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专业调查范文

时间:2023-07-10 09:25:45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大学专业调查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大学专业调查

篇1

二、社会文化能力的概念

社会文化能力,包含社会文化知识和知识运用技能,它以社会文化知识为基础,最终体现在语言交际与非语言交际过程的运用中。人类学家将文化分为三类:高级文化,大众文化和深层文化。为了便于社会文化能力测试,本研究采用学者王振亚的分类,将社会文化分为普通文化和正式文化[2]。普通文化,即日常社会习俗,涵盖日常语言行为和非语言行为,反映了深层文化对人们的日常交往行为的制约。正式文化,则包含历史、地理、政治、文学常识等文化知识,与高级文化范畴相同。

三、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次调查抽取四川师范大学成都学院非英语专业(财务管理、会计学、计算机专业的三个班级)二年级下期本科生113名,其中男生31人、女生82人。

(二)研究工具

研究工具由两部分组成:社会文化能力测试卷和听力测试卷。社会文化能力测试卷改编自《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调查问卷》[7]和《社会文化测试卷》[2]。该测试卷包含个人信息和社会文化能力测试题。个人信息包括:学号(便于与听力成绩匹配)、性别。社会文化能力测试包含语言交际、非语言交际和英语国家文化知识三个部分。语言交际部分含15个对话情景题,要求学生判断是否得体,内容涉及人际交往行为,如赞美、邀请、请求、道歉、拒绝等;非语言交际部分涵盖中西文化差异较大的肢体语言、社交规约、会话原则、时间观念等内容,共15个选择题;英语国家文化知识部分主要涉及历史、地理、政治、词汇文化含义等知识内容,共15个选择题。该测试卷共45题,每题1分,共45分。听力测试卷采用2012年6月CET真题听力部分的前25个选择题,每题1分,共25分。

(三)研究实施和数据收集

两项测试于2014年3月在三个班的课堂实施。社会文化能力测试采用闭卷、限时(20分钟)完成。共发放113份,回收有效卷109份。文化测试完成后,进行听力测试,听力结束后立即回收试卷,评阅并记录分数。共发放113份,收回有效测试卷107份。两项测试均有效且匹配的试卷共102份,有效率为90.27%。全部数据采用SPSS18.0处理。

四、结果与分析

(一)社会文化能力水平

1.社会文化能力总体水平

学生的社会文化能力测试成绩总体呈正态分布,最高分29.00,最低分11.00,平均分20.42,标准差3.447。由此可见学生的社会文化能力测试成绩较低,反映出该校非英语专业学生的社会文化能力较弱。

2.社会文化能力各部分得分情况

学生社会文化能力各部分得分情况:语言交际部分成绩最好,最高分14.00,最低分5.00,平均分9.44;非语言交际部分成绩最差,最高分9.00,最低分1.00,平均分4.58;文化知识部分成绩居中,最高分13.00,最低分3.00,平均分7.99。三个部分的平均得分率分别为62.94%、30.52%、53.27%,表明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好于非语言交际能力和英语国家文化知识水平,其中非语言交际能力最差。

3.失误题项原因分析

社会文化能力测试的三部分中,学生在语言交际部分的请求、赞美和寒暄表达失误率较高;在非语言交际部分,肢体语言、社交规约、时间观念上失误严重;在文化知识部分,政治常识和词汇的文化意义失误率也较高。学生在语言交际和非语言交际部分失误的主要原因有三。(1)受汉语文化负迁移影响,学生将我国高语境文化中的交际习惯(如委婉、谦虚、隐晦)直接移用到英语低语境文化中。如语言交际部分的第3题“李明有事要报告给部门主管Smith先生,于是他走到Smith先生的办公室,进门之后问:‘CanIhaveawordwithyou,Mr.Smith?’”,65.71%的学生认为“may”才是标准答案,can不够委婉,然而在英语文化氛围的企业中,部门主管与员工之间的等级观念并没有中国企事业单位内的等级观念强,在上下级间正常的工作事务中“can”更适合,“may”则过于谦逊。(2)不理解英语文化有文化观念。如语言交际部分第7题“一天,年近五十的布朗夫人在学校作报告,身着一条新裙子,她的一个学生对她说:‘Youlookniceandyoungerwearingthisdress.’”,该表达违背了英语文化中人们对年龄的忌讳,尤其是对已经上了年纪的女士,绝不能谈及其年龄,语句中“younger”暗示你之前看起来“old”。而英语人士不愿意被称为老人,在他们眼中老人意味着独立能力丧失、没有活力、思想陈旧。对于女士而言,“old”更意味着美貌丧失、丑陋、没有吸引力。他们崇尚独立、竞争、创新,赞美新生,这一观念恰恰与中国的“尚古”、“尊老”的文化观念相反。语言深深地烙上了文化的印记,理解语言还需理解语言所包含的文化。(3)学生不了解英语国家社交规范也是导致交际失误的重要原因。如非语言部分的第13题,“在英语国家,打电话时,是否应先询问对方的名字?”竟有70%以上的学生选择“是”。如果学生在与英语人士的交往中先问对方姓名,会使人觉得粗鲁、不懂礼貌,导致尴尬,甚至交际失败。同样,第7题“当你在英语国家作报告时,听众在报告开始和结束时鼓掌向你表示欢迎或感谢,你应如何回应?”75%学生选择了“鼓掌并说谢谢”,而该行为在英语文化中被认为是不谦虚的行为。不同文化有不同的社交规范,因此,在跨文化交际中,了解对方文化的社交规范十分必要。在文化知识部分,失误题项显示,学生对英、美两国的政治知识了解较多,而对其他英语国家如澳大利亚、新西兰、加拿大等则了解较少,这与英语课程所选篇章主要为英国和美国相关内容有关。在词汇的文化意义上,不了解词汇文化意义以及盲目猜测是导致学生选择错误的主要原因。如该部分的第14题“在西方文化中,把某人比作‘鸭子(duck)’,意思是这个人。A.胆小,B.聪明,C.可爱”,84.67%的学生选择了A或B。而duck除了有鸭子的字面意思外,用于人时还是友好的称呼。学生对词汇的学习还主要局限于指示意义,对其丰富的联想意义尤其是文化意蕴掌握不佳。

(二)性别对社会文化能力测试成绩的影响

由于抽取班级中女生所占比例较大,因此对调查后数据进行分层抽样,从中随机抽取男女生各30名。男生的社会文化能力测试成绩,最高分29.00,最低分11.00,平均分21.98;女生的测试成绩最高分25.00,最低分14.00,平均分19.77,且男生成绩的标准差3.879高于女生成绩的标准差2.980(见表3)。这说明男生的社会文化能力参差不齐,而女生的社会文化能力较平均,个体差异不大。男女生的社会文化能力存在一定差异,但这种差异是否显著?对男女生社会文化测试成绩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男生和女生的社会文化能力测试成绩存在显著差异(t=2.515,df=58,p<0.05):男生的社会文化能力测试成绩显著高于女生的社会文化能力测试成绩(MD=209)。为进一步分析男生社会文化能力在哪一方面显著高于女生,对男女生社会文化能力测试三个部分的成绩分别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男生的非语言交际部分成绩与女生非语言交际部分成绩存在显著差异(t=2.624,df=58,p<0.05):男生的非语言交际部分得分显著高于女生在该部分的得分(MD=1.494)(见表5)。以上数据说明男生的语言学习视野较开阔,对非语言交际更敏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也较好。而女生在英语学习中更关注语言本身,视野较狭窄,对非语言交际和英语国家文化知识关注不足。既然男生的社会文化能力显著好于女生,是否其听力成绩也随之更好?男女生听力成绩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男女生听力成绩不存在显著差异(t=0.952,df=58,p>0.05)。虽然男生在社会文化测试的非语言交际部分表现更优,但在听力测试中与女生并无显著差异。可见非语言交际能力与听力能力之间相关度不高,同时也体现出,目前的CET-4听力测试部分主要考察学生的语言能力,对非语言交际能力涉及较少。

(三)听力成绩与社会文化能力测试成绩的相关性

皮尔逊r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听力成绩与社会文化测试成绩之间不存在显著相关,但听力成绩与语言交际部分成绩之间存在中等程度的正相关关系(r=0.57,p<0.05),且听力的短对话、长对话和篇章各部分成绩分别与语言交际部分成绩呈中等程度的正相关关系(r=0.453,p<0.05;r=0.351,p<0.05;r=0.499,p<0.05)。而听力短对话、长对话、篇章各部分的成绩均与非语言交际、英语国家文化知识部分成绩无显著相关。这表明听力成绩与社会文化能力整体相关性较弱,但与其中的语言交际部分关联性较强。这也证实了CET-4的听力部分主要考察学生的语言能力,而对非语言交际能力和英语国家文化知识考察力度不大。然而,在实际的语言交际过程中,必然伴随非语言交际,如手势、体距、交际规约,以及对相关文化背景知识的使用。为了更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近年来“CET-4考试中交际文化考点比重也逐年上升”[9],但考试改革仍任重道远。

篇2

一、大学生就业调查情况

本次问卷调查主要针对大二、大三在校的本科生以及艺术设计专业即将毕业的毕业生,经过查阅,共发放问卷300份,其中有效的问卷为297份,有效率为99%。本次问卷主要涉及就业方向、自主创业、择业趋势、求职方法等几个方面。其中,39.7%的即将毕业的学生已经有明确的工作地点,另有53.1%的人并未找到合适的工作。79.4%的在校大二、大三的本科生在外有做兼职,选择了先进行小范围的自主创业。

二、艺术设计类大学生的就业特点

通过分析,当今的大学生在就业方面规划主要显示了以下五个特征:

1、择业意向重稳定

艺术设计作为一个独特的专业,学习成本是远远高于普通本科学生和其他专业人士的,因此,很多人都希望找到一个相对稳定的工作。选择机关、事业单位工作的学生占33.8% ,选择“稳定工作”,“高收入”的学生的比率分别为58.4%、37.5%,由此可看出这两项是艺术设计专业学生最看重的就业要素。事实上,大量的中小型企业,也为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据调查,即将毕业的学生中有81%的在私企工作,49.3%的选择了挑战性强的单位工作。由此可见,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持有积极的就业心态,择业意向偏向稳重。

2、求职方式多样性

在就业求职的选择上占有一定的优势,一般专业的学生往往是通过校园招聘来求职,然后才是社会招聘、网络人才招聘以及媒体等。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由于专业所需,几乎每个人都使熟练计算机,通过网络求职的选择,从而使传输的 信息更及时、更方便。另外他们也通过一些传统的方式进行求职,但网络求职的途径使他们在就业中占有更多的市场。

3、实现自己的目标更加理性

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拥有其它专业没有的特长,有70.7%的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注重自身的综合能力,并选择适当的方式来实现自己的目标。因此,有38.8%的学生完成学业的同时,也掌握了各种技能。63.2%的学生通过努力获得了各项技能证书,他们认为这对他们以后就业有很大的帮助。对于学校对指导学生进行的个人职业生涯规划,超过一半以上的学生认为其制定的目标含糊不清,是不现实的,没有意义,这反映了现代学生越来越注重理性思考。

4、自主创业意识强

国家在各省级和市级机关推出涉及创业培训、创业指导、资金扶持等一系列优惠政策,不仅促进了大学生创业的机率,而且还提供了环境、资源、资金等各方面的帮助。由于艺术设计专业具有特殊性,范围涉及较广泛,因而促使他们自主创业意识较强,根据调查结果显示,愿意自主创业的学生达到70.1%,另外大多数学生选择自己在校所学专业作为未来创业的目标,创业意识较强。

三、在新形势下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就业对策与建议

调查显示,65.5%的艺术类专业的毕业生在没有清晰明确的就业计划,甚至有17.8%的学生认为就业规划没有其存在的意义,由此可以看出,一些艺术设计类毕业生对自己的就业方向并没有明确的思路,这就要求教育者在工作中不仅要提高就业指导和服务水平,还要提升整体实力和毕业生的就业能力、竞争力以及就业规划意识,这也是眼前首要解决的问题。

1、成立一支专业的就业工作队伍

就业是一个高度专业化的工作,教育者不仅要有良好的实施政策能力,还要有较高的思想政治教育水平以及更好地服务指导意识等较高的素质。调查显示,各高校就业指导员大多比较年轻,相对于工作经验比较缺乏。针对这些现象,建议积极开展工作,增加对有关就业的相应教师的专业指导和培训,并提高他们的认识,使其成为一支具有职业化、专业化的高质量的队伍,以此来促进大学生就业水平和质量的提高。

2、构建立体化的就业平台

学校应提供给学生相应的就业平台,使其可以在这个舞台上展现自我、发挥自我。首先,扩大就业的渠道,建立就业基地以及具备用人单位信息的资料库。其次,针对管理者与社会缺乏快速衔接的沟通这一现象,特别是缺乏与本校学生不易就业的用人单位进行长期公关的意识的问题,高校应大量搜集与艺术设计专业相关的用人单位,使用网络、拜访、校友资源、教师资源、合作等方式来联系用人单位,邀请成功校友讲解、分析择业技巧与社会需求,使学生了解就业政策法规等培训,来促进艺术设计专业的毕业生就业质量。最后,对于高需求的企业,根据学生的专业对学生进行专业对口的暑期社会实践安排,增强学生的专业技能与运用,让学生提前了解就业的相关情况,为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做好毕业就业的基础,以此来促进就业。

3、实施就业指导服务

实施就业指导服务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开展:第一,疏导学生的就业观,让学生认识到职业定位是符合其社会发展需要的,是与社会的需求相一致的,使毕业生找到适合自身发展而又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定位。第二,让学生制定目标。调查显示,很多学生表示缺乏实际根据他们自身条件制定的符合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并进行动态调整预期目标。针对这点就业指导老师可以辅助学生拟定近期与长期的职业生涯规划,使其学生有一个明确的就业目标,可从艺术设计专业讲座开始,掌握一些就业必备的素质,了解和清楚未来的发展目标以及市场的需求,以此来让学生热爱自己的专业并向着这一方向去努力,进而更好的提高专业的质量,为就业做好准备。

参考文献:

[1]胡春花.独立学院艺术设计专业大学生就业调查与思考―以南通大学杏林学院为例[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2,31(12).

[2]袁庆华,王永亮,张龙.艺术类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9(3).

篇3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7-0069-04

教育部于2007年7月颁发了《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以下简称《课程要求》)[1],作为各高等学校组织非英语专业本科生英语教学的主要依据。《课程要求》提出了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际,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课程要求》进一步将英语应用能力具体化为听、说、读、写、译的能力。英语应用能力是英语教学的语言文学目标,是实现跨文化交际的基础。本调查通过问卷调查及访谈分析了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的英语能力现状,并提出了英语能力提升的策略。

一、调查设计

(一)调查目的

了解非英语专业本科大学生英语应用能力现状及影响原因,提出提升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能力的有效策略。

(二)调查对象

被试为四川旅游学院非英语专业本科210名大学生,以及8名担任非英语专业大学英语教学的教师。

(三)调查工具与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和文献法。

问卷调查主要针对学生。问卷根据《课程要求》对大学英语能力的描述、谈慧娟的《学生英语语言能力现状调查表》[2],结合我校教学的实际情况设计而成,问卷包括英语的听、说、读、写、译5个维度,了解被试在这5个维度方面的学习现状及学习能力现状。

访谈法针对教师和部分学生。根据问卷调查的结果对6名教师及目的抽样的30名学生进行了访谈,了解影响学生英语学习及英语能力的因素。

文献法是在调查和访谈结果基础上,阅读相关文献,以结合实际提出提升英语能力的有效策略。

二、调查结果及分析

(一)调查结果

在英语听的能力方面,仅33%的学生表示能听懂四级难度的短篇文章,有57%表示只能听懂一些日常基本内容,还有3%表示基本听不懂。但就学习情况进行了解时,仅有5.7%表示课外会经常进行听力练习,课外偶尔进行听力练习的占绝大多数(68.6%),还有25.7%表示课外基本不会进行听力练习。

在英语说的能力方面,能用英语与人简单交流的仅占21.4%,50%表示能表达,但不够流畅,不能与人交流,甚至还有8.6%表示基本属于“哑巴英语”水平。但表示课外经常进行口语练习活动的仅占1.4%,有60%表示课外基本不进行口语练习。

在阅读能力方面,“借助词典,能读懂英文小说,或英文期刊、网站的信息”的仅占32.9%,有20%表示有词典也不能理解有一定难度的文章,还有8.6%表示阅读上有很大困难,基本读不懂英语文章。但却没有人表示课外会经常进行英文的阅读,课外偶尔阅读英文期刊、网站、简写小说等的仅占25.7%,有47.1%表示只进行与过级考试有关的阅读,还有27.2%的学生表示课外基本无阅读。

在写作能力方面,表示写出的文章有一定语法错误的只有40%,有50%表示写出的英语文章错误很多,表示基本不会写的有7.1%。在对课外写作练习进行调查时,无人表示课外会经常进行英语写作练习,有71.4%表示“课外较少进行写作练习”,课外从不写作的有28.6%。

在翻译能力方面,对于“借助词典能进行句子、短语英汉互译”表示“比较熟练”的仅有31.4%,表示“基本能”的有44.3%,有22.9%表示“不熟悉中英文的语言表达习惯,不能进行中英文互译”。而对于课外的翻译练习,60%的学生表示较少做翻译练习,且仅做与过级考试有关的翻译练习,有40%的学生表示课外基本不做翻译练习。

学生认为英语听、说、读、写、译几项能力最难的依次是:听力32.5%、口语表达31.3%、翻译13.8%、写作12%、阅读理解7.5%;最想提升的分别是:口语表达44.2%、听力25.6%、翻译能力10.5%、写作能力10.5%、阅读能力9.3%;学生认为现在影响其英语能力提高的最大因素依次是英语基础32.8%、兴趣30%、没有好的方法21.4%、目标不明确8.6%、老师4.3%、其他2.9%。

从学生的英语能力及学习现状调查来看,情况不容乐观,英语能力总体偏低,但同时学生在课外付出的努力总体较少,并未因为英语能力偏低而增加。

(二)调查结果分析

根据学生的英语能力现状及学习现状调查结果,我们对担任非英语专业大学英语教学的8名教师及目的抽样的30名学生进行了访谈,试图更好地解释调查结果,分析出影响大学生英语能力提升的主要因素。

1.传统的英语教学方式导致英语能力,尤其是听说能力偏低。大多学生反映一直以来采用的都是做题为重点的英语学习方式,原因在于初、高中英语学习的目的都是为了提升分数,因此学习英语的重点就是能做题,这种方式导致学生英语应用能力尤其是听说能力严重不足,很多学生表示学习的是“哑巴英语”,很难开口。这解释了为何学生迫切地想要提升听、说能力,也解释了为何21.4%的学生认为没有好的学习方法影响了英语能力的提升,还部分解释了为何学生课后没有进行听、说、读、写、译练习尤其是听、说练习的习惯,因为一切都是为了考试得分,所以原本就没有养成这样的习惯。

2.“非英语专业”导致能力、兴趣差异大,英语总体重视度不够。一是一个自然班里学生英语能力及兴趣差异极大。由于英语不是专业,所以英语成绩并非大学录取时考查的重点,从而导致同一个自然班的学生英语能力差异极大,而总体而言,英语能力偏低。也是同样的原因,学生对英语的兴趣也存在极大差异,有些学生非常喜爱,而有些则对英语毫无兴趣,总体而言,对英语的兴趣偏低。学生的基础和对英语的兴趣是影响其英语能力提升的重要因素。二是对英语总体重视度不够。尤其对非英语专业的理科大学生而言,普遍错误地认为学学英语的目的就是通过CET4或CET6,对英语课程重视度不够,尤其是越往后,学生陆续通过CET4或CET6后,对英语课程的重视程度进一步减弱,导致英语能力的提升更加困难。另外,理科类学生的专业课程学习需要花大量时间,不少学生在访谈时表示为了完成专业课程的学习,晚上熬夜到12点是常事。由于认识偏差,学生不愿意在英语上花更多功夫,且由于专业学科任务重,学生也无力重视英语的学习,因此总体而言,对英语重视程度严重不足。

3.大学英语教师的理念和课堂教学方式影响巨大。通过访谈师生了解到,进入大学一段时间后,学生的英语能力和对英语的兴趣会发生变化:有的英语能力会有显著提高,有的可能会有退步;对英语原本没有兴趣或兴趣不大的学生对英语的兴趣会大增,而原本自以为有兴趣的学生后来逐渐丧失了兴趣。访谈结果显示,教师的理念和课堂教学方式是英语能力、兴趣发生变化的关键因素。能平等对待学生、尊重学生、中西方知识丰富、能结合课程给予学生英语专业知识及人生引导的老师更能激发学生对英语这门课程的兴趣;能将英语语言点、篇章教学与文化结合进行讲解的课堂教学更能激发学生课堂参与的热情,并能增强对语言的理解和应用。

4.课外努力程度是英语能力提升的最重要保障。进一步分析调查结果,课外经常进行听、说、读、写、译练习的学生相应的其英语能力也更高,而课外完全不进行英语练习的其英语能力往往处在最低的水平。访谈结果也证实了这一现象。从师生的访谈中分析得知,课外努力是英语能力得以提升的最重要的保障。英语课堂教学时间十分有限,学生练习的时间也有限,想仅靠上课的时间就能提升英语能力是不现实的,课外是英语能力提升的最广阔的天地。根据深度访谈进一步了解到,课外努力程度受多种因素影响,主要是以下几种:

(1)真正的兴趣。真正的兴趣会激发学生课外花功夫进行英语练习,而兴趣与学生的英语基础、以前对英语的兴趣、现在教师的理念、课堂教学方式均都有密切关系。英语基础好的、一直就对英语有兴趣的学生,其兴趣往往能持续;有先进理念、课堂教学有吸引力的教师,往往能促使学生兴趣的变化。针对部分以前对英语有兴趣后来反而丧失了兴趣的学生的深入调查更说明了真正兴趣的重要性。这部分学生反映之前在高考压力下被迫拼命学习英语,考出了较好的成绩就误认为自己喜欢英语,到大学里这种压力消失时才发现其实并非真的喜欢英语,反而因为以前被迫学习使现在对英语没有了好感,即使老师努力也无法挽回颓势。

(2)好的英语自学方法。访谈中师生都反映这极大地影响着课外的英语学习。接受访谈的教师力荐学生多浏览英文报刊和网站,多听英语广播,认为多听、多说、广泛阅读是提升英语能力的好方式。但是因为一直以来的传统教学方式,大多数学生课外都习惯按照原有的方式学习英语:背单词短语、做题、偶尔听力。另外,学生知识面狭窄造成阅读理解障碍,学生反映英语广播、报刊、网站中涉及的文化、历史等的内容看不懂,所以不愿意看。

(3)学生做事的恒心、学习生活的调节能力以及教师的课外引导。根据访谈,发现:①英语能力的提升实际还与学生自身恒心、意志力等品质有关系。有了兴趣、好的学习方法还不够,有的学生在兴趣的带动下课后采用老师推荐的方法学习,但只是三分钟热情,很多学生在访谈中谈到坚持是很大的问题,而通过访问一些坚持较好的学生发现,这些学生学习其他课程以及在生活中也表现出毅力和恒心。②学生英语能力的提升还与自身对课外学习、生活的调节能力有关。调查结果显示了学生课外时间紧的客观事实,但通过访谈了解到,面对同样的压力,有的学生仍能挤出时间进行英语的学习,能坚持课外进行英语练习的学生面临的压力往往比一直声称“没有时间”的学生更大,因为这些学生往往也会在其他学科上会花更多功夫。③如果教师能够对学生的课外活动进行适当地引导,比如利用课堂时间对课外活动进行一些检查、督促和鼓励等,能有效地促进学生课外英语练习活动的开展。教师课外的引导对学生英语能力提升不可缺少。

三、提升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能力的策略

根据调查分析,英语能力的提升绝非简单进行英语听、说、读、写、译的练习,还涉及到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等因素,只有全方位考虑这些因素才能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英语能力。

结合调查及访谈分析结果,我们阅读了大量相关文献,并结合教学经验,试图找出提升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能力的有效策略。

(一)采用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结合的跨文化教学模式

改变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采用英语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相结合的跨文化教学模式能更有效地提升英语应用能力。一方面,单纯的英语语言教学或者单纯的技能训练容易使学生厌倦。另一方面,语言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仅有语言技能,不理解语言所承载的文化,语言在实际运用中也会障碍重重。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结合,“刺激了学习者外语学习的积极性,增强了他们的学习动机,有利于促进外语语言教学……符合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需要……既满足了语言学习的需要,又促进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从而充分发挥了外语教学的潜力”。[3]可见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结合,既能吸引学生的兴趣、丰富学生的知识,还能促进学生对语言的理解,使语言在不同环境中有效运用。我国学者张红玲在《跨文化外语教学》一书中初步构建了我国跨文化外语教学的模式,对跨文化外语教学、跨文化教学的原则和方法、教材的编写、测试与评价进行了详细的论述。[3]陈桂琴也在其博士论文中详细论述了大学英语跨文化教学教材编写特色与内容蕴含以及大学英语跨文化教学策略运用。[4]

(二)课内外结合是学生有效提升英语应用能力的必经之道

课内可以创设一个英语语境,提供针对性的练习,给予直接指导,对学生而言是非常宝贵的机会,同时有吸引力的课堂也是学生课外愿意进行练习的源动力。但是仅有课堂的实践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充分利用课外的时间加强练习,并做到课内外有机结合才能实现有效提升学生英语能力的目标。课内外有机结合的策略包括以下几方面。

1.引导学生学会自学。课外的学习主要由学生自己完成。因此引导学生学会自学非常重要。掌握好的自学方法是第一步。通过文献阅读及教学实践,“原典英语自学法”[5]是简单易操作、效果显著的提升学生英语能力的有效方法。“原典英语自学法”吸收了普通语言学理论、心理学与语言习得理论、学习理论等理论的合理成分,旨在“激活、培养和发展个体与生俱来的语言自学潜能,以此为基础实现英语成为学习者个体有效交流工具的目标;优先重点发展聆听技能,在此基础上,融入‘说、读、写的训练和发展’,达到娴熟掌握四项交流能力;强调自学和自学能力的培养,强调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如网络、移动多媒体等技能支持英语自学活动;强调把语言学习和文化学习、比较、鉴赏紧密结合,将语言文化学习融入个人终身发展;强调语言学习方法体系的开放性和兼容性,强调语言学习教材和素材建设的真实性、开放性和经典性。同时,该方法与传统的英语教学不违背”,[5]在现实实践中[5]以及在我校其他一些专业教学实践运用中均取得了较好成效。“原典英语自学法”可简单地概括为321x法,即“闭目专注聆听不少于3遍,之后认真阅读听力文本不少于2遍,再欣赏聆听不少于1遍,在此基础上,进行各种‘听、说、读、写、译’的扩展提高训练”。[5]

教师的跟进指导同样重要。有了好的方法,学生并不一定会实施或者坚持实施,就如调查反映出来的,能否很好地进行课外学习还与学生的恒心、毅力、生活学习的调节能力等密切相关,这就需要教师给予学生合理的引导、鼓励和帮助,需要教师随时关心学生课外的练习进展情况,在学生遇到困难时给予及时的帮助和鼓励,引导学生学会合理调节学习工作时间,这些工作是帮助学生学会课外自学的有力保障。

2.课外多种方式配合提升学生英语能力。除了引导学生自学,学校还可以创设更多的平台及其他方式配合促进学生能力提升。一是创设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英语第二课堂,如英语角、英语演讲活动、英语文化墙、英语知识相关讲座、观看英语影视作品等,为学生提供深入学习或展示自己的平台,激发学生课外学习的积极性。二是为学生推荐书籍以及优秀的英文报刊、网站等,英文报刊、网站如:China Daily,21st Century,VOA,BBC等,为不同学生提供自学的多种选择。

3.使课内课外产生联系。课堂内外如果能够有机结合,则能更有效地激发学生课外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让课内教学更加有效,从而促进学生英语能力的提升。使课内外产生联系的方法如下:一是开展课堂展示活动,为学生提供展示的平台,展示课外学习的成果。二是课内适时对学生课外的自学活动进行检测、督促、鼓励和指导,以督促并帮助学生课外有效自学。三是课内适时结合单元主题及时事进行讨论,讨论前让学生阅读各英语网站上的相关文章及评论。四是深入学生的日常生活,用课堂所学帮助学生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如同学间的矛盾等,让学生真正体会英语的作用,让师生关系更加融洽,从而激发学生课外英语自学的主动性。

(三)加强教师的跨文化培训以促进教师的发展

课堂内“跨文化外语教学的有效进行,要求外语教师既要具备深厚的语言功底、较强的交际能力,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又要能够了解学生的认知心理、情感特征和教学规律”。[4]课外对学生进行切合学生个体实际的引导和指导,需要教师真正具有“民主、平等、尊重、理解”、“以学生为本”等思想。课内外的有机结合需要教师灵活地进行教学组织。总之,教师是影响学生英语能力提高的关键一环。教师的理念、教师对学生及教学规律的了解和把握影响着教师教育教学的一言一行,对学生是否对英语继续有兴趣或产生兴趣,或者是否主观上愿意学习英语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教师的专业知识、技能及其交际能力也影响着学生能力的提升:丰富的中西方文化知识、过硬的专业技能、有效的交际技能、灵活得当的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对学生提升英语能力有强大的示范作用。“跨文化培训”可以较好地解决这些问题。

“跨文化培训”可分为教师个人的文化能力培训和教师文化教学培训两部分。前者包含文化知识、文化意识和文化行为3个方面;后者包含文化意识和文化教学意识、文化知识和文化能力3各方面。[3]通过对教师的跨文化培训要实现几个目标:首先,是帮助教师增强跨文化敏感性及跨文化意识,并真正树立“民主、平等、尊重、理解、理解”、“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其次,是拓展教师的中西方文化知识、提升教师专业技能、帮助教师运用跨文化的理念不断调整自身的日常交际行为。[3]近年来,反思教学和课堂教学研究这两种方法越来越多地被用于教师培训和教师的自我发展中。[3]

四、结语

具备良好的英语运用能力是大学生日后在学习、工作、社会交往中用英语有效进行交际的基础,也是大学英语教学的目标之一。本文在问卷调查、访谈及文献阅读基础之上对大学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能力的制约因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英语能力提升的策略建议。本研究是仅在普通大学学生中进行的调查,被试人数有限,且有普通高等院校的局限性,如何提升学生英语运用能力还有待更多的研究者从更广的范围、更多高等院校类型等角度进行研究讨论,以更好地促进各高等院校、各专业大学生英语能力的有效提升。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Z].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2]谈慧娟.当代大学生跨文化意识调查[J].贵州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8,(11).

[3]张红玲.跨文化外语教学[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214-215,254-338,349,349-354,354-358.

篇4

交际型教学法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实施以来,虽然取得了不少成果,但也暴露出一些问题,诸如:学生英语口语底子薄能力差、交际表达不得体,口语水平远不能满足就业或今后学习深造的需要之类的问题。如何才能打破口语水平低对整个英语教学效果的制约,真正有效提高学习者的英语口语交际能力,是解决问题的关键[1]-[3]。因此,有必要从需求分析方面对学习者的英语口语学习需求进行调查与分析,然后有针对性地展开教学改革。

1.英语口语学习需求分析

教育界对需求的认识与研究由来已久,早在20世纪中期,应用语言学的先驱们便积极研究具体的需求分析事例、洞察需要与复杂的语言使用之间可能存在的联系。Munby等人[4]-[6]的研究,不仅为当代需求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扫清了认知上的障碍,而且为需求分析研究、更好实施需求分析指明了方向。

英语需求的内涵丰富,视其分析角度不同而有所不同。从学习目标上看,英语需求指学习者目前的学习要求和未来的工作要求;从学习内容上看,外语需求指外语使用者所处的整个社会环境认为外语学习者应该掌握的语言内容;从学习过程上看,外语需求既可指外语学习者或使用者在外语学习或应用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又可指外语学习者本人期望从目的语课堂中获取的知识及学习者在学习和使用目的语过程中暂时不知道或不会做的事[7]。学生学习需求还可概括为:“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感到学习上的缺失或不平衡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状态。”需要着重指出的是,“以学生为中心、用科学的方法收集信息,了解他们在英语口语学习上的缺失或不平衡,并寻求满足他们学习需求的对策的过程”的学习需求分析,不仅可以纠正英语教学中教师主观推测的偏差,使口语教学“有的放矢”,而且有利于秉持学生主体的理念,有效提高他们的口语能力[8],[9]。

2.调查设计

2.1调查目的

为全面了解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对口语学习的认识、学习需要等基本情况,一方面帮助收集课题研究必需的数据,明确课题研究的重点,搞好课题研究,另一方面,能更好地分析学生需求,发现英语口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采取相应对策,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口语学习兴趣,进而提高大学英语教学水平。

2.2调查对象

本调查于2010年11月在太原市两所较有代表性的高校进行――综合类大学中北大学和地方师范类学校太原师范学院。问卷采取随机分层抽取自然班的形式,共发放了290份,发放情况如下:中北大学发放170份(三本),其中:85份来自通讯工程专业大一学生、85份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大二学生。回收有效问卷163份。太原师范学院发放120份:新闻传播专业58名大一学生和62名大二学生。收回有效问卷93份。总共收回257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88.6%。其中,男生占54%,女生46%;大一学生占52%,大二占48%。

2.3调查内容

根据实验条件及研究目的,本研究采取以问卷调查为主和随机访谈为辅的研究方法。其中,问卷由我参考国内外相关研究设计而成,并根据反馈作了修订。针对非英语专业本科生英语口语学习需求的问卷调查分三部分共23道题目,内容涉及学习者的基本情况、口语水平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学生对口语学习过程的认识与自我评价、教材类型、课堂活动、学习内容、学习方式方法和学习目标的需求等方面的调查。题目有填空、不定项选择和五级量表三种形式,给予充足的时间,且声明该调查与学生各方面评定无关,以保证所有项目均由学生根据自身的情况如实作答。访谈采取随机采访10名大学生的方式,共10道问题,内容包括学生在口语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口语需求得到满足的情况、学习感受、目前英语教学的期望及对今后教学的建议等。

2.4分析方法

运用SPSS 11.0对定量数据进行一系列统计分析[10],如:项目分析、信度与效度分析、描述统计量分析等。对定性数据,即开放性访谈问题,按每一问题回答归类,计算出比率,然后按学生反馈逐条进行群体分析。

3.调查结果分析

按照取总调查人数高低分处的25%这一原则,将参与者分为组一(总分47分以上的,共71名)和组二(总分42分以下的,有76名)。表1给出了各因子的特征值、解释方差和累计方差。通过项目分析表明,两组在11个变量上的t值的显著水平为0.000,达到显著水平(且95%的置信区间不包括0);在其余8个变量上显著值在0.028―0.049;两组在“课外花在口语学习上的时间”和“口语表达流利度”变量上无显著差异。五个因子的特征值都大于1的可接受值,累计方差达到了57%,较好解释了整个量表的方差,各项目负荷量在0.467―0.801,远大于0.3的可接受值。因此,可得出该量表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的结论。

另外,五个项目的信度值分别为:0.7、0.6、0.7、0.5、0.3,受本文探试性试点研究影响(项目数偏少和所测需求结构广泛),内在信度值为0.40,信度系数仍可接受。

3.1对口语学习的认识

统计结果显示,只有11.3%的受试者明确表达对口语学习感兴趣。相应地,只有4.3%的学生具有内在动机,即因为喜欢口语而学。16.4%的学生持“综合型”动机,大多数学生持“工具型”动机,即为就业、考试或将来用得着。

(1)有53.7%的受试者认为当前的大学英语教学不能很好地满足他们的口语学习需要,只有25%的人持肯定态度,还有21%不能确定。

(2)39.7%的受试者对学好口语的信心“一般”;有19.1%对学好口语、实现自己的口语能力目标的信心“很高”;而只有3.5%的学生对提高口语没有信心。

(3)对口语能力的自我评价:58.4%认为自己的口语能力一般;37%的学生认为自己的口语水平低,只有4.7%的人认为自己的口语水平高。

(4)34.5%的学生课外平均每天花在口语学习上的时间是30分钟,学习口语一小时以上的占19.5%,18.5%的学生达不到半小时,还有21%从不在课外学习口语。

(5)48%的人认为口语学习应先学语法,然后开口说;38%认为口语学习不应强调语法,而应注重多说多练。

(6)17.9%的学生在课后积极通过多种渠道(英文广播、原声电影、英语报纸杂志等)学习口语,他们认为,这些方法对提高口语能力很有帮助。

3.2对教师、教材、课堂活动等方面的需求

(1)85.2%的学生希望老师能在英语课上多讲英语,认为这对提高口语有帮助。82.9%认为英语老师应多了解学生的学习风格、学习愿望及情感,调动学生学好口语的积极性,然后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85.1%的人希望教师能在课上及时但有技巧地纠正他们的用语或表达错误。76.7%的人认为课堂氛围及老师的情绪会影响他们表达的积极性。

(2)调查显示,约60%的人认为现时的大学英语教材很好,能满足他们的学习需要,对口语学习很有帮助,“读课文”是许多学生练习口语的方式之一。

(3)57.4%的人认为课堂及课后的活动,如小组讨论、角色扮演、英语角等,对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帮助不大。29.4%的学生表示他们从这些活动中受益匪浅,肯定了课堂活动对提高口语表达的重要性。

3.3口语学习中最大的困难

主要有以下四类:(1)发音问题。40%的学生认为发音问题是他们遇到的最大障碍,如:语音语调不准。(2)英语基础薄弱。20%的人认为语法知识不过关、词汇量少,加上英语文化方面的知识匮乏,是提高口语能力的“拦路虎”,导致一说就错或是感到无话可谈。(3)缺少说英语的交际环境。15%的学生认为最大困难是没有锻炼机会,找不到可以用英语进行交流的对象。另有5%的学生认为没有表达机会。课堂上同学间的交流多是不熟练、不地道的,不能体会说英语的乐趣,不足以激发自己学好口语的热情。因此,他们更愿意自己学。有的学习者采取“对自己说”和朗读的方式进行练习。(4)有10%的学生认为自己的一些心理障碍是阻碍口语进步的最大问题,如:怕出错、害羞胆小、怕被人笑、怕丢面子。这与受试者对学习口语收获少的归因基本一致,即40.6%归因于课后极少的锻炼机会;4.7%归于性格因素;3.5%归因于不当的口语学习策略;3.1%归于缺少认同与鼓励;40.2%的学生选择多个原因,另有3.1%的人归于认为有其他原因。

4.结论

在本文有效的256份问卷中,三本与二本学生在英语口语学习方面的需求并无显著差异,且文、理科生的英语口语学习需求并无显著差异,双方在学习愿望与学习困难等方面存在相似的目标。大多数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的英语学习方式是传统的,且拘泥于形式,他们学英语的大部分精力都花在语法操练、词汇记忆和四六级应考上了。其中,好的学习者善于平衡分配时间、精力到听说读写各项技能的训练,并善于运用现有资源学习口语。但大部分学习者虽已意识到听说能力的重要性,也很想在口语表达方面有提高,但受传统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影响,他们表现在行动上是滞后的、不积极的。这就不难解释为什么大部分受试者希望老师在课上多用多说英语,而自己不喜欢参与课堂课后的口语活动。大多数受试者在口语学习上有一个矛盾:既渴望课堂课外更多口语表达机会,又对各种活动参与积极性不高。

5.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启示

要增强口语教学效果,教师和学生就应调整和重新认识各自的角色以迎接新的挑战。

5.1对学习者的建议。他们渴望有实践语言的机会,希望在真实的交流活动中锻炼口语、在相当自由的、让他们畅所欲言的氛围中说英语。①态度转变。作为学习过程的主体,学习者应当正确认识学习,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改变以往被动接受知识的态度,转为主动积极的自主学习;配合好老师的教学工作。②行动转变。要把意识的转变付诸实践,行动要跟得上。比如:要合理安排时间、充分利用资源提高口语。③学习方式转变。除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掌握外,要更加注重自己语言运用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养成合作学习、自主学习的好习惯等。

5.2对教师的建议。在英语教学中如何把单纯地灌输知识转变成培养和发展学生语言运用能力和思维能力,使学生变盲目学习为主动学习,关键还在教师。由于缺乏用语环境,在英语作为外语或二语的环境下,学习者不喜欢特定目标场景活动并不奇怪,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可能就是在设置特定场景活动时在更大程度上关注学习者需求最强烈的方面,明确告知学习者开展这类型活动的意义、好处或是基本理由。因此,要及时分析学生各方面的学习需求、创造开放、活跃的课堂氛围。此外,教师也需要解放思想,及时调整自己的角色。教师不再是知识权威和真理的传授者,除了传统的角色外,教师还被赋予了新的角色:“是所有学生的关怀者、是多元文化的理解者、是本土知识的传授者、是多元文化教育环境的创设者、是行动研究者。”

教学活动中的双方协调配合,一定可以实现学习者口语水平质的飞跃,促成外语教学的成功。

参考文献:

[1]关霞.大学生听说能力状况调查及提高对策[J].科技信息,2009,(09):195-196.

[2]邱烨.高职英语专业学生口语学习策略现状调查[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9.

[3]陈冰冰.大学英语需求分析模型的理论构建[J].外语学刊,2010,(02):4-5.

[4]Michael H. Long. Second Language Needs Analysis [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5: 192-197.

[5]JackC Richards. 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 Today[M].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6: 19-25.

[6]Lewis,M.,Hill,J.Practical techniques for lan-guage teaching[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9: 56-64.

[7]王恒.大学英语教学中的需求分析[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0,(10):34-35.

篇5

中图分类号:G4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6)03-113-001

中医药大学生是未来的医务人员,担负着救死扶伤的重任,他们关系到未来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更关系到中医传统文化这一民族瑰宝的传承[1]。因此,深入了解中医药大学生对所在专业的满意情况,并分析相关影响因素,可为中医药院校提升教学质量、改善教学环境提供事实依据。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于2015年11月下旬,以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按年级分层,在河北大学中医学院在校学生中随机抽取若干个班级,对抽取的整个班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191份,回收有效问卷191份,有效回收率为100%。本次调查对象中:男生51人,女生140人;大一至大三的学生分别为49人、98人、44人。

1.2调查方法

参考相关文献资料,并结合中医药大学生实际情况自行设计调查问卷,内容包括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与考试相关的态度和其他相关方面的状况等。问卷调查采用不记名的形式填写并现场收回。

1.3统计方法

应用Epidata3.1软件建立数据库并录入调查数据,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使用χ2检验比较中医药大学生对所在专业的满意情况及影响因素。

2.结果

调查显示,中医药大学生对所在专业的满意情况为喜欢及不喜欢的分别为135人(70.7%)与7人(3.7%),持无所谓态度的为49人(25.6%)。如表1所示,他们对本专业的态度与兴趣、调剂、教授授课质量、愿从事中医药行业工作以及业余时间状况有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表1 中医药大学生对所在专业的满意情况

3.讨论

河北大学中医学院中,不喜欢自己专业的学生所占构成比仅为3.7%,可见该校中医学院的教学和管理水平较高,能够充分提升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的满意度。但依然有约四分之一的学生持无所谓态度,可见该院应当继续加强相关教育,提升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满意度的总体水平。

对现在的专业充满兴趣的学生喜欢本专业的比例明显高于无兴趣者,这提示今后的工作应从中医药专业学生的专业兴趣入手,提升对自己专业的满意水平,使他们真正掌握所学知识,并为后续的学习与临床实践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2]。调剂到中医药专业的学生不喜欢所在专业的比例显著高于非调剂者,这可能是因为被调剂的学生缺乏对中医药的主观热情和兴趣度,这与上一结论是明显相符的。本研究发现,对教师授课质量持满意和不满意态度的学生喜欢自己专业的比例分别为77.1%与72.0%,相差并不明显,其深入的原因有待应用多因素回归分析去探讨。另外,未来愿从事中医药行业工作的学生喜欢所在专业的比例高于不确定和不喜欢所在专业者,可见当中医药大学生树立了明确的就业意向,有利于激发他们对本专业的满意度。同时,经常花费大量时间用于网络购物、游戏、电视剧等的学生喜欢本专业的比例低于偶尔、很少或从不者,这从侧面反映了网络沉迷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他们将过多的注意力放在了网络娱乐等方面,而忽视了对本专业的关注。

综上,中医药院校应当从专业兴趣、关注被调剂的学生、教师授课质量、明确学生就业意向、减少网络沉迷等多方面入手,切实提高中医药大学生对所在专业的满意度。

参考文献:

篇6

【中图分类号】H31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831(2012)05-0045-3

1 引言

多义词的習得往往成为英语学習者的拦路虎。面对这一难题,学習者常常被告知要死记硬背多义词的各个义项,或者通过语境去推测其义项。随着认知语言学对多义词的研究不断深入,人们发现多义词的各个义项可以构成语义网络,而义项之间是通过各种认知原则相互联系的。根据认知语言学在多义词研究上的成果,国内外学者对学習者的多义词習得进行了实验研究,但对学習者多义词習得现状研究较少深入且不够全面。文章以认知语言学多义性理论为基础,较全面深入地了解非英语专业学生多义词習得现状。

2 调查设计

2.1调查问题

(1)非英语专业学生利用语境线索推测多义词义项状况怎样?

(2)他们的多义词语义系统習得深度状况怎样?

(3)他们如何学習多义词?他们了解多义词义项之间是怎样相互联系的吗?

2.2调查对象

本研究随机抽取杭州师范大学2009级100名非英语专业学生作为本次调查对象。

2.3调查工具

本调查采用三种调查工具:英译汉、汉译英及问卷调查(张绍全,2009)。

2.3.1英译汉

测试受试利用语境推测多义词(规则多义词和不规则多义词)的准确度。考查的规则多义词及其义项是:(1)coffee:“咖啡茶”和“咖啡豆”;(2)bank:“银行的建筑物”、“银行职员”和“银行机构”;(3)university:“大学建筑物”、“大学机构”、“大学校园”和“大学师生员工”;(4)newspaper:“报纸”、“报社”和“报社工作人员”;(5)piano:“钢琴乐器”和“钢琴琴声”。

考查的不规则多义词及其义项是:(1)act:“法案”;(2)plane:“刨子”;(3)call:“短暂访问”;(4)position:“职位”、“观点”和“方位”;(5)hold:“拿着”、“拥有”和“占据”;(6)just:“立即”、“真正地”、“仅仅”和“同样”;(7)since:“因为”和“自从”。

2.3.2汉译英

汉译英更能反映受试对被测多义词的语义系统的習得深度,更好地揭示受试如何与对应的汉语词语建立相应的联系并用英语进行表达的能力。各部分的测试采用“穷尽法”,要求受试尽可能地用他们所掌握的表达方式来翻译句子。

所测试的多义词及义项:(1)over:“结束”、“在……上方”、“级别(或地位)在……之上”、“超过”和“迁移”;(2)sweet:“甜的”、“愉快的”、“悦耳的”和“和蔼可亲的”;(3)sharp:“锐利的”、“刺耳的”、“刺骨的”和“刺鼻的”。

2.3.3问卷调查

问卷分为两部分:一是了解受试的多义词学習策略;二是了解他们是否了解多义词义项之间的联系。

2.4数据收集

本次测试和问卷均在课上完成,所有试卷全部有效。评分标准:英译汉和汉译英部分,以受试写出目标词的准确词义为答对标准。数据用EXCEL和SPSS软件进行统计。

3 成果与讨论

3.1语境线索与多义词义项推测情况

调查发现,受试依据语境线索推测规则多义词义项与不规则多义词义项的情况分别见以下两表:

受试的规则多义词组的平均分为55.23,标准差为14.66;而不规则多义词组的平均分为29.26,标准差为22.40。经t检验,t=2.256,p=0.048,说明差别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表明受试根据语境线索对规则多义词义项的推测比不规则多义词的要好一些。但是,这两组数据均不理想:“bank,coffee,university”这三个词分别只有6%、3%、3%的受试能答出这些词的所有义项,大部分受试只能写出其中的一或两个义项;“plane”这个词没有一个受试能得出“刨子”这个义项;只有18%的人能推知“act”表“法案”的义项。

以上测试结果说明学習者利用语境线索推测多义词的义项并不如人们所想像的那么有效,尤其是推测不规则多义词的义项。

3.2多义词语义系统習得深度状况

结果显示,受试对所检测的三个多义词语义系统的習得深度状况很差。“over”的5个义项,掌握了3个义项的受试仅占4%,受试掌握得最多的义项是“结束”,占58%。而“over”的核心义项是“在……上方”,只有9%的人掌握。受试掌握“结束”义项最多的原因可能是该词在教科书或影视中出现频率较高,且相对其他义项来说更口语化。另外,对于义项“超过”和“迁移”的掌握差不多,分别占18%和15%。没有受试習得义项“级别(地位)在……之上”。

“sweet”的4个义项中,58%的受试習得其核心义项“甜的”;5%的受试習得“悦耳的”义项;而对于“令人愉快的”和“和蔼可亲的”2个义项,均无受试習得。

在“sharp”的4个义项中,43%的受试掌握的是其表“锐利的”核心义项;只有2%的人習得“刺耳的”义项;1%的人習得“刺鼻的”义项;而“刺骨的”义项没有人習得。

以上结果说明受试的多义词词义网络習得状况非常糟糕,但他们对核心义项的掌握相对来说比对边缘义项的掌握要好。

3.3多义词学習策略及对义项之间联系的了解情况

该部分采用Likert 5级量表,即5=完全或几乎完全适合;4=通常适合;3=有时适合;2=通常不适合;仁完全或几乎完全不适合。

3.3.1学習者多义词学習策略

以上调查结果显示,48%的受试是利用词典死记硬背其大部分义项,而大部分的受试通常不采用这样的方法记多个义项。80%受试一般只记词典中所列出的前面1~3个义项,这与他们前面两部分测试的结果相符合。另外,64%的受试都会利用语境线索推测多义词的义项,但从英译汉的测试结果发现,他们的推测结果却并不令人满意。

3.3.2学習者对多义词义项之间联系的了解情况

从数据分析来看,44%的受试并不了解多义词的义项之间是怎样相互联系的,这也部分证实了其在学習策略中的回答,他们不知道义项之间是如何相互联系的,故只好死记硬背其义项。结果同样显示,有56%的受试有点了解多义词义项之间联系的理据,这与其测试结果和学習策略的回答不是很符合,原因可能在于学習态度或学習要求不同。

4 结语

通过对以上所收集的数据的分析得出:

(1)非英语专业学生根据语境推测多义词义项的效果很不乐观,但对规则多义词义项的推测比对非规则多义词的要稍稍好一些;

篇7

一、引言

期末考试是一门学业成就测试、教学的阶段性考试,其目的是对教师在整个学期所教的或学生所学的内容进行的测试。[2]目前,许多大专院校把等级试题讲解纳入教学内容中,在实施大学英语期末考试时,将其作为水平考试对待或者使之与大学英语三、四或六级等水平考试结合。理由如下:一是学生反对在期末考试中出大量教材上的现成题,不利于反映学生的英语水平[5];二是诸如高校应用能力考试、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此类的水平测试可以体现我国大学生当前的实际英语能力。那么,当学生视通过英语等级考试为英语学习的最大目标和学校期末考核采用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估的结合方式时,期末考试将教学内容与相应的水平考试内容按适当的比例进行结合,不仅可以测试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而且可以考查他们的英语水平。

二、研究设计

(一)问题

本文通过跟踪08级艺术专业90名学生的两次大学英语期末考试,包括对教材内容和非教材内容的考核,了解艺术专业大学生的英语水平是否有提高;如果有,那么是什么因素影响艺术专业大学生的英语水平。

(二)研究工具

本方案的研究工具包括两个角度:一是对比两次期末考试的试卷和考试成绩的平均分和标准差,分析两次考试是否存在显著性差异;二是利用问卷――《艺术专业大学生英语水平的调查》来寻找影响学生英语水平的原因。

(三)研究对象

本研究方案的研究对象是从我授课的150名学生中抽取出来的90位学生。一是因为他们的专业和英语教师相同,二是因为他们的英语成绩更具有可靠性。

三、调查的数据分析与结果

(一)试卷分析

我在第一、二学期为90名研究对象主讲大学英语课程,包括听、说、读、写,并参与了两份期末考试试卷的命题任务。两份试卷的分析情况,如表1。

从表1可知,两份试卷分别由两大部分组成,一部分是来自教材之外,包括听力和阅读,共占60%,主要用于测试学生的英语水平;另一部分是来自教材内容,包括语法词汇、翻译和写作,共占40%,主要用于测试学生对教材的掌握程度。两份试卷的题型一致,题源基本保持一致,分值也基本上一致。在两次考试前,教师向学生透露了试卷的题型和难度等级,但是对于来自教材的题目,只透露了题型。非教材内容的难度随着教材和学期的变化有所增加,属于正常情况;两次试卷的命题标准保持一致,与我校对艺术专业大学英语课程在第一学年所定的教学目标是一致的。因此,两次测试的成绩具有可比性、可行性和有效性。

(二)期末考试成绩的比较

对同一批学生在不同时期进行两次测试,是属于两组样本相关,在相关系数未知的情况下,首先根据平均数差异的显著性公式计算出要比较的两组数据的t值,再按照a=0.05,df=89查t分布表所得的值t在1.671―1.658之间,然后把这个区间值与以下的各t值比较:两个学期的期末成绩t=6,大于t分布值,所以两个值有明显区别,第二学期的期末成绩明显低于第一学期的成绩。两个学期的听力t=1.6,小于t分布值,所以两个值无明显的区别,两个学期的听力成绩无明显区别。两个学期的阅读t=-7.9,所以第二学期的阅读成绩明显高于第一学期的成绩。两个学期的非教材内容t=-7.6,所以第二学期的非教材内容成绩明显高于第一学期的成绩。[1][3]①

可见,这90名学生的期末成绩下降的原因在于他们在教材内容上的得分较低(他们曾说原因是期末考试时没有很好地复习书上的内容)。然而,第二学期,学生在非教材内容(听力和阅读)上的平均分是明显高于第一学期的,说明他们的英语水平有所提高。听力和阅读在试卷中是出自于教材以外、与教学相关的内容,也是体现学生英语水平的两个重要方面。为什么学生没有掌握好教材内容而英语水平却有进步呢?

(三)问卷调查

为了进一步调查学生在没有掌握好教材内容的情况下,英语水平是否有进步,我设计以下问卷――《艺术专业大学生英语水平的调查》,旨在了解影响大学生英语水平的因素,如表3。

如表3所示,自行设计的这份问卷有四个变量:教材学习、非教材学习、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教材学习主要考察学生对教材的掌握程度及学习态度;非教材学习主要考察学生课外的英语学习情况;主观原因主要考察学生的学习兴趣;客观原因主要考察学生的环境影响及学习自信心。每个变量包括5个问题,问题涉及对课本和其它英语资料的学习、课堂学习和课外学习、学习计划、学习方法及学习自信心等。每个问题后面三个选项:A.这个句子通常不适合我的情况;B.这个句子通常有时适合我的情况;C.这个句子通常适合我的情况。另外,这份问卷还包括一道主观题:与第一学期相比,在第二学期,你的听力和阅读有提高吗?为什么?问题来源有三个:一是有关的文献,二是对我校三位英语教师的访问记录,三是自身的外语学习体验。在设计以上问题时,尽量围绕学习内容和影响提高英语水平的因素,体现学生的学习计划与方法而进行的。[5][6][7]

(四)数据分析

发出问卷90份,收回67份,占74%,属有效范围。在第一大题选择题中,占比例最高的是选项B,占50%;其次为选项C,占35%,占比例最低的是选项A,占15%。各变量的A、B、C选项分布如图1:

第一个变量――教材学习的选项主要是以B为主,其次为C选项,C选项主要集中在问题4:“我能听懂老师讲的听力和阅读内容。”A选项的比例最小,主要集中在问题2:“我能记住教材里的词汇和弄懂疑难句子的语法结构。”这说明大多数学生能理解教材的内容、课堂学习认真,老师的讲解也清晰,但是词汇和语法结构仍然是学生的难点;第二个变量――非教材学习的选项主要是以B为主,其次为C选项,C选项主要集中在问题7:“我主动练习三级B水平的听力和阅读题。”A选项的比例虽然最小,但是超过第一个变量的两倍,并且平均分布在六个小题的答案中。这说明大多数学生利用课外时间主要是练学英语三级或高校应用能力B级的试题;第三个变量――主观原因的选项主要是以C为主,在问题13:“我希望能读懂、听懂英语。”的比例最高;其次为B选项,B选项在主要集中在问题16:“我主动练习三级B水平的听力和阅读题”。A选项的比例仍然最小,主要集中在问题18:“学好英语只是为了顺利毕业和拿学位。”这说明大多数学生想对提高英语的期望很高,特别是想掌握英语这门工具,但是20%的学生却是为了完成学业;第四个变量――客观原因的选项主要是以B为主,其次为C选项,C选项主要集中问题20:“我认为两位老师的讲课容易理解。”A选项的比例虽然最小,但是在所有变量的分布中居于第二位,主要集中在问题23:“英语课的课堂很活跃,带动了我的学习积极性。”和问题24:“我的家人和朋友对我的英语学习有很大的帮助和影响。”这说明针对高职生的教材《21世纪大学实用英语教程》对学生而言是容易的,但是学生的学习氛围并不是很好,来自外在的学习压力并不大。

在第二题开放式问答题中,认为自己的听力水平和阅读水平在大学的第二学期比第一学期有提高的学生占51%。学生还指出英语水平提高的原因主要是为了通过大学英语三、四级考试,才坚持做听力和阅读练习;认为无明显提高或保持水平的学生占42%,原因主要因为自律性差,不能坚持学习,教师的训练强度不够大;认为水平有下降的学生占7%,原因主要在于不喜欢英语。

四、研究发现与结论

综合以上分析,学生的第二次期末成绩下降的原因主要是上课认真听,但下课不复习,英语基础差,对英语教师存在依赖,缺乏有效和持久的学习策略;学生的英语水平提高的原因主要是想通过高校应用能力B级考试,甚至大学英语四级考试。可见,影响这批艺术专业大学生的英语水平的因素在于学习英语的期望值,学生的英语基础和自觉性。

注释:

①t指平均数差异的显著性公式,t查t分布表所得的值,a指“弃真”的概率,df指自由度。韩宝成.《外语教学科研中的统计方法》[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70-80.

参考文献:

[1]Brown James Dean.Understanding Research in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126-153.

[2]高兰生,陈辉岳.英语测试论[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

[3]韩宝成.外语教学科研中的统计方法[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82-86.

[4]汪顺玉,李璇,张爱琳.大学英语学业成就测试的评价与反思[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社科版),2003,(1):69-73.

[5]文秋芳.英语学习成功者与不成功者在方法上的差异[J].1995,(3):3-12.文秋芳英语教育自选集[C].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1).

[6]文秋芳.传统与非传统学习方法与英语成绩的关系[J].1996,(1):13-23.文秋芳英语教育自选集[C].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1).

篇8

多年来的就业工作和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的就业障碍有两个方面:第一,就业期望值过高。这部分同学往往是重点院校的热门专业学生,或对自己过分自信,对生活充满理想化色彩。第二,自身个性与专业类型不符。部分大学生因所读专业与自己性格和兴趣爱好相去甚远,严重地影响了专业满意度。

可见,专业满意度与专业学习、就业性向及就业预期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开展大学生就业性向与专业契合度调查与实证研究对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具有现实意义;同时,也为学生科学就业观的形成起到引导作用,对提高大学生专业满意与就业决策信心,重视个性特质和职业生涯规划有益。

二、大学生就业性向与专业契合度调查及其统计分析

1.研究方法、调查对象

根据霍兰德(Holland)的职业性向理论,笔者将大学生的就业性向定义为:大学生根据自身的性格特征、社会认知以及对外部环境和形势的判断,从而产生的对未来职业的倾向。而专业满意度是指大学生对所学专业的满意程度,它带有实现职业生涯目标隐含要求的表示。契合度在本文中我们可以理解为专业与就业性向的相关程度,是学生所学专业在各方面对其就业性向的影响力。

本次工作从上述三个方面设计了17个选择题和填空题,对上海交通大学等十所高等院校的本科生实施问卷调查。共计发放问卷480份,回收有效问卷445份,有效回收率92.7%。其样本的分布充分考虑了地区、专业、年级和性别等。本次调查样本的地区分布为东部高校学生占18.8%、中部高校学生占12.5%、西部高校学生占68.7%;专业分布为会计12.5%、国际贸易6.3%、法律12.5%、英(日)语6.3%、旅游管理12.5%、行政管理6.3%、材料科学与工程12.5%、电子信息工程6.3%、土木工程12.5%、临床医学12.5%;年级比例是大学二年级18.2%、大学三年级68.3%、大学四年级13.5%的本科学生;性别分布状况,女生占55.8%,男生占44.2%。

2.问卷数据统计结果

(1)用Excel的统计工具对样本的专业满意度、生涯意识等的初步分析

调查显示,只有12.6%的大学生对自己所读专业感到很满意,大部分认为“还可以”,有11.6%感觉不好,1%对所读专业很反感。另外,50%以上的大学生对就业前景不太乐观。男、女生对就业前景的“乐观”和“不太乐观”的选择呈现明显差异。女生就业前景预测的“乐观”比男生低了10%,说明女生比男生有更大的就业压力。另外,有四成以上的大学生为自己做了较为清晰的职业生涯规划,有半数以上曾经做过,但没有清晰的规划,还有6.1%的大学生对自己的职业发展没有做过任何规划。从专业对口职业与期望从事职业对比看,期望从事公务员和职业经理人的分别高出专业对口职业3.5%和4.5%。而工程技术类、财会、医学、法律、旅游都出现了相反的情形,期望从事职业的大学生比例都低于专业对口职业比例,尤其是工程技术类、法律和旅游都不足半数。

(2)SPSS分析

运用SPSS 13.0进行相关分析、回归分析和路径分析结果如下:

① 相关分析

a.与其影响要素相关分析

对专业兴趣与自主性(专业选择)、专业认知、就业评估、生涯意识、教学水平进行相关分析可以看出,专业兴趣与专业选择自主性、专业认知等呈显著正相关,说明自身选择所学专业、就业前景抱乐观态度、自己有清晰的职业生涯规划以及较高的教学水平都是大学生对所学专业有较高满意度的影响因素。

b.个性特质与其影响要素相关分析

个性特质与专业认知、就业评估、生涯意识、好友人数的相关分析,个性特质与专业的深层次了解,就业前景抱乐观态度,清晰的职业生涯规划以及好朋友的个数有较大影响。

c.人生目标与就业与其影响要素相关分析

生涯意识和自主性、学习动力、教学水平的相关分析,大学生的生涯意识与专业选择的自主性显著正相关,生涯意识和学习动力与教学水平也是显著正相关,可见,大学生应给自己的大学生活甚至未来职业发展制定明确的目标,学习时会有更充足的动力,老师的教学水平对本维度也有较大的影响。

② 回归分析

分别以大学二、三、四年级学生的“专业认知、性别、就业评估、自主性、个性特质、生涯意识、就业取向”为自变量,专业兴趣为因变量,采用回归分析(step法)分别建立就业性向的回归模型。

三个回归模型的有效性均达到了显著水平,模型中的标准化回归系数(Beta值)除“专业认知”低于0.25,其他皆大于0.25(或小于-0.25),所以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作用较为明显。

从三个模型可以看出,个性特质要素是对专业兴趣影响最为显著的,随着年级的升高,其他要素随之变化,而个性特质表现出持续的影响,因此自身个性特质是选择专业和生涯规划最有参考价值、最稳定的因素,对未来职业发展起决定性作用。

③ 路径分析

生涯意识、个性特质、专业满意度、专业认知与就业评估或就业预期之间具有一定的相关关系,也有一定的因果互动关系。

路径分析后得知生涯意识、个性特质、专业满意度、专业认知与就业评估等变量间因果关系的路径(图1)可以看出,对就业评估影响的路径中,专业满意度、生涯意识、个性特质、专业认知都可以直接通达就业评估,组成四个直接路径。而个性特质、生涯意识和专业满意度分别通过专业的认知程度对就业评估或预期产生影响,组成了五个间接路径。所以专业满意度、生涯意识、个性特质以及专业认知,它们是产生就业障碍的直接影响因子。而其中个性特质是最为关键的因子,其次是生涯意识和专业满意度因子,最后是专业认知因子。另外,专业满意度通过专业认知对就业预期产生影响,实际就是如何抓专业管理和专业教学质量的问题。

从回归和路径分析中,个性特质在本研究中是影响最为显著的因变量,它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专业满意度,对大学生的就业评估也起到直接的作用。因为个性特质不仅决定了对专业要求的适应程度,也是未来职业要求的最为重要的考量因素之一。个性特质的重要性在此得到充分体现,它应该为高校有针对性的进行大学生就业指导提供参考。

大学生的专业的满意度对就业评估的影响作用最为明显,但是它在受到生涯意识较大的影响。因此,提高大学生的专业满意度是增强其就业自信心的重要因素之一,是实现其顺利就业的基本前提。大学生对就业前景的预测即就业评估,是大学生对所学本专业的满意程度的心理表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们的学习情况以及对未来职业的信心。所以,高校应加强专业满意度提升的各项工作的力度,为大学生就业作充分准备。

由上述变量与就业评估形成的因果关系而知,协调好就业性向与专业契合度的关系是消除就业障碍的突破口,我们可以从专业管理与生涯规划管理相结合的路径入手进行改善。重视个性特质、生涯意识、专业满意度和专业认知关键变量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创造条件对以上影响因素予以正确及时的引导、辅助规划和提升,将会大幅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和高校的就业率水平,为社会培养更多更优秀人才。

三、建议

本次大学生就业性向与专业契合度调查数据统计分析给高校就业工作创新带来重要启示,提出以下建议供同行参考:

1.全方位指导大学生的专业选择,提高就业性向与专业的契合度水平

学生专业选择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因此学生、家长、教师和高校等几个方面应做好协调,尽可能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工作要点如下:

个性特质应与专业类型相契合;调查发现,个性特质要素是对专业的兴趣影响最为显著的,随着年级的升高,其他要素随之变化,唯独个性特质表现出持续的影响,因此自身个性特质是选择专业最有参考价值的因素,对未来职业发展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高校通过大类招生模式提高大学生的专业满意度:大学二年级学生的专业兴趣已基本明晰,这时确立专业对今后的学习非常有利,更容易产生普遍较高的专业满意度。北京大学在2002年秋季入学的学生中新成立了“元培实验班”,入学时只分文理,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填报志愿时的盲目性,许多高分考生踊跃报名。高校进行此类改革值得推广。

引导学生认识社会,加深专业认知程度,了解职业发展:专业是社会分工的雏形,所有的专业选择都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环境都与专业密切相关。认识专业与社会经济的关系,才能认识专业选择的动因和发展轨迹,了解各类专业的特殊性以及经济结构怎样影响将来的就业结构。

培养学生的生涯意识,指导其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对生涯意识不强,甚至没有此类意识的大学生进行重点培养。指导大学生建立适合自己的人生目标,并将长期目标分解为若干子目标,分阶段有步骤的予以实施,不断激发他们的成功欲望,努力完成目标,最终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

2.优化大学教学资源结构配置

就业性向与专业契合度是教学资源配置效用的体现:高校应当认识到以培养社会所需的人才为己任。潜在人力资源的适任能力首先反映在就业性向与专业契合度上,它体现为教学资源的配置效用,这就要求高校把就业指导、职业生涯管理的力度深入紧密结合到专业管理中。

实施专业学习与就业指导导师制,专业教师就是职业生涯指导师:基于专业认知和专业满意与就业信心有关,所以加强就业指导队伍建设就是要对专业教师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知识的普及。

建立大学生测评中心,使大学生专业选择有科学依据:筹划建立大学生性格、就业性向测评中心,运用专业的性格测评软件,为大学生专业选择前做科学测试,根据测评报告,使其对自身性格有清楚的认识,配合就业指导老师对社会职业的深入讲解,将专业与职业有效衔接起来,让大学生明白自己更适合何种职业,并按照自己的就业性向需要,集中精力弥补自身不足,成长其职业素养,在专业与就业性向之间实现高度契合。

篇9

关键词: 社会体育;就业率;就业现状;调查

Key words: social sports;employment rate;the employment status;survey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27—0235—02

0 引言

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全民健身运动的广泛开展,全民健身领域中对健身指导、经营管理等专门人才的需求量也急剧增加。传统的体育教育专业所培养的人才无论在知识结构还是能力结构上都难以满足社会的需求。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加强,国民收人的增加,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积极促进了健身娱乐市场的快速发展。进入21世纪以来,社会体育专业发展迅速,2008奥运会后国家更加重视全体国民的健康水平,全民健身运动更加深人发展,社区体育、休闲体育、户外运动、登山运动等越来越受广大群众喜爱。社会对体育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要求越来越高,而且日趋多元。

1 调查情况

1.1 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 我国现行就业率统计中存在一些问题,但是在衡量高等院校的办学质量、高等教育与社会需求的适应程度时,就业率还是一个被广泛使用的指标。目前高校“一次就业率”的统计方法是:[ (毕业生总人数—未就业毕业生人数)/毕业生总人数]×100%,统计截止时间为6月30日。7月初签发毕业生报到证后,高校进行“一次就业率”的统计,并将数据上报教育部。教育部对外公布的一次(初次)就业率就是根据各校上报的毕业生的初次就业数据整理而成。本文所说就业率指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的一次(初次)就业率。表1为陕西省某高校不同届次的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见表1。

随着高校逐年扩招,大学毕业生数量越来越多,而公共部门对大学生的新增需求的涨幅相对较小,大学生求职成功的机会相对而言可能性越来越小。教育部公布的资料显示,2008年大学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为65%左右。[3]陕西某校2008届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共有110名,毕业前夕有75名学生正式签约,加上已经考取研究生的6人,初次就业率为73.64%,要高于教育部公布的全国大学生初次就业率。从初次就业率来看,2008届陕西某校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结果还是比较理想的,有26.36%人没有签约,通过了解,我们发现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的学生暂不就业是为了复习考研或准备出国深造,有的是由于错误的择业观,还有的没有一技之长或者专业优势不明显,毕业前一时难以签约。

1.2 毕业生去向 根据社会体育专业的服务领域和历年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的去向,我们把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去向分为学校、新闻传媒领域、体育经营场所(包括健身俱乐部、体育用品营销领域)体育以外其它企业、政府部门、西部支教、读研、部队、未就业等9种类型,根据调查,陕西某校各届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去向见表2所示。

1.3 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观念 当前,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机制已经从原来计划经济体制的统招统分过渡到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双向选择”。面对激烈的就业竞争,社会体育专业学生的就业观念也发生了一些转变,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把接受大学教育作为一种个人成长经历,在本次调查中,大多数的学生认同在择业时不一定要“专业对口”,另有一部分学生认同“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就业观念。这也是体育专业毕业生改行到其它企事业单位的比例较大的一个重要原因。

篇10

关键词 大同大学 非体育专业 学生 健身现状

一、前言

人类在走进21世纪后,人们的物质生活不断提高,同时健康也成了人们的密切关注的问题。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他们具有很高的文化素养,这个时期是他们养成体育健身的重要阶段,同时是推动我国全民健身计划的重要时期。本文通过对大同大学非体育专业学生参与健身活动进行调查与分析,并对如何提高非体育专业学生身体素质提出建议,帮助非体育专业学生培养良好的健身兴趣,获得终身体育的能力储备。从而促进大学生毕业后能够适应社会的各种环境,能够独立、自觉、积极的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挫折。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文以大同大学非体育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本文主要通过山西大同大学图书馆、期刊网、网络等途径查阅了与本课题相关的资料,为深入了解大同大学非体育专业学生参与健身活动现状和健身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本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2.问卷调查法

根据研究的目的和任务制定有关问卷,问卷发放500份,回收480份,回收率为96%,有效回收为456份,有效回收率为91.2%。

3.数理统计法

对所得的数据在计算机中运用Excel表格处理分析。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大同大学非体育专业大学生参与健身活动的动机调查

据调查结果显示:大同大学非体育专业学生参与健身活动的主要动机排在前三的分别是:增进健康、调节情绪,发展兴趣。其中占比最高是增进健康,可见,非体育专业学生参与健身活动最原始的出发点还是提高身体素质。

(二)大同大学非体育专业大学生参与健身活动的现状调查

1.大学生参与健身活动的行式

41.9%的学生是通过上体育课参与健身活动,体育课成为了学生锻炼身体的主要形式,个人参与体育健身的比例仅占到7.5%,表明非体育专业学生参与健身活动不是自己自愿参与的,20.6学生喜欢集体锻炼,提高锻炼激情和加强同学感情。参与健身俱乐部的学生比例为12.3%。12.1%的学生通过参加培训班进行身体锻练。

2.大学生对于健身活动项目的选择

25.7%的非体育专业学生比较喜欢的健身活动项目是慢跑,可见学生们还是喜欢运动负荷小、场地要求条件不高的项目,不仅方便而且花费也没有太大的要求。其次是篮球、羽毛球、乒乓球比较普遍的体育项目。

3.大学生参与健身活动场地的选择

46.9%学生和29.8%的学生多以操场和校园空地作为自己的健身活动场所。也有15.1%的选择在公园锻炼。从调查结果看,大同大学非体育专业学生对于可以提供健身场地的选择频度较多。

4.大学生体育健身消费水平

39%的学生一学期的健身消费在100元以下。33.7%的学生在100-300元之间。而花费在500元以上的仅占总体的8.9%。这说明非体育专业学生用于健身消费的投入还很少,学生受经济来源和消费结构的影响,目前还不能在健身方面投入太多。

(三)影响大同大学非体育专业学生参与健身活动的因素分析

1.影响学生参与健身活动的主观因素

影响大同大学非体育专业学生参与健身活动的因素中缺少时间的学生占到了31.8%,大多数学生因为忙于英语四六级考试、计算机考试、资格证考试等,学习任务非常重,进而忽视了体育健身的重要性。学生不懂得怎友习与放松,也就是不懂得怎样去参与健身活动,不懂得劳逸结合,如果非体育专业学生懂得健身理论知识,这些现象可能就不会出现。

2.影响学生参与健身活动的客观因素

影响非体育专业学生参与健身活动的客观因素是多种并存,影响较大的因素有健身氛围、坏境条件、没有组织、经济条件。受健身氛围因素影响的学生他们往往存在这一种从众的心理,特别是女同学不愿意独自参与健身活动。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大同大学非体育专业学生参与健身活动的动机主要是为了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其次是调节在生活中以及学习中的压力,放松心情,发展个人兴趣培养终生体育意识。通过调查还发现影响大同大学非体育专业学生参与健身活动的主观因素为缺少时间、没有同伴一起和惰性。经济条件、没有良好的健身氛围以及坏境因素是影响非体育专业学生参与健身活动的客观因素。

(二)建议

1.对于大同大学非体育专业学生来讲,学校应在健身知识上加以正确的引导,改善学校的教学手段,普及学生健身知识,培养学生健身能力。

2.学校应经常开展健身讲座,使学生学会自我健身、自我锻炼、自我监督等方法。

篇11

大学语文课程作为公共必修课早在上世纪末就在高校逐渐开设,2006年《国家“十一五”文化发展纲要》明确提出“高等学校要创造条件,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中国语文课。”2007年教育部要求各高校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大学语文课,至此,大学语文课程日益受到各高校的重视,其所具有的独特价值也为人们所共识。然而大学语文课程“不予重视”的地位也是普遍存在的现象,大学语文课程的被忽略是大学生的普遍心理,尤其是艺术专业的学生对文化课程本来就不够重视,对于从小学就学到大学的语文课更是不在乎。地方高师艺术专业承担着为地方教育事业培养艺术类教师的重任,其培养对象除了具有较高专业技能外,还必须具备教师应有的各种基本技能和素养,而人文素养和职业道德素质是其中不可缺或的重要素质,较高的语文能力也是教师必备的基本能力之一,这些素养和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固然有多种渠道,但大学语文无疑是其中最具优势的课程。尤其是对艺术专业的学生来说更是如此,艺术是相通的,虽然表现形式不一样,但有着共同的本质——审美,因此,通过大学语文课程来培养和提高艺术专业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教师能力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本文拟就通过对地方高师艺术专业大学语文教学现状的调查分析与思考研究,探讨大学语文教学如何更有效地实现与学生的共鸣。

一、艺术专业大学语文教学现状

大学语文课程表面看起来受到国家和各高校的特别重视,但实际情况却令人担忧,已成为备受学生冷落的课程之一。“被修大学语文”是大学生们的普遍心理,尤其是艺术专业的大学语文课程,与其他专业相比较而言,教师更不愿教,也倍感难教。艺术专业主要包括音乐和美术两大艺术类别的各种专业,这些专业的学生常常在同一个选修班共同上课,表现出与其他专业学生不同的一些特点。

首先,艺术专业的学生在思想上就没有意识到大学语文课程对自身发展的重要性、对专业发展的促进性,因而更重视或只重视专业课程的学习,轻视文化课程的学习。很多学生从小就受专业的熏陶,主要精力都放在专业学习之上。从小学到大学都在学习语文,感觉语文与专业学习没多大关系,因而随便就不来上课,或者来上课而不认真学习,即使学也仅只是为了考试过关而已,更不用说课外去阅读大量的文学作品。

其次,与其他专业的学生相比较,艺术专业的学生文学欣赏能力、语文能力都相对较低。有的学生从小就以专业学习为主,没有很好地学习过文化课程;更多的学生文化课程本身就没有学好,为了能考上一所大学,求得一纸本科文凭,转而学习对文化课程要求相对较低的艺术专业,其文化基础、专业基础本来就有较大欠缺。

再次,艺术专业的学生纪律松散也是较普遍的现象。艺术人才多具有较强的个性化特征。与其他专业的学生相比较艺术专业的学生也同样具有较强的个性,但由于他们思想浅薄、文化知识欠缺,不能正确理解“个性”,导致道德自律性较低、旷课现象居多、课堂纪律较差,甚至影响了教学的正常进行。

最后,就大学语文教学本身而言,其教学针对性也不是很鲜明。大学语文教学班级以选修班为单位,各专业的学生共同上课,结合专业教学有时难于实施,所用教材也是统一的,没有艺术专业的专用大学语文教材。有的选修班虽然都是艺术专业的学生,但有的教师也没有意识到艺术专业的特点,并没有结合专业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

总之,艺术专业的学生本身就不够重视大学语文教课程,再加上自身的文学欣赏能力和语文能力较低,就带来了大学语文教学的难度,何况教学纪律的松散,更使得大学语文教学不尽人意,难达其目的。

二、艺术专业大学语文教学的调查与思考

针对如此现状,笔者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对象是2013级艺术专业一个选修班的学生共72人,调查内容和调查情况如下:

1、您对大学语文课程的期待是()

A、掌握新知识

B、提高语文能力

C、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D、不清楚

2、学校要求本科生必修大学语文课程,您的态度是()

A、支持

B、反对

C、无所谓

3、您对我校大学语文课程的安排()

A、满意

B、不满意,课时少,学不到东西

C、无所谓

4、您认为大学语文课程应该倾向于()

A、侧重学生综合文化素质培养

B、侧重文学鉴赏、语文能力的培养

C、侧重中国古典文学阅读能力的培养

5、您认为大学语文课程的内容应该()

A、以语言、文学知识为主

B、以阅读鉴赏为主

C、以文学发展史为线索、以代表性作家作品赏析为主

6、古代作品对您来说()

A、很需要,可补不足

B、不喜欢,太难懂

C、不重要,用不着

7、您用于阅读文学作品的时间(每天平均)()

A、不读

B、半小时

C、一小时

D、一小时以上

8、您认为自己目前的文学鉴赏能力()

A、很强

B、一般

C、需要提高

9、您对于写作的态度()

A、不喜欢、很少写

B、一般

C、很喜欢、经常写

从调查数据看,艺术专业的学生对大学语文课程的开设很支持,对大学语文课程的安排大多数学生很满意,有的还嫌课时少,他们也期待着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语文能力,能学到一些新知识。认为大学语文课程应侧重于综合文化素质和文学鉴赏能力、语文能力的培养,并意识到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很一般需要提高。绝大多数学生对文学作品并不排斥,每天阅读文学作品的学生占百分之九十,但喜欢写作的学生很少,也有少数学生不喜欢写作。从中可以看出在艺术专业开设大学语文课程具有良好的基础。但为什么没有良好的效果(当然并不排除学生没有如实填写调查表)?这是值得深思的问题。那么,如何改变艺术专业大学语文的教学现状、提高大学语文教学质量,以达到提高艺术专业学生人文素养和教师能力的目的?

第一,艺术专业的大学语文教学应具有更高的审美性,以沟通文学与艺术的内在联系,与学生产生有效共鸣。艺术都是相通的,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同为艺术,均以审美为其本质,只不过表现形式不同而已。大学语文教学承担着培养和提高学生文学鉴赏能力的任务,这本身就是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与学生的专业学习是一脉相承的。大学语文教学具有较强的美育功能,尤其是诗歌教学更是如此,中国诗歌从诞生之日起就是诗、乐、舞“三位一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优美意境更是中国诗歌尤其是古典诗歌的美学追求,因此教学中融文学、音乐、绘画为一体也是水到渠成之事。如《春江花月夜》就是一首充满诗情画意而又蕴含人生哲理的诗歌,教学中引导学生再现诗中美景,感受优美韵律,再辅之于多媒体,播放《春江花月夜》乐曲,在声色中感悟诗情哲理,这对于学生来说不仅是美的享受和熏陶,也是人生哲理的感悟和启示。沟通文学与艺术的内在联系,从形象到情感或人生哲理是各类艺术的共同特点,大学语文教学如果充分利用这一特点,增强教学的审美性,对于艺术专业的学生来说更容易产生共鸣,同时,也能使他们从思想上认识到大学语文的学习不仅是欣赏文学而已,也是对他们专业的促进与提高,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其文学鉴赏能力。

第二、艺术专业大学语文教学应强化语文能力训练,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与其他专业的学生相比较,艺术专业的学生语文能力相对较差。而对于师范生来说不论什么专业,语文能力都是最基本的能力。作为未来的教师具有较强的语文能力才能很好地把自己的知识教给学生,把自己的思想传达给学生,并正确理解学生的思想,轻松地与学生交流沟通。反之,再好的专业知识、再深刻的思想也难于让学生理解把握。从调查情况可以看出,艺术专业的学生也期待着通过大学语文课程来提高自己的语文能力。提高语文能力的方式多种多样,关键是学生要自己主动地去学去练,才会有成效。大学语文教学内容多、课时少、学生多,课堂上不可能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训练机会,主要靠课外的自学。而艺术专业的学生学习主动性又较差,强迫性学习无疑是较有效的方式。以练促学,强迫学生完成相关练习,以提高其语文能力。课堂提问讨论虽然是很好的教学方式,对于高校的大班教学来说能积极参与其中的毕竟只有少数学生,反而使多数学生无事可做,而课堂练习要求每个学生必须完成上交,虽然有强制性,但总比不学不练要好得多,同时也可顺便对学生进行考勤。其实,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方式很多,以练促学只是针对艺术专业学生语文能力较差而又缺乏自主性学习能力的较为有效的强制性学习方式。

篇12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8(a)-0083-01

Investigation and Strategies of English Vocabulary Learning of Non-English Majorin University

Li Nan

(Guiyang University,Guiyang Guizhou,China 550005)

Abstract:This essay,through a questionnaire survey,tries to find out the English vocabulary learning of the Non-English majors; analyze the survey results and find some problems that students meet in the learning process,I make several suggestions for the problems to expect they can be helpful to the students in English vocabulary learning.

Key Words:College Vocabulary Learning;Problems;Suggestions;Learning Strategy

在长期的大学英语教学实践中,作者发现大多数学生在词汇学习方面输入的有效度很小:词汇量很少,词形和词性记忆混乱,词汇知识有限。为了寻找其根源并能在一定程度上给予他们帮助,作者于2012年11月中旬在本人任职的高校里,对所教的2011级非英语专业的学生采用不记名问卷调查的方式,就非英语专业学生的大学英语词汇学习现状作了一次调查。参与调查的学生人数为100名。收回问卷100份,无效问卷0份。问卷有效率为100%。调查问卷结果真实地显示了学生英语词汇学习的基础和现状。

(1)学生进校时英语基础较差。100名接受调查的同学中,54%的同学高考成绩低于90分,其余46%的成绩则徘徊于90~120分之间。这表明很多学同学对语言知识认知程度不高,词汇量非常匮乏。因而在以强调提高语言应用能力为主旨的大学英语学习中,他们还不得不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于词汇的认知和记忆上。使词汇学习的负担加重,这样一来,词汇学习的结果常常只能是疲于应付。其有效度自然不高。

(2)词汇学习是大多数学生在英语学习中遇到的主要困难之一,尤其是在词汇应用上。问卷调查数据表明有多达71%的同学都认为词汇学习是他们学习过程中存在的最大问题之一,有63%的同学表示在词汇的应用方面掌握起来有较大难度。一方面,大部分同学在词汇认知过程中往往会忽略词形和词性的掌握,比如:在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第二册第七单元词汇练习第三大题里的第七小题:Looking at the old photos of his mother___feelings within him that had been quiet for many years.当学生选择“stir”填入时,大部分会不太清楚要双写词末的辅音字母而写成了“stired”。

(3)词汇记忆方式上的欠缺使学生对词汇的学习及应用产生畏惧、厌倦的情绪从而失去兴趣。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有64%的同学主要是通过死记硬背的方式进行词汇学习和记忆的:有49%的同学都承认在英语学习过程中缺乏吃苦和坚持的精神,自主学习的能力较差,无法科学地计划、管理和监控自己的学习过程。一般来讲,学生学习词汇时并不了解单词记忆过程中的遗忘规律而鲜于定期复习。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而在某一集中时段急功近利地进行大量的机械化强行记忆,如此虽然花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背单词,但往往是背得多忘得也快,同时在记忆的过程中因为求“量”,而忽略了词汇学习时本应该了解和掌握的词汇知识。

(4)英语阅读量极缺乏。现在大多数学生的词汇学习仅限于课堂上。在接受调查的同学中,只有25%“有时”会在课后进行英语阅读;有多达52%的同学只是“偶尔”为之;而有22%甚至于“从不”进行英语阅读。这种不太好的学习习惯使得学生对已学词汇的认知频度及理解力大大降低,而仅有的几次与所学词汇的短暂见面是绝对不可能让学习者做到过目不忘的。针对以上问题,本人认为可以从词汇学习策略上有针对性地采取一些办法和措施以帮助学生逐渐有效地摆脱词汇学习所遇到的困扰。可以根据目的语本身的特点和学习者自身情况来选择以下一些方式:①借助拼读规则。英语属拼音文字,它有着比较系统的拼写和读音规律。如:绝大多数辅音音标和辅音字母同形:b-[b],t-[t],m-[m],等;元音字母a,e,i,o,u在开音节中发音与字母读音相同。另外。字母组合的发音也有规律可循:th-[]/[θ],tion-[∫ n],sh-[∫],等。了解和掌握这些规律能帮助学习者降低词汇记忆难度,缩短记忆时长。②构词法知识的掌握,尤其是其中的派生构词方式,即词根与前缀和后缀的不同组合,对单词的理解和记忆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和词汇量的扩大。在英语中,词根是一个单词的根本部分,是其核心。它表示一个单词的基本意义。根据词根的意义就能理解单词的意义。③有效利用上下文。词汇的意义是由语境即上下文决定的。英语词汇的多义性使我们很难知道孤立单词的用法和含义,语境是准确理解词汇意义的一把银匙。只有在特定的语境中,结合上下文,我们才能更好地弄清它的意思,避免造成歧义。④增加阅读量。通过大量的阅读来进行词汇的扩容是词汇学习中非常有效的手段之一。Nation就明确指出,阅读量的多少直接决定词汇量的大小。广泛的阅读能使学生在不同语境中认知词汇,词汇记忆从孤立、单调转化成因为彼此之间有联系而变得具体和有意义。可以使学生对单词的理解进一步加深还能熟悉和掌握词汇的应用。⑤进行有效复习。新学的词汇要想获得牢固的识记,课后及时而经常的复习就是防止遗忘的最有效方法。词汇的记忆是一个需要长期不断重复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学习者需要合理安排,持之以恒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通过对问卷调查所获数据的分析,让我们找到了一些影响学生有效认知、记忆及应用词汇的症结所在。为了提高词汇学习的质量和效率,学习者应该学会选择和采用适合自身特点的词汇学习策略,要多管齐下。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使自己的词汇量增加,词汇知识变得更加丰富,最终才能达到较好的掌握词汇应用的目的。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