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11 09:21:41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一体化经营模式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1.1概念分析
畜牧产业一体化是指多个原来相互独立的实体,比如养殖农户、涉农企业、畜牧养殖合作社等通过某种方式逐步结合成为一个单一实体的过程。其中,畜牧业一体化经营模式涵盖了整个生产经营过程,从最初的生产到最终的销售,所有环节都从属于产业一体化的经营范畴。由此可见,畜牧产业一体化经营模式,实际上就是在进行畜牧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将畜牧产业涉及的各项工作联系到一起,形成一个整体的发展链条,从养殖到加工再到分销进行全面统一的管理和调配。在畜牧产业中应用这种一体化的经营方式,是对畜牧产业的一种延伸和丰富,将养殖、生产和销售有机融合到一起,增加了畜牧产业生产过程中的商业属性,改善了以往过于分散的经营模式,能够将畜牧产业有限的资源集中到一起,实现资源利用效率的翻倍,还可以促进畜牧产业市场化的早日实现。
1.2种类分析
就畜牧产业一体化经营模式的应用情况来看,在应用过程中具有多种改进模式,由于各国对畜牧产业一体化经营模式的认识有所不同,畜牧产业一体化经营模式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形成了差异性的经营类型。通过对各种类型进行分析,可以总结出合作社、专业协会和企业集团三种类型[1]。1)以合作社为主要形态的一体化经营模式。该种经营模式构成的前提是参与人员皆出于自愿,在自发的情况下形成一种松散的组织结构,进行生产和销售活动。在这一组织中,参与者的权利趋于平等,无论是加入还是退出都没有过多的限制,在利益分配方面也将公平放在首要的位置。这种合作社构建目的在于为参与者谋福利,而不是为合作社本身增加经济收入,社会服务性质较为明显,组织内部的管理人员皆由参与者民主选出,进一步保障了组织经营的公平性与合理性,并且更易得到参与者的支持。2)突出专业行业协会性质的一体化经营模式。该种经营模式最突出的特点是针对性较强,仅围绕某一行业或者某一体系进行经营管理活动。与合作社相同,该组织也注重社会服务的实现,对收益盈利方面没有过多的关注。在实际经营活动中,该组织能够起到代表组织成员表达意愿的作用,可以更好地表达农民的真实需要,帮助参与者获得政府更多的帮助,能够对生产销售活动进行集中管理,扩大产品或者行业在市场中的影响范围。3)以集团形式存在的一体化经营模式。该种模式是三种类型中规模较大的一种,其主要目的在于获取经济上的利益,在实际经营的过程中会与参与者之间形成一种共赢的关系。在该种模式中,普通农户作为生产者,而企业则作为销售者和管理者。通常情况下,企业会事先与参与者制订出明确的生产计划,并负责给予参与者技术以及生产资料方面的支持,当农户完成基础生产活动后,企业再进行后续的加工、销售等工作,这样既减少了农户生产经营过程中的风险,也强化了企业的生产资源供应,使得企业与农户之间的关系不断紧密,双方的利益都得到了强效的保障[2]。
2国外畜牧产业一体化经营模式举例分析
国外应用畜牧产业一体化经营模式的国家有很多,每一个国家都在应用过程中将畜牧产业一体化经营模式与本国实际情况融合到一起,强化该项经营模式在本国的应用价值。要想对外国成熟的畜牧产业一体化经营模式进行研究,需从畜牧产业一体化经营程度较高的国家入手,通过深入系统的分析,从中总结出应用畜牧产业一体化经营模式需要注意的规律和原则。
2.1美国
众所周知美国在世界经济上扮演着不可忽视的角色,美国在农业经济方面长期处于超前位置,是发达国家中的典型代表。美国不仅在电子科技方面长期领先,在畜牧产业经营方面也表现突出。就美国产业结构来看,畜牧产业是美国产业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每年都要对外输送大量的畜牧产品,在世界范围内有着广泛的市场。而美国之所以会在畜牧产业经营方面取得如此高的成绩,主要是因为美国重视畜牧产业一体化发展,包括在养殖基础设施、科学技术、饲料兽药配套、产品加工、物流运输、市场销售、产品溯源体系等方面寻求多种方式的一体化合作经营,以获得更多市场份额,节约生产成本。在美国,牧场是饲养牲畜的基础单位,其中绝大多数的牧场都由家庭经营,但是无论是在规模上还是科技程度上都要明显高于我国家庭畜牧业生产。实践证明,美国绝大多数的家庭农场都对合作社极为认可,有的家庭牧场甚至会同时加入多个合作社。这样就可以使得每一个家庭牧场都得到统一化的管理,将生产与销售联系到一起,避免畜牧产业生产与市场之间出现割裂。以家禽养殖为例,美国进行家禽养殖的家庭有很多,其中绝大多数家庭都在合作社的支持下形成了孵化养殖一条龙的生产方式,养殖户还会与加工销售企业建立起合作关系。在合作的过程中,加工销售企业会给养殖户提供设备、饲料等多方面的帮助,而养殖户主要的工作就是达到企业的养殖要求,将合格的肉鸡和鸡蛋出售给合作企业,再由加工销售企业进行进一步的加工和分销。
2.2澳大利亚
与美国相同,澳大利亚在畜牧产业发展方面一直居于世界前列,将畜牧产品分销到世界各地,是澳大利亚主要的经济来源之一。所以,澳大利亚政府对本国畜牧产业发展给予了极大的支持,并大力倡导畜牧产业一体化经营模式在本国的应用。首先,澳大利亚很早就意识到了经营规范对畜牧产业发展的重要性,因此制定了与合作社相关的各项立法,旨在保证合作社运行的合理合法,对广大参与者的利益进行更全面的保护。其次,澳大利亚目前已经实现了畜牧产业的信息化管理,很多农户在合作社的支持下,开始借助互联网络探寻新的销售渠道,构建出畜牧产品销售电子商务模式。实践证明,网络销售扩大了澳大利亚畜牧产品的销售范围,并且通过网络与合作社进行联系,也增强了合作社与农户之间的合作,提升了销售、结算的效率。现阶段,很多澳大利亚企业已经意识到了畜牧产业一体化经营的有益之处,积极与农户建立起了合作关系,这为澳大利亚畜牧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更大的推动力量。
2.3日本
日本在亚洲各国中经济实体较为突出,是亚洲为数不多的发达国家。日本虽然在国土面积方面不占优势,但是由于土地利用集约思想在日本得到了广泛的普及,因此日本仍然在有限的国土范围上建立起了较为先进的畜牧产业经济。以养鸡产业为例,日本在鸡养殖一体化经营上较为灵活,可以通过商社对畜牧业生产进行带动,也可以在农村内部组织农业协会推动畜牧产业的一体化发展。就前者而言,所有的生产销售活动都在商社的控制范围之内,供应链上的所有工作都处于统一的管理之中,无论是孵化还是最终产品的销售都有着明确的规定。在这一过程中作为初级生产者的农户仅提供场地和养殖服务,除此之外,包括鸡雏、饲料等全部由商社负责。就后者而言,其没有涉及商社的力量,整个组织内部都由农户组成,因此农协肩负起了加工和销售的责任。通常情况下,农协会组织农户共同投资建立生产加工设施,进而依靠农协完成生产到销售的全部工作。这样做能够减少农户对企业的依赖,降低了企业对农户的盘剥,让农户在生产销售过程中得到更多的收益。
3国外畜牧产业一体化经营模式带给我国的经验启示
从我国现阶段的畜牧业现状来看,还存在两大矛盾问题:一是畜牧养殖业还是以千家万户分散养殖、小规模生产经营方式为市场主导,这种小微型生产经营方式同外部蓬勃发展的大市场之间如何对接融合是个大问题。二是畜牧业的规模生产效率不高,在整个市场经营竞争中处于不利位置,如何在技术上、经营上、规模效率上实现突破显得尤为重要。借鉴国外畜牧业一体化经营的经验,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实施畜牧业产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是推动问题解决的有效措施。
3.1搞好一体化组织建设
通过对几个代表性国家进行研究,发现这些国家在开展畜牧产业一体化经营的过程中都不约而同地通过合作组织的形式进行,将合作组织作为一体化经营的关键。虽然每一个国家构建的合作组织有所不同,并且不同合作组织所发挥出的效用也有所差异,但是在实际应用过程中这些合作组织都是实现畜牧产业一体化经营不可或缺的平台。鉴于此,我国在进行畜牧产业一体化经营模式构建的过程中,也应在农村建立多种合作组织,将合作社、专业协会等引入畜牧业经营体系,使得我国在进行畜牧产业发展的过程中能够将生产、加工、销售联系到一起,将产前、产中、产后等不同的工作融合成统一的整体。当然,合作组织的建设与选择应与合作对象的情况、生产实际等保持良好的适配性[3]。
3.2注重立法保护
澳大利亚通过相关法律的制定,实现了畜牧产业一体化经营的规范性,只有健全的法制法规才是合作一体化最好的保障,这一宝贵经验应引起我国相关部门的重视,没有健全的法制保驾护航,靠行业协会、靠企业单位、靠养殖户自身的摸索,是很难进行大规模推广应用的。当前我国在农业产业一体化合作经营立法方面一直存在很多的疏漏,如果能够在构建畜牧产业一体化经营模式的同时,以法律作为保障,就可以对该模式的应用进行合理的引导,规避风险,进而提升畜牧产业一体化经营模式在我国应用的成功概率。
3.3充分发挥政府的职能
当前我国政府对畜牧产业发展影响较小,并且没有针对畜牧产业经营模式给予明确的引导。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该方面确实有不足。推动畜牧业产业一体化经营,实现畜牧业的现代化建设,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政府要充分发挥引导、调节、服务功能,处理好政府、农户、企业、合作组织、市场之间的关系[4]。政府要注意到农户、合作组织、企业之间的不平等性,要尽最大可能降低三者一体化经营过程中的不对称,保证农户能够在合作的过程中获得应得的利益。
3.4加强一体化经营的扶持推广
相关部门应该出台一些政策鼓励畜牧业生产企业或组织能获得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贷款扶持,政府也可以以补贴、预付款等方式把资金投向畜牧业。在美国,政府在农牧业信贷利息补贴上大量投入,纳入每年的财政预算,且逐年增加。荷兰、瑞典等国家为养殖户的规模化生产、一体化经营模式提供担保,以帮助农户可以在相关合作社、私人银行获得农业贷款项目。对于养殖户加入一体化经营的公司,可以以低税或减免税收的方式进行扶持,这样能调动多方的生产合作积极性,有效增加收入,较快集聚资产,更早地完成一体化经营的原始积累。当然,政府的扶持只能是一个引导作用,重点还是需要运用市场手段,促进竞争,建立稳定紧密的一体化生产经营服务体系。比如在生猪养殖生产经营一体化中,作为农场主来说主要是提高劳动力、养殖技术和养殖场地、设施投入,而一体化中的相关企业则负责向养殖场提供饲料、药品等生产资料,深加工企业则负责收购、屠宰、加工生产和销售等,通过这种一体化合作的形式,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经营风险,形成农工商一体化经营模式。
4小结
虽然畜牧产业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并且我国各地在畜牧经营方面都有着较好的基础,但是就畜牧产业经营模式来看,仍旧保留了大量的传统陋习,无法促进畜牧产业在现代市场经济中找到更好的发展路径。而外国畜牧产业的一体化经营模式则在该方面具有较为突出的优势,能够与市场经济融合到一起,增加畜牧产业经营的经济效益,同时畜牧产业的经营方法、经营理念等也随着畜牧产业一体化经营模式的出现而有所变革,有效地实现了畜牧产业的创新。因此,我国应将国外畜牧产业一体化经营模式作为一种成功的经验范例,引入我国畜牧产业发展之中,以达到修正我国畜牧产业经营发展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朱志明,黄勤楼,缪中纬,等.南方农村优质肉鸭一体化生产模式构建与产业化应用[J].福建畜牧兽医,2014,36(6):44-47.
[2]蒋小松,何志平.以畜牧业经营机制创新推进农民稳定增收[J].决策咨询,2014(6):29-31.
一、引言
1996年,中国人民保险公司重组建立中保人寿保险,标志着中国人身保险事业的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随着深圳平安,太平洋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等一大批商业保险公司的加入,中国人身保险市场开始步入良性循环的阶段。2001年,中国成为世贸组织成员国,为人身保险事业带来新的契机。2010年,人身保险产品已经涵盖人寿保险、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健康保险和理财产品四个门类,业务总量达到 106323289.84 元人民币,占整个保险行业保费收入的73.1%,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做出了巨大贡献。不可否认,在人身保险发展过程中,由于商业利益驱动,采用了业绩考核-晋升激励的销售机制、金字塔型的逐级提成的分配制度、财富总量比较大的人群的市场客户群定位制度;同时,由于保险资金投资渠道比较窄,保险公司的利润源也主要依赖推出理财产品增加保险费收入来保障,这需要大量外勤销售人员、巨大的培训费用以及管理费用;加之,销售人员素质不高,在销售过程中产品介绍不到位,采取拉人头方式,严重损坏了保险公司形象;再者,保险销售人员流动性大,需要大量后续客户维护工作,也增加了保险经营成本。因此,如何降低保险经营成本,增加效率,提高效益,持续稳定发展成为目前国内人身保险经营的重中之重。
二、国内城镇居民人身保险一体化经营模式研究
美国社会保障卡制度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凯・恩斯主义盛行的时期,到目前为止,经过60年的发展变化仍然是美国保障制度的主角。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特点:1.社会保障,没有资金压力;2.保障程度高;3.赔付频率高;4.身份证特征明显,替代户籍制度。
借鉴美国的社会保障卡制度,在中国建立城镇居民人身保险一体化经营模式有理论上的可能性和实践上的可行性。下面分几个方面来进行阐述。
首先,现代利息理论和风险理论为中国城镇居民人身保险一体化经营模型的建立提供了可能。可假设建立下面的模型:
其中,nx代表t-t-1期之间需要赔付人数;dx代表t-t-1期之间死亡人数在需要赔付人数上的占比;sy代表t-t-1期之间疾病人数在需要赔付人数上的占比;wz代表t-t-1期之间伤残人数在需要赔付人数上的占比;lh代表t-t-1期之间生存人数在需要赔付人数上的占比;px死亡赔付金额py疾病赔偿金额pz伤残赔偿金额ph生存分红金额;f(X)死亡概率密度函数f(Y)疾病概率密度函数f(Z)伤残概率密度函数; f(H)生存概率密度函数; nt代表时刻 ;it代表第t期利率
在这个模型中,包括利率的随机变化、每期生存、死亡、疾病、伤残和退休人员国民生命统计表、每期生存、死亡、疾病、伤残和退休概率密度函数以及每期生存、死亡、疾病、伤残和退休人员赔付等因素。以上因素借助现代精算理论都可以得到解决。
其次,我国人身保险市场目前的乱象迫切需要一体化经营模式。一体化模式是指一种集人寿、健康保险、意外伤害保险和理财于一体的保险门类。突出以下特点:以身份登记为特点,避免重复投保,全国范围内可以办理赔付,方便索赔;分期交纳均衡保险费,缴费金额低于国民一定时期国民平均收入的一定比例;赔付频率高,针对集中人寿、健康保险和意外伤害保险三位一体特点,要做到正常生存有分红,分红不低于同期通货膨胀率,无病赠送体检费,死亡有赔付,伤残有赔偿、养老和护理,退休有养老和护理,有病赔付医疗费;保障程度以适宜够用为原则,可以借鉴财产保险的重置和修复的定价原理,与一些医院、养老机构和护理中心联合,甚至要考虑多种经营投资兴办附属的医院、养老机构和护理中心;产品设计上突出保障程度高,赔付频率高,费用合理的理念;销售上取消和经纪人的销售模式,完全采用员工销售制度,挂牌上岗,取信于民。从目前国内人身保险市场状况来看,完全必要。2010年,国内人身保险市场受发展瓶颈制约的情况越发明显,尤其是通涨压力和房地产泡沫的影响,更多人选择投资房地产市场,以房屋差价或者房租为主要来源的保障模式,希望靠短平快来获得保障,对人身保险市场信心不足。更有甚者,某些高校在就业招聘会上也拒绝保险公司和房地产中介公司进入。这从另外一个角度说明,保险公司销售人员成分复杂、素质低下和急功近利的现象,特别是业绩考核-晋升激励的销售机制、金字塔型的逐级提成的分配制度、财富总量比较大的人群的市场客户群定位制度必须做一定改革。否则,广西模式对于人身保险市场的负面影响必然是灾难性的。广西模式是中国西部开发战略实施以后,广西北部湾开发获得了国家诸多优惠政策。外省人员大量涌入,模拟保险展业人员组织管理模式的五级七晋制创立三级五晋制,疯狂进行传销,并且命名为“纯资本运作”。据调查仅南宁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的17.9万人口中外来从事传销人员就有10万左右,整个广西规模同等的开发区有10-20个之多。
再者,我国人身保险市场经历了近14年的商业化发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有很多有利因素。这使得人身保险一体化经营在实践上是可行的。政策层面上,为促进经济发展,我国国际国内政策也对人身保险市场也有所倾斜,特别是促和谐保民生的调整收入分配政策,给人身保险市场带来了机遇;法律层面上,有《保险法》、《公司法》、《中国人民银行法》和《证券法》等与保险公司经营管理有关的法律,为人身保险市场的健康发展保驾护航;经营管理层面上,保险公司经营管理理论和实践水平也不断得到提高,特别是在新产品设计上、财务稳定性、再保险和投资组合理论等方面;市场分析预测方面,有完备的供需弹性理论,能根据外界形势进行需求方面和供给方面变化的预测,及时进行调整;更为有利的是,我国城市居民平均文化程度相对较高,风险意识强烈,尤其对于市场经济体制下的避险意识更为突出,在通涨压力和房地产泡沫的影响下,这为一体化经营提供了最合适的条件。
三、总结
由于城镇居民人身保险一体化经营模式,虽然有美国社会保障制度作为理论原型,但是在实践中脱离社会保障范畴纯粹的商业运行模式世界上并没有先例。
中国人身保险市场上投资联结型和万能变额保险可以说的是有益的尝试。不过,中国目前老龄化社会的提前来临,就业压力的增加,通涨压力和房地产泡沫给人身保险一体化经营模式提供了实践上的可能性。
参考文献:
[1] 张洪涛,庄作瑾主编.《人身保险》[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
[2] R・卡尔斯,M・胡法兹,J・达纳,M・狄尼特著.《现代精算理论》[M].科学出版社.2001年.
[3] 杨忠海主编.《保险学原理》[M] .清华大学出版社,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年.
[4] 郝延苏主编.《财产保险》[M] .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年.
[5] 叶鸣.直击广西传销大回潮.《江淮法制》[J].2007.20期.
生产经营一体化主要指的是将原来独立的系统个体以某种标准或因素进行整合,使之形成单一的主体,以达到多系统在同一的管理模式下运行,其广泛应用于企业管理中。随着国家对油田事业的不断重视,这种管理方式也逐渐深入到油田采油的管理中来。其中包括质量一体化管理体系、内部控制一体化管理体系、环境一体化管理体系、企业文化一体化管理体系等等。
一、油田采油生产经营一体化管理模式发展的必然趋势
我国油田采油的管理主要面临着缺乏先进的管理制度和管理规范、不能随时掌握市场的发展动态、投资成本高,且收益少等缺陷。基于我国油田开采的管理现状决定了我国的油田开采要采用生产经营一体化的管理模式。
其次,油田采油生产经营一体化管理模式自身也具有优势,具体有以下几点:①生产经营一体化管理模式对整个单位的运行系统起到整合、优化作用,使得原先零散的、单独的部门系统集中统一到一个管理模式中,将单位的未来发展方向和发展目标进行整体考虑,避免出现因各系统分别管理而出现的决策失误,提高了单位整体的运营效率和运行质量,增强了各部门之间的沟通和协调。②生产经营一体化管理模式有助于专业的工作人员提高生产积极性,明确生产的发展方向,减少工作失误。③生产经营一体化管理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单位的冗余建设,避免了各部门职权的混乱和重复,造成资源浪费以及执行能力差等问题。④生产经营一体化管理模式不仅消除了单位内部信息流通不畅的问题,还是实现了资源共享,优化各资源的合理配置,真正将管理规范化、合理化、制度化。
二、油田采油生产经营一体化管理模式的建构
针对油田采油生产管理的特殊性,结合油田生产程序繁杂、生产技术专业性强,技术指标高等客观情况,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建构油田采油生产经营一体化管理模式进行逐一分析。
1、油田采油生产经营一体化管理模式的内涵剖析
油田采油生产经营一体化管理模式强调要切实从采油厂自身建设和管理的实际情况出发,尽量做到由生产模式向经营模式转变的新思路,从生产建设向依市场建设而迈进。同时,油田采油生产经营一体化管理模式要符合生产与经营共同发展的机制,具体表现在:生产和经营要进行统一的预算;生产和经营要进行统一的评估和检测;生产和经营要进行统一的规则和方法;生产和经验要进行统一的额外资金预算;生产和经营要进行统一的兑现。建立从上到下,从部分到整体,从分支到整合的整体运营体系和经营管理制度,真正将经营的理念贯彻到各个环节之中。另外,所有的管理人员要转换思路,快速从生产建设的指挥者转变为企业经营的决策者,加大自身的学习,提高管理水平和管理意识,做好整体工作的权衡和决策。
2、油田采油生产经营一体化管理模式的特点
(1)系统性。石油成本管理一直都是管理中的一个盲点,在生产经营一体化中单独为石油成本管理设置专门的研究和剖析。其中,构建完善的系统成本的管理机制,引进新的管理方法和管理措施,防止与原有的成本管理造成冲突。生产经营一体化的系统性主要强调了贯彻全过程的思想理念和经营方式,明确地各部门之间的关系和相互影响,从系统中把握规律,形成完善有序的系统组织。
(2)科学性。科学性是生产经营一体化的特色,主要指企业加大对专业工作人员的素质和技术水平的培养,使工作人员以良好的精神面貌和工作状态在生产经营一体化中发挥相应的作用,提高企业的编制效益,做出科学的决策,展现各方面的优势。
(3)持续性。生产经营一体化作为一个系统的工程,是持久的、长期的发展过程。其中包括制定、考察、、实施以及监督等程序。
3、油田采油生产经营一体化管理模式的基础框架
油田采油生产经营一体化管理模式中,生产是基础环节,经营是基于生产之上,对于生产活动的服务、评价以及审核等,使之各项环节都达到最佳的资源配置。只有正确的了解生产经营一体化模式的具体内容才能更好体现和发挥其自身的优势,真正将油田采油的管理落实到实处。见图1。
油田采油生产经营一体化管理模式的具体内容主要分为生产管理、成本控制、绩效考核三部分的基础环节和制度、执行、评估的运行环节以及科学决策、过程管理、持续改进的保障环节。
(1)基础环节。基础环节包含生产管理、成本控制、绩效考核。生产管理主要针对生产过程来设置的,强调规章制度,标准以及管理监控的实施和制定,确保在生产建设的顺利实施;成本控制注重对于经营管理的过程来设置的,即做出合理的预算,制定成本标准,控制成本目标等;绩效考核主要指在生产经营一体化的过程中建立考核指标和考核标准,强化考核力度,以实现生产经营一体化的现实意义。
(2)运行环节。运行环节包括制定制度,执行制度以及评估三个环节。制度环节主要是员工在生产、工作中所遵循的办事准则和办事规范。作为企业的员工的行为准则,其实施的力度以及实施的效果直接关系着最后企业收益的高低,是企业发展的动力源泉;执行环节是依照制定规定的内容而遵循的过程,是实现制度制定的载体和环节,更是企业在运行过程中的真正实际实施的关键步骤;评估环节基础制度环节和执行环节的基础之上,对所执行和所计划的最终检测。
(3)保障环节。保障环节包括科学决策环节、过程管理环节、持续改进环节三部分。科学决策是不仅是采油厂运行的关键环节,更是对未来发展的方向指明道路,避免在今后的工作中出现浪费资源、重复应用的现象;过程管理主张将经营体系和生产体系紧密联系在一起,实施统一的管理,做到有效地控制,完善企业在生产经营一体化中的执行能力和实施能力;持续改进是基于整个运行状态而言的,强调动态的跟踪企业发展状况和发展历程,将生产经营一体化从具体实施转化为发展运动的过程,针对市场变化以及企业自身的发展情况作出相应的改变。
总结
针对国内外对资源需求力度的不断增长,油田采油的管理模式必须从原先单纯的生产模式转化为生产和经营并存的模式,以适应国内外市场的不断发展,充分发挥生产经营一体化的管理模式的优势,将生产和经营真正做到实处。
参考文献
同质化竞争所带来的竞争成本和经营成本的持续增长是纸质传媒陷入困境的重要原因之一②,在新媒体环境中,这样一种同质化竞争又表现出多元复杂的状态,竞争的主体和形式都具有极大的交叉性。《先锋・居周刊》(以下简称《居周刊》)的意外成功告诉我们,通过对媒介生态和自身定位的准确判断,在精准定位的基础上进行市场化运作,本着内容创新与营销创新并重的指导思想,在纵、横两个维度上通过立体的运营策划优化盈利模式、强化品牌影响力,是专业杂志走出困境,让自己站稳脚跟和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
读者和刊物定位:在细分的市场中寻找精准的经济生长点
一般而言,传媒的目标传播对象定位方法主要有三种:一是根据读者的外部特征,如年龄、性别、职业、文化层次等相近性原则来细分读者市场;二是根据读者内在兴趣、信息需求,以及情感方面的诉求细分目标读者群;三是根据特殊的地理空间或者时间对传播对象进行定位。在2004年创刊前夕,《居周刊》在对目前所处的市场地位及未来面临的机会和威胁有了充分理解的基础上,在纵横两个维度上以消费者的信息需求为划分标准选择了自己最有优势的细分市场。
2003年,成都楼市出现井喷行情,国内外知名房地产品牌纷纷登场,掀起了外来地产商进军的第二波高峰。然而此时的成都本地媒体在影响力和读者构成等方面却都无法提供更好的宣传平台,与之形成强烈反差。在横向比较之后,《居周刊》确定了以房地产行业为服务对象的内容定位。
如果把这样一种在服务行业和竞争对手市场之间进行的过滤、筛选、定位过程,可以看作是一种横向的定位维度的话,那么在服务对象和信息内容的延伸深度上的选择则是一种纵深方向上的定位,此为分众传播时代定位成功的重要一环。
在选择了做一份权威的房地产行业杂志后,《居周刊》的创办者在该领域内对于国内其他同类房地产期刊或报纸专版进行了内容、观点,以及服务目标的分析,发现了其中隐藏的信息服务市场空缺―――房地产行业信息咨询服务类的报刊虽然多,但是无一例外地都是地产商导向的服务姿态和内容定位,购房者真正需要的信息服务和指导得不到满足。将读者的需求和利益作为内容策略的准绳,通过与买房置业相关的信息服务来赢得消费者的信任,逐步在服务特色和办刊风格上脱颖而出,创建品牌并扩大品牌影响力,成为多维分析判断之后得到的最终结果。于是,在纵横两个维度上的综合分析判断之后,最终确定了《居周刊》面向“买房人”的“实用的服务性杂志”定位。
实用性与可读性并重:专业杂志在竞争中突出重围的有效武器
随着社会信息传播类型的多元和渠道的增加,内容的竞争逐渐成为传媒竞争的核心和实质。专业杂志该如何与城市文化和消费者完成“无缝链接”―――在实用性与可读性并重的指导思想下,《居周刊》用市民化的思维、平实的叙述、准确科学的信息提供和无微不至的增值服务去努力实施这个对接。通过内容实现的凝聚力让《居周刊》在读者和广告主两方面都获得了良好的口碑,有效地推进了内容营销。
在《居周刊》的成长过程中,创意先行、观点制胜、长于策划、精于细节,是一份专业期刊影响力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内在动因,这也是传媒竞争的内容营销策略的外化表现。其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以精妙大胆的选题策划来推动刊物的运行,开启内容营销的注意力环节。
传媒竞争在分众传播时代呈现的是从注意力到影响力过渡的过程,虽然关于影响力经济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但是在浩如烟海的信息咨询媒介中,要想获得影响力,吸引注意力依然是策略性的第一步。策划先行,观点制胜,以新锐的观点吸引注意力,以精彩的策划和科学的判断分析留住读者的注意力,此为获得影响力的前提和基础。
“提别人想不到的观点,敢提别人想到却不敢说的观点”的宗旨是精妙策划的内在支撑。杂志创刊两年来,策划与创意不断激荡起读者与业界的热烈反响。2004年初,成都房地产市场正处于震荡期,创业伊始的《居周刊》便分析预言“成都房价每平方米涨300元”,一个创办仅三周的刊物敢如此预测一年的房价走势,激起了成都房产界的波澜,是非争论之间,令《居周刊》声名大噪。其后《居周刊》又陆续推出了“成都无建筑”、“成都与成都人无关”,“清算家具成本”、“买房不如租房”、“楼与路应该联姻”等一系列引人注目、影响深远的选题策划,更是让刊物的知名度和美誉度齐头并进。
其次,在营造房产文化的同时引领消费潮流,以刊物营销带动行业经济。
新锐的思想和具有影响力的观点凝结到一定的程度之后就会成为潮流的开端和一种文化的肇始。在分众传播时代,文化影响力和消费导向性是衡量一个行业杂志内容的精深程度和对行业渗透状况的重要指标。以“代言你居住的城市”为口号的《居周刊》正在这个方向上努力着,并业绩不俗。两年来,其内容策划和风格定位对于成都市的房地产文化和城市文化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这不仅增加了消费者房产消费的附加值,愉悦读者身心,提升了城市文化品位,而且为广告主提供了施展技能的空间。这在“成都楼名没文化”、“成都楼市地理性格新定位”等选题策划中都有充分体现。
再次,通过精品栏目的打造,在品牌体系内部制造更多内容亮点。
《居周刊》创办之时,便对杂志的整体栏目进行了细分,除了主题策划的重头戏外,更设置了极具操作性与实用性的小板块,第一次在中国房地产媒体中推出服务于置业居家全过程的完全公益性栏目。“周师傅看房”、“喻工看户型”、“小魏看家装”等栏目已成为蓉城百姓置业居家的明星栏目。这些栏目目标明确,针对性、实用性强,使读者在细节中获得购房、家装的指导和建议,与杂志大策划中的大叙事、大争论形成有益互补。而且这些栏目的观点、内容都围绕着刊物的核心服务宗旨―――一切从消费者利益出发,以科学、中立的立场赢得读者和客户的双重信赖。经过与市场的磨合,今天,这些功能性极强的全免费服务栏目已经在成都购房者群体中深入人心。这些精品栏目的设置对于《居周刊》保持了媒体应有的公正姿态,不论是开发商,还是购房者消费者,都能对它保持相当程度的信任。
盈利模式与市场拓展方式创新:专业杂志获得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保证
传统的传媒盈利模式在今天这个瞬息万变的市场格局中正遭遇着冲击和挑战。近年来,中国传媒市场在高速生长的同时,遭遇到持续增长难以维系的困境,陷入一种被称作“透明的天花板期”的尴尬境地。持续高投入并不能带来应有的收益,其根源在于盈利模式的局限性③。对于变革中的专业杂志而言,盈利模式的创新本身就是媒体品牌增值的砝码之一。对于专业杂志而言,盈利模式创新的核心在于结合行业特征对“二次售卖”原理进行个性化阐释,以及媒体与服务行业,以及目标消费群三者之间关系建构方式的改变。
如果说杂志的类型决定杂志的盈利主体的话,那么盈利主体的确定直接影响着杂志盈利策略的选择。国际上通行的杂志盈利模式一般是进行二次到三次售卖,即卖杂志、卖广告、卖活动。在房地产专业杂志中,二次和三次售卖过程让房产商和购房人对杂志的影响力总是处于变化之中,杂志是为作为买单人的地产商说话,还是为作为杂志的实际消费者的购房人说话,一直是一个含混不清的问题。既是舆论引导者,又是经济创收者的大众传媒,在市场运作空间上拥有独特的二元产品市场―――媒介产品市场和广告市场。传媒的双重角色之间有着三种关系:首先,是矛盾和冲突的关系;其次是合作与互利的关系。传媒经济上的独立会有利于其社会公正代言人的角色,社会公正代言人的角色会给传媒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如前所述,《居周刊》从定位之初就为自己的盈利模式锁定了方向,选择了一种依凭专业服务和公信力获得在读者群和广告主之间双赢的盈利模式。
从基本流程看,《居周刊》的盈利模式与传统杂志的盈利模式似乎并无二致,然而从盈利的起点和发展态势来看,零成本启动并实现当年盈利,两年来广告经营额持续稳定增长的背后一定隐藏着某些内在创新点和优化策略。那么这些优化过程是如何实现的呢?
首先,在内容和服务的基础上优化读者资源,赢得广告主的信赖,无形之间提升广告含金量,是《居周刊》盈利模式内在创新之处。当一份行业杂志对于广告主来说既是广告信息的营销工具,也是培育目标消费者、潜在消费者的摇篮和平台时,可以说就获得了一定程度上的成功。综观《居周刊》的创办、成长过程,结合传媒二元产品市场规律,可知这一优化过程其实正是建立在品牌定位、内容策略、延伸服务和营销策划几个方面之上,在整个品牌管理体系中以内容获得知名度,以服务提升美誉度,并结合营销策略提升、强化媒体形象的结果,从而最终在优势资源的有利互动下围绕专业定位,实现盈利模式内在机制的优化和读者、产业及媒体的三赢。
其次,在市场拓展方面,同时进行横向和纵向的有序、有理延伸,是行业期刊获得持久盈利空间和品牌影响力的有效途径。如果说《居周刊》与广告主之间的关系在内容和观点导向上是对二维运营视角间接的体现,那么,在《居周刊》发行范围和市场拓展策略上则是一种直接的体现―――创刊至今,其发行面已经覆盖了成都市和周边县市,并正向绵阳、拉萨等地延伸,这些地区中虽然有的与成都市的距离较远,但是却无一不是成都市房地产行业的潜在业务范围。近年来,依托于成都市居住环境的优势,正在壮大的城市楼产对于周边地区,乃至拉萨都有强大的吸引力,越来越多的外地客户选择在成都买房置业。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依托于服务对象的辐射力而对其潜在消费群体辐射,就成为了《居周刊》市场横向拓展的指针。事实证实了这样一种市场拓展策略对于传媒自身的发展和广告客户的吸引力是有效的。
对于区域性的行业杂志,尤其是区域性的房地产行业杂志而言,一定范围内的目标消费是很容易饱和的,在经过一定时间的发展之后,目标读者的信息需求取向和力度都会发生一定程度的改变,而广告主的业务范围也会发生一定的转向。在这样一种情形下,专注服务于一个目标市场的媒体该如何应对,以求得长远稳定发展?在发行市场拓展上紧跟行业走势的同时向产业链条上的其他环节进行纵深的延伸,并通过增强文章的可读性和文化品位强化媒体内容的商品属性,是类似于《居周刊》这样的专业杂志获得品牌延伸和增值的有效途径。依托于房地产市场消费者的后续需求,通过对家装材料,家居饰品,以及厨卫等相关市场信息的搜集和消费指导,实现对房地产行业产业链上的各个环节的一网打尽,不仅有利于读者市场的拓展,而且有效地丰富了收益来源,是以盈利模式内在创新突破“透明的天花板”的大胆尝试。今天,《居周刊》的业务范围几乎垄断了成都市的房产、家装行业整个链条,甚至正在涉足汽车行业。对于房产、家装行业中的后来者而言,与《居周刊》合作已经成为必然的选择。
结语
专业杂志品牌建设之路任重道远,《居周刊》的发展模式和成长空间还有待在更长时间和更广阔的空间范围内检验,但是其阶段性的成果反映了分众传播时代,面对新媒体和同行业的冲击,行业杂志品牌建设和盈利模式上的突破空间和分众传播时代的行业杂志依据媒体传播性能和优势进行盈利模式内部创新的可行性。通过深入全面的内容咨询,以及与之相关的后续服务实现与消费者的深度接触,适度、有序扩展传播面,并在其中获得强势影响力,最终通过读者资源的优化来实现二次售卖过程的优化,是专业杂志持续、快速发展的重要途径。
(作者系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新闻传播研究所博士研究生)
教学、实习、生产、经营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坚持理论指导实践的原则,以构建具有教育性、操作性、实践性、创造性的学生主体活动为主要形式,以培养学生一定技能水平、自我发展能力为目的的具有职业技术教育鲜明特色的教学范式。
二、操作程序
(一)建设烹饪实验室,提供教学条件
专业课实验室是提高专业教学质量,训练学生掌握专业实验技能的重要场所。在烹饪实验室的建设过程中,首先要考虑实验室的教学功能,实验室只有具备齐全的烹饪机械设备,才能充分保证实习教学内容的顺利完成,保证学生实习训练的正常进行。另外,还要考虑实验室的生产示范功能和创收功能,如实验室的格局、场地的设计。这些都是新的教学模式所必需的教学条件。
(二)调整实习、教学比重,制订实习计划
由于普通教育的任务是提高国民的基础素质,其主要教学形式是课堂教学;职业技术教育的任务是提高劳动者的技术操作能力,其教学形式以实习教学为主。在实验室设施比较完善的情况下,就完全可以以教学大纲为依据,再结合目前地方饮食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状况来修订专业实习计划。这样,学生实习次数和技能训练时间,可以得到保证。另烹饪专业实习课在时间上的一贯性,要求课时安排最好为3节课连上,由此形成整块的教学时间,也为实习与生产、经营的结合提供了可能。
(三)班级分组
为保证教学质量,在师资力量充足的情况下,可以将超过40人的班分成两组,由两位专业教师分别负责中餐烹调技术和面点制作技术两门课程,每周轮换。学生人数少,在实习操作过程中,教师的指导就能比较到位,有利于及时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四)组织教学,与生产经营结合
职业技术学校的教学过程不能简单地沿袭普通教育的常规模式,应该结合职业技术教育的特点,要注意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和生产劳动相结合,以生产实习教学为中心,着重操作技能的训练。在组织教学过程时,教师先对每一个课题(一道菜或点心)作理论讲解和具体操作示范,让学生从中先获得一个理性认识,然后安排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实习,通过对学习对象的主动操作、探索、加工、体验,使他们的理性认识上升为感性认识。要达到熟练掌握,还必须反复的练习。
烹饪技能的训练不同于其他专业,它需要真实的原材料,这些烹饪原料具有价高、易损的特点,需要耗费较多的实习材料费。但这些原料经使用以后,往往都是可以食用的菜或点心。基于这一点,把实习训练的教学内容与生产挂钩,实习过程相当于生产的过程,实习的课题相当于生产的产品,再将产品销售,这样投入的费用就可以得到一定的回收,从而形成良性循环,学生的操作训练机会增多,熟练程度提高,实习费用也可以得到节省,一举多得。
三、模式的成效
(一)教学质量方面
烹饪专业教学、实习、生产、经营一体化的教学模式的构建,是对既有教学方式的革新,真正体现了职业技术教育不同于普通教育的特征:是适应生产劳动或职业生活的需要,主要给予学生从事某种生产劳动或职业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同时给以职业道德和职业习惯的教育和训练。我们并没有因为生产经营而忽视了教学目标,相反,在这种模式下,由于教学过程中的双边活动随时都在进行,每一个程序都围绕着教学目标在运作,生产是为了提高熟练程度,经营是为了尽可能节约教学实习开支,四者之间是和谐统一的。正是四者间的相辅相成、协调一体,我们的教学质量有了很大提高,具体表现在:
(1)动手能力加强,熟练程度提高,毕业生很受用人单位的欢迎。目前本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率为100%。
(2)学生有较好的职业道德,具有一定的成本核算、经营管理能力和良好的节约习惯。学生合作、交往、竞争的意识增强,综合能力有了提高,更利于适应社会竞争。
(二)教师业务水平方面
教学、实习、生产、经营的一体化研究,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紧密结合,对教师原来遵循的教学模式形成了冲击,教师积极探讨烹饪教学的改革思路,促进自身的技能水平提高。在整个教学模式中,要求教师发挥教学、指导、组织、管理作用,使教师的业务素质得到全面提高,形成一支业务能力精,动手能力强的新型职教师资队伍。
(三)社会影响方面
定期开展为民服务活动,一方面为市民提供各种点心,便利购买;另一方面是一次技能的展示和自我的推荐,场面热烈,很受好评。通过举办技能节,邀请全市各大宾馆的领导参观指导,为今后的教学提供了参考,使我们的培养目标更接近社会的需要。
(四)经济效益方面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6.03.036
Abstract With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 recent years, in the current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they tend to be adopted this new teaching methods and teaching mode. By means of micro-curriculum teaching resources, strengthen and expand the innovation of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model, combined with the students' talent training plan, the implementation of integrated teaching model.
Key words micro-class; college English; integrated; teaching model
随着近年来市场中对人才的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要求人才不仅要具备较好的专业理论知识,还要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与综合应用能力。因此,在高校教学中,也要逐渐实现对学生的一体化教学改革。在其实践的过程中往往存在一些问题,这对实现高校英语一体化教学模式有较大的阻碍,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但是却很难从本质上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知识的积极性,不能促使学生参与到各类的教学活动中。因此,为了能够更好地满足当前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就要对其具体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进行改进。
1 微课特点与优势
与传统的教学方法不同,教师对教学内容以及教学重点进行充分的解读后,通过视频录像等多种形式,来对教学中的某一难点、重点进行补充与说明。通过在高校英语教学中应用微课,可以实现信息技术与英语课程教学的有机结合,同时也能促进英语一体化教学模式形成于完善。
1.1 微课的特点
首先,微课的时间较短。微课的主要表现形式为视频,一般高校教学的时间为90分钟,微课时间则一般控制在5~10分钟内。这是遵循了成人的注意力集中相关调查结果,在10分钟内成人的精力可以高度集中,学习效果较好。其次,微课使用较为方便,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只要在网络连接状态下,学生就可以通过应用微课进行学习。并且,其对学生学习的时间与地点没有明确的规定与限制,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对学习的时间与地点进行调整。①最后,微课的重点突出。由于微课对时间的限制较为严格,所以教师就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对相关的知识点进行讲解,对一些教学重点、实验进行演示与讲解。微课的目标比较明确,因此,就可以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就掌握教学中的重点内容。
1.2 微课的优势
首先,可以有效激发大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因为教师在开展教学前通过微课的形式,将英语教学的重点通过视频等形式呈现出来,学生能够更加集中学习的注意力,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自主思考。在当前的社会中,计算机得到普及,网络信息技术迅速发展为实现微课学习提供了物质基础。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与实际情况自行学习,对其中的难点与重点进行反复观看,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最后,实现教师间的资源共享与技能提升。教师也可以通过在网络技术下对相关的微课课程进行上传与观看。可以使教师间对教学理念、教学成果以及教学技巧等进行共享。教师在制作微课视频的过程中,也能促使其对相关的知识进行再学习、再解读,从而能够有效提升高校英语教师的教学能力,也能使其在该过程中实现教学反思。②
2 微课在高校英语一体化教学中的运用
首先,利用微课进行课堂导入。教师在开展教学前,就让学生观看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微课视频,并向学生明确学习任务,学生在观看微课视频开展学习更加具有针对性。其次,因为当前社会的整体经济水平得到提升,大学生基本都有自己的笔记本电脑、手机,且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有很大一部分时间都沉浸在电脑中,所以针对这一现象,教师就可以合理应用这一特点,拍摄微课视频,使学生能够通过应用其自身的移动设备,在其便利的时间进行学习,这样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的质量与效率。最后,在教学不断成熟后,学生逐渐适应校园生活,且英语知识水平会得到一定的提高。教师在进行英语教学中,要渗透学生的相关专业知识。教师在微课视频中,不仅可以结合其学习的专业对该微课视频内容进行设计,还可以将英语教学中的新词汇、句型与语法等,进行合理的设计与应用。③结合学生自身的专业特点,并应用微课的形式设计制作出来,这样不仅可以实现英语学习的教学效果,也能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锻炼与培养。
此外,教师在拍摄微课视频后,还需要对该视频进行一定的后期制作。制作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应用到PPT、音频、视频等多媒体技术手段。要进行后期的处理,教师如果不具备该技术手段是很难完成的,因此,这对促进教师的教学综合能力培养,也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3 基于微课的高校英语一体化教学模式探索
因为微课其本身具备的短小精悍、教学目标明确以及不限学习时间与空间等特点,所以在英语教学中应用微课,对促进英语教学质量的提升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在对教学模式进行设计时,教师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3.1 坚持从学生专业需求出发设计微课程
教师在对微课进行设计的时候,还需要能够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尤其是一些技术性较强的专业,教师在设计微课内容时,就可以结合该专业的专业特点与行业特点以及人才培养计划,对课程内容进行设计。④课程教学要根据学生的未来职业任务开发相关的教学项目。不同的专业的学生培养计划,也有不同的侧重点。有的专业更加侧重于学生语言交际艺术的培养,有的专业侧重于学生的技能培养。教师可以通过视频、音频、文字等不同形式的微课来开展教学。因此,这也就要求,教师在设计微课的过程中,能够根据专业以及项目的具体需求与目标,根据教学的重点,选用合适的微课形式。例如,在外事实务专业的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就可以结合教学中的迎接外宾的教学内容设计其微课内容。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播放课前准备的微课,可以模拟陪同参观公司工厂的实际情况,应用动画、音频等多种技术手段设计微课内容,使学生能够在该教学情境中,更加直观与形象地学习常用的公司介绍使用的交流内容。同时,也能使学生对一些常用句型、词汇进行灵活的应用。从而不仅能够使学生学学英语知识,也能加强学生的专业知识能力的锻炼,实现英语教学的实效性。
3.2 从完成工作任务出发设计和应用微课程
教师在对大学英语微课视频进行设计的过程中,要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工作岗位需求,以及英语课程教学内容对微课内容进行设计。在教学中,教师也要遵循以上特点选取教学所用微课资源。因为课堂教学时间有限,且大学英语教学往往是采取大班教学的形式,人数众多,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能兼顾到每一个学生,因此有很大一部分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不够深入。在应用相关的英语知识开展工作时,就存在一定的困难。长期积累下去,就会对学生学习英语知识、专业技能都造成不良影响。⑤通过在大学英语一体化教学模式中应用微课,学生就可以在课堂教学结束后,根据自己感到困难和疑惑的部分进行重点学习。且微课对时间、地点没有明确的限制,学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学习。但是根据相关的数据显示,有很大一部分学生只是将微课学习作为课程课外辅导,还缺乏学习的主动性与自发性。因此,教师在英语教学的过程中就可以将微课引入到英语课前教学、课中练习以及课后复习三个教学环节。将整个教学环节有机分解为小的教学组成部分,帮助学生解决其自主学习、集体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与困惑。并通过在教学中合理应用微课,设置教学任务。引导学生通过应用其在课前应用微课学习的相关知识来完成教学任务,这样不仅可以有效锻炼其专业技能,也能提升其英语综合应用能力。
3.3 将提升学生英语工作能力,作为完善英语一体化教学模式的设计目标
对于一些专业的毕业学生,在其工作中需要使用大量的英语来进行口语交际,从而完成其工作。这就要求这些学生在高校学习期间,要使接受的专业教育和工作岗位需求能够实现无缝对接。因此,教师在设计微课内容的时候,就需要结合学生的专业未来职业特点、职业岗位需求以及学生的学习特点进行设计。在当前的高校教学中,通过观察可以看出,大学生对新鲜事物的好奇与探究心理较强,大多都会在其课余时间内通过移动设备获得放松。在课前,教师可以通过高校的局域网或者相关的课程网站,将每个教学项目的整体任务、各个小组的分组任务以及学生的自主学习任务都进行明确的划分,可以使学生在课前就对教学内容、教学任务进行充分的学习与解读。在高校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应用微课,指导和点拨学生进行针对性、指向性较强的学习,从而完成教学任务,对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内容要进行讲解。在高校英语一体化教学模式下,还设置了教师监督和学生反馈环节。这样教师就能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并针对学生的情况进行辅导与指导。⑥学生通过应用微课可以及时复习与回顾相关的知识与技能,还能同他人交流互动,从而有效提升自我学习技能以及应用英语开展职业工作的能力,实现学生专业教育与工作岗位需求的无缝对接。
4 结束语
总而言之,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完善,在现代高校英语教学中使用信息化技术开展课堂教学,已经逐渐成为教学的新趋势。基于微课的高校英语教学一体化教学模式,可以对教学的时空进行有效的扩展,打破对学生学习的时间与地点的限制,这样学生就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与实际情况,选取合适的学习内容进行学习。实现微课背景下的高校英语一体化教学模式,可以使传统教学同信息化教学方式二者有机结合起来,有效提升教学的质量与效果,广大教师可以在教学实践中积极应用,并不断创新。
注释
① 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2011(10).
② 吴靖.微课程的建设需求与实现方案[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2(11).
③ 梁乐明,曹俏俏,张宝辉.微课程设计模式研究――基于国内外微课程的对比分析[J].开发教育研究,2013(2).
1.引言
为了满足学生的需求,一线英语教学者和科研工作者不断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和模式,如语法翻译法、听说法、交际法等。2004年,《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明确提出要“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和一定的读、听、说、写、译的能力,使他们能用英语交流信息。大学英语教学应帮助学生掌握良好的语言学习方法,打下扎实的语言基础,提高文化素养,以适应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需要”。这一培养目标对大学英语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给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带来了挑战。本文提出并首次尝试性地将一体化教学模式应用于精读课堂,使教师在使用同一教材的基础上,将听、说、读、写、译融为一体,调动学生自主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增强其英语实际应用能力,最终达到教学目的。
2.一体化教学模式内容
一体化教学模式在英语教学中已不罕见,以大学英语视听说课程居多,强调视、听、说三种感官的有机融合。闫建华等(2008)、钱虹等(2011)实证研究了一体化教学模式在写作教学中的应用,指出一体化教学模式下,学生的写作积极性大大提高,写作水平明显提升。田荔(2010)、张谡等(2006)虽然指出了一体化教学模式在精读课堂的有效应用,但前者脱离了与教材具体内容的实践结合,后者只对“读写一体化”这一种策略进行了探讨,本文将弥补二者之不足,以教材为出发点,从三个方面阐释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实施内容。
2.1听说一体化
听说一体化的实施建立在主题教学模式的基础之上,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实际交际能力,将信息输入“听”与信息输出“说”有机结合起来。要求听说主题与课文主题保持一致但不拘泥于课文,留给学生拓展的空间。这里的听是有准备地听,泛泛地听;说既包括听力材料的内容陈述,又包括对主题内容的有感而发。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2.1.1课前预习环节。老师对单元主题加以拓展告知学生,学生预习时有的放矢地准备相关内容,作为课上听力和讨论的背景信息。
2.1.2课上听写环节。老师将听力材料播放两遍,学生边听边做笔记。笔记不要求与文本完全一样,但内容要尽量与原文接近,既练习了听力,又进行了创造性训练。
2.1.3课上陈述和讨论环节。学生分组后,首先,小组内互相交流笔记内容;其次,小组代表陈述本小组情况;再次,小组内部根据老师的问题和材料内容讨论观点和原因;最后,各小组间互相交换意见。讨论环节视具体情况而定,可以是讨论,也可以是信息拓展,还可以是展开辩论。
以《大学英语 精读》(上外版)第四册第二单元“Deer and the Energy Cycle”为例。学生预习课文时应准备与“energy(能量)”相关的词汇,课堂导入时老师播放英文视频,复述之后学生要对话题“How energy makes the world go round and what we should do to make the energy cycle?”进行小组讨论并发言。“听说一体化”不仅适用于课文导入部分,对课文语篇内的背景信息同样适用。这样学生既锻炼了听说能力,又加深了对背景知识的理解,将跨文化素养的培养融入精读课堂。
2.2读写一体化
读写一体化,顾名思义,就是以读带写,以写促读,即模仿阅读材料构建写作思路,通过写作练习加深对阅读材料的理解。读写一体化包括篇章读写模式和段内读写模式。上外版《大学英语精读》所选课文篇篇经典,尤其是说明文和议论文,无论是通篇结构还是段落结构,都堪称学习写作的典范。鉴于段内读写模式既可模仿篇章结构,又可学习句法词汇,本文只对段内读写模式进行探讨。同样以“Deer and the Energy Cycle”一文的第一自然段为例。
2.2.1段落结构分析。大学生学英语时往往只关注词汇和句子层面,少有注意语篇。老师的作用就是将学生带进来,再引导学生自己游出去。本段在结构上有两点值得学习:一是如何表达作者观点;二是如何阐述主题句。前者本段采用了对比的方法,后者使用了道理阐释的方法。这使得作者的观点更有说服力,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读出段内结构,找出句子间的连接词,在写作时尽量模仿。
2.2.2句子结构分析。无论说明文还是议论文,作者写作时总是能做到长短句结合及多种句式的交叉使用。比如,例段中仅有5句话,却涵盖简单句、强调句、主从复合句和倒装句,读起来朗朗上口,既不晦涩,又不过于简约。学生在读的过程中需要弄懂句内逻辑构成或语法构成,在解析句型结构的基础上构建句型结构,实现读和写的完美结合。
2.2.3词汇层面运用。词汇分析包含两个方面:一是作为句与句之间衔接手段的逻辑和功能关联词,例如some...others...,but等;二是修辞手法和描述性词语的使用,例如“currency”暗喻性的用法。学生只有在写作实践中准确地运用所学词汇,才能真正理解词汇含义,实现输入与输出的统一。
可见,读写一体化不仅仅依赖教师的引导、学生的配合,更重要的是要有恰到好处的教学材料,本教材很好地做到了这一点。
2.3读译一体化
读译一体化,有别于传统意义上的语法翻译法。语法翻译法以教师为中心,母语为教学媒介,关注句子结构和语法,强调英汉互译的准确性,通过翻译理解篇章内容,换句话说,翻译是方法,理解是目的。本文提出的读译一体化虽然也包含英汉互译两个方面,但实施方法与语法翻译法相反,把任务交给学生,强调学生的参与性,英语为授课语言,在篇章理解的基础上翻译,翻译不再是方法而是培养目标,成为学生学习的动力,从而保证其积极性。
读译一体化教学模式中,英译汉指课文复杂句子的翻译,汉译英指课后习题的句子翻译。前者要求学生熟读并理解课文内容,在语境中推敲句子含义,后者则要求熟练掌握课文的句子结构和词汇用法。英汉互译技能培养的过程如下:
2.3.1段落整体把握环节。对段落整体意思的认知是弄懂每个句子的前提,要求学生找出段落的topic sentence和supporting sentences,训练学生通过已知信息猜测未知信息的能力。
2.3.2复杂句子paraphrase环节。英译汉不是简单的逐字逐句的翻译,而是包括结构分析、文化理解、词语转换在内的复杂思维活动,甚至常常遇到只可意会不能言传的句子。因此,paraphrase便成为连接原句和目的语句的纽带。
2.3.3句子翻译润色环节。在paraphrase的基础上,将解释出的英文句子加工成地道的汉语。
2.3.4重点词汇把握环节。要进行反向练习,必须弄懂重点词汇的意思和用法,进而将课后练习的句子翻译进行到底。
读译一体化的实施,加深了学生对阅读材料的理解,培养了学生英汉互译的能力,在阅读培养翻译技能的同时也促进了阅读能力的提高。
3.教学检验
本次英语教学模式的改革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了培养,英语综合技能得到了提高,尤其是听说能力;在构建一体化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的同时,老师对教材有了全新的认识,个人能力得到了进一步提高。
通过四级模拟考试选出两个成绩相当的班进行为期一个学期的教学实验,学期末又进行四级模拟考试,实验前后的成绩对比如表一和表二所示:
实验结果表明,实验班的模拟平均成绩明显高于控制班,且除深度阅读和完形填空外,实验班的其他各项成绩均高于控制班,这跟课堂一体化教学同时培养各项技能密切相关,同时也说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了充分调动。
4.结语
实践证明,一体化教学模式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积极性,甚至学困生也不再厌恶英语学习了;一学期的教学实验表明,学生的英语水平在“听、说、读、写、译”各方面都有所提高,实际应用能力增强。但是,一体化教学模式对老师的教学设计和组织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老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和课堂的组织者,更是教学材料的演绎者和教学活动的引导者;备课时间明显增加,但由于学生积极配合,课堂教学效率高,较强教学效果省去了繁重的课后课业负担,学生在轻松快乐的环境中掌握了英语技能。因此,这种教学相长的教学模式值得推广,从而使英语课真正成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技能课堂。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2]Jack C.Richard & Theodore S. Rodgers.Approaches and Methods in Language Teaching[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
[3]闫建华等.澳洲ESL一体化教学模式主导下的英语写作教学策略[J].外语界,2008(4).
中图分类号:X703 文献标识码:A DOI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2.02.028
Study on the Simulating Operation Performance of Integrated Purifying Reactor for Domestic Sewage Treatment
QIAN Shan,GAO Xian-biao,WU Di,LI Yu-hua,LI Yan
(Tianjin Institute of Agriculture Resource and Environment Sciences. Tianjin 300380,China)
Abstract: An experimental study on simulating the operation of integrated purifying reactor for domestic sewage treatment has been conducted for investigating the biodegradation performance.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average percentage removal for COD and BOD was 83.48% and 95.92% respectively, the water quality of effluent water reached the “Discharge Standard of Pollutants for Municipal Wastewater Treatment Plant” level 1B and the reactor had a strong ability of minimizing the negative affects associated with influent spikes at a fixed hydraulic retention time (HRT) of 3.8 d and the flow rate of 300 L・d-1.This test proved that the reactor could remove nitrogen and phosphor, but it was also noted the removal of NH3-N, TN and TP was not desired in reality because of the secondary clarifier operating problems.
Key words: rural domestic sewage;integrated purifying reactor for domestic sewage treatment;A/O process;removal of nitrogen and phosphor
伴随着城市污水处理工艺近20年来的快速发展,农村水污染治理也受到了人们的重视[1]。不同于城市具有完备的市政污水输送管网,中国绝大多数建制镇和几乎所有农村由于地理位置分散或资金的缺乏无力建设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及排水管网系统[2],因此,适用于农村分散式排放、处理水量小等特点的集成式污水处理装置被广泛应用[3-5],这种技术也在不断地拓展中。
本研究对象为自主开发的一体化生活污水净化反应装置,采用缺氧/好氧联合生物处理工艺,污水以自流的方式依次完成工艺流程,几乎没有动力消耗。为达到较好的脱氮除磷效果,增加了内循环部分,将二次沉淀区的泥水混合液回流至缺氧反应区内,为缺氧反应区的反硝化过程提供硝酸盐,也保证了区域内的活性污泥浓度。通过模拟生活污水的试验,初步分析了该装置启动和运行过程中生物降解的特点和能力,尤其对氮、磷等物质的去除效果,为其实际运行提供数据基础。
1 材料和方法
1.1 试验装置与运行工况
一体化生活污水净化反应装置由玻璃钢制成,采用一体化合建式,如图1所示。装置分为4个格室,待处理污水依次流经初次沉淀区、缺氧反应区、好氧生物膜反应区和二次沉淀区,其中缺氧反应区内设一道折流板,增大污水停留时间。好氧生物膜反应区敷设圆形悬浮填料,填料直径15 cm,挂膜后比重约为1,填充率为40%。该装置总长2.1 m,宽0.85 m,高1.2 m,缺氧反应区与好氧生物膜反应区的有效容积分别为650 L和500 L,容积比约为13∶10。
污水由储水箱经QDX型潜水泵提升至装置的初沉区内,储水箱容积为1 000 L,进水量为300 L・d-1,为模拟实际生活情况,由时间继电器控制,分早、中、晚3个时段各100 L自动间歇进水,生物反应区相应HRT约为3.8 d。好氧反应区采用24 h连续曝气,曝气系统为1个215型曝气盘,由电磁式空气压缩机控制,曝气量为80 L・min-1。试验结束调试、进入稳定运行期时,二沉区开始有泥水混合液回流至缺氧区,由QDX型潜水泵控制,每隔2 h回流30 min,每次回流量约为500 L。
1.2 试验用水与污泥
整个试验运行期间均采用实验室配制的模拟污水,配制方法见表1。接种污泥取用天津市某市政污水处理厂二次沉淀池剩余污泥,该厂采用A2O工艺,模拟污水大约经86 d的培养、驯化后,系统进入稳定状态。
1.3 分析项目与方法
BOD采用220A型微生物法BOD快速测定仪;COD、NH3-N和TP采用PORS-15便携式水质快速测定仪;TN使用标准法测定[6]。
1.4 试验数据处理
所有数据的时间零点选为结束调试、稳定运行的第一天(8月18日)。
本试验使用实验室药品配制污水,反应装置进水的各项指标理论上应为定值,但由于每次所配污水在储水箱内平均停留3 d,不可避免地会发生生化反应,影响污水实际水质,并且由于无法保证混合完全均匀造成每次进水有所差别,因此,本试验所测的进水水质数据来自于通过蠕动泵从储水箱所采水样,数据更加准确,也符合实际运行时进水水质波动的状态。
2 结果与分析
对该反应装置进行了为期半年的运行监测,仔细研究了该装置的运行效果,通过BOD、COD、NH3-N、TN和TP 5项指标的监测数据总结其运行规律并对可能影响其运行效果的因素进行了初步分析。
2.1 对COD的去除效果
装置对COD的处理效果见图2。进水COD波动幅度很大,最大值为1 002.5 mg・L-1,最小值为107.25 mg・L-1,但出水水质较稳定,基本稳定在40 mg・L-1左右,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一级A出水标准,平均去除率为83.48%,最高去除率达到99.15%,表明该装置对COD的去除具有明显效果,且具有良好的抗冲击能力。反应装置足够长的水力停留时间保证了缺氧反应区和好氧生物膜反应区微生物降解作用的发挥,水的推流状态也可形成良好的反应梯度,反应推动力大,促进生物反应持续有效地进行。但在试验的最后20~30 d内,COD去除率有一定幅度的降低,出水COD值在70~80 mg・L-1之间,可能是由于天津地区进入冬季,温度降低,导致水中微生物代谢速率减慢,影响了对有机物的吸附与分解[7]。
2.2 对BOD的去除效果
BOD测量方法的标准为HJ/T86-2002,不同于《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规定的GB7488-87,因此仅就数据变化趋势而言,装置对BOD的处理效果见图3。进水BOD范围在138~
1 795 mg・L-1之间,相差达13倍,且为非连续进水,波动幅度非常大,但出水水质很稳定,冬季之前出水浓度在5.3~28.7 mg・L-1之间,进入冬季后出水BOD在40.9~59.8 mg・L-1范围内,整个试验过程的平均去除率为95.92%,最高去除率达到99.24%。数据显示反应装置的生物系统对BOD产生了高效的去除作用,而且去除率平均高于COD,说明污水中存在一定量的难以生物降解物质。总体来看,净化槽对有机物有非常好的去除效果。
2.3 对NH3-N与TN的去除效果
污水中的氮元素主要以有机氮、氨态氮(NH3-N)、硝酸氮(NO3--N)与亚硝酸氮(NO2--N)4种形式存在。氨氮的去除效果如图4所示,大部分取样的出水浓度大于进水浓度,即氨氮未被有效去除,反而有更多的氨氮生成。活性污泥反应系统中氮循环的传统理论认为,新鲜污水的主要存在形式――有机氮,将首先被氨化菌氧化生成氨氮,氨化菌多为异养菌,此过程与有机物的去除同时进行;之后在硝化菌的作用下,氨态氮进一步分解氧化,被转化为亚硝酸氮与硝酸氮;而氮的真正去除则依赖接下来的反硝化过程,在这个阶段,硝酸氮和亚硝酸氮被还原为气态氮(N2)排出系统[8]。因此在反应的初始,由于有机氮的氨化,水中氨氮含量必然会大幅上升,针对数据显示的出水氨氮异常增高现象,分析有两种可能的原因:一是氮循环停留在氨化阶段,硝化菌未能成为优势菌种,导致大量氨氮不能被氧化成硝态氮,造成氨氮积累,不能进行下面的脱氮流程;另外在厌氧条件下微生物也可发生氨化反应,例如腐败梭菌、兼性大肠杆菌、酵母菌、变形杆菌等都具备这种能力,所以亦或是由于二沉区运行不当,沉淀污泥形成厌氧环境,发生了厌氧消化反应,大部分可生物降解的氮都转化为消化液中的NH3,使出水水质恶化。
为验证这两种推断,对TN和NO3--N数据进行了分析,表2和表3分别列举了运行期内每月总氮的平均水平。
数据显示,污泥系统对水中的TN具有明显的脱除,且脱除量大于原污水中硝酸氮的进、出水差值,说明有另外的硝酸氮生成途径,即活性污泥发挥了硝化功能,使氨氮正常转化成了硝酸氮。该装置好氧区采用生物膜处理法,微生物可附着在填料上生长,生物固体停留时间与水力停留时间分离,从而使世代时间较长的硝化菌和亚硝化菌得以繁衍增殖。所以可以推断该系统出水氨氮与总氮含量过高、去除效果不理想与工艺本身生物反应区微生物组成无关,是由二沉区运行不当引起,泥水混合液回流量过大是重要因素[9]。
2.4 对TP的去除效果
系统对TP的去除率较低。Mulkerrins等[10]系统地归纳了影响生物除磷的因素,包括污水组分、挥发性脂肪酸、阳离子、温度、污泥沉降性能、溶解氧、厌氧释磷、磷负荷、pH等,具体到本次试验,反应装置内没有独立的厌氧环境,聚磷菌始终受到硝酸盐的抑制,不能有效释磷再生,且试验期间没有剩余污泥排出装置,这些都是磷无法离开系统彻底去除的原因。
3 结 论
(1) 一体化生活污水净化反应装置对有机物具有非常好的去除效果,进水COD在107.25~1 002.5 mg・L-1范围内的平均去除率为83.48%,BOD的平均去除率为95.92%,出水水质满足《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的一级B标准。该系统的运行效果表明,本工艺运行稳定,对水质和温度的适应能力较强,具有较好的抗冲击能力。
(2)一体化生活污水净化反应装置的工艺本身具备脱氮除磷能力,但二沉区的运行状态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出水水质,在实际运行中,还应寻找到二沉区的最适运行参数,包括泥水混合液回流量、剩余污泥排放量等,使其发挥出可同步脱氮除磷的技术优势。
参考文献:
[1] 吴迪,李玉华,赵琳娜,等.沼气型厌氧好氧一体生化反应器处理分散型生活污水的研究[J].天津农业科学,2010,16(3):118-120.
[2] 王筱雯,马伟芳,林海,等. 集成式污水处理装置的技术进展[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1,36(7):63-66.
[3] 许春莲, 宋乾武, 王文君, 等. 日本净化槽技术管理体系经验及启示[J]. 中国给水排水, 2008, 24( 14): 1-14.
[4] 王然, 王昶, 杜晓雪, 等. 高效自流式家庭生活污水净化槽的研究[J]. 环境工程, 2007, 25( 5): 21- 24.
[5] Boller M. Small waste water treatment plants―A challenge to waste water engineers[J]. Water Sci Technol,1997, 35( 6): 1- 12.
[6]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第4版)[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2.
[7] 吴迪,赵秋,高贤彪,等.厌氧―3级好氧/缺氧生物膜工艺处理农村生活污水[J].中国给水排水,2010,26(7):9-11,15.
新世纪以来,我国汽车行业发展迅猛,在教育部等六部委关于培养国家技能型紧缺人才工程及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等多种因素作用下,很多职业院校都开设了汽车钣喷专业。当前,汽车钣喷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在钣金维修、汽车涂装、汽车美容、事故车勘查等技术工作及汽车钣喷车间生产管理和技术管理工作,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职业生涯发展基础的中高端技能型技术人才。基于这一人才培养目标,本文试对汽车钣喷专业经营性实训基地实施校企一体化教学模式进行探索。
一、汽车钣喷专业现状分析
随着社会上汽车保有量的持续增加,道路行车难免会出现刮刮碰碰,造成钣金喷漆的工作量急剧增加。为了满足社会的需求,提高职业教育的服务能力,职业院校都积极地培养钣金喷漆专业人才。但是,目前汽车钣喷专业在办学过程中存在不少的困难。
第一,汽车钣喷专业投入非常大,特别是实习训练耗材经费高。柳州市第一职业技术学校汽车维修专业年招生1200多人,钣喷专业人数约80人,但年实训教学耗材经费约6万,生均教学成本较大。例如门板、翼子板等部件经过几次拉伸和喷漆后价值300多元的门板就报废不能继续使用,而一个学生要初步掌握基本技术,往往需要十多次的实习操作。
第二,学生和家长对汽车维修行业存有偏见,认为从事钣喷工作会影响身体健康,这导致学校招生比较困难,人均经费偏高。
第三,汽车维修企业存在许多客观困难,对学校的支持力度偏低,学校教育势单力薄,导致汽车钣喷专业学生实习实训比较困难。
二、汽车钣喷专业经营性实训基地校企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实施
柳州市第一职业技术学校从“十一五”末开始,探索以学校与企业一体化建设为载体的教学模式,通过创办经营性实训基地,实现了“专业发展公司化、师资队伍建设一体化、课程设置实践化、学生考核行业(企业)标准化”目标。目前,学校已有柳州市益智汽车快速养护中心、柳州市益智软件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柳州市益智大酒店等八个经营性实训基地,实现年产值数千万元,每年为学生提供了近千个实习实训工位,为学生创造劳务收入上百万元。
柳州市第一职业技术学校通过校内经营性实训基地――益智汽车快速养护中心(具有汽车维修资质)与保险公司合作,建立了汽车保修网点和特约服务站,一边生产一边教学。由于充分利用学校经营性实训基地的场地和设备资源,克服了教学耗材投入大、实训教师少、项目单一等困难,突破了钣金喷漆实习训练教学改革的瓶颈。在工作过程中,学生边做边学,把具体的生产案例和理论学习结合起来,培养了综合分析能力和综合专业技能。
(一)拓展企业合作,确保教学资源。随着车辆保有量增加,车辆刮碰在所难免,车辆刮碰后大多数车主选择报保险,我们利用学校经营性实习基地益智汽车快养护中心设备比较完善及人力资源的优势积极拓展与中国人保、中国平安、中国太保等多家保险公司合作,成为保险维护定点单位,为企业及用户提供售后服务。投保车辆因刮碰出险,保险公司定损后,汽车快养中心作为保险公司的理赔网点,通过承接汽车美容保养,钣金喷漆事故维修等工作,可以保证有充足的实训教学资源,师生直接参与车辆的钣金喷漆维修工作,这样既解决了实训耗材的损耗,又有真车实践的机会。现在的生产量已经可以满足2个班的实训教学需要,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减少了教学支出。在真实的工作过程中,通过解决实际的问题,学生的工作能力有了快速的提升。
(二)引进战略合作,增加实训岗位。汽车钣喷技术形成过程是经验积累过程,是经过不断的实践总结,再实践再总结的提升过程,因此,在学校通过增加实训岗位和实训资源,保证学生实训训练要求,才能培养合格的汽车钣喷技术人才。柳州市第一职业技术学校经过市场调研,分析得出学校可以通过引进战略合作者,融生产与教学为一体、实训与实践为一体的生产性实训教学平台,通过校企合作方式进行合作,学校提供场地和设备,承接企业返修返厂的钣喷车辆,由教师指导学生生产实训,并进行理论知识讲授;企业负责建设实训厂房,并提供实训教学资源,增派技术人员保证生产质量,提供技术支持,这样的校企合作才能保证双方共赢。
(三)聘请优秀师傅,确保教学质量。企业要保证声誉,就要保证维修质量,就要有技术过硬的技术人员支撑,而良好的教学质量保证,必须有好的师傅担当。因此,企业高薪聘请优秀的技术人员也就成了学校的优秀教师。过去我们的专业教师多数都是转岗过来的,队伍建设参差不齐,特别是实际工作经验不足,技术水平仍需提高,而企业的维修技师技术过硬,经验丰富,带徒弟的能力强。通过聘请优秀的企业维修技师,一方面提高了维修工作质量,另一方面带出了优秀的学徒,为企业的发展储备了人才。在工作推进的过程中,我们也发现虽然企业的技术人员有熟练的技术,但没有受过正规的教学培训,在教学课堂组织方面需要加强培训提高,为此我们组织教师和师傅结对互助,共同工作,共同提高。
(四)建设企业课程,保证教学实施。通过调查市场钣金喷漆行业对学生基本技能需要,参考生产过程对企业员工培训和考核要求,我们设计了既要满足学生从理论知识到操作技能系统化的教学需要,同时又能兼顾生产需要的企业课程。通过该课程教学改革将课堂教学转化为生产教学,将技能训练转化为岗前训练,将学生转化为学徒,将职业感知转化为职业体验,将实训场地转变为生产企业。这些转化从多方面让学生在思想上发生转变,形成学校到企业、学生到员工的过渡;如我们在维修课程设计时,按照工作过程不同岗位工种进行编制,涵盖了各工种的职业标准、技能标准、相关的知识点、典型的工作任务等内容。学生即学徒,不但在企业要学会该课程的知识与技能,还要学会该岗位的相关知识与技能。例如,张同学在维修接待岗位,他不但要学习接待礼仪、商务营销、沟通技巧等课程,还要学习汽车维修相关知识,懂得汽车基本故障现象,能做出基本的判断,因此,在企业进行的课程改革绝不是简单的实训场地的变化,更多的是考验学生综合知识的运用。
一、明确教学目标,培养市场营销综合职业能力及优秀的营销职业素养
教学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能力,即“个体将所学的知识、技能和态度在特定的职业活动或情境中进行类化迁移与整合所形成的能完成一定职业任务的能力”。市场营销课程目标在于培养学生的营销综合职业能力,包括市场调研能力、营销决策能力、营销沟通能力,营销管理能力等,并能够适应未来在营销管理过程中所面对的营销决策和执行任务。
同时,注重培养学生优秀的营销职业素养,养成良好的职业态度。职业态度的涵义除一般意义的态度外,它还包括职业精神(敬业精神、创业精神)、职业信念、职业道德等。因此,要特别注意学生职业态度方面的培养,以利于职业能力的形成。涵盖和反映营销工作态度的内容一般包括如敬业精神、职业信念、职业道德、创业精神、安全意识、环保意识、合作精神、积极的工作态度等,并可以参照这些内容制定关于营销工作态度的评估指标体系。
二、明确课程定位,规划和形成课程群,开展教学
在课程定位上明确以形成基础理论素养为目标的课程:市场营销概论、消费心理学、消费行为学、公共关系、市场调研等课程。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理解和学会相关概念、原理、任务、工具、方法、解决任务的流程等,教学方法上以讲授和案例教学为主,整体上侧重于知识传授。
在课程定位上明确以技能和能力形成为目标的课程:市场营销沙盘仿真演练,市场营销技能大赛,企业经营实训等(营销大卖场、实习等)。其中,组织和参与校内和校外的营销技能大赛是重要的一个环节,在教学方法上以营销实训和实践为特征,整体上侧重于技能和能力形成。
在能力的形成上,既要注重以流程和操作为特征的营销执行能力的培养,也要注重以调研和决策为特征的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以适应未来变化的营销环境。
三、通过职业技能竞赛促进教学,提升学生的营销职业能力
(1)通过竞赛提高职业能力,并获得认可和认证,促进就业。(2)通过竞赛获得进一步求学的机会。(3)获得物质奖励、利益。(4)获得认可和体验成就感。(5)直接获得就业途径。
指导教师是职业技能竞赛的重要构成要素之一,对于指导教师而言,参与职业技能竞赛,有助于提升个人的教学水平;有利于体现个人的科研和教学成果;有利于和同行交流;也有利于通过竞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方便教学。
四、通过职业取证促进教学和形成职业能力认证
目前,我们参加的中国市场营销专业资格证书考试(CMAT)是中国市场学会和教育部考试中心联合主办的国家级资格证书考试,对考试测评合格者,教育部考试中心和中国市场学会共同审验、签章和颁发“中国市场营销经理助理资格”证书。同时,考试合格者还将可以获得参加全国高校市场营销大赛的资格。
五、课程教学、技能竞赛和职业资格认证的有机配合及成果
课程教学是基础,以课堂教学为主,辅之以实训教学,培养和形成学生的基本专业素养和技能;技能竞赛是提高,通过技能竞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竞赛参与实践活动,形成和逐步提高市场营销职业能力;取证是职业资格认证,通过取证,既可以促进教学和竞赛参与,也是对学生能力和水平的一个标志,便于学生今后就业。
通过融合课程教学、技能竞赛和职业资格认证,较为明显的提升了教学水平,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大为提升,越来越多的同学参与了校内和校外的技能竞赛,越来越多的学生通过了职业资格认证,最近一次取证(2014年上半年),2013级工商管理专业学生有近一半学生通过了考试,取得了相关的营销职业资格证书。
六、课程教学、技能竞赛和职业资格认证模式的进一步完善
1.对竞赛作品评价和检验机制可以进一步适应和体现市场需求的职业能力培养方向,企业是“职业能力”的最终用户,评价的价值追求最终应该是以企业的需求为准,评价和检验过程也应该吸引企业参与,评价标准应该尽可能满足可操作性和规范化的要求。已解决竞赛的“评价机制”问题。
2.竞赛的安排与院校教学计划之间在进度上可以进一步契合,如果竞赛的安排打乱了院校的教学计划,竞赛不能成为教学过程的一个环节,会影响院校的参与积极性,也有可能使竞赛成为少数人的游戏,而将大多数学生排斥在竞赛之外,毕竟,我们的目标是使竞赛成为大规模提升职业能力的工具,因此,在赛事的安排上,应该充分考虑院校教学计划的要求,在举办时间、进度、内容上与之协调。以体现竞赛的“人才培养机制”。
3.竞赛的设计可以充分体现教改的要求,关于教学改革的内容和方向,教育部的文件已经有充分阐述,各地院校也已经在按部就班的实施,例如课程建设与改革、工学结合与实践能力培养、实训和实习基地建设、师资团队建设、教学评估和教学保障体系建设等内容。竞赛的设计符合教改方向,最终也才能有利于体现院校的要求和社会的要求。以体现职业技能竞赛的“教改促动机制”。
4.职业技能竞赛和职业能力认证的结合问题,通过竞赛,在提升和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同时,也对职业能力进行认证,以满足学生和社会的需求,有的竞赛还尚未实施这一点,另外一个重要问题就是,认证的质量问题,由于有的竞赛过于强调“利益机制”,从而导致有的证书缺乏公信力。
5.职业技能竞赛也是一个“平台”,这个平台能够成为长效的的充分的交流平台,组织方应充分利用这个融合企业、院校的机会,利用现代通讯技术,打造一个长效的、深度的沟通平台。
参考文献:
[1]职业能力的概念、特征及其形成规律的研究 邓泽民 煤炭高等教育 2002年3月.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application of fine management mode in hospital archives management. Method: Medical record in accordance with the standards from January 2012 to October 2014 were selected as the research object, the conventional management mode was used to 5000 cases of medical record information from January 2012 to December 2012, and fine management mode was used to medical records from January 2013 to October 2014. The medical record home page quality qualified rate, the proportion of medical record missing page missing items, examination qualified rate of incidence of medical disputes between medical staff and medical record management functions were compared before and after using the fine management. Result: After the medical record of hospital management refinement, the incidence of medical records proportion with missing pages missing and the medical dispute significantly reduces, the functional examination pass rate of medical record manager, medical record quality qualified rate and patient satisfaction were significantly enhanced, and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Key words】 Refine; Management; Medical dispute; Satisfaction
First-author’s address:Gaozhou People’s Hospital, Gaozhou 525200,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5.09.034
病案管理是医院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病案详细记录着患者的病情和在医院治疗过程中所采取的各种措施和方法[1]。以往医院对病案的管理只是简单的存放,没有做到细致化,导致问题不断出现。随着医院信息化建设的提高和新医改方案的不断深入,精细化的管理模式已逐渐纳入到医院病案管理当中,本院将2013年1月-2014年10月的5000例病案资料采用精细化的管理模式,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具体方案介绍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2012年1月-2014年10月符合纳入条件的病案资料为研究对象,其中2012年1-12月的5000例病案资料采用常规化的管理,2013年1月-2014年10月的5000例病案资料采用精细化的管理模式,排除一切可能影响调查结果的因素,常规管理模式和精细化管理模式的病案资料无明显区别,可以进行比较(P>0.05)。在这段时间内的病案管理工作均由本院病案科的管理人员进行操作,病案科的工作人员为15人。同时对再次期间的所有患者及医务人员发放满意度问卷进行调查,调查问卷由本科自行研制,所有问卷均按时回收,有效率100%。
1.2 病案管理方法 精细化的管理模式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内容。
1.2.1 病案首页质量的精细化 患者入院要进行实名制办理,提供有效身份证明,急诊患者可先就诊,然后再1天内补交有效身份证明。在首页要将患者的基本信息填写完整,包括,户口地址、现住址,工作单位等,首页关于患者的基本信息要以有效身份证明为准。在病案首页增加疾病分类代码一项,临床医生严格按照标准填写病历,确定疾病的主要诊断和次要诊断、手术操作内容和名称确定后,由专门的病案编码人员进行编码。
1.2.2 病案管理工作细化和量化 病案回收要有专门的工作人员负责,病案室收到病案后要有专人进行记录,详细的记下病案的起始页码,检查化验单的数量;将责任落实到个人,哪个环节出了问题就哪个人负责,病房将病案交给病案室的时候,病房的负责人员和病案的回收人员都要签字。医院要建立电子病案管理系统,将每个患者的病案信息录入电脑,将病案的管理信息化,以防日后出现问题时可以进行及时的查询。
1.2.3 病案管理要按统一的流程进行 病案管理从回收、整理、装订、编码到后期的电脑录入要形成一套完整合理的体系,避免病案的缺页缺项,每个环节由个流程病案管理人员管理负责。
1.2.4 病案管理要标准化和人性化 医院的病案管理要严格按照ISO病案管理标准进行,病历的复印和借阅严格按照规定执行,再结合每个医院的实际情况做适当的调整。在病案管理工作中时刻要考虑患者的实际情况,医护人员要对复印病历的具体内容、时间地点和复印时需要准备的证件详细告知患者,避免耽误患者的时间和精力。
1.3 评价指标 比较采用精细化管理前后病案首页质量合格率、病案缺页缺项比例、医患纠纷发生率、病案管理者职能考核和患者及医务人员满意度。病案管理者职能考核,包括技术考核、理论考核以及日常绩效考核,每项100分,60分及以上为合格。满意度=(非常满意例数+比较满意例数)/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18.0进行分析,计数资料比较采用 字2检验,以P
2 结果
2.1 精细化管理前后病案管理的实际效果 2013年1月-2014年10月的5000例病案资料采用精细化管理后,病案首页质量合格率明显升高、病案缺失率比精细化管理前明显降低,医疗纠纷发生率为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精细化管理前后病案管理者职能考核情况 2013年1月-2014年10月的5000例病案资料采用精细化管理后,病案管理者职能考核合格率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3 精细化管理前后的患者满意度情况 2013年1月-2014年10月的5000例病案资料采用精细化管理后,患者和医务人员满意度明显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字2=6.2647,P=0.0348),见表3。
3 讨论
病历是记录患者病情和治疗情况的可靠依据,病案管理作为医院管理中的一部分,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关系到医院的稳定发展和医患关系的和谐[2]。病案资料除了对患者在住院期间的病情变化和治疗情况提供查询依据外,还能为医务人员提供宝贵的教学和研究资料,它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涉及到医保、伤残鉴定和保险理赔的领域[3]。因此,如何对临床病案施行正确有效的管理对医院的稳定发展非常重要。目前医院的病案管理存在诸多问题,归其原因,主要为以下几个方面:(1)病案管理没有统一的执行标准:通常医院的病案管理流程较为分散,没有制定一套严格的规章制度,病案管理人员的责任性较差,只是按照医院的规定敷衍了事,没有意思到管理病案的重要性,没有严格按照ISO病案管理标准进行,导致出现错误时手忙脚乱,不知如何处理[4-5]。(2)病案管理的各个环节缺乏严谨性:病案管理过程中的每个环节都是紧密联系的,如果其中某个环节发生了问题,那么整个流程就会受到影响,甚至发生严重的错误[6]。大部分医院的病案室在接收病历时病房负责人和病案接收人均要签字,但每份病历有多少页,化验单的种类和数量往往不进行统计,这样的话如果以后出现什么问题就无法查找,病房负责人和病历接收人就会互相推卸责任,引起患者不满,导致医疗纠纷的发生[7-8]。(3)病案管理没有做到精细化:病案首页基本信息不够详细,患者入院时没有提供有效的身份证件,导致在首页的身份证号、户口地址、现住址等不能进行核实。多数医护人员并没有对患者详细告知复印病历的具体流程,使患者因为缺少某些证件来回奔走,浪费了患者的时间和精力,这会导致医患纠纷进一步加深,鉴于以上出现的问题得出,加强精细化的管理非常重要[9-10]。
精细化的管理是对管理流程进行优化,基本的方法是细化、量化、流程化和标准化,医院通过精细化的管理,可以减少不必要的医疗成本,使资本发挥最大的优势,降低损耗[11-12]。病案管理有了细化、量化、流程化和标准化才能将工作进行到位,保证病案的安全和医院工作的顺利进行。对于病案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可以采取一些有效的措施,如对病案管理的整个工作流程进行监控,病案的交接环节用电脑进行登记;定期进行盘点;设置病案差错安全预警,如果发生差错,病案示踪系统就会给予警报,避免错误的发生[13-14]。
病案管理人员在工作中还要互相监督和自查,设立监督小组,仔细核对每天的工作任务,对录入电脑的病案资料要反复核对,防止电脑资料与实际病案资料不符;当发现其他人在工作中出现问题时,要当面及时指出,不要耽误解决问题的最佳时间。认真细致的制作工作报表,由监督小组的人员定期核对工作报表,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最好抽取一定数量的病历资料进行核查,管理人员共同商量解决问题的对策,使管理工作顺利进行[15-16]。
本组实验中,2013年1月-2014年10月的5000例病案资料采用精细化管理后,病案首页质量合格率明显提高、病案缺页缺项比例明显降低,医疗纠纷发生率为0;2013年1月-2014年10月的5000例病案资料采用精细化管理后,病案管理者职能考核合格率和患者及医务人员满意度明显提高。通过本组调查可以发现,精细化管理对医院病案管理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总之,医院病案管理中运用精细化的管理模式,能提高医院的病案管理水平,降低医疗纠纷发生率,提高病案管理者的专业能力,患者满意度也相应提高,有利于医患关系的和谐和稳定,应在各大医院广泛推广。
参考文献
[1]黄先彤,杨凤林.精细化管理理论在医院病案管理中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当代医药,2012,19(13):152.
[2]李国栋,宋涛,张俊梅.精细化管理在病案管理当中的应用[J].中国病案,2011,12(10):11.
[3]王秀玲.病案号管理现状分析及对策[J].中国医学创新,2012,9(20):139-140.
[4]邢春国,孙冬妮,刘玲,等.某省医疗机构病案管理人员需求调查分析[J].中国病案,2014,15(7):6-7.
[5]胡桂兴.病案管理易发医疗纠纷的环节与预防措施探讨[J].中国医学创新,2014,11(1):127-128.
[6]赖小玫,秦千子.精细化管理在病案终末管理中的作用[J].中国医院,2013,17(3):72-73.
[7]陈菲.高质量病案管理在医院的重要性[J].中国医学创新,2011,8(35):106-107.
[8]李尤佳.医院加强病历档案管理与利用的思考[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4,22(2):280-281.
[9]罗润嫦.精细化药房管理模式在医院门诊药房工作中的应用[J].中国处方药,2014,12(1):46-47.
[10]何金颖.病案统计在医院管理中的价值与探讨[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16):144,146.
[11]陈娜,徐慧兰,彭伟莲.病案首页书写缺陷分析及对策[J].中外医学研究,2012,10(13):145-146.
[12]谭海岩.浅谈病案质量与病案信息利用[J].中外医学研究,2011,9(21):176.
[13]买丁・都生拜.具有病案质控功能的电子病案系统研究[J].中外医学研究,2014,12(12):159-160.
[14]苏小丽.提高基层医院病案管理质量及措施[J].中外医学研究,2013,11(5):144-145.
一、“课岗证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必要性
为了规范行业、促进行业的有序发展,国家相关部门和行业协会开始组织跨境电子商务专业技能考试。跨境电子商务专业技能共设四个等级:跨境电子商务员、助理跨境电子商务师、跨境电子商务师和高级跨境电子商务师,旨在测试考生在跨境电子商务工作环境中的实际应用能力,为社会及企业提供人才。一般来说,中职学生所对应的等级是跨境电子商务员,高校学生对应助理跨境电子商务师或跨境电子商务师,教师对应跨境电子商务师或高级跨境电子商务师。教师知识的更新与学校对行业发展趋势的把控无法跟上行业发展的步伐,因此,探索以就业为导向、以校企合作为平台的基于跨境电子商务囊等嗽钡母谖荒芰Φ摹翱胃谥ひ惶寤”人才培养模式则显得很有必要。
二、“课岗证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方案
1.校企合作,建立基于行业标准的人才培养目标
学校通过聘请行业专家作为顾问,共同研讨人才培养方案,派出教师深入企业进行学习与调研,了解行业发展。同时,学校建立企业兼职教师任教制度,长期邀请企业人员对学校教师与学生进行授课,讲解行业发展的最新知识。
2. 以“证”为标准,以“岗”为目标,整合课程体系
跨境电子商务专业技能证的知识与技能涵盖国际贸易、电子商务两个领域的知识,这一范围要求跨境电子商务方向的课程需以“商务英语”“国际贸易实务”“国际商务单证实务”“跨境电子商务实务”等课程为专业核心课程,同时,根据考证需求,辅以“跨境电子商务员考证辅导”等课程。
在教学内容上,根据行业岗位需求,依托校企合作,在“跨境电子商务实务”课程上引进企业实战项目, 做到以“岗”为目标,实现课程与岗位标准的无缝衔接、学生“零距离”就业。
3. 建立“专兼结合”的“双师型”队伍
学校聘请企业跨境电子商务领域的专家到校担任“跨境电子商务实务”等课程的兼职教师、人才培养与专业建设的兼职顾问;利用合作关系,安排教师下企业实践学习,实现“校企互通”。
4. 建立实训教材体系
围绕课程建设开展教材建设, 以跨境电子商务从业人员资格证内容为主线,与行业企业共同开发紧密结合企业岗位实操内容的实训教材。重点建设服务于项目教学和实训练习的跨境电子商务系列教材,如“跨境电子商务实务”“跨境电子商务营销实务”等。
5. 积极探索多种形式的课程实践活动
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利用校企合作途径,可以把企业实践项目引进课堂。课外,可以成立各种创业型的跨境电子商务社团,让学生利用已学技能,开始接校外简单的产品上传、网络营销等任务。一方面,让学生在真实的企业环境中得到锻炼;另一方面,丰富学生课外生活,提高他们的就业能力。
6.建设实训、实习功能强的校内外实训基地
以跨境电子商务运营工作流程为导向,建立与学生规模相当的校内仿真的模拟实训基地。校内模拟实训应聘请企业兼职教师给学生提供实训指导。学生可以在实训基地模拟组建跨境电子商务公司,尝试通过合作企业承接校外订单。学校鼓励学生自主创业,争做项目负责人;可以聘请已毕业的项目执行能力强的学生回校担任学生创业项目负责人。一方面,可以解决师资问题;另一方面,学生带学生,能更大地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综上所述,跨境电子商务的新兴与迅速发展,让学校不得不重新调整原有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以跟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以校企合作为基础,实现“课岗证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是在这一背景下具有现实意义的探索。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