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教案范文

时间:2022-11-01 19:53:20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八年级教案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八年级教案

篇1

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人教版《矩形》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掌握矩形的概念、性质和判别条件。

2.提高对矩形的性质和判别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1.经历探索矩形的有关性质和判别条件的过程,在直观操作活动和简单的说理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主观探索习惯,逐步掌握说理的基本方法。

2.知道解决矩形问题的基本思想是化为三角形问题来解决,渗透转化归思想。

情感与态度目标:

1.在操作活动过程中,加深对矩形的的认识,并以此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

2.通过对矩形的探索学习,体会它的内在美和应用美。

教学重点:矩形的性质和常用判别方法的理解和掌握。

教学难点:矩形的性质和常用判别方法的综合应用。

教学方法:分析启发法

教具准备:像框,平行四边形框架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

一、情境导入:

演示平行四边形活动框架,引入课题。

二、讲授新课:

1.归纳矩形的定义:

问题:从上面的演示过程可以发现:平行四边形具备什么条件时,就成了矩形?(学生思考、回答。)

结论:有一个内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

2.探究矩形的性质:

(1)问题:像框除了“有一个内角是直角”外,还具有哪些一般平行四边形不具备的性质?(学生思考、回答.)

结论:矩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

(2)探索矩形对角线的性质:

让学生进行如下操作后,思考以下问题:(幻灯片展示)

在一个平行四边形活动框架上,用两根橡皮筋分别套在相对的两个顶点上,拉动一对不相邻的顶点,改变平行四边形的形状.

①随着∠α的变化,两条对角线的长度分别是怎样变化的?

②当∠α是锐角时,两条对角线的长度有什么关系?当∠α是钝角时呢?

③当∠α是直角时,平行四边形变成矩形,此时两条对角线的长度有什么关系?

(学生操作,思考、交流、归纳。)

结论:矩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

(3)议一议:(展示问题,引导学生讨论解决)

①矩形是轴对称图形吗?如果是,它有几条对称轴?如果不是,简述你的理由.

②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长的一半,你能用矩形的有关性质解释这结论吗?

(4)归纳矩形的性质:(引导学生归纳,并体会矩形的“对称美”)

矩形的对边平行且相等;矩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矩形的对角线相等且互相平分;矩形是轴对称图形.

例解:(性质的运用,渗透矩形对角线的“化归”功能)

如图,在矩形ABCD中,两条对角线AC,BD相交于点O,AB=OA=4

厘米,求BD与AD的长。

(引导学生分析、解答)

探索矩形的判别条件:(由修理桌子引出)

(5)想一想:(学生讨论、交流、共同学习)

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怎样的四边形?为什么?

结论: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

(理由可由师生共同分析,然后用幻灯片展示完整过程.)

(6)归纳矩形的判别方法:(引导学生归纳)

有一个内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

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

三、课堂练习:(出示P98随堂练习题,学生思考、解答。)

四、新课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师生共同从知识与思想方法两方面小结。)

五、作业设计:P99习题4.6第1、2、3题。

板书设计:

1.矩形

矩形的定义:

矩形的性质:

前面知识的小系统图示:

2.矩形的判别条件:

例1

课后反思:在平行四边形及菱形的教学后。学生已经学会自主探索的方法,自己动手猜想验证一些矩形的特殊性质。一些相关矩形的计算也学会应用转化为直角三角形的方法来解决。总的看来这节课学生掌握的还不错。当然合情推理的能力要慢慢的熟练。不可能一下就掌握熟练。

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人教版《梯形》教案

教学目标:

情意目标: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体验探究成功的乐趣。

能力目标:能利用等腰梯形的性质解简单的几何计算、证明题;培养学生探究问题、自主学习的能力。

认知目标:了解梯形的概念及其分类;掌握等腰梯形的性质。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等腰梯形性质的探索;

难点:梯形中辅助线的添加。

教学课件:PowerPoint演示文稿

教学方法:启发法、

学习方法:讨论法、合作法、练习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图片,说出每辆汽车车窗形状(投影)

2、板书课题:5梯形

3、练习:下列图形中哪些图形是梯形?(投影)

4、总结梯形概念:一组对边平行另以组对边不平行的四边形是梯形。

5、指出图形中各部位的名称:上底、下底、腰、高、对角线。

(投影)

6、特殊梯形的.分类:(投影)

(二)等腰梯形性质的探究

【探究性质一】

思考:在等腰梯形中,如果将一腰AB沿AD的方向平移到DE的位置,那么所得的DEC是怎样的三角形?(投影)

猜想:由此你能得到等腰梯形的内角有什么样的性质?(学生操作、讨论、作答)

如图,等腰梯形ABCD中,AD∥BC,AB=CD。求证:∠B=∠C

想一想:等腰梯形ABCD中,∠A与∠D是否相等?为什么?

等腰梯形性质:等腰梯形的同一条底边上的两个内角相等。

【操练】

(1)如图,等腰梯形ABCD中,AD∥BC,AB=CD,∠B=60o,BC=10cm,AD=4cm,则腰AB=cm。(投影)

(2)如图,在等腰梯形ABCD中,AD∥BC,AB=CD,DE∥AC,交BC的延长线于点E,CA平分∠BCD,求证:∠B=2∠E.(投影)

【探究性质二】

如果连接等腰梯形的两条对角线,图中有哪几对全等三角形?哪些线段相等?(学生操作、讨论、作答)

如上图,等腰梯形ABCD中,AD∥BC,AB=CD,AC、BD相交于O,求证:AC=BD。(投影)

等腰梯形性质:等腰梯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

【探究性质三】

问题一:延长等腰梯形的两腰,哪些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为什么?对称轴呢?(学生操作、作答)

问题二:等腰梯是否轴对称图形?为什么?对称轴是什么?(重点讨论)

等腰梯形性质:同以底上的两个内角相等,对角线相等

(三)质疑反思、小结

让学生回顾本课教学内容,并提出尚存问题;

学生小结,教师视具体情况给予提示:性质(从边、角、对角线、对称性等角度总结)、解题方法(化梯形问题为三角形及平行四边形问题)、梯形中辅助线的添加方法。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因式分解》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运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的方法。

2、掌握提公因式法和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的综合运用。

3、进一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数学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运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

教学难点:

高次指数的转化,提公因式法,平方差公式的灵活运用。

教学案例:

我们数学组的观课议课主题:

1、关注学生的合作交流

2、如何使学困生能积极参与课堂交流。

在精心备课过程中,我设计了这样的自学提示:

1、整式乘法中的平方差公式是___,如何用语言描述?把上述公式反过来就得到_____,如何用语言描述?

2、下列多项式能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吗?若能,请写出分解过程,若不能,说出为什么?

①-x2+y2②-x2-y2③4-9x2

④(x+y)2-(x-y)2⑤a4-b4

3、试总结运用平方差公式因式分解的条件是什么?

4、仿照例4的分析及旁白你能把x3y-xy因式分解吗?

5、试总结因式分解的步骤是什么?

师巡回指导,生自主探究后交流合作。

生交流热情很高,但把全部问题分析完已用了30分钟。

生展示自学成果。

生1:-x2+y2能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可分解为(y+x)(y-x)

生2:-x2+y2=-(x2-y2)=-(x+y)(x-y)

师:这两种方法都可以,但第二种方法提出负号后,一定要注意括号里的各项要变号。

生3:4-9x2也能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可分解为(2+9x)(2-9x)

生4:不对,应分解为(2+3x)(2-3x),要运用平方差公式必须化为两个数或整式的平方差的形式。

生5:a4-b4可分解为(a2+b2)(a2-b2)

生6:不对,a2-b2还能继续分解为a+b)(a-b)

师:大家争论的很好,运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必须化为两个数或两个整式的平方的差的形式,另因式分解必须分解到不能再分解为止。……

反思:这节课我备课比较认真,自学提示的设计也动了一番脑筋,为让学生顺利得出运用平方差公式因式分解的'条件,我设计了问题2,为让学生能更容易总结因式分解的步骤,我又设计了问题4,自认为,本节课一定会上的非常成功,学生的交流、合作,自学展示一定会很精彩,结果却出乎我的意料,本节课没有按计划完成教学任务,学生练习很少,作业有很大一部分同学不能独立完成,反思这节课主要有以下几个问题:

(1)我在备课时,过高估计了学生的能力,问题2中的③、④、⑤多数学生刚预习后不能熟练解答,导致在小组交流时,多数学生都在交流这几题该怎样分解,耽误了宝贵的时间,也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导致难点、重点不突出,若能把问题2改为:

下列多项式能用平方差公式因式分解吗?为什么?可能效果会更好。

(2)教师备课时,要考虑学生的知识层次,能力水平,真正把学生放在第一位,要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安排习题要循序渐进,切莫过于心急,过分追求课堂容量、习题类型全等等,例如在问题2的设计时可写一些简单的,像④、⑤可到练习时再出现,发现问题后再强调、归纳,效果也可能会更好。

篇2

理清情节结构,学习精巧的构思方法;

分析人物形象,理解对比手法的运用。

过程与方法

通过读、说、议领悟文章的深刻哲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学习重点:

理解小说通过对比描写表现人物截然不同的心灵,领悟人生哲理。

学习难点:

学习巧妙的构思,品味精炼、含蓄的语言。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幻灯机,幻灯片

学生准备:收集有关展示人物美好心灵的故事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教学目标

1.导入语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从人的眼睛可以看出心灵的美与丑,善与恶。本节课我们一起来读一读泰格特的小小说《窗》,看看作者是如何透过“窗”来揭示人的心灵的。

2.(幻灯片)揭示目标

①理清情节结构,学习精巧的构思方法

②分析人物形象,理解对比手法的运用

二、一读课文,运用工具书,弄清生字词的音、形、意

1.(出示幻灯片)

俯瞰 一泓 斑斓 争奇斗妍 津津有味 扣人心弦

栩栩如生 不得而知 充塞 纹丝不动 气喘吁吁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查工具书

3.指名朗读词语,注音,释义

三、二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1.提问切入:故事发生在哪儿?(一间病房)病房的环境怎样?

2.病房里有几个病人?他们有何共同之处?有何不同之处?

(学生回答,师板书:靠窗口的病人不靠窗口的病人)

3.那么在这简陋的病房里,发生了什么事情呢?准备三分钟,指名复述课文。

四、三读课文,分析人物形象

1.分析靠窗口的病人的形象

(1)提问导入:靠窗口的病人每天都要做一件什么事情呢?(为同伴描述他所见到的窗外的一切)

(2)窗外的景色怎么样呢?课文第4、5两段进行了详细的描写。

(3)指名朗读第4、5两段,回答

(4)靠窗口的病人为同伴描述的“窗外美景”是真的吗?他为什么要这么做呢?由此表现了他怎样的品质?

(5)指名回答,教师小结

(6)教师板书:心地善良,道德高尚

2.分析不靠窗口的病人的形象

(1)切入语:靠窗口的病人描述得是栩栩如生,不靠窗口的病人听得是津津有味。但是,不靠窗口的病人的思想发生了转变,由“享受”转变为“困扰”。作者对他主要采用了什么描写?

(2)快速朗读第6~12段,用“_____”画出心理描写的句子,用“ ”画出神态描写的句子。

(3)不靠窗口的病人被什么所困扰呢?第6段的“想法”在文中具体指什么内容?实际是指什么?

(4)“他愈加克制,这种想法却变得愈加强烈”的根本原因是

什么?

(因为他的自私心理)

(5)神态描写主要写了他的哪个部位?(眼睛)

(6)“纹丝不动”“仍然盯着天花板”,刻画出此人什么形象?

(7)教师明确,板书:自私丑恶、冷酷无情

(8)不靠窗口的病人可谓是不择手段地挪到了靠窗口的那张床上,终于可以一览窗外的美丽世界,可是他看到了什么呢?(光秃秃的一堵墙)

(9)为什么同是在一个位置观看,一位病人看到了丰富多彩的窗外世界,另一位病人只看到了一堵光秃秃的墙呢?(讨论)

(10)指名回答,教师总结。

五、四读课文,欣赏艺术特色

1.这篇小说是围绕什来展开故事情节的

2.文章是通过什么方法来刻画两个人心灵的不同的

3.这篇小小说语言精练、含蓄,从文中找出体现这些特点的地方,谈谈看法

六、拓展延伸,感悟人生

1.以“窗”为话题,展开丰富的想象和联想

文章透过“窗”揭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心灵,在生活中,我们还能由“窗”联想到哪些呢?

2.结合以上学生展开的想象和联想,结合自己所熟知的名人故事,谈谈人生的价值

3.教师小结

是啊,“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让我们个人都拥有一颗善良的心,那么,我们“窗”外的生活才会多姿多彩!

七、布置作业

小说的结尾戛然而止,请你发挥想象力,续写一段情节。看看哪位同学写得既有创意,又切合小说的中心意思。

附:

1.板书设计

篇3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浮力的概念、产生原因及浮力的方向.

2.知道漂浮在液面上的物体和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都受到浮力作用,会用称重法计算浮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观察,了解浮力是怎样产生的.

2.经历探索浮力大小的过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乐于探索生活中物理知识的兴趣.

2.初步建立应用科学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用称重法计算浮力、知道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

【教学难点】

了解浮力产生的原因.

【课型】新授课

【教学课时】1课时

三.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

教师演示:弹簧测力计测量物体所受重力。

同学们,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是物体所受重力,你能不能想一个办法让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减小?

生:可以用手向上托物体,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就减小了。

对,那么这时我的手给物体的托力大小怎么计算?托力的方向呢?

生:用物重减去手施加托力后的弹簧测力计的示数;竖直向上。

除了以上这种方法师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减小之外还有什么方法?

生:还可以把物体浸没于水中,这样示数也会减小。

这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减小说明水也同样给了物体一个向上的托力,那么这个托力的大小你会计算吗?方向呢?

这个力在物理学中我们就把它称作浮力。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下浮力的概念。

同学们,我们经常看到节日放飞的氢气球会浮在空中;人游泳时可以漂浮在水面上;鸭子、轮船能漂浮在水面上;潜水艇可以在水中自由地上升和下潜等事例,你们思考过它们为什么能这样呢?

生:因为它们受到了浮力.

物体在哪些情况下会受到浮力呢?请大家自己举例子说说.

学生踊跃发言:还可以发现,不仅浸在液体中的物体会受到浮力,浸在气体中的物体也会受到气体对它的浮力.

我们下面就来探究浮力产生的原因.

【进行新课】

知识点1

浮力的产生和方向

1.探究一:什么是浮力,它有方向吗?

教师演示:

①出示一个很深的量筒,将一个乒乓球放进去.(教师提问:谁有办法不把量筒倒过来,就能把乒乓球取出来?)

学生结论:乒乓球受到竖直向上的类似于人右手对乒乓球的支持力.

板书:1.浮力:浸在液体(或气体)中的物体受到液体(或气体)向上的托力,叫做浮力.

2.浮力的方向:竖直向上.

2.探究二:浮力产生的原因.

下面我们以浸在水中的正方体物块为例进行探究,分析比较浸在水中的正方体的六个面分别受到水的压强和压力.

教师总结并得出结论:

板书:浮力是由于液体(或气体)对物体向上和向下的压力差产生的,因此浮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上的,与重力方向相反.

知识点2

用称重法测浮力、浮力大小的影响因素

1.

用称重法测浮力

大家想想如何利用弹簧测力计来测量浮力呢?

学生交流、讨论,提出实验方案:把物体挂在弹簧测力计下,读出物体在空气中的重量F1,再将物体浸入水中,读出测力计的示数F2,则浮力=F1-F2.

教师鼓励学生,并演示实验.

教师总结:这种利用弹簧测力计测浮力的方法叫称重法。

2.浮力大小的影响因素

我们知道水中的鱼儿可以自由地上浮与下沉,说明它们自身受到的浮力大小是可以改变的,一定有某种因素可以影响浮力的大小,请大家猜测一下:浮力的大小可能跟什么因素有关?

通过图片展示和举例分析来引导学生们猜测:将空矿泉水瓶压入水中—物体浸入液体的深度;死海—液体的密度;煮熟的汤圆个头大—物体浸入液体的体积;木块的上浮和铁块的下沉—物体的密度。

学生猜想:浮力可能与液体的密度、浸入液体的深度、物体浸入液体的体积、物体的密度。

演示实验:探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

实验1:探究浮力的大小与物体浸入液体深度的关系

控制变量:物体浸在液体中的体积(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相同,同一物体,同种液体中.图示:

现象:两种情况下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变化差相同.

分析:物体所受的浮力与物体浸入液体的深度无关.

实验2:探究浮力的大小与液体密度的关系

控制变量:物体浸在液体中的体积(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相同,同一物体.

图示:

现象:乙、丙两种情况下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不同.

分析:根据F浮=G-F拉,物体在水中和酒精中所受浮力不同,说明物体受到的浮力与液体的密度有关.

实验3:探究浮力的大小与物体排开液体体积的关系.

控制变量:液体的密度相同,同一物体.图示:

现象:两种情况下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不同.

分析:根据F浮=G-F拉,两种情况所受浮力不同,说明物体受到的浮力与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

实验4:探究浮力的大小与物体的密度的关系.

控制变量:物体的体积相同,浸没在液体中的体积相同,液体的密度相同.

图示:

现象:两种情况下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变化差相同.

分析:物体所受的浮力与物体的密度无关.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实验数据,归纳总结,得出结论.

板书:浸在液体中的物体所受的浮力与液体的密度和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与物体浸没在液体中的深度、物体的密度、质量、体积、物体的形状等无关.

【巩固练习】

1.

下列关于浮力的说法正确的是(

D

A.木块浮在水面上,铁块沉入水底,所以木块受到浮力,铁块没有受到浮力

B.只有浸入水中的物体才受到浮力,浮在水面或沉入水底的物体不受浮力

C.空中飞行的篮球最终落回地面,因此篮球飞行时不受浮力

D.游泳时,感觉身体轻飘飘的,那是受到浮力作用的结果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共同学习了浮力的概念、方向,掌握了用称量法测量浮力大小的方法,知道了浮力的实质即浮力产生的原因,还通过演示实验共同探究了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我们将在今后的几节课中继续学习浮力。

五.作业布置

篇4

物理

八年级

教学形式

讲授

课题名称

功率

学情分析

1.学生来自农村,基础较为薄弱,在学习了压强和浮力等知识后,部分学生对物理有了畏难情绪。

2.对于功和功率有着丰富的生活知识和生活经验。

3.已经学习了表示快慢的物理量速度,初步具有了类比的思想。

教材分析

《功率》是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十一章《功和机械能》的第二节,本章内容紧密联系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生产劳动,充分体现了课程标准中提出的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课程基本理念。本节教材是在学生已学过速度和功的基础上,通过具体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做功有快慢”,采用与速度类比的方法引出功率的概念。并通过生活和生产劳动中的实例,让学生感受到物理知识的使用价值和意义,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也为今后学习简单机械、电功率等知识作了必要准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功率的物理意义。

2.理解功率的概念。

3.会用功率公式P=W/t进行简单的计算。

【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用类比的方法建立物理概念。

2.培养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运用物理知识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际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功率概念的形成过程。

难点:理解功率是表示做功的快慢程度。

教学策略:

1.本着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从实际生活出发,创设物理情景,引导学生观察情景解决问题,知道功率的物理意义。

2.通过讨论与交流,引导学生与速度类比,建立功率的概念。

3.通过练习巩固加深对功率的理解。

4.通过课外活动学会自己测算功率。

教学过程与方法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复习、引入新课

(二)、引入新课

(三)新课学习

(四)小结

T

1、力学里的功包括两个必要的因素是什么?

2、计算功的公式和国际单位制中功的单位是什么?

3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1、请两位同学分别从二楼走上和以最快的速度跑上三楼,记录时间并估测体重。

2、分别比较三种情况下做功的不同,体会做功是有快慢的。

3、与速度类比,得出比较做功快慢的方法,引出功率。

1、功率的概念

介绍:功率的物理意义、定义、公式、单位

2、例:一架起重机在5分钟内把60000牛顿的重物匀速举高25米,它的功率是多少千瓦?

3、巩固练习:

(1)运动员的功率70W表示什么意思?

(2)功率为70W的机械和功率为450W的机械,哪个机械做功快?为什么?

(3)一台机器用2分钟时间做了6×104J的功,求这台机器的功率是多少?

1、功率的物理意义、定义、公式、单位等。

2、功率与速度的比较。

3、生活中还有哪些需要比较快慢的量?

复习、回顾。

分析、讨论,再得出结果。

听讲、理解、记忆。

在笔记本上练习、解题。

分析、解答。

归纳、总结。

通过复习,使学生做好学习新课的准备。以旧有知识导入,学生更易接受。

利用本班自己的数字来引入,学生比较有兴趣,而且降低了难度。并且能够复习已经学过的估测的方法。由于学生已经意识到要表述做功的快慢,对表示“快慢”的方法:必须同时考虑做功的多少和时间。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引出功率的概念,学生对功率的概念理解就回比较容易。突破难点

通过本题规范解题格式,会运用公式P=W/t解决实际问题。

通过(1)、(2)题理解功率的概念和单位的意义;(3)题会用功率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先将新知识巩固一下,再与速度做比较,加深理解;与生活联系,增加趣味性。突出重点

板书设计

功率

意义:表示做功的快慢

(知道)

定义:功与做功时间之比。

(理解)

符号:P

公式:P=W/t

(会用)

单位:瓦特(W)

千瓦(kW)

1w=1J/s

(了解)

分层作业设计

篇5

知识与技能

1.

理解电磁继电器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2.

了解电铃、电话、磁悬浮列车的工作原理,了解信息的磁记录。

过程与方法

通过分析电磁继电器的结构,理解其工作原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科学知识的实际应用,提高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培养积极参与实践探索的精神,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品质。

重点

电磁继电器的工作原理

难点

电磁继电器的工作原理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问:电磁铁的组成?

展示:常见的电磁铁

问:说说电磁铁的的优点?

讲述:既然电磁铁有这么多的优点,那么生活和生产中有哪些物品用到了电磁铁。

学生回答:螺线管和铁芯组成。

观察图片,联想实际生活中的电磁铁。

回答:(1)磁性的有无可以通过电流的有无控制。

(2)磁场的方向可以通过电流的方向控制

(3)磁性的强弱可以由电流的大小、线圈匝数的多少控制。

问题引入、激发学习兴趣

讲授新课

讲述:生活中很多物品用到了电磁铁,根据他们不同的作用,我们分成了以下几类。

首先了解一下:电磁继电器,是由电磁铁控制的自动开关。

读图说说电磁继电器的结构。

电磁继电器的特点?

说说电磁继电器的工作原理?

活动:

1、观察电磁继电器。对照电磁继电器的说明书,认识电磁继电器上接线柱的位置,并思考说明书上写着的电流和电压是什么意思?

2、把电磁继电器上的线圈接到电源上,组成控制电路。观察通电和断电时电磁继电器的动作情况。注意观察通电时哪两个触电相连,断电时哪两个触点相连。

3、利用另外一个电源和小灯泡组成工作电路,通过电磁继电器控制小灯泡的亮与灭。

4、水位自动报警器是利用电磁继电器工作装置,请按以下要求连接水位自动报警器电路:当水位在安全以下时,绿灯亮;水位达到安全线以上,红灯亮

思考与讨论:根据电磁铁的工作原理,分析电铃是如何发出铃声的?

阅读课本说说磁悬浮列车的工作原理。

问:用于信息的磁记录的产品有哪些?我们在使用过程中应注意哪些问题?

通电螺线管磁性强弱与线圈匝数的多少的关系

讲述:硬盘的组成是由磁记录盘片、读写磁头以及其他配件,硬盘的原理是盘片的表面均匀涂有一层极薄的磁性颗粒(小磁铁),读写磁头实际就是一块电磁铁。

图片展示银行卡和录音机和录像机:记录声音、文字、图象等信息的磁带的一面都涂有一层磁粉,每一个磁粉粒就是一个小磁体,通过磁头把磁粉磁化,把信息记录在磁带上。

说说电磁铁在生活中的其它应用。

阅读:P14电话也是一个电磁感应器啊!

电磁铁、衔铁、弹簧、动触电

学生讨论后回答:用低电压、弱电流来控制高电压、强电流

当控制电路的开关断开时,电磁铁没有磁性,弹簧把触头拉向绿灯触点,则绿灯亮;当控制电路的开关闭合时,电磁铁通电,有了磁性就吸引衔铁,使工作电路闭合,则红灯亮。

表示电磁继电器正常工作的电流和电压

学生根据要求画出电路图

闭合开关,电流通过电磁铁,电磁铁产生磁性吸引弹性片,使铁锤打击铁铃而发出声音,同时电路断开,电磁铁失去磁性,由于弹性片的弹性,使电路又重新闭合。上述过程循环重复,电铃持续发生声音

工作原理:列车轨道上强电磁的磁极与列车上的电磁铁的磁极是同名磁极相互排斥,使列车悬浮,消除了磨擦,减少阻力,增加运行速度。

学生讨论后回答:磁带、软盘、移动硬盘、磁卡。

1、不放在高温环境中,不宜长期贴身携带;

2、应注意不能剧烈地震动,不能用坚硬的物体敲打;

3、不靠近产生强磁场的家用电器旁边,以免被强磁场重新磁化而失去原来的重要信息。

洗衣机、电饭煲、电磁起重机、发动机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自主构建知识,体现学生是学习主体的理念。

小结

引导学生自主小结,并逐步完善和形成概念图

回顾

板书

一、电磁继电器

电磁继电器:由电磁铁控制的自动开关。用低电压、弱电流来控制高电压、强电流。

二、磁悬浮列车

篇6

一、创设情景,明确目标

小丽同学听到头顶上有一阵轰鸣声,抬头一看,原来是一架商业用直升机拉着巨幅广告静止在空中。请同学们思考:扔出去的铅球、踢到空中的足球会落向地面,为什么这架直升机却能停在空中不动呢?

二、自主学习,指向目标

学生自学教材第20页至第22页,完成学生用书自主研学部分的内容。

三、合作探究,达成目标

1.平衡状态

【演示实验】 用小刀将铅笔竖立在手指上的实验,让学生思考铅笔为什么不倒,激起学生的兴趣。

【教师点拨】 这几个力的作用效果相互抵消,相当于不受力,这时铅笔处于平衡状态。

【讲解】 物体受到几个力作用时,如果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就说这向个力平衡,物体处于平衡状态。

2.二力平衡

(1)教师举例:吊在天花板上的日光灯、正在匀速降落的跳伞运动员。

(2)引导学生分析这些物体各处于什么运动状态?它们分别受到哪些力的作用?

【教师总结】 当物体在两个力的作用下处于平衡状态时,就称作二力平衡。

3.二力平衡的条件

学生实验: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

(1)教师点拨: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是决定力作用效果的三个要素,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可以从这三个要素来考虑。

(2)学生选择器材,小组讨论,制定实验方案,分工合作完成实验,最后由学生报告实验结果。(如右图)

①使作用在硬卡片上的两个力方向相反、在一条直线上。当两个力的大小相等时,卡片__平衡__;当两个力的大小不等时,卡片__不平衡__(填“平衡”或“不平衡”)。

②使作用在硬卡片上的两个力大小相等、在一条直线上。当两个力方向相反时,卡片__平衡__;当两个力方向相同时,卡片__不平衡__(填“平衡”或“不平衡”)。

③使作用在硬卡片上的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当两个力在一条直线上时,卡片__平衡__;当两个力不在一条直线时,卡片__不平衡__(填“平衡”或“不平衡”)。

(学生分组实验,老师在实验过程中进行指导。)

(3)教师引导得出结论:当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且作用在同一直线上时,两个力才能平衡。即二力平衡的条件:同体、等值、反向、共线,满足条件的两个力叫做一对平衡力。

4.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

学生回答:[书本(重力、支持力);电扇(重力、拉力);老师手中的粉笔(重力、静摩擦力)等等],观察图中的平衡力。

5.一对平衡力与一对相互作用力的区别

【教师强调】 平衡力必须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必须作用在两个物体上。

四、总结梳理,内化目标

1.二力平衡

物体在两个力的作用下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就说这两个力平衡。

2.二力平衡的条件

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作用在同一直线上,这两个力就彼此平衡。

3.力和运动的关系

要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必须要有力作用在物体上;如果物体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或受到平衡力的作用,物体的运动状态不会改变。

4.相互作用力和平衡力的异同点

相互作用力

平衡力

相同点

大小

相等

相等

方向

相反,且在同一直线上

相反,且在同一直线上

区别

作用

对象

分别作用在两个物体上

同时作用在一个物体上

作用

时间

同时产生,同时消失

没有时间关系

力的作

用效果

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分别作用在不同的物体上,一般产生不同的作用效果

两个力共同作用在一个物体上,使物体保持平衡

五、达标检测,反思目标

1.一个物体受两个力的作用,这两个力的三要素完全相同,那么此二力(

)。

A.一定是平衡力

B.一定不是平衡力

C.可能是平衡力

D.条件不足,无法判断

答案 B

2.如图所示的各物体中,所受的两个力彼此平衡的有(

)。

答案 C

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物体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时,一定只受两个力作用

B.物体如果有外力作用,不可能处于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

C.两个力作用在一条直线上,大小相等,方向相反,这两个力一定是平衡的

D.一个物体的运动方向在不断改变,它受到的力一定不平衡

答案 D

4.如图所示,弹簧所受重力不计,上端固定在天花板上,下端悬挂一个小球处于静止状态。下列各对力中属于平衡力的是(

)。

A.天花板对弹簧的拉力和弹簧对天花板的拉力

B.球对弹簧的拉力和弹簧对球的拉力

C.弹簧对球的拉力和球受到的重力

D.球对弹簧的拉力和球受到的重力

答案 C

5.如图所示,连接弹簧测力计的绳子各挂10N重物处于静止状态,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

)。

A.10N

B.20N

C.0N

D.无法确定

答案 A

6。见《练习册》学生用书配套部分。

板书设计

一、力的平衡

物体在受到几个力作用时,如果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就说这几个力平衡。

篇7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知道任何权利都是有范围的,依法行使权利的道理,明确维护权利守程序的原因和方式

能力目标

结合案例和自己的实际情况学会依法行使权利和维护权利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明白宪法对公民行使权利作出的限制性规定是对公民权利的保护,增进热爱宪法的情感,自觉遵守宪法、维护宪法尊严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依法行使权利。

教学难点:个人的自由和权利不能以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利益和集体利益为代价。

2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海市静安区公布对巨鹿路888号优秀历史建筑(如图)被业主违法拆除事件的调查结果,决定对违法行为人王某罚款人民币3050万元,责令其在10个月内恢复建筑原状。同时,对相关政府责任部门及10名责任人员严肃问责。的确,老洋房是业主花8000万元买下来的,公民的“财产权”应该得到保护。但是,公民行使财产权也是受到法律约束的,不能够“无法无天”。

思考:王某是在依法行使财产权吗?(学生从不同的角度阐述)

教师总结:不是。任何权利都是有范围的,公民行使权利不能超越它本身的界限,不能滥用权利。

二、新课讲授

活动一:角色扮演

江苏徐州的一位大妈火了。因为她闯红灯和横穿马路,被交警拦下,被告知需要“站岗”后,多次爆出雷语:“我有心脏病,如果犯病你要赔我钱;不差钱,明天继续闯;我就教育孙子去偷,去闯红灯;我50多,不,我60多了。”一时间,网友热议不断。“闯红灯大妈”就像是一面镜子,照出了诸多层面的问题。闯了红灯拒不接受处罚,态度还如此蛮横……

学生分角色扮演,模拟这一情景。

1.思考:(1)对徐州大妈的言行,你是怎么看的?(2)如果你是现场的交警,会对她讲哪些道理?

提示:(1)这是法治观念淡薄的表现,不懂法律,不依法行使权利。(2)闯红灯是违法行为,要受到相应的处罚,公民行使权利不能超越它本身的界限,不能滥用权利。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权利的时候,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权利等。

活动二:情景再现——足球比赛

(阅读教材第41页“探究与分享”)

2.思考:甲队球迷的行为可能造成哪些危害?

提示:他们的行为损害了国家利益、社会利益和集体利益,也损害了其他公民合法的自由和权利。

知识拓展:我国宪法对公民行使权利作出的限制性规定:

(1)禁止用任何方法对公民进行侮辱、诽谤和诬告陷害。

(2)禁止非法搜查或者非法侵入公民的住宅。

(3)对于公民的申诉、控告或者检举,有关国家机关必须查清事实,负责处理。任何人不得压制和打击报复。

(4)禁止破坏婚姻自由,禁止虐待老人、妇女和儿童。

(5)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维护祖国的安全、荣誉和利益的义务,不得有危害祖国的安全、荣誉和利益的行为。

3.总结:

行使权利有界限

任何权利都是有范围的

个人的自由和权利不能以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利益、集体利益和其他公民合法的自由和权利为代价

活动三:探讨维护权利守程序的好处

2017年7月16日上午,在北京飞往上海的上海吉祥航空公司HO1252次航班上,因一名四岁儿童在未购票的情况下登机,致该航班的全体乘客不得不重新安检,原计划6点55分起飞的飞机延误至11点59分起飞。吉祥航空公司对于此次航班长时间延误而耽误旅客的行程深表歉意,并表示,针对当日航班旅客的补偿工作已经启动。

1.思考:(1)假如你是这次航班的乘客你会主动维权吗?(2)维护权利时需要遵守程序吗?为什么?

提示:(1)会(或不会)。(2)需要。遵守正当的程序,有利于公民实际享受权利,有效避免和化解纠纷。每个公民都应该树立按照法定程序办事的意识,通过正确的途径和方式,维护自身权益。

活动四:探讨公民权利如果受到损害怎么办

(阅读教材第42页的第二个“探究与分享”)

2.思考:(1)张某与村民、厂家的纠纷可以通过哪些方式解决?(2)你认为哪种解决方式较为合适?

提示:(1)协商、调解、仲裁和诉讼等。(2)协商。协商是一种快速、简便的争议解决方式。当事人在自愿、互谅的基础上,依据法律,通过直接对话,摆事实、讲道理,分清责任,达成协议,使纠纷得以解决。

学生阅读教材第42—43页的内容,了解相关的解决纠纷的方式、方法以及下列图片:

3.归纳总结:

维护权利守程序

原因

遵守正当的程序,有利于公民实际享受权利,有效避免和化解纠纷

方式

协商是一种快速、简便的争议解决方式

调解也是解决纠纷的有效方式

仲裁是解决纠纷的又一方式

公民可以通过诉讼向人民法院起诉,依法维护自身权益

三、课堂总结

本节课学习了依法行使权利。了解了行使权利有界限,知道了任何权利都是有范围的及个人的自由和权利不能以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利益、集体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权利为代价的道理,知道了维护权利守程序的原因和方式,明白了当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要采取正确的途径和方式来维权。

篇8

课题分析:本课题围绕水的净化问题,将吸附、沉淀、过滤和蒸馏等净化水的方法有序地串起来,前半部分介绍含不溶性杂质水的净化方法,后半部分以硬水软化为例介绍含溶解性杂质水的净化方法。其中过滤和蒸馏是初中化学中重要的实验操作技能,也是本课题中要重点学习的内容。

设计思路:本节课首先从我们喝的水引入,继而把学生置于自来水厂的真实情景中,使学生产生探究水的净化方法的欲望,通过实验、思考、讨论、交流等学习活动,认识水净化的原理和常用方法。由水壶中水垢的现象引出硬水和软水的概念,教会学生利用简单的方法检验硬水和软水。由水壶盖上凝聚的水引出了蒸馏水的制备方法,通过学生自行设计制取蒸馏水的装置,可促进学生手脑并用,培养学生设计简单实验装置的能力。引导学生开展探究式学习,从化学的视角出发认识生活中的水,了解水的净化方法,让学生多联系生活、生产实际,多做社会调查,从而理解保护水资源、珍惜水资源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关心社会、对社会负责的意识。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了解纯水与自然水、硬水、软水的区别;

⑵了解吸附、沉淀、过滤和蒸馏等净化水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

⑴通过对农村及自来水厂对水的净化方法的讨论与探究,了解净化水的方法,初步学会过滤这种净化水的方法;

⑵通过对硬水危害的探讨

,让学生了解硬水软化的必要性,并学会区分硬水和软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通过本课题的学习,增强学生挖掘生活中的化学的欲望;

⑵在课堂实验以及家庭小实验中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勇于创新,大胆实践的探究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

1.利用吸附、沉淀、过滤和蒸馏等方法净水,并解决净水过程中有关的简单化学问题。

2.实验探究:用过滤法净化水的过程。

四、教学工具

烧杯、滤纸、漏斗、铁架台、自来水、污水等。

五、教学过程

一、图片展示、导入新课。

哪些是天然水?天然水是怎样摇身一变,成为你随时可以饮用的纯净水的呢?

本节我们一起学习了水的净化方法,它给我们的生活实际带来许多好处,我们知道了自然界中的水没有经过净化是不能饮用的。同时,生活中我们也应避免盲目去追求所谓的纯净水等。在今后的生活中,我们更加科学地、卫生地去饮用水。

二、进入新知

1、除去水中不溶性杂质的方法?

阅读书上图,了解自来水厂净水的过程。

活动与探究

2、观察现象,比较二杯水的清澈程度

加明矾静置的水

[现象]:产生白色沉淀,静置到底部。

[结论]:明矾具有凝聚作用,加入水中能产生沉淀物Al(OH)3,AI(OH)3是一种胶状物,能够吸附杂质。

净水方法:

1.

沉淀

2.过滤

老师示范:过滤操作,

过滤操作要规范,操作过程必须注意“一贴”、“二低”、“三靠”

一贴:滤纸折叠的角度与漏斗内壁紧贴,用水润湿不能留有气泡,避免滤液沿缝隙渗入,使过滤不完全。

二低:一是滤纸的边缘必须低于漏斗的边缘,避免滤液滥出;

二是倾倒液体时,要注意液面必须低于滤纸的边缘?避免滤液高出滤纸边缘,使过滤不完全;

三靠:一、是漏斗下端紧碰承接的烧杯内壁,避免液体飞溅;

二、是玻璃棒紧碰滤纸(三层)一边,避免玻璃棒的压力擢破滤纸;

三、是过滤液倾倒时烧杯口紧挨玻棒,液体沿玻棒流下,防止液体飞溅。

视频展示:过滤实验

3、组织讨论:

(1)、过滤之后滤液仍然浑浊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2)、你可以利用什么物品代替实验室中的滤纸和漏斗来过滤液体?

用海绵,纱布等……

(3)、同学们的探究实验中,经过了吸附、沉淀、过滤后,浑浊的水变清澈了,但是这澄清的水是纯净水吗?

不是。水中可能溶有一些可溶性杂质。

5、组织学生阅读教材有关内容,让学生了解硬水和软水的区别以及它们之间的检验。

硬水:水中含有较多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

软水:不含或含较少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

区别硬水与软水的常用方法:加入肥皂水,起浮渣的为硬水;易起泡沫的为软水。

介绍硬水的使用给生产和生活带来的不便与麻烦。

硬水软化的办法:1.生活用:

煮沸

2.实验室:

蒸馏

6、[实验3-4]。

重点介绍实验室制取蒸馏水的装置,引出简易装置。

[讨论]

为什么在圆底烧瓶中要加碎瓷片?

在日常生活中最常用到的净水法是过滤。过滤,不但在水的净化中起重要作用,它在今后的化学学习中也经常用到,比如我们需要把可溶性物质与不溶性物质分开等等。

三、课后小结:

学完本课题你应该知道:

1.自然界的水都不是纯水通过多种方法使水得到不同程度的净化。

2.净水的方法一般有吸附、沉淀、过滤及蒸馏等方法。

3.硬水易生水垢,与肥皂作用不易起泡沫,易生浮渣;硬水通过煮沸、蒸馏等物理化学变化转化为软水。

4.利用吸附、沉淀、过滤和蒸馏等方法可以净化水,但得到的水不是纯水。但可以达到生活用水标准。

四、评估习题

1.下列水的净化方法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

A.沉淀法

B.吸附法

C.过滤法

D.蒸馏法

2.在你们“探究活动实验”中,过滤操作时,为什么倾倒液体时,要时时注意液面始终要低于滤纸的边缘?

五、板书

课题3

水的净化

一、水的净化。

1.一般方法有:沉淀、过滤、吸附和蒸馏。

篇9

重点、难点分析

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及应用是本节的重点也是难点.

它是本章的主要内容之一,是在学完相似三角形判断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相似三角形的性质,以完成对相似三角形的定义、判定和性质的全面研究.相似三角形的性质还是研究相似多边形性质的基础,是今后研究圆中线段关系的工具.

它的难度较大,是因为前面所学的知识主要用来证明两条线段相等,两个角相等,两条直线平行、垂,全国公务员共同天地直等.借助于图形的直观可以有助于找到全等三角形.但是到了相似形,主要是研究线段之间的比例关系,借助于图形进行观察比较困难,主要是借助于逻辑的体系进行分析、探求,难度较大.

教法建议

1.教师在知识的引入中可考虑从生活实例引入,例如照片的放大、模型的设计等等

2.教师在知识的引入中还可以考虑问题式引入,设计一个具体问题由学生参与解答

3.在知识的巩固中要注意与全等三角形的对比

(第1课时)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相似比的概念,掌握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定理1.

2.学生掌握综合运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1来解决问题.

3.进一步培养学生类比的教学思想.

4.通过相似性质的学习,感受图形和语言的和谐美

二、教法引导

先学后教,达标导学

三、重点及难点

1.教学重点:是性质定理1的应用.

2.教学难点:是相似三角形的判定1与性质等有关知识的综合运用.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胶片、常用画图工具.

六、教学步骤

[复习提问]

1.三角形中三种主要线段是什么?

2.到目前为止,我们学习了相似三角形的哪些性质?

3.什么叫相似比?

[讲解新课]

根据相似三角形的定义,我们已经学习了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

下面我们研究相似三角形的其他性质(见图).

建议让学生类比“全等三角形的对应高、对应中线、对应角平分线相等”来得出性质定理1.

性质定理1:相似三角形对应高的比,对应中线的比和对应角平分的比都等于相似比

∽,

教师启发学生自己写出“已知、求证”,然后教师分析证题思路,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在寻找判定两三角形相似所欠缺的条件时,是根据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得到的,这种综合运用相似三角形判定与性质的思维方法要向学生讲清楚,而证明过程可由学生自己完成.

分析示意图:结论∽(欠缺条件)∽(已知)

∽,,全国公务员共同天地

BM=MC,

∽,

以上两种情况的证明可由学生完成.

[小结]

篇10

1.会进行单项式与单项式的乘法运算

2.灵活运用单项式相乘的运算法则

过程与方法:

1.经历探索乘法运算法则的过程,体会乘法分配律的作用和转化思想

2.感受运算法则和相应的几何模型之间的联系,发展数形结合的思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习中获得成就感,增强学好数学的能力和信心。

教学重难点

重点:熟练地进行单项式的乘法运算

难点:单项式的乘方与乘法的混合运算

关键:明确混合运算中的运算顺序,掌握幂的运算性质和单项式乘法法则

教具准备

投影仪、电脑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活动

(一)知识回顾,温故知新

问题1:什么样的式子是单项式?

例如:

问题2:

已经学过乘法的哪几种运算?

am·an=am+n(m,n都是正整数)

底数幂相乘,底数不变,指数相加.

(am)n=amn(m,n都是正整数)

幂的乘方,底数不变,指数相乘.

(ab)n=anbn(n为正整数)

积的乘方,等于把积的每一个因式分别乘

方,再把所得的幂相乘.

(二)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问题3:光的速度约为3×105千米/秒,太阳光照射到地球上需要的间大约是5×102秒,你知道地球与太阳的距离约是多少千米吗?

师生活动:学生思考回答距离公式,说出计算式子。

问题4:如何计算(3×105)×(5×102)?

利用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及同底数幂的乘法得出结果

问题5:如果将上式中的数字改为字母,即ac5·bc2,如何计算?

ac5·bc2

=(a·c5)·(b·c2)

=(a·b)·(c5·c2)

=abc7

(三)自己动手,得到新知

问题6:你能计算下列式子吗?4a2x5(-3a3bx2)

问题7:下面的式子如何计算

我们来进一步的探讨

4a2x5(-3a3bx2)=[4

×(-3)](a2a3)(x5x2)b=—12a5x7b

系数相乘

相同字母

相同字母

只在一个单项式中出现的字母

问题8:现在大家能否总结一下单项式与单项式相乘的法则呢?

①系数相乘为积的系数;

②相同字母相乘,(利用同底数幂的乘法相乘),作为积的因式;

③只在一个单项式里含有的字母,连同它的指数也作为积的一个因式;

(四)指导应用,巩固新知

1、例题显示如下:

(1)

、(-5a2b)(-3a)

(2)、(2x)3(-5xy2)

(3)、

(-5a2b3)·(-3b4c)

对于第(2)小题中多种运算法则的综合应用:先乘方再算乘法。

2、判断正误练习题如下:

1)4a2·2a4=8a8

2)6a3·5a2=11a

3)(-7a)·(-3a3)=-21a4

4)3a2b·4a3=12a5

追问2:三个以上的单项式相乘法则适用吗?

5a2b·3a·2ab2c

多个单项式相乘法则仍然适用。

3基础训练:

1)3x2·5x3=

2)4y·(-2xy2)=

3)(-3x)2·4x2=

4)(-2a)3(-3a)2=

(五)归纳小结,形成知识

板书

单项式乘单项式

4a2x5(-3a3bx2)=—12a5x7b

1.

系数×系数=积的系数

2.

相同字母相乘(同底数幂)

篇11

一、设计理念:                   

父母是孩子的守护者,他们以无私的、不求回报的爱,努力让孩子能快乐健康地成长。由于孩子从小就在父母爱的怀抱中成长,往往认为这种爱是理所应当的。通过这次活动,希望让孩子有一个心灵的触动,感恩与父母,知道父母原来是那么辛苦、那么不易,他们是那样爱我,那我该怎么做呢?

  二、活动目标:

    1、认识目标:通过活动体会父母养育自己的辛苦。

    2、情感目标:感受家庭的幸福,感恩父母的爱,培养孩子爱父母、爱家庭的情感,培养他们对家庭、对父母的感恩之心。

3、行为目标:通过活动,把认识落在今后的生活中。

三、活动准备:

学生选好一张全家福,卡片。

四、活动过程:

教师介绍本次班会的主持人(老师担任主持人)。

(一)、一张照片的幸福

1、谈话引题

   播放音乐《世上只有妈妈好》。

  (主持人)家是我们温暖的摇篮,家里有亲爱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我们一家人血脉相融,相亲相爱。下面就请几位孩子来介绍一下自己的爸爸妈妈。

(1)学生拿出自己精心准备的全家福,在学习小组内展示介绍。

(2)每组选一名代表在班上展示照片,深情地介绍家庭成员,感受、分享爱的温暖。

2、以诗歌激情

(主持人)同学们,我们生活在爸爸、妈妈的身边,是他们把我们抚养长大,爸爸妈妈是我们人生中的第一任老师,也是我们的终身老师,我们要感谢爸爸、感谢妈妈。请跟老师一起诵读——《我有一个幸福的家》

我有一个幸福的家,

有爸爸,有妈妈,

还有我这个小娃娃,

亲亲热热在一起,

我们都爱这个家,

我们都爱爸爸和妈妈。

3、成长照片叙话题

(主持人)大家都知道,最亲的是自己和父母。是啊,只有在爸爸妈妈身边生活的人才是最幸福的人,你知道吗?从呱呱落地到现在成为一年级小学生,他们在我们身上倾注了多少心血啊!现在,老师请大家看一看一位同学小时侯的照片,猜一猜她是谁?(出示李丹凤小朋友的成长照片,先让学生猜一猜,最后让她来说一说自己温暖而幸福的家庭)

(二)、我向父母表心意

1、小小卡片传心声

( 主持人)为了我们这个家,爸爸妈妈不辞辛苦,付出了全部的爱,我们应该拿出自己的实际行动回报他们,我们来给爸爸妈妈做一张表达浓浓情意的小卡片吧!请用彩笔画上美丽的图画,写上要对爸爸妈妈说的心里话(不会写的可用拼音),现在开始制作吧!

(1)学生制作,老师巡视辅导。

(2)学生在小组内交流。

(3)指名在班上交流。

2、 在歌声中升华情感

(主持人)让我们在《我祝愿》这首歌的音乐声中,一起来祝福我们的爸爸妈妈身体健康、生活幸福!  

(三)小结:

看到同学们写得这么好,这么懂事,老师真的很高兴。让我们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去爱自己的爸爸妈妈吧!课后请把刚才画的小卡片和写的心里话送给爸爸妈妈,让爸爸妈妈评一评你写得怎么样,好吗?

五、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立足低年级儿童的身心特点和认知规律,以及生活经验沉淀,将活动主题定位在学生熟悉的家庭生活中的父母之爱上,恰到好处。整个活动弥漫着浓郁的爱,在歌唱母爱《世上只有妈妈好》的音乐声中开始,以学生亲身积极参与为主线,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使活动目标落在实处,最后,在《我祝愿》的音乐声中结束,显得意味深长。

篇12

1、知识目标:通过回忆把熟悉的人物描画出来。

2、能力目标:对人物形态、神态进行描绘。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父亲的热爱。

4、发展目标:掌握人物的绘画技巧。

教学重点:学习用绘画的形式生动再现爸爸的形象。

教学难点:

人物形态、神态的传神描画。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导入阶段:

1.

欣赏歌曲《爸爸去哪儿》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首好听的歌曲,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会唱的同学可以一起唱)

(师:这首歌好听吗?生:好听。师:这首歌是2013年一个综艺节目《爸爸去哪儿》里面的主题曲,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节课就和这首歌有关,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出示课题:亲爱的爸爸)

2、师:同学们,你的爸爸是做什么工作的?谁能来说一说

(过渡:不论我们的爸爸是做什么工作的,他都是为了我们能有更美好的生活。)

3、师:那谁能说说你爸爸的长相和经常表现的一些表情动作吗?

(过渡:看来我们班的同学平时观察得还真仔细,和爸爸相处的一定很好。)

(二)发展阶段:

1、请几个能把爸爸描述得生动传神的学生,上讲台用粉笔把自己的爸爸画一画,然后老师与学

生一起来评一评,看看画得像不像。

(师:下面老师想请这几个说得还不错的同学来画一画自己的爸爸,其他同学仔细观察看一看谁画的最好?为什么?)

2、教师通过范图《我的爸爸》进行画面人物分析,问:

你最喜欢哪一幅画?哪个小朋友画自己的爸爸画得好?

你认为哪一幅画在形态、神态上表现得最棒?

哪一幅画的色彩最吸引人?

3、师生共同赏析课本中的范图。教师应从人物形神、画面的色彩和构图等方面进行引导赏析。

(三)强化阶段:

1、教师讲解绘画方法和步骤:

(1)画形,画人物形态。

(2)画细节,画五官、衣服的装饰、背景。

(3)涂色,完成。

2、教师布置学生作业:

要求学生根据回忆把爸爸画出来。

要求把爸爸的形态、神态生动地描画出来。

要求构图饱满,色彩搭配得当。

(四)作业阶段:

1、学生作业。

友情链接