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语言文化探索范文

时间:2023-07-11 09:21:32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网络语言文化探索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网络语言文化探索

篇1

[2]黄雄英.新形式下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对策[EB/OL].http://.cn/html/2006/3561.htm,2006-10-17/2007-11-20.

[3]董冉功.融入和谐校园文化构建,提升商院大学生素质[EB/OL].http:///showarticle.asp?id=1090,2007-09-30/2007-11-20.

篇2

中图分类号:H136 文献标识码:A

1网络语言

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今天,网络已与人们的生活密不可分。绝大多说的人都是这个网络时代的收益者,每个人也都是这个信息时代的大众传播者。他们通过网能够实现即时的不分地域的与朋友、家人联络。通过网络可以共享资源,这就产生了相应的一种网络语言。也就是我们常见的那种网民根据某个契机或者事件创造出了的某一个新词汇,甚至简单的一言一语。并且这些词汇引起了广大民众的共鸣,成为焦点,并一时间在网络上大肆流行的一种语言,我们称之为网络语言。网络语言顾名思义,就是在网络上的语言,是网民们约定俗成的表达方式。是在特定的语言社区里出现的一种新的语言现象,也是一种值得关注和研究的社会文化现象。语言和社会的这种关系被语言学家称之为“共变”。网络语言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其独特的特点,它也正为社会语言学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素材。网络语言作为一种新型的语言现象有其自身存在的合理性,因此我们应该对网络语言进行了解和研究。本文通过社会语言的视角来分析网络语言的特性以及产生网络语言的原因。

2网络语言的特点

从社会语言学角度来说,网络语言属于一种社会方言。社会方言与其他方言不同,他是特定社会群体的约定俗成的,是特定群体之间使用的交际工具。由于网络语言是一种新生的语言现象,目前的语言学家对网络词语的研究尚在探索之中,对网络词语的性质和特点也各有千秋,就目前所能查到的资料主要将网络语言的特点规范为以下三点:

2.1公共性

公共性语言“不仅是语言使用者个人知识体系的一部分,也是一个语言社区所有成员共同约定的语言知识,因此它有助于语言使用者根据交际目的在适当的时间和地点选择适当的话语。”由于社会的网络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人们都开始选择在这个新兴的网络语言社区中进行交流和娱乐。网络语言也开始慢慢地发展并成为了一种约定俗称的语言体系。如:“手慢无”、“然并卵”等简略性语言,已经不仅仅只局限于网上聊天,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也会反复被使用,很多人觉得在日常沟通中的一句网络语言不仅能够让话语平添几分幽默,也会使沟通变的更具有亲和力。网络语言正在慢慢地演变成了一种公共的语言。

2.2简略性

简略性语言就是用语非常简化,让网络交流的双方能够通过一个词汇,或者几个字就一目了然地知道对方所要表达的意思。提到简略性语言的产生,其实可以上溯到更早的时期。早期很多品牌会用自己产品名字的首字母来代替整个公司的名称。就像我们经常见到的“CK,BMW”等家喻户晓的名称。还有通过一句简单的话语或者符号来表达一层意思的现象,比如“duang!”、 “no zuo no die” 等常见到的网络性语言。

3网络语言产生和发展的原因

网络语言就是网络媒体广泛运用下所产生的新事物和新文化。是在互联网时代语言发展的必然现象。经过调查研究,不难发现网络语言的产生和发展有以下几个原因:

3.1社会外部原因

社会的进步,经济发展、信息技术的飞跃提供了产生网络语言的物质载体。当今社会,各种文化现象百家争鸣,给网络流行语的产生和发展也提供了一个宽松的氛围。互联网最早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繁荣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际互联网被誉为是20世纪末最激动人心的事情。互联网在1989年开始进入我国,从而揭开了中国网络时代的序幕。

3.2群体内部原因

网络语言的产生还有网民这一特殊群体的内部动因。这种动因突出表现为对后现代主义思想的接受和认同,他们张扬个性,蔑视传统、崇尚创新。这种追求个性道德心理使得他们敢于挑战传统文化语言。人们生活在一个以信息为中心的网络时代,更加追求生活的高效性,有时人们在网上为了更快地传达某种信息,简单地按几个字母,大概意思就能表达出来,方便快捷,因此网络语言也受到绝大多数网民的欢迎,并逐渐传播开来。

4网络语言存在的问题及影响

现今,网络语言已成为广大网民们在网络上交流时的信息载体,为网民们的交流带来了极大的方便,深刻影响着整个社会的语言使用。同时,我们也注意到,网络语言自身还存在这较为突出的问题。由于网上交流受时间的限制,网民们只注重速度,导致网络语言存在错字、别字,存在着“滥用谐音、数字符号、歪用词义或受方言影响,或受外语影响,或为了求快任意缩略词语,或为了追求表达效果有意无意地违背语法规则等现象。目前应该尽早找到适合的规范方案来规范网络语言,正如学者们所倡导的“规格的网络语言有利于维护网络语言的健康,倡导网络文明,并将提高网络传播的质量,使之取得更好的传播效果。”

5结语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不断的发展进步,网络语言的发展空间也正在逐渐扩大,今后还会产生大量的网络语言、网络词汇。网络语言是语言的一种表现形式,而语言恰恰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对于这种新兴的语言现象,我们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和关注。

参考文献

[1] 常晨光.公式性语言功能[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4(2).

[2] 王丕承.网络语言与当前社会文化发展的新趋势[J].浙江学刊,2004(6).

篇3

世界的被了解和被参与都需要语言来传递。于是语言成为维系人与人、人与世界各种关系的基本纽带,成为表达人的思想、感情、意志的主要手段,成为文化和习俗发展的主要媒介。因此,语言构成了人类最重要的文化环境,只有通过语言才能了解和接受文化。本文试图通过对网络语言的表现分析,以期了解网络文化的特征,从而透视

和洞察现代人的心理特征以及现代社会的文化内涵。

一、引领速食与时尚的独特性文化

在网络上信息,如果想吸引尽可能多的用户,所采用的必须是简单明了、一目了然的语言表达方式。网络语言的使用者是一个特殊的文化群体,他们常常花很长时间逗留在网络上借助电脑与别人交流,自称为“网虫”或“网民”。为了提高文字输入速度,节约上网时间,网民群落依托电脑键盘所提供的数字符号、系统工具,对一部分汉语和英语词汇或句子进行改造而广泛创造了独特的网络语言。下面以几种缩略语为例展开分析。

1.英文极简缩略语。如:BF=boyfriend(男朋友),GF=grilfriend(女朋友),FT=faint(晕倒),CU=see you(再见),PM=pardon me(原谅我),BTW=by the way(顺便说)。

2.拼音极简缩略语。如:TMD(他妈的,标准国骂),SBY(傻x,骂),MM(美眉,美女称呼)。

3.符号极简缩略语。如: :―D(非常高兴地张着嘴大笑),:―〉 (嘿……嘿……,这是张戏噱的嘴脸),:8―) (这是眼镜族专用的笑脸),:―S (表示语无伦次)。

4. 数字代码缩略语。如:56=无聊,1314=一生一世,1573=一往情深,8147=不要生气。

在网络上,你若读不懂这些语言,那便是“菜鸟”(网络新手)。据网络调查统计,我国86%的网民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59%具有大学以上学历,大学生基础网民掌握日常的英语交流是必然的,但出现在网络上的这些不成任何语法规则的英语仅是代表时尚,仅能表明网络人为追求速度而对语言所作的一种处理。

这种独特的网络语言展示了一种生活态度,表达了网民对客观世界的认知和评价。这些缩略语表明在信息时代,一切东西都在信息的意义上速食化了,迅速吞咽,迅速消费,几乎成为人们的宿命。这种单向的、形象的、幽默的语言确实是现代网络人的丰富想象和大胆的创造力的体现,更是时代快餐社会的特殊写照。

二、崇尚无我和无序的虚拟文化

网络是一个虚拟世界,个体一方面期望撩开帷幕的一角,实现与对方的全面交流;另一方面又要利用网络遮掩现实自我,释放原始本我,以保持特定空间下的特定交流。网络们畅游在虚拟天地里,随意“播种”,随意“丰收”,无须承担任何言语或社会责任。比尔・盖茨关于网络的名言是:在网上没有人知道你是一条狗。其实还可对上一句:在网上没有人关心你是否是一条狗。

正是由于人们看到的网络语言只是符号,看不到这种语言背后的主体特征,也看不到信息的发源地,所以符号的拼贴、挪用、混用在网络传播中大行其道,体现了其无序化的特点。如:“见到U(you)真高兴”,“妈妈,偶(我)8(不)素(是)米(美)女”,“我的GG(哥哥)带着他的‘恐龙’GF(女朋友)也在玩zoo(公园)”。

无我的虚拟网络空间就像在假面舞会戴上面具,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感、陌生感消失。语言的交流因隐去人的真实姓名而令交流自由自在。在日常接触中不敢、不便,也没想到要说的,顿时真实地浮现在电脑屏幕前。在现实生活中形形的个体被那个正规的“我”全部或部分压迫着,他所想要表现的真实自己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了现实环境的限制,而在网络中则可以匿名登陆,真实表现。

三、表现狂欢与边缘的前卫性文化

在虚拟的网络空间里,人的语言方式也注定会发生“狂欢”。它摆脱了一切等级、权威、约束,表现出一种疯狂的生活,仿佛进入了一个与现实制度相隔离的第二世界。狂欢的本质是它对规范着日常生活规则的逆转,狂欢的必要性源自被压制者最终对屈服于社会规范的拒绝。网络语言在边缘化中,通过对主流文化的征用和消解,以前卫的姿态在网络空间里狂欢,给网络生存孤独的生活注入兴奋剂。如:可爱=可怜没人爱;偶像=呕吐的对象;天使=天上掉下来的一坨屎;恐龙=丑女;青蛙=丑男;蛋白质=笨蛋++神经质;白骨精=白领=骨干=精英。

网络语言正是在这个价值层面的狂欢上显现出其独特的文化光彩。当今社会,有很多人信奉这样的人生哲学:生活,是为了开心,而不是为了承担责任,更不是为了痛苦。与网络语言的放浪相平行对称的,诸如高消费的行为模式、享乐主义的人生哲学、丁克家庭的生活模式等等,都是这种价值观念在现代社会中的现实表现。

三、张扬叛逆与自由的游戏文化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意识结构可以大致分为意识、潜意识和无意识三层结构。相应的,人格也大致可以分为超我、自我和本我三重性。本我是最原始、与生俱来的人格部分,它总是按照快乐原则行事,是最基础,也是最“真实”的人格,只是在人类文明发展中,它的许多欲望和要求被视为不道德,受到了压抑,只要有机会,它就会通过各种方式表露出来。而现实生存却在不同程度上压抑着个体的自由本性。网络语言则成为表达自我叛逆性、向传统进行挑战的媒介。语言的游戏精神和叛逆精神已经成为网络交流的理想。虚拟所打破的是束缚身心自由的坚冰,为现代人实现心灵自由插上了科技翅膀。然当人一旦得到自由,他便敢冒天下之大不韪,由此所体现的叛逆性往往也是最深刻的。

篇4

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网络语言已然成为各行各业快速交流的模式,其方便快捷易懂的特点深受人们喜爱。目前正在广泛使用的网络语言可谓五花八门。含有某种特定意义的数字以及形象生动的网络动画和图片,起初主要是网虫们为了提高网上聊天的效率或某种特定的需要而采取的方式,久而久之就形成特定语言了。网络上冒出的新词汇主要取决于它自身的生命力,如果那些充满活力的网络语言能够经得起时间的考验,约定俗成后就可以接受。现如今,网络语言不仅仅是拼音或者英文字母,越来越多的语体成为人们,特别是年轻人口头相传的语句,如出现较早的“蜜糖体”“校内体”,还有近年的“甄体”“马伊体”等等。

一、网络语言的形成因素

(一)网络成为网络语言的摇篮

语言的发展变化不仅受外部语言因素的影响,也受到发展环境的制约。网络语言就是随着网络的兴起和普及而出现的一种语言变异现象。这类语言的出现与传播主要依存于网络人群,还有为数不少的手机用户。聊天软件里经常出现的“恐龙、美眉、青蛙、菌男、东东”等网络语言。BBS里也常从他们的帖子里冒出些“隔壁、楼上、楼下、楼主、潜水、灌水”等词汇。QQ、人人等聊天工具中有丰富生动的表情图表,如一个挥动的手代表“再见”,冒气的杯子表示“喝茶”。手机短信中也越来越多的使用“近方言词”,如“冷松”(西北方言,音lěngsóng,意为“竭尽”)等等。现代社会是一个崇尚效率的社会,追求网络交际的时效性。把符号作为汉字、英文字母、数字之后的第四种语言运用到网络语言中,不仅给人们的思维环境一个更开阔的视野,而且也确实解决了语言和言语的矛盾。

网络环境下,文字不仅用来解决信息的远距离传输,还要实现面对面人际传播的效果,既要声情并茂地传达思想感情,也要有及时的聊天互动,还要体现主体差异。原有的文字表现力不足以担此重任,新的表达方式必然出现。在这样的环境下,网络的特性决定了网络语言的产生。

(二)社会文化发展促使网络语言的产生

作为一种社会语言,网络语言并不是孤立的,它和社会之间是一种互动的关系。网络语言的产生具有深刻的社会基础。一方面,网络语言交际的创造源于社会文化环境。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冲突、融合,形成了当今人们价值观的多元化。多元化的人群在网络中尽情表现着自己的个性,个性的表达自然要寻找一种或几种适宜的表现方式,多种多样的网络语言就是这些新的表达形式中的一种。另一方面,任何语言都要根植于所属文化的土壤。英文缩写不能完全适应汉语的语言环境,数字组合则语义模糊,中国网民的网络语言最终要落脚于汉字。汉字的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等造字方法,有充分的可开拓空间,可以满足网民力图运用文字追求视听效果的动机。

(三)网络语言使用的主体

人们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不断创造新的语言方式。网络语言的特点是由网民在网络交流中形成的。18至24岁的年轻人在网民中所占比例最高。年轻人思想开放,接受新鲜事物快,富于创新精神,是网络语言形式最主要的“发明者”。

随着网络语言研究的深入,一门崭新的语言学科――网络语言学诞生了。“网络语言学”这个概念是由我国知名学者周海中教授在2000年发表的《一门崭新的语言学科――网络语言学》一文中首先提出的。此后,网络语言学引起了学界的关注。西班牙知名学者珀施特圭罗博士在2003年出版的专著《网络语言学:互联网上的语言、话语和思想》中,对网络语言学作了较为全面而系统的论述。2005年,英国知名语言学家戴维・克里斯特尔教授发表了《网络语言学的范围》一文,就网络和信息技术对语言产生的影响问题作了深入探讨。网络语言学目前已成为语言学研究的一个热点,其理论体系和研究方法还有待于不断完善。

二、网络语言对日常交流的影响

(一)丰富信息交流方式,增强信息交流的效果

语言是最重要的信息载体,它使得信息发送者和接收者之间的思想得以相互交流。网络用语虽然是一种书写语言,却有着自身鲜明的特色,并不能简单地将其归纳为书面用语或者口头用语,它是一种新的信息载体。这种信息载体之所以被人们接受,一个重要原因是其独特的表达风格,它可以用文字的形式形象表达人类说话的动作、语气、音调、姿势等等,即时传递情感,加深人们的印象,从而愉悦信息交流的双方,营造良好的信息交流氛围。

(二)简化信息传递过程,提高信息交流效率

网络用语是一种被简约化了的语言,由于交流双方不是面对面交谈,而是通过在键盘上敲打字符来表达信息,这个特点决定了交际双方要尽快地把自己的信息发给对方,并对对方传来的信息快速地做出反应。网络用语往往精小简短,许多网络用语能通过生动形象的借代来表达,因而使得信息字符变少,在有限的时间里向信息接收者传递尽可能多的信息,以最少的语言符号来承载最大的信息量。

(三)交流主体易在虚拟交流中获得认同,使信息交流趋向个性化

网络信息传播的交互双向性使人们不再是以往受限制的受众角色,每个用户都可能成为信息的接受者或传播者,信息交流开始转向交互式、去中心化、个性化、自由化的信息模式。由于网络交流双方可以互不认识、未曾谋面,所以交流的内容就具有很大的随意性。为了显示与众不同,突出自我,吸引更多的注意力,网民便刻意去追求表达的标新立异,从独具个性签名档就可以窥见一斑。由于不同的虚拟交流中会有自己独特的网络用语,而使用者处于网络人际交流状态时,普遍具有的心理状态便是被认同和渴望交流。

在未来社会,网络将给人的交流和生活带来更大的影响,网络交际或许会成为人们的一种更为普遍的、重要的交际方式。因此,网络语言不但不会消失,而且还会继续的得以发展升华。

参考文献:

[1]安志伟.论当代网络语言的社会影响[J].理论学刊,2010.

[2]飞鲸.网络语言的特殊性[J].东南传播,2006,(1):31~32.

[3]黄晓斌,余双双. 网络用语对信息交流的影响[J].理论与探索,

篇5

随着电子计算机和移动上网介质的广泛使用,以及互联网服务的不断发展,人们每天花在网络上的时间越来越多,人们通过互联网进行沟通、学习、购物、休闲娱乐、获取资讯等活动。互联网已经成为日常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也由此产生了花样繁多、良莠不齐而又应用广泛的网络日常用语或网络流行语。网络语言广泛融入生活之中,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们特别是年轻学生的表达习惯和思维方式。

1.网络语言及其特点

1.1网络语言的界定。

狭义或者原始意义上的网络语言主要是指计算机网络编程和编辑语言,是一种计算机网络行业专业术语或名称,如HTML(超文本语言)、Visual Basic(一种编辑语言)、Script(脚本语言)、Perl(实用摘录和报告语言)等。这种意义上的网络语言更确切地说是一种逻辑结构,其专业性强,应用范围较小。

广义或者日常意义上的网络语言是指人们在计算机互联网上进行交流沟通、休闲娱乐等各种活动而形成的具有不同于日常生活用语和书面用语特征的表达方式,如用“偶”表示“我”,用“88”表示“再见”,卖家称买家为“亲”,等等。这类网络语言种类繁多、方式各异、充满活力。随着网络的普及,其应用日益广泛,已不仅仅局限于在互联网上使用,在报刊媒体上,甚至在人们的日常对话中也屡见不鲜。本文所指的网络语言,主要是这个层面上的。

1.2网络语言的特点。

网络语言主要有以下特点:(1)网络语言表现形式多种多样,除传统汉字形式外,还借助符号图形、数字、谐音、英文缩略简称等形式,如用“1314”表示“一生一世”,用“3Q”表示“谢谢”等。(2)网络语言一般较为生动形象,如“T…T”形象表现了流泪的模样。(3)网络语言一般较为诙谐幽默,由于网络的开放性和多样性,人们可以自由地运用各种语言符号表达自己,由此催生了夹杂各方、举一反三、幽默诙谐的表达方式,如由“不要迷恋哥,哥只是个传说”对应造句“不要迷恋姐,姐让你吐血”等,令人忍俊不禁。(4)网络语言较为简约明快,如用“GG”表示“哥哥”,“B2B”表示“企业对企业”,便于在键盘上书写。5.网络流行语具有很强的扩散效应。如“贾君鹏,你妈妈喊你回家吃饭”一句以病毒传播的方式在几个小时之内传遍整个互联网,而某小学生作文里的一句“累了,感觉不会再爱了”引发了无数人热捧,并催生出了诸多造句,成了娱乐现象。6.网络语言从虚拟走向现实,如曾因某而迅速蹿红的“俯卧撑”一词,催生出类似“房价不是在跳水,而是在做俯卧撑”等广告流行语。

2.网络语言对高职语文教学的利弊

2.1网络语言对高职语文教学的有利影响。

第一,网络语言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语言学习兴趣。网络语言幽默诙谐、随意性强、简单明了的特性契合了现代高职学生展示个性的心理需求,迎合了他们叛逆而追求时尚的心理和接受性强、敢于创新的性格特征,容易引起他们的兴趣。网络语言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更激发了他们探索语言现象和规律的兴趣。

第二,网络语言为高职语文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教学素材。作为一种正在不断发展变化的语言现象,网络语言形式灵活多样,传播迅速,广泛使用,引发了一波又一波的语言创造和应用热潮,为高职语文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教学素材。如网络上的“凡客体”、“淘宝体”、“咆哮体”、“甄嬛体”等各种流行文体,还有经常在网络上上演的造句热潮,都成为高职语文教学课堂中生动有趣的例子。

第三,网络语言有利于拉近师生距离。严肃性的报刊媒体偶尔使用网络流行语时,常常引起人们的关注和广泛讨论,并因此赢得大多数网民的好感,这从另一个角度表现了网民对网络语言的认同感需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使用网络语言举例或分析,容易被学生认为是对他们所熟知的语言的认同,拉近了师生距离。

2.2网络语言对高职语文教学的不利影响。

第一,网络语言不利于学生对语言规范性的学习。网络语言中存在大量的不合语法规范和语法变异的现象,如“很man”、“激动ing”等表达方式。此外,网络语言还存在用图形和符号充当语法功能的现象,不利于学生对语言规范的学习和掌握,这给高职应用型语文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冲击。

第二,网络语言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网络语言中的随意替代容易引起误解和语言混乱,为显示个性或出于方便输入考虑,网络语言中存在大量的别字或错字,给人们的理解带来困难,如“杯具”对“悲剧”的替代,“酱紫”对“这样子”的替代,“神马”对“什么”的替代,等等,把错别字当正确词语使用,造成语言混乱,给人们的理解造成了困难,不利于学生的语言学习和运用。

第三,网络语言不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品位。网络语言作为一种流行文化,既有精华更有糟粕,在网络中,同样存在大量的暴力语言或污秽语言,如“脑残”、“2B”等,这类粗俗语言的流行和广泛使用不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品位。

3.网络语言在高职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3.1运用网络语言活跃课堂气氛,拉近教师和学生的心理距离。

“亲其师,信其道”,教师恰当使用网络语言,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得到学生的认同,从而起到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作用。如教师为鼓励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引用网络语言“每个人都要积极‘跟帖’,不能只是‘打酱油’”,对学生的表扬以“给力”代之。教师对网络语言信手拈来,运用自如,不但能赢得学生的喜爱和敬佩,而且能给学生树立灵活运用语言的榜样。

3.2借助网络语言增强学生的语言规范意识。

各类公文和应用文写作教学是高职语文教学的侧重点和重要部分。公文和应用文词句表达要准确,对语言规范性要求很高。网络语言的随意替代、错字别字、有意曲解、语法混乱与此刚好相反。教师可以借助对网络语言的分析对比,引导学生掌握和运用规范语言,增强语言规范意识。

3.3运用网络语言激发学生的语言创新热情。

创新是网络语言最大的特点,不管是符号创新还是组合创新或旧词新用,都能带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或使人忍俊不禁,或令人对其妙用赞叹佩服,都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具有很强的生命力。教师可通过对网络语言创新分析,引导学生探索语言的创新和使用。例如对“囧”字热潮的分析,对各类造句热潮的解读和跟踪,等等,都可从多个角度分析语言运用,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

总之,网络语言已经融入生活的方方面面,网络语言的流行对高职学生语言学习的影响不断深入,网络语言既对高职语文教学提出了挑战和冲击,又带来了生机和活力。在高职语文教学中,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注意规避网络语言的不利影响,同时充分利用网络语言为课堂教学服务。

参考文献:

篇6

【中图分类号】G712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应用,网络语言已渗入到了我们的生活。“给力”“高大上”“晒**”等网络热词扑面而来,令人目不暇接。这种新型语言以其简短,随意,时尚等特点,受到了许多人的青睐。特别是青少年,他们在日常交际和学习中越来越多地运用到网络语言。面对丰富多彩又褒贬不一的网络语言,作为教师的我们该怎么办呢?笔者认为,我们要引导学生正确合理的使用网络语言,充分发挥网络语言的“正能量”作用。

一、网络语言的特点

网络语言是在特定的信息时代中产生的语言,大体可分为两种:一种是与网络有关的专业术语,如病毒、防火墙等,具有专业化的特点。另一种是在网络聊天中,网民们对部分汉语和英语词汇或者句子进行改造,创造出极简缩略语、数字代码谐音语等独特的网络交际语言,如卖萌、hold住、886等。青少年在使用网络语言有其鲜明的特点:

1、自主化是青少年网络环境下交流与表达的首要特征。

2、个性化是青少年网络环境下交流与表达的标志。

3、全息化、符号化是网络语言的独特之处。

4、词汇的时尚化,是网络语言生活化的写照。

二、网络语言对青少年学生的影响

随着学生网民的剧增,网络语言已走进了整个校园,大量出现在学生的口语交际和书面表达中。但网络语言是一种将汉字、数字、外文、符号杂糅而成的极不规范的常用在网络上的语言,它对传统规范语言的使用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尤其是青少年学生大多处于尚未完全成熟的心理时期,又正处于语言学习阶段,语言的识辨能力弱,语言规范知识和应用能力尚不稳固,经常使用网络上的另类表达方式,肯定会对传统语言的学习造成诸多的负面影响。如长期使用键盘打字,使他们对汉字笔顺、笔画、结构逐渐陌生;大量使用“火星文”,故意使用一些偏离传统语言的错别字、怪癖字,势必导致学生汉字书写能力、鉴别能力和汉语言运用能力的下降。

再者,由于网络不是面对面交流,一些低俗之人难免就借着身份隐蔽和屏幕的保护,肆无忌惮地在网络中使用一些“垃圾词语”,如:“tmd(他妈的),bt(变态),我恨不得一脚tst(踢死她)”等等。这些都极大地影响着青少年对祖国语言文字的正确使用和审美欣赏。

当然,作为社会方言的一种,网络语言在造成学生使用现代汉语混乱的同时,也丰富了他们的汉语言系统。有些词汇经过长期使用,已被现代汉语吸收,成为基础汉语的一部分,像“上传”、“在线”等。网络语言在某种程度上丰富了现代汉语的词汇,增加了现代汉语的表现手段。所以我们应该注意到网络语言对学生汉语学习的影响既有负面的,也有正面的。

三、学校教学要发挥网络语言的“正能量”

一种语言,只要仍在为人类的交际服务,就是活的、变化的语言,就必然会随时进行新陈代谢。更新是事物的生命力所在,只有更新,才能推动语言的发展。对待网络语言,我们要像对待新生事物一样,用发展的眼光来“兼容并包”。作为教师更应该本着既继承发扬祖国优秀传统文化,又体现时代精神的发展观,作好教育引导工作,充分发挥网络语言的“正能量”。

首先,网络语言有助于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网络语言形象生动,简约易懂,迎合青少年标新立异、追求时尚的心理。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教师适时恰当地使用网络语言,能拉近与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让学生感觉到平等和亲切,从而形成和睦友善的师生关系。反之,教师如果一味排斥网络语言,是会影响到与当下学生的正常交流沟通的。这样的老师,学生会觉得是“out”(落伍,跟不上潮流)了,心理上自然就会产生距离感。古语有言“亲其师,信其道”,良好的师生关系能极大地促进学生对教师所讲授知识的学习热情。

其次,网络语言有助于促进学生的汉语学习

语言不仅是思想交流的工具,也是文化的载体。网络语言是语言中的新生代,它是在信息时代中产生的,使用者又多是求知欲旺盛的青少年人,因而它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创造力。现代汉语要想取得发展,就必须接受新事物,在变化中生存与发展。网络语言中的词汇和用法已经而且正在丰富着现代汉语。比如“黑客,恐龙,美眉”等,2001年出版到《中国网络语言词典》(于根元主编)让它们很正式的纳入现代汉语的家族中;而“女汉子”“土豪金”“高大上”们,都成了今年政协委员热议的网络语言了。现代汉语由此而更具有表现力,更加丰富多彩。“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新奇、新鲜的网络语言赢得了青少年的喜爱,教师何不应势利导,把网络语言作为激发学习兴趣,构建开放有序的汉语课程教学的一个窗口呢?

再者,网络语言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越来越成为一个国家的国际竞争力和国际地位的最重要因素。有资料分析表明,我国学生应试能力强,但动手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较差。重视和加强青少年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基础,青少年时期是人的个性品格形成的重要阶段,也是创新意识形成与创新能力培养的最佳时期。网络语言的出现正体现了青年人的创新精神。可以这样说,没有创新就没有“网络语言”,网络语言是语言创新的产物。如网络上用“886”代替“再见了”,用“3Q”表示“谢谢”,而“”字被赋予了“郁闷、悲伤、无奈”之新意等,极大地发挥出了青少年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展示出他们追求个性,崇尚创新的精神。学校教育应利用类似的网络语言实例,开阔学生的视野,鼓励学生进行更多有益的探索与创新,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因此,对待网络语言可以实行“拿来主义”,以“宽容、疏导、去粗、取精”为原则,通过我们教育工作者的努力,使网络语言得到逐步规范和健全,使其在学校教育中发挥“正能量”,为学生全面健康成长注入新的活力!

篇7

随着我国网络建设的发展与推进,在传统媒体新闻的传播过程中,语言网络化趋势的出现对各类新闻传播的内容与表达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为此,传统新闻媒体工作者应根据新闻传播规律,积极寻找新闻传播的措施,为传统媒体新闻传播发展提供帮助。

一、语言网络化趋势对新闻传播正面影响分析

语言网络化趋势对于传统媒体新闻传播有一定的正面影响。

1.提升了受众的关注度

目前,年轻一代对于传统新闻形式的关注度正在下降,更多的青年将注意力集中在网络媒体。所以,传统新闻媒体适当引进网络化语言,可以很好地提升年轻新闻受众对新闻本身的关注度。一能提高新闻的生活性。较之传统的新闻语言,网络化语言已经成为社会年轻群体的流行性语言,在新闻传播中适当地引进网络化语言,可以使新闻内容更加贴近生活,进而引起年轻新闻受众的关注。二能提高新闻的趣味性。例如在体育新闻传播中,传统媒体的语言远不如网络中的自由议论对年轻人更具有吸引力。

2.拓宽了创新思维空间

在传统的新闻媒体发展中,如何做好新闻传播的创新工作,是媒体工作者的重要研究内容。网络化语言的应用对于传统媒体新闻传播创新的开展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一是促进了新闻热点话题的创新。在网络化语言环境中,部分网络流行语言就是伴随网络热点事件出现的,传统的新闻媒体应以网络语言为切入点,做好新闻热点话题的挖掘创新。如2014年的天猫、淘宝“双十一”促销活动,成了当时最热门的网络热点话题,也成了新闻报道的重点话题。二是促进新闻传播形式的创新。目前传统新闻传播已经出现形式落后的问题,因此,利用网络语言创新传播形式,成为必要的方式之一。

二、语言网络化趋势对传统媒体新闻传播负面影响分析

语言网络化趋势除了对新闻传播有正面影响,也存在着部分的负面影响。

1.影响了传统媒体新闻的严肃性

新闻的严肃性是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的主要区别。严肃性是传统媒体新闻的主要特点。因此,具有娱乐性与趣味性的网络化语言的引进,会严重影响新闻的严肃性:一是影响新闻传播的权威性,二是影响传统媒体的形象。严肃性是传统媒体社会形象的主要体现,严肃性特点的破坏会使新闻媒体的整体形象受到影响。

2.容易产生负面效应

主要包括以下几类:一是道德方面的负面影响。网络文化中包含大量的自由文化因素,如炫富、拼爹等,如果处理不当,就会对传统道德理念产生冲击。二是文化方面的负面影响。网络语言中存在着对标准语言随意篡改的问题,如“灰机”“麻麻”一类的网络化语言的出现,对我国语言的规范化应用造成了负面影响。

三、语言网络化对传统媒体新闻传播影响的应对策略

为更积极地发挥网络化语言对传统媒体新闻传播的正面影响,有效抵御其相关负面效应,媒体新闻工作者应当做好以下工作。

1.做好新闻受众调研分析,合理配置使用网络语言

进一步规范传统媒体新闻领域网络化语言的运用,媒体工作者首先应加强新闻受众调研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合理进行网络语言的配置使用。(1)明确新闻受众人群范围,增强受众区分度。新闻工作者只有对其媒体新闻主要受众进行分析和调研,判断受众人群的年龄区间和主流喜好,才能够更合理地进行网络语言的配置与使用,最大限度地发挥网络化语言对新闻媒体的促进作用。(2)优化调研方式,规范调研内容,增进调研分析。在明确新闻媒体受众人群的基础上,新闻工作者应在媒体主要服务人群中进行深度调研,以进一步明确新闻网络语言的接受程度及使用尺度等问题。对此,笔者认为,财经类新闻应结合自身媒体特征和新闻内容,合理采取电话调研、网络调研、问卷调研等方式,就受众网络语言接受程度、网络语言负面影响预防、语言尺度设定等问题进行深度调研,以保障新闻受众调研分析工作的全面性和有效性,为新闻媒体中网络语言的合理使用奠定基础。

2.结合网络时代特征,做好新闻传播创新的实践工作

新闻媒体工作者应积极做好网络文化研究,结合网络时代的基本特征探索新闻传播的创新实践手法。对此,新闻工作者应:(1)与时俱进,大力提倡新闻传播创新实践工作的开展和普及,正确引导,确保新闻媒体“弘扬社会正气、传播社会正能量”的传播宗旨不被误导。(2)积极探索新闻网络语言的全新运用方式,结合网络语言独有的思维习惯和表意方式,更好发挥新闻媒体的自身优势。近些年来,随着网络论坛的兴起,财经类新闻编辑也可借此思路开辟“经济论坛”“财经人物论坛”“金融论坛”等新闻栏目,还可通过“相关链接”的方式对财经新闻事件的来龙去脉进行更为透彻的介绍,这些正是网络语言促进传统媒体新闻发展的体现。(3)做好传统媒体与新型媒体的整合。通过媒体公共微博、订阅号、网站新闻等方式,充分利用日益发达的网络环境,更好促进传统媒体新闻到现代网络化媒体新闻的转型发展,也能最大限度发挥网络化语言对传统媒体的促进作用。

3.开展新闻传播主题研究,确保严肃性与时尚性的良好结合

在当下网络时代大背景下,传统新闻媒体不仅应坚持其固有的严肃性和求真性特点,还应增强与网络环境的适配性,实现传统新闻媒体严肃性与时尚性的良好结合。(1)明确媒体新闻严肃性及时尚性不同语言风格的应用范围,针对不同的新闻内容及受众人群等采取不同的新闻语言风格、内容特点及情感导向。对一些专业性较强、政治导向较强烈或社会反响较大的新闻内容,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科学严谨的态度,采用严肃、务实的语言风格;对于一些生活琐事、游戏娱乐或是大众调侃类新闻,适当掺杂一些时尚元素,则能更好地增强受众的欢迎程度。(2)在很多情况下,媒体新闻的严肃性与时尚性特点并不是完全对立的,彼此间可以进行合理整合。在新闻中利用一些正面的网络化语言进行相关新闻的播报,有时会起到特殊的效果,例如人民网新闻《2009年逾105亿美元外资79家外资总部“落沪”》,通过网络化的新闻标题,让新闻语言诙谐幽默,具有更好的传播效果。

4.做好新闻内容审核,全面消除新闻负面效应影响

虽然网络化语言的运用能够很大程度上提高媒体新闻的语言可读性和受众欢迎程度,但不可避免地,网络化语言的运用对于传统媒体新闻的传播也会具有一定的负面效应。为最大限度发挥网络语言对新闻媒体的正面影响,削弱甚至消除其负面效应,新闻工作者应通过以下方式做好新闻内容的审核工作:(1)加强社会道德与公共意识方面内容的审核,对于一些负面化的网络语言,如“啃老”“炫富”等,有必要加强内容审核,确保建立正确的社会价值观。(2)加强媒体新闻文化内容审查。网络语言相对而言具有较强的抽象性和艺术性,有一部分网络语言可能会与现实生活中的语言习惯和情感倾向存在较大出入。在对此类网络语言使用的过程中,新闻工作者有必要加强文化内容审查,同时做好相应的说明与阐释工作,避免文化歧义的产生。

四、结语

网络时代背景下网络化语言的发展对媒体新闻的传播工作既产生了很大的正面影响,也带来了一定的负面效应。为更好规范传统媒体新闻过程中网络化语言的运用,最大限度发挥网络化语言对传统媒体的促进作用,新闻工作者应从做好媒体受众调研分析、开展新闻传播创新实践工作、增强新闻语言风格整合以及增进新闻内容审核等方面着手,才能大力促进新时代下传统新闻媒体的发展,增强新闻传播的范围及受众的接受程度。

参考文献

篇8

一、对网络语言的熟悉

(一)网络语言的界定

网络语言是随着互联网的产生和发展而诞生的一种新的语言现象。一般认为,网络语言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网络语言可以分为三类摘要:一是和网络有关的专业术语,如硬件、软件、界面、鼠标、宽带、浏览器等;二是和网络有关的非凡用语,如网吧、网民、黑客、虚拟空间等;三是网民在网络交流(如网络聊天室、电子邮件、BBS、BLOG、ICQ、MSN等)中所使用的文字、符号、数字、图形等语言形式,是在现代汉语的基础上在虚拟的网络环境中产生的一种语言变异。如青蛙、美眉、==、OUT、886等。狭义的网络语言仅指第三类,本文只讨论狭义的网络语言,即网民们为了方便交流、加强沟通而创造的网络用语。

(二)网络语言的特征

1.兼容性

多元文化交汇的社会环境和网络开放性的特征赋予网络语言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性质,它集不同文化、不同语言、不同群体和个体的表达方式于一身,形成了“三明治+泡菜”式的语言风格,其兼容性主要体现在网络语言里出现了大量汉字、汉语拼音、英语、数字、符号、方言等混杂使用的情况。如“5555,7456,TMD,半天都找不到一个MM聊聊,郁闷ing,摘要:(”,短短一句话,竟出现了汉字、数字谐音、汉语拼音缩略、英语正在进行时、象形符号等多种表达方式。

2.不稳定性

网上交流以青少年为主体,注重的不稳定性和丰富的无意想象使他们不断地创造新词,在网络上,每时都有新的网络语言诞生。但这些新出生的网络语言能否为其他的网民接受,能否生存和流传下来,就不得而知了。那些没有为其他网民接受的网络语言,只能在网上昙花一现,便寿终正寝。创造的随机性和非规范性导致网络语言极高的“出生率”和“死亡率”,使得这一系统处于极不稳定的状态。

3.简约性

人们利用网络交际时,总是希望在速度上能尽量接近口语交际。为了提高信息传播的速度,减少对话的延迟脱节,许多网民便使用了简化的网络语言,体现在数字谐音、缩略语、字母的使用方面。比如用“9494”表示“就是就是”,“520”表示“我爱你”,用“886”表示“再见了”,不仅方便而且快捷。再如“E我”,意思是“给我发电子邮件”。为了省时省力,网民见面不会采用这样的问法摘要:“请问您现在在哪儿啊?”而代之以“那”,甚至连“?”都省略了,而“thankyou”在网络上则成了“(三)Q”。在网上,语言的简短明快代替了冗长晦涩,用词简单成为造句的基本规则。

4.形象性

网络语言具有很强的形象性,如“大虾”表示资深网虫或乐于助人者,因为长期坐在电脑前,腰弯如虾而得名;“菌男”、“霉女”、“青蛙”、“恐龙”是形容相貌丑陋的男女,这些词摹外形态有颇浓的讽刺意味;“很S”形容的是说话拐弯抹角,形象生动。另外,五花八门的象形符号也充分体现了网络语言的生动性,如“摘要:O”表示恍然大悟“,摘要:D”表示大笑,“@%26gt;%26gt;--%26gt;-”表示一朵漂亮的玫瑰,“Zzzz%26#8943;%26#8943;,”表示等待得睡着了。这些符号摹外形态、形神兼备,使网络语言呈现出形象直观的特征。

5.非规范性

自由随意是网络语言另一突出特征,为了达到快速交流的目的,网络语言大量使用了缩略词语、缩写字母,或以数字、符号和图形替代,甚至用错字、别字表达意思。从汉语言的规范表达方式来看,这些汉字、英文、数字、符号、图形混在一起使用,还有类似方言、别字白字和病句的使用,使得网络语言变得非语法化。如“寒ing,泥素芥末286,泥太out,偶稀饭滴8素酱紫滴!”这段话翻译过来是“天啊,你是这么老土,你太外行了,我喜欢的人不是这样子的!”,“大虾,泥好油墨,粉S,偶倒”的意思是“大侠(高手),你好幽默,(说话)很会拐弯抹角,我笑倒了”。网络自由安闲的氛围和青少年自由随意的心态造成了生造别字和语法杂糅的大行其道。但很多网民因其简单、时尚、诙谐和随意而纷纷认同,使该类语言在网络中得以推广流行。

二、网络语言的心理归因

笔者认为,输入障碍、开放性、虚拟性等网络特征是网络语言产生的直接原因,经济主义、实用主义、后现代解构主义等社会思潮是网络语言产生的社会原因,而青少年发展进程中固有的特质是网络语言产生的心理原因。只有当青少年群体用他们特定发展阶段固有的特质反思社会文化并面对网络传播特征的时候,网络语言才得以产生。

“青少年特质”这一概念是Copeland于1974年提出的,指的是青少年对发展压力的反应所导致的思维、情感和行为的特异性。青少年正处于人生的十字路口,他们正在完成从儿童到成人的过渡,在这一过渡阶段他们会面对许多来自生理的、心理的和社会的需求,如何解决好由这些需求引发的心理压力是青少年在这一发展阶段面临的主要任务。海文赫斯特1951年提出了一个非常经典的青少年发展任务表,该表能够帮助我们了解青少年的需求和他们所面临的压力。这些发展任务包括摘要:接受个体的生理和性别角色;建立起和异性和同性的新的同伴关系;从情感上独立于父母;获得经济独立的保证;选择职业并为其做预备;发展合格公民所需要的智力技能和概念;获得社会公认的责任行为模式;为婚姻和家庭生活做预备;建立和个体环境相和谐的价值观。根据青少年的发展任务反映出的心理需求,我们可以对网络语言的产生做如下心理归因摘要:

1.自我意识

从心理归因分析,笔者认为,自我意识是网络语言产生的根本原因。自我意识是个体在和环境相互功能过程中随着身心成长逐渐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是个体对自己和四周世界关系的熟悉。青少年时期是自我意识的高涨时期,这一阶段他们的思想表现为强烈地卷入自我甚至自我中心。他们认为自己和众不同,他们有异常强烈的被人关注的需求,这种需求以至于使他们相信摘要:别人的目光和思想总会集中在自己身上,因此他们长时间在镜子前留连,每一颗青春痘,天天的发型,每一件衣服,都如此重要。当网络的交流环境剥离了现实交往的这些物质外壳的时候,他们便在网络交流的唯一工具网络语言上进行个性化创造,以引起别人的注重,昭示自我的存在,满足自我意识高涨的需求。网络语言内容和形式上标新立异、直观形象、自由叛逆、委婉含蓄、幽默诙谐等特征无一不是青少年高涨的自我意识在网络交际中的表现。

2.性意识

性意识的觉醒和发展和自我意识的高涨是影响青少年时期行为最重要的原因。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弗洛伊德认为摘要:“里比多”(性能量)是人行为的源动力。伴随着生理的成熟,青少年的性意识开始觉醒并迅速发展。他们在现实的人际交往中变得关注外表和穿着,热衷妆扮,在虚拟的网络交际中,他们张扬个性、标新立异、推陈出新,创造出独具特色的网络语言。从性心理的角度对青少年的这些行为进行归因,我们不难看出,他们是想通过自己和众不同的表现,达到引起异性注重的目的,而这个目的并不一定是青少年自己所清楚意识到的。

3.丰富的想象

由于神经系统的调控功能尚不完善,青少年体验到的冲动和情感往往比其他年龄段丰富和强烈,对立的情绪反应可能会忽然甚至几乎同时发生,情感变化很快,也很强烈。青少年时期丰富的想象正是源于这种丰富而强烈的情感体验,他们通过想象控制冲动,也给自己带来某种程度的满足。再加上青少年时间自我意识的高涨所特有的叛逆心理,使这一时期的想象具有很强的迁移性和创造性特征。网络语言的兼容性、形象性、创造的随机性以及内容的丰富性等特征是网络交际中青少年网民丰富想象的体现。

篇9

什么是网络语言?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给出的权威标准是“指网民在网上聊天室和电子公告牌系统等里面习惯使用的特定词语和符号”。周洪波认为“网络语言,是专指网民在网络交际活动中作为工具使用的,区别于中国语言文字的语言符号系统。它包括具有特定意义的图像、文字、符号、字母以及杂糅组合而成的各种表意图形,表达的意思是在广泛的网络交流当中约定俗成的,是信息时代的产物,而并非是技术层面支持网络应用与运行的计算机编程语言,诸如C/C++之类。①”郭庆花认为“网络语言是人们在互联网上进行信息交流和信息处理的交际符号,它是信息时代的产物②”戚晓杰认为“网络语言是人们在互联网上进行信息交流和信息处理的交际符号,它是信息时代的产物。③”

网络语言是为应对网络交流的表达要求而产生的,互联网时代要求人们在网络资源中以更快的速度、更有吸引力的表现获得更多的关注度,为了提高文字输入速度,网民对文字的要求从精确性、完整性降低到对方能懂即可的程度。年轻一辈在创造和使用网络语言中,融入年轻个性――即是区别于上一辈成年人的用词习惯。于是互联网每天都会涌现成百上千的网络新词,这些新词经过年轻人的选择使用后,有些大面积流传,获得较大范围的普遍认可,它的内涵相对固定和集中,有些则悄没声息地被替代和遗忘。所以笔者认为,所谓网络语言,是网民用于网络人际交流的词汇和符号。

二、网络语言的特点

由此我们总结,网络语言是基于网络人际交流的要求,使用于网络条件的交流词汇和符号。基于网络人际交流的基本特点――人与人的沟通关系是通过两台有空间距离的PC凭借互联网的嫁接――网络语言的目标是使空间被实际隔离的双方能够立即明白对方的表达信息,如果发出和接收双方具有共同的理解基础,双方共同认可的语言可能省略较多的铺陈前提,变得非常的简约;因为言者与听者是存在实际的空间距离的,因此,网络语言无法借助日常语言使用中常伴随有的表情、手势等辅助系统,故而网络使用语言之时,为了克服表情缺陷,大量的网络符号应运而生。因此网络语言具有简约性、形象性的直观特征。

另外,时代潮流的快速更新让新生一代有充分的迫切需要摆脱传统规定之束缚,当新生一代迅速掌握网络工具(并且在此方面领先于老一代人),年轻一代的创造性天赋在网络语言系统中得到了充分的肆意的发挥。网络语言作为新时期信息技术时代的产物,是语言在网络发展过程中的出现的一种变体,也是汉语发展过程中语言形式的一种创新。创新是语言的生命力所在,没有创新也就没有语言的发展。网络语言作为传统语言学与高科技产品相结合以后产生的一种新的语言形式,它方便简约,形象生动,便于网上快速交流,也颇为适应新生代的表达要求。从心理学层面上,网络语言的日新月异是年轻人求新求异气质的淋漓表现。尽管传统语言中有了一些明确的表达概念,网络依然创造出更多的表达式,以显示年轻人对陈规传统的超越。在这场两代人争霸世界的网络战争中,毫无疑问“突破”是最活跃的口号,由此网络语言深刻地反映出“反规范性”的特征。

三、面对网络语言的冲击,思政课堂教学必须积极直面应对挑战

就像网络对现代人生活工作方式的冲击无可避免一样,网络语言对语言规范系统的冲击同样不可避免。大学思政课堂教学必须积极直面应对互联网时出的挑战。

(一)驾驭和发挥网络语言系统的正面效益

我们要善于发现网络语言系统的正面效益。“网络语言具有简约性、形象性、数字化等特点,便于输入。随意性的表达方式、口语化的表述形式及图画性质的表现手段形象生动、幽默风趣。”网上也确实诞生了一些极具趣味性、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如“潜水”(特指论坛里那些只看不回帖的人)、“汗”((1)感叹词,形容词。被震惊后,尴尬、无奈、无言以对的感觉。(2)甘拜下风,自叹不如。可做动词使用)等。此类语言变体的产生极其发展不但满足了人们网络表达的需要,还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汉语表达,为具有凝重的历史底蕴的汉语增加了的现代活力。“网络语言更多地有着生动幽默的表达效果,丰富了现代汉语语料库;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像力、审判鉴赏能力和语言创新能力。④”特别是近几年来随着个人电脑技术和互联网络的普及,网络语言更是取得了极为迅速的发展速度,有的甚至已经进入我们的日常生活,发展成为大众语言。

(二)正视网络语言渗透的平等性理念及主张

教学中的师生平等理念、学生参与理念应成为现代课堂的重要理念。培养“民主参与型”公民是思想政治教育重要目标之一。但传统思政课堂教学却陷入了一个怪圈:一方面是对民主、参与等价值观的提倡,另一方面却是遵循一种“你说我听”、压制质疑的学生被动接受型的教学模式。因此,高校课堂教学在教学模式上应实现转变,由单向灌输走向互动对话。其次,教师要善于挖掘并实现各学科内容中丰富的育人价值。要改变所认为的“思想政治教育就是思政课的任务,与专业课无关”的错误观念,要在自己的学科教学中努力寻找思想政治教育间接渗透。

互联网的发展非常迅速。被视为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据统计,全国1396所高校中有82%的高校与互联网相连,每天上网的师生超过33万人。无可否认,网络已经成为高校学生学习和生活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部分,并成为大学生社会化过程中一个新的环境因素。但实践也表明,网络又是一把“双刃剑”,其对大学生的积极和消极作用同时存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充分利用现代网络平台为思想政治教育服务,积极发挥网络对大学生自我教育的正面作用,限制其消极作用。

发挥网络对大学生自我教育的正面作用主要表现在:第一、发挥互联网信息共享性优势、丰富自我教育的内容。受信息传播技术发展条件的限制,传统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者和大学生面对的信息量十分有限,而且内容往往显得陈旧,不能很好地吸引受教育者的注意。大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有目的、有选择地从互联网上获取所需信息,并通过对各类信息的比较、鉴别,形成自己的价值观体系。第二、发挥互联网信息虚拟性、互动性优势,创新自我教育形式。传统的多是“面对面”的教育与受教育,接受教育者身份的公开性使其在展露内心真实思想方面受到种种顾虑。网络使人与人的交往成为一种匿名行为,打消了大学生接受教育的顾虑。此外,网络的互动性特点也使信息得以双向传播,受教育者可以依据自身的实际情况,不受时间、地域限制,随时接受教育。高校要建立和发挥校园网站、BBS、网上校园论坛、网上问答、网上心理咨询等丰富的形式给大学生提供网上双向交流的平台,让大学生的真实思想得以畅所欲言,心中的困惑能得到及时的帮助和指导。在网络环境下,互联网的虚拟性以其独特的价值备受学生的喜爱⑤。

(三)积极规范和合理引导网络语言的使用

网络语言离开网络环境的超范围使用是需要合理引导的。语言是社会发展的产物,网络语言的产生和广泛应用也必然存在着其发生、发展的理据。它并不是网民的随意创造,而是顺应时展的一种必然。有专家甚至预言网络语言的一部分词汇将进入日常交际,甚至可能进入汉语的常用和基本词汇库⑥。

但是,我们又必须承认网络语言确实存在许多不规范现象,而大学课堂教学是讲求规范性的,因此在教师在讲堂上使用或者拒绝使用网络语言必然产生一定的冲突。作为教育对象的大学生是一群可塑性很强的群体,喜欢新事物并受其影响,在他们学习传统语言,为语言打基础阶段,教师维护和加强语言规范性是必然选择。

如何做到规范网络语言?这可能是整体的社会学问题,超越中学语文课堂的空间要求。对于进入课堂领域的部分网络语言,作为语文工作者有义务进行相应的规范改革。一些网络语言具有创造性特点,本身并没有违反已有的语言规范,比如“潜水”、“水军”、“黑客”等只是网络时代为这些新创词汇注入了时新内涵,还比如大量的成语在网络语境下注入了新的内涵,如网民们在形容遇到麻烦时自己应接不暇会说“各种手忙脚乱”、“各种语无伦次”。这些语言使用并没有超越原有语境,表达和接受不会产生歧义,相反更映衬语言的风趣。那么对这些使用频率较高,内涵鲜明的网络用语,有可能在未来短期进入现代汉语组成部分的网络词汇,可以在课堂上进行讨论、争议、使用,在较多的“口头”表达使用之后,再允许少量地有限度地进入写作运用。课堂必须重点“规范”的是同音错别字,出于快速输入的需要,大量使用拼音输入法的网民,在输入语言是会产生较大量的同音错误,而在两台PC上的主人显然心领神会,不受错别字的影响,完全和继续着双方的交流。离开PC及互联网语境,人们使用语言是不以拼音输入为支撑的,同音别字在语言规范是“错误”的表达,我们觉得对明显违背语言规范的用法,应该坚决反对在书面表达上的使用。

今天的大学生其思想政治状况处于改革开放后最活跃的时期,大多数学生爱国情绪高涨、关心国家前途命运。然而,目前我国经济成分的多样化、社会结构的多样化也导致了社会思想的多元化,这使思想政治工作的难度增加了。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发展转折期,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物质成为了推动社会的主要力量和衡量生产关系的主要标准。社会的价值核心发生了变化,必然会影响学生的价值观。同时,由于信息化、网络化的影响,大学生接受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广泛,因而对教师正面引导的可信性表现出选择的态度。不管环境影响如何,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仍是对大学生思想形成和巩固最具影响力的一环。教育者应该引导大学生既积极学习和正确吸收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又自觉鉴别和抵制各种腐朽落后的思想文化,抵制非规范的简便形式,在保持和发展中华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和大力弘扬民族精神的基础上,积极吸取世界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实现与时俱进的发展。

网络已经成为21世纪生活的一个部分,我们必须正视这个现实,同时又严格遵守语言的必要规范,让21世纪的主人在网络时代和未来其他高科技产品时代,掌握语言技巧,同时也令传统的语言文字在E时代散发独特魅力,思想政治教育陪伴学生度过学校的最后时光并迎接最初的社会岁月。

[注释]

①周洪波.中国网络语言词典.序.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年

②郭庆花.网络语言的文化评价及其建设.宜春学院学报.2010年6月

③戚晓杰.网络语言特点探微.2001.8语文建设

④彭巧燕、贺方春.网络语言与语言教育.教育探索.2007.6)

⑤刘妍良.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探析2011.11

⑥李铁范.网络语言研究综述.语文学刊(高教版).2005.(9)1

[参考文献]

[1]戚晓杰.网络语言探微.语文建设.2001,(8):14-151

[2]李军.浅谈网络语言对现代汉语的影响.社会科学战线,2002.(6):265-266

[3]仲伟丽.网络新语文运动.专访申小龙:革命来了

[4]宁方民.网络语言对语文教育的冲击及规范.教学与管理.2005.5

[5]闪雄.网络语言破坏汉语的纯洁.语文建设,20001

[6]王先霈1语言是否应该纯洁,是否能够纯洁.湖北大学学报,2003,(5):31

篇10

一、 引言

21世纪,人类进入了网络信息时代。伴随着电脑、网络的普及,网络语言应用而生,并成为了人们交往的一种新兴语言。网络语言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包括“网络行业语”和“网民常用词语”两部分,狭义的仅指后一部分。本文所研究的是狭义的网络语言,即网民们在虚拟聊天室、网络论坛、网络留言板等网上交际场所使用的网络惯用语,这些语言因为使用者的广泛而成为一个值得关注的语言现象。

二、 网络语言的特征

1.语音特征

(1) 拟声词的运用

由于网络语言不是面对面的交流,缺少表情用来达意,因此,为了弥补此缺憾,网络语言中充斥着大量的拟声词,如:“嘻嘻、嘿嘿”、“吼吼”等。运用这些拟声词网民们可以形象地表达自己的情感,使得交流时如见其人。

(2)童语照搬和童语仿说

童语照搬是指故意将儿童的词汇搬到网络上。刚学话不久的儿童常把名词重叠,如把“糖”、“车”说成“糖糖”、“车车”等。网民们按照这种童语形式把日常称谓重叠,如“宝宝”、“哥哥”等。童语仿说是仿照儿童语汇的叠音构词特点,将一些成人词汇加以改造,使之带有童语的特点,如把“东西”说成“东东”,“等一下”说成“等一下下”等。

2.词汇特征

1)缩略词

缩略词主要包括汉语拼音和英文字母缩略。汉语拼音缩略主要包括两种:一是常用词语,多是日常称呼语和地名,如MM(妹妹)、PLMM(漂亮美眉)等。还有一种是“环保骂人”型,如:TMD(他妈的)、BT(变态)等,这种比直接骂人显得委婉一些,所以也被人戏称为“环保骂人法”。英文缩略大部分为首字母缩略,一般用大写,如DIY—do it yourself。网民们还用这种形式来缩短常用单词的长度,进行输入简化,如BF、TKS、FT(晕倒)等。

2)新造词

新造词是网络语言中最有创造性的部分。如:“(网络文学的作者)”,“拍砖或拍板儿砖(论坛上的争论,多半指批评意见)”,“灌水(随意写,内容空洞无物,或过长却言之无物)”,“见光死(比喻网恋等一见面就完蛋)”等。

3)符号叠加型

由于网民们无法表现真实表情,因此创造了一系列具有表情意味的形象符号,如:“:)”表微笑,“^-^”表咪眼笑,“>_

3.语义特征

网络的产生和发展使许多传统现代汉语被赋予了新的意义。网络词语中新义与旧义的关系有非源生和源生两种。

1)非源生关系

这类旧词新义通常是网民受幽默、讽刺、标新立异的心理驱动,将现有的语言材料歪曲解释,从而增加了词语的新义。新义诙谐、幽默,或具讽刺意味,与旧义无关甚至完全相反。如:“贤惠”本指妇女心地善良,通情达理,对人和蔼,新指闲着什么也不会;“讨厌”本指惹人厌烦,新指讨人喜欢、百看不厌。

2)源生关系

网络语言中,不少词的新义是在旧义基础上产生的,新义与旧义有密切的源生关系。例如:“恐龙”本指一种灭绝了的珍稀动物,但在网络上比喻长得丑或凶的女子。据说,龙是指诸葛亮的老婆黄月英,她是荆州地区有名的丑女,又因为诸葛亮叫孔明,所以大家就尊称黄月英为“孔龙”。后来,大家约定俗成管丑女叫“孔龙”。因“恐龙”与“孔龙”谐音,人们逐渐用“恐龙”代替了“孔龙”。

三、网络语言的成因

1.国际互联网的影响

中国人接触互联网之初,互联网上通用的英语已经产生了大量的网络语言,出现了一些新词汇,如“cyber jock—网迷”、“cyber worm—网虫”等。一些网络缩略语在网络交流中开始流行,如ur代替your,r代替are等。在互联网这种没有国界的交流中,最先使用互联网的部分网民首先接受了这种新词汇;互联网在中国的飞速发展及日益普及对汉语网络语的大量产生和运用起到了不可避免的影响。

2.外语的影响

对另一种语言词汇、语法的借鉴和吸收是一种语言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今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因此各种文化之间相互交融,这种交融也体现在语言方面,如前面所说的英语缩略词“o了(over了)”和英语谐音词“IC(I see)”等。

3.本族文化的影响

在网络社区里,汉语中一些词的原有感彩在网络社区里变了形,混合着前卫、玩世不恭和传统,呈现出一种色彩斑斓的多元文化景观。但是不管怎么变,这些词还是蕴藏着一定的本族文化底蕴。如:“美眉”这样的词无论从美学还是从联想意来讲都深得传统文化意蕴,古人就曾用“峨眉”来借代美女。

4. 无“把关人”

网络语言不存在“把关人”的审查,这是网络走向另类的根本性大环境。网络是一个平民化舞台,任何人都可以通过网络向别人传播信息。在网络传播中,网络管理者虽然有权删除一些帖子,甚至封杀账户,但他们的把关绝不能形成传播中的瓶颈效应。所以,网上的个人表达几乎是一种顺畅通道,网民可以快速对网上的信息做出反馈,自由地在网上发表见解。因此,在失去“把关人”的网络中,个人文化极度张扬,语言文字离经叛道,奇词怪语天天造。

5. 网民个人因素的影响

1)追求快捷方便

当今社会,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网民们为了交流迅速,特别是在聊天时能快速应答对方的话语,使用了大量的缩略词和数字谐音词,如“8858,我急需支援,3Q(帮帮我吧,我急需支援,thank you)。”另一方面,为了迅速快捷地表达自己的意思,网民们往往把以最快、最简捷方式敲击出来的字作为首选,这样常常导致所需词语不正确谐音词的出现。例如:在输入“版主(ban zhu)”时,敲一下回车键,显示在屏幕上的却是“斑竹”。但是在交流中,双方都能明白对方想要表达的意思,为了快捷,网民们就将错就错,这样“斑竹”等一些字词就约定俗成地被网民们认可运用起来了。

2)追求形象、生动

网民们在交流时发现,光凭一些单调的文字不足以表达内心情感,因此他们创造了许多符号型词,并使之迅速繁衍,如“:-0”表惊讶。这种表达不仅提高了网络交流的速度,而且充满了人情味,大大增加了表达的形象性和生动性,令网络交流魅力大增。

3)张扬个性,追求创新

网络给每个个性张扬的自我都搭建了一座精神的后花园,在这座后花园里,网民群落造异词,说怪话,用另类语言来张扬自己的个性,从而引起别人的重视。例如,“电子函件”是国家明文统一规定的名称,但大家偏偏爱用个性化的“伊妹儿”。

4)戏谑和调侃心理

有的词语反映了现代人特有的一种戏谑、调侃、玩世心态,如:“耐看”指耐着性子看;“可爱”指可怜没人爱;“情圣”指情场剩下来的;“老样子”指老了的样子;“健谈”指贱到什么都谈等。

四、结语

网络语言有其鲜明的特征和独特的使用范围,并以独有的姿态出现在我们的交际生活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体系,因此,在很大程度上网络语言已经成为了一种新的社会方言。网络语言具有动态性、开放性、个性化的特点,有着强大生命力,并很可能逐渐从网络世界向现实世界渗透,其为语言学的研究提供了许多新的素材,同时也提出了许多新的问题,因此,无论是从语言学还是社会学亦或是社会语言学来说,网络语言都有其研究的价值,值得我们去进一步探索和研究。(作者单位:河北省保定市华北电力大学)

参考文献:

[1] Levinson.S.C.Pragmatics [M].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3.

[2] 李康,张阳.网络流行风&网上聊天词语妙用[M].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

[3] 吴传飞.中国网络语言研究概观[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3,(6).

篇11

一、引言

在众多的网络语言中,符号网络语言被应用得最为广泛。这是因为符号网络语言利用了各类符号的同时又超越了原有符号的使用范畴, 形象地引入了图画等表现方式,将更多的情感赋予一系列符号中,使单调的符号赋予了生动的内涵,来表达丰富的语言内容。在网络上经常见到的符号网络语言例如:1314,7456,orn,cu,^-^, :- O,BTW,3X,4a4a等。

概念整合理论是由Gilles Fauconnier 和Mark Turner 在他们的著作《概念整合原则》和《我们的思维方式》中提出来的,并被认为是“基本的心理认知机制”。在心理空间理论的基础上,概念整合理论提出了一个认知模型,即概念整合网络模型。在这个网络模型中存在四个心理空间,分别为输入空间I,输入空间II,类属空间和整合空间,这些心理空间通过跨空间映射和选择性投射彼此联系。在经过组合,完善和扩展过程后,层创结构(或新创结构)最终在整合空间形成。概念整合网络被认为是研究语言加工过程的强有力模型以及在认知理论中解决大量问题的潜在解决方案。

目前,网络语言的研究主要是从它的描写,分类及其语用学,修辞学和社会学等方面开展。人们对于研究符号网络语言不太关注,尤其是对于符号网络语言意义构建的认知研究关注者很少,从概念整合理论视角对符号网络语言的意义构建加以深入研究。

二、概念整合理论简介

Fauconnier 对于概念整合的研究是以心理空间理论研究为基础的。Fauconnier认为:“心理空间是局部结构,随着我们的思考和交谈而扩展,使得我们的话语和知识结构的细密切分成为可能” (Fauconnier,1997)。心理空间理论把意义定位于说话者的心理表征中,并构建语言结构作为暗示来鼓励说话者在有所指的结构中建立因素。1997年,Fauconnier 在他的著作Mappings in Thought and Language 中提出了“概念整合”,并在之后的著作中,他和他的合作者逐步完善了概念整合理论。

实际上,心理空间就是指心理空间域,是人们在言语交际过程中建立起的临时性在线动态概念。概念整合理论是心理空间理论的发展,是多个心理空间合并而产生的层创推理。映射和投射被用来建立和开发概念整合的处理过程。概念整合的过程可以把真实,虚构,想象的东西概念化来形成人们的认知,概念合成理论就是关于对言语交际过程中各心理空间相互映射并产生互动作用的系统性阐述,其宗旨就是试图揭示言语意义在线构建背后的认知过程(王文斌,2004)。

概念整合网络是概念整合理论的核心架构,它是一个多空间动态投射模式。Fauconnier认为一个完整的概念整合网络包含四个空间:输入空间I1( input space I1)、输入空间I2( input space I2)、类属空间(generic space)和整合空间(blending space/blend)。如下图:

其中在两个输入空间内的相应元素间存在跨空间映射(Cross-space mapping)关系;类属空间对每一个输入空间进行映射,它反映输入空间所共有的抽象结构和组织,并决定跨空间映射的核心内容,为空间合成框定目标话语;合成空间是从对输入空间的概念结构进行选择性地投射(Selective projection)而来,并以各种方式形成两个输入空间所不具备的层创结构(emergent structure)(图1中用方框表示)。

合成空间通过三个心理认知过程进行运作:(1)组合(composition):对输入空间I1和输入空间I2投射到合成空间的构成概念的部分元素进行组合,并形成各个输入空间以前均不存在的新关系,其组合过程也就是一个新范畴构建的过程。(2)完善(completion):组合后的结构会立即激活我们长期记忆中的知识结构,并借助背景框架知识,认知和文化模式与之动态地进行匹配,逐步将之完善为合成空间内的层创结构。(3)扩展(elaboration):合成空间中的结构可以扩展,即根据它自身的层创逻辑在合成空间中进行认知运作。

三、概念整合角度下符号网络语言的意义构建

对于符号网络语言的研究笔者是通过在互联网上随机选取的不同符号网络语言建立语料库的方法开展的。根据符号在音,形,义上与其所代表的意义潜式的相似性,对这些符号网络语言进行了分类,进行系统的研究。符号网络语言的意义构建是一个涉及多个心理空间运作的复杂认知过程,符号网络语言所处的语境以及交际者的相关文化背景知识在其意义构建过程中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根据概念整合理论,符号网络语言的意义构建过程首先基于两个输入空间。在网络交际中,特定的交际事件及相关的背景知识激活这些输入空间,使输入空间1和输入空间2组合,也就是代表符号集和意义潜式集的组合。意义潜式主要指一个人记忆的某一个词语的用法和这个人能与该词语联系起来的信息总和。信息总和的语义部分包括人们常称为的词语的‘百科知识’和‘词汇’信息(张辉,2003)。本质上这两个输入空间的组合体现的是表征和所指的组合。

符号集中包含网络上被普遍应用于交际的各种符号,意义潜式集中包含交际者根据语境的需要所联想的意义潜式。这里组合的过程就是将符号的一些特征和意识潜式中的一些特征组合在一起,经过组合后的投射形成各个输人空间以前均不存在的新关系。由于符号在音、形、义上与相对应的意义潜式相似,在类属空间中二者的相似性使它们建立了认知上的关联。由于心理空间紧密联系着人们头脑中长期形成的图式,组合后的结构立即会激活交际者记忆中的相关文化背景知识,然后交际者再根据认知文化模式将它逐步完善成合成空间内的层创结构。

在这一过程中,在两个输入空间中具有相似性的符号和意义潜式被相互照应地突显,通过选择性投射把它们从众多的符号和意义潜式中选择了出来并投射到整合空间,在整合空间最终被整合成作为层创结构的符号网络语言。由此,原本单调的一系列符号经过整合,最终成为了被赋予一定含义的符号网络语言,并且在这个过程中符号网络语言的意义被构建了出来。

四、结论

概念是思维的基本形式,反映客观事物一般的、本质的特征。概念是体验的,经过心智加工的,体验越深,概念的印象就越深(王正元,2009)。符号网络语言的意义的构建是概念整合机制的体现,在其意义构建过程中来自不同心理空间的概念被语境等相关背景因素激活,结合不同的文化认知模式整合加工,最终形成崭新的层创结构。概念整合理论是探索人类信息整合的一个重要认知理论,是分析符号网络语言的意义构建的一个重要理论框架。

参考文献

篇12

研究背景――基于网络语言的语言学习和输入过剩

网络语言学习促进了交际教学法(Krashen, 1982)和任务教学法(Nunan, 1989a, 1995b)。Sydney Papert(1993),Dewey(1938)及Piaget (1950)的理论为网络语言学习提供了理论基础。“构建主义”的核心就是在任务中解决问题,网络学习是以计算机为工具、网络为平台探索虚拟世界,作演示,网站来表达重要的题目,并与他人进行真实交流。

我们陷入网络各种各样的信息中,电子邮件,视频等,信息过剩可能成为不可避免的问题。信息冲浪者需使用信息工具从繁杂大量的信息中识别有意义的模式。每一次信息革命都会引起信息焦虑,无论信息冲浪多快,总是赶不上大量的信息流 (P.Saffo, 1989)。

信息焦虑是因为堆积的数据和我们理解的内容之间的距离越来越大引起的,焦虑形成的时候信息已经让我们迷惑,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R.S. Wurman, 1989)。信息刺激不足会引起厌烦,信息刺激过多也会引起焦虑。当信息多得难以理解时,就会变成多余的无聊的噪音混乱不堪(Orrin Klapp, 1986)。组织信息的方法包括:1.种类;2.时间;3.地点;4.字母顺序;等等。

在网络语言学习环境中,自主学习很重要。首先,自我管理的学习包括自我调节,自我监控和自我评估,这些都是元认知学习策略的内容。所以我的研究里元认知策略是很重要的方面。 第二,面临信息过剩,也就是不可理解的输入,学习者不仅需要技巧来整理输入,还需要管理自己的情感来提高学习动机和减少信息焦虑,这样才能有较低的情感过滤。综上所述,情感学习策略也是我的研究的重要部分。第三,在网络语言学习环境中,交流和合作也是必需的。因为网络环境是交互式的,虚拟的,所以网上的交流也需要社交策略。网上的有效交流是自主学习的另一方面:关联性和互相依赖型。所以,社交策略也是该研究的内容。

除了以上的策略,网络环境的自主学习还包括很多计算机技巧,只有掌握这些,学习者才算有网络知识和计算机文化的合格的网民和语言学习者。

以前的语言学习策略研究主要解决的问题是:优秀的语言学习者,或策略运用和语言熟练程度的关系。另外,影响策略选择的因素也有研究。然而,语言学习的环境对策略选择的影响还需进一步研究。 所谓环境,我是指文化及技术帮助。所以交互式的网络环境的文化及技术帮助下进行自主学习,需要的策略值得深入详细地研究。技术变革的语言学习在不同国家的文化及经济背景下可能各有不同,我的研究旨在中国背景里的网络语言学习的策略选择。我选择的受试者是大学里的非英语专业学生,因为他们代表了大批的大学生。该研究是定型研究。研究工具包括问卷,日记和访谈。

Q1: 中国大学生英语学习者(EFL)对网络语言学习的态度是什么?

Q2: 网络语言学习环境中是否存在信息输入过剩?信息过剩是否会引起信息焦虑?

Q3: 下列变量的关系是什么:网络语言学习的信念与策略选择;信息过剩与学习成绩;语言学习策略与学习成绩?众策略中,包括元认知,社交和情感策略,网络自主学习技巧,哪一类型的策略能造就成功的语言学习?

Q4: 中国大学生英语学习者(EFL)在网络语言学习环境中使用社交和情感策略的情况如何?

Q5: 网络自主学习在大学英语学习中起什么样的作用?

语言学习策略

1.认知策略

认知策略帮助是在新旧信息之间建立联系并促进信息在脑内的重组(O’Malley and Chamot, 1990; Oxford, 1990, 1996) (Iran-Nejad et al. forthcoming)。认知策略包括:根据语境猜,分析,归纳和演绎推理,系统的笔记,和重新组织信息(Oxford, 1990)。

2.元认知策略

第一类元认知策略可以帮助个人成为更好的语言学习者。自我认知策略包括确定自己的兴趣,需要和学习风格。第二类的元认知策略是管理学的过程的,包括自我计划,自我监控,和自我评估(O’Malley et al.1985)。为语言学习制订总的目标是很重要的方面。预习和复习来准备和加强课堂内容。第三类的元认知策略帮助学习者有效地完成一个特定的任务。这类策略包括:确定任务型语言学习的目标,关注手边的任务,制订任务的具体步骤。

3.情感策略

情感策略包括确定个人的情感(如焦虑,愤怒和满足)并了解能激起学习兴趣的学习环境和任务(Arnold, 1999)。写语言学习日记来记录情感是很有用的,就像“情绪检查单”(Oxford, 1990)。语言学习焦虑在过去的10年收到了很大的关注(Horwitz and Young,1991; Young,1998)―焦虑指用英语交流的恐惧感,因为表现会受到评判。对有些人来讲,焦虑会破坏语言学习过程(Young,1998)。有些情感策略会帮助学习者消除焦虑,如深呼吸,大笑,积极的自言自语,和赞扬自己的表现。Corno(1993) 提出了另一些策略,包括找到分散注意力的娱乐和想象成功并为之喜悦。

4.社交策略

社交策略帮助学习者和别人合作并帮助学习者更好地了解该语言的文化。包括提问要求澄清和确认,寻求帮助,学习社会和文化的范式和价值观,以及课外共同学习。认知的信息加工理论不重视社交策略(O’Malley and Chamot,1990)。但是社交策略却是交际型语言学习的重要策略。

个案研究

1.日记

该研究进行的机构是一所理工科大学,对象是随机选出的十名二年级的学生。另外,代表学习者英语熟练程度的成绩是英语课的二级成绩。

10名学生受试者每周两次记学习日记,持续一学期。他们用中文写下他们英语课堂的体会和感受,因为用中文可以更充分和准确表达受试者对网络学习的看法及他们采用的相应的学习策略。他们还被要求描述他们和其他学生的互动,教师的态度和其他的会影响他们课上课下学习策略选择的因素。

2.访谈

研究者对10名受试者进行了访谈,内容包括他们对网络语言学习的看法和相应的学习策略选择。

3.10名受试者的背景信息

本研究的10名受试者都以化名出现以确保保密性。下面的表格是关于他们的背景,包括化名,性别,学英语的时间,年龄以及自我评估的英语熟练程度。10个个案代表了三个水平的熟练程度。

4.跨个案研究

这部分基于日记,课堂观察及访谈内容,对这些信息进行分析,我们了解到受试者表达了对网络教育和信息过剩的看法,以及他们在网络环境里的语言学习策略。

对课堂和课外网络教育和信息过剩的态度

选出5个案例因为他们代表了3种熟练水平。下表是5个参与者对网络英语学习和信息过剩的看法。参与者的看法是引用于他们的日记和访谈。可以看出,大部分参与者对网络学习是积极的态度。所有受试者都认为在课上和课下的网络学习都存在信息过剩。除了赵和程,其他参与者在网络学习时没有信息焦虑并且他们可以有效地处理好焦虑。

5个参与者对网络英语学习和信息过剩的看法

5.学习策略的选择

从下表可看出,元认知学习策略可以区分高分组和低分组,因为赵和侯可以通过计划,监控,和自我评估来有效管理他们的学习,而其他人从不有意识地定目标或采取策略。高分组的另一个长处是他们对情绪的控制,他们采用情感策略来减少焦虑感并提高学习动机,而低分组通常会逃避或放弃来规避心理问题。社交策略是三个水平的共同弱点,这几个学生从不分享或与别人协作。在网络自主学习方面,有的人不善于运用网络资源,缺乏网络学习技巧。但是高分组更容易排除网络上各种干扰,低分组总是不学习而做别的事。

网络学习的策略选择

结 论

通过定性分析,可得出以下结论:

1.大学生对网络学习环境态度很积极。学生对网络学习的观点与元认知策略和网络自主学习分别呈正相关,但是网络学习观点和社会情感策略没有相关性。

2.信息过剩是网络学习环境的普遍现象,但信息焦虑并不普遍。学生对信息过剩的态度与他们的成绩负相关。和低分组比起来,成功的学习者受信息过剩的影响较小。

3.关于成绩和学习策略选择的关系,大学生英语成绩与元认知策略和社会情感策略和网络自主学习分别呈正相关。其中的元认知策略能够预测成功的语言学习。

4.学生并不重视社会情感学习策略,尤其是网络环境的社会学习策略被很大程度上忽视了。

参考文献:

[1]Arnold,J.(1999).Affect in Language Learning.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Benson, P. & Voller, P. (1997). Autonomy and Independence in Language Learning. London: Longman.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