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发展状况范文

时间:2023-07-11 09:21:43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产业发展状况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产业发展状况

篇1

近年来,随着我国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闲暇时间的增多,假日经济迅速升温,对旅游业产生强烈的需求。我国短缺经济的基本结束,也使各地将寻找新经济增长点的视野由第一、二产业扩展到第三产业特别是旅游产业。广东旅游产业因其强烈的产业关联和波及效应、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区域性旅游资源优势和良好市场条件,被确定为广东新的经济增长点,引起全省的普遍关注。对广东旅游产业的发展状况作省际、省内和国际的全面比较分析,无疑有利于正确认识广东旅游产业在全国和亚太地区的定位,推动其健康发展。

一、旅游业发展状况的省际比较

根据笔者完成的广东省旅游局的“广东旅游产业定位分析”研究课题,各省市的旅游增加值比重与五个与旅游业相关的行业—交通、邮电、商业、餐饮和社会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密切相关。旅游业的发展拉动交通、邮电、商业、餐饮和社会服务业的发展,而交通、邮电、商业、餐饮和社会服务业的发展,又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更好的条件,使它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进一步增强。

由于全国仅统计旅游总收入而没有统计旅游增加值,我们按广东旅游消费剥离系数估算了全国19个省市旅游增加值(见表1)。广东旅游增加值占GDP的4. 53%,仅小于新疆和海南0·32、0·15个百分点,在被统计的19个省市中居第三位。考虑到划一的旅游消费剥离系数①对经济发展水平相对低的新疆和海南的旅游增加值的高估因素,广东省旅游增加值比重与其差距应更小。1996年,广东旅游增加值占广东GDP4·53%,高于全国平均值2·73%1·8个百分点。在广东GDP占全国GDP的9·65%的背景下,广东旅游增加值占全国旅游增加值的比重高达16·03%。1997年,广东旅游增加值占广东GDP的4·6%,比全国平均值3·21%高1·4个百分点。广东旅游增加值占全国旅游增加值的13·61%,远高于当年广东GDP占全国GDP的9·51%的水平。换言之,全国旅游服务产品(增加值)的七分之一是广东提供的。这说明广东的旅游发展的相对水平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显示了广东不仅是一个经济大省,而且是一个旅游大省的地位。

二、旅游业发展状况的省内比较

表2列出了各市旅游业的相关指标。按旅游增加值的比重,广东省不同区域的旅游业发展水平大致可分为三种状况。

1·旅游业发展高水平地区:珠江三角洲。旅游增加值为283·15亿元,占当地GDP的5·4%,高于全省平均旅游增加值比重0·8个百分点;旅游增加值占全省旅游增加值的84·1%,比当地GDP占全省的比重高12·3个百分点。这说明,珠江三角洲旅游业在全省中的地位,高于该地区经济总量在全省的地位。

2·旅游业发展中等水平地区:粤北。其旅游增加值为7·71亿元,占当地GDP的3·88%,低于全省平均旅游增加值比重0·7个百分点;旅游增加值占全省旅游增加值的2·25%,低于当地GDP占全省GDP的比重0·5个百分点。这说明,粤北地区旅游业在全省的地位,略低于该地区经济总量在全省的地位。

3·旅游业发展低水平地区:粤西、粤东。其旅游增加值分别为20·60亿元和24·42亿元,占当地GDP的2·85%和2·2%,约为全省平均旅游增加值比重的一半;旅游增加值分别占全省旅游增加值的6·12%和7·3%,大大低于当地GDP占全省GDP的比重(9·96%和15·5%)。这说明,粤西、粤东地区旅游业在全省中的地位,大大低于该地区经济总量在全省的地位(见表2)。

按旅游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排序,全省21个地级以上市可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层次:旅游高比重市(4%以上):穗、深、珠、清远、汕尾、东莞。其中,广州、深圳和珠海,提供全省旅游增加值的58·6%,旅游总收入的64·9%,与其他市相比呈压倒优势。转贴于

第二层次:旅游中比重市(3-4%):湛江、云浮、河源、肇庆、潮州。

第三层次:旅游低比重市(2-3%):中山、汕头、韶关、阳江、江门、惠州、佛山。第四层次:旅游甚低比重市(1%以下):茂名、揭阳、梅州。

三、旅游业发展状况的国际比较

1.广东入境旅游业在全国的地位比较。近年来,广东旅游业有了长足的发展。表3展示了广东入境旅游在全国的地位。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发展和外省口岸的增多,来华游客从广东口岸入境的比例由1980年的93%,下降到九十年代中期的80%左右。同期广东接待入境游客占从广东入境游客的比例由16%下降到7%左右。1991-1996年,广东(旅游系统)接待入境游客占本省入境游客的比重由8%下降到6%,广东接待入境游客占全国入境游客的比重由6·7%下降到4·9%。

2.广东入境旅游业在亚太地区的比较。1995年广东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入境旅游市场中约占1·4%的份额。广东接待入境游客数约是朝鲜的10倍,蒙古的10倍,文莱的2倍,柬埔寨的5倍,老挝的17倍;大致相当于中国(大陆)的1/18,中国香港的1/9,中国澳门的1/4,中国台湾的1/2,新加坡的1/6,马来西亚1/7,泰国的1/6,日本的3/5,韩国的1/3,印尼的1/4,菲律宾的3/5,越南的4/5,澳大利亚的1/3,新西兰的3/4。

3.旅游消费结构的国际比较。如果我们以加拿大旅游消费作为国际旅游消费的参照系,通过分析加拿大统计局1994年的《旅游卫星报告》,就可以大致了解广东与国外旅游消费结构的异同。

比较分析表7-8可看到,广东旅游增加值构成体现了国际旅游业的共同特征,大约30%-35%是物品性消费, 65%-70%是服务性消费。差别在于加拿大的旅游消费中饮食和长途交通比重大大高于广东。其航空、宾馆和餐厅服务消费占旅游业总收入的45%。饮食消费比重高于广东4·5个百分点,高于中国5·6个百分点,长途交通消费比重高于广东12·5个百分点(国际旅游)和18·7个百分点(国内旅游)。这些差异的形成有两个主要原因: (1)饮食消费比重的差异可归因于中国农产品便宜和人工成本较低,使人民币的食物购买力较高。(2)长途交通服务的差异反映了中国和加拿大人出游交通方式的不同:加拿大乘飞机或私家车出游比较普遍,使旅游活动半径扩展到国外和洲际,旅费明显上升;中国乘火车或汽车出游相对来说比较普遍,旅游活动半径主要限于国内。这又由两国的收入水平的差异造成。

四、基本结论

通过对广东旅游业的省际、省内和国际比较,可以得出如下5个基本结论:

1.旅游产业的发展状况与人均GDP密切相关。广东旅游产业的比重所以居全国前列,主要原因是广东经济发展水平在全国名列前茅。广东省的旅游大省是由经济大省的地位确定的。旅游业只有依托国民经济才能得到健康发展。因此,各地在“十五”发展计划中规划旅游产业的发展,必须以经济发展和居民收入目前和将来达到的水平(本地的和旅游产品销售地)为基点。旅游产业超前或滞后于国民经济发展都是不可取的。

2.旅游产业与交通、邮电、商业、餐饮和社会服务业的发展状况密切相关,互为因果,互相促进。要推动旅游业的发展,必须关注这些互补性行业的配套发展。针对广东目前与旅游相关的行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应该实施广东服务环境大变工程,通过规范交通、邮电、商业、餐饮和社会服务业市场,组建第三产业各服务行业协会,协助政府对服务业实行行业管理,大张旗鼓地开展”有法必依,严格执法”的宣传教育活动等方法,改善广东旅游产业的软硬环境。

3.旅游服务产品的占有量与人口绝对数量相关程度低,与人口的经济收入和购买力水平相关程度高。由于广东省内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有较大差距且在短期内难以消除,因此,希望在短期内打破省内旅游产业发展的不平衡是不现实的。旅游资源相对密集而经济发展水平相对低的地区(如粤北地区),难以形成以本地人为销售对象的旅游服务市场,应以经济发达但旅游资源相对贫乏的地区(如珠江三角洲)为旅游服务的主要销售市场。为此要特别重视发展外向型旅游服务业,重视服务输出。这应是其旅游产业发展的基本路向。因此,广东省各地确定旅游产业的布局、结构、重点,要有全省“一盘棋”的观念,避免发展那些从局部看是可行的,而从全省看具有强烈消费替代性的旅游服务产品。转贴于

4.广东省的入境旅游业在亚太地区有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其接待的入境游客总量多于5个国家(或地区),超过8个国家(或地区)的1/4。要正视广东省作为入境旅游过境地的地位上升,作为入境旅游目的地的地位下降的原因,一方面要重视利用入境游客数量在亚太地区所占的一定优势,以吸引过境游客扩大旅游消费为着力点,设法延长过境地游客在广东的停留时间,另一方面利用珠三角“72小时免签”的有利条件,吸引在港澳地区入境的游客(占亚太地区18%)顺道来广东游览消费。

篇2

根据红政生物办电〔20xx〕8号《关于开展全州生物产业开发工作调研活动的通知》精神指示,我办严格按照通知要求,认真组织人员深入各乡镇、企业对全县生物资源产业开发创新工作进行全面调研,现将调研的基本情况汇报如下:

一、全县生物产业发展现状

(一)生物药业发展成效明显

1、灯盏花产业稳步推进

20xx年,我县计划推广种植灯盏花10000亩。20xx年1至6月,龙头企业红河千山公司完成灯盏花一期(春季)种植面积5635亩,同比增长40.2%,主要分布在中枢镇、舞街、永宁、旧城等乡镇。目前,已采收 1150吨,平均亩产值达4150元,同比减少1.2%;农民创收2300万元,同比增长64.3%;实行利税1190万元,同比增长42.5%;实行销售收入3746万元,同比减少9%;实行利润590万元。二期(夏季)已经落实种植面积4500亩,在6月份完成全部播种任务。

从今年一月份开始,公司在白水镇工业园区内新厂开始大批量生产,同时还在玉溪江川代加工,扩大生产规模,生产质量稳定,至6月底已生产灯盏花素22.2吨,同比增长52%。销售部门在维护好原有老客户外,还开发了一些新客户,目前销售市场以**制药企业为主,辐射到省外的部分制药企业。

为更好地服务灯盏花产业开发,打造公共知名品牌,工作中我办专门安排一名副主任多年跟踪企业服务,全力做好灯盏花产业财政支农资金整合和省、州项目的实施。今年4月中旬,在舞街镇山林哨村灯盏花产业片区开发工作中,部分群众由于科技素质低,苗床地管理不到位,发展起步受挫,我办及时与舞街镇党委政府和红河千山公司协商再扶持的办法,使群众的50多亩灯盏花苗床地再次得到每亩600元的补尝,大大提高了当地群众发展灯盏花产业的信心。

2、三七、草乌、半夏等中药材发展向规模化迈步

三七、草乌、半夏是我县继除虫菊、灯盏花之后发展起来的又一新兴产业,已逐步成为我县山区农民增收的新亮点。为培植好三七、草乌、半夏等中药材产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我办经常组织人员深入各乡镇进行实地考查,了解产业发展现状,针对产业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提出解决的措施和办法,促进产业快速健康发展。

至20xx年6月,全县共种植三七6300亩,其中,我县群众种植的460亩,主要分布在三塘、向阳两个乡,比去年同期增940亩,增长17.5%。今年3月因受霜冻灾害,全县三七产业受灾4600亩,直接经济损失4600万元;种植草乌4222亩,比去年同期增2925亩,增长225%,主要分别在三塘、向阳、白水三个乡镇;种植半夏1015亩,主要分别在三塘、向阳、白水、旧城四个乡镇。

在中药材产业培植中,今年3月2日和4月22日我们先后两次分别与**鸿翔药业集团有限公司和云河药业有限公司进行洽谈,邀请他们到我县开发中药材产业。针对我县目前三七种植面积广,管理技术相对不高的情况,为进一步整合全县三七产业资源,提升**三七品位,我办到向阳乡同该乡党委政府和三七种植户一道,共同探讨我县三七产业发展事项。

(二)生物化工产业发展形势良好

1、除虫菊产业在无公害需求拉动中发展

近来,随着国际市场对无公害除虫菊产品需求量的加大,使我县除虫菊产业发展重获生机。但是,由于红河森菊公司目前尚未兑清前几年收购的欠款,致使全县广大农民对除虫菊产业发展前景仍持怀疑和等待观望的态度,公司现已呈现出一边是客商订单积压,产品供不应求,一边是农户不愿大面积种植,加工原料紧缺,公司一时陷入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状况中。目前,公司已无原料加工,正在进行设备检修、超声波萃取生产线调试工作。

今年1至6月,森菊公司生产加工除虫菊素原药8吨,生产5%天然除虫菊素乳油、1.5%可湿性粉剂、5%水乳剂等农药产品约20吨;生产细度为80目99%过筛花渣粉300吨;细度为80目98%过筛花渣粉100吨;细度为80目99%过筛花粉100吨 。在20xx年实现国内外销售收入2500多万元的基础上,20xx年上半年实现国内外销售收入425万元。公司产品国内主要销往北京、上海、山东、福建、江苏、广东等省市,国外销往日本、韩国、印度、澳大利亚、欧盟、瑞士、美国、南美等国家。

20xx年,森菊公司计划在全县种植除虫菊5万亩,3月份,由于全县遭受春季霜冻灾害, 除虫菊产业受灾5000亩,直接经济损失500万元,种苗严重受损,全面完成今年生产任务困难加剧。灾害发生后,我办配合森菊公司及时深入到各乡镇调查了解受灾情况,认真做好灾情上报工作,指导广大群众抢抓节令,做好补植补栽工作,努力把灾害损失降到最低限度。森菊公司采取除虫菊种植以小春为主,大春为辅,一年两季种植的办法来完成全年生产任务,解决目前原料短缺的问题,现在已育苗750亩,大田移栽1160余亩。为帮助森菊公司进一步落实今年种植任务,4月21日县人民政府召开全县除虫菊生产工作座谈会,会后我办狠抓政府决策部署落实,一是督促森菊公司加快兑现花农欠款,取信于民,一是积极配合公司员工深入各乡镇宣传发动,引导广大农户重树除虫菊产业发展信心,栽好除虫菊。

2、万寿菊产业稳步发展

万寿菊是用途广泛的重要化工原料,20xx年全县种植3050亩,平均亩产值达1200元,农民实现创收363.6万元。今年将在上年的基础上稳中求进,扩大发展。现已在永宁、三塘两乡落实种植面积1650亩,大面积种植工作正在规划布局中。

(三)绿色食品加工业效益可观

1、魔芋产业种植及加工初见成效

魔芋是一种低热量高膳食纤维食品,有排毒、减肥、通便、洁胃的功能,深受广大消费者青睐,市场需求量大,产业前景广阔。**县境内大部分地区较适宜种植魔芋,我县依托鑫晟魔芋有限公司根据魔芋生长环境要求及**县地质、地貌条件,结合我县多年来广大群众自行种植魔芋的经验,加大魔芋产业的开发力度,全力打造魔芋产业。今年,**鑫晟魔芋有限公司计划在县内外推广种植魔芋5000亩,为农民增收2500万元,主要安排在我县东部三塘、向阳等适宜山区乡。目前,公司已经向群众发出种子80吨,种植工作全面完成。其龙头企业鑫晟魔芋有限公司建成魔芋加工生产线4条,今年1至6月份共销售魔芋精粉42吨、素食品190吨,实现销售收入290万元。

2、阿庐牌荞系列食品开发前景广阔

我县依托**阿庐旅游食品有限责任公司、红河润高食品有限公司开发生产苦荞系列食品及保健用品,主要产品有13个荞系列食品和9个荞系列保健用品,产品畅销红河、昆明、曲靖、上海、广州、深圳等地。今年上半年,全县落实苦荞种植面积10000亩;1至6月,龙头企业公司生产加工荞系列产品859吨,实现销售收入808.3万元,产值824万元,各项指标完成情况好于预期。

(四)传统产业发展不断改造提升

今年1至6月,全县完成无公害蔬菜种植31156亩次,实现产值1680万元,新增蔬菜基地1000余亩,品种主要是藩茄、莴笋、黄瓜、青蒜等;与曲靖、广州等蔬菜客商签订蔬菜订单1200余亩;水果39469亩,新增高原梨、柿子水果产业740 亩;完成生姜种植3000亩;油料11500亩。全县部分传统产业逐步向“品种优良化、布局区域化、管理规范化、生产规模化、销售订单化”五化方向发展迈进。

(五)其他新兴产业正在起步中

1、花卉产业有新的突破

花卉产业是我县一个朝阳产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我们切实抢抓机遇,研究对策,采取措施,加快发展,使之真正成为全县农业产业开发中的又一个新亮点。目前,我县 有观赏植物、绿化苗木基地2600亩(现在培育面积100亩,定植面积75亩,袋苗面积25亩),主要品种有清香木、石楠、拟单性木兰、**尖顶红栾、**樱花、多花含笑、**含笑、火棘、鹅掌楸、大叶樟、滇朴、黄连木、长青藤等一批乡土苗木,年生产经营花卉盆景20xx多盆(株),观赏绿化苗木50万株,现已成为我县重要的花卉生产基地,对全县花卉产业及其他花木生产企业和专业户起到了示范带动作用。今年,我办向州创新办申报的《**县乡土苗木及绿化树种繁植基地建设项目》已下达,这标志着我县花卉产业开发工作即将启动,我们正积极配合县林科所在白水镇抓好项目工程的实施。近来,全县新发展鲜切花100亩。

2、重楼、金银花、红花、铁皮石斛等新兴药材正在引进试种中

在旧城镇引进重楼、红花、铁皮石斛实验栽培的基础上,今年我县在三塘乡试验种植金银花100亩,该乡党委政府出台扶持措施,凡在今年种植金银花的农户,乡上将每亩给以1000元的扶持,这进一步丰富我县特色生物药业的种群。

二、发展生物产业的主要措施

(一)突出一个重点

在产业开发工作中,我们抓重点、立主体、打品牌,紧紧围绕县委政府确定的产业工作重点,着力开发灯盏花、除虫菊、草乌、半夏、魔芋、苦荞等产业和产品,培育三七、万寿菊、早实核桃等后续产业的指导思想,坚持做到重点产业重点培植,拳头产业精心打造,全县逐步形成一些支柱产业和优势产业群。

(二)做到二个兼顾

在全县生物产业开发工作中,我们始终坚持做到新老产业发展统筹兼顾,同步推进,既注重引进培植新兴产业,又不丢传统老产业。在继续抓好蔬菜、水果等传统产业改造、提升的基础上,大力引进培植新兴产业,全面增强全县生物产业发展的储备总量和种群数量。

(三)确保三个到位

一是领导到位。县、乡各级均成立生物产业开发工作领导小组,使全县生物产业开发工作形成一级抓一级,级级抓落实的工作格局。年初层层签订生物产业工作目标责任制,做到组织实施有领导,工作任务有目标。

二是服务到位。县、乡各级和龙头企业公司都配备精干高效的产业开发技术人员或生产辅导员,我办干部职工积极配合相关技术指导员,经常深入到各乡镇村寨田间地头跟踪服务,督察指导生物产业开发工作,切实帮助群众解决在各生产环节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三是宣传到位。在生物资源产业开发创新工作中,我们结合全县实际,充分利用各种宣传手段广泛宣传全县在生物资源产业开发创新工作所取得的新成效,让全县广大干部群众知道当地该发展什么产业,怎样发展这些产业。做到在宣传面上抓广泛,在宣传点上抓特色,坚持重点产业重点宣传,新兴产业引导宣传,传统产业侧重宣传,引导全县广大人民群众大力发展生物资源产业。

三、全县生物产业发展存在问题

目前,我县生物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从特色产业的培植来看,小而杂,什么都有点,什么都不多,即使是经多年培植的灯盏花、除虫菊、草乌、半夏等特色产业现有规模仍然还小,没有得到深层开发,特色效益不明显。部分新产业缺乏市场前景分析,盲目上项目,一哄而上,一下而散的现象还存在,挫伤了群众的积极性;二是初具规模的蔬菜、水果等传统主导产业缺乏龙头企业带动,产销不能有效对接,产业链短,产品价格低,农民增产不增收,仍然存在大资源,小产值的状况;三是生物产品市场价格波动大,企业信誉度低,群众抗风险能力弱,某些农产品既使是订单生产,企业也常出现“打白条”或擅自单方违约,政府与企业,企业与群众打官司的现象时有发生,使一些多年苦心培植的产业一下走入低谷;四是群众生产科技素质偏低,思想观念陈旧,缺乏开拓创新精神,对新产业的培植常持等待观望思想,发展缓慢,产品质量不高,科技支撑不够,缺乏市场竞争力;五是企业投资融资困难,贷款难度大,生产周转资金普遍紧缺,扩大生产和产品深层开发困难重重。

三、生物资源产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加大“四个力度”

一是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尤其在一些新产业的培植上,群众往往持等待观望的态度,需要各级政府给予一定的扶持力度,投入一定的发展启动资金,发挥小资金大效应的作用,扶之上马,送之一程。三塘乡在草乌产业培植中的成功经验值得借鉴,在发展起步阶段,由于政府每亩给予200元的扶持,发展速度呈现出突飞猛进的态势,面积连年翻倍,从几百亩一下子发展到几千亩,成为我县乃至全州生物产业发展的新亮点。

二要加大项目投资和招商引资力度。坚持大项目带来大发展的思想,多方争取上级项目资金扶持带动产业发展。同时又要优化投资环境,打造投资融资平台,敞开投资融资渠道,跨区域协作,引进县外实力较强的现代企业参与**生物产业开发,提升**生物产业品位。

三要加大开拓创新力度。尤其对我们生物资源产业创新部门来说,创新就是我们工作的灵魂,我们在产业培植中必须找准工作切入点,大胆尝试,主动创新。对某些有发展前景的产业,我们可以每年只选1至2个产业品种在一些科技意识较强的示范户中种上几株、几分或者几亩进行试验,成功了再推广。同时要开展一些必要的产业考察学习活动,让生物产业创新系统干部职工增长见识,开拓视野,统一思想认识,增强发展信心。

四要加大宣传引导力度。在生物资源产业开发创新工作中,我们要在深入考察论证的基础上,对有发展前景的产业要大力宣传引导,坚持重点产业重点宣传,新兴产业引导宣传,传统产业侧重宣传,做到宣传引导而不误导。引导群众在产业培植中对比算账,看前景、看长远。

篇3

1、当前生猪生产的主要特点

1.1 母猪存栏量增长,生猪生产呈现恢复性发展态势。20xx年七月以来由于生猪养殖效益较好,同时我市认真落实国家能繁母猪补贴、人工授精良种补贴、标准化规模养殖建设奖励、政策性生猪养殖保险等扶持生猪生产的政策,推动了全市生猪生产的恢复性发展。 20xx年上半年能繁母猪存栏达到 7812头,比 20xx年上半年增加 386头(增长 5.2%),生猪生产能力逐步得到恢复,预计 20xx年底仔猪生产可望达到供求平衡,仔猪价格趋于合理。

1.2 规模化程度逐步提高,生猪规模化养殖发展势头较好。近年来我市生猪规模养殖有一定发展,特别是去年以来生猪规模养殖效益较好 ,带动了一定社会资本发展规模养猪,生猪养殖规模化程度得到了一定提高。 20xx年我市年出栏 20头以上的适度规模养猪户达到 16781户(其中年出栏 50头以上 1197户、年出栏 100头以上 164户、年出栏 500头以上 35户、年出栏 3000头以上3户), 20xx年末适度规模户存栏生猪16.74万头,同比增长 132.1%;适度规模户出栏生猪 18.12头,同比增长 136.5%。

1.3 生猪品种改良逐渐推进,优质肉猪比重增加。优质肉猪具有很好的市场前景,近两年来我市抓住时机指导农户和规模养殖场(户)淘汰老弱劣质母猪,选留优质二杂母猪,推广以外三元“洋三杂”为主的生猪品改,提高优质肉猪比例。至今年6月末全市存栏纯外种母猪达到1315头,良种公猪存栏63头,有人工授精站 12个,全市洋二杂母猪存栏达到 6908头,比去年同期增长 23.16%,出栏洋三杂肉猪 15.75万头 ,比去年同期增长 26.8%,洋三杂面达到 25%,比去年同期增长了 4个百分点,生猪品改工作得到稳步推进。

1.4 生猪产量快速上升,畜牧业产值大幅度提高。近2年来,由于国家对畜牧业的大量投入,出台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激励一大批有志之士投身养殖行业,从事生猪产业发展。在各级政府的共同努力下,生猪出栏头数逐渐增多,农民的养猪效益明显提高,畜牧产值快速增长,在短时间内缓解了供不应求、猪肉紧张的社会矛盾。

2、生猪生产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生猪疫病防控形势严峻,疫病风险增大。一是猪病种类多,防控难度大。近几年来,我国猪病呈高发态势,疫病种类增多,并由单一性病种感染转变成多病种混合感染,动物疫病防控已从季节性转变为常年性,防控难度加大。二是猪只交易流动性大,外疫传入风险增大。**市肉类加工企业较多,从重庆、云贵等地外购生猪量大,猪只交易流动频繁,对我市动物疫病防控形成重大威胁。三是部分规模养猪场业主防疫意识淡薄。近年来跨行业进入的新建规模猪场业主防疫意识不强,特别是20xx年以来由于养猪效益高,有的规模养殖业主为了快速达到饲养规模,跨区域、长距离大量引种,给我市动物疫病防控带来隐患。四是防疫设施条件和防疫队伍素质还不适应当前防疫工作需要。近年来 我市动物疫病防控经费投入严重不足,检疫诊断设施设备落后,疫病防控基础脆弱,乡镇机构改革年初才刚落实,村级动物防疫员体系未建立起来,乡镇兽医防疫工作量多难度较大,总之,防疫设施条件和基层畜牧兽医队伍素质还不完全适应新的疫病防控形势的需要。

2.2 投资融资体系不完善,投入严重不足。生猪生产需要较大的投入,长期以来政府、社会和金融对生猪业的投入偏少,已严重影响到了我市生猪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和猪肉的市场供应。一是政府投入不足。 20xx年以前国家对畜牧生产的重要性认识不够,长期以来对畜牧经济特别是生猪生产投入很少, 20xx年由于猪肉市场供应偏紧,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扶持生猪生产的政策加大了对生猪生产的投入,但我市属于生猪生产小县市,达不到享受国家优惠政策的规模,能得到国家投入的资金很少,市财政财力有限,对生猪生产投入不够。二是金融支持力度不大。小额农贷额度偏低,贷款程序或手续复杂,同时因信贷担保与反担保机制未建立等诸多体制机制的制约,难以对发展生猪生产特别是发展规模养猪提供信贷支持。三是养殖户自身投入不足。由于前几年生猪价格受市场行情影响较大,目前价格又走向低潮,养殖效益低甚至亏本,养殖户自身积累不足,再生产性投入不多。

2.3 生猪规模养殖发展不快,规模化程度不高。随着农民大量外出务工、劳动力价格上涨,生猪养殖比较效 益较低,加上养殖风险大等原因,散养户不断下降已呈不可逆转的必然趋势,另一方面也给生猪生产的规模化、区域化、专业化提供了机遇。近年来,我市生猪养殖规模化程度虽然得到了一定程度提高,但规模养殖发展仍然不足, 20xx年规模化程度仅为 26.8%,20xx年虽然有所增加,生猪养殖特别是纯农业乡镇仍然以散养为主,但散养户下降幅度较大,近郊及工业乡镇无猪户已达 75%,远郊乡镇也达到了 40%左右,我市生猪生产形势不容乐观。

2.4 生猪产业组织化程度低,产业化经营水平不高。 要应对千变万化的大市场,引导千家万户分散农户进入现代畜牧业,需要不断提高组织化程度,促进生猪生产的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经营的一体化,服务的社会化,不断提高养殖农户抵御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能力。 由于我市生猪产业协会或农村畜牧专合组织培育发展不足,已建立的组织作用发挥有限,没有把养猪户有效的组织起来进行组织化生产,实现与市场的有效连接。对龙头加工企业的指导、监管不够,生猪加工龙头企业自身实力不强,带动力弱,未建立自身原料生产基地,与养殖户还是买卖关系,未形成紧密的利益分享与联结机制,全市生猪业组织化程度不高,产业化经营水平低,抵御自然和市场风险能力差,竞争力不强。

2.5 畜牧科技推广体系作用发挥有限,科技贡献率不高。一是畜牧兽医队伍结构有待优化,素质有待提高。乡镇畜牧兽医站仅有 2/3的人员基本具备从业人员素质,另有 1/3多属退伍安置和退休顶替人员,对畜牧兽医技术基本不了解,村级动物防疫体系有待完善,县(市)畜牧兽医技术人员存在知识老化,需要进行继续教育以更新知识,提高服务水平。同时基层工作经费严重不足,乡镇兽医技术人员待遇不高,工作量大,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不强。二是基层畜牧兽医人员管理模式有待理顺。 20xx年应抓住基层体制改革的契机,把兽医体制改革完全落到实处,尽快完善村级动物防疫体系。在村级动物防疫员的聘任工作中,要严格实行考试考核制度,坚持“公正、公开、公平”的原则,录用一批懂兽医技术的优秀人才充实基层力量,加强畜牧队伍建设。三是新形势下科技推广的机制和体制有待创新。基层站畜牧兽医人员主要从事检疫、防疫、消毒等日常管理工作,基本没有科技推广经费,科技推广工作乏力,内动力不强。四是业主科学养猪水平低。从事生猪养殖业的从业人员对良种推广使用、现代科学养猪技术、标准化生产技术、动物防疫技术、污染控制技术等缺乏应有的了解和掌握,科学养猪技能或水平低下,效益不高。

2.6 政府宏观调控力度不够,养殖户的利益保护不力。近两年来,随着国家在生猪养殖方面投入的增加,一些生猪大县养殖场(户)受到政府扶持,得到一定利益。政府的激励发展势必导致生猪总量的急剧增长,从市场经济规律来讲,供大于求必然引起生猪价格下跌,而**由于畜禽总量偏低,没有享受到相应的优惠政策,生猪发展只能靠自身努力,生猪市场价格下跌同样会波及到**市的养殖农户,加上饲料价格高昂,已给养殖场(户)造成了巨大亏损,养殖场(户)利益受到极大损害。加上屠宰加工环节与养殖环节脱节,屠宰环节低收高卖,牟取暴利,出现严重利益分配不均,政府对养殖场(户)没有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致使养殖场(户)丧失了养殖热情。

3、生猪生产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发展现代畜牧业为主线,以农民持续增收和确保猪肉市场有效供给为核心,我市生猪生产要突出解决好疫病防控、规模养殖、产业化经营和科技推广等四个方面的问题,努力推进生猪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3.1 大胆探索,创新动物疫病防控机制,搭建防控平台,切实抓好动物重大疫病防控,化解疫病风险。一是高度重视,加强领导。新的《动物防疫法》明确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应加强对动物重大疫病防控工作的领导,市(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要建立健全疫情监测网络,并把动物防疫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及年度计划,将所需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各级各部门要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高度重视动物防疫工作,牢固树立成败在防疫,抓防疫就是抓发展的意识,抓动物防疫就是抓公共卫生的意识,加强领导,准确把握严峻的疫情形势,强化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二是强化考核,加强防控。建议市政府要把动物疫病防控工作纳入年度目标考核内容,并奖惩兑现。各乡镇要高度重视动防工作,按照“政府保密度、畜牧部门保质量”的要求,毫不松懈地抓好高致病性禽流感、口蹄疫、猪瘟、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猪二型链球菌病等重大动物疫病的综合防控工作。既要重视突发疫情的控制,又要重视平常时期的预防;既要着力于做好季节性的集中免疫,更要着力于建设防控工作的长效机制,切实加强免疫和疫情监测工作,完善应急机制,提高应急处理能力。三是加强动物防疫基础设施和队伍建设。市政府应落实好防控经费,做好疫苗、消毒药、防护服等动物疫病防控物资贮备、调运和分发,要加强以冷链体系建设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解决落实好防疫人员的劳务费,改善工作条件和工作待遇。加强对基层畜牧兽医人员和村级动物防疫员的培训、教育和管理,增强责任心和事业心,提高政治业务素质和服务水平。四是大胆探索创新动物疫病防控机制,搭建动物疫病防控工作平台。畜牧系统应具备健全的动物疫病防控网络,但基层畜牧兽医人员缺乏工作的内在动力,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有限,又缺乏迅速提高能力的经费和手段;而国内一些大的饲料兽药企业为培育占领市场,组建了强有力的营销队伍开展营销,并开展以猪病防控为重点的产品售后服务,稳定生猪生产,提高养猪效益,以稳定其销售市场。这些企业管理规范、其售后服务好,队伍知识更新快,且公司的生存发展建立在生猪生产的持续稳定发展、养猪有钱可赚的基础上,与我们畜牧系统的工作目标具有同向性。如何将两支队伍有效的整合,在基层生产一线搭建一个工作平台,创新动物疫病防控机制,很有必要进行探索和尝试。我们建议选择 1— 2个有实力的饲料兽药企业在两个乡镇进行探索试点,建立以乡镇畜牧兽医站为依托,以养殖大户和生猪专业合作组织为基础,以基层站畜牧兽医人员、村级动物防疫员、诊疗服务人员及饲料兽药企业营销推广人员为骨干的新型猪业专合组织,整合两个网络的优势资源,形成一种以利益联结为纽带,市场化运作的集饲料兽药营销、养殖技术推广、动物疫病防控为一体的互利双赢的新型合作模式,搭建科技推广和防疫平台,共同抓好动物重大疫病防控和科技推广工作,推进生猪生产稳定发展。并改变村级动物防疫员的管理模式,由新组建的上述机构统一管理村级动物防疫员和阉割、诊疗及从事饲料、兽药经营、技术服务的人员。依托畜牧系统和饲料兽药企业双方的力量定期不定期地对其进行培训,提高技能,年终对村级动物防疫员进行考核确定来年的续聘或解聘,其工作补贴由政府核算拨付给合作组织再由该组织经考核后发放给村防疫员(或片区防疫员)。

3.2 大力发展生猪规模养殖,着力提高生猪养殖规模化程度。通过大力发展生猪规模养殖,尽块弥补散养户下降的生猪数量,到 20xx年全市生猪出栏要稳定在 40万头左右,其中规模场出栏 24万头以上,生猪规模养殖达到60%以上。一是科学规划布局。要按照“ 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种养结合、适度规模”的原则,正确处理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根据土地和环境的承载能力,搞好规划布局。建议市政府安排专项经费,组织专门人员对生猪养殖小区和规模养猪场(户)做好规划布局,并作为今后发展布点的依据,从而减少布点的盲目性,达到生产发展和环境保护两不误。二是发挥政策的引导作用。要积极争取国家和省的项目资金支持,认真落实好国家扶持生猪生产的各项政策,管好用好项目资金,并在市财政预算中安排生猪发展专项资金,重点扶持年出栏200头以上的规模生猪养殖场。积极支持鼓励饲料兽药企业、肉食品加工企业和其他农产品加工企业、种植大户等企业发展生猪规模养殖,延伸产业链,推动全市生猪产业规模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三是加强金融支持力度,切实解决养殖户贷款难问题。金融部门要简化贷款手续和程序,提高小额农贷信用额度(由现在的 2万元提高到 10万元以上)。创新抵押担保方式,试行生猪保单质押、种猪活体抵押、圈舍等固定资产评估抵押等方式发放信贷。政府要尽快组建政策性担保公司,设立信贷担保专用账户,对发展规模养猪实施专项信贷担保。同时通过猪业专合组织(协会)、龙头企业等,建立以担保、反担保、联保以及风险金为主要内容的信贷风险控制体系,降低信用风险,加强和改进对发展生猪生产的金融服务,切实解决规模养殖户贷款难问题。四是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保险机制。要抓住国家政策性生猪养殖保险试点的良好机遇,切实加强能繁母猪养殖政策性保险工作,尽快开展育肥猪政策性保险,有效降低生猪养殖特别是生猪规模养殖场的自然和疫病风险。五是创造宽松的发展环境。要按照统一的规划布局方案,政府要整合政策资源,配套相关项目切实抓好规模养殖用水、用电、交通、土地利用、沼气等基础设施建设,为发展规模养殖提供更好的发展环境。 六是加强培训,提高科学养猪水平。 大力开展以对规模养猪场业主为主的养殖技术培训,对年出栏 200头以上的规模养猪场实行畜牧兽医技术人员驻场联系制度,推进标准化健康养殖,提高业主养殖技术和管理水平,使之成为养殖和管理能手。

3.3 提高组织化程度,加快产业化经营。一是政府在产业化经营中要加大作为。要创造宽松的环境,给予专项工作经费,从项目上给予倾斜,大力扶持发展猪业协会和猪业专合组织,并积极指导让其发挥应有的作用。要发挥协调服务和监管作用,在龙头企业的审批和管理上,从严审查和考核,实行淘汰制。要指导龙头加工企业实施技术改造,发展产品精深加工,创立畜产品品牌,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二是要建立和完善龙头企业与养殖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发挥带动作用。要求并帮助龙头企业建立自身加工原料基地,实行订单和受控生产,要体现优质优价,使养殖户分享到加工流通环节的利润,建立起龙头企业和养殖户、养殖基地紧密联结、互利双赢的利益联结机制,切实发挥带动作用。 三是积极培育和发展畜牧业协会、猪业协会(专合组织)和经纪人,并发挥作用,做好生猪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 市畜牧局已于 20xx年成立了畜牧猪业协会,该协会旨在做好行业引导、指导作用,建立猪业信息收集、分析和制度,加强对生猪生产的预测预警,及时市场信息,指导养殖户合理安排生产和销售;结合基层猪业专合组织做好科技培训推广;协调组织好规模养猪场大宗饲料原料的供给;积极探索参与组建信贷担保机构,达到降低养猪风险、降低养殖成本,提高养殖效益的目的。各乡镇也要建立猪业协会(专合组织实体),通过专合组织实施饲料、仔畜配送、畜牧科技推广和信贷担保、反担保,促进生猪生产良性互动发展。积极扶持培育生猪业经纪能人,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发挥在生猪流通中的作用,推动生猪生产的大发展。

篇4

近年来,随着中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轿车的供给和需求都保持了快速增长,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汽车特别是轿车的生产和消费都进入了高速增长期。轿车市场经过2002年、2003年连续两年的“井喷”行情后,2004年的增长速度明显放缓,步入了平稳增长阶段。从供给方面看,我国轿车市场在这一运行过程中,不断有新的厂商加入,产能扩张明显;从需求方面看,2003年我国人均GDP突破1000美元,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轿车需求经历了一个快速增长阶段后,2004年呈现出在较高水平上保持低速平稳增长的态势。2001年上半年,我国GDP增长率达7.9%,轿车产量34.52万辆,同比增长30.66%,下半年,美、日、欧经济放缓,9.11事件导致全球经济不景气,油价上涨,出口困难,对我国国民经济带来一定程度的影响,导致我国2001年全年经济“前高后低”,全年GDP增长率回落到7.3%,与此相应,轿车市场发展受影响,同比增长14.9%。2002年我国国民经济运行良好,出现了欣欣向荣的大好形势,GDP增长率恢复到8%,轿车年产量110.3万辆,同比增长56.8%。2003年车市依然兴旺,CDP增长率达到9.1%,轿车年产量203.8万辆,增长率84.7%。2004年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轿车市场由连续两年的“井喷”式增长转变为平缓增长,2004年我国轿车销售232.2万辆,同比增长13.5%,比2002年下降51.5个百分点。其中国产轿车销售224.3万辆,同比增长13.3%,比2003年下降55个百分点。

二、新发展总体轨迹分析

(一)2002~2003年我国轿车产销量高速增长轨迹分析。我国轿车业在2002年进入新的发展时期。其间,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轿车市场表现出的轿车购买能力更加坚实。纵观此段轿车业快速发展的过程,其总体发展轨迹从供需经济模型可以较清晰地反映出来。供需经济模型的既定性前提:模型立足于轿车业处于2002年“井喷”行情后的总体快速发展环境中,外部环境持续向好;轿车业开放度越来越高,厂商竞争激烈,但仍有丰厚的利润空间;轿车业的需求和供给均富有弹性,即轿车价格的变化能够导致销量和供给量的敏感反应。从总体上看,经由上述的发展竞争过程,轿车业规模得以突破式增长,2002年全年产量达到100万辆以上,销量超过全年产量。轿车业的新发展成需求拉动型,表现为2003年产销量近乎翻番,产业进入成长期,但厂家对“井喷”行情的认识有所不足。之后,过度竞争导致厂商经营承受巨大的压力,体现在库存增加、市场份额和价格战等方面。2004年轿车市场对“井喷”后持续的高增长进行了调整。

(二)影响2004年我国轿车产销量大幅增长的因素分析。2004年我国轿车销售量为224.3万辆,同比增长13.3%,较2003年下降55个百分点。轿车市场增长速度的显著下降,原因多种多样。

1、国家宏观调控对轿车市场的滑坡产生了根本性影响。2004年4月下旬开始,中央相继出台了以控制贷款规模、暂缓土地审批为代表的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使信贷规模、投资等对汽车影响敏感的主要经济指标增长速度明显下降。轿车销量的显著下降也始于2004年5月份,在实践上与宏观调控的时间点完全吻合。

2、轿车长时间、频繁、无规则的降价,严重影响消费者购买信心,产生等待观望现象。2004年轿车厂家直接降价的现象贯穿全年,在记入统计的67款轿车车型中,共有44款车型厂家宣布降价,占总车型的66%,其中21个车型在一年内两次以上宣布正式降价。与此同时,以各种名目展开的厂家、商家优惠促销也接连不断,几乎所有的车型都有不同程度的优惠促销,乘用车车型普遍以低于厂家指导价的价格销售,整个车市价格体系一片混乱,无任何规律可循。

3、对2002年至2003年轿车需求增长曾经起到一定促进作用的其他因素的正效应在明显弱化。2002及2003年消费信贷迅速发展,新产品大量增加,各地消费环境也有了不同程度的改善,对轿车需求的超高速增长起到了较大的促进作用,而这些因素的促进作用在2004年已经不同程度的弱化了。

三、轿车需求和供给影响因素分析

(一)轿车需求影响因素。所谓轿车需求,就是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下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轿车商品的数量。影响轿车需求的因素主要有以下方面:一是消费者的收入水平;二是轿车的商品价格;三是轿车消费的政策约束;四是消费者养车的压力因素;五是消费者的心理预期因素。

(二)轿车供给影响因素。所谓轿车供给,就是生产者在一定的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下愿意而且能够提供的轿车商品的数量。影响轿车供给的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轿车厂商的目标和对未来的预期;2、轿车价格和行业利润水平;3、要素的供给;4、其他相关商品的价格;5、生产技术的变动;6、国家政策;7、轿车关联产业的发展。

四、我国轿车产业发展战略思考

(一)探索自主品牌的开发。实现自主品牌轿车的目标,就是以自主产品开发项目为载体,实现和形成自主品牌轿车的开发和经营能力。大的轿车企业应凸现和完善自主产品开发经营主体和开发链,探索具有自己特色的自主开发路线,选择和考虑多元的开发策略和多种开发途径。世界汽车产业格局经过合并、重组和分化,其中一度新兴的企业走向没落,或希望另谋出路。我们应利用世界汽车产业重组的机遇,寻找自主开发的机会。通过收购买断技术和品牌,获取快速实现企业自主开发和自主品牌发展的捷径。

自主开发可以采取共用平台的策略。轿车生产企业可以通过购买、租用其他企业的平台和产品技术,或利用现有合资企业的平台和生产能力,实现自主开发。从国际惯例看,为降低成本,共用平台战略不仅局限于战略联盟之间,在竞争对手之间也时有发生。通过深化战略合作,引进国外技术,采购国外汽车公司的成熟平台、成熟技术,包括投资国外设计公司,开展自主品牌开发,开发速度快,风险小,效果较佳。

篇5

中图分类号:C81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006-5954(2012)03-62-03

凭借作为政治、文化中心的优势和国家政策的扶持,北京动画产业正成为首都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支撑。那么,北京市动画产业的发展现状如何,存在哪些问题,做大做强还需要采取哪些对策?本文对此进行了初步探析。

一、现状

(一)扶持政策逐渐完善,制作实力不断增强

动画产业是动漫产业中最具活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动漫产业相关政策的出台直接推动了动画产业的发展。为了适应经济结构调整的需要,北京市出台了一系列扶持动漫产业发展的政策。2006年11月,《北京市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的为北京市大力发展动画产业拉开了序幕。2009年10月,北京市政府出台了四项政策,奖励、扶持北京市动漫产业的发展。这四项政策为《北京市关于支持中国动漫游戏城发展的实施办法(试行)》、《北京市关于支持网络游戏产业发展的实施办法(试行)》、《北京市关于支持影视动画产业发展的实施办法(试行)》、《北京市动漫企业认定管理工作实施方案》。北京市密集出台的这四项政策构建了北京支持和鼓励动漫产业发展的政策体系,也标志着北京扶持动漫产业的政策保障体系日渐完善。

在完善的政策扶持下,北京动画制作机构数量不断增长,动画片生产数量也大幅提高。2010年,北京从事影视动画、网络游戏行业的重点单位有298家。 据广电总局统计,从2007年到2010年,北京一直位居国产动画片创作生产数量十大城市之列,在全国各省国产电视动画片生产排名中,北京市除2007排在第8位之外,2008年到2010年都排在第6位(见表1)。

(二)标杆企业逐步呈现

北京卡酷传媒有限公司是北京动画产业发展的标杆。2006年到2009年,卡酷动画卫视曾连续4年荣获广电总局全国优秀动画频道一等奖。2009年,其生产动画片11部4465分钟,占全国总产量的2.6%。产量位居北京市第一,在全国十大原创动画制作机构中排名第9。2010年,荣获广电总局“全国优秀少儿频道、动画频道特等奖”。从2005年开始,北京市动画原创由北京电视台一枝独秀的局面逐渐被打破。广电总局2010年北京市原创动画片的生产统计数据显示:北京卡酷动画卫星频道有限公司的生产动画片数量仅仅排在第5位,已经落后于北京万豪天际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北京联盟影业投资有限公司、北京青青树动漫科技有限公司、北京神笔动画制作有限公司四家新兴标杆企业。

(三)社会制作机构成为动画生产的主力军

社会制作机构已经成为北京市原创动画生产的主力军。表2显示,北京市社会影视公司制作的动画片除2009年占总量的62.9%外,2007年和2008年都在90%以上。据北京市广播电视局的统计,2009年北京市动画电视投资总额为0.73 亿元,其中社会影视制作单位动画电视投资额0.64 亿元,占总额的87.7%;2008年北京市动画电视投资总额为0.93亿元,其中社会影视制作单位动画电视投资额0.89亿元,占总投资的95.7%。 从生产数量和投资额这两方面来看,社会制作单位已经显示出强大的制作实力,成为动画生产的主力军。

(四)优秀原创作品不断涌现

北京市动画创作产量稳步上升的同时,优秀原创作品也不断涌现。从2007年到2010年,北京市被广电总局推荐全国播出的优秀动画片数量稳步上升,2010年达到 6部。四年共13部优秀动画作品被推荐全国播出。这些获奖和被推荐播出的优秀动画片反映了北京动画制作机构不凡的创作实力。

(五)动画产业基地发展迅速,集聚效应初步显现

国家扶持文化创意产业的政策也为动画产业的繁荣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支持。截至2011年11月,北京已经形成了30个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这些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把动画产业作为发展的重要支柱,集约化、产业化、规模化运营已经初具规模。在2008年到2010年国家动画产业基地国产电视动画片生产情况排名中,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一直位居前8位,动画片产量也从2008年的10部6575分钟跃升到2010年的17部8699分钟。

(六)播出平台建设得力,制播共赢条件成熟

2004年9月,北京电视台卡酷动画卫视开播。北京卡酷动画卫视的品牌辐射力,为北京市动画作品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走向全国的平台。除了卡酷动画频道,北京市还积极开展数字电视频道、卫星电视、视频网站、移动媒体、公交电视等渠道的拓展和建设。媒体的数字化、网络化和移动化,拓宽了动画片的播出渠道,也会催生多元化的业务和赢利模式。北京市积极抢占数字媒体市场和不断拓宽产品销售渠道的努力终将构建起成熟的动画产业链。

二、存在的问题

(一)生产能力与首都区位优势不相称

广电总局的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全国各省国产电视动画片生产情况排名中,江苏省位居第1,产量为88部52309分钟。北京市位居第6,产量为17部8699分钟。江苏省生产的动画片分钟数是北京的6倍。2007年至2010年全国原创动画片制作生产十大机构排名中,北京市制作机构也只有2年跻身前十,分别为:2008年北京天地人传媒有限公司位居第五,2009年北京卡酷动画卫星频道有限公司位居第九。2007年至2010年全国电视动画片十大城市排名中,北京只有2008年位居第5。2010年,杭州位居全国电视动画片十大城市之首,产量为42部35008分钟。北京市位居第8,产量为17部8699分钟。杭州市生产的动画片分钟数是北京的4倍。

(二)龙头企业少,标杆企业的带动作用有待增强

2009年,通过文化部认定的第一批100家动漫企业中,北京市只有26家。2010年12月,文化部认定了第二批169家动漫企业,北京只有5家。2011年1月18日,文化部、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认定了全国首批18家重点动漫企业,北京市只有1家。

北京动画产品的影响力也很有限。2010年,文化部认定的第一批35个重点动漫产品中,北京市只有《快乐奔跑》入选。2009年,广电总局推荐全国播出的优秀电视动画片共52部31417分钟,北京市只有3部,占推荐动画片部数的5.77%。可见,北京市缺乏既有数量又有质量、有品牌塑造力和影响力的创作稳定的动画龙头企业。

(三)创作水平偏低,缺乏有影响力的动画精品

从2007年至2010年北京市国产电视动画片生产及排名情况来看,北京至今没有进入全国各省生产数量排名的前五位(不含在京的央视企业)。2010年,北京市被广电总局推荐全国播出的优秀动画片只有6部,而位居第1的江苏有16部。北京市近四年被推荐的全部优秀动画片才13部。北京在全国比较有影响力的动画片只有《快乐东西》、《武林外传》等少数几部片子。北京市有比较完善的扶持政策,而且每年还有5亿元左右的文化扶持资金,不但没有创造出在全国有影响力的动画精品,也没有催生出具有市场号召力的龙头企业,有些动画企业反而逃离北京。这恐怕是需要认真研究和反思的。

(四)动画产业基地没有发挥应有的影响力

北京市积极推动文化创意产业积聚区的建设,这项重要举措有力地促进了北京动画产业的发展。在2008年到2010年国家动画产业基地国产电视动画片生产情况排名中,北京市产业集聚区一直排在前8位。

虽然在良好的政策环境中,北京动画产业基地发展迅速,但差距也很明显。具体表现为,连续三年的排名都没有进入前5名。2008到2010年连续排名第一的是“杭州高新技术开发区动画产业园”。2008年,杭州高新技术开发区动画产业园动画片产量为24部16886分钟,是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的2.5倍;2009年产量为35部27409分钟,是北京的3.9倍;2010年产量为38部32996分钟,是北京的3.8倍。北京和排名前几位的动画基地的差距也很大。

三、对策

(一)加强产业协作,创新发展模式

北京市动画企业众多,动画片产量也在逐年增加。但是,上游和下游的增值业务开发还很不充分,大量原创动画作品无法实现盈利。仅仅依靠政府补贴导致产业发展形成了一个低水平、重复发展的恶性循环。只有积极打造动画产业“联创、联展、联播”产业协作体,在衍生产品模式、版权授制模式、海外授权模式、主题公园模式、文化传播模式等方面进行积极探索才是北京做大做强动画产业的最佳策略和正确理念。

(二)完善人才的培养、引进、奖励机制

优秀的创意人才、营销人才、复合型人才短缺,这已经成为制约北京动画产业进一步发展的关键因素。其次,目前的动画人才结构已经不适应北京动画产业快速发展的需求。因此,培养和引进高端的复合型、创新型策划创意人才、制作设计人才、营销推广人才、管理培训人才是北京发展动画产业最具有战略意义的工程,也是北京提升动画产业影响力、核心竞争力的当务之急。

(三)重视市场调研和题材拓展,加强策划和创新

不注重市场调研、受众定位不准、题材狭窄、功能单一、粗制滥造、缺乏创意、情趣不高等已经成为北京动画片生产中的通病。“大量的国产动画片,主角就三种人――历史片就吃苦耐劳、勤奋好学;神话片就除暴安良、惩恶扬善;教育片就单调说教。人物模式化太严重,低水平重复,而且内容胡编乱造、崇尚恶搞、颠覆经典,比如白龙马拿左轮手枪、猪八戒是风流帅哥、沙僧成了流沙河的下岗工人、秦始皇在浮士德的怂恿下发动战争、李白变成考试不及格的小混混。”北京动画生产只有以提升产品质量为核心,不断拓展题材,加强市场调研和策划创新,才能不断推出精品和提升核心竞争力。

(四)加大新媒体动画的推广和应用

随着计算机技术、互联网和移动终端技术的飞速发展,动画片的制作技术和传播渠道也发生了革命性改变。动画发行渠道也由传统的电影、电视、DVD拓展到了互联网和移动媒体,动画产业链也得到了延伸,动画受众快速增长,这极大提高了动画产品的渗透度。新媒体动画是未来北京市动画产业发展的重要领域。因此,及时把握新媒体时代受众的心理需求,鼓励创新,加大新媒体动画产品的开发和推广才是推动北京动画产业发展的长久之计。

(五)加强营销能力和知识产权保护

北京很多动画企业规模小、起步晚,不但缺乏国际营销视野,而且整体营销能力也不强。营销能力是动画产业化运营成败的关键。北京动画产业要想在全国产生影响,就必须加强营销能力建设。

动画产业要想做大做强必须加强知识产权保护。2009年,北京市政府首次设立“动漫游戏企业保护知识产权专项基金”。这充分表明北京市政府对动漫产业发展过程中的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视。北京市要想激活和保持动画企业的原创活力,就必须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这需要建构完善的法律体系、发展专业化的维权机构、发挥行政管理的作用。

总之,近年来,北京动画产业发展迅速,在政策扶持、制作实力、产业基地建设、播映平台拓展等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和动画发达省市相比,北京动画产业发展水平还存在较大差距,这和北京作为首都的区位优势不相称。北京应该正视和反思存在的问题,充分利用和发挥首都政治、文化中心的优势;放眼国际,拟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北京动画产业才能做大做强。

参考文献

篇6

(一)我区干果产业发展现状及主要问题

我区是、核桃等干果的主要产区,我区除高海拔山区外,均有野生以及山核桃分布,农民在生产实践中也积累了丰富的嫁接和栽种管理经验,“小”、“山核桃”市场供不应求。栽培的品种主要为、茅栗、红毛早、青毛草、桂花香、乌壳栗和浅刺大等,核桃品种主要为山核桃、新疆薄壳核桃等。目前,我区已建干果基地10万亩,产区主要分布于、、、、等乡镇,实际收益面积6万亩以上,年可生产干果近2000吨,年均产值可达到1000万元以上,干果生产已成为我区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

但是,我区干果产业发展还存在许多问题:一是生产条件差。我区、核桃多栽植在立地条件差,土壤瘠薄,基础设施脆弱,抗灾避灾能力低,不便于管理和采收。二是单产低。由于管理水平较低,多为粗放经营,干果产量低而不稳,全区平均仅在10?20公斤左右,核桃单产更低。三是基地重建轻管。病虫为害严重,粗放、不科学的经营管理造成树势衰弱,产量低下,商品性差。以为例,上世纪九十年代全区受病虫严重为害,损失率达40%以上;年村林因病虫为害,林受害率达80%以上;同年镇麻湾村林普遍病虫为害,造成严重的枯树死树现象,几乎绝产。因受病虫害危害,全区年产量损失估计达总产量的50%以上。四是产业链连接脆弱,贮藏加工能力较低,缺乏具有较强辐射带动能力的龙头企业,农民组织化程度低,小生产与大市场矛盾十分突出。由于没有加工型龙头企业带动,我区干果产业还处于“群龙无首”状态,干果产业带动农民增收的潜力还远没有发挥出来。

(二)国内外干果产业发展趋势及市场分析

据国家林业局有关统计,年-年及年?年是我国干果发展的高峰期,尤其是核桃基地的发展更是迅猛,各地上了很多项目,而干果的结果期是3-5年,盛果期是8-15年,因此,即使干果的种植面积不再增加,在今后相当长时间内,干果产量也将会不断地上升,并会在近几年达到一个高峰,干果生产的风险越来越大。因此,要使我区干果产业可持续发展,就必须使产品走出去,开发国内国际市场,换换吃法,也就是搞深加工,在提高品质和产品批量上做文章,在发展干果产业化经营上下工夫。

1、国内外干果发展现状及趋势

以为例,分布于世界多种食用栗子中,属于经济栽培的有中国栗(称为)、日本栗、欧洲栗和美洲栗。世界栗年产量约70万吨,曾占主导地位的欧美栗,因病害等原因,栽培面积和产量下降,与之相反的是亚洲国家生产发展迅速,占世界总产量的70%左右。以中国为首的亚洲国家已在世界食用栗子生产中占居了主导地位,但仅限于等几个产栗国。中国从十年前的世界产量的25%上升到近年的60%,居世界首位,其独特的风味,优良的品质,良好的抗逆性是世界其它几种所不及的,在国内外均享有很高的声誉。

我区干果资源丰富,野生和栽培分布面积极广,从海拨不到400米的河谷到2000多米以上的山上都有干果分布。由于品质优良,常年产量在1000吨以上,已成为省的干果主要生产基地之一。

近年来,我区结合秋冬季农业综合开发相继开展了、核桃基地的集中管理工作,通过开展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和建样板点带动,我区干果基地的管理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产量逐年攀升,干果产业带给农民的现金收入也越来越多。

可以预计,干果生产在今后几年内仍是以鲜果()和粗加工为主,预计加产品不会超过总量的25%,其中名优干果品种如我区的“小”、“山核桃”将更具有竞争力。品质差、价值低的品种也将被口感好易加工的优良品种所取代。干果产量的增加必然推动相应食品加工业的发展,使整个产业组成生产?贮运?加工?销售一体化生产体系,形成生产满足市场消费,市场消费促进生产发展的良性循环。

2、产品市场及国内需求前景

、核桃是人们普遍食用的干果,主要食用方式为直接炒食、煮食和生食,约占总量的90%以上。经加工后的系列产品比重极低,如糖水罐头、酱、栗粉、核桃仁等虽然属于走俏食品,由于加工能力及贮运技术的局限,并未象其它果制品那样遍及各地,产品绝大多数仍以坚果形式出现在商品市场。

我国目前干果出口量为3?4万吨,对外出口中日本是最大的干果消费国。日本历来爱吃干果食品,每年需进口十万多吨干果以满足国内市场,除日本外,香港(含转口贸易)及东南亚每年也从中国进口大量干果。目前国际栗价大约是800?1200美元/吨,核桃大约是1400?2100美元/吨,市场价格波动不大。由于出口干果品质、口感要求严格,国内受货源组织、货源分级标准、贮运等方面限制,多数产品难以进入国际市场,并且南方产区在储藏期损耗量达到35-50%。

国内市场目前年干果销售量大约60?80万吨,人均占有量不到0.4公斤,据有关人士预测到年后,市场需求量至少需新增30万吨以上,可见国内市场潜力十分巨大。现市场一般售价为2?6元/公斤,核桃为6?20元/公斤,我区“小”在冬季销售价格甚至达到了15?20元/公斤以上,价格稳定,需求稳增。在人们深受环境污染危害的今天,回归自然的绿色食品风糜世界,为我区干果食品的开发利用,开拓了无限宽广的前景。

二、我区干果产业发展思路及对策建议

笔者认为,我区干果产业发展的主要思路应该是是:“一稳步、二优化、三提高”,即稳步增加干果基地面积,优化布局和品种结构,提高单产、提高质量、提高产业化经营水平,提升干果产业整体效益。

(一)强化管理,扩大干果生产规模

一是对现有集体和国有干果基地(如栽种、核桃等干果的退耕还林地)实行竞标拍卖,每宗需拍卖的干果基地,均由所在乡镇(林场)、村以及有关政府部门共同确定标底,公开竞争招标,中标者即获得干果基地的一定年限的经营管理权和收益权。也可对集体经营管理的现有基地实行责任承包。承包者对干果基地进行经营管理,并在承包期间内按时向集体交纳承包金。

二是对集体干果基地实行股份制经营。村集体以干果基地土地作股,农民以资金、技术入股,收益按股分红,个人得大头,获益后每年进行分红。

三是积极开展干果基地管理技术培训活动,引导农民对家庭承包承包经营的干果基地进行科学管理,提高单产和品质。

(二)狠抓干果生产技术推广,提高科技素质。

一是狠抓科技推广,提高农民素质。通过现场技术讲授、开展科技咨询、举办电视讲座等方式对我区广大农民进行干果栽培和贮藏保鲜技术培训,并积极组织技术骨干赴河北、山东、()和云南、陕西(核桃)等干果生产先进地区参观学习。

二是开展技术承包,搞好辐射带动。鼓励农业科技干部大搞技术承包,承包对象可以是一条沟、一面坡、一座山、一个园,承包年限可一定5?10年,通过技术干部的样板示范,带动全区干果基地管理水平提高。

三是推广应用优良品种,注重综合效益。一是在管理好我区已有的红毛早、乌壳栗和浅刺大等大基地的基础上,大力发展我区特有的小品种,并筛选出抗病性强、产量高的小品种的作为我区主推品种高接换种,大力开展。二是在稳定现有核桃基地的基础上,加大野生山核桃与薄壳核桃(纸核桃)等优良核桃品种的推广力度,并在试验成功的基础上,首先对栽植核桃苗的退耕还林地进行嫁接换种,提高核桃优良品种比例。从而使全区干果产量、质量都有明显提高。

(三)舞动龙头,打造品牌,开拓市场

目前我区干果年产1000吨以上,市场供不应求,多数农民存有“皇帝女儿不愁嫁”的小农意识。但随着干果规模的扩大、产量的提高,我们不得不心存忧患意识,提防出现干果增产不增收的现象。为解决这个问题,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大力开拓市场。

篇7

一是发展势头强劲。从年8月份开始至今,羊毛衫加工厂点迅速增加。目前,全县毛衫加工企业(点)近百家,织机总数4000多台,年产各类羊毛衫800多万件,年产值3亿多元。

二是办厂形式灵活。一台织机1500元左右;羊毛衫织机属人力操作,家用照明电即可,集约、分散均可生产,场地要求不高。

三是技术培训点跟进成立。县城等乡镇已建立羊毛衫加工培训班、培训点10余个,就近、从快培训熟练工。

四是带动农民增收效果明显。据调查。熟练织工月工资在8001200元之间。乡村羊毛衫厂,有织机50台,吸纳100多人就业,人均月工资800多元,年生产加工毛衫10万件,产值达90万元,税利8万元。

存在问题

1产业发展处于初级阶段。产品效益低下,大多数加工企业和加工厂点处于毛衫产业链条的最下游,只能为外地企业加工初级产品或半成品,生产效益不高。

2监管不力市场无序。相关部门对毛衫经营加工市场管理的覆盖面不宽,管理力度不足,毛衫加工厂点之间恶意竟价,恶性竞争现象时有发生,部分地方存在地下加工厂、黑市加工,偷税漏税现象。

3缺乏龙头企业。

目前我县拥有自主出口权的毛衫企业尚属空白。

4生产链条不完善。

发展理念

引导其健康发展。针对上述问题,政府在毛衫产业发展中的主要任务就是利用政策导向、强化监管。就县委、县政府如何正确引导和积极强化毛衫产业管理方面提出的确立的几种理念和方法措施告明如下:

1树立三种理念。

一是整合资源。加工网点和一些固定非固定的产品销售渠道,拥有良好的资源基础,但目前整个毛衫产业还处于一种分散、凌乱、一盘散沙的状态。如何整合整个产业资源,并且优化配置不但是发展毛衫产业的工作重点,也是整个指导思想上应当确立的一个重要理念。如果能够把生产要素尤其是大的集团公司、加工网点、技术工人和劳力良好地结合起来,融为一体,将对整个产业的发展壮大极为有利。从产业全局来看,毛衫行业如果不进行有效整合,就很难完成产业升级。现有的企业目前只停留在加工半成品的阶段,还不是完整的生产链条,只整合资源才能找出哪些是优势,哪些是产业链条短缺的地方,才能扬长避短。目前,毛衫行业国际市场国内市场劳动力结构都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如果不从根本上整合,错失了发展机遇期,整个产业就逐渐萎缩,如果我能够把握历史机遇,对毛衫行业从人力资源、社会资源、市场现状,包括产业链等其它配套产业进行重新洗牌,从根本上整合,就能使毛衫成为继地毯产业之后成为镇平又一项富民产业。

二是打造品牌。羊毛衫产业还没有叫得响、打得出的自主品牌,各类企业并没有长期战略思考,树立起品牌理念、名牌意识,生产仍然属于来单加工阶段,仅依靠赚取较低的利润,产品附加值低,要想使毛衫产业迅速做大做强,成为中原最大的生产加工基地,就必须树立品牌意识,建立起自己的品牌,提高产品竞争力。

三是规范管理。就要树立规范管理的意识。目前,毛衫产业存在大部分问题,都是规范管理不到位引起的规范管理的缺失,导致无序生产,暗地加厂现象时有发生,旺季抬价,淡季压价,恶性竞争层出不穷,欺诈生产,欺骗客户现象时有发生,心存侥幸,偷税漏税屡禁不止。只有规范管理,从源头上杜绝类似现象,才能保证产业的良性发展,保证税收不流失,农民增收入,使毛衫真正成为强县富民支柱产业。

2坚持三项原则。

一是产业化发展。毛衫产业必须走产业化发展之路才有前途。就是要产品、技术、加工、销售市场成为一个产业链。目前的毛衫产业只是单独的成品加工产业集群没有最终形成,对外地企业引力弱小,纺纱、印染、包装等生产上下游环节的配套厂家几乎没有,销售、出口也是依附外地企业完成。没有形成原料、加工、生产、包装、销售的一条龙。今后,要着重引进发展纺纱、印染等配套产业,延伸产业链深度,真正实现产业化发展,全面提升毛衫产业的整体集聚效应,增强竞争力。

二是市场化运作。当代中国是市场为主导的经济体制。而不能以行政的办法干预,强扭的瓜不甜”通过行政强行干预有可能一时使镇平的毛衫产业集中起来,但却会因为缺乏根本的利益驱动,使之很快流产,从而损害毛衫行业的发展积极性,使之停产关闭,甚至转移别处,从而导致整个产业的萎缩。只有通过市场化的运作,使各个集团公司。加工厂点、个体经营户结成风险共担、利益均占的利益共同体,才能真正凝神聚力,形成合力共同发展,形成集聚效应吸引外地公司来镇兴业,也才能提高打击不法外来企业的不正当侵入,提高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三是规范化管理。所谓规范化管理。依法办事,不能让非法经营绕乱市场秩序,不能让背信弃义、欺诈行为在镇平有市场,工商税务等部门通过有效地法制手段为主,以行业协会协助为辅,调节产业中存在不规范行为,让依法经营得到保护,让违法经营得到制裁。

3健全管理体系。

一是整合资源。组建“龙头+子公司+加工网点”集团化经营模式,形成集团化大网络。龙头集团进驻县纺织工业园、享受省、市优惠政策,二级公司进驻各乡镇、办事处的民营小区,集团内部实行“六统一”即统一供料放活、统一工艺设计、统一质量标准、统一价格核算、统一对外销售、统一规费征管,形成严谨的利益共同体,聚合生产要素,形成强大的集聚效应和辐射带动效应。

二是成立协会。行行直接干预管理早已退出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各类行业协会成为主导产业发展的主体。毛衫产业也要抓紧成立统一的行业协会,并发挥行业协会的主体作用,主导毛衫产业发展。行业协会除发挥统一价格,统一竞争等作用外,每年还要通过行业协会评定当年各加工公司、网点产品的质量、技术标准、信誉等指标,优良的给予奖励,差的给予惩戒,伪劣的记入黑名单,使其在整个行业中不得立足,无法生存。

三是规范执法。对于违法经营侵害行业利益的行为,行政执法部门必须发挥主要作用给予打击。重点清理“无证照、无诚信、无技术保障”三无”厂点,第一次发现给予警告处理,第二发现立即关闭停业。

四是培训人才。就很难实现快速健康发展,集团公司、龙头企业、行业协会要制订出切实可行的人才培训制度,大量培养管理和技术人才,为行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

建立行业长效发展机制

一是扶持龙头企业、支持产业整合政策。如土地使用政策、资金政策、生产要素保证政策等。

二是建立鼓励返乡创业政策。

三是进入行业范围内的企业以及经营者、生产者的权益保护政策。如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问题。

篇8

(一)中药材资源情况

是一座天然药库,据《中药材名录》记载,林区有中药材资源2023种,其中动物药213种,植物药1800种,矿物及其他10种。药用植物种类占全省52%,占全国的33%。丰富的资源为中药材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中药材产业发展现状

中药材基地建设初具规模。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区中药材产业已经形成了一定规模,到年中药材总面积达到5.5万亩,其中木本药材(黄柏、银杏、杜仲、厚朴)4万亩,草本药材1万亩,年新发展中药材(草本)0.5万亩,其中由我区中药材公司与武烟集团合作,新建柴胡种植50亩。年中药材产量371吨,产值达1526万元。年中药材产量721吨,年中药材产量903吨,产量比年增25%。聚能药业引进三号柴胡在新华、长坊、宋洛、松柏种植成功,为我区中药材出口打下了基础,全区建香菊基地500亩,进生了野转家生试验品种达5个如开口箭、苍术、麦冬等。

中药材龙头企业快速发展。我区现有中药材加工企业3家--聚能药业有限公司(以生产中药饮片为主)、绿源食品开发有限责任公司(金银花基地60亩)、林区中药材公司。成立中药材协会2个。

中药材种植经济效益不断提高。随着中药材种植技术不断提高,产量不断增加,加上中药材市场回暖,价格上涨(杜仲、天麻、厚朴、二花、黄连、独活、柴胡等价格均不同上涨,柴胡从年的13元/公斤上涨到年的24元/公斤),年柴胡40元/公斤,中药材种植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出口创汇有新的突破。年聚能药业公司与韩国签订了厚朴、独活、杜仲、黄柏、冬花、二花、柴胡等10余个品种的出口合同,出口数量200吨,创汇100多万美元。

(四)中药材产业得到省、地方政府大力支持

我区中药材发展得到省和地方政府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省农业厅先后下拨我区中药材资源调查和基地建设补助资金13万多元,林区人民政府也从紧张的财政资金中安排部分资金扶持基地和中药材协会建设。年我区和武汉大学生命科学系合作,利用疗效独特的道地药材,开发了三种不同疗效药酒,正着力推向市场。

二、中药材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区中药材生产有了一定的发展,但存在的问题也很突出。与我区丰富的中药材资源、优越的自然条件、“”品牌优势相比,生产潜力远远没有发挥出来。

(一)种植规模偏小

中药材品种多,种植规模小而散。我区中药材大多数是由农户利用田边地角、坡地、稀疏果园、退耕地发展起来的。由于耕地资源不足(全区耕地总面积10万亩),适合中药材发展的面积不多,加上中药材生长周期长,比较效益低,连块成片面积小,规模化程度低。中药材资源优势还没有转化成规模优势。

(二)受市场影响波动大

中药材素有“药疯子”之称,“种多了是柴,种少了是财”,中药材市场价格波动性大,也直接影响到中药材产业发展的稳定。药农受小农经济思想的束缚,基本上延续传统的种植经验摸索种植,处于一种自发、随意状态。行情看涨时,一哄而上,市场疲软时,一哄而下,缺乏对市场的理性认识。加上山区信息不畅,经常导致药材品种积压,挫伤药农生产积极性。而中药材企业与药农未形成利益共同体,生产与销售脱节,给农民造成了一定的经济损失。

(三)品牌建设滞后

我区中药材加工企业规模小,深加工的产品少,大多数以原材料和初加工产品直销外地。品牌意识淡薄,大部分产品无注册商标,产品包装粗糙简陋,散包装或无包装直接外销。由于没有自已的品牌,市场竞争力弱,好的产品,卖不出好的价格,产品的附加值低。

(四)资金、技术缺乏

中药材板块建设资金严重不足。由于缺乏工作经费,新品种引进、试验示范,中药材栽培技术的指导与培训等工作难以开展。缺乏科技人才和中药材科研机构。我区没有一家机构专门从事中药材种类、种质资源、药用植物品种、生长发育特性、药理性、环境对药用植物影响、产地加工和炮制等方面的研究。中药材发展缺乏产业发展后劲。

三、中药材发展对策与建议

(一)加强组织领导,搞好规划布局

制定切实可行中药材发展目标和主要措施,合理规划布局,引导药农有组织、有计划生产。做到“三个坚持”:坚持市场导向、适度规模原则。我区中药材总体规模控制在6万亩左右,其中草本药材规划面积2万亩,管护好4万亩的木本药材(杜仲、黄柏、银杏)。坚持因在制宜,突出地方特色的原则。在扩大房党、黄连、独活、桔梗、冬花等道地药材种植面积,在宋洛乡、新华乡、阳日镇、松柏适度规模发展天麻、柴胡,在全区范围和武烟集困合作,建立前胡、香菊、白布、矮生茶等企业原料基地,建立药酒(和武汉大学生命科学系联合开发)中药材原料基地。坚持科技创新,产业化经营的原则。加大高新生物技术、规范化技术、新品种、新产品的示范推广力度,坚持产业化发展方向,把好质量关。

(二)保护好现有的中药材资源

加强法制宣传,认真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资源保护法》、《野生药材资源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保护好现有的中药材资源。

建立药用植物种质资源保存圃。在老植物园、珍稀植物保护园建立药用植物种质资源保存圃。被称之为“药用植物基因库”,药用植物种质资源的多样性,为药材作物品种改良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将我区的主要活用植物收集入圃保存,可以有效挖掘药用植物种质资源,引进国内外的重要药植物,通过良种选育增加新品种;研究药用植物引种驯化方法,扩大引种范围,使种类不断增加,而且在产量、品质、有效成份含量、抗逆性方面不断提高;通过驯化,研究药用植物的生长、发育、适应性、经济性状、有效成分含量的形成及抗逆性和遗传性变异等,总结其规律,探索引种驯化经验;还可以为游客提供一个采药识药的新景点,丰富旅游文化内涵。

(三)大力推广中药材生产的先进实用技术、促进中药材标准化生产

中药材生产标准化是现代农业发展给中药材生产带来的新的课题。出于对全球性农产品普遍使用化学农药及化学激素等药剂的担忧,同时为了保护本国的天然药材市场,日本及欧美等一些传统的中药材进口国对进口中药材的要求越来越严格。我国也相继颁布了一系列关于规范药材种植、加工、经营的法规和标准,进入各个药材市场和制药厂的门槛也越来越高。因此,就的中药材生产而言,首先要加强药材生产质量监控体系的建设。根据中药材的品质特点和生长特点,建立完善的、全过程的中药材生产质量标准控制体系,立足源头控管,强化生产管理,规范中药材种植,提高中药材质量;其次要实行严格的市场准入制度,切实加强中药材市场管理。不断健全和完善检验检测设备,加强中药材检验检疫管理,凡是不符合质量标准的中药材不出区(林区)不入市(市场),凡是达不到出口标准的中药材不准申报出口。大力推行和实施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AP)、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等一系列技术规范,有效地控制中药材生产及中药研究、开发、生产和流通过程,不断提高中药材生产的标准化水平。要坚持科技兴药方针,不断创新科技推广方式、方法,推进我区中药材生产的标准化。充分发挥和利用现有的录象放映、图书发放、卫星远程教育等技术推广手段,实施走出去、引进来战略,组织相关部门、企业、中药材协会、中药材种植大户到中药材生产较好的地(市)如恩施州学习参观。聘请外地专家到我区为农民实地指导,培养一批土专家、示范户。开展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生物防治、林药间作高效生态种植模式,促进中药材标准化生产。

(四)积极推进产业化经营

篇9

乙二醇是一种重要的大宗基本化工原料,是世界上消费量最大的多元醇。

1煤制乙二醇

煤制乙二醇“即以煤代替石油乙烯生产乙二醇,即CO气相催化合成草酸酯和草酸酯催化加氢合成乙二醇”(简称“煤制乙二醇”)。

我国乙二醇产品主要用于生产聚酯、防冻液、粘合剂、油漆溶剂、耐寒油、表面活性剂和聚酯多元醇等[1]。聚酯系列产品耗用的乙二醇占世界产量的大部分。第二大用途是用于生产防冻液及化工中间产品的原料等,55%的乙二醇水溶液在-40℃时结冰。乙二醇的单甲醚或单乙醚是很好的溶剂,可溶解纤维、树脂、油漆和其他许多有机物。此外还可用于涂料、照相显影液、刹车液以及油墨等行业,用作过硼酸铵的溶剂和介质,用于生产特种溶剂乙二醇醚等。

2煤制乙二醇发展优势

2.1技术现状

目前国内以煤为原料制备乙二醇,主要有三条工艺路线:

a、直接法:以煤气化制取合成气(CO+H2),再由合成气一步直接合成乙二醇。此技术的关键是催化剂的选择,在相当长的时期内难以实现工业化。

b、烯烃法:以煤为原料,通过气化、变换、净化后得到合成气,经甲醇合成,甲醇制烯烃(MTO)得到乙烯,再经乙烯环氧化、环氧乙烷水合及产品精致最终得到乙二醇。该过程将煤制烯烃与传统石油路线乙二醇相结合,技术较为成熟,但成本相对较高。

c、草酸酯法:以煤为原料,通过气化、变换、净化及分离提纯后分别得到CO和H2,其中CO通过催化偶联合成及精制生产草酸酯,再经与H2进行加氢反应并通过精制后获得聚酯级乙二醇的过程。该工艺流程短,成本低,是目前国内受到关注最高的煤制乙二醇技术,通常所说的“煤制乙二醇”就是特指该工艺。

2.2成本现状

由表可得,当原油价格降至20美元/桶时,“煤制乙二醇”技术路线生产乙二醇的成本与石油路线相当。

当前世界石油制乙二醇的生产企业依然占主流。2011年~2012年期间,国内乙二醇各种生产工艺产能占比如下:石油制法为83%,生物质制法为12%,煤制法为5%,但在国际油价长期上升、煤价下跌的情况下,煤制乙二醇的远景更好。2013年~2015年,随着煤制乙二醇技术的逐渐成熟,企业将更加青睐这种制法。

2.3宏观经济政策现状

目前,我国经济仍处于高速发展阶段,通胀较高,基础原材料价格上涨(钢铁、水泥等)。国家对宏观经济发展的调控,以及未来能源价格上涨的趋势,加大了项目建设风险———设备订货周期延长,设备材料费增加。

3乙二醇国内外市场状况

3.1全球市场

全球总体供应过剩。中东和亚洲分别成为主要生产区域和消费区域。据预测,2010年全球乙二醇总产能将达2709万t/a,消费量将达2100万t,开工率不足80%;拥有廉价乙烷原料的中东地区,其生产能力将快速增长,成为全球乙二醇主要出口地区。

3.2国内市场

(1)国内产能不足,供需缺口大。2009年中国乙二醇对外依存度达到50%。

(2)生产集中度高,中石化、中石油是主要供应商。90%以上采用的是环氧乙烷直接水合法,产能主要集中在中石化(59.43%)、中石油(19.23%)。2000~2015年中国乙二醇供需情况如图3.1所示。

由图看出:需求量大:2010年国内消费825.5万吨,是全球第一大消费国;

增长快:2000年至2010年国内表观消费量平均增长15.7%;

进口依存度高:近几年进口依存度始终高达70%以上。

4发展措施

第一,在保证低成本合成气的稳定供应,降低原料成本。以低热值的廉价煤炭为原料,或利用焦炉煤气等资源;?特别重视加氢工艺,提高工艺的经济性。

第二,重视乙二醇的提纯步骤,以充分满足聚合级乙二醇要求;大规模项目应保证廉价煤炭资源长久供应;小规模项目可利用焦炉煤气等合成气资源。

第三,在项目选址重点考虑乙二醇市场和运输条件;还要关注甲醇制芳烃技术的产业化进程,构建煤基聚酯产业链。

最后,注重构建产业链,比发展单独产品更具竞争力。在乙二醇市场相对低迷时,关注下游产品是企业发展的明智之举。

5结论

煤制乙二醇可替代石油法制乙二醇,具有良好的市场前景,同时,煤制乙二醇与石油法生产乙二醇相比,具有较强的成本优势。我国建设大型乙二醇装置,可改善我国乙二醇供销格局,最重要的是,减少乙二醇依赖进口的程度,也缓解了我国石油的供求矛盾和满足国内经济需要。

参考文献:

[1]王建平,杨文书,吕建宁.合成气经草酸酯制乙二醇技术进展[J].化工进展.2009(07)

[2]吴良泉.非石油路线乙二醇生产技术的研究开发现状及其探讨[J].上海化工.2008(05)

[3]计扬,张博,李伟等.CO催化偶联制草酸二甲酯本征动力学的研究[J].天然气化工(CI化学与化工),2010,35:20~24

[4]计扬,CO催化偶联制草酸二甲酯反应机理、催化剂和动力学的研究[D].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

[5] Murata K,Matsuda A,Masuda T,et al.Role of 1 -methyl-3-ethylbenzimidazoli-um bromide-ruthenium catalyst in theone-stepproduction of ethylene glycol vi-aformaldehyde condensation and inits di-rect synthesis from synthesis gas[J].J.Mol.Catal.,1987,42:389.

[6]晓铭.国内外乙二醇的供需现状及发展前景[J].精细化工原料及中间体.2011(07):33-38

[7]黄格省,李振宇,李顶杰等.石油和煤生产乙二醇技术现状及产业前景分析[J].化工进展.2011,30(7):1461146

篇10

种植面积逐年扩大化

随着北京市设施农业与都市农业的发展,以及各类补贴政策的大力推行,设施草莓种植面积逐年扩大。2010年秋季,全市设施草莓的种植面积已经超过513公顷,较2009年增长了20%以上。各区县均有种植。设施草莓种植面积的不断发展壮大对提高设施农业综合效益、推进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具有重要意义。

栽培品种多样化、优质化

2002年,北京市开始发展草莓目光温室促成栽培,主栽品种为‘童子一号’、‘甜查理’和‘枥乙女’。其中,‘童子一号’的种植面积占种植总面积的90%,该品种生长旺盛,抗性强,管理简便,每667m2产量可达3500kg,口感偏酸,耐贮运性强。之后,随着北京市草莓种植水平的提高和都市型观光采摘农业的发展,通过不断引进新品种进行试种推广,特别是日系品种的引进种植,到2010年,北京市草莓的主栽品种调整为‘红颜’、‘章姬’、‘幸吞’、‘童子一号’、‘甜查理’等,其中‘红颜’种植面积占种植总面积的80%以上。

目前,草莓栽培品种的格局是以外观美丽、口感香甜、品质优良、适宜采摘的日系品种为统领,辅以管理简便、耐贮运的欧系品种,再加入少量我国自育品种,既满足了消费者对草莓品质和多样化的需求,又使新种植户能够轻松上手,同时为我国自育品种拓展了空间。品种搭配逐渐趋于合理。

栽培方式多样化

北京市草莓生产主要为目光温室促成栽培。大多数为南北向、土壤高畦栽培、畦侧结果方式。为了便于草莓生长、种植者田间管理和消费者采摘,北京市还引进了国内外多种栽培方式.包括高畦栽培、畦面结果方式,东西畦、全南侧结果方式,基质多层栽培方式,高架基质栽培方式,袋装基质栽培方式和盆栽方式.以及与西甜瓜、蔬菜、玉米的间套作方式等。栽培方式的多样化推动了草莓生产技术的提高,同时也提升了草莓的文化内涵与品位,增加了草莓的附加值,促进了农民的增收。以高架基质栽培模式为例,其管理、采摘省力,果实洁净美观,观光效果突出,休闲采摘的市民络绎不绝,经济效益可观。与西甜瓜的套种模式,每667m2可增加纯利3000元以上。

草莓生产无害化

草莓果实为浆果,多为鲜食,易腐,不易保存和清洗。因此,其食品安全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

影响草莓食品安全问题的主要因素是生产资料的乱投入。比如,未腐熟有机肥料的施用、肥料的过量使用、高毒农药的使用等。为保障草莓的食品安全,北京市加大对无公害草莓生产的宣传力度,推荐安全高效有机肥料和低毒生物农药,通过补贴等政策,引导农民正确选择并合理使用农药,推广绿色防控体系。通过这些措施的使用,为北京市草莓生产的无害化提供了保证,促进了草莓产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篇11

目前.多元化能源替代技术开发主要集中在煤及天然气合成油、生物柴油、燃料乙醇等领域。

1.1我国天然气制油燃料技术开况

中国石化股份有限公司十分重视GTL技术开发.目标是开发出具有中国石化自主知识产权的成套GTL技术。目前在F_T合成催化剂上已取得了一定的进展。11由中国石化股份有限公司立项安排中科院大连化物所开发的适用于列管式固定床反应工艺的氧化硅负载的钴基催化剂,具有合成直链高碳烃f蜡质产品)的特点。目前开发的适用于浆态床反应工艺的活性炭负载的钴基催化剂,具有较好的制取柴油馏分的性能。液体产品中柴油组分较高,其中CIO~C20液体在产物中的比例为60%左右。21由中国石化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RIPP)开发的,以氧化铝为载体、金属钴为活性组分,一定程度上解决了F—T合成反应过程中在提高CO转化率时,C选择性下降的问题,大大提高了反应经济性和碳源利用效率。31由中科院山西煤化所先后开发的将传统F—T合成与沸石分子筛相结合的固定床二段合成工艺和浆态床一固定床二段工艺,于2001年建成千吨级浆态床合成油试验装置和催化剂制备装置,已进行了多次试验,并得到合格产品。目前正计划建l0万吨级工业示范装置。41山东兖矿集团公司2004年建成了5000吨/年浆态床低温F—T合成油装置。连续运行4706小时。目前已完成百万吨级煤制油工业示范装置可行性研究报告。兖矿集团在国内合成油领域居领先地位。该集团目前已拥有包括反应器和催化剂技术的F—T合成核心技术。目前。我国以煤炭为原料,采用直接液化或经F—T合成制取液体燃料的在建、拟建项目已近800万吨/年.一般在2010年左右建成。预计到2020年我国将完成总投资4000~5000亿元,形成5000万吨/年的油品产能。中国煤炭储量相对丰富,在特定区域.有一定的天然气资源。随着石油资源的日趋紧张、原油价格的不断攀升,以煤炭、天然气为原料制合成气,经F—T反应制液体燃料较有发展前途。

1.2生物柴油技术

生物柴油是从天然动、植物油脂生产的柴油,化学组成为长链脂肪酸甲酯。生物柴油几乎不含硫和芳烃,十六烷值高,性能好,并且储运方便安全,降解性能好,是一种优质清洁柴油。在生物柴油的开发和应用方面,我国起步较晚,目前万吨级企业主要有3家:海南正和生物能源公司、四川古杉油脂化工公司和福建卓越新能源发展公司。并采用自主开发技术。其中,四川古杉油脂化工公司的技术利用植物油精炼过程中所产生的下脚料及食用回收油为原料,经酸化除杂、连续脱水、酯化、回收甲醇、静置、分出甘油相,然后连续蒸馏得到成品。这种工艺反应需6小时即可结束。酸值可降至ImgKOI-l_/g以下,脂肪酸转化率可达93%以上。福建卓越新能源发展公司的技术利用废动植物油生产生物柴油。从总体水平看,这些技术是针对废弃地沟油开发的。原料利用率低,生产过程有污染,产品质量按自订的标准控制。但由于原料价格便宜,一般2600元/吨左右,生产经济效益还是很好的。RIPP根据我国原料供应的特点、环保要求、产品增值的要求开发了以下两种生产生物柴油新技术:

1)高压醇解工艺。高压醇解法生物柴油生产技术,可适应不同原料油、产品方案和工厂规模,以及适应原料收集、贮存和产品市场的物流状况等需求。原料预处理简单并适应性强,能加工高酸值、高水油料:采用多种原料时,切换容易;不使用催化剂,简化了后处理工艺,无污水;联产甘油浓度高。这些工艺根据规模大小,可为连续式或间歇式生产。目前该技术的2000吨/年规模的中试装置已建成,正在进行中试试验。该技术生产的生物柴油产品质量能达到德国的B100f生物柴油含量loo%)产品质量标准。

2)反应分离耦合工艺。是专门为生产生物柴油而开发的,适应采用的原料如大豆油、双低菜籽油、棉籽油、葵花籽油以及其他脂肪酸组成近似于上述原料的油脂,以保证产品的质量合格。反应分离耦合工艺的特点是在反应的同时.进行甘油的连续分离,反应转化完全,产物不需要蒸馏精制,减少能耗;进料醇油比低,催化剂的消耗少。“三废”排放少;简化了工艺流程,有利于减少设备投资和降低操作成本。

1.3燃料乙醇技术

燃料乙醇通常由谷类、甘蔗和任何含淀粉或糖类的农作物及其废弃物为原料采用生物发酵方法制成。目前世界工业化生产燃料乙醇多采用淀粉类食物如玉米和高含糖农作物如甘蔗、甜高梁等。已工业化的技术主要是采用淀粉质和糖基的农作物为原料,采用林业残余物、农作物废弃物的技术正在开展工业放大阶段。以生物质为原料的糖经济尚缺乏与石油经济竞争的实力。虽然生物质原料成本低,但加工转化成本高,只有实现技术上的突破.才能形成完整的生物质技术工程体系。在生产工艺确定后。燃料乙醇的价格主要取决于粮食价格.乙醇成本与原料费用线性相关。我国现阶段使用燃料乙醇的方式是将l0%的乙醇与汽油调合成车用乙醇汽油,与普通汽油同升同价销售。燃料乙醇的生产成本一直高于汽油价格,我国确定的乙醇汽油价税政策是.石油公司按汽油出厂价的91.11%接受燃料乙醇,燃料乙醇生产环节出现的亏损由国家财政补贴。目前。我国生产燃料乙醇的主要原料是玉米、小麦、薯类、甘蔗、甜高梁等,国家认可的燃料乙醇产能为102万吨/年,其中河南天冠30万吨/年。安徽丰原32万吨/年,吉林天河30万吨/年,黑龙江华润金玉10万吨/年。2001年6月至2006年2月,中国石化河南石油分公司担负的河南、安徽全省及河北、山东、江苏和湖北4个省的27个地市的乙醇汽油试点和推广使用工作,总计销售乙醇汽油(乙醇含量10%)436.88万吨。

1.4生物质乙烯技术开发

随着全球性的石油资源供求关系的Ft益紧张.传统石油乙烯工业将面临新挑战。如何突破资源短缺的瓶颈,利用可再生生物质资源生产乙醇,再进一步脱水成乙烯,从而替代传统的石油乙烯路线成为当前的研究热点。目前.国际上乙醇制乙烯工业装置主要集中在巴西、印度、巴基斯坦、秘鲁,最大规模为印度的6.4万吨/年装置。乙醇脱水制乙烯的技术发展趋势.主要是装置大型化、低能耗.以及进一步提高催化剂的性能,降低催化剂成本。

篇12

几年来,我区每年蔬菜基地稳定在2.8万亩以上,反季节蔬菜占80%,产量在4.5万吨左右,总产值5000万元以上,亩产值1500-3000元之间。蔬菜产业已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产业之一。

我区蔬菜生产根据海拔高度,立体气候的不同,划分为两大区域:即东部低山高效蔬菜种植区;中西部高山反季节蔬菜生产区。低山蔬菜种植区主要以、、城郊为主,实行保护地栽培和设施栽培模式,主要解决区内居民对部分瓜果类和精细蔬菜的需求,经济效益是粮食作物亩产值的5倍;高山蔬菜种植区以、、为主辐射周边区域,形成规模化的露地反季节蔬菜商品基地,经济收入是粮食作物的2.5倍以上。现已发展蔬菜冷藏加工企业3家、蔬菜专业合作社2个。年,全区引进新技术10多项,推广、示范新品种20多个,9个品种通过国家无公害认证。今年又引进蔬菜新品种6个。通过几年来的不断探索,蔬菜产业已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一)市场销售价格看好,刺激了农民发展蔬菜生产的积极性

南邻、、,北接、等大中城市。几乎每年无公害大白菜、甘蓝在生长的中、后期,就有部分商贩下定金预购。在同一个市场销售,大白菜1.8元/公斤,外地大白菜1.0元/公斤,当地居民争相购买供应点的蔬菜。大白菜、白萝卜、甘蓝均价在市场售价达到1.0-1.4元/公斤;在超市达到了1.2-2.2元/公斤;集贸批发市场价1.4-3.0元/公斤;初夏蔬菜冷藏处理后,销售到沿海广东、大市场和超市,零售价3-4元/公斤。低山大棚蔬菜主要解决区内市场淡季不断的问题,现有的生产量在区内市场供不应求,瓜类蔬菜不低于2元/公斤,精细叶类蔬菜不低于5元/公斤。今年,镇村民钱而红积极调整蔬菜品种结构,试验发展袋料栽培香菇,6月份上市以来,鲜销市场批发价一直稳定在10元/公斤以上,而周边县生产的鲜菇批发价仅在6元/公斤左右。由于受蔬菜市场销售价格看好的拉动,农民自发地调整产业结构,积极发展蔬菜生产。

(二)比较效益高,蔬菜成为山区农民致富的重要产业之一

据调查,全区有7个村以发展蔬菜产业为主。、、等公路沿线的蔬菜基地,上市较早,因而效益较高。在村有70%的农户种了反季节蔬菜。村,54户村民有48户种菜,年,该村种植450亩无公害蔬菜,亩产商品菜4吨,全村仅蔬菜一项就收入67.5万元,农民人均蔬菜收入2160元,蔬菜收入占全村农业收入的43%。蔬菜种植大户不断涌现,如村农民詹华伟,去年种植了42亩,纯收入8.9万元,不仅摆脱了贫困,还准备开办农家饭庄。村的王德友、等5户大棚蔬菜种植户,多年来家境贫困,年开始发展蔬菜大棚后,家庭渐渐富裕。如年开始经营占地一亩的两个早春延秋蔬菜大棚,到年春季,已经发展到7个蔬菜大棚,占地3亩,选择品种大多是春黄瓜、西红柿、辣椒、西葫芦,夏芹菜、夏莴笋,秋西红柿等品种,每年亩产值1.2万元左右。

(三)科技含量不断提高,促进了蔬菜产业的快速发展

林区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都十分重视蔬菜产业发展。从政策和资金上给予大力支持,农业部门加强了技术培训与指导。近两年来,政府投资60余万元用于蔬菜大棚建设,新建179个标准化蔬菜大棚,使蔬菜大棚数量达到了200个,初步解决了蔬菜市场淡季不淡的问题。由于各级政府的重视和相关部门扶持,蔬菜生产的科技含量不断提高,有力地促进了我区蔬菜产业的快速发展。

二、蔬菜产业在发展中面临的问题

(一)龙头企业带动乏力,蔬菜精加工仍是空缺

我区鲜销蔬菜在外地市场一直看好,但生产基地与销售市场距离较远,纯属鲜销模式,增加了成本。从我区蔬菜冷藏库、发往,每吨蔬菜路途运费400元,一车装载10吨的运费就是4000元,每斤蔬菜增加0.2元的成本。目前,我区蔬菜加工只是限于一种冷藏粗加工,蔬菜精深加工仍是空缺,其附加值得不到显现。

(二)品种结构不够合理,种植方式比较单一

一是不重视蔬菜轮作换茬,同一品种在同一块地上逐年种植,导致蔬菜病虫害越来越严重,农药用量加大,成本增加,品质和产量呈下降趋势。二是品种结构不合理。如成块种植的80亩大白菜,其品种是高冷地、山地王等,茬口相同,同时育苗,同时移栽,品种生育期差异很小,上市时间仅相差3-4天。又如大棚蔬菜黄瓜品种津优1号、2号,10个棚就有7个棚都种植同品种的现象,在市场销售上达不到利用时差填补的效果。三是山野菜资源开发利用不够。

(三)无公害蔬菜品牌效应没得到充分发挥

我区气候冷凉,昼夜温差大,土壤富含有机质,病虫害相对较少,境内无工业“三废”污染,是发展无公害蔬菜生产、绿色食品的理想区域。然而,目前,全区共认定无公害蔬菜基地面积700公顷,认证产品9个(村4个、钱而红4个、邓昌民1个),种类5个(大白菜、白萝卜、土豆、包菜、黄瓜)。以“??”为主线的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其产品品质优良,并通过农业部农产品认证中心认证,产品畅销、、、、等各大中城市。但是,由于大量的达标基地和优质产品还没有申报认定和认证,好品质却没有身份证,在外市场销售价格大打折扣。

(四)耕地资源贫乏,限制了蔬菜发展规模

全区退耕还林后的耕地面积不足11万亩,除种植粮食和马铃薯8万多亩外,其余的用来发展纯蔬菜的耕地不超过3万亩。近三年来统计数据显示:蔬菜种植面积没超过3万亩,总产量在4万吨左右徘徊,总产值5280万元。

三、蔬菜产业可持续发展建议

我区蔬菜产业发展按照“稳定面积,提高单产,优化结构,创新模式,创立特色”的指导思想,继续走无公害蔬菜标准化生产之路,打造无公害系列品牌,开发蔬菜旅游产品,形成我区特色蔬菜品牌系列产品,从而促进我区蔬菜产业可持续发展。

(一)优化种植结构,提高复种指数

首先,要遵循自然规律和市场需求,制定无公害蔬菜基地建设规划。根据海拔、气候、土壤特点,科学安排茬口,选择生育期长短不同品种合理搭配种植,提高复种指数和单产,露地蔬菜种植达到一年2-3茬。其次,要实行轮作换茬,减少病虫害发生。其三,要积极推广成熟的高效种植模式。如:早春白菜?葱苗?辣椒,大棚春黄瓜?夏白菜?辣椒(或茄子)、西红柿?莴苣?芹菜(或莴笋)等模式。

(二)优化品种结构,扩大种植规模

一是着眼于纵向优化品种结构。在同种蔬菜中不断选择优良品种,进行更新或更换。二是着眼于横向优化蔬菜品种结构。在大力发展反季节蔬菜的同时,还要开发蕨菜、薇菜、香椿、竹笋等山野菜。选择部分野生品种进行野转家种植和试验,建设反季节大宗蔬菜基地和野转家山野菜基地。三是利用好大棚保护地栽培,发展精细蔬菜,不断扩大低山“早春延秋”蔬菜设施栽培,满足区内蔬菜市场淡季供应。

(三)培育蔬菜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延长加粗产业链

一是研究出台扶持龙头企业以及专业合作社的优惠政策,建立龙头企业信用担保平台,强化对龙头企业的信贷支持。在已建成的2个蔬菜专业合作社中,加强指导,规范管理,择优扶持成为全区蔬菜龙头企业。二是出台《林区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的认证及管理办法》,进一步加强对农产品加工企业的监督管理。三是要引导企业、蔬菜专业合作社与农户在自愿平等的基础上,签定产销定单,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营机制。

(四)强化科技服务,提高科技含量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