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11 09:21:50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音乐的教学方法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1-0007-02
教学方法是为实现教学目标任务、依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学习的特点所采用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它是教师的教授方法和学生的学习方法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得到整合与统一的表现形式。体育音乐教学的目的不仅在于掌握音乐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实现艺术教育的目标和任务,而且与一般音乐教学的区别在于具有为体育实践活动服务的专业化目标和任务。
体育音乐教学的特点决定了实现体育音乐教学的途径,一是理论学习的方式;二是实践练习的方式。这样就构成了以体育音乐理论指导体育音乐实践活动,二者又共同服务于体育实践活动的体育音乐教学活动的内部关系。
一、主体教学法
主体教学法是指通过学生主动性学习获取知识的方法。它是与教授法比较而言的。主要是由教师提出学习目标与任务、学生直接感知学习材料、分组讨论、教师指导四部分组成。
1.学习目标与任务:教师根据教学要求提出具体的达成目标、方法、策略、形式和要求等。提供经过精心筛选的认知材料(最好是声像资料)。
2.学生根据教学要求提出具体的达成目标、方法、策略、形式和要求等,直接感知教学材料。
3.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学生将自己感知的结果进行交流,并通过交流达到相互补充和印证的目的,在此基础上形成共识,并确定一至两名学生为代表参加全班范围的交流。教师轮换参与各组的讨论并给予适当的启发和引导。
4.组织交流:由各组推选的代表交替发言,对交流中产生的不同看法,应由其他同学进行补充发言,或重新讨论争议性较大的问题。
5.教师也针对学生的共同问题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并以此对学生产生“暗示”和“诱导”作用。使学生的共同认识逐步达到教学目标和任务的要求。
此种方法适用于乐曲的风格、思想感情、音乐体裁的辨别和音乐欣赏等教学。使用时应注意: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在于对教学情境的精心策划与设计;对认知材料的性质与认知方式(技术含量)的把握;在实施过程中教师所扮演的“角色”特点以及激发、诱导、暗示、分析与归纳等教学技巧的运用等。
二、表情练习法
达尔文在《人与动物的表情》中指出“人的情绪和表情是紧密相连的,人的某种情绪会表现出相应的某种表情”;《礼记・礼运》说:“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弗学而能。”可见,表情是喜怒哀乐的情感表现或心理活动,表情是情绪、情感的外在的表现形式。为此,人常常可以通过调整表情来改善情绪。表情练习法就是建立在上述认识的基础上,通过对体育竞赛和表演定面部表情的练习,可以达到增强情感表现力和感染力的良好效果。
由于音乐表现的内容、风格不同,因此所表现的情感也不同,而不同的情感用不同的外部形态,即面部表情表现出来,有助于领会音乐的内涵。通过丰富的面部表情,又可以透视一个人的精神生活和内心世界,因此,人的面部通常被看作是人的情感变化的一面镜子。人的表情变化都是在面部的眉、眼、嘴、鼻的动作变幻上体现出来的,它是人体中最富有表情、最生动的部位。而它们又是由面神经支配的器官、肌肉等一系列复杂的运动来完成的,因此具有可塑性。如:喜悦的情感,它的面部表现形式就是笑,笑有含笑、微笑、暗笑、嘲笑、爽朗的笑、粗野的笑、文雅的笑、诚实的笑、赞美的笑、会心的笑、宽解的笑、勉强的笑等多种形式。这些经过人们长期实践所总结和积累的“经验”在绘画、戏剧、舞蹈及相关表演艺术领域早已广为人知。采用表情练习法提高表演者的情感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应重点抓好三方面的工作。
1.对表情符号的认知与鉴别:表情符号具有多类型和群组性的特征,多类型是指“喜、怒、哀、惧、爱、恶、欲”等多种感情,它们之间具有明显的差别性;群组性是指在同一类情感中具有相近意义的多种表现形式,如前边提及的喜悦的情感和笑的不同形式。而艺术体育项目中所表现的情感、情绪都是具有积极性情感的特点,这就表现在对情绪表现范围上具有“限定性”。因此,对特定情感的认识和辨别不同情感的表现方式是运用情感练习法的前提条件和进行实践活动的基础。
2.表情练习法的方式:表情练习法的方式多种多样,但归纳起来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针对指定内容的练习,另一类是对非指定性内容的练习。但不管哪一类练习都可以采用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或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方法。教学的组织形式既可以是集体、也可以是分组或个人的。教学的目标与任务既可以是具体性的也可以是宏观性的,具体的教学目标体现在对艺术体育专业领域内特定情感与对象的模仿,宏观性的教学目标是指为培养学生的模仿能力,对现实生活中各种情感与对象的模仿。此阶段应注意加强对学生“体验”心理的积累和练习成果的交流,这将有助于学生思路的拓宽、经验的积累和能力的形成。
3.应用环节:应用环节是指学生将模仿练习的成果应用于专业实践之中。专业实践是指各种不同的运动项目,如体育舞蹈包括摩登舞和拉丁舞两大类,这是两类风格差异很大的舞蹈,其中所涵盖的十个舞种又各具特色,如何使学生的表情模仿能力与不同运动项目所要表达的“情感”相契合,体现着教学的出发点与最终目标。运用时应注意:由于学生的模仿练习是源于对音乐情感的体验,所以在选择音乐时,应力求使音乐的“难度”与学生已掌握知识的水平、心理活动水平相一致;选择的音乐应具有鲜明的特色;是学生较为熟知的或是与学生专业活动相联系的乐曲。表情练习法主要适用于提高学生艺术表现力的初级阶段。
三、形体律动法
形体律动法源于19世纪后期法国音乐教育家弗朗西斯・德尔萨特创建的“表情体系”和20世纪初瑞士音乐教育家埃米尔・雅克创建的“优美节奏教育”。音乐训练与表现力的训练是通过律动练习,使音乐直接作用于人体,利用身体的变化来体现乐曲的内涵,把听觉艺术的音乐转变为一种利用身体来表现音乐的视觉艺术。音乐训练的目的是为了提高艺术修养、培养音乐的节奏韵律感和对音乐的分析能力,用体育的动作来表现音乐的节奏,提高身体动作与音乐协调配合能力,培养学生运用身体表达内涵的艺术表现力,并能促进学生个性、气质的发展。形体律动法是训练学生身体表现力极为有效的方法。
形体律动训练可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三个学习层次,每个学习层次之间构成“递进”关系,即前一个层次的学习为后一个层次的学习奠定基础并创造有利的条件。
音乐是重要的基础教育课程,是美育的重要途径,所以,音乐教育工作者需要通过不断地尝试和努力,学会运用新的音乐教学理念创新音乐教学,采取适应社会发展和学生的成长教学方法,才能真正促进时代的发展。
一、高中音乐教学特点
高中生正处于最具朝气和活力的时期,各方面的情感等都比较敏感丰富,能够充分认识音乐中的价值,并且渴望自己能够通过音乐去体验生活,丰富自己的生活阅历。高中生已具有一定的独特的音乐审美观,能够独立地对音乐作出评价。
由于高中学生个性心理的发展,高中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音乐课的学习内容,体现了高中音乐这门课的选择性的特点。这种自主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发挥学生的特长。
高中音乐教育注重审美过程中的鉴别与判断,是学生主动去欣赏、体验音乐的美,从而发现音乐艺术的个性特色,自己评价音乐的价值。高中音乐教学是建立在基础能力之上的发展性学习,强调学生的音乐文化修养,目的在于提高高中生的文化品位和精神境界。
高中音乐教育是以音乐学习为主的综合课程,教师应当采取一切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艺术能力的手段,引导学生看到音乐的无穷魅力。
二、高中音乐的教学方法
1.要纠正学生选音乐是必修课的补充这一观念
教师要让学生明白选音乐不是必修课的附属,同时也不能让学生把音乐课当成专业课。纠正这两个错误可以避免学生对音乐产生一定程度上的松散和随意的情况,防止教师和学生失去对音乐课的积极情感。
2.高中音乐教学方法应当关注学生内心情感的体验
教师要大力借助多媒体等工具,发挥非音乐的手段巩固音乐的收获,用比较的方法分析和鉴赏音乐。在多媒体的帮助下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同时,高中音乐教育过程中要注重内容的多元化,要多让学生接触世界各地的不同的音乐文化,这样有利于学生认识到不同音乐文化在全球多元文化中的不同的价值。并且可以开拓学生的事业,为培养国际性人才打好文化基础。
3.教师与学生之间要建立一种平等的关系
社会是不断发展的,在音乐教育中各种观念也应该做到与之保持一致的动态变化。如今的社会注重“以人为本”,学生的思想也越来越独立,对于尊重和认可的需要也越来越强烈,为此,老师在音乐教育过程中应该更要尊重学生个人,与学生平等和谐地共同学习、共同进步。教师要极力营造一个愉快、平和的环境来使学生积极学习,学生与老师不只是简单的教与学的关系,更应该是一种和谐的亦师亦友的关系。
社会的飞速发展,对高中生的精神要求以及审美要求都越来越高,高中音乐教育有助于帮助学生形成独特的审美观,然而由于学校、老师、学生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加上社会环境等条件的限制,因此,音乐教师还面临着许多问题,教师应该根据具体情况,因材施教、因地制宜地采取有效的音乐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随着数字信息化时代的到来,音乐的数字化势不可挡。互联网和手机已成为音乐储存和传播的主要途径,数字音乐逐渐成为音乐世界的主角。处在数字音乐时代语境下的传统音乐教学面临着一系列挑战。如何迎接挑战,创新传统音乐教学模式,是亟待解决的课题。
一、数字音乐对传统音乐教育的挑战
(一)技术上的挑战
数字音乐是用数字格式存储的,可通过网络来传输的音乐。随着在线音乐下载平台的出现,数字音乐开始为音乐爱好者所熟悉。之后的便携式数码音乐播放器为消费者塑造了一种全新的数字音乐欣赏体验,获得了消费者和电子消费品生产商的追捧。移动通信技术的进步、3G技术和智能手机的普及将无线音乐推上了历史舞台并显示出强大的优势。无线音乐服务包括手机铃声、彩铃、手机音乐点播、音乐下载(包括WAP/MMS)和在线收听等音乐服务。据统计,目前国内市场半数以上的音乐都是通过网络和无线进行下载和分享的。
(二)传播上的挑战
数字音乐的崛起颠覆了音乐产业原有的生产消费模式,传统音乐载体迅速被各式新潮的MP3播放器甚至手机所取代。借助影响力巨大的iPod播放器,苹果公司于2003年创立了iTunes在线音乐商店,这种将播放器和正版音乐“捆绑”销售的数字音乐销售模式(iPod+iTunes模式)充分保障了音乐版权所有者的利益,费用也在消费者的承受能力之内。iPod+iTunes模式在商业上的迅速成功使其在接下来的几年里被全世界拷贝,数字音乐由此进入了产业化快速发展的阶段。苹果音乐商店让人们体验到数字音乐的魅力和极大的便捷性。而后,以手机、平板电脑为代表的数字终端也相继成为音乐传播的新贵,成为年轻音乐爱好者必不可少的“伴侣”。
(三)教学对象的挑战
现在的大学生多属“90后”,是数字时代的“原住民”。“数字原住民”这一概念由耶鲁大学本科勒教授创造,用来特指在互联网时代成长起来,具有数字时代特有的思维方式、学习方式和学习能力的一代人。如果说当代学生是“数字原住民”,那么当代教师则大多是“数字移民”。这就构成了一种奇特的教学关系。数字信息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改变了“80末”“90后”这一代学生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同时也对其音乐生活产生了极大影响:一是以流行音乐为主。大众传媒对流行音乐的偏爱使流行音乐占据了电影、电视、广告宣传等传媒中音乐的主要部分。长期在这样的环境中,加上相对于传统音乐,流行音乐通俗易懂、易于传唱等特点,学生自然而然地更倾向于接受流行音乐。二是追求个性化、多元化的选择。网络是现在学生主要的音乐来源,而网络上层出不穷的音乐网站和音乐播放器为收听者提供了更多私人化、多元化的服务,用户可很快进入自己喜欢的音乐圈子,或发表见解或展示才华,形成具有个性化的音乐审美品位。
(四)教学模式上的挑战
数字音乐的发展使音乐传播、音乐教学极大地社会化、便捷化。我们可把基于数字音乐以“分享互动”为核心理念的新型音乐教育模式称为数字化音乐教学模式:一是在教学内容上,数字音乐具有巨大的包容性、多样性、海量性。其拥有最流行、最先锋、最经典、最传统的音乐,还拥有最齐全、最难寻觅的音乐作品、样式、资料等。二是在教学方式上,数字音乐欣赏方式便捷化、个性化。无论对音乐有多高的要求,在网上几乎都能找到所需要的东西。三是在音乐的学习研究上,具有极大的聚合性、可搜索性、链接性、自主性、互动性及可参与性。许多音乐网站、音乐社区的知识权威性、更新速度和互动讨论深度,都大大超过了课堂教学。并且,学生还可自由发挥和创造,上传自己的音乐作品,展示自己的音乐才华。与此相比,传统音乐教育的内容、方法、模式显得单向、局限、落伍。
数字音乐的兴起使学生接受音乐知识、欣赏音乐作品、参与音乐创作的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学校、教师不再是音乐资源的垄断者,课堂也不再是学生接触音乐的主要途径。学生在走进音乐教室前已经接受了大量音乐知识,有极其丰富的音乐试听体验,因此,教师在音乐知识和资源方面的权威地位也受到影响,多数音乐课程失去了吸引力。
二、数字音乐时代的普通高校音乐教学方法
在数字音乐时代,传统音乐教育在面临各种挑战的同时,也面临着极大机遇。普通高校的音乐教学要适应当代数字化音乐生活环境,更要充分利用数字技术,积极探索新的传统音乐教学模式。
(一)传统音乐教育要体现时代性
当代的大学音乐教育应结合“学生音乐生活以流行音乐为主”这一实际情况,不能生硬地将传统经典音乐与现代流行音乐割裂开。在教学中可顺势而为,找到流行音乐与传统经典音乐的内在逻辑联系或外在的形式关联,更新教学方法。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学效果可采取以下几种方法。
1.穿越法。教师在介绍古典音乐作品或作曲家的时候,从学生熟悉、喜爱的现代形式入手,有意识地把现代人重新演绎的版本与经典原作组合,在古典与现代之间穿越,以达到消解学生与作品间距离感的效果。以维瓦尔第的小提琴协奏曲《四季·冬》一课为例,可先播放享誉世界乐坛的邦德女子乐队演奏的版本:4个靓丽少女拿着外观时尚的乐器,在电声乐队的伴奏下配有热烈奔放的舞蹈。整个表演活力四射,炫丽的视觉效果让大多数学生对这个现代流行音乐作品产生了浓厚兴趣。在这个基础上,教师再讲解原作品的相关知识,告诉学生这是400多年前巴洛克时期的音乐作品,此时学生就容易接受了。
2.渲染法。根据学生欣赏音乐的习惯,利用多种艺术表现形式诠释一部作品,调动其感官,增强其对作品的理解效果。如过去在介绍乐器时,通常是用一张乐器图片配上乐器音频,而现在则选用经典的动画片《幻想曲》来配合乐器的讲解,除了图片和音响,还具备了声音的形象性和色彩性。
3比较法。通过同一作品不同版本的比较,(转第页)
(接第页)加深学生对作品的印象。如在引导学生欣赏名曲《今夜无人入睡》时,可先播放年轻人中的热门歌曲《送你葱》,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再播放由帕瓦罗蒂、莎拉·布莱曼、刘欢、莫华伦等演唱的版本。通过对不同版本、不同诠释方式的倾听,学生对作品会有更深刻的理解。
(二)传统音乐教育要加强互动性
学生对流行音乐的信息量往往比教师多,且学生参与热情、表现欲望比较高,愿意彰显自己的才华和个性,因此,教师在课堂中可多采用“交互式”教学方法。这一教学方法的关键在于以学生为主体,发掘其积累音乐的经验和创造力,体现参与性,强调主动性,关照多样性,适度娱乐性,以提升其学习兴趣。学生在互动过程中交流了音乐欣赏体验,展示了音乐审美品位,扩大了音乐知识范围。教师也以此了解了学生情况,可适时地对其课外音乐生活做出正确引导。
(三)传统音乐教育要重视技术性
数字音乐的技术支撑在于数字网络。数字网络给我们提供了海量的音乐资料和自由的音乐交流空间。当下,绝大多数高校还没有条件做到数字化教学,但音乐教学手段的数字化是一个必然的趋势,应逐步规划建设数字化教室+数字音乐云+数字化终端+数字化教学模块的全新音乐教学模式。一是将现在的多媒体教室改造成数字化教室,用电子白板(最好是电子双板)代替传统黑板、录音机、投影仪,特别是采用电子双板技术可完美体现教学中的知识对比、记忆存留、主副印证、多样呈现等现代教学理念;二是用海量的网络音乐资源和便捷的搜索、链接来丰富教学内容,特别是要与A8音乐公司这一类正在建设“音乐云”的公司合作建设教学云端,使教师的教学空间借助网络无限拓展;三是用无线网络技术来关联教师的电子白板与学生的各种电子终端,如手机、iPad等,进行现场交互式教学,使学生的学习进入数字化状态。
(四)传统音乐教育要贯穿引领性
现在的大学生不仅传统音乐知识缺失,而且对音乐作品缺乏正确的审美观念和深度理解。所以,音乐教学不能过度娱乐化、休闲化,而是要紧紧围绕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培养高雅的审美品位、提高人文素养这一目标,针对学生音乐生活中的种种误区和偏差,着力揭示优秀音乐作品中的人文内涵和价值取向。如在教学中,对流行音乐中的励志题材、爱情题材加以巧妙应用,把其与经典音乐作品中的同类题材进行深度比较,引导学生鉴别真、善、美,摒弃假、恶、丑,追求崇高,远离庸俗。
在运用上述方法时,对可能出现的一些新问题也要注意。一是穿越法、渲染法等方法都借助于其他艺术作品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挑选这类作品时,要把握好度,以免出现“娱乐过度”现象。二是应防止教师在教学中过度依赖多媒体设备,导致只有形式上的丰富而缺乏深度的引导与讲解。三是新型教学方法的引入,必然会和教学大纲中某些传统音乐教学内容有所冲突,这就需要有关部门及教师共同努力,对现行音乐教学体系进行配套改革,使传统音乐教育获得强大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Marc Prensky.Digital natives,Digital immigrants[J].On the Horizon,Vol.9 No.5,NCB University Press.
一、结合学生心理开展教学
1.中学生学习音乐的心理。中学时代是从儿童向青年过渡的时期,在身心的发展方面,是一个充满矛盾很不稳定的时期。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必须关注学生的心理。心理学指出:在情绪和兴趣以及理解会对人类的活动有很大地影响,精神快乐,情绪舒畅,认知效果好,学习兴趣会积极、学习效果会更强。因此,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音乐素质,提高教学效果是非常重要的。在音乐教学中,学生通过“感觉”“理解”“实践”等学习音乐,把激发学生兴趣放在首位。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兴趣就会越来越强,学习效果更好。
2.教师在学生心理基础上的音乐教学。音乐教师在教学中应创设一种自由、舒畅、相互交流的教学氛围,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身入其境,注意力集中,唤起丰富的想象,引起联想和情感共鸣。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开展音乐实践创造活动,让其在实践中提高。通过创造宽松、民主的音乐气氛和环境,为学生提供形式多样的艺术实践,来增强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课前教师应精心选材,合理安排音乐教学内容。运用多媒体等手段来增强音乐教学的趣味性。教学内容要丰富,视听结合学习音乐,从视觉上增进愉悦,帮助学生理解音乐,对于课堂积极回答问题的学生以鼓励性的小礼品作为奖励,为教学增添活力。创设音乐气氛或意境,使学生对要学习的音乐产生亲切感。充分调动学生的感知觉器官,让学生辨别乐器、从而理解音乐。在音乐作品前编上一段入情而简短的导语,这些导语的建立必须与中学生对该作品的熟悉情况和学生音乐操作能力的实际发展水平相关。
二、展开以民族民间音乐为基础的教学
1.民歌。中国民歌是艺术宝库中一颗耀眼的明珠,民歌以其独特的魅力流传下来,它包括劳动号子、山歌、小调……曲调简单却有节奏感。民歌是在劳动中创造出来的,它不仅仅是一种音乐现象,也体现了各个时代各个地方的文化、民俗、语言、美学观点,同时也寄托了一种文化的情思,其所涵盖的情感和精神是这个民族的灵魂与思想,是这个民族精神的载体。同学们对待“民歌”问题的茫然,这种状况的产生包含着很多方面的问题。针对这种状况,我尽可能全面收集整理有关民歌音乐欣赏教学的资料,并在此基础上力求深入的学习研究,以期通过民歌专题的学习,使学生能够逐渐转变观念,对民歌得以更进一步的认识。
2.民族器乐曲。中国民族民间音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中国民间乐器十分丰富,大约有五百或六百种。根据其发音原理和表现方式不同,大致可分为吹、拉、弹、打四大类。许多民间器乐,如笛子曲《喜相逢》,琵琶曲《十面埋伏》《霸王卸甲》等作品,达到了较高的艺术水平,是中国民间音乐瑰宝。中国民间音乐历史悠久,生机无限。中国的民族民间音乐品种,区域和曲目众多,规模宏大,充满了民间艺术家们几千年积累了丰富的创作经验,渗透着他们的血,为我们挖掘,整理和总结。
三、以民间舞蹈为切人点的音乐教学
舞蹈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起着重要的作用,通过舞者的身体动作来表达思想感情的独立的艺术形式,但在发展过程中也应该学习的一个综合性的艺术。我国民间舞蹈种类繁多、形式多样,仅在汉族地区就普遍流传着龙舞、狮子舞、花鼓等民间舞蹈形式,其他少数民族舞蹈也都具有各自的特色,相应伴随的音乐风格也不相同。大部分民间歌舞是载歌载舞、歌舞结合,形成歌、舞、乐三位一体的综合艺术,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在课堂教学中学习民间舞蹈,先了解民族舞蹈的基本元素;其次感觉如何,舞者的身体动作来表达思想和感情;第三了解如何使用身体语言表达民族音乐。前两点通过欣赏教学达到第三点,并通过实践学习培训。开发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使用奥尔夫、罗斯教学法。奥尔夫教学法强调音乐与舞蹈、语言、动作相结合,开展动态的音乐课。达尔克罗斯的“体态律动学”是把音乐、舞蹈高度结合,学生伴随音乐节奏,通过身体反映音乐情绪和要素,通过练习去体会舞蹈动作与节奏、旋律的结合。在教学生学唱乐曲时,教学生有本民族特色的舞蹈动作,跟着音乐边唱边跳,全身心的投入其中。鼓励学生自己创编新的舞蹈动作,激发学生想象力,以增强学生们的舞蹈律动感,指导学生制作舞蹈道具、自制简单小乐器,以提高学生的身心协调能力。学生们喜欢民族音乐,随着民族音乐进行民族舞蹈的动作表演对他们来说是很乐意接受的。
参考文献:
[1]赵宋光.音乐教育心理学概论[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
因材施教是教育的基本原则,也是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体现。首先,高中音乐教师在教学前,要通过多种方式对学生的现状、需求及特征进行了解,根据他们的实际水平“对症下药”,选择切实有效的方法;其次,还要注重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在教学中或教学后,通过互帮互助等策略,使全体学生都能够得到提高;第三,在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个性和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促使他们向更高的层次发展。
2、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教学方法与策略
在教学活动之前,音乐教师要对学校情况、学生情况以及自身的特点进行综合地考量,制定出最佳的教学方案,并根据方案选择不同的方法和策略,力争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在教学中,音乐教师更加发挥自己的应变能力,掌控好音乐课堂的发展方向,采取探究式、启发式等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音乐教学不是孤立的,它要与高中生的生活经验建设联系。高中音乐教师要认识到这一点,在选择教学方法与策略时要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联系,用学生在生活中喜闻乐见的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加强学生对音乐知识与内容的理解,让他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
3、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
审美教育指的是美感教育,为培养人感知机感受美、创造美的一种教育。音乐教学是音乐艺术不断传承及二度创造的一个认知活动,是审美教育的一个重要载体。音乐教材上大多数的教材作品都是经过历史沉淀剂淘洗之后留下的经典作品,其中富含各种美的感性。例如,风格方面的:古典、浪漫、现代等;情感方面的:喜怒哀乐;体裁方面的:声乐、器乐;音乐内容以及形象方面的:英雄、高山、流水等。通过感知以及培养如上各方面的感知能力,可以促使学生步入音乐王国的通路。总之,唯有不断提高学生整体的感悟能力,才可以促使学生在缪斯殿堂,快乐享受属于音乐艺术独有的美妙感觉,进而使学生的情操得到有效陶冶,学生的精神也会随之得到升华。
4、充分挖掘音乐教学资源
一、音乐审美体验
(一)音乐审美体验概念
音乐审美体验在概念内涵的表达上,并不具有本土性的优势,它是在西方文艺思潮,特别是后现代文化理论的影响下进入我们的研究视野的。基于这样的理论空间,音乐审美体验可以看作是中西音乐文化交流的产物。音乐艺术自身的特殊性,决定了他在听众心中留下的只是一些情绪、情感的反映,其中没有直接的视觉具体性和造型性,不能表达确切的意涵。因此,开启音乐审美体验的视角,对于确立其在音乐教育中的地位大有裨益。审美体验也是当代美学和教育学相关学科集中凝视和关注的核心问题。
(二)音乐审美的原则
一切音乐归根结底在于审美教育。离开了音乐审美的准则和原则,音乐教学就有可能沦为机械、僵化的境地。哪怕是最简单的拍手拍击节奏或歌唱一句短小的旋律,都必须遵守审美的原则,要求发音的音质、音高、音色悦耳、准确并富有变化。一切形体操练和动作、舞蹈,也必须符合审美的要求。朗诵或歌唱中的语言声调塑造和词曲结合等,也必须琅琅上口、流畅自如、妥贴结合。任何一个环节和具体细节,如果违背了审美原则,都是对音乐艺术的侮辱,对音乐教育的背离。审美要求的高度和深度是永无止境的。不讲究精益求精,力求尽善尽美,就达不到音乐艺术学习和创造的最终目的。
(三)音乐审美教育对开发大学生创新能力,具有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特有功能
根据本人的教学经验,我认为音乐审美教育,不仅是讲音乐学院或音乐专业,以培养音乐专业人才为目标的狭义音乐教育。而是广义地指,在普通高校开设音乐选修课,举办文艺会演、主题性音乐会或经典音乐作品和名家演唱、演奏的音像资料欣赏,不同民族、时代、地域的音乐比较、音乐作品或音乐流派评价等音乐专题讲座,组织大学生参加校园音乐社团和音乐文化下乡、下厂、下杜区的多种音乐活动。对大学生施以音乐审美教育的目的,不是强制性地要求所有大学生都成为音乐爱好者,而是希望尽量多的大学生从中逐步树立科学的审美观念、培养健康文明的审美情感,提高审美能力,进而完善人格。并在此基础上,把通过音乐审美教育所获得的创新意识与能力触类旁通,拓展为终身学习和从事各种职业的创新能力,成为全面和谐发展的人才。例如16世纪的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在研究行星运行规律之初,囿于著名前辈哥白尼的“日心说”,一直认为行星是按正圆的轨迹围绕太阳转的,但运算结果一直不通。有一天,他在苦思而不得其解时,不经意间欣赏了一段故乡巴伐利亚民歌《和谐曲》,随着和谐流畅、强弱快慢多变的旋律,他不知不觉地两个手臂划出了相应圆弧的指挥动作。当他发现自己划出的圆弧并不总是规矩的正圆,而是椭圆时,他突发奇想:行星运行轨道会不会是椭圆的?他立即按照正圆和椭圆的两种轨道,反复计算对照,结果证明:按照正圆轨道计算总是不通,而按照椭圆轨道计算就吻合。进而他又探索出,原因在于行星在接近太阳时的运行速度,比远离太阳时的速度快。从而发现了行星运行轨道并不是正圆,而是按照椭圆轨道围绕太阳运行的新规律。由于这一重大发现,他被世界天文界誉为“天空立法者”。
二、音乐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共同为实现教学目标,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所采取的教学方式、途径和手段。它既包括了教师“教”的方法,也包括了学生“学”的方法。音乐教学法离不开具体的、特定的人作为对象,教谁学习音乐,是现在或将来的专业音乐工作者还是业余爱好者;是幼儿、青少年还是成年人;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是一般的、健康的智者还是弱智者;是有一些音乐基础的,还是音乐白丁等等。音乐教学的对象有两方面:一是接受教学的学生,二是所要学习的音乐。前者是人、特定的人,后者是物、广义的物。从教学的角度来说,这二者都是客体,从学的角度来说,学生应当是学习的主体。如果教师不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题,不把音乐作为学习的本体,那就谈不上因材施教了,也无法达到使学生真正领悟和掌握音乐的目的。
普通教育的音乐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通过音乐教学陶冶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音乐教学的内容(领域)包括歌唱、器乐、律动、欣赏、创作和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音乐教学的目的和内容,决定了音乐教学方法的特殊性。我国学者徐碧辉在《美育:一种生命和情感教育》一文中认为“审美教育既是一种生命教育和情感教育,其方法就不能等同于一般的知识教育”,“审美教育的方法从根本上说应是既非纯感性的,也非纯理性的,而是二者的融合”。“现代美育提倡的是‘融合式教学’,“课堂教学的任务不仅仅是单一传授某种知识,而是有机地把知识性、趣味性、审美性和道德性融合起来,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心境中全面地掌握知识,开启智慧,陶冶心灵,培养高尚人格,得到美与善的滋养”。当今,我国音乐教育界在教学方法上有“以审美教育为核心的音乐教学方法”的提法,实际上是突出了教学方法的方向性。
三、音乐审美体验与教学方法的关系
(一)引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教学策略
音乐审美能力的培养可以通过对学生节奏感、音色感、和声感以及调式、调性感等感官刺激来完成。而要实施这些因素凭单一的讲授形式肯定是达不到的。因此,要求有灵活多变的教学形式,新颖多样的教学方法。
1.选择模仿的教学方法。授课时有目的的选择一些音乐作品先由教师进行示范模仿,然后引导学生从曲调、歌曲、风格、音乐情感表现等方面进行模仿学习;通过这样的模仿活动,不仅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可以让学生主观地进入音乐情景,直接接触音乐要素。
2.设计感知音乐的辅助手段。在课堂教学中,借助乐谱以外的视觉符号可大大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如:演示型的多媒体课件能将文字、图像等直观地呈现出来,为学生提供生动逼真、色彩缤纷、声像同步的教学情境,这不但可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等器官的功能,而且可让学生直观地去感知音乐,强化音乐表象与记忆。
3.采用基础理论相互渗透,基本技能交叉运用的教学方法。掌握专业知识的相互贯通和交叉融汇是培养学生综合智能的有效途径。把学生所学过的音乐知识与技能交叉运用,可以提高学生的音乐思维和综合理解能力。比如上“合唱课”时融人“和声”的知识,上“音乐欣赏课”时增加“视唱”的练习.练习“视唱”时增加钢琴曲的“旋律”等。这样使学生在学习中,增加了多元的思考和多维的视角,进而提高了音乐知识的广度和深度。
(二)提高学生审美情趣离不开好的教学方法
音乐审美情趣的培养是潜移默化的,它可从培养学生兴趣、选择教材和营造教学环境等这几个方面来综合实施。针对学生的兴趣,向学生传授音乐语言 音乐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听觉艺术,是用音高、节奏、力度、速度、音色等诸方面的信息来表现音乐语言,使人从音响感知中产生审美体验。据调查,当代大学生大都喜爱通俗歌曲和现代流行音乐,这是因为它们的浅显性和易接受性,欣赏它们不需要太多的音乐知识和音乐理论。其实不管是严肃的古典音乐还是通俗的流行音乐,每个音乐作品都由表现内容、曲式结构、曲词关系、旋律表现特征等音乐要素构成。因此,教师在授课时,一定要选择学生喜闻乐见的作品,并将作品的音乐要素讲清,从而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让学生逐渐找到学习音乐的基点,逐渐熟悉并掌握音乐语言,增强学生对音乐的感知能力。
转贴于
选择好授课教材,选用具有情感高尚、立意美、情景美、形式美的音乐作品为教材,不要拘泥于某一范围或形式。因为学生审美趣味培养是通过这些音乐作品来实施的。其实在中外音乐史上,有许多古今传唱的优秀作品。选择具有欣赏价值,能够唤起美感的歌曲和乐曲为音乐教材是极其重要的,它是实现音乐教学以审美为核心的基础和前提。营造教学环境,审美情趣的培养需要一个良好的审美环境。审美环境的营造需要教师的精心组织和诱导,《音体美报》曾报道,“100%的学生喜欢音乐,80%的学生并不喜欢音乐课”。究其原因,可以说跟音乐教学有很大关系。在学生和音乐沟通之间,教师起到主要的中介作用。因此,要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除了创造一个雍容典雅、清静优美的校园和互动、有趣的课堂氛围来诱导学生之外,教师还应适时开展如播放音乐,举办音乐欣赏或演奏会、音乐画廊和音乐讲座等活动,使学生处在一个音乐美的环境中。
(三)强化学生审美情感需要恰当的教学方法
审美情感的培养是通过创设情景来营造感悟音乐的气氛和创造性体验活动的过程;通过这一过程来期待并努力促使学生以心灵与音乐沟通,激发他们的情绪,从而领悟音乐的情感内涵,让他们逐渐由生理的向理性的美感深化。具体方法如:情景导入。在分析音乐的基础上,教师可以选择直接通过自身的表演或播放音乐来创设情景,或通过相关的媒体资源(如多媒体等)创设与音乐表现内容相关的情景,或将音乐与背景资源通过文学表述创设情景等手段来增强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强化学生的审美情感。
音乐教学方法是为了完成音乐教学任务,是教师和学生在共同活动中采用的手段,是一种为了达到音乐教育目的而调整教师和学生相互联系的活动方法。音乐教学过程的进行、音乐教学原则的贯彻、音乐教学目标的实现等等,归根到底都取决于音乐教学方法。为了更好地完成音乐教学任务,我认为很有必要对音乐教学方法进行深入的探讨。
1、音乐教学方法的优劣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及教学效益。音乐知识的传授,学生对音乐由不知到知,对识谱、唱歌、奏乐、欣赏,由不会到会,并逐步形成技能技巧,都必须通过一定的教学方法。优良的、合理的教学方法,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音乐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保证学生能正确地领会和掌握教材内容,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智力、能力,发展他们的创造力。音乐教师也能从中累积教学经验,增长教学能力。如果教学方法不得当,音乐教师同样花了很大的精力,但收获甚微,甚至会挫伤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学生的音乐能力也得不到发展。我们在听课中经常会发现,有些音乐教师歌唱得动听,琴也弹得入味,个人的音乐素质也很好,论音乐水平在一般音乐教师之上,但由于他不研究音乐教学方法,所以教学效果不尽人意。而有些音乐教师个人的唱歌、弹奏技能、技巧可能不很突出,但他注重研究教学方法,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师生配合默契,教学活动充满着乐感,其教学质量一定是良好的。因此,掌握科学的音乐教学方法是一个音乐教师必须具备的条件之一。它不仅对提高音乐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益有重要意义,而且关系到学生的德、智、体、美等各方面的有利发展。
2、音乐教学方法是随着音乐教学活动的出现而逐渐发展起来的。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为教学方法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美国当代教育家、心理学家布鲁纳主张教学的目的除了要帮助学生牢固掌握科学知识以外,还要帮助每个学生获得良好的智力发展,以便使学生成为自主且主动的思想家,主动参加知识获得过程的人,而反对把人当作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要善于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和发现学习的方法。布鲁纳倡导“发现法”,强调学生是个“发现者”,要求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地学习,不仅掌握深刻而牢固的知识,而且还学会探索研究的方法,发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现代教学方法以发展学生智能为出发点,培养学生即兴创作,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发现、创造音乐,这些都具有现代音乐教学法的特点。
3、音乐教学方法是音乐教师和学生共同活动时采取的手段。它即包括教师教音乐的方法,也包括学生学音乐的方法。在现代音乐教学中,自始至终包括着教师与学生共同进行的教与学的双向交往活动。例如音乐教师应用演示法进行新歌范唱,而学生则要集中注意力聆听、感受。思考这首歌的情感、意境,获得对新教歌曲的整体印象,产生学唱的欲望。再如,教师指导作品欣赏,当学生熟悉了第一、二乐段主题旋律后,教师用谈话法,要求学生在听第三部分音乐时,找出这一部分与前两部分的关系。学生仔细地听完了作品的第三部分,发现这一部分是第一部分音乐的再现,从中懂得了ABA三段体曲式的特征,并能创造性地运用这知识,即兴创作一首短小的三段体音乐,这些都充分地体现了双向交往这一特性,做到即协调、均衡,又层次分明,以提高教学方法的效果。
关键词:音乐课;民间音乐;全球化;情操培育
一、中学音乐课程中民族民间音乐的价值
民族民间音乐的价值包括历史价值、文化价值、民俗价值和审美价值。
1、历史价值。民族民间音乐体现一个地区一个种族的风情特色,题材取于当地劳动生活,将劳动人民的日常生活情趣以音乐的形式记录下来,对考古学家的音乐考古提供足够的素材。学生在课程学习中,汲取了历史知识和文化背景,对中国民族音乐文化有深刻的体会。
2、文化价值。民族民间音乐,承载着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音乐信息易于进行交流传播,音乐元素渗透交融,逐渐形成了姊妹艺术,相互推进发展,共同进步。
3、民俗价值。民族民间音乐,是受地理因素,文化因素,生活生产方式,环境等方面的影响,从而形成独特的民族特色与特征。民族民间音乐传承当地的民俗地域文化,来源于人民的民俗生产活动,其中包括物质民俗生产和精神上的民俗生产。内容大部分于取材于当地的生活生产民俗,表演上借助于社会、节假日等民俗活动;艺术表现和民间的文化艺术同根。
4、审美价值。从人文性、情感性、实践性等方面,体现了民族民间音乐的审美价值。
民族民间音乐历史悠久,意蕴丰富。长期的演变发展中,反映着人民生活的变迁,反映着每一个个体的价值观念,是我们宝贵的文化财富。
二、新课标改革下的民族民间音乐教学
我国的音乐基础教育从1949年―2009年共经历八次改革。从八十年代开始,我国进行了基础音乐的教学反思。这八次中小学音乐教育改革,在教育领域中,都有重大的意义作用。
中小学音乐是音乐教育体系的重要部分,对学生的智力促进、智能的提高、兴趣爱好的萌发、正确审美情趣的培育,起着关键的作用。新课标之下的民族民间音乐,可以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感受理解以及鉴赏能力,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形成正确的艺术价值观,最终目的是身心受益,培养学生的个人品质。
三、教学对策与方法探索
课程内容有四个领域,分别是感受与欣赏、表现、创造、音乐与相关文化。我们在弘扬发展传承民族音乐文化之时,应遵循如下原则:
1、主体优先原则。继承与传承规律,可以有效保护其原生态,尊重原生态艺术家的艺术心血,对其艺术技能和艺术价值予以充分的肯定,让学生从原生态作品中深刻体会其内涵意蕴。
2、发展性原则。在尊重传统、尊重传承的同时,也尊重民族民间音乐的发展。世界是日益变化发展的,在肯定原生态作品之时,对创新的民族音乐实践同样予以尊重。
3、实践性原则。有体会才会有心得,有实践才能够有领悟。带领学生领悟民族民间音乐的真谛,感受中国国粹之璀璨。
中学教学的主体是学生,教师是主导。教育工作者应该具有较强的实践教学组织能力,将民族民间音乐文化转化为实践成果,发挥现代化教育资源的优势,弘扬民族音乐文化,结合新课标,传承、挖掘、发扬中国传统文化,推进中国素质教育,以此提高促进学生的审美能力,丰富中学生课外音乐活动。引导中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提高他们音乐素养、审美能力,甚至可以增加乐器演奏的活动等等。
教师在教授学生民族民间音乐知识之时,应采用以下几个原则:
1、鼓励性原则。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与学习兴趣,给予学生继续学习民族民间音乐的动力,在他们有疑惑不解的时候进行具体的指导讲解,让学生体验成功。
2、及时性原则。当学生在探索过程中发现有价值的问题,抓住时机,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动力和兴趣,尝试进行探索性学习。
3、循序渐进的原则。由于中学生年龄的局限性,未变能够领会民族民间音乐的真谛,所以,教师要耐下性子,由易渐难,逐渐引导,使学生在民族民间音乐的探索上有全面和深刻的认识。
中图分类号:G633.951 文献标识码:A
1现象的研究及观点的提出
在我国,中小学音乐课大半个世纪以来几乎都是“唱歌课”,广大音乐教师一般使用传统的歌唱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即先识谱后唱歌,花大量的时间精力对学生的音准节奏等方面进行训练,并创造性地总结出各种有关解决视唱难点问题的方法如识谱教学顺序、采用绘图乐谱等方法来解决快速识谱问题,以至于大多数音乐课的教学模式仍属于单纯的知识与技能的传授。还有不少教师会把一节音乐课的大部分时间都用于教识谱,把本应是生动活泼又有趣的音乐课堂变成了纯粹的知识传授课、技能训练课,从而大大降低了对音乐学习的兴趣,可见先识谱后唱歌的教唱方法并不很科学。
我们身边就有许多从来没学过识谱的音乐爱好者,但是他们却能通过各种方式多听多模唱,随时哼几句就学会了自己喜欢的歌曲并模仿的惟妙惟肖,有很多流行歌曲节奏比较复杂,从识谱上面看难度很大,但学生却能通过听觉的辨识来解决视觉识谱的带来的恐惧,进而准确生动的演绎歌曲。所以先唱歌后识谱可以让学生放下心理负担,让学生先唱歌,进而对整首歌曲的艺术形象更好的理解诠释,最后再进行识谱教学就事半功倍了,也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2“先唱歌后识谱”教学方式的特点及优点
(1)先唱歌后识谱与先识谱后唱歌在目的上并不矛盾并且能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从中小学生的心理和心理发育的特征方面看,学生的认知规律不是“先理性后感性”,而是“先听觉后视觉”,丰富的音响材料能引起学生的共鸣,以便达到通过歌曲的艺术形象来感染、教育学生,提高学生对歌曲从内容到形式的审美能力的目的。不管是先识谱后唱歌还是先唱歌后识谱,其教学目的是一致的,都是为了通过提高学生的基本技能,来完善他们的演唱水平,提高审美能力。
(2)先唱歌后识谱可以降低识谱难度、提高教学效率并使音乐更具线条感。
中小学音乐教唱歌应以听唱教学为主,过早的采用视唱法,将妨碍学生音乐能力的培养。如莫扎特的歌曲《渴望春天》中出现“#F、#C”等变化音以及弱起的三连音节奏型,这对学生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如果按传统的教唱法,先识谱后唱歌,就会出现节奏混乱及音准问题,让学生先学会唱歌,在反复的听唱、跟着录音机哼唱的基础上,并仔细观察,简单分析歌曲的特点,如“三连音”符号、“#”号等,让学生理解节奏的变化和特点都是为表达歌曲和传递情感的,学生能够熟练演唱后再让他们识谱,他们很快就能唱准了。
先唱歌后识谱可以使学生很快地把握住歌曲的内涵,学生识谱也就不再感到那么枯燥了。如《渴望春天》学生在多次听唱中已经完整的感受到了阳光般灿烂、春天般和煦的作品风格,感受词与曲的和谐及明朗愉快的情绪,学生边用手划旋律线,边随意律动,增强学生对音乐作品情绪的体验。学生们会很自然地把歌曲表现的情感带到一个个音符上去,我们听到的也不再是枯燥的音符了,而是一串串流动的音符,识谱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了学生表现自我、变现音乐的一种方式。
三、“先唱歌后识谱”在教学实践活动中的运用构想
(1)聆听。音乐是听觉的艺术,音乐艺术的一切实践活动都依赖于听觉。如《渴望春天》听一遍就能清楚感知其音乐清晰、格调明朗。第二遍可以配之以律动等,感受音乐的节拍力度。第三遍就可以轻声跟唱,确立表现歌曲内容的情绪、速度。三遍听过之后,再通过模唱来促进内心对调式、速度、音阶、力度、曲式的感觉,为后面学习歌谱打下坚实的基础。
(2)听与欣赏。更进层次地听,更深入地听。在聆听中理解音乐作品的内涵,进入歌曲情境。通过进一步的听,可以体会歌曲渴望春天具有维也纳圆舞曲性质,很具舞蹈性,可以配合舞蹈连续演唱。
(3)边听边唱。歌唱使学生对音乐中的旋律轮廓、节奏运动和乐句结构变得敏感,在边听边唱的过程中发现音乐特征。如在歌唱中很明显感受该曲结构:a+a1+b+a2,明显的三拍子节奏,音乐轻快活泼。
(4)听与律动。先用拍手、捻指、跺脚等容易掌握的动作对单音、节奏型、乐句等进行模仿,将身体作为乐器。也可以用简易乐器如竖笛、口琴、葫芦丝、钢琴等演奏歌曲的主题乐句,设计节奏型为歌曲伴奏,让学生自己在乐器上探索音高音准,用动作做出对音乐的反应,不仅是学生对音高意识的反应,也是对音色、时间和结构意识的反应。
总之,这种先唱歌后识谱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教学环境中主动而自觉地主动地要求学习音乐知识,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识谱,自然地形成运用唱名表示音高的概念。培养了学生的内心听觉,使学生更有学会、学好的动力,我们的识谱教学才不会形同虚设才会事半功倍,并且识谱教学的成功必然会对其它音乐方面的教学起到催化的作用,这样,我们的美育会得到更好的进行,音乐教育中的素质教育也才会得到更好的实施。
一、把情感融入课堂
音乐教学需要情感的投入,必须营造宽松愉悦的氛围。这就要求教师要用真心来感化学生,鼓励孩子们成为音乐爱好者。让她们能够对音乐充满兴趣,主动的学习音乐。用音乐来点亮生活,发挥音乐教育的作用。
小学生处于成长发育的重要阶段,这一阶段的教育十分重要。作为教师,必须要让学生在身、心各方面都得到良好的教育,要引导学生来感悟音乐、理解音乐、欣赏音乐。这时候,教师要有足够的爱心和耐心,把每一位学生当成是自己的孩子,对她们付出全身心的爱,更要注重对他们音乐兴趣的激发和培养。曾有研究表明:当学生的行为表现受到教师的肯定、激励和赞赏时,学生就会产生愉悦、积极主动的情绪体验,就会以饱满的热情、百倍的信心投入到学习中去。所以,教师要鼓励学生学习,对学生的良好表现要给予表扬和赞美,对于那些表现差的同学要耐心地教导,学生在这种环境下更能够激发出热情,促进他们的信心培养。
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音乐基本动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其学习积极性,是学生得以享受音乐,能够用音乐美化人生的前提。小学生普遍活泼好动,贪玩、好奇心强,更喜欢模仿。作为教师,不能反对她们玩,相反还应该好好利用学生的这些特点,抓住学生的心理个性,开展多种多样的音乐游戏与活动,把学生对音乐的情感体验融入到游戏与活动中。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为学生创造一个有活力、有乐趣的课堂环境。
例如,在教授《山谷回声真好听》这首歌曲时,可以通过让学生听回声、学回声、唱回声来学习。教师可以设置以“回声”为主题的游戏,将两三个同学分为一组,然后进行“回声”练习。一位同学用强音喊出一句话,就以“你好”为例,然后第二位同学也说“你好”,但这位同学的声音就要比前一位弱一些,由此进行反复练习,同学们就会发现一个问题:回音要比原声弱。这样,教师利用了“强和弱”的对比来设置了回音游戏,通过游戏活动唤起了学生的音乐情感,引发了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这种方式可以让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音乐学习之中,而且还能使学生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实现与音乐的互动,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
三、适当运用激励教学法
所谓的激励教学,就是以各种形式给予小学生心理上的鼓励,激发他们认真开展音乐教学活动的渴望。在形式上来说,可分为两种:语言激励法和竞争激励法。
1.语言激励法
在音乐课堂教学中,语言激励法主要通过语言来鼓励小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激励他们主动、自觉的吸收课堂知识点。其前提是教师必须要怀抱着一种赞赏和喜爱的心态,让小学生真切的感受到老师是真心在表扬自己,而不是一种习惯性动作。语言的方式,可以将其划分为口头语言和肢体语言两种。
口头语言激励。直接以赞美的言语表扬学生的表现,就是在课堂中找到孩子的闪光点给予肯定,当孩子们遇见难题是给予安慰和鼓励。如刚学习一首新歌曲时,学生基本准确的演唱完歌曲之后,可以直接以开心而自豪的口吻告诉学生:“你们唱的真棒。”当某个学生答题时遇到卡带,那你也不妨说一句“没关系,站起来回答老师的问题也是非常勇敢的表现”等等。
肢体语言激励。以肢体动作,如常用的鼓掌、竖起大拇指等,或者纯粹以期许和鼓励的眼神给学生以示意。需要强调的是,在同一节音乐课中不要过多的运用表扬,而是当学生真的做到了某个课程进行环节中所要求的要点,才给于真诚的鼓励和表扬。因为,时而出现的表扬和激励会让孩子们对其习以为常,继而失去了激励的真正意义。
2.竞争激励法
抓住小学生好胜心强、持久性差的特点,在教学环节中设置个人或小组之间的比赛,从而有效促进教育目标的达成。即:音乐教师要善于利用各种形式和手段,帮助学生在音乐课堂中体会到学习音乐的快乐,其竞争活动形式尽量要丰富多彩。如开展情境表演比赛、歌唱比赛,或者是各种音乐小知识抢答的比赛等。
四、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教师自身素质的高低,是成功地创造和运用教学方法的重要条件之一。反之,一个自身素质较差的教师,就是有了很好的教学方法,也不可能运用自如。
我认识一位中年教师,她为了教学生唱好三部合唱,练就了一手绝招:自弹自唱,能一人同时演唱、演奏出三个声部来,口唱第一声部主旋律,右手用钢琴奏出第二声部,左手同时奏出第三声部。三个声部同时出自一身,给了学生一个很好、很清晰的合声效果,更给了学生一个很好的示范。它说明了:合唱并不难,一人能做到,多人更能做到。所以她的合唱教学一直在当地名列前茅。
小学音乐教学方法还有很多很多,无穷无尽。可以说:教学难点有多少,学生生活有多少,教学方法就应有多少。要想创造出更多更好的教学方法来,我们当老师的就要做到以下四条:
(1)热爱小学音乐教育事业。因为,只有真正热爱它,才能为它呕心沥血,开动脑筋,创造出更多更好的教学方法来。
(2)学习运用创造性的思维方法。要有“浮想联篇”的功夫,做到多思考,多创造,要学习出新、出奇、出绝招。
视唱教学简而言之就是培养学生看谱即能唱,也就是排除听唱法和教唱法的那种对音调的直接模拟,独立地把乐谱转化成有声的歌唱的能力。“视唱能力是学习音乐不可或缺的一项基本技能。无论是学习声乐、器乐,还是单纯的欣赏音乐,都必须具有一定的视唱基础,否则就不能更深入地理解音乐、感悟音乐。视唱教学贯穿中小学音乐教育始终,包括近年来新开设的高中音乐欣赏课也离不开视唱,对欣赏曲目的主题、主旋律的视唱无疑会加深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完善欣赏的过程。”正因为视唱如此之重要,近年来,教师们对它予以了极大的关注,也都在想方设法改进教学,提高教学水平,应该说这些努力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不能否认的是这些尝试和努力的成效并不显着,步伐还很缓慢,视唱教学的现状不容乐观。
那怎样才能使视唱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呢?前提是要教学得法,即有赖于正确的科学的方法,具体来说,应抓住以下四个环节:
一、识谱
要做到视谱即唱,首先必须识谱。识谱能力的提高有助于学生学习音乐,它是学习音乐的必备工具。识谱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全面掌握乐理,能识别各种音乐符号、标记,并了解它们的确切含义。只有这样,看到一份乐谱,才能根据记谱法准确辨认出乐谱中的调与拍子、音高与时值、节奏与强弱等,也才能把无声的谱转化为有声的唱。当然了,识谱也是要讲方法技巧的,首先应从学生的生理与心理发育的特征入手,“学生的认知规律不是‘先理性后感性’,即‘先教识谱后听音乐或唱奏音乐’,不是‘先发展视觉后发展听觉’,而是‘听觉先于视觉’”。如教歌之前先将要学的歌曲录音放给学生听,进行歌曲的“整体输入”,经过几遍这样的听,虽然歌曲还没学,学生们却能轻声跟唱了,达到了“似曾相识”而还不十分“熟悉掌握”的状态。心理学家称之为“引起进一步探索的最佳状态”。乐谱只是音乐信息输入的载体,还不是音乐本身,机械地练习识谱、唱歌所学到的是死板的歌曲,很难让人感受到音乐的美,也不会激发人们内在的情感,应让学生通过听、唱、奏、拍、跳等大量的音乐实践活动,在感受、理解音乐的过程中自然地去熟悉乐谱。
二、音准
音准是一种基本的音乐素质,我们要想把一首歌曲唱好,把音高唱准是最根本,也是最基础的内容。没有这个东西作为保障,其他的什么都会逊色。音乐是一门听觉艺术,是艺术就会有天赋和悟性。由于大家对音乐的敏感程度和感受能力不一样,所以会形成大家对音高感觉和节奏韵律认知把握的差异,这是客观存在的。因此辨别音高能力和节奏能力的不足会导致演唱时候无法分辨和感受出音高节奏。在教学时我们可以试着一边开着原唱一边让学生看着谱来边听边模唱。这样即可以练到音准,也可以练到节拍,而且声音的位置跟着原唱也可以找到唱曲的感觉、声音的位置。鼓励学生多听多唱歌谱,逐渐积累就会形成一种音乐记忆,以后再看到谱子时,看谱速度就会提高,歌曲旋律也就学的越快,而且不容易走调。
三、节奏
节奏是长短相同或不同的若干音符按一定规律组织起来的总概念。人们常常把节奏比作是音乐的脉搏,也就是说,节奏是音乐的生命。德国音乐家奥尔夫曾提出“节奏第一”的口号。节奏在音乐中具有特殊的功能和作用。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对常用的单纯音符、附点音符、切分音符及休止音符的时值有准确的认识,并通过练拍或练唱,让学生体会各种时值及长短的搭配,以及由此产生的不同效果,从而增强节奏感。我们还要让学生养成数拍子,打拍子的习惯,需要的时候也可以借助一下节拍器来帮助没有数拍子习惯的学生。当然了,节拍器的使用只是借助一下外力,从根本上来说,我们自己有拍子准确的概念和感觉才是关键。有的学生在练习时并不去感觉节拍的分组、节奏的特性等,而是机械地数着拍子,我们要把这种被动变为主动,从内心去感受节奏。通过不断的练习,长期的积累,从而更好地表达音乐。
音乐课作为校园教学的重要内容,它对丰富校园生活、提高学生兴趣、缓解学习压力、健康学生身心有着重要意义。而作为音乐中必不可少的元素:流行音乐,对于中学生来说更是一种必不可少的生活内容。它以其明快的节奏、优美的曲调和通俗易懂的歌词深深地吸引着学生们。在这种前提下,流行音乐如何融入中学课堂,怎样才能更好地推动中学音乐教育等一系列问题就摆在了我们面前,因此对其可行性进行研究是具有重大意义的。
一、中学音乐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材导向与学生审美需求之间存在矛盾
大多数学生喜欢音乐,却不喜欢音乐课,现行的中学音乐教材,其中一部分音乐作品政治色彩过分浓重,艺术技巧过分深奥,学究气强,学生味弱,这就必然影响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他们更愿意欣赏曲调通俗易懂、歌词直接明了、歌唱亲切自然的流行音乐。
(二)社会需求与教学目标之间不协调
现行的教材中,贴近现实生活、适应青少年身心特点、旋律又新又美的歌曲、乐曲较少,教材的编排有的还不够生动、活泼,使得学生对它兴趣不浓。而在社会上,学生们所接触和接受的绝大多数是大陆、港台与欧美流行音乐。
(三)在升学考试课程缝隙中艰难生存的音乐教育
所有的中学都把升学率看成学校声誉和生命力的标志,凡是高考科目之外的课程一概受到冷落。正因为这样,音乐课就显得无足轻重了。
二、流行音乐对中学音乐教教学的影响
自从流行音乐踏入中国,人们对它的争论就一直没有停止过,但不论是褒是贬,是喜是厌,都不可否认它在广大青少年中的影响是巨大的。显然,单一的音乐教学内容、相对传统的教学模式已满足不了学生对不同音乐的求知欲望。“把流行音乐引入音乐课堂”――这是音乐课程设置中的挑战,也是一个不可避免的过程。
所以,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我们应该对传统的精华予以提炼,给传统注入新的活力,使之合乎时代的要求,适应年轻人的需要。面对流行音乐对学校音乐教育的强势冲击,教师应该主动地去认识流行音乐,熟悉流行音乐,并引导学生正确地对待流行音乐。
三、将流行音乐合理地运用于音乐教学中的方法
(一)明确引入流行音乐的目标
首先是情感和态度,要让学生通过流行音乐的学习,体会到作品中所蕴含的丰富情感,激发他们的情感体验,使他们对于音乐、学习和生活,有一个正确的情感和态度;其次是过程和方法。古典音乐和民族音乐,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上,都有较高的难度,体验教学法、对话式教学法等新型的教学方法,开展起来都有一定的难度。但是流行音乐就相对简单一些。举例说来,流行音乐的乐理方面,就可以给学生以很大的探索和创新的实践;最后是知识和技能,最直接的目标,是让学生了解歌曲的含义,能够演唱歌曲。发展的目标,是在直接目标的基础上,能够让学生对歌曲进行适当的改编和创造。可持续性的目标,则是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养成了对音乐的学习兴趣,并且树立终身学习的愿望。对于引入目标的明确,或者说,我们为什么要引入流行音乐,通过这种引入,让学生获得怎样的益处和发展,对于后续的工作来说,是一个保证性的基础。
(二)认证做好作品的筛选工作
首先,对于艺术性和思想性较高的作品,要大开绿灯;对于内容粗俗,甚至不健康的作品,要予以坚决地抵制。这种评价的标准,是和中学生的身心特点和思想水平紧密结合在一起的,青少年有着青春的懵懂、有着对爱情的向往、有着对理想的不懈追求。教师就要对众多的流行歌曲,予以辩证的认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尽可能多地发挥他们的正面教育功能。对于那些内容粗俗、带有消极和颓废性质的歌曲,要予以坚决地抵制。其次,要注重所选作品的音乐性和风格性。流行音乐有着其自身的艺术特点,在筛选时,不能严格按照古典音乐或者民族音乐的标准来要求,在选择时要尽可能照顾到作品的音乐性和风格性,流行音乐节奏强烈、清晰、单纯而富有变化,伴奏多以电子乐器为主,配器灵活,演出方式多样,所以我们可以从旋律、音响、色彩、和声等多方面来衡量所要挑选的作品的音乐性,同时更应展现流行音乐风格多样的特点,培养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
(三)探寻不同的引入方式
除了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明确,教师方法,也就是引入的形式,也是至关重要的,直接影响到学生对作品的全面接受。第一种是从作品创作的背景引入。每一首优秀的艺术作品都有其自身的社会背景和时代背景。流行音乐也是如此。第二种是从不同音乐体裁的交融点引入。很多流行音乐都吸收了民族民间音乐和戏曲音乐,使音乐具有了全新的艺术魅力。第三种是从各种音乐活动中引入。我们可以选择适合学生聆听的流行音乐,在课间和课外活动进行播放,不但放松了学生紧张的情绪,也培养了学生聆听和欣赏音乐的习惯。同时,在各类音乐活动中大力引入流行音乐,也是一个很好的方式和途径。
总之,“流行音乐”作为一种音乐形式,有它赖以生存的社会基础,它的存在不以人的主观愿望和意志为转移。因此,在校园环境中学生对流行音乐的疯狂喜爱,我们不能视若无睹,而是应该积极地将流行音乐运用到课堂教学中来,实现古典音乐与现代音乐的完美结合。只要能适时、适当地把“流行音乐”引入课堂,为我所用、恰当运用,就一定能发挥它最大的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