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基础概要重点范文

时间:2023-07-11 09:21:37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中医学基础概要重点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中医学基础概要重点

篇1

一、准确把握《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性质和特点

不同学科不同课程都有自己的性质和特点,教师的教学工作都必须符合本课程的性质和特点,否则就无法胜任该课程的教学工作,更无法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了解本门课程的性质和特点,是推进教学改革的基本前提。

(一)认识课程性质,了解其重要性。中医基础理论是以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为理论渊源,融会了历代著名医家思想的一门课程,是研究和阐述中医学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的学科,是中医学的专业基础课。其内容包括中医学的哲学思想、思维方法和中医对人体生理、病理的认识和养生防治方面的基础理论和技能知识。作为中医药学各专业的共同基础课程,是在本科生在入学之初开设的。各学校基本上是把《中医基础理论》作为中医专业课程体系的主干课程和中医各专业的公共基础课及专业必修课,学好这门课程,将为学生学习中医诊断学、中药方剂及临床各科奠定坚实基础。因此,作为中医专业的入门课,《中医基础理论》在中医教学中拥有非常的重要地位。

(二)从课程特点看,《中医基础理论》具有极强的理论性与实践性特点。中医基础理论,是研究和阐释中医学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的一门学科,它的内容包括阴阳五行,藏象、经络、气血津液,病因和病机等方面的基础理论知识。可见,中医基础理论本是一门理论性极强的学科,其理论体系是经过长期临床实践,在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指导下逐步形成的。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医思维方式形成的基础,说明中医的形象思维方式属于理性思维范畴,它植根于中国的传统文化,因而不仅文字古奥,内容精深,而且使得其在认识论、方法论等方面均具有较强的思辨性和抽象性。同时,中医学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其理论知识来源于临床实践,并用于指导临床实践。所以,只有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特点采取相应不同的教学模式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在实际中,理论抽象,内容概括性强、带有哲学和方法论的特征,采取传统教学方法往往较为枯燥,使学生感到乏味而没有兴趣。由此,适应课程性质和特点创新教学方法一直是教学改革努力的方向。

二、明确教学改革的目标和使命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学改革的目标必须明确,否则没有方向和目标就是盲目的改革。教学改革,其主要目标在于提高教学质量,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如果从最终目标来说,就是要让学生掌握好中医基础理论知识,并能够应用理论知识指导临床实践,从而为培养高素质的中医人才打下坚实基础。

(一)教学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一是《中医基础理论》的教学内容抽象深奥、难以理解,而教学方法单一、枯燥,课堂缺乏生机和活力。尤其是阴阳五行学说的内容和经络部分的内容都比较抽象,主要依靠教师单调的讲授,学生会觉得难以理解和接受。二是教学形式单调,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丧失学习的积极性,从而使学生的学习效果差,教学质量不高。三是学生的学习热情不高,当前的学生学习信心不足,兴趣降低。由于没有兴趣导致有的学生上课做其他事情,或者只为完成学分任务要求,而勉强被动学习。四是忽视实验教学,没有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使得学生靠强记硬背地接受理论知识,不善于将理论应用于临床实践,而无法达到培养中医人才的目的。

(二)教学改革的必要。针对这些问题,教学改革非常必要,要消除学生学习中的消极现象,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1.丰富教学手段和内容,能大大强化教学的生动性,在教学中能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形象直观的情境中理解、掌握理论知识。2.应用中医理论进行指导、解释实际现象,加深学生对有关理论和知识点的理解,从而强化课堂教学效果。3.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科研及创新意识,增强动手操作能力,为专业学习与科研夯实基本功。4.有效掌握临床思维方式,增强能力,为今后的临床实际工作打下坚实基础,达到培养实用型人才的目的。

三、善于利用现代教育技术

根据《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性质和特点,以及教学中遭遇的主要问题,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比较关键的方面。中医基础知识的学习是一个能动的过程,让学生主动地学习中医,并产生兴趣,才能进一步调动学习中医的积极性,这就需要采用灵活的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中医基础理论的特点在于其理论性较强,概念过于抽象复杂,具有较强的思辨性,给初学者带来了一定难度。传统的教学方式主要以板书、口述为主,表达知识信息有限,无法展示动态的知识,既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不利于知识点的掌握和理解。实践证明,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情况会带来极大改善。多媒体教学无论在形式上还是在功能上有许多传统教法无法比拟的长处,但也不是万能的,它也有不足的地方,由于信息量大,有时反而不利于实现教学目标。这就需要教师在使用多媒体教学的同时,结合多种教学方法,及时进行引导,解决出现的各种问题,并恰当吸取其他教学方法的优点,才能有效发挥现代教育技术。当今,现代教育技术已广泛应用于教学活动,不会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就不为学生所欢迎,被时代淘汰。据相关调查表明,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学生对中医学科多媒体教学持肯定和赞成态度。由此,教师不仅要学会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而且要善于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这是推进教学改革的必然要求。

四、创新教法,提高学生的兴趣,增强学生的主体性

课堂教学改革的大趋势是由“知识课堂”转向“生命课堂”,“课程是开放的、多元的、生成的;教师成为研究者,教师成为专业人员,教师的工作成为充满智慧的事业;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生命课堂’的教学活动是创造性的教学和有效的教学”[1]。只有提高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才能增强学生的主体性,这就需要教师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促进“知识课堂”走向“生命课堂”。传统教学模式弊端诸多,主要因为“课程内容与生活世界脱离,忽视了学生的真实生活体验,割裂了书本知识与现实生活的有机联系,使课堂教学丧失了应有的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2]。实际上,教师是教学过程的主导者,学生是认知活动的主体,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认知主体作用的发挥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

近年来的成果大都探讨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主要有:1.启发式。启发式教学是把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保持主动性。这种启发式往往也是问题式教学,教师可把课堂提问穿插其中,同时增加讨论与议论等形式,引导学生思考,使学生能够很快进入学习状态,实现教师与学生的互动。2.互动合作式。有人提出组建合作小组,借助小组内不同素质的学生之间互动帮助、互相启发的合作性学习方法,让持不同见解的学生自由讨论。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及思维和自学能力等。3.PBL教学法。“PBL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医学教育,其核心是采用基础科学和临床实践结合起来的教学方法”[3]。王彤等人指出PBL打破了传统教学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讲授为主的模式,让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激励学生主动学习的一种良好方法。4.案例式。中医学科具有较强的实践性特点,脱离临床实践的理论教学就会带来不良的教学效果,无法实现培养人才的目标。杨巧芳等人提出以讲述为主和以问题为主导引入案例分析,并结合进行以案例为中心组织小组讨论的案例式教学法。此法能促进师生互动交流,使学生在浓厚的案例情境中学习掌握理论知识,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5.实验式。实验教学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方式,学生在实验教学中主动参与操作,可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观察、思考及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这样既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又能提高学习兴趣。我们可根据需要吸收以上方法,并进一步创新方法。

五、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由于中医基础理论具有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统一特点,中医学的基础理论知识是从实践中来的,并且其理论终归要应用于临床实践。一直以来非常注重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比如将LBL和PBL相结合,LBL是以课堂讲授为基础的传统教学模式,“LBL的主体是教师而不是学生,教师虽然可以主动地讲,但学生往往是被动地听”[4]。LBL模式其实就是一种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枯燥过程,不顾及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因而难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但是不能完全舍弃这种传统的模式,有的基础理论比如古代哲学思想、阴阳五行学说、藏象、经络等基础理论还是需要教师传授和讲解的。采用LBL与PBL相结合的模式就能较好地实现理论教学与临床实践的紧密联系,从而培养学生对实际问题的分析能力及对知识的应用能力。其实上面所列举的案例教学和实验教学法,二者不仅在强化学生主体性方面发挥较大影响,而且其本质就是一种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模式。依据中医学的特点,理论教学必然要与临床病案结合,是课程本身所提出的要求。所以,病案问题式教学法是近年来广泛推广的教学方法,在中医基础理论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法,利用病案资料组织讨论,吸引学生更多投入和参与,才能使理论与临床实际更加贴近。巴哈尔・哈德尔等人认为“以病案问题作为素材,让学生处于当事人的位置,在教师的引导下,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分析思考和讨论病案问题中的各种疑难情节,逐步形成具有各自特点处理方案的教学。它能培养学生系统地掌握与应用专业理论,提高综合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开拓进取的良好品质”[5]。实验教学法也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方式。王朝阳等人指出实验教学是知识转化为能力的重要途径。因而,结合教材内容开展一些实验课是必要的。

综合以上几点看,《中医基础理论》教学改革应符合课程本身的性质和特点,明确教学的目标和使命,从存在的主要问题出发,针对当前突出的问题要想方设法采取各种有效手段解决问题。当前教学存在的问题,还是部分教学内容难懂,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浓厚、主动性不强,教学中理论与实践联系不够紧密等突出问题。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及创新教法,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都是有效克服教学中困境的方法。显然,我们努力的方向是要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加强理论与实际的结合,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其应用专业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教学质量,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王鉴.课堂重构:从“知识课堂”到“生命课堂”[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1):30-33.

[2]李金云.课堂教学改革研究30年:回顾与反思[J].当代教育与文化,2009(4):46-60.

篇2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3)08-0156-02

在《中医护理学》教学过程中,笔者深深感到中医学的传承关键在于临床实际应用。做好高职中医护理的“教、学、做”,掌握技能操作,才能达到教学目的。因此,培养高职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是高职教学之重。笔者认为,首先教材的选择举足轻重,既要让学生了解传统医学的精髓,还必须激发学生学习掌握技能的热情。编写教材以及进行课程开发必须围绕职业能力这个核心,以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和岗位工作技能为主线,对课程进行优化衔接、有机整合和合理排序。课程整合要打破学科界限,本着强化能力、优化体系、合理组合、尊重规律、缩减课时的原则进行,不必考虑内容的系统性、完整性,而应突出课程的针对性、实用性、先进性和适应性。

以中医理论为基础,

掌握中医学的特点

中医护理教材首先要以中医理论为基础,突出中医学的特点。中医护理学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思想,用中医护理技术对病人及健康人实施调护,以促进健康、预防疾病、减轻病痛为目的。可以参照现代医学理论,但绝不能强搬硬套。中医概念要清晰、条理要分明。中医护理是以朴素的唯物辩证法的思维,分析人体的生理、病理,以藏象理论为中心,以功能现象为特征,辨证研究人体的功能现象。

真正让高职学生了解传统中医护理,就必须学习中医的基础理论,还要认真了解中医学几千年的发展史,体会到岐黄之术是我们祖先千百年来的经验积累和智慧结晶。当然,在临床上实施中医护理术也是对现代护理的补充。

以整体护理为纲要,

以点带面分解实施

中医护理学应该体现出整体观念理论,要以整体护理为纲要,结合自然界变化规律,建立人体脏腑有机一体的理念,杜绝“一症一护”的狭窄思维。脱离整体施护的单一护理不是中医护理学的精髓。

整体护理是在中医整体观念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它孕育着阴阳五行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的理念。整体护理体现在临床医疗、预防、保健、康复等多方面。

整体护理,既重视人体内在生理、病理的特点,又重视邪气与正气的关系;既重视疾病在临床征候表现中的辨证施护,又重视针对疾病本身特有的病因辨证地求因施护的特点。不仅注重局部病变,更强调从心理、情志、饮食、起居等方面调护。

以基础护理为准则,

完善急救手法措施

高职护理课程都是以基础护理课程为奠基,延伸到临床各专科护理。然而,医学护理学种类繁多,临床分科护理则有各自的特点,但都建立在基础护理之上,以基础护理为准则,把基础护理的原理、方法贯穿于临床各科护理之中。像护理职业道德、护理原则、护理规范等。中医护理学是在基础护理学的基础上,完善护理中的应急手法、护理手段,采取像针灸、推拿、拔罐、刮痧等特色治疗护理措施,弥补现代医学护理的缺遗,使几千年传统护理方法得到充分的发挥运用。

在急诊中,运用针灸、推拿等措施,能收到立竿见影的奇效。如针刺开窍醒神、针麻手术、手法捋筋整骨、刮痧放血泻火解毒等。再如康复过程中惯用的推拿手法,帮助病人调整气息、平衡气血阴阳、缓解病痛、恢复体力,都是一种不可替代的护理方法。通过运用有特色的中医护理方法,既弘扬了中医古老的岐黄之术,使之造福于人类,又弥补了现代医学护理的不足,古为今用,中西合璧。

以传统护理为特色,

实施传统护理手法

中医护理学的特点是辨证施护,以中医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念为理论指导,关注因人、因地、因时的护理准则,根据临床各科的特殊病人,实施传统护理手法。

中医护理学不同于现代医学护理,但并不冲突。二者相互为用、相互补充、取长补短、各尽其能。如骨伤科的康复推拿护理;中风病人后期的针灸康复;中药保留灌肠缓解腹胀、腹痛以及毒素的排泄代谢;妇科常用的中药离子导入。再如传统的刮痧法、放血法、熏洗法、拔罐法、冷敷法等,广泛应用于临床护理中,方便、实用、有奇效,可达到事半功倍之效果。

中医护理学重点在于技能操作。只有具有熟练的技巧,临床应用时才能得心应手。因此,理论与技能操作学时以1∶1为合适,只有多动手才能熟中生巧,尤其是针灸、推拿等,应经常训练、反复钻研、不断探索操作规律。

以强化技能培训为

重点,修正教材编写思路

高职护理人才培养除了掌握基础常识外,主要是对中医专科护理技能的培训。中医护理技术像针灸、刮痧、拔罐、推拿、药熏等种类繁多。多年来,这些技能只有中医师掌握,护理人员仅做配合。古往今来,中医临床医护是不分开的,因此,医护分家的体制不适合中医临床的需要。

高职中医临床护理学员必须掌握、应用传统的护理治疗技能技术,发挥传统中医的特色,更有效地完成护理工作。所以,培训高职中医护理学员的传统技能,必须打破医护分家的西方医学模式,真正让中医护理人员配合中医临床医生,共同解决治疗、康复、保健及愈后的问题。

学习中医护理技能,要以实际操作为主,手法练习应贯穿在学习过程始终。像针刺手法练习、推拿手法练习、刮痧拔罐工具的选择应用、中药透入操作、中药熏洗方法等等。教材中除了理论讲述外还要配合课件的应用,以增强直观印象。教师的演示操作与学生的操作练习相结合,这样才能达到贴近临床、贴近岗位、贴近实际,使高职护理学员缩短学习与实践的距离,有针对性地培养实用人员。

《中医护理学》教材具体应分为两大模块:一为中医常识,包括传统医学的发展及基础理论知识,让学生了解传统医学的精髓,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炎黄子孙的荣誉感。只有了解掌握了中医理论基础,才能应用和指导临床实践。二为技能培训练习。以演示、观摩、操作练习为主,让高职中医护理学员真正掌握中医传统的技能技巧,服务于临床应用。

课程的开发必须围绕职业能力这个核心,以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和岗位工作技能为主线,对课程进行优化衔接、有机整合和合理排序。课程整合要打破学科界限,本着强化能力、优化体系、合理组合、尊重规律、缩减课时的原则进行。

笔者在《中医护理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先后研读读了几个版本的《中医护理学》教材,感觉在讲授时都很不适应,为什么不适应呢?笔者认为,首先,教材的格局较乱,既有中医印象,又有西医痕迹;既有基础护理内容,有掺杂着临床护理知识;只有个别病案的护理,缺少整体护理的常识;基础护理理论要求太多(像护理道德、护理准则、护理规范等),技能护理操作太少(像针灸、推拿、拔罐、刮痧等具体练习)。其次,教材与《大纲》相脱节,高职护理学员将面临着国家“执业护士考试”,而考试大纲内容是其重点。再次,课时分配缺少实用性,理论知识与实践练习的学时比例失调,还是安排为1∶1为佳。基础护理课内容也不应出现在专科护理学中,要减少不必要的重复。

《中医护理学》是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工程教材,培养高职学生中医护理的技能技巧。以实际、实用出发,按照中医的基本特点和原则,传承传统医学的精华,使中医护理更加贴近生活、贴近社会、贴近岗位,为护理工作拓宽思路,充实临床护理业务。

参考文献:

[1]张春明.老年中医保健[M].长春:吉林科技出版社,2009.

[2]周琦.中医护理基础[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3]郭靠山.中医学基础[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4]金玉忠,李云端.中医学基础[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5]姚军汉.中医护理基础[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6]周萍.中医基本常识与针灸学[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

篇3

在绪论教学中,儿科典籍以一般介绍为主,历代儿科著作也以列表形式予以简介。这样,学生对儿科发展史只能有浅显的了解。纵观儿科名家,无不对儿科著作深入研究,充分挖掘古籍的学术内涵。因此,儿科教学应该对儿科古籍做较深入的讲解。如对《小儿药证直诀》、万全学术思想进行深入分析。对宋医家钱乙的学术思想、脏腑辨证、组方特点等方面作讲解;对明医家万全提出的“五脏之中肝有余,脾常不足肾常虚,心热为火同肝论,娇肺遭伤不易愈”做诠释。对其他如《幼幼新书》《幼幼集成》等,也尽量多做讲解。对于一般性儿科专著,也可以做简介式的说明,比如介绍其朝代、医家名、著作名、主要学术成就、学术源流等,使学生有些印象即可。儿科典籍是显著区别于其他学科门类的内容,虽然对典籍强化教学的效果不会短期显现,但对今后儿科的继续深造,将发挥潜在的作用。今后中医儿科教材的编写若增加典籍导读作为附篇,将使学生获益匪浅。

2优势病种宜深讲

中医儿科存在许多优势诊疗病种,如外感、咳喘、泄街、腹痛、厌食、积滞等。对儿科优势病种的讲解,宜调动多种教学手段进行多层面讲解。(1)讲解优势病种的一般辨治规律;(2)讲解优势病种的小儿特点;(3)讲解优势病种的诊治事例;(4)讲解优势病种的个人用药体会。授课者都应是儿科的临床专家,与其说是讲授儿科课本知识,还不如说是以自己的专业经历去感化学生,使学生对儿科学有感性认识,增加对儿科的兴趣和探索。这种临床课的病案教学法是非常必需的。笔者结合自己脾胃专科的优势,详细讲解小儿厌食症的特点、用方、用药以及调摄,使学生加强对中医儿科教学的临场感和优势感,十分利于学生专业思想的巩固。

3实践技能宜多练

临床课教学见习带教十分重要。目前,由于存在医患关系、教学资源、师生比例等矛盾,中医临床见习带教的质量亟须提高。见习带教是考察临床课教学质量的关键。笔者依托儿童医院丰富的教学资源,脱产进行病房见习带教,使儿科实践技能训练得以落实。见习带教首先是识病,选择典型病例进行床头带教,使学生对小儿常见多发疾病有感性认识。其次是望闻问切四诊,素称“哑科”的儿科,必须训练基本的采集病史技能。第三是培养临床思维的能力,所见的病症,如何转化为中医学的临床思维,需要调动原先所掌握的知识,即辨证论治思维。中医高等教学已经渗透着现代医学教学,学生的思维模式也表现出现代医学的临床思维,这种交叉融合的临床思维是无可疑义的。但是,在见习带教中,发现学生的中医学临床思维欠缺。如见习“紫癜”这一病症,如何对应投以犀角地黄汤,许多学生思维没有着落点,这种“中间过渡思维”,即关键的“理法方药”思维过程,需要在临床中不断练习。第四是书写病案,要求写出四诊概要,通过老师指导和学生间讨论,完成病案,是技能训练的强化。实践说明,有实际病例可看、师生互动的规范化见习带教,是课堂教学所不可替代的。

4考核重点宜侧重

临床课考核在教学大纲的指导下,可以有所侧重。首先侧重病名考核,即以病名作名词解释。儿科病名是构成这门学科的基本要素,比如“积滞”“疳积”“麻疹”“五迟、五软””胎黄”等。通过教学和考核,强化对儿科内涵的掌握,并区别于其他学科。“释名”教学包含儿科疾病谱概念、病症特点、古今认识异同等信息,宜讲细讲透,达到即时记忆和长久记忆的效果。比如:积滞是由于乳食喂养不当,乳食停聚中脘,积而不化,气滞不行所形成的一种脾胃病证,临床以不思乳食、脘腹胀满、嗳腐吞酸、甚至吐泻酸臭乳食或便秘为特征。这个名词包含多层含义,为儿科所特有,并区别于厌食、腹痛、腹泻、疳积。以这些儿科名词为知识点加以考核,能充分体现中医儿科的内涵。其次是实践技能考核作为平时成绩记入总分,既能减少学生的记忆量,也能突出临床课特点。以儿科优势病种的辨证论治为考核内容,试题模拟实际案例,以正确灵活、符合法度的作答为要求,考察学生的实践能力,不要求照搬书本。实践表明,在优势病种辨证论治考核中,学生会动用已经掌握的知识技能作答,是可取的。

5重复内容宜简略

在中医儿科教学中,遇到重复内容如何讲解是值得思考和把握的。在临床分支科目中,中医内科学和儿科学的关系密切,内容之间可资互参的很多,辨证思维很相近,辨证分型重复较多,使学生倍感倦怠乏味。现代中医儿科学教材优于以往的教材,在阐述辨证论治体系的同时,隐藏着某种疾病自身转归的内在规律性。教学中,应当讲明这种疾病的转归规律性,以便理解掌握。比如泄拷、麻疹、痄腮的变证,其分证论治比较符合现代医学对这些疾病的演变规律。这些显著区别于中医内科学的地方,宜提醒学生掌握。对于重复内容,比如一些病种的辨证论治,避免照本宣科,代之以回顾和提问的形式,以启发为主。

儿科传染病多从温病论治,宜以温病的理法方药予以揭示。因此,温病学的温习和规律的揭示,对儿科时行疾病的教学大有裨益。可以说,学好温病也就能学好儿科时行疾病。儿科时行疾病方剂难以记忆,比如“宣毒发表汤”“清解透表汤”“透疹凉解汤”等,但是不难理解,因为其理法均遵循温病治法。因此,对于中医儿科学中的“陌生”方剂,要拆方分析,重在理解而留有印象即可。比如“肥儿丸”,了解其组成包含消导的神曲、麦芽和驱虫的槟榔、使君子等,就可谓达到要求。

篇4

慢病,即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是一组难以治愈、需要长期甚至终身治疗服药的一组疾病。慢病不但给患者带来严重的精神负担,而且会造成身体上的折磨导致生活质量下降,给患者及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增加社会负担。因此,慢病的防治工作被国家纳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管理范围,并制定了一系列实施方案及管理措施,使慢病的防治与管理逐步走向规范化、系统化和科学化,为今后的慢病防治工作指明了方向。

慢病包括多种疾病,其中糖尿病是慢病防治中的重点。近几年来,由于生活方式的改变和老龄化加速,糖尿病患病率呈上升趋势,严重危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在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中仅次于心脑血管疾病、肿瘤的危害程度。糖尿病导致的一系列急、慢性并发症,累及多器官、系统,具有高致残率及高致死率的特点,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

糖尿病属于代谢性疾病,是由胰岛素分泌不足引起的血糖升高。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长期不达标将引发一系列并发症,例如心、肾、血管及神经损害,甚至可以造成器官功能不全或衰竭,使患者致残甚至死亡。寻找有效的方法积极防治各类并发症,将延长患者的寿命,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降低糖尿病的病死率。

我国政府对防治糖尿病给予了高度关注,先后成立了卫生部糖尿病防治专家咨询委员会,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糖尿病学组和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这标志着我国糖尿病防治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目前糖尿病的防治仍然以西医为主,在农村由于受条件的限制,大多数患者得不到规范和系统的治疗,致使血糖得不到有效控制,导致各种并发症的产生,严重影响个人的生活质量,甚至致残或死亡。提高糖尿病的防治效果,对于减少并发症的产生、控制病情发展、延长寿命都具有重要意义。在西医控制血糖不良的情况下,运用中医药的特色和优势防治糖尿病,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临床效果。

中医防治糖尿病具有独特的优势,其特点是整体观念及辨证论治。中医防治糖尿病与西医不同,西医主要是降低血糖,而中医则从整体出发,通过辨证求因,最终确立治法,不降糖而糖自降。同时照顾全面,对控制并发症的产生,保护靶器官损害都有较好的临床效果。

糖尿病是现代医学病名,根据其临床表现和特征,应属祖国医学中的消渴。“消渴”这一名词在《素问・奇病论》首次出现,《内经》中根据病机和症状不同,还有膈消、肺消、消瘅、消中等名称,认为消渴主要由内热引起,包括过食肥甘、五脏虚弱、情志失调。汉・张仲景《金匮要略》消渴病篇记载“渴欲饮水,口干舌燥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及“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饮一斗,小便一斗,肾气丸主之”。这说明白虎加人参汤、肾气丸可以治疗糖尿病。隋・巢元方《诸病源侯论・消渴侯》论述了消渴的并发症“其病变多发痈疽”。《外台秘要・消中消渴肾消》引《古今录验》说“渴而饮水多,小便数,……甜者,皆是消渴病也”。进一步说“每发即小便至甜、焦枯消瘦”,对消渴病的临床特点进行了明确论述。刘河间认为消渴一证“可变为雀目或内障”,这是对其并发症的描述。元・张子和《儒门事亲・三消论》说;“夫消渴者,多变盲聋、疮癣、痤痱之类”,“或蒸热虚汗,肺痿劳嗽”。以上诸家论述从临床特征、并发症方面都证明,中医学的消渴即是现代医学的糖尿病,中医防治糖尿病,应宗中医之消渴辨证论治。

消渴的主要临床表现是多饮、多食、多尿、消瘦、乏力或尿有甜味。中医学中所说的消渴并不完全等同于现代医学中的糖尿病,大凡渴欲饮水、尿量频多者,中医统称为消渴,如现代医学中的尿崩症,因其有烦渴多饮,多尿等症状,亦属中医消渴范畴,但并没有血糖或尿糖升高现象。而糖尿病之消渴必须是血糖升高、尿糖检测阳性,方为中医的防治范围,临床应加以鉴别,方不致误。现就糖尿病的中医辨证论治简述如下。

病因:消渴病的病因复杂,包括禀赋不足、饮食失节、情志失调、劳欲过度等,消渴病变的脏腑主要在肺、胃、肾,其病机主要在于燥热偏盛,阴津亏损,而以燥热为标,阴虚为本,两者互为因果。①禀赋不足:先天禀赋不足是引起消渴的重要内在因素,这一病因在春秋战国时代就已经被认识。《灵枢・五变》有记载:“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说明阴虚体质的人最容易患消渴。②饮食失节:“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素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这是出自《素问・奇病论》的论述,认为在饮食状况长期过食肥甘,醇酒厚味,辛辣香燥,损伤脾胃,致脾胃运化失职,积热内蕴,化燥伤津,消谷耗液。③情志失调:《临证指南医案・三消》说:“心境愁郁,内火自燃,乃消证大病”,是说如果郁怒伤肝,肝气郁结,或劳心竭虑,营谋强思等长期过度的精神刺激,或导致郁久化火,火热内燔,消灼肺胃阴津而引发消渴。④劳欲过度:《外台秘要・消渴消中》说:“过度,致令肾气虚耗故也,下焦生热,热则肾燥,肾燥则渴”。意思是不节制,过度,造成肾精亏损,虚火内生,则火因水竭益烈,水因火烈而益干,最终会导致肾虚肺燥胃热俱现,形成消渴。

病机:消渴的病机主要是燥热偏盛,阴津亏损,而以燥热为标,阴虚为本,两者互为因果。燥热愈盛则阴愈虚,阴愈虚则燥热愈盛。病变器官主要是肺、胃、肾,虽然这三个脏器中肾是关键,但是往往三个脏器之间又互相影响。肺主气,为水之上源,敷布津液。肺受燥热所伤,则津液不能敷布而直趋下行,随小便排出体外,故小便频数而量多,肺不布津则口渴多饮。正如《医学纲目・消瘅门》说:“盖肺藏气,肺无病则气能管摄津液之精微,而津液之精微者收养筋骨血脉,余者为溲。肺病则津液无气管摄,而精微者亦随溲下,故饮一溲二”。胃主腐熟水谷,脾主运化,为胃行其津液。脾胃受燥热所伤,胃火炽盛,脾阴不足,则口渴多饮,多食善饥;脾气虚不能转输水谷精微,则水谷精微下流注入小便,故小便味甘;水谷精微不能濡养肌肉,故形体日渐消瘦。肾为先天之本,主藏精而寓元阴元阳。肾阴亏虚则虚火内生,上燔心肺则烦渴多饮,中灼脾胃则胃热消谷。肾失濡养,开阖固摄失权,则水谷精微直趋下泄,随小便排出体外,故尿多味甜。消渴虽在肺、胃、肾不同,但常互相影响。如肺燥伤津,津液失于敷布,则脾胃不得濡养,肾精不得滋助;脾胃燥热偏盛,上可灼伤肺津,下可耗伤肾阴;肾阴不足则阴虚火旺,亦可上灼肺胃,终致肺燥胃热肾虚,故“三多”之症常可互相并见。故《临证指南医案・三消》邹滋九按语说:“三消一证,虽有上、中、下之分,其实不越阴虚阳亢,津涸热而已”。长期消渴病,容易引发以下两种病变:一是阴损及阳,阴阳两虚。消渴虽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但由于阴阳互根,阳生阴长,若病程日久,阴气耗伤,阴损及阳,则致阴阳俱虚,较为常见的是肾阳虚及脾阳虚。严重者可因阴液极度耗损,虚阳浮越,出现头痛、呕恶、烦躁、呼吸浅快等症状,甚至发生肢厥、昏迷、脉细欲绝等阴竭阳亡危象。二是病久入络,血脉瘀滞。消渴病可以累及多个脏腑,导致气血的不能正常运行,且阴虚内热,耗伤津液,亦使血行不畅而致血脉瘀滞。血瘀是消渴病的重要病机之一,且消渴病多种并发症的发生也与血瘀密切相关。消渴病病变广泛,常病及多个脏腑,如果病情未得到及时治疗或者重症者,可引起多种并发症。如肺失滋养,日久可并发肺痨,如糖尿病肺结核病;肾阴亏损,肝失濡养,肝肾精血不能上乘耳目,则可并发白内障、雀目、耳聋,如糖尿病眼病;燥热内结,营阴被灼,脉络瘀阻,蕴毒成脓,则发为疮疖痈疽,如糖尿病急、慢性感染;阴虚燥热,炼液成痰,以及血脉瘀滞,痰瘀阻络,血脉闭阻或血溢脉外,发为中风偏瘫,如糖尿病脑血管病;阴损及阳,脾肾衰败,水湿潴留,泛滥肌肤,发为水肿,如糖尿病肾病。

诊断依据:中医学中关于糖尿病的诊断依据是特征性的临床症状,包括口渴多饮,多食易饥,尿频量多,形体消瘦或尿有甜味等,缺乏足够的诊断依据。要确定是否糖尿病,要结合现代医学手段进行血糖和尿糖检测进行确定诊断。必须注意,对无高血糖危象者,绝不能仅依据一次血糖测定值来判断是否诊断为糖尿病。机体在应激情况下会出现血糖升高现象,例如急性感染、创伤等情况,但是不能将这暂时性的血糖升高诊断为糖尿病,需要在消除应激后复查血糖。

证治分类:⑴上消:肺热津伤证:尿频量多,烦热多汗,口渴多饮,口干舌燥,舌边尖红,苔薄黄,脉洪数。证机概要:肺脏燥热,津液失布。治法:清热润肺,生津止渴。代表方:消渴方加减。本方清热降火,生津止渴,适用于糖尿病肺热津伤证。常用药:天花粉、葛根、麦冬、生地、藕汁清热止渴,养阴增液;黄连、黄芩、知母清热降火。若烦渴不止,小便频数,而脉数乏力者,为肺热津亏,气阴两伤,可选用玉泉丸或二冬汤。玉泉丸中以人参、黄芪、茯苓益气、天花粉、葛根、麦冬、乌梅、甘单等清热生津止渴。二冬汤中重用人参益气生津;天冬、麦冬、天花粉、黄芩、知母清热生津止渴。二方同中有异,前者益气作用较强,而后者清热之功较著,可根据临床需要选用。⑵中消:①胃热炽盛证:多食易饥、口渴、尿多、形体消瘦、大便干燥、苔黄、脉滑实有力。证机概要:胃火内炽,胃热消谷,耗伤津液。治法:清胃泻火,养阴增液。代表方:玉女煎加减。本方清胃滋阴,适用于消渴胃热阴虚,多食易饥,口渴等症。常用药:生石膏、知母、黄连、栀子清胃泻火;玄参、生地黄、麦冬滋肺胃之阴;川牛膝活血化瘀、引热下行。大便秘结不行,可用增液承气汤润燥通腑,“增水行舟”,待大便通后,转上方治疗。本证亦可选用白虎加人参汤。方中以石膏、知母清肺胃、除烦热,人参益气扶正,甘草、粳米益胃护津,共奏益气养胃,清热生津之效。②气阴亏虚证:口渴引饮,能食与便溏并见,或饮食减少,精神不振,四肢乏力,体瘦,舌质淡红,苔白而干,脉弱。证机概要:气阴不足,脾失健运。治法:益气健脾,生津止渴。代表方:七味白术散加减。本方益气健脾生津,适用于消渴之津液亏虚者,《医宗金鉴》将本方列为治消渴常用方之一。并可合生脉散同用,益气养阴,生津止渴。常用药:黄芪、党参、白术、茯苓、怀山药、甘草益气健脾;木香、藿香醒脾行气散津;葛根升清生津止渴;天冬、麦冬养阴生津。肺有燥热加地骨皮、知母、黄芩清肺泻热;口渴甚者加天花粉、生地养阴生津;气短汗多加五味子、山萸肉敛气生津;食少腹胀加砂仁,鸡内金健脾助运。⑶下消:①肾阴亏虚证:尿频量多,混浊如脂膏,或尿甜,腰膝酸软,乏力,头晕耳鸣,口干唇燥,皮肤干燥,瘙痒,舌红少苔,脉细数。证机概要:肾阴亏虚,肾失固摄。治法:滋阴固肾。代表方:六味地黄丸加减。本方滋养肾阴,适用于消渴肾阴亏虚之证。常用药:熟地、山萸肉、枸杞子、五味子固肾益精;怀山药滋补脾阴,固摄精微;茯苓健脾渗湿;丹皮、泽泻清泄火热。阴虚火旺热而烦躁,五心烦热,盗汗,失眠者,可加知母、黄柏滋阴降火;尿量多而混浊者,加益智仁、桑螵蛸益肾缩尿;气阴两虚而伴困倦,气短乏力,舌质淡红者,可加党参、黄芪、黄精益气。若烦渴、头痛、唇红舌干、呼吸深快、阴伤阳浮者、用生脉散加天冬、鳖甲、龟板等育阴潜阳;如见神昏、肢厥、脉微细等阴竭阳亡之危象者,可合参附龙牡汤益气敛阴,回阳救脱。②阴阳两虚证:小便频数,混浊如膏,甚至饮一溲一,面容憔悴,耳轮干枯,腰膝酸软,四肢欠温,畏寒肢冷,阳痿或月经不调,舌质淡白而干,脉沉细无力。证机概要:阴损及阳,肾阳衰微,肾失固摄。治法:滋阴温阳,补肾固涩。代表方:金匮肾气丸加减。方以六味地黄丸滋阴补肾,并用附子、肉桂以温补肾阳。主治阴阳两虚,尿频量多,腰酸腿软,形寒、面色黧黑等症。《医贯・消渴论》对本方在消渴病治疗中的应用作了较好的阐述:“盖因命门火衰,不能蒸腐水谷,水谷之气,不能熏蒸上润乎肺,如釜底无薪,锅盖干燥,故燥,至于肺亦无所禀,不能四布水津,并行五经,其所饮之水,未经火化,直入膀胱,正所谓饮一升溲一升,饮一斗溲一斗,试尝其味,甘而不咸可知矣。故用附子、肉桂之辛热,壮其少火,灶底加薪,枯笼蒸溽,槁禾得雨,生意维新”。常用药:熟地黄、山萸肉、枸杞子、五味子、固肾益精;怀山药滋补脾阴,固摄精微;茯苓健脾渗湿;附子、肉桂温肾助阳。尿量多而混浊者,加益智仁、桑螵蛸、覆盆子、金樱子等益肾收摄;身体困倦,气短乏力者,可加党参、黄芪、黄精补益正气;阳痿加巴戟天、阴阳藿、肉苁蓉;阳虚畏寒者,可酌加鹿茸粉0.5g冲服,以启动元阳,助全身阳气之化生。消渴多半有淤血的病变,故对于上述各种证型,尤其是对于舌质紫暗,或有瘀点瘀斑,脉涩或结或代,及兼见其他瘀血证候者,均可酌加活血化瘀的方药,如丹参、川芎、郁金、红花、泽兰、鬼箭羽、山楂等,或配用降糖活血方(方中用丹参、川芎、益母草活血化瘀,当归、赤白芍养血活血,木香行气导滞,葛根生津止渴)。糖尿病容易发生多种并发症,应在治疗本病的同时,积极治疗并发症。白内障、雀目、耳聋主要病机为肝肾精血不足,不能上承耳目所致,宜滋补肝肾,益精补血,可用杞菊地黄丸或明目地黄丸。对于并发疮毒痈疽者,则治宜清热解毒,消散臃肿,用五味消毒饮。在痈疽的恢复阶段,则治疗上要重视托毒生肌。并发肺结核、心脑血管病、肾病者,则应“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篇5

将进入中医儿科学教学的2006级针灸推拿专业五年制本科学生两个班级设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30人采用舌诊的PBL教学法,对照组28人采用传统方法授课。期末通过教师自评、学生评价、考核评估教学效果。

教师评价。我院五年制针灸推拿专业学生的中医儿科学为考查课,以往学生常轻视本课程。采用舌诊的PBL教学法的观察组学生无旷课现象,教学气氛明显活跃,学生学习热情高,师生互动交流积极,学生思维活跃主动,能及时准确地发现学生学习中出现的问题。对照组学生时有缺席,教学气氛沉闷,师生缺乏交流,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学习热情不高,不易发现学生知识漏洞。

篇6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5)09(a)-0212-02

中医是一门对人体疾病进行诊断和防治、促进病人康复、对其生理病理进行深入研究的传统学科,发展历史较长,在如今的教学中,中医其实是一门比较难以掌握的学科,生涩难懂,再加上其医学原理信息量比较大,知识跨越度比较大,与现阶段学生已经熟悉的现代教学理念有一定差异,所以制定有效的教学方法非常重要,而时展迅速,中医教学方法也必须随之改变, 以适应医学的不断变化,达到最理想的教学效果,创新教学方法,重视实践,促进学生中医理论掌握和实践操作技能水平的提高,为人类的健康事业作出一定的贡献。

1 中医概念与教学特点

中医是一门“以中医药理论与实践经验为主体,研究人类生命活动中医学中健康与疾病转化规律及其预防、诊断、治疗、康复和保健的综合性科学”[1]。主要包含五行学说、阴阳学说、藏象学说、病因学说、精气学说、经络学说、气血津液以及古典基础理论等中医基础理论知识。

而中医教学属于一种专业性教学,具有较多的课程分类设置和各种各样的教学内容,因此,其教学方法也呈现出多样和多向的特点,比较复杂,知识涵盖面也比较广泛,一些着重临床与试验探究,一些则着重理论论证与推论,而由于现代教育体系的发展变化,对中医教学也产生了一定影响,中医作为一门专业性学科逐渐具有了特色鲜明的教学特点,也显现出了一些规律性特征,具体如下。

1.1 医德与专业并重

人是中医的主要研究对象和服务对象,所以医德的认识与提高对中医教学影响深远,也是其主要教学目标之一,在中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在其中渗入医德影响,或者采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受到医德的熏陶,提高其对道德行为和情感的认识,这不仅是一种感情熏陶,也是一种职业技能,而教师作为中医教学的主导,应该以身作则,以自身的形象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使其受到一定启发,将医德放到与专业技能并重的位置[2]。

1.2 学习主动性与自觉性同在

由于现代教育方法与理念的不断进步,学生学习的依赖性逐渐降低,而自主性、自觉性不断提高,在中医教学中,学生也应该形成一定的学习主动性,养成“终身学习”的行为习惯,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变化和从医环境的不断改变,不断提高自己,成为专业性较高以及可塑性较强的中医人才。

1.3 中医知识与技能同共存

在医学环境不断发展的今天,中医学生不仅要掌握扎实的知识理论,还要具备熟练的技能操作,同时还要具备一定的自主创新以及合作精神,才能应对临床中多变的情况,救死扶伤,成为专业的中医医生,发挥自己的作用,为人们解除病痛,恢复健康。

2 中医教学现阶段存在的缺陷

2.1 重视理论灌输,忽视实践操作

医学教学普遍都需要实践操作才能提高其理论掌握能力,但是传统的中医教学由于理论知识的生涩,所以仍然把理论知识讲解作为教学侧重点,实践课程比起理论教学来说重视度不够,学生既对中医理论知识得不到真正的理解,也得不到充分的将理论充分付诸实践的机会,这是现阶段中医教学的最大问题,在中医教学中实践操作课时安排较少,学生的中医临床操作技能进步缓慢,阻碍了其教学质量的提高[3]。

2.2 中医教学氛围不够,重视度不高

作为我国传承较好的一门历史比较久远的学科,医学工作者虽然对其比较看重,但是学生对其比较生疏,立交程度不够,再加上对现代教学理念和方法比较熟悉,中医教学具有比较生涩难懂的理论概念,导致学生对其产生“惧怕”心理,中医教学教堂上的教学氛围不够,学生对其积极性不高,而且在实践操作中,学生面对的西医现象比较多,这更降低了学生对中医学习的兴趣,掌握充足的中医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的时间较长,学生也容易失去耐心,而另一方面,中医教学过程中,教师没有首先对学生进行信心建设,重点介绍中医的优势,和学成的效果,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所以学生对于中医比较难以接受,课堂氛围比较古板,影响学生知识的消化吸收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2.3 教学课时不充足,教学内容较繁琐

由于中医教学的特殊性,其需要的课时较长,但是在现代教育系统中,学生的学习时间和教师的授课时间是有限的,如果教师难以在有限的课时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就会导致学生对教学内容一知半解,甚至形成歪解,中医是一门比较系统的学科,理论知识之间具有连续性,学生需要接受和消化的信息较多,教学课时的不充足使学生难以充分理解中医教学培养的意义以及中医理论知识的作用,所以教师急需创新教学方法,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好中医基础知识。

3 中医教学创新方法

3.1 基本原则

(1)中医教学和现代科学研究相结合,中医教学主要是学生对医学已知领域的学习,而现代科学研究则是对未知领域的探讨,两者具有共同性又有差异性,在中医教学过程中,学生即将学习到的未知内容已经是教师乃至医学界掌握的已知内容,但科学研究是对完全陌生的领域进行开拓,两者看起来完全没有联系,但是对于学生来说,不管是中医还是未了解的中医知识,在他们的世界中也是一个未知领域,所以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中医相关知识的过程中,应该与科学研究相结合,至少要以科学研究的谨慎、庄重态度来对待,不能将之看成一个已知的领域,而是要以自己的视角重新认识,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科学研究精神和方法,引导学生向未知领域开发和研究,教师的重视和谨慎才能引起学生的重视和思考,每一次疑难杂症的破解,都是医学工作者在医学知识已知领域通过科学研究获得的启发,中医教学也是如此,教师还要讲自己的科研主体融入教学过程中,引领学生向新的中医领域深入,鼓励他们拓展自己的思维,提高其学习主动性,通过将科学研究结合中医教学,提高课堂的学术氛围和学生的自我突破[4]。

(2)改变灌输式教学,主导自觉性学习,一般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主要包含课堂讲授、临床见习及临床实习三个阶段,借鉴其他学科的教学方法的改进,中医教学虽然更侧重于教师的主导性作用,但是教学方法也应该发生一定程度上的质的改变,教学方法的创新不再以教师的教学效果为主要研究根据,而是将学生的接受和消化水平作为基本依据,现代社会人的自主意识都不断增强,学生也不再盲目跟随教师的脚步进行被动式和灌输式学习,他们更关注自己的学习能力和接受知识的特点来进行选择性学习,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教师的教学方法也应该随之改变,在教学过程中起到关键性的引导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其学习自主性,引导学生进行理论知识的分析和论证,同时鼓励学生质疑,通过辨证式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自主认识能力,改善传统灌输式教学方法,将学生作为教学主体,共同提高教学效果。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主动接受为主要方面,而教师的讲授、引导则为辅作用,降低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性,学生能够自主学习,自觉思考,从而达到自我发展的目的,教师不再只是传授中医知识,而是成为学生学习中医理论中的领路人,领导学生更加有效地学习与思考[5]。

3.2 基本方法

对传统中医教学方法进行改革,采用先进中医教学手段,是中医教学中的主要内容,随着多媒体技术在现阶段教学过程中的广泛应用,中医教学虽然作为一门比较传统的学科,但是也应该受到现代教学手段的影响,与时俱进,对教学方法进行改进,激发学生学习中医的主动性,活跃课堂氛围,提高教学质量,基本方法如下。

(1)提高中医教师自身素质,在中医教学过程中,对中医教学质量影响最大的就是教师,其教学能力和基本素养影响着学生的受教育情况,因此,教师必须制定明确的中医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自身组织教学、管理学生、调控教学进度的作用,将学生探究、合作、研究、实践的技能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另一方面教师还要具有较高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流畅清晰的思维,同时不仅要谈吐幽默还要保持严谨的学术态度,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进行主动交流,促进和谐、生动的课堂氛围的形成[5]。

(2)采用情境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方法在多门学科中都已得到充分的应用,教学效果良好,在中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在教学目标的指导下,设定符合教学大纲的基本情境,教师引导学生深入其中,对应医学现象进行思考和讨论,首先教师需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思考,让学生假想自己身临其中会采用何种诊断方法和治疗手段,同时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各抒己见,锻炼学生的合作精神,互相补充,巩固中医理论知识和实践应用能力,最后由教师对其进行一一点评,最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为临床实践奠定一定的基础,推动中医教学阶段性发展[6]。

(3)增加临床实践教学,中医虽然理论知识较多,但是只有将其充分运用到实践当中,才能达到理想的理解效果,所以中医教师应该创新实践内容,不仅要延长临床实践时长,还要将理论与之相结合,实现融会贯通,教师应该主动为学生创造临床见习的机会,在临床带教过程中指导学生相应理论的深入探究和思考,巩固课堂知识,促进学生临床思维的形成和提高,同时以身作则,与病人进行主动沟通,潜移默化地给予学生一些与病人沟通的方法与技巧,提高临床实践的有效性,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到多方面的内容[7]。

(4)提高学生创新科研能力,创新科研能力的培养对中医教学来说是一种最终目的,对学生在未来临床中的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因为中医教学的基本目的就是引导学生继承中医精髓和文化,更高层次的学习应该对中医进行创新与发展,特别在科技迅速发展的背景下,这种创新科研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就有一定的必要性,教师在基本授课之外,还要引领学生对中医相关领域的最新动态信息进行深入研究,利用中医基本理论知识对其进行剖析,让学生养成考证查究的学习习惯,在现实案例中巩固自己所学的中医理论知识,同时质疑、探究现实案例,真正做到学习与现实相结合,此外,教师还应该开设一些科研课题,鼓励学生参与,提高其中医科研水平[8]。

(5)开展循证医学,循证医学即“任何医疗卫生方案和决策的确定都应遵循客观的临床科学研究产生的最佳证据,从而制订出科学的预防对策和措施,达到预防疾病、促进健康、提高生命质量的目的”,在一些医学学科已经得到应用,中医教学的引进对其教学方法的创新具有重要意义,教师需要全方面引导学生形成重视科学依据、培养实际问题解决能力,在中医教学过程中将循证医学充分应用,引领未来的中医工作者不断探索新发现和新可能,用中医解决医学难题,培养学生严谨科学的专业态度,为将来的医学事业奠定良好的基础[9]。

(6)运用综合考核方法,在教学某一阶段,教师还要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验收,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也检验自己的教学成绩,综合考核应该不能仅以一次最终成绩断定学生平时表现,应该把学生基本课堂的表现计入考核成绩,同时采用课程论文、课堂发言以及阶段检验的考核方法体系,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比较公平合理的考核,督促学生进行学习,同时也起到巩固教学内容的作用[10]。

4 结语

教师在中医教学的过程中起着主导性作用,自身应该具备较高的专业素质和创新精神,对学生进行全面指导,以学生为本,充分掌握中医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采用情境教学方法,增加临床实践教学,提高学生创新科研能力,开展循证医学,运用综合考核方法,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培养较高素质的中医人才。

参考文献

[1] 吴晓青,储真真.中医教学方法浅析[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2,10(18):63-64.

[2] 郝微微,刘胜,王倩蕾,等.浅论中医医案案例式教学[J].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24(6):15-16.

[3] 李敏.对中医教育的思考[J].西北医学教育,2010,18(1):1-4.

[4] 苏颖,刘宏岩.“传道授业解惑”对中医教学改革的启示[J].中医教育ECM,2010,29(5):84-85.

[5] 孙欣峰.用和谐理念指导中医教学[J].国医论坛,2010,25(4):48-49.

[6] 薛益明.中医教学再思考[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26(6):982-983.

[7] 张淑香.浅议中医临床教学实践[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0,8(17):82-83.

篇7

    1.1教材蓝本本研究以汪受传主编,2007年上海科学 技术出版社出版的《中医儿科学》(第2版)精编教材为 教材蓝本。教材分总论和各论,总论包括儿科学基础和 儿童保健,各论包括肺系疾病、脾系疾病、心肝疾病、 肾系疾病、传染病、寄生虫病、新生儿疾病和其他疾病, 共计50个病种,是目前为止病种最多的《中医儿科学》 教材。

1.2 教学对象五年制中医专业本科生和中医专业骨伤 方向本科生。

1.3研究步骤

    1.3..1调查表设计收集近10年关于《中医儿科学》 教学方法的研究论文,设计调查表。从中国知网和万方 期刊数据库共收集相关文献63篇,根据文献报道的教学 方法,分为教具和教学方法两大方面设计调查表,教具 选择了黑板、挂图、多媒体幻灯、CAI课件、视听教材5 种,教学方法选择了讲授教学法(讲课法)、讨论教学 法、图表比较归纳法、案例教学法、实践教学法、互动 教学法、专题讲座教学法、指导自学法、基于问题的 (PBL)教学法9种。

1.3.2调查表填写分别请20位《中医儿科学》教师、 40名儿科研究生、40名儿科实习生、200名已经学习过 教学方法的选择人数。根据统计结果确定《中医儿科学》 每一部分内容最佳的教学方法1〜2种。如果该部分内容 所有人均统一认为最佳的教学方法只有一种,该种方法 即可确定为该部分内容最佳的教学方法。如果该部分内 容有2种以上最佳教学方法的意见,根据比率确定2〜3 种最佳的教学方法。

1.3.4教学效果对比对有多种教学方法的每一节内容 在同一年级同一专业不同班级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实施 教学过程。每一部分内容完成后立即进行小测验,确定 其短期教学效果,期末和下学期开始时进行两次测验, 确定其远期教学效果。根据测验成绩分析确定每一节内 容最佳的教学方法。以上教学方法比较连续进行2年, 每年1次,分别为2007级中医本科班和2008级中医本 科班、中医骨伤本科班。

1.3.5教学方法确定根据教学效果确定每一节内容最 佳的教学方法和教具,形成优化的《中医儿科学》课程 教学方法。

2 结果

    2.1教具对于教具的选择,除总论部分“生理病因病 理特点”外(本节内容多媒体居第2位),其他内容均以 多媒体选择率最高。说明现在多媒体在《中医儿科学》 甚至所有中医临床课教学中已被广泛使用和接受。但对 于多媒体的使用,75%的人选择的最佳比例是在30%〜 70%,说明多数人均认为多媒体的使用仍需要有选择性。 选择人数居第2位的教具绝大部分内容均为黑板,仅总 论部分的“生长发育、诊法概要、儿童保健”三节内容 居第2位的教具为试听教材,说明传统的教具黑板仍具 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对于有丰富试听信息的内容,试 听教材也是有益的补充。挂图和CM课件的选择较少, —方面是由于挂图的制作和使用不方便,另外挂图的功 能完全可以被多媒体替代,CM课件由于教师自己制作 难度大,而现有的CM课件难以满足各位教师授课的需 求,因而未能在实际教学中广泛使用。

2.2教学方法总论部分绝大部分内容最佳的教学方 法是讲授法,仅“年龄分期和生长发育”两节内容首 选图表比较归纳法,其次是讲授法,说明总论部分在 教学方法上多数学生和教师都仍青睐传统的讲授法, 这与本部分内容的属于基础理论是相适应的。“生理病 因病理特点、诊法概要、治法概要、儿童保健”四节 内容居于第2位的是案例教学法,各论部分内容绝大 多数均以案例教学法为最佳教学法,仅“寄生虫病、 脐部疾病、奶癣”以指导自学法为最佳教学方法。说 明学生们希望临床课授课中有大量的临床实际案例穿 插,使其能够学到临床上能够实际见到、实际用到的 知识和方法,希望能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希望能够 早接触临床知识,教师亦希望通过真实的临床案例丰 富和活跃课堂气氛,增加讲课的吸引力,提高学生的 实践能力,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寄生虫病、脐部疾病 和奶癣”由于发病率低,课时有限,宜作为自学内容。 23考核结果经过不同班级的考核成绩比较,多媒体组 和黑板组无统计学差异(P>Q05),关键在于灵活和有 效的使用教具。案例教学法组在各论部分短期记忆和长期 记忆均优于传统的讲授法组,考核成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 05)。图表比较归纳法较讲授法亦可增强记忆,提 高教学成绩,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

3 讨论

    教学方法包括教师教的方法(教授法)和学生学的 方法(学习方法)两大方面,是教授方法与学习方法的 统一。教授法必须依据学习法,否则便会因缺乏针对性 和可行性而不能有效地达到预期目的。但由于教师在教 学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所以在教法与学法中,教法处 于主导地位。因此,研究教学方法,改革教学方法,是 每个教师必须面对的课题。

篇8

这是整个中医行业所面临的尴尬。近年来,一方面中医教育在不断扩大,另一方面中医人才却在不断萎缩,中医医院不姓“中”,中医人不姓“中”,已经成为整个行业的忧虑。在中医的传承链条上,无论是供给端还是需求端,都出现了问题。

这与社会大背景不无关系。近百年来,随着西学东渐,西医逐渐主导了中国医疗市场。从民国时期的《废止旧医案》、《废止旧医以扫除医事卫生之障碍案》,到20世纪初期的消灭中医言论,中医和中医学一直处于被审视、被验证、被质疑、被改造的地位。甚至一度面临“活着,还是死去”,这种哈姆雷特式的问题。薪酬待遇,以及社会地位的“直降”,让越来越多的人不愿意涉足中医领域,甚至就连从业者也出现“大逃离”的现象。

而这种动荡,以及社会的普遍“轻视”,直接导致了中医行业人才的衰落。就在“消灭中医”的言论甚嚣尘上的时候,2006年,《南方周末》曾发表文章称:“民国初年,中国有中医80万人,1949年50万,现在只有27万人。而据对一些地区和县级中医院的调研估计,其中只有10%的中医开汤药处方。换句话说,真正能用中医思路看病的不过3万人。而中国著名中医人数,已经从上世纪80年代的5000余名,骤减至不足500名”。

中医最宝贵的资产就是人,没有人,中医就“虚”了。近年来,社会大众对中医的态度有所回升,各行业的人才以及资金也开始流入,对于中医行业而言,或将是一个契机。“像梁冬在传媒领域很有经验,还有的人是擅长管理的、擅长IT的……”徐文wWw.LWlm.Com波认为,应该让擅长的人做擅长的事,大家一起合作把中医做好。

对于这些有志于弘扬并传承中医的从业者,以及社会人士而言,前路并不轻松。中医漫长的成长周期、现有医疗体制的限制,以及亟需提升的待遇、社会认知,都是他们不得不去逾越的障碍。

社会地位、财富“双不沾”理想在现实面前“却步”

“大家都说医疗质量下降了,为什么下降?七块的挂号费,这医生真的只值七块钱吗?理发的人一个月5000元,医生学了二十多年,5年大学,再加上3年的硕士生、3年的博士生,拿多少钱?”鲁兆麟曾经在台湾长庚大学授课,“那里,一个教授100万台币一个月,相当于20万元人民币,他可以静下心去做研究,但是我们目前还没有这个条件。”

据了解,博士毕业刚踏入工作岗位的中医,月收入大约在3000~4000元左右。而根据职友集网站上,北京2012博士毕业生工资收入水平调查,截至2012年5月26日,平均工资为6654元。中医要达到这一平均水平,大概要经过3~5年的努力。社会地位、财富“两不沾”,让中医师处境尴尬。

“年轻的医生需要静下心来去钻研,然后入到中医的门里面,但是现在这种社会收入结构和分配,真的是让人提不起这种兴趣”。成长周期长、前期收入少,成为阻碍人才进入中医行业的第一道门槛。邱琳提醒后辈们:“如果想要成为一名中医,必须先要做好安贫乐道的心理准备。如果你没有安贫乐道的心理准备,就不要进入这个行业,因为你肯定做不好。”

中医不像西医有量化的标准,中医强调传承和实践,成长周期长。从搭脉、问诊到处方,往往需要长期临床经验的积累,一般一个西医毕业生3~5年就可以在临床上发挥作用,中医则需要六到八年。加上市民喜欢找老中医看病的传统思想,更是延长了年轻中医师的成长周期。

“选择中医的时候就要明白,真正功成身就的时候,肯定在40岁以后了。”固生堂董事长涂志亮称,“学中医的人前20年很苦,收入很少,不要指望出来马上买车、买房、娶媳妇。”要耐得住寂寞,还要经得起诱惑。当看到身边的人大把大把赚钱的时候,要能够平衡自己。

“中医说句实在话,真的就是一个字--‘熬’,在熬的过程中再去填充。可现在的学生往往还没开始怎么“熬”,就中途放弃了!”鲁兆麟深感无奈,心态已经成为他挑选学生的首要条件。

时代变了,人心浮了。快节奏的生活、物质化的社会,让人很难潜心于学术的钻研和探究。

“刘景源老师自己都不带博士生了,他觉得没意义,带了学生把自己的招牌都毁了。”邱琳觉得很悲凉。她曾经与很多老中医交流,大家的共识都是现在好学生难找了。某中医药大学院长在与她交流时感慨:现在很多博士生,连那个学术思想是什么都搞不清楚,论文东抄一段、西抄一段。

兆麟堂负责人韩女士戏称,现在都是有家底儿的“贵族”子弟,才来学中医。在邱琳那里,好几个博士生家里都是三代以上的中医。当经济基础成为了中医入门的前提,它所导致的结果也必然是,大批喜欢中医的人被挡在门外。

“以前一个中医可以保一方平安,包括预测流行病,那多牛、多受拥戴啊!过去,中医可是给贵族看病的。”徐文波认为,中医应该得到应有的收入和社会地位,只有这样才能吸引更多的年轻人进入到这个行业。

以西医管理中医被体制“瓦解”的职业能力

陈启锋并没有行医执照,身为太极正骨的第四代传人、多家中医保健机构的顾问,这不能不说是他心头的一根刺:“民间医生都是在中医药管理局备案,中医药管理局认可后,给你一个村医资格证,干了几年以后,可以参加执业中医师资格考试”。

但是,对于民间中医而言,大多数人是没有学问的。“考试刚改了,不用考英语和西医了,原来还考英语和西医的知识,别说让民间中医考了,就是让现在中医药大学的学生考,都不好过,听说通过率也就8%左右”。

在地方,民间中医仍是维持百姓健康的一支强大的力量。陈启锋称,民间医生当中有很多“高手”,“很多人都说民间中医保守,不愿意把自己的方子或者自己的技术外传,这是错误的。曾经有个民间的老中医跟我说,一个好的方子能治好多人,也能吃死很多人,他不敢乱传。没有悟性、没有灵性的人,他是不会给你的,宁可带到棺材里去。很多民间医生都想找到合适的传承人。”

但是,由于体制的原因,大量的民间中医并不能进入医疗体系,甚至被认为是“上不了台面的”,自然也就谈不上解决传承的问题了。因为整个医疗体系全是学西医的人在管理,学西医的人根本不懂中医该怎么做。

如今,在中医学院《黄帝内经》成为了选修课,而很长时间内,西医理论都是中医考试的必考题。中西“混搭”的教学模式,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学生知识体系的混乱。

这让邱琳哭笑不得:“《黄帝内经》对于中医是非常重要的,李济仁(安徽省名老中医)老爷子讲《黄帝内经》是一绝,他们家到他儿子已经是第15代了,都是这样子教的。《黄帝内经》蕴含很多人生的智慧,如果把它学通了,你的德行和道行自然就在那里了。”她感慨,中医没有真正的中医教育,甚至比起以往的教育模式,还倒退了不止二三十年。 转贴于

千百年来,中医一直以“师带徒”的形式传承。虽然看似效率比较低,但是在某种程度上,它也是顺应了中医本身的教育规律。

“现在学中医正骨的,为什么传承不下去,因为正骨如果不从小开始练武术,手上没有刚柔结合的力量是练不成的。我上次看到一个老师,手法很厉害,他说这种手法必须从六岁开始

练,九岁开始练也有可能练成,但是几率非常小,九岁以后绝无可能练成”。陈启锋称:直到现在,中国也没有一套真正适合中医的教育模式。院校体制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中医的传承问题。

不仅仅是教育体制,即使是在中医的管理上面,一直以来,也是以西医管理中医的局面。“中西医结合,本身是个很毁中医的事情。本来是两套体系,最后变成了用西医的标准要求中医,对中医没有任何推动作用,甚至是反作用。”中医西制导致的结果,就是不仅严重阻碍了中医自身体制的建立,还极大地破坏了中医行业的发展和传承。

中医讲求整体观,一个好的中医一定是个全科的医生。北京兆麟堂负责人韩女士认为:医院模式并不利于全科中医的培养。“现在,中医里面也分妇科、神经内科、神经外科……拆得越多、能力越小。”

“现在的中医,已经没有‘大家’了。”在孔医堂董事长孔令谦看来,真正的“大家”,他的经验、学识首先是来源于民间、来源于广大民众的。他要有很好的觉悟和德行,最后再以他的聪明才智回馈给老百姓。

“现在很多医生,人都不会做了,哪儿来的‘家’?”孔令谦称:“目前的现状是:三个学医的,一个分到协和、一个分到区级医院、一个分到基层社区医院了。在评职称的时候,协和的医生可能当了正教授了,区级医院的可能就是个副教授,而基层医院的也就是个主治医生,但是可能正教授的水平还不如这个主治医生。”

甚至有一些以西医为主的医院,还出现了“轻视”中医“技术含量”的现象。

有些医院,本来是西医大夫,因为医院的安排,被调到中医科,自己看了些书以后,按照他对西药的理解,去下中医的处方。邱琳说这样的人不在少数。

或许,这样的案例有些极端,但是目前医院的管理体系,并不适合中医发展,已经成为了绝大多数中医的共识。

正安堂创始人梁冬认为,中医就应该体现市场的作用,让资源自由配置。“以前,肯尼亚大象濒临灭绝。后来,国家就把1000多头大象分给不同家族养育,国家再收录。现在,肯尼亚象牙数量已经比十年前翻了五倍到十倍。如果真正放开,让所有人‘炒大夫’,就像以前民国一样,让好大夫自由执业,允许他们凭本事凭诊费立足,他敢收一万的诊费还有人来,一定是有这样的市场价值。如果一个顶尖的中医学了二十多年,一年都挣不到100万,凭什么让一个售楼小姐一年赚100万,天理何容啊!”

普遍培养到重点选拔重新树立中医意识

徐文波一直想建立一个真正的中医医院,尝试一套中西医融合的模式,包括中医器械的研发,但是在这里西医是为中医服务的”。

长期以来,经过多次“倡西灭中”大浪的冲击,中医人才比例越来越低。

清新国医的创办者杨志勋教授认为:现在的人普遍对中医常识知之甚少,更别提平日对自己健康的管理了。出身中医世家的杨志勋,在退休后义务开办了一个中医学习班,以《黄帝内经》为内核,将中医理论、中医思维教授给孩子们。

“他们将来并不一定非得从事中医行业,但是通过这里的学习,他们会对中医有个基础的了解,并且可以对自己和家人的健康进行管理。甚至,他们可以将中医宣扬到他们工作生活的领域中去。”杨教授自豪地对记者说,他的学生有的已经在小区内“开班授课”了。

相较于“布道者”的中医知识普及,“授业者”的道路显然更为艰难。以什么样的方式去培养传承人,成为“纠结”的重点。在没有一个更加创新合理的模式出现时,更多的人还是选择了坚持“师徒”的模式,尽管他们的方式各不相同。

北京兆麟堂负责人韩洁,将中医传承分为三个层次:师生、师承、师徒。“真正的中医精髓一定是师徒才可以掌握的,必须在每一天对师傅的鞍前马后中,才可以体会和领悟”。鲁兆麟现在最小的徒弟刚刚上初一,用他自己的话讲,自己最喜欢和徒弟们“聊大天儿”。或许,他的徒弟们就是在每一天的“聊大天儿”中,跟师傅学会了如何做人、如何处事、如何治病救人。

“中医是经验医学,如果不跟在老师身边,从做人上开始,那就很难学到他的精髓,道行比技术更重要”。邱琳认为,至少从目前来看,中医还必须走师徒的方式,让更多热爱中医的学生,能够有机会到名家身边学习,也成为了她日常工作内容之一。“我们有一些比较好的名老中医资源,我希望这些对中医有追求的孩子,能够学习到他们的临床经验”。

作为企业的公益项目,固生堂更是将为学生和中医“结对子”,作为重点工作来进行。“我们设置了固生堂名中医传承栽培奖学金,每年从广州中山大学研究生学院的临床学院,选择20个学生,我们这边再选20个导师,导师出门诊的时候,学生去跟师抄方,导师出学术著作的时候,学生也帮忙编纂整理”。这种“师徒”学习为期一年,涂志亮称,这样做不仅有利于中医临床人才的培养,也有助于企业自身的人才储备。

篇9

康复医学源自于医疗康复,是临床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康复医学是以研究病、伤、残者功能障碍的预防、评定和治疗为主要任务,以改善躯体功能、提高生活自理能力,改善生存质量为目的的一个医学专科。现代康复医学在中国发展仅有30年历史,最早的康复医学工作人员基本来自于临床医学、运动康复或中医学等专业,而康复治疗技术人才的本科教育自2011年教育部批准开设仅有十几年时间。目前,康复治疗技术人员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与我国的实际需求相差甚远。作为一个康复治疗学本科专业,如何进行课程设置,如何培养适应我国社会发展需求,具有高度执业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康复治疗师,已成为康复医学的重要课题。

康复治疗学在国家2012年高等教育本科目录中归属于医学、医学技术类下的一个本科专业,学生毕业可授予理学学士学位,就业的方向主要是医学康复科和医疗康复机构。目前,国内开设康复治疗专业的学校越来越多,除了医学院校之外,还有体育类院校和高职高专学校。学校由于本身条件不同,自身依附的专业基础不同,所设置的课程及教学内容差别很大。如体育类院校主要从运动康复的角度,中医院校强调的是传统的针灸推拿,医学院校则强调以西医为指导的临床康复治疗学。总之,由于我们国家本专业建设比较晚,现在对该专业的课程设置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应设什么样的课程各个院校也多有不同。以下是我院康复治疗学专业的课程设置经验。

1.专业培养目标

我们设立的康复治疗学培养目标是:适应社会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基本康复理论及技能,能够从事物理治疗、作业治疗及语言治疗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康复治疗学专业培养的学生,具备一定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及良好的职业道德,比较系统地掌握康复治疗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规范的临床康复、社区康复和初步的康复研究能力,能够在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康复机构从事物理治疗、作业治疗及语言治疗等方面的工作。

这样一个培养目标,一方面强调康复治疗学的基本技能是物理治疗、作业治疗及语言治疗这三大技能,另一方面也要求学生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以在康复机构工作为就业方向。虽然国际康复医学教育早已发展成为物理治疗和作业治疗专业,成立了世界物理治疗师联盟(WCPT)和世界作业师治疗联盟(WFOT)等国际组织,有专业的物理治疗师及作业治疗师培养模式,但至今,我们国家尚没有加入该组织,也没直接采用该教育模式,故我们也是根据中国的具体国情制定的专业培养目标。

2.老龄化社会的培养需求

随着中国社会老龄化的到来,与老年相关的疾病越来越多,老年人康复的需求自然也逐年增加,作为康复治疗学的学生,将来要为社会服务,老年病人的比例会越来越大,康复治疗的疾病谱也会发生重大变化。为此,我们在设计康复治疗学的人才培养方案时,也充分注意到这种社会现象,并且专门建立了老年康复实训室,对老年人常见的慢性病的康复进行重点学习,以此来适应工作需要。

3.课程设置

有作者指出,康复治疗学专业培养的是康复治疗师, 课程设置应紧密围绕康复治疗技术的理论和实验制定。该专业要求学生既要掌握医学基础知识和临床医学知识, 同时要系统地掌握各种康复治疗技术, 因此课程设置既不能照搬国内临床医学专业的教学计划, 也不能照搬国外康复教育的教学计划,而应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 结合中国传统康复医学内容, 制定出具有自己特色又基本符合世界物理治疗和作业治疗联盟标准的康复治疗专业的教学计划。[1]我们认为,这样一个基本原则比较符合目前康复治疗学教育的国情。为此,我们在康复治疗学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在专业基础课课程设置中,除设置了功能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及药理学外,重点设置了与康复相关的课程如:医学物理学、诊断学、医学影像学、人体发育学、人体运动学及康复医学概论,而与康复治疗关系不大的课程像生物化学、组织学与胚胎学等放弃设置,另外在专业基础课的教学中,我们强调的是医学物理学中的力学,诊断学与医学院影像学中的骨与关节,人体运动学中的关节功能等教学内容,这为此后的物理治疗学打下坚实的基础。专业基础课总学时608学时,其中理论440学时,实验168学时,教学以满足康复专业基础知识为目的,也不同程度加深教学内容。

在康复专业课的教学中,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康复治疗学的技术课程,有康复功能评定学、物理治疗学、作业治疗学、语言治疗学等课程;二是临床疾病的康复课程,有神经康复学、社区康复学、临床疾病概要、内外科疾病康复学、肌肉骨骼康复学等课程,这些课程可使学生基本掌握康复治疗技术及这些技术在临床常见病中的应用,另外根据有些学院的经验以及中国的实际情况,在课程设置中增加了传统康复方法学,在中医基本理论教学的基础上,重点加强针灸、推拿和按摩等教学内容, 使学生能较系统地掌握中医的传统康复治疗方法。专业课总学时672学时,其中理论480学时,实验192学时。除此之外,学生在第四学年进行集体毕业实习40周,按教学大纲要求制定和完善实习教学大纲, 制定了实习轮转计划和实习期内要求完成的学习内容。在实习中加强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

4.实验室的建设与开放

康复治疗学专业是培养康复治疗人才的重要基地, 实验室的建设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基础, 在康复治疗学专业的教学中, 由于康复治疗学本身的特殊性, 教学应偏重于康复治疗技术, 培养学生的康复操作技能。康复治疗学专业的教学中有很多操作技术, 单纯理论课讲解难以收到好的效果,相当部分的实践操作难以在临床完成, 因而实验室的建设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关键。我院康复治疗学专业的建设得到领导高度重视, 在医学院实验实训中心辟出400多平方米的场地作为康复治疗实验室, 购进设备共约70余万元。现有高、中、低频电治疗机、磁疗机、腰椎牵引机、平衡训练测试系统、语言训练和评估系统、吞咽电刺激治疗仪等大型设备, 建成物理治疗实验室、作业治疗实验室、语言治疗实验室、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与康复评定室。实验室的规模完善, 为我院康复治疗专业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提高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为康复治疗人才的培养奠定了基础。

5.强化人文教育

现在随着医患矛盾的增加,也使医务工作者更加考虑到医疗工作的社会因素和患者的心理因素,而要求医疗服务更加社会化和人性化[2]。在学校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这方面我们开设了就业与创业教育及三门选修课,增加学生的社会学知识,通过对社会的了解,认识医学康复工作的复杂性,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使学生到社会能较快适应工作环境。人文课程总学时166学时,其中理论160学时,实验6学时。

篇10

[中图分类号]R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4-0070-01

现就高职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教学大纲、教材和实验指导的建设、教学方法、实践性教学环节和l临床教学基地的建设等方面的教学改革进行初步探讨,旨在提高本专业的教学质量,从而培养高素质的康复治疗技术人才。

一、我国康复治疗师专业教育现状

近10年来,我国的康复医学教育得到空前发展,层次涉及研究生、本科、高职、中专教育,近几年尤以高职高专层次的学历教育发展更为迅猛,但在本层次学历教育中还存在诸多问题。如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材选用、师资条件缺乏规范的标准等,严重影响了人才培养的质量。因此有必要对高职院校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的教学模式进行探讨。

二、我院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教学模式建立的基本思路

1.正确定位培养目标

康复治疗师是在康复或康复相关机构工作,为患者进行康复治疗的专业技术人员。康复治疗师的主要职责是在综合的康复治疗中为患者进行物理治疗、言语治疗、康复工程、心理治疗等,促进其康复。康复治疗师属医学相关领域专业技术人才,不属医学范畴。根据卫生部科教司制定的康复治疗技术人才准入标准等确定如下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一定的文化基础知识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一定的医学基础知识和临床医学知识,扎实的康复医学基础理论,熟练的现代康复和传统康复治疗操作技能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能在各级各类康复医疗机构和保健机构从事康复治疗工作的高等应用型康复治疗技术人才。

2.课程设置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特色主要体现在以能力为本位,以应用为主线,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在注重学生专业技术能力培养的同时注重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把这种理念渗透于课程设置、教学计划和教学实践中。我们在课程设置时,参照了国际PT教育体系及国内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的课程设置(本科),同时结合高职的办学特点,与省内康复专家共同探讨,对现阶段的课程设置取得了较为一致的共识。具体做法为:首先根据培养目标确定核心能力,即具备康复功能评定及康复治疗能力;围绕核心能力确定核心课程,即康复医学概论、康复评定学、康复治疗技术、中国传统康复疗法、临床康复学、康复护理学、医学心理学、疾病学概要、中医学概论;依据核心课程搭建本专业的课程结构,即基本素质课、基本能力课、职业能力课。课程安排为:第一年开设的主要为基本素质课、基本能力课,同时开设康复医学概论,让学生学一些专业知识;第二年开设的课程主要为职业能力课;第三年为临床实习,让学生接触真实的工作环境,从中习得实践经验,提高综合职业能力,毕业后可直接进入工作状态。

3.教学内容

我们的课程设置虽与国际玎教育体系及其它院校的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的课程设置有所不同,但教学内容涵盖了PT、OT、ST应掌握的内容(以Pr为主)。其中康复医学概论包括了运动学、残疾学、人体发育学的基本知识,中枢神经及周围神经功能损伤后恢复的理论,肌骨损伤后功能恢复的理论,挛缩的形成及其功能恢复的理论,长期制动的不良反应及康复理论,康复医学的工作内容及康复方式等内容;康复评定学包括了肌力、关节活动度、反射发育、痉挛及肌张力、步态、认知、日常生活活动、生活质量等评定;运动疗法介绍了关节活动度的维持与改善训练、关节松动技术、增强肌力和耐力的训练、平衡能力训练、摆放及身体移动训练、牵引、神经生理学技术等内容;物理因子疗法介绍了电、光、声、磁、热等常规理疗方法;作业疗法侧重于作业治疗的基本技术,日常生活活动度的训练及环境改造等内容;传统康复疗法侧重于传统康复技术应用;临床康复学以临床疾病的功能障碍为主线,培养综合运用所学康复治疗技术的能力,对患者进行有效的康复治疗;康复护理学在学习一般康复护理学的基础上,重点介绍有关康复护理的技术及临床疾病的康复护理。

4.教学方法

在高职教学工作中,能力本位是教学工作的出发点,能力培养是教学工作的核心内容。

理论数学中采用的方法(1)在绪论教学中,讲清课程的地位及课程的框架,让学生明确学习方向。(2)减少纯理论教学,注重理论联系实际。虽然高职教学中注重实践教学,但理论教学也不可忽略。理论可用于指导实践。在教学中本着理论以“够用为度”的思想,不追求理论的系统性、完整性,减少纯理论的教学。在理论的讲授过程中,注重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学完理论后,可用此理论解释康复训练中的实际问题。例如,在讲完对称性颈紧张反射后,让学生解释为什么偏瘫患者仰卧位时枕头不宜过高,这样学生就能通过实际例子将对称性颈紧张反射记住,同时又能学会用理论来分析、解决问题。(3)将仅通过文字描述难以理解的康复训练内容,配以图、表制作成多媒体课件。增强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及记忆,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实践教学中采用的方法(1)认识学习-实践-再认识。以运动疗法的实践课为例,在实践课开始前先让学生观看运动疗法的教学录像,让学生对运动疗法有一种感性认知,然后再具体进行各项技术的实践,实践后再一次观看教学录像,观看时教师加以适当的讲解、提问。这种方法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2)注重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实践课上,开始时教师先示范,学生练习,渐渐地,教师不做示范,要求学生2人1组,看书上的文字描述或图,自己把动作做出来,教师根据巡视时发现的问题作总结示范,学生再自我检验、练习。通过这种模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篇11

中图分类号:R259.746.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717(2008)11-2336-05

Discussion of TreatmentofUicerative Colitisby Means

ofthe Therapy UsingPungentDrugs forDispersionandBitter DrugsforPurgation

ZHOUJianhua1,ZHIChenyang1,LangBing2

(1.The First AffiliatedHospitaltoChangchunUniversityofChineseMedicine,Changchun 130021,Jilin,China;

2.Changchun Publical Traffic Hospital,Changchun 130021,Jilin,China )

Abstract:Objective: Toelaboratelygeneralizeandanalyseusingthetheoryofpungentdrugsfordispersionandbitterdrugsforpurgationtoteatulcerativecolitis. Methods:Therearedriedginger(RhizomaZingiberis ), pungentinflavorand warminpropert scutellariaroot(RadixScutellarias )andcoptisroot(RhizomaCoptidis) bitterintasteandcoldinnatureinthe3recipes,thatis, BanxiaXiexindecoction(Pinelliadecotionforpurgingstomach-fire) ,Sheng jiang Xiexin decoction( Fresh ginger de coctionforpurgingstomach-fire)and GancaoXiexindecoction(licoricedecoctionforpurgingstomach-fire).Theconcurrenceofcoldandheatsyndromesimilarto BanxiaXiexin decoctionaretheconcurrenceofbothspleen-coldandstomach-heat . spleen-coldleadstolucidYangfailingtorise , hencediarrheaoccurs . Stomach-heatmay resultinfailureofdecendingofthestomach-qi , thatitproduces vomitting.Sincedisturbanceofthespleenandstomachinascendinganddescendingcausesepigastricfullness,thereforevomitting,diarrheaandfellingfullnessintheabdomenoccur .The3 recipesareappliedvariouslyonthebasisofthedifferentSymptoms. Results: Asthecourseofthediseaseofulcerativecolitisislong , thediseasehastheconcurrenceofbothdeficiencyandexcess,elimination easelyimpairsthevital-qi andreinforcementeaselypreservesthepathogenicfactors,there forethediseasemustbetreatedbymediatingrecipes.Inthecourseofthedisease,whetheritisdeficiencyorexcess,dampisalwayspresent,whichmaybeeithercold-dampordamp-heat,sothateliminatingdampisaveryimportamttherapy.InTreatiseonSpleenandStomach writtenbyLI Dong-yuan ,heresolutelyopposedtreatingdampwithtastelessdiuretics,because"usingrepeatedlytheprescriptionshavingloweringactionshouldmakeyang-qi tobeexhausted , thoughyinghadbeenrecovered,thatthe wind-drugshadtobeusedinordertocurediarrhea ".Thesatisfactoryresultswereobtaineronthebasisofthedirectionsin TreatiseonSpleenandStomach.Bloodstasisisapathologicalproductandalsoasubstancemaking thecourseofthediseasetobelong,hencetheetiologicfactorsofbloodstasishadtobegotridoftomakethedegreeofillnesstoberelieved.

Keywords:Ulcerative Colitis;Pungentdrugsfordispersionandbitterdrugsforpurgation;Banxia Xiexin decoction;Shengjiang Xiexin decoction;Gancao Xiexin decoction

溃疡性结肠炎(UC)是一种难治的慢性疾病,在西方国家比我国多见。据统计每10万人群中发病率为:英国799;德国109;法国110;瑞士17.6;新西兰41.3;美国42[1]。据世界医学杂志报道:在美国约250000人患病,其年门诊量25万人次,住院数2万人次,每年损失100多万工作日;我国尚无精确统计,但有逐年升高的趋势,据1993年全国慢性非感染性肠道疾病太原学术研讨会报道为3065例。经检索1997年各杂志对UC报道文章300余篇,不完全统计其病例数约2500例,在此前40年报道不足1000例,显示该病发病率有明显增高趋势。笔者在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过程中运用辛开苦降法,取得了良好效果,在此将笔者的体会介绍如下。

1 辛开苦降法概要

1.1 历史沿革

辛开苦降法的形成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张仲景列“半夏泻心汤”及其类方,是辛开苦降法的先河,用于痞证的治疗中。此后,成无己、尤在泾等在诠释半夏泻心汤时对辛开苦降有关内容进行过论述,特别是明代医家张秉承明确指出“半夏泻心汤”中“黄芩、黄连与干姜”的配伍时“一升一降,一苦一辛”,对辛开苦降法的实质已有所论及。“辛开苦降”法的明确提出当首推叶天士,叶氏继承前贤经验,在《临证指南医案》中提出了“微苦以清降,微辛以宣通”的论点,认识到辛苦合用则“苦寒能清热除湿”,“辛通能开气泄浊”,并在辛开苦降法原则指导下化裁出多个治疗脾胃及湿热诸疾的泻心汤类方。继之,吴鞠通也认识到“非苦无能胜湿,非辛无能通利邪气”。提出了“苦与辛合能降能通”的论点,揭示了辛开苦降法的实质内涵。至此,辛开苦降法的确立日臻完善[2-3]。

1.2 立法及特点

辛开苦降法是仲景治疗外感热病以脾胃为本指导思想的具体体现。脾胃同居中焦,为气机升降之枢纽,脾升胃降,枢纽运转,清阳上升,浊阴下降,共同维持人体气机之运行。若太阳病误下,苦寒药物损伤脾阳,或素体脾胃虚弱,正气抗邪无力,于是热由外陷而寒自内生,寒热错杂于中焦,脾胃升降因而失和,从而出现一系列气机逆乱,阴阳不和之临床见症。如胃失和降而见恶心呕吐,脾不升清而有腹泻肠鸣;上下阴阳不能交通又见上热下寒证,寒热互结心下更见心下痞满之症等。然无论临床表现如何,其病机总以脾胃升降失常、寒热错杂为特点,其病因不外乎寒、热、湿几个方面,其性质则虚实并见,标本同病。而施治用药,纯用苦寒之品直折其热,则脾阳愈伤;妄投辛热之剂专祛其寒又更助其热,皆非病机所宜。仲景则遵《内经》“谨守病机,各司其属”之旨,以辛热祛寒与苦寒清热药相互配伍组方。具体地说有以下特点。

(1)调整气机升降: 顺应生理特性。辛温药,辛主宣通,能理气健脾开痞,温能温阳散寒;苦寒药,苦主降泄,能泄痞健胃,寒能清胃中之郁火,辛苦同用,能达到清热和胃,顺气降逆,使中焦痞结得开,呕吐能平,气机升降得宜。

(2)反佐从治:①去性存用增疗效,② 寒热互制防过偏,③通达阴阳开格拒。若用大剂量的辛温药或苦寒药治疗寒证或热证,病人不能受纳药物而发生格拒情况时,可按“从治”之意,反佐少许相反性能的寒药或热药作为引导。辛开苦降法之代表方剂半夏泻心汤始见于《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篇》其所主之证为少阳误下,脾胃气伤,脾气不升,胃气不降,气机不利,升降失常,阴阳不调,寒热互结,中焦痞塞不通之痞证。方中半夏、干姜,味辛性温,行走散通,可助脾气上升。相须为君,以辛助辛,辟阴通阳,开泄湿浊,畅通气机。辅以黄芩、黄连,苦寒沉降,下气燥湿;二药寒凉,遏制辛燥之药化热之势,又可救弊于已成,清泄湿热内蕴中焦之证。四药相合,辛开苦降,燥湿和胃,协同受理中焦。此外,在重剂祛邪的同时,兼以扶正补虚,固护胃气。以人参、甘草、大枣为佐使,补中和胃健脾,可迅速恢复受损之胃气。全方配伍,辛开苦降甘调,泻不伤正,补不滞中,气机通畅,升降复其司职,清浊归还本位。

总之,辛开苦降法是仲景在《伤寒论》中运用较多的一种重要治疗法则,主要运用于邪热与寒、痰湿等互结中焦,胃气壅滞,升降失调,肠腑不和,肝胆疏泄不畅,以致胃肠、肝胃、胆胃不和,表现为心下痞满,脘胁疼痛,呕吐酸苦等症的寒热不调一类病证。辛开苦降法应用中药药性、药味的配伍,充分体现了中医辨证施治的优势,其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配伍灵活,变化多端,遣方用药,丝丝入扣,依本法组成的方剂,有的药是味数之差,有的仅用量之变,历经千年,久用不衰,依一法而应临床之多证,恰当精妙,疗效卓著,不仅为后世医家之典范,而且在今日临床实践中仍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另外,张仲景在其《伤寒论》中,将病机属于寒热不调的一类证,不管在哪一经出现,不论是寒热互结,还是上热下寒,尽管在具体病证中,病变部位不同,寒热多寡不一,皆本《内经》旨义,治法与组方用药,都以寒热并用、辛开苦降为原则。诸如上述各方都是根据这一治则组合的。正如清•何梦瑶《医碥》所云:“寒热并用者,因其人寒热之邪夹杂于内,不得不用寒热夹杂之荆,古人每多如此,昧者訾为杂乱,乃无识也。”此乃中医治病求本之根本法则也。纵观当今诸病,慢性杂病已跃居首位,此类病证,病因病机大都寒热夹杂,虚实兼有,单纯用温、清、消、补等法已很难奏效,只有针对复杂病机,施以复杂之治法和相应的方药,才能取效。[4]仲景此法是很值得我们深入领会、研究应用。

2 对3个泻心汤及“辛开苦降(泄)”法的认识

仲景在《伤寒论》中创立了许多著名方剂,选药精当,配伍严谨,疗效显著,沿用两千年而不衰。其中,不少方剂体现了辛开苦降之法。具有辛开苦降作用的用方大致可分为辛苦温与辛苦寒两类。

《伤寒论》中的5个泻心汤,都是针对“心下痞”而设,其中大黄黄连泻心汤证、附子泻心汤证,属“热痞”范畴;半夏泻心汤证、生姜泻心汤证、甘草泻心汤证属“寒热错杂痞”范畴。这里重点讨论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

寒热错杂痞的成因,是脾与胃的升降之机不利所致。脾主升,胃主降,中焦气机调和。若脾升与胃降两个方面失调,则气机痞塞于中焦,出现心下痞证。换言之,心下痞证的成因关系着脾和胃两个方面,所以在认识半夏泻心汤证、生姜泻心汤证、甘草泻心汤证的寒热错杂之情时,既不能离开脾,也不能离开胃,不能单纯责之于脾之不升或胃之不降,而应该同时考虑。在认识寒热之邪错杂于中时也应如此。首先应明了,所谓“寒热错杂于中”,绝不是寒与热两种邪气同时存在于脾和胃,而是寒与热两种邪气分别存在于脾和胃,存在于不同的脏腑中。对于半夏泻心汤证、生姜泻心汤证、甘草泻心汤证来说,所谓“寒热错杂于中”,不是脾寒胃热,就是胃寒脾热。以药测证,这3个泻心汤中,均有辛热之干姜和苦寒之黄芩、黄连。仲景用干姜温中补脾阳(见理中汤)、以黄连、黄芩清胃热(见大黄黄连泻心汤)[5]。所以,所谓半夏泻心汤类的寒热错杂心下痞,实际上是脾寒与胃热两个方面的错杂。脾寒则清阳不升而腹泻下利,胃热不降则呕,脾胃升降之机失司则气机痞塞于中,心下痞乃成。因而寒热错杂的心下痞证的临床表现为上见呕(恶心),中见痞,下见利。应当依据不同的情况使用。

2.1 半夏泻心汤证(痰气痞)

临床表现:心下痞塞不适,呕吐或恶心,腹泻、每日2~3行、不成型,脉弦滑,按之无力,舌苔白腻。

治法:和胃涤痰,调中消痞。

方药:半夏泻心汤(半夏、黄连、黄芩、人参、炙甘草、大枣)。

方义与分析:《伤寒论》所载半夏泻心汤,主要用于治疗伤寒因误下以致脾胃升降失调,寒热互结,出现心下痞满的病变。本方辛开苦降,补泻兼施,寒热并用,治疗心下痞满颇有佳效。属于“八法”中的“和”法。它与小柴胡汤仅一药之差,小柴胡汤多一味柴胡,半夏泻心汤无柴胡而多一味黄连。所以,一和少阳之气,一和脾胃之气,为后世医家开辟了和解法的治病途径。半夏泻心汤又是治心下痞的代表方,因为半夏有治“伤寒寒热、心下坚”的特长,而成为“心下痞”的代表方中不可缺少的药物。

“心下痞”由脾胃阴阳之气不调而起,阴不得阳则生寒,脾寒不升则作泻;阳不得阴则生热,胃热之不降则上逆。溯其原因,又在于脾胃的斡旋无力,枢纽废弛之所致。因此,方中半夏辛开以散痞气之结,起到和胃降逆作用;干姜辛散温中;黄芩、黄连既可苦泄苦降,又可清热燥湿,用以降胃气之逆;人参、炙甘草、大枣以温补中气、健脾益气,以助升降之力;七药合用共奏辛开、苦降、温补之能,和解心下寒热之纠纷,以利二气往来之路。所以,方中寒热并施、补泻并赅,以调和脾胃,则心下痞自已,下利自止。

半夏泻心汤是一首集辛开苦降、寒热补泻于一体的方剂。方中半夏、干姜味辛性温,能行能走,能散能通,可助脾气升。在方中相须为君,则以辛助辛,辛甚气烈,辟阴通阳,药宏力专,其畅通气机,开泄湿浊之力尤猛。辅以黄芩、黄连,苦寒沉降,下气燥湿,助胃气以降,使垢浊滞气以下而泄,氤氲之湿随燥而化,且二药寒凉,性存于味,既能防患于未然,遏制辛燥之药化热之势,又可救弊于已成,清泄湿热内蕴中焦之征。四药相合,辛开苦降,燥湿和胃,协同发挥燮理中焦,恢复中焦气机正常升降的作用。此外,由于误下伤胃是诸证产生的根本,故当在重剂祛邪的同时,兼以扶正补虚,顾护胃气。故仲景以人参、甘草、大枣为佐使,味甘补中、和胃健脾,在方中联合应用,可迅速恢复受损之胃气,助脾胃之气运转舒展。胃气得充,中焦得健,则升降复常藉气机流转之力开痞散结;且气催药势,助半夏、干姜、黄芩、黄连之属苦降辛通。全方配伍,辛开苦降甘调,泻不伤正,补不滞中。使脾胃调和,气机畅通。升降复其原职,清浊归还本位,最能体现仲景组方用药的圆机活法,也能展示辛开苦降法的精义所在[6-7]。

2.2 生姜泻心汤证(饮气痞)

临床表现:心下痞硬,时时嗳气、带有“食嗅”味、腹泻(比半夏泻心汤证症状重)、肠鸣、或胁下疼痛、脉沉弦无力、舌苔多呈水滑。治法:补脾和胃,温散水饮。

方药:生姜泻心汤(生姜、半夏、黄连、黄芩、干姜、人参、炙甘草、大枣)。

方义与分析:

生姜泻心汤出自《伤寒论》“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生姜泻心汤主之”。功能调和寒热,散水治痢,和胃消痞。主要用于治疗水热互结,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腹中雷鸣下利之症。其主治的痞证为少阳病误下伤中,水热互结于心下所致。生姜泻心汤是由半夏泻心汤减干姜用量,加生姜组成。此因痞夹饮气,非生姜不能健脾散饮而消水气。清人吴谦则主张本方加茯苓以利水饮,验之临床其可信。方中生姜量大为君,功在通阳散结、涤饮,配以半夏可加强开结、消痞、涤饮之功。黄芩、黄连苦寒降泄,意在寒热并用,有辛开苦降、消痞散结、和中止痢,加强其清热燥湿止痢功效。人参、甘草、大枣相配意在甘温补益脾胃之气。《施氏续易简方》认为,治大病新瘥,脾胃尚弱,谷气未复,强食进多则停积不化的“食复”,症见干噫食臭、胁下有水,腹中雷鸣、下痢发热最相适宜。实验研究已经证实生姜泻心汤试验组大鼠肠黏膜下层水肿带较模型组轻微,证明本方剂不仅减轻了燥热之性,又加强了化散水气之功,止泻同时又不致便秘。同时,已有资料证实药方中人参、大枣等健脾益气药物有增强免疫功能作用。

生姜泻心汤,在半夏泻心汤基础上化裁―― 加用生姜而减干姜用量。生姜有和胃散水消饮之功,钱天来谓之“辛而能散,温而能走,故以为宣扬开发之主,流通其郁滞阴浊之气,鼓动其传化转运之机。”周岩曰:“散逆气,逐阴邪……生姜尤不可缺。”水为阴邪,得辛则散,故仲景每用生姜发散水气。本方以生姜为君,且干姜、半夏辛散之品同施,则其和胃散水消饮之功更倍于平时。此外,生姜味辛性湿,黄元御谓之“疏利通达,下行肺胃降浊阴,善止呕哕而扫腐,清宫除道之力虽为迅速 ”故方中生姜不仅能和胃散水,且可与半夏、干姜开散痞结,降逆泄浊;合黄芩、黄连、人参、甘草之属共达辛开苦降甘调之效。此外, 由于本方以四两生姜为君,故仲景减少了干姜的用量。其目的,一则防辛散太过耗气伤中,二则可免寒热之气有所偏胜。

2.3 甘草泻心汤证(客气上逆痞虚痞)

临床表现:心下痞硬、胀满、心烦不得安、腹泻、日数十行、肠鸣、水谷不化、脉来濡缓、舌质淡、苔薄白。

治法:和胃补中,消痞止利。

方药:甘草泻心汤(炙甘草、大枣、人参、干姜、半夏、黄连、黄芩)。

方义与分析:用以治疗脾胃虚弱,心下痞硬而满,腹中雷鸣,下利频作,水谷不化等症。功能平调寒热,补胃散结消痞。其主治的痞证为半夏泻心汤证再度误下、胃气重伤所致。治疗采用寒热并用、补胃散结消痞的方法。甘草泻心汤,即在半夏泻心汤原方的基础上加重甘草的用量。该方证的形成,是由于误下伤中,胃气不和是痞硬形成的根源, 胃虚气逆,升降失司是诸证产生的基础,气机不畅,湿浊壅聚是运纳失常的产物;反复误下,屡伤中气是病状加重的因素。故其治疗当安中缓急,标本兼顾 方中重用甘草四两以为君,收益胃补中缓急之效[8]。《素问•至真要大论》云:“急者缓之”,“以甘缓之”。甘草味甘性平,功擅缓急和中,重剂用之则缓急懈痉之力更强,况伍以人参、大枣甘缓平和,补中守土,使药入胃后,先缓急迫呕利之势,兼补屡下中气之虚,中气得旺,脾胃有主,使半夏,干姜、黄芩、黄连才能发挥其辛开苦降、消痞散结的作用。

从以上3个泻心汤来对比,他们发病的特点,都具有“痞”和“下利”,其中甘草泻心汤的痞、利程度为最重。其不同的是半夏泻心汤证兼有呕吐,生姜泻心汤证兼心烦不得安。临床应用时,并不拘于“呕而肠鸣,心下痞”或“但满而不痛”,只需抓住虚实寒热错杂之证,皆可临证加减用之。

为什么用3个泻心汤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呢?因为,绝大多数的溃疡性结肠炎会出现下利(腹泻)、腹部痞塞感(不适闷胀感)以及肠鸣等症状。因此,根据溃疡性结肠炎的不同表现选择应用这3个泻心汤。

3 对溃疡性结肠炎(UC)的中医理论认识

对溃疡性结肠炎(UC)是以侵犯大肠(直肠与结肠)黏膜与黏膜下层为主的炎症性病变,以大肠黏膜慢性炎症和溃疡形成为病理特点的肠道疾病,以腹泻、黏液脓血便、腹痛和里急后重等为主要临床表现。但目前研究尚未明确其发病的原因,可能与细菌感染、食物因素、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等有关。溃疡性结肠炎根据其临床表现:大便次数增多,便质稀烂,或伴黏液或脓血,里急后重,腹胀腹痛、肠鸣等,属中医“泄泻”、“久痢”、“休息痢”、“痢疾”、“肠癖”的范畴。本病治愈难度大,且愈后常易复发,并与结肠癌关系密切。古代文献中有许多与之相似的描述,如《内经》云“饮食不节、起居不时,阴受之,阴受之则入五脏,入五脏则腹横闭塞,下为飧泄”;《伤寒杂病论》云“下利已差,至其年、月、时复发者,以病不得尽故也,当下之”;《诸病源候论》云“休息痢者,胃脘有停饮邪气或动或静,故其痢乍作乍止,谓之休息痢也”。根据UC以慢性发病最为多见的发病规律和发作期与缓解期交替出现的病势转变及黏液、脓血便,腹痛、里急后重的症候学特征,将其列为中医的“休息痢”中较为恰当。

中医学认为,其发病机理,多因饮食所伤,或(和)情志失调,或感受外邪,导致脾胃受损,纳运失常,水谷停滞,湿郁热蒸,下注大肠,湿热蕴结,阻滞气血,与气血相搏结,使肠道传导失司,肠络受损,腐败成疡,化为脓血,混杂而下。

其病位在大肠。但与肝脾肾关系密切,病机为脾虚,胃热为发病之本,湿热为发病之标,血瘀肉腐为局部病理变化。初起多为气滞湿郁,郁而化热,湿热蕴结脾胃大肠,实证居多。日久不愈,脾胃受损,易转为湿热夹杂,多成本虚标实、寒热错杂之证。从临床的舌象看,患者多为舌淡边尖有齿痕,舌苔多为白腻或黄腻。但患者多遇寒凉即发病。由此可见,是脾有虚寒,胃有湿热,乃脾虚胃热、湿热蕴结之象。虽病位在大肠,但其属脾胃系统,如李东垣在《脾胃论》中提到:“《黄帝针经》云:‘手阳明大肠、手太阳小肠皆属足阳明胃’,……大肠主津,小肠主液,大肠、小肠受胃之营气,乃能行津液于上焦,灌溉皮肤,充实腠理。”所以,UC的辨证应以脾胃为核心,同时临床也有脾胃不调、寒热错杂的表现证实了这一点。

另外,从UC的临床过程看,多是缠绵难愈,病程较久。根据叶天士的“久病入络”的理论,推测病人有“瘀血”的病理改变,根据结肠镜检查可见肠黏膜充血、出血、溃疡等病理改变,也证实“瘀血”的病理存在。

因此,判断UC的病理变化是脾虚胃热、湿阻血瘀、寒热错杂。

4 应用“泻心汤”的体会及理解

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三方中,均有辛热之干姜和苦寒之芩连。仲景用干姜温中补脾阳,以芩连清胃热。因此,所谓半夏泻心汤类的寒热错杂证,实际上是脾寒和胃热两个方面的错杂。脾寒则清阳不升而腹泻下利,胃热不降则呕,脾胃升降之机痞塞于中,心下痞乃成。而见呕、利、痞之证。根据其症状的不同,三方可以变化使用。很多临床报道提示,以寒热并用、辛开苦降法治疗慢性胃炎,胃癌前病变,消化性溃疡,功能性消化不良,肠易激综合征,溃疡性结肠炎等消化道疾病,都取得了理想疗效。由此可见辛开苦降法不仅适用于寒热错杂之痞证,对于其它原因导致的脾升胃降功能失常,都可以用此方随症加减治疗[9]。由此可以看出辛开苦降实乃治疗脾胃病之大法,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根据现代医学研究发现,有学者提出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药物,应具有以下几点作用:(1)抑制细胞因子IL-1、IL-6、肿瘤坏死因子(TNF)和血小板激活因子(PAF);(2)能抑制增生反应和IL-2的产生;(3)能抑制肥大细胞所释放的炎症介质;(4)能减少干扰素和FNF-a联合作用所致的杯状细胞损伤;(5)能清除结肠黏膜花生四烯酸的合成;(6)能清除氧自由基[10]。

用半夏泻心汤等治疗的溃疡性结肠炎,可能与其对黏膜的保护作用有关。近年来,有不少研究对半夏泻心汤进行的药理试验,发现半夏泻心汤的确具有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药理学基础。如:(1)清除氧自由基作用:半夏泻心汤具有明显清除O和OH等自由基的活性,并可阻碍自由基生成系统[11]。(2)抑制前列腺素样物质等炎症介质生成:加濑义父的研究发现,半夏泻心汤对大鼠大肠黏膜中前列腺素E2具有抑制作用,而其作用与剂量有关。(3)止泻作用:加濑义父的研究还发现,半夏泻心汤对炎症性腹泻具有抑制作用[12]。(4)具有调整胃肠运动功能的作用:具有双向调节胃肠运动并使之趋于平衡的作用[13]。(5)具有诱导消化系恶性肿瘤细胞凋亡的作用[14]。以上几点药理作用有利于UC的治疗,并可作为临床参考。

目前中医药治疗UC取得了很大的成绩,有些疗法已经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但是,尚存在许多问题:(1)中医辨证分型无统一认识标准。(2)科研设计不尽合理:对照组选择不合理,缺乏公认标准分组;病例样本分配缺乏随机性,可重复性差,缺少盲法,前瞻性研究。(3)中药药理研究仍较肤浅,选方用药缺乏针对性,中药复方有效成分研究仍不多,拆方研究少。(4)远期疗效报道少,故远期疗效尚难肯定。从临床角度来看,中医药对本病的治疗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方法多样,副作用相对较少[15]。总体来看, 中医中药临床治疗近期缓解率约30%~95%,总有效率为88.7%~100%。但是,笔者认为应充分利用寻证医学的研究方法及现代医学取得的成就,对中医药治疗UC的机制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1)抗氧化作用;(2)调节NO异常;(3)抑制炎症介质,降低血小板活性,改善血液高凝状态[16-18];(4)细胞凋亡;(5) 免疫调节作用,尤其是细胞免疫为近年研究的热点。

5 结 语

仲景的著作中,有许多方剂是具有辛开苦降的作用,具有代表性的,如三泻心汤、黄连汤、乌梅丸等。但三泻心汤的辛开苦降(泄),专作用于脾胃,属于“和”法。在此基础上,抓住UC的“下利”和“痞满”两个特点,而应用3个泻心汤。

5.1 抓住病机要点

①脾虚胃热,寒热错杂―“痞”、“利”、(呕)―辛开苦降(泄);

②湿邪阻滞,与胃热相合,而成湿热,愈加缠绵―舌苔黄腻―清热化湿;

③“久病入络”,瘀血内阻―病程长、便血、镜下肠黏膜充血―行气化瘀。

5.2 用药体会

①本病病程缠绵,虚实夹杂,攻则伤正气,补则益邪,故必须用“和”剂以治之;

②本病或虚或实,“湿”的存在往往贯彻始终,或为寒湿,或为湿热。所以,祛湿亦为治疗大法。但李东垣在《脾胃论》中坚决反对治“湿”,用“淡渗之剂治之”,这是因为“病虽即已,是降之又降,是复益其阴而重竭其阳气矣”,“故必用升阳风药即差”(调理脾胃经验)。故在临床实践中,接受《脾胃论》的指导,也收到较好的效果;

③“瘀血”是病理产物,亦是使病程缠绵的致病物质。治疗上必须阻断产生“瘀血”的原因,清除“瘀血”,使病情转入良性的轨道。所以,在上述的基础上,加用“行气活血”的药物。

5.3 学习中医经典著作的体会

①认真研读,深刻领会:经典著作年代悠久,言简意赅。但文字晦涩,不认真研读,无法体会古人的精神实质;

②经典著作或名著之间互参:对于经典著作的理解,我们可能不如古人之间理解的深刻。如:关于《内经》对脾胃的认识,恐怕多数人不如李东垣理解的深刻。对于“辛开苦降(泄)”之法,也不如李东垣理解的透彻。对于“瘀血”的产生,也不如叶天士、王清任认识的深刻;

③参悟:古人的著作之间,表面看是联系不大的,往往都遵《内经》之旨,而且有些著作表面是专著,而实际杂病亦在其中。所以,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善于把两个以上的看似无关的著作中的内容联系起来。

参考文献

[1] 布图雅.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研究现状[J].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06,5(3):68.

[2] 张庆荣,买买吐松.“辛开苦降法”初探[J].天津中医药,2005,5(22):428.

[3] 张仲景,述,王叔和,撰次.伤寒论[M].钱超尘,等,整理.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4] 李怀生.《伤寒论》寒热并用、辛开苦降法初探[J].光明中医,1998,4(1):22.

[5] 赵鸣芳.半夏泻心汤的应用思路及作用机理分析[J].江苏中医药,2005,10(26):210.[6] 杜作栋,玉英.半夏泻心汤及类方证因机辨析[J].河南中医药学刊,1997,5(12):363.

[7] 张海啸,史载祥.半夏泻心汤的临证应用[J].河北中医药学报,2006,4(21):205.

[8] 李福章.甘草泻心汤加减治疗慢性结肠炎124例[J].光明中医,2006,11(21):11.

[9] 魏玮.辛开苦降法与脾升胃降[J].中医杂志,2004,15(9):715.

[10] 李桂贤.半夏泻心汤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的机理探讨[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4,10(10):27.

[11] 吴发义,顾武军.半夏泻心口服液对实验性慢性胃炎大鼠血清MDA和SOD的影响[J].中药药理与临床,1997,13(6):14.

[12] 加濑义父,早川晃正,石毛敦,等.半夏泻心汤止泻作用研究[J].日本东洋医学杂志,1995,46(6):92.

[13] 温武兵,张桂珍,叶向荣.半夏泻心汤调和胃肠作用的动物实验研究[J].中国医药学报,2000,15(2):66.

[14] 刘喜平, 李沛清.半夏泻心方配伍与诱导BGC-823细胞凋亡关系的血清药理学研究[J].中医杂志,2006,2(47):135.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