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经济管理课程范文

时间:2023-07-11 09:21:31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大学经济管理课程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大学经济管理课程

篇1

 

关键词:施工管理 合同 安全质量 进度 工程造价

在现今电力工程的兴建浪潮之中,传统的电力项目工程建设和管理技术也亟待改革和创新。相比其他的工程项目而言,电力工程项目有着建设结构复杂,耗资巨大,工期长,管理多面性等显著特点。为了进一步促进我国电力事业的发展,同时也为了满足电力项目工程建设的相关需要,改革电力工程施工的技术和管理方式成了今后工作的重中之重。一直以来我国的电力工程项目的管理机制在施工配置和人力、物力配置上取得了一定的改革成效,但依然存在相关问题,管理和施工过程中的不规范、不合理操作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资源的浪费和损失。

 

一、关于劳务合同的管理方法

(一)选择劳动队伍的方法

施工劳动队伍作为工程的直接实施人员,在劳动队伍的选择方面首先考虑企业资质和财务状况等。但随着电力项目工程的发展,劳动队伍和有关企业往往存在劳务分包和各种挂靠现象,因此单单看从业队伍的资质和注册资本往往很难判断劳动队伍的优良性。为了更可靠的区分劳动队伍的真伪,应该在确保企业满足分包工作,进而对劳务企业的人员配备、资金来源、设备和施工经历等方面进行考察。一般来说,有着更多合作经验的劳务企业具有更大的优势。

 

(二)劳务合同的拟定

劳务合同不仅能够确立双方的责任义务范围、责任关系,同时还是双方利益的最大保障,同时也能确保工程正常运转。对于劳务合同的拟定也有着很多的具体要求,否则往往会导致劳务纠纷的发生。一份合格的劳务合同首先应该在内容上详细,分工明确。合同在劳务结算上也应该有明确的划分,确保工作量计算上的可行性。合同的拟定一定要确保责任、利益分割上的准确性,不得存在劳务上的牵扯关系。劳务分包工作一般需要列出施工清单明细,具体写出施工项目、工作量计算单位、劳务分包单价等内容,一方面利于结算账目,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劳务纠纷

 

(三)劳务合同的执行

在项目施工过程中原则上应该按照合同规定进行施工操作,但往往会由于合同中没有提及的施工项目而发生纠纷。对于这种情况往往需要双方进行必要的协商,通过变更合同或签订补充合同来处理相关争议。合同的变更必须在双方的同意下才能签订补充合同。在施工过程中劳务企业若将施工项目装让于其他劳务企业,而转让施工队伍又没有从事相关的施工的相应条件,这种情况下,施工企业则有权单方面解除合同并重新寻找合作企业。对于双方协商无果的情况,则需要诉讼法院解决。

 

二、关于施工过程中的安全管理

(一)建立和完善的安全责任制度

施工过程的安全生产核查是工程项目安全进行的有效保障,安全审查工作往往要对施工单位安全责任制、安全保障设施以及相关管理制度进行检查。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往往还要签订安全管理协议,明确双方的职责和义务,确保安全生产。对于建设单位一般还需要建设安全管理的机构或组织,负责安全监管,进而建立完善的安全管理机制。

 

(二)培养安全文化

作为建设单位必须坚持实施安全管理机制,认真开展相关安全教育和培训的工作,在最大程度上促进工人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增强工作人员的安全生产意识。同时也要加大力度培训施工人员的施工方法,严禁违规生产,减少操作失误带来的安全事故。安全监管机构也要定期、不定期对施工场地和施工设备进行检查,争取在事故发生前排查出事故隐患,确实落实安全生产的规章制度,促使工作人员具备较强的安全生产意识,进而形成良好的安全生产文化。

 

(三)安全设备设施的配置

安全设备设施是发生安全事故后最有效的营救和自救的设施之一,也是防止事故发生的最大保障。因此加大对安全设施的资金投入极为必要。在危险施工场所必须要有相应的警示标志和消防措施,以降低事故发生率。安全管理部门必须定期检查安全设备设施,确保设备正常工作,并对对应的设备运转情况做好记录。只有做好了安全防护工作,才能合适的增加工作量,安全就是效率,因此必须坚定加大对安全设施的投入。对于施工单位的领导者来说,加大安全设施的资金也是极为重要的管理理念,只有在保证安全生产的前提下,才能提高生产量和工作量。否则,盲目提高工作量带来的往往是事故频发。

 

三、施工质量管理

(一)监理在施工单位的管理作用

项目工程质量的监管主要工作在于工程监理。承包合同中强调的施工质量就是监理检查的主要标准,并会逐步验收。作为工程项目质量的监管者,监理必须坚持三检制,确保整个工程项目都在合同规定的指标内。在施工过程中,监理往往会遇上超出自身的问题,在这样的情况下,监理就需要充分协调施工单位中各层之间的关系,全面调动施工单位的监管力量,以人为本,期以提高施工项目的质量。实现对工程项目的全面监控。

 

(二)施工材料和设备质量的管理

在项目工程的施工过程中,除了监理的监管工作,另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施工材料的质量。因此严格控制施工材料的设备质量才能保证项目工程的质量。施工单位必须与施工材料供应商之间做好信息反馈工作,作为施工单位必须密切注意施工材料的质量变化,不要将不达标的材料带进项目工程中,而作为材料供应商必须严格保持提供材料的真实性。通过施工单位和供应商之间的良好协商,加大对材料的检查力度,提高质量检测力度。

 

(三)关于施工程序、施工方法的管理方法

对于某一个工程项目,首先需要根据项目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组织设计计划,并需要技术主管部门和监理工程师审核,在完成了上述流程之后才能应用于项目的施工中。施工程序和施工方法会贯穿工程实施的始终,因此,合适的施工程序会直接影响项目工程的工作效率和施工质量。建设单位应该加强对技术主管部门的培训,提升技术人员的自身技术素养,确保能够制定出最合理的施工程序,同时也要完善施工组织设计的工作体制,做好各程序的交接工作能有序进行。

 

四、施工进度管理

施工进度的快慢会决定项目工程的质量,同时也会影响项目本身的经济效益。因此施工项目能否按时交付使用具有重大意义。为了确保工程项目能够按照预想的进度进行,保证工期,设计、监理、施工单位等必须指定相应的施工进度表,首先从计划上要确保工程项目按时完工。各级单位工作人员也需要具备一定的施工的实际工作经验,能在一定程度上预测工程的进展以及可能出现的问题,并能对其进行正确的处理。在施工过程中,往往还会设立专职计划员,针对组织设计计划意见工程实际进度,对整个工程项目做出准确预测。在工程进度管理中,一般需要建立三级计划进度管理体系,在一定程度上预定工程的实际进度,保证项目工程的施工进度。一级计划一般指的是根据组织设计安排告知各级单位的准确职能、开工时间、交付时间等;二级计划即逐步落实一级计划的相关内容,并针对不同的施工阶段确定施工安排和资源配置等;三级计划则是在保证前两者稳步落实的前期下,针对施工过程中出现的工期延迟和技术难题等问题,指定和采取有效的解决办法,保证在一定时间内将工期的部分偏差得到纠正。三级计划的有效实施能在很大程度上保证施工项目施工流程,进而保证项目工程按时交付使用。

 

参考文献:

[1]苏帅钦.公路工程施工合同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大众科技;2009年06期

篇2

引言:

电力工程项目因其工程结构的复杂性和项目管理水平的先进性,直接导致项目工程的耗资巨大,工程的良好运作必须有巨大的资金和良好的管理措施。文章将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在电力工程管理上的工作方法和管理制度,促进电力工程的良性发展,同时也能不断扩大电力工程项目所带来的经济效益。

一、关于劳务合同的管理方法

(一)选择劳动队伍的方法

施工劳动队伍作为工程的直接实施人员,在劳动队伍的选择方面首先考虑企业资质和财务状况等。但随着电力项目工程的发展,劳动队伍和有关企业往往存在劳务分包和各种挂靠现象,因此单单看从业队伍的资质和注册资本往往很难判断劳动队伍的优良性。一般来说,有着更多合作经验的劳务企业具有更大的优势。

(二)劳务合同的拟定

劳务合同不仅能够确立双方的责任义务范围、责任关系,同时还是双方利益的最大保障,同时也能确保工程正常运转。对于劳务合同的拟定也有着很多的具体要求,否则往往会导致劳务纠纷的发生。一份合格的劳务合同首先应该在内容上详细,分工明确。合同在劳务结算上也应该有明确的划分,确保工作量计算上的可行性。

(三)劳务合同的执行

在项目施工过程中原则上应该按照合同规定进行施工操作,但往往会由于合同中没有提及的施工项目而发生纠纷。对于这种情况往往需要双方进行必要的协商,通过变更合同或签订补充合同来处理相关争议。

二、关于施工过程中的安全管理

(一)建立和完善的安全责任制度

施工过程的安全生产核查是工程项目安全进行的有效保障,安全审查工作往往要对施工单位安全责任制、安全保障设施以及相关管理制度进行检查。对于建设单位一般还需要建设安全管理的机构或组织,负责安全监管,进而建立完善的安全管理机制。

(二)安全设备设施的配置

安全设备设施是发生安全事故后最有效的营救和自救的设施之一,也是防止事故发生的最大保障。因此加大对安全设施的资金投入极为必要。在危险施工场所必须要有相应的警示标志和消防措施,以降低事故发生率。对于施工单位的领导者来说,加大安全设施的资金也是极为重要的管理理念,只有在保证安全生产的前提下,才能提高生产量和工作量。只有做好了安全防护工作,才能合适的增加工作量,安全就是效率,因此必须坚定加大对安全设施的投入。否则,盲目提高工作量带来的往往是事故频发。

(三)培养安全文化

作为建设单位必须坚持实施安全管理机制,认真开展相关安全教育和培训的工作,在最大程度上促进工人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增强工作人员的安全生产意识。同时也要加大力度培训施工人员的施工方法,严禁违规生产,减少操作失误带来的安全事故。安全监管机构也要定期、不定期对施工场地和施工设备进行检查,争取在事故发生前排查出事故隐患,确实落实安全生产的规章制度,促使工作人员具备较强的安全生产意识,进而形成良好的安全生产文化。

三、施工质量管理

(一)监理在施工单位的管理作用

项目工程质量的监管主要工作在于工程监理。承包合同中强调的施工质量就是监理检查的主要标准,并会逐步验收。作为工程项目质量的监管者,监理必须坚持三检制,确保整个工程项目都在合同规定的指标内。在施工过程中,监理往往会遇上超出自身的问题,在这样的情况下,监理就需要充分协调施工单位中各层之间的关系,全面调动施工单位的监管力量,以人为本,期以提高施工项目的质量。实现对工程项目的全面监控。

(二)施工材料和设备质量的管理

在项目工程的施工过程中,除了监理的监管工作,另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施工材料的质量。因此严格控制施工材料的设备质量才能保证项目工程的质量。施工单位必须与施工材料供应商之间做好信息反馈工作,作为施工单位必须密切注意施工材料的质量变化,不要将不达标的材料带进项目工程中,而作为材料供应商必须严格保持提供材料的真实性。通过施工单位和供应商之间的良好协商,加大对材料的检查力度,提高质量检测力度。

(三)关于施工程序、施工方法的管理方法

对于某一个工程项目,首先需要根据项目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组织设计计划,并需要技术主管部门和监理工程师审核,在完成了上述流程之后才能应用于项目的施工中。施工程序和施工方法会贯穿工程实施的始终,因此,合适的施工程序会直接影响项目工程的工作效率和施工质量。建设单位应该加强对技术主管部门的培训,提升技术人员的自身技术素养,确保能够制定出最合理的施工程序,同时也要完善施工组织设计的工作体制,做好各程序的交接工作能有序进行。

四、施工进度管理

施工进度的快慢会决定项目工程的质量,同时也会影响项目本身的经济效益。因此施工项目能否按时交付使用具有重大意义。各级单位工作人员也需要具备一定的施工的实际工作经验,能在一定程度上预测工程的进展以及可能出现的问题,并能对其进行正确的处理。在施工过程中,往往还会设立专职计划员,针对组织设计计划意见工程实际进度,对整个工程项目做出准确预测。在工程进度管理中,一般需要建立三级计划进度管理体系,在一定程度上预定工程的实际进度,保证项目工程的施工进度。

结束语:

为了进一步促进我国电力事业的发展,同时也为了满足电力项目工程建设的相关需要,改革电力工程施工的技术和管理方式成了今后工作的重中之重。一直以来我国的电力工程项目的管理机制在施工配置和人力、物力配置上取得了一定的改革成效,但依然存在相关问题,管理和施工过程中的不规范、不合理操作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资源的浪费和损失。

参考文献:

篇3

我国高校中的高等级教育已从精英教育阶段逐步进化为大众化程度,为考生带来了提高教育水平的多种选择。高校的扩招规模逐年增加,当前,大学毕业生的能力已不足以满足高速发展的社会和经济现状的需要,高等教育机制下人才供求关系出现了切实的变化。经管专业的培养计划是养成理论知识丰富、实践能力强、经济管理创新精神强的人才,经济管理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创新精神的养成过程主要在课堂上完成。因此,提高高校经济管理课程的教学质量是应对培养计划的必然选择。

2.高校经济管理类课程教学质量提升的重要意义

首先是为了满足时代的需要,推动各项国家发展战略的有效实施,培养出更多优秀的毕业生。此外,大量新建本科院校和民办高职院校数量逐步增加,高校招生竞争激烈。为了保持高校的可持续管理,高校招生不可避免会引入素质水平较低的人员。其次是有利于促进教师队伍建设。教师群体的知识水平和教学能力对教学任务的完成有直接的影响。教学质量是评价教师最核心的指标,这一考核能够帮助教师发现自身缺陷、纠正错误、提升教学质量。再次是为了帮助提高大学生的核心能力。学生是教学过程中知识接受的主要受众,课堂教学是学生掌握技能、成为高层次人才的关键途径。高质量的教学内容不仅能清晰地表达教科书中的理论知识,还会详细解析在实践中可能遇到的特定技能。学生可以在此期间充分学习经济管理的专业知识,使他们在求职过程中更具竞争力。

3.高校经济管理类课程教学质量提升策略

3.1学校层面

高等学校应当按照教育部规定,严格控制教学质量,努力为社会供给高素质人才,提升高校的社会公信力。在大数据普及化的教育时代,学校也要完善网络平台的信息和教学资源,完成智能教室和图书馆或阅览室的建设,为学生提供知识储备的服务。高等教育机构应向教师提供经济管理各方面的在职培训,聘请知名经济学家和教授任教,组织省、国内的专业经济管理教学团队,与学校教师交流工作和教学经验,从而为学校经济管理教师提高教学质量打开局面。学校应配合寻找与公司合作的平台,并建立培训基地,通过这种方式,高校教师可以在企业中实习,了解经济管理专业毕业生应掌握的实践技能,从而在后续的教学内容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3.2教师层面

教师理应在教学方式上有所创新。教师应该提高他们的专业素质,为了适应经济管理课程的需要,高校教师应积极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提高专业素质,在课堂教学中教授学生新知识。教师应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达成注重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的教学。教师应认真选择教学内容,在经济管理课程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结合社会发展,摒弃教材里的旧内容,增加新时代的内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并使学生能够及时更新经济管理知识体系。老师应该始终专注于提升自身教学技能,大学的一些年轻教师刚刚毕业,缺乏教学经验和实践经验。高校青年教师要积极参与有经验教师的教学,学习教学技能,提高经济管理课程质量。

3.3学生层面

大学生应该清楚自己的能力和优势,作为高校中人数最多的群体,大学生应该深刻认识到,进入大学并不意味着学习进程的终结,而是必须在新的起跑线上继续学习。大学生应该在大学的各个阶段学会制定计划,例如,第一年,提高自律能力,学习如何学习和掌握普通大学课程;第二年,掌握专业理论知识;第三年,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最喜欢的选修课,并扩展知识;四年级,完成毕业设计和就业计划。只有在每个阶段都有计划的情况下,学生才能完美的通过大学的每个阶段,这显然也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结论本文大致分析了提高高校经济管理课程质量的必要性、意义和对策。提高经济管理课程的质量需要经过日积月累的努力,在高校带领的探索和整合下,教师和学生应密切配合,三方共同开展有针对性的提升措施,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竞争力。

篇4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6-0-01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市场经济不断完善,经济生活越来越要求做好财务管理工作,对财务管理知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作为新建本科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学生,所从事的工作更加要求懂得基础会计知识及财务管理知识,尤其是懂得财务管理的实践应用显得更为重要。这一点从新建本科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就业要求方面就能体现出来,一般经管类的毕业生无论是到企事业单位就业,还是到政府单位就业,都需要有一定的会计学基础以及财务管理方面的知识储备。所以财务管理知识对经济管理类专业从业人员至关重要。因此,在新建本科院校上好财务管理这门课,尽最大可能的发挥其在专业教学中的作用,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一、新建本科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财务管理课程存在的问题

我国新建本科院校现在的财务管理课程存在着一些问题,有待进一步完善。

(一)课程教学目标不是很明确,具体教学内容较为浅薄,针对性不足

财务管理多在第二学年开设,虽有会计基础作铺垫,但学生对公司、证券、财务等专业内容理解还比较肤浅,还很少接触财务类专业课,所以在教学中,考虑到学生的理解和接受能力,对财务管理的教学无法与财务管理专业的大学生等同视之,新建本科院校中对于非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生更偏重的是财务管理相关基础知识的普及。另外,新建本科院校中经济管理类不同专业的财务管理教学计划与教学任务安排是相同的,所用的教材也是相同的,教学内容雷同。甚至本科、专科也无太大区别。教师的同一教案应用在不同的学科专业、不一层次的大学生。这就忽略了不同学科专业、不同学历层次学生的具体知识需求和具体知识结构的差别,表现为教学目标不是很明确。

财务管理课程是新建本科院校中经管类专业的基础课。经济管理类各专业一般使用同一教材,且总课时较少。这就不可能象教授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生那样,对财务管理课程所涉及到的所有的知识都做深入的学习,再加上财务管理本身就是一个内容十分庞杂的学科,财务管理课程本身就是一门学科专业,其中包含着多门次相关课程,因此,财务管理在具体教学内容的安排上是不可避免会出现广而浅的局面,针对性不强。

(二)教学方式方法陈旧老套

现在的大学生比较有主见和张扬个性,学习情绪化较重,对自己感兴趣的知识在学习起来的就会比较积极。对于比较枯燥的专业知识就会积极性下降,学习效率也进而减小。但是现在新建本科院校中财务管理课程所采用的大班教学几乎是普遍现象,受此制约,授课中教学方法陈旧,仍主要沿用传统的以单向讲授为主的“满堂灌”的讲授方法,并且大多是以理论上的传授为主,学生们一直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者。因此要想达到提高学生们学习知识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培养其创新能力的目标是比较困难的,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其教学质量。

(三)教学考核方法有待进一步进行创新和完善

在财务管理课程的成绩评定上,一般均采用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相结合的方式,平时成绩占期末总成绩的百分之三十,期末考试成绩占百分之七十。平时评定成绩和期末考试试卷成绩的所占比例虽然比较固定,但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仍表现为失衡,也就是虽然老师也会布置一些课后作业或思考题,但是学生往往追求期末突击,临时抱着书本进行死记硬背,仅仅为了通过考试。这种单一的期末成绩评价方式,也必然会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态度,相关财务管理知识并不能够真正在头脑中扎根,很难实现帮助学生提高实际应用财务管理能力的教学目标。

二、新建本科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财务管理课程具体改革建议

(一)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合理安排财务管理教学内容

在实际的教学中,考虑到学生对财务管理学知识的理解与接受能力,针对不同层次、不同专业学生的具体知识需求和知识结构的差异性要求,可适当增设经济管理类方面的内容,比如,扩大会计学、财务会计、财务管理方面的内容,把握讲授的难易程度。这样更有针对性,既有助于学生们在职业上的发展,也能够满足其在今后工作上的需要。

(二) 进一步改革教学方法

要实现财务管理课程的实际教学目标,就一定要改革现在的课堂教学方式、方法。要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提升课堂教学的气氛,提高学生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自学的能力。

首先,教师应重视财务管理的第一堂课,让学生首先了解财务管理这门课的作用和特点。比如通过通俗易懂的小实例让学生明白财务管理课程与其工作和生活密切相关,在经管类学生的就业、工作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以此调动其学习财务管理课程的积极性。 另外,在组织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把专业知识与社会实际相结合,提高教学的生动性与趣味性,进而使学生增加学习的兴趣。

其次,在教学过程中要采用新颖有效的教学方法。比如,要介绍新知识新理论时,应该运用启发互动式的教学方法,也就是教师先提出具有诱导性、启发性的问题开始,不断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唤起他们的想象,调动学生主动积极的思考,提高课堂上的教学气氛的活跃性;除此之外,为了使学生已掌握的专业理论知识得到巩固,还能够采用案例互动式的教学方法。财务管理课程教学中每章重点内容的讲解都可以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具体分析,比如财务分析与业绩评价、资金时间价值及其折算、股票和债券管理、期货和期权管理、风险与收益管理、项目投资管理、资本成本与资本结构、筹资管理、营运资金管理、利润分配管理、财务考核与激励等内容都有大量鲜活经典的实例可借用。经典案例的分析,不仅能加深学生对财务管理相关理论概念的掌握,更能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逐渐认识到财务管理相关知识理论在人们经济生活中的重要性,从而提高学生们学习的兴趣、探索精神;甚至可以允许学生们向老师提问,也可以质疑老师的观点。最后,应该由教师根据学生们讨论的情况进行总结,作一下关键问题概括的评述,并指出正确的观点,补充不足,纠正错误,完整准确地归纳概括知识要点。

最后,教师应根据教学目的,针对不同情况,采取多种多样、灵活机动的教学方式。但教师无论针对何种情况采取何种教学方法,都有几点需要注意。即:首先教师要能够较深入的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与思想,为他们营造一个能够自由讨论的学习氛围,与学生们打成一片,成为他们的朋友。对观点正确或者比较新颖的学生要给予充分的肯定,鼓励学生们进行创新思维,让学生们积极合理地发展个性,对于观点有误的学生要给予理解,要鼓励他们,正确引导他们,尤其是对于学生在讨论中出现的错误或偏差要进行分析和讲解,让学生知道他为什么会理解出现错误和偏差,下次如何找到案例分析的切入点等等。也要重视拓展提问的体现,即将一个问题拓展成几个有关联性的问题,从而引发学生多层面、多角度、全方位的思考,以期穷本究源。最终能够做到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为重点,要提高学生们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进行创新思维,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自我学习、学会发散思维,学到真正的知识,提高技能水平。

(三)采用综合考核方式,兼顾平时期末,更加注重知识的应用

财务管理课程是一门理论与实践性并重的课程,所以考核方法的原则应平时期末兼顾,保证记忆的同时,更应重视知识的应用。所以教师除结合各章节的内容布置作业题外,也要组织学生针对重点、难点问题进行讨论,然后根据讨论的中心议题写作业或者撰写论文。成绩考核以综合考核的方式进行,课程总成绩由课堂出勤率、实际案例讨论、应用实践的参与程度、作业练习的正确度、小论文的完成状况、期末考试成绩等多个环节评定,这样可综合考核学生对所学财务管理知识的掌握及运用理论到实践的能力,从根本上改变目前存在的上课听听,考前背背,轻松过关的状况。通过具体的财务管理课程的考核方法应该能够使学生产生动力与压力,以利于他们更好地学习,并且,培养他们相互之间合作的能力,改变学生们与教师对期末考试卷面成绩过度重视的情况。

参考文献:

[1]黄瑞玲.网络环境下财会类专业本科《财务管理》课程改革探析[J].商业会计,2011(24).

篇5

作者简介:洪巍(1983-),男,安徽滁州人,江南大学商学院,讲师。(江苏 无锡 214122)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31-0105-02

在当今社会中,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种各样的项目犹如雨后春笋,不断地出现在人们的面前,如苏通大桥项目、杭州湾大桥项目、港珠澳大桥项目、神州飞船项目等。这些著名的建设、科研项目在改善社会生活、推动国家经济与科技发展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可见,项目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而项目的发展,则需要投入大量的科技、资金以及人才等资源。其中,人才是推动项目发展的核心资源。为了满足社会经济、科技发展的需求,全国各大高校在相关院系中开设了项目管理学课程,涉及土木工程专业、经济管理专业、软件工程专业等多个专业。在不同的学科专业中,项目管理学课程教学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鉴于此,通过分析项目管理以及经济管理专业本科生教育的特点,针对传统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项目管理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建议,为提高项目管理学课程的教学质量、培养具有现代项目管理学知识的优秀人才提供理论支撑。

一、项目管理的特点

一般来说,项目管理是指为了满足特定的目标、要求或期望,运用各种相关的知识、技能、方法与工具,所开展的各种计划、组织、决策、领导和控制等方面的活动,简而言之,就是指为了实现既定目标而开展的项目计划、组织、决策、领导和控制等管理活动。[1]美国项目管理专业资质认证委员会主席Paul Grace指出,“在当今社会中,一切都是项目,一切也将成为项目”。Paul Grace的话表明,从广义的视角看,在当今的人类活动中,只要是以项目的方式运作的事情,都可以运用项目及项目管理的知识给予指导。可见,项目管理是一门综合性和应用性很强的课程,它具有如下特点:

第一,项目管理具有较强的综合性特征。项目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概念,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延伸与发展,项目的类型也在不断拓展。在现代社会中,一般意义上的项目不仅包括建设工程项目,还包括软件开发项目、社会公益项目、科学研究项目、国防项目等。虽然不同类型的项目在某些方面或层次具有一定的共性,但它们也具有各自的领域或行业特征,在活动内容、组织方式以及涉及的知识、技能、方法等方面有所差异。因此,项目管理需要提炼项目开展过程中的共性问题,具有一定的跨学科、跨领域的综合性特征。此外,在特定的项目中,项目管理也表现出较为明显的综合性特征。例如在大型工程项目中,由于投资规模大、实施周期长、技术复合度高、建设环境复杂多变,在项目管理的过程中,需要在特定的自然、社会、政治、法律、市场环境下综合考虑工程的质量、成本、工期、环保以及可持续发展等问题。因此,大型工程项目管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多领域、多学科的知识,其综合性显而易见。

第二,项目管理具有较强的实践性特征。项目是指人类组织在一定环境条件的约束下,通过有效利用特定资源,实现某个特定目标的实践活动。项目实施的过程是一个“造物”过程,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项目活动所造之物可以是一个实物,如桥梁建设项目所建造出来的桥梁;也可以是虚拟的,如形成的计算机软件程序、新的知识体系等。然而,不论项目的结果是不是实物,项目开展过程中的人类活动都是客观存在的,且是有目的、有计划的实践活动。而项目管理是关于人类如何开展实践活动的知识,包括实践活动的计划、组织、决策、领导、控制等。此外,项目具有创新性特征,除了基本理论与基本方法,项目管理更关注实践,并以实践活动中所遇到的新问题为研究对象。可见,项目的自身特点决定了项目管理具有较强的实践性特征。

第三,项目管理具有一定的开放性。随着人类活动的快速发展,项目的种类不断丰富,复杂程度也在不断提高。加之项目具有一次性、独特性、创新性特征,在项目管理过程中往往会出现新的问题。通过对新问题的研究及解决,项目管理知识体系得以拓展,这将进一步促进项目活动的发展。因此,项目管理是一个开放的理论体系,它来源于人类的实践活动,并与之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二、经济管理专业本科生教育的特点

一般来说,本科生教育担负着为社会培养高水平的专业人才的任务。[2]因此,经济管理专业的本科生教育的目标就是为社会培养具备一定经济管理专业知识与实践能力的专业人才,它具有如下几方面的特点:

第一,大学本科生一般是高中毕业之后,直接进入高校接受高等教育。高中教育与大学教育存在显著的差异。高中教育是基础知识的教学,课程数目较少,在三年时间内学习固定的几门课程;而大学教育课程数目较多,往往在一个学期内需要完成数门课程的教学,相关课程的学习周期变短,学习内容与学习方式发生较大的改变。

第二,大学教育更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高考以基础理论测试为主,高中教育所关注的重点是学生基础理论知识的教学,虽然近年来大力推行素质教育,但对高中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还有待加强。大学教育则有所不同。在大学教育中,理论知识教学必不可少,但除此之外,还需要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特别是经济管理专业的本科生教育,更注重对学生实际管理能力的培养以及管理经验的积累。

第三,与土木工程等专业性较强的专业不同,经济管理专业本科生项目管理的教学更侧重管理理念与方法。土木工程、软件工程等专业性较强的专业在进行项目管理授课时,更多的是从相关专业领域出发,重点介绍具有自身专业特征的项目管理理论与方法。而经济管理专业涵盖面较广,其专业性与土木工程等专业相比较弱,因此该专业的项目管理课程更注重一般性理论知识与方法的教学,更关注知识体系的全面性以及学生知识面的拓宽。

三、传统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在人类社会不断发展、人类活动的广度与深度不断延伸的今天,项目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重要性日益显现。项目管理是研究项目活动中统筹规划和系统管理的学科,是高等院校经济管理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然而,由于认识上的欠缺以及现实条件的制约,传统的项目管理教学中还存在一些问题,致使该课程教学实践的效果不是非常理想。具体表现为:

第一,教学内容以基础理论与基础方法为主,缺乏对典型案例的分析讲解。在项目管理课程教学中,如果只一味地讲授基础理论知识与方法,一方面由于学生刚完成高中阶段的学习,对项目管理方面的基本专业知识掌握有限,且缺乏实践经验,而大学课程与高中课程相比进度较快,因此难以很好地接受与消化相关的理论知识;另一方面,由于理论知识比较枯燥,难以激发学生的听课热情,学生在课堂上注意力容易分散,从而影响课程教学的效果。

第二,教学多采用理论加举例的方式,缺乏实践教学环节。[3]一方面由于认识不到位,另一方面由于客观条件的约束,项目管理的课程教学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然而,项目管理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学生无法在课堂的理论教学中培养实际管理能力,积累实战经验。而以这种方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是讲理论头头是道,一遇到现实问题便束手无策,严重偏离现实情况。

第三,缺乏对具体行业或领域相关项目管理知识的介绍,忽视项目管理理论的新发展。虽然经济管理专业涉及面较广,但在教学过程中若只讲解项目管理的一般性知识,而不以具体的行业或领域为背景,泛泛而谈,那么讲授的知识将过于空泛,学生也难以了解实际行业或领域中的具体管理方法。此外,项目管理是一个开放的理论体系,若忽视项目管理理论发展前沿的介绍,将不利于学生对项目管理理论发展脉络的整体把握。

四、项目管理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建议

项目管理课程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应用性以及开放性特点,针对传统课程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结合经济管理专业本科生教育的特点,提出如下教学改革建议:

1.在基础理论知识的教学过程中融合经典案例

从现象学的观点看,课堂教学应悬置既往的教学理论与教学假设,回归课堂教学事实本身,而案例教学就是有效途径之一。[4]针对项目管理课程的基础理论知识,如项目成本管理、项目组织管理、项目质量管理等,搜寻与设计相契合的案例,在理论教学过程中穿插案例的讲解。在教学实践中,可以将教学内容分成三个部分,即基础理论、典型案例分析、随堂问题。其中,通过基础理论的介绍,让学生了解项目管理相关环节的基本概念、内涵特征、管理方法等知识;通过具体典型案例分析与讲解,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相关基础理论知识的理解;通过随堂问题,检验学生对一些重点、难点知识的掌握,并进一步加深他们对相关知识的记忆与理解。上述三个部分教学内容可以根据具体的课堂情况进行灵活安排:既可以以基础理论知识讲解开始,也可以以用随堂问题引出基础理论知识,更可以用经典案例引出后面的基础理论知识等内容。

2.通过多种形式加强项目管理的实践教学

虽然实践教学成本高,实施难度大,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但是可以转变思路,通过多种多样的形式展开项目管理的实践教学。首先,可以通过模拟教学的形式来弥补实践教学的欠缺,如运用ERP沙盘模拟的形式开展工程项目管理的实践教学。其次,可以利用学生生产实习的机会开展实践教学。在此过程中,授课教师需要在学生生产实习之前做好实践教学的准备工作,如依据教学大纲,设计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框架,规定实践教学的内容、目的、具体实施步骤、可能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案等,以确保实践教学达到预期效果。此外,可以鼓励本科生参与科研活动:一方面科研项目是项目的一种,可以借此机会让学生在整个科研活动中加深对项目管理的理解,另一方面还可以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积累项目管理经验。

3.丰富教学内容,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与土木工程、软件工程等专业的本科生相比,经济管理专业的本科生所学习的课程覆盖面较广,知识较“软”,毕业后就业的选择范围较广,因此知识面的拓宽对他们来说非常重要。在项目管理课程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注意知识体系的全面性,适当介绍不同领域与行业的项目管理理论与方法,并根据学生的知识背景及接受能力增加对项目管理理论新发展的介绍。如在项目管理的教学过程中增加对大型工程项目复杂性管理理论——综合集成管理理论的介绍,以帮助学生拓宽知识面。还要注意知识的系统性与专业性,以某类项目为主,系统介绍该类项目管理的相关理论与方法。

五、结束语

项目已成为社会经济建设过程中的内在推动力,项目管理课程在经济管理专业本科生教育过程中举足轻重。本文分析了项目管理以及经济管理专业本科生教育的特点,并针对传统项目管理课程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教学改革的建议。然而,教学改革绝非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不断地在教学过程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进而不断地推进教学改革前进的步伐。只有这样,才能逐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从而为社会经济建设输送更多优秀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戚安邦.项目管理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15-16.

[2]叶超.南京大学本科生教育目标与期望的研究——基于SERU的问卷调查[D].南京:南京大学,2013:15.

篇6

1.重视不够虽然理工科高校已经开始出台一些措施促进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但是对经济管理素质教育的重视程度仍然不够。有些理工科大学在经济管理素质教育方面仅仅做到开设几门与经济管理相关的选修课程,使学生的毕业成绩单中出现经济管理类课程的名字而已。经济管理类课程的科目、学时相对较少,学分相对较低,且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根本就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对理工科人才经济管理素质的要求。据笔者调查,我国理工科高校经济管理类课程学时占总学时的比例普遍较低。比如,清华大学为3?3%,西安交大为1?8%,浙江大学为1?5%;有些学校的理工科专业课程中甚至没有经济管理类课程。

2.途径单一我国理工科高校加强经济管理素质教育的途径过于单一,主要采取课堂教学形式,即大多数理工科高校仅仅是为在校大学生开设几门经济管理类课程,而且这些课程基本上不是作为选修课就是限选课。课堂教学形式虽然是传授经济管理知识的最直接的途径,但是如果不配合实践报告、课题研究、案例分析等其他形式,其效果也会大打折扣。

3.师资匮乏为理工科高校生开设经济管理类课程,就需要增加一部分师资力量,但是我国理工科大学在这方面的师资力量还无法满足教育的需求。首先,理工科院系缺乏既懂专业知识又懂经济管理的综合型教师,因此许多教师无法从事经济管理类课程的教育;其次,经济管理专业的教师对理工科专业知识了解不多,因此在对理工科大学生进行经济管理知识的传授中,很难将经济管理相关理论知识与理工科大学生所学专业紧密结合起来。

4.教材缺乏由于理工科专业众多,不同的专业有不同的特色和要求,因此不同专业的大学生所需掌握的经济管理类知识也有差异,对经济管理类教材的需求也有不同,这就要求理工科高校要根据专业特色和需求编制适合的经济管理类教材。但是,我国理工科高校所选用的经济管理类教材基本上都没有体现出专业的特色和需求,所使用的教材也没有能够与理工科专业紧密结合起来。因此,很多理工科大学生虽然学习了经济管理方面的相关知识理论,但仍然不会使用经济管理理论分析专业学习中所遇到的问题。没有特色、不适合专业需求的教材自然不会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二、解决理工科高校大学生经济管理素质教育问题的对策

1.转变观念,重视学生的经济管理素质教育首先,理工科高校的学校领导者需要重视理工科大学生的经济管理素质教育,要将提高理工科大学生的经济管理素质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要将经济管理素质作为培养合格学生的重要标准之一(可以从大学生经济管理类课程的成绩、参与的经济管理类科研项目和实践活动、参加或组织的经济管理课题报告等方面衡量理工科大学生的经济管理素质)。其次,理工院系的领导和教师要重视理工科大学生的经济管理素质教育。如可以开展专门的讲座,让学生了解经济管理素质对理工科大学生将来就业和发展的重要性;各院在期末考核中可以适当增加经济管理素质方面标准的权重;教师与学生的接触最频繁,理工科院系教师在与各专业学生接触时可以有意识地向学生宣传经济管理素质的重要性等。再次,注重培养理工科大学生的经济管理意识。学生能够意识到经济管理素质的重要性,具备一定的经济管理意识,那么在学校开展经济管理素质教育时,学生必将会积极参与、认真学习相关理论知识,而不是对学校的举措产生反感。如何培养理工科大学生的经济管理意识呢?第一,通过讲座的形式在入学初就让理工科大学生认识到经济管理素质对个人就业及以后发展的重要性;第二,各理工科院系或专业负责人可以组织专门的经济管理素质类课题研究,并以报告的形式向全院或全系学生进行报告;第三,请已经毕业的大学生来校为在校生作报告,使在校大学生可以通过鲜活的实例感受到经济管理素质的重要性;第四,组织理工科大学生进行经济管理方面的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培养他们的经济管理意识。理工科大学生树立起了经济管理意识,才能有意识地学习经济管理类课程,参与经济管理类科研项目,才能配合学校加强经济管理素质教育的举措。

篇7

自高校扩招以来,本专科招生人数由1999年的159.68万人飞涨至2009年的629万人。在数量庞大的本专科乃至硕士就业队伍中,中职生的就业竞争力愈发微弱,中职教育学校的地位也显得更为尴尬了。

一、中职教育面临的现状

(一)中职教育发展的机遇

在中国完成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的过程中,职业教育尤其是中等职业教育得到了飞速的发展。招生人数的增加,2010年全国中职招生人数与普高持平,约830万人;教育投入扩大,基础建设实现突破式进展,自2003年以来53亿元的中央财政投入完善了中职基础设施建设,完成了1.2万名中职骨干教师的国家级培训计划;家庭经济贫困资助政策体系的建立健全解决了学生学习的后顾之忧,仅2007年财政助学金经费就达90亿元,资助面高达90%。近几年,各级政府正努力实现职教攻坚计划。

(二)中职教育面临的困境

在部分中职学校占据地利、人和取得良好发展的情况下,更多的职校面临着危及生存发展的困境,这有政策、社会认知的因素,也有学校自身教学思维束缚的因素。

首先,普遍存在同级不同等的社会认知。各地政府和群众看重重点初高中甚至普通初高中,在资金投入、政策扶持、思想认同上呈“重普轻职”的倾向,以致硬件设施的更新完善无法满足教学需求。

其次,教学理念与教学行为的脱节。中职教育是在义务教育基础上的职业教育,培养适应市场一线需求的初中级技术型、技能型应用人才。而实训设备的短缺成为制约学生综合职业素质培养中的“短板”,更有甚者,部分私立职校热衷于短训,以赢利为目的,使职业教育变味成混文凭的地方。

再次,高质量就业难度大。职业教育的首要目标是就业,而事实上,2009年大学生毕业人数610万,就业率87.4%,残酷的人才市场竞争使大学生就业预期下挫至历史最低点,“零工资”的现象屡有发生。这种情况下,中职毕业生能否被企事业单位录用,就业质量能否保持并提升,都是中职教育能否继续存在发展的关键性问题。

二、中职经济管理课程改革中的就业导向问题

中职教育作为培养合格“社会人”的职业教育学校,2000年教育部印发展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见》将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作为中职教育培养的目标。

(一)立足综合素质培养,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模块

1.构建职业综合性、项目化课程。职业教育与普通中高等教育的根本性区别在于其“职业性”特征。职业教育的一切教学都要从职业性特征出发,围绕市场对中低层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强化就业导向和能力本位的教育定位。在经济管理的课程教学中具体体现为理论教学应融合并服从于实践,经济管理课程教学要从“课本基础型”向“应用型”转变。在实际教学中,不仅要加强对学生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同时也要注意借鉴采用新的教学模式如项目化教学等,将教学目标细化渗透到日常教学和课后实践中去,引导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帮助学生掌握科学学习、终身学习的理念和方法。

2.教材选择切合实际。目前,中职教学多采用面向21世纪中等专业学校系列教材,教材的编排符合当前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性人才的培养要求,但无疑书本知识的更新远不能满足现实发展的需要,同时教材更侧重于对学生理论素养的培养,不符合中职学生的基础知识储备的实际水平和就业方向的要求,对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现状评析的匮乏使课本更缺乏时代感和时效性。因此,中职经济管理教材的选择要从专业人才的培养方向,地方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出发,有选择性地使用甚至编发教学资料或教材,侧重于学生未来就业领域中的经济管理应用能力培养。

3.强化就业导向,将职业资格证考试列入教学计划。经济管理应用能力的培养不能仅局限于口号式的宣传,最重要的是将职业应用能力的培养转化为实际教学目标。针对于社会人才招聘中对应聘人员就业资格的需求,中职教育在经济管理教学方面可适当根据学生的就业方向开设不同的职业资格证考试培训课程,将职业资格证考试列入教学计划,将专业教学大纲与职业资格考试的内容有效衔接起来,在督促学生技能训练、圆满结业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还完成相应的职业资格考试,实践证明、双证甚至多证在手,切实提升中职毕业生工作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二)走产学相结合道路,实现技能型人才的高质量就业如前文所言,职业教育的根本性特征是“职业性”,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是其核心内容。产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早已在高专高职院校中推行多年,部分中职学校的半工半读也是这种模式的演化,在实际教学中可能会出现“主次不分”的情况。在总结他校教学经验得失的情况下,注意保持学生理论性、实践性环节的平衡,走产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是锻炼培养学生岗位适应性和就业竞争力、成为合格“职业人”的有效方法。经济管理课程是人文学科,但与工科一样,必要的实践教学是使毕业生具备与高职高专、乃至本科生一样的就业竞争力的重要手段,更重要的是,经济管理课程的实践不能再以单纯的模拟实践为主,要通过实际工作岗位的真实磨练,使学生切身体验到工作的复杂性、真实性,最大程度使学生完成从学校到社会工作的“零过渡”。

具体而言,第一,加大对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投入。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长效机制依赖于政府、社会、学校乃至家庭的全面长期的合作努力,政府的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社会的关注、学校对人才“出口”环节的重视都是实践性教学由学校走向社会的重要影响因素;第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努力实现初中级专门性岗位人员的定点培养。通过校、企联系的加强,实现专业师资、实训设备的更新流动,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硬件需求。这一目标的实现依赖于本校专业教师队伍的建设和所设专业适应性的加强。通过对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力度的加强,实现校、企将长期稳固的人才供求合作关系的形成,使学生在企业成长、在企业发展,在使校外实习基地在获取大量具备实践经验、对企业熟悉有感情的员工的同时,也使毕业生就业渠道得到更大程度的扩展。

(三)就业能力考核办法多元化

考核是手段不是目标,对学生就业能力的考核是为针对学生个体中所存在的不足和缺陷进行有针对性和整体性的纠正弥补。

1.基础知识理解与应用能力考评。经济管理教学模式的改革,体现在基础知识的理解掌握、实际操作技能的掌握和企业对实习生应用能力的认可程度上。这就要求成绩考核从传统的卷面测试向应用能力的全面评价转变,强调理论知识与应用能力的“齐抓共管”,摆脱应试学习模式的束缚。尤其对参与经济管理实践教学的学生,企业对学生经济管理技能和工作表现的评价应占据更高的比例。

篇8

关键词 创业;财务管理;案例教学;教学内容调整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5)05-0024-02

作者简介:肖晗,女,副教授,研究方向:财务管理。朱民田,女,教授,研究方向:企业管理。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4年度辽宁省普通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课题“面向区域产业集群的产学研一体化人才培养机制研究”(编号:UPRP20140016)、2014年度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课题“辽宁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发展瓶颈问题及对策研究”(编号:L14AJL005)和2013年度辽宁中医药大学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课题“基于创业教育的财务管理课程实践教学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一、引言

财务管理是在一定的整体目标下,关于购置资产(投资),融通资本(筹资)和管理营运资金以及如何进行利润分配的学问。它以财经法规制度为准绳,遵循一定理财原则,通过预测、决策、控制、分析等诸多方法组织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的财务活动,处理和协调与各方面的财务关系,因此在企业经营管理活动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财务管理工作具有综合性强、迅速反映企业经营状况、与企业内外部联系广泛的特点,这些特点决定了财务管理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课程。在目前各专业的课程体系设计中,财务管理不仅是财会类专业的核心课程,也是经管类非财会专业的基础课程,尤其是近年来很多院校基于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创业活动、完善学生人文知识结构等角度考虑均开设了财务管理一类的通识课程,由此可以看到财务管理知识已不再只与经管类专业学生相关,其所蕴含的理财知识和管理技能已经逐渐成为人们生存和发展所必须掌握的基本内容之一。

虽然财务管理课程已经为应对社会发展和满足人才需求逐渐步入高校课堂,但财务管理课程教学内容仍以西方财务管理理论为主体,具有较强的理论性,许多理念都是基于规范的公司治理结构,以上市公司为背景阐述,分析方法囊括了经济学、统计学和计量经济学等学科。论及教材,学生普遍反映概念抽象、专业性强,术语较多,不便于不同学科背景,不同知识层次的学生学习;同时实践教学的缺乏也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结果导致学生明知知识的重要性,但也不知道该如何学习,久而久之就失去了学习的热情,教学效果差强人意。

基于以上情况,很多教师、学者都从不同角度提出了课程改革的真知灼见。例如,孙艳春、郭磊等人基于案例教学提出改革建议,认为案例教学应提升至财务管理教学的核心地位,并且应与传统教学方法相结合,辅以多媒体教学等多种手段;梁明提倡在财务管理教学中运用Excel系统,通过与会计手工实训对接,以此训练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很多教师以就业导向、业务素质培养目标为依据开发设计财务管理课程体系,在明确能力要求、职业素养的基础上,构建财务管理课程的主要内容,如李红梅、张胜群、张爱辉等。本文在总结众多观点的基础上,认为高校的财务管理知识教育应以大学生创业活动为抓手,配以相应课程建设,包括教学内容的调整、教学方法的改革、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考核方式的改革等等内容都应围绕创业活动展开,将其作为财务管理课程改革的突破口之一。

二、以创业活动为主线改革财务管理课程的相关依据

著名教育家杜威认为最好的教学方式之一就是牢记学校教材必须与实践经验两者紧密联系,促使学生养成一种态度,从而习惯于寻找这两方面的接触点和相互联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委员会也将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生活、学会生存作为教育的四大支柱,并强调“学会生存”是核心。2013年高校毕业生人数之多创下历史新高,被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年”,2014年又被连续称为“史上更难就业年”,形势如此严峻,很多学生必然会选择自主创业作为就业途径,希望以此来实现自我价值,这对于实现大学生的人力资本价值、落实“创业带动就业”战略、推动经济结构的演变与升级、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与发展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此外当下竞争日益激烈,必然要求人们具备更多的生存和发展技能,即使不进行自主创业,掌握一定的理财知识和管理技能也是必备的生存之道,日常生活中诸多事务都离不开财务管理知识与技能的帮助,如按揭买房买车、资金借贷、投资理财、购买保险等等。

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身处于企业日常经营活动中,每个部门、每个职工都会通过资金的使用过程产生财务关系。从创业活动的角度来设计财务管理课程,会将财务管理课程内容的全貌具体而又生动的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有的放矢,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因此,财务管理课程的安排围绕学生创业活动展开,这个全新的视角必将在一定程度上突破原有课程体系设置的框架,帮助学生树立理财的理念,培养学生财务决策的能力,使学生具备创业者应具有的合理使用和管理资金的核心能力。将财务管理理论及方法与创业教育相结合,将教学目标、知识结构、教学手段和方法的改革以学生创业活动做为突破口,围绕能力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总体目标,符合素质培养的要求。

三、以创业为主线进行财务管理课程改革的建议

1.将成功的学生创业计划作品作为案例引入课堂,组织案例教学。案例教学是一种通过模拟或者重现现实生活中的某些场景,让学生把自己纳入案例场景,通过讨论或者研讨来进行学习的一种教学方法,通过案例教学至少能够从三方面锻炼学生的能力,分别是分析问题、与他人沟通和让他人接受的能力。实施案例教学对于财务管理这门课程来说,恰好适应其实践性和应用性强的特征。

案例教学是不是能够得到有效开展,案例选择的得当与否是第一步需要解决的关键性问题,这项工作往往需要花费教师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案例的选择不仅要贴近管理实践和经济生活实际,而且要尽量选择来源于我国工商企业的案例,题材要新颖有趣味,通俗易懂,可操作性强。传统财务管理教学中有很多经典案例,如戴尔公司营运资金管理、四川长虹的应收账款危机、福特汽车公司的资本重组等,这些案例篇幅较长,内容复杂,对于非财会专业学生来说理解较为困难,即使财会专业的学生分析这些案例也并不轻松,很多学生连完整阅读的兴趣都没有,更不要说深入其中,因此并不适合在教学中使用。

以学生创业活动为中心改革原有财务管理课程的教学模式,开展案例教学,可以尝试引入大学生创业计划中的优秀作品组织课堂教学,学生创业与就业紧密相关,与当前市场需求紧密相关,这能够极大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尽管创业计划只是模拟的创业活动,但进行策划的整个过程,包括从创业的可行性分析到撰写完整的商业计划书都丝毫不逊色于一个真实的投资项目可行性分析报告。因此利用这种完全以学生自主创业为背景的案例来组织学生进行教学,学生自始就参与其中,创业团队自行选择的创业项目,拿出来与老师和其他同学共同讨论研究解决方案,必然会在最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和学习兴趣。

2.以创业活动为主线调整课程教学内容。在授课内容方面,教师除了讲解财务管理教材本身的内容外,还应当以个人创业为主线对课本知识进行有益的补充,适当增加一些创业的实例,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达到提升实践教学效果的目的。通过重新拟定教学大纲,增加风险投资、创业管理等内容,适当减少理论性过强,或与实践联系不大的内容,帮助学生树立创新、创业意识,鼓励学生积极地、富有创造性地投身于社会实践中。因此,基于创业活动来安排财务管理课程的教学,至少应在原有的基础上添加融资计划、财务预测、风险控制、企业社会责任等几方面的内容:

(1)融资计划:主要讲授如何预测企业的资金需求量,如何安排资金的用途,制定资金的使用计划,如何确定投资者的权利,设计资金的退出方式以及制定债务性资金的偿还计划等。

(2)财务预测:讲解如何根据市场预测以及资金的安排编制未来3~5年的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财务分析,掌握未来的收入、利润、资金流动和收益率等重要信息。

(3)风险控制:主要包括决策风险、项目可行性分析、投资过程中的风险控制实施以及风险发生后的补救措施等内容。

(4)社会责任:主要介绍如何利用社会责任体系来完善公司价值评价。企业价值,不仅应包括现有和潜在资产的市场价值,更应该包括社会价值。因为企业在注重自身经济发展的同时,更要承担起应有的社会责任。

除此之外,调整教材的章节顺序对于根据创业活动的组织过程来改革财务管理课程教学也是非常必要的。例如,“项目投资”是财务管理课程的核心内容之一,涵盖了投、融资决策和项目营运的整个过程。学习“项目投资”需要学生对企业筹资、资金成本、营运资金管理、财务预算等很多环节有一定的了解。而实际情况是,现有的财务管理教材往往是在第一章“总论”、第二章“财务管理的价值观念”、第三章“筹资管理”后就安排“项目投资”这部分内容,而营运资金管理、财务预算、财务分析等知识都是安排在“项目投资”之后,学生还没有接触到这些知识之前就已经开始学习项目投资了,这无疑会增加学生学习的难度,对理解项目投资造成影响。因此,应将“流动资金管理”、“财务分析”、“财务预算”提至“项目投资”之前进行讲授。这样既有助于学生理解项目投资的全过程,也有助于学生将前面所学的财务预算、财务分析和流动资金管理方面的知识运用到项目投资的分析过程中。

3.调整现有的考核方式和成绩评定标准,突出对能力的测定。财务管理课程的考核仅仅依靠一份试卷是不能真正衡量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实际应用情况的。这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因为试卷的内容通常分为客观和主观两部分,客观题通常是填空、选择、判断等题型,主要是对一些概念和基础知识的考核,无法反映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而主观题以案例分析、论述等题型为主,虽然考核的是应用能力,但是由于试卷篇幅有限,也只能考核部分知识点的应用,尤其无法对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做出有效评价;二是由于考试时间有限,在有限的考试时间内学生获得高分往往不是因为具有出色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是主要依靠短期内的记忆。

另外,成绩评定缺乏科学设计,期末总成绩由平时作业、课堂考勤、课堂表现等成绩构成,而事实上考勤情况只能反映学生的学习态度,不能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而且期末卷面成绩比例过高,卷面成绩不能全面反映出一个学生通过学习获得的能力情况,对于平时的学习态度和课堂表现,以及学习效果都无法给予有效认定。因此,这样的课程考核方式无益于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为改变这种局面,就要打破以往“一张试卷定乾坤”的考核方式,这就需要在确定最终考试成绩时增加平时形成性成绩的比重,而平时成绩并不应该仅局限于考勤、回答问题等简单的形式。以创业活动作为主线调整财务管理教学,应注重对学生是否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相应能力进行考核,综合素质是否在学习过程中得到提升,因此过程性评价比最终试卷更具有现实意义,所以教师可以考虑将学生在创业案例中的讨论和商业计划书的撰写情况作为评价依据,而且应赋予较大的分值比重。这样一方面可以以学生在搜集、分析资料、推理判断、得到结论的过程中以及在讨论中的表现和贡献作为评分标准;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对学生在撰写的商业计划书中是否清晰地阐明了自己的观点并做出比较透彻的分析,是否得到有意义的结论等情况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以此来激励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财务管理课程的学习当中去。

在教学中引入创业活动的思想,将其作为财务管理课程安排的主线,在确保学生对理论知识理解的基础上,通过创业活动强化自身的实践能力,推动财务管理课程进一步改革,提高实践教学在课程教学中的比重,让学生自己动手,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不仅“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有助于培养“知识与技能双重型人才”,适应新的形势,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王璐.基于创业教育之财务管理课程教学模式创新[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

[2]张爱辉.基于业务素质培养的财务管理课程教学体系改革与创新[J].财会通讯(综合),2013,(1).

篇9

关键词:

高校课程;会计;财务管理;课程教学探究

高职财务管理课程是高职会计专业培养的中心课程之一,课程主要依托当今国际经济发展并结合我国的国情,对各种财务管理中的基础概念,相关的法律法规以及应对各种财务问题的解决措施给予解析,是会计学习的基础课程。注重对高职财务管理课程深入探究,有助于解决当前高职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升学生的财务管理技巧,为学生未来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当前我国高职财务管理课程的现状

1、教学形式单一,课堂气氛不活跃

当前我国高职学校的教学课堂大部分采用教师讲解,学生做笔记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方式使课堂教学背离了学生是课堂教学主体的教学形式,禁锢了学生课堂的学习思维能力的培养,使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发散思维长期受到压制并且逐步失去自主学习能力,造成课堂学习形式单一,教学课堂气氛不活跃,学生的学习成果不理想,教师也难已完成有效的教学。

2、学生对课程的了解较肤浅

财务管理课程作为会计专业课程中的核心组成部分,因此课程中一些相关知识在其他专业课程中也有涉及,例如:“怎样做好账目处理?”会计学中主要是针对账目管理进行讲解,而财务管理则需要学习者通过账目,对整体账目信息进行综合审核,会计学中的账目管理只是财务管理中的一部分。但学生在学习专业课时,往往受到旧知识的影响,产生“佼佼者”的心理。因此,对财务管理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对课程设置的了解相对肤浅,最终造成高职财务管理课程教学成果不理想。

3、教学信息更新速率慢

财务管理课程与会计学,企业管理等相关知识的联系较为密切,财务管理涉及到企业的综合财务支出和账目核算等综合性管理,因此,信息更新速率相对较快。而高职中教学通常采用“一门课程专职教师教授”长期教授一门课程使教师容易形成“经验教学模式”,导致教师对自身课程的实际信息更新速率较慢,教师课堂教学内容老套,教学知识点与实际生活相背离,学生形成抵触的学习心理,阻碍了高校财务管理课堂实施教学的顺利进行。

4、理论性较强,理论与实际相背离

高校教学主要以教科书作为课堂教学的主要参考文献,而教科书中的知识总结通常需要经过长期的整理和修正,最终形成高校教材。这个过程中教科书中的知识逐步“落后”,使高职财务管理教学课堂的实际应用能力逐步减弱,导致书本中“实用部分”只剩下固定的理论概念,造成财务管理课程专业性较强,内容晦涩难懂,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和对课程的理解,影响高职财务管理课程教学的进度和最后教学成果。

二、针对当前高职财务管理课程的解决措施

1、建构合理教学课程构架

逐步培养学生对专业知识学习的学习乐趣,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构建合理的教学课程构架。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注重对学生的实际能力培养,采用“任务驱动式”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形成教学课堂教师与学生互动,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的主体课堂地位的形成。同时合理的教学课程构架保障了教师课堂教学内容中知识点之间的衔接更自然,教学过程流畅,为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便于学生的课堂学习与掌握,也为学生课后对专业知识的进一步探究做铺垫。

2、注重实践教学

教师在进行实际的财务管理教学时,应当注重教学内容与实际社会发展现状相吻合,尽量以当前社会中财务管理的鲜活的企业为例,将实践教学引入到课堂中,培养学生的会计思维能力,实现高职财务管理教学与实际经济发展状况相连接,注重实践教学,促使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与实际应用。

3、注重传统教学与现代教学手法的结合

引导学生积极地进行财务管理课程学习,教师应当注重教学手法的保留与更新。继承传统教学中教师讲授的课堂引导作用,另一方面应当结合现代科技手段进行开发教学,形成高职教学形式灵活,内容多样的课堂模式。首先,保留传统教学中教师通过讲授相关知识和概念,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引导,促使学生对新知识的了解,注重对学生新知识前期的印象了解;其次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新知识讲解,例如:以漫画的形式将某企业案例引入到课堂中,不仅能够吸引学生的眼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同时形成活跃的课堂气氛,有助于课堂上教师与学生的交流。

4、教学形式灵活多样

注重教学课堂形式灵活多样也是改善高职财务管理教学中存在问题的方法。例如:采用情景模拟教学手法,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使学生充分参与到教学课堂中来,通过,学生对不同角色扮演,形成角色心理换位思考,有助于学生对财务管理课程教学内容的深入理解,促进学生实际应对财务问题的解决能力。

5、注重学生与教师之间沟通交流

教师和学生之间不仅仅是“教”与“学”的关系,也是朋友关系。教师应当注重对学生的积极引导,与学生之间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提升学生对教师的信任与理解,为教师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做保障。另一方面,教师对学生无微不至的关怀,做学生心灵的导师,能够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结论

对高职财务管理课程教学的深入探究是当前我国进行教育改革的重要体现,有助于从当前高职财务管理教学的实际出发,提出符合实际的解决方案,促进我国高职专业课设置向着合理化发展,形成完备的高职教学模式,促进高职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与应用,形成系统的高职财务管理教学管理模式。

作者:胡修 单位:六盘水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曾康莉.能力本位视角下的高职旅游课程任务驱动教学法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5.

[2]周秀华.关于提高高职会计专业学生培养质量的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0.

篇10

教育部在《关于深化教学改革,培养21世纪需要的高质量人才的意见》中明确强调“树立人才培养要更加积极主动地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坚定不移地走‘产学研3结合’的人才培养道路的思想”。产学研结合是高等学校培养人才、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三大职能的具体要求。世界各国的著名高校在产学研结合这一环节上都做得相当成功,我国在这方面也在逐步加强。改革开放以来,农业企业不断增多,促进了农业生产的不断发展和农产品的不断丰富,但农业的经营思想和农业企业的经营管理观念还比较落后。这就需要农林高校和企业紧密结合,加强科研和教育的双向交流。开办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的高等院校应尽量加强教学与生产实际、企业经营管理的结合,使学生走出校园,了解当前农业生产的现状、农业企业管理和科学技术方面的现状及缺陷。从而达到理论联系实际、知行合一的目的。2007年,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要进一步加强对本科实验实践等教学基本条件的投入。当前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基础仍然比较薄弱,如何加强实践教学是农业经济管理课程的重要课题。这就要求高等院校加大专业硬件投入,要求担任农业经济管理课程的教师积极改善实践性教学条件,加强与有关企业联系及合作,指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通过产学研结合方式发展农业经济管理教学,培养现代农业经济管理人才。

2通过社会实践和科研学术活动提高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质量农业经济管理类本科实践性教学主要分为课程实验、专业综合实训、科研实践、情景模拟实验和社会实践5个阶段。开展社会实践和科研学术活动能将不同阶段所学内容有机结合起来,在教学活动中,做了以下尝试性研究。

2.1教学活动组织环节

(1)学生自由组成4~5人的团队,根据自己了解的情况,自由选题,并撰写申请书。申请书按照自然科学基金申请的格式,分为立项依据、研究内容、研究路线、创新性和经费预算。由于具有社会实践的功能,申请书中增加了技术可行性和风险性分析这部分内容。

(2)申请书以作业形式交给任课教师。任课教师根据申请书的情况审批后,组织相关学生团队进行讨论。好的项目争取和相关企业、村委会等部门取得联系,然后进行类似实习的方式推进该研究活动。

(3)各团队针对申请书研究内容开展实践性教学活动,并在期末面向全体同学进行答辩。答辩过程中其他学生每人至少提一个问题,从而达到双向互动的目的。

2.2教学活动效果分析

从这几个学期的教学效果来看,此活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对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实践能力、分析能力和领导力均有很大好处。专业与社会实践是一项重要的模拟实践活动,由于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交叉性,加上国与国、地区与地区之间的差异,实践性教学的内容本应是丰富多彩的,但目前由于条件所限,实践性教学内容比较单一,这就导致老师难教、学生难学的局面出现。因此,农业经济管理的实践性教学应当与相关的农业企业、农业生产部门、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建立广泛的合作机制,使得学生能够在学习阶段了解企业的经营管理,了解相关部门对农业的宏观调控。在教学中,可以借鉴东北农业大学的经验,即“班村共建”的措施。东北农业大学最初是以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一个班级和学校附近的一个村对接,学生通过义务支教、担任村主任助理、为村委会建网站、办信息报等形式开展社会实践,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目前已经推广到全校百余个班级,成为该校学生实践性教学的重要载体。

3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实践性教学中需要关注的问题

3.1通过实践性教学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篇11

高职教育课程体系应以职业能力、岗位需求为核心,而目前高职院校农业经济管理专业设置核心课程时,普遍没有深入企业调研,缺乏对各农业企业管理、营销等岗位及岗位群的深入剖析,不了解实际企业管理工作的工作任务和岗位技能。由此导致专业定位比较模糊,课程设置特别是核心课程设置的主观性强,主观地认定应学习哪些知识和掌握哪些技能,课程设置明显缺乏科学性和合理性。

(二)课程设置仍然没有摆脱“学科体系”

我国高职教育发展比较晚,一开始都是在摸索中前进。早期的高职教育都是以学科本位为主要特征,就是强调学科的独立性与重要性,注重在校教育与课堂教学,教学内容严重脱离生产生活实际。现在很多高职农业经济管理专业核心课程的设置依旧没有摆脱这种模式,课程设置大多沿用传统的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技能课的三段式结构,强调知识结构的理论性、系统性和完整性,注重理论学习,轻视学生技能的培养。这就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适应性与创造性,与企业的用人需求完全脱节,从而导致学生很难就业。

二、基于现代农业的高职农业经济管理专业核心课程体系构建

(一)专业核心课程构建思路

首先,针对本专业毕业生的首次就业岗位(群),分析对应的工作领域(业务范围);其次,由工作领域分析各工作领域包含的工作任务(行动领域);第三,通过对行动领域的分级、归纳、整理、排序,得到本专业典型的基本工作任务(基本行动领域);第四,通过对基本工作任务的工作过程进行分析,得出毕业生应具备的职业能力(知识和专业技能),这是开发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主干课程体系的基本依据;最后,按照职业能力形成的逻辑关系,从简单到复杂、从专项到综合,参照国家职业技能标准的要求,开发本专业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主干课程体系。

(二)基于现代农业的高职农业经济管理专业核心课程体系构建

篇12

中等职业学校在我国的社会发展中,担负着重要的作用,它是我国教育体制中重要的一个环节,为我国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默默的付出着。经济管理作为中职院校的教学项目,在一定程度上为我国培养了高素质的管理人才,适应了社会的发展需要。但是其本身还有着严重的不足,在教学改革的过程中,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一个问题。

一、中等职业学校经济管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中等职业学校经济管理教学中普遍存在一个突出的问题,那就是教师教得非常辛苦,学生学得非常痛苦。之所以用“非常”一词,是因为中职学校课堂不像课堂,而是教师与学生的战场,教师戏称上课为“上战场”。高耗低效,无效教学、负效教学在中职学校经济管理教学中甚至是一种常态。对于学生而言,长期的低效学习和无效学习,导致学生对经济管理学习产生困惑和失望,产生厌学情绪。学业的失败又影响到学生自信心的建立,影响到兴趣和意志力的培养,健康人格的塑造,最终会影响其一生。对于教师来说,低效教学和无效教学不利于教师教学技能和专业化水平的提高。投入多,效果差,上好上坏一个样,不利于教师教学积极性的发挥,使老师产生惰性,得过且过,不愿钻研教学业务,最终也影响到教师自身的成长。形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中职学生的基础薄弱,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差,对学习有抵触情绪。另一方面就是教师的教学观念陈旧,仍然因循着以教为中心,学围绕着教转的教学方式,在经济管理教学中,没有将学生当作教学的主体,使课堂教学的“双边活动”变成“单边活动”。学生真正主动学习的时间较少,过分强调课堂的安静,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交流的时间较少,使得学生不会思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受到了很大限制,从而大大削弱了教学效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过分强调学科的独立性和重要性,教学目标的实现简单地异化为将一本书上完了事,没有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也没有考虑学生的情感因素和其它非智力因素,不知道学生走到哪里,在哪里迷了路,所以也就无法帮助学生,教师和学生都陷入无助的境地,教学相长变成了教学两茫茫。

在教学手段上,方法过于单一,基本上还是一支粉笔一张嘴,很少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缺少多样化的视觉效果,学生没有兴趣;教师对学生的差别也没有认真考虑,没有因材施教;对学生的评价缺乏鼓励和热情的赞扬,而且往往因为批评方式方法不当挫伤了学生的自尊心。这样的教学就是无效教学。

二、中等职业学校经济管理教学的改革

(1)突出专业课程的职业定向性,以职业能力作为配置课程的基础,使学生获得的知识、技能真正满足职业岗位的需求。

(2)注重知识和技能的结合。基础理论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以掌握概念,强化应用为重点,专业知识强调针对性和实用性。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和技能的能力。中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级技术人才。中职院校的培养目标决定了课程具有技术实用性的特点,对于经济管理专业的课程也应该相应的调整。

(3)强化学生职业能力的训练,综合开发学生的使用能力。强化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就业上岗和职业变化的适应能力,中职学院与其他学院相比,入学分数低,坚持“人人有才观”必然应注重学生主体的个性特点,多种形式的挖掘学生的潜能,调动学生主体的积极能动性因素,强调研究和开学学生的智力和非智力因素。

(4)增强课程的灵活性,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传统的中职院校经济管理教学,在课堂上课时,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课堂变成了教师个人的空间,没有充分的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积极作用,久而久之,使学生产生了厌学的心理,对经济管理课失去了兴趣。教师在进行经济管理教学时,应增强课程的灵活性,形成模块化、弹性化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调动课堂气氛,让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在一旁加以引导;要多和学生进行沟通与交流,让他们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真正的激发学生学习经济管理课程的兴趣。

(5)教师要有爱心,关心和理解学生。中职院校的学生由于年龄小,自律性也比较差,在教师教学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开小差的情况。遇到这样的情况,教师要理解学生,不要辱骂学生,更不能体罚学生,要和学生好好的沟通,做他们的良师益友,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他们。中职院校的分数比较低,学生也多为学习基础不好的学生,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因材施教,不能是统一标准、统一评价,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不要批评多于表扬,要鼓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不要经常性的不顾原因、不分场合的批评学生,以免挫伤学生的自尊,加强他们的自卑心理,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完全丧失,成为无效教学。

(6)究课程设置的方法,以社会和企业的需要为中心来设置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坚持以服务社会为导向,以产业需求为中心,产学研结合,向着与企业“零距离接触”的方向迈进,走“订单式”培养之路。中职教育不仅要研发物质客观世界,更要重视研发主观世界,使培养对象成为高素质的技术性人才,为经济、社会所服务。职业教育直接为社会经济服务,贴近社会、贴近劳动市场,以就业为导向,它是综合的贴近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教学。

三、总结

中等职业学校的经济管理教学,贴近社会、贴近劳动力市场,以服务社会为目标,以培养高素质的综合型技术人才为目的。在未来的社会发展中,我们一定要跟住形势,努力完善中职院校的经济管理教学模式,对其进行改革,以期适应社会和市场的需要。但是我们更要清楚,经济管理教学改革任重而道远,我们要根据形势,提出更适合经济管理教学改革的新思路。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