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11 09:21:35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中医学基础体质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一、初中计算机教学模式
1、耐心辅导,培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人只有对某个问题产生兴趣,启动思维,从而主动去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才能获取相关的知识,将“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兴趣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动力,也是激发创造力的必要条件。因此,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无疑是教师的重要任务之一。每当我接手一些新班级,总会发现其中有一部分学生从未使用或极少使用过计算机,根本不具备基本的计算机知识和操作能力,可以说完全是个“电脑盲”。在操作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绝大多数非常简单,甚至令人发笑。但是我深知:作为教师,不能因此而嘲笑、训斥学生,一定要注意聆听学生提出的每一个问题,并针对不同问题做出不同的解答。有的可以直截了当地回答,有的演示一遍操作过程,有的和学生作简短的讨论,有的则用另一个问题将学生的思考引向深入。在辅导过程中,我注意与他们站在平等的角度,小心保护他们心中萌发的兴趣之芽,并用适当的鼓励和表扬帮助他们树立成功的信心、决心。
2、因材施教,分层教学模式
现代教育承认个体的差异,对不同水平的学生,实施因材施教,分层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我在接手班级时,首先作好了这方面的调查,在此基础上对学生的上机座位进行安排。在讲授一些常见的知识点时,如:汉字的输入、资源管理器的操作等,我对基础好的同学布置免试测验、小竞赛、提高题练习等,并支持他们进行感兴趣的一些操作。此外我还鼓励他们自学课本上的选学模块,并作一定的辅导。这样就有了较多时间对基础差的同学多指导,使他们能顺利地完成我布置的基本教学任务或操作训练。初中计算机教学主要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和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巩固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热情,让学生初步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技能并应用于实践,注重培养学生的信息素质和创新思维以及自学能力。在有限的条件下,根据学生目前的实际情况利用这样的方法进行多样化的教学还是有其可行性的。
3、“探究式教学”模式
在初中阶段,学生学习的动机大多取决于对学习内容的兴趣,遇到感兴趣的问题总是弄个究竟,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应根据学生的这一特点,选择与教学相关的内容,创设情境发学生的兴趣,在调动了学习的主动性的同时,进而使学生明学习目的,自觉地投入本节课的学习中去。如在讲解“移动文件夹”时,我分别讲授四种方法:(1)接拖动法;(2)使用“菜单”法;(3)使用工具按钮法;(4)使用盘快捷键法。同学牛分别掌握这四种方法,同样触类旁通以后探究学习文件的“复制”、“删除”奠定了基础,学生不用师讲解通过自学探究、小组合作,顺利的掌握了下面的内容。因此。一堂课的开始能做到激趣引题,就像一块无形的“铁”一样,紧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测动学生的情绪,打动学生的心灵,他们就会主动进入自学探究阶段。学生自学探究足学中有探,探中有学,一般问题往边学边探中解决不理解的问题,集中在一个阶段解决在这一环节中的难点。面对学生的疑问,我不做过早的解释,综合大家的提问,组纵学生多形式的探究,为此在教学中我常选用学合作探究的形式让同桌学生发挥各方面的优势,就相同的问题相互发,相互研讨然后四人小组再交流相互探讨的结果,并获取更多的知识。
二、初中计算机教学方法
1、让学生自己当老师
学生“水平差异较大,课难上”是目前很多学校在开展教学中面临的难题。针对这一现象,我的做法是“让学生当小先生”。让已有一定计算机基础的学生给掌握较慢的学生当小老师,既克服了学生层次上的差异,又培养了学生的协作精神。而且“小先生”可以采用“轮流制”,谁这部分知识掌握的好,谁就是小老师,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采用让学生当老师的方法,便于学生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学好计算机的知识和技能。但是,这种教学有时不易从整体上把捷知识结构,因此,在下达任务时,要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在操作过程中把握知识点,在完成任务中指导解决难点,完成任务后共同小结,通过小结把任务中涉及的知识、概念加以归纳、系统化,并做适当提高,而且教师还要在旁边加以指导,以便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
2、形象比喻法
计算机的课程内容中有很大一部分是专业理论知识,对于一个初中生而言的确不容易接受。假如在授课过程中时恰当地运用打比方的方法,对他们理解并掌握知识十分有利。例如,在讲解网络中有关IP以及域名时,通过这样的比喻:咱们如何来区别地球上的这么多的人呢?咱们能够利用身份证与名字两种方式,咱们能够通过身份证号码来确定特定的一个人,然而,记住身份证号码比较困难,在现实生活中,我们通常利用名字来指某个特定的人。同样的道理网络中的电脑为更好地区分,也给他们赋予特定“名字”即域名,并赋予他们特定的“身份证号号码”也即IP地址,它能够确定某台特定的电脑,可是,要想记住它也比较困难,通常咱们仅用域名来确定网络中的电脑。这样一来,他们很容易理解IP地址和域名的真正含义。
3、任务驱动教学法
任务驱动的交教学法指的是将一个学习单元中应该完成的内容设置为一个或者几个明确的任务。使得学生在完成每个明确的任务的过程中更好地理解并掌握课程内容,实现教学的目标。以制作电子贺卡为例,第一步,利用多媒体教学工具把预先制作好的贺卡给全班学生观看,他们的大脑中有了初步的形象。第二步,讲解贺卡的各个结构,哪些是图文框、文本框或者自选图形,哪些结构间能够互相取代或者不允许互相取代等。经过分析思考,他们对图文框、图片、文本框以及自选图形等形成了比较直观的概念。第三步,笔者讲授怎样修饰、插入并对各结构作进一步的美化等操作手法。这种教学方法,教师的教学思路十分明确,能够突出难点重点,学生会有更加明确的学习目标,对于知识点的掌握将更加容易。并且讲课的程序也是做贺卡的程序,适合学生的认知能力。所以,教学过程有条不紊、逻辑清晰、条理分明、目的明确。实践证明,任务驱动教学法可以极大的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全面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鼓励和引导学生解决问题时的独立性。同时,这一教学方法的运用,也体现了学生在学习中主体地位,符合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在过去的教学实践中,笔者认为如果要想实现中职教学一体化的高效率,那么就要采用教师、教材、课堂一体化的方式。教师一体化即教师不仅要有深厚的理论知识,还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教材一体化即要根据中职学校以职业技能培养为重点的教学宗旨,实施模块化的教材;课堂一体化即不仅要将教学场所设定在教室内,还应该将其延伸到实验室、机房、车间、生产厂房等实践基地。下面,笔者将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就中职计算机教学一体化的方法作初步的探讨与分析,以期为广大教师带来一些启发与思考。
一、教师一体化
普通中学教师对于文化知识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但是缺少专业领域的实战经验。如果依然沿用以往的教师体系来展开教学活动,那么不仅无法适应中职学校的办学特色,更无法培养出生产、服务、创新三位一体的高级人才。笔者认为可以采用两种方法来实施双师型的教师一体化。第一,提高教师的专业知识;第二,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首先,如果教师在专业知识的理论方面基础较差,无法深入地对学生进行讲解,更无法采用正确的方式让学生掌握知识,那么学生就不会高效地学习,从而无法将专业知识灵活地运用到自己的工作岗位中。以计算机专业为实际教学案例,教师不仅应该懂得计算机的基础知识,例如:计算机的历史、发展历程、用途等,还应该懂得计算机的应用基础、编程、制图等技术知识。其次,如果教师只懂得理论知识的学习,而缺少实践技能方面的经验,那么会造成自身纸上谈兵的现象,这样就不利于帮助学生解决他们在操作过程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比如:在上机学习Flash时,学生不会利用软件创建帧、时间轴,这时就需要教师手把手地教给他们,以便其顺利地完成学习任务。由于学生的学习水平、学习层次不同,这就导致他们会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遇到不同的问题,这也就意味着教师会面临着更为严峻的挑战。如果教师缺少较丰富的实战经历,那么将无法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二、教材一体化
普通中学的教材是以文化知识为重点,有针对性地来拓展学生的文化素养,而中职学生需要进一步掌握所学专业的技能知识。所以,如果还延续普通中学的教材就无法适应他们的学习情况。将职业技能与理论知识结合在一起,有针对性地、目的性地制定相应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和教材内容是中职教师面临的首要问题。首先,教材要实行双向融合模式来编著。教材既要结合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又要结合学生的专业技能,采取二位一体的思考方式来有方向性地制定模块化的教材内容。可以将其分成三个模块,即计算机基础模块、职业模块、拓展模块。其次,有层次化地设定教材内容。根据模块化的教学方式,第一学年应该以学生对计算机的基础知识掌握为主,包括计算机的应用基础、办公软件的运用、基本系统的理论等;第二学年应该以学生熟练操作计算机软件的能力为主,包括:3DMAX、FLASH动画、计算机的组装和维护等;第三学年应该以较高层次的计算机理论与技术知识为主,包括:网络设计、语言编程、数据库等。根据教材的布局特点,教师需要为学生重新分配自己的教学内容,以此来适应新的教材。
三、课堂一体化
传统的授课场所以教室为主,教师通过讲台上的讲解来为学生传播知识。但是,中职学生以职业技能的训练为主要培养目标,单纯将设施场所局限在教室内,不仅无法适应中职教育的特质,还无法让学生深入地掌握专业技能。所以,这就需要将教学场所延伸到编程室、计算机机房、公司等实践基地。自然而然地也就要求教师采取不一样的教学方式来为学生传授知识。首先,教师采取上机操作引导学生学习的方式。以学习FLASH为教学案例,笔者以具体的操作例子为内容,通过为学生演练的方式引导他们学习。比如:需要创建一个动画帧,笔者就会先让学生观看自己的操作步骤,然后再让学生上机操作来重复笔者的步骤,从而加深他们的印象,以便提高其职业能力。其次,教师让学生自主操作实战。在学习具体的专业知识时,笔者会留出一部分时间让学生自己实践,然后配合学生的操作情况,与他们进行实时互动,及时地帮助其解决遇到的问题。在上机操作PS时,笔者先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讲解修复人物照片的方法,然后给出他们具体的人物图片,最后让其自行完成操作,对人物进行抠图、磨皮、美化等。而笔者在一旁给予学生正确的指导。一体化教学体系是适合中职教育任务的科学模式。它不仅符合学生的学习特点与情况,还可以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但是,一体化教学模式还需要广大教师不断地探索、发现,以此来培养出更高层次水平的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一、认清学生的实际入学学习水平
首先,学生绝大多数都是初中毕业生,而且是班级的后进生,学习成绩差,自学能力基本没有。很多学生虽然拿到了初中毕业证,但是对中学要求掌握的化学基础知识却知之甚少,有些学生竟然说不出元素周期表的前20种元素,更别提写出来了,对分子式和化学反应方程式更是一头雾水;其次,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自制力都比较差。但并不是说学生没有了继续学习的可能,作为年轻人,对新鲜事的好奇心就是我们改变他们学习状态的突破口。
二、改变学生《医用化学基础》的学习状况的途径
化学属于理科,对于一直头痛数理化的学生来讲,在欣喜翻阅新教科书时发现有化学的身影是非常痛苦的。很多学生在第一节课就直言“我们就因为成绩不好,想要避开数理化,才来读中专,学一技之长然后就业的,没想到来到卫校还要学习化学”。由此可见在学生内心深处是很抵触曾经“伤害”过他们自尊心的化学的。
那么针对上面的实际情况,如何应对才能改变学生的思维,改善教学效果呢?笔者根据工作中的实际体会和不同教学方式的对比,认为可以从以下两点切入,改变学生《医用化学基础》的学习状况:
1.突破口——教学第一课
①重新树立学生的自信心。中职的教学不像高中,它与初中没有太大的延续性。也就是说初中的成绩并不能代表你接下来中职的成绩,这一点一定要让学生在第一节课中就认识到。当然了,单纯这么讲,学生是不会相信的,那么我的做法就是拿耳熟能详的广告做例子,比如以“盖中盖高钙片”和大理石主要成分作为例子,询问“同样都含有钙元素,为什么没有人通过啃石头来补钙?”基本上没有一个学生回答得出,这样就把大家拉在了同一个水平线上。然后强调,我们学的是医用化学,对于医学知识我们都是一样的,大家都是刚刚起步,以前的成绩不代表将来。
②介绍整本教材。介绍整本教材的作用是让学生在宏观上对即将要学习的医用化学有一个轮廓,就像是要认识一个人,先要知道他的外貌一样。有了一个轮廓学生就不会感到陌生和害怕,而且在介绍轮廓的时候要尽可能的简洁,并把每一个章节都说的轻松易掌握的样子。
③强化化学与医学的关系。很多学生还没有认识到化学是一门实用学科,更别说认为化学和医学是有联系的了,对于这个问题,最简单的做法就是从日常生活切入,还是举例子,比如生理盐水在医学中的用途,如何治疗机体酸中毒,对于上面第一点中提到的例子,讲解如何补钙,如何治疗扁桃体炎等等,例子必须是学生能够碰到的实际情况,这样才能拉近学生与化学、化学与医学和学生与医学的三角距离。
2.教学过程中不断反思调整
①根据学生的实际,对教材中的知识进行优化。首先,简化教材。我们现行的教材教学内容多,但是实际教学课时少,无法像高中那样对某些知识进行深挖细掘,比如“溶液”一章对物质的量的学习,物质的量是中学化学中一个特别重要的概念,把它“拿下”是需要一定的精力和时间的,但是,我们是中职,让学生明白这是一个与粒子数目有关的物理量就行了,无需再考虑压强和温度等。
其次,充实教材。调查或者回访已就业的学生,把在工作岗位上遇到的与化学有关的地方记录下来,联系教材内容,在课上不断的充实医学实例,这样做即可以加强化学与医学的联系又可以让学生对日后的工作有个感性的了解。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1(a)-0140-01
1 机电一体化教学的现状
随着现代社会发展步伐地不断加快,传统的机电一体化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市场专业人才的需求,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才培养的综合素质发展。其主要的原因是:(1)教学模式较为单调。传统的一体化教学大多注重于理论知识的灌输,实践课时相对较少,忽视了对实际操作动手能力的培养,致使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在实际运用专业技术时引发诸多问题。(2)理论知识与课程实践无法很好契合,教材相对落后。在目前的中职学校中专业技术教材较多,一体化教材偏少,缺乏实用性,无法真正实现一体化教学。(3)师资建设较为薄弱。随着我国工业的大力推进,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广泛应用,社会对一体化应用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这对一体化师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大多数的中职学校中,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的“双师型”严重缺乏,在一定程度上局限了现代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的培养水平。(4)教学条件不足,制约了一体化教学的质量。虽说我国在近几年对机电专业的课程设置有所改善,但总体上还是比较陈旧,导致学生在学校学习的专业技能无法很好的在企业实践中得到发挥。
2 机电一体化教学的改革措施
2.1 从实际出发,明确教学思路
中职学校是为中小企业提供相应的岗位人才而进行培养,因此,中职学校的教学标准和教学目的应与企业要求相一致。从实际出发,明确教学思路,坚持以企业的岗位专业能力需求为核心,以学校和企业双方融合、交流、资源共享为前提,使教学规划、教学组织、教学评价到教学模式等方面都要能令教学的内容符合专业能力的需求,从而培养出具有专业职业素养、专业技能为一体的职业型人才。使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逐步完善企业员工所应具备的先进思想和行为规范,同时对职业技能以及专业能力做好巩固落实。
2.2 提高“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理论教学如果不能与实训教学很好的进行结合,学生所学到的专业知识技能将不能在企业中得到有效地发挥。学生的知识汲取渠道和专业操作实践能力离不开教师的授教和学生的练习这一互动过程来逐步掌握。中职学校教学的专业性、技术性、实用性等应用特性决定了教师队伍不仅需要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还应有熟练的专业技能和动手能力。因此,作为教学过程中重要的质量因素,师资队伍地建设对于改善机电一体化的教学水平与教学质量具有关键的意义。学校应有计划地制订“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从两方面对师资队伍进行优化。一方面中职学校应加强与合作企业的联合,引进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聘用高级技师或企业的工程师定期到校演讲授课;另一方面对现有的师资队伍进行综合培训,积极鼓励教师参加各种专业的业务学习,从而加强理论与实践经验的融合,落实“双师型”的教师标准,打造一支适应时展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2.3 加强实用性能,改良教学材料
在现有的机电一体化理论教学材料中,涉及的内容较为繁杂,单一指数控方向就有数控编程与操作、液压传动、PLC编程技术、CAD\CAM编程技术、公差与配合、车工工艺、钳工工艺、铣工工艺、机械制图、机械制造等等近二十门学科。面对种类繁多的科目,要求学生全面掌握是不现实的,课时的安排也不能满足学科的需求。而在实际专业教学中,每门课程针对数控方向所需机电一体化专业知识只有其中一小部分,因此可以按需编制校本教学材料,以学生学习能力与认知能力进行合理的安排授以必须掌握的知识要点。如果条件不足,不能编制校本教材,学校在针对专业教学的规划过程中,教师应有选择地对学生进行授教,重点讲解能够与实践相结合的理论部分,对其他有关联的拓展知识简单介绍即可。此外,一体化教学的模式是以理论教学、仿真教学、实践教学等依次教学顺序为基准,强调实践实训教学为主体,中职学校在制订教学材料时应以此为标准进行。
2.4 以学生原有基础为准,更新教学手段
中职学校的一体化教学应以学生为本,在学生原有的知识能力、学习能力上作为基础,遵循行渐进的教学原则,引导学生弃原有的学习习惯,适应于职业学校的学习和教学过程。在对学生进行一体化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适时更新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注重于实践的融合,将能更有效地让学生掌握专业知识技能。首先,在课程教学过程中,运用多媒体教学方式,制作生动教学课件,可以提高学生注意力和学习兴趣,也能拓展学生的专业知识。其次,通过实训与理论相结合,课时安排以实训和理论教学以6∶4的比例进行,注重于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让其在对机械操作的过程中同时巩固理论知识。例如:在讲解钳工工艺时,利用四课时的时间对钳工基本的操作知识和安全操作进行普及,然后让学生参与实训,在实际动手过程中,令学生亲身掌握使用方法及精准要求,满足于专业技能的培养。最后,适应时展潮流,在课堂教学时,融入现实生活中的实例,结合课本理论知识对学生展开授教,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例如,在讲解PLC编程技术时,教师可以插入交通指示灯的变换实例来让学生进行阐述,令学生更容易理解。
2.5 优化教学环境,丰富办学条件
中职学校作为一个培养专业能力的教育场所,它所在的教学环境决定了专业技能的水平质量,因此,学校应积极地与合作的企业展开双向服务。学校为相关企业培养优秀职业人才,企业为学校提供教学条件和实训基地,双方共同攻克专业技术培养难关,实现互惠互利、优势互补的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企业的实验与实践设备较为完善,能为学生提供优良的教学环境和实训环境。在企业的实训基地进行针对性的实践教学,能更好的使学生实践和理论知识进行结合,从而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和职业能力,为学生从学校到企业做出良好的过渡。
3 结语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各种技术相互融合的趋势将越加明显,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空间也将更加广阔,只有在学校期间对学生一体化的授教做到尽善尽美,才能为未来的社会培养出更多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一、问题的提出
现代课堂教学理念是:把学生学习的外部压力和内部压力、人的意识和机体活动、情感与认识活动、社会规范的要求和学生的天性统一起来,创设一个和谐的充满关爱的课堂人际氛围,让学生富有个性地、独立自主地、自由开放地合作与探究学习,从而使得学生通过适合自己的途径,轻松自由地掌握知识——即“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在整个过程中,教师只是一个“在学生有需要时,从旁递一下拐杖”的人。
计算机作为一门学科,其特点是知识涉及面广、更新快,所以它的学习方法有别与其他的学科。中职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对专业有莫大的兴趣,但由于他们目前的学习能力,以及计算机知识的繁杂多样性,随着学习的深入,有些学生会慢慢觉得它比较复杂、比较枯燥,并产生迷惘、惧怕、甚至想放弃的情绪。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在计算机教学中开展生本教育,是摆在计算机教师面前的一个重大问题。
二、问题的探讨
在刚接触生本理论时,由于认识不深,没领悟到生本理念的真谛,只停留在粗浅的文字认识层面,认为:生本,就是教师在课堂里少做事少说话。就因为这么一个粗浅而又错误的认识,走了很多弯路。
开始按着自己粗浅的理解,不断改变教学模式。尝试过课堂初期向学生展示一个标准的作业成果,让学生以此为参照,完成相关操作;尝试过给出一份详细的操作指引,引导学生操作……这些措施没有收到任何效果,学生更是觉得枯燥无味。种种的失败让我决心重新认真学习生本理论。通过不断的学习与反思,我终于找到了失败的根源——对生本教育只停留在字面上的理解,曲解了它的真实涵义,以为让学生自由开放、独立自主的学习,就是教师什么都不用管,给出学习范围后听之任之就行了,既没向学生明确学习任务,也没给学生适当的导航与鼓励,更没有给学生创设一个轻松、热烈、充满关爱与鼓励的学习环境。
生本教育的宗旨是一切为了学生,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能独立自主地学习,在课堂学习生活过程中学会感悟,体味生活,在与知识的“相遇”中,使知识融入生命。生本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流程主要由“领受—领悟—提升”三阶段组成。
领受:教师要向学生确定教学任务,并且简明扼要地提出问题,要在上一次课结束时开始,这样学生才有较多的时间和空间来做课前准备。教师要融入课堂生活,表情动作和言语能让学生体味到教师的关爱和深切的期望。因而当一次新课开始,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或全班讨论,教师对讨论询问即可获得学生领受的现状,为下一阶段的领悟引导以及对教学设计及时做出调整。
领悟:是生本课堂教学中的主题和核心环节。阅读、讨论和相应的必要练习是主要的教学策略。通过阅读、讨论或相关练习,让学生深入知识的内部,领会知识的内涵及发现知识生成的初步或基本的规律。同时用集体学习的动机促进内化的方法,使知识与思维、情感、态度真正成为学生生命的有机成分。
提升:是在学生领悟的基础上对知识的拓展。通过对已有知识的成功领悟,让学生的求知欲和参与探究的精神得到张扬和发挥。
既然对“生本教育”有了较深、较正确的认识,在接下来的教学中,再度尝试开展计算机课堂教学中的“生本教育”。
首先,建立小组,提前明确学习任务。在上一节课结束时,就向学生明确下节课的学习内容与学习任务,让他们在课余时间关注一下大致的学习内容,尝试利用各种渠道发掘与之相关的内容。在必要时,还会向他们提供几个相关的网址,让他们在课余时间去浏览。在这个环节中,为了引导他们主动“准备”学习,还采用选举“最优秀发掘员”、“最优秀关联员”、“最优秀资料情报员”等方法激励他们多尝试、多思考。教师意识到:若仅靠学生单个去发现问题、去领会知识、去深化延伸知识,他们的个体力量与能源是不够的;而若他们一遇到问题就找教师,知识的延伸还时刻需要教师的指导的话,这不但扼杀了学生的潜能,有碍于学生的自我发展,更别说教师一个人根本忙不过来,照顾不到每一位学生。所以,把学生每四个人组合成一个小组,引导他们课前一起做好资料的采集与分析工作,课堂中一起学习、一起讨论、一起探究,互相帮助,互相鼓励,共同释疑,共同进退。
其次,组织探讨,因势利导,始终谨记教师只是课堂组织者这个身份。课堂中,再次明确该节课的学习任务,并根据该内容提出一些相关而又扼要的问题,让学生思考,从而引导他们把课前已收集、分析好的资料与该节课联系起来,并让他们带着问题,以小组为单位,把书本知识和课前准备的资料结合起来,主动地开展学习活动。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能擅自把自己的看法与观点强加给学生,只是演绎一个巡视者、旁听者的角色。只有当学生面露迷惘之色、不知所措,或是讨论争持不下时,教师才能引导他们走回“正道”,而这么一个行为也往往是点到即止,剩下的还是交给学生自己去探究。
关键词:体育教学 问题 方法 内容
随着国内教育改革的深化,新的课程标准已经对中职院校的体育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使得原有的体育教学模式不能够适应新时期的中职院校体育教学的发展。由于新的课程标准对于中职院校的体育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要求都有了较大的变动,这就对于中职院校的体育教学改革提出了挑战。
一、中职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兴趣和主动性的培养问题
在中职院校体育教学的实践中许多老师仅仅将学生的体育成绩与教学效果挂钩,忽视了培养学生对于运动的兴趣,让学生对于体育运动失去了自觉性,这对于学生以后走上社会建立良好的运动习惯,在人才竞争中保持活力是不利的。而且僵化的体育教育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不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效果也会大打折扣。
2、体育教师的教学内容、方法单一
首先由于学校领导的不重视,对体育教师的整体专业化水平要求也不高,加之繁重的教学任务,许多教师得过且过,上体育课时依旧是传统式教学,对课堂内容创新不重视,经常是“自由式、放羊式”的课堂教学。这些表现出教师责任心不强,对体育教学抱着敷衍了事的态度,没有真正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所以,随意的体育课既没有规范的体育动作,也元丰富的教学内容,时间一长学生必定失去兴趣,长此以往,体育课的教学质量普遍偏低。
3、体育教学缺乏创新性
与时俱进才能够保持中职院校教学的发展和活力,一味的固守传统的教学方式就会脱离实际,学生毕业以后也难以适应社会的发展。许多中职院校的体育老师不能够清楚的认识到体育教学创新的重要性,不能够有效的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和思考,不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这对体育教学是很不利的。
4、现有的成绩考核方式不够人性化
许多中职院校在进行体育成绩考核的时候按照学生在该项目的时间、完成量进行打分,看似十分公平,却失去了合理性。一些身体条件差或者由于肥胖等其他原因造成学生已经经过了很大的努力,但是成绩依旧不能够达到标准。依据现有的考核标准只能够判定学生不合格,这样就抹杀了学生的努力成果,打击了学生的自信,严重影响了学生努力进步的积极性,导致学生产生对于体育运动的反感和畏惧。
二、改善中职体育教学可采取的措施
针对以上问题,笔者根据自身的经验,提出如下建议,期望对改善中职体育教学,增进学生的健康有一定的帮助。
1、激发学生的兴趣,要让学生乐学和会学
中职院校开设体育课程的初衷并不是以完成教学任务和制定学习指标,而是通过体育教学培养学生对于运动的兴趣,放松学习的压力以及通过体育运动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养成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打好学习各方面知识的基础。让学生在课堂中体味到学习是一种精神需要,感到锻炼是一种快乐的生活,对学习持积极、乐观、向上的态度,学的轻松、愉快。如,在教急行跳远这个项目时,教师可以首先测定每一个学生的最好成绩,然后以每人最好成绩的80%一90%的成绩作为目标,比赛正确完成跳远动作的能力.由于目标比自己最高成绩低,便于学生反复练习。由于留有一定速度与力量余地,这样才学生体会到掌握运动技术的喜悦,从而强化对运动技术学习的兴趣,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例如:在教学“立定跳远”时,为了能使学生通过自我验证,体验到成功,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置了不同远度的练习场地,由学生自己选择有把握跳过的地点,并随时进行调整。这样,一些以前的失败者南于在多次跳过的较近远度后,在教师耐心细致的讲解和鼓舞下,逐渐消除恐惧心理,自信心得到了增强,进而,南易到难。由近及远,成绩逐步上升。教师通过有效的教学手段及新颖的教学方法来吸引学生,提高他们的兴趣,让他们明确体育锻炼所带来的益处和今后的发展的关系,以达到终身受益之目的。
2、灵活运用教学方法
体育教学中有许多教学方法,但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不管采用何种方法,都应落脚于是否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否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否则任何方法都是无效的。只有灵活机动地选择最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才能最好、最优地提高体育教学的有效性。首先,教学的形式要多样。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教材了者通过复杂的相互作用使教学成为一个动态的统一过程。不同的教学内容决定了我们要探究不同的教学形式,使学生能产生强烈兴趣和新鲜感的组织形式。其次,要根据学生实际选择适合的方法。例如同一年级的不同班级由于学习基础不在同一水平线上,教学方法也不能一样:自学能力强的班级可以采用自学法、尝试法;基础相对较低的班级则可以采用实际操作、设疑法等。
3、合理选择教学内容
要保证体育新课程课堂的有效教学,有效达成教学目标,必须要精选有效的教学内容。面对可供选择的诸多内容,应如何选?选什么?选多少?本人认为,首先,选择的教学内容要利于目标的实现。其次,选择的教学内容要具有实效性。例如,在课的开始准备部分,好多教师都会设计游戏活动,期望通过游戏活动来调动课堂气氛,吸引学生注意力,活跃学生身心,为下面的教学做好准备。我们在选择游戏内容时千万不要为了游戏而游戏,游戏内容应该是下面主教材内容的前奏,能紧扣主教材,能为主教材的教学起剑辅助作用,为整堂课的教学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选择的教学内容要适合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在不同的水平阶段,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决定了他们对体育活动有不同的需求。在同一水平阶段,学生在身体条件、心理个性、兴趣爱好和运动技能等方面也存在着个性差异。在选择教学内容前,要深入到学生中去考察和分析,了解学生体育兴趣、爱好、态度、个性心理特征、实践能力,同一个内容针对不同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和目标,将教学内容分解、分级,让学生选择练习,不一定苛求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和严密性,真正做到困材施教,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
4、调整和完善现有的考核方式
在对于学生的体育考核中一定要注重学生的隐形成果,诸如努力、实践、探索等能力的分数。对于学生要采取鼓励政策,激发学生学习体育知识,锻炼体育技能的积极性。进而使得中职院校的体育考核机制更加人性化和客观公正化。
有人说,多媒体与信息高速公路是推动人类进入信息时代的两个技术杠杆。网络的发展,尤其是国际互联网的出现,将信息时代的社会细胞(多媒体计算机和掌握了计算机技术的人)连成了一体,实现了人类智慧的连网,因此,开展网络教学是信息时代的必然选择。传统的教学方法,指教师在教室里先讲授理论知识,学生再到电脑室上机实践,教学内容和教学秩序较易把握,但易造成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的枯燥和学生的不耐烦,软件的操作效果更是无从展现;较新型的多媒体教室教学方式中,教师通过计算机多媒体的优势和大屏幕的投影来展示教学内容和操作效果,借助计算机呈现的教育教学信息更趋明晰,更趋逼真,更具有感染力和震撼力,使学生的感知世界由模拟时代跨入数字时代。但由于学生只能欣赏式观看学习,被动地接受知识。甚至有的只是把原来在黑板上展示的内容改在大屏幕上展示,把计算机的学习和上机实践练习人为地割裂开来。采用计算机“学、练、用一体化”教学模式,能很好地解决上述问题,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
二、计算机“学、练、用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内涵及配置
所谓计算机“学、练、用”一体化教学模式,是指在电脑室一人一机的局域网环境下,通过局域网的电子教室软件,老师的教、学生的学、电脑知识学习、技能的实践练习、掌握应用以至创新都在电脑室里完成。时间可能是一节课或若干节课,学生在电脑室里用较短的时间完成从学习到应用的整个过程。随着计算机硬件的迅猛发展,现在的一般计算机软件都可胜任。当然,电脑室一定是连成一片的局域网(网卡、集线器HUB、双绞线等),并且用专线或光纤和INTERNET国际互联网相连,每台计算机都有一套耳机,局域网里装有电子教室软件和相应的教学软件。
三、计算机“学、练、用一体化”教学模式实施方式
1.讲解、操作、演示的一体化方式
在这种一体化教学模式中,老师预先把文本和超文本进行高度的集成,突破传统教材图文结合的刻板模式,编创集图、文、声、乐、影像、动画于一体、生动多姿的教学课件,通过局域网的电子教室软件展示到每位同学的电脑屏幕上;老师在教师机上展示操作的每一个具体过程和内容,提示教材内在的逻辑关系,教师还可以多变换地讲解、提问、设疑,启发学生思考,开阔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老师讲解演示完教学内容,再把预先设计好的教学任务让学生在各自的计算机上完成,老师巡视指导每位学生完成任务的情况,学生也可通过电子教室软件进行提问交流。学生刚刚看过老师的讲解和演示操作,再通过自己的独立操作,很快就会掌握知识,获得技能。当学生完成这个教学“任务”之后,其实也已完成了一个从“学习知识――上机实践――应用创作”的过程。基于多媒体的新颖性、独特性、趣味性、直观性,这种模式能强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另外,由于教学课件大多是教师自己制作的,对于在实际操作中学生可能出错或易混淆的地方容易把握,教学时,重点难点突出;在讲解演示过程中,教师可以及时调整教学进度、充分发挥教师的导航作用和调控作用;教师在演示过程中不需要板书,可充分利用课堂上的时间,成倍地加大信息量,重要的内容还可以重复播放,从而大大提高教学效率。
例如,在教学FLASH中的“引导图层”时,教师把预先设计好的动画课件“地球环绕太阳”通过局域网在每位同学的电脑屏幕上播放出来。地球、太阳各自转动,地球又以优美的轨迹环绕太阳公转的画面,一下子就吸引住了全班同学,一个个目不转睛、聚精会神。“下面,我们一起来做出这个动画……”于是,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作热情便油然而生。接着,教师便一步一步地演示整个制作过程,并把里面的知识点、注意点、难点、易错点进行讲解和点破。等到教师演示完成,学生也差不多已理解了七八分;随后,要求每位学生在自己的电脑上独立完成整个“地球环绕太阳”动画的制作过程。最后,再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独立创作动画“乌龟赛跑”,当学生独立创作完成这个动画之后,在短短的时间里,他们已把知识转化为自己的创作能力了。
2.CAI(计算机辅助教学)课件自学探究、老师指导的一体化方式
在这种一体化教学模式中,老师须预先从校园网、国际互联网上搜集到与本课程相关的资料、教学视频、题库、课件,或老师自制的本课课件,放在教师机上,由学生自由选择下载、观看,学习研究。学生在独立探究学习时,如遇到不明之处,学生可互相启发帮助,或通过网上举手向老师提问,由老师单独指导。学生通过课件的人机交互功能掌握知识和操作要点之后,老师可通过局域网向全体学生提出本课程的上机操作任务,学生在本机上操作完成本课的任务,并全部上传到教师机,完成上机作业。学生完成作业之时,也是学生完成整个“自学知识――上机实践――应用创作”的过程。基于这种模式,学生由被动地接受知识变成了主动地探求知识,从被动地学到主动地学,从生搬硬套、死记硬背地学到带着任务、解决实际问题地学,从按部就班地学到自定步调、自定目标地学,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了敢于探索、勇于实践的精神。在这种多媒体网络教室的环境中,计算机能够发挥个别化和交互性的特长,学生能够独立地参与学习活动,可以自行调节学习进度,使教学不仅适合大多数学生的要求,同时也为优等生和学习差的学生创造了发展的条件;既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便于收集反馈信息,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和信息能力的培养。
例1:女患,62岁。因左侧肢瘫伴头痛5小时入院。头颅C示:右壳核出血(出血量约20ml)。给予20%甘露醇250ml,每6小时静推1次,同时静滴能量合剂。5天后头痛消失,肌力由Ⅰ级提高至Ⅲ级,将甘露醇改为250ml,每12小时静推1次。继续用药第12天,患者出现头痛、恶心、呕吐等症状,平卧位可减轻。考虑再出血,将甘露醇再次改为每6小时1次静推,头痛日渐加剧,恶心、呕吐频繁,畏光,眩晕。于住院后第17天行腰椎穿刺术,抽出清亮脑脊液,压力40mmH2O。立即停用甘露醇,经镇静止痛,大量饮水,静滴生理盐水并辅予尼莫地平等处理,症状逐渐缓解,住院35天基本治愈出院。
本例在控制脑水肿时,因脱水剂应用时间太长(共17天),剂量偏大,造成脑细胞过度脱水,血液浓缩,发生颅内低压综合征。经镇静止痛,大量饮水,静滴生理盐水并辅予尼莫地平等处理,脑症状消失。笔者体会,控制脑出血所致的脑水肿,应用脱水剂的时间一般为7天,很少超过10天,应用剂量应根据颅高压症状轻重、头颅C所示出血量多少而决定。
注意纠正酸碱失衡和电解质紊乱
脑出血急性期,由于脱水、利尿,应用激素、糖类药物,乏氧、呼吸异常等原因,常并发酸碱失调和电解质紊乱,使人体内环境遭到破坏,如不积极治疗则可能危及生命。
例2:患者,女,53岁。因右侧肢瘫伴意识不清3小时入院。腰穿抽出均匀一致的血性脑脊液。血生化检查:K+4.6mmol/L,Na+140mmol/L,Cl-98mmol/L,CO2-CP27mmol/L。诊断:脑出血。给予脱水、营养脑细胞等中性治疗。3天后神志转清,7天后神志模糊渐至浅昏迷,呼吸深大。第2次腰穿肉眼未见血性脑脊液。急检血生化:K+3.0mmol/L,Na+130mmol/L,Cl-96mmol/L,CO2-CP18mmol/L。血气分析:p7.2,BE-4,标准碳酸氢19,二氧化碳分压为4.0kPa,立即给予碳酸氢钠、生理盐水、氯化钾等静滴,次日下午2时许,病人神志清晰,呼吸平稳。又过2天复查K+、Na+、Cl-、血气分析,均正常。25天后基本治愈出院。
本例在脑出血治疗中出现代谢性酸中毒和低钾、低钠血症,使病情加重,幸亏及时纠正才转危为安。笔者认为,在应用脱水剂的同时,要适当补充钾、钠、氯离子,尤其对不能进食者,并且要定期复查钾、钠、氯和血气分析。
预防感染
脑出血时,因患者多有意识障碍、长期不变、吞咽功能障碍,在此基础上,由于唾液、食物的误吸、呼吸道护理不良,肺底瘀血,很容易引起肺部感染,尤以意识障碍者为著,发生率70%以上[1];也可因尿潴留、尿失禁、下导尿管等引起尿路感染。因此,预防感染至关重要。
例3:男患,62岁。因右侧肢体运动不灵伴头痛12小时入院。头颅C证实为左侧壳核出血。给予吸氧、脱水、营养脑细胞等治疗。第5天出现咳嗽、咳黄痰,发热,体温38.5~39.5℃,嗜睡,时有躁动不安,双肺底水泡音。血常规:WBC17.9×109/L,N0.90,L0.10。尿常规为Pr(+),WBC30~40个/P。给予氨基苄青霉素5.0g+生理盐水250ml,每日2次静滴,终因感染严重,于病后第11天呼吸循环衰竭抢救无效死亡。
本例主要死因是脑出血并发肺部感染、尿路感染和由此而引起的呼吸循环衰竭。笔者认为,对脑出血病人,尤其是重症者,应常规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
避免滥用降血压药
以往认为积极降血压是预防脑再出血的关键,目前则认为脑出血患者常有颅内高压,此时的高血压是维持有效脑灌流所必须的。此时,若应用降血压药物,一旦血压下降,由于脑出血患者血管自身调节功能破坏,势必影响脑内血液循环,加重脑水肿,使病情急剧加重,甚至死亡[2]。所以,在急救中应着重降颅内压,颅内压下降则血压自然下降。
例4:女患,44岁。因突发右侧肢瘫伴意识不清30分钟急诊入当地乡卫生院。当时血压为220/110mmg,呕吐频繁,拟诊脑出血。立即肌注利血平和硫酸镁各1支,同时静滴能量合剂,吸氧。1小时后血压未降,又肌注利血平、速尿、硫酸镁各1支。笔者赶到会诊时,患者处于深昏迷状态,血压降至150/90mmg。立即停用降血压药物,给予20%甘露醇250ml静推,血压继续下降,抢救无效于2小时后死亡。
本例脑出血急性期血压高、呕吐、意识不清,是颅内高压的表现,而在急救中未降颅压而应用降血压药物,使病情进一步恶化,造成死亡,教训是深刻的。
除以上列举的几个问题外,还应注意在脑出血急性期适当吸氧,强调患肢功能锻炼,定时翻身以防褥疮发生等。由此看来,脑出血的治疗是综合性的,切不可顾此失彼。
1.多媒体在机械制图教学中的好处
1.1 利用多媒体可以使教学更加生动、有趣
传统的机械制图教学模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用黑板、语言等教学方式进行理论知识的传播。图形、知识展现的过程是静态的,教师很难形象而又准确地表达物体的结构特征,一些演变过程无法直观化,这就使得机械制图的教学形式比较呆板,教学内容枯燥,这种模式的教学效率较低。采用多媒体在机械制图教学,使枯燥难懂的概念变得更加直观、具体,亲近真实,使课堂教学变得形象生动。例如:对于零件加工过程配备一些相应的动画,通过动画演示和模拟仿真,为学生提供了一种虚拟现实世界,从而使理论知识与实践的距离缩短,仿佛把学生带到了真实的生产加工现场,亲自加工零件全过程,这样学生对教学内容更容易理解和掌握。
1.2 缩短教学时间,提高教学效率
传统的机械制图教学模式教师需要绘制大量的图形来讲解所学知识,在画图中浪费掉很多宝贵的教学时间,信息量小。使用多媒体在机械制图教学后,图形调用起来比较方便、快捷,信息量越来越大。比如:使用多媒体后讲解相贯线知识点时,可以将相贯线的性质、类型和作图方法等直观地展现在学生而前,学生觉得相贯线较难掌握的情形被改观;缩短教师画图过程,把时间专注于图形的分析讲解,课堂上还能余出时间让学生做当堂检测题,有效的提高了教学效率。
2.多媒体在机械制图教学中的应用
2.1 有效利用多媒体提高机械制图教学效率
近年来,我们的课堂教学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主要以讲授为主的教学形式,使教学手段多样化。
以往的教学方式,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必须为课堂教学预留大量时间用于板书,这样降低了教学效率。采用多媒体后,机械制图中的模型制作、图形等都显示在多媒体课件中,有利于把主要精力集中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传授方面,增加了较多的课时信息量,有利于提高机械制图的教学效率。
2.2 利用多媒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实现教师与学生之间互动
部分高职院校学生对理论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基础知识、认知水平、接受能力、学习能力等都比较差,甚至有的学生成绩不佳,缺乏自信心,严重导致了学生对机械制图未能学好。因此,教师在平常教学过程中应有目的、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探索学习真理,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把机械制图中的图片、文字内容变为有声音、有情节的视频,创造的视听效果较好,使机械制图教学内容更加的生动。通过视觉和听觉两种效果刺激来提高学生的吸引力,使学生处于积极状态,更好地接受、掌握所学的知识。
多媒体生动形象的教学过程、图文讲授等方法增加了机械制图教学课堂的趣味性,减少了学生的厌学情绪。在轻松的课堂气氛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3 使用多媒体可以与传统教学模式有机结合
多媒体在机械制图教学模式的优点是显而易见的,那么,机械制图的传统教学模式是否还会有作用呢?答案是肯定的。
第一,充分发挥传统教学模式的优势;机械制图是一门标准性较强的课程,要充分发挥传统教学模式的优势,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手把手的教学生机械制图,板书努力做到工整、线条和板图的绘画做到标准化,让学生由羡慕到效仿的过程,看后信服,进一步把教师要求转化为学习动力,提高学生绘图的质量、方法,强化学生严谨的机械制图治学态度和标准化意识。
第二,发挥多媒体的优势,使教学内容更加直观和形象化,从而达到深化课程改革的目的。发挥多媒体的形象化教学,可以弥补传统教学方法在立体感等方面的缺点,使传统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无法复制。教师在对机械制图教学设计方案时,只有将传统教学手段和多媒体教学手段有机结合,在恰当的时机、适当的重点内容引入多媒体,才能真正提高机械制图的教学质量。
2.4 利用多媒体可以优化机械制图教学过程,拓展教学内容
现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以讲授为主,打破传统教学模式,使教学方式多样化。机械制图的教学课时有限,理论性较强,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完成所有教学内容,这就要求教师把所有精力对教材进行消化、取舍。现代的机械制图课程和教学理念要求,我们尝试运用多媒体,使教师摒弃了陈旧的教学手段,解决了教学内容多和课时少的矛盾,节约教师课堂板书的时间,给教学带来方便,优化了机械制图教学过程,取得较好教学效果,同时为学生留出更多的时间进行思考和练习。必要时给予启发诱导,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课堂的全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教学质量。
通过多媒体,把比较先进的教学引入课堂,这样可以增加教学的信息量,补充、拓展教学内容,让学生了解更多的先进技术,为教材注入新鲜血液,使学生开阔视野,激发创新意识。
总之,高职教育发展的速度越来越快,多媒体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时现代化教育的重要标志。多媒体以其高效率和良好等视听效果为培养探究、创造型人才提供了优良环境。
因此,改进课堂教学方式,就要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推动教育向信息化发展提供全新平台。但是,我们还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思考、积累和创新,寻求更好的教学方法,让传统教学模式与多媒体有机相结合。只有精心使用多媒体,才能使机械制图教学达到理想的效果。
在我国当前的教育模式下,英语的教学和学习令教师及学生有些头疼。在中职英语的教学与学习中,学校往往只重视对学生灌输英语课本上的知识,而忽略英语在日常生活中的使用。正如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不少学生认识一个单词,知道它的意思,却不知道该怎么读。目前很多中职学校的英语都可以说是“说不出来的英语”,这一点都不夸张,对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英语教学中的突出问题并努力找到解决办法。
一、中职英语教学中的突出问题
中职学校为社会培养各类专业技术人才提供了一个平台,不少学生的认为只要学好一门技术就好了,英语对于他们来说可有可无。很显然这些学生没有意识到英语的重要性。单凭这一点就给中职英语的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因此我们更要找到英语教学中的“绊脚石”。
不少学校为了学生能够有更多的就业机会,在培养学生专长方面狠下工夫,但在英语方面却没能给予足够的重视。很多学校在英语上的投入相比在其他方面的投入可谓微乎其微,不少学校缺乏相应的英语教学设施,没有专业的语音教室,也不开设与专业相关的一些英语课程等等。如果连学校都不重视英语,未来英语教学的路只会在中职学校越走越窄。
(二)学生英语水平不高
在中职学校,总体来说,学生的英语水平都不太高。很多学生从刚开始学英语就没有打好基础,还有一些学生接触英语的时间较晚,也有一些学生对英语缺乏兴趣,一拼写就出错,一看单词就头疼,再看音标就发懵。久而久之,恶性循环,越不想学就越学不会,英语水平也就越来越差。学生的英语水平成为制约英语教学的又一瓶颈。
(三)教师的专业能力有限
中职学校本身对于英语的要求不高,很多教师也就放松了英语教学,虽然压力减小了很多,但这也产生了温水煮青蛙的效果。在长期的低压环境中,英语教师在知识的更新上速度放缓,教师自身的知识能力慢慢地不足以满足英语教学的需要。一些英语教师本身就存在发音不标准的问题,甚至一些教师发展了方言式英语,有时候不正确的发音会造成对学生的误导,影响教学效果。
(四)教师之间沟通不畅
不少教师都有这样的体会,很多教师都在忙着自己的教学任务,相互之间沟通交流的机会很少,即使有时候能够去别的教师课堂上听课,时间也会很短,对于相互之间的经验分享缺乏有效的沟通。这使教师局限在自己的圈子当中,不能和外界有效地沟通。我认为,在英语教学中,通过和别人的沟通交流,教师能够及时纠正自己在讲课中存在的问题,互相促进,共同进步。
二、对中职英语教学的一些建议
(一)树立正确的英语学习观
无论是学校,学生还是教师,都要改变对英语的认识。学校要把发展英语同发展学生专业技能相结合,做到英语与专业技能并重,改变观念并争取能够在硬件设施上对英语教学予以支持。学生要逐步意识到英语对自身发展的影响,慢慢地从心里接受英语,不要再对英语有抵触情绪,这样才能对英语产生兴趣。英语教师要注意教学内容的更新,同事之间的教学经验交流会对学生产生深远影响,跟上英语的发展步伐,这样才能给英语教学注入活力。
(二)开展与英语相关的活动
参加活动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所以开展各式各样的英语演讲比赛、歌唱比赛等不失为调动学生学习英语兴趣的好方法。相关活动既培养了学生的兴趣,又是实践英语的大好机会,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我相信学生的英语能力一定会有所提高。
(三)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
课堂是教师与学生接触最多的场所,而且也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主阵地,因此把握好课堂是关键。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太适应当前教育发展的要求,我们教师要大胆地实践新想法,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把知识传递给学生,寓教于乐。我曾在英语课堂上通过游戏来和学生互动,收获颇多,课后我也问过学生对于英语课的一些想法,不少学生认为这样的方法让他们很有兴趣参加到课堂中来,自己也学到了不少知识。
(四)重视学生英语基础
学生作为英语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对英语课堂的质量高低有非常大的影响。学生基础差,教师很难进行更加深入的讲解;学生基础好,则教师可以适当深入地讲解以提高学生的水平。这样看来学生的英语基础非常重要,打好基础,才能更上一层楼。这就要求教师和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多注意基础知识的把握。
三、结束语
英语作为一门关键性的语言,无论在高等学校还是中职学校,都应该受到重视。学校更应该重视英语教学,不仅要授以学生课本上的知识,更要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学会运用,这样才能发挥英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李古锐.中职英语教学现状及对策[J].科技信息:学术版,2008(26).
新经济时代,机械制造业逐渐成为高新技术产业的主导产业,为了能够满足人才市场的需求,中职院校应当实行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从近些年中职机械专业的毕业生源数量来看,学校应当缓和企业对于人才的需求,避免人才的供需失衡。中职机械专业教师不能仅依靠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而应积极采用新时代的教学方法。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正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其在中职机械专业领域的应用效果显而易见,那么,教师怎样面对当前出现的问题,积极实行中职机械专业一体化教学呢?笔者认为应当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专业设置一体化
在当前的中职机械教学中,虽然很多学校已经开始实行一体化的教学,比如机电一体化,传统意义上的机电一体化,指的主要是机械和电子两个方面,并且整体侧重于机械一面。根据当前的科技发展状况,应当将机械专业课程和电子技术做到完美的衔接,充分发挥出各自的优势,使得机械实现智能化转变。目前的科技发展十分注重学科之间的交叉和融合,并且更加注重电子计算机的应用,所谓的机电一体化就是能够同时利用电子信息技术和传统的机械技术。一体化的主要目的就是能够实现互补,与此相关的交叉学科主要有机械工程学科、电子信息学科等。所以,专业设置应当注重一体化,将电、机和计算机三者紧密结合起来,以实现高效教学。
二、教学内容一体化
中职机械专业的教学内容是根据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生转变的,就目前中职机械专业的教学来讲,很多中职学校所用的教材及教学的内容并没有充分展现当前机电行业的总体发展水平,教学内容相对比较落后,难以脱离传统的教学内容,老版本教学已经无法满足当前的教学需要,也无法适应当前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传统教学依然将各科分开来,相关的内容知识并没有做到完美融合和渗透,其次,课堂上的教学和现实的实践实训有着明显的差别,两者之间没有做到很好的融合贯通,传统教学无法让学生很好地将理论应用于实践。
为解决这样的教学问题,很多学校开始结合学校的特点编制属于自己的教材,这是中职机械专业教学转折的关键点。自编教材不仅能够对传统教材加以补充,还能够体现学校的个性,这将有利于提高中职机械专业的教学质量,更有利于培养应用型人才。但是中职院校的水平毕竟有限,短期内不可能有质的飞越。所以,学校怎样才能编制出高水平的专业书籍无疑又成为另外一个问题。对此,各个中职学校应当深入了解生产实际情况,从各企业中吸取生产实践经验,并且可以推荐一线技术人员加入教材的编写。
三、理论实践一体化
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是中职机械专业教学的最终目标,中职学生所需掌握的最基本的能力就是将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能力。理论实践的一体化教学是中职教学的基本原则和标准,在中职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把握好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原则,积极实行以实践为基础的机械专业教学,将专业理论课渗透到专业实行中,教学环节应当做重新的分解和整合。只有建立一套完整的专业模拟训练系统,实现理论和实践的一体化教学,才能让中职学生加深对机械专业的认识,了解其中的工作原理,对操作过程有更加深刻的认识。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具有实用性、高效性、综合性等特点,这将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很多中职学生认为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教学能够将教学内容变得更加直观,教师在学生的旁边边教学边指导让学生学起来游刃有余。
四、学科渗透一体化
随着教学水平的提高和思想观念的更新,各个学科之间的渗透性不断增强,学科之间的关联性对于提高学生理解力有重要的作用,能够让学科教学之间达到相得益彰的效果,这样才能够形成更加完整的教学体系。很多企业要求机械专业的毕业生不仅拥有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还具备较强的外文阅读能力和计算机操作水平,更应当具备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综合能力。对此,在进行机械专业课程设置的时候,教师不应当在专业课学习的最后跳跃性地加大课程内容的难度和深度,而是从学习的基础阶段就应当注重对专业课思想的灌输,并密切各个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比如,计算机应用――计算机操作考证――计算机实用技术这条教学主线,不仅能够让学生掌握现代的技术工具,还能够加强学生对专业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融合思考,通过计算机技术的课程讲授,拉近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
人才结构是否合理,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学校的教学环境、教师的综合水平和教学方法等都有着重要的影响。所以,中职学校需要培养的不仅仅是具备理论基础的学者,还应当是具备扎实操作技能的劳动者。中职机械专业一体化的教学应当善于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水平,优化教学环境,全体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注重培养目标的针对性,只有这样的教学过程才更加适合21世纪对人才的需要。
参考文献:
[1]王煜.中职机械专业“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探讨[J].文理导航(下旬),2013,09:23.
[2]王煜.中职机械专业“理实一体化”教学探析[J].时代教育,2013,24:71.
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必须以社会职业岗位的实际需要为培养依据,强调应用性,突出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传统的实践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实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需求。因此,构建一个以就业为导向,符合职业教育目标要求的实践教学体系显得尤为重要。现以基础化学课程为例,就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的探索与思考,介绍如下:
一 一体化实践教学的内涵
所谓一体化实践教学,即“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旨在改变传统的课堂内的“粉笔”加“黑板”的静态教学模式,转而形成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以及任务(或项目)的实施有机结合的模式。教、学、做一体化的实质是将教室与工作间融为一体,将教学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让学生感受情境教学的氛围,在课题(或案例)教学中学习技能,获得能力,使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学习有效地融为一体。做到在实践中教理论,在运用中学技术,提高职业素质。
二 《基础化学》课程一体化的必要性
1.基础化学的教学现状
分析化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化学基础课程,其实验课时比理论课时还多,在经典的定性分析以及定量分析实验中,当前使用的教学手段基本上还是黑板、粉笔和教师的示范演示。无法充分体现理论知识对实验的指导作用,这种理论与实验相脱节的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
2.学生现状
目前中职生普遍素质低下,大多数抽象思维能力较差而形象思维能力尚可。如用传统的教学方式讲授专业课,大多数同学听起来昏昏欲睡,其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其次理论教学的内容与实习课题往往不符,出现了你教你的,我练我的,互不干涉的局面,不利于充分发挥理论指导实践的作用。
3.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技工院校毕业的学生毕业后都是忙碌在工厂生产的第一线,用人单位都希望学生从学校毕业后不经过培训,就可以胜任岗位工作。如果在校期间,还是偏重于理论知识的讲授,得不到实验、实物操作等实践操作的练习,将被用人单位毫不留情的淘汰,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学生立足于社会的能力。
三 分析化学课程一体化教学的构建
1.实行课程改革的基本思路
实验课程体系的改革是以化学实验教学改革为核心,化学实验教学的立足点必须从单纯的老师传授知识转到学生掌握知识,并且能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这是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方向。为此应重教材,精选实验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加强知识的应用,注重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为学生形成一定的成就感打下基础。
2.实践教学目标体系的构建
在分析化学中,改变原来以知识章节为单位的知识安排,形成以四大滴定(酸碱滴定、沉淀滴定、氧化还原滴定、配位滴定)为体系的编排,并将相应的配制溶液、溶液的标定、溶液的滴定等都是基本知识和技能穿插其间,使章节条理清晰,内容紧凑。在教学环节中,摒弃单一讲授知识点的教学思路,应转变为由教学案例(实例)引出理论知识,这种教学思路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也让学生感受到化学与生活的联系。
3.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构建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需要以实践教学目标体系为依据,把知识、技能与素质融为一体。在制定实践教学计划时,既有基础实验,又有专业实验;既有基本技能训练,又有创新能力训练的实践教学环节;既要强调对学生专业操作技能的整体训练,又注重对学生基本素质的培养。按照实际工作任务、工作过程和工作情景组织实践教学课程。从人才培养模式的科学特点和社会发展需要出发,将实践教学环节分为课堂教学训练、实验教学、校内实训、校外实习、社会实践、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第二课堂活动等。以就业为导向,以综合职业能力为主线,将各实践教学环节进行整体设计,建立与理论教学既相互联系又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下面我们就来谈谈如何实施实践教学的几个环节:
(1)课堂教学训练。包括演示教学、案例分析、仿真实验教学。通过多种形式的课堂训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探索,勇于尝试,使学生乐于学习。
(2)实验教学。实验教学可分为基础性实验和专业实验。基础性实验多为纯验证性、基本仪器使用及基本测试方法为目的的实验,主要分布于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中。这些实验原来分别依附于各课程,由于缺乏各课程间的相互整合,有时出现基本操作训练重复或遗漏现象。一体化实践教学按照职业技能特点和要求整合实践教学内容,合并或撤消重复性实验,适当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以便于学生毕业后在生产单位“上手”快,缩短“磨合期”。
(3)校内实训。校内实训基地是便于学生一边学理论,一边从事应用实践,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必不可少的场所。学生通过校内实训,受到最基本的操作技能方面的训练。如药物制剂专业学生在基础化学方面应掌握的技能,是根据学生将来进厂的工种来进行专项训练的。实训内容按专项实训大纲和指导书要求进行,包括设备的使用与保养、最基本的药检方法。
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可以就某一技术或操作在集中时间内进行反复训练,直至掌握。通过校内实训既有利于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也有利于学生对药品最基本的检验方法和操作等有了必要的认识、了解和掌握,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就及早进入职业角色,接触实践,掌握一定的专业技能,为校外实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校外实习。包括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通过校外实习,学生对企事业单位的现代化设备、生产技术与科学管理等有了必要的了解和掌握,把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为缩短从学校到社会的适应期打下良好基础。
(5)社会实践能力训练。社会实践:学生利用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到药厂、药店或其它药品生产服务性单位参加实践活动,了解社会,增长了知识与才干,培养了吃苦耐劳的精神。社会调查:学生对家乡或某地区的医药生产与服务状况、企事业单位对人才需求情况、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文化教育状况等进行调查,了解行业与社会发展水平,开阔眼界,扩大了教育面,调动了学生投身社会的积极性,强化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6)设计与创新能力训练
第二课堂活动:定期开展形式多样的第二课堂活动,以知识和实践技能方面的设计或竞赛活动为主要内容,如实验操作技能竞赛,学生在综合实验和竞赛活动中受到较全面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实践锻炼。
四 分析化学课程一体化的实施
1.修订教学大纲
首先应根据实践教学目标体系围绕专业培养目标来确定应开设的课程和课时分配。整合专业课程与实践课程设置,突出职教特色,强化技能训练。实践课时至少要占教学总课时的1/2。根据实践教学目标要求,修订实践教学大纲,整合实践项目和内容,修订或调整实践指导书。实验内容的修改应以验证性、基本操作训练为基础,适当增加综合性、创新性及工艺性、实践性较强的实验,删除陈旧的实验内容与方法,尽量选择接近生产实际的内容,以避免实践教学与生产实践脱节。
2.调整化学实验内容,使其具有可操作性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社会有着密切联系的分析化学也应该不断更新,具有时代气息。
现代化学实验内容设计应体现以下几点:一是应用性,紧密结合学生实习或者是工作中接触到的实验内容;二是开放性,让学生自己思考,自己动手,自己分析整理数据;三是综合性,整合化学各专业的各类研究方法和手段;四是可操作性,所有设计的实验内容均是在当前经费允许的范围内,高年级的学生能在老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的实验内容。
3.分析化学教学过程中仿真实验的应用
传统的实验都是在真实的实验室中完成的,由于一些实验设备贵重,使得一些实验难以在真实的实验室中进行,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和仿真软件的问世,使得这些实验可在虚拟实验室中完成。仿真软件在实验中的应用已有很成功的案例,例如,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气相色谱和液相色谱的使用,学生可以打开这些仪器的仿真软件,虚拟实验非常逼真,有种身临其境自己去操作的感觉。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真实实验和仿真实验相结合,能使实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仿真实验使得教师能够在教学过程中随时提供实验演示,也就是将实验室搬进课堂,在理论教学过程中穿插实验,实现即时验证理论,使知识的传授一气呵成,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地结合了起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
4.加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力度
教师的技术水平和理论水平直接影响教育教学的质量。随着教学模式的不断改革,理论课与实践课的类型界限在不断淡化,只会根据课本讲理论的教师已不受学生欢迎,培养“双师型”教师势在必行。主要采取以下措施:(1)教师针对性的下厂实践、跟踪厂内先进技术发展动态,在完成培训的同时,还帮助工厂解决了许多现生产中的实际问题,成为名副其实的“双师型”教师;(2)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打破了理论课教师与实践课教师的界限,积极鼓励理论课教师参与实践课教学指导中来;(3)组织教师进行专业技能竞赛,以积极的心态参与到“双师型”队伍的建设中去;(4)从企业引进优秀的工程技术和管理人员充实教学一线;(5)聘请一支既有实践经验又有较高理论水平的工程技术人员作为兼职实习指导教师等,以多种方式提高教师的生产实践水平,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
5.建立有效的实践教学的评价体系
学校在具备实践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的基础上,还应逐步建立一个完善的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才能保障理论和实践一体化顺利地进行。首先应结合本校实训状况,确定评价要素,在此基础上设定评定指标,指标应尽量定量化,尽可能排除人为因素影响,使实践教学质量评价指标形成系统,成为体系。以该体系对学生实践教学质量进行准确合理的综合评价。在此基础上,学生相对会积极主动地接受技能训练,以实践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评定实验实训效果,根据学生对操作技能掌握的程度不同,成绩不同。完成实训目标,成绩较好的学生有成就感;成绩较差或病事假的学生会主动找时间补实验、实训,改变了以往轻视、应付甚至逃避实践课的现象,提高了学生训练职业技能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对实践教师也有很大的触动,有利于实践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实践教学是职业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实践教学改革的成败关系到整体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总之,基础化学理论和实验教学一体化,也正体现了理论和实践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哲学道理,也充分的体现了基础化学这门课程的特点。理论和实验教学结合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应用所学的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形成学生的成就感,并且以饱满的精神进入社会,凭借所学的专业知识立足于社会。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