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10 09:25:45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大学专业调查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二、社会文化能力的概念
社会文化能力,包含社会文化知识和知识运用技能,它以社会文化知识为基础,最终体现在语言交际与非语言交际过程的运用中。人类学家将文化分为三类:高级文化,大众文化和深层文化。为了便于社会文化能力测试,本研究采用学者王振亚的分类,将社会文化分为普通文化和正式文化[2]。普通文化,即日常社会习俗,涵盖日常语言行为和非语言行为,反映了深层文化对人们的日常交往行为的制约。正式文化,则包含历史、地理、政治、文学常识等文化知识,与高级文化范畴相同。
三、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次调查抽取四川师范大学成都学院非英语专业(财务管理、会计学、计算机专业的三个班级)二年级下期本科生113名,其中男生31人、女生82人。
(二)研究工具
研究工具由两部分组成:社会文化能力测试卷和听力测试卷。社会文化能力测试卷改编自《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调查问卷》[7]和《社会文化测试卷》[2]。该测试卷包含个人信息和社会文化能力测试题。个人信息包括:学号(便于与听力成绩匹配)、性别。社会文化能力测试包含语言交际、非语言交际和英语国家文化知识三个部分。语言交际部分含15个对话情景题,要求学生判断是否得体,内容涉及人际交往行为,如赞美、邀请、请求、道歉、拒绝等;非语言交际部分涵盖中西文化差异较大的肢体语言、社交规约、会话原则、时间观念等内容,共15个选择题;英语国家文化知识部分主要涉及历史、地理、政治、词汇文化含义等知识内容,共15个选择题。该测试卷共45题,每题1分,共45分。听力测试卷采用2012年6月CET真题听力部分的前25个选择题,每题1分,共25分。
(三)研究实施和数据收集
两项测试于2014年3月在三个班的课堂实施。社会文化能力测试采用闭卷、限时(20分钟)完成。共发放113份,回收有效卷109份。文化测试完成后,进行听力测试,听力结束后立即回收试卷,评阅并记录分数。共发放113份,收回有效测试卷107份。两项测试均有效且匹配的试卷共102份,有效率为90.27%。全部数据采用SPSS18.0处理。
四、结果与分析
(一)社会文化能力水平
1.社会文化能力总体水平
学生的社会文化能力测试成绩总体呈正态分布,最高分29.00,最低分11.00,平均分20.42,标准差3.447。由此可见学生的社会文化能力测试成绩较低,反映出该校非英语专业学生的社会文化能力较弱。
2.社会文化能力各部分得分情况
学生社会文化能力各部分得分情况:语言交际部分成绩最好,最高分14.00,最低分5.00,平均分9.44;非语言交际部分成绩最差,最高分9.00,最低分1.00,平均分4.58;文化知识部分成绩居中,最高分13.00,最低分3.00,平均分7.99。三个部分的平均得分率分别为62.94%、30.52%、53.27%,表明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好于非语言交际能力和英语国家文化知识水平,其中非语言交际能力最差。
3.失误题项原因分析
社会文化能力测试的三部分中,学生在语言交际部分的请求、赞美和寒暄表达失误率较高;在非语言交际部分,肢体语言、社交规约、时间观念上失误严重;在文化知识部分,政治常识和词汇的文化意义失误率也较高。学生在语言交际和非语言交际部分失误的主要原因有三。(1)受汉语文化负迁移影响,学生将我国高语境文化中的交际习惯(如委婉、谦虚、隐晦)直接移用到英语低语境文化中。如语言交际部分的第3题“李明有事要报告给部门主管Smith先生,于是他走到Smith先生的办公室,进门之后问:‘CanIhaveawordwithyou,Mr.Smith?’”,65.71%的学生认为“may”才是标准答案,can不够委婉,然而在英语文化氛围的企业中,部门主管与员工之间的等级观念并没有中国企事业单位内的等级观念强,在上下级间正常的工作事务中“can”更适合,“may”则过于谦逊。(2)不理解英语文化有文化观念。如语言交际部分第7题“一天,年近五十的布朗夫人在学校作报告,身着一条新裙子,她的一个学生对她说:‘Youlookniceandyoungerwearingthisdress.’”,该表达违背了英语文化中人们对年龄的忌讳,尤其是对已经上了年纪的女士,绝不能谈及其年龄,语句中“younger”暗示你之前看起来“old”。而英语人士不愿意被称为老人,在他们眼中老人意味着独立能力丧失、没有活力、思想陈旧。对于女士而言,“old”更意味着美貌丧失、丑陋、没有吸引力。他们崇尚独立、竞争、创新,赞美新生,这一观念恰恰与中国的“尚古”、“尊老”的文化观念相反。语言深深地烙上了文化的印记,理解语言还需理解语言所包含的文化。(3)学生不了解英语国家社交规范也是导致交际失误的重要原因。如非语言部分的第13题,“在英语国家,打电话时,是否应先询问对方的名字?”竟有70%以上的学生选择“是”。如果学生在与英语人士的交往中先问对方姓名,会使人觉得粗鲁、不懂礼貌,导致尴尬,甚至交际失败。同样,第7题“当你在英语国家作报告时,听众在报告开始和结束时鼓掌向你表示欢迎或感谢,你应如何回应?”75%学生选择了“鼓掌并说谢谢”,而该行为在英语文化中被认为是不谦虚的行为。不同文化有不同的社交规范,因此,在跨文化交际中,了解对方文化的社交规范十分必要。在文化知识部分,失误题项显示,学生对英、美两国的政治知识了解较多,而对其他英语国家如澳大利亚、新西兰、加拿大等则了解较少,这与英语课程所选篇章主要为英国和美国相关内容有关。在词汇的文化意义上,不了解词汇文化意义以及盲目猜测是导致学生选择错误的主要原因。如该部分的第14题“在西方文化中,把某人比作‘鸭子(duck)’,意思是这个人。A.胆小,B.聪明,C.可爱”,84.67%的学生选择了A或B。而duck除了有鸭子的字面意思外,用于人时还是友好的称呼。学生对词汇的学习还主要局限于指示意义,对其丰富的联想意义尤其是文化意蕴掌握不佳。
(二)性别对社会文化能力测试成绩的影响
由于抽取班级中女生所占比例较大,因此对调查后数据进行分层抽样,从中随机抽取男女生各30名。男生的社会文化能力测试成绩,最高分29.00,最低分11.00,平均分21.98;女生的测试成绩最高分25.00,最低分14.00,平均分19.77,且男生成绩的标准差3.879高于女生成绩的标准差2.980(见表3)。这说明男生的社会文化能力参差不齐,而女生的社会文化能力较平均,个体差异不大。男女生的社会文化能力存在一定差异,但这种差异是否显著?对男女生社会文化测试成绩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男生和女生的社会文化能力测试成绩存在显著差异(t=2.515,df=58,p<0.05):男生的社会文化能力测试成绩显著高于女生的社会文化能力测试成绩(MD=209)。为进一步分析男生社会文化能力在哪一方面显著高于女生,对男女生社会文化能力测试三个部分的成绩分别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男生的非语言交际部分成绩与女生非语言交际部分成绩存在显著差异(t=2.624,df=58,p<0.05):男生的非语言交际部分得分显著高于女生在该部分的得分(MD=1.494)(见表5)。以上数据说明男生的语言学习视野较开阔,对非语言交际更敏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也较好。而女生在英语学习中更关注语言本身,视野较狭窄,对非语言交际和英语国家文化知识关注不足。既然男生的社会文化能力显著好于女生,是否其听力成绩也随之更好?男女生听力成绩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男女生听力成绩不存在显著差异(t=0.952,df=58,p>0.05)。虽然男生在社会文化测试的非语言交际部分表现更优,但在听力测试中与女生并无显著差异。可见非语言交际能力与听力能力之间相关度不高,同时也体现出,目前的CET-4听力测试部分主要考察学生的语言能力,对非语言交际能力涉及较少。
(三)听力成绩与社会文化能力测试成绩的相关性
皮尔逊r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听力成绩与社会文化测试成绩之间不存在显著相关,但听力成绩与语言交际部分成绩之间存在中等程度的正相关关系(r=0.57,p<0.05),且听力的短对话、长对话和篇章各部分成绩分别与语言交际部分成绩呈中等程度的正相关关系(r=0.453,p<0.05;r=0.351,p<0.05;r=0.499,p<0.05)。而听力短对话、长对话、篇章各部分的成绩均与非语言交际、英语国家文化知识部分成绩无显著相关。这表明听力成绩与社会文化能力整体相关性较弱,但与其中的语言交际部分关联性较强。这也证实了CET-4的听力部分主要考察学生的语言能力,而对非语言交际能力和英语国家文化知识考察力度不大。然而,在实际的语言交际过程中,必然伴随非语言交际,如手势、体距、交际规约,以及对相关文化背景知识的使用。为了更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近年来“CET-4考试中交际文化考点比重也逐年上升”[9],但考试改革仍任重道远。
一、大学生就业调查情况
本次问卷调查主要针对大二、大三在校的本科生以及艺术设计专业即将毕业的毕业生,经过查阅,共发放问卷300份,其中有效的问卷为297份,有效率为99%。本次问卷主要涉及就业方向、自主创业、择业趋势、求职方法等几个方面。其中,39.7%的即将毕业的学生已经有明确的工作地点,另有53.1%的人并未找到合适的工作。79.4%的在校大二、大三的本科生在外有做兼职,选择了先进行小范围的自主创业。
二、艺术设计类大学生的就业特点
通过分析,当今的大学生在就业方面规划主要显示了以下五个特征:
1、择业意向重稳定
艺术设计作为一个独特的专业,学习成本是远远高于普通本科学生和其他专业人士的,因此,很多人都希望找到一个相对稳定的工作。选择机关、事业单位工作的学生占33.8% ,选择“稳定工作”,“高收入”的学生的比率分别为58.4%、37.5%,由此可看出这两项是艺术设计专业学生最看重的就业要素。事实上,大量的中小型企业,也为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据调查,即将毕业的学生中有81%的在私企工作,49.3%的选择了挑战性强的单位工作。由此可见,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持有积极的就业心态,择业意向偏向稳重。
2、求职方式多样性
在就业求职的选择上占有一定的优势,一般专业的学生往往是通过校园招聘来求职,然后才是社会招聘、网络人才招聘以及媒体等。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由于专业所需,几乎每个人都使熟练计算机,通过网络求职的选择,从而使传输的 信息更及时、更方便。另外他们也通过一些传统的方式进行求职,但网络求职的途径使他们在就业中占有更多的市场。
3、实现自己的目标更加理性
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拥有其它专业没有的特长,有70.7%的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注重自身的综合能力,并选择适当的方式来实现自己的目标。因此,有38.8%的学生完成学业的同时,也掌握了各种技能。63.2%的学生通过努力获得了各项技能证书,他们认为这对他们以后就业有很大的帮助。对于学校对指导学生进行的个人职业生涯规划,超过一半以上的学生认为其制定的目标含糊不清,是不现实的,没有意义,这反映了现代学生越来越注重理性思考。
4、自主创业意识强
国家在各省级和市级机关推出涉及创业培训、创业指导、资金扶持等一系列优惠政策,不仅促进了大学生创业的机率,而且还提供了环境、资源、资金等各方面的帮助。由于艺术设计专业具有特殊性,范围涉及较广泛,因而促使他们自主创业意识较强,根据调查结果显示,愿意自主创业的学生达到70.1%,另外大多数学生选择自己在校所学专业作为未来创业的目标,创业意识较强。
三、在新形势下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就业对策与建议
调查显示,65.5%的艺术类专业的毕业生在没有清晰明确的就业计划,甚至有17.8%的学生认为就业规划没有其存在的意义,由此可以看出,一些艺术设计类毕业生对自己的就业方向并没有明确的思路,这就要求教育者在工作中不仅要提高就业指导和服务水平,还要提升整体实力和毕业生的就业能力、竞争力以及就业规划意识,这也是眼前首要解决的问题。
1、成立一支专业的就业工作队伍
就业是一个高度专业化的工作,教育者不仅要有良好的实施政策能力,还要有较高的思想政治教育水平以及更好地服务指导意识等较高的素质。调查显示,各高校就业指导员大多比较年轻,相对于工作经验比较缺乏。针对这些现象,建议积极开展工作,增加对有关就业的相应教师的专业指导和培训,并提高他们的认识,使其成为一支具有职业化、专业化的高质量的队伍,以此来促进大学生就业水平和质量的提高。
2、构建立体化的就业平台
学校应提供给学生相应的就业平台,使其可以在这个舞台上展现自我、发挥自我。首先,扩大就业的渠道,建立就业基地以及具备用人单位信息的资料库。其次,针对管理者与社会缺乏快速衔接的沟通这一现象,特别是缺乏与本校学生不易就业的用人单位进行长期公关的意识的问题,高校应大量搜集与艺术设计专业相关的用人单位,使用网络、拜访、校友资源、教师资源、合作等方式来联系用人单位,邀请成功校友讲解、分析择业技巧与社会需求,使学生了解就业政策法规等培训,来促进艺术设计专业的毕业生就业质量。最后,对于高需求的企业,根据学生的专业对学生进行专业对口的暑期社会实践安排,增强学生的专业技能与运用,让学生提前了解就业的相关情况,为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做好毕业就业的基础,以此来促进就业。
3、实施就业指导服务
实施就业指导服务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开展:第一,疏导学生的就业观,让学生认识到职业定位是符合其社会发展需要的,是与社会的需求相一致的,使毕业生找到适合自身发展而又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定位。第二,让学生制定目标。调查显示,很多学生表示缺乏实际根据他们自身条件制定的符合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并进行动态调整预期目标。针对这点就业指导老师可以辅助学生拟定近期与长期的职业生涯规划,使其学生有一个明确的就业目标,可从艺术设计专业讲座开始,掌握一些就业必备的素质,了解和清楚未来的发展目标以及市场的需求,以此来让学生热爱自己的专业并向着这一方向去努力,进而更好的提高专业的质量,为就业做好准备。
参考文献:
[1]胡春花.独立学院艺术设计专业大学生就业调查与思考―以南通大学杏林学院为例[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2,31(12).
[2]袁庆华,王永亮,张龙.艺术类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9(3).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7-0069-04
教育部于2007年7月颁发了《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以下简称《课程要求》)[1],作为各高等学校组织非英语专业本科生英语教学的主要依据。《课程要求》提出了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际,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课程要求》进一步将英语应用能力具体化为听、说、读、写、译的能力。英语应用能力是英语教学的语言文学目标,是实现跨文化交际的基础。本调查通过问卷调查及访谈分析了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的英语能力现状,并提出了英语能力提升的策略。
一、调查设计
(一)调查目的
了解非英语专业本科大学生英语应用能力现状及影响原因,提出提升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能力的有效策略。
(二)调查对象
被试为四川旅游学院非英语专业本科210名大学生,以及8名担任非英语专业大学英语教学的教师。
(三)调查工具与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和文献法。
问卷调查主要针对学生。问卷根据《课程要求》对大学英语能力的描述、谈慧娟的《学生英语语言能力现状调查表》[2],结合我校教学的实际情况设计而成,问卷包括英语的听、说、读、写、译5个维度,了解被试在这5个维度方面的学习现状及学习能力现状。
访谈法针对教师和部分学生。根据问卷调查的结果对6名教师及目的抽样的30名学生进行了访谈,了解影响学生英语学习及英语能力的因素。
文献法是在调查和访谈结果基础上,阅读相关文献,以结合实际提出提升英语能力的有效策略。
二、调查结果及分析
(一)调查结果
在英语听的能力方面,仅33%的学生表示能听懂四级难度的短篇文章,有57%表示只能听懂一些日常基本内容,还有3%表示基本听不懂。但就学习情况进行了解时,仅有5.7%表示课外会经常进行听力练习,课外偶尔进行听力练习的占绝大多数(68.6%),还有25.7%表示课外基本不会进行听力练习。
在英语说的能力方面,能用英语与人简单交流的仅占21.4%,50%表示能表达,但不够流畅,不能与人交流,甚至还有8.6%表示基本属于“哑巴英语”水平。但表示课外经常进行口语练习活动的仅占1.4%,有60%表示课外基本不进行口语练习。
在阅读能力方面,“借助词典,能读懂英文小说,或英文期刊、网站的信息”的仅占32.9%,有20%表示有词典也不能理解有一定难度的文章,还有8.6%表示阅读上有很大困难,基本读不懂英语文章。但却没有人表示课外会经常进行英文的阅读,课外偶尔阅读英文期刊、网站、简写小说等的仅占25.7%,有47.1%表示只进行与过级考试有关的阅读,还有27.2%的学生表示课外基本无阅读。
在写作能力方面,表示写出的文章有一定语法错误的只有40%,有50%表示写出的英语文章错误很多,表示基本不会写的有7.1%。在对课外写作练习进行调查时,无人表示课外会经常进行英语写作练习,有71.4%表示“课外较少进行写作练习”,课外从不写作的有28.6%。
在翻译能力方面,对于“借助词典能进行句子、短语英汉互译”表示“比较熟练”的仅有31.4%,表示“基本能”的有44.3%,有22.9%表示“不熟悉中英文的语言表达习惯,不能进行中英文互译”。而对于课外的翻译练习,60%的学生表示较少做翻译练习,且仅做与过级考试有关的翻译练习,有40%的学生表示课外基本不做翻译练习。
学生认为英语听、说、读、写、译几项能力最难的依次是:听力32.5%、口语表达31.3%、翻译13.8%、写作12%、阅读理解7.5%;最想提升的分别是:口语表达44.2%、听力25.6%、翻译能力10.5%、写作能力10.5%、阅读能力9.3%;学生认为现在影响其英语能力提高的最大因素依次是英语基础32.8%、兴趣30%、没有好的方法21.4%、目标不明确8.6%、老师4.3%、其他2.9%。
从学生的英语能力及学习现状调查来看,情况不容乐观,英语能力总体偏低,但同时学生在课外付出的努力总体较少,并未因为英语能力偏低而增加。
(二)调查结果分析
根据学生的英语能力现状及学习现状调查结果,我们对担任非英语专业大学英语教学的8名教师及目的抽样的30名学生进行了访谈,试图更好地解释调查结果,分析出影响大学生英语能力提升的主要因素。
1.传统的英语教学方式导致英语能力,尤其是听说能力偏低。大多学生反映一直以来采用的都是做题为重点的英语学习方式,原因在于初、高中英语学习的目的都是为了提升分数,因此学习英语的重点就是能做题,这种方式导致学生英语应用能力尤其是听说能力严重不足,很多学生表示学习的是“哑巴英语”,很难开口。这解释了为何学生迫切地想要提升听、说能力,也解释了为何21.4%的学生认为没有好的学习方法影响了英语能力的提升,还部分解释了为何学生课后没有进行听、说、读、写、译练习尤其是听、说练习的习惯,因为一切都是为了考试得分,所以原本就没有养成这样的习惯。
2.“非英语专业”导致能力、兴趣差异大,英语总体重视度不够。一是一个自然班里学生英语能力及兴趣差异极大。由于英语不是专业,所以英语成绩并非大学录取时考查的重点,从而导致同一个自然班的学生英语能力差异极大,而总体而言,英语能力偏低。也是同样的原因,学生对英语的兴趣也存在极大差异,有些学生非常喜爱,而有些则对英语毫无兴趣,总体而言,对英语的兴趣偏低。学生的基础和对英语的兴趣是影响其英语能力提升的重要因素。二是对英语总体重视度不够。尤其对非英语专业的理科大学生而言,普遍错误地认为学学英语的目的就是通过CET4或CET6,对英语课程重视度不够,尤其是越往后,学生陆续通过CET4或CET6后,对英语课程的重视程度进一步减弱,导致英语能力的提升更加困难。另外,理科类学生的专业课程学习需要花大量时间,不少学生在访谈时表示为了完成专业课程的学习,晚上熬夜到12点是常事。由于认识偏差,学生不愿意在英语上花更多功夫,且由于专业学科任务重,学生也无力重视英语的学习,因此总体而言,对英语重视程度严重不足。
3.大学英语教师的理念和课堂教学方式影响巨大。通过访谈师生了解到,进入大学一段时间后,学生的英语能力和对英语的兴趣会发生变化:有的英语能力会有显著提高,有的可能会有退步;对英语原本没有兴趣或兴趣不大的学生对英语的兴趣会大增,而原本自以为有兴趣的学生后来逐渐丧失了兴趣。访谈结果显示,教师的理念和课堂教学方式是英语能力、兴趣发生变化的关键因素。能平等对待学生、尊重学生、中西方知识丰富、能结合课程给予学生英语专业知识及人生引导的老师更能激发学生对英语这门课程的兴趣;能将英语语言点、篇章教学与文化结合进行讲解的课堂教学更能激发学生课堂参与的热情,并能增强对语言的理解和应用。
4.课外努力程度是英语能力提升的最重要保障。进一步分析调查结果,课外经常进行听、说、读、写、译练习的学生相应的其英语能力也更高,而课外完全不进行英语练习的其英语能力往往处在最低的水平。访谈结果也证实了这一现象。从师生的访谈中分析得知,课外努力是英语能力得以提升的最重要的保障。英语课堂教学时间十分有限,学生练习的时间也有限,想仅靠上课的时间就能提升英语能力是不现实的,课外是英语能力提升的最广阔的天地。根据深度访谈进一步了解到,课外努力程度受多种因素影响,主要是以下几种:
(1)真正的兴趣。真正的兴趣会激发学生课外花功夫进行英语练习,而兴趣与学生的英语基础、以前对英语的兴趣、现在教师的理念、课堂教学方式均都有密切关系。英语基础好的、一直就对英语有兴趣的学生,其兴趣往往能持续;有先进理念、课堂教学有吸引力的教师,往往能促使学生兴趣的变化。针对部分以前对英语有兴趣后来反而丧失了兴趣的学生的深入调查更说明了真正兴趣的重要性。这部分学生反映之前在高考压力下被迫拼命学习英语,考出了较好的成绩就误认为自己喜欢英语,到大学里这种压力消失时才发现其实并非真的喜欢英语,反而因为以前被迫学习使现在对英语没有了好感,即使老师努力也无法挽回颓势。
(2)好的英语自学方法。访谈中师生都反映这极大地影响着课外的英语学习。接受访谈的教师力荐学生多浏览英文报刊和网站,多听英语广播,认为多听、多说、广泛阅读是提升英语能力的好方式。但是因为一直以来的传统教学方式,大多数学生课外都习惯按照原有的方式学习英语:背单词短语、做题、偶尔听力。另外,学生知识面狭窄造成阅读理解障碍,学生反映英语广播、报刊、网站中涉及的文化、历史等的内容看不懂,所以不愿意看。
(3)学生做事的恒心、学习生活的调节能力以及教师的课外引导。根据访谈,发现:①英语能力的提升实际还与学生自身恒心、意志力等品质有关系。有了兴趣、好的学习方法还不够,有的学生在兴趣的带动下课后采用老师推荐的方法学习,但只是三分钟热情,很多学生在访谈中谈到坚持是很大的问题,而通过访问一些坚持较好的学生发现,这些学生学习其他课程以及在生活中也表现出毅力和恒心。②学生英语能力的提升还与自身对课外学习、生活的调节能力有关。调查结果显示了学生课外时间紧的客观事实,但通过访谈了解到,面对同样的压力,有的学生仍能挤出时间进行英语的学习,能坚持课外进行英语练习的学生面临的压力往往比一直声称“没有时间”的学生更大,因为这些学生往往也会在其他学科上会花更多功夫。③如果教师能够对学生的课外活动进行适当地引导,比如利用课堂时间对课外活动进行一些检查、督促和鼓励等,能有效地促进学生课外英语练习活动的开展。教师课外的引导对学生英语能力提升不可缺少。
三、提升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能力的策略
根据调查分析,英语能力的提升绝非简单进行英语听、说、读、写、译的练习,还涉及到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等因素,只有全方位考虑这些因素才能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英语能力。
结合调查及访谈分析结果,我们阅读了大量相关文献,并结合教学经验,试图找出提升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能力的有效策略。
(一)采用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结合的跨文化教学模式
改变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采用英语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相结合的跨文化教学模式能更有效地提升英语应用能力。一方面,单纯的英语语言教学或者单纯的技能训练容易使学生厌倦。另一方面,语言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仅有语言技能,不理解语言所承载的文化,语言在实际运用中也会障碍重重。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结合,“刺激了学习者外语学习的积极性,增强了他们的学习动机,有利于促进外语语言教学……符合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需要……既满足了语言学习的需要,又促进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从而充分发挥了外语教学的潜力”。[3]可见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结合,既能吸引学生的兴趣、丰富学生的知识,还能促进学生对语言的理解,使语言在不同环境中有效运用。我国学者张红玲在《跨文化外语教学》一书中初步构建了我国跨文化外语教学的模式,对跨文化外语教学、跨文化教学的原则和方法、教材的编写、测试与评价进行了详细的论述。[3]陈桂琴也在其博士论文中详细论述了大学英语跨文化教学教材编写特色与内容蕴含以及大学英语跨文化教学策略运用。[4]
(二)课内外结合是学生有效提升英语应用能力的必经之道
课内可以创设一个英语语境,提供针对性的练习,给予直接指导,对学生而言是非常宝贵的机会,同时有吸引力的课堂也是学生课外愿意进行练习的源动力。但是仅有课堂的实践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充分利用课外的时间加强练习,并做到课内外有机结合才能实现有效提升学生英语能力的目标。课内外有机结合的策略包括以下几方面。
1.引导学生学会自学。课外的学习主要由学生自己完成。因此引导学生学会自学非常重要。掌握好的自学方法是第一步。通过文献阅读及教学实践,“原典英语自学法”[5]是简单易操作、效果显著的提升学生英语能力的有效方法。“原典英语自学法”吸收了普通语言学理论、心理学与语言习得理论、学习理论等理论的合理成分,旨在“激活、培养和发展个体与生俱来的语言自学潜能,以此为基础实现英语成为学习者个体有效交流工具的目标;优先重点发展聆听技能,在此基础上,融入‘说、读、写的训练和发展’,达到娴熟掌握四项交流能力;强调自学和自学能力的培养,强调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如网络、移动多媒体等技能支持英语自学活动;强调把语言学习和文化学习、比较、鉴赏紧密结合,将语言文化学习融入个人终身发展;强调语言学习方法体系的开放性和兼容性,强调语言学习教材和素材建设的真实性、开放性和经典性。同时,该方法与传统的英语教学不违背”,[5]在现实实践中[5]以及在我校其他一些专业教学实践运用中均取得了较好成效。“原典英语自学法”可简单地概括为321x法,即“闭目专注聆听不少于3遍,之后认真阅读听力文本不少于2遍,再欣赏聆听不少于1遍,在此基础上,进行各种‘听、说、读、写、译’的扩展提高训练”。[5]
教师的跟进指导同样重要。有了好的方法,学生并不一定会实施或者坚持实施,就如调查反映出来的,能否很好地进行课外学习还与学生的恒心、毅力、生活学习的调节能力等密切相关,这就需要教师给予学生合理的引导、鼓励和帮助,需要教师随时关心学生课外的练习进展情况,在学生遇到困难时给予及时的帮助和鼓励,引导学生学会合理调节学习工作时间,这些工作是帮助学生学会课外自学的有力保障。
2.课外多种方式配合提升学生英语能力。除了引导学生自学,学校还可以创设更多的平台及其他方式配合促进学生能力提升。一是创设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英语第二课堂,如英语角、英语演讲活动、英语文化墙、英语知识相关讲座、观看英语影视作品等,为学生提供深入学习或展示自己的平台,激发学生课外学习的积极性。二是为学生推荐书籍以及优秀的英文报刊、网站等,英文报刊、网站如:China Daily,21st Century,VOA,BBC等,为不同学生提供自学的多种选择。
3.使课内课外产生联系。课堂内外如果能够有机结合,则能更有效地激发学生课外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让课内教学更加有效,从而促进学生英语能力的提升。使课内外产生联系的方法如下:一是开展课堂展示活动,为学生提供展示的平台,展示课外学习的成果。二是课内适时对学生课外的自学活动进行检测、督促、鼓励和指导,以督促并帮助学生课外有效自学。三是课内适时结合单元主题及时事进行讨论,讨论前让学生阅读各英语网站上的相关文章及评论。四是深入学生的日常生活,用课堂所学帮助学生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如同学间的矛盾等,让学生真正体会英语的作用,让师生关系更加融洽,从而激发学生课外英语自学的主动性。
(三)加强教师的跨文化培训以促进教师的发展
课堂内“跨文化外语教学的有效进行,要求外语教师既要具备深厚的语言功底、较强的交际能力,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又要能够了解学生的认知心理、情感特征和教学规律”。[4]课外对学生进行切合学生个体实际的引导和指导,需要教师真正具有“民主、平等、尊重、理解”、“以学生为本”等思想。课内外的有机结合需要教师灵活地进行教学组织。总之,教师是影响学生英语能力提高的关键一环。教师的理念、教师对学生及教学规律的了解和把握影响着教师教育教学的一言一行,对学生是否对英语继续有兴趣或产生兴趣,或者是否主观上愿意学习英语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教师的专业知识、技能及其交际能力也影响着学生能力的提升:丰富的中西方文化知识、过硬的专业技能、有效的交际技能、灵活得当的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对学生提升英语能力有强大的示范作用。“跨文化培训”可以较好地解决这些问题。
“跨文化培训”可分为教师个人的文化能力培训和教师文化教学培训两部分。前者包含文化知识、文化意识和文化行为3个方面;后者包含文化意识和文化教学意识、文化知识和文化能力3各方面。[3]通过对教师的跨文化培训要实现几个目标:首先,是帮助教师增强跨文化敏感性及跨文化意识,并真正树立“民主、平等、尊重、理解、理解”、“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其次,是拓展教师的中西方文化知识、提升教师专业技能、帮助教师运用跨文化的理念不断调整自身的日常交际行为。[3]近年来,反思教学和课堂教学研究这两种方法越来越多地被用于教师培训和教师的自我发展中。[3]
四、结语
具备良好的英语运用能力是大学生日后在学习、工作、社会交往中用英语有效进行交际的基础,也是大学英语教学的目标之一。本文在问卷调查、访谈及文献阅读基础之上对大学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能力的制约因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英语能力提升的策略建议。本研究是仅在普通大学学生中进行的调查,被试人数有限,且有普通高等院校的局限性,如何提升学生英语运用能力还有待更多的研究者从更广的范围、更多高等院校类型等角度进行研究讨论,以更好地促进各高等院校、各专业大学生英语能力的有效提升。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Z].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2]谈慧娟.当代大学生跨文化意识调查[J].贵州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8,(11).
[3]张红玲.跨文化外语教学[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214-215,254-338,349,349-354,354-358.
交际型教学法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实施以来,虽然取得了不少成果,但也暴露出一些问题,诸如:学生英语口语底子薄能力差、交际表达不得体,口语水平远不能满足就业或今后学习深造的需要之类的问题。如何才能打破口语水平低对整个英语教学效果的制约,真正有效提高学习者的英语口语交际能力,是解决问题的关键[1]-[3]。因此,有必要从需求分析方面对学习者的英语口语学习需求进行调查与分析,然后有针对性地展开教学改革。
1.英语口语学习需求分析
教育界对需求的认识与研究由来已久,早在20世纪中期,应用语言学的先驱们便积极研究具体的需求分析事例、洞察需要与复杂的语言使用之间可能存在的联系。Munby等人[4]-[6]的研究,不仅为当代需求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扫清了认知上的障碍,而且为需求分析研究、更好实施需求分析指明了方向。
英语需求的内涵丰富,视其分析角度不同而有所不同。从学习目标上看,英语需求指学习者目前的学习要求和未来的工作要求;从学习内容上看,外语需求指外语使用者所处的整个社会环境认为外语学习者应该掌握的语言内容;从学习过程上看,外语需求既可指外语学习者或使用者在外语学习或应用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又可指外语学习者本人期望从目的语课堂中获取的知识及学习者在学习和使用目的语过程中暂时不知道或不会做的事[7]。学生学习需求还可概括为:“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感到学习上的缺失或不平衡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状态。”需要着重指出的是,“以学生为中心、用科学的方法收集信息,了解他们在英语口语学习上的缺失或不平衡,并寻求满足他们学习需求的对策的过程”的学习需求分析,不仅可以纠正英语教学中教师主观推测的偏差,使口语教学“有的放矢”,而且有利于秉持学生主体的理念,有效提高他们的口语能力[8],[9]。
2.调查设计
2.1调查目的
为全面了解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对口语学习的认识、学习需要等基本情况,一方面帮助收集课题研究必需的数据,明确课题研究的重点,搞好课题研究,另一方面,能更好地分析学生需求,发现英语口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采取相应对策,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口语学习兴趣,进而提高大学英语教学水平。
2.2调查对象
本调查于2010年11月在太原市两所较有代表性的高校进行――综合类大学中北大学和地方师范类学校太原师范学院。问卷采取随机分层抽取自然班的形式,共发放了290份,发放情况如下:中北大学发放170份(三本),其中:85份来自通讯工程专业大一学生、85份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大二学生。回收有效问卷163份。太原师范学院发放120份:新闻传播专业58名大一学生和62名大二学生。收回有效问卷93份。总共收回257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88.6%。其中,男生占54%,女生46%;大一学生占52%,大二占48%。
2.3调查内容
根据实验条件及研究目的,本研究采取以问卷调查为主和随机访谈为辅的研究方法。其中,问卷由我参考国内外相关研究设计而成,并根据反馈作了修订。针对非英语专业本科生英语口语学习需求的问卷调查分三部分共23道题目,内容涉及学习者的基本情况、口语水平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学生对口语学习过程的认识与自我评价、教材类型、课堂活动、学习内容、学习方式方法和学习目标的需求等方面的调查。题目有填空、不定项选择和五级量表三种形式,给予充足的时间,且声明该调查与学生各方面评定无关,以保证所有项目均由学生根据自身的情况如实作答。访谈采取随机采访10名大学生的方式,共10道问题,内容包括学生在口语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口语需求得到满足的情况、学习感受、目前英语教学的期望及对今后教学的建议等。
2.4分析方法
运用SPSS 11.0对定量数据进行一系列统计分析[10],如:项目分析、信度与效度分析、描述统计量分析等。对定性数据,即开放性访谈问题,按每一问题回答归类,计算出比率,然后按学生反馈逐条进行群体分析。
3.调查结果分析
按照取总调查人数高低分处的25%这一原则,将参与者分为组一(总分47分以上的,共71名)和组二(总分42分以下的,有76名)。表1给出了各因子的特征值、解释方差和累计方差。通过项目分析表明,两组在11个变量上的t值的显著水平为0.000,达到显著水平(且95%的置信区间不包括0);在其余8个变量上显著值在0.028―0.049;两组在“课外花在口语学习上的时间”和“口语表达流利度”变量上无显著差异。五个因子的特征值都大于1的可接受值,累计方差达到了57%,较好解释了整个量表的方差,各项目负荷量在0.467―0.801,远大于0.3的可接受值。因此,可得出该量表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的结论。
另外,五个项目的信度值分别为:0.7、0.6、0.7、0.5、0.3,受本文探试性试点研究影响(项目数偏少和所测需求结构广泛),内在信度值为0.40,信度系数仍可接受。
3.1对口语学习的认识
统计结果显示,只有11.3%的受试者明确表达对口语学习感兴趣。相应地,只有4.3%的学生具有内在动机,即因为喜欢口语而学。16.4%的学生持“综合型”动机,大多数学生持“工具型”动机,即为就业、考试或将来用得着。
(1)有53.7%的受试者认为当前的大学英语教学不能很好地满足他们的口语学习需要,只有25%的人持肯定态度,还有21%不能确定。
(2)39.7%的受试者对学好口语的信心“一般”;有19.1%对学好口语、实现自己的口语能力目标的信心“很高”;而只有3.5%的学生对提高口语没有信心。
(3)对口语能力的自我评价:58.4%认为自己的口语能力一般;37%的学生认为自己的口语水平低,只有4.7%的人认为自己的口语水平高。
(4)34.5%的学生课外平均每天花在口语学习上的时间是30分钟,学习口语一小时以上的占19.5%,18.5%的学生达不到半小时,还有21%从不在课外学习口语。
(5)48%的人认为口语学习应先学语法,然后开口说;38%认为口语学习不应强调语法,而应注重多说多练。
(6)17.9%的学生在课后积极通过多种渠道(英文广播、原声电影、英语报纸杂志等)学习口语,他们认为,这些方法对提高口语能力很有帮助。
3.2对教师、教材、课堂活动等方面的需求
(1)85.2%的学生希望老师能在英语课上多讲英语,认为这对提高口语有帮助。82.9%认为英语老师应多了解学生的学习风格、学习愿望及情感,调动学生学好口语的积极性,然后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85.1%的人希望教师能在课上及时但有技巧地纠正他们的用语或表达错误。76.7%的人认为课堂氛围及老师的情绪会影响他们表达的积极性。
(2)调查显示,约60%的人认为现时的大学英语教材很好,能满足他们的学习需要,对口语学习很有帮助,“读课文”是许多学生练习口语的方式之一。
(3)57.4%的人认为课堂及课后的活动,如小组讨论、角色扮演、英语角等,对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帮助不大。29.4%的学生表示他们从这些活动中受益匪浅,肯定了课堂活动对提高口语表达的重要性。
3.3口语学习中最大的困难
主要有以下四类:(1)发音问题。40%的学生认为发音问题是他们遇到的最大障碍,如:语音语调不准。(2)英语基础薄弱。20%的人认为语法知识不过关、词汇量少,加上英语文化方面的知识匮乏,是提高口语能力的“拦路虎”,导致一说就错或是感到无话可谈。(3)缺少说英语的交际环境。15%的学生认为最大困难是没有锻炼机会,找不到可以用英语进行交流的对象。另有5%的学生认为没有表达机会。课堂上同学间的交流多是不熟练、不地道的,不能体会说英语的乐趣,不足以激发自己学好口语的热情。因此,他们更愿意自己学。有的学习者采取“对自己说”和朗读的方式进行练习。(4)有10%的学生认为自己的一些心理障碍是阻碍口语进步的最大问题,如:怕出错、害羞胆小、怕被人笑、怕丢面子。这与受试者对学习口语收获少的归因基本一致,即40.6%归因于课后极少的锻炼机会;4.7%归于性格因素;3.5%归因于不当的口语学习策略;3.1%归于缺少认同与鼓励;40.2%的学生选择多个原因,另有3.1%的人归于认为有其他原因。
4.结论
在本文有效的256份问卷中,三本与二本学生在英语口语学习方面的需求并无显著差异,且文、理科生的英语口语学习需求并无显著差异,双方在学习愿望与学习困难等方面存在相似的目标。大多数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的英语学习方式是传统的,且拘泥于形式,他们学英语的大部分精力都花在语法操练、词汇记忆和四六级应考上了。其中,好的学习者善于平衡分配时间、精力到听说读写各项技能的训练,并善于运用现有资源学习口语。但大部分学习者虽已意识到听说能力的重要性,也很想在口语表达方面有提高,但受传统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影响,他们表现在行动上是滞后的、不积极的。这就不难解释为什么大部分受试者希望老师在课上多用多说英语,而自己不喜欢参与课堂课后的口语活动。大多数受试者在口语学习上有一个矛盾:既渴望课堂课外更多口语表达机会,又对各种活动参与积极性不高。
5.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启示
要增强口语教学效果,教师和学生就应调整和重新认识各自的角色以迎接新的挑战。
5.1对学习者的建议。他们渴望有实践语言的机会,希望在真实的交流活动中锻炼口语、在相当自由的、让他们畅所欲言的氛围中说英语。①态度转变。作为学习过程的主体,学习者应当正确认识学习,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改变以往被动接受知识的态度,转为主动积极的自主学习;配合好老师的教学工作。②行动转变。要把意识的转变付诸实践,行动要跟得上。比如:要合理安排时间、充分利用资源提高口语。③学习方式转变。除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掌握外,要更加注重自己语言运用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养成合作学习、自主学习的好习惯等。
5.2对教师的建议。在英语教学中如何把单纯地灌输知识转变成培养和发展学生语言运用能力和思维能力,使学生变盲目学习为主动学习,关键还在教师。由于缺乏用语环境,在英语作为外语或二语的环境下,学习者不喜欢特定目标场景活动并不奇怪,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可能就是在设置特定场景活动时在更大程度上关注学习者需求最强烈的方面,明确告知学习者开展这类型活动的意义、好处或是基本理由。因此,要及时分析学生各方面的学习需求、创造开放、活跃的课堂氛围。此外,教师也需要解放思想,及时调整自己的角色。教师不再是知识权威和真理的传授者,除了传统的角色外,教师还被赋予了新的角色:“是所有学生的关怀者、是多元文化的理解者、是本土知识的传授者、是多元文化教育环境的创设者、是行动研究者。”
教学活动中的双方协调配合,一定可以实现学习者口语水平质的飞跃,促成外语教学的成功。
参考文献:
[1]关霞.大学生听说能力状况调查及提高对策[J].科技信息,2009,(09):195-196.
[2]邱烨.高职英语专业学生口语学习策略现状调查[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9.
[3]陈冰冰.大学英语需求分析模型的理论构建[J].外语学刊,2010,(02):4-5.
[4]Michael H. Long. Second Language Needs Analysis [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5: 192-197.
[5]JackC Richards. 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 Today[M].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6: 19-25.
[6]Lewis,M.,Hill,J.Practical techniques for lan-guage teaching[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9: 56-64.
[7]王恒.大学英语教学中的需求分析[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0,(10):3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