出报销流程,严格按照制度规定办理各项支出事项。医院费用结算管理部门应严格按照规定流程办理门诊及住院病人的费用收取及入出院手续工作;完善病人各项费用结算资料;建立患者费用复核制度,减少收费差错;收费员每天必须出具日报表并及时上交财务审核,严禁截留挪用,强化对收费行为的监管;进一步加强医疗欠费病人的管理,减少坏账。医疗质量管理控制部门及医保管理部门应在保证医疗安全的前提下,积极推进临床路径应用及单病种付费管理,加强病人次均费用控制;进一步优化医院业务收入结构,严格控制药品比例及耗材比例。医院人事部门应进一步落实公立医院定员定岗管理工作,制定切实有效的绩效考评方案,在保证医院各项经济工作运转的前提下,合理控制人员数量,提高医务人员薪资待遇,充分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
3.3 医院成本核算与控制管理
医院应成立成本管理工作领导小组,设立成本管理机构和岗位;建立健全成本控制考核制度,定期召开成本专题会议;强化全员的成本控制意识,制定切实有效的措施有效防止资源浪费;引进医院成本管理信息系统,科学开展成本管理工作,并将成本控制结果纳入科室绩效考评体系;积极推进保安、保洁、洗涤、食堂、停车等后勤服务社会化。
医院财务部门要按照规定的方法与流程开展医院全成本核算工作,在以科室、诊次、床日为核算对象的基础上,利用信息化手段,探索开展项目成本与病种成本核算;定期对核算结果进行分析,提出合理化建议。医院医务护理管理部门应进一步强化科室成本意识;在保证各项医疗活动正常运转的基础上,科学合理控制人员数量;在保证医疗安全的基础上,严格控制高质耗材使用,减少卫生材料消耗,控制药品费用。医院后勤管理部门应积极探索开展后勤服务社会化模式,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通过公开招标方式确定有资质的专业机构提供后勤社会化签约服务;应进一步建立健全节能管理制度,控制能源消耗,推动节约型医院的建设。基建采购管理部门要加强对设备、工程、材料采购成本的控制,降低采购成本,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3.4 医院国有资产管理
医院应按规定要求设置资产管理部门,明确管理职责,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国有资产,提高资产使用效率;规范房屋等资产出租出借行为,对外投资必须进行可行性论证并按规定报批;加强负债管理,严格按照规定程序控制医院建设标准和配置大型医用设备;严格资产管理,明确管理职责,确保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医院资产管理部门要严格按照《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办法》加强医院固定资产的采购、验收、出库、调拨、处置等环节管理。医院财务管理部门应加强银行账户管理和货币资金核查;及时清理应收及预付款项;严格执行负债审批制度。医院采购管理部门在保证临床安全使用的基础上,合理确定存货库存定额,加快资金周转;加强库存物资盘点、效期的管理,对高值耗材实行条形码追溯。医院基建及审计部门要进一步完善基建项目的管理、议事决策与审核机制,健全建设项目招投标和监理制度,强化建设项目的过程管理,基本建设项目及超过一定金额以上的零星维修项目应按规定办理决算审计。
3.5 医院采购业务及合同管理
医院应进一步建立健全物资采购管理制度,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根据医院发展和需求编制每年的物资设备采购计划;严格遵循国家省市相关规定,落实药品耗材网上集中采购交易制度和备案交易制度,应纳入政府采购的必须按规定执行,未纳入政府采购范围的,医院应严格按照院部物资采购流程规定进行采购;进一步强化财务部门、纪检及审计部门对采购过程的全程监管。建立健全合同管理制度,对合同履行情况实施有效监控,对重大经济合同的签订应组织法律、技术、财务专家参与谈判。
医院财务部门在汇总相关部门专项采购计划的基础上,制定全院物资设备采购专项预算并按规定报上级部门批准;医院采购管理部门采购药品耗材必须在省医药采购平台上运行,禁止平台外交易;应遵循政府采购规定及院部采购物资流程进行各项物资的采购;进一步完善各项物资的采购计划、验收入库、领用审批等环节管理;对计划外的采购业务,应严格按程序办理追加预算后方可按程序进行。医院行政管理部门负责对医院的所有合同业务实施统一规范管理,各科室签订的合同均应由院办进行统计、分类、归档,实行合同的全过程管理。医院审计部门重大经济合同履行情况应进行专项审计。
3.6 医院绩效考核与分配机制建设
医院应结合公立医院改革实际,完善公立医院内部考核与奖惩制度,充分调动医务人员工作积极性。加强各科室综合目标管理,进一步强化考核结果的应用。通过科学制定内部绩效考核方案和设立专项绩效考核资金,建立规范诊疗的激励约束机制,促进规范诊疗行为,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提升医院服务能力和水平。
中图分类号:F275.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27-0139-02
随着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医院的运营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经济活动也更加复杂,旧制度在实际运行过程中的不足逐步显现出来,据以提供的会计信息已不能准确揭示公立医院的财务状况和运营情况,难以满足新形势下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加强公立医院财务和绩效管理的需要。新的医院会计制度深度解析了现有的医院会计制度,全面考虑了当前的医院会计工作的具体问题与情况,在多个角度的理念融合下最终完成。继承了原有会计制度的优点,并进行合理的创新,对于现代医院的会计制度具有高度的指导意义。本文通过对新旧会计制度的比较,主要从以下方面解析新制度所呈现的亮点。
一、确立了公立医院会计记账基础,完善了固定资产折旧方法
新制度规定公立医院会计完全采用权责发生制为核算基础,新制度明确要求“医院会计采用权责发生制基础”,并明确医院会计要素包括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和费用,而不再要求“医院的会计核算除采用权责发生制外、均按照《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规定的一般原则和本制度的规定进行”。 夯实了资产负债信息,加强资产管理与财务风险防范,全面、真实反映医院资产负债情况,大大提升了权责发生制的应用程度,这必将强化公立医院收入、费用的确认和计量,促进收入、费用的合理核算,提高成本核算和管理水平。新医院会计制度会计要素为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与费用五要素,适用权责发生制,而原会计要素为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与支出,适用收付实现制,改“支出”要素为“费用”要素,体现与期间相联系的收入与费用配比的概念,反映权责发生制的核算基础。
原制度固定资产计提修购基金后医院资产负债表上固定资产项目的金额只反映原值,未能反映固定资产使用过程中的实际损耗,造成固定资产账面价值和实际价值的严重背离,虚增了固定资产总量,无从体现固定资产使用状况和新旧程度,不利于报表使用者了解固定资产的真实情况。新制度完善了固定资产的折旧、摊销制度,对固定资产的核算进行了颠覆性的改变,取消了“固定基金”账户,增设了“待冲基金”、“累计折旧”账户,在资产负债表中“累计折旧”账户作为固定资产的备抵项目,使医院的会计报表能够真实地反映其资产、净资产以及收支结余的情况,保证固定资产价值的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固定资产的后续支出,增加固定资产使用效能或延长使用寿命的,费用资本化,增加固定资产价值;其他后续支出则费用化,直接计入当期费用。固定资产出售、报废、毁损均通过“固定资产清理”科目核算,处置净收益或净损失分别计入其他收入或其他支出。
二、详细规定了医院成本核算体系
医院成本核算的目的是通过对医院和医疗服务成本的核算与管理,降低医院运行成本,减少病人费用,提高医院效率和效益。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强化成本控制,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医院综合效益;(2)为国家财政补助标准和补偿机制提供最基础、最确切的数据;(3)降低医疗服务成本,减轻病人负担。新制度将医院成本核算作为重点,单独设置了“成本管理”一章节,对成本核算体系进行了详细的规范,明确了成本核算原则、成本核算范围、科室成本分摊流程,列出了不属于成本核算范围的支出,这样有利于将来医疗价格的确定,有利于合理补偿医疗服务耗费。医院应根据成本核算结果,对照目标成本或标准成本,采取趋势分析、结构分析、量本利分析等方法及时分析实际成本变动情况及原因,把握成本变动规律,提高成本效率。新制度要求医院所有的收入和支出都应纳入预算管理,医院应对预算的编制、审批、执行、分析和调整等各环节程序都做出明确规定,并确定相关部门的责任和权力,调动医院员工的加强成本控制的积极性。通过建立全面的成本管理体系,实行全面预算管理,从各环节上杜绝浪费现象,实现医院整体成本的控制。
三、完善了财务报表体系
新制度下的报表体系包括资产负债表、收入费用总表、医疗收入费用明细表、现金流量表和财政补助收支情况表以及一系列的成本报表。报表体系比较完整,而且,与企业的会计报表已经非常相似。首先,新增了现金流量表,现金流量表就能够提供更为精确地信息,反映医院经营中的获取现金能力,现金运转效益和效果,收支结余的质量,为经营决策提供真实可靠的财务信息,有助于加强医院对现金的规划和管理,从而提高医院整体的资金使用效率。其次,新增加的成本报表,它们可以把医院各种各样不同层面、不同角度的成本展示出来。同时,公众可以通过成本报表了解医疗收费情况并予以监督。最后,医院要编制财政补助收支情况表,这张报表将方便财政部门和主管部门对医院进行监管,实际上兼顾了相关政府部门的信息需求。这一系列变化一方面增强了医院财务报表体系的通用性,使其与国际惯例和企业会计更为协调,另一方面也兼顾了医院的实际情况,使医院的财务报表体系更为完整,以满足财务管理、预算管理、成本管理等多方面的信息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