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10 09:26:04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德育的社会性功能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农业的多功能性最早出现在日本的“稻米文化”中。“稻米文化”的概念是强调稻米生产具有重要的文化功能和价值,即稻米生产在防治洪灾、防止土壤被侵蚀、保持地形稳定、涵养水源等方面的功能和价值。在“稻米文化”之后,农业的多功能性这一概念在《21世纪议程》、《罗马宣言和行动计划》等联合国文献中出现,现在这一概念已经被世界大多数国家接受。农业的多功能性是指农业部门除了生产粮食等农产品以外,农业还承担着日趋重要并不断扩大的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社会稳定等社会功能。农业的多功能性强调尽管农业在国家经济总量中所占比重在下降,农业投资的经济效益也较低,但农业用于人们的现代消费、工业原料或出口创汇的农产品的生产,以及用于恢复和维系自然生态系统平衡、保护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的功能已经越来越明显。农业的多功能性不仅可以解决当前我国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问题,而且可以促进我国宏观经济的发展,解决我国宏观经济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
二、农业问实质上是宏观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
农业的多功能性使农业作为一个社会公共部门的属性日益明显,作为经济部门的属性在逐步弱化,多功能农业的受益者首先是整个社会,其次才是农业的经营者。农业作为一项社会公共属性较强的准公益性产业,具有很强的外部性,农业部门生产的很多产品都是准公共产品或半公共产品,农业问题不再是或不仅仅属于微观经济范畴,而是或者首先是一个宏观经济问题,是社会问题。
一是我国有13亿人口,80%是农民,生活在农村,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解决不好,我们的社会就和谐不了。因此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首要的任务就是解决“三农”问题,而“三农”问题不仅是农业部门和农民的问题,“三农”问题是一个社会问题,是全局性的问题,需要全社会来关注解决。
二是农业为人类提供人们的生活必须品,为工业提供原料,为社会提供劳动力,农业不稳,人们的基本生活就没有保障,工业生产将成为无米之炊,支撑我国经济发展的廉价劳动力成为无源之水。
三是农村经济不发展,农民收入上不去,农村消费一定上不去。农村消费不去,我国的消费总量就上不去。消费上不去,经济发展就缺乏源动力,我国现在城乡收入比为3.3:1农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80%,但农村的消费量仅占全国总消费量的40%,农村居民消费只是城镇居民消费的1/4。
四是农业解决了全社会80%的人的就业和社会保障问题。就业是宏观经济的四大目标之一,社会保障是社会稳定的基础和前提。权民的就业与社会保障问题是影响农民增收、影响社会公平和社会稳定的大问题,同时也是实现社会共同富裕,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所在。
五是农业的司持续发展直接影响着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农业生产的基本特征是依赖于自然资源。农业生产是人们改造自然、征服自然、利用自然、造福人类的过程,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人们如果过度的向自然索取,而不去保护自然,一旦人对自然的索取超过一定限度,一旦自然然生态系统的平衡被严重破坏,自然则会向人类报复。沙尘暴、旱涝洪火等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六是粮食安全、食品安全是经济社会安全的基础。一旦粮食安全或食品安全方面出了问题,影响将会是全社会性的。因此粮食生产和食品安全是全局性的问题,不是局部问题,也不只是农业本身的问题。农业生产最主要的任务应该是确保粮食供给,在农业生产过程中要尽可能的少用农药和化肥,人力发展绿色农业,无公害农业。在农产品深加工过程中要确保食品安全。
三、农业的多功能性决定着农业投资的社会性与宏观性
农业的多功能性决定着农业投资的社会性和宏观性。农业投资的相对经济效益较低,如果投资农业仅仅从经济效益来考虑,那么农业投资是没有价值的,也是不值得的,但如果站在全局来考虑,站在全社会来考虑问题,从农业的多功能性出发,那么农业投资就显得十分必要和紧迫。农业投资的进一步加大,对农业多功能性的发挥,对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就业和收入、启动农村消费、缩小城乡差别、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意义重大。
一是农业投资上不去,农民就业、增收和消费的问题就解决不了。投资创造就业机会,农业投资创造的就业机会基本在农村,农业投资很大程度上解决的是农民的就业问题,同时一般来讲,投资的40%要转化为消费,对农业投资而言,即农业投资的40%将转化为农民的收入,农民的收入水平决定着农民的消费水平,因此农业投资影响着农民的就业、增收和消费。农民就业和农民增收问题是全社会关注的大事,直接影响我国的宏观经济和社会稳定,影响着我国新农村的建设成果,从某种意义上讲,投资农业实质是在投资我国的宏观经济,是启动农村需求,是投资社会公平和稳定。
二是投资农业一方面是改善农民的农业生产条件,更重要的是对生态环境系统的维护功能,保护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使各种自然资源能更合理有效的配置和利用,我国虽然地大物博,但人均自然资源占有量相对不足,特别是耕地和水资源,因此保护和利用好自然资源就显得十分重要。在自然资源较好的地方,农业生产的效率较高,在组织各种优质资源进行农业生产时,要注意保护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维系和恢复自然生态环境系统的平衡,至少使自然生态环境不变坏。在自然资源较差的地方,要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美化自然,通过农业投入使沙漠变绿洲。早田变水田,坡地变平地。荒地变良田,不断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改善自然环境和自然条件,改善自然资源的禀赋条件,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提高整体的环境和生态效益。
三是农业投资对不断提高我国农业生产的质量和效率,增强我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意义重大。我国农业生产的效率较低,美国3%的农业人口养活着97%的非农业人口,我国80%的农业人口养活着20%的非农业人口。由于我国农业生产的效率较低,使得我国农产品的价格较高,在国际市场上缺乏竞争力,我们的农产品高价打出去的难度很大,但每年我国却有大量的优质廉价的农产品进口,这对我国农业的发展极为不利,我们这样一个大国,如果没有自己的农业作保障,我们的粮食安全、食品安全、经济安全都会受到威胁。
隐喻是社会语言学研究的重要内容,社会语言学家扩大了隐喻的研究范畴,把换喻、拟人、提喻等都归属到了隐喻的范畴中。关于隐喻功能的研究一直是社会语言学界关注的焦点。基于以上原因,本文以社会语言学为基础,探讨了隐喻的相关功能。
一、隐喻的构词功能
社会语言学认为,隐喻是通过一类事物来理解并体验另一类事物,其不仅指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人对社会的一种思维方式。人们在给社会中新事物命名的过程中,常常习惯用已经存在的相似事物的概念去创造,这是因为人类有着隐喻的思维,同时也有利于社会成员对新生事物的理解和记忆。在汉语中有着大量用人身体词汇而创造的隐喻词汇,这些隐喻词汇所表达的事物与人体特征在某一方面有着一定程度的相似性,这就是隐喻的构词功能,例如“首脑”体现的是控制功能,“祖国的心脏”体现的是政治的中心性,“机械手”体现的是手的抓握功能等。
二、隐喻的表情功能
人有两种属性,分别是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而相对应的,人也有生理需求和情感需要两种需求。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来看,语言是人类在社会交往中的一种交际工具,其中科学性的社会语言往往难以满足人类的情感表达需要,这时隐喻就是人类表达情感的最佳工具之一。文字是思想感情的载体,社会语言学将语言当作一门科学来研究,但科学化的语言研究往往不能展现出语言的表现力,无法真正取代创造力丰富的隐喻语言。隐喻性的语言是人类表达内心世界和内心情感的重要工具。
三、隐喻的美学功能
隐喻是诗人常用的一种写作手段,是诗人想象的翅膀,从社会语言审美的角度来看,隐喻的美学功能十分明显。隐喻能够为平淡如水的语言增添特色,为文章增加魅力,能够让人们在社会语言交际中进行超乎实体的思索,去想象一个超越社会、超越自然的世界。从这个角度来看,隐喻属于感性思维的范畴,在社会语言学中,感性不能取性来进行审美,但审美过程中如果失去了感性,则会让社会语言失去个性和人文性,使得社会语言变得沉闷、乏味。隐喻的魅力在于打破理性思维的限制,呈现出多层次、实虚相生的一种意境。
四、隐喻的文化功能
文化是社会的一种重要属性,而社会语言与文化则有着一种镜像关系,能够展示一个社会、一个民族的文化。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来看,社会语言本身就是社会文化的重要载体,在任何社会语言中,隐喻都能够展现出一种文化特性。任何国家的社会语言都有“桌子、母亲、学校”等词汇,这些词汇是所有国家所共有的东西,并不能展现出文化特性,而“卧薪尝胆、四面楚歌”等词汇则能够体现中华民族的一种民族文化,这些是其他国家所没有的。这一类词汇体现出不同社会人类思维的相异性,从而将隐喻的文化功能展现得淋漓极致。
五、隐喻的教育功能
隐喻在教育中也有着很大的功能和价值,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师通过教学隐喻来进行教学反思,二是教师通过隐喻来制订学科教学策略。隐喻在教学中的应用能够有效促进教师进行教学反思,改善教学质量。国外对于教学隐喻的研究相对广泛,且证实了教学隐喻的重要功能,而我国关于教学隐喻的研究还相对较少。在教学策略上,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熟悉的事物来类比学生刚刚接触的、抽象的、难以理解的事物,从而加强学生对于新知识、新概念的理解程度。
本文以社会语言学为基础,探讨了隐喻的构词功能、表情功能、美学功能、文化功能和教育功能。隐喻性的语言在现代社会语言使用中有着重要的功能,其生命力强大,能够展现出主观社会和客观社会的感知和体验。
一、不能否认万科在公司治理方面所做出的努力
关于公司治理,不同的学者给出不同的定义。狭义上,公司治理主要是指公司的股东、董事及经理层之间的关系;广义上,公司治理还包括公司与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及有关法律、法规等。凡是与公司产生利益关系,与公司发生双向影响的自然人或者法人机构,都是公司的利益相关者。如股东、债权人、员工、顾客、供应商、零售商、社区及政府等。
公司治理的利益导向大致分为两种。一是股东治理模式与股东利益最大化;二是利益相关者治理模式与社会财富最大化。2007年,万科了公司首部《企业社会责任绿皮书》(以下简称《绿皮书》)。虽然《绿皮书》中没有明确提及公司治理的利益导向,但是可以看出,万科实际上是将二者融合在一起。因为,单纯地追求社会财富最大化而忽略股东利益,公司的发展将缺乏稳固的内部治理基础;而单纯地强调股东利益最大化而忽略利益相关者的利益,那么公司的发展将面临不利的外部治理环境。
“第一时间”说明了万科的利益相关者治理理念并没有只是停留在字面上,而是迅速而及时地落实到了行动上。“董事会的最大授权额”则体现了万科在公司治理上是严格按照制度行事,充分尊重董事会的权力,并切实维护着股东的利益。从这两个关键词中可以看出,万科在公司治理过程中,坚持两种不同利益导向的融合,兼顾各方利益,最终也是站在公司的角度,为公司赢取良好的发展空间。
二、关于“能力越大,社会责任就越大”的看法
社会责任是指一个组织对社会应负的责任。一个组织应以一种有利于社会的方式进行经营和管理。在2006年12月2日于北京举办的“第六届中国管理100年会”上,诸多企业高管在《大国企对话大民企:能力越大责任越大论坛》中发言。关于“能力越大、责任越大”这一话题,大致分为两种不同的看法。新希望集团董事长刘永好先生持认同的态度。他认为,“责任和能力是正相关的。一般说来能力越大对社会的贡献也就越大,它承担的责任相对就大一些”;而其他人则不太认同这一说法。招商银行行长马蔚华先生认为,“既然是一组价值观,是一种伦理道德,我觉得它不能量化,不能说量化责任就大”。中国机械工业集团公司总裁任洪斌先生认为“企业的能力大小是相对的,但是企业对社会的责任,对股东的责任应该是绝对的。能力大小很难衡量你多大算大,多小算小,但是责任的意识一定要有的”。
综合上述观点,“能力越大、社会责任越大”这一理念并未得到一致的认可。这句话之所以让人产生分歧,其原因可能在于,能力对应着经济,而社会责任对应着伦理道德。两个不同范畴的词汇之间一般是不存在逻辑关系的,或者说不存在可比性。在利益相关者被引入公司治理框架之后,社会责任也随之部分地被纳入到公司治理框架之内。此时,一部分伦理道德问题就转化为经济问题。之所以不是全部转化,是因为伦理道德问题不能用一个固定的模式加以约束,而公司作为一个经济组织,在做出决策的时候是要保持理性的。如果将伦理道德问题全部纳入公司治理框架之内,在没有固定的模式可以对其进行约束的情况下,伦理道德问题的无限伸缩性可能会使公司面临巨大的风险。
如果将社会责任进行拆分,将其中的一部分纳入到公司治理框架之下,并用固定的模式加以约束,姑且称之为“经济型社会责任”,而将另外一部分放置在公司治理框架范围之外,让其仍然以伦理道德形式存在,姑且称之为“道德型社会责任”。经过这样的拆分,“能力越大、社会责任越大”就被修改为“能力越大、经济型社会责任越大”,也许显得更加顺理成章一些。
三、结合数据与上述分析得出的结论对万科的做法进行评价
如果用万科2007年的净利润48亿元来代表它的“能力”的话,那么200万元的捐款就相当于它的“经济型社会责任”。要想通过比较的方法来评价万科的做法,应该拿另外某家公司的“能力”和“经济型社会责任”与万科进行对应比较,然后再来做出评价则较为合理。
来自《中国证券报》的“2007中国房地产百强企业排行榜”显示,万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排名第一,紧随其后的是中国海外发展有限公司(00688.HK)。中国海外发展有限公司隶属于中国海外集团有限公司。2007年年报显示,中国海外发展有限公司净利润约为42亿元,集团公司盈利近52亿元。灾后,集团公司委托中海发展成都公司代表集团公司向四川省红十字会捐款人民币100万元。经过折算,中国海外发展有限公司向灾区捐款约为80(100*42/52)万元。其捐款额与净利润的比例约为0.019%,而万科的这一指标是0.042%。显然,经过简单的计算,并结合前面的分析,可以得出万科的做法基本符合“能力越大、经济型社会责任越大”的理念。
四、小结
200万元的捐款给当时的万科带来空前的信任危机,一周之内,股价大跌12%。此外,网民们纷纷号召集体抵制万科等等。其实无论是投资人还是网民,大可不必做出上述非理。众人的愤怒无疑指向一点:万科捐少了!那么,试问,捐多少算多呢?有没有人可以给出一个合理的答案?当然没有。试想,如果万科动辄大手笔捐赠,那么投资人的收益如何保证呢?大规模捐赠过后,为了保持足够的利润空间,要么提高房价,要么降低成本,无论是哪种方式,对购房者来说应该都不是什么好事。当今的社会,似乎需要更多的理性。无论是在公司治理方面,还是普通公众的个人行为。
参考文献:
一、电影简介与导演创作意图
《帝企鹅日记》是2005年首先在法国上映的一部法国产纪录片,片长80分钟。导演吕克•雅克,以其独特的视角展示了生活在南极的一个体型比较大的企鹅种族帝企鹅的生存、繁衍的故事,同时也表现了南极的表面洁白漂亮实则严酷的自然环境。影片从亲情角度拉近了企鹅们与观众的距离,帝企鹅以自身的经历感染了每一位观众,感触最深的是企鹅爸妈对企鹅宝宝的爱。
导演吕克•雅克原本是个生物学家,因为对南极风光及帝企鹅的生活非常感兴趣,曾三次去往南极,并最终促成了想把它们拍下去的愿望。因为对动物的行为和生活习惯习性都比较了解,又学习过摄影,所以自然促成了他对野生动物的拍摄。其他类型的野生动物纪录片也参与过拍摄。而帝企鹅是离我们很遥远的一种动物,人们对它们了解也极少。导演希望用帝企鹅们在严寒南极中的绝美影像和其种族与生俱来的史诗般的命运,来向人类讲述一个足以打动世界的真切故事。虽然这个故事已经延续了几百年甚至几千年的寒冬,但从未有人将它记载和遗传下来,因为在过去的几千年从未有人类在南极居住。直到最近,才有人关注。而帝企鹅的繁衍方式是特别的,它结合了爱、勇气、冒险与戏剧化的元素,而这一切又恰好发生在地球上最险峻的地方――南极。导演正是想把这一切都呈现和留给观众。
二、美学形态与社会功能
(一)美学形态的体现
从美学形态上分析,先是认为《帝企鹅日记》有点类似直接电影,导演不做任何干预,把企鹅从一路行走的繁衍的全过程记录下来,但同时又采取了格里尔逊的画面+解说的形式,把观众可能不懂得一些镜头做分析,所以很难界定它属于哪一个具体的类型,而是当代记录片的不断演变而形成的一种独特审美方式的产物。
1.镜头与画面
片子历时13个月完成,整个摄制组都在艰难的环境下进行拍摄工作,却给观众带来了近距离的完美视觉享受。摄影师杰罗姆•梅森说:企鹅由于未被捕杀过而不害怕人类,因此和他们甚至可以近距离相处。我们从片子当中看到的镜头大多是与企鹅平视的角度,那种亲切感和直接身临其境的感觉,也是观众喜爱企鹅的原因之一。那么摄影师是如何拍的?因为距离动物那么近,难度还是挺大的,而摄影师在幕后采访时说:“我们几乎都蹲着拍的。”这样为我们带来了美丽的“风景”。当然,还有一些展示整个队伍行走及全部企鹅聚集在一起取暖的全景及远景镜头。体现了它们有秩序、认真、团结。这其中,有令人记忆深刻的镜头和画面:慢镜头企鹅夫妇温存舞蹈。摄影师采用局部的企鹅肢体的特写,唯美且与人类情感相似,情感传递的到位极致。
在冰天雪地里拍摄(-400C)已经是件难事,它要求摄像机有极高的稳定性,为此,剧组里的摄影机是特殊定制的。而母企鹅到海中觅食这一段全采用水下拍摄的方式,也更体现拍摄的难度,这对每一个极地摄影师来说都是一个极大的挑战,但他们做到了。摄影师杰罗姆•梅森说:“我们把摄影机绑在一根大柱子上在冰下拍摄,然后和企鹅们一起潜到海底……”很难想象,我们看到的短短几分钟的捕食与被铺的画面却这么艰难的被拍摄下来。整部片子,每一个镜头都没有浪费和多余,都有它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一切交给帝企鹅们来给观众讲述故事。主角完全是它们,也没有任何导演“导”的痕迹,完全都是记录和呈现真实的所发生的事,着实让观众为每一个镜头激动、兴奋和感动。
2.叙事结构
整部片子由帝企鹅们自己来讲述故事,是观众值得观赏的看点之一。观众游离之外仿佛又置身其中,仿佛你也是企鹅家族中的一员。本片采取顺序的叙述方式。按照繁衍过程描绘故事进程。企鹅爸妈们在每年的三月份,离开北部的广阔海洋和有充足食物的相对温暖的生存环境,去到冰雪覆盖、终年寒冷的南部,来进行9个月的繁殖生命的过程。它们歌唱、寻找伴侣、结合、舞蹈、又唱歌,迎接新生命的到来。生育、交托生命、并相互约定再见之时……
整个顺序的跟拍过程,详细叙说了它们创造新生命的轮回的过程。企鹅的“一夫一妻”制同样是看点,观众被企鹅们的情感所打动,更是把一些独有的情趣放在活泼可爱的小企鹅身上,使整部片子充满了鲜活的生命力。那种对孩子的热爱,不亚于当今社会中的人类。其实,在整个创造生命的过程中,危险是一直存在的,并不是每一个来到这儿的企鹅都能顺利产宝,开始时争夺伴侣,企鹅蛋被冻死,出生的小企鹅因为生命的脆弱夭折,母企鹅在觅食时被海狮吃掉,孩子被鹰叼走等等,都让这个温情的故事有那么一点险恶存在。故事也因此才变得有趣味、有惊险、有危难、有幸福。
3.声音设计
本片的作曲者是一位音乐天才――布鲁诺•康莱斯。原是一名电视作曲工作者,后转向电影,他有许多经典的作品,包括《迁徙的鸟》《白色星球》《放牛班的春天》等声音部分都是其创作的。作曲者非常关注动物,因而有着极其奇幻的创作欲望,并且极度关注儿童声音的塑造,创作方式很多样化,能够为不同的东西配上合适的音乐,人声哼唱运用地也十分到位,《帝》有布鲁诺的加盟,而充满生命力。在影片开始时,企鹅们开始迁徙,配上有点交响诗感觉的音乐,让观者感到积极、充满希望的意味。宏大中带有浪漫主义的味道。当暴风雪来临时,作曲家对声音处理方法是没有给任何音乐,而是任由同期声展现环境原貌:呼呼的风声,冻的瑟缩的企鹅们发出的嚎叫声,让人看着心酸。本片的演唱者也是法国的一位才女:Emilie Simon。她用尽心思,身体力行地想去体会企鹅的可爱与灵巧。把自己的感受溶到自己的歌声里。开篇的《The frozen world》便给观众带来了如同南极美丽风光一样的飘然于仙境的声音,并加入了一些小小的电声尾音处理,精细且无可挑剔。本片英文版是由著名演员摩根•弗里曼进行旁白配音,把自己的情感也带进去。帝企鹅和人类一样,但帝企鹅能在那么严酷的气候中,有让人动容的爱情、亲情和友情,是人类应该学习的。
(二)社会功能
纪录片能实现什么?这是一个需要并且值得坐下来静静思考的问题。《帝企鹅日记》给观者带来了许多:优美的南极风光满足了人们对自然的向往,而憨态可掬的企鹅弥补人类对动物的喜爱和欣喜。小孩子和年青人喜欢看,甚至成年人也喜欢看,因为这种以满足人的心理和情感为主的真实的动物纪录片自然大受欢迎。同时,也帮助本片实现了很多社会价值。
1.投入和产业
《帝企鹅日记》的“企鹅演员们”挽救了原来即将倒闭的法国制作公司Bonne Pioche。这个公司于12年前成立,主要拍摄电视记录片、广告、音乐电视等。耗资280万欧元的《帝企鹅日记》是该公司的第一部电影纪录片。而后又争取到华纳电影和国家地理频道一同出资资助,得以完成影片。本来计划像《帝》这样反映大自然的记录片只能在数量有限的艺术院线上映,然而,这部影片出于意料地受到许多观众的欢迎,播放此片的影院和场次同时增多。2005年8月,此片在北美票房攀升,成为仅次于《华氏911》的史上第二卖座纪录片。同时也击败了《天使爱美丽》等法国热卖剧情片。《帝》在中国上映时也异常受欢迎,上映一周,票房就已突破250万,超越同时上映的《七剑》,还找来何炅、陶红、胡静为中文版配音,各影院也不断增加放映场次已达到观众需求。
2.受众
60例符合慢性心功能不全诊断标准的患者,男36例,女24例,年龄45~70岁,原发病为冠心病30例,高血压心脏病10例,扩张型心脏病4例,肺源性心脏病16例。
2 实施过程
2.1 评估 主要内容有:年龄、性别、文化程度、生活和饮食习惯、家庭和社会环境,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以及对心力衰竭的了解程度,了解、分析以往导致加重的原因。定期对患者身体状况进行评估,及时发现病情变化,结合患者的实际制定具体健康教育内容。
2.2 健康教育的内容
2.2.1 增加患者对疾病的认识,掌握预防保健知识。内容包括:①心功能不全的基本知识。让患者了解什么是心功能不全,包括病因、诱发因素、主要症状、治疗方法、预后及用药的注意事项等;②学习如何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并获得有效救治,如何避免诱因,减少心力衰竭加重的发生;③加强对自身症状的鉴别,告诫患者当原有症状加重或有新症状出现时,及时向医护人员咨询;④告知患者及时、规范的药物治疗可改善预后,降低死亡率。
2.2.2 生活行为方式的健康教育 ①避免诱发因素如感染、心律失常、生理或心理压力过大,水、电解质紊乱、药物使用不当等;②生活规律。强调合理膳食,强调低盐饮食,控制体重,戒烟戒酒,保持大便通畅,适当运动与休息;③说明情绪与健康的关系。保持情绪稳定的重要性,避免精神紧张和不良刺激,保持良好的心态,使病情不反复、不发展。
2.2.3 从医行为的教育 通过讲解、教育,提高患者对药物的认知程度(如用药的注意事项、名称和剂量、服用方法及副作用等)。提高患者对医嘱和服药的依从性及定期复查的积极性。在每次复诊或随访时,正确估计患者可能发生的变化,与患者及家属一起制定切合实际的院外康复护理计划,特别提醒患者不可随意停药,坚持按时按量服药,从定期、随时及时就医,有下列情况需主动就诊:①无法解释的疲劳、消化道症状、运动耐受性下降。②新近发生的劳累性呼吸困难,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③有下肢水肿、尿量减少或体重增加。
2.3 实施教育计划
2.3.1 文字教育 在内科门诊发放有关心功能不全知识宣传材料,供患者随时阅读。
2.3.2 个别指导 针对患者不同时期的不同的健康问题,以“一对一”方式个别指导,进行系统的有计划的教育,即可在为患者检查治疗时进行,也可在随访时进行,如给患者讲解低盐饮食、控制体重、戒烟戒酒的重要性、坚持服药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让患者知道休息是心功能不全的一种基本治疗,体力和精神休息可减轻心脏负荷,利于心功能的恢复。
2.3.3 健康教育 根据患者心功能的具体情况,合理制订饮食、运动的注意事项等。如心功能二级:适当限制体力运动,增加午睡时间,强调下午多休息,可不影响轻体力工作和家务劳动;心功能三级:严格限制一般的体力活动,每天有充分的休息时间,但日常生活可以自理或在他人协助下处理。
2.3.4 开展心功能不全健康讲座 邀请专科医生护士举行咨询活动,具体回答患者提出的问题。通过播放健康教育专题片,介绍心功能不全的基础知识。
2.3.5 随访 与患者保持长期的联系,关心治疗效果,制订长期随访计划。
3 效果评价
对每例患者均进行6~12月的健康教育。在患者教育结束时用自行设计的评估表进行询问并总结。将结果汇总后进行分析。评定标准:掌握教育内容的60%以上者为理想,40%~59%为轻理想,39%以下者为不理想。
表1
健康教育效果(%)
教育内容理想轻理想不理想
对心功能不全知识的知晓程度36 60%1830%610%
对心功能不全危害的重视程度46 76%1119%35%
对用药注意事项的知晓程度30 50%1830%12 27%
对不良生活方式的知晓程度28 47%1830%14 23%
4 患者评价
经实施健康教育,多数心功能不全者能讲述心功能不全的基本知识、药物治疗的注意事项、懂得如何合理安排生活、调整饮食结构、定期来院门诊复查、配合医生坚持治疗,心功能不全控制良好;认为健康教育对心功能不全的治疗等有一定的作用。
5 体会
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和人口的老龄化,使绝大多数的心血管病患者行以存活,慢性心功能不全日益成为重要的公共性问题。慢性心功能不全患者都有需要在社区进一步治疗,必须保证其治疗的系统性和有效性。本研究表明,通过实施健康教育,多数慢性心功能不全患者对心功能不全危害性的认识有了很大的提高,对不良生活方式的危害性有了清醒的认识,增强了患者的自我保健意识,懂得如何合理安排生活、调整饮食结构,使慢性心功能不全患者自觉按医嘱有规律、不间断地服药,定期复查,保证了长期有效的治疗。
健康教育的方法各式各样,它的最终目标是从“普及卫生知识”延伸到“建立健康行为”上来。我们因人、因时、因地制宜,正确的选择最有说服力,最有教育作用的方法。通过健康知识的宣传,给患者心理支持,健康指导,不断提高健康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中图分类号:R39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6729(2008)010-0724-05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生活节奏的加快,个体承受着来自多方面的压力,在不同的环境中逐渐形成了各种相对固定的习惯行为模式,A型行为即是其中一种特征性的行为模式。研究表明,A型行为、社会关系不协调、焦虑、压抑等因素与心身疾病的发病及预后有关[1],近年来对A型行为与高血压病关系的研究已引起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已证实,A型行为作为一个独立因素影响着高血压病的发生发展[2],但具体心理生理机制尚不明了。本研究评价高血压病患者的心身状况,探讨A型行为与生活事件、社会支持、情绪障碍和血管内皮功能的关系以及这些因素在高血压发病机制中可能的作用,为高血压病早期预防和进行心理、行为的针对性矫正提供理论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从2004年5月-2005年5月期间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一院住院的207例高血压病患者中,选取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除外继发性高血压、冠心病、肝肾功能异常等者,收回有效问卷197份,其中男132例,女65例,年龄56±11岁。按血压水平进行分级[3]:1级(轻度):收缩压140-159 mmHg和(或)舒张压90-99 mmHg,共106例;2级(中度):收缩压160-179 mmHg和(或)舒张压100-109 mmHg,共57例;3级(重度):收缩压 ≥180 mmHg 和(或)舒张压 ≥110 mmHg,共34例。
正常对照组为随机选取的2004年5月-2005年5月期间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一院参加体检的健康者,共46例,其中男27例,女19例,年龄55±10岁。年龄和性别在高血压病组与正常对照组间基本匹配。A型行为问卷结果显示,高血压病组A型行为者151例(76.7%),非A型行为者46例(23.4%);对照组A型行为者21例(45.7%),非A型行为者25例(54.4%)。A型行为在高血压组所占比例高于正常对照组(χ2=9.77,P=0.003)。
1.2 工具
1.2.1 A型行为问卷[4] 共60题,包括三个部分:(1) 时间紧迫感量表(TH),评定时间紧迫感,做事急躁等特征。(2) 竞争和敌意量表(CH),评定争强好胜,怀有戒心或敌意等特征。(3) 掩饰量表(L),评定问卷的真实性。L≥7分者性格真实性欠佳故予以剔除。“TH + CH”基本概括了A型行为类型人的主要特征。“TH+CH”总分>27分为A型倾向,≤27分为非A型倾向。
1.2.2 生活事件量表[5] 包括48项正、负性生活事件,每项生活事件按其影响程度分为5个等级,计算下列指标:(1)生活事件频度(LEQ):患者发病前1年遭遇生活事件的总数目/年,包括正性生活事件数目和负性生活事件数目。(2)生活事件强度(LEI),由该生活事件所致精神紧张程度评分和以该生活事件影响持续时间之均数的自然对数值,LEI又分为正性LEI和负性LEI。该量表已被证实具有很好的信度和效度[5-6]。
1.2.3 社会支持评定量表[7] 共10个条目,包括客观支持、主观支持和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度。三个维度总分为66分,总分
1.2.4症状自评量表(SCL-90)[8]
1.3 实验室检查 所有对象禁食12小时后清晨空腹取外周静脉血4ml,其中2ml置入含10%EDTA-Na2 30μl和抑肽酶40μl的试管中混匀,4℃、3000rpm离心10分钟,取上清液以放射免疫法测内皮素(endothelin,ET)。其余2ml 4℃、3000rpm离心15分钟,取上清液以硝酸还原酶法测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葡萄糖氧化酶法测定空腹血糖;酶法测定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C)和高密度脂蛋白(HDL-C)。
1.4 统计方法 进行卡方检验、t检验、方差分析、逐步多元回归分析。
2结 果
2.1 高血压病组与正常对照组及不同级别高血压病患者的A型行为问卷评分比较
表1显示,高血压病组的CH与TH+CH分均高于正常对照组;高血压患者CH与TH+CH分值呈逐级增大的趋势。3级高血压组的TH+CH与CH分均高于1、2级高血压组。
2.2两组被试心理社会因素和生理因素指标比较
表2显示,正常对照组中,A型行为类型者的负性生活事件、SCL-90总分、阳性项目均分、焦虑因子分、敌对因子分均高于非A型行为类型者;在高血压病组中,A型行为类型者的负性生活事件、SCL-90总分、阳性项目均分、躯体化、强迫状态、人际关系敏感、焦虑、抑郁、敌对、其他因子分均高于非A型行为类型者,主观支持分、对支持的利用度、社会支持总分均低于非A型行为类型者。
表3显示,正常对照组中,A型行为类型者血浆ET-1、TG和脉压显著高于非A型行为类型者;在高血压病组中,A型行为类型者血浆ET-1、空腹血糖、TC、TG、收缩压和脉压显著高于非A型行为类型者,血清NO和HDL-C显著低于非A型行为类型者。
2.3 高血压患者TH+CH分值与心理社会因素及生理因素的多元逐步回归分析
以TH+CH分值为因变量,以生活事件、社会支持、情绪障碍及血管内皮功能等指标作为自变量,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在α=0.05水平上共选入6个因素,为血清NO、血浆ET-1、负性LEI平均值、主观支持分、焦虑因子分、脉压(见表4)。
3 讨 论
本研究显示,高血压组中A型行为者的比例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在按血压级别分组后,患者的CH与TH+CH分值呈逐级增大的趋势。这与相关文献结果一致[9]。多元逐步回归分析表明,TH+CH分值与脉压密切相关,而脉压已被证实为高血压患者发生靶器官疾病和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是引起心脑肾血管病变严重程度的最佳预测因子。以上结果提示,A型行为是高血压发病的内在因素,并可促进高血压病情的进展。
本文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后发现,高血压病患者中,代表负性生活事件的指标是影响A型行为的重要因素,提示生活事件对A型行为的形成产生影响。研究证实,生活事件这种心理应激可以影响到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变化[10],而血压被认为是受心理应激影响最敏感的指标之一。有学者认为,A型行为是高血压病遗传易感性的一个内在表现,同样强度的生活事件刺激作用在不同的行为类型,A型行为者更易于被激发而出现高血压[11]。
有学者提出,生活事件是否导致心理健康问题,除取决于生活事件本身的属性、个体对事件的归因方式和应对策略外,在很大程度上还与个体的社会支持状况相关。社会支持是指应激状态下,个体受到的来自社会、家庭等各方面的心理和物质上的支持或援助,是决定心理应激与健康关系的重要中间因素,反映一个人与社会联系的密切程度。社会支持在个体遭受应激事件时显得尤为重要[12],此时,它对个体心身健康的正面影响要比其他时间更大。本研究高血压病组TH+CH分值与主观支持分和焦虑因子分联系紧密,可能的原因是:A型行为者缺乏耐心,在与人相处中表现出以自我为中心,过分要求别人,因此很难与人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社会联系网络局限,可获得的社会支持,尤其是主观感受到的支持少,负性生活事件作用于A型行为者后,其消极影响就会被主观放大,易产生焦虑等情绪障碍,促使高血压的发生和发展。
内皮功能失调被证实与多种心血管疾病相关,在高血压早期即有内皮功能障碍,主要表现为ET、NO等血管活性物质产生的效应。ET为迄今发现的作用最强、最持久的缩血管活性多肽[13],而NO是神经、心血管系统重要的保护因子,其调节血压的机制复杂[14]。至今尚无关于A型行为与血管内皮功能关联性的研究。本实验中,A型行为的高血压患者血浆ET-1水平显著升高,血清NO明显降低。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高血压病患者血清NO、血浆ET-1与TH+CH分值显著相关,提示内皮功能障碍可能是A型行为引起高血压的重要生理机制之一。有文献指出,精神压力、情绪紧张引起的A型行为可使机体产生脂质代谢紊乱,本研究中也取得了类似结果。
以上研究结果提示,在高血压发病进程中,A型行为是内部基础,心理社会因素是外部条件,情绪障碍介于二者之间。它们相互关联,是动态的整体。心理社会因素可影响个体的情绪、作为应激原作用于个体;个体对应激的情绪反应取决于个体对应激的评价,这种评价明显受到A型行为这种个性特征的影响,而个性特征又受遗传、早年环境、经验等的影响,即生物、心理社会因素的影响。情绪反应的方式、强度的不同决定了应激对机体的影响不同,适当的焦虑、抑郁是机体对外界刺激的代偿性反应,若反应过度,则出现情绪障碍,进而导致血管内皮功能障碍,造成血压升高。
参考文献
[1]Munakata M, Hiraizumi T, Tomiie T, et al. Psychobehavioral factors involved in the isolated office hypertension: comparison with stress-induced hypertension[J]. J Hypertens,1998,16(4): 419- 422.
[2]Irvine J, Garner DM, Craig HM, et al. Prevalence of Type A behavior in untreated hypertensive individuals[J]. Hypertension,1991,18(1):72-78.
[3]刘力生.2004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实用本)[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4,32 (12):1060-1064.
[4]张伯源.心血管病人的心身反应特点的研究[J].心理学报,1985,(3):314-319.
[5]杨德森,张亚林.行为医学[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285-287.
[6]李凌江,杨德森.生活事件、家庭行为方式与婚姻稳定性[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0,6(4):257-261.
[7]肖水源.社会支持评定量表[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增刊):127-131.
[8]张作记.行为医学量表手册[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1,10(特刊):19-24.
[9]余静,张缤,杨成悌,等.A型行为高血压患者24小时动态血压分析[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2,11:511-512.
[10]Dimsdale JE.Psychological stress and cardiovascular disease[J].J Am Coll Cardiol, 2008,51(13):1237-1246.
[11]Flaa A, Ekeberg O, Kjeldsen SE, et al. Personality may influence reactivity to stress[J]. Biopsychosoc Med.2007(1):5-10.
[12]Wirtz PH, von Kanel R, Mohiyeddini C, et al. Low social support and poor emotional regulation are associated with increased stress hormone reactivity to mental stress in systemic hypertension[J]. J Clin Endocrinol Metab. 2006,91(10):3857-3865.
文章编号: 1672-3783(2008)-4-0065-02
【摘 要】目的 对住院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给予社交技能训练以促进其社会功能的恢复。方法 采用对照组研究的方法将住院的慢性精神分裂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研究组给予社交技能训练,及疾病知识教育,对照组采用常规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并于入组前及入组治疗后进行SDSS,SANS量表评定。结果 研究组SDSS SANS 的减分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 住院的慢性精神分裂症病人进行社交技能训练有助于促进病人的社会功能恢复,可以减缓衰退,提高生活质量。
【关键词】社会技能训练 慢性精神分裂症 社会功能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慢性迁延性疾病,其社会功能会随着病情的进展而逐渐丧失,尤其是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大多已存在不同程度的社会功能缺损,如何减缓衰退促进社会功能恢复?本文作者通过对住院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社交技能训练及生活技能训练,并通过对照组研究发现这类训练能明显促进患者社会功能的恢复,现将本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入组病人均来源于我院住院病人共64例,全部符合CCMD―3关于精神分裂症的诊断标准,病程5~20年,平均(12.64±10.31)年,年龄35~61岁,平均(38.25±11.27)岁;入组时住院时间(5.36~11.28)月,平均(7.17±4.36)月;入组时社会功能缺陷量表(SDSS)社交技能训练对于慢性精神分裂症社会功能的影响评分8~14分平均(9.47±3.25)分;阴性症状量表(SANS),评分[1]45~97分,平均(63.35±71.66)分;所有病人按入院时间随机分为研究组男20例,女12例;对照组男23例,女9例,两组病人在年龄、病程、入组时已治疗时间及量表评定等方面均无显著差异(P>0.05)见表1。
1.2 方法 研究组病人采取以下方法,而对照组病人则采用常规抗精神病药物治疗。
1.2.1 环境安排及设施的配备 研究组病人的病室中放置衣柜,床头柜,换洗衣服,洗漱用具等,并确定家务操持,基本社会技能训练项目内容及相应设施。
1.2.2 技能训练内容 活动缺乏及不良行为矫正,社会独立生活技能训练见表2。
1.2.3 技能训练方法 研究组病人在指定场所由专人负责按预先设计好的内容进行训练,并不断重复,强化达到要求,在训练过程中采取奖惩制度,以增强患者的主动性,提高效果。
1.2.4 疗效判定 评定者不参加活动,两组病人于入组后共同进行一次评定,所用量表为SASS、SANS,两个均由精神科非参与本研究的2名主治医师评定,研究时间为6个月,未满6个月出院的,向患者家属交待其回家后的训练方法,并指定专人跟踪随访指导,定期上门评定。
1.2.5 结果处理 对统计所得数据进行显著性检验,计算t值,比较其结果。
2 结果
2.1 研究组SANS ,SDSS 评定较入组时明显降低,详见表3。
2.2 对照组SASS、SANS 治疗前后无明显改变 见表4。
2.3 两组研究结束时量表评定结果显示研究组SDSS、SANS 的评分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详见表5。
3 讨论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常见的病因未明的精神疾病。多在壮年期病,病程迁延,进行性加重,常引起感知,思维情感,认知及社会功能的损害,尤其慢性精神分裂症长期反复发作者多残留明显社会功能损害,如不积极治疗并加强康复训练,有约25%的患者最终走向衰退[2]。
目前,对于慢性精神分裂症的治疗,主要是通过药物控制精神症状,改善认知功能,而对于残留的社会功能损害,须通过综合的手段来恢复,许多临床实践证明社交技能训练可以减轻或消除精神残疾[3-4]。
本文通过对32例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为期6个月的跟踪研究,并与对照组比较发现,在常规精神科药物治疗及护理的同时加强社交技能训练,能明显改善这类患者阴性症状,量表评定发现SDSS,SANS的减分率明显高于训练前及对照组结果有显著差异(P<0.01)。综上所述,对于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在研究药物治疗的同时,积极开展社交技能训练,有助于其社会功能的恢复,降低致残率,最终回归社会。
参考文献
[1] 费立鹏,熊卫,赵祖安.精神病阴性症状评定量表使用有关问题[M]. 武汉:湖北科技出版社,1990,5:141-193.
中图分类号: TP391.41 文献标志码: A
0引言
在传统医疗诊断中,医生根据二维层析图像和多年的阅片经验识别病灶区域,诊断结果附带一定的医生主观判断。医学层析图像三维可视化使得医生能够以一种直观立体的方式从任意角度观察患者的组织结构及病灶区域,有助于医生更准确、更科学地诊断。如何以一种有效方法快速、高质量地实现绘制是本领域现今研究的重点。目前,最常用的体绘制[1]算法为光线投射算法,其绘制质量最高,但计算量非常大,耗时长。在对小数据集绘制时,交互结果基本能达到应用要求[2]。近年来,随着图形处理器(GraphicProcessingUnit,GPU)朝着通用计算模型的发展,其浮点运算能力远远超过了CPU。借助GPU实现医学层析图像三维可视化这种涉及高密度、多线程浮点运算已成为国内外的热点研究领域。Kruger等[3]最先提出了GPU加速的思想,主要是光线提早终止及空间域隔开两种。Espinha等[4]在此基础上,把部分预积分法应用到光线投射算法中,在等值面绘制上,效果得到一定的提高。吴玲达等[5]应用GPU实现了等值面的提取,并应用到电磁环境的三维可视化中。Wang等[6]利用GPU的并行计算实现了医学图像的最大密度投影(MaximumIntensityProjection,MIP)立体绘制。文献[7-8]先后应用八叉树结构对体数据进行优化,以物体空间为序体绘制的空域跳过算法[9]实现了特定数据的快速绘制。蔡勋等[10]对以往GPU体绘制流水线的结构进行深入分析,采用自适应数据划分剔除算法实现了GPU体绘制流水线的优化与预处理加速算法,进一步完善了基于GPU的体绘制算法。在电脑配备多块GPU的情况下,也有多个GPU协同的体绘制[11]。上述方法中,多数是针对特定医学数据,或者特定组织对象(如骨骼)而进行研究。如何对任意大小、任意类型的医学数字成像和通信(DigitalImagingandCommunicationsinMedicine,DICOM)医学数据绘制出多种不同组织显示的效果,是体绘制的重点与难点。针对这些问题,本文通过设计不同的颜色及不透明度传输函数,并应用到光线投射算法中,实现了多种不同功能的体绘制,可快速高效地切换不同的传输函数查看不同的组织器官,不仅绘制质量高,并且交互速度快,能达到实际应用需求。
1GPU加速光线投射算法技术流程
1.1工具选择
借助特定的三维图形接口可编程实现医学影像的体绘制,包括NVIDIA公司的统一计算架构(ComputeUnifiedDeviceArchitecture,CUDA),OpenGL和Kitware公司的可视化工具包(VisualizationToolkit,VTK)[12]。但是若要利用CUDA,必须拥有NVIDIA公司的显卡,其他类型的显卡无法进行基于CUDA的应用程序开发,这限制了它开发的普遍性。OpenGL作为开放图形类库,利用它开发三维可视化软件,必须要求开发人员了解非常多的底层图像相关函数,存在开发难度大、周期长等问题。而VTK作为开源工具包,在三维计算机图形学、图像处理和可视化方面都有非常重要的应用。并且VTK是跨平台、支持并行处理的。VTK从5.6版本开始支持GPU运算,内部集成了OpenGL,具有多种着色器,其内部封装了可视化中比较常用算法,缩短了开发周期,降低了开发门槛,在建筑学、气象学、医学和生物学领域上都有非常广泛地应用。
1.2光线投射算法
光线投射算法是体绘制中的经典算法,由于其绘制出的图像质量最高,因而被广泛研究与应用。其示意图如图1所示。
2.2绘制速度及绘制质量分析
为了不失客观性,本文借助第三方软件Fraps来测试三维重建系统的绘制帧率。图4~5左上角为绘制结果的实时帧率监测,从图中可看出,体绘制结果完全能达到实时交互的目的,速度在40帧/秒以上。当数据量很大时(931张切片,480MB),绘制速度也在20帧/秒左右,满足实际应用需求。图6为光线投射算法在CPU上及在GPU上实现的绘制效果局部放大对比图。图6(a)为CPU交互绘制效果,重建速度只有16帧/秒,并且在放大、缩小和旋转交互的过程中,绘制质量较差,存在较大的锯齿效果。而从图6(b)GPU上的交互绘制效果上可看出绘制质量明显优于CPU上的绘制效果,绘制出的血管非常清晰,并且在交互过程中,重建速度达到了41帧/秒,非常流畅。
数据集1的大小为512×512×931,为颅内肿瘤数据。数据集2的大小为512×512×361,为肾脏数据。数据集3的大小为448×120×576,为头颅MR数据。由于数据的读入部分由CPU端进行,而绘制计算部分由GPU端进行,所以,数据集越大,切片数据越多,读入耗时越大,GPU绘制与CPU绘制的加速比也越大,最高可达9倍。当数据集较小时,CPU端绘制与GPU端绘制耗时差别较小,加速比只在1~3倍。这也说明,GPU在处理大数据集上存在更明显的优势。
3结语
随着医疗成像设备精度的不断发展,所获得的医学影像数据越来越庞大。现阶段,医学图像采集仪器可达到每秒采集10组1024×1024×256的8位三维体数据,即每秒2.5GB数据[13],这种海量数据对计算机的处理能力是一个很大的挑战。针对以往体绘制中绘制、交互速度慢,绘制结果单一的缺点,本文基于经典的光线投射算法,设计并实现了GPU加速的医学层析图像实时多功能体绘制系统。可以对任意大小的DICOM数据集进行不同功能(MIP,VR)的绘制,并且可以通过设置不同的传输函数实现不同的绘制效果。实验结果说明,体绘制效果不仅速度快,而且绘制质量高,能满足科研教学和临床诊断的实际需求,使诊断医师对患者病灶部位有更加直观的认识。
参考文献:
[1]DREBINRA,CARPENTERL,HANRAHANP.Volumerendering[J].ACMSIGGRAPHComputerGraphics,1988,22(4):65-74.
[2]LUX,LIUX,JIAD.ResearchandimplementofthreedimensionalreconstructiontechnologyformedicalimagesbasedonIDL[C]//Proceedingsofthe2012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ComputerScience&ServiceSystem.Piscataway,NJ:IEEEPress,2012:2317-2321.
[3]KRUGERJ,WESTERMANNR.AccelerationtechniquesforGPUbasedvolumerendering[C]//VIS2003:Proceedingsofthe14thIEEEVisualization2003.Washington,DC:IEEEComputerSociety,2003:38.
[4]ESPINHAR,CELESW.Highqualityhardwarebasedraycastingvolumerenderingusingpartialpreintegration[C]//SIBGRAPI2005:Proceedingsofthe18thIEEEBrazilianSymposiumonComputerGraphicsandImageProcessing.Piscataway,NJ:IEEEPress,2005:273-280.
[5]WUL,YANGC,CHENP.IsosurfaceextractionandrenditionusingGPU[J].ApplicationResearchofComputers,2008,25(11):3468-3476.
[6]WANGXH,GOODWF.RealtimestereographicrenderinganddisplayofmedicalimageswithprogrammableGPUs[J].ComputerizedMedicalImagingandGraphics,2008,32(2):118-123.
[7]SUC,ZHAOM,ZHANGX.GPUaccelerationforoctreevolumerendering[J].JournalofComputerApplications,2008,28(5):1232-1239.
[8]HUANGJ.MedicalimagevolumerenderingresearchandsystemimplementationbasedonGPU[D].Wuhan:Huazhong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2011.
[9]RUIJTERSD,VILANOVAA.OptimizingGPUvolumerendering[J].JournalofWSCG,2006,14(1/2/3):9-16.
[10]CAIX,ZENGL,WANGP.VolumerenderingpipelineoptimizationandpreprocessaccelerationalgorithmbasedonGPU[J].JournalofSystemSimulation,2011,23(3):511-515.
二、德育方法僵硬,知性不一
德育方法很多,但知性化的德育内容,使德育工作者专注于道德知识的教学,认为道德与科学知识一样是可以像自然知识来“教学”和“学习”的。尤其是实践中,相当多的教师仍以说服教育法为主要方法,使德育流于单向传递既定的价值准则,宣扬道德知识。
三、解决的方案
1.德育功能人本化
就像上文所说,德育的功能主要有二,一为社会性功能,一为个体性功能。我们一定要正确认识德育的这两个功能。个体性功能为其本体功能,而社会性功能则为其衍生功能。个体功能的实现离不开社会性功能的发挥,而社会性功能的实现也要以个体性功能的发挥为中介。这就要求我们我们在实施德育的工程中,关注个体功能的发挥,实现德育对个体的生存、发展和享用功能,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学习者理解个体生活的目的、价值和意义,培养学习者完整的精神生活,健全的人格,培养出符合当前社会需求、能顺应当前时代潮流的人才,进而实现德育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领域的社会功能。
2.德育目标现实化
我们在制定目标的时候既要高于现实,又一定要扎根与现实,不能脱离现实。制定德育目标也是一样的,要具有一定的理想性,要向人们表明什么是至善,以便使人们能树立高尚的道德理想;但更重要的是,道德目标应有现实性,应更多地体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3.德育内容生活化
“知识是美德的必要前提,而知识本身不是目的”。所以,我们的德育内容要走出知性化的窠臼,走向生活世界,构筑丰富多彩的内容体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求学网委员会提出的求学网的四大支柱———“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生存与发展”给我们指明了生活化的德育内容的方向:一是对学生健康的日常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以及合理的消费方式的引导,引导学生学会生存;二是对学生积极的学习生活和和谐的交往生活的指导,引导他们明确学习目标,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而且教给他们人际交往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和锻炼他们的交往能力;三是引导学生适当参与政治、经济、法律等社会生活,而且这部分内容要“生活化”,即尽可能地与学生生活相联系,可以设计各种活动,使学生能在活动中掌握有关原理,为未来的社会生活做准备,切忌教条化、说教化;四是对学生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理的关注。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social function level of patients with remitted schizophrenia and family support and coping style. Methods The clinical data of 54 cases of patients with remitted schizophrenia admitted and treated in our hospital from April 2013 to April 2015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and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social function level of patients with remitted schizophrenia and family support and coping style was counted and analyzed by the corresponding questionnaire survey. Results The social function level of all patients were lower, the proportion of mental disability was 67.27%, the family support scale score, negative coping score and normal score were respectively (6.57±2.04) marks, (29.41±4.11) marks and (20.32±6.07) marks, and the differences ha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by comparison, P
[Key words] Remitted schizophrenia; Social function level; Family support; Coping style
精神分裂症具有较高的致残率,且很可能导致患者终身患病无法治愈,不仅会对患者的精神层面造成严重危害,而且会直接影响到患者的社会生活能力。针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患病特征,研究过程中主要针对患者家庭方面的支持程度以及应对方式进行探讨,并分析家庭监护对患者的社会功能水平形成的影响。基于此,该文对该院2013年4月―2015年4月收治的54例缓解期精神分裂症患者实行分析观察,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方便选择该院2013年4月―2015年4月收治的54例缓解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实行回顾性分析,全部患者均符合该院缓解期精神分裂症的临床诊断标准,无严重的器质性疾病或者智能障碍等情况;此次研究经过伦理委员会的批准,且全部患者及其家属均了解、同意此次研究。其中男性31例,女性23例;年龄17~54岁,平均(29.64±7.18)岁;婚姻状况:已婚30例,未婚24例;病程:2~11年,平均(5.54±1.28)年;城市居民17例,农村居民37例。
1.2 方法
①利用世界卫生组织残疾评定量表对全部患者的社会功能水平进行评定,量表中一共包含6个内容,36个条目,内容为社会参与、理解与交流、自我照顾、与人相处、躯体移动还有日常生活;条目中最高分为5分,最低分为1分,分数越低,说明患者的社会功能水平越高;当总分超过52分则判定为精神残疾。②利用家庭支持量表对全部患者的家庭支持程度进行评价,量表中有9各个条目,是为1分,否为0分,评估内容主要有情感交流、信息接收还有精神层面等,最高分为9分,分数高,说明患者获得的家庭支持程度越高。③利用特质应对方式问卷对全部患者所获得的应对方式进行评价,评价内容主要包括患者的个性特征还有身心健康等方面,并分成两个部分的量表,即积极应对和消极应对;两个分量表的最高分均为50分,10个条目中最高分为5分,最低分为1分,量表的总分分数越高,说明该应对方式越为明显;同时,还要将两个量表的分数与常模进行比较。④调查方法与过程:请专业的调查员完成此次问卷评分和量表的发放;调查过程中需要耐心向患者解释调查的目的和原因,并充分获得患者以及患者家属的完全知情和同意;此次问卷发放份数为55份,回收有效问卷54份,问卷的回收率为98.18%。
1.4 统计方法
采用统计学SPSS13.0软件对数据统计学处理,用(x±s)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用χ2检验计数资料,P
2 结果
2.1 分析全部患者的社会功能状况
根据统计数据可知,全部患者中总分超过52分的患者有37例,精神残疾的比重为67.27%。
2.2 分析全部患者的家庭支持程度
根据家庭支持量表的评分结果,对全部患者的家庭支持程度进行评价,此次研究中全部患者的家庭支持量表评分为(6.57±2.04)分。
2.3 分析全部患者的应对方式与常模的比较
此次研究中国,全部患者的社会功能水平与消极应对方式呈正相关的关系,且与积极应对方式的对比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文化是一个大学赖以生存、发展的重要根基和血脉,也是大学间相互区别的重要标志和特征。”[1]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组织,大学遵循历史沿革和文化传承而不断创新与超越,大学文化被看作是一所高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基与灵魂。从这个意义来说,“文化育人”已成为大学核心任务。由此,高校德育本质内涵和价值取向发生了根本转变。本文以大学文化为底蕴,在德育实践过程中遵循自然规律的“真”、主体内在的“善”和自身尺度的“美”的要求,实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有机统一。
一、“遮蔽”与“去蔽”:高校德育的文化属性
大学作为思想文化宝库、人才培育摇篮、传承创新先驱,其教育实质在于通过文化传承、觉醒、创新,培育人、教化人、塑造人,形成健全完善人的品格和心性。新时代,在探索知识真理的道路上,大学之道通过追求特定目标、内容、方式和风格等形成的大学文化来塑造,从逻辑上确证了高校德育具有天然的文化属性,客观存在着道德教育和大学文化之间脐带性关联。德育具备了大学文化品性和特质,承载文化机体的强大基因,延续大学文化育人使命和功能。在现实社会大环境中进行在知识与人文、工具与价值、个体与社会之间多重悖反的选择,而现实往往消解高校德育的文化属性,遮蔽大学文化育人意义。
高校德育实现文化本性前提遵循的不仅仅是“事物法则”,而更多的是“人类法则”。因此,需要改变人与自然的疏远,科学技术与人文精神的分离、理论与实践的背离的现实状态,不能仅仅探寻客观的“规律”,需要重视分析“意义”、着眼“人事”、释明“价值”,从而实现“下学而上达”。从人内在精神发展和完善的需要出发,从“遮蔽”到“去蔽”过程,实现从“知识育人”到“文化育人”的跨越。以“人的文化性存在”作为德育的逻辑起点,凸显高校德育语境中文化、人、德育的内在联系和本质内涵。随着大学文化不断演进,逐步构建了高校德育生成的特定场域,不仅涵盖了主体间性活动的过程,而且囊括了人的主体性活动的表征和多元样态,蕴含着德育过程及其样式的图景。同时,人的实践性作为文化存在的特征表达,聚合多元文化、平等对话、异质共生等思想元素,从理念、目标、内容、形式等维度,构建多元多维主体间性的高校德育文化生成成为可能。
二、精神成人:高校德育的本质回归
1. 表征性审视:“隐性”与“显性”。
高校德育作为有机整体表现为显性德育和隐性德育,两者各具特色,功能各有差异,显性德育侧重强化德育社会性功能,隐性德育侧重增强德育个体性功能,在德育实践中有机统一,互为交叉、互为转化、互为渗透,只有显隐融合才能相得益彰,有效拓展德育空间、开辟德育渠道。如果把显性德育比作是经过精心选择和目标设计德育教育“硬件”的话,那么隐性德育则是实现德育教育本质表达的内隐式“软件”。在“以人为本”与“回归生活”德育逐步由理念走向实践背景下,隐性德育重要性得以再次彰显。将教育融会于校园器物文化、制度文化、观念文化之中,在学生个体道德提升、素养培育等方面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隐性德育内容和方式有以下几个特征。一是方式隐蔽性。在教育实践过程中主要作用于“无形”的“文化氛围”之下,蕴藏于教学活动、管理工作、学习情境之中。二是过程间接性。隐性德育将德育各种因素渗透于大学精神、校园文化及主体交往实践的过程之中,从“知道”到“体道”,通过“无知觉解”的领悟有所得,衔接起主体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从而完成德育目标的终极实现。三是作用实效性。转变传统“灌输”方式,在“体道”过程中,从日常生活场域和显性德育无法覆盖的空间内接受德育信息,发挥隐性德育的感染渗透功能,使教育更具有生活气息,更贴近学生实际,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有效实现知行转化的自我教育过程,提升高校德育实效性。
2. 过程性审视:“人化”与“化人”。
文化作为大学灵魂和精神内核,与德育之间具有天然的不可分的关联性,反应德育本质属性。文化的本质是人类以“文而化之”“化而文之”的动态过程,通过人的实践活动化育成为主体精神成果的过程,是“人化”与“化人”和造物与成人的双向运动过程。文化活动是现象、意义与行动的耦合,因此,德育主体间的交往互动、德育媒介的循环反复、文化价值等各种非智力因素的介入,形成互生互补、生机勃发的整体,达到“文以载道、道以化人”目的。首先,文化过程就是人自身的本质不断形成、发展和深化过程。在“人化”和“化人”共生作用中,人自身得到了提升和超越,人作为德育主体能够根据自身需要,对对象加以改造或创造出新对象的能力就体现出文化的主体建构性。其次,两者共生实现从“自在之物”转化为“为我之物”超越。德育主体在教育场域中实现切身实践后,将文化价值内化为主体精神并形成习惯和行为过程,对德育文化各要素之间再优化,形成更趋于稳定的和谐状态,实现“向文而化”和“化文成人”德育价值意义,完成德育走向上的“文化自知”,特征上的“文化自觉”和功能上的“文化自适”,使之成为得到普遍认同、具有普适性的引导和约束能力和表征指向实际需要的德育文化生态。
3. 价值性审视:“精神内核”与“文化认同”。
“大学文化身份是社会对大学作为文化性组织的认同。即承认大学是一种文化属性的社会组织,不是具有政治属性的组织机构(如政府、议会或党派),也不是具有经济属性的经营机构(如公司和企业),也不是具有军事性质组织机构(军队)。大学本质上是一种文化传承和文化传播的组织机构。”[2]在当前转型时期的德育需要寻找新的植根土壤和生长点,从而扭转和改变目前高校德育的疲软、焦灼状态。首先,涉及文化身份承认问题。英国思想家斯图亚特·霍尔指出,“身份从来不是单一的,而是建构在许多不同的且往往是交叉的、相反的论述、实践及地位上的多元组合。它们从属于一个激进的历史化过程,并持续不断地处于改变与转化的进程当中。”[3](P4)这要求德育尊重多元化的也是特定的“身份”要求,发挥教育过程中的“主体间性”,正视文化身份差异,要求承认并尊重多元与个性,从而努力寻找文化育人和个性培养的契合点,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有教无类”。其次,涉及价值认同问题。作为独特的文化组织,大学承载着内在的文化使命,从根本上决定了大学不仅应作为高深学问的学术文化存在,更应回归为一种精神内核的存在本原,其目的就在于使知识人转变为文化人,真正结成知识共同体、学术共同体、道德共同体。在大学德育过程中,各主体间具有系统整合的思维和包容开放的视野,协同培育共同体的文化认同感,基于共同价值、情感和信念,达成共同愿景,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共识“最大公约数”,追求整体目标的最优化实现,真正达到德育本质的价值旨归。
三、高校德育的实践路径
1. 教育文化场域的生成:人格培养和文化化育。
德国教育学家斯普朗格指出,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教育,正在于它是一种人格心灵的“唤醒”教育的核心所在。[4](P73)德育在本质内涵上是“人”回归,高校德育本质围绕“什么是人”“人是什么”展开。简言之,其核心要义是如何“必须成为人”。当德育主体自觉反思现存显性德育与隐性德育合理性和相互转化时,这也成为具备“成为人”的选择从意识、能力与行动成为可能。根据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布迪厄的教育社会学理论,可以认为主体人格和文化精神的培育是在惯习、文化资本、教育场域等要素综合作用下的产物,也是社会文化再生产的过程。可见实现高校德育本质的框架路径在于教育文化场域形成和建立新型师生对话式教育关系。首先,通过整合资源建立共享机制,启发个体之间思想的交流和碰撞,共享知识、经验和情感。对话式教育鼓励主体间各抒己见,平等对话,思辨明理,在原有的知识结构与经验的基础上建构新的认知结构的条件、基础和背景,通过对话活动形成对话惯习,从而加强认识能力激发潜能,将道德观念育化“成为品格的一部分从而成为行为的工作动机的一部分”[5](P8),实现知行统一。其次,从多元化地创设体验情境。充分发挥主体主动性和创造性,在高校营造良性的文化内涵和人文气息,构建积极进取的教育环境和主流文化的趣旨,形成寻求“真、善、美”的适宜场域,不断满足学生不同需求,尊重个性差异,适应多样性的要素和个性化培养。
2. 学科体系的构建:注重文化育德的层次与结构。
从人的全面发展、文化的整体结构和多元形态等多种成分所蕴含的整体价值观的视域中,科学设定高校德育学科体系,注重层次平衡与结构性,是实现高校德育实效的基础路径。第一,注重本土优秀的文化资源,整体发展的导向。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的中国化理论成果为依托,使高校德育具备天然的历史遗传性文化基因和现实主流文化引领,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现实的目标导向,超越德育的工具性取向,优化德育统领性目标导向。第二,完善学科结构,推动分层次协调发展。高校德育的一般性要求重在对基本社会规范的培养,如公共理性教育、人格培养、心智开发等,完成德育对个体价值功能实现;高校德育的理性化深层性要求,重在回归对人的生命的自我生成和自我实现,在教育主体间形成了内在一致的价值体系,并在潜移默化中成为行为习惯,内化为自觉的“情感力量”“理想信念”和“价值归属”,突出反映在个体对社会的适应性功能的体现。第三,德育的实效性最终靠实践检验,是高校德育的实然性根基所在。以人的现代化发展为目标主导公民文化精神和核心价值,以文化自觉为导向厘清德育的走向,高校德育在党建工作、学科研究、课堂教学、日常生活等多角度进行整体文化构建,实现理论与实践上突破,使形而上的理性与实践相统一,发展成为学校独特的文化精神。
3. 价值体系的优化:“知识世界”与“生活世界”融合。
高校德育坚持“文化育人”,更为关注“人与人的主体间的灵与肉的交流活动”,而不是“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集”[6](P4)。从专业化教育的知识扩大到整个文化领域,实现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有机融合,兼顾思想性和文化性价值,工具性效用和价值性导向。首先,突出人的生活世界的主体地位,更多地回归生活世界,在活动、实践、生活中建构有意义的道德知识,将行为习惯和情感孕育于现实生活之内。杜威指出,事实上,学校中的道德教育问题就是获得知识的问题——这种知识与冲动和习惯的系统有联系。学校中道德教育最重要的问题是关于知识和行为的关系。[7](P374)把握好价值观念领域的主导权、主动权、话语权,需要正视核心价值在生活世界中“意会”的本性,并贯彻到党建工作和德育教育的全过程。其次,重视“默会知识”和“对话体验”等教育方法论价值,构建新的思维范式认识生活世界。不再停留于仅满足于自在的“是什么”,而能以“为什么”和“应如何”的自觉态度对待生命和生活。使文化成为接续知识世界与生活世界之间的命脉,重新成为知识的重要依托,实现生活世界中的实践活动过程充满文化精神。如此恰当地、有限度地运用生活图式和重复性实践,促进“知识世界”与“生活世界”融合,赋予实践活动以文化自觉的价值意义。
参考文献
[1]袁贵仁加强大学文化研究推进大学文化建设[J].中国大学教学, 2002.,(10 ) .
[2]施小光.文化传承与创新:现代大学新使命[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11,32(3).
[3][英]斯图亚特尔,保罗杜盖伊文化身份问题研究[M].庞璃,译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 2010.
[4]邹进现代德国文化教育学[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 199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教育事业迅速发展,对思想政治教育时代性的要求不断提高,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一些弊端逐渐暴露出来。在我国经济社会巨大进步和人的主体性高扬的今天,传统思想政治教育难以顺应时展的要求,教育过程中的非人本倾向突显出来,并且已经显现出诸多问题。
一、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在社会与个人本位价值取向上存在失衡。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以政治教育为主,形成了以强调国家、集体利益为主要内容和个人绝对服从集体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观。这种价值取向的严重失衡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在理论和实践上出现“人学空场”,这种无视人的需要,忽视人的权利,漠视人的发展的教育,背离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本原和初衷,导致了异化的人,片面的人的普遍存在。当代思想政治教育亟待实现由社会本位向以人为本的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新理念和新模式的转换。(二)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应有地位与实际地位不相称。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一方面认为对受教育者的教育是万能的,可以解决学生的一切问题,片面地夸大和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另一方面是否认、淡化、轻视思想政治教育,表现在教育实践中是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不重视,在教育实践中学校教育中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仍普遍存在。(三)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忽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以往,我国的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习惯于以灌输为主的教育方式和以政治为中心的教育内容来教育和管理学生。学生与社会接触少,参与道德实践活动不够,服务社会的意识淡薄,以至于一些学生形成了知行不一的双重人格。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将学生看作容纳道德理论知识的“容器”,以说理和单向灌输为主,无视具体的、活生生的、充满个性的人,无视学生道德发展水平的个别差异性,忽视行为和习惯的养成。
二、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特征。
(一)注重学生的主体性。教育者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在教育中要发挥主导作用,这是已经为大家所接受了的观念,在实际工作中也比较容易做到。坚持主体性原则,更重要的是体现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上。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就是要求教师认识和承认这一点以平等的态度看待学生、对待学生,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主体能力和创新精神,以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目的。(二)以促进人的能力和素质的全面发展为目标。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人们不仅要具有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还要有符合时代要求的全面发展的现代人格和综合素质和能力。追求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一贯主张。 关于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学说是我们衡量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在内的任何一种理论创新和任何一种实践活动以及我们现在任何一种工作得失的最终标准和价值尺度。所以思想政治教育要不断的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质,培养人的主体意识和创新能力,为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创造条件。(三)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实践活动是学生各种能力和素质形成和发展的基础。一个人思想道德品质和各种能力的形成,是其在实践中产生相应情感并反复体验和不断升华的过程,需要通过自我的主体性实践活动来完成。实践活动具有自我教育、自我规范、自我完善的功能,它对于提升人们的道德品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我们不应把学生简单地看作接受某种现成答案的被动对象,而应加强实践性环节,鼓励学生以主体的身份去参与教育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应变能力、交际能力、动手能力等各种实践能力也得到很大的提升。
三、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比较。
(一)两种教育模式的内容不同。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注重崇高的理想道德教育,以服从教育,规范教育为主要内容,以恪守本分为基本标准,以人与人、人与集体、人与社会之间的利益关系为其调整范围。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以个性教育、责任教育、人格教育为主要内容,并将道德调节的范围延伸至自我关系以及人类社会以外的人与自然的关系领域,不仅关注人的个体的发展,而且关注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的问题。(二)两种教育模式的方法不同。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是有组织有计划地施加系统影响的过程,即教育者由外而内地“给予”受教育者以道德价值与规范,其方法是“单向一维”的灌输和说教。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认为道德实践活动是学生道德品质形成的基础。一个人道德品质的形成,是其在道德实践中产生相应情感并反复体验和不断升华的过程,需要通过自我的主体性实践活动来完成道德实践具有自我教育、自我规范、自我完善的功能,它对于培养人们的道德品质、提升道德境界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三)两种教育模式的目的不同。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强调道德规范的维护与遵守,强调理论化形态的道德知识的灌输和接受,以培养不逾矩的道德个体为目标,以维护统治阶级的统治为其功能。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则是工具性价值与目的性的统一,在强调维护社会系统正常运行和良性发展的基础上,更加凸显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体价值,尊重受教育者自身发展的内在需求,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主体能力和创新精神,克服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只重视社会性功能而忽视个体性功能的片面性。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