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10 09:26:04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德育的社会性功能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农业的多功能性最早出现在日本的“稻米文化”中。“稻米文化”的概念是强调稻米生产具有重要的文化功能和价值,即稻米生产在防治洪灾、防止土壤被侵蚀、保持地形稳定、涵养水源等方面的功能和价值。在“稻米文化”之后,农业的多功能性这一概念在《21世纪议程》、《罗马宣言和行动计划》等联合国文献中出现,现在这一概念已经被世界大多数国家接受。农业的多功能性是指农业部门除了生产粮食等农产品以外,农业还承担着日趋重要并不断扩大的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社会稳定等社会功能。农业的多功能性强调尽管农业在国家经济总量中所占比重在下降,农业投资的经济效益也较低,但农业用于人们的现代消费、工业原料或出口创汇的农产品的生产,以及用于恢复和维系自然生态系统平衡、保护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的功能已经越来越明显。农业的多功能性不仅可以解决当前我国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问题,而且可以促进我国宏观经济的发展,解决我国宏观经济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
二、农业问实质上是宏观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
农业的多功能性使农业作为一个社会公共部门的属性日益明显,作为经济部门的属性在逐步弱化,多功能农业的受益者首先是整个社会,其次才是农业的经营者。农业作为一项社会公共属性较强的准公益性产业,具有很强的外部性,农业部门生产的很多产品都是准公共产品或半公共产品,农业问题不再是或不仅仅属于微观经济范畴,而是或者首先是一个宏观经济问题,是社会问题。
一是我国有13亿人口,80%是农民,生活在农村,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解决不好,我们的社会就和谐不了。因此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首要的任务就是解决“三农”问题,而“三农”问题不仅是农业部门和农民的问题,“三农”问题是一个社会问题,是全局性的问题,需要全社会来关注解决。
二是农业为人类提供人们的生活必须品,为工业提供原料,为社会提供劳动力,农业不稳,人们的基本生活就没有保障,工业生产将成为无米之炊,支撑我国经济发展的廉价劳动力成为无源之水。
三是农村经济不发展,农民收入上不去,农村消费一定上不去。农村消费不去,我国的消费总量就上不去。消费上不去,经济发展就缺乏源动力,我国现在城乡收入比为3.3:1农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80%,但农村的消费量仅占全国总消费量的40%,农村居民消费只是城镇居民消费的1/4。
四是农业解决了全社会80%的人的就业和社会保障问题。就业是宏观经济的四大目标之一,社会保障是社会稳定的基础和前提。权民的就业与社会保障问题是影响农民增收、影响社会公平和社会稳定的大问题,同时也是实现社会共同富裕,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所在。
五是农业的司持续发展直接影响着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农业生产的基本特征是依赖于自然资源。农业生产是人们改造自然、征服自然、利用自然、造福人类的过程,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人们如果过度的向自然索取,而不去保护自然,一旦人对自然的索取超过一定限度,一旦自然然生态系统的平衡被严重破坏,自然则会向人类报复。沙尘暴、旱涝洪火等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六是粮食安全、食品安全是经济社会安全的基础。一旦粮食安全或食品安全方面出了问题,影响将会是全社会性的。因此粮食生产和食品安全是全局性的问题,不是局部问题,也不只是农业本身的问题。农业生产最主要的任务应该是确保粮食供给,在农业生产过程中要尽可能的少用农药和化肥,人力发展绿色农业,无公害农业。在农产品深加工过程中要确保食品安全。
三、农业的多功能性决定着农业投资的社会性与宏观性
农业的多功能性决定着农业投资的社会性和宏观性。农业投资的相对经济效益较低,如果投资农业仅仅从经济效益来考虑,那么农业投资是没有价值的,也是不值得的,但如果站在全局来考虑,站在全社会来考虑问题,从农业的多功能性出发,那么农业投资就显得十分必要和紧迫。农业投资的进一步加大,对农业多功能性的发挥,对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就业和收入、启动农村消费、缩小城乡差别、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意义重大。
一是农业投资上不去,农民就业、增收和消费的问题就解决不了。投资创造就业机会,农业投资创造的就业机会基本在农村,农业投资很大程度上解决的是农民的就业问题,同时一般来讲,投资的40%要转化为消费,对农业投资而言,即农业投资的40%将转化为农民的收入,农民的收入水平决定着农民的消费水平,因此农业投资影响着农民的就业、增收和消费。农民就业和农民增收问题是全社会关注的大事,直接影响我国的宏观经济和社会稳定,影响着我国新农村的建设成果,从某种意义上讲,投资农业实质是在投资我国的宏观经济,是启动农村需求,是投资社会公平和稳定。
二是投资农业一方面是改善农民的农业生产条件,更重要的是对生态环境系统的维护功能,保护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使各种自然资源能更合理有效的配置和利用,我国虽然地大物博,但人均自然资源占有量相对不足,特别是耕地和水资源,因此保护和利用好自然资源就显得十分重要。在自然资源较好的地方,农业生产的效率较高,在组织各种优质资源进行农业生产时,要注意保护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维系和恢复自然生态环境系统的平衡,至少使自然生态环境不变坏。在自然资源较差的地方,要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美化自然,通过农业投入使沙漠变绿洲。早田变水田,坡地变平地。荒地变良田,不断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改善自然环境和自然条件,改善自然资源的禀赋条件,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提高整体的环境和生态效益。
三是农业投资对不断提高我国农业生产的质量和效率,增强我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意义重大。我国农业生产的效率较低,美国3%的农业人口养活着97%的非农业人口,我国80%的农业人口养活着20%的非农业人口。由于我国农业生产的效率较低,使得我国农产品的价格较高,在国际市场上缺乏竞争力,我们的农产品高价打出去的难度很大,但每年我国却有大量的优质廉价的农产品进口,这对我国农业的发展极为不利,我们这样一个大国,如果没有自己的农业作保障,我们的粮食安全、食品安全、经济安全都会受到威胁。
隐喻是社会语言学研究的重要内容,社会语言学家扩大了隐喻的研究范畴,把换喻、拟人、提喻等都归属到了隐喻的范畴中。关于隐喻功能的研究一直是社会语言学界关注的焦点。基于以上原因,本文以社会语言学为基础,探讨了隐喻的相关功能。
一、隐喻的构词功能
社会语言学认为,隐喻是通过一类事物来理解并体验另一类事物,其不仅指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人对社会的一种思维方式。人们在给社会中新事物命名的过程中,常常习惯用已经存在的相似事物的概念去创造,这是因为人类有着隐喻的思维,同时也有利于社会成员对新生事物的理解和记忆。在汉语中有着大量用人身体词汇而创造的隐喻词汇,这些隐喻词汇所表达的事物与人体特征在某一方面有着一定程度的相似性,这就是隐喻的构词功能,例如“首脑”体现的是控制功能,“祖国的心脏”体现的是政治的中心性,“机械手”体现的是手的抓握功能等。
二、隐喻的表情功能
人有两种属性,分别是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而相对应的,人也有生理需求和情感需要两种需求。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来看,语言是人类在社会交往中的一种交际工具,其中科学性的社会语言往往难以满足人类的情感表达需要,这时隐喻就是人类表达情感的最佳工具之一。文字是思想感情的载体,社会语言学将语言当作一门科学来研究,但科学化的语言研究往往不能展现出语言的表现力,无法真正取代创造力丰富的隐喻语言。隐喻性的语言是人类表达内心世界和内心情感的重要工具。
三、隐喻的美学功能
隐喻是诗人常用的一种写作手段,是诗人想象的翅膀,从社会语言审美的角度来看,隐喻的美学功能十分明显。隐喻能够为平淡如水的语言增添特色,为文章增加魅力,能够让人们在社会语言交际中进行超乎实体的思索,去想象一个超越社会、超越自然的世界。从这个角度来看,隐喻属于感性思维的范畴,在社会语言学中,感性不能取性来进行审美,但审美过程中如果失去了感性,则会让社会语言失去个性和人文性,使得社会语言变得沉闷、乏味。隐喻的魅力在于打破理性思维的限制,呈现出多层次、实虚相生的一种意境。
四、隐喻的文化功能
文化是社会的一种重要属性,而社会语言与文化则有着一种镜像关系,能够展示一个社会、一个民族的文化。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来看,社会语言本身就是社会文化的重要载体,在任何社会语言中,隐喻都能够展现出一种文化特性。任何国家的社会语言都有“桌子、母亲、学校”等词汇,这些词汇是所有国家所共有的东西,并不能展现出文化特性,而“卧薪尝胆、四面楚歌”等词汇则能够体现中华民族的一种民族文化,这些是其他国家所没有的。这一类词汇体现出不同社会人类思维的相异性,从而将隐喻的文化功能展现得淋漓极致。
五、隐喻的教育功能
隐喻在教育中也有着很大的功能和价值,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师通过教学隐喻来进行教学反思,二是教师通过隐喻来制订学科教学策略。隐喻在教学中的应用能够有效促进教师进行教学反思,改善教学质量。国外对于教学隐喻的研究相对广泛,且证实了教学隐喻的重要功能,而我国关于教学隐喻的研究还相对较少。在教学策略上,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熟悉的事物来类比学生刚刚接触的、抽象的、难以理解的事物,从而加强学生对于新知识、新概念的理解程度。
本文以社会语言学为基础,探讨了隐喻的构词功能、表情功能、美学功能、文化功能和教育功能。隐喻性的语言在现代社会语言使用中有着重要的功能,其生命力强大,能够展现出主观社会和客观社会的感知和体验。
一、不能否认万科在公司治理方面所做出的努力
关于公司治理,不同的学者给出不同的定义。狭义上,公司治理主要是指公司的股东、董事及经理层之间的关系;广义上,公司治理还包括公司与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及有关法律、法规等。凡是与公司产生利益关系,与公司发生双向影响的自然人或者法人机构,都是公司的利益相关者。如股东、债权人、员工、顾客、供应商、零售商、社区及政府等。
公司治理的利益导向大致分为两种。一是股东治理模式与股东利益最大化;二是利益相关者治理模式与社会财富最大化。2007年,万科了公司首部《企业社会责任绿皮书》(以下简称《绿皮书》)。虽然《绿皮书》中没有明确提及公司治理的利益导向,但是可以看出,万科实际上是将二者融合在一起。因为,单纯地追求社会财富最大化而忽略股东利益,公司的发展将缺乏稳固的内部治理基础;而单纯地强调股东利益最大化而忽略利益相关者的利益,那么公司的发展将面临不利的外部治理环境。
“第一时间”说明了万科的利益相关者治理理念并没有只是停留在字面上,而是迅速而及时地落实到了行动上。“董事会的最大授权额”则体现了万科在公司治理上是严格按照制度行事,充分尊重董事会的权力,并切实维护着股东的利益。从这两个关键词中可以看出,万科在公司治理过程中,坚持两种不同利益导向的融合,兼顾各方利益,最终也是站在公司的角度,为公司赢取良好的发展空间。
二、关于“能力越大,社会责任就越大”的看法
社会责任是指一个组织对社会应负的责任。一个组织应以一种有利于社会的方式进行经营和管理。在2006年12月2日于北京举办的“第六届中国管理100年会”上,诸多企业高管在《大国企对话大民企:能力越大责任越大论坛》中发言。关于“能力越大、责任越大”这一话题,大致分为两种不同的看法。新希望集团董事长刘永好先生持认同的态度。他认为,“责任和能力是正相关的。一般说来能力越大对社会的贡献也就越大,它承担的责任相对就大一些”;而其他人则不太认同这一说法。招商银行行长马蔚华先生认为,“既然是一组价值观,是一种伦理道德,我觉得它不能量化,不能说量化责任就大”。中国机械工业集团公司总裁任洪斌先生认为“企业的能力大小是相对的,但是企业对社会的责任,对股东的责任应该是绝对的。能力大小很难衡量你多大算大,多小算小,但是责任的意识一定要有的”。
综合上述观点,“能力越大、社会责任越大”这一理念并未得到一致的认可。这句话之所以让人产生分歧,其原因可能在于,能力对应着经济,而社会责任对应着伦理道德。两个不同范畴的词汇之间一般是不存在逻辑关系的,或者说不存在可比性。在利益相关者被引入公司治理框架之后,社会责任也随之部分地被纳入到公司治理框架之内。此时,一部分伦理道德问题就转化为经济问题。之所以不是全部转化,是因为伦理道德问题不能用一个固定的模式加以约束,而公司作为一个经济组织,在做出决策的时候是要保持理性的。如果将伦理道德问题全部纳入公司治理框架之内,在没有固定的模式可以对其进行约束的情况下,伦理道德问题的无限伸缩性可能会使公司面临巨大的风险。
如果将社会责任进行拆分,将其中的一部分纳入到公司治理框架之下,并用固定的模式加以约束,姑且称之为“经济型社会责任”,而将另外一部分放置在公司治理框架范围之外,让其仍然以伦理道德形式存在,姑且称之为“道德型社会责任”。经过这样的拆分,“能力越大、社会责任越大”就被修改为“能力越大、经济型社会责任越大”,也许显得更加顺理成章一些。
三、结合数据与上述分析得出的结论对万科的做法进行评价
如果用万科2007年的净利润48亿元来代表它的“能力”的话,那么200万元的捐款就相当于它的“经济型社会责任”。要想通过比较的方法来评价万科的做法,应该拿另外某家公司的“能力”和“经济型社会责任”与万科进行对应比较,然后再来做出评价则较为合理。
来自《中国证券报》的“2007中国房地产百强企业排行榜”显示,万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排名第一,紧随其后的是中国海外发展有限公司(00688.HK)。中国海外发展有限公司隶属于中国海外集团有限公司。2007年年报显示,中国海外发展有限公司净利润约为42亿元,集团公司盈利近52亿元。灾后,集团公司委托中海发展成都公司代表集团公司向四川省红十字会捐款人民币100万元。经过折算,中国海外发展有限公司向灾区捐款约为80(100*42/52)万元。其捐款额与净利润的比例约为0.019%,而万科的这一指标是0.042%。显然,经过简单的计算,并结合前面的分析,可以得出万科的做法基本符合“能力越大、经济型社会责任越大”的理念。
四、小结
200万元的捐款给当时的万科带来空前的信任危机,一周之内,股价大跌12%。此外,网民们纷纷号召集体抵制万科等等。其实无论是投资人还是网民,大可不必做出上述非理。众人的愤怒无疑指向一点:万科捐少了!那么,试问,捐多少算多呢?有没有人可以给出一个合理的答案?当然没有。试想,如果万科动辄大手笔捐赠,那么投资人的收益如何保证呢?大规模捐赠过后,为了保持足够的利润空间,要么提高房价,要么降低成本,无论是哪种方式,对购房者来说应该都不是什么好事。当今的社会,似乎需要更多的理性。无论是在公司治理方面,还是普通公众的个人行为。
参考文献:
一、电影简介与导演创作意图
《帝企鹅日记》是2005年首先在法国上映的一部法国产纪录片,片长80分钟。导演吕克•雅克,以其独特的视角展示了生活在南极的一个体型比较大的企鹅种族帝企鹅的生存、繁衍的故事,同时也表现了南极的表面洁白漂亮实则严酷的自然环境。影片从亲情角度拉近了企鹅们与观众的距离,帝企鹅以自身的经历感染了每一位观众,感触最深的是企鹅爸妈对企鹅宝宝的爱。
导演吕克•雅克原本是个生物学家,因为对南极风光及帝企鹅的生活非常感兴趣,曾三次去往南极,并最终促成了想把它们拍下去的愿望。因为对动物的行为和生活习惯习性都比较了解,又学习过摄影,所以自然促成了他对野生动物的拍摄。其他类型的野生动物纪录片也参与过拍摄。而帝企鹅是离我们很遥远的一种动物,人们对它们了解也极少。导演希望用帝企鹅们在严寒南极中的绝美影像和其种族与生俱来的史诗般的命运,来向人类讲述一个足以打动世界的真切故事。虽然这个故事已经延续了几百年甚至几千年的寒冬,但从未有人将它记载和遗传下来,因为在过去的几千年从未有人类在南极居住。直到最近,才有人关注。而帝企鹅的繁衍方式是特别的,它结合了爱、勇气、冒险与戏剧化的元素,而这一切又恰好发生在地球上最险峻的地方――南极。导演正是想把这一切都呈现和留给观众。
二、美学形态与社会功能
(一)美学形态的体现
从美学形态上分析,先是认为《帝企鹅日记》有点类似直接电影,导演不做任何干预,把企鹅从一路行走的繁衍的全过程记录下来,但同时又采取了格里尔逊的画面+解说的形式,把观众可能不懂得一些镜头做分析,所以很难界定它属于哪一个具体的类型,而是当代记录片的不断演变而形成的一种独特审美方式的产物。
1.镜头与画面
片子历时13个月完成,整个摄制组都在艰难的环境下进行拍摄工作,却给观众带来了近距离的完美视觉享受。摄影师杰罗姆•梅森说:企鹅由于未被捕杀过而不害怕人类,因此和他们甚至可以近距离相处。我们从片子当中看到的镜头大多是与企鹅平视的角度,那种亲切感和直接身临其境的感觉,也是观众喜爱企鹅的原因之一。那么摄影师是如何拍的?因为距离动物那么近,难度还是挺大的,而摄影师在幕后采访时说:“我们几乎都蹲着拍的。”这样为我们带来了美丽的“风景”。当然,还有一些展示整个队伍行走及全部企鹅聚集在一起取暖的全景及远景镜头。体现了它们有秩序、认真、团结。这其中,有令人记忆深刻的镜头和画面:慢镜头企鹅夫妇温存舞蹈。摄影师采用局部的企鹅肢体的特写,唯美且与人类情感相似,情感传递的到位极致。
在冰天雪地里拍摄(-400C)已经是件难事,它要求摄像机有极高的稳定性,为此,剧组里的摄影机是特殊定制的。而母企鹅到海中觅食这一段全采用水下拍摄的方式,也更体现拍摄的难度,这对每一个极地摄影师来说都是一个极大的挑战,但他们做到了。摄影师杰罗姆•梅森说:“我们把摄影机绑在一根大柱子上在冰下拍摄,然后和企鹅们一起潜到海底……”很难想象,我们看到的短短几分钟的捕食与被铺的画面却这么艰难的被拍摄下来。整部片子,每一个镜头都没有浪费和多余,都有它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一切交给帝企鹅们来给观众讲述故事。主角完全是它们,也没有任何导演“导”的痕迹,完全都是记录和呈现真实的所发生的事,着实让观众为每一个镜头激动、兴奋和感动。
2.叙事结构
整部片子由帝企鹅们自己来讲述故事,是观众值得观赏的看点之一。观众游离之外仿佛又置身其中,仿佛你也是企鹅家族中的一员。本片采取顺序的叙述方式。按照繁衍过程描绘故事进程。企鹅爸妈们在每年的三月份,离开北部的广阔海洋和有充足食物的相对温暖的生存环境,去到冰雪覆盖、终年寒冷的南部,来进行9个月的繁殖生命的过程。它们歌唱、寻找伴侣、结合、舞蹈、又唱歌,迎接新生命的到来。生育、交托生命、并相互约定再见之时……
整个顺序的跟拍过程,详细叙说了它们创造新生命的轮回的过程。企鹅的“一夫一妻”制同样是看点,观众被企鹅们的情感所打动,更是把一些独有的情趣放在活泼可爱的小企鹅身上,使整部片子充满了鲜活的生命力。那种对孩子的热爱,不亚于当今社会中的人类。其实,在整个创造生命的过程中,危险是一直存在的,并不是每一个来到这儿的企鹅都能顺利产宝,开始时争夺伴侣,企鹅蛋被冻死,出生的小企鹅因为生命的脆弱夭折,母企鹅在觅食时被海狮吃掉,孩子被鹰叼走等等,都让这个温情的故事有那么一点险恶存在。故事也因此才变得有趣味、有惊险、有危难、有幸福。
3.声音设计
本片的作曲者是一位音乐天才――布鲁诺•康莱斯。原是一名电视作曲工作者,后转向电影,他有许多经典的作品,包括《迁徙的鸟》《白色星球》《放牛班的春天》等声音部分都是其创作的。作曲者非常关注动物,因而有着极其奇幻的创作欲望,并且极度关注儿童声音的塑造,创作方式很多样化,能够为不同的东西配上合适的音乐,人声哼唱运用地也十分到位,《帝》有布鲁诺的加盟,而充满生命力。在影片开始时,企鹅们开始迁徙,配上有点交响诗感觉的音乐,让观者感到积极、充满希望的意味。宏大中带有浪漫主义的味道。当暴风雪来临时,作曲家对声音处理方法是没有给任何音乐,而是任由同期声展现环境原貌:呼呼的风声,冻的瑟缩的企鹅们发出的嚎叫声,让人看着心酸。本片的演唱者也是法国的一位才女:Emilie Simon。她用尽心思,身体力行地想去体会企鹅的可爱与灵巧。把自己的感受溶到自己的歌声里。开篇的《The frozen world》便给观众带来了如同南极美丽风光一样的飘然于仙境的声音,并加入了一些小小的电声尾音处理,精细且无可挑剔。本片英文版是由著名演员摩根•弗里曼进行旁白配音,把自己的情感也带进去。帝企鹅和人类一样,但帝企鹅能在那么严酷的气候中,有让人动容的爱情、亲情和友情,是人类应该学习的。
(二)社会功能
纪录片能实现什么?这是一个需要并且值得坐下来静静思考的问题。《帝企鹅日记》给观者带来了许多:优美的南极风光满足了人们对自然的向往,而憨态可掬的企鹅弥补人类对动物的喜爱和欣喜。小孩子和年青人喜欢看,甚至成年人也喜欢看,因为这种以满足人的心理和情感为主的真实的动物纪录片自然大受欢迎。同时,也帮助本片实现了很多社会价值。
1.投入和产业
《帝企鹅日记》的“企鹅演员们”挽救了原来即将倒闭的法国制作公司Bonne Pioche。这个公司于12年前成立,主要拍摄电视记录片、广告、音乐电视等。耗资280万欧元的《帝企鹅日记》是该公司的第一部电影纪录片。而后又争取到华纳电影和国家地理频道一同出资资助,得以完成影片。本来计划像《帝》这样反映大自然的记录片只能在数量有限的艺术院线上映,然而,这部影片出于意料地受到许多观众的欢迎,播放此片的影院和场次同时增多。2005年8月,此片在北美票房攀升,成为仅次于《华氏911》的史上第二卖座纪录片。同时也击败了《天使爱美丽》等法国热卖剧情片。《帝》在中国上映时也异常受欢迎,上映一周,票房就已突破250万,超越同时上映的《七剑》,还找来何炅、陶红、胡静为中文版配音,各影院也不断增加放映场次已达到观众需求。
2.受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