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10 09:26:04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茶文化的内涵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中图分类号】TS9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25-0192-02
作为饮用人群最广泛的饮料,茶成为世界各国人民重要的饮品。在慢饮细酌之间,茶与文化产生交集。不仅实现了物质享受的审美升华,也彰显着特定民族、特定地域人民的精神取向。“中英茶文化表现形式的不同根源于两国各自不同的社会历史和社会发展轨迹。中国长期以来稳定的农业经济社会发展模式和英国具有先驱意义的工商业社会发展模式也决定了两国的茶文化的内质具有截然不同的内涵。”同时,我们也应认识到种植茶叶、饮用茶叶和利用茶叶并不等同于茶文化,茶文化的生发与凝定是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逐渐形成的。“人们在长期的饮茶过程中,在一定的阶段,把饮茶当成了一种精神上的享受,于是,就随之产生了各种文化现象,产生了社会功能,这才开始出现了茶文化。它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特殊产物。”
一 中英茶文化的物质内涵
1.“茶之煮”
从物质层面而言,茶叶烹煮方式的不同也是中英茶文化重要的区别之一。中国人对茶与水的理解完全基于“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基础之上,而英国人不仅要求不同的茶叶用不同的水来烹煮,对于水的选择、水温的确定都有着严格的要求。诚如张大复所写:“茶性必发于水,八分之茶,遇十分之水,茶亦十分矣;八分之水,试十分之茶,茶只八分耳。”出于对茶的深爱,中国人将水分为山泉之水、河溪之水、井中之水若干层级。对比于中国人在烹煮茶叶时对水近乎病态的要求,英国人则简单的多——烧沸即可。导致这种差异的根源在于中英两国“茶之造”的不同:中国人整体偏好绿茶,为品味到茶叶的清香、甘洌,自然是对水有严格的要求;英国人喜好红茶,又在茶中加入各类茶品,也就无从谈及对水的要求了。
2.“茶之器”
“茶之器”涵盖三个方面的事物:制作茶叶、保存茶叶、烹煮茶叶的器具,本文所论述的主要是烹煮茶叶的器具。由于饮茶已成为中英两国人们日常生活中较为重要的内容,对于烹煮茶叶的器具自然格外讲究。
在中国历史上曾先后出现过不同材质的茶具,从早期的陶器到后来的金银器,以及盛行于民间和宫廷的瓷器,中国人在追求最优茶具的道路上从未停止过自己的脚步。“中国茶类丰富,各民族和地区的饮茶习俗也多样化,茶具的具体配备也各有差异。加上这里还包含有个人的爱好与品位也大都不一。先看主茶具,它有茶壶、茶船、小茶杯、杯托、茶盅、盖置、茶碗、大茶杯、盖碗、冲泡盅和冲泡器、水注。辅助用品有奉茶盘、茶巾、茶盘、泡茶巾、茶匙、渣匙、茶荷、茶针、茶著、计时器。备水器有煮水器、保温瓶、水盂、水方。备茶器有茶样罐和茶瓮。”
英国人对茶具的讲究稍显简易。由于茶叶是17世纪传入英国的,正值大英帝国的维多利亚时代。强大的国力在为英国人带来巨大财富的同时,也让他们格外钟情于银质餐具和骨质瓷杯,而英国独特的天气则造就了他们在阳光暗淡、阴冷潮湿的下午相聚饮茶的生活方式。作为一种物质上贵族化倾向明显的活动,下午茶在英国社会被赋予了典雅高贵的外衣。
二 中英茶文化的精神内涵
1.中国茶文化的精神内涵
中国人对茶的理解建立在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基础上,进而营构出属于中国人自己的茶文化传统。中国传统社会的经济基础是农耕文明,“重本抑末”的思想深刻影响着中国人的价值观。其中,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强调“天人合一”,只有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才能取得良好的收成,才能获得自然对人类的回馈。其中,佛道两家对中国茶文化的形成各有贡献。道家崇尚自然无为,认为茶具有“返璞归真”的品格。因此,人们通过品茶不仅可以获得感官的享受,甚至可以达到回归自然的人生境界。尤其是中国传统儒家士子遭受了仕途、人生的挫折后,他们渴望获得精神的慰藉、找寻心灵的家园,被道家思想赋予了独特内涵的茶文化就成为中国士大夫阶层重要的寄托方式之一。
对中国茶文化精神内涵的凝定产生深远影响的还有佛教思想。佛教进入中国的时间较晚,早期的僧侣多从事农业劳动。在种植茶树的同时,对于茶的烹煮、品酌自有心得,逐渐生发为具有特色的茶禅文化。佛教是将种茶、制茶、煮茶、品茶视为修行的方式,这正是茶禅的精髓所在。“茶使人类精湛思想与完美艺术得以萌发创造。茶禅文化可以兴、观、群、怨,小至怡情养性、应对进退,大至国际往来、文化交流,成目前改革开放、净化人心、启迪智慧之所必需,亦为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促进精神文明建设之所当务。”
2.英国茶文化的精神内涵
英国人对茶的理解也是建立在英国社会独特的文化背景基础之上的,不同于中国文化倡导的“天人合一”,以商业文明和海洋经济为基础的英国更倾向于“天人相对”。英国文化的源头是古希腊文明,在对自然的征服和探索中不断前进。他们更渴望改造自然,也更为钟情于发酵的红茶。时刻强调个人中心主义的思维特点也在英国茶文化中得到了体现,作为英国下午茶主力军的英国主妇还会积极邀请朋友到家中享受下午茶的欢愉,英国茶文化并不强调集体化的精神取向,更侧重于个性化的精神满足。
三 中英茶文化的语言表达
1.中国的“茶语”
中国人对茶的偏好首先表现在“茶”作为饮品迎合了上至帝王、下至贩夫走卒的需求,被称成开门七件事之一。由此可见,中国人是将茶视为日常生活的必需品之一。作为一种从日常生活中诞生的必需品,茶被赋予了更为平民化的情感色彩。不同于日常生活对茶的情感定位,中国文人也将其作为“琴棋书画诗酒茶”之一,这就使得中国茶文化的“茶语”被赋予了贵族化的情感。作为体现文人精神品味的物化形式,茶不仅具有典雅、高贵的文化品格,更被视为具有“六艺”之旨。“所谓茶通六艺,是指饮茶可以富琴思、晓棋妙、增书香、添画韵、醒诗魂、解酒困、品花香。可见文人雅士对茶是青睐有加,赋予茶这个植物的树叶、清苦的汤水以鲜活的生命和高雅的品位。”
当茶被视为精神的调和剂进入中国文人的视野,就具有了特殊的文化人格。随着中国文学的发展,茶也被文人纳入到文学创作中:品茶之诗、赋茶之文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文学中“茶语”的生发。自晋发轫,中国文人对茶的咏叹就不曾中止。随着中国人饮茶方式的演变,中国文学中的“茶语”也逐渐变化。《诗经·谷风》中的“谁谓苦茶,其甘入荠”正是中国文学最早论及茶的明证,这时的茶尚处于“多识于鸟兽草木虫鱼之名”的阶段;随着文人们对茶的认识逐步深入、对茶的情感逐渐深厚,茶已经被视为传达情感的重要载体而不断衍化。
2.英国的“茶语”
在英国文学历史上,对茶表达挚爱之情的诗人还有彼得·安东尼·莫妥、雪莱等。尤其以雪莱对茶的歌颂最为著名。他写道:“The liquid doetors rail at,and that I Will quaff in spite of them,and when I die We’ll toss up which died first of drinking tea.”能够将茶视为自己生活的寄托,甚至可以达到至死方休的程度,在世界文学的历史中,恐怕只有雪莱了。这般的狂热正是英国人对茶之嗜好的最佳注脚。
参考文献
[1]王霓.跨文化视野下的中英茶文化比较[J].文史哲,2011(34)
[2]简伯华.茶与茶文化概论[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155
日本的茶文化源自于中国茶,在日本本土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具备了浓厚的民族色彩和民族特点。日本茶文化讲究“和、敬、清、寂”四个特点,这是茶在传入日本后,在本土文化的不断融合下所形成的。日本茶文化已经把宗教、哲学、美学以及伦理同品饮茶的日常生活进行了有机的融合,使得日本茶文化逐渐具备了综合性的文化特点,在日本的茶文化中,实现对于社会现实的束缚挣脱,实现人人之间的内心相处融洽成为了日本茶文化的最高境界。
1茶名在日语中的诸相
在中国的历史中,“茶”这一汉字是在唐代中期才出现,在其以前的朝代历史中,始终使用“荼”字进行表达。早于西汉古书《僮约》中就出现了对于“荼”的描述,如“朱荼尽具”、“武阳买荼”等的记载。而在日语中,茶的读音又分为以下几种,汉音、唐音以及吴音,除此之外,日本茶文化中的茶的出现以及茶的发音最早见于日本院政时代,据此可知日本茶大约是在中国的汉唐时期流入日本的。正因为这样,在日语内始终保留着对于茶道的不同发音及读法,这正是由于汉唐时期中国对于“茶”读音的不同所造成的。而在日本语言中,像茶道这种存在两种不同读法的关于茶的词语还有很多,例如“茶経”、“茶匙”、“茶会”、“茶房”、“茶寮”、“茶話”、“茶茗”等等。日本茶文化是茶在传入日本以后,经过日本文化的不断熏陶,在日本这一与中国文化完全不同的文化土壤中发展培育起来的。在日本基于环境和历史因素等的影响下,日本茶文化形成了与中国茶文化所不同的文化特征,仅在茶类品种上就与中国存在极大的不同。中国的茶叶种类按照其色泽、香味、制造方法和产地可以分为六大类上百个品种,即便是按照国际上惯用的以发酵、不发酵作为茶叶种类的区分关键仍然可以分为白茶、黄茶、黑茶、绿茶、红茶及青茶等六个茶类。而日本虽然在历史上进行过红茶以及青茶的制作,大都因为一些原因而惨遭失败,当前我们所说的日本茶文化完全是以绿茶为参考的。在日本茶文化中,尽管只有单一的绿茶品种,但是日本人在对于其种植方法、采摘时间、工艺制作等方面进行了不断的发展和改革,制作出了许多不同的绿茶名称,仅仅从对于这些绿茶产品的命名中就不难体现出,日本茶文化对于其日本人生活生产的重要影响,不难看出日本国民对于茶的喜爱程度及细致观察。如遮荫茶,是在对茶叶进行为期7日前后的遮荫后再进行采摘的芽茶,因为这一特点,也常常称其为玉露茶。又如煎茶:其制作原理是专门使用经过机采后的茶叶经使用蒸气处理这一工艺而制作出的。煎茶是日本国内的主要茶品,其生产、消费基本限于日本国内,在其他国家很少能够品尝到。还有抹茶,是在用覆盖茶树的方式使得茶树得以缓慢的生长,再经过茶叶采摘工序后,再用专门的器具将茶叶铺平、干燥、碾碎所制作而成的。除了这三种具有独特工艺的茶叶之外,日本还有例如玉绿茶等许多绿茶品种。从日本茶在日语中的茶名不难看出日本人对于茶叶的喜爱,对于每一种茶都倾注着国民的情感。在日本茶文化中,大部分的茶命名都使用了汉字,对于中国人来讲,也能够对其茶叶的品类进行简单的区分,明确其大致的茶品特点,但是有一些独特的茶名。例如麦茶、荞子茶等就是以大麦和荞麦的种子经过特殊的制作工艺,如脱皮煎炒等制作而成的。通过对于日语中茶文化的诸多分析,不难看出日本人对于来自中国的茶文化进行传承,并有所发展,在保持其传统的基础上,不断的加入本土因素,最终形成了具有独特的日本茶文化。
2茶与日本人的互涉关系
在日本社会中,茶文化早已深入到了日本国民生活中,已经实现了和日本人民生活的紧密结合。在日语的日常表达当中就有很多借用茶的寓意进行语意的表达的,例如“滅茶苦茶”和“茶化”,其意思分别是形容房间或者空间内的东西十分脏乱和与人闹着玩,而“茶入”则是指别人说话,有人在旁边突然说话等等,茶文化已经深入到日本群众的生活当中。本文就与茶文化相关的特殊日语寓意进行一些简单的介绍。(1)茶坊主:这一词语在日本文化中是专指那些仗势欺人、奴颜婢膝的人。在日本文化中,茶坊主本是从事司茶这一职位的人,专门负责茶具的整理,泡茶招待客人等工作,但是因为爱巴结权贵,仗势欺人落得骂名。(2)色男茶漬飯:在日本文化中,“色男”是对美男子的一种称呼,这种语言本来自于风尘女子对于年纪轻、长相好的男士进行揶揄、,意思说在风尘女子的眼中长得帅的男人就如同饭菜一样,都是并不稀罕的东西。(3)茶碗与茶碗:众所周知,饮茶所用的器具茶碗不能够收到哪怕轻微的碰撞,这都会导致里面茶水的溅落,因此这个词语在日本独特的茶文化背景下,常用来形容两个性格相似的人之间容易对对方造成伤害。(4)茶百姓绞出:其本意为在盛放茶叶的袋子中,用力的挤压总能够得到一些茶叶渣,后专门用来指权贵阶级压榨百姓总能够压榨出一些民脂民膏。尽管本文只是列出了以上三种与茶文化相关的日语寓意用法,但是不难看出日本人对于茶的情怀,对于茶的细致观察,因为只有这样的基础上才能够将茶文化与人情世故联系起来,并且归纳出其事例意义,这也是日本茶文化的独特民族特点。
3茶谚语与日本的社会生活
谚语是一个民族的语言浓缩,具有深刻的思想价值及文化含义。茶文化已经成为日本社会生活中的不容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日语中的茶谚语也是具有适应的社会意义的。日本人在对于茶文化的不断本土化以及长时间的经验积累中,已经形成了以茶文化为依托的简洁凝练的谚语表达方式,根据日本茶文化与日本语言的深入结合表达,茶谚语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3.1寄托心愿,因缘生起
“因缘生起”是佛教的一种说法,即“缘起”,日本茶叶由中国传入,是在唐朝时期由留学僧侣传入日本后进行茶的种植、制作学习的,因此,茶就理所当然的被赋予了缘起的意义,有着对于好坏等的特殊寓意,在日本的茶谚便有着寄托心愿的含义。这一类型的茶谚语有:茶柱立縁起,意思是茶叶立起好兆头;茶柱立子得,意思是茶叶立起得贵子,朝茶纳福,即早茶招福以及余茶有福,意思是剩茶有福根;茶柱立客来,当茶叶竖立起来的时候,就代表有贵客临门等等。
3.2传承茶文化,弘扬茶文化魅力
在日本国内有一些学者认为当年中国的秦始皇,下令徐福等出海所带的不老仙药就是指抹茶这一茶品种,但在1191荣西禅师访宋回国带回日本的正是抹茶的制作工艺,因此荣西被称为日本的茶宗,其对于茶得养生保健给予了高度的评价,说茶叶乃养生固本的仙物,具有延年益寿的特殊效果,这一点在日本的茶谚语上也不难看出,如茶水詮,意为好茶配好水;茶飲置,意为品一口茶,口齿都有香气留存;濃茶目毒気薬,其意思是说浓茶能够让人保持清醒,这些茶谚语不仅传承了茶文化,也在一定程度上弘扬了茶文化的无穷魅力。
3.3寓意生活经验,为人处世之道
在日本社会的方方面面,茶文化都渗透其中,茶谚语对于生活经验、人生哲理、为人处世之道的总结归纳也是其在日语中的内涵与延伸,而且其内容丰富,容易为他人所接受,并且在历史的沉淀中具有更多的延伸意义,能够对他人的思想行为起到良好的劝诫效果。例如:親甘茶毒,意思是过度的溺爱自己的孩子,就会阻断他们的前程;茶殻肥,有着一个人的才能不会被埋没,终究会有用武之地的含义;茶花香花香,就如同我国有着酒逢知己,在日语中有着茶逢知己之意等等。
4结束语
综上所述,不难看出茶文化同日本社会生活的紧密联系,茶在日语中的存在和使用,就像是茶文化的一面镜子,将茶文化行动形象的映射在了日语中。日本茶文化是在日本传统文化和民族特色的基础上进行不断的发展创新的,其在日语中始终具有着丰富的内涵和广阔的延伸度。
参考文献
[1]彭新勇.日语中茶文化的外延[J].外国问题研究,2009(2):79-82.
[2]张建立.日本人与中国人的感情模式特征简论———以“侘茶乐境”与“孔颜乐处”为中心[J].日本学刊,2009(6):107-120+160.
[3]石隆瑞.日语中的文化元素及其生活艺术体现[J].鸭绿江(下半月版),2015(4):1263-1264.
[4]詹桂香.《日本概况》教学中多媒体课件运用的必要与实践———以日本茶道为例[J].日语学习与研究,2012(1):88-94.
[5]刘朴兵.略论日本茶文化的演变[J].农业考古,2012(2):282-289.
中图分类号:G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9-0273-01
茶是客家人生产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客家茶文化具有丰富的内涵,体现出客家特性及客家文化特质,具有鲜明的特色。而日本的茶文化是由中国传入的。在7 世纪之前, 日本人没有喝茶记录。而在这一文化传入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是佛教的僧侣们。他们去中国学习佛教, 同时将寺院的生活文化也带了回来。其中之一便是饮茶与茶礼。由此, 日本茶文化自开初就与佛教结下了不解之缘。
一、客家茶道的精神文化内涵
客家人的特性是崇尚自然,朴实谦和,不重形式。饮茶也是这样,不像日本茶道具有严格的仪式和浓厚的宗教色彩。在精神方面,客家人喝茶有一套“规矩”,如茶具应洗涤干净、先给长辈敬茶等;采茶时有山歌、采茶歌,在采茶的生产实践中还产生了“茶蓝灯”、采茶戏,在岁时节日中还有许多与茶有关的民俗活动,可谓是五花八门、丰富多彩。 “和”是客家茶道哲学思想的核心。“和”是儒、佛、道三教共通的哲学理念。茶道追求的“和”源于《周易》中的“保合大和”“保合大和”的意思指实践万物皆有阴阳两要素构成,阴阳协调,保全大和之元气以普利万物才是人间真道。陆羽在《茶经》中对此论述的很明白。惜墨如金的陆羽不惜佣金二百五十个字来描述它设计的风炉。指出,风炉用铁铸从“金”;放置在地上从“土”;炉中烧的木炭从“木”木炭燃烧从“火”;风炉上煮的茶汤从“水”。煮茶的过程就是金木水火土悟心相生相克并达到和谐平衡的过程。可见五行调和等理念是茶道的哲学基础。
儒家从“大和”的哲学理念中推出“中庸之道”的中和思想。在儒家眼里和是中,和是度,和是宜,和是当,和是一切恰到好处,无过亦无不及。儒家对和的诠释,在茶是活动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在泡茶时,表现为“酸甜苦涩调太和,掌握迟速量适中”的中庸之美。在待客是表现为“奉茶为礼尊长者,备茶浓意表浓情”的明礼之伦。在饮茶过程中表现为“饮罢佳茗方知深,赞叹此乃草中英”的谦和之礼。在品茗的环境与心境方面表现为“普事故雅去虚华,宁静致远隐沉毅”的俭德之行。
二、日本茶道的精神文化内涵
学术界对日本茶道精神的解释主要使用三个概念:(一)和敬清寂; (二)一期一会;(三)独坐观念。这些概念与禅的思想是相联系的。“和敬清寂”被称为茶道的四谛、四规、四则。是日本茶道思想中最重要的理念。茶道思想的主旨为: 主体的“无”, 即主体的绝对否定。而这个茶道的主旨是无形的。作为“无”的化身而出现的有形的理念便是和、敬、清、寂。它们是“无”派生出的四种现象。由这四个抽象的事物又分别产生了日本茶道艺术成千上万种形式, 如茶室建筑、点茶、道具、茶点心等。
三、结语
客家茶文化既体现出客家的儒家文化特质,又表现出客家文化的创造性。日本茶道思想是茶与禅的融会贯通。茶中有禅理, 禅理又在品茶中得到深刻体会。
参考文献:
[1]姜天喜.日本社会文化历史变迁[M].西安出版社,2001.
茶道本属于新次元,行家十二茶的名称:浪漫、幸福、喜悦、彩虹、真爱、甘露、开悟、银河、宇宙、真善美、风华再现、返璞归真。其追求的都是心灵意识与天人合一的生活方式,品茶可以改变茶友们的生活方式,可以很好的起到净化人们的心灵,提升人的性灵的作用,使人产生许多有趣、感人、开悟的故事与奇迹,而追求天人合一的思想、与心灵意识提升,也一直是哲学所关注的主题。‘
宗教学认为,我们平时所使用的头脑、逻辑思考、分析、理解眼睛所看到的东西,是属于三次元的一个哲学范畴,人如果只是整天用头脑,想一件东西思考很久的,那次元一定不高,次元比较高的时候,都是用感觉、直觉、最好是心灵去沟通,所以宗教提倡静坐,在静坐的过程中去慢慢体会生命的真谛,从而达到心灵与自然的合一。不只是宗教其实在所有的哲学中也都认为,在新次元中,每个人的思想都是肯定的,它会形成一个正面循坏,你想进入高等的次元,就必须具备高等次元的逻辑、生活方式、也就是跟电脑一样,你想要什么结果就一定要输入什么密码。在所有宗教包含的伦理理念中,都提倡个人应该学会与他人分享、提倡一定程度的奉献,都希望个人发展自己的才华,都是为了服务这个世界。每个人做事,都是为了美化这个星球,三次元的方式一直是宗教所追求的,三次元的方式,很有逻辑、很形式化,茶艺也一样,很有形式化,在这里每个人都可以分享,无条件的奉献,茶会没有逻辑,没有讲规矩,就是很轻松的喝茶,很浪漫、幸福、喜悦、很自然。哲学认为一个人不受这个世界概念影响的时候,就表明人已经到了新次元,茶道要求人的静心,使自己享受当下,让字迹 灵魂自由,这与宗教以及哲学思想当中的天人合一思想是不谋而合的。
茶道文化中一直有这样的一个观念,其认为地球的灾难都是宗家创造的,而人们通过吃素,可以自我进化、提升、从而使灾难缓和、减少,希望通过喝茶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让每一个人都活得轻松自在,能够快乐、放松,去除负面的能量,才是提升这个星球最好的方式,并认为灵性提升以后,才有可能。灵性到达某一地步之后,就不会再创造出负能量,生命力也就被唤醒,这个星球也就会变得越来越美。这又与哲学当中体现
茶道认为,道是不受任何的磁场、时空,你能够接受、融合。最高的道,是存在于生活当中,道本来就是生活,生活才是最高的道,道是很平凡的,人能够在平凡的找到真正的道,只要每一天能让自己有高雅的品质,能够把不好的能量的排出,能不受不好能量的影,你人就能够进化,其实生活就是一种修行,生活中的起心意念都在帮助你,随时,你发展正面的,当然就提升自己的能量,道是不需要言语,每一个人靠近你,你就能够感觉这份喜悦,这份平静。茶道追求内在的平静,通过内在的平静、通过意念的产生,达到外在世界平和,其认为喝茶可以让自己静下来,从而调整自己。茶道追求轻松、快乐、喜悦的情感体验,以及创造出更高的能量。茶道当中有十二级茶其概念如:浪漫、幸福、喜悦、彩虹、真爱、甘露、开悟、银河、宇宙、真善美、风华再现、返璞归真。这些生活方式,都是很快乐的,而且越接近高等次元,就越轻松、越浪漫、越自在。品茶时,人们可以用唱歌、跳舞、分享的方式,取代过去那种念经、拜佛等严肃的方式,茶道认为,我们身体频与很粗糙的话,就不可能超越世俗的一些东西,而如果我们的身体很轻松、意念就会越来越细,那怕闪一个念头,银河宇宙也就都得到了。
哲学思想中认为,这个世界存在着多重的空间,我们如果跟着这个世界的频道在转的话,那么我们就很难跳脱,因为这个世界本来就是一个假相而已。所有的东西, 在眼耳鼻舌身意的时侯,我们只能够看到这个空间,其实历来很多的哲学家都认为世界存在上帝,在所谓的上帝之城中人才能够获得真正的自由,所以在中国的文化当中,就有庄子的逍遥游理念。虽没有明确指出,但是也有意曲同工之妙。
其实在中国很多文化当中,都坚持这样一个观点,人只有在空的时候,没有意念的时候,你就能够连接到宇宙的高等的力量,那个能量越来越细,越微细,你就能够瞬间转换身体的频道,也可以瞬间消失,在另一个空间呈现。你的频道同时存在多重的空间,能够一念三千大千世界,其实那是很自然的。哲学认为肉眼看到的这个空间,其实是个多重的空间,所以宗教都希望通过静坐、放松身体、使自己注意力其中,把人内在的东西唤醒,使自己达到一种忘我的境界,而茶道认为在高等无限的空间可以了解的东西,没有一样是需要学习的,每一样自然的就懂,就像我们喝茶一样,任何茶一看到频与,就知道是什么等级的茶,所以喝茶可使人忘我,从而达到无我。所以茶会前后,一般都谈些高雅的,没办法避免的也尽量长话短说,而快乐、喜悦、高雅的东西,那就可以多谈一些,当然最好是不需要言语,而用心灵去沟通。其过程不同,但是都是跟中国道家和其他派别追求一种自由与无我境界是一样的。
1. bat(蝙蝠)
汉语中蝙蝠的“蝠”与“福”同音,常出现在年画上。画五只蝙蝠飞入大门,即五福临门,表示长寿、富贵、康宁、好德和善终;画蝙蝠和鹿一起,代表福禄;画蝙蝠爬在一个圆圆的铜钱上,即福在眼前;红蝙蝠是大吉兆,因为洪福或鸿福。传说千年的蝙蝠是白色的,吃了它还能长寿。
西方的bat却是一种与魔鬼和黑暗势力有联系的不祥之物,常让人联想到丑陋、凶恶、瞎眼、吸血动物等特征。这也许是因为吸血蝙蝠的缘故。凡英文中带有 bat 的习语都含有贬义, 如as blind as a bat视力差、有眼无珠,as crazy as a bat发疯,have bats in the belfry异想天开,come to bat面临严峻考验等。许多人还认为bat与巫婆有关,他们相信 bat 闯入私宅是死亡的凶兆。
2. owl(猫头鹰)
猫头鹰也称夜猫子,专门夜间活动,叫声凄厉,在中国常被看作不祥之兆,如“夜猫子进屋,全家都哭”、“夜猫子进宅,好事不来”。有人甚至迷信地认为看到猫头鹰或听到它的叫声都要倒霉。
而西方人却把owl看作智慧的象征。在希腊神话里,雅典守护神雅典娜是智慧女神,猫头鹰即是她的化身。在儿童读物和漫画中,猫头鹰的形象是睿智、公正。动物间的争端要请猫头鹰来裁决,紧要关头要向猫头鹰请教。因此,英语中有 as wise as an owl (象猫头鹰一样聪明)的习语。而owlish形容一个人聪明、严肃。
不过由于猫头鹰夜间活动, owl 可喻指常熬夜的人,这点完全与汉语中的夜猫子相吻合。
3. bull (牛)
在几千年的中国历史中,土地是人们生存的根本,耕牛是非常宝贵的财富。牛的形象都是埋头苦干、无私奉献,历来受到人们普遍赞颂。汉语中赞美牛的词语有很多,如“健壮如牛”、“力大如牛”、“俯首甘为孺子牛”等。在汉语里牛还比喻倔强或骄傲的性格,如“牛脾气”、“牛性子”。
在西方,牛是宗教和民间传说中的圣物。它强壮有力,受到古代人的崇拜。bull 也可以指粗壮、好斗的人,如a bull in a china shop形容行为莽撞的粗人。关于牛的创造力的古老传说还打动了西欧金融市场的人士。他们用bull market来指股票上涨行情,俗称牛市,bull指在股票市场中买进股票、希望在其价值上涨时卖出以获利的人,即买空者、多头。
4. bear (熊)
在中国,熊的形象一般是笨手笨脚,愚蠢,如“熊瞎子掰玉米”。在“熊包”、“瞧你那熊样”、“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中也指平庸无能之辈。
英语中的bear是一种凶残的动物。用来指人时,指“粗暴、脾气不好的人”。如like a bear with a sore head(脾气暴躁),play the bear(行为粗鲁),as cross as a bear(脾气很坏)。在现代经济术语中,bear正好与bull相反,表示股市行情下跌,bear market俗称熊市;bear指卖空者、空头。
中英动物词汇的字同意不同现象主要是由于地理环境、民族心理和文化传统的差异造成的。因此在中西方文化交流中,不仅要注意语言的交流,更要重视文化的传递。只有二者有机结合,才能准确传递信息,行之有效地进行跨文化交流。
参考文献:
[1] 张德鑫. 中外语言文化漫议 [M]. 北京: 华语教学出版社, 1996.
【中图分类号】H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14-0079-01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承载着文化之重,文化深藏于丰富的语言现象背后。隐喻是一种极具民族特色的语言形式,是一种表达思想的重要手法。隐喻有着鲜明的民族文化色彩。各民族有着很多相通的隐喻,形成了文化上的重合。本文将主要从文化差异看中西方隐喻内涵的不同。
一 隐喻中蕴涵的思维方式
在影响隐喻产生的众多文化因素中,最直接和明显的是特定文化中所具有的思维方式。西方人注重演绎和分析的逻辑推理,崇尚一种善于分析和偏抽象化、条理化、层次化的思维方式。而中国人更偏向于非逻辑和非抽象的思维方式,它具有重直观、直觉和顿悟等特征。这种思维在一些形象隐喻化的词语中体现得尤为明显。如,“蘑菇云”、“虎背熊腰”、“弱柳扶风”等。而英语民族的思维方式习惯于从具体到抽象的归纳推理过程,如英语短语“as fit as a fiddle”是身体健康的意思,单从字面上来判断,对于一个不熟悉西方文化的中国人来说,是无论如何也猜不出这层意思的。因为小提琴的外观形象并不能给人以健康的感受,也就是说,这种说法不够形象生动。但小提琴却可以演奏出流畅圆润的音色旋律,会使人产生美妙的舒心感受,因此,可以用它来表示健康,这也体现了西方人典型的思维方式。
同时,与思维方式相关的其他心理因素也影响着隐喻化的思维。汉民族和英语民族是两个不同的民族。如,在心理结构上,中国人保守、封闭,西方人豪迈、奔放;在性格特征上,中国人克制、内向,西方人狂放、外向;在审美情趣上,中国人注重对内部世界的反省,西方人强调对外部世界的关照……
二 从隐喻与意识形态的关系来剖析隐喻的文化内涵
意识形态与隐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意识形态的诸多形式中,对人们思维的影响是最大的。在汉文化中,几千年来影响最大的是儒家思想。人们总是试图在儒家的思想体系中寻找认识、评论和解决现实问题的钥匙和尺度。方位词隐喻也是一种常见的隐喻用法,在汉语文化中,以“前,上”来表示过去,如“上古时代”、“前人”、“前辈”;而以“后,下”表示未来、以后,如“后来”、“后人”、“前赴后继”等。这些用法由来已久,早已成为常用语,人们已经意识不到它们的隐喻性。正因如此,才说明人们思想中根深蒂固的儒家复古怀旧观念。这和中国人敬老的传统有着一脉相承的文化渊源。而在英语文化中,人们信奉基督教,它的原罪思想对西方人影响至深。为了赎罪,只有不断进取,努力超越现世以解脱自身。因此,西方人用“前,上”表示将来和积极意义;而以“后,下”表示过去、从前的或消极的意思。如“screw up one’s courage”表示鼓起勇气、“look forward”表示期待、“let somebody down”表示使某人失望、“look back”表示回望和回忆等意义,“lay behind”表示落后……
佛教在汉文化中的影响也很大,在某些历史时期甚至威胁到占统治地位的儒家思想。南北朝时期的梁武帝曾大肆灭佛,就是这个原因。人们常用“活菩萨”、“菩萨心肠”来表示心地善良的人。而在英语文化中,没有菩萨,只有“God”,人们常用它来表示有影响、有实力的人,而用“angel”表示有爱心、善良的人。
社会价值观也常体现在隐喻性的用法中。中国人崇尚集体主义,坚信“人多力量大”、“人心齐,泰山移”。而西方却看重个人的能力,“individualism”非常风行,他们主张我行我素的“个人主义”。好莱坞大片中英雄们的台词常体现这一点,如在《特警判官》中史泰龙说过:“I’m the law.”。可见,他认为自己就是法律和正义。
三 隐喻内涵体现的特定地理环境
每一种文明都发源于特定的地理环境中,地理环境是人们的思维方式、意识形态的摇篮。中国地理条件优越,长期以来,“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观念已根深蒂固,人们自给自足,安乐于这样的生活。于是,简单农业生产中的一些物件常被应用到隐喻中去,如“力大如牛”“笨得像猪”“沧海一粟”等。而欧洲的地理环境相比较却恶劣得多,英国四面临海,土地又不肥沃,种植业发展不起来,人们只能寄希望于海洋和它外面的世界,他们以捕鱼为生,造船远渡重洋发展商业。在英语文化里,与海洋有关的隐喻性词语特别多,如“ocean of something”表示大量的意思。与“沧海一粟”相对应的词语是“a drop in the ocean”……
综上所述,隐喻深深植根于特定的文化形态中。中西方隐喻的差异体现出诸多不同的文化内涵。这种差异既体现出每个民族的文化特色,又成为阻碍跨文化交际的一个重要因素。
参考文献
由于汉英两个民族历史文化、民情风俗和思维方式的不同,形成了各民族独特的动物文化,赋予动物词以更丰富的文化内涵。因此英语学习者应该熟悉了解汉英动物文化的差异,从而更好的进行中西文化沟通。本文试从传统文化差异、审美价值取向两方面分析英汉同一动物词的文化内涵差异。
一、传统文化差异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中西文化对于“龙”的理解。龙(dragon) 是中西方文化神话传说中的动物。中文里吉祥尊贵的“龙”与英文中邪恶凶残的dragon 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中国文化中, 龙象征着吉祥、权威、高贵和繁荣。中华民族是“龙的传人”。在封建社会, 龙是帝王的象征, 历代皇把自己称为“真龙天子”。时至今日, 龙在中国人民心中仍是至高无上的, 我们把自己的国家称作“东方巨龙”, 龙可以看作是中华民族的图腾。汉语中有大量的关于龙的成语, 诸如龙腾虎跃, 龙飞凤舞, 都展现了龙在汉文化中的文化内涵。然而在西方文化中, 人们却认为dragon 是邪恶的代表, 是一种狰狞的怪兽, 是恶魔的化身。中英文化的差异使同一动物词有不同的内涵, 给人带来的联想截然不同。人们若想用英语表达汉语中的“龙”这一概念, 最好将其译成the Chinese dragon。如“亚洲四小龙”可译成“Four tigers”, 而不是“Four dragons”, 以免引起误解。
二、审美价值取向和社会心理的差异
审美价值取向和社会心理的差异的不同造成同一动物词在中英两种文化中产生不同的褒贬义, 这与英汉两个民族对动物的好恶有关。对该动物喜欢、欣赏, 那相对应的动物词就会向褒义方向发展。反之, 就会向贬义方向发展。
(1) 同一动物词在汉英两种语言中褒贬意义截然不同。同一动物词在英语中表示褒义, 在汉语中却表示贬义, 如狗 (dog)、猫头鹰 (owl)、熊 (bear)。
与人友善的dog 和令人厌恶的狗。在英汉语言中狗的基本意义是一致的, 都表示家养的, 有四条腿, 可帮人看家护院的一种动物。但其文化内涵意义却差异甚大。狗在英语中大多数场合是褒义词, 可用来形容值得同情信赖的人, 如help a dog over a still (助人度过难关) , a lucky dog (幸运儿) , an old dog (老手) , love me, love my dog (爱屋及乌)。很显然, 这些说法反映了英国人的文化心理, 他们视狗为可爱的同伴, 人类最好的朋友, 如as faithful as a dog 就是用来形容人的忠诚。可在汉文化中, 狗是屡遭谩骂的东西, 代表卑劣可恶的品性。带有狗字的词语明显具有贬义色彩, 如狗腿子、癞皮狗、狐朋狗友、丧家狗、狗仗人势、狗咬狗等。
(2) 同一动物词在英语中具有贬义, 而在汉语中却含有褒义色彩的也比比皆是, 如, 蝙蝠(bat)孔雀 (peacock)、等等。
邪恶的bat 与吉利的蝙蝠。西方人一提起bat就害怕。蝙蝠令人厌恶, 使人联想到丑陋与罪恶, 所以英语中凡带有bat 的习语都含有贬义, 如as blind as a bat (有眼无珠) , bat 成了睁眼瞎的典型形象。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 蝙蝠因其中“蝠 ”字与“福”字同音, 摇身一变成了吉祥物。
还有就是中西对于“孔雀”的理解。骄傲狂妄的peacock 与吉祥美丽的孔雀。由于英汉民族的审美角度不同, 所以同一动物常常在他们的心目中产生不同的联想。英国人强调peacock与人媲美的高傲的一面, 如as proud as a peacock (孔雀般骄傲) , play the peacock (沾沾自喜)。
以下是一些常见动物中西文化理解的差异分析:
1.cat(猫)
俗话说“猫有九命”,这是汉语的说法。此外,中国人常戏称嘴馋的人为“馋猫”。 cat在西方是人们宠爱之物(pet),但令人奇怪的是,在英语俚语中,cat的含义为a spiteful or unpleasant woman(心地恶毒或令人讨厌的女人)。照此看来,似乎是中国的猫可亲,西方的猫可恶了。
2.dog(狗)
在英语中dog的形象一般不差,常可泛指“个人”。如谚语:Every dog has his day.(人人皆有得意日。)又如:a gay dog(快活的人、好玩的人)。 但dog也有形象不佳之时。如:dog eat dog(注意eat为原形),意指“人们自相残害”;同样,a dog in the manger喻“占着茅坑不拉屎的人”。 在汉语里,尽管狗在某些地方也为宠物,但“狗”的形象总是不雅,因而用来指人时多含贬义。如“狗咬狗”、“哈巴狗”、“走狗”、“狗仗人势”、“癞皮狗”等等。
3.pig(猪)
pig所受待遇可谓最糟,人们总是一边吃猪肉(pork),一边又对猪恶语相加。 汉语里,猪集“懒、笨、馋”于一身,借此喻人具有刻毒之意,其用语不胜枚举。 英国人也给pig以丑恶的形象。a pig意为a greedy,dirty or bad-mannered person(贪婪、肮脏或无礼貌的人)。注意,最后一喻意似乎未进入汉语。
4.rat(鼠)
汉语中的“胆小如鼠、鼠目寸光、鼠肚鸡肠”及“鼠辈”等词语,皆有“畏琐、卑微”及“心胸狭窄”等含义,可见鼠在汉语中简直一无是处。 作为俚语,英语的rat指人时喻意与汉语稍有出入,但也含贬义:a rat即a person who behaves selfishly(自私的人)或a person who is disloyal(不忠的人)。
5.ass(驴)
汉语有“笨驴”之说,用来指人,则表达“愚、笨”之意。 英语同汉语在这一点上有相通之处:an ass意为a foolish person(傻瓜),同义语还有donkey,但常用来指小孩。
6.bear(熊)
在中国人的心目中,熊的形象一般是“行为缓慢”,因而具有“呆傻”之态;指人时常有“熊样”之说;目前形容股市不景气乃称“熊市”。 但英语用bear指人时,则为a bad-tempered or bad-mannered person(粗鄙之人、鲁莽之人);另一习惯用语be like a bear with a sore head则表示“脾气暴躁”。
所以语言归根结底是一种历史和文化的积淀,由于英汉文化背景思维方式和审美情趣的差异,形成了各民族独特的动物文化,熟悉了解英汉动物文化的差异,对于学好英语是大有裨益的。
关键词:文化内涵;语言交际;差异
语言是人类表达思想、传递感情、交换信息的交流工具。语言能力指人们依照语法规则遣词造句的能力。人们学习语言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交际,而交际能力的形成则受诸多因素的制约:除语言能力之外,还包括根据不同场合、对象、习俗、价值观念和思维习惯实际应用语言的能力。因此,要实现语言交际功能,提高语言的文化意识至关重要。
民族语言总是处于特定的民族文化氛围中。语言作为交际工具,既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组成部分,两者关系密不可分。在一种语言习得过程中,离不开对该语言文化内涵的了解。然而,“文化”一词范畴很广,上至天文,下至地理,远至民族文明之初,近至现代生活习俗。本文就习俗、思维、心态方面,对中西文化内涵在语言交际中的差异做一简单分析,以期在言语交流中提高对中西文化差异的敏感性,避免语用失误,真正达到沟通目的。
一、习俗方面
1. 称谓称呼差异:汉语中,有着丰富的称谓系统,对所有的亲属及社会关系都有明确的称谓来定位。而英语中称谓则少的可怜。在我国,一贯以尊敬老人为传统美德。以“老”字为尊称。见了老人称“老先生、老大爷、老大娘”等;见了德高望重的长者称之“张老、李老”;而政界资深的人则称为“元老”。而英美国家中,最怕人恭维年老,在他们意识中,old是“无用”的代名词,因此,无论男女老少,都喜欢别人直呼其名,即使父子、母女之间也不例外,以此表示亲切友好。
2. 问候差异:问候是一种十分普遍的语言行为,是人与人之间的礼貌准则的体现。由于文化的差异,中、英语言中的礼貌准则各不相同。如汉语通过对对方的衣、食、住、行等切身利益的询问,以示自己的关切;而西方人对别人的私事不大关心。
3. 答谢的差异:英语中Thank you的语用范围要比汉语中的“谢谢”宽广的多。它既可用于社交场合,又可以是家常用语。这在中国人看来,难免有些“见外”。甚至在拒绝别人的帮助时,也需要Thank you。不仅如此,答谢语也比汉语多。
4. 告辞的差异:中国人临告别时,主人通常说“没招待好,请多多包涵。”客人也常说:“打扰你了,耽误了你的时间”。而英、美文化中,客人则说:“I’ve had a wonderful time. Good-bye!”主人也常说:“I am glad you’ve come.”中国主人把客人送出门时,常说:“慢走。您走好”或者“外面很冷,请添件衣服吧!”以示关怀。然而在西方国家,对这种关怀可能会被客人误解为别人怀疑他的生活能力。
二、思维方式方面
1. 西方人的思维方式具有从小到大的特点,而中国人则恰恰相反。如:英语:8:30 on the morning of January 1, 2000. 汉语: 2000年元月1日早晨8:30。
2. 计数、称量的思维上存在着差异。汉语中的“万”在英语中无对应词。在表示物体的具体数量时,汉语有一对应的量词,而英语的“量”则隐含在可数名词中,或用其它名词表示之。 如:一把椅子 a chair, 一把花 a bunch of flowers.
三、心态方面
1. 恭维与受恭维的差异:中国人和美国人在赞誉方面有较强的差异。美国人常谈家人如何出色,而中国人则很少在别人面前夸自己的家人。另外,中国人对别人的容貌、衣着不当面赞扬;然而对西方人来说,却再自然不过,而且是礼貌得体的行为。对赞扬的反应也不相同。中国人一般要表现出受之有愧,同时说一些自贬的话;然而,美国人对别人的褒奖欣然接受,一句“Thank you”了事。如忽略了文化因素,则交际中难免产生误会。
2. 请求的差异:中国人请求别人做事的方式直接,近乎命令口气。即使带上一个“请”字,也丝毫没有选择余地。譬如:“请把门打开”。“把灯关了”。然而,英语中提出请求时,语气则相对含蓄、委婉。
另外,英语和汉语一样,人们为了“回避”某些不便谈及的话题或使用某些词汇,常用一些委婉词语代替,即语言的禁忌现象(taboo)。例如,在讲究礼貌的场合忌讳谈大小便。因此排泄乃不洁之事,难登大雅之堂,从而就有了委婉说法如:Use the bathroom; go to the restroom/washroom; do one’s needs 等。
学习一种语言,必须熟悉该语言的人文环境,包括使用该语言的群体民族心理,而这些文化内涵,无一不渗透在语言之中,使其具备了独特的不同于其它民族语言的特性。在当前的人类社会中,各国人民之间交往频繁,语言起着重要作用,正确地使用语言是成功交际的保证,而了解不同文化中的差异,从而使对象国语言在具体的文化环境中规范、灵活并且得体地运用,则是成功交流的关键。
参考文献:
[1]胡文仲,1985,文化差异种种[J],《教学研究》,
1.引言
足球发展到今天,已经不再是单纯的体育运动,它是承载政治、经济、文化、精神的复合体。足球运动是世界第一体育运动,其中包括两层含义,一是足球运动本身所具有的运动品质决定的,场面大,人数多,对抗激烈,变化丰富,充满悬念。二是足球运动衍生出来的产物――球迷,足球球迷(以下简称球迷)可说是体育项目中观看人数最多的,没有哪个单项运动有足球世界杯赛如此巨大的观看规模,可以说是万众瞩目,世界的焦点。球迷是足球运动发展的产物,是现代社会的一个特殊的社会文化现象,其出现及兴起有着极其深刻的社会文化背景,多年来人文科学工作者做了大量研究,对球迷的概念、分类及行为特征进行了深入研究,世界上的球迷林林总总、类型各异、数量巨大[1]。不同地域的球迷所做出的行为表现反映出对足球运动的不同理解。本文选择德国、英国两个有着鲜明特点的地域球迷与中国球迷进行对比,从而解析足球文化内涵,就我国现阶段足球运动发展遇到的问题从国内足球环境的角度提供参考性建议。
2.三地域球迷之间的差异
2.1地域间的民俗文化背景不同
2.1.1德国是一个有着强烈民族精神的国家,日耳曼人以严谨笃实、自强坚韧和出色的理性逻辑思辨能力闻名于世。在德国有近50%的民众参与体育运动,其中,最大的体育单项协会是足球,到2010年4月为止,共有6756562名足球会员,其中女性会员有1050301名,老年会员3748572名,可见德国足球强大的根源在于全民对于足球运动的热情[2]。正如《南方人物周刊》的记者万静波所描述的:足球,仿佛是埋藏在德国人内心深处的秘密引擎,这些严肃理性得似乎人人都长着副哲学家面容的德国人,这些沉默寡言得能在几小时火车旅程中不发一言的德国人,这些二战后习惯了不挂国旗不公开谈论国家和不追求身份认同的德国人,在有足球比赛的日子里,才能真正大大方方地敞开内心,点燃他们被厚重历史和闲适生活所掩盖的激情。在这时,旗帜、啤酒,歌声和人群,快乐或者忧愁,都是最自然和亲切的[3]。
2.1.2英国人的骑士精神塑造了其民族具有竞争与对抗、战争与征服等特性,骑士精神体现在英国足球方面就是勇气、力量与自豪。狮子(lion)和狮心(Lion-heart)是英国报纸描述足球运动员时常用的词。英国人饱含绅士风度又崇尚荣誉,讲究风度、外表举止和礼节,恪守公开竞赛、公平竞争[4]。英国作为现代足球的发源地,其球迷文化和现代足球在英格兰诞生的历史一样久远。英国球迷在英国足球发展过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英国足球球迷的文化内涵与外延已超越了传统意义上的体育范畴,它已演变为一种丰富多彩的文化。
2.1.3在五千年文明历史尤其是儒家中庸思想的影响下,中国形成了特有的民族思想――“中庸为本,不偏不倚,无过不及,温良恭俭让”,孕育了独特的球迷文化。这种独特的球迷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中国足球的性质,也影响并制约着中国足球运动的发展。
中国现在的足球环境是:看球、侃球的人多,踢球的人少,这是中国人崇尚的“君子动口不动手”的儒家思想的影响。从表1可以看出中国足球现在的发展状况:没有长远的计划,没有固定的足球风格,为了追求成绩而不断地走马换帅,不断地试验,浪费了许多人力、物力和财力,没有取得应有的效果。
2.2球迷现场的激情表现不同
2.2.1比赛现场的助威频率
德甲联赛、英超联赛是欧洲名气最大的五大联赛中的两大联赛。德甲联赛的平均上座率最高,各俱乐部盈利也是最好的,之所以国内各俱乐部利润提高,与德甲向来奉行量入为出的引援政策有关。从许多电视转播中可以看到,德甲的比赛现场都是万人轰动,人潮澎湃。现场的球迷从始至终都在用激情的歌声和有节奏的助威声为他们所钟爱的球队加油,这成为了比赛的壮丽的背景。英超由于技术风格的不同,球迷在观看比赛时时常会根据比赛的进程配以强弱不同的呐喊和助威,为本方的球队加油。球队的队歌成为球迷为球队呐喊助威的重要形式,他们的呐喊声和助威声显示了强大的团队精神和整体意识,不间断地贯穿于比赛全程。中国的赛场也曾有过人声鼎沸,万人潮动,但呐喊声和助威声单从效果来看缺乏持久性和整体性,这和球场上队员的表现有一个共同的特点――缺乏体力的持久性,只有进攻和进球才会提起球迷的激情。
2.2.2对比赛的关注度
球迷对比赛往往是非常关注的,只是关注的焦点不同:有些球迷关注球星的表现;有些球迷关注球队的整体表现;有些球迷则关注比赛的结果。德甲和英超球迷更关注球队的整体表现:战术打法有没有新意,队员安排合不合理,场上队员的精神面貌是否令人满意等方面。中国球迷更关注比赛的结果,同是一场比赛假如结果不同,球迷的反应和评价就会截然不同。需要提到的是媒体在这里的作用不容忽视,欧洲许多知名的足球专刊和体育媒体常常会对一场比赛中所有上场的双方球员进行客观的打分,球迷观看比赛时注意力往往集中在球队整体表现上。我国国内大多数相关体育媒体和解说常常在比赛中或比赛后发表一些专家观点,焦点多集中在个别队员、裁判、教练等人身上,形成了国内“高气压”下的足球环境,也影响着球迷对比赛结果的关注。
2.2.3对赛场上突发事件的行为表现
只要有足球比赛的地方就会有球迷骚乱,从现代足球发展的历程可以看到,球迷骚乱由来已久,早在13世纪初,英国就出现了有球场观众暴力现象的记载,在英国的足球史上,从来没有一个时期不发生球场骚乱的事件[5]。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可以看到欧洲球迷在观看比赛时更多地表现出支持、理解和尊重。在球场上对方球员遭到本方球员恶意伤害时,球迷所表现出的正义感会让伤害他人的球员为自己的行为感到羞愧。反观我国球迷在观看国家队比赛时,只要赢球,不管我国队员在场上做出何种恶劣行为,大多视而不见,使得一些“大牌”球星滋长了动作的粗野,最后落得个“输球又输人”。
2.3球迷对足球比赛结果的理解不同
球迷往往希望自己所支持的球队赢球,这是天经地义的。所不同的是不同国家的球迷对待比赛结果的理解是不同的,这体现了不同地域的球迷对待比赛结果的心态和对足球文化内涵的理解不同。我国球迷大多缺乏理智成熟的心态,对待一场国家比赛的态度是:赢了是民族英雄,输了是人民败类。这与我国“金牌至上”的举国体制有一定关系。阎世铎曾说:“有人这样评价中国足球和巴西足球的差别,说中国足球是胜负,巴西足球是文化。”[6]这反映了现阶段大多数中国球迷的心态。
2.4对球队的忠诚度不同
在英格兰,球员往往只需要想怎么踢好球即可,只要你努力训练表现出色,教练就会把你派上场,只要你勤勤恳恳不遗余力,哪怕你踢得再臭,球迷也只有叹息而没有嘘声,英格兰球迷易满足,也表现出合理的包容,但有一种情况例外,那就是背叛。成长于阿森纳青年队,如今却披上蓝衣的阿什利•科尔之所以被母队球迷唾弃,正是因为秉性直爽的英格兰球迷看不起他为了三五万英镑折腰。德国也是这样,在德国队历史上向来有四大帮派之说,那就是拜仁帮、门兴帮、汉堡帮和科隆帮。尽管近年来拜仁帮“一家独大”,但三十年前四大家族却是分庭抗礼,当时的德国足坛很少出现死对头互相转投的情况。忠诚成了贝肯鲍尔们一生的勋章,甚至在退役后,那些老家伙们依然壮心不已,以“元老明星队”般的阵容集体入主俱乐部管理层,继续为钟爱的俱乐部竭忠尽智[7]。从这些球星和职业球员的行为和思想可以看出球迷对球队的执著追求、刚直不二,有些球队的球迷甚至几代延续。中国球迷对所迷恋、追捧的球队的忠诚也是有目共睹的,只是受传统文化的影响,个性没有那么鲜明,甚至有些球迷受从众心理的影响,盲目追随,没有明确的目标,往往会随着球队成绩的变动而改变目标,还处于看球、起哄的阶段。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3.不同地域对足球文化的理解
3.1足球文化的内涵
足球文化是足球运动主体创造的不同形态特质所构成的复合体,是世界各地域人群通过从事足球活动,围绕本体特征不断总结、创新、发展形成的各种有形与无形的、物质与精神的、内容与形式方法的总称[8]。足球不仅仅是一种运动项目,它在不同的场合也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在人们玩耍时,足球是游戏;在体育项目中,足球是竞技;在比赛中,足球是胜负;在社会生活中,足球是文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足球是产业;在国际舞台上,足球是政治;在战争时期,足球是和平;在和平时期,足球是战争。足球可以成为百姓常人的娱乐,可以成为民族之间的角力,也可以成为国际关系中政治家们手中的牌[6]。
3.2不同地域对足球文化的理解
英国球迷把足球运动视为生命中的一部分,用心关爱。德国球迷把足球运动当成释放、排解工作压力的方式和精神寄托,他们用哲学家的眼光审视,用音乐指挥家的激情感染。与欧洲球迷相比,中国球迷是感性大于理性,激动多于理智,对现代足球运动内涵的理解和认识还远远不到位,甚至有些偏差。中国球迷虽投入了极大的热情与精力,但面对比赛、面对成绩,国人的浮躁心态就表现得淋漓尽致,球迷们对自己所支持的球队往往一厢情愿地要求过高,胜了才爱败了就不爱,球队连胜三场则下场比赛的门票抢手稀缺,连败五场后看台就空荡冷清。中国球迷关注的似乎除了胜负就是比分,衡量教练水平和球队实力的唯一尺码就是成绩,观众若对比赛结果稍不满意,则让教练下课。在球场的各个角落,只要队员的表现和裁判的判罚尺度稍不让球迷满意,假球黑哨之声就充斥看台。我们的媒体似乎总喜欢报道国内足坛的负面新闻,有意无意地人为放大假球与黑哨。(诚然,当前的中国足坛的确存在假球和黑哨。)假球黑哨的放大与渲染给中国球迷造成了严重的心理暗示和思维定势[9]。2011年8月,在我国深圳举行的第26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女足半决赛中当中国队以点球击败巴西队时,电视解说员激动地说:“这是为中国男足在世界杯决赛期间输给巴西队报了一箭之仇。”真让人哭笑不得,更何况此次女足的参赛队员有毕妍、屈姗姗、庞丰月、王冬妮、李冬娜、汪玲玲和李雯等众多国脚助阵大运会比赛。对于现阶段的中国足球来说,一场比赛的胜负说明不了情况,男女国家队的世界排名的下滑才是客观事实,这是世界公认的,我们不能再自欺欺人了。
4.结语
通过对表现形式的不同的视角观察和思考,我们对足球运动文化有了更新的理解。通过对不同地域的球迷文化的了解,我们能更加客观地审视中国足球的现状。中国的足球环境可以比作一个生态环境,球迷是足球运动开展的土壤,球员是森林,土壤改善了,森林才会茂盛,没有丰富的土壤就不会长出参天大树。领导层是这个生态环境中的阳光和雨水,只需要把握好普照和浇灌的比例,森林就不至于干旱或水涝。新闻媒体就像园丁,管理好森林的病虫害,不要人为地对树木进行接枝和园艺造型。用前足球运动管理中心主任、足协专职副主席阎世铎的话来说即“中国足球现在像一个文化沙漠,我们要共同努力,把它建成文化绿洲”。[6]
参考文献:
[1]黄银华等.试论中国足球球迷文化[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2.36,(6).
[2]缪佳.德国体育和竞技体育发展的特点研究[J].体育与科技,2010.31,(6).
[3]万静波.足球是埋藏在德国人内心深处的秘密引擎[J].南方人物周刊,2006.6.
[4]崔丽,田慧.英国足球与英国文化[J].中国体育科技,2010.46,(4).
[5]胡承志.英国足球球迷文化探讨[J].体育文化导刊,2006.8.
[6]李磊.论我国足球产业化进程中足球精神的缺失[J].南京体育学院报,2008.22,(4).
[7]杨建.忠诚的传统[J].足球俱乐部,2007.4.
[8]李建辉.我国足球文化的发展[J].天津市经理学院学报,2011.2.
关键词:中国传统体育文化 内涵 深层解读 特性 历史考察
中图分类号:G812 文献标识码:A
中国传统体育文化是建立在中国个体农业经济为基础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之上的,以血缘宗法自然原则与高度统一的社会为背景,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体育文化融汇的结晶。不断寻求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中的民族智慧,弘扬科学合理的中国传统体育的文化内涵和特性,以赋予传统体育文化新时代竞争与奋进的体育精神,使其走上自我不断完善发展的道路,对于传承与发展中国传统体育文化有着莫大的时代价值。
一 体育及体育文化的内涵阐释
1 体育的概念界定。体育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自从有了人类历史就有了体育历史。在人类文明的历史长河中,体育文化是一个逐渐发展的历史过程,是人类整个文化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对于早期的体育而言,虽然人们生活在不同的地域环境,生活习惯也有着根本的差别,但创造出的体育形态、性质和目的基本上是类似的。人类为了生存和延续,学会了跑、跳等基本动作技能及有关生产劳动知识,并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世代相传直到今天,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形成了今天灿烂辉煌的体育文化。据史料记载,19世纪中叶欧洲文艺复兴之后,才使人们真正感受到体育文化对人类社会发展产生的直接影响。
2 体育文化的内涵阐释。首先,体育文化产生于人类从动物野性转变为人性的过程中,是人类在改造自身的过程中,由动物的本能改变成自觉行为的人性时,通过劳动、游戏、教育或合理的竞争方式等渠道,逐步形成的人类社会特有的文化现象。其次,体育文化是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称。之所以说是物质文化,因为体育文化是以人体这一物质形态为对象,利用场馆和器材等体育手段,通过体育锻炼达到强身健体的效果;之所以说是制度文化,是因为人们在体育运动中形成了一系列的体育规范文化;之所以说是精神文化,是因为体育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文化精神,对人们的精神世界和人的精神面貌产生深刻影响。
再次,体育文化是人类在体育生活和体育实践中创造出来的,通过有形的身体形态及动作技能和无形的个体意志、观念及社会时代精神反映出来,体现了各具特色的存在方式。体育文化能直接或间接反映一个时代、一个国家或民族的特征,并规范着人们的体育行为,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念。
最后,体育文化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是人们在体育生活和体育实践过程中,以身体形态的动态变化和相关动作技能所表现出来的具有运动属性的文化,总是与人的体育生活紧密结合,又总是和一个地域或民族的社会文明、物质文明以及自身的发展产生具有互动发展的关系,能反映出本民族传统的体育特性。
二 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内涵的深层解读
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作为中国文化有机整体的一部分,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影响深远。中国传统体育文化既是稳定的精神物质文化,又在历史环境的变迁中不断呈现出多元的差别,这种在传承相续中渐进发展的态势,使得中国传统体育文化有着浓厚的文化内涵。
1 精神内涵层面。首先,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专注的焦点往往是人内心的道德良知,也就是专注于人的道德修养问题。“天人合一”、“崇尚和谐”,正是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体现出的特有人文精神。中国儒家文化主张由内向外去驰求,通过成己成物,从内在发掘整个世界,这就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精神或者基本精神,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也深受其影响。其次,中国传统养生理论精神所遵从的最根本的法度就是“天人合一”、“天人相应”,坚定地认为自然界就是生命的源泉,人的身体直接受自然界的运行、变化的影响,人的生命活动必须要与自然变化的节律相适应统一,取法于自然,顺乎自然之道。最后,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精神内涵不像西方体育那样过于注重“物质”、“竞争”、“超越”,它包涵了老庄、儒家及墨家等深邃的思想内蕴,形成了一种注重“和谐”、“整体”,“由外及内”实现道德升华的基本精神指向。
2 理念内涵层面。首先,中国的传统体育文化的理念重点,是重视体育文化的伦理价值和社会价值,把精神情感放在了首要地位,因此“仁德”、“仁礼”就成为了体育追求的最高层次。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在表面浅显直观的身体运动后面,蕴藏着本民族深厚的道德思想内涵和运动理念,这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武德”。其次,中国传统文化自古以来对个人价值取向的标准,就经历了一个从重肉体之美到重精神,尤其是道德之美的发展过程。正是在这个认识理念的基础上,中国传统文化形成了重视精神建设,忽视身体建设的理念,当然对体育的理解也相应地形成了“重文轻武”,重精神轻身体的意境理念。
3 价值内涵层面。首先,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影响,“中庸”和“中和”的价值原则在中国传统体育文化里被表现得非常突出。在中国整个传统体育发展过程中,只是刻意去强调“养生化”的价值主线和“意念”,而外在的负荷与强度和肌肉的收缩方式被严重忽视。其次,中国的传统体育文化的价值追求多是健康长寿和营养养生,这体现了最朴素的“人本主义”精神。中国传统的体育文化非常注重身体锻炼的开与阖,这对节约体能、修复身体有相当大的益处。
4 功能内涵层面。首先,“祛病健体”是中国传统体育的根本出发点和对体育的功能基本阐释,注重“在宁静、冥想中悟道”,动作上多模仿动物,以球形、环形、向心形为主,这与中国传统文化所主张的“心欲宁,志欲逸,气欲平,体欲安,貌欲泰,言欲讷”有莫大的关系。其次,中国传统文化也讲求“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这里的“自强不息”体现的就是一种拼搏敢为的大丈夫精神,这种精神从何而来,靠的就是体育。因为体育被看作是一种“挑战自我,超越自我”的活动,它能够最充分地挖掘和发挥人的潜能,从中可以看出“生”的力量。我国古代丰富多彩的体育文化,比如武术和角力等,充分显示了中国人民的智慧与勇敢,体现了对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动力的完美追求。
5 动力内涵层面。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史,可以被看作是各民族的文化交流史,也可以被看作是对外开放的文化交流史。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是具体的、历史的,也是多地域、多民族的,而且是多层次的。中国传统体育文化是各区域、各民族体育文化的荟萃集合,在荟萃集合过程中,必然存在着互相的交流影响,而就是这交流互感,恰恰是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发展的推动力。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交流,有利于促进民族传统体育的融合,也正是在各民族生息繁衍和相互交流中,积聚了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发展的内驱动力。
三 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特性的历史考察
中国传统体育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袭了中国文化中的“以民为本”的思想,并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形成了和谐统一的体育精神。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是适应本民族的特点而形成发展的,都具有独立的民族性格和社会意识。在其一代又一代自我复制的历史渊源中,不断承接外来影响而有所变异,逐步形成并充实本民族的文化积淀。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传统伦理道德所体现的人与自然、人与人和人与社会和谐共处的思想以及重人格的观念,形成了中国人独特的体育价值观。
1 民族性与民俗性。民族性是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基本属性,传统体育文化必然存在于特定民族生活的地域空间和具体的历史时间之中。人类文化的存在和发展,不但有共性的一面,也同时具有个性的一面。这种人类文化的差异性就是民族性的表现形式。各民族的体育文化都呈现出有别于其他民族的体育文化特性。传统体育文化的民族性体现了一个民族的文化自身发展的特殊性,代表一定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积淀与特定地域文明的特点。各个不同地域的民族创造了不同类型、不同形态的体育文化。另外,民俗是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同时又是广大劳动人民所创造的文化。在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中,对民族最具凝聚力的就是民俗体育文化。民俗体育不但受到民族因素的影响,同时也受到地域因素的制约,多种因素相互交织,互相依赖,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融合,逐步成就了多姿多彩共存共荣的民俗体育文化特性。
2 社会性与独特性。由于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具有久远的发展历史和深厚的社会存在基础,所以绝大多数人的认识和心理倾向是非常认可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而当整个社会的大多数都倾向于某种体育文化传统时,它就会爆发出强大的社会表现力,也就是说社会性非常的浓烈。另外,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也具有鲜明的独特性。中华民族是一个多民族的集合体,华夏文化也是一个多元的复合文化体系。从中国历史发展的漫长过程来看,中国传统体育文化是以汉族体育文化为主体,同其他众多兄弟民族体育文化相互交融和促进,共同创造出来的文化体系。但是在中国传统体育文化表现出强烈社会性的同时,各民族都同时保持了民族体育文化传统独特性。
3 传承性与涵延性。传承性也叫传统性。中国传统体育作为一个民族物质与精神发展的纽带桥梁,是在长期的社会历史发展中,被每个民族自觉加以继承发展的。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之所以具有传承性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从它刚出现起,就表现出了对生活在一定时期、一定范围内的人具有特殊的价值。比如在养生学的发展中,中国传统最开始主张以静养生,后来变为主张以动养生,再后来主张动静结合,这个传承发展过程就是人们对体育文化延续和不断深化认识的过程。这种传承不但保存了许多传统的东西,同时又增添了很多现代成分,也就说中国传统体育文化是不断被继承的,同时也是被不断发展创造的。另外,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涵延性,就是说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具有兼融涵括、多元共生与传承延续、传播吸收等诸多特性。中国传统体育文化有其丰富的内涵,诸多因素多元交汇,相互吸收、兼容并蓄。独具特色的中国传统体育文化,无论从悠久的历史传承,还是从广博的丰富内涵上,都具有鲜明的涵延性。
4 艺术性与表演性。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实现了体育与艺术的有机结合,不但重视“技”,而且讲求“艺”。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中体育与文学、书法、舞蹈等艺术形式有机地融合,体现出了独特的美学追求。比如周朝的射礼中专门安排有“乐人”演奏乐曲,太极拳、荡秋千、龙舟竞渡等都追求艺术的形式美。另外古代剑术与舞蹈是天然地结合在一起的,故又被称为“剑舞”。再如中国的武术在其自身发展过程中,与艺术的联系也越来越密切,以至被人们称为“武艺”。另外,中国传统体育文化追求艺术性的同时,也极力追求着体育的表演性。中国传统体育文化非常缺乏竞技性,诸多体育项目中相当一大部分,如传统体育项目中的武舞、剑舞及风筝,还有武术、射箭及骑马等,基本没有或少有竞技性的意味,主要是锻炼养生,或是充满了表演性。
参考文献:
[1] 葛辉:《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之历史变迁及其特质解读》,《株洲工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
[2] 黄咏:《论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特性》,《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5期。
[3] 黄建:《简论体育文化的价值构成与时代内涵》,《作家》,2009年第16期。
[4] 黄莉:《体育精神的文化内涵与价值建构》,《体育科学》,2007年第6期。
1茶文化符号的解读
我国是茶的故乡,茶文化的发源地。茶最早始于神农时期,在千年的历史积淀中,形成了博大精深的茶文化内涵。茶文化符号也愈发鲜明,普洱、铁观音、碧螺春先后成了中国茶符号的标志,而茶学、茶故事、茶艺茶表演以及茶风茶书画等也渐渐成了我国茶文化符号的代表。自唐朝陆羽《茶经》问世以来,茶才有了确切的文化寓意,以海纳百川之势先后蓄积了道家、儒家与佛家的思想精髓,并形成了兼容并蓄的茶文化思想内涵,成为了传统文化符号的标志之一。1.1象征意义茶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我们传统文化符号的标志,其带有浓厚的象征意义。在漫长的历史发展时期,茶诗、茶书、茶画、茶风、茶俗以及茶戏、茶歌舞都逐渐演化成了茶文化符号的具体表现形式。而且每一茶文化符号所象征的文化意义以及浸染的艺术气息也都有所不同,但其所展现的却是我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风貌。古朴的茶台与古色古香的茶室,在不同程度上展现了茶文化的自然朴实之质,而清幽的茶室环境以及极简的陈设摆件也象征着茶文化中的淡然清雅之气,悠扬清丽的茶歌象征着我们劳动人民积极盎然之态,独特的“矮子步”采茶舞也寄寓着我们劳动人民乐观向上的情怀。总而言之,茶文化符号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每一符号都在无声中阐释着茶文化的深刻内涵,也寄寓着劳苦大众的美好愿望。
1.2文化标志
茶文化作为一种符号标志,其所沾染的文化气息自然是不言而喻。无论是茶画、茶事,还是茶歌、茶诗,抑或是茶具、茶典故等都在不同程度上浸染了茶文化的味道。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茶文化符号是作为一种文化标志而存在。古语云,茶是“仁”、“义”、“礼”、“智”、“信”的化身,茶文化也因此一度被作为思想标签,其所寓含着的儒家的仁爱、道家的自然以及佛家的慈悲之意,也在形式不一的茶文化符号中被充分诠释。同时,悠久深邃的茶文化历史也促成了丰富多样的茶文化符号的形成,每一历史时期的茶文化符号也各不相同,但都是对特定时期茶文化内涵的阐释。而且,茶宴、茶道以及茶礼等茶文化符号都是在历史的长廊中饱经茶文化的熏陶产生的,因而任何一个茶文化符号所散发的文化气息都异常鲜浓。
1.3艺术底蕴
茶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灿烂文化宝库中不可分割的一支,其不仅蕴含着丰厚的文化意义,同时也被打上了浓厚的艺术烙印。众所周知,茶文化思想内涵是集传统优秀文化于一体,其在发展过程中广泛汲取了各种文化元素的精髓。民间艺术文化因子、传统美学观念以及大众审美品味等构成了特有的茶文化美学符号。因此,茶文化符号的艺术气息尤为鲜明。茶艺表演是茶文化艺术符号的标识,其精湛的茶技以及氤氲的温馨氛围与舒适的饮茶环境都是茶文化符号艺术化的体现。茶文化符号在岁月的长河里积淀成隽永深沉的艺术内蕴,犹如一朵瑰丽的奇葩在时光的隧道里傲然绽放。
2茶文化符号在现代影视广告中的应用意义
茶文化符号作为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骄傲,曾一度被奉为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代表,其蕴藏的文化艺术因子是难以言表的,浓浓的中国特色将能极大地激发国人的自豪之情与外国人的好奇之心。而随着现代影视广告的飞速发展,我国的广告设计陷入了僵硬呆板的死胡同中,一味地模仿抄袭外国影视广告的设计手法,忽略了对本土文化元素的吸收,进而导致现代影视广告的制作越来越粗糙,内容也愈发浅薄,难以引起大众的共鸣。因而,现代影视广告设计引入茶文化符号意味着传统文化因子与现代艺术手法相结合,既促进了传统茶文化的传播,也为现代艺术广告的设计注入了新的血液,推动了现代影视广告向全面发展之路迈进。
2.1提升广告的文化艺术内涵
茶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其符号所潜藏的文化艺术内涵也是不容小觑。琳琅满目的茶文化符号被融入到现代影视广告的设计与制作之中,那么也就意味着深刻的茶文化内涵与独特的艺术因子也将会被融入到现代影视广告的设计与制作中,茶画中山水自然美学因子、茶诗中的韵律节奏以及茶故事中的典型人物都将成为现代影视广告制作的原型,将会增添现代影视广告的文化魅力与艺术感染力,从而在无形中促进广告文化艺术内涵的提升。另外,特殊的茶文化符号对于现代影视广告的制作与设计也是大有裨益,设计师可以将特色鲜明的茶文化符号作为辅元素渗入到广告的制作中,利用影视广告的创作手法将茶艺表演的煮茶与烹茶以及倒茶和饮茶等环节进行慢动作播放,在茶水的流动中与茶香缭绕的云雾中感受广告的深沉的艺术文化内涵。
2.2促进茶文化的传播与弘扬
茶文化在千年的历史传承中建构了其独有的文化框架体系,并且一直未曾被岁月的黄沙所湮没,一路披荆斩棘傲立于世界文化之林。而曾经盛极一时的茶文化却在物欲横流的今天落入了尴尬境地,尤其是当今的年轻人对于茶文化缺乏基本的认知,甚至连茶文化符号的表象都不甚明了,更遑论茶文化的核心要义。而现代影视广告作为一种文化传播手段,将会加快不同文化在不同地区的传播进程。所以,将茶文化符号引入现代影视广告的设计中,那么茶诗、茶歌、茶学以及茶故事都可以通过网络媒体与视频载体以及电视平台等渠道而被呈现在观众眼前,大众也在点滴的茶文化符号宣传中了解茶文化的深层内涵,而茶文化也在不同区域不同空间内得到了广泛传播。总之,茶文化符号作为茶文化的具体表现形式,其在现代影视广告中的应用,将会开启茶文化的国际化大门。
3茶文化符号在现代影视广告中的具体应用思路
3.1深入挖掘茶文化符号中的美学元素进行艺术设计
不同的茶文化符号寓含着不同的美学因子,茶画、茶诗、茶歌以及茶曲都是茶文化符号的不同展现。但是,由于茶文化符号的表现形式过于复杂,设计师在进行现代影视广告的制作时,并不能游刃有余的对茶文化符号进行穿插性应用,而是只能生搬硬套地将茶文化符号插入到广告的制作中,进而降低了广告的文化艺术内涵。因此,设计师在利用茶文化符号进行广告设计时,应该以不同的茶文化符号为立足点,对茶文化进行深入性研究,在了解茶文化基本内涵与其符号意义的基础上,构建茶文化符号标志结构体系,使设计师能够根据现代影视广告的设计目标,有效地从中选择茶文化符号进行艺术化构想,从而提高广告的针对性,并在最大程度上引发受众内心深处的共鸣。例如,茶倍健的牙膏广告是以茶作为茶文化符号的物质标志,将绿油油的茶园作为背景,对牙膏广告进行立体化呈现,从而使茶文化符号的美学元素展现得淋漓尽致,也促进了黑人茶倍健广告文化艺术水平的提升。
3.2将茶文化符号的思想内涵与广告设计理念相契合
茶文化符号象征的是传统文化,而其在与现代影视广告相交融的过程中,必定要与时尚潮流元素擦出火花,而在火花消散之后要想安然地融入到现代影视广告中,那么需要设计师对茶文化符号进行定位化的改变设计,结合茶文化的思想内涵,以广告的设计初衷为立足点,对茶文化符号进行系统性改编,从而使茶文化符号的思想内涵与现代艺术广告的设计理念进行相得益彰的融合。设计师应该结合茶文化符号的不同意义,对现代影视广告进行明确的定位设计,一改传统模糊不清的笼统化制作,将茶文化符号中的元素进行细致筛选,使其以合理的方式注入到广告中。例如,杭州西湖龙井的宣传片中,其以龙井为载体发挥影视广告的制作优势,对龙井的叶进行定格设计,进而使观众透过屏幕都能感受到茶香四溢的芬芳。
3.3立足于茶文化符号的文化意义对广告进行定位构思
茶文化符号在千年的文化积淀中变得愈加厚重,其所承载的文化内涵也是异常深厚。设计师在利用茶文化符号进行影视广告设计时,应该以茶文化符号中的文化因子为基石,对广告中的文化元素进行科学剖析,并将茶文化以不同的符号形式注入到现代影视广告的设计中。例如,设计师可以利用采茶舞中的矮子步、单水袖以及扇子花等艺术文化元素来增添广告的文化艺术气息。当然设计师也应该注重对茶文化的深层挖掘,从变化多端的茶文化符号中提炼茶文化的思想精粹,并以适当的方式融入到现代影视广告的设计中,以推动广告向正确的文化定位之路迈进,从而促进茶文化符号在现代影视广告中的常规化应用。
4结语
茶文化符号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标志,其包孕着的丰厚的文化艺术知识对于现代影视广告的设计而言是一笔不可多得的财富。因而,现代影视广告应该摈弃崇洋的情绪,扎根于传统文化的土壤中,将优秀的本土文化因子注入到广告的设计中,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播之时,也提高了广告的艺术性效果。尤其是近年来,影视广告的本土化色彩越来越淡薄,民族气息也日益稀薄,难以在国际市场上占领一席之地。而一旦茶文化符号被运用到广告的制作中,那么其丰富多姿的文化意识形态也将会被纳入到影视广告之中,其深层次的文化价值也将会被进一步开发,而渗透着茶文化符号的影视广告也将会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可。
参考文献
[1]周李欢欢.秉承与扬弃——中国传统文化之于广告创意[J].当代经理人,2005(3):211-212.
[2]韩佳蔚.传统文化:中国现代广告成长的沃土[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118-119.
随着时代进步,我国的社会、经济、文化呈现出蓬勃发展的状态,并取得了巨大的成效。如今世界的大局仍是经济全球化与政治多元化的时代,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在国际的社会地位与经济实力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中国的经济与社会发展都已然进入了“新时代”。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部署,我国逐渐成了全球的领跑者,焕发出强大的活力,加上“文化自信”的理念提出,中国的民族文化、民族精神再一次成为国内外的关注重点。中华传统茶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茶文化的形成、发展与社会历史的发展进程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中华民族千百年的文化传承中,茶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分支,具有深邃的内涵和独特的魅力。随着国家对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不断加深,中华民族子女有责任与义务去不断挖掘茶文化的时代价值,传统文化与新时代融合起来,在全新的社会发展进程中弘扬传统优秀茶文化。
一、中国传统茶文化概述
(一)茶文化的起源与历史传承
据史料记载,中国茶文化传播至今已有近四千年的历史,“茶”最早见于我国第一本中医学著作《神农本草经》,这部作品托名“神农”所作,实成书于汉代,一直传承至今,成了中华文化的经典典籍之一。在《神农本草经》中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荼”即为古时之茶字,这成了史学家所公认的最早关于茶字的文字记载。中国是茶的故乡,是茶文化的发源地,茶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六朝以前的茶史资料表明,茶文化最早形成于巴蜀地区,茶叶文化的形成,与巴蜀地区早期的政治、风俗及茶叶饮用有着密切的关系。随着国家版图的统一与各地经济、文化的融合发展,茶逐渐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开始传播。直至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茶逐渐传入华南地区。唐朝经济文化空前繁荣,也成为茶文化的兴盛时期。明朝末年,荷兰商人将茶叶运至欧洲。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进程中,茶叶、丝绸、瓷器向来是中国特产的代表,是中国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
(二)茶文化的本质内涵
中华茶文化与地域文化特色密不可分,茶文化是中华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茶文化的本质内涵可以从多方面、多角度进行分析。我国茶文化形态与内涵多样,茶叶品种繁多,形成了纵横交错的茶文化体系,茶文化的不同内涵共同促进茶文化的发展。茶叶成熟采摘时,人们通过茶歌抒发对茶叶、对生活的热爱,通过茶歌丰富采茶人的精神世界。茶知识与茶文化在长期发展过程中不断积累与丰富,地域特色得到了发展。茶文化的精神与内涵是通过种茶、赏茶、采茶、沏茶、闻茶、品茶等习惯与民族内涵相结合形成的一种文化,这种文化慢慢成为大家的认可与信仰,在各个环节中形成一种审美需求、心理追求以及情绪意境。在文化价值与理念的认同发展下,茶文化的发展得到了更为广阔的天地。
二、新时代中华茶文化传承与发展的策略
(一)重视年轻一代受众,完善发展与传承体系
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离不开完整的传承体系,需要国家、社会的全面发展。传承与发展传统民族文化的体系是庞大的,包括传播者与受众、传承方式与内容、保障体系三个重要方面。传播者的类型较多,如政府机构、民间组织、学校系统与个人等。而特别值得提出的是在社会文化发展的进程中,需要将传统文化的受众更多地放在青少年群体中,这是文化发展不可违背的自然规律。文化的发展与传承需要靠年轻的一代,只有将传统文化植根于青少年的内心,才能真正形成良性的发展趋势。新时代背景下,将茶文化根治于年轻一代受众,有以下一些方式展开:1.充分利用软硬件设备,建造茶艺实训场所。特别是在校园中建设茶艺实训场所可以形成沁润式的体验,让青年人在茶艺的体验过程中领略中华民族文化的魅力。2.通过各类茶文化活动,将茶文化活动与年轻一带的活动联系起来,形成与茶文化相关活动,如诗歌朗诵等。3.可以通过开设茶文化体验课程,在丰富内容的过程中传播系统的茶文化。4.将对茶文化感兴趣的年轻人先集聚起来,形成以点带面的带动作用,形成辐射的茶文化。5.将茶文化结合相关课题科研项目研究,进一步丰富茶文化内涵,成为传统茶文化与校园教育的融合探索路径。
(二)深入探索茶历史文化,挖掘茶文化内涵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与变化,在多元文化审美理念下,传统茶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面临的压力是较大的。茶文化可以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在茶文化的传承过程中深入对茶文化的内涵进行梳理与分析,能够更加充分地体现出茶文化的历史价值,从而丰富文化内涵,这实际是茶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根基所在。只有不断地去探索、去寻找、去发现传统茶文化的丰富内涵以及价值,才能挖掘出时代背景下茶文化与现代社会元素结合的关键要素。中华茶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以及深邃的内涵,茶文化的形成发展与中国千百年的社会、经济、生活都有着密切的关系。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积累了大量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新时代背景下,更需要深入地做好相关发掘与整理工作,从不同层面与角度来深化茶文化的内涵。对茶文化进行全面、系统地了解有利于增强人们对传统茶文化的充分认知。
(三)借助新媒体有效传播,拓展茶文化传承途径
中国的新时代是网络与信息技术发展的时代,“互联网+”“新媒体”“短视频”为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传统茶文化传播方式与手段都是较为片面的,在新时代背景下,新媒体的运用为茶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新途径,有效促使茶文化自身优化和传播。在新媒体传播过程中,还能有效地实现与人民群众的互动,真正形成轻松的文化传播氛围,借助网络能够更有效地跨越时间与空间界限真正实现零距离的文化交流。新媒体对茶文化的传播与发展,能够促使更多人加入茶文化发展中。现代社会中,微信、微博、公众号等网络平台已经成为人们不可或缺的社交软件,借助一台手机、平板电脑都可以有效地进行茶文化的宣传与推广,让全球范围内的人们及时获取信息。借助互联网新媒体,合理有效地将茶文化与生活进行有机关联。比如可以借助茶文化的“慢”理念来改变与培养人们的心境,引导人们在浮躁的社会中安静下来,可录制纯手工茶的制作方式、冲泡方式,让更多的人感受到茶文化的魅力所在。又比如可以将茶歌、茶舞表演通过直播或者点播的形式出现,让人们借助新媒体的传播媒介,更好地了解中华传统茶文化,进而喜欢它、热爱它,从而为传承与发展提供新的途径。
(四)加强茶文化与其他文化领域的结合
茶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内涵丰富。除了茶文化,还形成了浩如烟海的不同文化艺术领域,通过将茶文化与其他文化艺术领域进行有机结合,能够有效地促进茶文化的传播与发展。文化无疆,不同的文化领域之间在发展进程中是互相促进与发展的,茶文化是包容的、开放的,这为茶文化与不同文化领域的碰撞交流提供了可能性。不同领域的文化进行有机融合,能够打破文化领域的壁垒,实现双方更好的发展。如茶文化与音乐文化同属于中国美学组成,二者不论是审美、还是发展都有着可以融合的范围。茶文化与音乐自古以来便有着极为深刻的渊源背景,文人雅客在饮茶期间常常伴有乐器演奏,典雅的音乐与茶香的融合既能够增加品茶的趣味,提升品茶的愉悦。在茶与音乐的文化交流中,能够形成文化之间的融合,通过两种具有不同文化内涵的形式实现人心境的改变,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的性格品质。
三、小结
中国茶文化是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中国传统茶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离不开一代代人的努力。在弘扬与发展传统茶文化的过程中,只有不断地突出民族特色,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茶文化,将茶文化的发展与中国社会发展的背景紧密结合起来,才能形成良性发展的趋势。新时代背景下同样应当重视对中华茶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在实践过程中,通过积极营造良好的茶文化氛围,培养更多专业的茶业人员,将茶文化的发展与校园教育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茶文化,使越来越多的中国人认识、了解并关注茶文化。
参考文献:
[1]孟晶.传统茶文化的活态传承与发展[J].食品工业,2021,42(04):517.
[2]杨志纯.对传统茶文化在音乐艺术中传承与发展的探讨[J].福建茶叶,2021,43(01):269-2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