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11 09:21:49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震撼的科学实验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传统实验与设计实验
中学生所做过的绝大多数科学实验都是教材中预先设计好的实验。学生只是通过实际操作,观察一下实验现象,得出事先已确定的结论。这各实验,我们称之为传统实验。现行科学教材中安排的实验对学生形成、理解、巩固所学的科学知识有一定的作用。但由于实验安排始终处于概念理论的领队地位,仅仅作为验证科学知识的手段,而缺乏对知识信息作纵向和横向的反馈,因此有可能阻碍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不利于能力的培养。
与传统实验相对应的是自己设计实验,这种实验只给出实验目的,由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选择实验器材、药品、确定实验步骤、分析实验结果。设计性实验是传统实验的延续和发展,是克服学生普遍存在的理论高分,实验低能的有效手段。实验设计是一个动手动脑、培养学生多方面能力的过程,是寻方治病的过程。在实验设计过程中常常会有出人意料的实验现象和心理感觉,学生兴趣盎然。同时也会遇到挫折和失败,这也是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发展学生非智力因素的一种有效手段,这也是我们现代教育中所必须的。
实验设计的定义界定和作用
实验设计是根据实验课题所提出实验目的,让学生在已有的科学知识和实验技能技巧的基础上,选择恰当的实验方案来解决问题的过程。实验设计的课题一旦提出,学生作为认识主体必定要经历思考步骤(想法)和操作步骤(做法)两个科学认识过程。即首先需要分析课题所希望得到的科学事实是什么,再依次选取欲得到这些事实应采取的正确方法,所使用的仪器设备,应控制的外界条件,对实验结果的分析评估等等,这一系列的思考步骤为认识主体指明和制定了正确的认识方向和道路,是主体顺利达到科学认识目的的主观手段和工具。而作为操作步骤则为主体提供具体的行为方法途径,是主体顺利达到科学目的的现实手段和工具。因此,实验设计这一方法的实施恰恰就是借助于问题情境下,思考步骤和操作步骤两方面的强化实践,使学生在科学知识的学习中有效地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有效地落实中学科学教学大纲中所提出的“要重视能力培养和科学方法教育”的要求。
实验设计能力的培养目标
对实验原理、方法、装置的进一步完善,会提出改进意见;
对于给出的各种方案,能分析和优选出最佳实验方案; 综合运用已学过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实验基本技能,根据确定的实验目的,自行设计科学实验方案,验证结论,得出规律,探索新知识,解决新问题。
实验设计推广存在的难题
1.由于仅限于现行科学教材实验进行探讨,缺乏对国内外各种有关资料的收集、验证和筛选工作,因此从培养学生素质的高度来看,尚缺乏整体研究。
2.升学率的牵制,大面积推广受阻。
3.课时安排,老师的能力及实验室的配置也存在矛盾。
尽管如此,鉴于实验设计这一教学方法对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实际作用,它应该是科学实验教学方法的改革方向之一。
实验设计试验的几点说明
1.在平行班中进行试验,结果是试验班与对照班相比,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及意志品质等方面均强于对照班。中考中试验班的同学实验题失分率明显降低。
创新之心
随着科技不断进步,“索尼探梦”科技馆不断创新馆内展品的同时,独特、创新的趣味实验也一直是它最吸引孩子们的特色之一。开馆至今“索尼探梦”已开发出200余个趣味实验,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激发青少年对科学的兴趣。
自2000年以来,“索尼探梦”定期推出“特别主题展”:如以科技为主题的“机器人大展”、“观看日食活动”、“模式识别展”;以环保为主题的“清凉地球展”、“多彩生命――保护生物多样性”、“绿能风潮2012”;以科学实验为主题的“创意水火箭”、“科学实验广场――狂欢集市”……“索尼探梦”创意出一个又一个流行科普话题和活动,用生动有趣的形式,带领孩子们走进了科学天地。
“索尼探梦”还推出了精彩纷呈的现场表演活动,其独创的“科普童话剧”,以光、声音、环保为主题,巧妙地融合了知识和趣味,将新颖的科学实验与离奇生动的剧情相结合,配以变幻多样的音乐、夸张幽默的风格,成为科普界的亮点。此外,“探梦实验室”、“闪电百科二选一”、“亲实验梦工房”、“PICO冒险奇兵”等,也都成为青少年关注的热点。
科普之梦
“索尼探梦”融汇了索尼创新科技和美国旧金山Exploratorium展馆经典科普展示经验,馆内的展品、展示以“光和声音”为主题,通过展示未来科技与数码技术发展前景,为青少年打造出了一个能亲身体验科学的神奇、了解科学的意义、培养对科学浓厚兴趣的场所。
馆内的展品以互动、体验为特色,追求创意新鲜、科技顶尖、质量上乘。为了让孩子们感兴趣,馆内展品运用了索尼在数码、IT、音视频等领域的先进技术,其策划、设计和制作大都来自日本和美国,注重科普教育的趣味性和互动性,孩子们可在这里尽情体验独特新颖的科技展品带来的乐趣。馆内最新呈现的“CG梦工场”、“CG魔法镜”等展品,融合了动画制作技术和数码网络技术,能让孩子们体验高科技带来的震撼和趣味,培养对科学的浓厚兴趣,帮助孩子们开启科学梦想。
一、让实验仪器室的现有器材成为科学探究的坚强后盾
1.要充分利用原有的自然器材
从《自然》到《科学》,课程的设置和实施理念是变了,但是那一盏盏酒精灯、一个个放大镜、玻棒、天文模拟图形……在科学老师的眼里,都应该是宝啊!当你为苏教版《探索暗盒里的电路》一课中的实验器材而发愁时,你会发现,自然课的小灯泡、小灯座、导线、电池盒都还有用,只要配齐电池及相应数量器材就为学生的科学探究提供了可能。
2.要用好现有配备的科学实验仪器
对于农村学校的科学课程,目前尚没有规范的科学实验室,器材配备不全,因此,用好现有配备的科学实验仪器是上好实验课的关键。
二、让大自然成为科学探究的最大资源库
1.利用农村孩子对大自然更加亲近的特点
新课程观把科学课视为体验课程,针对这一点,科学教材(苏教版)的内容更青睐于农村的孩子,尽管针对某些主题的探究存在概念缺失的现象,但农村的孩子更易于亲近大自然。
2.前概念的体验和材料的储备
大自然气象万千,四季变化轮回,一天的气温,一只蚂蚁,一片树叶,都对小学生有着深深的吸引,为他们的科学探究提供天然、动态、立体、丰富的探究材料。
三、让生活成为科学探究的大学堂
1.亲历的体验,利于探究
科学知识的构建于学生的亲历体验。《校园里的小动物》一课,以蜗牛为研究对象,对于校园里有哪些小动物?答案最多的是蜗牛和蚂蚁。对于蜗牛的印象:(1)蜗牛有壳在背上;(2)蜗牛爬行时有口水;(3)蜗牛喜欢吃菜叶子;(4)蜗牛背上的螺纹朝向……
关于研究的问题:学生的问题基于已有的经验。
2.智慧拾取让材料利于探究
在听《溶解》一课后,我想:100毫升的水到底能溶解多少食盐呢?这种实验的材料随手可得。食盐可以说是最易取的实验材料,可当下的盐中有多种添加剂,加钙,加碘,一不留神,补钙的食盐会成为实验的绊脚石,课堂的效果打折了。生活的体验为教学做好了铺垫,做生活有心人。
四、动手选制教具,培养创新意识,提高探究的效率
教具是指在科学课前,教师根据内容加工、创作而提供的观察实验的器材模型。比较语数两科,科学教材拥有的教具不管从种类、数量都遥遥领先,可对科学课来讲,远远不够。在六年级《模型环形山》的实验中,一个带洞的塑料篓,几根吸管,装有红墨水的针筒,在生活中取材,稍作加工,就为学生提供了两个模拟的结构性的材料,为体验月球表面的形成提供了材料。
五、让多媒体丰富探究材料,成为探究方式
在教学科学中,许多探究目标无法亲历和体验,而学生的知识经历有限,生活情境和场景的体验就应借助多媒体,录音、录像、投影、网络等实现。
月食、日食等天文现象是可遇不可求的,月食、日食在《自然》课中有操作模型,帮助学生对其成因的体解,科学也有模型教具,当2010年7月22日日全食视频在科学网站上被寻获播放,记忆把学生拉回当日当时,而完整多角度画面加上清晰讲解,震撼的音乐这种体验为成因的理解奠定了生动科学的基础,多媒体网络发挥了其独特的魅力。
科学教学的基础是实验,丰富多彩的科学实验既是学生学习科学课程的手段,也是科学课程的学习内容。目前科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如:①现成仪器欠缺或不够完善;②学生的观察与实验能力较差;③教师的实验操作与实验知识水平较低,对实验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
同时,科学教材中介绍的有些方法不够完善、教学效果不够好,现成的实验教具有些可见度不够高、有些太复杂、有些效果不佳,不能很好地满足科学教学的需要。为了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更好地发挥实验在科学教学中的作用,研究科学实验教学的改进与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2科学实验教学的改进与创新的原则
2.1科学性原则
在对实验进行改进与创新的过程中,科学性是首要问题。一个实验的目的、原理、器材、方案、操作方法、数据处理、得出结论等各个环节都应符合科学性、规范化。较常见的科学性错误常发生在对实验原理或对实验现象的解释上。
2.2安全性原则
实验改进与创新的安全性主要指人身安全。尽量不要涉及高温、高压、强电流、易燃、易爆和剧毒等实验,若确有实验的必要,应采取相应的保护与防范措施。这类实验不宜作为课外实验让学生独自操作,必须在教师的规范指导下进行。
2.3可靠性原则
成功的实验是保证教学顺利进行的条件之一,尤其是演示实验,如果实验成功率低,则不仅不能让学生信服,还会浪费许多宝贵的时间。
2.4简易性原则
实验的教育价值与实验装置的复杂程度成反比。一项实验,使用的材料越简单,学生越熟悉,实验所获得的收获就越大。实验宜简不宜繁,过于复杂的实验装置还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不易抓住事物的本质,也不易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因此在实验设计时,应尽量使实验简单化。
2.5明显性原则
改进与创新的实验现象要明显,尤其是演示实验,更要具有一定的可见度,特别是重点观察部分必须保证全班学生都能看清楚,在课堂演示实验时,有些实验坐在教室后面的学生看不清,但让学生逐个观看则太耗时。故可见度是衡量演示实验质量的重要标志之一。对现象不明显的实验需采用各种方法将现象放大,如指针式放大法、光杠杆放大法、投影放大法等。有些实验被改进为大型实验,往往还能产生令人震撼的效果。
3科学实验教学改进与创新的实践探索
3.1改进现有实验
充分利用实验室现有的实验条件,对某些不太理想的实验加以改进,以期达到更好的实验效果。这是实验改进中最基础的工作。
实验装置的改进是改进现有实验的一个重要策略。实验装置是实验的载体,是影响实验的又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对实验的改进与创新离不开对实验装置的改进与创新。
3.1.1简约化策略
这种策略就是简化某些常规实验装置。在不影响实验效果的前提下,尽量采用仪器设备少、药品花费少、连接简单或微型的实验装置。例如,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实验可简化为如图1所示的装置。
3.1.2集约化策略
这种策略就是把有联系的若干个实验通过某种形式联系、集合在一起。这种集约化不是简单地将若干实验连接,而是在原有基础上既简化操作,又便于观察,且发送实验效果的有机结合。这种集约化
的结果,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将有关的知识、技能联系在一起,有利于知识、技能的结构化,而且还有利于减少试剂的消耗和对环境的污染。图2所示为NO2、NO的制取与性质实验的集约化装置。
实验装置
3.1.3使用非常规仪器策略
非常规仪器是指非常规通用仪器(如横口管、叉形管、H形管等)和非化学仪器(如医用注射器、医用小药瓶、气球等)。研制和使用非常规仪器于实验的改进与创新,通常可以使装置简约化与微型化,可以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可以弥补常规仪器化学实验装置中的某些不足的功能,优化实验装置,提高实验效果。
如图3所示,利用三叉管可以进行SO2和H2S的制备与性质实验。如果将其中的FeS用Cu代替,Na2SO4用Na2CO3代替就可以成为制取NO的装置。
3.1.4实验操作过程优化策略
实验操作过程优化就是在改进与创新实验时,对传统实验操作过程进行简化与优化。实验操作过程的合理化、科学化是实验顺利完成的保证。传统的科学实验一般都有较为合理的操作过程,是一定历史时期教学经验和教学科研的产物。但随着对科学实验教学要求的提高和人们对实验认识的发展,有必要对某些实验操作过程进行优化。优化实验操作过程一般可以从简化实验操作、强化实验现象和提高实验效果入手。例如传统的焰色反应实验,一般用铂丝蘸取被检测盐类的溶液或粉末,置于酒精灯火焰上灼烧,观察火焰的颜色。但由于铂丝昂贵且不易找,另一方面由于蘸取的药品少,火焰持续的时间短,实验效果欠佳。可以将此实验操作改进为:将少量金属粉末撒入在蒸发皿中燃烧着的乙醇的火焰上(或在点燃之前撒入金属粉末)。这样既简化了焰色反应的实验操作,又增强了实验效果。
对于实验现象变化不太明显的实验,可以采用对照实验或设法将现象放大的实验操作,来强化实验现象。例如,采用投影仪放大实验现象;用盛水烧杯起凸透镜作用,放入试管放大实验现象;对于观察有颜色而现象又不太明显的实验,可以通过采用白色或黑色衬板的操作,来突出实验现象等。
3.2突破重难点实验
现成的实验装置往往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科学教科书上还有许多内容没有现成的仪器设备。因此教师要注重开发短缺实验,尤其是注重对重点与难点实验教学内容的开发。例如《水分在植物茎中的运动》实验,可设计成下列步骤:
(1)将白色康乃馨的茎分成3支;
(2)取3个玻璃杯,分别倒入2/3体积的水;
(3)在3个杯里加入不同颜色的墨水或色素;
(4)将康乃馨的3支茎分别放在3个玻璃杯中,如图4所示。过一段时间,观察花的颜色。
水分在植物茎中的运动是无法用肉眼观察到的,但通过观察该实验现象,便能很容易地得出“水分在植物茎中是向上运动的”的结论。
3.3开发新的实验形式
充分利用身边的各种实验资源,开发新的实验形式。
在研究设计与改进实验时,注重因陋就简、就地取材、废物利用,以最低的成本,取得最好的实验效果,这些低成本实验不仅仅可以节约开支,更重要的是可以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性思维。例如“魔瓶实验”,将一只装满水的饮料瓶递给学生,当学生接过瓶后,就开始漏水,而教师接过瓶后就不漏了;当瓶再次到学生手中时,又漏水了。原来瓶子除下部有一个小孔外,上部也有一个小孔,如图5所示。当瓶在教师手中时,教师将上部的孔捏住,由于大气压的作用,瓶子就不会漏水了。当瓶在学生手中时,学生没有按住上部的孔,瓶内水受上部大气压力的作用,便会漏水。
3.4开展创造性思维活动
科学实验的改进和创新都离不开创造性思维活动。创造性思维活动是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直觉思维和逻辑思维、显意识思维和潜意识思维等多种思维协调活动的综合体。在科学实验的改进与创新中,下列策略和方法对创造性思维活动的开展,对实验的改进与创新具有积极作用。
3.4.1多向思考和逆向思考
在现有实验方案的基础上进行发散思维。例如,能否更换某些仪器、试剂或操作,使其更简便且效果好?能否进一步优化条件、强化观察、减少干扰,使其效果更好?能否找到更好的测量和信息输出方式,使现象更加直观、鲜明、有趣和便于观察?能否在现有方案的基础上变动仪器连接或者操作顺序?要达到实验目的或解决某一问题,应有什么样的实验方案或措施等。
3.4.2类推思考和联想思考
通过相似联想、相关联想、相反联想等,对实验进行改进与创新。例如,现有实验方案能否扩大用途,改进其他实验?现有实验装置或操作是否可以用于类似的实验,可以一装(置)多用,或一用(途)多装?现有实验方案能解决哪些类似的实验问题等。
3.4.3信息资料的收集与整理
创造性思维活动必须在大量相应问题的知识储备下才能进行。因此,首先应围绕要解决的问题,提取已有的知识,多渠道地广泛收集相关信息资料,然后对这些知识信息进一步围绕有关技术问题进行分析、筛选、综合,从中寻找启示、产生灵感。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7-0116
科学是一门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科学实验以其本身的特点和独特的魅力,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对于提高科学教学质量有着其他教学形式不可比拟的优势。科学实验不仅是研究科学的重要方法,也是科学教学的重要手段,是科学学科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科学教师一定要重视实验的作用,充分挖掘教材中实验的科学之美,引导学生对科学之美的追求。
初中科学实验教学的基本类型有演示实验、独立实验、分组实验、课外实验等。而演示实验是直观教学的一种高级形式,是由教师或部分学生参加的,为演示自然现象、自然规律等,结合课堂教学进行的实验活动。科学演示实验有助于学生直观、形象地理解科学概念、科学原理和科学规律,促进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但在新居民学校中,科学演示实验教学的现状不容乐观,大部分教师普遍为考试而做实验。因此,必须改变实验教学,就地取材改进实验,积极开发新实验,把实验与课堂教学有机地融合,发挥实验在课堂教学中的功效,使演示实验成为科学课堂中最精彩的片段。
一、教学中演示实验存在的问题
1. 客观的原因
(1)学校的原因
在农村学校的实验室内,实验仪器、实验设施比较缺乏,一些易损易耗仪器和药品得不到及时的修理或补充,致使一些演示实验无法正常开展或开展较少。另外这些学校由于办学经费不足,往往在实验设备上的投入很少,从而导致实验设备落后。
(2)演示实验本身的原因
教材中的演示实验设计和操作虽然经过反复验证,但具体操作中仍存在一些瑕疵,如现象不明显、不安全、药品用量大、污染严重、操作复杂费时等。有些教师碰到这样的实验往往就放弃了。
2. 主观的原因
(1)在课堂教学中,很多教师由于受到传统的教学理念以及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等因素的影响,平时在做演示实验的时候,显得匆匆忙忙。在教学需要做演示实验的章节时,才到实验室领取器材,然后到教室里准备实验,这样,既浪费了时间,又不能完美地完成实验。
(2)教师把演示实验当作方便自身教学、验证自身想法的教学手段。而不是从学生的需要出发,为学生的学习做实验。这样的实验,其实是教师在为自己、为教材做实验。因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兴趣都很低,课堂教学效果很差。
二、教学中演示实验的设计与改进
1. 演示实验的现象应准确明显,实验直观性强
现行的科学教材中有些实验比较难做,结果不很明显,这势必会影响学生做实验的情绪,挫伤学生的实验积极性,甚至使学生对实验产生怀疑。反之,如果实验内容准确地揭示了化学反应的本质,现象一目了然,使人产生过目不忘的感觉,并能引起学生强烈的惊叹。对于这样的实验,我们如何进行改进?下面试举两例说明:
例1: 关于分子之间有间隔的实验,100亳升水和100亳升酒精混合后其体积小于200亳升。
按照教材中的实验过程来进行操作,实验结果就很不明显,如果能够将该实验装置略做改进,如图1所示,那么效果就会比较明显。
实验过程:
(1)先加入100亳升水(记住液面刻度100亳升);
(2)再加入100亳升酒精(记下液面刻度200亳升)
(3)反转振荡;
(4)观察最后液面刻度(小于200亳升)
实验现象:最终液面刻度小于200亳升。
实验结论:说明分子之间是有间隔的。
这个实验的目的是为了揭示分子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性质――分子之间有间隔,而实验的改进只是装置选择的不同,实际操作并不困难。改进后的演示实验现象更明显,实验效果也更好。
例2:在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中,可将红磷换为白磷,广口瓶换为大试管。实验时只需把白磷直接放入试管中,塞紧塞子,此时把试管放入热水中,白磷自燃,冷却后打开止水夹,实验完成。由于试管较长,该改进结果更准确,现象更明显。
2. 演示实验的改进应有助于理解科学概念
运动学中有些理论因演示实验一闪即逝的现象而难以观察及同步分析,导致难以导出结论。
如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机械运动》中学习机械运动的概念时,教师可以借助于多媒体的播放视频,并截取其中的片段进行演示。
过程:a先播放神舟火箭发射视频;b根据三张图片(如上图2、3、4)观察火箭与塔的位置变化。
本演示实验通过多媒体播放神舟发射现场,学生不仅体验了激动的时刻,感受了震撼的场景,激发了学生爱国的情怀,同时还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当然也深刻地理解了机械运动的概念。
3. 演示实验的改进应体现环保、绿色化学的理念
上世纪末以来,国际上提出“绿色化学”的理念。绿色化学是预防污染的基本手段,既要使原料充分利用,又要在化学反应过程中实现零污染。环保意识在工业发展迅猛的今天显得尤为重要。这关系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甚至全人类能否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因此,初中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已显得刻不容缓。
例如:浙教版科学八下第45页“钠在氯气中的燃烧的实验,取一支大试管,塞入带干燥管的胶塞,用铁夹把试管固定在铁架台上。在干燥管里垫一层石棉绒或玻璃丝,往试管内加入少量高锰酸钾晶体,再注入少量浓盐酸,立即塞紧带干燥管的胶塞,用一小块硬纸片盖住干燥管口。高锰酸钾跟盐酸反应产生氯气,当干燥管内投入有滤纸吸干煤油的绿豆大的金属钠。金属钠在氯气里激烈燃烧。在干燥管里产生大量白烟,这就是氯化钠固体。如果再向干燥管投入金属钠,金属钠仍在氯气里燃烧。”
该实验不需要事先用广口瓶收集氯气,直接省去“把金属钠放入燃烧,再用酒精灯给金属钠加热”这一步骤,实验操作简单,成功率也比较高。
又如浓硫酸的脱水性实验:烧杯中放入20g蔗糖,加入几滴水,搅拌均匀。然后加入15ml溶质的质量分数为98%的浓硫酸,迅速搅拌。观察实验现象。此实验的缺点是:反应放出大量有刺激性气味的有毒气体如SO2等,对空气污染严重,学生咳嗽不止,甚至干扰了课堂正常秩序。
改进方案:将200ml烧杯置于有少量水的玻璃水槽内的一块大理石小垫块上(大理石小垫块稍微高于水面),再在200ml的小烧杯上倒扣一个大烧杯(如图5)。
4. 演示实验的改进应提高实验的趣味性
一些演示实验可进行恰当改进,使操作简单、现象明显、安全可靠及联系生活实际。它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巩固深化知识,而且能提高实验的趣味性,使课堂更精彩。
例如,浙教版科学八上大气的压强一节中用“瓶口吞鸡蛋”实验演示大气存在压强。该实验虽然有意思,也深受学生喜欢,但做这个实验之前,需要煮熟一些鸡蛋,并且一只鸡蛋只能使用一次;实验对鸡蛋的大小要求比较严格,因为大的进不去,小的会自动落下,所以挑选大小合适的鸡蛋也比较困难。
改进:取一个装椰汁的易拉罐(罐口不要完全撕开,仅留一个刚好能插吸管的小口)在易拉罐中装入深度约1cm的水,然后用酒精灯加热,当水沸腾冒出大量水蒸气时,用钳子抓起易拉罐,然后快速地用橡皮泥将罐口密封,放在一边冷却。稍等片刻,便能听到连续的“噼啪”响声,只见易拉罐被严重压瘪,变得面目全非。
这个实验取材简便、方法简单、有声有色、现象明显、说服力强、学生很感兴趣。它能很好地证明“大气压的存在和大气压来自四面八方”这个科学道理,从而激发学生开展科学探究的兴趣和热情。
5. 演示实验的改进应体现质疑、探究的理念
教材中属于验证性的演示实验比较多,常常只要求教师把演示实验按照教材中实验的要求展示出来即可。如同教师只是按照剧本将情节演绎出来一样,学生也只是像看戏一样看着教师表演,这样的演示实验就缺乏创造性和探究性,也限制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质疑能力,失去了对实验探索的欲望。
例如,浙教版科学八上大气的压强中用“覆杯实验”引入“大气压概念”。
传统的演示实验:往玻璃杯内倒满水,用纸片盖严杯口。将杯翻转,口向下,纸片不掉下,水没流出,由此可引入大气压的概念。
改进:第一步:先做“空杯演示”,手拿空杯,杯口向下,用纸片盖严杯口,松手后纸片掉下,教师问:“怎样才能使纸片不掉下?”这时引导学生得出:“对纸片施一向上的压力。”
第二步:做“覆杯实验”,方法同传统的演示实验,纸片没掉下,教师诱导:“纸片受哪些外力作用?它们各自的方向怎样?”由此引导学生联想类比空杯演示,使学生很自然地悟出:“纸片受重力和向上的压力作用。”教师再追问:“这个向上的压力是谁施加的?”由于纸片只跟空气接触,学生顿悟:“是大气施加的”。
在演示实验过程中,教师设置一系列问题,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6. 演示实验的改进应充分走向生活、社会
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说:“教育即生活,即成长。”为了更好地体现科学教学的实用性,教师必须让科学实验与生活实践相结合。当前一些学校的科学实验室的资源不足,不能很好地满足教学的需要,因此,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身边的物品,就地取材,做一些简单可行、现象明显的实验,这样对学习非常有帮助。
例如:选用可乐瓶,用改变灌水量的不同来学习浮沉条件;选用梳子,用手指以不同的速度拨动发出不同的声音来探究音调和振动快慢的关系;选用笔做惯性实验、压强大小实验、导体绝缘体实验;在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实验中,用普通废旧塑料药瓶代替化学实验中反应的锥形瓶,旧圆珠笔壳代替玻璃导管,鸡蛋壳代替碳酸钙等。另外通过做教材中的实验,如“我们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有什么不同?”、“工业上水的净化”、“酸雨危害的模拟”等,学生就能真切地感受到科学就在我们身边、科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道理。
科学是一门实验的学科,实验是科学学科的生命之源。演示实验是初中科学教学中传授科学知识的一种重要手段,对于学生形成科学观念、理解和巩固科学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有着其他教学方式无法替代的作用。因此,教师应在演示实验方面下足功夫,不断改进创新,让科学课堂更加精彩。
参考文献:
[1] 陈志伟,陈秉初.中学科学教学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
[2] 张秀芬.对初中科学学科的实验反思与改进措施[J].新视觉,2012(5).
有效的实验探究应是以实验为载体,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形成科学概念,理解和巩固科学知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它通过实验原理,实验方法,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科学原理,透过现象看清本质,并且掌握基本方法和技能,同时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也能得到发展。那么,如何深化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呢?
一、加强实验探究指导,培养学生探索能力
1.积极创造条件,拓宽实验探究
学习的主人是学生,实验亦然。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要让学生动手做实验,而不是用耳朵听科学或用眼睛看科学。”亲自动手、亲自体验,其效果比任何的言语传授都要深刻、都要强。在实验探究活动中,如何选择恰当的、有效的探究内容进行教学设计,是提高探究活动有效性的关键。教师应从多角度,多渠道来整合探究学习的材料,包括创造性的使用教材,积极的开发和利用生产、生活、社会中的科学教育资源等,并能根据科学学科特点和学生实际,设计和实施最有价值的科学——即具有基础性、发展性、现实性的科学训,有目的地进行科学问题的探究。例如小孔成像实验,光有教师讲解,学生很难理解,只会让学生云里雾里,根本无法运用基本原理客观想象小孔成像的整个过程。而且照搬课本的实验器材进行试验步骤繁琐,很少有教师在教学当中采用。笔者在教学当中尝试将课本实验形象化。即让每位学生准备一根蜡烛和两张白纸,一张白纸上用笔打个小孔,另一张白纸作为光屏。这样一来,实验效果很明显。所有学生都分配到各自的任务,且参与到实验当中,共同完成实验并得到实验预期结果。在获得科学知识,培养学生探索能力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提高了实验教学的有效性。
在完成教学设定的实验的同学,应积极尝试对相应的实验进行扩展,不断提升自身的实验能力。如在做完氧气和一些物质燃烧的反应实验后,得出燃烧是发光、发热的氧化反应的结论。此时就可以探索性的提出更加大胆地问题。如,燃烧一定需要氧气吗?没有氧气能否同样发生燃烧现象?此时,可以尝试进行二氧化碳和镁条燃烧实验予以验证。由此探索,燃烧条件中并不一定需要氧气。
2.及时科学指导,顺利开展探究
在实验探究中让学生自主探究,并不是说完全不管学生,让学生自由地“玩”,相反只有在教师必要的指导下的实验探究活动才会有序和有效的开展。实验探究活动的指导可为探究活动前和探究活动中。实验探究活动前的指导,主要是对材料的使用的指导和探究活动要求的指导,学生在动手实验操作之前,他只明确实验的操作程序和要控制的变量、要改变的变量,明确实验过程中要用到类比、等效、转化等研究方法是远远不够的,正如美国教育学家杜威所说,“探究时对任何一种信念和假设的指示进行积极、持续、审慎的思考”才能保证实验的成功。因此,教师必须指导学生进一步明确实验仪器的使用方法、组装和故障的排除;明确实验过程中要注意的问题。如在“电流、电压和电阻的关系”探究活动中对:电流表、电压表的使用,我们应该注意什么问题,怎样正确使用器材确保实验的准确性,避免因使用器材不正确而导致实验出现错误等等,可以让学生先说一说,学生说的不到位的地方,教师再补充(指导)。探究活动中学生可能会偏离探究的主题,教师在巡视过程中要适时给予指导,也包括操作上的问题。如学生在使用滑动变阻器调节电压时忘记保持电压不变,连接电路时开关没有断开,电流表与电压表连接方式错误等等,教师要适时给予指导纠正。
要让实验探究活动真正的有效进行,就必须尽可能的为学生创设条件,及时指导,使学生规范、科学地动手动脑,这样的实验探究有利于学生获取科学知识,培养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提高实践,从而真正实现实验探究的有效性。可见,在整个探究过程中,教师要把课堂还给学生,做探究的组织者、指导者和促进者。但是由于初中生的探究能力比较弱,积累的科学知识并不多,增强学生实验的探究性不能盲目随意,应根据实际情况,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好探究活动,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此外,完整的探究活动耗时较多,教师要注意选择有代表性的实验作完整探究或局部探究,也可适当安排开放性的实验探究,使教学与探究有机结合、井然有序。
3.纠正错误操作,培养严谨思维
科学实验都有严格的操作规范,错误的操作会带来不良的后果:损坏了仪器达不到教学目的,甚至带来一些安全隐患。因此,实验探究时教师应指导学生严格遵守实验的操作规范和程序。在科学实验中,由于学生随意性较大,往往不按照实验的操作规范去进行实验,教师应及时纠正学生错误的实验操作,并指导学生如何改正,以免发生意外。如高锰酸钾制氧气的实验,结束后装置的拆除顺序,不能先灭酒精灯在移水槽,不然会使水倒流入试管,造成试管破裂;稀释浓硫酸时,将水倒入浓硫酸中,会引起飞溅等。应让学生充分了解科学实验中操作规范的重要性,如有不当会有严重的后果,引导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实验精神。教师可以用多媒体模拟违规操作,将可能产生的后果展示给学生,让学生看到错误操作的严重后果,不仅可以规范学生的实验操作,还可以有效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例如用多媒体演示仪器量程选择错误;电流表、电压表正负接线柱接反;电流短路等错误操作及造成的后果,比口头反复强调“要注意规范操作”效果好得多。
二、有效利用生成资源,提升学生探究能力
实验探究注重的是客观事实的呈现,实验的实施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会有一些小插曲,有时还会出现失败的实验,此时,教师应以诸多因素引导和启发学生,寻找原因,而不是草草带过,息事宁人。例如:在“二氧化碳”的教学中,教师为学生提供了很多的实验器材和药品,让学生分组探索二氧化碳的性质,在强调了几点实验应注意的事项后,学生便动手开始了实验,开始实验非常顺利,但在二氧化碳的性质实验中很多问题出现了,时不时地有同学举手反映:“老师,我向烧杯中倒入二氧化碳,蜡烛没有熄灭”,“老师,我向澄清石灰水中通入二氧化碳开始变浑浊了,但教师没有及时取出导管,它又变澄清了”。教师针对这些问题,逐一引导学生分析,直到下课同学们还意犹未尽,这是学生验证性实验中的失败激起的思维浪花,通过适时鼓励和引导,将原来的验证性实验中的失败转变成学生的探究性问题,从失败中培养了学生积极思考,实事求是、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素养。
三、适度开展对比实验,培养学生思维品质
1.递进性对比实验,发展思维的深刻性
所谓递进性对比,就是根据中学生的认知特点,针对同一科学过程设置几个逐渐接近其本质特征的实验,使学生的思维在实验的引导下,由浅入深,层层推进,最终养成对事件刨根究底、追本溯源的思考习惯和能力,其思维的深刻性由此得以发展。例如关于“SO42-检验”的教学,教师可以设计以下对比实验:向盛有Na2SO4溶液的试管中加入适量的BaCl2溶液,看到有白色沉淀产生,加稀HNO3沉淀不溶解,证明溶液中有SO42-存在。接着取一支盛有Na2CO3溶液的试管,先向试管中滴入BaCl2溶液,同样看到有白色沉淀产生,再慢慢滴入稀HNO3,发现白色沉淀被溶解且有无色气体产生,随着实验现象的变化,学生的思维立即活跃起来。教师应该因势利导,教师耐心启发学生分析思考产生不同现象的原因,通过分析学生明确了BaSO4和BaCO3两种沉淀的异同,认识到检验SO42-为什么要加稀HNO3的真正原因。再取一支盛有未知溶液的试管,同样加入适量BaCl2溶液和稀HNO3,也有白色沉淀产生,针对看到的现象,教师问:未知溶液中是否一定含有SO42-?学生的思维进一步被激活,假如BaCl2溶液和稀HNO3产生白色沉淀,溶液中还有可能不含SO42-的?通过深入研究,学生领悟到加入BaCl2溶液产生不溶于稀HNO3的白色沉淀,既有可能是溶液中含有SO42-,也有可能是含有Ag+。因为Ag+与Cl-结合同样能产生不溶于稀HNO3的AgCl白色沉淀。通过这样一来的对比性实验,既帮助学生全面准确地掌握了科学知识,使学生懂得了检验SO42-与Cl-的方法,又能引导学生全面深入思考问题,真正实现思维的深刻化。
2.同质性对比实验,发展思维的变通性
思维的变通性常常表现为思路灵活,举一反三,触类旁通,随机应变,能将思路转移到别人不容易想到、比较隐蔽的方向去。为了培养学生的这种思维,教师教学时可先向学生展示一个实验,待学生对实验现象作出正确解释后,再向学生展示另一个原理类似的实验,学生便能在认识前一个实验的基础上认识后一个实验,并对其现象作出合理的解释,在解释中学会比较、应变与迁移。
如在“研究酶的作用条件”时,教师可做如下实验:取两支试管,每支试管中注入2mL煮沸冷却后的淀粉糊,再分别加入2mL稀释的唾液,摇匀。然后把一支放入盛有37℃温水的烧杯中,另一支放在冰水中。静置10分钟后取出,分别滴入1~2滴碘液,发现放在温水中的试管不变色,而冰水中的试管则变蓝色。针对不同的现象,教师应该引导学生积极探寻产生不同现象的根源,因势利导,教师质疑:以上实验中,实验条件是否相同?学生恍然大悟:温度不同,酶在37℃时催化能力最强,温水中试管里的淀粉糊完全分解了,而冰水中试管里的酶几乎没有催化能力。再取一支装有淀粉糊的试管,在加入2mL唾液的同时,再滴加几滴稀盐酸,摇匀后同样放入37℃的温水中静置一会儿,取出试管,教师发问:如果在试管中也加入碘液,碘液会不会变色?不会变色,因为淀粉糊被酶分解了。接着慢慢向试管中滴加碘液,结果变蓝色,完全出乎同学们的预料,学生的思维立即活跃起来,抓住时机,教师启发:为什么加入稀盐酸后碘液会变蓝色?由于有了前面的经验,同学们立即想到是因为条件改变了,滴加盐酸后,溶液的PH值变小了,而酶的催化能力在中性或接近中性的溶液中最强,从而从根本上突破了教学的难点,学生思维的变通性也在知识的运用、迁移过程中得到了发展。
3.反常性对比实验,发展思维的积极性
中学生在自己的生活经历中积累了大量的科学“常识”,在科学教学中若能设置一些与他们的常识相悖的科学实验与之进行对比,将能使其受到强烈的震撼,最大限度地调动他们积极思考,渴求认识“反常”现象的欲望。学生在教师引导下,通过自己的思考而获得对“反常”现象的认识,又将进一步激发他们思考的热情。久而久之,就可逐渐内化成一种乐与探索,勤于思考的优秀思维。例如在研究“可燃物燃烧条件”的教学中,学生依据自己的科学常识往往认为,浸没在水中的可燃物是不可燃烧的,这源于他们日常生活中使用燃料的经验。在教学中教师可做以下对比实验,取一小块红磷放入正在用酒精灯加热的热水(60℃~70℃)中,向热水中通入氧气,结果与学生们根据他们的科学“常识”所作出的推断完全一致——不能燃烧;取出红磷,向热水中放入白磷,同样通入氧气,这回可大大出乎同学们的预料;白磷竟在水中剧烈地燃烧起来。这一事实极大地冲击了学生的科学“常识”,他们无不积极思考,质疑旧观点,提出新看法,探索奥妙所在。教师不失时机根据学生的各种看法,引导学生对两次实验情况进行分析,使他们认识到可燃物燃烧必需具备两个条件,一是有充足的氧气(助燃剂);二是温度要达到着火点。由于白磷着火点低于热水的温度,因此它在水中剧烈燃烧起来,反之红磷的着火点远高于热水的温度,所以不会燃烧。反常性对比实验不仅纠正了学生的错误“常识”,使他们获得正确的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他们的思维受到反常现象的激励,积极思维得到强化。
总之,教师优化实验指导,深化实验探究教学,不仅提高课堂效率,而且有效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合作学习的能力,探索学习的能力,提升了思维品质。实验探究教学,改变了初中科学的教学方式,值得我们教师不断探索和深化。
【参考文献】
[1]叶澜.重建课堂教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摘要】《科学课程标准》指出,小学科学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科学素养需要借助科学知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去逐步培养,通过学习一定的科学方法了解身边的科学事物,形成一定的科学态度和价值观。在课堂教学中,落实三维目标,提升学生科学素养,现代信息技术在其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关键词】现代信息技术 科学 课堂教学 运用
现代教育技术集图、文、声、色、像于一体,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在教学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信息强度,突破教学重难点,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主动学习,丰富课堂教学的表现手法和表现方式,帮助学生建立起概念与表象之间的联系,各种感觉器官之间的联系。使抽象的科学问题具体化,枯燥的科学问题趣味化,静止的科学问题动态化,复杂的科学问题简单化,化抽象为具体,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主动发展,人人发展,从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兴趣是学生学习的不竭动力,是学生渴望获得知识的情感意向,是学习积极性和自觉性的核心,是学习的强化剂。教学时,我们如果能恰当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就能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学习新知的积极心理,让学生满怀喜悦地去学习。如教学《太阳系》一课时,在学生进行了课前调查后,为了让学生更充分地感知遥远、神秘、美丽的星空,运用Authorware、PowerPoint和Flash技术创设学习情境,把行星的特点,位置的变化等用形象生动、拟人化的手法展现在学生面前。课上,伴着舒缓的音乐,学生好似在星空旅游一般,一会儿与金星相见,听它“自言自语”,一会儿又与美丽的土星“相遇”,听它述说着自己的故事,没多久,学生们又被流星雨的美丽与神奇震撼,忍不住地惊叹……,直观的感受,身临其境般的体验,激发了学生进一步探究星空奥秘的兴趣,就能收到
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突破教学重难点。课堂教学要完成认知目标,就需要解决好“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这两个常规问题,当现代信息技术与之进行整合应用,便会使课堂教学如鱼得水;过去靠教师口若悬河的解说,手舞足蹈的比划,表格挂图的机械呈现等手段相形见绌,利用计算机的强大功能,在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上有着别的手段无法比拟的优势。如在教学宇宙中的“星座知识”时,想让学生保持夜间对星座持久观察的热情,需得到教师的鼓励和家长的协助,且观察活动容易受天气、地点、季节、大气透明度、观察方法等因素的影响,而校内课堂学生难以直接体验星空地现状。为了有效突破教学重难点,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动手操作传统活动星图帮助学生体验找星座,获取有关星座的知识,同时充分运用多媒体课件逼真的模拟星空的运转,既避免了文本教材信息存储、传递、再现能力受限的缺点,又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来感知信息,使观察全面具体,丰富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又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帮助学生打破认知的时空界限,激发学生自主参与学习的兴趣,由难变易理解和掌握理论知识,有效突破教学障碍,使课堂变得生动鲜活,轻松有效突破教学重难点。又如《岩石》一课,这节课中岩石的风化既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利用多媒体播放视频动画,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达到实地考察的效果。对于卵石的形成,首先呈现在河道上游岩石受风化的画面,使学生知道岩石在风化作用下产生碎石、沙粒;然后重点表现在水的搬运过程中,河道中游的碎石与沙粒相互摩擦,逐渐失去棱角,变得越来越圆,最后到河道下游,形成了又圆又光滑的卵石。这样的教学,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获得对卵石的正确认识,解决了重难点。
由于高中生物实验内容部分比较复杂抽象和结论相对严密,并且许多又带有验证和探索的特点,所以我们的实验教学一直处在与时俱进的摸索探究之中。现代高中生物实验教学的要求,已经从多年前的强调实证发展到了突显能力、探究、创意的阶段,不仅使原来的生物科学教学目标得到补充,而且在同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基本趋势要求大融合的多个方面能发挥其独特的优越性。本文想通过自制生物实验教学课件的应用浅谈一些体会。
一、自制高中生物实验教学课件在实验教学中的优越性
1.自制的实验教学课件内容贴近生活,生动形象,容易理解和记忆。
生物科学实验教学有其特殊性,很多概念、理论和实验原理较为复杂,抽象且较难理解,如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的作用、酶的本质和特性、基因和染色体上的伴性遗传、杂交育种和基因工程、人体内环境与稳态、动物和人生命活动的调节、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等复杂的生物科学内容,用传统的教学手段(挂图、板书、投影等)在有限的实验教学时间让学生不能完整准确地掌握;而利用自制的实验教学课件将与高中生物学科理论目标相关的图像、声音、动画、图形综合组织呈现,形象化、贴切化地表现出来,并同时有听觉、视觉、触觉等方面的刺激,多角度设置情境问题,引入构建相关的理论体系,能调动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历史体验,多种感官刺激参与学习过程,激发学生兴趣,从而提高实验教学效率。
2.节约实验时间,增加实验信息量
利用自制实验教学课件,教师减少了一对一实验指导的时间,在有限的实验课程时间内可以传播更多的理论和技术,也为实验重点、难点的充分表述、练习等赢得了时间。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多感官创造性结合可以大大减少学生的信息盲点,扩大生物学科的信息量。现代关于生命科学的教育越来越关注生命科学原理和技术在人类经济、社会活动中的一体化应用,新信息、新技术不断充实到高中生物实验教学中,例如基因工程、内环境稳态的机制、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等都是最近几年被充实到了实验教材中;另一方面,学生的实验时间却总是增加得不够,因此,理论及实验内容的逐年增加和学时的相对有限这对矛盾就明显出现。通过自制实验课件,为学生营造更多的实践技能锻炼的条件,这对于课时有限而实验内容繁多的生物科学而言,无疑是画龙点睛。
3.优化实验设计,拓展实验探索空间,使理论与现实融会贯通
根据实验教学目的和内容的不同,我们在往年实验课件和实验设计的基础上进行修善,减少了实验准备过程中不必要的重复劳动,提高了实验教师的工作效率。同时由于生命科学理论和实际的密切联系,在实验前经常需要帮助学生复习前期知识,自制生物实验课件能图文并茂方便地阐述,使相关知识相融合,使分子与细胞、遗传与进化、稳态与环境等不同模块间的知识有横向、有纵向的联系,使实验内容更加完备,便于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和技能体系。
4.易于更新,拓展新的实验知识
自制的实验课件可以随时增减实验技能和知识,为学生提供、指导、更新更切合实际的学科实验方法。同时实验课件制作也促使实验教师在不断学习生物科学专业新知识、新技术的同时,学习制作课件所要求具备的操作技能,从而间接促进了业务水平的提升。
二、正视自制生物实验课件可能带来的不利影响
1.课件内容和实验组织形式如果运用不当,会疏远实验教师与学生的探讨交流,也可能限制学生的思维和实验操做素养的发展。
有研究学者发现,教学课件部分不及传统实验教学,教师易沦为电影放映员,实验课堂上学生、实验教师之间的语言、手势和神态的直接交流减少,这会使师生之间的关系疏远。
2.过分频繁隆重地使用自制的实验课件,实验教学效果可能不理想。
实验课件内容若大量加入特技效果,如大量添加画面、声音,音乐震撼,五彩缤纷,对提升和发掘学生的实验技能素养是非常有害的。我们自制的实验教学课件,设计要求关注学生是主动、积极的知识能力的采集构建者,无论自制实验教学课件预设得如何周全完美,要让学生掌握生物实验技能、具备生物实验素养、达到生物实验课程标准的要求,实验教师生动的演示和学生之间的切实操作、交流互动、学生的独立思考探究等都特别重要,只有这样才能获得最优的实验教学效果。
众多教育学家历来认为,任何实验素养的锻炼发掘都离不开教师的启发引导和学生的独立思考操作,所有的自制实验教学课件等手段都要为教学实践服务。实验教师应端正实验教学态度,扬长避短,树立良好的无私奉献精神,将生物科学理论指导与科学实验技能的培养有机结合,更好地为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形成服务,发挥出应有的技术优势,提高生物实验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朱正威 探究性学习实施中的几个问题.《生物学通报》,2006年,1月。
2.苏相洁 高中生物实验教学有效性策略的研究与探讨.《广西师范大学》,2005年,8月。
3.周晓莉 如何利用高中生物实验培养学生探究能力.《教学仪器与实验》,2007年,第2期。
从笔者调研的经验看,绪论课往往容易被教师忽略。其实,学生从义务教育阶段进入高中阶段充满了好奇、疑惑、渴望,还有恐惧甚至有些无所适从。教师如果能够精心设计绪论课的内容,会使学生对教师的思想情感、精神向往、价值追求、教学风格和特色留下深刻的印象。
教科书为教师提供了进行绪论课教学的材料,但并不是把教科书内容简单罗列,要精心设计、灵活应用。如可选用静电实验材料,引导学生观察现象、听声音,从而联想到雷电现象。雷电是一种自然现象,贴近学生生活,从这个角度自然切入高中物理要涉及的一部分内容——静电现象。
还可以选用阴极射线管实验,教师事先说明观察到的亮线是从阴极射出的电子打在荧光粉上产生的。然后像魔术师一样控制射线向上、向下偏转,在学生惊叹的同时揭示问题的本质——是利用磁场控制带电粒子的运动。正是人们对电磁现象的深入研究使我们处于电气化和信息时代。
精选这两个实验,学生首先感觉很新奇,有视觉冲击感,其次,教学内容密切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受到知识本身的价值看得见、摸得着,心理上那种距离感消失,最重要的是它延伸到促进人类文明和推动社会进步,很能体现高中物理课程的价值。
二、通过逻辑关系的梳理实现思维方式的过渡
义务教育阶段物理规律的得出主要是通过科学实验探究的方法,即“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与制定计划—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不同的实验关注的要素虽然不同,但基本上旨在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具有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而在高中阶段,在理性分析、逻辑思维、定量要求、数学计算、概念的严密性、实验的复杂性等方面都上了一个台阶。
因此,除了重视科学实验探究外,还应注重理论探究、逻辑思维过程、数学演变思想等。学生的思维方式也要从感性向理性过渡,让学生养成“说话要有根据、说话要合乎逻辑”的好的思维习惯。
如,同样是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义务教育阶段通过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从实验现象推理得出物体不受力的状态。而高中阶段再现了伽利略的理想斜面实验,比上述实验更严谨,同时更注重牛顿的根据事实合理外推的思想方法。还有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电流的微观表达、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电阻关系、闭合电路欧姆定律的得出,等等,都是引导学生探究理论、训练逻辑思维的好材料。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帮助学生实现思维方式的过渡而不是单纯知识的重复和叠加。
三、在日常教学中,通过科学研究方法的渗透,实现学习方式的过渡
高中阶段,学生会学习很多科学研究方法,高一伊始,学生第一次接触理想模型的方法;第一次在物理问题中接触极限思想;第一次用图像定量描述某个物理量;第一次用打点计时器来进行定量的实验,等等。这仅仅是高一开始渗透给学生的科学研究方法,单纯靠概念获得肯定是不够的,要在实际情景中认识、在实践中应用,才能掌握科学方法。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实现学习方式的过渡。
1.从显性阅读到领会过程方法的过渡。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在课程实施上注重自主学习,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在日常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会自学,自学要从自读开始,在自读的过程中学生常常只关注显性的概念、规律,对于隐含在叙述过程中“过程方法”“整体结构”“逻辑关系”“情感体验”不够关注。这就要求教师自初始阶段提出明确的阅读提纲或问题指导,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问题涉及概念、规律、方法、逻辑关系、情感体验等,引导学生实现从显性的文本中挖掘出思想方法、逻辑关系、知识结构的过渡。
在《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教学设计中,教师把猜想与假说环节设计为学生自读,同时提出如下问题:伽利略在研究自由落体运动规律时遇到了什么困难?他是怎样解决困难的?你认为伽利略具备什么样的精神?伽利略的猜想是什么?它的依据是什么?……学生带着这样的问题去阅读不但能重温伽利略的思维过程、科学方法,还会被伽利略的勇气和创造力所震撼。
2.从体验探究过程到提高探究质量的过渡。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通过观察、操作、体验等方式,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认识物理概念和规律。对】探究的质量没有过高要求。高中阶段的物理课程,应该在此基础上更加关注学生科学探究的质量,进一步加深对科学探究的理解,提高科学探究能力。
(1)自主提炼问题。
关于提出问题要素,大多是教师和教科书直接给出,很少有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和构思问题。爱因斯坦有一句很著名的话:“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在高中阶段,教师有必要对一些物理问题创设一些情景,让学生在观察和体验后有所发现、有所联想,萌发出科学问题。
(2)探究计划的优化和选择。
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从原理、器材、信息收集技术、操作程序等不同方面构思探究计划,根据现有条件选择、优化有关方法,在交流中完善探究计划,最终应让学生独立制定探究计划。
(3)客观地收集和分析处理信息。
在收集信息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客观地分析数据,树立把数据作为证据的观念,尤其是与预期目标相背离的数据,也要认真分析原因,运用逻辑判断来确定各物理量间的因果关系。该阶段要求会应用图像分析、数学计算等数学工具,定量的要求较高,学生的数学能力直接影响着科学探究的质量。
(4)科学地评估探究结果。
回忆往昔,峥嵘岁月,祖国历经磨难图自强;展望今朝,锦绣河山,祖国砥砺逐梦奔小康。
我深深眷恋的祖国母亲,在这举国欢庆的日子里,祝愿你繁荣昌盛,国泰民安。
我宣布:新乡县古固寨镇实验小学“喜迎国庆 师生同乐”拔河比赛现在开始!
活动第一项:奏国歌(旗手就位)全体肃立。
国歌,激昂的歌,团结的歌,胜利的歌,我心中最美的旋律,每当国歌响起,我们心中会油然而生一种敬畏、一种力量、一种家国情怀。让我们唱响国歌,让嘹亮的歌声震撼心灵,让强劲的节拍划出校园最强音,活动第二项:唱国歌。
热爱国歌,高唱国歌。它那雄壮激昂的旋律,鼓舞我们朝着小康迈进,激励我们走向富强、文明,向着和谐社会前进,前进。
2020年不期而遇的疫情,让整个神州大地开始了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危中有机,疫情让世界看到了中国的强大和担当,中国速度和中国力量更是让世界为之震撼。火神山、雷神山、方舱医院的火速建设;封城之后,严然有序的社会秩序;疫情区武汉数不尽的逆行者和请战书;医生、护士、警察、快递员、还有无数的社区工作人员、无数的志愿者,在危险重重的困境中前行。举全国之力,人力、物力、财力……不惜一切代价,不抛弃,不放弃,拼死一搏、铮铮铁骨,绝不向瘟疫低头。国难当头,全民参与,众志成城,爱洒中华!我们的祖国,此时展现出的超强魄力足以感动每一位国人。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凭心而论他们做不到。我们为有这样的祖国而骄傲,为生在中国而自豪。万语千言汇成一句话:我爱你,中国。我要向你献上最崇高的敬意。活动第三项:向祖国致敬,向国旗敬礼!(礼毕)
同学们,少年强,则国强。作为少年的我们要志存高远,把使命、担当、责任铭刻在心,迈开坚韧的脚步向着理想高歌前行。从现在起,愿大家脚踏实地,刻苦学习、磨炼意志、勇担责任、完成使命,书写祖国更美好的未来。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7)01-0073
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科学,无论是物理概念还是规律的发现,都是以实验事实为基础分析总结出来的。实验是物理学的主要研究手段和方法,物理教学若离开了实验,就显得格外无趣、枯燥。近年来,实验教学越来越得到重视。纵观各地中考发现,中学物理实验不再只是知识的考查,实操也逐渐纳入其中。
实验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提高物理教学的质量,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实验教学仍然是十分薄弱的环节。如何发挥实验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呢?下面,笔者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来简要谈谈。
一、做好课堂演示实验,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
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近期中央一台播出的《加油向未来》大型科学实验节目,连自己家幼儿园的小朋友都十分期待和喜爱,让笔者深深感受到科学的魅力,以及令人震撼的实验。教师通过演示简单的实验,例如:漏斗吸乒乓球、硬币浮起来了、碘的升华和凝华等实验,能把抽象的物理理论变得直观形象、生动有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更能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质量。
二、注重分组探究实验,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新课标改革后,一方面要求激发学生的学习科学兴趣,提供科学素养;另一方面要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技能,学会科学研究的方法。探究性实验,在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能力的同时,能让学生通过参与发现规律的活动中,体会学习的快乐和成就感;探究性实验大多要分组进行,例如:凸透镜成像实验、压力的作用效果及串并联电路中电流电压的关系等实验,在实验中小组成员分工合作,共同探寻规律,各抒己见、取长补短,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
三、开发课外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探索能力
课外实验主要是一些利用生活中简易的材料完成的小实验,例如:惯性、浮力、液体压强等实验,材料简单,可就地取材、废物利用;设计实验步骤简单,中学生可独立完成。通过自己动手设计完成实验,在失败中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改进探究方法,充分发挥自己的探索和创造能力,激发创新灵感,更能获得成功的快乐。课外实验既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又拉近物理科学与生活的距离,感受到科学与生活的关系,更好地在生活中发现科学、运用科学。
四、加强实验宣传,转变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方法
当前初中物理教学,教师仍然注重知识的传授而轻视学生能力的培养。教师要抛弃传统的教学模式,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设计新的实验教学方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在思考中学习、在发现中学习、在创新中学习、在快乐中学好物理。
生物科学史教育对于实现《课标》理念具有重要意义,这是由生物科学史的内涵所决定的。生物科学史既包括科学家对生命现象的研究过程,又包括科学家研究生命现象时所持有的不同观点和态度;既包括生物学理论和方法的形成演变,又包括不同学科之间的联系、科学与社会的相互影响。新课标理念之一就是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在教学建议中明确指出注重生物科学史的学习,因此通过充分发挥科学史的教学价值也是行之有效的途径之一。
1、科学史在新课标中的重要性
《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要注重生物科学史的学习”。 包含生物科学史的内容反复出现在课标的内容标准中,例如,生物必修1:分子与细胞模块中的 “分析细胞学说建立的过程”、“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建构”、“说明光合作用以及对它的认识过程”;生物必修2:遗传与进化模块中的“总结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分析孟德尔遗传实验的科学方法”;生物必修3:稳态与环境模块中“概述植物生长素的发现和作用”等内容。高中生物新课程教科书编写亮点之一就是增加了许多有关生物科学史的史例,甚至有些章节如必修2中遗传章节完全按科学史上对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索过为主线来组织编写教材的各节内容,这样编写的目的是想再现知识的发生过程,力图使生物学传统结论式教学转向过程式教学,以达到既传授知识又能达到培养学生科学思维的目标。
2、科学史教学中常遇到的问题
传统的科学史教育,往往是把科学史作为一种知识卡片附加在教学内容上,教师往往以故事叙事的方式进行教学,对通过科学过程发展学生的认识能力重视不够,没有真正深入挖掘科学史的特殊教育价值来实现教学三维目标,反而让学生对科学史教学产生泛味枯燥感。如在讲授光合作用发现过程史时,如果没有从实验设计的变量,实验设计的原则,实验方法等方面挖掘组织探究式教学,只是按照科学上发现光合作用的时间顺序来介绍发现光合作用的几个简单的科学实验时,学生就会觉得无趣,因为有些结论在初中已经知道。
3、科学史教学方法的构建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不是被动地接受而是由认识主体积极地构建;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主性,重视学生的已有知识对学习的影响,提倡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与对话,通过讨论、争辩形成统一的认识。要求课堂尽量让学生有时间和机会表达自己的见解,提出自己的观点。科学史教学自然会涉及到这方面的问题,例如,问题是怎样产生的?如何提出问题的解决方法?结论是在什么基础上形成的?当时及以后有没有人对这一结论提出异议等等。科学教育的本质就在于培养学生的理性怀疑精神和科学创新能力,只有将学生的观念与科学史中科学家的观念相互交融,进行跨越时空的对话,理解科学的本质,才可能建构科学观念。
以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例析实施科学史教学过程设计
结合建构主义和新课标探究式教学理念,经过教学反复实践总结,进行有效科学史教学设计应包括以下6个环节:
(1) 提供科学争论主题(或演示某一自然现象) 教师上课一开始,就给学生提供历史上科学争论主题(或就给学生演示某一自然现象)。20世纪中叶,科学家发现染色体和遗传有关,而组成染色体的由蛋白质和DNA,究竟哪一种是遗传物质呢?这个问题曾引起生物学界激烈的争论。如果你是科学家,选什么实验材料研究好?必须指出的是,向学生揭示的某一自然现象必须是以往科学家在历史上进行理论研究的问题。学生通过观察思考,由此产生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既能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又能促使学生利用科学史资源进行进一步的探究。
(2)头脑风暴发散思考 教师启发学生就这一自然现象提出自己的观点(解释)。为了促使学生提出各种不同的观点,可采用“头脑风暴法”(即由发散性思维产生的各种方法),激发学生的想像力,促使学生各抒己见,如果你是科学家你会选择什么样的实验材料来研究?真核细胞、原核细胞还是病毒?能否找到只有蛋白质和DNA的生物?你会怎样开展实验研究?使学生以一种移情的方式,设身处地地体验历史上科学家的探究与思考。
(3)学习史料自我对比 介绍早期科学家关于这一现象的思考与实例,作为学生研究的参照系;举例说明当时其他科学家的不同观念;引导学生讨论或探索这些观念产生的背景、条件,使学生认识到科学认识的历史局限性。艾弗里是以肺球链球菌作为研究人类传染病的模型来研究致病现象;如果你是当时的艾费里,为何会想到证明转化因子是什么物质的问题?赫尔希和蔡斯则是利用噬菌体作为研究生命遗传现象的模型。以噬菌体这一结构简单、便于操作的生物体为模型,充分体现了生物学研究中简化还原的思想。如果你是当时的赫尔希和蔡斯,你接下来会怎么做?
(4)设计实验探究体验 教师将学生分组,要求学生从多种观点(或观念)中选择某种观点,设计实验进行检验。让学生认识到,对同一自然现象可能有不同的解释,可以用实验检验这些观点(假设),激发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力。1928年格里菲思通过肺炎双球菌在小白鼠身上实验得知S型菌中存在转化因子,但这种转化因子究竟是什么物质呢?如果你是艾费里,接下来你会怎么想?让学生发散思考,怎样探明转化因子是什么物质的疑问。引导学生明确思路:“想办法将蛋白质和DNA真正区分开,分别观察蛋白质和DNA的作用”。由于肺炎双球菌的体外转化实验DNA提取不纯,影响了实验结果的可信度。对于蛋白质和DNA谁是遗传物质的问题,如何进一步进行探究? 学生分组以噬菌体为材料分组设计实验,教师巡回指导。选择有代表性的两个小组进行成果,征求全班意见以进一步改进。教师提问:如何实现对DNA和蛋白质分别跟踪?学生通过讨论,决定将同位素标记法引入实验设计,提高了实验方案的可行性。教师提问:如何实现同位素标记?各小组讨论,提出对噬菌体的DNA和蛋白质分别进行同位素标记的可行办法。教师继续组织讨论,两种同位素是否都标记在一个噬菌体上还是要分组实验?要求学生对两种设计方案进行比较,找出它们的区别和联系。
(5)体会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通过这两个科学实验的学习,你有什么启发和心得?让学生各抒己见,畅谈自己的感想和体会。通过两个实验比较,使学生认识到实验的严密性与逻辑的严谨性和科学研究的多维性。围绕某个问题的科学研究往往不只是从一个角度展开的,一个观点的证实往往需要多方面证据的共同支持。艾弗里改进提纯转化因子的实验,将杂质氨基酸的含量减少到万分之二,赫尔希和蔡斯的实验中进入细菌的蛋白质的含量约百分之一,都是试图排除蛋白质在实验过程中起到遗传作用的可能性。事实上,无论是埃弗里还是赫尔希和蔡斯的实验,都没能完全排除蛋白质对结果的影响。但是,其他相关实验证据的支持使这一疑点得以消除。引导学生从人文角度分析,领略科学史中蕴涵着丰富的精神养料。埃弗里提纯转化因子花了十年左右的时间,而当他最终将结果发表时,却不被接受。八年之后,其科学价值才被承认。事实上,科学史已不止一次地表明,超越时代的科学发现注定难以为那个时代所接受。而正是在这样的逆境中,科学大师的精神、气质才得以凸现,给人以心灵的震撼与冲击;也正是在这样的曲折中,科学不迷信权威,科学追求真理的特性才得以彻底地体现。这些鲜活的事例,或许能使学生终生难忘,给学生以人生境界的润泽与点化。
4、实施科学史课堂教学反思
4.1根据教学目标需求,选择编辑科学史素材
虽然新课标明确提出要注重科学史的教学和学习,但在新教材编写中由于篇幅、容量等方面的原因,并没有完全把相关的科学史都写入教材,但对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却相当重要的史料事件,教师就有必要在课前,根据符合本节课堂教学目标的要求,通过多种途径搜集相关的科学史的文本素材和图像素材,对搜集到的相关科学史素材内容进行精心选择和适当整理编辑,突出其主题和关键事件,展示给学生,以作教材的补充,为教学服务。
4.2根据教学目标需求,侧重不同的教学价值
科学史的教育教学功能是多方面,其中蕴含着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在课堂教学中必须要根据教学目标需求,侧重发挥符合本节教学目标的某方面教育教学价值功能,以有利于达成教学目标,切不可为讲科学史而讲科学史,或喧宾夺主、木末倒置。如在介绍艾弗里的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赫尔希和蔡斯的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时,要重点突出科学实验的严密性与逻辑的严谨性等科学方法的教育功能的一面。如在介绍DNA双螺旋结构模型创建科学史时,要重点突出发挥科学精神的德育教育功能,重点介绍沃森、克里克不畏艰苦失败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勇于探究的科学精神和相互鼓励、精诚合作的精神,同时介绍威尔金斯和富兰克林等科学家对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建立所提供的帮助,使学生懂得合作的重要,形成在合作中学习、在合作中提高的意识。
参考文献
[1]常海波 让生物科学史走进课堂 [J] 科学教育,2007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