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级划分规则范文

时间:2023-07-11 09:21:35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等级划分规则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等级划分规则

篇1

1.前言

自由式滑雪雪上技巧(以下简称雪上技巧)是中国潜优势雪上项目之一。本文结合前几年不同版本的国际评分规则的变化,对目前评分规则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商榷,寄希望为中国队技术水平的提高起到借鉴作用。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2012版国际雪联评分规则中雪上技巧的评分内容为研究对象。

2.2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

本文查阅了与雪上技巧项目相关的文献资料,主要涵盖国际雪联网站、中国期刊网都相关信息。

2.2.2专家访谈法

为获得翔实的研究资料,先后走访了国际雪联官员、国家队教练员以及各国从事裁判工作的专家,所获信息为本文的写作提供了有益的帮助。

3.结果与分析

3.1 评分规则在“回转”评分要素方面的变化

表1 雪上技巧回转评分变化

序号 旧版规则评分要素 新版规则评分要素

1 滑降路线 无

2 刻雪动作 刻雪动作

3 缓冲与伸展 缓冲与伸展

4 上体姿势 上体姿势

从表1可以看出,新版国际规则在回转评分要素方面取消了对“滑降路线”的判定。国际雪联之所以做出这种变化,主要是因为在运动员“窜道”方面的判罚加大了力度。

图1 运动员滑降路线“窜道”判罚

如图1所示,运动员在滑降路线方面只要发生“窜道”现象,基础扣分为“0.3”;即运动员从“0”的位置到“1”位置,扣0.3;运动员从“1”的位置到“2”的位置,再扣0.3;运动员从“2”的位置回到“4”的位置的位置实际扣“0.3+0.3=0.6”;另外,在偏离两条滑降路线过程中,还要再追加扣除两个旗门区域没滑行的分数:“0.5+0.5”;所以,图1所示的最后扣分总合为:2.5分。

由图1可知,针对“窜道”现象判罚是相当严厉的,这是新版本国际评分规则将“滑降路线”从回转评分要素中提取出来,并形成单独的判罚条文的重要变化之一。

另外,在“回转”评分要素方面,新版国际评分规则对回转评分裁判的判罚范围扩大到:运动员完成两次跳跃动作后再进行评判,即运动员跳跃动作的着陆情况已经关联到回转评分中,这也是新版国际评分规则重要变化之一。

3.2 国际评分规则在“空中动作”种类方面简化了“7o”系列动作的判定

雪上技巧项目要求运动员在滑降回转的过程中完成两次跳跃动作,这两次跳跃动作包括:空翻类动作和非空翻类动作。其中,本次最新版本的国际规则最明显的变化是简化了“7o”系列的动作判定。

“7o”系列实际上是“偏轴”翻转动作,共分别为两类,即“7oA”和“7oB”动作。这两个动作最大的区别是运动员借助跳台起跳后,当身体沿纵轴方向进行转体时,如果头部在水平位下,则定义为“7oA”动作;反之,如果头部在水平位之上,则定义为“7oB”动作。

本次最新版的国际规则变化是:鉴于在纵轴转体度数相同的前提下,不以头部与水平位的关系来界定动作,即全部判定为“7oA”类的动作。国际雪联针对“7o”系列动作界定的调整,是一种简便宜行的变化,便于裁判员在实际比赛中执法。

3.3 国际评分规则在DNF(不得分)方面的判定变化

本次国际雪联加大了对DNF(不得分)情况的判罚力度:即雪板脱落和滑降过程中“漏旗门”都将被判为DNF。而且,为DNF判罚更加准确,还专门设置了“Gate Line”(旗门线)。

由图2可以看出,“Gate Line”的设置,实际就杜绝了以往运动员错过旗门后返回进行弥补的可能。

由图3可以看出,在双人雪上技巧比赛中,两个人同时比赛时,中间有一条蓝线分隔,如果运动员“窜道”,也将判为DNF。

图2 单人雪上技巧DNF判罚情况图(深色线:DNF)

图3 双人雪上技巧技巧DNF判罚情况图(深色曲线:DNF)

3.3国际评分规则在扣分方面的判定变化

表5 雪上技巧回转扣分的分类

序号 扣分的分类 内容

1 轻度跌绊

2 滑降路线偏离

3 速度调整

4 明显的滑倒 部分赛道明显无回转或无滑行(每个旗门最大0.5分)

5 像子弹一样射出 部分赛道明显无回转或无滑行(每个旗门最大0.5分)

6 轻度触雪 瞬间单手或双手触雪

7 中度触雪 髋部或手臂触雪

8 重度触雪 后背或身体侧面触雪、前滚。

9 完全摔倒 整个身体触地,雪板上没有承载任何重量。

10 完全停顿 任何原因的完全停顿。

注:

1.运动员失控以及双板拖雪无回转滑行超过两个完整的旗门:扣分=1.0(0.5X2个旗门);2.运动员起跳后失去平衡,背拍触雪但没有中断并立即起身滑行:扣分=0.8-1.0;3.运动员完全跌倒后拖雪滑过2个旗门并完全停止,随后继续滑行:扣分=1.5+1.0(0.5X2个旗门)。

从表5可以看出,本次国际雪联对雪上技巧回转的扣分分类更加准确,这种调整有利于裁判员的具体判罚。

3.4 国际评分规则“双重扣分”问题所引发的“负分”现象

国际评价规则的变化将引领着运动项目的发展。

虽然国际雪联针对雪上技巧国际评分规则做出了上述几个方面的重要大变革,但雪上技巧评分规则存在的问题尚未得到应有的解决。例如,“双重扣分”问题。

所谓“双重扣分”是指裁判员先针对运动员的表现进行等级划分,然后再进行扣分。例如,回转评分等级被划分成8级(见下表)。实际情况是:划分等级的过程就已经在“扣分”了,再按扣分的分类进行判罚,实际上是对运动员所犯错误的“双重扣分”。

表6 雪上技巧回转评分划分的等级

序号 等级 得分区间

1 优秀 4.6~5.0

2 很好 4.1~4.5

3 好 3.6~4.0

4 较好 3.1~3.5

5 一般上 2.6~3.0

6 一般下 2.1~2.5

7 差 1.1~2.0

8 很差 0.1~1.0

按照表6的标准,对现行的雪上技巧评分标准对运动员的回转进行判罚,再减去所扣分数,经常会得出 “负分”现象。例如,某运动员的回转被划分到“差”(1.1~2.0)这一档次,如果运动员出现两次跌倒现象,那么就可能会出现“负分”判罚现象。造成“负分”现象的根本原因就是“双重扣分”所引起。

3.5 关于雪上技巧国际评分规则的发展对策

3.5.1 取消回转等级标准,避免“双重扣分”

取消回转等级,只针对运动员的滑行错误进行判罚,可以避免重复扣分的现象发生。

3.5.2 取消雪板脱落DNF的判罚

从公平的角度而言,运动员雪板脱落是无奈的事情,如果因此而强行判罚运动员DNF(不得分),未免过于武断,有失公允。原有的旧版国际评分规则中允许运动员在雪板脱落后重新穿板滑行是比较人性的判罚。

3.5.3 取消“Gate Line”的限制

由于各种原因而引起的运动员滑出赛道,都应该允许运动员返回重新继续滑行,否则,运动员就失去了参赛的机会。

4.结论和建议

4.1结论

4.1.1 2012版国际评分规则部分内容的调整,相对于旧版国际评分规则更加合理和公平。

4.1.2 2012版本雪上技巧国际评分规则对“7o”动作的简化处理,将有利于裁判员进行判罚。

4.1.32012本雪上技巧国际评分规则仍然没有解决“双重扣分”所导致的负分现象。

4.2建议

4.2.1 建议取消回转等级的划分;

4.2.2 建议细化扣分标准,避免重复扣分现象。

参考文献:

[1]门传胜.再论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时钟法”判罚标准[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7(4):12-15.

[2]门传胜,孙立平.对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时钟法”判罚标准的商榷[J].辽宁体育科技,2004(4):46-47.

[3]龙春生,戈炳珠.自由滑雪评分总则裁判手册[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8:45-48.

[4]FIS Freestyle Committee. FIS International Freestyle Judging Handbook[S].FIS Freestyle General Rules for Scoring Judging Handbook, Revised: November 2008.

[5]王石安.雪上技巧简介[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冰雪专刊.2002(22):65.

篇2

考评体系的设计导向就是

只看“评分”,不看“绩效”

有这样一家公司,对员工采用了“关键任务”考评方法,在考核表中详细规定了考核项目名称、行动计划以及输出结果,还设定了工作任务的实际完成结果描述(如时间、质量等),指标的绩效得分由直接上级和间接上级评分后按照6:4的比例综合计算得出,上级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考核评分。

乍一看,这个考核方法好像设计得很不错,然而,实施效果却不尽如人意。例如某项关键任务,指标的满分(标准分)设定为20分,在实际考核评分的时候,领导可能会给这项任务评20分,也可能评18分,不同的领导也会有不同的评分。那么问题就来了:20分或18分,是表示这项工作完成得优秀,领导比较满意吗?17分或10分,是表示这项工作完成得一般、合格、还是良好呢?显然,从分数上,员工无法确认自己的这项工作到底完成到了什么程度,也无法获悉领导对这项工作任务的目标和期望,更无法知道领导对这项工作的完成结果是否满意。最后,员工只能通过领导的评分猜测领导的满意度,这样一来,就会在无形中将员工的注意力转移到绩效的评分或者说是领导评分高低的偏好上,失去了对任务本身过程、结果及改进的关注。以至于有些员工在面对18分而不是19分的评分时,琢磨着:这一分的差异是不是代表我这项工作完成得还不够好?久而久之,员工自然就会认为绩效考核就是考核自己与领导的关系――与领导关系好考核分数自然就高,关系不好分数自然就低。因此,出现“绩效考核就是一种形式主义”和“绩效考核就是上级用来扣罚员工工资的工具”等误解,也就不足为奇了。

这其实就是很多公司的绩效考评体系设计者一直以来都没有意识到的一大误区――绩效考评体系设计者所设计的考评体系的导向是考核“评分”,而不是为了提升“绩效”,即忽视了绩效评分规划和绩效评价等级的设计,从而给管理者/考评者传递了一种错误的考评导向。

考评者的认识误区:

考核评分就是管理员工的“指挥棒”

某公司对员工采用了“行为态度”考评方法,设定了详细的行为态度考核指标,明确了每项指标的定义和评分标准,并在考评时结合员工的日常关键事件/行为记录材料进行评分。然而,在实际的考评工作中,领导往往以自己的主观印象或者综合比较部门所有人员的表现后,再将某一个人的所有指标放在一起进行综合评分,而不是根据实际情况对每个行为态度指标逐一考评,从而导致“员工自认为表现好的行为指标而领导评分却很低,员工自认为表现不好的行为指标而领导的评分却还不错”等情况出现。结果,员工对这种考评方法和领导的主观评价结果非常不满意,同

时也进一步加深了员工对绩效管理的认识误区。

这里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作为绩效管理的考评者缺乏“公平、公正、客观”的绩效意识和考评态度,认为绩效考评就是管理员工的“指挥棒”,怎么给下属员工评分由自己说了算,带有很强的个人主观色彩,违反了绩效管理的原则和制度规定。

问题解决之道:体系需要

科学的设计,考评需要正确的态度

按照指标的性质来分,绩效指标可以分为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一般来说,定量指标的绩效得分,可以通过采集工作过程中产生的数据信息,统计核算出指标的实际值,然后对照目标值和指标得分的计分规则综合计算得出。只要绩效指标的目标值和计分规则设定合理,绩效数据真实有效,那么通过计分规则计算出来的绩效得分就可以合理地确定该指标的绩效结果/等级。所以定量指标的考评结果比较客观。

定性指标的考核评价是由领导个人进行主观评价,而不同的领导各有各的评价标准和喜好,所以往往带着很强的主观性和随意性。因此,对于定性指标的考评方式,不仅要科学地设计出“以绩效而非分数为导向”的考评方法,还需要考评者具备正确的绩效意识和考评态度。

一方面,在设计定性指标的考评方法时,首先要对考评指标进行界定和描述,明确定义绩效指标的具体内容。其次,界定绩效指标的目标结果以及绩效评分的标准和规则,如采用“等级描述法”对每个定性指标的工作标准分别进行分级描述,并确定各等级的绩效标准和评分规则,此方法要求事先对每一个定性指标的目标结果和评价标准进行详细描述,操作过程比较繁琐。还有一种“标准等级择一法”操作比较简单,即对定性指标的绩效结果划分统一的绩效评价等级,并详细定义每一个绩效评价等级标准,然后将其对应一个相应的绩效分数或分数区间。这样做的好处是,员工可以通过领导评出的指标评价等级或者评分所对应的指标评价等级,获悉该项指标的目标完成程度以及上级领导对该项指标绩效的满意程度,从而促使员工个人精力和注意力专注于工作绩效本身的改进和提升上。

篇3

试卷相同、考试群体相同, 成绩具有可比性

我省实施方案确定,在录取时选考物理的考生和选考历史的考生将分别排队录取。因此,选择物理(或历史)的考生将使用同一物理(或历史)试卷、考试群体相同,成绩具有可比性,可以使用原始分计入考生总成绩。

为什么选考科目“2”成绩要实行等级赋分?

解决选考科目 原始分不具有可比性的问题

选择物理(或历史)科目相同的考生,可以在思想政治、地理、化学、生物学科目中选择2门不同的科目。由于思想政治、地理、化学、生物学4门科目试题难度差异和报考相应学科的考生群体不同,考生选考科目的原始分不具有可比性。如,考生甲选考思想政治,考生乙选考化学,两人都考了80分,考生甲排在所有选考思想政治考生的第100位,考生乙排在所有选考化学考生的第1000位。若简单将他们各科成绩相加计入考生总成绩并进行比较,既不科学也不公平。

因此,需要将不同科目的原始分按照一定规则通过转换得到等级分(转换后考生选考科目成绩排队顺序不变),以解决选考科目的原始分不具有可比性的问题。

等级赋分规则

思想政治、地理、化学、生物学4门科目每科原始成绩为100分,转换后赋分成绩满分为100分,赋分起点为30分。转换时将各科目考生原始成绩从高到低划分为A、B、C、D、E共5个等级,各等级人数所占比例分别约为15%、35%、35%、13%和2%。各科目成绩计入考生总成绩时,将A至E等级内的考生原始成绩,按照事先确定的比例,依照转换公式,分别转换到100~86、85~71、70~56、55~41、40~30五个分数区间(下表),得到考生的赋分成绩。转换基数为实际参加该科目选择考的人数(不含缺考及因违纪作弊已被取消该科成绩的人数)。

具体等级比例和赋分区间

等级转换的具体公式:

其中:

Y1、Y2分别表示原始分区间的下限和上限;

T1、T2分别表示转换分区间的下限和上限;

Y表示原始分;

T表示转换分。

考虑到高考分数都以整数呈现,故上述公式的计算结果需要进行“四舍五入”处理。

赋分成绩这样转换

可以举例说明,假设某同学思想政治学科原始分为75分,该学科B等级的原始分分布区间为82~61,则该同学思想政治学科的原始成绩属B等级。而B等级的转换分区间为85~71,那么该同学思想政治学科的转换分为:

篇4

【导语】

按照此次公布的2019年我市高中阶段招生工作日程安排表,中考报名安排在3月11日~20日;5月25日前编排考点、准考证号;6月10日~12日考生填报中考志愿;6月18日前,对符合报考条件的考生发准考证并进行诚信教育;6月21日~23日,全市初三毕业升学考试、初二学业考试,而去年考试时间为6月22日~24日。

7月11日将公布中考成绩;7月16日切普高录取最低控制线并公布,以及提前批录取(师范类五年高职)并公布结果;7月17日~25日普通高中招生录取;7月25日公布普高招生结果;8月1日~6日五年制高职院校录取;8月13日~14日中职学校录取。

全市原则上按各县(市、区)普高招生计划数的1∶1.05比例,划定各县(市、区)普高最低录取控制分数线。各普通高中不得招收普高最低控制线下的学生(除少数体艺学科自主招生外)。普高最低控制线下的学生信息,直接转入职业院校录取。

此外,2018年我市中考化学科目考试时间为45分钟,卷面分值为75分,按卷面原始分的80%记入总分,满分为60分。今年化学学科作了相应调整,考试时长为60分钟,卷面分值为100分,换算分为卷面原始分的60%,满分60分;等级划分按照其他卷面分为100分的学科划分规则进行。

篇5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489X(2012)06-0019-04

An Evaluation of Design and Practice based on CAS Theory//Ouyang Ming, Zhao Tingting, Bai Xiaohui

Abstract For a complex academic evaluation, only to use the traditional standardized test is not enough. The problem of complexity with the principle and method of complexity science to solve more suitable. The author attempts from the complex adaptive system (CAS) theory explore design an evaluation, and try to have them used in the practice of academic assessment.

Key words complexity; Academic evaluation; CAS academic evaluation; modern education technology curriculum

Author’s address Yunnan University, Kunming, China 650091

1 学业评价的发展现状

学业成就评价从20世纪初的教育测量运动开始到现在近百年里基本经历了较为清晰的4个阶段,即:教育测量、以目标为本的教育评价阶段、目标参照的教育评价阶段和人本化的教育评价阶段。从整体上看,学业成就评价的发展从一个简单的数量化测验开始,经过教学目标为中心的阶段,从单一数量化测量的漩涡中走出来并逐渐转向较为全面意义上的评价。不可否认,近年来我国学业评价取得一定的成就,但总的来说,其指导思想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革,评价方式仍然以传统的学业评价为主,以考试成绩代表学业成就的现象仍较为普遍,存在“评价内容单一、评价主体单一、追求合作而忽视竞争”等弊端。因此,重新寻求一种注重学生学业能力、促进学生发展的学业评价机制迫在眉睫。

2 复杂适应系统(CAS)理论为学业评价提供一种 新的视角

传统学业评价具有标准化程序,为了便于预测和控制。传统学业评价利用大样本寻求统计的通则,排除个别的教学状况和现象。然而学生所具有的活性、主动性以及评价环境的复杂性,使得对其评价的过程是充满灵动和不确定性的过程,整个评价的结果是不能完全预测和控制的。由此可见,以简单、线性思维来审视学业评价问题的传统学业评价,面对复杂的教育评价问题是无能为力的。因此,需要找到另外一种新的思维方法来重新审视学业评价问题,以便更好地实现学业评价的功能――这就是复杂性思维方式。

20世纪中叶以来,人们逐渐在自然科学领域认识到简单思维的局限性,于是复杂性思维开始兴起。其中复杂适应系统(CAS)理论是复杂性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引领人们从一个新的视角去看待和理解复杂问题,为学业评价研究提供一种新的视角和思路[1-3]。本文在CAS理论视野下从学业评价自身的复杂性出发,以全新的视角审视现状,认识人及整个评价系统的复杂性,设计学生学业评价。

3 CAS视角下的学业评价系统的设计与实践探索

3.1 CAS学业评价简介[4-6]

从CAS理论的视角来看,学业评价系统是一个复杂适应系统,它具有复杂适应系统的特征:主体的适应性、主体之间以及主体与环境之间的交互作用、系统微观与宏观的结合、注重竞争机制。具体来说,CAS学业评价系统具有3个方面的复杂适应性特性:1)学业评价系统中的教师和学生是具有适应性和灵活性的智能主体;2)考察学业评价系统时需将微观与宏观相结合;3)学业评价系统注重合作与竞争机制。

3.2 CAS学业评价的设计

在前文叙述的基础上,笔者认为基于CAS理论的学业评价涉及评价标准的制定、评价任务的设计、评分规则的构建、评价活动的开展、评价结果的达成和反思等问题。其基本设计流程如图1所示。

1)制定评价标准。CAS学业评价是对学生完成学习任务时的具体表现的评价,所以,首先涉及的必然是评价的内容,诸如教学或学习目标。只有确定了评价内容,评价才可以顺利进行。其次是评价标准,明确而清楚地界定学生行为的评价标准对于CAS理论的学业评价的设计至关重要。这两方面中评价内容通过讨论比较容易实现,而评价标准涉及多方面因素。因此,在制定评价标准时要注意4个方面:①评价标准应该是简练、明确、向学生公开并适于师生、生生相互交流的;②评价标准应该从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方面提出要求,教师要重视学生多方面能力的培养,尽量防止出现重知识、轻能力,忽视道德培养的现象;③制定的评价标准应该符合客观灵活的特性;④评价标准的数量不宜过多,一般10项以内为宜。

根据CAS理论的认识论特点,知识是客观的,同时也是生成的、涌现的,而不是静止的、离散的。所以,CAS学业评价制定的应该是一个相对客观的评价标准,可以在评价的过程中根据不同情况灵活地参照。

2)设计评价任务。CAS学业评价其实就是对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完成学习任务的表现进行观察和评价。通过评价学生对学习任务的完成情况说明学生对所学知识和周围环境的适应度。所以评价任务的设计要在一定的文化背景和开放的环境中进行,这样才能体现学业评价系统的开放性。另外,在CAS学业评价中比较重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运用能力以及学生之间的竞争协作能力。因此,设计评价任务要注意:①选择合适的任务形式,通常可以用项目调查、模拟表演、科学实验、作品创作等;②根据学生学习能力,设计出既有意义又能联系教学目标和接近现实生活的任务;③教师要用清晰明了的语言表达评价任务,向学生介绍要完成的任务、任务要达到的目标、任务完成过程中所需要的资源,最后教师将任务评价标准告诉学生,以便学生知道自己努力的方向。

3)建构评分规则。评分规则是在对学生的行为或表现进行评价时,制定的用以凭借的有等级差异或带有权值的标准和说明。通过评分规则得到的分数可以使学生更清楚地了解自己及其他学生的情况,进而更客观地自评或他评,以便及时调整自己,更好地适应任务和周围环境。评分规则有整体评分规则和分项评分规则,这两种评分规则各有其优缺点和它们适用的范围。对于某一任务而言,两者可以同时使用以增强评价的系统性和科学性,使用者应根据实际情况来选择和使用。一般来说,制定评分规则应遵循5点准则:①根据评价标准制定出评价要素,并对其进行客观的描述;②根据所选的评价标准确定各要素的等级,一般来说,3~6个水平层次的划分比较易于操作;③用准确的语言表述等级水平,并赋予每个水平以一定的分值,并将分值与相应的等级水平对应起来;④向学生展示有代表性的样例作品,让学生根据评价规则对提供的样例进行评价;⑤根据学生和教师讨论的结果,不断改进评价规则。

4)组织评价活动。CAS理论认为,系统成员被看做具有目的性与主动性的“活的”主体,这种主体间、主体与环境间进行的反复相互作用是系统发展和进化的基本动因。因此,在学业评价系统中,学生组织过程要依照CAS理论中主体之间合作和竞争两种联系机制,让学生、小组之间在既合作又竞争的情景下完成评价任务,使得学生在自身能力、技能得到提高的同时,其所在团队系统也得到进化。由此说,评价活动的组织过程体现了CAS理论“适应性造就复杂性”的核心思想。

5)达成评价结果。在评价活动结束后,教师将获得的评价信息告知学生,采用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小组互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达成评价结果。在讨论评价结果的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多视角、多维度地进行评价,要支持学生的参与,培养学生的自我反思能力。

6)反思评价结果。学业评价系统作为一个复杂适应系统,其本身的优化是一个不断进化、演变的过程。所以,得出评价结果并不代表评价活动的终结,而是要不断循环,不断完善。教师要能够根据评价结果,指出学生已取得的成绩和有待努力的方向,帮助学生反思自己的得失,明确自己与目标之间的差距,确立以后发展的方向,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策略,从而实现评价促进发展的目的。同时,教师自己也应当从评价结果中认识到教学已取得的成果和存在的不足,不断改进教学。在反思评价结果的同时,师生可以根据学生在完成此项任务过程中的行为表现,对评分标准和评分规则进行修改,不断完善,以便下一次评价活动更有效地进行。只有评价不断地总结、积累经验,才能越来越适应促进学生发展的需求。

3.3 CAS学业评价的适用范畴

与任何评价方式一样,基于CAS的学业评价也不是万能的,有一定的适用范畴,它解决不了学业评价中的所有问题,如同学业评价解决不了所有的课程与教学问题一样。笔者认为,基于CAS的学业评价主要适用于形成性评价方面,旨在加深认识,从而改进工作和学习;如果将其用在判定学生等级、升学考试等方面,CAS理论的学业评价的优势可能就会变成弱点。因此,在教学实践中要力图扬长避短,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和限制条件选取适合的评价方式。

3.4 CAS学业评价的实践探索

作为一种新的评价方式,基于CAS理论的学业评价不应是一种纯粹理论上的建构,而应是实际的、具体的评价的应用。因此,本文选取云南大学07级A班的公共课程“现代教育技术”作为案例分析对象,以期通过观察与评析评价过程引发进一步的思考。

1)实践背景。A班是一个由财务会计教育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市场营销教育专业组成的专业综合班,共有129名学生,男女生人数比例均衡。大部分学生的学习习惯和日常行为习惯较好,每节课到课率保持在80%以上,学习气氛较浓厚。

现代教育技术课程作为高等院校师范类学生的公共必修课,旨在帮助学生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更好地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教学,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当今教育技术能力已成为现代教师应该具备的一项重要的专业能力,而教育技术能力的核心是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连接教学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其实质是一种教学问题求解,侧重于问题求解中寻求方案和决策过程。它不是发现客观存在的、还不为人知的教学规律,而是要运用已知的教学规律去创造性地解决教学问题。所以要让学生掌握教学设计技能,不仅要知晓相关的教学原理和规律,更重要的是运用相关的教学规律设计具体的教学过程。要提高学生的教学设计水平,必须要对症下药,了解学生教学设计水平现状。而传统、静态的考试无法实事求是地考查学生教学设计的水平。根据教学设计根植于实践的特性,以及在学业评价系统中主体之间存在的两种相互关系――合作和竞争,在现代教育技术课上尝试CAS理论的学业评价,想通过关注学生完成评价任务的实践过程,发现学生教学设计和其他能力方面的不足,并以此来促进学生教学设计能力和提高相关素质。

2)实践过程。

①CAS学业评价的导入。首先,在正式实施CAS学业评价之前,教师引导学生明确教学设计学习的动机,帮助学生走出以往传统学业评价的应试阴影,改变学生的学习目的,使其了解学习教学设计不仅需要知道相关教学理论,更重要的是要具备利用相关理论进行具体教学设计的技能,掌握教学设计技能是提高以后教学水平的重要因素。其次,让学生了解CAS学业评价的目的:用相对客观公正的方法综合评价学生的教学设计技能水平;及时反映教学设计学习和设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改进学生教学设计能力提供确实的依据,同时为学生发展提供方向性和具体性指导;激励学生主动学习,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增强信心,并且提高学生之间的协作力。

②CAS学业评价过程的规划:精心编写CAS理论的学业评价实施活动表,将实施评价的具体安排和师生活动及相关说明罗列出来,打印后发给学生,让他们明确自己在评价各个阶段的具体任务。

③实施CAS学业评价的步骤。

a.告知评价标准。Grant Wiggins曾说过:如果我们的目标是让人们在重要的任务上表现得很好的话,那么一个你既不知道任务也不知道判断标准的评价不仅是不公平的,而且是非常愚蠢的[7]。因此,在实际开始进行评价活动时,必须先对评价活动进行解释,以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够理解评价的要求。评价标准:了解教学设计的一般操作模式和方法;能运用合适的教学设计提高教学绩效,具有应用系统方法分析和解决教学问题的能力;掌握多媒体课件制作的基本原则。

b.告知学生评价任务。首先,选择“现代教育技术”课程中的“计算机的教育应用”一章做教学设计方案,设计内容包括计算机的教育应用概述、计算机管理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多媒体课件等。其次,根据以上设计,制作完成一个与之配套的多媒体课件(PPT)。再次,作品提交要求:教学案例设计要符合教学设计的一般理论要求和学生的实际;用PowerPoint软件制作多媒体课件,要求满足教育性、科学性、艺术性、技术性、经济性;说明素材来源;考试作品提交的形式包括文字(电子版)教学设计方案、PPT课件。

c.告知评分规则。根据作品的形式和评价过程所涉及的内容设计3个方面的评分规则:教学设计案例评分规则;多媒体课件评分规则;演讲评分规则。

d.开展评价活动。按照实施计划开展CAS理论的学业评价,但并不是严格遵守计划,可根据评价过程的具体情况灵活调整实施步骤。评价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学生的表现,及时搜集相关评价信息并做记录,根据评价目标给予学生适当的引导和帮助。

e.达成评价结果。教师搜集评价过程所涉及的所有评价信息,将其整合得出最终的评价结果(包括各小组的分数和各小组成员的分数),并将评价结果告知全班学生。

f.指导学生反思评价结果。将每个学生的评价信息(自评、互评、教师的评价)汇总,指导学生在自己的评价信息中反思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同时明确今后努力的方向。教师整理评价信息,作为完善下次评价的借鉴。

3)实践结论。通过对实践过程的反思以及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总结出CAS理论的学业评价在实施的过程中所表现出的问题:①CAS学业评价占用了比较大量的时间,使学生难以兼顾各个学科的考试和复习,而由于教学时间较紧,会导致教师在规定的时间内难以完成教学计划;②由于学生数量较多,所以在评价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帮助和引导不够充分;③由于学生平时缺少相关的评价经验,还没有从心理上摆脱传统考试方式,使得他们对新的考试方式一时难以适应,一般不能在第一次评级活动中有很好的表现;④学生的自评和互评能力有待提高,否则会造成比较严重的评价结果不公平现象;⑤在实施CAS学业评价以前教师要在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上加大力度;⑥由于评价过程设计与实施比较繁琐,所以对教师的评价技能与组织能力都要求较高。

4 总结与展望

本研究从CAS学业评价出发,设计基于CAS理论的学生学业评价并将其付诸实践,探索其可行性和可操作性,并界定该评价的适用范畴。鉴于笔者时间和精力有限,本实验研究只是对大学三年级现代教育技术学科CAS评价的一次尝试,其所作的结论效度只局限于大学现代教育技术学科,对于是否可以推断CAS评价在其他年级以及其他学科的应用情况,还有待验证,本研究只提供参考。为了提高CAS评价的说服力和实用性,还需结合更多的实际操作。

参考文献

[1]吴兰平.教育系统及教育评价的复杂性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02.

[2]吴兰平,靳云全.复杂科学原理与教育评价[J].交通高教研究,2003(3):11-12.

[3]朱建业,史敦杰,王丽娜.复杂科学视野中的军校教育评价[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7,30(3):66-68.

[4]欧阳明,白晓晖,高山,等.CAS理论在创新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现代教育技术,2010(S1):148-151.

篇6

珠宝贷是由深圳市珠宝贷互联网金融服务股份有限公司经营的网络借贷服务平台,于2014年6月在深圳前海注册成立,实收资本人民币4.3亿元。其总部位于深圳罗湖水贝珠宝产业基地,股东由深圳市中金创展金融控股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金创展)、深圳市同心同德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联合13家国内珠宝龙头企业共同投资成立,其中上市公司股东金一文化、萃华珠宝各持有2.33%股份。

根据珠宝贷官网,中金创展是珠宝贷的单一最大股东,其由珠宝行业51家知名珠宝企业共同出资成立。从平台背景分析,珠宝贷在珠宝行业拥有丰富的股东资源,在资产选择上有较大空间。

注意三个亮点

珠宝贷的信息披露做的比较完善,比较有特色的是股东信息披露、实时运营数据披露以及监管报告的信息披露。

在基本信息披露方面,珠宝贷是少有的几家全面披露股东信息的平台,笔者从“股东介绍”中查询到15位股东的全部信息,并且还查询到了中金创展的51位重要股东。

在运营数据披露方面,实时披露页的最后,增加披露了未来7日借款人还款计划。

在监管报告的信息披露方面,珠宝贷开设了监管报告专栏,分别披露了资金监管报告、法律意见书、股东自律公约、专项核查报告多项报告。

专注珠宝企业资金融通

珠宝贷目前主要产品为流转贷、过桥贷、供应链三种,产品具体要素参见表1。

通过表1可以发现,珠宝贷的产品利率明显高于行业平均水平,具有一定的吸引力。不过笔者从最新的标的信息发现,珠宝贷的利率正在逐渐降低,符合平台的长远发展。

在这里需要指出,珠宝贷目前的融资标的大部分超过《暂行办法》的监管限额,面临着艰巨的资产转型压力。

投资体验

大致浏览珠宝贷的信息披露以及产品情况,笔者体验了平台的注册、投资以及提现流程。整体而言,珠宝贷的投资体验非常流畅。

目前珠宝贷采取普通账户和银行存管账户双账户运行的资金存管模式,普通账户只能投资普通标,存管账户只能投资存管标(借款编号前带有“存”标示的即为存管标)。但是珠宝贷投资列表中存管标数目偏少,可能与存管标的审核流程复杂有关。同样,提现的条件也随着账户的不同也有所区分,对于普通账户,充值5天内(含5天)未投资的提现,提现手续费为提现金额的0.5%(单笔最低3元),一般以工作日15:00为申请分割点,T+0或T+1天到账;对于存管账户,当天充值的资金,需T+1工作日银行清算后可申请提现,不产生手续费,周末及节假日均可提现。

在转让标方面,珠宝贷向转让人收取转让金额0.3%的手续费和应收利息6%的居间服务费。在这里需要指出,珠宝贷近期下调了债权转让的居间服务费,不过2016年10月17日前投资的标的申请仍然按应收利息的10%收取,而之后投资的标的则只收取应收利息的6%。

积分商城存在卖点

篇7

今年中考比去年提前一天

按照此次公布的2019年我市高中阶段招生工作日程安排表,中考报名安排在3月11日~20日;5月25日前编排考点、准考证号;6月10日~12日考生填报中考志愿;6月18日前,对符合报考条件的考生发准考证并进行诚信教育;6月21日~23日,全市初三毕业升学考试、初二学业考试,而去年考试时间为6月22日~24日。

7月11日将公布中考成绩;7月16日切普高录取最低控制线并公布,以及提前批录取(师范类五年高职)并公布结果;7月17日~25日普通高中招生录取;7月25日公布普高招生结果;8月1日~6日五年制高职院校录取;8月13日~14日中职学校录取。

全市原则上按各县(市、区)普高招生计划数的1∶1.05比例,划定各县(市、区)普高最低录取控制分数线。各普通高中不得招收普高最低控制线下的学生(除少数体艺学科自主招生外)。普高最低控制线下的学生信息,直接转入职业院校录取。

此外,2018年我市中考化学科目考试时间为45分钟,卷面分值为75分,按卷面原始分的80%记入总分,满分为60分。今年化学学科作了相应调整,考试时长为60分钟,卷面分值为100分,换算分为卷面原始分的60%,满分60分;等级划分按照其他卷面分为100分的学科划分规则进行。

关键词:普通高中招生录取

普通高中招生分批次进行

自主招生(含体艺类)和宁德市民族中学向福安市以外的县(市、区)招生作为提前批录取。原则上,省一级达标高中为第一批次录取,依次按统招生、定向生顺序进行;省二级达标高中为第二批次录取;省三级达标高中和非达标高中为第三批次录取。

第一批次学校招生(含定向生,下同)投档等级要求:综合素质等级评定为良以上(含良),学校考查科目合格,道德与法治、物理、化学、历史、地理、生物、体育成绩至少有5科达到B级(含B级)以上,允许2科为C级。

第二批次学校招生(含定向生,下同)投档等级要求:综合素质等级评定为良以上(含良),学校考查科目合格,道德与法治、物理、化学、历史、地理、生物、体育7科成绩达到C级以上(含C级)。

第三批次学校招生投档等级要求:综合素质等级评定为合格以上(含合格),学校考查科目合格,其他学科等级不做要求。

自主招生占学校招生计划数10%以内

自主招生比例严格控制在该校总招生计划的10%以内;经省、市教育行政部门确认的示范性高中建设学校、高中课程改革基地校、高中多样化发展改革实验校,可适当放宽至15%左右(但不超过100人)。实施自主招生过程中,要重视招收农村学校学生和贫困家庭子女。实施自主招生的学校原则上为省一级、二级达标高中。

体艺类自主招生控制线,原则上应不低于当地普高最低控制线,对于少数体育、艺术确有专长的学生,经当地招委会研究可适当降分录取,降分录取情况应报市教育局备案。其他类自主招生控制线,应不低于中考录取总分(不含政策照顾分)的70%。自主招生投档等级要求由各县(市、区)根据实际情况自行设定。

篇8

客户价值分类是企业制定有效营销策略的基础。企业根据客户价值大小分配有限的营销资源,实施相应的客户保持策略,提升客户忠诚度,从而实现营销效益最大化。RFM模型是Hughes于1994年提出的,它依据三个简单的属性表示客户的价值,从而实现对客户的分类。其基本思想是根据客户以往的购买行为来判断客户对企业的价值,通过三个客户行为指标,即最近购买时间R(Recency)、购买频率F(Frequency)和购买总金额M(Monetary Value)来预测客户对企业促销活动响应的可能性,或确定客户的价值。本文利用衡量客户价值的RFM模型,在自组织映射神经网络(SOM)获得客户价值判断表的基础上,利用粗糙集理论提取客户价值判断规则。

一、利用SOM确定客户价值

1.SOM网络确定客户价值的原理

SOM网络竞争层的神经元是被组织成二维网格的信息映射单元,能实现样本数据的无监督聚类,在训练过程中反复地学习输入的模式向量,对于每个输入模式X=[x1,x2,…,xn]T,获胜神经元 j*及其领域内的神经元的权值都不同程度地被修改,使其在距离上趋近于该输入模式。训练结束后,竞争层的每个神经元的权值各自代表一类模式,从聚类的观点看,样本集就被分成了M类,每一类样本在一定的距离测度上趋于最小。

基于上述原理,以竞争层每个神经元的权值代表一类模式,根据客户价值的划分可确定模式的个数k。由于每个竞争层神经元权值代表了一种客户价值,由权值向量与原点的距离代表价值的大小,并据此确定所有客户的价值。

2.确定客户价值的算法

设客户价值数据集有m个样本,每个样本由R-F-M三个属性表示,即样本集为(s1,s2,…sm)。用SOM神经网络算法将所有样本数据分成k类,并确定每类对应的价值大小,从而实现所有客户的忠诚度。基于SOM网络算法的客户价值分类的过程可描述如下:

(1)根据SOM网络算法对客户价值数据进行聚类,得到k个竞争层神经元权值向量ci(i=1,2,…k)。

(2)分别计算竞争层神经元权值向量与原点的距离di(i=i=1,2,…k),存入向量D中,并根据di的大小顺序关系建立一个k维索引向量p,其元素pi等于即di在D中大小顺序号。

(3)确定客户的价值。利用训练好的SOM网络计算客户所属类别,即得到与其最近的权值向量ci,再用i去检索向量P,则向量P的第i个元素pi的值就是该客户的价值。

(4)对每个客户重复步骤(3),得到所有客户样本数据的价值,即客户忠诚度。

二、基于粗糙集的规则提取

1.粗糙集的基本概念

粗糙集(Rough Set)理论是由波兰数学家Z.Pawlak 在上世纪80年代初提出的一种处理不完整性和不确定性问题的新型数学工具,它的主要思想是利用已知的知识库,将不精确或不确定的知识用已知的知识库中的知识来(近似)刻画。该理论与其他处理不确定和不精确问题理论的最显著的区别是它无需提供问题所需处理的数据集合之外的任何先验信息,所以对问题的不确定性的描述或处理可以说是比较客观的。

2.基于粗糙集的规则提取

根据粗糙集属性约简理论,可以得出下列规则提取算法:

(1)求条件属性集相对于决策属性的属性核。

(2)根据属性核删除冗余属性,求条件属性集的最小简化,并删除重复实例。

(3)对于每个实例求其属性值的值核。

(4)对于每个实例删除多余的属性值,求取其最小值简化。

(5)删除简化信息表中的重复实例,总结出分类规则。

三、应用实例

为了对客户分类规则提取方法的可行性进行验证,对SQL Server 2000示例数据库Foodmart中1998年1月~6月共计18172条销售记录进行实例研究。

1.客户数据预处理

以客户为单位,提取其所有购买日期的最近日期(Recency),汇总其购买频度(Frequency)和购买总金额(Money)共三个属性,得到了6291个客户的汇总数据。将客户R-F-M属性分别量化成五个等级1、2、3、4和5,分别对应客户的忠诚度很低、低、中、高、很高,其中1为最低等级(对应的忠诚度最低),5为最高(对应忠诚度最高)。量化规则如表1所示,根据该忠诚度量化规则,对每个客户R-F-M属性进行量化,部分量化结果如表2所示。

2.SOM网络分类客户价值

将6291个客户聚成五类,分别对应不同的忠诚度。根据客户数据的特点,设定SOM网络的竞争层神经元个数为5,训练步数为3,客户忠诚度如表4所示。

3.客户分类规则提取

通过对客户R-F-M属性的量化,并用SOM神经网络算法进行聚类,确定了每个客户的忠诚度,如表3所示,表中每个记录可视为判断客户忠诚度的一条规则。由于每个条件属性RFM都只有5个级别,因此理论上最多只有125个规则。属性R、F、M是条件属性,作为算法的输入,忠诚度Royal是决策属性,作为算法的输出。通过上述基于粗糙集的规则提取算法可以得到42条规则,部分规则如表4所示。

其中,“*”表示对应的属性对该条规则不重要。对该数量化表示的规则进行转化,得到最终简化了的规则,部分规则如表5所示。

4.结果分析

利用简化后的42条规则对6291个客户分别进行忠诚度验证,其中,正确判断的有6068个客户,正确率为96.46%。针对同样的数据集,利用BP神经网络,则只可获得90.65%的正确率,利用决策树可以获得91.34%的正确率。在计算速度方面,本方法大大高于BP神经网络。实验结果表明了该方法在精度和速度上都是可行的。本文利用RFM模型作为客户分类的依据,采用SOM神经网络完成客户的细分,确定客户的忠诚度,得到了客户价值的判断规则,利用粗糙集实现了规则的简化和提取,为快速判定客户价值或忠诚度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

篇9

基于对我国休闲农业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的认识,笔者认为休闲旅游资源评价应包括农业基地资源自身条件和旅游资源开发条件两大评价子系统。自然条件评价、资源价值评价、资源丰度评价是旅游资源自身条件评价子系统的主要内容。首先,休闲农业旅游依托原汁原味的乡村环境,建立在休闲农业的基础之上,因此,充分考虑基地自然条件很有必要;其次,旅游资源最核心的就是吸引力,是休闲农业旅游活动开展的保证,同时也是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原动力,是旅游资源价值的体现;最后,旅游资源的丰度标志着各类旅游资源的富集和丰富程度,是资源的自然属性,它决定旅游资源的开发规模和旅游发展方向。只有对旅游资源的自然条件、资源价值和资源丰度进行综合评价,才能了解县域休闲农业旅游资源的发展状况,三者缺一不可。旅游开发条件和投资开发意愿是评估旅游资源开发潜力的重要依据。旅游资源开发的实质是以旅游资源为“原材料”,通过劳动加工,使其成为具有旅游使用价值的旅游吸引物。旅游资源只有转化为产品,才能进行推销,为旅游者消费,而这一过程中,必须经过一定的人为开发,这是资源转化为产品的必要条件,影响着开发的次序、规模和层次。休闲农业旅游资源评价体系中,旅游资源开发条件评价子系统应由旅游资源的开发条件、开发意愿和开发效益三大评价因子体系组成。其中开发条件评价是县域休闲农业旅游资源开发的可行性评估,开发意愿评价是县域休闲农业旅游资源开发的支持度考量,开发效益评价是县域休闲农业旅游资源开发的影响力评判,三者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县域休闲农业旅游资源评价的层次结构模型构建见图1。其中,以县域休闲农业旅游资源评价为评价目标层A层,以旅游资源自身条件评价和旅游资源开发条件评价为评价综合层B层(B1、B2),以自然条件、资源价值、资源丰度、开发条件、开发意愿、开发效益六大因子为评价项目层C层(C1~C6),再以各个因子的评价指标建立评价指标层D层(D1~D27),下层指标从属于上层指标,同层次指标相对独立。

1.2指标权重的确定

采用专家小组法和几何平均权重法相结合的方法确定各指标权重。具体是:(1)选择与休闲农业旅游资源开发相关的研究者、政府管理者、经营者、游客等不同主体代表,按其主体属性组成若干评价专家小组。(2)各类别专家小组各自依照AHP的准则,通过小组集体讨论的方式进行评分完成各自的AHP判别矩阵,以达到集思广益的作用,提高评分精度。依据AHP的判别准则,上下层次之间元素的属于隶属关系。如以目标层A支配的是下一层的B1、B2,根据B对于A的相对重要性赋予其相应的权重W1、W2,且Wi>0,∑Wi=1。在各指标的两两对比中,就上一层次而言,下层指标中哪一个更重要,重要多少,可用1~9个比例标度赋值,含义见表1。由此,对于总目标A,n个被比较的元素构成了两两比较判断矩阵。且满足下列条件:aij=1,(i=1,2,3,…,n)aij=1/aji,(i,j=1,2,3,…,n)(3)分别对各专家组的判别矩阵进行一次性校对,归化后得到各组关于县域休闲农业旅游资源各评价指标的初始权重。AHP要求判断矩阵具有大体一致性,因此需对矩阵进行一致性检验,检验标准为相对一致性比率。若检验通过,特征向量归一化后即为权向量;若不通过,需要重新构造成对比较阵,直至通过一致性检验。一致性比率:CI=(λmax-n)/(n-1)(λmax为特征向量)相对一致性比率:RC=CI/RI当RC≥0.1时,认为判断矩阵不具有满意的一致性,需要进行调整,直至满足一致性。当RC<0.1时,认为判断矩阵具有满意的一致性,特征向量归一化后即为评价指标体系的初始权重。(4)运用几何平均权重公式,综合各专家组的意见,得到县域休闲农业旅游资源评价指标体系中各指标的最终权重。假设有s类专家参加评估,指标体系最底层有n个元素,此时,分别由各类专家的判断矩阵所计算出的初始权重分别为:{W11,W12,…,W1s,{W21,W22,…,W2n},{Ws1,Ws2,…,Wsn}综合考虑各组专家的意见,取它们的几何平均权重,最终权重即为:{(W11+W21+…+Ws1)/s,…(W21+W22+…+Ws2)/s,…,(W1n+W2n+…+Wsn)/s}研究中,成立由旅游规划专业的相关导师、研究生,有关旅游规划设计专家,政府旅游、农业部门相关管理者构成的3个评价专家小组,通过集体评议的方式分别评分,按照AHP法的流程进行计算、分析,得出各指标最终权重计算结果(表2)。

1.3评价结果的判别

(1)为了将评价指标层(D层)的各项指标进行分级量化,采用李克特量表尺度标准,把县域休闲农业旅游资源评价系统中D层各因子分为“好”、“较好”、“一般”、“较差”、“差”5级尺度,并对其进行分级指标定量化,“好”赋予等级值10分,“较好”赋予等级值8分,以此类推,“差”赋予等级值2分。(2)对县域内各休闲农业旅游资源点分指标因子评分后,按照AHP法获得评价因子权重,运用以下综合评价公式,计算各资源点综合分值。E=∑ni=1QiCi,其中,E为综合评分,Qi为某评价因子的得分,Ci为某评价因子的权重。(3)根据各资源点的综合分值大小评定资源等级。通常可将评价结果分为五级:一级:≥9.0;二级:8.0~8.99;三级:7.0~7.99;四级:6.0~6.99;五级≤5.99,其中第5级(即得分少于6分)的资源点欠缺发展休闲农业旅游的条件,为不适宜开发点。

2磐安县休闲农业旅游资源评价

依据磐安县农办、农业局、旅游局等部门提供的相关数据和实地调研,该县有各类果蔬基地、特色种植园、花卉苗木基地、水产养殖基地、家畜养殖基地、特种养殖基地、专业农产品交易市场等规模较大的各类农业生产基地、农业生产示范点、特色农产品交易市场共98个。根据所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指标权重和指标赋值标准,邀请了部分旅游规划专家和当地相关部门管理者对上述98个休闲农业旅游资源点进行逐项评分,得分满足6分以上的共有60个。再按照确定的休闲农业旅游资源点等级划分规则,对满足条件的60个休闲农业旅游资源点进行划分,共划分一级资源点两个,二级资源点10个,三级资源点18个,四级资源点30个(表3)。资源等级评价的确定是休闲农业旅游资源开发次序和开发级别的基础。磐安县休闲农业旅游资源经过等级评价后提出的总体开发序位和等级分别是:①一级资源点:优先开发,以综合开发为主,发挥休闲农业旅游战略集合体的地位与作用;②二级资源点:重点开发,以特色开发为主,为农业特色产业代表,起休闲农业旅游支撑的作用;③三级资源点:鼓励开发,以产业开发为主,为休闲农业旅游的主体,起做大做强休闲农业旅游群体作用;④四级资源点:后备开发,单项优势显著,是休闲农业旅游的发展后盾。

篇10

一、问题的提出

金融机构客户洗钱风险等级划分制度是金融机构按照客户涉嫌洗钱或恐怖融资活动的特征,通过识别、分析、判断、评估等方式,将客户划分为不同风险等级,并针对不同风险等级采取相应风控措施的制度。作为反洗钱风险为本管理理念的具体实践,金融机构客户洗钱风险等级划分对有效监测防范洗钱和恐怖融资风险具有重要作用。从微观实践层面看:金融机构客户数量众多,反洗钱资源却十分有限,不可能真正做到对所有客户实时跟踪监测,客户洗钱风险等级的划分有利于金融机构实行差异化监控,对一般交易客户常规管理,对重点可疑对象强化管理。从宏观实践层面看:反洗钱监管部门出于控制监管成本的考虑,不可能将金融机构所有客户都纳入关注视野,客户洗钱风险等级的划分有利于反洗钱监管部门研究分析洗钱高风险客户的数目总量、风险特性、结构分布和关联程度,全视角的及早发现洗钱风险苗头,提示洗钱风险,部署反洗钱调查。然而,由于受各种制度层面和执行层面主客观因素的制约,与金融机构客户洗钱风险等级划分制度重要性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金融机构客户洗钱风险等级划分标准缺乏代表性,评估方法缺乏科学性,风控措施缺乏操作性,这直接影响到划分制度的有效性,为此尝试构建差异性的划分标准、科学化的评估方法、可操作的风控措施将成为反映金融机构客户洗钱风险等级划分制度有效性的关键因素。

二、金融机构客户洗钱风险等级划分的国际经验

无论是专门的国际反洗钱组织或是在反洗钱领域发挥重要作用的其他国际组织,无论是发达经济体或是新兴经济体均对金融机构实施以风险为基础的客户洗钱风险等级划分、评判和管理有着纲领性和具体性的要求。

(一)国际经济金融组织客户洗钱风险等级划分主要经验

金融行动特别工作组(FATF)通过的《打击洗钱、恐怖融资和扩散融资国际标准》(新40条建议)建议各国适用风险为本的方法,洗钱风险较高时确保反洗钱与反恐怖融资体系能充分化解风险,洗钱风险较低时在特定情况下可采取简化措施,金融机构应识别、评估并采取有效措施降低客户洗钱与恐怖融资风险,在高风险国家、政治公众人物、行、资金或价值转移服务、新技术、电汇、跨境交易等洗钱高风险领域采取强化的风险控制措施。沃尔夫斯堡集团(Wolfs-berg Group)提供给成员银行的《反洗钱原则:全球私人银行指南》强调了对不同风险客户区别对待的原则,并将洗钱风险划分为地域风险、客户风险和服务风险三类,提出判断洗钱风险增减的五个因素:客户交易规模、客户受反洗钱监控的程度、客户交易往来历史、客户对反洗钱规则的熟悉程度以及客户交易媒介的透明度。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BCBS)公布的《防止为洗钱目的而非法利用银行系统的规定》要求银行必须基于风险考虑是否与客户建立关系或持续交易,对客户身份背景、所在国家、交易账户、经营行为和其他任何与风险有关的因素都应列在尽职调查范围之内,对高风险客户必须实施增强的审慎措施。

(二)主要国家和地区客户洗钱风险等级划分主要经验

美国《爱国者法案》规定判定客户洗钱风险的方法首先是业务品种,其次是客户和交易种类以及地域范围,高风险业务一般包括私人银行业务、现金存取款、行账户、贸易结算和国际汇款,高风险客户一般包括特定国家和地区的自然人、法人和金融机构、现金汇款者和兑换商、珠宝和贵金属销售商、车船飞机经销商、地产商及房屋买卖业主、进出口公司、律师和会计师。欧盟《反洗钱4号指令》指出客户尽职调查程序应建立在客户洗钱风险等级评判基础之上,判定的因素涵盖客户背景、出生及主要活动地、职业、关联账户、商业行为和其他风险因素,客户被核定为“高、中、低”三类风险等级,凡被列为洗钱高风险的客户都将受到金融机构更为频繁的跟踪监测。中国香港金融监管部门在银行、证券期货及保险行业的反洗钱指引中均要求金融机构按照风险为本的原则判定客户身份,保险业监理处的《防止洗黑钱及筹资活动指引》中详细规定保险公司判定客户风险时应充分考虑保单性质、交易频密和规模、客户来源地、社会背景及缴款方式。

三、金融机构客户洗钱风险等级划分的国内实践

国内金融机构客户洗钱风险等级划分工作任重而道远,从制度层面看虽有着立法规定,从执行层面看虽有着业内实践,但在实际中无论是制度层面还是执行层面都存在着不少的问题与不小的困境,在一定程度上严重影响着国内金融机构客户洗钱风险等级划分制度的有效性。

(一)划分标准机构各自为政,缺乏权威性、全面性和规范性

金融机构客户洗钱风险等级划分工作是立法完善、行业治理、义务主体自觉履行的系统性工作,但目前我国反洗钱法律法规对客户洗钱风险等级划分规定较为简单,不利于金融机构在实践中操作运用。同时,除证券期货业制定了本行业的客户洗钱风险等级划分工作指引外,银行和保险业尚未制定统一规范的指引,呈现出各行业法人金融机构自行制定客户洗钱风险等级划分办法的局面,划分标准机构各自为政,缺乏权威性与规范性。

(二)划分标准反映行业特有属性的少,缺乏针对性和区分度

金融机构客户洗钱风险等级划分标准除应囊括行业间共性特征的风险因素外,更应立足本行业固有特征、机构经营特点和产品服务属性,增加并考虑不同与其他行业的特殊风险因素,但实际中不同行业法人金融机构自行制定的客户洗钱风险等级划分办法雷同较大,划分标准反映行业间共性的多,行业特有属性和机构自身特点的少,缺乏应有的行业针对性与区分度。

(三)划分多采用定性评估方法,缺乏定量评估和数据实证

金融机构客户洗钱风险等级划分方法的准确性直接决定着客户洗钱风险等级评定的准确性,因此选择操作性强的客户洗钱风险等级定量方法来充分利用有限的客户信息资源,解决客户洗钱风险等级划分的人为不确定性就具有重要的意义,但现实情况是金融机构客户洗钱风险等级评估多采用定性描述和分析的方法,缺乏相应的数据实证和定量分析,判断的随意性、分析的主观性和结论的不确定性较大。

(四)划分结果风控措施原则性强,缺乏可操作的具体措施

风险为本的控制措施是金融机构客户洗钱风险等级划分工作的终点,但在实际操作中,金融机构对不同洗钱风险等级客户适用不同程度的风控措施仅做了原则性要求,针对低风险客户没有制定简化的客户尽职调查措施和异常交易快速判断机制,不能有效降低反洗钱管理成本;针对高风险客户即使制定措施也仅是善意劝告,没有实质性措施防范洗钱风险,风控措施效果大打折扣。

四、金融机构客户洗钱风险等级指标方法与风控措施探索

(一)划分标准

金融机构客户洗钱风险等级划分标准的构建应立足行业间的共性风险因素,结合各行业的特殊风险因素,考虑直接判定的例外情形,按禁止类、高风险、中风险和低风险的风险等级,分行业适度和客观地衡量客户洗钱风险程度。

表1 银行业金融机构客户洗钱风险等级划分标准

表2 证券业金融机构客户洗钱风险等级划分标准

表3 保险业金融机构客户洗钱风险等级划分标准

接判定为禁止类客户的情形:

1.被列合国安理会及反洗钱国际组织的反洗钱监控名单及类似名单的客户;

2.被列入我国的反洗钱监控名单及类似名单的客户;

3.涉嫌或已立案法律调查和反洗钱调查的客户;

4.被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中国证券登记结算公司采取监管措施的账户;

5.被保险行业核保核赔联席会议认定的骗保骗赔名单。

(二)评估方法

金融机构受内外部经营环境制约,获取客户信息成本相对较高,再加之缺乏行之有效的定量评估方法,增加了客户洗钱风险等级判断的随意性、分析的主观性和结论的不确定性。熵权法作为一种客观赋权法相对专家判断法等主观赋值法,客观性强,精确度高,在使用过程中根据指标的变异程度利用信息熵计算出各指标的熵权,并通过定义加权广义距离表征划分的差异性,得出隶属度矩阵测算出较为客观的客户洗钱风险评级结果。以保险业金融机构客户洗钱风险等级划分标准为例:

客户群由4个客户组成,C=(c1,c2,c3,c4)

风险分低、中、高3个等级,G=(g1,g2,g3)

评价指标体系由7项组成,V=(v1,v2,v3,v4,v5,v6,v7)

V1国别地域:国内一般地区,国内敏感地区,其他国家和地区,反洗钱薄弱国家和地区,分别取值0,1,2,3。

V2行业职业:国家机关、党群组织及事业单位,农业和生产运输企业,商业技术及服务行业,FATF规定的特定行业,分别取值0,1,2,3。

V3业务类型:保障型保险产品,储蓄型保险产品,投资型保险产品,分别取值0,1,2。

V4业务渠道:机构直销渠道,兼业渠道,网销电销渠道,专业渠道、个人渠道,分别取值0,1,2,3,4。

V5保费金额:20万元人民币或2万美元以下,20~50万元人民币或2~5万美元,50万元人民币或5万美元以上,分别取值0,1,2。

V6退保金额:1万元人民币或1千美元以下,1万元人民币或1千美元以上,分别取值0,1。

V7缴费年限:5年以上期缴,1~5年期缴,1年以下趸缴,分别取值0,1,2。

客户相对于风险评价指标的特征值矩阵为:

X■=■

指标体系标准矩阵为:

Ω■=■

广义距离取欧氏距离,使用MATLAB对相关矩阵规范处理得出指标权重为Wj=(0.18、0.13、0.18、0.25、0.05、0.16、0.05);客户群C对于风险等级G的隶属度矩阵U为:

低 中 高

客户1 0.332 0.320 0.348

客户2 0.362 0.302 0.336

客户3 0.296 0.398 0.306

客户4 0.237 0.396 0.367

即1为高风险客户,2为低风险客户,3和4为中风险客户。

篇11

中图分类号:TP309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7-9599 (2010) 11-0000-01

Information System Security Risk Assessment Methods StudyChen Liandong1,Lv Chunmei2

(1.Hebei Electric Power Research Institute,Shijiazhuang050000,China;2.North China Electric Power University,Baoding071003,China)

Abstract:The scientific risk assessment is essential to the protection of information systems security,the paper on information security risk management has been introduced,and the variety of risk assessment methods are analyzed and compared.

Keywords:Risk assessment;Information security;Assessment techniques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网络攻击、病毒破坏、电脑黑客等信息窃取和破坏事件越来越多,信息安全问题日益突出,因此进行信息系统安全管理具有重要意义。风险评估是信息安全管理的依据,信息系统进行科学的风险分析和评估,发现系统存在问题,对于保护和管理信息系统至关重要。

一、信息安全技术风险管理

信息安全是保护信息系统抵御各种威胁的侵害,确保业务保密性和连续性,使系统遭受风险最小化[1]。信息系统安全包括安全管理技术、风险评估、策略标准以及实施控制等多方面的内容。信息安全管理体系(Information Security Management System,ISMS)是信息系统管理体系的一个部分,包括建立、实施、操作、监测、复查、维护和改进信息安全等一系列的管理活动,涉及策略准则、计划目标、人员责任、过程和方法等诸多因素[1]。ISO27001是英国标准协会的关于建立和维护信息安全管理体系的标准。ISO27001要求建立ISMS框架过程为:确定管理体系范围,制定安全策略,明确管理责任,通过风险评估确定信息安全控制目标和控制方式[2]。当信息管理体系建立起来,则可以循环实施、维护和持续改进ISMS,保持体系运作的有效性。

二、风险评估方法概述

风险评估能够检测系统面临的威胁、潜在的安全漏洞和脆弱性,针对性地提出防护和整改措施,保障系统安全。完整的风险评估过程包括:前期调研,了解需求;制定项目计划,明确范围,确定各项评估指标体系,成立评估小组;识别并评估信息资产;估算威胁发生的可能性;识别脆弱点及其严重成度;进行风险描述,计算风险值,划分风险等级,得出评估分析报告;制定风险控制方法,进行风险处理。

风险计算描述如下:Risk=R(A,T,V)

其中R是安全评估风险函数,A是资产,T是威胁,V是脆弱性。由此公式可以计算风险值,估计信息系统的安全等级,以及风险对系统的破坏程度或者可能造成的损失程度。下面从不同的角度分析风险评估,得到划分如下。

(一)基于技术评估和基于整体评估

基于技术评估是指对信息系统现有的技术水平进行评估,包括信息安全人员技术水平、网络防护技术、信息系统抗攻击能力等方面进行评估。基于整体评估是从信息系统整体分析,确定信息系统所属等级,参照等级保护划分规则,在对系统定级的基础上进行风险评估。

(二)基于知识分析和基于模型分析

基于知识分析的风险评估方法是依靠评估者经验进行,采用获取专家评估经验,对评估指标因素进行分析,评估信息系统安全。基于模型分析的评估方法采用建模的方法,分析系统内部以及和外部交互时可能产生的危险因素,从而完成资产、威胁和脆弱性的分析。

(三)定性评估、定量评估和综合评估

定性评估是指对评估对象各个因素进行相应价值的判断。需要评估者对评估对象进行定性描述,如只关注威胁事件带来的损失,忽略了威胁发生的概率,因此得出的评估结果主观性强,具有数量化水平低等特点。定量评估主要分析资产的价值,威胁发生概率和脆弱点存在的可能性,用量化的数据进行表示,但是量化数据具有不精确特点。综合评估方法采用定量和定性结合的方法,通常是先进行总体性质的确定,然后进行定量分析,在量化基础上再进行定性分析。

三、典型评估方法比较

下面列出几种典型风险评估方法,有故障树分析、事件树分析等,趋于定性分析,BP神经网络、风险评审技术方法趋于定量分析,还有一些综合评估方法,如层次分析法[3]。

(一)故障树分析:通过对可能造成系统危险的各种初始因素进行分析,画出故障树,计算整体风险发生概率。特点是简明形象,逻辑关系复杂,适用于找出各种实效事件之间的关系。

(二)事件树分析:是一种逻辑演绎法,它在给定的一个初因事件的前提下分析此事件可能导致的各种事件序列的结果,可用于找出一种实效引起的后果或各种不同的后果,提高业务影响分析的全面性和系统性。

(三)BP神经网络:是一种按误差逆向传播算法训练的多层前馈网络,具有自学习能力,能够实现输入和输出之间的复杂非线性关系。缺点是风险因素的权值确定较难,优点是有自学能力,问题抽象化,适用于事故预测和方案择优。

(四)风险评审技术方法:通过模拟实际系统研制时间、费用及性能分布,针对不同条件对信息系统的风险进行预测,需多次访问,数据准确性要求高。

(五)层次分析法:是一种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首先将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的因素按它们之间的隶属关系排成若干层次,再利用数学方法,对各因素层排序,最后对排序结果进行分析。特点是减少了主观因素中的影响,需求解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根以及对应的特征向量。适用于为决策者提供定量形式的决策依据。

四、结束语

本文介绍了信息系统安全管理,分析风险评估的流程,对风险评估方法整体从不同角度的进行划分,其中对几种典型的评估方法进行了比较和分析。风险评估对于信息安全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相信以后还会出现新的,更加科学的风险评估方法。

参考文献:

篇12

中图分类号 S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1)21-0230-01

林地作为资产、作为一种财产进行经营,进行合理的流转,应该像其他产业一样活化产权,需要相应的等、级、价的界定,依法明晰产权,才能真正调动起广大生产者和投资者的积极性,引入充满活力的市场机制,加快发展步伐。林地还不具备进入市场、作为可经营的资产流通的基本条件,其与建设用地之间的反差极大,为了进行市场化发展,林地使用制度的改革势在必行[1-4]。为深化安徽省林权制度改革制度创新,应当做好林地分等定级工作。

按全国立地分区,根据《中国森林立地类型》为基础划分分等指标区,确定分等立地条件及权重,确定评价区的主要经营模式、基准树种,编制评分规则表,确定林地自然质量,按立地类型进行立地质量分析和适宜性评价等;进而根据区域土地利用和社会经济水平调查结果,确定林地综合分等指数。

1 研究方法

1.1 立地质量分析与评价

1.1.1 林地自然质量。林地自然质量是各指定树种立地指数折算的基准产量指数,是在林地自然质量条件和林地所在保护利用分区的平均利用条件下,按照当地标准林业经营制度所确定的。林地自然质量即评价区内各树种分值与潜力指数的综合。对照“指定树种—分等因素指标值—立地质量分”关系表的建立,参考分等因素属性值,将其转换成分等因素质量分,且根据分指定树科、分立地亚区逐一进行。分等单元林地自然质量分的计算采用加权平均法,体现主导因素的作用。是该分等单元内的林地所实现的最大可能产量水平(当地最有利经济条件下),因此,林地自然质量即为林地的“现实”产量水平。

1.1.2 多因子综合分析与评价方法。一是预测不同立地的生长,分析生长指标与立地因素之间的数量关系。二是对生长量、材积量、生物量;平均高生长或立地指数;干旱地区月、季、年的土壤含水量等直接指标进行分析,评价立地质量。三是总结当前森林立地评价中的新方法,参考人为干扰频繁的地区受限制,植物或植物群落的指示意义,采用数量化方法、多形立地指数、灰色关联分析、模糊综合评判等先进的实用技术,计算生态区位指定公益指数,建立立地评价体系,进而确定其等级和林地自然质量等。

1.2 林地综合分等指数的确定

1.2.1 林地综合分等指数。林地综合分等指数是林地所在土地经济分区的平均经济条件下,林地所在林地利用分区的平均利用条件和林地自然质量条件下,按照当地标准林业经营制度所确定的各指定树种,所能获得的按产量比系数折算的基准综合产量指数。该产量指数体现林地的经济产量水平,即该分等单元内的林地所能实现的最大经济产量水平(当前的林业技术经济条件下)。

1.2.2 经济系数修正。体现经济水平(如地价)及投入水平受区域性因素的影响,从而对其进行修正。

1.2.3 利用程度修正。参考经济、自然条件等,以指定林地利用系数基本一致为原则,体现利用水平在文化历史过程影响下的差异,对初步划分的等值区进行订正。

2 林地分级划分结果

2.1 林地分级分等

2.1.1 林地质量分级。根据与森林植被生长密切相关的地形特征、土壤等自然环境因素和相关经营条件,对林地质量进行综合评定。选取林地土层厚度、土壤类型、坡度、坡向、坡位和交通区位等6项因子,采用层次分析法,按下式计算林地质量综合评分值。

EEQ=Vi·Wi(i=1,2,……n)

式中:EEQ为林地质量综合评分值(0~10);Vi为各项指标评分值(0~10);Wi为因子的权重(0~1)。根据林地质量综合评分值,划分为Ⅰ级(分值≤2)、Ⅱ级(2~4)、Ⅲ级(4~6)、Ⅳ级(6~8)和Ⅴ级(9~10)5个等级。

2.1.2 林地质量分等。在林地质量评价分级的基础上,根据各级林地保护等级、地理要素、生态区位重要性,以林地小班为单位,借助于林地小班因子差异性对其质量优劣进行评价与分等(表1)。

2.1.3 林地小班质量等级评价。根据林地小班调查,逐项对照评定等级,根据土层厚度、土壤类型、坡度、坡向、坡位和交通区位等6项因子的林地宜林程度差异,确定权重分别为0.30、0.20、0.20、0.10、0.10、0.10,对林地小班进行综合质量评价。

2.2 林地质量的分等评级结果

根据林地质量综合评定方法,选取林地土层厚度、土壤类型、坡度、坡向、坡位和交通区位等6项因子进行综合评定。安徽省林地总面积为443.18万hm2,评定结果分为5个等级,其中Ⅰ等级林地面积为0.59万hm2,占林地总面积的0.13%;Ⅱ等级林地面积为84.11万hm2,占林地总面积的18.98%;Ⅲ等级林地面积为266.55万hm2,占林地总面积的60.15%;Ⅳ等级林地面积为91.69万hm2,占林地总面积的20.69%;Ⅴ等级林地面积为0.24万hm2,占林地总面积的0.05%。

2.3 各地类分等情况

根据研究结果,安徽省按各地类分等林地面积主要为:乔木林面积291.69万hm2,其中Ⅰ等级面积为0.59万hm2,Ⅱ等级面积为61.51万hm2,Ⅲ等级面积为169.15万hm2,Ⅳ等级面积为60.44万hm2;经济林面积54.90万hm2,其中Ⅱ等级面积为13.49万hm2,Ⅲ等级面积为36.32万hm2,Ⅳ等级面积为5.09万hm2;竹林面积33.72万hm2,其中Ⅱ等级面积为4.02万hm2,Ⅲ等级面积为25.20万hm2,Ⅳ等级面积为4.50万hm2;疏林地面积4.46万hm2,其中Ⅱ等级面积为0.47万hm2,Ⅲ等级面积为3.05万hm2,Ⅳ等级面积为0.94万hm2;灌木林地面积25.68万hm2,其中Ⅱ等级面积为0.47万hm2,Ⅲ等级面积为9.23万hm2,Ⅳ等级面积为15.74万hm2,Ⅴ等级面积为0.24万hm2;未成林地面积11.02万hm2,其中Ⅱ等级面积为1.42万hm2,Ⅲ等级面积为9.00万hm2,Ⅳ等级面积为0.59万hm2;苗圃地面积1.07万hm2,其中Ⅱ等级面积为0.71万hm2,Ⅲ等级面积为0.24万hm2,Ⅳ等级面积为0.12万hm2;无立木林地面积10.33万hm2,其中Ⅱ等级面积为0.59万hm2,Ⅲ等级面积为8.20万hm2,Ⅳ等级面积为1.54万hm2;宜林地面积10.31万hm2,其中Ⅱ等级面积为1.42万hm2,Ⅲ等级面积为6.16万hm2,Ⅳ等级面积为2.73万hm2。

3 参考文献

[1] 国家林业局华东森林监测中心,安徽省林业厅.第八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安徽省森林资源清查成果[S].合肥:安徽省林业厅,2010.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