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勤管理规划范文

时间:2023-07-11 09:21:40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后勤管理规划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后勤管理规划

篇1

重点强化餐饮、交通、动力等各项保障职能,集中精力开展服务;不断深化后勤管理、服务的改革,建立科学的运行机制,进一步提高后勤服务工作的能力和水平;坚持贴近干部职工的工作、生活、健康和安全开展更主动、更人性化的服务。

㈡ 基本原则

1.坚持管理职能与服务职能“两分开”的原则。为更好地履行管理与服务职责,让“裁判员”和“运动员”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管理局作为办事机构,担负后勤服务工作的管理职能。机关服务中心作为总直属单位,承担“医、食、住、行”和“风、暖、水、电”的具体服务保障工作。

2.坚持“小机关、大服务”的原则。按照“精简、统一、效能”要求,调整服务结构,整合后勤服务资源。管理局机关以不超过30人的精干队伍,完成后勤服务监管任务;服务中心强化以餐饮、交通、动力为重点的各项服务工作,切实保证全工作稳定有序。

3.坚持只对内服务,不对外经营,严格落实“收支两条线”的原则。机关服务中心严格落实“收支两条线”的预算管理制度,支出要全部申报预算,并严格按批准的支出预算执行;取得的服务收入全部上缴计财局,不得以任何理由、任何方式将收入转移或在账外循环;建立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服务单位职工的积极性。

4.坚持“三贴近”服务的原则。努力贴近干部职工的工作、生活、健康和安全开展服务,不断创新,注重细节,体现更靠前、更主动、更人性化的服务,不断提高服务满意度。

后勤发展目标及措施

㈠ 近期和“十一五”期间主要发展目标

进一步完善符合工作特点的后勤保障体制,重点做好以餐饮、交通、动力服务保障为重点的多项服务工作,在服务中心全面推行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明确质量目标,狠抓过程管理,进一步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优化队伍结构,提高整体素质,培养与引进相结合,建设一支业务精、作风好、思想过硬的后勤队伍;建立健全监管制度,形成有效的监管机制,充分发挥管理局对服务保障的监管作用;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加强基础设施的改造,努力建设与事业发展相适应的工作环境。

㈡ 主要措施

1.在服务中心全面推行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2007年所有服务单位通过认证,突出和强化餐饮、交通、动力服务保障,形成符合工作特点的后勤保障体制。

——餐饮服务满意率要大幅度提高。随着食堂综合楼的建设和投入使用,加强炊管人员的业务培训,逐步调整队伍结构;实施并完善“暗补”变“明补”办法,定期公布伙食点击查看本资料原创网站更多文章账目;设置以中餐为主的不同风味就餐区和中、西快餐区,满足职工多元化和个性化需求;完善24小时就餐服务;建立食品化验室,培养或聘用营养师,建立营养食谱信息库,逐步规范营养保健餐的营养成份、标准及制作要求,确保饮食安全;满意率达到80%以上。

——交通服务安全快捷。完善车辆管理和使用制度,逐步取消部门自备车和自管车,集中管理,统一调度,;提供24小时全天候服务,调度反应迅速,车辆准时、准确到位,确保随叫随到、安全快捷。2008年完成交通处调度、派车、统计、结算系统升级换代和地下车库监控系统改造;2008年奥运会前,车辆卫星定位系统和车载电台系统投入使用;逐步调整车辆结构,按规定及时淘汰、更新车辆,根据工作需要,适时增加特种车。

——动力保障规范高效。视情况整合办公区动力和物业管理力量,统一负责各办公区域的动力保障和物业服务工作;整合电视监控系统;加强供配电、热力、电梯、办公空调、消防及监控设备运行的巡检,按期保养,保证各类设备运行完好;强化24小时运行维修值班制度,及时排除故障,维修合格率要达到100%,保证工作区备用电源时刻处于正常待机状态,确保应急启动。

——充分利用 会资源,使班车、医疗、幼教服务方便职工需求。积极进行班车改革的调研论证,条件成熟时实施;幼教服务只面向职工子女,收费不高于同档次幼儿园标准;门诊部强化“保健、救急”职能,在职工和离退休老同志居住比较集中的地区增加合同医院,使职工得到便捷、人性化的服务。

篇2

自2015年11月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提出供给侧改革这一理念以来,全国上下都在紧锣密鼓地开展旨在以市场化为导向,以市场所需供给约束为标准的政府改革运动。独立学院后勤工作作为一项为高校的教学、科研提供服务和保障的工作,涉及到饮食、住宿、交通以及其他一些与师生关系密切的事务。后勤事务异常繁杂,重在管理,管理得当,则能有效满足全校师生的服务需求,为师生教学、科研工作提供有力保障。然而,由于办学体制的特殊性以及办学经验的不足,许多独立学院的后勤管理还存在诸多的问题,后勤管理改革走了许多弯路。用当前供给侧改革的相关要求和标准来审视当前独立学院后勤管理状况的话,则可以理解为许多独立学院后勤管理并没有以在校师生的需求为标准来制定、落实相关的政策规章,其提供的后勤管理服务满足不了师生的服务要求。在供给侧改革视阈下,如何解决这一矛盾成为摆在独立学院后勤发展的一道难题。当前全国上下全面推行依法治国的时代背景下,结合独立学院自身的办学特点,采取法制化管理的办法成为当前独立学院后勤管理所面临的诸多问题的重要途径。

一、供给侧改革视阈下独立学院后勤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许多独立学院仍然沿用母体高校行政性管理模式,导致后勤管理效率低下,后勤员工工作积极性、主动性不强

通过依托母体高校资源,结合社会资金而创办起来的独立学院,其不仅在教学、科研方面对母体高校存在不同程度的依赖性,在后勤管理方面,许多独立学院依然是依循母体高校“科层制”的行政性管理模式,并由此引发了诸多问题。这些问题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独立学院所依托的母体高校,由于有政府经费的投入,其在后勤服务和保障方面能够给予更多的资金投入和支持,彰显后勤的“教育”属性和“公益”属性,而独立学院由于政府没有相应的经费投入,后勤资金往往比较吃紧,采用行政性管理模式,后勤员工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得不到有效地激发,并最终导致后勤服务质量的低下。这就是通常有学生会觉得公办高校食堂饭菜、宿舍费会便宜一些,而独立学院的食宿则相对贵一些,并且后勤服务也相对较差的重要原因之一。其次,独立学院所依托的母体高校后勤员工大部分是编制内正式员工,他们更加珍视自身的工作职务,采用行政性的后勤管理方式有较好的基础,而独立学院后勤员工大部分是合同制员工,员工流动性大,依然采用行政性的管理方式很难调动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反而导致后勤工作效率的低下以及服务质量的低劣,并加剧了后勤人员的变动。第三,许多独立学院后勤沿用母体高校行政性管理模式,不可避免地出现上级管理部门干预过多,管理过死,缺乏灵活性,效率低下等母体高校后勤管理所面临的种种问题。由于独立学院采用的是民间资本进行办学的,其后勤工作一方面要保证高校教育的“公益”属性,一方面还要兼顾办学主体的经济效益,传统的行政化管理模式必然导致后勤管理效率和经济效益的低下,这是一种不可持续的管理模式,必须要进行改变。

(二)后勤管理人员结构不合理,专业化建设滞后

高校后勤涉及到为师生提供水、电、暖、交通、住宿等日常事务管理和维护。这些事务大部分都是专业性较强、体力劳动强度大,需要后勤管理人员匹配较强的专业技能以及较好的身体素质才能胜任的工作。然而,当前大部分独立学院后勤工作人员结构不甚合理,这严重滞缓了独立学院后勤专业化建设水平,具体来说,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后勤管理人员年龄结构不合理。从现实情况看,独立学院后勤管理人员绝大部分都是以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群为主,诸如负责学生公寓管理的楼管,基本是以退休人员为主,负责校园交通执勤管理的保卫处人员,基本也是。这些后勤管理人员年龄偏大所带来的一个严峻问题便是精力不足,进而容易导致管理上的疏漏和服务的不足。以学生公寓的楼管为例,其每天要负责的卫生清洁工作都已经让其不堪重负,在宿舍进出人员的管理上、公寓设备管理、火灾防护方面往往就显得力不从心,并带来严重的安全隐患。第二,后勤管理人员专业机构不合理。后勤管理工作涉及到多方面的专业工作,诸如供水、供电、供暖以及公寓的日常维修等,都需要专业化的人员。而当前独立学院后勤管理人员基本都不具备相应的专业技能,当后勤事务需要专业人员时,往往不得不临时聘请校外人员进行协助,如此一来,不仅耗费大量的资金,服务周期经常也拉的很长,引起师生的诸多不满。

(三)许多独立学院后勤管理混乱,信息化建设滞后

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通信技术的发展,特别是随着“互联网+”概念的普及,信息化建设已经成为当前各行各业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信息化最初源于企业改革,指的是企业通过推行信息化,学习、研究和应用国内外先进的思想、方法和技术,来提高自身的经营水平和核心竞争力。信息化的本质是让沟通更顺畅,让连接更方便。高校后勤实体部门众多,人员庞杂,很多师生员工对后勤各部门的职责不甚了解,遇到问题不知道与哪个部门联系,同时后勤部门与部门之间的信息传递也比较慢,因此服务不及时,导致师生的意愿没能及时反馈的现象时常发生。师生与后勤部门以及后勤部门与部门之间的沟通不畅,管理混乱,服务不到位是独立学院后勤信息化建设所面临的严峻问题。

二、供给侧改革视阈下独立学院后勤管理法制化的必要性

(一)落实提出的全面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举措

十明确提出把法治观念纳入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之中,构建法治国家的重要任务。十四中全会明确提出“四个全面”的重要举措,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便是其中重要内容之一。在全面依法治国的背景下,独立学院后勤推行法制化管理也就成了应有之意。

(二)顺应独立学院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必然要求

独立学院后勤社会化本质是后勤市场化,意在将后勤服务纳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之中。独立学院后勤社会化改革是顺应高校后勤发展潮流,相应国家号召,落实相应政策的务实之举。虽然在社会化改革中遇到许多困难和障碍,甚至出现反复,但改革的这条路必须坚定地走下去。社会化改革改革本质上是把后勤纳入市场经济体系之中,而市场经济本质上法治经济,强调用法律法规保证市场规则的正常运行,保障市场主体的合法权益。独立学院后勤管理推行社会化、市场化改革,本质上也是进行法制化改革。

(三)独立学院后勤自身建设和发展的可靠保障

当前许多独立学院后勤工作依然带有浓重的行政性色彩,后勤管理工作主观性过强,后勤工作经常呈现出较为严重的主观性、随意性;另一方面,独立学院后勤员工多是以临时工为主,人员流动性大,导致后勤管理工作缺乏稳定性、连续性。独立学院通过推行法制化管理,明确工作人员的权、责、利、效,以及相应的监督奖惩机制,可以最大限度地防止后勤管理的主观随意性和后勤腐败现象,可以最大限度地保障后勤人员的权益。因此,推行法制化后勤管理模式是保障独立学院后勤工作连续、稳定和健康发展最重要的保障。

三、供给侧改革视阈下独立学院后勤管理法制化的可行性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持续深入发展,为独立学院后

勤推行法治化管理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经济环境和基础自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历经了20多年的持续发展,已基本确立了以公有制为主体,以计划为指导,以市场为资源配置基础的经济发展模式。市场经济具有平等性,指的是市场交易主体地位平等,市场交易遵循等价交换的法则。市场经济具有竞争性,市场经济主体只有不断改进技术和管理,提升竞争力,才能在“优胜劣汰”的市场经济环境中生存和发展下去。市场经济具有开放性,对外开放是我国实行的一项长期基本国策,开放性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征之一,意在使国内市场融入全球化,使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接轨,参与国际分工,在竞争中生存和发展。市场经济具有法制性,市场经济的主体性、竞争性、平等性和开放性都需要法制保障,市场经济本质上是法治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持续深入发展,为独立学院后勤推行法治化管理提供了良好的经济环境和基础。

(二)依法治国方略的全面推行,独立学院后勤推行法治

化管理提供了良好的法治环境和基础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全面依法治国的要求。全面依法治国要求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方面面都纳入的法治管理的轨道,任法而治。政治上,要求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严格依法行政,做到“法无规定不可为”,并严格按照法律规定程序行使行政职权。经济上,一方面是严格遵从“私法自治”原则,保障市场经济主体的自主性及合法权益;一方面强调用法律规范和保障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打击经济违法行为。文化上,一方面是全面加强法治教育,营造法治氛围,打造法治文化,提升全民法治观念;一方面是通过法律规范文化市场,保障公民以及文化组织的合法权益,引领文化产业稳定、健康发展。依法治国方略的全面推行为独立学院后勤推行法治化管理提供了良好的法制环境和基础。

(三)后勤社会化的推进,为独立学院后勤推行法制化管

理积累了大量实践经验自上个世界90年代中央提出推行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以来,各高校纷纷把后勤从高校分离出来,纳入到市场经济体系之中,以减轻高校负担,推进后勤事业的发展。然而,后勤社会化并非一帆风顺,期间遇到了许多挫折和反复。独立学院虽然办学历史不长,但从一开始,其后勤管理便走上了社会化改革的道路,后勤服务商品化、市场化已经有一定的基础,这为其后勤推行法制化管理奠定了良好的实践基础和经验。

四、供给侧改革视阈下独立学院后勤管理法制化的有效途径

(一)强化法治后勤管理理念

思想决定行动,独立学院要建构法制化后勤管理模式,首先要引导后勤工作人员树立法制管理理念。在行政性管理背景下的高校,要后勤员工树立法制理念并非易事,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第一,独立学院董事会或管理委员会要确立依法管理后勤的理念和决心。强化后勤法制理念是一项自上而下的工作,需要学院领导层率先树立依法办后勤、依法管后勤的理念。在日常的管理决策中,在管理干部的任命中,严格依法办事,为后勤员工起到表率作用。第二,要在全体后勤员工中普及法律常识,营造后勤法制文化,逐步树立起后勤员工的法制理念。独立学院后勤法制化管理最关键的还是要落实到在“一线”工作的后勤员工上,这是检验后勤法制化管理推行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之一。因此,强化法制后勤管理理念,需要在全体后勤员工中普及法律常识,要对后勤员工进行定期培训,讲授与高校后勤有关的法律法规以及相应的管理制度,让后勤员工真正做到知法、懂法进而守法、护法,营造良好的法制环境,逐步树立其法制管理理念。第三,要“抓典型,树榜样”,鼓励先进,鞭策落后,加快推进法制后勤的推行力度。受行政性管理方式的影响,在独立学院后勤管理队伍中,依然存在较为严重的拖拉、懒散,工作被动、消极等不良现象。因此,对于那些法制观念较强,法制管理执行较好的个人和团队给予表扬和鼓励;对于法制观念依旧较差,法制执行不到位的个人和团体进行必要的惩戒处分,通过抓典型、树榜样,形成法制后勤的用人导向和组织氛围。

(二)完善独立学院后勤管理法律法规,努力做到后勤管理“有法可依”

法治的首要要求便是:有法可依。对于独立学院后勤管理而言,做到有法可依,就必须不断完善后勤管理各项法律法规,用法律为后勤各项工作保驾护航。后勤行业是一个综合性行业,涉及面广,所需要的法律法规也多,需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努力:第一,各级政府要加强对高校后勤工作的支持和引导,完善相关立法,为高校后勤推行法制化管理提供最基本的法律依据。独立学院具有自身办学的特殊性,自1999年浙江大学城市学院创办以来,才短短的十几年的办学历程,作为一种新的办学模式,日益受到社会的认可,办学规模和招生人数在逐年扩大。与此同时,引进社会资金办学的模式使得独立学院后勤工作存在的矛盾和问题也日益凸显,行业立法存在诸多空缺。因此,各级政府要加强对独立学院后勤工作的重视,加强实地调研和考察,在此基础上不断完善相关的立法工作,为独立学院推行法制化管理提供上位法指导。第二,独立学院要根据法律法规制定好与后勤相关的规章制度,把国家层面的法定要求落实到本校的管理规定之中。依法治校是落实依法治国的具体提现费,独立学院后勤推行法制化管理则是对依法治校的具体体现。当前独立学院在招标投标、物资采购、物业管理、物业管理等方面存在诸多乱象,这就需要通过完善相关的管理制度来规范这些行为。

(三)独立学院各后勤管理部门要加强执法力度,努力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

独立学院后勤推行法制化管理模式,在相关法律法规和管理制度不断完善的情况下,需要各后勤管理部门按照法律法规、行业规定以及学校管理规定,严格执法,完善监督和指导,真正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具体来说,需要做好以下两点:第一,各后勤实体部门要确实做到依法办事,依法管理。独立学院后勤包括公寓管理部门、餐饮管理部门、交通管理部门等。依法管理就是要求这些实体部门确实做到依法办事,严格戒除人情关系介入到后勤管理之中。第二,独立学院要加强对实体部门执法情况的监督和指导,及时发现问题,纠正问题,做到执法必严。当前许多独立学院后勤服务质量低,后勤投入与产出不成正比的原因不仅是因为后勤管理缺乏相应的管理规定,更多的是后勤管理主体不按规制制度办事,对相关法律法规置若罔闻,并且这种状况长期得不到有效改变。因此,必须加强监督和管理,确保后勤各部门的违法违章能够及时被发现,并及时得到纠正,真正做到执法必严。

(四)明确奖惩机制,对于违法违规行为做到“违法必究”

法治的最后一项要求是违法必究,这是对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的必要延伸,更是有力保障。独立学院后勤推行法制化管理,在做好“立法、执法”的同时,必须明确奖惩机制,对于违法违规行为做到违法必究。具体应该做好以下几点:第一,确实落实、细化对于违法违规行为的问责机制。独立学院后勤管理部门要通过部门规章把相应的职责要求进行细化,并把相应的要求写进聘用合同中,让每一位进入后勤部门的人员在入职时就明确相应的职责要求,明确失职所要承担的法律后果。第二,要把问责机制落到实处。法律法规以及相应细则制定出来之后,关键在于能否落到实处。法律制定出来之后,若是得不到遵守,则是一纸空文。独立学院后勤管理部门要严格按照相应的管理规定,对于违法违规行为,及时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做到“违法必究”。

五、结语

在当前我国全面推行依法治国的时代背景下,独立学院后勤管理推行法制化管理一方面是顺应时代的发展趋势,另一方面也是自身改革发展的需要。当前,行政性管理方式在高校仍然是主流,独立学院亦是如此。与此同时,独立学院由于自身办学的特殊性,其后勤管理还存在管理制度不完善、管理规章落实不到位,管理标准不一致等问题,这些问题都严重影响到独立学院后勤服务质量的产出和提升。独立学院后勤管理法制化道路任重而道远,它需要政府和社会的支持,更需要独立学院师生的不懈努力,尤其是独立学院后勤员工要转变思想观念,树立法制意识,做到:知法、守法、护法。只有这样,独立学院后勤法制化管理才能真正确立起来。

参考文献:

[1]李智,原锦凤.基于中国经济现实的供给侧改革方略[J].价格理论与实践,2016(01).

[2]赵新平.浅议独立学院后勤如何先行与市场接轨[J].高校后勤研究,2015(04).

[3]唐艳枫,翁兆丰独立学院后勤管理机制与模式改革初探[J].高校后勤研究, 2015(10).

篇3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给高校的管理与发展带来了生机和活力,由此而引发的税收问题成为高校和税务部门乃至全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它不仅关系到高校后勤改革的发展,关系到税收能否规范化管理,也关系到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高校后勤社会化活动主要表现为高校后勤经济实体从事学生公寓、教师公寓、食堂经营和为高校教学提供后勤服务;利用学生公寓、教师公寓和食堂等高校后勤服务设施向社会人员提供服务;社会性投资建立的为高校学生提供住宿服务;高校后勤实体为高校师生食堂提供的服务;设置在高校内的实行社会化管理和独立核算的食堂向师生或向社会提供餐饮服务等。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是将高校后勤服务纳入市场经济体制,运用市场机制,建立由政府引导的、社会承担为主的,适合高校办学需要的法人化、市场化的后勤服务体系。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主要目的,是将高校中具有经营性、社会性和服务性的活动纳入到市场化发展的轨道,作为市场经济的组成部分,参与市场竞争。从税收角度来说,这就意味着高校后勤经济实体作为一个独立的纳税人,享受和承担税法规定的权利与义务。这不仅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增加社会供给,而且还可以为国家贡献税收。同时,高校后勤社会化后,可将主要精力用于教学和科研,减轻我国长期以来计划体制模式下高校办学形成的沉重负担。

一、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涉及的税收问题和现行税收政策

(一)营业税的有关征收规定。对从原高校后勤管理部门剥离出来而成立的进行独立核算并具有法人资格的高校后勤经济实体,经营学生公寓和教师公寓及为高校教学提供后勤服务而获得的租金和服务性收入,免征营业税;对社会性投资建立的为高校学生提供住宿服务并按高教系统统一收费标准收取租金的学生公寓取得的租金收入,免征营业税。但利用学生公寓向社会人员提供住宿服务而取得的租金收入,应按现行规定计征营业税;对设置在校园内的实行社会化管理和独立核算的食堂,向师生提供餐饮服务获得的收入,免征营业税。向社会提供餐饮服务获得的收入,应按现行规定计征营业税。

(二)增值税的有关征收规定。对高校后勤实体为高校师生食堂提供的粮食、食用植物油、蔬菜、肉、禽、蛋、调味品和食堂餐具,免征增值税;经营此外的商品,一律按现行规定计征增值税。对高校后勤实体向其他高校提供快餐的外销收入,免征增值税;向其他社会人员提供快餐的外销收入,应缴纳增值税。

(三)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的有关征收规定。对高校后勤实体的所得暂免征收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按有关规定计征。

(四)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耕地占用税等税收的征收规定。对高校后勤实体,免征城镇土地使用税和房产税。对在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中因建学生公寓而经批准征用的耕地,免征耕地占用税。对于城市维护建设税和教育费附加,由于是以实际缴纳的增值税、消费税和营业税三税税额为计税依据,按照一定的比例附加征收的,在免征增值税、消费税和营业税三税的同时,也免征城市维护建设税和教育费附加。

必须明确的是:高校后勤实体应对享受优惠政策的经营活动进行单独核算,分别进行纳税申报,不进行单独核算和纳税申报的,不得享受上述政策。

二、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税收征管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篇4

第一、合理分工,明确岗责。管理,归根到底,是对人的管理。对参与者进行有效分工和组合,是取得工作成效的前提和条件。很难想象,一个分工不明,职能不明,组织松散的集体会创造工作实绩来。后勤工作更是如此,它是服务教育教学和师生生活的最具体的工作的具体落实,哪一点,哪一环节没做好,都有可能引起失误,甚或引发不良后果。何况现在各校后勤人员相对减少,现有人员逐渐老化,不少学校无从补充新员,使得后勤人员承担工作多,负荷加重,责任加大。因此,必须根据岗位要求、人员素质及技术技能等情况作综合考虑,对后勤人员作合理的工作分工,做到有岗必有人,事事有人做。工作分工一般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后勤领导者的管理分工,如后勤分管校长、总务主任、副主任等,都必须明确职责范围,使后勤工作的组织领导覆盖所有工作领域和工作岗位,以体现领导者的责任。二是将工作落实到具体人员,可根据岗位特点和人员特点安排工作,或专职,或兼职,以体现工作者的责任。有岗必有责。必须明确界定岗位职责,杜绝有岗无责、有责不明的状况。同时严格要求全体后勤人员忠于职守,履行岗位职责,杜绝有责不守、等消极怠工,甚或渎职的行为,真正从用人上保证规范化管理的实现。

篇5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高校后勤产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已成为整个高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后勤企业经过艰辛探索和艰苦创业,逐步成长壮大,不但大大提高了对学校的综合保障能力,而且在社会市场上的竞争力也有了大幅度的提升。为了进一步减轻学校负担,为学校教学和科研提供更优质、更高效的服务,不少高校不断从学校行政体制下分离出来一些教辅单位组建高校后勤企业,归属后勤系统管理。对于这些单位如何进行规范管理以适应构建高校后勤产业现代企业制度,还有许多认识问题和实际操作技术问题需思考和实践。本文就此进行论述,以求教于后勤同行。

一、从学校行政体制下分离出来的单位的主要问题

(一)转变观念难,思想压力大,人才难留住

从学校行政体制下分离出来的教辅单位的大部分人员并非出于自己心愿被分离,觉得不但是身份降了、档次低了,而且丢掉了长期以来“吃皇粮”的铁饭碗,今后要靠自己“赚钱吃饭”,短期内观念难以转变,思想压力大。如某高校将教务处和继续教育学院的教材科分离出来组建后勤教材服务中心,从原来的学校一级核算单位变为后勤下属的二级核算单位,从教辅人员转为一般服务人员,且高校后勤产业改革的目标又是推向社会化,建立“市场提供服务、学校自主选择、政府宏观调控、行业自律管理、职能部门监管”的新型高校后勤保障体系,目前还要逐步开放校内服务市场,所以员工的思想压力大。

在人员安置上,虽然实行“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老人”与其他教职工享受相同的职工福利与社会保障,甚至退休后也享受同样的待遇,但是由于观念和实际问题,使得有门路的职工还是想尽一切办法回到学校。“新人”实行全新的聘任制,参加社会保险,可是在工资待遇方面目前还未能做到与“老人”同工同酬,真正的人才留住难,员工变化频繁,影响了后勤企业正常的优质服务。

(二)制度不完善,缺乏激励机制

1 原有体制下形成的“铁饭碗,干好干坏一个样,只要不出大问题,学校不垮,工资照领,奖金照拿”的格局还未真正打破。现在讲社会和谐、讲幸福指数,且一些工作无法具体量化,所以在同一类员工中,特别是事业编制人员中的绩效奖金无法拉开档次,无法实现“奖勤罚懒”,特别是相当一部分人员总是把自己收入跟以前比或跟原单位同事比,经常喊“王小二过年,一年不如一年”。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又形成了收入的“平均主义”。

2 后勤企业主要是为学校教学、科研和师生生活提供服务,与学校母体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学校对后勤企业的行政干预仍不可避免。学校希望后勤企业在讲经济效益时,更注重社会效益。

3 后勤需要承担学校的分流人员和教职工家属。由于后勤服务对象的特殊性,上述一些问题的出现在所难免,容易形成一些岗位人浮于事、工作效率低的格局,所以高校后勤企业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存在很大的阻力。

(三)缺乏自主经营机制

高校后勤与学校行政体制分离后的扶持政策没有完全落实到位,如后勤教材中心成立后。继续教育学院下属有些部门就自行组织学生销售教材,扰乱了学校教材的正常供应秩序。扶持政策没有完全落实到位,没有给高校后勤企业留下足够的发展空间,造成目前高校后勤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与高校的需求不相适应的状况。在实际运作中,学校又要求后勤企业要减轻学校负担,实行差额拨款,且总趋势是拨款会越来越少,或是收费定价偏低等等。而后勤经济实体要适应市场经济规律,要稳定队伍,要生存与发展,就不能不讲经济效益,经济效益决定改革的成败,决定其未来的生存与发展。同时,高校后勤企业作为高等院校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谋求经济效益最大化的同时,还承担着为高校教学、科研和广大师生的服务。同时,更重要的是,后勤员工的思想作风、工作态度、一言一行,对大学生人生观的形成和价值取向有着直接的影响,起着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教育作用。这就要求其社会成本要最低,必要时还要牺牲经济效益,以维护高校乃至社会的稳定与发展。所以,这种似企业又不等同于社会企业的高校后勤无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主经营的现代企业运行机制。

(四)各项规章制度建设亟待完善

学校行政体制下分离出来组建的高校后勤企业在其分离出来之前,由于其隶属行政体制,且规模较小,往往由学校财务处记账或代管经费,即使是单位自己记账,也是简单的事业会计收付核算,未实行完全的成本核算,如固定资产不提折旧、费用和成本的归集和核算没有企业会计的合理。在规模较小、核算简单的情况下,往往没有一套完整的内部控制制度、资产管理制度等。新组建的高校后勤企业,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资产保值增值的需要、校内校外市场的开拓等等,原有的财务核算体系及各项规章制度已远远不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有待进一步完善。

二、从学校行政体制下分离出来的单位的规范化管理对策

为了进一步减轻学校负担,从学校行政体制下分离出教辅单位组建高校后勤企业,这样改革的大方向是正确的。要打破原有的“等、靠、耍”的观念,“既来之,则安之”,因地制宜、循序渐进地进行规范化管理,建立起“自主经营、独立核算、自求发展、自我约束”的相对独立的经济实体,通过建立科学、有效的管理运行机制,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来赢得民意、占领市场。对新组建的后勤企业的规范化管理,根据浙江大学的实践,笔者认为应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实施人性化管理,建立和谐后勤

近几年,全国高校后勤产业的快速发展证明,如果没有一支稳定、过硬、和谐的高校后勤队伍,就会影响教学、科研、师生员工生活等正常秩序,影响学校的稳定和发展,且后勤的服务、保障和育人功能发挥得越充分,其后勤整体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就越好。为此,从学校行政体制下分离出来一些教辅单位组建的高校后勤企业应从以下方面抓好企业干部、员工队伍建设,实施人性化管理,坚持以“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的原则:

1 做好人力资源开发工作,帮助员工制定个人职业发展计划。员工为适应快速变化的环境,需要不断学习和掌握新的知识和技能。企业通过为员工制定良好的个人职业发展计划,给予员工充分的教育和培训机会,给那些爱岗敬业、积极进取、力求上进的员工晋升的机会,就能够促进员工个人与企业共同发展,达到“事业留人”。

2 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实施人性化的管理。针对大部分员工的种种“顾忌”和“失落感”,最重要的是必须懂得如何关心员工、尊重员工、理解员工。企业领导对员工要关怀、理解和尊重,充分尊重他们的劳动,维护他们的权益,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鼓励和支持员工参与民主决策和民主管理。这样既可以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又能提高他们对企业的满意度和忠诚度,达到“感情留人”。

3 切实提高员工的工资福利水平。当前,我国的经济发展迅速,物价指数也在不断上涨,工作是绝大部分员工谋生的重要手段。收入是最直观的体现。当员工的付出与所得到的回报严重不相匹配或与同类人员有较大落差时,“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跳槽将是其必然选择。即使不跳槽,也可能是出工不出力。因此,企业管理者应了解当地社会和学校教职工的总体工资水平,给员工以合理的薪酬,以达到“待遇留人”。

4 加强与员工的思想交流与沟通,重点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与员工的思想交流与沟通是增进相互信任、化解矛盾的最佳形式和途径。企业管理者要正确处理员工的不满情绪,加大沟通力度和密度,对员工加强教育,积极引导,化解矛盾,营造一种企业关心员工、员工热爱企业的和谐氛围。同时,作为一个服务型的企业,要明确一个信念,从“等、靠、要”到积极、主动开展工作,秉持“以服务求生存、以管理求效益、以品牌求发展”的企业理念,立足校内,面向社会,积极开拓校内校外市场。

(二)引入竞争机制,健全激励机制

要把竞争机制引入高校后勤企业,并与员工的个人劳动报酬相结合。无论对“老人”还是“新人”将推行全员竞争上岗,同时在工资待遇方面应该做到同工同酬、收入能增能减的机制,在坚持工资总额的增长低于经济效益的增长及对超额完成目标利润实行一定比例的奖励措施的原则下,由后勤企业按有关规定自主决定工资分配制度和工资标准,坚持按劳分配原则,适当拉开差距。

(三)建立企业法人制度,健全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机制

篇6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后勤服务;社会化;规范化;标准化

一、以目标为发展战略

首先,要以人为本的理念指导员工行为,坚持以服务对象为核心,坚持后勤工作常规化、规范化。积极的寻求发展模式的改变和服务内容的更新换代升级,优化服务基础设施,实施精细化管理,有目的、有层次、多角度、全方位的展开服务,建立扎实的反馈机制及质量改进方案,以客户满意度为基本宗旨,尽可能的做到尊重员工,理解客簦尽量让机关职工体会到更好的服务享受。

其次,实施精细化的服务指标。服务理念应由原来的粗放发展格局转变为集约发展模式,全面梳理内容,解决核心问题,抓重点时间,问质量和服务要效益。后勤人员要有前瞻性视野,在开放时代中取得改革成果,谋求更高的发展战略。使后勤服务工作更加规范。

最后,要实现规范化服务及管理制度。制度是衡量规范化管理的标尺,没有制度就没有规范,因此需要建立相关科学配套的管理制度,加强制度的权威性和系统性,规范化的目标之一是要制度服务指标,服务指标要有定性和定量指标,定时的核对员工实现指标的情况,并且按照指标绩效考核,整个服务流程需要不断完善,重点突出,层次清楚。

二、以社会化服务为导向

后勤社会化是研究后勤服务如何走向市场,如何在市场经济中占有一席地位。如何根据单位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盘活后勤服务机制,逐步走向社会,服务措施,经营管理、经济核算、人事制度等均与市场运作接轨。对后勤服务整体进行转制改革,执行后勤服务标准化、规范化管理,按现代企业制度,优化劳动组合,提高劳动生产率和服务质量。它既为本单位提供后勤服务,又走向社会,参与市场竞争,执行星级管理,拓展服务对象,实现资源共享。

后勤服务社会化的改革也会存在一些问题:改革平稳的缺点是没有完全的社会化渠道,进程缓慢,成本较高,在市场竞争中没有价格优势。因此本文建议要实现后勤管理朝着多元化方向,需要将一些耗资较大的环节适当的外包,可以逐步的实现后勤社会化举措。

三、以规范化标准化为使命

随着体制改革,单位发展与后勤保障的协调更趋突出,加快建设后勤服务标准,顺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逐步的实现其市场化进程,逐步面向社会。如果说缺乏完善的管理制度,服务缺乏具体的标准,那么将很难与社会接轨。伴随着我国入世,地区贸易加强,各行各业都在进一步加强社会化服务的水平。因此,行政事业单位后勤管理实现规范化服务实现标准化,是时代赋予的使命,是社会发展进步的必然趋势。

服务质量是服务的生命,要实现管理的规范化和标准化,首先要实现各项事务要流程化,后勤服务流程化才可能实现规范化和标准化。把现代管理手段和科学管理理念引入行政事业单位后勤管理工作中,建立在社会化基础上,制定一系列规范化指标及后勤服务标准化清单式评价体系,与月度绩效考核挂钩,对后勤人员实施激励和绩效考核机制。根据后勤事务设定考核指标和指标权重,及时与员工进行绩效考核绩效面谈及改进计划,使后勤管理标准化、规范化有理有据。

四、以优质服务为根本

为做好规范化管理和标准化服务工作,按照国际质量管理体系的要求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质量保证体系,策划质量方针、质量目标,要与服务对象的期望紧密联系起来,实事求是,突出行政事业单位后勤的特点,我们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最后确立了行政事业单位后勤服务标准:“优化管理”、“优质工程”、“优良服务”。“优化管理”即科学管理中心的人、财、物和经营、事务、管理工作,力求达到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的目标,提升服务品位。“优质工程”即指导下属公司做好维修工程建设,把好工程质量、施工安全、工程进度三个环节,争创优质工程,维护经济利益,提升服务能力。“优良服务”即努力为机关部门和职工提供各项后勤保障,更新服务观念,端正服务态度,重视服务细节,努力营造个性化、创新性的服务氛围,提升服务质量。

行政事业单位要实现质量指标,需要以物业服务为龙头,建立后勤服务及动力中心,按服务满意度、客户服务有效投诉处理满意度、水,电零修合格满意度、配电运行客户满意度等指标进行分解任务,列入对部门工作的考核范畴。使用现代化技术手段处理数据,严格按照质量标准建立让机关职工满意的后勤管理制度,解除职工后顾之忧。

五、以质量体系为保障

行政事业单位要建立《质量手册》和《程序文件》,对机关大楼公共区域维修、水电零修、高压配电运行、环境卫生、医疗服务和职工住宅公共区域维修等都提出了简洁而明确的要求,初步实现了管理规范化,服务标准化。

比如,以物业管理为龙头,建立电梯、电气设备、二次供水系统、配电房、水泵房、消防报警系统以及公共照明等一系列质量管理体系。从接听电话、安排维修到事后回访都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做到接听电话有准确记录,上门维修服务有统一佩戴的胸牌,自带一块抹布和一副鞋套,制作服务项目表,将维修内容由各处室、用户签字认可,公开出示优质服务卡并请用户监督等等,经调查维修合格率达100%,一周内还要进行巡视回访,使水电零修工作迅速步入了规范服务的轨道。

六、以监管为根本宗旨

规章制度和监管体制是质量管理的根本,质量标准使员工明确自身的职责,并且能够顺利的完成既定的任务。监管的核心是监督,没有监督,政策无法落实,因此后勤单位的员工需要在监督下落实政策。检查工作是必不可少,主要目的旨在监督计划方案的执行情况,以便有效的纠偏,按照客户的要求提升质量管理。

行政事业单位后勤机关在保证质量管理体系实施过程中设计了工作日志,包括日常维修,保洁,报修、绿化等,针对客户调查设计问卷和客户满意调查表,各种故障记录表及巡查记录等,建立台账制度,及时准确的了解员工的动向,明确各自的职责,规范了后勤部门员工的行为。

质量管理体系的认证,确立了后勤保障的质量管理体系,明确了服务的主体,需要在执行过程中增强员工的培训意思,积极组织员工培训,并做好内审工作,需要在提高质量保准的同时,提升人员的基本素质。标准化和规范化是未来行政事业单位发展的风向标,夯实后勤实力。员工在培训和学习中积极的落实质量要求,并且以质量为目标,树立质量意识,通过监督落实质量目标,实现后勤服务质量的制度化和科学化。

参考文献:

[1]李俊.机关事业单位后勤社会化管理模式的建立与创新[J].财经论坛,2014,08.

篇7

中图分类号:G647.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08-0166-02

引言

作为高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后勤在高校教学科研、基础设施运行、社会商业和基本生活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保障和支撑作用。本世纪以来,伴随着高校办学规模的逐步扩大、学生人数的激增,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高校后勤管理也逐步由过去静态的、高度集权的行政化的后勤服务产品供给机制转变为动态化的市场供给机制。然而,受限于高校后勤工作服务对象、服务原则和服务模式的特殊性,高校后勤工作在市场化的进程中依然存在管理模式粗放、后勤管理不到位和校园环境社会化等诸多问题。而近年来在企业界兴起的精细化管理模式则可以有效解决上述问题。因此,笔者在对高校后勤管理现状与存在问题全面把握的基础上,试图将精细化管理理念引入到高校后勤管理当中,构建精细化的后勤管理模式,以期有效解决高校后勤工作市场化转型中的相关弊端,提升高校后勤工作的效率和质量,最大限度地保障高校教学、科研等工作的顺利有序进行。

一、高校后勤管理现状与问题梳理

通过对当前高校后勤管理现状进行剖析发现,当前高校后勤管理普遍存在目标规划部不明确、组织结构不合理、人事制度不健全以及管理流程不规范等问题。

(一)规划不明确,后勤管理量化、细化不足

鉴于高校后勤管理负责整个学校师生的教学和生活,因此,后勤管理需要对工作制定详细、科学的发展目标规划。而就现实情况看,大部分学校在实现后勤工作市场化之后,后勤部门并未制定明确的规划和目标,管理和运行依然处于“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的模式。即使有部分学校制定了相应的后勤管理目标和规划,但是由于目标和规划过于粗糙,在具体的实施中也往往流于形式,因此,在具体的实施中指导意义不大。

(二)高校后勤部门机构设置不科学,组织结构不合理

除了目标规划不明确外,后勤部门机构设置不科学、组织结构不合理也是当前高校后勤管理中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一般认为,对于高校后勤部门组织结构构建来说,一般应与高校的办学规模、经济实力相匹配,并且高校组织机构在运行过程中应实现独立核算、自负盈亏。而就当前高校后勤部门机构设置现状看,高校后勤部门结构设置存在明显的管理层次设置不合理的现象,并且组织机构的职责、权界也界定的不够清晰,在日常管理和经营中出现职权结构模糊、多头管理、推辞责任等问题,严重影响了高校后勤管理的质量和效率。

(三)高校后勤管理制度不健全

由于我国高校后勤管理社会化和市场化改革的时间相对较短,高校后勤管理依然保留原有的计划经济特征,符合市场化的高校后勤管理制度尚不健全。具体来说,首先,在高校后勤人员的人事管理制度方面,目前高校后勤管理人员的人事制度普遍存在工作人员工作职责界定不清晰、工作内容相互推诿,工作激励机制不健全、员工工作缺乏积极性,人事竞争机制匮乏、员工欠缺危机意识和自我提升意识,以及忽视员工职业发展规划、员工队伍素质偏低等问题。其次,在成本核算制度方面,当前高校后勤管理在成本核算方面缺乏精细化的成本核算方案,导致高校后勤资产不清、管理工作混乱,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滋生校园腐败问题。

(四)高校后勤管理流程不规范,管理方式粗糙

就高校后勤管理流程的规范化程度来看,高校后勤在管理流程上存在着管理流程不规范和管理方式粗糙等问题。由于当前我国高校管理只看重开始和结尾,对管理的中间环节,也就是管理流程缺乏应有的重视,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我国高校后勤管理流程不规范,后勤管理工作中存在大量无序操作、交叉管理等现象,致使后勤管理无章可循、后勤部门资源配置效率低下等。

二、基于精细化的后勤管理模式构建

由于精细化管理可以将管理职责具体化、分工明确化,同时倡导人们用创新思维对工作流程、组织系统等不断优化、持续改进,使各组织管理的基本单元高效、精确、持续、协同运行,并且可以将管理成本减到最低,因此,将精细化管理理念应用到高校后勤管理当中,构建精细化的后勤管理模式可以有效解决上文提到的高校后勤管理面临的相关的问题。基于此,本文将精准管理理念引入到高校后勤管理的目标规划、组织结构构建、人事管理、成本核算、流程设计和精细化后勤管理文化营造等方面。

(一)将精细化管理理念贯彻到高校后勤管理目标规划中

任何组织的管理活动都从规划开始,规划是所有管理活动的基础。对于高校后勤管理来说,其工作内容涵盖了对教学、科研设备等管理,对宿舍、食堂、商店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和运营,对高校后勤人、财、物的支配。而这每项管理工作的开展和实施,都需要科学、可行、合理的规划作为指引。因此,对高校后勤进行精细化的管理,首先应从制定精细化的管理规划入手。在高校后勤管理规划在具体的制定过程中应该遵循一定的原则。首先,高校后勤管理规划应该有理有据,具备可检查性和可操作性的特点,这主要是因为管理规划是高校后勤部门开展工作的具体依据,因此高校后勤管理规划应该充分考虑后勤各部门的实际情况,根据部门实际情况对对高校后勤管理规划进行科学设计。其次,后勤部门在制定规划的过程中,需要根据后勤各部门的实际情况,合理地制定长期、中期和短期的规划,同时要求短、中、长期规划无缝衔接,相辅相成。最后,在制定后勤部门管理规划之前,应充分考虑未来工作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风险,并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以应付不可预见的突发事件,从而实现高校后勤管理张弛有度,灵活变通。

(二)依托精细化管理理念,科学构建高校后勤管理组织机构

高校后勤部门使一个庞大的组织系统,其结构的科学、合理与否,显著影响着高校后勤部门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当前,高校后勤部门组织结构存在结构设置不科学、组织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因此,基于高校后勤部门精细化管理的要求,应对高校后勤部门的组织结构进行精心设计和细心谋划。同时,高校后勤部门对部门组织结构进行精细化构建的过程中,应遵循三个原则。首先,对后勤部门层次结构的设置,切忌盲目追随、模仿其他高校或企事业单位,要本着对本学校负责和与本校实际情况相适宜的原则,按照高校后勤部门业务发展的需要和经济实力进行合理规划,保证结构层次的合理。其次,在进行职能结构设置时,要将职能界定细致、清楚,将职能结构规划做到位,摒弃遇到情况再修改的推脱工作的态度,将精细化组织结构管理落到实处,将组织结构设置到位。最后,高校后勤组织结构的运行应体现规范性的特征,即高校后勤部门在设置组织机构的同时,还应该根据组织结构的特点,制定科学的方针政策、规章制度和工作程序等;此外,要求后勤部门的规章制度应充分体系精细化管理思想,规章制度在制定过程中要有理有据,同时还应该体现高校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

(三)构建精细化的人事管理制度

由于人力资源是高校后勤部门的核心,在高校后勤部门推进精细化的管理,推动人事管理的精细化是非常重要的。在高校后勤部门推动精细化管理制度,关键是要合理配置后勤部门的人力资源,实现知人善用,人尽其才。具体措施是:首先在人力资源配置上,后勤部门领导应准确把握公司员工的工作能力和特点,根据岗位要求定人,为员工提供广阔的平台和空间,最大限度地释放员工的工作能力。其次,应健全高校后勤部门的薪酬、奖励制度和构建后勤部门的激励机制,提高高校后勤部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最后,应重视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通过多种培训形式,帮助员工更好地成长,推动员工不断改进和创新,从而实现员工的自我发展和完善,进而满足高校后勤精细化管理的人力资源要求。

(四)构建以精细化理念为指导的成本核算制度

前文指出,当前高校后勤成本核算制度表面化严重,普遍流于形式,严重影响了部门的运行效率,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滋生了腐败等问题。因此,对高校后勤部门进行精细化管理,建构精细化的成本核算制度也是必不可少的。以精细化管理理念的精髓是杜绝没有必要的浪费,降低管理成本,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所以,以精细化管理理念为指导构建高校后勤部门的成本核算制度,重点是将成本核算制度纳入科学化、规范化的轨道,从源头上降低管理成本。具体措施来说,则应在高校后勤啊管理工作中确立成本核算观念,合理划分成本核算的范围,参照同行业或相近行业的成本核算制度,建立精细化的成本核算管理体系。此外,还应该在高校后勤部门员工中树立成本理念和成本意识。

(五)创建精细化的后勤管理操作流程

篇8

医院的后勤管理涉及面极其广泛,直接承担着医院的硬件设施,比如建筑、绿化、水电、食堂和办公耗材等方方面面的规划与维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医院的后勤管理系统是维持医院正常运转的关键要素。在信息技术日益进步的今天,在各行各业普遍信息化的背景下,为了更加有力地推进医院的改革和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医疗需要,营造良好的医患关系,必须积极把信息化引入医院后勤管理,不断推进医疗事业的快速健康发展。

一、医院后勤管理的主要特点

1.系统性。医院后勤管理并非孤立于整个医院系统而独立存在,就医院内部而言,它始终和医院的医疗系统、住院系统与行政管理系统联系在一起,始终和医生、护士和患者联系在一起;就医院外部而言,它始终和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国家卫生事业政策、市场经济等联系在一起。因此,医院的后勤管理有着十分明显的系统性。医院的后勤管理,既要把关注点放在后勤管理的方方面面,比如医院建筑物维修与扩建、医院绿化植物的种植与维护、水电暖气系统的维护、医院伙食供应的监管与改善、医院办公器材的采购与维护等等,又要把关注点放在患者的身上,把后勤管理的改善与患者的实际需求紧密结合起来,同时,还要考虑到医院的发展战略,既不能超越医院的发展战略,又不能滞后于医院的发展战略,而应该与医院的发展战略相契合。

2.计划性。实施医院后勤管理总是为了实现一定的目标,因此,在实现自身管理目标的过程中,医院后勤管理呈现出突出的计划性。因为就医院后勤管理本身而言,相关的各项工作十分复杂,涉及的工作、领域、人员、资金和资源都很多,只有进行认真详细的规划,做好各项工作计划,才能有条不紊地开展工作,使得后勤管理既高效又有高质量。就医院后勤管理与卫生事业发展的关系而言,医院后勤管理工作是国家和地方卫生事业的一个组成部分,应当依据卫生事业的发展规划,作出相关的计划安排,切实贯彻落实卫生事业发展规划。

3.人文性。医院后勤管理各项工作的实施者是人,服务的对象也是人,因此,医院后勤管理的过程就是人与人之间不断发生联系,不断调整关系的过程。在这个服务管理和调整关系的过程中,医院后勤管理的人文性得以呈现。人文性是医院后勤管理的本质要求。管理的目的不是管理本身而是服务,它服务于医生、护士和患者,不断满足社会民众的医疗需要,服务于经济社会的发展。它促进了人与人关系的和谐,促进了人与组织关系的和谐,节约资源以促进工作效率的提高,发挥各种资源的最大效用以实现人的健康全面发展。因此,在各项工作中使得人文关怀和人文精神得到充分的体现,使医院后勤管理具有明显的人文性。

二、信息化引入医院后勤管理的重要性

1.有利于提高医院后勤管理质量。前文提到,医院后勤管理工作涉及面广,与医院的人、财、物的调配紧密相关。因此,医院后勤管理引入信息化之后,将大大减少各项工作的审批流程,简化工作程序,优化相关工作流程,克服传统后勤管理状态下的低效与繁琐,从而提高后勤管理工作效率。医院后勤管理质量的提高,不仅是工作效率的提高,还需要在管理水平上得到提高。把信息化引入医院后勤管理后,有利于及时摸清医院家底,全面掌握医院后勤的相关信息,对医院后勤实行动态管理,为医院后勤的科学决策提供依据,从而全面提高医院后期管理质量。

2.有利于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良好的医患关系,不仅是医院发展的需要,也是医院后勤管理的工作目标之一。医院后勤管理引入信息化,对医疗收费和医疗行为作出规范,使收费和医疗工作更加透明,能有效满足患者的知情权。比如在重大疾病的治疗上,可以让患者及其家属及时了解医院的专家出诊时间和诊断优势,在收费上,也可以让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及时的监督和查询。同时,信息化状态下的医院后勤管理可以使患者能通过多种途径对后勤管理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而管理者则可以借此全面掌握患者对医院后勤管理的需求,为改进相关工作提供帮助。这些都有利于改善传统后勤管理下的医患关系,而建立起和谐的医患关系。

3.有利于推进医院的科学发展。把信息化引入医院后勤管理,并不是简单地购买电子计算机和购买管理系统,而是通过把信息化管理引入医院后勤管理,使各种资源得到优化配置,促进资源共享,实现管理的集中化和数字化,推进医患关系的远程通信处理,实现行业信息的有效交流与沟通,为医院后勤乃至医院的发展提供科学决策的依据与动力。

把信息化引入医院后勤管理是一个把信息技术与业务管理有机联系起来,把信息化管理理念与传统管理理念有机结合的过程,不断实现互动优化、增进人文关怀,提升管理服务质量的过程。在这个引入信息化的过程中,人与人的关系、人与医院的关系、人与医院物质条件的关系得到重构,各自的利益得到合理调整,各自的价值得以彰显,促进了医院的科学发展。

篇9

近些年来,我国各大高校对后勤管理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有所提高,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1],但仍存在诸多问题,以下具体进行分析。

(一)后勤管理人员年龄普遍偏大,综合素质有待提高

为了推动高校后勤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必须建立一支综合素质高、结构合理的后勤管理队伍。但是,目前高校后勤管理人员年龄普遍偏大,学历层次有待提高,无法很好地适应信息化建设及发展要求。调查显示:后勤管理人员中,40岁以下仅占35.59%[2]。在高校这一以青年学生为主体的高素质人群聚集地,当前后勤管理队伍的综合素质状况不仅难以为学生提供全面的服务,还严重阻碍了高校后勤管理工作的信息化建设进程。

(二)各个部门之间缺乏应有的信息资源共享

在高校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多数部门都无法做到从大局出发,只注重在本部门信息系统的建设,由于在构建本部门信息化平台时并未对其他部门的实际需求进行充分考虑,因而导致不同部门信息平台间缺乏足够的兼容性与信息共享性,导致各部门产生信息孤岛[3],无法顺应信息时代资源共享理念,导致各个系统之间很难进行整合。如当前多数高校后勤部门均建立了学生公寓管理平台,该平台具有门禁刷卡及智能视频等功能,系统会在晚上自动对未及时归宿者以及12h为出宿舍门的学生进行统计,以便为学生处及团委管理工作提供依据。但由于学生公寓管理平台和学生处及团委学生管理信息系统不兼容,因而难以进行有效对接,无法实现信息资源的及时共享。

(三)后勤管理的信息化建设缺乏统一的规划与标准

高校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主要包括两种模式:①“一步到位”模式,是指通过前期的调研与规划,一步建成信息化平台,此模式风险很高,而且需要一次性投入庞大的人力、物力及资金,因而该模式应用较少;②“先局部、后整体,分步实施”模式,该模式在我国高校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中得到了广泛应用[4],但是,由于多数高校在应用该模式时,缺乏统一、科学的规划和标准,信息化建设过于盲目,因而导致信息化建设过程混乱、无序。

二、加强高校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途径分析

(一)改革后勤人事制度,加强培训力度

针对我国高校后勤管理人员年龄老化、综合素质较低等问题,高校应加快改革后勤人事制度,利用分流、内退、赎买等方法,解决年龄偏大、综合素质较低等后勤人员的归属问题。同时,进一步推进高校社会化的深入改革,公开招聘学历高、能力强的专业化青年人才,采用“公开招聘、竞聘上岗”制[5],确保后勤管理队伍的综合素质,为高校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提供优秀的人才。同时,还应加强在岗员工的培训工作,特别是要加强信息化培训,确保每个员工都能明确岗位要求,确保高校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建立后勤管理信息化规范及统一的行业标准

就高校后勤管理系统而言,其对于信息规范化及标准化的要求相对较高,只有建立统一、规范的信息化行业标准,才能确保高校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有条不紊地开展,防止由于缺乏统一规划,系统不兼容,数据接口不一致所引发的信息孤岛等问题。具体而言,后勤管理信息化规范应当满足如下要求:①能够适应现代化管理运行模式;②数据信息的设计满足信息化行业标准及应用规范的相关要求;③功能完善、齐全,满足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需求;④具有通用性、易扩展性、可操作性等特点;⑤具有应用访问及数据交换接口,满足应用管理规范及标准,可以实现同其他应用系统之间的相互集成;⑥拥有规范、齐全、完善的技术文档。

(三)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有步骤、有层次地推进高校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

篇10

一、高校后勤管理现代化的内涵

管理现代化要求高校将先进的管理方式与高校后勤管理特征结合起来,把科学管理模式运用于后勤管理的工作当中。并且,高校管理工作需要管理团队具备现代化的管理水准,后勤管理工作涉及众多专业,高校需要逐步实现后勤管理团队的专业化以及现代化。高校后勤管理需要采取现代化信息技术的方式,对后勤工作进行管理,从而实现高校后勤管理的科学化以及信息化。

二、高校后勤管理中的问题

1.专业化程度较低,管理观念较落后

在后勤的管理当中,现代高校人力资源的管理十分关键,当前,众多高校并未充分注重人力资源的管理,认识层次较低,因此在后勤管理工作的规划方面缺乏考量,在整合人力资源方面也较为被动。欠缺高素质管理人才,管理技术不充分,使得后勤管理工作的节奏不够紧凑,管理不够科学,服务性不足。并且部分管理人员的思想观念较为落后,并未充分承担自身应负的职责。

2.后勤业务服务水准落后于时代

当前众多高校在后勤的管理工作方面均存在服务水平低下的状况。现代化管理方式在转变,如果没有提出应对的方法以提升后勤管理的能力,改变管理理念,会令高校后勤业务在当前时期丧失信誉,失去发展的空间,从而被社会所遗忘。

3.运行机制欠缺,推动力不足

高校后勤管理的改革过程中,大多数高校后勤管理部门均分成了专职的管理部门以及服务部门,有的高校将这两个部门分成后勤管理处以及后勤管理团队。有些高校为了执行最基本的管理制度,仅创建了后勤管理处,把执行的功能与责任转移到社会企业当中,如此不完善的运行机制会令后勤的管理工作职责模糊,还会令后勤管理在现代化发展中遭受较大的打击。对高校后勤管理而言,创建现代化管理机制,推动力则十分关键,这一推动力源自领导和管理人员,而领导的关注成为了推进管理人员积极工作的原动力。当前众多后勤人员在工作中处在被动的状态,欠缺工作热情,集体组织意识欠缺。

三、高校后勤管理现代化的路径

1.高校后勤管理部门需要建立全新的管理意识

后勤管理部门应当依照现代化发展所需,正确掌握时展形势,了解高校后勤管理工作欠缺之处,进行改进和创新。

2.高校后勤管理工作人员需考量长期利益

当前社会的科学技术发展极为迅猛,高等教育行业发展较快,所以高校后勤工作应当紧随社会改革的脚步,后勤管理工作需要管理人员在技术水准方面符合时代的发展趋势,探寻后勤社会化改革的趋向。

3.高校后勤管理工作人员需具备重点意识

后勤的管理人员应当纵览全局,可以正确评估出未来的发展方向,而且需给出正确的判断,做好战略规划。

4.高校后勤管理人员需具备改革意识

高校后勤管理部门应当开辟全新的道路,在工作中进行改革。只有后勤管理人员持续提升自身的能力,才能够确保高校工作的正常进行。

5.高校后勤管理人员需约束自己,具有法律意识

管理人员需持续完善自己,做到知法守法。在实践当中,管理人员应当提高自身的法律意识,严格依照法律做事,在法律范畴中充分运用自身的权利。

总而言之,高校后勤管理部门应当提升后勤管理人员的专业化能力,培养员工的市场意识,通过提升创新力与服务水准,依照高校后勤管理社会化的改革方向,才能够加快后勤管理的发展,真正实现管理的现代化。

参考文献:

篇11

高职院校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近年来,在国家对高职院校的重视和支持下,高职院校的教学水平有了进一步的提高,但是仍然还面临一些发展中的问题,其中就包括后勤管理和服务水平提升的问题,而后勤信息化建设是提升管理和服务的重要手段之一。

一、高职院校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现状

高职院校作为国家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基地,目前虽然在后勤管理上已经普遍开展了信息化建设,但是各个本科院校、高职院校和社会小区的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比较发现仍然存在较大差异,从各学校的实际情况来看,主要有三个特点:第一,重点学校的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程度普遍比非重点学校要高。由于资金投入以及人力物力上的优势,我国的重点高职院校在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上起步较早,而且建设水平较高,其后勤管理信息化不仅已经覆盖了食堂IC卡等常用的学生生活功能,而且还已经延伸到自习室预约、图书借阅等方面,相比之下,普通高职院校在这方面的覆盖面要窄得多,不少学校还只是办理了食堂IC卡。第二,由于一些学校缺乏对于后勤管理信息化的长期规划,导致信息化管理功能的碎片化现象比较突出,例如:食堂IC卡是很多高职院校普遍推行的一种电子化结算方式,这种方式的推行给师生员工就餐提供了很多便利。但是在后来逐步推出的图书馆借阅、宿舍门禁等功能上,很多高职院校没有统筹考虑采取“一卡通”的方式进行解决,导致一张卡只能实现一种功能,浪费了资源并且给使用者带来诸多不便。第三,高职院校的信息化建设技术与时展存在差距,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在社会上的很多新建小区都已经开始通过手机来实现小区物业管理服务,在手机已经普及的现在,带给用户方便快捷的体验,而高职院校普遍仍在沿用以前的IC卡。

二、高职院校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经费不足

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和投入,虽然我国高职院校近年来在基础设施建设和教学软硬件方面的投入力度不断加大,学校的硬件建设和教学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是对于高职院校的后勤管理来说,学校有限的投入预算加上部分自筹经费,仍然难以满足高职院校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大量资金需求。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需要经费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在信息化建设初期,购置大量硬件设备和软件的费用;第二,信用化管理的使用和维护费用;第三,信息化设备老化或损坏的更新费用。由于信息化技术的日新月异,其设备的更新换代时间间隔也越来越短,不少设备的淘汰周期已经大大缩短,如果高职院校要跟上信息技术更新的步伐,就必须不断投入经费来完善相关硬件和软件。从实际情况来看,很多高职院校无法通过自筹经费来完成这一笔长期投入。

(二)缺乏专业人才

由于对后勤管理缺乏足够重视,部分高职院校对后勤管理人员的聘任要求不高,后勤的工作人员多数年龄偏大,文化水平不高,管理能力不足。随着时代的发展,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对人员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高职院校原有的后勤管理人员难以适应信息化建设要求,高职院校引进相关专业的高学历人才成为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开展的首要任务。

(三)配套制度不健全

高职院校后勤信息化管理必须依靠一套完善的管理制度作为支撑,目前在制度建设上的不足也是当前普遍存在的问题。我国高职院校后勤管理制度主要存在标准化、制度化方面的不足。一是对后勤信息化系统的使用权限界定不清,对于相关工作流程不够明确,同时没有做到无死角划分管理责任和落实相应的管理人员,例如,一些高职院校为了实现后勤管理信息化,专门打造了后勤物资管理系统,但是由于没有将后勤物资管理系统使用、维护与相关管理职责进行对接,导致工作上推诿。二是没有把后勤管理规定上升到制度层面,部分高职院校的后勤管理人员片面的认为后勤管理只是部门内的事情,在实施信息化建设的时候既没有从学校整体来考虑,又没有全方位对接学校各部门和附属机构的需求,闭门造车式的出台了很多管理规定,却又无法上升到制度层面。

三、高职院校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措施

(一)加强重视,采用多种办法解决资金问题

随着我国高职院校学生的扩招,学生数量的增加加上学生对后勤服务效率和质量的提高,都要求高职院校后勤管理必须跟上时展,全面实行信息化建设,对此,高职院校必须有充分的认识。在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经费投入上,除了保证每年的预算投入必须到位以外,高职院校还要从节流的角度来想办法解决信息化建设的资金问题。高职院校预算投入是其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最主要的资金来源,一是要每年做好资金预算安排,既要保证资金数量安排科学合理,满足实际需求,又要避免资金安排过多造成浪费。二是保证专款专用,安排给信息化建设的资金不得挪作他用。三是根据信息化建设的进程对资金分期计划,既要考虑信息化建设的进度和要求,也要顾及对资金的承受能力。除了预算投入保障以外,高职院校还可以从节流的角度来节省资金耗费:一是对于后勤管理所需的信息化设备和软件全部采取公开招标的方式采购,既能保证设备的品质,又能最大程度的节省经费;二是对能够租赁的设备可用租赁方式解决,当今时代信息化技术发展迅速,信息化设备升级换代频繁,如果设备全部依靠购买,会导致成本高,因此高职院校可以考虑采取租赁的方式来解决所需设备,例如:以云存储的方式来代替以前的硬盘存储方式,不仅可以保证数据完整和安全,而且还能节省硬盘空间,节省硬盘换代和维护费用;三是依托自身优势,通过自行研发一些硬件和软件来节省费用,我国不少高职院校开设有计算机硬件或软件的相关专业,具备一定技术能力,对于后勤管理所需的一些设备和软件,完全能够自行制作和开发,这样一来就可以节省一大笔设备购置费用。

(二)引进专业人才,构建专业化管理队伍

专业人才作为高职院校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条件,对信息化建设的目标方向、质量要求、管理维护发挥着关键作用,因此高职院校在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之前,必须重视和解决专业人才的问题。针对高职院校后勤管理队伍的现状,在专业人才建设方面要把握好以下两点:第一,为了与时俱进,实现高标准、高质量的后勤服务目标,后勤管理团队应由管理人员、专业人员和工勤人员组成。管理人员应该具备现代物业管理的理念和能力,善于发现现代信息技术与后勤管理的结合点,并结合实际进行管理规划和创新;专业人才作为信息化建设工作的主要承担者和实施者,应具备满足信息化建设所需的专业技术和能力;工勤人员要具备信息化设备的操作能力和一般维护能力。根据高职院校的现状来看,目前最为缺乏的是专业人才,对这方面的人才可以采用从外部引进等方式来解决。第二,积极开展对现有后勤人员的培训和转化,人员素质难以满足信息化建设要求是导致目前高职院校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停滞不前的重要原因。因此,必须通过大力培训来提升在岗人员素质,通过培训更新观念,增长知识,提高技能,改进方法,激发个人创造力和潜力,提升整体服务水平和团队协作能力。

(三)强化平台建设,改进管理方式

高职院校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核心是服务平台的建设。在我国目前大力推行“互联网+”的背景下,高职院校后勤管理必须与“数字化校园”有机融合,建立完善信息化管理机制,在后勤服务中实现网络化、智能化。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一是实现后勤管理服务平台与现代信息媒体的有机融合,利用互联网来实现后勤服务与计算机、手机等媒介的无缝对接,学校的所有用户可以通过触手可及的信息化设备来获取所有后勤服务信息,例如,学生宿舍信息、自习室预约信息、餐饮信息等等。二是通过后勤服务平台与服务对象积极互动,并以此促进后勤服务监督和质量提升,随着高职院校学生群体的增加,后勤服务的多元化时代已经开始到来,对于后勤服务质量的提升,用户反馈意见是最重要的参考。三是将平台建设纳入后勤管理长期规划,围绕平台建设建章立制,形成相应制度。高职院校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随着服务理念、信息技术的升级而不断完善,所以必须纳入高职院校后勤管理的长期规划,作为一项长期工作来抓。另外,高职院校应该围绕平台信息的使用、维护、管理,定责定人,形成制度化约束,以保证平台的可持续运行。

四、结语

高职院校后勤管理要跟上时展的步伐,加强重视,多措并举,解决资金问题、构建专业化管理队伍、强化平台建设,依托信息化建设来努力提升后勤管理和服务水平。

参考文献:

[1]丁耀新.学校后勤管理信息化及智能化建设[J].中小学电教月刊,2015(8):10-10.

[2]邓法灼.学校后勤信息化管理的理论与实践探讨[J].求知导刊,2016(17):74-74.

[3]黄群.高校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探析[J].东方企业文化,2015(23):20-20.

[4]罗元俊.基于网络的高职院校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思考[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5(14):236-236.

篇12

为践行建设特色高职院校后勤管理模式的改革目标,必须首先明晰高职院校后勤管理工作的基本特征,并在此基础上规划与设计工作细节,从而使后勤管理改革与完善工作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高职院校后勤管理工作的基本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基础性原则。后勤管理工作是高职院校基础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旨在通过不断改善办学条件与教学设施,为全校师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生活条件,从根本上保障高职院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效率的提高。同时,在某种程度上,后勤管理工作高质与高效、服务态度的真诚与真挚等等是维持师生良好心情的基本保障。总的来说,后勤管理工作是保证高职院校正常运作的关键与核心。

2、安全至上原则。从本质上来讲,后勤管理属于服务类工作,其工作宗旨与最终目标是实现高职院校教学活动的先进化与科学化,也就是说服务性是后勤管理工作的本质属性。同时高职院校后勤管理工作还要在秉承“安全至上”原则的基础上选择工作方式与工作计划,为师生生活、学习提供必要的物力条件与安全保障,保证师生的生命安全与财产安全是后勤管理工作的首要任务,也是实现后勤管理工作其他职能的前提。

3、教育性原则。为凸显后勤管理工作的现实价值与深远意义,深入挖掘高职院校后勤管理工作的教育功能已成为构建现代化后勤管理模式的重中之重。后勤管理工作人员可以立足于本职岗位,用自己无微不至的关怀和高尚的行为素质影响与教育学生,用积极奋斗、不怕艰难、执着奉献的精神品质感染学生,真正促使“管理育人”后勤管理工作模式的推广与全面实现。

二、构建特色高职院校后勤管理模式的有效策略

在加强与推进高职院校后勤管理工作的过程中,必然会产生诸多现实问题严重阻碍现代化、科学化后勤管理模式的发展进程,我们必须要找到改革与完善后勤管理模式的“钥匙”,并以建设特色高职院校后勤管理模式为契机,实现高职院校后勤管理工作的规划化与先进化。

(一)构建完善、标准的后勤管理工作制度

为实现后勤管理工作的标准化与统一化,必须构建完善的后勤管理工作体系,严格工作流程与工作,确保后勤管理各项工作能够真正落到实处。首先,要加强对基础服务工作以及安保工作的监管,责任到人,责任到组,以现代化管理制度的内在要求逐渐推进宿舍、食堂、实验室等等管理与卫生服务工作;其次,对于重要岗位必须保证24小时有人值班(比如保卫科、变电室、医务室等等)以便于应对突发状况,决不能出现无故离岗、空岗的现象;最后,要明晰学校设备更换与维修标准,以经济化原则使用与购置学校物资,严厉惩处拿回扣、降标准、提价格的违规行为,树立高效、高质、节俭的后勤管理工作理念。

(二)注重专业后勤管理人员的引进、教育与培训

特色高职院校后勤管理模式的基本特征之一就是后勤管理工作人员的高水平化、高层次化,既能运用自身丰富的专业知识为师生提供全方位服务,缓解师生与学校之间的矛盾,为后勤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赢得广泛的群众基础,同时积极要求上进并不断充实自身知识储备。为满足工作人员的学习需求与构建良性竞争的工作氛围,首先,要加强工作人员的思想政治教育,使员工始终保持高度的思想政治觉悟与为人民服务的责任意识;其次,要开展工作能力评比,以选择“优秀员工”,“最佳贡献奖”等等方式鼓励员工树立学习榜样,并严格要求与自检自身行为,全面提升后勤管理部门职工的整体素质;最后,加强不同院校后勤管理工作经验交流大会,既为员工提供互相学习与沟通的机会,同时也激发员工创新与改革工作方式的潜能与热情,推动高职院校后勤管理工作实现健康、可持续、与时俱进的发展与进步。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